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6 11:20:0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政治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学价值观,是指教学活动和教学主体需要的关系,即教学活动应该满足教学主体的哪些需要。相应地,政治教学价值观就是政治教学活动和政治教学主体需要的关系,即政治教学活动能满足政治教学主体哪些需要。很明显,政治教学价值观关系到社会、教师、学生对政治课的教学价值取向,关系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因而,对政治教学的价值分析和价值设计是成功进行政治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一、政治教学的价值分析:
从教学论的发展看,传统教学观都把教学价值直接指向知识,认为"传授生产经验,获取实际知识"是教学的首要价值。例如,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就强调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实际有用的知识。现代教学论在强调教学的知识价值的同时,其主要价值取向,越来越集中于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发展。例如,佐藤三郎从智力发展过程、教学结构、发展学习与直觉思维、内部动机与智力开发四个方面归纳了布鲁诺教学论的基本结构。另一位课程现代化的典型代表赞科夫则声明自己是按"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条线索来研究学生发展的;现代教学论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重视教学的方法的价值,有的教育家甚至用方法来概括自己的教学主张,例如布鲁诺的"发现法"、施瓦布的"探究法"等。布鲁诺明确指出:"发现法就是以培养探索性的思维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
从教育的功能和学生的价值取向看,其最终的目标也指向人才的素质。素质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从政治教学的角度年看,政治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从政治教学内容的客观属性看,任何知识都是特定对象的反映,都是认识的结果。而从认识的过程看,任何认识过程都是在认识主体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认识方法,克服各种认识上的困难形成的,至于对社会的认识,认识主体还会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于认识的过程之中。因而,学生要深刻地掌握知识,必须在主观上再现认识过程,这就决定了政治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在重视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掌握、品格的训练。
诸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把政治教学的基本价值界定为"知识、能力、方法、品格"是适当的,有的学者在教学价值方面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当前高中政治教学的实际来看,政治教学的知识价值在于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以及邓小平理论和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民族、宗教、外交的基本常识,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及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政治教学的能力价值包括思维的内化能力、思想加工能力和思维的外化能力三方面。思维内化能力包括注意力、听解力、观察力、阅读力和记忆力,思维加工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思维外化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运用实践能力;政治教学的方法价值是与政治教学的能力价值相适应的,每一种能力的培养都必然需要相应的方法,例如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内化能力,就需要训练学生的注意、听解、观察、阅读、记忆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力就需要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方法等等;思想政治教学的品格价值不仅包括学生的作为行为表现的品质、性格等方面,而且包括了学生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学习品质,因而它有更广泛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政治教学具有知识、能力、方法和品格价值,但它们在政治教学价值构成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政治教学要形成合理的价值结构,必须以知识作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方法为手段、以品格为保证。
二、树立政治教学价值观的教改实践意义
1.树立政治教学价值观,能够统一社会、教师、学生三方价值取向:
教学价值是教学活动与教学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即教学活动满足教学主体哪些方面的需要。非常明显,由于教学主体的不同,其需要也不相同,也就是说不同的教学主体其价值取向是不同。在政治教学的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政治教学的知识价值和品格价值,教师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政治教学的知识价值,而学生则更注重政治教学的能力和方法价值,三方的价值取向是不统一的。这是社会对政治教学不满意、学生对政治学习没兴趣、教师认为政治难教的深层原因。树立正确的政治教学价值观,能够统一社会、教师、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能够形成政治教学的合力,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而作为社会价值取向和学生价值取向的协调者和实施者的教师,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优化调节教学要素,才能实现三方的统一的价值取向。
2.树立政治教学价值观,能够统一政治教学四项基本价值:
如前所述,政治教学具有知识、能力、方法和品格价值,四者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又相互依赖,构成了严密的教学价值体系。每一项教学价值的效用性正在于它们的关联的整体性。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项价值,只有在整体的联系中才能成其为价值。任何一方一旦脱离价值体系就无从实现,片面的价值追求必然是失败的追求。这是政治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客观属性,它是客观的反映而非主观的产物。在政治教学中,我们只有严格遵循教学规律,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以前的政治教学中,由于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人为地割裂了政治教学的基本价值,从而降低了政治教学的实效性。例如,以前我们片面政治教学的知识价值和品格价
值,而没有从理性的高度上重视政治教学的能力和方法价值,从而使思想和觉悟缺乏方法和能力基础,提高觉悟变成了空洞的说教,获取知识变成死记硬背,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树立正确的政治教学观,可以让教师从整体上去把握政治教学的四项基本价值,深刻认识知识、能力、方法和品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不同作用,从而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和质量。
3.树立正确的政治教学价值观,能为制定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提供理论基础:
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因此制定的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重要的。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对政治教学价值体系的深入认识,人们只能根据自己对政治教学价值的认识来制定政治教学的目标和评价标准,因而其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往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既不统一也不稳定。人们对政治教学价值的认识的局限性,必然使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产生了相应的局限性。树立正确的政治教学价值观,能够使教师在理性的高度上认识政治教学的价值,从而充分挖掘教学的价值,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
三、用教学价值观指导政治教学设计,提高政治教学的科学性
政治教学价值观对政治教学的指导作用,从操作上看,主要是从政治教学价值观对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上表现出来。对教师而言,教学价值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价值观对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上,因而如何利用教学价值观指导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价值观的实践意义的关键。
1.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要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对教学内容价值分析,研究教学内容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和品格点,并系统研究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和品格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它们在价值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对于高二政治第五课第本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作用如下的简单价值分析:
知识点: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其三个方面的表现;人们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因素。
能力点和方法点:本节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结构展开,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和方法;在讲述"主观能动性的三个方面的表现"和"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时,是按照"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论述的,可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和方法;教材中许多基本结论是按照"基本事实-基本结论-基本运用"的方式展开的,可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和方法;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正误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方法;"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与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具体表现,可培养学生的演绎能力和方法。
品格点:"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和三个方面的表现"可提高学生重视自身能力的自觉性;"主观能动性与意识的能动性的区别与联系"可培养学生善于实践、乐于实践的行为习惯;"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可培养学生尊重客观、正视客观条件的行为习惯;"主观因素对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可提高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自觉性。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价值分析之后,还要对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和品格点之间的关系联系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和品格基础和社会及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值取向进行分析。仍以上述,内容为例分析如下:
学生水平基础: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一般说来学生对"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其三个方面的表现""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能顺利掌握,学生能够发现"主观能动性与意识的能动性的区别和联系"这个问题,但不能弄清二者的关系,从而影响这个教学点的知识价值和品格价值;学生能够顺利掌握"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学生容易忽略"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具体要求,"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是"意识的能动性"的具体要求,因而还不能用演绎的方法、在辩证的高度上掌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制约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这个教学点的知识价值、能力价值、方法价值和品格价值;由于教材主要论述"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由于学生缺乏辩证思维方法,很可能误认为"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而看不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正误之分,即使知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正误之分,也未必能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高度去认识,从而影响其知识、能力、方法和品格价值。
对教学内容进行价值和学生的水平基础进行分析之后,再联系《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也就容易确定了。
2.根据教学价值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育工作者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现方案。它包括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依据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原则,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很明显,不同的教学策略对教学价值的实现的有效程度是不同的。下面我们把一些比较典型的教学策略对不同的教学价值的有效度分析如下:
任何一种教学策略都有它产生的理论背景、优点和局限, 不同的教学策略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但为完成某种特定的教学目标,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往往不是唯一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应注意策略的复合与协同。我在教授上述高二政治第五课"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就采用了范例教学策略与发现教学策略的结合使用。
3 根据教学价值目标选择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稳定、典型的教学结构框架或活动程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是最富活力的教学环节,是教学改革中最广、最有潜力发挥的领域。在政治教学过程中,知识价值、能力价值、方法价值和品格价值既互相关联、彼此互动,又有不同的形成过程。不同的形成特性要求教学采取与形成特性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形式。知识价值的形成特性是主体反映客体,与其形成特性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形式是认知;能力价值的形成特性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与其形成特性相适应的教学形式是培养;方法价值的形成特性在于主体将关于操作要求的认识转化为主体的操作过程,与其形成特性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形式是训练;品格价值的形成特性在于主体认识系统、情意系统、行为系统的和谐发展,达到主客观的统一,与其形成特性相应的教学活动形式是养成。根据不同教学价值的形成特性,我们可以形成以下教学模式:
上述教学模式的具体教学过程请参看《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此外,我们应当注意的是任何教学内容都具有知识、能力、方法和品格四项最基本的价值,只不过有所侧重而已,所以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应注意教学模式的复合和协同。根据前面所述高二政治第五课第一节"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学好本节的关键是要有辩证的思维能力和方法以及归纳与演绎的能力和方法,因而其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能力+方法"模式。
4.根据教学价值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及组织形式的总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是隐性方法和显性方法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内化"所使用的观察方法、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是思想政治课的隐性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进行"外化"所采用的组织形式和具体方法是思想政治课的显性教学方法。我们平常所讲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显性教学方法。很明显,不同的教学价值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充分实现政治教学价值,我们将不同教学方法对教学价值的实现的作用分析如下:
以上教学方法必须 合理使用,所谓合理使用,一是指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与不同的教学价值取向相适应,二是指任何方法孤立使用都是不合理的,必须根据教学价值结构,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真正合理的方法。
三明一中 邱 伟
[内容摘要] 现代教育技术广泛运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结合政治课教学的实践提出"引导发现式"CAI模式。"引导发现式"CAI模式的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重难点,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当然模式的利用也必须从学生和教学内容出发,要避免片面性。
[关键词] 政治 "引导发现式"CAI模式 问题
CAI在政治教学中已被广泛运用,摸索适合政治学科特点的CAI模式,十分必要。本"引导发现式"CAI模式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的。
一.主要特点及目标
"引导发现式"CAI模式主要特点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教会学生怎样学习,采用认知理论中"同化"或"顺应"的办法,将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不断地在学生头脑里编织知识之网,并在其中掌握认知策略,学会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软件(教师)的引导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学前导兴趣,学中导思路,学后导结论。导与学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当堂达标。学生在发现与探索过程中,逐渐增长能力,逐步达到会学。
二.理论指导及程序
本模式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四大支柱的教育、创造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遵从中学政治教学特点和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启发式教学特色,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愿学、爱学、会学、乐学。其程序如图一:
三.具体运用
"整体与部分"是高二《哲学常识》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多样联系之一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进而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并运用于具体的工作和实践之中;教学重点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难点是整体与部分的功能的不同。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引导发现式"CAI模式(图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图二:"整体与部分关系"教学流程图: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
从《哥拉斯》影片的导入新课方式,"井底之蛙"、"盲人摸象"等这种众所周知的事例的剖析,这一过程都是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来达到问题的提出,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不断地达到对科学知识的探求。其间可以通过不断地提问,采取剥笋的方法,修正认知过程中的错误,形成正确的观点。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探索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在追求真知过程中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态度。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
每一个图片、实例的展出、出现,教师只需不断地设问,诱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议论,指导学生分析并解决疑难等;当学生在发现过程中偏离了方向,教师要适时地引导他们拨正方向,以实现有效的教学。
3.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质量。
如教学难点之一的"整体与部分的功能不同",教师通过演示一台电脑与各个部件的功能;播放歌曲《众人划浆开大船》(设问:众人划浆是否一定开大船?);展示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图片等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理解、分析整体与部分的功能不同,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引导发现式"CAI模式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软件向学生提供能引起兴趣的情景,并创设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通过自己主动地探索而获取知识,然后师生共同论证评述,总结升华,从而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有效,记忆更容易保持,这种模式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乐于参与,易产生良好的教学效应。
四.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时要有一个模式,但不能模式化。
可先根据教学对象和学习内容,在具体实施中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并遵循学习过程的规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予以完善,做到继承和发展相结合,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引导发现式"CAI模式最大优势是不满足于知识的学习。
注意学生智力的发展,增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发现活动,如此会花费较多的学习时间,对学习能力较低、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不很适应。因此,教师要选好教学内容,注意激励教育,分层设问,实行有效地分层控制,以达到教学目的。
3.用"引导发现式"CAI模式促进中学政治教学优化需拥有优化的CAI软件,否则会影响实施效果。因此,在CAI软件设计上,应紧扣政治教学的目标和要求,首选教学重、难点知识,特别挖掘重点之中的难点知识,依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心理特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多种功能进行恰当而精心的设计制作。
[作者简介]邱伟,男,三明一中副校长,中学政治高级教师。一九八二年七月毕业于福建师大政治教育专业,长期在中学从教,并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十多篇。
一、活化情境、激发兴趣——建构生态课堂的保证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熟悉、关注、感兴趣的题材作为讨论的载体与材料,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用贴近学生生活、简单易懂且富有时代信息的案例呈现问题、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讨论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周围生活中存在的种种政治现象,从而打破“政治是高屋建瓴,与自己的生活脱节”的错误观点,让学生对政治产生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的目的。如在教学有关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设计了一个小讨论:商业银行是如何“借鸡生蛋”的?这个问题学生不是很好讨论。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几个小问题:1.商业银行从哪里“借鸡”?2.商业银行如何让“鸡”“下蛋”?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思索中茅塞顿开。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建构生态课堂的抓手。
方法决定效率,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为教而学”。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小组讨论”方式可以记住50%的内容;“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达75%;“教别人”或“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够真正记得牢固、理解深刻的知识才是自己体验到的知识,包括自学得来的和合作学习得来的知识。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应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互助学习,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对于建构政治课的生态课堂而言,我们必须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性别、特长等因素,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同时,在编组时要注意尽量保证一个小组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另外,教师还要考虑到这样几个因素:首先,分组时应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每个小组要好、中、差三类学生混合,让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学困生。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学困生的学习焦虑程度,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还可以培养学困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其次,学生的能力素质也是要认真考虑的因素。有的学生善于口头表达,能说会道;有的观察敏锐,思维深刻,将各具特长的学生组合到一起,不仅能提高小组的活动效率,有利每一个成员全面发展,还有利于各学习小组之间公平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式生态课堂的目标
知识产生能力,能力提升素质。高效的生态课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在传统的政治课堂中,那些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育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记住“一堆杂乱的材料”,这就使得学生在考试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依然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所记住的知识,考不出理想的成绩,导致许多学生对政治课完全失去了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教材和热点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尤其要善于创造问题环境,恰到好处地设置疑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在思索中解决问题。如,在复习《企业和劳动者》这一课时,我就结合今年3.15的主题“共筑诚信有你有我”,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问题设置并让学生讨论:1.我们周围你知道的企业有哪些?你能举出哪些企业不诚信的事例?2.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3.应如何解决企业的不诚信现象?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能对发生在身边的不诚信现象进行列举,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总之,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要改变教育观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创造学生活动的条件,给学生活动的空间,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把手,精心设计,活化课堂,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尝试成功、分享思维成果、体验收获的愉悦,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建构高中政治高效生态课堂的目的。
一、在凸显教材主题中拓展新知的生长点
众所周知,每门教材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各部分内容都是围绕主题展开的,并与主题之间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和隶属关系。例如《经济生活》全书以“生产”为主线,按照为何生产——谁来生产——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的逻辑顺序建构内容体系,从而使教材内容形散而神不散。为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扣“生产”这根主线解读教材,并在解读中拓展新知。如“多彩的消费”这一课主要讲了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虽然本课内容没有直接涉及到“生产”二字,但是,消费离不开生产,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并为消费创造动力。所以,我们在解读“消费”内容的时候,决不能孤立地看待消费,而必须运用联系的观点,将“消费”置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之中,特别是从生产与消费的相互关系中去把握消费,由此开始我们就可以在新旧知识的关联处推导出这样一个最新知识:消费水平的高低、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发展的水平决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消费则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二、在解读现行教材内容中嫁接新知的生长点
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一定的滞后性,要保证教材的权威性,就必须不断注入新的活水,使之与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相符合。例如《文化生活》在提及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作用时,仅仅讲到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对此的表述除了与书上的“两个越来越成为”相同外,还更加特别强调,在当代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最新提法都是现行教材中没有的,但又是我们在讲课中必须联系到的抢眼热点,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将这些最新表述及时地嫁接到教材中去,增强教材的感染力,从而使教材更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三、在辩证解读教材中挖掘新知的生长点
辩证思维的方法是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运用辩证的观点解读教材,可以防止片面性和一点论,提高把握教材的精准度。例如,我们在解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时,一方面既要看到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一种优良品格,但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当今社会还存在着某些消极颓废现象,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物质至上,尤其是在部分青年人中间甚至于在部分中小学生中间存在着攀比之风,比吃比穿比用,有的学生甚至于比爹妈的官位大小,比家里的钱多钱少,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要教育我们的学生将“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发光大,就不仅要坚持主流价值观,还必须运用辩证观点挖掘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反面的价值观,并作为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作为一种生成资源,为带进课堂让学生分析评论、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做好前期准备。只有经过这样的解读,才算得上是真正领会了编者意图,从而增强解读教材的精度。
四、在整合教材的有序性中迁移新知的生长点
新教材为了淡化学科体系,改变过去教材存在的难、烦、偏、多的现象,有意将一些系统性较强的知识点分散到教材的不同单元和章节中去叙述,这样做的优点是化整为零,化大为小,分散进行,各个击破,其缺点是割裂了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在教学的不同时段都要重提前面所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归类,由分到合,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知识串或知识链。这就需要我们凭借积累的教学经验在课前通篇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梳理整合,这样才知道讲到该知识点的时候应当需要联系到其他什么知识点。例如,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论的根本标准。那么究竟思维能不能反映客观存在呢?思维本身不能回答,客观存在本身也无法回答,唯一能回答的只有社会实践,所以第二课的问题在第二课无法解决,必须将第二课的问题带到第六课。我们在解读“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时候,就应该很自然地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迁移过来,围绕真理的标准问题深化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认识,同时也使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在认识论中得到逻辑的展开,并找到科学合理的解释。
五、在解读“生活教材”中透视新知的生长点
现行教材都以生活为基础,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追求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因此我们在解读教材的时候不能将目光仅仅落在单纯的知识点上,而应当把自己对待生活的理解、热爱、向往、审视的态度贯穿到教材中去,从而丰盈教材中的“理性生活”。例如,我们在解读《经济生活》时,对教材中涉及的、当前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通胀预期、房价高企、大学生就业困难、看病难、看病贵、分配不公等问题决不能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而应该从积极的方面去分析,党和政府正在采取各种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如针对房价高企,国家实行“限购令”、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提高房贷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抑制炒房行为。针对猪肉、鲜蛋等产品价格上涨过快,国家一方面积极发展生产、保证货源,另一方面,对生活困难家庭实行价格补贴,同时提高存款利率,控制货币流通量,平抑物价。这样解读教材,才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也才能帮助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对生活充满信心,从而更好地发挥教材价值的引领作用,真正实现教材的育人功能。
六、在完善教材中扩展新知的生长点
现行教材总体而言逻辑严谨,语言表述准确、科学规范,但在个别地方免不了存在一些瑕疵,还需要我们在解读中、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例如,教材上说:“由于供求关系不断变化,商品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而实际生活中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那么我们在解读“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上所说的这两种情况:即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高;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低。而必须考虑到其他更多的情况,如:当商品供求平衡时,价格则趋向价值;价格的变动会反过来影响商品的供求,从而使价格不会偏离价值太远,价格最终还是受价值决定的;影响商品价格的 因素不仅仅是供求关系,还有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以及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等等。经过这样的科学解读,不仅在完善教材中拓展了新知,而且还在更高层次上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的多元角度和求真务实、追求真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新教材、新理念、新思维,为高中政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高中政治教学改革既是对中学素质教育的促进与支持,同时也给政治课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政治课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政治教学不能用智育化的教学过程来进行德育。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还要适应新时期提出的要求,高起点、高要求地抓好高中各年级的政治课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打造高效课堂。
一、高中政治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政治学科与其他科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知识和分析能力的运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综合体现。政治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认识,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实现我国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纵观我国政治教学改革的历程可以发现,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期特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期,是各种信息爆炸的时期,中国的社会格局急剧变化和社会矛盾的凸显,给新时期的高中生带来了思想上的强大冲击,尤其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毒害很大。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传统高中政治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指向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教学需求。而且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的较为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也使政治课堂缺少生机和活力。
现代高中政治教学应针对学生观念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以及教学目标的变化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创新。通过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创新使学生能够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活跃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方式很难将教学内容中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因此,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上课内容难以理解。为了有效缓解这一现象,提高高中政治教学质量、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目的,新时期的高中政治教学必须根据高中政治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些新变化,注重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创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中政治教学改革带来的变化
根据新时期政治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学上也呈现出一系列的新变化。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新时期高中政治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上主要践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必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高中阶段学生成长的需要为准则,注重学生内在发展,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指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教学方式上,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在高中政治教学方式改进与创新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克服学生的思维惰性,从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设计上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强调学生的参与度,使课堂的活跃度更高。尤其是双案导学方式的推广成为教学方式上的一大创新:利用学案、导学案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的目的,同时以自主探究学习过程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预习、探讨活动等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合作精神,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合作、工作奠定基础,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与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我国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在教学工具的选择上,呈现多样性的特征,PPT课件广泛进入政治课堂、时事新闻、时政背景材料等多种试听结合的教学工具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政治、经济、哲学等理论知识以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将时事等内容进行关联,大大活跃教学气氛,体现出多媒体技术优势,实现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教学的内容上,新时期的高中政治教学更加关注“人本位”,强调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因此,更加注重公益性内容教学,注重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培养,在教材中根据教学的进度不时地引入公益性新闻、内容等。
三、高中政治教学改革的要求
高中政治教学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首先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增加自己的信息量,扩大视野,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因循守旧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勾勾画画,整堂课死记硬背,毫无新鲜感可言。根据笔者总结,要适应新时期高中政治改革的需求,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首先,要对教材的要求钻研透彻。政治教师要熟悉教材,了解大纲,即使是一名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老教师,也要不断关注教学大纲的一些思维变化,并琢磨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深入了解其结构、内容和涵义。要加强对教材的把握,一个基本功过硬的政治教师,基本上连教材的哪个内容,哪个案例在书本上的哪一页都能了然于心,讲起课来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其次,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在备课过程中除了教学参考等资料外,更加考验的是教师的知识体系的开阔度和严密度,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一些课外知识,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教师的视野开阔了,才能对学生的“异想天开”更加包容,只有对未来充满无尽的热情,才能产生不断探索的动力。
再次,要加强同行之间交流。如今不管是校级,还是县级、市级、省级的教学部门都 会组织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交流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积极参加相应的活动,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博采众长,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通过同行之间的交流,还可以了解自己工作领域内的一些新动态和新变化,只要细心地观察和研究,就能或多或少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
最后,做学生的知心人。新时期生产力的大大提升,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打开了学生的视野,但社会结构在急剧变化过程中,以及市场经济呈现的一些弊端也使高中阶段的学生感到十分困惑,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努力做学生的知心人,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尝试用学生的思维去看待和理解问题,尊重学生并正确引导他们,以平等的姿态和他们打成一片,使学生在一个交流充分、配合默契、热烈、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得到提高。此外,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教师还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新时期的政治教学改革特别强调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要从教法和学法上不断进行探索、实践与创新,以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宗旨,以学生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教学的价值指向,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导学的理论解读
作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离开了理论解读将是走不远的。因此,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之前,需要寻找专业的理论作为滋养,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生成属于个人的理论,并使其作为指导自身专业成长的有效工具。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导学的理论解读,首先在于研究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为基本内容“,引导”(引号为作者所加)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仔细阅读这段表述,我们可以寻找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的导学的基本依据与技术策略。例如,我们理解的“导学”是将学生的思维与判断引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是什么?就可以结合以上描述中的“基本观点教育“”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方法”作为依据,那么,“导学”的载体是什么?我们可以由上述内容中“紧密结合与自己(学生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窥得一斑。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熟悉的内容是知识建构的坚实基础。而“导学”应当以什么方式进行,则“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就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策略选择。同时,结合实践经验,也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导学”的个人理论。笔者认为,导学的另一个理论与实践基础就是高中学生的实际。现在的高中学生具有比较广阔的知识视野,仅凭思想政治教材提供给学生的内容与观点!,已经不能满足于学生的认知需要。此时,我们又注意到学生在生活中生成的一些观点与思想政治教学的观点还存在一些距离,如何在尊重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政治观点引向主流价值体系,也是导学必须思考的重要内容。
二、基于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的导学策略与思考
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应如何根据高中学生的思想实际,来有效地实施导学策略呢?笔者基于实践作出了一些思考。一是理清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界限。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很难辨别何时应该学生主体,何时应该教师主导。而由于缺乏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在学习一些理论时容易出现一些偏颇的情况。如认为学生主体就是放手让学生学习,结果课堂成了“放羊式”———这种趋势是危险的,因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指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发生成这样的价值体系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教师此时的导学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努力将学生自发生成的思想中的一些错误观点予以矫正。也就是说,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之后,必须存在一个“导学”的环节。例如,在“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知识点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又结合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观察,会认为现在社会上“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得还不够明显,离课本上所说的“广泛、真实的民主”还有一段距离。根据学生的这一真实想法,笔者提出了要将政治理想、政治目标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要看到我们国家这些年来在民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从领导人所说的“民主是个好东西”,到普通生活中民主氛围的日益形成,以动态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这样,就会看到我们祖国未来的民主会更充分、更广泛。有了这样的导学,不仅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许多,认识也更趋理性。二是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导学要求。思想政治是价值体系的建立、是学生内心思想观念的形成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所说的“知识建构”除了必要的概念形成之外,更指价值体系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于政治概念的建立与理解,对于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有发挥导学作用的巨大空间。例如,在政治概念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学生的预习、学习、复习三个环节发挥导学作用。在预习中的导学主要是指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通过本节知识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的介绍,让学生在建构政治概念时有据可依等。在学习过程中的导学主生在建构政治概念时有据可依等。在学习过程中的导学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内化政治概念、建立知识体系、寻找更多的新知识与旧知识以及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结点。而复习过程中的导学则体现在通过恰到好处的习题解决帮助学生强化知识体系,通过实际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对“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知识的学习。在预习环节,我们以问题导学:你经历过哪些选举?你体验到选举中的民主吗?教材上关于民主选举的三个镜头说明了什么?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预习过程中涉及的事例,通过问题的追问来进行导学。如:不同的选举方式各自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与效果?我们为什么期待能够自己投上一票?在哪些场合适宜采用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这些问题是预习中所涉及问题的深化,是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的有效导学手段。而到了复习巩固过程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回味曾经分析过的事例,但这个时候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思维方式均有相应的进步,因此看待问题的观点与深度也会有所不同。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导学的价值浅思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愈发强烈地感觉到,导学的水平往往就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最佳依据。因为导学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自主生成某一思想政治观点,而这个观点又必须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之间寻找良好的载体,导学的水平就体现在载体的寻找与运用上。笔者作为一个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能够发现这一要点自感欣慰,但在教学实际中要做到理想中的情形,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当前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只关心考试,并不关心学习,从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产生了制约。对此、我开始反思,在当前应试教育占据主要地位的情况下,初中政治教学目的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够真正的实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不仅满足学生的应试需求,同时也更好的满足新课改教学要求?
1.转变学生的政治学习理念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很多中学生都将学习作为考试的需要,但并不能认识到深入学习政治课程的重要性,由此使得学生无法掌握政治学习的精髓,难以实现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对此,最重要的就是转变学生的政治学习理念,向学生灌输市场竞争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仅仅将政治学习作为考试要求是不能够满足其自身发展需要的,从而促进学生真正的投人到政治学习当中,将其培养成为真正有思想,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快乐而不是痛苦,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学生的政治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可知,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生看来,只要把考试的资料背熟了,成绩也就上去了,学不学习并不重要,由此导致其政治学习能力不断下降,难以满足学校培养人才的需要。
初中政治学习相较来说是比较枯燥的,由此导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对于政治教学,教师应当尽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如多媒体教学、形象的案例分析等,使学生感受到政治学习中的乐趣,充分激发起学习积极性。
在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推动教学改革,将应试教育以外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加人到政治教学当中,如单元测试、案例分析,思维能力训练等,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以不断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应试教育对于初中政治教学的影响是一长期的,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但仍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实现教学体制的转化,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学生仍旧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从而无法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无法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初中政治教师应当转变学生对于政治的学习观念,使其不仅仅将政治学习作为考试需要,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现政治教学质量的提升。
【摘要】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每个学生都具有很大潜力,都具有创造才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积极思考、轻松愉悦、善于创新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创新学习中去。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的勇气,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政治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这种优势的发挥赖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的全过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学生创新的环境
1.老师要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要与学生平等交流,保持教学民主。如在学生提出问题或观点、解决问题时及时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观点出现错误时,首先在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启发学生分析原因,换一个角度思考,让学生自悟自明。这样,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与社会现实、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会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值不同的见解。教师要耐心倾听,鼓励学生多争辩、多提问、多发表新观点。如教学“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时,引导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如:劳动法应该怎样保护下岗职工的劳动权利?发放失业金是不是劳动法规定的?下岗工人能不能享受低保等等?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创造能力就能得到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杨振宁先生说:“兴趣是成功的最大奥秘。”因此,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把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间接需求变成直接需求,形成强烈的内驱动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中学生本身具有创造性,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创设生动丰富的、富于刺激学生新奇感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师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学生的认知实际、社会实际设置导语,激发兴趣。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新情境,适时的运用富有哲理的笑话、寓言、风趣的比喻,脍炙人口的诗词、惟妙惟肖的漫画等等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兴趣,拨动学生求知欲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探究的热情。还可以结合社会热点、生活焦点,引导学生分析,从中悟出政治道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航母的建造,海军舰队的演练,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探月工程的有计划进行,标志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独创和批判精神。独创是独特的创造。独创性是创新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学生的独创精神主要表现在不唯上、不惟师、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按照自己的设想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的可能求新求变,鼓励学生直觉思维和大胆想象。如:教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内容时,选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掀起你的盖头来》的旋律,启发学生填词,如“人类社会是发展的,发展的秘密在哪里,请让我来告诉你,有一条规律真神奇…”这极富有独创性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的独创精神的培养。
批判就是拒绝盲从、拒绝复制,不唯书,敢于争辩。不批判就无法创新。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批判现实,对社会现实中不合理的现象,给于批判和否定,如贪污腐败、修炼“”、“六合彩”赌博等,学生都深恶痛绝,看清了它们害人、害己、害国的真面目。其次、要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三、要引导学生自我批判,解剖自己,改掉不良习气,纯洁自己,完善自己。
三、拓宽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涉及到各个学科。如心理品质的内容涉及到心理学和伦理学;经济常识涉及到历史、数学;政治常识涉及到哲学和法律;社会主义建设涉及到历史;法律常识涉及到道德。为了学生在思想政治学科方面有创新和突破,中学生就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其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知识,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国际国内要事,走进社会,摄取知识,拓宽知识,开阔眼界,提高政治素养。
四、造就学生的创新人格
人格包括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个性、道德。就创新过程而言,很少一次能获得成功,需要反复探索,反复实践,这些需要学生有顽强的意志品质,一定的冒险素质,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学生创造人格的培养。
1.人格感召。选择典型的科学家、发明家及伟人的事迹,鼓舞学生,感召学生,使其追求的方向明确,目标具体。
2.意志激励。有目的的给学生一定难度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克服困难,磨练意志,锻炼勇气,体验获得创新成果的喜悦。
一、教书彰显人文关怀中“文”的关怀
“人文关怀”并不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词汇,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思想家就在反抗神权,彰显人性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汇。在当代中国,人文关怀是人的主体性的彰显和确立,是党中央对人民群众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关怀,最终实现的是马克思所讲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人文关怀是集政治、经济、伦理和精神等多方面于一体的综合关怀。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人文关怀的涵义主要体现在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力争做到既教育、引导和鼓舞学生,又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其中,教书主要体现了人文关怀中的“文”的关怀方面。从教书的角度而言,作为一名思政理论课的专职教师,我们的主要职责就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从这两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即对学生进行“文”的关怀和塑造。下面,笔者将结合所教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一门纯理论的课程,具有理论抽象、难于理解以及思辨性较强的特点,课本里面所记载的仅是一个又一个枯燥乏味的原理,如何让一个个抽象干瘪的原理鲜活丰满起来?如何让高高在上的理论走进我们的实际生活?这对讲课的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积极钻研教学理论,努力提升教学技巧,勤于探索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力图革新教学方法,致力于转变教学理念。我们认为,在教书的过程中,想要使僵死的理论获得现实的活力,最起码应该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将“备”和“背”结合,第一个“备”提示我们要充分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要在课前多看、多思、多总结,甄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实际又简短精炼的案例作为课堂的调味剂;第二个“背”考量的是教师的基本功,即对课本原理和案例的熟练程度,要能够脱稿进行讲课,并在更深程度上将理论和实例内化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力争在不着痕迹的情形下将理论讲清讲透。其次,将“新”与“心”结合,想要教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就必须不断标“新”,要不断革新现有教学理念,更新现有教学案例,创新现有教学方法。同时,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全心地投入,要以真心教育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要以热心关爱学生的思想成长,更要以良心引导学生树立真善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将“引”和“瘾”相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指引和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理论兴趣,叩击学生心灵深处,使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种痴迷上瘾的感觉。这样一种“瘾”的形成,要求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引导学生延展对理论知识的现实思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驾驭理论的信心和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现实根基上找到理论的生发点,感受到理论的强大迷人魅力,大呼过瘾。并在最终意义上,实现了由“引”(要我学)到“瘾”(我要学)的完美过渡。更进一步,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要教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一些抽象僵死的理论知识,不同的课有着自身特定的教育目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主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提升学生的自身道德素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是引导学生勿忘历史,珍惜现在,建设美好未来,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我们认为,从其根本目的而言,它的开设是要引导学生树立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并能够自觉地运用该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能够在不知不觉中重塑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我看来,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教学的首要目的,思维方式不改变,那么,所谓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只能是空谈。有一个词叫“学问”,把这个词拆开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不二法门。“学”是个知其然的过程,“问”则是一个知其所以然的过程,问比学更重要,真正的哲学思想只能来自思想哲学,想要学好哲学就必须不断地去追问、去反思。在这里,教师的作用很重要,教师要通过一件件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行发问,要使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打破学生原有的简单的两极对立式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1]要求学生自觉地树立一种辩证思维方式,要在“是”中看到“不是”。拿人做个比喻,人是不是“是”,人是“是”,但人不是简单的“是”,不是固定的“是”。作为一种开放性、超越性和未完成的存在,人永远是一种是其所不是的存在,人要不断打破“是”的状态,不断对现有的我的否定,这样人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黑格尔说,生命本身就包含死亡的种子,这是对辩证思维方式最好的诠释,不是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从本质而言,生与死这两者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在生存,我们也在步入死亡。
二、育人彰显人文关怀中“人”的关怀
从育人的角度而言,人做好了,事儿自然也就做好了。在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我总要引导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大学?按照我的理解,大学即一人之学,一方面,大学不同于高中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要求我们独立生活、独自思考以及独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的教育能够让我们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 是成为“某种人”。关于这一点,英国教育家纽曼有着很好的理解,他认为:“大学不培养政治家,不培养作家,也不培养工程师,大学首先要培养的是灵魂健全的,到达博雅高度的,即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人格的完整对个人来说,意味着健康。一个健康的、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成功。”[2]在此意义上,我们不难理解,由于社会上极少数功利主义因素的侵袭,使得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往往过多关注于对学生“智”的方面培养,而往往过少地关注对学生“德”的培养,从而使学生陷入心理和道德等问题不能自拔,曾经论证的纷纷扬扬的“马加爵事件”和“药家鑫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即育人的时候,应该更多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并将该原则真正贯彻到实处,从学生的内心需求角度进行人文关怀,对人本身进行关怀,要在给予学生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教导。这样的教导往往采用的是命令式的口吻,强压式的做法,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学生内心的忧虑,起不到真正的春风化雨润心田的作用,应该多进行“疏导式”教育,要在尊重学生、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样的育人才是对“人”的关怀,是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展开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尊严等基本需求和对人的情感、思想等内心感受的关注。我们知道,现在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但是,专业课的学习只能让他们学会“做学问”,成为具有某种专业技术能力的“某种人”,那只是习得一种谋生手段,所关乎的只是生存基础。对于做人,专业课老师还不能完全地培育,而要做到使学生能够不仅从生存需要,而从生活意义层面学会做人就必须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任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任教师要从人的根本上,使学生明白人活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真善美。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升华自身的理想,并积极地去践行自身的理想,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思想、有行动和对社会有用的人。正如孙正聿先生在《现代教养》一书中的理解,真正的做人是要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本身,成为一个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有现代教养的人。[3]更进一步,如何将育人落实到实处?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我认为,要做到这些关键在于思想引导,要从思想上纠正学生的一些思想误区,使学生能够重新塑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讲到真理和价值的问题时,有的学生在名利问题上比较迷茫,不知道是该淡薄还是该追求?我就劝告这位学生,不要轻言淡薄,你连名利都没有呢,淡什么名薄什么利呀?要大胆追求名和利,在一定意义上,二者是你人生价值的体现,但是,切记,追求名利可以,不要执着名利,否则将有可能陷入拜金主义的泥淖之中。从以上这个事例,我们能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讲解原理知识时,不要只是简单的词汇堆砌和重复,不要只是说一下脱离尘世的假话、大话和空话,而应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理知识现实化,能够真正根据学生的内心需求,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来讲解,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真正实现“进耳、进脑、进心”的三进。总之,站在大学的讲台上,我们能够切实地理解,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做到实处,如何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目标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课题。当然,必须承认教书育人也即“文”的关怀和“人”的关怀二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真正的教学活动中,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
一、知行统一需要教师有一贯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一项工程,而且是长期的又极为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我们的教育教学十分需要我们教师要有一贯性的教育思想,简单一点说就是要让我们初中学生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正常得到知行统一的教育实践。这就需要我们去克服这些现象,首先是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思想,要想让学生知行统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则首先必须言行一致;其次是闲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的思想也是十分有害的,笔者以为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没有什么事再大于我们的教学的;再次是情绪饱满时重要,情绪发生问题时次要也是要不得的,我们应当充分地肯定,谁没有个喜怒哀乐,我们可千万不能拿我们的学生去开那种无聊的国际性的玩笑,我们的学生得罪不得,我们的教育懈怠不得。所以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笔者始终坚持的是,努力开发让学生得以充分而又广泛地进行实践的资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社会公德,但是在我们的诸多的公民中,这一点他们是极为麻木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不少人视自然和环境为儿戏。这就需要我们去十分勇敢地站起来,既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感受保护自然环境的意义,又让学生走向社会去宣传甚至于去进行一系列的有效监督。因此,在每年的夏秋两季的收割中笔者总要组织学生做好禁止秸秆焚烧的相关工作,虽然是学生,但从某些意义上讲所取得的效果亦还是十分显着的。首先是一个个学生家庭不再去做那些有害环境的事;其次是有效地配合了政府禁止焚烧秸秆的工作得以迅速而又高效的落实。
二、知行统一需要教师有一套教育技巧
应当充分地肯定我们初中学生的学习还是十分辛苦的,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育新政的实施从某些意义上讲我们的学生是松了绑。可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的是学生学习的负担重的问题还是比较严峻的。因为人们的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即总想让自己的孩子考入高一级的名牌学校深造。教育的选拔机制仍然还是延续的一张试卷定终身的模式,所以学生所有的精力放到必考的课程学习上也是有情可原的。但是教育教学的实践惊醒我们,越是这样我们就越要抓住课程内容去有效地加强初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并探索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艺术途径,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参与到一系列的知行统一的活动中来。还记得几年间,我们的华夏大地发生了多次的而且又是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有时的灾害则发生在我们学生的紧张复习应考的冲刺中,比如5.12的汶川大地震,那场面是惊心动魄的,怎样让学生去感受,使学生得到心灵的震撼?笔者做了这样几项工作,相磋于其他学科的老师,让其准时收看电视的新闻和情景,让他们看到灾害的无情,让他们感受到灾害后举国上下炎黄子孙的有情。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深入灾区进行抗震救灾的指导,诸多的志愿者前往灾区参与救援行动,不少的公民进行无私的救助。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慑,尤其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摘要】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发掘潜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使政治教学事半功倍。教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政治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政治教学质量的高低。
【关 键 词】初中政治 教学方法 实践能力
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政治是初中生的重要的学科,政治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种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所以很多情况下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组合,才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所谓教学方法的组合,是指根据自身班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情况,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原则,将两种以上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工和处理,扬长避短,从而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其服务于特定教的教学目标。可见,教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如何释放学生的激情,如何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如何挖掘学生的潜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使学生独立、自觉地完成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思维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如何选择较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这些问题都实实在在的摆在每一个政治老师面前,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有必要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善,笔者认为,就目前形势看,把课堂教学搞活就很有必要。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紧迫地感到,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然而,传统概念下的政治教学,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程的认识停留在抽象、乏味和难以接受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便可想而知了。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接受理解知识。目前不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兴趣不大、课堂效果差,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堂教学未能满足中学生“求真”、“求新”、“求实”的心理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时,要多方面收集和积累教学资料,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论据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资料的收集应遵循适用性、时效性的原则。所选的教学材料要既能突出基础性,又能培养学生能力,更能抓住热点,突出实战性。图表法具有直观、简明、清晰之特点,用它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教学理论加以形象化、条理化。初中生有着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对周围的事物有着特殊的敏感,甚至教师不经意的一言一行都能引起他们情绪的较大波动。只有老师的方法变活,整个教学过程才会变活,书本知识才会变活,由此,学生的思维才会变活。
二、调动学习主体,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的老师”,要想学生喜欢思想政治,首先,作为教师得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你。一般,上课有激情,亲和力强,善于鼓励学生,欣赏学生优点,知识面广,责任心强,且对学生严中有爱的教师都比较讨学生喜爱。博得了学生的喜爱,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趁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喜欢思想政治学科。其次,在教学中,要做到先易后难,善于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如七年级的入学教育,可以从学生进校后的第一印象和最初感受谈起,然后引导学生去进一步观察、了解整个学校,帮助学生怎么样去适应新的环境等等。 教学工作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教是为了学。教师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知、情、意和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为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让学生“动”起来,以调动和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让学生的脑动起来,“多思”。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校、抽象、概括。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 第二,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多说”。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开拓思路、活跃气氛。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巩固、拓宽教材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如讲到我国的公有制经济时,联系党的十六大的精神,结合我国股份制经济的发展,讨论和领会“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的理论含义;讲到“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时,可进行“权利和义务是否可以放弃”的课堂讨论等。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三,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多做”。即鼓励学生勤做学习笔记,写预习提纲,编制试题,动手解答,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所谓“不动墨笔不读书”。教师要在课前安排预习,课堂督促笔记,课后布置适当的练习,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试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当然,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的方法还很多,我的做法仅仅是抛砖引玉。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实践性很强,时代气息浓。但政治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理论结合实际,让理论回到它赖以升华的事实中去,学生才能通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的分析,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理论所概括的内容。因此,恰当的联系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其主要途径有: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在课堂教学外,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如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从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入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学以致用”;组织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时事报告会,专题讨论会;平时组织学生参加时事兴趣小组,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分析时事,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地取材,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企业、
机关参观,进行社会调查,请企业家、人大代表、道德模范讲课等,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可以感觉到政治学科的实用价值,既深化了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接受了思想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政治敏感能力,使政治学科的知识、教育功能得到有机地结合。当然,联系实际要恰当,不能生拉硬扯,机械对号,而且联系实际时,要做好理论方面的分析、论述和归纳。总之,政治教师只有与时俱进,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才能从根本上改观政治课教学的面貌,使它的德育和智育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从2002年8月开始新课程培训到现在,我们逐步走进了新课程。在这段时间里,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把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认识与体会总结出来,与同行交流。
一、教学中教师角色要转变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1)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应该尊重学生,诱导学生内在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座位交流、小组间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案例:法律和道德哪个更重要
这是第二课中的活动课,这节课是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达成共识,更好地掌握法律和道德的重要性。我 是以组织者、指导者的身份参加的,在活动准备的过程中,把班级同学分成两大组和若干小组,每个大组推荐4名能言善辩者作为选手,班级的每个同学都进行材料准备,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为全班辩论打下群众基础,保证共同发言的质量,不至于使辩论只是少数辩手的事。由于事先准备得充分,同学们缜密的思维,诙谐的语言,使人耳目一新。
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引导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案例:法律规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学习第一框——思想道德建设内容时,其中一个知识点是:提倡每个公民要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在工作岗位上做个好建设者,在家里做个好成员。好公民的标准是什么呢?我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有典型的,也有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事例,来教育我们的学生:我也能做个好公民。对于怎样做好建设者、好成员,同学们一下就可以说出许多能够做到的事情,特别是在家里做个好成员。
同学们的发言不仅进一步理解了内容,也使自己的品德、情感得到了升华。
(3)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新课程中,师生关系已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是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甚至每一次和学生目光的对视来实现交流,“亲其师则信其道”。
案例: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根据这一课后面的活动内容要求:(1)再认识我们的学校 (2)绘出你理想中的绿色环保学校平面示意图,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相关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派出代表在全班交流,然后动手描绘绿色环保学校平面示意图,在学生绘制时我观察各组绘制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绘制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最后让几个有代表性的设计图通过投影在全班展示,由学生进行讲解。
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教材内容要“用活”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接近实际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能够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案例:依法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
第三框——法律规范经济行为,课本中对生产者、销售者的行为都作了具体的规定,消费者也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教材中只是讲了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必须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但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都发生了哪些不应该的行为?” 我根据课本内容提出以上设问,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并联系实际情况讲出了许多做法,如文明消费、遇到问题找消协、打315电话等。
利用设问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大胆创新了。如教材中编入的一些小栏目:身临其境、各抒己见、深思熟虑、大胆发言等。运用这些小栏目,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
案例: 大胆假设
第三框:青少年要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中的小栏目——身临其境,假如你被不法分子勒索,应该怎么办?在学生发言以后,我就大胆假设:假如你被不法分子绑架了,应该怎么办?(如苏北某中学一位初三学生离家出走,在外被骗并被软禁,后想方设法逃了出来)。学生热烈讨论,想出了许多自我保护的方法。
通过教师的大胆假设,不仅使课本内容进一步深化,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中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要尊重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
,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在教学中首先应了解学生已知的,分析学生未知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能做到的,教师决不替代。
案例:搭建平台,让学生展现自我
第七课依法制裁违法犯罪,这一课的内容如违法行为的含义、什么是犯罪、犯罪行为应受刑罚处罚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了解。我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教学中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并通过表演小品、短剧等创设情景,学生的参与性很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四、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新课程评价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学生合作的精神,发展与人合作的技巧。评价的内容不仅有对知识与技能的检测,也应有对过程和方法的评价,还应有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权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自评、互评及对老师作出的评价,都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鼓励学生更多的看到别人的长处,策略的提出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虚心好学品德的绝好机会。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因为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谁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种评价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完全按一个统一标准要求学生的做法,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理特点。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让我们乘着素质教育的强劲东风,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以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描绘新课程绚丽多彩的“教学景观”。
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网络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并日益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必然影响到教师的生活方式和教学形式。作为职业学校的政治学科的教学改革应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积极将日常教研与网上教研活动相结合,不断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提高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一、顺势而为,积极创建政治学科网络教研的平台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面临着尴尬,表现为课堂教学难,课堂教学效果差。讲台上,教师声嘶力竭地讲,讲台下,学生心不在焉地听。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差。二是政治课教材内容枯燥,理论性较强,难度也大。三是教师的教学存在着问题。教师教学中多少沿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师生之间缺少互动,教与学严重脱节。基于此,必须要对政治课教学进行改革。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教育网、教育视频专网的搭建,教师的QQ、博客、群的出现,使得教育信息化愈发丰富多彩。作为一门时代性极强的学科———政治学科,理应站在时代的潮头,积极作出回应,利用网络积极进行教研活动。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点,变革教学行为,积极参与到网络教研中来,要积极参与教育论坛,上传课件,创建教师博客,共同建立好教学资源库。此外,学校行政要对网络教研提出要求,加强对网络教研的组织和领导。在此基础上,学科组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好网络教研。比如每学期开展什么样的网络教研模式,如通过视频专网开展对公开课的研究,也可以通过“同课异构”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研讨等。在网络教研活动中注重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以骨干带动一般,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二、开展网络教研,有效提高教研的水平
网络教研跨越了学校之间的时空距离,通过教育论坛使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利用论坛发帖等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在沟通交流中不受时间限制,使教研活动达到了异步、同步的结合。在交流面上也突破了以往只有几个人发言,交互面小的局限,使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畅所欲言,交流密度高,交互面广。同时,网络的隐蔽性使参与者没有了顾虑,可以将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加深了交流的深度,这对授课者、听课者都会有很大启发,教研的收获就会更大。传统的教研活动,一旦活动结束,研讨也就随之结束。而网络教研,大家的观点都留在网上,参与者可以随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而且还可以把学习心得继续通过网络与同行交流探讨。比如:对《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的课后教研交流,大多数教师对本节课授课教师的典型引路———认知明理———你说我说———动手实践———养成训练———行为检测的教学思路表示赞同,对整个教学流程的细节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教师认为可以将道德与职业道德概念一带而过,不要花较多时间去讲述,因为这样的“说文解字”根本没有多大意义,学生不知道道德的内涵与外延,不妨碍对道德的基本认知。有一教师回应:教材太过艰深、生涩,确实要对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删减了,删减之后对整个知识体系不会有多大影响。也因此,教师在上课时面面俱到、全面兼顾,显得重点、难点不分。淡化概念后,在案例上深挖掘多讨论,就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了。有教师对公开课采用花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产生质疑,认为这些教学形式流于浮躁,有表演之嫌。有教师跟帖:本真的教学课堂不可能花那么长时间去准备一节课的,一节原生态的课更具有研讨的价值。在常规教学中我们反对单一形式的教师传授新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多样丰富的教学形式能否真正训练了学生思维,有待商榷。学生可能得到了视觉冲击,头脑中获得了暂时的快乐体验。立即有教师继续就这一现象进行补充:这样的教学形式叫“洋葱式”教学,就是将教师的这些教学形式一层一层剥去,始终不会出现有价值的“内核”,这样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主观期望并不一致。……
三、交互与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通过视频公开教师示范课、开放课,必然会促进一个学习型的教研团队的成长。教研团队对文本的揣摩与研究,交流与碰撞必然会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这种互相启迪、合作交流使每一个人的教学素养都会得到提高。体现在以下三点:1.增强了教研的自发性网络教研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使教师能与校外的教师进行广泛的交流。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感想、教案、案例等上传到网上与同行交流,也可以把疑难问题上传和同行一起讨论,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互相启迪,必然碰擦出灿烂的智慧火花,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在发帖、回帖的过程中,教师会积极认真地发表话题。而要发表话题,便会更加关注教学现象,对教学现象进行分析。同时教师在浏览他人的教研文章时,会汲取到其他教师的思想,获取最新的教研信息和教学经验,这些都会增强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自发性。2.促进了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网络教研通过对课程理念、本体知识、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实践反思等方面的研讨,加深了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不但是在课前认真学习,更重要的是在课后认真反思、认真研究,从而使关注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关注教学研究、反思教学研究成为职业的习惯。在论坛中记录反思,发表反思,讨论反思并成了教师成长的一个过程。同时实践的过程又会验证教师反思的成果,反过来又会促进教师的反思能力的提高。3.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在专业成长上的进步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潜心地研读文本。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个重要的内因,而向行家里手学习则是外因。网络教研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使教师与名师对话、与同行切磋成为可能,网络教研是教师获取 教育教学信息、进行教学实践与反思和得到专家引领的有效途径。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的灵魂和生命,也体现着政治课的活力与价值。政治教师要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必须首先自己要密切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自觉收集社会上的热点材料,并把这些热点材料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多角度、多层次思维,落实对学生的行为要求。比如南京出现了多例吃龙虾引起的肌肉溶解事件,原因是不良商户用“洗虾粉”漂白龙虾。这引起了一系列的反应,大量龙虾开始销售不出去,相关的餐馆也受到了影响,至于养殖户更是损失惨重。食品卫生安全再次对国人的诚信敲起了警钟。由此要结合职教学生的特点进行职业基本道德教育。有教师提出问题:大量的负面新闻渗入课堂教学会不会起不到正面的教育作用。有教师做出回应:新闻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无法隐藏事实真相,公开透明事实本身更为理智,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形成对人对事的正确看法,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教师继续跟帖:政治学科具有开放性,学生关心社会生活无可厚非。教师要做的是要利用现实生活的素材,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而不是偏激地看待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和事件。有教师接着回应: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就是要落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所谓的“三贴近”就是要将道德要求与学生在工作中的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政治教师要多走近实习指导教师,及时了解掌握历届学生在生产实习中的情况,仔细分析学生,在今后教学中改进教法。网络教研对有效地提高学校政治学科的教研水平,促进政治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有着现实与广泛的意义。行走在网络教研的空间里,我们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懈前行。
长期以来,中学政治课教学普遍处于尴尬状况。一方面,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材的培养、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政治课起着其他科不能替代的作用。不仅不能取消,必须还要加强,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有共识,另一方面,从存在的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是老师难教。学生厌学,教学情况用"挣扎着前进"来形容一点不会过份。从效果来看也不能令人满意: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的,只重视分数,为分数而学习,知行脱节;不重视的公开喊出60分万岁;甚至出现根本不想学的状况,以至社会上出现一种说法: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初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高中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生进行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教育,研究生进行文明宿舍教育......形容文化水平越高高,思想品德、伦理道德、社会公德等水平越低的状况,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及政治课教学效果的讽刺。
我认为,造成政治课难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社会方面: 第一,中的极左路线、空头政治、教条主义影响,人们厌倦了政治,使得社会上的确存在一种说起政治就反感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反映到学生身上就是混淆政治和政治课的界线,提起就"烦"。
第二,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一段时间内,社会上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软,形成了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的风气,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泛滥,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感觉政治课中的道理是"虚"的,个人实惠才是"实"的,因此,对政治课表现出不感兴趣。
第三,腐败、不正之风的存在和影响。使学生感觉理论与实际脱节,反差大。加上各种政治活动和集体活动中的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使学生认为政治课"假"。以上这些严重损害了政治课的可信度,成为影响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家庭方面: 现在在校学生的父母,都经历过十年动乱,而且大多文化程度不太高,做为被耽过的一代人,他们普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对子女的学习都有高标准、严要求。但出于各种原因,他们对子女的政治课学习要求只集中体现在一个字。就是"背",那怕是死记硬背,那怕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只要能及格就行,说到底是一种应付的态度。这不仅降低了学习上来自家庭的期望值,而且助长了学生对政治课的错误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行。
三、教育体制方面: 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而应试教育特别是3+2的高考对理科生政治课的学习影响和冲击是非常明显的。
四、教材方面: 政治课教材虽说不断在改进,但如何适应新时期培养人才的要求,既加强科学性、知识性又结合学生特点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很好解决。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不感兴趣。
五、教学方法方面: 应试教育下的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使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缺乏兴趣,以至影响学习。
以上原因,集中体现在学生身上就表现为"厌学"。怎样在现有条件下,尽力去改变这种现状,促进教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我是这样考虑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变化过程,情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巨大的作用。在教学中,若师生双方心意相通,便较易完成教学目标;若双方情感交流发生阻碍,那么知识的交流也会受影响。因此,通过沟通思想,转变学生情绪应该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基于以上考虑,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了情感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注重科学性,坚持以理服人,在“透”字下功夫。 虽然中学是常识课,但在教学中不停留在教条条、背条条上,而是着重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考虑,尽可能把道理的来龙去脉讲透。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辨证法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增加了知识的可信度,使学生不仅口服,而且心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感情上把政治课真正当成一门科学而严肃认真对待。在这种情况下,教与学的对立就容易得到统一。
二、增加趣味性,尽量做到以情动人,在“活”字上下功夫。 教学中,自己要充分投入始终保持高度热情,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同时,除了课本上的实例外,补充一些同学感兴趣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清道理,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也不神秘。课堂"活"起来,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就能产生,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能增强,自己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教学的进行。
三、寓教于乐,在“乐”字上下功夫。 配合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我除了组织同学认真参加学校的每项活动外,还先后组织了社会调查、义务劳动、野炊活动,同时,还组织了辨论会、演讲会、故事会、诗歌创作朗诵会、歌曲欣赏会、
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班歌创作评比等活动,还成立了"求索"课外活动小组。专门学习讨论学生中感兴趣的话题。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才干,而且感受到无比乐趣。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推动了教学工作。四.理论联系实际,在“用”字上下功夫。学生都不会反对政治课知识的正确性。他们之所以缺乏学习动力是认为学来没有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我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举例时注意结合国内外形势及各种热门话题去分析,还组织学生分小组轮流定期向全班同学汇报国际国内大事并且做时事述评。促使学生主动去关心祖国前进步伐和世界风云变幻,感受爱国不是一句空话,祖国跳动的脉博与个人命运的息息相关。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政治敏感性,而且他们还真正体会到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看问题才能更深、更透、更远,体会到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我们在对改革开放的评价问题、党的领导在新时期的作用和体现问题、中东问题、中日中美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通过学习、讨论,基本达到共识。同时,还注意联系学生实际。有根多同学都反映在学习了辨证法以后,在如何对待困难与挫折、顺境与逆境、理想与现实等问题上收获很大,给自己增添了前进的信心和动力。感觉理论知识的学习太有必要,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看来,师生亲近感的增强确实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五、坚持正面教育。在“育人”上下功夫。教书一定要与育人相结合。政治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更要求如些。首先,学生的成绩可以有差距,但决不能以此把学生划分等级,更不能歧视差生。任何人都是需要肯定的。成绩差距只能说明一方面的问题,而且也不是绝对的。对优生,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提出新的要求,如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避免盲目骄傲;对差生,除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外,还要尽力去发现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有些差生思想特别活跃。其中不少错误思想。但只要能激发他们探讨问题的兴趣,事实证明也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他们的学习。另外,坚持正面教育,除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外,还要允许学生保留个人看法甚至是错误意见。思想政治课虽然担负着思想教育任务,但思想教育决不是光靠政治课就能解决的,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还要处理好理论知识和同学的活思想之间的矛盾。我的做法是,鼓励同学场所欲言,并帮助分析归类,用所学知识为指导去辨别,一般情况下,可以达成一致意见。如果不行,容许保留,适当时候再提出来讨论,随着学习深入,认识水平提高,问题基本可以逐步解决。也可与同学个别交换意见,促进其主动、积极思考问题,探求知识。这样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理解,并且通情达理。它可产生一种向心力,使学生在任何情况下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由于注意了情感教育,使得学生的厌学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政治课,成绩也有明显提高。高95级文、理两班100%的毕业率,文科班60%的优生率,高考中平均成绩超过市平均近8分,说明了情感教育通过各教学环节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促进了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它是政治课教学取得一定成效的必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