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教育经济与管理论文

教育经济与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11 04:39: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教育经济与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育经济与管理论文

教育经济管理论文:形相与价值: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

摘要:跨学科人才培养是现代经济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问题,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现。教育经济与管理作为一门跨学科具有形相的专业,应该以培养跨学科人才为己任,然而目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科发展内在张力不足带来的学科价值困境,使该专业的形相与价值相分离,有形相却无实质的研究生培养是教育经济与管理跨专业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经济与管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

一、形相: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跨学科样貌

(一)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跨学科形相

随着1997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颁发,“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正式并作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至此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诞生。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中,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科概况介绍如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该学科对于研究教育领域中的经济、教育管理科学化等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中也特别说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可授予管理学学位或者教育学学位,这从政策层面展现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应有的样貌:跨学科。学界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也都趋向于跨学科的定义。“教育经济与管理是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其特点是将经济学原理和管理学原理运用于教育管理过程之中”…。“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培养的跨学科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教育与社会发展、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并用管理理论分析教育系统运行机制,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提高教育的资源配置,以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与经济管理的运行规律及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效益之间的变化”。

两个政策性文件不管是从学科设置还是从学位授予方面都给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跨学科“合法身份”。

再从课程体系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跨学科形相。我们以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作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开设的先驱代表,它的课程体系也体现出跨学科的形相。如表1所示,北京师范大学根据每个学院的侧重点的不同,分别在教育学部、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院等三个学院设置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力求运用多方面的资源优化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但有实力在教育、经济、管理学院均开设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校并不多,但每个学校都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考虑到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跨学科特质,通过基础课、选修课和讲座等形式丰富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学科点设置的跨学科形相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归属学科为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而且可以授予管理学学位和教育学学位。因此,学界在专业点设置的时候,会根据大学的学科优势,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放在不同的学院或者强强联合,在不同的学院同时设置,这也体现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跨学科形相。

根据表2显示,在全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点设置中,设置在教育学院的比例最大,为40%,设置在公共管理学院的比例为35%,另有25%的硕士点是根据高校自身的资源、特点分设在不同的学院,不过鲜见设立在经济学门类中的硕士点。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点设置的跨学科形象不仅体现在上述的分散性,也有多学院设置的情况。例如,学科发展较早且成熟的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等,都在不同的学院或研究院设置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力求从不同的学院、研究院的特点出发,发展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某一学科优势。

(三)导师队伍的跨学科形象

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对设有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的“985”高校进行搜索,2009年到2013年共有612篇学位论文,根据选择的612篇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论文指导教师排序,可以看到前十位的导师有教育学背景、哲学、管理学背景,如表3。这样多元化的教师队伍构成也体现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具备跨学科形相。

二、形相与价值的分离: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困境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价值的困境之一――不足以称为学科

在谈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学科价值之前,有必要先厘清学科、专业及其之间的关系。

从词源上来看,“学科”一词来自于英文中的diseipline,它最初的概念与知识和学习有着紧密的关系。伯顿・R・克拉克认为,“一门门知识则称作为‘学科’”,“学科活动的‘共同内容是知识操作’,其本身是‘发现、保存、提炼、传授以及应用知识’”。

而“专业”在《教育大辞典》中的解释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课程计划(program)或者美国高等学校的主修(major)专业。专业指向的是职业,它是基于劳动分工而产生的,在大学中它是指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基本组织单位。

学科和专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知识领域和组织实体两个方面。第一,在知识形态中,学科与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与门类清晰的知识体系相对应的;而专业则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劳动分工,并根据分工的不同划分相应的门类。第二,在组织实体中,学科的是由学科的使命、学术信息和相关的学科物质支持资料等要素构成。学科力求的是知识的发展和创新,通过学科发展的力量带动知识的进步;而专业的构成要素则对应的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

在厘清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关系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之所以不能称为学科的原因也逐渐明朗。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产生的背景来看,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具有综合性,这也成为跨学科研究兴起和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跨学科的研究生教育问题也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线。国家学位目录先后经过了1990年、1997年、2009年、2011年四次修订,通过四次修订我们可以看出,学位目录设置正在满足面向社会需求改进。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之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1997年的学位目录修改中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出现披上了浓厚的人为色彩,人为的力量大于学科内部的张力,它意在将教育作为公共事业,以教育问题为中心,整合管理、经济、教育的知识,解决教育的问题。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进行研究,而且事实上,很多学科的学者都在基于自己的学科研究范式研究教育问题,而教育的研究范式也在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精华。因此,主观上以教育问题为中心力图为适应社会需求,“造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专业),似乎本身就不必要。学位目录中即使没有这个学科,不少经济学、管理学的学者也自发地研究教育问题。

从上述内容可知,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设立缺乏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学科的学科知识发展内在张力。“学科的制度化指的是那些处于零散状态且缺乏独立性研究领域向独立的、组织化了的学科转变的过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否能够转变为一门独立的、组织化的学科,我们可以从学科组织和学科文化两方面情况进行分析。

学科组织是学科制度化的物质外在条件。“其标志有:①在大学里设立一些首席讲座职位,以保证学科教学、研究的权威性;②在大学里建立一些相关学系并开设学科课程,以保证学科知识的传承;③大学颁发学位证书,尤其是博士学位证书,以保证学科教学和研究的质量标准;④按学科建立各种学会(先是全国性的,然后是国际性的),以保证学科的群体知识消费性;⑤编辑学术期刊,以保证学科知识生产的前沿性和成果交流;⑥建立按学科分类的图书收藏制度”¨J。

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科组织中,目前,鲜有院校开展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首席讲座职位,教学多数以班级制度展开,学科的影响力有限;成功地在大学中建立相关学系并开设课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可授予管理学学位和教育学学位,但全国范围内的博士点较少;在全国学会组织中,已经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经济学会、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但教育经济与管理目前没有独立的学会;和没有独立的学会一样,教育经济与管理也没有自己的学术期刊以及专门的图书收藏制度,这都导致教育经济与管理目前的学科内部张力不足。

学科文化指的是“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价值观念、语言符号及成员之间特有的精神风貌以及相应行为准则的总和。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知识传统――即思想范畴――以及相应的行为准则。刚刚进入不同学术专业的人,实际上是进入了不同的文化宫,在那里,他们分享相关的理论、方法论、技术和问题的信念”。教育经济与管理目前依然是一个很“年轻”的专业,在短时间内很难沉淀出学科共同的价值观念、学科文化、行为准则等。

由此可知,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不论从“形而下”来看,还是从“形而上”的学科来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目前仍不能完全称为学科。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价值的困境之二――跨学科知识整合的艰难

曼西利亚(Ver6nica Boix Mansilla)曾提出:“跨学科的三个特性:意图性、学科性和整合性。首先,跨学科是有意为之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拓展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并不是为了去终结它,即提高我们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其次,跨学科研究需要基于学科得知识,不仅是学科研究的成果还包括该学科思维模式的特点;再次,跨学科研究的侧重点在于整合,而不是去并列各种学科视角,需要达到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

由于发展的时间短,学科本身的不成熟,研究学者群体较为单一,除了部分教育学科内人士对其的研究,无法引起更多相关背景的学者关注,这对于一个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专业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根据曼西利亚提出的跨学科的意图性来说,跨学科需要我们提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在实际上“跨”的时候,各学科之间的融合的程度,“跨”的宽度和深度也都受制于这些所指向问题的限制。这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跨学科的第一个难点,前面说到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创建之初,人为的力量大于学科本身的内在张力,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从建立至今对其的研究相对于其上位学科、平行学科来说可谓少之又少,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跨学科知识整合的难点在于学科性、整合性。由于发展的时间短,学科本身的不成熟,研究学者群体较为单一,除了部分教育学科内人士对其的研究,无法引起更多相关背景的学者关注,这对于一个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专业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目前的学科知识多数还是以教育学为基础,如何更深入地和管理学、经济学融合,吸引相关背景的专业人士共同发展学科,并借用其思维模式的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这对于目前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来说是难点,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价值的困境之三――跨学科知识创新与研究生培养在实践上的“两张皮”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跨学科的实践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才培养之上。人才培养是否真的能够体现跨学科的特性,我们可以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位论文来看。学位论文在人才教育培养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物化形式能够综合体现研究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系统知识和学术科研能力。教育经济与管理作为一个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专业,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还是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无不应该体现出跨学科的特性,学位论文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反映出人才培养的优劣。

在通过上述提到的612篇学位论文,进行关键词统计,得到图1。

通过关键词频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所选的612篇学位论文中,大多是对高等教育、高校出现问题进行一些定性的分析和提出对策。在这些定性的分析中,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引用文献等方法进行研究的占多数。只有接近十分之一的论文使用了不同程度的定量研究和实证分析,例如,统计测量、实证实验、因素分析和模型建构及经济学分析等研究方法。

从人才培养的成果上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无论在论文的选题还是研究的方法上,还没有真正体现出跨学研究的特性,研究的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教育领域,且单是教育领域自身即可解决的问题,无须使用经济、管理的理论和研究范式来解决,跨学科研究的整合性较差,更谈不上所需解决问题的前沿性和研究成果的创新性。

这样的人才培养结果是目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真正跨学科程度的体现。学者们目前的科学研究跨学科本身的难度较大,因此,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也难以真正跨学科。按照目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机制,学生只有三年的时间进行学习,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要掌握三个学科的知识根本不可能,延长学制明显也不可行。同时,跨学科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在实践上的“两张皮”现象还受到组织阻隔的强化。没有哪个学校真正是将教育经济与管理作为独立组织单位设置,其中的导师和课程授课教师都分属于不同单位,这是几乎所有跨学科作为二级学科的尴尬。

如上所述,正是由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科发轫的内在动力不足,几乎不能称之为一门学科。而知识逻辑的延伸和跨学科知识整合的艰难,直接导致无法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提供真正“跨”起来的知识体系,因此,纵然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具备较为完整的跨学科形相,但研究生培养的结果无法达到跨学科人才的要求。

三、价值提升: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优化途径

(一)内部求突破:找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核心价值及学科定位

“从学科系统形成的角度上看,全部学科可以分为两个系统:其一以对象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学科系统;其二则是以问题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学科系统”。以对象为中心的学科系统通过经验归纳和理论演绎力求去解释世界是什么,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科系统则是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力求去改造世界。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设置是人为的事,旨在面向社会需求,设置这个专业(二级学科)的核心价值应当是整合知识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属于典型的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科,而非以对象为中心的学科。

普朗克曾在《世界物理图景的统一性》一书中说道:“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割为单独的部门是取决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而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我们知道学科之间呈现出彼此分割的独立性,而科学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社会问题和需求也是一个复杂体,单个的科学研究和复杂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和错位,为跨学科研究创造了条件,而这也正是教育经济与管理的核心价值的体现。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应该走以问题中心的科学发展路线,以问题为中心产生特有的学科规训,以此建立一个有跨学科特色的知识、制度、规范及组织机构共同构成的完整体系。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应该以问题为中心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更密切地联系社会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将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科研成果更多地转化为现实的价值,让科学为实际工作服务。

(二)外部求生存:建立学科点建设评估和动态调整制度

硕士点作为专业学科实现教学的实体组织,既能体现出专业自身的发展成熟度,也能体现出教育界对于学科的重视程度以及社会经济对专业的需求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自1997年开办以来,随着研究生招生的不断扩招的大环境以及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自身的发展,教育经济与管理学专业的硕士点也在不断增加。在全国主要省份已有的94个硕士学位点中,师范类院校有27个,占比29%;非师范类综合院校有67个,占比71%(见表4)。

随着2002年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二级学科专业工作的开展,大量二级学科由学校自主设置。而目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参差不齐,要求发展首先必须规范学科点的设置,引入学科评估和动态调整的制度,对学科点优胜劣汰。

通过对教学水平、教学成果和科研水平、科研成果两个维度对学科点的建设进行评估,对于无法通过评估的学位点勒令整改,无法在整改期限内再次通过评估的学位点撤销其办学权限。

四、动态调整: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推动力量

动态调整分为国家和学校两股力量,推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发展。

(一)从国家的力量来看,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设置为一级学科

通过国家学位目录先后四次修订过程可见,2011年的学科目录只设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不再出现在学科目录中。国家正在以二级学科设置为重点向一级学科设置为重点的变化,相应的管理和资源配置会越来越向一级学科倾斜。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位于公共管理的一级学科之下,与之平行的二级学科还有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以及其他新兴的二级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这些平行的二级学科中,无法在资源再配置的过程中获得优质资源,在这样夹缝中生存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转为一级学科必然能带来更多的优质资源,通过这些优质资源来发展学科内部知识创新和外部组织建设,以此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二)从学校的力量看,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条件,建立多元化的师资结构

根据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科发展路线,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下:力求培养以熟练掌握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基础原理为基础,灵活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各级各类教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的实践型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课程设置根据我们的培养目标而设定,而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跨学科人才要求,或是侧重于教育学原理,或是侧重于管理学原理。培养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跨学科人才首先要打破传统教育学院(系、研究院)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基础面,提高管理学和经济学专业课程比重,促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解决日益复杂的教育问题。

根据上述的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硕士论文指导教师排序可以看出,教育学背景的导师占大多数。由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本专业出身的优秀博士研究生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育的导师很少,就目前看来只有浙江师范大学的杨天平教授是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背景的博士。目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导师大多从事与教育学相关的领域研究,有经济学、管理学背景的导师较少,这显然是不能满足教育经济与管理跨学科人才培养需求的。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加强学科建设,吸引更多管理学、经济学背景的导师,为加入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聘请相关学科教授通过定期举行报告会、讲座等形式进行知识的碰撞,拓宽研究思路。

教育经济与管理论文:教育经济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定位与实践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激励机制在现代教育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鼓励教育人员积极奋进,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并对教育人员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然而,目前我们教育体制中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教育激励制度。如何将激励机制应用在教育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益也是当下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经济管理;激励机制;实践

教育经济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涉及到多个科目,也是教育和科研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事业想要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走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发展之路,才能培B符合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育科研的成果对学校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在教育经济管理中,建立激励机制,能够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激励机制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激励机制是管理者为了达到某一种目的,制定科学的方法激发人内心的潜力,充分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让每一个人感到自身的价值,自觉地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努力。激励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引起人需要、激发动机、指导行为、从而实现设定目标的一个过程,也是充分发挥人能力的过程。激励的方法和形式有很多种,比如目标激励、物质激励、情感激励、兴趣激励、榜样激励、强化激励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包含激烈内容的主动性、激励形式的催进性、激力本质的科学评价以及激励目的的导向作用。将激励机制应用在教学管理中,能够充分发挥广大教育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觉投身教育和科研事业中,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校的发展。

(一)有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动机是人活动的起因,它是根据人的实际需求引发的。将激励机制引入到教育管理中,能激励教师忠于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奋斗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出于自我成就的需要的动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并保持对工作的热情,这种动机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是教师工作动力的来源。

(二)具有约束教师行为作用

一旦教育工作者确立了终身为教育事业奋斗的目标和明确了奋斗的行为动机以后,教师的情感、意志力和行为都会对教师的行动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强化。在工作中,不符合教师目标的意识、情感、行为都会受到动机的指引,对教师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激励机制不仅能约束情感和行为,而且能纠正教师工作中的自私念头和偏颇行为,提高学校的凝聚力。激励机制与教职人员的事业、生活、心态等密切相关,能够帮助教职人员树立职业规范以后,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力

根据相关科学研究,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只开发了大脑的10%脑力,还有90%的潜力没有开发出来。所以一个人的潜能是巨大的,通--过激励机制能够挖掘老师的潜能。美国哈佛大学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通过激励,同样一个人发挥出来的作用大约是激励前面的4~5倍。因此,学校应该通过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人员的内在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

师资力量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资源,也是评价+学校的重要标准。学校如何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学校?优秀的人才价值取向具体体现在高薪酬和工作成就两个方面。在学校管理中,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实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创造良好的内在吸引力和外在环境。让本校的老师不断努力,脱颖而出,同时也能吸引外部优秀的人才加入到学校的师资队伍。

二、影响教育经济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要素

(一)教师素养

一个老师职业素养和业务素养主要体现在工作岗位上的能力和工作态度。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态度上出现了偏差,对工作不积极,不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和方式,教学质量不高。出现这样的问题,并不是教师的职业五羊不高,而是学校对教师的绩效管理出现了问题。比如一些教师工作工作多年,按照工作经验和教学能力,应该升职称或者加薪了,但是学校一直保持原状。学校组织岗位从事科研活动的时间比原定的时间短,而科研提交的资料过于简单等,这些问题都是学校监管不力造成的。这就是绩效体系中激励机制的反作用。

(二)监管问题

在教育经济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是实际作用并不大,所以如何提高科研成果,对学校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科研发展水平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动力。因此,必须建立科学、严谨的监督体系,确保教职员工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当下虽然高职院校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科研制度,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受到传统思想或者学校自身条件的限制,一些不合格的科研项目依然还在继续,所以学校没有真正将科研精力、物力、人力放在需要的地方。学校科研的项目和内容没有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无法激发科研人员的干劲和热情,科研结果也是不尽人意。

三、教育经济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定位

(一)制定激励机制的目标

激励机制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与学校的发展以及科研目标相关。这样才能提高科研人员科研的积极性和热情,满足科研人员科研的实际需求,从而真正提高科研的效果,而不仅仅是为了科研经费,随便成立―个项目。

(二)建立科学的激励方法

想要达到激励的效果,必须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如果激励方法不正确,可能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无法真正发挥出激励的真正作用。如果科研人员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学校一定要及时兑现承诺,发放物质奖励。除了物质奖励,还需要一定的精神奖励,这样才能满足科研人员的工作成就的需求。同时,还要坚持公平公正的激励原则,这样有助于增强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只有保持公平、公正,才能让教职工有持续的动力,否则很容易造成职工人心涣散,失去工作的动力。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

激励方法是否公平、公正,往往取决于激励的评价制度。首先评价制度要具有一定的弹性,而不是完全按照规章制度,生硬进行,这样的制度就缺乏人情味。因为科研不同于其他工作,每一个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不同,对科研项目的贡献也不同,所以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制度和体系。同时针对项目发展进度,建立能够量化的考核体系,这样确保激励制度的公平性。

四、如何建立激励机制

(一)学校的领导重视

学校管理人员是制度具体的实践者,所以首先学校的管理人员要重视教育科研项目,认识到科研项目对学校发展的意义,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对在科研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激发教职人员工作热情,同时也号召学校更多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专研,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在制定激励制度的时候,要确保公平公正,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为教育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创新奖励制度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创业也是衡量教育经济管理人员工作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没有创新,那么奖励机制只是空谈。所以,高职院校应该针对学校科研人员进行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并结合科研项目,对有重大贡献和突出的教师给予重大经济奖励。科研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让科研人员获得实实在在的物质报酬,改善科研人员的经济生活,才能激发他们进一步的努力。除了物质上的奖励,还要满足科研人员的精神方面的需求。按照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当一个人满足了生活物质需求,就追求精神上的自我满足需求。事实上,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对荣誉都是非常渴望,每一个科研人员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某一个领域有重大突破,从而获得巨大的精神满足感。所以,学校必须设立相关的制度,对突出贡献的教师在职称方面、荣誉方面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

五、结束语

激励机制并不是简单的奖励,它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在实施奖励制度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尊重每一个科研工作者,让他们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教育经济与管理论文: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的困境及发展策略

【摘 要】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从属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在十几年的建设中,不断在教育学、教学管理学、教学经济学等领域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根据目前的形式来看,该学科的发展仍然有较多不成熟的问题存在,具体表现在:学科不够独立性、学科教学课程不够完善、学科就业问题。本文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出发,分析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的现状和困境,并提出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的发展策略,以期望能有效解决其目前的困境,促进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教育经济 管理学科 建设 困境 发展策略

前言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以经济学管理为基础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运用经济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和教育的关系及发展规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设立,表明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教育的重要性趋向中心地带。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社会上的作用日益重要,因此教育则作为一项生产和传承知识的产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更加受到重视,发展成为公共管理领域重要的学科,由此可见,研究其发展对教育和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于1997年合并为教育经济管理学科,从属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并于1998年正式实施。从教育经济管理学科设置到今天,从其发展历程来说发展十分迅速,不断在教育、经济、管理等领域取得显著的成绩。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以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教学管理学等多类学科为其学科的理论基础,并借鉴了经济学科与管理学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现象,将其运用于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的困境与现状

1、学科独立性不强

目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存在科学独立性不强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学科的地位上。首先,其学科并不是由两个和多个学科的根基衍生,而是通过强制性命令途径将学科人为的组装拼凑在一起,成为一个专业,因此其学科独立性不强;其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内容涉及到教育、管理、经济三门学科,而这三个跨越较大的不同领域的学科,均有自身的学科的研究内容、体系、规范,将这些整合成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之后,存在不可通的制约性,学科的互动与交流也存在内在机制缺失等问题,由此演变成学科自主性不足。最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由教育经济学科与教育管理两个较为独立的二级学科,进行整合之后,形成的新兴学科,从属于公共管理学习,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学科的发展永远收到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科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学科独立性不强。

2.学科发展不成熟

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立至今,在十多年的发展中,呈现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但是就学科得发展问题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尤其表现在学科发展不够成熟,主要体现在学科研究失范,发展脚步较缓慢,学科研究团队的缺失等。首先,学科成立至今,大部分高校将这类学科划分到师范学校,只有极少部分学校将其划分为经管学院。根据统计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在教学上锁采取的教学模式出现失范,对学科的研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其次,在教育经济管理学科中,存在学科研究队伍混杂的现象,大部分科研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学科所涉及的领域和方向并不对口、合理性较低等问题,学科科研队伍应该具备经济、教育、管理多门学科背景,然而实际学科研究中,并没有这样全方位的人才。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的发展策略

1、结合多类学科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应该走多元学科教学的方向道路,创新教学方法,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发挥出来,对科学所涉及的教育、经济、管理等学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并扩大交叉学科各自所占比例。首先,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在教学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精简,并科学合理的对学科所占比例进行规划,深入进行学科调研,对现有的学科条件及环境进行审视,并对其适应于发展进行分析;其次,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中,要合理增加经济与管理学科内容的所占比例,并且结合鲜活的案例引入教学,从而使学科知识更加生动、形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合理的学科范式研究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应该规范合理的学科,重建学科的研究范式。首先其学科人员要有极为规范的专业态度,还应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来做支撑,并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两类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的复杂性做一个全方位的审视,并逐步将两者之间的界限划分清晰,进而探索经济、管理、教育三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构建经济与管理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拓展学科知识的涵盖范围,利用多类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宽广的视觉去洞察、诠释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内在机理。

讨论

综上所述,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虽然从成立至今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但根据目前的形势来看,仍在存在学科独立性不强、学科发展不成熟等诸多问题,因此其发展建设问题迫在眉睫。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应该通过结合多类学科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合理的学科范式研究等方式,有效解决其目前的困境,才能促进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庞蕾,汉族,河北省定州市,无职务,研究生在读,山西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

教育经济与管理论文: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教育经济和管理是教育学科、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结合的学科,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已经有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其进一步发展。本文就在此基础上,了解当前教育经济与管理科目中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希望能提供相应的依据。

【关键词】教育经济与管理 学科发展 困境 对策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的特点是把经济学理论与管理学的理论都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应用。尽管当前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我国社会目前的需要相符合,但是想要其进一步发展,还面对着很大的挑战,下面就进行具体的探讨。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现状

(一)缺少研究范式

就当前的教育经济与管科学科来说,缺少研究范式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有了科学的范式,才能更好的进行研究,这是所有学科想要想要发展的必备要素。目前教育经济与管理大部分都是对一些理论与经验进行汇总,这类的论文占了研究中的半数,但是更加科学、经典的范式还没有出现,这不光没有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反而体现出在发展过程中的浮躁。这一情况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少研究范式,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归属搅乱的问题。

(二)课程体系错位

当前课程体系错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课程内容错位。这和本学科的隶属有着重要的关系。当前教育经济与管理是在管理学的范畴之下,这种设置方法较为盲目,没有重视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是不正确的。其次,课程结构错误。当前我国教育硕士的课程主次不分明,课程之间没有有机的联系,这种情况给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的工作产生了制约。

(三)研究人员匮乏

学科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研究人员共同进行,因此,“人”是最主要的主体,而其他的因素都要经过人这个主体来让其表现出来。在教育经济与管理的研究中,缺少专业的研究人员是当前迫切的问题。新补充的研究与教学人员常常只能从其他专业转入,临时性与随意性较大,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形式与方法单一

目前我国各大院校对于说是教育课程中的管理,大部分是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来进行,大部分的试点高校运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引荐的教材,相关的教材编撰还在进行当中,但是对于课程的管理和评估、监督方面,还有很多高校根据传统的理论型进行教育,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只是简单的把相关理论灌溉给学生,没有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听教师教导与记笔记为主,教学方式不够积极主动,没有加入学生的参与,这也是当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深化改革的一个重点问题。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对策

(一)重新建立学科的研究范式

重新建立学科的研究范式,是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日后想要发展的中心问题。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的困难出现。这就首先需要相关研究人员能够有优良的道德操守以及专业的工作水平,从新的角度来了解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这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区别,尝试把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给不断建设此学科的知识体系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教学中,不光要进行传统的基础教学,还应该使用学科交叉的方式,把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文化学等都加入其中,让学科发展的事业更加广阔,让学科发展的更加科学、有内涵,从不同方面进行研究,找到探索科学发展的方式。另外,我国的教育机构与相关部门要确定教育经济与学科的范畴,进而为其持续发展提供基石。

(二)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

想要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首先需要把课程的范围增加,当前我国不部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都是在教育学的范围,它的重点不应该只是在学习教育类的课程当中,还应该多进行有关经济与管理的内容,比如管理学、国外经济学、战略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同时,随着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与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与工作中必备的工具,在教学管理中,计算机技术也有着重要的功能,因此,应该加强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育。最后,要把课程中的内容和我们的社会生活进行联系。

(三)培养优质的研究队伍

想要培养优质的研究队伍,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首先,选择优秀的专业教师。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要力量,来负责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专业的教师需要能够掌握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关系与内容,善于把其结合,让学生更加简单的理解。其次,还可以招聘优秀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可以是在业务上十分优秀的相关工作者。他们可以更好的使用学科的研究方式来对教育经济与管理的有关问题解惑。所以兼职教师的行政隶属关系与专业的教师有区别,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可以多让在学科中有名气、有水平的专家学者与教授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比如使用报告会、讲座等方式,让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思路更加清晰。

(四)丰富教学形式与方法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一个有着很大战略意义的学科,基本上只在研究生这一阶段学习。它能让学生有用更加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够及时的了解当前教育发展最新信息,并且让学生根据实际的状况来对日后教育发展的方向有一个科学的预测。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十分重要。在这过程中,不光要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扩宽他们的视野,还需要联合专业特点来对其研究与实际的操作水平进行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对当前的教育方法完善与丰富,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从战略发展的视角让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因此,我们需要建设更加开发、创新的教育形式。在教育时,结合研究生的特性,加入实践教学,让其能够更好的运用学到的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还需要不满足与现状,放眼于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充分让学科的优势能够体现,全方位提升教师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能够在吉利的社会竞争中不断的进行创新,给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简介:赖宇欣,广东广州人,本科学历,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经管类。

教育经济与管理论文: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经济学”的教学

【文章摘要】

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经济学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生知识接受能力下降,专业培养不出经济学的人才。为了提高经济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本文首先论述了经济学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中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措施,以供日后工作的参考。

【关键词】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经济学;教学工作;方法

1 经济学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中的重要性

经济学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中的基础学科,没有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就无法理解当代的教育经济管理理论。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任何人都需要进行判断和选择,但是在选择中有多个可供选取的方案,“理性人”总是选择对自己效用最大的那个方案,这就是理性人的基本含义。也是由于这一点,经济学在其他学科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很多西方国家把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并把这一门学科当做公共选课。除此之外,经济学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它并不是僵化的理论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经济学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通过研究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结合,能够迅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为日后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通过经济学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科学理论在研究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对于规范教育管理学科的学术规范和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提高经济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经济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开展状况,为了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我们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养重点以及教学环节等方面来加以改进,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教材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课时比较少,学习的内容比较多,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较好的完成教学工作,经济学教师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结合同学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让学生掌握“中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初步”,并把此作为教学目标,经济学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基础学科,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和当代的教育管理学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教育经济专业培养合格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满足教育研究管理的要求,合理地选择教材。对于教学内容来讲,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简化非重点,例如在宏观经济学授课中,理论部分应该讲得浅显易懂,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即可;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信息经济学这些都是经济管理中经常用到的理论知识,针对这些知识教师要多讲,让学生了解、掌握并应用。从教材选择来看,目前经济学部分教材缺乏一定的实用性和可用性,不利于培养经济研究型人才,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参考教材,可以选取多种不同的教材,以便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和发展自身。

2.2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实例授课法

经济学理论知识比较多,并且有些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导致很多学生对此失去学习兴趣,难以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目标和经济学教学改革,把一些周边的例子穿插到课堂里,这些例子越接近同学,其效果性越强。通过实际例子来让学生了解经济管理学中的原理和概念,针对一些基础不扎实的同学,教师要利用实际例子来领悟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中学到了什么,明确自己还有哪些不足。除此之外,教师要多举几个例子,以便于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把经济学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中,能够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2.3 加强学生经济分析思维的培养,注重经济学研究方法

经济学和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区别,经济学中多假设性的问题,经济学不是以人的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是把人放入到限制的条件中去观察人的行为,这些限制的条件有可能是人的技能、专业知识,或者是制度规范等等。经济分析通常也都是在理性的假设基础上,来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寻找影响结果的因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要求学生在研究同一项目的时候不能更改假设前提,直到研究结束。因此,学生要让同学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经济分析思维,并把这些方法和分析方式运用到实际研究中,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才能保障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只有拥有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才能沿着思维轨道继续进行问题的研究,保证研究方向的准确性,

2.4 掌握好教学过程中的细小环节,保障教学工作的质量

经济学课时较少,学习内容较多,这就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好教学计划,掌握好教学中每个细小的环节。首先,教师在授课前要备好课程,明确讲课目标,规划好授课内容,了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详略得当。其次,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要用以往单纯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讲师要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结合图像、实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要注意课堂沟通问题,采用正确的交流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和学习中困惑的地方[3]。最后,教师还要向学生提供配套的练习题,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地布置学生的课后作业。

3 结语

为了提高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保障教学工作有效开展,广大师生必须要认识到经济学在此专业的重要性,端正教学态度和学习态度,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思维,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明确教学目标,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经济学教材;在授课过程中要多引入实际生活的例子,使讲课内容浅显易懂,容易让学生接受;另外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经济分析思维,运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去研讨问题;最后教师还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细小环节,以此来保证教学质量。

教育经济与管理论文: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点分布合理性的实证分析

摘要:研究生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为高科技、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着重要基础。硕士点分布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协调与否。研究对象是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点,依据科学的筛选方法选取了“GDP”、“教育支出”、“高等学校数量”、“在校本科生人数”、“在校教职工人数”、“地区总人口”六大因素作为可影响教育经济管理硕士点的可操作变量,尔后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以及卡方检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得出了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分布与“GDP”、“教育支出”、“高等学校数量”、“在校本科生人数”、“在校教职工人数”具有相关性,各区域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布局合理的结论。

关键词: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布局;相关性;合理性

自1978年我国恢复招收研究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文社会科学也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景象,新学科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学科是研究生教育的运行基础,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综合性、长远性、艰巨性的工作。在学科建设中,学科授权点建设是其重要内容。作为一所高校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授权点的多少以及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以及学校学科的发展前景。[1]教育经济与管理是由1997年学科目录调整后,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合并而成的学科,其直接上位学科为以上两门,而其间接的学科归属则应是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属管理学门类。[2]1983年,我国设立了第一个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已达107个。从该专业硕士点分布的绝对数来看,各地区的硕士点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西南、西北累计合计17个,西藏、宁夏、新疆地区数量甚至为0,华东地区33个。所以,当下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点分布极不均衡,但是这些论述大都停留在思辨性的阐述上,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于数据的简单性统计,忽略了变量之间的隐含性关系,未运用专门的数据分析方法对已有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与计算,故本文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找到相关变量,并利用卡方检验验证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点的合理性。

硕士学位点的分布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研究问题,但在我国却学术成果不多。经检索,笔者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分别检索主题词:学位点分布、学位点布局、学位点区位、学位点结构,发表年度:1999-2013,来源文献:期刊及硕博士论文,检索条件:精准,共检索到期刊5篇,硕士论文1篇。

本文创新点为整理出了当前最新数据,运用SPSS分析出相关指标,计算出我国七大地区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的期望分布,利用卡方检验得出当前硕士点分布合理性。研究假设:假设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的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分布与各地区在GDP、教育支出、高校数量、在校本科生人数、高校教职工人数综合作用下所占全国的比重0.151∶0.097∶0.318∶0.143∶0.104∶0.112∶0.076无显著差异。尔后利用总体卡方检验进行验证。

一、研究方法

1.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潘懋元先生认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分布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4]而且,从目前有关学科建设或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专家学者的文章中不难发现,同学科发展相关的因素可归纳为:经费投入、经济发展、政策倾向、区域人口以及高效规模等几大方面。本文考虑到变量的可操作性,选取了以下六个变量:“GDP”、“教育支出”、“高等学校数量”、“在校本科生人数”、“在校教职工人数”、“地区总人口”。

本文部分相关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数据来自于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在各省市专业硕士目录下检索专业名称,获得合计107个硕士点。本文地区分类方法是将全国分类为7大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

2.技术方法

第一步,对所有变量进行编码,录入SPSS17.0;第二步,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第三步,清除与因变量不相关变量并进行计算;第四步,利用卡方检验因变量是否符合最终期望。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的区域布局

1.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分布的情况介绍

在我国,截至2011年第十一批学位点审核完成,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已由1984年前的1个学位点增至如今的107个。如表1所示,分别分布于华北22个、东北13个、华东33个、华中14个、华南8个、西南10个、西北7个,各占全国硕士点份额分别为20.56%、12.15%、30.84%、13.08%、7.48%、9.35%、6.64%。我们发现,仅华东地区便有33个硕士点,占尽将近1/3的份额;合计华北、华东、华中三个地区共计69个硕士点,占据份额已达64.49%。依据百分比看,以上三个地区所占比重过大,容易被判断为学位点分布不均衡,而从数据的角度看又会是怎样呢?

2.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的期望分布

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的区域分布数量是在“GDP”、“教育支出”、“高等学校数量”、“在校本科生人数”、“在校教职工人数”、“地区总人口”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要得到期望分布,我们首先将以上变量进行单位化操作:第一步,将7个地区的相关变量数值进行排序;第二步,视数值最小的看作单位1;第三步,将其他地区的数值按照单位1进行折算;第四步,计算各地区在单一变量作用下的期望分布值(见表2)。

但若只进行单一变量期望分布验证,是不全面的,忽视了变量间的交互影响,易产生误差。故在对变量进行单位化操作的基础上(即表2数据),笔者将表2中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第一步,计算出GDP、教育支出、高校数量、在校本科生人数、高校教职工人数所占全国的比重的比值,按照其权重进行赋值(由于下文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时,得到学位点数量与地区人口因素呈不相关,故对其进行了数据清理),例如对各地区GDP占全国的权重进行赋值计算(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华北2.7,东北1.6,华东6.6,华中2.3,华南2.3,西南1.7,西北1.0。第二步,排除地区人口因素,将累计各地区按剩余五个变量的赋值进行累加,得到结果:华北10.1,东北6.5,华东21.3,华中9.6,华南6.9,西南7.5,西北5.1。第三步,计算各地区的加权平均数:华北2.02,东北1.31,华东4.26,华中1.92,华南1.39,西南1.50,西北1.01。第四步,百分化处理得到的加权平均数,得到结果: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占全国的份额分别为15.08%、9.74%、31.78%、14.31%、10.37%、11.17%、7.55%。第五步,计算得出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布局最终期望分布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0.151∶0.097∶0.318∶0.143∶0.104∶0.112∶0.076。

三、结果论述

1.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相关因素分析

如表3所示,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数量与地区GDP、教育支出、高校数量、在校本科生数量、教职工数量五大变量在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水平上呈显著相关,相应的 pearson相关系数r为0.564、0.534、0.631、0.622、0.785,其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都趋近于0,则应拒绝零假设。然而,地区人口与硕士点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为0.051,显著大于0.01,则接受零假设,判定地区人口与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数量呈不显著相关。

2.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分布的合理性分析

本文假设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的分布数量与各地区GDP、教育支出、高校数量、在校本科生数量、在校教职工数量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期望数额相符,则我们认为当下我国的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布局是合理的。

笔者选择的是总体分布的卡方检验方法对上述假设进行验证。总体分布的卡方检验是一适配度检验的方法,其原理是根据样本数据的实际频数推断总体分布与期望分布的显著性差异,从而检验总体的分布形态是否与某种特定分布相拟合的检验方法。文章所列的总体是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的数量: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22∶13∶33∶14∶8∶10∶7,验证的最终期望分布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0.151∶0.097∶0.318∶0.143∶0.104∶0.112∶0.076。

假设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的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分布与各地区在GDP、教育支出、高校数量、在校本科生人数、高校教职工人数综合作用下所占全国的比重0.151:0.097:0.318:0.143:0.104:0.112:0.076无显著差异。通过卡方检验得到以下数据表:

如表4(a)所示,在107个硕士点中,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各地的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的实际分布频数分别是22个、13个、33个、14个、8个、10个、7个;按照最终期望分布算,该7大地区所对应的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频数分别为:16.1个、10.4个、34.0个、15.3个、11.1个、12.0个、8.1个;则得到实际观察频数与期望频数之间的残差为5.9、2.6、-1.0、-1.3、-3.1、-1.9、-1.1。

如表4(b)所示,此表为卡方检验表,计算的是卡方统计量以及对应的概率P值。P为0.644,大于显著性水平α=0.05,故接受零假设,认为当前我国各地区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数量的布局无显著差异,其分布是合理的,符合我国各地区在五大相关变量综合作用下的比重情况。

四、结论

本文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布局的相关因素和合理性进行了探讨与验证,得出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与地区GDP、教育支出、高校数量、在校本科生数量、在校教职工数量显著相关;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分布符合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其分布是合理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西部地区硕士点普遍设置较少,诸如西藏、宁夏、新疆,目前仍然没有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这亦会加大以上地区学生接受该专业高等教育的难度与门槛,那么须要求处于高梯度的高等教育发挥优势,通过其辐射效应带动和促进周边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梯度区域与低梯度区域可开展一些跨区域教育活动,使高梯度地区资源向低梯度地区流动,促进各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至于各区域内部个别省市学位点比重较大情况,应当适当降低区域内部硕士点聚集程度,在资源配置上,极有必要向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欠发达的省市倾斜,减少差异,协同发展。

教育经济与管理论文: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困境与出路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与挑战,主要的问题有学科源动力不足、学科制度不够明确、学科地位不独立等。想要尽快的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建立起合理的学科标准与质量标准,并配备良好的教学资源条件、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制度体系、优化传统的教学形式。将创新的教学方法与经济管理学科相融合,使之逐步走出困境。

【关键词】困境出路 教学经济与管理 重要性

21世纪初期,我国普通高校中共成立近20个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博士点、41个硕士点,到了2008年则增加了107个硕士点。经过短短的几年时间,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硕士点在飞速增加,与此同时,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也将面对着就业困难、学科制度不完善、学科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想要解决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面临的问题,就要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背景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由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两个二级学科并列而成的一个交叉学科,其属于管理学门类,是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中的二级学科。通过分析大学学科组织结构及其相关管理经验来看,学院的一般会与一级学科对应,系别则会与二级学科相对应。以此类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应设立在公共管理学院[1]。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所面临的困境

2.1学科内在动力不足

进入80年代中期后,因为教育管理的队伍已逐步形成,教育管理工作者开始研讨教育管理学的相关体系与结构。从80年代末到现在,教育管理学这门学科仍然有很多需要进步与提升的地方[2]。学科的构建受到许多方面的制约,如国家政策、研究人员等因素都会对学科的构建产生一定的影响,就教育经济与管理这门学科的发展情况而言,促进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力机制可分成权力系统模式与权威系统模式,权力驱动模式是以强制的方法,按法定意识来对规范学科的互动制度,而权威驱动模式是在原来学科的基础上发掘出新的增长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思想的设定与我国政府对相关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息息相关的,从某种方面来讲,该学科是一种行政性的学科,所以,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内在动力不足。

2.2 学科制度不完善

作为学科制度化的一种外在条件,学科组织的表现有:在各个高校中设立相关知识讲座的职位,从而可以确保学科教学与研究的权威性,建立相关学系、开设学科课程,确保学科知识得到应有的传承,大学应颁发相关的学位证书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标准,建立各种各样的学会,促进学科的集体知识消费性等。

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学科教育水平来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有许多令人质疑的地方,这种课程的设立与其隶属关系的相关做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从而忽略了该门学科自身的发展,阻碍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许多高校缺少成熟的学科文化,这对于学校培养人才与学术研究十分不利,所以教育经济与管理这门学科与学科制度化的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3学科地位不独立

目前,我国教育学院中硕士较多,由此可以看出该学科与教育学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教育经济和管理方面的学科却是以教育学学科为基础的,就好像殖民时在西方主义之下的东方一样有着同样的地位和命运,即使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意义,但却没有办法逃脱其被殖民的命运与地位。

三、如何走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所面临的困境

1.建立教育质量国家级标准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想要快速的发展,当务之急要确立切合实际的相关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教育与管理学科的有关规范与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成立以学科为向导的学术型学位与以实践为主的职业型学位。完善教育经济与管理的教师管理体系,建立严格的教师考试体系,同时,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不可或缺的。

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进行规范的规划与设置并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抓紧对相关教程的配备,并在政策上积极支持学科独立,满足其教学需求,提高其教学质量。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因为教育学科具有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相交叉的特点,所以在这种特殊的阶段应该结合专业特点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水平。

2.配备良好的教学资源与体系

在教学模式上,教师不再是单单念着PPT,而是要向学生提供大量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阅读资料与专业书籍等。这些资料所能呈现的学科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要求学生不但要找出问题,并且要对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形成一种自己的理论思想。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其创造能力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总结:

目前,我国在设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硕士点机构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绝大多数高校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设立在教育学院,小部分将该学科设立在管理学院,少数高校则根据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划分在经济管理学院以及高等教育研究所等一系列机构,这表现出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标准不统一、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只有建立相关完善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体制、提高该学科的教学资源、改进相关教学方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教育经济与管理论文: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归属感研究

摘 要 专业归属感是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建构作初步探究,从而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 归属感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硕士研究生

专业归属感是一种稳定的情感,它是指学生所感受到的被所属专业所接受、尊重的心理体验,它使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专业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产生认同,并且愿意承担作为该专业学生的各项责任和义务。良好的专业归属感是大学生取得成就的前提,也是增强专业凝聚力的基础。

教育经济与管理(Education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作为一门新兴专业,是1997年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两个并列的二级学科合并而成的。由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不明确,导致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权益从制度上得不到保证,学术上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也使从事这门专业学习的硕士研究生无法获得一种安全感和成就感。

1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归属感的影响因素

1.1 本专业的发展情况

本专业的发展情况主要是指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硬件设施,包括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地位、师资配备、 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就业前景等方面。这些客观因素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专业满意度,还会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归属感。由于对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师教学、就业情形等情况的种种不满意,可能导致该专业学生采取消极的专业学习态度,研究生的生活成了地道的“混文凭”,从而导致学生专业归属感水平偏低。 同时,学生的主观惰性给自己不好好进行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找到了借口,从根本上影响学生自己的专业归属感的形成和培养,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对待专业课的课程作业和任务,对导师安排的任务敷衍了事,从而导致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注意力转移。可见,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地位、课程设置、 师资配备、 教育教学、就业形势等客观因素,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进而影响其专业归属感的形成和发展。

1.2 本专业的学习氛围

本专业的学习氛围,主要是影响硕士研究生投入本专业学习和研究的一种软实力,主要包括学校所在城市的氛围、 学校的学习氛围以及本专业和宿舍的学习氛围等。本专业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同门之间和同宿舍之间的学习氛围,对硕士研究生平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归属感有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浓厚的专业学习气氛对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归属感的养成起到了外在的作用。

1.3 学生自身的情况

如果说本专业的学习氛围是影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归属感的外在因素,那么学生自身的情况就属于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毋庸置疑,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最初读研的原因及其选择该专业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专业归属感的形成。具体来看,那些盲目考研,在大学期间没有好好规划自己的专业生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读研的学生往往专业归属感的水平偏低。 他们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习产生不了很大的兴趣,很难潜心科研,也不会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分析实践中的教育问题,也就很难形成比较高的专业归属感。相反,那些对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状态不满足,想要继续钻研,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学生,在读研初期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迅速适应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即使在学校设施相对薄弱的条件下,也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实自己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结合老师的讲解,把相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的学生往往专业归属感的水平较高。

2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归属感的建构策略

2.1 加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步伐

加强学科建设是提高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该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归属感的根本途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不成熟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学科归属混乱、发展路径不明确、学科独立性不够等问题。目前,国内学者对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学科归属问题见仁见智,有学者认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的归属不必制定一个明确的答案,各门学科可以按照自己的体系去发展,从而最终推动这门学科的繁荣。也有学者认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是一门偏重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而忽视学科的自身建设,通过行政途径将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两门学科拼合组装在一起的专业。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由学科间的自由交汇自然地生长出来的学科。只有在发展中不断明确教育经济与管理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或专业,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归属感。

2.2 优化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其培养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科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为此应做到:首先,根据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前者需要有能提高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际研究能力的相关课程,而后者的课程要关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其次,走出教育学院(系)传统课程体系的套路,合理调整教育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的比例,增大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相关学科以及相关课程的比重,提高该专业的授课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性人才。再次,增大选修课程的比重,鼓励学生到其它院(系),尤其是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选择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自主选择。此外,还应该开展形式丰富的学术讲座,邀请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介绍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专业学习的方向。

2.3 营造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习氛围

要形成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较高的专业归属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应该加强与其他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沟通与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优劣势,更好地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其次,提高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师资水平,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队伍,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从而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再次,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专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教育实践,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

2.4 明确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学者卜树春指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使得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规律,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或教育政策的领导者、管理者、政策分析者以及相关公共服务的专家型通才”。从目前社会需求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应适度发展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大力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应当实行学术型和应用型分流的培养机制。一方面,对于即将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学生,应当在加强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整体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对学术研究有着浓厚兴趣,具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可以作为科研人员的储备人员来培养。通过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加强科研能力来实施教育。

教育经济与管理论文: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经济学”的教学

【文章摘要】

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经济学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生知识接受能力下降,专业培养不出经济学的人才。为了提高经济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本文首先论述了经济学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中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措施,以供日后工作的参考。

【关键词】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经济学;教学工作;方法

1 经济学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中的重要性

经济学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中的基础学科,没有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就无法理解当代的教育经济管理理论。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任何人都需要进行判断和选择,但是在选择中有多个可供选取的方案,“理性人”总是选择对自己效用最大的那个方案,这就是理性人的基本含义。也是由于这一点,经济学在其他学科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很多西方国家把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并把这一门学科当做公共选课。除此之外,经济学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它并不是僵化的理论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经济学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通过研究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结合,能够迅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为日后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通过经济学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科学理论在研究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对于规范教育管理学科的学术规范和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提高经济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经济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开展状况,为了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我们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养重点以及教学环节等方面来加以改进,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教材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课时比较少,学习的内容比较多,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较好的完成教学工作,经济学教师要合理制定教学目标,结合同学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让学生掌握“中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初步”,并把此作为教学目标,经济学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基础学科,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和当代的教育管理学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教育经济专业培养合格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满足教育研究管理的要求,合理地选择教材。对于教学内容来讲,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简化非重点,例如在宏观经济学授课中,理论部分应该讲得浅显易懂,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即可;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信息经济学这些都是经济管理中经常用到的理论知识,针对这些知识教师要多讲,让学生了解、掌握并应用。从教材选择来看,目前经济学部分教材缺乏一定的实用性和可用性,不利于培养经济研究型人才,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参考教材,可以选取多种不同的教材,以便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和发展自身。

2.2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实例授课法

经济学理论知识比较多,并且有些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导致很多学生对此失去学习兴趣,难以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目标和经济学教学改革,把一些周边的例子穿插到课堂里,这些例子越接近同学,其效果性越强。通过实际例子来让学生了解经济管理学中的原理和概念,针对一些基础不扎实的同学,教师要利用实际例子来领悟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中学到了什么,明确自己还有哪些不足。除此之外,教师要多举几个例子,以便于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把经济学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中,能够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2.3 加强学生经济分析思维的培养,注重经济学研究方法

经济学和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区别,经济学中多假设性的问题,经济学不是以人的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是把人放入到限制的条件中去观察人的行为,这些限制的条件有可能是人的技能、专业知识,或者是制度规范等等。经济分析通常也都是在理性的假设基础上,来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寻找影响结果的因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要求学生在研究同一项目的时候不能更改假设前提,直到研究结束。因此,学生要让同学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经济分析思维,并把这些方法和分析方式运用到实际研究中,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才能保障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只有拥有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才能沿着思维轨道继续进行问题的研究,保证研究方向的准确性,

2.4 掌握好教学过程中的细小环节,保障教学工作的质量

经济学课时较少,学习内容较多,这就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好教学计划,掌握好教学中每个细小的环节。首先,教师在授课前要备好课程,明确讲课目标,规划好授课内容,了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详略得当。其次,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要用以往单纯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讲师要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结合图像、实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要注意课堂沟通问题,采用正确的交流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和学习中困惑的地方[3]。最后,教师还要向学生提供配套的练习题,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地布置学生的课后作业。

3 结语

为了提高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保障教学工作有效开展,广大师生必须要认识到经济学在此专业的重要性,端正教学态度和学习态度,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思维,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明确教学目标,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经济学教材;在授课过程中要多引入实际生活的例子,使讲课内容浅显易懂,容易让学生接受;另外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经济分析思维,运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去研讨问题;最后教师还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细小环节,以此来保证教学质量。

教育经济与管理论文: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将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经济学两个学科重组,调整合并为一个新的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设立已愈10年,其硕士点和博士点数量呈明显扩张态势,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处于初创阶段,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面临着学术难、就业难等问题。准确界定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归属问题,合理调整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口径,注重加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困境

自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将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经济学两个学科重组,并将其从教育学一级学科中分离出来,划属到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调整合并为一个新的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已经走过了10年的发展历程,其硕士点和博士点数量呈现明显扩张态势,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处于初创阶段。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面临着学术难、就业难等问题。

1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走向及其硕士研究生培养初衷

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原本是两门独立的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学科不断涌现的“浪潮”和不同学科间的合并、重组“风波”的影响下,1997年组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它的产生,既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1]根据《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1999年版),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一般性描述可以理解为:能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规律,把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领域比较重要的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或教育政策的领导者、管理者、政策分析者以及相关公共服务的专家型通才。[2]

2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与困境

目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究其根源,主要表现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没有施行分类培养的模式,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占主导,甚至完全取代专业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术性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的根源所在。

2.1人才培养目标的泛化导致与其相配套的培养方案存在落差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设置的初衷与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错位。从理论上说,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授予理论性人才的,相对应的,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授予应用性人才的。而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只注重学术性人才的培养,或者将学术性人才的培养模式生搬硬套到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上,这种培养目标的混乱,必然导致教育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系列配套方案存在着缺陷,主要体现在学术性与专业性人才培养导师的界定模糊与实习基地的极度匮乏。

2.2招生入学模式的单一导致与其相协调的生源质量较低

招生入学模式与生源质量是一对互为影响的因子,优质生源的增多会优化招生入学模式,高标准的招生入学模式又能保证生源质量良好,进而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长此以往,循环往复。教育经济与管理的两对关系也遵循上述规律,招生人学模式“单一”与生源质量不佳辩证地表现在入学要求的非专业限定和招生入学统一考试两个方面。

2.3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导致与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流向的逆反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前景,从根本上都取决于社会实践的需要。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产生和发展也不例外。而且,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本身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还有待于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得到检验、充实和发展。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性,决定了其专业设置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学术延伸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

3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改革与出路

针对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适应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多元化和人才需求层次上移的客观要求,必须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进行修正和调整,准确界定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归属问题,合理调整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口径,注重加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内涵建设,以实现从教学科研型取向向学术延伸型取向转变和从单一的院校行政管理型取向向复合型教育事业应用型转变的目标。

3.1明确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作为管理学门类下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必须坚持学术延伸型和复合应用型硕士的双重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主,学术延伸型人才为辅”的分流教育培养机制。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术延伸型硕士生的培养是为博士生的培养提供优秀生源,补充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和科研队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应用型硕士生主要是面向实际、面向教育一线,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突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较强的组织管理及协调决策能力,为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一线的管理人才,加强教育事业专业化管理队伍的建设。从目前社会需求和我国现有经济实力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应当适度发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从硕士生中选拔博士研究生),大力发展应用型硕士研究生。

3.2促进招生入学模式多元化,提高生源质量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自我改造,首当其冲的是严格控制生源的数量与质量。近几年来,研究生的扩招应限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的提升,教育经济与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发展还很不成熟,加之学科归属界定模糊,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的考虑,其招生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不宜过多。

3.3多渠道挖掘就业之路,转变人才培养流向

目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是制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甚至可以说是一切困境产生的根源。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难固然有忽视学科自身发展、建设规律而通过行政途径将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两门学科人为地拼合组装在一起的原因,但人才培养与就业指导的非个性化也是导致本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作者简介:蔡文姝(1982―),女,大连医科大学七年制助教。

教育经济与管理论文:成人教育经济效益与管理

摘要:本文以成人高等教育经济效益为切入点,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探索了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提升教学质量的途径,对提高我院成人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方法进行重点论述,旨在对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方面做出帮助。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经济效益 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成人高等教育的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着重分析的是如何提高高校成人教育经济效益(以我院为例)。这里的经济效益是指从事教书育人的高校成人教育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总和,它包括高校教育活动所产生的为社会经济增长带来的宏观经济利益、高校本身由此所产生的中观经济利益和受教育者因其知识与技能的增加而给其带来的收入增长的微观经济利益。因此,衡量成人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要从两方而来进行:首先,高校是否对现有的资源提高了使用效率,成人教育收入是否提高;其次,成人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是否提升了自身技能、价值,对现实社会有用,对社会未来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我院成人高等教育从1985年以临床医学专业(业余形式)开始,发展到现在拥有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两个“专科起点本科”专业,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和医学检验技术四个专科专业。我院除了在汕头招生,近些年也先后在梅州、惠州、潮州、揭阳、深圳等地开办联合教学点,使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覆盖面扩展至整个粤东地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我院办学规模日益扩大,一些影响我院成人教育办学经济效益的问题也变得日渐凸出,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及处理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办学质量,影响学院成人教育招生,从而影响我院成人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一、影响我院成人教育经济效益的主要问题

1.招生生源良莠不齐

随着普通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成人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激烈,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在招生方面,我院每年招收的学生不少是高考失利,或者仅仅是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以上的,这些学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招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学生接受成人教育更多是为了职位升迁所需或文凭提升层次,而非为了在医务岗位上累积知识和获取经验;有些学生缺乏坚持,辍学率高,大多中途休学或者中途转校。因此,学生生源影响教学效果,继而影响办学的经济效益。

2.专业设置缺乏吸引力

目前,我院设置有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两个“专科起点本科”专业,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和医学检验技术四个专科专业,有些学生因所涉及领域不对口,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其所在岗位,或者不利于其职业规划而放弃报考我院。医院对在职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求较高,不同岗位的在职医务人员都需要不断学习、更新、巩固专业知识,因此,专业设置不能满足现有成人教育的专业需求,不利于我院与其他院校竞争招生,也限制了在职医务人员的选择,局限了招生来源范围。现有资源没有充分整合来扩大招生范围,影响了我院成人教育办学的经济效益。

3.教学管理困难

对联合办学的医院和教学点而言,都存在自己一套教学管理模式,如果严格按照我院既有的标准来衡量教学活动,可能难以达到要求,反之,如果完全按各自标准来培养学生,教学质量则难以保证。因此,学院与其他教学点在教学过程中造成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很难达到完全统一。另一方面,学生管理也存在许多问题。对于各学院及医院而言,学生大多数为医院的在职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从业经验和社会阅历,难以严格管理,而且学生也有不服管的感觉,管理效果不理想。教学管理的困难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成果,影响办学的经济效益。

4.教学模式单一

我院的成人教育主要采取面授课程的方式,由于面授课程较为枯燥乏味,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目的只是获得文凭,而并非从课程上真正学习到专业知识,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不能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到课程中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办学的教学质量。过多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特别作为在职医务人员来说,如果不能把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操作等技能有机结合,就只是纸上谈兵,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利学生自我价值的提升以及实现服务社会的价值,从而影响办学的经济价值。

二、提高我院成人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方法

能否整合现有资源,拓展成人教育生源扩大招生以及能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自我价值实现是衡量我院成人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关键。教育制度的创新是当前提高我院成人教育经济效益的的根本途径。

1.整合本校资源 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

我院本部是广东省第一批招生院校,拥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占38%,在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61%教师有博士学位,并且在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与资助下,拥有良好的软硬件设施。在成人高等教育的投入中,应整合本部现有的资源,采用专业模块教学,缩短应知教学时间,延长应会教学时间,将以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实验操作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一方面不需要额外为成人教育增加人财物的投入,另一方面能提高教学质量,从不同维度提高办学经济效益。

除了注重本部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改变,同时也应注重其他教学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内涵的扩张和深化,应积极开展信息交流,定期举办联合办学交流活动和教育发展的学术研讨活动,多方交流教育信息和实际办学中存在的问题情况,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各教学点办学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2.改革考核奖励制度 提供实习机会

我院过往一直采用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法,在考核过程中,部分学生敷衍应付,笔试的考核并不能真正测试在职医务人员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且大多数医院的在职从业人员存在操作技能不过关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除了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笔试,也需要增加学生实际技能操作能力的测试,采取以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改革考核制度,让学生重视实操技能的提升,有利于学院客观、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并作出指导,有利于学生在医务岗位中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体现自身价值。

同时,过往传统的成人教育教学过程缺乏奖励机制,不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对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不予以重视,缺勤率高、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应就不同专业或不同领域设定量化考核办法,从日常教学考核中评出较为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借助我院附属医院较多的优势,为优秀的学生提供优先到附属医院实习实践的机会。通过这些方式,提升学生对于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

3.加强教学管理 设置特色专业

教学管理是我院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又一重点。为保证教学质量,我院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出台明细规定联合办学各教学点的权利义务。作为校本部,应承担起各教学点教学质量宏观监控的责任,跟进了解各教学点的教学进度,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建立有效的日常管理机制。对教学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督导,探索联办教学的规律,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体系,确定适合我院的办学特点和满足在职学员需求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各联合教学点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可以提高我院成人教育的声誉,无形资产的增值,有利于我院吸引生源,继而提高经济效益。

在专业设置方面,我院成人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要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及个人需求来安排,讲求直接有效和回报率。应当根据职业岗位的人才规格、人才素质要求来设置课程,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缩短教学与生产、社会实践的距离,加快知识和智力要素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例如,可以增设中医、中药、针灸等专业课程,中医作为中华文明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也受到海内外人士的重视,我院可以利用学院与各附属医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邀请专家开设中医专业课程,提升课程的吸引力,拓展生源。

4.扩大合作范围 确保生源质量

目前,我院建立了七个教学点,涵盖了整个粤东地区,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粤东地区成人学历教育的生源市场已不满足日益扩大的规模需求,我院本部可以通过与其他院校或者医院实时交流,发挥自身优势,寻求合作办学的机会,不断拓宽外部教育市场渠道,建立医学教育交流平台,促进跨区域的交流与合作,给优秀学生提供到不同地区的学院或者医院学习交流的机会,提升办学质量,从而促进了继续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自2010年起我院新增了同等学力招生,在未来的几年我院的成人教育将逐渐发展成为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在2010-2013年间我院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办学的收入也由壹仟多万增长到两仟多万,培养出一大批在一线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及医务服务,实现了他们的自身价值,经济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高教事业的蓬勃发展的今天,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成人在职、业余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培养规格的多样性。现在我院成人高等教育仍处于初始阶段,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应当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以市场需求引导办学方向,加强管理,注入办学新思维,提升办学的水平和层次,拓展生源,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才能不断提高我院成人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 广东 汕头 515041)

教育经济与管理论文:浅谈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目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为了改变当前的现状,必须采取富有成效的改革措施。本文将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进行有益的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教育经济与管理 现状 对策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地位附属性较强

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学科地位较低,其建立以来一直处于从属地位。该学科在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校都能得到经费和科研方面较大的支持,但是在大部分高校,该学科都是处于一种薄弱位置,其科研工作、经费支持力度都很差,这导致了高校教师难出科研成果,学生难提高研究能力,进而导致该学科越来越得不到重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二)教学方法单一,专业研究人员匮乏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教学多采取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未能较好地采用先进的网络手段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和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差较大。另外,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研究领域中,缺乏专业的研究人员。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这就要求该学科的研究人员既要了解教育学,又要熟悉经济与管理学科,且两方面缺一不可。但是,该学科的学生人数较少,真正进入该学科研究领域的人员更少,这就使得很多该学科研究人员都是从其他相关领域调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有序发展。

(三)毕业生就业存在困难

设置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目的是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现象、行为和规律,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事业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或教育政策的领导者、管理者、政策分析者等人才。但是,实际上现实情况却是该学科的毕业生毕业之后普遍想进高校工作,高校的人才需求已处于饱和状态,这就导致该学科的毕业生毕业后能到高校从事管理、教学或科研工作的人数锐减,这种就业的偏向性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就导致能够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少。

二、如何改变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现状

(一)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大经费投入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专业的人才支持,所以,需要根据学科的发展情况来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而且要体现学科的特色,在人才结构的设置上要科学合理,这样可以逐渐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大大地促进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经费投入,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强该学科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加强对本专业现有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努力吸引优秀师资,打造学科竞争力。并且学校要设立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提供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建立保障该学科优秀师资参与学术和学校管理事务决策权利的机制。通过以上一些相应的措施,高校可以吸引和培训一批专业的科研人才,提高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由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具有高度交叉综合、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该学科点一般只在研究生阶段设置。在此阶段,不仅要打牢学生的理论功底,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要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及实际工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改进传统的说教模式,进行研究性教学。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己能够主动去学习和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去主动的探索和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具体的实践能力,塑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从而来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与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增强专业实践活动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很多都是理论知识比较强,实践能力较差,眼高手低,在具体的工作中实践能力较低,所以,要加强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践当中,同时学校可以建立一些具体的实习基地,并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给予客观真实的评价,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总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该学科的整体提升,也影响了该学科学生的就业。所以,要通过以上的措施加快对该学科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实践水平等一些方面的改进,努力改变该学科的现状,加快学科的发展进度,促进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经济与管理论文:教育经济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定位与实践探讨

摘要:教育想要发展就必须走一条“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道路,教育经济管理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与边缘科学,教育与科研联系是最为紧密的,两者结合是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同时也是实施科学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想要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要重视教育经济的学术研究,从激励机制入手对教育经济管理的定位进行积极的探讨。

关键词:教育经济管理 激励机制 定位 实践

教育科研是一个高校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实践的探索,也是一个高校管理者对于高校科学管理理论的探讨。教育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校的的教学质量,要想从根本上来提高教育的科研水平就需要在教育科研的经济管理中运用好激励机制。因此,在教育的科研管理中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显得尤为的重要。

一、教育经济管理中激励机制的问题分析

(一)组织机构方面

组织机构主要是参与组织培训的机构或者部门,许多认证培训机构往往需要取得合法的资格证才能形成正规的组织,才能够实施培训组织并进行管理工作。然而,当下只依靠自然人或者是其它不合规矩的组织来进行组织管理培训仍然存在,从而就导致了相关培训的质量降低,甚至是认证资格的来源的合法性都很难得到保证。

(二)师资素养方面

师资素养从一定角度来说,是由其自身岗位的技能和意识所构成的,而从目前所反馈的信息上来看,问题的突出表现在岗位意识上面,问题的根源实际上并不是在师资力量上的职业道德问题,而是出在对于员工的绩效管理上。诸如之前提前结束的岗位培训,或者是培训时只是简单转述了考纲、考点等问题,这些现象都是因为缺乏严格的跟踪监管机制所造成的,因此只能够依靠严格的绩效管理体系中的激励机制来进行规避。

(三)过程监管方面

在教育经济管理中的认证培训多是滥竽充数,如何保证好本单位的管理质量,不仅仅关系到了社会责任的履行,也关系到了自身培训品牌的成功建立与否。为此,建立一个严格过程的监管机制就成为了一个必须要有的管理办法。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激励机制实施的过程监管制度在形式上已经逐渐具备,但是却还是很难保证整体的师资力量去自觉维护好这一系列的品牌效应。

二、具体情况下的激励机制的定位

(一)目标导向定位

就目标管理方面来看,激励机制的目标应该包含于学校所开展的培训总目标。因此,总目标中所涵盖了的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从而,激励机制目标的实则就在于要通过实施积极的激励活动来实现,进而促进了教师能够认真履行好自己的培训任务,使它不仅能够维护好单位的声誉,还能够切实满足被培训对象能够获得认证资格的迫切愿望。

(二)手段实施定位

激励内容和手段的选择,以及激励内容等环节的设定在教育经济管理中具有着重要作用,针对一般情况而言,参与培训的教师都会根据课时的多少来进行薪酬分配,但是这并不能构成激励的全部内容。因此,还应该在薪酬的基础上,额外地从物质、精神两个方面去给予补充。而关于激励内容的细化问题,则只能够依靠精简的形式来确定,并伴随着动态的及时调整机制来履行。

(三)评价机制定位

如何来确保激励机制在实施过程中的公平原则,这是关系到激励机制是否有效实行的关键,而这一切的有效实施都依赖于严格的评价机制。首要就要从弹性的评价方面来进行严格控制,因为培训的效果会受到不同生源个体的差异的影响,不能仅仅从单向的度对教师进行考核;而且在体系构建方面,应该将各种考核制度的要素纳入到其中,并且在可观察的前提下进行量化。

三、实践中的激励机制构建

(一)构建健全的高校教育科研激励机制

健全的教育科研激励机制,离不开领导对其的高度重视,只有领导重视起科研在教育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并加强对取得了科研成就的教师进行宣传,将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结合在一起,进而来提高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荣誉感。因此我们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教育经济管理体系,构建起科学严谨的考核机制,从制度上根本性地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奖励保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育经济管理氛围。

(二)加大经费投入与完善成果奖励制度

由于科研工作耗时又耗力,还离不开巨大的经费支持,除了政府的相关部门会拨给经费以外,高校也会加大其科研经费的投入。衡量一个教育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关键在于其是否创新,如果没有了创新,激励机制的设定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我们必须要加大对研究成果的奖励力度,对于一些创造了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教师,一定要给予经济重奖,让教师在物质方面获得一定的奖励,肯定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从而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的上升。

(三)要构建精神鼓励机制

对于教育经济管理工作者的激励在注重经济激励的同时,还要考虑科研工作者在精神层面的需求。而且从事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师最需要的就是在精神层面上的满足,高校可以对获得了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精神上奖励,精神奖励方法可以是给优秀教师授予年度科研工作先进工作者的称号或职称、优先选拔晋升等精神方面的激励等,这些荣誉上的授予,会使具有突出贡献的科研工作者得到社会上认可,获得更大上的心理满足。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经济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性的工作,它需要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以及学校主管部门的共同参与、管理,并根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加强对教育经济管理的整体性调整,才能够激发出教育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科研能力,确保科研的质量,进而扩大我国教育的的社会影响力。

教育经济与管理论文: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交叉学科成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孵化器”。但受传统的单学科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大学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面临不少困境。教育经济与管理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也难逃传统单一学科的“制度壁垒”。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目的在于找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为该学科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教育经济与管理 学科发展 学科归属

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活动以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展开。纵观全世界,无论是创新型人才还是创新成果,无不与交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有学者曾对20 世纪诺贝尔获奖成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 世纪的诺贝尔获奖成果普遍存在学科交叉现象,更有力地证明了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以下简称教经管学科)是由教育、经济、管理三门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一门文科类交叉学科,虽然不会像理工科类那样做出很多意义非凡的创新成果,但在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性创新型人才方面无疑具有重大作用。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学科设置的限制,教经管学科自身的不成熟性等,使其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困难重重。

1 教经管学科存在的问题

1.1 学科归属不明

学科的归属问题关系到学科的生存和发展,一门学科把自己界定在特定的学科门类下,有利于从制度上保证权益的顺利获得,从学术上得到社会的认可,也能从心理上使学科成员获得一种安全感。①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交叉学科日益成为学科建设的重点。然而,目前我国学科和专业设置较为固化,现行的学科专业目录既没有设置专门的交叉学科门类,也没有在目录代码和名称中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留出发展空间。②这使交叉学科的归属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就教经管学科而言,关于该学科的归属问题一直难以确定,正如杨天平所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是由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迭合而成的学科,毫无疑问,其直接的上位学科也应该是这两门学科,而其间接的学科归属则应该是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或者说应该由这三门学科共同构成其融合的属学科”。③不少学者从自己的立场和学科视野出发,将其纳入自己所在学科阵营,设有该学科的高校也根据自己的情况将该学科设在不同的学院。

1.2 社会需求与培养模式不协调

自1997年教经管学科成立以来,国家就力图给它的培养目标设置一个清晰的界定,《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1999年版)一书中,对该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作了如下描述:具有扎实的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能把握教经管学科领域比较重要的理论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研究水平,能从事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④从培养目标来看,教经管学科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于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管理工作。黄路明对西部两所高校2008届和2009届毕业生的去向调查表明,教经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有88%的人选择到高校就业,且在高校的工作岗位主要是担任学生辅导员,只有极少数担任教务员或教师。⑤由此看来,教经管学科培养的人才多倾向于从事基层教育管理类工作,从这个角度出发,学校在培养模式中应该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辅之以学术型人才培养。而我国但凡设置该学科的高等院校几乎都是以学术型的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这也是造成该学科毕业生就业难,社会适应力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学科的发展规模与学生的培养质量不成比例

教经管学科自诞生以来,其发展速度喜人。据114国际教育网的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范围有59个招生机构招收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8个招生机构招收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而2007年则迅速变为105个和13个。⑥仅两年时间,硕士和博士招生机构就分别增加了46个和5个,可见专业布点快速增加的趋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为该学科在学术领域内形成一定的“气候”和“范式”奠定了基础。但学生的培养质量并没有随学科的扩张而进一步得到提升,相反地,由于本学科自身的不成熟性和难以确定的归属问题,使不同类型的院校将其设在他们认为正确的学科领域,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也大不相同,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学者卜树春对部分著名高校2008届教经管硕士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调查,发现该专业毕业生毕业之后上有不少没有确定单位的同学。⑦虽然学生就业情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与自身也有很大关系,但普遍的事实证明,学生就业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培养质量。

2 解决对策

2.1 增设“交叉学科”门类

根据上文所述,教经管学科难以确定的归属问题,根源在于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没有给交叉学科留出发展空间。为此,笔者建议,首先在《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交叉学科”门类,且使所有的交叉学科都有一个合理的归属,不至于交叉学科因为归属不明而被不同院校“随意”安置。其次,考虑到每门交叉学科的发展程度不一,宜将它们分类对待,并制定不同的标准,以利于它们更好地发展。如在“交叉学科”门类下设探索性交叉学科、成长性交叉学科、成熟性交叉学科三个层次。⑧教经管学科属于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发展还不够成熟,可将其归属于成长性交叉学科。

2.2 改革培养模式

从就业角度看,教经管学科宜实施专业应用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双轨”并行的培养模式。其中,前者在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让他们在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解决。而后者主要是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学术人才,同时也为该学科学术队伍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个性化培养趋势。

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选择、实践环节、论文要求等方面都要实行“分流”,具体的培养模式见表1。

2.3 政府主导,限制学科布局点,重点发展一批学科“领头羊”

教经管学科的研究范围本来就是围绕着教育这个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公共事业而展开的,它的发展自然离不开教育部门的“关怀和指导”。面对学科规模和培养质量的不协调的状况,教育部门要相应地从两方面进行解决:第一,精减学科布局点。对设有该学科的院校进行评估,取缔那些尚不具备实力的院校的设置权,选出一批综合实力和科研成果兼具的高校作为该学科布局点的重点对象。第二,重点挑选并培养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水平大学和多学科背景的教师队伍作为该学科发展的“领头羊”,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 并在这些高校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方面实行“硕博连读制”,为该学科以后的学术发展和科研补充力量。

3 结语

作为一门发展中的新型交叉学科,教经管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在解决学科现存问题过程中,要注重内外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及挖掘本学科自身优势,也要加强外界的支持力度,如政府加大学科重大课题的投入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学科队伍中来,为学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使其在瞬息多变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经济与管理论文:从就业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摘要: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设立已愈10年,专业布点急剧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都还处于草创阶段。本文认为,应该整合各种力量,注重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本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就业;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把原来的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合并组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归入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规定可授予管理学或教育学学位。据114国际教育网的资料;2007年全国范围有105个招生机构招收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3个招生机构招收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而短短两年前的2005年这一数字分别为59个和8个,可见专业布点快速增加的趋势。目前,本专业不但在师范院校、综合类院校有设置,近年来逐渐扩展到各层次的理工类院校、农林类院校、财经政法类院校。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使得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规律。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或教育政策的领导者、管理者、政策分析者以及相关公共服务的专家型通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设立至今已愈10年,本文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着手分析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及前景。

一、就业现状

大众化高等教育下,专业的职业适应性表现得尤为突出,专业培养必须使得毕业生顺利就业。笔者针对部分著名高校2008届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电话采访和实地调查后发现,

一是就业困难,毕业之后尚有不少没有确定单位的同学,当然这没有考虑因学生自主创业等原因而“自愿失业”的情况;二是升学比例比预期为低,但没有资料表明这种状况是由就业情况所引致;三是职业倾向度过于偏向高校,达到50%以上,当然这种抽样统计较难反映整体形势;四是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好于其他类型大学,主要表现在就业去向更为多样、未定和待定单位的人数较少。

进一步对这些高校相关专业的资料分析表明,就业较好的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招生考试内容大部分都要求数学(好多学校还要求数学三甚至数学一),招生方向上更为具体而切合社会实际需要(如教育投入与财政而非教育财政学,教育系统分析与设计而非教育统计学或教育经济学等),课程设置上倾向于数理分析分析方法、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锻炼。

笔者通过调查还发现,去高校工作的多数毕业生就业趋向为大城市的公办本科高校;因为就业压力和专业特性的缘故,绝大多数去高校工作的毕业生以做教辅人员为主,极少担任专业教师。此外,有不少毕业生去独立学院、民办高校、职业技术学院、中等教育学校。相对研究生总体在90%以上的就业率统计结果,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就业率是比较低的;此外,相当程度的职业偏向度是本专业就业难的表现之一。这为我们通过调整培养模式适应人才需求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二、发展建议

1.严格控制专业布点。可以说布点过多是本专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障碍,不但对于高校办学水平的提升没有太大意义,对学生就业也有害,这都可能反过来影响本学科的健康发展。在目前设置本专业博士点的17所大学中,有13所大学为一级学科博士点覆盖的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就究竟有多少大学是出于扩张规模的盲目冲动,难以说明,但是比例如此之高,值得深究。再者,某一专业的培养层次和布点多少必然存在一定的内在规律,盲目设置培养层次和扩大培养规模对于一个专业的发展非常不利,如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必须要在高水平大学培养,而且最好是硕士以上层次。同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专业布点要少而精。对于一般的单科性、多科性高校应该严格控制其设置本专业,最多可以作为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下面的一个专业方向。对于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高校、师范类高水平大学的本专业要注重提高学术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扩招比例控制在一定幅度。

2.培养高水平的学术队伍。目前,教育经济与管理虽然在众多高校开设,但教学人员相对比较匮乏,遑论研究人员。现有研究队伍中既懂教育学,又能熟谙经济和管理的“科班人员”极其匮乏,本专业极为有限的毕业生中也大多未能投入到教育经济与管理的交叉学科研究中,新补充的研究和教学人员往往从其他相关学科和专业调入。由于高校的特殊环境和其他方面的因素,一定程度上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成为行政领导、兼职教授、转行专家、圈外人士栖身的学术领地,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学科的长远健康发展。鉴于学术队伍资源存量不足,难以外聘、选调,只能选拔、培养有条件的高校要遴选一批多学科背景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教育主管部门要支持目前研究水平较高的高校优先发展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适当扩大重点学科覆盖范围。

3.鼓励出版高质量学术专著和教材。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目前尚不成熟,如教育经济学也只是由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很小的一部分――人力资本理论――衍生出来的,迄今未能充分运用经济学研究的独特思维对教育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展开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不但缺乏独立的范畴和相对严密科学的逻辑体系,而且还缺乏独立的、完整的理论。教育管理学也是一样,至今并没有形成所谓的“理论范式”,概念平移、理论套用、经验逻辑推演构成了我国当下教育管理学的三大顽疾,作为由其二者合并而来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更显幼稚。笔者认为,以本专业名称命名的、代表本学科发展现状的学术专著或教材的出现,可以体现本学科的逻辑起点、研究范式、理论架构、应用范围等,从而进一步成为这个学科专业成熟的显著标志。同时,高质量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教材也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保证。目前除了娄成武、史万兵的《教育经济与管理》(2008年本书出了第二版)之外,至今尚未有其它以《教育经济与管理学》为名称的专著或者教材。相应的,在课程开设上,据笔者注意到的多所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显示,一般没有《教育经济与管理概论》或类似课程。为促进本学科研究范式的建构、研究成果的推广普及、争取本学科的学术空间、统一学科话语,尽快为本学科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较高质量的教材,要鼓励尽快出版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和教材。

4.完善课程设置及改进教学方法。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不仅要打牢学生的理论功底,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要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及实际工作能力。要丰富现有的教学形式,倡导开放性、建构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形式。面对学制有限、课时缩短、教学内容繁杂的状况,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成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应该加强基本理

论课程和研究方法论,尤其是中高级经济学、管理学、外国语、分析工具等方面的内容。教学形式上,适当引进课堂讨论、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课外参观实践的形式,扩展学生理论视野、提高创新能力。

在关于就业的调查中,笔者还了解到目前多数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教学情况,一般说来,以学制三年的高校而论,前三个学期(部分学校前两个学期)基本上可以把培养计划中的课程修完,学生拿到相应的学分,后面的大段时间都被“放养”式地浪费掉了。应该充分规划利用好三年的培养时间,增强学生理论学习、方法训练和课外素质拓展,增加课外参观考察、实践活动课程的比重。这方面南京农业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它的课外实践课程直接到学校的分校区、实验农场,通过实地参观、师生和管理人员座谈等互动形式,使学生对高校发展规划、财力资源利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高校行政管理模式等问题产生切实的体会。上表2列出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机构设计。与现有的多数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相比,更加注重了夯实基础、扩大知识面、强化实践能力、扩展适应领域等方面。

5,有条件的高校实行硕博连读。从现在看来,本专业没有设置本科层次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因为某个专业的内在逻辑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也影响着这个专业是不是有必要设置某个层次的学位教育。由于目前本专业没有本科层次,硕士生的学科背景比较复杂,致使多数硕士生在主观或者客观上把攻读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当作取得硕士学位的捷径(大多数学校本专业考研科目比较简单,多数高校没有数学科目要求)。如果实行硕博连读,不但可以增强毕业生的学术修养、理论功底,也可减少混取学位的投机行为。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自1 998年逐步实行硕博连读制,2003年全部实行硕博连读制的情况看,这一做法的结果是随着硕博连读制的实施,该院研究生培养水平逐步上升,每年的论文总数和SCI(SCI文章90%由研究生参与完成)平均影响因子数显著升高。这也是提高毕业生质量,从而短期内遏止就业不畅对本专业发展产生倒逼效应的有效手段,是学科本身长远发展的基础。当然,就总体来看,实行硕博连读的高校和学生数都不会很多。对于目前有本专业布点的多数高校来说,囿于没有博士授予权和师资设备不健全,仍然要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及管理设计,加强学生的基本学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结语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由一个研究领域发展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是合适的,但是作为一个学科还处于幼年阶段,客观上存在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状况。学科体系还没有完整地建构起来,到目前为止,这门学科的研究还是较为零散的,在研究范式上还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其研究生的培养上,它至今还没有一门是有关这门学科自身的课程,而主要是使用教育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相关学科课程来进行培养。而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也进一步说明了进行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广大学术工作者和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正确把握专业现状和科学规划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各类高校的比较优势,注重质量提升,更好地把培养人才和学科建设结合起来,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出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