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7 04:58: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新闻评论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摘要]分别分析了电视新闻评论是如何通过议题选择、突发事件、社会热点事件这三个方面发挥其舆论引导的作用,以促进电视评论节目更好地引导舆论。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舆论;引导
当前,微信、微博、各家媒体的新闻客户端等各种新媒体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快捷,与此同时也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海量的信息呈现在受众面前,受众缺少权威声音的引导,大大增加了其选择信息和接受信息的难度。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的信息大多为碎片化信息,受众接收信息为浅阅读的方式。在这种阅读氛围里,很容易导致轻信和盲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受众对信息的批判能力。这时,评论节目就迎合了受众对信息解读的需求,同时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电视新闻评论是如何引导舆论的呢?我们将从电视评论对议题的选择、突发事件的处理、社会热点事件的处理这三个方面分析电视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
一、通过议题选择引导舆论
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介是新闻的把关人。媒介虽然不能主导受众的思维但是却可以影响人们对哪些事件进行关注。大众传播议程设置的核心就是选定一个话题,引导人们对话题的关注,并强化话题在公众心中的重要程度。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而言,媒体选择针对怎样的新闻事件发表评论以及在评论时进行宣传的强弱程度,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新闻舆论中心的形成。例如,有关民生问题的电视新闻评论,民生议题不同于其他议题,受众对民生领域的关注度极高,导致民生议题很容易爆发成为公众领域的热门问题。如果没有对民生问题进行准确解读,受众对政府颁布的有关民生问题的政策与措施的理解就有可能发生偏差,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缺少理性的分析。这很有可能诱发更大的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加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所以,对民生议题的舆论引导应格外重视。
二、通过突发事件引导舆论
突发性事件比一般新闻表现出了更高的新闻价值,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及时发声,在对整个事件做出报道的同时,做好相应的新闻评论工作。由于受众对突发事件表现出十分高的关注度,如果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不慎、不及时,有可能会导致更大的社会动荡和负面效应。那么,在对突发事件进行新闻评论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想真正提高新闻舆论的指导性,就要求新闻评论者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把握受众的需求,在第一时间为受众解答疑惑,阐明媒体的见解和态度。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时间”并不意味着盲目抢发,及时的电视新闻评论也必须在新闻事实真实报道的前提下进行。如果媒体只是捕风捉影,未经核实就马上报道并发表评论,那么即使新闻评论做到了及时迅速地,也可能使新闻评论的媒体失去公信力,同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团结,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其次,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在揭示事件真相的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公众的信心产生冲击,可能引起缺乏安全感、恐慌心理加剧等问题。这个时候,新闻事件的持续关注和报道以及及时而深刻的新闻评论的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电视媒体对突发事件的评论及时、准确、影响力大,它不仅发出了电视台权威、公平、正义的声音,也代表着中国媒体对相对敏感事件的敏锐的洞察力与鲜明的立场和态度。
三、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舆论
社会热点事件是指一段时期内被社会公众广泛了解和传播,引起社会强烈的舆论反应的新闻事件。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社会热点事件的形成通常是由当事人或者网民通过网络等各类媒体将事件进行曝光,引起网民和受众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后,事件开始在社会上广泛快速地传播。之后再经媒体的传播、网民的议论,使受众的情绪、意见不断高涨,从而形成舆论,导致事件成为公共事件。那么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如何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舆论引导的呢?首先,在热点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尤其是针对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热点事件,传统媒体一定要有鲜明的立场和态度,不能盲目跟随网络舆论推动热点事件的传播。在面对不断升温的社会舆论时,作为主流媒体的传统媒体不能失语,而是应该思考该事件是否应该报道、应该从什么角度什么方向来报道,绝不能被事件牵着鼻子走。其次,当今社会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网络媒体的兴起的同时也带来了虚假信息日益泛滥的负面影响,新闻评论者应帮助受众对在社会群体中广泛传播的信息去粗取精、分类汇总,积极揭露虚假信息,澄清真相,进行电视媒体的“话语议程设置”。最后,新闻评论一定要“接地气”,倾听民意、反映民意,从受众的角度、立场出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老百姓接受和信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自从其诞生起,就赢得了观众的喜爱,电视评论节目以其深度的解析,对事件全面的分析以及声画并茂、形象直观的表现方式得到了受众的认可与青睐。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事关重大,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的切身利益。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其舆论引导作用仍在不断增强,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够使人民安康、社会稳定。
作者:郭宇 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摘要:针对新闻评论微博化的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对新闻评论微博化所产生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探讨并提出个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新闻评论微博化;趋势;利弊
我们平时所说的微博其实就是指新浪微博,它作为一种人们分享和交流的平台,有着快捷性、时效性和随意性。近几年,微博在中国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态势,拥有微博的人也很多,人们经常通过微博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交流意见,截至2017年3月,微博月活跃用户达3.4亿,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有网友将微博戏称为“围脖”,现在“织围脖”已成为网上最热的活动,深受广大网民的追捧。
1微博新闻评论的特点分析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或新闻评论员对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或有意义的事件,通过专业的理论分析,多角度观察,带有鲜明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新闻评论也是当今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换句话说,新闻评论就是就当时热点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发表权威意见以指导广大受众实践的一种文体。传统媒体评论都有其标准,相反,微博评论相对于传统媒体评论要相对自由,语言文字也要随意的多。微博评论的形式可以是一段简短的小文章,也可以是一句简短的话、一个词语或是一个符号一个表情,体现着“微”特色。微博评论较传统媒体上的新闻评论(报纸、电视)更具时效性、便捷性、受众多,电视媒体评论需经过采编播,最快需几个小时才能播出,纸制媒体需印刷最快也需一天时间见报,相比之下,微博评论只需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后,进行加工编辑,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迅速传播。更重要的是相比于传统媒体,微博作为一个网友公共发言的平台,让普通民众尤其是长期缺乏话语权的老百姓们都有了畅所欲言的机会。相反,传统媒体(报纸、电视)由于权威性、规范性的要求,大多都会采用专业评论员、重量级机构或官员的言论为主,导致普通大众的声音无法传递。微博新闻评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互动性强。
微博的普及改变了这一个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个人等都可以开通微博,微博的信息种类各有不同,形成了一个横纵向交错的信息网,不同社会团体、不同身份的人都可以在这个信息网格中发表言论,表达感情。微博新闻评论的再一个特点就是移动性强,进行微博新闻评论可以随时利用手机终端,针对某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即时地观点,形成碎片化信息表达的形式,而且微博的阅读和也不会限制的人的时间和地点。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用语新名词也随之而来,独特的网络用语、符号也经常出现在微博新闻评论中,增强微博新闻评论的可看性。而观报纸、电视以及官方网站上的新闻评论,一般都是长篇阔论,大的信息量,小而密的字,使广大老百姓们看阅起来费时费事,而且想要进行网站评论时还需进行注册登录才能发表意见,就导致许多网友觉得费时费事从而放弃评论。而且报纸等新闻评论全无互动性。反观微博进行新闻评论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只需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就可完成新闻评论的传播,操作简单、方便,更适合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微博让人们能随时随地了解、传播身边所发生的新闻,并发表个人的意见,实现了即时的信息分享。
微博的出现无疑是对传统新闻业的极大的冲击,微博传递消息的迅速、便捷是报纸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微博近乎零时差的传播使报纸报道滞后性更加明显,人们通过网络、手机客户端就能得知一切消息,这就导致近年来报纸的销量正在迅速减少,读者的年龄也普遍偏大,报纸等传统媒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微博是广大网民的言论平台,成为广大网民发表个人观点、抒发情感、进行社会言判的言论平台。它能容纳所有人的评论,也能使每个人都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的表达民意,相比于正式的报纸评论,许多人显然更喜欢看富有人情味的评论。虽然微博上的评论好坏不一,但的确不乏一些有见解的评论,而且微博上的评论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这就使许多人不再关注传统媒体上的评论。传统媒体也在微博的影响下推陈出新,开始改变新闻传播的模式及新闻评论的形式,纸媒新闻评论受微博的影响出现了微博化的现象,例如原本严谨的报纸也开始活用网络用语,更加亲民。例如人民网2017年2月17日《人民网评:药价这么“虚”,应该“补”点啥?》、人民网2017年3月5日《人民网评:政府工作报告听下来,一“痛”一“爽”感受强》、人民日报2017年6月6日《富裕时代,不浪费才够帅》等,就利用《中国好声音》来吸引读者,贴近百姓的生活。评论语言即通俗易懂,又贴近百姓的生活。
2新闻评论微博化产生的问题与对策
新闻评论微博化为传统新闻评论增加了广泛的素材,使新闻评论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但同时也使新闻评论存在着关注点易转移,碎片化的弊端。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微博上的热门话题一波接着一波,这就很容易让受众转移关注点,一个话题很快就会被遗忘而导致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事件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没能进行深度的评论,一些很好的新闻由头缺少后续的报道与评论,就被其他的热门话题取代。这种就难以达到靠新闻评论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受微博影响许多新闻评论变得过于短小,评论的数量多、来源广,却缺乏深度和系统的评论,这就使新闻评论有了碎片化的弊端。新闻评论微博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使新闻评论的选题和内容多元化的同时,也造成了受众定位不准的问题。传统的新闻评论都有自己固定的读者群,有自身的特色,而受网络的影响,许多报纸一味地追求吸引读者增加销量,对热门的话题进行评论,涉及各个领域,照顾的面广,却缺乏了稳定的读者群,缺少了自身的特色。新闻评论微博化广泛吸纳读者的评论和网友的评论,在体现百姓的声音,广泛集纳意见的同时,也使评论的公信力降低了。由于参与评论的是普通群众,不是专业的学者,所以对事件的评论就难以让人信服。受微博的影响,纸媒抛出论点,在获得时效性的同时,也失去了深度。而短小的评论也会造成缺乏深度的问题,传统的新闻评论写作,一般具备完整的论点,论据和论证,通过深入浅出的论述,对人们的思想造成影响,而太短的评论必然无法深入挖掘事件的内涵。
2017年6月3日凌晨,世乒赛男单第三轮比赛中,中国选手张继科1︰4不敌韩国选手李尚洙,无缘男单16强,爆出本届赛事开赛以来的最大冷门。赛后,张继科接受采访时称,失利是因为自身没有调整好状态,与伤病并无关系,主要是因为对手拼得很凶,自己慢了一点,精力上也稍微差了一点。说完,他径直离开赛场,不再接受采访。赛事的爆冷,瞬间在网络上瞬间掀起了一波舆论。此条消息一经发出,很快就有十几万的转发量和评论。微博网友评论众说纷纭,有的说他是综艺节目参加多了,体育明星变娱乐明星的后果。还有的网友评论运动员有输有赢很正常;比赛起起伏伏很正常,没有谁是常胜将军,等等,这些言论迅速在网上铺开,可谓是各抒己见,都有着不同的观点。有人顶、有人赞,微博平台热闹非凡,还有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青岛天价大虾事件、哈尔滨天价鱼事件,网友们评论此起彼伏,瞬间转发被转发、评论再互动。现在是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话语权,网友们通过微博发表自己对某一热点事件的言论,特别是那些热点新闻、关乎自己切身利益、重大事件等能够吸引更多的网友们进行评论互动。现在的微博新闻评论正值繁荣时期,其繁荣程度也可以说明现在的网友愿意参与进行,话语权的意识也在渐渐增强,而且希望自己发表的言论能得到其他网友的认可,成为名副其实的“意见领袖”。
3结论
虽然新闻评论的微博化促进了新闻评论的改革与发展,但也存在着缺乏深度、语言不规范等问题,需要加强管理,了解评论的选题及用语。纵观当前媒体评论,报纸等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角色不仅没有改变,而且分量更重。传统媒体应该在培育、发展有个性的新闻评论上下功夫。面对目前网络言论的冲击,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一方面要发挥固有的优势,另一方面是要积极创新,适应传播的新形势。针对微博对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产生的影响,新闻评论出现微博化的现象,笔者认为纸媒新闻评论应积极与微博等新媒体融合,努力发挥自身优势,以深度、权威并且亲民的评论提升报纸评论的公信力和竞争力,寻求报纸新闻评论发展的新的突破。
作者:梁媛 单位:农垦哈尔滨管理局宣传部广播电视文化中心
【摘要】
进入“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注入互联网思维。澎湃社论发挥互联网特点,在评论独家、内容深广、版面设计和受众互动等方面有一定的改变和创新。
【关键词】
新闻评论;澎湃新闻;媒介融合
一、“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产品:《澎湃新闻》
“互联网+”时代,新旧媒体的融合是一场全方位的突围,多层次的革新。媒介融合是传媒行业、电信行业、IT行业,从内容生产到网络渠道再到终端服务的融合。传统媒体通过互联网的力量推进现有传播媒介的深化改革,塑造新型传媒业态。喻国明说:“新时期媒体融合转型最重要的是要应用‘互联网思维’”。2014年8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首次以国家战略的高度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澎湃新闻正是在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的大潮中应运而生的。2014年7月22日,“澎湃新闻”(ThePaper)作为上海报业集团一个重要新媒体产品正式上线。其依托《东方早报》的采编队伍,“立志成为中国第一时政品牌”,搭建一个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澎湃新闻由纸媒全面转型为线上媒体,在立足文字、图片报道的基础上,增加视频、音频、动画、互动媒体技术等报道手段,实现新闻报道的技术手段融合。上线仅一年多,澎湃新闻已迅速成长为中国现象级的新媒体产品。
澎湃新闻致力于打造互联网新闻与思想的最大原创平台,下设“时事”、“财经”、“生活”、“思想”四个栏目,并分设共四十七个子专栏。其中,“思想”栏目下设“社论”专栏,专栏简介为“19:30,告诉你我们最想说的话”。从2014年8月10日的《五论新常态:开放也需新思路》开始,以平均每天一篇的频率延续至今。澎湃社论代表《澎湃新闻》的立场,是澎湃编辑部就社会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社论是传统媒体最为看重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代表整个媒体发声,代表整个社会发声,甚至代表整个政党国家发声。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认为:“社论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政党、社会政治集团或社会群众团体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澎湃新闻》作为媒介融合较为成功的例子,澎湃社论也代表整个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
二、《澎湃新闻》社论的数据分析
(一)《澎湃新闻》社论《澎湃新闻》社论代表澎湃立场,“19:30,告诉你们我最想说的话”,自2014年8月10日社论栏目上线以来,一直是《澎湃新闻》的重要栏目,有着较大的影响力。《澎湃新闻》脱胎于《东方早报》,有着优秀的社论写作队伍。社论会在网页、客户端、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同步更新与传播,全媒体联动的传播策略让社论最大限度的抵达受众。特别是在《澎湃新闻》客户端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群之后,这种高质量的符合移动阅读模式的社论将会更受用户欢迎。
(二)社论样本界定《澎湃新闻》从2014年8月10日开设社论专栏,到2015年6月1日社论平均每天一篇,稳定而不间断。本文选取了2015年6月1日
至2015年12月31日《澎湃新闻》所刊登的208篇社论作为样本分析。从时间和样本信息量考虑,7个月208个样本应该可以比较好的反映其社论的特点。(三)社论议题归属地对社论议题的归属地分析,结果如表1。社论主要选取国内议题,根据国内新闻事件、社会现象、重大节日等为素材发表社论。11%的国外议题基本上都是就国外重大新闻发表社论,其中大部分都是国外的政治事件。
(四)社论题材对社论题材的选择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澎湃新闻》选题范围广,其中以社会民生题材为主,体现了澎湃对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高度重视。社会民生、科技教育、社会经济三方面是最主要的评论题材,三方面都是国民最关切,最能体现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另外,很多媒体评论比较看重的政治题材,在澎湃社论中只占一小部分,对国家政策,国家政治事件,国家外事活动等关注较少,阐释得也不多。最后,文体娱乐、环境医疗、交通法律三种题材的数量差不多,不是澎湃社论关注的重点。
(五)社论价值取向社论的价值取向往往就是一个媒体的价值取向,所以社论的价值取向总是媒体最为看重的。分析《澎湃新闻》社论的价值取向,结果如图2。阐释类社论占据了社论的绝大部分,其次是建议类,批判类、歌颂类、纪念类只占很小一部分。可以看出澎湃社论采用比较温和的方式来评论国家和社会事件,重在阐释社会现象,政策法规,然后提出建议,引导大家解决问题。
(六)社论评论数量分析对《澎湃新闻》网页中每篇社论的互动评论数量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大部分社论的评论量都在100条以下,受众的评论较少,活跃度不高。
三、《澎湃新闻》社论的特点
(一)发声频繁,选题多元,关注社会民生社论是媒体针对社会中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表明媒体对新闻事件的立场态度,在传统媒体时代,意义重大的社论使用并不频繁。但是,《澎湃新闻》的社论专栏却有着很高的发表频率。本文选取的7个月时间跨度内,《澎湃新闻》共发表了208篇社论,基本上平均每天一篇。《澎湃新闻》四个板块之下只有“社论”一个评论专栏,所以高密度的社论发表频率,似乎和一般的评论一样,让其重要性减弱。在高频率发表社论的同时,《澎湃新闻》社论的选题也十分多元。本文所选208篇样本中政治17篇、经济48篇、社会民生76篇、科技教育31篇、环境医疗11篇、交通法律11篇、文体娱乐14篇。其中选题最多的是社会民生方面,占到了36.53%。传统媒体社论关注较多的国家政治,《澎湃新闻》社论却关注得较少。澎湃社论发声频繁,选题多元,高密度多层次的社论覆盖社会方方面面,体现《澎湃新闻》的社会责任感。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使社论不受版面限制,每天发声,继承传统媒体长处使社论的写作更深入更广阔。
(二)评论严谨,态度温和,阐释建议为主评论的价值取向,态度风格关乎一个媒体的精神气质,评论的立场往往就是媒体的立场,是媒体立于社会的核心所在。过去传统媒体评论的理性思维强于新媒体的碎片化表达,在写作上更体现思维的深刻,论证的严密,逻辑的合理,在引发受众思考的同时往往表现出主流意识的权威性。媒体的价值观、风格、立场,是在一次次的新闻评论中累积形成,最后被受众慢慢认可的。社论是社会改革和政策变化的风向标,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更是不可替代。《澎湃新闻》社论的价值取向从统计的208篇社论来看,阐释性社论125篇,占60.10%,建议性社论50篇,占24.04%。评论风格严谨,态度语气温和,以阐释和建议为主是澎湃社论的最大特点。如2015年12月28日的社论《作弊入罪遭遇挑战》,以研究生入学考试泄题事件为素材,阐述作弊入罪的法律条文,最后提出建议应该重视维系社会公平的法律。社论文字严谨,态度温和,动情的阐释,坚定的呼吁基本可以代表澎湃社论的特点。
(三)语言亲民,排版简洁,具有媒介融合特点《澎湃新闻》社论的篇幅都不长,标题言简意赅,正文先简述事件由头,然后发表论述。社论大多从社会责任、社会意识等正面价值观去解读社会问题,并且把这种价值观体现在澎湃新闻所能把持的新闻阵地上,进而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社论用平民化的写作方式,不讲大道理,不用说教式的评论方式,体现了亲民风格。例如,2015年10月18日的《吐痰》就“上海地铁吐痰事件”提出如何做一个社会文明人,文明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培养社会的文明习惯。澎湃社论的媒介融合特点,一方面体现在交互式评论,另一方面体现在版面编排。交流互动评论是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是传统媒体评论不具备的优势。澎湃社论下设有“评论”和“追问”两个板块供受众互动交流,发表意见。“追问”板块受众的部分问题会得到一些受众或客户端的回复。打开“社论”专栏,页面简洁,蓝色格子稿纸上手写体的社论摘要,摘要下方是标题。一方面保持传统媒体社论写作特点,另一方面运用新媒体技术,丰富社论编排,使社论严肃厚重,又活泼简洁。在网页和客户端布局上,社论和其它栏目一样,采用卡片式布局,网页版用图片+题目+摘要的形式,客户端用图片+标题的形式,使得界面具有视觉冲击力,清晰简洁,形成良好的用户体验。
四、结语
澎湃社论把握住了互联网时代受众对新闻评论的需求,生产出题材多元,态度温和,,语言亲民,以阐释和建议为主的评论。频繁发声,重视社会民生,塑造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介形象。互联网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标准逐步提高,社会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发表言论、交流思想的积极性也明显上升。这一趋势,决定新时期的网络新闻评论必须帮助受众获得更多信息,解读媒体播发的新闻、分析现象之下的本质、挖掘新闻背后的社会问题、提供观点与服务大众等等。另外,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网络新闻评论较之传统的新闻评论已经有所变化。和澎湃社论一样,新时期的新闻评论注意从不同角度呈现受众关心的政策和信息,然后进行阐释和适当建议,最后经过受众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就使新闻评论的功能由舆论引导转向了言论表达,从传统的新闻评论方式过渡到新时期的新闻评论方式。互联网时代的受众,需要的不再只是媒体的观点态度、对错判断,而是把各种观点吸收整理后呈给受众,至于什么是对的,怎样做才是对的,受众会依照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做出判断。
作者:潘俊文 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
【摘要】
新闻评论员的“收”与“放”指的是话语权空间的范围,有着诸多的影响因素,而一个国家新闻评论员话语权的空间也是这个国家新闻自由空间的反映。本文主要从节目的选题,大的舆论环境的影响,评论员构成,主持人的控制,“口径”要求,探讨当下影响新闻评论员话语权空间的因素。就目前来看,我们的新闻评论才刚刚开始,话语权空间的受限比较多,评论员还在探索中前进,寻找中国新闻评论的底线与上限。
【关键词】
评论员;话语权空间;舆论环境
在我国,以评论员观点为栏目观点,评论员为节目核心的新闻评论节目并不成熟,尚处于星星之火阶段。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中的评论员,一部分来自媒体从业人员中的记者、主持人或主编,另一部分则来自其他领域的学者型评论员。全国有影响力的新闻评论类节目更是少之又少,而这星星之火能否燎原,又与舆论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电视新闻评论通过很自然的叙述技巧与视觉方式使观众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参与到多种形式的电视新闻语篇中。评论员的话语在多方面都是权威的、令受众信赖的。就目前而言,本文要探讨的评论员话语权空间,主要指评论员的评论方式和评论内容上的空间,而这个空间是受多个方面影响的。既有社会舆论环境的制约,也有评论员自身表达习惯的制约;既有节目性质的规定,也有主持人提问的控制;既有管理者的要求,也有媒体人职业素养的自律……种种因素构成了评论员的话语权空间。
一、评论员话语权空间影响因素
新闻评论表达观点和立场,关键在于它通过什么方式,怎样“说”。从节目的制作过程来讲,决定评论员话语权的因素方方面面,既包括有形条款,还涉及“无形意会”;小到选题方向,大到社会舆论环境空间;既有评论员自我底线,也包括主持人的现场发挥。
(一)选题是新闻评论类节目话语权空间的起始点选题作为节目开端,直接影响评论员。选题初期便考虑到评论员因素,本期节目评论员是谁?怎样将评论员的专业优势与新闻选题有机结合?怎样才能为评论员提供最大范围的话语权空间?1.编导前期策划对评论员话语权空间的“限制”。节目策划过程中,编导的前期调查采访,积累事实依据,为评论员提供“论据”,编导的“解读”角度,无形中影响到评论员的言论方向。评论员的话语权空间以编导所提供的事实依据来决定。评论员不能信马由缰地说“自己想说的话”,需要根据编导找到的点展开评论。2.评论员选题。《新闻1+1》采用的是“编导选题”与“评论员选题”相结合机制。“评论员选题”策略的使用考虑到,评论员敏感触角第一时间捕捉其最擅长的话题,有效发挥专长。评论员掌握着最大的话语权,原创性观点易成为节目的亮点。如今的新闻竞争“,独家”和“第一时间”早已不再是新闻遭遇战中获胜的法宝,而对新闻的深度解读,不同角度解读成为了各媒体占领制高点的有效手段。“观点新闻”时代已经来临。因此,评论员的选题更能突显这一优势,评论员从自己擅长的角度提出“独到的见解”。评论员的“观点”的唯一性、不可复制性成为了当下新闻竞争的砝码。
(二)评论员自主话语权空间的拓展在新闻评论类节目中,评论员作为传播者和把关者,评论员的话语权空间的大小对节目的传播效果有着直接影响。简单地说,就是在节目中,评论员能表达多少自己的看法,言论的自主权有多大,能否用最直接、最简单的话语说出自己的观点,这些因素对节目的收视有着直接影响。影响把关者的因素很多,“政策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我国,大众媒介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评论员的言论表达的目的不是为了图一时之快,而是面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媒体意见。面对“口径”要求,很多某些时候为了“安全”而说出“话中话”,或者绕着弯子说话。白岩松从一个记者型主持人成长为新闻评论员,20多年的从业经验使得其熟知电视语言的表达规律,在央视的多年打拼更让他熟知自己话语权空间的范围,有人说他是“常在河边走,从来不湿鞋”。多年来他在评论员话语权的空间上进行着探索,“我觉得我要去为大家更多地去触碰一下我们的底线在哪,我们可以走多远。”
二、舆论监督节目评论员话语权的评论底线
监督的力量是无形的,为其无形,所以无处不在。新闻评论类节目的社会价值更多地在于舆论监督。从收视率的反映来看,舆论监督类的选题往往有更高的收视率。在中国电视新闻真正发展的十多年中(以1993年为起点),无数次的印证舆论建设在推进法律制度完善、社会制度建设、伦理道德树立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下,新闻评论类节目处于夹缝当中求生存的阶段。节目性质的本身让其承载着社会责任,整体社会舆论氛围,又使其不得不在尖锐度上做妥协。很多新闻评论节目的同仁们,想得更多的是怎样给“危险”的题找到一个“安全”的出口,怎样在不失自己立场的情况下,通过平台传播我们的观点。而评论员话语权空间的探寻,是这个节目存在的意义。
在目前的评论员中,除了专家学者,更多的都是媒体的从业者或者新闻业界的人士。不可避免地,这些人担负起了捍卫“新闻的底线”、“评论的底线”的任务。这里的“底线”也分为从业人员的底线和管理者的底线。首先,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底线就是必须遵循新闻发展的规律,新闻事实的真实性是一切的基础和保证只有事实清楚,评论员的评论才成立。而脱离新闻事实的评论是危险的和不负责任的。没有事实的依据,评论员则变成了“空中的评论员”,飘得越高,摔得越惨。没有事实的观点,只能被定义为瞎说。而事实不清的新闻事件,也不适合做评论。优秀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核实新闻事实”是每期节目必须的工作,每一个数据的使用,每一句话的引用,都要做到有原始出处,而且是可信的,具有权威性的原始出处。“主观臆断”“、猜测”“、大概”“、差不多”等情况是绝对不能出现的。其次,要坚守新闻伦理道德的底线评论员作为媒体的一份子,必须遵守新闻伦理道德的底线,特别是在大众媒体这样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播出平台上。评论员在“真实性”的前提下,必须考虑到自己言论可能会造成的社会影响。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言论是电视评论类节目的底线。而至于管理者的底线,在这里借用白岩松的话说是这样的:“这个底线就是,要有助于这个新闻是向前走而不是往回走,要有助于有理想的人不变成现实主义分子,现实主义分子不变成投机主义分子。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新闻管理)它只会越来越宽松。”
三、结论
从现阶段来看,新闻评论类节目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讲,或者说从节目样态上来讲,仅仅处于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评论员的话语权空间同样也是处于探寻的阶段。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我国的评论员“严重不足”,更加专业化的评论员队伍急需完善。目前处在社会转型期的评论员们,讲真话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智慧。发展中的中国需要批评的声音,更有勇气面对批评。发出批评是媒体的责任之所在,是评论员话语权的存在理由之所在。对于目前的现状,央视评论员白岩松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说:“彩色的电视变得越来越花哨,能辨别黑白的人却越来越少,黑白问题将是电视人永远的问题。”
作者:富馨 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摘要:
在媒介深度融合、微媒体欣欣向荣的媒介环境下,新闻评论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以“互联网+”为思路,将实践教学贯彻到理论学习中,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此外,新的教学模式也要求教师增加新闻实践经历,掌握多媒体运用技能。面对日益严峻的新闻失范现象,新闻评论教学工作也需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关键词:
微媒体;新闻评论“;互联网+”
新闻评论一直被视为媒体的灵魂,在观点制胜的传媒竞争氛围中,新闻评论更是作为媒介的核心竞争力,凸显着媒介特色和实力。不仅如此,新闻评论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理想和职业素养,反映出媒体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媒体的公信力。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格局下,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体异军突起,形成了独特的信息生产、传播、接收和反馈方式,这在丰富新闻评论形式和内涵的同时,也对高校新闻评论教学格局进行了补充和更新。
一、微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特点
(一)微媒体新闻评论更加具有“微”特征当下媒介融合趋势为新闻业发展构建了更为广阔的信息平台和新闻报道体系,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单一的传播渠道,而是以多形态、多平台,全方位立体形式出现。碎片化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用户使用媒体浏览信息,时间短、频率高、注意力分散,阅读习惯呈碎片化特征,新闻评论形式也随之变化,向论点鲜明、论证精悍的“微”评论方向改进。基于兴趣和人际关系而聚成团体的微媒体环境中,信息的传播主要是朋友圈或关注人群间传播,其传播具有圈群式特征,由一个圈子通过交叉成员传播到另一个圈子中,评论风格更加灵活、个性化,内容也依用户群兴趣和观点的不同更加细分、多元。
(二)自媒体传播方式泛化了新闻评论边界[1]微信、微博信息的、传播以用户为主体,无论是传播方式还是传播内容都具有自媒体特征。自媒体传播模式下,传统媒体对信息渠道和话语权的垄断地位被削弱,新闻评论主体也由专业新闻媒体人扩散到大众。此外,微媒体传播手段中出现的跟帖、转发、朋友圈议论等形式也对信息进行了微评论,扩充了新闻评论方式,模糊和泛化了新闻评论概念界限。
(三)新闻评论发挥着社交货币的作用社交货币利用人们的求同心理和乐于与他人分享的特征来实现产品口碑塑造和思想传播。在微媒体平台上的新闻评论,既为表达观点,也为获得他人认同和构建自身形象。因而,微媒体环境中的新闻评论也在作为社交货币来购买其他用户的注意力和互动,为取得有效的传播效果,微媒体新闻评论向即时、个性、趣味的表达方式上转变。
二、微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教学现状
(一)新闻评论学院教育与媒体实践间的脱轨当下,新闻评论教学模式主要以传统的课堂传教为主。新闻评论的教学内容也大多沿用之前的评论理论和评论写作方法,学生对新媒体新闻评论特征把握不足,尤其是针对微媒体的“微评论”写作应用实践不足,与社会需求脱节。
(二)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技能掌握间的不对等全媒体环境不仅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间接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技能和新媒体技术应用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新闻评论不再局限为文字创作,更是音、视、图的融合,新闻评论的教学内容也应相应转移到视频评论、音频评论等综合形态的评论上。
(三)新闻评论写作中网络暴力问题凸显受碎片阅读习惯和海量信息影响,受众对于了解新闻事件、新闻观点缺乏长久耐心,因此立场鲜明、语言犀利、观点独特的评论往往能够迅速抓住受众眼球,拥有高转载量,取得更大的社会反响。部分新闻评论员为了刻意追求眼球效应和个性化表达,步入了非理性评论误区,在对事实了解不清的情况下发表偏激看法,语言表达情感失控,缺失了对新闻事实的追问和对新闻事实的冷静反思,更对读者产生了消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三、微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教学模式探索
(一)推广“互联网+评论”的新闻评论教学模式在互联网深度渗透的今天,利用“互联网+”模式重新思考新闻评论教学模式具有启发性意义。事实上,不少高校的新闻评论教师已逐渐将微媒体评论教学法引入到新闻评论的课堂并取得良好效果。“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符合了媒体融合发展潮流,从最初的评论构思到受众反馈环节,都能反映出学生在全媒体环境下,运用现代化手段对评论观点、语言、结构以及意见反馈方面的创新和重塑。在“互联网+”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应用能力,自主性、创造性和参与性被调动起来,纳入期末综合测评中。在新教学模式下,学习成果考察将被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期初由学生建立个人微媒体账号,定期选题,创造性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评论制作,在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议时,除了考核学生写作能力和制作能力外,社会互动和社会反馈也应被纳入到衡量标准中。
(二)提升教师综合业务素养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初必须具备熟练使用多媒体、跨专业评论写作和制作的能力;丰富教学手段,由学生被动的知识接收变为主动的知识汲取;更新知识储备,关注网络技术发展为新闻评论模式带来的新动向。此外,教师也应提升自身媒介实践能力,增加媒体体验交流经历,只有对不同媒体的新闻评论制作流程有实战体会,才能有能力指导学生完成多媒体新闻评论制作。
(三)注重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微媒体的低门槛信息特点虽然为学生进行新闻评论实践提供绝佳的平台,但是近年来基于互联网、微媒体平台的虚假新闻、新闻谣言、网络暴力等问题也层出不穷。针对当前鱼龙混杂、新闻道德失范的现状,新闻教学工作不能再依赖新闻职业道德课程让学生了解从业人员行为准则,应在每门课程中始终如一的对学生进行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学生作为未来的媒体人,只有从学校教育中就树立起“把关人”、“守望者”的角色责任意识,在新闻实践中才能坚守职业道德底线。此外,在新闻评论作品衡量过程中,也应考察学生的价值观和对信息的分析批判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时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新闻观和评论观。
作者:冯韶丹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摘要:
报纸作为一种传统媒介,在我国现代社会中一直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报纸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尤其在网络时代,网络新闻比报纸速度更快,内容更加丰富,大众对新闻评论的途径也呈多样化,报纸行业要想在网络时代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加大创新,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本文就网络时代下报纸新闻评论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也提出了应对的方案。
关键词:
网络时代;报纸新闻;评论;挑战;对策
一、引言
报纸作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一种途径,这种传统媒介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通过报纸人们可以了解国家大事、社会新闻等众多信息。而报纸新闻评论在新闻传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新闻评论是对所发生的新闻的一种观点、意见和看法,是报纸的灵魂所在。报纸行业中,关注社会热点,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是报纸新闻评论的重要工作,而在网络时代,报纸新闻评论却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网络时代,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越来越广,评论新闻越来越便捷,而报纸行业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立足创新,更好地发挥报纸新闻评论的作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二、报纸新闻评论的介绍
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社会每天都会发生各种新闻,报纸作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一种途径,可以第一时间向人们传达新闻信息,让大众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国家政策。而报纸新闻评论在报纸新闻传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报纸新闻评论是人们对新闻的一种看法,是评论作者思想的表达,它影响到了社会舆论。在报纸中,报纸新闻评论是报纸的主要声音,报纸通过评论来表达对某一事物的客观看法,通过报纸新闻评论,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并影响人们的行为,引导大众正确的舆论。同时,报纸新闻评论是对报纸新闻内容的精炼提要,它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对于报纸新闻评论工作而言,对新闻的评论必须客观,能够反应事物的本质,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报纸新闻评论必须与新闻内容相符,不能出现偏离新闻信息内容的情况,进而对群众造成不必要的错误引导,不利于舆论导向功能的发挥。
三、网络时代下报纸新闻评论面临的挑战
(一)管理观念的冲击在网络时代,只要具备一台计算机设备或者智能终端设备,就可以对新闻进行评论。网络的发展动摇了报纸这种传统媒介的垄断地位,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途径也日益多样化,在网络环境下,评论内容也不再是以往老掉牙的传统媒体的观点,在网络上,可以有各种声音,而这种声音来源于大众,网络评论的出现更好地适应了受众的心理需求。而报纸新闻评论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的管理理念俨然已经难以更好地引导报纸新闻评论,如果报纸行业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势必就会制约报纸自身的发展。
(二)时效性对于报纸新闻评论而言,评论是在新闻发生之后才有的,需要评论者在阅读新闻内容后进行科学的总结,报纸新闻评论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而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评论几乎不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评论,在这样的环境下,报纸新闻评论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即在速度方面,报纸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三)评论内容的冲击对于报纸这种传统媒介而言,报纸新闻评论必须是专业传播者的评论,新闻评论必须经过加工后才可以发表,报纸新闻评论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而网络时代里,网络评论更加自由,尽管许多网络评论有失公平性、客观性,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评论是出于交流目的,有感而言,符合当代受众心理。在网络时代,人们对新闻评论的参与性越来越强烈,而报纸行业要想在网络时代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认识到网络评论带来的挑战和冲击。
四、网络时代下报纸新闻评论应对策略
(一)转变管理理念网络时代下,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报纸行业要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积极转变管理理念。首先,必须重视新闻评论工作,将新闻评论工作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来,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要提倡人性化的管理,要树立质量管理的理念,进而更好地引导新闻评论的舆论,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新闻服务。
(二)实现数字报纸新闻评论网络的出现使信息的交流越来越便捷,对报纸新闻评论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网络环境下,传统的报纸新闻评论工作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加大报纸新闻评论工作的创新势在必行。在网络时代里,数字报纸新闻评论是报纸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新闻报纸评论有效地提高了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为此,报纸行业应当重视数字报纸的发展,实现数字报纸新闻评论。要善于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数字报纸,在加强报纸评论同时,拓宽报纸评论范围和内容,将报纸评论触角伸向网络。通过网络平台,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听取受众的意见,对受众的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实现互动;另一方面,可以将报纸新闻评论到网上,在网络上展开讨论,进而更好地引导舆论。
(三)改进报纸新闻评论形式,增加评论数量就当前报纸新闻评论来说,报纸新闻评论大多是由专业的评论者进行评论,篇幅较大,由于版面的限制,数量较少,新闻评论内容大多代表着评论者的个人观点,难以反映出受众的主流。但在网络时代下,评论形式日益多样化,报纸行业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在新闻评论工作中,就必须对新闻评论形式进行创新,走出自己的特色。同时,要适当增加新闻评论数量,让更多的声音出现在报纸版面上。
(四)提高新闻评论质量,提高新闻评论的权威性如今,网络飞速发展,新闻评论越来越便捷,评论内容也越来越广泛。网络环境下,新闻评论中不乏有许多虚假的信息,一旦这些虚假的信息被广泛传播引起舆论,就会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故此,网络时代下,新闻评论质量格外重要,报纸行业必须高度重视,要不断提高新闻评论权威性。一方面,要加强新闻评论的筛选和审核工作,剔除那些不规范、不合格、不真实的评论;另一方面,要成立专业的新闻评论队伍,在新闻评论过程中要提高新闻评论的生动性,新闻评论要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要一针见血,进而更好地引导舆论。另外,还必须全面落实责任制,将报纸新闻评论的责任落实到评论人员的身上,从而更好地规范其行为,提高他们的专业评论能力。新闻评论人员要深切地认识到自身的职责,在工作中要雷厉风行,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进而确保新闻评论质量,从而更好地引导新闻舆论。
五、结语
报纸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评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闻评论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能够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而在网络环境中,报纸新闻评论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网络评论相比,报纸新闻评论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论是在评论形式上、内容上又或者是时效性上,报纸新闻评论都存在一定的劣势。网络时代的发展,使得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报纸行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不断创新,重视新闻评论工作。在新闻评论工作中,要创新新闻评论形式,增加新闻评论数量,实现网络互动,确保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在新闻评论中要加强报纸新闻评论质量的管理,要不断提高报纸新闻评论的权威性,进而更好地引导新闻舆论。
作者:徐洪霖 单位:遵义日报社
摘要:
微信公众平台是传统电视媒体拓宽传播渠道、衍生产业价值链的一个重要平台。然而,尽管当前许多传统电视媒体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但并未充分发挥其传播优势和资源整合效应。文章依据使用与满足论,以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认为其在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传播时,应充分发挥其内容价值的优势,注意价值链的延伸,将微信公众号作为节目整体运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实现节目本身与微信公众平台的良性互动,提升节目的整体传播效应。
关键词:
微信公众平台;新闻评论节目;使用与满足理论
如今,各种各样的微信公众号雨后春笋般地增加,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也不甘示弱。笔者以“央视”为关键词在微信公众号搜索栏中进行搜索,发现其中已经认证的电视新闻评论公众号有8个。这8个新闻评论节目的形式和播出时间各有不同,有周播,也有日播;有财经类新闻评论,也有综合类新闻评论;有主持人和嘉宾一起主持讨论的,也有主持人同时充当评论员角色的。但是这些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度平平。运营得稍好一些的公众号如“央视财经评论”在2014年12月26日达到了20822的阅读人次,但该日期之前鲜有超过10000的。除此之外,其余几个公众号的阅读人次基本维持在1000到8000之间。①可见,相比于这些节目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其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状况相去甚远。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落差呢?若要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的优势,传统媒体就必须充分了解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并结合本节目的特色进行有效运营。目前,微信为公众账号平台提供了用户分析、图文分析、消息分析和接口分析四方面的分析,其中前三个方面的分析对于各公众号的推广和消息生产及发送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一、用户分析:
精准分析用户来源,有针对性地推广宣传。用户分析是由用户增长和用户属性两个模块组成的。用户增长模块包括精确的数据和直观的图形,通过分析每日用户增减数量,可以推测出用户的偏好。新增功能“增长来源”一项可以帮助公众号直观地分析用户来源,有的放矢地进行公众号推广。以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为例,其增加订阅户的渠道包括:(一)在朋友圈中看到朋友的分享,遂添加该公众号;(二)在电视节目中或官方微博上扫描该公众号二维码;(三)通过其他公众账号添加该公众号。在公众号后台对这三种渠道获得新增用户的多寡进行分析,之后便可有侧重的进行公众号推广和宣传。
二、图文分析:
深刻洞察用户偏好,击中用户深层次需求。图文分析由图文群发和图文统计两个模块组成。具体指标有:图文页阅读次数、原文页阅读次数、分享转发次数、微信收藏人数和阅读渠道等。通过阅读、分享、转发、收藏人数和阅读渠道的数据可以推导出哪些类型的文章更受用户的认可,哪种类型的文章会促使用户进行分享、转发与收藏,用户更倾向于从什么渠道来阅读推送文章等。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了解用户的偏好之后,便可多做用户想要了解的新闻,并在微信公众号中以用户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内容分享。
三、消息分析:
收集用户反馈,结合电视节目实时互动。消息分析由消息分析和消息关键词两个模块组成。数据指标包括消息发送人数、消息发送次数、人均发送次数和消息关键词等组成。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知道用户感兴趣的主题以及用户对于节目内容的意见和观点,进而在公众号自身风格和用户偏好之间达到动态平衡。对于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这种直播节目而言,相比于报纸、广播更易实现实时的、视觉感官的互动与观点切磋,电视媒体应该好好把握这一点,更好地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为了满足用户在接触媒介时的期待与需求,传统电视媒体在借助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时,要结合自身特色,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结合新媒体平台已有功能,实现实时互动。而相对于一般新闻节目,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特色在于其评论员评论部分,这是独立于新闻本身的人类智慧、经验和知识积淀。如果能够以此为契机,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再加上主持人的意见领袖作用以及节目的品牌效应,方可借微信这个平台更好地实现二次传播。如果再能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其节目生产、营销的有机部分,便可将传统品牌优势向新媒体领域延伸。基于用户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需求满足方面的研究,美国社会学家E•卡茨提出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即“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一、媒介期待:
和用户相遇,有多种渠道。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有两个条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其一是接触媒介的可能性。一个微信公众账号要想吸引人们订阅,必须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并给人们提供方便的订阅路径。传统电视媒体想做好微信公众号的宣传,可以充分利用其已获得群众基础的电视节目,甚至包括已经运营得相对成熟的官方微博,在上面投放二维码等。另外还可以和其他微信账号达成合作,互相在消息中附带对方的账号信息或二维码进行宣传。其二,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有数据统计显示,订阅号有非常多的阅读量来自朋友圈,这符合2/8分布原理,“20%的用户到订阅号里面去挑选内容,然后80%的用户在朋友圈里去阅读这些内容。”②由此看来,有着大规模粉丝号的账号如果不能生产有吸引力的内容,同样无法提升阅读数。因此,要想提高阅读量,则需要人们乐意转载的文章,而这类文章通常都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甚至是可以体现出用户的消息较为灵通和不俗品位的类型。
二、媒介接触:
深度互动是关键。接触之后,根据对文章的喜爱程度,以及对历史消息的浏览,用户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公众号进行订阅。要想变一次关注为长期关注,公众号必须定期生产出优质的内容并加强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同时也要加强节目本身和微信公众号之间的互动。首先,要提前预热。微信公众号的节目预告本质是良性的,但一定要避免形式单一、过度严肃和缺乏温度,而最好对新闻有一个大致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增加一些拉近主持人和观众之间的距离的信息,如选题过程、演播室实况、语音播报当天节目预告等就更佳了。其次,深度互动。在节目播出之后应及时收集用户反馈,包括对于选题的意见或建议,或是对节目的内容有不同视角解读等。刷选其中有价值的观点,集中起来在微信上进行分享,甚至可以加上一些主持人点评或意见切磋。这种对话的形式所形成的深度互动,以及每期节目本身所提供的天然讨论素材,可以将节目的价值链延长,将评论类节目的优势体现出来。除了微信上与用户的互动,更要将节目本身和微信有机的结合起来,直播节目可以尝试在节目中插入微信公众号收到的观点反馈。举一例,《新闻1+1》公众号在其2015年4月19日星期日的节目《南京虐童案,依法还是依情》中,就将其在微信投票中得到的结果和现场听证会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反差极大,得以引发人们思考。第三,保质保量。目前,很多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发送消息的质和量得不到保证,有些甚至接连数天不更新消息。要保证公众号消息发送的质和量,需要注意几点:其一,加强节目组新媒体方面的人才配备,包括上一点中提到的收集用户反馈并编辑成有效内容,也需要有足够的新媒体工作人员来保证。其二,在每期节目预告同时回顾上期节目内容,图文消息需含多种内容形式以符合不同用户的需求;整理节目文稿或新闻评论给那些有充足时间想了解节目内容却没有无线网络的人群;还有语音回复关键字给那些想快速了解节目的人群。其三,文章的质量和形式符合用户期待相对于文章数量更加重要。以公众号“假装在纽约”为例,该公众号一般每日仅一篇文章,就一个热点问题或现象展开思考,进行评论,言辞幽默,又引人思考,其每则消息基本都能获得60000以上的阅读人次。因此,传统电视媒体在推送文章时,可以尝试一些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方式,如以新闻评论的方式来替代原来的节目回顾。
三、需求满足:
用户态度直接决定其行为。用户接触使用媒介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当一个公众号未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或者说它不能够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已经信息过载,订阅了过多的公众号而没有时间去一一阅读时,人们对于下一个公众号的订阅显然会抱有谨慎的态度,甚至会取消已订阅公众号。信息到达率并不等同于信息接受率,用户的参与度并不意味着满意度。③只有以用户需求为基础来进行微信公众号推介内容的建设,才能真正使得该公众号的设立有益于节目的收视率和反响,公众号的设置才不会如同鸡肋。需注意的是,使用与满足理论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传统媒体在迎合大众口味的同时,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底线。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具有社会性和政论性,要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舆论引导大众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在用户喜欢的言论和起引导作用的言论之间做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传统电视媒体若能巧妙地把握住这一平衡点,并从观念上重视新媒体,将其渗透至节目研发、生产及推广各个环节中,和新媒体实现真正的媒介融合。当独到的观点插上技术的翅膀,电视新闻评论一定会如虎添翼。(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传播革命下传统媒体舆论引导的困局与管理体制创新研究”(14CXW008)以及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广播电视体制‘中国模式’的建构”。
作者:吴静 张春华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电视新闻评论,是运用电视传播手段做出的新闻评论,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做出分析判断或述评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是引导社会舆论,实行舆论监督,指导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体裁。[1]国内,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从诞生到现在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了,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创办于2004年的《新闻启示录》栏目想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视收视新格局中保有自己的话语权,势必要突破十一年老栏目的种种框架格局,让节目耳目一新。而这其中,栏目承接的大量政治倾向性很强的宣传任务,无疑让栏目面临更大的挑战。这类选题毕竟不如民生类或事件性新闻“好看”,如何才能让这些看似“沉重”的选题变得有吸引力,这就要求制作人员必须强化创新思维,掌握“举重若轻”的本领,让这些选题变成可视性强、生动活泼、信息量丰富的节目。为此,《新闻启示录》栏目做出了一系列大胆尝试。
一、重视节目选题的策划
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策划工作,是做好电视新闻评论的先决条件,也是电视新闻评论众多操作环节当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评论选题,不但能够引起广大受众的共鸣,并且能够有效提升新闻媒体自身的品质。《新闻启示录》栏目的定位,主要面对的是主题性报道(以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政策为主)的选题,而主题性报道一般都比较厚重,政治性强,敏感度高,表面看起来,不像民生类的社会性选题那样,与人们息息相关,因此很难吸引观众的兴趣。这个时候,重视并优化选题策划就显得尤其重要。优化新闻评论选题策划,重在抓“两头”:一头是深刻理解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宣传精神,并与从实际中调查掌握的具体事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宣传政策法规,让观众及时了解时政大局的作用;另一头,也是更重要的一头是,从观众关心的角度去考量,有效地进行议题设置,引导舆论,充分体现主题性报道的贴近性和服务性。2015年1月1日,新《环保法》正式实施了。《新闻启示录》栏目做了一期宣传新环保法的节目。看起来,这个节目无疑是一个政策解读的节目,那么,如何才能让节目不流于一般的政策解读,使观众欣然接受呢?首先,在着手选题策划的时候,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环保法》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关键“两头”中的“一头”。唯有如此,才能正确把握政策法规,才不至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为此,编导对新《环保法》进行了反复认真学习,并找来旧《环保法》进行比较阅读,不仅理解了新旧《环保法》的异同之处,同时也明确了新《环保法》在法律规约和处罚力度上,都是“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其次,也就我们所说的更重要的一头,如何从观众关心的角度去有效地进行议题设置。如果仅仅对新旧环保法进行对比解读,同样会让观众觉得事不关己,无法吸引观众的眼球。经过反复斟酌,我们最终把议题聚焦在“违法成本”上。从这个既通俗易懂同时也是大家都感兴趣的点出发,对新旧环保法进行了比较解读,必将引起受众的极大关注。以南平市一家污水直排闽江的造纸厂为例,《新环保法》实施之前,环保部门立案查处,不仅下达了停产通知书,还罚款4万元;但企业对执法视若无睹,继续排污。而《新环保法》实施之后会有什么不同呢?记者采用图文形式,算了一笔经济账,按《新环保法》处罚成本将高达数十倍!这就让观众瞬间一目了然:原来“违法成本”如此之高!紧接着,主持人继续追问“新的《环保法》能不能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这也是从观众最关心的议题出发进行追问。到这里,观众最想知道的肯定是政策有了,执行是不是有难度,或者说是不是就能付诸实行呢?通过这种轻松而有条理的梳理,不仅政策解读到位,更重要的是让观众一目了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解读贴近观众的视点和心理,避免了生搬硬套的说教,让观众轻轻松松地了解政府的政策。而当期节目省网的收视率达到2.4%,也说明这种方式为观众所接受。
二、深入挖掘新闻事实
主题性报道容易给人距离遥远的感觉,一般都比较难以吸引观众的兴趣。再加上地方台的弱势,如采访空间有限,难有轰动效应的大题材等等,因此地方台要办好新闻评论类的节目,必须另辟蹊径,深入挖掘新闻事实,并从中发现其内在的新闻价值和评论意义。如何深入挖掘新闻事实,对地方台来说,重在“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所谓“从大处着眼”,也就是着眼于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注重新闻事实的政策性和导向性,绝不可有半点背离;“从小处入手”,则必须从本土的新闻事态出发,敏锐地发掘新闻事实的贴近性和可看性。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如此循环反复,方能实现深入挖掘新闻事实的这一过程。为此,我们的主创人员必须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从鲜活的新闻事实再出发,去芜存精,精益求精,在大量的新闻事例中筛选出最生动、最具说服力的“那一个”。正如柴静所说:“作为站在新闻工作最前线的人,职责本身要求我们找到‘带露珠的新闻’、‘冒热气的新闻’,我们的工作内容就是接近事实,从实地采访中全面、准确地掌握第一手素材,梳理清楚,传递出去。”[2]福建自贸区对福建人来说是一件大事。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也用了专门的段落来表述“如何加快自贸区建设”。如何做好自贸区的宣传呢?显然,对普通观众来说,自贸区到底能带来什么好处,才是他们最关注的。《新闻启示录》2015年1月6日播出的《自贸区?淘的不仅是便宜货!》从一瓶进口红酒说起(“从小处如手”),具体解释为什么它能够比市面价便宜30%,甚至一半。它变得便宜的原因是,得益于厦门关区从上海自贸区复制推广的一项监管创新制度———保税展示交易。从这样一个具体生动的事例入手,由点而面,不仅贴近观众,而且也把本来十分复杂的自贸区政策解读得形象易懂,一下子就没了时政新闻给人的刻板印象。可见,对这类主题性报道,从生动形象的事例入手,通过典型细节,更容易打动人心。
三、注重动漫元素在节目中的应用
《新闻启示录》栏目改版后,为自己确立了一个新的指标,那就是着手打造轻松活泼的节目风格。为实现改版后的定位要求,改版后的《新闻启示录》加入了动漫元素,如动漫人物、动漫语汇等等,从而一改以往新闻评论类节目刻板、教条的面貌,增添了新闻评论的趣味性和艺术美感,从而激发起广大受众更大的收视热情和想象空间。动漫人物高小山,是改版后的《新闻启示录》栏目新的一员。让高小山参与其中,甚至用高小山的视角去体验去觉察,使新闻评论的叙事显得更活泼、更生动。以《闽塔合作:不仅是“龙虾牛肉”》为例。“海鲜牛肉哪里有,永辉超市走一走。没错,高小山要带大家去的就是熟悉的永辉超市……”由高小山带着观众去永辉,这种感觉就像邻居大妈去了超市发现有优惠特意来告诉我们一样,瞬间就能带动起大家的兴致来。之后再来一段“别的咱不说,高小山当场掏出计算器算了一下,就拿最诱人的澳洲樱桃来说吧,现在进口一斤要80多元人民币,卖价100元人民币,自贸协议生效之后,一免税,进价差不多只要60元,咱们普通老百姓七八十元也就能买到了。”改版后的节目,一下子没了时政节目的严肃和一板一眼。在这里不得不说,高小山变成了一个知心人的角色,让观众瞬间眼前一亮。而在一贯以严肃和理性著称的新闻评论节目中,使用高小山这样一个角色无疑是一种尝试和创新。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为配合高小山这个动漫角色,节目的解说词风格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工业化?上市?农业也逆袭!》是一期以现代农业为主题的专题,编导从一朵香菇的神奇之旅开始。解说是这样写的“在车间里,首先要对分拣出来的香菇进行去蒂、修整和清洗,之后,一身清爽的香菇们就被放入自动削片机,打磨出整齐好看的造型。……再配上各式各样好看的外包装,引人注目的‘白富美形象’一下子呈现出来,‘乡土气息’瞬间消失不见了!”再配以轻松欢快的音乐,从而生动活泼的展现了香菇的工业化流程。而这个过程不仅使小香菇们的逆袭之路形象生动,也让我们的节目瞬间活泼、生动了,可看性更强了。
四、强化节目评论的思想深度
电视新闻评论的社会舆论价值在于“深”。无论如何改版,深度报道和深度评论,始终是第一位的工作。那么,如何衡量新闻评论的思想深度?关键就在于,你的新闻评论是不是揭示了问题的根源?是不是剖析到事物的本质内涵?是不是及时反映了社会舆论,并正确地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真正起到党和人民“喉舌”的作用?马克思早在1849年就明确指出说:“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因此,新闻评论要达到一定的深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喉舌”作用,首先就必须加强节目的深度,使之能够在反映社会舆论的过程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为了加强评论,《新闻启示录》栏目改版之后采用连线专家的方式,通过主持人与专家的互动,主持人的追问等方式来加强评论,提升节目的思想和理论深度。在《一本暂住证,办了一年多》中,节目首先梳理了吴女士为了办一本作为孩子入学材料的暂住证,在多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了一年多更换了三张身份证,但这暂住证却始终没能办成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谁应该为之负责?这些问题正是观众心里最想知道的。编导抓住了受众的心理需求,马上来了个连线。而专家给出如是回答:“这实际上是行政机关的责任……实际上你没承担起这个责任,而且最后是把责任转嫁给行政相对人,让他们千辛万苦跑来跑去,不断被踢皮球。”一下子清晰明了。然而,事实如此,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又该怎么办呢?这是观众最迫不及待想要知道的,毕竟每个老百姓都可能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时候主持人又进行了追问。这时候连线的好处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为主持人与嘉宾面对面的交流,容易梳理这些层层纠结的问题。而当吴女士一年多的奔波,终于有了结果。这把她感动得当场下跪。主持人又问:“看到这一幕,真是让人心酸!不知道林教授有什么感想?”嘉宾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实际上应该是相关政府部门的主官或者工作人员下跪,至少也要鞠躬道歉,因为是他们懒政造成的……”看到这里,相信引起了不少观众的共鸣吧。而这样的连线不仅能够引导观众思考,更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达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像这样有价值的连线和评论,在现在的《新闻启示录》里几乎每期都可见。我想,通过揭示问题的根源,剖析事物的本质内涵,反映社会舆论、影响社会舆论,这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作用,也是加强评论带来的效应。以上从各方面进行阐述,我们可以看到,改版后的《新闻启示录》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尝试,不仅反映着社会舆论,同时又引导着社会舆论。改版后的《新闻启示录》收视率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从省网全省十名之外,到进入前十名,前五名,甚至到前三名。这些数据说明这样的形式观众是认可的,改版是成功的。以上的总结只是试探性地做一些思考,如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则足矣。
作者:何艳娟 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
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这个节目的实际含义,学界有着众多看法,认为新闻专题和评论间有差异存在,笔者认为,评论在节目当中会有观点出现,也是针对新闻所报导的事件而产生的看法,有着非常强的倾向性。譬如《:焦点访谈》主要就是追踪报道时事、分析新闻背景、透视社会上的热点、评说大众话题,虽然这大部分都是报道,但是其中有分析、评说,应该作为评论节目来看待。因此,本论文探微的评论节目包括社论、时评以及一些专题评论节目。
1电视新闻评论这一节目的发展现状
1.1传统媒体所具有的权威性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以前传统媒体垄断了话语权,广大受众没有表达的机会。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博客技术平台、论坛技术平台、微博技术平台等,网络可以很容易的进行自我表达。因此,网上出现各种各样的言论和意见;除此之外,网民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大,改变了传统媒体主导舆论的现象,新媒体这种声音在社会热点事件当中发挥作用越来越明显。当发生新闻事件之后,很多网民会利用新技术在传统媒体之前发表自己的意见,通常还会被一些传统媒体所转载[1]。例如:深圳富士康当中发生的员工跳楼事件,在网上快速传播。笔者曾在网上以“富士康”作为关键字进行搜索,找到了2500条天有关结果。当这些微弱声音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实际影响力将会非常巨大,传统媒体和这一情况相比权威性以及影响力都减弱了很多。
1.2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事件的反应不够及时人们应用新媒体可以及时对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当发生了热点事件之后,各大网通过写博文、发微博不断传播、转载以及扩散这些消息。而电视新闻评论这一节目想要报道和评论一个事件,要在固定的时间才能播出。通常都已经过了热点时期,当对旧事件还没有作出反应,又会发生新的事件,这样即使事件报道具有较强的深度,也不会被受众所关注[2]。可见,以往的节目模式致使媒体不能作出及时反应,这就是新闻评论节目所面临的生存危机。
1.3电视媒体的经营机制严重的冲击了新闻评论节目随着媒介的融合,媒体逐渐向着商业化方面发展,媒体与媒体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致使媒体的急于求成,只关注眼前的利益。目前机制之下,电视台绝对不会允许节目收视率一直处在一个水平之上。所以,电视黄金时间通常都会被那些流行的节目取代。大部分电视台对版面进行调整,特别是各地卫视办众多娱乐、情感、相亲以及选秀等一系列节目。因为评论节目有着固定的收视人群,如果新闻事件不重大收视率就不会高,且评价权威性以及影响力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培养。所以,电视评论节目经常会被调整到冷僻的时间,有时却完全被取消。
2突围之道
2.1对节目结构进行调整,使节目更具时效性从存在于电视节目当中的缺陷而言,新闻评价节目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首先,对节目类型进行调整,促使评论节目更具即时性,多播放一些日播评论节目。当然,要合理的搭配节目的结构,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即时性非常强的评论节目,来回应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增加一些当天评论节目来解说重大事件,针对那些非常重大的新闻,可以将固定的节目中断,让评论员进行直播。也就是要根据新闻特点来明确它们的比重,然后对节目的结构进行调整,将反应不及时这一问题解决,使节目可以更具时效性[3]。例如:教育部所制定的教育改革试点,针对此话题,央视当晚就在《共同关注》这个节目当中邀请了杨禹作出了评论,此种及时的评论对于人们来说可算是“及时雨”。除此之外,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新闻1+1》这个节目快速的反应了社会上的一些热点事件,并作出及时的评价,如:针对警方查封北京“天上人间”这一事件,很快《新闻1+1》就播放了不论是“天上”还是“人间”都零容忍。在节目中当白岩松完评价之后,网络上作出了较强的呼应,第二天新浪上以“白岩松说天上人间已经被神化,且查封系挑战特权”这一标题被众多网民所转载。当时笔者以“天上人间”和“白岩松”作为关键词在网络上进行搜索,竟然搜索到31300多条相关的链接。在媒体融合这个时代当中,评论节目必须具备时效性,所以,新闻媒介一定要对时效性加强重视。
2.2构建一支专业评论新闻的队伍,将节目的特色凸显出来评论新闻节目的人员必须具备非常高的素质,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随机应变能力以及解读政治能力[4]。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如果想要将评论节目的特色展现出来,评论员还要坚持表达风格化以及个性化。例如:江西电视台播放的《传奇故事》这个节目,它并不属于新闻评论节目,可是金飞却在节目当中插入了一些点评,解说了一些重点内容,这使此节目变得非常受欢迎。所以,想要将电视评论节目办好,就应该培养一批评价新闻的人员,对专业人才进行挖掘。可以从本台记者当中、编辑当中、主持人当中挑选出具有潜力的人才,然后对他们进行专业性的培养,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来评论新闻事件。当发生重大事件或新闻时,可以通过电话连线嘉宾,还可以请嘉宾到直播室中进行直播。
2.3积极结合新媒体,使节目更具互动性以往的评论节目,有着单一的形式,通常都是主持人一直的评说,这样就使节目变得枯燥乏味,这些不关注受众感受以及需求的节目,自然就不会有较高影响力和可看性[5]。如今受众有着多样的选择,假如想使节目吸引受众眼球,就应该具备创新的形式。在新媒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节目完全可以按照所发生事件的特点,利用网上跟帖的方式进行相应讨论,让各个类型的观众都可以参与到讨论当中,应用手机3G技术方式、QQ视频连线方式等进行直播,引导更多受众积极参与到其中,让受众的意见可以在这里得到呈现与沟通。广大受众的积极参与不但会使节目增添了互动性,还增添了新鲜活力,使节目更具生命活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媒介融合这一背景之下电视评论节目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突围之道,例如:对节目结构结构进行调整,使节目更具时效性;构建一支专业评论新闻的队伍,将节目的特色凸显出来;积极结合新媒体,使节目更具互动性等,希望电视新闻评论这一节目可以持续发展。
作者:丁婷婷 单位:北华大学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的大环境为网络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良好环境。新闻评论是针对生活中近期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议论,讲道理以及直接发表意见的一种媒体,是政论性媒体的一种新闻载体,同时也是新闻宣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一、研究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的意义
跟随着时展的潮流,新闻媒体已经成为当前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与其他的新闻媒体一样,解决了生活中许多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新时期的报纸新闻评论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研究报纸新闻评论的时候要换一个新的视角、新的形式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地发挥报纸新闻评论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研究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的意义在于,能够传播客观正确的信息,尊重事实,并且针对事实进行说理,发表意见,充分地还原社会真实形态。研究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的意义还在于明确新闻报道的思想政治意义,深化报道的主题,从更远更高的角度来全面地评价社会客观事实,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发展意义和作用。
二、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的转变
(一)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专栏化的发展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写作的转变,首先就表现在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专栏化的发展。专栏发表评论的这种形式,其实在我国早期的报纸上就已经出现过,但是真正的报纸新闻评论专栏性发展是在七八十年代之后。专栏性的发展使得在报纸上有一种固定的新闻评论形式,并且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活跃报纸的内容,在新闻评论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时期新闻评论向专栏化发展,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稳定性。有着自己独特的和稳定的风格,备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再加上新闻评论在报纸分布上有一个固定的位置,也有自己的特点,更便于群众了解社会信息,关注社会动态。
(二)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在语言上的发展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在语言上的发展有了很大的突破。主要在语言风格方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是在新时期新社会条件下促成的。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在新时期语言方面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语言使用更加追求与形象生动相结合。虽然说,大部分的新闻评论是以政治舆论作为导向的,再加上新闻媒体本身具有严谨的语法修辞。但是在新时期,要使得一篇新闻评论有较强的合理性,并且质量还要高,就需要在新闻评论中加入一些生动的语言,让生硬的语言变得更加的通俗,同时,也增加了说服力,让人民群众更加容易接受,从而达到新闻评论本身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在语言上的发展,还表现在要求一篇好的新闻评论不仅在语言上用得准确,而且在修辞手法上还要精炼,要讲究一定的大众化,这样广大人民群众才会更加容易接受,让新闻评论充分地发挥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
(三)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工作者的要求对新时期报纸新闻评论工作者,是有一定要求的。首先,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学识渊博,业务精通。也就是说,新闻评论工作者在工作的时候要不断地加强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以及自己对知识的积累,还有业务的训练,做到不仅要精通政治,而且还要懂得经济等,为新闻评论工作的质量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再加上新闻评论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需要新闻工作者有很高的见识,知识丰富。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涉猎更多的领域,获取更多的知识,开拓自己的眼界。其次,要求新闻工作者还要有朴素的工作作风。新闻工作者要有朴素的工作作风,这样写出的新闻评论才具有一定的真实特点,能够客观地反映客观事物,根据客观的材料进行客观的分析,从而得出客观的结论,并且新闻工作者还应该深入实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群众路线,进行实地调查,解决实际问题。最后,作为新闻工作评论者还应该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科学严谨、清廉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去一些条件艰苦的地方,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结语
总之,新闻评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突破与进展。报纸新闻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宣传手段,其作用已经扩大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写作方式以及语言风格,还有对写作的要求是迥然不同的。在新时期,新闻媒体评论有了重大的突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积极地发挥了新闻评论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在国家的进一步领导之下,新闻评论也随着党的政策,在内容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并且在选材上也更加的广泛,还有在写作上也更加的规范,对我国现代新时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田文广 单位:吉林日报
一、语态创新:人性化的视角
1.两位主持人说新闻。传统的新闻节目,都是由主持人读记者事先写好的口导内容,而《通天下》则通过两位主持人聊天的形式,引出节目内容。2015年1月16日有一条新闻《监拍老人为争抢座位激烈互殴》,当时男主持人对女主持人说:“下面要看到的这条新闻有些尴尬。”女主持人配合地说到:“哦?什么样尴尬的新闻呢?”男主持人揭开谜底:“都说这公交车上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特别没教养,但是年轻人给老人让座后,两位60多岁的老人却因为抢座打了起来。”在两位主持人一唱一和的聊天中,自然引出了下面的新闻。主持人说新闻这种播报形式,顺应了当前话语类节目流行的趋势,迎合了当今观众的需求。观众在收看节目时,仿佛身处一种聊天的状态。两位主持人不仅以说的方式引出新闻,还以说的方式对新闻发表评论。2015年3月22日有一条新闻《河北一官员上班卧床接访》,男主持人先说“:群众来办事,作为官员,在办公桌前坐好,掏出笔记本,做好记录,根据诉求做好解释,这是最起码的流程了。而这位负责人居然在长达14分钟的接访过程中躺着就把工作完成,也难怪会让群众产生‘难道上访群众就连一点尊严都没有么?’这样的质疑。”接着女主持人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总理掷地有声地提出‘有权不可任性’,而这‘卧床接访’不就是对‘权力任性’的生动注解吗?对这样的现象绝不能心慈手软,必须用响亮的耳光打醒,权力是用来服务的,不是用来‘任性’的。”这样的评论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当主持人与观众观点一致时,就像观众在发表意见,而观点不一致时,又像是对方在与自己争论。在这种虚拟的聊天过程中,观众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都得到了满足。所以,主持人说新闻,这种看似平淡的节目形式,成了《通天下》这档评论节目的最大特色。
2.犀利语言,个性评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有时是电视节目中的杂文,尤其是在面对丑陋和黑暗时,电视新闻评论必须如匕首般犀利,才能触动人心,警醒世人。《通天下》对新闻事件就事论事,不打官腔,不模糊概念,不笼统不敷衍,这些特质仅从节目标题就可见一斑。比如《明星吸毒凸显“偶像道德危机”!》、《无良保姆虐婴不能止于道德谴责》……这样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标题在《通天下》中有很多。节目通过标题表达立场,犀利泼辣。发问、追问、质疑、愤怒,这些都是节目的常态表达。在一条《官方推标准广场舞被指“任性”》的新闻中,主持人说:“广场舞国标可不是个小事啊,这可是关系到全国亿万大妈们的头等大事啊!你看,网友们的问题铺天盖地地跟着来了:有人说《小苹果》、《最炫民族风》等舞曲早已是大妈们跳熟的舞,非逼着她们改动作,大妈们能乐意吗?况且,既然已火得不能再火,还用得着推广吗?同时,广场舞经常举办‘舞会赛事’,如果大家跳得都一样,难道按动作整齐度来评判吗?哎呀妈呀,网友问题可真多,我总结了一下,汇成一句话就是广场舞到底需要国标吗?”《通天下》中诸多无官腔而有血性的评论,拉近了观众与节目的感情距离,节目愤怒着观众的愤怒,痛苦着观众的痛苦,快乐着观众的快乐,感染力强。有时,评论员一些个性表达既犀利又真实。2015年3月21日的节目中,在评论“滴滴快的专车再‘发力’,出租车行业‘狼真的来了’?”的话题时,特约评论员惠天博士说道:“改革是必须的。动手是要慎重的。改变利益格局,从来就得有一点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当然不相信哪天会来神仙帮我们搬走大山,但我们应该相信量变引发质变的基本规律。”评论是新闻的最高台阶,它起到了灯塔般的导向作用。电视评论员的价值有可能超过新闻报道,好的评论员往往能吸引一批固定的观众。在电视评论节目中,选好时事评论员至关重要。河海大学商学院教授陈钢、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成汉平、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田伯平、南京党校教授惠天、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朱强、南京名嘴言亮……这些都是目前活跃在《通天下》节目中的特约评论员,他们都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堪称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的特色决定了评论节目特色。
二、传播模式创新:丰富的电视手段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将新媒体的媒介属性更好地融合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生产和传播中,是丰富电视传播手段、提升传播效果的重要方法。电视新闻节目的成功,不仅需要提高节目的内容和品质,更需要注重电视手段的运用。电视主要由画面、声音和音乐三个部分组成,电视围绕这三个组成部分进行表达,才能突出视听效果。《通天下》作为一档晚间档的创新节目,新颖处不仅在于其评论内容的多元化、深入性、媒介融合性,以及评论语态的不断突破,还在于其丰富的电视手段的运用,即在利用口播评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图像评论的功能,并运用人物同期声、画面、字幕、现场连线等多种符号组合来凸显电视评论的功能意义。
2015年1月底,江苏省“两会”期间,《通天下》推出《全景“两会”》特别节目,其中运用到了多种电视展现手段。比如“图说‘两会’民生”小板块中,编导将老百姓关心的民生话题,用动画的形式一一展现,然后由大屏播出动画和字幕,配合主持人现场解说。这样的形式扭转了政府新闻枯燥乏味的旧态,让观众通过眼看动画、耳听讲解的方式,了解和自己密切相关的民生政策。2015年1月31日《全景“两会”》节目中,请来两位江苏省人大代表:南京市胸科医院副院长唐进、江苏海安高级中学校长吕建,一同探讨医疗和教育的话题,场外记者还连线到一名来自苏北县城的中学教师、省人大代表秦伯萍,畅谈如何让苏北的教育“跑”起来,场内场外通过视频连线进行互动。这样的节目形式有效增加了节目的立体感和参与度。除了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百姓也可以发表意见。“微信议政畅聊‘两会’”板块中,网友可以事先将观点发到节目的新媒体平台,编辑整合编排后,将这些观点呈现在电视节目中,实现了新媒体和传统电视的融合。
作者:莫妍坤 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
1综合性门户网站新闻选择与数据筛选
1.1综合性门户网站及新闻选择我国有新浪、搜狐、网易和腾讯4大综合性门户网站。新浪成立于1998年12月,主要产品服务为新浪新闻、无线增值服务、博客、播客、邮箱、UC、爱问搜索等;搜狐成立于1998年2月,主要产品服务为搜狐新闻、搜狗输入法、校友录、房产网、图行天下等;网易成立于1997年6月,主要产品服务为网易内容频道、网易社区、电子商务、即时通讯(网易泡泡)、在线游戏、邮箱等;腾讯成立于1998年11月,主要产品服务为即时通讯、浏览器、电脑管家、邮箱、下载工具、词典等。虽然四者都提供新闻评论功能,但只有新浪和网易能提供全部的且基本有效的评论者位置信息,因此只能选择它们为对象。新闻选择基于3条原则:①在新浪和网易首页要闻区,且时间、标题和内容基本一致;②网民关注度比较高,即受众群体大但又不具有鲜明群体特征;③参与人数和评论数不能过少。笔者经过跟踪,最终选择总理于2012年11月20日对泰国进行正式访问,在离开机场后直接前往泰国中华总商会与泰国华侨华人代表会面并发表的讲话为对象。新浪网的标题是“:我还有几个月就归隐希望人们把我忘记”,转自长江网,时间为2012年11月22日上午8:44。其第1条评论出现在8:52:16,是湖北武汉的一位手机用户。评论日期不间断持续到了12月1日,共59099人参与,8175条评论。在新浪2012年11月18日~25日一周的所有新闻中,其点击率排名第4位,评论数排名第1位,具有高关注度和典型性。网易的标题是“谈退休:为清白也要死得诚实”,转自人民网,时间为2012年11月22日上午8:53。其第一条评论出现在8:58:42,是一位名为“雪夜百斩”的山东省济南市网友。评论日期不间断持续到了28日,共71014人参与,946条评论。
1.2数据筛选为了使研究更科学,笔者从5方面对数据进行了筛选。①只选择初次评论,对于初次评论的跟帖不予统计;②对于发自电脑的评论,只保留同一网名评论的第1条;③对于手机用户,根据评论内容和语气明显是同一网民的只保留第1条;④对于30秒内来自同一地区的手机评论一般只保留第1条,除非明显不属于同一网民;⑤地区显示为港澳台和外国的评论一律剔除。这样,就基本建立了评论与评论者的一一对应关系。经过筛选,新浪网确定评论7827条,网易799条。
2综合性门户网站新闻评论者的时间分布特征
2.1新闻评论数随天数的变化新浪和网易新闻评论数随天数变化(图1)具有3个特征:①两网站新闻评论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前两天,且以第1天最多。其中,新浪前两天的新闻评论数为6592和1195条,分别占总数的84.2%和15.3%;网易前两天的新闻评论数为732和53条,分别占总数的91.6%和6.6%。②两网站的新闻评论随天数的推移骤降,并从第3天开始基本趋于平缓,数量也都降到了11条以下。此外,由于新浪的评论数基数大且每天数量都比网易多,因此其变化较后者更为强烈。③两网站新闻评论时间都很短,新浪为10天,网易仅有7天。
2.222日新闻评论数随小时的变化由于新浪和网易新闻评论都以第1天为主体,因此对其随小时变化的分析针对这一天进行(图2)。此外,由于两网站新闻的时间都接近9点,8点评论数仅有13条和1条,因此分析从9点后开始。变化特征为:①两网站新闻的最高评论数都出现在9点。②二者整体变化趋势迥异,新浪呈现明显的“V”字形,最低点出现在15点,仅有231条,23点则高达577条,仅比9点的597条少20条;网易除了13点和17点略低外,基本处于逐渐递减的变化形态。③新浪在各时间段的评论数都比网易高出数倍,其变化幅度也较网易剧烈。
3综合性门户网站新闻评论者的空间分布特征
3.1新闻评论者涉及省级行政区变化新浪和网易新闻评论者涉及省级行政区变化(表1)的特征为:①两网站新闻评论者涉及省级行政区都主要是集中在22日和23日两天。新浪在22日和23日对大陆31个都涉及,网易则22日涉及了29个,23日涉及了16个。其中,网易22日未涉及青海和西藏(后来一直未涉及),23日未涉及福建、甘肃、贵州、海南、吉林、江西、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陕西、西藏、新疆、云南和重庆,其他均为二者共有。②从24号起到29日两网站涉及省级行政区数量都很少,新浪为11个,网易为8个。其中,仅有24日二者共有浙江,其他则都不相同;除了26日二者都只涉及了1个省区外,其他日期新浪都比网易数量稍多。③各省级行政区的评论数量也有较大差异。同等位序省区的新浪的评论数量都是网易的10倍左右,其中广东在新浪和网易都最高,评论数量为1844和164条;新浪排前5位的是广东、天津、江苏、陕西和浙江,后5位的是吉林、宁夏、海南、青海和西藏;网易排前5位的是广东、北京、山东、江苏和浙江,后5位的是贵州、内蒙古、海南、新疆和宁夏;各省区在两个网站的排名差别较大,只有广东、浙江和甘肃位序相同。
3.2不同省级行政区内涉及区域对各省级行政区而言,评论者的地区扩散也是不一致的(表2)。我们采用扩散指数帮助说明,其等于评论者涉及区域数量/省级行政区地区总数。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4个直辖市作为特例不加分析。分布特征为:①广东、江苏和河北的新浪扩散指数为1,而网易则没有1的,最大的为河北0.91。②青海和西藏的网易扩散指数为0,而新浪最小的为青海0.13。③在27个省级行政区中,新浪扩散指数在0.8以上共有8个,0.5以下的6个,以0.5-0.8区间的最多,达到了13个;网易扩散指数在0.8以上的有河北、福建、江苏和浙江,0.5-0.8区间的有10个,0.5以下最多,达到13个。④新浪扩散指数和网易扩散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77,二者在变化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⑤扩散指数与省级行政区地区数量关系不大,但与地区有很大关系,东部地区除了海南以外,扩散指数都在0.7以上;中部地区新浪扩散指数都在0.6以上,网易扩散指数除了河南为0.76外,其他都在0.3~0.6区间;西部地区的四川和广西扩散指数都在0.5以上,陕西、四川、内蒙古和贵州的新浪扩散指数在0.6以上,其他都在0.4以下;东北地区扩散指数都在0.5以上。
3.322日新闻评论者的空间分布特征3.3.122日分时段新闻评论者空间分布特征22日分时段新闻评论者空间分布(图3)具有如下特征:①新浪和网易新闻评论者涉及区域数量和变化趋势都差别较大,9~23时新浪平均每小时涉及72.7个地区,网易则为29.9个,但同一时段都是前者多。②新浪和网易涉及地区数量都在9时达到最高值,新浪为89个,占全国地区总数的26.1%,涉及了除青海和西藏外的29个省级行政区;网易为55个,占全国地区总数的16.1%,涉及了除贵州、海南、江西、内蒙古、宁夏、青海和西藏之外的24个省级行政区。③在完整1小时时段内,新浪的最低点61个出现在16时,网易的最低点9个出现在23时。④新浪在8时共涉及了北京、广州、深圳、武汉、无锡、西安、成都、天津和杭州9个地区,而网易仅有济南1个。⑤22日新浪评论者共涉及了222个地区,占全国地区总数的65.1%,平均每个地区评论29.7条;网易评论者涉及了168个地区,占地区总数的49.3%,平均每个地区评论4.4条。⑥新浪和网易共有地区138个,占22日新浪地区总数的62.2%,网易的82.1%。3.3.222日时段累积的新闻评论者空间分布聚类为了寻找22日随时段后延新闻评论者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我们对各省级行政区涉及地区数量进行了累积。从各省级行政区内涉及区域的变化情况看,新浪和网易不同,各省级行政区变化也不同。新浪对大陆内的31个省级行政区都有涉及,而网易则一直没有西藏和青海。新浪新闻评论者涉及地区的省区变化趋势归类结果是:①地区数量持续增长的是安徽、贵州、河南、江西、陕西、四川和广西;②快速增长后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广东、河北、湖北、湖南、吉林、江苏、辽宁、内蒙古、山东、浙江和新疆;③较短时间平衡后持续增长的是甘肃、黑龙江、山西和云南;④一直保持平衡状态的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宁夏、海南和青海。网易新闻评论者涉及地区的省区变化趋势归类结果是:①地区数量持续增长的是河南、黑龙江、四川和辽宁;②快速增长后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河北、陕西、吉林、江苏、山东、浙江和内蒙古;③较短时间平衡后又持续增长的是甘肃、湖南、山西、云南和贵州;④一直保持平衡状态的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宁夏;⑤较短时间平衡后持续增长,最后达到平衡态的是湖北、江西和新疆。
4影响综合性门户网站新闻评论者时空分布的因素
4.1网站平台不同网站平台是导致新闻评论者时空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其主要通过3种途径发生作用:①网站定位特别是主定位。其会在该方面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更完善的服务,从而形成网站优势,进而决定吸引的网民类型,如定位为C2C购物平台的淘宝网。对新浪和网易而言,前者的主定位是提供网络新闻及内容服务、微博,后者则为电子邮箱和游戏,因此网民看新闻的话一般更倾向于新浪。②网站长期形成的信誉和知名度。前者是导致网民访问过网站后重复登录并成为其忠实用户的基础,后者是吸引更多新网民的保证。新浪和网易在国内的知名度都很高,但前者更高些。③网站注册用户数量。由于很多网站只允许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评论,因此注册用户数量就决定了潜在浏览并发评论的网民规模。目前,新浪和网易的注册用户都已超过了5亿人次。
4.2网民上网习惯网民上网习惯也会对新闻评论者的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这主要是因为网民本身是有空间分布的,所以其是否打开门户网站、登不登录、浏览不浏览新闻、发不发评论的行为习惯都会对评论者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①对于门户网站具有高粘度的网民,会在网页收藏夹或地址栏保存有网站地址以方便登录,甚至很多网民在正常情况下会每天至少登录一次该网站。②虽然很多网民会经常登录某门户网站,但其有无用注册名登录的习惯,也会影响其发评论的几率。③网民登录了某个门户网站,其是否关注首页新闻、是否浏览新闻频道、对哪些新闻感兴趣都会影响到评论者的空间分布。④注册用户是否具有发评论习惯,也会直接影响其空间分布。门户网站新闻评价主要有点击率、参与人数和评论数3项指标。其中,点击率是指某条新闻被网民点击的次数,其不需要登录即可,显示的是网民对新闻的关注程度,门户网站一般都不提供该数据;参与人数是指网民针对其他网民发表评论所表示的支持态度,单击评论后面的“支持”按钮即可,不需要登录且对不同评论都可点击;评论数指注册用户登录网站后对某条新闻发表的具体评论,必须登录且可重复评论。对新浪和网易而言,注册用户都有几亿,因此对选择新闻的点击率应该是极高的,但参与人数都未超过10万,而评论数仅有几千甚至几百,事实上都是由网民上网行为习惯决定的。
4.3区域状况区域已有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应该会对评论者的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为了寻找这种规律,我们分析了省级行政区的评论数与GDP、人均GDP、人口、城镇人口和网民数量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新浪和网易的评论数与GDP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71和0.83,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44和0.43,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与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51和0.62,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与城镇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70和0.82,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与网民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77和0.87,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得出的结论是:评论数主要是网民数量、GDP和城镇人口的高度反映,和人口总量中度相关,和人均GDP关系较小。此外,各省区的扩散指数差异也说明了区域状况的作用结果。
4.4时间时间在新闻评论者时空分布当中也具有重要影响,其主要是通过作用于潜在评论者浏览新闻及发评论的时间长度,进而影响参与评论者的数量及其时空分布的。时间发生作用的3种途径:①新闻在网站首页保留的时间会直接决定其点击率、参与人数和评论数,进而对评论者的时空分布产生影响。因为很多网民习惯于浏览首页新闻,而较少进入作为二级网页的“新闻频道”。对新浪和网易而言,首屏出现的要闻保持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4小时即被替换,除非进入“新闻频道”或是通过搜索引擎检索才能继续浏览。这也就是发评论主要集中在前两天的根本原因,实际上第2天的评论也主要发生在被替换之前的那段时间。②新闻在“新闻频道”的停留时间是决定评论持续时间长短的因素之一。其主要取决于新闻实效性和新闻更新率两者。③网民在现实中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作息时间规律也会对评论者的时空分布产生较大影响,但并不是说一定与作息时间完全相符。新浪网评论者的时间分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此规律,但网易是否因为评论数少而规律不明显尚待进一步检验。
4.5上网工具上网工具也是影响评论者时空分布的重要因素。目前,上网工具已经经历了由“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向“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多元化转变。在无线通讯协议支持下,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突破了原来“地点固定”上网的时空局限,从而通过地点自由实现了对时间限制的减少,达到了影响评论者时间分布的作用。但必须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地点自由并未对评论者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因为其绝大部分都是限定在本地区范围内进行的。对新浪和网易而言,前者电脑评论的比例仅有13%,手机则占到了87%;后者电脑评论的比例则高达60%。
5结论与讨论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新浪和网易两个门户网站新闻评论者的时空分布差别很大。②无论是对于新浪还是网易而言,其新闻评论者的空间扩散最初都是“散点式”扩散模式,即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到全国的若干地区;之后呈现出“不完全填充式”扩散特征,即涉及地区不断增加,但绝大部分省区最终也未实现全覆盖。其不符合传统的地理衰减规律,也证明了网络空间的跨越空间和距离的特征。③从新闻评论者的空间分布来看,其呈现的是一种不平衡分布状况,即存在典型的地域差异。无论是在四大地区间,还是省级行政区之间;不仅包括评论者数量,也包括扩散指数。④虚拟网络空间并非是完全脱离现实地理空间的“超空间”,至少新浪和网易新闻评论者的省区分布是具有地理根植性的,网民数量、GDP和城镇人口是影响其省区分布的最重要因素。⑤网站平台、网民上网习惯、时间和上网工具也是影响新浪和网易新闻评论者时空分布的因素。在本研究中,虽然与新浪和网易的注册用户或是新闻点击率相比,发评论都是小概率行为,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值得推敲的结论的。其一是网络空间的确是具有跨越现实空间特征的;其二是不同网站事物的时空扩散差别较大;其三是空间分布是非均衡的。虽然很多网络空间中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还有待开展更多的实证研究予以揭示,但本文提出了一种研究网络空间中新闻传播的新视角,无疑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尝试。
作者:孙中伟任晓莹王伟娇赵丹丹段赛赛单位:石家庄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一、新闻评论课的背景及属性
第八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课程观念与课程开发体制的同步改革,课改的重心是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发选修课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它既能发挥教师自主性,又让学生享有选择权。基于对媒介时代背景和国家课程改革的认识,笔者认为高中阶段可尝试开设新闻评论选修课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新闻评论课不仅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还发展学生视、思、评能力,为其适应未来生活做准备。该选修课期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表达需求,与必修课共建开放多元的语文教学体系。它可促进教与学的方式变化,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提升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面对媒介信息时具备评判性、反思性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新闻评论课在积极语用观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为目标,着重培养其独立评论能力。它借助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对当下发生的现象、言论等,通过观察、思考、判断、分析,表达个体独特的感悟、分析和判断。新闻评论课从属语文教育,通过问题设计、文本挖掘等环节熏陶学生情感,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它选择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文本,在特定的语文场域以思为枢纽,通过听、读、视与说、写、评的形式展开语用实践,培养语文应用能力,突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体现语文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③的性质。
二、新闻评论课的设计和组织
新闻评论课文本选择打破传统教材选文的束缚,立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考虑学生未来会接触到的个人应用、职业、教育、公共事业等方面信息,既选取文学性的连续文本,也虑及实用性较强的连续或非连续文本,如图画、音频等。由于媒介素材具备热点性、精短性、趣味性、丰富性、便利性特点,文本大多能消弭与阅读主体间的距离。只要合理选取或重组文本,挖掘语文元素,便可激发个体言语表达。新闻评论课学案设计借鉴PISA阅读素养测试样题和时评写作题例,采用“混合文本+问题模块”形式自主选取话题、设计问题,提供多样文本。个体在阅读中筛选信息,在比较中活跃思维,在思考中判断分析,形成看法,从而滋生评论萌芽。新闻评论课大胆合理取用媒介信息,以语用能力为基点设计学案。现以《解读莫言获诺奖及其他》(部分)为例:请采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播报、采访等)演绎材料二,并从中选择漫画或新闻,谈谈你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现象的看法。设计该学案着力于三个方面:一是设计混合文本激发学习兴趣。文本中有新闻连续性文本,也有图表非连续性文本,这些能“读”“视”“听”的材料,刺激并调动学生感官,点燃学习热情。二是设置情境问题催发多元思维。模拟广播员播新闻、记者采访群众、评论员评新闻等,这些情境问题中的角色转换不仅让学生有新鲜感,且促其思维不断运动,孕育迸发精彩言说。三是采用多种表达形式唤醒评论意识。学生在观看聆听中积累信息,在朗读播报中输出信息,在采访对话中体验着改写、再生信息的乐趣,在书写中感受思考的力量和享受表达评论的愉悦。新闻评论课的组织形式是自主开放体系。课堂组织采用小组围坐讨论式,按教学内容浅易和学生需求分组:可按学生对同一事件的态度同质分组;可根据问题难易、兴趣、能力、性格等因素编排异质混合小组;也可参照学生认可的标准自由组合。学生相向围坐,共同面对学习任务,同伴间面对面交流、讨论、分享。小组围坐的开放形式打破了个体心理和群体空间的藩篱,易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表达机会,激发其评论动机。“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小组讨论赋予个体言说机会,班级讨论给予组别代表表达分享的机会,言论在思维碰撞中迈向精彩。讨论亦使教师有更多时间步下讲台,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了解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态。生生、师生间沟通变单向模式为多向、网状模式,一言堂变群言堂。
三、新闻评论课教学程序与方法
新闻评论课“既有以‘思、视、听、读、说、写、评’七字能力为显性目标指向的共性内容,也有作为教学主持人的教师基于生本需求、‘节外生枝’的个性化拓展”;又旨在“打造言语主体的思维魅力和情意、文化品质,以作为每个言语主体表现力的内在精神支撑,从而赋予其积极语用的独特的精神力量,即语用的思想力、情感力和文化力”④。新闻评论课兼顾显性隐性教学目标,是基于媒介时代学生现实和未来的需求而拓展的个性化课程。它重在培养学生评论的独立性、真实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新闻评论课通常两课时完成一份学案,一周一节,每两周为一单元时间。课前教师查阅资料,选定话题,根据学科特点与学情设计问题,编制学案。一份学案由四五则材料和四五个主问题组成。第一课时学生充分阅读学案,围绕问题思考讨论,表达评论,未尽之处课外完成。隔天上交学案,教师批阅并做好星级评价与归类,准备交流展示。第二课时师生共享典型言说(精彩或欠缺的),继续思考表达未尽之处,或适时抛出学生书面表达内容,再度激发言说评论。课毕,学生可重新思考,再次书面表达。教师再度星级评价,登记最高等级入册,期末据平时等级成绩作总体考评。新闻评论课教学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设计情境问题,唤醒生命个体的表达评论意识。当个体构建并体验虚拟的生活情境,从局外人切换至“我”的角色时,身临其境,会思考“这情境发生在我身上,我该怎么办?我要说些什么?我要做些什么?……”情境问题把个体角色从“类我”推向“个体的我”,学生表达“剧中人”的言语。角色切换让生命体验另一种情境,评论火花易被点燃。实践表明,用“如果……怎样……”“假如……”“你认为……”这些短语作为开头探问语句,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倘若一个问题能设置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学生有多重体验,思维开阔活跃,表达评论更精彩。如针对《杜甫很忙》事件发微博,笔者设计问题:如果你是杜甫博物馆的宣传人员或河南诗歌协会的会长,收到这条微博后,请你以上述两种人物不同的角色名义发表看法。学生切换体验两种情境,不同的语境与角色催发学生的言语表达。一学生以诗歌协会会长名义发微博:杜甫是传统人物的代表,“杜甫很忙”只是大众娱乐的调剂,来得快也必将去得快,这样恶搞古人不仅是对古人的不尊敬,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蔑视。另有学生表述,如果我是杜甫草堂的宣传人员,我会说:“‘杜甫很忙’是真是假,请来杜甫草堂,一睹真相。”二是教会学生思考,为其思维活动开辟渠道。积极语用教育观中“思”是内隐枢纽,连接信息输入和输出系统,启动言语表达。而教学中的时间留白是保证思维活动的前提条件。时间留白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艺术。一学案两课时的进度保证学生有充裕时间默读思考。当学生产生“愤”“悱”时,教师可构建对话平台,引导生本、师生、生生间沟通,在沟通中锻造思考力,助推评论能力。新闻评论课利用媒介优势拓宽了语用行为中“视”“听”的范围,丰富的输入形式有利于营造对话氛围。而朗读是生本对话的生动演绎,材料不同朗读形式也不同:大容量、高密度材料采用默读,静寂氛围利于信息摄取;容量适中、内容晓畅材料宜采用齐读,让声音叩响心房;而包含情感的材料采用诵读,自由或个别诵读,让声情并茂的表达演绎心情;新闻材料可采用播报形式,模拟电台播音员情境化播报,普通话、方言均可;演讲稿不妨现场模拟,让听众身临其境,点燃其表达欲望。师生对话也是教学的重要形式,是打磨评论能力的利器。教师可运用情境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质询教学法启发学生思考、训练思维、打磨思想,使其能表达一己之见;可通过有效追问深化学生思维,如采用“如果……会怎么样……”“这则媒体信息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已经知道了些什么?”“事实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报道?”“如何组织表达更具有说服力?”等句式追问,松绑思维限制,深化对话评论;亦可以评促评,穿插教师或网友评论,以一种思想撼动另一种思想,引发开放深入的思考评论。教师点评之于课堂对话,犹如春风之于蒲公英。共鸣式、呵护式、参与式点评都是切入特定语境推动对话进程的方法,可唤醒个体语用意识,呵护语用热情。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方法点评,都应“以前瞻的眼光衡量学习者之今日语用、以开放的心态悦纳个体之语用落差”⑤。生生对话形式有讨论交流、互问互答、倾听辩论等,其中辩论最受学生欢迎,是提升评论能力的催化剂。辩论是冲击力极强的“头脑风暴”,可改变模式化、同质化的思维与表达,辩论参与者点染激化,辨疑问难、各抒己见,探究问题、表现自我,易形成民主个性的多元局面。不同观点碰撞活跃思维,锤炼语用品质,强化思维的逻辑性与深刻性。学生在辩论中体验流畅评论的欢愉、有力反驳的酣畅、争锋相对的刺激和自圆其说的机智。
四、新闻评论课的评价方式与实施
新课程背景下,选拔性评价转为发展性评价,因而新闻评论课仿照PISA分层等级评价方式,融合了星级评价法和二度评价法。星级评价法指教师分五等星级评价表达内容,二度评价法指教师对学生的二次表达内容再次评价,重新确定星级,采用最高星级。其操作流程图如下。流程图的关键环节是表达内容赏析和学生二度表达,这两环节整合了师生的思维与表达,通过交流整合,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同时养成学生尊重与宽容的人文精神。学生的言语表达是多向对话的结果,渗透个体思想,是个性语用的表现。二度表达再次挑战学生的思维深度,个体在吸收他人表达的基础上再思考,思维更严密深刻,语言更有张力,评论更精彩。星级二度评价的实质是多一次提供表达和评价机会,增加一把衡量尺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评论,提升语用品质。评价采用最高星级是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自我超越,在个体纵向比较中悦纳自己,增强自信,突出评价的发展作用。星级二度评价比之于终结性评价,宽容度更大,发展空间更广,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种多元评价方式能树立学生信心,激励其自由表达。
五、新闻评论课的反思与希冀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动态立体的语用实践是指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恰当地运用语言,独立自主地表达思想。新闻评论课开展语用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提高言语表达力,打磨评论能力。教师设计学案时以语用为目标,用问题启发学生。高质量的问题既立足言语根基,又具备语用元素,能催发言语“火花”的绽放,引领表达,形成个人风格。新闻评论课与传统语文课最大区别在于自由表达,它能唤起生命个体的内在需求。语文教育天然担负着解放人的重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顺应生命个体成长的需求,是学生未来发展所需。培养语用能力是新闻评论课的核心要素,也是这种创生性课型的主要特点。新闻评论课以开放的媒介素材为载体,聚焦表达力。其教学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懂得评价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深入思考分析;明白标准答案不是唯一,多种观点可并存。它代替不了常态语文课,但以其自由多元的形态吸引学生,能开阔他们的视野,提升独立评论能力。新闻评论课实践证明:它能唤醒学生内在的言语需求,学生在自由表达中能砥砺、提升评论能力;它也能提高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开发课程的能力,进一步挑战教师的语用素养。小组围坐讨论式的组织形式虽受学生欢迎,但分组规则与效果有待进一步调整加强。教学素材源自媒介,因其新鲜丰富的特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由于内容与热点捆绑的特性,固定教学载体与明确课程纲要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外国学者BenMoore曾提出,“如果媒体教育将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术语,那么我们就应该优先考虑将‘跨课程’的媒体教育的理念和策略渗透到各个学科和科目中。”⑥如何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整合媒介资源?如何开发课程?如何培养学生评论能力提升媒介素养?这些都是今后跨学科教学继续研究的方向。对此,教师可探索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所见所闻的信息,以批判性、反思性眼光理解媒体现象,表达一己之见。教师要成为媒介素养教育资源的组织者,必须具备创造媒介素养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恰能较快地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有效锤炼教师的语用能力。
作者:陈瑛潘涌单位:浙江瑞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一、教育新闻评论写作中的常见问题
通过阅评分析2010年、2011年度湖北省高校新闻奖言论类260余件参评作品,结合10多年选读校外各类媒体上的教育新闻评论积累的经验,笔者对教育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梳理归纳。
1.体例不对。一是把只有标题和正文的简化版论文归为新闻评论。如某高校校报2011年参评作品《弘扬“延座”讲话精神,重建理想信念教育———从美术创作看高等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仅看标题,该文就应属论文,而非新闻评论。二是将新闻评论与杂文,特别是随笔混为一谈。这一类问题在教育新闻评论中最为常见。众多作者、编辑常常把一些应归为杂文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或者应归为议论性随笔的借事抒情、夹叙夹议的随手笔录,都视为新闻评论。也有一些作者、编辑把谈体会、提要求的讲话稿、发言稿误为新闻评论。
2.不够客观理性。最常见的是:作者在表发评论前不先核实“新闻事件”的真伪,不学习相关科学常识,不探询新闻背后的故事,而是只要有肤浅的表面“来源”,只要有“不平”、有“兴奋点”,就会快速板砖参与“群殴”,助推形成强势舆论。2010年轰动海内外的肖传国教授“锤打”打假名人方舟子案,从中央主流媒体到非时政报刊到网络媒体,以评论《从“抄论文”到“抄家伙”》为典型代表,迅疾不问青红皂白、一边倒地认定肖传国是因为抄论文遭揭露而雇凶抄家伙报复伤人,谴责他乃至学术界“学术道德沦丧”,直至质疑、批评国家的科技评价体制。科学允许、鼓励有意义的探索,肖传国的探索事实上也得到了国内和国际同行的认可。《从“抄论文”到“抄家伙”》等,评论员自我判定肖传国抄论文了,在立论上即成为了一个莫须有的伪命题。在这起媒体的极度喧嚣中,众多新闻评论的职业道德底线失守了。其二是失之浮躁或者带着成见,对新闻报道断章取义或者曲解原意进行评论。社会生活中群体和个体利益诉求出现多元化、复杂化已成为显性现象,评论者因而可以有法律规范内的,甚至逾规的评论;媒体市场化竞争也带来了发行量、流量、收视率等利益诉求导向,一些媒体的编辑、记者们愿意甚至乐于放行各类浮躁、带有成见的教育新闻评论,甚至推波助澜,做“标题党”人和在显著位置处理。其三是以偏概全,无限上纲,以不带有普遍意义的个案来诘责全部,来批评体制机制。一个大学生没钱上大学,评论者责难大学和国家高学费,教育投入、救助体制出了问题;一个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评论者责难大学和国家扩招,人才培养模式出了问题;一个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坠楼,评论者责难大学和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出了问题……诸如此类问题,大学、政府管理部门和各相关方都应该反思、改善、提高,但有人、有人群、有人类社会的地方,就会有包括以上问题在内的诸多问题出现,评论者应客观地、结合历史的和世界的眼光来分析评论中国的教育问题。其四是评论过于学术化、理想化,现实性、系统性、操作性不强。
3.选题陈旧。主流媒体、校内媒体习惯于老生常谈、泛泛而谈教育时政、学风教风、师德师魂、社团发展、各种浪费、占座位等,都市类报刊及新媒体则常年比较关注考试、贫困、腐败、意外伤亡、亚文化行为等。二者叠加,很容易导致教育的主流声音、核心价值不彰,群口骂教育。
4.新酒入旧瓶。中国的各级各类教育,不断会有新政策、新举措、新成绩、新鲜事涌现,评论却时时找不到一个新角度、站不到一个新高度,时时落入“旧闻旧论”,而得不到受众的关注。比如,评论者习惯于做口号式、标语式立论,体现在标题上,如,“抓实抓好”“真抓实干”“重在落实”“为……叫好”“为……努力奋斗”“也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等等。
5.标题不点睛。标题是评论的“眼睛”和“灵魂”,它与评论立论的高度、论证的质量和传播的效果呈直接正相关。教育新闻评论,特别是时政类媒体、高校校内媒体上的评论,在做标题方面还很显不足。一是用辞陈旧不新鲜大气,二是把评论标题做成典型的消息标题,三是标题没有表明态度或立场,四是标题散文化、抒情化、情绪化。
6.不得其解。一些评论,受众读得很费力甚至读几遍也揣摩不出作者的意图。一是一些作者爱用网络潮语,或拿网络潮语来说事隐喻,但作者选用潮语时应先看看评论的受众定位人群,要有所针对性,非大众化的潮语不一定适合随意随心使用。二是一些评论用典过滥,让受众阅读吃力、理解费力,甚至晦涩难懂,似懂非懂。三是概念表达不清,同一概念在同一文章中指代的内涵不一样,让受众发懵或者产生文不对题的判断。某高校校报一篇《中医之魂在传承》的评论,文中的“中医”,在不同的地方,可理解为“中医学”“我校”“中医药文化”等,从而成为一篇不知所云、缺陷明显的评论。
二、教育新闻评论怎么写
1.紧扣关键词,区隔开杂文。在当代,一些文体的体例呈现出交叉交叠、界限模糊的现象。但新闻评论与论文、杂文之间的界限还是有迹、有章可作分隔的。教育新闻评论,属性是新闻作品,也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署名述评、短评、专栏评论等,是对教育领域发生、发现的重大或鲜活新闻事件、话题、现象的分析和说理。②它的关键词是“新闻性”。其他几种文体没有或者不讲求“新闻性”。论文是学术类作品,是用来描述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也是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③它的关键词是“学术性”。杂文是散文类作品,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多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④它的关键词是“文艺性+讽刺性”。议论性随笔,为散文的一种,有学者也将其归为杂文。是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为其特色。⑤关键词是“自由性+抒情性”。新闻界著名学者邵华泽先生曾列出了8种常用的新闻评论形式:一是以中央和上级指示为内容写评论。这种评论能起到传达上级指示精神的作用。二是配合中心任务和重大决策写的指导性评论。要求任务要明确,道理要讲清。三是针对一种错误倾向、错误思想或者是模糊观点来写的评论。要求问题要抓准,说理要透彻。四是为突出新闻的思想性为其配发的评论。要求结合紧密,要画龙点睛。五是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的评论。六是有关节日、纪念日以及重大活动的新闻评论。七是对敌进行论战的批驳式的评论。八是对某个问题进行理论阐述的评论。⑥
2.强化引导性,捕捉好题材。一是要心存敬畏,坚守底线。教育是一项管未来,涉及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每个家庭、每位公民最切身利益的神圣事业。评论者、编辑、记者从内心里应时时对教育存有敬畏感,爱护、支持、监督、促进教育的发展。可以监督、批评教育,但要客观理性、有的放矢、言之有物。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改革创新写作思路方法,提高教育新闻评论的质量和传播效果,弘扬教育的主流价值,更多地释放出教育新闻评论和教育的“正能量”。二是要关注、用好四类题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先进典型、热点事件、教育(校园)新现象、改革新动态是教育新闻评论弘扬主流价值,释放“正能量”的永久题材,就看作者以何种角度去立论,去论证,去打动受众,引导舆论。
3.立论求新,做亮标题。立论新与标题亮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立论新,即为思想新,思想新往往体现在标题上。标题亮,则意味着立意新、旗帜明,意味着“吸引人眼球”,媒体喜欢,受众喜欢,传播效果好,引导力强。
4.语言求准,言简意赅。评论作者及媒体编辑、记者都应善于学习,不断地增加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与科学素养,不立“谬论”,不说外行说;要勤于学习、补充新闻评论写作的专业技能,给受众不留紊乱的逻辑层次,不留多话、闲话、废话。做到立论科学,态度明确,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言简意赅、吸引力强。
作者:周前进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文学学士
进入九十年代后,处于我国广播最前沿位置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各地方台也争相效仿。在我国广播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央台及一些发达省市的广播媒体走出低俗,重振雄风。但是我们也看到,这种王者归来的气魄不是对以往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广播节目进行的大胆创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闻评论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各电台的新闻频率,增加了新闻评论的份额和比重。并在新闻实践中积极探索,走出一条适合广播媒体自身发展,体现广播媒体特色的新闻评论发展之路。
从我国广播媒体目前的节目构架来看,广播新闻评论的形态大致有四种。
1.附着在新闻资讯后面的短评。这类评论篇幅较短,字数较少,与前面的新闻信息互为一体,互相补充,是对前面新闻资讯的深入剖析和解读,起到一语中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具有鲜明强烈的观点,入情入理的分析,正确及时引领舆论的作用,向社会传递主流媒体的声音和正能量。比如,我们现在经常可以听到,在中央人民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里对一些能够引起听众强烈反响的新闻事件,都要及时的配发短评,引导舆论,弘扬主旋律。但直到目前,有些地方台播出的这类短评,仍然无法做到生动晓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教成份严重,明显有报纸遗风,这种广播评论方式是比较传统的新闻评论方式之一。
2.以整档广播节目为主的新闻评论栏目。以评说社会上新近发展的新闻资讯为主。在这样的新闻评论节目里,主持人的话语代表媒体的声音,对在受众引起强烈反响的新闻事件进行评说。一般先由主持人叙述新闻事件原形,然后再对新闻事件进行简短的、富有特色的点评。比如我们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一档新闻评论节目《大飞说事》,主持人大飞首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资讯进行叙述,然后再运用具有个性化的口吻进行简短评说,以引导舆论。由于整档节目定位为新闻评论的风格,所以这是一档以主持人的声音传递媒体思想的广播新闻评论性栏目。
3.新闻调查式广播评论。广播记者对一起广受关注的新闻事件进行采访、调查、追踪,如剥洋葱皮一样,层层拨开新闻事件的迷雾,还原事件的真相和本质,然后再配以新闻记者鲜明的观点和对事件真相的解读,让听众随着记者采访的脚步,步步深入,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了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对于新闻事件的是非曲直形成自己清楚明确的分析、判断,达到让受众了解新闻真相和本质,以正视听的目的,这类的广播新闻评论,大多是调查、监督类的报道,采取的是边叙述边评论的方式。
4.专家点评。专家点评式的评论节目可以说是近年来才出现的。现在我们每天都可以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以及一些省市台的广播新闻节目,都有大量的评论员的声音,这些广播媒体都培育并拥有一支自己的新闻评论员队伍,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立即到场,阐达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态度和观点,引导舆论,告诉听众新闻事件的本质真实。听众对专家的解读更加信服和有说服力,从而增加了媒体的权威性和舆论引导作用。虽然经过几代广播人的不懈探索和实践,广播新闻评论正在日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但是距离让广播新闻评论真正能够成为媒体的号角、旗帜、灵魂的目标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我们在广播新闻实践多思考,多动脑筋,在撰写评论的过程中,更多的、创造性地展示广播媒体的特色和优势,让广播新闻评论更加鲜活生动,达到受众入耳入心的目的。在这里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广播新闻评论的特点,广播新闻评论依赖广播媒体而生,所以,广播新闻评论离不开广播具有的鲜明的优势和特色,由此,广播新闻评论大致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快、新、活、短。
所谓的“快”,在各媒体对新闻争夺激烈的今天,广播评论要做到第一时间发声,第一时间解读,每一时间表态,以便吸引更多的听众,及时引导舆论。广播人要对于社会上形成的新的热点资讯,在百姓莫衷一是,难辨真伪的时候,告诉受众新闻事件本身的真实情况,以及新闻事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广播新闻评论能够做到快字,就会很好的契合听众的心理需要,去伪存真,解疑释惑,让受众明辨是非,以正视听。
“新”是指广播新闻评论发出的声音是独特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论据充分,论点新鲜,在众多媒体中独树一帜,耐人回味,言之有物,经久不忘。所谓的“活”,是指的广播评论要写得鲜活,生动,通俗易懂,感情流畅,条理分明,能够感染人,鼓舞人。“短”是指广播新闻评论无论是短小精悍的短评,还是层层剖析的述评,其中评论的篇幅一定要精短,一语中地,不能长篇说教,言而无味。既然我们明白了广播新闻评论不同于其它媒体评论的特点,那么如何写好广播评论呢?要写好广播新闻评论,必须具备以下素质,首先,必须具备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心胸,有客观公正的立场,有透过现象,窥视本质的敏锐,要对新闻事件的背景和来龙去脉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要对新闻事件发生的领域有长期的关注和研究,并具备专业水准和眼光,这几种能力都具备,才能作到力透纸背,分析到位,观点正确,写出的评论才以令受众信服和满意。另外,在评论的表述上,要展现广播的特色,要有别于报纸和电视,体现一家之言。语言要通俗流畅,简单易懂,感情要充沛淋漓,能够感染受众,并且多用短句式,多用动词,让听众听得明白清楚。特别是在调查式述评中,还要充分体现广播媒体的特点,多运用一些典型音响,关键段落,要用大量丰富的现场音响和被采访对象的采访录音,增加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使新闻评论更有说明力。
以上是对于广播新闻评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相信在未来的岁月中,经过广播人的共同努力,广播新闻评论无论在形态上,还是在表述上,都会更加完善更加能够体现广播媒体的特色,让广播媒体真正因广播评论而增色生辉,受到受众的喜受。
作者:刘波崔蕾单位:内蒙古海拉尔区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