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文学鉴赏论文

文学鉴赏论文

时间:2022-04-10 05:27: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文学鉴赏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文学鉴赏论文

文学鉴赏论文:加强古代文学作品鉴赏及阅读

一、古代文学作品对现代人格养成具有重要影响

(一)现代人国家至上的人格源于古代文学的影响

爱国是现代高尚人格的集中体现。热爱自己的国家、捍卫祖国的尊严、维护祖国的利益、反对国家的分裂仍然是现代中国人的共同情结。当我国经济不断走上富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领先世界、体育竞技摘金夺银充分展示大国风采时,中国人是举国欢腾为之欢呼雀跃;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统一时,中国人热泪盈眶;但当台独的呼声不断叫嚣之时,中国人是强烈抗议并且义愤填膺。这些爱国情愫就是源于古代文学倡导的爱国思想。“正道直行”的屈原,其爱国的赤诚,“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一心报国而终不为皇上所用的陆游,临死前喊出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心声,其满腔的爱国热情更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见《愤》《示儿》)。中国人的爱国情结就是这样在古代文学所弘扬的爱国人物的爱国思想积淀及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慢慢孕育而成。

(二)现代人自强不息的人格源于古代文学的影响

现代中国人,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会低下坚强的头颅。在解放战争年代,凭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军队,取得了民族独立的彻底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同样凭自强不息的精神,独立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和神舟六号、七号、八号宇宙飞船乃至实现了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从而震惊了全世界。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了现代中国人永不服输的性格特征。而这种性格特征的养成,也同样离不开古代文学的涵养。儒家经典《中庸》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之道,主张刻苦学习,不甘人后,“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些都是自强不息精神的表现。《列子•汤问》中“每日挖山不止”的愚公“、每日孳孳”的大禹、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都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化身;从古到今无数骚人墨客所吟咏、所描绘的青松、翠竹、红梅、苍鹰、雄狮、奔马之类,也都是古人托物言志借以表现自己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意志。现代中国人就是在古代文学所传扬的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熏陶下而具有了人定胜天、绝不向困难低头的坚强性格。

(三)现代人厚德载物的人格源于古代文学的影响

现代中国人非常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努力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受人敬重的人。在评价一个人时,人们往往把人品放在第一重要位置,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爱戴与尊敬,反之,品德低下的人则难以得到单位的重用与人们的赞赏。厚德载物精神还广泛表现在中国人处理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外来文化上,凡事兼容并包,体现了中国人恢宏宽容的气度。现代中国人的厚德载物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古代文学作品中浓墨重彩所赞美的都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如大舜的后母、父亲和异母弟弟屡屡加害于他,而大舜一次又一次地以宽厚的胸怀和崇高的德行感化他们。尧也因此最终把天下让给才德兼备的舜。除此之外,古代文学还通过品德高尚的人的言论来教育我们要厚德载物。《论语•阳货》:“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思想言论中都渗透出厚德载物、宽以待人的精神。而《老子》:“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则教育人效法大地是最高的胸怀。

(四)现代人以和为贵的人格源于古代文学的影响

现代中国人非常注重家人与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曾有“和气生财”、“和顺满门生百福”、“家和万事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之说;在对外关系上,中国人主张与别国友好、平等相处,不称王、不称霸,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些都是当代中国人以和为贵的高尚人格的体现。这种体现也是离不开千百年来古代文学的感染与熏陶。“和”、“同”在儒家的经典中是出现得比较早的,在《尚书》《周易》《礼记》《左传》当中都可以得到佐证。如《尚书•尧典》中说“: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尚书•君陈》中说:“宽而有制,从容以和。”《礼记•月令》里说:“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在《礼记•乐记》中:“乐文同,则上下和矣。”“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以上所谈及的都是“和谐”、“调和”、“融合”之意,实际上这是儒家“和同”思想的较早表达方式。儒家“和同”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特质之精髓,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道出了世界只有“和合”才能发展的真谛。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宣传这种“和合”思想与人物的文章比比皆是,其中《史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就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代表。蔺相如为了“和合”,早朝时不与廉颇争列;在路上与廉颇相遇时引车避匿,他的这种为了国家安宁而争取内部团结的高尚行为已经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学习的榜样,对现代中国人的人格影响相当深远。

二、传授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

(一)教育学生阅读和鉴赏古代文学,首先要过文字关

古代文学作品都是用古代汉语及繁体字写成的,由于年代久远,当代的文字、声韵、语法等知识与古代语言的文字、声韵、语法等知识相比较,已发生较大变化。要能够自如地阅读古文,首先必须过文字关,只有过了文字关,才能真正读懂作品内容。因此,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传授过文字关的方法及技巧。一是教会学生认识繁体字,让学生多观察、多比较或可通过《现代汉语词典》及许慎的《说文解字》来认识繁体字。二是教会学生掌握一些意义实在、指代明确、直接关系到语句理解的常见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实词,避免发生“望文生义”的错误。三是教会学生正确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五种句式。可推荐学生参考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一书,该书讲述了字、词、句的使用以及一些音韵学方面的知识,对过好古代文学文字关有极大的帮助。#p#分页标题#e#

(二)教育学生要主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

多读多背是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的好方法。教师要传授学生朗读的技巧。一是借助注释,粗读课文。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结构。二是质疑、解难、细读课文。通过细读,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三是深入领会,精读课文。精读时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四是熟读课文,要熟读成诵,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求学生诵读时要做到:眼观其义,口读其声,耳听其言,脑思其义,把眼、口、耳、脑都动员起来。

(三)教育学生要学会分析与判断,正确区分对与错

由于历史的原因,古代文学也存在着一些糟粕,对古人及至今人人格都产生了一定不良影响。如《庄子•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成玄英疏曰:“为善也无不近乎名誉,为恶也无不邻乎刑戮。”其意是说为善为恶都不好,只有走“中虚之道”才能养身、全生;有用之大树被伐,无用之小树被当为烧柴,有用无用都难以全生,庄子教导人们最好的办法是处于材与不材之间。这些言论对现代人格产生不良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些人擅长于察言观色,不发表意见,不表达自己的观点,看风使舵,随波逐流,形成一种明哲保身的圆滑人格。“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则宣扬了一种极端自私自利的思想,这种思想使现代人格掺杂进了个人主义极端严重因素,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金钱至上、贪赃枉法,置人民群众的利益于不顾,自我失范、道德沦丧,价值观崩溃,人成了“物欲”的奴隶……为此教育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应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分清良莠,不能一味地全盘接受。

(四)传授学生阅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

1.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去思考。由于作者人生经历的不同,使得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性。对作者的人生经历进行探究,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如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却不被楚怀王理解,甚至“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因而他的作品充满着忧愤。又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经历过“乌台诗案”,受到过生与死的考验,因而把生死置之度外,其作品也显得豪放从容。

2.从作品内容、形式去分析。拿到一部作品,应对它进行整体阅读,熟悉它的内容,进而思考作家选取了什么题材,表现了什么主题,塑造了什么形象,这些形象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有什么样的教育意义。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品味。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教育学生用心去读,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捕捉作品的意象,去品味作品中蕴涵的情感。这样就会感受到“蒹葭苍苍”的淡雅,“鸷鸟之不群兮”的高洁,“脉脉不得语”的哀怨,“南望王师又一”的期盼,“满纸荒唐言”的辛酸,进入作品营造的意境,与作者同悲同喜,以此体会作者纯洁高尚的情感以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等,从而净化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人格。

文学鉴赏论文:高中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学鉴赏的作用

摘要:在语言实践的活动中,文学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活动,除了使得一个人的语言感悟能力得到提高,也培养了学习者在“交际、意识、民族的差异、敏感性,以及人文的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传统的界限需要不断突破,视野需要拓宽。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融入英、美文学评价的价值,使学生对于文学评价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高中英语;作用;探究

一、文学作品鉴赏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对学生兴趣培养的作用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其实属于一种艺术再现的过程,而学生在欣赏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而展开对文学、作品的想象与理解,加上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合其中,从而能够深深地体会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领略到作品中的文化情境,感受英文语言带来的影响。

(二)不断提升高中学生对英语阅读的能力

对英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感觉最难的就是阅读理解。在平时练习中,英语教师让学生多阅读一些英、美文学的著作,从著作中可以理解、感受他们的文化、习俗,逐步提高对英文阅读的理解的能力,对文章有个整体把握。

(三)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与文学、历史和文化修养紧密结合,有了英美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化的前提下,学生所进行的写作技术训练,就是在一个有着文化和文学积累的层面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教师在教授时,学生对其记忆与再表述,也是借助于相应层面的表达能力而完成的。

(四)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

要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就必须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对异国文化的了解,这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学习英美文学,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程度上更加深刻地认识西方文化、他们的视野也会变得更加开阔。

二、英、美文学知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的具体措施

(一)英文影视赏析地合理应用

教师结合课本知识选择一些优秀的英文影视作品,让学生学习英美的文化、风土人情,使得学生对这些国家的文化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比如,《最蓝的眼睛》《秀拉》等作品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对文化冲突、概念的理解。但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要把重点放在阅读上面,对于文学的知识、文本的分析作为一个辅助的方面。

(二)给学生创造机会学习文学鉴赏的能力

广泛意义上的能力是指:“在实践、活动之中,逐渐养成一种能实现一定活动的技能。对于学生来说,在阅读中能够最初去感知文中的大意,逐渐养成好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之中,往往不能确定他们是否掌握了一定的方法用于学习,或者是否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在活动中。因此,不仅仅针对课文之中的阅读部分,还是关注学生对课文的一些题目进行审题的方法,最终为了学生能够很好地去体会课文的真正内涵,以及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对课文仔细地分析、了解,从而逐渐总结、归纳出英语阅读方面的规律,即精华部分。最终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等能力被更进一步得到提高。一切措施,均是为了把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提高。所以,对学生来说,通过课外的阅读来提高能力,或者通过读一定数量的读物、课外的读物等来进行。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在课文中的一些语言方面的知识,还能让学生更多去体会课外的知识,最终促进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发展,以及提高他们在自学方面的能力。

(三)创设学习文学作品的真实情景

一般而言,在高中英语的教学阶段,对于教师来说,要设计一个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情境,能够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就要多进行相关的思考了,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将枯燥、静态的剧本,要以学生的身份去扮演、展示,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使其能够主动地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深刻地感悟着当时的文化情景,更加对文学作品有了自己的理解。

(四)采用现代电子媒介,深化文学名著的评价教学

在高中英语学习时期,对于学校,应开设多方面的“英语世界、文学名著等鉴赏于评价”等课程,让学生在阅读、分析、鉴赏当中对英语世界文学名著进行评价,使得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也促进学生在文学鉴赏、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同时,把学生在文学方面的审美能力发展了,培养了学生的素养,包括文学的鉴赏、评价、创新等方面。从内容上来看,从希腊神话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包括欧洲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西方文学源流、演进的过程。总而言之,在高中英语文学评价、应用的教学与研究中,需要突破传统语言的研究模式,在传统语言教学的内涵、研究层面得到拓宽,从纵向和横向方面不断拓展;开展具有“多科性和跨学科”的研究,或从文学、文化、心理学、语言学等方面,开辟出一条新的、具有研究性质的领域与课题,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提高新时代高中英语在文学教学、研究、评价、应用等方面的水平。

作者:哈静 单位:河北怀来县沙城中学

文学鉴赏论文:文学鉴赏服装设计论文

一服装设计形式美和文学鉴赏的相通之处

1对称和均衡

众所周知,不同时代的服装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每一种服装形式都能够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特点,服装可谓是展现时代全貌的重要形式。不仅能够对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形式有所表现,还可以对社会发展中的审美和文化思潮进行解读。形式美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服装设计的对称性和均衡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无论是传统的造型艺术还是现如今的服装设计都会涉及到对称性的特点。服装设计中对称性的设计主要是以人体本身对称的特点为依据。另外,自然界中的对称形式多见,比如花草、飞禽等等,服装设计的对称性也是为了和自然界中的对称形式相呼应。均衡性主要是指服装设计所涉及到的各种元素之间的均衡性。比如门襟,修饰手法等等,服装设计的均衡性不仅要体现在空间感上,还要达到一定的视觉效果。在文学鉴赏中,对称性和均衡性的特点也比比皆是。文学形式包含诗歌、散文以及小说等等,对称性特点比较明显的就是诗歌,无论是五言律诗还是七言绝句都表现出一定的对称性。可见,文学鉴赏和服装设计都体现出一定的形式美,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对称性从总体上看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严肃性,有时甚至会过于单调,而均衡性则表现的十分灵动。二者的融合体是艺术表现的重要特征。

2对比和补充

所谓的对比,简言之就是两种或者是两种以上的事物放到一起进行分析,通过直观的效果的比对,找到相同和不同之处。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对比关系能够对审美的个性进行突出表现,同时还能够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在进行对比的时候,主要进行色彩对比,款式对比以及面料的对比等等。对比的目的就是提升视觉上的震撼力,实现服装造型的新颖性等等。每一种服装品牌都有其独有的设计方式,在各种服装设计中都要融合对比的方式。而补充则是针对服装设计艺术中一些规范和原则,来对一些构成元素进行排列和组合,使得设计工作不至于更加单调。在文学鉴赏艺术中,采用的对比方式主要是动静对比,虚实对比等等。这是比较常见的文学创作手法。实现动静的对比是对景物、场景、感情等进行有层次的表现,让人们感受到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主要内涵。另外,虚实结合与对比,也是为了增添文学作品中已有状态的灵活性。可见,文学鉴赏和服装艺术的形式美之间存在着较多的相通性。

3节奏和夸张

在服装设计中,运用节奏和夸张的方法比较常见,主要是通过对直线、曲线以及褶皱变化的出现形式来提升服装形式美,服装就如果山水画,富含一定的韵律感,强化服装设计的什么(改成审美)和艺术。当然,文学作品中的节奏感和夸张的形式更是突出。文学形式只有具有节奏感,才能够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每一季每个品牌每个服装设计师都会运用自己擅长和青睐的形式美法则在自己的服装设计中,极力做到运用的合理、和谐和完美。当然在运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高雅与低俗,稳重与诙谐,活泼与呆板的冲突,应该在融合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创新构思,打造现实,用新的内容突破原有的观念形式,合理的运用服装的形式美法则,丰富和发展服饰文化的内涵。

二总结

形式美法则可以理解为一种创作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理解为欣赏与批评艺术作品的一个角度,或是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来对待。服装设计的形式美和文学鉴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性,设计人员要对其加强重视,相互吸收借鉴。

作者:杨晓菲单位: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文学鉴赏论文:文学鉴赏当代文学论文

一、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交互运用

文本细读要达到预期效果,也需改变教师单纯讲授的课堂教学模式。讲授法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述、讲解、讲演,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在传授新知识的早期阶段必不可少,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知识。但若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不利。戏文专业的学生比中文专业的学生文学基础弱,很容易形成学生学习能力差的误解。其实不然。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例,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出“吃”狂人的有哪些人,但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解读却感觉困难。这种茫然并非是智力问题,而是因为鲁迅的作品经常被安排在课程之首,学生此时还不懂文学批评的方法导致一时无从入手。但如果将文学鉴赏的方法单列出来讲给学生,必将枯燥无味,不如将方法以问题的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法是将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文学鉴赏的过程也可以视为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初期,通常需要教师设计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后期则应逐步转变到学生提问题。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阅读作品,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提问,一组回答;或者一组将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另一组则提问质询。知识的学习之外,探究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讨论则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若再以作业形式课后形成论文,亦可锻炼戏文学生较为欠缺的论文写作能力。现当代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由此,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范例”效用。所选的作品应可起到范例的功能,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总结、归纳文学鉴赏的规律。以《沉沦》为例,解读潘先生时很多同学还不能注意到其“先生”的身份,之后再看“他”,则能很快注意到其“留学生”的身份,并由此身份入手对人物加以分析和评判;更有部分同学将这一知识分子形象与狂人、潘先生等知识分子形象相对比,反思现代史上知识分子的道路与命运,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正所谓授人以不如授人以渔,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的交互运用,是学生掌握文学鉴赏基本方法的有效手段。

二、文学鉴赏与专业实践的融合

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与研究能力相比,他们更希望得到提升的是实践能力。这也是他们对理论类课程兴趣不高的一个原因,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掣肘,却也是创新的切入点,若能发挥文学与戏文的双重优势,则将实现双赢。讲授与表演的结合,是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课程可选用的教学方法。表演是戏文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他们的兴趣与特长,将表演带入课堂,截取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表演并加以陈述,能够检测他们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也能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巴金的《家》为例,可表演觉民逃婚后众人的不同反映,演完后开放“观众”进行点评。在互动环节中,对觉新帮觉民说话到底有几分真心等问题经常产生分歧,“演员”表演时对人物内心的揣摩与“观众”对人物的认识在碰撞中激发思考的火花,在讨论中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表演的加入弊端在于所需时间较多,即便课前准备所耗费的时间不计,一节课时间学生表演加上点评与讨论,最多只能完成一到两个片段,很难全面铺开。若要实现全部学生的参与,所需课时量占的比重势必过多。当下社会,早就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标志着图像主因型文化取代传统的语言主因型文化。”图像文化的流行对于以文字作为表达手段的文学来讲是巨大压力,而当大众习惯于通过各种影像资料侧面了解文学文本时,误解与偏见也随之而来。但与其排斥,不如将影像资料引入课堂,化危机为转机。影像之于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也不能不重视,其一是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其二是难以体味文字之美。对于不喜阅读文字、只通过电影或其他艺术形式了解文学作品的学生而言,作品是以一种固化了的形象出现的,这就弱化了小说为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再者,电影与文学作品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转化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改编,一部分图像无法或很难展示的部分必然会丢失,其他内容也会经由导演或编剧的理解产生一些“误差”,或增或减或变。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的差异,正是戏文专业学生发挥其专业特长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可引入比较的视野,在对改编的评价中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准。同时,老师也可指导学生讲文学作品自己改编成剧本,表演并制作成短片,既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为文学与影视教学之间搭起了合作的桥梁,不同课程之间若能相互沟通配合,让学生既不必增加学习负担又能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复杂,单一的教学方法通常很难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要综合运用讲授、范例、问题、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使之相辅相成。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也越来越普及,电影、电视、图片等不同艺术形式也应参与到课堂教学,通过与文学作品的互读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文学课程要与应用型专业的专业特征相互协调与配合,实现双赢。

作者:司方维单位: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文学鉴赏论文:文学作品鉴赏高中语文论文

一、对文学作品的知识内容的学习

(一)要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学生的知识水平占据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对文章的理解外,还要加强对作品的各个角度的了解。比如说,从文章的主题方面、材料的选择方面、语言的运用方面,都要有一定的鉴赏方法。教师这这些方面,可以设计一定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拓展到生活当中,这样,在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了。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将这些文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学生不仅要学会课上的内容

更要对课外的知识进行积累只有越来越多地获得知识,才能使得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提升。学生可以通过扩展阅读量来增加自己的积累,这对文学作品在感悟力上也有提高。

(三)了解文学作品的作者与创作背景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写作文学作品的作者,进行一定的知晓,知道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为什么要创作这部作品,在什么环境下创造的,都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在理解文学作品的时候,才能把握作者的撰写思维,不至于对主题理解偏,我们才能更容易去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

(四)文学作品的意义

文学作品是在现实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出来的物质,作者通过表达,反应自己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不同态度。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创作的文学,有其历史下的不同背景、具有不同的内容。即便是处于同一个时期,每一位作者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一样,对作品的理解也有出入。因此,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要对作者,以及当时的创作环境有所了解,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二、鉴赏方法

(一)着眼整体

鉴赏局部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先确定其中心,从整体出发,再写作局部,以各个局部的分支构成一个作品。针对文学作品的某一方面,我们要找到其特殊之处,将隐含的情感和局部内容进行连接,共同表现主题思想。所以,当我们在鉴赏文章的一部分的时候,要根据文章的整体内涵来把握,结合文章的主体,对局部内容进行比较好的了解,最后融入整个文章的思想,这样,我们才能全面地体会和把握作品,在思想感情方面进行理解。

(二)根据文章的体裁

进行鉴赏针对表现手法不同的文章而言,学生在对此进行鉴赏的时候,要根据作品的重点内容进行欣赏。对于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表达主题的方式上,也是不同的,在运用的表达手法上却几乎相同。所以,在鉴赏文章时,根据不同的体裁,我们要抓住表达的主题,尤其在表达方式上,围绕主题的中心、思想,对文章运用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所以,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就要把握不同题材的作品的重点内容,体会当中人物形象的设置。

三、总结

综上所述,当我们教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首先要有一定的基础,即对文学作品的知识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积累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语言的感受能力,同时要结合文学知识,对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理解,最后,把握总体思想,逐步实现对文章的鉴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意识。

作者:吕淑艳单位:河北省怀安县柴沟堡第一中学

文学鉴赏论文:文学鉴赏对学习语文的好处

一、诗词类文学作品之鉴赏

纵使相逢应不识,我不再往年之模样,即使相见了也应该不认识了吧?细想又怎么还会见面,进一步突出作者的哀悼之情。下阕中,小轩窗正梳妆,这是在作者梦中出现的场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即使相隔十年作者也一直在幻想能够有重逢的那天,好不令人心痛!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没有话语只是静静看着对方,我们丝毫没有感觉突兀,因为一个眼神就够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表露无遗。最后一句,把读者从梦境拉到现实,在完全相对的两种情况的对比下,想到每年只有凄美的月和小松岗陪伴自己,柔肠寸断!总体来说,这首词的整体基调是悲伤,句句都透露着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全词如诉家常,却字字血泪,平淡中寄予着真淳,情意缠绵中包含着无尽的思念。读这首词时,深入到作者描绘的意境中,我们也会有垂泪的感觉,这就是意境所能带给我们的,能更好理解一个作品所要说明的部分。

二、散文类文学作品之鉴赏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散文是优美的,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质朴无华的文采。多读一些好的散文还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方面,在读到优美的句子或者段落,我们会不自然地选择摘录或者背诵,在写作适当的时候加以利用;这一类大多是排比句和对山水等的画面描绘,例如,一条幽径,曲折迂回中总会激起心旷神怡的向往;一波巨澜,潮起潮落时更能叠出惊心动魄的鸣响;一个故事,遗憾悲婉里才有肝肠寸段的凄凉;一种人生,跌宕困顿中方显惊世骇俗的豪壮。另一方面,一篇文章不会总是优美的句子,还有一些是白描的场景,以最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最真挚的感情是最难的,也是我们最需要学习的写作技巧。朱自清的《背影》中有这么一段话: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作者用最朴实的文字,不加浓墨重彩的,白描出极其熟悉的父亲的背影这一形象。作者着重描写了父亲过铁道的情景,如何走去、探身、爬月台、倾身,都如实细写下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们也看见了这幅画面,体会到一位慈父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之情。“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我们感觉很顺理成章的一个动作,一切都是行云流水般没有哪怕一丝的突兀,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描写的功底。其实,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如此好的作品,是因为在写作的时候有真情的融入。一篇作品没有情感的穿插是一部失败的作品;没有情,任是再多排比、比喻的手法也写不出该有的感觉。所以,写文章一定要注重情感的融入,神入其中。再如,假如写一篇议论性的文章,就应该看成是一个辩论会,自己是辩手,每一个理论和根据都要用心斟酌,要知道你的唯一目的是让别人认可自己的观点。

三、总结

文学鉴赏活动是通过审美心理,把文学作品中的表象转化成读者的整体意象,这一过程往往带给读者很强的顿悟感。所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文学鉴赏要突出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其主要途径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能够从中领悟到作品之中的人性美、自然美,领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领会诗歌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尤其在古代诗歌方面要着重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感受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总之这些都要依赖于大量的课外阅读,加上学生自己的探索,从一个作者的角度用诗歌、散文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生活、对事物的真实看法与态度。这才是当今素质教育下,培养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根本目的。

作者:钱淑萍单位:郑州工业贸易学校基础学科部语文

文学鉴赏论文:高中文学鉴赏提升策略

高中生要多读书,提高自身的语感

高中生要培养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条途径就是自身要多去阅读文学作品,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语言的美产生一种敏锐的感受力,即语感。夏丐尊先生曾经说过:“在预感敏锐的人的心中,“赤”不单理解成红色,“田园”不光理解成种菜的地方,“春雨”不光理解成春天的雨。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到“落叶”就会产生武昌、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真的文学,真的语感就在此。”语感是通过大量的、有效地阅读来得到提高的。高中生自身一定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多去阅读文学作品,并且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与自身所学到的语文知识相结合,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欣赏能力。高中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也要注意,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一定要慎重,最好选择那些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所受评价很高的文学作品,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学欣赏能力,而且也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自己积极创设情境,引发自身的联想和想象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人们去反复阅读,仔细品味其中的文字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学作品的美。如果只是漫不经心的阅读或泛泛的浏览是不可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人们在全神贯注的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会使自己的思维进入文学作品中的情境中去,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入迷”或“忘我”的意境。这时候是人欣赏文学作品的最佳状态。所以高中生可以利用这一点,根据文学作品再现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自己内心的的情感共鸣,使自己积极主动的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例如学生在欣赏诗人光未然的著名诗歌《黄河颂》的时候,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一下大合唱《黄河颂》的视频资料,或者再网上查找一下黄河的图片,以雄壮的音乐和图片来让自己体会到黄河的气势,从而使自身在相应的情境中去体会《黄河颂》中作者对黄河的感情,使学生自己的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交换。

在阅读后展开讨论

学生深入阅读是提高学生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一种途径,但人之间是可以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所以学生在阅读后相互讨论也是学生自我提高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一种途径。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要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享,然后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交换意见,同时发表下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看法。例如学生在阅读完《愚公移山》后可以相互讨论下愚公这样移山到底值不值,这时学生之间会产生意见分歧,有的学生说愚公这样移山虽然做事功效很低,但是精神可嘉,并且最终感动了上天,这就充分说明“有志者事竟成”这个道理。也有的学生说愚公只需要搬家就可以达到目的,没有必要耗费这么大的精力去做无用功。无论讨论的结果怎样,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一作品的理解,提高了文学欣赏能力。总之,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文学欣赏能力,它对于高中生以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高中生要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拓展自身的阅读面,积极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提高自身的文学欣赏能力。

本文作者:李彦昭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市实验中学

文学鉴赏论文:文学鉴赏教学

1.表象阅读。所谓“表象”,即学习主体在感知基础上,头脑中形成和保留的印象。表象阅读是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一步,它包括“粗知整体”及“品味语言”两部分。

粗知整体。这一阅读要求可在通读全篇中完成,它的要求是粗知大意,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常用如下方法:

①概括法。教师可教学生用以下问题对作品所写的内容进行概括,如:“这篇散文写了哪些人、事、物、景?你能为每幅景取一标题吗?”“这篇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用一句话说出来吗?”“这首诗(散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这场戏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等等。

②图示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材料进行分析梳理,把握其间的结构关系(层次、级位)及性质关系(虚实、正反、衬比、因果等),然后以能集内容、结构于一体的图象标示出来,达到醒目、直观的效果。如:

(附图{图})

品味语言。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文章的特点之一是语言精妙含蓄、耐人寻味,因而鉴赏的基础便是对语言的揣摩与品味。词语是构建意象的材料,由语言品味深入下去,才能对作品意象进行探讨,因而必须把握好这一环节。常用的方法有:

①朗读法。这是品味语言、获得美感的途径之一,是美育直觉性特征的运用。教师可从感情、重音、停顿、速度、艺术音调等方面进行示范指导,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变为具体的感情,使学生能毫无障碍地进入作品,接受渐染熏陶。

(附图{图})

②咀嚼法。对作品中所用词语的准确、精美、巧妙、合适等特点进行反复咀嚼品味,以获得美感的方法。教师可采用选择、删除、置换、添补、调序等手段进行比较。如:“‘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流、泄、涌)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请在括号中选一合适的词。”“‘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去掉加点词可以吗?”“‘他刚离去。’将‘刚’换为‘已’‘早’可以吗?”等等。

③评注法。评,是对词语功能及作用的评论;注,即对词语的言外之意及弦外之音的挖掘与揣摩。教师引导学生作评注的过程也就是品评词语获得美感,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如:读到“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时,教师启发:懂得了什么,怎么懂得的?学生思维被调动起来了,评出:“以鲜血为代价换来的”“历史、现实何其惊人相似”“同样处境同样心境”“国民党、司马氏高压无二致”等。指导时要注意训练学生概括感悟,提炼语言,既能多角度挖掘,又能写得简洁、明了。

④涵泳法。“涵泳”意指沉入作品中细细体味。对作品中精彩的细节,可采取涵泳的方法,因为好的细节在表现人物方面有突出的作用。高明的作者往往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提炼出一些独具特色的细节,将人物刻画得生动逼真、血肉丰满,而精彩的细节又离不开精彩准确的语言,因此,品味细节中成串的词语不仅可以获得语言美感,同时也是认识“形象”的必要步骤。如:涵泳葛朗台抓十字架的一串动作描写:“(眼睛)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嘴)动了一动……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不仅会为作者入木三分的夸张描写所叹服,而且也看到了一个“贪婪成性至死不悟”的形象。

2.得意阅读。得意,即进入作者创作的意境,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它包含作家的主观思想感情、美学理想、美学趣味等。意境就是主观与客观、意与境、情与景高度统一的艺术境界。鉴赏文学作品虽然从语言入手,但是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现以诗歌鉴赏为例谈谈。诗歌兼具语言美、形象美、音乐美,只讲句意,难以品其三味。鉴赏诗歌应引导学生从诗的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语,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形象,在体会诗的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在指导中既不能浑沌,又不能过实,要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好的文学鉴赏课往往从品言到忘言,故而“得意忘言”又是鉴赏的法门。“得意”要通过下面的步骤和方法来完成。

①再现法。这是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境,揣摩作品中人物心理、人物活动的方法。入境及揣摩的过程即是培养学生再造想象能力的过程,因为学生要凭借或根据文学作品中的描述,在头脑中再造情景或想象作品未直接写出的人物的心理、神态甚至语言行动,并要形成语言表达出来。它虽不是个人独创,但由于要再现别人创造的情景和形象,因而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如:教《沁园春·长沙》,问:“人们都说诗中有画,这首词中有无画面?如果你是画家,你该准备几种颜色?请用语言给我们‘画’一张‘橘洲秋景图’吧!”教《荷diào@①丈人》,问:“丈人起初态度冷淡,后却热情地‘止宿食之’,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请想象子路‘拱而立’的神态,丈人‘植而芸’时的心理活动。”教《小麻雀》,问:“小麻雀到底是死了还是活了,作者未写出来,你猜呢?请展开想象,给我们描述一下小麻雀死后(或活后)的情景吧!”再造想象的效果好坏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储备的丰富与否及思维活跃与否,整体把握及语言品味是它的前提,但不能止于“前提”。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可以发展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集多功于一役,何弃之为?

②幻联法。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作品中的人、事、物、景、情,联想出另外的人、事、物、景、情,以准确把握意象,丰富自我感受的方法。联想,是创造思维品质之一,它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于客观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其保留在头脑中的印迹也会相互联系,能否善于利用这些联系点(如相关、相似、相反、相类、因果等)展开联想,是鉴赏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应找准联系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如:教《,你在哪里》,教师让学生为这一首诗进行“MTV”创意:“想想,‘他大步向前不停息’一句可叠印哪些画面?‘大地’‘森林’‘大海’又可叠印哪些画面?”这样,原作中的4幅画面变成了近乎20幅画面,学生勾联起了他们所知道的总理事迹,并能分类地叠印在不同的画面中。于是,思维调动了,画面丰富了,对总理的缅怀之情也更浓烈了,师生进入到最高的审美境界。教《荷花淀》,读到“淀边夏夜图”时,可启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你曾走进过相似的意境吗?”学生想到了“洪湖采莲图”、《天鹅湖》中“群鹅戏水图”等,这样,眼前的画面立体化了,审美享受也更丰富了。

③寻踪法。这是直接探寻写作主旨、感悟作品感情的一种方法。好的抒情散文中,材料往往是很散的,写人只见鳞爪,记事只叙片断,状景、咏物也只有点滴掠影,作者的写作意图更是含而不露。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类作品?可采取“寻踪”的方法,即抓住作者感情若隐若现的草蛇灰线,把握象征形象的整体特征,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找出抒情点睛或反复重复的语句,这样,感情的“踪”就可被捉住了。如自读《雄关赋》,可布置思考:“‘雄关’在本文中有几个含义?哪些句段抒发了对不同‘雄关’的感情?前后感情有什么变化?是怎么变化的?”

④换元法。小说、戏剧是作者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但由于情节性强,人物似乎很“具体”,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偶然的“这一个”的感觉。要把握作者创作主旨,可用“换元”的方法,即尝试着用改变人物、改变场景、避开矛盾的方法,看看能否改变人物的命运、情节的结局,从而引导学生跳出“这一人”“这一事”,去认识作者反映的生活。如教《变色龙》,问:“有人说赫留金真倒霉,要不碰到奥楚蔑洛夫就好了,是这样的吗?”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奥氏”只不过是沙皇走狗的一个典型形象,作者针砭的是沙皇的黑暗统治。教《警察与赞美诗》,问:“苏比最后不到教堂,是否就不会被抓?”教《我的叔叔于勒》,问:“没有在游轮上巧遇于勒,于勒的命运会改变吗?”等等。

3.评鉴阅读。这是指在获取了表象,领悟了作者写作主旨,得到了一定的审美感受后,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或作品中的人、事、物的看法的阅读要求。在中学阶段,这是属于高层次的阅读内容,注意把握尺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谈出(或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审美判断往往比套用某种理论模式演绎出来的结论更能引起别人的兴趣与共鸣。

①多视角评价。即对一部作品可采取多视角的方法进行评价,如:“评《琐忆》的议论多姿美”“评《黄山记》的结构美”“一滴水中的光辉——评《夜走灵官峡》的构思”等。

②比较评价。即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鉴赏评价,可在同单元作品、同作者作品、同题材作品、同体裁作品等范围内进行。注意选准比较的角度,引导学生析同辨异,进行分析综合。没有分析,比较就不能进行;没有综合,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就不能确定了。如:“不同的结尾相同的韵味——《猎户》《黄山记》《土地》结尾析”“我更喜欢《荷diào@①丈人》——《〈论语〉两章》比较”等。

最后,谈谈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教出“个性”。文学作品也是“文章”,因而在整体把握、理清层次、品味词语等环节上似乎与其他实用文并无二致,如果仅如此,那就抹煞了文学的“个性”。因此,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想象是文学鉴赏的教学重点,不能简单地把“鉴赏”处理为对内容的“理解”。

2.要鼓励新见。“审美”是客观形象与主观感受的统一,对作品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读者总是根据自己的观点立场、生活经验、性格好恶,对作品中的形象进行诠释和评判,无怪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鉴赏课中要多组织学生讨论切磋,允许见仁见智,允许辩论,鼓励新见,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均可,这对于活跃思想、开发智力、发展创造思维都不无裨益。

3.要归纳学法。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往往在可知与不可知之间,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有时觉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倒反而是一种模糊美,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学方法可以模糊。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必须明确、清晰,要帮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如对初读小说的同学归纳小说读法:“理清情节找果因,分析人物看言行,环境包括‘景’与‘时’,写作主旨了于心。”诗歌的鉴赏方法:“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4.要拓展课堂。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光靠课堂是不行的,因此一定要拓展课堂,建立“大单元”“大语文”观念。“大单元”观念即用单元教学的理论,读一篇带一串,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举一反三,以达到开阔视野,提高赏析能力的目的。“大语文”观念即读作品联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出课堂,跨越校园,发现生活美、自然美、影视艺术美,运用课内所学鉴赏方法对这些美进行欣赏、评价,并能够将感受写下来。

5.要注意阶段侧重。以上方法是就整个中学阶段的文学鉴赏课而言的,各个年段对能力的要求各有不同,因而应各有侧重,低年级偏重于表象阅读及适当范围的联想想象,高年级则应以启发联想、想象为主,高二高三应着重培养鉴赏评价能力。

以上浅见谨供同仁参考,望指正。

字库未存字注释:

文学鉴赏论文:儿童文学鉴赏活动对幼师文学素养提升

摘要:在学前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龄前儿童的文学鉴赏能力,幼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儿童文学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本文探讨如何利用儿童文学鉴赏活动,提高幼师与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儿童文学;鉴赏活动;文学素养;幼师

一、儿童文学鉴赏活动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儿童在成长阶段都会接触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可以说,在童年,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必不可少的陪伴。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应重视儿童文学鉴赏活动,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让儿童多多阅读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主要面对的是儿童读者,充分考虑了儿童的审美及理解能力,是以儿童为主体创造的一种文学形式,一般都会与儿童的生活相关,贴近儿童心理。一些文学作品表达了儿童的愿望,一些表达了儿童的情感,既有童趣,又符合儿童审美,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带给人一种美好想象。现代是一个网络化时代,由于信息开放,儿童成长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儿童文学不仅可以提升儿童的情趣,还可以守护儿童的成长,给予儿童快乐,给儿童带来温暖,让儿童的童年过得更加幸福。金波曾表达过,阅读对人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所表达的是一种思维模式,可以通过阅读来提高思维能力,丰富情感,获得真实的成长体验。不管社会如何进步,时代历经怎样的变化,儿童文学鉴赏活动对儿童的成长都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对儿童的语言表达、思维判断、艺术鉴赏及想象力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说,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成长阶段的影响,不仅网络无法取代,其他媒体也无法取代。儿童文学作品鉴赏活动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培养儿童的写作水平,而是以儿童文学为介质,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带给儿童美的享受,让儿童成长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表达能力强、文学素养高、人格健全的人才。

二、强调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趣

儿童文学普遍具有趣味性,阅读儿童文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不断探索,产生幽默、诙谐、机智的艺术趣味。儿童文学主要面对的读者是儿童,因此,比较注重童趣,没有趣味性的文学作品,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因此,在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开展文学鉴赏活动时,幼师应区分成人作品及儿童作品的差异,包括想象空间、语言表达、逻辑思维以及关注对象等差异。我们的视野与儿童的视野不同,很多在我们看来非常普通的事物,在儿童的视野里,却充满了趣味和新奇,且由于逻辑思维差异,儿童的语言表达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充分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和烂漫。例如,在《我和小雪人》中,诗句表达了儿童对于天气变化的反应,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太阳出来后,小朋友们堆的雪人慢慢融化了,这让他们觉得很好奇,于是去问,太阳公公啊,我的雪人怎么融化了,太阳公公说道:“天气太热了,小雪人跳进河里洗澡了。”这首诗对于天气变化做出了奇幻的描写,生动地向小朋友们解释了自然变化,具有童话色彩。儿童的想象力十分丰富,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但是又缺乏对世界的了解,因此,他们常常很好奇,很喜欢问为什么,对于世界的一切都有自己的想象。小雪人的例子充分说明了童趣在儿童文学中的重要性,儿童文学除了“文”之外,还要具备“趣”,童趣是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要素。培养学生的童趣是开展儿童文学鉴赏活动的重要前提,可以从形象构建、意境营造、情感表达、语言技巧以及审美角度等方面,体现文学之美,让读者获得身心愉悦的感受,给人带来幽默、滑稽、轻松。

三、感受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美

儿童文学作品除了要注重趣味性,还要注重美感。任大霖说过,语言、意境以及想象均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美感的体现。现代化社会是一个网络化时代,优秀的儿童作品对于儿童的成长必不可少,儿童应感受儿童作品的美感,体会快乐和幸福,感受温暖。语言表达代表了人的思维,阅读可以有效提高表达能力,对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儿童在情感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文学阅读,来丰富语言,提高思维能力。在《鸟树》这个童话故事中,扬扬和东东两人一起捉住了鸟儿,并给鸟儿喂食,帮它找妈妈,但最后鸟儿还是死了。他们非常伤心,把鸟儿埋在树下,并用葡萄藤做记号。后来,葡萄藤发芽了,成了鸟树。这个故事具有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儿童的日常生活十分贴近,充分体现了儿童的天真无邪以及在儿童阶段的独特情感。幼师在儿童文学鉴赏活动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在儿童文学鉴赏活动中加强文学素养的培养

优秀的文学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让读者产生共鸣,当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读者的经历或情感相似或相通时,就会打动读者,使读者产生强烈感应,形成共鸣。在《岩石上的小蝌蚪》这一童话故事中,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得到了两只小蝌蚪,用瓶子装好,但不小心把瓶子弄碎了,于是他就把蝌蚪放入小水坑里,养在岩石中。由于天气炎热,水坑里的水不断蒸发,但小蝌蚪对小男孩非常信任,当小鸭子和小花狗来邀请小蝌蚪下山时,它们拒绝了请求,最后被太阳晒干,依附在岩石上,成为两个黑点。当读者读到这个故事时,如果仅仅了解故事内容,那只能说这是阅读,而不是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文学鉴赏指的是读者根据童话故事中的形象,如小蝌蚪、小男孩、小鸭子及小花狗等,进行积极的联想,使形象更为丰富,让故事更生动,将故事剪辑成电影镜头回放,为小男孩的善良及小蝌蚪的执着感动,为小蝌蚪被暴晒而揪心,为小蝌蚪变成黑点而惋惜,为小男孩的不负责任而愤慨,使故事充满情感色彩。这就是读者对故事的共鸣体现。如果读者因为这个童话故事联想到信守诺言、讲信用等美德,那这个故事便充满了艺术内涵,进一步提升了文学鉴赏能力。

五、从不同角度提升幼师与学生的文学素养

儿童文学作品较多,可分为多种类型,例如诗歌、小说、童话等,应根据不同的儿童文学作品类型,从不同角度提升幼师的文学素养,逐渐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金银岛》《丛林故事》《快乐王子》《彼得潘》《艾丽丝漫游奇境》等儿童文学类型各不相同,但都表现了儿童的心理特征,展现了儿童爱哭、好奇心强、喜欢逞能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生动。在阅读时,应从不同的类型中获得不一样的阅读感受。例如,《长袜子皮皮》讲述了一个叫皮皮的小女孩,为人仗义,性格豪爽,力气奇大,但被人们认为是“坏孩子”的代表,但作者对于皮皮的天性却大加赞赏,没有将儿童形象复杂化和成人化。在阅读该作品时,应站在儿童的视野去看待世界,了解主人公的内心想法,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从不同层面不断完善文学素养。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应不断探索儿童文学的鉴赏方法,充分发挥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趣”和“美感”,使学生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总之,幼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儿童文学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挖掘作品中的艺术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作者:刘宏宇 单位:辽宁省铁岭市信息工程学校

文学鉴赏论文:文学鉴赏当代文学论文

一、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交互运用

文本细读要达到预期效果,也需改变教师单纯讲授的课堂教学模式。讲授法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述、讲解、讲演,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在传授新知识的早期阶段必不可少,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知识。但若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不利。戏文专业的学生比中文专业的学生文学基础弱,很容易形成学生学习能力差的误解。其实不然。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例,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出“吃”狂人的有哪些人,但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解读却感觉困难。这种茫然并非是智力问题,而是因为鲁迅的作品经常被安排在课程之首,学生此时还不懂文学批评的方法导致一时无从入手。但如果将文学鉴赏的方法单列出来讲给学生,必将枯燥无味,不如将方法以问题的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法是将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文学鉴赏的过程也可以视为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学习初期,通常需要教师设计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后期则应逐步转变到学生提问题。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阅读作品,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提问,一组回答;或者一组将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另一组则提问质询。知识的学习之外,探究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讨论则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若再以作业形式课后形成论文,亦可锻炼戏文学生较为欠缺的论文写作能力。现当代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由此,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范例”效用。所选的作品应可起到范例的功能,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总结、归纳文学鉴赏的规律。以《沉沦》为例,解读潘先生时很多同学还不能注意到其“先生”的身份,之后再看“他”,则能很快注意到其“留学生”的身份,并由此身份入手对人物加以分析和评判;更有部分同学将这一知识分子形象与狂人、潘先生等知识分子形象相对比,反思现代史上知识分子的道路与命运,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正所谓授人以不如授人以渔,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的交互运用,是学生掌握文学鉴赏基本方法的有效手段。

二、文学鉴赏与专业实践的融合

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与研究能力相比,他们更希望得到提升的是实践能力。这也是他们对理论类课程兴趣不高的一个原因,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掣肘,却也是创新的切入点,若能发挥文学与戏文的双重优势,则将实现双赢。讲授与表演的结合,是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课程可选用的教学方法。表演是戏文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他们的兴趣与特长,将表演带入课堂,截取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表演并加以陈述,能够检测他们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也能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巴金的《家》为例,可表演觉民逃婚后众人的不同反映,演完后开放“观众”进行点评。在互动环节中,对觉新帮觉民说话到底有几分真心等问题经常产生分歧,“演员”表演时对人物内心的揣摩与“观众”对人物的认识在碰撞中激发思考的火花,在讨论中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表演的加入弊端在于所需时间较多,即便课前准备所耗费的时间不计,一节课时间学生表演加上点评与讨论,最多只能完成一到两个片段,很难全面铺开。若要实现全部学生的参与,所需课时量占的比重势必过多。当下社会,早就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标志着图像主因型文化取代传统的语言主因型文化。”图像文化的流行对于以文字作为表达手段的文学来讲是巨大压力,而当大众习惯于通过各种影像资料侧面了解文学文本时,误解与偏见也随之而来。但与其排斥,不如将影像资料引入课堂,化危机为转机。

影像之于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也不能不重视,其一是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其二是难以体味文字之美。对于不喜阅读文字、只通过电影或其他艺术形式了解文学作品的学生而言,作品是以一种固化了的形象出现的,这就弱化了小说为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再者,电影与文学作品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转化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改编,一部分图像无法或很难展示的部分必然会丢失,其他内容也会经由导演或编剧的理解产生一些“误差”,或增或减或变。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的差异,正是戏文专业学生发挥其专业特长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可引入比较的视野,在对改编的评价中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准。同时,老师也可指导学生讲文学作品自己改编成剧本,表演并制作成短片,既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为文学与影视教学之间搭起了合作的桥梁,不同课程之间若能相互沟通配合,让学生既不必增加学习负担又能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复杂,单一的教学方法通常很难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要综合运用讲授、范例、问题、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使之相辅相成。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也越来越普及,电影、电视、图片等不同艺术形式也应参与到课堂教学,通过与文学作品的互读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文学课程要与应用型专业的专业特征相互协调与配合,实现双赢。

作者:司方维 单位: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文学鉴赏论文: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思路

无论从文学作品本身的特质看,还是从诸多语文专家的理论共识看;无论从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看,还是从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考试大纲看,都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文学作品课,要上成文学鉴赏课。文学作品课,应该把培养“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教学目标。一直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家们都很重视文学教学。早在1942年,叶圣陶先生在(认识国文教学一(国文杂志)发刊辞》一文中说:要养成读写的知能,非经由语文学和文学的途径不可……站定语文学和文学的立场,这是对于国文教学的正确的认识。”张志公先生也明确地表示:“我很重视文学教育,不是要求学生们人人成为文学家,但是人人都要接受文学教育。”他还主张编两种课本:(文学读本》和《语文读本》。他说:“话文课一本《语文读本》,一本《文学读本》,双管齐下,各有任务,又不混杂,语文教学就会从空中楼阁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同现代化建设对语文的需要端端正正的接上轨了。”(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如此高瞻远瞩为文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文学教育当然要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总而言之,重视语文课中的文学教育把“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作为文学课的教育目的,是由教育要求和教学内容决定的,是每年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是社会培养人才对语文学科提出的要求。所有这些,应当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共识。那么,怎样上文学作品课才能达到“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呢?我们认为,文学作品课的教法和学法都要采用能体现文学作品特质的方法,即应采用体现形象思维的方法。

第一,着眼作品整体,准确鉴赏局部,了解内容,感受形象。卓越的作家创作文学作品,都从整体出发写作局部,以各个局部构成作品的有机整体,表达主题。有些作品的某些局部,独特感情深涵于景物描写之中.如果孤立地鉴赏这种局部,就会只能体会到它描写景物的表面特征,而不能品味出那景物描写的深刻思想感情的内涵和它在全篇中的作用,影响对作品整体有机地体会和对思想感情、主题意义的把握。有的作品的某些局部,既有其局部相联系表达主题的意思,又有其独立表达的意思,这独立表达的意思还往往富有意义。如果孤立地鉴赏这种局部.就容易只注意后者,而忽略前者。这样,既不能体会到该局部在整体中的作用,也会影响对作品整体有机性的体会和思想感情、主题意义的把握。只有着眼整体、准确鉴赏局部,才不致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准确地体会到局部在全篇中的作用,准确地体会到作品整体的有机性,及其思想感情、主题意义。因此,在进行文学教育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整体阅读作品,通过文学这一内容及形象的载体,去了解作品的内容,感知形象。无论是一首诗歌、一篇小说,或是一篇散文,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我们鉴赏者的审美感知,也只有建立在文体的整体把握上,才能了解文学形象,发现艺术美。

第二,理解形象,探求主旨;发挥想象,再现形象。前面谈及的把握整体,感受形象是文学鉴赏的第一阶段。而理解形象,并在脑海中明晰地“再现形象”,是文学鉴赏的第二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的“感知”是对文学作品表象的轮廓的认识,那么“理解”这个阶段便是从作品有机整体出发,披文人情,沿波讨源,因形体味,深人到作品内部的深层世界,对作品整体的各个层面进行具体化的品味认识。从文学鉴赏的实践看,“理解”是多层次的,可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表层理解,就是对作品的字面理解,对文章的外观理解。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就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接受作品的语言信息,包括理解作品的词句、典故、以及起兴、比喻、拟人、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也包括对构成意义的表象、结构、韵律、节奏,以及文章中特定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把握。总之,应启发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对人、事、物是“怎样写”的。所谓“深层理解”就是对作品的象征意蕴和文体的结构艺术的理解。是对作品的情感感悟,对形象的具体化的“重建”。所以,阅读鉴赏作品重在从“把握文学语言”切人,在脑海中“立体”地“重建”作者所写的人、事、物,进而去理解和把握形象。

第三,激发感情,独立思考,评价形象;反复涵咏,熏陶情操,创造形象。对一篇文学作品的鉴赏,从根本上说,就是探讨作品“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写”的问题。写什么—就是要感知作品的基本内容、主体形象和事件。怎么写—就是要认识作者对作品内容的展现,探究作品是运用怎样的基本形式和艺术手段,把他对人生的体验传达给读者的,这就是理解形象。为什么写—就是要认识作者对某一人生体验的表达底蕴和表达这种底蕴的艺术方式的奥秘,进而深悟形象,评价形象。只有实现了这一鉴赏过程的最后阶段,才能实现文学鉴赏的优化效应。所以我们认为,文学教学,要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段人手,深人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下面简要谈一谈文学作品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段:一、鉴赏准确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对于这方面鉴赏,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从关键词句人手,体会其表现事物特征,思想内容的力量,特别要注意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二、鉴赏恰当运用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对于文学作品中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应只是停留在修辞方法的辨识上,而应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其运用,鉴赏其表现力量,体会其对表现事物特征,表达思想感情的表现力量。三、鉴赏恰当运用表现方法的表现力量。好的作品为表达一定内容,往往恰当地选用了一些表现方法。对比、衬托、联想、象征、虚构、夸张、讽刺、渲染、叙述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描写的方法(白描、细描,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抒情的方式等都是常见的表现方法。鉴赏时,既要弄明白作品运用了何种表现方法,又要搞清楚这些表现方法对表现思想内容的特殊作用。与此同时,也不妨引导学生反过来想一下,假如作品不使用此种表现方法,而用其它的,那么这篇作品能否产生与原来一致的表达效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学生应重视表现方法的鉴赏,因为只有在阅读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在写作时主动地积极地选用恰当的表现方法,并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因为读与写是密不可分的。四、鉴赏巧妙安排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篇章结构体现作者的思路,是组织材料成为有机作品的手段,也是表达作品主题的手段。材料的选取(完整事件或片断,现实或梦境,今或昔,人事或景物等),材料的剪裁(详略),材料的布局、开头、结尾,过渡(词、句、段)、照应等,都决定于作品的内容特点和主题。

鉴赏时,不应只是单纯理清结构特点,而应扣住思想内容,鉴赏那样安排篇章结构对表现内容和表达主题的作用。为了深人认识文学鉴赏中的这个根本问题,让我们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为例,作一具体探讨和阐述。这篇散文写的是“荷塘”及“月色”的妙境。初读便可让人认识到,作者把“荷塘”及“月色”融为一体,把内心世界与自然界化为一炉,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表现,创造出了一个殷实美与空灵美相融合、互辉映的人化的“第二自然”。作者笔下的一切,荷塘也好、月色也好;热闹也好,冷静也好;歌声也好,倩影也好;喜悦也好,哀愁也好,全都笼罩在一团烟雾里,隐隐约约,没精打彩,静物的隐秀动静,情感的藏露隐现,相得益彰,辉映成趣,给人以和谐美和朦胧美的享受。鉴赏至此,仅仅是弄清了“怎样写”的问题,还没切人文体结构的深层领域,更重要的是还要深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从而对作品形象作出评价,揭示其艺术结构的奥秘。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为什么具有朦胧之美?作者投射于物的“情”为什么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交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便会明白:作者不满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严酷现实,以及他苦闷、仿徨,希望有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这心情便是全文抒情的主旋律,因而,作品中的景物形象全都打上了这种情感的烙印。而作品中的“我”,一个同情革命、要求进步,不满现实而又无力回天的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便会在读者面前再现出来。同时,读者的情操也随着阅读被熏陶,被升华。阅读进人到了这一境界,才算把握了作品的整体精神和形象的深沉底蕴。在文学阅读鉴赏中,感知形象、理解形象、深悟形象,构成了阅读鉴赏的三个阶段,这也正是鉴赏心理的运行轨迹。在文学课教学中,只有遵循这一规律,逐层深人,往返流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感知、去理解、去深悟形象,才能实现文学教育的优化效应。至于具体采用什么教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无论是朗读、想象、联想还是分析、讨论、评价,抑或是使用挂图、影视手段进行教学,只要是有利于激发形象思维的教学方法,均可拿来一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