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传统艺术论文

传统艺术论文

时间:2022-03-19 11:40: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传统艺术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传统艺术论文

传统艺术论文: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植入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传承;创新;服装设计;植入

论文摘要:中国服饰艺术能够在世界时尚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树立本民族品牌,离不开中国历史大背景。“民族的就是国际的”,没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服装是没有根的服装。中国传统艺术成为了服装设计中需要不断注入的既古老又新鲜的灵感血液。如何认识这一点,并准确的将博大的传统艺术精髓植入到现代服饰中。并有效结合成为整体,是我们将要研究的课题和任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被忽略的传统民族艺术也逐渐成为艺术工作者表现形式的主流。对于服装设计教育来说,从上世纪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国际的’旧号,也从未像今天这般为我们所感同身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如何将传统民族艺术更好地融人服装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去,也成为高等院校进行服装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将传统民族艺术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积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是服装设计从业者应认真对待的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源流追溯起来是一部涣涣长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衣冠中华”谱写了绚烂的服饰宝典。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教学与创作中,民族化与时代化之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间,它们枝蔓缠绕的关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时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无论在哪种文化之中,时代感的强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标志,服饰文化也不能例外。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民族艺术植人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以民族传统为基础,面向时代,以现代服饰设计为目的,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传统艺术的发掘与借鉴,力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共同构建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成就,也有着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用批判的态度进行选择,有机把握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利”与“弊”,以便于汲取并传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今天,许多传统艺术面临湮灭的尴尬,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甚至失传。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继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民族艺术的挽救,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像我国古代的绎丝工艺,由于其工艺精繁、对工人素质要求高,时间花费多,见效慢,其有些技艺在建国后慢慢消失,不过,这种技艺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现在的日本仍保留着从隋唐时期传人的“本绎丝”及“引金箔腰带”技艺。今天,这项在中国失传的技艺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辗转回到中国。这不由得我们不警醒—不要让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在我们手中。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们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植人服装设计教育中,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它们应成为互为包容、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对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传统艺术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嫁接与借鉴。摒弃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肤浅模仿,注重挖掘传统艺术精髓中认识传统艺术的文化土壤及历史属性,学会在服装设计的学习中把握和体现传统艺术的文化脉络。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界,中坚设计力量对此有了很深的体会,并将传统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融人作为开启世界时尚大门的金匙。

其次要重视地域文化,促进服装创新。纵观服装的历史发展,也是一部时代变迁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文明发展的脚步,同时反映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准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由于自然条件(种族、地理、气候)、精神状态(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服装文化。其服装以外的艺术形势也强烈的表现出这一特征。

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人形式很多,我们简单总结如下:

1.意境植人方式

我国传统民族艺术讲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满的内容居多,往往通过图案及图案的形式来完成。这是我们祖先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完美的将吉祥与图案结合在了一起,代表着传统的民俗民情。

吉祥图案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内涵与意义,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乐观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报平安”,“五福(蝠)临门”等等。“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奋进、勇敢、尊贵与威武。这些吉祥图案以其寓意被用于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不论是雕刻还是瓷器装饰,不论是剪纸还是染织,千百年来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成为了设计师们表现的法宝之一,新锐设计师祁刚为影星高圆圆精心设计的“喜上眉梢”惊艳戛纳,以民族传统吉祥图案传递着特有的中国文化。

2.图案植人方式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文化从开始就认识并强调纹饰的作用。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变幻无穷、风格各异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经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中,将具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图案与现代服装相结合,成为设计师们常用的设计手段,传统图案在服饰中的巧妙植人,成为时尚与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传统图案在植人服装设计中时,要注重图案与服装结合的形式美感,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与材料以及工艺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传统图案与服装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对服装文化内涵的诊释。

在具体的图案植人时,首先要考虑到地域性、时代性,才能在选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把握上做到严谨、准确,有特色;其次要考虑到传统图案的创新,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试验性创作,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创新灵感,给古老的艺术注人新的生命与活力。

3.色彩的植人形式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确立了自己的色彩结构。形成了属于中国人特有的色彩喜好。在传统艺术中,像“青花瓷”、“唐三彩”等以色彩命名的艺术形式比比皆是。传统镀金工艺中的“婆金”、“描金”,妇女妆容中的“花黄”,纺织工艺中的“撒花”等在引发后人无限遐想的同时,也为我们揭示古人对色彩的种种喜好,甚至今天国际上以“中国红”这一对红色的命名来显示中国人对这以色彩的偏爱。

三、结语

中国传统艺术植人服装设计的形式还有很多种,这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总结、体会。曾经我们的设计师在国际上茫然得像个孩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中国服装设计从起步发展到今天,在经历过模仿甚至抄袭后,开始了创新,民族的面孔重新回到世界的面前,将中国现代服饰艺术带向国际。他们立足民族特色,汲取传统艺术精髓,让中国服饰艺术重新焕发了新姿。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也将致力于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为服饰文化教育的发展不断努力。

传统艺术论文: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由于市场经济的需要,人类社会对艺术设计的需求无论是在范围还是在内容上都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多。尤其在目前的中国,随着国门开放的那一刻起,设计的需求就在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中逐渐扩大,相关行业的从业也在不断增多,但真正的精品设计却实在贫乏。我们应该勇于面对现实而思考如何走我国艺术设计的创新之路,而不应再继续迷失下去了。而笔者认为在目前我们应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吸取有用的元素将其融入我们的作品中,这是目前提升我国艺术设计层次的一条便捷之路。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文化应用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在近200多年以来在文化艺术方面几乎停滞不前以至于与整个时代有很大的差距。而由于近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方面的需求却是空前的。在我们设计发展的初期只能是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这是发展的必然阶段。

在当代社会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科技水平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而中国作为一个自强不息的大国在各个方面都不甘落后于人,在艺术设计领域尤其需要新的创新和突破,这不仅仅是民族自尊心的作用,最重要的还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不是落后和过时,它像流水一样,是民族自身演变的过程。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同样她的传统文化也是最复杂和深厚的。地域的广博造成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悠久的历史又促成了其文化的兼容性。这些纷繁、复杂、厚重的传统文化才是我国艺术设计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目前很多文艺工作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反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造成中国目前现状(主要指对目前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不满意)的主要罪魁祸首就是“儒家”思想,认为正是其造就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和“羊”的精神。这一观点在去年最流行的小说《狼图腾》中得到了较完整的阐述和论证。我完全赞同他们的观点,5000年的封建文化曾使中国在300多年前就站在世界之巅(中国在乾隆年间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整个生产总值的一半还多)。但又恰恰是这种最为完善统治制度阻碍了中国近代的发展。但我们同样应该认识到“农耕文化”被“狼文化”取代,“野蛮人”打败“文明人”其实不仅仅在中国历史上是定理,而应该说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在全世界的人类历史上都是这样: “希腊人”赶走“爱琴海人”(特洛伊被希腊人摧毁);“罗马人”取代“希腊人”,“英国人”打败了“西班牙人”,而最终“日不落帝国”的霸权又拱手让给“山姆大叔”,历史从来都是这样,但是谁又能说希腊文明应该抛弃呢?“罗马神话”恰恰是全面抄袭了“希腊神话”,就象“宙斯”和“朱庇特”的关系。就是现在谁会认为英国人在文化艺术上的成就逊于美利坚国。“胜则为王败则寇”仅仅是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而艺术上却恰恰相反。如果将成吉思汗与赵佶在艺术领域上的成就进行比较,宋徽宗虽是亡国之君但其在书画方面的造诣是一代天骄骑着“汗血宝马”都追不上的。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就象殖民地文化的最大好处是当地人的外语(入侵民族的语言)基础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样,中国长期的腐化和奢靡的封建社会生活习气恰恰成了滋生民族传统文化的温床。可以概括的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其涉及面十分广博,艺术设计工作者应从中吸取相应的文化元素将之融汇贯通加以利用,其实“古为今用”在当今中国艺术设计领域里比“洋为中用”还管用。

二、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直接应用---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载体,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慎重的选取相应的图案或符号,发挥其原有的图形信息。但这种直接使用在使用时应注意使用环境和材质。这种使用实际上最为简单和实用,初学者往往愿意使用但一定要注意在组合上不能是简单的堆砌,而要注意其融合。否则直接罗列和附着会给人一种突兀或牵强附会之感。这方面的成功作品中以大连金石滩的“万福鼎”最为典型。该鼎高5.6米(代表中华56个民族),宽4.8米(代表四面八方),其四面由8888个小福字组成。寓意深远的数字构成与应运而生的吉祥个数,囊括了其能够祈福呈祥的所有含义。

扩展使用---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传其“神”,其实这是一种转化。这需要设计者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和很高的艺术修养。例如中国书法的精髓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最为广泛,汉字书法的构成不外乎章法、线条和结构,同样好的景观作品不外乎追求自然、和谐和超凡脱俗,其布局的合理与正确是最重要的,这一点设计者可以吸取书法中布局的特点,但其各部分组成和功能模块的架构也是相当的重要,好的作品“随形就势”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尽量减少人工的斧琢痕迹是优秀设计师的追求。让人们在隐藏的技巧中看出艺术的智慧来,这才是最为出色的作品。

将传统文化中所传达的民族特征、理念与现代设计结合为可视的形态呈现出来,即抽象的继承。这种运用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在建筑设计中采用“易经、风水”(有人说是迷信)的理论。建筑风水学的核心就是天地人合一,即人与自然融合,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排斥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注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并指导人们的建筑选址乃至营建,其人与自然环境间和谐思想,这也是现代生态建筑学或“环境友好”建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城市中的90%以上的建筑(高楼大厦)实际上都是过渡产品,公寓楼(水泥楼房)本身的出现就是欧洲国家为解决部分贫困民的居住问题而造出的产品,楼房的弊端在发达国家已经产生,因此英、法等国都已经采取相应行动,恢复庭院式居住方式。目前大部分中国设计者仅将目光注意在建筑新材料在其作品中的应用,简单的变形和多变的色彩就被认为是优秀设计,真是可笑。笔者认为中国设计者在这方面还有许多路要走,这与当前中国的整体国情有很大关系。什么时候建筑方面的最高奖由“鲁班奖”变成了“创意奖”,那么中国在建筑方面的设计可能才会真正得到体现。目前最好的相关作品只能推荐大家看看潘石屹自己的别墅(时尚杂志中有介绍),真正的好作品是和谐与自然,大气却不失精致,通透却不空落。其所有的布置和装饰都是隐合中国的易经之道。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广泛,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其特有的元素也是多元化的。现代的艺术设计种类也很多,涉及到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在这里我们不可能将传统文化元素在所有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一一列举出来,以上的论述仅仅是一小部分。但我们应该知道当一个设计师丧失了其民族特性时,她不可能在国际设计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凸现她的本土性和个性化特色才能继续发展。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很好的融入在现代的艺术设计中,中国的设计者如果能很好的运用其相应的元素,并给予一定的创新应用,则可以在其各自的领域中取得新的突破,使中国的设计者能够在国际设计领域中占领一席之地。

传统艺术论文:论波普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影响

1、波普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差异和影响视角

波普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之间影响力有着明显的差异,事实上这种影响力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是有紧切关联的。西方的文化发展脉络一直兼承着确立颠覆的方式交替进行的。从古西腊、古罗马时期的人性极度释放,其艺术样式均呈现出歌颂人体的美感,人情的真情态为视角,哲学家的思维亦是围绕人是什么,从何而来之类的话题展示,一直发展至这种生存环境破灭,宗教便开始占据主流,人物开始忏悔放纵的罪恶,艺术理所当然的成为人们罪恶心灵慰籍的宗教语境,到宗教禁锢人性到达最高的临界点时,文艺复兴之类的反宗教现象又主导文化艺术发展的话语权……波普艺术的产生亦是人们经历苦难的全人类战争的情形后产生的对苦难恐惧压抑太久后的精神放纵,可以说是人们对工业文明诞生的比冷兵器杀伤力太千万倍的热兵器的排斥,亦可以说是对生命个体在战争中形同草介的消极放纵。总而言之,西方的文化发展脉络是代表时代特征的鲜活血液。波普艺术好或坏的评价暂且不说,但至少无人可以置疑其时代与社会性,它是时代特征的真实记录,安迪沃霍尔等杰出的艺术家之所以成为流行艺术的代名词与其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典型提炼是密切相连的。而东方的传统文化艺术发展却与内陆文明的共识主流相关联。

内陆文明繁衔所倚仗的往往是大江大河,江河能孕养人类,亦可以毁灭生灵,所以人们往往在治理水患的过程中形成文化主识,凝聚统一的力量,久而久之,国家意志便成为话语权的核心,与国家意志相呼应的文化主体便成为哲学、艺术等文化外化形式的色彩特征。儒家思想主导国家意志的历史由来已久,亦经久不衰,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发展四步曲产生了诸如类假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哲学思想,所以,艺术的发展角度亦形成了技法的把玩到意境的提升再转入逸品要求的不食人间烟火的飘逸无为,虚融淡泊,其终极目标是追求个人修为的超凡入圣,进入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从上述的述论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西方艺术侧重对社会现象的记录和批评,而中国艺术特别是传统艺术则偏向于个人精神的内省和升华。

社会发展直至今天,地球村和地域文化特征被高速传播的信息所淡化,我们已无法再回归到传统的天圆地方的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无为心境中,同时完全照搬西方的文化艺术样式,并传统而不顾亦是焚琴煮鹤大煞风境的做法,至少传统的可圈可点之处是我们的艺术样式富有地域色彩的必要手段。所以中为体西为用,内外兼修的新文化运动的前辈先驱的提出的观点可以为我们的当代艺术提供一条学习舶来文明同时传承传统文明的途径。

2、中体西用、内外兼修的中国当代艺术思维方式

艺术性的主要表现是技巧所形成的美感的完美体现。所有的艺术创作都不可能脱离技巧。纸本创作,架上绘画创作,中国传统画论中技巧的高度锤炼和指导都是十分有用的。而且画论中相对玄奥的意境,个人精神内涵的修养可以很好的让我们有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相对平和的心态,以旁观者的心态来思考和社会现象,使艺术创作更具思维深度。同时这种自省式的修养也能够更好的学习技巧,反作用于画面东方审美情趣的表达。这种内省便是“本体”。对波普艺术的借鉴和学习可以是其影响力背后对社会事件的精确把握和深入解析。而不是照抄安迪?沃霍尔的马蒂莲?梦露来一个的组合。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在这种情形下作用非凡,能影响观者的作品往往是其身边的,时代环境中的物象,用生活中的事物来进行创作,无论是变形金刚,还是魔兽世界,只要能很好的融入创作中都是可行的,这些物象并不意味浅薄。这便是笔者认为的“西为用”。

以东方传统艺术的技巧和思维情趣为本体,以影响空前的波普艺术对时代特征成功把握为用,进而内外兼修于当代艺术创作至少比完全照搬传统,用油画颜色画山水画,抑或完全西化一眼就能看出师出哪位大师门下之类的哗众取宠的方式来得要稳妥得多。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这种选择方式或许算得上中庸之道。

传统艺术论文:传统美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应用

一、现代艺术设计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艺术设计早已脱离了物品形式,成为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象征,反映了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美学风格。现代艺术设计作为美学和文化的综合表达形式,它已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各个领域,所以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认识我们应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现代艺术设计作为表达社会意识的一种艺术形式,能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容易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且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基本都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会影响现代艺术设计的对象,还会拓宽艺术设计的方式和构图思维。

二、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

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文化内涵、强烈的对比色、素材选取、表达形式等。强烈的对比色是民间美术最大的特征,鲜明的色彩对比使得民间美术极具艺术感染力,其独特的视觉效果更使它成为了现代艺术设计师的最爱;文化内涵也是民间美术较为显着的一个特征,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期盼。由于民间美术在表达形式上极具美学特征,这种特征可以将设计转换成一种语言,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不仅增加了现代艺术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剔除了民间美术中的粗俗部分,使民间美术在提炼之后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美感,为现代艺术设计开拓了一片全新的领域。

(一)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泉

在大多数艺术家和文学家的眼中,最好的艺术素材往往来源于人们的生活。生活作为艺术的一部分,经艺术家的提炼和润色后会充满文艺气息。民间美术来源于民族文化,它是承载民间文化的载体,作为艺术设计的源头,它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即物质和精神。物质是人们的生活基础,也是民间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精神文明则反映了当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从艺术表达形式的角度分析,民间美术是艺术设计的源头和潮流,民间美术可以让现代艺术设计满足人们在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等心理方面的需求。从古至今不论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有不同的艺术设计,而每个地方的艺术设计又因风土人情、经济水平等因素得到了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向的发展,由此可见,艺术设计受民间美术的影响非常之大,也可以说艺术设计的内容大多来源于民间美术的民族底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的艺术设计,尽管它在表达形式和设计内容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深,但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其中蕴含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论是高科技产品、工艺品还是包装纸,大大小小的艺术设计中都散发着浓郁的本土气息,这就是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体现。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丰富的民间美术作品是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重要源头,设计者应当通过吸取民间美术中的精髓部分,设计出属于自己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在促进艺术设计发展的同时,传承我国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

(二)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共通的文化内涵

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在色彩的运用、人文精神的体现和图式造型的设计上都存在共同之处,相同的文化内涵促进了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民间美术在创造过程中始终以人生理想、原始信仰和生命价值为创作主题,而民间美术作为承载人们生活情感的载体,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美好的愿望。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电子产品也在网络上普及开来,艺术设计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也开始脱离了原来的属性被赋予现代气息,作为一种物质产品迅速充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相对于民间美术而言,现代艺术设计对人文精神更为忽视,因而呼吁人文精神的回归就成了现代艺术设计的主要目标。随着民间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广泛运用,现代艺术设计在时间和空间观念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民间美术蕴含的人文精神则是现代艺术设计需要吸收的精华;其次民间美术的设计主题可以激发现代艺术设计的选材灵感,通过分析民间美术作品主题就能发现,几乎所有的作品内容都取自当地的物质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使得民间美术呈现出多彩的形态,随处可见的创作材料和普通的创作工具使得民间美术具备非常浓郁的生活气息。而现代艺术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审美需求,所以生活气息对现代艺术设计尤为重要。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有利于增加现代艺术设计质朴简洁的艺术感染力,人文精神的借鉴不仅拓宽了现代艺术设计的选材范围,还发扬了朴素的自然观,从而达到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文化内涵共通的目的。

(三)民间美术拓展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创造力

通过分析现代艺术设计作品就能发现,民间美术作品对其影响是多方面、多角度的,首先民间美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源源不断的灵感源头,独特的创作视角和设计方式为现代艺术设计拓展了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陕西着名的民间剪纸为例,民间剪纸大多由民间艺人创作,尽管他们能将剪纸创作得栩栩如生,但并不是所有的创作对象他们都见过,所以在创作过程中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对剪纸进行巧妙的构图,从而创造出生动的剪纸形象。由此可见,民间美术在创作和表达上大多是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自身想要表达的情感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将民间美术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不仅能培养艺术设计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培养他们发现寻找素材规律的能力,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表现事物,从而达到发散思维提高创造能力的目的。民间美术的创造性思维不仅体现在想象和选材等方面,构图技巧和设计内涵都是凸显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体现,因而我们应加强民间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拓展现代艺术设计的创造力。

(四)现代艺术设计对民间美术的借鉴和应用

随着各类现代艺术设计活动的开展,我国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走上了国际道路。经过仔细研究,我们发现这部分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立足本土,借助传统文化来丰富艺术作品的内涵,尤其是现代艺术设计对民间美术和传统艺术的借鉴尤为明显。尽管现代艺术的设计元素在不断创新,设计风格也随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在不断转变,但民间美术的精髓在现代艺术设计的作品中始终得以保留,如字体设计、海报设计和包装设计,这类艺术设计都是在原有民间美术理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使之被赋予新的含义。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艺术设计作品当属奥运火炬,祥云图案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在民间美术和传统文化中都具有深刻的内涵,而设计师在对其翻新后使之成为一件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艺术设计作品,在向世界人民展示我国民族风格当代性的同时,为现代艺术设计拓展了一片全新的领域。

三、总结

随着现代艺术设计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民间美术似乎也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尽管二者在审美和功能上各有千秋,但这并不会促使两者出现在对立面上,民间美术具备的精神内涵是现代艺术设计需要学习的,而现代艺术设计所具备的经济性和高科技性也是民间美术所缺乏的,因而二者存在互补优势。现代艺术设计作为一种集美观、功能、经济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它既能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求,也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民间美术的实用性、生活性和民族性为现代艺术设计开拓了一片全新的创作领域,二者的融合在促进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同时传承了中国民族文化,使得中国民间美术得以长久流传。

传统艺术论文:浅论民间传统艺术之剪纸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顾名思义举凡在民间形成、发展并广为流传的各种通俗的传统艺术以及具有民间色彩的技术与艺能都称之为“民间艺术”:例如传统工艺、雕塑、剪刻……等等,都属于民间艺术。而剪纸则是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

一、剪纸的起源

据考证,从商代开始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后来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为现在的剪纸艺术。而现代,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人们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而传统艺术进课堂时,更成为连小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并制作的一门学科。

二、剪纸的制作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剪纸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各地广为流传,其中又以蔚县剪纸最为着名。蔚县剪纸,有悠久的历史。蔚县剪纸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三分刀工七分染”上。刻制时以阴刻为主,兼有阳刻或阴阳结合的方法,使得作品玲珑剔透,层次分明。而我们在教学生制作的时候,则从最简单的“折”、“剪”教起,让孩子们体会制作的乐趣。

三、剪纸的作用

剪纸有很高的装饰装饰作用,可点缀墙壁、门窗、镜子、灯笼等,也可以装饰在包装盒上,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因为剪纸具有它独特的吉祥寓意,人们利用莲花和鱼的谐音剪刻“连年有鱼”,用松树和鹤来剪刻“松鹤延年”,在逢年过节或喜庆典礼的时候,也常常用来装饰在房间或是客厅里,来打扮节日喜庆的气氛。因为它们有很朴实的品质,贴近生活。所以每一件都可以称之为精微的艺术品。他们产生、流传、发展是民族色彩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把对于生活中的朴实明朗、火热向上的态度利用艺术的形式很自然的表达出来,记录着人们内心最纯正的、最真挚的、最善良的、最直率的、最热情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人们在通俗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来的一种具有十足韵味的艺术形式,虽没有非常拘谨的框架结构,却是流传最为广泛和突出的艺术类别,是最自然和纯粹的艺术语言。是民族历年发展的、创造的、各类特色艺术文化的集合,是大众智慧的杰作,是值得我们去深究和发扬,去传承去挖掘的重要载体,从剪纸艺术中我体会到了“物以致用”“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的魅力,它必然会在民间绽开最美的艺术之花。

传统艺术论文:浅析现代标志设计教学与传统图形艺术的结合

标志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大众传播符号,它以精练的形象表达一定的涵义,并借助人们的符号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传达特定的信息。标志传达信息的功能很强,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超过语言文字,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现代标志设计也就成为各设计院校或设计系所设立的一门重要设计课程。

以笔者从事设计教学的经验来看,在“现代标志设计”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师由于受到西方设计思潮的强烈影响,所以他们在指导学生进行标志设计时,往往习惯首先从源于包豪斯基础教育体系的构成学出发,让学生去尝试作各种各样点、线、面、体的分割与组合,并且在设计完成的最后也大多只是强调标志的形式感和现代性。这样一种忽略了传统图形艺术的教学,导致学生在处理标志造形时也只是狭隘地从简化的字母、字体以及现代抽象形的角度来着手进行设计,这样设计的标志虽然现代感、信息感、商业感会比较强,但多了也就让人感觉缺乏中国的文化韵味和民族根基。因此,针对这一弊端,笔者想就“现代标志设计教学与我国传统图形艺术的结合”这一问题略陈己见,以期共同探讨。

我国传统图形艺术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先民就开始使用图形来传达思想与沟通感情,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石刻等等这一些不仅记载下了先民对自然的理解与期盼,同时也成为了人类最早的图形艺术。中国的图形艺术不仅起源早,而且不断得到发展,虽然时快时慢,但从未中断,如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图形;春秋战国时期的蝌蚪文、梅花篆;汉代漆器上的凤形、唐代的宝相花纹以及后来出现的金文形态等。中国传统图形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们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中,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些图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沉淀、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体系,这一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同时也体现出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艺术精神。

将传统图形艺术结合到现代标志的设计教学中,这是引导学生设计出具有主张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现代标志的关键。但这样的一种结合,并不是指让学生对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而是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图形,让传统图形成为他们进行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从而设计出焕有生命力的中国型现代标志。而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标志设计的结合,笔者认为可以分别从传统图形的“形”、“意”、“势”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与沿用:

一、“形” 的提取与衍生

“形”一般指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物象外形与结构。中国传统图形是植根于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的,他们与现代图形的造型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中国传统图形主要注重的是实形(或称为正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在组构时多遵循求整、求对称均齐的骨式。如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中国最原始、最基本的吉祥图形“太极纹”;由两个娃娃的头、身、手、足巧妙连接而形成的上、下、左、右都能看到四个娃娃的“四喜人纹”(图一);由五行、五方观念所形成的九宫格,米字格图形以及由鱼形特征构成其基本笔画的鱼形文字和以车形特征构成其基本笔画的车形文字等。

将传统图形中的“形”运用到现代标志设计的教学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首先学会从传统图形中提取其形的元素,然后再结合构成课程中所学到的一些构成手段,如: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法,将这些提取的形元素再进行新的设计重组,最后再让学生将这种立足在传统图形原形上,而又对原形不断分解、转变和重构的衍生形糅合到标志的设计之中。这样设计出来的标志,不仅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又能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还能充分地表达标志所蕴涵的理念与个性。

将传统图形元素衍生后,再运用到现代的标志设计中,香港的设计大师靳棣强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的“靳棣强设计有限公司”的司标,就是在公司“以人为本”理念的同导下,采用了代表“同心双合,彼此相通”的“方胜”这一传统吉祥图形作为其基本框架。司标原形虽然取至“方胜”,但靳棣强先生敏锐的视觉感受力以及他对传统图形内涵气韵的深刻感悟力,使他没有对原形如实照搬,而是经过了形的提取、衍生和再造,使司标更加具有东方民族个性,也更加适应以后的展开使用,这对于我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成功的启示!因此,陈汉民在评价该司标时说:“我认为靳先生这一设计之所以成功,其一,是民族性和现代感的结合,且自然贴切,无牵强之感;其二,司标注重理念,内含容量大,富有哲理,供人联想;其三,形象可变异性,而且应用很好。当然,这首先是原标的‘功劳’。”

同样,首都精神文明的标志也是将传统图形与现代构成表现技巧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很好范例。首都精神文明标志的基本元素为“天坛祈年殿”和“心”形。“天坛祈年殿”象征首都,“心”形体现精神文明的抽象含义。设计师李林运用现代构成中“图底转换”的手法将二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并在标志的顶部进行了形式美的处理,使“心”形凹处与“天坛祈年殿”顶部接合得自然而流畅,这样不仅使得标志的内涵得到了充分而又直观的表达,并且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表现效果。

二、“意”的沿用与延伸

从古至今,世世代代,人们之所以反反复复地描摹着同一个图形,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形具有多么美好的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传统图形后面,往往蕴藏着更多更深的吉祥意义。外在形态是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方式,是内在涵义的外化和物化,所以最初只是源生于人们对自然和宗教崇拜的传统图形,经过时间的衍变,进而延伸出期盼“生命繁衍昌盛,生活富贵康乐”等许多美好象征意义来。

将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标志设计教学相结合,这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去提炼和创新传统图形的形,同时还要求教师能够带领学生一起去探求和挖掘蕴涵在它们背后的“意”。因为不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的事物都一样的心存向往,这正如司徒虹所说:“中国人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体现,它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包含科学合理部分,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二是它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吉祥幸福的向往。”,所以传统图形

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样也适宜沿用在现代标志的设计之中。

如,中国传统图形——“盘长”,在民间它常结合 “方胜”图案来使用,并以此表达人们四环贯彻、一切通明的美好意愿,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就是采用了源于佛教八宝的“八吉祥”之一“盘长”的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本意来延展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无以穷尽,日久天长的寓意。该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同、处处顺畅之意;而标志中的10个空处则有圆圆满满和十全十美之意。无论从对称讲,还是从偶数说,整个标志都洋溢着古老东方已流传的吉祥之气。

所以,将约定俗成,并已经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成共识的传统图形“意”,沿用到标志所属公司的固有的内涵之中,从而延展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使其更具有文化性与社会性,这也是现代标志设计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靳棣强先生为荣华饼家设计的标志,同样也是沿用传统图形吉祥寓意的一个很好范例。创业于1950年的香港荣华饼家已有50多年的历史,它标志的基本元素是方饼、牡丹花和明月。在标志中,“方饼”这一元素是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牡丹花”与“明月”都是传统图形,并且牡丹花给人雍容华贵的感觉,与明月一起也就有了花好月圆的吉祥意味。荣华二字是书法,这很重要,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中最辉煌的冠冕,它的构成不过是几种简单的墨色线条,然而确实是“造型之造型,抽象之抽象,动静之交汇,时空之凝聚,自我之至深至微的表现。”(李砚祖)。荣华饼家的"荣华"笔画有很多不规则的弧线,但很有特点,象牡丹花的花瓣。牡丹花图案通过修改、强化、重新造型,没有改变。金色的花,蓝色的饼,很中国,很传统,很吉祥,也很现代。

三、 势”的把握与承传

“势”通常指图形所蕴涵的气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态势和气氛,“势”能传达整个图形的精神。在传统图形“势”这一点上,特别要提到的还是中国的国粹——书法。书法是从观察自然界万物姿态而得到启示,匠心结体而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个性与风格,如:大篆粗犷有力,写实豪放;小篆均圆柔婉,结构严谨;隶书端庄古雅;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活泼欢畅,气脉相通;草书飞动流转,风驰电掣。书法不仅有结构,更有笔势。结构仅仅是书法运笔的依据,而书法个性形态的形成还是靠其“笔不到而意到”的笔“势”。

把握与承传传统图形的“势”,并最终将其融合到现代标志的设计之中,是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标志设计结合的一个难点。对于传统图形艺术中“形”与“意”的沿用,学生比较好理解,也比较好掌握,但这种沿用只能说是对传统图形艺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而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是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在研究传统图形时能够摆脱其物化表面而深入到它们精神领域的内部。因为只有在深入领悟了传统图形的艺术精华之后,再在现代西方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是国际的现代标志。

倍受世界瞩目的北京2008申奥标志可以说是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一个经典之作。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籍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Long Island Aquarium是一个现代的水族用品公司,该公司的司标是由香港的设计师蔡永耀为其设计。因为是水族公司,所以标志的基本形便考虑为“鱼”的造型;又因为该企业是香港一家现代型企业,所以设计师便采用了公司名的首写字母“L”。“L”是运用中国书法中草书的技法书写而成,笔势所到之处,加上两点,便成了两条生动活泼,游戏水中的鱼。这样一种设计,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在一起,十分具有代表性。

另外,中国邮政的标志也是很好地运用了传统图形中的“势”。中国邮政的标志,其基本元素是中国古写的“中”字,在此基础上,设计师根据我国古代“鸿雁传书”这一典故,将大雁飞行的动势融入到标志的造型中。该标志以横与直的平行线为主构成,形与势互相结合、归纳变化,表达了服务与千家万户的企业宗旨,以及快捷、准确、安全、无处不达的企业形象。

最后,将现代标志的设计与传统图形艺术相结合,教师还应该告戒学生,应用传统图形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因为:

第一、在传统图形艺术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是好的。因为,中国传统图形艺术萌发于人类童年时期,成长和发展于漫长的封建社会,所以,它有着从封建社会的母胎中带出来的印记。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一些传统图形也存在有迷信、落后的糟粕成分。要将传统图形艺术运用到现代的标志设计之中,就应该要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去伪存真,让其具有民族性、现实性的一面得以弘扬光大。

第二、学生在使用经典的传统图形时如果不求甚解、依样画葫芦,只搬用一点民间或原始符号,就开始进行肤浅的形式美和现代美的组装,那么设计的标志将难免落入俗套。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握好传统图形的精神实质与内涵,并让这样一种文化气韵在他们的设计中自然的流露出来。

转载自:博兴二中艺体部

传统艺术论文:传统戏曲艺术的生存和传播

中国的传统戏曲是世界范围内完整保存下来的三大戏剧文化体系之一,它是包含着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杂技、武术、表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在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和乡村社会格局中,传统戏曲所积淀的是一种带有地域色彩的整体文化精神。保留了传统戏曲程式精髓、文化内涵、思想意韵,得到观众普遍认可,并在时间或空间上广为流传的改编、新编、移植的剧种、剧目亦都属于传统戏曲的范畴。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过程,也是传统戏曲艺术传播的过程。本文所谓的传播,是指广义上的传统戏曲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内涵的扩张,在开放的艺术交流、艺术借鉴、受众参与的影响下传统戏曲程式形态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市场和科学技术因素在传统戏曲革新中的辅助功能。

一、传统戏曲艺术的历史传承与审美内涵

中国传统戏曲根脉久远、绵延悠长,上下几千年的筋络穿起了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传统戏曲作为浸透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灿烂文化的活化石,给后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空间。传统戏曲自身的发展,经历了生存的坎坷和艺术的蜕变。经过长期的文化积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传统戏曲具备了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的传承、沿革和发展中,传统戏曲一直活跃在文化阵地的最前沿,而且具有强烈鲜明的时代性,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我国的传统戏曲在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中,不断地演化、借鉴、丰满。与诗词、舞蹈、音乐的结合,使传统戏曲自产生之日起便具有多种元素相互交叉协调发展进步的特点,呈现出综合艺术的特质。《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言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这是古人对传统审美的认知,是对综合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初步概述。现代的欧阳予倩则更明确地说:“中国戏是歌(唱工)、舞(身段和武工)、表演(做工)、道白四者同时具备而又结合得很好的特殊的戏剧艺术形式。”[1](P19)

可见,传统戏曲的综合性特征是其审美内涵的首要因素。传统戏曲的综合审美性的表现可概括为角色行当化、内容多元化、表演歌舞化、舞台虚拟化四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全面展示出传统戏曲的魅力。传统戏曲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角色行当化是和异彩纷呈的流派艺术结合在一起的,在传播中迎合了不同审美群体的需求。以京剧为例,行当分四:生、旦、净、丑。在这四大行当中又分为很多细小的行当,如: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老生、小生、武生、铜锤花、架子花、文丑、武丑等。从地域上来讲,有在北京扎根以正统自居的京派和以上海为代表的其他各地京剧艺人的海派之分,京、海两派各有千秋、人材辈出。北方出现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和“四大须生”等;南方则出现了“麒麟童”、“盖叫天”等表演艺术家,随着时代的发展,京派和海派的各自特色已经出现了多方面的融合,在丰富了京剧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也使京剧的发展更具潜力。京剧的流派之多、之全、之广,可谓异彩纷呈、繁花似锦,而其它地方剧种亦有类似的情况,在这里不多赘述。传统戏曲在内容表现上多种多样,人伦道德和历史文化知识教育是其中重要一环。在忠、孝、仁、义、礼、智、信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体系下,关于“忠孝节义悌”的各类传统戏曲剧目数不胜数,核心的儒家文化内涵在传统戏曲的传播过程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形成了高度统一的价值观。观众通过看戏加深了对礼义廉耻、忠孝节义的理解和接受,学会了为人处事的道理,一定程度上传统戏曲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反过来这种文化接受氛围的形成和审美模式的出现,使传统戏曲可以在一定的规律之下不断发展、创新,不因改朝换代或突发的历史事件而消亡,进而能趋利避害,发挥宣教的特长,成为统治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欣然接受的文化形态。

在表演上,传统戏曲的伴奏和唱词基本上保持着对应的关系,因为戏文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诗歌的韵律特点,一般的情况下比较规整,不但体现内容美,也能体现节奏美。但同时板腔体的多种体式,有时又不是词曲一一对应的,比如有时紧拉慢唱、字稀腔长,有时反之,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例如《玉堂春》(《三堂会审》一折)中,西皮慢板“鸨儿买奴七岁整”,字疏腔密,一方面唱出苏三此时诉说的悲凉的心情,一方面表现京剧的音乐伴奏的节奏美。接下来的流水“那一日梳妆来照镜”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美在其中。不同的板式有不同的伴奏与戏文的方式,通过长时间的审美传播,这种标准已经被人们接受,并成为约定俗成的评判标准。其实就音律来讲,因为其集成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精髓,并融入了传统民歌和曲艺,增加了其表现方式的多样性,也拓展了传统戏曲艺术表现的音乐空间。传统戏曲的念白,虽然有时是无伴奏的,但也体现着音乐内在的美。原则上有以下的对应关系:伴奏音符的多少、音阶的高低和唱词字数的多少、字音的高低相对应;伴奏拍式的长短、拍数的多少和句法的长短、句数的多少相对应。唱词内在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内在固定的,这样即使在念白时无伴奏,观众在欣赏时还是可以体悟到音乐的节奏美。把无形的音乐融入到欣赏中去,在欣赏的同时也是观众对传统戏曲审美的认知过程。即使观众不明白其中的理论关系,仍可以感悟到其中的美,这便是传统戏曲深刻审美的映照。

传统戏曲艺术是对生活的浓缩反映。就像摄影的布光、绘画的构图、音乐的旋律、舞蹈的步伐、电影的蒙太奇一样,传统戏曲艺术用高度精炼、集中、诗化的歌、舞、念白、人物动作等手段表现生活。传统戏曲的伴奏乐器是中国民乐中使用的乐器,传统戏曲的语言共通着诗词歌赋规范,传统戏曲的精神内核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对传统戏曲的历史性的梳理,审美内涵的把握,自身综合特点的认知,可以发现传统戏曲的生存动力是强大的,而且完全具备继续发展繁荣下去的潜质。要发扬光大传统戏曲,我们要做的是去发掘传统戏曲的美,传播传统戏曲的继承精神,巩固固有的体系程式,改善其不足,从内核上保持其审美特性。

二、传统戏曲艺术的生存和传播

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它广泛地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精髓,从民间艺术中获取给养,在成长中吸收了剪纸、皮影、面塑等民俗艺术的造型、色彩、制式等元素;又从民间口头文学、曲艺和地域文化中借鉴优秀历史故事和传说来丰富自己的剧目。在发展过程中,戏曲又与多元的民间文化相结合,借助民间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同时,观众的参与和培养,发展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是传统戏曲传播重要的保证,是传统戏曲生命的不竭动力。康熙年间有北方民谣说:“山东六府半边天,比不上四川半个川。都说天津人烟密,比不上武强一南关。每天唱上千台戏,找不到戏台在哪边。”其中“千台戏”指的就是戏曲年画。年画艺人受到传统戏曲文化的影响,把自己亲身所感受到的戏曲故事、戏曲舞台、戏曲人物,塑造在他们的木版年画作品的创作中,使传统戏曲舞台上的形象得以长留在人们的心中,使戏曲艺术的传播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得以实现。戏曲年画以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成就最高。桃花坞戏曲年画内容以徽戏为主;杨柳青戏曲年画的内容前期为昆曲、京腔剧种的演出剧目,如《盗仙草》、《辛安驿》等,后期大多反映的是梆子和皮黄戏的内容。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桃花坞后期戏曲年画面向看戏较少的农村购买者,随时需用文字对画面进行解说;而杨柳青戏曲年画在极其熟悉戏剧情节的京、津民众面前,常常省略这些。这正是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使用不同形式和程度的传播方式方法,追求不同的传播效果典型实例。戏曲界有句老话:“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传 统戏曲始终把三国故事当作重要的题材来源,不同的剧种,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三国戏曲作品。《三国演义》的绝大部分情节都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得以再现。《群英会》是其中最为精彩生动的篇章,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赴东吴与周瑜共同筹划联合抗击曹操大计,二人相互斗智,其中包括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苦肉计、打黄盖等情节。20世纪60年代,北京电影制片厂把京剧《群英会》拍摄成彩色影片,遂成为千古绝唱的艺术经典。选取《群英会》进行拍摄,一方面是烽火连天的战场、数十万人的拼杀、犬牙交错的矛盾冲突,刘备、曹操、诸葛亮、周瑜等一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行当、唱段丰富齐全,能全面展示京剧的水准;另一方面,北京京剧院云集了谭富英、马连良、叶盛兰、袁世海、裘盛戎、萧长华等名角儿,增强了票房的号召力。这样既传播了京剧艺术,又取得了经济上的回报。

传统戏曲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很重要的娱乐活动,逢年过节和喜庆的日子演戏是乡村的传统习惯,各地的民俗庙会和普通的婚丧嫁娶都会有戏曲参与。到农村找观众,参与到民间戏曲的氛围中,为广大农民朋友创作喜爱的作品,为平民百姓服务是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乡村的戏曲是淳朴的、善良的、世俗的,寻找民间传统戏曲艺术形式走出农村走进城市,是扩大民间戏曲市场的必要实践,需要自身的探索。例如获得了广泛好评的新编古装传统闽剧《红豆缘》就是根据民间传统戏《城下夫妻》改编再创作的,它定位于戏曲舞台的最原始状态,精神价值和舞台魅力回归于传统戏曲本体,把一个感慨世态炎凉、嫌贫爱富的传统老故事,改编成为一出充满平民生活气息和呼唤人间真情的作品,取得了成功。城市戏曲庙会作为新的戏曲传播形式,也为戏曲的演出和推广增添了别样的韵味,上海嘉定南翔古镇首届南翔戏曲庙会是很好的例子:戏曲庙会上演出了京剧、越剧、沪剧等剧种,邀请名家登台献艺,戏曲票友也得以粉墨登场,一展风采,过足了戏瘾。戏曲庙会的形式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创意,搭建了业余戏曲爱好者登台献艺的平台,吸引了民众的广泛参与,沟通了演员与百姓的情感,传播了传统民族文化,展现了百姓精神生活与节日娱乐的和谐氛围。将来类似的创新肯定会层出不穷,促进民间戏曲和舞台戏曲形式的交流,最终服务于传统戏曲的继承、发展、传播,促成传统戏曲的革新。

没有观众的传统戏曲,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传统戏曲诞生数百年来,经历了迅速扩张和长时期的辉煌,戏曲观众的钟爱、支持和参与在这其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如今传统戏曲进入了相对低潮的阶段,有些剧种和剧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窘境,一些流派正在或多或少地隐退于边缘化的地位,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例如俏丽中带刚劲,大方中见洒脱,豪爽遒健的“尚派”,尚小云先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把武生风格融入旦角大胆创新,在《汉明妃》(《昭君出塞》)、《失子惊疯》等戏中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他为了艺术更是散尽家财创办“荣春社”科班,弟子遍布全国。时过境迁,今天大师博大精深的艺术居然面临失传的窘境。这里面尚先生后来移居西安是一个原因,尚派本来就难学也是一个原因。但根本的原因在于观众,首要层面的因素是尚派在与梅、程、荀的竞演中,忽视观众群的开发,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流派的发展上,慢慢地对尚派缺乏兴趣,对其关注度也随之而降,形成了互动中的恶性循环,观众急剧减少。加之,传统戏曲市场不景气,整体观众数量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状态,各流派面临的生存压力都很大,尚派的处境就更加窘迫。没有观众捧场,就没有了市场,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动力,要振兴尚派首要的就是通过各种渠道拓展观众群;振兴京剧亦是如此。

观众的参与渗透于戏曲的策划、创作、表演等每一个环节,观众从欣赏的角度提出的问题是有独到之处的,可以弥补创作人员和演员的主观创作的不足。现在观众参与的方式虽然较过去有所增多,但是观众的欣赏关注点被其他娱乐形式分化,加之有的戏曲团体和演员本身缺乏交流意识,戏曲观众的真正参与的比重较过去反而少了。振兴传统戏曲必须培养观众,让那些热心观众能广泛参与。巩固中老年人的观众群,重视青少年观众的培养,激发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戏曲的兴趣与情趣,成为在新世纪振兴传统戏曲、培养观众的重点。京剧进入小学课堂是一个培养观众的契机,让孩子们了解京剧艺术,在审美上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与启发,帮助孩子们建立对传统戏曲艺术的认同感。循序渐进、积极引导,观众群一定会慢慢地扩大充实起来。现在举办的各种票友大赛上出现的戏曲小明星,让我们看到了观众回涌的苗头,也看到了传统戏曲振兴的希望。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的先后到来,使传统戏曲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传媒手段的不断更新,技术的不断进步,联系的不断紧密,使得传统戏曲在传播和接受上更加迅速,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整个传播环境促成了传统戏曲新的发展机遇。

传播手段和传播媒介的进步贯穿在人类社会生成发展的进程之中,是人类文化创造和积累的产物,并直接参与到各个时期的文化建设中去,启蒙大众,提高大众的文化水平。特别是传媒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变革,不断地提升和丰富,使受众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就中国传统戏曲而言,传媒的发展有利有弊,总起来说是利大于弊的。随着时展进步,新的科技手段和新的理念让传统戏曲得到了有效传播,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在传统的搭台演出之外,广播、电视、茶楼、网络等传播方式正在成为传统戏曲传播的主要途径。观众在电视前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名家名段,也可以通过网络来欣赏自己喜爱的传统戏曲,戏曲网站、博客、邮件、QQ群等成为广大戏曲爱好者的联系交流渠道。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受众对不同文化的接受能力激增,同时也增加了选择的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与其他流行文化相比,由于网络受众群体的年龄和文化背景的原因,传统戏曲相对处于劣势。这就要求传统戏曲要努力适应网络传播的要求,最终促进传统戏曲的革新。层出不穷的传媒技术的出现,使传统戏曲的传播得到了保障和更加广阔的空间,为民族文化特别是传统戏曲文化的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世界上任何事情只要步入良性循环,就有了生命力,戏曲亦然。要在继承传统与借鉴吸收的前提下不断推陈出新,不断进行新的综合,以达到传统戏曲艺术永葆青春的总体要求。在传统戏曲的不断的继承实践中,各种有利因素集聚形成合力,共同促成自身艺术上和外部环境上的平衡,以达到发展的目的,是保持传统戏曲生命力的关键因素。在保持良性循环的同时,还要加强这种良性循环下的创新发展。

三、传统戏曲艺术的改革和创新

传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从文化保护上看,传统的只能是民族的,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当然只能由中国自己来保护。面对挑战,把艺术、技术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勇于改革创新,突破体制的束缚,解放演员和观众,成为其继承发展的必然的选择。传统戏曲萎靡的根源在于缺乏浓厚的现代意味,在创作上缺乏对现代生活的有力展示和表现,而舞台艺术又没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现代审美特性,所以当今的戏曲作品未能产生出震撼人心的审美效应。市场竞争环境下,传统戏曲需要不断地去探索新的商业生存空间,在艺术上需要大胆地革旧布新,开辟传统戏曲新的表演阵地,为观众打造新的审美情调,传统戏曲改革势在必行。市场手段能促进和引导传统戏曲的革新,但是创新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这其中政府应该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旗手发挥重要作用,包括理念上的更新、政策上的支持、财政上的资金投入等,都对于戏曲的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戏曲的不景气首要原因是体制的弊病,历史上辉煌一时的戏班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国营剧团体制所代替。缺乏“主角制”的创作观念和制度使国营剧团缺乏创作的生机。在突破体制的实践中,有很多形式和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张火丁工作室就比较有代表性。为了摆脱体制的限制,让演员有一个更好的展示艺术的平台,中国国家京剧院为张火丁筹备组建了张火丁工作室,选取了国家京剧院最好的配角演员为她配戏,并为 她量身订制演出剧目,组织工作室到全国各地演出,获得了很好的声誉,随着张火丁息演从教,这项工作告一段落。不可否认,这次尝试是实现传统戏曲艺术与商业市场的有机结合的有益探索。在戏曲的发展中,受市场的影响,商业演出的地位在不断提升。传统戏曲的商业演出可溯至梅兰芳大师,他先是两次赴日本演出,后来又到美国和苏联演出。特别是赴美演出是那个时代商业演出的巅峰。为了加强商业宣传,演出方提前半年在展演当地媒体上刊登广告展开宣传攻势,出版了介绍中国传统戏曲和梅兰芳的书籍,并赠送带有梅兰芳标志的小礼物;为了适应国际审美需要进行了变革,废除捡场陋规,净化戏曲舞台,剧本力求精练集中,加强演员舞台交流;按照西方的审美习惯,选择西方人能理解的故事和以表情动作为主的剧目。经过以上工作演出获得极大成功,既达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又取得了丰厚的商业利润。马连良的“扶风社”赴港演出就没那么幸运了,演出入不敷出,后来不得不拍摄戏曲电影维持,不过这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可谓因祸得福。这些案例对于现代戏曲的市场运作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商业市场的冲击或许是戏曲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机遇,近年来的小剧场演出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就拿根据昆曲《烂柯山》、京剧《痴梦》改编的现代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来说,这出戏经过改编,从朱买臣休妻的传统故事和传统道德伦理批判中解脱出来,用现代人的观点重新审视人的生存与婚姻、选择与命运,找到了撞击现代观众心灵的共鸣点。“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生存问题是每个人首要考虑的问题,当所嫁之人无法让妻子维持生计的时候,妻子想要寻求新生活是否是属于嫌贫爱富;一介书生无法金榜题名博得功名利禄,甚至让自己的媳妇填不饱肚子,是否说得过去……新颖有趣的话题都吸引了文化修养层次较高的小剧场观众的目光。而将传统京剧置于现代小剧场之中,演出样式上的新颖独特和演员表演的精彩得当、典雅细腻也是一扫小剧场创作粗糙状态的有益尝试。更重要的,它一改传统戏曲的教化功能,而更注重艺术对人生的况味的揣摩。事实证明该剧取得了很好的商业效果,成为一种商业操作的新探索。

进入新世纪,传统戏曲的改革更加任重而道远,改革的方式多种多样,传统经典剧目新排、历史剧新编、剧种间经典剧目的移植改编、实验戏曲等形式很好地实践了改革的初衷,为传统戏曲的振兴开辟了新的道路。传统经典剧目新排是一条改革之路。京剧《大唐贵妃》改动了原来《太真外传》和《贵妃醉酒》的程式结构,用现代人的爱情观演绎出这段古代帝妃间的断肠情史;并且新创了30多段梅派唱段,将“鹊桥仙舞”、“霓裳羽衣舞”搬上了舞台。这种挑战经典的做法曾受到过质疑,但是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大唐贵妃》的改革是成功的,得到了梅派掌门人梅葆玖的支持,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梨花颂”唱段更是传唱开来。历史剧新编也是一条改革之路。新编京剧历史剧《泸水彝山》讲述的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编剧以《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故事为素材,参考河南越调《七擒孟获》创作完成。这出戏行当齐整,表现手段丰富,既具备了传统戏曲的所有元素,又有不少诸如蒙太奇、少数民族音乐舞蹈、高科技手段以及真实的流水场景的运用等创新之处,使其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感,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这种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取得了实践的成功。地方戏曲在这方面也不甘示弱,新编晋剧历史剧《傅山进京》把具有民族气节的学界泰斗傅山搬上了舞台,同样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剧种间经典剧目的移植改编是另一条改革之路。像京剧改编自地方戏的同名剧目有豫剧《穆桂英挂帅》、川剧《柳荫记》、莆仙戏《春草闯堂》、滇剧《瘦马御史》等,且都成为新的经典作品。豫剧《程婴救孤》是河南省豫剧二团在京剧《搜孤救孤》、《赵氏孤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剧种的特点加入新的艺术理念打造出来的。该剧进京演出大获成功,使濒临倒闭的河南省豫剧二团起死回生。有的地方戏剧团则将视野扩展到世界文学艺术的领域,越剧《马龙将军》就是根据莎士比亚名着《麦克白》改编的。这种国内国外的借鉴,一方面解决了剧本创作的问题,另一方面扩大了艺术上的交流,巩固了传统戏曲阵地。实验戏曲也是一条可行之路。革新,是一切艺术发展永恒的主题。没有不断的革新,就没有艺术的生命。推动传统戏曲走向现代化就需要大胆的实践。实验戏曲的尝试争议很大,从效果上来看,由于先锋派戏剧、实验话剧等形式存在,在吸引观众上突破并不是很明显,但是这方面的改革还在进行,相信找到传统与现代最佳交点的戏曲,最终会在当代观众的心目中树立起新的形象,赢得当代观众的普遍喜爱。

另外,戏曲电影的新突破也是戏曲革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台是戏曲的根,但戏曲想要有更多的观众,必须要有新的传播方式,有现代的传播手段,才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特有的片种,上世纪50年代程砚秋的《荒山泪》等剧目的拍摄,使我们能一睹大师的风采。到“”时期样板戏的兴盛催生了样板戏电影,从艺术的角度看,样板戏电影无论从拍摄的技术还是戏曲舞台形式的尝试都是很成功的,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审美潮流。改革开放以后,也有各种戏曲电影出炉,延续了戏曲电影的生命。进入新世纪,戏曲电影的创新尝试还在进行,数字戏曲电影《对花枪》、《白蛇传》、《锁麟囊》等相继问世。数字手段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京剧的传播,也推动了戏曲电影的创新。数字技术的运用使传播优势更加突出。例如,《对花枪》保留了京剧的大写意手法,利用数字技术营造背景渲染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演员的唱做更美、更干净利索,不同景别的镜头表现,增强了演员的艺术感染力。今后,要通过当今发达的传媒推广,高科技的影视手段,将更多更好的戏曲剧目呈现在银幕上,让戏迷观众不但只能坐在剧场听戏,还可以在家里欣赏到演员的精彩表演,大力开辟戏曲电影的阵地,为传统戏曲的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传统戏曲发展过程中,由于全国各地交通不便、经济自给自足、文化交流有限、方言差别大、各地民俗不同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形成了诸多地域特色明显的地方剧种。中国的传统戏曲剧种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区别的仅仅是形式上的差异。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不应束缚在京剧的范畴之内,而是广义的中国东方戏曲体系,是整个涵盖统一于表演的大的文化集成。被称为“国粹”的京剧的革新需要不断推进,地方戏的革新更应该予以同样的重视。在这方面,目前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

四、结论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之所以发展至今,是源自其开放的艺术精神。它敢于借鉴一切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艺术形式,敢于推翻自己、重塑自己,敢于在时代的轮回中做出关键的艺术选择。而这些是在保持其本身艺术价值、审美内涵和服务观众的前提下完成的,它既做到了生存于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历史长河,又维系了其传播、娱乐、教化、交流的艺术功能,表现出了不竭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这种生命力来自不断的艺术革新。在新时期传统戏曲的革新是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的,面向市场则成为必然的选择。这就需要有大规模的市场营销策划进行积极的市场运作,以取得票房上丰收。政府的支持当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戏曲艺术的革新、传承需要各级政府和文化 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同时需要政府财政上大力的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艺术才会迎着新世纪的号角,走出低谷,走向振兴

传统艺术论文:遗传资源、传统知识与民间文学艺术在研究什么 ——传统知识保护的思路

「摘要当前对三大主题保护的探讨与研究,使人们首先想到了知识产权制度在该领域的延伸 .然而在冷静地分析他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之后,人们可能会提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不是保护智力成果及相关成就的唯一手段。

一种制度的有效建立和贯彻,依赖于一定的条件。这是考虑用知识产权法保护传统知识所不能回避的问题。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私权,其核心价值在于界定人们因智力成果及相关成就所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当人们考虑将该制度延伸到传统知识领域时,不得不 回答后者与知识产权既有客体间是否具有共性的问题。

障碍

我们认为,这两者是否同质固然应该予以考查。但是,更需要注意到,即使传统知识和既有知识产权客体相同,也不能证明它就应该在知识产权范围内受到保护。因为,知识产权制度从来就不是,现在也不是保护智力成果及相关成就的唯一工具。例如,科学发现一般并不受知识产权保护;所谓“公有领域”之中的智力的成果实际上也不受知识 产权法的保护。

其实,用知识产权保护新的客体时需要解决的更关键的前提条件是客体的确定性和主体的确定性。这两者是成功协调利益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就客体而言,众多的概念虽然都各有道理,但都无法准确在界定作为知识产权客体的传统知识到底包括哪些传统成果,它和不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文明成就的界限何在。而这种边界的极度模糊性 必然使得通过财产权制度来理清权利义务关系的目标落空。

至于主体,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仅就学者们提出的各种建议而言,至少包括以下几种 :国家、民族、社区和个人等。而事实上,任何一个主体都很难被确认为某一区域内传 统知识的唯一的所有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有关部门起草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的过程中,有一种意见认为 ,国家应当然地被规定为唯一的主体,我们认为这种具有浓厚国有制色彩的构想是需要 审慎对待的。

作用

我们无意否定知识产权制度在保护传统知识方面的价值。相反,正是由于传统知识与 知识产权客体之间的深刻的内在联系,使得知识产权法成为传统知识综合保护制度的有 机组成部分。

原则上,传统知识中任何一项可以被特定化,能够确定具体主体的成果,如果符合法定的其他条件,都能够直接地为知识产权法所保护。例如,民间舞蹈可以受到邻接权的保护;传统标记、地理名称可以受到商标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传统医药、工艺可受到商业秘密法的保护;等等。知识产权法对传统知识的保护还常常以一种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即当地人合法地利用它进行再创作时,有关成果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知识所有者虽然并非知识产权权利人,但是,其利益在以下方面得到了间接的肯定:文化渊源的确定、完整性的尊重、文化影响力的增加,以及特定情形下分享经济利益的机会,等等。当然,对知识产权保护传统知识所有人利益的局限性 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实践

事实上,传统知识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它的保护需要依赖综合的手段,既需要法律 的调整,也需要政策扶持。略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许多法律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传统 知识的保护问题。例如,人权保护、文物保护、环境保护、旅游管理及文化市场管理等 法律制度。

另外,还有一些专门法律对保护传统知识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1997年5月20日颁布 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2000年9月1日实施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 例》等等。

从性质上来说,上述诸种法律多属于公法,其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国家支配公共资源 ,维护、促进传统知识成就的存续和繁荣。

尤其不能忽视的是,传统知识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在这个领域中的国际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各国以及相关的国际组织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制定的《关于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以抵制非法利用和其他不法行为的国内法律示范条款》、1992年6月5日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1995年联合国的专门工作组发表的《保护土著人遗产的原则和方针草案》、2001年11月3日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通过的《国际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条约》,等等。

改造知识产权制度以满足保护传统知识的需要有着巨大的困难。具有300年历史的知识产权法律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经过不断的修补,已经成为一部服务于现代工业、信息社会的严密的法律机器,其“制度上的禀性”决定了它不能成为保护传统知识的主要手段。就算是把这部机器交给了传统社区或者它的人,往往也很难有效地运转。

我们的结论是,传统知识的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命题,解决它需要综合利用法律、政策等手段。

韦之 凌桦

传统艺术论文: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传统元素 认知心理学 现代环境 艺术设计

论文摘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记忆系统中已有的经验、信息等对于设计的影响,并以中国元素的视觉形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来阐述其在当下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和审美情趣。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大量的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在设计界中暂露头角,加深了中国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如何有效地运用中国的传统元素来做设计,并将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之服务于现代人,成为现在设计研究者不可忽视的课题。

笔者持着学习和探讨的态度,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记忆系统中己有的经验、信息等对于设计的影响,并以中国元素的视觉形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来阐述其在当下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一、认知心理学与现代设计

1.认知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研究的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在这个系统模式中,记忆系统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记忆是原先的刺激不复存在时所保持的有关刺激、事件、意象、观念等信息的心理机能,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在记忆系统回忆和再认的过程中,存在对于先前的信息和经验重组和创新,因而,这个过程对在设计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设计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2.记忆系统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当中,曾经提出过:“我们得到的最新形象,是储藏于我们记忆仓库里的大量形象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在艺术设计一中,我们所得出的新的视觉形象都和我们记忆系统中的经验有关,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对记忆系统中的经验和信息的视觉形式进行复制和重组。因此,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这样认为,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把存储在记忆系统中的不同记忆类别的元素信息进行提取、重建或者重组,通过创造性思维将信息编码输出,用产品的形式或者视觉形式反映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中。如何将记忆系统中的传统元素重建或者重组?我们应该首先存储或者理解传统元素,才能更好地驾驭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正确应用。

二、中国元素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视觉形态的应用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形而上的,而在艺术设计中,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这一意识形态进行了物质化,以可视的形态,通过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其视觉形态的运用。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进行设计,重点在于借用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态来表达某种志趣、情感和思想;或是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将传统的设计语言渗透于现代的设计之中,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似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唤醒个人的记忆与民族的记忆,进而体现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具体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复制和仿制。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如色彩、造型以及纹样,遵循原有结构上的韵律、节奏和秩序,采用“传统外观,现代结构”或者“现代外观,传统结构”等方式,与现代事物相结A e进行重组和重建。这种方式是对传统文化视觉形态的一种借用,并非机械的照搬,而是要运用现代事物作为载体,做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

由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卢昊悉心设计的中国限量版法拉利599 GTB Fiorano跑车就是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中西合璧的最好例子。卢昊用现代创意的手法将中国古典元素—宋代哥窑开片瓷器式的纹理通过手工漆绘形式在车身上。方向盘点火按钮上“启动”和转速表上“零一十”的字样,均采用中国书法篆体。将中国元素和西方现代事物完美结合在一起。

2.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变异和进化。对元素的提取、转化和抽象再重构,这是当前设计中广泛使用的方式。设计师在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去捕捉和发现美的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提取适用的材料,使其成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同时对这些提取的元素进行转化和抽象,根据形象的构成,结合现代构成意识对中国传统艺术重构。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去重新阐释和发掘传统的精华,寻到东西方文化的接合点,再有效的与设计作品相结合,形成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设计作品。1998年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转化处理典型的例子:设计师将古典的“塔型”结构运用到一个现代的摩天大楼的建筑设计中,没有将中国塔形生硬的放大,但整个建筑的比例是与中国塔形美学比例和力学是相吻合的。建筑师将中国传统的密檐式塔作为设计构思的原点,将密檐式塔的韵律、轮廓线及细部加以高度的概括,使用“高技派”的设计手法,将传统建筑的精神通过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构造手段表现出来。

3.透过文化元素表象寻求思想根源。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中寻求构思源泉,推陈出新。吴良墉先生设计的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它是传统文化及建筑思想运用的成功范例。

孔子研究院的园林设计采用的方式是古代的“书院”方式,构思精巧,布局严谨。设计中在建筑的北面堆土以象征坐山,南面堆土以象征案山,同时建筑左面引水成渠以喻青龙,前面的小沂河正对应风水中的“金带环抱”,整个布局体现了传统的文化观,也气和了传统的风水说要求建筑的选址负阴抱阳,前面有案山,背面有坐山的要求。整个设计还运用提炼的传统元素,充分使用隐喻的手法,将多种古代建筑元素作为设计的原型,并按照现代的美学观加以变异,来重新演绎传统。

三、结语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传统文化的视觉形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的运用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设计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样,观者欣赏设计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了解认知过程的发生,不管是对于创作还是审美欣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记忆系统中存在的文化背景和经验,是促使我们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设计的原因。我们所处社会的文化语境充分的激活了记忆系统中的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思维,我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进行重组和重建,使我们设计出来的作品既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又不失现代感,还能符合国人的审美心理。

每一个设计师,既承载着历史也延续着历史。我们要善于将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运用到设计中来,方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传统艺术论文:试论传统戏曲对于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论文关键词:传统戏曲 传统音乐 传统文学 传统观念 高等学校艺术教育

论文摘要:中国戏曲以其“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独特的审美与艺术价值,而且还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内容。文章从传统音乐、传统文学、传统观念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传统戏曲在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一种思路与途径。

艺术是在人类诞生之初便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产生、发展并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在感知外界事物、表达内心情感、创造表达情感之形式并以此来获得愉悦的过程中,最终呈现出来的人类活动的精神成果。

将艺术作为一门课程进人教育领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早在周代,统治者就将包括“艺”(即“艺术”)在内的“六艺”作为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必要内容。而到近现代,作为现代教育奠基人之一的蔡元培先生仍将“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历史的车轮将我们载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党中央更是将“美育”放在了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之上。

作为一名从事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工作者来说,笔者深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与博大精深,更深知它对于整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那么,笔者就从传统戏曲这一点切人,来侄释它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不可取代的价值。

一、保存传统音乐

作为一种集“唱、念、做、打”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戏曲的真正形成较中国其它民间音乐形式要晚。但正由于此,才使它能够广泛吸收各种音乐艺术成果,并且将民间音乐的艺术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由于时代的更迭与人们审美趣味的变更,我们今人已经很难再听到早期戏曲形式—元杂剧和南戏的音乐了。但是,作为南戏在发展、衍变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支脉—昆曲与弋阳腔,却依然能让我们聆听到600多年前先人们所欣赏的音乐。那一首首细腻、婉转的(醉扶归)、〔步步娇〕,不正在向我们展示着传统文人的艺术追求与情感表达吗?还有那一阵阵燎亮的锣声,那一段段豪迈的唱腔,不也是在向我们诉说当时平民百姓的娱乐形式与情感宣泄方式吗?

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保存下来的戏曲品种带进课堂,展示给学生,使他们得到传统戏曲音乐的熏陶,这也许是传播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较好的途径吧!

其实,上述做法在近现代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早在清朝光绪年间,曲学大师吴梅就应聘去东吴大学堂(今苏州大学)讲授词曲,首先把昆曲教育引进大学课堂,开了戏曲进大学的风气之先。”而在现在的江西师范大学,学生们可以选修赣剧以获得学分,其学习“课程内容包括弋阳腔和赣剧的历史、戏曲基础理论、戏曲表演等。”川而“对已经公演并延续演出的赣剧《牡丹亭》,则“按工种(唱腔、乐队、服装、道具、灯光、音响、化妆、表演等)招收学生,由专业老师传授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苏州大学周秦教授在学校“开设了‘诗词写作与吟唱’选修课,讲授诗词格律和昆腔字格,教学昆唱词曲和曲笛。还有“昆曲艺术”选修课,讲授昆腔发展史和曲律曲论,教唱昆腔南北曲名段,并传授曲笛技艺。”“同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都有自己的戏曲社团”。

上述不同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对于戏曲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高校艺术教育课堂上的学生能够身临传统音乐文化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桥梁与途径。

二、保存传统戏剧文学

任何事物都是由其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来构成的。传统戏剧文学也不例外。说到它,就不能不谈到戏剧文学的体裁样式与题材内容这两个方面。

自古至今,我国都是一个文学艺术蓬勃发展的国度。不论是魏晋南北朝之前,以《诗经》、《楚辞》和乐府为代表的古体诗,还是唐代以来,唐诗、宋词和元曲的新体诗,它们所取得的成就都为中国传统文学的艺术高度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戏曲正是在这座文学艺术的百花园中开放出来的奇葩。从第一个成熟的戏曲样式—元杂剧,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学体裁对于戏曲艺术的滋养。那四句一段的定场诗,那长短参差、错落有致的曲牌形式,都成为戏曲艺术丰富表现力的一个因素。

那么,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赏析,就不仅仅是培养高校大学生聆听传统音乐的耳朵,而且还使他们进一步贴近了古人,贴近了古人的语言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

下面再来探讨一下传统戏曲所表现的内容。

传统戏曲是以我国的古典文学作为其创作的素材来源的。而“作为人文学科文学类的一个领域,中国古典文学从先秦到清代,名家辈出,佳作涌现,涉及历史、哲学、艺术、道德、思想、政治—几乎囊括了人文学科的所有内容。……而且蕴含着先进的文化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民族精神,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说,在汉魏六朝、唐代之时,出现的小戏样式还多是取材于神话传说或日常小事,情节还较为简单、冲突缺乏戏剧性的话,那么元代杂剧和南戏之所以成为成熟的戏曲样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剧本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古典文学,不仅是文学作品,它更多地是在向我们展示人、展示时代、展示社会,当然这里的人是剧作者借以呈现它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状况的一种途径与媒介,“人”是传达特定时代与社会所具有的人文精神的具体形象。

高明《琵琶记》中蔡伯嘈的形象、《荆钗记》中不弃糟糠之妻的王十朋形象与《秦香莲》中不认前妻的陈世美,这都是中国传统戏曲塑造的典型形象的代表,以致于到现今还被人们所熟知。其中看似三种不同的人物性格,从而造成了三种不同的婚姻状况,但是其实它们都是中国官僚体制、婚姻模式和普遍信奉的封建道德标准等文化背景的具体产物。

这种类型的戏曲,在令观众欣赏戏曲音乐的同时,还呈现了一幅封建主义社会百姓的生活图。图中的景致不仅形式丰富,而且其中的韵味也耐人回味。我们的传统戏曲艺术表现的正是中国历史各个朝代的全景图,我们可以使高校大学生在其中一幕幕的悲欢离合中接近历史、感悟传统。

三、保存传统观念

传统观念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在此笔者主要从价值观与审美观两方面切入。

1.传统价值观

我国著名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史分为两个阶段,即自孔子至淮南子的“子学时代”和自董仲舒至康有为的“经学时代”。其中,前者的“百家争鸣”时期历时四百余年,而后者的“独尊儒术”时期则历时二千余年,在时间上的绝对优势已经可以体会到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形成与巩固的深远影响,而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宣传与利用,无数文人对它的进一步引申与深化,以及在其“忠、孝、节、义”的封建礼制观念影响下广大劳动人民对于封建礼制的顺从与效仿,都使得儒家所宣扬的“德”与封建统治者所渴求的普通民众的“德”在上至宫廷下至)’一大群众的社会各个阶层中得到空前的重视,使得中国历史上具有“德行”之人不仅被封建统治阶级、而且被宗教所大肆利用与宣扬,成为教育与同化民众的楷模。这一重要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内容中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这种“高台教化”所要教授给广大人民观众的一个最为核心的观念。

在中国的历史人物中,关羽可谓是忠和义的统一。他追随刘备兴复汉室,表示与刘备“誓以共死”,始终不渝,既表现出他对蜀先主刘备的忠,又表现出他对“恩若兄弟”的刘备的义。现存最早的关公戏剧本当是关汉卿的《单刀会》和《双赴梦》(此剧同时写张飞)。此后,关公形象则被人们不厌其烦地称颂,相继出现了《关羽显圣》、《千里独行》、《单刀赴会》等等多出表现其英武与忠义的戏曲剧目。

此外,《精忠记》中岳飞对大宋国君的“忠”,《琵琶记》中赵五娘对于公婆的“孝”,《杀狗记》中手足之间的“义”,还有《白兔记》中李三娘的“节”,都可以说是进行“道德教化”的典范之作。它们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久演不衰,不仅仅反映了戏剧文学本身的魅力,更加体现了上至统治者、下至普通百姓对于“德”的推崇。

诚然,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所宣扬的“封建礼教”等观念有其严重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传统价值观念中也不乏爱国、忠义、节操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在我们当代商品经济时代恐怕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通过在高校中开设传统戏曲的赏析课,选择宣扬高尚品格的精品剧目来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感染他们的心灵,也是一种非常必要且有效的手段与途径。

2传统审美观

人类社会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在初始阶段,就具有两种相反相成的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即不可扼制的生命冲动;一种是理性冲动,即把握生命活动的形式冲动。人的任何行为究其根源,都是出自于这两种冲动。中国写性的艺术向来被认为偏向感性的艺术形式。即通过基于现实的客观存在,对其进行适当的想象与抽象,从而以虚拟的手法,再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存在。这一手法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例如画家常通过写意手法来借物抒情,戏曲通过写意来纵横时空、塑造典型,而诗歌则通过写意来寄情山水、“造景”喻情。

这里笔者将从戏曲的人物塑造、时空转换、舞台装置三方面来略论传统戏曲艺术对于“写意”手法的具体运用。

首先是人物塑造,其中还包括人物造型与人物性格这两个方面。

戏曲的造型是“写意”的。如关公的红脸,曹操的白脸,青面虎的绿脸,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却能显现性格特征,因为这种“写意”性的脸谱是“实象”的高度提炼与夸张,是现实情况的艺术升华,为戏剧人物的塑造起到了典型化的作用。

其次是时空转换。戏曲是一种典型的舞台艺术,它主要是借助于方丈之间的舞台空间来表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事变迁。因此,舞台一方面为作家与观众感受世间万象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也为展示情境的无限性造成了局限。而传统戏曲却通过写意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可以使观众“一日三秋”、“一日千里”,在时空转换上达到自由与无限。如演员在台上通过打吨、抬头、揉眼、伸腰等动作表示日夜的更替。这些做法都明白无误地向观众展示了剧情的延展,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无限想像的空间,使“情”与“景”的交融在“形”“神”的互补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挥。

最后来谈谈舞台装置。舞台装置主要包括表演道具、舞台美术与装饰等。

就道具来说,戏曲的最突出特点莫过于“无马而日行千里,无舟而舟行水上”。这种特殊效果的形成仰仗于舞台道具的巧妙运用。例如川剧《秋江》中硝公仅凭一桨舞蹈便舟行碧波荡漾之中,而京剧《悦来店》十三妹凭马鞭挥动即呈现了她骑马疾行的形象。此外,刀枪剑戟的形象化运用、舞台上幕布的多样性设计等等都为剧情的展开、情节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感与历史感。

“写意”的手法来源于中国历史上较早形成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与审美观念,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为其特点的深层根源,也是我们能够承中国艺术的关键。中国传统戏曲通过几千年的凝铸与锤炼,已经将这种观念深深地融入到自身的肌体之中。如果我们能通过它来使高校学生感受传统、接近传统、认识传统,那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历史像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很可能还有余温,我们的任务不是翻扒已经冷静的灰烬,而是把我们的手伸进灰烬,去触摸那个余温。”世界上有很多古老的民族,都会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这一民族的气质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士比亚的戏剧,这些都是该民族骄傲与自信的源泉。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印度之梵剧被世界公认为三大古老戏剧形态文化之一。它虽然较其二者出现较晚,但是却以其高超的成就与独特的魅力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如何能够使当代大学生走进这一家园,并成为其中的一员,是我们高校每一位艺术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笔者就“传统戏曲对于高等师范生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通过赏析传统戏曲的形式,使学生们从传统音乐、传统文学、传统观念这三个方面来走进戏曲、感受传统,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一种思路与途径。

传统艺术论文:浅谈我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的影响,提出对传统文化的运用、借鉴不能仅停留在表象,应进入到更深层的思想领域;指出设计发展的必要前提在于植根传统文化,只有坚持传统的、民族的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关键词: 传统文化;民族设计;当代艺术

一、当代设计需植根传统文化

当今社会, 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中国本土艺术设计在世界艺术的发展浪潮中无可避免地会受到西方现代设计文化思潮影响。西方比较成熟的艺术设计理念、理论和经验一方面促进了中国设计业的快速发展, 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本土设计界对国学的淡漠、对本民族文化认知的缺乏、甚至对传统文化的抛弃。

科学无国界, 而艺术有国界,这一点上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韩美林先生也曾说过:“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民族的东西, 就没有趣了。世界艺术的大同之日就是世界艺术的末日”,所以,设计的民族性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我国是拥有几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当代艺术设计更需要植根传统文化,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借鉴、融合, 继承并发扬光大。

二、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对设计者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对设计者的艺术设计构思、形成等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艺术的主体行为者是人,传统文化往往通过对设计者本身的长期熏陶和影响,从而影响着艺术。从设计的角度来看,设计者对本土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不仅仅是设计者应对强势文化全球化的策略,也是其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纵观国内外一些成功的设计作品,不难发现,不只我国,很多国家设计者的作品,虽然设计手法各有不同,但都能恰到好处地体现其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并维护和保存着这些传统和特色。如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意大利设计、法国设计等等。

(二)传统文化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民族的文化特性不仅取决于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 也取决于这个民族如何发展自己的文化素材, 无论这文化素材是外来的还是本民族自己创造的。我国传统文化既包含着视觉图像类的物质形式, 也包含着观念思想类的意识形态,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设计之所以在不同国家会形成迥异的风格和特征, 正是设计对各国文化的一种反映和诠释。可见, 艺术设计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 而文化就是一个传承和学习的过程。著名香港设计师靳埭强的成功就在于懂得如何将中国千年的文化如中国的水墨画、儒家文化等精髓融入到现代设计中。这种将传统文化融入设计的手法, 既能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又能加深民族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虽然当代艺术设计在不断发展变化,但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艺术仍然产生深刻的影响,因为,一方面,艺术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形式的工艺美术,都是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尤其是在民间传统图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代艺术设计从根本上离不开传统图案的滋养;另一方面,东方人因其文化背景形成了特殊的审美理念,因此当代设计也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同时,我们知道艺术设计通常包含着两种功能:一种是外延功能(即实用价值);另一种是内涵功能(象征价值)。这两种功能中,内涵功能往往有着长期而浓重的历史和文化沉淀,是传统文化的体现,由此可见,无论现代艺术设计如何发展,传统文化必然对当代设计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视觉形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视觉效果,因此艺术设计比较注重装饰效果,注重“美”的形式,当代艺术设计依然如此。中华文明的悠久、稳定使不同民族、地域、宗教及风俗产生的传统工艺美术数不胜数,展现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陶瓷、刺绣、版刻、建筑等,这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体系完备,内容丰富,在视觉资源方面颇有优势。如人面含鱼的彩陶盆,古色斑斓的青铜器,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数不尽的宋元山水画,还有著名诗人作家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留下的诗词书画作品,它们无不展示的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和文化传统,时代精神的火花和精髓正是通过这些艺术作品得以凝冻、积淀下来,至今仍然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沉淀下来的这些珍贵传统资源不仅是中国设计发展的重要条件, 也是中国当代设计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传统文化对当代艺术设计的影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可以对这些传统文化艺术的视觉形态进行提炼、再造与运用。在当代设计中融入这些传统视觉形态既可以传递文化和历史的信息, 同时又能展现了视觉和心灵的美感。比如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中国银行设计的标志也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该标志取形于中国古代的钱币,同时又融入了汉字“中”的结构,共同构成了一个简洁且现代的企业标志。钱币的形态暗示了银行的行业特征,汉字 “中”鲜明地标识了该企业的地域, 同时赋予了原本严肃生硬的银行更多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当代艺术设计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视觉形态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装饰层面,更不能仅仅追求美的形式,而应注意传统元素及形式对应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比如,经过长期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方胜、如意、盘长等传统吉祥图案, 早已深入国人的日常生活,具有特定的含义和信息传达功能,通过设计师对这些传统符号的深刻理解、联想, 通过准确的表现方式, 很容易在作品中引起受众的共鸣。

(四)传统文化对艺术思维观念的影响

只研究传统文化中的美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 在设计创作中,思维是一个隐性的层面,不论作为设计者还是受众, 所谓的文化感、美感都是在这个层面上相互感应的。我们借鉴传统文化是为了创造新的民族设计形式, 这就需要摆脱美学传统的表象进入深层思想领域去探求, 回到传统文化最根本的观念起点上去。现代艺术设计的真谛在于其传达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瞬间感受,而是契入灵魂深处的那种意义体验, 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获得精神生命的永恒。我们可以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中吸取一些思维与观念的养分, 从中获取灵感, 再运用联想、类比、隐喻等手法生成符号语言, 将传统的文化精髓植根于现代设计的土壤中, 在设计作品中含蓄地营造中国传统思想的意蕴, 从而增强作品的深度和情趣。例如北京奥运会奖牌的设计,在金、银、铜牌设计中分别镶入了白玉、青白玉、青玉龙纹造型的玉璧, 外观外形上中国特色浓郁,内涵上,融入了自古以来”以玉比德”、 ”黄金有价玉无价”的价值观和人文观念,用以体现对获胜者的礼赞.再如著名民族艺术家韩美林与香港设计师陈邵华为中国北京申奥设计的会徽也是一个经典范例。在作品中,传统文化中中国结、太极人形的形态隐约可辨, 但对这些传统形态又没有直接借用, 而是运用传统的书画艺术手法将它们写意地表现出来, 使作品形象宛如行云流水、和谐生动。这样的标志既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同时,中国结与太极人形包含了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特殊理解, 一切积极的民族情感都被含蓄地包容在了这个小小的会徽里。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几幅画、几行字, 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模式, 一种处事态度。当代设计中,学习传统、把握今天, 用现代设计的语言续写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是设计者追求设计本土化的基本方向。

三、结束语

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无数经典的视觉艺术资源,而且这种艺术资源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与审美思维,为当代设计师提供了设计的观念、方法和线索。作为当代设计师, 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只有努力顺应时代的步伐,在借鉴国外先进方法的时候,不能漠视本土文化,应使本土设计具备民族性,这样才能为多样的世界消费市场所接受, 获得更多的认同。

传统艺术论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装饰陈设艺术中的体现和应用

1 细数那些代表中国韵味的“中国风”元素

在一些国际上的装饰与设计会上,“中国风”的唯美、富有的民族特色的特点,往往惊艳全场。中国红、中国结、中国的文字、陶瓷、中国刺绣、中国的古典乐器、中国的旗袍、中国的水墨等实在太多的东西都能表达“中国风”的韵味。这些元素也一直活跃在设计师的灵感里,体现在艺术作品当中。下面我就针对这些有中国传统团文化艺术特色的风格元素的体现与应用。

中国红,一直是中国独有的颜色。一提到某种红色,大家就能立刻对中国产生联想。而中国红运用最广泛的莫过于中国式的“成亲”礼仪中。红红的盖头,喜娘的喜服,即代表了中国特色,有过千年来婚俗的体现,很多的外国人也纷纷效仿中国的传统婚俗所穿的服饰,新颖又具有新意,而红色的中国结一直国人心中的文化瑰宝,就更能代表中国的传统艺术了。

中国的文字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比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历史都要悠久。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字也在不断地演化,仅仅在字体上就有不下百种。例如,夏、商、周使用文字是甲骨文、金文(篆字);到了秦朝,以小篆作为通用的字体;汉朝以隶书为主;唐宋之后又出现行书、楷书、狂草等直到现在的简体字,种类真的数不胜数。如果说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那么没有比文字更加适合的了。

陶瓷,中国的英文称为“china”而陶瓷的应为则是小写的“china”。早在东汉时期,陶瓷就已经传到国外,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发展、相互沟通,外国对这种上面有精美花纹的器皿,赞叹不以。于是称中国为瓷器之国。瓷器中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就是“青花瓷”,那种妖娆的造型,别致的花纹,可以说赋予了瓷器生命。

中国刺绣。一提到次就就会想到中国的丝绸。这些都是古代的能工巧匠用他们巧夺天工的技艺与智慧创造的。中国的苏州,是刺绣之乡,苏绣一直是代表中国去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就是中国风格服装文化的支撑。旗袍是民族服饰,丝绸和刺绣组成的旗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色,在一次各国首脑剧集中国的峰会上,每个国家的领导人都被赠与一件中国风的旗袍,在一奥运会上,颁奖礼仪小姐也是身着旗袍,因此旗袍是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一种艺术。

水墨、中国古典乐器都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承表现,具有民族的精神。最值得一体的就是在2008年在中国的国际奥运会。盛大的开幕式上,张艺谋导演将中国风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这种世界盛会上不但让古国人民对中国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让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给内心带来的那种震撼而表示赞叹。水墨画、中国服饰、中国国学、中国古乐、罄、击缶、中国传统的吉祥图腾等一个个目不暇接的精彩展示让观众乃至世界人民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深沉与厚重。

2 中国传统文化在装饰陈设艺术中的体现和应用

2.1 在建筑整体风格的体现与应用上

建筑最能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与外国的哥特式教堂、清真伊斯兰教一样,中国的传统建筑也具有传统的风格艺术。具有代表特色的北京“四合院”、福建的“客家土楼”、黄土高原“窑洞”、西双版纳的“竹楼”等,最具艺术特的可以算是北京的故宫了,在空间与结构上都十分的细致。运用“中轴线”绕过建筑群左右对立平衡,是故宫的建筑艺术特点。现在的城市高楼耸立,都是现代化的建筑群,不会轻易见到有中国风格特色的建筑。不过在很多城市中还是保存着以往的古典建筑风格,有的形成了“仿古一条街”的建筑群,建筑中也融合了中国的色彩、中国的花纹、装饰中的结构特点,中国文化的图腾。因此,现在在建筑中,真的可以利用一些中国独有的艺术元素作为装饰与点缀,不仅能使建筑看上去独特新颖、而且也具有文化特色,让建筑变得更加具有内涵。

2.2 在馆厅、会场布置上体现的艺术风格

像是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博物馆,在布置与设计上都是具有了自己国家文化的艺术特色。所以中国的博物馆、一些历史文物的展厅布置也是体现了“中国风”的艺术特色。像是内部购置,蕴含了中国的雕刻,中国风格的壁画,蕴含宗教风格的器具摆设,不仅突出了庄严典雅的气度,潇洒飘逸的气韵,还象征着深奥超脱的性灵意境。让人们在参观鉴赏之余还能体会到中国传统艺术与中国历史传承的灵魂所在。

2.3 对家居室内装饰陈设体现与应用

自古代开始,人们对家居室内环境的装饰就十分的注重与考究。现在的装饰风格有很多,欧式的、日式的、韩式的等等,但是都不能与中国传统风格的装饰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对自然采取顺应、亲和的态度,对自然景物非常喜爱。这种淳朴亲切的自然情怀反映在室内空间的处理和陈设设计上,将自然要素尽量组织到内部空间中室内的陈设艺术通过再现、点睛、提炼等表现手法在本质上传递着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可延续的传统。如在室内陈设一些原始情调的饰物,增加自然的意境。在室内添加一些陶瓷制品,可以凸显屋自然、淳朴的感觉,并且能够增加室内的空间感。室内放置一些中国传统的古典乐器,可以为室内增添另一种文艺术特色,并且让居室整体都呈现出以中国古韵古风的。书法、水墨一直是室内装饰普遍采取的一种方式,行云流水的线条,大气磅礴的字迹笔锋无不透露着屋子主任对待文化艺术的崇尚与追求,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在室内装填一些中国特色的画作与墨宝,很有舒适、高雅的感觉,真的更加提升了室内整体气质,散发着独特的艺术内涵。具有中国古典艺术特色的装饰设计数不胜数,元素也是随处可见,只要能够表达出一种传统传统的文化,那就不难发现与运用。

3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值得所有中国人学习、研究与利用的。一开始前面说的那些元素都是很普遍,还有许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竹象征高洁孤傲的气韵,中国的茶将清香带向全球各地,中国的文化已经传遍四方,深刻审视华夏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责无旁贷地发扬与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艺术论文: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先哲对人居生活环境的思考与探索延续至今。其中蕴涵的审美心理、价值取向等对室内设计影响深远。现代家居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深化和再创造,寻求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成分与审美思想来指导现代家居室内设计并进行运用,优化建筑信息,使之和谐共生,从而整体、有效地营造一种理想的家居生活艺术环境,具有非常广泛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室内设计 艺术

一 解析传统文化

“传统”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传统是已经形成的遗产或文化;也有人说传统是具有民族生活情感的,在民众中不断流传、继承下来的文化。本文认为传统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的、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1 什么叫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类文化的精华。如中国的“彩陶文化”距今已有六千年历史,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所刻画的动物形态栩栩如生,如鱼纹、鸟纹和蛙纹等,至今在室内设计中仍起着装饰的点睛作用。又如古埃及文化距今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并与建筑关系极为密切,它所建筑的金字塔,至今还令世人叹为观止。而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在室内设计上都喜欢遵循具有文化传统的建筑理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对环境所持有的价值观与心理行为的取向,其宗旨是周密考察了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如中国古代园林布局,无论是北方园林的宏伟、大气,还是江南园林的玲珑、典雅、都强调园林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思想,即“天人合一”。常运用曲折萦回、欲扬先抑、意犹未尽等手法,达到人工园林与环境的惊人吻合,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效果。我国四大名园,即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拙政园,都是浓厚的传统文化的体现。

2 传统文化在室内装饰上的艺术表现

室内设计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它以儒家倡导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标准。传统室内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文意识,其装饰内容和载体大多都有文化的意义,集中表现为重道德、助人伦和敦教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室内装饰成为传统艺术隐喻、象征和表达心愿、信仰及审美意趣的主要手段。如我国主要图腾物“龙”和“凤”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装饰元素,具有人格精神,和人共融,为人所用。“龙凤呈祥”是中国传统室内装饰的骨干脉络,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至今我们还有“龙的传人”的说法。凤是原始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并被视为神鸟而予崇拜,它经过形象的逐渐完美演化象征了美好与和平,预示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吉祥。艺术家们以丰富的装饰语言生动地表现龙凤多姿多彩的艺术风韵,龙凤组合的题材有很多,比如龙飞凤舞、游龙戏凤等。龙凤题材一直在民间室内装饰设计中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及力量的象征。

二 现代室内设计的含义与内容

现代室内设计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高度集成的产物,它将功能实用性和审美艺术性融为一体,是创造良好室内环境的特殊艺术。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空间处理

空间处理是通过调整空间的尺寸和比例,处理好空间的分隔,强调空间的性质,解决空间的对比和统一等的精心设计,赋予空间更具人性化及更为丰富的内涵。如使用不到顶的墙、家具等实体性界面来划分空间,形成一定的视觉范围,又具有开放性。还可以使用栏杆、玻璃、悬垂物等非实体的手段来划分空间,造成空间界面模糊的感觉,使空间更开放。

2 整体装饰效果

整体装饰效果包括室内墙面、地面、屋顶的造型、色彩、材质等构造的设计,是室内空间从造型、色彩、工艺到风格的综合体现。如可利用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等通过对地面的高差处理,可实现转换空间、界定功能,让光线、视线、空气在无阻碍中自由融合。

色彩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色彩处理既要符合功能性又要能获得审美的效果,通过对色彩的视觉感受,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象征与寓意。如为了打破单调的六面体空间,可以采用超级平面美术方法不依天花、墙面、地面的界面限定,自由地突出其抽象的彩色构图,模糊了空间原有的构图形式,从而扩展了空间形式,创造空间意境。

3 室内陈设

室内陈设包括家具、橱具、电器、灯具、工艺陈设品、装饰品以及花卉植物等的选择与配置。他们之间的合理搭配对于形成室内环境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工艺品、雕塑、字画、纪念品等的点缀是室内设计中必需的内容,可以起到赏人悦目的作用。

另外,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下,材料也随之快速更新,生态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设计在强调人类遵循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注重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以此带给人们持久的精神愉悦。

三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不同感受的改变,这要求室内设计必须与时俱进。但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寓意并没有改变,它们仍然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富贵吉祥的向往。因此,用现代的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并将其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使设计在满足实际功能和理性追求的基础上,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特质,又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1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即天人原本一体,物我自然两宜,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对自然加以改造,要求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并将其思想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去,使营造的室内空间在本质上与室外空间环境、自然环境能和谐共生。在现代家居室内设计中,我们应该在观念上将室内空间看成是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区环境、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等一系列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组合。

在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自然一致中,把古建筑中优秀的设计手法结合实际住宅巧加运用,更能体现人本身的内涵。如将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引入室内空间的设计,将其融为一体,做到室内空间室外化,让阳光温暖着室内与室外的人们,让人充分感受到外面的美妙景色,再利用光影创造出明亮、宜人、愉快的视觉效果。

对于开放性的空间强调的是空间的延续以及空间的交流。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人们在室内与室外所体验到的感觉,从而使空间里的内墙与空间的分隔带有音乐的优美旋律。比如套间住宅的阳台,别墅的赏花露台,以及住宅内部的某些能做成通透的隔墙,通常用透明的玻璃进行隔断,这样的设计简洁而无假饰,室内与室外、空间与空间互为借景,形成视觉上的空间的连续与扩充。

现代室内设计注重人们对空间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人们进门一刻的脚步移动,如由客厅走到卧室,或由卧室走到书房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成功的空间设计是要让人们随着视点的转移体会到不同的装饰风格与艺术品位。传统建筑空间中弯曲流畅的线条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流动感,空间分隔上的隔断、花罩、窗、门让人对于传统空间有无限遐想与希望。因此,现代设计师可以根据传统设计,针对室内空间大小,利用色彩、明暗线条设计出感官上的空间延伸效果以及将室内与室外环境交织相融的效果。

对于封闭性的空间,要尽量利用窗户营造室内空间的某种氛围,使人们通过空间氛围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性格差异、不同的教育背景等。古代窗户的形式多种多样,大都取法天然,如梅窗、扇形窗、尺幅窗,等等,而现代的平窗、凸窗、斜窗等虽然在取材用料方面与古代已截然不同,但用意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与自然对话。因此,现代设计师要借鉴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窗户把室外的景色纳入室内。

2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中国传统装饰色彩以白、黄、青、赤、黑五色为主,如绿色象征生命与健康,黄色象征尊贵与华丽等,它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颜色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不但颜色的外延扩大了,而且与事物的形状也建立了某种对应的联系。如在现代设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色彩莫过于红色,它代表的是中国人的热情、热血和鲜明的特性。我国古代木建筑中最高等级的、流传至今的宫殿建筑,就以红、黄二色为主色,它深深影响了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即便是现在,吉庆日子到处张灯结彩,灯是挂的红灯笼,彩结是的红彩绸。居室中的一整面红墙,餐厅中大面积的红桌布、红座椅等仍然是喜庆的象征。

又如金、黄两色在传统装饰中通常搭配使用,体现主人的尊贵感。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人们吸取了传统装饰手法,结合当代技术条件,创造出华贵氛围。例如,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室内改造工程中,设计主题非常鲜明,即“中国的金色大厅”。这一设计空间定位清晰明朗,风格细致淡雅,充满中国古典意味,天花采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藻井造型,八边石材柱间的梁枋采用传统沥粉贴金的手法,色彩及纹样具有敦煌壁画温润调和的风格,因而被称为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

3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陈设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在中国家具上的印记很深,传统家具民族性特征极强,尤其是明式家具的艺术造诣和文人气质在世界家具史上别具匠心,至今无法超越。我们在书房放置一组典型明清风格家具,往往会因其独特的艺术气质,唤起历史情感的回归以及陈年的记忆。

雕刻、匾额、书画、挂屏、文房四宝等陈设都是中国传统人文意识的载体,它们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激励、自勉和警世等作用,有效地围成一种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空间。

另外,我们可以对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装饰纹样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传统文化中的几何纹样有水波纹、回纹、冰裂纹、万字纹等,它们在窗花、屏风、隔扇的传统装饰点依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使用,并且还用在了电视背景墙、天花、铺地等装饰的造型中。现代设计师打破了狭窄的传统文化概念,继承其优秀的文化精华,配合新的造型和新空间对传统纹样大胆创新使用,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借鉴传统的创作手法,使传统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了新的生命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结语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强调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规划和设计,并巧妙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冲突,以获得和谐的生活环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研究传统文化,应用其美学思想,对现代室内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注:本文系延安大学校级重点扶持学科项目。

传统艺术论文:传统文化下的晋商雕刻艺术研究

摘要:晋商建筑不仅在大的不仅和建筑形象上都具有精湛的建筑艺术,而且其细部装修设计也很丰富。本文主要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对晋商建筑的木雕艺术、砖雕艺术、石雕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晋商;雕刻;艺术

雕刻是我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之一,其中木雕、转雕、石雕、共称“三雕”。山西雕刻艺术作为我国传统建筑砖雕主要流派之一,主要集中在晋中一代的民居建筑中,尤其以晋商建筑雕刻为代表,晋商精雕细刻的建筑艺术,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北方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和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一、晋商的木雕艺术

木构件是晋商建筑的灵魂。它们不仅构成建筑的骨架,有些部件还构成建筑的装饰物,形成了晋商建筑丰富多彩的内容。乔家大院处处都可以看到木雕艺术作品。如各院的正门上都有木雕人物,而且各不相同。分别为天官赐福、三星高照、和合二仙、招财进宝、麒麟送子、回回献宝等多种形式。柱子雕刻也多种多样,有八骏、有松竹、有葡萄表示漫长久远、有垂瓜象征瓜瓜绵绵、有垂莲象征连生贵子,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其中镂空式雕刻最具艺术性,是将整体构建雕刻出一种主体景物的效果。所雕刻花卉鸟兽皆跃然栏上,生动自然,这种雕发所雕刻出的作品,地与面高差甚大,最大高差可达十厘米左右。大院正厅的“连连有喜”,及门廊的“凤凰戏牡丹”的雕刻就属于这种技法。由于这是由完整的木材雕刻而成,因而又成为“高浮雕”。此外,合叠加式颐名思义,是一种复合组构的木雕形式。做法是先将地纹刻好,然后将片外加工刻成的人物景象再复合叠加嵌镶干底板的地纹上。从而组成各种内容的图案,这种做法的效果,较缕空式别具风味。

二、晋商建筑的砖雕艺术

晋商建筑虽然以木结构为主,但由于气候及观念等原因,建筑的维护结构以及—些结构构件钉大量砖石材料,这些材料不仅有功能作用,它们同时还是精美的艺术品。以王家大院为例,王家大院东园小门额枋仿国画长卷图轴雕以松竹梅兰寿石,树林间又雕梅花鹿两只,互相盼顾,颇有情趣;东院大门的额枋,雕以琴棋书画四艺图,周围衬以菊花、牡丹、鼎等浮雕装饰纹图;西院偏门额枋,则在替子二龙头上方,雕以瑞云翩翩,以示乘苍龙青云直上。进入小偏门是私塾,其院门门框用4块青石雕成,上面刻以松、竹、梅、寿石、喜鹊,这一雕刻设计清新,刻制精细,既表现岁寒三友的清气,又体现喜上眉梢的喜气,透视关系也完全按照中国画散点透视手法,显示出其不合比例的合法性。东院内的石雕风景照壁,高2.6米,宽1.82米,被镶嵌在建筑物山墙内,起萧墙的作用,画面用平面阴线雕成,砂粒圆点做底纹,图纹为松、柳、山、水、楼阁,云气浮游于天空,小舟行驶在水中,煞是一片江南景色。建筑就其本体属性来说,融实用坚固与审美为一体,在修建过程中,对间架结构及其布局,除用力学掌握支点、力点、重点外,在造型上还可以体悟到它的美学趣味、价值观念、精神感情等

三、晋商建筑的石雕艺术

晋商建筑的石雕艺术,数丁家大院最为完整,艺术性较高,每个年代的石雕均具特色。例如在丁家大院中,石作构件应用广泛。其中有以下几种:一为柱础,所有建筑杆础,全部用整块石料雕琢而成,其中,尤以正厅和门廊施用者最为华丽壮观。门砧石这种专门为垫托门框的石质构件,几乎有门即施,但以大门、二门,厢房者雕刻得最好。踏石设在大门、二门和天井内,由于建筑台基皆高出地平面,故设踏石以登堂入室。这种构件不但数量多,而且雕刻细腻华丽。在丁家大院,柱础石内容丰富,样式各异,灯笼形、圆鼓形、六角形、宝瓶型等等,各个院子绝无雷同重复。上面的六角灯笼形柱础石,上下六个层次。各种石雕充分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四、各种雕刻协调统一,尊重自然

晋商建筑中的雕刻艺术伴随着晋商的生活习俗和其建筑的结构类型,不仅融合了当时的社会阶级形态,阐释了晋商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而且体现了晋商以及当时的建筑设计者对自然的尊重。如如灵石县王家大院,梁架往往采取“砌上露明”的方式,让梁架暴露在外,展现梁架的结构和木材的本色,又雕梁画栋, 即具有结构功能,又体现出和谐美观。王家大院大门上的门框装饰,其额枋也各有千秋,东院小偏门额枋仿国画长卷图轴雕以松竹梅兰寿石,树林间又雕梅花鹿两只,互相盼顾,颇有情趣。东院大门的额枋,雕以琴棋书画四艺图,周围衬以菊花、牡丹、鼎等浮雕装饰纹图。西院偏门额枋,则在替子二龙头上方,雕以瑞云翩翩,以示乘苍龙青云直上。纵观整个王家大院,所以的主要雕刻品,都是成双成对,追求对称,而不让人感到重复,以体现协调统一统一,给人以完全自然的的感觉。

总之,许多晋商都曾历经艰辛,他们用自己饱含着汗水的业绩,衣锦荣归之后,给后人留下了这些雕梁画栋的宅院,这些雕刻精美的建筑,古色古香、突出了传统文化、给研究我国近古的建筑雕刻艺术提供了难得的直观资料。

传统艺术论文:浅析剪纸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累所形成的一种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理念。剪纸艺术与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在创作题材上,而且在创作理念、艺术表达形式以及制作技法上也都流露出传统文化的特征。

关键词:剪纸艺术,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与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受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创作者不仅在她的作品内容上喜欢选用中国传统题材,而且在作品的创作理念、艺术表达形式以及剪刻技法上也自然地流露出传统文化的特征。这种流露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剪纸中的感情表达方式源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中“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方法论中的“五行运化”理论也是顺理成章的。

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通的,故而可以达到统一。这种思想熔铸了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这种艺术精神融入在剪纸艺术品中,就是剪纸的“心里想的”,注重表现抒发情感和理想的意念。“天人合一”论中强调了天与人的统一。也就是天地、自然界是大天地,小天地是个体的人,大天地与小天地始终保持和谐统一。人体中感情的发生表达,以及它的走向和互相作用的规律,都是与天地相互统一的,即人的情感世界,也遵循自然界中物质运化的规律。

人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交流喜悦之事,倾诉悲愤之情,抒发哀怨之思等,都是人体自身经常需要的,但这些情感历来都是受到伦理制约的,绝不是动物性情感的自然宣泄。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看艺术所具有的协调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价值,高度重视并利用艺术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稳定社会秩序的独特作用,用以加强其精神统治。所以,“天人合一”论,既是社会、政治的需要,又是艺术扩展自身,把对周围事物深刻的了解和体验高度升华到意念,注入艺术自我情感,表现大自然、大天地的需要。在精神领域里让人与山水、自然界的动植物产生某种情感的交流,也就是让人在欣赏自然时得到启示,从而精神得到升华与净化。这种人和自然的情感交流在剪纸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实际上,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论承认人的现实存在,同时也承认在进入精神绝对自由境界可能性的生命存在。在不受功利标准的束缚,超越了伦理规范制约的意境中,民间剪纸艺人把自己的感情大胆地宣泄到了他们思念向往的形象中,把不曾见过的天堂仙境抽象成月宫瑶池等,把不存在的龙凤、鬼神兑现为神奇可视的艺术形象。这一切都带着明显的心理体验特征。在人与周围环境的现实关系中,一旦摆脱了“外物”的桎梏,就能在精神世界中更体会到自由人的“小天地”的存在。民间剪纸往往都是从当前利益得失的观念中超脱出后,就创造出无数描述自由、美丽的“小天地”的艺术作品,并且是带着个体的强烈的情况,使艺术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并且释放出艺术的光辉。

缺乏感情的艺术不是真正的艺术,但所带的感情应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强行加入的感情,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每位艺术承受者会欣赏、了解艺术中的感情。人的情感基本可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这七种情感可归结为五大类:

喜,包括快乐、舒畅;怒,包括愤怒、威严、至尊至上;忧思,包括忧愁、思虑、远见卓识、思想;悲,包括悲痛、伤心,没落;惊恐,包括惊吓、恐惧、害怕、畏缩。

这七种(五类)情感的表达在剪纸制作中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中华民族传统的五行运化理论,从客观上解释了自然界和人体中生克制化的关系。在剪纸艺术的情感表达上也同样适用。

五行运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上的物质分为五种,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的分类是根据客观上的物质、物体或生命体的所有属性综合起来分类的。

在情感上,以上五类情感也可分属五行,如喜属火,怒属木,忧思属土,悲属金,惊恐属水。下面分别加以阐释:

喜:喜属火。在五行运化理论中火的性质就是向外发散。

在图形占有面积上,向外发散占有的最大空间是圆形。在数学中,当周长一定时,面积最大的是圆;在四边形中,面积最大的是正方形。所以人们不自觉地常用圆形和正方形,以及向外发散的线条造型来充分地表达喜悦之情,总造型是圆形或正方形。要使剪纸作品表现出喜气洋洋,应尽量使之发散,不加边框。比如经典作品《老鼠娶亲》,在创作时样稿几次改变,最终把花轿放在正中间,四周二十个老鼠,不论是放炮的、吹唢呐的,还是送礼的、献花的,都显得喜气洋洋。由于周边不加限制,似乎炮响一直继续,欢庆的气氛在不断扩展,使作品中“喜”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

怒:怒属木,木性升发,其气机向上。自然界中树木向上长,有向阳、向上的趋向。五行理论中木代表生发力量的性能,标示宇宙万物具有生生不息的功能。古人对怒有“怒发冲冠”的形容。如作品《钟馗捉鬼》中的钟馗,怒发冲冠、眉毛向上,其威严的神态将小鬼震吓得匍匍倒地、瑟瑟发抖。剪纸《包公》也是用一种凛然的气势来剪成的,不仅官帽向上,而且官袍上的火焰也向上,衬托出包公嫉恶如仇、为民除害的一身正气。在具体剪的过程中,作品为表达怒的情绪常突出向上的尖锐的直线条。

忧思:忧与思属土。土的属性是集结收敛。同时,还具有土载四行为万物之田,承载受纳的性能。在人体中它主管气机的“气结”,即气体扭缠混绕在一起。因此,在剪纸中,凡扭结在一起、缠绕在一起的线条或结构都是忧思的情感表达。爱情作品《相思鸟》就是用一圈鸟儿头顶上集结的许多缠绕在一起的云彩来表达鸟儿的相思情。而《沧桑岁月》是用许多蔓藤缠绕在两棵大松树上,同时用线条绕出了“沧桑岁月”四个字,体现了对岁月的思考,隐喻作者的思绪延伸到很远很远。凡是线条向内、向中心结集的趋势,均可以表现忧思的情感。如著名的雕塑作品《思想者》的主人公就是半蹲半屈,全身各个关节呈曲状,向中心集结。即使可以不看主人公的面部表情,仅仅从他的姿态就能明白,他正在思索或正处于忧虑状态。

悲:悲属金。在人体的脏器里,肺属金,中医的基础理论中阐述了肺的客观属性是主哭,主一身之气。肺藏魄,即魄力、气慨。金也有服从、顺从、收敛之意。如果悲伤过度,自然就失去了魄力,没有了气概。哭的太甚,也会软弱无力,重则晕倒甚至休克。肺主的是一身之气,悲情过度,一身之气不足,就会正气消耗、咳嗽上逆,气短乏力,伤风自汗,弯腰驼背。所以中医明确提出“悲则气消”。

使正气消耗的“悲”的情绪在剪纸的表现上是一派无力、萧条的景象。要剪悲情的人物,此人一定瘦弱无力,风吹欲倒。如果弯腰驼背有碍于美,在作品中只有使其削肩、细腰、低头、内视等。悲情的动物一般表现为低头、皮毛不乍起而顺之下滑,并瘦弱无力。悲情的植物一般表现为枝条软弱,叶茎细小并下垂,随风摆动。

惊恐:惊与恐属水。水向低处流,水具有滋润、顺下、闭藏的特性。

“惊恐”中的“惊”会造成逆乱。传统剪纸《钟馗捉鬼》

中的那些形态各异的小鬼因为害怕钟馗,跪趴在钟馗的脚下,个个形态惊乱。若要表现剪纸中的小动物受惊,要把小动物所处的环境剪成逆乱的线条。如表现小鸟受惊,只要把小鸟周围的树枝剪成摆动的混乱状态,美丽的小鸟儿就变成了受惊之鸟。

用剪纸表现不同的情感。除了有上述总体造型上的规律外,在剪纸的具体制作上,各种情绪之间的剪法也有较明显的区别。不同剪法剪出来的线条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是有区别的。

例如,剪“喜”的感情时,走剪的速度均匀、流畅、光滑、圆润。即使需要跳跃,也如欢乐的小溪一样柔顺,向外自然发散。

“怒”的剪法,直接迅速,笔直向上,拐弯处硬而不流畅,剪出的线条横来直去,干脆利索。

“忧思”的线条,由于是缠绕扭结在一民的,因此剪时最不流畅,很少有一剪子剪到底的线条,其线条多细长、柔软。

如作品《小鹿梅花》中既有表达思虑的线条扭结,又有流畅、圆润之感,所以表现了小鹿正沉浸在一件美好幸福的心境之中。一般地说,表现忧愁的线条要细些;表现思考的线条要粗些。思考中含有愉快情结盟的线条光滑粗大一些;含愤怒情绪的线条粗壮笔直向上;含悲哀情绪的线条则细弱垂下。

“惊”的情感是逆乱,剪此种情感的线条,一般为短小刚硬,互不连接。其中,杂乱、重复、折叠的线条出现频多。一般不用连续对称的图案。

“悲”的情感是消耗正气,软弱无力。走剪时,剪速相对慢,从小向下,越剪线条越细,常常将极细的线条靠在一个参照物上。此线条虽柔弱,但并不中断;虽无力,但不会随风起动。因为“天人合一”论说明,“悲”的环境宜用无力之风、柔弱之水来表示。

“恐”的剪法也是向下,走剪时线条相对有力,好像是哆哆嗦嗦地向下行。在下行中不断地有各种小弯曲,这些小弯曲无规律、不连续、不对称。例如,表现人被吓得两腿发抖,两腿就不能像跳霹雳舞那样有节律、有力度。

值得提出的是,剪纸这门艺术几千年来主要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在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束缚下,广大的妇女被禁锢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家庭天地里。旧时的妇女,命运大多数是不幸运的。婚姻靠媒妁之言,婚后伺候公婆,承担着繁重的家务,没有地位,任人摆布,挨打受骂是常事,她们潜藏着强烈的反抗意识,但在封建伦理和“三从四德”的重重约束下,又不得不屈服,艰难地苦度着岁月。这种悲痛的心情,感受在五行中属金,金(悲)可以滋生水(惊恐),再滋生就是木(怒),就会起来反抗。反抗若无出路,金(悲)可以被火(喜)所相克,用喜庆、快乐的剪纸来克制、转移悲的剪纸来克制、转移悲的情绪,这也是她们排解不良情绪的一种手段。

正如她们自己所说:一拿起剪刀进入创作,仿佛进了仙境,心里美滋滋的,忘记了一切悲苦、烦闷。所以,她们剪出的喜庆剪纸占绝大多数,如《卖莲》、《农家乐》等。而现代城市女性自由、洒脱、心情愉快,属火(喜),火生土(忧思),也就是火(喜)滋生、助长促进土(忧思),所以,城市女性创作的剪纸自然就多一些忧思的情感,其哲理性、思想性和忧国忧民的成分就更多一些。

用“天人合一”论与“五行”学说来解读人的情感,诠释传统剪纸作品中蕴含的艺术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一些实用性和指导性,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超出朴素直观的范围,毕竟它们产生于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分开的时代。因此,从剪纸的长远发展的角度上说,应站在现代最先进的认识水平上,从现代科学与哲学的最新成就中去寻找剪纸艺术与感情表达有联系的东西,让剪纸艺术在当代开出更鲜艳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