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时间:2022-04-17 09:47: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农业循环经济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农业循环经济论文:小议基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基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农业循环经济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农村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三农”问题依然存在,若要彻底解决,并成功将科学发展的观念贯彻到基层农业经济发展中,必须要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

基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有不正确的认识存在,主要体现在:一是,没有将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当作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手段,尤其是没有与循环经济3R原则产生直接的关系;二是,没有认识到该怎样推进循环农业经济建设,实际过程中,一味的追求速度,而没有重视质量;三是,大部分基层农业还是以传统的耕作方式为主要生产手段;四是,基层农业相关工作部门为了最求经济增长的指标,没有正确、有效地引导循环农业建设,甚至成为人为障碍;五是,基层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当前还无法真正成为循环农业经济建设的主要团队;六是,没有积极宣传循环农业经济的优势,或者说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2技术研究滞后

基层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循环经济中的主要技术,如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与清洁生产技术等,目前研究不够深入,甚至无法在基层全面推广。这些关键技术的开发,通常以大企业为主,由于单兵作战,无法形成联合攻关的力量,而且大部分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落后,尤其是对资源综合利用相关技术的研究水平不高,没有真正形成促进基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

3资金缺乏

基层农业由于相关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无法真正构建多元化投资体系。一是,财政补贴制度设计过程中不够合理。当前执行的政策中考虑环节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的补贴项目仅仅限于少数几项间的补贴,没有一定的制度来支持基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二是,相关优惠政策存在缺陷。当前优惠政策主要是税收方面,但是还没有体现循环经济理念,而且还延续了最终治理的传统意识。另外,鼓励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不够完善,比较单一,相关优惠政策不配套,涉及到的各项政策相互冲突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政府投资有限。循环农业发展涉及到的主要群体是资金缺乏的农民,仅仅靠个人力量或者小群体力量是无法满足循环经济发展资金需求的。

二、发展基层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真正意义上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对应的措施。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认为当前应该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

1加强循环农业立法进程的推进,并出台与之有关的补贴性政策与限制性法规

对基层农业进行深入调查,充分明确政府、企业与农户在循环经济建设中的义务与责任,并将构建农业生态补偿与技术补贴机制当作出发点,对经济发展体系进行完善,进而建立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与工作行动三者相互结合的长效机制。

2构建基层农村物业管理体系,打造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期有效机制

物业化管理是当前基层农村对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加强基层农村物业化管理能将基础设置投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能有效改善基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式,对于推进基层农村废弃物处理资源优化利用、培育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3加强循环农业技术创新力度

只有农业科学技术不断的创新,才能提升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重视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当前一线农业科技人才水平不高,这是制约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从技术角度来分析,要坚持围绕水体净化、生物质能源、废弃物质化利用、农地养护等等关键领域,要重视纤维素转化利用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生物质能源技术等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而形成比较全面的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在基层农业加大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是推广循环经济的主要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培养出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才人。

4提升政府资金投资力度

政府资金投入力度适当的增加,才能将多元化投资体系完善。基层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没有足够资金的投入,就很难适应提升经济效益。因此,基层农业部门的支农资金预算,有必要转向循环农业。其一,基层农业部门要建立循环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主要用途是建造基础设施,并加强专业技术的培训力度、推广以及运用;其二,涉及到基层农业的金融机构与产品时,要适当放宽贷款额度与限制,全力支持循环农业建设,尤其是要合理增加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额度,并对税收优惠政策、补助、贴息等等多种经济杠杆的作用,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注入基层农村,促进循环农业经济发展。

本文作者:杨慧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农牧业局

农业循环经济论文: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摘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助于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可以适当推动农村经济的稳步运行,对建设现代化农业,积极响应农业政策号召具有极大帮助。本文分析中国农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构建与相关对策,通过现阶段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探索此课题的价值。

关键词:中国农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属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内容,更是现阶段国家现实的选择,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国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影响了协调性,本文针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构建中国农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举措与相关措施,为更好推动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中国农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构建

1.1实现循环利用

近些年,农业部门按照文明建设的标准,推动生态文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更加重视循环利用。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在循环经济的理念支撑下,重视沼气建设与种植业的紧密结合,从而更好地建立起循环利用模式,实现种植业、养殖业、沼气产业的循环发展[2]。

1.2推进清洁工程建设

实现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前提是开展清洁工程,为更好的解决农村生活垃圾与相关的废水污染问题,保证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完善各种有机物的废弃处理设施,确保就近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推进家禽家畜粪便、生活垃圾与饲料等循环,实现家园清洁与田园清洁。

1.3生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近些年,农业部门更关注肥料化、饲料化等的循环利用。通过推进先进技术,使得秸秆肥料化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保证全国秸秆肥料化的利用量达到相关标准。现阶段,全国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达到了2.2亿吨,已经占据了可收集量的27.8%,经过相关方式的转化,实现清洁能源的转化,从而达到循环利用的具体标准。

1.4运用节约型技术

围绕农业的具体发展方式,应该坚持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根本,重视运用节约型技术,促进农业清洁生产的顺利开展。大力推进测土配方的施肥方式,重视实现一体化技术的生产,提升肥料的利用效率,推广更为高效、低毒的防治技术,提升相关的病虫害生态拦截工程,积极改造并修建生态拦截区域,实行科学化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迎合保护性耕作的需要。

2注重循环农业的发展方向及重要环节

2.1理念

转变思想观念,从大生产、大生态等方面实现循环农业的发展,摒弃依靠消耗资源发展经济的做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证实现农业经济由单向式资源利用到循环梯级式的利用,在根本上转变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把握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

2.2发展

及时优化相关的资源配置,提升资源的实际利用率,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践行。构建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模式,建立科学的生产方式。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确保合理配置相关的农业生产要素,保证提升相关的资源利用率,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问题,推进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解决一系列的脏乱差等问题。

2.3途径

要实现由粗放型、高耗型到集约型、高效型的转变,推动农业技术的不断革新,确保农业的不断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准。重视保护耕地、草原及一系列的生物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完善资源的优化配置。

3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策

3.1开发节约型农业

农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升资源的合理利用率。注重节约型农业建设,对耕地实行分等级动态管理,强化基本农田建设,在改造过程中实现田地的分配,经过普及相关的施肥知识,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与配套服务,保证及时调整施肥结构,从而更好地提升肥料利用率。注重节约技术的推广,在统一防治措施的利用过程中,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另外,还需要适当的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有效降低农业装备耗能。

3.2落实农业产业链条延伸

循环农业经济的实现需要拓展并延伸相关的产业链,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完美结合,促进农民增收。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且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广先进的合作形式,实现企业与农户结盟的共同体构建,推动相关格局的不断完善。

3.3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

在农村清洁工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以自然为基本单元,注重清洁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应该积极推进秸秆肥料的优化利用,及时解决秸秆资源浪费与焚烧所造成的严重问题,强化沼气工程的建设,实现农业资源的保护与有效利用。资源的优化利用能够更好的贴合国情实际,以最优质的资源配置,推动国家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中国农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构建,需要迎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应努力顺应农业发展的趋势,以更好的方式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实现。我国属于农业大国,虽然农业的发展占有明显优势,但还应与时俱进,用现代化科学手段,指导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符合国情的中国农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作者:程丽波 单位:通榆县科学技术馆

农业循环经济论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城郊农业旅游开发

摘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农业旅游开始兴盛起来,城郊农业旅游更是如此。由于其背靠城市,交通、通信便利,已成为广大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当在城郊农业旅游的开发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破坏生态环境,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等。基于此,有学者提升了开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城郊农业旅游,以确保农业旅游走可持续、可循环的发展道路,在满足人们欣赏田园风光,感受民俗文化的需要同时尽可能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确保生产和消费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城郊农业旅游;注意事项

农村不仅有优美的田园风光,还蕴含了传统的民俗文化,对身处喧嚣的城市居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这里他们可以回归自然,缅怀传统的生活方式,已得到身心放松。旅游公司基于上述需要开发了城郊农业旅游,为我们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开发城郊农业旅游的动机,接着分析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城郊农业旅游开发的关系,并介绍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城郊农业旅游开发的主要事项。

一、开发城郊农业旅游的动机

工业化和城市化没有泯灭人类回归自然的渴望,而是加剧了这种渴望,这种渴望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祖先曾长时间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对自然有一种本能的归宿感,另一方面是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而在自然环境中人们的身心可得到放松。农村保留着相对完整的自然环境,且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这是城郊农业旅游开发的动机之一。此外,农业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是国人的精神寄托,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具有一定的“乡土情结”,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想要了解传统文化,这是城郊农业旅游开发的另一个动机,即为了满足人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需要[1]。在农村人们能欣赏到田园风光,感受到民俗文化,安静的环境、绿色植被、清新的空气、空旷的田野激发了人们对往日生活方式的怀念,在怀念中释怀情怀、陶冶情操,暂时忘却城市生活的压力,所以说农业旅游对城市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是旅游企业开发城郊农业旅游的动力所在。

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城郊农业旅游开发的关系

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城郊农业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与传统的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充分考虑了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一般的经济活动更符合生活环境。对于城郊农业旅游,旅游地址处于城郊结合部,由于背靠城市发达的交通网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交通、通讯较为便利,可节省大量的基础建设支出;其经济活动在农村原有的生产资料、闲置的房屋、田园景观上开展,提升了农村闲置资源的利用率,可减少了旅游项目开发成本;其旅游产品以绿色产品为主,现产现销,既不会污染环境,也避免了长途运输产生成本。总的来说,城郊农业旅游利用的是农村的风貌、特色、趣味以及民风民俗等特有资源,并充分发挥了其背靠城市的优势,与循环经济模式的一般的规律相符,后者对前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因为农业旅游开发不应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应确保两者共同发展[2]。此外,与其他经济活动相比,旅游的吃住玩消耗更多的是人力,而人力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也就是说农业旅游是低资源消耗经济活动,且消耗的资源大多可循环利用,其发展要求与实践属性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一般的规律。

2、城郊农业旅游可开发成循环经济的载体

田园景观是最主要的农业旅游最主要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可通过农业活动生产出来,可循环使用。在农业旅游中,游客消耗的绿色食品、农业产品等产生的废料可作为肥料进入农村生态链,既减少了废料处理的成本或对环境的污染,由减少肥料成本支出。此外,农业旅游还可以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不耽搁正常的农业产生,形成了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再生产的良性循环。总的来说,农业旅游业已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农业旅游业当地的餐饮、住宿、娱乐业很好地嵌入了经济发展圈,农村的基础设施会更加的完善,产业链更加稳固,生态保障体系更加有效,使得各项经济活动形成闭环,继而成为经济循环发展的重要载体[3]。

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城郊农业旅游的开发的注意事项

1、在物质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城郊农业旅游的开发的注意事项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城郊农业旅游开发不仅使得相关消费和生产进入可持续发展的体系中,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这是区域、产业、企业层面的循环发展,对于更高层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发展,农业旅游同样可发挥巨大的作用,比如放松游客的身心,基础实施更人性化,当地人力资源更能得到充分等,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娱乐需要,也解决了当地人的就业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其他问题。

(1)旅游企业能依据循环经济理论进行开发活动。

城郊农业旅游的开发由具体的旅游企业开展,旅游企业只要严格遵循循环经济理论,以循环经济思想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维护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才能在不影响或少影响当地农村正常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围为游客提供一个向往的乐土,促进农村农业与旅游业的循环发展。在具体的开发中,首先应尽量多开发生态旅游项目,以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其次评估每个项目对生态破坏,并基于减量化原则确定项目的数量、用料、规模、风格、色彩和造型,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风光,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尽量不影响农业的生活方式,做到就地取材,与当地的自然风貌能融合在一起[4]。再次,充分评估环境容量,确保旅游资源的开发在环境的承受范围内,避免破坏代际平衡和生态平衡;最后做到不使用或使用环境去不友好产品,比如杀虫剂、除草剂。

(2)区域层面形成了再循环、再利用、减量化的生态产业链。

随着城郊农业旅游的开发,与之相关的企业逐渐发展、壮大、成熟,继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形成的产业链只有符合再循环、再利用、减量化的原则,才能实现生产、消费以及废物再利用的完美闭环,才能使得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副产品互换和资源共享实现从个别企业间行为到产业间行为的发展,把区域各个产业的生产、管理统一起来,对资源进行优化优化配置,形成一个生态网络系统。一个完美的区域生态产业链会从物质循环流动的各个环节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尽可能提升物质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确保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在精神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城郊农业旅游的注意事项

(1)农业旅游开发应注重文化内涵的提升。

城市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而城郊农业旅游开发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息娱乐的好去处,所以说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注重文化内涵的提升,让游客感受到最质朴、最传统的民族文化,领略到城市所没有的民俗风情以及田园风光,让游客在消费高质量的、有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的过程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实现身心的发展。在具体的开发中,应注重民俗风情的开发利用:农村与城市最大不同之处是其受到的现代科技文明的影响较小,还能保留一定的民俗风情,这是农业旅游业的价值所在,农村的民俗风情有服饰民俗,比如与鞋帽、装饰品、衣服、佩戴品等;岁时节令习俗,比如元宵节的踩高跷、耍龙灯、观焰火、观灯、舞狮子、跑旱船等活动以及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开展的各项活动;游艺竞技民俗,比如放风筝、狮子舞、武术、赛龙舟、燃爆竹烟花等,此外还包括婚姻礼仪民俗、生产习俗、居住民俗、饮食民俗等。同时还可以开发传统农耕文化资源,比如采用水磨、鸡公车、水车、石碾等几乎绝迹的传统农耕设施;建立农耕文化展室,展览风车、斗笠、升子、石磨、斗、织布机、蓑衣等,并在展览促进行相关的文字介绍,介绍其用途、使用方法,让城市的年轻一代有机会了解农村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注重食文化、商品文化的开发利用:农村有着传统的饮食文化,具有城市快餐文化不具有的魅力,可充分挖掘饮食文化,开发出极具特色的餐饮品类,让游客在欣赏田园风景的过程中吃到有品味、有文化的饮食。

(2)把握好城市旅游者的需求。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使得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农村正在逐步丧失其传统的形态,人们渴望能有机会接触田园风光,以弥补往西地域文化的缺失,这也是农业旅游的兴盛的原因之一,所以说农业旅游的开发应把握好城市旅游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原汁原味的乡村形态,最健康的生态环境,最传统的民俗文化,以满族其城市生活传统文化、田园风光的缺失感,让他们身心帆布归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结束语:

与一般的景区开发一样,城郊农业旅游开发应尽可能减少对当地环境的破坏,以便为人们提供更加原汁原味的自然环境,当两者的不同之处是城郊农业旅游开发应更注重民俗文化的开发,其自然环境也更加的脆弱。在城郊旅游的开发中运用相关的循环经济理论和原则能实现经济活动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也能更有效地开发农村的民俗文化,实现生产、消费以及循环的体系化发展,对我们城郊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盼 单位:平顶山教育学院

农业循环经济论文:农业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途径

摘要:农业传统生产方式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威胁。农业循环经济注重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重组合原则,能够极大地减少农业生产的资源投入和有害物质排放,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立体化产业链、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集聚化产业布局等模式,并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科学技术支撑、注重宣传引导三个方面提供保障。

一、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业长期以来都采取粗放型的传统生产方式,生产集约化、现代化程度不高,导致农业生产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1.资源不合理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威胁

一方面,大量使用化学类生产要素污染了生态环境。近年来,农民不断加大化学类生产要素投入,以此来提高农业产出。这种干预农业生产的做法,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化肥的长期使用造成了土壤硬化,土地自我修复能力下降。农民在喷洒农药时,为了加强杀虫效果常常会过量使用农药,在消灭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有益生物,对土壤、空气、水资源的污染更是严重,也给农产品安全带来了隐患。地膜技术在蔬菜种植中被经常使用,但是大多数地膜都很难降解,废弃的地膜或者在土壤中长期存在、降低土壤质量,或者被随意丢弃、造成白色污染。另一方面,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随着农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发展十分迅速,自然资源需求也随之增大,加上农村自然资源多数处于无监管状态,水、土地、草原、树木等资源被过度开发,造成水土流失、草原荒秃等恶劣后果,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废弃物不当处理对生态环境的威胁

与工业产生废水、废气一样,农业生产也会产生大量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一旦不能有效处理,就会成为生态环境的污染源。从种植业来看,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每年大约产生8亿吨秸秆,由于现在农户很少喂养牲畜,这些秸秆便成为没有使用价值的废弃物,为了不影响下茬播种,不少地方采取焚烧方法处理秸秆。秸秆焚烧产生的浓烟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产生的有毒气体则会给人和动物带来伤害,成为近年来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二、农业循环经济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

循环经济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将生产活动优化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过程,实现了对“高投入、低利用、高废弃”传统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在保护生态、节约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中央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各类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正是看到了循环经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农业生产中,循环经济也被大量应用,特别是农业现代化生产程度高的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循环经济达到了很高水平。农业循环经济“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应用循环经济理念,减少农业生产中资源、物资的投入和废物的产生,以兼顾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效益”[1]。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困境的必然选择。“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农业生产自觉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运用循环经济理念,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2],这与农业循环经济有着高度契合。一方面,从多层、多次利用资源看,农业循环经济是对资源的极大节约。循环经济追求对各种资源的深度利用,将资源的使用价值完全“榨干榨净”,避免生产造成浪费资源。如稻田养鸭模式,借助鸭、水生物、水稻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减少了化学除草以及化肥、农药和饲料用量。另一方面,从再利用废弃物看,农业循环经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更大。农业生产废弃物的不当处理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但循环经济将这些废弃物通过再加工则会“变废为宝”,不但减少废弃物污染,还提供了新的生产资料。如运用先进技术将秸秆加工成生物燃料,避免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利用沼气技术把畜禽粪便发酵成沼气,既解决了粪便处理问题,又产生了新能源。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1.立体化产业链模式

农、林、牧、副、渔各产业之间有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要利用生态经济学规律,通过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形成产业立体化生产模式,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一是建立种植业立体生产模式。将农作物、蔬菜、果树等进行科学套种,实现对土地、水资源、肥料、阳光等综合利用,减少资源要素投入。二是建立农、渔、畜等融合生产模式。将农作物、畜禽、鱼类、微生物等进行科学组合,形成环状减耗型食物链。以稻田养鱼为例,在水稻田中养鱼,可以在不增加水资源使用的基础上获得鱼和水稻两种产品,同时鱼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其排泄物又成为水稻的有机肥,减少了肥料和农药的使用。三是农林牧副渔大农业立体生产模式。充分利用大农业各部门之间的能量循环关系,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科学搭配,构建农业生产综合体,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开发。

2.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

农业产生的废弃物大都属于有机物质,为加工再利用提供了可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依据生态学、生产链原理,通过技术处理将秸秆、残渣、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转化为生产要素。一是把废弃物转化为新能源[3]。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等发酵产生热能原理,将其转化为沼气、电力、燃料等能源。二是把废弃物转化为肥料。动物内脏、粪便、农作物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通过简单处理就可以用作有机肥。三是把废弃物转化为饲料。将农作物的叶子、秸秆以及农产品残渣作为畜禽饲料,既节约成本,又减少了肉类的激素含量。四是把废弃物转化为材料。即将农业废弃物加工成可降解的装饰材料、生产原料等,如把玉米棒通过粉碎、熏蒸加工成蘑菇、木耳的培养基等。

3.集聚化产业布局模式

集聚化产业布局模式是立体化产业链模式的升级版,它将相关农业企业、工业企业等进行集中布局,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功能集合构建,从更宏观层面实现农业生产循环发展。如可以将农作物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养殖企业、沼气企业等集中布局于同一园区,构建闭合循环生产模式,即农作物企业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原材料,加工企业产生的残渣作为畜禽饲料或有机肥,养殖业为农作物企业提供畜禽粪便有机肥,沼气企业将各企业的废弃物变为沼气为企业提供能源,这样各类资源和物质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以江苏宜兴市的兴望农牧园为例,该园区布局了猪羊养殖、加工贸易、休闲林果、水稻种植、茶叶等产业项目,实现了沼气综合利用、立体种养、环境控制、农产品加工等高效清洁的循环经济[4]。

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涉及观念转变、技术转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单凭企业、农户无法完成。因此,政府一定要充分发挥在资源整合、科技研发方面的优势,积极引导、支持农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循环经济生产方式转变。一是出台支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在这方面,日本的做法十分值得借鉴。日本早在2005年就出台了《循环性社会基本法》,从立法层面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我国也应该出台支持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在社会上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明确导向。二是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规划管理。从县域经济、省域经济层面出发,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对本地农业产业进行科学布局,建设一批主题功能突出的循环经济产业园,提升本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三是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政府要从经费、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对采取循环生产的企业进行支持,如减免税收或提供贷款,帮助企业引进废弃物利用技术等。

2.强化科学技术支撑

一是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标准。依据不同循环经济模式,制定生产过程、资源要素使用、废弃物循环利用等一系列技术标准,为农业生产各环节循环衔接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依托高校、农科所、技术站等科研院所,围绕农业生产与现代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的衔接,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攻坚项目,同时向农户和企业推广种养协作、间作套种、饲料加工、沼气生产等技术,提高循环经济技术使用率和覆盖面。三是培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选取有实力、有特色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大科技人才、研发经费支持,鼓励企业进行循环经济技术应用和创新,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基地。

3.注重宣传引导

农业循环经济是十分复杂的工程,需要社会多方积极参与才能顺利推进。因此,要注重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宣传,提高农民、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加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投入和环境破坏,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加强对循环经济积极作用的宣传,让农户和企业认识到循环经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使农户和企业自愿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三是加大国家扶持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宣传和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推介,让农户和企业及时了解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并有针对性选择具体生产模式。

作者:程佳聪 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农业循环经济论文:农业循环经济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探讨

摘要: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区域差异显著,由于历史、经济的原因以及人们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西部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不断恶化之势。如何建设好西部农业生态文明,对于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部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可见,坚定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被提到了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的重要高度。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西部地区在我国的版图上跨度很大,自然条件有很大差异,由于历史的和经济上的原因,西部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西部农业生态文明的建设直接关系着我国西部乃至全国农业生态文明的整体建设步伐。

二、西部地区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的制约因素

(一)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较严重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全国对森林资源进行了长达40多年大面积的掠夺性采伐,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遭到破坏后,涵养水源的功能消失,使气候变得更加恶劣,会导致洪涝、干旱或沙尘暴的发生。西部地区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沿袭着开荒种地的原始农耕模式,牛羊的生产绝大部分还停留在放牧式饲养上,加之个别地方由于急于发展,过度开采,超载放牧牲畜,造成森林、矮杆植物和草山的破坏甚至毁坏。据统计,西部地区以川滇地区天然林区森林资源破坏最为严重,森林单位蓄积量年均递减2.5%以上;其次是新疆天山地区和四川盆地周边山区。由于森林覆盖率过低,加之历史上毁林滥垦、陡坡开荒,使山区失去涵养水源和调节水源的功能,加剧了水土流失。西北地区占西部总面积57%,而水资源量只占18%,水能资源只占24.4%。干旱缺水日趋严重,据统计,90年代初以来,西部地区农田每年受旱面积达86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3,比80年代增加1/3,呈加剧趋势。

(二)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和气候的原因,农业生态环境较差,加之耕地条件差,化肥的使用量大,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江河和塘库水体的污染及部分地区水源的水质恶化;同时不合理的施肥还造成土壤表层板结、土壤酸化等严重问题。目前农村点污染与面源污染并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日益突出。

(三)农业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较突出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同时我们也使用了世界化肥总消费量的31%,全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农药残留超标使农产品污染等问题十分突出。同样,西部近年来,农药施用量也呈增长趋势,一些农药甚至能在土壤中长期残留,这些农药的残留物还可以通过水的传递,将污染扩散到很远的地方,造成农产品严重污染。这些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直接危害国民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所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三、以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西部农业生态文明的基本对策

(一)大力宣传、强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西部各地、各部门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印发宣传品、经验交流会和采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全方位教育宣传,只有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农业循环对于建设西部农业生态文明的科学道理和经济、社会效益,才能转变单纯追求GDP的观念,提高西部地区各级干群增强农业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让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广大农民群众之中,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等活动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有利于西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按照农业循环经济“3R”原则,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按照“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农业循环经济“3R”原则,西部地区尽量减少进入农业生产的物质量,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减少土壤、水体和农产品中的有害残留;提高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等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如推行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从深度和广度开发农业资源再利用价值,实现土地、土壤、森林、草地、水体以及动植物等资源的良性再循环。同时在农业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消费等环节,应特别重视循环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提升农业资源循环利用规模,逐步建立起西部农业资源全面的高效再循环利用体系。

(三)科学规划,探寻适宜西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模式

西部各地区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明显,农业类型多样,不同区域有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为此建设西部农业生态文明不可搞“一刀切”,应根据西部地区实际状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本地特点,探寻农业循环经济促进西部地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模式,如可以在具有区域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条件的区域,以农村特色农业型发展模式为主,建立高效独有的农业生态系统;在平原经济区域可以以农业生态产业园模式和农村庭院模式为主,即在农业生态产业园内通过对一定地域空间内不同农业企业间,以及其他企业、居民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输入与输出进行优化,从而在该地域内对物质与能量进行综合平衡,利用农村庭院这一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条件,独立地形成一个无废弃物的循环式结构。

(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确保西部农业生态环境及食品安全

科技创新是确保西部农业生态环境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支撑,因此必须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西部农业生态文明的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开发和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农林牧品种遗传改良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绿色耕种技术、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清洁能源利用技术以及大力发展建造水源涵养林、护坡林、护堤林、防风林等防止水土流失技术等。同时必须正视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容量,按照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实施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工程和净土、净水、净气的“三净田”工程;加大江河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的科学性、持续性,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并同时做好农民的后续保障工作;创新手段,提高检测技术技术水平,进一步制止工业污染对农业环境的损害,加大农业污染的治理力度;进一步明确农产品准入标准,完善农产品药物残留快速检测系统,确保西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及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完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及法律保障制度

西部地区应加快完善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价格、财税、金融等与建设西部农业文明不相符的体制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保障制度,立法机构要组织专门人员,根据不同制度的性质和种类,加快步伐对已有的制度进行完善,对还没有的制度加快制定,同时规范执法行为,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严肃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和生态破坏现象,确实保障西部地区以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西部农业生态文明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有效实施,并取得积极成效。

作者:方杰 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

农业循环经济论文: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产品———废物———再资源”的封闭循环式农业系统的经济模式,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本文力求在对农业循环经济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对策

1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概念

所谓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和手段,构建农业生产体系内部的物质和能量闭路循环,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它是一种农业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模式[2]。它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涉及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农业的清洁生产、生态农业及绿色消费等一切有利于农业环境发展的循环经济系统;其次,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双赢的经济形态,它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且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再生闭路循环利用为特征,实现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的目标;再次,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它的实现离不开现代高科技成果和手段;最后,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以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为载体,它的发展必然与合理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息息相关。因此,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是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3]。

2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人口过多与农业资源有限矛盾突出的国家。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面临着以下几点的困难。第一,我国的农业资源总量虽然比较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很少。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800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有79%的耕地属于中低产地耕地,总体质量偏低,而且目前耕地面积还因人为因素和自然灾害逐年减少。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1/4,且水资源的分布严重不均,长江以北水资源少但耕地多,长江以南水资源多但耕地少,并且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少雨,缺水少雨。第二,我国面临着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和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的问题。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为主,农业机械虽有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但仅占世界水平的8.8%。有些农业资源比如秸秆的开发利用率很低,一般都作为燃烧材料使用,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第三,我国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一些乡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就直接把“三废”排放到农田,成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最大危害。此外,在农业生产中,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农用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等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4-5]。因此,在目前这种状况下,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推行清洁生产,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才是长久之计。

3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并且缺乏循环经济的观念。我国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远远达不到担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任。此外,农业生产中农民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加之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农业循环经济观念在农业生产中缺乏,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二,相关的技术研究落后。循环经济的发展是要以技术研究为支撑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不仅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关键的技术无法得到满足,而且已有的技术推广应用也很不到位。总体看,我国农业技术的整体水平较低,而且推广应用效率低。第三,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期,必须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满足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要求,但我国财政资金投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数额还很有限。第四,缺乏相应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虽然我国已颁布《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并制定一系列促进企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政策。但专门针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还没有制定[6-7]。

4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4.1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理念

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尽快把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培养成新型农民。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大力实施以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研究生到农村地区创业,为农村发展提供新生力量,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尽快适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需要。根据我国农村的特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标语、宣传车、黑板报等多种传播媒介,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观念的宣传,使广大农民进一步认识和明确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由此带来的好处。广泛的推广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利用高科技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理念[8-9]。

4.2加强农业科技发展及推广

首先必须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只有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推进相应的技术研发。其次政府扶持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科技推广中起示范和技术扩散作用。最后我们要推广相关的农业技术体系,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比如发展滴灌、膜下滴管等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集约型生态养殖业;加强农村沼气和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等[8-9]。

4.3完善政府支持体系和多元化投资机制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比如政府对一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支持;在农业税收制度创新方面,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建立新型的税收制度,为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等。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仅仅依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要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如鼓励金融机构对技术含量较高和发展前景较好的循环农业科技项目提供专项贷款、设立政府发展循环农业专项担保基金;创造条件,降低风险,吸引工商资本和私人资本投资发展循环农业等[10]。

4.4建立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通过广泛宣传,使现有的农业循环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民众所熟知。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有关法规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查处。这样,才能树立法律的权威保证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然后是制定《农业循环经济法》及各类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要结合我国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制定一部针对性强、内容科学的《农业循环经济法》,以此来引导和规范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作者:李志良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园林科技研究所

农业循环经济论文:农业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

摘要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是循环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基于此,通过对农业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内涵的研究,解构农业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的主体要素、体系架构,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内涵;问题和对策

1农业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的基本内涵

农业循环经济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方式,借鉴传统农业经济经营经验,提升社会化经营效果,科学运用农业生产资源,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产环境和谐发展的现代农业经济模式。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确保农业经济呈现健康发展态势的重要技术路径。而通过科学技术元素的有效参与,整合农业循环经济科技因素,形成完善科技服务系统,可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这个科技服务系统就是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其具有以下特点[1]。一是崭新农业生产观。循环经济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考虑到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通过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创造良性循环的生产模式。二是崭新农业价值观。把自然当作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将科技开发自然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并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力,充分发挥科技与自然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三是崭新农业经济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循环经济为基础,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及多层次利用技术开展农业生产,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农业增收和节能减排,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2农业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的主体要素和体系构架

2.1农业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的主体要素

主要包括资金、技术、信息三要素。其中,资金要素是基础,一般资金要素的投入主体为政府;技术要素是关键,是破解农业经济发展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的技术实现路径;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已然成为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

2.2农业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的架构

2.2.1研发体系

我国农业技术研发体系的构建主体以科研机构、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为依托,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基础。其中,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是科技研发的中坚力量。农业龙头企业是进行农业科技研发的重要平台,直接面对农业市场,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企业结构,通过技术上的创新,满足农业市场各项需求[3]。

2.2.2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主要包括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民技术人员,其中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体部分,农业技术推广的组成人员大多是具有高学历的专业性人才或是具有丰富农业实践经验的农民专家,农民技术人员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2.3服务体系

主要以政府服务机构为主导,主体是科研机构的服务部门。

2.2.4保障体系

农业技术研发与创新需要强大的保障体系作为支撑,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循环农业发展问题,在政策法律法规、资金方面、人才方面给予倾斜。

3农业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3.1面临的问题

一是农业循环经济科技研发创新体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思想认识、激励措施、机制不够健全等方面。农业循环经济科技研发长期以来存在重短期效益而轻体制建设的问题[4]。二是农业循环经济推广体系和农业发展需求不对称。特别是农业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滞后、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薄弱等因素,严重制约推广体系作用的发挥。三是农业循环经济的服务体系尚不健全。运行机制不能与市场要求接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运行不畅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四是农业循环经济保障体系建设较滞后。农业科技项目的管理普遍存在着动态监测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难以汇聚人才和技术,难以形成合力。五是农业产业结构和资源调配结构不合理。不少地区存在产业结构的问题,对农业资源的整体调控布局不够,导致整体发展乏力。

3.2发展对策

一是以核心技术为突破口,提升整体研发水平。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是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核心内容,对提升生态农业生产竞争力发挥关键作用。二是提升服务与推广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府相关部门是农业循环经济科技推广的主力军,为集合科技推广潜力,需要与各级科研部门、高等院校、科技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形成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为广大农户带来最直接的科技服务[5]。三是优化整体发展环境,夯实保障基础。农业科技部门、科技人员和相关政府、群众组织要密切配合,形成科技服务系统性网络体系,整体一盘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优化全市生态科技服务环境,夯实各种保障基础,为生态农业的高速发展提供重要物质条件。四是注重统筹兼顾,调整资源配给结构。对农业科技成果资源进行搜集、整理、优化,提出针对性更强的科技推广服务策略,有效激发地方农业生产经营发展动力。

作者:周煜钦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农业循环经济论文:生态农业循环经济论文

1生态农业的内涵解读

现代农业主要表现为现代石油农业、现代生态农业等各种不同的模式,因为现代石油农业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于巨量化学物质的投入来提升产量与经济收入的,因而也造成了对水资源的极大消耗,甚至导致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所有也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随之,生态农业这一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开始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尽管全球范围内各国关于现代生态农业的名称有所不同,一些国家称之为有机农业,一些国家称之为生物农业或者无公害农业,还有一些国家称之为持续农业等,但是对于其内涵之理解却是一致的。生态农业事实上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以及系统科学的方法,将现代科技和传统农业技术加以结合,全面而合理地运用自然资源以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环境等方面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让农业能够走上良性循环之路,所以,它已经逐步成为如今全球农业发展的重要潮流之一。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之间具备了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循环经济理论认为这反映出人类积极寻求和自然界和谐共处之理念。循环经济运用于农业上即为生态农业,所以,生态农业也属于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之实质在于用环境友好方式来运用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容量,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活动趋向于生态化,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诸多方面的相互统一。有鉴于此,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之间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两者均要求在农业生产活动之中和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发展的新机制,以达到节约资源与重复利用能源之目标。

2循环经济条件下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

(1)资源化

也就是要以污染排放的最小化为主要目标。应当针对产业链之输出端,即废弃物,以充分提升绿色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要运用对废弃物实施多次的回收、利用与资源闭合式循环,从而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而。资源化原则是一种输出端的方法,能够将废弃物再一次地转换成为资源,从而减少最终的处理量,这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废品回收以及综合利用。为了和资源化的过程保持适应,消费者要提升购买再生产品之意识,从而促进循环经济之实现。

(2)再利用

也就是以废弃物利用的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这一原则属于过程性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尽可能地延长产品与服务时间,尽可能地多次或者以多种不同方式来使用物品,从而避免其太早成为垃圾。要致力于发展白色农业,也就是要开发与利用各种微生物资源,从而生产出各类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无污染的饲料和其他能源。

(3)减量化

也就是要用资源投入的最小化为主要目标。这一原则所针对的主要是输入端,目的在于减少进入到生产与消费过程之中的物质与能源流量,对于废弃物之产生,主要是运用预防方式而非末端治理方式加以避免的,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对于各种不可再生资源之耗竭性开采与运用。对于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则应当实施总量控制,在农业上主要是运用好该原则,使用最为科学和灵活的方法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3循环经济下发展生态农业的几点思路

(一)大力提升农民群众的农业循环经济意识

当前,循环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并非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经济发展模式,迫切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引导规范。因为我国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整体上较低,对于资源的利用和环保等公共意识显得极为淡薄,所以在向农民群众进行宣传时可向其展示一部分典型示范项目,带领农民群众实地进行参观、考察,并对农民群众实施培训,从而让其更好地了解资源和环境对于农业生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还应当注重于循环经济发展中经济效益之宣传,运用可预见的经济收益以激发出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从而做到自觉了解循环经济原理,积极参与农业循环经济进程,进而取得理想的经济成效。

(二)立足农业生态环保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1)要逐渐增加生态农业建设方面的投入

从而形成支持我国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性体系。鉴于生态农业具备了人、财、物力的投入量相当大以及技术含量较高之特点,国际上通常采用投入和补贴等相关支持政策。我国的现代生态农业起步比较晚、层次相对较低、经济效益也比较差、经营较为分散,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规模也比较小,消费者的认知度相当低,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资金投入、信贷支持、税收减免以及补贴等多个方面实施政策倾斜以及必要扶持,从而更好地拓宽农业投资途径,持续增加对大型农业生态工程以及农业资源保护区之投入。

(2)要建立健全生态农业建设激励体系

要更加积极地倡导与鼓励企业承包与租赁荒地、荒山和荒滩等,开展植树绿化与水土保持等农业领域的综合性开发,切实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的奖惩机制。

(3)要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切实有效地控制各类环境污染的出现。要积极引领农民群众依据当地生态资源环境之实际来发展好生态农业,控制使用化肥与农药等各类化学物质,不断加大有机肥、无毒性的生物肥料的施用力度,从而切实减少因为农业生产而产生的各类污染,并且积极整治水土流失。四是要强化农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更好地发挥出标准化对于生态农业建设所具有的导向性作用。

(三)提升创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要妥善处理好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明确其职能,加强农村管理工作,做到管理和建设同行,这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有鉴于此,应当建立健全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之引领机制,有效改进与优化资源在城乡间的有效配置以及重新组合,对各地方政府以及农民群众的行为加以引导,对于环境友好的措施应当进行全力扶持与鼓励。应当建立起政府资金和金融资金之间的相互联动体系,切实形成社会资本引领机制,促进对新农村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之投资,并且致力于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要健全完善环境和发展的综合决策办法,各地政府要设置农业生态发展专业机构来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并且组织与协调农业生态环境取得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农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要增加对生态农业技术开发加以支持之力度

不断提升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在持续增加国家财政对于生态农业技术投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吸引社会各方资金用在生态农业科技建设与开发上,从而逐步形成和健全投资与收益相互挂钩的新机制,并且形成多元化生态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为我国生态农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相应的技术条件。

(2)要认真汲收传统生态农业技术之精华

切实推动现代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步伐。因为我国传统生态农业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间作套种、休耕轮作以及精耕细作等技术与经验,因而对于发展生态农业具备了非常好的继承与借鉴价值。然而,生态农业同样还需要高新农业技术之支持,如今,一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均被广泛地应用到生态农业建设之中,从而实现了生态农业的高技术化以及信息化,因而值得我们认真进行学习与借鉴。

(3)要健全完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积极培育我国农村生态农业技术服务、咨询以及转让等各类中介机构,全面鼓励与引导建设各种生态农业协会,从而健全完善生态农业领域的科技推广网络,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进而为生态农业科技实现成果转化奠定良好基础。

(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应当说

农村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之发展需要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切实保障。但是,目前阶段我国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尚不够健全完善,主要体现为不够系统和灵活,通常是照搬与照抄城市环保立法,在现实之中很难加以执行。相关农村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依然存在着大量空白,往往只能零星地散见于各类单项法规之中,缺少一部真正具备了统领性与可操作性的高位阶法律。因此,要想发展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生态农业,迫切需要以整合当前较为分散的条文或者立法为基础,形成一部以广大农村地位为主要对象,在农村具备了极强可操作性的、系统性的农村领域循环经济法律。在此基础上,环境法当中也要明文规定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等内容列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从而把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之发展状况真正视为判断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准,明确相关监督机构以及人员,保障生态农业在农村地区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进而有效减缓我国农村环境恶化之速度。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各项方针政策不仅高度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消除绝对的贫困,同时又关注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切实解决农村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保障农民群众的健康。这就需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下的生态农业,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平衡发展,并且实现农村环境保护的最优化。

作者:杨艳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农业循环经济论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探讨

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技术路线概述

对农业循环经济评价的方法是以农业现状的分析为基础,开展综合性评价, 从而展示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主要的评价路线是:确定评价目标收集汇总资料综合评价建立指标体系、指标量化、确定指标权重、综合评价结果结果定性分析。

(二)农业循环经济主要评价指标介绍

在当前的农业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阈值制约下,要从节约各类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升经济效益的视角出发,应用循环经济学组织起来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业生产体系, 运用末端物质能量以及回流, 从而形成能够对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闭环型农业生产系统。 要切实降低输入端资源物质之投入,提升循环利用之水平,加大农业生产系统所具有的产出量,切实减少废物产生与排放,从而实现社会、经济以及生态效益的相互统一。

(1)类指标结构类指标体系

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自上而下分别是目标层、 控制层以及指标层。 控制层指标依据循环经济"3R"原则可以设置四个类指标 ,分别是用以体现区域之中农业生产系统投入端状况的资源投入指标、用以展现农业生产中系统内资源循环利用状况的资源利用评价指标、用以体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所要实现的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的农业产出指标、用以农业生产中对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安全影响的外部效应评价指标。 这一指标体系可从四个方面进行构建:一是在投入环节中应当选取一部分进入农业生产中的物质以及能量指标,从而反映出农业生产系统之现状以及投入状况,其中,农机总动力、 耗电量以及化肥施用的强度等代表了农业物能之投入。而沼气池则反映出这一地区循环经济的投入状况;二是在利用环节中应当选取农药与农膜运用水平与化肥有效运用系数以反映出农业生产中对资源加以利用的程度,而复种指数和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则能够分别凸显出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以及废弃物资源化的能力;三是在产出环节中选择农业 GDP、耕地产出率等项指标以判断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经济效益状况;四是在外部效应环节中可选择森林覆盖率、有效灌溉系数和人均耕地面积等以反映出农业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安全之影响,其中的投入环节和利用环节选择的指标主要展现的是循环经济应当遵循的"3R"原则,而其他两个环节则注重于评价农业循环经济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2)刻度指标建设

要通过对农业循环经济内涵以及目标之理解,立足于减量化、再利用以及再循环等行动原则,从农业生产中的各个方面,并且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依据有关专家的意见建议,对诸多因子中加以分析挑选,确定十九个参评因子以构建农业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努力涵盖循环农业发展之总体状况以及动态化发展过程。对于指标重要性之评判则是依据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分类指标和单项指标之权重。分类指标主要有以下四项:一是投入指标,权重为 0.298,各单项指标包括农机总动力权重 0.472、 化肥使用强度权重0.250、农业劳动力 权重 0.118、生产中的物 质消耗占农业 GDP的比例权重 0.077、 农村用电量权重 0.050、 沼气池个数权重0.033;二是利用指标,权重为 0.523,各单项指标包括农药施用水平权重 0.522、农膜使用水平权重 0.064、化肥有效利用系数权重 0.267、复种指数权重 0.107、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权重0.040;三是产出指标,权重为 0.122,各单项指标包括农业 GDP权重 0.467、 农民人均纯收入权重 0.156、 人均粮食产量权重0.293、耕地产出率 权重 0.030、单位畜禽商 品化率权重 0.055;四是外部效应,权重为 0.057,各单项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权重0.625、有效灌溉系数权重 0.239、人均耕地权重 0.163。

2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的结果

按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的有关公式来实施数据处理与计算,可以得到循环农业发展综合评价结果:一是在评价期间,农业产出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综合分指数变化的不同阶段和发展趋势十分相似,其发展速度极大地超出了农业总体发展的速度,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拉动性作用。 二是对农业资源利用状况来说, 其发展水平指标出现了逐年下降之趋势,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之发展具有相当强劲的制约作用。 在环境生态效应上,评价期间所出现的变化并不显著。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尽管我国农业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但是循环农业发展效应还是处在比较低的状态下,尤其资源利用指标有下降之趋势,从而可能成为今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个障碍。 就农业生产的四个环节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效益比较高,而产出水平的提升幅度是最大的,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拉动性作用;而农业生产投入上也在不断上升;在资源利用环节上,总利用效率不够高,而循环利用的能力比较低,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产生了阻碍;在生态效应上,其发展的水平低于或者等于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但是依然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3 改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工作的几点对策

(一)形成长期有效的行为约束与利益激励体系

我国农业资源的减量控制任务相当严峻,要想转变农业资源滥用的状况十分普遍,一旦不加以扭转,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 有鉴于此,要对十分宝贵大农业资源落实减量化控制,这当然也是极为重要的。 要想切实形成长期有效的行为约束与利益激励体系,这是有效利用我国农业资源的有效途径。 要立足于对农业生产开展全面指导,将完善农业补贴机制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相互结合起来。对那些严重滥施与滥用的行为, 则应采用停发农业补贴等手段予以惩治,反之,对于那些遵循循环经济准则的公司或农户,则应当实施奖励,从而构建起切实有效的激励体系。

(二)健全以循环经济研究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发展体系

一方面要切实形成保障农业科技有力发展的新观念。更加充分地发展与利用农业科技,这样一来,不仅能更好地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质量,为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而付出努力,而且还要更加重视农业科技活动对于本地环境以及循环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不利因素,从而以农业科技为基础来减少因为科技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另一方面要推进我国农业科技体系之创新。要更加稳妥地探究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之间的无缝对接, 持续提升农业领域各类新技术之研发与利用,同时,要积极推进秸秆技术、禽粪利用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广。要继续拓展农业产业链,从而实现产业链朝更加广阔的市场领域进行延伸,努力走出农业产业增产增收新路。

(三)提升农民群体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农民群众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人翁,其自身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对于农业循环经济来说显得极为重要。尽管我国从本世纪初起就开始着手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广应用工作,但时至今日,我国广大农民群体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还相当肤浅,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习惯于单纯追求产量,不注重质量和生态环境建设。有鉴于此,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要高度重视对农民群体实施循环经济教育。 比如,可运用大众传媒以及网络等新媒体向广大农民群众推广应用农业循环经济知识,从而扎实有效地提高农民群体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

(四)提升农业循环经济的总体效益

为了实现提升农业循环经济总体效益这一目的, 应当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是要依靠当地的大中型农业企业,通过这类企业来带动广大农户投入到农业循环经济之中, 以此来发展壮大我国农业的种养植规模。 另一方面是要充分争取政府部门的重视,对投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广大农户进行政策上、技术上等各个方面的帮助,从而保护广大农民群体的利益。最后是要健全绿色产品标识机制,有效惩处以假乱真和鱼目混珠等现象。

作者:孙金岭 单位:甘肃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