时间:2022-03-11 05:47: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论文关键字:教育信息化 高校 学生工作 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利用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枝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丰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来促进学校教育发展和改革?加快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教育信t化的发展方向.并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教育信息化给高等教育带来深刻的革命
同志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朱铭基总理也说过:“信t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党和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与规划?国务院干1999年颁布的《关于探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这些精辟的论述和规划?充分证明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教育信息化推动r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给高等教育模式、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促使高等教育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化、大众化。远程教育、网络大学、虚拟教学的出现?数字佼园的建设、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和多媒体化?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使大众教育、终身教育成为可能
其次。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由传统教学的主导者、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老师?还可以通过工ntemet网、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对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来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者改进教育管理模式?提高事务性工作的效率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再次教育1言息化的日益成熟及信息伎术的发展高等学佼的办学行为将更加透明?更具有开放性?无论是在教育评价的内容上?还是H学生能力的侧评上?出现了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转变。
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更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管理理念上与时俱进?只右在理念变革和伎术运用两面齐头并进?才能给高等教育带来深远的?根本的影响和变革。
2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随着Internet应用的发展与普及?开发基于web的B/S模式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使得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能通过WWw浏览方式方便地e理或访问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动态交互和开放共享。具体来说?基于w eb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2.1基本信息管理功能
包括信息的采集〔如使用射领卡或条形码等技术对学生进行各项管理所生成的信息)管理、更新、维护、统计、查询和打印等同时也要考虑将来系统升级或改版的要求以及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能?
2.2信息共享的功能
如各学院对相关信息进行上传下载等?同时还应与教务处的学籍管理系统对接?实现相关信息如学生注册情况、学籍异动情况等的共享和及时更新.避免出现两个部门在校人数等基本管理信息不一致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学管理和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进一步保障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_3交流互动功能
很多口前的学生工作网站上?面向使用者(包括基层教师和学生)的功能主要局限于信息的浏览?而忽视了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没能为基层教师学生提供较好的信息反馈平台导致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解决?如我校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常常只能通过两个方式来表达?一是酷谷和蚂蚁脚下两个非官方的校园BBS;另一个就是校长信箱这就给问题的及时和妥善解决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应该提供一个系统和完善的信息交流与管理平台?从而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这可以通过在主页上设置留言板?建立学生工作BBS等方式来实现但是?这两种方式不太利干对1氰,-的管理和处理?一种比较理想的途径是设立一个结构完整、分工合理的学生事务信箱系统?使得学生工作信息尤其是学生的声音能及时为学生工作者了解和掌握从而及时处理相关问题
3关于学生工作系统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思考
在实施学生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硬件设备的配备和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为其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方面的茶础和条件?然而信息化进程的顺利实施最终还要取决于人的因素?可称之为“人件”体现在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中即从事学生管理丁作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提高、运用教育技术革新学生工作的观念转变、在工作中使用教育技术的习惯养成等等?当然也包括学生的相应转变。目前的一个现状足?由于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方面的能力较强.对于新兴的信息技米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和很强的适应性?而我们大多数的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和管理人数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应用方面反而要落后于学生。因此?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在信息枝术教a管理中的应用即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是我们推进学生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任务。只有做到“硬件”、“软件??“人件”的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教育技米的特点和功能?避免过于重视硬件和技术囚素而带来的资Al浪费和忽视人性化、教0性的弊端?真正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革新与进步。
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建设方面?美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早在1?93年就制订了第一部《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谁》?井于2000推出r第三版我国也于2004年推出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淮+}并启劝了中习.3.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建设计划。在上述标准VI.面都包含了面向教育管理者的教育枝术标准。目前虽然在高等教育领域还没有相关的统一标准?但是我们可以参q相关标准?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组织相关人员和专家?研究与制日适合我校学生管理丁作信息化要求的学生下作系统教师和管理人员教育技术标准?并将其贯彻到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中?从而提高我校学生工作系统教师和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为我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提供良好的“人件”基础
4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工作信息与经验的交流与共享
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关注的是学生事务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然而学生工作不仅包含处理事务性、程序性的日常管理工作?还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育人’?这是学生工作的终极日标。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将其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最终达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标。
进入信息化时代?受各种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开辟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克服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们应该着力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将我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简要阐述如下。
首先?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T作的主力?应该熟悉各种网络应用?特别是为同学们所广泛接受和使用的网络技术应用?如E M A I L、Q Q、B B S、MESS ENGER、主流网站?BLOG等等?7解同学们在网上都做些什么?接触到什么?如何看待所按触到的事物等等从而有针对地开展教育工作。当然?这是一种被动的方式。我们辅导员和班卞任老师还可以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主动走进网络?利用个人主页?BLOG,QQ群等各种方式建立自己的教育管理个人信副l户?这样一方面可以将各类班级事务管理信息放到网上?供同学们浏览和及时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和同学们进行深人的交流和7L1通.克服一些同学在面对面时和老师难以交流的槛尬?通过网络拓展和同学们的交流和沟通?弥补现实工作中和同学们接触不够的不足。
其次?很多老师在从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有一些年轻辅导员和班生任老师由于经验不足?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令自己困惑和迷茫的问题。如果能够加强辅导员、班主任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他们能够共享好的经验?或者互相帮助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对我们的学生工作的促进作用无疑将会是十分明显的。而我们学校目前还较为缺乏这样的一个平台。我觉得在这一点上?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改善这一现状的契机。BLDG和RSS技术是实现这样一个交流平台的理想选择?B L OC是继B BS、EMA IL.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应用方式,x ss是与BLDG共生的一种新闻聚合技术?可以将BLOC上作者所写的文拿主动更新到读者的计算机上?使得BLOG成为一种强大的新型信息交流形式。
利用BLOG和RSS技术?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学生工作信(2.交流平台?或称学生工作信息门户?这个平台的主体部分由分散在各学院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和班级以及学生的个人或群组BLOG组成?而学生一作部〔处)网站则提供一个总的信息门户?聚合全校的各级各类学生工作信息?各学院主页也可以提供一个二级信息门户?聚合相关信P,。在这个平台内?可以给师生或管理人员提供一个可以
充分地进行师生交流、吵币师交流与反思、生生交流以及学校管理人员与师生交流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工作信息与经验的共享与交流?集思广益?推动学生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5结语
随若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对学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快更新教育管理理念、改进传统的管理模式、应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科学管理?加快学生工作e'理信息化建设己成为现代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
[论文摘要]为了主动适应并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阐述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分析我国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教师 职前教育 信息化
一、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在教育信息化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它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师职前教育是教师培养的重要工作范畴,教师职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也越来越被教育部门所重视。为了主动适应并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适应和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无论是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教育改革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然而,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缺乏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这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巨大障碍。《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教体艺厅[2002]1号)中强调了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职前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关键环节,不仅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化,还应该积极引导和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快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从源头上保证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基础教育培养出足够数量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能够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合格师资。
(二)支持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对职前教师的培养,还停留在“职业定向”层次,造成职前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化的标准相距甚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践性知识严重不足。由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联系相对较少,缺乏教育教学实践机会,职前教师存在“观念与行为脱节”的现象。二是教师专业发展信念缺失。职前教师普遍将教师作为“职业定向”,缺乏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念,长此以往,将成为以教师职业为生的进行简单知识积累与重复利用的人,而难以把教育事业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三是反思和自我发展的意识淡薄。受传统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影响,职前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严重影响其自我能力的发展。四是缺少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专业化的意义并不只限于发挥个人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要求在群体的协作下提升个体发展潜能,但长期以来,职前教师的学习活动普遍处于孤立、封闭的状态,缺少团队的合作意识。
对于以上问题,信息化建设可以提供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利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手段,通过创设与中小学实际需要相一致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建立良好的网上教师交流互动平台、建构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共同体等方式,加强与基础教育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合作研讨,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使职前教师在这种实践感受、交流合作的信息化环境中树立专业发展信念、提升自我发展意识、获得实践性知识、学会反思与交流合作。
二、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一)取得的成就
一是硬件设施明显改善,网络传输和应用环境得到充分优化。二是数学化资源建设初具规模,数字化资源成为学校的重要资源,教师对数字化资源的认识更加深刻。三是课程的内容及实施方式随着信息化发展发生了变化。课程体系中均加入了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内容,普遍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引进和开展了大量促进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的项目。四是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平台建设快速发展,各种面向教师职前教育管理及教学的系统及平台得以开发和使用。
(二)存在的问题
1.软硬件建设发展不协调。近些年各教师职前教育机构投入了可观的经费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校园网建设、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但是,在信息资源建设及共享、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和信息化教学氛围的营造等方面相对薄弱,与硬件建设水平不协调,整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落后于实际需求,教育信息技术的潜能未得到充分挖掘。
2.课程体系设置相对落后。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是由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三者构成,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主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和信息技术公共课。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主要表现为教育实践环节远不能满足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需求,毕业生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开展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管理的能力。
3.缺乏优良的教育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对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一直按照教师能力培养理念中的“理智”取向来进行,即对职前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系统培训。基于这种理念,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集中的面对面授课。但事实证明,这种模式并不能有效提高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目前,许多师范院校和职前教师培训机构在开展基于“实践反思”取向的教育教学模式,即采取混合式培训方式,将集中培训与网络学习相结合,把技术、方法的学习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案例研究、参与式培训等方式来进行。这种模式拓展了时间和空间,增强了职前教师的个性化学习,但也逐渐暴露出了工学矛盾、学生知能不一等弊端,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
三、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完善信息化环境建设
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是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条件,包括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的教学资源。目前,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信息化教学资源相对不够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前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开展。因此,高校和培训机构应下力气建设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在通过改组、优化配置实现原有资源有效利用的基础上,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教学资源的自主开发,并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扩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完善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建设。
(二)优化信息化的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应该立足于信息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构建信息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1.体现创新属性。在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上体现创新的基本属性,一是相对优越性。在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整合,进一步深入和优化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内容,以及信息化教学迁移、信息化教学交往、信息化教学评价、信息化协作教学等知识内容。二是兼容性。立足于原有教师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即保留传统教师教育的优势,又突出信息化的教育教学内容。三是可实践性。职前教师能够将学习到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等应用于教学实践,体验教师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同时加大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比例。
2.开发优质教师教育精品课程。首先,通过这些精品课程的开发,在造就优秀教师队伍的同时建设大量的信息化教师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从而让职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教育教学信息化的优势,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意识与态度,培养信息技术能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其次,可以有效改变目前存在的教师教育课程条块分割的现状,并且可以通过高校之间共创国家级精品课的形式,使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形成相互支持、互相促进的局面。
3.规范化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世界各国对职前教师的培养都很重视,并且多从教师能力源头上入手。如美国相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主要是针对未来教师,而我国则主要针对在职教师。我国职前教师的相关能力培养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开设方面,内容体系并不规范,亟待规范化、标准化。教育部已经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认证,可以将之应用于教师职前教育,制定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明确未来教师职业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具体要求,通过考核认证,促使学习和职业发展联系起来,推动职前教师持续不断地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三)构建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
1.构建基于“生态”取向的“学习共同体”模式。教师能力培养理念中的“生态”取向认为,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不能依靠对少数骨干的精英式培训,而应当构建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和制度,关注全体教师的共同发展。为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趋势,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应转向基于生态取向的学习共同体模式,即从实际的基础教育教学问题入手,以共同体建设为切入点,让职前教师在学习实践中开展合作,培育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理念。
2.开展多元化的培训方式。针对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层次差别,可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开展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如校本培训、短期培训等。校本培训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根据本校信息化教学的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有侧重的专题培训;短期培训主要是指一些教育机构组织的短期培训项目(如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这些项目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有助于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课题研修是指在学校的统筹安排下,以科研课题的形式组织教师及学生开展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进行信息化教学知识与能力发展的相关研究,这种形式是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重要的个体成长动力源泉。
3.深化教师教育一体化。我国目前担负教师职前教育任务的各类师范院校和机构很多,拥有的资源不平衡,大多缺乏沟通并处于分离状态,教学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优质资源难以共享,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也相对分离。通过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沟通受各类优质教师教育资源,通过卫星电视、网络等信息化教学形式推动师范院校和教师教育机构间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共同发展,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从而提高教师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摘要】本文分析了会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及现状,并结合西方的有效做法和本校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会计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表现为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而会计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此基础上要求会计知识传授过程能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会计教育方式、方法的教育改革。此种教育方式改变以往 “粉笔+课本” 的教育历史,给现代会计教育者带来不少便利,促进了教学改革进一步发展。
一、会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一)会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多媒体技术仅仅停留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技术上,课堂教学技术的改革和应用只是围绕这些技术开展,称之为电算化教学;90年代是计算机迅速发展和普及的时代,多媒体计算技术逐步取代了先前的电算化教学中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并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这称之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I)。90年代后期,INTERNET网的普及加速了信息社会的发展,同时也给现有的CAI带来了新的活力,制作课件的资源不再匮乏,课件交流可以跨地域进行,会计教育发展更加迅速。
(二)会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根据2004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等学校应达到15%以上。但是一般高校特别是会计教学远远未达到15%,究其原因如下:
1.各高校教学经费有限,限制了会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有的信息化教学一般是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特别是在上会计电算化课程时,多媒体教室是必不可少的。多媒体教室由投影机、投影屏幕、麦克风、中心服务器、若干台计算机、局域网等软硬件构成。如笔者所在的高校现有的“天空教室”软件就是配合网络教室来使用的。当《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装入“天空教室”时,学生不仅可以选择授课教师,而且可以与教师在线交流,讨论中级财务会计做账规则、报表编制的情况。但由于一个多媒体教室的建立需要十多万元,并非所有的高等院校财力所能支撑的。在综合院校中,会计专业只是专业课程而不是基础课程,即使有计算机资源也会优先配给计算机专业教师使用。
2.课件制作水平仅停留在替代板书的层次上,有待提高。目前市场上出售的会计职业考试及注册会计师考试配备的光盘大多数是文字资料。而且由于会计教师计算机技术水平所限一些教材配备的课件,采用的软件工具往往是PowerPoint,极少是用Author ware、flash等交互性比较强的软件来开发。所以,大部分会计教师采用PowerPoint开发的课件大多是文字的堆积,只不过是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没有太多的图片、影视资料以供采集,文字多,趣味性低。
3.会计教学信息量加大,师生一时难以适应。使用会计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及时显示大量的图表信息,而且教师往往可以补充较多做账的实用案例,这就要求学生上课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但是有些教师忽视了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便利,一味加大信息量,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会计学科是和现实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任何一张凭证、账簿和报表的内容对初学者来说都相当的陌生,即使通过视频演示也很模糊,学生要在教师的指点下亲手通过电脑和手工完整地编制才能明白其中的奥秘。
二、会计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方向
(一)会计CAI课件制作要注重实用性
为了符合会计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会计CAI课件应由会计教师亲自制作,以体现教学构思与教学方法,而不是单纯地交给软件制作人员进行商业运作就能解决的。建立专业教师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合作与沟通,才能制作实用的教学课件。各校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专业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培训。江西省已开展了两届高等院校多媒体课件比赛,其精美的页面可以与“搜狐”“新浪”等大网站媲美,同时内容的新颖和另类角度的思考也令同行受益匪浅。这些课件单靠专业教师的微薄力量难以达到如此境界,只有专业教师与计算机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才可成为省力、快捷的好方法。
(二)改革会计教材体系
一套完整的会计类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体系应该包括文字教材和配套光盘软件两部分。理论性、概念类内容适合放在书本上,所以以文字为主的教材依然是会计类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操作技能示范、过程讲解、习题库、案例库、操作技能测验等内容,是文字书本极难表现的,适合放在光盘软件中,因此配套教学软件理应成为教材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现在经济发展迅猛,会计知识也会随之变动得较快,光盘教材比文字教材的改版周期要短得多。当学生一时无法在课堂上理解会计知识时,也可以通过光盘自学。
(三)转变观念,促进会计知识体系的更新
信息化时代下的会计知识体系不再是围绕单一专业而形成的,它应包含会计、审计、法律、管理、金融等多个领域。会计知识结构理应设计成一个三层的大蛋糕:最大的底层是坚实的会计专业背景,以便更多的人理解会计知识,也可细化为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和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中层部分是包括审计、管理、内部成本与控制、资产评估、经济法在内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小的上层部分是对WEB等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为了方便教师对知识的融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自主选择授课方式(实验、自习、讲授、网上交流)。在英国的一些大学课程中,虽然对教师讲(授)课程的过程是否使用多媒体上课没做明确的要求,但教师必须做到开学时将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件、教学参考书目(没有指定教材)挂在校园网上。学生的作业可以发到自己教师的邮箱中,并且为了防止作弊和抄袭,每份作业都会由任课教师上网搜索,一旦发现有雷同,则判不及格。这种方式应为我们所借鉴。
(四)建立有效的虚拟会计电算化实验室
由于会计的特殊性和高校实践条件的限制,一般会计实验室只实现了“虚拟实验主体”实验(即将学生分组为记账、审核、会计主管等职责,按照教师编出的模拟会计习题进行实验)。尽管在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有先进的中心服务器和多台电脑形成的局域网,但也未达到综合使用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手段的程度。作为一个完整的实验室,应该根据不同的目的设置相关资料查询、基础知识教学、课堂基础训练和模拟实践等模块。由于会计知识的包罗万象,所以会计实验应与整个会计知识体系相联系,一般可分为基础会计实验、中级财务会计实验、成本会计实验、审计实验等。为了达到智能型实验室目的,也可将这些内容编制成相应的实验软件,学生自主实验,并在网上查看自己的分数。如中央电大提供的模拟实验软件就是由八大模块组成:“企业背景说明”、“记账流程说明”、“期初余额浏览”、“凭证处理”、“记账处理”、“报表处理”、“原始凭证示例”、“考试成绩管理”。
(五)规范会计信息化教学内容
会计信息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要推行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就必须修订网络时代下的会计准则、会计信息化标准以及对企业的财务监督的方法,以便使企业在执行会计信息化时有法可依,教学上也能有的放矢。当前,在我校教学计划中,最能体现会计信息化的课程是《会计电算化》和《会计软件应用》。随着财务软件的网络化和电子商务化,会计电算化课程中涉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应有所变动和更新,可以考虑增加计算机网络应用、硬件维护、多媒体技术和电子商务管理等。会计软件应用课程也可单纯从会计核算方法的计算机化,扩展到ERP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快速掌握开发财务软件的一些常用技巧,为日后从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奠定基础。
会计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顺利进行将给传统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讲授带来新的方法和新的内容,更能顺应时代的需求,因此应加大推行、研究会计教育信息化的力度。
摘要:对一个区域内教育信息化进程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是经济、合理、高效地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条的途径,这已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越来越多地区正在或准备对本区域内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规划。本文对这类规划的结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制定规划的一般模型。
关键词:规划 区域 教育信息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快,信息化的程度已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也明显在加快,为了促进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许多学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力图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新的世纪里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许多中小学校都开始建立自己的校园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区域内--这里特指大城市的区或县一级的行政区域,各个学校单独建网,存在许多缺陷和局限,例如,在网络管理维护和资源组织建设上,会遇到许多单一学校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所以,在一个区域内统一规划教育信息网络的建设,并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各个学校的校园网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优势十分明显,这是一条既经济又合理,且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城区,在区域教育网络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已经分别结合本区域整体信息网络建设规划,作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并在规划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了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今后其他地区的网络建设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他一些地区也正在或准备进行类似的规划。通过对典型规划的分析,我们认为一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应该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 地位和意义: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其最大的实际用途将越来越集中体现在两个领域,一是电子商务,二就是教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建设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所以,每个地区在规划本地区综合信息网络建设时,不把区域教育网络的规划工作考虑在内,是不可理解的,至少是有缺陷的和不完备的。可见,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整个区域的信息化进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但是,如果仅在区域信息化总体规划方案中体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是不够的,因为教育网络与其他网络的建设有比较大的区别,应该相对独立地进行规划;同时,教育信息化规划是总体规划的视野和基础,也就是说,教育信息化规划水平的高与低,不仅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区域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所以将这个规划喻为区域现代化的显示度和标志毫不为过。
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是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没有好的规划,信息化的进程就会受到大的影响,甚至事倍功半。因此规划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不仅应该用文字明确表述,还应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
二、 现状与需求: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的发展水平、速度和目标都不一致,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在制定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时,必须首先很好地分析当地的各种现实情况,既要分析教育发展的现状,更要分析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各种需求目标。例如,在规划中应对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数,在校各年级学生和教职工数,教育经费,普通教学设施以及其他信息化教学硬环境--包括计算机总台数、多媒体教室个数、校园网建设情况等作一个详细的统计,同时,要对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信息化知识应用水平作一个客观的评估;除此之外,还要摸清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信息产业和商业网络建设和发展的情况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总之,应对各方面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现实情况、规划年限、教育发展的前景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提出一个既具有先进性,又切实可行的且有本区域特色的总体需求目标。当然,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三、 分阶段目标体系的规划:
一般来说,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少则三年,多则十年,甚至更长,所以应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将一个相对较长的规划分割成几段,设置每一阶段的目标和实施方案。与总体目标比较起来,分阶段目标--尤其是近期目标应制定得更具体。例如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制定的教育信息化近期规划中将阶段目标分解成七个方面,并对实现区域教育决策管理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学习教学模式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师资培训信息化和教研科研信息化七项指标作了详细的定性说明。
四、 战略重点:
这一部分是规划的难点和核心。由于规划中需求目标大多为定性说明,在规划的实施过程还应有定量的指标作为目标实现的参照和指导,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就是根据规划要求,将目标分解成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而且各项指标中能量化的应规定具体数据,有些不能量化的指标则必须定性准确。
1、 设立规划实施的指挥决策系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工程量巨大的综合系统工程,没有一个精干、高效的指挥决策系统,规划将成为一纸空文。系统中除了建立区域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外,还应建立其他相关的工作组织,各组织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
2、 对区域教育主干网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内部网络的建设提出实施方案。其中的内容包括网络的功能需求、网络协议和标准、网络系统组成和系统设计、接入因特网、网络系统和客户端软件运行平台、网络的管理(网站和网管中心)等。由于主干网建设受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应在大框架内设计,但要考虑教育方面的特殊需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之间在类型、规模、档次上存在差别,信息化需求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规划应对区域内各学校校园网的建设进行分类指导,按不同标准和要求分步实施。
3、 区域教育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最大益处是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所以区域内应考虑设立教育资源中心,专门负责从基层学校和其他地方(网上下载或购置)收集和整理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和维护教育资源库;管理区域中心网站和各校园网上的所有资源;上传下送各种有关的教育信息;研究和开发适合本区域交流的各种教学软件;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师生服务等。
4、 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培训基地的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信息化人才,提高区域内干部、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规划应涉及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普及教育--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信息化教材的选择与编写、开办网上学校开展远程教育等;信息化师资培训--培训的目标和原则、对象和内容、方法和考核等;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人员配备、培养和引进、进修和提高等。
五、 保障体系: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以保障实施。这里包括政策、法规上的保障,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以及建立合理的投资体系。
政策、法规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例如制定工程招、投标的有关法规,可以确保工程投资的合理以及工程建设的质量;建立教育资源开发及使用制度,可以保证开发者的合法利益,鼓励各校及师生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制定培训学习的奖惩制度,可以鞭策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努力提高信息素养等。
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也是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要明确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奖惩条例,对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机构的顺利运行。
建设区域信息化工程是一项投资额较大的工程,需要有大量的经费投入,而且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维护经费也不是小数目,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要下这样的大本钱,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一些人认为地方财政无法负担这样大的投资,所以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尚为时过早,待经济发达了,财政富裕了再搞不迟。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仅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而且对工程本身的性质也没弄清楚。事实上,区域教育信息化工程不是一个纯粹的消费工程,它的投资来源,并不一定完全依靠地方财政,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投资方法和多条投资渠道,可以发动社会广泛参与,甚至可以作为产业模式运行。例如,某大集团公司在某地区与当地教育部门以股份制形式合作,拟投资数百万元(全由集团出资)进行校网建设,建立网络公司。在总股本中,教育局占51%,集团公司只占49%,因为教育本身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有经济头脑的人士会看到投资背后的巨大潜在利益。我们在规划前,首先应对投资方式和投资渠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研究,落实经费来源,以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六、 评价、检测机制:
为保证工程的速度、质量,除了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外,还需建立与其配套的检查评估系统。在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上,制定一系列可操作的评估体系和标准,建立评估队伍和评估程序,在工程建设期间和工程完成后,及时、准确地进行检查监督,保证工程按标准实施和验收。例如某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中的评估体系,包括了《中小学计算机教学评估标准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标准》、《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标准》、《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培训与考核标准》、《计算机教育教学软件评审标准》和《教育信息化工程区一级学校评估标准》等。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制定过程中需考虑的因素很多,除了以上罗列的六个方面,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可以进行其他内容的增减。
论文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培训
论文摘要:本文从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入手,在探讨其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现实意义,并根据国内外关于教师培训的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指出我校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必要性。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1、信息社会的教育一教育信息化。教育作为人类最为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实现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教育部高教司曾经提出,要加速实现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并且提出具体方针是:“硬件建设是基础,软件建设是核心,推广应用是目的,管理服务是保证”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高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要求“高等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国家重点的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等学校要达到15%以上”。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所提出的这些质和量的要求,使我们感受到了教育信息化的实实在在的发展。
2、教育信息化的特征。祝智庭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应被看作一个过程,其表现为:(1)教材多媒体化: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动态化、形象化表示。(2)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3)教学个性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实现教育的个性化。(4)学习自主化:利用计算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5)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的整个过程,可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包括学习者的咨询、选课学籍管理等。
3、信息社会的教师。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奇迹,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棒,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棒的魔术师。因此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面临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专家指出,根据对信息社会本质特征的分析,未来的广大高等学校的教师应具备以下的素质:(1)学会认知。就是学会“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强调系统知识本身,否则将无法适应“知识爆炸”时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2)做教学结构改革的实践者。要在改革传统教学结构改革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3)具有“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社会的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获取、分析、加工、应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二、硬软潜件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客观上讲,我国在教育信息技术上的总体投人并不少,例如我国教育科研网在200()年到2001年间扩速,仅其中的主干网就耗资22亿元,但资金流向不合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之一就是盲目进行设备设施的投人,在设备设施的投人上不讲科学,搞,而教育资源的发展严重滞后,教师培训和相应的管理更是跟不上,造成了“有路无车,有车无货,更无驾驶员”的尴尬局面。近年来,随着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出台,和各高校的努力建设,网上教育资源匾乏这一瓶颈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信息高速公路上最关键的“人”的因素却大大制约了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近年来我国教师的学历层次提升很快,主要表现在教师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却并未随之上升。在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如此巨大影响的今天,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所以,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必须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三、加强教师队伍信息化迫设。有效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新的世纪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一批既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精通教育技术,又能熟练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高素质的教师。为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训。
1、发达国家和地区关于教师培训的简况。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80%左右的教师不适应或不能胜任多媒体网络化教学,这是美国迈向21世纪的阻力。因此,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7年2月的国情咨文中提出,要有10万名教师经过培训和考试,使之能胜任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任务的新要求。法国教育部在为期三年的“将法国社会带人21世纪”的计划中提出具体要求是:在教师培训学院新设100个师资培训点,招聘1000名计算机专业的青年博士,确保每年为4万名教师普及计算机知识。
2、我国对教师培训的措施和政策。我国党和政府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十分重视,教育部高教司于2000年发出“教高司(2000)79号”文:《关干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强调,“教育技术培训”是“新世纪教改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高教司指出培训的主要任务是:(1)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建立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2)基本技能: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交流、处理与应用教学信息的能力。(3)思想观念:具有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观念,并具有继续学习信息技术新知识的能力。(4)综合应用: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将教育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能力。
浙江传媒学院是一个以艺术类、文科类为主的院校,课程设置中涉及到使用图片、视频、声音等类的课程非常多,譬如《音乐欣赏》,《摄影构图》,《影视作品解读》等等。多媒体教学系统可顺利实现投影、实物展示、DVD、电视、音响等多种媒体的功能,把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有形、有声、有色,多层次,多维度地展现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提供图、文、声等各种信息,教学内容动静相兼、视听组合,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大大的丰富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丰富了教学内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此外非线编技术,MIDI制作等多门课程也与信息技术紧密联系,且发展更新速度也非常快,从部分教师的反馈信息中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对于这类培训需求的迫切,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是巨大的,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新的媒体、设备、软件等,而且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心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等。为此我校很有必要结合我们自己的特点,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系统开展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四、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服务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工作。目前大多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信息资源和相关的服务体系也初见规模,眼下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就成了重中之重。通过培训工作.不仅使广大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且要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论文关键词:经济落后地区 教育信息化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耍:基于现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针对经济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特别指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挑战的对策。
在当今社会,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已成为世界各个发达国家竞争的热点。我国早在十五计划中就强调“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但是受经济水平的制约,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程度落后于发展国家,而且我国地域辽阔,东西部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更是远落后于现今国际发展水平,所以这些地区应该加快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站在发展地区经济,深化教育改革的高度,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奋起直追,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因此,加强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道路上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经济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教育观念落后,思想认识不足。教育观念落后是制约经济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信息化工f乍是—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制定适合本校的切实-.j-~的规划,才能使教育信息化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没有将教育信恿化规划和实施方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中,只是将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工作交给机房教师来做,而由于机房教师受职能的限制,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规划不甚了解,在制定规划的观念、定位时可能会与学校有较大差别,在组织、协调、决策和实施等许多方面难以考虑周全,这样就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利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资源开发,网络课程建设等内容。目前基础设施投^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平均每120名中小学生才拥有l台计算机,每年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不足3000万人,这相对于2亿中小学生来说,发展速度还远远不能适应,而经济落后地区的状况更是糟糕,很多学校的计算机特别是网络资源几乎近于空白,在这种条件下多数教师缺乏对电子文献、网络文献以及数据库的认识,检索、分析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差,其首选信息源仍是传统图书资料,这使教师信息能力只能在传统的信源和信道的约束下作基础层面的低效循环,从根本上制约了本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三)缺乏信息技术素质高的教师。教师是将教育信息化的优势落实到教学环节的关键。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经济落后地区的绝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的作用还是持肯定态度,f电f门希望能够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希望能及时了解教学发展的动态信息,希望在教学中能灵活、有效地使用多种教学资源,这反映出他们对信息的强烈需求。但时间的不足,设备的缺乏,培训不够与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得多数教师在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对教育重要性的同时。感到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以及对教师在现实条件下可成就的角色之间有强烈的冲突,以致于教师满足需要的行为在总体上没有达到高自觉水平。表现在—些教师不能够采取积极措施满足自身的信息需要,固守传统的信息获取渠道,不具备开放的信息意识。虽然教师通过各种培训途径获得一些信皂技术知识,但实际条件的限制难以延续信息活动,有限的信息技术知识无法内化,甚至遗忘。这直接导致教师对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忽视,以致售息技术理论知识匮乏,缺乏状况严重,从而致使教师售息能力的低下。(四)软件环境建设滞后,缺乏适合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育软件资源。教育资源开发受投入、技术手段、开发人才等方面的影响,这些正是经济落后地区所匮乏的。在经济落后地区,严重缺乏适合教育教学实际的应用软件和教育资源:缺乏适用的网络化教育信息管理与应用平台、课堂教学软件、电子备课系统等应用软件,缺乏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符合课堂教学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缺乏完善的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等基本信息在内的教育管理资源库,学校间已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互相封闭难以交流与共享。这些现象使得有限的投资难以发挥最大的效益,直接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教育资源的共享。(五牖与学科谤艟醛撇不高。教育信息化的立足点是课堂教学信息化。信息技术虽在各学科教学中得到应用,但主要是初级阶段的课堂演示型教学,而高级阶段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理罄台教学,则由于受教学理念、课程标准评价制度、师生信息素养、多媒体网络设备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正常开民即使有些教师在努力,但整合程度和教学水平也不高,效果也不理想。
二、推动经济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十一五”期间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紧紧地把握这个发展机遇,创造条件加快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此建议:(一)增强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教育信息化不只是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事隋,而且也是全社会的事情,各级政府部门要增强对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的战略l生认识,立足本地发展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地把教育纳入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要充分提高对教育信息化自g认识,认识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正确把握运用技术与深化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承担起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史重任(二)加大投入,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教育资源匮乏是经济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但从目前社会大背景来看,f专统的“等靠要”和现有的“支扶援’.是不可能使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真正走出困境的。在市场经济下.优化教育投资体制走教育市场化之路是经济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最现实途径。首先完善国家基本教育投资体制括教育成本补偿制度和教育税收制度。在税的总量构成中明确用于宏观调控教育和对贫困地区教育成本补偿的税项鳗挤落后地区教育经费有基本稳定可靠的保障避免“扶贫”和“对口支援”政策的权宜性和不稳定性。同时,多方面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运用金融、信贷等手段,融通教育资金,开办教育储蓄、教育彩票等业务来改善经济落后地区薄弱的信息基础设施,营造岚好的信息环境。(三)实施科学管理,提高教师信息素质。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而队伍的建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予以保证,政策必须能充分调动教师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以激励教师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教育技术作为教师知识结构必备的一部分。(四)加强教育资源库建设,实现教育信息与资源的共享。相对于目前网络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发的教育资源、素材库、资源库和网络教学课件,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要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符合本地学生认知特点,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软件,通过资源库进行交流。(五)IJn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构建教研网络,各学科教师在提高自身信息素质的基础上,要广泛开展学科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活动,引导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等方面探讨与整合。
现今,以计算机技术、卫星通讯技术、交互电视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介入人类教育的各个领域,引导人类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由封闭走向开放化,由手工走向信息技术化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正在深层次上影响—个国家未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水平,也在深层次匕影响—个国家和民族新世纪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我们经济落后地区也必须适应这种变革,应当把握这一机遇,大力推进信我国教育息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在新的技术革命的历史关头立于不败之地。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 平台 教师资源 共享
论文摘要:以优质教师资源建设为核心,利用城域网软硬件资源和Web的开放技术建立区域优质教师与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并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现区域内优质教师、教育与教学资源的共享。
近年来,奉贤区教育信息中心以优质教师资源建设为核心,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区域内名教师、教研员、科研员、一般教师、学生的整体作用,营造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管三位一体的综合环境和一个完整统一、技术先进、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基于城域网的辅助教学平台,形成区域新的优质教育资源流的格局,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有效推进区域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奉贤区教育信息中心根据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在此基础上,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制定和推行以下行动计划。
一、行动目标
立足奉贤区基础教育及教师对教育资源的基本需求,针对学科教师使用教与学资源的现状,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共同体平台共享的基础上,就中小学、幼儿园在备课与教学中常用的各种数据、图片、音像资料、教案、优秀课例、课堂实录等教学资源进行分类、编目、排列、调用、组合,形成一个既有丰富内容,又方便教师备课和上课,能快捷选取合适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学科主题共享资源库;建设一个结构科学、门类齐全、格式标准、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软件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及推广,达到学校领导会指导、骨干教师会设计、专业教师会制作、全体教师会运用的基本要求,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和使用效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范围,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其进程目标为:
2007年,着力软硬件环境建设和多平台的开发、培训,探索培育试点学校,给教师提供获取、资源的渠道;2008年,发挥试点学校的示范作用,在区域层面上倡导优质资源教与学共享的应用,让全区教师参与,多平台并举、分层递进应用;2009年,随着优质资源共享的滚动发展,显现应用成效;2010~2011年,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开展与国内、国际教育单位接轨的教与学、管理、应用、共享的研究。
二、行动策略
(一)区域优质教师教与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1.基于Web技术平台的建设
利用区域城域网络技术综合区域优质教师资源,为全区的网上教学资源提供一种交互、开放、易用的综合环境,达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以此来支持区域协作式教与学、教研、培训,形成一个开放、互动的名师、教研员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问的学习共同体。其内容有:一是“三名一带”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和视频远程课程培训两部分组成共享平台,该平台由区教育局基教科负责,由教师进修学院信息中心负责研发。其中,教育、教学资源分为“名校长”“名导师”“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四个模块,各模块分别设置如下栏目:“管理方略”“指导方略”“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教案精选”“专题讲座”“文献资料”“随笔”“教学动态”“学习指导”“学生习作”。视频远程课程培训平台则采用视频实时与非实时教学型网络方式。对非实时网络课程学习者可以通过画面视听系统由教师讲授,力求教师的施教活动清晰化,而实时网络课程则构建一个虚拟课堂,既有类似面授时的教师,也有类拟面授时的板书或PPT同步演示,在视频实时与非实时教学型网络平台上增设教与学互动功能,使学习者更容易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
2.校本研修发展共同体平台的建设
教师、教育博客群学习即校本研修发展共同体平台的建设,由教师进修学院培训管理中心负责,学院信息中心负责研发。平台为全区每一位教师提供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网络研修空间,教师在平台上可以自主开设所需的栏目,可以将自己的校本研修教学经验、教学感悟、教学中的困惑以及科研成果等一一展示,并能在该平台上与区内任何一名教师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学习,共同提升,共同发展。
3.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研究平台建设
由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室负责,进修学院信息中心负责研发。平台为全区教师开设市、区、校级公开课,为优秀教案、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资源提供上传的空间,并通过全区教师在平台上的浏览、比较、反思和资源的沉淀机制,引领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策略、方法和技巧,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
4.新媒体技术平台建设
建立虚拟网络在线小组学习室,采用多媒体小组协作互动平台进行教学来解决远程教与学、管理过程中的引导和监控,在给师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同时,通过虚拟指导教师监控的方式为导师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教与学的管理创造条件。在线小组一般是5人在线,进行多媒体个性化交互学习、研究和管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意义上的建构。平台采用的是在网络环境下的“人一柳人”交互,主要指主持者(指导教师)和协作者(学生或教师)。5人在线小组通过网络灵活运用虚拟课堂、聊天系统、协作虚拟环境、视频小组会议、公共电子白板进行同步讨论,协作参与教与学过程的研究。协作者在学习过程中随时都可以和主持者或其他协作者讨论。
5.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为全区教师提供一个融个人学习、互动学习、相互交流、专家指导于一体,并在学术理论、动手能力、教学技能上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化学习平台。包括:
一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教与学策略研究平台建设。以合作学校、班级或教研组为单位,将学生或教研组分为四个小组,在平台上教与学策略研究的案例、各小组活动、集体活动的情况,开展阶段评析,支持教师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改革课堂教与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资源从有到优并且全区共享的转变,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达到课堂教与学策略研究资源的共享与知识的管理。
二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的建设。主要以BBS的形式为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一个融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分层学习、相互交流、专家指导于一体,并有学术理论、实践动手操作和教学技能上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化学习平台,主要栏目建设有“信息科技的教与学研究”“网络管理与应用”“教育技术管理与资源开发网管工作经验交流”“网管日常维护网管意见与建议”和“自由讨论区”。
(二)区域优质教师资源共享的应用与评价策略
1.分层递进应用
未来五年的探索实践要将课程整合和二期课改”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在五年中要创建数字化虚拟现代实验室,让教与学内容被区域师生共享。为了使师生更充分地共享信息资源,要将现有的图书馆扩展为图书信息资源中心,在区域资源共享平台应用的广泛性、资源整合过程的有效性、整合技术的先进性上,实现由无序信息技术资源个体开发向有序集约开发的转变,由以条线分工、负责实施的组织管理向以项目为载体、部门协作推进的转变,综合以上平台应用来逐步实现远程优质教师资源共享的网络化。
在中小学、幼儿园层面,未来五年要以区域优质资源共享研究与应用为抓手,以学校为主阵地,以任务驱动为基本模式,组织各校学科教研组、年级组、教育技术组、学校师生将所取得的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信息化学校文化与学习环境建设、信息管理与评估机制等方面的成果,上传到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及时推广各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成功经验,推动“以资源共享应用促学校发展”的全面落实。
2.应用能力培训
(1)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分批专项培训
2007"~2009年,将在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师培训水平,不断丰富本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按教师的不同年龄段进行不同层次应用能力的分批专项培训,重点加强区域教师的教育信息化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的操作技能、教与学应用能力,以及配合教研室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质资源研发和应用培训,进而逐步提高全区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2)多平台并举应用
根据全区教师教育、教学要求,采用多平台并举应用,既要完成区域内中小幼教师的资源共享、管理和评价,又要与区域内的名师对一般教师、教师对教师、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校对社区的在线与非在线合作教学与管理的互动,构建本区新型的远程教学、管理环境,为全区每一位教师提供一个积淀教学思想、敞开心灵的教学窗口,满足交互、检索、下载、点评、阅读、网上沟通、教学科研共享的需求,促进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同时,全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积极参与、承担和开拓国内、国际双边和多边的优质资源合作交流与研究。在今后的多平台并举优质资源建设应用过程中,还要兼顾市教委关于上海市“四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总体进程,与全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取得同步,使奉贤区的优质资源共享、应用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区域师生共建资源,滚动发展
打破教师进修学院、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师生资源孤立和封闭发展的状态。通过一系列措施和制度,由校长负责,将各校优质资源上传到平台上,由区教育信息中心、教研室、培训管理中心在教师进修学院建立的虚拟教研室上对上传的资源进行审核,控制资源的质量,从而逐步形成具有本区特色、适用性强的优质资源,满足本区师生的教学需求。通过全区师生共同参与、共建资源、不断积累和优化、共享互动的良性循环,实现教学资源的滚动发展。
4.评价目标与机制
在教育城域网优质资源共享的各类平台中,构建资源应用过程评价模型,要求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利用此评价模型来完成资源有效应用的评价工作,通过评价来全面了解教师教学资源的应用状况和研究水平,要以有效诊断教学资源应用效果来激励教师和学生调节教学功能。在评价模型中,评价活动要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强调过程反思,针对教学活动的结果、产生的问题及时得出偏差,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反思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个阶段教与学资源应用的实施提供条件。平台的过程评价实施工作要纳入区教研室评估对象行列,区域有关部门对评价目标与机制也要积极开展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咨询与论证,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以评促“优”。
四、行动保障
(一)组织保障
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工作重要意义,把信息化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纳入学校办学目标体系和督导评估体系。
(二)管理保障
建立由分管局长负责、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行动计划执行领导小组。其中,基础教育科负责宏观指导;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负责硬、软件和优质资源共享库的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培训和业务指导,负责检查和评估;教研中心负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以及优质资源共享的研究和推广;培训中心负责教师的培训管理;计财科负责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监督;其他部门也应根据各自的职能积极参与行动项目的建设工作。中小学、幼儿园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的学科教研组、教育技术组、总务组等部门应各司其责、通力协作,提出相应的实施细则,形成立项、实施、评价的规范管理,提高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和科学性,确保项目按预定目标实施。奉贤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工程所需资金由教育局列入年度预算。
(三)技术保障
区信息中心保障以上平台的正常运行,并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基教科、教研室、培训中心、各学校校长督促教师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教师应自觉浏览平台上的内容,教研员、培训员、教育技术人员、图书中心管理员要定期登录平台与协作者展开学习与交流。信息中心定期举办资源质量评审活动,对优秀资源予以一定的奖励。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资源库;学习环境;教育资源建设
论文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教育资源库建设不仅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工程。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库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相关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此来保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质量。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与规划应该以应用为导向,要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要服务于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教学应用。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实现教育现代化,而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就是信息化环境建设,其中教育资源库建设是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应用于教育的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教学方式有了巨大转变,与此同时带来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变革,这种变革反过来促进了教学的发展。在教育信息化开展的过程中,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新型的教育资源,这种资源的建设要结合现代教学特点,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
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库建设已颇有成效,市场上已经出现各类教学资源库、教学光盘,为远程教育和现代化的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发挥了数字化的教育资源的优势,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主要内容
教育资源库建设包括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主要分八大类:试题库、试卷素材、媒体素材、文献素材、课件素材、教学案例素材、常见问题素材和教育资源索引;二是网络课程建设,它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以及网络教学的要求,对各种教育资源的综合集成;三是资源建设的评价,通过评价筛选优秀的教育资源;四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在这四个层次中,网络课程和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是基础,是需要规范的重点和核心;第三个层次是对资源的评价与筛选,需要对评价的标准规范化;第四个层次是工具层次的建设,网络课程和素材类资源的具体内容千变万化,形式各具特色,对应的管理系统必须适应这种形式的变化,充分利用它们的特色。
1.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媒体素材:媒体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可分为五大类: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
(2)题库: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题目的集合,是在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的教育测量工具。
(3)试卷素材:各个学科有典型意义的试卷集合。
(4)课件与网络课件:课件与网络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根据运行平台划分,可分为网络版的课件和单机运行的课件,网络版的课件需要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通过网络教学环境被大家共享。单机运行的课件可在安装后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
(5)教学案例:案例是指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的事件或现象。
(6)文献资料:文献资料是指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对重大事件的记录、重要文章、书籍等。
(7)常见问题解答:常见问题解答是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
(8)资源目录索引:列出某一领域中相关的网络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
(9)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2.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课程与传统的课程教材不同,它是基于现代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理论基础上的,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所开发的,能满足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资源系统平台,是通过网络表现某门学科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网络课程的建设已引起我国教育部门和教育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获得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比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自成立至今5年内已建成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电子教案、多媒体光盘课件、网络课件,目前已建设了 120 门课程的电子教案包括近 12 万张幻灯片。已经完成 120 门课程包的建设,包括近 5500 小时的“音视频 + 幻灯片”的课件。
3.资源建设的评价
教学资源的评价是对资源建设质量的把关,在资源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它们进行评价:
(1)资源的教育性:考虑所整合资源的教育意义,看它是否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是否符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兴趣。
(2)资源的科学性:资源的整合是否客观、科学,资源提供的知识性是否比较强,能否为日常的教学活动提供相关参考,是否有错别字以及产生歧义的科学性错误。
(3)资源的技术性:资源提供的清晰度与画面结构以及课件、文本等运行的技术要求是否与现行浏览器相符。
(4)资源的艺术性:主要是针对多媒体素材而言,从其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情节的生动性、构图的合理性以及画面的灵活性等来考虑。
评价的方法必须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原则,在资源的整合中我们既要注意资源整合过程的评价,也要注意资源在后期试用与使用中的评价。
4.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
教育资源是指蕴涵了特定的教育信息,以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资源,特别是能以数字信号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的教育信息。数字化和教育价值是它的核心特征,它的开发具有相当高的技术要求和教育性要求。
建立一套面向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管理者,并能提供丰富的资源为之服务的教育资源系统,是网络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和实施基础。利用该系统,教育者可以建设教学资源(如制作课件、媒体素材),受教育者可以进行学习,管理者可以实现其相关的管理,三者之间可以实现方便的互动。
二、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库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高度重视网络教育的资源建设,2000年5月,教育部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对现代远程教育中各种资源建设作了相应的要求和规范。国内一些大型的教育软件开发公司也先后出台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平台,公布了自己的远程教育网页,提供了大量的网络学习资源。目前,经教育部批准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从第一批4所增加到目前的45所,网上大学也达到了31所。由上到下各级组织和有关单位都高度重视网络教育中的资源建设,网络教育的资源建设正处在积极的发展之中。
近年来,国家支持已经建成了较好的网络硬件设施,这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支撑教育资源共享的硬件环境已基本具备,但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开发力量和标准,造成了资源的重复开发、浪费、利用率低下等现象,具体表现如下:
1.搜索引擎功能不够健全,无个性化
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分布广泛,内容丰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各种网站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大部分是按照自己的观点来设置的。学习者在浏览时不能很好地利用资源进行学习,或找不到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资源。
2.资源库内容的制作水平较低,更新缓慢
目前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如题库、课件库,多数是课本的搬家,简单的HTML网页,或加上简单的动画或图片,形式简单,缺乏交互,如此看来,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反而比传统的教学资源更让学习者不适应,增加了学习的难度。网络课程也只是传统课程的网络搬家,只是在网络上“读”或者是“看”讲义,是简单的静态页面,或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单纯的录像与讲义的同时呈现,表现形式单一,只是教学内容的呈现,缺乏教学活动、环境等的设计,缺乏学习时的交互。甚至有些资源一经开发,不再更新,不注重有效服务。
3.资源库交互性、可扩展性差
在目前的教育资源网站中,多数的网站不具备上传资源的功能,学习者只能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源,却不能向资源库提交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利于资源库内容的丰富。同时现有的资源库采用集中式的存储方式,将资源存储在指定的服务器或磁盘中,当存储介质的空间被完全占用时,就无法向资源库系统中添加新的资源了,只能增加存储介质的存储容量来添加新的资源。一旦一台服务器出现问题,将造成资源库无法访问。
4.资源质量的管理和控制功能不强
教学资源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商品化的资源产品;另一个是学校或教研机构自己开发的资源。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只注重资源数量、不注重质量的现象都很突出。目前几乎所有的商品化资源库和定制开发资源库都支持动态添加资源,但几乎所有的系统在入库资源的质量管理方面都只提供极其简单的功能。在资源库的系统设计工作中,缺失对质量管理控制的设计是目前国内资源库系统的一个通病。
三、对策分析
在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重视开发网络化教育资源,二是重视提高网上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致力于建设内容丰富、功能完备、面向服务的教育资源门户网站。以应用为目的,推动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建设过程中,着力解决资源标准化、资源门户与搜索、资源提供源、资源共享等方面的问题。
1.转变教育资源库建设的观念
资源建设最终是为教学服务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必定是为了促进教学。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目标的转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网上学习、网上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应用,极大地变革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教育资源建设的观念应该及时改变,以适应思想的进步。教育资源建设观与教育思想应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规范教育资源库建设标准
“资源库建设,标准化先行。” 所谓资源库建设的标准化就是使不同的资源建设者在进行资源建设的过程中采取统一的标准与办法,并逐渐形成一定的模式。在统一的模式下,资源能够更好地兼容、复制、扩展、交流和移植,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共享。
目前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通用性,因而只规定了各类资源的最低技术要求和核心标准,但在实施资源建设、开发具体的资源时,需要根据这一规范制定更加具体的资源建设标准及细节要求。
3.加强资源建设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资源建设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互通有无,才能建成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资源库。资源建设者应该利用各自的优势,各大教育机构可以和一些教育资源开发厂商联合起来,在平行机构间建立合作关系,开发出符合教学需求的、以应用为目的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
4.加强软件和硬件资源的共享
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其目的之一是为了资源的共享。目前多数人注重的是软件资源的共享,忽视了硬件资源的共享和再次利用。发达地区早期购买的一些多媒体教学设备,现在早已被先进的计算机网络设备所替代,造成了设备的闲置、浪费。将这些设备再次利用,发挥其价值,不仅能解决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硬件设施建设,又能发挥闲置设备的作用,各得其所。
5.采用先进的技术加强教育资源库的管理
针对目前的资源集中存储、集中管理的现状,我们可以使用分布式存储,将资源分散存储在不同的一定数目的节点上,以减轻统一管理的负担。采取资源目录集中共享,建立分散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系统,这样既解决了资源共享问题,又兼顾了师资分布不均和资源共享中的版权问题和资源的即时维护与动态更新问题。
四、总结
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与规划应该以应用为导向,要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要服务于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应用。因此,应充分重视使用者的需求分析,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开发和规划相应的教学资源,同时必须把它应用于教学,反复实践,不断完善,才能精益求精,才能建设出优质的教育资源库,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教育事业。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我校在新一轮综合教学改革中,把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文中阐述了我校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一些做法及我们的一些构想,为全国其它兄弟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供我们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 教育、信息技术、网络、学校、教师、学生、主体作用、改革
人类社会已跨入21世纪,步入信息时代,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改变,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加强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校把加强信息技术在我校教育中的应用作为我校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进一步推动我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一、建设完备的计算机网络设施,形成完善的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体系
硬件设备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我校自开办至今,不断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进行投入,添置现代化的教育设施,现在,我校已拥有一套设备先进、功能完善、使用方便、能及时为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服务的现代化教育设施体系。这些硬件设备为我们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我们还计划进一步投入资金,更加完善我校的教学条件。
1、我校现有的现代教育硬件设施情况:
现有的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包括二个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系统,即交互式多媒体教育技术系统和校园网络综合管理系统。其中,交互式多媒体教育技术系统采用多媒体控制技术,图象处理传输技术、通信技术等,可使各种教学信息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校园内灵活、方便、高效地传输。它使各教室,校长室和总控室连成一体,实现教学资料,设备的总控室集中管理,能方便地进行校园的授课,示范和通过特殊设备观看微观实验教学及实物教学。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把学校的所有计算机都联成网络,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系统对外通过DDN专线联接Internet访问163网,在内部通过服务器,使大部分局域网的计算机都能联接Internet,为师生上网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四个现代技术教育中心,即多媒体电教中心(包括5间多媒体电教室)、教师电子备课中心(本中心有教师用电脑20多台,及种课件制作的设备)、计算机教学中心(含有2间586计算机室128台学生用计算机)、语音教学中心(含有64座位语音教室3间)。
2、我校的软件建设情况
为提高我校现代化设施的使用效率,我校历来重视软件资源库的建设,积极选购国家或省级审定的录音、录像片、VCD、幻灯片、投影片、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如CSC电子备课系统、瀚林汇多媒体软件、鹏博士教软件、大百科全书等等)、多媒体制作平台(如几何画板、AUTHORWARE等等)、系统管理软件(如网络管理软件、校长办公系统、图书管理系统、财务管理软件和教务管理软件等等)。同时,我们还利用现有的设施,收集、处理、制作各种素材,通过互联网收集各种教学图片、课件、试卷,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截取、制作影像资料,利用扫描仪、数码相机进行收集图片,我们还把各学科老师制作好的课件进行收集、整理。所有这些资料都是我们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宝贵财富。
二、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引入课堂,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教育中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在信息极大丰富今天,学生有获得丰富的知识信息的各种渠道,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自主学习和创造,参与各种活动。为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需要,我校决定加大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的力度,具体做法是:
第一, 加强领导、制定措施来推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
我校有着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大量丰富的电子图书,我们要求教师大胆地把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利用校园闭路电视、局域网、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开展声形并茂、视听结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学会从繁重的重复的传统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如何分析学生、如何优化教育资源、如何诱导组织学生活动、如何发展学生能力上。教学设计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以创设情境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媒体,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形象直观地表现教学内容。为提高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积极性,我们将把老师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情况同年终考核、评优挂勾。
第二, 大胆偿试,不断创新,建立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成为意义建构的主体,而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成为一名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课堂中教师主要是利用教学设计方法引导、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此种教学方法有益于丰富学生的认知世界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多媒体的交互性可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教学,决定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难度,实施因材施教;还可以利用自动评测系统准确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解决教师既繁重又不科学的评价问题。校园网络资源环境的建立促进了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的确立。学校的网络资源不仅仅是为教师备课使用,也提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通过校园网络系统,师生可以在(电子图书馆)中查到各学科相关的资料,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效率,拓展了知识面。同时,校园网络资源环境的建立,改变了师生之间位置关系,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意义建构的主体。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灌输者而还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我校校园网络资源环境建立后,要求老师教学设计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应以创设情境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媒体,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形象直观地表现教学内容。我校新型的以学生认知为主体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形成,由传统的内容导向教学逐渐向目标导向教学过渡。
三、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为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学校决定为学生更好地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提供了一切方便条件,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网络教室对学生开放。让他们利用素材库设计制作自己的网页、班级网页,利用几何画板处理各种几何图形之间关系,利用动画制作来印证自己的想象,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学生可以在各终端将网络上信息、电子读物上信息下载,编辑到自己的网页、幻灯片中。让他们使用数码相机、照相机、摄像机采集信息,加工整理,进行文件编辑,制作小报和电视节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自己新的想法、新的构想,用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来,并进行了信息,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了培养。这个过程将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都普遍地得到了有效提高。
学校将通过学生网页大赛选取优秀网页在校园网上,并定期进行更换。学校教师都有自己的网站。教师的优秀网页、论文、电子教案,师生优秀的幻灯片、学生小报,学科网页以及心理咨询室、德育天地等,都在校园网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资源共享。
让学生在校园内利用校园网的应用,突破空间的围墙、时间的界限,促进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网上交流。全校师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收发和聊天室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师生网页进行交流。要求教师的网页、幻灯片与自己本学科教学紧密相联,网页中教师将畅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对教学的反思,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生活照、艺术照传到网上,作为送给学生的礼物,使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更为融洽,拉近了师生心灵间的距离。
学生将在校园网上感受网络文化的熏陶,查寻法制长廊,增强法制观念;进行音乐欣赏,陶冶自己的情操;在音像资料馆和电子图书馆中,搜集与自己学科知识内容相关资料;同时学校还将培养学生在网上进行信息的能力和公告板的使用能力。校园网上有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信息资源,学生的聪明才智将在校园网上展示出来。
校园网络资源的充分应用,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会学习的能力,促进个性特长的发展。
四、加大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水平
教师因素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为促进我校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决心继续加大培训教师计算机知识的力度,同时,从思想上进行发动,使用他们意识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
1.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首先、我们将继续培训老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把抓教师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突破口,要求教师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规定所有35岁以下的老师,今年要拿到等级考试证书,45岁以下明年要通过等级考试,到2002年全校老师要全部通过等级考试。其次,我们将扩大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培训和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培训,要求,我校的所有教师都要懂得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要学会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教学资料。同时,我们还将加强课件制作培训,为提高我校课件制作的数量和质量,适应多媒体教学的需要,我继续培训、提高老师的课件制作水平,内容包括photoshop,"几何画板",powerpoint,Authorware,多媒体素材的采集等的使用。对于计算机水平较好的老师,我们还将对他们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学校将不定期地派他们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和交流,以此来推动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进步。
2.教学思想和方法
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分不开的。计算机应用于课堂, 不仅仅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 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变固有的教学观点和思想。如果教师的教学思想一成不变, 教师就会把计算机当作传统教学方法的附属物, 不能很好地发挥计算机的独特潜力, 只能用它作演示或练习用。这实际上是用新瓶装旧酒,势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我们将抓好转变老师的教学观念,通过大会的宣传、教研组会的研讨、公开课、示范课的开展来形成一个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份围和紧迫感。
信息社会为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需要,把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学校改革的突破口,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这样我们才能在教育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我国高校教育需要进行改革和建设,在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的建设首先要求进行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文章就关于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校教育 信息化背景 师资队伍 建设 浅谈
社会的不断进步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又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信息科学技术也随之提高,现如今,已经有了很多顶端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在信息化时代这一大背景之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国教育事业中,高校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育应该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熟虑的问题。下面,笔者就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浅谈。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定义
所谓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在高校教育领域全面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从而达到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这一过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点就是智能化、多媒体化、网络化以及数字化,而共享、协作、交互以及开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1.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环境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环境建设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搭建了信息化的平台。由于高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具体的系统建设工程,高校教育信息化包括信息资源等软件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因此,高校教育必须要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要着重建设高信息素质的教师队伍,着重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要求高校要有必要的硬件设备,以便为师资队伍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要求高校加强软件建设,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硬件设备和软件建设就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环境建设。
2.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潜件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潜件建设,所谓的潜件,就是指人的观念、思想等等,高校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高校教师的观念,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自己院校内展开现代教学理念和管理思想的大讨论。在进行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潜件建设时,要加强和重视教学信息化的组织领导,从而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思想和观念,最终促进高校教师观念的转变。
3.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制度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制度建设能够为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制度性的保障。进行合理、科学以及操作性强的制度考核标准能够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的素质。这就要求高校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这里所指的规章制度包括师资队伍信息素质的考核、应用以及培训等等方面。高校自身所制定出来的制度必须要体现出激励机制,能够很好的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积极性的激发,还能够满足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考核的时候能够量化考核以及定性评价的需求。最后,笔者认为,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制度建设还要随着高校自身的发展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进行及时的完善和修改,对于高校信息化背景下的建设的制度要强有力的执行。因此,笔者认为,想要进行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就要进行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建设。
三、结语
如果说一个人的思想是这个人的灵魂,那么这个人想要拥有好的灵魂,就必须有很高的思想水平,高校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首府,一直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大学生的普遍使大学生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与我国高校教育情况有着直接关系,而高校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又是提升高校教育水平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措施。本文中,笔者从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环境建设、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潜件建设以及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制度建设这三个方面浅谈了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基础教育网络建设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教育网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为促进济宁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济宁市于2002年开始规划和建设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网络,根据《山东省市县教育城域网建设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济宁教育网以济宁市教育信息中心与各县区教育局信息中心为骨干,市和县区教育信息中心构建教育城域网接入网,构建了覆盖济宁全市、中小学校园网全部宽带接入的教育城域网络,成为济宁市教育系统进行信息、网上协同办公、网上视频会议、网上教育培训,支撑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师网上备课与交流、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的一个基础网络平台。截止到目前,济宁市教育城域网联网的各类学校达1600所。
一、构建市县统一的宽带基础教育网络
济宁教育网建网之初就组织专家精心设计、反复论证,确立了全市网络建设管理的七个统一,即统一的网络架构、统一租赁线路、统一ip地址规划、统一设备选型、统一外网出口、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管理要求。济宁市教育网主干光纤环网网络拓扑图如图1所示。
1.统一网络架构
全市采用统一网络架构和互联方案,即网络采用宽带以太网技术,建立市、县信息中心,市、县信息中心采用光纤环网结构互联,各信息中心到校采用星型结构连接。市信息中心到12个县区信息中心的连接使用三个带宽为1g的光纤环路。东环:市信息中心—兖州—曲阜—泗水—邹城—市信息中心,南环:市信息中心—鱼台—金乡—微山—市信息中心,西环: 市信息中心—汶上—梁山—嘉祥—市信息中心。在环网上启动ospf动态路由协议。各县信息中心再以100m或1000m光纤与学校进行互联,为所属学校提供接入,济宁市中区、任城区及市直属学校直接以100m光纤联至市信息中心。
2.统一租赁线路
考虑到光纤线路投资较大,教育没有足够的资金来铺设专线,济宁教育城域网采用租赁线路的形式进行组网。通过价格和服务竞争,全市统一租赁联通、广电光纤线路进行了组网,有效实现了在合理价格范围内规范建设网络系统,并为线路服务质量提供了保证。
3.统一设备选型
为便于全市设备统一升级、统一培训、统一配置和便于互联互通,12县市区信息中心使用了统一的网络设备。建网之初市、县信息中心统一采购了华为交换机,市使用了8609高端路由交换机,12县市区信息中心统一采用了华为65系列路由交换机,随着网络设备的更新,全市现在已统一更新为h3c系列交换机。设备的高标准和统一选型统一了技术服务标准,节省了人员培训成本和网络维护成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4.统一ip地址规划
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山东大学网络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济宁教育网申请到了3*16c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公网ip地址,全市联网学校网络出口的互连ip地址全部使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公网ip地址,由市信息中心统一分配使用。公网ip的使用,一是方便了学校的网站建设,二是方便了对学校的网络管理。
5.统一外网出口
全市统一由市信息中心对外互联。市信息中心以155msdh专线直接通过cernet济南主节点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后根据联网需要,租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出口,实现多出口与国际互联网的互联,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管控、内外互联互通的地市级大型教育城域网络,为构建绿色教育网络奠定了基础。
6.统一技术培训
统一的设备选型和统一的网络架构为统一培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于2003年、2005年、2007年在山东大学对200多名网络管理人员进行了初级、中级和高级专业网络技术培训,有力地促进了济宁教育网的建设管理和应用,为济宁教育网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以此为基础,全市每年都开展联网学校技术人员的全员培训,为保障网络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队伍保障。
7.统一管理要求
为保障济宁教育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网络服务质量,一是出台相关规定来规范教育网的管理,二是从技术上来确保教育网的安全运行。
在有关规定上,我们依据《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管理办法》和《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用户守则》,与市公安局联合制定了《济宁教育网管理办法》、《济宁教育网用户守则》,同时还印发了《济宁市教育局 济宁市公安局关于加强济宁教育网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规定》,从管理上确保了教育网的安全运行。
在技术上,市信息中心部署了四个系统平台来确保了教育网的安全运行。一是网络互连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时查看市、县和重点学校光纤线路的物理连接情况,确保物理链路问题的及时发现和畅通。二是流量分析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时查看网络上所运行的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可对病毒和网络攻击等起到预警的作用。三是流量控制系统。由于全市中小学都在网内,为保证对外互连的网络带宽,满足学校的正常网络应用,我们对下载和视频进行了适当的时段性控制,保证外网出口峰值在1.8g左右,确保外网访问速度和网络的正常应用。四是日志管理系统。由于全市联网学校全部使用公网ip地址,通过日志管理系统,可及时洞察和发现每个学校的网络不良信息,保证教育网的信息安全,按有关要求日志可留存90天。
“七个统一”,为全市教育网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管理和维护、应用和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夯实了济宁教育信息化发展和腾飞的基础。
二、加强资源建设,推进网络应用
良好的网络架构、1000m主干环网线路,为广大中小学提供了高速、安全、稳定的网络交换平台。网络建设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育的信息化、办公的自动化和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围绕应用,利用教育网络先后建成九大应用系统:
1.教育资源库建设
济宁教育网于2005年在全市范围内建成市、县、校三级资源共建平台,平台支持分步建设、分步存储,用户可通过平台在全市范围内自由检索、下载任何一个县区和学校资源库里的资源,也可以自由上传优秀资源并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共享。2007年市中心又投入50万元购买了中央电教馆、鲁源、中教育星三家资源库,目前资源库总储量达6t。
2.农村远程教育系统
为充分发挥济宁教育网的带宽优势,2007年结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利用卫星系统集中接收存储农村中小学远程卫星资源,再通过教育网向全市远程教育项目学校传送资源的农村远程教育系统,为全市农村学校节约了卫星接收系统购置和维护费用达1000多万元。
3.电子图书系统
2005年购买并安装了方正阿帕比电子图书3万册,2009年购置鲁源图书12万册,为内网用户提供便捷舒适的版式阅读服务。
4.电视直播系统
2007年建成电视直播系统,在教育网上实时在线转播3套教育节目和5套综合节目。
5.公文传输系统
2005年自行开发建设了全市教育系统公文传输系统,利用教育网络进行公文传输,为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提供网上文件传输通道。
6.视频点播系统
建立了视频点播服务器,为内网用户提供在线视频点播。
7.视频会议系统
利用教育网络建立了市、县交互视频会议系统,支持全市教育系统召开电视电话会议。
8.网络教研系统
在市、县信息中心建设了市、县网络教研系统,使全市教师利用教育网络开展网络教研,提高教学水平。
9.远程研修系统
在市信息中心建设了两个远程研修系统。一个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校长远程培训系统;另一个是与山东省教育厅教师远程研修系统互连互通的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系统。系统利用教育网进行网络交流和视频传输,到目前共培训校长3000多名,一线中小学教师5万多人。
三、进一步提升网络带宽,拓展网络应用和信息服务
随着学校计算机、多媒体等网络设备数量和应用需求的增加,对整个济宁教育城域网络的接入和出口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网络应用和服务产生了一些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为此2011年对近千所农村adsl接入学校启动了校园网接入带宽的升级改造工程。并于今年6月底,把adsl接入学校改造成100m光纤接入形式,以满足学校对网络的需求。
进一步拓展对外网连接的带宽。为提高教育网对公网的访问速度, 2010年对济宁教育网公网带宽进行了扩充,由原来的500m扩充到2g,加之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互联的155m专线,对外连接总带宽已达2.155g,极大地提高了济宁教育网对外网的访问速度。网络带宽的拓展为学校的网络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2.155 g的公网带宽在教育网对外连接上已位居全省各地市基础教育网络的前列。随着农村adsl学校带宽改造,今年6月底前,我们将把公网带宽再进一步扩充,达到6g,还将进一步拓宽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网络带宽,同时建设济宁教育云计算中心。
进一步拓展网络应用。充分利用教育网络深入开展家校通平台和数字化校园建设,进一步开发完善市、县、校三级互联互通的济宁教育oa办公自动化平台,建立全市的网络教师备课系统和视频互动教学系统,构建交流和网上互动平台,筹建网络电视台,探索虚拟主机和教育云服务,全面加速济宁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加快济宁教育现代化进程。
摘要信息化在教育中的运用,使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信息化的特性改进了教学手段,给教学带来了方便,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实现了对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教育信息化与学生及教师都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从“人”的角度分析教育信息化对信息化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
1 人的两重生命
人有两重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种生命是自然赋予的本能生命;类生命是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肉体生命与价值生命、本能生命与智慧生命。也正是人类的这两重生命决定了人有两重性即自然本性和实践本性。而实践本性就决定了人的社会本性,因此人类也就有两个属性,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文化属性)。
2 人的心理活动
在人的本性中,人的心理活动是把生物学因子同社会学因子相结合起来的“桥梁”之一,也就是人的身体机能与人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结合而产生的活动。心理活动在人的本性中不仅具有一些生物上的因素还具有社会上的因素,它是两者结合起来的。而由心理活动所形成的映象和概念,能够反映外部的自然界、社会以及其他的人。因此,心理活动也是意识和自我意识,是对象化的意识和自我意识。
人的心理对世界的反应,就其反应的现实内容而言有客观性(包括主体性活动所具有的客观性),但就其反应的形式而言则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而且随着人对于自然界本质认识的深化,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性方面和主观性方面都在不断地深化。因此,没有心理活动,也就没有人的存在。
人所创造的一切,不仅通过物质躯体的活动,而且通过内在的、主观的心理活动,通过人的情感、愿望、需要、理性和意识而产生出来。因此,社会因素同心理因素的相互联系也就是人的活动中外部因素同内部因素的相互联系。从动机到结果,是由内部的(心理的)东西向外部的(社会的)东西的转化。这正好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首先通过认识过程,客观外在的东西转变为主观心理的东西,然后再通过实践过程,主观心理的东西又转变为客观社会的东西。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合金”中,每一个因素都保持自己的本性和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社会生活如同生理活动一样,也是外在于人的意识的物质性活动,甚至纯粹精神活动的产物如科学、艺术、宗教等,也是客观存在着的社会生活的表现形式和实在的社会现象。
3 教育信息化与人的关系
3.1 信息化作为人工技术系统
它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技术实体本身遵循自然规律,同时技术系统又是按照人们的社会需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因此就要遵循社会规律。但在这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中,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们既可以把天然自然改造成人工自然,又可以把一种人工自然进一步加工改造成另一种更高级的人工自然。
3.2 信息化作为环境适者方式
它刺激人的神经生理,产生人脑对目的物的注意心理,便产生了人有所需要的一种心理紧张系统。而所有的社会行为都是心理机制与环境互动作用的产物,人的行为又表现为心理机制和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因此社会行为的产生首先需要心理机制的存在才能接受环境的输入,经过一系列的决策或计算对输入进行加工,而后产生明显的行为。心理机制是社会行为的前提,但它不是一种盲目的本能,不管发展的经历和目前的背景输入如何都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而信息化作为一种背景(环境、方式)去刺激人的心理机制,(下转第47页)(上接第22页)人的心理机制在得到背景刺激激活后产生行为,从而又对信息化也不断的改进,完善。
巴斯的观点:(1)外显的行为要潜在的心理机制。没有心理机制,不可能产生任何行为,而且心理学中的所有理论都暗示了心理机制的存在。(2)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是惟一能够产生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过程。
对人而言,其心理活动不仅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祈望欲求、本能的心理表现功能,而且最重要的是具有有意识地改造周围的环境,使之符合于自己需要的功能。
进化心理学认为,所有的有机体包括人都是适应设计的产物,适应是演化形成的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的方法,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人的心理也是适应的产物,某种心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解决某种适应问题。
3.3 教育信息化作为一种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包括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和形式,其中每一个方面和每一种形式都包含文化的因素与功能。从本体论方面看,它指人类在其全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总和。
“在人类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生态适应过程中,人类创造了文化来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并用文化来改造环境使之更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文化以适应变化的环境。人类对地球环境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因此,人类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来与环境和谐共进,并用新文化来修复由于旧文化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环境退化,这种新文化就是生态文化。”
文化心理学认为人与文化是共生共存的,无法分割也无法扯裂。在文化进化观上强调文化对人类生存延续的作用,文化有利于人适应环境,因此作为人适应环境的工具得以产生和保留。在心理需要论上认为文化是特定心理需要的产物,如文化缓解了人的存在焦虑,使得生命以文化的形式延续并且不朽,因而使人获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的生命现象是向文化而存在着,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语言符号系统,人与文化是一种双向构建关系,生命现象与文化现象凝结在一起,在凝结的过程中文化便成为了人的存在,同时人也就“人之为人”了。
对自然对象和实物的加工,我们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对人的“加工”,我们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然是文化的母体,因此,物质文化应是整个人类文化的基础。上述划分是根据人类劳动活动、文化活动所改变的是何种客体来加以划分的。根据人的物质方面(肉体)和精神方面的差别来划分文化现象,同根据所加工的是自然界客体还是人本身来区分文化现象,二者是一致的。对自然对象的加工(物质生产)基本上服务于人们物质的、肉体的需要;对人的加工(教育活动),基本上是对人的精神生活、心理生活的加工,对人的意识和受意识支配的行为的加工。
【摘 要】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应运而生的信息化教育已广泛应用于高等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以及中小学信息教育与学科教学,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农村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还处于发展初期或停滞阶段。本文分析了辽宁省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教育信息化 整合 信息技术
农村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加快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程度的步伐,信息化教育建设正在全国积极推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辽宁省作为教育大省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
一、辽宁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辽宁省农村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广大师生对教育信息化在农村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了高度的认识。在农村,大多数教师掌握了简单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所教课程中,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使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发生了深刻变化。
目前全省已经有3000多所农村中小学安装了卫星接收设备,主要用于接收中央电教馆制作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目前已形成以省、市两级平台为基础、以宽带网和有线电视网络为依托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基本框架,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省范围内的共享。
辽宁省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校校通”工程。现有农村中小学8059所,已建成校园网的学校共有852所,全省校园网覆盖率达到10.57%。
2006年,我省农村中小学在加强校园网建设的基础上,又加大了资金投入的力度,为学校配备高性能计算机。目前,我省农村中小学共有计算机150836台,比2005年增加23422台,提高了18.38%,其中486及以下计算机减少3925台,586计算机增加5805台,686及以上计算机增加21542台,这充分表明我省农村计算机不只是数量在增加,更重要的是计算机的性能有了更大的提高。
二、辽宁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滞后的教育观念制约着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因为“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所以观念问题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最大制约因素。当前,广大农村中小学校“以考试成败论英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一天”的现象仍旧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足。当问道“你们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都有哪些举措”时,大部分教师会说他们拥有多少台计算机、有哪些设备等,却很少提及怎么用。虽然一些农村的中小学已经完成了建机房、购设备、布网线等硬件建设,但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有的教师仍然沿用“满堂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不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有的甚至通过播放下载的“同步课堂”或“优秀实例课”来代替自己的教学,从“人灌”走到了“电灌”的另一极端。这是我省部分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始终处在“打字练习”和“学科课堂演示辅助教学”的低级阶段的症结所在。
2.信息设备利用率低,未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真正整合
目前各农村中小学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设备数量虽然在逐渐增加,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师资队伍的相对薄弱,造成设备使用率很低。学校学生上微机课,每周只有一节。教师课堂教学主要采取信息技术为主的课堂演示型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其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性学习、协作学习那更谈不上了。对于运用,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屏幕(与电脑相连的电视屏幕)的教学形式,其强大的网络功能、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尚未得到合理开发;一些学校投资近万元的资金,只能供领导或个别教师作为一般上网服务使用,没有在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学校学生机之间虽然相连,但不能与因特网构成一个网络共享资源系统。这些都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它独特的魅力,还需要提高其效能。
3.师资问题:短缺而薄弱
队伍问题、人才问题是严重影响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最大难题,也是短时间难以解决的最大难题。农村学校由于环境、待遇等方面的因素,在引进人才方面受到制约,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更是寥若晨星。
三、辽宁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观念建设
观念层面的变革应当成为我省当前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全社会、各级教育部门、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以及学生都必须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充分认识农村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事、是尽快改变农村教育落后面貌的好事、是迫在眉睫的急事。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我省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切实加快发展我省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缩小同发达地区的距离。
2.师资到位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师资培训是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首先,对教师进行教育观念及心理疏导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国家、对学生、对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的畏惧心理,把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作为现代合格教师的标准之一。
其次,要设计科学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涉及现代教育理论、教育观念、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方法、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理、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信息伦理和道德修养等。
3.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计算机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也不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是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加工和整理及应用信息的能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教育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设备使用效益的好坏,对学校办学整体效益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要挖掘与学科教学整合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要鼓励教师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学科的教学中,有目的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良好地环境,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技术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结合新课程的实施标准,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各级各类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职业学校在信息化环境基本建成的前提下,应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建设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要注意突出重点,投入资金,循序渐进,有效激励,从而促进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资源库 建设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建设亦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得到高度重视,并以此推动了办学理念的变革。
教育部在2006年发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这给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校在完成信息环境的基本建设基础上,要高度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解决“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问题。
教学资源是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各种信息资源,它的开发、建设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之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刻不容缓的目标,摆上议事日程。
1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
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1 媒体素材: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
1.2 题库/试卷库
1.3 课件
1.4 精品课程:包含培养方案、参考文献、教案、学习指南、习题库、课件、实验、教学录像等。
1.5 常见问题解答: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的解答。
1.6 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等等。
个人以为以上这些内容都是可以而且必须建设的教学资源。有了资源库,教师备课时就有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和素材,同课程老师不需人人都去分别查找与教学有关的相同资料,可以节省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资深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教案、备课笔记等优质资源共享出来,一方面可将这些老师的智慧结晶永久保留下来,成为学校不可多得的独有的宝贵资源,这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另一方面也为新教师的学习成长提供最佳途径和平台,且不必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丰富的资源,更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复习、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提供良好平台。
2 教学资源库建设途径
2.1 购买优质资源库 采取购买部分适用于专业教学的优质资源供师生选用。
2.2 自建教学资源库
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筛选、收集相关专业学科的免费资源(形式多样);二是激励老师将长期积累的大量宝贵资源共享出来三是通过平台将购买的教学软件、dvd、随书光盘等进行转换和网络。
3 教学资源库建设需注意的的问题
3.1 突出重点,保质保量
对于学校而言,需建资源库内容很多,我们不能盲目求全求多,要因需制宜,立足教育教学实际,根据专业需求和学科发展优势,认真研究、论证,择重择要有序的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做实做好,做优做精,避免泛泛而建,建而无效。对于某一个类型资源库能收集到的信息素材更是海量,在对这些信息素材收集后,要进行甄别、筛选、整理、组合,精选符合学科教学实际需要的、内容科学与准确的信息,进行充分、有效、合理的整合,摒除“拿来主义”,避免只重量而忽视质,最终导致“资源库是个杂物筐,什么都往里装”的现象。
3.2 发挥优势,分工协作
资源库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按照学科教学过程和教学要求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组织,这确定立了教研室、教师在资源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广大教师既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者,又是教学资源库的利用者,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这是建设资源库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中心应当做好资源库平台建设、资源库的管理和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成立资源库建设专家组,负责资源库建设的项目论证
、评价。成立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组,负责某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各环节参与成员职责明确,分工负责,互相协作,确保每个环节不掉链子,共同搞好资源库建设。
3.3 加大投入,推动建设
必要的投入是资源库建设的保证。资源库建设将更进一步促进信息化环境的完善。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存储系统、数据库备份、容灾系统,搭建安全、快速的网络平台,建设先进的管理系统,确保资源库数据安全,支持资源库的大容量存储和大规模应用;二是建立课件制作环境,建设同时可供5人以上同时进行课件开发的开发中心,配置高性能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课件制作工具,摄、录设备,音、视频处理工具等,为资源库建设提供较好的环境和平台;三是建设网络多媒体教室,为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堂辅助教学提供环境和保障。
3.4 统筹规划,循序渐进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周期长且规模庞大的工程,费时费力费神,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一方面要承担学校大量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另一方面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各有差异以及参与的热情高低不同。而作为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力量的专业型信息技术人员缺乏。都将影响资源库建设质量和进程。因此有必要对资源库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地进行。依据学科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分时、分段进行,并逐渐完善。
3.5 有效激励,促进建设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的是要实现教师方便用、学生乐于学,优质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进展和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调动广大老师参与建设积极性。学校应制定切实有效的、完善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学科资源库建设项目申报和建设实施的项目组,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对于建设成果经专家评审合格,应将成果纳入参与者业绩评估或工作考核中,并给予物质奖励;对积极参加知识共享的教师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足够的奖励(智慧结晶,具有知识产权)。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促进学科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学校教师的知识共享,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
4 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教学资源库作为各种教学资源的汇集,绝不是教学素材、资料的简单堆积。它直接以服务教学为宗旨,以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教师方便用,学生易于自主学习为目的。因此资源库建设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4.1 科学化:内容的科学与准确是资源库的根本。要建立严格的资源审查评价机制,确保资源的高质量;
4.2 标准化:遵循标准是保障资源库广泛共享的基础。建设科学的资源规范体系,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库著录的标准化、检索的规范化、检索途径便捷化。
4.3 结构化:合理的结构可以确保资源库的合理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
4.4 动态化:长期稳定的不断更新与维护是资源库具有生命力的保障。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资源库的功能和内容应该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以适应发展的要求。
就学校当前条件而言,建设资源库尚存在某些瓶颈,但不能因此而迟疑。资源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应切实将其列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专家组、项目组,充分论证,认真规划,扎实实施,制度激励,切切实实将资源库建设好,以此推动办学理念的变革,促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科研创新、合作交流等的持续发展,为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最好的信息环境,并最终建成数字化、现代化校园。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资源库 建设
论文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各级各类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职业学校在信息化环境基本建成的前提下,应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建设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要注意突出重点,投入资金,循序渐进,有效激励,从而促进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建设亦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得到高度重视,并以此推动了办学理念的变革。
教育部在2006年发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这给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校在完成信息环境的基本建设基础上,要高度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解决“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问题。
教学资源是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各种信息资源,它的开发、建设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之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刻不容缓的目标,摆上议事日程。
1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
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1 媒体素材: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
1.2 题库/试卷库
1.3 课件
1.4 精品课程:包含培养方案、参考文献、教案、学习指南、习题库、课件、实验、教学录像等。
1.5 常见问题解答: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的解答。
1.6 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等等。
个人以为以上这些内容都是可以而且必须建设的教学资源。有了资源库,教师备课时就有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和素材,同课程老师不需人人都去分别查找与教学有关的相同资料,可以节省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资深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教案、备课笔记等优质资源共享出来,一方面可将这些老师的智慧结晶永久保留下来,成为学校不可多得的独有的宝贵资源,这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另一方面也为新教师的学习成长提供最佳途径和平台,且不必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丰富的资源,更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复习、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提供良好平台。
2 教学资源库建设途径
2.1 购买优质资源库 采取购买部分适用于专业教学的优质资源供师生选用。
2.2 自建教学资源库
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筛选、收集相关专业学科的免费资源(形式多样);二是激励老师将长期积累的大量宝贵资源共享出来三是通过平台将购买的教学软件、dvd、随书光盘等进行转换和网络。
3 教学资源库建设需注意的的问题
3.1 突出重点,保质保量
对于学校而言,需建资源库内容很多,我们不能盲目求全求多,要因需制宜,立足教育教学实际,根据专业需求和学科发展优势,认真研究、论证,择重择要有序的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做实做好,做优做精,避免泛泛而建,建而无效。对于某一个类型资源库能收集到的信息素材更是海量,在对这些信息素材收集后,要进行甄别、筛选、整理、组合,精选符合学科教学实际需要的、内容科学与准确的信息,进行充分、有效、合理的整合,摒除“拿来主义”,避免只重量而忽视质,最终导致“资源库是个杂物筐,什么都往里装”的现象。
3.2 发挥优势,分工协作
资源库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按照学科教学过程和教学要求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组织,这确定立了教研室、教师在资源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广大教师既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者,又是教学资源库的利用者,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这是建设资源库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中心应当做好资源库平台建设、资源库的管理和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成立资源库建设专家组,负责资源库建设的项目论证、评价。成立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组,负责某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各环节参与成员职责明确,分工负责,互相协作,确保每个环节不掉链子,共同搞好资源库建设。
3.3 加大投入,推动建设
必要的投入是资源库建设的保证。资源库建设将更进一步促进信息化环境的完善。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存储系统、数据库备份、容灾系统,搭建安全、快速的网络平台,建设先进的管理系统,确保资源库数据安全,支持资源库的大容量存储和大规模应用;二是建立课件制作环境,建设同时可供5人以上同时进行课件开发的开发中心,配置高性能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课件制作工具,摄、录设备,音、视频处理工具等,为资源库建设提供较好的环境和平台;三是建设网络多媒体教室,为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堂辅助教学提供环境和保障。
3.4 统筹规划,循序渐进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周期长且规模庞大的工程,费时费力费神,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一方面要承担学校大量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另一方面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各有差异以及参与的热情高低不同。而作为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技术保障力量的专业型信息技术人员缺乏。都将影响资源库建设质量和进程。因此有必要对资源库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地进行。依据学科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分时、分段进行,并逐渐完善。
3.5 有效激励,促进建设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的是要实现教师方便用、学生乐于学,优质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进展和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调动广大老师参与建设积极性。学校应制定切实有效的、完善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学科资源库建设项目申报和建设实施的项目组,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对于建设成果经专家评审合格,应将成果纳入参与者业绩评估或工作考核中,并给予物质奖励;对积极参加知识共享的教师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足够的奖励(智慧结晶,具有知识产权)。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促进学科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学校教师的知识共享,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
4 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教学资源库作为各种教学资源的汇集,绝不是教学素材、资料的简单堆积。它直接以服务教学为宗旨,以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教师方便用,学生易于自主学习为目的。因此资源库建设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4.1 科学化:内容的科学与准确是资源库的根本。要建立严格的资源审查评价机制,确保资源的高质量;
4.2 标准化:遵循标准是保障资源库广泛共享的基础。建设科学的资源规范体系,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库著录的标准化、检索的规范化、检索途径便捷化。
4.3 结构化:合理的结构可以确保资源库的合理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
4.4 动态化:长期稳定的不断更新与维护是资源库具有生命力的保障。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资源库的功能和内容应该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以适应发展的要求。
就学校当前条件而言,建设资源库尚存在某些瓶颈,但不能因此而迟疑。资源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应切实将其列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专家组、项目组,充分论证,认真规划,扎实实施,制度激励,切切实实将资源库建设好,以此推动办学理念的变革,促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科研创新、合作交流等的持续发展,为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最好的信息环境,并最终建成数字化、现代化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