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5 06:25: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体育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论文关键词:体育产业;经营风险;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体育产业经营在企业筹措资本、运营资本乃至投资回收分配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给经营体育产业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因此,分析体育产业经营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对提高体育产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管理的特点
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管理,是指参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企业识别体育产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的整个过程。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三个:
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管理是一种柔性化管理。体育产业经营主体应该根据各种不同的风险状态,通过改变经营中的某些关键环节及要素结构,实现功能的转换和重整,使经营管理活动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的风险环境要求。为此,企业应当在经营决策时,一方面应有相应的硬性指标要求,如预期的收益值、资本经营的增长比率等;另一方面又要使经营规划留有余地,以便在遇到风险时企业的整体经营活动能随机应变,尽量减少风险损失。
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管理是一种弹性化管理。由于风险属于非结构化问题,这类问题本身很难精确定义,因此,为了方便企业处理风险,在体育产业经营的风险管理活动中,从目标设置到标准选择都有较大的弹性,一般只是追求一个满意的区域,而不是常规意义下的最优化。即是说,体育产业经营的决策主体可以确定企业在资本运作过程中能接受的风险承受区间,从而避免由于一味追求最优化而导致过于烦琐的工作量及高额的相关成本。
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管理具有突变性。风险是一个充满突变性的过程,由于受到风险因素的影响,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活动会随着风险的突然爆发而呈现波动态势。在体育产业经营的实际过程中,这种突变的行为是经常遇到的,例如在筹资过程中遇到了大的风险,就必然导致下一步的运作安排发生大的调整,使经营行为出现跳跃式的变化。一般来说,体育产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关键的风险点,这些关键风险点就是管理活动中的突变点。鉴于此,风险管理要特别注重对各个关键风险点的控制,以促进整体过程的优化。
二、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管理机制
(1)风险辨识机制。风险辨识是指辨别、判定参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风险辨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识别运行环境下的风险威胁,二是分析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其概率。风险辨识主要体现在风险的类型、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风险对企业投资经营行为可能导致的影响、判断风险发生的几率、分析风险影响的范围、测量风险的强度等六个方面。
(2)风险防范机制。风险防范是在风险发生之前,对参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防范设计,以降低企业面对风险的概率或者是减小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范围和强度。风险防范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适应性防范。主要根据体育产业经营运作的实际环境状况以及可能承受的风险因素,被动地选择自身的适应对策,使企业最大程度地避开风险的影响。二是消除性防范。即主动地通过企业经营行为本身对环境进行反作用影响,改善环境的结构,以减少风险发生概 率。
(3)风险控制机制。风险控制主要是指当风险发生以后,企业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转移、分散或者控制风险的影响,减少风险造成的实际损失。尽管风险控制是针对风险发生的事后处理工作,但是,对于不可抗拒的、不可避免的风险,这样的工作是必要的,而且有效的控制机制在降低风险损失方面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风险控制机制主要由两部分功能组成:一是风险转移,通过一些手段将风险进行转移,从而使自己将要面对的风险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方,以避免或减小风险;二是风险分散,就是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通过分解企业承受风险的压力,以减轻企业经营负担。
三、体育产业经营风险管理的操作程序
(1)目标的确定。参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企业要从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出发,建立经营风险管理的总目标及各阶段的分段目标。同时,还必须进行风险分析,然后根据潜在的风险调整目标体系结构,最终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目标系统。
(2)风险的分析。风险分析就是指风险专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各项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的种类、性质、大小及造成损失的概率和数额进行分析和研究。具体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分析风险成因,识别风险类型。在这一阶段,主要应根据目标要求认真研究体育产业经营的内、外环境,找出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并据此划分风险的种类,从而为寻找防范风险的对策提供思路;二是判断风险概率及风险强度。风险概率是指风险实际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强度是指风险的影响程度,即风险值。这两个指标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定量方法计算出来。
(3)风险效用的评估。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根据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确定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本运作主体对待风险的效用值。通过风险效用评估确定出经营主体的风险收益效用值后,就可以制定出相应的应付风险的对策。
(4)风险规避方案的设计。根据不同的风险—收益对应关系,设计出控制和对付这些风险的多种对策,并形成报告,供企业领导裁决。同时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必要的跟踪和调整。风险规避设计是风险管理的核心,主要由预警、防范、控制、应急等子系统所组成。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监控可能的风险因素。
(5)风险的决策。根据企业和领导人的特点,企业决策层在不同风险—收益对应关系中作出选择。在西方国家的企业中不同的风险偏好有不同的风险决策管理机制。企业经营业务主要是围绕风险和收益的对策性展开的,在给定的风险约束下应把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
(6)决策的执行。在管理层作出决策之后,必须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让企业有关部门负责实施,具体包括:判别和核定企业各部门和业务的风险大小、风险限额,明确各环节、各部门的权利和责任。
(7)风险的监督与控制。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风险管理的监督及对风险跟踪控制的有效途径的选择。对具体实施的各部门实行定期报告制度是企业实施风险监控的有效办法。
(8)风险管理效果的评价。进行风险管理不是说风险越低越好,当风险管理的费用超过了因为这种风险管理减少风险而带来的效果时,这种风险管理就是不值的。风险管理的效果一般采用费用—效益比值法进行评价判断,即比值=效益/费用。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体育伤害事故 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作为学校伤害事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原因虽与传统高校有相同之处,但因其学生特点、教学模式、学生管理方式的独特性,在常发事故的原因上有其特殊性。本文针对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特点,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探析体育伤害事故风险识别、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并提出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防范与应对策略。
1风险管理理论及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是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和衡量,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风险加以处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行为。
体育活动伤害事故是指在由学校组织实施的各种校内外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堂教学、学校各类体育竞赛、课余体育训练和学校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以及学生社团或俱乐部自发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或锻炼(在校期间)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运动场馆和其他体育教育教学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伤害后果的事故,2i。调查资料显示:25.6%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受到过伤害(包括擦破皮,扭伤脚,拉伤腿等)。
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是指借鉴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结合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特点,对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的不确定性及可能性等方面进行考查,并对体育伤害事故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分类和评估,以便制定并执行风险管理计划,有效的控制体育活动,以避免其发生安全意外伤害和损失的过程。
2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特点
通过对广东省部分独立学院体育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归纳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2.1主体复杂性
独立学院学生生源复杂、教育背景各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但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普遍较好,家长对小孩比较溺爱,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都比较高。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从小见多识广,兴趣广泛,特长突出,目标、理想远大,个性张扬,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毅力、自信心不足,缺少自我管理和团结协作意识,参加集体活动时组织纪律性较差,部分学生自由散漫。学生非常热爱体育活动,表现欲望强,容易激动,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常识薄弱。正是独立学院学生主体在意识,心理,行为诸多方面的复杂性、差异性,给学校的体育伤害事故预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单纯照搬传统高校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是不可行的。所以,必须研究和探索与学生特点相适应的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2.2时间的不确定性
完全学分制高校,学校的教学形式和学生管理的模式与普通高校有非常大的差异。学分制简单地说,是一种以学分作为学习的计量单位,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的开课计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选择任课教师、选择上课时间,可以跨班、跨系、跨专业选课。实行弹性化的学制,给学生提供了灵活学习机会和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充分、更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因为学生自主选课,学生之间的选课内容,上课时段差异非常大,学生闲暇时间不统一,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也很不统一,正因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间的不确定性,学生课余参加各种项目的体育活动缺少相应的监督和指导,容易发生体育伤害事故。
2.3场地设施相对稀缺
独立学院由于其发展起步的时间较短,经费投人有限,普遍存在体育设施不全,场馆设备陈旧、简陋,破损设备和器材未及时得到修缮却在反复利用。同时因学校体育活动场地有限导致的运动场地规划不合理,多功能区混杂,田径场内加建篮球场、排球场地的现象,或者篮球场内加排球场的现象相当普遍,这样场地设施对学校体育活动及教学工作的安全保障功效是相当有限。
2.4体育保健知识、体育运动安全防范教育教学相对匾乏
学校普遍重视专业技能教育或多或少有忽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倾向。对学生关于体育保健知识、急救知识、自我保护等相关的理论知识传授的较少,也较少有相关的选修课可以供学生选择。学校对体育教师及具体体育工作业务培训相对少、体育活动管理监督较松散、因经费的不足而导致开展体育运动相关人员及条件配备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
3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过程
3.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不经过识别并用语言表达,风险是无法衡量、无法进行科学管理的。独立学院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对大量来源可靠的信息资源进行系统了解和分析,认清独立学院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独立学院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并把握其趋势。风险识别一方面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和历史经验来判断,其中类推比较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各种客观管理资料和风险事故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及其损失情况,寻找其规律。独立学院风险识别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面分析独立学院现有哪些体育设施分布以及开展的活动;二是分析体育活动活动中存在风险因素,判断发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三是分析独立学院所面临的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及其形态,并鉴定风险的性质,以便采用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风险因素主要有:学校对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不够重视,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多,场地拥挤,缺少安全防范措施,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计使用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教师安全意识薄弱,不重视学生安全教育,医务监督不到位;学生自身因素,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学生体育基础差,准备活动不充分等;其他因素,如学生特异体质、特殊疾病或异常心理状态等学校不知道或难于知道的情况下参加有风险的体育项目易造成伤害。寻找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原因是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风险识别的重点。
3.2风险评估
体育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用定两分析和定性分析向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大量的详细的资料加以分析,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4i并对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找出关键风险,确定整体风险水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确定体育活动中伤害事发生的可能性分析(时间、场所),通常用概率表示风险发生的大小;二是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后的影响和后果严重程度的分析;三是分析独立学院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发生可控性分析。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对风险进行仔细地识别、评估,事先有充足的应对方法,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需要指出的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在时间上不能截然分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由风险识别向风险评估的转移,以及风险评估向风险应对的转移,都是逐渐进行的。有些数量分析活动是风险识别过程中发生的,有些风险处理(如风险控制)则在风险评估就开始采取了。
3.3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在确定了决策的主体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并分析出风险概率及其风险影响程度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和决策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而制定的回避、承受、降低或者分担风险等相应防范计划。制定风险应对策略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应对是指采用各种措施与方法消除或减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或比赛的伤害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是降低伤害事故发生是造成的损失。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可分为四种:保留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在实际操作上,通常是几种管理策略优化组合,使其达到最佳状态。
3.3.1保留风险
风险自留也称为风险承担,高校风险自留是指将伤害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全部或者一部分留给校方自己承担。指当意外发生的频率低且伤害严重性轻可以选择保留风险策略。
3.3.2降低风险
即通过管理降低伤害发生的可能性或发生概率。风险降低是应用最多的风险应对策略。降低风险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通过采用各种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和降低所发生损失的严重程度。它最适用于能降低风险程度,但无法消除、无法进行转移的风险。降低风险管理技术在高校体育活动风险管理时非常重要和实用。对于发生率高但不严重的一些伤害,可以采取降低风险的策略。降低风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尽量降低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概率;二是一旦体育伤害事故发生要尽全力将损失降到最低。
3.3.3转移风险
转移又叫合伙分担风险,是指借用合同或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项目以外的第三方身上,其并不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高校体育活动伤害事故风险转移是指学校体育管理者和组织者为了避免承担风险损失,有意识地将可能产生损失的活动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嫁给另一些单位或个人去承担的一种风险处理办法。
3.3.4回避风险
回避风险是指当风险事件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很大,或风险事件可能造成很大损失时,主动放弃或拒接实施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采取这种策略,必须对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对威胁出现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有足够的把握。风险回避的目标是避免引起风险的行为和条件,使伤害发生的可能性变为零。需要注意的是风险回避是一项最彻底、最简单的方法但是在回避的同时也失去了获得利益的可能性。一般而言,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及竞赛中若相应的安全措施没有到位,而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或风险事件可能造成很大损失时,应当进行风险回避。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时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季节有重点、有选择地回避风险。例如,如果夏天夜晚学生违反学校规定,在游泳池不开放的时间经常在翻墙进人游泳池游泳,这样的行为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但学校暂时无法编人预算改善场地,这时最恰当的解决方式是考虑停止一切游泳活动或关闭游泳池,直到有效改进后再做进一步的评估。也就是说,回避风险策略的应用时机是在当意外发生率高且伤害都很严重时所建议采用的策略。
4结论与建议
4.1重视安全教育
提高安全意识应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程、专题讲座、板报、新闻广播,知识竞赛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体育各项目特点、保护与自我保护的方法、急救技能等,强调安全第一,不断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二是教师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讨论,自学等方式掌握体育相关安全知识、善于预见体育活动中安全隐患。三是学校建立《体育场地设施学期或季度检查制度》对对学校体育设施经常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4.2加强大学生组织纪律教育
往往发生伤害事故的是那些不守纪律的学生,对于这样平时就组织纪律性差,常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要但对进行批评教育,特别是安全提示。利用伤害事故实例,对学生进行震撼教育,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
4.3制定相应措施
针对独立学院体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处理方案》,内容应包括对独立学院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措施、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处理办法、责任认定和赔偿方法等。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一旦发生体育伤害事故,要注意抢救的及时性,诊断的准确性,在处理伤害事故时应做到“依法、客观、公正、合理、恰当的原则及时妥善处理伤害事故”,把损害降到最低限度。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必然追求。
4.4持续不断地监控
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对各种信息的收集,风险的识别,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以及对风险管理持续不断的监控和评估的一个过程。
风险管理不单单是管理层的工作,更需要全体学校工作人员、全体学生的参与、协调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管理 IS09O01 质量管理体系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的思想、理论、教材、教学实践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因此,规范体育教学管理,探索管理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体育工作的永恒主题。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构筑现代 化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管理制度,它将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未来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人类走向知识经济,走向开放和全球化的世纪。我国继上世纪末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之后,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又一重大战略决策: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
体育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随着发展呈 现出不 断扩 展 的趋势 和多元化的特征,并不断被时代赋予新的意义,在整个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愈加重要。因此,体育教育管理的质量受到更多关注。
为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快速发展,探索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新的管理方式,将 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而 IS090O1正是以科学的质量管理方式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为特征,其所代表的是现代的、科学的质量管理思想。IS09001提供了持续改进的框架,有利于组织保持与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面的满意程度,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按照 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探讨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管理理念,研究 IS09001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应用。建立完善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克服传统的服务质量管理模式和旧观念的弊端,提高服务管理质量是 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
1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现状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实行的是岗位责任制管理、量化管理和目标管理。这些管理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的管理体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量化管理是对教师的业务考核引入量化指标,使对教师德、能、勤、绩的考核由模糊的软指标过度到明确的硬指标,明确责任,起到了有据可查的作用;实施的目标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是运用激励控制等手段使教师了解、明确工作目标,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它们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管理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这些管理体系常常偏重于活动结果的考核、控制和处理,其管理体系自身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造成了其管理功能的局限性。又由于高校体育教学的许多业务工作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其工作情况仅凭数量是无法反映出来的。如:服务质量、社会效益、团结协作精神等。这些模式对服务质量缺少完善的评价制度,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统一的评价标准。对伸缩性较大的工作质量不易控制,对教师的绩效评价只考虑定量则缺乏公平公正。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缺乏科学可靠的评价指标,对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则起阻碍作用。特别是在今天“让用户成功”的积极服务经营理念,使知识服务成为教师与顾客交互学习与服务的过程,这种重在质量和效益的交互性的服务原则,更显现出了简单的量化管理和目标管理的局限性。
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使教师工作价值难以体现,使高校体育教学各个环节的衔接出现裂缝,使教师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和服务热情,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虽然体育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学生仍处于接受被动服务的位置,交互过程中服务质量的提高,服务环境的友好诸多因素都因缺少有效的管理而难以实现,影响体育教学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而 IS09001质量认证管理体系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规范地、强制性地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作流程进行标准化、过程化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由于它所强调的是全员参与,这对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质量、提高体育教学的业绩和顾客的满意度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施 IS09001能够确保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都符合原则和标准,用科学管理体系确保服务质量,使体育教学的工作失误控制在最小程度,明确各个环节的接口,注重各环节间的信息交流,使教师为顾客的服务有一个明确科学 的评价。这就需要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组织管理进行重新审视,对他们进行重构和再造,让新的管理理念给高校体育教学的管理带来生机和活力。IS09001质量认证管理体系实施是构筑现代化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新方式,将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未来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2 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内容
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简称ISO)在总结了世界工业发达国家一些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通用标准。
IS09001使用了“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与改进”四大模块的过程模式来阐述质量管理体系;将“顾客满意”和“持续改进”列为标准重要内容,作为评价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重要依据,更符合时代要求和常规运作 ,进而增强了标准的通用性和广泛适用性,促进了质量管理原则在各类组织中的应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适用于各类组织的通用标准。
迄今为止,IS09001标准已被广泛应用于世界的工业、教育、政府部门和服务行业的管理领域。到目前为止我国也已有近百所高等学校通过了IS0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引入 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3 高校体育教学实施质量管理的现实意义
3.1 有利于传统管理思想的改变
体育是学校的窗口,需要用高等教育融人国际化的改革步伐的要求和标准,来重新制定满足高校体育改革要求的新制度,因受过去的办学方向、办学规模、办学传统、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以及内部封闭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和经济投入等方面有所欠缺。管理的目标不十分明确,各项工作之间的联系性和互动性差,尚未建立起一种以系统为主导的科学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方式不适应高校体育发展,也不符合高校体育改革的要求,制约了体育工作总体改革。
学校体育管理要适应体育教学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要创建新的教与学的关系、师生关系良好轻松的体育活动氛围,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热情。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后,能使传统管理思想逐步得到改变,代之以先进的管理思想,从过去对学生以管教为主的思想观念转变为对学生以服务为主的思想观念,将学生视为顾客,学生在高校期间,教师和工作人员应提供优质的服务给顾客,要始终将“顾客满意”和“持续改进”作为重要标准评价教师和工作人员的业绩,高校体育应用 IS09001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提高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并逐渐形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3.2 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对出现教学事故往往采取事后监督、检查和处理的方法,其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IS09001质量体系文件是一套管理法规,具有科学、严格和系统性的特点,对事物、对人员均严格要求按规范操作,它把程序的建立、实行、监测、体系监控、数据分析、信息交流、纠正和预防措施等过程的有效实施,来持续改进管理体系,从而保证最终向顾客提供标准化的服务,使顾客满意或者超出顾客的预期满意。
通过建立和实施 ISO9001标准质量体系,高校体育教学的管理者可以改变被动应付的局面,始终处于主动管理的地位。并且对于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做到主动识别,并最大限度地使用户满意和实现持续的质量改进。
3.3 有利于工作系统、高效、规范
按照质量管理方法编写体育教学各项工作的程序文件和各工作岗位的作业指导书,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确定了各项工作的程序,以确保每一个管理层和工作环节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以程序文件和岗位指导书作为依据,开展系统、规范高效的工作,这也是质量管理体系带给体育教学的最大变化。程序文件作为教师工作的依据准则,在教学上具有“法律效力”。程序文件将这个难题以文件的形式加以规范化。岗位指导书以程序文件为依据,不仅细致而全面地涵盖了高校体育教学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的工作,而且更科学、更规范。
这一切均是质量管理体系带来的,这也足以证明质量管理体系能给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带来崭新的面貌,能使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跟上时代的步伐。
3.4 有利于促进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与质量管理的有机结合
认真做好本科教学评估是教育部的要求,各高校高度重视,通过自评与评估能够找出高校 自身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 足,从而在相应的方面进行完善。
从高校自身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还是进行本科教学评估,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建立一所合格的高等学校,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服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使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使学校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而 ISO9001管理体系所包含范围比教学水平评估的范围广,完全可以在建立 IS0900管理体系对教育过程进行控制,将二者完全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共同进行管理。
4 小 结
学校体育管理观念转变和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现在及未来几十年体育工程改革与发展的大问题。通过实施 ISO9001管理体系,提高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办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依法治教,同时转变管理理念,“一切为了顾客”,一定要使“顾客”满意才行,所以,体育教育要与国际接轨,体育教育管理引入 ISO9000系列认证是大势所趋 。
论文摘要:平衡记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角度对组织的绩效进行考核,强调了绩效考核的战略性、全面性、平衡性和发展性。借用此思想,体育院校应用平衡计分卡可以将教学质量监控绩效考评分成以下5个层面即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长效机制。5个层面之间以长效机制层面为核心,相互间形成因果关系和驱动关系。
论文关键词:平衡记分卡;教学质量监控;绩效管理;长效机书
1平衡计分卡理论概述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d Card)是哈佛大学两位教授——一Robert S·Kaplan和David P·Norton发明的,它不仅是一种先进的绩效管理系统,同时还是一种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系统有着一般传统财务评估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它从4个不同的角度来测评一个公司的绩效指标,除传统的财务类指标外,还提出了3个其他类别的若干指标来弥补财务类指标的不足,这3个类别分别为顾客满意、内部业务流程及学习与成长。体育院校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组织,所追求的是社会公共利益,但其生产性、组织性、竞争性与企业无异。所以体育院校在许多方面又有别于其他非营利性组织,国外非营利性组织应用平衡计分卡已见成效,但在我国还不多见,本文试着探讨平衡计分卡在体育院校中应用。
2平衡记分卡在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4个企业通用的视角,提供了一种考察价值创造的战略方法。
2.1以构建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为中心和导向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也将大大加快,高等学校面临的竞争形势异常严峻。一方面,高等学校要应对国际竞争,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悠久,有着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熟的经验,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必然会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一定的冲击,其影响是深远的。另一方面,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进一步扩大,体育院校必须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体育院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国家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主要是宏观上的管理,通过高等教育指导进行规范和政策调控,引导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质量是体育院校之本,提高教学质量只有通过体育院校对自身教学工作不断检查、评估、反思和改进才能实现,不重视质量就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甚至被淘汰。而提高教学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紧抓质量不放松,坚持不懈。
2.2以财务为约束指标
对体育院校而言,财务层面的目标并不是学校追求的最终目的。我国的公立体育院校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其部分资金来源于政府支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资金投入的比例会逐渐减少,教育经费的来源会有相当大的比例为学费收入、社会支持等。是否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是否能从各种渠道尤其是政府手中获得足够的科研经费,是否能得到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经费以及个人的捐资助学资金,这些都是体育院校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所以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如何以一种高效的方式提供服务,如何用高质量的服务来完成任务是财务层面的重要内容。
2.3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对体育院校而言,其服务对象不同于企业,主要由学生、用人单位、捐赠者和社会组成。因而其在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主要是满足学生、用人单位以及社会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希望从学校获得知识并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用人单位期望学校培养出适合单位需要的具有理论基础并能将所学用于实际工作的人才;面对越来越少的捐赠资源,体育院校应该更加重视资金提供者的满意度和实现捐赠者的捐赠目的;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体育院校应该致力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合格人才。对于地方院校,学校的发展和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获得本地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的同时,学校也应该想方设法为地方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2.4提升内部流程层面的影响
体育院校的整体运作主要有教学科研、行政教辅、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内容。教学科研是体育院校行为的主体内容,行政教辅、后勤保障是顺利完成教学、科研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学科研方面的流程设计是在明确学校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流程的设计应根据社会发展状况、体育院校自身的条件来制定,即自主制订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然后组织教师学习、备课、授课,定期反馈教学意见,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考试验收、教学评估。科研方面的流程设计主要着眼点是鼓励师生关注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利用所学的理论探索实际问题,加强优秀科研成果的评定、奖励,定期组织科研方面的研讨和培训。行政教辅方面的流程设计主要是为了改变科层体制下学校管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情况,使其成为体育院校教学、科研的有力保障。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工作效率是否高效。对于后勤保障方面,主要是侧重于后勤服务职能是否与学校的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是否实现了后勤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后勤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是否逐步实现了社会参与办后勤过渡到后勤由社会办等因素。但在内部的管理中体育院校要对其进行监督,保证其为教育服务。
2.5全面促进学习和成长层面的飞跃
从学习与成长层面考虑,影响体育院校为大学生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因素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和管理者能力。体育院校管理者要坚持把教师当作学校的第一资源,尊师重教,尊重创造,始终把建设一支知识渊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大计。提升体育院校自身的学习与成长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体育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体育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优秀人才的吸引、完善教育信息网络系统、组织机构健全等。因而,体育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是提升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基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优良的行政管理队伍是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的重要保证。教育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和升级有助于体育院校内部资源的共享以及大力借鉴和开发外部知识资源,便捷的知识服务依赖于教育信息网络系统的完善。
3建立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
3.1组织机制
组织机制是建立体育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前提。体育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建立健全的组织机制。当前大多数体育院校将教学质量监控职能设在教务部门,是由教务处工作人员具体承担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将体育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职能独立于教务处之外,设立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承担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职能,统筹全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直接向校长负责,既利于清理教学与监控的管理,又利于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建立。
3.2平衡机制
平衡机制是建立体育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动力。教学质量与教学活动的价值主体密切相连,满足他们的需求和让他们满意是教学质量的最终标准。同时,教学质量的价值主体又具有多样性,如何兼顾各类主体的需求、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通常情况下各类价值主体的需求是一致的,但是在个别情况下也会存在一些矛盾。比如说在专业选择方面教育部门与学生要求的差别,在专业课设置方面教育部门、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别,等等。如果认为各类价值主体都是重要的,那么就不应该只追求某些主体满意而忽视其他,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平衡各类价值主体的需求。
3.3信息机制
信息机制是建立体育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基础。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必须掌握真实、全面、准确的信息,因而必须建立信息搜集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通过信息的整理、筛选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同时,还要畅通信息反馈渠道,使信息搜集与信息反馈良性互动,真正使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富有成效。
3.4目标管理机制
目标管理是平衡计分卡管理系统的基础和关键,目标管理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可以通过目标体系的建立以及对教职工的全面授权,来保证教职工拥有自我管理的工作环境。它通过激励教职员工去发现工作的兴趣和价值,在工作中自我发展、自我控制,在享受个人成就感的同时,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因此,目标管理的实质是绩效价值导向,它让整个组织、各个部门、个人事先有明确量化的指标,事中检查考评,事后奖罚兑现。
3.5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管理的有效方法,也是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的有效手段。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闪光点,对部门、个人好的经验及做法要及时推广。同时,可以通过评优、评奖、观摩等方式利用典型示范作用,由点带面地推动整体工作的提高。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注意方式方法,切不可采用简单排队、处罚的方法,挫伤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把教职工的行动统一到做好本质工作、提高工作质量上来。
摘要:本文根据多年从事学校体育工作实践经验与有关学习心得体会,就学校体育目的任务和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任务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全面展开了讨论,对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提供了有益参考。
1、对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认识与理解
众所周知,学校体育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国内乃至全世界基本形成共识。关于学校体育及其目的任务,国内有关论述很多,也有很多建树。就其目的而言,经历了从“技能”“体质”“人才”的演变发展过程,对于激发人们积极投入体育实践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从宏观上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因而由此反映出来对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在观点及其内容上各不尽同。笔者积多年从事学校体育工作实践经验与学习体会,认为“技能”、“体质”、“人才”均不能单独构成学校体育的目的。学校体育以青少儿为对象(其年龄一般在6—7岁—21—22岁),其目的在于促进生长发育,体格健美,身体健康,精神愉说,帮助学生形成健身、娱乐、生活等方面的多种身体技能;增进体育文化知识,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佼学生在校期间有充沛的箱力学习,为他们毕业后能够获得高质量生活奠定某些基础,创造有利的条件。学习体育的这一宗旨,与学校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拓型人才的目的不无一致,反映了青少儿的身心特征,体现了体育的目标功能和国家社会对青少儿一代的期望。由此也决定了学校体育的地位。而青少儿的体格健美、体质强壮,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的兴旺发达;增进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与生活习惯,又正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多种身体技能及其迁移,必然影响到青少儿现在与未来的学习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是人类社会生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地位与意义非同一殷。如实说,学校体育发展到现在,己超出了学生时代,具有终身意义,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超出了强身健体的独特功能,具有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全面效能。为此,务必加强全面管理,努力完成下列任务:①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健身、健美、健心的技术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健身与养护身心的方法;②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体格健壮、姿态优美,身体健康,全面发展体能、机能和心理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审美能力;③加强思想教育和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体育意识与公民意识,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道德作风及坚持体格锻炼的习惯;④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娱乐生活,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社交能力与团结、合作精神。
2、加强管理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明确了学校体育目的任务,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管理。所谓管理,泛指对学校全部体育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协调与监督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全日制小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全国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两个条例》、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对学校体育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工作,体育骨干队伍,体育图书情报,学生体质测试与评价以及体育经费、场地设施器材等方面进行具体的管理。其中,应以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为目标,以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其积极性为根本,而以管理人员的明确分工尽职尽责为保障。因此,实施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要求应该是:
2.1 管理人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2.2.1 校长学校体育工作应在学校党政领导下,由校长或副校长分工主管。其基本职责是:①根据上级党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指示,结合学校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总的目标要求,并将其列入学校工作计划。②深入实际,检查、评估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及其效果。③加强对体育组(室、部)和体育教师的领导,认真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支持鼓励他们钻研业务,尊重体育教师的辛勤劳动。④动员教育班主任、辅导员及全体教师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⑤提供必要的体育经费和物质条件保证。
2.1.2 体育教研室(部)是学校中具体组织实施体育工作的部门。其基本职责是:①根据党的教育,体育方针,上级对体育工作的指示以及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和学校实际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学校体育工作和必要的规章制度,报请学校领导审查批准。定期向学校领导汇报体育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和建议。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组织开展体育教学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③协助校医室(院)定期检查学生身体,建立健康卡片。④协助总务部门做好场地设施器材的修建、选购、维修和保养工作,并教育学生爱护公物。动员教师维修、自制体育器材。⑤做好体育的宣传工作。⑥关心教师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2.1.3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中坚力量,其基本职责要求是:①自觉坚持政治、思想、业务进修,做一名具有高尚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强、体格健壮、姿态优美的又红又专的体育教师。②根据教育计划和大纲精神及时制订各种教学文件。③热爱关心学生,上好体育课,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④协助学校医务部门检查学生身体,建立健康卡片。⑤积极做好体育宣传工作。⑥自己动手及时维修、自制体育器材,教育学生爱护公物。⑦结合学校体育实践,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2.1.4 班主任、年级辅导员①将体育工作列入本班、本年级工作议事日程,并结合本班、本年级实际情况作好具体计划安排。②加强对学生进行有关党的教育方针、思想品德教育,鼓励学生在搞好文化学习的同时,积极上好体育课,搞好课外体育活动。③以身作则,规范带头,主动协助体教师开展各项体育工作。
2.2 齐抓共管,提高整体效应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事关全体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其工作过程,涉及面广又很具体,只有全校师生员工上下配合,协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因此,学校对其体育工作实施全面管理过程中,即从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到检查督促,效果评估的全过程,都应全校动员,实行齐抓共管,追求整体效应。更要不时运用评估所获信息,调控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能。其主要内容至少应该包括:①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②体育教研室(部)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程度。③体育教学质量。④群体活动开展情况。⑤学生体格、体能、姿态、素质发展情况。⑥学生健康状况。⑦体育图书资料的收集、整理、储存使用情况以及场地设施器材的建设,保管与使用情况。⑧教育科研进展及其主要成果。
论文关键词:大学体育 重建 教学管理制度 建构 整体教育目标
论文摘要: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整体课程目标进行调研和文献研究。提出建立整体教育目标是课程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整体目标的建设要重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培养人才、激励发展的教学机制,提升课程教育价值,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明确:大学体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课程目标以体育文化与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品德素养多元整体发展。从而表明了大学体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取向。然而,课程目标多元整体发展战略的教学实施和人才培养的价值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设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全面实施教学改革,才得以实现课程教育目标。课题以文献研究、问卷调研和实证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方法,针对当前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建立多元整体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管理,探究课程教学目标建设与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问卷对象为省内部分大学生520人、高校体育教师65人。
一、体育教学建立多元整体目标与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健康素质和人文社会素养的全面发展是时代赋予高素质人才形成的基本要素,社会意志需要未来人才心身健康全面发展。大学体育课程是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说明促进学生心身多元整体发展是体育教育的特性。高素质人才发展的全面性、健康多维性和体育教育功能多元性,产生了课程教学多元整体目标的时代特征。同时,现代体育强大的人文魅力也构成大学生体育参与目的的多元化发展,调查显示大学生锻炼身体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着力增强人文素养提升,更全面修善身心成为他们体育参与和学习的共同追求。人才成长的全面性需求是体育课程多元整体目标建设的依据,反映出课程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
二、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
盛行分数管理。分数是评定学业成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但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分数被绝对化,分数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异化为控制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工具,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
以“权”为本。学校管理不能没有权力,但是“权力至上”却与教育主旨和使命相背离。教育管理的权力是服从于学校培养人、造就人的使命,偏离这一方向的任何权力都会摧残人、摧残精神、摧残文化。权力管理也影响形成了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关系,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现行体育课中教师们习惯于“教师为主导”,并不提“学生是主体”。教学方式突出教师威严与地位,压制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与主动性。
一统刻板的教学管理模式。模式强调教学一统性,统一的教学大纲、内容、方法、标准、进度,单一的教学评价手段等。极大地扼杀了教师教学的创造力、责任感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重建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多元整体目标教学
(一) 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师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学校教育应改变“家长式”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健全由教师、学生、教育专家共同组成的教学管理会议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师和学生有法定形式和正常渠道参与课程教学管理工作,强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机制的建立大力促进民主教学环境的创建,形成民主宽松、创新共谋的教学空间,让广大师生真正成为教育发展的主人。
(二)建立以“育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研究制度
多元整体目标的实施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索过程,教研部和每位教师都应承担起探索、创新的职责。同时,课程多元目标的建立与推行对教师也提出转型要求,教师角色要由“教书匠”转换为“研究者”,教师必须学会反思、研究、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这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需。体育教学研究必须以课程发展为本,以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为本,从 “教书育人”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育人质量、提升教育价值的目的。
(三)建立课程教学多元评价机制
教学考评是学校管理的日常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和控制作用[2]238。因此,应重建推进课程目标教学的多元评价机制,由教师、学生、课程专家、评价专家、教学管理组建评价机构,科学民主地进行评价设计和实施评价。建全多元评价体系,形成整体性、开放性的动态评价,推动课程多元整体目标的教学实施。
(四)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制度
建立长期的、开放的教师专业培训制度。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造就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育师资队伍。体育教师也要注重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调整知识结构,树立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使命感。
(五)建设整体发展教学模式创立开放的课程体系
体育教育追求完整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放在首位。体育教学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应拓展体育具有的强大的人文教育效能,优化课程内容,充实心理教育、社会适应、素质拓展多重内容并重,形成更为强调学生整体健康、个性发展和社会化溶合的整体发展教学模式。建设开放的课程体系,学分制教学、选项课教学相结合,创造一个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选择课程内容、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促进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激发学习的动机。
四、结论
大学体育教育是整体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建立促进学生健康素质、人文社会素质全面发展的多元整体教学目标,是课程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课程多元整体目标建设,必须重建课程管理制度:建立起培养人才、造就人才、激励发展的教学机制,重树民主科学的管理制度、育人为本的教研制度、多元评价制度、教师专业培训制度,创建整体发展教学模式和开放的课程体系,从而提升课程教育价值,实现体育课程整体培养目标。
作者:董育平 诸葛伟民 张胜宇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 排课系统 公共体育课 网上选课
论文摘要: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为网上选课提供了条件。网上选课的初始课袁就显得尤其重要,它能使学生对各课程的上课时问、任课教师、教学内容、考试大纲等都有充分的认识,能使学生在正确选课时有个参考。由于公共体育课的特殊性,即同一教材并行开课;并且受到场地、器材、运动项目等因素的限制,人工排课显然就跟不上改革的要求。因此,以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依托,开发研制适应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公共体育课排课系统是体育学分制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并为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和网上选课系统提供有力的保障。
1引言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体制正经历着学年制向学年学分制再向完全学分制过渡的重大变革。学分制以学分为计量单位、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为毕业和获得学位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与传统的学年制管理模式不同,学分制要求在教育教学的内容、体系、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更具有机动性、灵活性和高效性,尤其是对其核心——选课制的内容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校园网络技术逐渐趋于完善,网上选课为选课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实施完全学分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网上选课它的条件很多,其中之一的是各课程的初始课表,它能使学生对各课程的上课时间、任课教师、教学内容、考试大纲等都有充分的认识,能使学生在正确选课时有个参考。
公共体育课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课程的特殊性,同一教材并行开课,即同一教材同一时间有许多不同的教师上,并且受到场地、器材、运动项目、学生上课人数等方面的限制,再加上其涉及面广,网上选课就显的尤其重要。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符合个人需要的运动项目,充分发挥网上选课的优势,体育部门必须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的体育课表给学生作参考,让学生对运动项目、项目等级、上课时间段或上课教师进行选课,这张课表即要充分体现教师在开课时间、数量的公平、合理,又要体现引进竞争机制。使这张初始课表在网上通过学生的选择,最后形成一张真正的教学授课表。这一措施的实施它能充分发挥网上选课的优势,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以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依托,开发研制适应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公共体育课排课系统是体育学分制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并为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和网上选课系统提供有力的保障。
2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公共体育课排课系统的设计特点:
2.1公平性。系统采用公平算法,使教师选课不分先后次序,都有均等的选择概率,最大限度地做到公平、合理。
2.2简便、快捷性。体育课排课受时问、场地、器材等的限制,管理人员合法登录后,只要输入一些条件,通过计算机完成相应的操作后,就能生成一张体育课排课表,这充分体现了学分制下选课制所要求的机动、灵活、快捷、高效的特点。
2.3准确性。采用了分块处理思想,可充分保证操作数据的准确无误。
2.4稳定性。系统采用“模拟购物中心”的设计思想,将系统处理的中间数据保存在临时“购物筐”中,待管理人员输入各项条件(如有的教师要求周一不排课,周二、三、四排课等)后,通过计算机的计算、匹配,再写入结果数据库中,这就避免了因同一时间场馆、器材容量的限制而出现过多班级开课现状,使系统效率提高。
2.5自处理性。系统具备自动纠错,自动判别能力,可自动判别体育课程在上课时间和地点上是否冲突,是否符合开课计划中所规定的要求。
2.6人性化操作:排课区可以设置个性化的图片做背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或替换;课表的微调,完全采用拖放式,非常方便,课表可自动调用word进行数据保存或打印。
3公共体育课排课系统的数据表设计
数据表是表示一个实体,数据表中的一条记录表示实体中的一个个体,具体描述数据表种类如下:
3.1教师信息表,用于管理教师情况。学生选课时界面上的教师信息显示,应包括如下信息:教师编号、姓名、年龄、部门、俱乐部、职称、简历等。
3.2课程信息表,所有开设或将要开设的课程的基本信息,应包括如下信息: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简称、学分、周学时、总学时、限选信息、考试类别、教学大纲等。
3.3场馆信息表,用于管理场馆情况,尽可能地开发场馆的潜能,应包括如下信息:场馆编号、场馆的容量等。
3.4上课的时段表,用于管理上课的时间情况,应包括如下信息:时段编号、时段信息等,为尽可能地发挥场馆的多功能起到决定因素。
以上四表是排课系统的关键,教学计划制定的合理与否,排课是否考虑了时间、空间冲突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充分的选择机会,表结构定义的是否合理则直接关系到算法设计,系统实时响应时间等重要问题。
3.5选课条件表,用于存放部门对课的要求(如每位教师在正常教学时段中可排10节课,另外需排在晚上或早上早锻炼时间等)以及教师对排课的要求(如有的教师要求周一不排课,周二、三、四排课等)。它包括如下信息:教师姓名、上课时间段、要求等,此数据表要求计算机对每一条件都读懂,是个相应复杂的过程。
为了克服以往系统的基于先来先服务算法的弊病,通过一段时间的比较论证设计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算法,即分级筛选算法。算法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处理方法类似高考录取工作。根据教师所选的三个志愿进行分级处理。第一志愿优先级最高,最有可能选中,如某一项目、某一时间段第一志愿待选人数大于限选人数,则在第一志愿中随机筛选出多余人数。对第一志愿落选者来说,还有第二志愿的机会。如第二志愿处理完毕,仍有教师落选,再进行第三志愿的处理。这样处理的特点是:落选机会少,分布均匀,选课结果与选课先后次序无关,克服了以往基于先来先服务(fcfs)算法的弊病。解决了选课时间安排的冲突问题,缓解了教师之间选课的矛盾。
3.6选课结果表:用于存放学生的选课结果,也就是通过网上选课后,最后形成的上课课表。此表的建立,要求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保留不同的信息,一般应包括如下信息:学分、课程类别、课程标志、学号、姓名、上课教师、上课的时段、上课地点等,因各校对选课后信息处理的要求不尽相同,表结构的表示应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和调整。
4结论
网上选课的前提就是完全学分制,网上选课的条件之一就是提供一张使学生对各课程的上课时间、任课教师、教学内容、考试大纲等有充分认识的初始课表,使学生在正确选课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由于公共体育课的特殊性,采用人工排课已经不能适用比较复杂的情况,以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依托,开发研制适应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公共体育课排课系统是体育学分制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并为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和网上选课系统提供有力的保障。
公共体育课排课系统主要由六个表组成:教师信息表、课程信息表、场馆信息表、上课的时段表、选课条件表和选课结果表。技术难点是在于各库之间条件的配备,特别是选课条件的满足是技术关键所在。通过一定的算法计算,生成一张比较公平、合理的初始课表,为网上选课系统提供有力的保障。
论文关键词:技工学校 体育 教学 改革
论文摘要:技工学校的体育课教学,除需要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与原则外,还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致力于提高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有关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目前,据笔者的调查远未达到这一目标,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现状与实际需要相脱节,需要进行改革与大胆的尝试。
一、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技工学校的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人的一生中发展智力和体力的重要时期,这一时间段除了应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不断提高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外,另一方面就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而自身素质的培养自然就不能缺少体育,因为从事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掌握与提高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但就目前的这种统一指挥式的体育教学模式而言,很难使学生从体育运动中感受到体育的乐趣。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教学观念陈旧,体育意识不强。在体育教学的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基本上沿袭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一味强调内容及形式上的统一,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一堂课所有同学都必须在老师的统一指挥下学习一个或两个教学内容,阻碍了学生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热衷于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成绩,或过分强调“达标”等体育项目检测,强调某一个动作的规范,导致了本来是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手段的体育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应该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的反而成了为了某一个动作的精确性周而复始的练习。忽视了当今体育教育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思想,缩小了体育教学的时间空间,致使体育教学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不能发挥其更大的效能。
2.体育教学目标并没有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相结合。技工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更多的是在生产第一线工作,因而他们要适应紧张而单调的流水作业;要承受来自机械的振荡、噪声干扰;要经得住特殊气味、冷热空气的侵袭;要能在高、难、险的环境担负高精细的生产工艺等。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特定的职业身体素质。而许多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和普通中学并无差别,完全脱离了技工学生未来职业的需求。
3.体育教材编写不合理,缺乏针对性。翻开体育教材,不难发现与其他类型学校的教材并无太大差异,主要围绕的还是篮球、足球、健美操以及田径等内容,缺乏针对性,这些项目可以说并不能为技工学校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服务。首先,这些项目的开展需要特定的场地或器械,这对他们工作以后来说,不太容易实现。其次,这些内容对他们今后在工作中,预防某些职业病缺乏针对性,并不能使他们通过这些运动,达到预防职业病的目的。
4.体育师资不足。这是许多的技工学校存在的共同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第一,技工学校领导并没有意识到要加强体育师资的引进,他们更多的是把有限的引进的名额,落实在专业课教师的引进上。第二,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师没有重视所教课程,缺乏创新精神。
二、技工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1.开发体育教学资源。从各技工学校学生的需求和当地与学校的课程资源出发,依据本校的办学思想、专业设置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开发设计多种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课程。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开发、利用,教师不但要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学服务,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开发技工学校课程资源,形成自身特色课程体系,还要注重开发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的人力资源,不断充实师资队伍,确保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2.改革体育课程结构。 推进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具有职业特色、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技工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可以是第一学年开设体育选项课(一学年上、下两个学期选择两项体育项目),不分系别、班级,合班上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体育基础等情况,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第二学年开设职业体能课,按原班级上课,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他自己的教育。那么,在技工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就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方法要讲究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能力。
4.改革教学理念,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现代教育强调终身教育,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校期间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教育,还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基本运动能力和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以促进学生身心的正常发育和发展,增强体质,而且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完成从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转化的基本准备,建立终身体育观为主体的体育思想,为一生的健康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5.完善考核制度,建立新的评价体系。目前,技工学校学生的体育成绩评定偏重于技术考试,为了使评价方式对学生既公平又能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还应改革体育成绩的考核方法。学生的体育成绩从理论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学习态度(包括创新能力)、出勤情况(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出勤情况)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身体素质和技术考核并重(身体素质30%、运动技术30%、理论知识10%、学习态度15%、出勤15%)。
6.重视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教师是高素质人才的铸造师,是体育课程的实施者,是精神文明的传递者,教师素质是教学改革的基础。也是充分发挥体育学科在技术教育中的关键因素。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深化教改理念,重视教师自身体质。技工学校体育教学过程细致而复杂,在教学中必须要转变观念,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受益,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技工人才。
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很重要,值得每一位技工学校的工作者付出努力。让每一位技校学生成功走上工作岗位,能够较快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论文关键词:在线体育课程管理系统;模块式结构;jsp;sqlesvrer2000
论文摘要:基于对成宁职业技术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管理的调研,给出了基于校园网的在线体育课程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以解决当前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那种集中的自选课制度带来的弊端。在详尽分析了系统的三类用户需求后,采用经典的三层式结构利用jsp语言进行模块式开发,后台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0,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
随着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本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已经由原来的自然班统一教学方式改革为依据个人兴趣分班教学的模式。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人性化、自主化带来了良好的教学与健身效果,同时也为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兴趣班花名册的生成、自然班教学成绩的回归管理、考试成绩的登统与分析等工作都因为教学模式的变革而变得格外繁琐,为了更好地解决工作中实际困难和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有必要开发一套适合实际教学需求的选课与成绩管理的系统以之完成公共体育课教学管理工作。
一、系统分析
课程管理系统的基本业务逻辑是教务处下达教学任务,体育系根据师资力量安排课程和任课教师,并上报教务处。教务处根据课程和教学场地以及时间设定教学班并存人数据库,学生上网选择班级,在期末,体育教师上网提交成绩。
公共体育课程管理系统的用户可分为三个群体。一个是体育课教师,一个是学生,另一个是教务处工作人员。对立着三个角色,每个角色具有不同的权限,系统首先应该对吏用者进行身份验证,根据角色分配权限。
教务处工作人员相当于系统管理员,可以在学期开始开设教学班,设定系统用户,初始化用户口令,查询教学班名单,查询学生成绩,还可在教师输入有误的情况下修改学生成绩。
任课教师可以查询教学班名单,在期末提交成绩,提交有误时可以修改成绩,还可以查询全体学生的成绩但无法修改非己任教的教学班成绩,教师可以根据记忆习惯重新设置口令,可防止因口令丢失导致权限被滥用。
学生在成功登录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课程,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教学班的人数是一定的,如果选课人数达到上限,学生就只有选择其他的教学班。如果学生选择了错误的教学班,还可以删除误选课程。用户可以查询所选课程,还可以修改口令从而保证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二、系统实现
系统用户中的学生和教师分布在校园的不同地点,他们应当可以在校园网的任意终端上访问选课系统,因此本文使用b/s模式来设计网上选课系统。服务端采用sqlserver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和jsp组件来构成选课的应用服务系统,web服务器采用apachetomcat,客户端采用浏览器来完成选课的全过程。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考虑到用户较多,为提高安全性和访问效率,采用b/s模式的经典的三层式结构进行开发,即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从图1可以看出这种结构,表示层通过客户端的浏览器来表现,业务层主要处理表示层的请求,数据库访问以及其他的计算任务。数据层着重进行与数据库有关的操作,如增、删、改、查询操作。
在实际开发中采用模块化开发方式,根据用户角色对功能的需求把整个系统分成3个模块,分别是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一种用户角色。在登录过程中,如果用户输入了正确的id和口令,系统根据其角色进行授权,三种角色登录成功后将面对三种不同的web界面,每一个web界面对应着一个功能模块。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课程管理系统在数据库端用三个数据表描述,分别是用户基本信息表,教学班信息表,学生成绩信息表。jsp语言功能强大,使用灵活,本文选用jsp开发web应用,集成开发环境选用dreamweaver。jsp需要通过jdbc访问sqlserver2000。以学生查询待选课程为例,jsp访问sqlserv-er的代码如下:
系统中每个教学班都有人数限制,选课算法采用先来先服务算法,这意味着只有选课早的学生才能选上热门课程。当大量用户同一时间访问系统时,由于无秩序地产生大量进程并发耗用系统资源,尤其是涉及更新操作,很容易造成进程阻塞与死锁严重时整个系统服务器彻底瘫痪,本文利用sqlserver完善的行级锁定技术来解决此问题,对多个用户并发访问数据库引起的突问题,sqlsevrer会自动处理。公共体育课程管理系统.学生选课主体界面设计如图3所示。
三、结语
本文提出的在线课体育课程管理系统实现了基本的学生选课、教师查询/提交成绩及教务员管理等功能。然而在线课程管理系统的关键是系统的性能,它必须解决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冲突、公平性及大批量用户并发访问等问题。fcfs算法原理简单,但公平性有待验证,下一阶段的工作是优化系统结构和算法,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和选课公平性。
作者:吴燕丹 郑永华 鄢春生
论文关键词:高校 公共体育 教学管理 趋势
论文摘要: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通过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的现状调查分析,提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程教学管理的发展与创新思路。
0引言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对当今高校课程改革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我们及时做出敏锐反应。为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创新人才,保证教育质量,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应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形成与其他学科相配套,适应当代体育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体育教学改革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只有重视和抓好这个环节,才能既保证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又合理有效地开展其他体育活动。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对教学组织管理的研究,就显得越发重要。
1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全国43所高校体育部主任问卷调查,了解现阶段影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因素,从统计结果和访谈中得出结论,与课程教学管理相关的指标选中频数都很高,如:“教学计划灵活性低”占93%,“课程设置定位混乱”占90%,“课外活动机制不完善”占86%,教学组织上也提出不少问题。经过综合分析归纳,目前高校公共体育改革在管理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1管理观念滞后,对学校体育定位不够准确
教学管理改革,首先要更新滞后于改革发展需要的管理理念。调查表明,当前的薄弱环节是对主体需要的适应度还比较低,在导向上不够明确,提法较含糊而笼统,对于应从教育的高度看体育还是从体育的角度谈教育没有清晰的认识。国外教学已提出“生命第一,健康第二,教学第三”的理念,应引起我们对体育教学深层次的思考,从根本上转变固有的思维定势,实现观念的突破。
1.2教学大纲灵活性低。教学大纲过于细化
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大纲与课程整体改革的不适应已是一个较严重的问题,第一表现为体育教学目标定位不清。第二是项目选择与社会需要、学生需要存在较严重的脱节,体现不出时代性、社会性、实用性等特点。第三,教学大纲灵活性较差,各项目学习时数与学习内容规定过死,没有留出可自由调整的空间,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使教师成为机械执行大纲的教学机器。教学大纲中将各项目学习内容,计划时数,要求等规定过细,无形中约束了教与学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与创新精神。
1.3课外活动机制不够完善
课外活动没有形成有序的机制,也是教学管理上暴露出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高校的课外活动形同虚设,没有明确的目标,严密的组织,也没有考虑学生需要、社会需要与学科发展需要,大多处于一种无序的、随意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养成及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同时也不利于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1.4课程结构单一。立体化课程体系尚未建立
课程结构决定课程功能。大部分高校的公共体育课在课程结构上还存在较大的不足,表现在课内外的衔接不够紧密,校内外的有机联系没有形成,没有做到可以打破原有系别建制选课,学生还不能自由选择教师及上课时间,更谈不上跨学科、跨学校开设综合性课程,拓展学生的视野了。学校的转型使单一课程无法满足各种类型学生需要,现有体育课程缺乏适切性原因是学校不能在学生所需要的东西与他们所体验的世界的性质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当这种有机联系被人为分离开后,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的不满、冷淡,最终将导致学习的失败。在课程设置中没有处理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单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这几种课程类型之间的关系,不能很好地建立起一种纵向多层次、多种形式,横向跨学科、跨高校的立体化课程群。
2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组织管理的发展趋势
2.1公共体育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依据
新一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h(以下简称新《纲要》)于2002年8月颁布实施。新《纲要》在教学管理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突破,提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人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更提出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满足各种类型学生需要。学生实现“三自主”,可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提倡教学方法个性化和多样化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要求逐步实现体育课程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7月颁布实施的,《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是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纲要》明确规定,需建立《标准》测试管理系统,以《标准》取代原来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将使大学体育更符合时代精神,也更受学生欢迎,更能体现出大学体育的功能。
2.2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的发展思路
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经验,形成适应本地区及本校特色的教学风格,以我校2004级本科学生体育课程管理为例,主要有如下思路:
(1)全开放式选课——制订体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面向全校开设通选必修课,新生人学后人手一册《选课手册》,同时所有任课教师的简介,照片、专业特长和开设课程,通过网上和展板同步推出,规定时间教师现场咨询,学生登录体育学院网站公共体育网页,了解体育课程开设项目、开课时间,任课教师及当前选课原则,在网上点击自己喜欢的课程,瞬间完成选课。
(2)不同的编班形式——由于学生所选的项目、时间,任课教师不同,编班应打破原来的系级建制,全校统编,男女生混合编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体育课,允许有一个月互相适应期,对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及教师不适应的可以调整,一个月后班级相对固定。这种方式使不同院系学生加深了解,同时从社会学角度看,男女混合编班对促进教学效果还是很有好处的。
(3)教师不动学生动——教学内容为单元模块,有主修单元、副修的各项群选择单元(图1),学校特色项目单元及理论教学单元,学生完成某个单元学习后,自动转入下一单元,教师相对固定本专业教学,当自己的教学班轮换到别单元时,又有别的班级轮换过来上副修单元,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教师可以有较多的精力在自己的特长上有深入的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深度,而不必为了适应学生需要应付每天众多项目的教学课。蜻蜒点水式的教学方式,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均处于一种原地重复和初级状态的感知层次,也就无从谈到培养兴趣及发展个性了。目前我校在部分班级中已开始试行这种轮换教学单元形式,教师和学生均感到非常满意。在每一单元教学中由任课教师给出成绩,登入学生选课手册,最后由主修单元教师通过教务处成绩管理系统进行成绩录人,体现成绩评定的公开化、公平化。
(4)部分休闲健身项目有偿化教学——大学生对学习和掌握能融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的愿望越来越高,但这些项目消费相对较高,而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极其有限,可对部分如网球、乒乓球、体育舞蹈、流行健美操等时尚项目教学适量收费,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大部分项目不另行收费)。从目前我校个别项目的专项提高班试运行情况看,广大大学生是能够接受的,而且出现了越是收费项目,报名越是踊跃的喜人景象,使体育“有偿性”教学成为可能,以场养场、以馆养馆的方针落到实处,也使“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及早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中。我们曾就部分时尚项目的有偿教学(任意选修课和专项提高课)做过调查,赞成的学生达92.7%,说明这种方案还是可行的。
(5)课内外全学分制管理——取得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对学生的体育课内、课外(俱乐部、课余锻炼)全部实行学分制管理,除体育必修课学分外,规定在校生在学期间还必须修满若干个体育类的计划学分,上不封顶,鼓励学生多拿体育学分。对教学俱乐部和课外俱乐部采用“末位淘汰制”加强竞争机制。对学生的课外锻炼也必须有相应措施,改变现有的无序状态,可借鉴北航的“体能锻炼走廊”,要求学生每一学期必须锻炼的次数,出口处有专人负责ic卡考勤,完成者获相应学分,体现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兴趣与强制相结合,切实提高体能。
(6)成立体育健康中心——根据《纲要》和《标准》精神,学生的体质测定是每年必须测评一次的,由于学生专业相对分散,时间不好集中,应设立专门的体育健康中心,负责测试学生体质,给出相应评价,再反馈到学生手册上,最后由主修课教师汇总上报。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到中心测试,时间上相对灵活,也减轻主修教师负担。健康中心还承担对全校学生的健身、健心咨询,开设运动处方等工作,中心咨询教师可由学院相关教研室教师担任,亦可外聘,采用专家坐堂形式,将来还可发展到对教职工的健身咨询。
3结论与建议
(1)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体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国际性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以我国国情为基础,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教学管理理念,对大学公共体育课进行重新定位。
(2)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在教学组织管理若干因素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划灵活性偏低;课程设置较盲目且只重形式的改革;教学组织管理滞后课程发展需要等等。
(3)教学组织与管理的顺利运作,必须取得学校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应高度重视公共体育硬件条件的完善,扩建和维修体育场馆相结合,解决目前场地、器材严重缺乏的问题。给予公共体育更多政策上的扶持。
(4)认真组织、周密设计体育课程教学运行方案。重新修订大学公共体育教学计划,以特色教材与选择性教材相结合、各项教材时数不做硬性规定的方式,提高教学大纲的灵活性。
(5)建立完善的与课程模式相配套的网络管理系统。强调整体设计,全盘规划,实现选课、成绩录入、课外活动时间与次数查询、体质测定预约等一条龙完善服务,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摘要: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主要任务,就是积极协调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对教学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纪律与课堂管理是体育教师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展,鼓励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阻止和处理违纪行为的手段与行为。目的在于为学生专心致志学习,积极主动参加学习锻炼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体育课中学生违纪的表现形式:
在体育课教学进行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出现一些违反纪律的现象,或称越轨行为,这些行为从现象上分有两种的形式:(1)是做一些明文禁止的事情;如在教师讲解示范时,有些学生不听不看,谈论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两眼出神地观望其他的事情;穿皮鞋,牛仔裤上体育课;教师吹哨要求停止练习而学生我行我愫等。(2)是不能完成教师所规定的任务或练习:如进行投掷教学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推铅球练习时将铅球放在锁骨窝处,学生未执行;在跑的练习时,要求学生跑50米,学生仅跑30米;在力量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多少组次,学生也没执行等等。
以上的两种违纪现象从性质上来划分可以分成中性行为与消极行为。中性行为即既不进行也不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消极行为即直接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如故意干扰教师的指导或其他学生的练习。
学生中出现违纪现象的主要原因:
(1)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教学内容进度欠妥偏难,学生无法完成;或偏易,学生觉得无收获,没意思。
(2)教师的讲解声音偏低,不清晰,学生听不懂;教师的示范不规范,不成功;教师教学不负责,情绪低落,处理问题不当,不公正。
(3)教学的场地不平整,风沙大,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学生练习互相干扰;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4)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端正;对学校或教师有成见,偏见;好表现与炫耀自己;害怕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怕脏,怕累;学生之间存在矛盾等。
三、维持纪律与课堂管理的要求:
(1) 建立和一贯执行必要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要求学生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体育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常规的执行,待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再使学生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2)注意认真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行为:
体育课中师生的空间活动范围都比较大,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必须及时全面了解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的情况,关注他们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当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要作出正确分析与判断,才能采取相应的,合适的措施。 (3) 及时妥善地处理违纪行为: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并及时处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沉默,皱眉,走近等方法处理。如果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已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如果学生了为吸引教师的注意而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可以用不予理睬来处理。总之,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违纪行为。
(4) 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是维持纪律,进行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奖励积极性的行为是维持纪律的课堂管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当学生的积极性行为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体育课中的奖励方式通常是非物质性的,如口头赞扬,口头表扬“你终于成功了”,“真不简单”“大家看,××同学做得真好”,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为了维持纪律,一定的惩罚是必要的。惩罚是体育教师有意识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阻止违纪行为的产生和重现。在体育教学中,惩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挫折型:即暂时中止违纪学生参加体育学习活动的权利;二是否定型:即当众批评,教训,课后留下来,罚做俯卧撑,跑步等。在运用惩罚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人,一般情况下不搞集体惩罚。
(5)严密课的组织,提高练习密度:
体育课中学生的违纪行为大多出现在学生互相干扰或等待练习时间过长的时候。因此体育教师要注意严密课的组织,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合理分组,增加学生实际从事练习时间,减少违纪行为现象的发生。
(6)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
体育课中的纪律状况往往与教师给学生的形象,威信,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密切相关。为了维持纪律和进行课堂管理,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在思想,业务,方面的素养水平,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充满信心,情绪饱满地投入教学,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并注意有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和进行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边缘化;原因;对策
论文摘要:对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指出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1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原因
1.1 体育管理体制因素我国体育由三部分组成,即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2]体育体制改革后,国家体育总局隶属于国务院,而学校体育也从体育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属教育部直管,只有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仍由国家体育总局直管。这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校体育从体育系统分离出来后,长期流离于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之间,各种资源与利益都没能落实到实处。
1.2 应试教育因素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不顾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偏重于文化课教学,长期忽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体育教育功能,学校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逐步在教育系统内部被边缘化了。
1.3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①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对接问题。目前,在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的体育人才基本上被排斥在竞技体育门外,从学校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专业队或者职业体育领域的体育人才屈指可数,大部分从学校毕业的体育人才都是自产自销。我国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篮球项目亦是如此。cuba与cubs这两项大学生篮球联赛水平较高,近年来商业运作得也较为成功,理应成为国家篮球联赛cba的后备人才基地,但一直以来,从cuba与cubs转入cba联赛打球的球员很少。这种人才培养出路问题也导致了学校体育被边缘化。另一方面,竞技体育领域的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很少能进入到学校体育领域。一些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一般都在体育行政系统内部任职,或者从事一些群众体育组织管理工作,很少有进入教育系统任职的。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对接不顺畅造成的恶性循环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②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又一重要因素。与经济、社会以及竞技体育发展相比较,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相对滞后,成了体育领域的一块软肋。由于社会体育发展不景气,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可有可无,社会体育组织活动寥寥可数,社会体育领域不能为体育人才提供就业岗位,学校培养的体育人才毕业后在社会体育领域找不到立足之地,从而导致体育院校、各运动学校以及体育传统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业难。
2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2.1 推行体育体制改革推行体育体制改革是有效遏止学校体育边缘化、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和谐发展的关键一环。首先,应当进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管理归口问题,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场馆、经费、人力、信息等资源的调配,强化学校体育的法规政策。其次,应当改革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机制,使学校体育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学校也应当适当为竞技体育人才提供就业渠道,通过考核吸纳部分有能力的竞技体育人才。最后,应当对我国竞赛体制进行改革。一是要进一步鼓励各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并允许其参加国际大赛;二是国内联赛应当与大学联赛接轨,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在我国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应当不拘一格求人才,应当积极主动的从各自项目的大学生联赛中寻求高水平运动员。
2.2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重视体育教育国家应当进一步凸显“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应当逐步改变人才考核选拔标准,改革过去单纯以文化成绩为考核选拔标准的做法,做到以能力、素质考核为主,文化成绩、体育成绩并重的选拔标准,在考核选拔过程中加大体育成绩的比重。
2.3 加强学校体育立法力度,强制力保障其施行近年来,专门针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法规文件日趋增多,但仍存在很多不足。法规体系不完善成为了学校体育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桎梏。针对这一现象,应当加强学校体育的立法力度,尤其应当加强有关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使用法规,体育经费划拨、被挪用的处理法规,教学课时被挪用的处理法规以及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的法规文件,使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法可依。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加强各种监督力度,强制力保障各项法律法规的执行。
2.4 做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及社会体育的对接工作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体育发展模式不难发现,学校体育不仅应当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且应当肩负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重大历史使命,为社会体育人口的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社会体育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①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对接。首先,应当从体制改革入手,使学校体育行政管理系统(国家教育部)与竞技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国家体育总局)有一个良好的对接,形成良性互动。此外,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行政管理单位的上级管理部门(国务院)应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应当站在促进体育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前瞻性的眼光来解决问题,通过协调沟通与行政管理等多种方式,来有效解决体育人才培养与使用问题,使整个体育领域资源配置最优化。②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当前,国家体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社会体育管理部门应当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来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工作。首先,应当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系统,设立一些具有实质性职能的社会体育管理职位。其次,应当加大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力度,使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学校体育有机结合起来。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师绩效 绩效管理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师评价中存在的忽视价值导向、缺乏科学定位、教师评价方法单一、忽视年龄区别、缺乏完整性连续性等常见问题,本文从企业绩效管理理论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绩效以及绩效管理的概念
1.1什么是绩效(performance)
绩效是指人们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完成某一任务时所取得的工作业绩、效果和效益。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体现在工作效率、工作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工作效益三个方面。
1.2绩效管理以及教师绩效管理
安德烈·a·德瓦尔认为,绩效管理是一套程序,它使公司能够成为持续创造价值做出可见的贡献。绩效管理程序包括战略开发、制定预算、确定目标、绩效计测、绩效评价以及激励性报酬等子程序。台湾学者李汉雄认为,绩效管理就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将组织策略目标转换成员工个别绩效项目的制度与方法。南京大学教授赵曙明认为绩效管理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的绩效管理人员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与员工一道进行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绩效考核。
1.3教师绩效
教师绩效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完成某一任务时所取得的工作业绩、效果和效益。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体现在工作效率、工作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工作效益三个方面。
2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的绩效考核方法
“德、能、勤、绩”评价,目前中国多数企业的考核都采用这种国家公务员形式的“德能勤绩”模式,高校体育教师也是采取这种考核,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绩效一般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是工作业绩。
“德”是人的精神境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一般而言,德包括遵纪守法
爱岗敬业、使命感、责任心和进取心。“能”是指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能力不是静态和孤立存在的,因此对能力的评价应在素质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其在实际工作中的种种具体表现来判断。“勤”是指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组织活动过程中的工作表现,对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程度以及出勤率等方面。“绩”是指教师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益和贡献。在评价教师工作业绩时,不仅要考核教师的工作数量、质量,更要考核其工作为组织所带来的效益,这是对教师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组织中,对不同岗位、不同工作者,衡量其绩的重点也有所侧重。
3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问题
3.1.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师评价忽视价值导向
在当前的教师评价内,最为凸现的是功利性、实用性的价值取向。学校通过这种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但是,当这种功利性、实用性价值取向成为教师评价的价值导向时,它就会形成对教师个体价值观的冲击。
3.2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师评价缺乏科学定位
目前高校开展的教师评价中有两种常见的定位。一种定位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关于教师的评价主要当做一种对教师的测量和鉴定。另一种定位是把关于教师的评价主要当做一种对
教师的管理手段。这两种的定位都是不全面的,它忽视绩效考核中的激励和导向功能,难以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难以促进全体教师的发展。
3.3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师评价忽视年龄区别
目前的教师评价在区别对待方面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1)管理者们认为比起有经验的教师(指35岁以上的教师),青年教师(指35岁以下的教师)需要更多的管理、引导和帮助,并接受更全面的评价,因此,评价者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年青教师,而很少关注对有经验教授,副教授的评价。
(2)评价很少给教学效果较好的有经验的教授,副教授以新的有启发意义或具有挑战意义的反馈信息。
(3) 评价给予的反馈信息不明确,使中青年教师不明白怎样去改进。
4基于企业绩效管理理论的解决对策
4.1.树立高校体育教师评价的价值导向
在高校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中,高校体育教师评价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根据各高校自身特点建立自己的教师评价价值观,明白自己学校的价值在哪里,它将给学校的长远发展起到什么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在知识水平丰富、教育技巧高超,更在于自己的教育观念,特别是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
4.2对高校体育教师评价进行科学定位
教师评价的定位是指教师评价工作在高校整体工作中地位与作用的看法。依据企业绩效管理理论,教师评价应定位于教师和管理者就绩效问题所进行的双向沟通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与员工在沟通的基础上,帮助员工订立绩效发展目标,然后通过过程的沟通,对员工的绩效能力进行辅导,帮助员工不断实现绩效目标。
4.3根据教学年龄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分类评价
国家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呈现出进一步年轻化的趋势。英国教育与科学部的题为《教学质量》的白皮书一书中指出:“教师的个人品质是其工作富有成效的决定性因素”,应此,我们应该把青年教师的成长分为适应、发展、成熟三个阶段。特别是在青年教师的适应阶段,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熟悉业务和适应教学情况,减少他们的压力。青年时期是教师人格健康成长和发挥创造性的重要时期,其创造性只有在适当的压力下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评价体系应通过实施有区别的教师评价体系,即对有经验的教师和新教师两类不同群体实行不同的评价来改善目前评价的不足。
摘要:教育部《87》数字008号文件下发已近20年,被允许特招体育特长生的艺术学院也在逐年扩大,各高校在高水平体育的竞争与投入方面的“较量”也日趋激烈。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已越来越多地成为现实。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为高校办高水平体育带来了更多的契机,本文就高校办高水平体育的教学训练特点及管理进行了一些研析。
关健词:高等教育 高水平体育 训练 管理
0 引言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国力的增强,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国家竞技体育的重心在慢慢地向着教育领域进行着战略回归转移。为了更加健康地推动高水平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本文就当前高等教育中的高水平体育的教学、管理谈以下观点。
1 高校高水平体育教学训练的特点
1.1 突出强度重质量:我国运动员专业体制的教学训练是以训练时间的积累来培养优秀运动员,专业队训练的最大资源是时间,时间是以训练为中心来安排。而高校教学训练时间的资源恰恰是最稀缺的。高校学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来训练,他们相当大的精力要用来进行大学学业的学习。如何应对、解决这一矛盾?高校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长时间”“大运动量”的训练理念,要精心计划每次训练课的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训练水平,突出训练的强度。训练要围绕着强度的核心目标来进行。所谓强度,包括了生理强度、心理强度、技术强度等。
1.2 针对训练挖潜力:高校体育生的训练尤要重视其针对性。经历中学训练的学生,身体素质、专项运动技术尚不成熟完善,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很辛苦,一个教师往往带好几个项目的学生训练,专项技术和能力不可能抓的很细很全面。这就给高校教师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教学训练任务:认真选好有发展潜力的“半成品”,经过高校阶段的训练变为“成品”直至“精品”。这就需要强调再针对性上下工夫,高校教师在训练上一定要把准这个“脉”。体育生在大学时期是身体发育最终成熟期,应该是出成绩的时期,结合个人的特点,抓住思想上、技术上,素质上,心理上等方面的主要问题矛盾,在指导思想上、技术、战术、训练安排、训练手段、训练要求等等方面加强针对性的训练,就会较快地提高运动成绩。
1.3 比赛训练出成绩:高效办高水平体育同学校其它学科一样,重在出成果。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必须在竞技的环境中才能体现出来。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运动员参加各种体育比赛活动,在比赛中才能更好的锻炼队伍,提高水平,完善技术。各种比赛就是一种最积极最有意义的训练检验和大强度训练方式。运动员只有通过多次的比赛锻炼,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他们才会深刻体会努力、勤奋、付出、与成就、获得、荣誉的真实感受。
1.4 文化修养显特色:新一代的大学生运动员应战线其特色与风采。而这个特色与风采就是文化修养素质。文化修养素质的培养是高校高水平体育教学训练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在日常训练工作中,要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自觉地用大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体育赛场上要有“霸气”而遵纪守法,生活中文明礼貌且富涵“谦气”,训练上拼搏进取要充满朝气,用实际行动来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时代体育精神,作一个合格的先进体育文化的代表与宣传者。
2 高效应对的措施
2.1 建设一支合格的教练队伍:高校办高水平体育,首要的是建设一支合格的教练员队伍。在人员聘用上采用竞争上岗的教练负责制,教练员要政治思想好,要善于学习,对专项技术有深刻的理解,训练方法有创造性,对国内外该项目的技术前沿发展有所把握,敬业精神强的教师担任。目前,我国高校由于体制和条件的限制,还很难涌现出名牌教练。高校在积极挖掘培养自己的人才潜力的同时,也可适当引进人才。要充分认识到高水平体育运动训练的科学性,长期性,复杂性与系统性。
2.2 以人为本改革体制:多年来高校带队训练的老师其岗位定职并不明确,在人们的思想里一般的理解为“兼职”,大学体育老师主要是上公共体育课。这种观念反映在体制上就是高校至今在教练的聘任职称上没有一个成文的文件,训练工作的优劣,成绩的大小全凭领导的印象和需要,今年重视,明年可能就不那么重视,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缺乏制度上的认定。正因为如此,高校训练员的工作岗位缺乏竞争力,与专业队训练的竞争压力无法相比。高校带训练的教师待遇偏低,仅以北京大学为例上一次普通学生的体育课90分钟,课时费是40元;而一次训练课平均150—180分钟,课时费是20元。大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头学很多,体育课,体育科研,群体工作,课余训练及相关的社会工作等。而高水平的体育训练是一项科学的严谨的系统工程,从事高水平训练的教练一定要从这些繁杂的工作中相对地脱离出来,一心一意带高水平的训练。在学术职称的评定方面,有突出训练成绩的教练应肯定他们在学术职称上的地位。既办高水平体育,相关的体制就要跟上。尤其是要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给教练的工作及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相信,这是高校办好高水平体育的重要举措。
2.3 实事求是科学管理:体育特长生的管理目前已不是简单的体育部一元化管理。而是体育部、学生所在系和学校的三重管理。体育特长生是一群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学校对他们的管理目标应该是更加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更加有利于他们充分发挥特长,在体育上不断创造优异的成绩。要根据运动训练的特点、比赛任务的需要,学生在比赛中创造成绩的优劣,在学籍管理上体现出一定的弹性。上至校长下至普通的教务人员应充满理解、支持、关爱鼓励的态度来对待目前在体育生管理上还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果要求体育生不断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同时又要求与普通生一样严格的各科文化考试通过率,那就忽略了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会给办高水平体育的工作造成许多矛盾和困难。高水平体育成绩的获得,必然要有生理上、心理上、精力上、时间上的大量投入付出。高效应积极探索对体育特长生的管理制度,在完成大学基本学业的前提下制订一套相对合理的鼓励制度,激励他们边学习边为国家的体育事业作出贡献。
3 结语
3.1 体育隶属文化、教育的范畴,创建一流大学就应建设一流的体育教育。大学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也是顺理成章的。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深层次改革的一个例证。办高水平体育虽然还处在探索、过渡、“试办”阶段,但它顺应了国际教育的大趋势,进一步理顺了我国体育教育培养人才的体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高校办高水平体育绝不是表面上特招几个体育特长生的简单形式,而是高校挖潜、提高全面教育层次、质量的改革。高校有高水平的体育,进一步充实了高校高水平的教育。英国的剑桥、牛津;美国的哈弗、耶鲁…纵观世界名牌大学都无一例外地拥有值得自己骄傲的体育。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坚持这个改革方向,不断完善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机制,为高校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而奋斗!
3.2 “过河”的任务已明确,“架桥”的具体工作需要高校的努力。招生—管理—训练—比赛—毕业,整个工作系统的流程,各个环节的工作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总结与完善,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和科学的工作精神。学校、体育生所在的系、体育部应进一步加大合作的力度,为体育生创造较好的学习、训练条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高校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在一些基础条件方面与实际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诸如:饮食营养、练后恢复、运动医疗、体育科研等,仍需要长期的努力工作。但是,高校办高水平体育的过程同样是创建一流大学的过程,我们应不断克服困难努力把这个工作做好。
论文摘要: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民营化改革,是我国体育领域内公共事业改革的一种有益尝 试。然而随着民营化的推进,在其实施过程中遭遇了理念滞后、制度缺损、监管 缺失等方面的瓶颈。采用专家访谈法与实地考察法,基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 的典型案例分析,对其民营化过程中的若干瓶颈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问题若干意见 ,为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论文关键词: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瓶颈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将公共产品定义为“那些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 竞争性的产品”。从公共产品理论可以看出,公共体育场馆的产品大都属于非 竞争性弱 和非排他性强的公共服务,属于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 一些具 备准公共物品属性的诸如高速公路、桥梁、公共体育场馆等产品,适当地依靠市场机制进行 资源配置,可以有效地缓解政府的经济压力。这为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尤其是公共体育场 馆民营化带来了理论的支持。
民营化是指将国有、公营的公用事业的所有权或经营权转移到民间,引入真正的市场机 制。根据e•s•萨瓦斯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即为委托授权、政府撤资和政府淡出。委 托授权是公共物品供给民营化最常用的方式,它通常通过合同承包、特许、补贴、法律等形 式来实现。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共体育场馆一直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 ,实行统一收支、统一管理,致使其功能单一,使用率低。同时,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无所 不包、无所不管,充当着无限政府的角色,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公共体育场馆 长时间低效率的运转和无底洞式的消耗成了各级政府的一个沉重包袱。近几年,随着我国公 用事业民营化的成功实践,这种改革方式已悄然被引入到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中。当前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革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委托经营为代表的公共体 育场馆民营化模式已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改变了过去政府或者体育职能部门运营的单一的 传统模式,通过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剥离,以市场化途径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改变原有的公 共体育场馆运营和管理体制。“政府引导、民资营馆”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化改革可 选择的模式。然而,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中遭遇了诸多难题,严重影 响了民营 化改革的进程。如何找准民营化若干瓶颈问题,如何分析与破解瓶颈问题,已成为公共体育 场馆民营化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根据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阅读大量的 公共经济学、社会学著作,同时通过cnki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以及其他互联网查阅大量 国内外有关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等文献资料,为论文构架奠定理论基础。
1.2 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主要内容,针对省、市体育 局等行政部门领导以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设计了相应的访谈提纲,对我 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遭遇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为研究提供了原始材料。
1.3 实地考察法根据研究内容,选取国内较早采取民营化模 式运营的宁波市游泳健身中心、绍兴市游泳健身中心、
金华市义乌梅湖体育中心等公共体育场馆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实地 考察。通过 与场馆运营方的直接交流,了解场馆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为论文的撰写提供详尽的第一手资料。
2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瓶颈问题的剖析
2.1 理念滞后的问题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权转让后,政府及相关体育职能部门更多的是扮演服务者、监督者的 角色。经营主体的转换以及完全市场化的运作,带来了理念的全新改变。在政府层面上表现 为民营化理念、服务为核心理念等相关理念的浅薄,导致了系列问题。
2.1.1 民营化理念浅薄 公共体育场馆采用民营化机制对于许多政府官员、国内私人投资者以及消费者来说,都 是“新生事物”,他们不仅对于民营化机制所涉及的商业、技术、法律和政策各层面的种种 复杂问题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而且在理念上也存在不少误区。主要表现为:1) 有的地方政府认为公有制是公共体育场馆效率低下的原因,只有引进外资或者民间资本,改 变其所有制性质才是真正的改革;有的地方政府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责任认识不清,将 公共体育场馆改革当成“政府甩包袱、财政脱负担”的手段,错误地认为把公共体育场馆推 向市场后,政府的责任也可以“一推了之”。2)公私双方短期化倾向严重,缺乏长期合 作精神。政府方面对当地公共体育场馆往往是一脱手就了之,对公共体育场馆在民营化实施 过程中支持、协调和监督的作用认识不足。同时在民营资本方面,投资行为也存在严重短期 化的倾向,忽视了公共体育场馆投资与收益长期化的特点。3)对公共体育场馆的产业特 殊性以及民营化所涉及的商业、技术、法律、政策等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在具体运用上 往往是急功近利、顾此失彼,对各种可能面临的风险评估不足。政府和私人投资者的决策非 常草率,缺乏充分论证,一旦出现问题,各方就表现出机会主义倾向。
2.1.2 服务为核心的理念浅薄 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中,政府依然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拥有高度的调动和配置 社会资源的权力,主导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这种过于集中的权力导致政府对社会生产 生活的过多控制,从而限制公众的个人行为,使得社会公共服务仍然停留在管理的层面上。 美国学者e•s•萨瓦斯在《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的著作中提到“西方政府治理的 新理念,在政府角色和职能的定位上,表现为市场价值的回归,表现为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 社会化;在政府管理的价值选择上,新理念包括市场优位、顾客至上、服务意识……”,提 出了“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本质,便是由公共社会管理向 公共社会服务转变,不但适用于政府,更适用于具有政府性质的公共组织向社会市场组织的 转变,其中就包括了公共体育场馆。
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给企业经营,企业就是政府服务的对象。如何帮助企业,服务企业经 营公共体育场馆,并在政策、制度、监管、宣传、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成为政 府应扮演的角色。然而,在实践中,政府或出现了“甩包袱”现象,放纵任其自流,或出现 了“管卡压”现象,处处严厉管制,这种状况有悖于政府的服务理念。
2.2 制度缺损的问题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入,本就不完善的制度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 上的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微观层面上的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两个方面。
2.2.1 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 目前,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过程中颁布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条例》、《关于加 强市政公用事业监管的意见》、《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全国城市物业管理 优秀大厦标准及评分细则》、《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 等系列的法律法规,为我国公共事业改革保驾护航。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成为了我国公共体 育场馆民营化过程中的经营、投资等方面,主要的法律依据。但是无论是国家层面颁布的系 列法律法规,还是地方行政法规均未直接涉及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相应领域,可以说,与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营相关的制度及法律法规基本上属于空白。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 民营化很大程度上都是借鉴的其他公用事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办法,并无明确的关 于公共体育场馆的立法,用于平时操作性的文件大多只是以政府性发文为主,在执行依据上 尚得不到保证,更不无法确保相应过程中行为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专门性法律法 规的缺失还会在后期监管上带来一个严重后果,使得名正言顺的相关监管行为无法可依,导 致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严重受阻。
2.2.2 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 民营制度选择中风险存在是客观的,然而能否有效地规避,除了过程的管理外,更注重 结果管理,而绩效评价问题是衡量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民营制度 选择 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绩效评价不但是检验最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 内部管理、企业凝聚力等的有效手段。通过定量分析准确地评定体育场馆设施的工作成绩, 是现阶段对我国体育设施实施有效管理的措施之一。对公共体育场馆进行公益和经营的绩效 评估非常必要的。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评估,可以直观地体现在相应的收入、利润、税收等方 面,比较便于数据的收集与作为以现代企业形式经营的公共体育场馆,必然存在相应 的财务报表等,便于经营绩效的评价。与之相比较,公益性质的社会效益由于缺乏相应的评 估指标与评估体系,其社会效益评价一直处于被人们忽视的状态。当前,对民营化模式的绩 效评价体系学术界也未达成完全的统一。在实践评价中更是缺乏依据与权威,导致了绩效评 价体系的缺损,严重地损害了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进程。
2.3 伦理失范的问题 市场机制的引入,引发了一系列有关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伦理失范问题,主要集中于 受托方的企业经济伦理和以及委托方的政府行政伦理两大领域。
2.3.1 企业经济伦理失范 经济伦理是指人们在经济制度安排、经济活动中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 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公共体育场馆提供服务是其获得 经济效益 的手段和途径,因而它具有明显的利己性。企业必须追求利润,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每 一个企业的天然的追求。民营化后的公共体育场馆,委托方政府所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受 托方企业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双方所追求的效益与目标函数不一致,从而导致了公共体育 场馆民营化后产生了经济伦理失范。其主要表现三个方面:其一、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过 分求利现象。民营化的公共体育场馆以市场化为导向,其价格虽然由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 调监管,但是由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真实成本难以确定,广大消费者难以知道企业内部 确切成本,门票等服务价格的定价相对较高,容易产生企业的过分逐利情况,导致经济伦理 的失范;其二、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公平与效率缺失。政府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时 ,必然以社会效益为根本出发点,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公共体育 场馆,即使转换了相应的经营主体的亦不发生目标的改变。对于企业而言,是以追求自身经 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其为了保证充分地获取经济效益,有时会忽视社会效益的获取, 破坏了公平与效率。例如,减少规定的开放时间,以降低相应的人员支出与设备的运营费用 。其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不道德竞争。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管理企业是一种从私利出 发,基于对回报的期望的合作,在法律、行政、经济等约束手段还尚未形成的过程中,公共 体育场馆民营化竞争机制和合作机制往往出现了违背社会经济伦理的现象。有些公共体育场 馆委托给企业运营没有经过公开竞标,也有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仅有少数几家企业参与竞 标,甚至存在不道德竞争。
2.3.2 政府行政伦理失范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中,政府行政起着推动与保障作用,但是在改革过程中我国公 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却遭遇了若干行政伦理问题,阻碍和减缓了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 进程。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行政伦理失范主要表现在政府行政组织伦理 的缺失、行政人员行政职业伦理缺失以及公共政策制度伦理缺失。政府行政组织伦理行政活 动主体及行为的伦理,而其伦理原则表现在政府行政管理所追求的基本伦理目标——公正、 廉洁、高效。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过程中,涉及相关权益的转让或 者审批, 但是相关事宜的最终决定因素却不是法律法规,而是部分行政职能部门或者行政领导的权利 。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领域中,各类腐败问题层出不穷。行政人员责任意识的缺乏 ,使得在工作中,不以工作为己任,出现工作拖拉,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其缺乏服务理念 ,使得其工作中与人与事态度傲慢,官本位思想更加根深蒂固;忽视日常的道德自我教育, 久而久之使得其行政效率降低,更会产生诸多腐败、滥用职权等不良现象。公共政策伦理是 制定良好公共政策的前提,以美国、英国等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就在公共政策伦理的理论 支持与实践下,制定了有关产业民营化的系列法规与政策,其内容详尽,切合实际,并且与 时俱进,不但符合民营化政策要求,也符合公共政策行政伦理的要求。相比之下,我国政府 在法规与政策方面的作用还没凸显出来,具体表现为法规制度供给不足,法规制度的规定过 于宽泛,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等,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缺乏专门的法律和法规 ,导致行政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无从着手,对政策法规制度认识,对现有政策法规有机可乘、 投机取巧,影响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
2.4 监管缺失的问题 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轨时期中逐渐 发展起来的,取得相应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监管主体单一、 监管内容混乱、监管手段缺失等方面,这些问题和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种运营方式的 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2.4.1 监管主体单一 在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相关监管过程中,直接参与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的监管 主体还是以政府为主,缺少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多元监管主体,目前的政府还是不能脱离 建设者、委托方、监护人的三重角色,并且担负着监管基本上全部的责任,导致监管缺乏全 面性、科学性和客观性。目前,对民营化的公共体育场馆进行监管的大部分职能分散在政府 部门,尚未建立起职责明确的专门监管机构,而相关政府部门又缺乏监管的专门人才和监管 经验,也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管内容与标准,导致监管效率低下、监管成本高等问题。我国目 前的情况是政府在监管过程中缺乏与中间组织的必要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这是导致扭曲性管 理的重要原因。监管作为政府管理委托经营性公共体育场馆的一种手段,其对经营企业所施 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监管主体不仅仅是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如在涉及到价格听证的情况下 ,媒体等也就成为行为主体。大众传媒不仅能够影响政府决策部门的政策制定,而且可以起 到政府监管机构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公共体育场馆涉及的在委托经营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 改革和创新,涉及到的消费者甚众,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有限的人力物力显然是不够的,需要 借助社会力量,借助市场的力量。其中,大众传媒作为各类行为主体披露和传递信息的主要 载体,能够影响和反映广大消费者和整个场馆日常运营的方方面面,因此,提高市场化改革 的透明度,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既能够辅助政府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的监管,又能够强化市 场化机制的约束作用。此外,大众传媒还可以对监管部门的监管者进行监管,促进监管部门 及其监管者依法行使监管权力,防范腐败的产生,还可以反映民意,成为政府监管部门与社 会公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2.4.2 监管内容混乱 在公共体育场馆在民营化过程中监管的主要内容随着民营化的深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从限制进入的经济性规制转向社会性规制,相应的监管应该更多的强调了公共体育场馆服务 产品的质量、价格服务水平以及合同的规范程度。目前,我国各级监管主体,缺少对于监管 内容的明确认识,相应的监管机构不了解监管的内容,导致了现有的监管内容混乱,主要表 现在:第一、忽视安全监管。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前提就是必须确保其正常安全运行,这 是政府有效规制的首要内容。公共体育场馆及其产品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影响范围广,影响 程度深,并且将直接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因此,安全规制必须放在最为突出位置;第二 、忽视价格监管。由于价格规制直接涉及到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因此价格的规制 监督是规制内容中的核心部分。工商部门等政府组织缺少通过不同的类型价格监督的选择, 使得公共体育产品的价格的监管形同虚设;第三、服务质量监管。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目 标之一就是提高服水平和服务产品质量,促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利益最大化,同时 使公众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因此服务的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如何,是否达到了品质标准 ,是否令公众满意,直接关系到对民营化的评价。民营化之后,服务水平公共产品质量不但 没有显著进步,反而有所下降,民营化的种种努力就失去了意义,公共体育场馆的民营化也 必将遭遇瓶颈;最后,缺少合同监管。合同监管是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模式下的新型 的规制模式,通过委托方与受托企业订立合同的方式,将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以及实施 过程中相应的事项都进行事前详细的规定,这是一种双方约束机制。目前,合同监管严重缺 失,企业合同监管缺少对于进入许可、资格审查以及随时监督和促进合同的履行,缺少切实 的合同的条款来规制受托方企业的绩效。
3 实现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思考
3.1 树立深层次的民营化理念以及公众服务理念 在政府层面上,应当深入研究学习民营化的相关理论,并借鉴国内外公共事业领域改革 的成功案例,树立系统地、科学地、深层次的民营化理念,认识到民营化不但是一个过程, 而且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而言,整个经营活动要求站在公众的角度, 以公众的观点和想法来分析考虑其健身休闲、体育运动等消费行为的需求。以公众为主体的 理念转变,提升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服务质量,带来更多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为其今 后进一步民营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支撑,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3.2 完善民营化法律制度结构与绩效评价体系 在宏观层面上,在不断完善公共事业改革领域内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出台相关的公 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领域内的专门性法律与法规,为其运营、监管等提供法律支持,做到有法 可依,执法必严;在微观层面上,应该采取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公共服务为导 向的绩效评价指标,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为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提供相关评估制度的 保障。
3.3 规范民营化经济伦理与行政伦理 针对受托方的经济伦理,通过树立合作的理念来保障双方的共赢,达到利己与利他的统 一,通过对公共服务进行规制,并加强伦理建设,通过社会监督树立诚信的经济伦理;针对 委托方行政伦理,通过树立政府的现代公共服务理念,完善政府行政的相关制度与机制,加 强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自我修炼,加强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训与教育,实行全面严格 的行政人员的准入制度,从行政伦理层面上保障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3.4 明确多元监管主体与监管内容 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监管应贯穿于其民营化的全过程,从安全、价格、服务质量、合同等 全方位地进行监管。同时,引入行业协会、媒体等多元的监管主体,推广第三方参与监管方 式,以提高监管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从而提高监管的效果。
4 结 论
1)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是我国体育领域内公共事业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但遭遇了理念滞 后、制度缺损、伦理失范、监管缺失等若干瓶颈问题。
2)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遭遇的理念滞后问题主要是民营化理念浅薄、服务为核心的理念浅 薄等方面;制度缺损问题主要包括专门性法律法规的缺失、绩效评价体系的缺损等方面;伦 理失范问题主要有经济伦理失范和行政伦理失范的等维度;监管缺失问题主要体现在监管主 体单一、监管内容混乱等方面。
3)针对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遭遇的若干瓶颈问题,提出树立深层次的民营化理念以及公众 服务理念、完善民营化法律制度结构与绩效评价体系、规范民营化经济伦理与行政伦理、明 确多元监管主体与监管内容等破解瓶颈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4)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随着市场化与民营化的深入,还会遭遇 新的瓶颈问题,将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加以深化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