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论文

时间:2022-03-19 03:33: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图书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论文:图书馆哲学在图书馆实践中的应用

图书馆哲学是在哲学的层面上,对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哲学反思和图书馆实践所取得认识成果的科学验证,是一种关于图书馆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在图书馆学研究领域,通过图书馆哲学与图书馆实践相联系,形成理论的设定,理念的提出,信念的建立、事实的归纳和经验的实证。因此图书馆哲学在图书馆理念的体现与实践中的应用,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一、“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哲学在图书馆服务理念、管理理念中的体现

1.“以人为本”哲学理念的概念、提出与延伸。“以人为本”是指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利益和意愿,为每个人价值的自由发挥创造条件。马克思受人本主义思潮的启迪,从“现实的个体的人”出发,提出“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命题,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思想形成。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理念,批判的继承和发扬了人本主义思想,以人的解放,促使了文化的自觉,推进了社会的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后,以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继往开来,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就是把人作为历史创造的主体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图书馆哲学从中延伸出:一是“以读者为本”的对外服务理念;二是“以馆员为本”的内部管理理念。2.“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满足读者需求,重视读者修养。图书馆哲学“以读者为本”的对外服务理念,是以“读者为第一,”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发挥图书馆服务职能,与读者和睦相处,给予读者人文关怀,研究读者阅读心理,尊重读者个性追求,满足读者信息知识需求,为读者提供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以此减少读者对图书馆的抱怨,增强读者满意度和期望值。另一方面履行图书馆教育职能,重视培育读者思想道德修养。学好哲学终身受益,如果说馆员能言传身教的引导大学生,多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修养方面的文献,使其开阔视野、读书思辨、学以致用、弃恶扬善、求真务实、敢于开拓。那么就有益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人生境界与道德修养,增强理性思考和政治敏锐性,提升自我控制、人际交往与辨别是非的能力。3.“以馆员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馆员整体素质,构建复合型图书馆。从认识的角度说,“以馆员为本”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文献信息管理、馆藏资源建设等,其效果如何,馆员起着决定性作用。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人进入最浮躁时期,大多数图书馆在现代化进程中因只注重硬件建设,没有从根本上树立“以馆员为本”的管理理念,受市场经济的诱惑,重视经济效益的思想萌生,图书馆精神严重迷失,基本信念开始动摇,人才严重流失,图书馆事业走向低谷。进入21世纪,中国图书馆界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建立了“以馆员为本”的图书馆哲学现代管理理念,图书馆精神开始重建与回归,图书馆事业再一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哲学的角度看,图书馆哲学的内部管理理念“以馆员为本”,就是客观公正的对待每个图书馆员,重视馆员的创造力、主观能动性和决定作用,使其能正确认识、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问题。馆员个人进步和图书馆发展,有着内在的关联,建立优秀团队,就是要造就综合素质强的优秀馆员。图书馆团队通过实行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调动馆员的主观积极性,凝聚馆员的能量与智慧,将会产生1+1>2的能动力,推动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这需要馆员思考问题、辨别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加敏锐,知识层面、学识水平具有深度。

二、图书馆哲学在图书馆具体实践中的应用

1.图书馆实践形成对文献资料藏与用的图书馆哲学思维。哲学思维作为一种高度抽象化和理论思维方式,具有思辨性、本质性和总体性特征。图书馆实践本身就呈现出哲学内涵,而图书馆哲学和图书馆实践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图书馆知与行实践智慧的统一。我们在对图书馆实践认识的超越和反思过程中,形成图书馆哲学思维。辟如:图书馆文献资料的藏与用是对立与统一矛盾关系,图书馆传承文化需要“藏”,读者学习和研究文化需要“用”,读者要利用文献资料,就会带来对文献资料的损耗,甚至于丢失,而能引起馆员与读者偶尔摩擦的。这个问题从哲学的角度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思考的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为读者服务是公益性事业图书馆的永恒主题,读者利用文献资料,终究是利大于弊,考虑它的使用价值和社会效益,使对立转化为统一。2.用图书馆哲学思维解决文献资料藏与用的矛盾。时代文化背景、文献资料的管理者、读者群和编着者构成图书馆体系,后三者受前者制约,其中文献资料管理者与读者群在特定的环境下,又能互相转变身份。用图书馆哲学思维解决文献资料藏与用的矛盾,除了培养读者基本公民道德外,还要让读者懂得传承和研究文化,需要保存积累文献资料。我馆解决文献资料藏与用的矛盾的经验:一是加强新生入馆教育的力度和频度;二是鼓励、欢迎大学生读者参与图书馆志愿者行列。让读者也当管理者并换位思考问题,让他们真正认识到爱惜文献资料的重要性,这种在图书馆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图书馆哲学思维,能让读者滋生实践情怀,体会当管理者的艰辛,并理解管理者对文献资料的藏是为用,为用而藏,藏与用的矛盾相互转化,反映了事物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图书馆哲学规律。

三、图书馆哲学在信息知识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图书馆哲学个体与集体的统一。随着网络化、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运用,使得各个图书馆之间的差距迅速拉大,最后形成现代化图书馆和原始型图书馆并存的现状。要消除各个图书馆之间馆藏资源建设“原始”与“现代”的差距,图书馆必须转变旧有的收集与传递文献信息的模式,在保障本馆基本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开拓新知识领域,走以共存为前提,以协调发展为方向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之路,并借助于这个平台,在互助中得到互惠,享用数字图书馆的所有资源,使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将单元信息资源汇聚成集合体信息资源数据库,它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图书馆实践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个体与集体的统一,反映了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哲学价值的回归。2.发现和整合信息是图书馆哲学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方法论。将认识方法论运用到信息控制管理中,标志着信息科学控制系统论,走向完善与成熟。信息的发现、采撷,需要进行分析评估和整合加工。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系统方法论,把信息资源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和要素等加以研究,进行定性、定量、功能与流程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再将它们综合成一个整体,也就完成了信息的搜集与整合。这种图书馆哲学的科学方法论,对提高主体的理性认识非常重要。查询信息是谋略、运筹实现的过程,重要的是思路深广,有敏锐的信息反应意识,能够准确判断、鉴别出所获信息,对国家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建设的当今现状和未来发展有何影响与作用。对信息资源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过程,就是“演绎、分析、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对信息资源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整合过程,就是“归纳、综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3.搜集和传递信息是图书馆哲学同一性规律的发挥与运用。信息技术的发达使人知觉、思维和操作的效率神奇提高。我们不但因电脑的代劳而不会不动脑筋,相反思索更须努力、思路更须 巧妙,得有信息资源组织导航能力与网络系统操作管理能力。图书馆通过征询、收集、存贮与传递各种信息载体,来满足读者查询、阅读、利用和索取文献信息的需求,在管理信息与研究知识的过程中,运用哲学方法论去开拓新信息知识资源领域,将会收获非浅。搜集与传递信息是图书馆哲学同一性规律得到最大发挥和应用。有统一性才有“同”,有多样性才有“异”,这才有“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的比较法,并形成“求同存异”的综合。为节省读者搜索时间,我们从现代社会需要出发,围绕着某个主题,寻找信息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把大量分散、无序的隐性网络信息,经过筛选、下载、整合转变为集中、有序的显性文献知识。通过CALIS等网络系统进行文献传递,为读者提供高层次、多样化、高效率的交互式信息服务,使图书馆成为科研成果交流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与组织部分。

四、图书馆理念的形成与实践经验的积累,需要馆员具备图书馆哲学素养

图书馆哲学是关于流变不息的图书馆实践价值与意义的深刻理解、感悟和诠释。如果一个馆员没有先进的图书馆哲学素养,就没有正确的图书馆理念,就会缺少精神支柱与人生信念,也就失去了对所从事职业价值追求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图书馆理念的形成与实践经验的积累,需要馆员具备图书馆哲学素养,其意义在于:1.图书馆哲学素养有助于馆员形成个性化图书馆智慧,优化思维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先进的哲学,在此层面上产生出图书馆哲学理念,馆员通过树立图书馆哲学理念,再经过图书馆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图书馆哲学素养,是独一无二的,其它行业无法取代的最先进的哲学素养。这种不可替代性,一是能够坚定馆员树立图书馆事业的信念,使其在图书馆实践过程中认识自我弱点,发现自我潜能,通过否定之否定完善自我,设计自我发展方向,以此促进图书馆人才队伍向专业化发展。二是有助于馆员进行心智修炼与个性塑造,使其形成个性化图书馆智慧,优化思维品质,完善人格魅力,孕育纯真心音。能用心音去感悟图书馆事业的人,会产生对图书馆事业的崇高敬仰,也就有了一个神圣的心灵和崇高的自己,才会有爱岗敬业、甘为人梯、主动创新、积极进取等崇高的图书馆职业精神。对此任重而道远的图书馆人,应注重培养图书馆哲学素养,发展原则高度理性思维,培育价值取向思考方式,夯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在更新自我、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从馆员角色进入到学科馆员角色。2.图书馆哲学素养能使馆员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图书馆哲学素养能使馆员从哲学的高度,运用灵活、敏锐的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逆向思维,坚持对理性的信仰与追寻,去观察、分析和理解图书馆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与基本现象时,就能形成对图书馆实践的洞察力,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唤起对实践主体的反思意识,从而产生理性思维的认知感、价值观和审美观,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实现对实践活动的超越。譬如:在开展具体服务读者的工作时,馆员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等马克思哲学原理作为指导,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图书馆学与其它学科的内在联系;分析图书馆现状内因与外因的存在条件,把握事物量变与质变的转化规律,不断总结经验,让专业回归常识,将技能变为本能,无论何事都做到明细化、定量化,量力而行,突出实践,保证质量,提高效率,完成目标任务。

图书馆论文: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

以协同理念为基础,在保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制定分工协作的契约,并开展技术攻关、效益分配等方面的工作,进而实现技术创新,这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些高校、企业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推动下,争相开展了各类技术创新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当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情况来看,还存在创新不明显或者无法有效协同等问题[1]。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下,如何确定适宜的信息服务模式来更好地为技术创新服务,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产学研协同创新

1.1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

德国学者HermanHawking于上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了“协同”的概念[2]。他指出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这就是协同。从不同的角度看,协同创新被赋予了不同的定义。从信息服务的角度看,协同创新就是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联合起来,并将知识增值作为主要目标,进而创造更多价值的过程。而从企业创新的角度来看,协同创新就是各企业通过创新要素共享,并保障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一致,进而达成共赢。在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曾提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应该协同合作,通过切实践行“协同创新”来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

1.2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特点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本主体包括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等,并且是与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相结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参与主体较多,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错综复杂的战略性系统,图1所示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模型。产学研协同创新不仅需要保障内部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也需要保障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特点有:①多样的参与主体。不仅有产、学、研等基本主体,也有政府、中介机构以及用户等参与主体。②共享创新成果。各创新主体之间主要通过信息共享,分享科研成果并获取交叉知识,进而提升各自的核心竞争力。③持续性。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双向传递,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密切合作,并实现了长期的互动与沟通,进而保障整个系统的持续发展。④资源易得性。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让人才、资金、技术的获取渠道得以拓展。

2高校图书馆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作用

高校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之一,在促进科技创新并构建创新型国家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高校图书馆是为高校科研、教学提供智力支持的主要场所,不仅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储备,也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2.1促进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性

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看作各创新主体根据市场、行业以及区域的需求,通过深入合作与交流,进而获得创新产品的组织过程。由于企业、科研机构以及高校长期以来均是相对独立的,而各自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存在重叠的地方,所以不仅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在维持各主体之间协同性的同时,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3]。高校图书馆在发挥自身智力支持作用的同时,也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与需求,对各参与主体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进一步优化各主体之间的资源分配。此外,高校图书馆应该主动为各协同创新主体提供服务,并发挥引领与指导作用,以提高彼此之间的协同性。

2.2增强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也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主体之一。作为企业与政府的智力支持者以及高新科技研究领域的主力,高校可以看作决定协同创新成败的关键。高校图书馆拥有高质量的信息资源,为高校提供教学服务,根据高校科研、教学目标的变化不断调整与优化资源结构,能够保障知识服务的高品质与专业性。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离不开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支持,而高校图书馆可以增强高校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导作用。2.3提供各类创新资源与服务高校图书馆一直以来就是为科研、教学提供服务的机构,并在不断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高校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也构建了相应的学科馆员队伍,并拥有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具备强大的情报搜索、加工与处理能力,与高校各学科的专业人士合作,能够为企业、科研机构等提供各类创新资源与服务。而企业所需的大部分市场情报、科技创新以及知识产权等信息,均可以从高校图书馆获得。高校图书馆发挥自身在信息整合方面的优势,能够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4]。

3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

自2011年召开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后,我国开展了大范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校图书馆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引导者,也积极参与其中并开展了大量理论与实践研究。部分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技术、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为产学研协同需求者提供信息服务,并成为其中重要的智力支撑。

3.1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信息服务平台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该借助自身优势,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进而构建一个便于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服务平台(如图2所示)。其中产学研参与者作为基本主体,可以依托该平台获得合作机会,并且不断积累合作经验;政府作为引导者能够为该平台的构建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而用户作为信息需求者,在产生需求与实践过程中为产学研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检验创新成果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作为该平台的信息资源库,主要职能就是为科研机构、政府、用户等提供信息服务。

3.2高校图书馆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信息服务模式

3.2.1以资源共享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模式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各参与主体之间,在建立一定的联系后通过信息交流、传递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可有效提升组织内部的行为有效性。在知识传递与共享过程中,其中的知识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种,而促进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共享更为重要。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知识传递,并借助一定的方式让接受者获得知识[5]。而接受者在获取知识后,通过学习并消化吸收可以进一步内化。信息资源在各个主体之间进行双向流动,如此反复并最终扩大传播范围。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共享,也可以看作个人经验的分享。高校图书馆通过这样的信息服务方式,能够促进并维护各创新主体之间的有效交流。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其主要目标就是为了达成科技创新。高校图书馆在提供信息服务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应该相互协调并密切配合。各机构或组织协同合作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创新,因此在产学研协同过程中,就需要时刻注重创新。

3.2.2以知识创新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模式

在收集整理过往知识的同时探索其中的规律,并从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知识创新。高校图书馆要想实现知识创新,需要进行知识整合、共享与识别加工,进而挖掘出新的知识。而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下,知识创新是不分领域与类别的,其中的知识包括技术、产品、管理、工艺等多个方面。高校各专业的教学工作者与科研人员以及企业有经验的管理、营销人员等,均可以相互交流与借鉴。而各个参与主体之间信息的有效利用,是实现创新的必要条件[6]。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加强与不同机构的协同合作,做到相互信任、密切配合。

3.2.3以高校主导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模式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下,政府、企业以及高校不仅有各自的职能,也

存在一定的功能交叉。其中政府部门发挥着推动作用,并从宏观政策上为产学研协同提供指导。高校在该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能够避免脱离社会需求的研究与实践。而企业通过与高校、政府联合,能够打破技术创新的被动局面,拉动高校或科研机构主动开展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以高校主导为中心的产学研信息服务模式较为常见,也包括多种类型,如大学科技园、校办企业等。 4产学研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一直秉承为本校教学与科研服务的理念,但在与社会组织合作方面还缺乏积极性与实践经验。而这种长期封闭、落后的管理理念,也直接影响到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进程,并且制约了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组织由于很少与高校图书馆合作,一直倾向于通过社会上的信息机构获得帮助。因此,高校图书馆在为产学研参与主体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应该有维持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进而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

4.1依托政府与社会组织加强宣传

政府、企业等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与高校图书馆的沟通交流,对其信息服务能力与水平还缺乏了解,在遇到问题时大多是通过社会上的信息机构获取智力支持。鉴于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强与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合作,并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加强自身的信息服务宣传工作。部分行业协会等社会机构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图书馆应利用这些特点,并且将这些社会机构作为桥梁,构建有效的信息服务机制,进而更好地向社会推广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多种宣传方式,例如发放宣传书册、开展宣传推广活动等,进而向行业协会、社会信息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推荐信息服务内容。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与社会机构联合起来,主动了解社会组织机构的各类信息资源,并且借助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向协同主体充分展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内容。这种方式可以让各主体了解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作用,进而转被动接受信息服务为主动获取服务。而高校图书馆在向各协同参与主体提供服务的同时,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也能通过有偿服务提高经济效益。

4.2积极获取高校的全方位支持

高校协同创新的开展是将产学研各方作为主体,发挥高校的引导作用,并且获得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的支持,进而协同合作以实现技术创新的过程。而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辅助机构,很容易被产学研协同的参与主体所忽视。很多高校领导也认为协同创新仅与各参与主体如政府、科研机构等有关,完全没有认识到图书馆的积极作用。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主动展现实力,努力获得高校的全方位支持。一方面做好校园内部的营销工作,积极向高校领导、各参与主体展示自身在信息服务方面的优势,进而获得资金、人才与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也需要加强与教研部门、科研人员的配合。同时在开展产学研协同活动时,尽量争取成为其中的主体要素,进而真正维持高校图书馆产学研协同创新信息服务平台的稳定性。

4.3不断调整与资源提供者的合作模式

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信息服务平台并为各协同参与主体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也需要不断调整与资源提供者的合作模式,进而解决信息资源无法访问的问题。由于信息资源提供商存在诸多限制,这就导致非注册用户无法访问高校的数字化信息数据库,极大降低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高校图书馆在构建信息服务平台的同时,首先需要与各类信息提供者沟通交流,探讨全新的合作模式,以适应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需求。例如,可以设置根据上网流量收费的方式,进而保障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快捷性、高效性,并发挥各类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

5结语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需要联合政府、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并且有效协作以促进其顺利实施。高校图书馆通过构建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信息服务平台,选择适宜的信息服务模式,能够为产学研发展提供信息资源与服务,弥补信息服务的漏洞,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图书馆论文:图书馆思政教育功能研究

一、书籍报刊资源是宣传理论的工具

现代高校图书馆是知识与读者间的桥梁,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除课堂教学能够灌输给学生正确思想,进行德育教育外,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图书馆所汇集的书籍和报刊始终是较好的学习宣传工具。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他们拒绝强行灌输,单一的传统座谈会,主题班会以及谈话教育,有可能造成其反感和厌倦,书籍报刊则能够避开硬性灌输的弊端,调动起阅读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阅读者主动接受书中内容,受到教育和启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质基础。例如,马列主义读物、党政机关公开发行的书籍、带有强烈爱国主义色彩的丛书、优秀哲学法律类典藏等都能够帮助学生抓住党中央最核心的政治体系,吸收最先进的理论内容,体会最深层的进步观念。又如,思想政治类期刊杂志凝聚了广大学者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包含了最具价值的思想精华,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树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再如,具有时效性的报纸读物,可以将国家主张、时事政治通过媒体加工转递给阅读者,使学生在对时事的阅读中,知晓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了解国家和世界的大事小情,透过新闻报道事件,寻求真理,建立真知。

二、网络资源平台是获取信息的阵地

互联网是科技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众传媒领域的革命性成果,借助电子技术这个平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完全在一个平等信任的前提下进行互动,真正实现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心与心的沟通,因此逐渐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网络技术在为高校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高校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高等教育,脱离了网络化教学便不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高校学生对书籍资料查阅的大量需求也督促着高校图书馆建立起网络阅读体系,以便为读者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阅读服务。现代高校图书馆所保留的海量纸质材料固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而网上数据库作为学生获取资料的又一阵地,也为把握学生思想脉络,了解学生关注点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图书网络平台上,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点击自己想要获取的资源,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目,下载重要的文献材料,读者还可以借助网络对一些资源进行共享和评价,这些都在无形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者收集到学生普遍关注和感兴趣的内容。通过阅读统计,分析学生的阅读心理,能够为思想教育提供信息反馈,便于从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窥探某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止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网络宣传高效的特点,随时在网上最新的思想政治材料,利用新书推荐环节,向读者广泛宣传思政类图书、报刊,引导广大学生阅读健康、积极的文献,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肃静舒适氛围是净化心灵的场所

当代大学生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经过了爱国主义和自主创新精神的熏陶,基本形成了积极、乐观、健康的精神风貌。但是,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受到外界消极环境的影响,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入侵,也使得一些学生形成了功利倾向,心理脆弱,缺乏责任意识,冷漠自私等思想问题,这些问题急需得到高校教育的充分认识并予以解决。现代高校图书馆与其他高校教育资源相比具有宁静安逸的特点,可以说得上是高校学生学习思考、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很多学生的课余生活都是选择在图书馆度过,那么,通过高校图书馆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可称之为一个“好点子”。很多学生表示,进入图书阅览室,会被整齐的书架和浩瀚的书海所震撼,进入到电子阅览室,会被丰富的现代化信息资源所包围,进入到读者服务部,会被高素质的馆员服务所感动。高校图书馆高雅的环境和文明的服务氛围,相比于课堂,多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气氛,使学生能适当的调试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逐渐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图书馆内安静的环境使走进的人们不再发出噪音,都能自觉地为他人着想,主动遵守规则,克服了自私的不良心理,学会了互相体谅、关怀他人的美德。同时,肃静舒适的氛围能给予学生静下心思考的空间,在舒适的氛围里,学生畅游在广博的知识海洋中,可以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树立良好的思想素质,养成优良的学风,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长此下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会得到极大地提升。

四、主题交流活动是传播知识的载体

现代高校图书馆在建筑规模和用途上存在着多样性,除常规的阅览室、读书园地、自习室外,多数高校图书馆还会设置会议室、报告厅、展厅等基础设施,这些设施配备也是评估图书馆建设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利用会议室、报告厅等场地可以开展读书活动、时事讲座、报告会、主题演讲、宣传展览等丰富的课外实践内容,帮助学生提升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读书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利用读书活动可以将一些重要的优秀的文献介绍推荐给学生,组织学生共同学习理论着作,能够帮助学生对思想政治方面的着作进行品读和鉴赏,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净化思想

,摒弃糟粕。邀请专家进行时事讲座或召开主题报告会和演讲,可以将最新的时事热点和感动事迹带进校园,以专家视角进行问题审视,用最生动的语言表达传递党的方针政策,用最真挚的情感讲述社会主义推崇的行为,能够起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树立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效果。利用图书馆展厅开展简报、绘画、书法展览,可以使欣赏者增强审美意识,修身养性,提高对外界不良因素的免疫力,从中受到思想政治方面的启发,以达到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欣赏他人、赞美世界的目的。 五、资料借阅保护是培养诚信的途径

诚信是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诚信观念也是当代大学生必需的思想品德之一,对于求知欲望强烈、思维活跃、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够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开展诚信教育尤为迫切。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存、传播和组织社会文献信息资源的科学、教育、文化机构,每个社会成员都有使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接受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权利。鉴于图书馆的图书报刊材料的公共性,图书馆对馆藏资源的借阅归还都制订了详尽有效的规则,以保证资源的长期使用,使得珍贵文献得以长久流传。现在不少大学生还存在着不良的借阅嗜好,有的学生会在书籍上圈圈画画,甚至撕页裁剪;也有学生对图书任意抽拿,乱摆乱放;还有学生拖延借阅时间,想尽办法将书目据为己有。这些行为都会影响到公共资源发挥作用,阻碍到图书馆的发展。因此,图书馆必须采取正规化,合理化管理来帮助阅读者建立诚信品质。现在,多数高校图书馆会在流通阅览室安置电子报警器,针对重点文献进行保护,防止读者的不良行为。现代高校图书馆还采取了押金和安装摄像头的方式,以保证绝版文献的准时完好归还。对图书的严格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能够约束阅读者的借阅行为,对肆意破坏、盗用窃取、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做法进行有效管制,使阅读者从点滴做起,养成诚信习惯,最终成为国之栋梁。现代高校图书馆是大学宝贵的资源阵地,在高等院校教育、科研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核心机构,高校图书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有着特殊意义。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现代高校图书馆有责任购置高价值的书籍,做好学生读书的引导工作,营造舒适优雅的阅读环境,提供体贴到位的阅读服务,并有义务承担起培养爱读书、会读书的思想政治素养过关的优秀人才,利用自身优势,配合高校其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可取代的功能。

图书馆论文:有关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演变

在2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人类社会正面临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急剧变革,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强烈地感受到新时代的冲击与震撼。知识更新经济朝代和网络时代的一些特征,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更新为基础的经济,这各经济直接领带于知识更新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中国在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进程中,提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奋斗目标。根据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任务和目标,已经提出和实施了《知识创新工作》、《技术创新工作》、《211工程》以及国家其他重点科技计划,形成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完整的总体战略布局。国家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配置新资源,直辖市国家创新活动。国家创新资源配置中包括创新信息服务体系和创新资源的分配体系。图书馆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应成为国家创新信息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发挥依靠基地的作用。

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的信息资源基地,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的提供者,对信息化、网络化浪潮的冲击更为敏感。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网络化浪潮的兴起,一个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光纤技术、数字卫星技术为主要信息传输载体的社会基础设施的新的信息环境已经在我国形成。

图书馆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其天职就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是通过服务体现的。在知识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的时候,社会需求发生较大变化,知识总量的不断的增长,知识领域不断扩展,用户自身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整体上开始从劳动密集性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用户信息需求不断增加,使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存在形态发生了变化。图书馆无论在信息资源采集、组织加工、信息服务、管理模式等诸方面将发生更深刻的变革。

一、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特点

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它的服务必然围绕着纸张文献和图书馆馆舍的展开。中国图书馆由于受封建时期皇家图书馆、古代藏书楼的影响,图书馆和图书馆文献是为少数人服务的。

图书馆的藏书是以保存为主,形成了"重藏轻用"、"重管轻用"的办馆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

图书馆论文:分析图书馆法人治理的优化

我国现行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作为事业单位法人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出资建设,这就意味着政府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者有权对公共图书馆的活动进行制约。然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现状是政府对公共图书馆实行全面的管理,公共图书馆也对政府部门产生依赖,不能独立自主地实行组织的管理。针对公共图书馆存在的治理机制方面的问题,笔者简要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2虽然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法正在建立的进程中,北京、深圳等省市公共图书馆都有本地区单独的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规章和办法等,然而这些地方的公共图书馆在规划建设和管理机制方面上缺乏科学标准,呈现出无序管理状态,这一切都亟待通过立法加以保障。2008年文化部将制定一部完整的公共图书馆法提上日程,但是,时至今日,只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尚没有确定一部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公共图书馆基本法律。没有立法对公共图书馆的保障就会产生公共图书馆的的地位模糊、管理不善和经费不足等问题,所以法制的建立是我们首要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概念被定为“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共服务的图书馆”[5]。从这一概念中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者是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这就导致政府对图书馆无所不管,包揽一切,而公共图书馆也对政府产生依赖,独立性差,不能自主的管理馆内重大事务,例如购书类别也须得到政府的批准等,这就模糊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定位。同时,在政府的庇佑下,公共图书馆的竞争环境也出现弱化的局面,使得公共图书馆不能积极主动的进行创新服务,不能以读者的利益为核心,模糊了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定位。我国公共图书馆现行的管理制度实行馆长负责制,馆长对图书馆拥有决策权、财务权和任免权等[6]。这种制度虽然明确了馆长的法人代表地位和职责权力,明确了公共图书馆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办馆实体,但是另一方面却容易产生馆长对图书馆事业不作为,不利于图书馆服务效率的提高;还容易造成馆长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独断,滥用职权的现象,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图书馆内部民主思想和民主机制的缺乏,不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总之,馆长负责制有利也有弊,我们要承认缺陷的存在,扬长避短,完善公共图书馆管理机制。据调查,我国大部分地区现行公共图书馆内部没有建立起专门的监督约束体系,对图书馆馆长和工作人员的监督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和上级主管单位,其约束仅靠各图书馆内部的管理条例和规章,显然这是明显不健全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就会导致图书馆内部腐败和工作低效的产生。公共图书馆作为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其工作宗旨就是为读者服务,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就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引起读者的不满,造成图书馆公众失信的局面。上述问题的存在归根结底是因为公共图书馆法制不健全、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各利益主体关系不明确、公共图书馆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因此,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治理机制就要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找到解决思路,进行改革,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优化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机制的措施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员,其法人治理机制是否完善决定着其发展进程。上文论述了公共图书馆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公共图书馆不能有效地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因此,笔者构建出一种新型的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通过模型来阐述优化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的一系列措施,以期完善其治理,实现其价值。政治学家告诉我们民意是使一个事物合法化的基础。因此,完善图书馆立法的前提就是要确立图书馆在社会民众中的地位,赢得公众的尊重和认可。这就需要图书馆提供优质的服务,扩大立法宣传力度,加强同社会各界的交流。完善图书馆立法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建立一个高素质的研究图书馆立法的专业队伍,做好立法的组织领导工作,统筹各个地区发展现状来制定一个普适性的法律规范,才能使公共图书馆走向法制化管理的轨道。最后还要借鉴国外图书馆立法的成功经验,例如英国于1850年就颁布了《公共图书馆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全国性的公共图书馆法,后经几次修改,不断完善[7]。我们应结合我国国情,有选择地吸取国外成功经验,来完善我国图书馆的立法。公共图书馆处在社会大系统下,与其相关的利益主体有政府、上级图书馆、读者和相关竞争者等。这些主体都在影响着公共图书馆的运作,只有理顺情彼此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完善法人治理。政府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者,为其提供经费来源,这就决定了政府在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政府的“掌舵”职能中,即对图书馆实行宏观管理,确定公共图书馆的各种发展战略,制定其事业规划,指导并协调各级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做到统筹规划,而不是事无巨细的管理,要做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公共图书馆也要在政府的大政方针下对内部实施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公共图书馆作为事业单位,上下级之间属于业务指导关系。上级公共图书馆应该本着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原则,协调地区之间的图书馆事业,对下级公共图书馆开展的业务进行指导,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借鉴国外的总馆分馆治理模式,上下级公共图书馆应加强业务交流,实现文献资源共享,例如我国深圳实行“图书馆之城”的治理模式,加强了上下级图书馆的沟通和联系,做到集中管理。读者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公共图书馆应本着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宗旨开展各项工作。读者也应树立纳税人意识,意识到自己是公共图书馆的所有者,理应得到优质的服务,当对服务不满意时应该提出自己的意见,维护自己的权益。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上公共图书馆在馆藏和服务方面的缺陷,各种提供知识服务的组织开始出现,其中包括各种民办图书馆、私人图书馆和科技检索中心等。例如号称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实体书图书馆———青番茄图书馆,实行免费借阅、送还和上门服务等,这些服务内容比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质优,这就对公共图书馆造成一定的压力。公共图书馆应及时改进自身管理和服务,并与竞争者进行沟通,争取实现文献资源共享,促使两者和谐发展。鉴于我国单一的馆长负责制存在的缺陷和国外对公共图书馆管理的有效措施及成功经验,我们应对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管理机制进行变革,使其更有效率地运行。在此,笔者建议在公共图书馆馆长负责制基础上建立理事会[8],理事会可以对公共图书馆内部的重大事务进行决策,馆长领导馆内人员执行,并对其进行管理,从而形成一个三级管理体系,即高级决策层—理事会、中级管理层—馆内领导和基层执行人员。—理事会在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中,重大事务的决策权由理事会来承担。理事会成员由政府部门杰出代表、社会知名人士和馆内重要领导组成[9]。理事会成员应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提名候选人然后经过馆内工作人员选举产生,成员在受聘期间需了解图书馆的使命、政策和服务内容,及时做出决策应对不断变化发展的环 境;理事会应对自己做出的决策负责,实行问责制。中级管理层作为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机构,具体负责馆内日常运行与业务的管理,其成员包括馆长及其副职。馆长作为公共图书馆的法定代表人,一方面作为理事会成员参与理事会的决策,定期向理事会汇报馆内运行情况,另一方面馆长可以下达理事会的各种决策,领导馆内人员执行理事会决策,为其工作提供便利和保障。基层执行人员即公共图书馆内基层职位的工作员工,分布在馆内各个不同的部门,这部分人员作为馆内工作的主体,是通过考试选拔程序产生的,其工作内容是执行管理领导层的决策,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并与其他馆员进行协作,发现图书馆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意见上传领导层,不断优化图书馆工作。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一个金字塔形的三个层级的运行机制,理事会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开会讨论制定公共图书馆的战略决策,下达中级管理层,由其领导基层工作人员执行决策。基层执行人员在执行决策后将问题反馈给中级管理层,中级管理层通过整合意见上传理事会,以使理事会可以有效地监督并完善其工作。当遇到突发的严重危机事件时,基层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法约尔桥”[10](意指在管理机构中遇到特殊情况时,可以跨越等级进行沟通,以保持信息传递的时效性),直接与理事会进行对话,确保理事会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应对。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应是一个具有反馈机制的上下不断沟通的运行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可以刺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个有效率的组织一定有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存在,公共图书馆也不例外。公共图书馆应实施绩效工资制,针对不同的岗位明确绩效评价的标准和程序,刺激员工发挥个人潜力,提高工作绩效,以使公共图书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公共图书馆的监督机制作为法人治理不可缺少的环节,可以保证法人治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可以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法人治理机制。按照监督主体的不同,笔者把公共图书馆的监督分为政府监督、上下级监督、专门监督和读者监督等[11]。政府可以通过其职能部门对公共图书馆开展的工作进行监督发现问题予以批评指正;上级公共图书馆可以对下级公共图书馆进行工作业务的监督,在一个公共图书馆内部上级领导也可以对下级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监督;理事会可以设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对公共图书馆内部各项工作进行监督;读者作为其服务对象有权利对其开展的各项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意见。

图书馆论文:图书馆学研究中的科学主义

【内容提要】抽象图书馆学受到专业研究者的质疑。这些质疑中的许多见解引起同仁的困惑。我们需要学习科学技术哲学知识,把握抽象图书馆学理论的实质,就此问题做进一步探讨。图书馆学中的科学主义越来越感到危机,其危机的根源在于自身。我们既要恰当地反对唯科学主义,对它又要保持必要的宽容。当今,反思图书馆学的内在价值取向,是必要和迫切的。我们没有必要构建“大一统”的理论体系,应充分激活图书馆学所包含的思想,使图书馆事业的实践走向规范化。

1 引起图书馆学研究者困惑的探讨

新世纪伊始,黄俊贵先生的《丑陋的图书馆学》一文打破学界往日的沉寂,反响激烈,已超出当初定位于“文化沙龙”的想象,以富有学术性和思想性而备受图书馆学研究者的青睐〔1〕。程焕文、罗德运、程亚男、储流杰、阎立中、鲍振西等先生先后继续在此“沙龙”和其它刊物上展开讨论,发表了许多论文或感想。与此同时,图书馆学的两个专业网站,《大学图书馆学报》的《沙龙》(/xuebao)和图书馆学读者的《寒网》的部分网友以自立题目《图书馆及其理论体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展开学术探讨。图书馆学界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百家争鸣。颇为有趣的是,这次学术探讨涉及到与科学主义有关的问题。按照黑格尔的认识论,人之认识有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不同的层次,这样的探讨无疑是“精神的高消费”,是哲学层面上的反思、批判活动。

这里所说的图书馆函数及其理论体系就是抽象图书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的作者叶鹰先生已多次表述了自己建立抽象图书馆学的目的和意义:“希望抽象图书馆学的思考和方法能为当代图书馆学理论注入生机和活力,使图书馆学走上精密科学的发展道路。〔2〕”近期,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的同样观点:“能否像精密科学那样用一个模型或一组方程把图书馆学的核心理论统一表达出来?并通过对模型进行分析或对方程进行求解来统一研究包括传统图书馆和现代图书馆在内的图书馆学?”〔3〕

这种思想首先受到黄俊贵先生的质疑。在《丑陋的图书馆学》一文中,他是这样对“抽象图书馆理论”提出疑义的,我们把它摘录如下:“有人对国外有代表性的传统图书馆学的著作归纳为‘面向过程’、‘面向实体’、‘定性向导’,进而提出实行当代转换——‘从具体到抽象’、‘从定性到定量’,主张采用精确数学方程式,以抽象图书馆学理论,并用了不少数学方程式,以达到图书馆学理论抽象化的目的。与此同时,还主张采用逻辑方法、计算机方法以逻辑建构、仿真建构。(见《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年2期,《传统图书馆学的当代转换》一文)本人粗懂数学,对如故弄玄虚异常反感,认为既不必要,亦不科学。因为这种表述对一般图书情报专业人员纯属‘对牛弹琴’,再者科学也不能以简单的数学公式去诠释。为此,我还特别去请教学术专家(曾从事过图书馆工作),结果博得冷笑,谓曰:‘这不是理论,也代替不了理论;数学不是万能的,方程式不应该作为图书馆学论文的主要内容。’”…“在许多刊物上不时可以发现所谓‘图书馆函数’、‘图书馆方程’的玄文,如果出于‘百家齐放’,引发争鸣也应该让专业人员都能看懂,我真怀疑编辑在审稿时是否真读懂了,还是被它的虚玄迷惑了。”,“有人提出图书馆的所谓‘新思维’,立论‘图书馆是有序化信息相对集中的时空’,要实现‘无馆舍、无藏书、无馆员’的‘三无图书馆’。这真是无稽之谈。如此做秀行为已普遍为同仁不齿。”

在随后的文章中,黄俊贵先生对此又做了更趋于理性的探讨:“有人热衷数学方法,把统计数据视为概括规律的惟一方式,诚然,我们应该肯定定量研究确实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个特点,但如果把它强调到绝对化,以它作为优于一切的方法,试用数学方法去代替甚至取消逻辑和哲学的方法,显然是不妥的。”〔4〕

在网络上,部分网友认为“图书馆函数是浮躁的”,“图书馆函数是图书馆学皇帝的新装”,“图书馆函数和图书馆方程怪异”,“图书馆函数与图书馆实践无关”,“此数学模型是有问题的”,也有人认为“它是科学主义的布道”,也有的采取类比的方法对抽象图书馆理论质疑,如“难道我们还需要出一个反恐函数吗?”,“我们能用高等数学来证明共产主义一定实现吗?”

这次学术争鸣是一种正常的学术活动,应该得到肯定。然而,事情往往并不是这么简单。这些理论和见解带给我们图书馆学研究者太多的困惑。我们迫切需要问题的答案。我们都掉入了概念和问题的海洋里。这次大探讨涉及到“信息”、“信息科学”、“科学”、“玄学”,“数理逻辑”,“图书馆函数”,“图书馆方程”,“图书馆函数是否正确?”,“数理逻辑是否是万能的?”,“图书馆学的划界标准”,“图书馆学如何规范?”等概念和问题。

这样的问题不仅是图书馆学界这个圈子里的问题,还是整个学术界比较关注的一个跨学科的大问题。我们仅仅依靠对图书馆学经典的深度理解与诠释,无法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也不应该重新陷入一大堆旧材料中,仍去墨守传统的研究方法,而应积极学习和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寻求有益的启示。我们需要从中外已有的智慧宝库中汲取精神营养,从思想阅读中获取研究的力量。经过争鸣与反思,我们发现在反对抽象图书馆学理论中,有许多理性不足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完全可以把许多简单、幼稚的批判给排除掉,抽象图书馆学绝对不是他们认为的“浮躁问题”。许多图书馆学研究者有了可贵的觉醒,黄俊贵先生后来就曾倡导“图书馆学需要哲学”〔5〕。图书馆学和科学技术哲学对这一问题有共同的志趣,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哲学,探讨两门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研究,要求研究者既要有很好的自然科学素养,又要有扎实的图书馆学本专业基础和丰富的其它社会科学知识。因此,面对一个既为阳春白雪,又为大众图书馆学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难题,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希望能做一次有益于图书馆学发展的探讨。

2 科学主义及其图书馆学研究者对它的质疑

概念界定模糊,就会引起争议。所以,一般哲学工作者在论述“科学”与“人文”两者关系之前先定义这两个概念,尤其在两者深刻关联的时代更应如此。但问题也非如此简单,诚如吴国盛先生所言“概念有待澄清”,“回到概念问题”〔6〕。本人倾向于刘大椿先生的“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界定”〔7〕,因而,本文所指的科学是指科学的本源意义,即与人文学科相对的自然科学。也许,我们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图书馆学中存在一个叫做“科学主义图书馆学”这样一个独立的学派或分支,一般人也不会承认自己是科学主义者。但科学主义取向的图书馆学研究很有市场。

科学主义在图书馆学出现,有其历史和时代背景。尽管人们对斯诺命题〔8〕有各种疑问,但是这一富有挑战意义的问题是难以回避的。“科玄之战”〔9〕称得上是“斯诺命题”的一个典型案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又置身于和20世纪初如此相似的语境中。当初的“科玄之战”的一边倒的胜利,使当时的知识分子对科学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胡适这样描述人们的科学主义倾向的:“近三十年来,有一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得与不 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10〕。直到今天,科学一词在大众话语体系中常常代表“正确、高明、有效”,科学仍然是价值与观念的代言人,科学的“标签”和反科学的“帽子”满天飞。在学术界,科学主义思想仍在不断地扩张。

“科学主义产生于自启蒙主义,成于实证主义,是建立在牛顿范式的科学之上的一种思想观念。长期以来成为主流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1〕”。持科学主义观点者认为科学是万能的,或者说,是潜在万能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它。

在价值层面上,持科学主义观点者认为科学是真理,是正确的乃至惟一正确的知识,相信科学知识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进而,过多地赋予科学与技术价值层面上的意义。在方法论上,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语言,盲目摹仿和不经辩护地转移到人类的社会研究中,也就是说,持科学主义观点者认为科学方法是普遍有效的,而且也可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科学主义坚持自然科学的定位,主张以实验、实证、定量研究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经验化、客观化和数量化是科学主义的基本原则,其哲学基础是实体还原论、机械决定论和逻辑实证主义。对作为技术根源的科学理论,特别是基础理论持虚无主义态度。过分强调技术的价值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技术的理性标准。坚持科学主义观点的人相信一切的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技术的发展而得到解决,从而,无视或忽视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文化传统对技术的反作用。他们认为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社会问题是暂时的,偶然的,是前进中的失误,是能够通过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而得到解决的。

科学主义在哲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政治、美术等领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比如,科学主义心理学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的质疑〔12〕。文学界也有的学者提出“‘新工具革命’不是文学的灵丹妙药”〔13〕。科学主义当然也受到很多图书馆学研究者的批判。图书馆学界为了捍卫图书馆事业的尊严,也不断地反对科学崇拜、技术崇拜。黄俊贵先生对科学主义思想的质疑,也就不足为怪了。从抽象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我们不难发现它的科学主义思想。

这种思想在图书馆学界很有影响。比如,有人认为:“强调和强化实证主义的方法范式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向,大力弘扬文献计量学这类图书情报界独有的方法,更多地借鉴数学的方法、统计的方法,合理移植与图书馆的社会功能研究相关的、有效的其它方法,也许能使我们的图书馆学研究尽快地走出假象的误区,步入学科发展的正常轨道”〔14〕。许多成果也或多或少地透露这种思想,尤其是许多图书馆学理论批评者盲目拿西方的科学范式来评价图书馆学,殊不知这些西方的范式主要是自然科学的范式。又比如,图书馆学五定律,图书馆哲学定律,人文图书馆学哲学五定律〔15〕的思想。当然,“图书馆学五定律”存在翻译问题,他们用物理学中的“定律”来代替哲学的“原理”。这些定律的元素中有人,如作者认为是人文的,那它的意义必然与精神层面相关,这种做法看似强调了所提出的观点,但由于借用了“定律”,反而使人对这样的“定律”疑窦丛生。这种做法并不是“用词语包装的问题”,而是利用了图书馆学者喜欢的语境来获得认同。图书馆学研究不遵守哲学的一般规范,是让人难以理解的。

在图书馆学论文中,许多人经常应用西方未来学家的名言“计算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这正说明部分图书馆人在迎合科学主义。〔16〕

期刊中,还不难发现诸如ontology,纳米图书馆,图书疗法,图书馆力等等新提法。这些东西“雷声”大,与图书馆关系没有多大。

有人号称他提供的信息为企业节省了数十万元,这种消息真假实在难辩。严格地说,应该是这种信息有利于企业节省数十万元。

当商业炒作的图书《学习的革命》粉墨登场时,图书馆人却为之欢呼〔17,18〕而事实上,这类书是科学神话的畸形产物。这种不应该出现的现象却在以书为“根”的图书馆学中出现,难免不让人深思。它产生的根本原因,除了我们图书馆研究者科学精神不足外,就是人们太相信它所谓的“科学的方法”,相信它“一个星期学会一门外语…”的科学神话。

图书馆学者相信网络神话大有人在,甚至相信图书馆馆长将来由CEO代替。随便什么文章都要提及“网络”,与“网络”联系起来,实有“拉大旗做虎皮”之嫌。何阳的点子公司被图书馆人欣赏〔19〕,不幸的是何阳却因诈骗入狱。这就是我们对信息科学没有个正确认识的结果。

“一个数字图书馆,半壁江山”〔20〕,就是图书馆人对无条件研究数字图书馆,而轻易上马者的无情讽刺。

图书馆单向度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21〕。图书馆学界有人把读者想象成全是知识精英,认为图书馆事业服务的对象都是科学人,认为图书馆人应该是专家身份,不自觉地将自己打扮成专业人员或某个学术专业的从业人员。还有人用“科学”或“技术”来为图书馆人编制许多美丽的梦幻。图书馆学界依然是“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图书馆学除了弘扬科学精神外,还应以关注生命尊严,关注生命的真美为自己的本命。我们看看我们的期刊吧,疯狂地宣泄人们的技术激情,反倒是研究读书文化的文章很少见诸于版面。

3 正确认识图书馆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质疑,也越来越感到自己的危机。在反对科学主义的讨论中,许多图书馆学研究者认为它的危机是由于人文学者的质疑造成的。我们认为,这并不是根本原因。

图书馆学中科学主义思想的危机的根源主要是其自身。由于图书馆学缺乏独自的研究对象、独立的概念体系、独特的研究方法,所以,科学主义将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定为信息,也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图书馆学隐含地定位成自然科学,才是它危机的根源。将图书馆学向精密科学的努力心愿是好的,但却是不可能的。现代图书馆学是一个学科群,图书馆学既有科学的研究,又有人文的研究。有人戏称“图书馆学是上帝之学”,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科学主义是只见信息不见人,“人”不过是标有刻度的“木偶”。这些科学主义沉迷于结构优美的逻辑演绎中,无情地抛弃了人们的非理性世界,从而成为“黑板图书馆学”。这些科学主义理论由于没有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理论,所以,他们一方面拒斥形而上学,一方面自己仍然逃脱不了成为形而上学的厄运。这才是其致命的弱点。

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物理学本土化问题,数学本土化问题?却有图书馆学本土化问题。物理学研究者从来就不考虑哪些是中国物理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美国物理要解决的问题。而图书馆学就不一样了,它是在特定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图书馆事业出现的文化的多元性,文化取向是“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来自实践的批判是最有利的批判。实践是图书馆学的最大价值取向。创新是图书馆学的生命力。在图书馆事业的实践中,许多科学主义的东西离图书馆所在的现实越来越远,从而成为纸上的数据和公式。许多科学主义的理论成了怪异的理论,在图书馆学和馆员之间树立起一道藩篱,当然,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我们可以思考,有没有“科学的爱情”,“科学的道德”,“科学的意识形态”?实践中,来图书馆的人不一定都是理性的人,知识的人,还有普通大众。许多图书馆学研究者利用数学方法,通过交叉科学研究取得了诸如引文分析法等理论成果,这些都是图书馆学的进步,在社会上也被广泛应用。但人们也不断 发现这些核心期刊表在不断地被人误用。也就是说,核心期刊表是有一定的应用范围的,也有自身的弱点——就是它代替不了专家的意见。

我们要恰当地反对科学主义,不能把科学主义与自然科学,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相提并论,更不能把“反对科学主义”看成是“反科学”。我们也不能无原则地反对把物理和数学逻辑应用到图书馆学中,也没有反对技术研究,而是反对试图把图书馆引入精密科学的科学主义思想。

图书馆人在反对科学主义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意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其一,有人认为反对科学主义不利于图书馆学的科学化建设,会说“图书馆学就是因为科学性不强,还不是真正意义的科学,没有必要反对科学主义”。我们认为科学性和科学主义是两个概念,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更不相同。正因为图书馆学的科学性不强,图书馆研究者的科学精神不够,许多图书馆学研究者才会对科学技术寄于厚望,才对科学迷信,对技术崇拜。反对科学主义,正是为了弘扬科学的理性精神,尊重科学。

其二,许多批判的理性不足,反而受到科学主义的反击。图书馆学界对科学主义的批判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许多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学者对科学主义进行了批判,但没有从科学主义的自身逻辑和实践找出问题的实质所在,用“图书馆人看不懂”作为依据,也出现了非学术的语言,显然容易遭到反批判,有人就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没有几人能看懂”这样的理由拒斥人们的批判,也有人用“曲高和寡”对人们的批判搪塞。又比如,有的学者用后现代主义思想来对科学进行所谓的结构与消解,甚至盲目地攻击科学与技术本身,否定科学的理性价值。再比如,许多人只管批评,不管建设。这些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肯定是行不通的,与与时俱进、创新的理论研究的宗旨相违背。综合这几方面的原因,我们有必要正确地认识科学主义的。

用科学的技能,哲学的思维,人文的价值,构建健全的图书馆学体系,服务于图书馆事业。

图书馆论文:信息社会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初探

[内容提要]: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从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入手,分析了各项业务工作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并就“合理利用”、侵权与被侵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文献

图书馆是从事文献信息搜集、加工、存贮、传播、研究等活动的场所,其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与知识产权保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图书馆角色已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图书馆除了承担传统的信息收藏、传播任务外,还承担了部分信息出版商整理出版各种形式的信息产品的任务,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也不再局限在如何“合理利用”他人的信息资源,还包括如何利用法律手段,合法地保护自身的权益,因而知识产权问题更加受到图书情报界的密切关注。基于此点,本文将就图书馆可能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信息搜集整理与知识产权保护

信息搜集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工作的基础,在此方面图书馆主要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是所收集的信息产品是否为合法的信息产品。我国在199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2年加入《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两个国际公约,在1992年又颁布了《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因此在法律上,不论是国内作品还是国外作品在我国境内都将受到法律的保护。根据有关法律条文,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营利为目的,复制发行其作品或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的行为都是侵权行为,其制作作品也就是非法出版物。

但在过去,有些图书馆由于经费上的限制,往往无力购买外文原版书刊资料,因而只能通过选购一些影印的书刊资料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工作起步较晚,整个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薄弱,一些盗版侵权活动还比较猖獗,非法盗印的书刊、音像制品随处可见。这就要求我们的信息工作人员加强法制意识,在文献信息资料的采购过程中自觉地选择正版产品,维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正当权益。

二、信息服务与知识产权保护

1、借阅:书刊借阅是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一项主要服务方式。对于著作权人的图书外借,图书馆界历来有“公共借阅权”之争。这里的“公共借阅权”是指著者因图书馆将其所著图书借给读者而获得报酬的一种权利,它在西方国家发展很快,目前英美等国已开始在公共图书馆中推行该制度。但在我国,由于我国的经济、文化还不够发达,若采用“公共借阅权”制度将不利于知识的传播,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著作权法》作了明确规定“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这种作法是否合适,目前仍有争议。

2、复制:复制是使信息得到广泛传播和利用的重要手段,它在《著作权法》中被定义为“指以印刷、复印、临摹、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行为”。但现代技术的发展,似乎为复制的内涵又赋予了新的意义,光盘刻录、电子扫描,网上信息下载等新型方式都已被看作是复制的重要方式。虽然,在〖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为学校课堂教学或科研,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或图书馆、档案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皆属于复制合理利用的范畴,但是由于新的复制方式及其复制对象的特殊性,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一些问题。

首先,将原有的印刷品形式的作品数字化提供给用户使用是否为合法行为,是否产生了新的作品,此点业界目前已基本有了结论即并未产生新作品,在“合理利用”范围内的复制是合法的,但不得出版发行;其次,用户通过INTERNET或局域网下载图书馆放在网上的信息,需征得著作权人的许可还是可任意复制,这个问题与数字化作品的传播方式的认定有密切关系,现在仍是一个争论的焦点;第三,若用户阅览图书馆放在网上的信息,其暂存于随机存储器中的信息是否已构成复制行为,读者是否有权对其进行各种形式的处理。因此,图书馆在开展复制服务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就极易造成侵权,对此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数字化作品的网络传播:近几年来,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全面普及也带来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网络传播。网络传播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文字信息,而且可以传递给用户声音、图形、图像和动画等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这使得图书馆利用网络来进行信息的传播变得越来越普遍。将数字化作品进行网络传播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常见的有电子数据库的检索、视频点播、网络远程教学等。

1)电子数据库具有存贮量大、检索方便、快捷,可以包含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的特点,从其问世以来就备受信息工作者的青睐,特别是WWW检索方式的出现,普通用户不需经过培训也可便利地查到所需信息,因此大多数图书馆都引进或自建了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并通过局域网或INTERNET网向用户提供服务。

2)视频点播是一种新兴技术,通过视频点播,用户可以在远端利用计算机或电视机的远程遥控器,通过网络随心所欲地从图书馆所收藏的大量视频资料中获取自己需要的视频节目。此种方式是图书馆向用户传播视频信息的重要方式。

3)网络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人们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的环境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的交互式”教学活动。图书馆是开展网络远程教育的重要基地,大量的教学软件和信息资源需要经过图书馆在网上传播给读者,以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

对于网络传播这种方式,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都是将数字化作品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公众传播是一种怎样性质的行为,其次需确定的是这种行为是属于一种合理使用作品的行为还是属于著作权人的一项专有权利。对于第一个问题目前有两种观点。有些学者认为是“发行”行为,其理由是发行是指为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通过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众提供一定数量的作品复制件。而用户从网络中下载一件作品时,只要数字化信息进入到用户的RAM中,就可以稳定地在一定时间内或者永久地被再现原作品,也就构成了“复制”行为,从而构成了“发行”行为。另外有些学者则认为是类似“广播”行为,理由是播放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有线电视手段传播作品,而网络传播作品和同有线电视传输作品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且将网络传播看作公共传播行为还可避免发行权穷竭原则的矛盾,无需扩张“发行”的定义。对于第二个问题,大多数人认为除了合理复制外,为读者提供作品的持久性拷贝需经过版权人的授权,这类授权可以通过签署许可协议的方式来明确,比如:限制允许访问的范围即只有在特定的地点或特定的域名范围内才能访问,访问作品时按次收费,通过数字水印、电子签名、密码、CA(CertificationAuthority)认证技术等技术方式限制读者对该作品的拷贝和传播等。

4、信息咨询服务:咨询服务主要是代用户详尽地查找专题情报以及编制各种二次文献及三次文献的工作,是图书馆开展的一项深层次的服务工作。由于这些工作的开展都是建立在研究、加工、整理他人作品的基础上,而其研究成果即所研究作品的也将部分或全部提供给用户,因此,在这些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都会涉及到知识产权。无论是手检还是机检方式,如果少量复制相关资料供用户作教学、科研之用,应该属于“合理使用”范围,但若大量复制相关资料,特别是大量套录数据库内容供用户作其它用途使用,则属于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一般,图书馆在购买数据库时,与出版商所签定的合约中,对于合理使用数据库的范围都会作出一些明确规定,如用户的性质、复制的方式、复制内容的范围等,工作人员应留心这些规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5、资源共享:近年来书刊价格的飞速上涨和信息的急骤膨胀,使越来越多的信息工作者认识到只有通过资源共享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为图书馆间进行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于是在图书馆间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联盟,希望通过联合订购、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活动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些做法虽然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但也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一个问题即多个用户可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网络和数字技术使用同一份拷贝,这种做法将打破以往版权人及出版商获取的利益与公众获得信息之间的平衡,有些出版商们开始担心图书馆所购买的第一份拷贝是否将成为众多用户的最后一份拷贝。如何在现代技术环境下重新建立二者之间的平衡,既保护著作者的权益又兼顾公众的利益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三、信息产品的生产

1、编辑作品:按特定目的搜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重新编排,形成新的作品一直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传统的图书馆主要进行的是题录、索引等检索工具以及综述等三次文献的编制、专题材料的汇编等以纸质为载体的工作,而现在计算机的普及、数据库技术的成熟以及信息数字化工作的简化,促使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涉足数据库、多媒体作品的生产,譬如,建立馆藏书目数据库、联合目录数据库、各种类型的导航库、多媒体形式的专题数据库等。

在这方面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编辑作品是否具有著作权,如何保护自建数据库、多媒体作品的著作权,另一类是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他人的作品作为素材,是否需要得到著作权人的许可,是否会构成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由于传统的印刷型汇编作品受著作权保护基本已得到公认,因此这两类问题的焦点实际上是集中在数据库和多媒体这两种作品上。

对于数据库能否作为编辑作品加以著作权保护目前仍有争议。数据库是一种以系统、有序的方式对数据或其它材料进行编排,并通过电子方式表现的独立作品或信息的集合,按照我国的〖著作权法〗和有关的国际公约条例,可以当作汇编作品看待。但由于数据库的内容极易被其它人复制,并可根据需要再进行摘取、重新编排,形成新的数据库,人们很难辨别它是否通过内容选择或编排而构成智力创作,由此引发了是否受著作权保护的争议也就在所难免。

多媒体作品是一种通过采用数字技术,将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同时或交替表达的信息的集合,它通常表现为二类或多类作品的集合。关于这类作品的性质现在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当作汇编作品看待,因为多媒体作品虽然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但它并没有改变汇辑作品的属性。一种认为不能简单地当作汇编作品看待,而应当象电影作品一样,单独规定为一类作品加以保护,理由是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是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选材、构思、用多媒体制作软件按总体设计方案进行脚本、绘画、声音的创作、合成、调试最后形成可播放的产品,与电影作品的制作相似,既然电影作品可以单独作为一种作品,多媒体作品也可以单独作为一种作品。不论多媒体作品的性质如何,多媒体作品应受到著作权保护是显而易见的。

按照各国现行的〖著作权法〗规定人们在使用他人作品时必须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并向其支付报酬,因此不论是数据库还是多媒体作品,都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采用他的作品作为素材进行制作。数据库、多媒体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往往采用了大量的具有著作权的原始作品,如果要先找到这些著作权人并征得他们的许可,然后逐一偿付其使用费,对任何一个制作单位而言,都是一个需耗费大量时间、人力、物力的事情,在现实中是也难以行得通的。这种情况下有些国家就提出了成立专门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处理数据库、多媒体作品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原始素材问题,但这只能解决能够付费的问题,如果著作权人要求付高额使用费,如何协调好权利人和制作者之间的关系,这类机构恐怕还无能为力。

2、计算机软件的生产:信息管理的自动化离不开计算机软件,图书馆作为计算机软件使用者的同时常常也是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者。在传统的〖版权法〗中,计算机软件是作为作品来加以保护,但由于计算机软件本身的特殊性,我国在1991年6月又特别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因此在我国,计算机软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将涉及《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著作权法》和《商标法》,另外,有些学者认为计算机软件还应受到〖专利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

目前计算机软件保护适应法律的主流仍是〖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按照〖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这两部法规目前还只能保护软件作品的表达,即计算机程序的源代码、目标代码、固化在只读存储器中的程序都受二者的保护,而开发软件所用的思想、概念、发现、原理、算法、处理过程和运行方法则不在保护范围之列。这就给制作者们带来一些问题,计算机软件虽是以程序和文档的形式表达并通过它们来实现某种功能,但整个作品的核心是制作者的创造性构思,他们通过合理组织数据结构,优化处理流程和算法等手段来实现软件的高价值,而一但有人利用著作者的构思,再独立开发出与其作品极其相似的软件,或者采用特殊的方法,修改一下软件中变量名、函数名或过程名,调整无关紧要的流程运算顺序,则会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可以冠冕堂皇地受到法律的合法保护。另外,计算软件极易复制且复制成本非常低廉也容易导致非法盗版的现象严重。对于这些问题,现在制作者们还只能通过采用一些特殊的加密措施对产品加以保护,从法律的角度如何有效的保护制作者们的权益目前还是一个难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四、组织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

这方面主要涉及的职务作品与非职务作品的划分以及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现行《著作权法》第十六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职务作品在下列两种情况下,作者只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它权利如发表权、修改权、使用和获得报酬权等权利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享有:(1)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计算机软件、地图等职务作品;(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享有的职务作品,否则著作权由作者享有,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只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由于在我国,除职工个人发表的文章外,图书馆的信息产品生产一般是信息工作人员作为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在工作时间,利用单位的设备去完成的,因此这类作品应属职务作品,作者可以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它权利则应由图书馆或委托图书馆生产产品的个人或单位所有。现在有很多单位为了避免在产权上发生纠纷,保护其所属单位的知识产权,协调职工及其所属单位的利益关系,已采 取了一些措施,如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单位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或在签定用人合同时,作为合同的一部分,明确规定职工与单位的责、权、利关系。

五、结束语

1、实际上图书馆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远远不只上面所探讨的那些问题,像商标、网站域名等也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由此也可看出,今后图书馆所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将会越来越纷繁复杂。这就要求我们信息工作者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同时,要密切关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的立法动向,遵循合理使用原则,正确处理产权人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注意教育和引导用户合理使用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资料,减少或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的权益。

2、在印刷媒体环境中,图书馆基本上可依据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及其所保障的合理使用原则来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然而,随着信息资料由印刷媒体向数字化媒体的转化,随着加工、储存、传播和利用信息手段的更新和发展,原有的法律、法规已不能完全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因此调整和完善传统的知识产权体系的工作已迫在眉睫。目前已有很多国家在修改原有法律或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信息工作人员也应与法律工作者一起密切关注国际知识产权立法及实践的动向,为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逐步实现与国际贯例接轨,实现高水平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出谋划策。

图书馆论文: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德育功能

加强管理,把握图书选择原则藏书工作是图书馆图书资料工作的基础性环节,围绕学校任务,针对学生思想,坚持藏书的思想原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此相应的问题是要防止格调低下,属于消极文化现象的一些读物进入图书室。不良图书会使学生的心智被书中的邪恶与污秽熏化,使学生误入歧途,毁了一生。因此,要把好图书采购质量关,主要是要选购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丰富各科知识面的书籍。要坚持从新华书店这一正常渠道进书。要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净化学生的精神食粮。

做好导读工作,把握学生阅读倾向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读好书是图书资料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给国民经济注入了活力。与此同时,西方形形色色的思潮也对我国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冲击,使涉世未深、缺乏鉴别能力的青少年分不清良莠,部分学生受社会某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出现言情、武侠等读书热点。对此,图书管理工作者应注意社会思潮动向,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及时给学生推荐优秀书刊,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社会进步主流中健康向上的书刊。有的学生不善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他们到图书馆来,大多没有什么思想准备,只是抱着随便找本书消遣的心理,图书馆工作者应精心做好导读工作,向学生推荐既开阔视野,思想性强,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思想修养的图书。

同时与班级任课教师密切配合,共同磋商,开列出书目。这样,让学生相互转告到图书馆主动借阅这些健康有益的图书。

多种形式开展评书导读活动利用图书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书活动,是图书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评价书刊的重要形式。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别分辨能力,又有进一步发挥书籍的教育效果。如在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中,应突出热爱祖国这个中心,及时整理出内容丰富、入耳入心的乡土教材,并结合本地历史特点(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史、或历史进步人物、或好的乡规民约等),集中爱国主义主题的书刊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新书上架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书,一是评出该书的优劣处;二是座谈读后感。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开展读书短剧表演、专题辩论比赛,让学生就博学与精学、实践与理论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或通过读书漫画比赛,使学生的思想插上了遐想的翅膀。

多种形式的评书导读活动可使学生在互相交流读书心得的过程中,互受启迪、互受教益共同提高。

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图书管理工作者队伍要使学校图书馆上档次、上等级,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基地,当务之急是应尽快造就一支自身具有较高德育素质、又懂得在图书管理工作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的新型图书管理工作者队伍。

首先应从实际出发,规定必要的时间,全方位动员图书管理工作者坚持在岗位上学习,内容应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并进行考试,成绩张榜公布,必要时列入个人档案。还可以让他们参加自学考试、或参加函授、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辅之以必要的授课、研讨和交流;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以分期分批将图书管理人员送到中、高等院校进行深造;还可以通过外聘、外调、委培等途径,将德才兼备的同志充实到图书馆工作者队伍中来。

其次是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增强其紧迫感。在改革大潮席卷全国各行各业的今天,对图书管理工作者队伍进行大胆改革势在必行。应实行“定岗、定编、定人员、定责任、定目标”的新运行机制。校领导要统筹考虑,要确确实实动“真格”。让一些思想素质不高而又责任心不强的图书管理人员改做其它工作或暂且待岗,表现好后再受聘上岗;采取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办法,将一批事业心强而又基本功过硬的同志充实到图书管理工作者队伍中来,提高图书管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本着“因地制宜,立足创新”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实施计划,建立有效的制约和激励机制,实行符合特点的管理,把评职、晋级、评选先进等激励杠杆引入图书管理之中,同时还建立竞赛、考核评比、奖励等制度,必将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图书馆论文:图书馆和地方文献资源价值浅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各地都拥有大量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文献资料。它们体现了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将它们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起来,将对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地方文献的特点

地方文献是文献的一种类型,它实际上是按文献内容或形式上的地域性特征进行划分产生的。不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它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热点概念。它的内涵众说纷纭,大体上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切与地方有关的文献,主要包括史志、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着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从狭义上讲,是指内容上与地方有关的一切文献,我国最早对地方文献进行概括的是我国地方文献事业的奠基人杜定友先生,他认为, “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照片、影片、画片、唱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印模、簿籍等等。”这一定义迄今为止仍是较权威的一种解释。

和其它文献相比,地方文献有自己的显着特征。①地域性。这是指文献记载的现象、事实和人物都发生于某一特指的地域范围之内,或与这一地域有关。由于它详实地记录一个地域的经济、政治、文教、史地等人文与自然状况,常常被称为“省情” 、“市情” 、“县情”等。区域性又被称为地方性,是地方文献的最大特征和本质内涵,是确定地方文献的主要标准。“地方”的概念原则上应以现行的行政区划为标准。②史料性。地方文献往往是产生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大多属于原始文献和原始记录,信息活,内容可靠。部分地方文献具有不同程度地保密性,且印数少,一般不重印、再版。地方文献是我国历史文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一方之全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③多样性。地方文献是对特定地区自然、社会、人文等事物的历史与现状的全面的综合性记录,是文献的区域性特征类型,由文献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可知地方文献具有多样性特征。从内容上看,它涉及有关某地域的自然、人文、历史、人物、经济、政治、民俗、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方言及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从形式上看,除印刷型地方文献外,其记录知识的符号、记录手段及其相应的物质载体等都具有多样性特点。④系统性。地方文献的内涵首先不是指某一类文献,而是各类型地方性文献的综合,各类地方文献在内容上存在有机的、内在的联系。共同反映有关地方的发展历史。

2 地方文献的价值

由地方文献的涵义及其特征决定了它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

2 1 地方文献资源对发展地方先进文化有极其重要价值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第二条要求“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什么是先进文化,指出,先进文化就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反映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人类进步,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并在诸多思潮的较量中日益显示其生命力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先进文化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特点。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强大深厚优秀的民族文化,世界上出现的文化本土化趋势正说明。一种先进文化,首先是民族的,其次才是全人类的。弘扬民族精神应从民族文化本位的立场出发,充分吸收全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努力保持自己的传统,弘扬自己的文化,努力发掘本民族文化、本国文化,使之与社会生活相适应。地方文献的区域性正说明了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文化特征。所以,搞好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正是发展民族先进文化的具体要求和体现。

2.2 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对于地方建设事业具有重要作用

地方文献具有区域性特征,从行政区划来说,行政区域级别越低,其地方性越强。地方文献产生于地方,是有关某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全记录,其本身就是地方文化和地方社会发展的结晶、记载和表现,因此,地方文献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对地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作用。① 它可以为认识某一地域的历史和现状提供可靠资料,所谓“地近则易核,时近则亦真”。②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可以为地方社会发展决策规划和实施提供以资借鉴之经验和信息。③ 思乡愈爱国,忧国方恋乡,地方文献可以为进行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绝好材料。④ 由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地方文献是编纂地方史志最重要的基础资料。我们常认为,一项科学研究的过程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要用在搜求文献资料上,从事地方文化和地方科学研究同样离不开地方文献。从整体上说,地方文献资源是进行地方科学研究和地方文化建设的基础。总之地方文献在地方建设事业中可以全面发挥作用,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2.3 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对于发展图书馆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文献资源是图书馆文献资源中一种重要的特色资源。

由于历史原因各公共图书馆积累了大量地方文献资料,是一个地方的地方文献中心,是其它类型图书馆和个人收藏所无法比拟的。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地方文献的整理和利用问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总理曾两次就这一问题做出专门的指示。l982年,文化部在《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中,第一次明确规定地方文献工作是省(市)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化和资源共享化的今天,图书馆拥有地方文献已成为一种优势,搜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已是图书馆特色化发展战略方向。随着文化的日益繁荣,因地方文献蕴含丰富的地方文化内容,从而发展成为以地方文献热的“信息资源收藏热”和“开发利用热”。可以说,地方文献资源已成为图书馆的宝库和特色化的标志。总之,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是当前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好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开辟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领域,是衡量一个图书馆是否有特色的重要标志。

图书馆论文:计算机信息网络给图书馆带来的影响

现代社会日益呈现出网络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巨大变革。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信息资源基地,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的提供者,对信息化、网络化浪潮的冲击更为敏感。计算机信息网络给图书馆的藏书管理、服务模式、资源共建共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等许多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现代图书馆生存的网络环境

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网络环境。所谓网络环境,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式电信网络。这种网络通过网中设网、网际互联可以覆盖一国、数国乃至全球。在网络环境中,传统的信息提供与获取方式将彻底改变,分散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方式存贮,通过通信网络相互联接,人们可以借助网络上任一终端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国际计算机互联网在全世界的迅速扩展,标志着这样的网络环境正在形成。Internet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将用户、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联系起来,提供一系列的信息资源联结、组织、检索机制和信息传递、服务形式,将全世界范围内的众多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联结起来,实现网间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面对全球信息网络化趋势,我国也及时规划了信息网络化建设进程。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中国公用分组数据交换网(CHINAPAC)和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金桥工程)已经启动。全国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它内联全国主要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信息机构,外联国际互联网,与全球范围的现代信息网络接轨。

二、网络对图书馆藏书的影响

图书馆藏书是图书馆赖以提供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目前方兴未艾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将给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结构、馆藏资源获取方式、信息资源的保障方式、馆藏文献购置经费等许多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结构的影响。国际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资源基础,而且使信息资源的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是经过图书馆收集、整序、贮存并拥有“所有权”的文献。现在,人们从网上存取的信息,虽然不同于馆藏资源具有“所有权”的属性,但它如同馆藏资源一样具有可资利用的属性。网络资源极为丰富,存取便捷,因而将成为图书馆提供服务的重要基础。

2.对馆藏资源获取方式的影响。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的传统方式,主要通过购买、交换、接受捐赠等途径获取文献。文献入藏后,图书馆便拥有该文献的永久所有权和使用权。然而,图书馆通过网络获取的电子信息,往往不是信息资源的本体,而是信息资源的网络使用权。信息的获得,则有购入、入网、联机使用权、租用、交换和免费等多种方式。这些新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需要新的技术、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

3.对信息资源保障模式的影响。网络环境对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分工协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为当一个图书馆的馆藏转化为电子文献并能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服务时,其他图书馆相同的藏书再加工、上网,就成为多余的。网络环境使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图书馆能相互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为保证网上信息资源的全面、充足和系统,减少冗余和浪费,客观上就要求各图书馆必须摒弃自给自足的信息资源保障模式,将自己纳入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的信息网络中,根据网络的要求和用户需要去收集、加工文献资料,使各图书馆上网的信息资源各具特色,避免雷同,从而建立起功能较强的信息资源社会保障模式。

4.对馆藏文献购置经费的影响。购书经费短缺是多年来困扰图书馆的难题。除了书刊价格上涨客观因素外,就图书馆自身而言,主要是缺乏馆际协调。在藏书发展中,各馆不仅要入藏本馆读者常用的文献,以满足最大量、最经常的信息需求,而且要入藏那些较少使用的资料,以满足读者偶然的特殊的需要。网络环境为解决这道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网络环境中,各图书馆可以便捷地使用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从而使图书馆有了可靠的信息资源保障。由于有了网络资源作为后盾,各图书馆可以将有限的经费去购买本馆最常用的、有特色的文献,而其他信息需求则依靠网络资源去满足。所以,网络环境为图书馆购书经费的合理使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网络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影响

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彻底摧毁了传统图书馆模式,也给图书馆的发展空间带来了新的契机。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受到严厉冲击,促使传统的机制、运作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型服务模式的雏形已出现。图书馆服务工作从满足书刊代阅的文献需求为主,转移到以满足知识信息需求为主、以知识开发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模式。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新服务模式,具有这样一些主要特点:

1.开放型服务。图书馆开始突破围墙,跳出固定场所,主动接触社会,摆脱了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方面,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建立了辐射型的开放服务系统。

2.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在完成公益性服务的同时,开展各种类型的有偿信息服务,已经得到社会和读者的认可。这不仅可以弥补国家投资的不足,也可以促使图书馆有自我生存的自身发展能力。

3.多样型服务。现代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摆脱传统的服务方式,摒弃单个、重复、被动、琐碎的手工服务。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把服务推向市场,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代查、代检索、代翻译、人办手续、代复制、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

4.产业型服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机构从单纯公益型向以公益型为主、经营型为辅的服务机构。新型的信息服务机构,以生产和经营信息产品为主,出现以经营型为主的服务机构。

四、网络促进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指各级各类图书馆根据用户对社会信息的需求,通过网络利用计算机、通信、电子、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高度理想化地对各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综合协作开发和利用的活动。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时代的到来,决定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未来图书馆开发和利用信息

资源的必由之路。图书馆实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解决知识信息剧增与馆藏力不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网络环境下出现了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一些积极因素。网络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Internet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以及中国信息网的开通与互联,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Internet网成功地采用了TCP/IP(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TCP/IP采用的互交换技术,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任何计算机只要采用TCP/IP协议与因特网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通信,都有可能成为因特网的部分,进行大规模的网络互联,自由地选择利用各种网络服务,顺利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部分国家或地区图书馆相继协议协作,不断推进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提出的“开放”思想,在促进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由封闭向开放,由被动向主动,由浅层向深层,由粗放向效益密集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要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共建共享,首先,要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各方面的行为,以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其次,要规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上的保障措施,建立统一协调、条块分割、布局合理,能确保进行宏观调控的管理体系,建立一个全国性信息资源管理职能机构;再次,要普及使用新技术,如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及计算机应用等新技术,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及掌握该技术的人才,加强图书馆局域网、广域网及Internet网等系统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以及深层次继续教育,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图书馆论文:校园图书馆管理论述

1馆藏资源的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越来越得到普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效率。在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作用之下,图书馆的资源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从传统的“闭架式”、“书库式”借阅管理方式,逐渐转型到“开架式”、“信息自动化式”知识型管理方式。开架式管理对于馆内文献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读者从被动式借书转为主动式选书,拉近了读者和书籍的距离。馆藏资源的开架管理加大了管理者的工作量,提升了管理者的责任感,让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得到了最大的释放。馆藏资源的管理工作更加细化,更加具体,面临的困难也会更多[3]。

2借阅的管理

高校图书馆是为广大师生读者服务的,图书馆最大的功能是提供获取信息的场所,借阅书籍,传播知识。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创新,图书馆人从传统的借阅模式逐渐发展到开架式借阅模式,始终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原则,传统的借阅模式是由读者查阅目录,填写借书卡,工作人员通过借书卡在相应的书架上找到书籍交由读者即可。而开架式管理的借阅模式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开阔的空间,让读者主动地选择图书,更近距离地接触图书。这也为图书馆的管理者增加了工作量,更激发了管理者的责任感。

3开架式管理的利与弊

3.1开架式管理的优势

3.1.1发挥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最初,读者都是只能通过翻阅目录来查找书名,对书的大体内容是不了解的,所以时常会出现书名相似,但却不是读者想要借阅的图书,造成拒借率高,加大了馆员的工作量。开架式模式的实施,彻底改变了之前传统借阅模式的运行方式,读者可以进入到图书室内,在书架上找寻自己想要的书,这样更能体现读者的自主性,让读者获取信息资源更为主动。真正做到“以书为主”过渡到“以人为本”。

3.1.2提高了图书利用率在闭架式管理模式下,大部分图书都只是被收藏在书库里,没有人借阅,知识也得不到很好地传播。而实施开架式管理以来,图书的利用率也得到了提高,图书不断更新、整理,文献信息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让越来越多的人更强烈地理解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意义,同时也感受到图书馆的无限魅力。

3.1.3拉近了读者与图书和馆员的距离图书馆之所以存在,图书、用户、馆员三位一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馆员管理图书,使图书得以珍藏;图书被用户借阅,使得用户能从书中学到更多知识,让图书得以传阅;用户向馆员咨询,促进了用户和馆员之间的交流,充分发挥了图书馆这个平台的作用。

3.2开架式管理的弊端

3.2.1乱架现象乱架现象是实施开架式管理最常见的一种情况,表现在许多读者挑选书籍时,没有留意书籍的编号,选了之后发现不对,又不知道是从哪个架子上取下来的,所以就随便乱塞乱放。读者没有使用代书板,选书时没有明确的目标,一下子拿了大量的图书,已超过了借阅的数量,不能全数借出,等到离开图书馆前就将图书随处放置,给其他的借阅者带来不便,也加大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4]。

3.2.2图书损坏丢失情况严重

图书是维系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保护好书籍是图书馆的首要任务。实行开架式管理就是对图书管理工作的一种挑战,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图书损坏、丢失的情况比较严重,读者在阅读书刊时,有时喜欢边读边用笔做记号,重点地方还会折叠,甚至有些读者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会将此页撕下带走,使得图书被破坏。还有些读者会将整本书拿走,不归还,造成书籍丢失。这些现象无疑给图书管理工作带来了一记重创,有些珍藏版书籍的丢失,给图书馆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3.2.3图书管理工作任务繁重,效率低

在闭架式管理时,图书管理员通过借书卡从书架上取书给读者,在闭馆时统一整理清点书籍即可。开架式管理时,管理员就必须经常整理书库里的书,及时更新书籍,将错放的书籍归位。而且要提醒读者爱护书籍,不需要借出的书在阅读之后放回原位。这些琐碎的工作更需要管理员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让工作更加具体多样,扩大了服务的范围,降低了工作效率。

4开架式管理的应对措施

4.1加强图书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图书管理员作为体验图书馆变革的直接受益者,就是要增强工作责任心,加强工作积极性,开架式管理对图书馆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员与读者的关系将会更加密切,除了图书的日常整理清点之外,还会经常解答读者的疑问,做大量的咨询工作。所以对于图书馆管理员来说,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熟练操作技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此尽快适应新形势新局面[5]。

4.2完善图书借阅制度,提升系统功能

从闭架式管理到开架式管理,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地开拓创新。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借阅管理制度,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对待每位读者都是一视同仁,面对触犯规章制度的现象要严格抵制,创造一个好的阅读环境。同时,开发一个新的管理模式,也要健全借阅系统,加大系统的功能,让借阅步骤的操作更简便便捷。这样不但能减轻管理员的工作负担,也能节约用户的时间,提升工作效率。

4.3加大宣传力度,保护馆藏资源

被誉为“知识宝库”的高校图书馆,是集古今中外典籍精华的宝库,是人们获取知识、得到经验,传播民族与全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较完整、集中的学术机构[6]。图书馆的管理从保守型转向开放型,开架式管理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是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的主要方式。同时,它使图书馆的流通工作从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逐步走向“藏、借、阅、咨”一体化的开放模式。基于馆藏资源出现的乱架、破损、丢失等现象,结合图书馆的内部建设,我们可以采取分楼层、分区域、分类别来储藏书刊,对于专业性强和珍藏价值高的书籍,要设立专属的书库,每个区域都应安排工作人员巡视、整理、并做好咨询服务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加大宣传力度,防止读者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发生,组织关于爱书护书的讲座和报告,给读者创造一个轻松、良好的读书氛围。开架式管理充分体现了收藏、借还、阅览、导读、参考咨询等多项服务融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尽管还存在许多不足,但总体来说,优势明显高于劣势,只要妥善处理好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到应对措施,就能更好地服务读者,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图书馆论文:对图书馆信息素养教学思索

“信息咨询服务”和“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二者的关系

从两者的概念内涵来看,自然可以看出“信息咨询服务”为读者提供的是信息结果,是“授之鱼”。而“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教给读者的是技能,是“授之以渔”。“信息咨询服务”由于受用户以及参考咨询馆员(又称“学科馆员”)等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学科知识的了解程度的限制会损耗信息产品的信息容量,使提供的信息出现偏差,造成信息的不准确。而“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教给读者的是索取、查找信息的技能,使读者具有自己能够寻找信息,利用信息,从而使信息功能最大化。由此可见“,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可以降低信息的成本,符合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原则,应该成为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一个重点。而我们强调“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并不是完全否定“信息咨询服务”,它可以作为补充,因为有需要就会有市场,当用户工作繁忙而无暇查询时,仍需要有人或机构为其提供他所需的现成的信息。

当前在高校图书馆界存在的两种认识上的误区

强调“信息咨询服务”而轻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当今的“信息咨询服务”多是有偿服务,受利益驱使,使有的人热衷于“信息咨询服务”而轻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用户如果过分依赖于“信息咨询服务”的结果,终有一天会降低其科研能力。因为其决策依据赖于“信息咨询服务”人员为其提供的信息,换而言之,是将决策权交到“信息咨询服务”人员手中。在“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中只注重数字化信息素养教育,而忽略了对纸质文献的信息素养教育现在,一提到“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有的人就大谈特谈计算机的利用、数据库的检索……,似乎不沾上计算机,不沾上网络,就不够现代化。其实,近年来,我国的网络虽然有令世人瞩目的发展,但我们现在毕竟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电脑的普及在一定时期内还无法做到象发达国家那样。所以在一定时期内纸质文献的利用仍占主导地位,故用户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学生、教师等)还是迫切希望我们教会他们如何利用纸质文献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印刷型文献,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方法。因此,做为“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中最基础的一项———新生入馆教育就十分必要了。

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信息素养不是一种先天生成的能力,而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在后天得到培养和提高的素质。高校图书馆作为培养21世纪复合创新型人才基地,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而又责无旁贷的作用,应该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让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图书馆信息数字化,也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一个宽广便利的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馆新生教育课,文献检索课,定期的专题讲座,网络资源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培训,让读者了解现代图书馆。为此,我们应该:领导要更新观念,重视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增强信息用户全面的信息接收、分析、综合应用能力,是与当前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精神相吻合的,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信息素养作为21世纪人才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目前社会和高校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没有当作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来培养。所以领导要更新观念,要把信息素质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培养等量齐观,不能厚此薄非。高校图书馆应做“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实施者第一、培养读者自我学习信念,提高自控能力。自我学习的时候,自我教育者会觉得这种方式很新鲜、有趣,有很大的热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因厌倦而迷恋网络游戏或聊天等。所以自我学习者一定要培养良好的自控能力,强化自控学习信念,对信息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使对信息的积极态度形成习惯。第二、培养读者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判断能力,使之能够从大量信息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实现这些信息的价值。读者在享用互联网信息的同时,尽量避开垃圾信息的干扰。能够从大量的信息中,快速鉴别出信息是否具有价值,是否准确。

“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方法创设浓郁的信息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实践自主探究式或协作式学习,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教育方法。具体的:第一,开展读者利用图书馆教育。对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进行图书馆入门的指导教育、进行信息知识的宣传和信息利用的基本教育。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通过每年的新生入馆教育,使大学生一入学就能了解图书馆,教会他们掌握利用图书馆、获取文献信息的基本方法。例如,介绍自己图书馆主页,帮助学生熟悉和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现有文献资料和电子读物;对学生进行图书信息教育,主要是教会学生中图分类法的基本知识,使他们掌握利用索书号、书名、分类、着者等不同角度去查找资料的文献检索的技能;有意识地进行图书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引导其养成终身利用图书馆的习惯。第二,开好文献检索课,进行信息利用、摘编的能力教育。文献检索课是教育部规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方法、技能课,学校开设的信息基础理论课不能取代文献检索课。图书馆要主动承担为学生开设文献检索课的任务,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大学生能够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并运用到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和实习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科研相结合,激发信息需求,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第三,组织学生参与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让大学生参与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中来,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在高校图书馆,适当参与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不但能促进了图书馆工作改革,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修养。[3]第四,创设浓郁的信息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开展定期的专题讲座,进行宣传,扩大培养面。图书馆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的教育,包括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 保密意识、信息守法意识、信息更新意识等,以培养学生在信息活动中信息行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鼓励他们养成进入学校图书馆寻找文献信息资料的习惯。总之,“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我们下大功夫,化大力气去做。

图书馆论文:对于医学院图书馆的社区服务透析

电子资源方面,拥有电子图书、中外文数据库等,其中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疾病知识总库等中文医学专业数据库,以及PQDT国外学位论文全文库、Springer电子期刊、EBSCO-ASP+BSP数据库、OpenAccess开放存取资源(免费)、Nature、EMBO电子期刊等多个涉及医学专业的外文数据库,为社区医学信息服务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人员配备专业性强医学院校图书馆人员的专业组成一般为医学专业、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图书情报专业等,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医学专业的人员进修了图书情报知识,图书情报专业的进修了医学知识,从而针对医学专业配备了一批学科馆员。他们能够熟练地查找医学信息,并能加工一次信息,具备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医学信息的能力。计算机专业人员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可根据社区用户的需求开设特色数据库,为信息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设备医学院校图书馆拥有先进的现代化计算机设备、多媒体网络设备,建立有图书馆网站,全面实现了计算机系统管理和办公自动化,为校外用户利用馆藏电子资源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随着iphone、ipad等电子产品的问世,上网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为社区民众随时随地查询、使用相关医学信息提供了便利。

根据社区用户的不同信息需求,开辟相应特色栏目(1)全科医生专栏。社区诊所配备的都是全科医生,解决社区居民的小病小痛,缓解了大型医院人满为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居民带来了方便。但目前全科医师多是由专科医师转岗而来的,他们的临床知识和技术面较窄,急需充实和更新知识与技能。图书馆可根据这一需求开发出适合全科医师的医学信息产品,一方面,帮助社区全科医师实施继续教育,提升医疗水平;另一方面,为社区全科医生提供临床各学科门类的医学信息,及时解决门诊中遇到的问题[3]。(2)养生保健。社区用户的医学信息需求主要以预防保健、养生为主,需要诸如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等常见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养等信息。图书馆可根据社区用户的不同需求,在养生保健专栏中开辟不同的主题。例如,老年健康保健、优生优育、常见病的病因、预防和治疗等。(3)阅读疗法。目前,我国患心理障碍疾病的人数在不断上升,民众面对来自学习、恋爱、就业、人际关系等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许多人不知所措以致于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但其中的大多数人又不愿承认自己的心理出现问题,忌讳去看心理医生。医学院校图书馆可充分利用自身的医学特色馆藏资源和医学学科馆员人才优势,向社区用户开辟阅读疗法栏目,普及阅读疗法知识,开辟新领域,拓展医学图书馆的职能。图书馆可有针对性地采购诸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命运》等文学名着及人生哲理类电子图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对于就业压力、交际困难、恋爱苦恼及性困惑等心理问题,订购《中国大学生就业》、《健康心理学杂志》等心理学类电子书刊,方便有需求的社区用户查找并阅读相关文献信息,以消除或缓解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工作热情和生活质量。(4)求医问药。

网上免费的医学信息资源,由于缺少专业的编辑队伍与标准化的加工流程,对疾病知识的描述缺乏专业性,有时甚至会误导大众,图书馆可提供医学专业数据库来普及专业医学知识。如《中国疾病知识总库》,它将分散在不同文献资源的疾病知识、各类辅助检查信息以及药品知识等集为一体,以疾病为基本知识元素,系统全面地展示疾病相关的所有知识体系。患者及家属通过该数据库可以了解某疾病的病因、各项检查、相关治疗药物、治疗方法等,能更专业、更准确、更完整地了解疾病知识,有效消除医患关系中信息不对等的问题,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矛盾。广泛宣传,开展系列培训医学院校图书馆应与社区组织、社区诊所联合有计划地对社区用户开展一系列的信息服务内容和技术方面的培训,提升民众对医学专业信息的认识水平,引导社区民众充分认识并利用医学图书馆的专业信息资源。医学院校图书馆开展社区医学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了医学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领域,满足了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医学信息需求,倡导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提高了居民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

图书馆论文:对医院图书馆的环境卫生与书刊消毒分析

没有读者,图书馆也就失去了意义。图书馆是流动性大且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因到图书馆的读者健康不详,难免会有传染病患者或病原的携带者[1],尤其是医院的图书馆,其读者大多是与病菌频繁接触的医务人员、临床实习生,书刊受细菌污染的机会和程度更甚[2]。但医院对图书馆预防性消毒观念还比较淡薄,而国家卫生部只对图书馆的空气质量、噪声、照度等设置标准,对图书的病菌携带指数还未做出统一限定。因此必须加强医院图书馆的消毒工作,保障所有人员的身体健康。分析影响图书馆环境卫生的因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培养良好的卫生阅读习惯;并做好图书的消毒工作,将书刊受污染的机会降到最低,为广大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同时,要加大向读者宣传个人卫生知识,减少病原传播途径,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本文分析了影响图书馆环境卫生的主要因素,现报道如下:

1 影响医院图书馆的环境卫生因素

1.1 图书馆选址的因素

首先图书馆馆址应选择环境优雅的地段作为馆址,不能靠近饭堂、工厂、教职工生活区等,否则,饭堂油烟味,用水很难清洗,在空气湿度高的季节里,靠近窗口图书拿到手里也有黏手感,长期接触受污染的空气,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损害,因此图书馆选址是改善图书馆室内的环境的重要因素。

1.2 硬件辐射的环境污染

随着键盘、鼠标、条码阅读器及电脑的大量使用,网络化、数字化的高速发展,存在于电子阅览室中大量电磁辐射对人体生殖和循环系统造成一定的伤害。

1.3 空气污染

油墨味、书斑味、电脑及打印机等现代设备所产生的各种有毒气体会使室内空气质量明显下降;而空气混浊,其细菌的含量就会明显增加,有害气体浓度增高,造成人体生理紊乱和感觉不适。空气污染己被世界公认为危害人体健康的杀手之一。

1.4 霉菌的因素

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如温湿度高或灰尘多,图书、档案则容易发霉,许多霉菌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毒素,对人类健康有危害。这些毒素有的损害了肝、肾,有的损害人的大脑神经系统,有的甚至致癌。

1.5 病菌传播

医院图书馆作为信息职能部门,每天接待各类医务人员,为他们提供服务。据权威检测,医务人员身上的白大衣帽,含有不少病菌,病菌一旦进入图书馆并飘落在书刊上,书刊极易受污染;这些病菌则最终传给相关人员,间接对其健康造成危害。

2 对图书馆书刊消毒的主要方法

2.1 紫外线消毒法

具体方法:将需要消毒的书籍放在紫外灯下照射半小时即可达到消毒的目的。此方法操作简单、经济安全,但有时因有效杀菌强度不易掌握而达不到满意的效果[3];对纸张也有一定的损害。

2.2 过氧乙酸法

将过氧乙酸稀释成3%~5%水溶液,加热蒸发,在60%~80%的相对湿度及室温下,过氧乙酸用量按l g/m3计算,熏蒸时间为2 h即可。

2.3 微波灭菌

用微波炉将归还的纸质图书直接放入炉内,50℃条件下5 min即可。此方法速度快,操作简单,效果好。

2.4 静电吸附消毒法

采用静电吸附原理,消毒半小时,即可吸附过滤空气中带菌的尘埃与微生物。

2.5 环氧乙烷熏蒸方法

具体方法:将需消毒图书和环氧乙烷放入塑料袋中,适当加热环氧乙烷至30~40℃,密闭24 h后取出,再通入环氧乙烷蒸汽,灭菌3 h以上,再将环氧乙烷抽尽回收,将残留的环氧乙烷吹尽,即可达到灭菌的目的。环氧乙烷的穿透力较好,可以穿透至物品的深部。所以对图书消毒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4]。但环氧乙烷灭菌的使用成本较高,操作繁琐。

2.6 臭氧熏蒸方法

将需要消毒的图书尽量松散地放入书架或运书车中消毒4 h,这样臭氧能较好地穿透书本,获得较好的消毒效果,臭氧的杀菌速度较环氧乙烷快。臭氧消毒后可自行分解,不会污染环境和伤害人类,安全性高[5];特别适用于少量图书、档案的处理。

3 防止书刊受细菌污染的切实措施

3.1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

为了减少室内尘埃飞扬,书刊污染,书架必须经常擦拭,图书必须定期弹打,用吸尘器定期吸尘。每天清扫地面,并保持书架及其他物品的清洁。

3.2 手卫生清洁

工作人员必须每日对日常物品消毒外,还应坚持对手进行消毒清洁,每天上下班时都应对手进行全面消毒清洁。

3.3 提醒读者养成良好的卫生阅读习惯

医院图书馆的使用者主要是医护人员。为防止细菌和病毒污染,严格执行图书馆的有关规章制度,着重强调严禁医护人员穿着白上衣、戴着工作帽和口罩入馆。保持室内清洁卫生,不随地吐痰,尽量减少细菌对书刊的污染[6]。在阅览室内,图书管理员要加强巡视,发现情况应及时制止。

3.4 图书管理员应定期进行体检

图书馆人员应每年体检一次,并定期注射有关疫苗,防止疾病产生。发现有传染病者未痊愈之前避免与读者和图书接触;杜绝有传染性疾病的职工在流通岗位工作。

3.5 密切注视社会上流行病态势

对流行病做到早准备、早预防,有的放矢;保障全体人员的安全卫生。

3.6 加强宣传教育

在搞好借阅服务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对读者进行消毒灭菌的宣传教育。对来馆读者加强洗手指征和正确洗手方法的宣传,教育读者爱护书籍、不乱丢乱放[7]。

4 小结

图书馆的环境卫生直接关系到读者的情绪及人员的身体健康;安全、高效地提供服务,是图书馆的最终奋斗目标。因此,建立图书馆卫生相关工作制度,是图书馆为相关人员维护良好环境卫生的必备基础,也能体现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预防疾病、降低隐患,对读者及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一定要重视图书馆环境卫生,搞好卫生消毒,给读者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图书馆论文:福建省图书馆闽台地方文献收集与利用

【摘要】 本叉介绍福建省图书馆收集本省和台湾地方文献尤其是关於福建和台湾之间历史联系的各类文献资料的主要方法和馆藏现状,分析上述馆藏的利用价值和实际使用情况。讨论福建省图书馆与台湾同行合作进行双方读者用户所需的闽台地方文献收集与利用的可孑于方案。

福建省图书馆目前所收藏的二百多万册(件)文献资料中,福建地方文献约为二十万件,台湾地方文献约为一万件。所谓地方文献,目前在国内图书馆界定义繁多,莫哀一是。我馆在实际运作中,对重点收集的福建和台湾地方文献范畴界定为:第一,舆福建、台湾两地有关的名人所撰文献资料;第二、记载福建、台湾两地有关情况的文献资料。由於闽台两地历史渊源极为深远,约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台湾同胞祖辈曾与福建这块土地有著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我馆在日常业务工作中将闽台地方文献视为统一的特色资源加以收藏、开发、利用。

我馆比较积极主动地注意收集入藏福建、台湾地方文献的做法始於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当时著名学者、地方文献学家萨兆寅先生担任福建省图书馆馆长後,即千方百计多方征求收藏各类地方文献。以谱牒为例,至五十年代初期我馆仅家(族)谱即已收藏近百种之多。到六十年代初,又增至二百种,二百一十六部三百九十八册,从1989年起,我馆在特藏部内专门成立地方文献室,从事闽台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保管、研究业务。今年初,根据台湾文献藏量的增长和新时期新的业务需要,我馆又调拨专业人员、专门经费和相关馆藏文献资源开设台湾文献研究室,拟逐步将该室建成我馆独具特色的部室之一。

我馆目前收集闽台地方文献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其一,从1989年开始我馆每年都派出专业人员到全省各市、县访求收集地方文献。一方面说服动员有关部门和个人,将其所编撰或所收藏的相关文献资料捐赠我馆收藏,另一方面对较有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料在必要时亦出资购买或影印人藏。随著市场经济的意识日渐渗透至社会各个角落,现在向社会有关部门或个人征求文献资料,免费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有些较为珍贵的资料,甚至单凭愿意付费也不一定能如愿购入)。为此,我馆每年都安排数万元专款,专用於从社会收购或复印经我馆专业人员评估认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料。其二,通过各种渠道,舆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及港澳台的各界人士取得联繁,通过互惠合作,征集到大量海外印发的与闽台有关的报刊图书及非正式出版物。

访求地方文献的工作虽然十分艰辛,但所获颇丰,令人欣慰。经过十馀年的努力,馆藏地方文献品种舆类量均有较大增长。其中地方志、家(族)谱、闽人著述三个重点方面,不但入藏类量有加,质量也得以提升。例如,经友人帮助,近年我馆从日本复印取得明版《沙县志》及原来缺藏的我省其他州府县镇志、山水志、寺庙志计二十馀种;近十年间我馆家族谱品种增加了六百多种(仅1999年底的一次外出访求,即收集新旧家族谱三十多种),使馆藏家族谱总数超过一千种,涵盖姓氏九十二个;每年新入藏闽籍人士著述数量均在二百种以上(不含从中文采编部等其它渠道入藏之文献)。从海外获取的大量文献资料,相当一部分是当地福建同乡会或各类华人华侨社团的出版物。从台湾获取的地方文献资料,多为家(族)谱、古代闽人著述、文史哲类出版物、寺庙宫观出版物、风土民情出版物以及教育学、文学、社会学、版本学等专业博士论文等。

我馆目前所藏闽台地方文献的主要特色,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姓氏谱牒,特别是福建、台港澳以及东南亚华人华侨中的主要姓氏、名门望族之谱牒,我馆已基本做到一姓至少一种谱,最多者达到一姓六十多种谱。以台湾十大主要姓氏为例,我馆所藏族谱有:陈姓四十八种、林姓六十一种、黄姓四十一种、张姓二十种、李姓一十六种、王姓一十七种、吴

姓二十五种、刘姓二十八种、蔡姓一十种、杨姓一十六种等。我馆所藏家族谱修撰年代上自明朝下迄现代。收藏重点为历代与福建有关的名人族谱(如:王审知、朱熹、蔡襄、郑成功、施琅、林则徐、沈葆祯、陈宝琛、林森、萨镇冰、严复、谢冰心等)、明确记载从福建迁居台湾及海外情况的各姓族谱(如《石井本郑氏宗族谱》、《青阳蔡氏重修族谱》等)、舆福建有关的客家人族谱(如《重修闽粤赣武威廖氏通谱》、《闽汀华氏族谱》等)、福建少数民族族谱(如《白石丁氏古谱》、《晋汀粘氏族谱》等)、福建古代刻书家族谱(如《书林余氏重修定谱》等)、福建罕见姓氏族谱(如《蓬湖祖氏族谱》等)。我馆这部分谱牒,从数量上看在国内图书馆界排不上第一,但由於内容信息独特,现实使用价值较高。1998年冬,其中部分谱牒应邀曾到台湾巡展过。

2.福建全省各地地方志收藏较为齐备。收藏了从宋代编修的《三山志》到当今新修的各地地方志,从省志到各地府志、州志、县志、乡镇志、山水志、寺庙志等,共计五百六十七种,二千余册。这些省内各类方志,地域覆盖全面,种类比较齐全。据1985年版《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录,我馆藏有1949年以前的地方志三百六十种,距已知同期尚存全部福建地方志三百六十五种仅差五种。其中较有价值者如,《闽书》一百五十八卷/(明)何乔远撰/明崇桢二年刻本;《闽书抄》(存《方外志》)二卷/明刻本;《建宁府志》五十二卷/(明)宋东光撰/明万历刻本;《建宁府志》四十八卷/(清)邵山张奇修撰/清康熙三十二刻本;《诏安县志》一十二卷/(清)秦炯纂修/清康熙三十三年刻本;《浦城县志》一十六卷(存卷一至八)/(明)黎明范纂/明万历三十七年刻本等。此外尚有一批名贵的抄稿本,如;《邵武县舆图》一卷/佚名制/清邵武县署抄本;《重纂福建通志议》一卷/佚名编/旧抄本;《闽大记》残卷/(明)王应山等纂/(清)陈寿祺抄本;《三山志》四十二卷/(宋)梁克家主修/抱山堂抄本;《屏南县志》六卷/(清)梅鼎臣主修陈之驹等纂/清道光稿本;《晋江县志》七十七卷/(清)胡之(钅+吴)主修周学鲁等纂/清道光九年稿本等。上述这些地方志不仅具有较高版本价值,且因大多经由历代福建著名藏书家如郑杰、徐勃、陈寿祺、龚易图、沈祖牟、康爵等承延收藏,存有这些名家的题跋、印记,所以十分珍贵。

3.福建地方文史资料入藏也较丰富,计九十余种,一千多辑(册)。一些早期的地方资料油印本、打印本,仅我馆尚存,原地现已无处可觅。我馆所收这类资料,由於多是作者亲历、亲见、亲闻所记,或由作者搜集大量史料而撰,因而较为详实可靠。其内容主要反映福建全省各地(从省、市、

县到区、乡、镇、村)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佚闻掌故以及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史料等,其中不少资料内容也涉及台湾。有关台湾史实资料的如《晋江文史资料》第四辑中的“宋元两代台湾澎湖隶属泉州府晋江县”、《龙海文史资料》第二辑中的“忆家乡,念亲人——回顾在台湾日本殖民统治

下的生活”等;有关闽台血缘关系的如《闽候文史资料》第四辑中的台湾‘镜江派’宋氏与江口宋的渊源”、《石狮文史资料》第一辑中的“闽台粘氏 满裔同根”、《同安文史资料》第八辑中的“明清年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宁化文史资料》第十辑中的“宁化与台湾部分姓氏渊源初探”、《德化文史资料》第十辑中的“屏东嵌顶李氏与德化诗墩李姓本一家”、《将乐文史资料》第一辑中的“将乐县光明郡龟山始祖杨子江世系简表”等;有关闽台共有民间信仰的如《泉州文史资料》(新)第九辑、第十辑中的“从对清水祖师的信仰看泉、台之间的神缘关系”、《惠安文史资料》第三辑中的“台湾伊斯兰教来自大陆”等。上述所举各例,仅为冰山一角,但也可窥见这部分资料确有其独特的参考价值。

4,闽台共有民俗和民间信仰方面文献资料收集较为广博。由於闽台地缘亲近,人文同源,因此语言相同,习俗相近。而在民间信仰方面,天后妈祖、临水夫人、保

生大帝等神祗均为海峡两岸人民所共同信奉膜拜。我馆收藏的这两方面资料,对海外民俗文化和民间信仰研究者颇具吸引力。此中较

有代表性的馆藏加《福建风物志》、《闽台风情录》、八闽掌故及各地掌故类图书、《海神天后东渡台湾》、《湄洲妈祖——纪念妈祖逝世一千周年》及其他大量有关妈祖的各类型文献资料等。对於研究闽台共有民俗和民间信仰的论著,我馆也十分注意收藏,如《妈祖研究贸料汇编》、《妈祖研究论文集》、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编《闽台文化研究》和《同根同祖源远流长》、省档案馆编《闽台关系档案资料》、万平近主编《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史料》、林仁川、黄福才著《闽台文化交融史》、汪毅夫著《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徐晓望著《福建民间信仰源流》和《福建思想文化史纲》、王耀华主编《福建文化概览》等。在抓紧进行闽台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同时,我馆还著手开展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开发利用。目前已经在部分古典文献的整理出版和馆藏谱牒的编制目录、编撰提要,以及建设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等方面取得一些进展。

在部分古典文献整理出版方面,我馆和福建省文史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就明季以来闽人集部、学术著作以及笔记等资料进行选编,分辑汇入《福建丛书》,交由杨州广陵古籍刊印社出版。该书采用影印制版,以保留原始文献原貌,且所收之闽事文献和闽人著述均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由於所采原始文献多为合作各馆之稀有藏本,因而是一宗比较珍贵的福建文化遗产。迄今合计已出版三辑近三十种,受到海内外关注福建文史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的普遍欢迎。

在馆藏谱牒的整理开发方面,我馆为方便读者查检,1985年组织专业人员编印了《福建省图书馆馆藏族谱目录》。从1998年开始我馆即在特藏部著手建设“福建省图书馆藏族谱书目提要数据库”。该库各条记录检索点拟定为文献题名、著作责任者、版本、分类号,且均含内容提要。目前特藏部正组织从业人员全力以赴加紧编撰,拟将一千种左右馆藏家族谱信息早日上网,供海内外学者、谱牒编修人员及华人华侨查阅。

我馆收集入藏闽台地方文献的目的,一是为了让社会公众更好地利用这部分资料,二是为了抢救保存这些珍贵资料,将其留传后世。现在回顾总结这些文献使用情况,应该说作用和成效不小,但可进一步挖掘的潜能也还不小。省专家学者和有关单位对这些文献的使用范围大多侧重於地方志、地方史料、历史人物传记和闽人诗文集等方面。近十几年来,由於国内各级政府大力提倡修地方志,因此我馆所藏全省各地历代方志,成为全省各地的方志编纂办公室在编修新志前必查的参考文献。有些方志办的工作人员在我馆查阅当地古方志时,还编辑出版了一些诸加《长汀纸史》之类的专业史志。福建省文史馆、福建师大中文系和历史系、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均为我馆特藏部的老读者。他们依据我馆所藏闽台地方文献研究撰写、编辑、出版的《台湾近代学文丛稿》、《台湾社会与文化》、《台湾文化概观》、《沈葆桢评传——中国近代化的尝试》、《林则徐全集》等论著可谓硕果累累。福建电视台、福州林纾纪念馆、乌江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福安市政协、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等单位都从我馆所藏地方文献中查得许多急需资料。十多年来,我馆提供的此类专题资料查询服务事例不胜枚举。而海外读者用户则大多看重我馆所藏家谱,主要用於寻根认祖之需,也有用於进行学术研究的。如1992年应台湾许氏宗亲会来函要求,我馆专业人员经认真查考,从所藏《圭海许氏世谱》等谱牒中为该会查清龙海许氏始祖入闽的详细经过史实。又如应台湾翁氏宗亲会要求,经我馆专业人员多方查证,最转为该会查清安溪翁氏“金圭”堂号的来龙去脉。近十年内,我馆专业人员共为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二十多个姓氏的同胞提供了宗族源流的多项考证服务。在为海外读者用户提供寻根服务的过程中,有时并非仅靠查阅或提供馆藏文献即可解决问题,有的还需通过外出实地访察,才能得到答案。如台湾台中一位原籍厦门同安的李先生写信要求我馆协助查询其祖居地“地山”现为何处。我馆专业人员查阅馆藏十余种李氏族谱,均无所获,后在外出徵集地方文献时,发现线索查得李先生所记祖居地“地山”即闽南话“兑山”之音讹,并从《重修地山李氏族谱》等谱牒中的记载,为其寻得现居厦们集美区后溪镇的“兑山”李姓族亲。对于此类较为复杂、花费较多精力才能解答的来自海外的委托咨询,我馆专业人员均抱在可能情况下尽力为之的态度。一般而言,如我馆所藏文献无法查到答案,解答成功的机会就较低,但有时通过工具书提供的线索,也能为海外同胞解决问题。如1999年我馆特藏部专业人员就曾应台湾一位申先生的电子信函要求,为其代查到国家图书馆、苏州市图书馆等单位藏有我馆未入藏的申氏谱牒,申先生十分满意。海外对谱牒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则大多将我馆所藏谱牒用於从事华人姓氏源流、客家文化和中国书史等方面的研究。

从数量上统计,迄今为止来自海外的对我馆闽台地方文献的使用服务要求,不及来自福建省内的多,而福建省内读者对我馆闽台地方文献的咨询要求,又不如读者对我馆其他各类文献资料的咨询要求多。此中固有该类文献自身特有的某些客观限制因素,亦有我们对这些文献所作宣传力度不足、开发程度不深等主观努力不够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借此海峡两岸公共图书馆界同仁会聚研讨的良机,谨将我馆所藏闽台地方文献的主要情况作一通报,祈盼各位同仁帮助大力宣传,以利我馆所藏能为海内外更多同胞服务。同时,也热切期盼各位同仁鼎力相助,协助我馆继续大力收集台湾所修各姓家族谱、闽台渊源关系史料、台湾出版的有关福建民俗地理的资料、闽台民间共有宗教信仰资料、舆福建有关的同乡会、各姓宗亲会等社团的各种印刷品和出版物、流寓台湾的闽籍人士(尤其是古近代闽籍名人)著述和台湾客家研究的资料等。我馆十分乐意采取接受捐赠、购买原件或影印件、互相交换等方式获取上述文献。衷心祝愿海峡两岸公共图书馆界今後能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加强业务交流,为广大海内外炎黄子孙提供更多更好的阅读服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