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8 04:09: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医学研究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引用词
引言
绝大多数著名期刊在科技时,都要求对文献进行标引,其目的在于充分展示 文献内容特征,有利于纳入检索系统,方便他人查找和利用。但由于文献标引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规律性和方法性,标引词的选择错误或标引组配不当,都会影响论文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根据科技论文标引的一般规则,结合实践经验,简述医学科技论文标引中应把 握的几个方面。
1 主题分析与标引要点
1.1 论文主题分析 文献的主题分析,是标引工作的最初环节。所谓主题分析就是对每篇文献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浓缩、提炼,以及剖析主题结构的过程。分析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文献标引和检索的结果。文献的分析要立足于文献的检索,充分考虑用户的检索要求,分析选定对用户有实际意义的主题概念,不但要对分析的范围、深度应与文献内容保持一致, 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到主题分析的全面性、专指性,最大限度地满足检索系统的要求,具体方法是:审读文献内容. 要做到选词准确,充分展示文献的内外特征,必须对文献进行审读. 审读文献通常依据文献的篇名、文摘、简介、前言、结论、参考材料以及文中的小标题、斜 体字、黑体字、图表、数据等内容. 切忌只根据文献的篇名或书名片断进行分析,这是因为有一部分文献的篇名或书名不能或不完全能概括出文献的内容,甚至有比拟、隐讳、反问、双关等方式. 当然并不是所有文献都要抛开篇名或题目,某些专业杂志和专题论文的篇名或 题名是经过认真推敲拟定的,也能代表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根据不同的文献内容加以选定.
1.2
定标引要点 通过认真审读论文的各个部分应确立论文的标引要点,以便为精确选词做准备,其标引要点的内涵应限定在:①论文的论述重点. 要在不同层次上拟定论文的检索者可能检到本篇论文的内容途径;②本篇论文提出什么新论点、新技术和新方法. 所要标引的主题要领是文章中讨论的实质内容,不应以作者推测和设想为准;③从文献的学科和体裁 来判断应使用什么样的主题标引原则和组配原则,是总论的、各论的、基础的、临床的、实 验的,还是人文的、地理的、药物的等等,这些概念的关系怎样,是相关的、从属的、影响的,还是因果的、拮抗的等,文献中出现哪些特征和标识能充分反映出这篇论文的检索差 别,从哪些方面要作主要标引,哪些要做次要标引,哪些不要标引。
2 论文主题概念标引
2.1主要概念的标引 主要概念的标引是针对文章的中心问题而提出的概念标引。主题是作 者集中力量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但作者所论述的东西并非都是主题。如:论文中所提到前人的研究,介绍性的说明,一时想法和背景等不是文章真正的研究对象。总的说来主要标引是文章论述的重点,是作者探讨的目的和对象,在医学领域中最常见的是:①医学各个学科或专业知识主要论述的课题;②某种实验研究的直接目的和结果;③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 、治疗等重要的手段、方法及创新;④一篇文章中篇幅占的较多的内容,⑤尽管篇幅不多,但材料新、有创见并为读者所关心,此外还包括词表和标引规则中规定应作为主要标引的概念 .
2.2 次要概念的标引 次要概念的标引经常作为组配标引或副主题标引。一般作为次要标引的概念多为论文的非重点论点及概念、属于边缘性主题概念,主要包括为了某种研究目的所提供的载体、条件、方法和手段,比如:疾病的化学诱导、同位素标记、人工造瘘等治疗学 提到的药物剂型、剂量、换药方式等;某些检索所要求的特征词,如:地名、时代、文献类型、语种、人类(性别、年龄)、动物(如大鼠、小鼠、狗、猫)等以及词表中规定应作为次要标引的词。
2.3 非标引概念 作为论文中出现的非标引概念主要是指那些论文中提到的常规技术,大家熟知但未加讨论的东西;如:一篇关于心脏病诊断的文章,提到了常规的心电描记术,在组织学和细胞学提到了常规显微镜应用等问题,其次是一些具有说明语字样的概念,如“抗肿 瘤抗生素放线菌素D”,其“抗肿瘤抗生素”即为说明性概念,主要概念应是“放线菌素D ”再就是文中未加讨论或不够成熟的某种概念,如一篇关于氨基酸的文章中,提到某种新的 、未加证实的氨基酸;临床上构成一种变化不定的不明显的症状群,已能被主题或概念组配 概括的无检索价值的概念,及词表里或标引规则中不作标引的概念,都不能作为主题词来标引。
3 主题词的选择与组配
3.1论文主题词选择 当论文标引概念确立以后,接下来便是选择主题词. 选择主题词主要是为正确表达主题概念。一篇论文的情报内容,是否能选用一些恰当的主题词来准确全面地表达出来,这也是保证达到较高利用率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哪些语词是主题词,哪些语词不是主题词,哪一概念用哪一主题词(或哪几个主题词的组配)来表达,必须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不致造成混乱,使主题词系统保持较高的检索效率。这就要求使用主题词表,主题词表 对主题词做了严格的规定。也就是讲,标引用词必须是词表中的正式主题词,并且书写形式应与词表中的表达形式完全一致;标引用词必须首先选用词表中最切合文献主题的专指词标 引,一般不得选用其上位词或下位词标引。当词表中没有专指度相等的主题词时,则选用2个(有时也可能用3个)最直接的上位词或近义词、最相关的主题词标引。当用上位主题词或近义词标引也不合适时,可用一个自然语词附于上位主题词后作限定,或增补新词。
3.2 论文主题词的组配 在采用文献主题词法的文献标引过程中,绝大部分的主题都需使用组配方法来表达. 组配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主题词组合起来表达一个文献主题,用主题词组 配的方法来表达文献主题,可以控制词汇量,用少量有计划的选定主题词即能表达大量的文献主题概念,但如组配不当,会造成误差,降低论文的使用效率,因此,归纳医学文献最常 用的难度较大的组配标引模式有以下几种:①当A疾病引起B疾病,A疾病之后组配/并发症,B疾病之后组配/病因学,并且致病因素常作为主要标引. 组配模式:A疾病/并发症 ,B疾病/病因学. ②当A疾病与B疾病同时存在,但并未指明相互间因果关系时,A、B 两疾病之后都与/并发症组配. 组配模式:A疾病/并发症,B疾病/并发症. 例:眼弓形体病并发沙眼,标引:沙眼/并发症弓形体病,眼/并发症. ③疾病状态下某器官组织及细胞的解剖结构,组配模式:疾病/病理学,器官(组织细胞)/病理学. 这里与/病理 学组配指的是与正常器官结构的不同,只阐明组织的不是疾病的同义语和代名词. ④当实施某种治疗技术而产生的某种疾病时,组配模式:疾病/病因学,技术操作(物理作用剂)/ 副作用,例:剖腹产术引起膀胱阴道瘘,标引:膀胱阴道瘘/病因学;剖腹产/副作用. ⑤ 某种疾病情况下从某器官分离出某种病原体组配模式:疾病/微生物学,器官/微生物学, 病原体/分离与提纯. ⑥某种疾病情况下,某器官对某药或化学物质的代谢:组配模式:疾 病/代谢,器官/代谢,药物或化学物质/代谢,如甲状腺疾病病人肾的晚碘化作用,标引 :甲状腺疾病/代谢,肾/代谢,碘/代谢,也就是说凡文章篇名中出现的结合、破坏、裂 变 、转变、降解、掺入、组合、调动、释放、储存传输、转化、利用、摄取、水解、氧化、去甲基化、脱羧化、烧化、酯化、羟化等字样均可标/代谢. ⑦某疾病状态下某器官内某种化 学物质的定性或定量分析:组配模式:疾病/代谢、器官/化学、药物或化学物质/分析. 如肾性高血压患者肾脏中钠含量的测定,标引:肾性高血压/代谢、肾/化学、钠/分析.
总之,科技论文标引是刊物出版规范化和标准化所要求的,标引词选择的优劣,标引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刊物质量的高低及论文生命力的强弱,诸如《Science》,《Nat ure》,《SCI》,《BA》,《CA》等大型刊物和检索体系都非常重视标引质量的提高,只有 充分熟悉标引规律、掌握标引技巧,才能提高标引质量.
摘要:只有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培养,抓好导师队伍建设,才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
医学研究生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所培养的最高层次人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分为临床型和科研型,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服务和研究对象是病人,治病救人是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奋斗目标。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是每个高等医学院校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临床医学研究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这些研究生将成为不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书呆子。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生源主要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七年制本硕连读生和往届生。应届医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是离开学校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实习。临床实习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为医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医师奠定基础[1]。然而,实习中后期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间,应届学生的复习迎考占用了大量的临床实习时间,导致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不高,临床操作技能较差。七年制本硕连读生多集中在重点医学院校,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侧重于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对临床训练不够重视。有些往届生因为工作不理想,就辞职在家专心考研,有些往届生在基层医院工作,条件较差,没有得到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因此,绝大多数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较弱。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强化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1.上岗前培训。研究生在进入临床前进行上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医院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医疗文书书写、职业道德规范、医患沟通技能、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医疗法律法规等,使研究生对医院临床工作中的要求有所了解,为临床实践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临床能力的训练。按照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所规定的统一培养目标,要求临床医学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和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领域内常见病,达到卫生部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2]。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研究生不能仅仅是技能熟练的“处方师”或“手术匠”,临床能力也绝不只是临床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应是知识结构、逻辑分析、综合推理、诊断治疗、决策能力及实践操作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3]。因此,医院科教科和研究生导师要根据培养目标联合制定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计划,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计划内容包括:(1)在导师和上级医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参与管理病人,掌握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临床操作技能;(2)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科室的疑难病例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分析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3)研究生应参加科室的业务学习,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进行创新活动;(4)研究生应轮转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拓宽全科领域的知识面。
3.临床实践考核。为了提高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质量,应进行临床能力考核。考核可分为出科考核、中期考核和毕业前考核。一是出科考核。各临床科室成立科室考核小组,负责出科考核工作,以保证研究生在各科室轮转的质量。出科考核的内容包括3部分:(1)平时表现;(2)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和病历质量的考核;(3)医德医风考核。对于出科考核不合格者,继续留在本科室学习,直至考核合格为止。二是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由附属医院组织进行。附属医院成立专门的教学管理小组,由小组选择一名病人,考核研究生的临床诊治能力。考核内容包括病史的询问、体格检查、诊断和治疗水平、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等。三是毕业前考核。毕业前考核由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处组织进行,主要考核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处理常见病的能力。
二、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主要区别是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完成科研
活动所需的能力,包括科研的洞察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4]。科研工作主要按照以下3个步骤来实施。
1.选择课题。选择课题是科研工作的核心,也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选择课题必须以一定的理论基础为依据,因此,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和资料,了解本学科最新进展,找出专业发展的空白与不足之处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写出课题设计报告。通过选择课题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洞察力和创新能力。临床研究生的课题选择应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尽量涉及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疾病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这样才有临床意义。反过来,可以通过临床实践检验研究结果的实用价值,发现其不足之处,有助于课题的完善与提高。研究生选择课题后,举行开题报告会,邀请本领域的专家参加,对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从而使得课题的设计进一步完善。
2.课题的实施。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研究生不仅要动手做实验,还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就需要研究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在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中,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课题研究开始以后,研究生往往需要与实验室工作人员、同学、病人及其家属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了研究生的沟通能力。总而言之,通过课题的实施,锻炼了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在研究过程中,研究生应定期汇报研究工作,使导师及时了解课题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完成。同时,导师也要随时检查研究生的工作,防止弄虚作假。
3.撰写论文。论文写作能力非常重要,研究生多年的学习成果最终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得以体现,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能够充分证明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对其学习和科研成果的总结[5]。在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之前,邀请一些专家就如何写好论文进行辅导,传授论文的写作技巧与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导师也应检查和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论文质量不高者,不得参加答辩。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理论知识
1.优化课程体系。高等医学院校传统的课程体系明显落后于现代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过窄等问题。因此,要强化跨学科、开放性的课程设置,体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前沿知识的统一[6]。跨学科知识是研究生进行创新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跨学科知识,研究生的视野就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2.更新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内容是以教科书为中心的,内容比较陈旧,即使是最新版的教科书,从编写到审稿、出书一般需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7]。经过如此长的出书周期,教科书的内容明显落后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用这种陈旧的书本知识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研究生。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结合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把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研究生,使研究生了解这些成果,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进行科学研究。
1、引言
医科院校临床医学实力的高低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和谐幸福,更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发达。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了一批医科院校,引进及培养了大批高精尖的医学人才,增强了我国医科院校的实力。
科研能力是衡量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面对发展,医科院校的科研能力评估问题日益引起重视,能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医疗行业的要求,以及能否得到专业人士的正确评价,事关这所院校在以后的生存和发展中能否争取到比较有利的条件。可见,客观而全面地评价一所医科院校的科研实力,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
2、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2.1查阅相关资料,参考相似类型的指标体系
在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前,首先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了解了国内外科研实力评估的发展与现状及科研实力评估的深刻涵义。借鉴国外评估系统指标,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取其精华,作为参考资料。
2.2指标的初步设定
借鉴国内外的临床医学研究能力指标体系,并根据平时的科研工作管理经验,设计出每层指标,指标主要是根据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评估目标进行分解。构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实力的因素有很多,但作为科研教学型的医学院校,从管理角度而言,其要素有:科研投入、科研活动、科研条件、科研产出、人才情况等。再将这些一级指标分解为二级指标、三级指标,逐级分解,建立各级要素的目标群。
2.3指标的定性分析
对指标进行定性分析,主要是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指标体系在同一层次要互相独立,互相不包含,不重叠;2)指标体系要正确反映目标的要求,指标与指标设计之间没有矛盾;3)指标内容可以直接观察而获得结论;4)指标体系的采集要简单可行、层次和数量尽可能少而具有代表性,采集方法为大家所接受。
3、确定指标体系草案
3.1德尔菲法(delphi)法
delphi法,就是采取背靠背的通讯方式征求专家小组的意见,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以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函询。每次函询后将专家小组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再反馈给每个专家,供他们分析,提出新的论证。经过几轮函询,使专家的意见趋于集中,得到一个比较实际、可靠的结论。
3.2成立专家函询筹备小组
专家函询筹备小组由6人组成,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3人,硕士研究生1人。筹备小组的任务:拟定评估目标,编制专家调查表,选择相关专家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3确定专家
由专家函询筹备小组集体评议,选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以上的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医疗、管理专家50名,包括卫生事业管理系统12人,基础研究25人,临床医学研究人员1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3人。
3.4拟订专家调查表
收集国内外相关的指标体系,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拟定专家咨询表,进行专家评议和咨询。对第一轮专家意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修改相应指标,制定第二轮专家咨询表,然后把修改结果反馈给咨询专家后,再对第二轮专家意见进行汇总分析,确定了重点医科大学评价指标体系。
4、综合评价办法
我们采用两次相对比较归一化法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进行评价,基本计算方法如下:
1.每项三级指标以统计最高分数计为100分,其他各校的该项三级指标分数与最高统计分数相比,其百分比数则作为该校的此项三级指标分值。各项三级指标的分值加权求和即为二级指标分值。
2.二级指标最高分值同三级指标统计一样计为100分,其他各校的相应分值与最高分相比,其百分数作为二级指标分值。各项二级指标值加权求和作为一级指标分值。
3.一级指标加权求和作为各校的最终评估分值。
本研究侧重于医科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该评估对医学院校的自身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高校的资源优化和提高科研效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指标体系的内容及权重的确定最容易引起不同的意见,但科研能力评价中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都是被评价的核心内容,有些第三方评价单位只采用原始数据进行比较,权重并不起作用。但实际证明权重的适度变化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不大。五项一级指标反映了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的共性内容,我们也可以结合不同的评估目的对评估项目区别对待,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对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重新赋值,例如,我们要评价一个单位的科研总体水平,我们可以将科研投入、科研活动、科研产出的权重提高,如果我们要预测一个学校的未来的科研成就,我们可以将科研条件和环境及科研活动的权重提高,这样可以看出哪些学校在哪个方面强一些。权重赋值的变化对学校管理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发现不足而加以改进。原始数据的比较评估可以从时间上进行纵向比较,学校实力是否增强,拿历年数据进行比较,从而知道进步的大小。对于采用归一化法可能造成单纯追求数字问题,在这个评估方案中,都有评估要素对其约束,因而单纯某项数字高并不会导致评估结果不实。实际验证分析表明了用此归一化法基本消除了评价内容和标准界定的难点,其结果基本反映了真实情况。
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灵魂和龙头,对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推动高端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具有学习任务重、实习周期长、学生实习地点分散等特点,与其他一般专业相比,其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着更多的难点与困难。针对这些特点和难点,如何将研究生党建工作与培养医学精英人才紧密结合,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医术技能,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医务工作者,是高校医学院党务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点。
一、临床医学学科专业的特点
(一)学制培养上采取基础课程学习与临床实践分段的模式
临床医学学科专业以医师职业为背景,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临床科研能力和较强临床工作能力的高级临床医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因此,临床医学学科专业在学制上,往往采取基础课程学习与临床实践分段培养的模式。即,一般在研究生的第一学期(或最多第一学年)集中修学公共课和基础课,第二至第四学期(或第二学年)安排研究生在临床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轮转培训临床能力,第五至第六学期(或第三学年)安排学生跟随导师进行临床专科训练、临床科研训练和撰写学位论文。其中,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往往安排在高校的医学院进行统一学习,临床实践阶段往往分散在各附属医院或相关合作医疗事业单位进行轮转实训。
(二)课程设置上“重专业、轻人文”,“重智育、轻医德”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障研究生教育内容、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关键。我国临床医学学科在课程设置中重视对研究生临床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但比较忽视医学职业态度方面的完善。如大多数高校的医学院均会设置较为丰富、齐全的临床医学方法类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医学统计学、临床科研方法、临床流行病学等),但很少开设旨在提高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医疗安全意识、伦理意识、人道主义精神等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这种课程取向尽管受医学学科本身实践性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医学教育课程在职业化素质培养方面的缺失,并容易导致医学毕业生在医疗实践过程中职业道德的泯灭。
(三)实践应用上直接为人服务,必须重视服务艺术的训练
临床医学直接为人服务,所以必须充分认识人的特点。目前的医学教育基本上是以生物学上的“人”为对象,即以“病”为对象;但实际上,单纯生物属性的人并不存在,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应懂得未来的服务对象不是“病”而是患病的人,应注意理解病人的社会属性。[1]同时,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必须重视服务艺术,临床实习期间要站在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的位置上,考虑病人、家属等的各种忧虑,认真、慎重、全面地为每一位病人进行完整的服务实践,以高尚的医德、高度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心来增加病人的信任,从而提高病人的信心。
二、医学研究生临床实习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医学研究生实习任务繁重,科研实践与党建工作脱节
医学研究生在实习期间,一方面要巩固基本课程理论的学习,不断从实践中提高从医技能与工作水平;另一方面又要肩负科研工作的重任,实现实践经验与科研成果间的转化,不得不将绝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科研任务和实践工作中去。由于实习过程缺少了党组织的指导和监督,更容易松懈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导致“重业务轻政治”,只注重专业研究学习,淡化政治信仰和医德医性的养成。[2]此外,由于医学研究生导师往往游离于研究生基层党建教育工作之外,较少参与或指导研究生党支部的工作,甚至部分导师片面强调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如此一来,容易形成研究生教育中的“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局面,致使党建工作和科研工作脱节。[3]
(二)实习周期长,实习地分散,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
作为一名医学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掌握了基本课程理论,对临床诊断治疗有了初步了解的情况下,进一步工作更偏重于临床实践,科研成果的形成也绝大多数来源于不断的实践。因此,实习周期长是医学研究生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其研究生阶段甚至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实习实践中度过。同时,由于专业属性和实习实践资源的限制,医学研究生实习地点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科室、不同的医院甚至是不同的省市,学生实习期间几乎都处于离校状态;与在校期间
相比,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党员无法进行集中、系统和条理化的政治理论学习,难以组织或参与支部的各项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培养。
(三)基层党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教育与管理难度大
从党支部设置来看,学校和实习单位缺乏有效的合作共管机制,机构设置不甚合理。就学校而言,研究生党员发展管理是以专业为主线成立学生党支部,实行以高、中、低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时间和次序为阶梯形成层次管理的办法。[4]但当研究生进入实习期后,由于实习基地数量多,地理位置分散,同一专业的研究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可能分布在不同实习单位,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却可能安排在同一单位,但各自的组织关系却留在原学生党支部,容易导致一个现象:在同一个实习单位的研究生党员总数不少,但某一专业学生党支部的学生党员可能只有1至2人,党员支部隶属差异给原学生党支部的实习生党员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就实习单位而言,多数实习单位认为研究生的党组织关系在学校,管理责任在支部,故对研究生的党建工作不够重视,不能和学校党组织进行沟通和协商,所以理论学习、支部活动、组织生活会等党内活动有时不能及时通知到实习生党员。如此一来,由于原学生党支部对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难以实现,实习单位又缺乏专门的组织对研究生党员进行管理,致使学生党员在实习期间无法进行正常的组织生活,甚至不过组织生活,易出现一段教育“盲区”。
(四)监督考察工作难度大,培养标准和制度难以贯彻落实
在研究生进入实习期后,由于与党组织和介绍人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学习动向往往难以及时掌握,党组织和介绍人就难以全面掌握他们在考察期的表现情况,支部的其他党员也因为不了解情况而难以发表意见,致使考察发展工作很难严密有序地开展。如按照正常的党员发展程序,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必须进行为期一年的综合考察,但是处在实习期的医学研究生党员由于空间距离缘故,考察往往无法正常进行,不得已要变平时考察为突击考察,导致综合考察无法实现客观全面,且党内外群众座谈和公示环节也难以做到公正、严密,稍有不慎,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党员发展的质量。
三、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实习期党建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结合临床医学学科专业的特点,针对医学研究生实习期党建工作的问题和难点,可以从提高思想认识、建设管理队伍、加强组织建设、创新管理制度、完善活动载体等几个方面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以提高思想认识为前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知识
医学院的任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医疗工作者,合格医疗工作者的要求包括:高尚的医德、优良的医术、科学严谨的态度、终身学习进取、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5],这六个方面的要求有五个都与思想教育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对实习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提高其思想认识是做好医学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前提。针对临床研究生学习科研任务重、临床工作压力大、容易“重业务轻政治”、服务意识不足等特点,只有结合研究生生活实际,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德育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有针对性地将思想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的学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建设管理队伍为基础,建立健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
要做好临床研究生党支部工作,必须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在研究生中有较高威信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队伍。因此,学院与医院党组织需结合临床研究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探索多种方式、途径建立临床研究生党建工作的专兼职工作人员队伍,做到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切实保障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在专职队伍建设上,推举政治素质好、思想作风正、学历层次高、业务能力强的专职教师、研究生导师和党龄较长、政治思想素质较强的研究生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积极发挥辅导员、专职教师的作用,统筹协调、把握方向、承担党建主要工作。兼职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调动研究生支委积极参与和配合研究生党支部的建设与党员发展和管理,有效地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将党支部建设凝聚工程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还需将研究生导师纳入到党建管理队伍中来,积极发挥导师在支部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使导师“参与而不干预,指导而不领导,到位而不越位”[6],这样既强化了研究生导师的育人功能,又加强了研究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三)以组织建设为支撑,创新和完善基层组织机构设置
针对实习期研究生党员分散在不同实习地点的特点,建立学校与实习单位齐抓共管的联合机制。例如,以实习地区或实习医院为单位建立党支部,以实习科室为单位成立党小组,与实习单位党委联合在基层临床实习点创办学生党校、举办各种组织活动等,形成完整的实习党员教育管理体系。[7]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将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及时纳入党组织并方便地接受党课等系统理论培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习生党支部和党小组定期开展的思想理论教育专题活动,增进党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并及时了解和记录实习生党员的思想状况、实习表现、意见、要求等,及时传达相关文件和对实习生党员进行考察、监督和教育,解决可能存在的矛盾,使党员更好地提高政治素养,发挥模范带头作用。[8]
(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建立健全实习期党建工作流程和制度
结合实习期研究生党员的特点,对原有的党员发展考核制度和体系进行
创新和完善,例如创新和落实党员思想汇报制度、严格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党建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制度,建立研究生党员信息库,实现研究生党员信息的动态更新与动态管理,理顺党员管理体系。建立和健全奖惩管理体系,对组织生活、思想汇报、日常行为规范进行量化考核,实行弹性管理,与奖学金评比、评优评先、通过临床科室轮换、完成临床科目培训等挂钩。
(五)以完善载体为手段,丰富和完善实习党员的管理和组织生活形式
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加强党建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方便和完善对实习期医学研究生的管理,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给党建工作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例如建立“党员之家”等网站和专栏进行各种学习资源的共享和工作动态的;建立健全党员信息管理和考核奖惩信息系统,对党员信息进行动态和个性化管理;开辟bbs、微博等方便党员进行专题讨论和思想交流的平台;党务工作者通过email、msn、qq、校内网等方式与实习生进行实时沟通交流以及组织网络辅导员等方式,为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就业咨询、心理问题等进行答疑解惑。[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工作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做好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及二级学院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全面培养研究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据统计,研究生中党员人数比例达到了30%以上[1,2],研究生党支部成为高校重要的基层党组织。通过增强研究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坚定他们的政治信念、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树立典型示范,并通过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对其他研究生的积极影响。
一、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
目前,各高校研究生党支部的设置主要存在三种方式:一种是“师生混合党支部”[3],研究生与所在二级学院的教职工党员一起组建党支部,教职工、导师与研究生一起过党组织生活,一起参加各项党组织活动。党支部书记由教职工担任,支委委员均由教职工担任,或者仅安排一名研究生党员作为支委,主要起到召集和协调研究生党员的简单作用。这种设置方式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党支部。另一种是“年级党支部”,各二级学院同一年级的研究生党员组成党支部,党支部由不同专业的党员组成,党支部书记和支委委员均由研究生党员担任,通过任命和选举产生。这两种传统方式设置的党支部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党支部活动的开展,无法充分调动研究生党员的积极性,更不利于研究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第三种是依托学科构建的研究生“专业党支部”[4],由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党员组成,高年级对低年级传、帮、带。
在师生混合党支部模式的管理中,教职工与研究生之间身份存在差异,研究生党员在组织活动中往往处在从属地位,实际无法保证双方在支部内部的平等地位。他们中极少会有人真实地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不敢向作为老师的教职工党员提出不同意见,因此往往造成了由教职工主导支配党支部的不平等格局。由于教职工与研究生关心和关注的问题不同,存在一定程度的“代沟”。比如有些具体问题,教职工不愿意让研究生知道,甚至有意采取回避和不反应的态度;有些问题则不经过支部大会上充分酝酿与讨论,实际脱离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加之导师对研究生党建作用淡化、重视度不够、组织活动思维陈旧、内容空乏[5,6],严重影响了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质量,对在研究生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有效开展党建工作起到了严重的负面作用。
在年级党支部模式管理中,由于专业不同、研究生党员学习生活的时空不一致,加上由于各支部规模大小的不平衡,直接影响党建工作与党员的培养、发展工作进度的协调性,比如低年级的党员人数太少,高年级的党员要找工作,党支部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难度大。研究生在校时间一般只有3年左右,党支部所形成的良好传统以及支部书记的心得体会和工作经验得不到应有的保留与延续,随着老生毕业和新生入学,高校和二级学院党委需要再一次花费时间和精力重新组织。
二、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对研究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物质利益的趋动性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认识问题、衡量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更大程度地向物质利益方向倾斜,这使得部分研究生党员对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了怀疑。
一是传统性的党建活动受到了时展的冲击。知识创造经济和网络虚拟社会的来临,对从事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党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如果不加强与时代、社会接轨,不了解当前研究生中普遍性、常见性的思想与行为,将会极大地影响到研究生党支部工作的有序开展。党建工作人员在能力和技术上不能够胜任研究生党建工作,研究生党组织活动的内容与形式都将显得机械、简单,进而造成研究生党员参与性差、主动性缺乏,表现在党组织活动形式单调老套、团队协作精神差,组织生活一直局限于采用传统的读文件、看教育片上,形式过于呆板,停留于形式上完成任务,缺乏吸引力。
二是部分二级学院和教职工对研究生党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研究生的教育管理重文化成绩、重学术水平、轻思想引导的现象较为明显。一方面,党支部设置不够完善,制度不够健全,组织生活不够规范。高等院校研究生党支部设置和管理缺乏统一的固定模式,研究生的住宿比较分散,支部成员空间跨度大,无现成经验借鉴,不利于党支部活动的组织。特别是临床研究生学习压力大,很难抽出时间整理“繁琐”的党员材料,许多研究生党员不愿意担任党支部书记,使得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不仅不能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反而降低了党员在研究生中的威信。另一方面,高校往往没有配套落实研究生党建工作者的编制和待遇问题,影响了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部分高等院校只注重研究生专业论文的质量,将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放在次要位置,甚至极个别研究生导师认为,研究生的唯一任务就是学好专业知识、搞好学术研究,不需要过问时事、不需要了解政治。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忽略了对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监管与考核,甚至为了方便自己的学生就业,出现了“批量生产”和“突击发展”党员的不正常现象。
三是研究生群体思想构成复杂,价值观念多元化。研究生的学制一般只有3年左右,学习与科研任务繁重,特别是临床医学研究生要求的学术水平高,加上毕业时面临的就业压力大,迫使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和学生个人重视学术水平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探讨。有许多临床研究生是在拥有临床工作经历后攻读学位或在职攻读学位的,社会背景复杂,与直读生的年龄跨度大,社会经验、价值观和个性差异性显著,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各项工作必然面临严峻考验。直读生思想相对单纯、社会经验欠缺、容忍性差,容易将问题尖锐化;而在职生党员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生观,容易凭经验作出决定,不愿过多参与研究生的党建活动。
三、高校临床医学研究生党建工作模式探讨
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保证,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
1. 建立好专职与兼职队伍
由于临床研究生学习、工作存在特殊性,学习任务重、临床工作压力大,不仅要完成学习与科研任务,还要在临床工作中处理好与病人的沟通等问题。要做好临床研究生党支部工作,必须要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在研究生中有较高威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探索多种方式、途径,全面提升党支部支委班子的综合素质。既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培训,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学校与医学院党委要考虑到临床研究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临床研究生党建工作的专兼职工作队伍,做到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切实保障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2. 合理设置党支部
考虑到临床研究生党员用于党建工作的精力有限,可创新性地借鉴党总支(党支部)下设党支部(或虚拟党支部)的形式。党支部委员由政治素质好、思想作风正、学历层次高、业务能力强的专职教师、研究生导师和党龄较长、政治思想素质较强的研究生党员担任。这种方式既有“专业年级党支部”的特色,又与“师生混合党支部”相类似。因为具有相同的研究方向或者相近的课题项目平台,研究与实验场地能更大地交叉运用,支部内的党员在时间安排上便于步调一致,便于将思想交流和促进提高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交流过程中。专职教师与导师统筹协调、把握方向、承担党建主要工作,并在业务上、政治上给予研究生指导,研究生支委积极参与和配合研究生党支部的建设与党员发展和管理,有效地克服了思想政治工作和学习、研究“两张皮”的状况,将党支部建设凝聚工程落到实处。
3. 规范制度管理
要切实落实研究生党支部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这一制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是综合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摸索和积累。通过落实党员思想汇报制度、严格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党建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制度,从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出发,贴近现实生活与社会现况,解决研究生党员群体的现实问题。建立研究生党员信息库,实现研究生党员信息的动态更新与动态管理,理顺党员管理体系。对组织生活会、思想汇报、日常行为规范进行量化考核,实行学分制弹性管理,与奖学金评比、评优评先等挂钩。
4. 创新教育平台
高校临床研究生党员的管理与党建工作有别于传统模式,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党员的年龄结构、心理特征、学习状况、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7],及时了解和把握党员与研究生的思想脉搏,同时,为研究生党支部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
要做好研究生党员的发展与管理工作,就要利用网络、学术与人文讲座、时事热点大讨论、参观交流等形式多样、深受青年人喜爱的平台,创新工作方式[8-11]。采取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手机飞信、发放问卷等多种形式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其对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看法和意见。特别是要利用好网络平台,利用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突破时间与空间隔阂等特点,易于被研究生接受。通过bbs讨论、qq聊天群说说心里话,通过互动思想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不良情绪、事件隐患等趁早消灭在萌芽状态。
加强网络建设,开辟党建工作新阵地。突破传统党校教学在时间、空间、人员、经费上的限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宽教育渠道,增强教育效果。将研究生积极分子培训、党员培训的相关学习内容放在网站上,设置时政新闻、党章党史、党建天地、党员风采等专区,推荐研究生学习实事政治、阅读党建理论文章,了解入党程序与党建知识,学习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促使其积极参与党支部活动,纠正重业务学习、轻政治学习的不良风气。
利用研究生社团与协会组织建设平台,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将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选拔社团主要负责人和骨干时,重点考虑由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党员来担任,通过组织学术报告会、交流沙龙、创办研究生学术刊物、举办研究生科技节等活动,为研究生们搭建起校内外学术交流的平台,倡导高品位校园文化。
只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工作就一定能够取得显著成效。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健康意识、维权意识和医疗需求等均在不断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必须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不但要加强医疗法律法规和医德医风教育,增强医疗风险意识,强化伦理道德,提高临床技能和创新及写作能力,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而且还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其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临床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主题。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现行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主要采取学校与医院相结合的模式,从学生逐步过渡到医生,但目前还普遍存在重视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轻视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现象。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服务性及社会性极强的科学,研究生进入临床阶段后,需要按培养方案进行严格的临床科室轮转培训,使其不但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而且还要懂得医疗法律法规、具有医疗风险意识和高尚的医德,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一、医疗法律法规教育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文化飞速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医疗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患者及其家属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由于医疗技术发展水平本身的局限和各种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医疗纠纷在所难免。因此,为确保医患双方的利益,在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医疗法律法规教育,使其懂得国家及地方政府颁布的医疗法规显得尤其重要,这些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等。同时,为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质量,临床研究生还必须懂得和严格遵守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核心制度,如首诊医师负责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知情同意签字制度,等等。
二、医疗风险意识教育
医疗风险是指医疗过程中不确定的有害因素,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并发症和医疗纠纷,存在于医疗工作的各个环节。医疗风险意识指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行为时,对所承担风险的认识程度,通过风险意识教育可使研究生明确医疗风险观念,有效防范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医学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按注册的执业地点、类别及范围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等业务,面对的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是一种高技术、高风险的医疗行为。同时,有些社会不法分子刻意用各种手段进行违法活动,侵犯医疗机构及医务工作者合法权益的现象越来越多,加大了各种医疗工作的风险。
医学研究生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经历不丰富,加强研究生医疗风险意识教育非常必要,培养研究生在懂得和遵守医疗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提高医疗风险意识,正确面对各种医疗问题,理智解决,学会保护自己。
三、科研诚信与伦理道德教育
医院在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加强诚信教育,要求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具有坚定的科研意志,不怕困难、不怕失败,遵守科研道德,诚实、守信、求真、务实、严谨、淡泊名利、不弄虚作假。尊重前人的工作,不能抄袭或剽窃他人的成果,不把一切成绩据为己有。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诚信是学术道德的基本原则,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医学研究生今后的工作对象是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不仅要治疗患者生理上的疾病,还要治疗患者心理上、思想上的疾病,这就要求医者不仅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还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在目前患者对医生信任度下降、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式下,思想道德教育非常必要。要培养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医疗工作中,摆正个人利益,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既重视个体的发展,又重视社会的整体利益,在社会利益中体现个人价值。培养研究生首先要有高尚的医德,把“救死扶伤”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献身医学,具有“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感,做到“三好一满意”: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具有爱心、耐心、同情心,关爱患者,尊重患者的信仰和隐私保密的愿望。
四、临床综合技能培养
临床医学的本质是实践医学,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是目标中的核心指标之一。目前的临床研究生临床能力普遍不太高,临床知识视野狭窄,体格检查顺序不正确,手法不规范,病历书写不完善,病程记录不详,鉴别诊断依据不充分,病情分析缺乏逻辑性等。医院必须加强临床专业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导师及导师组成员必须有很强的责任心、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带教经验。
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可由有关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各科室负责人或导师本人主导,制定全面详细的临床能力培养方案,严格要求研究生在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全面的临床操作训练。要求临床研究生定时定点查房,接触患者,从接诊、检查到治疗,从门诊到病房,完全按整个医疗程序培训;要求研究生动手锻炼,规范基本操作;要求研究生珍惜临床实践和操作机会,跟随带教老师值班,掌握诊疗技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在临床技能培训过程中,让研究生参加科室的病例讨论、术前讨论、会诊,以便获得各种临床经验和教训,掌握本专业常见病的诊疗技术。对于医疗病历书写质量的培养,最好根据病历情况进行个体化教学,认真检查研究生书写的病历,一对一指导,因人施教,及时纠正错误。
培养研究生临床能力,医院要健全严格的临床考核制度、临床能力评价指标、考核指标和具体考核方法,定期进行考核,客观、有效、公正、公平、规范地评价。建议分学科系统进行,各有所不同或侧重,如外科系统主要考核手术操作,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考核评估,内科系统主要考核辅助诊断方法及有关检查。
五、创新与科研能力培养
科研能力培养,是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是出医学人才、医学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科梯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最好的办法是从事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临床阶段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医院要加强实验室平台建设,为研究生进行科研实验提供条件,组织研究生选修科研设计与方法的课程或参与有关的科研讲座,参与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掌握必备的科研知识与方法。同时完善培养的激励机制,对有创新思路的研究生予以一定的经费支持,激发创新意识,催生创新成果。
指导老师要启发、诱导研究生对科研选题的思考,鼓励主动寻找方向,主动寻求答案,寻求解决途径。老师不干涉研究生对实验设计的想法,鼓励有独立见解,但要关注,放手不放眼,不能由其胡思乱想,要有科学的态度。选题是保证课题质量的基础,要求研究生在查阅本专业领域和相关专业领域文献资料达一定数量之后,结合文献和临床实际,考虑有无创新性来确定科研选题。注重选题与临床的关系,与过去和将来研究的联系,确保科研工作的连续性,以形成系列研究,既易于出成果,又易于提高临床医疗水平。研究生开题后,管理部门和指导老师要严格监管科研实施的每一个过程,每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和指导。
六、研究生学术论文撰写能力培养
研究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写作能力的高低可作为衡量其成熟度的标志,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体现。论文,特别是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论文的撰写,是研究生所做工作和进行科研的总结,是多年学习成果的最终体现。论文的题目、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语等每一个部分各有要求,论文要有创新性,文字要明白、通畅、精炼,反复修改,达到发表水平。为了提高研究生论文水平,可组织研究生多参加学术会议,及时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最新情况,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医院可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对发表高水平论文的研究生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评选优秀研究生可作为先决条件。
七、个人素质培养
新的医学模式涉及生物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与社会、人文及其他自然科学交叉、融合,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发展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要求医者从心理、社会、环境等多角度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医院不仅要培养研究生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研究生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对哲学、历史、文化、艺术、伦理等各个领域均有所涉猎,具有人文科学的知识与素养。
1.着装举止
医疗工作中,医生的个人形像非常重要。要培养研究生注重仪容仪表,个人的面部、头发干净利落,不留长指甲,衣着整洁,举止端庄,态度诚恳,面带微笑,与患者谈话时视线保持在同一水平线,适当安慰性接触患者,以证明自己值得信赖,有助于医患双方的沟通和交流。
2.沟通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在疾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医患间的沟通及交流障碍是导致患者不满引起医疗诉讼的首要原因。现在的患者应被看成是生物的、社会的、有主观意识的个体,有学者做了这样的研究,患者诉讼的主要原因80%以上是由于沟通和交流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医院要培养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和技巧,可举办有关医患沟通的讲座和实地训练,或者组织研究生观看指导老师如何进行医患沟通,要用患者熟悉的词汇简洁明了地解释病情、治疗手段、检查目的等,熟练回答患者及其家属的问题,了解患者的所需所想,了解患者和家属的意见和建议。
医患间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拉近医患关系,可以避免或减少医疗行为中各种不必要的纠纷和事故,得到充分配合,利于诊断和治疗,出现问题时也能协调解决。
3.换位思考
人们的健康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患者对医疗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日俱增,医生不仅治病,还要“治人”,不仅是健康保健的提供者、决策者,还是健康教育者。“医者,非仁爱之心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指导老师不仅要做好良好医德、严谨治学的表率,还要培养其学生成为具有精湛医术、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仁心医者,学好做人,学好本领,大医博爱。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想一想,换位思考,不凭想当然地不征求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而实施治疗。多替患者考虑一点,双方矛盾随之减少一点,医患关系则会得到缓解。
4.正确处理几大关系
现阶段的研究生大多是199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整体协作能力不强,医院要鼓励研究生融入团队活动,正确处理几大关系,包括与指导老师的关系、与所在科室及轮转科室主任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关系、与同学、同事的关系。培养研究生尊敬长辈和上级,虚心请教、与同学、同事和谐相处,能在高速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健康、开心、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5.终身学习习惯
医疗卫生服务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改变,学生学到的知识很快就过时,医院要培养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自我学习技巧和阅读技巧,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不断补充新知识,不断“充电”,这是成为一个优秀临床医生的一个基本条件。
八、结语
医学研究生是医学领域高层次的人才,是国家医学发展的希望,也是医疗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后备力量。高质量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有利于提高整个医疗体系的教育质量。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素质的高低,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医院要加强导师素质的培养和责任感,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完善导师责任制,切实从临床、科研、生活等各方面给予研究生教育和指导。医院要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的每个环节,严抓各个环节,全面提高临床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衰老是机体固有的、复杂的、不可逆的过程。揭示衰老的机理,探索出高效、安全可靠的抗衰老方法,这是老年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就衰老时的机理和机体体内发生的变化进行综述,为抗衰老的研究提供临床资料。
1、衰老机理的现代医学的研究
(1)遗传基因与衰老。衰老是一连串基因激活和阻抑,及其通过各种自产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表达理论认为衰老是与热激蛋白转录因子三聚化失败、迁移、磷酸化、脱磷酸化失败、热激蛋白转录因子与dna结合下降导致的翻译后修饰失败、hsf mrna成熟和翻译有关[1]。(2)免疫系统与衰老。机体免疫功能和衰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衰老的进程,机体免疫系统功能降低,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等发生了许多变化[2],通过改善免疫系统功能则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3)脑内神经递质和氨基酸含量变化与衰老。脑内的一些神经递质及氨基酸的含量对机体发育和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在参与身体组织老化及寿命的调节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下丘脑各核团的神经元呈现不同程度的丢失,其递质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导致内分泌功能不足,加速机体衰老[3,4]。(4)自由基与衰老。自由基在机体内有很强的氧化反应能力,对生物膜类脂结构破坏性极大,自由基还可直接或间接氧化蛋白质,并且可以使蛋白质生物合成的量下降,尤其是自由基可与dna、rna反应,引起主键断裂、碱基降解、氢键破坏、发生基因突变、细胞老化,导致机体衰老疾病的发生[5]。人体内具有一整套产生和清除自由基的平衡体系,机体的衰老是由于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以及机体抗氧化酶的活性不断下降使体内自由基物质过剩的结果[6]。(5)端粒、端粒酶与衰老。端粒是真核生物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其长度、结构、功能与机体衰老及癌症的表型等密切相关。在某些情况下,端粒可影响细胞核内基因的表达。端粒具有保护染色体末端,维持染色体结构的稳定与完整的功能。细胞衰老是由于随着细胞的有丝分裂,端粒长度缩短、端粒酶的活性降低致染色体末端端粒缺失所致[7,8]。(6)线粒体dna与衰老。呼吸链反应是产生自由基的重要来源,线粒体在活细胞内产生90%的自由基,同时也是自由基损伤的重要目标。尤其是线粒体dna裸露,无组蛋白保护,并且修复校正系统功能较差,因此线粒体dna比核内dna 更易产生突变。自由基对线粒体dna造成的突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线粒体dna重要功能的丧失[9]。(7) no变化与衰老。no是体内重要的信使分子和神经递质[10]。nos是no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在机体各组织细胞普遍存在。研究发现衰老组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组织中no含量和nos活性降低,而通过提高组织中no含量和nos的活性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11]。
2、衰老机理的中医研究
(1)精气神衰老学说中医认为精、气、神三者的状态标志着一个人的健康,如三者虚衰,则是衰老的征象。历代医家对人体的精、气、神非常重视,精充、气足、神旺即是健康的标志,如精亏、气虚、神萎则是衰老的征象,从精、气、神三方面的表现,完全可以反映出人体衰老的程度。(2)阴阳衰老学说中医学认为阴阳之间的变化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同时也是生命生长、发育、衰老以至死亡的根本原因。机体衰老的过程也就是阴阳失去平衡,出现偏盛偏衰或阴阳两虚的结果。(3)肾虚衰老学说肾为先天之本,人体生长、发育、衰老以至死亡的过程就是肾气逐渐充实、隆盛、衰少乃至衰竭的过程。中医认为:肾藏精,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齿为骨之余,肾外荣于发。齿、骨、发的生长状况是判断机体生长发育状况和衰老程度的客观标志。(4)脾胃虚弱衰老学说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在人体活动中起着升降枢纽的作用,肾中的先天精气也依赖于脾胃化生的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脾胃虚弱是导致衰老发生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人体衰老过程是人体内部环境各因素间、人体与外环境各因素间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综合性结果。衰老原因是多方面的,衰老的机理也是极为复杂的。衰衰老时机体内更多的变化及其机制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去探索和发现。
研究生教育是现今临床医学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经过基础和专业课学习、临床专科实习、学位科研论文三个阶段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既是合格的临床医生,又能开展临床科学研究、指导临床医疗工作。如何根据临床研究生专业专科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并能保证其能够承担起将来既能“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发展科学的双重使命”[1],又能开展起临床医疗及临床研究工作,是一种挑战。下面就骨伤科临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工作,从临床研究生导师的角度,提几点具体的要求及做法。
1?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现状
从临床导师的角度分析,临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现状是严重不足,这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应试教育带来的结果。现行的教育体制贯穿于整个学生生涯。尽管当今高校教育已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到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同时注重知识的活学活用和知识的创新上来,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传统的应试教育的高分思想对目前的教育体制的影响仍根深蒂固。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表现在课程设置上知识传授课程较多,能力开发和兴趣培养的课程偏少或几乎没有。另外由于现在大学生择业制度的改革,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因此部分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获得一张文凭,找到一份好工作。所以只看重分数高低,不注重自身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或不能很好地处理好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对学习、科研活动不感兴趣,却对社会兼职十分热衷,由此而影响了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学习。
2?目前临床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明显的不足,学校对学生科研活动缺乏必要的重视和有力的支持,导致学生的科研能力不足[2],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提出临床科研问题的能力缺乏
笔者通过临床上对医学研究生的观察和培养过程中,认为提出临床问题的能力最为重要,有学者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骨科研究生将来要去解决骨伤专科中尤其是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常见或疑难问题,意义重大。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将来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同时又将之转化为科研问题,进行科学设计,辅以必要的实验研究,最终在结果应用于临床,指导临床用药或者疾病鉴别诊断。
临床医学研究生发现临床问题的能力不足表现在:(1)对论文的选题缺乏主动性,对指导老师依赖太多,且选择理论研究方向的较多,对自己的选题缺乏足够的掌控,科学实践方面的选题比较少,很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2)思维上的归纳及演绎能力不够,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涉及推导论证、分析综合的能力,设计调查问卷及论文提纲常常力不从心[3]。
2.2?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大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虽然理论知识学习课程结束,但是其专业理论水平不足,知识面太窄。然而,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进行科研活动的先决条件,而深厚的专业知识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宽广的知识面又是科研活动的基础。由于如今临床医学本科生虽然经过考试层层选拔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但是由于具体专科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较少或专业知识理解的不透彻,加之基础不扎实、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少、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研究思路不清晰、科研方法的欠缺,种种限制,因此,要锻炼科研能力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很难。
2.3?科研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缺乏
科学研究本身也是一门科学,有其完备的概念体系和方法。往往临床研究生为了论文而写论文,只是为了应付而不知对错就照搬照抄,而忽略了对科研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学习。另一方面学校不够重视,很少高等学校在设置研究生课程的时候注重对学生的科研基本概念及方法的培养,专门设立必修课程,往往是由学生的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没有作必修的硬性要求。
2.4?资料收集及信息检索能力
每项科研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收集资料、检索相关前沿信息,也是对科研选题的确认和检验,确定科研选题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更好地明确选题的深层意义和潜在价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大步”,选题即是论文写作的开始,选题直接关系到科研方向的正确与否和试验的成败。对资料收集不够重视、对信息检索不够充分是相当多的大学生的毛病。另外还表现在对科研活动如科研讲座不感兴趣等,另外对资料收集和信息检索的方法不多,往往仅仅局限于书本和网络(如百度等),对相关领域的专业书籍、相关专业网站的研究前沿不够了解,不能够把握最新的相关研究动态等等。
资料及信息收集能力的不足还体现在如今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欠缺,尤其是对专业论文的阅读量偏少,而且没有对专业论文的筛选和鉴赏能力。从专业论文中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别人的科研思路及科研方法。
2.5?科研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撰写科研论文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总结记录科研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许多大学生平常很少撰写科研论文,甚至没有记笔记和日记的习惯,对科研论文的写作格式、规范及写作知识不了解,表现为格式不对、语言口语化、上下文不连贯、论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条理不清楚、缺乏必要的分析归纳等。
3?医学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思路[4]
3.1?建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小组负责制
按照研究生专科专业培养的要求,拟定以导师为主要负责人的临床指导小组。由单一的导师制度转变为多名指导老师共同培养的模式,加强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专业指导和科研能力培养。这样避免单一导师因为业务繁忙而忽略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和培养。指导小组负责制科研分工明确,由临床指导老师指导临床诊疗等方面,由科研指导老师带领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这样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也可以有明确的培养和考核过程,有利于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改变现在相对松散的研究生培养管理。
3.2?加强专业前沿知识及科研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学习
在临床研究生阶段,专业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专科专业前沿动态的了解必不可少。应按照研究生培养小组的分工,有各位知道老师定期讲解专科专业知识的前沿动态;或者由导师布置相关主题的知识动态的任务,由临床研究生查阅相关知识进行汇报讲解。
高等院校要设立科研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相关课程,设置为研究生必修课程。多举办科研讲座及科研活动,提高学校学生参与的科研的氛围。临床研究生要高度重视科研基本概念及科研方法学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对所有基本概念反复琢磨,理解透彻。每一篇论文形成和完成都是科研设计的一次实习。另外,临床研究生一定要参与到导师的临床科研项目中去,在科研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了解科研工作实际操作过程,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3.3?加强临床科研思路的培养
专业领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阅读是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必修课。了解自己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外的相关进展,学习前人所做的工作及所获得的经验、成果或结论,并密切观察临床和实验教程中的实际情况,踏踏实实完成科研工作中的每个过程,认真分析每一细节,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新见解从而进行科研选题、通过严格的科研设计、统计分析处理,要学会揭开面纱看真象,并将真像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善于探索善于思考现象与现象之间、理论与理论之间,尤其是现象与现有理论之间的本质联系和矛盾的创新思辨能力,促使自己在观察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设计能力、思维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作为导师更应该要求学生平时注重对临床见解进行科研论证,多进行临床文章地设计和协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能遇到和掌握更多的科研知识,熟练掌握科研方法,剔除错误和落后的方法[5]。
3.4?加强科研过程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科研过程中,有许多实际操作的能力需要加强,如临床科研文件是设计、科研调查问卷的设计、文字的规范运用、科研论文阅读鉴赏、撰写等等,这些都是在科研工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例如,科研文件的设计上就会体现一个学生做事是否细心和严谨。一份规范的科研文件是有标准可循的,或者一篇错字百出的论文是特别会让人反感的。一篇好的科研论文必定是围绕科研问题的提出,对科研问题解决的论证及其过程的设计、方法和结果的清晰阐述。也正因如此,一篇好的科研论文还有它的规范的要求、标准的格式。因此,在资料收集时,根据一篇好论文的标准来阅读文献往往能够很快获得信息并为我所用,而不用大海捞针一样的在浩瀚文献中苦苦筛选。科研论文的写作同样道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撰写科研写作时就要用严谨的规范来要求自己。
3.5?加强临床科研素质的培养
开展临床医学科研活动,必须要求临床医学研究生具备临床科研的基本素质。临床科研活动是临床医生开展临床医学探索的活动,但是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伦理原则[6]。涉及人体的临床研究一定要树立法制意识,知晓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严格遵循;符合伦理道德的人体试验应该是出自医学目的的人体试验,是以提高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维护人类健康和推动医学事业发展为宗旨,同时有精心设计的符合科学原理的试验程序。并且任何临床科研活动都是在充分尊重患者、有利于患者、公平公正的伦理原则下开展,即尊重患者的权益,包括对临床试验过程有充分了解的知情权、自愿参加和退出研究的自主决定权且任何受试者的决定不会影响其应给予的治疗、未经受试者允许不得将其私人信息泄露或公开的隐私权和保密权、获得及时治疗权以及在试验过程中受到损害的补偿权。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公平公正地选择和对待每个受试者,而不能受地位、权利、钱金、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临床医学研究生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临床科研素质。
1三七对血液系统的药理药效作用之概述
1.1三七的理功效
三七的功效,主要是对于人体的血液系统进行维护,特别在止血、血管的扩张和动脉硬化的抑制方面、降低血脂等方面有着比较突出的效果。从当前相关的医学院以及相关的临床观察上看,三七对于心脏的工作、心肌的耗氧程度以及冠脉的血循环有着比较突出的影响。而三七相对于其它的中药或者西药而言,在扩张冠脉方面是比较理想的,特别是对于微循环以及侧支的循环方面的作用能够有所加强。而三七在家兔实验上面也表明了,三七对于身体的重量增加减少以及身体内部肠道对影响的吸收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从多次家兔实验中可以看出,三七能够更好地降低动物机体内部的三酸甘油成分的含量,对于机体的顺利运转有着比较积极的作用。三七所具有的三酸甘油,在含量上更是比较丰富的。人参属的植物,其发挥药效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皂苷,而皂苷其组成的化学成分单位种类繁多,共有十多种,这些人参皂苷中,R0对于服用者而言,会造成精神恍惚的状态,而Rb1对于人类的中枢神经的运转能够起到镇静的作用,而Rg1能够产生人机体中枢神经部分需要的蛋白质,能够增强人体的抵抗力。而中药三七的有效皂苷成分较多,并且几乎不包含能够对服用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精神干扰的R0成分,不过却含有能够刺激服用机体的胆固醇以及血脂进行新陈代谢的成分Rb1以及Rg1,并且比例较大,这样服用三七进行血液系统的相关维护,就不会产生过多精神的恍惚之副作用,这在选用三七作为治疗药物上就有一个更为明显的优势。
1.2三七的药效作用
三七在血液系统以及机体相关的造血系统方面主要有以下的药效作用:
1.2.1三七有比较良好的止血作用
特别是针对出血时间以及凝血时间方面进行缩减。三七能够实现止血功效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三七素,三七素能够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之内促进机体内的血小板变形并且聚集,进而促使血小板释放出ADP成分、钙离子等,以此来实现止血的效用,因此,运用三七参与到机体各种外伤出血的处理以及内血症的治疗方面等,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1.2.2促进机体的造血功能
三七能够更好地促使各种类型的血细胞继续生长和分裂,进而对血细胞的数目继续增加,推动骨髓细胞的增殖以及释放,进而促进骨髓红细胞的活性以及数量,从而促进机体的造血功能。尤其在相关的实验当中,三七能够更好地对失血性的贫血病理模型的血红细胞数量进行显著的提高,进而表明其对于失血性的贫血疾病是有比较好的治疗效用的。
1.2.3活血祛瘀的疗效
三七有着活血祛瘀的疗效,并且相对较为明显,对于机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有利于淤血的疏导。
2中药三七对于血液系统的药效作用研究分析
2.1三七的止血作用
三七向来都是血症中的关键药物,中国民间一向来都尊崇三七为“止血的神药”,在止血方面,因为可以活血祛瘀,所以在各种不同种类的出血性的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地应用。在《本草新编》里面就称三七根为止血的神药,并且针对“外越止血”,无论是身体的哪一个部分,都可以运用,对人补气补血两相宜。而三七在其它的药学典籍,如《玉揪药解》当中就有谈到,“和营止血,通脉行瘀”并且无论是箭伤刀伤还是经期产后出现的瘀血状况,都可以用三七来进行止血的治疗。自古就是活气通血的理血药物的三七,在现代的科学研究中发现,其中包含了马烷型的四环三萜皂苷,这种皂苷具有止血成分较好的Rb1、RB2、RG1等人参皂苷,也有R1、R2、R3等三七皂苷,这些皂苷成分能够比较好地实现快速止血的药性,并且三七还具有榭皮素等,此外田七氨酸也可以促进三七在止血上面的效用。根据相关的报道看,三七的注射液,可以让机体内的血小板在出现逐渐聚集之时,产生伪足,最终变形,实现粘性的变形活动,进而能损坏血小板的胞膜,促使血小板出现部分溶解的状态,从而有脱颗粒的反映,因此能够释放钙离子、ADP等止血的活性物质。
2.2三七的活血作用
三七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是能够在嚼烂的情况下,敷在青肿之处,进而“青肿者即消散”。而在其它的药学著作,如《本草从新》里则认为三七能够“散血定痛”,从这些记载中看,古代的药学著作,都阐明了三七有活血祛瘀的功效。而从近些年以来,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表明,三七是可以抑制淤青部分产生出相关的氧化物,并且对于白细胞的相关粘附状况进行抑制,以及对血小板的聚集进行有效的抑制,进而对血液的当中的血小板相关的cAMP的含量进行降低,避免血栓素的形成,最终能够避免血栓的出现。而此外,很多的学者都经过相关的实验,证实了三七皂苷的其中一种成分R1,能够对血液系统当中产生的氧化物进行清除,并且对于粒细胞的部分粘附的分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另一个临床的实验中,三七的另一个重要的成分,Rg1能够对纤溶的系统相关的活性进行促进,并且对血管内皮当中的一氧化氮成分进行释放,从而对血栓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从相关的研究中表明,丹参在抑制血栓形成这一方面,相对于三七的治疗功效而言,仍然有一定的距离。
2.3三七的补血作用
三七一向都被认为有补血的作用。人参在补气方面可谓第一,而三七在补血方面则更胜一筹。清代的药学研究者,赵学敏就对三七以及人参相提并论。而从近些年以来的实验室测试,以及临床实践研究的情况来看,三七能够更好地促进骨髓粒细胞的系统逐渐增殖,同时血红蛋白以及各种类型的红细胞也能够在三七的药效下逐渐升高,这些也都表明了三七的补血作用,对于造血功能的促进,有着明显的药效。
1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难点
研究生自身临床能力较弱。目前,我国临床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工作1-2年的年轻医生、基层医疗单位和部队卫生所等小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这些生源由于入学招考制度偏重于理论考试成绩,不少学生缺乏扎实的临床规范化的培训。部分来源于小医疗单位的学生,由于医疗条件的局限,缺乏严格规范性临床训练的机会。少数应届本科毕业生未获得职业医师执照,入学后难以在临床得到充分的实践。因此,研究生入学前临床能力较弱成为入学后培养方式的难点之一。研究生入学后,为保证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导师需强化研究生临床培训,严格按规定轮转临床二级学科,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始终贯彻以临床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培养模式。培养和考核方案重科研轻临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专业学位的培养仍然受到学术型学位教育习惯的影响,导师在培养方案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没有严格落实临床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重科研轻临床,科研选题重基础医学轻临床医学,忽视了对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到的仍然是与他们的临床实践联系不紧密的理论知识,而临床专业技能得不到有效训练,无法满足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务主管部门侧重于最后答辩的通过,而对临床培养具体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管,以致部分研究生临床轮转未完全达到要求,部分学生临床技能水平无明显提高,实际上仍然是科学型学位。导师指导临床实践时间不足和方法单一。由于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个别导师研究生人数达5个或更多,加之临床和科研工作繁忙,研究生和导师见面频率缩减,研究生达到一对一的临床指导和交流时间相应减少。部分导师知识教育方法单一,重使用轻培养,重知识轻方法。进入课题研究后,个别导师存在“连拖带抱”和“撒手不管”的两个极端现象,未能发挥导师的有效指导。研究生初出茅庐,临床和学术相对稚嫩,需要导师的悉心知道,让他们穿越学术迷宫,少走弯路,如果导师没能认识到导师的作用核心,不按照培养方案要求科学指导学生,不能为研究生培养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那么一个不好的结果是,研究生的知识水平不会有多大程度的提高,他们不可能真正掌握临床科学的真谛。
2导师指导的三个核心
带到临床知识的前沿。临床知识的前沿主要是指临床专业领域的热点、难点、重点以及最新进展和研究发展的新方向。近年来由于随着基础医学、诊断学、影像学、药物学以及医疗技术的理论与技术的进步,各种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更新,临床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飞跃发展的阶段。如出现新的疾病禽流感、SARS等;新的诊断技术如免疫、遗传基因疾病、病因诊断、诊断技术等;新一代如CT、B超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均显著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因此,只有大量阅读有关学术期刊和论文,才能掌握学术动态和某个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在这一过程中,导师不能放松自己的学习,更新知识,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融进临床的实际和课题之中,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和领悟临床前沿知识的价值和先进性。提升临床诊治水平。临床诊治水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三基”掌握情况,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临床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能力、诊断治疗、临床技能、决策能力等内容,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诊疗过程实际上是“三基”知识和临床思维能力相结合,经过反复、缜密的分析整合,最后得出诊断及治疗方案并将其用于疾病诊治的过程。临床医学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临床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临床实践。导师应该全力增加研究生的临床实际操作机会,采取典型病例、疑难和危重病例讨论等方式强化他们的知识,从事临床操作时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科室轮转期间要指定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带教,要按照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要求强化“三基”培训,更新相关学科知识和临床技能知识,以达到独立处理二级学科范围内常见病、多发病的培养要求,以使他们的临床诊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提升临床科研水平。临床科研是指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研究,其目的是提高诊断水平、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和进行疾病病因的宏观研究。临床的研究问题从哪里来?首先是从临床实践中来,再带着问题去查阅文献,分析和评估文献后才会有科研问题的产生。因此,导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分析问题,对未知和难点未解问题提出思考,形成问题。问题形成后,又要进行临床科研方法的指导。随着近年临床流行病学的发展及循证医学兴起和应用,临床科研正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临床科研不单是以病例报告、病例分析的方式来总结临床经验,而更多的采用随机对照试验、交叉研究设计、病例对照研究、诊断试验、医学序贯分析等方法来研究临床问题,因此,导师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在研究生选题、设计和方法等研究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保证临床课题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3导师指导的有效方法
3.1病案讨论
病案讨论教学法是病案教学法的重要形式,是选择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病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查阅参考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并提出正确处理意见,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讨论式教学法。临床病案讨论主要包括典型病例、疑难和危重病例讨论。病案讨论教学法的好处在于可在短期内较全面地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这教学法有如下的优点:①可把最新的疾病诊治指南运用到病例讨论;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患者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口唇发绀、大汗淋漓、心率加快、两肺广泛湿罗音及哮鸣音、心尖部奔马律等,哪些症状反映了患者疾病危重程度?左心衰竭发生肺淤血或慢性肺淤血的原因是什么?最新的认识和治疗措施有哪些?怎样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针对这此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对于多学科参与的全科和全院疑难和危重病例讨论,研究生要积极参与,查阅相关诊断和治疗的文献资料,踊跃发言,锻炼自己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从多学科的角度拓展临床视野和全科临床实践能力。其次,病例教学还能增加导师的知识储备,拓宽导师的知识面。因为教师在准备病例问题讨论时,必须要准确地掌握和熟悉病例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刻苦钻研,精心准备,扩大知识面,对导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3.2文献检索
医学文献是生命科学重要的信息载体。要了解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就必须学会查阅医学文献,这是每位生命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可很多研究生缺乏这一技能,不会应用文献检索去更新自己的临床知识,选出的临床研究课题也不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当遇到一个不熟悉的疾病,遇见不懂的临床表现或治疗方法,碰到现有知识不能解释的问题,首先就需要检索文献,通过文献可以知道现有的临床诊治现状,他人的认识、经验、成果,最新的临床诊治指南和今后的研究热点、难点和方向,通过这一工作更新了知识,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对于尚不能认识和解决的问题,就成为临床科研课题的研究方向。对于临床硕士专业研究生,检索文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临床诊治现状和进展;②搜寻循证医学证据;③查找临床科学研究的立论依据。因此,导师要充分利用研究生在病案讨论、课题开题、撰写文献综述和论文时加强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古人曰:“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对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会学”比“学会”更重要,通过文献检索,让他们能有效地检索生命科学文献,提高筛选、阅读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将最新的知识指导临床工作和科研将使研究生的诊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3.3循证医学
DavidSackett教授将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EBM的基本思想就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要基于临床科研所取得的最佳证据,即无论临床医生确定治疗方案和专家确定治疗指南,都应依据现有的最佳证据进行;它强调最佳证据、高素质的临床医生和患者的结合,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在研究生临床实践中遵循EBM的原则与方法,不仅可使临床诊治策略和措施达到一流的前沿水平,同时,又能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学思维、观点与方法,造就高质量的医学人才。EBM重视高质量的临床证据,因此,要鼓励研究生跟上国际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索,不断自我更新知识。其次,对尚未知晓和未解决的问题,可作为临床研究课题,开展新的临床试验,获得新的研究证据。例如,我国侯凡凡教授带领的团队展开了“贝那普利治疗晚期慢性肾脏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研究结果首次证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安全地降低晚期非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风险。该研究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说明我国临床医生同样可以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另外,EBM虽然强调遵循证据的临床实践,但并不否认专家的意见,如果专家意见是基于大量科学的临床活动而非主观臆断,那么就值得推崇。EBM并不能取代临床技能、临床经验和临床资料,证据的获得离不开医生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因此,导师要提倡和鼓励研究生向老专家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临床技能。EBM除了力求给患者给予最佳治疗外,还要尊重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循证的过程不单是一个纯粹的检索过程,而是一段人文关怀的过程,在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加强人文教育,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综合索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之,导师的有效指导是提高临床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既往关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多围绕制度和研究生本身因素展开讨论,但对有关导师指导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由于导师对临床研究生培养目标认识不够、指导方法存在诸多不足,重科研轻临床、重使用轻培养,重知识轻方法等原因造成指导质量下降。只有导师把研究生带到临床知识的前沿,提升临床诊治水平和提升临床科研水平,注重病案讨论、文献检索和循证医学的指导,并致力于研究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才能真正有效保证研究生的临床专业能力和科研素质的成长。
1调整教学安排精简理论教学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是不同于其它文理科的,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多需要在临床实习和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认识疾病。在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基础型研究生的理论教学时间确实偏长,但并没有达到实际所要求的精度和深度,反而导致部分学生形成了松散浮夸的恶习,以至于在后期的临床教学中,对忙碌的病房生活不习惯,甚至恐惧,产生混完一年随便做个课题赶紧毕业的想法。精简压缩理论教学的时间势在必行,新学期即将开始的半年制理论教学应该是积极的,严格学分控制是保证质量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2]。必要时将理论教学时间,安排在临床教学期间,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可能更有价值。
2按主治医师的标准加强临床实践技能
在临床教学中,应给临床研究生更多临床实践、动手操作、抢救危急病人的机会。导师在这一环节中起关键作用,制定严格的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实施培养计划,不能安排轮转专业小组后就不管不问,应该协调全科,针对性带教,除了导师外还应该有专职资深上级医师带教,安排他们值班,全面完成各种疾病的处理、各种操作和技能的完成[3]。因此,在每个阶段导师都应进行跟踪式考核,研究生阶段的临床能力培养成果可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临床工作能力。除了完成本专业方向临床实践培养时间外,有针对性地扩大轮转的范围,使其对其他相关和常见的临床知识增加认识,全面掌握,对将来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开阔思路、视野是相当有帮助的。
3培养学生研究分析问题和科研教学能力
加强对导师研究方向的了解和专业学术科研课题的选择:学术课题的选择过程,实验思路、实验方法的设计,是研究生培养必须经历的步骤,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不管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临床型研究生都应该培养这样的能力。为了完成任务必须做到:提前与导师沟通,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提前查阅文献关注学术前沿,多接触专业研究问题;了解国内外新的研究动向,必须阅读至少50篇国内文献和50篇国外文献是必要的,力争要看的更多,综述要尽早完成。自选课题进行研究也是可行的,但应避免不切实际的高难度,应具有可操作性、减少主观盲目性、加强针对性,使之确实能解决临床诊疗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这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更高的悟性,需要更扎实的功底[4]。如果有导师的指导完成会相对容易些,应该鼓励自选课题,因为这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4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
科研实验对医学研究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临床上疑难疾病的课题设计、实验操作都是需要我们亲自完成的,临床医学不仅是治疗疾病,还必须进行总结经验、教训,给初学者和后人留下宝贵的经验财富。医学课题实验必须坚持诚实、科学的态度,实验操作要严谨,课题的实验数据得到之后必须通过资料分析,采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统计学结论,应该强调的是对实验数据结果评价应该客观和科学。论文的写作则要求符合科技论文的规范,表达清晰、流畅。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创新、严谨、细节自始自终贯穿于整个科研阶段中。避免苛求实验结果与文献一致,使学生有造假倾向,应使学生明白过程重于结果,更要使学生建立自信,相信自己的结果是正确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促进医学学科人才建设的重要途径,高等医学院校应着重从课程规划和学习方法两方面对研究生医学教育的前景进行预测。医学研究生教育需要医学教育的管理者明确方向,强化职责,勇于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探索,才能推动我国医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高层次的科研和临床人才,为国家的教育、科研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当代研究生诚信现状
高等学校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任务。尤其是高等学校所培养的高素质的研究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将成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中坚力量。新时期研究生的诚信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相比于本科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生选择诚信的同时往往先考虑自身利益。市场经济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研究生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我意识,个体价值。崇尚个人与社会兼顾,贡献与索取并存。客观地讲,价值取向多元化是社会新旧价值观念变迁的一种折射,人的自主、自由、自立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但少数研究生片面强调个人价值,不与社会价值取向协调,陷人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泥潭。不少研究生信奉“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认为:“研究生属于高层次,若没有经济作后盾,怎能体现高层次、高品位、高情趣。”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们会选择做一个诚信的人,但当利益受到损害或出现新的利益诱惑时,他们很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几位研究生为牟取私利,竟在新药申报时合伙作弊,用编造的动物药效试验记录骗取了某省卫生厅的申请临床初审批准。
第二,研究生缺失诚信,科研越轨现象严重。主要表现有:弄虚作假。行为多种多样,包括无中生有制造假数据、修改数据以符合自己设定的研究目的等等。广州某高校的一位导师在论文开题初期检查一位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实验结果时发现,该生取得的一系列数据都较理想,表明实验进展顺利。但是,在进一步检查时却发现,进行这些实验所必须消耗的一种分析试剂,却在实验室内原封不动。在导师的追查下,这位学生承认了数据造假。剿窃。贝弗里奇称之为“科学强盗”,是一种严重的不道德行为。杨增能等进行的对研究生抄袭和剿窃他人成果的调查结果表明:有26.4%的硕士生被发现有过抄袭情况,有27.1%的硕士生被发现剿窃过他人成果。这两个数据已到了令人非常担优的地步。一稿多投。现行的一稿多投已经变换了多种花样。一份文稿直接投送多个地方已经为作弊者所不常采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内容反复炒作,“换汤不换药”,反复变换几个题目,以欺骗不明真相者,从而达到个人的某些目的。文章大而空也是违反科学道德的一种行为。有些人很善于“写”文章,一点内容便洋洋几千言,下笔气势磅礴,读来空无一物。“请”写作。有些研究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经济基础,写不出论文或懒得动手写,于是干脆请人写作。通常部分内容请人写作,或请人写好初稿再由自己改写或自己写出初稿由别人完稿则较多,可谓是“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这种钱文交易的现象在研究生群体中并非个别,据说广东某重点高校居然出现了不同档次的“”明码标价的广告。
第三,价值判断更加务实和偏重物质利益。有调查显示,当代研究生在价值判断标准上正逐渐由过去的抽象理想主义转变为明显的务实和偏重物质利益。个人发展机会和工资收益成为其择业的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他们能较冷静理智地看待社会实际,在关注现实社会的同时也更多一份自己的打算。在对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上海市H所高校的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及“你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时,43%的人选择“有温暖的家庭、适宜的工作”,仅有39%的人选择“事业上获得成功”。调查结果还显示30%的人读研究生的目的是“毕业后找一个好工作”,24%的人是为了“争得更高的社会地位”,14%的人是为了“摆脱原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而“为社会作更大贡献”者仅占犯%,不可否认,研究生的理想层次降低了。
二、当代研究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诚信作为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诚信不论在某一个体身上,还是在某一社会之中,其生成、发展、改变都将遵循着一定规律,是某种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存在的最终反映。同时,诚信从根本上也是个体道德素养的集中体现。研究生的上述思想特点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同时又与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整体素质和社会地位紧密相关。
第一,受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影响。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研究生的道德行为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随着价值观念的转化和利益杠杆的作用,使得部分研究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愈来愈强,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在处理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时,以是否有利于自我为尺度,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可以不惜牺牲诚信道德原则为代价。
第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经济道德转轨的大环境有关。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享受过有德的礼遇,也都遭遇过缺德的非礼。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信用道德观念没有得到张扬,相反却被严重削弱。诚信缺失的现象在经济、政治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已经广泛存在:如经济领域中的制假、贩假、商业欺诈、走私贩私等非法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使社会信用体系畸形发展;政治领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数字政绩工程等腐败行为,已经严重地破坏了党和政府形象;人际交往中言而无信、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等现象时有所闻、随处可见。企业信用匾乏,政府信用受到挑战,个人信用几乎为零。社会的这些不正之风使校园这块“净土”也未能幸免于难。
第三,高等学校道德教育的弊端是造成研究生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目前教育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者只管“教”,不管“育”。“教”只是传授知识,“育”则是要培养健全人格。由此,在道德教育上引申出两种恶果:一是教育只管“知”,不管“行”;二是教育里只有知识教育,而无情感教育。没有情感教育,则培养不出善的情感,没有善的情感,又何来诚信呢?此外,德育教材重理论轻实践,手段、方式枯燥、单一、流于形式,常常与学生和社会生活相脱节,缺乏对学生个体应有的关注。教育者往往只重理论说教,而忽视对学生的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的教育,注重教育内容体系的掌握,而不重视认识研究教育对象,无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这种不分对象、内容、场合的“命令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引起了学生对学校德育的抵触与反感,严重影响了德育实效。更严重的是,许多教育者本身不能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存在着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悖等现象,更使得诚信教育成了流于形式的空洞说教,缺乏说服力。
第四、研究生自身素质的缺陷是导致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从年龄层次看,目前在校研究生70%以上处于23一30岁之间,这属于青年中期阶段,即自我与社会协调的阶段。因此,社会环境对他们思想发展的影响较大。处在这样一个心理发展阶段的研究生,面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及封建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激烈交锋,以及东西方文化的猛烈碰撞,不可避免地要在他们思想深处引起特别尖锐的矛盾冲突。从研究生的整体素质看,他们对知识的拥有程度在青年人当中显然属于较高层次,“求新、求知、求变”的意识明显高于其他群体,并且长于抽象思维,因而他们对社会变革更为关注,更为敏锐。从社会地位看,他们在经济上尚不自立,且面临着就业及职业选择问题,故在思想上具有一种不稳定感。特别是当这些“时代宠儿”面l愉着“就业难”“待遇不高”等现实问题时,这种不稳定感无疑更加强烈。
三、当代研究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把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优化学校环境同优化社会大环境结合起来,形成育人合力,这是实现研究生诚信教育社会化,提高研究生人生修养的重要途径。
第一,学校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仍然要起主导作用。常言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人的主体性形成,仍是靠“教”来实现。社会环境越复杂,越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因为,大学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天地,而且是走向生活的一个通道。其作为社会发展的摇篮,是可以通过精雕细刻和符合道德成长规律的日常教育活动,为生活在其间的每一位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道德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的。重要的是要不断强化高校诚信教育系统,优化高校德育环境,使高校德育工作走上经常化、实效化和科学化的健康轨道。在学校教育中,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交流与对话。对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必须打破“管”、“灌”,牢牢定位于“引导和帮助”、“交流与对话”。同时,使德育由单靠言传身教的传统方式向全方位的信息传递转变,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努力实现德育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把显性德育方式与隐性德育方式结合起来。不能只关注研究生的知识、技能等显性发展形式,而且更要关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社会感悟力、健全人格的形成等隐性发展形式。以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和行政管理为载体,寓德于环境感染之内,施教于无形熏陶之中。丰富德育教学内容,增强授课技巧。在我们的德育观念中长期存在着一种“泛政治化”倾向。只有在教材基础上充实、挖掘,使教学内容带有浓重的时代气息,并且更加开放、更加丰富多彩,才能耳目一新,便于接受。如创新精神、效益意识、时间观念、平等竞争思想、职业道德素质等等。多学科教育相互渗透。真正的道德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方式完成,而由此所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人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要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德育与各门学科的有机结合,使德育渗透在其他各科教学当中,让整个大学教育带有明显的德育倾向。发挥研究生导师的引导和表率作用。据调查,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的交往,对研究生影响最大。在学校,与研究生关系最密切的人就是研究生的导师。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治学态度、创新意识、道德修养、社会地位、敬业精神、为人处世的态度等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的心理和情绪,制约着研究生的发展前景,间接地影响研究生的思想品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其他教育途径无法代替的。搞好校园文化建设。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会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所以,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研究生的特点进行:(1)学术活动,如组织学术征文,学术研讨会,专题辩论会,组织和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讲座,组织校际学术交流等,以创造浓厚的学术气氛,树立良好的学风;(2)业余生活中,举办高雅的文艺欣赏活动及健康的体育比赛等,增强研究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并陶冶研究生的思想情操。
第二,强化家庭德育的作用。卢梭曾经说过:“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使人感到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家庭、亲情是一个人情感的最坚强依靠,一个情感缺失的人,在社会道德方面往往缺乏热情和信心。相反,一个家庭和睦美满、有着良好家教、沐浴着爱与被爱的人,更易于接受道德的正面教育,也更易于加强和深化自己的情操和修养。在某种意义上,家庭德育的基本方式,比学校德育、社会德育还要强烈、深刻。所以,全社会都应充分重视家庭这一社会细胞,宣传、崇尚良好的家庭道德,充分挖掘家庭道德和家庭教育在培养和塑造优秀人才方面的巨大潜力。
第三,社会及各种传媒应起到正确的引导和营造氛围的作用。通过各种现代化的媒体传播手段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施加影响和作用是德育环境营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要净化社会大环境,控制社会舆论和文化市场,发挥其正面导向作用。理论宣传、影视广播、文艺、出版、新闻界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从而引导研究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要配合和巩固校内的德育成果,让道德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让全社会意识到,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的事情,而且是民族的重任,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让研究生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身体力行,使社会所倡导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内化为其深层次并且稳定的心性品质。
四、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诚信观”教育
第一,诚信体现医生职业精神的时代特征。所谓诚信,是医者相对于患者的诚实、真诚和信诺。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医疗事业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三医改革”不断深人;医疗机构竞争日趋激烈;科技革命促进了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命与健康的需求日益高涨。“以病人为中心”,是新时期医院的服务宗旨,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第二,诚信表现为医生职业精神的本质特性。我国传统的医学文化,早已将诚信作为医生的职业要求。如,“医乃仁术”、“无德不医”、“大医精诚”、“人命至重、贵逾千金”等等。
第三,从医生的职业精神的内涵特性,医生的诚信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忠诚的职业理念。医生一旦选择了医生职业,就选择了奉献,体现了对医生职业的责任和深刻理解,就意味着要有为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献身的精神。其二,真诚的职业态度。医生良好、文明的言行,不仅体现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而且会起到心理医疗的治疗效果。目前医疗纠纷日益增多。据有关人员统计,形成医患矛盾的原因,大约有80%是因医生态度和责任心引起的。这足以说明医生将诚信精神,体现在职业风貌上的至关重要。其三,守信的职业作风。信用,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规则,对于医生则具有特殊的意义。医生的守信是对于患者的责任和承诺,是建立在严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医疗规程上。任何虚假、擅自、隐瞒的行为,都是与医生职业精神相悖;医生的守信是高超精湛的医术的体现,医生最好的信用是治病救人,诊治疑难杂症,提高医疗水平、造福人类健康。医学院校在加强学生“诚信观”教育时应抓住教育客体一一医学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医学院校的学生专业性强,绝大多数毕业生毕业后从事临床、科研、医药营销等工作,而这些工作要求学生们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医疗事故纠纷日趋复杂,医疗体制有待健全的情况下,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诚信观”教育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所以说,“诚信观”教育应配合医学伦理学课程,同加强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联系起来;同提高在校学生的专业兴趣,强化专业思想,引导学生在校期间较为全面地提高专业素质联系起来。在实习期间,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们拓宽素质,提高诚信质量。医护人员除了具有精湛的技术外,还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学会与人沟通,更方便地关心病人,更体贴地理解病人,更科学地尊重病人。为此,应当进一步地学习心理学、语言学、伦理学,成为知识丰富、心态健康、热爱生活、充满创新意识的服务者。在为病人诊治过程中,为患者多提供人文关怀,真情相融,这样也才能得到病人的配合和理解。特别不能忽略细节服务。比如,病人来院做空腹抽血化验,可以为他们备一份蛋糕和开水。护理人员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要以航空服务的模式,善于观察服务对象的任何细小反应,多询问一下,多关爱一下,既防意外发生,又能给人以温暖。总之,为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中体现良好的“诚信”品质,展现健康的“诚信”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研究生德育的当务之急:标举学术责任,确保学术诚信
以“学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研究生教育,必须为研究生们将来的学术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不仅仅是学术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要确立学术的责任。这是学术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研究生德育必须以标举学术责任为目的,针对研究生们的学术生活实际,广泛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指导他们在学术研究中遵守学术规范,防止学术欺诈,确保“学术诚信”。加强研究生道德教育,必须确保“学术诚信”这一底线。首先,确保研究生学术诚信是个人学术生涯的保证。学术诚信是学术道德的核心,是学术人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研究生作为学术事业的接班人,毕业后大都会从事学术研究活动。要想在学术界立足,开创自己的学术生涯,不仅凭自己的学术才能,更重要的还要有学术的品德。如果刚开始涉人学术界,就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违背学术诚信原则,其学术声誉势必遭到严重损害。更为严重的,可能会就此断送自己的学术前程。如某名牌大学一位博士生抄袭论文被揭露后,身败名裂,不得不终止了即将完成的博士生学业而退学,多年来的努力和追求毁于一旦。随着学术界腐败案的曝光,这方面的例子已不胜枚举。科学家克拉默曾说,道德上的疏忽在科学领域里受到的惩罚比在商业界严厉得多。在商业领域的疏忽还可以用经济来补偿,在科学领域的疏忽是无法弥补的,它只能让你以断送自己的学术生命为代价。其次,确保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是对学术责任的维护。学术责任是学术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学术人要承担学术责任,他的一切学术活动必须是基于诚实的行为。一方面,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失之毫厘,就会差之千里。任何不轨行为都是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都是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另一方面学术人作为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是人民的福扯所仰。正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的诚信意识,正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高度责任感,人们才对学术界刮目相看、高度信任。一旦人们发现,在这块圣洁之地,也是假冒伪劣、欺诈盛行之后,深藏于人民心中的那份神圣被彻底粉碎,这将对社会文化心理产生何等消极的影响!
再次,确保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是对“学术腐败”源头的遏制。其主观原因正在于诚信品格的缺乏。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只有回到学术诚信的轨道上来,重树学术诚信之风,把研究生德育的着力点支在具体的学术生活中。另一方面,研究生是准学术人才,是学术界未来的生力军。他们今日的学术品德状况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学术风气。确保他们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明确学术责任、养成良好的学术行为习惯,当他们成为学术中坚时,会以自己良好的学术道德素质进行学术活动,从而将自觉抵制学术腐败现象的发生。对于医学研究生而言,学术上的半点虚假都会直接牵涉到人类的生命安全,直接关乎于生命的延续和繁衍,是万万不能姑息的。再者,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固然非常重要,它们是“看得见”的“硬件”品质。但研究生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责任感、使命感等“看不见”的“软件”品质的培养,乃同等重要,甚至更为根本。就如同“硬件”的品质要想真正过“硬”,必须要有过硬的“软件”支持一样,研究生道德教育唯有确保研究生的学术诚信,它才能成为支持研究生各项“硬件系统”的真正过硬的“软件系统”。人品本是人才的应有之意,它不应被剥离,被忽略。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强制、引导研究生遵守诚信条例,营造诚信的育人氛围,奠定研究生诚信人生道德的基础,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也使全社会受益。诚信创造生活,诚信创造未来。
1对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科生实行导师负责制
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科生的培养实行医学精英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娴熟的临床工作能力和能独立开展I临床科研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了确保八年制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毕业时达到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水平,有必要针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的确定采取双向选择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喜欢的导师;导师采取自愿申请的原则,并通过面谈或面试选择学生。导师的职责是一对一地指导学生选择研究方向和题目,科学制定学习策略、研究方案和步骤,更好地促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让本科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有机会较早地接触科研工作,了解本学科前沿及研究热点,强化和深化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并通过导师的探索精神、研究方法及理论思维的熏陶,较早地形成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为了保证本科生研究工作的顺利展开,导师可以将已进入课题研究阶段的博士生、硕士生作为副导师纳入指导教师行列,协助导师的指导工作。在具体组织形式上,将本科生纳入课题组,导师负责确定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副导师对本科生的科研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导师负责制的实行,不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了研究型教学的目标,而且有利于激发本科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大多数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查阅文献的能力显著提高,在阅读原版英文教材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撰写并公开发表了综述性论文;动手能力大为增强,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实验仪器,并且掌握了常规的实验操作技能;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的学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2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医学微生物学课堂教学
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加上微生物种类繁多,而教材叙述方式相似,客观上造成微生物学知识零散,难于记忆,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兴趣。鉴于此,运用典型案(病)例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参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建立融知识性、理论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临床微生物学典型案(病)例库,每一案(病)例大多涉及主诉、病史、查体、实验室检查、病程记录和一系列提问,将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特异性诊、防、治原则有机融合,创造一种有利于发挥学生智力潜能的病例情景。在课堂讲解理论知识之前,教师先引入一个与本节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案(病)例,提出待解决的问题,将教学模式由以往的“以菌说病”改变为“以病说菌”,以病例为中心,先巧设疑问,给学生以悬念,然后由教师讲授相关知识点或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抓住学生急于探索结果的心理,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对案例材料进行剖析,揭示案例中各个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医学生架起一座由基础进入临床的桥梁。由于案例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师生互动,因此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诚然,在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教学中,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不仅要合乎教学内容,而且要体现时代感与现实感,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从医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出发,引出恰当的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案例,遵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会全面、综合、深入地分析问题。同时,教师要善于提炼出相应的关键问题,使学生充分吸收理论精髓。而对于相关的一些经典理论和假设,在教学中也要尽可能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出现,即首先假设理论产生的背景,让学生思考“如果是你,会怎么解决?”即先讲科学事实再讲结论,这与先讲结论再讲科学事实体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前者是引导,是对思维的启发和兴趣的培养,是对严谨科学素养的训练,而后者是传统的围绕知识点的讲授;虽然讲的都是经典内容,但前人也是从问题开始进行探究。从实践教学效果来看,前者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3积极开展综合性、探索性实验教学和课外科研活动
以往的实验教学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照方抓药,不必太多思考就能得出预期结果,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与21世纪国际竞争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形成尖锐矛盾。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有必要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如检测手指皮肤、空气、奶茶、口服药、饮料、水中的细菌总数,分离鉴定脓汁、粪便等标本中病原菌。从选题、查阅文献、实验方案的设计到材料准备、实验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围绕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形成实验方案。教师及时给予指导点拨,让学生在讨论中领会科研设计的基本方法、基本原则J。通过检测洗手前后手指上细菌数量的变化,学生不但感受到实验的乐趣,还对标准洗手法在手术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病原菌分离鉴定的综合性实验中,从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划线分离培养、革兰染色、镜检及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均由学生自己完成。由于综合性实验为系列实验,每次实验都是为下次实验做准备,促使学生认真对待,细心观察,及时记录和拍摄实验结果。实验结束要求按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的格式撰写一篇科研小论文。综合性实验让学生体验了一次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加强了对实验的理解,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冲动,亲身体验到知识应用的乐趣,达到自主建构其知识体系的目的,并且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各种实际能力,尤其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实事求是和严谨的作风,为以后的科研或临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对于兴趣浓厚和学有余力的同学,利用校级课外科研课题立项,开设探索性实验,为发挥学生独创性思维提供一个思考和实践的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诚然,为了保障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应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的硬件条件,选择适合本科生的开放实验项目,并融入研究生的学术活动之中,让高年级研究生参与指导。研究性教学的重要使命是让学生在课题研究、综合性实验和(或)临床微生物学案例分析中有更多的研究、创造、知识运用的机会;在创造中感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自主、合作、反思、自我监控的建构者、探究者,使其从被动的知识受体和吸纳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客观世界的探究者,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自主建构之目的。研究性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创造良性的外部环境,需要教育评价体系的根本变革。随着研究性教学的广泛深入开展,必将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1建立完善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管理制度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作为一种实践性的考试模式,是检验研究生是否达到培养标准的最后一环。因此,考试模式必须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体现临床各学科和专业的培养特色和优势。完善、合理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考试制度是保证和促进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3]。
2建立健全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保证考核质量的关键。我院建立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领导和组织研究生毕业考试工作。成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专家组,具体负责临床毕业考核。成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考试督导组,负责检查、监督考试的流程,保证各工作环节做到有章可循,确保考试过程的严密性,考核的公平性。健全的组织机构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考试质量提供了组织保证。
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的内容和方法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考试是衡量研究生临床诊疗水平和临床技能操作的重要方法,也是衡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4],为了客观反映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情况,我们组织专家制订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方案》,具体明确了考核应达到的标准、考核具体内容和程序、考核评分标准等。同时,我院充分利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优势,引入标准化病人考试,采用客观结构化考试方法,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具体考核办法如下。
3.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内容
毕业考试内容包括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医学专业外语的考核。各项考核指标注重客观反映学生对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掌握水平、临床基本技能掌握熟练程度、临床疾病思维分析能力的深度和广度。
3.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方法
为了确保考试结构的合理性、考试形式的全面性、考试方法的先进性,我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采取笔试和客观结构化考试(OSCE)相结合的方式。
3.2.1笔试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强调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即临床医疗能力全面性、实践性的培养,因此要求研究生在二级学科内轮转。考核以各专业应掌握的内容和要求命题,同时进行相应的医学专业外语的考核。
3.2.2客观结构化考试(OSCE)
我们在建立客观、有效、公平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模式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为达到考核效果的科学化、标准化,我们采取了客观结构化考试方式,应用标准化病人(SP)检验实际临床能力。我院拥有国内一流的多功能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目前,中心可开展的实验项目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眼科学、急诊急救医学、影像医学、实验诊断学及各种穿刺技术、无菌术、外科基本操作技术等。此外,还购置了国际先进的高级模拟人、电脑分娩演示模型,并配备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教学模型,有效地满足了学院内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和训练要求。模拟训练中心为高质量地完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中,利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的考核项目包括两部分:临床思维能力考站和临床实践能力考站。
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设立了临床多站考试中心,临床思维能力考站即在临床多站考试中心举行。根据不同专业设置考场,利用标准化病人模拟临床疾病考核研究生,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考核问诊、查体、疾病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理论根据,辅助检查结果的分析与判读,病情变化处理原则及预后判断。考核小组就该病广泛进行提问,由学生回答。着重考核研究生对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临床病例的处理能力以及对相关学科发展动向的了解程度。考试由专家和标准化病人共同进行评分,判断该名研究生是否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所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临床实践能力考站即利用训练中心内的各种模拟教具,进行心肺听诊、腹部触诊、各种穿刺、心肺复苏等考核,考查学生临床技能操作的水平。在考核过程中,以学生分组抽签的方式进行,每名考生考核心肺听诊、穿刺等2~3种技术操作。在考场操作时,以穿刺为例,不仅要叙述穿刺的过程,还要回答专家提出的围绕该操作的相关问题,由专家给予评分。经汇总专家评分后,得出总成绩。我院通过利用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进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综合能力考核,推进了考试方法改革,探索了规范化管理下的研究生考试新模式,强化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有效地把利于临床实践的原则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4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工作的体会
在建立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模式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应用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等现代化培养手段和客观结构化考试等考核方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将继续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改革,注重质量培养,进一步建立符合临床实际的研究生培养评估体系,为推进医学教育发展,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付出不懈的努力。
1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概况
基因芯片(genechip),又称DNA芯片,是指将许多特定的寡核苷酸片段或基因片段作为探针,有规律地排列固定于支持物上,然后与待测的标记样品的基因按碱基配对原理进行杂交,再通过激光共聚焦荧光检测系统等对芯片进行扫描,并配以计算机系统对每一探针上的荧光信号作出比较和检测,从而迅速得出所要的信息[1]。近年来该技术又常被称作DNA微阵列(DNAmicroarray)或DNA微阵列芯片,也称为生物芯片(biologicalchiporbiochip),但生物芯片还包括正在研制的蛋白质或肽芯片、组织原位芯片等类型。从广义上讲,一切以芯片为基础的生物分析过程均可称为生物芯片技术,其中以大规模DNA杂交技术为基础的芯片技术尤为人们所瞩目。
1.1基因芯片技术产生的背景过去十余年里,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逐步实施以及分子生物学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动植物、微生物基因组序列得到测定。在GenBank数据库中已含有300万个序列,总数超过22亿个碱基对,其中包括19种不同生物体的完整序列、近9000个已知功能或已推测功能的人类基因序列。目前基因序列数据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增长。然而如何充分利用新序列信息资源,怎样去研究如此众多基因的生物信息及其在生命过程中所担负的功能,成为生命科学工作者的共同课题。已建立的诸如North-ern印迹、RNA酶保护实验、S1核酸酶分析、噬斑杂交以及狭线印迹等方法不能提供足够通量来有效地利用新的基因组学的资源。为此,必须发展高通量(highthroughout)或平行监测基因表达的新方法。基因芯片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早在80年代初期,有人就曾设想利用计算机半导体技术生产基因芯片以对人类基因大量的遗传信息进行分析和检查。但直到1994年Pease等人创造的光导原位合成(light-directedsynthesis)高密、微化的寡核苷酸阵列(ODTA)的制作技术问世之后,才使该设想逐步成为现实。因此可以说光导ODTA化学合成法,为DNA芯片技术奠定了基础。
在DNA芯片获得突破之后,又建立了通过高速机器人(high-speedrobotics)将cDNA定位排列到支持物上的cDNA微阵列技术,产生了基因表达芯片,成为大规模研究基因功能的强有力手段。1997年Jones建立了“重述DNA测序法”(iterativeDNAsequencingmethod),通过使用Ⅱs类限制性内切酶和含有Ⅱs类RE识别区域的接合器,突破了DNA芯片只能分析单链DNA的限制,而可同时对多条双链DNA直接进行平行测序。基因芯片的发展与双色荧光探针杂交系统(two-colorfluorescentprobehybridization)的建立有密切关系。将两个不同样品的mRNA在反转录时用不同的荧光底物进行标记。两组样品的cDNA混合后进行杂交。对同一个探针位点,在两组不同的激发光下进行检测,获得该位点上两个不同样品的杂交信号,其比值经阳性对照(外参照)比值和组成型表达基因(内参照)比值的校正后,就是该基因在两个不同样品中差异性表达的比值。这类系统可以很好地克服检测过程中某些不稳定或不确定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差异性表达的研究高效而可靠[2,3]。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各色荧光标记底物也已不断出现。
1.2基因芯片的主要类型基因芯片的类型视分类方法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1.2.1无机片基和有机合成物片基的基因芯片以基因芯片的片基或支持物(substrateorsupportmatrix)的不同可以分为无机片基和有机合成物片基,前者主要有半导体硅片和玻璃片等,其上的探针主要以原位聚合的方法合成;后者主要有特定孔径的硝酸纤维膜和尼龙膜,其上的探针主要是预先合成后通过特殊的微量点样装置或仪器滴加到片基上。另有以聚丙烯膜支持物用传统的亚磷酰胺固相法原位合成高密度探针序列。
1.2.2原位合成和预先合成然后点样的基因芯片以探针阵列的形式分为原位合成(insitusyn-thesis)与预先合成然后点样(off-chipDNAsynthe-sis)两种。芯片制备的原理是利用照相平板印刷技术(photolithography)将探针排列的序列即阵列图“印”到支持物上,在这些阵列点上结合上专一的化学基因。原位合成主要是指光引导合成技术,该技术是照相平板印刷技术与固相合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照相平板印刷中可用光引导形成电子线路(electricalcir-cuits),利用类似的原理可在固相支持物上同时合成出大量不同的化合物。预先合成然后点样法在多聚物的设计方面与前者相似,合成工作用传统的DNA合成仪进行。合成后再用特殊的点样装置或仪器(如美国的CartesionTechnologies公司的PixSysNQ/PA系列产品)将其以较高密度分布于硝酸纤维膜或经过处理的玻片上,点阵密度可达到3×104spots/cm2。
1.2.3基因表达芯片和DNA测序芯片根据芯片的功能可分为基因表达芯片或基因表达微阵列(geneexpressionmicroarry)和DNA测序芯片或重述DNA测序芯片(interativeDNAsequencingchip)两类。前者可以将克隆到的成千上万个基因特异的探针或其cDN段固定在一块DNA芯片上,对来源于不同的个体(正常人与患者)、组织、细胞周期、发育阶段、分化阶段、病变、刺激(包括不同诱导、不同治疗手段)下的细胞内mRNA或反转录后产生的cDNA进行检测,从而对这些基因表达的个体特异性、组织特异性、发育阶段特异性、分化阶段特异性、病变特异性、刺激特异性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迅速将某个或几个基因与疾病联系起来,极大地加快这些基因功能的确定,同时可进一步研究基因与基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DNA测序芯片则是基于杂交测序(sequencingbyhybridization,SBH)发展起来的。SBH的原理是,任何线状的单链DNA或RNA序列均可分解成一系列碱基数固定、错落而重叠的寡核苷酸,又称亚序列(subsequence),如由8个核苷酸组成的8体亚序列。
例如,可以把序列TTAGCTCATATG分解为5个错开一个碱基而重叠7个碱基的8体亚序列(也可分为7体、9体或其他整数n体的亚序列)。假如我们能把原序列所有这些错落重叠的8体亚序列全部检测出来,就可据此重新组建出原序列。对于一个未知DNA序列,可以用人工合成的、已知序列的所有可能的n体寡核苷酸探针与之杂交(在8体寡核苷酸中,G,C,T,A4者自由组合而成所有可能的序列共有48=65536种)。通过对杂交的检测,检出所有能与靶DNA杂交的寡核苷酸,从而获知靶DNA中的所有8体序列,组合分析后者,即可重构靶DNA的序列。如前所述,重述DNA测序法的建立已克服了SBH只能测定单链和二级结构对SBH的限制。Affymetrix公司的测序芯片,即是将65536个8nt的寡核苷酸通过光刻的方法在芯片表面原位合成,获得一个微阵列矩阵,分辨率为50μm。而Chee等则将1.35×105个长度为15nt的寡核苷酸探针固定在芯片上,对长度为16.6kb的整个人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序列测定,每个检测位点包括一套4个探针。芯片分辨率为35μm,测序精度为99%。另外也可根据所用探针的类型不同分为cDNA微阵列(或cDNA微阵列芯片)和寡核苷酸阵列(或芯片),根据应用领域不同而制备的专用芯片如毒理学芯片(Toxchip)、病毒检测芯片(如肝炎病毒检测芯片)、P53基因检测芯片等。
1.3芯片杂交的检测方法对于以核酸杂交为原理的检测的主要过程为:首先用荧光素标记经扩增(也可用其他放大技术)的序列或样品,然后再与芯片上的探针进行杂交后冲洗。图像的分析用落射荧光显微镜(epifluorescencemicroscope),或电荷偶联装置照相机(charge-coupleddevicecamera)、非共聚焦激光扫描仪(nonconfocallaserscanner)等进行。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美国GeneralScanning公司开发的基因芯片专用检测系统(ScanArray3000),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原理进行荧光信号采集,由计算机处理荧光信号,并对每个点的荧光强度数字化后进行分析。近期又开发出了ScanArray5000。
2在医学研究中的意义
2.1特异性相关基因的克隆寻找和鉴定疾病相关基因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疾病,揭示发病机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研究工作,利用基因芯片进行新基因克隆时,固定在芯片上的探针是某些cDNA文库内的cDN段。研究这些cDN段对应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就可能选到差异表达相关基因。如Schena等通过双色差示表达系统,研究人T淋巴细胞在热休克条件下和佛波酯作用下1046个未知序列的cDNA基因诱导表达的情况,并对诱导表达的cDNA进行测序,再与已知基因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热休克诱导了已知的热休克蛋白基因的表达,其中包括分子伴侣和分子降解的中间体。同样,佛波酯引起了佛波酯调节基因的信号传导途径特征基因的表达,如激活细胞的磷酸酯酶和细胞因子κB1等。另外,还发现3个低表达的已知基因和4个低表达的新基因可能与该途径有关[4]。
2.2基因功能的研究研究基因功能,确定基因与基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基因表达芯片最重要的用途之一。Heller等采用基因表达芯片研究了类风湿关节炎、肠炎基因的特征性表达活性。分别用cyanine3(cyt3)和cyt5对类风湿关节炎组织和肠炎粘膜的cDNA进行标记后,与这两种疾病发生过程中目前已知可能起作用的基因阵列进行杂交,发现已知炎症相关基因,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组织中有表达。还发现一些以前未知的与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如人基质金属弹性蛋白酶(humanmatrixmetallo-elastase)和黑素瘤生长刺激因子(melanomagrowthstimulatoryfactor)。同时,与一个来自外周血基因文库的1046个cDNA克隆的阵列作这两种病变状态基因差异表达的比较,发现在类风湿关节炎组织中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铁蛋白轻链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表达明显升高[5]。通过该研究,确定了许多基因与这两种病变的关系,为治疗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3基因突变的检测肿瘤和遗传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检测基因突变对于阐明肿瘤及遗传病的分子机制、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DNA芯片技术是一项高效、准确的DNA序列分析技术,将DAN芯片用于检测分子突变,不仅可准确地确定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更主要的是它的快速高效是目前所用的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它可以同时检测多个基因乃至整个基因组的突变。如Chee等[6]用含有1.35×105个长度为25nt的寡核苷酸探针,分析了16.6kb的人类线粒体基因组DNA(mtDNA),共分析了10个样本,检测出了505个多态性位点,并在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疾病患者的mtDNA中检测出3个致病性突变位点。Hacia等[7]在1.28cm×1.28cm的芯片上固定了9.66×104个长度为20nt的寡核苷酸探针,用于检测乳腺癌基因BRCA1的exon11(3.45kb)中所有可能的碱基置换、插入和缺失(1~5bp)突变。针对每一个位点,共有28个独立的探针,14个针对有义链,14个针对反义链。14个探针包括2个野生型,3个碱基置换、4个插入突变、5个碱基缺失。在15例患者样品中,发现有14例有基因突变,类型包括点突变、插入及缺失等;在20例对照样品中均未检出假阳性结果。Cronin等[8]分别用两种DNA芯片检测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CFTR)的突变,其中一个芯片包含1480个探针,检测了CFTR基因的第10和11外显子的已知突变,包括缺失、插入和单碱基置换,并分析了10个未知样品的CFTR基因,其结果与PCR-RELP的分析结果完全一致。DNA芯片还被用来检测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基因突变,并在β-球蛋白研究上检测出了3个突变位点。
2.4感染病毒的检测Affymetrix公司开发了HIV病毒检测芯片。国内博道公司已研制了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基因芯片,他们选取40个HCV基因作为探针制备微阵列,对13个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12个正常人血清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准确率达100%。
2.5毒理学研究Nuwaysir等[9]研制了包括涉及细胞凋亡、DNA复制和修复、氧化应激/氧化还原内稳态、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反应、二噁英/多环芳烃反应、雌激素反应、看家基因、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周期控制、转录因子、激酶、磷酸酶、热休克蛋白、受体、细胞色素P450等共2090个基因的毒理芯片(ToxChipv1.0),该芯片既可用于毒物的检测和遗传多态性的检测,又可用于受检毒物的毒作用机制的研究。最近,Holden等从人和小鼠文库中选择约600个与毒理学相关基因的cDNA克隆,制备了种属特异的毒理基因组学芯片,可研究肝脏毒性、内分泌干扰、致癌作用等毒性终点的作用机制,也可用于确定以基因表达模式为基础的化合物的毒性。
2.6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基因芯片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潜在的强有力工具。如有两项研究分别报道了高密度微阵列芯片在检测药物对模式生物酵母基因表达影响中的应用。Gray等[10]报道通过测定药物使用前后mRNA水平的变化,分析了激酶抑制剂对酵母大规模基因组的影响。而Marton等[11]报道了免疫抑制药物FK506的基因表达模式特征,与此相同的模式在携带FK506靶基因无效突变的酵母细胞中也能观察到,从而确定了一种基因功能通过遗传和药理作用消除后可导致基因表达的类似变化。Clarke等[12]用基因芯片研究了肠癌患者化疗前和治疗期间肿瘤基因表达情况,发现丝裂霉素C和5-氟尿嘧啶治疗均可使糖苷合成酶和尿嘧啶-DNA糖基酶的基因表达增加。该研究提示,这类研究既有助于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也有助于确定药物作用的靶基因,为新药研究提供线索。
3展望
尽管基因芯片发展时间不长,前几年又着重于芯片技术的发展,迄今在医学研究实际应用中的例子还不多,但由于芯片技术与传统的杂交技术相比,有检测系统微型化,对样品的需要量非常少,效率高,能同时分析数千种作为遗传、基因组研究或诊断用的DNA序列,更好地解释基因之间表达的相互关系及检测基因表达变化的灵敏度高等优点。基因芯片在医学上的应用前景无疑是非常广阔的,如中西药物的筛选、疾病的诊断、环境污染的检测、基因药物设计、疾病发生和发展机制的探讨等。1999年NatureGenetics杂志出版了增刊,邀请专家对基因芯片正朝着以下几方面发展,一是提高探针阵列的集成度,如有多家公司的芯片阵列的集成度已达1.0×104左右,这样基因数量在1.0×104以下的生物体的基因表达情况只用一块芯片即可包括,而人类的基因也可能只需10块左右芯片就可包括。二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如检测系统的优化组合和采用高灵敏度的荧光标志。三是研制新的应用芯片,如1999年美国环保局(EPA)组织专家研讨会,讨论了毒理学芯片的发展策略。四是研制芯片意大利读器(检测系统)和分析软件,以充分利用生物信息。五是方法的标准化和降低成本,这是目前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就医学研究而言,从目前来看,选择什么基因固化探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因为这将决定研究成果的重要程度。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也是信息科学的世纪,作为集两者之大成的基因芯片,不久的将来可能象PCR仪一样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工具,其研究和应用将会带动学科研究的整体进步,大大推动生命科学特别是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