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数学教育论文

数学教育论文

时间:2022-04-08 11:26: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数学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数学教育论文

数学教育论文:论开发小学数学教育中趣味化原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进行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以下所谈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

1 立足课堂教学,感受数学趣味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加教学容量,设计实际问题情景,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的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乐趣。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课堂中学生如果老是听着老师来说,思维肯定会很疲倦。刚开始组织时是会有困难的,课堂可以用“喧哗”来形容,可是,当学生掌握了“游戏的规则”,知道自己的位置之后,整个课堂完全就属于学生了,教师则可以真正体会“无为而为”的乐趣了。多媒体的使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我们在每一个课件的适当位置给予学生思考与活动、讨论的时间,既让学生积极参与,又注意学生的学习反应,克服因人机对话造成的情感淡薄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情商。

2 注重实践活动,体验数学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获得与兴趣关系密切,小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的情感来支配的,教师应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产生热爱学习的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钥匙,增添学习兴趣。

3 紧密联系生活,寻找数学趣味性

数学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抽象的、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甚至不少学生觉得数学是枯燥的,难以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其实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如果能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知识,而且也回答了为什么学数学的问题。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考方法,我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数学现象,如优惠措施、行程问题的最佳选择、物品的分配等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数学“蕴藏”于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以游戏形式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使整个学习过程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让孩子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成长,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而这颗“好奇心”正是一个孩子身上最重要的素质,他将使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得到发展,还可能使一个人走进科学的殿堂。为此,应根据教材设计相关的生活调查报告,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数学。这反映了生活中处处遍布着数学的足迹,使数学教学更加贴近于生活。

4 生动风趣的语言,展现课堂趣味魅力

苏霍姆林斯曾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声音,生动活泼、简洁练达的表述,根据需要学生注意的内容、知识,采用不同的语速和音调,根据内容适当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比喻、典故,并在应用比喻时选择生动贴切、浅显熟悉的事物去比喻说明那些抽象深奥的事物或原理等等,都是语言美的良好体现,可以为课堂增加生动性,避免学生产生听觉疲劳。要做到这些,也为教师的索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通过普通话到成长为一位能够引经据典、表述生动的教师,还需要付出不断的努力。

5 平等的师生交流,让学生收获趣味体验

放低姿态,与学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讨论问题,分享方法。现代学生多崇尚个性,对于教师“强加”的方法、内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而当教师转换角色,与学生并肩站在问题面前,一起去探究打开问题大门的方法之时,学生会更乐于参与讨论、一同思考,老师是会适时给予提醒帮助的朋友,也是考验解题策略的竞争对象,这本身也为课堂平添了许多乐趣。但与此同时,如何控制课堂纪律,避免过热的气氛,如何引导学生不断接近本质而非远离讨论本 意,都是需要进一步设计完善的。以上是笔者对于怎样使数学课堂更加有趣的一些较为肤浅的思考,所总结的一些为课堂增加趣味的方法仅是作为教师在备课时可作参考的选择,如何为数学的课堂添加趣味性仍是值得老师们共同探索和丰富的问题。

数学教育论文: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

小学数学教育怎样面向新世纪的挑战,这是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二个重要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我认为主要应从八个方面着手:教学内容现代化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沿袭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原苏联的数学课程,虽经过几次较大的变革,但基本内容和体系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在构建2l世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时应考虑几个问题:

1.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

用越来越大。数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新世纪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造,不断进龋因此,小学数学课程应以未来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基本数学思想为主线精选教学内容,力求加强基础,反映本质,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着眼于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开拓精神。

2.充分体现数学的基础工具性。

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数学的符号、图象、术语和表格是一种专门性的科学语言,这是信息交流中必不可少的语言。数学课程应当让学生掌握这种科学语言,并运用它去理解和表达思想,运用它储存和传递信息。

3.突出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生活中、生产中和市场流通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课程应精选出最具有实用价值、最基础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教学方向大众化

近年来,国际数学教育界提出“大众数学”、“人人都要学会的数学”等口号。“大众数学”主要针对以前数学太难、太深、要求太高,只有少数学生能学好,大多数学生望而生畏,对数学产生冷漠、恐惧、讨厌的状况而提出来的。其含义有两层:一是数学要为大众所掌握;二是大众所需要的数学,要为大众所利用。事实上,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所规定的数学课程内容应当是人人都能学,人人都需要学的。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使数学从神秘走向现实,从书斋走向社会,从学者走向大众,21世纪的数学课程,应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

教学方法自主化

近十几年来,各种新教法不断产生和引进,如发现教学、尝试教学、愉快教学、情境教学等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从总体而言,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基本模式,仍然是仅仅着眼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增长和积累,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学会模仿解题。

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沿袭了千百年,有着极大的惯性。有些课,看上去有了启发提问、课中游戏、学具操作等,显得热热闹闹,但还是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框框在运行,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新世纪的数学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有所突破,关键在于真正做到自主化。

所谓自主化,简单他说,是在教师指导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作为认识对象的知识并不像实物一样,可以由教师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建构,并且纳入他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别人是无法代替的。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猜想,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课堂结构高效化

教改的关键是教师,教改的核心在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它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其他如课外活动、个别辅导、家庭作业等仅是教学的辅助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因此,教改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

新世纪的数学教育,必须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教改的首要问题,向课堂教学时间要质量,向教育科学和教学方法要质量。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牺牲学生的健康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也是不允许的。

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衡量课堂结构达到高效化有五个主要因素: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程度;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和方法的水平,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愧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

基本训练序列化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一条成功经验是加强双基(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能力训练),使小学生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有良好的数学基本功。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加强双基,教学质量就提高;什么时候削弱双基,教学质量就下降。从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课题测试结果看,在参加的2l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小学数学成绩名列第一,表明我国小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基本功。

新世纪的小学数学教育,应该继承和发展我国抓双基的成功经验,为了加强基本能力的训练,必须先解决基本训练的规范化、序列化、科学化问题,其中关键的问题是序列化。首先应确定哪些是基本训练的内容,然后根据各年级的教学要求,由浅入深地安排,形成一个符合小学数学特点和儿童年龄特点的基本训练序列,使基本训练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教学手段多样化

传统的数学教育,从概念到概念,教师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学生靠笔和纸学习。这种落后的办法沿袭了几百年。

新世纪的数学教育必须采用新技术使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多样化。小学数学的教学手段主要有教具、学具、电教手段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等。

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教具有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数学模型和丰富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洁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利于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因此,应该积极开展研制工作,为学校配置全套数学教具。

教师有教具,学生应该有学具,教师演示教具,学生看得见,摸不着,有一

定的局限性。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思维品质的发展。因此,应该抓紧对小学数学学具的研制和开发,通过试验,逐步推广使用。

电教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在21世纪数学教育中将被广泛应用,目前也应抓紧研究开发,并注意规范、系统,逐步积累经验和推广应用。

计算工具电子化

21世纪的数学教育,必将从原始的纸笔计算转到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这是新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关于计算器是否适合小学生使用,国际上曾有三派意见第一派主张小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理由是:①适应时展的需要,社会上已普遍使用计算器,小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是一种必要的能力;②可以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概念和进行推理思考上;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派主张禁止小学生使用计算器。理 由是:学生会依赖计算器,造成学生计算能力低下。

第三派是既不反对又不主张,采取等待观望态度。“文秘站”版权所有

经过多年的争论和实践,目前已逐步趋向一致意见:计算器必须进入小学数学课堂。各国在做法上有所不同,有的从一年级就开始使用;有的在低、中年级不用,到高年级开始使用。我赞成后一种做法,在低、中年级不允许使用计算器,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练好基本的计算技巧,养成一定的口算、笔算能力。到高年级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有助于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减轻负担,把主要精力放在思维活动方面。

考试方法标准化

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问题已经强调了多少年,社会各界人士大声疾呼,教育行政部门也三令五申,为什么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始终降不下来,这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深思。

追究原因,有的责怪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有的埋怨出版社,滥编复习资料、练习册。我认为这些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考试命题超大纲、超教材,要求过高,题目又多又难。

我分析了前几年一些地区的毕业试卷,大都有10%左右的题目超出大纲要求,题量也很大,教师心中无数,就用题海战术来对付,求助于各种复习资料和练习册。因此,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关键是把好考试关,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命题。

现阶段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毕业升初中并不是选拔考试,而是学习水平考试,因此考试必须严格依据大纲和教材命题,不能为少数重点中学而影响整个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考试方法标准化主要是命题标准化,把命题的标准(要求、题型等)公布于众,教师按标准教,学校按标准考,大家有章可依。因此,考试方法标准化问题亟待解决。

数学教育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论文摘要: 教学本身是在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创新教育其实就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新课程教学的实施者,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己任,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利用反馈信息,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等方面着手,来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创新落实在教学的始终。

众所周知,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则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不明确创新是什么,要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然是一番空话。许多人都以为,只有科学家、发明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伟大创造性,才算得上创新,而忽略了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也是一种创新。就小学而言,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到的,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进行创新教育,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主观能动性

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刚入学的儿童具有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的求知欲强,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喜欢研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我在“口算、笔算相结合”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一入学就把学具引入课堂,使学生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我首先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小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具和算具,还是一种“玩具”。当他们得知这些学具可以帮助学好数学,深深地为它们所吸引。课堂上的自由摆、集体摆、小组比赛摆,既具有游戏的色彩,又富有比赛的气氛,学生摆小棒、摆图形,行动迅速,兴趣很高。时而看数摆小棒,时而听数摆图形,时而动口陈述操作过程,眼、耳、手、口、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符合儿童单项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心理特点,从而形成了广泛的信息通道,使其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同时,三种计算方式的结合,相互交替的学习、练习和运用,使儿童的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相互调节,学习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寓学于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心理要求,从而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我采用线段、图像、实物(自制教具)等直观形象教学。如,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在教学“34+28”时,我按以下步骤:(1)动手操作小棒练习,学生摆小棒;(2)先摆34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28根小棒,并注意整捆和整捆对齐,单根和单根对齐;(3)启发学生,先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有12根小棒,把10根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这时还剩2根小棒。

教学中由教师讲,再由学生跟着摆,小棒算式对照,使学生理解笔算竖式和计算法则,最后通过计算强化练习,形成计算技能。在这一过程中,由实物操作——揭示算理——巩固练习,促进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使学生容易接受。[二、启迪创造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进而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对分数应用题中乘除法意义的理解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知识。对于这样的基础知识,教学上教师就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深入理解。如:“弟弟比哥哥矮1/6,弟弟是哥哥身高的()/()?”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即条件、问题),用线段图或实物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我还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推理,进行如下联想:弟弟比哥哥矮1/6,哥哥比弟弟高1/5,弟弟是哥哥身高的5/6,哥哥是弟弟的6/5倍,弟弟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5/11,哥哥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6/11。

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分数意义、整数“1”的概念和分数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灵活解题打下了基础。

三、发挥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针对数量关系抽象、隐蔽、条件变化等特点,我既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还教学生应用转化、假设、消去、逆推等推理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解答问题。当学生掌握了多种推理方法就可以广开思路,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例如:1.理解表面积的意义,(1)学生通过触觉,感知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实物的六个面,并标明“上、下、前、后、左、右”。(2)学生通过视觉,观察了解表面积的意义。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出示长方体模型,沿着棱剪开,再展开,并贴于黑板。(3)学生动手操作,理解表面积的意义。(4)学生独立动手操作正方体模型,巩固表面积的意义。(5)教师引导学生看两个展开图得出结论。2.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1)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探索各种求法,教师再用电脑演示验证。(2)借助学生熟悉的环境——教室,引导学生弄清长方体六个面与长、宽、高的关系。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对照课本自我检查,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当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

数学教育论文:高校数学教育教学的问题分析

当前高等数学的版本有很多,这些版本大都是针对综合性的院校开展的,知识的编写与开发对于农业院校缺乏足够的专业性与针对性。农业院校在使用高数教材时大都是沿用以前的版本,没有进行选择上的创新,虽然高等数学教材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但这种改革对于农业院校的实际效用并不大。教材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对于学生的数学兴趣的培养也有着重要影响,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另外,作为农业院校的高等数学,针对农业院校的自身特点进行的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不够深入,适合自身特点的高数教材甚少,这种没有适合自身特点的数学教学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不利于实现课程利用的最大化。

1.数学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学阶段的教学会明显的区别于中学阶段,在数学教学中,不可能再用知识的灌输等填鸭式的方式进行,大学阶段的教学应从适应学生接受的角度进行有区别的优化教育,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应随着时展而不断的进行改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发展,农业院校中的数学课堂也应充分体现出现代技术的教学手段,这对于知识的有效传输、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数学教学的科学进行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2.高等农业院校数学教学对策

针对在农业院校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积极的进行相关对策的探索与研究对于数学教学的开展与农业院校的整体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的效果,对大学生的数学学习乃至大学的教育阶段都是一种缺失,积极的进行数学教学的相关改革与探索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2.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被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在高等院校中的教学也是如此。学生在教学中始终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尤其是大学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性格的不断完善使其能够进行独立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更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基础为依据,进行相关的讲解。教材的开发应不断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学生的需求为纲,教材的选择与开发应以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2.2不断强化教师的业务与道德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占据重要的角色,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对于高等数学而言,数学教师还是学生认识知识,把握人生的重要启蒙者。教师在课堂中不仅完成了数学知识的传递,还从做人的角色进行了人格的教育,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这就需要不断强化教师的业务与道德素质,使其能够在沟通与交流中实现知识的传递,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知识与人格方面进行全面的教育。这种素质的提升不仅在教学上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不断完善。不断增强教师的在职教育,使其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知识,不能强化教学能力,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推进。

2.3强化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大学教育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实践当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农业院校的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数学的教授时间也是短暂的,在这短暂的时间中如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对于大学生的终身学习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强化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采用积极主动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学习的个别指导,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别对待,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3.小结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高等数学在农业院校中的教学必将进行新一轮的尝试与实践,这些探索与实践是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对于数学教育的时代性与科学性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针对当前农业院校中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是当前大学数学教学的需要,是时展的呼唤。

数学教育论文:把素质教育融与数学教学之中

学习的目的之一是为提高自身素质。“如何把素质教育融与数学教学之中,使数学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作为一名正在努力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初中数学教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笔者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更新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而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处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中学数学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不仅要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而且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创造力的人。但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就应该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地把素质教育融于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实施途径

中学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我认为,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

1.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可通过对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还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些既联系实际有具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们国家的富强与发展。让学生更加的热爱祖国,自愿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献身。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数学本身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注意挖掘,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就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领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终身受用。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也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和目标。

(二)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不可缺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教学中我认为应从这几方面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概念和规律大多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在讲授这些知识时,我们不应只一味地向学生讲授,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我们应该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的引导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2.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如解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模建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在新教材中蕴涵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挖掘出来,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进行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的接收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我们去积极地探索,努力地实践,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中,为培养振兴中华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大家一起努力吧!

数学教育论文:小学数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新举措

一、转变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意识

实施素质教育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严重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而提出的改革举措,其目的在于真正落实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实现个性发展,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素质。

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国民最基础的素质教育。小学数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理应 坚持联系教学实际,坚持面向全体,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学生的主动性、促进个性发展,坚持打好基础、发展 智能、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每一个学科改革的必然 要求和紧迫任务。

二、明确培养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1.继续切实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并不矛盾,而且,基础的数学知识 和基础的数学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必须继续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 实掌握好基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加强直观,重视过程;②突出重 点,分散难点;③重视对照比较,区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④重视归类整理,使之序列化、系列化;⑤重视 网络化,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⑥注意巩固、运用。

2.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智力指的是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它是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注意 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需的、 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从教材的角度说,小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 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具有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 际问题的能力。

重视发展学生智能,教师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坚持启发式教学,善于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 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的过程;②重视知识结构,给学生系统的规律性的知识;③坚持有意义的获取知识 ,使新知识能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符号、概念或命题建立联系;④强调方法,使学生明确解决 问题的思路;⑤坚持发展性,使教学目标既符合现有的发展水平,又高于学生原来的发展水平;⑥加强训练, 特别要重视基本计算训练、基本数量关系训练、数学思维训练、解题思路训练、数学语言训练等。

3.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数学教 学与其它学科一样,也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适时适度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必须注意以下 几个问题:①联系实际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从而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提 高学习的自觉性;②结合教材的德育因素,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 科学的情感;③结合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教学,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4.重视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参与某项活动和渴望探求真理,并具有积极 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学习入门的先导,是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 核心因素。特别是小学生,对学习数学是喜欢愉快,还是厌倦畏难,直接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智力、能力的发展 。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①以教师愉快、喜悦的情感影响学生;②以教学方法 的生动性、启发性吸引学生;③以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④以学生思维的成果刺激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⑤以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求知需要,以便形成长期的稳定的动力和兴趣。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加强品质修养的起点。儿童的可塑性很大,小学阶段是 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科学引导,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数 学课的特点,小学阶段主要培养以下习惯:①上课认真,注意力集中;②认真阅读课本;③主动参与学习,积 极探索和思考;④敢于大胆发言,勇于质疑问难;⑤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善于从不同渠道获取知识;⑥与人合 作,知识互补;⑦作业整洁,格式规范、计算细心、解答正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

三、遵循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1.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 是学习的主体,教和学是辩证统一的。教,不是把现成的数学概念、定律和公式传递给学生,而根据知识的内 在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提供现象和问题,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学,不是吞咽现 成的数学概念、定律和公式,而是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全身心地投入到听课、讨论、问难、解答、实验操作 、练习、总结评价等系列学习活动过程中。

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一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有自信、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参与;四要保证时间, 如观察的时间、思考的时间、讨论的时间、操作的时间等,使参与落到实处,不走过场。

2.坚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义务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 全体的教育。为了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确立基本的学习水平标 准,以构成学习目标的第一层次,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通过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层次的学习水平 要求,构成第二层次的目标体系,以满足学有潜力的学生深入学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热情关怀,要分析 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补差,坚持每个例题、每个小节、每个单元的知识及时补救,及时过 关。

数学教育论文:把激励教育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

数学往往因其枯燥而不被学生喜欢,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和心理素质还不够健全,让他们去学一种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厌学。因此掌握儿童的心理,用适当的手段来改变这种情况是至关重要的。在实践中,我越来越感到“激励教育”就是这样的良药。

一、以爱“激”学。

儿童从家庭来到学校,老师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对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师爱”犹如母爱,又胜似母爱,学生在他喜欢的老师面前不会因为“怕”而不得不学,而是更主动地去表现自己,这就由“被动”的学而变为“主动”的学。这恰恰是老师的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那么,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呢?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要“见缝插针”,因为数学教师 一般都不是班主任,和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少,所以更需要人为地创造一些机会,在生活等各个方面去关心学生,尤其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都能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建立起爱的氛围。

二、以趣“激”学。

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针对儿童的特点,可以采用猜谜、讲故事、对口令、游戏、操作等多种形式,无论哪一种形式,只要恰到好处,都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7加几的加法”时,设计了一个猴子摘桃的游戏,让小朋友来扮演小猴子,每个小猴子拿着一个“7加几”的算式,去摘写着这道题答案的桃子,谁摘对了桃子就归谁所有,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热情可高了,学生在游戏中深深地感受到“凑十法”的妙用,接着我又用趣味性的语言说:“猴王看到小猴子们又对又快地摘到了桃子,非常高兴,他又给小猴出了一道难题。”接着,我出示算式“6+7=”,结果,小朋友们在高涨的情绪下,一下子就想出了三种方法。这样,既复习了看7想3的凑十法,又顺带复习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知识;聪明的小朋友还类推出看6想4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6加几做了良好的铺垫。可见良好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疑“激”学

学起于思源于疑,采用设难质疑的方式,激发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例如:我在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开始,我拿出一个正方形的框,然后演示把一只球放在框的中间,球掉下去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回答:“球为什么会掉下去?”进而再问:你能想一个简单的办法,让球不掉下去吗?,学生会想到在框的的中间加一片硬纸挡住球就不会掉下去了,从而引出了“面”,通过这样的置“疑”,使学生对“面”有了一个感性认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激发了兴趣,使之乐于学。另外,在课结束前,出一道难易适当的思考题,也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善于设“疑”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好老师。

四、以“信”激学。

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在每个学生不同的起点上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以不同的帮助,使他们树立起坚强的信心。这样他们才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勇于战胜困难,才能不断进步。

学生获得自信的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成功的体验,谁都知道,再也没有比失败和挫折所引起的精神负担更能使人丧失动力的了,因此,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如:在教学中设计一组适合各种能力水平的练习题。上课时照顾一下差生,给他们提一些稍容易的问题,在他们回答出后,给予表扬,让他们也体会一下成功。同时,让他们在获得成功的快感后产生强烈的不满足感,稳定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不断进取。

“激励”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氛围,可以使他们更健康茁壮的成长。为了我们的明天,行动起来吧!

数学教育论文: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的方式分析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越来多地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种媒体,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有效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

1 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几年的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往往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他们在幼儿园习惯了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故事形式进行学习,而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相对是系统的、枯燥乏味的。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经常利用多媒体把一个个的数学问题放在生动形象、有声有色的故事情境中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更符合低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一会儿,沙滩上就来了很多的小动物,可是它们在吵什么呢?原来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38个。’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兔说:‘我捡得多。’沙滩上的小动物们各有各的理。到底谁捡得多呢?还是我们小朋友来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吧?”通过比较小动物之间拾贝壳的多少来教学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弥补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传统教学中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足以满足现在的教学需求了。传统教学由于教学形式单一,很难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多媒体教学则能有效地改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数学课堂上,有很多“认识图形”的课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的。上这样的课之前,教师要事先准备好教具和学具,但是往往单一的教具和学具并不能说服学生。笔者曾经执教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因为是公开课,所以经过了反复试上。在准备的过程中就为制作4 cm、5 cm、6 cm、10 cm的小棒而犯愁,一开始想到用彩纸分别卷成4种不同长度的小棒,这个时候小棒的问题是解决了,可是后来在操作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大的误差。因为小棒稍微有点粗,学生用4 cm、6 cm、10 cm三根小棒轻而易举地围成了三角形,也就是说让学生误认为“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时候也是可以围成三角形的”。这个时候,教师再滔滔不绝地强调这种情况在理论上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学生难免不服,这一次操作以失败而告终。

后来,在师傅和同行们的建议下,考虑用竹签、铁丝、细线……作为学具,这些学具相对来说比较细,误差较小。最后,笔者想到用小时候玩的“彩色签子”(一种细长的小棒,有很多种不同的颜色)来制作学具。这一次原以为万无一失了,学生在操作的时候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还是传来了两种声音:有的学生认为“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也有的学生认为“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小棒虽然很细,误差很小,但是还是很难说服全部的学生,这样的课堂很显然还是有遗憾的。在实际操作中要避免绝对的误差也是不可能的。

当传统的教学用具不能完全解决操作中的误差时,多媒体动画演示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多媒体课件中,笔者制作了不同长度的小棒围成三角形的三种情况,其中最长的一根小棒是固定的,而较短的两根小棒是可以活动的,让学生明确了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时候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整节课学生的兴趣很浓厚,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分歧,所以对多媒体动画演示时的结果尤为关注,最后也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3 运用白板教学,实现课堂交互性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也逐渐呈现出了它的局限性。PPT课件是教师提前精心制作的,课件中可以展示教师“预设”的资源,却不一定能体现课堂上学生的“生成”。因为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活跃的,教师不可能预设出学生的每一种思考方式,总有很多“意外”生成。这时,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技术手段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它不仅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能弥补多媒体教学中不足的地方。

首先,白板教学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手段。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有多媒体所具备的视频、播放等功能,还可以随时暂停,根据学生找到的信息进行圈圈、画画、复制、黏贴等,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和积极思考中来。

比如,在教学“找规律”时,笔者创设了下面的教学情境。

师:今天,老师带了一个故事给大家,这个故事里蕴含着一些数学的道理,看看大家能不能观察出来。(把魔法数学故事屋中的一本《小刺猬的项链》以视频、动画的形式插入白板课件中,教师可以在白板上一边翻故事书,一边讲述,配上轻柔的音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学生带进数学的课堂。)

故事说的是一只小刺猬,一天……,来看一看他们各自穿成的项链吧!这是小刺猬的,这时……,大象看到了……,于是小动物们行动起来,它们决定要给大象一个大大的惊喜。它们做了一条最最与众不同的项链挂在了大象的脖子上。(故事中小动物们带的项链的颜色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师: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你从中读出了它蕴含了哪些数学道理?(出示小动物带项链的图片)仔细观察,它们的项链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学生同桌讨论,集体交流,分别说一说有何规律,白板操作演示(圈出学生发现的规律,并复制黏贴在空白的地方,方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进行比较和分析)。

师:那这些项链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板书:几个为一组,不断重复出现。

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小刺猬第4组珠子有哪些?小白兔第6组的第一个珠子是什么颜色?大象的项链第50组的最后一个珠子是什么颜色?

小结:正是这些图形排列有规律,我们才能很快确定后面其中某个位置上是什么颜色。

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生活中的规律,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利用电子白板,可以改变单一的课堂训练模式,提高练习效率。

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多边形”时,就设置了下面的练习形式。

1)运用拖动功能,将预设的问题或情境先隐藏起来,根据教学需要随机提取。拖出预先隐藏的蜜蜂蜂巢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蜂巢是由许多的几边形组成的?学生由于之前已经有了认识四边形、五边形的认知经验,很快猜出是六边形。然后教师拖出:由六条边围成的图形是六边形的定义。

2)无限克隆和书写功能,既节约了在黑板上一次次画图的时间,又能将学生不同 的答案一一呈现出来。出示想想做做中的最后一题:“把下面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都分成三角形,最少能分成几个?”因为分法不唯一,所以可以运用白板的无限克隆技术复制几个图形让多个学生在白板上操作分一分、画一画,出现错误也可以用橡皮擦功能擦掉并及时纠正。

3)运用白板中现成的评价模板,学生做完之后,可以直接check答案的正确与否,方便又直接。现代教育技术为师生、生生互动构筑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从单调、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体会到数学课堂也是多姿多彩且趣味无穷的,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努力提高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数学教育论文:信息技术教育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有益尝试

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必将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手段,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论文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整合,运用,效果

在知识更新、信息爆炸、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数学教学工具有了划时代的突破,数学教学从单一的教学逐步入声、图共存的多媒体教学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不可阻挡之势快速走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领域,它必将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手段,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下面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尝试。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着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入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初中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因为初中数学教师完全有能力制作这类课件,从前置知识复习,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二、巧借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初三几何“点的轨迹”,学生最终会知识“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化抽象为直观。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初三代数“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相,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3、化静止为运动。运动的几何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初中几何《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其实象“垂经定理”、“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些题目,不经意用鼠标移动一个点,图形变化了,结论仍然成立,比如:图形中移动C点或E点始终有CE∥DF

4、化繁琐为简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三代数“频率分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着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繁琐又费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三、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数学教育论文:浅议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

十多年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而又十分艰苦的探索过程。人们的注意中心先是放在“加强双基”上,进而重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以及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现在又在探索如何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来进一步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种有益尝试。

其中,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新认识“非智力因素”,进一步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已成为数学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首先,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个“纯认识”的过程。正如人文心理学家罗杰斯所指出:学习本身就包括认识和情感两个方面。作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其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加工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感知、加工、识记、保持和应用。它可以使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成个体的知识结构,属于主体的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选择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当认为是有趣的、有价值时,主体便主动而有效地吸收,否则反之。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一味加大知识信息量而不能真正进入学生头脑的原因。因此非智力因素对操作系统起着始动、定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它属于主体的动力系统。我们的教学如果只注重操作系统的过程,即认知过程,而忽略动力系统的过程,即情感过程,或者虽然有时也讲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但充其量只作为吸引学生注意,保证上课不走神的一般条件,作为附加于教学活动之上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东西,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从现代教学观看,在教学过程中两种系统是协同作用、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密切配合的,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努力实现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和谐统一,在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中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小学阶段不仅是智能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情感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期。数学教育的目标不只是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也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在传授某一知识,培养某一能力时,应注意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协调发展。因而,情感教育应该成为数学学科教学整体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数学课堂教学不仅应该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阵地,并且有发挥情感教育功能的条件与可能。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人总是有感情的,教师对数学教学业务的精益求精、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积极的鼓励、会心的微笑、殷切的期望,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会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心理条件,1987年北京市曾对9所中小学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其结果反映,学生对“最喜欢的老师”与“最感兴趣的学科”的一致性高达99%。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对事业和儿童的热爱,是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总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我们可以说:通过教学设计和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成就动机,是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发挥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呢?

1.首要的是师生合作。教学中要重视师生之间的积极的平等的情感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对老师产生积极情感,那么他们就容易将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内容上去,这就是情感教育的迁移性功能。

2.要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体态。情绪是感情的外在表现,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绪活动总是在互相影响、互相感染的。老师的面部表情、言语动作,甚至衣着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这就是情感教育的感染性功能。

3.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揭示数学美,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奥妙,促进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应注意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应注意通过巧妙的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应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激起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等等。这就是情感教育的情境性功能。

4.学生的天性是好动。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这一心理特征为出发点,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多种器官并用,为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为他们自我表现和相互交流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努力营造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堂气氛,以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自主性功能。

5.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离不开教师的诱导,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强调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小学生对待老师的表扬奖励、批评惩罚和漠不关心有着绝然不同的心理体验。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学生有了进步不能及时得到表扬奖励,有了不足也不能及时得到批评和纠正,那么学生(尤其是自制力差的学生)也同样会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学习。因此从教学艺术的角度看,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在教学中能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表扬与批评有机结合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心理学实验表明,学习者如果能通过及时反馈知晓自己的学习状况,比不知晓者学习动机强。因此从教学艺术的角度看,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能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成就的评价形式,不断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或纠正不健康的学习情绪,以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可导性功能。

数学教育论文: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浅析

一、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数学教育是要让学生掌握生活和学习中所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在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方面发挥作用。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使学生对数学领域有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具备应用意识,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充分利用生活情境,营造数学创新教育的课堂氛围

1.从生活实例中抽象数学概念,营造数学创新教育的课堂氛围。如《5.2.1平行线》,引入概念前,先让学生熟悉实例:铁路的两条铁轨、道路上的斑马线等,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再讨论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从而得出平行线的概念。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活跃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适宜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师教学生用大拇指和食指构造三线八角(大拇指代表截线,食指及其余三个代表另外两条直线)。根据八角的特征,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位置关系,同位角呈“F”型,内错角呈“Z”型,同旁内角呈“U”型。

三、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进行创新教育

1.利用空间观念,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等。发展空间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如《13.1.1轴对称》学生探索风筝、剪纸等图片中蕴涵的轴对称关系及性质,学习小组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引入问题:为什么飞机的设计要采用轴对称?有何意义?经过学习,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也提高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另外,空间观念是发明创造必需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以实物呈现。如水杯﹑热水瓶等装液体的容器,为什么液体容器是圆柱体?从圆和正多边形的面积和周长比较,面积为1m2的正三角形的周长约为4.56m,正方形的周长为4m,正六边形的周长约为3.72m,圆的周长约为3.54m。可见面积相同的正多边形边数越多周长越小,圆的周长是最小,所以相同体积和高度的容器,表面最省材料的是圆柱体。从数学方面考虑,还有更省材料的球体,但是球体放不稳,实际生活中不用球体做液体容器。

2.在演变或拓展中形成创新意识。

数学课本的例题或习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教学中针对性地讲好这些题,并把题目适当演变或拓展,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学完《18.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引入此题: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如变形1条件改变,结论让学生探讨;如变形2结论不变,让学生探讨条件。也可让学生自己演变或拓展。变形1顺次连接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各边的中点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变形2顺次连接哪些图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在猜想与探索中培养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能,要把潜能转化为创新能力,教师组织探索型问题,激发学生求奇之心,直觉观察,大胆猜想,实现认知与思维品质发展的和谐统一,从而形成创新能力。4.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技能。数学广泛的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现实生活中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教师挖掘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学生主动尝试,抽象成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培养创新技能。如学完《11.3.1多边形》引入此题:十人参加一次会议,每个人都与其他九人握一次手,问总共握手几次?分析:利用数形结合,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十边形的十个顶点分别代表十个人,握手总次数就是十边形的边数加上对角线的条数,即:10+10×(10-3)/2=45教学中,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不断引入生动的实例,通过数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贴近生活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总结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培养学生敢于求异、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于创新的情感和个性品质,努力为学生营造创新教育的情境,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实现,素质教育才能得到实施,这是一件长远而艰巨的任务。

数学教育论文:职校数学教育中数学文化的策略

1对数学文化的理解

南开大学数学科学院顾沛教授在南开大学开设多轮“数学文化”课时是这样说的“:‘文化’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狭义的‘文化’仅指知识,说的是一个人有文化就是说他有知识;广义的‘文化’,则泛指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淀。数学文化中的‘文化’用的是文化的广义解释‘,数学文化’的解释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的解释除这些外,还包含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以及数学的各种文化的关系”。

2中职数学教育活动中数学文化的渗透策略

加强学习,转化观念。教师应注重数学文化价值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受数学文化影响,使学生思维能力与数学素质得到提升,为终身学习做好铺垫。作为数学教师,自身应广泛阅读各种各类的着作,如一些数学着作,与数学有关的边缘着作,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书籍,其他科学及文化修养等不同类别的书籍。通过阅读学习,改变自我的片面教学状态,实行多元化的数学知识传授,了解更多的数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文化修养,从而优化职高数学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化的思维方式: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指通过把背景材料抽象成数学问题来研究还要结合实际来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接触社会,参加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作为数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例如,如何进行班级值日表的安排,能让每一组的同学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值日工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考虑选拔有责任心和领导能力的组长,爱劳动和不爱劳动的学生的分配等等方面出发,让学生利用数学分类方法,数学最优化选择,统筹规划等思维能力进行问题的解决。作为数学教师应高度赞扬用数学的意识进行生活的学生,比如,A同学在进行黑板报的图案设计时,完全采用了数学中的对称方法;B同学在班规的指定中,充分考虑了扣分和加分的必须平衡,采用了数学中的定理守恒规律,等等诸如此类的生活小事,我们都可以对其行为进行赞赏,并给予理论的指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用数学意识理念来处理生活小事,让职高的学生能更好的认识数学,更好的应用数学,摆脱抽象的数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文化传播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如果教师在传授一些常见的数学概念、理论和方法时,能够指出它们的来源、典故及历史演变过程,将会使学生兴趣昂然。例如我在讲到解析几何这一章时,我先讲了解析几何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当然我也介绍了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儿,也讲述了笛卡儿发明坐标系的过程。在我们讲到概率论时我谈到了概率论的起源问题,当同学们知道他源于一场赌博游戏时,特别惊讶进一步感慨数学真是无处不在。通过这些背景知识的介绍,同学们不仅增长了见识,同时也提高了兴趣。另外在函数表示法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数学美的角度出发,欣赏函数图像的直观美,函数表格动与静结合的美,函数关系式简约美,学生更愿意从美的角度欣赏函数的表示。通过多种课外活动传播数学文化。利用校园的文化艺术节,推出数学文化周,旨在通过此活动传播数学文化。在数学文化周中,我们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如侦探故事有奖问答,让我们的学生做一回大侦探,体验数学严谨的逻辑推理文化。闯关玩魔方,让学生动手比比谁的手快脑快,感受数学逻辑思考和立体思维的文化。《数学园地》读本和数学知识为主题的黑板报,让学生欣赏美丽的数学图形和数学故事及着名的数学问题,领略数学的美、数学的科学、数学的再创造等文化。数学趣味知识竞赛,让学生做中认识数学的趣味,数学的多面性文化,获取到课上没有学到的数学知识。

3结语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在职高数学教育活动中,中职数学教师应正视数学文化在中职数学教育中的不可替代。让数学文化在中职数学教育活动中大方光彩,让我们的中职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以数学文化为载体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素养,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教师达成育人的目标。

数学教育论文:数学例题的教育功能的拓展

众所周知,例题教学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是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的例题教学具有太多的随意性,影响例题教学功能的正常发挥.带着这个问题,笔者不拘泥于校内,广泛学习,开展教学研究,有所领悟.下面以一节高三复习课为例,探讨例题教学的功能问题.

一、听课笔录

1.流淌一题多解,打开解题思路

教师:零点问题是函数的重点问题,也是高考的热点问题,请大家一起来探讨题目:“已知函数f(x)=2a+2x-3-a在区间[-1,1]上有零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的解法.

学生1:当a=0时,函数在区间[-1,1]上没有零点,不合题意,故a≠0.

当a≠0时,二次函数f(x)在区间[-1,1]上有一个零点或两个零点,故f(1)f(-1)≤0或

教师:好!一人一种方法,两位同学就给出了两种解法,打开了解题思路.学生1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将零点分布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组的问题,自然流畅.学生2巧妙地将零点分布问题转化为考察两条曲线交点个数问题,数形结合,进一步转化为解不等式组的问题,一气呵成.两位同学勇于探索,殊途同归,都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组的问题,值得大家学习.但是答案不同,问题出现在哪里?你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2.审视思维过程,利用错解资源

学生3:学生1的思路容易想到,不但利用了数形结合思想,还用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但是解不等式组时出现了计算方面的错误,结果是“1≤a≤5或或a≥5”,即学生2的答案是对的.

学生4:学生2得到的不等式组有些突然,两个同学的答案不同,使我怀疑学生2的结果,顺着他的思路想下去,通过画图,感到思路其实也很简单、自然.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点在y轴的负半轴上,抛物线与直线的交点的横坐标在区间[-1,1]上;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在y轴的正半轴上,要以直线的纵截距为分类标准展开讨论.当a≤-3时,与a>0时的做法类似;当-3

学生5:之所以感到这种问题的挑战性,错误常发生在所列出的不等式(组),但是,有时也发生在解不等式组.因此,解题时既要重视解题思路的探求,也要重视运算、变形等操作层次的基本功训练.当答案不同时,可以运用“一题多解”进行验证,把思路打开.

教师:有见解!学生3和学生4不但审视了两位同学的思维过程,而且从宏观着眼,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从微观入手,提出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学生5从学生1的错解和自己的解题经历出发,谈解题心得体会.请大家重新审视学生1和学生2的解题思路,思考得到的不等式组的合理性,验算结果,看看从中还能得到什么启发?

3.多向提出问题,沟通因果关系

教师:好,有点探索的味道.不过,这个问题与所讨论的题目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好哇!学生7建立了与已有问题的联系,利用学生1的方法求解,体现了一法多用.学生8更是另辟蹊径,将零点分布问题转化为求函数的值域问题,让人耳目一新.但是,两人的结果又不一样,怎样评价?

教师:学生9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验算能够“吸取精华,去掉糟粕”,谁又能够解答学生9的困惑?

学生10:问题发生在转化的等价性方面,即不是充要条件.因此,对于区间端点,还是要进行检验.

4.聚焦解题智慧,升华数学思想

教师:不错,学生10既找出了错因,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几分钟就要下课了,大家发掘一下,可能得到更多启迪,受到更多启发.

学生11:解决函数零点问题有三种途径,一是直接根据函数零点存在条件得到不等式(组);二是转化为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问题,按照交点位置建立不等式(组);三是分离参数,转化为求函数的值域.

学生12:沟通了函数的单调性与函数零点的关系,函数在给定区间不单调,其本质是它的导函数在这个区间有零点,且没有相同的零点,2009年高考数学浙江卷文科第21题第(Ⅱ)问、理科第22题第(Ⅰ)问(其实就是学生6给出的题目)都是这样的问题.

学生13:我用学生8的方法求解第一个题目,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是在分离参数时遇到要考虑系数不为零的问题.

学生14:学生11概括的三种方法,都是在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指导下,得到不等式(组),体现了数学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指导作用.

学生15:说实在的,这些问题我感觉较难,难就难在如何正确得到不等式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找到了破解“含参函数零点(不单调)问题”的思想方法.

学生16:当我们遇到不太容易的问题时,我们要联想与之相关的问题,用熟悉问题的处理方式、已有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当不太容易的问题得到解决后,我们还要联系与之相关的问题,比较分析,组题研究,以寻求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

教师:真是太好了!学生12沟通了函数的单调性与函数零点的关系,多题归一,有化归意识;学生15给这节课的问题“命名”,给出了问题的识别标志;学生11总结得到这类问题的三种解法,为大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14结合探索过程,概括了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经过学生16的升华,升格为我们处理不太容易问题的思想策略;请大家关注学生13的问题,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对这节课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我想大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教研思考

1.生“动”:发挥例题教学的基本功能

文[1]认为,“生动”课堂的内涵还应涵盖学生的表现,要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课堂,即“生动”课堂要求生“动”,这里的“动”不仅要有“学生的说、学生的做”这些显性的动,更要有“学生的思、学生的想”这些隐性的动.

应该说,案例中教师给出的例题对学生具有智力挑战性.但是,作为高三第一轮复习的一节综合应用课,具有思维训练的价值.本节课中,“学生的说、学生的做”这些显性的动比较多,有15位学生上黑板进行板书或发表意见,教师给出例题后,学生进行了8分钟的自主探索,就是学生5谈解题心得体会后,教师还要求学生“重新审视学生1和学生2的解题思路”,进行验算.生“动”,增加了学生的体验、说的底气;生“动”,提供了思的素材、思的线索;生“动”,带动了学生的思、学生的想”,发挥了例题教学导思、导行等方面的基本功能.

其实,例题教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例题教学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形成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发展数学能力,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环节.按照一定的教学意图设置一定的例题,是发挥例题教学基本功能的基础.正例可以同化知识,强化数学概念;反例可以顺应知识,重组认知结构;匹配好的例题、练习题的解题教学,可以训练思维,引领研究性学习.

当然,一个例题不可能承载众多的教育功能,就是有较多的教学功能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毕竟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按照教学目标设计例题教学,以发挥例题教学的基本功能、保障教学意图的落实.对于学生确有困难的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先审题,探求出解题思路后,再让学生动手去做、去落实.对于一般的例题,可以让学生先做、先尝试,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再组织学生去研讨.

2.“互动”:突出例题教学的主要功能

文[2]认为,“在培养思维能力的成效上,对一个问题从不同层次和维度上开掘100次,比对100个问题各只浅挖1次的效果要好得多”.

案例中,对例题的“开掘”有独到之处.教师给出例题后,学生进行了8分钟的自主探索,从不同维度进行“开掘”.15位学生上黑板进行板书或发表意见,在互动中 汇集他们从不同层次和维度上“开掘”得到的信息,生成新的“开掘”点和“开掘”方向,引发思维“风暴”,时而发生认知“冲突”,引出探索问题;时而产生思维“碰撞”,闪烁理性智慧.互动,增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心灵感应;互动,产生了各种“意外”、探索氛围;互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运动,突出了培养思维能力的主要功能.

一节课,例题教学的主要教育功能是什么?这既取决于教学目标,又取决于学生的现实水平,还取决于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及教学立意.从听课笔记中可以看出,本课例中教师试图通过解剖所提供的问题,引导学生探求解决“含参函数零点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抓手”,培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也可以看出,素材选择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法有利于落实教学意图、突出思维训练功能.

3.“联动”:追求例题教学功能最大化

所谓联动,狭义上讲,是指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个体的思维运动,前面的积累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后续学习又不断深化对前面所学东西的认识,相互联系,形成学习观点的变化,促进个体思维进动;广义地说,是群体的价值联系、联合行动,它得到群体认同,产生群体行动,形成一定的氛围,促进群体思维运动.

案例给人的感觉是“联动”效应.从学生6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学生6注意积累、关注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由当前问题能够联想到与之相关联的问题.他的问题得到了群体的响应,有学生7利用学生1的方法所进行的尝试,还有学生8“另辟蹊径,将零点分布问题转化为求函数的值域问题”求解的探索.从而沟通了函数零点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为群体提供了研究性学习材料和研究方法.特别是课堂的“后半段”,学生参与小结,一个个来自学习过程的真实感受,一个个闪烁着理性与智慧的发言,得到了群体的呼应,推动着群体的思维运动。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主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课例中教师不拘泥“预设”,实行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以学生的问题、观点为出发点,生成教学资源,引领探究活动,引导学习方式,为落实新课程教育理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极的尝试.当然,不能说课例尽善尽美,比如学生12说“2009年高考数学浙江卷文科第21题第(Ⅱ)问、理科第22题第(Ⅰ)问”就是相关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给学生看,以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联系的学习观点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观念.

不应该苛求一节课例题教学功能的全面性,但要追求例题教学功能,特别是主要功能的最大化.我们应该将课程目标分解到各个教学模块、各节数学课,不断强化导学、导思、导行功能,以追求“不教而教”的终极目标

数学教育论文:实施“生活数学”教育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技能训练“生活化”

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1)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再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

二、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要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三、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应用于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四、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须臾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教育论文:概论小学数学课中的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方式和方法

1.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有助于情感教育

有的老师教的数学课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而有的则相反。学生们评价最多的就是“老师上课很有趣,很有意思,既学了又乐了!”或“这老师讲的课干巴巴的,一点意思都没有,我都没听懂。”这就说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非常重视,而在其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也非常明显。在数学教育中增加趣味性,如数字游戏(例:在数字1,10,100后面加上不同的单位,使这三个数相等,或在不同的位置加上小数点和单位,使三个数相等),动手实际操作(例:用尺子量出课桌的周长),情景教学,故事教学,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情感教育,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用适度的语言评价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老师的言行举止会给学生带来很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先要以身作则,尊重爱护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一定要一碗水端平,不要优等生和差等生区别对待,教师的话语会影响小学生幼小的心灵,也许你的一句无心的语言会影响学生的一辈子;教师不能仅通过一次考试、一次答题或测验考评而对学生予以否定。考试考好的或回答正确的,要及时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更多进取心,多用赞扬的评价,如“考的真好”、“这道题回答的很棒”,等等。而对于考试考不好或回答错误的学生,就要有耐心,用平和的心态纠正其错误,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大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说出各自的理由,然后取长补短,让学生自己明白自身的不足。这样学生更易于接受自己的错误,从而愿意改正自身的缺点。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就是启发、渗透、激励和感染的过程。学生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来亲自体验、感受、和领悟其中的奥妙。在数学教学中用语言评价来渗透情感教育,对数学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和效果,增强了数学教学的感染力。

3.教师用自己的热情和成功的经验去维持学生的情感

学生用真心去体验和感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才能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获益终生。每个做学生的都有这种体会,如果完成学习任务,就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有成就感;而学习任务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和懊恼。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作为数学教师的优势,言传身教,摆事实讲道理,用自身对教育的热情去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自身对数学的情感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你把讲数学知识当成是一种享受,学生也会把你的课当成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盛宴。如果你作为数学教师,没有严谨的教学态度,那么你的学生也不会在你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热爱数学的乐趣和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用你的教学热情和学习数学的成功经验去维持和鼓励学生的情感,你的数学教育和情感教育就是比较成功的。

二、结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作用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学生处于少年阶段,在教学中把认知和情感融为一体讲给学生,让学生能体会和感知老师的情感在里面,这样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这个过程和情感都是相互的。只有把学生真正当朋友,用自己的教学热情和真诚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学生乐观进取,学到的知识才能终身获益。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我们要尽快的成长起来,不断地充实自己,学习和积累经验教训,顺应教育改革创新的趋势,使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