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管理会计论文

管理会计论文

时间:2022-04-03 10:46: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管理会计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管理会计论文

管理会计论文:关于建立和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的思考

【摘要】 目前,现代管理会计已难以满足企业的战略管理和要求,而战略管理会计以其长期性、全局性、外向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从战略的高度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要。本文对企业如何建立和完善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研究。

【关键词】 战略; 成本; 管理

一、战略管理会计基本理论

(一)战略管理会计产生的现实条件

现代管理会计的前身是成本会计。历史上,管理会计之所以取代成本会计,是因为成本会计的理论对经营决策缺乏相关性,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近年来,随着企业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竞争压力的增强,现代管理会计已难以提供与战略管理相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则从更高的起点重新界定了管理会计的内涵,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寻找方向、把握契机,使战略管理登上历史舞台。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源于管理会计自身的缺陷及企业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

战略管理会计着眼于长远目标、注重整体性和全局利益。当企业间的竞争已上升到高层次的全局性战略竞争时,抢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生存空间、追求长远的利益目标已成为企业家最为关注的问题。战略管理会计适应形势的要求,从多种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以最终利益目标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战略管理会计放眼长期经济利益,以企业管理的整体目标为最高目标,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长期、持续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提供内外部综合信息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可包括:通过统计的、会计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涉及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数据和资料;提供尽可能多的、有效的内外部信息以帮助企业做好战略决策工作。

(四)战略管理会计假设

战略管理会计假设分为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会计计量假设。会计分期和会计计量假设有其特殊性。在会计分期上,战略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不能将一个企业的全部经营期间人为地划分为一段段相等的较短期间。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是获得长期的、持续的经济效益增长,战略管理会计分期的年限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5年或10年规划,这5年或10年的年限就可作为战略管理会计的会计期间。在会计计量上,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不能单纯地利用货币形式进行计量,还必须广泛使用实物量、相对量和其它计量形式,对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效果进行记录和计算。

(五)战略管理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是会计活动的科学规范,是对会计实践普遍规律的归纳和总结,也是会计工作的一般性指导规范或基本指导思想。相应地,在战略管理会计领域也应制定原则来规范和指导战略管理会计工作,战略管理会计原则应包括真实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及时性原则、横向协调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二、战略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战略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

战略管理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多为政府部门及外资企业所使用。进入90年代后,国内企业才涉及运用战略管理,但大多数为一些经营规模较大、经营意识较先进的优秀企业,如长虹、海尔等。绝大多数国内企业的战略意识仍然是比较薄弱的,更不用说学习和掌握战略管理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了。经营目光的短浅、狭隘的经营意识也是导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的一个原因,资源的重复配置、资源的浪费在市场经济建设初期比比皆是。在缺乏战略意识、战略思维的企业里开展战略管理会计,显然是比较困难的。

(二)缺乏战略管理会计的内部环境

目前,企业会计工作的重点仍在财务会计上。尽管传统的会计体系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但是在国内企业的会计工作中,仍然是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无论在会计机构的设置还是会计人员的聘用上,大多数企业仍是把会计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主要投向财务会计工作,而将管理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附属品。这种现状导致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缺乏实践的内部环境,人员得不到实践锻炼,战略管理会计很难开展。(三)缺乏战略管理会计人才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企业对战略管理会计还没什么认识,缺乏超前意识,也就无法开展广泛的研究。开展战略管理会计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除会计学外,还要涉及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及企业文化等,这就对会计人员或其它要从事战略管理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依目前我国会计人员及其它管理人员的素质来看,还不能适应战略管理会计的要求,其素质还有待提高。

三、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设想

(一)树立战略管理会计观念

要建立战略管理会计,许多传统的会计观念必将受到挑战和冲击,一些传统的会计概念、原则、方法都要从新的角度加以认识。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新分支,无论是其理论基础,还是其对象、内容和方法都与传统会计大相径庭。因此,研究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摆脱传统会计的旧框框,用全新的观点来看待新生事物。在建立战略管理会计的过 程中,我们要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力宣传战略管理会计的先进性、优越性,强调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这对明确它在会计的发展、企业行为的调整、会计的转轨变型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还必须在企业界广泛开展战略管理的学习和讨论,使企业经营者树立起战略管理意识。

(二)创设战略管理会计环境

要加强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框架,而在实务中,在某些领域已涉及到了战略管理会计,这种理论研究滞后的状况将影响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要改善这方面的工作,可以成立一些专门机构来负责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比如,可设想成立“战略管理会计专门委员会”,吸收会计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和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参加,对一些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逐步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

(三)培养战略管理会计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更加强调知识对其保持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日益重视信息的价值,这在实务中表现为企业对软件(人、技术)和硬件(信息工具、网络)的管理和运用的不断加强。应培养战略管理会计人才,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迁、管理思想的发展和管理方法的变革。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以外部性和长期性为核心特征的管理会计形式,是管理会计的发展,是在企业生存环境日益不确定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展望未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战略管理会计必将有长足的发展,战略管理会计理念将渗透到整个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信息,使企业获得持久的战略竞争力。

管理会计论文:论管理会计在施工企业管理的作用

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日新月异,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业主的需求日趋苛刻,垫资、压价的幅度越来越大,工期越来越短,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已很难适应,一些影响建筑施工企业长远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不断暴露出来。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其管理会计工作,切实推广和应用管理会计方法。

一、施工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分析

由于我国的施工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缺乏比较成熟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加之其面临的特殊的竞争时期和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目前,施工企业存在的需要采用管理会计方法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人力资源管理薄弱。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相当薄弱,根本的问题在于缺乏科学合理制度,缺乏合理的、有效的、适应于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体系。一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还仅仅停留在劳动工资管理的层次上,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及办法等。这种薄弱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不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有施工企业的中、高层骨干正在向民营企业流失,从而带走了他们的经验教训以及业主和市场,还间接影响了项目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以及员工素质的提高。

(二)资金、物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循,相当多的施工企业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施工企业对于机械设备、材料等方面的管理,也存在突出的问题。在建筑材料的采购方面,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没有科学可行的采购供应计划,不能做到依据管理会计方法来合理确定经济合理的采购批量,采购批量和批次的确定缺乏科学的依据,采购人员为了“拿回扣”而超额采购、乱采购的现象比较突出。对建筑材料的保管、供应和处置未能建立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未能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

(三)项目成本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较多,严重的影响了施工企业的盈利能力,削弱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成本控制观念不强。虽然绝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对成本控制的意义有深刻认识,并且各有一套管理办法,但是全员参与、全面、全过程控制的系统控制观念还不强,还停留在堵漏洞阶段,即堵材料、设备采购、工程分包、劳务分包、非生产性开支等漏洞。2,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和方法体系。许多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过于简单,人为地简化了成本核算环节,或是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不配比,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不对应,不能满足成本分析和考核的需要。成本管理制度缺失,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制度等得不到有效地贯彻实施。3,全员成本意识差。领导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轻视成本降低的重要性,成本决策随意性强;员工由于责任成本分解不到位、奖罚不明确,在工作中不注重精打细算,损失浪费较为普遍。

二、加强管理会计,解决管理问题

施工企业应建立明确的管理会计工作体制,采用科学、可行的管理会计方法,以期解决这些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开发和科学合理地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有其自身的特点。施工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这些人力资源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其中既有高级技工和高级管理人员,也有一般的中层管理人员,还有大量建筑工人作为劳动力资源。针对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特点,比较可行的是可以参照采用存货的ABC分类管理法,首先将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分成三级九等:A级人才资源是指高级技工和高级管理人员,可以进一步分成三等,其中AA等是指非常抢手的高层次人才,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AB等是指非常敬业、对企业非常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其他高层次人才为AC等;B级人才资源包括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中级职称技术人才等,也可以分成三等,BA等主要是指很有潜力的、打算重点培养的中层管理人员或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BB等是指忠于职责、对当前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的中层管理人员或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其他为BC等;C级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一线生产工人即劳动力资源,按照其技术水平、体格、敬业精神等,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进一步分成CA、CB、CC三等。企业人事部门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听取有关负责人以及当事人意见的基础上,做好人力资源的级别划分工作,必要的话还可以聘请专家做好这项工作。

在完成人力资源的级别划分工作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管理会计方法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对A级人才应采用激励加工薪计划的方法;B级人才应以激励加培养进修计划为主;C级劳动力资源主要做好考勤以及工资待遇管理工作。

(二)资金与资产的管理

资金是企业资产的货币价值反映。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资金管理的范畴和方法主要包括:

第一,资金需求量的预测。施工企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由此形成大量而繁多的物资财产,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的支出渠道也比较复杂。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如何以最少的资金占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管理会计必须在对这些资金资产的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这属于资金需要量预测探讨的范畴。资金需要量预测是指包括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在内的资金需要总量的预测。销售百分比预测法是 预测资金需要量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假定资产负债表上各项目同销售收入保持一定的百分比关系,以未来销售收入变动的百分比为主要参数,计算和确定资产负债表中个项目的资金量。还可以用回归分析方法先确定所需资金总量,再按照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结构关系确定各项目资金量。资金需求除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预测外,也可以根据发包方的概预算和以往本企业的经验比例(如毛利率、间接费用比例等)来确定。

第二,收入的管理。取得收入是企业经营的目标,也是企业资金的流人。施工企业收入管理的目标在于扩大边际贡献且加速资金回收,可以采用管理会计方法包括本量利分析、保本分析、边际贡献分析等。而对于加速资金回收的管理方法包括应收账款的管理策略,如合理制订信用政策等。除了保证收入和价款结算的正确性以外,采用本量利分析等方法进一步分析处理,做好施工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等损益管理工作。

采用本量利分析法首先要将施工企业的成本支出(可以包括期间费用,也可以仅就工程项目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块。但由于施工企业的本质是劳务型企业,所提供的劳务比较多样,包括例如安装、基础工程、混凝土工程、土石方工程等,且这些工程通常在一个工程项目或结算对象中同时存在,因而在具体进行本量利分析时。对所谓的“业务量”要做适当的处理,不能简单地把不同性质的劳务加总在一起进行处理。可行的办法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或历史数据,将那些性质上为变动成本的支出同完成的工程造价或结算价款相比较,计算和确定某项变动成本的变动成本率,计算出该变动成本率后,可用于以后的本量利分析。

第三,成本的管理。我国许多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长期实施的是“粗放式”管理,对成本管理不重视。随着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获利空间越来越小,施工企业应更加重视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现代管理会计的总目标是改进成本信息质量、内容、相关性和及时性。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现代管理会计能满足更多的管理需求,导致管理会计由传统管理会计向现代管理会计发展。常用的管理会计方法包括分级归口管理、成本中心、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制度、作业成本法等。

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第一步就是识别核心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导致总成本变化的任何因素。将作业成本法运用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其可根据成本动因更精确地估计工程成本,并将实际费用控制在预算额之内。整个工程的总间接成本就等于将间接费用分摊到各单元工程层的作业中去之后,再将各单元工程层中的作业逐级汇总得到的总间接成本。从最高层将成本逐级分解,项目公司层作业的成本则可在公司所承担的项目之间根据项目预算数等指标的不同按比例分配。

标准成本方法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比较容易推行,而且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一般企业采用标准成本制度,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确定成本标准包括价格标准和数量标准,但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由于绝大多数工程项目存在施工方案、建筑预算以及预算定额等资料,就可以直接将工程预算作为标准成本来进行成本管理,这样企业仍然能获得正常利润。对希望获得超额利润的施工企业来说,应依据建筑预算考虑制定更加苛刻的标准成本,但要注意指标的可行性。

第四,存货、固定资产等实物管理。作为资产的两大构成部分,存货和固定资产的管理也是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重要内容。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管理会计中JIT、ABC分类管理法等存货管理方法对存货进行管理,以及NPV、PVI等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方法等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管理会计论文:管理会计关注时间管理原因的探析

近些年来,西方管理会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时间管理(Time Management,Tmman)正日益步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的范畴。具体表现在,在管理会计中,产品寿命周期、生产周期、客户响应时间和生产循环效率等循环时间(Cycle Time)的计划、计量、控制与评价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日渐增多。然而,另一方面,这些研究与实践又呈现出零乱而缺乏系统性的特性。因此,本文试图在归纳和总结管理会计的时间管理观的基础上,重点探析西方管理会计关注时间管理的原因,旨在加深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将时间及其管理纳入会计信息系统的范畴,丰富和完善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

一、管理会计的时间管理观

时间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重要活动耗费的时间进行的管理。管理会计的时间管理观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1)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成本动因。管理会计认为,一切作业耗费的资源大多数可以转化为时间来表述,比如,工资实际上就是企业为取得劳动时间而支付给工人的报酬;支付场地租金就是为了取得在一定时间内对该场地的使用权等等。因此,要降低各种成本,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减少相关生产经营活动的时间。(2)时间管理是实施企业战略的重要手段。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安德鲁斯认为,企业战略是企业的“目标、意图或目的,以及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制定的主要方针和计划的一种模式”。显然,企业战略只是解决了企业发展的目标和计划问题,要全面实现企业战略,还必须将战略目标、战略计划与员工的具体日常工作联系起来。比如,利润、资金等会计指标与员工本职工作之间的联系非常间接,员工通常很不清楚其本职工作对各种传统会计指标的贡献,相应地也就不清楚如何改进自己的本职工作。而时间指标优于一般会计指标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很容易地与企业员工的本职工作直接相联系。通过制定工时定额或时间进度并与实际完成情况相比较,能使员工有明确的改进和努力方向,从而能充分发挥信息对经营的管理作用。因此,会计要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就必须发展出相应的技术为时间优化服务。(3)时间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与效益的综合指标。生产经营效率与效益的低下主要表现为循环时间的延长,譬如,存货的储存时间长,意味着库存增大;库存储备充足时,物料或加工过程中的缺陷只有在其后很久才会被发现;当该批存货的缺陷在耗用中被发现时,可能整批产品都需重新返工,甚至报废,这将进一步延长企业的循环时间。显然,库存、质量、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从而资金占用、机会成本、废品损失、管理成本、市场份额、销售收入以及利润等等都隐藏在循环时间之中。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进或缩短生产经营周期,就可降低成本费用和资金占用,增加企业销售量、收入和利润,最终保证经营效率和效益的全面提高。

二、管理会计关注时间管理的原因

(一)适时生产系统(JIT)的运用:管理会计关注时间管理的直接原因

适时生产系统是以需求带动生产的一种制度,其基本思想是仅在顾客或后一工序需要时才生产,并仅生产需求之数量,相应地,生产所需零件及原料也仅于生产使用时才及时送达。作为先进的生产制造和管理方式的杰出代表,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发明、使用的适时生产系统一经传播,便受到世界各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然而,令会计学界深感震惊的是,JIT的发明声称该系统只有在所有的会计人员均被逐离生产现场时才能正常工作,并且系统的管理人员勿需,也无必要接受任何会计方面的训练(注:程仕军:《适时生产系统是当代企业管理上的重大突破》,《当代财经》1994.11.)。其主要原因是,适时生产系统认为,时间是最基本的制造资源,也是衡量整个生产系统工作效率的最重要的依据;它强调以为,时间是最基本的制造资源,也是衡量整个生产系统工作效率的最重要的依据;它强调以时间作为经营责任和管理控制的基础,并将循环时间看作是比会计信息更为重要的信息。为应对新的社会、技术、经济发展对管理会计提出的严峻挑战,经过专家、学者们的努力探索,管理会计认识到,产品成本的高低与循环时间密切相关;当循环时间延长时,成本将上升;一切作业耗费的资源大多数可以转化为时间来表述,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成本动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上先是研究出了“适时制下的非积累性成本法”或“反冲成本法(Backflush Costing)”等纯粹为JIT服务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而取得了“作业成本计算(ABC)”、“作业基础管理(ABM)”等一系列重要进展。

ABC和ABM的基本思想是,成本是由成本动因引起的,因此,为降低成本、增加顾客价值,就需要通过核算发现和寻找成本动因,通过管理来控制成本动因。管理控制的具体方法是,通过作业分析(Activity Analysis)辨明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在此基础上,采取具体措施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减少或消除非增值作业。

如果把顾客(开始)对产品订货或要求服务与企业向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交货)之间的时间间隔叫做生产周期时间,那么,这一时间通常由收到订单的时间、产品设计时间、准备时间、加工时间、检验时间、运输时间、等待时间和储存时间等八种具体时间构成。当把ABC和ABM的思想运用于生产周期时间管理时,通过作业分析可以发现增加顾客价值的时间实际上只有二个:设计时间和加工时间,其余时间均为不增加价值的时间(注:余绪缨:《管理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1版,第456页。)。管理会计通过对生产周期时间的各种具体时间构成进行事前

规划,通过使用条形码(Bar Coding)技术对各种时间要素进行事中计量(比如,可将条形码贴在一个元件或一件产品上,在每一道工序开始和结束时对其进行读取,读取条形码的时间差,就是每道工序的生产时间),通过编制循环时间报告表或循环时间控制图对各种时间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适时报告,通过计划时间与实际执行时间的对比进行时间的诊断与分析,就可全面掌握各种具体时间的增值性及其效率。在此基础上,管理会计可进一步通过ABM和ABC,利用这些时间数据来确认存在的问题、建议解决问题抗议法以及重点改进的方向。显然,通过提高增值时间的效率、消除或减少非增值时间,生产周期时间及其相应的成本必然会随之下降。

(二)战略管理会计方法的兴起:管理会计关注时间管理的重要原因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会计,它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既提供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也对本企业的内部信息进行战略审视,借以进行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企业长期、健康地向前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便是非财务业绩评价方法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所谓非财务业绩评价方法,是指在现行财务业绩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利用非货币量度指标衡量和考核企业在客户、服务、作业、业务流程、产品质量和市场战略等方面的业绩的方法。对于非财务业绩评价方法,我们应该把它理解为是为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克服财务业绩评价的短期利益倾向及其不易与员工本职工作相联系的缺点、作为链接企业战略和员工具体工作的纽带而引起到管理会计中来的:一方面,非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必须从有助于实现企业目标、使命和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设计,以发挥其目标一致、引导管理努力(Management Effort)和激励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强调“针对不同的岗位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从而使员工清晰地将自己的日常工作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联系起来。

企业战略管理要求把改进循环时间看作是改进企业所有工作质量过程中的一个主要中心,要求所有的目标、工作流程设计以及生产经营活动都要包括对循环时间的度量和控制。循环时间的战略意义在客观上要求管理会计必须把缩短循环时间作为员工业绩的一个重要计划、控制与考核指标,以充分发挥业绩评价指标的激励和行为导向作用。较之传统的短期利益倾向、不易与本职工作相联系的财务业绩评价,非财务业绩评价中涉及到大量的时间评价问题。一些重要的循环时间指标除上述有关指标之外,还可以包括未及时提供报告的百分比(评价会计质量)、按时得到供货的百分比和填制紧急订货单的平均时间(评价采购质量)、答复顾客申诉的时间(评价质量保证工作的质量)等等。至于与生产率(Produetivity)有关的时间指标,其具体形式就更多了。比如,合格品标准直接人工小时占实际使用直接人工小合格品期望机器小时占实际机器小时的百分比等等。一般而言,企业员工对本职工作与企业战略、使命、目标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模糊不清的。然而,如果企业的管理者能较好地把企业战略、使命转换成目标、计划,把计划转换成与相关员工本职工作有关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非财务指标(比如上述时间指标),制定出明确的计划、控制与考核标准,这将极大地促进员工加深对本职工作与企业战略、使命和目标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使他们更加明确努力的方向并自觉与之协调。在这里,管理人员对战略、使命、目标、计划、指标、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是关键。这种理解越深刻,管理人员就越能找到更加科学的非财务指标(比如某项作业的时间),引导员工把自己的精力专注于实现企业战略的作业之上;这种理解越深刻,管理人员就越能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计划、控制与考核的数量标准(比如2小时而非1小时或3小时),从而使员工能更有效率地完成作业;这种理解越深刻,管理人员就越能制定出科学的奖惩措施,从而避免奖惩过度或奖惩不足,充分激发员工的管理积极性。

(三)综合衡量经营效率与效益的需要:管理会计关注时间管理的根本原因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从低层次的某一方面的竞争,发展到高层次的全局性的竞争。笔者认为,这种形势在客观上要求使用一个能反映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指标,借以评价和改进企业的竞争地位。显然,反映这种要求的指标非时间指标莫属。马克思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就提出了“真正的节约(经济)=节约劳动时间=发展生产力”这样的命题(注:余绪缨:《管理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1版,第461页。)。它深刻地揭示了时间指标所具有的综合性内涵。然而,一方面,由于此前的通讯手段或信息系统不够发达,使得人们不能适时跟踪全部业务的进程;另一方面,由于以时间作为计量单位具有复杂性的缺陷,要完全、直接用时间来衡量企业生产系统的效率和效益存在困难。因此,会计只能间接地用货币来衡量循环时间,从而间接地衡量企业生产系统的效率和效益。但是,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并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人们有能力直接以时间来衡量生产经营的效率和效益。正是因为如此,作为为管理服务信息系统的管理会计必须关注并参与时间管理。

管理会计认为,循环时间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与效益的综合指标。如前所述,当循环时间被分解成各个不同的时间子片段时,它便转化为与各种产品、顾客订单或者批别产品相联系的、易于管理的各种过程。这些过程是由一系列据以消耗资源(诸如工资、津贴、工具、存货、折旧)和取得资源(如收入)的各种作业组成的。当企业努力缩短循环时间的时候,许多原来被时间所掩盖的问题就会自动暴露出来,特别是库存问题、质量问题、瓶颈问题、协调问题和供应的不可靠性问题等。所以,循环时间的改进必然要求简化和缩短工作流程及路径,时间的改进也经常同时引起销售、质量和生产率的提高。由此可见,时间管理是全面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与效益的关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认为,适时生产系统的运用是管理会计关注时间管理的直接原因,战略管理会计方法的兴起是管理,!会计关注时间管理的重要原因,综合衡量经营效率与效益的需要则是管理会计关注时间管理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深刻认识和理解管理会计关注时间管理的原因,对于借鉴、完善和发展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会计论文:当代管理会计对策

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包含刚与柔两个方面。它们在社会经济生活和管理世界中的体现,可以归结为:单一性、确定性,意味着刚性,多元性、不确定性,意味着柔性。物质与精神、实体与虚体、有形与无形等等,也可以认为是刚性与柔性相对应的概念。现代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该系统中的参谋人员,管理会计人员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以下三个关系:首先,正确认识和处理决策目标的最优化准则与满意性准则的关系。

传统决策理论认为,决策目标的选择应遵循最优化准则,其所寻求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惟一的最优解,因而最优化准则是一种刚性准则。最优化准则的应用,“只有在决策时所有措施和方案都是已知的,而且每一方案所能取得的成果也可以是确定的,才能进行最优选择,做出决策。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由于所处的环境和当时当地的条件,既不可能找到一切方案,也不可能比较一切方案,因而事实上不可能按最优化准则进行决策。最优化准则仅仅存在于逻辑推理之中,没有实践价值。”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A.simon)教授有鉴于此,在其着作《管理行为》一书中,提出了以满意性准则来代替传统决策理论中的最优化准则。

他认为,无论从个人的日常生活经验中,还是从各类组织进行决策的实践中,将决策者看作是“寻求满意的人”,而不是“寻求最优的人”,在决策中以“满意的选择”来代替“最优的选择”,会使决策更加符合(接近)客观实践。在决策中,决策者基于综合判断作“满意的选择”具有较大的弹性,而不像是“最优的选择”所要求的惟一性。因而决策的最优化准则向满意性准则转变,实质上是意味着从刚性准则向柔性准则转变。这是现代决策思想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受到西方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与赞誉。其次,正确认识决策程序中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关系。“谋”与“断”相对分开、相互协作,是现代决策体制的主要特点。

可见在决策程序中正确处理好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就是正确处理好决策支持系统的“多谋”与决策系统的“善断”的关系。其中“多谋”体现民主化,“善断”体现科学化。这意味着决策人员的“善断”必须以参谋人员的“多谋”为基础,否则,决策的科学化将成为一句空话。这是因为,任何单位决策系统的领导人,即使是位高权重的领导人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只凭个人的意志独断专行,都难以避免主观、片面、武断的错误。

这就要求明智的领导者一定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善于主动、积极地为决策支持系统的参谋人员建言献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即诚心诚意地鼓励他们讲真话、独立自主地自由发表意见,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使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能正确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关键所在。反之,如果决策系统中的领导人没有优良的品德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不仅不让决策支持系统中学有专长的专家独立自主、客观地发表意见,反而要求他们以某种形式的所谓科学论证来为自己的既定框框(长官意志)服务,由此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就不可避免。

由此可见,决策程序中柔性的指导思想和决策人的道德情操对决策的成败远比刚性的相关技术方法重要得多。再次,从总体上正确认识和处理“以规章制度为本”的刚性管理与“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的关系。规章制度是一种外在的他律性因素,而通过人性激发所形成的主人翁责任感,则是一种内在的自律性因素。带强制性的他律性因素如果不与自觉性的自律性因素相结合,所能起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因为规章制度的规定再严、再细,心术不正的人同样可以将所定的规章制度束之高阁,而使其无法产生应有的实际效果。

内在的自律性因素可贵之处在于:它像一只“无形的手”,可以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润物细无声”地规范和引导人的行为,对种种可能发生的行为失范现象形成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机制。这显然是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他律性因素无法取代的。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所依靠的虽然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或软性资源,但它所能激发的深层次的内在精神动力却是十分巨大的。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管理从总体上应以“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为主导,而“以规章制度为本”的刚性管理只能起辅助作用。因此,在管理实践中,应注重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以促使企业上下形成一种“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的良好精神氛围,这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和根本。

管理会计论文:浅谈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一体化

管理会计同财务会计属于企业会计之中的两个主要分支。尽管管理会计以内部管理为目标,而财务会计以外报告为目标,双方依据各自的核算体系,实施双重核算。[1]可是在会计行业不断创新发展过程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正在逐渐趋于一体化,二者在内容、时间、服务对象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相符性,由此能够预见,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一体化是会计行业发展之必然趋势。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异同点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相同之处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企业中处于相同的环境里,均为企业运营服务,均可记载、预算、分析、评估企业的经营活动,为企业管理决策创造客观依据,有利于企业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之发展目标。二者均源自传统会计,并且相互制约、依存,一同组成了企业财务工作的有机整体。通常管理会计的部分资料数据源自于财务会计,二者使用的原始资料大体相同。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不同点

1.会计主体不一样

管理会计主要以企业内部控制为主,强调以人为中心之工作管理,并且兼顾整个企业;财务会计则以整个企业为主。

2.基本职能不一样

管理会计属于企业会计内部管理系统,其工作重点倾向于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不为财务会计(包括公认原则)的制约,适用的手段灵便,工作程序差,由企业经营管理的视角来取得数据,给责任主体构架工作目标,控制责任主体之行为。财务会计工作重点倾向于给企业外界利益相关集团创造会计信息服务,有固定的方法与程序,实施统一的财务会计系统,主要替股东和债权债务人以及政府管理机构,执行体现、报告企业效益与财务状况之职能。

3.信息特征不一样

管理会计信息包含过去、现在与将来三个时态;财务会计信息却大都是过去时态。管理会计大部分以不具备统一格式、无固定报告时间与非对外公布的内部报告作为信息;财务会计对外公布的信息,其载体为有固定格式与报告时间之财务报表。[2]管理会计为企业内部管理机构提交定量信息时,不仅利用价值单位,而且经常利用非价值单位;财务会计则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集团创造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之信息,同时让此部分信息达到全面、系统、真实、可靠等原则与要求。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实现一体化的基础

对于企业来讲,企业会计愈加关注的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二者的相融。由本质方面来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均是对资源主要因素的交易与产权变更的明确、计量与控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因为不一样的分工,而于注重会计工作上的倾向有所不同。企业的运营状况系财务会计之主要对象,管理会计则是针对财务会计对象的重新加工,是借助财务会计相关信息引导、控制、组织企业的运转。

由职能方向方面来讲,管理会计属于对财务会计的拓展与延伸;由工作内容方面来讲,管理会计属于对财务会计的进一步深化;由最终目标方面来讲,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保持统一,均是为了提升企业效益,保护相关利益者之权益。

三、促成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一体化的措施

主要由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面促进二者的一体化。

(一)事前预测

在整理会计信息时,会计凭证不仅属于会计全部工作以及管理会计利用之基础信息资源,而且亦属于基础数据库管理信息资源,同时还是促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一体化的媒介。现行的用货币作为单位,只有财务会计借、贷方记录之会计凭证明显滞后于需求,所以一定要对会计凭证的记录模式与输入手段实施重新设计。会计凭证记录模式的改进应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在原财务会计科目之基础上,增添统计信息代码,力图与基础方面为管理以及会计工作奠定基础,防止以后在使用过程中的重复筛选;2.增添备用信息栏,用来记录管理会计必需的非货币信息,促使会计信息愈加完善,全面提高会计机构工作效率,为促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一体化奠定良好基础。

(二)事中决策

财务会计工作时,收集基础数据的整理过程能够概括为会计核实、计量、及制作会计凭证阶段,财务会计之总、分类账目与会计报表均能够当作是模型运算之结果。对于管理会计来讲,基础数据的整理阶段即对财务会计循环中之原始信息选择阶段,然后实施计算、实施对比、实施差异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报告,为事后分析评价奠定基础。因此,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基础数据能够利用把原有信息源整合的模式实现一体化。[3]基础数据能够统一明确,给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事中的做出一致的决定创造了方便条件,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二者的一体化。

(三)事后分析评价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一体化,不是将二者机械的并在一体,而是将二者有机融合,构成未整合之前没有的整体性质。如此在事后分析此个环节则应把整合之后的整体性质突出出来,会计工作亦不能只限于目前的记录和事前预测,也应增强大对事后分析的力度,归纳分析原因,及时处置弊端激励优势。财务会计可于财务方面实施分析,管理会计依旧可倾向于企业管理,以达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一体化。

总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二者之间不仅存有相互联系的一致,同时也存有一定的差别。伴随企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于企业内部突显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在实践工作中,企业要科学建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体系,进而促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一体化。

管理会计论文:企业管理会计贡献及发展

一、建立完备的预算管理体制

1.管理会计中的预算管理是实现目标管理的主要手段

通过预算管理,有效地聚合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各项经济资源,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规划加以量化,依据责、权、利的原则,在企业内科学地管理和可靠地执行。

2.目标拟定、预算编制与预算目标是预算控制的起点,也是预算编制的依据

按照组织结构的不同,预算目标可确定为企业全面预算目标和责任预算目标。相应地所编制的预算也区分为全面预算与责任预算。全面预算为责任预算的具体编制确立了必须遵循的基本标准。预算分解与控制,通过将预算目标按照责任体系逐级分解为各责任中心直至责任人的责任目标,并通过编制责任预算及界定各项责任预算标准值加以具体化,并在财务上对预算加以控制,从而实现对目标管理的过程控制。预算及其目标的有效实施,还必须依赖具有激励与约束功能的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与管理机制,进而保证企业整体预算目标的最终实现。

3.与ERP系统完美集成,实现预算在各个业务环节的执行与控制

预算考核和分析完全基于各业务部门的实际业务数据分析,保证考核与分析的公正与科学。引入责任中心、全面预算、责任预算、利润分析预测等内容。引入工作流思想,可按工作流对整体预算编制进行过程指导,为预算编制提供科学的预测模拟工具。提供多种预测模拟方法,根据历史预算数据及实际业务数据对未来期间预算进行预测模拟,促进预算目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根据不同企业预算管理的差异,提供自定义预算单据,满足企业预算管理的个性化需求。

4.提供多种方式的审批流程提示和预算预警提示

充分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通过邮件及手机短信形式将业务审批提示信息发送给审批人,保证业务处理的及时性。丰富而个性化的预算预警设置,可以在不登录系统的情况下,将预警信息及时提示给相关责任人。提供数据的导入导出,预算编制可以在系统外完成后再导入,实际业务数据也可从其它的系统导入,从而实现与其他类型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

二、用管理会计方法实施企业经济运行过程控制

1.管理会计应参与营销计划并编制营销预算。营销计划和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管理会计应通过收入和支出的计算,协助营销部门了解计划目标实现的程度及时揭露实际与预算的差异,分析其原因,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

2.按照企业实际状况,提供有效应用策略。同时要具备前瞻性,在最大限度保护用户投资的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提供解决新流程、新目标的应用策略。从标准业务流程应用分析入手,满足具体应用个性化差异的要求。与相关业务系统高度集成,在完善的业务处理流程及功能的基础上,按照实际应用及角色体现工作流,以消息、邮件、短信驱动业务处理流程。

3.以目标管理为理念,以实现内控为手段,以会计凭证处理为基础。

4.通过责任中心的定义,确立责任预算方案,制定预算审批流程,明确责任预算编制内容,进行责任预算的编制、审核、审批。实现对责任中心的控制、分析和绩效考核;实现项目目管理与财务管理、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等高度集成;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未来前景进行评价和决策分析。采用多种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对多种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从无序散乱的数据中提取数据,为企业的财务决策、计划、控制提供切实的帮助;为企业决策层提供方便快捷地了解企业财务、业务全貌的平台,使企业领导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及时地了解企业运营状况,知己知彼,从而做出正确决策。

三、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为了能够使管理会计在我国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笔者以为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提高财务会计核算质量,做好基础工作。

2.要全面积累数据资料。

3.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4.应把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结合起来。

四、展望

1.风险管理问题

现实生活中风险无处不在,企业的任何一项行为都会有多种可能的结果,风险可能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也可能带来巨额的损失,一般而言,报酬与风险是共存的,报酬越大,风险越大,报酬的增加是以风险的增大为代价的,而风险的增加将会直接威胁企业的生存,现代管理会计因为主要研究长期的战略性问题,必须时时刻刻考虑风险因素。

2.成本管理问题

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业影响成本,动因影响作业,成本动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与微观层面作业相连,主要是与企业的生产有关的成本动因,如决定货物搬运次数的因素,另一类与战略意义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多校性以及全面质量管理,劳动力的投入等因素。

3.人本管理问题

企业的经营只有以人为本,人财物相互配合的情况下,才能沿着正常轨道进行,其内容主要包括人的行为问题研究,人为价值及成本的确定以及人为资源的投资分析,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现代管理会计必须提供人力资源方面信息。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在我国企业中管理会计还没有得到 普遍应用,其职能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健全和管理者思想意识的提高,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将会得到更大提高。

管理会计论文:有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的几点思考

O前言

管理会计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现代管理的客观要求,从传统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它与财务会计共同构成了企业会计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随着经营管理逐渐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管理会计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学者与企业家的重视,形成企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西方引入管理会计以来,有关政府部门、会计学者和企业内部以极大的热情对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但是,我国管理会计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并需尽快加以解决的问题。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就有必要对管理会计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势作一回顾与分析,从中探索出客观规律。

1管理会计的发展与演变

1.1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

为了应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经济大危机,企业迫切需要以最简单的操作、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投入来完成特定的任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率先推出泰罗的科学管理,它在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精确测算工人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步骤、每道工艺流程所需花费的时间,制订出标准的操作方法和有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度,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对效率的要求。在泰罗制科学管理的基础上,传统的事后计算型成本会计制度向事前计算型的“标准成本计算”和“预算控制”制度演变,通过测算制定出作为未来活动理想规范的标准数或预算数,再将其作为控制实际数发生的根据,并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出现差异的原因,确定各方面的经管责任,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对企业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此时的管理会计,以标准成本计算、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主要特点,被称作局部性、执行性的管理会计。

1.2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进入二战后期的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并大规模应用于生产,使得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企业进一步集中,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跨国公司不断涌现,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资本利润率下降;同时,失业率增加、通货膨胀、银根紧缩、筹资不易、经济危机发生频繁。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变数增多,出现了严重困难。单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企业内部经营合理化的科学管理、职能管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执行性管理会计,远远适应不了企业内外形势的变化,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管理流派,诸如行为科学管理、数量管理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管理学派、信息经济学理论、理论等等,结果出现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将决策会计放在首位的决策管理会计。它通过确定各项经济目标、合理使用经济资源、调节控制经济活动、评价考核经济业绩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协助管理当局作出有关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决策。

1.3战略管理会计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的发展将人类投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已不再被动地适应人们自发产生的需求,更多的则是以创新发展需求,这就使得新产品的推广更为困难。企业之间的合作成为新兴市场迅速扩大的重要方式;跨国企业在世界范围的竞争促使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各国文化的差异和全球竞争的白热化导致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合作与竞争已不再存在绝对的界限;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带来了观念的更新和对环境的重新认识,企业行为不再具有独立的、单方意志的性质,必然要受到一系列规范 文件的制约。所有这些决定了以长期的、全局的目标为重点的战略管理成为企业克敌制胜、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保障。战略管理会计适应新环境的要求应运而生,它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执行性管理会计和决策性管理会计)只看重企业内部管理而不注意市场环境、竞争对手以及产业价值链分析的重大缺陷,成为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工具。

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

与管理会计的建设状况西方管理会计于70年代末开始引入我国会计学界,在80年代初期和中期曾对其在我国的借鉴和应用意义进行了广泛和热烈的讨论,大量的论文散见于各种会计刊物,管理会计教科书的内容也日益完善,同国外会计界的交流亦十分频繁,跟国外一样,这一时期是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繁荣时期。但总的来讲,我国会计改革还未全面完成,况且理论进入实际工作中也需要一段过渡期。90年代中期,我国企业界管理问题层出不穷,企业实务不得不对管理会计的作用加以重视,从上至下掀起了一股实践与应用的热潮。特别在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我国国企改革的方向之后,以责任会计为主要形式,管理会计理论被大量应用于企业管理实务当中,发挥了极大作用。1995年12月由财政部的会计管理体系,做到目标明确、责任落实、考核严格、奖惩分明,充分发挥会计预测、决策、核算、控制、

分析和考核功能。 3对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理论、方法的研究能与国际接轨,然而企业环境、市场环境又没有达到相应的成熟程度,加上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并没有较好的联系渠道加以衔接,所以造成很多新的思想、观念、方法不能及时引入企业实际,而在企业一线工作的人员往往又不能很好地对变化了的环境进行思考、总结而创新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这些都影响了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正常建设,有必要采取措施加以改革。根据以上对管理会计演变的动力、管理会计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状况等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建立符合中国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状况和市场环境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要更新管理会计的思想观念

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进入信息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产品和生产设备很快就会过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或边际利润顷刻问被竞争对手“抢走”,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逐渐提高,市场需求将呈现小批量、多品类、易变化的特点。所以,企业必须更新观念,根据战略管理、动态管理的要求,密切注意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相关社会意识的转变,以企业整体价值、长远价值为最终目标,综合考虑企业价值链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零存货管理等新理

念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及时调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获取战略竞争优势。

3.2要改进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

进入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学术界大力倡导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作为一种与传统的规范性研究特点迥异的研究流派,其特征主要表现在:(1)强调经验总结的重要性,崇尚归纳推理。(2)广泛采用实验、问卷调查、采访、实地研究和历史文献研究等业已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数据搜集方法。(3)打破会计研究就会计论会计的格局,注重学科问的相互渗透。(4)广泛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且要求精益求精。 显然,实证研究理论可以弥补规范研究的不足。特别是在管理会计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价值这一点上,二者具有极强的统一性。更为重要的是,实证研究主张研究人员积极参与企业的各项活动,以企业现实状况为出发点,提炼出生产经营一线中具有规律性的经验,再加以理论总结后进行推广。这种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方法,不仅可以跟踪企业最新形势,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发展,还可以加强研究人员与企业会计人员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活跃学术氛围,有益于增强管理会计理论建设的实践基础。针对我国国企改革中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问题的“理论”,长期以来一直没有重大突破,关键的原因就是理论应用于实际时遇到阻力,我们能否尝试以实证研究方法转换思路,从国企现实出发,挖掘推动其革新的有利因素,然后再逐一解决可能问题,最终达到完善“理论”的目的,真正体现中国特色呢?

3.3要对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进行改造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的制造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控制系统开始采用适时制(Just—in—time sched—uling),追求零缺陷、零库存,并开始采用合作、弹性的管理政策;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普遍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出现了电脑整合制造的趋势。在此新制造环境之下,传统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由于未能捕捉公司在朝着世界级制造业发展的进程中所取得的进展,未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未能考虑战略决策的需要而面临严峻的挑战。新的制造环境要求企业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以系统理论的观念,综合考虑生产、经营、市场、政策和竞争对手等诸多因素,来实施对企业产品、生产、经营和市场的全面控制和管理。作业成本法将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细分为一系列作业活动,引进成本作业和成本动因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推翻了传统成本形态的认识,而将成本按作业量分别划分和根据成本动因加以确认,使得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朝着更加有效和务实的方向前进。而且,由于电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各部门处于随时的信息沟通之中并共享信息库资源,为管理会计新技术方法的运用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从而更有利于管理会计能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整体性的调整和策略。作业成本法侧重于新的成本管理控制系统的建立,并以新的观念和技术例如全面质量管理观念等来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各企业应根据自身状况探索具体适用的模式,切不可盲目照搬。

3.4要建立管理会计的专业机构

我国引进和借鉴西方管理会计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但无论是从对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还是从在实践中的应用程度来看,同西方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国还缺乏像西方国家那样设有的专门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自我国实行改革文秘站: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界已陆续成立了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成本研究会、中国总会计师研究会以及各行业、专业会计学会等会计学术与实务团体机构,但至今仍没有一个专门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的团体机构。因此,为了推动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我国会计学界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像建立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那样,也建立起专门的管理会计团体或组织机构,这样,就可以加快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步伐,并且会对建立我国的管理会计体系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3.5要对管理会计进行适当的规范化

管理会计目前至少面临着五个方面的严峻挑战:一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匮乏,导致管理会计在实务工作长期缺乏理论上的指导;二是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管理会计的某些传统方法已明显不适应时展的需要,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需要推陈出新;三是管理会计日益呈现出与多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而新的研究成果迫切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四是随着管理会计范围的日益扩大化和与其他学科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管理会计的范围需要重新加以界定;五是管理会计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地推广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将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应用的成功经验加以科学、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以便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管理会计远远没有实现规范化,加大了编制管理会计通用应用软件的难度;而管理会计有关规划、决策、控制与业绩评价的主要方法大量应用了一 些复杂的公式和数学模型,如果仅依靠实际工作者凭大脑记忆和用手工来计算,势必会影响管理会计方法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管理会计规范化的范围可在以下几个领域进行:(1)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管理会计的目标、假设、对象、要素、本质、原则等;(2)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3)管理会计与其

他学科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的界限;(4)管理会计教科书内容的规范化;(5)管理会计实践经验的总结。需要指出的是:管理会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其规范化应明显不同于财务会计的规范化,即不宜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性,强调的是适度规范化,目的是为了起到一种示范作用,从而便于管理会计的推广与应用。

管理会计论文:谈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优势

一、引言

会计即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连续、完整、系统的监督和反应,会计不仅是企业加强经济管理、提高收益能力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任何经济活动的根本基础,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只要有经济活动,就需要对经济进行核算,也就脱离不了会计。近些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工作也全面的信息化,会计核算的手段也日新月异,在这种形势下,会计的核算方位扩大,要求也不断提高,会计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一般情况下,可以将企业内部的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类。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方式的深入,我国各个大中小型企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以及管理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也有了比以往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传统会计观念往往是财务会计主外、管理会计主内,在这种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并不利于企业的全面发展,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在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呼唤着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统一,下面我们就分别探讨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对两者融合的可行性做一个完善的讨论,希望可以为企业内部会计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含义

1.财务会计的含义

企业的财务会计又称“传统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即对企业已产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的过程,财务会计主要以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债权人、投资人以及政府部分为企业提供的财务状况为核算目标进行的财务管理活动。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而言,财务会计是其中的基础性工作,该项工作可以通过各种会计程度,为企业领导人提供完善的信心,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裁决,为企业的良性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2.管理会计的含义

管理会计与外部会计相反,被称为“对内报告会计”,即以企业当前以及未来的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为根本目的,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供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管理会计包括管理系统以及成本会计两个部分,在进行管理会计工作时,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审视企业经营管理中各个阶段的发展,综合考虑企业未来管理会计的趋势,从中得出相应的启示。

(二)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

1.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工作目的不同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财务会计主要是以会计准则为依据,对企业内部各项经营管理中的适宜进行全面的核算和反映,对企业经营中获得的收益、支出的费用以及费用归属、利润的形成、分配情况定期制作成报表,以便全面的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以及资金的变动情况,并根据报表的内容全面具体的反映出企业的获利和偿还能力,因此,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偏重于对外的报告。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的财务会计一定要从债权人、投资者以及政府部门的财务管理人为出发点,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报表,尽管企业的财务会计也会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提供财务报表,但是其更加注重对外的需求,这也是企业财务会计被称为“对外报告会计”的根本原因。管理会计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会计理论与企业管理理论相融合,以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为主要工作目的,以便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强化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因此,企业管理会计更加注重内部报告的信息。

2.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核算要求各异

对于企业财务会计来说,其工作目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外部报告的需求,因此,对于财务会计的需求就是及时性和准确性,只有及时准确的反应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情况,才能给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为此,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财务会计人员必须要遵循国家的相关会计准则和制度,保证财务会计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必须以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为核心,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做好全面的分析评估报告。管理会计更加注重内部报告的需求,已经将管理学内容融入其工作的过程中,脱离了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逐渐构成以会计成本为基础的预测系统。

3.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计量单位不同

企业的财务会计主要以经营管理中的货币信息为计量单位,对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情况进行全面的核算和监督,这样,在对外部提供的财务报告也以货币信息为主要内容,此外,企业财务会计在信息核算过程中,一般使用传统会计模式,以经营管理中的历史成本为主要参考。而企业的管理会计则与传统的会计模式有较大的不同,主要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作出全面的预算、决策和分析,两者的计量单位有着较大的不同,目标也不同。

(三)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

1.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核算对象和信息相同

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核算对象都是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以企业的经济活动为计算主体,两者只是工作计量单位以及工作侧重点不同,财务会计注重历史信息的核算,而管理会计则注重根据经济信息对未来的预测。此外,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同属于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来源均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只是对于经济信息的处理方式和加工方式不同,所服务的对象也会有所差异。

2.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目标相同

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虽然各有侧重点,但是其根本的服务目标就是为企业的经验管理活动提供完善的经验管理信息,最终工作目标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验管理效益,以便实现企业的利润增值,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做好完善的管理决策。

三、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优势和措施

(一)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 计的结合优势

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信息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此,两者的融合可以将两者的不足相互补充,这样,不仅可以大幅降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财务成本,近年来,随着企业的竞争环境逐渐加剧,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就可以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企业历史和未来的信息,从而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就现阶段来看,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已经成为未来企业经营中的必然趋势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是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类型企业均得到了完备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企业的竞争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企业必须要了解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才能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正确的决策。在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企业往往以财务会计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托,很少重视到管理会计的作用,这样,企业就只能对企业以往的经营管理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不能预测到未来的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人员只能根据其以往的经济活动作出经营管理决策,但是,在经济形势日新月异的变动下,这些经济活动往往就失去了时效性,那么,如果企业管理人员单纯以财务会计信息作为参考来进行决策,这种决策往往是不全面甚至错误的,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如果要根据经济环境作出全面的信息,必须要以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会计信息两者提供的核算数据为根本的依托。

2.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是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然要求

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隶属与不同的会计分析学科,提供的信息针对性也有一定的不同,因此,在企业内部,往往会在财务室设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独立的小科室,这样,两个独立运营的小科室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从根本上来说,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提供信息的根本目的是殊途同归的,如果将两个科室融合起来不仅能够增加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同时,也可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节约相关的资本,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是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然要求。

(二)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基础

1.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的目标基础

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工作目的的统一性是两者结合的技巧基础,两者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反应的过程以及反映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以企业的经济活动为基础,对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做全面的分析,这就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相应的技巧基础。

2.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的发展也使得会计信息理论得到一定的进步,这就为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提供了完备的理论基础,企业财务会计中完善的财务报告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完善的说明和分析,让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够更加的有科学依据,此外,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理论发展也为两者之间的融合提供了通用和共享的资源信息,可以全面满足两者的融合需求。

3.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的人才基础

随着我国会计教育的发展,会计教育行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各个高校会计教育都已全面实现了信息化,并将管理学的知识完全融入了会计学的教育中,这样,就培养出了大批的会计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也为企业会计信息的全面发展提供完善的人才基础,这些人才不仅掌握着全面的会计理论信息,同时也掌握着先进的企业管理观念,此外,会计资格认证考试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更多的人才加入到会计资格认真考试的队伍中,自身的会计工作水平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这就给我国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提供了完备的人才基础。

(三)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措施

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多种优势,这种结合的可行性也很高,为了促使两者更好的结合,组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以正确的会计观念为基础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于会计的作用往往还停留在原始阶段,即会计工作就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涉及的资金进行核算和记录,企业的管理人员大多忽视了会计工作的管理作用,这种传统的观念不仅不利于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甚至会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到一定的反作用,因此,在企业未来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将会计的管理职能重视起来,将管理职能与会计传统的核算职能进行有机结合。

2.发挥好会计人才的主观能动性

在我国的企业经营中,往往存在这样的观念,即会计“越来越吃香”,因此,在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中,有一部分从业者年龄偏大,这部分从业者往往将主要的精力放置于其他的地方,并不注重自身会计知识的更新,因此,企业要注重对这部分会计从业者的培训,采取相应的讲座和考试来提高会计从业者的整体素质,此外,企业可以根据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引进新型会计管理人才,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质量,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提供人才保证。同时,由于会计涉及到大额的金钱,如果会计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失控,那么很可能会发生违纪的情况,使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为此,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将违法乱纪现象扼杀在萌芽中。

3.采取适当的结合策略

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结合的过程中,企业必须要对整个结合工作的人才、数据等方面做好统筹的安排工作,保证每个工作都可以做到位,此外,为了促使两者更好的融合,还需要将企业会计的决算以及管理职能分离开来,保证每个工作环节都能够井井有条的进行。

四、结语

对于企业经营发展来说,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的融合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为了促使两者更好的融合,企业必须要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同时做好会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管理会计论文: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的分析

1 管理会计报告概述

1.1 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与目标

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指的就是管理会计报告的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最高管理层,中层管理层以及基层管理者。企业的最高管理层需要了解企业的整体效益,会计报告是主要的参考依据。企业中层管理者注重整个企业的运营,会计报告为其提供企业运营的相关信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基层管理者提供所负责项目的详细、简单明了的会计报告。

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财务报告,管理会计报告,将这二者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内部管理会计报告和外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通过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管理者优化资源配置,做出合理的决策信息,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总之,管理会计报告就是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的参考依据。

1.2 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

管理会计报告根据企业以往的财务会计数据总结出具体的规划,为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决策分析依据,管理者根据决策分析为依据,对企业的整体预算进行规划,做出正确的决策指导企业的运营。管理会计报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流程,有利于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组织。管理会计报告对于企业财务、运营、管理等进行分析、规划和总结,管理者再进行正确的决策,对企业的运营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各个部门可以根据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预算业绩与实际业绩进行对比,是企业各个部门进行考核、评比的有效依据。总之,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占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企业管理目标的前瞻性,加强企业管理者决策的正确性,促进企业人性化管理方式的形成。

1.3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特征

现代企业管理报告体系必须具有实用性,不仅仅是以理论为依据,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报告方式,例如口头式、报表式、叙述式等;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不断变化,充分体现现代管理的特点;体现其服务性,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与经营状况;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重点体现对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时效性,能够体现出企业当下最及时和有效的信息。管理会计报告重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最及时、有效的信息,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4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主要功能与职责,笔者将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分为三个部分: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责任考评报告。预算报告主要是对企业的营业、资本、财务进行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主要包括投资决策报告、筹资决策报告、经营决策报告、控制分析报告,责任考评报告分为预算评价报告以及业绩评价报告。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企业管理会计总体报告。

2 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现状

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纵观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仅有少数先进企业成功运用现代管理会计报告,发挥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作用,但是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发展还不成熟。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也不完善,使企业在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理论的支持,不能将企业实际与理论基础相结合。许多企业管理者缺乏对管理会计的正确认识,不重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企业也缺少管理会计专业人才,我国也没有相关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这些原因都是造成我国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现如今我国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还是依附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也是按照财务会计的培养方式。大多数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低,往往是将管理会计的职责和功能分配带财务会计的各个岗位中,缺少完整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关注的会计报告还是按照财务报告流程进行的,而不是站在企业经营战略目标高度去重视管理会计。

3 企业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原则与整体思路

现代管理会计报告应该是贯穿整个企业运行的始终,不能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割裂开来,在构建企业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目标导向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指的是在构建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时要以满足企业管理者的决策需求之一目标为重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会计报告信息。相关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须有利于进行决策和控制企业的运营,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还要保证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帮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发挥和运营进行预测。及时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和时效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灵活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的形式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不同,它的形式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的,可以根据企业具体的需要通过图表、文字、数字等表现形式进行报告。成本效益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信息所耗费的成本不能大于信息所产生的收益,这二者要保持适当的比例,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取最有效的信息和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根据以上分析,以现代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出发点,在遵循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体系构建的整体思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整体思路主要是以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出发点,遵循体系构建的原则,具体设计出包括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以及责任考评报告在内的管理报告内容。 3.2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内容

3.2.1 预算报告

全面的预算报告主要包括营业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以及财务预算报告。

企业经营业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以营业预算报告为依据,营业预算报告包含

销售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和成本费用预算报告。销售预算报告对企业产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和时间范围内的销售额和销售总量进行预测报告,预测报告不仅需要考虑市场的行情,还需要考虑企业产品本身的数量和价格,充分考虑影响产品销售的因素,制定出合理的销售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主要指的是在预测期间内的企业产品的销售数量、期末存量以及生产数量的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是以销售预算报告为基础的,之后才能对产品期初和期末存量进行编制。生产预算的编制对时间要求精确,因此要注重生产预算的编制时间。成本费用预算报告对预测期内的成本费用进行规划报告,制定出目标成本费用水平。成本费用预算报告为企业的各个部门的成本费用控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有效的控制了企业各个部门的成本费用,提高企业对成本费用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资本预算报告分为投资预算报告与筹资预算报告,先进行投资预算报告,再进行筹资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是企业进行资本支出的依据,有利于扩大企业投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投资预算报告的编制内容主要有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预计,对固定资产处置的预计,对无形资产投资以及其他资产投资的预计,债券、股票、现金股利、基金、期权等投资的预计。筹资预算报告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筹集资金的数额和筹集方式进行预计和报告,为企业资金的良好运转提供理论参考。

财务预算报告主要包括现金收支预算报告,损益平衡预算报告,财务状况预算报告。现金收支预算报告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情况进行预算报告,如现金收入、支出、不足等情况。损益平衡预算报告就是对企业的经营利润进行预测,具体分析企业经营利润增长的原因,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财务状况预算报告主要是根据企业的资产预算、营业预算、财务预算等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资财务资产状况进行预算,将企业资产的规模与分布进行预算报告。财务预算报告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准确的掌握企业在预算期内的财务状况,根据预算制定准确的决策,保障企业决策的准确性。

3.2.2 决策控制报告

企业在完成预算的前提下,需要落实制定的各项预算,这就需要发挥决策控制报告体系的作用。决策控制报告体系主要分为决策模块和控制模块,主要为企业管理者进行投资、经营等决策提供依据。决策控制报告体系主要包括筹资决策报告,投资决策报告,经营决策报告,控制分析报告。

筹资决策报告主要是依据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对外投资状况以及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情况,对企业筹资的方式、途径、数额、结构等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筹资决策报告是企业管理者进行筹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投资决策报告是根据企业内部的资金情况,将适合企业投资的项目进行比较,制定出适合企业情况并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最大价值的的有利投资项目报告。企业根据投资决策报告可以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例如企业资金充足可以选择投资金融资产等外部投资方式。

经营决策报告分析企业不同的经营方案所带了的利益,企业根据经营决策报告制定出最优的经营决策。经营决策报告要重点体现企业不同经营方案的相关收入与成本的关系,这样才能清楚的体现出最优的经营方案,促进企业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控制分析报告中首先需要设定控制的标准,也就是耗费的限额,分析比较实际开支与控制标准,根据二者之间的差别进行分析,找出具有差异的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消除差异。控制分析报告为企业的开支耗费提供参考依据,只有企业全员参与配合,才恩呢该使开支得到合理的控制,达到控制的预期效果。

3.2.3 责任考评报告

责任考评报告指的是对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责任评价指的是按照不同的评价方式,将企业各个部门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对每个责任中心进行统一评价,形成企业的责任评价体系,有利于企业花费最小的成本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责任考评报告体系主要分为预算评价报告和业绩评价报告两部分。

预算评价报告根据不同的责任中心可以分为成本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收入中心预算评价报告,利润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投资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成本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是对成本费用的责任中心进行评价的报告,主要是评价成本费用的实际消耗与预算额之间的差异。收入中心的预算评价报告指的是对整个企业的收入中心的实际销售额与预算销售额进行分析,与整个企业的销售目标为参考,对整个企业的销售情况进行评价报告,有利于保障企业收入,不断增加企业的销售总额。企业的利润中心指的是以企业利润指标来评价各个责任中心的业绩,企业的利润中心预算评价报告不能忽视部分的可控制利润,要以各个部门的可控边际利润为评价指标。企业的投资中心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投资中心的管理者可以自主确定企业产品的相关决策,投资中心的评价主要包括投资贡献率与剩余利益率,在投资中心的预算评价报告中需要重点突出这两个方面。

业绩评价报告主要包括财务业绩评价报告,经营业绩评价报告,综合业绩评价报告。企业的财务业绩评价报告指的就是根据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总结出适合企业财务评价的标准,再对企业的整体财务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企业在选择财务业绩评价标准的时候要注重选择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标准。经营业绩评价报告根据企业的相关财务报表,计算出企业的经济增加值,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报告。综合业绩评价报告是对企业的整体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从整体上评价企业的业绩。综合业绩评价报告不能仅仅关注企业的财务业绩,应该对企业进行完整的评价,例如客户对企业服务的满意度调查,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具有现实意义。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包括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责任考核报告三个部分,企业应不断加强现代管理会计意识,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管理会计论文: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和国际惯例的差距

管理会计是本世纪初伴随着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国外的企业中得到了推广、运用和发展。它的主要职能是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而建立各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编制和提供内部管理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等。我国对管理会计的应用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随着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传入而开始的,在企业中应用的历史并不长。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管理会计的应用总体上是不尽如人意的,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理论界更多的还是在讨论管理会计应否独立成科。相比之下,国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管理会计的研究,既有专门的学术机构和学术杂志,也有深受企业欢迎的职业管理会计从业人员。本文试图从认识、内容、组织三个方面分析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与国际惯例之间存在的差距,并总结现阶段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特色,以期为我国管理会计 的未来研究寻找一条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可行之路。

一、认识上的差距

管理会计自问世以来将近有一个世纪的历史,而现代管理会计的真正形成和迅速发展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它不断吸收现代管理科学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内容逐步完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成立了专业的管理会计团体,形成了管理会计师职业。现代管理会计在西方已成为一门系统的、规范的、相对独立而又不断发展的学科。

我国自80年代从西方引入管理会计后,一直受到会计主管部门、会计教育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管理会计的地位始终未被人们接受,在企业中未能得到深 入广泛的应用,在国内学术界对管理会计的定位也存在多种争议。

(一)存亡之争。管理会计能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话题之一。有的学者认为:“管理会计实际上应是财务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具体可称为财务决策学或财务控制学,而不是管理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可不必单独成科。”有的学者则认为管理会计应该单独成科。从管理会计对会计学的贡献来看,现代管理会计的出现,使得已有500年发展史的现代会计,似乎成了一门新兴科学,它使得传统会计从“记帐——报帐型”转化成“计划——控制型”,对会计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管理会计内容来看,它完全冲破了传统会计条条框框的束缚,广泛吸收了现代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现代数学和系统理论的基础理论,形成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因此,它必然与许多学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这并不影响管理会计学科的独立性,它本身亦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只是有待 进一步完善。

(二)包容之争。人们统计分析发现,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三者之间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率达60%以上,管理会计的绝大部分都重复出现在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相关内容之中。那么,应该如何尽可能减少这种重复性呢?学术界对管理会计是否应包容在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之中有各自不同的见解。第一种观点是三足鼎立,即这三者尽管有内容上的交叉,但不影响各自的独立。这一观点与管理会计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一致的,认为管理会计在处理信息的观点和方法上有自己的特色,在决策科学化,控制考评会计方面更有着广阔的研究领域,是不能被成本会计、财务会计所代替的。第二种观点是主张兼并,取消管理会计。即将管理会计中与成本相关内容,如成本习性、变动成本法、成本预测、本量利分析、决策成本、质量成本、责任成本纳入现有的成本会计中,更名为成本管理会计。其实!在国外所谓成本会汁就是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内容体系上的组织,可以说是成本会计内容上的延伸。因而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重新整合,而形成成本管理会计的确有其合理性与可行性。同时,在兼并观下,将管理会计中与成本无关的内容,如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预测控制、责任会计等,剥离到财务管理中去,通过将管理会计内容的合并与分立,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三门学科的重复性,但是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及评价考核控制的功能被削弱了 。

(三)第一之争。迄今为止,一部分学者推崇将传统的大会计学科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领域,即二元论观点。然而由于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重复交叉关系,人们对究竟谁应作为与财务会计并列的另一极产生了质疑。一是新二元论,该观点依然保持了二元论,一极仍为财务会计,另一极则由财务管理取而代之。财务管理是由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损益管理三部分组成,实质就是会计六要素管理。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都以资金运动为研究对象,均以会计六要素为主线构建框架体系,只是二者侧重点不同,因此,将二者作为大会计学的两大领域也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那么,管理会计的定位在哪儿呢?新二元论认为,管理会计只能是与成本会计相对应的学科。二是三元论,即将传统的大会计学分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三大领域,其实质是将管理会计的内容分解到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这两个学科中,“名亡实存”,从而构成新三元论。总之,管理会计的合法地位一直还 在争论之中。

二、内容上的差距

(一)定义。美国管理会计

公告中将管理会计定义为“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而我国教材中一般认为管理会计是指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为对象,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分支。将以上两个定义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前者强调了管理会计是对所需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后者只认为管理会计就是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很明显,后者相对缩小管理会计的研究范围,限制了管理会计的深层次发展。

(二)框架。众所周知,美国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建立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管理会计的框架,它包括目标、术语、概念、惯例与方法、会计活动管理六大主要内容。美国管理会计公告中分别对这六类进行了详细说明。建立管理会计框架,正如同建立财务会计框架一样,界定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促进管理会计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也促进了其在企业中的推广与运用。我国各种管理会计教材中均以介绍管理会计的各种方法为主,很少涉及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问题,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也是寥寥无几,建立管理会计框架结构更无从谈起。

(三)职业。西方管理会计形成以后,为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帮助企业管理当局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会计界推进了管理会计的职业化,并逐步形成了管理会计师职业。英、美管理会计师,必须先通过专门的“管理会计资格证书”考试,取得资格后才能执业。经过考试的激励与选拔,形成了一个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师团体。不论是在英国,还是美国,取得特许管理会计师或管理会计师资格,就意味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具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企业的高层管理职位。在我国多数企业中,只有会计人员和财务人员两大类,管理会计的任务与职能基本上由财务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分担,没有一个专门职能机构履行管理会计任务,也没有专职的会计人员执行管理会计职责,管理会计师职 业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四)道德。任何一个职业,都存在职业道德,或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或兼而有之。我国目前根本没有管理会计师这个职业,管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当然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研究也无人问津。美国管理会计师已形成一个庞大的职业团体。1982年,全美会计师协会颁布了《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标准》。管理会计师在对其服务机构、专业团体、公众及其本身履行职责时,必须遵循职业道德标准,这也是实现管理会计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该职业道德标准包括技能、保密、廉正、客观性以及道德行为的解决五大项,约束了管理会计师的行为,也使管理会计师提供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可信性,为管理会计师职业发展奠定了 良好的道德基础。

(五)应用。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会计不仅在广大工商企业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银行业和服务业得到推广并且成效显着。与之相比,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极为有限,大量的技术方法并没有在实践中真正得到应用。调查表明,我国管理会计主要应用于以下五个领域:(1)成本会计系统;(2)短期决策部门;(3)资本预算;(4)标准成本核算;(5)管理控制。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企业均运用了责任会计的管理模式。但是,大部分企业对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企业员工业绩评价等知之甚少,企业会计人员仍缺乏管理会计的基本观念,更谈不上运用这些方法去参与经营管理。总体上讲,管理会计在我国 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普遍应用,这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三、组织上的差距

(一)无组织。现代西方国家一般均有管理会计师协会,作为管理会计师的专业组织,如美国的管理会计师协会,英国的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加拿大的管理会计师协会。这些专业组织的成立推动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也设有管理会计专门委员会。这些组织通过制定管理会计公告,定期召开管理会计研讨会等非强制式的方法,引导全社会的管理会计研究,解决管理会计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方法,吸收有关力量构建理论体系和实务操作规范,大大推进了管理会计这门学科的发展与完善。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直到去年才在中国会计学会下设有一个研究管理会计的专业小组。我们认为,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像建立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那样,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以推动其发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目前可先在中国会计学会下设置单独的委员会来进行管理会计的研究。这无疑会使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里走进一 个崭新的春天。

(二)无系统研究。这首先体现在我国既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也没有专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各种学术或职业组织几乎都未将管理会计列为其重要的工作议题,当然也就无法展开对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其次,从有关管理会计的期刊杂志来看,西方国家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都有自己的管理会计刊物,例如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出版《管理会计》月刊、《管理会计研究》季刊,并负责《管理会计正式术语》。台湾和香港也成立了管理会计学会并发行《管理会计》杂志,但大陆目前还没有单独出版有关管理会计的期刊,只是有少数杂志上设有管理会计这一专栏。最后,从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看,我们只注重财务会计所提供的数据即企业内部信息,忽视企业外部市场信息,使其研究的视野过于狭隘,从而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中国会计学会分别在1997、1999年两次举办“管理会计与应用”有奖征文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对管理会计的研究热情,有助于管理会计研究的深入和系统化,但这还远远不够。国外管理会计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并且已经从传统管理会计研究开始转向战略管理会计研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三)无后起之秀。缺乏管理会计师的考核选拔机制使我国管理会计研究显得后继乏人。从我们对1999年《会计研究》杂志发表的论文来看,总共有137篇(包括各种文章、译稿等),而其中只有10篇是关于管理会计的(包括成本会计在内),仅占总数的7.28%。这对于传统会计领域一大分支之一的管理会计显得极不相称。同时,我们现在绝大多数从事管理会计研究的人员是毕业于财务会计专业,在思维方式上受到财务会计的束缚很多,无法将现代信息技术、高等数学、各种相关预决策模型真正与会计学知识结合起来,也阻碍了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深入发展。在管理会计研究领域除余绪缨、李天民等几位前辈名师外,至今还未发现有影响的后起之秀,这不免令人遗憾。因此,我们认为管理会计 的研究应吸收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的人才,如鼓励理工科毕业生报考会计专业研究生,在名师指导下进行系统深入的 研究,定会改变目前的落后面貌。

以上对比分析,不是仅仅为了找出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与国际惯例存在的差距,而是在于提醒我们反省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我们认为,这种差距的形成与我们过去长期不重视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有着直接关系;也与我们会计研究长期重规规范研究而忽视实证研究有关;还与我们会计学科过去重定性分析轻定量分析有关。因此,在认识上,我们应学习借鉴国外惯例的成果,克服目前组织上不重视,理论研究脱离实际等等不足。我们建议应该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尽快成立全国性管理会计研究学术组织,从理论到实践,多路下手,开展管理成本会计的系统研究,为我国企业改革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管理会计论文: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管理会计概述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

管理会计的概念是20世纪初由泰勒的科学管理学说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会计学与管理学直接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对会计信息等资料进行确认、计量、整理、对比和分析,为企业管理层对其企业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评价考核,为管理层对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做出最优选择而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管理会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管理会计形成和发展是以适应市场竞争、满足经济组织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对会计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整体会计质量。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成本、经营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而且需要能适应与企业内部管理的各种管理信息。因为只有及时、有效的会计信息,才能使企业了解自身情况,根据企业的自身发展状况来更好的制定未来发展计划。

2.为企业业绩考核提供重要参考。企业必须对生产经营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严密的跟踪和监控,将反映企业经营目标完成情况和经营计划执行过程的实际情况,与预定的目标、计划、预算等进行比较分析和检查考核,才能确保预定目标的实现。

3.有利于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会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所以只有不断建立健全会计管理水平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制度的完善。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经济环境和法律政策对管理会计的不利影响

虽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还不够完善,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这使得经营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更重视一些行政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而不重视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从而造成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不能普遍应用的现象。因而使得管理会计的应用空间受到极大限制。

(二)会计人员素质与管理会计要求有一定差距

会计人员的素质是指会计人员的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价值观和职业水准。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比较低,突出表现为知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教育层次低。管理会计的运用最终要通过会计人员加以实施,具体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去,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于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

(三)管理会计在会计电算化中的应用程度不高

计算机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程度不高,利用率也比较低,削弱了管理会计的作用。在开展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存在重核算、轻管理的问题,其应用仅仅停留在事后算账的水平上,不具备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的能力。由于受到传统做法和习惯势力的影响,管理意识较为薄弱,一些会计人员和经营决策者认为,会计就是算账、报账,至于管理、经营决策是企业领导的事情。

三、完善管理会计应用的对策

(一)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并与我国具体实际充分结合

目前中国式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很薄弱,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仍局限于国外情况的翻译介绍。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使得所吸收的西方管理会计很难在中国企业普遍应用。所以要推广管理会计,首先应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我国的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加强对现有的理论体系重新评价。及时总结我国企业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运行,促进企业自身适应能力的提高,最终有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应用。

(二)增强管理意识,切实发挥管理会计作用

作为企业经营的决策者,具有管理会计的意识对管理会计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企业管理者的自身综合素质和思想高度,以及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都直接影响着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用的好坏。目前多数企业管理者管理思想陈旧,没有采用管理会计方法,仍然停留于传统的财务会计辅助管理的局面,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健康正常发展。为此,企业应建立一种社会约束机制,促使企业领导层重视管理会计应用,财政部推广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中就包含有强制推广管理会计的内容。会计不应只是简单的算账、报账,而是能够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的重要管理方式。

(三)加强管理会计的培训力度,提高经营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素质

要真正使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造就一支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管理会计人员的职能大大扩展,要求管理会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高等 学校教育中,要重视管理会计学科的教育,改革现有的管理会计教材,解决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内容重复的问题,引进案例教学方法,增强所学的实用性。

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实务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参与,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应用定会成为我国企业的内在要求,在我国企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管理会计论文:探讨高级管理会计职位

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很多企业开始注重对自身内部财务情况的分析和控制,并依据分析出来的数据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与使用、准确调节和控制企业各类经济活动及合理评价考核业绩,综上所诉职责,都需要高级管理会计来执行。高级管理会计师类的会计人才却一直存在很大的空缺。

高级管理会计的盛行,和EVA考核标准的推行有密切关系。从2010年起,近2万户国企开始推行经济增加(EVA)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企业负责人薪酬、任免直接挂钩。事实上,EVA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财务指标,该数值的高低直接考验着央企管理者们的企业战略、风险控制、评估工作、激励员工、绩效考核、财务等诸多方面的能力。然而,熟知上述流程的高级管理会计师人才,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却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鉴于市场对高级管理会计师的热求,笔者下面就高级管理会计这一职位的职业任职能力进行一个粗浅分析及探讨。

一、高级管理会计职业任职能力的认定

高级管理会计师属于高级会计人才,而高级会计人才应该是一个具备一定学历和现代化知识、一定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会计人员。那么,如何区分和识别一个高级会计人才是否具备了履行职责的能力呢?

在我国,目前对高级管理会计人才的职能定位及其职业能力评价尚无统一的标准,为使每一个获得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的会计人员,能胜任地履行高级会计人才的职责,应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逐步建立起功能分析法和能力法相融合的胜任能力评价方法,使高级会计人才创业有空间、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目标。

二、职业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

职业任职能力不等于职业胜任能力。因此,当一个会计人员被评聘上高级会计师,只能是说他在委托履行会计职能过程中具有了某种必备的最低资质,若要能独立、高效地履行高级管理会计人才的职责,还必须具备履行其职能的胜任能力。那么,作为高级管理会计人才,应要求具备哪些职业胜任能力呢?笔者倾向于赞同财政部会计司刘玉廷同志提出的5项标准。其一是应具备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这是高级会计人才的首要条件。其二是应具备会计政策的职业判断能力,这是高级会计人才的基本素养。其三是应具备在本单位组织和实施内部控制的能力,这是高级会计人才的重要职责。其四是应具备财务管理的能力,这是高级会计人才的重点工作。其五是应具备综合运用财务会计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的能力,这是区别高级会计人才与一般会计人才的显着特点。

三、提高职业任职能力的途径

高级会计人才的职业任职能力是一个具有立体感的时间性概念,其职能和作用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及职位变动而不断拓展。因此,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高级会计师的任职能力,不但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一,要参与会计工作实践和企业的全面管理活动,成为适应各种工作变换和承担财务、会计各种岗位的“多面手”。具体来讲,第一要重实践。很多的理论,可能一般的会计人员都比较熟悉,但是,实际经济业务是复杂的,碰到复杂业务的时候,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如何应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很大程度上需要会计人员的判断,一般的会计人员也都能做出相应的处理,但这个层面是治病。而高层人员,更多的是防病,是要想办法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使之从会计的角度计量,能够对公司有利。这就是一个层次提升的问题,而这个层次的提升,如果没有实践作为基础,就可能就缺乏可行性。第二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补充,在基础工作岗位上的会计,是不会考虑到很多复杂业务,或从企业全盘去思考问题的。一个具体岗位的会计,往往就是这个岗位的井底之蛙。要跳出这口井,最好的捷径就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来提升自己。从会计实践来看,能不能根据财务部门掌握的财务会计信息,综合研究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和决策建议,这是高级会计人才与一般级会计人才的根本区别,也是高级会计人才发挥重要作用的难得机会。

第二,要永不满足,把提高职业胜任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把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知识与技能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高级会计人才为成为集体能、技能、智能于一身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要具有对会计政策的职业判断力和运用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实务分析及提出决策建议的能力,就必须广学博览、多方涉猎,尽可能多地掌握会计制度的精髓。对于已具有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的会计人员来说,只能说你在运用会计、财务、税务等方面具备了有关的理论知识、熟知政策法规和实际工作经验。但是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化及经济的全球化,会计管理人才也必然需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将已有的知识纵深化,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并不断拓宽视野,与时俱进。所以,高级管理会计人员应该补充相关知识,包括投资、金融、法律、甚至是数理统计、管理学心理学等知识。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才能保证职业胜任力的长青。

从学习的宽度和广度来讲,笔者的看法是做好本职、立足本土,拓宽视野、向外延发展。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说,国际交流日益丰富,产业国际化,带来了很多国外的先进会计理念 。我们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修订,与国际会计准则日渐趋同。我国也正大力培养面向国际化的人才。这些,都为高级管理会计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笔者的理解是,掌握本国的会计处理方法与事项,能够游刃有余地按照国内的准则处理经济业务;然后,融会贯通,对于新生事物,将国外的成熟的东西拿来,先学习,先会用,再次,通过两者的比较,提出自己的见解,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管理会计论文:环境管理会计发展历程和应用前景研究

环境管理会计是伴随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企业会计制度发展必须正视的新兴事物。从根本上来说,环境管理会计就是要求企业在核算自身收益成本时要全面考虑外部性问题,思考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并承担起相应的环境责任,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的经营成本中,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决策过程中将利润与环境责任挂钩起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管理会计地位更加凸显,值得我国企业管理者关注。国内对于环境管理会计概念及推进的意义等已经有较多研究,但是对环境管理会计发展历程梳理和前景前瞻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尝试对此进行拓展。

一、环境管理会计的产生背景

环境管理会计的出现,与人类社会生产能力与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密切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大发展时期,各国经济高速增长。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被誉为“繁荣的十年”,美国经济保持106个月持续增长的记录。1950年至1964年这十四年间,西德、意大利和法国的国民总产值增长率分别高达7.1%、5.6%和4.9%,这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历程中是很高的;战败国日本也经历了二战后的黄金时代,经济实力迅速全球进入前十。但是,这种迅猛的经济增长因资源的高投入而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1970年4月22日,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地球日”示威发生。之后还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环境问题,包括1976年7月10日意大利南部发生维索化学污染,多人中毒,导致今后今年婴儿畸形多发;1978年3月发过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岛发生阿莫柯卡迪斯油轮发生泄油事故,导致周边藻类、海鸟灭绝;1979年3月28日美国发生的三里岛核电站邪路事故更引发全球对环境问题的思考。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让人类社会开始深度关注环境问题,并对人类生产生活等提出革新的建议。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企业经营者开始关注和思考在企业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如何考虑对环境的外部影响,思考如何披露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信息。进入80年代,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开始进入专业化阶段,许多学者开始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本效益分析中,将环境外部性计量纳入企业管理中。20世纪90年代之后,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日益系统化,并被政府管理部门和私营部门的管理者高度关注,欧洲环境管理会计协会成立,美国环境保护局在20年代90年代开始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会计项目,并于1993年了《利益相关者行动议程:工作室对环境成本的会计与资本预算的报告》。2000年发表《绿色股利――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的关系》,提出推行环境战略以增加企业经济价值的建议。[1]加拿大等其他国家也陆续环境管理会计方面的报告。进入21世纪,在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共同议题的大背景下,环境管理会计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关注。

二、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分阶

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西方企业会计制度中就逐步纳入外部性中的环境因素,开始革新传统管理会计制度,旨在考察和提升企业的环境业绩和财务业绩,为企业管理提供与环境相关的财务会计信息。

(一)萌芽与初探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后,部分国家政府部门以及部分企业等开始关注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环境责任问题,学界也逐步开始关注环境因素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外部性问题日益关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5号(1975)、财务会计准则第14号解释公告(1976)相继颁布。这一时期,在非营利组织领域也出现了关注环境管理会计的组织――1976年创立的特勒斯学会(Tellus Institure),聚焦于人类生产生活与资源环境问题。该学会项目涉及能源、水环境、废物处理与再生、交通系统改造等,它还与EPA一起开发了P2/FINANCE软件系统,帮助企业在财务预算和经营决策过程中嵌入企业环境成本因素。

(二)欧美产生与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

环境管理会计概念生产与初期发展主要是在欧美国家,最早由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设置环境管理会计的规范,并且提出全部成本评价法,从五项成本对环境决策进行评价,具体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偶发成本、无形成本和外部成本。欧洲委员会资助Tellus协会、世界资源协会和环境保护协会对德国、意大利、荷兰以及英国等国的84家公司的环境管理和管理会计方面的工作进行研究,提出环境管理会计的框架。[2]1996年德国联邦环境部和联邦环境局向企业推荐了一套环境管理会计的实施手册,鼓励企业积极采用环境管理会计制度;日本则于1999年《环境成本评价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操作指南(草案)》,用于指导日本企业对环境成本进行分类研究和核算实施。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将环境管理会计定义为“通过开发和实施适当的,与环境相关的会计系统和实务,对环境和经济业绩实施的管理”。Bennett认为环境管理会计是“利用会计和相关信息为内部管理提供支持、生成、分析并利用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以优化公司环境和经济业绩,实现可持续经营的系统”。最新的《环境管理会计的国际指南―――公开草案》将环境管理会计定义为鉴定、收集、分析与环境内部决策相关的实物、货币两类信息的会计。[3] (三)全球应用推广阶段

(1999年以来) 这一阶段,环境管理会计开始在全球得到推广,标志性事件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部于1999年以“增进政府在促进环境管理会计中的作用”为题设立的专门调查研究项目。2002年,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网站(EMARIC)成立,这是首家专门研究环境管理会计的专业网站,对于促进环境管理会计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一般认为环境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涵盖了环境成本会计、环境投资决策和环境绩效评价等方面。环境成本会计是当前应用的主要方面,它利用会计确认和计量等方法分析环境成本信息,对环境成本和收益进行确认和货币化计量,评估和计算环境成本,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全面、更科学的决策支撑。在实际引用方面,欧美机械制造业、化学化工行业、矿业、石油石化行业、印刷业、纺织行业等企业基于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整体行业利益,同时为了赢得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已经开始尝试推广环境管理会计制度,并且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结合起来。

三、环境管理会计发展前景及在我国的应用

(一)环境管理会计发展前沿趋势

一是环境管理会计观念将进一步深入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系统。正如欧洲会计师联合会(FEE)环境任务组负责人Johan Piet在1995年就已指出:“对于会计人员,无论其专长是什么,都不可能再认为环境事项与之无关。会计人员无法再否认环境问题对其工作的影响。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将面对环境会计。”[4]进入21世纪,在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共同问题的大背景下,环境管理会计的观念将进一步为企事业单位等接受,并在企事业单位的会计部门职能设定与部门设置等方面予以体现。

二是环境管理会计核算方法更为综合化和精确化。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包括:完全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和环境质量成本法。目前,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较多的是生命周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将识别和跟踪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有利于成本识别和归集,作业成本法,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分配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劣,未来两种方法将相互配合,综合利用,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实现对环境成本的更为精确的识别、分析和控制。

三是环境管理会计核算制度逐步精细化。环境管理会计的操作将逐步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包括如产品研发与设计、原材料采购决策、销售推广、顾客售后服务等,企业决策将充分考虑各个环节决策方案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且分析不同决策方案对财务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实现环境成本的预测、分析与控制,并且进一步将环境成本控制转化为企业竞争力。

(二)环境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推广

随着201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可以预见,低碳发展、环境保护成本将进一步成为我国企业单位发展需要着重考虑因素,将环境管理成本效益纳入企业单位会计核算将变得更加重要,环境管理会计在我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我国在推进环境管理会计制度方面的主要障碍包括:一是我国企业对于环境管理会计制度缺乏了解,仍然从零和博弈的思维视角单纯认为环境管理会计对企业发展就是一种桎梏,会制约企业发展,让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二是将环境管理作为一种粉饰门面、宣传企业社会责任的权宜之计,并未真正内化于心,只要有机会就采取权变之策。[5]三是推进环境管理会计的人力资源严重短缺,现有会计人员对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知识不了解,或对此领域的业务知识不了解。

环境管理会计制度在我国的应用是必由之路,政府部门及企业要及早应对,需要提前做好以下规划:一是创新环境管理会计宣传方式,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成立体化传播网络,让企业充分认识到环境管理制度建立的必然性;二是构筑企业生态环境责任目标,确立企业在节约成本、引入现代科技、提高生产效率、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责任目标,推动企业优化生态行为责任,建立生态环境影响信息披露责任;三是逐步导入环境管理系统及其相应的环境管理会计系统,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环境管理方面的数据支撑,在决策中充分考虑环境成本控制手段,推动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协调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管理会计论文:论管理会计与军队财务管理的融合方式

一、军事管理会计的相关概念及研究背景

所谓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又叫做“内部报告会计”,是指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主要包括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系统两大组成部分。

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在20世纪初产生并兴起的。它旨在于企业管理过程中融入会计信息,因此其最初的职能是依赖企业存在的。它主要是帮助公司的管理人员对公司的发展经营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提高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军队的财务管理虽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其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却愈加明显。除了需要培养适应现代战争的人才外,还需要把节约经费、提高效益放在重要的位置去考量。因此,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将管理会计与军队财务管理想融合便成了当务之急。管理会计的充分利用不仅可以起到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同时还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效果显着。

然而目前,管理会计在军队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尚处于研究摸索的初级阶段,但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效果已经得到了业界的肯定和关注。因此,将管理会计与军队财务管理的相融合,其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二、管理会计运用于军队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反映、监督和参与经营预测和决策是会计的几项基本职能。其中反映和监督是财务会计的主要研究方向,而参与经营预测和决策则是管理会计重要研究对象。管理会计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其主要的目的有以下四个:预测——即为制定财务计划提供基础和依据;控制——即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随时进行核算和跟踪管理;决策——通过核算在可选择的方案中找出最优方案;评价——对实际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测评,并为下一会计期间积累资料。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为规划、决策、控制与考核提供资料信息而产生作用的,是为信息使用者和公司决策人提供最终决策的依据的。

目前,我国军队间的财务管理模式没有多大的差异,大部分都是采用会计制度进行核算,这是最常见的核算制度。但这种制度的弊端就是极少情况下,甚至根本就不能为军队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根本不能行使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在不同的情况下,面对不同的对象和事件,如何合理充分的运用管理会计进行财务规划、财务预测、财务控制以及财务评价,是现今军队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目标。而管理会计作为一种独特的预测方法,如果可以合理有效的履行其管理职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就可以在众多的可选择方案选出最优方案,为军队的发展提供有效决策基础,进而可以为军队的发展制定计划及确定最低标准等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军队在其经济活动中充分运用管理会计这一手段,对其经济活动加以反映、监督、预测和控制,从而提供决策的依据是十分必要的。

三、管理会计在军队财务管理中的运用分析

1.投资决策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军队也随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军队财务管理的进一步优化显得格外重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及资源配置过程逐渐脱离指令化、实物化的特点,而向市场化、货币化转变,军事经济活动也当然不会例外。如何充分合理的履行管理职能,如何能使资金增值,规避财务风险等,是目前我国军队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发展方向。基于军队是一种特殊的非盈利组织,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可以采用管理会计中的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两个基础概念进行决策分析。在军队财务管理中也可以运用到概率分析的方法对相应的风险和报酬做出相对科学的比较。以现金净流量,内含报酬率等作为评价绩效的指标,采用多元化的投资策略,进一步优化投资组合,形成一个财务风险相对分散而投资效益达到最大点的投资组合。管理会计中的投资决策方法的有效利用,可以保障军队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实现。

2.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是管理会计相关控制规划职能的主要体现,其中处于核心地位即为财务预算。目前来说,绝大部分的公司企业在制定财务预算的时候,都是在从前的费用支出数的基础上,根据预算期内的变化因素随时进行调整,最后确定的。此种做法的弊端是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而且既不符合真实性,也缺乏客观性。而零基预算就是指以“零”为基础编制预算的方法,换句话说,零基预算是写在“白纸”上的预算。此种方法不以原有的数据为基础,并不考虑基期的费用支出水平,一切从“零”出发,从根本上重新来考量各个费用项目的必要性及开支规模。对于军队来说,就是要根据年度或预算期的事业发展规划以及教学计划、科研计划、购置计划、维修计划等,充分考虑支出的必要性以及价格质量等因素。在这样的基础上编制的预算。为了充分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在编制预算的时候要尽力做到详细清楚,增强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不清楚、不明白、模棱两可的预算是毫无意义的,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控制作用。制定可以控制的预算计划,并且一旦制定便要严格执行。同时要留有余地,才可以在出现突发事件的时候保证资金周转。

3.责任中心

责任中心,具体指的是企业内部有专人承担相应的规定的责任和行使相应职权的内部单位。责任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在满足经费责任制的相关要求的前提下,责任会计可以对军队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相关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和考核。对责任会计的重视,对各责任中心的充分利用,对于调动广大官兵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充分发挥各层领导的聪明才智方面有 很大作用。

四、在军队财务管理中推广管理会计的方式

1.在我国军队的财务部门设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是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在适应基本的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的同时,管理会计在进行相应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时,需要用到比较复杂的数学方法。仅靠手工计算,确实很难计算准确,需要在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建立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

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在现今阶段,我国军队的管理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教育程度相对落后。在传统的管理会计教育模式下,用的都是西方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因此与实际相比较为脱节。为了更好的使管理会计适应我国军队情况、更好的发挥作用,要提倡理论研究的现实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培养适应我国国情需要的专业管理会计人员队伍,并充实到军队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当中。

3.改进财务管理方法

首先,我国军队的领导者和管理会计人员都应该更新传统的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提高灵活性,增强创新意识,引导财务会计人员积极参与到决策中来。其次,财务会计人员应该彻底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即事后报账算账的模式。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的创新意识,实行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程财务管理,提高资源配置率,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4.完善管理会计理论

我国管理会计是以西方管理会计为基础的,并不适应我国国情。特别是对于我国军队组织等这样的非营利组织来说,在会计的实践活动中,应该建立一套适用于我国军队管理的管理会计理论。

五、结论

总而言之,将管理会计的理论应用在军队财务管理的实践中,是我国军队财务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如何更快更好的施行这一举措,是需要我们共同研究探讨的。相信通过这一举措,我国的军队财务管理系统将会进入新的阶段。此举一定会对我国军队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作出重大贡献,使我国军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能够不断增强自身发展实力。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去不断发展与完善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

管理会计论文:管理会计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前言:管理会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些地方仍是难以实现在我国的应用和使用,我国在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虽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某些地方仍是存在着不足,缺乏结合我国实际的研究和发展。

1.我国在管理会计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会计在我国的众多企业中的实践不乏取得成功的案例,但是失败的例子也不少,分析原因不难看出,主要是企业内部原因以及企业外部的客观因素造成的。

1.1 外部客观因素

1.1.1 理论研究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发展迅速,但是应用到企业中却总是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可见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正在飞速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管理会计的研究却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进步,主要表现在:

首先,管理会计的基础教育缺乏统一、规范性

管理会计在我国得到了相当高的重视,在我国众多高校中开展了这一课程,还有社会上众多的培训机构,但是从发展过程中看到我国的管理会计教材却不统一,各执一词,甚至部分内容有一定的分歧,其中的内容在缺乏实践性的同时和缺乏针对性,很难找到适合不同企业文化的管理会计的实用性教材,着阻碍了人们的掌握和管理会计的发展,也阻碍了管理会计的普及。

其次,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知识陈旧,理论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差

我国现在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仍仅限于吸取国外已经研究过的理论,缺乏创新性和发展性,而且没有结合我国的会计管理环境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自然不适应我国的企业发展,从现在应有的教材中不难发现大部门内容都是采取直译的方式,操作方法也是适应国外发展状况的,这严重阻碍了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甚至部分理论研究根本没有出现在我国的部分企业中。我国的教育总是将简单的复杂化,喜欢追求高难度的理论,忽略实际的应用,这样的结果根本不具有操作性。

再次,缺乏对实践经验的及时总结和推广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应用是从管理会计传入我国就开始的,回顾几十年的使用过程,却发现没有任何资料去整理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经验,包括部分企业成功应用管理会计的经验也被丢弃,并未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推广,致使管理会计的发展在今天仍是这种状况,可以推广的技术几乎等于零。

1.2 我国没有提供管理会计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我国至今仍旧没有建立和完善管理会计的相关体系,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没有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在人才的培养上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直接导致了管理会计的无法实施,如果我国能为企提供足够的客观条件,包括知识理论以及实践的经验和高素质的人才,一定可以带动管理会计的实施和发展。

1.2 企业内部的原因

任何一项管理都是人的管理,我国会计管理的内部原因主要就是企业的领导和财会队伍的素质问题,从我国企业人员构成中不难看出,我国的企业领导者很多都没有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的管理知识,部分领导者甚至对会计是一窍不通,这直接导致管理的困难,同样,我国的财会人员的素质不够,大多数人知识经过了会计的培训,没有进行系统的会计知识学习和教育,据调查显示,大学教育的人员不足会计人员组成的10%,在素质相对高一些的国有企业及县以上集体企业600万会计人员中,大专文化水平以上的也只有18.2%,调查显示,在我国中高级职称的会计人员中,年龄都趋向于偏大,知识结构相对来说较为陈旧,部分人员很难将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运用到会计工作的实际中。

2.解决管理会计问题的对策

2.1 抓好管理会计基础教育

一门学科的发展和成熟必须有一套成熟和完整的系统性、规范性教材,这也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前提条件,针对我国管理会计的教育问题,相关部门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应该有针对性,经过详细调查,根据实际编写一套权威、符合不同文化层次需求的规范使用、具有可操作性的教材,并以此为该学科的指导,并根据该教材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广泛研究和探讨。

2.2 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

针对我国目前的理论研究不足的情况,我们必须联系实际,进行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发展体系,在组织方面,也要根据实际建立中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专门研究管理会计的的权威性机构为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服务,并且创办专业性的管理会计刊物,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各项研究活动,并根据发展需要调整研究方向,发挥管理会计应有的指导作用。

2.3 对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及时进行研究和分析,不断完善和发展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

管理会计能否在我国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发展,能否真正的促进我国企业的管理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成功经验的研究和推广,和科学系统的归纳、总结、整理、提炼,对过去案例的研究将直接促进企业的迅速发展,将一些符合我国国情以及企业自身的经验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才能快速的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建立管理会计师考评制度,为企业应用管理会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照国际上的先进制度以及我国的会计职称考试制度,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师考评制度,这种制度可以选拔出一些符合条件,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这种方式促进了有实力的人员进入到社会中,进入到企业,进行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管理,参与企业的发展,在人才的充分利用下也为企业的人才短缺提供了解决的方向,为企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良机。

2.5 迅速提高企业领导者和财务人员的素质

一个企业经营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一个企业发展的高度,他对管理会计的重视也将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应用,因此,提高一个企业领导人的科学文化素养是相当重要的过程,而且在选拔企业中高层领导人的时候将对管理会计知识的了解最为一个考核的标准。一个企业的发展不 能单单依靠领导层,还要依靠员工能力的提升,提升财务人员的素质也是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自身的职业素质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整个企业人员的素质都得到提升才能促进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迅速的推广和使用。

2.6 致力开发管理会计的软件,促使管理会计逐步向电算化方向发展

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会计本来很复杂的计算工作,在提高速率的同时也保证了计算的准确性,同时,也减少了会计人员的浪费以及繁重的工作量,这将促使管理会计人员能够准确、及时地为企业领导者提供预测、决策等方面的信息,满足企业领导者决策的需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