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体育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

时间:2022-03-15 06:22: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体育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体育教学论文

体育教学论文:论体育教学中煽情教学之路

1以“象”煽情:“万象更新百花红”

以“象”煽情,就是通过某种特定或特有的物象或景象,让学生学习情绪,由平板无趣的低沉阶段,陡然胀至饱和状态,刚才还是低迷之声,忽而转为高亢强音。这种煽情是从视觉上提出来的。体育课堂一旦呈现出这种激情物象,学生的眼球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万象更新”百花红艳,更新了课堂,催生了学情,产生出了很好的煽情效果。以“象”煽情的实施途径大致有如下四种类型。

1.1物“象”介入,“此时无声胜有声”

就是通过具体的实物进入体育课堂,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让实实在在的物品临场展示,现身说法,撩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尤其是当他们的听课情绪处于低潮之时,活生生、鲜亮亮的物象一旦介入,他们就会顿然放出眼光,有的甚至要摸一摸、敲一敲、运一运,就在这眼球凝聚物象的刹那间,就在这望闻问切的细节中,同学们的学习激情,会突然高涨起来。

1.2图“象”陈列,“似曾相识燕归来”

就是在课程推进过程的适当时机,将体育教学挂图挂列出来,让学生观察欣赏,从而增加运动情趣,增强运动技巧,激发求知热情,产生煽情效果。

1.3影“象”呈现,“万紫千红结对来”

这里所说的影“象”,主要是指多媒体进入课堂,让体育动作声像化、静止动作形象化,让体育比赛的场面真切化。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真情实感定然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的求知欲,他们的学习热情,他们的参与意识,都会在这一系列影象面前,得到超强的释放。

2以“境”煽情:“为有源头活水来”

“境”就是情境,就是情形。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体育课堂,更是情境迭出,甚至险象环生。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情境,更要创造新情境,置设美情境,激发同学们的求知热情,煽动他们的上课情感,让他们入情入境,在激情饱满的状态中,快乐愉悦地度过学习的美好时光。

2.1故事情境点染,如风行水上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不少同学是在听故事的环境中长大的,因为故事有引人入胜的悬念,有扣人心弦的情节。特别在小学校,如果在课堂上讲述一两个精彩的体育故事,同学们会乐此不疲。这里所说的故事,要从体育教材出发,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或奥运的传奇佳话,或运动员的奇闻轶事,或运动场的源头线尾,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为受知服务,为煽情服务。

2.2语言情景渲染,如醍醐灌顶

教师在组织体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里,都要精心选择词语,精心组编句式,精心用好修辞,勤于锤炼,善于感染,不枯燥,不干瘪,摒弃口头禅,丢掉嗦话,渗透文学性,饱蘸情潮水。这样的语言,情真真,意切切,不断叩击了学生的心弦,他们如醍醐灌顶,如醉如痴,上课情趣始终处于高涨状态。

3以“巧”煽情:“妙不可尽之于言”

“巧”就是技巧,就是所谓的“雕虫小技”,这里是专指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运用的细小煽情环节,它是教师聪明才智的能动反映。以“巧”煽情,就是通过一系列机智、敏锐、生动的细节,将学生的听课情绪,激发至理想的程度。

3.1“激将”煽情

就是通过“激将法”,在体育课上把同学们的情感煽动起来,激发出来。俗话说得好,“请将不如激将”。“请将”是从正面邀请,而“激将”则是从反面激励,在特定环境下,后者更有煽情效果。它可以让被激对象的情感,在极短的时间里陡然升腾,让极小的细节突然膨胀,同时,也吸引了其他同学的眼球,使他们着急生情,产生强烈的期待欲和好奇心,可谓一石二鸟,一箭多雕。

3.2“置错”煽情

就是通过教师有意设置运动“错”点,让学生发现错例,评说错因,改正错处,进而生情动情。这种“置错”,可以是教师自己故意的露馅,让学生纠正老师的错误;也可以是学生运动中的错误,让学生指出学生中的错误。

3.3“肢体”煽情

就是通过教师或学生的肢体语言,来引起同学们的关注,激发他们的情感,煽起他们的热情。肢体语言就是以某种特定的姿势,呈现在体育课堂瞬间,或以姿势助说话,或以姿势趋势达意指向,让学生懂得姿势的含义,领悟姿势的价值,有象有形,有动有静,但却无语无声,无色无味。正因为这种语言隐含内容甚多,韵味无穷无尽,才对求学者具有极大的引力和极强的磁力,才具有特殊的煽情效果。

体育教学论文:浅析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

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于他们成才和成才后的操守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有效地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一、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念

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体操、球类等);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二、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三、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

体育教学中,在坚持教给学生技能,增强其体质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出贡献。

体育教学论文: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想要抓好这一教学目标,必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丰富、灵活、多样的创造性思维,确保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不断地创新。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在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经验,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

质疑是学生进步的起源和动力。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疑,就说明学生真正思考了教师传授的知识,真正领悟了其中的原理和知识。学生的质疑、解疑和答疑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又是学生获取知识、探索和发现真理的必经途径。为此,我们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跨越式跳高”时,我先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跨越式跳高的步骤和动作要领。然后,我对一些关键的动作给予相应的解释和说明,并引导学生思考跨越式跳高的重点和技术环节的构成。学生思考之后,对于跨越式跳高肯定会有很多的疑问,如跨越式跳高起跳时脚该如何用力,跨越式跳高有哪几个技术阶段,跨越式跳高采取什么样的助跑方式等等。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疑问说出来,通过大家齐心协力的一起讨论和探索来解决自己的疑问。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质疑,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起探索解答,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独特的创造性思维。

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好奇心

观察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生能否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和知识。小学生认识世界、开阔眼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尤其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于一些体育项目的技术要领,学生学习的关键过程就是通过自己对教师的演示或是对其他方式的演示进行观察加以学习和掌握。好奇心能够推动学生去观察和学习,带动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入思考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小学体育知识的较好学习。因此,学生观察能力和好奇心的培养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例如,在学习体育知识“后滚翻”时,教师将要领动作和技术示范给学生,并对其动作的注意事项加以说明和强调,随后让一位学生进行演示,并让其他学生观察这位演示学生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是否都做到位了,和教师的示范动作有什么不同之处。然后,教师启发学生,想象一下如果在做后滚翻的过程中不按照教师讲述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地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时不妨让学生起身体验一回。在体验之后,学生自然就会了解自己想象结果的正确与否,并深刻体会到教师反复强调的重要性,从而心甘情愿地学习和掌握教师讲述的正确动作和技术要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养成全神贯注进行观察的良好习惯,也满足了学生的自己喜欢随意编造动作的心理要求。学生自己尝试了自己想象的动作,并从中得到了真理,培养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也使学生正确牢固地掌握了新的知识。

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游戏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当学生牢固掌握了教学内容,对动作要领也有了一定的技术经验,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在进行运动时的经验和体会,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创造和发明出更加新颖和有趣的体育娱乐游戏,这就是所谓的体育教学中的创造性游戏。

例如,在进行“跳双绳”教学时,教师在教给学生正确的跳双绳的方法之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并让学生把练习后的心得和问题加以整理和归纳。教师在给学生解答其问题,补充其不足之后,可鼓励学生发明新的跳双绳的玩法,如追赶式、问答式等跳双绳的方法,并对学生自己发明创造的方法加以肯定。

学生这些创造性的体育游戏练习,不仅能够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健身健体又健脑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发明意识和学习体育的自信心。

四、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扬长补短

未来的社会需要靠我们大家团结互助、协作发明和互相竞争来建设。这就需要未来的人才除了要有自己的一番作为和成就之外,还要能够以坦诚的态度和开朗的性格与他人进行合作,通过共同的努力钻研和开拓精神接受未来社会的挑战。

例如,在学习小学体育知识“队列队形”时,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自己整队的注意事项和关键步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动作是否会关系到整体的效果。想要使我们的队列更加整齐和规范,就需要我们同学之间团结,协调好步伐。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才能够更好地与学生进行协调沟通,才能够培养出不但自己优秀,而且能够团结协作他人共同做到优秀的新型高素质人才。

五、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丰富的想象能力就是我们改变世界的力量。想要有美好的创造、积极的感觉、愉悦的心情和健康的心灵,就需要我们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需要得到我们大家的重视。

例如,在学习“篮球”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着姚明在打NBA时的场景,那种激烈的竞争氛围会感染和激励学生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投入到教师讲解篮球的课堂中来,锻炼和拓宽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鼓舞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些与体育知识相关的场景或是实物,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提高和丰富自己的想象能力。

总之,我们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创造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性娱乐能力、质疑能力和好奇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这些能力,从而提高和优化学生将来的生存能力,确保现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此外,我们还应能够让学生在小学体育课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体育教学论文: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内容摘要】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体育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要把“育人”放在体育教学首位。体育教学比其它学科更有机会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坚毅、勤劳、勇敢、团队精神、组织纪律性等优良品质,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从教材、教法等方面来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 体育教学 体育竞赛 群体活动 突发事件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育才先育德,成才先成人。”体育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要把“育人”放在体育教学首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广大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应根据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从不同方面,不失时机地、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寓德育于严格规范中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活动形式多样,活动范围广泛,体育活动必须有严格的规范要求,才能使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实施。这为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创造了条件。体育课堂常规是上好体育课的保障。它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穿运动鞋、运动服;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做到有事请假、不无故旷课;认真听讲、刻苦锻炼、互相保护和帮助、爱护器材等;学生从集合整队、队列练习到队形变换都有严格的要求。把体育课堂常规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中,可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有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有布置场地、搬运器材、清扫运动场、整理器械和修理器材等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可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养成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习惯。在体育竞赛时,可以通过体育竞赛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培养学生发扬公开、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和尊重对手、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体育道德品质。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并要求大家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取得的成绩无效,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二、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

《体育与健康》教材内容丰富,不同的内容所蕴涵的德育因素也不同。例如长跑,侧重于毅力和恒心;武术侧重于吃苦精神和持之以恒;球类运动侧重于勇敢、果断、自信、坚韧等。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明确德育目标,有的放矢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中,要经过动作由生疏、僵硬、呆板到熟练、协调直至自动化的形成过程。要使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都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教育学生要正视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课堂教学中为达到一定的练习强度和密度,教师设定了一定的练习强度、次数、距离、组次等,并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时,有的同学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注意力集中、有恒心、有毅力、乐于完成任务;有的同学情绪波动较大,动作反应迟钝、不协调,难以完成任务;有的同学因胆小、腼腆、动作拘谨而完不成任务。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表现,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有的学生耐力素质、意志力差,在耐久跑教学中往往不能坚持到底,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这时,老师可以讲一些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也可以讲一些优秀运动员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

三、寓德育于体育竞赛中

体育教学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学校的体育活动几乎都是集体活动,这就为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条件。体育竞赛要求有组织、有纪律、密切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项活动。学生在练习中常面临集体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的艰难抉择,体育课比室内文化课有更多的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机会,抓住时机,加强教育,可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竞赛中,可以教育学生注意安全,不计个人得失,应从大局出发,养成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执行集体决议,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进行比赛时,参加竞赛的同学为了集体的荣誉,力争上游、努力拼搏;不参加竞赛的同学,为本班的同学呐喊助威;胜利后相互致意、互相庆贺;失败了也不气馁,总结经验、分析原因、以备再战。从而形成为集体荣誉而战,胜不骄,败不馁,团结协作,平等竞争的精神。

体育运动和竞技比赛,增加了人际间的交流,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消除了人的精神烦恼,催人奋进,给人愉悦,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例如:学生失败了,教师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信心,重整旗鼓,以备再战;学生胜利了,容易骄傲,教师讲讲骄兵必败的道理,树立学生正确的竞赛心态。又如竞赛中,学生易犯个人英雄主义的错误,往往盲目蛮干。这时,老师讲安全的重要性,讲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寓德育于群体活动中

学校群体活动有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田径队训练和比赛等,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机,这些活动可以活跃师生 生活,陶冶情操,树立良好校风、学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师要结合学校团委、政教处制定的教育目标,使学校的群体活动与德育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如定期开展运动会、举办队列队形、广播体操、跳大绳、拔河等比赛。对课间操进行检查、评比,并实行量化考核管理,成为评选文明班级的条件之一,真正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这些群体活动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时机。

五、寓德育于突发事件中

由于体育教学活动大多在室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变不利为有利,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发现不良现象应及时给予指出,表现好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树立学习的榜样,并利用课堂小结给予点评,使学生明辨是非,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一次“立定跳远”教学中,我反复讲解动作要领,做了两次示范。然后,请一位平时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试跳一次,不料该生没掌握好要领,落地时重心偏移,滑了一跤,摔在地上。这一摔挫伤了全班同学的勇气。轮到自己练习时你推我让,不愿跳。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停止练习。在耐心给学生讲解动作要领的同时,讲述我国运动员如何带伤参赛为国争光的故事,让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使他们明白:只要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困难就会迎刃而解。通过这一番的耐心教育,学生消除了恐惧心理,个个争先恐后地练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一切活动都要通过教师作用于学生。如何把德育寓于体育教学之中,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把德育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体育教学论文: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八一路小学 黄丹旭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教学中提得最多的教学手段,具体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好处:

当学生进行学习训练时,必定需要指导学生掌握专项的运动动作技术,这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学生在掌握专项运动技术动作的初期主要靠教师的示范讲解,教师的示范动作做的优美、大方、准确、轻松,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才能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身体动作形象,达到最佳效果。但是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由于身体素质的诸多原因,有些动作自己也不太标准。这时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是一位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体育教师,许许多多的体育项目并不是自己的专长,很多时候都会为此而苦恼。比如去年进行的“教师基本功比武大赛”,我抽的教材是排球—正面双手下手垫球,这下我可犯愁了,因为我对这一体育项目了解太少,很多技术动作我都无法示范,于是我选择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解决这一尴尬难题。在制作课件时我剪辑了大量的有关排球正面双手下手垫球示范动作的图片及录象带,将正面双手下手垫球的技术动作通过控制速度播放、回放、暂停等方式使学生真正了解了正面双手下手垫球动作的结构、顺序以及动作方向、路线,很快便达到了教学效果,同时深受各位评委老师的好评。

再者,将多媒体教学运用到田径队训练中也有诸多好处。田径队运动员在训练时教师由于时间和空间等原因,不可能将每一个项目的技术动作都准确、无误、及时地示范给学生。运用多媒体将那些在国际赛场上驰骋的体育健将的英姿展现在运动员眼前既解决了教师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困难。同时亦改变了学生单一模仿教师示范动作的枯燥教学,使学生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自己抓紧体育训练的欲望。

运用电脑多媒体进行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教学与训练,使我感到电教媒

体的特点或者说优点是常规教学与训练所没有的,也是无法达到的,他帮助我们解决了教学与训练的难点构建了技术动作掌握过程中的一条外部反馈通道,促使学生比较快的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提高运动训练的质量。

以上是笔者在近一年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所总结到的运用电脑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一点不成熟的经验,竟请各专家老师给予批评指导。

体育教学论文:浅谈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淄博矿业集团二中 成文

前言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一、了解体育课结构 进行全方位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是一个包括身体、智力、思想、情感、态度等在内的全面教育,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锻炼健美的体格,发展理性行为,提高思想觉悟,充实智力活动,扩大经验范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体育课的结构,根据每堂课的特点和内容贯穿德育教育的内容。

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

3、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队列队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场地器材的保护,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 的思想;课堂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4、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5、结合教师以身作则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1、体态暗示法

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例如,教学中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漫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要比中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

2、实践体验法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

3、激励竞争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

4、时机捕捉法

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5、情感感染法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去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只写在 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要把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体育教学论文: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兴趣就是一个人的大脑两半球内的有关部位由于附近已形成特殊的暂时神经联系,因而特别易于感受某类事物的刺激,并且特别易于在这类事物的刺激作用之下,形成最优越的兴奋中心的倾向。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兴趣品质的制约。为此探讨学生兴趣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改革其教学方法是致关重要的举措。

所谓兴趣品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兴趣的差异性表现,一般可概述为四个方面:

第一,兴趣的倾向性。 人的任何兴趣都是针对一定的事物而发生的。至于针对什么事物而发生,却因人而异。就拿体育教学来说吧。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体育产生的兴趣,多数来自本人对体育运动的爱好;而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们也对体育很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出发点不同:有的是为了健身,有的是为了娱乐,也有的是对某项体育专业颇有特长......情况就比较复杂了。虽说大多数体育专业的学生爱好体育,愿终生从事体育事业,可是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接受体育教育有别,再加上客观条件的影响,其兴趣的倾向性也不完全一样。例如,一个身材高大,从小就受父母在篮球方面的熏陶,他自然在篮球方面有着特殊兴趣;一个终年生活在海滨,或从小就在游泳馆里长大的学生,必然对游泳偏爱;作为北方高校的学生,从小就跟冰雪打交道,冰雪运动则成为他们的拿手项目。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大脑皮质的不同部分在不同的刺激作用的影响下,形成各种性质不同的暂时神经联系,因此,不同的人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就会把自己的有关心理活动优先地指向而集中于各种不同的事物,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兴趣。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巩固某些学生兴趣的倾向性发展,可按因此施教的教学原则,培养一批有所专长的学生,让他们去带动一般的学生。这不仅有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对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此,发展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倾向性是高校体育教师的责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社会功能价值(包括教育、健身、智力、娱乐、政治、经济等),永远地热爱体育事业,永久地参加各项体育运动,使其兴趣的倾向性不断地巩固和发展下去。

第二,兴趣的广博性。 每个人所具有的兴趣并不一定只限于一种,同一个人很可能具有多种不同的兴趣。不过,不同的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广博性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例如,有的学生喜爱田径,但也十分爱好游泳和球类,甚至对体育美学、体育运动生理及体育哲学等交叉学科也努力的学习与探讨;而有的学生只对某一项体育专业感兴趣,对其它专业或学科概不问津。应该说,前者是对体育专业兴趣广博的人,后者则是对体育专业兴趣偏狭的人。兴趣广博的学生就会表现得生气勃勃,而兴趣偏狭的学生则表现得死气沉沉。不同的学生所以会在兴趣的广博性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其主要原因在于自幼所受的教育不同,生活实践的范围不同。有的学生接触的客观事物多种多样,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丰富,他们的大脑皮质在多种多样的刺激下,形成多种多样的暂时神经联系,所以才会对各种不同的事物均持有一定的积极态度。反之亦然。正因为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广博性有所不同是来自他们对社会生活实践的参与程度,所以,我们要努力使学生扩大自己的生活实践范围,扩展知识面,积极地促进多种多样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广博的体育兴趣对高校的学生来说,应该是普遍的。这和我国提出的"全民健身纲要"相一致,应该广泛提倡。但就体育事业的国际化、商品化来说,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培养某项专业的特殊人才,也是当务之急,故应做到"博"而"专"。从心理学上认识,一个学生所以具有博而不专的兴趣,多半是其大脑的暂时神经联系经常处于散漫状态,而缺乏高度的组织性和系统性的缘故;可是,博而又专的学生,其大脑的神经联系则已经建立高度的组织性和系统性,或者说,在大脑的多种神经联系中,有一支主动性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支配着其它各种派生性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使它们共同从属于主干,从而使其广博性更加持久,专业性更加突出。

学生的这种兴趣的形成与发展还跟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相关联,尤其跟体育教师自身是否具有兴趣的广博性和专业性以及是否有广博的理论功底分不开。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首先自身要具备这种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体育工作者"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世俗偏见;才能扭转体育教师是只会教书的"教书匠"的看法。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全面发展,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只有教师在某方面掌握了特殊的体育技能技巧,学生才会在某方面有所专长。这是一种教、学相长,教、学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第三,兴趣的持久性。 人们对各种事物所发生的兴趣,既可能是持久不变的,也可能是变易无常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或某项体育专业的兴趣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往往有些学生对于体育的教学活动缺乏稳定的兴趣,这往往是由于他们起初就对体育学习缺少明确的目的性和深刻的认识,多为好奇心或某些暂时的功利所左右。过了一段时间,适应不了体育训练的艰苦又没有坚强的毅力,因而开始动遥或见异思迁,或喜新厌旧,更严重者认为从事体育学习或锻炼是一项倒霉的差事。反之,有些学生选择了体育专业或参加了体育锻炼活动,并对其有着相当稳定的兴趣,因为他们比较牢靠地对体育专业或各项体育运动优先发生注意的暂时性倾向,能积极地将这种暂时神经联系较巩固地确立在大脑的相关部位,并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精细的和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于是,体育教学或体育活动等相关事物的刺激作用就会不断地扩充、分化或加强他的这一系列暂时神经联系系统。这就是学生较深入、持久的对体育教学或体育活动会在主观上愈来愈发生兴趣的原因。

持久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及将来的工作都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何发展或巩固其对体育持久的兴趣呢?这要从教和学两方面同时进行兴趣的引导或开发来实现。所谓引导是指体育教师必须经常不断地向学生讲解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可以说,它将直接制约每个学生未来的发展。在明确目的、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方能发展其对体育的兴趣。所谓开发,多指某些有专业特长或发展潜能的学生而言

。例如,对一个下肢修长、身体素质好,灵敏度高的学生来讲,可能是体操、游泳运动员的后备力量;腿部肌肉发达,爆发力强的学生来讲,则很可能成为一名田径的健将。这里不仅有智力上的开发,也有体能、素质方面的开发。美国多数运动员出身于大专院校,这和他们的体育教学及完善的体育设施有关,也离不开高层次的体育教师队伍,及较科学的教学方式或方法。一言以蔽之,都与学生对体育有着持久性的兴趣分不开,无兴趣的事情是不会有一番作为的。第四,兴趣的效果性。人的任何兴趣并不一定仅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优先地发生注意的倾向,而且还可能是推动一个人积极地去认识或处理某种事物的一种内在动力。这里说的推动作用,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特殊追求和爱好,并已形成明显的效果反应。就以体育教学来说,上田径课时,学生不仅积极完成教师的规定动作练习,而且还能主动的了解田径运动史,课后反复查阅运动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现代田径运动训练的科学方法及程序,以求不断扩充既得的知识和彻底地掌握这门课程。可见,兴趣的效果性是主要地制约于一个人对于有关事物所感到的自觉需要,以及他在意志锻炼方面所达到的实际水平。显然,兴趣的效果性明显地表现在一个人第二信号系统在它的调节作用方面的基本特征。

不过,人们的兴趣是否是有这种动力作用,以及这种动力作用究竟能产生多大效果,这将是因人而异的。如有些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只能简单地完成教师所教的动作,或只心向往之,缺乏主动地、积极地参与体育教学或体育运动的精神。这是一种没有效果性的兴趣,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说得再明确一些,就是目前高校的整个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尚需在整体上进行改革。学生一入校对体育就以及格为目的,因此学习被动没有主观能动性,自然也就谈不上兴趣的效果性了。

若要真正地激发起高校学生对体育兴趣的效果性反应,就必须加大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

体育教学论文: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成因与对策

前几日,我参与处理了一起体育课堂教学中发生的事故。事故过程很简单:一名中学生在接力跑回程的时候,另一在列的学生为了争取好的名次,正在自作主张的压腿,此时返程跑的学生被他伸出的脚给跘了一下,跑步的学生倒地,跑在他后面的同学没来得及躲掉,趴在倒下学生的身上,致使该学生锁骨骨折。这个事故的发生令我感慨颇多,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实在马虎不得。下面根据本人多年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所见所闻的伤害事故案例,梳理后粗略列出学生在体育课中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

一、教师本身的原因

1.教师安全意识不强。在备课时没有认真备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场地、器材等,平时缺少因地制宜的安全教育。

2.教师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场地的安排与检查不到位,器材的检查不够细致,或者是根本就不去检查,这些都是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3.体育课堂管理不善,学生上课常规不够严格,教师没有严密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选择不够妥当,致使教学秩序混乱,无法有序掌控课堂。

4.教师课堂教学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发现不良行为或异常现象没有及时制止,任其发展,从而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5.教师安排教学内容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任意拔高学生的运动能力,盲目增加运动难度与技术要求。

6.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身体情况作详细的了解,一些隐疾学生教师不知道,临时身体不佳的学生教师也不清楚,对这些学生教师没有区别对待,致使留下伤害事故的隐患。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1.学生年龄结构有问题,自控力不够,而且对活动的兴趣缺少持续性,这些都是安全的不利因素。

2.学生的习惯不够良好,如果再加上教师的无序管理,他们就会自由散漫的参加活动。

3.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没什么概念,没有教师的明确引导,那出点安全问题是家常便饭一样的平常。

4.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不高,所以有的学生在练习时力不从心,实际是超出了他们的生理极限,这样难免不出事故。

5.独生子女的合作意识基本很少,因此在活动时单打独斗的场面比较多,但是很多的项目是需要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才能正确的完成,失去合作就与安全背道而驰。

三、其他不利的因素

1.场地不符合运动的要求,器材陈旧老化,这些都是不安全的因素之一。

2.器材摆放位置不当,如过于紧凑,学生的活动空间明显不足。

3.器材数量的不足,致使学生无序争抢。

4.器材选、使用不当,如障碍跑用凳子作为障碍物等。

虽然不利因素这么多,但是体育课堂是与运动分不开的,课堂上往往会有不同类型和程度的伤害事故发生,但我们只要对伤害事故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之细心的课堂工作,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合理的组织形式,就能够把体育课堂伤害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甚至完全避免。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安全措施的路径与方法:

一、师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体育教师首先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注重避免发生安全问题的措施和方法的学习。其次需要强化学生的体育课活动的安全教育,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平时的教学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安全教育,让学生懂得健康与安全的关系、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关系及一些常识性的自我保护知识,并且让学生知道体育课中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因素和预防方法。

二、教师课前工作的准备

教师要在接受班级前对全部学生的身体健康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且要对特殊体质或有生理疾病的学生建立健康个案,这样在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内容及运动负荷,有机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师生安全细节的培养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的前提。严格课堂流程管理,使学生觉得有章可循,保证教学安全顺利的进行,培养学生听众指挥遵守纪律,服从组织的良好习惯。

教师在室外上课时,要根据不同的天气,不同的项目做好不同的准备活动,教育培养学生养成体育课要认真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的好习惯,同时在做好一般准备活动基础上,突出强调能结合主教材内容,进行专项准备活动,使学生身体各部位、各关节肌肉充分活动开,并能为学练主教材做好身体准备。

每节课必须做好整理放松活动,活动形式要多样,要布置好收还器材的学生。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防止因为麻痹大意产生的运动损伤。

总之,体育教学中确保学生安全,一定要求真务实、落到实处;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贯彻执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要实施“安全第一”的体育教学要求,这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只要我们把体育课堂安全工作做细、做扎实,认真组织课堂教学,体育课堂安全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体育教学论文:体育教学应与德育相互渗透

体育与德育各有其特殊性,各自所要求的教育任务自不相同,但二者在某些方面,有很多的结合点。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由此看来,体育与德育从来都是在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和德育似乎又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以上所说更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其中,道德品质教育包括有诸如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等品质。这些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教师应该利用时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这种自发意识加以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的品质。同样,也会有部分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暴露出缺乏某些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的现象。这一切,都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最佳的教育方法,使所有学生在体育课上既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又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我在教二年级学生上篮球课时,要求每个学生拍球。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并且积极参与其中,但也有一两个女生在进行这项活动时,显得表情紧张,在轮到她们的时候总是退到别的同学后面,甚至干脆对老师说不想参加这项活动。一问原因,才知原来是“害怕”,不敢拍球。针对这一情况,我没有强迫她们必须完成项目,也没有任由她们不做这个项目,而是耐心地先让她们双手抱住篮球,然后举到胸前双手放开,让球自动落地。经过几次这样的反复,她们不再像开始那样害怕,并且能够主动地用双手拍球。事后我分析,之所以那两个学生开始不敢拍球,是由于缺乏自信,害怕失败,但在老师的一再鼓励和引导下,终于亲手尝试,并且获得成功,她们的这一心理障碍自然也就排除。这堂体育课,显然达到了既使学生锻炼的身体,学会了一种技能,又使她们形成良好品质的目的,体现了体育与德育互相渗透的原则。

遵守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既影响到是否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又关系到学生能否安全地上好一节体育课。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差,而且身体脆弱,加之安全意识薄弱,这就使得在给他们上体育课时,教师一方面要组织纪律,以便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一方面又要时刻注意,防止有意外事情发生。在一次教二年级学生跳远的课上,我发现有的学生兜里装着铅笔、水瓶一类东西,这是很危险的。于是,我及时把这些东西收上来代为保管,并再三叮嘱以后体育课上不要再带此类东西。在教授跳远技巧时,二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后面的学生经常会相互之间打闹;在跳远练习时,一些学生因为老师讲述时没有注意听,而造成跳远姿势不规范等情况。针对于此,在上课之前,我总是要先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告诉他们不遵守纪律的危害。多数同学能够做到听从劝告,注意约束自己不随便说话打闹,并专心听讲。而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学生,我没有简单地用罚站、斥责或赶其回教室的做法,而是从教材中找来一些游戏,而这些游戏又与纪律约束有关的,要想在游戏中取得胜利,必须所有人遵守纪律,遵循规则,这样一来,那些“顽固分子”能够主动“遵纪守法”,积极配合老师的要求来完成整个游戏,并取得很不错的成绩。事后我想,之所以他们能取得好成绩,完全是由于他本人的天性使然。而他们的不守纪律,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这一原因造成的。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有利有弊,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古语云:“人之初,性本善。”此话诚然。少年儿童的心灵的本质都是美好、纯洁、善良的。在一次上二年级体育课时,我要求所有学生完成50米跑,并两人一组,看谁先跑到终点。本来这个项目是由学生们积极要求老师去做的,可轮到一名学生跑时,他却无动于衷,任老师怎么喊口令、吹哨都没有反映,只是我行我素地立在那里,甚至还和周围同学聊天。当时我很气愤,走到那个学生面前,准备好好教训他一顿。结果我刚要开口,在他身旁的几个学生则用充满童稚的声音对我说:“老师,他的耳朵听不见,你刚才的话他都不知道。”这使我颇感意外,我仔细一看,果然在那个学生的两只耳朵上各戴了一个类似于助听的设备。我这才恍然,明白刚才他为什么那么 “我行我素”了。但更让我感动的是,周围的学生都要求我不要让那个学生跑步了,我问为什么,他们回答:他的耳朵不好,跑步会影响他的耳朵的。其实学生们不必这么要求我也会对那个学生以照顾的,但学生们还是向我提出了要求。我在一瞬间,忽然想到,学生的这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优秀品质,完全也可以在体育运动当中去体现,并得到巩固。于是,我当下提议全体同学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关键就是看同一组的队员是否能配合默契,并互相帮助。但这个“诀窍”我并没有对学生们说,目的就是要看看,这些学生们是否真的具有互相帮助的好品质。游戏开始后,有的小组一阵手忙脚乱,不知该从何做起,而有的小组则已经摸到头绪,并有条有理地进行着。于是我对那些忙作一团的小组提示,要他们学习做的好的小组。结果,很快那些落后的小组领悟到了游戏的窍门,最终所有小组都成功的完成了游戏,虽然各小组有先后、好坏之分,但他们每个人毕竟因为这个游戏懂得了互助的意义,知道了合作的重要性,这就已经足够了。

体育运动必然涉及到体力的消耗,上体育课自然不会轻松如“闲庭信步”,因此具备“肯吃苦”的品质对于体育课,尤其是体育训练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我在担任二、六年级体育课的同时,又担任着学校篮球队的教练任务。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篮球训练相对于同一地区其他学校存在很大差距,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建队时间晚,训练时间有限。于是,在我担任篮球教练之后,为了迎接不久即将举行的全乡篮球比赛,我不得不适当地增加了队员的训练强度。这对于每一个篮球队员来说,无疑都是一种考验。篮球队平时专门的训练不是很多,队员们最经常做的就是十几个人在一起打比赛,很不正规,这样下去篮球队很难出成绩。于是一到篮球训练时,我总是刻意地减少让他们在一起打比赛的时间,而是着重训练他们的基本功,如传球、弹球、三步上篮等动作。起初队员们练习很认真,但时间一久队员就产生厌烦的情绪,总是要求打比赛。我把这归结为队员“不肯吃苦,害怕吃”,不愿意持久地机械练习基本动作。对此我对他们进行

思想教育,要求他们树立肯吃苦的意识,并帮助他们认清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在将来的真正比赛上取得好成绩,为自己为学校争光的观念。在这当中,我又加入了培养集体荣誉感等德育因素,使得队员们心劲陡增,练起基本功来也更加卖力,再没有人发练基本功“没劲”、“累”之类的牢骚了。体育和德育分属不同的教育领域,但它们之间有很多互相补充、互相影响的地方。体育能给德育提供理论实践的场地,德育又能指导体育促进体育的更好发展。关于二者的相互渗透课题,大有文章可做。本文只是针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联系笔者教学实践,浅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该课题的真正内涵还有待于方家认真挖掘.

体育教学论文:关于体育动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学习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制,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掌握科学技术、技能。因此,具备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技能,才能以充沛的精力学好各项专业课,做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作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体育动机的培养与指导,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在现实的体育教学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学习对体育课兴趣不高,甚至体育课有恐怖感。综上所述,有学生的原因,但教师对学生体育动机的调动也有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动机 运用

所谓体育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它是在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需要,以及体育参与的环境诱因的相互影响下产生的,在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中常常以意向、愿望等形式存在。一般来说,体育活动能满足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好胜等内在需要,体育教学中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体育技能、竞赛游戏、组织教学、场地器材等都能够唤起学生的运动欲望,吸引他们参与到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中,并通过各种体育实践活动使他们获得满足。

一个人是否愿意参加并坚持体育活动,主要动力来源是在内部。我们采用奖励或惩罚的手段,可以从外部去激发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但让人们去发现体育运动自身所具有的价值,确认自己具有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体验到超过成功与失败本身所蕴含的“挑战”乐趣,对促使一个人长期、自主地参加体育活动是很重要的。为此,对学生体育动机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 “成功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顾明运教授在“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一文中提出:“我赞成让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成功教育,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在“成功教育”的思想的启迪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纵向分腿腾越教学中,有的学生由于害怕,不能按要求完成练习,对于这些学生,教师除了进一步讲解、示范,教会他们掌握正确的技术要领外,还要改进教学方法,适当降低箱的高度或缩短踏跳板与箱子之间的距离等,帮助和保护这些学生进行练习,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取得成功。在教师耐心细致的讲解和鼓舞下,学生就会逐步掌握正确的动作,逐渐消除恐惧心理,独立完成练习,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当学生以坚韧的毅力,顽强的品质,持之以恒的精神取得成功时,不但能够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全部乐趣,还能够激发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其次: 目标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

目标教学是近年来运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根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等是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教师要在学生明确学校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去实现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近期目标和课堂目标。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要制定单元达标项目和考查项目,帮助学生制定达标计划,明确奋斗方向。对身体素质差,体能较弱的学生进行目标跟踪管理。对照目标,找出差距,注入学习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进步,最终达到质量目标要求,从而获得完成教学目标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对其保持与提高学习动机非常重要。

第三、创设情境可以引发学生体育动机的功能。

体育课和参加体育锻炼,学生都是在体育教师直接设计或间接控制的情境下进行的。情境应具有引发学生体育动机的功能。我们在教学和活动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激发学生内部动力。学生每次学习的东西,都介于会与不会之间,学生对学习的目标,都有一个跃跃欲试的心态,他有强烈的成功愿望,也有些许不自信。在组织教学时,根据这些情况,我们精巧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实验。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动机。2,调动学生的归属感。体育活动大多数不是一个人的活动,应利用体育教学或训练中人际交往频次高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教师认同、悦纳,同伴间互相关心的归属感。一个欣喜的表情,一句赞赏的言语,一份善意的指点,都会使学生产生强劲的动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篮球比赛中,同伴间通过密切配合,发动了一次成功的快攻。每个队员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是能得到老师或同伴的表扬和鼓励,无疑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动机发展。当然创设情境需要教师根据课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所以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体育动机对体育活动的影响既有方向性方面的,又有强度方面的;它既反映在心理(尤其是认知)上,也反映在生理和行为上。一般来说,积极和适宜强度的动机对人们的体育学习、体育行为表现有最佳的影响,这时的动机状态可称为最佳的体育动机状态。当人们处于最佳动机状态时,能将体育锻炼行为的责任内在化,主动参加身体锻炼活动的意向强烈地驱使着他们从事体育活动,并促使他们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体育锻炼任务,极大地动员自己和身心能量去实现体育锻炼的目标,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更加努力,坚持性更强。消极性的体育动机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行为表现有不良的影响。其中在非常消极与非常强烈动机维度上的某一点,其消极效应最大。不同性质和强度的体育动机的积极或消极效应受多种因素,如体育活动内容、负荷量、性别、个体、社会支持等的影响,其效应的高峰出现在何处必须经过大量研究才能确定。

总之,我们身处一线的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准确把握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水平,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在新的世纪使学生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具有良好创造力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人才。

体育教学论文:体育教学与训练论文

一、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可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良好习惯,所以每个体育教师都应把贯彻落实课堂常规作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认真搞好。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育

教学内容中,寓有明显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接力跑、拔河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最好时机;体操练习和跳跃项目既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品德,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韵律操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陶冶其美的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体育基础知识教学和游戏教学更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如:队列队形练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的保护,增强他们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通过发挥体育积极分子骨干作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课堂最后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四、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篮球比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及时给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又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五、结合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整洁,在教学中,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规范,优美大方;其次要言行一致。再则,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到“诲人不倦”。这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

体育教学论文:浅论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程改革呼唤教育理念的更新,要求我们树立新的教育观,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出终身体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主学习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教学改革的日益完善,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体已经成为实施教学的前提,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已越来越重要。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教学观念下,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一直采用“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长此以往,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应改变这种教学方法,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利,让学他们在活动中摸索,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促进他们自主学习,教师在这过程中只起引导的作用,适时加以点拨,重点教会学生自主练习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例如:竞赛法、游戏法、互助法、自由组合法等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切实可行的锻炼方法,给学生多提供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带着问题学。

3、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既是教和学的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基础,因此体育教师教师要亲切,语言要有感染力,教学内容的编排要符合学生的需要,要缩短师生距离,并以各种方式来与学生沟通,创设一中轻松愉悦的情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让学生在活动中既严肃又活泼。让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协作与交流,表现自己、理解他人,体验个人与集体(或他人)合作的乐趣,共同克服和解决困难,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学生才能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力。

4、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精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主动积极地练习。

(1)、教学内容的公开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因此,每学期开学或每一堂课前,教师可先公开体育课教学内容,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最想学哪些内容,或是最感兴趣的是哪些游戏,怎么样的组织方式最受欢迎等,让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有利于学生告别消极、被动的心理,使学习更具有主动性。

(2)、教学内容的多样化:100个学生有100种性格和爱好,身体素质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精心选择多种不同教学内容让学生选择。比如练习下肢力量,学生一起做蛙跳撑多少个,练习原地纵跳等等,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素质的的好坏在练习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造成有的学生运动量过大,有的学生不足的现象。因此,在练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教师提供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这几个项目中任选一个自己喜欢项目进行练习,运动量由自己掌握,让每个学生的练习都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学生练习的兴趣和锻炼的实效将会大大提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坚持“学生为主”、“自主学习”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善思、会思,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是教师今后教学中真正要做到的。

体育教学论文:增强体育教学整体效应的思考

增强体育教学整体效应的思考

摘要: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根据系统原理,通过对体育教学及其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客观地分析并确定其基本构成因素,掌握它们的性质和职能,促进其同步发展与优化组合,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应,提高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速度和水准。

关键词:体育教学过程 因素 职能 整体效应

1、前言

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但对于相关因素的认定,目前国内说法不一,有“二因素”、“三因素”、“四因素”不等。根据系统“要素—结构一功能”基本理论,不同观点指导下,必然产生不同的整体效应。本文试图从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出发,通过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学及其过程,客观地分析并确定其基本构成因素及其职能,并根据系统原理和效益原则,就如何增强体育教学整体效应展开讨论。

2、提高认识摆正位置

纵观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各科教学活动实现的基本事实,教学与学校教育并存。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育,始终与其教学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抓好体育教学工作,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实现,显然是无可非议的。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的有关规定性看,它是从小学到大学唯一连续开设的必修课,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它必须依照并达到国家统一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它固定教师、班级、课表上课,有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基本保证,具有可实现性、稳定性和实效性:它用于教学的总时间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排名,小学第三、中学第四,乃至大专院校也占有相当比重,足以显示其重要性;并且它还是唯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有其明确方向性。这些充分展示体育课在学校体育中的核心位置和由此必将对学校体育的存在与发展产生的关键性、决定性作用。且体育作为一门教育性课程,包括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承担着学校教育中一个方面的目的任务。因此,搞好体育教学就成为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既是师生应尽的义务,也是教师从事劳动和学生享受体育教育的一种权利。因而,理当端正态度,摆正位置。

3、把握相关因素及其职能

对于体育教学,国际上并无统一定论。就国内而言,无论是《体育理论》,还是《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中,虽都有过界定,但其说不尽同。归纳起来,其共同点是①体育教学是根据学校教育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安排进行的;②体育教学必须向全体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人体运动技术技能,并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锻炼学生身体,形成多种身体技能,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增进健康,增强体质;③体育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④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从“三论”观点来看,体育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把从体育教学大纲、教材、体育文献和教学论中获得信息和有关学生体质、健康、体能、技能、智力和心态方面的信息,加工成教学信息,用一定媒介手段将其传输给学生;学生接收从教师、教材及其它来源(如报刊、电报、同学群体等)中得到的信息,将其加工(如认知、体验、反复练习和运用等);再按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师的要求,用答问、练习、测验、运用等方式,把学生关于掌握体育课程大纲教材质量和效果,反馈给教师(当然也同时反馈给学生),教师再加工传输,学生再接收并加工,如此控制往复,直到全面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若站在管理学角度分析,则又可将体育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确定目标——组织实施——评估效果”的过程。总之,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潜心探求其相关因素,协调其关系,就成为事关体育教学整体效率和效益的首要课题。鉴于上述认识和理解,考察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相关因素,凡是从事过体育教学的教师都不难发现,它至少与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介手段等因素相关。对此,国内习称教学的“四大要素”,早已形成共识。但仔细加以考察之后,就会深刻感觉到,上述各因素效能是否得到应有发挥,又当怎样发挥其功能才会使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率更高、产生的效果更好,实实在在又无时无处不涉及到一个评估的问题。评估事关效度,离开评估的体育教学无疑是盲目的,必然影响实现教学目标的速度水准。若站在管理学角度观察,体育教学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和被管理者学生都是人,而人是管理的核心,其积极性则是管理的动力。且人的积极性发挥程度与管理效能成正比。而科学评估则直接影响到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程度。显然,评估又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此外,上述五个因素的职能活动一般都是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发生,即言之,·离开了特定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同样无法进行或没有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学校体育馆里经常几个班挤满一堂同时上课,被此内容不一,形态各异,显得闹哄哄、乱纷纷,讲解听不清,观看示范注意不集中,散开练习还随时可能发生伤害事故;有的班级受“文化至上,升学第一”影响严重,体育课上学生要动不动,伯出汗耗体力影响文化课学习;有的教师间、师生间、学生间关系紧张,彼此缺少理解与支持等,类似这样的环境,断定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至此,笔者认为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评估和环境都是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主要因累,缺一不可。它们的性质和功能彼此独立、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集合起来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

整体,堪称一个系统,其整体功能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它们的性质与职能似可分别概括如下:

教师,与学校与教育并存,是活的知识技能载体,有思想有情感,不能为其它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取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显然只有教师才能具体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全面的,甚至是永恒的。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要随时分析过去、把握现在、面向未来,并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思考,围绕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作出决策、制订具体目标计划,安排学习条件,提供教学信息,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及传输手段方法,评估体育教学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实地领导执掌体育教学过程,协调各种关系,不时了解、激励、教导、指引和影响学生,因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学校教育目标,全部教学设计均指向学生、落实在学生身上。在强调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等公民意识作用下,学生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这是因为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体验、运用及健身、健心的过程,除学生自身外谁也无法代替。但学生同时又是被管理者,只有当他们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智力、非智力和体力上全面投入,积极协同配合并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体育教材,既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又健身健心的重要手段方法。它以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的体系建造,包含了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念,培养的行为和习惯,集中反映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和价值标准。既是传递的信息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和成果;是预期达到的,也是实际的。因而,教材的建设与执行对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媒介手段,凡指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的、刺激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交流形式或工具。包括讲课、讲解、示范、教具模型演示、电视技术、讨论、辅导、答疑、练习、游戏、比赛以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其主要职能是传递信息,促进学生学习。

评估,即指评价与估算,包括总结性评估和形式性评估。前者以作出总结为目标,关心教学实施的结果;而后者则以为教学实施过程提出改进意见为目标,关心的是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诊断与计划调节。通过评估,揭示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有效程度,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活动中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便于作出鉴定、区分等级、预言其未来发展;又为有关教学策略、手段方法提供效能资料,以指导调整具体教学目标计划、实施手段方法以及评估过程本身,确保体育教学沿着目标方向发展。环境,凡指为体育教学活动提供的背景。包括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风气或社会环境、学生集体环境、师生群体环境、教师集体环境以及具体的课堂环境,其主要表现为对待体育及其教学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集体的价值标准,集体内部的交往,外部联系以及有关物质条件特点等。无论是客观存在的,还是可以由教师操纵的,它支撑着整个过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结果。

4、树立整体观点追求整体效应。

前已述及,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至少受到六个方面因素的作用与制约,这些因素又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且每一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因素的变化和整体的变化;而整体目标的变化发展,又会要求各个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揭示驾驭体育教学过程至少必须思考两个层次方面的问题。其一,从微观上看,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就要根据各因素互为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变化所构成的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实行动态对应协调。事实上,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以每一具体教学情境的独特性为依据,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手段方法及评估标准,不时运用反馈调节其教学行为,以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为此创造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它集中反映了教师们出色的工作,已引起了广大体育教师及其主管部门的普遍重视,并视为搞好体育教学的得力举措常抓不懈。对此,我以为不无道理。这是因为教师既是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又是具体操作者,对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负全面责任,起着决定性、关键性作用。其二,从宏观上看,就要树立整体观点,提高整体效应。这因为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且几十年体育教学实践表明,尽管广大体育教师不辞辛劳地工作,可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仍然很不理想,显示原因决非单方面的。据1994年4月至1996年8月尺实地考虑58所中学后发现,其中只有27所环形田径场,而6校田径场上仅有一个沙坑;只有5校(8.6%)能基本保证雨天上体育实践课;95%以上体育教师感到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数量不足而不方便组织体育教学;初三、高三毕业班停上或少上体育课学校比例分别为69%和89%;教材使用比例,田径、篮球占89.11%,武术2.91%,韵律体操舞路0.57%,器械体操0.9816,典型学校的体育课经常是“教师发球,学生自由”,观察98节体育课,69.38%属于“放羊”,课上学生练习密度小,初中19.89%—25.16%、高中17.63%—27.19%;专项练习密度更小,如跳远5.55%—7.4%、跨栏5.11%—6.91%、投篮4.16%—7.88%,学校课外体育活动,10校占17.2%无法开展,70.6%学校经常只有少数学生活动,业余训练清一色田径,79.3%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只对代表队训练和比赛感兴趣。观察大专院校体育课21节(42学时),教学内容上二项基本教材16节,一项基本教材的5节;课上教师讲述教材对学生身心作用者5节(占23。2%);运用评估指导学生、刺激其积极性者7节,占三分之一;绝大多数教师只重技术技能教学,而不能同时兼顾教育、教养双重任务。且所观大中学119节课,仅35节(占29%)是在单独教学环境中进行,余则2—4个班挤在相邻场地或挤满一堂,在彼此干扰情况下教学。这些现象进一步揭示当前体育教学实践中,的确存在包括学校领导在内的不少薄弱因素和因素的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根据系统原理和效益原则,首先下决心改善薄弱因素,使各因素同步发展,并逐步完善其功能指标体系。因为只有个体功能好,其整体功能也才可能好。进而言之,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又并非各相关因素功能简单相加,也不是无原则的追求单因素夺魁可以获得的。例如,教师好,而“英雄无用武之地”,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好,全部竞技化、标准化,而学生不愿投入或投入不积极,或根本不适应班级授课需要,:学生积极性高或班主任不支持或学校不予重视或根本不创造环境、条件等,都不会产生好的整体效应。因此,必须在追求各因素同步发展的同时,努力促进其协同配合,优化组合结构,使之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个体功能,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集体矢量,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总之,由于认识上、操作上的原因,各因素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上存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各因素间的有机结合上,尚待研究的问题也许更多。但为了从根本上全面大幅度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应 ,加速体育教学目标实现,对其相关因素实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实乃当务之急。

5、结束语

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与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评估和环境六个因素密切相关。只有树立整体观点,下决心促进各因素同步发展与协调配合,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率和效益,保证体育教学沿着高效化方向发展。

体育教学论文:体育教学和训练的论文

体育教学与训练是统一和有机联系着的,但也有区别。教学、训练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具体任务和方法不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青少年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技术、战术等;而训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技能、技术、战术等身体训练水平。由于任务不同,采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教学和训练是在统一的教育过程中进行的。因此,两者不能截然分开,而只是各有所侧重而已。

进行教学时虽然是以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战术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训练的因素;进行训练时虽然是以提高技能、技术、战术和身体训练水平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教学的因素。无论是进行教学或是训练,都应贯穿一定的思想教育,体育教师、教练员应经常注意在教学与训练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使之渗透到知识、技能、技术、战术教学和身体训练的各个方面。

实验经验证明,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大致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即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动作趋于巩固、运用自如阶段。这三个阶段既反映了人们认识的逐步提高和深化过程,也反映出人们的体质机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是通过讲解、示范、尝试练习,建立动作的概念,体会动作的过程和要领,从而粗略地掌握动作。其特点是大脑皮层的条件联系处于泛化阶段,动作表现紧张、牵强、不连贯,缺乏控制能力,并伴随着一些多余的动作。因此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作的能力,并利用各种方法,如徒手或各种教具给予保护、助力、阻力,以及固定和限制动作的方向、路线幅度、速率等,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动作。

改进提高动作阶段: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以及深入动作的示范,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的质量,逐渐消除动作的紧张、牵强,以及多余的或错误的因素。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条件联系处于分化阶段,动作逐渐变得连贯、准确和轻快起来。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不倦地钻研,掌握动作的内在联系,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掷铁饼,不仅要求会掷,而且要求掷好;不仅要求懂得掷铁饼的一般技术要领,而且要懂得摆臂幅度、速度、出手角度,以及全身的有关部位的动作与提高掷铁饼成绩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采用比较对照、分析、综合的方法对于改进提高动作的质量有积极意义。例如:篮球动作中,对各种传球、接球、运球、投篮的技术作对比;田径运动中对急行跳高与急行跳远的助跑技术作对比;技巧运动中对鱼跃前滚翻与前滚翻作对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精密更准确地掌握动作。在完整技术的教学与训练中,通过动作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分析(例如:游泳的划臂与打腿、呼吸的关系,幅度与速率的关系等)能使学生清晰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局部动作与整体动作之间,动作的这一要素与另一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在练习过程中更自觉地掌握和完成动作。

动作趋于巩固和动作自如阶段: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使动作趋于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这一个阶段的特点是动作定型,已经形成和巩固。能高度准确熟练和省力地完成动作并能随机应变、轻快自如地加以运用。动作到了自动化阶段,活动技能和运动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没有完结,而是将不断趋于更加完善的地步。其提高和完善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学生的健康状况,训练水平以及教学与训练的质量等条件。

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对于自动化的动作,仍然是要注意反复练习和经常运用,以便不断提高动作自动化程度和机体的能力。因为练习长期中断会使自动化的动作逐渐消退。在运动训练中创造各种条件(如利用电化及各种科学仪器进行教学)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改进技术某些细节问题,以便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的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着的,也是相对而言的。教学与训练工作,应从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这个规律,以加速掌握和提高技能、技术。

体育教学论文:体育教学中消极型行为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种不容忽视的不良现象,笔者把其称之为“消极型行为现象”。带有这一现象的学生虽是少数,但消极行为一直是中学阶段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我们应提起高度重视。

一、 消极行为现象的一般表现

这一类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对于掌握体育技能缺乏兴趣。课上的具体表现是:情绪低、无热情、不认真少练习,使体育训练流于敷衍,甚至编造种种理由请假、逃课,以达到逃避运动的目的。逃课的学生有的看小说、玩耍,有的躲进教室复习功课。这些消极型为的学生,有的是一贯的,有的是间断性的,或局限于某些教材与运动项目的。属于一贯性的是少数中的少数,属于间断性和项目针对性的则相对较多。

二、 消极型行为现象的成因

造成这一现象有多方面因素。

1. 社会因素:有一部分人以升学率高低为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忽视了体育教学也是展示办学成就的一个重要窗口,这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

2. 学校因素:有些学校体育设施陈旧,场地湿滑、沆洼,器材脏乱、生锈、摇动,某些锻炼方式枯燥、单调,教学方法简单、呆板。

3. 学生自身素质因素:有些学生畏苦怕累、紧张被动、缺乏兴趣。

4. 教师因素:有的体育老师上课组织纪律性不强,对学生缺乏责任心。对无故不到者不闻不问不追究,使带有消极型行为的学生钻了空子;有些体育老师不注重体育理论方面的学习才指导,有的甚至没上过理论课,这是学生对体育锻炼学习目的不明确的直接原因。

三、 消极型行为现象的不良影响

消极型行为现象存在于少数学生中,但直接影响着整个班级的课堂秩序。有些意志不够坚强、自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很容易受到这一现象的影响,也逐渐变得消极怠课,从而扩大了消极面。这种不良心态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目标的顺利全面实现。个别逃课的学生无视课堂纪律,脱离组织,容易引起他人的效仿,导致整个班组织纪律涣散。消极怠课的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运动和锻炼而体质下降,加入易感人群,影响自身的学习与生活。消极型行为现象最直接的恶果是影响中考成绩,此类学生由于未能坚持训练难以达到体育考试要求,一开始就在中考中处于汰势。

四、 对消极型行为现象的若干对策

1. 当务之急是加强思想教育,从根本上解决认识问题。向学生讲明体育教学“育德、促智、健体、立美|”的四大意义,让学生树立体育教学与专业知识学习相辅相成、不可忽视的观念;讲解体育课对学生人格发展的积极作用。磨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品格,加强组织纪律性等等。可利用游戏、竞赛、问答、讨论、办报等多种形式。

2. 改进体育设施,改善教学条件,创造有利教学的有利环境,改进单调的教学方法,如利用体育歌谣、舞蹈、杂技等手段穿插于训练活动中,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3. 教育诱导同约束强制相结合:采取评先创优的鼓励机制,让对体育教学认识深刻、学业优秀、健康活泼的学生现身说法,并利用传、帮、带等手段达到人人进步;同时采取必要的强制手段,通过对某项练习定时、定量、定负荷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约束并在达标时逐渐取得成功感,激发竞争意识。完善课前课后点名、请病(事)假制度。

4. 体育教师要和消极型行为的学生广交朋友,建立感情,课上有意识地和他们接触,多鼓励,对症下药,因人制宜,并从生活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其真正感到教师的热爱和关心,增进对体育教师的信任感、热爱感。

5. 体育教学不搞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应争取校方支持,校方应把重视体育,弘扬体育作为一项任务;各级班主任也要积极配合,加强这方面的思想教育的引导。四方合作,群策群力。校方对体育教师执行组织纪律应予以鼓励、支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