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经营与管理论文

经营与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13 06:16: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经营与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经营与管理论文

经营管理论文:苗圃经营与管理对策研究

摘要:将苗圃的经营与管理进行了分开研究,主要拟从苗圃经营与管理的内涵、苗圃进行合理经营的对策以及苗圃进行有效管理的对策等3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以期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程度。

关键词:苗圃;经营;管理;对策

1苗圃经营与苗圃管理的内涵

1.1苗圃经营的内涵

所谓的苗圃经营思考的主要是如何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苗木,如何才能将所生产的苗木快速销售出去,如何增强苗圃的适应能力以及竞争能力等这些问题,简单点来说,主要就是考虑如何才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苗圃经营的内容比较简单,不过要使其经营达到合理的地步还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对其加以更深层次的把握。总体来说,包含制定发展目标与做出经营决策两个方面。

1.2苗圃管理的内涵

所谓的苗圃管理思考的主要是如何才能将苗圃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以达到既定目标与任务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如何将人、财、物等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这个问题涉及的内容比较多,相对复杂。

2对苗圃进行合理经营的对策

保证苗圃经营的合理,归根结底是要从根本上提高苗圃的竞争力,具体是将提高苗圃竞争力的途径归纳为正确选择市场、制定品种策略、增强创新和销售能力以及加强售后服务工作等四个方面。

2.1正确选择市场

市场的选择是要建立在分析国家政策以及市场需求状况的基础之上的,应该讲,这是两个比较重要的方面。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其他更多的因素,以便合理正确地决定哪些市场是可以积极开发的,哪些市场又是必须进行果断舍弃的,这能够避免苗圃经营走更多的弯路。

2.2制定品种策略

苗圃要想取得较好的经营,首先必须在品种上下功夫。尽量根据市场变化的需求,选择苗木的品种,同时及时地进行苗木品种的更新换代与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迅速地抢占市场先机,扩大市场经营范围。

2.3增强创新和销售能力

创新和销售能力主要应该在苗木产品的生产经营方式上得到必要的提升。传统的经营方式无法及时抓住市场机遇,提倡“主动出击”式的经营与发展战略。

2.4加强售后服务工作

苗圃应该为消费者作出这样的保证,即保证其所购买的苗木的成活率,亦是不能交易完成就不负任何责任了,还应该在起苗之后,帮助消费者做好灌水、包装和运输等工作,这也是市场经营的一部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有效提高苗圃自身的形象。

在苗圃的经营过程中,一般应该遵循的程序是形势分析、比较方案、择优选择。而在这三个程序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一步就是对苗木的市场需求加以调查和预测。对苗木市场进行调查和预测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定性预测主要是通过调查与分析手段对事物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定量预测主要是通过数学计算的方法对事物发展做定量分析。一般来讲,预测的程序有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预测阶段以及评价和检验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预测阶段了,它又包括市场调查、资料搜集与整理以及市场研究与分析等。只有坚持这样的预测程序、预测方法等,才能更好地了解市场,把握市场,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经营策略,以使苗圃达到合理经营的目标。

3对苗圃进行有效管理的对策

苗圃的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暂将其管理划分为计划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3.1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的过程也就是确定目标和方向、降低经营风险的过程。它不仅包括计划管理的目标,同时还包括计划管理的方法。首先,计划管理的目标。其目标当然就是为经营提供可靠的可供参考的方向,以降低风险,减少浪费。其次,计划管理的方法。其方法主要是要遵循一个基本的流程,这个流程共有5个步骤:①进行调查研究,以为计划的确定提供基础和前提;②确定目标,进而制定总体的行动方案;③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确定合理的具体目标框架与结构;④在完成综合平衡的基础上下达执行任务;⑤对所确定的目标进行管理,以使计划得到有效落实。

3.2质量管理

在苗圃管理的整个体系结构中,质量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指全面的、综

合的质量管理。在对苗圃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比较常见的问题:其一,对苗木种子的质量要进行严格把关,以提高出苗的整齐度;其二,对育苗的全过程进行密切管理;其三,对标准化工作加强重视的力度。所谓标准化就是一切工作都要按照标准严格进行。

3.3成本管理

所谓成本管理就是指为了对苗圃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进行科学管理而进行的一系列预测、分析、控制等工作。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其原则、内容以及方法3个方面进行把握。首先,成本管理原则。对成本进行管理时,有一些原则必须尊循,比如集中统一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成本最低化原则、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全面成本管理原则等。其次,成本管理内容。成本管理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主要包括成本预算、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几个方面。最后,成本管理方法。在对成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有一些可行的方法可以拿来借鉴与应用,比如强化成本管理的意识、对成本实施有效控制、推行成本责任制以及加强对成本的分析与考核等等。

3.4内部控制

所谓控制就是对苗圃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进行监视以便及时对发生的错误进行纠正。有效的控制可以使计划目标等沿着既定的方向顺利快速前进。根据控制与管理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将控制分为事前控制、现场控制以及事后控制等3个方面。在对苗圃管理进

行内部控制时,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即科学的计划与准确信息的收集。

4结语

作为事业单位,面对市场化冲击的大潮,苗圃也必须采用企业化的方式进行经营与管理,以便更好地融入市场,获得较好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本文主要从苗圃经营与管理的内涵、苗圃合理经营的对策以及苗圃有效管理的对策3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在论述的过程中,肯定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漏洞,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与实践中加以规避。2013年8月绿色科技第8期

孙肖飞:苗圃经营与管理对策研究经济与管理

经营与管理论文:现代农业企业化经营与管理创新

引言

2008年,曾有全国人大代表谈到靠“三八、六一、九九”如何建设新农村的问题,认为三八、六一、九九不可能成为新农村建设当中的主力军,农村必须想办法留住人才。那么高投入、低回报、自然和市场风险高的农业,要如何留住人才呢?

农业产业想要留住人才,首先要实现农业的强大以及要获得与工业相当的收入和利润,使人才看到农业的发展空间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但是,一直为大家推崇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它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农业发展必须强调农民是主体,而不是政府、企业家等投资管理者。同时,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也表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是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农业经济的主要方式,土地流转在一段时间内难以实现大规模的集聚。所以,与农业产业化相比,农业企业化经营是更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2002年,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日中经济协会首席经济顾问小岛丽逸在访问中国时指出,结合日本发展农业的经验和教训,走农业企业化之路,是提高中国农业产业实力的切实可行的重要举措和主要途径。因此,农业企业化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企业化的内涵及意义

农业企业化的定义。最早开始农业企业化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戴维斯(john h. davis)和其助手戈尔德伯格(ray a. goldberg)(john h. davis,1957)。他们在“policy implication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in united states agriculture”和“a concept of agribusiness”中首次提到“农业一体化”(agricultural integration)这个说法,同时把它的载体称为“农业综合企业”或“农业综合经营”(agribusiness)。在中国,经济学家张培刚在40年代指出:一个国家,即使农业与工业占据同样重要的地位与优势,但只要它的运输和动力等基础产业已经现代化,就说明它的农业已经“企业化”了。

2003年,李达球在总结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农业企业化作为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主要问题的一个发展策略,是根据市场经济特定的规则运行的。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着力于使农民从小生产者向现代企业家转变,从而改变农业单一、分散的传统小农经营方式,使其更具规范性和组织性。

农业企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对比。2007年,梁贤等经济学家对农业企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关系做了深刻的对比,农业企业化组织程度较高,它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企业化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以企业经营为核心,属于中观经济范畴。两者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主体是企业或政府,大多都有政府的介入,它关注的是产业的联系,是由二、三产业由外向内带动农业发展的模式。而农业企业化是以农户为主要经营主体的,重点关注企业的经营,它由内向外带动企业获得整体联结的利益,即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发展。与产业化相比,农业企业化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因此,农业企业化不光是产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更是未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替代战略,是我国农村的第三步改革。

农业企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2005年,郭振宗,杨学成指出,国际上,目前农业微观主体的企业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经营行为的企业化,另一个是组织形式的企业化。而在我国,农业企业化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企业化经营农户;具备一定企业特征的农业准企业;农业企业。

企业化经营农户。在我国,企业化经营农户在农业微观主体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由于他们本身不具备大规模的劳动资料和土地,只能保证农产品的基本供给,所以根本无法与具备正规组织形式的其他企业化模式相比,只能另辟蹊径,着力于经营行为的企业化,以这种方式来达到传统农户向企业化经营农户逐渐转变的目的。

农业准企业。第二种农业企业化形式是具备一定企业特征及组织形式的农业准企业。它包括:一是具有一定生产要素,具备一定经营能力的农业大户。二是农户联合经营以及合作经营组织。这两者的基础都是家庭承包经营。其中,农户联合经营是集合多家农户,通过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以及承包权的分离,多家农户共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模式。合作经营组织更为正规,它是以土地、劳力等各种要素在组织中入股,进行生产经营的农业合作组织。三是不同于合作经营组织的紧密型“公司+农户”模式,它是在农业公司中,各农户进行生产要素的入股,从而结成的一种一体化组织。四是农民合作社。我国的农民合作社办有实体,组织化程度较高,能够为农民提供各种自助性服务,已经成为初具企业属性的准企业模式。

农业企业。农业企业类型中,一种是农业公司。指在农村地区提供农业产、加、销等一条龙服务的企业。其二是家庭农场。它的基本单位虽然是单一家庭农户,但这些农户已经形成了具备一定组织规模的农业经营实体,它们可以很好地根据市场经济原则,运用现代管理方式,进行产、加、销等经营活动。另外,目前存在的民营农庄也是农业企业的一种。

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问题与管理创新

虽然我国很多农村,如山东、安徽等地,已经成功实现了农业企业化经营,但还是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农业企业化经营过程中的管理问题。下面,笔者将针对农业企业化管理的创新提出一些建议。

留住人才,培养农村企业家。长期以来农村的教育基础薄弱,加上年轻以及高素质的人才外流严重,使得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水准的农业企业家严重不足,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农业企业化发展的困难。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已形成的多家种田大户和正在兴起的各类农业企业,大部分因为缺乏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才而制约其更好地发展。经营者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高低,已成为农业企业化经营是否能够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留住人才,培养优秀的农村企业家迫在眉睫。

管理学研究表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与人力资本密切相关。正如拿破仑所说,领头人是狮子,他的队伍就是狮群,领头的是绵羊,其队伍就是羊群。可见,企业家在农业企业化经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企业化是一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过程,同样,农业企业家这一领头人也必须具备优秀的经营头脑和创新意识。

农业企业家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因此,留住和引入大学生、专科生等高素质人才,以及留住那些在外工作多年,有一定经验和市场意识的外出务工者是当前较为可行的方法。

加强质量监督,实现“品牌”管理。目前,我国农副产品普遍存在农药污染、化肥污染、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问题,面对农产品全球化的趋势,如何做好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实现品牌效应,是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山东“寿光”的蔬菜,正是因为“绿色有机”的高质量监督,才形成了目前远销国内外的品牌效应。

农业企业化经营过程中,必须用现代企业标准化经营和品牌化经营来加快企业化进程。具体方法是,首先要采用国际认证体系把好农产品的质量关。与此同时,还要借助名牌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培育开发出高附加值、高效益优良的名牌农产品,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培养专业人才,完善营销网络管理。2011年4月,全国物价特别是蔬菜等价格飞涨,但是山东却出现了0.1元白菜无人收购,“菜农”上吊自杀的现象。强烈的对比之下,说明了农户的市场信息匮乏,农产品的营销网络有限的问题,而营销恰恰在农业企业化经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营销网络的构建和管理是其核心和关键。

农产品作为必需的生活物品,有着广泛的刚性需求,这为农业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农业作为各个地区和国家的基础产业,在每个市场内部的竞争也会相当激烈。因此,除了要加强“品牌”管理之外,还要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的管理,多培养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利用农产品批发、集贸、期货和网络等市场来完成农产品营销的多元化发展,完善营销网络。

加强战略管理。农业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关系着千万人的生计问题,关系着社会稳定与和谐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农业企业化经营中,更要加强战略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调节产量和质量,处理好广大农民和企业的关系,处理好农民土地的流转、流通和入股问题,处理好家庭承包和企业化经营的问题,从而保障国家、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经营与管理论文:浅析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韩瑞亭 万春艳 郭秀梅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药品经营与管理 专业实训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由课堂走向实习和就业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越来越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的建设,为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依托具有三十余年历史的校办制药企业——牡丹江温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起来。2003年11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确立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制药人才培训基地。本专业对黑龙江省的三十多家医药企业进行了职业群与岗位群的调研,了解到企业用人机制、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对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培养目标。根据调研分析,充分挖掘校办企业资源,与专业发展相结合,提出建立了“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将专业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成功构建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新模式。

一、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三阶段”。把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6个学期根据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4学期为第一阶段,主要在校内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第5学期为第二阶段,主要在校办企业进行药品生产岗位实训;第6学期为第三阶段,主要在校外生产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训练。

2.“渐近式”。根据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由底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自然规律,让学生的实训由基础到综合分阶段完成,渐近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

3.“实训教学”。主要由实验课、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三个部分构成。

二、总体框架

1.目标设计。通过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打破原有各课程实训中的界限,使各门课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衔接,实现本专业课程实训教学内容的整体化,合理安排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2.基本思路。第一,以各课程实训内容间的纵向联系为纽带,递进式地设计各阶段的实训项目,不断实施与验证,进行实训项目的重组与优化。第二,根据各阶段课程实训内容的特点,依据现有条件,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技能训练与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三,根据各阶段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的不同,针对各阶段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技能进行全面的评价与考核。

3.实施方法。第一,编制《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标准》,标准包括各阶段的课程内容及对应的实训内容、实训项目及评价标准、考核方法及依据等。

第二,根据《标准》的总体内容分阶段实施。前4个学期为第一阶段,主要依托校内的24个实训室,在校内进行专项技能训练,主要进行药物制剂、检测、中药鉴定及微生物培养、发酵等单项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具备初步的药物生产及检测技能。第5个学期为第二阶段,在校办企业——温春药业进行岗位实训,主要进行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原料药等的生产及检测实训,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生产操作技能,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及质量管理,为下一步的校外实训做好准备。第6学期为第三阶段,把学生送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轮岗训练,主要的训练内容是药品经营企业的市场调研、药品经营企业的管理及运行、药品的gsp认证管理、药品的营销及用药指导等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训采取“实训与就业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从理论到技能,从学校到企业,从学生到员工”的全就方位立体过渡,真正实现了学生就业的零距离。

第三,技能训练与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积极组织系内技能竞赛,调动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每年都组织药物制剂、药物检测、中药鉴定、微生物检测及药学服务等技能竞赛,以赛促练,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主动性。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将职业技能鉴定与专业课程设置有效衔接。充分利用学院拥有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农业-152站)的有利条件,不断拓展职种、职级,实现专业的主要实训项目均有相应的职种与之对应。现已开展生化药品制造工、中药调剂员、药物检验工、药物制剂工、医药商品购销员等工种的鉴定工作。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从2007年起,规定凡是岗位或技能有相应考核标准和技能证书的课程,相关专业学生必须考取相应技能证书,并作为相应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经过几年努力,实践教学的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基本实现毕业就能顶岗。

三、保障措施

1.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实训教学提供人力保障。实训教学要求教师既熟悉理论又具备实践经验、既懂理论教学又掌握操作技能。学研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一方面,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本专业建立了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并给予经费资助。几年来,本专业教师累计有6人次分别到牡丹江友搏药业、北京养生堂药业、黑龙江泰华药业等校企合作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或担任职务,教师们在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职业能力,并能将一线的技术要求和实践经验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聘请校企合作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主要承担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实践教学任务,并逐步引进企业生产技术人员担任校内实训指导教师,形成了部分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2.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实训教学提供实践平台。我院校内实训室建设的具体思路是:立足校内,充分发挥校办产业的作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本专现设有药物理化与分析实训室、药物合成实训室等24个专业实训室,这些实训室能开展校内实践教学工作,共同支撑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的校内实训。充分利用校办企业——温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该公司成立于1969年,拥有药品生产线5条,有注射液、颗粒剂等剂型,可生产五大系列35个品种,可使学生正确掌握原料药、半成品和成品检验以及工艺过程质量监控的技术,是学院制药技术类各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训基地。与此同时,本专业还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黑龙江省佳木斯晨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养生堂医药有限公司、哈尔滨三阳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春一王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16家医药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校外实训基地每年为本专业提供大约一百多个实训岗位,能充分保证学生的顶岗实训质量。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建设三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还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本专业的实训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如课程改革不够深化,校外实训教学与考核难度大,部分校外企业的合作达不到目标要求等。可见,要想真正开展好实训教学,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实训教学目前存在着各种困难,但是我们坚信,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教学质量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会进一步完善“三阶段,渐近式”实训教学模式,找到一个使学生、企业、学校三赢的实训教学模式。

经营与管理论文:浅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经营效益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经营效益

论文摘要: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只有正确认识风险,处理好风险与效益的关系,才能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本文首先介绍了风险管理和效益追求是协调一致的新理念,并引入raroc指标,引入资产组合理论,提出了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效益最大化。

从“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发展到“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成为一种普遍认知,可以说是我国金融界一个认识上的飞跃。其意义在于,认同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就不得不认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与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就不得不接受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这不仅是我国加入wto的需要,而且是我国国有金融资本经营融入全球金融竞争环境的需要。

一、树立风险管理和追求效益协调一致的新理念

所谓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银行经营活动的内在属性,是不可忽视、不容回避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和效益相伴而生,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绝对的零风险绝对的零收益。那么,面对效益最大化的市场要求,经营银行就必须树立有关风险管理的新理念。

首先,银行的经营者必须正视风险而不是忽视风险,以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以巴塞尔协议关于风险种类的划分方法,对所有种类、所有机构、所有环节的风险加以识别;其次,不能一味地同避风险,而是要通过分析、淖估、临控、转移、分解等风险控制机制,将与经营活动相伴的内在风险控制在可以用资本进行补偿的范围之内;最后,发展业务、追求效益不能以牺牲风险管理和控制作为成本,而风险管理和控制也不能以牺牲发展与效益为代价。[11事实上,风险管理和效益追求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撇开风险控制的投机行为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其实是摧毁风险管理机制以致最终影响生存的溃穴之蚁;而不能服务于发展目标、不讲效益比,单纯就风险论风险的风险控制,则无异于抛弃了银行生存之本。

总之,银行经营者必须接受风险、容忍风险,建立科学的风险抑制、转移和补偿机制,从被动的风险接受者转变为风险控制者进而进化为风险经营者,并在经营风险的过程中,追求最大的效益。

二、建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追求最大效益的新机制

既然银行经营必须接受风险,那么银行在评价一项经营活动的效益情况时,就必须考虑其效益是在承担了多大的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的。如果某项业务的风险过大,则该项业务为消化其风险损失所占用的资本就较多,这样即便该项业务能带来较大的利润,但与其所占用的资本相比,其资本利润率就不见得很高,即效益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银行应在一个适当的风险水平上追求效益最佳。关于如何衡量扣除风险因素后的实际收益水平,国际上较多地采用raroc指标,即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利润一预期损失)/经济资本=(收入一支出一预期损失)/经济资本与传统的资本收益率指标不同的是,资本利润率指标的分母采用的是经济资本,分子中扣除了预期损失。它要求将所有可能产生风险的业务都视为付出经济资本的风险投资运营,由此计算的资本利润率指标,既考察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叉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

资本利润率指标把银行的风险与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银行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成果体现为数值。根据资本利润率指标的这一性质,银行管理者可以通过控制资本利润率水平来建立一个高效的、自动运转的风险控制机制。

资本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同时取决于业务发展水平(影响利润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影响经济资本),以资本利润率指标为工具进行风险控制,能够把风险控制工作融合在银行各项业务中。银行各分支机构和各项业务都可以计算自己的资本利润率指标,并且相互间可以直接对资本利润率指标的高低进行比较。这样,以资本利润率指标为基础,银行可以从过去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单独分析、孤立管理,转变到以经济资本分配为基础,以有效资产组合为纽带,将对各项风险的管理联系起来,在银行总体范围内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使在此体系运行的基础上产生的效益,成为真实牢固的效益。

三、引入资产组合理论,保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效益最大化

资产组合理论来源于经济学家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研究,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于个人及机构投资管理,其核心理念:一是数量能够带来安全,适当分散投资可以消除非系统风险,从而降低整体风险;二是分散投资不同的组合方式,其风险和收益不同,在一个相同的风险度上可能有多种组合方式,但其中只有一个收益率最高,这就是有效资产组合,至于是否最佳,则取决于不同投资人不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它的意义在于告诉了投资者,在可接受的相同风险下,应选择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产组合。

虽然资产组合理论多用于投资管理,但由于其在市场价格、利率、通货膨胀以及各种风险方面均有高度的敏感性,对于处在一个不断变动的市场环境中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而言,借鉴资产组合理论的基本理念,遵循资产组合理论的基本原则,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合理安排经营结构,选择适当的业务和产品组合,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闭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创新产品和服务,改变相对单一的资金供给来源和资金运用形式,藉由业务和产品的多样化分散和规避市场风险,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在多年业务数据积累和广泛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在金融监管当局批准的经营范围内,识别、判断、筛选当前最佳业务组合、最佳资产组合,合理安排自身经营结构,在相同的风险下,将资源尽可能投向高边际收益的方向,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经营与管理论文:对村镇银行管理经营模式与制约因素的探讨

对村镇银行管理经营模式与制约因素的探讨

磐石吉银(原融丰)村镇银行作为国家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后的首批试点之一,于2007年3月1日成立。成立五年来,注册资本由成立之初的2000万元,增加到6500万元,营业收入由2008年的1311万元,增加到为5683万元,增长了3.3倍。

一、磐石吉银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模式

(一)银行+自然人模式的公司结构模式

吉银银行是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村镇银行,创立之初注册资本总额为人民币2000万元,发起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其中,法人发起人为吉林银行,股份总额400万元,占总股本的20%;自然人发起人为88人,股份总额1600万元,占总股本的80%。根据《公司法》、《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 2010-2011年该行相继召开了7次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和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16个议案,逐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二)梯形递增式资本结构模式

为了有效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2009-2011年通过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的方式增加资本金。目前注册资本总额为人民币6500万元,是刚成立的3倍多。

(三)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目前,已经开办了个人账户结算业务、对公客户开户、结算业务、工资业务、商铺抵押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中小企业融资贷款、个人保证贷款、代交电话费业务、自助银行等业务,业务领域不断扩大,知名度不断提升。

(四)“审、贷、控”三分离的贷款管理模式

在贷款管理上,严格贯彻执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原则。磐石吉银村镇银行发放农户贷款采取农户联保及农户联保加企业担保模式,以审、贷、控分离为原则进行信贷发放。

(五)服务定位模式

磐石吉银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亲农、扶农、帮农、惠农作为建行宗旨,目前贷款业务涉及磐石周边14个乡镇,截止到2011年末,涉农贷款余额为32,951万元,为磐石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六)依托模式

1. 依托银行。作为法人发起人的吉林银行在吉银村镇银行成立的五年多来,在人员、技术支持、业务发展上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与帮助。

2. 依托政府。磐石吉银村镇银行成立五年多来,磐石市政府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对在市区及城乡的宣传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在论文联盟//税费减免方面,磐石市政府对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给予专项补助。

二、经营状况分析

(一)经营规模逐渐扩大,经营指标显著提高。截止2011年末,吉银村镇银行总资产12.95亿元,较年初增加4.20亿万元,增长53.54%;各项存款余额10.81亿元,较年初增加3.5亿元,增长47.06%;各项贷款余额6.38亿元,较年初增加2.45亿元,增长62.50%。

(二)资产质量进一步提升。截止2011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107万元,比年初减少9万元,不良贷款率为0.17%,比年初下降0.13个百分点。

(三)主要监管指标持续向好。2011年末,提取贷款呆账准备676万元,拨备覆盖率达到630.32%,比年初提高252.27个百分点;资本利润率26.42%,资产利润率2.12%;资本充足率为17.41%,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6.45%,分别高出监管标准9.41和12.45个百分点。

(四)经营效益大幅增长。磐石吉银村镇银行成立五年来,利润稳步提高,表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2010年年度,营业收入为3380万元,是2008年的2.6倍(2008年盈利131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6.10%;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5,683万元,比上一年增加2,303万元,增长68.14%;实现税后利润2,113万元,比上年增加975万元,增长85.68%。

三、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缺少配套政策支持。一是村镇银行的税率执行国有商业银行的税率,没有享受农村信用社的优惠税率;二是村镇银行没有金融拆借市场,不能通过资金市场进行拆借,更不能发行债券、票据,没有直接或间接的融资渠道;三是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利率偏高,增大资金运营成本。

(二)业务收入单一,中间业务拓展不足。目前,村镇银行的主要业务收入来源是存贷利差,占收入的99.2%,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目前只开办工资,免费服务,缺乏基础的汇兑结算、票据承兑、投资咨询、收付、代客理财、发行和兑付证券以及信用卡、信用证、押汇等中间业务产品。

(三)电子化进程缓慢。目前吉银银行的业务系统只有存贷款等业务的核算系统,缺乏中间业务开发运用系统,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明显不足,难以拓展业务空间。

(四)管理人才相对缺乏。由于磐石吉银村镇银行成立较晚,员工较年轻,管理经验相对缺乏,对市场开拓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弱,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四、相关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

一是降低村镇银行资金拆借市场准入门槛,使村镇银行尽快加入资金拆借市场;二是降低税率,享受与农村信用社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人民银行每年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低息支农再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

(二)拓展中间业务,改善收入结构

村镇银行应立足于农村市场,大力拓展中间业务空间。根据“三农”经济发展资源和特点,加大适合“三农”经济需要的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研究,坚持农村市场发展与客户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开办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中间业务产品。

(三)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进程

村镇银行要高度重视发展金融电子化建设,加强对电子化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为中间业务的创新提供技术平台。

(四)实施科学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战略

村镇银行要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实施立足当前和发展未来的人才培养战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为人才引进和培养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打造出适应新形势下快速发展的农村金融人才队伍。

经营与管理论文:市政公用事业的特许经营与行业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加入wto后,要求市政公用行业的发展必须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遵循市场化规则,公平接受竞争和挑战。市政公用事业长期由政府主管下的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直接经营的局面以极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城市建设资金短缺、体制僵化、经营机制不灵活、亏损严重。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走市场化经营的道路,引进竞争机制,将市政公用事业管理权与经营权进行有效剥离,由政府部门统一负责实施市政公用事业行政管理。打破行业垄断,逐步向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监管法制化的方向发展,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格局。

关键词: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行业管理

市政公用事业是指城市的市政设施、燃气热力、供水节水、园林和环卫等行业,使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公用性、公益性、垄断性、投资大等特性。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加入wto后,要求市政公用行业的发展必须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遵循市场化规则,公平接受竞争和挑战。市政公用事业长期由政府主管下的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直接经营的局面以极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城市建设资金短缺、体制僵化、经营机制不灵活、亏损严重。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走市场化经营的道路,引进竞争机制,将市政公用事业管理权与经营权进行有效剥离,由政府部门统一负责实施市政公用事业行政管理。

1.市政公用行业的市场化改革

1.1市场化的目标。实现市政公用行业的市场化,就是在政府的规划和管制下,由政府所属机构直接生产供给,向市场上各种所有制主体生产和供给的转变过程。积极稳妥地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向市场化进程,引进竞争机制,建立政府特许经营制度,促进市政公用事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城镇化发展提供必要条件,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目标。

1.2推进市场化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设部于2002年了《关于加快城市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其主要内容包括:全面开放市政公用行业建设投资、经营、作业市场、准许国内外各种资本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各地的企业可以跨地区、跨行业参与市政公用企业的经营;建立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制度,政府通过合同协议或其他方式明确政府与获得特许权的企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市政行业管理部门从直接管理转换为宏观管理,从管行业转变为管市场;从对企业负责转变为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有力地推动了市政公用行业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规范市政公用特许经营活动,加强市场监管,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市政公用事业健康发展,建设部于2004年实施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它明确市政公用行业实行特许经营的范围包括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和涉及有关公共资源配置的行业,明确了特许经营有关各方的权利、责任以及市场准入和退出、招标投标、中期评估、监督检查、临时接管、公众参与等一系列制度。

2.市政公用行业的特许经营制度

建立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关系到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的顺利进行,关系到市政公用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以及维护公众利益。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采取招标等方式,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选择投资者或经营者。

2.1特许经营的核心和实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程序,授予企业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某项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进行经营的权利,并以协议的方式,界定政府与被授予经营权的企业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市政公用事业实行特许经营制度,不但可以利用民资弥补政府资源的不足,帮助政府发展基础设施,分担一些本来由政府承担的风险,而且有利于打破政府垄断及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的弊端,改善政府形象,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减少社会冲突促进社会长期稳定发展。政府实施特许经营的实质意义在于用政府的“有形之手”控制、弥补市场的“无形之手”所造成的“市场失灵”,避免市场的无序竞争。

2.2特许经营的运作模式。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模式有多种形式,根据特许经营权取得企业在特许经营权下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特许经营权取得人承担投资和经营的双重责任和风险;二是特许经营权取得人仅承担经营风险。

第一类特许经营的主要特征是:投资和经营的责任及风险均由特许经营权取得人承担,特许经营权取得人负责与投资相关的资金筹集,从政府或直接从最终用户取得经营收入。较为典型的是bto模式,即建设——经营——转让,是适应于基础建设的投资融资方式。其具体操作过程是:项目所在地政府授予投资建设项目的公司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在约定的期限内经营管理,并通过项目经营收入偿还债务和获取投资回报,约定期满后,项目设施无偿转让给所在地政府。我市利用bto方式建设的污水处理厂总投资1亿元,现已进入正常运行阶段。这样既弥补了政府投资基础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缺口,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设计、生产技术和项目管理经验。

第二类特许经营的主要特征是:设施投资的资金由政府负责、政府享有资产的所有权,政府将特定的市政资产在一定时间内委托给特许权取得人进行经营,特许权取得人获取的管理费或直接从最终用户收取费用。

3.市政公用行业的政府监管

由于城市市政行业的公用性、公益性和自然垄断性的特点,在推进市场化进程中,一方面要解除或放松管理,以引入竞争,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政府监管,以确保社会公众利益和公众安全。从2005年起,《青岛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特许经营管理暂行规定》将正式实施,这项规定将使我市市政公用事业在打破垄断、引入社会资本、实行特许经营同时,确保公用事业在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下,服务高质量、价格不失控。

3.1监管的目的。政府通过监管一方面确保了被监管企业的投资或管理回报率,为市政公用事业建立稳定的经济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好公众利益,保证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的健康发展。

3.2监管的主要内容。

3.2.1政府按照特许经营协议的规定,加强对专营权的监管。取得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后,就意味着其在特定区域、特定内容及范围内拥有专营权,政府既要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鼓励长期投资行为,降低投资者风险,避免重复建设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又要监督企业履行法定义务和协议规定的义务,承担规定的公共服务责任。

3.2.2对市政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价格进行监管。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一般由物价部门根据行业平均成本兼顾企业合理利润的原则予以核定。价格监管一方面要有利于形成企业降本增效的价格机制,保障公众利益,避免由于垄断经营而带来的高商业利润,另一方面要考虑投资的合理回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3对产品、服务、安全等标准方面的监管。市政公用行业具有服务大众的特性,行业监管要使企业达到规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的同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市政公用事业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特别是在目前的形势下,公共设施的安全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运转,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监管机构要监督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和行业安全生产标准规范,保证公共领域产品提供的可持续性。

在推进市政公用企业事业市场化进程中,各级政府和市政公用事业部门要尽快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在推进市场化的过程当中政府应重新定位,政府与企业应该是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政府给予企业相当的优惠政策支持,以确保经营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对企业实施各种监管政策和进行一定的行为约束以确保整个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确保市政公用事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经营与管理论文: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摘要:当前国有企业正处于改革的困难时期,如何在改革之后保证国有企业的正常经营与发展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国有企业改革浪潮下,国有物业企业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改革问题频出。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对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问题进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国有物业企业;经营;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国有物业管理企业也进入了市场改革的艰难时期,市场化发展将成为其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物业管理企业以往的经营与管理模式与市场化的要求必然违背,其中存在的公共问题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本文首先分析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经营中的问题,并对具体的改革促发展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希望能够促进物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当前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经营中的问题

1.国有物业管理模式落后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受国有经济体制的影响,极易受到上级单位的限制,自身拥有的主动权和决定权是非常有限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种落后的物业管理模式必然会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想要实现发展就要顺应市场经济的潮流,但当前的国有物业企业在人员、财务、办公用品等方面的核算上还是由企业承担,其只是在表面上进行单独核算,这种面子工程对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2.国有物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受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经营模式落后的制约,物业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服务意识不高,自身素质不够完善。因此,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物业人员自身缺乏决定性,严重受制约上级单位,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下[1]。并且多数的物业管理人员认为自己的工作只是收收费、修修设备设施,并没有形成物业管理的理念,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

3.国有物业管理费用没有实现市场化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是为国有企业的住宅和企业职工服务的,而国有企业房屋的福利性,导致物业管理费用多为国有企业来承担,同时采暖费用、卫生费用等也是由国有企业补贴的,职工向物业部门缴纳的费用相对较少。可见,国有物业管理费用并没有实现市场化,与当前的市场经济改革相违背,对物业企业的发展势必会造成不利影响。

二、国有物业企业改革促发展的具体措施

1.完善物业企业的管理制度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想要更好的适应改革和市场需要,就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制定明确的管理标准和管理规范,严格物业管理活动。在这其中国有物业企业要制定明确的物业管理标准和工作质量标准,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保证物业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2.结合市场需求,深化“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想要促进自身的经营与发展,就要结合市场需求,重视消费方的利益,让消费方来决定物业管理企业的生存。因此,国有物业管理企业要充分发挥业主的监督作用,并要树立起“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接受业主的监督和指导,规范物业管理的各项活动,形成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国有物业企业在自律和自我管理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在当今的社会中企业的发展要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规模小,管理不规范的企业势必会被淘汰,所以国有物业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与服务,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3.提高物业经营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物业管理企业要改变传统统一大管理的模式,实行专业化的管理模式。第一,提高物业经营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能够降低国有物业管理的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物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二,提高物业经营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能够为业主提供更加专业、可信的服务,提高物业企业的信誉。

4.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想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就要不断迎合市场需求,利用当前的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不断更新技术,完善服务,实现物业企业的智能化管理。第一,智能化抄表系统的应用。智能化抄表系统主要是指居民的水、电、燃气等管理的智能化。将水、电、燃气的使用数据通过远程监控的方式在固定的物业数据终端上进行显示,然后通过邮件或者短信提醒的方式为业主提供提醒服务,业主可以利用网络或者一卡通进行查询和缴费,为业主提供便利化服务。智能抄表系统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当前快节奏的生活要求相吻合。第二,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往的物业管理信息都是通过公告栏的形式传达的,不仅不能保证信息传递的实效性,也不利于业主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公布,将物业管理与业主联系起来[2]。同时通过微信群、QQ群等信息交流平台的建立,更有利于业主和物业之间的沟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第三,智能化的设备管理。基础设备设施是物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化的设备管理系统,能够通过中央监控室对小区内的各类设施间监督监控,及时发现设施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然后通过报警的方式为物业管理部门提供信号,方便物业管理人员及时作出处理。物业管理的智能化发展,节约了管理的人力、物力、财力,不仅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的需求,对促进国有物业企业改革和健康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国有物业管理企业想要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就要顺应时代潮流和市场趋势,不断改革自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健全管理制度,提升物业管理的科技含量,促进物业管理的智能化发展,在为物业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物业企业的竞争能力,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站稳脚跟,为业主和社会带来更多的益处。

作者:孟强 单位:大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人事处

经营与管理论文: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探讨

【摘要】本文将从做好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的措施入手,分析存在于企业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中的问题,研究了企业在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中因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经营投标;施工管理

1做好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建筑行业发展极为迅速,但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抢占建筑市场,就需要做好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以便满足建筑市场施工需求。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其主要产品是工程项目,特征是一次性,在工程开始以前还需要签订必要的承包合同,做好一系列相关工作。一般来讲,做好经营投标,可以为施工企业发展奠定基础,帮助施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好施工管理可以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在投标阶段也会成为招标对象的首选,企业获得工程承建权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由此可见,企业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对施工企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2存在于企业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中的问题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企业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管理呈现粗放化,经常出现工程返工,不仅造成了严重浪费,企业应得经济效益也无法实现。第二,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企业在社会上的课可信度严重下降。第三,缺乏良好的法律意识,合同管理得不到重视,不少施工还无法正确认识原始资料,也无法为工程提供真实报价。第四,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中存在不协调的情况。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发展受到限制,这就需要企业做好经营投标,促进施工管理,以便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施工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良好的管理机制,项目经理在施工中得不到重视,并没有高素质管理队伍,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相关规章制度如同摆设,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无论是在经营投标中还是在施工管理中总有人依靠自身经验办事,缺少与实际工程的联系。要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就需要加大对经营投标管理的重视,适当调整与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做到精细化管理,确保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的开展顺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发展。

3做好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的措施

3.1重视企业信誉的建立,强化企业战略资源观念的树立。由于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旦管理不慎,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很容易让企业失去良好发展机会,严重的还会导致企业破产。要促进企业发展,就需要加强信誉构建,通过企业信誉抢占发展市场,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企业逐渐失去了信誉,导致大量客户流失。作为施工企业要赢得客户信任,就要构建以优质施工项目质量为基础的工程,确保施工安全,按时完工,提供科学合理的造价。对施工企业来说,信誉与工程质量最重要的内容,如果企业丢失了信誉,不重视工程质量,很容易引起施工事故,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企业以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会付诸东流,这样就会导致企业发展陷入僵局,所以,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加强管理,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维护好企业信誉。

3.2建立健全经营投标管理机制,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素质。要做好企业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就要联系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联系企业经营发展,构建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确保经营投标合理,编制好工程投标标书,防止出现重叠管理与虚假管理的情况,明确各个工作人员的责任,注重奖罚机制的建立,加强与企业自身实际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为投标活动成功奠定基础,确保经营投标活动顺利开展。同时,还要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应用高素质项目经理人,在项目经理任用上,应实行竞争上岗,提高对应聘人员的要求,且通过理论考试与项目考试,只有通过考试的人才能进入企业工作,这样才能获得更多人的认可,确保工程项目建设顺利完成。此外,应用工程监理,重视工程监理人的作用,听取他们的合理意见,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这也是做好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措施。

3.3采用动态经营投标管理,关注领导在施工管理中的作用。要做好企业的经营投标管理工作,应认识到经营投标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系统工程理论入手,做到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由于在经营中存在较多变数,这也就决定了其具有不可控性,所以,在经营投标中应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因地制宜。对于投标负责人来说,不仅是项目经营投标工程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更是投标活动的策划者,能够影响到项目投标的成败。在施工管理中,重视领导在其中的作用,确定好角色,由于建筑产品与工业产品并不相同,所以,一定要重视施工生产管理,这也是施工企业最重要的工作。对于施工项目来说,不仅具有设计工程点较多,且覆盖面也很广,如果在工程建设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应用的管理制度缺乏规范性或人员素质不达标等都会影响施工建设,所以发挥领导在其中的作用,做到每一个形成领导中都会相应的领导责任人,避免出现一人多则的情况,在管理上也要做到精细化管理,尤其是针对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的环节,作为领导人员应着重管理,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强化管理,做好基础工作建设,保证所有施工工作都能达到既定要求,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4结论

对于企业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来说,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两项工作,能够直接影响施工企业的生存情况,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所以,在施工建设中就要联系实际情况,做好经营投标与施工管理工作。

作者:张鹏 单位: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经营与管理论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探讨

摘要:近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针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格局,创新了多种发展模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济的兴起,已成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并以此形成了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第三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开发;经营模式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下衍生的新产业,一经开发,便展现出其强大的发展空间和势头。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地域辽阔,资源丰硕,具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优越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满足消费者对旅游产品需求,丰富旅游产业内容的同时,更能对农村的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增加农村第三产业比重,充分整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实现农村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伴随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整体推进,正朝着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大步迈进。《2014年中国旅游产业投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乡村旅游接待的中外游客达到12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接待总量的1/3,2014年乡村旅游收入达3200亿元,带动了3300万农民致富。全国有200万家农家乐,10万个以上特色村镇。可以说,中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大力开展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于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五位一体”的发展规划,都具有十分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提升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先进的发展理念。在大力开发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同时,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体验。先进的思想和发展理念,随着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被传播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原有的农村封闭的思想意识领域被逐步打破。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无形中提高了广大农村地区融合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了利用市场经济的理论观点管理农业发展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理念。

(二)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现代农村生产生活质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以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农村地区在生态环境上的投入,在提升旅游品位的同时,使整个农村的生产生活质量有了巨大的改善,客观上实现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在很多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上,已经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广大农村地区在享受旅游产业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的体验到生态建设带来的生产生活质量的彻底转变,这无疑体现了农村经济发展力求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三)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农村市场消费。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比例偏低,导致农村整体的消费需求不足,对农村的消费市场无法实施有效的拉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的市场消费表现疲软,农村整体消费不旺的问题表现突出。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对于刺激农村市场消费,拉动农村市场内需,效果是直接并且作用是明显的[2]。连续几年国内旅游业统计数据已经说明,农村旅游市场的空间巨大,已经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手段,并且效果已经开始显现。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在这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地方经济的格局已经形成,必将对我国实施的农村扶贫攻坚战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产业规模。我国旅游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国家旅游局最新公布的预测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3亿人次,年均增长达10%。截至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将达到世界旅游强国的基本水平。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农村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对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广大农村地区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不断发展的农村旅游市场对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壮大必将起到积极的影响。

(五)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资源。我国是农业大国,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难题。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偏低,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造成整体农村经济效益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更是形成了农村生产力资源的浪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必将带动农村整个经济发展各个环节相应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解放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富余劳动力的二次就业,对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农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模式

纵观我国各地开展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模式,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专业的格局。在实际的开发中,各种模式的构建均立足于当地自然的条件进行布局,但依据客观地理条件,文化特色、地域风格又有不同的特色,相关的内容各有不同。比较我国各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景观型。这种类型是在现有的经营模式中比较多的,就是紧紧依托当地自然的资源,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凸显原始的自然景观,将回归自然作为经营的亮点。自然景观型的经营管理模式要求具备特定的自然环境,一切源于自然地原始状态,而不是人为的进行构建,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景致,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生态的心愿。

(二)休闲娱乐型。这种类型大部分位于城市的边缘,远离城市的喧嚣,结合优美的自然风光,安静舒适的环境,便捷的交通,便于人们假日的休闲,让旅游者体验脱离城市后,心理放松的一个短期的体验。经营重点以休闲和娱乐为主,一般采取野外宿营或休闲营地的模式。

(三)田园体验型。一是在城市的孩子假期被家长送到农村进行农业劳动体验,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接触农民生活,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状态的一种少年励志成长体验。二是发挥本地的特色农业优势,采取各种活动方式,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亲身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丰收带来的喜悦。三是农民将部分土地租赁给经营者,并代为耕种料理,租赁者在假日休闲时到田间亲自参与农业耕作,并与朋友一起分享劳动果实,体验劳动带来的身心的乐趣。

(四)教育学习型。这种类型是将农业生产与现代的教育活动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等一些列过程,让游客了解自身所熟悉的农业产品的整个生产环节以及所采用的工艺与技术手段。这种类型明显的特点是全部以实物的展示出现,可以直观的让游客了解和体验。在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中,经营者大多设计成农业博物馆的形式进行陈列,以展示区的状态再现当时的场景。加深游客对农业生产建设的了解同时,提高游客对我国农业发展建设的认识。

(五)文化特色型。这种类型一般是依据当地的民俗特色,进行深度的挖掘,民俗文化村模式是最典型的代表。在这里可以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做出历史的还原,让游客回味当时的历史场景。还有就是根据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结合当地的历史沿革,对当时的历史场景进行回放,比较有代表性的诸如北大荒特色、知青特色等等。这种类型满足了游客历史怀旧的情怀。上述几种类型只是对我国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简单概括,在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中,大部分体现为综合性、多样性的经营开发模式,并且在发展中会不断创新出更加适应本地区的开发经营模式。

三、农村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作为新兴的农村第三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与之相配套的产业链条并不完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管理模式和经营管理体系。

(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开发理念亟待创新。在对于整体产业的理论研究上,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导致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定位偏低。简单的将这一产业定位与一般的小型的旅游项目,没有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在开发理念上,过多的偏重于短期的、眼前的经济利益,或者说直接的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忽略了长远的规划以及今后带来的社会效益的影响。

(二)监管机制相对缺失,管理行为亟待规范。作为地方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对这一产业的经营活动实行有效的监管。这就使得部分地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处于长期脱管状态,经营活动处于无序经营,广大的游客也无法得到权力的保护。大多的旅游项目开发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使产业的发展没有长远的发展周期,仅为一时的短期利益,阻碍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质量相对偏低,总体规模亟待扩张。由于缺乏科学而有效的项目论证和评估,在旅游项目的产品开发上,没有形成完整的可行性报告,大多为一哄而上,过度追求多而全,结果质量偏低。部分地方政府受观念的束缚,并未将这一产业的开发纳入当地的经济建设规划中,对项目的安排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安排,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局面的形成,使整个项目的开发不能形成合力,无法打造地区的品牌,缺乏明显的竞争能力,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

(四)基础建设相对不足,服务水平亟待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和发展中,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必不可少。但就目前农村大部分的公共事业配套设施状况来看,还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而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的农民,受个人素质的直接影响,并不具备专业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针对旅游的专业要求,明显存在一定差距,对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服务标准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五)经营模式相对单一,产品开发亟待扩容。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对当地市场的深度开发,对于旅游产品的组合不尽人意,大部分的项目开发仅仅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或者农业资源,不能有效的进行所有资源的重新组合和规划。相对于部分旅游项目及产品大同小异,没有创新,开发的渠道过于狭窄,产品开发上应有所延伸和拓展,应该进一步丰富产品内容,全面提升竞争力。

(六)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经营手段亟待提升。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开发较晚,专业的管理和经营人才相对奇缺。大部分的地区的经营与管理人员都由当地的农民负责,和专业人才比较,他们缺乏系统的经营与管理的专业知识,缺乏相应的营销与服务的管理手段,缺乏必要的服务与品牌意识,这与现代化的企业经营是格格不入的,直接会影响企业的良好发展,造成整个经营活动管理层次较低,生产效率不高,不能很好发挥企业的经营优势,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的有效措施与对策

面对经营管理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良性发展。

(一)科学严谨规划,合理统筹布局。要坚持科学严谨的规划,立足于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合理统筹布局。要结合当地发展特点,整合各类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在保持生态和兼顾市场的原则下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建设。对于项目的形成,要严格进行科学的论证,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在保持成就发展动力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并行。

(二)保持项目特色,突出文化内涵。要继续保持项目产品的特色,更加突出项目产品的文化内涵。在产品的开发上,要保持原始资源的前提下,更深入的挖掘地区文化的深刻底蕴,保持旅游产品的活力。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上要力求统筹兼顾,即满足游客追求体验快乐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宣传地域人文景观的特点,展示地方的旅游特色,达到开发旅游项目的最终目的。

(三)健全监管机制,实施规范管理。地方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施有效的监管,使整体的经营活动在有序的框架下运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多方面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者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彻底改变经营中的无序状态。各级管理部门要把服务职能放在管理的首位,重点是规范、监督、引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加大基础投入,扩大产业规模。各级政府部门要站在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建设的高度,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建立起完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运用市场手段,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吸引投资主体参与项目的开发与运作,积极开张招商引资工作,把优秀的企业吸引到广大农村,参与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中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项目的开发与经营。通过政府的积极参与,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多元化,既解决了项目开发经营的资金瓶颈问题,又形成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实现了农村第三产业的生产规模壮大。

(五)突出品牌效应,打造旅游精品。源于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产品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上更要突出品牌效应,打造旅游精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就是原生态的竞争优势,要力求做到原始的自然资源与现代的文化气息相融合,深入挖掘当地特色的乡村文化底蕴,打造旅游精品,积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政府部门要站在更高的起点,对本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宣传,多方联动合作,在提升地方整体形象的同时,实现农村第三产业的重新布局,以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总之,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传统的耕作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致力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做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经营,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加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长远而深刻的历史意义。

作者:宋菲

经营与管理论文:物业管理企业品牌建设与经营战略

前言

现代物业管理早已成为房产消费者使用房产后常采取的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物业管理已经逐步凸显了自身的重要作用。开发商在房屋开发的过程当中,也应该要充分认识自身品牌建设以及经营的重要性,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在日常管理工作当中,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牌效应,做好相应的物业服务,树立并建设企业的品牌、经营之道,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更好的为广大消费者服务。

一、物业管理企业品牌建设策略

1.树立并建设驰名物业的品牌战略意识

物业管理企业树立并创建驰名物业的战略,要求了必须明确商标的独创性、显著性以及商标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法律价值,简单来说就是不但要具备创新的策略,即服务创新、战略创新以及理念创新,而且还要兼顾企业发展的各项价值。这就要求了物业管理人员要制定方向正确的战略,更要出奇制胜。因此,物业管理企业更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企业的物业服务能力,企业应当以先进的服务意识、服务观念等,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物业管理。

2.制定超越市场竞争对手的战略

现如今,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金和时间的支持,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应当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服务意识,将企业有限的资金进行优化配置,将其用到合理之处。此外,企业还应当规范员工的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时间,制定相关的制度进行约束,促进企业员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当中,提高管理效率。因此,企业要将自身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实现时间、地点等差异的完善,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制定相应的求势战略

求势战略主要包含了适势、借势、用势以及转势。其中,适势是指企业发展趋势要与社会以及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用势指的是企业要把握好品牌形象的制胜机遇,借助各种手段、方法等增强企业对公众、对社会的号召力;借势是指企业借助客观的环境来弘扬企业自身品牌的美誉度与知名度;转势指的是企业发挥自身的优势,将企业的劣势逐步转化成为相对优势或者优势,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4.经营规模化战略

企业建立品牌,离不开规模化的经营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逐步转向以市场经济为发展的方向,这就使企业品牌的优势得以发挥,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让企业进一步认识到经营规模化的重要性。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将经营逐步规模化,企业品牌的建设更要形成规模化,使企业整体的营销经营走向规范化。

5.提升企业服务,促进企业品牌的建设与成长

物业管理企业的品牌需要长时间才能得以形成,提别是品牌信誉、品牌质量以及品牌含金量等是经过长时间的经营、服务积累而成,因此,企业要对自身的服务质量给予高度重视。创新服务方式以及服务思想意识,使企业每一位员工能够有热情的服务态度,娴熟的服务技能以及规范化的服务项目以及流程等。此外,企业还要对服务设备给予重视,要不断健全服务设备,不断完善收费合理等服务制度。物业公司应当把物业管理的服务项目和特色理念、人文关系以及社区文化的建设充分结合,积极采用个性化的服务,根据住户之间的差异性提供服务,充分发挥企业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

二、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策略

第一,物业管理的经营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通过积极建设企业品牌,然后充分借助名牌带来的市场效应以及市场信誉,将企业的经营效率提高。物业管理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影响其服务质量的原因就会增多,因此,企业保证服务质量比较困难。特别是客户对企业服务质量难以全面的、客观的进行评价与检查,因此,大部门用户在选择物业管理企业的过程总,都会依靠企业的经营口碑与信誉进行判断。第二,物业管理企业还要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遵守合同规则,重视企业信誉,坚决不能出出现任何侵犯业主权益的行为,还要积极维护物管企业的自身形象。第三,企业要对自身的宣传加以重视,积极的进行品牌经营宣传不但能够提高企业的认同感与知名度,而且还能起到拓展市场、引导用户消费的作用。引导消费者消费的作用不容忽视,我国很多住房用户长期受到住房免费的影响,导致其对住房消费的认识不足,企业通过示范、宣传以及引导,能够让用户了解健康、文明的住房方式,优质的居住环境能够对用户的生活质量以及素质等形成积极的影响。此外,通过对物业管理的宣传,不但能够使用户的住房消费观念得到提升,增加物管企业的经济收益,且能够极大程度地减少物管难度,降低用户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纷争。此外,企业还应对物管资源实施战略性的调整,充分结合市场竞争的情况以及物业管理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把一些不具竞争或者运作成本较低的业务进行分包,例如:垃圾清运、保洁等业务。这样能够大幅度降低企业成本,使物管企业能够集中精力与资源不断发展自身优势项目,有助于企业达到良好的经营效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物业管理及其服务在房产开发以及后期的使用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若要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积极建设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是关键。因此,企业应当始终坚持把物业管理以及物业服务等有效贯穿企业经营建设当中,积极维护用户的合法利益,及时满足用户的需求,不断提升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打造一个高效率、高质量的物业管理品牌,帮助企业提升其竞争力,有助于物业管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刘亮明

经营与管理论文:种子经营与市场管理论文

1农业种子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种子经营单位素质有待提高

除本部设有规范的种子经营点外,还有很多临时的代销经营点。而网点销售多半是小贩小商。商贩们只是在相关季节才进行代销,对种子没有特定的要求,所以很难对农户购进进行科学指导,更不可能进行优质服务。

1.2农户购种的盲从性与盲目性

从现行的农业经营状况来看:大部分农业都没有专业的知识,仅有的知识是从广告商与种植经验中得到的,在选购种子时盲目,从而也给农业安全造成了很多隐患。认识错误具体表现在:购买新种子,潜意识认为新品种才是好品种,从众心理让看见别人买什么自家就买什么。

1.3种子经营骨干稀缺

从当下的种子经营与管理过程来看:种子市场的管理经费稀缺为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由于种子管理人员没能时常深入市场进行指导与监管,造成很多不达标的种子上市;由于部分地区没有专业的质量仪器,从而对检验种子质量造成了很多不便,尤其是检验仪器不足,让质量检验人员根本不能及时检查出种子质量好坏,更谈不上杜绝不达标种子流入市场销售。另外,经营单位的人事调整与改革,在压缩编制的同时,让基层人力资源管理严重不足,加上个别管理人员素质不够,缺乏对法规法律的全面了解,所以在具体工作中很难做到妥善处理问题,这样很容易造成商贩不法行径,对市场管理带来困扰。

2增强农业种子市场管理的对策

2.1加大队伍建设,增强业务培训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促进农业发展,种子管理人员必须主动承担起种子管理相关工作。受种子管理的政策性、专业性影响,在保障种子管理的稳定性的同时,必须增强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专业技能与执法培训工作。这样才能让种子执法锻炼、培训人员成为既懂业务、又精通法律;既能准确执法,又能讲原则的人员。目前,大多数种子经营者都经过了培训,并且拥有种子经营证与上岗证,但是大部分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法律意识明显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对经营人员进行有效培训;例如:在种子销售前,对其进行集中培训,具体内容由农技基本技能、守法经营,并且要求种子经营人员必须严格根据法规法律要求进行种子经营。对于不满足《种子法》规定的种子,除了不予销售外,根据管理要求做好记录工作,还应该向农业购种用户提供保单,通过健全种子销售档案,对种子经营内容以及标签负责,这样才能逐步扭转种子经营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最后,经营者还应该给每位购种用户提供一定的跟踪与售后服务。

2.2做好宣传工作,提升使用者素质

近几年,很多地方都开展了各种宣传方式进行农业宣传,尤其是“走进三农”等活动,对普及法律与种子意识,提升使用者法律与质量意识发挥了很强的作用,同时它也让广大用户领会应该怎样使用法律意识保护自己,辨别种子真假,怎样做到合法经营,熟悉种子栽培技术与种子特性,科学购买种子,在选购种子时,查看种子经营者的相关证件等。在种子选定好后,通过查看信誉卡、包装袋、发票等依据,逐步提升农民的自我保护理念与维权意识,这样才能让假冒伪劣的种子经营者没有经营市场。

2.3加强委托与品种管理

为了避免多个企业家共同委托造成的混乱,在种子经营中,除了要增强事前监控,还应该尽量避免多个企业家共同委托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同一经营者只能接受1到2个种子公司委托,同时两家种业单位的每批种子都必须分开堆放,这样才能做到档案与经营的有效管理。对于没有经过审核的品种,我们应该做到坚决抵制推广与销售工作。

2.4增强设备建设,做好质量监管工作

从农业生产过程来看:不合格的种子对农业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县级单位必须主动承担起本县种子检验监督与栽培工作。受检验经费以及检验仪器的影响,对种子质量检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除了购置仪器设施外,还应该适应当地发展,做好加工、生产、检验、贮藏、检疫等相关工作。通过加大对种子市场的抽查工作,从源头上避免不合格种子进入市场。

3结语

种子作为影响农业发展的直接因素,它对现代化市场管理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规范市场管理,除了要从广大群众利益出发,做好种子应用与调查工作,还必须整合市场管理实际存在的问题,完善改进措施,落实市场监管,推动农业发展与建设。

作者:缪钟程单位:四川省阆中市农牧业局

经营与管理论文:文化业经营与管理

一、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文化产业的基本属性与特征

在我国,文化产业是近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现代化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催生的一种新兴产业。关于它的概念和内涵,2003年9月4日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今年3月29日国家统计局出台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作出的定义说:文化产业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则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等活动,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这是我国第一次从统计学意义上对文化产业的概念和范围进行的界定,并成为具有约束力的国家统计标准。

依据上述定义和标准,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事业应该是文化与政治结合并且为政治服务的范畴,它的着重点在于其社会公益性,以追求社会效益的最佳化为主,而且这一效益实现的途径,除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自身的艺术魅力,还有政党的意志、政府的行政行为在发挥主导作用;文化产业的着重点在于其经济收益性,以追求经济效益(利润)的最大化为主,其经济效益的实现途径既要靠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自身的艺术魅力,还要靠成功的市场运作,靠市场经济的规律性来调节。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产物。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文化产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基本特性是通过市场化运作与经营,来实现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经济价值,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将经济行为及其产品的文化底蕴有效放大。这种必然趋势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产业便会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所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与现代化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结果。

文化产业已经被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公认为“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它的发展表明了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文化产业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讲,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除了自身利润收益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对经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这也是它的社会经济效益吧!况且,我国的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的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具有文化事业的基本功能。对它的基本要求仍然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通过市场实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济价值。

二、满足文化的市场需求:文化产业效益的实现方式与途径

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必须依靠市场来实现。从产业到市场,从产品到商品再到消费品,和一般产业相比,它的产业特性在于有着一条独特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由文化需求创意设计、文化产品制作传播、文化产品营销三个互相承接的环节组成,并落实到文化消费市场接受价值检验,最终实现其效益目标。

文化需求是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存在、发展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当代文化市场呈多元化、时尚化,甚至另类化的发展格局,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文化产业提出了不断变化的挑战。处在文化产业链第一环节的文化需求创意设计,就必须关注审美、娱乐、休闲、兴趣需求的不断变化,依特定文化消费指向,设计出相应的文化物品、文化象征物和文化体验,以满足公众的文化消费,适应公众的文化需求,表达公众的文化意志。

文化产业的生产营运过程建立在文化需求创意设计的基础上,有形性、可视性、可体验的各种文化产品是文化需求创意的载体。这些文化载体的生产过程可划为文化物品制造、文化信息传播和文化服务提供三类。文化物品制造主要包括平面出版物、音像制品、工艺品等的印刷、刻录、制造。文化信息传播主要包括平面媒体信息、广播影视媒体信息、网络媒体信息的采集、编辑、制作、复制、传播。文化服务提供包括的种类很多,几乎链接文化产业的所有领域。

文化产业链的第三个环节——文化产品营销包括流通、承销两个环节。在流通环节,文化产品被文化产品发行人、商及经纪公司(人)进行营销传播和分销;在承销环节,文化产品被文化产品营销商购买,并运用各种销售渠道、营销模式和手段将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售让给文化消费者。这样,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济价值得以实现,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在这一链条的终端得以实现了。可见,文化市场的规范、健康、有序、畅通,对文化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而且是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喜忧参半的经营格局:我国文化产业的基本现状

文化产业是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少污染、可以多次、重复开发的产业,日益受到全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行业门类,已经初具支柱产业的雏形。它不仅充分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财政收入,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国家统计局2004的《2003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简况》称:

2003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有从业人员1274万人,实现增加值3577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7.44亿人)的1.7%、城镇从业人员(2.56亿人)的4.4%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11.69万亿元)的3.1%。就经济总量而言,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经济总量接进于“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和“社会服务业”,其中“文化服务”的经济总量与“房地产业”大体相当。我国文化产业的人均产出比(人均创造增加值2.81万元)高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在第三产业中已经成为“领头羊”。但是,从对文化产业的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相当,即二者的比重维持在1:1左右,而我国为1.7:1左右。其中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5%,比发达国家平均低50%左右。

另据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共有属于文化产业的单位34.6万个(其中法人单位31.8万个),个体经营户36.2万户,从业人员996万人(其中个体从业人员89万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中国全部从业人员(7.52亿人)的1.3%,占城镇从业人员(2.65亿人)的3.8%。文化产业当年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占GDP的2.15%。属于文化产业的法人单位共有资产1.83万亿元,个体经营户共有固定资产235亿元;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72万亿元,其中个体经营户收入426亿元。2005年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总结年,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入利润调整、完善、反思的阶段。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员数和拥有资产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69%和78%,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收入情况看,东部地区的营业收入占全部的82%,而中西部仅占18%;从实现的增加值看,东部占74%,中西部占26%;从对GDP的贡献看,东部地区实现的增加值占2.56%,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28%和1.35%。这些情况表明,我国文化产业还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较大的发展空间表明,我国的文化产业无论从总量、质量,还是速度、效益,目前都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这除了我们的文化产业起步晚、底子薄的制约,很大程度上还有经验的不足。从目前区域文化市场化与文化产业的竞争格局来看,多数竞争发生在产品雷同、市场粗放和销售集中三个方面。文化产品的雷同主要是因为文化需求创意的不足造成的。由于文化需求创意的不足,文化市场中的多元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全面的关照,产品定位及功能单一。文化市场的粗放主要是因为忽视专业文化市场调研,没有对密集单一市场、有选择的专门化市场、市场专门化、产品专门化和完全覆盖市场等目标文化市场作相应细分和选择造成的。这样,所有的文化产品销售都集中在了一个看似庞大,实质既散又小的市场上,尽管各路“诸侯”使出了所有的促销解数,甚至不惜犯规违例,但依然是市场总量不大、经营绩效不高、发展后劲不足。

另外,当前文化市场的混乱无序对文化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的“内耗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突出表现为“苍蝇逐臭”和“饮鸩止渴”两种类型。

“苍蝇逐臭”式:一味迎合低格调的市场文化需求,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舍本逐末”、“舍义取利”,甚至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一些出版商瞄准青少年这一弱势群体,集中“发射”盗版教材教辅、淫秽、色情的“口袋本”读物和有害卡通画册等不良出版物;部分格调低下的网站成为传播色情、暴力、凶杀等有害信息的工具;一些网吧经营业主采取恶劣手段引诱、教唆、容留未成年人长期滞留网吧;歌舞娱乐场所的“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脱衣舞和淫秽表演等非法演出有禁无止。这种迎合导致的恶果是社会秩序混乱、社会道德滑坡,青少年成长环境严重污染,对祖国的明天和民族的未来造成严重的威胁。

“饮鸩止渴”式:无视国际、国内各项文化法律法规,大肆从事盗版犯罪,从教材教辅到文学名著,从流行音乐到影视大片,从字典辞海到电脑软件,盗版行为几乎实现了“无缝隙侵害”。加之无证经营等不正当经营与不公平竞争,一同构成了文化产业的“毒瘤”。这一“毒瘤”的猖獗横行,严重侵害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特别是正当经营商以及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导致违法经营的“暴利”与合法经营的“微利”甚至“无利”的极大反差成为不争之实,严重浪费了有限的文化资源,扼杀了原创精神,削弱了创新能力,萎缩了文化生产力,严重阻碍了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展示给文化产业的前景只能是走向“玉石俱焚”。

四、文化市场的管理失控:文化产业喜忧参半局面的成因

通过上述理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造成我国文化产业喜忧参半现状的主要原因,不能不归结于文化市场管理的失控。这种失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与发展的关系处理失当。

发展初期片面强调繁荣。“先发展,后规范”,“先上车,后买票”的管理理念成为“时髦”的口号,光发展,不规范;光上车,不买票的现实成为“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重要成果。“茅草庄稼一起长”的结果是“茅草”疯长“庄稼”死亡,“秃疮和头发一起长”的结果是“秃疮”把仅有的“头发”也给吞噬精光。营业性互联网及其网吧行业对社会风气特别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的危害就是一例。于是,人们又从现实的教训中“猛醒”,认为“发展是硬道理”,但是不能不要正常的管理。于是,又片面强调“加大力度,从严治理,严管重罚,不留后患”,结果是“茅草”“庄稼”一起拔,“乌鸦”“凤凰”一枪打。如此“一放就乱,一管就死”,这样的文化市场如何适应新型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

(二)宏观管理和整体规划的滞后。

我国的“文化产业统计研究”2004年才由牵头,文化部等5部委联合参与启动课题。历时一年,才有了课题组成员单位国家统计局出其研究成果《2003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简况》。

此后,才有了2004、2005的相关报告。有了“十一五”规划。在此之前,我国没有把文化产业作为单项进行分类统计,因而难以对市场的发展走向、消费趋势,对各种文化产业发展应有的数量、重点、比重、比例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娱乐行业的发展仍处于自发的状态,政府缺少应有的规划、信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导,导致市场竞争出现局部无序和混乱现象。

(三)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突出。

音像制品市场走私问题,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赌博问题,娱乐色情陪侍或变相色情陪侍,演出市场的色情淫秽表演等问题之所以有禁无止,而且依然突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地方和部门把这些精神垃圾当做吸引投资发展经济的“软环境”加以保护甚至倡导。由于担心影响本辖区的经济发展,有些地方领导成了一些不正当经营的保护伞,纵容、包庇和保护不法经营,增加了整治的难度和阻力。而问题的存在反过来使政府不得不采取限制压减的政策,造成了一定的恶性循环。

(四)文化市场的监管“力不从心”。

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文化市场的急剧膨胀,现有的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体系没能实现“与时俱进”,文化管理体制仍然是传统文化事业型,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与文化产业主市场的发展要求极不适应。经费不足,人手不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执法手段落后,监测水平科技含量低,执法监督和约束机制也不完善,管理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机制不够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备,权责不一致,“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等等,都影响了执法工作的反应能力、威慑力和执法效果。

五、管理与繁荣并举并重: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这是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正确实施这一原则,就必须牢固确立并健全“管理与繁荣并举并重”的文化市场监管格局。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

首先,全面倡导、落实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观。

第一,坚持“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的准则,不能把“精神垃圾”、“精神鸦片”当成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倾入市场;第二,坚守“发展不能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底线,不能愧对国家,愧对人民,愧对子孙后代,成为历史的罪人。第三,发展不能违背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服务,它有着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既不能“苍蝇逐臭”,更不能“饮鸩止渴”。第四,发展不能再靠“数字”出政绩。不能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发证”就是“发展”,认为文化经营场所越多,生产能力越大,文化市场越繁荣。以致“门槛”过低,审查不严,把关不力,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留下了诸多隐患,酿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第五,发展必须有序。事实证明,文化市场的发展不能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完全听命于市场调节。还应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只有从总量、结构、布局、内容上规范有序健康的发展,才是文化市场真正的繁荣。

其次,树立并实践文化市场科学的管理理念。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打击违法经营,就是对正当经营的文化产业的最直接最有力的保护和支持。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管理与繁荣、打击与保护的辩证关系。做到以人为本,以法为据,以社会效益为重。

以人为本:一是建立一支政治强、作风正、纪律严、业务精的文化市场管理队伍。二是教育经营者守法守德文明经营。三是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齐抓共管。以法为据: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及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强化文化市场监管队伍的执法水平和能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强化执法人员的道德水准,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确保违法必究。以社会效益为重:这里所说的社会效益不是一时一事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地区的利益,而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大局利益、长远利益。

做到了这几点,文化市场管理就有可能形成这样一种局面:管理者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执政观念,自觉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求真务实,敢于负责,敢于碰硬,敢于同文化市场的违法经营活动作坚决的斗争;经营者明确树立守法经营、文明经营就是效益的理念,自觉接受文化市场监管部门的依法监管;社会各界形成“文化市场事关你我他,事关国和家”的共识,自觉支持文化市场监管部门的依法行政。在此基础上,作为文化市场监管部门,与时俱进提高文化市场监管能力,尽快终结执法力量薄弱、执法经费短缺、执法手段简陋的现状。“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文化市场的管理水平就会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化是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终极目标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并举并重;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要通过市场来实现;社会效益和正当的经济效益要靠市场管理作保障;我国文化产业化喜忧参半的现状表明,添喜解忧,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任重道远。出路在于:树立并实践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观和文化市场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与繁荣并举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此为基,我们有理由期待,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擎天之日,就在不远的将来。

经营与管理论文:企业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经营的对策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当前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下滑,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以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为基本依托,尽可能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向财务管理要效益的经营理念也并没有被广大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这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来说是一个负面影响。在这种背景之下,如何在正确认识以及把握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之上,全面诊断分析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这是企业未来发展中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课题。

1企业财务管理对经济效益提升的作用

1.1带来财务收益

企业财务管理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财务收益,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升财务资金利用效率,实现企业财务收益的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中,通过科学的财务投资,可以给企业带来收益,利用闲置的资金进行理财、根据企业经营业务拓展的需要,来对其他企业进行财务投资等,都会产生比较理想的财务收益。

1.2降低财务成本

从成本角度来看,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可以切实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各种财务支出,有的支出可大可小、可多可少,通过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另外,财务风险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些财物损失,通过财务风险控制,就可以较好的降低财务损失,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2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财务管理理念滞后

财务管理理念滞后的问题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比较普遍以及突出,很多企业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内涵的认识不正确,结果没有形成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从而导致了财务管理工作效果难以达到预期。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滞后的主要表现就是没有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没有树立规范管理理念,同时依然将财务管理等同于会计,只重视财务管理的会计职能,忽视财务管理的管理职能,这些落后的理念导致了财务管理水平的走低。

2.2财务风险控制低效

在企业财务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缺失的情况下,财务风险控制低效是很多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不少企业没有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建立起高效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不规范、财务风险控制手段落后,对于财务管理中各种潜在的风险不能够及时进行识别,也没有一个完善的风险应对预案,其结果就是企业财务风险居高不下,并成为了企业财务危机的导火索,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3财务投资不够科学

企业财务投资是否科学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财务投资本身是一项专业性很强、难度很大的工作,从很多企业财务投资情况来看,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财务投资不够科学,其直接后果就是财务投资收益不理想,甚至是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物损失。很多企业在财务投资决策方面没有一个科学完善的决策机制,拍脑袋决策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看到市场一些投资热点,就在没有进行充分投资前景、收益分析的情况下,盲目进行投资。实践证明,这种决策模式会直接放大财务投资风险,从而增大企业财务投资失败的概率。

2.4财务成本居高不下

企业财务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对于企业经济效益也有很大的影响,不少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没有基本的成本理念,结果导致财务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财务成本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在财务融资方面,不注重对于融资成本的分析以及掌控,导致企业背负了较沉重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就是财务管理方面对于各种支出的控制不是很严格,结果放大了财务成本支出,影响到了企业经济效益。

3企业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经营的具体对策

3.1更新财务理念

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方面要做到与时俱进,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在正确的理念引导下规范开展,从而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带来经济效益的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方面,关键就是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注意对于财务管理内涵的学习,明确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区别以及联系,关注财务管理研究领域的新趋势,与时俱进创新财务管理理念,重点是要树立成本控制、风险管理、规范管理等理念,从而切实提升财务管理收益。

3.2控制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客观存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力消除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这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财务风险的控制关键就是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及时识别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同时企业要完善财务风险应对策略,对于识别出来的财务风险,要综合利用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等策略进行风险的化解,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实现经济效益的改善。

3.3提升投资收益

获取收益是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企业财务投资中要紧紧围绕收益提升这一目的,合理选择投资项目,获得理想收益。在投资项目选择方面,企业需要做好财务风险控制,考虑项目投资收益、投资成本、直接收益、间接收益等。企业投资要做到重点突出,重点选择那些具有良好投资前景,投资风险可控,市场规模较大的项目,从而力争能够获取理想的收益。同时财务投资收益方面要利用好时间差,将一些经营中过剩现金进行短期投资,举例而言,可以投资一些流动性强的国债、公司债券等来取得一些收益。

3.4降低财务成本

企业财务管理不仅仅是财务收益的管理,同时还包括财务成本的管理,在财务成本管理方面,重点是要在融资成本控制方面不断努力,根据企业的财务承受能力,合理进行财务成本分析,确定合适的筹资数额,灵活安排还款方式、周期,从而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另外,就是要严格进行财务支出的相关规定,大力削减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支出,砍掉一些不必要的支出,注重发票的审核,实施各种费用的会签模式,从而合理控制财务费用。总而言之,财务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要想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财务管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内容。在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空前迫切,这要求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改善,逐一分析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注意行业内外优秀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经验借鉴,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以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作者:王明媛 单位:长春航空液压控制有限公司

经营与管理论文:科学发展下水库养殖经营与管理探究

1科学发展水库水产养殖业

水产品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发展水库水产养殖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库收益,同时只有科学合理地发展水库水产养殖才能解决或者避免水库水产养殖中出现的问题。要科学合理地展开水库水产养殖工作,首先要了解水库水质以及适合水库养殖的水产品种,在此基础上养殖水产能有效地降低水产死亡率。其次,养殖工作人员应利用现代化养殖技术进行水库水产养殖,例如,科学调配饲料;了解各类水产的生活习性,从而为其创造有利的生存条件等等。再者,在养殖过程当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不能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系统的平衡。

2建立健全的水库水产养殖经营与管理制度

健全科学的水库水产养殖经营与管理制度是保证水库水产养殖能够长久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

2.1将水库水产养殖业纳入到社会、经济的大生态系统中。

从水库生态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及社会经济承载力等方面出发,建立水库水产养殖与自然环境相对平衡的关系,将养殖发展过程中对水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损失纳入到渔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为前提,根据水库土地和水资源状况,确定合理的养殖规模和养殖方式,确定最佳的承载力与养殖容量。

2.2明确水库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主要污染物的种类特征、排放量及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建立和完善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做好水产养殖污染源监管和治理工作提供强力的技术支撑;把握水产养殖污染的动态变化趋势,摸清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规律,对区域特点明显的养殖模式进行动态监测,为合理规划水库水产养殖布局、指导水产养殖结构调整和控制水产养殖污染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水产养殖业清洁可持续发展。

2.3注重对水库经营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培养。

只有具备水库经营管理知识以及现代化创新意识的人才,才有可能将水库建设得越来越好。水库经营管理工作与科学发展观思想是分不开的。水库养殖经营管理工作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支撑,科学发展观中所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理念,完全适用于水库养殖经营与管理的实际当中,并且对之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

3科学加强水库养殖管理技术

水库水资源丰富,水域辽阔,阳光充足,水质较好,很适合水产养殖。现以水库养鱼来谈水库养殖的管理技术。

3.1科学加强鱼病防治

要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必须坚持科学管理,加强鱼病的预防和控制。一旦水库病害发生,可能会伤害到整个水库,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水库养殖应该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第一,用生石灰、漂白粉在养殖前进行消毒;第二,在鱼病流行季节,多采用药物挂袋的方法预防鱼病;第三,遇到高温季节或水质恶化时,应采取措施及时调节水质,发现养殖鱼类发病及时对症治疗;第四,养殖中常见的鱼病主要有病毒病和细菌性鱼病两种,但爆发性流行病,肠炎,烂鳃病,赤皮病,打印病、水霉病是最多的,在日常管理中做好常见鱼病的药敏试验,以备在鱼发病时能准确用药,快速治好鱼病;第五,鱼病发生后应立即请专业水产养殖技术人员正确诊断,对症治疗。

3.2加强水库的监管监控

水库面积大,环境比较复杂,养殖管理难度大,所以加强水库管理是效益的关键。坚持日夜巡逻,值班看守,消除各种隐患;加强管理进水,防止农药和其他污染物进入水库内。要定期检查水库防逃设施,尤其是在洪水季节要加强守护;加强巡查,随时掌握鱼类的生长和水质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偷鱼,电鱼,炸鱼,毒鱼等非法捕捞行为。

3.3科学加强水库养殖的经济效益

水库水域资源丰富,而且库湾及空地较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扩大综合开发,增加多种经营促进收入。

3.3.1在水库中开展网箱、拦网养鱼,库湾养鱼等。

水库的水体比较大,可以选择在库中架设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鱼、鲶鱼、鳜鱼、黄颡鱼等名优水产养殖品种,不仅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还能利用名优鱼的市场优势增加养殖渔民收入。也可在库汊、库湾养殖名优水产的新品种,利用库汊、库湾等来培育鱼种,为水库养殖提高大规格的优质优品鱼种。

3.3.2利用库边宽阔空地建设鱼类种苗繁育池。

选养亲鱼,来进行亲鱼培育,自行繁育鱼苗,水库水质较好,极利于鱼苗繁育,不仅能直接为水库提供养殖的苗种,还能将苗种出售获得一项收入。

3.3.3利用库边空地来种植农作物以及青饲料。

水库一般水位幅度变化比较大,因此极易形成较大的消落区,可以在消落区种植农作物、青饲料或青菜,这样既增加了种植收入,又可以利用青菜或青饲料来喂鱼、肥水。

3.3.4利用辽阔的库区空间来发展畜牧业。

水库沿岸有开展多种经营的先天条件,可以利用空地种植青饲料来养殖黑山羊、菜牛等,还可以利用水面及空地养殖鸭、鹅等家禽,这样既可增加畜牧业的收入,二且畜牧产品的粪便又为水库养殖提供肥源,实现了渔牧结合,互相促进。

4总结

就现阶段而言,水库养殖经营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它影响和制约着水库养殖的长远发展,因此,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从长远的角度科学合理的经营和管理水库养殖,使水库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

作者:林军来 单位: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畜牧兽医水产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