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3 03:23: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在已经认识清楚了高中化学在教学实施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那么就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心里的把握和肯定就得到了一定的增加.而笔者在教学中对有效教学的策略也进行了相关的思考,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来简要论述:
1.以学定教
所谓“以学定教”笔者在上文就已经进行了相关的论述,下面笔者就直接来谈一谈如何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做好“以学定教”以提升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效率.例如:高二化学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这个部分的学习中,其中在完成了“热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后,学生即将对“中和热、燃烧热、能源”这个部分的知识进行学习.教师为了更好地对“中和热、燃烧热、能源”这个部分的内容开展教学,就可以采取这样的一些方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要求:A.练习如何写热化学方程式,然后教师从练习中判断出学生在“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还存在哪些问题,毕竟“热化学方程式”关系到后面几个部分内容的学习,这样教师就可以适当在新课开始之前抽出一部分的时间来复习“热化学方程式”的内容,为“中和热、燃烧热、能源”的学习打好基础;B.递纸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完成了“中和热、燃烧热、能源”这个部分的内容的预习后,将自己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并且由学习委员统一交给教师,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要求对备课进行相应的完善和补充.当然这两个方法只是“以学定教”的基础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他有效的途径找出适合的方法来增加自身对学生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2.合理开展课堂教学
合理开展课堂教学无疑是有效教学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开展的本身也直接关系着有效教学效率的高低.所以,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在做好“以学定教”这一工作的基础之上合理开展教学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般而言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有以下几步:A.导入教学B.开展教学C.事例配合教学D.深化教学E.总结教学这样的一个步骤过程中,笔者认为要数“导入教学”这一步最为艰难,也最为关键.例如:进行《蛋白质》这个部分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采取生活导入和多媒体设备展示以及教学实验这三重方法来导入教学.这三重方法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切入教学,同时也可以在实验的过程中吸引学生的眼球,而多媒体设备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更加形象化生动化.这样的教学导入无疑是成功的,也是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教学导入.
3.小结
以上的内容只是笔者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个小结,但是笔者也坚信只要教师能够从教学中加以积累和总结就可以并且结合教学的实际即一定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而提升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有效教学这一目的.
传统教学方法下,化学课堂上气氛沉闷,师生缺乏互动,学习效率无法提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拟通过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分析了针对此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实现高效化学课堂
和其他学校的学生一样,岷州中学的高中学生同样承担着巨大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学生能够部分转变为动力,渴望在学业上努力进取。作为自然科学的化学学科,以其严谨、抽象着称,但是如果教师在高中课堂中长期过分强调这一特点,忽视学生内在的情感需求,就会降低学生对化学课堂的兴趣,导致教学效率的下降,无法构建高效课堂。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对于构建高效课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专业水平,提升教学能力
提高化学教师自身的化学专业水平,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能力。这样才能部分提高教学质量,减少不必要的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二)做好教学设计,培养严谨的教学习惯
同化学学科严谨的特点一样,高中化学教师要养成严谨的教学习惯:课前做好教学设计,教案中除了要落实常规的化学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外,也要落实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关注学生要求,融入人文关怀
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情感需求,在化学课堂中融入人文关怀。
二、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儒家文化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十分强调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体现在教育上便是“师道尊严”,如学生在家里必须服从父母,在学校必须服从教师。在这种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家长和教师觉得一切都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但是从来不同学生商量,学生到底需不需要这些“擅自”做出的“好心”.事实上,这些“好心”往往办了坏事,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内心世界,缺乏对学生深层次的关心。多数教师往往以成人标准来要求学生,虽然高中生在生理特征上已非常接近成人,但是在情感和心理上却与成人存在较大的差距。
笔者所在的岷州中学,大部分高中生都是独生子女,很多都是90后或者00后的学生,互联网等信息大量传播的时代下,他们接受了大量新思想和新观念,追求民主、平等的意识明显增强,渴望表现自我,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因此,许多教师的行为被他们看作是侵犯自由和尊严的,师生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师生关系紧张,或多或少影响了化学教学。
因此,从构建高效化学课堂的角度出发,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非常必要。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教师,尤其是高中化学教师,是一个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的引导者;学生不是成年人,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应该有极大的宽容心,但不是无底线地纵容学生犯错,而是在包容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来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只有从学生角度出发,以生为本,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要做到以上要求,化学教师需要积极学习,更新教学理念,满足学生自我意识觉醒的需要。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决定一名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的三个主要因素是遗传、基础和化学学习习惯。在这三个主要因素中能够短时间内改变的只有化学学习习惯。
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呢?从笔者参加工作以来的化学教学实践来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积极建立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多形式多样的激励手段,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并固化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具体来说,化学教师要活用表扬和批评,即多表扬、少批评的手段。表扬是最常用的激励方法,如对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好、进步较大的学生在公开场合进行表扬;对进行了预习、复习或者错题归纳的学生进行表扬,号召其他同学学习;对在讲台上书写化学方程式规范的同学进行表扬。
总之,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经常得到各种方式的表扬。当然表扬要恰当、公正、准确,不能过分夸大。批评的使用则一定要慎重,要注意批评的场合、语气的轻重和学生的承受能力。
所谓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它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科学素养教育,就必须要改革当前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那么具体来说,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呢?本文将从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科学观教育、利用课堂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科学观教育
科学素养主要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与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念。中学化学教学在所涉及到的化学定律与化学原理、化学理论与化学基本概念等中蕴含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均异常丰富。故此,我们有必要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渗透于化学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辩证唯物主义元素,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教学“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化学概念为例,我们可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对立统一”观点,引导学生从初步认识得氧和失氧的基础上,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层面: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对矛盾的双方,因为上述两种反应同时发生,双方均以对方作为反应的前提;倘若不存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也就无从谈起。可见,二者既统一又对立,并在特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通过上述引导,学生既深刻理解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又培养了辩证地全面地科学地看待所有事物的观点,学会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正确的科学观也由此逐步形成。
二、利用课堂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必须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在平时的化学课程学习中,少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有的缺乏自主探究与积极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往往依赖教师的讲解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一知半解敷衍了事,只限于解答问题的答案,而不善于或者根本就不乐意梳理与回顾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出现下次碰到同类问题时仍然无法找到正确答案的现象。鉴于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纠正学生的上述不良习惯,努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精神与态度,引导学生不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演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之预设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活动,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验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引导学生明白:化学实验是我们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自行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有利于培养自身的化学科学思维,有利于培养自身透过化学现象认知化学本质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明白:培养自身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有助于理解与吸收课堂知识,有利于活学活用课堂知识,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验与生活是最好的途径。新课标、新教材大力加强实验的同时,还大力改革实验内容,使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和微型化,以适应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例如,自制酸碱指示剂,要求学生取几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制取酸碱指示剂,并试验它们在食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这个实验既应用了所学知识――酸碱指示剂与酸或碱起作用显示不同的颜色,又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是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某些家庭小实验如利用饮料瓶、纱布、沙石等自制简易净水器,清洗餐具,制作叶脉书签等内容都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极大地吸引着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欲望,教师应因势利导,积极组织做好这些实验。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化学知识。也即在于指导学生既要得心应手地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化学实验,更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许多多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明白:我们的身边随时随刻都存在着化学知识,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等均与化学密切相关等。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化学,探询化学领域的奥秘,用化学知识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造福社会与人类。
四、结语
化学学科素养的核心为化学学科思想。既如此,化学学科思想也必将成为化学课堂教学预设的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与化学学科的独特特征,以化学学科思想为统帅,精心预设化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使化学味充溢于每一节化学课堂,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到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的同时,培养化学思维,掌握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并将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服务人类的精神财富。
一、运用新理念,探究实验教学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好多年,对传统的教学感悟颇深,但我从不放弃传统的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并采取当代的新技术、新方法来学习高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是我追求的目标,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成为学生获取直观感性知识,积累直观感性经验的源泉,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念及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形成要领和理论,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化学规律探索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实验教学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方法.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化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渠道,而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则要以化学实验为主要载体.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挥性、归纳性等,这就要求在实验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探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功能.“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发挥创造力,必须在教学中探究实验教学,这是新课改的要求.
二、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在一往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对所认识的化学基本概念或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验证都是按照抓药式的设计或习惯性的设计进行化学实验教学.高中化学新教材两个必修、五个选修模块的实验部分有充分体现“创新”理论的空间.新教材与旧教材比较,增加了相当部分的实验活动内容.“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栏目,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直观性强,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动手能力,体现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对学生积极思维,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新理念的建立以及体验创新的喜悦具有非常直接的作用,有利于落实新课程目标.
1.优化课堂教学,创建和谐地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要创建和谐的、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知识的主动建构;通过调查有96%的学生都愿意上实验课,在这96%的学生中,有98%的学生认为有了演示实验或者是分组实验,可以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不至于死记硬背.从不同角度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兴趣是成功的关键,在发明创造上有一定成就的人,除了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外,还必须是对某种发明、探索有着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兴趣是创造力的推动力.要想使学生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从化学实验入手是极好的方法,比如:高一学生在学习氯化氢时,你做一个“空瓶生烟”的兴趣实验,学生的兴趣就来了,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得知识,亦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实验数据的第一手数据,同时对于化学知识以及化学概念的理解也会进一步加深,同时对于有趣的化学实验,可以调动学习化学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实验操作技能体现一个学生综合素质,有些学生属于高分低能,理论分数非常高,但实验考查时手忙脚乱,不知从哪开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至于得不到应有的现象,甚至由于错误操作损坏仪器,乃至发生危险.加强实验训练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是,基本仪器的使用,了解仪器的使用范围、性质;第二是,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包括:仪器连接、布局合理,便于观察,操作准确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把关;第三是,多提供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例如,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通过多渠道培养其实践能力.对一些典型的实验加以拓展,引导学生探究反应的中间产物,进而探究反应机理,这也是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好素材.总而言之,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做好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加深印象,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地去探索适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老师应该多于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意见,改进化学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快乐.
一、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以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以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以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悦。所以,激励是兴趣的发展的正催化剂。兴趣,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化学兴趣,是我们化学老师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也说过:“热爱是最好的教师。”这些话都点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高度认识和重视兴趣在学生学化学中的动力作用,千方百计地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使学生能自觉、持久、主动地学习化学。
二、创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赵宁同志主编的《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初中化学)》中对新课标下的师生关系的定位、教师的定位、学生的定位都有了全新的诠释,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单纯的学习被动者和接受者,而在新课标下学生的定位也是主体。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教学的被动者和接受者,而是在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的主体,因此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遇到疑难问题,鼓励他们适时提问,然后,与学生们一起相互讨论,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的答案。例如在探究浓硫酸的性质时,我对书本上的黑面包实验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根据实验的进程),如为什么在蔗糖里加了少量的水这是利用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在到后来蔗糖为什么会变黑这又是体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最后看到了蓬松状的黑色“面包”生成及还伴随着刺激性气味产生,这又是因为什么呢?这当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有很多而且反应很复杂,我们没有必要要求学生全部写出来,但其中的浓硫酸特性全部体现在里面,通过师生交流与讨论,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同时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的。
三、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如,使用试管的操作方法,要求他们能正确地拿试管,夹持试管,洗刷试管等。在进行碱和酸的反应实验中,要求他们会振荡试管,用试管加热物质,注意试管的倾斜方向等。要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培养动手能力。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必须及时防止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例如:学生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常因仪器不干净,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经常练习,久之就会熟能生巧。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分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四、运用多种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
创造力是人类向前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是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源泉。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学化学必须在着重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我在化学教学中采用这样的办法:1.联系实际,开发创新。例如:我市佳宝牛奶在全国打出了品牌,促进了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大量的牛粪如何处理却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有的堆放在农田里.造成农田无法耕种;有的不经处理直接排进小溪、小河,随后流人大河中,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我便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处理牛粪,学生都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如:修建沼气池.将牛粪作为制作沼气的原料;牛粪中有很多纤维.可用作养鱼的饲料;将牛粪晒干作燃料等。这样既避免了污染.又实现了有效合理利用,一举两得。通过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书本知识,而且能灵活运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对社会的关注,参与和适应社会活动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实现教育的最根本目的。2.打破成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具体的可以给学生提一些能启发其想象力的问题,如在区别亚硝酸钠和食盐氯化钠.除了考虑化学性质区分,还可以考虑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等。这样可大大拓宽学生的思维,充分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之下,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不再是以衡量学生掌握了多少具体的学科知识为主要评判标准,而是要看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长多少能力,包括对化学学科知识的认知,对于化学学科整体知识脉络的把握,对于化学学科知识本质的理解,还有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研究等。从这个层面来讲,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研究性学习策略。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原则与步骤分别是什么?本文中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展开论述,不周之处望大家谅解。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同任何学习方式一样,它不能脱离具体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而言,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这种学习的落脚点就是课堂。
二、立足课本,重视家庭小实验的探究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学生又多,加上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太强,所以上一节有探究性实验的化学课,许多教师都会感到手忙脚乱,甚至草草收场,根本达不到探究的目的。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上好化学探究性活动课,家庭小实验显得尤为重要,且在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在讲解“铁的性质”这一课题的前一周,我就要求学生在家完成“铁钉锈蚀的探究实验”,该实验要探究铁钉在油中、潮湿的空气中、干燥的空气中三种不同条件下生锈的情况,只是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但探究的操作比较简单,方便易行,且效果明显,很能说明问题。通过这一对比实验的探究,学生能轻松得出“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的结论,不仅大大减轻了课堂压力,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和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研究性学习要注重研究的过程
就如当前教改理念要求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看重学习结果和当前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的道理一样,我们在高中阶段展开化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不能定位在要学生研究出多么高深而尖端的理论来,毕竟他们不具备那样的知识基础与底蕴。我们应该明白,在高中阶段展开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更多地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研究一项学识、一个课题的基本流程,以及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科学素养及能力,以达到激发他们进行化学学习与研究的兴趣和动力的目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对于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更应注重其过程,而不管其结果的取得是多么的幼稚可笑。所以,我们在学生确立了研究的课题之后,应当引导他们对课题的研究过程及意义进行分析,制定研究计划及人员分配;随后组织学生查找资料,查找资料的过程应当是全方位、多元化的,有从网络上进行查找的,有从书本上进行查找的,有从教师那里进行咨询得到的;对待研究过程中的细节要求给予一定的重视,因为化学研究的结论得出往往就是由细节产生的,我们不能马大哈,不能随大溜儿,一定要以一种科学而严谨的心态来对待;在得出结论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研究结论,以论文形式、解题形式等多种形式进行总结,并交付班级学生、学校化学教研组进行评定与评价,给出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极具价值意义的部分与不足。总之,我们注重研究过程并不是着眼于学生的结论,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团队合作、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等人文品质与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研究性学习策略的具体实施对象是学生,所以有人以为我们教师就很轻松,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不正确的。诚如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上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样,这并不等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可以忽略,也并不意味着教师就非常轻松,也许表面上教师真的在课堂上较为轻松,但是教师在课堂预设、课前备课,对于整体教学意识、知识结构,还有突发情况的准备处理方案等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新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重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不断的学习去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丰富自己的专业学识;要具备一定的课程升成与开发能力,具备一定的现代教学技术能力和学科整合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教师要不耻下问,师生共同发现、共同研究、共同形成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做到教学相长。
总之,鉴于时代的要求、课改的深入,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实施研究性学习策略已势在必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站在一定的时代高度,从学科知识的宏观把握入手,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入手,积极地结合生活实际与生产实践,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从微观角度来看,可以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可以提升我们学生的整体素养与综合能力,能够为新世纪提升我国在化学领域方面的世界竞争力而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时,从这个角度看,即使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点滴成绩,但依然任重而道远。
高中化学是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学科,实验又是高中生学习化学知识、理解化学原理,甚至进行化学创新的重要途径。实验对培养高中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以及科学能力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前化学会会长布里思罗提出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从中可见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探究、学习、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高中化学新课改的有效途径。而优化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对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优化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呢?在此,本人肤浅地谈谈对教学实践的个人体会,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营造良好的兴趣氛围,激发学生动手欲望
生动有趣的化学课堂实验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直觉兴趣,可以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探究;而出乎意外的化学实验现象又可以使他们产生疑惑和好奇,为寻找科学合理的化学解释、化学原理提供动力,从而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化学实验课程和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使得化学实验的课程更加社会化,更加具有实用性。这样,当学习高中化学教材的理论知识和面对形态各异的化学仪器、容器时,学生很自然地会产生自己试做甚至是自己设计实验的愿望,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更为持久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时,应避免只是简单的演示过程、观察现象,要注意操作规范、讲解准确,提高实验的可视度,让学生悟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化学规律是在反复的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归纳出来的,学生只有勤于观察、乐于分析、善于总结,才能从化学现象中总结出规律,才能真正认识化学当中隐含的道理,而这个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动手欲望的过程。
二、突出自主的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高中生通过自主学习或者教师讲解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再自己参与、亲自动手进行化学实验,更能有利于消化理解化学理论知识,并促进化学理论和化学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有效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如实验、观察、推理,以及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等。在高中化学实验课上,教师的组织与引导,既要是全面,更要有计划、有针对性、有侧重。可以将动手能力强的和动手能力弱的学生编在一个实验小组,男女生混合编组;对于那些基础知识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可以先由教师演示实验,然后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再由学生独力进行实验,教师在一旁多耐心指导,启发他们对比思考为什么要求规范操作,为什么要求步骤合理,以及出现某一化学现象的原因,从而切实纠正错误,提高动手能力,提高实验课实验效率,促进学生成长。
学生在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教材中的实验结论不一致的情况,这是引起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结论产生“疑点”的绝佳机会,这必将激发学生为验证自己的实验结果而重做实验,甚至多次重做,当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的结论一致时,疑点自然就会消除,对实验的过程(规范性、程序性等)的认识也必将是全新的。如做乙醇催化氧化实验时,将螺旋状的铜丝加热变黑后,如不迅速插入乙醇,不会看到铜丝变成红色,也不会闻到有刺激性气味。因为铜丝插入太慢,使铜丝温度下降后反应就不能发生了,此时教师应正确引领,促进学生的实验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增加合理的课外实验,拓宽学生动手能力
离开了化学实验,就没有化学的发展。而化学作为自然学科的分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增加课外化学实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打破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研究中的多种方法,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蔗糖溶液配制、酒精的溶解、向鸡蛋清的水溶液中加入食盐颗粒等,如此种种,将课外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进行有机联系、相互补充,学生既学到了化学知识,又会运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利用化学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效果离不开整体结构这个实验教学体系,而单靠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在有限的时间内是难以达到的。
四、开展竞技型实验比赛,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技能比赛既重视实践也不可忽视理论,既考核技能也考查学生的细心、耐心和耐力,这些都是科学的育人理念在竞赛要求中的反映,它对引导和完善育人标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假设化学试验名称:葡萄糖、淀粉的性质试验。具体评分方法:①葡萄糖的氧化:向一支试管中加入2ml新制氢氧化铜,再向其中加入0.5ml30%葡萄糖溶液,振荡,加热至沸腾,观察现象。(40分)②淀粉的特征反应:将碘酒滴加到一片新切土豆片上,观察现象。(40分)③清洗仪器,整理复位。(20分)面对这样的竞技性实验大赛,参加的学生为了给个人争光、为小组争光势必需要在比赛前勤加练习各式各样类似的实验,增强动手练习的熟练程度,以便在比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而他们不断实验的过程就是不断强化了自身的操作水平。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将越来越突出,而优化化学实验课教学的重要性也更为迫切。作为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师,我们只有通过化学实验,一方面对化学结论进行验证,对化学规律进行探究,另一方面通过对自主实验、课外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思考、实践,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向高校输送合格的优秀生源,为社会培养所需的有用人才。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资源、能源问题日益突显,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与环境友好的崭新理念——“绿色化学”已经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绿色化学概念,在以《课程标准》为编制依据的高中化学新教材以及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的化学高考中,绿色化学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相应体现。在化学教育中倡导绿色化学理念,把绿色化学思想融入化学教学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一、高中绿色化学的教学内容
高中化学中理论和实验并没有特别的深奥难懂,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基础的化学原理、物质性质和基本规律,让学生明白化学是干什么的,怎么利用化学和怎么避免伤害。高中绿色化学教育,是在基本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环保化和科学化的思想教育,加深学生对于科技和环境的双重理解,并在自身所学知识的支持下,设计和改正一些传统的污染性实验。也就是说,高中绿色化学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理论教育和实验教育。在明确了高中绿色化学教育的内容之后,其教育的特点也就不言而喻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思想要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二是实验使用的材料要环保无害;三是实验进行时不会产生污染性的物质;四是化学实验的产物不仅要达到目的,还要对环境没有损害。
二、将绿色化学引进课堂教学
1.绿色化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已经成为生命、材料、能源、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教材中绿色化学的引入,使绿色化学思想、绿色化学观念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绿色化学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根本原则和目标,将化学科学的真理性与人文需要的合理性融为一体的教育。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确立可持续发展为化学教育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促成一种新的统一的绿色教育观念体系,强调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责任感,培养学生以“科技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为基础的道德、伦理和科学观念。绿色化学教育既植根于科学的客观规律,又植根于人类普遍信仰与认同的价值需要,并以此观念体系为指导,来认识化学科学,营造绿色氛围,规范人们行为,最终达到以化学教育为先导带动社会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能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绿色化学教育是在化学教育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要途径,并且通过以绿色化学的标准对现有的化学技术进行筛选,对不符合的技术进行改造和探索。
2.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学生在进行高中化学的学习时,并没有形成一个正确并且稳定的化学思想,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思想形成。因此,将绿色化学引进课堂教学首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要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重视绿色化学思想的渗透和讲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先进行自我更新,重新认识化学,使自身的观念发生改变;其次,教师还要在课堂上重点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比如引导他们对化学实验中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预测并相应地提出解决办法。
3.挖掘教材中的绿色化学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是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主阵地,而依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编写的化学新教材含有丰富的绿色化学内容,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观,在教学中应该加以充分利用。教材中除了有明显“绿色化学”提法的内容外,还有许多内容包含绿色化学的思想和观念。
(1)将绿色化学引进实验。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是《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化学学科发展的要求。在不同课程模块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也是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可操作性最强、效果最明显的途径。
(2)设计绿色实验,采用绿色材料。高中化学教学中有不少实验采用的原料或产物有一定毒性,可以考虑采取封闭的方式进行绿色化改进,或在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前提下,尽量使用无害无毒的实验材料。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实验,就可以利用医用注射器将实验设计为封闭实验,防止有毒物质逸出或渗漏。也可以把有毒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两套装置合二为一,采用连续性实验的方式进行绿色化设计,降低有毒气体逸出的几率,获取较好的环保效果。
(3)规范实验操作的步骤。此外,实验中剩余药品、实验产物等注意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不能随意丢弃;在有氯气、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参与的反应中,向学生强调尾气处理、防止污染大气的重要性,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培养学生环保习惯的良好契机。
4.教学绿色化
计算机多媒体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多媒体设备增强了教学效果,运用于化学中,也可以使教学绿色化。如有些实验危险或者反应条件较为苛刻,学校实验室达不到条件;有些实验污染严重,条件或者技术暂不能做改进;有些实验因试剂价格昂贵而无法进行,而这些都可以采用多媒体设备模拟演示。
当前,将绿色化学思想应用于高中化学的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想法和措施还不完善,如绿色化学教材的编写、新型实验材料的开发和实验室设备的更新等,这需要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和开发,以取得成功并付诸实践。
一、通过实验操作,提升化学能力
在职业高中的化学教学中,由于化学这一门学科的抽象性特点所致,对于其研究对象(如,物质结构、性质、变化等)中的许多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存在较大的困难.化学实验的开展,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了有效的途径,学生在化学实验中,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促进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培养良好品质,提升化学素养
新课改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自主性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是化学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在职高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一定要给予学生公平的学习机会,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化学的学习,真正提升自己的化学素养,结合全班学生的整体情况来设计实验,让学生都能在试验中获取知识.我认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设施,将课堂设立在化学实验室中,通过边实验边讲解的实验探究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化学的素养和化学能力,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提升职业高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有效策略
1.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职业高中化学课堂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安排一些适宜的实验演示,以及学生亲手操作的实验,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氛围中,激发起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着探究化学知识的欲望,走进化学的瑰丽殿堂.通过参与化学实验,感知和理解抽象的化学知识,了解化学的发展,感受化学实验的成功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的特点,从而树立起学好化学,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信念.例如,在讲“氯气的性质”时,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将尾气用碱来吸收掉,有效处理了有害气体,还获得了新的产品,这样的实验使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中,实现了教学的目标,同时,了解了有害气体对人体的危害,提升了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2.师生实验演示与练习有效结合
在教学实验的操作技能时,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演示详细的分解动作和连贯动作.让学生在看的明白的前提下,进行模仿和练习,使学生提升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总之,在职业高中化学教育教学中,化学实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应该引起广大职业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实验化学”已经纳入了新课程的教学体系,我们要采取多种有效策略,让学生通过化学的课堂实验,不断提升化学素养和化学能力,为将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调整后的初中化学教材在知识内容和教学要求上都与现行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教材有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有的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起始阶段由于没有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接轨的教学,不顾学生的知识及心理承受能力,就开快车赶进度,结果导致许多思维习惯不适应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而过早出现学习分化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务必搞好初、高中化学的接轨教学:--注重高一化学的起始复习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必要前提。有必要在摸清学生底细的前提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对学生存在的知识“漏洞”对症下药地进行修补整理,通过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挖掘、再提高,使学生作好学高中化学的知识与心理准备。
复习初中知识的方法通常有:
1、集中复习法。高一化学课开始时,集中用若干课时复习化学中的重要“双基”内容与高中化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高中化学不再重复的,但初中化学里又没有讲全讲透的知识。
2、穿插复习法。高中化学的许多内容与初中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使初高中化学知识得到合理衔接。
3、专题复习法。结合高一的化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初高中化学中相关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
--加强学法指导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有力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智力因素外,学习方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起始阶段,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高一接轨教学的重要任务。
1、开设学法指导课。既可以在上高中化学课伊始时,结合讲解初高中化学的区别:如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介绍学习高中化学应采用的正确方法:如重视实验,抓好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及时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要用理解记忆法识记知识等等。
2、学法指导要与建立学习常规结合起来。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因此,学法指导应渗透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与优化主要的学习环节和建立学习常规相结合。要从高一第一堂化学课起,就建立和坚持必要的学习常规,如课前做好预习,记好预习笔记,答好预习思考题;上课做听课笔记;课后做学习小结;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等等。
一、端正思想、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教材是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主要材料,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介,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创新精神、促进全面发展。为此,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有:(1)知识内容和知识点的变化。(2)知识内容的编排体系、逻辑结构的改变。(3)知识的呈现方式的改变。(4)知识点的教学要求的改变。(5)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重视化学知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作用。针对以上变化我们的教学方式要有大的调整,不能束缚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学为引导、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正渐渐代替了以前那种课堂上老师严肃地讲、学生安静地听、课后认真地练的教学方式。以前是学生看老师表演,现在是老师引导学生表演。新课程标准称之为“互动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合作,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增长知识。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来“以教促学、以学长教、互教互学”,力求在轻松、民主、活跃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变为现在强调探究知识的过程,是“授之以渔”。事实上,在知识快速更新的现代,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是重点,掌握知识的方法才是至关重要的,才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财富的源泉。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拓展学生成才渠道
现行课程有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等类型,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人才资源的多样化、多层次性。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教好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或者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在教学高一化学“小河被污染了”时,将全班学生按角色需要分成七组,鼓励大家可以通过参观、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组织各自论点,学生们积极性很高,结果这节课上得出乎意料,比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尽可能地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学活动相结合,多方面、多渠道地开发学生潜能。
三、强化德育意识,培养现代意识
“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化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可结合学科特点适时渗透一些德育教育和现代科技教育。第一,化学学科本身充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中可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建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通过氧化和还原、化合和分解、溶解和结晶树立对立统一观点,通过元素周期律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第二,通过化学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时确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渗透。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和石油的国家、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的“候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的空白、我国首先在世界上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现代我国化学工业迅猛发展,钢铁、能源、水泥、化纤等年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这样寓德育于教学中,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第三,联系实践,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及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淡水资源的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如在教学“NO和NO2是大气污染物”时,可介绍氮的氧化物受日光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CO2、CH4引起的“温室效应”、氟氯烃引起的“白色污染”等,以此来培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正确对待应试教育,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而教学
没有考试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也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然而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公民,而不是考试得高分的高分低能儿。事实上,随着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高分低能现象正在减少,从这个意义讲,考试与新课程标准的方向是一致的,那化学教师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及品德、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但学校及教师是不是抓住了“应付考试”就抓住了一切呢?要改变这种状况,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再单纯看升学率,同样,学校评价教师也不再以升学率为唯一尺度。第二,实践证明,教师除了上好课外,也应多与学生沟通情感,关心他们的品德、身体健康等诸方面的进步,考试成绩也一定能上去,相反,那种教师只为考试而教,学生只为考试而学,不注重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应理智地予以摒弃。化学教学的任务是既要用化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武装学生,也要使他们在思想品德、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锻炼。总之,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领会新课程的精神,深入细致地研究、思考和理解,明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才能让自己成为新课程标准的新一代教师,才能真正地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初中阶段是按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对全体初中生进行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入门”教学,它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素质;高一、高二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能力的教学;而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的提高教学。这种既有系统又分阶段的划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克服了偏科现象,为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但如何搞好其中每两个阶段化学教学的“衔接”,却有很多事情要做。
一、认真调查 摸清情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话对于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同样适用。
1.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实际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等,做到心中有数。
2.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和素质情况。
3.搞一次摸底测验,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
总之,对过渡阶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经常反思自己,改进学习方法,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学习上“不适应”的情况。
二、对症下药 抓好衔接
在吃透大纲和教材,摸清学生思想、知识、能力等基本素质情况和学习中的现实情况以后,“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顺利地做好了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1.紧扣高中化学教学大纲,采用“集中复习”和“穿插复习”相结合的方法,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工作,以创造一个较为整齐的教学起点。
2.改进教学方法,善用启发式教学
不管采用什么教学程序和方法,“启发式”都是必要的。因为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铺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要使他们能上得去,以防发生两极分化。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发现相似,寻求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在做和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
4.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高一新生正处于不成熟向逐步成熟的过渡阶段。一个实验、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都可激发起他们心中的热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使学生一开始就“迷”上化学,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是多方面的、但重点是抓思想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能力培养的衔接。
化学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到了今天,我们很难得知世界上有多少热衷于化学的科学家们历尽的艰辛、付出的代价。如:开创化学发展新纪元的拉瓦锡;创立分子学说的阿佛加德罗;电离学说的创立者阿累尼乌斯;提出科学原子论的道尔顿;电磁学和电化学的奠基人法拉弟;有机结构理论的奠基人凯库勒;发现元素周期律的门捷列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侯氏制碱法的创造者侯德榜。
在许多工业部门,尤其是纺织、肥皂、造纸。玻璃、火药等行业都需要大量用碱。古代那种从草木灰中提取碱液,从盐湖水中取得天然碱的方法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为此,1775年法国科学院用10万法郎的悬赏征求可工业化的制碱方法。1788年,勒布兰提出了以氯化钠为原料的制碱法,经过4年的努力,得到了一套完整的生产流程。到了1862年,比利时化学家索尔维实现了氨碱法的工业化。由于这种新方法能连续生产,产量大,质量高,省劳动力,废物容易处理,成本低廉,它很快取代了勒布兰法。 掌握索尔维制碱法的资本家为了独享此项技术成果,他们采取了严密的保密措施,使外人对此新技术一无所知。一些技术专家想探索此项技术秘密,大都以失败告终。不料这一秘密竞被一个中国人运用智慧摸索出来了。
这个人就是侯德榜,他1890年8月生于福建农村。少年时他学习十分刻苦,就是伏在水车上双脚不停地车水时,仍能捧着书本认真读书。后来在姑母的资助下,他单身来到福州英华书院读书。毕业后曾在津浦铁路符离集车站做过工程练习生。在工作之余,他抓紧时间学习,1911年考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经过3年的努力,他以10门功课1000分的优异成绩被保送到美国留学。1921年取得博士学位。在国外留学时,他时刻怀念祖国,惦记着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苦难同胞。这时候,在纽约他遇到了赴美考察的陈调甫先生。陈受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委托,为在中国兴办碱业特地到美国来物色人才。当陈先生介绍帝国主义国家不仅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而且利用我国缺碱而卡我国民族工业的脖子的情况时,具有强烈爱国心的侯德榜马上表示,“可以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立即返回祖国,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 1921年10月侯德榜回国后,出任范旭东创办的永利碱业公司的技师长(即总工程师)。他深刻地体会到创业之艰难。要创业首先需要实干的精神。他脱下了白领西服,换上了蓝布工作服和胶鞋,身先士卒,同工人们一起操作。哪里出现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在他的带领下,技师、工人们团结一心,为建成中国自己的碱厂而奋战。虽然索尔维制碱法的原理很简单:先把氨气通入食盐水,然后向氨盐水中通二氧化碳,生产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再将碳酸氢钠过滤出来,经焙烧得到纯净洁白的碳酸钠。但是具体的生产工艺却为外国公司所垄断,所以侯德榜要掌握此法制碱,得完全靠自己进行摸索,困难是很多的。从工艺设计、材料选择、设备的挑选和安装等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经过紧张而又辛苦的几个寒暑的奋战,侯德榜终于掌握了索尔维制碱法的各项技术要领。
1924年8月,日产180吨纯碱的永利碱厂终于矗立在中国大地上。1926年,永利碱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减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了金质奖章。这一袋袋的纯碱是中华民族的骄做,它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志气和智慧。摸索到素尔维制碱法的奥秘,本可以高价出售其专利而大发其财,但是侯德榜主张把这一奥秘公布于众,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这一科技成果。为此侯德榜继续努力工作,把制碱法的全部技术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专着《制碱》于1932年在美国以英文出版。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就是这样披露了素尔维制碱法的奥秘。1937年。日本侵华的战火伸向上海、南京。位于南京的硫酸铵厂作为亚洲第一流的化工厂,令日本侵略者垂涎三尺,日本侵略者看到永利公司的军事价值,年产一万吨硝酸,可以制造几万吨烈性炸药。他们派人企图收买范旭东和侯德榜。但他们明确表示:“宁肯给工厂开追悼会,也决不与侵略者合作”。
1938年,侯德榜率全部员工西迁,在四川岷江岸边的五通桥建设永利川西化工厂。在新厂,侯德榜创造性地设计了联合制碱新工艺。这个新工艺是把氨厂和碱厂建在一起,联合生产。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中,在侯德榜的严格指导下,经过了500多次循环试验,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后,才把具体工艺流程定下来,这个新工艺使食盐利用率从70%一下子提高到96%,也使原来无用的氯化钙转化成化肥氯化铵。这个方法把世界制碱技术水平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赢得了国际化工界的极高评价。
1943年,中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一致同意将这一新的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联合制碱法”。新中国即将成立的1949年初,侯德榜还在印度指导工作,当他得到友人转来的给他的信后,他立即克服了种种阻挠,于1949年7月回到了气象更新的祖国,作为科学家的代表参加了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从此他开始投入到恢复、发展新中国化学工业的崭新工作。1960年前后,为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需要,侯德榜不顾自己已是70高龄,和技术人员一道共同设计了碳化法制造碳酸氢铵的新工艺,为我国的化肥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侯德榜先生对科学的态度一贯是严肃认真的。在研究联合制碱的过程中,他要求每个试验都得做30多遍才行。开始时有些人不理解,以为这是浪费时间和耗费精力,多此一举。后来的事实证明,多数试验在进行了20多次以后,数据才稳定下来,这样得到的数据资料才是可靠的,人们这才真正认识到侯德榜这种细致周密、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是多么难能可贵。
摘 要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向来是新课标重点强调的部分,一直以来,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中明显的重结论轻过程,而高中化学实验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技能,化学实验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搞好化学实验教学,是搞好化学教学的关键。搞好化学实验教学,需要摈弃传统教学中循规蹈矩的思想和做法,大胆创新,探索化学实验的新思路、新方法,合理利用新教材的各个实验,更好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让化学实验教学焕发生机,同时让学生在得到知识时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路径,不足之处望大家斧正: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推陈出新
一、亲近生活,拉近实验和学生间的距离
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化学实验相对来说有点枯燥,学生做实验比较被动,不是发自内心的主动去做,而只是为了验证知识得来的过程,寻找理论的依据。实验得出的结果也没有什么吸引力,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不到学习化学的快乐。因此,教师要改变化学实验的死板面孔,从生活实际当中需找与化学实验的的恰当的契合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拉进学生和实验的距离,使学生发自内心的亲近化学实验,不再从内心排斥。有了生活中生动活泼的例子,学生感觉化学实验不再死板,而是也充满了原先不了解的乐趣。比如说笔者在讲氢气一课时,我通常会举例公园里面卖的气球为什么能飘起来,是因为里面充进了一定量的氢气。通过对氢气的介绍,可以延伸到日常所用的醋酸与电池表面的金属锌为什么能够制造出氢气,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铺垫了教学情境,更是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通过情景教学模式还可以刺激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发挥,学生会根据生活经验联系所学实验对教师进行发问,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所学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传统教学的师生关系格局,贯彻新型教学思维
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总是充当表演的角色,自己先把实验演示一遍,再让学生自己实际操作。将形式单一,过程枯燥。学生围在一边,感觉实验就是老师的事,轮到自己做了,也是支应差事,心思根本不在实验操作上。为了更好的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该放下自己的架子,把自己换位到学生的角度,平等的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实践,自己可以做学生的助手,让学生自己摸索实验的注意事项,引导帮助学生独立开展化学实验,这样可以大大的发挥学生的智力和动手能力,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成立实验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位组长把关,有学生自己先将实验分析讨论,考虑相关知识和问题,尤其要考虑实验当中有哪些安全隐患,讨论结束后,由组长审查,最后交由教师审查。当把实验的相关问题都考虑周全之后,有学生推举一组先做试验。其他组在观摩的同时可以提前发现一些问题,等自己做的时候就可以避免,教师可以作为一组的成员,参加实验。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感觉教师亲近了许多,实验也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快乐。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设计能力
在教学中,因为学生总是被动的看实验,被动的按教师要求重复实验,他们的思维受到了限制,久而久之,思维变得僵化,更谈不上自己主动地去设计实验了。究其根源还是在教师太保守,不敢放手,不敢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首先要先选择简单安全一点的实验,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去探索实验的实际操作,这样由浅入深的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自然就会逐渐确立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
教师重视对化学实验的教学,还应给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机会,不能替代学生得出科学实验的结论,不能越俎代庖,老是替学生设计实验,学生永远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维。这种独立思维的培养还应紧密联系生活,活学活用,化学才会有活力,学生才会发自内心的亲近化学,亲近化学实验,才会从生活实践出发,主动的去设计实验。考虑的问题才会更加全面和科学。另外,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完成化学实验后,仔细写好实验报告,教师还要重点突出的询问一些操作的理由和注意事项,以引导学生在做实验设计时候做到严谨、科学,同时强调了知识重点。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教师应该适当的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做到对于所学知识的灵活掌
握,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学习质量,目前高考的压力不仅对学生也对老师都产生了很大压力,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应用上还做得不够,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在适当情况下进行相应的调整,努力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而非只是为了应对考试,这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四、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现代信息技术
化学实验教学应该紧跟时代,脱离了时展的化学实验教学无异于一潭死水。为了避免这一弊端,就需要引入并逐渐渗透现代化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能够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实验教学情景,转变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方式,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学习的有力工具,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替代一些费时或有毒有害的实验、模拟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模拟化学实验错误操作后果、模拟实验设计、模拟化工生产过程等。对于一些可见度不是很强的试管实验,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在演示实验后,播放模拟实验的flash课件,以放大实验现象,使全班同学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
五、要想让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不断的提高,就必须改变教师的思维,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实验的滞后做法,同时,还要紧跟时代,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指导实验教学。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可以很好地辅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仅仅这几点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未来时间里积极探索、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来促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高一学生在新课改下初、高中化学衔接中可能出现的学习问题,结合学科特点,作者就化学教师如何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着重从学习方法指导、非智力因素、学习心理辅导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化学教学;衔接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初中生进入高中化学学习后,面对学习内容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深、学习方式的改变,部分学生学习化学时非常困惑;且由于学科种类增多、学业负担的增重及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个性意志薄弱等原因,极易导致化学学习的两极分化或化学学业不良学生的增多。因此,针对以上问题,结合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科学方法作为科学素养的核心之一,愈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所应掌握的具体科学方法,如“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必修模块1、2中也详细指出“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等。
虽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的心智水平和思维能力获得了很大发展,已具有较强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但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后,一些学生由于固守于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和以往的不良学习习惯,使得已具进步的认知能力在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方面未得以体现。如:凭借初中阶段的学习经验,一部分学生认为“化学上课时听不听无所谓,只要课后多花点功夫就行了”、“预习在化学学习中不重要”、“考试前认真看书就能考出不错的成绩”、“化学学习只要多背、多做题就可以”、“做化学实验就是看着玩、做着玩”等,这些观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效果和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的提高,也影响教师化学教学的正常开展。因此,高中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有必要提前了解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目标分析、学习化学的意义讨论、个别谈话等途径,让学生重新认识化学、了解化学,转变原有不良的化学学习观点,促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孔子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教”。可见,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成为必需。因此,高中学习初始阶段,在强调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方式转变的新课程理念下,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学习特点、独特的科学学习方法。如: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带着问题上课认真听讲,有重点地做好笔记,注意力集中在思考、理解层次,而不是忙于将教师讲解的化学知识不分主次地抄记下来;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的方法进行系统地复习整理元素化合物知识,而不是零碎地死记硬背;指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类推等方法解决新问题;指导学生明确实验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认真分析、概括,得出一般规律,而不仅是停留在观看实验现象上等。这些操作性的具体学习方法为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提供了落脚点,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学习方式转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方式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普通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1(苏教版)创设了一系列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情景。如教材以“物质的分类”、“溶液与胶体性质的比较”、“铜、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等大量内容为载体,多次出现“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
查研究”等科学探究活动,目的在于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在“做”中去主动学习科学,认识、弥补自身不足。
在科学探究教学活动中,笔者认为“艺术、恰当的提问”是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方式。“善教者必善问”,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提问是发扬学生主动精神和创造才能的极好途径。开放性、生动有趣、环环相扣、逐步推进的提问,不但是探究活动的主要线索,也促使学生在准备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维、深入地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展示和发展个性的机会。当然提问的形式可以多样性,如师问生、生问师、生问生,也可是个体问群体,群体问个体。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提出诸如“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或“看到……了没有”、“得出……结论了没有”等无思维价值的问题,这些无实质内容的提问不但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学生合作能力、与人交往能力、自我设计能力培养也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在社会建构中,认知冲突由学习主体与他人的观点不同引发,由于每个学习者对问题认识的深度与广度不同,因此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往往会因人而异,有的较全面、有的较片面、有的则完全错误。因此,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通过学习中的合作与讨论能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与自己不同的理解,从不同方面更加丰富的了解与认识事物;在教学中应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讨论,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充分交换对同一事物或观念的不同看法。事实研究表明,当学生发现他人观点与自己不同,且比自己的观念更合适解决问题时,较易对自己的观念提出怀疑,产生认知冲突与求知心理;而丹瑟里恩(danserean,1993)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到的知识比单独学习时多得多,且合作学习有助于克服错误观念。 交流、讨论时,教师要有计划性、灵活性。当学生的发言明显出错时,教师要及时纠正,避免讨论引入歧途;当学生对非重点问题无休辩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及时给出正确的见解;当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要提出启发性、引导性问题;当少数学生置之度外时,教师可指定他们回答相关简单问题或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促使其参与讨论。
小组讨论时分组要合适,成员分组、成员人数确定要以小组讨论能顺利进行、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为目标。小组讨论期间教师要巡视,及时了解动态、引导思维、解答疑难问题。讨论结束后,为避免学生的认识杂乱无章教师要及时做总结或综述,便于学生形成清晰、正确的科学结论。
三、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加强学习心理辅导
提高化学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心理过程,在新课程的化学教学中,需要学生交流、合作,善于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由于语言表达、思维不活跃、学习基础差等原因,一些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恐惧与自卑感,从而心理上拒绝参与探究和合作学习,在学习上产生恶性循环。因此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措施,加强学习心理辅导,让学生克服化学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1. 利用最近发展区原理体验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改革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充分发挥。但由于受升学压力、社会誉论压力等因素影响,学生的主体性在初中阶段可能还未得以真实体现,仍处于相对被动学习的局面,思想上仍习惯于接受式学习,以致只要一涉及“开放式话题”,部分学生即出现无所适从的茫然神情。因此,在高中化学学习前期,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已有研究表明,注重最近发展区原理的应用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即在学生已有知识与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设计超出其已有水平但能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的问题。如:如何证明钠与水反应后生成的产物?在已有“碱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点燃氢气的特征爆鸣声”、“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守恒”等知识基础上,学生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证明应能解决此问题;又如学习原子结构时“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与讨论”等。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当一些学生发现自己能够解决这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时显得尤为兴奋,并且这种高涨的情绪也传递给其他学习相对被动的学生,如果在适当时机再给予鼓励与表扬,更能激起学生之间相互竞争
的心理,形成双赢效果。
2. 利用理论联系实际引发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多与思维能力的提高,高中学生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常见问题,加强化学与生活和科技的联系,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也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新课改下普通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1(苏教版)重视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几乎每一专题的知识内容都体现出“来源于日常生活、生产,回归服务于日常生活、生产”的特点,如“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同时配以学生熟悉的大量日常生活、生产彩色图片,学生感兴趣的“化学史话”,学生好奇的“资料卡”等,力求反映化学的科学发展史与现代研究的最新成果,将学生引入化学的知识海洋世界,如“胶体的应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同位素的应用”、“夸克的发现”、“氯的发现”、“生物炼铜”“水泥和水泥的标号”、“分子筛”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挖掘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一些化学现象和事实,为学生创造一种熟悉、奇妙的学习情景,并同时利用实验、模型、标本、实物、影像等一切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情况下,也有利于引导学生产生新的动力,促进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3. 利用评价培养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对学习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自我期待适合度受到外部评价的影响,所以评价影响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具体涉及作业中评价,课堂中评价、测验中评价、探究活动中评价、课后表现评价等。新学习方式下的评价应侧重于对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心理的激励,其中表扬是最为简单、有效的激励方式;试卷测量是学习评价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不仅要通过客观的量化让学生公正地评价自己学习的效果,也要通过定性的主观题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一种良好的肯定暗示,通过测试的合适难度和梯度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和距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达到激励和诊治的目的。
此外,还要考虑如何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自我激励,引导对学习失败进行正确的自我归因,指导学生学会怎样增强学习毅力、培养学习意志,如何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如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如何克服学习中出现的生理疲劳、兴趣减退等方法,这些都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近年来,教育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当今国内外教育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教育资源建设可以有几个层面:一是从无到有的初次建设;二是对已有教育资源的二次开发与优化:三是对已有的教育资源的深入整合。v 形知识地图作为一种知识的管理工具,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提供正确导向,从而为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质量提供前提性保障。v 形图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平台,把传统的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讲授性课堂转化为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开放式课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v 形图应用于化学探究式教学,可以协助学生在建构主义学习的框架内,有序地开展实验,说明知识的背景,让学生自我检视怎样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来形成和重构新概念和知识,探索新的问题。
一、v 形图简介
v 形图(vee diagramming ) 是由bob gow in在1977 年开发出来的,v形启发图是一种有助于人们理解知识结构及知识建构过程的启发式工具,可以阐明关于知识的本质和科学观察中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概念,其设计理念植根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适用于化学实验教学[1]。v形启发图于化学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给教学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符合当下提倡的有效教学,还能对有效课堂做出科学的评价。它将课堂教学设计以可视性语言呈现出来,它不仅具有传统教学严谨有序的优点,又结合全新的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一场场头脑风暴,给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这样的教学完全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思维,在思维中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新旧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v 形图应用于探究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把学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自主地学习,主动地接受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成果。
其结构如下:
二、v 形图的制作
v 形图的制作要紧扣已有概念,关键问题,研究事件,方法结论。左右轴以v字连接形成所关注问题相关的知识网络。知识点之间、知识点与人员之间以及知识点与实践之间以空间结构关系(相近关系、相关关系和包含关系)或逻辑关系(顺序关系、层级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演化关系等)来建立关联。
1.已有概念即学生已知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经验,已有技能。即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知道哪些知识,具备那种技能,有什么化学素养,能够在看到这部分新知识时能产生“我的理解”。
2. 关键问题即在头脑中对研究任务的主题,基于已有知识经验的分析与解读,进而提出假设,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3.研究事件即最终的可操作的探究实验方案,即学生面对这部分知识时最终决定“我的行动”。
4. 方法结论即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得出正确的结论,学习新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对学生各个方面产生一定的启发。
三、v 形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v 形图对问题的针对性很强。 故在化学教学中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开展非常有帮助。 通过制作v 形图可以展示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清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与方法。
对学生来说:制作v 形图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再现的过程;是知识运用的过程;学生通过各种可行的方法处理新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处理所学内容的能力、观察和记录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经调查学生对一个知识成功制作一张v形图后,则该知识所串联的知识点,学习过程所涉及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解决问题时使用的方法均有很深的印象。同时v 形图可作为一种学习策略,不仅能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学习,还能为学习者提供合作学习的平台,促进学生进行对话与合作。
对教师来说:制作v 形图的过程是一个课堂教学设计的展示过程,也是探究式教学的思维过程,可以培养教师统观全局的能力,面对任何教学内容均可由面到线,由线到点逐个击破知识点,可以让化学课堂更严谨,更顺畅,更吸引学生眼球。
以苏教版化学必修1“氯水的性质和成分探究”和“铝的性质探究”内容的应用为例:
四、学生探究评价
教育学指出有教必有评价,因此教学与评价需结合起来看。通过v 形图的制作同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作出评价。v 形图可以反映学生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形成概念的过程与方法; 并且呈现了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科学课程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是一致的。学生普遍表示喜欢开放式的探究教学,上课能主动思考,能有效地罗列出多数实验方案,并通过积极动手操作,得出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从而掌握新知识。当学生自主探究时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能有效地激发形象思维,增强逻辑思维,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活动学习并掌握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解决学生对于实验现象和结论仅限于人云亦云,缺乏深入思考的弊端,使知识由机械记忆上升为理解记忆。
v 形图在我国逐渐被教育者认可并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大胆的科学的应用,它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v 形图尤其适合实验探究教学,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根据其学科特点,课堂很大程度上应用到探究式教学,从探究中得到结论,习得知识。因此研究v 形图在化学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更大的价值:使化学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动、乐、思”的过程,在化学实验的现象和操作中发现新问题、萌发新思想、形成新思路、寻找新方法、开拓新领域、获得新知识和技能。学生在亲自参与切身体验的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把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获取;让化学常规教学跳出常规,激发和引导学生,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它克服填鸭式传统教学的弊端,开辟了新型的有效化学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完全是为学生的“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