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3 10:14: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航空安全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摘 要】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航空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推进空域规划管理改革,提高航空安全是当前航空领域要完成的首要任务。本文分析了我国低空空域开放和空域管理改革的核心内容,详细阐述了航空安全策略,旨在科学推进低空空域规划管理改革进程,提高航空安全性。
【关键词】低空空域;空域规划;航空安全;改革
0 引言
随着航空事业的不断发展,航空安全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航空服务需求的持续性增长,为航空市场的扩大带来了机遇,所以一定程度上寻求航空空域内的额外容积率,对航空事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同时,低空空域的开放工作体现出了航空业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国家对管控水平和管控技术的精细化管理为航空事业提供了契机,通过调节大型航空器的飞行密度和空间环境,能够改善空中飞行机制的规划管理。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实施的最小的单位是扇区,它是空中运行的基本单位,是空域规划的基本组成。
1 航空空域开放及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航空事业发展迅速,必须要配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所以开放性的低空区域对经济建设很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生产方式也不断变化,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实现了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格局逐步强化。在这种形式下,我国不断进行改革,从生活区域向空间区域发展,从地面发展向着低空区域发展,充分有序开发低空区域,更加有利于改革低空区域管理,促进我国航空事业、航空制造企业以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
另外,国家科技水平为低空区域的开放条件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试点改革,结合国外先进的低空区域管理改革经验做法,为推进低空区域的管理改革奠定了基础,尤其是我国经济、交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在逐步提高,在一段时间内,我国可以完成低空区域内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法律法规体系、运行管理体系以及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逐渐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低空区域管理模式、制度以及运作模式的低空区域管理改革体系。
2 空域规划管理改革的核心评价
空域管理改革必须树立坚定的安全意识,低空空域管理体制改革意见颁布后,行业内出现部分反对意见,例如:会构成安全威胁、低空开放会影响军用航空以及民航和低空飞机会交叉等言论,这些言论严重的误导了人们的想法,违反了客观规律,尤其是认知不实的媒体断章取义,误导民众,为航空安全留下了隐患。
低空空域的飞行,首先要考虑到飞行设施的安全性,保证飞行系统的正常运行,处理好低空飞行和民航飞行、军事飞行与低空飞行、低空飞行和其他民生之间的关系。航空安全及规划管理,主要考虑其安全问题,保障飞行设施在低空区域内的安全,以往,我国在管理手段和保障机制上的观念落后,对空域规划管理的限制很多,造成人们对空域规划管理和空域禁止飞行的误解,其实,空域区域内限制飞行器的飞行,由航空管理部门统一规定,在空军航空军事、民航航空公司上都有严格限制,空域规划管理的对象应该是低空区域内的所有飞行设施,包括留空时间较长的飞行器等,军事、民用航空器也包括在内。所以,在以后的空域管理改革中,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出更加精细化的管控制度,规范人们的飞行活动,满足人们的飞行需求,空域规划管理不仅仅要获取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安全问题。
3 空域规划管理及安全的优化策略
3.1 建设安全运行空管体系
空域规划管理改革中要建设航空安全运行空管体系。由政府牵头,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性力量,加快地面和空中的软硬件的建设,结合国外先进的通用航空管理经验、服务理念、应用基础、运营方式等等,创造性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通用航空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机场体系、服务保障体系、政府监督监管体系、法律法规体系、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民航和空军协调机制等,建立中国特色的“空中走廊”和“新空中运行环境”,将这些作为基础点,利用国家机制对飞机、飞行器进行通讯、导航以及监听等信息交流机制的管理,例如:信息交换机制下的地面指挥、导航安全、航空区域调度、情报总汇等等。制定具有民航通用的区域、高度以及环境等共识性标准;对飞行器质量、驾驶员素质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等进行全面的介入,标准执行,提高从业者素质;要求驾驶者取得认证资格才能飞行,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实时监控飞行设备的安全;空管部门要制定明确的航行线路,制定以法律法规为标准的低空空域飞行管理条例。
3.2 基于PBN的空域规划
PBN是一种先进的导航模式,为了解决机场的吞吐量,减少飞机不必要的燃料损失,还需要有精度较高的导航设备,减少地面精度较低的导航,其保护区域内的宽度恒定,航空器之间横向和纵向间隔很小,可以增加空域空间内航路的划数值,实现航行离场航线的分流,减少飞行冲突,提高运转效率,PBN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导航设备的信号覆盖范围,优化了航路点的位置和航路结构,提高了空域管理容量和运转效率。另外,PBN减轻了通信设备和雷达的引导消耗,降低了管制人员和飞行员工作负荷,提高了管制效率。
3.3 提高航空业发展的标准化程度
航空事业涵盖的内容宽泛,区域大,受到的限制多,科技含量高等特点。所以,在进行航空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断调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将技术教学、后勤保障、政策实施、制度、机制以及航空调度进一步标准化,提高法律法规的规范化程度,安全生产运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统筹发展。
3.4 建立航路飞行监控系统
在空域航路系统中,要建立安全评估标准和航路飞行监控系统,切实保障飞行的安全导航要求,航路飞行监控系统的建立可以修正飞行偏差,探测到飞行参数,确保飞行技术安全性能的实现,监控组织主要有地面指挥小组成立,采用具有我国独立建立的公共监控系统,同时优化系统内的参数,ATS(空中交通服务)在实施过程中,要准确记录 飞行导航性能和空域安全的飞行事件和事故的录音,随后做出安全性的评估验证目标等级。
3.5 提高扇区空域管理人员水平
我国终端空域管理系统是非常繁琐的工作,长时间工作容易引起管制员工的超负荷运转,有的管理人员承担的工作负荷较小,利用效率和管制效率不高,还有一些管制员工的工作负荷过大,在管制过程中容易出错,造成安全事故。这种定性的规划容易造成管制人员的心理不平衡,降低空域管理的利用率和安全性。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提高空域规划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建立规章制度和岗位分配制度,责任到人,实施优胜劣汰的方式,将有能力的人提拔起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管制人员工作,提高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空域交通的管理水平,提高安全性,对管制资源和空域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4 总结
综上所述,低空空域规划管理改革是当前航空领域要开展的重点工作,科学推进低空空域规划管理改革,才能够切实提高航空安全性,确保飞行安全。航空领域规划管理改革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并且要制定切实有效的安全策略,才能够提高航空飞行安全系数,确保飞行安全。现实当中总会有一些飞机坠毁事件,主要原因航空安全管理工作有做很好,加大航空安全管理力度,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航空安全隐患,提高飞行安全性,确保航空领域安全稳定运行。
摘 要:做好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与航空安全工作,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效保证空中交通系统安全运行。因此,文章主要分析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与航空安全,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员;情境意识;航空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交通方式由陆地交通到海上交通,一直到现在的航空交通。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不但能够影响到乘客的人身安全,还能够影响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与航空安全,从而保证我国航空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1 情境意识的概念
情境意识指的是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能够有效预测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并提前做出有效措施预防。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指的是管制员在飞机运行过程中,在保证飞机正常运行的基础上,保持好两架飞机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飞机的运行效率。在飞机实际运行过程中,管制员应该时刻掌握飞机的运行状态,有效管理飞机运行线路,当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适当改变飞行线路,提高飞机运行的安全性,从而保证飞机能够安全稳定运行。
2 我国航空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在我国航空中,存在很多安全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空中交通管制员对其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由于我国交通管制员的知识水平有限,他们的情境意识比较弱,导致其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了航空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航空业的发展。要想有效改善这种状况,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对空中交通管制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其工作的重视。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向他们提问,采用提问这种方式,能够了解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3 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的有效措施
3.1 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注意力
在空中交通中,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空中交通管制员具有良好的情境意识,能够有效保证飞机的正常运行,让空中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提高了航空飞机的安全性。要想有效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效率,需要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我国航空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
例如,航空公司中的管理人员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注意力发生分散。空中交通管理管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将环境中的比较容易辨认的物理信息,或者之前做到一半的工作,用颜色比较鲜明的字体标示出来,让其他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减轻下一位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其工作效率。
与此同时,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飞行前后变化差距较大的空中环境,为了将信息准确传达给对方,可以采用明暗交替的变化信息提醒其他空中交通管制员,让他们注意到空中环境的变化,合理安排飞行线路。当空中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空中交通管制员可以使用颜色比较鲜明的条幅,并将条幅挂在飞机内部,有效提醒空中交通管制人员,保证飞机在空中的正常运行,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效率。
通过提高空中管制人员的注意力,能够有效保证他们的工作质量,提高他们的情境意识,从而保证飞机在空中的安全运行。在实际工作中,空中交通管制员如果发现飞机前方有不明飞行物,应该及时与地面上的监控人员联系,采用雷达信号的方式,将信息传输,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例如,可以改变飞行航线,从而提高飞机飞行的安全性,保证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管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2 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航空安全专业知识
要想有效提高空中管制员的情境意识,提高他们的航空专业知识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要求空管员具有非常好的航空专业知识,对航空专业水平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应该不断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从而保证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质量。
例如,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对空中交通管制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训之后,要及时进行考核。对于表现比较好的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当然,对于表现不太好的工作人员,也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采用奖励的方法,能够充分调动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交通管制人员对情境意识的重视。
除此之外,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将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每个小组中选出一个组长。然后以每个小组为单位学习航空安全专业知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保证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学习质量,提高他们对其工作的重视,从根本上提高交通管制人员的情境意识,让他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航空安全知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同时,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心理素质。随着航空业的迅速发展,航空安全问题日渐突出,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飞机飞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突发情况,这就需要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有自己的观点,并且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对空中情境意识有自己的判断,从而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效率。
3.3 主动调整工作负荷
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通过合理调整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工作负荷,能够有效保证空中管制员的工作顺利进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由于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负荷会随着空中情境意识变化而变化,不能人为控制,因此,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飞机的实际运行情况,合理调整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负荷,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保证航空飞机能够安全运行。
例如,在空中交通工作中,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可以提前猜测飞机中的负荷问题,并根据负荷数量的大小,有效管理其工作时间,保证航空飞行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空中交通管制员可以在空中安全管理工作中,使用空中安全管理设备,从而提高空中资源的利用率,保证飞机在飞行中的稳定性。
航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合理安排空中管制员的工作顺序。对于年龄比较大的空中交通管制员,可以将他们安排在白天工作,保证其工作质量。那些比较繁重的工作,可以让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去忙。采用这种形式,能够有效保证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质量,提高其工作效率,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保证空中交通管制资源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通过主动调整负荷,空中交通管理人员可以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对其工作的重视,不断加强他们的情境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其工作效率,预防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人为失误,保证飞机更加安全地运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保证我国航空安全,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就相关工作人员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创新,提高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黄婷婷(1990-),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民航西南空中交通管理局,研究方向:空中交通管制。
摘要: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民航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飞机出行也逐渐成了人们日常出行的一个重要选择。但是从目前来看,在我国空中交通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漏洞,影响了空中交通流量的均衡分布,不仅容易造成航班的延误,带来相应的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还会影响航空器的飞行安全。为此,从经济效益和航空安全平衡的角度,提出了空中流量的控制措施。
P键词:经济效应;航空安全;空中交通;流量控制
0前言
在民航运输领域,空中交通的流量控制能够确保航空器的有序飞行,避免其在飞行和起落环节出现问题。合理的空中交通流量控制策略对于提升空域范围内的空中交通运输效率,保障空中交通运输安全意义重大,也是提升空管企业经济效益的良好前提,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1空中流量控制现状
就目前而言,空中交通流量控制一般都是根据空域内航空器的飞行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可以细分为点流量控制和区域流量控制两种,前者指在不同空域点之间,结合距离控制来实现对于飞机飞行和起落过程的流量控制,具体表现为飞机需要依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飞行,当通过某个点的控制范围后,可以自由离开,依照事先设定好的航线继续飞行,不会对其他飞机的飞行造成影响;后者则是指结合相应的地面管制中心,对区域范围内的飞机飞行情况进行管控,具体来讲,就是对即将进入区域范围内的飞机进行合理安排,确保其逐一进入,如果区域内空中流量达到饱和,则会禁止其他飞机的进入。
事实上,以上两种控制策略虽然发挥出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影响了空中流量控制的有效性。首先是航班流量集中问题,虽然我国的空中交通网络初步不断的扩展中,但是由于出发地和目的地人员的分布问题,存在着部分航班流量吞吐量过小,另一部分航班吞吐量过大的情况,给空中流量管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次是流量拥挤问题,航班流量的不均匀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空中交通运输的正常进行,例如,京广航线一直是我国空中交通流量拥挤的重灾区,很容易引发航班延时等问题;然后是空中交通范围偏小问题,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民用航空仍然存在着空域范围狭小的问题,影响了民航事业的长远发展。
2空中流量控制措施
2.1控制方法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有三种,一是先期流量管理,或者可以称之为战略流量管理,主要是在进行空中流量管理的前几天,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完善航班时刻表,做好定期航班飞行时刻的有效控制,确保其能够避开空中交通网络的拥挤区域;二是飞行前流量管理,或者说战术流量管理,其基本内涵,是在飞机起飞前,对起飞的时间、起飞的航线等进行管控,依照有关规定,对飞机飞行的间隔时间和顺序进行调整,起到疏导交通,保障正常飞行的目的;三是实时流量管理,即通常所说的动态流量管理,在飞机飞行过程中,通过调速、等候以及限制等候等措施,确保飞机可以依照设定好的管制间隔有序飞行,保证了飞机的飞行安全。
2.2控制策略
在空中流量控制中,想要实现经济效应与航空安全的平衡,就必须对当前空中交通流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控制策略。具体来讲,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2.2.1优先等级原则
对于空管部门而言,空中交通流量控制的根本目的,是在充分保障安全的基础上,逐渐加快飞行流量,提升经济效益,同时对当前存在的航班延误问题进行解决。对此,可以依照优先等级原则来开展空中流量管理,在不同的环境下,依照不同的情况,设定不同的航班优先级,从而实现对于有限空域的合理利用。优先级的设定可以从几个方向出发:一是机型优先,当两架等待起飞时间几近相同的飞机遭遇时,应该优先安排地面等待成本以及空中飞行成本较高的一方优先起飞,这样能够有效提升经济效益。相较于机型优先而言,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充分了解不同机型的最大业载、飞行耗油等进行全面分析,确定相应的地面等待成本和空中飞行成本;二是时间优先,指依照航班时刻表,对航班的起飞时间进行对比,预计起飞时间较早的航班优先级更高,这样的设定能够在保障公平的前提下,实现航空公司、空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利益均衡;三是延误优先,所谓延误优先,是指如果飞机在预定起飞时间超出15min后仍然没有起飞,则拥有优先起飞全,不过与机型优先和时间优先相比,延误优先的等级最低,只有当以上等级的航班起飞后,才会考虑对延误航班进行优先安排,而如果存在多个航班延误,则同样需要按照时间优先和机型优先的等级来安排起飞。
2.2.2时间度量指导
时间度量指导下的空中流量控制,主要是在空域交通流量受限,或者超出自身负荷的情况下,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到达该空域的飞机的通过实践进行控制,以保证空域内空中交通流量的高效运行。这种控制策略通常需要对空域时间轴进行时隙分配,在保证全局效率优先的前提下,依照飞机本身的性能,做出相应的时隙选择。具体来讲,时间度量指导下的空中交通流量控制策略有两种:一是分流式控制策略。在分流式控制策略中,航空器的波动范围可以依照自身的机动能力及与目标节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对于空管人员而言,需要结合飞机的机型以及飞行时间,对其飞行速度进行计算,预测飞机到的相应度量点的时间,度量点的距离直接影响着流量管理的范围,距离越远,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范围也就越大。当航空距离度量点的距离缩短后,单一的时间窗可能会存在有多个时隙,这就表明在时间轴上,可以对更大的时隙范围进行选择,在整体优先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序列图,确保航班时刻的合理安排。二是中心式控制策略。一般来讲,为了保障终端区和扇区等区域内航空器的数量,避免空中交通拥挤问题,减少空中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应该在完善容量限制措施的同时,对进入到扇形单元的航空器的时间间隔进行合理调控,确保航班能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达到预计的空域单位,提升空中流量控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分流式控制策略主要是从实际需求出发,制定相对统一的时间间隔,确保航空器的有序飞行,而中心式控制策略则是对区域内存在的航空器的数量进行准确设定,同时于扇区边界设置相应的边界点,构建管理模型,针对每一个离散时间的航班进行统计和预测分析,得到边界进入点在不同时间段的进入率,继而通过对进入点进入率的调整,实现空中流量的有效控制。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民航运输事业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空中飞行也成为了人们日常出行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伴随着航班的不断增加,空中交通流量拥挤问题越发凸显,带来了航班延误、空中交通事故等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民航事业的健康发展。对此,应该从经济效应和航空安全平衡的角度出发,对空中流量控制策略进行改进和创新,提升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有效性,推动我国民用航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 要:航空安全是关系到我国国防安全以及民航安全的重大问题,所以在对航空的风险以及安全进行有效的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对机场、航空公司以及空管的具体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探讨和分析的。以航空的安全风险的管理为文章的论述中心,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具体的研讨,同时也针对我国当前航空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航空安全;航空风险;管理模式;探讨
航空安全风险的管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对其进行论述时必须要对它的的组织、制度以及日常的管理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讨,使其所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正确的处理和解决。同时,要实现安全问题的有效管理,还必须将专职的安全管理转化为全员的安全管理;把间接的安全管理转化为直接性的安全管理;把模糊的安全管理转化为务实的安全管理;把僵硬的安全管理转化为创新的安全管理;将落后的安全管理转化为先进的安全管理;把被动的安全管理转化为能动的安全管理。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是符合我国当前航空安全需求的,下面我们就对这种管理模式进行仔细的探讨。
1 当前我国航空安全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嘟步,我国的航空事业也有了飞速的发展,由此也引发了我国航空运输量的不断增加,运输量的增加无疑会带来更多的安全问题,使我国航空安全管理的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就当前航空安全管理现状而言,我国有关航空风险以及航空安全的测评在指标上都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没有标准的、统一的风险安全指标作为准则,同时也缺乏一定的敏感性和滞后性,这种特质对我国在航空安全的管理工作中是极为不利的影响因素。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世界上所发生的民航安全事故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其它因素,如机械故障或者天气原因等所造成的安全事故所占比例远远小于人为原因。由此可见,在航空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心应该是人,每个参与航空安全工作的人员必须要对工作抱有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工作人员的安全工作是航空运行安全的前提。我们在解决人为因素的时候,必须要将相关工作人员作为航空管理工作的重心,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安全问题管理的措施,这种航空安全管理模式的正常运作对整个航空工作的顺利完成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所谓问题管理,实际上是指必须要全方位全过程以及全时空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在实施问题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还可以借鉴相关的成功经验,为我国航空安全管理开拓出新局面。
2 问题管理以及安全工作
在航空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要想整个航空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必须要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为前提,将问题管理模式作为航空风险管理模式的主要管理模式,它的有效实施,对我国航空工作的的全局工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对航空工作中所出现的事故、意外以及疑难等进行仔细的研讨和分析。所谓的问题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它主要是对航空工作中所出现的潜在的问题进行确认,在利用一切有效的资源采用恰当的策略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问题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找出问题,促成有利于航空安全建设的公共政策。
同时,因为安全工作的目标很难落实,且安全工作结果也无法预测,其所发生安全事故又存在着极大的偶然性。所以,航空安全风险的管理工作有着极大的难度。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必须要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策划,制定相应的管理结构模式,将航空安全管理的整体注意力都投入到安全问题之中,做好对安全问题的预测工作以及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还要将问题的解决效果的好坏,作为对安全工作水平的衡量标准。通过问题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在航空工作中能够及早的发现影响航空安全的潜在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使我国的航空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3 基于问题管理的航空安全风险管理模式
航空公司、机场和空管作为航空安全风险管理的三大责任主体,分别承担航空安全风险的不同方面。航空公司主要将安全工作集中于飞行安全、飞行员管理和部分机务维修等方面;机场的安全工作集中在安全检查飞机正常起降的保障、净空管理等方面;空管将安全工作集中于空域管理、交通安全保障等方面,同时很多安全管理工作同时涉及三个责任主体。三个主体的安全管理过程均是化解安全问题的过程,提倡基于问题管理的航空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就是以务实的态度紧紧以航空安全问题为中心,注重问题的识别、分析和解决,切实有效的地解决安全问题。
基于问题管理的航空安全风险管理模式框架,航空业三大主体安全管理工作要围绕航空安全问题为中心进行制度、组织、日常管理方面的构建。构建基于问题管理的航空安全风险管理模式,首先是在制度层面,将问题管理制度化,落实问题管理责任规范安全管理;在组织结构方面,为保证问题处理的有效和及时,需要进行组织流程的重构,尽可能使组织扁平化;在安全日常管理中,注重强调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突出惯性、重点问题的控制,突出问题管理的分析和经验积累,将风险识别和恰当动作贯穿于问题管理的过程中。此外,还要注重将安全管理工作与企业危机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在制度层面,通过将安全问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将问题的安全管理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将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从一些问题管理的实践经验看,不但要将问题的后果影响落实到个人,而且需要鼓励人们积极识别自己的、别人的和组织的问题,暴露自己的、别人的和组织的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启发和培养个人识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航空发展步伐不断加大,风险积聚效应越来越明显,客观上越来越要求民航全体员工积极主动的参加到风险安全管理工作中。实施安全风险问题管理,能化过去专职部门的安全管理为全员管理,化过去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无疑能适应航空业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管理客观要求。
在组织层面,航空安全管理三大主体具有人员多、组织层次丰富、规模大的特点,在实施基于安全问题管理的危险管理模式中,应进行组织流程的重构,尽可能使组织扁平化,提高安全问题信息的流动速度,保证安全问题处理的有效和及时。当然这种组织流程的重构也不需要每个信息流动环节上都设立相关部门,除了一定要有职责明确的由专家、管理者组成的专职安全问题处理委员会外,其他的可以是虚化的部门,由安全问题处理委员会赋予明确的职责。
这种管理模式本身也是一种务实的管理方法,它强调的是安全管理的安全问题导向,有利于明确人们的思想,使安全工作中模糊的“管理”二字被清晰地界定,对我国航空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摘 要]低空空域逐渐开放,通用航空市场领域受到越来越多企事业的青睐,这样给通用航空在安全监管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在对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管问题的几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通用航空;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近几年,通用航空在我国的发展趋于平稳。但是,在通用航空的整体实力、安全水平和状况以及监管能力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通用航空领域发展迅速,我国私人飞机的拥有率越来越高,未经审批的“黑飞”现象日益突出,给通用航空安全监管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本文在我国通用航空发展背景下,对目前存在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管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一、通用航空安全概况
民用航空包括了通用航空和公共运输航空两部分。其中,通用航空是指使用航空器从事了诸如农业、工业、林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卫生、气象探测、抢险救灾、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等方面的飞行活动的这些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它在新经济环境的刺激下,我国通用航空的发展势不可挡。我国私人飞机的拥有率越来越高,促使未经审批的“黑飞”现象日益突出,在通用航空的整体实力、安全水平和状况以及监管能力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
二、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管中的问题
1.法律体系不完善
一直以来,我国对通用航空的发展重视度不高,使得通用航空空安全监管方面法规和标准体系非常落后,通用航空有关飞行标准和飞机适航法规很不完善。现行的通用航空法规体系,缺乏实用性,许多规章制度和运输航空管理掺杂在一起,或是照搬运输航空管理的内同,缺乏独立性和针对性,非常不利于通用航空的安全监管。
2.监管方式不规范
目前,我国民航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主要集中在事前监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进入监管,而对于监管对象进入市场以后的运营和市场中的行为监管力度还很薄弱,使得监管呈现失衡的状态。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时常出现“重许可,轻日常管理;重符合规章性监管,轻真实性监管;重事后处罚,轻事前引导和事中跟踪”等非正常执法现象。这些选择执法、随意执法和裁量不规范等不良执法现象,不但让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受到损害,还使通用航空的监管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3.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民航监管人员素质不是很高,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由于在民航改革时,第一线的民航监管工作人员大多是从航空公司和机场被调度过来,他们对民航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知之甚少,在综合执法和安全监管方面的经验更是匮乏。在改革后,民航监管部门没能及时开展相关的培训,使得在实际的监管工作中,出现部分监察员监管不到位、不专业的情况。
三、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管合理化建议
1.通用航空安全监督机构
在通用航空安全监管机构上,需要通用航空各企业内部制定安全监管规章制度和程序,建立通用航空准入与运行的安全监管法规体系,并不断完善。在通用航空国家行政机构上,组建专业团队开展通用航空安全监管工作和加强培训方面的建设。对于通用航空监察员的录用资格要严格要求,对相关培训作出明确的规定,大力落实好安全监管员监管年度监察工作计划和信息跟踪工作。
2.采用全程监管模式
要从通用航空准入审批的初始阶段和通用航空运行阶段进行全面的监管,使通用航空安全监管体系更具完整性。在初始阶段的监管中,严格要求通用航空企业准入资格,在基本的运营许可证和运营规范安全许可证上,都必须完全符合国家及民航局的企业运行审定。在安全审批许可证审核上,至少应涵盖拟成立企业的主营业务、资质审查、运行文件、安全设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运行阶段的持续监管中,要把日常监察、专项监察和综合监察方式相结合,集中精力检查运行过程违章违规行为,及时发现和其中的风险。通过立法和严格的执法,落实通用航空的安全责任、规范运行工作。健全通用航空安全监督系统,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通航行业系统安全管理进行组织和协调,对航空安全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在通用航空航空器维修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等,对航空器的维修机构进行合格审定及持续监督,管理维修人员资格和执照。
3.转变监管方式
转变安全监管原有的方式,使用“监察、指导、服务”的闭环式监管方法。采取监察活动,时刻关注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并了解国家、民航局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在企事业单位中的贯彻、落实情况。利用指导的方式,行业政府对企业积极发挥安全生产管理起到督促的作用,使得企业能在采取合理有效的安全措施下组织生产运行工作。在服务方面,则是需要政府帮助通用航空企业协调、解决安全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利用监察职能,为企业打下安全生产的运行基础;行驶指导职能,为企业指明持续安全发展的方向;通过服务职能,帮助企业排除发展的阻碍。这种闭环式安全监管模式,对隐患排查和提升安全监管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总结
低空空域的逐步_放,通用航空市场领域受到很多企事业的青睐,通用航空的安全监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国在通用航空安全监管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通用航空法律体系不完善;监管方式不规范;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三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通用航空安全监督机构;采用全程监管模式;转变监管方式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为完善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督提供有力的、可行的参考。
[摘 要]本文主要以空中交通管制员情境意识问题作为出发点,分析了情境意识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并针对问题从加强对管制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发挥小组情境意识的作用等方面探讨了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情境意识的具体措施,以期为保障空中交通安全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情境意识;空中交通;管制员;问题;措施
引言
作为空中交通管制的主体,空中管制员在保障空中安全工作有序展开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对于空中管制员的情境意识需要展开全面系统的考虑,从而达到提高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目的。空中管制员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对于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和工作能力要求较高。除此之外,还需要空中管制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并具有紧急处理事故的能力、灵活的反应能力、良好的合作意识,这样才能够从根源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最终实现提高管制员职业适应性。
1 空中交通管制员情境意识存在的问题
站在理论角度来讲,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是指在特定空间和环境内,对空中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的认知、分析与理解。管制员对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展开分析,其目的是保障交通安全、确保飞机安全运行。在制定飞行计划和管制方案之前,管制员应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并树立责任意识和情境意识,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对管制区域的交通情况进行细化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影响空中交通安全的因素较多,管制员会受到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管制员的情绪忽受到干扰、情境意识容易出现问题。具体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决策失误。在具体管理中,管制员需要综合考量所有因素,进而提高计划和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决定决策是否正确的关键因素是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在实际情况中,管制员受主观因素或者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异常信息,进而将一些重要信息或者关键信息写错、看错,最终导致决策失误。
第二,推理错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可能会遭受外界各种环境的影响。且飞机飞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遭受各种问题。飞机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之后,管制员应及时检查、推理影响飞机的主要问题,并对当前飞机的运行状态进行正确解释。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管制员经常会出现差错,将重要信息记错、遗忘关键信息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导致情境分析出现误差,还会增加飞机运行风险。
第三,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所谓情境意识是指管制员在飞机运行中,综合分析和推断飞机未来面临的挑战和影响因素,才能找出问题的源头,进而提前做好相关预防准备。在分析与推断过程中,管制员需要将已有措施特征与当前影响飞机正常飞行的因素结合起来,从而确定当前和未来需要采取何种措施处理问题。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管制员不能做出判断和预测,最终导致措施不恰当、不合理。
2 影响管制员情境意识的原因
航空飞行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主要包括环境因素、机械因素、天气因素等。而影响管制员情境意识的因素包括飞行因素(客观因素)、管制员主观因素。
首先,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是指飞行中众多因素,包括速度、高度、航线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会影响飞机安全稳定运行,还会造成管制员情境意识下降。在飞行中,面临的客观因素越多,对管制员的挑战性越大。需要管制员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分析、推断问题。问题数量越多,对管制员的综合能力和要求越高,y免会出现错误。
其次,注意力局限性。注意力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如何能够快速发现飞行动态化变化;二是如何有效集中注意力。但是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有限,长时间注意某一事物会造成疲劳,因此注意力具有局限性。这是影响管制员情境意识的关键要素。
最后,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管制员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航空飞行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对管制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就专业知识而言,能够起到提高管制员情境意识的作用,进而帮助管制员在注意力下降的同时还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在实际中,管制员队伍的综合能力不强、经验不足、个人素质不高,这是导致管制员做出错误决策的主要因素。
3 提高管制员情境意识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对管制员专业知识的培训
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员而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综合能力对于保障空中交通安全非常有利。无论是展开管制活动还是模拟活动,其前提条件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展开,才能做到有理可依。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才可以判断真假,因此在航空飞行中,需要航空公司着重加强对管制员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训,为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管理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除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之外,还需要注重意识和能力方面的培养。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情境意识培训方案和模拟实训方案,进而在提升管制员情境意识的同时提高管制员应对能力。培训方法应灵活多变,可以以小组合作分工形式展开培训,也可以单独培训。
3.2 注重管制员的有效注意力培养
为帮助管制员提高注意力,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引起管制员注意,比如填写规范进程单,按照相关规定使用进程单。对于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问题,应用特殊符号进行标记,进而提醒管制员完成。除此之外,利用事物某些特征,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引起管制员注意,实现管制员注意力集中这一目标。
3.3 发挥小组情境意识的功能与作用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借助团队力量完成难度系数较高的工作。空中管制员是一项特殊职业,管制工作往往需要借助团队力量完成。通过有效合作保障空中交通安全。其中,最为关键要素为小组成员情境意识水平,一旦小组没有足够水平的情境意识,就会增加飞机飞行风险。这就需要小组成员获取足够水平的情境意识,并充分发挥情境意识的功能与作用,进而实现提高空中交通安全的目的。
结语
影响航空安全的因素较多,其中管制员的情境意识尤为关键。为保障航空安全,管制员需要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情境意识,并充分发挥情境意识作用,保障航空运营安全。
摘要:安全问题是航空领域的首要问题,航空安全管理是确保航空安全的有效和重要途径。人为差错是造成航空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效减少人为差错是实现航空安管管控的必要措施。本文阐述了人为差错的分类以及产生的原因,详细的探讨了减少人为差错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航空 安全管理 人为差错 分析 应对措施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航空成为了我国一个重要的领域。航空的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民航工作的重中之重。回顾百年的航空发展历程,有太多的飞机因为事故而损失,但是随着航空设计以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飞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国民航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间,严格杜绝发生空管原因的飞行事故,要使空管原因发生的飞行事故征候万架次率不超过0.1,将中国民航空管系统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这是空管部门的核心工作以及最终目的。由此可见,航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航空器安全水平的提高,飞机因机械原因而导致的事故比例从之前的80%逐渐的下降到20%,但是人为差错即使是在先进的设备下仍然还是出现,所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的探讨解决人为差错的途径。本文就航空安全管理中人为差错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人为差错的分类
人为差错可以分为隐形差错和显性差错两种。所谓隐形差错是指结果不会即刻显示出来不好的影响导致不知道已经出现了差错的情况,而显性差错则是指从其结果就可以得到l生差错的结论。一般来说,操作人员发生的差错属于显性差错,与系统设计以及管理的工作相关的差错就属于隐形差错。
管理者和设计者由于错误的判断,使得他们很难能立刻显现出来,这是作为一种潜在的差错而存在着,到了某个时刻就会突然与其他的因素结合然后显现出来,进而引起事故,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所以,隐形差错就是管理和组织方面的差错。由于隐形差错的不可判断性,本文主要针对显性差错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违规。通常来说违规包括了特殊性违规和习惯性违规。特殊性违规是由于特殊的情况而产生的违规,习惯性违规是习以为常不重视的一些违规。
(二)失误。失误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是没有执行分配好的职能,即没有严格执行任务,进而影响到后面工作的开展;其次是错误的执行了分配的职能,交给的任务与所执行的任务之间存在误差,主要是由于理解和交接没有到位;第三是按照错误的程序或者是在错误的时间执行职能,主要是执行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执行而导致的错误;第四是执行职能不够全面,没有全部的完成交给他的任务;第五是执行未赋予的职能,这是超出了职能的范围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进而给公司带来了损失。
二、人为差错对航空安全的影响及重要性
墨菲告诉我们,但凡是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地方,就一定会存在人为错误,并且通常是以最坏的方式发生在最不利的时候。相关统计显示,当前发生的飞行事故中,机器设备原因占23%,其他原因占1.5%,而人为原因占75.5%。在人为原因中,机组原因占35%,管制原因占25%,机器和管制员的共同原因占40%。因此可见人为差错对航空安全的影响。
人为原因可以导致事故的发生,进而影响到航空的安全性,但是任何事故的发生都不是偶尔的,而与人以及其他的因素都有关。国外有研究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验的累积,使得总事故率会逐渐下降,但是造成事故的设备和人为差错这两大原因中,因设备故障导致的事故是逐渐下降的,而人为误差导致的事故是呈现上升的趋势。所以,在航空安全管控方面,要保证人的安全和稳定工作将成为确保我国民航持续发展和安全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三、航空安全管控中人为差错发生的原因分析
(一)侥幸心理。侥幸心理主要是由于自我认定太高,没有意识到事故发生的偶然性和长期出现的必然性之间的联系,在这种侥幸心理的驱使下,就会经常发生违规,直到事故的发生。
(二)无知无畏心理。一些新的员工,由于没有掌握相应的技术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不懂规矩行为无惧,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不安全的。还有一些员工,由于责任心不强,知道一点规程,进而凭借着自己这一知半解冒险作业,存在危险。还有就是因为尽管理论上掌握了规程,为了应付检查而倒背如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只懂不会,形成错误操作。
(三)厌倦心理。长期从事一种工作,由于缺乏必要的刺激和新鲜感,逐渐产生厌倦心理,工作没有兴趣,心不在焉。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人极易感觉疲惫甚至是烦躁,导致意识水平、判断力和反应力都变低,进而容易产生错误。
四、减少航空安全管控中人为差错的措施
(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符合我国空管的安全管理体系
随着时展,航空安全管控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人机互动式的人为因素管理,而是需要一套有效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管理的体系。目前,我国的安全管理体系相对于国外还是落后的,而国外已经开始建立空管系统了。所以,从国家层面应该着手建立和实施安全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建设更好的为航空安全管控提供有效的技术保证。
(二)通过多方面途径减少差错
从根本上,要通过培训来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员工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加强管理并且严格控制差错,完善规章制度改善运行的环境。要加强安全文化的教育。安全文化是安全行动的基础,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安全素质,建立和形成安全意识,规范行为,养成自律的习惯。在安全教育中应该要杜绝违规行为,这样就可以减少大量的差错事故。
(三)建立奖惩体制
一方面,在操作过程中要进行评价和筛选,凡是可能存在的错误操作或错误操作造成严重后果的,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确认,对于一些重要的设备和岗位,更是要严格执行。另一方面,要建立发现安全隐患奖励制。由于航空安全管控中存在隐形差错,所以为了更好的做好安全工作,必须建立隐患上报奖励机制,对于发现隐患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与此同时,也要对于忽视隐患的员工进行必要惩罚。通过奖惩制度的建立,充分的发挥奖惩的杠杆作用,为航空的安全管控提供强有力的约束和保障。
(作者单位:南航机务工程部航材大件室)
摘要:航空安全问题是航空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航空安全系统的建设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向分析。硬件主要是航空机械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软件主要是控制航空机械运行的各种智能收到,还包括卫星安全测控和防护技术等。而航空机械故障的维修就是确保航空安全的基础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航空安全系统的综合水平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才能最大可能的降低飞机的事故风险,确保飞机飞行的安全。
关键词:航空机械故障 安全系统维护 安全防护技术分析
随着航空航空事业的发展,航空安全性问题更为突出,当航空安全系统失效时,灾难就像是“死神”一样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及财富,数百年来,航空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领域。面对当前航空事业的发展,航空机械运行的稳定性大大提高,航空按去哪的测控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可安全风险依旧伴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影响这这一事业发展的进程。
1 航空安全系统的维护
航空安全是指人们在航空体验过程中所面临的死亡、健康恶化及设备损失、财产损失等多种问题,造成这些安全隐患的因素很多,如人为因素,操作失误、行为失误等,在高空中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动作、行为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特别是驾驶员和副驾驶,其肩上的安全责任更是沉重。又如,机械因素,航空机械部件出现龟裂、变形等,影响了机械部件运行的稳定性,从而造成安全隐患。再如,航空安全系统“失灵”,这一现象常伴随损坏性故障,一旦发生其危险系数非常大。我们常说的航空安全系统包括了安全防护技术、故障急救技术和故障后果修复技术等,在航空安全问题上,防的意义远大于救,因此,一方面,要做好航空机械故障维修事宜,将问题解决在发生前,确保航空机械运行的安全、可靠。另一方面,要关注航空系统软件的发展和晚上,为航空机械的运行提供更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同时要认清航空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一定的循序渐进性,其事故往往呈现出一种链状结构,先是事故初期,这一阶段很少有明显的表现,很难发现问题,在一般情况下,维修人员会通过听、触、观等方法解决隐藏的安全问题,例如,采用时间维修策略提高航空机械运行的安全性,对于一定工龄的零部件采取淘汰措施,不管其状态如何一律弃之不用,换新。当然,在使用有效期的零部件则需要认真的检修、保养等,如发现问题及时的判断、维修。同时,可定期对航空机械进行检修,对于机械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测试,对常见故障问题检修、检查、备案。如,飞机前缘指示故障是航空机械维修的常见故障之一,在维修时就会定期对前缘指示系统的电门、线路等进行检查,以排除可能存在的故障风险。接下来,航空安全系统会进入轴心事故阶段,这一阶段各种机械故障问题会爆发出来,飞机的事故特性明显,安全风险系数很大。这一时期航空安全系统的维护可采用状态维修策略,对机械部件的状态进行监控、诊断,及时发现故障,解决故障,着重排查和诊断较大的故障风险和安全风险,由于较大的事故风险和安全风险其暴发不可能是瞬间的,也就是大故障是由小故障积累、演变、转化而成的,一个是量的积累、另一个是时间的积累,这两个积累都给我们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事故链进入第三阶段时,这是最难解决的航空安全系统问题,也就是安全事故的后果阶段,这一阶段已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和损失,在这一阶段就是整理数据资料,利用先进科技对数据进行收集、分类和分析,形成历史资料档案,这些档案无疑对航空安全系统的发展和维护有重大意义。此外,航空安全系统的维护要协调好操作者、研究者和维修者的工作,使所有人员能够认识到“安全”对航空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合作,促进航空安全系统的发展,为航空事业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2 航空安全防护技术分析
航空安全技术防护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例如卫星安全系统,通过卫星对飞机的监测来确保飞机飞行的安全,其中,要求卫星要有很高的轨道覆盖率、轨道精确度和数据传输能力,能够实现远程监控和多目标监控。又如,航空机械安全防护系统,主要通过维修、养护提高航空机械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从而达到提高航空安全的目的。确保航空机械安全的维修策略常见的有四种,最常用的第一种策略,信息化策略,通过对机械运行信息的采集、分析等诊断飞机机械运行的可靠性,从而对故障进行早发现、早排除。这种策略的应用首先需要对故障信息进行采集,通过智能化系统全面的了解机械运行的状态,对机械运行的状态信息进行及时的、真实的提取。然后,将提取到的信息通信息化技术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尽可能排除噪音、震动等对信息数据的影响。然后在对可疑信息进行识别、比较,进而得出故障发展的趋向,对航空机械的运行状态进行预测,及时的控制故障的出现和发展。第二种策略,以声辨故障,利用听排查机械的故障。一方面,听机械运行的节奏、频率及音色等等,从而探知机械部件运行的状态,对可疑因素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排除。另一方面,利用电子听诊器对机械运行的状况进行监听、诊断,从而达到诊断机械故障的目的。第三种策略,以触辨故障,通过手的触摸收集机械运行的温度、震动频率、震动强弱等信息,从而判断故障的存在与否。第四种策略,以看辨故障,通过对机械设备的观察,看是否有零部件龟裂、变形等情况,同时注意机械接口处的状态,检查是否有松动现象。当前,航空机械维修的诊断策略远不止这些,在航空机械维修过程中维修人员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的沉淀、与维修理论的结合是航空机械故障的诊断更趋于多元化,诊断手段更为丰富、准确、可靠。
3 结语
航空安全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话题,在航空安全系统中人、物和其它资源都需要充分的利用起来,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的航空机械维修技术的结合,最大范围、最大程度的排除航空航空活动中的潜在危险,提高航空航空活动的安全性,确保航空事业发展的稳定、持续和可靠。
【摘 要】文章在对国内外航空安全文化的现状进行简单概述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航空安全文化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航空公司 安全文化 比较
一、航空安全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先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于1986年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提出。该咨询组于1991年出版《安全文化》一书,其中给出了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在以高科技、高风险为特征的航空运行系统中,安全文化已成为当今航空安全管理系统中最核心的要素。一般学术界把安全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结构: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智能层次、价值规范层次,即安全物态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观念文化。随着人们对航空安全认知的深入,航空安全文化也经历了从惩罚文化到法规文化,进而发展到自我管理和公正安全文化的演进过程。惩罚文化的基本特点是明确裁定责任,通常将责任归结到事故链的最后一人,惩罚文化把人当做不可靠因素,其实质是推卸了组织的责任。法规文化强调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完善安全管理文件、加强安全监控。自我管理安全文化强调控制人为不安全因素不再是由外部压力驱动,而是员工自身的需要,属于自愿性管理。公正文化认为,构建航空安全文化应该从处罚中出来,转向查找容易发生失误的环境,建立完整而系统的安全事件报告。
二、国内外航空安全文化研究现状
1.国外关于航空安全文化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1)不同国家、不同组织的安全文化内容的界定清晰明确,涌现出很多关于安全文化的理论模型。例如Hale提出了维修资源管理(MRM)的概念。Mc-Donald进一步提出安全文化是维修资源管理(MRM)的基础,安全态度、安全责任、职业精神以及安全氛围是维修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他还认为,维修资源管理(MRM)是构建企业良好安全文化的有效途径。
(2)研究思路明确一致,即研究者们阐述了构成安全文化的变量,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安全文化与安全行为或与安全绩效的关系。
(3)研究层次日趋细致化。由于文化的复杂性,对其研究都是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进行的,所以也就导致了安全文化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方法的多元性。例如研究对象,在航空业已经具体到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量表对其进行测量,空管、地勤、机务和机组,每个具体的部门有其具体的关于安全文化所侧重的内容,研究的维度也就有所差别。
2.国内航空安全文化的研究进展
从以往的研究文献和相关报告中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对于航空安全文化的研究还停留在概念体系形成阶段,基本上都是进行概念的阐述和关于安全文化方面的经验总结,通常以事故案例中汲取的经验和思想上的警惕说教层面来反映安全文化。主要体现在对历史的经验总结和公司制度规范。总结起来有三类代表性的研究思想,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航空安全文化发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用于具体实践的安全文化的建设策略。
第一类采用历史唯物、辩证唯物的观点,通过回顾民航发展的历史,总结了不同时期我国航空安全文化发展状况,指出民航安全的关键在于落实“安全第一”的思想,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是在分析当时的飞行事故后提出。同时提出应大力弘扬东方文化传统,积极吸取西方安全科学技术成果,推进民航安全文化的建设。
第二类是在给出航空安全文化定义、结构的同时从预防事故的角度详细地提出了航空安全文化建设的策略。
第三类观点认为中国民航20世纪50年代确立的“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中国民航安全文化的雏形,然而中国民航真正提出安全文化建设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同时指出目前国内航空公司的安全文化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以及目前航空公司安全文化方面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指出航空公司应该从人性化角度建立积极的文化。
从我国航空安全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把航空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促进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我国还需经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但它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好的。如何把航空安全建设的长期性和解决经营效益的紧迫性结合起来,如何把航空安全文化建设更好地与薪酬、绩效、激励制度结合起来,如何把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在经验管理与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实现简单实用又效果突出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去探索。
三、我国航空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比国内外航空安全文化研究现状,笔者发现,我国在航空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安全生产制度规范及其支撑体系不完善
以东航为例,在其对员工进行的关于“东航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否符合公司安全文化理念”的调查中,22.3%的员工认为有欠缺,在问及“当前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全面并具有可操作性”时,38.7%的员工认为制度不全面,同时缺乏可操作性,东航公司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航空安全文化建设在制度建设层面的欠缺与不足。
2.配套的绩效管理体系、价值分配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的航空公司缺乏规范的安全考核奖惩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不够公正严明,在以往的安全考核管理过程中,相对激励而言,更为常用的是对员工的监控,且激励方式以金钱奖励为主,不够科学,这些不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抑制了员工参与航空安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3.安全制度执行落实不严,安全整顿监督检查不力。
受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航空公司惯于采用行政手段,导致制度规范执行不到位,很多规章制度流于形式难以严格执行,安全整顿时往往是开始运作大,越往后越动力不足,同时缺乏有力的监督。
4.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供应不足给航空安全文化建设带来了重大的隐患
最近几年航空市场出现爆炸式增长,航空公司开始扩容,对于飞行员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然而要培养一名合格的具有强烈安全意识的飞行员需要较长的时间与较多的精力,过快的引进飞机导致缺乏足够经验的飞行员进入飞行队伍,给飞行安全和航空安全造成了较大的隐患。
5.部分人员安全意识不强
虽然建立了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但有些航空单位的安全意识不强烈,安全管理不到位,领导重视不足,基层不配合,有些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责任心不强,自我约束能力不够,工作随意性大,违规操作时有发生。
四、构建航空安全文化体系的途径
在构建航空安全文化体系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来考虑,在具体的操作中应该做到:
1.完善物质形态建设
这是保障航空安全的基础,更是构建航空安全文化的基础,在设备更新、机构变动之前,先做安全论证,通过风险分析,确保安全保障水平,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应当敢于投入,善于投入,避免因为硬件质量的不过关造成重大的损失。
2.完善法规、强化监督,推动安全制度文化建设。
要完善安全法制体系,建立健全专业性安全规章制度,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中要注重它的实际可操作性,最重要的是要使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切实的落实与执行,不能流于形式。要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监察体系,培养高素质的监察队伍,认真抓好每个环节的工作,使其全部操作运行处于透明监督之中。
3.提高安全运行质量
制定全面、细致、可操作性强的安全管理考核制度,不断细化安全奖惩,量化安全管理指标,促进自我监督和审核机制的健全,努力提高安全运行质量。
4.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质量。
要舍得在员工培训上花时间、花精力,作为对安全具有特殊要求的航空企业,专业技术强的员工对于航空企业的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直接操纵飞机驾驶的飞行员更是需要专业过硬的技术做支撑,随着飞行硬件技术的日趋成熟,包括飞行员在内的软件设施的完善成为考量航空安全领域的重要因素,航空企业应该更加重视对员工的航空安全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5.营造一个民主的环境和安全的氛围
民主的环境有利于调动员工参与航空安全管理的积极性,航空安全文化建设不只是管理层级和法律法规制定者的事情,基层人员的参与是其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具体执行阶段更需要员工的支持,而民主的氛围是其基础。
6.树立安全文化意识
首先,航空企业管理层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这样在制定政策、进行规划时就为企业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前提保障;其次,基层员工要时刻谨记安全意识,作为航空安全的实际操作者,他们的安全意识对于航空企业的具体运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作为航空事业的消费者和监督者,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对于航空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航空安全管理系统采用B/S结构进行开发,设计了基于web service的软件服务结构,开发了web用户界面,提高了软件的应用范围,系统的开发采用了java语言,通过eclispe等工具完成了软件系统界面和功能的设计与实现。通过对航空安全管理业务流程的调研和分析,设计并实现了风险管理、安全培训管理、飞行管理和维护管理四个子系统,通过采用S2SH框架技术和web service技术完成了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和具体功能实现,全面实现了航空安全管理业务处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关键词:航空;安全;设计
一、航空安全是近年来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造成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由于航空行业的特殊性,一旦发生航空事故就是很严重的事故,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航空安全需要做到准确、稳定、可靠。针对目前航空安全管理中业务处理的需求,采用了软件工程的设计思想,设计并实现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对飞行管理的每一个阶段进行了流程化的管理,通过航空安全培训模块、风险管理模块、飞行管理模块、维护管理模块完成对整个航空安全的管理,实现了实时、准确的航空管理,同时采用了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了安全问题分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1.登录功能:系统中采用了ajax技术实现对验证码的处理,通过对验证码进行局部刷新,保证了页面的稳定效果,用户进行手动验证码刷新,或有软件进行验证码刷新都保持了整体页面的无闪动效果。
2.航空安全培训模块:在本功能中主要是通过web页面提供封装的前台信息,系统服务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存储,服务在业务处理完成后将生成相应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用户通过页面能够查询或浏览到计划信息。通过设计培训更新、查询等服务对数据库中的培训记录进行访问,提高了访问的效率和安全性。在本系统中设计了各种考核页面,用户可以通过在页面中指定培训id,系统将根据培训的内容生成考核的内容,用户通过考试页面完成考核内容的填写,提交给系统进行保存,考核部门给出考核评价意见。
3.风险管理模块:风险采集,该功能完成对指定位置信息的采集和由人工进行风险提供的工作,本功能设计风险设备管理和风险设备参数设定功能,通过该功能使用者能够对风险设备的信息进行查询和管理。风险评估,在本功能中提供了风险评估方法和参数的调整功能,对不同的类型风险进行评估时所采用的评估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在页面中提供了风险评估方法的定义和修改。风险决策,在本功能中为了能够使决策具有合理性,系统提供了多个人员对风险决策进行评阅的功能,在页面中提供了多人决策的内容,不同的人员可以对统一风险进行决策,同时在系统生成决策报告时,必须由多个决策人员都填写意见后才能生效。
4.飞行管理模块:该模块完成对飞行前的检查工作,在本模块中设计了多个检查流程,该流程的作用是完成对飞行准备工作的核查,任何一项核查没有通过都不能进行实施。飞行实施模块,该模块完成飞行过程的记录工作,其中包括对飞行航线、飞行参数、飞行通信信息的记录工作,同时为了能够方便用户实施跟踪飞机的飞行轨迹,通过调用GPS数据在页面上进行实时轨迹显示。
5.维护管理模块:日常维护功能,完成维护计划的指定和维护计划的执行,由于日常维护是常规性的工作,所以在本功能中提供了日常维护计划模板,通过模板可以方便快捷的实现维护计划的生成。维护信息管理功能,该功能完成对维护工作的相关信息的统一管理,其中设计了设备信息管理、维护作业信息管理等功能。
二、航空安全是航空企业生产的重点,由于航空安全贯穿了生产过程,因此在目前的航空企业管理中,存在信息系统结构简单、兼容性差的问题,在不同的部门间存在信息难以交流,工作重复开展的问题,给航空企业带来了资源、人力、物力的浪费。
为了解决航空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对本企业航空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系统化的调研、分析和论证,最终结合软件系统的开发经验设计并实现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实现了对航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统一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一条新的建设思路。
1.完成了航空安全管理工作的需求分析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首先通过在本企业的系统化调研,对企业中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形成了具有权威性的需求分析报告,依据需求分析内容对软件系统开发的经济、技术的投入进行了论证和分析,证实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建设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2.完成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的设计,根据航空安全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的规范,设计了安全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规范了数据库设计的方法和软件开发方法,并完成了数据库结构的设计。确定软件开发采用JAVA语言、B/S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oracle数据库。
3.完成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的具体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根据软件的总体设计规划,对飞行管理子系统、风险管理子系统、安全培训子系统和维护管理子系统具体功能进行了编码和实现,在WEB开发中采用了S2SH架构。
4.完成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的测试工作,依据软件测试规范和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了科学合理的测试方案,采用了人工和工具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从模块、集成、系统三个阶段完成了测试工作,证实了航空安全管理系统具有功能全面性,性能稳定性,满足了航空企业进行信息化安全管理的需求。
三、航空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存在的工作,从其业务的范围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所以在航空企业中,安全管理将成为工作的重点,结合国外航空安全管理系统的实例和软件技术发展的趋势,本项目的研究未来具有以下趋势:
1.充分结合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大量人工操作到传感器的转移,人工工作逐步向管理转移。
2.未来的发展将webgis技术进行很好的应用,对于企业安全管理将采用基于可视化的webgis技术。
3.大数据技术将被应用于航空企业信息的分析和管理,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对数据的可靠、可信、高效的管理。
【摘 要】本文从什么是情景意识、情景意识的具体定义、情景意识的特征、常见的管制员情境意识问题、如何使空中交通管制员建立情境意识等重要方面出发,通过具体的例证、深入的探讨、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建立管制员情景意识的重要意义。从空中交通管制中的人为因素出发,提出能提高并保持管制员情景意识的有效方案。
【关键词】情景意识;航空;安全管理;人为因素
当今世界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民航产业。随发展大潮而来的,是民航安全问题。民航安全包含各个方面,尤其航空器空中运行阶段的航空安全问题涉及飞行员、管制员、通信监视维护等方面,因而更加受到关注。资料显示,70%以上的航空事故都与人为因素有关,作为人为因素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情景意识”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飞行员作为航空器操纵者,在飞行过程中需要有情景意识;同样,管制员作为航空器的监控指挥者,肩负着重大的航空安全责任,因而更需要保持管制工作过程中的情景意识。
近几年,随着空中交通管制员原因导致的事故数量的增加,对管制员情景意识的研究和培养越来越引起管理者的注意,良好情景意识的形成对于航空安全有着直接的关联。从航空事故或事故征候中探究发现,很多事故都与管制员在工作岗位上不良状态的情景意识有关。而错误的情景认知、混淆的情景感知、缺失的情景要素,甚至情景意识的完全丧失,都最终导致管制员指令上的失误。
何为情景意识?情境意识,是操作者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环境中关键因素的认知,对它们的意义的理解以及对环境未来变化的预测(Endsley ,1995)[1]。一般认为,情景意识是种普遍存在的能力,依靠这种能力可以对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的环境中存在的各个要素进行感知,而后进行理解,之后对这些要素未来态势发展进行预测。所以情景意识包含了3个层次:感知要素,整合各要素并理解加工,对未来环境发展进行正确预测。感知指的是对当前工作环境中各种要素的初步认识,包括人的状态、系统状况、工作任务等要素,感知通过观察、听取、文字记录等方式进行。理解指的是汇总这些要素后,深入分析各个要素的内在含义,寻找之间的联系,把已经获得的要素进行关联得到一个整体环境的大图景。预测指的是在环境大图景的基础上预想未来的变化,提前在脑海中形成连续变化的图景,认识到潜在的冲突危险等情况
我们探讨情景意识对航空安全的影响,着眼于情景意识对航空安全管理的意义。情景意识对于安全有何意义往往在事故或事故征候中体现,情境意识下降或者情境意识不完善往往会影响飞行安全、导致飞行延误、引发空中或地面事故等。研究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情境意识,探索改善管制员情境意识的方法,其意义就在于纠正管制员错误、控制不安全事件、查找安全管理漏洞、改善管理方式等。不良的情景意识会引发不安全事件甚至事故,而良好的情景意识使得管制员在任何时候都能对各种空中地面交通情况作出正确的回答,这些状况可能是来自于航空器的各个系统,也可能来自于机组或周围工作的环境。只有对人、机、环境有清楚的了解,才能妥善处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情景意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管制水平的高低。在充满漏洞的安全管理方式下产生的情景意识必然是缺失要素的,必然层次水平低下。而提高情景意识层次的过程和方法就会反映出当下安全管理措施与理想中万无一失的管理的差距。在差距中寻找不足,查缺补漏,就能以合理的方式改善安全管理的方式。
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过程中,飞机多、情况复杂、信息量大,各种方面而来的信息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这就极其考验管制人员采集处理信息并产生正确情景意识的能力,也是情景意识在管制过程中必须合理应用的原因。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因岗位的划分不同,各岗位管制员职责不同,所产生和具备的情景意识各不一样。情景意识在各种不同岗位和席位上,有不同的应用。
举例说明,对于塔台管制员来说:塔台管制员许可航空器进入跑道前,必须全面细致地考虑各个信息,包括五边上是否有进近的飞机,进近飞机与跑道的距离、其速度、机型、尾流间隔;正在脱离跑道飞机的情况及一边天气情况;进近飞机与前机的间隔;及准备进入跑道的飞机的机型和性能等信息,才能在最合理的时机飞机进跑道的许可指令;与此同时,塔台管制员还要掌握设备的状态、天气情况、跑道道面情况等要素。进近管制员要根据当前扇区内各飞机相对位置、各高度层的占据情况、气象雷达显示的天气情况,来分别对每一架管制目标的引导进行判断,即指定目标高度层,是否按标准进离场程序引导,是否雷达引导直飞定位点等;还要注意各进离场飞机机型速度等要素,以决定进离场航空器的高度穿越和次序的安排。对于诸如管制区内的飞行动态、冲突点与潜在的飞行冲突等信息,合格的进近管制员必须要做到了如指掌。与进近管制工作不同的是,区域管制员要关注航路上飞机的航迹、速度、高空风向风速、云量、雷雨等情况,以保证飞机不因为机载导航设备精度误差或者绕飞天气而进入禁区、危险区、限制区等;特别是军方有飞行活动的时候,要注意控制航路左右偏置飞行的精度。
情境意识是决策的重要前提,它为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而决策是后来行动(例如发出指令)的基础。作为管制员,身上担着确保航空运营安全的责任,情景意识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情境意识不完全、不精确,即使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管制员,也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反之,做到了准确地了解形势,即使是经验并不丰富的管制员也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无论那种管制岗位上,虽要求的情景意识不同,但精确完整的情境意识是必需的、根本的,都需要引起管制员的高度注意。
【摘要】安全问题是航空过程中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各大航空公司长期发展的主题,近年来重大航空事故频发,这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人为因素是导致航空事故中的重要因素,做好人为因素的管理至关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航空安全中的人为因素,研究了人为因素的管理措施,旨在降低因人为因素产生航空事故的可能性。
【关键词】航空安全 人为因素 管理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航空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为因素是可控制的,可管理的,因此有必要了解航空安全中的人为因素,做好航空安全中人为因素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飞机各个工作人员的素质,才能确保不因人为因素而发生航空事故。
一、航空安全中的人为因素
(一)飞行员个体特性
飞行员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职业,它要求飞行员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超强的反应能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同时飞行员不同的个体特征也使其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方式,例如有的飞行员个人反应十分灵敏,性格热情活泼,这种类型的飞行员在遇到变化时能够做出良好的反应,但在单调的飞行过程中容易转移注意力;而有的飞行员沉着冷静,但行动迟缓,这种类型的飞行员耐力较强,但其对待特殊情况的应变能力不强。不同飞行员会有着不同的气质、能力和人格,这会使得其在遇到危险情况时表现出来的反应是不想同的,从而会影响到航空安全。
(二)遇危险时个体状态
在遇到危险时,飞行员所处的状态也是影响航空安全的重要因素:①生理状态:疲劳、伤病、酒精等会降低飞行员大脑水平,降低其反应力和判断力,此外一些松弛类的药物也会影响其生理状态,外界温度、湿度、噪音等环境也能够对飞行员生理状态产生影响。例如1985年的美国军方载人客机坠毁,事后调查发现,其机组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为正常的两倍;②心理状态:恐慌、焦虑等情绪会严重影响到人的心理状态,扰乱飞行员对信息的处理,从而影响航空安全,此外在紧张的状态下,飞行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③技能水准:专业的技能水准是保证工作正常完成的基础,例如在航空器维修中,若不具备相关专业技能是会造成航空器潜在风险的。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会使得维修人员不能做好完善的维修工作。
(三)工作人员的协同合作
在航空飞行的过程中,主要的工作人员包括飞行员、管制员、维修员等等,在实际的过程中,各个工作人员之间的协同合作至关重要,机组成员之间、机组人员与其他工作人员间的交流互动能够直接影响到飞行的质量。同时在发生危险时,机组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出现崩溃,会影响所有工作人员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这些都会对航空安全造成影响。
(四)组织管理因素
相关工作人员的组织管理也是影响航空安全的人为因素之一,当前航空管理人员能够意识到组织管理的重要性,管理的过程指的是对工作人员日常活动的规定,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①许多航空公司管理人员的安全观念薄弱;②当前有许多的管理因素会导致人为的差错,从而对航空安全造成影响,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大部分航空公司的管理制度相对落后,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③整个航空工作人员是一个组织,在对这个组织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组织文化至关重要,它对于人员管理,促进成员团结,提升组织工作氛围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航空安全中人为因素的管理措施
(一)注重个体因素
首先应当建立严格的选拔机制,尤其是作为机组核心人物的机长,必须要具备优秀的驾驶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应变能力,要具有超强的心理素质,能够在出现危险的时候沉着冷静的应对;其次航空从业人员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技能,保证处理航空工作的工作质量,在航空工作中,航空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关系到整个航空安全;最后相关人员应当具备丰富的经验,飞行环境复杂多变,意外情况随时可能发生,丰富的经验能够使航空工作人员对当前的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同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加强交流配合
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配合至关重要,应加强相关培训,培养其在工作上的配合默契程度,此外管制人员在与机组交流的过程中应当遵循标准化交流,避免因为言语之间的细微差别引起交流障碍,飞行人员在有指令发出时应当尽量表述清楚,且同样的指令信息应当重复,确保管制人员能够准确的获取指令信息,最后管制人员与机组人员应当加强交流,在飞行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问题扩大对航空安全造成影响。
(三)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
①工作负荷:航空公司应当对机组人员的工作负荷合理安排,不能因为市场需求旺盛,为了争取市场效益增加航班、延长飞行,避免机组人员工作负荷太大造成工作疲劳;②作风纪律:航空业对作风纪律要求十分严格,在日常的工作人员管理中应加强航空工作人员作风纪律的管理,在每一个工作人员中树立安全责任感,严禁工作马虎、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行为,对飞行中设备检查、飞行操作等各个环节都要严加重视;③完善制度:制度是保证人为因素管理的重要依据,各航空公司应当积极制定并相关的管理制度,以制度来约束,以制度来管理,将人为因素管理的各个方面都纳入规章制度的各个章程,将规章制度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三、结论
综上所述,飞机是当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保证航空安全,确保人们乘坐飞机安全出行至关重要,人为因素是影响航空安全的重要因素,做好人为因素的管理工作是各个航空公司当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以此,航空公司应当积极了解人为因素的重要性,加强对人为因素的管理,以此来确保航行可靠,保证航空人员以及乘客的人身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航空事业进一步的发展。
“拦飞机”事件发生之后,很多人认为乘客的过激行为虽然不值得提倡但是并不是什么大的过错,“拦飞机”的乘客中持有法不责众、航空公司有错在先态度的大有人在。
航空工业是国家独立的柱石,是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的战略产业,独立的、强大的航空工业,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是经济保持持续发展、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支撑点。实际上,一直以来,部分观点狭隘地认为和国家利益相关的是军用航空,而民用航空公司的发展被很多人视为局限于经济领域的商业行为,这种观点没有深刻地认识到民用航空领域的特殊性。影响民用航空安全的行为,不能当作只是由商业纠纷引发的小事。随着社会经济的关联性日益加强,保障民用航空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不仅仅出于社会经济的需要,还和国家的政治外交,国家利益和安全息息相关。
民用航空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从事民用航空产品(非军用航空产品)生产与提供航空服务的相关行业的集合。它是一个巨大的立体空间体系,从横向看包括航空运输、飞机制造、航空维修、航空培训等主干内容;从纵向看包括机场、航空公司、空中管理等具体的运营部门。
航空工业的本质是军民结合,而且只有军民结合才能使航空工业兴旺起来,民用航空工业的成功无疑与航空运输业有很大关系,世界各国莫不如此。即便是在强调经济自由主义的美国,对于民用航空工业的支持和干预却是持续不断的,其中美国政府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美国政府通过多部法律限制航空运输业的收费、线路、安全标准、环境标准、市场进入等,这些规制保证了航空运输公司的高利润,而这些利润又会有一部分以购机费用进入航空制造企业的腰包,进而促进航空制造业的发展繁荣。
民航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经济越发展,民航的作用就越突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航空运输不仅是一种交通运输方式,而且因为具有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信息交流、扩大流通范围和提高流通效率的特殊功能,成为一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通道。民航直接辐射投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多个环节,涉及制造、维修、营销、金融、保险等多个领域。民航业的发展将给这些相关产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发展民用航空对促进区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意义十分重大。
这几年来,随着中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日益密切,民航除了在传统的经济交流方面的作用以外,在政治外交、国家利益等多个领域也开始显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010年1月13日,海地发生73级浅源强震,破坏异常严重,灾情百年难遇。中国立即启动了人道援助救灾。在这种关键时刻,国内的民航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以东航为例,历经了长达66个小时的艰辛跋涉,飞越了30000多公里的空中航程,飞越了7个国家,辗转了4个城市,不仅运送去中国医疗防疫救援队77人,而且带去了大约20吨灾区严重紧缺的药品及医疗设备物资,最后东航包机载着滞留在海地的中国侨民48人安全回国。
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行动中,中国政府共动用91架次中国民航包机,35架次外航包机,12架次军机,租用外国轮船11艘,中远、中海货轮5艘,军舰l艘历时12天,成功撤离中国驻利比亚人员35860人。这是1949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这也是一场集中了海陆空和军队四大力量的大营救。这更是一次影响巨大的海外中国公民救援行动。12天,35860人,中国效率和中国信誉,再次使世界瞩目。而其中承担了主要任务的就是由东航等多家航空公司组成的民航机队。
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之后,面对余震不断的安全隐患和情况不明的福岛核泄漏威胁,还是中国的民航冲在了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安全、及时的将陷于危难之中的同胞接回祖国。
在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民航已经和国民安全和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纵观近几年来国际上发生的突发事件,无论是地震救灾支援还是大规模撒娇,在这些军用航空不太适合的领域,是民用航空及时、有效的成了填补了航空运输的重要一环。为救助援助他国,保障我国同胞生命安全,展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风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摘 要: 分析国内民航建设自动管理系统的重要意义,系统主要的设计思路与技术手段,系统建成后的主要结构与功能。说明系统建成,不但给民航安全管理提出新思路,也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系统空白。
关键词: 飞行训练;航空安全;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
近些年来,民航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鼓励研发与推广更加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指导民航企业走向科学化管理,加强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学习沟通,重视重点岗位人才的培训与引进等,这些措施不但让民航安全管理水平更进一步,也促进了民航向安全化、科学化的良好方向发展。
1 系统建设的价值
我国民航业已建成同正在建设的安全管理体系,有SMS体系,有把安全事件报送及处理当作主要工作任务的民航专用信息管理体系,还有倡导全员参与、全面搜集整合安全信息的航空安保自愿报告体系,有信息、提供规章的民航网站,这些安全管理要素互为关联、相辅相成,构建了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可是因为民航体系受到的社会关注度比较高,同人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航空运输业。安全体系构建中,考虑得最多也就是航空运输安全的实际要求。而通用航空运营规模小、社会关注度不够广泛,运营环境复杂,因此同运输企业的要求大不一致,安全管理存在着完全不同的需求与特点。所以,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办法,利用单位自身科技与人才优势,研究出一套同训练教学实际相符的安全管理体系。这也是整合优质资源、提升航空安全管理的客观需要。
2 设计思路与技术手段
2.1 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系统必须稳定且安全,应该采取后台运营管理操作办法,力争使操作界面更为简单、方便使用者操作。系统还要有良好的拓展功能,能支持无限层次的下级栏目及数据模型。系统管理权限要能够完全独立,保障不同层别的用户可以对密级不同的数据进行访问,而互相不发生影响。要具备快速查询及统计分析的能力,能很高效地对数据信息的安全交流环境进行评估,并形成完备的安全报告。在飞行训练学院的网络平台上面,实现安全信息的快速流通及共享。
2.2 系统采取的关键技术
1)通过比较,确定最优的管理体系软件,让这一软件提供完完整的网站建设、分析统计、用户管理等工作职能,实现所有模块功能的正常实现。
2)为了可以快速阅读、方便下载、有效交流全部信息的实际要求,再考虑到航空安全保密之规定,管理体系应用了开放型浏览同权限限制浏览这两种完全不同且又可以共存在一起的方案,对使用权限进行分层限制。对全部用户开放公开信息,而严格控制航空核心安全数据。
3)系统依托飞行训练基地的网络环境,可以同时满足多用户的数据库访问,采取后台审核批准权限的办法,保障资料的规范性及有效性、防止信息发生外泄与被篡改。
2.3 系统实现的关键功能
实现实时安全监察处理;不安全航空事件自动报告;信息在线交流和自由流转;完善的安全管理数据库;安全法规资料库与咨询平台;空管、机务、飞行等技术讨论板块;建设飞行基地安全教育区。
3 系统结构与功能
3.1 首页导航
系统应用特定软件,其基础功能包含:信息报送、信息交流、安全监督检察、安全简报、数据资料中心、安全数据库、安全论坛等。依据构建特点与方便实用性等基础要求放置相应的导航栏目到网页上部。操作人员按照查询及信息的归属类型,点击进行相入的板块。如图1所示:
3.2 功能实现
1)信息交流。在信息交流的栏目下,可以按照飞行基地的训练运行保障等功能进行机构划分。建立适合于不同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报告,便于资料的下达、上传及资料下载、信息交流。操作人员根据不同的权限,进入到相应的版块中读取信息、收送文件。对于那些加密文件、以及数据较大的文件,难以直接读取,可设置在下载版块当中,下载之后解压,得到初始文件。
2)信息上报。异常航空事件信息上报,是飞行训练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关键性要求,主要包括信息的自动报告、自愿报告,及不安全事件的举报三项功能。其中自动报告是按照民航管理的相关规定,必须向上报告的重要部分。按事件的性质可以分成航空事故、准航空事故及其他非安全事件三种。报告人员按照所属部门不同进入到相应版块执行信息报告。这项内容涉及到数据核心,是高敏感内容,所以对权限要求严格。自动报告具有强制性与不可替代性。比如自愿报告和不安全事件举报则要宽松很多。自愿报告则只是众多民航安全信息收集体系中的一个渠道方向,只强调了报告的信息补充功能这一个方面,目的是鼓励所有人员参与到基地管理工作中。举报事件版块依据规定,设置成为开放型管理,举报人可以自由选择署名或者匿名,飞行训练管理部门负责核实信息的真伪,对于有价值的举报,举报人可以得到奖励表彰。
3)安全职能。这个栏目里细分为监察、教育、评估与奖励几个版块,安全监察版块所负责的内容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这一栏目下面,按照程序,设置系统的监察计划、相关的问题及隐患、对问题与隐患进行整改、安全评估状况、尚未完成的监察内容等几个版块内容。能实现明确监察责任要求、公布工作计划、计划外问题、对问题整改情况实施跟踪监察、评估次一阶段关键监察项目等工作任务。
4)管理工作简报。这一版块下设信息年报、月报、周报及安全简报,重点是用作与之相对应的报告及查询工作。所的各时间段安全管理信息报告供各级管理者学习与参考。
5)资料管理中心。这一版块下设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安全教育、会议时况录音、会议实况视频等版块。相关法律法规栏目包括有各种民航法规、咨询通告及数据库文件。而内部规章制度包含飞行训练基地中所有的运行规章、要求及通知数据库。建设这两个栏目,能把安全运行资料有效地提供给需要人员,供基地内各层级管理者查询、使用、学习。安全会议视频和录音栏目,重点用于同安全形势及安全管理有关的讲话音视频。
6)安全管理数据库。这一版块按照不安全航空事件的严重程度划分成飞行事故、准飞行事故、其他非安全事件几个数据库。重点用来储存历年来在飞行训练中出现的事故档案,供飞行训练管理者查询及分析应用。为使其达到更为快捷的操作,及便于评估安全形势、生成分析曲线,该版块系统中设计有综合检索功能,操作人员只需输入不安全事件的某一项相符条件,如机号、机型、发生部门、发生时间等,就能在数据库里准确得到查询结果。
7)航空安全论坛。这一版块下设空管在线、机务维修、飞行教学等三方面的内容。依照技术重难点及行业特点,再分设规章学习、学习体会、技术难点等几大专题讨论区。以适应飞行训练队伍进行随时的在线交流讨论。若这一版块的功能得到充分利用与全面发挥,刚很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都能迎刃而解,可以有利地促进民航飞行训练向着更优的方向发展。
4 总结
自动化系统建成,不但能满足飞行教学训练中对于安全管理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使学院安全工作变得更加有效、规范。使飞行训练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为保障持续不断的安全工作打下非常良好的基础。而同时这项工作也同智能型管理在一起,给中国民航安全管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21世纪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旅游业的大发展,中国民航迎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时期。根据预测,2001~2005年间中国民航航空运输增长将保持在10%左右;2006~2010年间仍将继续维持在7%左右。快速发展对于民航安全管理来说,既是加强系统建设的大好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如果按照20世纪90年代的事故率,并且保持飞行量平均增长7.5%计算,到2010年中国民航一年将发生严重运输飞行事故4~5次,这当然是公众无法接受的,所以大幅度降低航空事故率仍是当务之急。特别是过去的20年,我们为降低航空事故率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在事故率已经很低的情况下要再降低,难度无疑会更大。何况新的世纪科学技术将更加迅猛地发展,航空技术和设备将日新月异;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航空市场更会是瞬息万变,在这样的动态环境中要保持原有的安全水平已属不易。
中国民航正是意识到改善航空安全管理的这种紧迫性和艰巨性,于世纪之交制定了《中国民用航空安全规划纲要》(2001~2010年),全面、系统、科学地提出了今后10年的安全对策。
1 总体目标
十年规划要求大幅度降低事故率。在2001~2005年期间力争使运输飞行重大事故率比1990~1999年降低50%,达到每百万飞行小时重大事故率低于0.74;在2006~2010年期间,要比1990~1999年降低80%,达到每百万飞行小时重大事故率低于0.3,即目前世界航空发达国家同等水平。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规划要求经过10年努力,中国民航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且能适应中国民航实际发展的,能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航空安全管理系统。
2 具体措施
2.1 法规建设
根据中国民航的发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法》实施情况,研究和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我国的其他法律、法规,采用国际民航组织的标准、程序,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民航的实际情况,制定、修订并颁布执行配,套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补充完善中国民航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体系。特别是要完善运行管理规章及其实施细则,制定支线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的相关政策、法规。
建立中国民航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资料中心,定期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汇编。
建立实施民航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反馈意见的收集、分析系统。
加强国际交流,建立国际民航组织标准和建议措施的跟踪、研究机制,定期出版、发行相关的国际民航组织文件参考资料。
2.2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明确政府和企业的安全责任,建立、健全民航总局立法决策,地区管理局及其地方办公室执法监察,企业对安全负责并自我监督、自我审核、自我完善、依法运行的安全管理体系。
2.2.1 政府运行监察和安全监督系统
进一步强化民航总局和地区管理局安全监督职能,以法规的形式明确民航总局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以及民航总局、地区管理局和地方办公室之间的职责关系,完善运行监察系统和航空安全监督系统。
1)运行监察系统
完善运行监察系统。通过立法和运行监察员的严格执法,确保各航空企业落实安全责任、规范运行。
在未来10年里,要重点建设各地方办公室,加强对民用航空相关企业运营现场的监督和检查。根据中国民航地区管理局的分布、各大航空公司所在机场位置及主要国际和国内航线的布局情况,建立地区和地方办公室。地区办公室设在地区管理局所在地;地方办公室设在客货吞吐量较大的机场或重点枢纽机场。
(1)监察员配置地方办公室监察员的数量要根据驻地航空公司的运输类航空器的数量、通用类航空器的数量和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确定。对各运输航空公司应确定主任监察员;对规模较大的运输航空公司,还要派驻由多名各类监察员组成的运行监察办公室。
(2)航空公司运行监察。加强对航空公司运行的监察。在开展航空公司运行合格审定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应法规、程序和咨询通告,编制运行监察员手册,逐步建立运行监察系统。持续监督航空公司按经批准的运行规范和运行手册运行,加强对飞机使用限制、操作程序、飞行人员技术训练标准等的监察,加强对特殊运行项目的审批政策和程序的研究。
2)航空安全监督系统
完善航空安全监督系统,组织、协调民航行业系统安全管理,监督检查航空安全工作,组织航空事故调查,收集、分析航空安全信息,航空安全指令。
(1)安全监督和评估。建立航空安全评估系统,加强安全监督、检查。通过安全信息分析、安全评估,发现安全管理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
(2)事故调查与安全鉴定。建立事故调查专业队伍,配置现代化事故调查装备,加强调查人员培训,重视事故调查技术和安全危机管理的研究,提高事故调查水平。
建立国家航空安全鉴定实验室,配置高性能的译码设备和失效分析设备,加强飞行记录器译码能力和破损记录器的数据恢复能力,重视事故仿真和再现技术的研究。
(3)安全信息系统。未来10年里,建立一个高效、协调和可靠的安全信息系统。制定统一的航空安全信息规范和信息报告程序。在强制性、自愿性和保密性的基础上,全面收集和利用安全信息资源,为民航行业的安全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建立和完善安全信息网络系统和数据库,加强航空安全信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国际、国内的安全信息共享。
建立国家航空安全信息分析中心,培养安全信息分析和研究人员,注重信息研究的评估,提供航空安全趋势分析报告和航空系统缺陷报告,提出改进建议。
3)机场安全监察
严格执行机场使用许可证及机场使用手册的政府审批制度,推进机场安全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规范机场周边地区的发展,防止因城市高层建筑和通信业的发展,影响机场的净空条件和通信要求。
建立和完善应急求援系统,加强对机场飞行区运行的适用性检查,定期对机场运行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
4)通用航空管理
深入研究通用航空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安全对策,完善通用航空企业的审批制度和运行管理,健全通用航空飞行的规章制度,加强通用航空器的维修管理,加强监察员对通用航空运行管理的培训,加大对通用航空的监督、检查力度。
5)空中交通服务系统
加强空中交通服务系统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空中交通服务运行监察系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善航空安全的保障条件。
2.2.2 企业安全责任
安全工作的基础在企业。航空公司、机场等相关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安全生产行为。企业要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健全自我监督、自我审核、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按照批准的运行规范和运行手册运行。企业必须保证安全生产投入,加强职工培训教育。
2.3 航空器审定系统
完善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管理标准、规章、程序,根据我国民用航空器的发展和引进情况,强化民用航空器型号合格审定、生产许可审定,加强民用航空器材料、零部件及机载设备的适航审查,规范民用航空器国籍登记及其他管理工作。关注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采取必要措施,提高航空器固有的安全水平。
加强证后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产品符合型号设计并处于安全可用状态,解决与飞机、发动机设计相关的适航性问题和使用问题。
2.4 人力资源建设
为了实现安全目标,政府安全管理人员数量应保持在年均增长10%的水平,到2010年达到1200人左右;企业也要配备充足的合格人员,满足企业安全管理需要。
2.5 安全文化建设
民航总局要组织研究和推动行业安全文化建设,企业也要建立有自身特点的企业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安全管理思想,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重视“人的因素”的研究,特别是“组织和管理因素”的研究,规范人的行为准则,采取多重事故预防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安全文化建设应通过安全教育解决人的观念问题。安全教育要形成制度,使企业和个人自觉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安全文化建设应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在做好民航职工安全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对社会公众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大力宣传民航安全知识和民航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使保证民航安全成为每位旅客、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
2.6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了提高我国民航安全水平,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民航组织、各国民航局的联系,促进安全科学技术和安全信息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采用先进的国际标准。履行国际民航公约和相关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