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7 11:10: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国际理解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摘 要] 国际理解学科渗透教育是以文化为主线、以学科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意识和视野。国际理解是对异文化的认知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小学英语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其课程本身就传递着外语国家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等文化内容。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美国中小学的国际教育实践对我国小学英语教学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基于美国两例教学实例的分析,试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国际理解;学科渗透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在小学阶段一般不涉及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而是通过文化现象透视政治和经济根源,按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过程选择内容,形成文化主线贯穿的逻辑体[1]。小学阶段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观念是多元、人本和责任。要求学生了解多元的差异文化,培养文化的自豪感和尊严。国际理解学科渗透教育以文化为主线,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中都涉及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因此小学英语教学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具有可行性。以国际理解教育中异文化认知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的外语学习,为迅速提高外语水平和对外交流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动力,对异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于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必然有助于学生对于外语的掌握和适当运用[2]。所以,不论是扩宽“国际理解视野”,还是提高学生的异文化认知能力,国际理解教育在英语学科中的渗透都十分必要。
1 小学英语教学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现状
1.1 小学英语教学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研究分两个阶段,前期是借鉴和探索阶段,后期是本土化学科与国际理解教育的融合阶段。截至2013年,中国知网上关于英语学科的国际理解教育有13篇文章,仅有一篇是融入教学,且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地区普遍在一线城市。在实践中,课堂教学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简单的文化介绍,使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二是教师不重视此部分课程内容,侧重于语言教学,一味地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知识;三是教师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往往忽视国际理解教育,忽略了培养学生开放、平等、尊重、宽容、谨慎的国际理解态度。从宏观方面,相比美、英、日、韩等国家,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缺乏本土创新。从微观方面,在国际理解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实践中,我国也处于探索阶段,只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有实践基地。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十分必要。
1.2 小学英语课堂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可行性
中小学国际教育指向学生介绍其他国家地区的不同历史、文化和一些国际问题,向学生传授其他国家的语言,培养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及对其他国家、种族人民的尊重与理解[3]。小学英语是我国小学生接触外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媒介,小学英语课堂暗含大量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契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一门外语能够促进人的心智发展,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教材的编写也凸显了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理念。如人教版PEP在三年级My food、五年级Cooking中讲解了中西方饮食,提到了西方文化产物如汉堡和水果沙拉等。三年级加拿大庆祝新年、四年级万圣节介绍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行为。但是教师在目标定位、教材理解和课堂教学中把国际理解教育边缘化,以下教学实例供一线教师参考。
2 美国教学课堂案例分析
美国经济界研究表明,世界购买力和 95%的消费者在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4]。美国学生将进入一个高度竞争的国际市场,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知识是未来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3]。因此,美国颁布了《外语学习标准:为 21 世纪做准备》,将培养具有国际理解能力的学生纳入正式的教育目标,在外语学科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向标,教学案例在实施过程中均以“5C”标准为依据,即:Communication(沟通)、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贯连)、Comparisons(比较)和 Communities(社区)。
其中,Communication的标准为:要求学习者参与到对话中,传递和获取信息、表达情感和交换意见(The Interpersonal Mode);要求学习者能理解和诠释不同主题的书面和口头用语(The Interpretive Mode);要求学习者能向读者和听众演示和呈现信息、观点和概念(The Presentational Mode)。
Cultures的标准为:要求学生能陈述practices与perspectives之间的关系(文化行为与文化理念);要求学习者能陈述Products与Perspectives之间的关系(文化产物与文化理念)。
Connections的标准为:要求学习者能通过学习其他语言扩宽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求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其他语言获取信息,并感知和认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和不同的观点。
Comparisons的标准为:要求学习者通过比较目的语和其他语言的异同,探究语言的本质;要求学习者对比目的语与所学语言的文化,理解文化差异。
Communities的标准为:要求学习者能在学校及校外的社区运用所学语言;要求学习者出于个人兴趣或提高自己而学习运用所学语言,为终身学习者做准备。
以下案例来自于美国《21 世纪外语学习标准》附录部分提供的外语课堂学习方案。
案例一: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日历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简析。美国West Hartford八年级学生在Ms.Chen汉语学习班学习中国日历的内容。
2)教学目标:(1)Interpretive Communication,学生理解用目标语介绍的关于中国日历的故事阅读文本;(2) Products of Culture,学生阅读和讨论作为文化产物的日历;(3)Culture Comparisons, 学生对比中美日历的异同,比较其背后的文化。
3)教学过程。分发给学生关于中国十二生肖来历的故事卡片,教师用目标语讲解卡片。故事教学完成后开展十二生肖讲故事比赛,要求学生用中文回忆复述其故事。之后探讨日历在本民族和其他文化中的重要性,学生讨论中美日历异同并用汉语为自己家里制作中国日历,日历中可以是家人生日、家庭纪念日、学校活动日和其他重要事件日期[5]。
案例二:美国二外西班牙语课堂的新闻播报
1)教学内容简析。美国Williamston 高中八年级学生第二外语西班牙语课堂,教师设计了用西班牙语进行新闻播报的活动。
2)教学目标:(1)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本族语进行新闻撰写和构思;(2)Presentational Communication,学生能用目的语西班牙语进行新闻播报;(3)Practice of Culture,学生能以批判性的视角呈现出新闻事件背后的文化;(4)Furthing Connections,学生能够将不同的新闻话题进行对比分析;(5)School and Community,学生能用西班牙语在课堂上进行交际;(6)Life-long Learning,学生能够对新闻事件形成自己的见解。
3)教学过程。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西班牙语进行新闻事件构思和撰写,写完以现场直播的形式进行15~20分钟的陈述。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新闻播报的内容题材,既可以是新闻事件的报道,又可以是天气预报、体育赛事或文娱新闻。这些新闻的题材来源可以是西班牙当地,也可以是美国或其他国家地区[5]。
3 美国课堂案例对我国小学外语教学渗透 国际理解教育的启示
3.1 国际理解教育应明确定位,贯穿教学始终
以上教学实例基于美国“5C”标准进行设计,依据这5个维度形成围绕语言能力和人文素质的编织型外语课堂。课堂教学目标与5个维度层层相扣,将国际理解教育定位在文化交流、比较和沟通中。从案例一可以看出,第二、三个教学目标侧重语言背后的文化和文化异同。案例二的教学目标有两个涉及文化和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其学科自身教学目标和国际理解教育的切入融为一体。如案例一,教师牢牢把握汉字识记和日历文化等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进行美国与中国日历的对比,提高学生的异文化能力。
这对我国教师是个有意义的借鉴,在优秀教案设计中教师往往看重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甚少提及。朗文材料有一篇Inventions Make Our World Smaller的阅读,也有关于日历的发明,教师仅仅要求学生熟记新单词,用思维导图归纳故事信息,回答日历的发明与哪个国家有关。对于一年有12月份背后的文化来源和价值观等只字未提。虽然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多元化,材料也很丰富,但教案设计中很少看到国际理解教育的渗透。教师可以参照美国案例,将其有机的纳入教案中,有意识的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3.2 挖掘教材,寻找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契合点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托,要想在教学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在没有偏离教材内容的前提下适当拓展。如上述案例一,美国教材仅是关于中国日历的介绍和月份年月的文化知识,但教师以文化为主线,用单词卡片进行十二生肖的补充,抓住中国日历的文化核心,让学生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中国文化。同时比较中美日历的异同,加深学生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
我国英语教材中也有许多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契合点。以人教版PEP为例,教材展示了主要英语国家的标志物,如美国自由女神像、英国大本钟等,教师应挖掘这些产物背后的文化,增长学生对其他国家的认知经验,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同时可以将中外文化进行对比,如教材中出现的特色标志物如长城、天坛,可以与外国标志物进行比较。不仅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也能使其更宽容的接受外国的文化。这正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国际视野”,也是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内涵之一。
3.3 创设情境,凸显国际理解教育理念
学科教学与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应该融合,而非生硬拼凑。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将国际理解教育融入英语教学中。案例二中,教师以新闻播报的形式,创设新闻直播间的现场播报情境,不仅能让学生踊跃参与,同时引导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探究所播报事件背后的原因,在西班牙语学习过程中增进了对不同国家的理解。该案例可以应用到我国小学英语教学中,如六年级上册“Birthday Parties around the World”介绍了中国、俄罗斯、阿根廷、丹麦4个国家庆祝生日的方式,可以创设情境以新闻播报的方式进行介绍,凸显国际理解教育理念,让学生感知文化差异。国际理解教育不仅是对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该通过创设情境,适时的传递给学生积极的人生信念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如在学习英语单词water时,教师可以带瓶水,采用海伦凯勒的老师沙文老师那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接触实物水,这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把海伦凯勒学习water的故事讲给学生,通过学习外国名人轶事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正如Cook所说,“从马利诺夫斯基到韩礼德、乔姆斯基都说过,交流只是语言在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功能,学习外语并不仅仅是要学习者会使用另一种语言与人交谈,而是在各方面改变他们的生活和心智”[6]。美国教学实例把国际理解教育定位在教学目标之中,以教材为依托,用单词卡片和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对比目的语国家与其他国家的文化,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尊重、理解、包容的心态。小学英语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学科之一,语言和知识的学习中十分重要,但学习语言不是复制语言,学习英语单词并不是死记硬背,学生更应该在学习中学会成长,健全的心智和包容的心态对于学习外语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
随着区域市场对国际化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在普通高等院校之后也相继提出了国际化的发展战略。部分高职院校与国外同类院校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交流层次也在逐步加深,理解和尊重的问题变得前所未有地紧迫起来。然而,由于办学传统等因素的制约,高职院校在国际交流中出现了许多障碍,而相关教育也出现了缺失。
一是观念上的不认可。高职院校突出技能训练,强调校企合作,学生三年的受教时间除了基础课、专业课学习,多还有一年的顶岗实习。因此很多老师会感慨:“规定动作”还完成不了,何来“自选动作”之说?二是运作中的“两层皮”。一些高职院校或迫于形势、或赶着“潮流”将国际化纳入了发展规划,但多是“纸上谈兵”。在倡导国际化发展时迈过了“理解”,而过分强调“交流合作”,结果多停留在形式上的“你来我往”,并未进入实质合作层面。三是机制上的无保障。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到国外培训时“感慨颇深”,回国后又“恢复常态”,甚至认为国际化是院校顶层设计的任务,与己无关。
显然,诸多问题束缚了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应借鉴国外经验,切实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所谓国际理解教育,通俗讲就是理解国际的教育,就是国家间、民族间和文化间不断开放、合作与融合的教育,包括国际交流、国际理解和国际合作。虽然人们对国际理解教育还稍显陌生,但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有明确表述,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从人才培养需求来看,国际化背景下新的社会理念(如可持续发展、协同发展、多元化等)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区域国际化经济发展现状也对国际化人才需求迫切,但社会市场的旺盛需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现状并不对接。因此,高职院校不仅应推行,还应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之初就有意识地重视对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那么,该如何推行呢?
首先在实施原则上,要有一个系统化的理念。不能与院校现行的教育理念相剥离甚至相冲突,而应厘清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及目标,与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再如到国外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最便捷的形式,但不现实,所以应基于本土,通过开设或融入相关的课程来渗透国际理解知识、创新教学模式来认同国际理解态度、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来实践国际理解行为、培育多元文化来营建国际理解校园文化环境,并注重在过程中探索和验证策略、途径实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质量相挂钩等。
其次在实施途径上,要以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为重点。再则,在实施保障上,除了从试点专业开始推行双语教学、通过校园多元文化建设营造环境外,还应注重管理制度上的配套。通过制度上的完善和创新,充分调动和提升教师尤其是行政管理人员有效沟通、协调、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力,这不仅能直接影响国际理解教育工作的实际进展,还将助推院校的国际化进程。
暑假里,学校号召教师―读书以修身养性,写作以蕴积智慧。偶然间,我收拾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发现了两门课程用书―《生命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联想到我校教师对建设生命课堂的探索和实践,以及每周开设的外教课程,我兴趣顿增,快速阅读了两本教科书。放下书,我陷入沉思:世界发展到今天,人类在享受物质和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的同时,越来越关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国际理解教育是人们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关注生命的进一步升华。可以说,国际理解教育是以“生命教育”为基础,培养人了解国际知识,学会掌握国际交流的基本技能,养成国际理解的态度,从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小学开设国际理解教育是时展的趋势;也是教育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体现;是课程多样化,人文化的需要。作为一名教师,我应对此有所思考,下面来具体谈谈我的认识。
一 国际理解教育的背景和意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国际理解教育是“全球一体化”发展所需要的价值理念支撑。它的目的是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开展教育活动,帮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各国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尊重,以便促进世界的合作与和平,发展与团结。它将爱国主义教育上升到全球意识,唤起了人类最本位的价值观―向往和平,合作发展。这是各国在教育上的一种突破,也是人类人文素养提高的一种表现。因为,国际理解教育以全球的和平与发展为目的,帮助人们树立了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促进了整个人类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无论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应在国际理解教育的帮助下,形成追求人性真,善,美的精神理念。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育人目标―国际知识;国际交流的技能;国际理解的情感态度;国际理解的文化意识;国际理解的学习策略
国际理解教育无论是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一种教育理念,都是以育人为目的的。这里借鉴《英语课程标准》的五个维度的分级目标,来归纳国际理解教育的育人目标:1.在知识领域,包括对中外各国事实性知识的了解,如文化,政史,自然,人权,环境等。2.在技能领域,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合作竞争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在情感态度领域,包括和平,民主,宽容,坦诚,同情的价值观体现等。4.在跨文化意识领域,包括区分本土国家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意识的差异等。5.在学习策略领域,包括以活动为载体,学会与人交往的策略;利用信息化媒体手段获取大量信息的策略;小组合作学习,国际合作交流学习等方法。
三、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生命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人,作为生命的有机体,具有可教育性。生命教育的六个理念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国际理解教育正是对这些生命理念的解读。它本质上就是一个价值问题,也是运用价值观解决问题的体现。解决世界问题的关键是重建人类的价值观念体系,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地球”之间的新观念。因此,生命教育作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它肩负着沉重的使命,它也是人类捍卫和平,遏制冲突的重要武器。
四、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形式―学科课程渗透式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综合活动课程
目前,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主要有两种课程形式。1.学科课程渗透式教育。即通过自然学科,人文学科,道德教育的教学活动或内容,来渗透国际理解教育。2.专门开设国际理解教育综合活动课程。即将国际理解教育聚合到专门的课程中去,避免了各学科分散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如缺乏问题凝聚点,或引不起学生的注意。这两种课程形式,都在国际理解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国际理解教育的拓展渠道―扩大教育开放
扩大教育开放是拓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渠道之一。它主要包括: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即坚持以开放教育促改革,开展多层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2.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即引进国外知名学校,一流专家来我国从事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办好中外合作学校。3.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即推动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六、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际理解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种种矛盾和争议。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精神和本国国际化需要的矛盾冲突;各国语言,文化差异造成的困难,实现人类和平与共存的未知性,这些都阻碍着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此外,国家理解教育课程的不完善,不系统,也是它面临的问题之一。但是尽管如此,国际理解教育,仍然越来越重要的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七、国际理解教育的未来展望
当今社会,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足,这对国际理解教育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人类在全球政治民主化,经济贸易国际化,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信息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更加热爱和平和发展,使国际理解教育具有了更积极,更广阔的国际社会背景。但是人类发展所带来的负面问题和人性的弱点也会影响着国家,个人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因此,国际理解教育同时也面临着很多不可预知的突变和冲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监督作用仍需加强。总之,各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将不断发展,完善,越来越提高全人类的人文素养。
国际理解教育是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生存教育。教育的功能在于促进人和社会的进步。因而,在人类生存的过程中,国际理解教育应在发展不平衡的双方之间搭建“理解”的桥梁,促进人类相互交流和合作,走向共同进步的明天。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文化逐渐走向国际化。而在不断的国际交往中,我们需要不断的加深对于世界各国文化、经济、政治的了解,因此有关外语的学习和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国际化的大环境要求下,国际理解教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应运而生,将“国际理解”引入教育活动,为世界和平打下了坚实的教育基础。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英语文学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一战、二战的阴影至今都无法从我们的生活中挥去。“六百万犹太人被屠杀”、“东欧巨变”等,这些沉痛的回忆向我们述说着一个个由文明冲突所带来的惨痛教训。而就算如今,战火依然不断。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如何避免“文明冲突”所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便成为了全世界探讨的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联合国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
一、国际理解教育
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想要通过增进国家间的文化理解来达到世界和平的目的。然而学术界却对其拥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人认为“国际理解教育”就是在国际社会组织下展开的以“国际理解”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而在日本教育界却认为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利用教育的手段培养和增进世界相互理解的一种手段;再者就是我国学者张良才的认知,其认为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以“共生”和“公正”为目的的全球化教育,主要培养方向是“多元化文化共存”,从而建设一个人与人相互依存的地球村。
二、英语文学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
在英语文学的教育中,由于本身英语的国际化,就导致了最终国际理解的回归。而且英语文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英美美文的阅读、欣赏和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通过阅读和欣赏,学生便会通过英文文章对西方的文学和文化不断的加深了解,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功底和人文素质,而这些恰恰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
(一)英语文学教学中的国际理解
1.英语文学教学内容与国际理解的联系
由于英语文学教学的教材便是西方本土文章,因此其中会大量的涉及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行为、文学艺术等内容,学生通过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便可以大致的了解西方的整体文化,从而为国际理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以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根本目的。
2.英语文学教育要求与国际理解的联系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交往日益加深,这也导致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流逐渐扩大,导致了英语文学教育必须面向世界化发展,逐渐形成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才能更好的面向未来。也正是因为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对于英语文学教学的要求,令学生有机会增强自身对于多元文化的了解,从而促进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形成。
3.英语文学教育的目的与国际理解的联系
由于英语文学所面对的是不同国家的文化,所以在接受英语文学教育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对于异国民族、文化的接受。而这种接受的开始,必须要建立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只有足够的尊重异域的文化,才能从内心深处去理解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培养出“共生”、“公正”的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彻底达成世界和平的伟大目标。
4.英语文学教育的本质与国际理解的关系
从本质上讲,英语文学教育就是一种语言能力的培养手段。只不过这种语言所涉及的领域及其广泛,作为当今社会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其所囊括的文化跨度极大,所蕴含的知识领域也极其广泛,因此这也导致了英语文学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教学,还是一种跨越了文化界限的教学,更是一种无视异域文化差异的交流能力培养。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很直观的提升了学生们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可融性。
(二)英语文学教育在国际理解中的桥梁作用
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由于英美文学的现实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我国的英语文学教育发展产生了不良的限制,严重的影响了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与西方交流日益加深,才逐渐体现出我国英语教育的相关问题。
而后在2006年6月,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举办了专门会议,以“当代英语国家文学研究的文化视角”为命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研究,第一次提出了“英语国家文学”这一更深层次的概念,将“澳大利亚文学”、“南非文学”、“爱尔兰文学”等一系列的西方文学全部加入英语文学的教学内容之中,从现代化角度,进行科学的英语文学教育改革,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学被加入到英语文学教学课程中,如今的英语文学教育已经变得更加的国际化,也正式的跳出了传统英美文学的影子,成为了一个世界文化和历史传承的舞台。
三、结束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领域需要英语来作为发展的引线,也有更多的异域文化被载入英语文学教育教材,令学生们对世界增进了解的同时,彻底的打开了他们的视野,为求同存异的国际理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教育也要不断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对于英语教学来说,英语国际化能够更好的帮助初中生英语的学习,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理解上的差异。初中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他们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爱好,所以本文通过对初中英语国际化教育方式的介绍,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下 初中英语 国际理解教学 方法分析
0.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推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我国教育还是存在这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英语教学上,教师不仅要做好相应的改革措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需要将英语教学国际化。而所谓的国际理解教育就是指通过英语教学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国家的一些人文知识以及中西方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对英语的认识,使他们不仅能够理解中国文化而且也能够很好地了解外国不同的文化,在文化多样化的世界背景下找到合适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形成一种良好的对待文化的态度。外来文化不仅能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服务,同时也能够被中国文化所吸收,所以要想更好地发展中国文化就要以一种宽容和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外国文化。学生在这样的英语教学方式和理解中能够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和其他民族之间的交往、沟通与理解能力。
1.我国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对国际理解不足,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较少
英语国际理解教育需要建立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之上,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初中教育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说在对国际理解不足,英语教学上缺少对中国文化的表达。国际理解教育是要建立在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根基之上的,所以在进行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时要充分认识到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在文化沟通和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所以在进行交流时应该提升自身对本国文化的交流程度,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宣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注重对本国文化知识的融入,过于强调西方的文化,从而忽视了对本国文化的发扬。在国际的交往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越来越多,英语教学在国家教育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目前我国英语教育在教育理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进行英语教育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与外国的交流,将中国文化介绍到世界中去,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使中国能够与世界接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初中英语教师过于重视对英语知识技巧的讲解,从而忽视了对英语这种语言文化的实际应通用性。英语和汉语一样,他们都是一种语言交流工具,所以在学习英语时,学生和教师应该重视英语教学的环境性和应用性。
1.2缺乏国际教育与理解意识
初中许多的学科都可以看到国际理解教育,他们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本国现状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认清国际局势,最终实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但是在英语的教学中缺乏相应的国际理解教育,学生和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英语技巧,忽视了英语的交流性和应用性。在英语的教学中中国擅长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文化知识的讲解和社会价值观的培养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明确,单纯是为了考学而学习英语,在长期的学习中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而对于学生的国际教育和理解重视不足,学生在进行相应的学习时不能够及时与世界接轨,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找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就无法实现桥梁之间的衔接。真正的英语是一种交流的语言工具,学生在进行学习时能够认识到它的巨大作用,它不仅仅是一种考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更是与世界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工具。所以缺乏相应的国际教育和理解意识,会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下降,导致他们对学习英语的目的有所偏差。
2.国际理解教育的方法
2.1提高中学教师对英语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识
对于初中老师来说在进行教学时不仅仅要重视学生英语技巧的讲解,还应该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目的性,突出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树立他们学习英语的正确态度和意识。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对国际理解化教育,也就是让课堂成为一个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场所,这里所说的交流是指交流国际文化,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扮演不同国家的人,从而用不同的文化背景来展示交流的重要性。同时学生还要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中国的文化,做一个文化传播的使者,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能够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乐趣和目的性。学生通过彼此间的交流能够更加了解国外的文化,接受外国的文化,并且将外国先进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相结合。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比如在向学生讲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时自身就要对该国家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在国际理解教育中正确把握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必要性。只有教师自身的素质有所提高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英语的学习。同时学校或教研组也要定期对英语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教师在专业的培训下能够更好的认识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改变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高教师对国际化教育的认识。
2.2进行多样的校园课外文化交流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从而忽视了课外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在进行相应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尤其是在新课标的推行下,教师要利用好校园的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和谐、多样的校园文化生活。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取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树立他们多元的文化观念。同时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还需要教给学生如何去辨别先进文化与腐朽文化,在这样的辨别中去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增加自身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景,让学生用英语进行文化的交流,学会如何运营英语来实现对本国文化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例如,在学习Travels, France is calling 等课文时,我们就利用学生在教材上学到的知识,让他们合作学习,查阅“埃菲尔铁塔背后的文化和故事,美国自由女神像的由来和象征意义,中国长城的文化与象征意义等等,然后小组间相互交流和展示;在学习Body language 这一课时,就让学生上网查阅同一个肢体语言在不同国家文化里的含义,或者是同一个含义在不同国家里不同的肢体语言;在Festivals 这一课的学习中,让学生查询、比较中西方重大节日的习俗和差异。除此之外,我们还利用我校的外教资源,增加学生与外教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彼此间的介绍来增进他们文化的交流。教师还可以定期向学生进行英语知识讲座,积极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增加他们对国际动态的了解,积极关心国家大事,努力学习英语,为今后文化的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电影和音乐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外国文化,在影片和英语的语言中找到于中国文化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从而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在课外学习中学生可以增进与教师之间的友谊,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指导他们更好地学习,最终实现英语课外交流的目的与效果。
3.总结
英语国际理解教育方法的实行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而教师在这样的教学中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学习本国的文化知识。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也可以找到学习的方法,增加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该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适合学生今后对英语的认识和学习。学生增强了对国际文化知识的认识,更有利于我国今后文化的传播,存进我国对外的交流与发展。所以初中英语国际化理解教育方法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它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
【摘 要】 以二战的结束为分水岭,极大地改变了国际理解教育进程与方向。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起才逐步展开,从2000年之后在全国各地受到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的西部大开发逐步推进,西藏日益发展为本土民俗、中华文明与世界文化的交汇地,因而,培养本地人才的多语言沟通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势在必行,也是当前西藏教育所需要面临的新任务。
【关键词】 西藏中小学;校本课程;国际理解教育
1994年10月,在日内瓦由国际教育局组织召开了第44 届国际教育大会,会议主题就是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认为应该把国际理解教育纳入到中小学课程计划和教师培养之中。[1]可见,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的态度、能力以及与人交往、与人共处的能力,使学生在日益国际化的社会里与他人共同生活、相互合作,成为当代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使命。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除藏族居民外,目前在西藏自治区还有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怒族、独龙族以及人、夏尔巴人世代居住,这决定了西藏文化具有高原风格、历史积蕴和语言迥异等特征。[2]随着西部大开发,前往西藏的国内外旅游人员与开拓者激增,促使西藏日益发展为本土民俗、中华文明与世界文化的交汇地,培养本地人才的多语言沟通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势在必行,这样,基于“西藏特点、学校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便成为必然。
一、多元文化国际理解教育的校本课程国内外解读
以二战的结束为分水岭,极大地改变了国际理解教育进程与方向,其中“实用主义”与“全球教育”为当时引领趋势,国际教育产业化呈显著特征。如今,在世界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意识方兴未艾。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纷纷开始倡导培养地球村市民的素质,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到国际人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中,成为培养地球村市民(世界公民)的教育课题。
由于国际理解教育领域正在成为多种国家力量、多种意识形态、多种文化形式国际竞争的场所,[3]国际理解教育也承担着培养国际化人才、提高各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使命。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深圳、浙江衢州、东北长春等地相对先行一步,在改革开放中同世界交流日益频繁,为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搭建了国际互动平台,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经验相对充足。这些地方政府借助国内外教育集团的师资力量和国际间校本课程元素,在学校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社团活动等方面注重多元文化发展的教育国际化理念,使全体师生的国际理解和多元文化意识逐步形成,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发展,从中也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更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从易于进行评价和操作出发,将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分解为四大目标,即体验目标、知识理解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等。[4]上海市进才实验学校通过“创设多元文化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国际化课程内容”,培养学校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和跨文化交流理解的能力。深圳市富源学校从知、情、意、行各个方面来设置校本课程,培养学生认识跨文化理力,正确引导学生在面对不同文化时的情感转变与价值观的确立。[5]天津市上海道小学以一种独特的办学理念,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积极奋发向上的校本课程文化氛围,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并以学校为主来主动接受专家和行政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6]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从探索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出发来发展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与价值观,培养教师的国际理解素质与能力,从而构建基于国际理解的学校文化。[7]东北师范大学附小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设计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目标。[8]
二、多元文化国际理解教育的西藏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定位
藏族文化是祖国文化的一部分,积淀着人类的勤劳智慧;融历史、文学、哲学、艺术、宗教、民俗、旅游等于一体,具有极高的文化资料研究价值;富于自然和人文的双重魅力,是课程资源的活水源头。[9]课程开发的核心是文化建设,而课程文化则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下,西藏校本课程开发重在国际理解视角。
1.西藏校本课程开发的学生个性彰显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从表面上看是“以校为本”,而其本质上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健康发展为最高目标,[10]即生本教育。西藏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要承认学生的文化背景、认知水平上的差异,而且要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成长与自我实现需要,以促进学生现代意义上的人格完善与个性发展。
2.西藏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
教师要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研修与实践,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从人类学与课程论角度来考察,西藏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变,教师能够认识到自己是课程开发的参与者,是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也就是说,课程开发是手段,教师发展才是目的。
3.西藏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特色生成目标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日趋成熟,为学校课程寻求特色建设上提供了可能。校本课程是一个学校特色的基础和保障,校本课程开发则在西藏特点的基础上主要关注学校间的差别化发展,并通过校本课程来达成学校的独有风格。学校可以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旨趣来确立学校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11]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推动文化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只有立足于传统,吸收外来有益成果,西藏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
三、多元文化国际理解教育西藏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提出已有半个世纪,而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起步较晚,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才逐步展开,但是受到广泛关注则是在2000年之后。[12]由于西藏地区对外交往,以及赴藏旅游商贸的日益增多,基于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亦势在必行,以加强与提高本地区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认识与接纳能力。
1.成立国际理解教育西藏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团队
国际理解教育西藏校本课程开发,应充分考虑西藏中小学中的一系列困难。如,西藏中小学校由于受教材编制能力的设置往往照搬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所用教材同本地藏族学生的认知经验不太符合;西藏基础教育过程中现有课程内容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学生的藏族文化背景,并没有意识到开设校本课程来为现有课程内容做出良好补充,这不利于这些地区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藏族语言文字的原因,大量的科学理论概念都缺乏相应的术语,同时农牧区中小学校藏汉双语师资稀缺,这样,语言障碍致使课堂目标不能按时完成,等等。可见,藏族学生的认知特点、擅长语言与文化背景等方面因素,在国际理解教育西藏校本课程开发中理应得到充分应对。
国际理解教育西藏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有效地推动西藏课程开发机制的变革,打破自治区原有的国家课程一统的局面,将校本课程开发成为纳入西藏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西藏校本课程开发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理解教育应该是“地球村”每个村民的终身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一方面,是教育学生以宽容的态度,理解尊重地球上不同的文化,养成他们的地球公民意识和素质;另一方面,要让当今的孩子认同、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与国家责任。因此,可以形象地将西藏地区的国际理解教育理解为“地球公民意识+继承中华优秀文化”。
校本课程开发应注重以活动设计为主,学校每年可以适当组织师生参加主题冬、夏令营,定期到国际交流的国家进行校际走访、游学生活,亲身体验与领略各国异域风情与民俗文化。事实证明,通过校本课程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能让学生变得活跃、自信,更具同理心。
3.形成国际理解教育西藏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教育的国际化,这是西藏中小学校目前所处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在微观领域探索教育国际化的办学路径,另一方面在学校层面上建立多元的交流机制,加强对外交流的力度。随着时展的日新月异,作为地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西藏中小学校,越来越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内地学生随父母援藏、就业或经商等来到西藏生活与学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和智力发展水平,应合理确立不同学段国际理解教育西藏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西藏中小学校应该致力于校内营造多元文化的理解和交互发展,通过教育教学管理的革新、借鉴海外的先进元素开发校本课程,对学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国际视野与意识,并知晓一定国际规则和惯例的现代人。[13]
在西藏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一方面,要注意吸收藏传文化的精华,把最能反映和体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少数民族历史、民俗文化、少数民族价值观念等文化精华引入课程,引进校园。另一方面,要跳出狭隘的本土意识,注重吸纳主流中华大一统文化乃至世界各民族先进文化。尤其要注意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用“文化孤立主义”或“文化部落主义”来看待多元文化问题。[14]总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才能迸发出中华文明进一步创新的原动力,推动着国际理解教育的多元化前行步伐。
摘 要: 初中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他们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爱好,本文通过对初中英语国际化教育方式的介绍,旨在更好地激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 方法分析
国际理解教育是当前世界教育研究领域中比较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国际理解教育在“二战”以后不断兴起,特别是197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国际理解教育取得重大的发展与进步。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培养国际化人才,要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权教育、和平教育、环境教育等国际理解精神,培养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价值观和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国际理解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形态,而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关注对话与平等,重视文化的理解与被理解,倡导可持续发展,关切教育回归生活。国际理解教育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幸福具有重要的价值,所以我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我国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对国际理解不足,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较少。
英语国际理解教育需要建立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之上,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对国际理解不足,英语教学上缺少对中国文化的表达。国际理解教育时要建立在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根基之上,所以在进行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时要充分认识到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但是目前我国英语教育在教育理念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进行英语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与外国的交流,将中国文化介绍到世界中去,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使中国与世界接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英语教师过于重视对英语知识技巧的讲解,从而忽视对英语这种语言文化的实际通用性。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是一种语言交流工具,所以在学习英语时师生应该重视英语教学的环境性和应用性。
1.2缺乏国际教育与理解意识。
初中许多学科都涉及国际理解教育,他们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本国现状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认清国际局势,最终实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但是在英语教学中缺乏相应的国际理解教育,师生过于重视学生的英语技巧,忽视英语的交流性和应用性。因为对国际教育和理解重视不足,学生在进行相应的学习时不能及时地与世界接轨,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找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就无法实现桥梁之间的衔接。真正的英语是一种交流的语言工具,学生在进行学习时能够认识到它的巨大作用:它不仅仅是一门考学生的必修课程,更是与世界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工具。所以缺乏相应的国际教育和理解意识,会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下降,导致他们对学习英语的目的有所偏差。
2.国际理解教育的方法
2.1提高中学教师对英语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识。
对于初中老师来说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重视学生英语技巧的讲解,还要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目的性,突出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正确态度和意识。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国际理解化教育,也就是让课堂成为一个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场所,这里所说的交流是指交流国际文化,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扮演不同国家的人,从而用不同的文化背景展示交流的重要性。同时学生还要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做文化传播的使者,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能够增强学习英语的乐趣和目的性。学生通过彼此间的交流更了解国外文化,接受外国文化,并且将外国先进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相结合。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比如在向学生讲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时就要对该国家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在国际理解教育中正确把握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必要性。只有教师的素质有所提高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同时学校要定期对英语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教师在专业的培训下更好地认识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克服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高教师对国际化教育的认识。
2.2进行多样的校园课外文化交流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从而忽视课外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在进行相应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尤其是在新课标的推行下,教师要利用好校园的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和谐、多样的校园环境。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帮助他们树立多元文化观念。同时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还要教学生如何辨别先进文化与腐朽文化,在这样的辨别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增强自身对文化认识。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用英语进行文化的交流,学会运用英语实现对本国文化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除此之外,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外教,加强学生与外教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彼此间的介绍加强文化交流。教师还可以定期向学生进行英语知识讲座,积极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增加他们对国际动态的了解,积极关心国家大事,努力学习英语,为今后文化的交流作出自己的贡献。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电影和音乐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外国文化,在影片和英语的语言中找到与中国文化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从而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在课外学习中学生可以增进与教师之间的友谊,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方面的困难,指导他们更好地学习,最终达到英语课外交流的目的与效果。
3.结语
该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适合学生今后对英语的认识和学习。学生增强了对国际文化知识的认识,更有利于我国今后文化的传播,促进我国对外的交流与发展。所以初中英语国际化理解教育方法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目标。
摘 要:东北亚国际理解教育研讨会上,与会人员交流了各国国际理解教育开展的状况,分享了最佳实践案例,探讨了促进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和整合国际理解教育资源的策略,形成了加强东北亚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途径与方法的共识。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 能力建设; 东北亚
2012年11月28~30日,2012年东北亚国际理解教育会议在中国杭州召开。本次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理解教育中心(APCEIU)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杭州市教育局和杭州市下城区政府承办。来自东北亚的四个国家——中国、日本、韩国和蒙古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代表以及国际理解教育领域的专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为期三天的会议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了研讨交流:一是四个国家国际理解教育状况及各国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的最佳案例;二是体育运动在国际理解教育与和平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提高国际理解教育能力的有效策略;三是如何在国际理解教育中整合学习资源;四是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合作网络的途径与方法。
一、东北亚四国国际理解教育概况
(一)中国: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教授代表中国做了题为《中国的国际理解教育——以上海一套国际理解课程开发为例》的主旨报告,从政府文件、教育研究和课程开发三个视角介绍了中国的国际理解教育。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当时的国民政府就选派代表参加了教科文组织的创建,新中国在成立后不久宣布成立了“国家世界和平促进委员会”,并于当年在北京召开了“亚太和平与民主会议”。1983年,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国际化人才。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国际理解教育”一词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中国的研究期刊上,但直到90年代末,研究者和实践者才真正关注它。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期刊上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论文日益增多,一些研究生也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研究选题。2008年,北京教育学会成立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分会,之后更多的教育机构进行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如北京教育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和一些中小学从不同的视角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实施进行研究,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等地都有中小学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它们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并编写了适应地方需要的国际理解教材。
张民选教授以上海浦东新区开发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为例,介绍了上海市政府在推动国际理解教育开展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以及在推动上海国际理解教育过程中实施的6个创新,还介绍了浦东新区教育局组织相关专家、研究者、一线教育工作者等编写的一套面向中学生和市民的国际理解教材的结构、内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课程实施的途径,探讨了国际理解素养的内涵及组成要素。
(二)日本:鼓励高中生出国学习以培养“全球人力资源”
日本教育交流与服务中心(Educational Exchanges and Services)主席井上正幸(Masayuki)对日本当前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情况做了题为《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全球人力资源培养》的报告。他指出,当前日本中小学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已经从国际教育转向全球人力资源培养。日本政府于2002年制定了全球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决心要通过政府的努力来培养能在全球范围内成功的人力资源。这种“全球人力资源”应具备以下能力和素养:一是语言和交流能力,二是独立性和自信、敢于挑战的精神、适应性、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四是具有扎实的教育基础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力、责任感、团队精神、媒体素养与英语交流能力。因此,促进全球人力资源开发委员会于2012年6月提出了全球人力资源开发促进战略。
调查研究显示,近些年来,日本大多数高中生没有出国的愿望,高中生出国人数逐年降低,从2004年的4044人减少到2008年的3190人。为此,日本政府专门采取了促进高中生出国学习的措施:一是增加高中生出国学习项目及其预算,从2011年的53亿日元增加到2012年的237亿日元;增加高中生资助赴海外学习的名额,从2011年的50个增加到2012年的300个,每人资助4万日元。二是建立新的出国学习项目以提高学生出国学习的兴趣。三是邀请外国高中生到日本的语言学校进行为期6周的短期学习,让他们住在日本人家中,与日本高中生交往并参与志愿者活动,受邀的外国高中生数目从2011年的92人增加到2012年的115人。四是培养高中生出国学习的意识,比如召开高中生出国学习促进会议,为学生提供留学咨询服务。此外,日本还在学校体制改革中特别制定了海外“学分转移”政策,规定从2010年4月起,学校校长要承认高中生在国外高中学习的经历并可将在国外获得的学分转化成国内高中的学分,还把在海外学习可以转化成日本高中的学分从之前的30学分增加到了36学分。
(三)韩国:促进中小学校深入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韩国忠清北道教育办公室(Chungche-ongbuk-do Office of Education)中小学政策部门的负责人俞哲(Yu Chul)从三个方面介绍了韩国国际理解教育开展的情况,一是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实践,二是国际理解教育教师培训,三是韩国国际理解教育协会举办的一些活动。
韩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课程的国际理解教育,包括在中小学校的各门学科中全面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让学生在创造性的动手活动中体验国际理解教育,如学生自主的活动、俱乐部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等,在与学科相关的各种活动中加强国际理解。二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项目为载体的国际理解教育,韩国早在1961年就有4所高中成为联系学校(ASPnet Schools ),到2012年10月,已有134所联系学校,包括25所小学,30所初中,74所高中,4所高校,1所特殊学校。联系学校的目标就是优先考虑各种创新性的动手活动,支持全球学校之间通过各种联系进行跨文化学习,确保在促进“全民优质教育”方面的最佳实践能够让世界共享。韩国联系学校的项目和活动主要有:跨文化意识项目、彩虹青年全球公民工程、东亚儿童艺术表演节、模拟教科文组织会议、亚洲RICE(Regional Initiative for Climate Change Education)工程等。三是在多元文化教育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韩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主要是为应对日益增加的多元文化家庭的现象,满足学生从多元文化家庭到学校生活的需求。为此开展的项目主要有:针对学生和家长的教育支持项目和促进多文化理解和意识的各种项目。
俞哲介绍,韩国目前已经开展的针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师培训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由亚太国际理解教育中心(APCEIU)组织开展的教师培训,包括专门为教师组织的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的相关培训、国际理解教育亚太培训以及亚太学校校长领导力研讨会;二是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开展的联系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韩国国际理解教育协会(KOSEIU)于2000年5月成立,旨在通过各种研究和相关的教育活动促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该协会向任何对国际理解教育感兴趣的人开放,包括幼儿园的教师到大学的教授。该协会于2001年8月与日本国际理解教育协会联合举办了研讨会,于2002年11月召开了第三届国际理解教育国际会议,于2010年11月召开了第11届国际理解教育国际会议。
(四)蒙古:致力于提高全民教育质量
蒙古教科文全委会的Erkhembayar Enkh-baatar先生介绍了蒙古教育的整体状况,如入学率、师生比、教育财政投入等,并提出了蒙古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城市学校过于拥挤、3%的农村孩子无法上学、读完五年级的学生只有88.7%、八年级毕业前有9.5%的学生辍学等。为此,蒙古政府出台了2012年教育改革规划,提出要让基础教育普及到每一个学生,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在保留蒙古传统的同时将现代化知识与技能融入教育。此外,他还介绍了在蒙古政府以及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ADB)等国际机构的支持下,蒙古学校的校舍建设和硬件设施改造更新情况,比如,为牧民建造具有基本设施和玩具的移动蒙古包(Mobile Ger),为学校创建文化和信息中心、教师培训学院,增加取水井和洗浴设施等。他表示要把这次研讨会上学到的新观点带回蒙古,让更多的教师和学校分享,并将其付诸实践。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案例
四个国家的代表分别展示了本国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的成功案例。中国与会者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情况。除了张民选教授介绍的上海浦东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的案例,北京教育学院的王振先先生介绍了北京教育学院国际理解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经验,以及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师培训方面取得的成果;北京体育学院的茹秀英博士介绍了利用体育资源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北京模式”;四川成都青羊区教育局的副局长徐江涌介绍了青羊区中小学通过体育运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北京汇佳教育机构的王雁博士与大家分享了在幼儿园中以端午节为主题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成功案例;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郑彩华博士从理论层面论述分析了将体育运动作为学习资源促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与大家分享了赞比亚通过开发传统体育游戏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案例,使与会者对体育运动作为促进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资源有了新的认识。
来自日本、韩国、蒙古的代表也带来了各国在推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的成功做法。日本奈良女子大学附属中学的英语教师南佐美江女士介绍了其所在学校通过交换生项目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和能力的实践探索,比如,他们从2010年起成功召开了几次可持续发展教育研讨会,并同韩国、菲律宾、泰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建立伙伴关系,开展交流活动。
日本文部科学省(MEXT)的浅井孝司先生主要介绍了日本以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为载体,通过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国际理解教育开展的成功经验。日本北海道教育大学附属札幌中学的副校长中村邦彦先生以具体案例介绍了其学校通过与中国和韩国的学校建立友好关系,有效促进了双方学生的国际理解意识和能力的实践探索。
韩国韩神大学的康女士认为,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应有6个基本主题,即全民教育、全球相互依存、可持续发展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国际与地区的和平教育以及人权教育。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冲突表明,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和目标还需要更多的人员参与其中,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
韩国庆尚国立大学(Gyeong-sang National University)的金庸楚(YongChu Kim)教授介绍了关于韩国16个省的国际教育合作状况的实证研究,从机构设置、经费、活动、办公人员等方面分析了韩国省级层面的国际教育合作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如国际教育合作交流机构设施不完善、各地经费不均衡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另一位来自韩国的韩杰索(Geon Soo Han)教授做了题为“在全球化时代如何通过体育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报告。他认为,国际理解教育有5个基本主题,即全球化与相互依赖性、文化多样性与跨文化的交流、和平文化、人权和可持续发展,体育尤其是本土体育运动可以把这5个方面共同置于国际教育的框架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体育运动日益全球化,本土体育运动可以向国际层面迁移,同时职业体育运动也日益全球化。最后,他以韩国运动员为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体育运动和赛事是进行和促进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载体。
三、四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异同
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的有效策略是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与会者对如何加强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应从个人和组织机构两个层面着手。在个人层面上,包括教师、学生、培训者、研究者、决策者等在内的任何个人都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如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参加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国际理解教育意识、知识和能力。在组织机构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研究机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理解教育中心等)都应该成为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的促进者和实施者,通过举行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研讨会、相关活动和交流项目等成为促进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的平台和信息集散中心,传播和推广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和信息,让大家分享国际理解教育的最佳实践和资源,促进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合作网络的构建与形成。
从四国研究者的报告、研究和案例分享中可以看出,四个国家在推动国际理解教育上有如下共同之处:第一,在基础教育阶段包括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无论对于促进学生个人发展、还是增强国家竞争力以及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四国政府都倡导在中小学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全球素养、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国际教育与交流;第二,四个国家交流的最佳案例都强调国际交流与合作,如出国学习或访问、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参与国际项目等,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途径;第三,四个国家的与会者都认为,有效促进东北亚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需要四国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与研讨机制,还要组织该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
四国国际理解教育活动的开展还存在很大差异。在普及程度方面,由于四国的历史、政治和社会情况各不相同,国际理解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普及的程度不同。在教科文组织联系学校最初启动时,日本就指定了6所联系学校,至今已有519所;韩国在1961年有6所联系学校,至今也有134所。联系学校是教科文组织实践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先锋队,因此日韩两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开展得比较早的,普及的范围也基本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由于政治和社会原因,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国际理解教育,无论是政策倡导和研究指导都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而且还没有普及到全国,联系学校的数量也较少。
在研究成果和实际影响方面,由于国际理解教育在四国开展的时间和普及程度不同,国际理解教育在四国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的受关注程度也有很大差异。国际理解教育中心设在韩国,地理位置和语言上的便利使其为韩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几十年来,日本一直重视培养国际化人才,国际理解教育也因此受到从政府到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重视,因此日韩两国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教育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比而言,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虽已受到重视,但从现有的研究者人数、研究成果的数量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影响和实施状况来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健全机构方面,日韩两国都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协会,但中蒙两国还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这也是研讨会期间日韩与会者强调的问题,他们希望今后能与中国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
四、小结
通过为期三天的充分交流、研讨与分享,中、韩、日、蒙四国的研究者都加深了对东北亚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必要性的认识,对体育运动作为重要资源促进国际理解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对如何实施有效的策略充分整合各种学习资源促进国际理解教育达成了共识,为今后加强东北亚地区国际理解教育能力建设的合作网络奠定了基础。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1.国际理解
所谓国际理解具体指的是对他国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的理解,并且使他国了解及认清我国发展情况的一个双向过程。我们都知道,照搬照抄外国文化和盲目排外的民族主义是和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相背离的,所以,国际理解实际上是使他国理解和理解他国的过程,换言之,是输出和引进统一的过程,这两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国际理解可以说是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内在结合与统一。一方面,民族性和国际性是文化发展及文化交往中不同的两种特质。民族性指的是在历史发展中的文化与民族特有文化,事实上,这成为一种文化与民族独特发展的尊严。国际性指的是在不断交往中不同文化和各民族所形成的文化和民族间性,其根本是不同文化与各民族互相理解的能力。此外,民族性与国际性之间又具备一定的统一性,国际理解是和民族性分不开的,民族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性,只有在尊重文化差异和民族差异的前提下进行交往,才能逐渐形成国际性,只有在异民族和异文化相互交往过程中,才能提升本民族自我意识和文化,才有利于完善本民族人民的个性能力。
国际理解要求在教育中不仅应当对传统文化不断发扬与继续保持,还必须对其他国家的文化精髓加以适当吸收。受全球化的冲击,大多数国家都认识到这是和世界文明融合所得的必然产物,因此,各个国家开始重视国际理解教育,然而,在实践中,却容易忘记国际理解的含义。民族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民族的传统文化,通常不同的民族文化均是在互相补短取长当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如果文化不具备多元性与差异性,那么就不会有世界文明。因此既要对异国文化加以包容与理解,又不能迷失自我,这成为国际理解中发展和延续国家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2.国际理解教育
由于彼此宽容、尊重及理解是全球化时代迫切需要的基本价值观念,因而国际理解教育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国际理解教育是密切关系人类命运和人类前途的教育内容。从根本上来看,国际理解教育有着非常丰富的外延与内涵。因为使用场合的不同和使用者的不同,所以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及涵义也不尽相同,再加上爆发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重点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在称呼上联合国也相继对国际理解教育进行了多次的变更,如“世界市民性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及“国际理解与和平教育”等等,但常采用的依然是“国际理解教育”。然而,我国研究人员则认为,在新时期,国际理解教育应扩展成国际教育,还有些学者认为国际教育通常涵盖两层含义,其一指的是全球范围内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教育或者世界教育,其二就是特定的研究领域或者教育理论体系,也就是国际理解教育。虽然国际理解教育的名称不同,但是所表述的意思基本上是类似的,也就是教育必须与时代的要求相符合,通过世界帮助所有人进一步认识世界,进而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在达成共识和理解的前提下,主动而平等地与他们进行合作、交流和交往,进而真正认识到世界相互依存的客观存在,最终懂得如何共同生存的道理。
3.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
国际理解教育重点强调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各个国家人和人的理解。事实上,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是切实地学会与他人共同生存,国际理解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学会共存”。身为教育的主要支柱,最初“学会共存”是由国际教育委员会所提出来的,同时受到整体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是对全球人民进行培养,换言之是对那些具有“全球意识”的人进行培养,是和地域差异、传统血统教育所不同的,这样一来,才能实现和不同文化与不同民族人进行交往和沟通。然而,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全球意识,这既有对世界性事物承担的义务,又有相对应的权利。因此,大力倡导国际理解教育并非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这样一来,必须要求全世界的人加以深刻反思。在当前的班级和校园内,国外友人日益增多,学会怎样与他们共同生存已经成为全球化语境下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所以,作为蕴含国际理解教育的载体,“学会生存”课题应当将国际理解教育的精神真正地贯彻落实到学生的日常活动当中,这不仅是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和理想,又是国际理解教育深化的环境。
二、英语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学校教学中进行的国际理解教育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缺少科学性和系统性,这样一来,导致在理解国际理解教育观念时,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比如:在9·11事件中,中学生群体中仍然广泛存在漠视个体生命的不良民族主义观点,这种不当的民族主义情绪对我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带来了负面性的影响,甚至也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造成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明显不足,比如有些学生接触日本漫画文化后对其中的暴力成分加以吸收。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我国与世界有了更为密切的联系,在我国与世界深入及广泛的接触当中,难以避免的会发生诸多的误解。所以,在我国的英语教育中应当切实地、明确规范化地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然而,在实际的英语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国际理解教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仅仅存在不系统、不自觉且零散的国际理解教育成分,国际理解教育依然未自觉地形成。
1.国际理解态度过于冷漠,进而忽略交际体验
在当前,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为人际交往。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共存的思想意识,要对自我的外在存在引起高度的重视,并且要用丰富情感和具体行动来与他人进行交往。对语言进行合理和恰当的使用,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及增进友谊,有助于情感沟通。情感态度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英语教学的一大目的是借助语言教育,对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加以培养,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品质,拓展国际视野,增强祖国意识。但是,我国的英语教育却错误地认为英语教育与情感态度没有任何的关系,进而使得英语教育仅仅局限在基本技能及基本知识的层面,严重忽视了学生文化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人们不能用理性来代替感性,用训练来代替日常体验,这样一来,难以体会人文素养,难以增强合作意识,而且培养出的人才也难以与社会的挑战及需要相适应。
2.国际意识淡化,偏重语言知识灌输
作为国际理解教育的一大途径,英语教育必须对学生的国际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然而,在英语教育当中,学校和教师为了能够使学生考高分,往往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点、分解知识点,尤其是把语法知识细化成多个能力点、语法点和知识点,而教师则以这些“点”出发,展开英语知识的讲解和呈现,同时对大量的练习题进行设计,以便于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学生则借助于背诵、练习和听讲,通过机械的、反复的操练大量的练习题,试图提高英语水平。但结果往往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依然不高,而听说能力则更差,英语课堂教学在我国已经逐渐的变成枯燥无味的课程。在这种长期封闭的状态及传统形式主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的重视培养学生系统性的语言知识,却严重忽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英语教育的价值,最终使得英语教育脱离了交际文化环境,无法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
三、英语教育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途径
1.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需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们提供大量的自主选择机会,以便于对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及责任意识进行培养。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所开展的课外活动应当尽最大限度的与个体的自主选择相满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对人和人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现实状况用心体验,进而对相互协调与相互尊重的必要性进行深入的理解,使人们能够从根本上去感受“世界公民”要承担的责任与应尽的义务。
(1)组织专题讲座
在学校英语教育中,学校可以聘请留学归来的教师,为学生讲解关于国外的文化以及生活习俗的知识,再和我国内容进行对比。经过详细的介绍、分析与对比,培养学生对文化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2)开展外国影视欣赏活动
教师要鼓励学生观看英国或者是美国的电影,这主要是由于电影属于文化的一个侧面表现,同时也可以通过观看演员的表演,了解到非言语交际的一些方法和手段。
(3)鼓励学生收集关于国际理解的相关资料
在课下,教师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我国五千年的发展史”、“人类遗产”等的资料,或者是从美式、英式的文学作品中摘抄时文、收集英美文学的一些风俗习惯等资料,形成一个国际理解教育资料库。这些资料不仅给学生提供一个获取文化养分的来源,同时能够使得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国外文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具有包容各种文化的博大胸怀,同时树立较强的民族意识,使学生具备国际意识,从更多方面来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语言方式等,多角度扩展学生的视野范围,从而能够真实地让学生感受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
(4)利用课余时间演绎英语短剧
短剧内容既能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材料,又能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英语国家的故事。对于英语短剧的表演,成为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一个最佳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教材内容改编成小短剧,再由学生进行表演,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在情节中感受到文化的气息。也可以结合一些西方的假日来举办相应晚会,这样一来,学生会在具体的活动当中体会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熟悉与了解各个国家的民族风情。
我国英语教育中开展有序、合理、适当的课外活动是国际理解教育的补充,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对课外活动加以利用,从而弥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采用多样化的途径,让学生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政治以及文化等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一来,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参加国际理解教育的机会。
2.充分开发英语课程资源
英语教师应当充分地对教育内容加以拓宽,对课程资源进行大力的开发,使日常的英语教育全面地体现出国际理解教育精神,实现英语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机结合。我国现行的英语教育所使用的教材中所收录的基本上都是极其优秀的作品,并且涉及到的英文篇章都承载着十分丰富的风土人情和文明底蕴。因此,只有英语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在逐步完善学生的个人品质的基础上,融入时展的特色,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热爱自然环境,关注未来人类的发展,重视国际理解意识的培养。然而,单单借助于英语教材无法满足国际理解教育的迫切需要,应当尽量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对他国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使学生懂得如何理解与遵守各国的习惯与文化。
3.教师要树立全球意识
在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时,英语教育工作者要熟练掌握国际知识,具备较高的国际交流技能,此外,理解国际的态度应该十分端正。可以说,提高英语教育者的国际理解素养,成为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可靠保障。在学校教育向世界开放的新时期,学校和教师普遍丧失了教育经验优势,因此,教师和学校应当以积极且正确的态度看待新的任务,将学校真正地创办成为能够吸引学生、留住学生的场所,同时向学生提供理解社会的信息。英语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思想的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应当具备较强的全球意识,要深刻地理解“为和平、为人权和民主”教育纲领,领悟国际理解教育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诸多内容进行有意识和有目的的渗透,主动自觉地将英语教育工作与世界民族、人权和和平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英语教育者当为推动世界人民相互理解、维护世界和平的使者。
总而言之,面对我国学生国际理解能力低下、国际理解知识贫乏的不良现状,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当尽快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摒弃传统英语教育中的一些不正确的做法,要在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方面多做出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语教育中贯彻与落实国际理解教育。
【摘 要】国际理解教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已逐渐成为国际教育的发展潮流,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可以让各国人民互相理解、彼此尊重,这是全球化时代人们迫切需要的价值观。英语教育是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高中阶段又是学生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英语教育中加强国际理解教育责任重大。本文以高中英语教育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当前高中英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加强高中英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以促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 英语教学
一 高中英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与体现
所谓的国际理解教育,是指随着不同国家、民族与文化间的交流日益加深而出现的理解他国与让他国理解本国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高中英语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个人价值观与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基本具备了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与思考能力,并开始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做出价值判断,但由于这一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他们的判断往往具有片面性和非理性,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高中英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国际理解精神和态度,挣脱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束缚,从国际视野去思考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国际责任感,提高国际意识。国际理解教育在高中英语教育中有重要的体现,就高中英语教材的选材而言,它从不同侧面去体现了英语国家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理解异国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二 高中英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现状分析
1.高中英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现目前,我国的高中英语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并未受到高度重视,高中英语教育中过分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灌输,还是以高考为指标,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识淡薄。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英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掌握,教学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取得好成绩而进行一系列知识点讲解和大量的习题设计,从而忽视了学生跨文化意识、国际意识的培养,也忽视了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交际体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国际理解能力与态度需要在跨文化交际体验中才能形成,导致了学生国际理解能力水平较差。此外,在我国高中英语教育中忽视了英语的表达,对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理解较为片面。
2.高中英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我国的高中英语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英语教育以高考为主要目标,高中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顺利进入大学,因此英语也就被当做一种工具;其次,在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因此在英语学习时潜意识运用汉语的思维进行理解与表达,而没有形成真正的英语思维,受思维方式的局限,使得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较为片面,没有摆脱自身文化的束缚;此外高中英语教育中老师片面依赖于教材和课堂,老师的国际视野缺失,学生多元文化体验就受到限制;最后高中英语教育中缺乏国际理解教育的语言环境,缺乏多层次的信息与情感交流,学生的英语交流仅限于课堂,使学生缺乏对国际理解的能力与态度。
三 加强高中英语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对策
1.拓宽学生的交流途径
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与交往能力,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加强英语交流,拓宽学生的交流途径。在英语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国际理解教育服务,运用录音、录像资料及各种网络资源,拓宽学生进行国际理解与交流的渠道,或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听课与交流,深化学生在国际理解教育中的人际交流关系。
2.英语教师要注重国际意识的培养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首先要树立全球意识,将国际理解教育的思想渗透在学习中。不仅仅传授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在课堂上加强英语交流,让学生进行体验,在交流中体验异国文化,形成国际理解能力。
3.革新高中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
改革传统的以语音、语法、词汇为主的英语考查方式,适当减少英语客观语法知识题,增加英语语境应用的试题,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同时要增加英语活动考察,学校组织民族文化讨论与评价,或进行异民族风情演讲,在活动中让学生感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提高国际理解能力。
4.引进外籍教师,创设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
在英语教学中,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外籍教师资源,加强学生与外籍教师的交流,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以及国际意识,同时能正确引导学生对异国文化进行认识,加强学生对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社交规则等的直观印象,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提高他们的国际理解能力。
本文站在国际理解教育的大背景下,高层建瓴地从“国际理解教育背景下的阅读教育现状”、“国际阅读教育比较研究”和“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下的班级阅读环境建设”三个方面,试图探寻出一条“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影响下的语文教学”之路。
国际理解教育;语文阅读教学;影响
国际理解教育,是在培养本民族青少年主人翁精神以及对自有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在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并能够做与其平等交往、和睦相处,认识与研究全世界共同价值观念,增进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为旨归的一种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读书热潮的兴起,国外经验的积极引进,认知心理学、心里语言学、接受美学和解释学等相关学科的渗透以及中国传统读书经验的积淀和整理,阅读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已经形成了阅读原理论、技术论、教学论、工具论和阅读史学等几大板块构筑的庞大体系。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局面。因此,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深入其中, 便成了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最为基本”(于漪语),在以读写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中,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语)。那么,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影响下的阅读教育的本质该是什么?这样的阅读教学核心与精髓所在何方?阅读活动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组织过程、组织形式?如何从根本上将阅读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真正地紧密结合?这些都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所面临的难题,以下一些不成形的想法,希望能从感性的理想化中寻求一条理性之路。
一、国际理解教育背景下的阅读教育研究现状
纵观当今的基础教育体系里,阅读教学在许多国家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与关照。各国都纷纷形成了各自比较成熟的阅读教育理念,并且在本国的阅读教材编写、阅读训练操作、阅读成效评价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各国的语言不同,国家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也不一样,这就使得各国的阅读理念与阅读教学行为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
西方的阅读学及阅读教学理论与我国差异是比较明显的,这和他们的语言、发达的心理学和社会形态是分不开的。目前西方阅读研究的课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心理及能力构成理论
西方阅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丰厚,包括阅读的两种基本心理流程:视觉——文字和音位的交换——听觉形象——心里词汇;视觉符号通过语音的激发,直接和心理表象挂钩。前者是合成认知方法也称为间接阅读,后者是整体认知方法,也称为直接阅读,被认为是真正有效的阅读。
此外,根据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可以把阅读理解的过程分为三种模式:①高夫模式(课文基础模式);②古德曼模式(概念驱动模式);③安德森模式(图示理论)。其中“图示理论”综合了前两种模式的可取之处,指明了读者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选择注意点、解码、填空、重构、记忆等主观能动性,这是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当代构建主义心理学在阅读研究领域的运用。
(二)阅读的发展阶段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Jeanne Chall提出。他认为阅读能力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0~6岁为零阶段;小学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二、三年级为第二阶段;小学高年级至初中低年级为第三阶段;初中高年级至高中为第四阶段;大学以后为第五阶段。在该理论中,每一阶段阅读能力的提高都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样,任何一个阶段的失误都会削弱今后阅读发展阶段中潜能的发挥。
(三)阅读个体差异的矫治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学者鲁泊利等人在1989年提出,他们从阅读教学诊断与矫治的目的出发,把构成阅读能力的变量分为“促进性因素”和“功能性因素”两类,阅读能力变量的区分,揭示了促进性因素对于发展阅读能力的重要作用。而许多促进性因素超越了教师影响所及的范围,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这两种阅读因素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化指导。
(四)阅读教学策略理论
运用建构主义的思想,把读者的原有知识背景、主体建构和阅读策略教学结合起来。阅读策略主要包括:激活原有知识策略、确定重要信息的策略、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策略、故事语法策略、概括信息策略、监控理解策略六个方面。研究表明,阅读策略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效的,其中一部分策略对学困生尤其有效。
(五)读写能力教学的动态中介模式理论
教师不必简单地向学生传递文本含义,而代之以通过社会性的交往作用去中介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这种中介作用应该多于对如何做某事的模拟和暗示。当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时,他可以不断分析学生是如何思维的,他们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与建构意义。教师可以从这些分析出发,决定给予学生多少支持和什么类型的支持。
(六)出声思考法
“出声思考法”(think aloud)由德国心理学家Duncker在1945年首先提出,最初只是一种研究方法,在研究阅读中认知加工问题时,代替早期的内省或口头报告等方法。后来,柯林斯和史密斯等人在1982年开始用于阅读教学。其策略主要有教师示范策略、学生词语表达策略、问题解决策略、自我提问策略、合作讨论策略等。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随时说出自己的感想并相互交流,从而学会如何在阅读中思考。
二、国际阅读教育比较研究
英国的阅读教学注重围绕的主体和重心是学生。“阅读与反应”的教学方法是英国阅读教学的典型方法,它强调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参与意识,要求学生在阅读与反思中感受、体验、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作品中展现的各种关系。阅读与反应教学的做法可以按照以下顺序梳理:首先,适当的讲解将要阅读的文本,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进行比较学习;接下来学生对教师下发的多样的阅读材料进行选择性的精读,并能在教师设计的与此相关的写作训练中得到提高。这种阅读教学方法在阅读技巧的传授方面注意对阅读的流畅性、准确性、趣味性把握,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空间,使他们能够为不同的目的选取不同的参考资料进行辅助。
自主是美国阅读教育的主要特征,他们的阅读教学最终想要实现的目的就是让一个成人能够流畅的阅读,并且乐于通过阅读来获得自身的不断发展,并通过国家、社会、家庭等多角度、多层次的关注来实现对阅读教育的重视。布什政府通过的阅读优先计划明确关注低年级的阅读,实施早期儿童阅读教学,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为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的儿童建立了综合阅读课程。美国2002~2007年教育部战略规划提出“在这片被称为美利坚的伟大土地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战略目标,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的目标中,将阅读作为首项提出来,作了多方面的阐释。布什政府为施行教育改革计划还推出了《新学期指南》,重点提出推行高效阅读教学法、推行阅读先行计划(Reading First Initiative)。目前,美国语文教师所采用的阅读教学法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小型课——学生每天一小时进入阅读作业教室,教师大概花10~15分钟进行阅读指导,这种阅读教学法让学生有自我选择教材的权力,采取先理解后操作的教学方法、渐进积累的模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诊断——处方”阅读教学——围绕明确的教学目的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练习来实现阅读教学,从而关注学生作为读者的个人反应,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使学生成为卓有成效的阅读者。
阅读教学合作性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围绕明确的目标任务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学生分为若干兴趣小组,学生在分组情况下进行合作性学习,教师在巡视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这种方法因为各有分工而不会出现“搭车”现象,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权力与要求,通过分工合作来实现全体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批判性阅读策略——善于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各种问题的疑问,学生展开自我思考,提出富有创建性的理解,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另外,还有比较灵活多变的阅读教学方法,如朗读感悟日记活动法、个别化阅读法、语言体验故事法、演绎阅读法、归纳阅读法、SQ3R(Scan、Question、Read、Repeat、Recall)阅读法等。
将阅读与写作联结形成“生活作文”的概念是日本语文教育界对阅读教学的总体思路,他们主张加强阅读与其他门类之间的联系,阅读方面受美国实用主义影响,要求通过阅读教学达到“适应生活、形成功能”的目的,自觉地居于读者的立场理解文章,在分析过程中体现批判精神和交流能力。在阅读教学的操作上,他们将阅读理论与解释性理论相结合,生成了一些有特色的阅读教学法,包括石山修平的“通读——精读——味读”三读法,芦田惠之助的七段教式法,西尾实的“直读——解释——议论”三层次法,等等。
三、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下的班级阅读环境的建设
从容的阅读需要适合的场所,阅读的场所和读者阅读的乐趣、情绪甚至专心程度都有极大的关系。比如,当我们躺在床上阅读,感觉是舒适而放松的,所以才有一些出版社推出“枕边书”系列来帮助失眠者放松精神,找回睡眠。不同的环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冰天雪地和烈日当头的户外、熙熙攘攘的闹市之所以都不能算是良好的阅读环境,就因为这些环境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效果。同时,阅读效果的好坏也不是仅仅取决于场所的好坏,它和所读作品的内容、阅读者的心情、阅读时间等都有很大关系。其中,阅读的态度和阅读的动机更是制约阅读效果的重要因素。
总之,由上面众多元素构建的阅读社会背景就是广义的“阅读环境”,作为阅读教学中的成人主体,教师和家长想要在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技能,帮助他们学习适合自身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生成健康有效率的阅读习惯等方面做得更好、更有成效,就得结合孩子的需要,共同为阅读教学提供一个能起到促进作用的环境土壤,从而辅助养成教育理念关照下的阅读教学策略效率得到最大实现。
(一)选书与成人协助
每一次阅读都可以归结成一种循环往复的阅读循环过程,读者的阅读并不是像公交汽车一样的直线循环关系,而是首尾相接、结果和开端相互转换的过程。
一位在书店里晕头转向的家长最有可能向店员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书适合我7岁的孩子看?这位家长的困境和他提出的问题基本概括了“分级阅读”的大致概念。换句话说,正是应这位家长所代表的庞大群体的需要,才产生了“分级阅读”的概念。判断一本书是否适合某一个人,要从书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成年人读什么书是由自身决定的,是个人行为;但是判断一本书是否适合一个儿童,就没法让他自己全权决定了,因为不但要考量书的篇幅、生字、词汇难度、主题深浅、背景知识、所属类别等等书的因素,还要考虑到阅读者的年龄、性别、词汇量、理解能力、有无他人协助阅读等等的因素。儿童阅读环境的建设真正急需的,首先是一位可以信赖的成人,他可以在儿童阅读遇到障碍时帮助解决这些难题,在适当的时候分享孩子的阅读体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这个“有能力协助的成人”的角色,有时候需要关心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家长来扮演,然而更多的时候,教师还是担任这一角色的主要人选。
(二)藏书及陈列方式
教师协助孩子选书的先决条件是要有一批近在手边并且容易取得的书,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班级中为孩子准备一定数量的藏书。这些藏书从哪来?教师可以发动孩子们把他们喜欢的阅读材料带到班级里来,也可以利用班级管理经费购买一些书籍,甚至有些教师乐于为班里的孩子收集一些新奇的读物,将这些阅读材料汇总起来之后不难发现,这时的班级藏书数量已经颇具规模了。通过这样多种多样的方式鼓励班里的每一名学生都投入到班级图书角的藏书建设中去,不但拓展了课堂阅读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领域,还使得学生更加留心生活中与阅读有关的元素。
藏书的数量达到之后,教师接下来就应该注意图书的陈列方式了。图书的陈列方式不但会影响图书本身被读者注意到的机率,也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就是究竟由谁来进行班级藏书管理的问题了,其实教师付出多少并不能决定学生是否有所收获,学生对于不需要他们参与的活动很难打起精神,更别说积极投入进去了。因此,教师适当放手,将管理藏书的任务多多交给学生去做,反而能让他们感受到教师悉心营造的阅读环境。
以东北师大附小的养成教育教学模式为例,在学校的班级建设工作中,作者发现几乎每一个班级都拥有自己达到一定数量的藏书,班里的图书角都被同学们布置得活泼而温馨,班级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很爱护藏书,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轮值成为图书角的管理员。在成为图书管理员的时间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图书,选择能表现自己阅读兴趣的图书陈列方式。这样的班级藏书建设可以说是养成教育理念关照下的典范模式,不但能帮助学生产生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还能让他们在建设班级藏书的过程中生发对书籍的喜爱,自然而然地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阅读时间
英国著名儿童阅读活动研究者艾登·钱伯斯说过:“如果让我指出培养孩子成为读者所需要的阅读环境中几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那么阅读时间的安排就是其中一个,也是最主要的一个。”的确,一个班级的藏书角无论建设的多么华丽,如果孩子没有时间去阅读,藏书是无法发挥它创造阅读环境的作用的。“我们甚至可以从一个学校安排学生阅读时间的长短和稳定性,保证学生阅读时间不受其他活动干扰的决心,看出这个学校的好坏。”东北师大附小正在实施的,由熊梅博士所引进的学校教育弹性时间理念,在实践中就很好的为儿童提供了合理的阅读时间。这一弹性时间表安排学生在午餐和户外活动之间,要保证15~20分钟的间隔区域。由于午休时间有限,小孩子又做不到饭后不进行剧烈运动,所以在这15~20分钟左右的间隔区域里学生们都被要求留在教室中。在实际考察中作者发现,在这15~20分钟的间隔区域中,各个班级的学生并没有呆坐或是立即午睡,他们大多数都会从教室后方的班级图书角中选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在阅读中度过这段时间。这样一来,虽然并非每个班级都被要求在午餐后必须进行15~20分钟的阅读指导,但是这段弹性时间的存在却巧妙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说是对时间安排的一个简单精细化处理,最终达成了可喜的效果。
(四)儿童的阅读与讨论
美国书商协会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对图书的选择理由中,最普遍的是从朋友处听说。这一信息看似跟小学阅读环境建设毫无关系,但的确是值得教师深思的。设想一下,如果成人的阅读兴趣是可以由朋友激发的,那么如果我们多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是不是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至少如果学生花时间凑在一起讲一讲昨晚看来的小故事,对于听故事的孩子来说就等于是多了一份阅读体验,虽然这种体验不是自己的,但事实表明,学生对于书籍的二次阅读,基本都是在经过了与同伴分享阅读体验之后,想通过二次阅读来证明一些讨论中遇到的争议问题。可以说,鼓励学生在群体之中谈论阅读过的书籍,通过影响学生中的领袖人物,使他将这种影响传播到整个群体中。
新世纪的地球村公民应具有深刻的同情心和博大的胸怀,同时具有独生子女的父母、独生子女的教师、独生子女的学生——所谓“三独”属性的学生中,在心理和生活方面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深入理解与践行,可以有效地指导孩子们如何走出封闭的自我圈子,同时,增强对与自身存在差异的个体与集体的理解与尊重,并与之合作也是我们的教育继续解决的问题。“知识改变命运”,而阅读是获得新知最聪明、最有效率的方式,那么希望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广能给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指出一条打破常规的新路。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具有跨学科、综合性、范围广的特点,内容极其丰富。课程学习通常是从国际理解教育课中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到各门相关学科知识中寻求答案。这些问题不同于单纯的学科问题,而是围绕国际理解这一主题,体现出综合性、基础性、选择性。该课程所追求的不是教给学生一些答案,而是教会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养成关注人类命运、关心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公民的素质和态度。这门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学习与互联网信息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的特点,和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特征。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既可以为学习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中的某一问题收集信息,也可以使学生掌握上网查阅资料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学习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打开无限广阔的空间。
一、运用互联网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自信
1. 培养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
首先是学习者。在中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还应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主要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中国近年来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等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养成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的人们平等友好地交往,形成民族平等意识和民族团结合作精神。
其次是传播者。向世界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明,是每个中国人让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重要使命。让学生在了解别国文化、了解国际发展动态的同时,反观本民族文化及发展前途,加深理解和认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在与国际先进文化共存与融合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辐射能力。如开通专题网站,建设主题网页,努力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2. 培养诚信儒雅的国际交往品格
学习吸纳世界先进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和科学前卫的现代意识,东方文明的独特神韵和西方人文的哲理思辨和谐地融为一体,让学生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胸怀和品质,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形成高尚人格,懂礼仪,明是非,做人诚信,处事踏实,举止文明、儒雅、得体。
二、运用互联网学习世界先进文化,拓宽国际视野
1. 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先进文化,形成海纳百川的国际理解态度。在互联网世界的遨游中了解西方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变迁,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国际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接纳、关心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形态和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2. 快速的搜索引擎,可以让学生非常便捷地探究学习重大国际问题,如和平、人权、发展、环境等。当今世界,科技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政治经济风云变幻,了解和把握世界上所发生的各种热点问题和发展态势,以及它们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学习掌握代表未来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方向的新事物,这是对国际化人才的素质要求。了解各国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近代以来西方科技的飞速发展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各种社会制度的不同和联系,了解全球生态状况等,关心人类共同问题,互联网搜索引擎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地球村”的概念,培养国际责任感,增强国际意识。
三、运用互联网开展人际交往活动,培养国际交往能力
加强人际交往技能培养,促进个体人际关系的形成,改善个体的人际交往状况,帮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克服自己的个性弱点,塑造健全稳定的人格,和谐人际关系,使学生的人际心理健康发展,克服人际交往障碍,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教学的人际基础,学会与人友好交往也是国际理解的第一步。互联互通的网络世界为网络人际交往提供了物质基础,对促进国际交往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网络人际交往扩大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网络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校园以外跨国界的世界,了解到更多更新的信息,而QQ、ICQ以及MSN等聊天工具能够使他们不分国家、不分民族地结交网友,在和世界各地网友的交往中,增长了知识和见闻,加深了学生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
半年前,写过《还是要理解国际教育》。如今又写《关于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乍一看这是在“玩儿”文字游戏,其实真不是,更真不敢。因为自从前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以来,人们就开始把它纳入素质教育,进行了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通过“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正在成为不同层面探索和研究的共同追求。其中,如何对待国际教育,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教育,自然也在探索和研究之列,于是引发了前面那篇议论。所以,绝不是耍个什么“花活”,把一个偏正短语“重组”成一个动宾短语,拿来“蒙人”,甚或捣乱。
这个主题虽然想了一段时间,但是真动心想写,还是在不久前的一个开题会上。当时,接到一项任务,说是“指导”几位“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的开题报告。说实话,“指导”是人家给面子,“交流”倒是真能长本事。正是这次“交流”的机会,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刁雅俊校长的研究课题,再次为我点燃了思考这个主题的火花。
其实,过去咱们也没有忘记世界,也很关心国际。记得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就一直挂在嘴边。祖国倒是时刻挂于“胸怀”,世界还是无法“放眼”。因为那时知道的“世界”实在太少了。改革开放以后,“走向世界”又成了国人之梦。特别是1986年邓小平同志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真是让咱们大开眼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和咱们来来往往的国家和地区也有200来个了。30年前别说出国,就是听说谁去了趟香港,没有一个不眼热的。30年过去了,现在去趟香港、澳门、台湾,就跟去趟北京、上海、广州差不多,走出国门,来趟北美、西欧、澳洲,也是抬腿就走,不在话下。而且,在人家眼里,咱们已经不再是30年前的咱们了。眼睁睁GDP的真金白银“拍”在那了,“G2”不扩大成“G8”行吗?如今,谁都得高看咱们一眼。可话又说回来,人家到咱们这里来的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勤了。过去是咱们在马路上“围观”老外,现在是老外在网络上“围观”咱们。因为老外已经不再满足访问、旅游,更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机会”和“实惠”。应该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咱们国家进入这个国际大家庭,并不说明咱们国民已经融入这个国际大家庭。那些连咱们自己也觉得“丢份”的事情,尽管仍属个例,也影响着咱们的国家形象。看来,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的“国际理解教育”还真得从娃娃抓起。
在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如何定义“国际理解教育”大概尚无定论。但是,如何“理解”国际理解教育,似乎思考较多。因为,这是具体“推进”的关键所在。当然,答案并不唯一,不同的视角自然有不同的“选项”。但是,至少下面三个应该可以讨论。
有一种“理解”是学习。在国际大家庭中,各国都有值得咱们借鉴乃至学习的因素。虽然彼此的文化背景不同,甚至价值观念各异,但那些国家能够形成良好的“长效”机制,必然有他的道理。就拿垃圾分类问题来说,谁都知道,它已经取得国际共识。事情似乎不大,意义确实不小。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节约,于公于私都有益处。于是,或桶、或箱的“分类”设备逐渐普及开来。咱们尽管跟进不久,从居民小区到公共场所,各式各样的“分类”容器也已随处可见。然而,实施起来差距就出来了。人家那里执行就是到位。据留学回来的学生介绍,哪怕一小团儿塑料薄膜,也会放在一边,准备集中起来装入“可回收”容器里边,绝不会乱放,更不会乱扔。咱们国家有些人的做法就让人“遗憾”了。有时,你要往“分类”的垃圾箱里瞅上一眼,无论哪边都是脏兮兮的,甚至充满汤汤水水,商场、公园、车站、路边尤甚。有人说,和过去使用“土筐”没有什么两样。如此形容倒也不算夸张。再说吸烟问题,人家和咱们所持“态度”也是截然不同。公共场所没人吸烟,无论是谁,不准就是不准,烟瘾上来也得忍着。其实,欧洲有些国家的烟民也不少,街头吸烟就是常事儿,可只能“吸”在街头,不会“吸”在室内。有的国家禁烟更加严厉,就是露天可能也不准“吸”。难怪总会提醒咱们:“违规吸烟会有警察罚款,千万别找麻烦。”咱们这里如何,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一个会议下来,弄你一身烟味儿,已经司空见惯。至于你“吸”多少“二手烟”,谁也不会测评。至于什么原因所致,谁也不去追究。类似这样有章不循的小事儿又何止这些。咱们在境外经常入住的酒店、就餐的饭店,你看到用汉语写的“温馨提示”:请不要随地吐痰、请不要大声说笑……哪里还有丝毫“温馨”,汗颜之余只有窝火。“于细微处见精神”,生活细节反映修养水平。再少的人排队,也难免有人“加塞儿”;再多的人开会,也难免有手机响起。人家说咱缺乏“修养”,咱总觉得小题大做。原因是这种无视规则的人毕竟还是少数,但问题是这些少数毕竟无视规则。国际社会之所以把这些生活小事由道德层面提升到制度层面(或者说是法制层面),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培养社会责任。实践证明,它的确为社会进步注入了极大的活力。对此,咱们真应该充分“理解”。在共同规则面前,自觉约束自己,自觉形成习惯。这种“自觉”本身就是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所以,这方面的“国际理解教育”,应该把“理解”理解为学习。比如,制度背景下的公民权利意识,变遇事找“人”为遇事找“文”,使管理凸显公平;制度环境下面的责任意识,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把质量推向极致。如此等等,只要有利于咱们的,该学的一定要让学生学到手。
还有一种“理解”是尊重。在国际大家庭中,每个国家都有或长、或短的成长经历,并凝聚了各自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自的宗教信仰。当然,也由此衍生出独特的生活习俗,发展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里绝对没有先进与落后、原始与现代,更没有高贵与低贱、正确与错误,都是在自己特有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下逐渐成长起来的人类文明。即使某个时期有些外来影响,也离不开自己文明的坚实基础。其实,咱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尽管地域辽阔一些、民族众多一些,但作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同样经历了这样的成长。如今,“多元化”(或是“多样化”)开始成为世界形容“世界”的高频词语,咱们这里也是一样。应该说,是世界的“多元化”使人们切身感受到了世界的五彩缤纷。面对这样的“多样化”的世界,咱们在“国际理解教育”中,还可以把“理解”理解为尊重,以一种宽广的心胸、宽厚的心态,欣赏人家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乃至生活习俗、艺术风格,让咱们在感受世界五彩缤纷的同时,分享那里的美丽和美好。其实,尊重人家就是尊重自己,因为咱们同样是“多元化”中的“一元”。此外,对于尊重还有另外的“理解”,专门用于处理国际关系。比如,某个国家发生某种变故,执政党换了、领导人变了,甚至国家体制改了、意识形态变了,别人总得有所表态。一般情况下,咱们总是会尊重对方人民的选择。不管人家怎么“选择”,都应受到“尊重”。因为人家人民的任何选择都是自己的意愿,谁也干涉不着。用句老百姓的话说,各家过各家的日子,你用不着多操心。当然,该操心的时候你也躲不开,遇上天灾人祸咱还得帮他一把,谁让这是一个国际大家庭呢?帮他这把,更是具体的“尊重”。所以,这种非常必要的“尊重”,自然也要在“国际理解教育”中体现出来。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日益明显。国际理解教育旨在谋求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它有两个基本着眼点:合作与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在教育领域出现的新生事物,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1 设置促进多元文化交融的国际教育课程
现今,全球正倡导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国际化,高等教育院校和机构应承担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责任与义务,同时要使学生认同和欣赏本民族文化以及异域文化,理解文化多元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境外合作办学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以笔者之见,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主动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设置与合作学校相适应的国际化课程:
1.1 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与合作学校相一致课程
我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实用性、互补性不足,专业设置有一定的滞后性,学生进入国外的合作学校,不适应学校节奏,有些课程设置重复,而另一些却没有涉及。这就需要日常间的交流常态化,在课程设置方面相一致,学分学位互认。高校应针对境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课程与教学制度及财务管理制度,寻找合作双方的契合点和合作方式,建立既满足合作办学需要,又与合作高校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和促进双方更好地开展合作与交流。
1.2 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合作学校相融相通,具有连续性
在连续性方面,可以有计划地采取视频会议、3G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等,它们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相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搭建了信息沟通的平台。克服因时间、空间造成的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深度不够的局限,提供更为便捷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视频技术,进行实时交流,使我国高校学生可以学习境外合作学校的课程,甚至享受国际一流大学的师资,聆听名师指导。重视合作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保持自我的个性的同时,既树立了牢固的合作意识又学会了必要的合作技能,同时树立了良性的竞争意识。远程教育的核心是“交流”,定期的远程的视频学习,可以及时掌握合作学校的动态,了解合作学校的校园文化。远程合作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
1.3 重视语言学习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意识与能力的全球公民,其首要前提是具有与外国人交流的语言能力,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更是尤为重要。而世界各国的的语言皆有不同,原本发明用来沟通的语言,在全球化时代,竟成了沟通的障碍。这就要高等学校重视外语教育,外语学习既是学习一种语言工具,又能在学习中了解到语言文化的深刻内涵,有助于了解其他国家的知识,加深对差异文化的理解。
1.4 重视本国文化培养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厚重的文化承载,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推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我们依然要保持教育的民族特色,必须注重人文教育,保持民族优秀文化传承。 一个注重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教育体系,一般是不会轻易丧失自身的民族特性的。 通过民族乐器、茶艺、篆刻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特色社团的开设,使学生认同、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与国家责任。教育国际化不能照搬西方,不能变成某国化,不能变成他国教育的附庸。
1.5 加设国际热点、文化冲突、地区差异课程
民族差异的存在,宗教派别的争端,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加大,社会冲突的呈现,近期,国际热点问题突出,叙利亚局势不稳,朝鲜半岛形势恶化,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提倡和平崛起的现实意义。各国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共同承担在全人类心灵深处播种“ 理解”理念的重大使命。
与此同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应该安排教师互访,加深对不同文化的认同,提升教师的国际理解素养,不仅能带来及时的信息,更加重要的是让我们的教师在原有知识储备上,开拓了自己的眼界,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国外的文化历史,对于理解、认同、感知外国文明起到推动的作用。也正由此,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我们一直推行理解教育的意义。国外文化和我国文化的差异,两者的相同之处,要注意什么,要学习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在了解自我的同时,又能熟知自己生存的大环境的要求。
2 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影响与反思
我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是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提高我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最终目的是在全球建立一种“和”文化。何谓“和”文化呢?简而言之,就是“和而不同”,尊重差异,促进和谐,倡导和平,谋求共生。“共生”作为儒家“大同”思想的理想,是社会理想的现代形式。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使学生能到双方的国家学习、交流,在异域文化的氛围中学习对方的文化知识,理解其中的价值观念,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身临其境的体验要优于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更能够体验到异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别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技发展现状,对民主政治、社会经济、个人人权有独特的认识。使来到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了解东方文明,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会更深刻,不会产生出于无知的傲慢和偏见,不会认为儒家文化对西方文化构成威胁。国际间,各国日渐重视彼此的依赖,学校教育因而需要在国际理解、全球共同利益、消除地区及民族间冲突展现政治功能。
从国际理解教育的视角看,我们应该强调反思教育,学生在认识、理解多元文化的同时,有一种批判思考能力,从而反思自身。学生通过对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比较来反思本土文化,反思文化冲突,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促进文化交融和不同文明的融合。
但是,现在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地方高校存在主观上不重视,态度不积极;教育资源良莠不齐,总体水平不高;高水平国外师资难以引进,管理模式落后,缺乏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合作的平台;招生管理存在漏洞,生源不均;不重视“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对国外合作学校或者研究机构审核不严,致使办学质量下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能符合国际理解教育的宗旨,也不能满足国家以及世界对人才的需要。应该认真对待这些问题,规范办学秩序,加强学生质量管理,做好合作办学的质量监控,维护中外合作办学的声誉。应坚持引进优秀教育资源,建立严格审核机制,完善国外学位和办学机构信息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