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7 03:23: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项目管理论文范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迅速发展,电气工程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工期、投资和预期效果,它的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整体设备的安全运行、节能效果及建筑物投入使用后的使用功能。因此,如何做好电气工程的项目管理至关重要。
1电气工程项目管理
1.1电气工程项目管理的定义对电力企业而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电力供求关系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逐渐向法人企业转变,电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提高服务质量和开拓市场就成了电力企业(供用电施工企业)搞好经营管理的主题。但电力企业的管理,关键在于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誉、效益,能否在电力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与一般项目管理一样,电气工程项目管理就是由一支项目团队执行一定的规程、运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做出一定的经济分析、按照一定的流程来满足或超越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完成既定的电力供应与安装任务的全过程。成功的电气工程项目管理,对项目团队、所执行的规程、所做的经济活动分析、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以及工作流程(程序文件)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1.2电力企业电气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目前,在我国电力企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企业实施电气工程项目是一种粗放式的管理,通常认为项目管理就是把工作任务分发给各部门间或相关人员,然后设想他们将取得预期的进展,结果导致许多项目的拖延;或者是有一个目标和大致的计划,但没有具体的执行方法。部分电力企业,还停留在那种项目管理无序的状态,企业硬软件管理不规范、器具材料的现场摆放严重杂乱,更谈不上用计算机来进行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也有部分企业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部署,各部门的进度要求不明确,直接增加了由于配合不好造成的时间延误。一个项目的进度如不进行科学管理,任其自由进展,势必延长工期,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如若盲目追求进度,不顾一切地赶工期、抢进度,又势必加大成本、影响质量,给项目留下无穷隐患。
2电力企业电气工程项目管理内容所有电气工程项目像一般项目一样都涉及时间、成本与质量性能这三个因素。不同的项目,对项目的三大目标有不同的侧重。电气工程项目对三大目标都要同时兼顾,全面平衡。并且要使这三大目标最佳地实现,还要特别注意安全控制。2.1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进度管理,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各阶段的进展程度和项目最终完成的期限所进行的管理。其目的是保证项目能在满足其时间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实现其总体目标。项目进度管理包括两大部分内容,即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和项目进度计划的控制。电气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也是如此,而且更强调安装与生产同时,要尽量减少动能转供的停歇时间。
2.2电气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项目质量管理是确保项目及其交付结果符合相关质量标准要求的过程。当前,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在电力企业中更是如此。一个线路跳闸,都能导致大面积停电,给电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这就对施工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施工企业有必要在管理上下功夫、挖潜力。尤其是项目部管理,在施工质量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①建立项目质量保证体系。为了保证项目各阶段的输出结果满足质量标准的要求,项目小组应在项目实施之前就制定一份全面的质量标准体系。完整的质量管理工作体系,必须有组织上的保证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其中主要是责任制度。这样才能保证质量达到预期甚至超过预期目标。
②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在施工前,针对可能影响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必须对各个施工环节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严格控制,以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至施工过程中,推行施工现场技术员技术管理工作责任制,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正确贯彻执行各项技术政策,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正常的工程技术秩序,把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集中放到提高工程质量,缩短项目工期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具体技术工作业务上。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是按图纸、施工及验收规范、施工方案施工,要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按标准检查、监督。根据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点,关键部位及重要影响因素设质量管理点的原则,并设专职质管员负责。通过建立有效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由质检员、技术员负责搜集、整理和传递质量动态信息给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对异常情况信息迅速做出反应,并将新的指令信息传递给有关施工实体或人员,调整施工部署,纠正偏差。形成一个反应迅速、畅通无阻的闭环信息网。
2.3电气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成本控制就是要通过制定项目成本计划,监视实际成本执行情况,对照成本计划找出正负偏差及原因,运用各种控制的方法和技术,使项目在达到客户要求(如质量、工期等)的同时实现项目的目标成本。企业能否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通常是通过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来实现的。项目成本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永恒的主题,它贯穿在电气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之中。电气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重点如下:①增强职工降低成本的意识。电力企业一线生产人员或外包单位是电力施工生产的直接参加者,是直接成本控制的主体,只有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直接成本降低了,电气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才会有大的提高。因此,只有调动一线生产人员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强调施工人员的自主管理;使职工形成一种人人讲成本,人人讲效益的新观念,才是抓成本管理应该抓住的最关键的环节,才是找到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点。②项目工程目标成本管理基本数据的建立。项目工程目标成本管理基本数据包括从项目工程总目标成本、人力资源分配、材料的消耗、实际成本。这些基本数据的建立,就能为我们预测、决策及制定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2.4电气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工作是企业的生命,也是最终完成项目目标的保证。电气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离不开加强检查监督、强化基础工作、落实安全责任三个环节。就电气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它贯穿在从签订 施工合同、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现场平面设置等施工准备工作阶段,直至工程竣工验收活动全过程。因此,作为一个电气施工企业,搞好施工的安全管理,保护员工在施工生产中的安全与健康,保护设备、物资不受损坏,不仅是管理的首要职责,也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必要条件。没有安全的施工条件,也就没有施工生产的高效率。3结语毫无疑问,二十一世纪将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希望。电力企业需要通过向管理要效益,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项目管理无疑是一种前进的动力,也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选择。
一、项目招标投标管理
市场经济是以供求关系为核心的竞争经济,招标、投标是市场经济竞争最普遍和最有成效的方式。不仅政府、企业、事业单位采用招标投标采购物品,而且各种工程项目也采用这种方式挑选承包者。工程项目建设单位(业主)在招标投标过程中,通过招标广告,吸引众多投标商(承包商)前来投标洽谈,对所有具有资格的承包商一视同仁,采取公平、公正竞争方式,最大限度地形成买方市场,使自己有最充分的挑选余地,由此挑选出经济实力强、管理经验丰富、业绩优良、技术先进、社会信誉好、质量优良、价格合理、工期较短的承包商,实现优胜劣汰、降低造价、缩短工期、确保质量、提高效益。
招标文件是标明招标工程数量、规格要求和招投标双方责权利关系的书面文件。项目招投标的市场情况千变万化,为适应这种变化,在投标竞争中获胜,项目实施单位应设置投标工作机构,积累各种资料,掌握市场动态,遇到招标项目,则研究投标策略,编制标书,争取中标。投标程序一般包括:报名参加投标、办理资格审查、取得招标文件、研究招标文件、调查投资环境、确定投资策略、编制标书、投送标书等阶段。开标程序很短,结束后即转入内部评审阶段。评标是一件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评标委员会应由懂技术、经济、法律的3方面人员组成,坚持公平态度,按预先确定的原则,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份合格的投标文件,从技术、工期、管理、服务、商务、法律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投标技巧的研究实质是在保证质量与工期的条件下,寻求一个好的报价技巧的问题。承包商为了中标,并获得预期的效益,在投标程序的全过程中几乎都要研究投标报价技巧,包括开标前的投标技巧、开标后的投标技巧,并注意投标报价策略。
二、项目合同管理
机械的种类繁多,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动力机械,如电动机、内燃机、发电机、液压机等,主要用来实现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量间的转换;加工机械,如轧钢机、包装机及各类机床等,主要用来改变物料的结构形状、性质及状态;运输机械,如汽车、飞机、轮船、输送机等,主要用来改变人或物料的空间位置;信息机械,如复印机、传真机、摄像机等,主要用来获取或处理各种信息。项目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种经济合同,是指业主和承包商之间为完成某项任务,而达成的明确相互权利与义务的一种经济契约。机械工程项目的产品一般来说需要消耗大量的人、财、物,周期长,因而,合同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业主和承包商通过项目合同的签订与履行,使双方活动置于法律约束下,更好地配合协作,有利于项目顺利圆满完成。工程项目的工作量大,施工周期长,可变因素多。在合同实施中,有些条款因情况发生变化,需要进行修改或补充。
合同变更实质上是对合同进行修改,是双方的新要约和承诺。合同变更不能免除或改变承包商的工程责任,只是双方为适应新的情况变化,对变更部分的内容协商,修改原有的不适应的条款或补充新的条款。合同管理是保证承包商的实际工作满足合同要求的过程。在使用多个承包商的大项目上,合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管理各种承包商之间的联系。合同管理包括在处理合同关系时使用适当的项目管理过程,并把这些过程的结果综合到该项目的总体管理中。合同管理实际上是考核承包商的实际工作满足合同要求的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过程,要求以法律作保障。三、项目的资源管理
相同的工作原理、相同的功能或服务于同一产业的机械有相同的问题和特点,因此机械工程就有几种不同的分支学科体系。例如,全部机械在其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用等过程中都要经过几个工作性质不同的阶段,按这些不同阶段,机械工程可分为机械科研、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使用和维修等。项目资源管理是决定一个项目要获得哪些资源、如何获得、何时得到以及如何使用,它是一个权衡分析过程,即在项目对资源的计划需求与实际可获得资源之间折衷,找出满足项目进度计划的最佳资源配置方案。如果一个工程需要某种单一资源,那么,这个项目的资源计划的制订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如某个项目同时需要使用多种资源,那么编制计划和安排进度的工作就变得比较复杂;当几个项目之间存在相关性时,这就更为复杂。在编制项目活动的计划时,我们通常假设有足够的资源可以同时分配给大量的活动使用,各个活动之间的优先关系和项目的预算是项目唯一的约束因素。
一、研究社会工作相关项目管理模式的作用
1. 项目管理概念概述
所谓“项目管理”,一般情况下指的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综合资源,基于理论知识并结合实践的指导,通过科学方法获取一个最好的可以达成预期目标的相关管理办法,并由此更好地开展组织结构安排。
而“社会工作”之下的“项目管理”,指的是相关社会组织机构的具体管理人员通过全方位综合考虑,规划社会组织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而开展全局性的发展方向和服务策略谋查,立足于项目化管理相关的技巧和思路,引入对应的工具,例如WBS 等,对社会工作相关活动以及服务中可通过项目化开展运作管理的一系列服务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和全方位评估。
2. 研究意义
众所周知,项目管理在中国还处在发展初期,由于国情与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差异,更多方面需要我们自己探索。在仅有文献中,杨林(2012)认为,社会工作模式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能够促进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发展脉络有更好的把握,二是能够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三是通过对我国社会工作现有的诸多模式进行研究,由此寻找我国与国际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从而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未来模式进行明确。[1]
李琨(2014)则认为形成有特色的本土社会工作项目化管理方式将成为我国社会工作组织机构在发展日趋复杂化的社会环境下,达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聚焦所在[2].
二、社会工作项目管理模式探讨
1. 国外相关研究
Salamon(赛拉蒙)[3]提出任何非盈利组织在结构方面本身就存在先天缺陷,例如运营管理特殊化、资源供给不足、管理业余性以及家长式运作等等,而这些不足在政府组织层面则恰好是其优势。因此,政府组织基于自身特征和非盈利组织存在的互补性,从服务成本的角度考虑,建立起与非盈利组织之间的合作并让渡出一部分项目的具体管理和运作。克莱默和纪德伦等学者则基于组织筹集服务资金以及相关授权层面,以组织提供的实际服务为出发点,认为政府组织和非盈利性组织之间存在的具体的模式有4 种,分别是:政府支配模式,非盈利性组织支配模式,共同支配的双重模式和合作模式。此外,Case Management,即个案管理模式,最早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在相关社会服务的一些研究文献之中,而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个案管理模式则发展成美国社会相关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工作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实务性服务模式。
2. 国内研究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面临着社会转型、政府转变职能的特殊社会现实,因此,曾由政府直接承担的大量社会性服务,将逐步让渡给社会组织。然而,在当前这种转型过渡阶段,相关组织的具体“造血功能”还不健全,所以需要依托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其发展持续“输血”.因此,我国现阶段开展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具体项目模式,相对来说是社会认可、民众同意的。但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向社会组织所购买的具体项目具备强烈的紧迫感和针对性,通常是立足于社会需要,根据其需求大小进行排序的。可社会组织所提供的服务相对来说则拥有普遍性、广泛性等特点,这种矛盾性使得政府购买力始终处于弱势。同时,一味依靠政府购买,必然会妨碍中国社会组织多元化发展,限制社会组织开展多样性服务。
此外,此类社会工作模式普遍存在政府主导性强、服务提供的系统性不足以及岗位设置等一系列缺陷。因此,引入国外先进的项目化管理模式就被提上了日程。
如果关注近些年来我国本土发展社会工作的情况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一条脉络清晰的发展轨迹,那就是社工机构与服务项目的发展相生相伴。[4]
对于社会工作而言,项目是具体的实务单元,社会工作相关机构代表管理单元[5],这二者协同开展统一全面的项目化管理,可搭建起我国社会工作机构的一种创新型机构管理模式。在具体的管理资金、流程设计、体系结构这三个不同层面,学者王令玉[6]引入上海市的项目管理案例进行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工作机构推进项目化管理进程,将推进社会组织成为除政府、市场外的关注民生、代表民意的第三方机构,成为承担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此外,张和清教授在此基础上也做出了突破,他结合云南当地社工机构项目运行的实践提出了体制内求生存,体制外求发展的项目运作模式,依托政府部门建立社工服务站,以行政机关的领导作为项目的总负责人,利用政府的资源和社会网络进行社会服务,并根据中国体制高度组织化、政治和行政干预较强、成本高效率低、缺乏社会援助有效方法的现状,引入民间基金会的资金援助,用以摆脱政府的控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胡文彬[7]则提出,相关社会工作具体实务在一般发展过程中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和跟进等阶段,开展项目管理是有五个具体的“过程组”结合形成,分别是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过程组。所以我们看到,项目化管理基本一致于社会工作实务,我们可以以具备 5 个过程组的项目化管理为骨架,努力搭建一个基于中国本土特色并可以贯穿社会工作机构运营项目相关过程的全方位项目化管理模式。杨荣[8]同样认为与社会工作开展专业服务,项目管理是一个可行性选择,她具体提出:其一是基于需求来决定社会工作组织提供的服务。要以案主具体需求为前提,提升案主生活质量,改善其精神状态,并确保项目目标与社工服务目标保持统一。其二是品质重于形式,满足不同案主的特殊需求,尊重差异,建立社区服务等层面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弥补案主社会资源的缺失。
其三是开展项目评估,关注项目服务对象相关的满意度。在评估过程中,综合考虑评估成本并把其纳入到预算中,实现预算和实际支出间的均衡发展。
三、研究困境与建议
当前,我国本土社工组织无论是在项目管理的理论汇总或实践方法层面的探索都处于初期阶段,从而造成社工组织开展项目管理相关的研究极为匮乏。综合各位学者的研究结论,笔者认为社会工作项目管理模式主要存在如下困境和研究对策:
1. 中国本土社工组织相关项目管理体系不健全,存在制度性空白具体开展项目管理工作时社工组织需厘清政府与社工组织间的权责关系,其中行政管理与专业管理谁来主导,如何监督都是当前的学术空白。我们认为国
家或政府层面应尽快出面搭建、健全社工组织开展项目管理的具体实施机制,并对社工组织的相关项目管理进行规范落实,将其纳入到正规化管理中来。 2. 中国当前非专业化社工人员对实施项目管理的阻碍作用在社会工作项目管理中加强人才建设至关重要,我们应努力提升社会工作机构待遇福利,吸引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加强本土社会工作机构相关人员的专业学习,注重培养项目负责人的专业素养,因为如何处理好行政管理和项目管理的不同,以及与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沟通也是管理过程中重大问题。
3. 需缓解双方价值冲突,建立社区为本的专业服务。
开展专业的社工服务,需以适合场域为前提,并立足于项目管理策略的具体落实。根据我国开展社区工作的相关经验,将项目管理方式与社区管理结合,能有效推进社工组织专业化发展。其可以弥补我国现存政府主导发展模式的不足,建立以“社区为本”的服务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考虑专业社工服务和原有服务之间的项目衔接问题,以及原有的政府行政化工作和社会工作之间存在的价值矛盾冲突等等。因此,我们需要尊重社工服务价值、关注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立足于专业体系的搭建,整合相关社区资源,建立支持体系,不断提升、变革社工组织服务,并使该模式在社区服务中实现复制和推广。
我们需要知道,项目管理是一种十分灵活且具备较强适应性的社会工作组织开展服务的有效管理方式,项目化管理的出现,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企业运营以及商业化进程,都有着变革性的作用。引入项目管理模式,既可推进社工组织提供多元化服务,满足人们各种需求,又可拓展社工组织资源来源渠道,从而推进社工组织本身的良好运行与发展。当然,项目化管理模式在社会工作中确属新生事物,所以必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其与社会工作的结合将会给社会治理体系带来惊喜。
论文关键词:云技术 多媒体技术 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教学资源的整合 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论文摘要:在云技术架构下,建立强大的多媒体教学资濠库。这样可以集中整合各方优秀的教学资源,建最好的和最丰富的教学课库,让各奏学生均可找到适合自己,而且自己感性趣的课程和课件。建立了多媒体教学资涎库后,既可以垴小东西部教育差距,又能保障教育资泺的均衡发展。
大部分教师(尤其大学教师)的工作应该相应的从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向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找到激活学生学习智门的钥匙。
放在云架构内的这些教学资源,随着不断的更新、增加,必将成为一笔极大的资源财富,不仅可以供在校学生学习使用,也可以提供给全社会需要再学习、需要更新知识的人士使用,为全社会形成一种不断学习的氛围,提供一个强大的资源保障。
一旦形成全社会不断学习的风气,社会就会和谐,文明程度的程度就会不断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有了源动力,人们就会从更多的追求物质财富转而进入追求精神财富。
前文我们探讨了利用“云技术+多媒体技术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话题意犹未尽,还想进一步探讨一些教学模式改革的细节。当然我们暂且讨论的教学对象为大学以上的学生,或部分高中生,因为绝大部分高中生的教学活动还是基本围绕着高考指挥棒在转。
在云技术架构下,建立强大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这样可以集中整合各方优秀的教师资源、教学设备资源,建最好的和最丰富的教学课程库,让各类学生均可找到适合自己,而且自己感性趣的课程、课件和学习参考资料。
制作这些课程资源可以分工,高层次教师撰写课程内容,配套各类教师,可以有的整合内容、有的应用多媒体素材加工制作课件、有的制作各类课程教程、而有的则准备相关参考资料以及考试题库系统等教学资源。
这时的教学资源就不是属于某个学校、某个团体、某个局部组织,而是属于国家或全人类的资源,为全人类所共享。
这样,可能有人会担心是否教师或相应的人员都要下岗了呢?否!
大部分教师(尤其大学教师)的工作只是从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向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大部分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深有体会,好学生不完全是教出来的,而且通过老师启发性的引导,激活了他们的兴趣,或打开了他们的智门,使他们自己要学习,只有激活了学习者的源动力,才能使他们朝着一个一个目标不断攀登。
那么,教师教学要包括哪些内容呢?我认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围绕中如何能激活学习者的兴趣和以如何能打开他们的智门为衡量指标。方法可以各不相同,因为人是个性化的,当然方法也应该因人而异,当然可以对个性相近的学生采用类似的方法,但还是需要有微调。
具体做法可以不断摸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开发、创新活动,可以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专题讨论活动,让每个学生均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很多思想的火花是在交流中产生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绽放的,所以要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经历各种活动的锻炼,活动的过程是最能锻炼人能力的,如果省略了过程,结果也是不丰实的。
我们提倡多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能力,而现在学生这方面的锻炼机会太少,应该增加相应的比例。那么是否就不考试了呢?当然不行!期间,我们的学校大多不考试,结果中学毕业生连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都不会,这样社会如何发展?考试还是衡量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标尺,当然考试形式可以的笔试,也可以是操作过程,更可以写论述文章、论文之类形式;考试时间可以是期中、期末考试,可以是融入平时的多次抽查中,也可以罗列各类课程统考时间安排表,学生学习到一定程度,可以报名参加考试,来检验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形式可以通过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总之,有助于学生更有效掌握知识、能打开学生智门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学生通过考试,当然需要有一系列学分累积机制,最好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按不同学分比例分别统计,保证不同学科对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要求不同。
这样的机制,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要求教师积极思考,寻找能与学生更好沟通,激活学生心智的钥匙,这是没有一个统一模式可循的,教师也必须不断摸索、创新。
有了这种师生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关系机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不是远了,而是更近了,社会也会更和谐。因为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必须了解学生,走近学生,才能找出适合他们学习自嘶方法,才能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有问题、有心结就可以及时与他们所喜欢的教师沟通、请教,尽快排除障碍,琢磨出适合自己学习的好方法。要使学生学习效果好,教师与学生是一个整体,只有双方的努力、协调,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
如果学生太多,老师顾及不了怎么办?老师可以到学校与学生面对面的谈话,也可以出现在各种活动场合,如:各类研讨会老师可以当组织者,让学生大家来准备内容、畅通各自的观点,但教师更多的时间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环境、3G环境,老师可以规定时间在网上,利用视频、语音交流与学生好似面对面的交谈,也可以利用手机、短信等的形式及时进行一些师生对话。不远的将来电脑、手机、电视三网合一,利用任何IT工具都可以及时沟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技术上的条件,问题是我们需要寻找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强化师生间的沟通。
放在云架构内的这些教学资源,随着不断的更新、增加,必将成为一笔极大的资源财富,不仅可以供在校学生学 习使用,也可以提供给全社会需要再学习、需要更新知识的人士使用,为全社会形成一种不断学习的氛围,提供一个强大的资源保障。
一旦形成全社会不断学习的风气,社会就会和谐,文明程度的程度就会不断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有了源动力,人们就会从更多的追求物质财富逐步进入追求精神财富,那么社会的发展也就更稳健。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应该摸索和寻找一种更理性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体制,让学习者获得获取知识的乐趣,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人类发展方向是朝着地球村的方向发展。我们开始可以建立教学资源的私有云,局部范围的试点,逐步扩大范围,最终使我们的教学资源转而成为全社会的财富。
我们国家的教育资源本来就不够,建立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后,既可以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又能保障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一、真正做好项目管理中项目经理这个职务的角色
实行项目管理,项目经理的角色非常重要,首先他应是有过类似本项目的项目实施经验,对该项目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同时对该行业的相关知识有扎实的基础;对该项目能够做出一个科学的、应该熟悉和了解项目中的每一项技术,切合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帮助自己的组员解决问题。其次项目经理应具有协调、组织的能力,能够调节整个项目团队的气氛,在遇到挫折时“升温”,在过分乐观时“降温”;同时为自己组员的项目实施做好环境的准备;在遇到关键或疑难问题时,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找到问题的答案。在实际工作,优中选优勘探目标,精益求精进行勘探部署,提高了勘探成功率,是项目管理获得重大突破的首要条件。
二、重视对项目组的管理,真正实施“一把手工程”
在油气勘探项目的实施中,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项目管理制度,特别是多方组成的项目团队,更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项目实施的有序进行。规范化而且切实可行的项目管理制度,必须因企业、因项目而异。一般而言,应是项目管理原理、企业/行业特点和项目规模/性质、企业开发文化/素质等各种因素综合的产物。同时要严格执行制度,在制度建设上一定要避免两种情况:一是无项目管理制度。二是书生制度,照搬教条,纸上谈兵。
项目管理的核心是‘三角平衡’,即规格、成本、进度三个方面保持平衡。在大部分项目实施中,往往无法确立和实现项目成本的指标、考核和控制,资金的支配权往往不归项目经理,而由上级公司决定,这样导致公司与项目经理之间的责任不清,对于某些制度也无法贯彻执行,不能很好地实现项目经理负责制。 为了组建一个和谐的团队,项目经理必须充当队员的激励者、教练、活跃气氛者、维和人员和冲突裁决人。
很多项目在实施前期都强调“一把手工程”,并且运用的特别好,比如:由项目经理召开会议、成立项目小组等,但是往往在实施开始之后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一把手”的作用,使得一把手工程变成了撒手工程。项目经理应该自始至终地发挥“一把手”的作用,应该定期地或在某项小的项目结束时将阶段总结呈递给“一把手”,并且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以获取支持、理解和资源的调配。
钻探是印证油气勘探理论认识的重要一环,也是研究成果能否变成实实在在工业油流至关重要的一环。抓好钻探施工,目的就是要求各施工方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设计方案,优质高效地完成钻探工程,准确无误地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实现即定的钻探任务。因此,切实加强过程技术管理和技术决策,建立一整套快速而有效的现场技术管理和技术决策体系就显得无比重要。这一技术管理和决策体系,既保证了钻探井的施工质量,又提高了决策时效和钻探时效,为取得较好勘探效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周密细致的协调工作,制定严密的实施计划
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项目的实施需要制定计划。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以下几种现象:一是项目计划的制定不够严谨,随意性大,可操作性差,因而实施中无法遵循(如项目计划过于粗略,落实不足),没有做到任务、进度、资源三落实。二是缺乏贯穿项目全程的详细项目计划,甚至采取每周制定下周工作计划的逐周项目计划方式,其实质是“项目失控合法化”。三是项目进度的检查(与进度计划比对)和控制不足,不能维护项目计划的严肃性。
再完美的计划也会时常遭遇不测,但并不表明我们不需要制定计划了。如果没有计划我们就失去了参照物。项目经理应该能够预测变化并且能够适应变化。在项目发生变化时能够及时作出调整。计划总在变化,计划没有变化快,关键是计划能够跟上变化。
四、注重培训和理论创新
理论培训和创新是项目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培训应贯穿于项目的始终,深入细致的区域研究和精细的区块评价,不断丰富对车西地区的理论认识,是车西地区勘探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认识达到怎样的程度,解决问题就会达到什么的水平。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事物的本质才能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入里。唯有深入细致的区域研究和精细的区块评价,不断丰富目标地区地质情况的认识,是能否打开目标地区勘探局面的重要保证。认识问题不解决,勘探就缺乏针对性。
五、做好理论和实践都可行的实施方案
不管是培训还是计划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可行的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否则即使你的方法再好,也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在实施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和调研,充分听取各个层次人员的意见,多方搜集资料,并且进行多角度的原型测试,在项目小组同意的基础上,才进行实施和培训等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尽量避免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方案改变等情况的发生。
上述只是自己从不同的方面对项目管理的理解,当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项目实施成功,而不管你采取什么方法。项目管理应该根据项目的自身情况确定适合该项目的方案和实施策略。
摘 要:黄河流域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是沿黄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产物,也是河道主管机关水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文阐述了黄河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几点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非防洪工程 建设项目管理 存在的问题 对策和建议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黄河流域建设步伐的加快,缩小黄河两岸的差距,加强两岸的沟通和交流,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已成为客观要求。因此,为确保黄河防洪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加强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已成为当前黄河水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比如行政干预、水行政执法能力弱化、运营中失管等问题,是当前河道主管部门面临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现状
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主要涉及桥梁、缆线、管道及各类建筑物等,大量的桥墩、承台等构造物布设在河道内,长期占用河道和堤防,形成雍水、阻水、改溜等情况,致使河道御洪、泄洪能力不同程度地消减,防洪安全存在各种隐患。而且资料申报、审查、管理比较混乱,施工过程监管困难,验收后运行管理缺位等等。其中一些重点项目施工、运营过程中,在地方行政干预下,河道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有时也只是走走过场而已。随着河道内建设项目的逐渐增多,靠过去的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依法治河的管理需要。特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颁行实施以后,要求河道主管部门在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查、修改、审批(转报)、验收、运营等各个环节都要依照法定程序进行。针对这一状况,为提高对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依法管理水平, 河道主管部门纷纷采取措施,强化资料审查、转报的管理,明确河道管理部门各自的职责,加强河道巡查监管力度,使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现象。
1.1 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开展状况
针对近几年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增多的特点,河道主管机关对已建、新建项目,做出具体部署,狠抓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
1.1.1 对于新建项目,主要从建设项目申报入手,按照《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及《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所规定的程序对其报送的技术性资料进行审查,同时探讨建设项目长期占用河道及影响防洪工程抗洪强度等诸多事项的补偿救助方案,明确建设方应履行的防洪义务并以协议的形式加以落实,以便事后操作。如滨州公铁两用黄河大桥工程,该项目建设前期黄河部门就与建设单位签订了黄河大堤绕行线路维修养护协议、河势及河道工程观测协议、工程占用黄河淤背区补偿、河道工程抛护加固协议、施工场地清理协议以及临时占用堤防工程做施工道路协议等6项协议,同时,就长期占用河道补偿、应履行的防洪义务等项目达成共识,并交纳的一定的保证金。
对一些没有经过河道主管机关同意擅自施工的建设项目坚决依法处理,责令其补办申报手续,领取施工许可证后再建设,或者依法清除,维护正常的河道管理秩序。
1.1.2 对已开工建设项目,主要是建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抽调技术骨干,监督检查施工中是否有违章、违规行为。已建项目多是指《水法》、《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等颁布实施以前或颁布初期所建设的非防洪工程项目。当时,由于没有相关的法规条文,监察机构不健全,相关工作未能开展,主要依靠各级政策约束建设单位,注重的多是眼前利益,对于项目运营后的管理基本处于失控状态。这类项目由于建设时没有相关协议,再加上没有相应的管理经费及行政干预过大等,实现对其规范管理难度极大。
1.2 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取得的经验
自从1997年开始对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实施管理以来,虽然离正规化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和管理人员经验的逐步丰富、素质的逐步提高,积累了一些有效的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经验。
1.2.1 对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基本能够做到依法定程序处理。近年来,随着黄河部门各级别培训班的举办、各兄弟单位之间管理经验的交流以及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加入等,对河道内非防洪建设项目的受理、审查、审批或转报、转批、监督管理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基本能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办理。
1.2.2 积累了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查经验。能够有目的的针对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进行审查,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多年不断的总结,对非防洪工程建设造成的防洪工程效益的降低基本能够量化,并提出具体合理的补救措施和解决方案。
1.2.3 逐步落实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
目占用黄河工程补偿费及建设单位应履行的相应义务。根据《山东省黄河工程管理办法》、《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等规定,对各类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提出了黄河工程占用补偿、日常维护补偿等补偿要求,并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补偿标准,从实际意义上弥补了防洪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的不足,为防洪工程功能的可持续发挥获得了资金支持。
2 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近几年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黄河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管理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地方行政干预等问题,制约了建设项目管理的规范化。
2.1 法律法规不完善,条文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差
目前黄河水行政法规不够完善,仅仅规定了应该办理的事项,而对于办理中的一些细节没有明确规定。如非防洪工程占用防洪工程补偿费只说明了建设单位需要补偿,但是具体如何补偿、补偿多少无法确定,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具体可量化、可操作的标准,双方只能以协议的方式确定;资料申报上,对申报材料的要求不是很明确等;维修养护保证金、垃圾清理抵押金等,没有相应的条款、交纳比例和幅度;设计、防洪审查,施工监管没有相应的具体要求,只能靠经验办理。一句话,操作性不强,不够明确,给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造成时而越位、时而不到位。
2.2 对建设单位应履行的义务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由于目前黄河水行政执法主体没有单独的行政执行权,行政执行必须和地方执法部门共同实施。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违规现象没有有效的遏制手段,一旦施工许可证获批后,河务部门无法对建设中或建成后的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
2.3 行政干预和权大于法的现象仍阴霾不散
有些大型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往往是国家投资、地方政府集资或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比如滨博公路大桥、滨州公铁两用大桥等。河道主管机关在监管过程中发现违章、违规问题进行制止时,建设单位就会找到地方领导,反映建设项目工期紧、任务重、困难多,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地方政府出于对建设项目的重视,就会搞一些建设项目协调会,其实质就是直接干预水行政执法,或下达行政指令,责成相关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的工作。有时还要求河道主管单位替建设单位完成本应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材料,使一些问题本末倒置。行政干预导致河道主管机关对建设项目管理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2.4 项目建成后管理难以奏效
建设项目竣工投入运营后,所涉及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清理、建设项目对防洪工程的影响以及河势变化、水体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在建设项目运营后才产生的。而河务部门一般是在项目取得施工许可证前就与建设单位签订了相关协议,由于缺乏相应的制约措施,运营单位能否认可,并遵守建设单位签订的相关协议,往往无法预料。
2.5 工程废弃后拆除责任无法落实
建设项目废弃后,由于拆除费用难以解决,建设单位不愿拆除,而河道管理单位又没有制约措施,废弃工程带来各种防洪隐患。如穿堤输油管线废弃后遗留在大堤、河槽内,对防洪造成严重影响,给沿黄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不安定因素。
2.6 群众的法律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
在执法过程中,发现群众对水法规理解不够,增加了解释的难度。比如群众在堤坡上放牧,他们认为不但对防洪工程没有影响,反而帮助黄河部门节省打草经费,却不知道堤坡放牧损坏堤防工程的完整,影响防洪安全和工程面貌。
2.7 上下级标准不统一
在对一些项目影响防洪的标准上,黄委、省局标准不统一,口径不一致,造成了基层单位管理的被动。
2.8 管理经费严重不足
随着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管理任务日益增加,包袱越来越重,当前防洪工程都没有足够的管理经费,更谈不上拿出资金对河道内非防洪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3 针对存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
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12?4”法制宣传日加大水法规宣传力度,面向全社会普及水法规知识,同时,抓好日常宣传活动,提高沿黄群众的水法规意识,争取他们对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理解和支持。
3.2 成立专门的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审查委员会
根据《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规定和精神,成立以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受理、审查和监管为目的的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审查委员会,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按照管理、审批程序和权限使项目能够得到及时审查、转报和批复,使河道内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走向规范化道路。
3.3细化法规条款,完善办理程序,增强可操作性
对有关建设项目许可的法规要制定实施细则,项目的立项、审查、修改、审批(转报)、验收、运营等各个环节要细化,各种补偿标准、抵押标准要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规范化。
3.4上下一盘棋,标准统一、口径一致
从黄委到基层,在河道建设项目管理的大原则上标准要统一,口径要一致,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依法按水行政法规管理项目,树立河道主管机关的权威,确保黄河部门的合法权益。
3.5加强内部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积极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专题交流会等,加强上下级的沟通和兄弟单位之间的经验交流,不断增强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提高。
3.6 提供管理经费,更新设备
目前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是经费不足,建议建立专项管理经费,更新监管设备,确保黄河河道内的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规范、有序进行。
摘要:归纳自己多年从事小水电站开发建设工作的经验,提出了一个小水电站项目开发决策、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科学建议。
关键词:水电站;决策;开发;管理
洋县位于汉中盆地东部,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江自东向西横贯其中,形成东、南、北三面环山,中西部低平的阶梯状地形。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洋县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36.64kw,可开发装机容量15万kW.下水电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成熟,生产管理简单,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率及投资回报率。因此,开发小水电站已受到县内外众多投资者的青睐,特别是私营企业投资小水电项目已成为一种时尚。现就小水电项目决策和项目管理过程中应把握的几个原则作以简述,以防止决策失误,投资失败,给投资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投资风险。
1、要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小水电项目的投资决策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建设项目的成败,可行的投资决策是产生良好投资收益的前期和保证。因此,投资决策应遵循以下原则:
1.1 投资决策科学性原则随着小水电资源的广泛开发及高科技在小水电站中的广泛应用,国家对小水电开发的要求越来越高,投资者决策的难度及复杂性也比以往相应增大。
仅凭经验主管地进行决策或采取“三边工程”的做法,都是不可行、不可取的。小水电投资项目的建设过程受制于诸多因素,影响经济效益方面的主要有水电资源条件、开发技术含量、建设条件、资金筹措、电力销售价格等。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彼此制约,小水电投资决策应以系统工程的概念予以综合考虑,避免对一些至关重要的因素考虑不周。如汉江一级支流——胥水河流域跨越地区和县域界限,流域上游的太白县、中游的洋县、下游的城固县在同一流域,各县都有不同的开发方案,这就出现了规划方案互相冲突,水电开发、输出不尽合理,本应该在流域第1期 张亚智:小水电开发送筻与项旦筻 窒 垒的中上游筑坝蓄水,形成库容,以便对整个流域的各梯级电站用水进行合理调控、发挥最佳效益。但是沿途各县都缺乏统一的规划方案,大多数电站为径流式开发,使水能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和合理的利用,失去了项目决策的科学性。
1.2 投资价值最大化原则投资者要追求最大的投资利润,多数投资者把电站装机容量和单位千瓦投资作为选择投资项目的依据,往往忽视了项目的单位电能投资和投资收益率,增加了项目投资的风险。利润和风险是共存的,虽然小水电是低风险项目,但风险因素依然存在,考虑不周处理不当照样会导致投资失败。投资者在考虑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应重视风险因素,正确权衡投资和收益增加与风险加大的得失,在项目的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时一定要把握一个合理的度,尽量减少风险因素。
2、要提高小水电的前期工作质量
2.1 做好流域规划,梯级滚动开发为了充分利用水力资源,洋县在对全县水能利用状况进行详细普查的基础上,把流域水能开发与农田灌溉、人蓄饮水工程结合在一起,统一规划,梯级开发,一张蓝图管到底,这种长藤结瓜的建设方式,既节省了投资,又提高了项目的综合效益。如在酉水河一条流域上就规划建成了红桥水电站、堰家岭水电站、卡房水库坝后水电站、王河水电站、梁河一、二级水电站、龙王滩水电站、宋家堰水电站、酉水街水电站、荞麦山水电站。在金水流域规划了碗牛坝水电站、金水街水电站等,规划确定后不论是国家投资还是个体投资,都服从县上统一规划,达到了合理利用水能资源的目的。
2.2 拿出最优的设计方案设计单要认真进行实际勘察,细致调查,搜集整理水文、气象及地质资料,并对工程的施工条件加以客观、公正的归纳分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选用合理的水能规划方案,按照小水电站的设计规范和经济评价规程,最终确定保证出力倍比系数、年利用小时数和装机容量。小水电站站址和开发形式确定后,决定电站规模和经济指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水量。因此,合理选择设计流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些设计对流域所采用的水文年限较短,选定的典型年失去本流域的代表性。多数径流式水电站采用的是旬平均流量甚至月平均流量作为计算电站设计流量的依据,往往计算出的多年平均年发电量偏大,不符合实际。
2.3 因地制宜,精益求精作好建筑物的总体布置,并妥善处理好建筑物的安全和投资的矛盾在进行建筑物的总体布置时,应根据实际的地质、地貌、施工条件及地质条件进行单项的建筑物设计,在满足安全和应用的前提下,使各建筑物尽量布置紧凑合理。实现结构简单,易于施工,减少投资和便于运行管理的目的。尽可能实现某些单项建筑物设计的定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力求在经济上可行的情况下,在建筑物的安全可靠和灵活运用上下功夫,特别应该注意研究防洪标准、洪水计算方法及泥沙淤积与建筑物安全运行、投资等相互之间的关系。
合理确定机组的安装高程,做到既不浪费水头,又要充分估计到洪水对电站的危害性。如洋县金水电站在建设期间,过分强调了电站水头的利用,虽增大了电站的装机容量,但降低了厂区的防洪标准。2002年“6.9” 费水头,又要充分估计到洪水对电站的危害性。如洋县金水电站在建设期间,过分强调了电站水头的利用,虽增大了电站的装机容量,但降低了厂区的防洪标准。2002年“6.9”洪水,使电站厂区和厂房内的所有设备全部淹没,对电站形成毁灭性的灾害,尾水处河床抬高了近两米,尾水出口被严重淤积,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之巨。
3、加强小水电站工程建设管理小水电站投资项目决策后,投资人出资组建项目法人公司是首要任务,这有利于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约束机制。
法人公司的出资保证了投资项目的资本金的来源,法人公司作为投资项目的唯一主体,避免了小水电站建设管理中的割裂现象。项目法人责任制的实施,能够对水电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同时实行招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充分利用合同手段,明确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责任和义务,达到控制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投资的目的。
实践证明,只有正确把握小水电项目投资的基本原则,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小水电工程的前期规划和设计工作,保证概预算不缺项、不漏项,认真贯彻“三制”,严格做好“三控制一协调”,把好资金使用关、物资及设备进货关、施工安全关、技术质量关,用好用 活当地各项优惠政策,才能使小水电事业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不但发展壮大。
二十一世纪从信息、网络技术来讲,已经大踏步迈入了“e”时代,不论在任何一个行业、领域都充分体现出来,且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信息、网络技术在交通行业各个领域中也有了大量应用,并收到了明显效果。随着我国加入WTO,要求尽快与国际接轨,因此,加快实现信息网络化,将是实现交通行业现代化的必需。
交通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铁路、航空、公路、水路运输构筑了整个运输立体网络,其中公路、水路运输又以它具备方便、快捷、直达目的地的特点占有许多优势。这里交通行业指的就是公路、水路运输业。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今后几十年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实现交通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创造了条件,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交通运输产业,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要想全面提升交通行业产业竞争力必需依靠信息化的科学管理。
交通建设项目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按公路建设项目的程序和要求,结合业主监理和承包商三方各自的需求,并以豪力海文公司的“eFIDIC”软件系统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交通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此系统已在山西、广西、湖北等地,取得了成功的应用效果,被中国软件协会评定为2002年应用推广项目)。
1、交通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适用于交通建设工程(公路、港口的土建工程、机电工程、交通安全设施工程)和监理及公路勘察设计,招投标项目,以及材料、设备、客运经营权的招投标管理。管理对象为业主、投标人、承包人、监理三方。
以招投标程序设置流程:招标信息自动;申请人采用IC卡管理(用于申请和认证),持卡报名进行资格申请;招投标开标管理、自动记录开标信息、检查投标书的有效性、合法性;评标工作管理,根据评标细则自动评审;定标工作管理,发中标通知书;合同文件编制及管理、签约。
其相应软件的功能为:设置用户管理权限,维护整个系统的安全性,系统采用完善的权限管理,每个用户根据系统管理员分配的对应功能模块操作。灵活设置项目的各项参数(包括项目代码、项目名称、招标单位、业主单位、招标形式、项目类型、发包方式、项目概况等)。项目资审、评标参数的设置,包括资审、评标评分表设置、评标细则设置、资审、评标得分方案配置,自动对申请人进行资格预审和评标。自动汇总并推荐中标人(在实现远程网上投标情况下)。生成、编写资审、评标报告、自动形成送审文件,中标通知书、合同文件签约、协议书。
2、交通建设项目工程管理工程管理是将一个项目的设计变为产品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工程项目开工——施工——竣工三个阶段。
2.1计量支付管理计量支付管理子系统遵循FIDIC管理模式和国内现行的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适用于各类国内工程项目或外资工程项目,提供全面、强大、有效的费用管理功能,包括工程台帐、支付报表、进度曲线和成本分析和投资控制等模块,有效地缩短承包商编制申请报表、监理工程师审核支付报表的周期,加快工程款项的及时到位,促进工程进度,实现动态费用控制。
结合工程实践,系统引入了工程台帐的概念,通过工程台帐的建立,能够实现对每一个支付项目的总量控制,而且在台帐中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每一个支付项目当前支付情况、剩余工程量情况,为工程费用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工程变更与计量支付挂钩,凡超出原设计工程量的计量数据都应有监理签认的工程变更令或相关文件进行对应。工程变更电子化、网络化管理,从变更申请到批复都要全程进行跟踪。计量及变更的审批要实现网络化审批流程、审批要实现电子签名、审批流程要实现自定义。
成本分析模块用于建立项目概算、预测并跟踪成本,包括概算管理、合同实际发生成本维护、合同成本预测等。成本控制过程从建立工程概算开始,按管理的需要根据概算建立项目实施控制体系,根据概算代码结构对已发生的成本进行汇总,与控制概算进行比较,还可与合同预测成本比较,为深入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奠定了基础,并可有效控制投资。
项目(各合同)实际支付进度曲线、计划进度曲线和形象进度曲线,动态地反映各标段的支付进度情况,然后由标段自动汇总到项目,生成整个项目的总体实际支付进度曲线和形象进度曲线。通过项目完成情况柱状图、饼状图的表示,可以体现合同与合同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完成对比,从而反映各项目建设情况以及发生进度变化的原因,不仅可以让管理者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合同的工程计划及实际进度,既防止资金准备过多产生的利息浪费,又防止资金准备不足而影响工程进度。还有利于高层 管理者(交通厅)进行各个项目的整体投资控制和进度控制,进而对省内全部建设项目的资金运用状况和实际建设进度进行全局性的把握。
还可将设计院提供的CAD文件进行一定的加工,形成全线的路线平面图。将每个分项工程位置标在平面图上,点击即可知道该分项工程的相关信息。
2.2 质量管理项目的质量管理要围绕公路工程项目的三方(业主、承包商、监理单位)和质检部门而展开。系统可提供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规定的检查项目,建立多张检查、评定表等,覆盖公路工程路基、路面、隧道、桥梁、排水与涵洞、防护工程、交通安全设施系统,并适用于公路工程施工隐蔽部位及各施工工序的检查、计算、验收及记录,评定表适用于公路工程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划分和检验评定。
质量管理根据质量管理规范和标准控制每一质量控制单元的施工是否满足要求。主要包括质量检测标准、单位工程分解、工序检测记录、材料及试件实测项目的检测记录、质量缺陷及事故的登记及处理、质量验收与评定等模块。质量检测标准分为两类:工序检测和材料试件检测。系统按合同根据质量控制的要求将施工项目分解为若干个质量控制单元工程,每个单元有相应的施工类型、施工时间、负责人,以适用日常的质量管理工作。
2.3计划进度管理计划进度管理子系统引入了现代管理模式和网络计划技术,全面掌握工程的进展情况,及早发现计划与实际脱节现象,并提供相应改进措施,从而合理控制工期、投资和质量,实现最优的施工组织方案和动态进度控制,提高投资效益与工程管理水平。
计划和进度管理功能包括编制计划、跟踪计划、施工全过程进度控制等模块。主进度表根据四层的工程计划建立:决策层概要计划、管理层概要计划、操作层和详细实施层的进度计划。进度表是根据施工合同及施工方案的输入建立的。工程进度计划及度量可采用实物工程量指标、资金、关键线路法、形象进度图等多种形式。
它不仅适用于各类承包商在施工管理中制定施工计划与比较施工方案,也可适用于业主、监理对项目的整体进行计划、控制与协调,同时上级管理单位也可应用他编制网络图来进行内部组织管理。
计划进度的年度、季度、月度计划及报告和相关报表都能通过网络传送到相关领导部门,并且领导在接收计划进度报表时能进行审批。
2.4合同管理合同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针对工程项目合同内容的实施情况进行管理,是建设单位和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或监理咨询单位为完成工程项目的建设任务,明确相互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协议。实现合同管理与动态控制,可广泛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大中小型工程项目的合同制定、评定、实施动态控制、建设监理等方面的具体应用需求。
合同管理系统采用目录树层状结构,对招投标书(包含设计和施工)、分包、索赔、变更等与合同相关业务进行全面、有效地管理,使工程项目各有关单位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实现进度、质量、费用三大控制目标。
合同管理系统支持从招投标(包含设计和施工)、合同编制、合同签订、合同执行、合同支付、合同验收全过程的管理业务,包括招投标管理、合同基本信息维护、合同变更、索赔奖罚登录、合同支付、合同验收和收尾工程等子模块。通过合同报价单(包括变更报价单)与概算代码相联系,可以随时跟踪比较合同成本与概算情况。施工进度模块可以与计划/进度软件接口,随时掌握人力材料设备计划及消耗,用以辅助进度控制。合同验收则可和质量管理模块建立联系,通过组成合同的单位、分部、分项及单元工程的验收评定情况确定合同级的验收登记和评定意见。
2.5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由人事管理部门使用,全面管理职工信息,记录在职职工、离职人员、离退休人员、临时人员等信息以及岗位变动、教育培训、工资变动记录、工作简历、奖惩情况等。
用户登录本模块后,系统会根据此用户的权限自动设定此用户可浏览或更改范围和项目。用户可自由组合在一个或多个表中查找或统计员工信息,选择输出的项目,排序的方式,指定或安排输出的格式,输出的目的地(如打印机或文件);对检索到的信息删改增加新的信息。系统自动跟踪记录用户的操作过程,以便在以后的查询中使用。
2.6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子系统控制着记录文档接收、签发和归档位置的文件流,负责所有工程文件的登记、检索和管理。并进行分类管理,通过分级授权可对该模块进行操作。各类工程项目文档可以由相应管理人员授权共享。系统支持工程单位内部编制的文件,同时也支持从其它单位收到的文件,包括文件分发的定义、文件注册、文件登记、修改意见通知定义、文件归档、文件传送、文件催办、文件历史信息查询等模块。
系统对工程项目的竣工图、决算、综合文件、设计和施工文件等进行管理、总结、编制,生成工程项目的实施总结和评价,极大缩短了竣工资料的编制时间,为项目后评价奠定基础。
2.7办公自动化的管理对于大量的信息沟通、交换及共享的需要来说,无论哪种形式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都应该包含办公过程所需要的信息的沟通、交换、共享等基本功能,需要建设一个高可扩充性、高可靠性、高性能的网络通讯平台。因此,实施办公自动化,应当从建设一个高可扩充性的通讯平台着手,从基本的事务处理层应用开始逐步实施。
项目办公自动化系统包括:用户管理、收发文管理、公文流程定制管理、档案管理、内部信息网、车辆管理、图书期刊管理、个人信息管理、网络视频会议等。
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一个日常办公系统、一个信息服务系统、一个有效的文秘档案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实时处理各种业务数据,并将处理结果进行传递,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2.8项目后评价管理国际着名咨询公司兰德(RAND)公司在其项目评价工作中强调在对一个特定项目进行评价时,全面地把握以往工作对于评价质量是相对直接而且非常重要的,(以往工作中主要指项目的后评价,为新项目的决策提供经验)否则就会降低可行性研究 的预期质量。
项目评价是项目决策咨询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建设项目投资的成败,事关重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手段,加强对已建、在建项目跟踪、控制工作,对已完成项目及时进行项目后评价工作。
针对项目实施完成后,对于项目进行后评价。对于工程质量的评价,能够查询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检查评定资料。在资金控制方面系统自动生成工程实施金额与最初概算的对比表,可查询所有项目变更记录,可进行投资成本分析比较评价。可以输入专家评定意见。
在项目评价领域中,用于评价的经验数据收集和积累不多,已有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也不够。还需要在此方面进一步开发、研究。
2.9 公路养护管理利用已开发的路面管理系统、桥梁管理系统软件,在公路养护中进一步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公路养护效率,提高公路养护的预防性、及时性、有效性,最终达到科学、合理、经济的养护目的。
在公路养护中的设备管理中急需开发适合公路养护的设备管理系统,从技术水平看,这并不困难,但需分层次分级,应符合高速公路、一级、二级公路、三级、四级公路不同的管理需求。
2.10 公路运营管理公路运营管理更需要信息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公路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更多地提供服务。道路信息的、紧急救援、服务项目的增加,服务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信息技术。首先应在高速公路上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高速公路完全可以在收费、通信、监控技术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其它等级公路相对的设施、技术水平要差些,如何达到现代公路运营管理水平将是一个远大的目标,应分步骤分期施行。
施工项目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施工企崐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进行施工项目管理,只有搞好施工项目管理才能够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之管理科学。施工项目管理是市场化的管理,市场是施工项目管理的环境和条件;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又是市场的基本经济细胞;施工企业的主体又是由众多的工程项目单元组成的,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生产要素的集结地,是企业管理水平的体现和来源,直接维系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施工企业只有把管理的基点放在项目管理上,通过加强项目管理,实现项目合同目标,进行项目成本控制,提高工程投资效益,才能达到最终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求得全方位的社会信誉,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空间。
一、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是研究如何以高效益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对项目按照其内在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适应内部及外部环境并组织高效益的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施工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的,故项目管理需要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项目的目标,项目的目标界定了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即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
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关系,这就说明项目是具有系统性的施工,施工项目管理是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的。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对施工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四方面:(1)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入生产要素以满足施工需要;(2)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入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3)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在动态中寻求平衡;(4)合理地、高效地利用资源,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二、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
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包括技术、社会、经济三个分系统,这三者是施工项目系统的三个不同的侧面,三者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技术系统。技术系统是三个分系统的核心,因为施工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向业主交付低成本高质量的工程产品。施工活动关键是技术性活动,只有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并创造优质产品。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是技术系统的重要内容。
(2)社会系统。施工项目是由人来操作的,故必然产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即为社会系统。项目管理,人是第一要素。工程施工项目的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除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较全面的施工技术知识、具有较高的组织领导工作能力,而这组织领导工作能力高低的体现关键就在于能否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也是顺利实现项目目标的关键所在。
(3)经济系统。经济系统是项目管理施工系统的关键分系统,是“目标分系统”之一。工程施工是一种生产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经济活动过程。工程施工势必投入“人、材、机”及资金,投入太多会造成浪费,投入不足又会影响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
经济系统是与技术系统、社会系统相伴随而发生的,是一个投入和产生的系统。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投入产生分析,搞好责任成本管理,对所有资源要素按时间节奏进行动态优化组合,以保证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生,也就是说,工程项目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就要进行项目成本控制,成本核算过程与施工生产过程同步进行,在时间上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项目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才能真正做好项目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控制,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半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在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一、项目成本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施工崐项目经理部在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成本最低化原则。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促进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使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二)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人人不管。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求成本控制工作要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既不能疏漏,又不能时紧时松,应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三)动态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
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订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即使发生了纠差,也已来不及纠正。
(四)目标管理原则。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即PDCA循环。
(五)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各部门、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各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降低施工项目成本的途径,应该是既开源又节流,或者说既增收又节支。只开源不节流,或者只节流不开源,都不可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至少是不会有理想的降低成本效果。控制项目成本的措施归纳起来有三大方面: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
(一)组织措施。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组织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工程技术部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和进度的负责部门,应在保证质量、按期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先进技术,以降低工程成本;经营部主管合同实施和合同管理工作,负责工程进度款的申报和催款工作,处理施工赔偿问题,经济部应注重加强合同预算管理,增创工程预算收入;财务部主管工程项目的财务工作,应随时分析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合理调度资金;项目经理部的其它部门和班组都应精心组织,为增收节支尽责尽职。
(二)技术措施
1.制订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施工方案包括四大内容: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施工的组织。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
2.在施工过程中努力寻求各种降低消耗、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
3.严把质量关,杜绝返工现象,缩短验收时间,节省费用开支。
(三)经济措施
1.人工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改善劳动组织,减少窝工浪费;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劳动纪律,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
2.材料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改进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节约采购费用;合理堆置现场材料,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严格材料进场验收和限额领料制度;制订并贯彻节约材料的技术措施,合理使用材料,综合利用一切资源。
3.机械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正确选配和合理利用机械设备,搞好机械设备的保养修理,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从而加快施工进度、增加产量、降低机械使用费。
4.间接费及其它直接费控制。主要是精减管理机构,合理确定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节约施工管理费等等。
项目成本控制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三者是融为一体、相互作用的。项目经理部是项目成本控制中心,要以投标报价为依据,制定项目成本控制目标,各部门和各班组通力合作,形成以市场投标报价为基础的施工方案经济优化、物资采购、经济优化、劳动力配备经济优化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
综上分析,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加强施工项目管理,才能控制项目成本;也只有达到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加强施工项目管理才有意义。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体现了施工项目管理的本质特征,并代表着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的标尺。
1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质量是创造企业良好信誉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项目管理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的综合反映。质量管理必须以质量体系为依托,质量体系是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手段和资源。要实现施工项目达到优良等级标准,必须实行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质量管理。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人、材料、机械、技术、环境,事前对这几个方面的因素严加控制,是保证施工项目质量目标实现的关键。
1.1人的因素
一个施工项目的质量好坏与人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人是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和操作者。施工项目中标后,施工企业就要根据竞聘上岗来选择年富力强、施工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然后由项目经理根据工程特点、规模组建项目经理部,代表企业负责本工程项目的全面管理。项目经理是本项目的最高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部要建立各种组织机构,如项目管理组织机构、质量控制组织机构、安全生产组织机构、设备管理组织机构等,确定各机构或各部门的负责人。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制定项目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认真研究施工图纸,编制好最优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然后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详细的作业指导书、质量保证措施;编制好切实可行的施工进度计划和详细的用工、材料、机械需求计划。施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上岗前要进行岗前培训教育,如政治思想学习,质量、安全、纪律、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这是实现工程质量目标的最基本的前提。
1.2材料因素
材料是构成建筑产品的具体有形物,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项目工程质量和建筑产品的寿命。因此,根据施工承包合同、施工图纸和施工规范的要求,制定详细的材料采购计划,健全和完善材料采购、使用制度。选择信誉高、规模大、抗风险强的物资公司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供应方,并与之签订物资采购合同,明确材料的规格、数量、价格和供货期限,明确双方的职责和处罚措施。材料进场后,及时通知业主或监理对所有进场材料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试验,对不符合要求的材料或产品给予退货或降级使用,并做好材料进货台帐记录。对入库产品应做好明显标识,标识牌应注明产品的规格、型号、数量、吨位、产地、入库时间和拟用工程部位。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材料,如钢筋、水泥等做好材质跟踪调查记录,避免不合格产品以次充好混入使用,确保工程质量。
1.3机械因素
随着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专业化、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机械种类的数量、型号越来越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强。因此要求我们根据工程的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配置合理的施工机械,并正确管理和使用机械设备。确保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实行人机固定,机械维修保养责任制,实行持证上岗操作制度,建立机械设备的台帐记录和档案制度,实行机械定期维修保养制度,提高设备运转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消耗,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延长机械寿命,保证工程质量,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1.4技术措施
施工技术水平是一个企业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对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都是有利的。因此要认真研究工程项目的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认真审查施工图纸,严格按照施工图纸编制施工技术方案。项目部技术人员在熟悉、掌握施工工艺的条件下,向各个施工班组和各个作业层进行技术交底,做到层层交底,层层了解,层层掌握。项目部配备先进的测量仪器和先进的实验检测设备,要求技术人员和质检人员对工程项目的每道工序、每个环节都要认认真真地检查和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合格。在工程施工中还要大胆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进行施工。对所有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新工艺、新技术的培训学习,掌握新工艺、新技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鼓励技术人员进行发明创造,为优秀人才发明创造提供便利条件。
1.5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如春夏天的暴雨、冬天的大雪和冰冻都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进度和质量,特别是对室外作业的大型土方、混凝土浇筑、基坑处理工程影响更大。因此要求项目部多与当地气象部门保持联系,收听有关天气预报,收集有关水文气象资料,了解当地多年的汛情,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进行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另外,当地群众干扰施工也是造成施工进度滞后的相当重要的原因。为了抢进度,保证计划工期内完工,必然要进行加班加点,或采取其他赶工措施,这样很容易造成一些工序的工程质量检测不到位,少检或漏检现象的发生,这样就保证不了工程质量,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
2进度管理
进度管理是指按照施工合同确定的项目开、竣工日期和分部分项工程实际进度目标制定的施工进度计划,按计划目标控制工程施工进度。在实施过程中,项目部既要编制总进度计划,还要编制年度、季度、月、旬、周季度计划,并报监理批准。目前工程进度计划一般是用横道图或网络图来表示,并将其张贴在项目部的墙上。工程技术人员按照工程总进度计划制定 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资金使用计划,同时还要认真做好各工序的施工进度记录,编制施工进度统计表,并与总的进度计划相比较,做到平衡和优化进度计划,保证主体工程均衡进展,减少施工高峰的交叉,最优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提高综合效益和工程质量。如发现每道主体工程的工期滞后,应认真分析原因,采取一定的措施,如抢工、改进技术方案、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等,来调整工程进度,确保工程总进度。
3成本管理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项目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项目经理部能够为企业创造利润的多少。成本管理的直接表现为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材料消耗,减少故障成本等,这些在相应施工要素或其他目标管理中均有所表现。由此可见,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焦点。项目经理部在成本管理方面应从施工准备阶段开始,以控制成本、降低费用为重点,认真研究施工组织设计,优化施工方案,通过技术比较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施工方案。同时根据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并分解落实到各成本控制单元,降低固定成本,消灭非生产性损失,提高生产效率。从费用构成方面考虑,首先降低材料费用。因为材料费用是建筑产品费用的最大组成部分,一般占总费用的60%~70%,因此,加强材料管理是项目取得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采购材料时,除了要求材料质量符合设计标准外,降低材料价格也是关键因素。因此多联系几家供货单位进行质量、价格比较,选择既满足质量要求,又使得价格较低且合理的单位供货,并签订供货承包合同。项目部材料主管部门做好材料的验收、入库、出库台帐记录,项目部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核算材料预算量和工程实际耗用量进行比较,及时找出原因,堵塞漏洞,控制施工成本。其次,降低机械使用费,合理安排使用机械,提高机械使用率和工作效率,杜绝机械闲置浪费。再次,降低人工费,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制定劳动责任制和适当的分配制度与奖励制度挂钩,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
4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与企业的信誉和效益紧密相连。因此需由项目经理任组长、专职安全员牵头任副组长,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并明确各职能部门安全生产责任人,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制定安全生产奖罚制度,由项目部专职安全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生产小组进行检查、考核,并在项目部进行张榜公布。同时要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对特殊工种的技术人员,如机械操作工、架子工、电工等进行岗前培训,坚持持证上岗。对技术含量较高的机械、进口设备,必须进行岗前培训,使其熟悉和掌握操作规程。对机械容易出现故障的部位、部件进行定期检查和测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项目部和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防火、防盗、防触电等安全警示、警告牌,并配备一定量的灭火器等消防器材。如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应坚持“三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职工未受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不放过。只有这样才能使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尽可能地将某些事故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 如何组建合理的业务连续性管理项目组织架构 业务连续性管理项目的有效实施开展,首先必须取得管理层的支持和参与。鉴于国内银行业现状,业务连续性管理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银行内部对于业务中断影响存在着认识不统一,态度不明确的情况,因而各部门对于业务连续性管理的需求大相径庭,造成传统的由单个部门需求发起,自
下而上进行项目审批,需求部门牵头负责的项目开展及管理方式将在实际的项目推进过程中碰到部门壁垒,偏离原有的业务连续性管理目标要求,无法满足外部监管期望。所以业务连续性管理项目必然是自上而下的产物,是管理层意志的体现。在项目筹备伊始,银行管理层便应指定分管行长或相关管理人员,主导项目的发起及管理工作,通过内部交流学习或外部培训教育,统一思想,提升银行内部对于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外部要求和内部需求上的理解认同度,打破部门之间的藩篱,奠定协同协作的基调。在此基础之上,结合104号文中提出的业务连续性日常管理组织架构要求管理层应组建合理的高效的项目组织团队。
毋庸置疑,无论从外部监管要求来看,还是从业务连续性管理的性质来说,业务连续性管理建设属于银行全面风险体系项下,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作为全面风险主管部门应指派专人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全程参与项目工作的指导、开展、评估、监督等环节,统筹项目进度和节点要求,协调项目团队内外部工作事项。此外,银行业务种类繁多,各业务专业知识水平要求较高,银行的综合管理部门人员也应被纳入项目团队作为主要团队成员。作为银行日常运营的支持部门,综合管理部门人员的加入将提高团队项目开展效率,在重要业务流程的梳理、业务影响分析的评定、风险分析、应急预案制定等方面更高效地开展工作,特别地,能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沟通中起到润滑剂作用,协调项目进度要求与银行正常业务运营之间关系,降低项目推进难度。
众所周知,银行业对于信息系统高度依赖,信息系统的连续性直接影响银行业务的连续性。信息系统一旦中断,涉及到该系统的业务将直接受到影响甚至造成业务中断。对于银行核心系统,其涉及到的业务流程更加广泛,尤其是总行的核心系统,其中断不仅直接导致业务流程的中断,还可能波及全国范围内的其它分行,造成银行业务的大面积中断。
因此项目团队中应包含信息技术部门的相关专业人员,由其主要负责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对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在业务影响分析过程中对关键信息系统、系统恢复能力及系统重要程度提出观点;对信息系统RTO及RPO目标进行设定;提供信息系统支持,协助业务条线部门完成业务连续性管理要求。通过项目实践,我们发现越早地将信息技术人员纳入项目中,越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领域方面的优势,例如在项目初期就由信息技术人员提供银行的信息系统列表和系统备份方案,能更有效的帮助业务部门识别业务中所涉及的系统,并引导业务部门在全面考虑系统支持和业务中断恢复能力下设定恢复目标,确定RTO和RPO。
为了更有效地实施项目降低项目推进对于正常业务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商业银行通过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作为项目团队中的主要项目实施方,而上述银行团队成员起到项目监督和资源协调工作,达到1+1大于2的效果。这是因为,一方面咨询机构具有丰富的相关项目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充分预知项目进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而提前进行化解;另一方面咨询机构具有熟悉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也有熟悉银行业务操作的专业人员,可以利用自身团队优势,结合相关项目经验,在流程分析、指标设定、预案编制上充分借鉴行业标准或做法来帮助银行根据自身特点,量身定做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实施方案,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缩短项目进程。
二. 如何筛选银行的重要业务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104号文)中明确规定,银行重要业务恢复时间目标不得大于4小时,重要业务恢复点目标不得大于半小时,那么如何筛选银行的重要业务呢?指引104号文给出了从三方面去考虑问题的定性描述,即面向客户、涉及账户处理、时效性要求较高,而银行项目组则需要考虑如何将此三方面进一步予以量化,明确统一标准,从而使筛选出的重要业务更具理论依据和说服力,并思考重要业务选取与业务影响分析之间的联系。
此外,银行业务的大部分业务流程之间有直接的依赖关系,流程与流程之间互为上下游流程,如何划分业务流程也非常关键。实践中,有的银行按照业务部门的架构,将业务流程按照业务处理的实际前中后台负责部门进行切分;而有的银行则以整条完整的产品线为单位,将整条业务的前中后台分割至同一流程。以上两种业务流程划分方式各有利弊:前者对口部门清晰单一,按部门推进项目难度较小,有利于业务影响分析的评定;后者以产品为界,业务影响分析多元化,中断影响程度评定易量化,RTO和RPO目标设定合理化。银行项目组需要结合银行自身经营规模、银行部门设置以及产品设置情况进行选择。
三. 如何确定业务影响分析阶段的评分标准
银行业务中断将直接在业务收入方面产生不良影响,不仅如此,银行的声誉也将受受损,重新树立良好的声誉形象将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除了财务影响和声誉影响之外,重大业务中断事件还可能会遭致监管机构的涉入。可见,业务中断对银行造成的损失不仅有直接的经济损失,还有间接的非经济损失。
银行的业务条线众多,各业务条线中断对银行造成的影响又各不相同,因此,确定合理的业务影响分析的评分标准成为关键。业务影响分析评分标准的确定,应至少考虑以下因素:(1)是否符合银行行业特点;(2)是否符合银行的经营目标;(3)是否全面涵盖了影响可能涉及的各方面。综合考虑以上三方面后,业务影响分析评分标准变可以通过设定多个维度进行确定:如财务影响,法律、合同以及管制影响等。在此之上,从上述维度出发依据银行自身业务规模和管理层损失容忍程度,设定不同的打分标准,从而避免各业务部门各自进行业务影响评分时,评分标准不统一,打分缺乏依据的情况出现。
四. 如何进行业务影响分析
业务影响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各重要业务所需关键资源及其RTO和RPO,并通过RTO和RPO确定业务恢复顺序和恢复目标。业务影响分析是整个业务连续性管理项目的关键阶段,应采用什么模式以帮助业务部门准确进行业务影响分析呢?业务影响分析可通过邀请重要业务部门人员参加访谈或者座谈会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向重要业务部门人员发放并添置中断影响分析问卷的形式进行。若只采用其中一种方式,可能导致业务部门对中断影响认识不足或偏差,导致得出的业务影响分析结果不合理,项目进度缓慢。
通过项目实践,最佳方案是采用先问卷后访谈再问卷的方式:首先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特点编制具有针对性的业务中 断影响分析问卷以及填写指导,让参与访谈业务部门在访谈之前先行了解访谈目的、收集分析数据、带着问题参与访谈过程;访谈过程中,需明确业务影响分析目的,确定重要业务流程环节,注意问题设计,激发不同业务部门的观点碰撞,引导客户从业务连续性角度进行思考,并在访谈过程中收集银行资源现状及需进一步沟通的要点,为此后RTO和RPO设定及应急预案编写打下基础;最后再次通过问卷的形式,由访谈参与部门对所涉及的重要业务流程问卷填制信息进行确认,以确保业务影响分析结果符合银行实际情况。
五. 如何编写应急预案
业务连续性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关键是以业务为核心,信息系统为依托,那么在编制应急预案时,如何构建应急预案的体系?预案之间的衔接关系又该如何处理?如何将信息系统的应急预案和业务的应急预案有效结合起来,从而编制银行整体的业务连续性应急预案呢?从104号文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总体来上来说,应急预案应从中断事件四大类型出发,考虑由于中断事件对六大关键资源受损的场景设定,同时结合银行自身业务特点和部门构架,分析各个场景的通用性和特异性情况,最终进行应急预案的规划和编制。同时又由于银行业是一个高度依赖信息系统的行业,因此银行高度重视信息系统的灾备方案和应急预案的制定,已通过花费大量资源建立灾备系统以抵御运营中断风险并制定了相应信息系统应急预案。银行项目组在业务连续性应急预案在编制过程中应对其进行充分整合,编制合理操作性高的业务连续性应急预案。
一、大型园林绿化工程项目建设的回顾。
成立于1998年上海浦东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是上海市建委获准成立的政府投资项目工程管理公司中唯一区属企业。2000年初,公司率先通过了上海市建设管理行业IS09002质量体系认证。目前业务经营范围涉及绿化、市政基础建设、轨道交通、公共建筑、环保环卫及水务等诸多领域。公司自成立立伊始,在市绿化局及新区环保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经过多年浦东开发的锻炼,公司在绿化项目建设管理中积聚了一定的资源和经验,并先后获得1999—2000及2001-2002年度“上海市绿化先进集体”的称号。承担建设管理的绿化工程项目多次获得区、市级行业奖项,其中3次荣获上海市市政金奖,5次荣获上海市“园林杯”优质工程。截止到目前为止,公司累积承担绿化建设项目88项,绿化面积达791万平方米,投资额达47460多万元。
1999年,南干线绿化工程是当时浦东绿化建设史上线路最长、一次性投资最大的绿化项目,也是公司成立以来的首个重大绿化项目。公司在没有任何现有绿化项目管理模式套用的情况下,从抓内部规范管理、抓监理管理、抓施工管理入手,做到科学、严格、规范。先后出台了《绿化监理工作管理办法》、《绿化监理工作考核细则》、《绿化工程阶段质量评定细则》等建设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克服了土壤质量差、夏季高温、台风和暴雨等不利因素,取得较好的景观效果。
2000年罗山路延长线开工,该工程北起龙阳路,南接环南一大道,全长7.066公里,绿化总面积40万平方米,总投资2432万元。在该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公司尝试着在景观和特色道路绿化上下工夫,方案经过专家论证和多次修改,采用了12个竹类品种,总计40万余枝,成为浦东继世纪大道之后的又一条景观特色道路——竹林之路。同时,大胆地运用天然卵石制作桥铭牌,使功能与景观巧妙地结合,与竹相配成为一景。此外,出台了《道路绿化养护管理办法》,细化了苗木养护技术规范,真正做到了“三分种、七分养”。
同年施工的张家浜整治一期工程的建设拉开了浦东新区河道综合整治的序幕。一期绿化面积9.95万平方米,绿化总投资782.82万元。公司首次提出了建设景观河道的目标,将景观与河道整治结合起来,形成了集绿化、防汛、休闲、航运、娱乐、水环境建设为一体的河道综合整治项目。该项目荣获全国市政金奖和人类居住环境范例奖。
2000年竣工的金科北路绿化工程,作为东郊宾馆配套项目,尽管规模不大(绿化[,!]面积2万平方米,造价223万元),但其重要性有目共睹。在该项目的建设管理中,我们对大规格雪松、香樟的种植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从苗木选择、树穴的处理到种植后的修剪、绑扎、养护等环节均进行了全过程监控,全线苗木成活率达到了99%。
2001年-2002年作为市政府2号重大工程的外环线(浦东段)二期道路绿化工程再次刷新浦东道路绿化建设之最。该工程全长33公里,绿化总面积204.4万平方米,绿化总投资1.18亿元。公司根据外环线的功能与外环林带的关系将该条道路绿化设计主题确定为“森林之路”,并首次在道路绿化中引入雕塑、水车、景石等园林小品,为道路景观增加了野趣。同时中央分隔带的大量香樟和桂花的种植,更点名了“森林之路”的主题。在该项目的建设管理过程中,除了规范和强化公司已有的管理措施之外,加强了对病虫害防治预测预报的管理力度,同时在绿化工程首次试行了网络化管理,为园林绿化建设管理科技手段的创新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003年被喻为浦东第二条景观大道的东方路建设工程北起其昌栈码头,至南龙阳路,全程长5.17公里,绿化面积45425平方米,投资1222万元。在设计中将东方文化底蕴和内涵纳入其中,将交通、休闲和景观融为一体,通过雕塑和小品手法,将设计主题得以很好的体现。同时还运用了大量的花境植物,体现了景观道路的丰富多彩。
同期实施的罗山路——龙阳路立交项目是浦东最大的立交项目,该工程绿化面积236568平方米,投资1755万元,通过对地形、水体、小品、景石、植物的灵活布置和周边环境的巧妙融合,体现了立交高尚、现代的绿化景观特色。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绿化管理模式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工作。
绿化工程的建设管理就是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和手段使工程的实施在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立功竞赛及进度等投控各方面得到最佳的控制,以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只有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达到最终的管理目的。
我公司从1998年成立至今,在不断地摸索和实践过程中从无到有,从简单到详细,逐步形成了一套大型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管理的操作模式。
1、从自身抓起,做好建设单位的管理规范。
建设单位作为绿化工程项目建设的“总管”,其管理层的结构,管理的方式、方法、管理人员的素质、思路将直接影响项目管理的好坏,因此作为建设单位,在绿化项目管理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摆正管理者的位置,提高管理者的素质,理顺管理者的思路,统一管理者的思想,树立管理者的威信。项目的管理实际是一种对人的管理,而作为建设单位的管理者,只有从自身着手,形成规矩,方可形成规范榜样,使管理得到进一步落实。
(2)明确规范章程,建立管理制度,使管理有据可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个绿化项目的工程管理,建设单位应从一开始就明确有关要求和制度,如付款方式,奖罚方式等,并严格执行,做到以理服人。
(3)分清职责,逐级考核,为各级管理者创造发挥的空间。作为建设单位的管理者,应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避免越俎代庖现象,调动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管理者的积极性。
2、发挥设计者的潜力,强化现场服务和操作流程。
一份好的设计图纸是一个优质工程的先决条件,设计是否有新意、绿化配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成败。因此,在设计方面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集思广益,充分发挥设计者的潜力。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制图,一个成功的项目设计应具备一定的主题和构思,并通过合理的手法加以体现。因此,在作好沟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设计者的的潜力,避免瞎指挥的现象。
(2)责任到位,强化现场服务。使设计不仅仅局限于图纸,真正做到“化蓝
图为现实”。
(3)严格图纸会审制度,牢牢把握事前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施工返工。
(4)设计变更有依有据。为作好投资控制,强调设计变更依据,确立相应的操作流程,避免变动图纸的随意性。
(5)共同参与质量检查,及时作好沟通。通过对现场的了解,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日后得以改进。
3、加强监理的选择和管理,提高监理积极性。
监理单位作为在工程的建设管理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的作用。监理组的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进度、投控等诸多方面,因此在监理的管理上力求作到以下几点:
(1)注重总监和现场监理的考核与选择。总监到位率必须在80%以上,在人员上保证监理工作的管理质量。
(2)制定切合实际的监理考核办法和细则。定期进行考核检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使监理工作有章可循,并以此作为今后项目选择监理的重要依据。
(3)将监理纳入立功竞赛的考核范围。通过竞赛,增加监理的竞争意识,促进监理队伍的健康发展。
4、提高施工单位素质,规范施工单位行为。
施工单位作为绿化项目的具体操作者,既是管理的对象,也是建设单位服务的对象。
(1)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使施工单位的认识统一到工程管理中来。
①组织培训。由于施工单位的素质不一,特别是项目经理的层次差异较大,建设单位通过培训的方式,如内业资料培训、施工技术培训等使参建人员素质得以提高。
②明确施工要求和计划。通过交底、例会、现场会、观摩会等形式,明确建设方的要求和计划,使施工单位能跟上建设单位的节奏,作到步令统一。
③制定详细的考核细则和办法。通过制定对人员、设备、土壤管理、水分管理、肥料管理中耕除草、修剪工作、植保工作、防台防汛、成活率、景观效果、文明施工、技术措施等要求使施工程序和施工工艺科学规范。
④建立奖惩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工程款挂钩,做到奖优罚劣,给施工单位带来一定的促动。
(2)注重建设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源头控制问题的发生。
①对土方采取一票否决制,建立土方监督员制度,通过合理的土壤改良和地形处理,确保土方质量。
②建立苗木质量的三抽检制度。从苗源地开始把关,确保苗木质量。
③拟订苗木的种植及相关技术措施细则。通过制定《苗木种植技术要求》、《特殊苗木种植技术要求》等,确保苗木在采购、运输、种植、养护、绑扎等方面的规范运作,确保种植后的景观效果。
④拟订养护管理要求及考核制度。使施工单位认清养护的重要性,加强苗木后期的养护工作。
⑤制定病虫害发生的预测预报制度。将病虫害的发生控制在早期,避免大规模病虫害发生带来的损失。
⑥合理安排交叉施工工序。做好与市政、管线等单位的配合协调工作,减少相互之间的影响。
三、围绕创新,提升绿化工程建设管理的水平。
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是没有生命力的。绿化工程建设管理同样需要与时俱进。根据不同项目、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使绿化项目的管理的模式更具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
1、设计创新是建设管理中的前提。
任何优质的项目,首先要在设计上下工夫,作为项目实施的技术前期工作之一,设计方案的确立需通过设计方、建设方以及专家和领导的修改和论证,而一旦方案主题确立后,施工图的设计更应根据现场情况,因地制宜地落实设计意图,设计是否能夺人眼目是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如罗山路延长线在设计时考虑两侧绿带较窄,且有大量的地下管线,不适宜种植大乔木,为达到两侧绿荫的效果,通过数次修改而选择了种植根系较浅的竹类品种。又如外环线,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快速道路中大量种植成型灌木,既需要大量的修剪人力,又给交通安全带来了隐患。因此中隔带和3米路肩上以大香樟、大桂花、大合欢及大雪松等乔木为骨架,形成了“森林之路”的雏形。又如张家浜一期工程,在设计中围绕水体做文章,利用自然河道,将绿化、休闲巧妙融合,充分展现了河道绿化的景观特色。
2、管理创新是建设管理中的基础。
作为建设单位负责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移交直至审计的全过程,其管理的观念和方法至关重要。首先应从管理的思路上进行创新。实践证明拘泥于一种一成不变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时代在变,对管理的要求也不断在变。思路创新则来源于多年的管理总结,来源于对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学习和提炼。其次,管理的方式也应进行创新。从被动到主动、从简单到规范、从松散到科学。只有将管理的方式更具适应性,才能将管理者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此外,由于社会新科技产品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因此在管理的手段中也需要进行不断创新。如网络化的运用,由于其管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英特网上可随时随地查阅和处理文件、信息和指令,使管理者从繁琐的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向无纸化管理迈进。同时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参建方相互制约和监督,避免了主观愿意的影响,创造了全新的工作方法。
3、技术创新是建设管理中的保障。
绿化项目的实施不是简单“种地种菜”,建设单位应指导和鼓励施工单位运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手段来改善施工过程中的工艺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景观效果。如公司针对种植土中出现淤泥、深层土、垃圾土、盐碱土等普遍现象,在绿化工程建设管理中,积极推行土壤检测、开样洞,根据检测结果和不同植物的要求指导施工单位进行土壤改良、开沟等措施,以改善根系周边的土壤环境。又如在大树移植方面,公司根据不同道路的现场特点、土质情况、苗源地情况、苗木特性等诸多因素,制订了不同的实施细则,使之更加科学、规范,以提高苗木成活率,尽早达到要求的景观效果。对于一些特殊种类的植物品种如竹类等,在施工过程中,我们指导施工单位从选苗开始把关,包括运输、修剪、绑扎,土壤改良、种植方式、密度控制、养护等一系列工序层层控制。同时,还通过组织培训、召开现场会等方式增加各方的理性和感性认识,推广好的经验,吸取差的教训,提高大家对科技含量和工程质量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的认识。
大型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管理是全行业面临的共同目标和任务,它的发展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并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日益完善。我们相信,未来的园林绿化事业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医疗设备管理现状中的不足,引入项目管理的创新手段,对医疗设备进行严格的项目管理,从而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关键词】项目管理医疗设备管理
医疗设备管理是医院微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外各种先进医疗设备的大量引进,对医疗设备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据统计,国内医院的医疗仪器一般约占医院固定资产的1/2,而经济效益约占门诊和住院病人资金收入的2/3。因此,设备管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医院经济效益的好坏。医疗设备管理也是医院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我国的医疗设备管理发展十分滞后,已经成为现代化医院管理的薄弱环节,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医院快速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社会面临知识经济冲击的背景下,建立适应现代化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强化医疗设备管理,更好地实现医院的战略目标。目前,在医疗设备管理中有很多新的研究和探讨,如引进融资租赁,引入ISO质量认证体系等,并且在实际运行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认为,根据当前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特点及医疗设备市场的现状,项目管理也是一种可选择的管理方式。因为医疗设备一旦购进,从验收到报废的每个环节,都可以严格的科学管理。这样,我们可以把每次医疗设备的购置和使用作为一个项目来管理,从而引进项目管理流程,进行管理创新。
1.项目管理的特点与优势
项目管理(ProjectManagementProfeional,简称PMP)是近几十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管理学分支,它适应了管理者迎接知识经济的时代需求。所谓项目,一般是指通过投资活动能够形成某种资产或者能力,并在这种资产或能力形成后能产生效益的某个目标或范围。广义的项目不仅可以是建造一栋大楼,或一座水坝,也可以是解决研究课题,购置使用医疗设备等。
项目内容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但项目本身有其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1.1项目由多个部分组成,跨越多个组织,因此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完成;
1.2通常是为了追求一种新产物才组织项目;
1.3可利用资源预先要有明确的预算;
1.4可利用资源一经约定,不再接受其他支援;
1.5有严格的时间界限;
1.6项目的产物其保全或扩展通常由项目参加者以外的人员来进行。
项目管理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新管理手段,并且得到了迅速发展和不断完善。项目管理主要是从开始和生产大型、高费用、进度要求严的复杂系统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目前项目管理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全面推广,被公认为是一种有生命力并能实现复杂的企业目标的良好方法,并且开始应用于公共管理方面。但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使用尚未深入展开。
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一般由多个部分组成,工作跨越多个组织,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项目工作执行中通常有许多未知因素,每个因素又常常带有不确定性。项目管理还需要将具有不同经历、来自不同组织的人员有机地组织在一个临时性的组织内,在技术性能、成本、进度等较为严格的约束条件下实现项目目标等等。
项目管理具有创造性。由于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因而既要承担风险又必须发挥创造性。项目的创造性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支持,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继承积累性,体现在人类可以沿用前人的经验,继承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成果。在此基础上向前发展;二是综合性,即要解决复杂的项目,往往必须依靠和综合多种学科的成果,将多种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科学技术的飞跃或更快的发展。
项目有其寿命周期。项目管理的本质是计划和控制一次性的工作,在规定期限内达到预定目标。一旦目标满足,项目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而解体。因此项目具有一种可预知的寿命周期。项目在其寿命周期中,通常有一个较明确的阶段顺序。这些阶段可通过任务的类型来加以区分,或通过关键的决策点来加以区分。根据项目内容的不同,阶段的划分和定义也有所区别。
实施项目管理的方法,有助于达到管理的高效率和节省资源。
2.我国医疗设备管理现状
卫生部颁布的《医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暂行办法》是目前各医院医疗仪器管理的基本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具体的实施细则。例如:审批制度;采购、验收入库房管理制度;设备档案制度;仪器性能、精确度鉴定制度;使用、维修、保养制度、领发、破损、报废、赔偿制度;使用安全制度及操作规程,使用人员考核制度等。大部分医院都建立了器械帐,由专人负责管理,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只建立器械帐来管理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是远远不够的。
2.1医院的医疗设备往往数量有限,且分布不均,利用率低,效益不高,也无专人负责,管理、维修和保养工作落后。
2.2现有的设备配置状况是各科室为了自身的利益争相购买,重复购置,设备使用率低下,有的设备买来后闲置,造成极大浪费。
2.3有的设备购置贪大求洋,其实并不适用于实际需求、功能过剩。
2.4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配置也不合理。医疗设备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医院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不论从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上还从素质上,我国技术人员都与设备的装备数量及先进性不相适应,仅能应付采购、保管、供应及帐务,而无力开展深层次的管理。
2.5管理制度缺失。军队卫生主管部门先后制定了十多项医疗器械管理的规章制度,而经调查发现,很多医院都没有制定医院自己完善的医疗器械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如采购制度、使用、故障及维修等相关信息登记和统计制度、使用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的考核激励制度等[2]。由于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缺乏相关权威制度作保 障,使医疗设备管理工作无法可依,无标准来考核,无依据来奖惩,由此造成设备管理不规范,医学工程和医技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3.用项目管理手段,严格医疗设备管理流程
医疗设备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部分,相应的也可以引入项目管理流程(如图1:医疗设备购置前的准备工作),改变医疗设备管理薄弱的状况。显然,在医院管理中,每一个医疗仪器都可以看作是一个项目,所以对采购、验收、使用到报废的各个环节的管理是一个完整的项目管理流程。在项目管理中,必须要有全局观念,统一配置,充分论证,同时避免各科室同样设备重复购进,减少设备闲置时间,使设备达到最优配置。
3.1科学决策,确定购置项目
购置设备的目的就是要根据医疗的需要购进和更新医疗设备。正确确定购置设备目标,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全局观念。在拟定购置方案时,要充分考虑一台设备或系统在全寿命周期内,为购置它或维持其正常运行所需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购置、使用、维修、保障直至报废所需的直接、间接、重复性、一次性的和其他相关费用的全部。同时,要分析此仪器给医院带来的各种收益,如治疗费用等各项直接收益,也要考虑配置先进仪器对医院名气的提高从而吸引更多患者等间接收益。综合考虑成本和收入,做出决策是否购置项目。
3.2严格管理,抓好项目落实
医院主要医疗仪器是医院的固定资产,也是医疗诊治和教学科研必不可少的设备,如果管理的好既能发挥其作用,又能增加经济效益;如果管理不好只能是无形的浪费。在医疗设备项目管理中应用微机,可以充分了解医疗设备使用的情况。设备的管理由器材科主要负责,统一管理全院仪器设备。根据设备类别、等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设备档案统计工作,做到器材科有总帐、分户帐及仪器卡。将医疗仪器从购置、安装、维修、保养的情况,全部输入微机管理,设计适合医疗仪器管理的程序,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检测出管理漏洞,实现严格管理。
3.3精心培训,发挥项目效益
如果医疗仪器使用复杂,则应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即派出人员赴厂家学习,以便及时使用、充分发挥仪器的作用。建立一支与医疗设备发展相适应的医疗设备管理和医学工程技术人员队伍,既要具备一定的学历层次以适应医疗设备的科技含量,又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经济管理和技术管理的需要。综合管理所需的知识至少应包括医学工程、管理、经济等专业。最好采用各种方式把骨干人才培养成复合型人才。建立和完善各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员的稳定性。
3.4及时更新,保证项目质量
医疗仪器的使用过程中必须有全程的资料记录和登记。由于有了详细的记录资料,维修人员对每一台仪器的保养、维修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由被动变为主动,将隐患及时排除,减少仪器的故障率,使老设备充分发挥效能。维修人员应该认真填写设备档案和登记与统计工作,平时注重将一点一滴的有关该机的情况输入微机管理,为设备的使用维修提供依据。如一台设备现已无法修复使用,从微机中调出该机的详细资料记录,为仪器设备的检修、更新、淘汰和报废等管理工作提供可靠资料。
做好医疗设备的购置与使用管理工作,可为医院创造大量财富,节省大量资源。引入项目管理后,可以在医疗设备管理上形成管理的体系化,工作的制度化和操作的规范化,从经验管理步入科学管理的轨道,从而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勘察设计单位是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项目群组管理的生产组织体。长期以来受计划体制模式影响,勘察设计任务的管理是单纯依赖指令计划,按照政府旨意行事,利用行政手段的一种粗放的管理模式。忽视了项目的多目标属性,没有使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充分得到满足。出现了许多与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需求不相适宜的项目成果。项目管理手段相对落后,单纯注重项目本身范围、时间、要求方面的硬的因素,而更多忽视了承担项目“人”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软的因素。生产管理上是自上而下按照现有职能模式的命令式管理方式,缺乏市场化运行机制和相应制度,缺乏互动性和下层人员的主动参与意识,使项目管理出现许多问题和矛盾,生产效率和效益不高,职工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和发挥。因此,需要积极引入科学性和高效性的现代项目管理,以优化我们的生产组织模式及方法,使管理体制和机制得到创新。
一、项目管理的涵义及特定要求
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
项目管理是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的目标管理。它与传统的部门管理相比最大特点是项目管理注重于综合性管理,具体表现在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或被当作项目来处理的作业。是针对项目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管理方式。项目管理全过程贯穿着系统工程的思想。把项目看成有完整生命周期的过程,强调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项目管理的组织具有临时性、柔性及强调协调控制职能。项目的管理体制是一种基于团队管理的个人负责制,其中项目经理是关键角色。项目管理的方式是目标管理。是包括成果性目标和效率性目标在内的多层次的目标管理方式。项目管理的要点是创造和保持一种使项目顺利进行的环境,项目管理是一个管理过程,而非技术过程,处理各种冲突和意外事件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项目管理的方法、工具和手段具有先进性、开放性。
二、按项目进行管理与传统生产管理组织模式的区别
(一)传统生产管理
1.国有大型设计院组织结构层级较多,总院下属分院、分院下属各职能部门和专业处所,处所下属设计室组。项目在不同层次间运行,计划管理工作量和难度较大,管理的力度有限。另外,众多的带有政府职能的行政系统和众多的带有铁路特色的专业处所,细而不精的专业划分,造成项目管理的横向交叉、协调点太多。使项目管理的幅度大大增加,从而影响项目管理的有效控制力度。
2.职能和生产管理合为一体,各专业单位职能工作往往受到生产任务和收益的影响。并且各专业单位也只能完成本单位所属专业任务,即项目工作的一部分任务。由于专业生产单位肩扛任务指标,所以,完成生产任务获取的收益往往比职能工作显得更为重要,从而最终使职能工作和项目工作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
3.成本控制与项目效益未紧密挂钩,导致项目完成的整体效果和效益一般。由于计划体制的影响,大多数项目为指令计划,下达时费用不明确,造成无法确定成本目标,使项目人员成本控制和利益不明确,从而影响项目的效益和效果。
4.把项目负责人作为简单的项目执行者,仅承担技术和协助计划部门管理进度、协调项目的责任,而未赋予控制项目的相应责权,包括人权、财权、资源设备支配权。以及充分的预算成本资料,以负起有意义的成本责任。使项目控制权虚置,满足不了项目多目标属性。或只参与项目周期的一部分工作,使得无法负担全部责任。这种做法的结果造成项目负责人承担与其权利不相等的责任,或者产生责任不清、都无责任使项目落空的情况。
5. 忽视了顾客重要性。管理人员的精力大都集中于满足时间、预算和性能指标这三个限制条件上。而把顾客满意当作是一种事后考虑的问题。尽管性能指标中包含了顾客的需求和要求,但因为缺乏与顾客有效的沟通及性能指标的“专家”个人习惯兴趣因素,从而导致不熟悉顾客实际业务需求的出现,使顾客满意成为次要考虑的因素。
6. 项目管理的软技术未得到有效重视。项目管理强调管理而非技术因素,不应过分注重方法和工具的应用,过分注重技术本身和具体手段方法,而忽视顾客需求、员工激励、政治因素等一些非技术因素,使项目结果不能达到最优。
7. 计划体制下资源配置靠计划,在社会主义初期,急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下有积极的作用。而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不能有效充分利用资源,达到资源配置最优。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二)现代项目管理
1.现代项目管理要求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管理层级、降低管理幅度,从而大大减少项目办公室或项目经理的协调层次。
2.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需要。不仅仅满足“三大约束”论成败的标准,项目管理人员更好的是关注项目能否让顾客满意。增加再次合作的可能性,为进一步开展业务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关注顾客的利益,可以使项目尽早结束,以减少后续服务或延期所带来的成本增加。
3.现代项目管理要求项目管理人员除掌握技术、合同、财务、成本、进度和控制,以及监控、质量、风险等方面的“硬”技术外,同时,还必须掌握谈判、沟通、人员管理;变化管理、政治敏锐及项目相关人员需求方面的“软”技术。加强项目管理培训和项目经理队伍的建设,是实施项目管理所必需的。
4.赋予项目经理的作用新的内容。项目经理要求完成好以顾客为中心的项目目标和利益,就必须得到充分的授权。以使项目经理对顾客的疑问和要求,做出直接的有效的应对和反馈。充分的授权,可使项目经理对项目成本、工期、资源配置进行有效的控制,增强及调动项目组成人员的积极性,独立自主的运作项目相关业务。当然,充分授权是以项目经理的能力为基础的,以组织的最大利益为前提的,以基本政策、法规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议和权限约束条件为限制的。
5.按照项目进行管理,职能部门做好职能工作,有效调整配置资源。项目组织专心搞好项目,形成各负其责,共同协作的工作关系。才能使资源发挥最大优势,达到项目目标和效益的最优。
三、现代项目管理(项目经理负责制)引入现行生产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勘察设计单位的传统管理模式
在庞大复杂的职能体系下,以计划形式安排项目。各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围绕计划来控制项目。项目总体组领导
项目组成员具体执行项目。形成了以下工作程序:
1、承接项目,明确项目要求及上一阶段工作结论及审查意见;
2、组成项目总体组,设总体一名——项目总工程师、项目负责人,总体成员由各专业负责人组成;
3、由计划部按要求拟定工期要求和进度安排,并下达生产调度通知单;
4、总体组拟定本阶段任务书、设计标准及设计原则,标明具体要求、标准、范围及时间;
5、由总体组具体负责项目技术和质量,计划部组织协调各部门单位配合总体组项目工作;
6、由院总工审查验收文件;
7、文件交付、交底、配合施工;
8、意见反馈。
项目的具体完成是由计划部组织、指挥各生产单位共同完成的。形式是职能式或类似于弱矩阵式。因为,总体组只有技术、质量和协助计划部门控制进度的责任,而无任何财权、人权、资源调控权。因此,总体组不能从根本上实施有效的进度控制和费用控制,仅仅是技术负责人角色。
(二)勘察设计项目实施项目制后产生的矛盾
近年来,根据工程建设领域实施项目制的要求,我们选择部分项目进行了项目经理负责制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产生出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1.项目经理的授权不到位,虽然明确了工期、技术要求、费用指标,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人权、财权、资源的控制权均不到位,造成项目经理工作难度很大。
2.项目组成员无法单独完成本专业任务,需要原部门同事参与才能完成。这就给项目的人员控制及费用分配上产生出难以平衡的矛盾。
3.由于项目经理的出现,从职能经理手中分走了一部分财权、人权和设备资源使用权。造成生产单位经理完成原有职能方式下达的任务和项目制方式下达的任务之间的任务不均衡和利益不均衡,从而引发矛盾。对管理部门经理而言,项目经理的出现可以减少他们的具体事务工作,从而腾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改善和提高管理水平。理论上可行,但实际上的权利、利益的调整,使他们感到不适。加之现实中项目制实施的不利,更为职能经理维持原有生产方式找到了佐证。
4.由于目前生产管理体制新旧交替,未明确所有项目按项目制管理。且不同的项目也应该有不同的管理模式,项目制也并非是解决一切的良药。按照职能式组织模式,专业处所领导肩扛任务指标。其主要任务是完成上级下达的项目任务,而培养专业人才、技术储备、技术开发等职能工作却成为副业。项目经理从他们手中拿走了项目就等于拿走了指标和收益,因此,职能部门经理和专业处所经理对实行项目制的接收态度有所延时。
5.由于设计院机构设置多,专业处所多,造成项目经理在完成项目时,与横向的交叉点过多。管理幅度太大,从而影响了项目管理的深度,即关注项目本身的进展不够,有可能造成项目管理的失败。
6.项目管理知识普及有待加强,全体员工对项目管理的真正意义远未了解。项目经理的素质能力培养是项目管理实施的当务之急。
四、从企业理论及组织理论角度解读企业组织形式对项目管理的影响
从企业理论角度来看,威廉森认为:“特定类型的交易要用特定的规制结构来进行组织和管理以节约交易费用,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替代的规制结构。资产的高度专用性,更适合于企业体制来组织。”由此看来,按项目进行管理、有效利用资源,首先要变革计划模式的组织结构,成为市场模式下的企业。
那么,企业组织的实质是什么呢?阿尔奇安和德姆塞斯认为:“企业的实质在于对团队生产的采用”,团队生产不仅仅可以节约生产成本,而且可以节约组织生产费用。在团队内部可以使成员的工作得到有效的定价,从而解决动力问题。
其次,“企业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契约”(张五常),因此,项目管理的契约形式,是符合企业制度的;也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更为灵活、明确的交易形式。这种交易方式有利于资源有效利用和利益最大化。
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形式必须设计得灵活一些。在集权与分权问题上主张更多地分权,在组织结构上倾向于扁平式结构,领导必须尽量少的独断专行,组织因允许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并能使组织更加灵活的适应社会、经济和技术变化的需要。
在研究探讨项目制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和解决之前,必须了解不同类型的项目所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以及项目组织形式本身的特点,才能更好的认识项目冲突的来源和内因,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我们知道组织形式一般分职能式、项目式和矩阵式三种。勘察设计单位的组织结构形式大多属于职能式组织结构。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体制模式,五项目成本和效益概念,形成了贪大求全的工作特点。生产组织模式虽然类似于弱矩阵组织形式,但从根本上说还职能不是式组织模式。因此,建立适合项目管理的矩阵式组织结构是实施项目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对实施项目制所产生的矛盾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有以下原因:1.职能型组织中职能部门经理是决策核心,纯项目型组织中项目经理是项目中心,两者在矩阵型组织中权力得到平衡,但具体责任不清时,容易产生争名夺利和推卸责任的现象。
2.矩阵型组织虽具有在多个项目间平衡资源的能力,但也在监控和不同进度项目资源的需求上产生冲突,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
3.项目经理拥有项目的管理权和职能经理职能范围的决策权,在权力和责任界定、划分上比较容易,执行却很复杂,要求项目经理具有突出的协调谈判能力。
4.矩阵型组织对统一指令的管理原则是一个挑战。一个是项目经理,一个是职能部门经理,员工面对两个老板,工作无所适从。
5.职能部门和项目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是矛盾的焦点。实施项目制更多的是有利于项目,有利于组织本身。而职能部门的利益有可能遭受损害,所以推行阻力较大。
6.组织机构庞大、层次多,不符合组织扁平化原则。专业分工过细,使项目经理协调交叉点太多,从而增加项目管理的幅度,降低管理的深度,造成项目管理的失败。
7.设计院为多项目、项目群组的管理单位。个人无法独立完成本专业项目任务,完成生产任务的最小单元大多是室、组,甚至是队、所、处。而这些单元亦同时要完成其他项目任务。因此,项目控制需要既相对稳定又相对灵活,来满足多项目需要。项目经理对生产单元的控制问题是突出难点。在铁路勘察设计单位的项目管理中,勘察阶段任务大多是以队为单位完成的,和其他专业或单位交叉较少,组织结构基本上是项目式。项目经理的权限在协调分院、处或所、室的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不能有效地控制参与人完成项目行为,使项目经理在很大程度上步入两难境地。
五、矛盾的解决
项目矛盾是项目组织的必然产物,传统观念害怕矛盾,力争避免矛盾。现代观念认为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认识和了解矛盾的起因和来源,才能更好的解决矛盾。
在解决矛盾之前,首先应明确的是本文所倡导的项目制并非保治百病。只是由于实施项目制对达到项目目标更为有利,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符合国际化项目管理的要求。项目管理的其他方式,亦有其特定的优势,可根据项目的不同情况分别加以利用。例如,在变革后的组织机构模式下,仍然要保留勘测队、勘探队、航测队这样的单位,,以完成主体单位负责下的项目式组织模式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测量、勘探和航测任务。
论证设计阶段任务,由于规模大、技术复杂、设计专业繁多,应在原有职能机构下,采用矩阵式组织形式。对于规模较小,且偏重于技术要求、突发性、政治性的项目,宜采用职能式组织形式。
针对设计院项目制实施中的问题,应分两个方面解决项目冲突。一方面,“按项目进行管理”要求调整组织结构,减少层级,合并专业部门和职能部门数量。建立和强化项目管理机构,建立适应项目管理的扁平 化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要解决好多头领导问题,正确区分项目主管与职能部门主管之间的责任和权利,职能部门管好职能(资源),项目管理部门管好项目(生产任务)。正确处理不同来源项目之间的利益分配,解决好项目间的平衡问题。客观有效的量化考核体系,解决好人员的激励问题。给项目经理充分授权,以保证项目经理解决冲突和协调的力度。确定项目章程时,应综合考虑各职能部门、业务单位在职能方面的工作和利益,对项目经理权限进行明确界定。对项目经理协调职能部室的力度、效果、方式进行深入研究,确定与职责相适应的权利和合作框架,为项目管理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六、具体措施
不论按那种组织形式,都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工作。
1.在项目下达时明确项目承担单位或项目经理的责、权、利,以及费用、质量、进度和安全指标。
2.建立专门的项目管理办公室(项目经理的管理机构)。
3.变革企业组织结构模式,减少计划体制模式下带有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的部门。
4.充分授予项目经理管理项目相应的人权、财权、资源控制权、成本控制权以及其他有关权利,使其真正负起项目法人的责任。
5.加强项目管理的培训和项目经理队伍的建设。转变思路,树立“把优秀的管理人才,转变为优秀项目经理”的思想。
6.确定组织成员的有效评价体系,充分考虑项目参加人的工作价值。搞好有关各方的利益平衡,使项目利益相关者得到满意。
七、建立符合现代项目管理需要的体制环境和政策、人文环境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项目管理的推进,不仅应注重项目管理本身,而且应该以解决组织内部环境这一制约因素为前提。
1.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顾客利益为宗旨的企业文化。
2.认识到项目管理的重要性,确立项目管理机构、项目经理的特殊地位。
3.引入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项目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4.进行项目管理的普及培训,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管理有水平的项目经理队伍。
项目管理的实践表明,绝大多数的组织都在实施项目管理这一方法过程中改善了控制工作和客户关系,另外还获得了项目投资回报率的增长。相当多的项目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了成本、提升了质量和可靠性,增加了边际利润水平。
当然,项目管理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由于项目经理高度自制权,项目组织增加了违背组织政策的可能性,实施项目管理有可能仅仅是因为母体组织及其经理人员无法通过职能式组织完成所期望目标的情况下,才获准建立。因此,发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总体来讲,如果所从事的工作适合于项目管理的话,最终平衡的结果还是有利于组织本身的。
面对入世和走向国际型工程公司、项目管理国际化的形势,改善职能式项目管理,引入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已时不我待。
项目管理侧重的是管理,管理就是在解决各种各样的矛盾,矛盾的解决就是项目管理的成功!
前言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建设周期内进行的有效规划、有组织的协调、管理控制活动,其目的是在工期、质量、投资总额的约束条件下实现最优的项目建设,达到预定的目标[1]。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受地质条件及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具有施工现场偏远、施工工程量大、施工危险系数高等特点。内蒙古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全区地势较高,属于高原型的地貌区,这为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与管理增加了难度。因而,在施工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相关项目管理,确保施工的顺利展开,实现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1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受地质及气候环境影响较大,不同地质及气候条件其施工难度不同,因此,做好勘察工作,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施工目标尤为重要。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环境一般以河流为主,通过导流、围堰填筑和基坑的排水等方式实现施工进度控制。而内蒙古河流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受雨量影响较大,给水利工程增加了不少难度。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需要对具体情况作出调整,选出最符合当地情况的方式进行施工,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
内蒙古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一些地方交通不发达,且处于偏远的山谷地区,与施工建设基地有一定距离,这些对建筑材料的采购运输及机械设备的调用和管理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致使施工成本出现不同程度波动。此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水上、水下、高空作业,危险系数高,对设备和器械的要求也较高。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水电工程的项目管理。
2 水利水电工程的项目管理
2.1 施工质量管理
2.1.1 施工中的环境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环境的管理,就是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多方因素,建立高效、优质的工程项目。要根据实地勘察结果,对施工总体目标进行适当地调整,并与当地气象部门建立良好关系,打造交流互动平台,以及时收集相关信息,掌握天气和季节的变化,避免暴雨、大雪、冰冻等季节性环境的突变对工程施工造成不利影响。内蒙古降水量且不匀,风大,沙尘多,寒暑变化剧烈,如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对相关资料及河流的汛期进行了解和整体把握,缺乏相应保障及应急措施,那么施工工程的质量将难以得到保障。
2.1.2 施工中合同的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施工项目管理中也将逐步实现市场化,因而相关施工单位要面向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签订相关承包合同,对相关合同进行有效管理,达到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目的。须严格履行合同中各项条款,并按期按质交工,在市场经济中建立承包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工程项目施工方式,提升企业知名度的同时,保障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1.3 施工中人员的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环境的管理是基础,而施工中人员的管理是保障。要实行工程项目经理责任制,首先,要选择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项目经理,再根据具体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成立施工项目各部,从而实现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制,规范各项施工项目,规范相关人员的操作,降低安全系数,保证施工的质量。
2.1.4 施工中材料的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材料是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和工程项目使用期限的保障,施工材料的选择应与施工合同及施工图纸设计的规范要求相符合。要制定具体而详细的采购计划,做好预算,应与高信誉、大规模、强抗风险的企业合作,在进一步确定施工材料规格和数量后,签订相应合同,确保材料的安全性。采购完成后,要对供应商提供的材料进行验收,排除不符合规格和标准的材料,与此同时,对重要施工材料建立跟踪的调查制度,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2]。
2.1.5 施工中机械设备的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以水上、水下、高空作业为主,难度系数大,危险指数高,对机械设备的要求也比较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机械设备的种类不断增多,功能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施工安全。在设备的引进和使用上,要根据具体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项目的特点,并建立相关管理和使用体系,建全安全、可靠的设备运转模式,保障相应机械设备的使用良好状态及效率。同时,还要规范具体设备的操作规范,建立机械的档案管理和使用记录,做好日常保养,从而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期限,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2.2 施工技术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水平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引进先进工程施工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工 程项目的施工效率和质量,为施工项目节约建设成本,从而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应重视新技术与专业人才,积极研究及引进先进技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同时培养一批掌握新技术的专业队伍,为水利水电工程的高效、安全、可靠开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2.3 施工进度管理
施工合同中已明确了项目的开工和竣工日期,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的标准,而整体施工目标是根据施工项目各分部分项目工程的进度来制定的,并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进行适当调整,以实现施工进度的管理。相关管理人员应对施工人员、原材料、工程造价等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高效率施工。同时,做好各工序和施工管理的进度记录和统计,从而与预计的进度计划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实现工程项目的进度调整,保证在工期时间内完成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
2.4 施工安全管理
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是实现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和党的基本国策,也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和良好企业信誉的强有力保障。水电水利工程由于工程环境的特殊性,水上、水下、高空作业较多,且使用的机械设备较多,因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须重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应建立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一系列制度,以保障施工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其中包括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成立的安全管理小组,建立和完善安全检查制度和奖罚制度等。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相关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和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
3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个环节多、内容复杂、受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的系统工程,施工企业须重视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抓关键,重视细节,从而保障整个施工项目的顺利、高效展开。只有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进行规范、科学管理,才能为社会提供合格、优良的建筑产品,为社会做贡献,在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跨度大,地势复杂多变,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及管理增加了难度,作为施工企业,我们应不断的探索,积极创新,同时借鉴国内外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先进经验,吸取教训,为我国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服务。
摘 要:随着中国煤炭企业的发展壮大、煤企合并潮的来临,煤炭企业的项目管理战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习惯了粗放式生产的中国煤炭企业来说,如何在新形势下完成华丽转身,做一只“会跳舞的大象”,是当下面临的难题之一。从煤炭企业的成本、安全、创新三个重要方面入手,分析了煤炭企业在项目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煤炭企业;项目管理;成本核算
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把各种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实现项目的目标。
中国是煤炭生产、物流和消费大国,拥有着极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储存量。但是由于中国不同省市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的煤炭产量和市场需求量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煤炭企业数量众多,规模、效益参差不齐,管理水平和经验与发达国家的煤炭企业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具体到煤炭项目管理方面,表现在项目成本管理、项目安全管理及项目创新管理三个方面。
1 煤炭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
1.1 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思想观念转变慢,对成本管理重视不够。多年来,煤炭企业不能正确处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认为多投入是多产出的必要途径,却没有认识到成本管理在企业效益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导致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存在诸多弊病。同时,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重视不够,对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找不准,主要材耗控制不住,各项考核甚至流于形式。
(2)成本管理的部门单一,成本管理与技术管理脱节。技术管理不受目标成本的控制,特别是在技术设计上,既不受目标成本的限制,也很少有技术成本的分析对比,形成了技术设计就是成本需要的局面,缺乏“优化设计就是减少投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思想意识。
(3)成本管理手段、方法落后,创新能力差。成本分解和管理主要靠行政命令,而价值工程、网络优化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很少运用,没有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降低成本中的作用,传统成本管理在诸多方面仍存在一些弊端。
(4)技术上缺乏创新,成本管理的效果受到制约。目前我国的煤炭企业在技术上缺乏创新是制约其进行成本管理的瓶颈,煤炭企业技术上的落后,使其成本管理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只有把技术创新提高到一个层次,成本管理才能真正发挥出其边际效益,才能真正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力。
1.2 加强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1)要树立成本管理的效益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效益始终是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企业管理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向市场提供质量尽可能高、功能尽可能完善的产品和服务,力求使企业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
(2)要加强生产过程成本的管理,努力降低生产成本。生产过程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要依靠先进的工艺流程,材料定额、设备管理等一系列的专业管理来消除因生产过程中的工废、设备故障所造成的生产费用上升。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废旧材料的复用力度,不断提高材料的使用率,降低材料成本。还应努力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及生产现场操作人员的技术专业素质和操作水平,实现技术管理与成本管理的结合,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3)要建立起现代化成本管理模式,构建成本管理长效机制,实现成本管理方法科学化。要总结我国成本管理的经验,引进国外现代化成本管理方法,相互融合,发展提高。主要有目标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厂内经济核算、本量利分析、价值工程、成本与效益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班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多种方法。
2 煤炭企业的项目安全管理
2.1 煤炭企业的项目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煤矿生产作为一个特殊高危行业。不管是在生产中还是在管理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这些局限恰恰是制约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煤炭行业安全形势大有好转,但井下伤亡事故仍较严重,重特大恶性事故时有发生。
(1)对煤炭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而加强安全工作,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方面。作为对安全生产负有重要职责的煤炭管理部门,对此负有重大的责任。煤炭工作的好坏,煤炭工业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取决于煤炭安全工作的好坏。从当前情况看,不少地方对此没有正确和清醒的认识。讲“发展”津津乐道,但讲安全、讲管理却强调这样那样的客观。这样的思想认识,是对搞好煤炭安全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具体表现,是没有摆正发展与安全关系的具体表现,长此下去将严重影响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稳定好转。
(2)不严格执行煤炭安全生产条件。以煤炭安全生产基本条件为主要内容的煤炭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已经开展3年,对相关的内容中央、省、市均有明确要求。但是到目前为止,不少的煤矿离基本条件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一些明令限时解决的问题久拖不能得到解决,更为严重的是该停产整顿没有停产整顿,该停产整改的没有停产整改,该处罚的没有坚决予以处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企业没有紧迫感、压力感,受利益的驱动重生产轻安全,停而不整,整而不改,做形式、走过场。更重要的是行业管理部门执行煤炭安全生产基本条件不严格,失之过宽,甚至放任有些问题长期存在,比如技术人员配置问题、规程、措施的编制、执行的问题、探放水设施的问题、周边水体调查探水红线划定问题、安全保证金收缴问题、“三专两闭锁”问题、“四位一体”防突措施问题、推行正规工作面采煤问题、煤层爆炸性和自燃倾向性鉴定等。
(3)安全责任制未彻底落实。一方面企业内部的安全生产管理在相当部分存在不规范、甚至无序的状态,流于形式的制度、规定普遍都有,但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的不多,真正落实到各个环节、每个员工头上的不多,即使有也仅仅是对一般性的要求,对生产过程、安全管理没有明确具体的职责。另一方面部门责任制不落实,对下级、职工的工作状况、监管质量,上级方针政策、规定要求贯彻落实情况没有很好有效地监督,存在应付检查,检查不全面、不认真、不仔细问题。
(4)从业人员素质差问题仍/!/较突出。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由于培训数量大,培训基础普遍较差。工人 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人员流动性大,从业人员的培训无论是量还是质都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特殊工种送培人数严重不足,一些煤矿特种作业人员配置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
2.2 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
建立健全地方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扭转地方煤矿安全生产被动局面,做好地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加深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认识,理顺工作思路,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
进一步深化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对农村家庭生产生活用煤小煤矿进行清理和综合治理,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格局。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严格执行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促力推进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为夯实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打下坚实的后盾基础。
促进煤矿规模生产,大力推行先进正规采煤方法、采煤工作面单体液压支护技术、井巷锚喷支护技术、瓦斯监测监控建设、瓦斯抽放系统建设、煤矿矿区双回路供电网建设的管理和使用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及矿井抗灾能力。
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超前防范,规范执法。强化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煤炭、煤监、安监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煤矿安全监管的合力,依法严厉查处各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并加强部门协调,确保执法到位,夯实“双基”推行“三全管理”(抓好基层管理,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同时要落实“谁检查谁负责安全”、“谁督促整改谁负责安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努力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质量。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着力于井下安全生产管理,确保人民生命产财产安全和煤矿安全生产。
严肃查处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对安全事故要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查处,对涉及的责任人要视情节依法严肃查处,以警示后人。要把安全隐患当成安全事故来对待,对涉及的煤矿和人员,要依法实施重处重罚。
抓好质量标准化和安全评估程度的必要性。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质量标准化和安全评估程度工作是安全的前提条件,为安全生产指明方向。通过标准化和安全评估程度,给煤矿安全管理创造便利条件及安全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3 煤炭企业的项目创新管理
3.1 煤炭企业创新现状
(1)现状。从煤炭行业整体看,我国每百万t产量用人数为发达国家的10~20倍,事故死亡率则高达40~60倍,国有重点煤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25%,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率仅为20%左右。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生产效率是我国国有重点煤炭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30~40倍。
(2)煤炭产品结构不合理,附加值低。目前,我国商品煤仍然以原煤为主,洗选比例只有22%,特别是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入洗比例分别只有15%和2%。发达国家动力煤,一般全部入洗。入洗后灰分为10%~15%,而我国动力煤入洗率只有6%,入洗后灰分仍高达18%~20%。而且,煤炭入洗率低带来了煤炭附加值低的问题。
(3)企业仍未摆脱出粗放型的经营方式。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仍然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由于煤炭企业底子薄,基础差,长期以来主要靠扩大投资规模、铺新摊子来实现煤炭产量的增长,因而形成了投入大、用人多、矿井规模小、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效益差等经营粗放的局面。
3.2 建立煤炭企业项目创新管理机制的措施
(1)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并兼备模仿创新。为缓解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必须建立起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速形成自主创新的科技进步机制的重要举措。煤炭企业,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着重抓住两点:首先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布局及各方面科技力量配置合理、科技投入多元化、管理科学和富有活力的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体系。在科研院所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在开展结构调整、人才调整、人才分流的进程中积极推动煤炭研究院、所进入煤炭企业或与企业组成紧密的联合体;其次,企业要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专有技术的起点,通过消化吸收,为我国所用,并有所突破,通过专有技术或专利许可等手段来推动创新的组织形式。
(2)创新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煤企将推行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注重效益核算。煤企要打破纯粹的核算工具传统理念,使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准确分析煤企在市场中的生存状况,通过财务活动来考核煤企的财务状况,从而确定企业效益并提出改进方案。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也必然成为支撑企业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企业要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引进、培育和留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聘用制度,严格政绩考核,实行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此外,注重技术人才的聘用、培养一些掌握有关键性高新技术的人才。实行绩效工资制等奖惩、激励制度把大多数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职工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权限,从而能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4)加强经营管理,优化经营战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煤企要注重经营策略的研究和销售队伍的培养,了解市场,研究和预测市场,以市场信息为导向占领市场,保证把一定的骨干力量放在经营环节,放在企业和市场的衔接上,通过优化经营战略占领市场。
一、前言
在当今世界以及国内经济均不景气的形势下,一方面工程项目均出现了“综合单价低”、“潜在风险大”、“粥少僧多”等各种不利因素,式建筑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我国部分施工企业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使企业在一种高成本低效益的情况下运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地区、跨国、跨产业的竞争模式逐渐成为一种生存手段。
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概述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积蓄财力、增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可以增强经济核算,不断挖掘潜力,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可以促进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搞好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体现;另对促进项目管理成本控制职能的实现和项目经理对成本指标的实现以及强化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具有特定的意义。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在项目管理中的意义之重大,分析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是每个企业和项目经理必须要做好的首要任务。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活动,它主要通过技术(如施工方案的制定比选)、经济(如核算)、管理(如施工组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等)等活动达到预定的目标,实现赢利的目的。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必要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对物化劳动和劳动消耗进行严格组织和监督的一个系统过程。
三、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1.有效控制成本是企业获益的基本前提。施工项目成本是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之所以研究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其目的就是让建筑企业可以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当中取胜,因为施工项目成本是否准确客观,对企业财务成果和投资者的效益影响很大。成本多算,则利润少计,可分配利润就会减少;反之,成本少算,则利润多计,可分配的利润就会虚增而实亏。所以,只有科学合理地控制成本的投入,使得所消耗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利用,企业才能使收益大于成本并最后获得盈利。
2.有效控制成本可以合理地制定建筑施工成品的价格。建筑施工过程中,其实就是商品生产的一个过程,这既包含活的劳动,也包含物质的消耗过程,建筑企业为了要在此过程中获利,就必须合理地计算好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成本价格,这样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投资行为。此外,企业可以利用产品成本这一综合性指标,有计划地、正确地进行计算并反映和监督产品的生产费用,使生产消耗降低到最低限度,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果。
四、目前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普遍存在的问题
1、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不管是什么管理活动,都应该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效果。现行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制,没有很好地将责权利三者相结合。
2、忽视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长期以来,我国施工企业没有能够充分认识到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习惯于强调工程质量,而对于工程成本关心不够,造成工程质量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质量提高的同时,也没有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资本积累不足。项目经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质量,虽然就单项工程而言,利润指数可能很高但是因为质量问题,造成成本支出费用增加,也会给企业的信誉造成不良的影响。
3、项目管理人员经济观念不强。当前,一些施工项目经理主管部门都存在一种现象,在项目内部,搞技术的只负责技术和质量,搞工程的就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搞材料的只负责材料的采购等等。从表面上看来,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但是项目的成本管理是靠大家来管理的,项目的效益是靠大家来创造的。如果搞技术的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选用可行却不经济的方案施工,必然会保证质量但增大了成本,如果搞材料的只从产品质量角度出发,采购高强优质高价材料,即使是材料使用没有一点浪费,成本还是降不下来的。
五、工程管理施工中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1、建立规范统一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系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下,建立规范化、统一化、标准化的成本管理体系,形成完整的责、权、利相结合的项目成本管理模式,调动项目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目的是为项目的成本管理出谋划策。大家齐抓共管。使每一职工真正树立节约就是效益的理念。形成人人算细账,人人会算账的管理局面。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2、加强质量成本管理与控制工程质量标准的合理定位是质量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因为质量过剩和质量欠缺,都会造成成本的增加。质量的浪费会带来工期的损失,造成更大的成本浪费。加强质量管理,保证一次达到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就能够很好地进行质量成本控制。
3、加强技术成本管理和控制实施性施组,方案是决定工程项目成本的重要内容,将直接决定工程成本的产生。为了控制成本,对实施性施组、方案进行技术交底,施工中进行技术指导,施工后进行及时的竣工验收,保证不出错,不返工,最大限度地控制施工成本。抓项目成本分析制度、完善内部管理。对工程成本提前预控,对易造成浪费的部位提前预测,并制定相应解决措施。把成本管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4、加强人工费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人工费用是构成工程项目成本费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工费的管理,要按照固定单价和计件数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控制。人工单价根据市场和定额相结合的原则,并以合同的形式来确定;计件数量根据实际完成每月工程数量和定额相结合来确定。施工过程中主要控制实际完成工程数量,每月定期统计实际完成工程数量和定额相结 合来确定。施工过程中主要控制实际完成工程质量,每月定期统计实际完成数量进行计价发放人工工资,竣工后一次结算所有人工费用,以达到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有效控制人工费的成本目标。
六、结语
综合以上所述,工程管理施工中的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于整个工程中,重点控制人工费、材料费、管理费等,同时还要控制项目的施工质量,保证工程工期和安全,从而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要降低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价格,提高企业的盈利,就必须加强在工程成本上的控制管理,把生产任务落实到位,责任落实到位,为施工工程顺利完成提供良好的保障。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在飞跃,信息技术也在腾飞,21世纪的工程项目管理不会再局限于过去的管理方式,而是将走向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在项目管理的竞争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竞争力,增强项目管理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在,逐渐地与国际接轨。
虽然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已经引起了广泛地关注,但是理论与实际总是存在着差距,实际地应用并不容乐观,预期地效果并没有实现,还有待更进一步地发展。
1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1.1 缺乏信息化人才
要对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就必须具备人才,即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具备优异的管理知识和能力,也要熟练掌握信息管理理论,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在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能够策划并实施各种方案,为企业谋福利。但是如今这种复合型技术骨干极度匮乏,要想对项目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因此,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培训,或者招聘这类复合型人才。
1.2 意识上存在问题
很多大型企业都没有意识到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管理的软件太过昂贵,短时间内是不会给企业带来效益,只会加重企业的负担,所以他们不愿意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上花费财力物力。对大型企业如此,那些中小企业,因为资金和人才的缺乏,更不可能有对项目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1.3 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参与方相互独立
一个项目包含了施工、管理、业主、咨询等多个方面,他们各自为政,流程不一样,相互独立的数据也为信息化管理带来了不便。虽然信息化建设的参与方参与的都是同一个项目,但是他们都是在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而不是以整个项目的最优为考量,这样的模式不利于项目工程信息化管理的进行。
2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2.1 利用公共的信息管理平台,加强沟通
公共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有很多的优势,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提高管理水平。这个平台增加了项目的透明度,使人们可以了解该企业的全貌,而且领导也容易发现存在的不足,各阶层之间容易沟通,协调能力也会增强,信息传递不仅变得便捷,而且也迅速,方方面面都有益。
2.2 利用信息网络作为项目信息交流的载体,保证数据的质量
通过载体,即信息网络,所有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交流的速度会增加,减轻了他们的工作量,加快了信息反馈的速度,管理者能够及时查询反馈回来的信息,从而及时发现工程中出现的不足及问题,进而及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工作质量。信息网络为项目参与者提供的信息是完整且准确的,不仅方便他们浏览,提供的信息也能被拷贝,减少了大量的抄录工作,实用性很高。
2.3 提升企业项目风险管理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程项目建设的风险也越来越高,企业可能损失地利益也越来越大,而是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能够提高这种风险的管理能力,减少企业利益的损失。现代的信息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地进步,能够对风险进行预测,然后分析,最后就是防范和控制了。同时,工程项目的信息化,使得项目的透明度增加,管理者能够对存在的问题一览无余,找到症结的所在,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
3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分析
3.1 加大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推广与普及
“项目管理信息化”还不是很普及,但是却对企业有着很独特的意义,所以有必要推广和普及项目管理信息化,要推广和普及它就必须关注两个方面:首先是要让从业人员消除对计算机和项目软件的不信任感,这就到了政府发挥作用的时候了,政府要制定出信息化标准,广泛地普及信息化技术,让从业人员信任感油然而生;其次是要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避免他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不仅要授予他们相关软件的知识,使用他们的技巧,也要教授组织双方人员如何进行相互沟通,同时也可以对软件进行优化,使它们接近使用者的习惯,更易被接受。
3.2 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如果没有基础设施的投资,任何项目都没有办法顺利进行,所以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它是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主要取决于参与者的盈利情况,所以成本核算时,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费用是不能忽略的。民间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也是极其重要的,要积极引导他们对此进行投资。
3.3 大力培养跨专业信息技术人才
现如今很多的行业都需要复合型人才,信息技术也不例外,从业人员除了具备一些基本的技能如计算机技能、通信网络技能、数据库技能等之外,还应该具备一些综合素质。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为国家,为企业,更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因此,企业应该大力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培训班,也可以通过建立培训基地,甚至是网上培训及知识普及等多种方式,加强从业人员的方方面面的技能,使他们成为专业知识过硬,其他方面也出色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
3.4 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如果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不强,那么对工程项目进行信息化,所以强化项目管理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是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的保证。对那些信息化意识薄弱的人员,要加强教育,用事实证明信息化技术的优越性,即能提高项目的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收益,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不必要的误差,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在管理过程中,要大力倡导信息化技术,用事实说话,让业主接受并认可信息化的重要性。
4 结语
现在的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我国的建筑企业也比以前更为受到青睐,除了要与国内其他行业进行激烈的竞争之外,还要与其他的跨国企业进行竞争。建筑企业想要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中立足,不被淘汰,那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信息化技术是提高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所以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实现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及收益,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