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高中经济论文

高中经济论文

时间:2022-04-11 11:19: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高中经济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经济论文

高中经济论文:高中数学学习中经济管理意识的萌芽与培养

摘要: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新时代的高中生已经不能再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痴,而是要把知识学习的过程激活,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因此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要有运用数学的意识,要学会科学运用数学来提升我们的经济管理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经济管理;培养

高中阶段的数学科目知识体系复杂,由单一数据的计算,到方程以及逻辑思维的拓展,有点到线及面,由单一纬度到二维空间、三维空间,绚丽的数学世界常常令我们目不暇接。如果我们仅仅从解题出发来学习数学,那无疑是非常枯燥无味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养成也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淡化考试带给我们的消极影响,尝试着把数学学习的过程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那样学习的过程和体验将会达到一个新高度。结合经济管理问题培养我们的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这有助于我们深刻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增加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1数学与经济管理结合的时代必然性

商品经济观念是市场经济的需要。当前市场经济已将成为我国人们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主旋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承包制、股份制、租赁制的进一步推广,每一个生产者同时也将成为经营者。产品质量,市场销售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投入、产出、贷款、效益、股份、市场预测、风险评估等一系列经济词汇,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使用最为频繁的词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活动也将更为丰富多彩,买与卖,存款与保险,股票与债券……几乎每天碰到。这一系列经济活动无一不与数学密切相关。如利息与利率、统计与概率、运筹与优化及分析与决策等。因此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已成为必然。近年来高考题型的编排也越来越具有时代气息,很多题目的考察方式都呈现出了数学强大的功用性特征,残次品出现的概率分析,银行利率的调整,基金债权的收益与理财分析,企业生产的最优解决方案,打折销售与捆绑营销背后的数据统计……如清新之风,数学考试跳出了枯燥抛物线与圆相切,改为自谋策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虽然最后的解决方案还是离不开方程,但是将数学的逻辑思维架在“精明”的经济利益面前,每个人都需要慎重三分。

2数学使我们更加理智的看待经济问题

当前社会依然有许多人抱着“一夜暴富”的发财梦,有的试图通过赌博来以小博大,有的渴望通过彩票来改变命运,学习了概率和统计我们可以更加理智,小概率事件发生的频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还有股市问题对中学数学来说,股市分析可以联系函数、数列等许多知识。学习中可以把股市行情作为例子,许多统计概念可得到很好的说明。例如,平均值、期望值、方差、相关系数等都可与股票的期望报酬、风险等相关联系起来。有的同学要说,发财那些跟我没有关系。那么如何省钱跟我们总有关系吧,现在互联网已经普遍进入了大家的生活,杭州峰会之后,大数据更是成了生活中的热词。那么大数据的妙处何在?学习“概率和统计”这节课时,通常情况下老师都会从抛硬币开始说起,以至于很多同学听到硬币就开始头大,其实统计学就在我们身边,由于课业压力比较大,现在我们没有时间出去购物,甚至过年买件新衣服都没有时间,这时候大家会想到淘宝、京东、唯品会等渠道,利用互联网筛选满意的衣服,你的参考标准是什么呢?看价格还是看销量,是不是综合评价是比较靠谱的参考标准,是不是我们都会钟爱淘宝上销量前几名的商品。其实这些数据的得出就是已经购买的用户给予商品评分之后,淘宝后台统计测算出来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购买到性价比高的商品。

3数学使我们的理财更加理智合理

学习数列的知识环节有这样一道题目:为了支付将来上大学的费用大约8万元,小A妈妈从一岁起在他生日那天到银行等额储蓄一笔钱,假如18岁时正好凑足,按月息2.56‰算的话,每月应该存多少?小B的妈妈采取的是保险理财的方式,每月存入300元,约定年化收益率8%,累积复利,那么他18岁的时候可以拿出多少钱?多年来,我们碰到的问题,往往是精心组织的,条件不多也不少,结论几乎都可以整除,计算也很简便,都是唯一的或是确定的。而我们面对的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时,没有了标准的答案,可能条件是不完备的必须人为创造,可能多余也可能不足。解决问题过程中,往往需要丰富的联想,大胆地创造,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时,我们往往手足无措。月息,年息各是什么概念,零存整取怎么操作,当保险销售人员天花乱坠的在那里给你介绍理财产品的时候,对照合同我们要怎么合理选择适合我们的保险产品,所以运用数学,养成科学的经济管理意识,可以有效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小结:数学的本质并不是简单固定的抽象物,它是一门智慧的科学应用性很强。数学学科的发展不仅包括了数学自身的理论创建,而且包括了数学在其他学科和社会各方面应用的扩展和延伸。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通,社会对数学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高中生要树立起经济管理的科学意识,用以指导我们当前的学习和未来更好的发展。

作者:李柃均 单位: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

高中经济论文:小议高中政治教学中经济教学的提升

在政治经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更是大力推行探究式学习方法,推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实施,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转变。但是,现行的教育体制又在不断制约探究学习的开展,我们不少教师缺乏引导学生探究的素养,同时,学生也缺乏探究的意识、能力与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探究学习的有效开展。因此,本文就如何提升政治教学中经济教学的质量进行以下探讨:

一、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的教学手段、课程资源最终都将落实到学生身上,因此,以学生为导向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并合理利用,对于提高高中政治课程中的经济教学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1.掌握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不同学生情况也各有不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也不同。对于《经济生活》模块来说,其主要内容为货币、经济、市场、生产、分配、消费等,这些内容源自生活却相对抽象,对一些学生来说接受起来很困难。因此,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的不同情况,根据实际来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

2.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开发课程资源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探究,根据学生的兴趣来整合课程资源,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经济生活》模块中,教师要了解什么事是学生感兴趣的。这一部分内容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生活而空谈理论,要结合实际生活来讲授。例如,在“消费”这一部分讲解影响消费的因素时,可以由学生自行探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消费经验等来总结因素,除根本原因即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外,自己在平时购物时,会考虑家庭的收入、消费水平,以及商品价格、包装、质量等因素。通过学生自己结合经验,探索经济理论,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提升经济教学中的计算教学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学习过程中,由相关经济理论所引申出来的计算题是学生们普遍反映难度较大的一类题。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学生对于计算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掌握得十分不理想,面对计算题束手无策。不仅学生在这方面问题颇多,而且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觉得这类题的教学很困难,大多有有劲儿使不出的感觉。

事实上,经济学计算题的解答并不需要过多的定理及推论过程,只需要具备初中的代数基础知识和一部分生活常识即可。解答经济学的计算题,其实无需用高中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否则会走入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认识误区。在实践中,很多学生包括一部分教师,就是在解题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才将原本很容易解答的问题演化成了神秘而不可琢磨的思维难点。因此,在对待计算题时,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必须首先树立一个观点:只要读懂题意,理清思路,运用一些初中基本的代数常识,计算题是非常容易解决的!

三、让学生在参与经济生活中强化道德实践

生活德育论认为:“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经济生活不能没有道德,参与经济生活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道德学习的过程。在《经济生活》教与学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德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将德性自觉转化为德行,从而过上更美好、更有意义的生活。经济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方式提出要求并作必要指导,启发他们自觉接受考验,逐步养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如体谅父母劳动的艰辛,不乱用零花钱;生活消费不攀比,不刻意追求名牌;自觉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诚实守信,保持自己和家庭良好的信用记录;保护知识产权,不购买使用盗版书籍、影碟;关注社会公平,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理智对待外国产品,等等。在生活中强化道德实践,可促使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不断进入更高的发展层次。

四、加强体验实践

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加强体验实践是有效的策略之一,它通常是在一课教学完后,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巩固与加强。例如,在教学“银行与储蓄”时,教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股票、债券、储蓄、商业保险等知识,结合家庭经济收入或个人零用钱制订一个理财方案。学生积极响应,其中一位学生设计了一个颇有创意的理财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本情况是这样,父亲:刘××,45岁,在电力局工作,月收入5000元左右;母亲:王××,40岁,在卫生院工作,月收入3000元。家庭储蓄主要为一年期定期储蓄6万元,已经有了五个月,购买了五年期凭证式国债3万元、活期储蓄5万元。正当他们准备买房时,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月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个百分点。因此,需制订一个合理的理财方案。(1)五个月前存入的6万元存款是否办理提前支取?(2)3万元的国债又该怎样处理?(3)是否该为自己在校期间购买一份保险?买何种保险较好?(4)加息后房价走势如何?现在该不该买房?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比较研究,终于选择了一个可行的办法。

总之,要提升政治教学中经济生活教学的质量,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了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精心组织各类活动,使接受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相互补充,促进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青华中学)

高中经济论文:高中经济常识课堂学习之我见

摘 要 高中经济常识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教学难点,同时也是高中生的学习难点。本文通过高中生的角度,来阐述经济课堂目前存在的不足以及一些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 高中教学 经济常识 学生 生活化

一、引言

在经济常识的教学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总是抱有微词,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经济学原理和理论都让我们感到负担。站在我们高中生的立场上现在的经济常识课堂上到底缺少了什么,而我们又期望怎样的课堂教学呢?

二、高中生在经济常识课堂中的学习困境

《经济常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下发的课程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学科性质是“力求贯彻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教育性与知识性相结合、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等原则,帮助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精神,奠定学生的无产阶级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的初步基础。”但是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这些解释内容太具有官方性而并不能理解,那么我们在经济常识课堂上究竟在学些什么?

翻开经济常识教材的目录我们可以看到,教材不仅包括了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生产、分配、消费等基本理论常识,还讲了企业、公司、股票、证券、保险等具体的经济活动载体;不仅介绍了国家经济制度、国家财政、三大产业、对外贸易等国家层面上的基本经济概念,而且介绍了作为公民个人从事经济活动,包括经营、投资、就业等具体程序和操作技能方面的常识。这些经济常识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有些是可以在生活中进行实践的生活经验,而有一些却因为其专业而抽象的经济语言而显得扑朔迷离,特别是受到生活阅历及年龄的限制。对于我们来说,有些国家政治层面的经济内容是根本无法凭借书本上的描述来深入了解的。

然而在现在的经济常识课堂上这一点经常被忽略,老师经常会在如何讲解书本知识上花费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却没有考虑到这些知识的源头离我们学生非常遥远。这就好像是拿了一团绳结中的一段来让我们解,却不能让我们看到整团绳结的构造,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解开这些缠绕在一起的困难,就十分不容易了。

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这是正确的,但学生不仅仅只是扮演一种完全的接收者的角色,特别是在这样的政治经济教学中我们需要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详细的教学内容,更是一种角色互换般的理解感。老师需要考虑到的不仅有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素质和课堂品质,还需要考虑到我们可能会感到疑惑的问题。如果一味地在课堂上注重国家意志、党的政策这些抽象观点和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忽略我们会怎么想、在想什么,那么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课堂完全缺少吸引力,让人提不起精神来进行思考。

按照课堂中所教授的知识点来给出标准答案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但是我们得到的只是卷面上的分数。为什么这么答?其中包含的内涵是什么,这些知识点在实际生活是怎么流通的?这些问题才是真正帮助我们学习、能够影响我们未来的东西。因此,在经济常识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分出一部分注意力在提升我们高中生的主体意识上,以我们的困惑出发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使整个课堂活起来。

三、改进课堂学习的几点建议

在如何改进经济常识课堂进程的这个问题上,作为一个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笔者有以下一些粗浅的建议:

(一)与其他科目融合,多利用数学模型

高中学习是一个整体,实际上经济常识课只是高中课程的一小部分,我们在其他科目上所花费的时间可能远大于在经济常识课上花费的时间。因此,在进行经济常识这样需要利用到数学思维和理性分析能力的课堂上,数学模型会是一个比较适合的工具。

比如在商品、劳动产品、物品的区分上,在我们的一般印象里这三种并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差别,即使在进行了举例分析之后我们也会在之后很长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丧失分辨的能力,但是运用数学中的集合概念来描述这三者的关系就显得十分清晰:劳动产品只是物品的一部分,而商品是劳动产品的一个部分,而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将这三者用数学符号来解释的话,我们会自动联系学过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深刻记忆的目的。

像这些数学模型的运用,可以把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理论直观化、简单化,同时在数学课堂或其他课堂的进行中,也可以引起我们对经济常识的回忆,这对于理解经济学概念、熟记经济学规律有着事半功倍的功效。同时,像这样不同科目的知识融会很大程度上会吸引学生的兴趣,我们会自己去探讨、归纳其中的问题,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得到高涨。

(二)更加注重生活化教学

经济常识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宏观的原理知识和经济机制,教师为了让我们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已经试图去利用贴近生活的讲解方式来缓解经济知识教学中产生的机械、沉闷感,但是经济方面的内容本来就比较拘泥于教材以说理和灌输为主,缺少生成性、情境性和灵活性,这种使用生活例子的讲解有时并不能得到有效的结果。譬如在讲解商品的基本属性这一课时,永远都是一把斧子等于十五千克大米的例子,对我们来说听了和没听是一样的效果,有失新鲜和创造的生活化教学反而会产生一种不伦不类的效果。

对于我们来说,真正吸引兴趣的生活化教学要在一个恰当的时机用一种恰当的方式展现,火候要正好。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用生活化的例子来表现就是通俗易懂的,提到“消费”就一定要去商场购物这样的做法也是不能完全引起我们的共鸣的。一味地强调教学内容生活化反而会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困惑,作为高中生我们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对某些知识也会有相应的属于自己的理解,我们需要的不是单纯的例子解惑,而是把生活中的知识和课堂上的教学接轨,使得我们能够把教材上的原理概念投影到生活中去并产生发自内心的领悟。

这样高水平的生活化教学对于教师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老师与我们学生多多交流。在交流中了解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和经历,这样的互相了解对于在课堂上进行恰当的生活化教学也会有一定帮助。

四、结束语

有关经济常识的学习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课堂中的知识多半是以社会经济为背景的与我们现阶段的学习环境差距较大,但是相信在我们与老师之间共同沟通、共同努力下,这一稍显枯燥、理论化的课堂也会变得充满经济逻辑和生活情趣。

(作者单位为北京市海淀区育英中学高中部)

高中经济论文:高中政治学科中经济教学的提升策略

摘 要:经济生活的内容在整个高中政治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相比,经济生活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济生活的理论虽然初学起来感觉比较具体,但是要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此,本文将进行详细探究,以找到突破高中政治教学中经济教学难点的方法,从而提升经济学习质量。

关键词: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提升

在政治经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更是大力推行探究式学习方法,推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实施,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转变。但是,现行的教育体制又在不断制约探究学习的开展,我们不少教师缺乏引导学生探究的素养,同时,学生也缺乏探究的意识、能力与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探究学习的有效开展。因此本文就如何提升政治教学中经济教学的质量进行了以下探讨。

一、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的教学手段、课程资源最终都将落实到学生身上,因此,以学生为导向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并合理利用,对于提高高中政治课程中的经济教学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1、掌握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也不同,对于《经济生活》模块来说,其主要内容为货币、经济、市场、生产、分配、消费等,这些内容源自生活却相对抽象,对一些学生来说接受起来很困难。因此,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的不同情况,根据实际来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

2、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开发课程资源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探究,根据学生的兴趣来整合课程资源,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经济生活》模块中,教师要了解什么事学生感兴趣的。这一部分内容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生活空谈理论,要结合实际生活来讲授。例如,在“消费”这一部分讲解影响消费的因素时,可以由学生自行探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消费经验等来总结因素,除根本原因即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外,自己在平时购物时,会考虑家庭的收入、消费水平,以及商品价格、包装、质量等因素。通过学生自己结合经验,探索经济理论,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提升经济教学中的计算教学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学习过程中,由相关经济理论所引申出来的计算题是学生们普遍反映难度较大的一类题。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学生对于计算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掌握得十分不理想,面对计算题束手无策。不仅学生在这方面问题颇多,而且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觉得这类题的教学很困难,大多有有劲儿使不出的感觉。

事实上,经济学计算题的解答并不需要过多的定理及推论过程,只需要具备初中的代数基础知识和一部分生活常识即可。解答经济学的计算题,其实无需用高中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否则会走入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认识误区。在实践中,很多学生包括一部分教师,就是在解题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才将原本很容易解答的问题演化成了神秘而不可琢磨的思维难点。因此,在对待计算题时,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必须首先树立一个观点:只要读懂题意,理清思路,运用一些初中基本的代数常识,计算题是非常容易解决的!

三、让学生在参与经济生活中强化道德实践

生活德育论认为:“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经济生活不能没有道德,参与经济生活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道德学习的过程。在《经济生活》教与学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德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将德性自觉转化为德行,从而过上更美好、更有意义的生活。经济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方式提出要求并作必要指导,启发他们自觉接受考验,逐步养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如体谅父母劳动的艰辛,不乱用零花钱;生活消费不攀比,不刻意追求名牌;自觉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诚实守信,保持自己和家庭良好的信用记录;保护知识产权,不购买使用盗版书籍、影碟;关注社会公平,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理智对待外国产品,等等。在生活中强化道德实践,可促使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不断进入更高的发展层次。

四、加强体验实践

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加强体验实践是有效的策略之一,它通常是在一课教学完后,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巩固与加强。例如,在教学“银行与储蓄”时,教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股票、债券、储蓄、商业保险等知识,结合家庭经济收入或个人零用钱制定一个理财方案。学生积极响应,其中一位学生设计了一个颇有创意的理财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本情况是这样,父亲:刘××,45岁,在电力局工作,月收入5000元左右;母亲:王××,40岁,在卫生院工作,月收入3000元。家庭储蓄主要为一年期定期储蓄6万元,已经有了五个月,购买了五年期凭证式国债3万元、活期储蓄5万元。正当他们准备买房时,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月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个百分点。因此,需制订一个合理的理财方案。①五个月前存入的6万元存款是否办理提前支取? ②3万元的国债又该怎样处理?③是否该为自己在校期间购买一份保险?买何种保险较好?④加息后房价走势如何?现在该不该买房?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比较研究,终于选择了一个可行的办法。

总之,要提升政治教学中经济生活教学的质量,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了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精心组织各类活动,使接受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相互补充,促进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高中经济论文:如何突破高中经济史教学难的囹圄

【摘 要】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经济史占据了较重的份量,而经济史主要涉及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概况、我国不同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以及经济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所含内容跨度大,从古代经济体制、社会生活概况到现代经济构建过程,由于经济史内容与学生距离较远,多数学生在学习时较为吃力,加上教师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加大了高中经济史教学的难度,对此,本文将进行详细探究,以找到突破高中经济史教学难点的方法,从而提升经济史学习质量。

【关键词】高中经济史;教学难点;措施

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等联系紧密,对人们生活、学习与工作也产生关键性影响,鉴于此,高中经济史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经济价值观,熟悉当今社会运行的经济体制、经济理念、经济方式在不同时期对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影响,使其形成关注经济动态的良好习惯,在当今发展迅速的社会生活中,积累足够的经济知识,科学分析经济形式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之间的关系。然而,目前经济史教学效果不显著,学生对经济史内容掌握存在较大难度,高三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更加大了学习难度,对此,下文将针对这一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密切联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在设计高中经济史课程时,应当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补充,结合当今社会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与经济形势,为枯燥的经济史内容注入生活气息,以课堂模拟世界经济市场,实行分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大国崛起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史”时,首先,教师可进行现场模拟,提问学生: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哪国?你认为她在哪些方面较为强大?她现阶段强大的原因是什么?她是借助哪些方式实现自身强大目标的等,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应根据其回答内容,引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价值、殖民侵略历史进程、工业技术在世界历史形成中的作用”这一教学任务,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其次,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认命各个小组为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将“资本积累方式”、“工业发展过程”等搬到课堂中,以英国代表组为例,引导学生从世界市场形成原因、方式等进行陈述,同时允许其他小组进行辩驳,提出各个国家在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各种行为对其他国家与世界的影响;最后,教师对整个世界市场形成过程进行串讲,强调重点内容与标志性事件,并对各个“国家代表小组”进行点评;通过这种全民参与的教学方式,变教师主讲为学生主动探索经济史知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效果。

2.重视反馈,及时调整教学任务

教师应定期询问学生教学建议,包括教学方式,内容安排、互动活动效果、课后作业布置量等,从而获取第一手资料,并依据学生提出的建议,及时调整教学任务与课程安排,以提升教学效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复习古代社会经济内容时,例如,在系统复习中国不同时期的耕作方式时,教师可采用对比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基本素质等进行对比教学,以时间为纽带,将整个发展过程融合为一体,探究耕作方式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形成的基本原因、具体耕作方式以及对当时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影响,讲解完毕后,应做好反馈信息调查,如果学生对某个知识点存在疑问,教师可实行“问题整理”,即设置答疑环节,在串讲时,号召学生指出不懂之处,在黑板框架上进行罗列,可先询问已经掌握的学生的看法,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重点解释,争取让每位同学都能熟练掌握古代社会经济概况。

3.抓住关键,突破讲解难点

正所谓,打蛇打七寸,要想突破高中经济史讲解难点,也应抓住题目关键,能够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从而将题目进行及时消化与吸收。例如,在复习“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内容时,教师应突破常规“背诵复习法”,可事先向学生提问相关问题,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再结合复习计划,将重点、难点各个击破,然后找准切入点,带领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课文提到,鸦片战争后,较多的洋货涌入中国境内?这里的洋货都有哪些东西呢?

学生:西方国家所生产的产品。

教师:涌入中国,说明规模大、数量多,那么西方国家是怎么生产这么多产品的呢?

学生:运用机器生产。

教师:为什么洋货进入中国市场后,打击了我国原有的手工呢?

学生:洋货价格低,而且功能多……

通过这样富有逻辑性的“雨点式提问”,使学生的思维跟随“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形成的关键原因,抓住该知识的本质内容,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结束语

高中经济史教学最重要的是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兴趣、知识掌握程度,并结合多角度的反馈信息,做好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措施的优化工作,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借助对比、时间关系、影响等对经济史实行专题讲解,找到突破其难点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高三学习的特点,对经济史知识综合探究、分析对比,以实现“低投入,高产出”,提升经济史教学质量,帮助高三学子顺利通过升学考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浦高级中学文昌校区)

高中经济论文:高中经济生活道德教育初论

新课程标准要求,现代教师必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着手,去实现教学的目的。而这些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位于三维目标之首。道德是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及道德行为。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必须时刻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德育思想。笔者谈谈高一《经济生活》道德教育问题。

(一)在整个经济生活教学中,要强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道德经济。

⒈从宏观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不可分割

一定的经济需要一定的文化。人类经济发展史表明,当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取代封建自然经济后,相应的道德文化没有建立前,自然经济呈现无序状态。我国改革以来的实践表明,由于没有建立市场主体自觉遵守的精细的道德文化,使经济活动的许多空间失控,使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一些单位和个人钻政策和法律的空子,这些都严重冲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包含尚公精神,即崇尚公有制经济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经济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在“三个有利于”价值取向的指导下,树立公平意识、进取意识、诚信意识、互助意识。

⒉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必须要求发挥道德的协调作用

市场经济要求一切经济关系市场化,而市场化的经济关系必然受价值规律、供求规律、优胜劣汰规律的调节和支配,这样使得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成为具有独立利益的自然人或法人,并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就必然会有意无意地违背市场交易规则,发生多种利害冲突,如果不及时地得到合乎市场规律要求的妥善解决,就必然导致市场规则的破坏和市场秩序的紊乱,从而危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这就需要一种深入人们内心的、具有稳定的、连续性的、广泛影响力的道德约束机制来进行监督。

⒊道德可以弥补市场法治的某些不足

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道德都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手段,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一般地说,法是通过“抑恶”来扬善的,而道德是通过“扬善”来抑恶的:法诉诸于惩戒,往往只能除“恶”于已然,起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作用,道德则诉诸良心,可以防“恶”于未然;法长于治“标”,道德则长于治“本”:法遵循实用性原则,主要是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道德则遵循应然性原则,还可以引导社会走向理想。另外,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不仅道德需要良心,而且法也需要道德、良心的扶持,一个社会良心和公众良心泯灭的社会,法律不仅会丧失其公正性,同时也会丧失其权威性。在历史长河中,再完美的法律制度也还是会有空隙可钻的,随着情况的变化,制度规章也会有不适应之时,所以,在许多法律干预不到的地方,道德恰恰可以弥补它的不足。

⒋道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一个新的趋势就是经济增长已不再单纯依靠资本、技术等经济因素,还有赖于各种非经济因素。诸如文化知识的投入和道德精神的注入。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统计资料表明,人文因素在经济增长方式中已占50%的比重,表现为意识形态的道德理论、价值观念、伦理原则、道德人格等便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人文因素。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内涵了诚实、信誉、公平、互惠互利等道德因素,并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那种效率和公平兼顾的价值观,仁中取利、义中取财的经营方略,诚实信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精神,使企业具有长久的发展后劲,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的“活水源头”。

⒌道德对合理配置和利用人力资源作用重大

道德是人力资源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人力资源不仅包括劳动者一定的智力和体力,同时,还应包括一定的德力,劳动者只具有健康的体魄、灵活的大脑机能及智能还不够,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有较高的道德追求和生活准则,有积极进取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只有在道德的作用力下,自身的智力、体力和全部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在社全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合理地配置劳动力,除了要有科学合理的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外,还要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准的管理人才,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调控手段和监控机制。

(二)在各个环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可以突出以下相应的道德思想和观点。

⒈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四个环节需要道德机制发生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商品的生产、交换,还是分配和消费,都涉及到如何在道德范围内进行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商品的生产、流通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等各个方面都蕴含了一种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以个人为本位或“亚洲资本主义”以集团为本位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性。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必须恪守一定的道德规则,这样才能使整个商品流通过程和谐完成。例如,经济生活第一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信用工具”,第三课“消费及其类型”“树立正确消费观”,第四课“ 生产与消费”,第五课“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制”,第八课“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第九课“市场交易的原则”等等,以上市场主体的行为既有法律具体规定,也包含一种社会主义道德精神贯穿了整个教材,可以说,道德思想是经济生活的灵魂,经济生活教学如果没有德治思想或德治思想体现得不充分,都是缺陷和不完整的。

⒉经济竞争的有序性也离不开道德的监督

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得维护自由、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这些规则有法律性的,也有

在人们内心长期形成的共同信念。由这些信念来规范各种交换和竞争行为,市场机制往往不会失灵或者扭曲.市场好比运动场,竞争就象比赛,都讲究友谊第一,都主张在道德范围内的积极参与。例如,经济生活第一课“纸币”,第二课“商品的基本属性”,第三课“做理智的消费者”“公司经营成功的要素”,第五课“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第九课“市场交易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第十课“对外贸易”等内容,它们的顺利进行,除了法律规定外,都离不开人类共同道德的规范作用。

⒊市场主体的平等、自由依赖于道德

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自由的,任何胁迫行为和欺诈行为在交换活动中都是无效的,为确保这种地位平等的竞争自由,就得依靠道德,发挥道德的监督功能。例如经济生活第二课“价值决定价格”,第四课“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竞争地位的平等性”,第五课“劳动和就业”“劳动合同制”“社会保障制度”,第六课“效率和公平”,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八课“财政和税收”,第九课“市场交易原则”等内容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这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细心阐述。

⒋契约(合同)的效力需要道德发挥维持作用

市场经济必定导致生产者之间发生商品货币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商品货币关系往往采用合同的形式规定下来,而这种合同关系除需要法律规定外,道德机制也必不可少。例如,教材第五课中“劳动合同制度”,第六课“银行的作用”,第九课“市场交易原则”,第十一课“世贸和金融组织”“对外开放坚持的基本原则”等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地表明市场经济是合同经济。

⒌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素质需要发挥道德的作用

经济生活课程标准清楚地说明我们学习经济生活的目的包含增强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在教材第一课“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课“做理智的消费者”“公司经营成功的要素”,第五课“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第八课“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第九课“市场经济和市场秩序”等都始终把握社会主义道德的主旋律。

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发挥道德的力量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要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这样才能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这就是说要遵循生态环境道德,自觉调控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与其他物种共生共荣。这种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生态环境道德的经济价值所在。这些在教材第三课“消费及其类型”“树立正确消费观”,第四课“ 生产与消费”,第九课“国家的宏观调控”,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又好又快发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教师通过教学必须始终要灌输道德思想。

(作者单位:湖南省武冈市第二中学)

高中经济论文:浅议高中经济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兴趣

高中历史新课改教科书加大了在经济史的方面的比重,使经济史成为独立的必修模块。应该说加强经济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更理解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但至新课改以来,把经济史独立编在一本教科书中又会使学生掌握起来颇感吃力,也使身在一线的高中历史老师感到经济史确实不好教,原因大致有如下三个:

其一,经济史的史实纷繁杂乱,学生学起来常常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恼;

其二,经济史尤其是越是离我们现时代比较远的史实,初中了解得比较少,学生比较陌生,也难以跟自己的生活挂起钩来,因此学起来比较枯燥;

其三,经济史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堆史实的堆砌,其实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由于许多文科生在读初中的时候,社会发展史掌握得也比较不好,因此要理解起来就比较吃力。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高中生对经济史的学习往往感觉到繁、杂、难,一线老师们也感到经济史的教学枯燥无味,原理又过于抽象,因此也常常为此而苦恼。笔者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十几年来,也时常思考如何在经济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活"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能在历史课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课改以来这些年的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学习经济史,培养学生对学习经济史的兴趣。

1 注意梳理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挖掘课本中的隐性知识,理顺历史的发展脉络

如《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这一课,是经济史中的重难点,该课讲述了中国古代从周到明清的土地制度演变,史实很多,但要让学生理解起来却也不那么容易,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如何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演变,课本只是列了一些史料作为佐证,还牵涉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税制改革,如果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讲透史料间的逻辑关系,学生读起课本的话还是感到一头雾水或者也是似懂非懂。为此笔者在课本表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整理出一条历史发展的事件逻辑链条:

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家庭耕作逐步取代千耦其耘、人们耕作完井田后还能开垦荒地公田被抛荒、私田出现(公田要交贡赋缺乏积极性、私田不用)各国税制改革(不管公田私田都要交税)承认土地私有、刺激人们劳动积极性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关系改变(有地个体小农交税,无地农民交租,租佃关系产生)。

这个逻辑链列出来后,一目了然。学生按照这个事件链加上老师的适当讲解,当场就能掌握这么一个较难理解的历史事件发展脉络。有理解,也就能把课本堆砌起来的史料化繁为简,记忆得到深化。

2 拓展课本知识尽量使史实与身边时事、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在《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中有许多发明就跟我们现在的生活紧密相关。笔者在讲述引发英国工业革命的棉纺织业发展中,不仅梳理了人类服装布料的发展历程,从中国的麻布、丝绸到西方的呢绒、棉布和化纤布,而且还结合当代我们所穿各种衣服布料的优缺点,介绍了我们选择服装布料时应注意的事项,学生听起来才会感觉到历史就在他们身边。又如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子目,要理解起来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笔者在讲这个子目的时候,不仅讲述了人类货币发展的历史(贝壳、铜钱、白银、纸币),纸币赢得人们信任的价值依据,更主要是结合当前世界跟美元霸权和人民币汇改相关的时事,如煤炭和铁矿石谈判,我国是最大的煤炭出口国,又是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为什么不管出口和进口,中国都不能掌握定价权?华尔街引发的次贷危机为什么美国金融家闯出来祸却要全世界来帮他买单?而这一切都归于华尔街主导的美元霸权。将历史与时事结合理解,不仅使历史变得不再陌生,同时在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的时候,学生就自热而然对历史有亲近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也随之增强了。

3 课堂上老师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历史的味道

如《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课,介绍了近代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的变化。该课趣味性较足,也跟我们身边的生活联系比较密切,为了加深学生对该课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笔者在该课中设计了一些近代生活的情景:

在1916年的某一天,某个商人要从北京到上海洽谈生意,首先他在北京打电话给上海的朋友预约好到达的时间,然后穿上棉布做的中山装,坐火车到上海后,乘电车到外滩。当他到达外滩的公司时,已近日暮,看到大街上灯火通明。当天晚上他与上海的生意人一起去吃牛排,饭后就住在这个生意人自家的一座三层高的洋房里。第二天,他便搭乘飞机匆匆赶回北京。到达机场时,你的家仆开着一辆汽车把他接到家中。吃过晚餐后,他的妻子孩子们又热情地邀请他去看电影。闲聊中,他告诉妻子这次去上海洽谈的是一笔农业化肥的生意。如果做成,对方就通过邮局马上给自己汇款过来。

通过以上材料,复原当时中国社会的衣食住行,然后让学生判断以上场景哪些可能是真的,哪些不可能是真的。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角色体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得到提升,不仅调动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还让他们感到历史不是冷冰冰的"事实刑场",而是活生生的生活,也就增强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4 适当引导学生看一些历史课外书,也可以是一些专题纪录片

我们发现很多历史学习好的同学其实学得很轻松,他们真正花在历史单科学习的时间并不多,考出来的成绩却比经常在读、反复在读课本的同学好,这其中的原因难道仅仅是他们记忆力好吗?应该问题不在这,这种情况的发生绝大多数是因为这些同学从小阅读面宽,见识广博,理解力自然就强,理解力强也就记忆深刻。但对多数高中生而言,他们的学习时间节奏已经很紧凑,加上以前如果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就很难啃大部头的名著和历史著作。因此我们老师在给学生推荐课外书目的时间是应该斟酌一下,既考虑知识性、

可读性,又应考虑有内涵有趣味。比如网络历史小说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等。电视纪录片可看《大国崛起》、《复兴之路》,还有老少皆宜的《百家讲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也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5 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跟历史相关的课题

比如新课改以来,笔者曾经指导了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是《中国古代一两白银相当于我们现在多少钱?》。这个课题名称原来是由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在课题讨论时当场提出的,笔者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回答,可笔者发现当这位同学问起这个问题时,其他同学都竖起了耳朵,可能由于课题名很吸引人,所以笔者就因势利导,经过讨论当场就定下这个课题。过后课题组的同学都很想了解到问题的答案,因此他们也都很积极投入到这个课题研究中。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笔者发现凡是参加这个课题的同学,历史成绩普遍都有较大的提高。尤其是有两个女生本来是被动来参加这个组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平时的历史成绩很不理想,但通过这次研究,成绩上升特别快,原因就在于他们找到了学习历史的方法,领悟了历史的乐趣,因此历史对他们来说不再是枯燥的,而是"找到感觉了"。

以上五个方面的建议和做法是笔者在经济史的教学中思考总结出来的,其核心就是一条,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当然,老师给学生减负,老师自己反而是要加负,加负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繁、杂、难"的经济史的时候,不再有畏难情绪,让学生感觉到经济史不再枯燥,更主要是有助于扩宽他们的视野,加深他们看待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又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做一个乐于学习的人,从而实现新课改的价值理念。

高中经济论文:略论高中经济史课程的缺失及应对策略

经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决定了经济史在历史新课程模块中的重要地位。了解现行高中经济史课程缺失的客观存在,在此基础上相应规划经济史课程的教学策略,以达到高效的教学目标,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一、高中经济史课程教学存在的缺失

1.高中历史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欠合理。首先经济史的课程内容由于不同的知识选择,导致不同课题内容设置存在着较大的轻重反差。有的课题内容偏少,教材编写也较空泛。如人民版教材中“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等课题。有些则内容厚重,造成教材繁杂。如人民版教材中“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等。此外,教材编写者对课标的把握也存在偏差:如人民版教材中“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内容包括“神农的传说”、“‘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沉重的赋税和力役”、“大禹和他的继承人”。课标对此课的要求是“知道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与课标相比,人民版这一课内容显然多出许多,如阶级关系、赋税制度、水利工程等,而对土地制度却讲的不够详细。我们如果忽视对课标的理解,一味地依据教材,可能就会混淆主次,偏离学习重点。教材除这类游离于课标内容要求的偏差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分析不清、文字表达含糊,甚至体例结构不清等缺陷,这些教材问题的存在加大了经济史教学的难度。

此外,由于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编写体例客观上造成了知识断裂,人为割裂了经济与政治、文化之间的联系,导致教学中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析失去政治及思想文化层面的知识依托,成为了经济史教学中的障碍。

2.初高中经济史教学严重脱节。整体而言,初中历史课程存在着重政治史,轻经济史的倾向。从课标看,初中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4个单元,共65个知识点,经济史仅占13个,占比只有两成。与政治史相比,经济史要求明显偏弱。当然,这与初中学生的认知程度是相关联的,但这也说明了初中阶段经济史基础知识的相对薄弱。而高中经济史的专题史体例和较高的能力要求,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储备。这种初、高中经济史相脱节的现象,导致高中经济史内容偏多、偏难。

3.师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贫乏。尽管学习经济史在现实层面具有经世济国的重大意义,但经济史对师生而言毕竟属于比较专深的知识内容,教或学难度较大。经济史内容涉及了诸多深奥、抽象的经济学理论与概念,往往超乎学生的认知程度。同样,许多教师也存在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知识储备相对不足的问题。以已昏昏,何以使人昭昭?改变经济学专业知识储备与高中经济史课程要求相脱节的状况,是许多历史教师需补上的一课。

了解高中经济史课程教学存在的缺失,是进行经济史有效教学的基础。下面,本文就此提供一些教学思考,希望对提升经济史教学的有效性有所裨益。

二、经济史课程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准确把握课标。经济史教学必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以课标为依据。对课标的把握,除熟悉经济史的课程地位、基本理念、体例结构外,教学过程中还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课程内容的两个层面能力要求:即第一层是掌握史事的要求,第二层是历史认识的要求。如:课标“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采用两段式的表述形式,先要求识记相关史实,然后进一步提升到理解和应用层面,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在此,教师应对识记层面的“了解、简述、知道、列举”,理解层面的“总结、概述、说明”,应用层面的“分析、探讨、认识”等能力指向要求加以区别与把握,以明确教学目标要求,指导教学活动。

2.依照课标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如:两次工业革命,课标要求“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市场发展的影响”。教学内容则可细化为(1)知道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并能列举珍妮纺纱机、改良蒸汽机、火车等重大发明,了解工厂制的形成;概述电、石油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的相关史实。(2)探讨工业革命如何促成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从生产关系、国际关系和世界市场等方面评价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教学目标要完整、准确地把握课标要求的内涵(即每个知识点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和外延,避免对课标知识点要求认识上的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吃透课标,要有准确把握课标的能力。

3.依据主流史观梳理经济史。高中历史课程以文明史为核心,突出体现了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等新的史学理念,并以这些史学理念贯通古今,联系中外,串起各个模块的知识脉络,经济史也不例外。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一些基本史观出发,梳理经济发展的重要脉络及其规律,按不同史观的要求,对经济史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同时,这三种史观是相互联系的。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更多地强调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及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实际上是文明史范式的一个特定阶段,二者只是在这一阶段用现代化范式和全球化范式来概括更能把握其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征而已。如果说,现代化主要从纵向角度演示人类的近现代文明进程,全球化则侧重于横向角度强调人类文明的联系与交流。

因此,只有认真研读经济史模块的课标,准确把握、理解课标的思路与要求,教师才能依据重点,简化教材,进行具体有效的教学设计,达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

(二)理顺基本内容。由于教科书的叙述存在着或过分简要,或容量过大,甚至条理不清的情形,历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主旨及重点,依托新课程涉及的领域和范围,编织完善、合理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弄清历史发展的本来面貌。首先,要将基本史实条理化,复杂过程简约化。如“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新体系”,教材内容即可要点化概括为:一个中心(以美国为中心)、两个体系(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三大组织(IMF、WB、GATT)等三个方面。此外,在理清各课知识条理的基础上,还应适时对单元知识及大、小专题知识结构进行宏观整合。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大跨度地纵横梳理知识结构,有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地“三步一回头”,达成温故知新的学习效果。经济史教学量较大,面面俱到不容易讲清楚,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故授课中要坚持简约知识结构,理顺基本史实的原则。

(三)讲清基础概念、讲透理论分析。经济史中涉及的经济基础概念、基本理论和观点,对于中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抽象。历史老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要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讲解经济史中的这些概念和基本理论、观点,切不可冗长。(1)历史概念力求讲清、讲白。如“海禁”与“闭关”,二者往往混淆。海禁在明清时期都实行过,但都是短期的,并非一贯的政策(明朝倭患平息,清朝平定台湾后都开禁)。而清朝的闭关则是长期的政策(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而闭关则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此外,还有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原始资本积累与资本积累等概念间的区别。这些都是学习经济史中绕不开的基础概念,它们是学习理解经济史的重点,是历史思维的切入点,往往也是考试命题的着眼点。不少同学在考试中选择题丢分严重,其因素之一就是历史概念模糊不清。(2)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要讲全、讲透。如“为什么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味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论证这一观点:(1)首先,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分工格局最终形成,工业生产大范围、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各资本主义大国通过殖民扩张、瓜分世界、商品和资本输出及掠夺原材料,建立了完全根据本国利益为转移的国际分工体系。(2)大规模近代交通通讯系统的建立。两次工业革命,形成了联接世界的铁路网、海运、公路交通网络及通讯系统。(3)世界贸易以空前规模发展起来。(4)世界金融中心形成。伦敦成为工业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金融中心。(5)股份公司的普遍化,甚至形成跨国公司。(6)列强对世界的瓜分进一步推进世界市场的形成。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新产品需要大量的铜、橡胶、石油等原料和能源资源,而这些正是欧洲国家缺乏的。这加剧了它们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引发了列强瓜分世界,东西方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

总之,经济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深入浅出地讲授经济史教学中的相关理论和概念,注意把“历史”与“当下”联系起来,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史相关内容。

(四)教材内容简则增补,繁则简化。教材内容编写是对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种诠释。由于课标的语言高度概括与浓缩,使得教材编写者在理解与把握课标中难免存在偏差,也造成了不同版本教材的课题篇幅往往繁简反差较大。以人民版经济史教材为例,专题六第3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课标要求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标表述“言简”但“意不赅”,它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学习要求,第一层次“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侧重于史实的铺垫,主要以美国为重点,让学生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具体表现及原因。而第二层次“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侧重于对资本主义新变化认识的概括提升(如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通过财政及税收政策调节社会生产;实行福利制度等)。在此,人民版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显然出入较大。人民版教材的此课内容包括了“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美国的‘新经济’”、“战后的西欧和日本”等四个子目,不仅内容编写分量重,一些所涉概念也相当艰深,如美国的“新边疆”、“伟大社会”、“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等,师生理解显然困难;而有关课标的主题要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却未予以明确指出。人民版此课内容编写较明显地游离于课标之外,造成了教材内容的繁杂,对此需要化繁为简,否则将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对于一些教材篇幅过于精要,不够丰满,不够完整的课题内容,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加以必要的补充完善,以便学生能够完整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五)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阅读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材的阅读、自学能力的培养既有利于缓解教学进度与课时的矛盾,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高中经济史教材如何阅读?读什么?这些方面离不开历史教师的引导,如人民版教材的各个专题和课题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课题的构成、学习的主旨、围绕的重点等,都需要教师加以点拔。重视“前言”、“导语”、“课前提示”的阅读,让学生明确要“读什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教材的知识框架,学会提纲挈领、提炼要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推敲和把握关键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等。总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转变传统学习观念,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高中经济史由于课程内容的抽象性及课程体例结构的离散性给教学带来了较为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只要我们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技巧与方法,加强经济史和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就一定能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高中经济论文:谈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道德价值导向的落实

人类经济活动是有道德价值导向的。在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引导和帮助学生认同并践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方向,也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未来的发展。

一、在教学中落实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

市场经济不是天然的道德经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机制和道德规范,必须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经济生活课是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经济生活的教学,落实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应当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努力践行社会公认的市场经济道德准则。

艰苦奋斗、勤俭自强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从国家层面上看,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相对薄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因此必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从企业经营层面上看,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还是提高生产效率、拓展发展空间,都离不开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居安思危、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责任意识。从个人生活层面上看,艰苦奋斗既非反对生活享受,亦非排斥物质利益追求,而是提倡树立正确的劳动就业观,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艰苦创业,靠自己的双手开拓新的生活;提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理性适度消费而不奢侈浪费。

诚实守信、竞争创新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守的一项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诚信经营是企业树立良好信誉和形象的基础,更是企业的美德和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企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漠视社会责任,假冒伪劣,弃信毁约,不仅不会真正取得成功,最终还一定会被逐出市场。只有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诚实守信,社会的商品流通、合同契约履行和现代金融活动才能够得以顺利进行。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没有了竞争,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就会失去活力,失去效率。但竞争也有它的规范要求,毫无顾虑地无序竞争,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结局只能是游戏规则的破坏和市场体系的混乱。通过竞争推动产品、管理、体制的创新,通过创新提升工作业绩和竞争能力,才能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达到市场主体多方共赢的结果。

利益兼顾、公平公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承认利益的差别,肯定个人追求正当利益的合理性,但也要防止利益分化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带来社会矛盾的激化。坚持利益兼顾的道德准则,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优先和主导的地位,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就要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权利,努力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扶贫济困、热心公益、扬善抑恶、友爱互助的道德风尚。

保护环境、和谐合作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良好的环保道德。从发展战略上看,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战略的突出位置。从公民个人来看,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演讲时说:“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要靠社会成员共同建设,由人民共同享有。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形势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才能更好地把握发展的机遇,应对严峻的挑战。

二、探寻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和途径

高中生作为具有鲜活生命的道德主体,他们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特殊阶段:一方面,他们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独立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不愿意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或既定的观点,对道德说教非常反感;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不够深入,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自身难以完全独立地、全面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针对高中生思想活动和品德形成独立性、多变性和可塑性的特点,在经济生活教学中渗透道德价值观教育,必须探寻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在反思经济现象中提高道德认识 学生在对生活里经济现象的观察中,往往会自发形成一定的道德感知,如对拜金主义的反感、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憎恶等。将这些感性的道德认识上升为理性的道德信念,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经济现象作深入分析和反思,使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对经济生活中是非、好坏、善恶的正确态度和评价。在“公司的经营与发展”一目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在出示了“三鹿奶粉”事件的有关材料后,并没有简单去问:“诚实守信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而是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其原因主要有哪些?”“在‘蛋白精’的研发、推广、使用过程中,哪些人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在添加三聚氰胺已成行业‘公开秘密’的环境中,奶农诚信经营可能会损害自身利益,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既从食品检测技术、食品安全监督制度、市场经济的自发性、技术人员的良心、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等方面分析了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的原因,更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信用制度不完善、诚信缺失的恶果。通过对上述经济现象的反思,学生们不仅认识到政府官员、企业家恪守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而且将自己置身其中,强化了作为社会公民必须在任何时候、任何岗位坚守道德底线的道德观念。通过这一教学活动的开展,“诚信”“责任”已不仅仅是用来谴责唯利是图企业和见利忘义个人的道德工具,更内化为学生理性的道德信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情感的升华。

在揭示经济规律中发展道德思维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时,往往很难简单地用是与否、善与恶去评价。在经济生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就要使他们在道德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能够将尊重经济规律和坚守道德责任有机结合起来,理性作出判断和取舍。如:汇源果汁将被可口可乐全资收购的消息传出后,在学生中引发了广泛争议。一位教师就此话题组织学生开展了综合探究活动。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围绕“汇源果汁与可口可乐达成的交易是否违背了正常的商业原则?是否损害了国家利益?”“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进行的这一收购计划要取得成功,取决于哪些条件?”“汇源果汁从中能得到什么?会失去什么?”“民族品牌发展之路在哪里?”等问题搜集了大量资料。在此后进行的成果交流、讨论会上,学生们从乐百氏、大宝谈到乐凯、娃哈哈、汇源,从经济全球化发展、国家经济安全讲到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企业经营战略,对市场经济发展中外资并购利与弊、民族品牌生与死、市场交易义与利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这一活动,复杂的经济生活得以还原,深刻的经济规律得以揭示,抽象的经济理论得以活化,学生的道德思维也得到充分的拓展。学生们认识到,把正常的商业行为上升到关系“爱国”“民族”的高度,甚至对其进行狭隘的道德谴责,既违背经济规律、无益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经济道德发展的要求。

在参与经济生活中强化道德实践 高德胜认为:“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经济生活不能没有道德,参与经济生活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道德学习的过程。在经济生活教学过程中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德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参与经济生活中将德性自觉转化为德行。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经济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方式提出要求,作必要的指导,鼓励他们自觉接受生活实践的考验,逐步养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一位教师结合经济生活教学,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如体谅父母劳动的艰辛,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支出记账;朴素生活,个人消费不攀比,不刻意追求名牌;保护环境,自觉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诚实守信,保持自己和家庭良好的信用记录;尊重他人劳动,不购买和使用盗版书籍、影碟;关注社会公平,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理智对待外国产品;等等。这些“作业”贴近学生生活,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需要学生用行动去完成,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的理解,又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道德实践。通过观察发现,这样的“作业”学生是愿意做也能够做到的。一位学生通过对一学期自己学习、生活花费的记账发现,家庭月收入有一半多花在了自己身上,从此花钱变得“小气”了,孝敬父母、勤俭节约变成了自觉的行为。这说明,引导学生在参与经济生活中强化道德实践,才能促使其道德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过上更美好、更有意义的生活。

高中经济论文:“更加注重公平”与高中经济常识的几个结合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在发展经济的基础卜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这一决断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我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进全民福祉,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科学发展观而采取的重大战略措施。那么,作为政治教师在经济学课堂中要结合课堂教学贯彻落实这一政策,让学生真正全而深刻地理解党的这一政策,具有重大意义。下面结合高中经济常识教材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更加注重公平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市。使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不再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而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礼会成员之问不再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而是平等劳动、走向共同富裕的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要求必须把全体人民的利益,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时刻作为我党的根本出发点。建设好中国特色的礼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以同志为卣‘的党中央坚持与时俱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针对目前中国发展的实际,及时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更加注重公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同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含主义,贫富差距过大,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

中国社会正在从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2005年我国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时期。也是矛盾期,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这一十字路口,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应该解决好目前收入过分悬殊的实际情况,目前是我党和国家为实现2050年的第二个宏伟目标奋斗的关键阶段,如果社会公平解决不好,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进而可能使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毁于一旦。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

高中经济论文:高中经济常识“生产理论”专题说课案

在高考政治第二轮复习中,主要通过专题形式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对于高中经济常识中的“生产理论”专题,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本专题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和高考中的地位。本专题涉及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和焦点问题,是高考中经济常识论述题主要考查的内容,所以是整个经济常识的重点复习内容。

2.教学重点、难点。近几年本专题的高频考点有: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途径,股份制,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影响等。在学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时,可以联系企业经营者素质,科学管理,信誉和形象,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科学技术的提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低碳经济等内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是高考重点,也是人们持续关注的热点,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本专题的高频考点还包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问题,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等。其中“三农问”题、建立和完善惠及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就业问题是高考重点。

3.处理教材。根据第二轮复习的需要,首先要构建知识体系,串讲主干知识,同时用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易错点、走出知识误区,引导学生复习巩固主干知识,查缺补漏。在此基础上对考点进行深化整合,以点带面,使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其次要结合时政热点,理论联系实际,对同一热点用多角度分析概括联系教材,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说明

1.学情分析。第一层次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刻苦努力,主动配合教师,具备一定的知识与能力,能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第二层次的学生有努力的愿望和方向,但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能力相对较弱,制约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第三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差,能力非常弱,或自暴自弃,或心存侥幸,无心学习。

2.指导思想。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两头兼顾,既要强化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又要深化整和、拓宽加深、提高能力;既要教知识、提高能力,又要纠正不良习惯、端正学习态度。

3.教学方法。(1)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高考考纲要求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探讨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高考试题往往以一些时政热点问题和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问题为依托来考查知识,因此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联系时政热点。(2)多媒体教学法。由于第二轮复习内容多、容量大、涉及面广,同时要有一定的典型例题和时政热点资料,因此采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是最佳选择。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宽学生思路,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三、学法说明

在学习本专题时,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培养学习能力。(1)从整体上提出复习要求。如要利用爱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避免知识遗忘现象,提高复习记忆的效率;在阅读教材时要精读和速读相结合;要掌握教材基本知识,学会构建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从宏观上驾驭知识;掌握答题方法,规范答题等。(2)个别指导。向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争取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同时加强课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克服学习障碍。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网络构建

(二)高频考点突破

1.主干知识串讲。考点一“企业和经营者”:企业和经营者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强强联合;树立企业信誉和形象。考点二“产业和劳动者”:三大产业,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通过罗列知识点、填写关键词的方法,可以再现主干知识,引导学生查缺补漏。

2.深化整合。要重点分析以下问题:企业经营问题、科技创新问题、农业问题、产业问题、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问题等。通过对重点知识的多角度分析,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企业经营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遵循价值规律,面向市场,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采用科技,加强现代管理,进行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外贸发展方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遵守市场交易原则;维护消费者权益;提高素质,注重树立信誉和形象,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塑造品牌;维护劳动者权利;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等。

又如对于农业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如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乡镇企业;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等。

3.考向聚焦。针对热点考向,选择典型例题,使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熟悉题型。本专题中的热点考向主要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创新、农村改革和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就业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等。

4.掌握易错点。根据易错点给出相应的试题,让学生通过错因分析和纠错心得两个手段掌握易错点。

(三)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针对学生答题时出现的常见问题,适当讲解答题规范,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四)展示时政热点

展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等时政热点,引导学生用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分析时政热点,理论联系实际,从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对知识进行深化整合。

(五)专题过关演练(略)

(六)布置作业、巩固知识(略)

高中经济论文:浅谈高中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的指导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必须以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和创新。分析了高中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指导的必要性,阐述了学习策略指导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指导

一、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指导的原则

在选择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内容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经济生活课教学目标要求相结合,要有一致性和统一性,相互推进。其次,要依据教材内容突出学科体系特点,把学习策略的理论同教学实践结合,用学习策略针对性地解决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策略指导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以人为本,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二是学习策略的实施和推进,要依据学生认知的规律和特征,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要注重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和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地堆学习策略进行更正和迁移;三是要以课堂教学指导为主,坚持课堂内外学习相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指导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积极采取有效的策略促进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学习十分必要。

1.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21世纪,制订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发散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和潜能的学习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必须树立起新教育理念,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学会一种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把这种学习策略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将会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新课改的需要

新课改要求,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感受与学习方法的传授,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要求,要在有效的学习策略指导下,使学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率,以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价值需求。

3.学生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都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掌握适应社会需要的发展能力。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高效掌握知识,培养技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增加、生存空间继续拓展的状况,符合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经济生活教学实际的需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经济生活教材、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在经济生活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

三、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的指导

在学生学习策略指导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设置问题情境,以兴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在经济生活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合理设置问题障碍、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着较强的学习迫切感并产生积极思维的心理气氛,就一定能获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2.确定学习目标指导学习

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一些必然的影响,学习目标会使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行为。研究发现,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目标,会影响其学习任务的选择、完成任务坚持性和付出努力的程度。建立学习目标体系,包括学习内容目标与方法、策略目标。在开展之初,教师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并教给确立学习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阅读课题导言等。确立学习目标后要求学生识记学习目标,在目标下有针对性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3.分层次教学

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能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多层次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基础和能力存在差异,同一学生在不同类型教学任务中所表现的基础和能力的差异。所以,要切实采取分层次教学,把教学内容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要求。

4.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是促成行为结构与知识结构迅速互相转化的有效途径。为了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精心组织各类活动,使接受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相互补充,促进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作者单位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歧坪中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