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3 11:22: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小学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在我区小学中,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初步建成高标准的校园网络(已达每班一路)、标准化电脑教室,计算机课堂教学也已起步,大部分学校已经开设有信息技术课程,并开设有计算机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发展,全区性开展计算机课堂教学已势在必行!怎样搞好小学的计算机教学已成为计算机教师们一个必须去面对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中提出的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
1、 帮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知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般使用方法。
3、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等良好习惯。
这样看来小学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课的学习,掌握具有一般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巧以及能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我认为其落脚点是重视德育,重视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等基础学力的培养。
从平时的教学中我得出这样一种结论,我认为计算机教学要从学生兴趣入手,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入手。而学生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玩游戏;学生特别喜欢玩电脑游戏,老师们就要给电脑装一些练习字法的游戏,另外再装一些练习鼠标的游戏,如:WINDOWS98自带的纸牌、扫雷等,这些游戏既能满足学生的爱好、兴趣,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更能培养学生操作电脑的基本技能,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2、 学生喜欢利用电脑绘画;绘画软件比较容易学习,让学生从比较容易的学起,而且是从兴趣方面击起他们的求智欲,这是一种把兴趣和学习结合的一种好方法。而且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还能培养他们美的情操!
3、 学生喜欢上网;在网络发展的今天,上网成为一种时尚,网吧随处可见,只要家里有电脑的,只要电脑具有上网功能的,家里一般都上网了,所以,学生在校外已经接触到了网络,从中已经了解除到了网络的昧力,他们在校内同样渴望上网,所以网络教学同样是小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还要求我们教师在教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为己所用。
4、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补充计算机史、计算机人物,计算机界的大事,对学生来,比较的新鲜、有趣,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如:在介绍WPS的时候,我们可以拿WPS与WORD相比,分别介绍他们的发明人,求伯君和比尔。盖茨,从WPS艰难的成长历程中,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优秀的国产软件的开发所投入的大量时间、精力,财力。,既增强了学生正版软件意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介绍微软时,介绍比尔。盖茨的求学经历,和现在的钱财、学生听这样的故事一般都非常感兴趣,你在故事中就可以顺便介绍了世界首富的微软公司的全线产品(从DOS到WINDOWS,还有OFFICE系列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就接受了。
5、字处理对学生来说则是实际生活中所需要的,学校在绘画中,在画中插入艺术字,在上网时给网友、同学发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这都要用到文字输入与文字处理,我想将来对学生布置的作业或许可以考虑用电子邮件形式来完成。
所以,信息技术课程中应包含有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
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计算机教师则应结合计算机的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了边讲边练的形式,在应用上采取了边学边用的策略,搞好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在课堂安排上,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二课堂,以点带面,以少带多,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与操作能力。
时代的变迁与教育方式方法的变动息息相关。个性审美及思维方式在不断变化和延伸,给教师们在孩子的不同年龄段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顺应潮流,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积极探索儿童画教学法的本源,顺应孩子的感受及造型特征,使教学更加符合当今提倡的人性化合理化要求。本期我带六个年级十三个班的美术课,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面对几乎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怎样有效的教学呢?在实践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首先,合理构图,安排画面
在儿童绘画中,第一个难题是构图。经常有孩子在画画时,挺大的一张纸,画得内容却很小,或太偏左、偏右、靠上、靠下。“构”是“组成”的意思,而“图”就是绘画时的画面。“构图”最简单最表面的意思就是指怎样去安排好画面。安排好画面同画好画的内容一样重要,所以不应该把画画的重点仅仅放在如何更好地画好自己想画的内容上。试想,如果一个人的五官长得都好,可就是放的位置不对,这个人能让人们看着顺眼吗?所以,对儿童来说,特别是已经有了自己表现想法的儿童,学会更好地安排画面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学会“安排”画面,不是要死记硬背那些构图的知识,但应该明白把画的内容在画中放得合适的道理。就像布置一个房间,谁愿意把家具乱七八糟地堆进去就算完事呢?画画也是一样,只把要画的内容统统画完了不能算画好了一张画,还应该让这些内容安排在恰当的位置上。在画画前,我一般先让孩子们想一想,自己准备在画中画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中,哪些是最主要的;然后,小组讨论一下:这些内容准备画在画纸的什么地方?反正从画纸的四个边往里都是画画的地方,放在什么地方都是可以的。有时则提前指出孩子们将会出现的不足,比如哪样东西不要画得过小、过偏、过多,等等。一般情况下,最主要的东西应该画得大一些,靠中间一些,如果有前后,主要的东西要在前面,而次要的东西可以被挡住一些,可以靠边一些,可以小一些。这样孩子们就能够有意识地去安排画面,即“构图”。当然并不是要他们马上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安排得非常合适,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要让孩子们认识到除了画画的内容外,把这些内容摆放好也是很重要的,从而使得孩子们对画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第二、模仿范画,掌握方法
孩子们刚开始一点儿都不会画,也不敢画,一下子让他们画好一幅画,怎么可能呢?我的办法就是用现成的画作为范画,然后,给他们分析讲解这张画第一步画的是什么,第二步、第三步又加上了什么,最后又是在什么地方结束的。就像面对一台复杂的机器,马上让你组装一台,这恐怕不容易。如果我们让懂得组装这台机器的师傅把机器拆开,然后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装给我们看,边装边讲,然后我们再试着装这台机器,肯定就容易多了。在我的辅导下,孩子们如同组装装机器一样,按范画的步骤学画。例如,我给二年级孩子们示范了一张红鲤鱼。我先让孩子们分析一下鱼在画纸上的位置、大小,然后带着他们画椭圆形的身体和两边翘起的尾鳍,让孩子们同桌、前后桌互相看一下画的位置和大小是否合适,自己修改或者请同学帮忙改。解决了构图的问题,接着用弧线区分小鲤鱼的头部和身体,画出它的侧鳍、背鳍,再画圆溜溜的眼睛,最后仔细刻画相互错开的鳞片、侧鳍、背鳍和尾鳍。孩子们基本都能跟着画下来。初学画画时,模仿一下别人画画的方法,以便由浅入深地掌握绘画的技巧是无可非议的。
第三、观察生活,提高能力
但是,学会了画画的方法、步骤,并不等于就会画画了,还得指导孩子们观察生活。就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角度来看,关键是看孩子们是否认真看了,是否看得更细致了,是否看得更巧妙了。比如画房子,一定要鼓励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多同他们原来对房子的概念进行对比,看看眼前这座房子的墙上多了什么,窗户上有什么,房顶的样式有什么不同,房子有什么细节更有趣味。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培养了比较和求异的能力,找到的相异处越多,对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就越有益。我在具体辅导时,就是从一些小地方启发孩子,如果再加上一些东西,这张画是不是会更好?而加这些东西并不是十分困难的,比如说,画人的鼻子多点两个圈是鼻孔,衣服上加几条线就是衣纹等等。一点一点地辅导孩子们看仔细,画完整。
第四、充分想象,积极创造
要画好画,还得有想象力。要重创意,重设计意识的培养,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重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让孩子们从小就具有强烈自我的审美意识以及发散性的思维能力,让他们从小就能够多角度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作为美术老师首先要把“孩子是否能画一张漂亮的画”、“能否得奖”、“能否画成像画家那样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后面,而将“孩子是否敢于画”、“是否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画”、“是否敢于画与众不同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前面,来通过画画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有了这些目标,就可以把孩子们今天的画同他们过去相同内容的画相比,看看今天的画是否有了更多的内容,有了更多的细节,更多的情趣,从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之中闪现着孩子们创造力的火花。
我鼓励孩子们大胆地在对周围世界观察的基础上去想象,比如,给公共汽车添画上更美丽的车厢、车轮等等漂亮的细节和装饰,并由此进一步鼓励孩子们更大胆地去创造性地画出公共飞机、水陆空多用公共汽车、未来世界的无轮公共汽车等等。就像一滴水落在纸上一样,首先让它深深地吸入纸里,然后再慢慢地使它扩散开来,吸入的水越多,扩散得当然就越大。我经常把孩子们的画贴在教室的墙上,给他们营造受之鼓励的环境。另外常常给他们以真诚的鼓励。有的是口头一般性的,比如“画得真不错”,“画得挺漂亮”,“这张画多有意思啊”等等;有的是带有指导性的鼓励,比如,告诉孩子们,你的这张画画得很细致,他的那张画画的很热闹,“这张画中的人们看上去多高兴啊”,“那张画上的小动物们吃得多开心啊”等等。指出这些可喜可贺、画得不错的地方,孩子们都会非常高兴的。高高兴兴进行画画的孩子一定能画出让自己让大家都喜欢都满意的作品。
第五、巧使油画棒,笔下生花
在课堂上孩子们涂色大都使用油画棒。油画棒第一个缺点就是比较硬,不像彩色墨水笔那样好下色,特别是比较小的孩子,手劲小,就更不容易用油画棒画出比较鲜艳的颜色。我让孩子们选择一些带颜色的纸来画,这样,即使他们涂色涂得比较轻,也因为底子上本来有颜色而显不出颜色浅了。相反,如果不喜欢底色,孩子自己就会自动地使劲涂色,使颜色盖住下面纸的本色。带颜色的纸可以是比较鲜艳的红色、绿色、蓝色、紫色等,也可选择灰色,褐色。总之,要尽可能选择深一些的彩色纸,这样涂上的油画棒颜色不论厚薄都会变得非常明显。现在已经有一些比较软的油画棒,覆盖力也比较强,只是价格偏贵,它们的特征就是像口红笔一样装在笔杆里靠旋转出笔头来使用。油画棒第二个缺点是不能画细致,也不太适合涂大块均匀的颜色。这是怎么回事呢?不能画细致是因为油画棒比较粗。我在 辅导孩子们使用油画棒时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尽可能让孩子们画得大一些,这不仅是指画面大,也是指的画中形象大。二是将油画棒像削铅笔一样,把一头削尖,用尖头来画比较细致的地方。或者先以四十五度角转着涂大色块,随着涂抹笔尖尖一些了再画比较细致的地方。说油画棒不适合涂大块均匀的颜色,是因为油画棒比较硬,如果一下子涂得面积过大,孩子们使用的力气肯定就不平均了,色彩当然也就涂不均匀了。这时侯,我就启发他们慢一些涂,一小块一小块地涂,涂完一块再涂旁边的一块,由于一支油画棒是一种固定不变的颜色,所以,认真地涂小块,由于力气使得均匀,反而能涂得更好。
油画棒有上面两个缺点,但是也有一个优点,就是它能在已涂好色的地方再涂一层色,如果用钝一些的小刀或钉子在这种涂了好几层颜色的地方刮一下,就会在画中显出上下几层色彩的特殊效果,这是其他材料做不到的。我在辅导时,有意识地利用这个特点,先让孩子们用各种颜色左一块、右一块地涂满一张纸,然后再用一种深色,比如黑色,深蓝色等涂在这些颜色的上面,最后用钝的小刀或钉子当做笔来画线条,这样,画面上就会出现像照片一样的一幅画,而画中的线条是由五彩的颜色组成的。
孩子们有其独特的心象境地,有区别于成人模式概念的手法,他们的头脑里充满了社会、家庭、自然界传达给他们极其丰富的各类信息。这些多方位的信息,紧密联系着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及其情感。他们那天马行空的创意及想法,和瞬间变化运动的各种形象,及梦幻般的世界,是成人的思维方式所不能表达的。孩子们通过绘画这一快乐的形式,都能感受到借用一件作品的成功,学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展示自我最终找到自我。总之,在教学要使孩子们在画画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和愉悦,发展艺术感知和造型的能力,提高孩子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之持久。
一、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自我培养意志力
意志力是指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对事物的坚持性、控制性、掌握性及独立精神实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美术教学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让学生自觉树立学习目标,克服困难,努力奔向自己所定的目标。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觉有意识地培养意志力,教师为学生制订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不能只停留在学习美术技能上,还要渗透人文性质的内涵,让学生不断朝着自己确立的目标努力学习,锻炼自己顽强的意志力。
二、兴致激发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美术
部分学生不喜欢美术的一个原因便是美术课枯燥无趣味,课堂情境不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致,没有那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那学生所表现的就是被动而不是主动地去接受美术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得到的知识往往便是肤浅的、表面的,不能深刻、扎实地掌握在学生的头脑之中。为此,只有让学生对美术课产生了兴致,才能让学生去自主汲取美术知识及美术技能,配合美术老师完成老师所给予的任务。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学生自主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来。
三、给予表扬与鼓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美术教师在批阅学生的美术作业时,要用师者的真挚及诚恳的心态去对待所教学生,多给予他们一些表扬与鼓励,不去轻易地否定一个学生的成绩,从作业中找寻学生的点滴成绩及进步,要知道,学生那富有童真、童趣就融合在学生的作业之中,是那样的纯真、自然,完全没有故意的修饰成分在里面,从作业中去品味学生内心的世界,多激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作为师者,千万不要吝啬表扬、鼓励。因为你的一个手势,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神情,都将成为学生学习上进的动力。学生有了上进的动力,他的意志力也就形成了,美术教学目标也将会实现。
一、引入语文元素,凸显诗情画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用来表述美术与文学艺术的相得益彰再好不过。如诗如画用来形容山水的美,彰显了美术与语文元素的相互促进和融合之美。语文是文字的传承,美术是造型视觉艺术,将语言文字的诗情画意融入到美术的流畅线条中,能彰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实施诗歌配画、日记和作文配画,或者将美术的点、线、形、色彩、明暗与空间等视觉艺术,以优美的文字语言进行表述,显示出艺术的美。如版面设计相关知识的学习,结合语文中的艺术字体、文字搭配等知识,引导学生结合小组学习模式,展开黑板报或电子版小报的设计,使得小报布局合理、颜色协调、搭配得当。在小学美术学习中融入语文艺术,彰显文字中的图案美,激发学生创新思考。
二、引入音乐元素,凸显节奏韵律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音乐相对流动,是时间艺术,美术相对静止,是空间艺术。美术与音乐的整合符合动静搭配原理,将学生内心的所思、所想与思维创造的音乐艺术,以可视化的美术艺术呈现出来。同时,美术教学可以借助音乐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如“听音乐画音乐”这一小节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将美术与音乐结合起来,在感悟音乐的同时,自由想象,画出学生心中所想,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音乐中呈现出来的内容。以不同的线条、色彩搭配、画面设置彰显音乐和美术的艺术魅力。又如引入“彼得与狼”音乐艺术,引导学生在音乐故事中畅想,发散思维,深入学习美术知识。以音乐的感染力调动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将音乐思维中的意境以可视化的美术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三、引入数学元素,凸显立体思维
美术不是一门单方面的艺术,它不能独立存在。数学中几何图形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美术艺术的作画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缺乏对数学三视图、立体图形知识的学习,美术学习就会受到阻碍。小学美术教学需要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凸显学生立体思维,体现数学学科特色,立体几何图形的学习,为美术学习增加动力。如“拼拼搭搭”知识的学习,结合数学中三角形、四边形、圆形与立体图形知识,分析点线面组合的规律,激发学生创意思维,拼搭出画面生动的组合。又如“纸柱造型”知识的学习,结合数学中的立体图形知识,运用裁剪、卷压、折叠、黏贴等方法,打造出纸雕艺术。纸雕是一种运用卷曲、立面、立折、立柱、立体,将平面纸立体化的技法。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结合生活用品与建筑,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审美能力。
四、引入科学元素,凸显无限奥秘
小学科学课程是自然、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的融合,没有将每个学科进行细分,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生物发展与自然环境。将美术学科与科学学科结合起来,深入了解花鸟鱼虫的习性、特点与生活环境,探索自然的瞬息万变与灵活多样。结合眼观、耳听、手摸,进行比较分析,将这些知识与美术艺术融合起来,增加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和了解,更好地运用到艺术学习中。如“自然现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分析下雨、打雷、刮风、下雪时的自然现象,或者展现火山、瀑布、夕阳等景象,将科学知识融入到小学美术学习过程中。又如“春天的色彩”相关知识,也涉及科学中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在自然中感悟和体验,将其表现在美术作品中,以此强化学生艺术体验,提升艺术素养。
五、结语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需要重视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小学美术教学有效与语文元素、音乐元素、数学元素、科学元素整合起来,凸显语文的诗情画意、音乐的节奏韵律、数学的立体思维、科学的无限奥秘。将多学科元素的优势和特点融入小学美术学科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美术课堂上多学科艺术交融、整合与升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美术课堂的生命力,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与艺术修养。
[摘要]舞蹈艺术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教育阶段都设置有第二课堂的培训学习,使小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锻炼和发展。为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为舞蹈教育事业的兴起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第二课堂舞蹈教学 方式与方法 注意问题
前言:小学的第二课堂舞蹈教育的主旨是通过创作、训练、表演对少儿进行德育、美育的教育,不仅为学生身心全面成长发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且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的第二课堂开设舞蹈教育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为将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艺术修养打下坚硬的建基石,培养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一、小学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从宏观来讲舞蹈教育就是通过教学生如何学习、欣赏和进行舞蹈表演,使学生提高艺术感知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一门教育学科。
舞蹈训练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能力。通过发展、调整身体肌肉,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力,促进学生的生理机能发育,加快新陈代谢,使他们的有机体得到不断的生长,又可以增强学生对形体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美感。
二、舞蹈教学中的方式与方法
舞蹈教学应该依据教学对象的各方面条件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如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去制定所需要的教材内容,去刺激学生的表演欲,逐步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所以我觉得舞蹈教学中的方式应该有以下几种:
1. 综合式教学
因为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已经能够按自己的意识去做某件事,无兴趣的事他很难去做,所以呢,舞蹈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用你的教学内容去吸引住这些意识随意的小学生,把随意变为有意,那么就可以采用综合教学法,把说、唱、跳结合在一起,内容一定要生动形象。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更深入的认识到舞蹈、体会到音乐。从而使舞蹈既富有动感由富有表现力,富有感受力又富有感情。
2. 启发式教学
由于儿童知识面不广, 接触到的东西不丰富, 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应用小学生较快理解掌握讲授的内容及动作要领, 使动作比较规范的体现出来, 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式教学。由于舞蹈是人体艺术, 要求舞者有良好的体型和必要的舞蹈条件, 这样势必要坚持练功, 而舞蹈基训又是那么单调、乏味、枯燥, 学生很容易厌学,所以老师要多启发孩子们, 启发他们的思维, 给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3. 示范法教学
教师要准确、形象、富有表情地表演舞蹈作品的每一个动作,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示范时还要伴随着语言的讲解,我一般是面向学生做镜面示范。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上做到有准确的规格、有浓郁的风格、有动人的表演, 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示范, 使学生有一个全貌而完整形象, 从而做到模仿无误,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模仿小动物形象,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世界,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增强学生的模仿能力。
4、兴趣性教学
在舞蹈教学中, 让孩子们达到成人化的基训要求, 天真、活泼的孩童不易做到, 更不易“服服帖帖”地去做, 所以要将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让爱美、爱善良、纯真无瑕的儿童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三、舞蹈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首先选材得当,适合学生舞蹈自身艺术特点,运用儿童舞蹈语言来表达作品内容。纯真性也是小学舞蹈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孩子们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奇异的幻想。选材内容应易懂,易于儿童表现。
2、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小学舞蹈教育的启蒙阶段,任何一项课堂教学内容,都不应该让学生觉得困难,要使学生觉得是一件有趣的事,能跟老师进行愉快的合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学生生活天地取材进行教育。动作有趣、音乐好听,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舞蹈,增加了学习兴趣,学得快、也学得好。软开度训练是舞蹈身体素质训练基础项目之一。软开度训练,许多刚接触舞蹈的学生感到害怕。
3、充分发挥音乐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舞蹈教学中,不仅是教会学生舞蹈动作,而且让学生在学习舞蹈艺术的同时逐步了解音乐世界。在学生学习舞蹈时,掌握了所有动作以后别忙着合音乐,而是让学生安静地聆听整首舞曲,可向学生简单介绍舞曲的基本旋律、情绪、背景。让他们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4、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舞蹈动作。一堂课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重复练习,那怕一个小动作没做好,也要从头到尾练一遍,加强了学生对动作的印象和协调性,时间一长学生疲惫不堪。
众所周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我们要为提高学生素质和艺术修养打下坚硬的建基石而奋斗。坚持在小学的第二课堂中普及舞蹈教育和舞蹈比赛,以此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总之,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其担负的社会责任也非常重大,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的思想情操、道德感情和文化素养。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学舞蹈教育抓起,从实际出发,培养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小学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原有的旧思路、旧观念、旧方式的教育传统模式下,有个普遍存在的怪现象,就是学生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音乐课。学生围绕着老师的指挥棒被动学习,兴趣寡然。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手段单一、信息量少、活动量小、教学过程缺乏艺术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不能全面地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已严重制约着音乐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广大的音乐教学工作者应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性发展;有效地体现教师的组织、主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主体作用;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需要;把音乐课真正上成学生主动探索课,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让音乐课真正“活”起来。
一、适时“问”,引起审美趣味,激发学生探索动机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作了这样的导入尝试:①创设生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蜡烛;②教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手跟着老师唱起来,老师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的歌曲,不少学生感受到意外和新鲜,教师抓住时机发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长上翅膀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飞遍世界呢?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在过生日时都会常常唱起它?”学生回答:“它有意义”,“它有感情”,“它好听”……教师总结:“对,同学们说得好,一首好歌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它永远不会老;一首好歌,不受国界的限止,可以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它!”这位教师将导入设计的非常自然,非常浅近,非常生动,非常煽情,使学生视觉、听觉获得美感,情感想象获得审美喜悦,又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景中,然后适时的提问,激起探索兴趣,形成探索动机,最终使学生懂得了音乐无国界的道理,并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心里。
二、引导“玩”,培养审美趣味,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判趣味是狭窄的。但适合这一年龄段的歌曲教材共同特点是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等。许多教师针对这一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乐音化教学活动训练;用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教学活动……总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他们通过主动的“玩”,充分体验了音乐作品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培养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了审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我在进行《粉刷匠》这一课的教学中深深体会到“玩”的乐趣与意义:《粉刷匠》是一首极富有儿童情绪,而且朗朗上口的儿歌。我在这一课教学中,用“开心”和“生气”两个形象各异的小纸偶为线索进行了对歌曲的感受、体现和创作一系列活动。特别是当进行到歌表演和创作这一环节时,并不是使学生通过肢体做简单的律动,这只是停留在了较为浅薄的层次,而应引导学生在这样浓厚的表演氛围中进行更深的探究,从中得到更深的道理。所以学生学会基本的“粉刷房屋的本领”后,①我扮成“开心”说:“同学们,你们都是勤劳的好学生!下面就让我们分工合作,把房屋彻底地粉刷一遍,让它更漂亮!好吗?”②接着大伙开始分头商量什么干;③这时教师引导:“谁来帮着粉刷窗户?”……“还有地面”……一下子同学们又活跃起来!通过这一次“刷房子”的劳动体验,学生们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并懂得了“劳动最光荣”;④最后欣赏歌曲《劳动最光荣》。
三、巧用“CAI”,激发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已逐渐普及,其教学优势也被人们认同。巧用“CAI”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指导操作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如音乐欣赏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学生易于接受、学生感兴趣的环境气氛。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对大脑的直接印象,并联想而成的。所以,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他们的主观性、主动性,同时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如过去我们对学生进行《音的高低》教学中,一般会准备许多像玻璃杯、碗碟、易拉罐、筷子、可乐瓶、装沙子的塑料袋等这样的物品,然后让他们学想一想,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不施是个好方法,但我这有一件更出色的物品,你一定会选择它,它就是FLASH《怪味生日歌》!下面对这则“动漫”作简易介绍:8只大小不同的熊猫,用一种极为特殊的演奏方式庆祝朋友的生日。
请用鼠标点击右下方的“TV”图标可以完整播放。而当鼠标经过每一只熊猫稍加停顿时可单独播放每只熊猫发出的单音。由于作品的设计别有匠心,所以引入教学也就别有风趣。此作品可以在介绍乐器音色(乐器体积大小导致音高不同)或者乐队人员分工合作时趣味引入。(如
图)随着多媒体电脑的迅速普及,它在音乐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在电脑音乐制作中的的另一项技术——MIDI(musialitrumentalinterface乐器的数字化接口,它包括:合成器、电脑音乐软件、音源、电脑、MIDI连线、调音台、数码录音机等周边设备)也加入到为音乐教学服务的行列。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与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 综合信息结合,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试想,当学生已能够通过电脑摆弄MP3时,他们愿意坐在教室再去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单一讲授吗?电脑音乐的加入,不但能为学生欣赏、表现音乐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能使学生通过感受、想象、表现、创造等综合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而且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学生的素质在愉快、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得以提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总之,作为教师一方面在加强知识和先进技能学习的同时,更要更新观念,正确认识音乐审美趣味的作用,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探究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最终目的。
──更新观念,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英语教学发展的大好形式和存在的问题
英语教育的大好形式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对外交流和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使整个社会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社会大环境对英语的重视,促进了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新东方的四、六英语辅导班,研究生班、出国培训班,到剑桥少儿英语班、精诚英语、假日英语等,各种英语班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呈现出千百万人学英语的热潮。各种版本的英语教材——引进版的、国内自编的:英语900句、灵格风英语、新概念英语、许国璋英语、陈林电视英语、3L英语、SBS英语等几百种英语教材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方便和条件。同时无数家庭和家长对子女的英语学习给予更多的关注、寄予深切的期望,纷纷送子女参加各种英语班,盼望他们尽快提高英语水平,为今后的升学、就业或出国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这种形势客观上也促进了学校英语教育的规模和程度,使英语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申办2008年奥运的成功和加入WTO使英语学习再一次掀起高潮,英语教育显示出的发展和变化如下:
第一,社会对英语教育的要求和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英语学习的行列中来,英语素养越来越成为每一个公民,乃至整个民族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标志。英语教育更直接面向大众,面向每一个学生。
第二, 英语教学将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更多地转变到“用语言做事情”。代之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途径正在被广泛地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
第三, 社会需求和实践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哑巴”英语的倾向开始得到纠正。在中小学,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被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指标和训练内容。中、高考中加试听力和口语,许多单位招聘有英语级别和口语的要求。
第四, 英语教育更注意努力使学习者了解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帮助学习者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第五, 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育和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及远程教育和空中英语课堂,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了个性化学习,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第六, 英语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代替了单纯学习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倾向,培养的目标是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英语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式,为了使英语教育与国际接轨,真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就要正视现实,认真分析现行教育教学中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观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寻求最佳方法,以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一方面选择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有时代特色的新教材;一方面重新审视现行教材,做必要的删减、修改、和补充,使之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现行的英语教学中确实有许多不合理的现象。这些现象和与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格格不入,极大地阻碍着人的发展。
第一,多数教师教学受教材的限制,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不能将最新的、有用的、教科书中没有的内容教给学生,导致教学缺乏弹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拓展。
第二,学生没有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无论读、背、抄写、练习、作业、测验都一种模式,都要达到同样的标准,学同样的句子和词汇。评价学生也是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导致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
第三,课堂上教师煞费苦心地讲解、传授,要求学生认真地倾听、理解、记忆,规范地模仿拼读、朗读、拼写,机械地背课文、背句子、背单词、背语音。英语教学被简化成为背词句、默词句的教学,忽视了学习主动性、“做中学”、和学生观察、想象、创新精神的培养。
第四,教学中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不考虑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布置大量机械的重复性的抄写作业,有时是惩罚性的作业,使英语成为死记硬背的学科。
第五,个别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理想或不努力的学生讽刺、挖苦,刺伤学生的自尊心,甚至羞辱学生的人格,(部分家长还有打骂、惩罚等现象)导致学生丧失信心,自暴自弃,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仇恨英语学习。
第六,由于学生个人、家庭以及学校、教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呈良性循环状态,成绩优秀,充满自信和创新精神。而部分学生则处于学习的困境中,缺少学习的动力、方法、良好习惯和学习环境,不达标的成绩使他们产生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和自卑感,使学习呈恶性循环状态。由此导致了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的现象。
第七,某些学校对于英语教学的特点、方法和要求不甚了解,不能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单纯用考试成绩衡量评价英语教学和教师的工作态度,以教学秩序混乱为由限制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给英语教师排的课时过满或过杂,致使英语教师没有充分的备课和自身提高的时间,英语课教学效率低,难于适应社会和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八,部分教师仍坚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惟恐不满堂灌学生就学不会。他们认为掰开了、揉碎了讲是对学生负责任,任何细微的地方都不能疏漏,否则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会因此受到极大的损失。然而这些教师却没有想到,成长是不能代替的。学生一旦有自学的习惯和方法,有了发现问题、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的愉悦情感体验,就能对今后的学习、成长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能力基础。包办代替只能培养出不善思考、不俱个性、不思创新、因循守旧、听任别人指挥的老实学生。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反思,迅速转变观念,改变教学的方法、策略,是思想达到与时俱进,开创英语教育教学的新局面,从而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英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创造条件
关注情感发展,让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新英语课程的内容与目标是:知识、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自信心等情感问题,爱国主义、世界意识以及智能开发、创新精神的培养被放在英语教学的首要地位;学会交往、合作学习、用语言做事情等学习策略和语言实践能力、健全人格的形成,成为学习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文化差异、加强双向文化交流等,充分体现了英语课程目的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和谐教育思想以人的发展为本。这种观念的转变,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新课标中阐述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特点,以及对人才要求的新内涵。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的一代必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我们要冲破“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智育第一”、“知识第一”、“分数第一”等传统观念的束缚,努力追求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实现新的教育理念。
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首要条件是身心健康。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儿童从6岁进入小学,经过六年的学习,进入中学。又有六年的学习,进入大学。学生们要坚持十几到近二十年的在校学习,走入社会还要继续学习。如果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感到学习的沉重压力,心情压抑、失却自信、厌倦学习,非但不能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还会造成一大批人精神、心理不健康。现在大、中、小学生中存在高比例心理障碍人数的严重现实,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在我们的各科教学中都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特长和比较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特长: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能注意根据学习内容创设情景,自然导入新课;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读、背、唱、画、表演等各种活动训练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在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多种潜能,渗透中外文化和其他学科知识。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行动,将英语学习延伸到课外,他们自编了大量图文并茂的英语报、学习>课件、有趣的作业和学习档案。能影响学生逐步树立科学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和形成学习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理念:教师要关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和培养人的工作,努力钻研教育教学理论,了解儿童,创设师生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要有宽容心,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失败,关心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完整人格的发展,不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进步,人人有目标,人人有自信,人人有动力,人人有方法,人人有成就感。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潜能开发,解放他们的大脑和双手,使之成为有创新精神,有独立人格,有良好道德修养,自强、自立、自信、自尊、自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人。
纵观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固然有基础较为扎实的长处,但由于过分看重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综合性,忽略了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结果导致语文教学产生了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以及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诸能力的要求,20__年7月教育部制订的《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并把“综合性学习”列入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综合性学习呢?
一、把写作、口语交际教学融于活动之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过程应该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综合性学习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既为听、说、写创设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在给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规模小的活动,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于活动之中。比如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我们设计出这样几个活动:1、“爸爸小时候的趣事”。请你做一回小记者,采访一下爸爸小时候的故事,了解爸爸儿时的生活经历,然后选择一件有趣的事记下来。有兴趣的话,可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投送给学校广播台或某报刊编辑部。
2、请你做一天小当家,体验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付出的辛勤劳动,写一则日记。
3、“妈妈的唠叨”。模拟一种生活场景,由两位同学进行模拟电话交流。想试试吗?
4、“电视机前的评论”。在电视机前,你们一家人会说些什么呢?请以三位同学一组进行小品表演。
5、想尝试一下做主持人的感觉吗?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搞一次“家庭联欢会”,主持人就由你担当,从中还可以体验到家的温馨与幸福。
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就可以把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从而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二、强化课外专题性阅读,开展综合性学习。
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突破课时的局限,教室空间的束缚以及教材的拘囿,开设专题性课外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可以采用下列常规程序:1、围绕一个主题确定阅读内容,如科普读物、文学名著、科学家的故事等,一段时间安排一个专题,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2、摘记或评析所读内容,并列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3、通过交流讨论或查阅相关资料,主体地判断、思考,试着自己解决问题。比如在“走进三国”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1、仔细阅读少儿读本《三国演义》或有关《三国演义》的导读。
2、“小小三国迷”竞赛活动。由学生自己主持,教师协助多媒体播放题目,以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说说阅读时遇到了哪些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提出未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商讨解决方法。
4、“心目中的三国英雄”。引导学生评析书中人物,通过展开辩论,让学生学会全面评价人物。
5、搜集由《三国演义》故事演变而来的成语或歇后语。
这样的专题性课外阅读综合性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主动探究、自学自育的能力。
三、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个体学习的有效补充和有力延伸,它有着许多个体学习所不能代替的功能。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主动深入地解决问题,可以增加信息量,提供学生交流情感、展示个性的机会。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从而促使个人的创新潜能与集体的智慧相互补充,相互调节。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可以设计若干子课题,倡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比如学完《只有一个地球》之后,我们安排了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大的主题之下包含着四个子课题:
1、地球妈妈的眼泪(搜集资料、小组讨论)
2、我是地球小专家(知识擂台赛)
3、绿化家园植树活动(小组合作植活一棵树,并记录小树苗的成长过程)
4、写给全人类的一封信(写作、大组汇报交流)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逐个进行上述活动时,将在兴趣的吸引下自行查找资料、小组集安排观察时间和方式以及组织擂台赛的讨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交流合 作能力。
四、借助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内容,不能脱离解决学习者的生活问题。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办报纸、演课本剧、举办诗歌朗颂会,进行书法比赛等。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我们还可以带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节假日,鼓励学生与家长外出旅游;组织学生作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等,这些综合性学习都有利于使学> :请记住我站域名/倡议书、借条、招领启事、办手抄报等,也可以让学生为旅游公司设计广告语、导游解说词。这样,综合性学习就能把生活与语文紧密相连,把学生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在以“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我们可以安排如下活动:
1、访谈。走访当地居民,了解建设工厂掩埋了多少条水渠和池塘以及水污染的情况。
2、调查。调查马路积水、小河浑浊的原因。了解地方管理机构对水资源的管理。
3、讨论。讨论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对策。
4、写建议书。集体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写成建议书,张贴在社区,提高居民的认识水平和环保意识。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走访”、“调查”,便是运用语言跟人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到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并且通过讨论形成共识,把水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写成建议书,这便是运用语文解决生活问题。如此,借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就达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效果,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五、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在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手段,以拓展综合性学习的时空范围,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比如在“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的综合性学习中,可让学生实地采访、网上采集,经加工、存储后成文,最后在网上传送,根据需要进行现场交流。在“我的宠物”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让学生自由挑选一种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然后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并在电脑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旁边可配上简短的文字,介绍这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环境等。我曾听过一节以“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网上搜集、整理的有关“乾隆皇帝水上游览线”、“扬州美食”“扬州园林”方面的资料进行展示,实现资源共享,并让学生分小组成立小小旅行社,针对扬州旅游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再把这些意见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各旅游景点的负责人。在这节课上,学生不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我们认为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能促使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相碰撞交汇,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面向21世纪,人类社会呈现出了全球一体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与之相适应,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在价值观、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结构等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蓬勃兴起的,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合作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必须对学生健康的审美素养与审美观进行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确保学生能够形成对科学美、社会美、艺术美以及自然美的鉴赏力、想象力与感受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所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以此进行创造与表现美的实践行动。小学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培养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而且具有综合能力的现代化人才。而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对其进行美的熏陶,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水平和审美能力。
一、审美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每个人的审美素养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漫长的人类演变发展过程中逐渐提升与总结出来的,而且这种审美素养在另一方面还会对人类形成一定的反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帮助人类走出无知、愚昧与贫困,并创造更多的奇迹。从原始时期打造的石斧,发展到后来三星堆青铜器,从远古时期的金字塔,发展到后来的埃菲尔铁塔,这些事实充分证明,在社会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审美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是当今小学教育的必修课。
审美能力属于一种判断美好事物的能力,而且也是感知理解美的能力。多种层面共同构成审美能力,其中包括审美想象力、审美感知力、审美评价力以及审美理解力等等。其中审美过程就是通过调用已有知识、记忆和经验来体验、感受以及分析、判断审美对象的过程。此过程具有极为丰富的心理学背景与个性特点,而且深受美术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学生必须拥有一个较高美术素养与稳定健全的审美心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并不只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专业素养得以形成的基础与前提。通过美术教育所培养的高尚情操,是对学生人格与道德进行提高的必备条件。所以,审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审美情趣进行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1.引导学生审美观点的正确树立
在生活中,我们随处都能感受到美的存在,因此审美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必须注入情感,缺乏情感的审美根本不存在。审美活动中,情感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用心去鉴赏美与感受美。
着名文学家陶行知曾说:“教育中,首先要重视艺术化校容。”由此可见校园设计不仅要审美化,同时还必须做到人际关系审美化。所以,校园必须力求绿化、净化、美化以及师生的和谐化。所设计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审美视觉造成直接性刺激,外在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在建设校园环境时,可适当鼓励学生参与设计,为校园美化献一份力量。从根本上说,校园环境是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有潜移默化作用的独特空间。因此,校园审美设计的合理性能够直接培养学生对美进行鉴赏的能力与水平。
2.亲近自然,领悟生活美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艺术家的灵感通常都是日常生活积累所得。之所以存在美,主要是由于存在美好的事物。而优秀的自然风景也是对审美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美术课堂并非在画室中让学生如同机器一般埋头苦画,而是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多层次、有个性,而且多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走进自然写生,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以激发,让学生学会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壮美,进而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
3.结合现实生活,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审美教育最高阶段与归宿是创造美,创造美不仅能够使学生聪明才智与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而且也是保证学生能够自我完善与教育的最佳途径。
生活中创造美,生活中处处存在美,美离不开生活,积极引导学生成为生活美的创造者。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审美能力,比如,小学很多女生都爱美,所以可以在此环节对其进行引导,像美化教室、穿衣打扮、文艺演出以及布置寝室等,都能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总之,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审美素养教育,属于一种全方位美学素质的教育,和学生的德智体进行有机结合,重视学生生存质量的提高,使学生能够自我优化与完善。对学校优秀美术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能够意识到美育的重要作用,最终保证学生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新课程的实施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新的挑战,特别是进入实验区的教师,更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如何才能使自己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创造性地发挥作用,是许多教师关心的问题。这里仅从课程功能转变的角度谈一谈小学数学教学改革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义务教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里提出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使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用这样的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树立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任务的实现不是停留在口号上,应当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你所执教学科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载体。数学学科的教学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便应当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对学生整体影响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功能不是单一的,每一节课、每一个课堂活动会对学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即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某一个方面(如知识与技能),但事实上学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比如,一节只是教师枯燥单调讲解的课,对学生学习毫无启发性和趣味性。教师关注的可能更多的是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事实上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厌倦、无味的感觉。这也可以看作是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影响。学生学了几年、十几年的数学课,对数学在解决生活和社会问题方面有什么价值一无所知,对数学内容毫无兴趣,这样的数学能说是成功的吗?新课程希望教师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情境,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如《标准》中有这样的教学案例:“在《中国日报》1999年10月1日的国庆专刊上,刊登了有关中国城市建设在建国50年来的发展情况;下面是一则中国城市数量统计图。你从这个统计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和同学交流。”(统计图略)。这里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教学案例。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搜集有关的报纸、电视或其他媒体中有关社会发展的报道。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报道中的具体内容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教学内容与简单地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统计图,怎样看统计图的方法有明显的不同。学生在搜集有关的数据或统计图表的时候,会亲自感受到统计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切实了解统计图表的真实意义。同时学生搜集数据或图表的过程,也是一种经验和体验。以这样的实例为背景组织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统计图、了解统计图表的,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论征,通过分析、比较,从图表中了解更多的信息,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不同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认识,但他们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得到的不只是有关统计图表的知识,而是切实体会和感受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相关的问题,了解用数学的方法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这样的问题。同时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学到搜集资料、合作交流、共同参与等学习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类似的情境,合理有效地运用这样的情境组织学生探索和认识,以达到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目的。
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纲要》中指出,要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文秘站:
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需要教师按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设计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应当反思一下,以往我是怎样教学的,通常的教学方法是怎样的?这样的教学方法的特征是什么?是否有助于学生发展,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再看一些教学改革的案例,就会发现,原来教学还可以这样组织,学生还可以这样学习。思考一下,以往教学中学生是什么角色,教师是什么角色,是不是可以尝试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并想一想,如果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之后会发生什么。下面是一节小学数学课“设计旅行计划”的概要。
“五一”长假就要到了,请同学自己设计一个家人从××县到××市的旅行计划。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关交通、住宿、公园门票等价格的信息。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一个组确定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旅行计划。结果,学生经过认真研究、计算、讨论,分别确定自己的旅行计划。有的学生的计划用钱比较多,认为这样可以舒适一点;有的学生说家长挣钱不容易,要尽量节省一些。有的学生更多的是从节省时间考虑,有的学生从可以玩更多的景点考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只是进行有关的计算,还要考虑经济条件、旅行的效果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样的教学可能与一般的课堂教学不同,将知识技能与生活经验、社会事件以及价值判断等综合起来,学生可以从中学习更广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教学方式应当是多样的,以往的教学以接受式的学习为主,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新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改变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状况。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 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是针对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这一弊端提出来的,但并意味着一定会削弱知识与技能。在学习和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同时,应当明确,教学方式的改变,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要学生亲自经历事物的发展过程,也不是每一节都要学生进行搜集资料和探索交流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组织教学,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正确对待可能产生的学生差异
《标准》中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关系到如何理解和对待学生之间出现的差异。一些教师担心实施新课程后学生的差距会变大,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实现,学生之间的差别更会加大。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义务教育,并不意味着学生要在同一水平上发展。义务教育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提出基本的要求,同时也为不同学生提供发展空间。新课程提倡的教与学的方式,希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这样就有可能使一些学生表现得比另外一些学生突出,获得更多的机会。而另外一些学生只是达到最基础的要求。因此,就可能造成学生之间的差距加大,但这种差距加大与两极分化是不同的,这是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差距,是保证在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基本的发展的同时,一些同学有较快的发展。有这样一节小学数学课,“认识大数目”,课前老师让学生回家数一数一万粒大米有多少。在课上学生分组交流时,有学生说我是一粒一粒数的,有的学生说我是先数100粒,放在一个小瓶子里。10个这么多就是1000粒,再放在一个大一点的瓶子里。10个大瓶的大米就是一万粒。而另一个学生说数出100粒大米,然后放在桌面上。10个这么大面积就是1000粒……这时有同学说,一粒一粒数不好,太麻烦,还是后两种方法好。但有一个学生却说,一粒一粒数准确,但比较慢,后两种方法虽然快,但不准确。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问题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表现出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甚至很少谈自己的想法。但无论怎样,学生都经历认识大数目的过程,达到这一基本要求。一些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想的问题更深刻一些,表现出学生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也可能会变大,但这种差距表现为好的学生学得更好,差一点的学生也能掌握基本的内容,与两极分化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对学生之间出现的差异应当正确地对待和分析,不能简单地认为差距变大就是两极分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它所评价的内容片面,形式单调,方法单一 ,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尝试着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以 期初步建立起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1.评价目标的系列化
制定评价的目标系列需要经过一个先自下而上,后自上而下的双向过程。首先由教师在深入学纲,把 握教材的基础上,分析知识点的分布、能力培养的载体以及思想教育的因素,初步制定出评价的目标系列;然 后由教科研人员和部分骨干教师研究评价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最后确定评价的目标系列,并向师生公布。
经过初步的探索,我们认为评价的目标系列一般应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知识评价系列。教材把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具体化了,因此,我们应当认真研究教材,找出每一节课、每 一单元、每一册教材中的知识点,从而构建一个知识评价系列。如:第一册第五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 减法的知识评价系列:
能力评价系列。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认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离开了数学知识和必 要的教学活动,数学能力的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认为,建立能力评价系列既离不开“数学知识”这 个载体,又要在教学活动中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建立能力评价系列的主要目标不是为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鉴 定性的评价,而是为了促使教师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中自觉的行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尝试建立 各年级的能力评价系列。(参见表一)
非智力因素评价系列。即对学生学习数学时所表现的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定性的评价。根 据大纲的要求,我们初步拟定出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评价系列:
2.评价时空过程化
评价时空过程化是指要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从时间上看,应有学习前的准 备性评价、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学习后的总结性评价。从空间上看,在学校应该包括课堂上的评价、活动课 的评价;在校外,应有家庭评价和其它活动的评价。
实现评价时空过程化,就是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已经达到的程度,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行 为,使全体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实现评价时空过程化要求注重平时的了解、考查,包括课堂提问、课堂作业 、家庭作业、课时达标测试、课堂操作、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习惯等。显然,实现评价时空过程 化,评价的指向是唯一的,而评价者既可能是学生本人,也可能是同学、教师、家长或其他教育者。因此评价 时空过程化,要求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3.评价方法多样化
(1)个人、小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2)口试、面试、笔试相结合。
口试的主要内容是说理,即说算理、说解题思路、讲公式的推导过程等。面试的主要内容是操作,如操作 小棒演示算理,拼摆学具推导公式,测量,制作等。笔试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解题能力。加强 口试与面试,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教师及时对学生提供帮助,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和临场心理素质。
(3)免试与重试相结合。
对于学习能力强,学习认真,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可以允许免试。对于评价成绩待及格的学生,应当给他 们重新应试的机会,并以重试的成绩为准,这样能使学困生在重试之前找出不足,进行重点学习,同时可调动 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评价结果的表现科学化
以往把百分制作为教学评价结果的唯一表现形式,无论是在信度上还是在效度上,都有较大的缺陷。因此 ,应寻求评价结果表现形式的多元化、科学化,尽可能地把评价结果描述得准确些。(参见表二)
(1)平时考查与综合考查的结果相结合,以平时的结果为主。
(2)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3)等级与评语相结合,以评语为主。
一、出题偏“心”
这里的“题”,既指文题,又指作文训练的内容和要求。出题偏心,就是说教师在出题时,不是根据小学 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不是尊重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作文训练规律,而是凭自己的主观要求。大多数农村小学 对学生进行书面作文训练主要自三年级始,又一般以8 篇大作和8篇小作作为标准的训练量。8篇大作虽然是教 材中确定的训练项目(这些训练每次都体现一个分段或分组目标,包括一两个要求,呈递进状的),但据我们 所掌握的调查资料显示,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材中关于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分段分组目标 认识不清楚,或者是无目标,随心教学;或者是在零乱的目标指引下教学;或者是要求过多、面面俱到教学; 等等。作文训练目标陷入了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8篇小作,教师一般是无教案上课,更为随心所欲去安排 训练内容,有的甚至靠的是一时的“灵感”。例如,有的老师出过《我爱春天》、《勤劳的妈妈》、《夸夸我 们的好班长》等文题。我们想想,如果学生没有感到春天的可爱、“妈妈”的勤劳,没有见过或听过“班长” 值得夸赞的事例,怎么办呢?不胡思乱想,瞎编乱造,能行吗?出这种文题,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说谎,要他们 捏造不曾见过的事情,不曾发生的感情,还何谈“内容要具体,不说空话”和“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更 何谈去逐步提高小学生的作文素质?
小学生作文训练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训练目标,就不会发展,而没有局部训练的突出和突破,又不会有整 体训练的到位和达标。因此,我们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要转换视角,要紧密联系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生 活的氛围,牢牢把握“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一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一个 既与阅读有密切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的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且在总序的指引下,系统规划出每个年级每学 期乃至每个星期的作文训练目标。(其中含一、二年级的说、写话训练目标。)每次训练都明确提出训练内容 、目标要求、时间和方法,力求使小学作文教学的“全局观”和“重点观”辨证地统一起来,真正使其落到实 处。如此,便在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中,每次训练教师都能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地带领学生解决一、两个重点 或难点,切实让学生次次有所得,得得相连,拾级而上,建立起良好的作文素质结构。
二、指导偏“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要重视作文指导。”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教师把这里的“指导”搞 错了位置,狭隘地理解为就是“作前指导”,所以,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至此处,从命题、选材、确定 中心、选择写法,到开头、结尾及词语的使用等等都作一番细致入微的指导。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 生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去认真地体验和训练,化为自己的作文 能力。只是教师把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抄在黑板上,“扶着走”、“一言堂”,包办代替,让学生写“遵命作 文”,依杖而行,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 的思维规律,这样的作文无疑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了。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该导,什么时候不该导呢?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该体现在哪里?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教 学尝试,认为“三分导写,七分导改”是切实可行,十分有效的。
“三分导写”具体体现在,具有特殊要求或者审题有困难的习作训练,教师要稍加指点后再让学生写作。 这里,教师的指导要纲领式的,不应作过多过繁的说理讲解。一般情况,教师出示作文题后,可不作任何解释 或指导,放手由学生自己审题独立写作,学生可以看书,可以互相讨论,但不能抄袭别人现成的文章。教师要 鼓励学生写实事抒真情,监督胡编乱造,无病呻吟;鼓励学生放胆,不要依靠教师的指点,不要怕写不好;鼓 励学生按时一次写好,过关,不要拖延时间,不要等到第二次写好。
“七分导改”即指教师要把对学生作文指导的重点放在“指导改”上。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 去感知、体验一番思维发展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产生渴望获取的动力。教师再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指导, 才容易水到渠成地顺应他们的思维规律和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
“导改”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指导自我修改。修改重点放在修改文章内容。这时,学生刚打完草 稿,教师引导他们趁热打铁,从中心思想到层次安排进行一番认真的检查。2.指导小组修改。指导学生及时自 我修改固然行之有效,但我们又不得不考虑到它的局限性,由于学生作文时间较长,大脑皮层容易发生泛化, 不容易发现细微的疵病,特别是语言上的疵病。俗语说“旁观者清”。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组织由3~5个学习 成绩不同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进行小组修改。教师从旁指点,让学生找出小组成员习作的优缺点,进行互相 评品,在评品中对照自己的作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起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3.指导集体修 改。在学生进行了一番自我修改和小组修改后,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习作中表现出来的重点、难点,选读有代表 性的作文,让学生在班上公开发表评价。有了共性认识之后,再作具体的指导,学生就极易接受了。
三、批改偏“向”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批改偏向问题也是十分严重、发人深思的。首先突出表现在“重大轻小”上。在调 查时我们发现,85%以上的学校提出对大作文要精批细改,对小作文则可以简化,一般只是改改错字病句,不 须眉批,也不须尾批。我认为,这是一种十分严重的错误做法。对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在形式上可以有大小 区别,但在实际教学时绝不能有轻重之分,应该要一视同仁,无论是备课、讲评,还是批改都须亦然。至于作 文批改,袁微子说,应当重在思路的指点,内容的选择,要重批不重改,逐步训练由学生自己改,改要着眼于 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品质的特点提出精
批细改的,是很有必要的。但这里的“精批”,不应是“精 细”,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精致,有重点;“细致”,不但不要大删大改,而且还要尽量少改、小改,努力 改在要点上,一般情况,教师可用不同的修改符号标出来,留给学生自己动脑动文秘站:手去改,逐步培养他们自我修 改作文的能力。
其次是圈点偏向优美词句。有些教师把好文章狭隘地理解为美丽的词句,而对美丽词句的看法,又脱离了 切合实际,讲究实效这一标准。有些语句明明不符合事实,明明属无病呻吟,胡套乱制,与前后文内容连接不 上,与表现中心毫无关系,反而也被加上圈点了。不但不该如此,就算是反映了实际的美丽词句,也不能孤立 地圈点。若我们这样去圈点学生的习作,就在暗示学生读书时只注重美丽的词句,作文时只用心于词句的修饰 。此外,下批语时也要摆正优美词句的位置,例如笔者就曾于一学生作文后见过这样的评语:描写校园景色的 词语不够美丽、生动,此分明表示不顾学生的思想与情绪,硬要他写出校园的美丽,长而久之,对培养学生良 好的作文素质,有害无益。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任何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谈几点感受。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兴趣
1.1激发学习兴趣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把新授生字变成一个个生动的生字娃娃,告诉学生,这些生字娃娃找不到家了,如果你能根据房间的门牌号码(即生字的读音)帮他找到家,你就能与这个生字娃娃成为好朋友,生字娃娃就会对你笑一笑。生动的情景,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为快乐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1.2突破重点、难点
在拼音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效果,突出教学的重点。例如,在比较韵母an和ang的发音时,我们设计了让“ang”的g闪动或者变色,并提醒学生拼读时注意舌头的变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j q x和ü相拼的规则,除了借助儿歌帮助记忆外,还设计成功画ü戴了一顶帽子,帽子有两点,看到j q x 走过来,他就脱帽敬礼,学生看了觉得十分有趣,在笑声中,他们就牢牢地记住了这一规则。免费论文参考网。
1.3加强读写训练
在课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录音朗读,强化朗读能力;在指导背诵时,第一遍,可播放课文录像,配以轻声的录音;第二遍,录音没有了,在画面旁有重点词的提示,学生随着画面的变换轻声复核课文;第三遍,学生依据画面展示的内容轻声背诵。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记得牢,背得快又准。在写字训练时,由演示多媒体课件代替老师的讲写,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在蓝天白云的底幕上,田字格显得格外显眼,一支漂亮的笔为同学们范写着生字,甜美的解说伴着轻柔的音乐,让学生一下子就爱上了写字,写出来的作业比平时漂亮了许多。
1.4培养语言能力
作文无话可说,无从说起,是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我家的猫》之后,要学生仿全文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首先让学生看课文的动画片;然后让学生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猫的;接着运用课件:笨拙可爱的小鸭,美丽轻盈的小鸟,蹦来跳去的小松鼠,鲜活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学生的思维之门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他们纷纷选择其中的一种动物作为自己的描写对象,用在全文中学到的方法将这篇作文写得十分成功。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借助课件,创造特定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接近生活实际环境,能促使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如以“我们身边的垃圾”为题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可以通过课件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垃圾及其来源,去向等展现出来,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想法。还可将各自的想法进行设计,在电脑里画出来,或制成模型,有价值的设想甚至向有关部门建议,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成功的快乐。
2.运用多媒体,化难为易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可谓是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课文中有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手段使教学内容不收时空限制,形象地传输、保存和再现知识原型,把间接的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知识,从而加快理解和记忆的速度。还可以凭借现代技术向学生提供了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使他们更好更快吏准确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这就大大缩短了教学进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词句的理解有限,对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运用多媒体,就能克服时空限制,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信息,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课文。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学生对“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迎上去;看见乌龟妈妈追上去;看见青蛙游过去”中的“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这三个词语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学生既不知词语何意,又不知为什么要这样用。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从资料中截取有关的三个片断,并设计制作成慢放过程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理解,“迎上去”就是面对面游过去;“追上去”就是从后面撵上去;“游过去”就是从周围游到青蛙妈妈身边。免费论文参考网。他们理解了在这三个句子中为什么要这样运用,从而在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他们在以后的口语交际、写话中准确地用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圆明园的毁灭》是四年级的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可圆明园中的宏伟建筑、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古玩字画,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学生很难体会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庞大。故此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圆明园的图片以及许多被英法掠走的珍宝,还让学生观看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这样学生在赞叹圆明园美的同时,既钦佩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才能,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又体会到强盗们的贪婪、疯狂,激发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愤怒之情,把学生带入当年的特定时代,突破了时空,化远为近,使学生情、文本情、作者情产生共鸣,为学习课文作好了情感铺垫。
3.运用多媒体加以引导,突破重点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称象》这篇课文时,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贷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还原了曹冲称象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反复观察。由于观察了直观、动画的图片,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办法这一道理,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4.巧妙利用网络,培养学生能力
4.1查阅信息收集资料的能力
我经常设计一些开放的,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
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课余作业。例如:要学生制作手抄小报,在出版的过程中,学生要寻找大量资料,要进行筛选、排版、打字等,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审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能力。 4.2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黄山奇石》中,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了黄山的奇美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将黄山的视频资料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课上,学生通过视频看到了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词句。
4.3创新能力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在屏幕上展示了几个问题:地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有哪些?我们该如何保护地球?显然,这是知识与思维并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校园网中下载查找到熟读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修正或补充。免费论文参考网。教师做出适时点拨、评价,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由于多媒体的灵活多样性,用它作为教学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因此,我们要在语言教学的实践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提高教学质量,让它在我们的语言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的传播、扩散,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人的说话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位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的问题。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很强,语言和文字不仅能促进信息间的交流、增加情感方面的相互传达、增进艺术的表现力等方面作用明显,同时也是学习其他学科重要的基础。小学语文课堂的重点在于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在小学阶段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着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语文,语者,口头表达;文者,书面表达。”可见,口头表达的培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改变重文轻语的传统习惯,已是刻不容缓。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口头表达 培养
为适应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便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一重大职责。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应重视学生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其成为他们架通未来事业成功的桥梁,这应该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有效开发、利用家庭与社会的学习资源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缺乏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不当所致,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造成的。因此,解铃还须系铃人,需要三者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来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生活当中处处都是课堂,家长和学校之间应当形成互动,有效地开发生活当中的学习资源,特别是家庭活动当中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孩子的语言交流能力。这种主动交流能力培养的情境还可以搬到课堂上,通过情境再现的形式,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语言行动提出必要的指导。教师爱应当多关注身边的资源,向家长推荐一些适合孩子学习同时学生又特别感兴趣的书籍、报刊或是电视节目等,以此来让学生模仿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络来丰富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条件成熟的地区还应当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优势作用,定期由专家向家长传授如何[,!]提高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谈话氛围
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使学生的表达顺利进行,教师就应该努力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表达氛围,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表达习惯。首先就是要给学生以信心,鼓励学生多参与一些双向互动的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对于语言表达技巧的浓厚兴趣。语言表达的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这样的语言表达实践活动才能迎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样教学效果也才能实质性的提高。我们不应当死死管住学生的嘴巴,课堂上多进行师生互动,课间促进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小学生在互动当中自评自省,活跃课堂氛围,拓宽表达空间。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题地位的基础之上,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在欢快的课堂氛围之中,自由自在地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这种形式的思想碰撞,小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富起来,他们的思维体系也在循序渐进中慢慢得到完善。 其次要建立一种真诚、接收、理解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师道尊严”,教师以严厉、威严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但是,这样会让小学生更加害怕教师,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只有老师真正放下架子,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发自内心地“移情”于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分担他们的喜怒哀乐,学生才会克服心理障碍,对学习产生 安全感,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表达自己的内心的观点,这样训练下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最后教师还要考虑到每个同学的个体差异,针对各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尽管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每个个体之间又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别。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当尊重这样的个体差异,不能一概而论机械地区要求所有人都能达到一致的水平,同时在评价体系上也应当因人而异,给予每个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必要的鼓励,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对于一些表达能力水平相对薄弱的小学生,尽量在提问时选择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并尊重学生的天真观点,及时给予其必要的鼓励和自信,循序渐进地改善。
创设课内外真实的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
教师应巧妙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口语交际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他们熟悉的人或事,做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而不是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来,或是下笔都是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教材内涵,创设形式多样的交际情境。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示范如何开始发言、如何去倾听别人的声音、如何去评价、如何指正别人的不足再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等。在每次习作教学中,可以首先让学生口头作文。指导他们就某个题目有条理、流利、有表情地讲述,如:《我的烦恼》、《我的小发明》等等。再如习作教学《春天的发现》,先让学生体验自然、接触自然,用心感悟,然后在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语言组织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流利地表达出来。通过不断的全方位训练,学生的讲述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序,作文水平自然有大幅提升。
综上所述,语言的表达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处处留心,有效开发、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努力营造和谐、互动的交际氛围,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的实践活动,努力拓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途径,落实有效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操作中,积累经验,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为他们成功地进入高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