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9 09:42: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对舞蹈艺术的认识
舞蹈艺术的功能就是“以富有魅力的动态艺术形象,使人悦目赏心,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促进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风尚的完善,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高于生活,并且随着社会和生活的变化而发展,同时还是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表现。舞蹈艺术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其通过鲜明的舞蹈形象,以审美和欣赏价值为中介来实现其对社会和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具体来说,舞蹈艺术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自娱自乐,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抒发自己的情感;其二是进行信息的传达、情感的交流,并且能促进友谊,增进情感;其三是作为体育锻炼的一种,具有增强体质、强身健体的功能;其四是能够为欣赏者提供美好的享受,陶冶情操,培养性情,有欣赏愉悦之功能。
二、提高舞蹈艺术审美能力的方法
(一)联系社会生活,体验舞蹈动作的美
舞蹈艺术源于现实生活,同时又高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升华,是一门反映了舞者思想和情感世界的人体动作艺术。只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人,才能够拥有敏锐的舞蹈审美眼光,才能够从舞蹈艺术中感悟到真实的精神追求。因此,提高舞蹈艺术的审美能力,必须联系社会生活,深入生活。另外,舞蹈还是用人体说话的艺术,身体动作是构成舞蹈的特殊语言,美的肢体动作能够形成流畅的、动态的视觉形象,因而我们也要深入品味舞蹈动作的美。首先,我们需要结合现实生活品味舞蹈动作的功能,并从中把握舞蹈动作的内涵美。舞蹈动作的功能是丰富的,一方面它能够描绘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情感,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例如,经典舞蹈作品《天鹅湖》中,白天鹅以“阿拉贝斯克”作为基调动作,这个动作则将白天鹅高傲、美丽的想象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给观赏者留下了美好的视觉印象,体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又如,舞蹈作品《丰收歌》中,基调动作是“下摆手”接“双晃手”,作品通过这个基调动作元素的改变来表现舞蹈画面,从而向观赏者展现了丰收的场景,丰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另一方面它能够展现人物行动的目的和具体内容。这种动作具有明显的再现性和模拟的痕迹,是由现实生活衍生而来的形象化的舞蹈动作。例如,舞蹈作品《蒙古人》中各种变化丰富的骑马动作,就是通过模拟的形式,非常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在宽阔的草原上蒙古人驰骋的英姿。其次,要充分了解舞蹈动作的不同风格,深刻了解舞蹈动作的形式美。舞蹈的形式美是通过动作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的舞蹈具有不同的造型标准。欣赏者只有了解不同舞蹈动作的造型标准,才能更好地欣赏舞蹈,提升鉴赏舞蹈的能力。
(二)了解舞蹈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舞蹈艺术审美要求舞蹈欣赏者一方面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掌握舞蹈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要充分了解各种舞蹈,如现代舞、芭蕾舞、中国传统舞蹈、民族民间舞蹈等舞蹈种类产生的背景、文化和历史,同时掌握其审美特征。就拿芭蕾舞来说,其动作主体是线性美,西方主张开放与扩张的文化气质,体现在芭蕾舞的动作形式上就是以开、直、绷、立为基本动作。开,就是舞者以左右对称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向外来开肩部、胸部、胯部和膝盖及脚踝五大部位,将动作范围扩大,赋予舞蹈动作以灵活性,使舞蹈动作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从而使舞者最大限度地占据舞台空间。绷,是指舞者的每一个部位都处于紧绷的状态,特别是脚部必须绷直,从而提高脚形美和表现力。其一是增强脚步线性美的表现力,通过跳跃等动作展现出脚部线条的流畅和柔美;其二是表现出放射性艺术,通过绷的基本动作,将舞者的全身能量都集中在脚尖和手指尖,从而将舞者的肢体有效地放射到舞台空间中。而直是指芭蕾舞者的背部必须向上挺直,腿部的膝盖也要伸直,从而构造出线条舒展的优美舞姿。立则是指芭蕾舞者要将四肢、头颈和躯干作为一个整体,傲然挺立,将主体力量集中在脚尖上,保证整个芭蕾舞的动作体系都是高重心的。欣赏者只有了解了这些舞蹈知识才能以更专业的眼光欣赏舞蹈,并获得美的享受。
(三)重视对优秀舞蹈作品的鉴赏并掌握正确的鉴赏方法
为了提高舞蹈审美能力,欣赏者必须重视对优秀的、经典的舞蹈作品的鉴赏,通过对经典舞蹈作品的观赏,品味舞蹈艺术的深层境界。欣赏者只有欣赏优秀的、美好的、经典的舞蹈作品,才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境界和审美能力。例如,经典的芭蕾舞《天鹅湖》中,有一段是快板四人舞,这段舞蹈给人以活泼、天真、欢快的感觉。四只演绎小天鹅的女性舞者手拉手排成排,在欢快的节奏下快速反应,做出各种有节奏、有韵律和整齐的动作,整个舞蹈编排巧妙,动作灵巧、整齐。舞蹈观赏者只有深入地分析每一个舞蹈动作,在丰富多彩的舞者动作中体会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舞蹈艺术美,才能够提高自身的舞蹈理解能力、想象力,才能够比较好地把握舞蹈作品的意境和氛围,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具体来说,欣赏者要以舞蹈动作和舞台画面为媒介正确认识舞蹈表现规则,进入到舞蹈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才能够品味到舞蹈艺术的深层境界。而要想达到这样的舞蹈审美境界,欣赏者首先必须对舞台的区位有正确的认识。所谓舞台区位也就是指舞蹈表现的空间,舞台区位有强弱之分,必须充分考虑。其二必须加强对舞蹈移动线的认识。所谓舞蹈移动线就是指演员在舞台空中路线的走向,丰富的舞蹈移动线能够展现出舞蹈和谐的整体美感。其三要加强对舞蹈图案的认识。舞蹈图案是编舞者的创造结晶,是为了展现主体、烘托氛围、渲染情感而精心安排的,加强对其的认识,能够让欣赏者在舞蹈图案中感受到舞蹈美的意境。
三、结论
舞蹈艺术是以具有生命的人体姿态和身体动作作为外在物质媒介,通过连续、有节奏、有韵律的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进而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要想全面认识、欣赏舞蹈,欣赏者就要从其种类、艺术功能等方面对其加以了解,并要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深入生活,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加强对优秀经典舞蹈作品的观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舞蹈艺术审美层次和意境。参
作者:赵晓宇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教师舞蹈专业
一、利用直观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形象是通过音响来表现作曲家的艺术构思,塑造艺术形象,从而使欣赏者产生联想的。在鉴赏教学中,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所播放乐曲强、弱、快、慢以及音乐的喜、怒、哀、乐,并能够想象出音乐表现的情景。若再经过教师的讲解,就更能够正确的体会与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绪、意境。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首先向学生讲述了这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中的凄美爱情故事,并充分运用大量的图片资料使学生对整个故事情节充满好奇,之后欣赏了大型交响乐现场演奏版《梁山伯与祝英台》c小提琴优美的声音时而深情,时而欢快,时而激烈,时而如泣如诉,引人入胜。我在教学中又加入了动画《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情节的影片片段,学生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感染,有的随着音乐小声哼起了化蝶的主旋律,有的轻声吹着口哨随着音乐走,有的同学做拉提琴状……充分了解了作品表达的内容后,通过对直观的音乐形象的感受再引导到对乐曲的感受上,能带给学生各种不同的感受,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想象,同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由于每个人的着眼点与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区别,联想出的内容也不会相同,加之想象本身又是一种再创造,对音乐的感受就会千变万化。这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正确鼓励和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来进行创造,利用直观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鉴赏中的灵感思维是丰富的,有时通过聆听音乐还会萌发和获得超越音乐范畴的灵感,给审美主体带来顿悟。
二、采取创设情境,激发想象的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主要是运用语言、画面、音乐等手段,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艺术的直观感知与教师生动的语言描绘。创设一种为教学需求服务、为学生审美服务的生动情境。例如在古曲《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我首先让学生聆听了古诗《春江花月夜》的配乐诗朗诵。大屏幕上出现的是中国古典的山水画面,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之前先感受到了一种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之后再让学生仔细聆听乐曲,仔细感悟音乐的情感、意境,努力揣摩音乐的内涵。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感到亲切、轻松、愉快,并能用最大的激情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变静态的音乐吸收活动为情感动态的音乐表现行为,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的情境审美化。
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晨景》是充分运用配器手法描绘地中海岸的自然风光的。在欣赏之前我做了个尝试,选择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小号演奏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听辨乐器色彩及形象,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最后小组讨论汇报:小号——金黄色——嘹亮又有贵族气质或英雄形象:双簧管——幽雅甜美的淑女形象:大提琴——深沉醇厚的绅士形象:长笛——淡兰色轻柔透明的:单簧管——清澈轻盈。从而知道不同乐器的音色所塑造出的不同音乐形象。既从理性方面认识了乐器,又从感性方面丰富了对音乐形象的想象。
三、结合艺术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设和开辟适合于教学内容的参与途径,设计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同时又把教学目标巧妙地融入其中,采用必要的手段启发和帮助学生顺利打开求知的通道,为学生的实践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产生实践参与的冲动,并能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声乐作品的鉴赏教学中,应重视对作品的演唱实践。声乐作品的表现是通过词曲作者谱曲,再由歌唱者投入情感演唱再创造的过程。对作品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歌唱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因为每个人发出的声音都是独特的。尤其是在合唱作品的练习中,要达到声部的和谐、统一是不容易的。学生往往为不受对方的干扰要大声演唱自己的旋律部分,造成声音不统一,声部不和谐,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给他创设思维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声音的和谐之美。例如在合唱作品《黄河大合唱》的鉴赏中,选取学生最熟悉的《黄水谣》、《保卫黄河》等乐章实践演唱,并根据学生情况分声部练习,待两个声部基本唱会后,选个别音乐基础好的学生担任领唱或学唱第三个声部,使学生陶醉在自己营造的艺术氛围里,他们的心在他们自己创造的美中滋养、散步、飞扬。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必然融入自己的想象,注入自己的情感,这使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进入了创造性的精神状态,对作品的整体理解更加深刻,同时进一步的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生的音乐鉴赏活动是积极参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积极思维、积极创造的空间。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提高了音乐鉴赏教学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真正听懂了音乐后,他们会自觉地在音乐中展开自由的、充分的、丰富的、美妙的联想画面,从而真正使音乐鉴赏活动成为创造性思维运动的过程。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鉴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理解过程,也是一个以听觉的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特殊认知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依靠学生主动的听、主动的想象来实现。让学生在鉴赏中多听、多想、多思维、多创造,引导他们准确的体验音乐情感。
四、通过即兴创编和表演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音乐鉴赏中,可以让学生采用节奏、律动、线条、色彩、绘画等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自填歌词、创编故事、自勾画面、自编律动等丰富多采的创造实践,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创造性尝试。即兴创作和表演是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即兴创作和表演的好处在于:首先不必依照事先设计的乐谱和事先的排练,减少技术负担:其次即兴活动比较能够灵活自如、自由地表达情感:再者即兴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快速反应的能力。由于即兴活动属于即时临场发挥,因此即兴创作的成果显得粗糙。但正是这种不成熟的创造,蕴含着丰富的创造精神。音乐训练可赋予我们一种积极想象与创造的方式,提高我们的创造能力。所以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即兴创作与表演能力是创造性教学的新举措。例如在《影视音乐》的鉴赏中,我给学生准备了几部影视中的场景:1、激烈的战斗场面,2、和谐温馨的生活场面。3、幽默滑稽的动画场面,4、热烈欢腾的节日场面。让学生从提供的十个音乐片段中为他们选择合适的音乐。学生们努力用音乐来烘托情绪,塑造形象。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每个场景会因学生的想象、联想和个性化认知的不同,对艺术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受不同而产生多种结果,为学生今后的创造发展奠定基础。
尝试音乐创作是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是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过程和手段。即兴为熟悉的旋律填新词,为熟悉的歌词新编节奏和旋律,音乐常识的选择、连线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熟悉的旋律填新词降低了创作的难度,也提高了音乐鉴赏课的时效。在教学中以此发掘学生创造潜能,浸透创作音乐的意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音乐的创作特点,享受创作的过程,品尝成功的甜蜜。在为熟悉的旋律填新词的练习中,有的学生为《茉莉花》填新词,有的为《明天会更好》填新词,有的为《吉祥三宝》填新词,还有的为《北风吹》、《菊花台》、《东方红》、《欢乐颂》、《心愿》、《隐形的翅膀》、《栀子花开》……太多了!学生在临时的“音乐会”上演唱自己的作品,并简单讲述创作过程。演唱结束后教师简单点评。他们专注的表情,热烈的掌声,以及各具特色的演唱情景相信一定会深深地扎根在同学们的记忆土壤里并且会生根发芽。
五、运用学科整合的优势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它虽然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它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音乐与科学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个是浪漫的形象思维,一个是严谨的逻辑思维,但它们的思维过程是相通的,全都离不开想象。音乐的想象能使科学的幻想插上翅膀,使科学家得以发挥聪明才智,把幻想变成现实。着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酷爱音乐并受到了启发,发表了着名的相对论,创造出世界的奇迹。
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课堂教学中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科整合这一特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欣赏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时,学生刚开始不知道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并表现出不喜欢听古曲的意向。通过我用媒体的渲染,用“垓下之战”的历史故事来导入,并结合古诗《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引导学生对琵琶音色的认识。学生马上来了兴趣,并在聆听音乐后,感受到一面琵琶竟能表现出这样一个雄壮的战斗故事,就自然地把音乐中的强、弱、快、慢联想成了战斗、埋伏、追击、战败等相关的音乐形象,战场在音乐中得到了再现,再细听后就更能想像出那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了。
音乐与美术也是相关学科。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能看到“画外之景”,同样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也能听到“弦外之音”。即从画中听到音乐,从曲中看到画面。如歌曲《弯弯的月亮》“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是那弯弯的小船……”就刻画了一个美丽夜景的画面。这种视觉与感觉的联想,能够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领悟音乐作品。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要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从学生自身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促使学生将各科知识综合起来理解,运用学科多元化的特点,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综合能力。
[摘要]学生的音乐鉴赏活动是积极参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积极思维、积极创造的空间。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提高了音乐鉴赏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鉴赏审美想象创造性思维
摘要:基于音乐在人的教育领域里的多种功效,使得音乐美育越来越引起了人类的高度关注,而对于学生这一主要受教群体而言,由于其理解能力强,但音乐素养普遍偏低,又急需艺术教育的营养,所以如何能有效地对普通的学生施以音乐鉴赏方面的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因为“对于一个不辨音律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美育也将随之而不断地进一步地深化,并将起到更为广泛而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学生音乐鉴赏课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音乐鉴赏作为普及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深受广大美育工作者及在校生的普遍青睐,多年来在学生的美育方面一直起着积极而有效的推动作用。那么如何针对普通学生特点,更有效地渗透音乐鉴赏教育理念,使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呢?根据大学生的音乐欣赏层次和阶段性的主要特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体会来进行音乐欣赏
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献给爱丽斯》而言,其创作源泉来自于贝多芬自身的一段恋情,音乐家贝多芬将他与自己的学生——美丽少女马尔法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以及其间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和最终和好的爱情历程,写在了五线谱上,并通过音乐这种特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但恰恰是这种生活当中最真实、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却被音乐家变成了不朽的乐章:这就足以证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都是都来自于生活。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种体现、高度升华和凝结。
对于普通的学生,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处于青年时期,这一时期决定了他们具有思想敏锐、情感丰富等显著特点,如果在教授音乐鉴赏课的过程中,能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情感体会来欣赏音乐作品,将会使学生更容易领略和掌握音乐鉴赏的方法,并且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会学生运用“通感”的方法进行音乐欣赏
“通感”是指性质和形式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所给人的相同的感受。在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曾有过这样的一段话:“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影子,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月光”与“影”同“梵婀玲”上奏着“名曲”看似毫无相似之处,可细细体味它们之间那种美妙、宁静、轻灵、飘渺、谐和的感觉是相同的。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教会学生运用这种“通感”。结合音乐主题,再结合自身的一种感受,进行音乐鉴赏将更有益于音乐欣赏课的授课效果。这就是音乐鉴赏当中的“通感”。即视觉与听觉之间的一种通感,如果将这种“通感”运用到音乐鉴赏的讲解过程当中,会使学生很容易从作品当中体会一种来自于身边的切身的感受,对于音乐欣赏课的讲解是非常有帮助的。
对于普通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强、知觉丰富,如果在音乐鉴赏课当中适当地将“通感”的方法运用到其中,将会提高音乐赏析课的授课效果。
另外,我们还应当告诉学生音乐语言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的说话的语言,音乐语言所表达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利用音乐所特有的音的特征来表达的,当音乐所带给人的感受和人类内心对某件事物的切身的感受产生共鸣时,我们认为我们所说的“通感”产生了,有了这样的通感,我们就很容易与作曲家跨越时空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音乐鉴赏课也自然会达到一定好的效果。
三、在音乐欣赏讲授过程中应当运用的三个“过渡”
对于普通的学生,由于音乐基础相对薄弱,但理解能力强所以在对他们讲解音乐鉴赏课时,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由浅到深、逐步过渡,根据这一原则,笔者总结归纳出了三个过渡。
1、由声乐曲过渡到器乐曲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易于欣赏和接受的莫过于声乐作品了。因为声乐作品结构简单,有歌词,并且歌词的内容,与旋律所要表达的情绪,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乐欣赏课时,应当首先由讲解声乐作品入手。不仅是因为声乐作品易于欣赏,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有歌词的音乐的欣赏,了解音乐的表现、发展、和欣赏的规律,更准确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含义,从而逐步过渡到器乐作品的欣赏。在讲解声乐作品时,首先应让学生了解作品词、曲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含义。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旋律发展的特征,并锻炼学生在脱离掉歌词的基础上,依然能够欣赏歌曲的旋律,通过旋律进一步理解音乐。这样的过渡会使学生在进入到器乐作品欣赏部分时不致感到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
2、由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
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虽然人们常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审美习性,音乐作为一种民族特有文化。有时会像血液一样融入到人的身体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比如说每每播放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民族乐曲,如果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能首先将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介绍给学生,会使学生感觉亲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作品欣赏,尤其是在讲解作品结构时。学生较之就更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仲夏月之梦》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对于音乐语言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而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的鉴赏兴趣。
3、由器乐独奏曲逐步过渡到交响音乐
比较而言,器乐独奏曲所表现的主题,大多都较为单一,曲式相对也较为简单,所以在教师讲解和学生欣赏时,更容易把握一些。比如在讲解和欣赏德国作曲家舒曼的钢琴独奏曲《梦幻曲》时,可以将此曲首先进行播放。待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印象后,再讲解这首曲子的曲式结构,即这首曲子是一首单主题音乐和单三部曲式的结构。当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了什么单主题音乐以及什么是三部曲式。再讲解此曲的旋律及节奏的特征。并通过自身的感受去体会音乐旋律。之后再由独奏曲逐步过渡到管弦乐、多主题和曲式结构较为复杂的交响乐,那么学生会更容易学会和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和规律,学会欣赏音乐。
基于音乐在人的教育领域里的多种功效,使得音乐美育越来越引起了人类的高度关注,而对于学生这一主要受教群体而言,由于其理解能力强,但音乐素养普遍偏低,又急需艺术教育的营养,所以如何能有效地对普通的学生施以音乐鉴赏方面的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美育工作者尤为关注的课题,因为“对于一个不辨音律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美育也将随之而不断地进一步地深化,并将起到更为广泛而有效的作用。
【摘要】戏剧艺术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包括戏剧精神、审美情趣等,同时它在表演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将中国文化特色体现出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戏剧艺术不断创新、完善,改变了传统的表演模式,并在发展过程中汲取大量养分,将其自身价值体现出来。要想了解戏剧艺术的真正价值,就应该加强对其创作与表演方面的认知,找到合适的鉴赏方法,从而了解戏剧艺术。基于此,本文对戏剧艺术的鉴赏进行了简单研究。
【关键词】戏剧艺术;表演;创作;鉴赏艺术
鉴赏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人们在鉴赏过程中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情感,忘记周边的环境,融入到艺术环境中,仿佛进入了一个虚拟空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含义,满足人们的精神、心理需求。而戏剧在表演过程中通过直观的形式将生活展现出来,由不同的演员扮演不同的角色,为观众塑造一个全新的人物形象,赋予观众感染力,并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作品内在的神韵。
一、戏剧艺术的创作与表演
(一)贴近现代人的审美观。现阶段,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传统的审美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观看需求。[1]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传统审美落后,人们在观看戏剧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浮躁心理,这种心理会直接影响戏剧的创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将现有的创作方法进行创新和完善,做好人物形象与舞台之间的转换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激发人们的观看欲望。(二)艺术表现手段。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不同的艺术在表演过程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表演方式,这对于戏剧来说也不例外。在进行戏剧表演时,戏剧演员必须要有绝对的服从意识,熟练掌握角色的动作要领,只有这样才能将作品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对于不同的戏剧作品,表演者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表演,常见的表演方式有以下几种。1.外部行动。这属于形体表演。观众在观看演出时,可以通过演员的直观表现形式来了解其中的含义,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戏剧表演时,演员的一举一动都属于外部行动。2.语言行动。语言行动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主要体现在台词上。在戏剧表演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对于情节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表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有效地促进人物之间的交流,而这种交流方式在观众观看表演时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力。[2]3.静止行动。静止行动在整个戏剧表演中又被称作“停顿”,可以有效地将演员的内心情感展现出来。然而,在其表现过程中首先要做好铺垫工作,保证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可以了解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将戏剧冲突体现出来,从而挖掘其潜在台词。4.音响行动。音乐可以有效刺激表演者的心理,让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将内心情感完全释放出来,进而很好地传达给观众,保证观众在观看表演时了解作品的内涵。[3]
二、戏剧的鉴赏方法
(一)多次阅读剧本。在欣赏一部戏剧作品时,要想领悟它的思想主题,就应该反复阅读剧本,了解戏剧的整体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欣赏过程中真正了解每个环节所表达的真正含义。(二)理清戏剧冲突。戏剧作品在表演过程中包括了大量的戏剧冲突,这些冲突可以有效地将作品的真正魅力体现出来,推动剧情发展,让人们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常见的戏剧冲突主要由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构成,不同的人对于社会、事物、环境有着不同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中的矛盾体现出来。(三)把握人物形象。人们在观看戏剧作品时,会根据其中的人物、行动产生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对于人物的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将作品真正的价值体现出来。另外,观众在欣赏戏剧时,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人物心理来了解整个作品内容,了解该人物各个环节的“行动”,对演员塑造的人物性格进行准确把握。
三、结语
戏剧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不断汲取各方面的养分,只有这样才能将它真正的价值体现出来,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快速发展,让文化精神得到传承。然而,戏剧的鉴赏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特点,要想真正了解戏剧艺术,就应该先了解艺术作品自身特征,通过自己的眼光进行判断。
作者:倪婷 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摘要:传统体育文化艺术符号是村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体现着一个村落文明发展的历程,体现着独有的文化意蕴。川东地区有着较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其周围环绕着众多的山谷与江河,因此,村落的环境较为封闭,当前川东村落中有很对的客家移民,客家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有着独特性的传统体育文化。对这一文化艺术符号的研究能够加深人们对川东地区的了解,文中将对川东村落传统体育文化艺术符号的发展进程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川东村落;传统体育文化;艺术符号;鉴赏
川东即四川的东部地区,石桥火龙文化、三汇彩亭文化、元九登高文化以及安仁板凳龙文化都是川东村落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体育文化,这些体育文化艺术符号显示出了川东村落人民精神文化的发展与变化,它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川东村落独特、封闭的地理环境,对体育文化艺术符号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川东村落传统体育文化艺术符号的发展进程
一个地区体育文化艺术符号不能够脱离于时展,而文化又是对一定时代背景的反映与表达,因此,川东村落传统体育文化艺术符号的发展进程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从建国伊始,川东村落体育文化艺术符号体现出了如下的发展特征。
1.1不稳定性发展
在建国以前,川东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主要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的,家族中辈分或名望相对较高的长者负责组织活动,族中祖业经营的收入就作为这些活动开展的经费。在建国初期,川东村落的各项制度建设并不能够实现与时俱进,在新旧制度交替的过程中,传统体育的发展呈现出不稳定的特点,虽然国家提出了关于体育发展的口号,如“体育为人民服务等”,但是由于经济与制度上的落后与不完善,该地区的体育文化仍然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时期,受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传统体育的发展呈现出了急功近利的状态,盲目自信等现象极其严重,到了3年自然灾害时期,传统体育文化艺术符号的精神、行为、制度与器物等众多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1.2受到冲击与破坏
对川东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破坏力最强的当属时期,当地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石桥火龙文化等都被认定是旧思想,相关活动都被认定是对就有文化与思想的学习与追逐,因此,很少再有人从事传统体育活动,原有的传统体育文化艺人都遭到了迫害与批判。
1.3逐步恢复与发展
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时期造成的混乱局面得以恢复正常。在经济上,川东村落也逐渐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此川东村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此时,人们开始逐渐关注精神文化的发展,很多人开始追忆传统体育文化,并对其进行创新。跟对传统体育场地、设施以及器物等都被重新修整,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制度也逐步建立健全,川东村落体育文化艺术符号发展走上了恢复与发展之路。图1为石桥火龙表演,这种表演有着吉祥的寓意,是对传统文化的体现。
1.4分化中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市场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川东村落以往的族群观念也逐渐淡化,村落与外界的联系与沟通加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而很少有年轻人关注到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与保护,越来越多的川东村民向往城市的生活,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
2川东村落传统体育文化艺术符号的问题现状
川东村落的文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在今天,这一传统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探讨能够为找到其发展的有效途径提供一定的帮助。
2.1经济结构的改变
建国以前,川东村落的经济结构都是以族群为单位的,形式较为单一,因此,传统文化体育活动的展开都是在族群内部统一组织与协调的,其经费支出也是从祖业的经营所得中抽取的,不受其它外部经济因素的干扰,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川东村落多以血缘关系或族群关系为依据开展各项生产与生活活动,以安仁乡为例,当地主要以石氏、李氏、郑氏、谭氏、张氏、魏氏为几个大姓,因此,其社会组织结构也由此构成,传统体育活动都在祖祠这一竞技场展开,当节日或祭祖时都会按照传统举办传统的体育经济活动,因此,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得以保存与传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川东村落的经济结构发生的较大的变化,人们不再依赖于宗族生活,而是逐步推行个体经济,原本属于整个宗族的田地被划分到个人的手中,因此,传统体育活动的展开得不到足够的经济支持。由于经济结构的改变,川东村落中的宗族关系逐渐弱化,在传统经济结构下,祭祀祖先、体育文化等活动的举行都有族长统一组织进行,宗族内的关系极为稳固,但是经济结构改变后,家庭取代了宗族,重大活动的组织者变为了村委会或者是乡镇政府,而村委会与乡镇政府并没有指定某一部门组织开展传统体育活动,因此,川东村落传统体育文化艺术符号呈现出衰落的现状。
2.2人口结构的改变
受到传统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传承多以父传子、师传徒的形式进行,而随着对外联系的加强,很多年轻人走出村落,在城市学习、工作或生活,人口大量的迁出将会导致传统的体育文化无人传承,而随着传统艺人的逝去,川东村落传统体育文化艺术符号将会面临失传的窘境。
2.3新兴文化的冲击
传统的经济结构下,川东村落传统体育文化是当时川东地区人民娱乐生活的主要方式与主要内容,因此,其发展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新兴文化涌现并传播到了川东村落。电视、电脑、网络盛行,人们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欣赏娱乐节目、玩网络游戏等方面,而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关注度则越来越低,可见新兴文化对川东村落传统体育文化艺术符号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如果不能够协调好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关系,那么传统文化则很有可能消亡。
3发展川东村落传统体育文化艺术符号的途径
川东村落文化面临着不适应经济发展、无完善的组织管理以及备受新兴文化冲击这三方面的问题,而川东村落传统体育文化艺术符号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因此,必须针对这三个问题找到发展的有效途径。
3.1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川东村落的传统体育文化不仅能够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娱乐文化,它对于促进人们的健康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应当首先采取措施为其多元化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第一,应当提高传统体育文化的调适性,以传统体育活动来调解村民之间的矛盾与关系,使其能够达到稳定与和谐的状态;第二,应当对体育文化的社交性予以拓展,使村民能够通过体育活动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交流;第三,应当增加传统体育文化中村落文化的内涵,使其文化存储性得到拓展,最终实现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3.2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应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为了使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能够与经济结构的发展与变化相适应,应当将其与经济发展相融合,在川东村落建设传统体育产业链。根据川东体育文化艺术符号的特色可以组织老艺人形成演艺产业部,并鼓励年轻人参与到体育文化项目的学习中,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建设特色旅游业,将川东体育文化打造成川东村落的品牌与文化符号,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认识并了解传统体育文化;还可以设计相关的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从而加强对传统体育文化符号的宣传与保护。
3.3政府应当加强组织与管理
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之所以无法展开,主要是因为没有人对相关活动进行统一的组织与管理,政府应当认识到川东传统体育文化艺术符号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定期组织当地人们开展相关的活动,可鼓励组织村民组建民间团体,一方面让他们积极参与表演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表演授课,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体育文化的学习中。从器物的层面来分析,川东村落的体育文化有一定的外延,以安仁板凳龙为例,在制作的过程中,村民们会将板凳、竹篾、树杆、苎麻、包谷壳等生活与生产活动中常用的物品作为道具,这种生活化的制作,体现出了当地淳朴的民风,使用竹篾制作火龙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器物文化,为了增强当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民族凝聚力,政府应当对传统的体育文化予以关注,定期举办传统的体育活动,以促进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3.4促进传统体育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融合
虽然新兴文化的发展对传统体育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应当促进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融合,利用新兴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与保护。以往的传统体育文化都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但是这种方式传播范围有限,当前可以利用电视或者网络媒体对其进行宣传,可将石桥火龙、三汇彩亭等表演过程录制下来,剪辑成视频,在网络与电视平台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不仅受众广,且传播速度较快。另外也可利用微博与微信平台等对川东村落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宣传,实现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4结语
川东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符号有着重要的价值,对其进行保护即是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自建国初期以来,川东落传统体育文化符号的发展呈现出了极不稳定的状态,就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它面临着经济发展、组织管理以及新兴文化等多方面的冲击,因此,必须加强对其宣传与保护,可将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以及新兴文化的发展相结合,并加强对其组织和管理,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一文化。
作者:敬文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一、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
中华民族文化中,艺术的鉴赏离不开对玉的美的欣赏,中华文化离不开儒家体系,"君子比德于玉",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字中,由200多个字与玉有关,这些字多为美好、崇高之意。如:玺、国、珏。又如:玉人:美丽的女孩子;玉树临风: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婷婷玉立:美丽漂亮的人;儒家之外,道家、佛教文化等领域,玉文化也都有一个重要的位置,包括在民间,人们对美好生活有最淳朴的向往,也赋予了玉的一些精神层面的特质。比如玉雕中的传统图案无论福禄寿喜、招财进宝、龙凤呈祥、八仙过海,还是太极、八卦、四神、万字、回字、如意、岁寒三友、莲年有鱼、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揭示,具有深层的精神象征,传递着亲切的愉快的寓意。传统图形的造型意义,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的类型:
(1)、生理安全型特点:以具象的形式出现,采取借喻、谐音、暗示的方法,获得心理的愉快。如:“福禄寿喜”蝙蝠、鹿、仙鹤、(灵芝、仙桃、松树),喜鹊为象征;“招财进宝”财神赵公明,招财童子;“麒麟送子”麒为雄,麟为雌,麒麟演化为送子的瑞兽,富贵人家的孩子有麒麟子之称;
(2)、文化寓意型特点:在具象和抽象之间,直接用文字表现,还有抽象图形等。文字表现有万字、回字、寿字;卍”字为古代一种符咒,用做护身符或宗教标志,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卍”字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唐代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采用汉字,读作“万”。抽象图形如太极、八卦、云纹、雷纹等;具象的如龙凤、牡丹、如意、琴棋书画、渔樵耕读、喜相逢、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
(3)、精神向往型特点:以诗意化的物品作为表现内心的追求,获得精神的向往。“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以上三种往往交织在一起,获得视觉意识、社会心理、民族习惯的多重含义。
二、设计创意
艺术鉴赏在雕刻艺术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玛瑙雕刻。玛瑙是宝石中,纹理色彩变化最为丰富的品种,就材料对象而言,玛瑙的优势和特点是纹理色彩的变化产生的画面感,人工做不到。一件好的雕刻艺术作品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判断:
1、材质:搭配和谐的多色玛瑙是制作俏色玉雕的极好玉料。所谓“俏色”。是指作品颜色利用的巧,“俏”的意境达到极至,则称为“绝”。一件精绝的“俏色”雕刻品的价值。远远不是其材料价值所能确定的。
2、雕刻工艺:依料取题,因材施艺,是俏色玉雕的最大特点。琢玉高手往往能“取势造型,依形布局”,“依色取巧,随形变化”,对材料进行巧妙的雕琢。
3、艺术创作:艺术家的责任是用一颗慧心、两只慧眼、积极地发现对象本身的美,全面的认识对象,了解其特质和秉性,用智慧和双手努力的表现对象的美,使其升华,从而把对象天然特制的合理性与人的艺术创作合理的完美的结合,实现艺术创作的天人合一。这同时也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最高最求。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于美的认识、通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于艺术作品的设计创意的认识,更好地理解了艺术作品,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我们不知不觉中就提升了我们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提高了,他的人生哲学必将越来越深刻,人生理想越来越高尚,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作者:管爱民 单位: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
一、戏剧的创作与表演探索
1.创新戏剧创作方法,贴近现代人的审美观
当前,消费性社会时代逐步显现出来,快节奏的消费模式直接冲击着传统审美感受方式,动摇着人们自身所持有的观念,呈现出了整体性浮躁。这种浮躁也同样影响着戏剧创作。为了减少这种负面影响,针对戏剧创作,我们有必要借用国外电影作品的创作方法,把一些国外较为成功的人物形象和舞台人物形象加以转换,以吸引观众的眼球。这种方法必然会成为我国戏剧领域创作的一重要手段和方式,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
2.打破传统艺术舞台特点,创新艺术表现手段
要想彻底改变此种颓势,我们就必须对戏剧假定性特性进行重新认识,从而将戏剧向集歌、舞以及诗为一体的方向发展。比如:戏剧《野人》,这部作品集歌舞、面具、木偶等各种艺术形式于一身,在语言、形体以及舞台造型中,显现出了多种声音交相呼应的叙事效果。而人们对舞台假定性特征认识的逐步深化,也使戏剧彻底改变了传统戏剧中偏向写实厚重舞美的效果,开始朝着景物简化的趋势发展,从而给演员留出了大量表演的空间。事实上,对舞台景物进行简化不单是让演员创造舞台环境,而是要求演员通过表演去填补在舞美简化之后留有的审美空间,重点突出创新表演的作用。在舞台表演中,戏剧演员要让自己的形体动作与音乐、道具相配合,进而更好地演绎戏剧作品,让人们享受到一场视听盛宴。3.重视戏剧演员的二度创作,适当增加一些表演语汇在我国传统戏剧舞台表演中,其剧本占据统治地位,演员需要完全根据剧本来进行表演,可以说剧本是戏剧演出的基础。但一些戏剧革新家对此却持有怀疑的目光。他们认为作品在未演出前都是未完成品,需要演员在舞台表演中进行二度创作。舞台所呈现给观众应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白纸,演员应该在剧本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在内心产生一种即性创作欲望,为突出主题,适当增加一些表演语汇。
二、戏剧艺术鉴赏方法探索
1.多次阅读剧本内容
先通过剧本来了解戏剧内容非常重要,有利于观众更好地欣赏戏剧表演。在阅读剧本时,必须要认真理清戏剧的结构。一般来说,剧本结构主要为四大部分,即开端、发展、高潮以及结尾。在认真理清戏剧的结构之后,便要重点对剧本内容加以把握。此外,还要对戏剧中各个人物关系加以详细的了解。在确定人和人间关系之后,还要了解他们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冲突,从而更好地把握戏剧主题。
2.理清戏剧内容中的冲突
从总体上来分析,戏剧艺术的魅力体现在剧情的冲突上,也就是说没有冲突也不会产生戏剧内容,有冲突和矛盾,才能够进一步推进戏剧剧情的进一步发展。戏剧冲突指的是在剧本内容中人和人、人和物、人和环境之间所具有的矛盾与冲突,最为明显的是人物性格的冲突。不同的人对社会的认识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样一来,便形成了矛盾与冲突。因此,观众把握了戏剧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便能够真正抓住剧情的总纲和思想。
3.对舞台说说明要细细品味
舞台说明有利于导演以及演员掌握剧情内容,特别是能对表演重点加以说明。例如,在表演中,有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等说明,也有动作、效果说明等。此外,舞台说明又能够对人物的塑造起到辅助的作用。比如:在戏剧《雷雨》中,其第二幕开头便有一段舞台说明:“午饭之后,天气变得更阴沉和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更加的烦躁”正是此段舞台说明,表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舞台氛围,为悲剧情调的营造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而烘托出人物郁闷、不安等的情绪,并且又为下文雷雨声中矛盾与冲突爆发埋下伏笔。
4.把握人物形象
对戏剧人物形象的塑造要体现典型性,才可以使戏剧剧情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周朴园的形象既可以是体恤下情的经理,又可以认为是一个口是心非的伪君子,还可以是最终失去所有情感的“精神乞丐”。这主要是由于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逐渐形成专属他自己的人格与性格。此外,我们也可以借助人物的心理冲突来理解戏剧的人物形象。例如,哈姆雷特是介于现实和理想间的人文主义者形象具有孤军奋斗且又强烈追求理想的性格,然而,他性格的复杂性主要取决于他处的时代环境和周遭人的尔虞我诈,进而表现出了他内心的挣扎、矛盾、痛苦,因此,我们必须要对人物性格进行准确的把握。
作者:李媛媛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本文作者:高红丽 单位:上海市亭林中学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已成为一种事实。而如今,我认为世界已经加速步入“后经济全球化时代”,即全方位的全球化的时代,包括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全球化。在文化教育领域,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将成为新时代文化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态势。国内文化教育方面,出国留学、双语教学、外籍教师、校际合作等等多种教育全球化的方式陆续出现。大局势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从文化全球化的角度考虑教育问题,并不断地做更多的实践和探索。高中学审美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已经具备一定的判断力以及接受和吸收大量知识信息的能力,选择在高中美术教育阶段引入国际化的文化元素是比较迫切和现实的选择。
一、现代艺术导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必要性
我们研究上海高中使用的两种教科书会发现,教材中美术鉴赏部分以中华民族艺术及国外古代经典艺术为主,比较缺乏现代艺术的鉴赏内容。就此,笔者在2011年10月份对执教的上海市金山区亭林中学高一、高二的班级做了调查问卷,统计调查结果如下:学生对现代艺术家的认知度在34%,对现代艺术概念的理解度在18%,对现代艺术名作的认知度在30%,对现代艺术展览的参与度在21%。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高中学生对现代艺术很陌生,学生对四项现代艺术的基本要素的了解或参与程度最高不超过35%。另一方面,我们看学生对现代艺术的兴趣的统计数据:在我们问卷对现代艺术作品向学生举例说明后,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71%的高一、高二学生对接触现代艺术感兴趣;10%的学生认为一般;19%的学生没兴趣。大部分学生之所以感兴趣主要是因为认为现代艺术激发想象、独特新奇和时尚美观。可见,学生对现代艺术形式和内容是充满了兴趣的,但是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而现行的教材对现代艺术的内容设置比较缺乏,学生对社会中接触机会很多的现代艺术的“鉴赏”兴趣和能力未得到满足。所以,笔者认为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做导入现代艺术的探讨和实践。
二、现代艺术与高中美术鉴赏教育的匹配性分析
1、现代艺术解读
现代艺术起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埃及、希腊、西亚)的西方艺术。可以将现代艺术理解为在科学和理性的原理之上,用各种不同类型的视觉风格组合而成的一座大厦。本文想研究说明的主要是最新的现代艺术后期的主要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大地艺术(EarthArt)、装置艺术(Installation)、概念艺术(ConceptualArt)、过程艺术(Processart)。现代艺术表达的价值观主要是几个方面,一是不求纯粹;二是善待传统;三是非个人化,四是多种标准。
2、与高中美术教育的匹配与结合
并不是所有的现代艺术内容都适合高中生群体,现代的高中生活泼好奇愿意接触和尝试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同时他们又具备了很强的自我意识,对强迫性接受的知识有很强的抗性,而且他们的自我判断力和思考力也没有成熟。从原则上看,我认为还是从学生的兴趣和艺术价值的本源出发相结合考虑,能开拓视野激发想象力、提高审美感、故事感、共情能力等感知力的艺术形式,介绍一些最新的、时尚的、具备新奇独特性能够激发学生想象的内容,并且规避一些内容,两者结合作为高中美术鉴赏教育的补充。
从实践上,先从现代艺术简史的介绍开始,选取4种形式的现代艺术——大地艺术、装置艺术、概念艺术、过程艺术的代表作品,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呈现教学,介绍代表艺术家,对作品表达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做评价,然后在做交互式的批判评价,并且可以结合初级的艺术实践,最终达到艺术评价和批判相结合。
三、现代艺术导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意义笔者在经过一段时间将现代艺术导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课程的实践之后,认为这样的实践有以下重要的价值:
1、文化艺术兴趣的培养
现代艺术从表现内容上是取材于我们现实生活;从造型语言上可以是一张老照片、旧衣服等,具备了多样性。实践证明,新异的现代艺术能够形成对学生的强吸引力,进而能培养学生对文化艺术的兴趣、知识及鉴赏能力。
2、开阔视野,提高创新意识
现代艺术重视科技和思维两大内涵,因而与现代艺术媒体有极强的结合。通过现代艺术实践,学生可以更深刻的体会到多元的文化、科技、材料知识、信息、新观念等,可以明显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批判性思维方式
高中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审美观正在形成,通过现代艺术的批判性鉴赏,可以培养学生看待社会事物的思维方式,不轻信、不盲从、不唯书、遇到事物去思考分析、鉴别批判的思维方式对他们有益。
本文作者:张东 单位:河南省灵宝市第一高级中学
艺术作为人类世界的感性呈现,承载着人类精神史的广度和深度。西方学者巴赞认为,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与文化离异,就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会变成文化的沙漠。高中教育在升学压力下,往往不重视审美教育,在以考分为主要参照的评价体系中,学生的精神世界较为空乏,审美能力较弱,对艺术缺少感知和辨识。艺术同自然一样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无艺术的人生是乏味低俗的。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片自由充盈的审美空间,综合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西方现代艺术鉴赏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其涉及教材中的四部分:意象艺术、抽象艺术、西方现代艺术、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等,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改变以写真的、“像与不像”为标准的传统视觉审美程式,用现代的审美眼光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流派风格和思想情感。本文以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为切入点,探讨西方现代艺术鉴赏的教学策略。
一、知人论世,探知本质。古典艺术以客观世界为参照对象,艺术家按照看到的世界来描绘对象,画作是世界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外部世界。而西方现代绘画不再追求客观的真实,而是追求内心的真实,其艺术理念、艺术标准、创作方法、语言形式、思想情感与古典绘画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按照传统的欣赏方法就可能看不懂画家的表现形式和主题思想,所以,要想欣赏现代艺术,就必须先了解现代艺术产生的土壤———现代社会、哲学思潮、艺术家经历,等等。知人论世是走进现代绘画的基本方法,就是要了解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艺术家的身世经历、理念追求等。现代社会摄像机的出现代替了绘画的写实功能,于是绘画不再执著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描摹,而是寻找新的出路和存在价值,从而转向内在情感和精神实质。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现代工业社会物质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变动,如哲学和宗教新思潮,这对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追求推动着艺术的变革,现代艺术如果没有艺术家的解说和评论家的阐释,则其确实难以理解。比如,要了解印象主义绘画就必须从1863年巴黎艺术界“落选者沙龙”谈起,马奈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不符合学院派的审美标准而被大肆批判,从此以马奈为代表的“落选者”和保守的学院派之间进行了新旧艺术的争锋。马奈在1867年展览会前言写道,这些反对者都是以传统观念来理解绘画的形式、手法和观点的,他们从不承认其他的理解形式,而是在这方面表现出一种幼稚的偏见:除了他们的公式,一切毫无价值。马奈先生一向承认别人的才能,从不妄想消灭前人的绘画或者是创造新的绘画,他只不过决心要做他自己,而不是要做某一个别人。印象主义者们走出画室,在户外转瞬即逝的生活瞬间和自然界的光色变化,进行现场绘画创作,由此开启一个个流派的艺术实验。只有了解凡•高狂热的宗教情怀才能体会其《星空》中用火焰般、漩涡般弯曲的运动线条表现出的强烈激情;只有了解高更对都市文明的厌恶和对原始文明的向往,才能理解他住在塔西提岛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样的人生哲理问题……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可以使学生按艺术家原本意图对作品进行理解,这种从艺术家的立场来解读作品,是最基本的赏析方法。
二、点面结合,探知风格。“点面结合”是指以艺术家的代表作或一幅画为出发点和切入口,然后结合艺术家的其他作品,感知艺术家的时代风格和整体风格。比如了解凡•高,可以把《星空》作为突破口,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其构图、线条、色彩有何特点?他描绘的夜空和你看到的有何不同?画家这样表现的目的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经过讨论后,可以让学生欣赏其他作品,如《向日葵》、《吃土豆的人》、《自画像》、《夜咖啡馆》等,学生自然会归纳总结凡•高作品中物象的扭曲变形和色彩的强度明度,从而感知凡•高作品独特的风格。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较为完整地把握一个艺术家或一个流派的风格特色。风格是一个艺术家最为显著的标志,特别是现代艺术中,层出不穷的众多流派需要抓住特征来分辨,每个流派的画家又有不同的风格,如印象主义绘画中莫奈和雷诺阿有区别,塞尚、凡•高、高更又有区别。所以,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了解画家的整体风格,而不是仅看到局部和表象。
三、纵向联系,彰显个性现代派绘画是在反叛甚至颠覆古典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与生俱来的叛逆性带来了绘画艺术的不断革新。各个流派都是在否定他人他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主张。运用纵向联系的手法就可以以历史为主线,把各个流派贯穿起来,分辨各流派的艺术追求。比如塞尚放弃了印象主义画家所采用的快速作画的方法,而对物象进行深入、长时间的分析,专注于物质的实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用圆柱、圆球、圆锥体去处理自然”。其画法影响了毕加索,毕加索对塞尚式的形体和结构进行了概括性处理,用几何形体的组合拼接来构图,创建了立体主义流派,其肢解破除了传统艺术家对“自然形”的认识,从而产生了空间和结构的心概念。立体主义形体观念对其后的艺术实验产生了重要启示。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都从中吸收了不同的营养。抓住形体这一线索,就可以把这些有传承关系的流派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纵向联系和对比,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把握各流派的异同点,体察现代艺术发展变化的规律,对现代艺术有更深入的认识。
四、创作实践,领悟精神。现代艺术的鉴赏要不断突破传统视觉程式的束缚,培养学生现代的审美眼光和审美趣味,创作实践活动是培养鉴赏能力的途径之一。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加入创作体验的小环节,加强学生对现代绘画理念或技法的认识。如在鉴赏立体主义绘画时,可以让学生用几何图案变形拼接成一定的物象,并说说这样构图的意图,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还可以加入拼贴和实物要素,让学生感知材料、物质要素对绘画的影响。教师要根据不同流派和画家的创新处设置简单可行的小练习、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悟现代艺术的理念风格和审美追求。这样的方式就把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思维水平。
五、面向生活,慧眼识别。现代艺术自19世纪末出现在西方文化舞台上之后,就以一种革命性的姿态,不断突破传统的艺术体系和美学规范,把各种新的观念形式和材料纳入到艺术表达的范畴内。不了解现代艺术的革新及形式和理念上的突破就不会理解当代多元化的艺术风格追求,不会鉴赏当代先锋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当代艺术出现的现象和问题作为引入部分或延伸部分,让学生思考鉴别。渐渐地,学生就会把鉴赏方法运用到现实中,对当代艺术问题进行评析,建立现代的审美品位和审美标准,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识辨当代复杂怪异的艺术现象。
总之,在西方现代艺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高中学生的理解认识水平和艺术基础,让学生了解现代艺术生成的社会背景及艺术家经历、艺术理论探知艺术家个性化的风格追求;通过纵横的对比联系明晰流派风格的继承发展;通过绘画实践、当代艺术现象体悟艺术精神,最终达到对新奇多变的现代艺术的鉴赏。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多样地运用这些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启发引导,把内容庞杂的现代艺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鉴赏,让学生对西方现代艺术具备初步的鉴赏能力。
一、音乐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音乐艺术鉴赏的多样性
我们知道,音乐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若干不同的种类。其中,从其艺术形式来划分,可以分为器乐和声乐。器乐是人们运用音乐要素有节奏地运用口吹、手打、指弹、甲拨、弓拉、物敲各种乐器所发出的声响。比如东方乐器就有:缶、钟、筝、琵琶、二胡、京胡、唢呐、鼓、钹、笛、箫、笙、茄、编钟等等;西方乐器有钢琴、萨克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低音提琴、管风琴、短笛、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圆号、小号、短号、长号、大号、音鼓、小鼓、大鼓、钹、铃鼓、沙槌、三角铁、响板、木琴等等。古往今来,人们运用这些不同的乐器,创作和演奏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中国器乐琵琶曲《十面埋伏》、筝曲《春江花月夜》、二胡曲《二泉映月》、唢呐《百鸟朝阳》、鼓锣《欢庆锣鼓》、笛《苗岭的早晨》、茄《胡笳十八拍》。西方器乐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意大利•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第二十三(热情)钢琴协奏曲》(德国•贝多芬)、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西班牙•萨拉萨蒂)、萨克斯《回家》(肯尼•G)。这些器乐以不同的声音,借助节奏、音高、旋律等音乐元素,描绘着不同的自然风光和人类的社会生活,传播着或不同的或相同的人生际遇和思想情感,熏陶、感染、打动了千百年来各个民族的人民的心灵,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得到感化,获得享受。器乐的演奏形式,基本上可分为独奏、伴奏、重奏、齐奏、合奏、协奏。独奏是指由某一件乐器单独演奏。独奏者往往要有较高的演奏技巧和一定的音乐修养,独奏用的乐曲不仅要有完整的音乐形象和细致的感情表达,还应当充分发挥乐器的性能。伴奏是指在演唱(独唱、齐唱、合唱等)或器乐独奏的过程中,用一件乐器或一个乐队(小乐队、民乐队、管弦乐队)来衬托歌(乐)曲的主旋律,奏出引子及过门。
伴奏可使演唱或演奏的表现力更为丰富。齐奏是指用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乐器同时演奏同一个旋律。合奏是指使用多种乐器进行多声部乐曲的演奏。合奏中由于各种乐器有着不同的音域、音色和音量,因此综合起来演奏,有着多种色彩的变异,音响效果丰富多彩而富有表现力。和独奏对应的是协奏,其特征是以某一种乐器为主,辅之于其他器乐进行组合演奏。比如钢琴协奏、管风琴协奏、小提琴协奏等。两件相同或不同乐器与乐队竞奏的叫复协奏,三件相同或不同乐器与乐队竞奏的叫三重协奏。西洋管弦乐队则常以大合奏的形式出现。应用交响乐队来演奏交响曲,是最大型、最完善的一种器乐演奏形式。此外,铜管乐队演奏的吹奏乐,也是一种常见的器乐合奏形式。协奏既能充分发挥独奏乐器更深层次的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又能发挥管弦乐队的作用,因而深受音乐家和人们的喜爱。声乐是由人声演唱为主的音乐形式。大多数声乐作品体裁短小,易于普通老百姓接受。所以有史以来为声乐创作的作品浩瀚如云,数不胜数。声乐作品从演唱的形式来看,有合唱(其中又有混声大合唱、无伴奏合唱、女声小合唱、男声小合唱、童声合唱)、齐唱(常见的有男声齐唱和女声齐唱等)、重唱(其中有男声四重唱、女声四重唱、男女声二重唱等)、独唱(有男声独唱、女声独唱、童声独唱等)。声乐作品从演唱风格上看,可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美声唱法是—种以意大利民歌唱法为基础的科学演唱方法,其音色洪亮、透彻,适于表现严肃的、戏剧的、重大的内容。长期以来,演唱艺术歌曲、歌剧、清唱剧等均采用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则是以本民族传统的民间唱法为基础的演唱方法,如中国各种戏曲的唱法、各种说唱音乐的唱法、民歌唱法,印度民歌的唱法、日本民歌的唱法等,早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声、行腔、咬字等方面的理论和规律。
流行唱法基本上是属于用本嗓演唱的风格。它的风格可以有多种:有抒情的、民歌风格、乡村行乐风格、校园风格、摇滚风格等等。近年来,三种演唱法有逐渐靠拢的趋势。各个民族的演唱方法都吸收了一些美声甚至通俗的演唱方法;通俗歌手们由于没有—种统—的演唱方法,并且它的风行时间短,歌曲风格多样化,使得它不得不向美声和民族唱法学习。声乐加上乐器伴奏,就又组合产生了另一种类的高雅的极具欣赏性的音乐艺术形式——伴奏音乐。不同伴奏的选择,与音乐的性质有关,比如声乐协奏尽量用管弦乐队,小乐队就无法承载如此大的分量;女声小合唱,因为它具有轻巧纤情的性质,所以采用管弦乐队就像大炮打蚊子,不相匹配,用手风琴或钢琴倒是很适合。当然用什么伴奏还要根据现有的条件来安排。人们欣赏声乐作品的时候,一是欣赏歌曲的美感,仔细关注旋律的起伏发展,线条的优美壮美,节奏的铿锵舒缓,伴奏的整齐与和谐等等;二是演唱者的表演方面,是不是很准确地把握了作品的精髓,音准、节奏、表情等因素是否掌握得恰当,尤其是嗓音的音色是否漂亮、是否具有嘹亮或抒情婉转的特色。洪亮的嗓音、甜美的歌喉、优美的旋律配上恰当的器乐,能给听众优美的音乐享受。比如,我们在欣赏《黄河大合唱》这一协奏音乐时,不仅能听到男声和女声,而且可以听到钢琴那恢弘宽广响亮的音响。综观中外著名的歌唱家,他们的演唱无不借助相应的乐器加以伴奏。从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安娜•莫福(AnnaMoffo,1934-)到中国当代歌唱家宋祖英,从美国著名男低音歌唱家保罗•罗伯逊(PaulRobeson,1898-1976),到瑞典女高音歌唱家比尔吉特•尼尔森(BirgitNilsson,1918-),从德国抒情男高音歌唱家彼得•施赖尔(PeterSchreier,1935-),到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何塞•卡雷拉斯(JoseCarreras,1946-),莫不如此。正是适当的配器,才使得这些歌唱家的演唱深深地感染着各国喜爱音乐艺术的男男女女,熏陶着各国喜爱音乐艺术的芸芸众生。
二、音乐艺术题材的多样性决定了音乐艺术鉴赏的多样性
音乐题材是指构成音乐艺术作品的(主题)材料,即音乐作品中所反映与描写的人类社会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就给音乐家的音乐创作的多样性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而创作资源的多样性,就必然会产生多样性的音乐艺术作品;多样性的音乐艺术作品就给音乐艺术鉴赏带来了音乐艺术鉴赏内容的多样性。通常情况下,我们把人类生活分为物质生产与消费的生活、非物质文化(即精神食粮)的生产与消费的生活和围绕人类自身繁衍的爱情婚姻一类的生活三种类型。这三个方面的生活,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罗万象,百态千姿,色彩纷呈。于是,音乐家们(专业的或业余的,学院派的或者是民间派的)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价值观念、道德主张、艺术追求去创作、演唱、演奏音乐作品,这就产生了各式各样主题的音乐艺术作品。这些音乐艺术作品的题材广泛,既涉及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饥寒温饱、生老病死,也涉及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湖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我们知道,情爱是人类一种伟大、崇高、美好的思想情感。
这种情有亲情、爱情、友情、乡情。亲情中最博大、最温暖、最无私、最崇高、最深沉的情爱是母爱。高尔基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罗曼•罗兰(法)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泰戈尔(印度)说,妈妈,您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音乐家们以母爱为题材,源源不断地创作了无数歌颂母爱的音乐艺术作品。比如《世上只有妈妈好》、《摇篮曲》(越南),《妈妈的吻》、《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鲁冰花》、《烛光里的妈妈》等等。这些歌颂无私母爱的歌曲,旋律优美,情感深挚,打动过无数听众。
情爱中最令人陶醉、最令人向往、最使人心醉、最富有吸引力的是爱情。爱情是男女之间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与爱慕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情感。因此,爱情不仅是文学作品、戏剧作品、电影艺术永恒的创作主题,也是音乐艺术作品永恒的创作题材。可以说古今中外以爱情为题材的音乐艺术作品浩如烟海,胜于牛毛。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的《凤求凰》、王洛宾的歌曲《达坂城的姑娘》、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国电影《五朵金花》主题音乐《蝴蝶泉边》、外国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歌曲《myheartwillgoon》(我心永恒)、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现代流行音乐《老鼠爱大米》,等等,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音乐作品。这类音乐艺术作品,旋律舒缓,节奏明快,音色优美,缠缠绵绵,往往能给聆听者通过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引来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的丰富想象与联想,激发积极的审美体验,获得审美享受。物质生产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并借以维持生存的最主要的活动之一。于是,生产劳动也无疑成了音乐艺术创作的一种很广泛的题材。土家族的打镏子《薅草锣鼓》,八路军的《南泥湾》,赫哲族的《乌苏里江船歌》,俄罗斯的《伏尔加船夫曲》,江南的《采茶舞曲》,澳大利亚的《羊毛剪子咔嚓响》等等都是以生产劳动为题材的音乐歌曲。这类题材的歌曲大都嘹亮、欢快。
此外,以政治及战争为题材的中外歌曲也很多。我国抗日战争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俄罗斯歌曲《喀秋莎》、藏族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部队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游击队之歌》等等。这类题材的歌曲大都严肃、雄壮、豪迈,表现出来的审美情感是一种壮美。宗教也是人类生活与文化的一部分,其产生源远流长。目前世界人口60亿,其中有基督徒20亿,占世界人口的33%。伊斯兰教穆斯林目前有12亿,占世界人口比例为19.6%。佛教信徒目前有3.6亿,占世界人口总数6%,犹太教徒有1400万。还有印度教徒8亿多,民族宗教徒2.3亿,新兴宗教徒1.3亿[1]。可以想象,宗教势力的范围之广大。从古到今,以宗教生活为题材的音乐也数不胜数。宗教音乐又称圣乐。它既传达上帝给人们的启示,又表现信徒对上帝的崇敬、赞美、信仰和祈求。从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到浪漫时期,众多的音乐大师们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宗教音乐遗产。音乐之父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约翰受难曲》和《马太受难曲》,乐圣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波兰作曲家彭德雷茨基的《路加受难曲》等,都是欧洲古典宗教音乐的代表。
除了以上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的音乐外,还有一种以讴歌自然为题材的音乐艺术作品。这种音乐纵情讴歌山川的壮美、鲜花的美丽、草原的广袤、太阳的灿烂、月亮的妩媚、湖海的壮阔、鸟音之婉转、物产之丰富。比如歌颂海洋的《大海我的故乡》,歌颂家乡风光的《我们新疆好地方》、《青藏高原》、《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我们山西好风光》,描绘大自然的音乐《苗岭的早晨》、《云雀》(罗马尼亚)等等。这些类型题材的音乐作品大都会给人带来清新、自然、温馨、美好的艺术体验和心灵感受。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生活着两千多个不同的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中国就有56个民族。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要数尼日利亚,8000多万人口中大小民族却有250个,占世界民族总数的1/8。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就为音乐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丰富的创作源泉也就带来了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了。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看出,音乐创作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广泛的创作题材带来了广泛的音乐艺术作品,而广泛的音乐艺术作品也就给音乐艺术鉴赏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丰富的内容。
三、音乐艺术层次的多样性决定了音乐艺术鉴赏的多样性
除了音乐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音乐创作题材的多样性决定了音乐艺术鉴赏的多样性之外,音乐艺术的多层次性也决定了音乐艺术鉴赏的多样性。音乐的层次,是指音乐艺术的不同层面以及不同的艺术风格。这种层次和风格既可以分为纵向的音乐艺术层面,也可以分为横向的音乐艺术层面。就欧美国家来说,以时间为纵轴的纵向层次划分就可以把音乐分为中世纪时期(MedievalPeriod)(1450年前)的古典音乐,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Period)(1450-1600年)的音乐,巴洛克时期(BaroquePeriod)(1600-1750年)的音乐,浪漫主义时期(RomanticPeriod)(1820-1910年)的音乐,新古典主义、新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流派的现代音乐(1900-现在)。古典音乐以宗教音乐为主,大多是单声部音乐,如格里高利素歌(GregorianChant)等。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理论及实践得到极大的发展,音乐艺术工作者以圣经故事为主,创作了大量的教堂音乐,弥撒曲、安魂曲等。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与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表现在一是和声、变化音迅速发展;二是乐队结构的变化;三是乐器演奏技巧的变化;四是旋律风格的变化(曲式更为抒情与华丽)、节奏风格的变化(节奏更为夸张)、以及曲式上的变化(更多地追求织体的前后连贯,主题更加“有机”地发展和演化)。浪漫主义时期是欧洲音乐史上百花齐放的时期,这一时期造就了无数的伟大的作曲家,涌现了许多不朽的音乐艺术作品。就中国音乐而言,可以提供鉴赏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分为不同的时间轴上的纵向层次:远古时期的音乐,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秦汉时期的音乐,巍晋南北朝的音乐,唐宋五代的音乐,宋元金时期音乐、明清时期的音乐、近代音乐和现代音乐,而每一个时期都有其代表性作品。《骨哨》是今人依据出土的原始乐器,结合音乐史学界对远古的研究和推测,创作出来的描写先民狩猎生活的音乐作品[2]。曾侯乙编钟曲《楚商》则是春秋时期的器乐。琴曲《广陵散》、琴歌《胡笳十八拍》、琵琶曲《十面埋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则分别是东汉、魏晋、明清、新中国四个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
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能够从不同层面带给听众不同的音乐感受。音乐艺术有不同的风格,这种不同的风格也构成了音乐艺术的不同层面。有的音乐作品高亢激昂(《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有的则低吟轻诉(《在松花江上》);有的哀怨忧伤(《锈红旗》),有的则热情奔放(《迎宾曲》);有的自由舒展(《天路》),有的则深邃婉转(《二泉映月》〉);有的庄重严肃(《义勇军进行曲》),有的则诙谐幽默(《达坂城的姑娘》),有的情意缠绵(《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有的怒火万丈(《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大刀进行曲》)。音乐艺术的多层次性还表现在音乐艺术作品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阳春白雪”代表着高雅,“下里巴人”代表着通俗。芭蕾舞无疑是一种融舞蹈艺术与音乐艺术为一体的高雅艺术,曾经作为宫廷舞蹈而为西方上流社会所独享。它孕育在意大利,诞生在十七世纪后期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十八世纪在法国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纪末期,在俄罗斯进入最繁荣的时期。芭蕾在近四百年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流传极广,至今已成为世界各国都努力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古典派芭蕾舞代表作的《天鹅湖》,柴可夫斯基为这部舞剧创作的音乐赋予了这部作品以活的灵魂。其动听的旋律,塑造了柔美温暖、失望伤感、轻盈质朴、炽烈舒展的诸多音乐形象,以高级、高雅的音乐艺术送给人们以美的听觉体验和心灵享受。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也是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品。这位艺术家以悠长徐缓的牧歌风的旋律,使听众恍惚听到了狩猎的号角(圆号)、鸟儿的欢畅(长笛),看到了缤纷绚丽的大地和幽深秀美的森林(齐特尔琴),也恍惚能看到姑娘们灿烂妩媚的笑容、柔美轻盈的身材、潇洒飘逸的舞步。这种属于阳春白雪的音乐艺术作品,给人的那种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不是《黄土高坡》之类的通俗歌曲所能媲美的。
以上我们是从音乐艺术鉴赏的客体来讨论音乐艺术鉴赏的多层次性的,如果我们从音乐艺术鉴赏的主体来看问题,也不难看出音乐鉴赏的多层次性。作为音乐艺术的鉴赏者,因其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生活阅历、个人爱好、文化水平、音乐知识、道德观念、艺术修养的不同,他们对音乐艺术的感受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体验能力、分析能力是不会处在同一个层面上的。一个东北的农民或许会愿意花五块钱去听(看)《二人转》,大多不会花数百元去国家大剧院观赏一场中外名人的钢琴演奏音乐会。在这个农民看来,《二人转》逗笑有趣,钢琴演奏和敲破鼎罐发出的声响或许就没有什么区别。林黛玉可以看得懂《西厢记》,而刘姥姥就未必能看懂。这些都是因为鉴赏主体分别处于社会的不同层面而造成的。综上所述,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存在,是多种多样和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的多样性表现在音乐艺术形式的多样性、音乐创作题材的多样性以及音乐艺术活动的层次多样性等诸多方面。正是音乐艺术的多样性导致了音乐艺术鉴赏活动的多样性。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可以引导人们在音乐艺术的鉴赏活动中,聆听、欣赏、感受其所爱。
摘要:由于国家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精神文化领域也变得更加精彩,百姓对艺术的热情逐渐高涨。伴随着社会前进的脚步,加之艺术品鉴赏本身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含义与人文特性,把艺术鉴赏视作判断大众审美趋势和文化发展方向的方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艺术鉴赏的内在涵养作为研究基础,详细分析了艺术品鉴赏的人文含义,旨在提高百姓的精神文化内涵和生活水平,加强各个民族与国家之间的沟通,实现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共同进步,从而建造更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关键词:艺术品鉴赏;现实意义;精神领域
艺术品鉴赏本身是一个非常有内涵的行业,艺术品是有鉴赏价值、研究价值、商业价值以及文化沟通价值的工具。艺术品同时具有收藏的意义,在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时可以根据保存年代的长短提升自己的价值。本文旨在探讨艺术品鉴赏的含义与特征,进而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最大化地发挥艺术品的当代价值。
1艺术品鉴赏的文化底蕴
1.1艺术品鉴赏的内容
艺术品鉴赏的内容非常广阔,针对艺术品的内涵必须要有详细准确地了解。艺术品可以说是艺术家实现创造、具备欣赏价值与基本使用价值的特别物品,艺术鉴赏是在对艺术品本身进行客观评价,以此确定艺术品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人们的普遍审美观念。艺术品本身的特点是独特性、长久性以及真实性等,在价值上也可以提升人们的鉴赏能力,从而激发群众的想象,增加群众之间的交流次数。
1.2艺术品鉴赏的实际原则
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则与规律,并要求每一个相关人员都必须遵守。艺术品鉴赏中也有一定的行业规则,该规则要求从业人员必须能确切掌握艺术品的自身价值与延伸价值,从而进行严格的估计与计算。所有艺术品都可以依据时间的长短增加自己的现实价值和内在含义,体现不同社会时期的历史形态,反映原始社会的生活状况。因此,进行艺术品鉴赏必须要充分了解历史的进展状况,能够对历史有一个确切了解,从客观性与整体性两方面评价艺术品,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艺术品的价值,充分发挥艺术品本身的功能。同时,艺术品鉴赏还要了解民族性特点,充分把握时代特征,从而在社会演变进程中把握艺术品的价值。艺术品鉴赏还要顾及艺术品本身的商业价值,要做到艺术品的自由流通和买卖,进而帮助艺术品创造最大的价值。
2艺术品鉴赏的人文特征
艺术品的人文特性必须建立在人类文化基础上,考虑人们对于文化的真实需求,并结合时代精神掌控艺术品鉴赏手段,了解艺术品出现的含义。
2.1艺术品鉴赏融合大众的审美趋势
伴随时代的演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见到的事物越来越丰富,视野也得到了开阔。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时,就开始在意审美方面的追求,与之而来人们的审美趋势也不断上升,艺术品鉴赏也发展成为与时俱进的时代举动,时刻响应人们审美趋势的变动倾向。利用艺术品的外在价值可以深入探讨其内在价值,给人们的精神领域增添无穷的乐趣,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同时,人们可以通过艺术品鉴赏行为陶冶自己的情操,在开阔视野时满足自己精神领域上的空虚,实现长久发展。纵观全局,只有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让人们可以在艺术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进步,才能解决民生问题,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降低物质主义与功利主义给社会产生的危害。
2.2艺术品鉴赏可以顺应时代精神的要求
艺术品鉴赏能力与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水平显示了一个社会与一个时期独特的文化底蕴与意识形态。在精神文明逐渐占据主要地位的今天,人们更加看重内在修为的提升和思想境界的开阔。艺术品鉴赏不断让更多的参与者了解社会,艺术品甚至成为了连接社会与个人的重要桥梁。随着人们的生活环境的多样化,生活活动范围更加开阔,由此引领人们从狭小的家庭环境走进了艺术世界、艺术品展览会、美术馆等充满文艺气息的地方,通过不断地加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增进了人们之间的感情,提高了人们的沟通能力。利用艺术品鉴赏行为可以丰富个人精神文化领域的需求,从而让整个世界的精神文化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2.3艺术品鉴赏反映艺术创作的发展趋势
艺术品鉴赏一方面会生动形象地展示艺术品内在的艺术性和民族特性,蕴含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传承多年来的历史底蕴。另一方面就是反映现代艺术作品创作的发展动态和创新理念。艺术品鉴赏会让人们对整体社会有一个主观把握,此外,还会在传统文化的承袭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从而提高现代艺术的创作水平,突破当代艺术作品创作的局限。特别是针对当代艺术作品的衍生物,可以深度挖掘艺术作品的创作潜力与内在价值,不断实现艺术品鉴赏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增加。艺术品鉴赏是促进艺术品创新继续前行的重要动力,在此前提下,应逐渐实现艺术创作的长久发展。
3艺术品鉴赏的当代意义
3.1满足大家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艺术品鉴赏含有多彩的文化底蕴与精神涵养,艺术品鉴赏的进步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革新,给人们思想进步带来促进作用,同时还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品味,让整个社会呈现出和谐的文化氛围。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前提下,让人们的精神领域有了很大改变。因此,艺术品鉴赏的时代价值十分重要。不管是人类生活的前行,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有值得深究的意义。
3.2扩大艺术品鉴赏的群体范围,提高艺术品的人文特质
艺术品鉴赏行为能够丰富人们的经验,针对艺术品进行鉴赏,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与情感沟通,会让艺术品的价值实现进一步推广,从而让人们在观看艺术作品时获得精神享受。艺术品鉴赏深刻地反映了艺术品的人文价值,艺术品的价值会时刻作用在个人的意识领域中,唯有获得群众的普遍认可,艺术品的价值才可以实现出来,这是艺术品存在的意义。不断增加艺术品鉴赏人数,扩大艺术品鉴赏受众范围,是整个社会的呼声。
3.3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实现艺术品文化价值和研究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化范围的加大,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在交流过程中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不管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文化领域,艺术品鉴赏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特别是在艺术品的价值探索方面,利用开展艺术品鉴赏活动,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形态,同时还能向其他国家显示我国优秀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艺术品鉴赏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作者:白璐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从物理的角度,主要包括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光和色彩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对西方绘画艺术作品进行鉴赏,使自然科学和艺术能够充分的融合,增加科技工作者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合作。
关键词:物理;时空;光;色彩;相对论
据调查研究发现,受过高等教育的理工科学生如果观看艺术展,大部分不懂得欣赏世界名画或其他艺术作品。在理工科教学中如果可以贯穿艺术审美,不仅可以使抽象的物理概念更加形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用光的传播、色彩与光的原理、时间与空间的构建等物理知识和观点去理解视觉艺术作品,如《蒙娜丽莎的微笑》《亚威农少女》《圣弗兰西斯接受圣痕》等很多名画将会更加深刻的被理解和欣赏。
1从牛顿绝对时空观角度鉴赏乔托等人的绘画作品
1267年,欧洲绘画之父乔托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主要作品风格是宗教画,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金门相遇》《基督下十字架》《犹大之吻》《最后审判》和《哀悼基督》,他摆脱了拜占庭式绘画的僵硬风格,去除故作姿态的造作,通过平静的观察并感知自然,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运用“透视画法”,将人物之间和人物与背景之间的距离拉开,按照一定的结构比例,更加真实地反映自然特点。乔托从绘画作品中感悟出的透视原理、空间力量的暗示,还有恰如其分的色调安排,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特色。例如,在《往十字架上钉人者》中,哀悼的圣母和使徒、持矛的兵士、飞动的天使、十字架上的基督等要素都通过简洁的画面予以处理,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红黄蓝色块分布使得生动鲜活的情节跃然于墙壁,把鉴赏者的眼球定位在死亡基督和悲伤的圣母身上。再如,《犹大之吻》,耶稣和犹大的四目对视,平静对慌乱,体现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融入绝对静止时间的理念,通过人物的表情把视觉的瞬间体验凝滞于这幅壁画上,在鉴赏者心目中引起共鸣和振荡,通过艺术的方式对时空进行组织,这是绘画艺术作品中最早对于时间框架的定义。在乔托之后的300年,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才得以建立,它与乔托的绘画在时空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对现实的模仿,只不过二者是在不同的领域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而已,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2从光和色彩的角度鉴赏印象派绘画作品
印象画派的出现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其主要贡献在于对传统色彩观念的创新,以粗放的素描笔法捕捉阳光下对象物瞬时的色彩活力,并充分利用光色原理创立色彩体系,体现了自然清新的生动感观。印象派可分为重光和色彩与重造型和素描两种类型,前者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众所周知,光使得整个世界变得优美多姿,物体吸收光或经过反射以后,便具有了色彩的魅力,否则,没有光就会漆黑一片。牛顿用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拉开了光色研究的序幕,托马斯•扬更是在实验室中证实了光的波长、频率与颜色之间的关系。在绘画艺术作品中对光色关系的探索具有标志性的则是印象画派的作品。莫奈在阳光下写生,发现了冷暖色调的奇特变化;毕沙罗用点彩法绘画,发现画面具有深远的空间感;雷诺阿则以散落在人身上的光影,组成明暗冷暖交互的节奏感,获取动人的效果。再来看看他们的作品,莫奈的作品《草垛》和《睡莲》,展示了对象物的画面受天气和阳光强弱的影响,体现出笔者细致的观察和对色光变化精准把控的能力,《日出•印象》主题是晨雾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种色彩赋予水面无限的光辉,作品把光色融合在一起,给予鉴赏者以视觉感知。马奈的作品《阅读的女子》,多种色彩和灰色的运用使得女子的面部表情更加突出,整个画面呈现出十分和谐的效果,《草地上的午餐》通过鲜艳明亮和强弱对比的色块,造就出别样的意境。雷诺阿《红磨坊街的露天舞会》,透过树叶间隙照射的阳光,使得对象物色彩斑斓,真正实现了“光是绘画的主人”。修拉的《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人景之间按比例进行几何分割,画面的色彩量达到了均衡与统一。塞尚则用色彩取代了线条、阴影和透视原理等关键的部分,从其作品《圣维克多山》足以看出冷暖色调并存的立体表现,《埃斯泰克的海湾》用变化多端的蓝色切断空间,达到了否定在深度中消退幻觉的效果。西斯莱的《洪水泛滥中的小舟》以灰、蓝和棕色调的变化让鉴赏者对平淡无奇的水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康莱大桥》彰显了色彩的喧闹和形体的照相式效果。
3从爱因斯坦相对论角度鉴赏立体画派作品
20世纪立体画派初诞生于法国,其主要特点是以多角度描写对象物,通过平行或垂直的线条和散乱的阴影,背景与对象物相互穿插,削弱了作品中的描述性和表现性因素,呈现几何化的四维空间特色。以1912年为临界点,立体画派又可分为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两个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毕加索、乔治•布拉克、莱热和格里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1905年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中提出来的,与立体画派的发展几乎同步,它颠覆了经典力学中的绝对时空观理论,创立了平直时空理论,它认为时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与参考系和观测者的运动状态有一定的关系。爱因斯坦与立体画派代表人物毕加索同属各自领域划时代的天才,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07年,毕加索用四个月的时间创作了《亚威农的少女》,这幅画打破了传统的叙事风格,灵活运用了几何构图和实验手法,从绝对时空跨越到相对时空,压缩扭曲的时空表现于画布之上,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特点。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相对独特的,鉴赏者不能简单地理解作品的核心内容,它被美国外科医生伦史莱因博士称呼为“通过图像表现相对论原理的革命性新艺术形式”。布拉克的《埃斯塔克的房子》中,几何化的房子和树木压缩了画面的时空深度,画中的景物都能清晰展现;另一幅作品《静物》,体现出“以光速运动的观众可能看到的色调”。莱热的巨幅油画《三个女子》,人物似乎是用铁管、螺钉和铆钉拼装组合而成,表现得比较僵硬和机械。格里斯的油画《吉他与乐谱》,画中的吉他、乐谱、桌子、台布及窗户等,都按照完整而严密的伞间结构用几何形的大色块表示,给予鉴赏者一个三维空间幻觉和平面感共存的绝妙画面。1937年,毕加索创作了《女人肖像》和《格尔尼卡》,被评论为“打破了空间,又重构了空间”。1939年,比利时画家马格里特创作了《温室》,其解释是:“如果你的寿命足够长,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后脑勺。”这幅作品也是“以光速运动的观察者可能看到的景象”。所以说,立体主义画派用艺术的形式颠覆了时空观。
作者:邹万芳 单位:赣南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摘要:当代的高校美术鉴赏教学,被列为普通高校的素质教育课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来进行美术教学改革探索,发挥美术独特的教育价值,寻找美术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美术鉴赏;教学改革
美术鉴赏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普通高校的素质教育课程。当前美术鉴赏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即高校美术鉴赏教学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美术生存条件的变化,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深化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变革,弘扬民族文化,发挥美术独特的教育价值,寻找美术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真正发挥美术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高素质的复合人才、适宜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1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来进行美术教学改革探索,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来进行美术教学改革探索,以课程教学质量工程为重点,加强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加强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学的质量,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完善教学体系和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展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重点专项与大众普及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2)加强教学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强化教学课程的评估考核,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教学的督导作用,加强教学的中期检查和学生的评教工作。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多媒体教育软件制作比赛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3)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抓好教学工作,提倡教师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深化教师群的建设,充分发挥老教师、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创建课程的网络化教学体系。首期将建立网站以适应各门主干课程的网络在线教学的需要,为精品课程的申报做准备。
(4)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设备,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在设施配备上,加大投入力度,以满足教学多元化的需求,使教学管理设备与时俱进。争取设立专门科研经费,制定鼓励教师参加科研的相关制度,促进教师从事课程相关的学术科研活动。尽快组建教学研究团队,为争创精品课程、打造教学名师及创办特色专业打好基础。
(5)加强学生的管理与考核,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项重点与大众普及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通过竞赛促进和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改与竞赛的双赢,加强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创新指导与培养。争取取得更多的艺术成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参与管理和指导大型艺术社团的活动。举办人文艺术系列讲座及艺术展演活动,争取做到每月邀请一位国内外的学者、艺术家来校举办讲座或开展艺术展演活动。邀请国家级、省市级的专业文艺团体来校举办“精品剧目展演”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努力建构和谐的校园文化和优良的育人环境。
2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来进行美术教学改革探索,改进教育方法与工作方法,强化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
(1)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坚持艺术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两个基本点,坚持开放性的互动性艺术理论教学,由学生被动接受改为主动学习。始终坚持项目式的艺术实践,由虚拟性的课堂作业与社会赛事为目标,促进实战型实习。由此,学生主动参与艺术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继续加强常规教学工作,鼓励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活动,在各方面取得一些成绩。积极参与省内外高规格艺术赛事和实践活动。重视文化素质教育专用教材及教学课件的建设。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不断扩充教育内涵。注重对于优秀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的梳理与传播,努力把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提炼、整合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组织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深化其对于中华文化遗产的认知。坚持将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公共艺术教育的范畴,力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所突破、有所收获。通过开设专门课程、组织相关活动等渠道,有意识地发掘大学生的创造潜能。
(3)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效融合社会服务。与国内兄弟院校和省市博物院、文化馆、官方或民间展演团体及设计公司等进行合作,一起承办或联办相关艺术文化活动。除在校的艺术类大学生及非艺术类的在校大学师生外,主要面向广大工农兵群众。其中,包括城市街道社区市民、政府工作人员和大型公司职员,以及驻地解放军、武警战士和广大农村各类劳动群众等。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相关的艺术文化活动报导。其中,包括墙报等书写媒体和报刊杂志印刷媒体、广播电视传统电子媒体以及各类官方网络传媒等进行宣传报道。丰富活动内容,突出活动特色,完善管理机制:在原有活动基础上,继续突出书画艺术及其文化、审美文化及本原文化等的教学、欣赏、创作、设计、展览及参赛等各项活动;同时,加强书画艺术及其文化、设计艺术及其文化、审美文化及本原文化活动中的文化考察和学术讲座、艺术科研力度;此外,适当增设并加强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艺术文化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完备的常效机制,明确管理机构,健全管理体系;明确日常管理工作内容;确立师生结合的日常工作管理机制。形式多样。除基本的教学、欣赏、创作、设计、展览及参赛等方式外,还包括了定期开放日宣传与普及活动、文化考察、举办学术讲座、参与艺术科研项目;此外,在保证安全和满足校内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新增艺术文化下乡等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系列群众性的艺术文化竞赛或群众性的艺术文化表演及相关的艺术文化论坛活动。
总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来进行美术教学改革探索,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逐步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的艺术爱好者、收藏者和经营管理者。对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都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如何提高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效果、指导当前的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具有实际意义。同时,逐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可持续繁荣发展。
作者:刘瑛 黄意涵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警察学院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舞蹈审美鉴赏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舞蹈作为一种人体艺术,通过动作姿态来展现舞者的内心世界的情绪,展现舞蹈的艺术魅力,观众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美和愉悦。因此,要想更好地欣赏舞蹈,就必须更深入了解舞蹈艺术,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舞蹈;认识;发展;审美;时间性;空间性
一、对舞蹈艺术的认识
舞蹈虽然与其他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舞蹈是采用直接的、有生命的人体动作,作为构成形式美的手段。此外,舞蹈还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同时存在的造型动作艺术。它是通过时间的沉淀积累和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包含舞蹈语言、音乐、表情和构图等多种要素,主要表达人类内心的一种思想感情。舞蹈可分为“艺术舞蹈”和“生活舞蹈”。艺术舞蹈是由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选择题材,具有鲜明的主体、具体的内容、完整的形式,最后塑造艺术形象,由专业的舞蹈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让观众们欣赏。艺术舞蹈高度提炼了舞蹈的语言跟技巧,着重刻画人们内心的活动与变化,反映真实情感。而生活舞蹈多指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直接联系的,如民族舞蹈、健美舞蹈、社交舞蹈等,这些舞蹈表现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
总之,舞蹈就是运用表演手段,通过节奏、韵律展现优美的形体动作,即是通过不断提炼、改善和美化了的动作来抒发人们内心情感、反映生活的艺术。
二、舞蹈发展进程中的时间性
舞蹈的发展是依附在社会发展上的,所以舞蹈具有鲜明的时间性,留有时代的烙印。舞蹈成为人们质朴的生活方式和感知世界的手段,其中我国的舞蹈是从夏商时期进入到表演领域中的,在夏商时期才开始有专业的舞者出现。据悉,夏桀时期的舞者已经有了独特的舞蹈审美标准。商代在当时是一个崇尚巫师、神权盛极的朝代,因为巫师可以通过占卜来向人们传达神的旨意。要想当巫师就必须先学会巫舞,在巫师的祭祀中有“巫舞”和“傩舞”两种舞蹈形式,其中傩舞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抗衡精神,且受到日本和朝鲜等地的影响,流传了几千年一直到今天。在宋朝的时候,傩舞与戏曲相结合,发展成“傩戏”。从此,傩戏在亚洲引起重视,也受到其他地区的关注。
周代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代表性舞蹈的朝代,汉代是第二个集舞蹈之大成的时代。大唐时期的舞蹈对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唐朝舞蹈在周、汉时期的舞蹈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改进。到了明清时代,由于戏曲的兴起,原来作为独立表演艺术的舞蹈被融入到戏曲中,在舞蹈的发展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并且还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舞蹈训练方式和演绎方式。
整体来看舞蹈艺术的发展史,可以看到过去不同时期的舞蹈形式不仅适应当时的社会风气,还对前朝所流传下来的舞蹈有所保留和创新,使舞蹈艺术的发展达到了更高的境界,这种境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沉积、不断摸索而来的。
三、舞蹈艺术的独特性
舞蹈艺术不单只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活和历史背景。舞蹈学家通过对过去几千年有文字记载舞蹈艺术发展的资料进行研究,从而得知舞蹈艺术经历了各个朝代,有着不同的生活内容和劳动生产方式,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民族舞蹈,它与本民族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生活习俗、民族信仰、生产劳动等诸多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信仰、生活方式和独特的舞蹈形象。这些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是各民族的特色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各民族生活环境不同,造就了舞蹈的题材、风格、式样的多样化,比如汉族的《秧歌》《舞狮》《舞龙》等民间舞蹈。
民族民间舞蹈千百年来就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被不断传承与发展,舞蹈动作也一直根深蒂固在本民族的社会环境中。正是这些不同民族之间的个性差异,才使民族舞蹈具有鲜明的独特性、空间性,我国的舞蹈艺术才一直被传承与发展,一直长盛不衰。
四、舞蹈发展的综合性
舞蹈艺术离不开民族舞蹈的传承、发展以及创新,因为仅靠一种舞蹈或者几种不同风格的舞蹈进行交流,是根本无法达到舞蹈艺术发展的高境界的,只有注重舞蹈的时间性和空间性,舞蹈艺术才有可能达到顶峰。隋唐时期,对外经济贸易发达,国家繁荣昌盛,所以舞蹈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较好发展。唐朝的《柘枝舞》在当时已经有着较高的舞蹈艺术水准。后来,这支舞蹈被传入中原、西域等地,当地人用不同风格演绎了《柘枝舞》,导致其成为了当时最流行的舞蹈。这支舞蹈经历了唐代、宋代。据记载,到了明清时期,还有人在跳舞时穿着《柘枝舞》的表演服装。然而这支舞蹈在长期广泛的流传过程中逐渐发生了改变,原本是一个人的独舞被慢慢演绎成两三个人跳的舞蹈,甚至还把这支舞蹈编排成儿童舞蹈,如今,西安市博物馆内还收藏有汉族儿童和西域人跳《柘枝舞》的画像。
《柘枝舞》在不断地流传,不断地被发展,已经形成了多样的表演形式和不同层次的审美标准。其实,这些都证实了舞蹈艺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当本民族独特的舞蹈流传到另一个民族那里,无论是其舞蹈风格还是舞蹈的演绎方式,都将发生变化,都会随着另一个民族的生活内容和社会环境发生改变,在原有的舞蹈基础上加上自己民族独有的特色,随着时间的流逝,舞蹈的发展,从而达到舞蹈艺术的最高阶段。
我们发现有两条主线一直贯穿在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长河中,一条是通过时间来创新、改善、发展舞蹈;另一条是不同民族的舞蹈相互交融,不同民族的舞蹈有着不同的舞蹈风格,通过改善过的舞蹈作品,可以看出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本民族独有的特点。中国民族舞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艺术底蕴,所以,不断地挖掘、传承,对发展传统舞蹈极其重要。换一个角度讲,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民族性格、文化传统等因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差异,使舞蹈也具备了鲜明的地域特点,随着各个民族之间舞蹈文化的相互融合,舞蹈艺术也迎来了更高水平的发展空间,它会随着各个民族在舞蹈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创新、提高、完善,将舞蹈艺术发挥到极致。
五、提高舞蹈艺术审美鉴赏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联系社会生活,从而领悟舞蹈艺术的美
舞蹈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反映和升华了生活。因此,要想提高自身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能力,就必须深入社会生活、体验社会生活,只有对生活有了感悟,才能够提高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能力,才能够从舞蹈艺术中感悟到它的精神以及追求。另外,舞蹈艺术作为一种“用肢体说话”的高雅艺术,其肢体动作构成了舞蹈语言,美的肢体动作能够形成流畅的、动态的、连贯的美,因此,从舞蹈的肢体动作中也能够感受到舞蹈艺术的美。要想真正理解舞蹈艺术,首先,在欣赏舞蹈动作的时候,需要结合现实生活。舞蹈动作具有丰富的功能,一方面,舞蹈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描绘出人物的形象、情感、性格以及心理活动;另一方面,舞蹈肢体动作还能够表现人物行动的目的。可以说,舞蹈艺术具有再现性的特点,其动作是由生活衍生而来的。其次,要充分了解不同风格的舞蹈动作,深刻了解舞蹈动作的形式美。舞蹈艺术的形式美是通过动作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的舞蹈具有不同的舞蹈造型标准,欣赏者只有充分了解各种风格舞蹈的造型标准,才能够更好地欣赏舞蹈,提高欣赏舞蹈的能力。
(二)要对舞蹈基础知识和舞蹈艺术审美的要求有一定了解
欣赏者一方面要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要求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还要掌握舞蹈最基础的知识,要充分了解现代舞、芭蕾舞、中国传统舞蹈、民族民间舞蹈等舞蹈种类的区别,以及各种舞蹈的背景和所蕴含的文化。另外,还要明白不同风格的舞蹈,其审美要求也不一样。欣赏者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够以专业的眼光去欣赏舞蹈艺术,从舞蹈艺术中获得视觉享受。
(三)反复欣赏优秀的舞蹈作品
欣赏者还可以通过反复欣赏优秀的、经典的舞蹈作品,来提高对舞蹈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因为优秀的、经典的舞蹈作品蕴含了舞蹈艺术的深层境界,能够帮助欣赏者提高自身对舞蹈的审美鉴赏能力。另外,欣赏者要想通过舞蹈艺术的肢体动作以及舞台画面认识舞蹈艺术,进入到舞蹈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首先需要充分认识舞蹈的区位,因为舞蹈区位有强弱之分。其次,欣赏者要对舞蹈移动线有一定的认识。舞蹈移动线是指舞蹈演员的空中路线走向,丰富的舞蹈移动线能够展示舞蹈艺术的整体和谐美。第三,欣赏者要加强对舞蹈图案的认识。因为舞蹈图案是整部舞蹈的结晶,是编舞者为了表现舞蹈主体、烘托舞台的氛围以及渲染舞蹈演员和观众的情感而精心安排的,加强对舞蹈图案的认识,对提高鉴赏舞蹈艺术有一定的帮助。
六、结语
总之,当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舞蹈艺术也提高了审美标准,不仅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舞蹈也在努力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高层次的舞蹈艺术。我们相信,舞蹈艺术将通过形式丰富多样、形象生动等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的生活而发生变化,向高标准的层次发展、提高,并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绚丽多姿的舞蹈将绽放出更加灿烂的艺术光彩。
作者简介:
殷 姿(1989-),女,湖南省衡阳市人,汉族,本科,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舞蹈类。
摘要:珐琅彩瓷器从诞生、发展到渐渐衰落,只有百余年的时间,为清代宫廷垄断,专供皇帝、妃嫔玩赏和宗教、祭祀的供器之用,其制作风格和画意也是完全秉承统治者的旨意,其中不乏皇帝本人的亲自指点,因此更显得弥足珍贵。
关键词:珐琅彩;古月轩;拍卖会;瓷器
珐琅彩瓷器是在康熙皇帝的亲自授意下而创造的新品种,因仿制于铜胎画珐琅器,所以珐琅彩又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在康雍乾三朝,是当时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过去俗称“古月轩”瓷器。早在2005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香港著名古董商翟健民以1.1548亿港元拿下了清朝乾隆皇帝御制的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如图1),在刷新全球清代瓷器最高拍卖价的同时,也打破了亚洲地区单件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价纪录。
此件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属于清代其它彩釉瓷器类,尺寸为16.5 cm,《乾隆年制》蓝料款《佳丽》印《新枝含浅绿 浅萼散轻红》字《翠铺》印。
和绝大多数的珐琅彩绘瓷器一样,此器为乾隆皇帝特别烧制的赏玩器,未见有成对的例子。器形和尺寸一致的珐琅彩花瓶、暂知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品内的清乾隆珐琅彩《福寿万代》图双耳瓶。
清代著名的盛世三朝,康熙的智、雍正的苛、乾隆的倜傥,在历史长卷中挥下绚丽的一笔。这里的传说最多,宝贝最美,世人的至宠――珐琅彩瓷器的故事自此开始。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H。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改定为珐琅,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
早先的珐琅器一般有金胎、铜胎、瓷胎、玻璃胎、紫砂胎等,其中铜胎珐琅因为铜料与表面珐琅容易结合,且铜料价格相对容易接受,因此铜胎珐琅最为广泛。
瓷胎珐琅(即珐琅彩瓷),顾名思义,是在瓷胎上绘制的画珐琅。它是瓷器与画珐琅制作工艺的完美结合,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
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虽然它出身自景德镇,但是由于彩绘及烧成工艺均在宫内进行,故不属于景德镇窑的制品。
珐琅彩瓷器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个品种是宜兴紫砂陶胎外绘珐琅料彩,这也是难得一见的。珐琅彩瓷器在胎质的制作方面是非常讲究的。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康熙的珐琅彩瓷大多作规矩写生的西番莲和缠枝牡丹,有花无鸟,显得单调。而雍正以花卉图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雍正时这些题诗的书法极佳,并于题诗的引首、句后配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与画面及题诗内容相配合,如画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画山水的用“山高”、“水长”章;画梅花的用“先春章等。著名收藏家张宗宪先生收藏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此碗珐琅彩绘杏林春燕图,弱柳扶风,杏花盛开,双燕飞翔其间,一侧行楷御题诗:“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造型秀美,白釉温润,底为双方框“乾隆年制”蓝料款。工艺精湛,为乾隆珐琅彩杰作。题诗及印章是鉴别时的一个重要依据,当引起重视。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我们知道在乾隆时期出现了很多极其优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
虽然珐琅彩瓷器的发展结束在乾隆年代,但它的故事延续着。出现在世人面前的诱惑――罕见如斯的诗、书、画、印相结合的一件完美之作,携其不容置疑的皇室气派浮出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