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管理知识论文

管理知识论文

时间:2022-04-17 03:53: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管理知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管理知识论文

管理知识论文: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经济论文

1人力资源管理构成分析

1.1人力资源概述

目前,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社会经济形态和结构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我国为例,我国已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转变为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其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人们在知识与信息的吸收方式上日趋多元化,这一方面提升了其信息分析和加工处理效率,另一方面也为其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保证。另外,信息在创造价值和推动社会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心理素质、智能素质、价值观念、技能水平,而不是人的数量。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并不是自然就有的,而是投资者投资管理的结果。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管理者主要通过资本投资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和教育投资管理,以便更好地整合和利用资源,最终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1.2人力资源发展的性质

要想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首先要了解人力资源的性质和特征。“人力资源”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70年以后。人力资源明确地说明和阐释了人力资本在当前发展形势下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管理者的分析和绩效管理。此后,人力资源逐渐取代了“人力”或“人事”等传统概念。究其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其财政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集中程度过高,此时人在组织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产之一。

2人力资源及管理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初始化发展阶段,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认识不足,缺乏全局发展观和长期战略定位,人才储存和管理不到位,造成了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2.1人力资源发展的时代挑战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企业纷纷确立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本国优势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提升企业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武器,已成为一种新的竞争战略手段。随着当前世界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认识到传统劳动资源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必须优化人力资源构成结构,提升人力资源整体水平。只有这样,企业乃至国家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诸多挑战,最终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提升其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各国纷纷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并加强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力度,以有效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2.2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当前,全球的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科技正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整个社会已经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组织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和组织的竞争方式也进行着悄无声息但却深入持久的变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另外是新的管理概念与管理方法的出现与应用。

3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3.1现代人力资源发展的基本趋势

随着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各国对人力资源发展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更为全面科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的发展无论在观念形态上,还是在实际行为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我国企业要想有效地提升其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管理导向功能,站在全球战略视角分析其管理的优势与不足,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氛围,为员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3.2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各国在发展中的分工日益明确,其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速度不断加快,有效地适应了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总体来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得到高、中、低三个层次管理者的重视和认可,强化其管理职责;二是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的战略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扩展其职能范围,完善其管理功能;三是实现不同层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协调统一,明确各级管理目标和发展方向。

4我国人力资源管理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起点低、发展快、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4.1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主要包括技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产品生产和销售全球化、劳动力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各市场要素进行跨国界自由流动,各国家和地区相互影响和融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形成一个清晰认识,加快高素质人才的流动,最终实现预期管理和发展目标。总体来看,人力资源管理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会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增强。

4.2我国企业人力资源“人本管理”策略探寻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质量,因此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普遍关注。企业要想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就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发挥其管理优势,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具体来说,企业可以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坚持人本管理方针,关心员工的实际需求,建立健全员工绩效激励机制。此外,企业还可以加强传统管理体制改革,及时更新管理理念,树立新型人才管理观,强化其人才管理和培养意识。

5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主动出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才能准确把握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几种不同的发展趋势,未来人力管理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呈网络化、扁平化,以学习型为形态的团队工作方式,职能出现分化,更多的企业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企业只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创新,及时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顺应历史潮流,才能最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赢得一席发展之地,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周厚齐 单位: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管理知识论文:职工食堂项目管理知识的运用

一、怎样抓好饭菜成本控制呢?

1.由粮油蔬菜采购小组拿着审核签字的采购清单到服务中心财务部门领取购物款项。

2.由粮油蔬菜采购小组到新市区同心路市场采购所需的物品,将采购到所需物品交到局职工食堂库管员进行清点入库,同时将采购物品清单一式两份。一份留在局职工食堂核算员处,一份交到服务中心财务部门。

3.第二天局职工食堂厨师将当日饭菜所需的物品从库管员处一一领出来,并将一一领出来的物品详细清单签字后一式三份。一份留在局职工食堂库管员处,一份留在局职工食堂核算员处,一份交到服务中心财务部门。

4.局职工食堂核算员对当日饭菜价格进行核价,经局职工食堂负责人审核同意在黑板上公布当日饭菜价格。

5.局职工食堂核算员将当日就餐人数和实际收入情况报到服务中心财务部门,并对当日职工食堂的盈亏情况进行核算。

6.当月末,服务中心财务部门对局职工食堂的盈亏情况进行月考核。

二、怎样抓好小商品买卖成本控制呢?

对于就餐职工饭卡上多余出来的钱购置小商品,这个买卖的成本控制应遵循下列程序。

1.局职工食堂采购员,应根据职工的合理需要,将采购到的各类小商品价格及数量清单一式两份。一份留在局职工食堂核算员处,一份交到服务中心财务部门。

2.局职工食堂局出售的各类小商品的价格,应低于当地超市所销售的同类小商品的价格。职工食堂对当日出售的各类小商品价格及数量,要做到出售单一式两份。一份留在局职工食堂核算员处,一份交到服务中心财务部门。

3.局职工食堂核算员,对当日出售的各类小商品盈利情况进行核算;并将核算的盈利情况报到服务中心财务部门。

4.当月末,服务中心财务部门对局职工食堂出售的各类小商品盈利情况进行月考核;并进行帐帐核对、帐证核对、帐物核对的盘点工作。

三、怎样抓好局职工食堂饭菜质量呢?

1.首先,应该招聘到一个好厨师。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当下局职工食堂的情形正好相反,米面油调料和家常牛羊肉及各类所需的蔬菜是不难花钱弄到的,但是“巧妇”,也就是说好厨师“难寻”。局里额定的工资一月2400元(这还是去年9月份主管局领导特批的上限,在此之前厨师的工资是一月2100元)根本招聘不到一个像样的厨师,说白了就是工资一月3500元也未必找的到一个称职的好厨师。厨师是局职工食堂饭菜质量好坏的至为关键的因素。某种程度上说厨师是局职工食堂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只有花大价钱招聘到一个真正好的厨师,才能做得了一手“色、香、味”俱佳的好菜,让二百多名干部职工吃的满意。

2.切实加强质量管理,用心做好职工食堂日常的各类质量工作。食堂质量管理工作别看不起眼,实际上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丝毫马虎不得。食堂工作环节比较多,从原料采购、原料贮存(库房保管)、原料的摘洗、到切配、烹制(烤、烙、炸、蒸、煮)、餐具洗消,再到食堂工作人员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等等,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如果其中一个环节管理不到位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严重问题。因此局职工食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各个工作环节的操作流程和岗位职责,控制问题易发生点,尽量做到细化、量化,尤其是在职工食堂食品采购流程、烹饪管理流程、食堂设备安全使用流程和就餐服务流程等重点环节上,要坚决做到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事,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每个环节每个步骤的工作都做到位,以高质量的饭菜和调配好饭菜的花色品种来适应用餐职工的不断增长的饭菜口味需求,使局职工食堂饭菜质量工作不断上等级、上水平、上新台阶。

3.切实加强局职工食堂日常的卫生管理。食堂工作人员在岗时必须著“三白”装(白工作服、白工作帽、白口罩)。所有餐具要做到“一洗、二冲、三消毒”,后橱要做到一天一打扫,局职工食堂要做到每周末进行卫生大扫除,确保了局职工食堂的卫生质量长期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使中午就餐的干部职工有一个干净、舒适的就餐环境。

4.进一步抓好局职工食堂的内部管理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明确了食堂内部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努力强化全体员工的食品安全管理的责任意识;二是要层层把关,严把采购进货关、验货关和操作关,保证采购原料的新鲜、质量和操作卫生;三是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卫生制度,做到每餐完后清理餐厅卫生,及时处理餐饮垃圾,防止蚊蝇滋生,保持就餐环境的卫生;四是要科学储存,生熟材料隔离存放。做到每天清理冰箱冷柜的食材,先进先出,有序循环;五是要按规操作,严格食品烹饪程序。每天按规定操作程序进行,每样食材都要进行严格的分拣、清洗、切配。每餐的烹饪用具都严格的进行高温消毒,每次烹煮食物都严格要求煮熟煮透,不安全的食品绝不允许出现在餐桌上;六是要清洁消毒,保证餐具卫生安全。认真餐具的更新和消毒清洁工作,加强对专用炊具、设备和餐饮用具的清洁消毒,定期维护保养炊具厨具、设备,确保冰箱、消毒设备正常运行。

保证了餐具、食材的清洁卫生安全;七是要内外兼顾,做好食堂环境卫生。每天对操作间、餐厅、储藏室进行清扫、冲洗、擦抹,认真做好食堂防蝇、防蟑、防鼠工作,定时投放诱捕药饵、器具。实行卫生区责任承包制,责任落实到个人,责任追究实行倒查制度。职工食堂员工必须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及口罩进行工作;八是要认真做好每天就餐人数的记录工作,及时掌握就餐人数信息,防止出现浪费和饭菜不够现象。其中重点是认真抓好饭菜成本控制和饭菜质量控制这两个关键节点,尤其是对饭菜成本预测、饭菜成本计划、饭菜成本预算、饭菜成本分析、饭菜成本核算、饭菜成本考核等工作每天都做了具体数据的采集和统计。七是为了让一百多名干部职工工吃到可口称心、价格合理公道的饭菜,职工食堂努力增加了饭菜花色和品种,精心调剂各类菜品,想方设法改进了烹调方式,保障菜谱的科学性、营养性,切实做到午餐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使职工工食堂无论从饭菜质量、就餐环境、服务态度上均有了明显提升。

四、总结

总之,局职工食堂的全体员工,一定要用心想事,用心干事,积极努力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心尽力地让二百多名干部职工吃上干净可口、安全卫生、营养健康的午餐,毫不松懈地做好局职工食堂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努力让大家放心和满意。

作者:符方宁 单位:宁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服务中心

管理知识论文:老年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

摘要:目的了解山西太原老年科护士对疼痛认知和态度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问卷,对太原市老年科204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根据得分低的条目内容给予相关对策以提高老年科护士的疼痛管理能力。结果调查的204名护士均为女性,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问卷得分为(17.5±0.2)分,最高分为25分,最低分为9分,答对率最高为62.5%,总体正确率为(42.5±0.5)%;结论老年科护士疼痛管理认知和态度得分较低,疼痛方面知识有待提高,相关部门应加强该方面的培训,以提高老年护理服务的质量,继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

国际上疼痛已被作为除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以外的第五大生命体征[1],在我国疼痛的评估和干预也做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和宣传,相应对护士进行疼痛培训课程也由各大医院召开,其中包括浙江邵逸夫医院主办、四川华西医院主办、丁香园主办、北京医院主办的等。疼痛作为老年综合症(常见的老年综合症主要包括吞咽障碍、营养不良、尿失禁、跌倒、骨质疏松症、慢性疼痛、肌容积减少症、卧床不起、便秘和睡眠障碍等[2])之一,严重影响者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了解老年科护士对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情况,针对认识比较薄弱的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提高护理人员对疼痛的评估和干预能力。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自愿原则对太原市老年科护士进行微信问卷调查,问卷回收204份,完整率为100%。护士来自二级乙等及以上的医院,其中三级甲等医院护士所占的比例是79.4%;年龄均大于20岁,其中40岁以上人数所占比例为12.3%;护龄6年及以上所占比例为60.8%;学历本科及以上所占比例为84.8%;学习疼痛知识的方法包括上学期间(67.7%)、讲座(45.6%)、科室或院里的业务学习(71.1%)、岗前培训(12.3%)、多媒体等渠道(34.3%)、参加会议(23.0%);71.1%的人参加过继续教育;57.8%的人参加过相关培训;仅仅有18.6%的人对疼痛了解;大家所知道的疼痛评估工具有:视觉模拟评定法(39.2%)、数字式疼痛评定法(29.4%)、文字描述式评定法(27.5%)、23.5%的人不知道;大多数人对疼痛知识学习的意义认为:能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有助于正确评价患者的疼痛,帮助其减轻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为判断患者疼痛程度及相关护理提供指导;促进康复,积极治疗等。

1.2调查工具1.2.1童莺歌翻译修订的疼痛认知和态度调查问卷[3](KnowledgeandAttitudesSurveyRegardingPain,KASRP)该问卷为BettyFerrell及MargoMcCaffery设计并不断修订,2008年4月是最新一次修订[4]。源英文问卷的重测信度为r>0.80,内容一致性信度为r>0.70,经童莺歌修订后该问卷由40个条目组成,内容涉及到疼痛评估、处理、用药原则及案例分析等方面。条目1~22为是非题,23~36为选择题,37~38为案例分析,每个案例分析都包含2个分条目,为37A、37B、38A、38B。评分时参照标准答案,计算答对题数所占的比率,即答对率=答对题数/总题数×100%。根据疼痛认知和态度调查问卷作者建议,答对率80%设为及格分数[5]。1.2.2一般资料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所在医院级别、护龄、职称、学历、是否接受过继续教育,参加相关培训、学习相关知识的方法、疼痛评估工具、开展疼痛学习的意义、对疼痛知识自我掌握的评价等。1.3实施方法制作微信问卷,发放到山西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群里,请大家协助调查,由微信填写并提交问卷,这样既能节省大家的时间,又能保证问卷回收的质量,提高问卷回收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对回收的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统计学描述,计数资料采用统计学率和频数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204名老年科护士疼痛认知和态度得分情况204名护士得分为(17.50±0.21)分,最高分为25分,最低分为9分;设答对率80%为及格分数,本组护士无人达到该标准,答对率最高仅为62.5%,204名护士正确率为(42.5±0.5)%。2.2204名老年科护士疼痛认知和态度问卷答对率前10个条目见表1答对率最高为条目16,由表1可见老年科护士对疼痛评估方面知识答对率较高。2.3204名老年科护士疼痛认知和态度问卷答对率后10个条目见表2答对率最低的是条目37B,由表2可见老年科护士对疼痛药物管理方面知识较欠缺。

3讨论

3.1老年科护士疼痛认知和态度亟待提高由于老年患者疼痛感觉下降和社会认识不足,大部分患者存在的轻到中度持续慢性疼痛易被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忽视[6],临床工作中对老年患者的慢性疼痛管理不够理想,护士缺乏疼痛评估和干预方面的相关知识。本研究204名护士得分为(17.50±0.21)分,设答对率80%为及格分数,本组护士无人达到该标准,答对率最高仅为62.5%,总体正确率为(42.5±0.5)%,充分说明老年科护士对疼痛一般知识、疼痛的评估、药物知识和干预等方面知识欠缺。同国内其他研究者的相比:平均得分和正确率均高于陈晓燕等[7],该调查外科护士得分和正确率依次为(15.75±3.41)分和(39.38±3.98)%,也高于南桂英等[8]对产科护士的调查结果(12.53±1.40)分和33.80%,但此调查结果低于Glajchen等[9]的报道,美国1236名居家护理护士的疼痛知识回答正确率为56%;意大利护士的正确率为59%[10];澳大利亚护士的正确率为71%[11],老年科护理人员急需疼痛方面的相关培训和教育,这样才能够更好更准确地评估老年患者的慢性疼痛,并给予及时恰当的干预和观察,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3.2提高老年科护士对疼痛认知和态度管理策略

3.2.1增强护理人员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效能本研究得出23.5%的人对疼痛评估工具一种都不知道,仅仅有18.6%的人对疼痛了解,说明其日常并不注重自我学习。自主学习是指个体主动地借助或不借助他人的帮助来判断自己的学习需要,制订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的人力及物力资源,选择及实施适宜的学习策略以及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12],自主学习能力是护士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13]。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做到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自己组织和实施特定行为以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判断。它关注的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信心程度,而不是个体已经拥有的技能多少[14]。王振宏等[15]研究揭示,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策略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策略运用的预测性较高,同时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效能与其行为水平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动态发展关系,这提示我们要提高医学生和医务人员的自我效能水平,促进疼痛相关知识的学习。丰富自身医学知识,培养其日后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能力。以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2.2加强在校护生疼痛相关知识教育力度设答对率80%为及格分数,则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科护士(67.7%的人在上学期间学过相关知识)对疼痛认知和态度方面知识无论何种学历得分都不及格。说明我国目前各高校对疼痛相关方面知识设计深度和广度不够,这也许与我国的整个护理教育体系有关,我国护理院校对疼痛管理还缺乏统一规范的教育,学生仍然存在着对疼痛管理知识理念和麻醉性镇痛药成瘾性认识上的偏差。这些知识缺乏和认识上偏差将影响护生成为临床护士后对临床疼痛恰当的评估与处理[16]。护士从学校到医院所接受的疼痛教育和相关培训知识是有限的,并不会随着学历的提升而有所增加。甚至有23.5%的人不知道疼痛评估工具。所以应从医学生阶段抓起,各大高校应注重疼痛方面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

3.2.3加强护理人员对疼痛管理继续教育、相关培训和讲座力度本研究得出只有57.8%的人参加过相关培训,只有12.3%的人岗前培训有讲解疼痛相关知识。李伦兰等[17]调查研究发现系统学习过疼痛相关知识和经常从学术期刊上查阅疼痛相关文献的护理人员,其疼痛知识和态度问卷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相关研究[18]已经证实,疼痛教育项目对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改变临床疼痛管理实践是有效的。所以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说,可以成立医院疼痛管理小组,要定期举办相关方面知识的系统化培训。本研究中只有23.0%护士参加过疼痛相关会议,因此可以根据自己医院做得不够好的,可以给优秀员工申请外出学习的机会来引进好的疼痛管理理念。可以培育老年专科护士来系统学习老年综合征的管理和护理,尤其是关于疼痛评估和非药物干预方面的知识,建立规范化的老年患者疼痛管理模式和流程,提高老年科护士的疼痛知识和态度得分。更专业地减轻老年患者的疼痛,同时增进患者的舒适感觉。总之,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科护士疼痛认知和态度方面的知识有待提高,希望通过上述对策能提高对老年患者疼痛管理的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管理知识论文:探求经济管理知识遍及教育

一、大学生经济管理知识普及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时期,全国高校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一批批先进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这些人才具备很好的科研水平,但是却不懂经济、不懂管理,使他们在社会中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他们走上岗位后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都无法真正成为高素质高层次的全面型人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层面讲,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全方位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经济管理知识的掌握,已成为每一个本科生立足社会的必备条件。从高校层面讲,高校在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的同时,忽略了对人才的整体培养;另外,理工类高校对于经管类知识教育的的师资力量不足、教材缺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从个人层面讲,本科生缺乏对自身的认识,不能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掌握经济管理知识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经济管理知识普及教育知识体系

(一)大学生经济管理知识普及教育内容分析

本科生在走上社会后,要掌握的经济管理知识不在于理论上需要有多么深刻的研究,而重在实践,要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经济管理知识,真正做到学有所用。这样一来,大学生经济管理知识的普及教育内容就需要包括方方面面,知识体系的构成要由浅入深,尤其要加大对实践应用的扩充,充分分析大学生真正需要的经济管理知识。教学的内容要根据大学生经济管理知识普及的界定及其与大学生生活与就业的关系展开,包括社会发展、经济与市场、货币与投资、及行业与管理等,建立大学生经济管理知识普及理论体系,调研大学生真正需要的经济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形成专门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经济知识管理的教材,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教学体系要做到系统性、全面性、综合性、实践性。

三、大学生经济管理知识的教学

(一)教学方法

针对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要在普及经济管理知识的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过程。教学方法要在直接教学讲授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真正参与到学习经济管理知识中来。要注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交流,在某些内容的学习上,如会计核算、财务分析等,要结合直观演示,让学生动手填写各种报表,以做财务分析报告的形式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或者期末考试成绩,让学生可以更多地使用练习学习的内容。另外,现在市面上有很多适合大学生阅读的经济管理类图书,教师要恰当地为同学推荐阅读目录,带领学生开拓思维,以更真实的视角接触了解社会就业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此外,以布置学习任务的方式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也更能体现学习管理知识的重要性。当今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有合作便有团队,有团队就要懂管理,管理知识的重要性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只有学生本身充分认识到学习经济管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切实将经济管理知识的普及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教学形式

在对大学生的经济管理知识的普及教育中,不能仅仅将此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因为目前的高校还不能充分做到以选修课的形式来普及教育经济管理知识,所以必须将经济管理类的课程设置为每一位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以知识体系为基础,不能将非经管类的本科生与经管类的本科生同等对待。非经管类的本科生要更加注重学习经济管理知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的实用性,所以教师在讲解此类课程时要注意内容的深浅难易程度。各高校在此方面要加大力度。所任用的教师不能仅仅懂经管知识,更要懂理工常识,才能真正将所学专业与经管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对经济管理知识的兴趣,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为社会培养更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张欣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管理知识论文:高校生管理知识学习心得

自从人们开始组成群体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体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由于人类社会越来越依赖集体的努力以及越来越多的、有组织的群体规模的扩大,管理人员的任务也就愈发重要了。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认为管理学同样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一些学生会工作乃至今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管理学分为计划、组织、人员、领导、控制六篇,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而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会。

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如果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这项职能在所有管理职能中是最基本的。计划包括确定使命和目标以及完成使命和目标的行动;这需要指定决策,即从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确定行动步骤。计划制订分为如下步骤:寻找机会确定目标拟订前提条件确定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选择方案制定衍生计划用预算量化计划。计划制订的步骤可以用于大多数需要的场合,例如许多大学生准备出国留学,那就可以根据这些计划步骤来为自己做准备。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出国读书的机会以及因此所带来的机遇等,然后,我们就需要设定各方面的目标,如选择国家以及就读的专业领域等。我们还需要假设是否能在留学过程中获得奖学金以及是否能够在外兼职打工,无论哪种情况,都有几个需要仔细平衡的选择方案。因此,学生们可以就申请不同的学校利弊进行评价,选择适合自己的留学国家和学校。在成功收到入取通知书后和申请到签证后,我们就需要开始指定衍生计划,包括选择住处、搬到一个新的地址,或在学校附近找一份工作。然后,我们需要将一切计划转换成预算,包括学费、生活费等等。这些步骤都是一个计划的体现。

作为计划的一种——战略则是意指确定企业的使命和企业的长期基本目标,并制定行动方案,配置相应的资源以实现这些目标。这其中管理学为我们引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现代环境分析工具:tows矩阵,tows矩阵应用范围很广,所强调的重点不同于企业组合矩阵。tows矩阵是一种系统分析的概念框架,这种分析有利于把外界的威胁和机会及组织内部的优势和薄弱环节结合起来。在tows矩阵中,“t”代表威胁,“o”代表机会,“w”代表薄弱环节,“s”代表优势。通过这四种因素之间的不同组合,产生了四种不同的战略:“so”“st”“”“wo”“wt”,此外,人们还可以从过去的tows矩阵分析开始,接着分析当前情况,然后,集中在将来不同时期分析未来的不确定因素。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一个好的完善的计划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的确定行动方向,从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许多著名品牌都制定了其长远的营销战略:可口可乐公司的长远目标宗旨就是:“我们致力于长期为公司的股东创造价值,不断改变世界,werefreshtheworld。通过生产高质量的饮料为公司、产品包装伙伴以及客户创造价值,进而实现我们的目标。”at&t则是:“我们立志成为全球最受推崇和最具价值的公司。我们的目标是丰富顾客的生活,通过提供新鲜有效的通信服务帮助顾客在商业上取得更大成功,并同时提升股东价值”;

时代华纳(timewarner)是:“我们力求成为最受尊敬和最为成功的媒体公司——在我们的经营范围内成为领导者;以优质、卓著闻名于世。我们成功的灵魂在于聚集最优秀的人才,包括世界上最好的记者和作家,并使大家创造性地思考和工作”。这些公司都清醒的规划好了其长远目标,这就使得他们之后的经营方向目标明确,并可以因此而调整其相关战略。

在学习了管理学后,我更深刻的意识到了一个企业或是团队的成功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曾经看过几期《创智赢家》,节目中的真人秀让我看到了管理学的实际应用,比如我之前提到的“计划”,每期节目中都会有两支队伍完成相同的一个任务,而最终胜出的那支队伍往往是计划最周密的,而且会应用不同决策方法,手段例如tows矩阵进行分析。例如为“甲骨文”公司招聘人才,两支队伍就分别策划去交大、复旦进行招聘,而其中一只队伍在第一天上午就详尽的计划好了所有方案,加之新颖的创意使得之后的招聘活动顺利进行,选拔出的人才也符合公司要求,圆满完成任务;反观另一支队伍,由于没有良好的活动规划、战略,使之的效率不如前者,并且整个活动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管理学这门学科的应用面之广。

综上所述,一个学期的管理学带给我很多心得体会,我也将会应用于今后的实践中,取得更多的收获。

管理知识论文:商业管理知识化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脚步,产业作为描述商业活动的一个概念已不再有效。参赛者在界定明确的、永恒不变的产业里争夺最高统治权的传统商战规则已发生了变化,替代“产业”一词的最佳提法也许是“商业生态系统”。一个“商业生态系统”横跨好几个产业。以微软为例,它置身于四个大产业:个人计算机、消费电子业、信息业和通信业。他们正在与传统的商业方式决裂,创造崭新的商业生态系统。与此同时,直接与顾客打交道的零售业正在经历改组淘汰,美国破产的商店数目一直在上升,一年有近13000家,而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优势的“全球第一零售”沃尔玛却蒸蒸日上。显然,传统的商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商业管理知识化将成为大势所趋。

一、商业管理知识化的核心内涵

商业管理知识化,简单地说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商业管理。具体讲就是商业企业通过确认和利用已有的与可能获取的知识资力,对各种知识进行连续的管理过程,以满足开拓新市场的需要。其出发点是把知识机为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信息与知识作为提高商业竞争力的关键。

商业管理知识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归纳起来,最核心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实现知识的共享。企业所拥有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以未编码隐性形式存在,如员工的智慧和技能;有的是以规范的显性形式存在,如企业的专利、技术诀窍、生产工艺等。与相对凝固、静止的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比较起来,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更是企业创新的最终源泉。如果能对隐性知识加以有效的组合和应用,就能不断实现创新.为企业创造巨大的效益,从而知识管理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为此,实现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事势必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前提和核心。打个比方来说,两个入各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后,各自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如果彼此交换的是一种想法,那么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想法,并且可以相互启迪,产生更有意义的新思想。这就是知识共享所产生的效果。

2.用知识优势铸就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面对的竞争对手大体上有五类:同行业竞争者、替代品生产者、潜在进入者、讨价还价的供应商和客户。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只能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最终被淘汰出局。而拥有了竞争优势.就象占据了战斗中的“制高点”,就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根据知识管理的思想,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是商业企业的知识提供者之一,企业不应该把他们视为竞争对手,而应该与他们实现知识和信息共享.建立起合作伙伴的关系。对于其他三类竞争者,企业就必须依靠某种竞争优势来保证自己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依靠资金或实物资源建立起来的优势地位显然是不可靠的,资金是慢慢可以积累的,实物资源则是会消耗掉的,所以这种优势只是暂时的。处于知识经济中的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本是智力资本,最重要的资源是知识。而任何一个企业,甚至国家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识,即使掌握,在所掌握的知识上也不可能全面领先。可以说每个企业都具有独到的知识(或者说诀窍),都具有一定的知识优势。用这种知识优势铸就的竞争优势才是持久的、稳固的。

二、商业管理知识化的基本途径

推进商业管理知识化,要求政府和企业协调运作,共同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l.树立以知识为核心的商业管理观念,实现商业管理理念的知识化。转变商业不过买和卖的陈旧的管理观念,确立全新的“商业生态系统”观点,实现以知识为核心的商业管理,这是商业管理知识化的首要任务。一方面,要来政府确立战略观念,站在时代前列,高瞻远瞩,统筹全局,从政策上、体制上为商业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具体而言,政府应为商业提供一个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在各种市场准入制度、市场交易制度与监督、经济合同的执行与赔偿、商业欺诈、知识产权保护、广告、税收等方面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企业必须把握知识经济的脉搏,顺应“商业生态系统”的运作要求,以时代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来认识信息营销、网络生存、高科技经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商战中树立不断创新的竞争理念、营销理念、流通理念和市场理念。

2.改造组织,实现商业管理组织的知识化。就是要求商业管理组织要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市场环境的要求,充分发挥组织中人的作用,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寻求在多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实现利益。这包括:

(1)建立适应知识商业要求的组织结构。“商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必然导致知识商业的出现。这就要求商业管理更加强调组织各单元(个人、班组或部门)之间知识、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及时、有效,更加注重发挥每个组织单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我们必须对传统的商业组织结构进行知识化的改造。改造后的企业组织结构应该是有利于进行商业知识管理的;知识和信息的扩散是迅速的、畅通的;每个组织单元都可以与企业的知识库建立直接的联系,为知识库的建设、开发与应用贡献力量;企业可以通过对知识库被访问的情况和知识应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和指导,及时反馈信息,促进知识创新。同时,由于消除了等级制度,任何两个员工都能互相沟通与交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知识库为中心、以每个组织单元为节点的知识网络,使商业知识管理能够真正付诸实施。

(2)形成职业化经理阶层,实现管理组织专职化。在当前多数国有商业企业陷入困境的情况下,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经理阶层职业化显得更加迫切。因为经理是通过运用他们的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来管理企业的,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是最重要的商品,创建和分享知识已成为一种模糊控制行为,既不能被监督管理,也不能强加于人,它仅在人们自愿合作时才发生。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将企业经理作为一项职业来选择时,才会愿意将固化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资源与企业所有者共享,从而创造效率。这是我国国有商业企业摆脱当前困境,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有效选择。

(3)建立一种团结协作的商业文化,实现知识的共享。如前所述,实现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事是商业企业知识管理的前提和核心。然而,知识的共事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正如朗旭所说的那样:“我们所说的知识管理井不会自动发生,因为它涉及四个非自然的行为: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最好的思想、采用别人的想法、与他人协作以及发展大家的智慧。”人都有自私利己的一面,不愿意把自己独有的东西拿出来与人分享,对于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也是如此。为了实现知识的共享,就必须建立一种团结协作的商业文化,井要以适当的激励机制加以保证,比如对贡献知识的员工给以奖励,让知识参与利润的分配等等。

(4)建立知识管理者制度。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管理对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面对当今社会知识“大爆炸”的环境,西方国家一些大公司为尽快获得、掌握和保存最有价值的知识,专门设立了一批高级经理职务,即“知识主管”(cko)或“智力资本主管”。这些人给公司提供的不仅仅是数据,而是经过提炼和创造的智力资本。弗拉保罗指出:“那种认为人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能够训练有索地丰富、支配和管理不断发展的知识的观点未免要求太高。”这就要求设立知识主管来解决这一问题。弗拉保罗解释说:“cko的地位居于首席执行官(ceo)和信息主管(cio)之间。他(或她)对于商业运作过程的作用就如同信息主管(cio)对于技术开发的作用。”知识主管的主要任务是将企业的知识变成企业的资本。其主要职责:一是为组织建立一套知识管理的信息基础结构。它包含综合的技术基础结构,如技术支持环境的建立、知识管理工具的选择等;人力基础结构,如人力资源的发展机制、智力知识库的建立和维护等;环境基础结构,如连接于国际商业环境的知识网络和知识组织(团队)等。二是为组织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和造就~个能够促进学习、积累知识和信息共享的组织环境,使企业员工认识到知识共享的好处,鼓励员工将自己的诀窍和经验贡献出来,为企业知识库的建设做出贡献。cko必须配合组织的高层管理团队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促进以知识为导向开展组织管理工作。三是加强知识的集成,促使新知识的产生,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应用。

3.改变一对一的商业营销方法,与客户建立共生关系,实现与客户的知识共享。一对一的营销方法是指企业与客户之间只是单纯的买和卖的关系。现在则要求改变这种单一关系,使客户变成企业的伙伴,充分利用客户的知识,挖掘客户的有效资源,使客户与企业共同发展。非生,原指两种或多种生物相互合作.以提高生存能力。建立共生关系是“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规则。多数传统企业税商业为零和竞赛,从不考虑互利或共生。工业时代的箴言是“绝对别把钱留在桌面上”。在他们的游戏里,赢家就是汲取到最大利润的人或公司。这种心态使他们无法彼此合作,因为一方有收获,另一方必有损失。今天,大部分行业已进入微利状态,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具有所有的优势资源,而同其他企业进行合作所获取的外部资源应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因此,改变传统的商业营销方法,建立与客户的共生关系,实现与客户的知识共事是商业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选择。

4.对商业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商业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知识化。知识管理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商业企业所拥有的知识由于分散在员工的头脑和技能中、生产过程中、组织机构中以及供应链的不同节点上,能否保证知识最大范围的井享;能否在特定的时刻确保所需的知识传输到特定的地点;能否对知识应用和创新的流程加以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能否及时有效地处理不断涌入的外界信息与产生于企业内部的信息,使其纳入到企业的知识体系中…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是保证知识管理得以有效实施的必要手段。随着国外商业资本大量涌入我国,以及新的商业业态对传统商业业态的冲击和挑战,我国商业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已经不适应商业知识管理的要求,政府和企业应对此加以重视,共同推进商业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并以此为基础推进商业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知识化。目前的当务之急是:积极推进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管理手段在我国商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商务活动国际化、信息化、无纸化;利用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等实现企业与员工、企业与专家、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知识共享,使得未来商业管理能够以知识化、信息化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

管理知识论文:项目管理知识传播和开发

【摘要】文章讲述了对一个团队的知识管理的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在管理视角下的知识分类;另一方面是一个矩阵型团队项目经理在知识管理中需要执行的两个任务:工作中的知识传播管理及团队中的知识开发共享。

【关键词】知识;项目经理;培训

一个项目启动后,能否顺利开展直至完成,关键之一是项目团队能否有效及时地处理各类信息,协同开展工作。作为项目管理团队的核心,为了有效控制项目进度,达成目标体系各项指标,项目经理需要协调好各方关系,有效率地处理各类信息,维护和完善项目管理各种体系。因此项目经理面临团队的知识管理和打造成学习型项目团队双重任务。第一项任务是保证工作顺利推进,第二项任务是着眼于团队的实力的不断增强。

一、关于“知识”的概念

可以从功用、时效、被认知范围这些角度进行分类。依据在项目管理中所起作用的角度,可广义的分成技术类和管理类两种。技术类包括各种数据记录、图纸、公式理论、工艺、作业指导书、技术标准等;管理类包括各种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组织体制、岗位职责、计划和事件消息(如生产中突发的品质问题)等。从有效时间长短和紧急度考察,事件消息是短时效的,是必须在短时间内被处理并转化成其他类型的知识,如通知、计划中的内容、上级指示等等;其它的知识类别有较长的时间有效期和处理时间。按拥有者的范围,可分为个人知识、团队知识和社会知识;按可否被拥有者外的群体认知了解的判定界线,又可分为公开知识和隐性知识。公开或隐性的特征,是知识管理的重要观点,下表是对“公开”和“隐性”的知识的含义的解释。

二、围绕实现项目目标的任务,对项目组织涉及、产生、使用的知识进行有效的

管理,自然成为项目经理的任务之一

人是运用和传播知识的载体。一个组织中的成员,通过各种媒介,产生、传递和接受着各种类型的知识。例如通过会议产生决议,通过电话交流情报,通过查阅零件订购管理系统了解物流情况等等。各种形态的知识在成员间流动,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形的知识传播网络。所以针对项目工作的开展,要使项目组织的知识传播网络有效运作,项目经理要完成两个基本任务:一是收集来自各专业领域项目成员的项目情报;二是将收集的情报信息加工处理后,以各种计划、指令、消息等团队知识的方式,传递给有关成员,指挥项目成员展开工作。

1.由于项目成员是完成以上两个基本任务的关键要素,而项目团队组织结构决定了成员间的职能关系,所以项目团队组织结构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项目情报收集及处理方式和效果。就项目组织结构而言,一般依据公司规模、项目大小,项目组织以三种典型的组织结构形式或它们的混合形式存在。这三种典型的组织结构分别是:矩阵式组织结构;职能式组织结构和项目式组织结构(见表2)。

2.这三种结构在人员成本、不同项目间知识交流等方面存在众多差异(如表3),所以项目主管在职能结构和矩阵结构的组织中,要充分与成员的部门主管进行交流。

3.完成以上两个基本任务,项目经理除了考虑组织结构因素之外,另外一个重点考虑因素就是知识沟通的渠道体系的构建和利用。收集信息情报和传递指令、消息,首先离不开渠道体系。构成渠道体系的都是人们熟知的事物,各种形态的知识在适当的渠道中流动(如表4),列举了主要渠道及对应知识传播的特征。项目经理需要通过判断紧急度、重要度和对将来的影响性三个方面,分析现状,甄别各种形态的知识及选择渠道。

三、团队知识管理除了围绕项目计划所开展的工作的进行知识传播管理外,另外一个重要任务是使积累的知识充分得到共享和新知识的开发

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把团队和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变成公开知识。培训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重要的有效手段。

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项目成员通过上述的各种渠道与知识网络互动,是在工作实践中学习的过程,这是一种实操方式的培训学习。但是,因为每个成员的知识背景,能力方面的差异,会造成水平参差不齐。而理论培训则可以有针对性地、系统全面地将知识传递给学员,快速提升学员整体的理论水平,使学员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一)项目经理实施培训的方针,是要依据公司的运营方针,以提升成员开展项目工作的水平为目标,创造并维持知识学习和知识创新的环境

为了有效展开培训,需要结合团队组织特点和分析项目团队外部环境进行,来安排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有三个方面需要考虑的:

1.了解公司的培训层次结构和运行情况,以制定培训的大纲。

2.了解项目成员的项目展开经验,依据学员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教材和培训方式。

3.立项目团队培训效果验证的机制或手段。

了解公司的培训体系,目的是更好设计项目团队的培训内容,力求在突出项目专业性知识培训基础上,体现公司的企业文化精神,以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表5是一个制造业合资公司在某年的培训体系简要说明。在公司级别的培训,重点是素质类教育,在部门和项目组里面,就强调专业技能教育。若公司员工的素质教育培训效果不佳,对部门和团队的培训效果有负面的影响,所以在技能培训中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是达成培训目的重要手段。

例如该制造业合资企业对一年经验的员工进行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培训,其重点之一是要求学员掌握工作七步法(见表6),向项目成员讲授制作某项业务计划时,也可以按表6方式讲授,通过这种项目知识培训方式来巩固企业文化建设。

管理知识论文:商业管理知识化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脚步,产业作为描述商业活动的一个概念已不再有效。参赛者在界定明确的、永恒不变的产业里争夺最高统治权的传统商战规则已发生了变化,替代“产业”一词的最佳提法也许是“商业生态系统”。一个“商业生态系统”横跨好几个产业。以微软为例,它置身于四个大产业:个人计算机、消费电子业、信息业和通信业。他们正在与传统的商业方式决裂,创造崭新的商业生态系统。与此同时,直接与顾客打交道的零售业正在经历改组淘汰,美国破产的商店数目一直在上升,一年有近13000家,而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优势的“全球第一零售”沃尔玛却蒸蒸日上。显然,传统的商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商业管理知识化将成为大势所趋。

一、商业管理知识化的核心内涵

商业管理知识化,简单地说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商业管理。具体讲就是商业企业通过确认和利用已有的与可能获取的知识资力,对各种知识进行连续的管理过程,以满足开拓新市场的需要。其出发点是把知识机为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信息与知识作为提高商业竞争力的关键。

商业管理知识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归纳起来,最核心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实现知识的共享。企业所拥有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以未编码隐性形式存在,如员工的智慧和技能;有的是以规范的显性形式存在,如企业的专利、技术诀窍、生产工艺等。与相对凝固、静止的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比较起来,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更是企业创新的最终源泉。如果能对隐性知识加以有效的组合和应用,就能不断实现创新.为企业创造巨大的效益,从而知识管理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为此,实现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事势必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前提和核心。打个比方来说,两个入各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后,各自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如果彼此交换的是一种想法,那么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想法,并且可以相互启迪,产生更有意义的新思想。这就是知识共享所产生的效果。

2.用知识优势铸就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面对的竞争对手大体上有五类:同行业竞争者、替代品生产者、潜在进入者、讨价还价的供应商和客户。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只能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最终被淘汰出局。而拥有了竞争优势.就象占据了战斗中的“制高点”,就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根据知识管理的思想,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是商业企业的知识提供者之一,企业不应该把他们视为竞争对手,而应该与他们实现知识和信息共享.建立起合作伙伴的关系。对于其他三类竞争者,企业就必须依靠某种竞争优势来保证自己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依靠资金或实物资源建立起来的优势地位显然是不可靠的,资金是慢慢可以积累的,实物资源则是会消耗掉的,所以这种优势只是暂时的。处于知识经济中的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本是智力资本,最重要的资源是知识。而任何一个企业,甚至国家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识,即使掌握,在所掌握的知识上也不可能全面领先。可以说每个企业都具有独到的知识(或者说诀窍),都具有一定的知识优势。用这种知识优势铸就的竞争优势才是持久的、稳固的。

二、商业管理知识化的基本途径

推进商业管理知识化,要求政府和企业协调运作,共同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l.树立以知识为核心的商业管理观念,实现商业管理理念的知识化。转变商业不过买和卖的陈旧的管理观念,确立全新的“商业生态系统”观点,实现以知识为核心的商业管理,这是商业管理知识化的首要任务。一方面,要来政府确立战略观念,站在时代前列,高瞻远瞩,统筹全局,从政策上、体制上为商业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具体而言,政府应为商业提供一个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在各种市场准入制度、市场交易制度与监督、经济合同的执行与赔偿、商业欺诈、知识产权保护、广告、税收等方面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企业必须把握知识经济的脉搏,顺应“商业生态系统”的运作要求,以时代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来认识信息营销、网络生存、高科技经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商战中树立不断创新的竞争理念、营销理念、流通理念和市场理念。

2.改造组织,实现商业管理组织的知识化。就是要求商业管理组织要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市场环境的要求,充分发挥组织中人的作用,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寻求在多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实现利益。这包括:

(1)建立适应知识商业要求的组织结构。“商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必然导致知识商业的出现。这就要求商业管理更加强调组织各单元(个人、班组或部门)之间知识、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及时、有效,更加注重发挥每个组织单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我们必须对传统的商业组织结构进行知识化的改造。改造后的企业组织结构应该是有利于进行商业知识管理的;知识和信息的扩散是迅速的、畅通的;每个组织单元都可以与企业的知识库建立直接的联系,为知识库的建设、开发与应用贡献力量;企业可以通过对知识库被访问的情况和知识应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和指导,及时反馈信息,促进知识创新。同时,由于消除了等级制度,任何两个员工都能互相沟通与交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知识库为中心、以每个组织单元为节点的知识网络,使商业知识管理能够真正付诸实施。

(2)形成职业化经理阶层,实现管理组织专职化。在当前多数国有商业企业陷入困境的情况下,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经理阶层职业化显得更加迫切。因为经理是通过运用他们的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来管理企业的,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是最重要的商品,创建和分享知识已成为一种模糊控制行为,既不能被监督管理,也不能强加于人,它仅在人们自愿合作时才发生。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将企业经理作为一项职业来选择时,才会愿意将固化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资源与企业所有者共享,从而创造效率。这是我国国有商业企业摆脱当前困境,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有效选择。

(3)建立一种团结协作的商业文化,实现知识的共享。如前所述,实现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事是商业企业知识管理的前提和核心。然而,知识的共事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正如朗旭所说的那样:“我们所说的知识管理井不会自动发生,因为它涉及四个非自然的行为: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最好的思想、采用别人的想法、与他人协作以及发展大家的智慧。”人都有自私利己的一面,不愿意把自己独有的东西拿出来与人分享,对于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也是如此。为了实现知识的共享,就必须建立一种团结协作的商业文化,井要以适当的激励机制加以保证,比如对贡献知识的员工给以奖励,让知识参与利润的分配等等。

(4)建立知识管理者制度。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管理对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面对当今社会知识“大爆炸”的环境,西方国家一些大公司为尽快获得、掌握和保存最有价值的知识,专门设立了一批高级经理职务,即“知识主管”(CKO)或“智力资本主管”。这些人给公司提供的不仅仅是数据,而是经过提炼和创造的智力资本。弗拉保罗指出:“那种认为人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能够训练有索地丰富、支配和管理不断发展的知识的观点未免要求太高。”这就要求设立知识主管来解决这一问题。弗拉保罗解释说:“CKO的地位居于首席执行官(CEO)和信息主管(CIO)之间。他(或她)对于商业运作过程的作用就如同信息主管(CIO)对于技术开发的作用。”知识主管的主要任务是将企业的知识变成企业的资本。其主要职责:一是为组织建立一套知识管理的信息基础结构。它包含综合的技术基础结构,如技术支持环境的建立、知识管理工具的选择等;人力基础结构,如人力资源的发展机制、智力知识库的建立和维护等;环境基础结构,如连接于国际商业环境的知识网络和知识组织(团队)等。二是为组织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和造就~个能够促进学习、积累知识和信息共享的组织环境,使企业员工认识到知识共享的好处,鼓励员工将自己的诀窍和经验贡献出来,为企业知识库的建设做出贡献。CKO必须配合组织的高层管理团队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促进以知识为导向开展组织管理工作。三是加强知识的集成,促使新知识的产生,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应用。

3.改变一对一的商业营销方法,与客户建立共生关系,实现与客户的知识共享。一对一的营销方法是指企业与客户之间只是单纯的买和卖的关系。现在则要求改变这种单一关系,使客户变成企业的伙伴,充分利用客户的知识,挖掘客户的有效资源,使客户与企业共同发展。非生,原指两种或多种生物相互合作.以提高生存能力。建立共生关系是“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规则。多数传统企业税商业为零和竞赛,从不考虑互利或共生。工业时代的箴言是“绝对别把钱留在桌面上”。在他们的游戏里,赢家就是汲取到最大利润的人或公司。这种心态使他们无法彼此合作,因为一方有收获,另一方必有损失。今天,大部分行业已进入微利状态,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具有所有的优势资源,而同其他企业进行合作所获取的外部资源应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因此,改变传统的商业营销方法,建立与客户的共生关系,实现与客户的知识共事是商业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选择。

4.对商业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商业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知识化。知识管理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商业企业所拥有的知识由于分散在员工的头脑和技能中、生产过程中、组织机构中以及供应链的不同节点上,能否保证知识最大范围的井享;能否在特定的时刻确保所需的知识传输到特定的地点;能否对知识应用和创新的流程加以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能否及时有效地处理不断涌入的外界信息与产生于企业内部的信息,使其纳入到企业的知识体系中…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是保证知识管理得以有效实施的必要手段。随着国外商业资本大量涌入我国,以及新的商业业态对传统商业业态的冲击和挑战,我国商业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已经不适应商业知识管理的要求,政府和企业应对此加以重视,共同推进商业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并以此为基础推进商业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知识化。目前的当务之急是:积极推进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管理手段在我国商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商务活动国际化、信息化、无纸化;利用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等实现企业与员工、企业与专家、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知识共享,使得未来商业管理能够以知识化、信息化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

管理知识论文:工商管理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KM:KnowledgeManagement)倡导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它传递给人们的这种思想和观念并不是前所未有的新观点。并行工程、敏捷生产、CIMS等管理思想的中心实际上都归结为知识管理,只不过当时的理解没有目前这么直观和透彻。

随着社会经济模式的变化,组织的形式、规模、发展战略、竞争策略、市场环境、社会思想都正在或即将发生变化,通过对以往观念思想的反思,人们有了更深刻和更直观的认识,承认知识是生产力,知识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增值中起决定性作用已成必然的社会现实。于是,在对以往经营管理中关键要素的重新定位后,知识管理被置于21世纪组织管理的重要位置。今天看来,无论何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都将融入组织的管理中,至少首先在思想和观念上走进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核心

知识管理的目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给组织的压力是巨大的,组织竞争力的合成已不局限于仅仅依赖其规模、信息和技术,而是更注重其创新和应变能力,组织的核心知识竞争力集中在它的知识产品和创新能力上。

知识管理的目标市场使得组织一方面把知识作为产品来利用,典型的例子是咨询公司出售知识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利用知识来生产产品,如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品以及依据客户知识定制产品等。知识管理正是以此为焦点目标展开活动。

知识管理的对象和体现形式知识管理属于组织的内部事务。通过设法发现与消费者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启动外部、内部的知识产品体系,捕获与之相联系的知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实现知识的创新。所以,知识管理的成果最终体现在企业的外部。

强调知识的获取能力市场洞察、反应速度、知识背景是组织获取知识的基本素质。知识管理的四个基本职能是内化、外化、中介和认知,其中前三个就是指导组织如何获取知识的理念。

强调知识的创新能力信息、知识和智慧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信息是过去知识的编码,是静态的概念;知识是认识世界的显形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总和,是一种产品又是一个过程;智慧是把知识应用于知识产生新的知识的一个动态过程,也是知识管理的第四个基本职能强调的创新能力。知识管理需要组织的知识,更需要组织的智慧。

知识管理的环境

过去的经验告诉人们,不分析周围环境,不正视自身条件,不认清发展方向,盲目追求形式上的时尚变革,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还会挫伤今后发展的积极性。

组织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自然而然地共享知识的行为环境是开展知识管理的基本条件。首先,组织管理者思想开放,敢于向自己和传统的习惯提出挑战,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把管理模式由控制转为支持,由监督转为激励,由命令转为指导,自上而下形成一种共享学习的宽松环境。其次,组织的每一位员工都认为贡献知识与人共享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并自然与组织内外的人员形成知识网络团队。再次,组织竞争环境不是相互损害对方的利益,而是实力的竞争。因此,组织要同其环境形成一个由供应链、产业链、知识链共同支撑的全方位的知识网络环境。

实用支持技术人是知识的载体,良好的组织文化提高了载体的运作效率。利用网络、通讯、电子等技术和设备构成的知识管理的支持环境,组织与顾客、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不再是重要的,组织竞争情报的获取也变得非常容易。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如何避免在这方面的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同时也不能过分依赖这些硬设备。总的原则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与设备,一切以实用为主,不要一味追求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

具备综合技能的知识管理者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巨变和剧变。当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的时候,你或许无法稳坐不变,如何变并且变得合拍就要看改变者的综合素质了。重组自我、重组管理、重组流程需要有丰富的文化、技能和影响力的人参与。这是一个知识管理者必备的条件。

理性的管理组织作为现代组织管理模式的新形式,知识管理的确为组织的发展带来了效率和利润(如朗讯科技、Intel、Lotus等),然而,科学的理论、方法、发展和应用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加之应用对象、环境和时代变迁的复杂性,要求人们对知识管理潜在能力的认识要客观、公正,避免主观夸大乃至误解知识管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知识管理的策略

与组织战略相结合组织管理者只有把知识当作一种资产来管理、利用、创造和投资,才会对知识的管理变得积极和敏锐,并热情参与。管理者应当关心知识管理对业务发展的作用,重视它与业务的结合,把它融于组织运营的过程当中。二者的结合相得益彰。

与核心业务相结合如果组织脱离特定的项目对知识进行收集、分类、查询、利用,就如同建造了一座空中楼阁,好看但不中用。如果不把知识管理与核心业务相结合,使组织项目的成败完全维系于技术本身,知识管理就形同虚设,毫无效益可言。

与组织投入相结合在组织知识管理的投入中,最大的投资不是技术和设备的硬件投入,而是人力与时间,即对知识本身的投入。因此,组织管理者的眼光要放远一些,硬件投入不会很快产生预期的效果,员工用于创造知识的时间和投入才与知识管理的成果相辅相成。

与激励方式相结合知识管理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与之配合,尤其在知识管理的初期,知识共享还没有成为一种自然的行为,组织有必要推出相应的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情感激励措施,帮助建立知识共享的环境。

与人的素质相结合人是知识的有机载体,是知识管理活动中的主体。知识管理就是要把组织知识链中的智慧聚集为组织的竞争力,因此,员工的知识背景、道德行为以及思想意识会对组织知识管理的质量产生影响。

知识管理的技巧方法

明确组织的知识结构知识可以统分为显形知识和隐性知识。明确组织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才可能寻找知识的主体、获取的方法和更新的内容。

确定汲取知识的方法组织知识管理者通常通过信息的搜寻、开放式的交流、逆向工程、竞争实战、项目反馈、外部参照等方法系统地获取外部知识,并以文档、数据、表格等形式表示显形知识体系,以经验、体会和突破性的思想、观点等形式表示隐性知识体系。知识获取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更新的过程,更是一个时刻变化、永无穷尽的过程。

鉴定知识契约在相当的组织中,许多问题尚未明确,比如:员工的知识可否被组织拥有或租用?谁目前拥有或曾经拥有员工的知识使用权?当员工为客户提供服务时,他们的知识属于谁?一般认为,组织文件和信息系统中的知识属于组织,可以和员工共享,然而,当员工流向新的组织或临时员工引用这些知识时,知识这时又属于谁呢?知识作为组织中一种宝贵的资源,知识产权问题将是知识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共享知识组织通过培训、通讯、媒体、交流、工作会议等方式进行知识的传递和共享。知识共享能够为组织节约开支,并创造巨大的财富。

创新知识创新知识的典型方法是盯住市场开展常规的研究与开发,另外,参与项目、参照外部对象等也是创新知识的重要方法。创新过程通常要经历由直觉类的隐性知识到图形类比类的较明确知识,再到文档数字类的文件知识,最后到运用文件知识产生隐性知识的过程,这是知识创新的本质所在。

知识管理的机制

在线的实时汲取系统知识管理在组织内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学习团队,并由此对应一个实时获取更新知识的在线知识学习运用系统。

自适应的监控系统知识管理本身具有检验知识质量和管理效益的能力。结合应用,知识管理对自身的模式、方法、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健全知识产品体系,优化管理机制。

全方位的网络利益机制有效的知识管理不仅能为组织带来核心竞争力,同时能提高组织员工的素质和技能,促进良性竞争环境的形成,带动社会经济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知识管理的运行有助于社会利益网络的形成。

知识管理目前还处于初期的摸索阶段,本文的观点和经验法则引起争议将是很自然的。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思想和观念随着时代的需求在改变;值得高兴的是,在变化时代,一个人或组织在管理知识方面所做的一切探索都将随着时代前进。

管理知识论文:管理知识型员工

【正文】

达尔·尼夫在《知识经济》导言中所写:“在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企业已不能通过用低技能、低工资的雇员不断重复生产商品来保证增长。今天,企业的发展依靠创新,创新依靠知识。……最能利用其知识优势的个人(和组织)将会增大新产品在整个产出中的份额。”企业要成为知识型企业,必须拥有知识型员工。

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彼德·德鲁克说:“知识工作者不能被有效的管理,除非他们比组织内的任何其他人更知道他们的特殊性,否则他们根本没用。”

1、自主性

知识型员工不再是组织这个大机器的一颗螺丝钉,而是富有活力的细胞体。与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被动地适应诸设备运转相反,知识型员工更倾向于拥有一个自主的工作环境,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甚至无法忍受远处上司的遥控指挥,而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这种自主性也表现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方面的灵活性要求以及宽松的组织气氛。

2、劳动具有创造性

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重复性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资质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不断使产品和设备得以更新。

3、劳动过程很难监控

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依靠大脑而非肌肉,劳动过程往往是无形的,而且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和任何场所。加之工作并没有确定的流程和步骤,其他人很难知道应该怎样做,固定的劳动规则并不存在。因此,对劳动过程的监控既没意义,也不可能。

4、劳动成果难以衡量

在知识型企业,员工一般并不独立工作,他们往往组成工作团队,通过跨越组织界限以便获得综合用处。因此,劳动成果多是团队智慧和努力的结晶,这给衡量个人的绩效带来了困难,因为分割难以进行。除此之外,成果本身有时也是很难度量的。比如,一个市场营销人员的业绩就难以量化,原因不仅在于营销效果的滞后性,也在于影响营销业绩的因素的多样性。

5、较强的成就动机

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他们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6、蔑视权威

专业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输渠道的多样化改变了组织的权力结构,职位并不是决定权力有无的唯一因素。知识型工作者由于具有某种特殊技能,往往可以对其上司、同僚和下属产生影响。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和知识本身的不完善性使得知识型员工并不崇尚任何权威,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他自己。

7、流动意愿强

知识经济对传统的雇佣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本雇佣劳动”这个定律开始受到质疑。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本不再是稀缺经济要素,知识取代了它的位置。长期保持雇佣关系的可能性降低了。

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

在以往的组织中,对员工的管理主要强调控制与服从。知识型员工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运用传统的对操作工人的管理方式来对待他们,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供一种自主的工作环境,使知识型员工能够进行创造和革新

工业革命的成就在于它成功地把专有技术转化为大机器生产流水线上的简单的、重复的劳动,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与此同时,这种方法也扼杀了发明和创新。这显然与知识经济时代格格不入。绍绍基曾指出:“若太多的官僚作风强加在设计人员身上并限制他们创造力的发挥,公司中新产品的概念将会消亡。”为了鼓励知识型员工进行创新性活动,企业应该建立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考核的体系框架下,自主地完成任务。

企业一方面要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充分的授权,允许员工制定他们自己认为是最好的工作方法,而不应进行详尽监督和指导甚至强制规定处理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为其提供其创新活动所需的资源,包括资金、物质上的支持,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的调用。

当然,应该避免过分强调自主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即员工自我迁就现象的发生。一种可行的方式是风险分担,利益共享。也就是说,把员工的收益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紧捆绑在一起,目前已经出现的股票认购权就是颇具典型的尝试。期股使得员工把自己的创新活动看成是一笔可观的投资,因而更能激发其全心全意地投入自己精力、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趋向。

2、实行弹性工作制,使工作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如前所述,知识型员工更多地从事思维性工作,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对他们没有多大的意义,而知识型员工也更喜欢独自工作的自由和刺激以及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因此,组织中的工作设计应体现员工的个人意愿和特性,避免僵硬的工作规则。8小时工作日和无休止的上下班应该扔进垃圾堆,取而代之的是可伸缩的工作时间和灵活多变的工作地点。

事实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办公手段的完善,为人们远距离办公及工作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人们足不出户,就可尽知天下大事。通过互联网,员工可以随时在家中与公司联络,并传输信息和数据,公司管理者也可借此向员工进行指导与调控。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可以免去员工上下班交通堵塞疾苦和时间浪费,也为员工提供了一种随意的、轻松的工作环境(想一想,你在家里不用穿西服、打领带;你也可能选择最有效率的时候工作,不管是不是上班时间……多美妙的事!)。灵活的工作方式使员工能更有效地安排工作与闲暇,从而可以达到时间的合理配置,这显然切合知识型员工的实际需要。

3、强调以人为本,实行分散式管理而不是等级制的管理

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以及处理、应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提高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常常不按常规处理日常事情。和这些人员进行交往时,传统的官僚管理作风只会碰壁,因此需对知识型员工实行特殊的宽松管理,尽可能顺应人心尊重人格,激励其主动献身与创新的精神,而不应使其处于规章制度束缚之下被动地工作,导致员工知识创新激情的消失。应该建立一种善于倾听而不是充满说教的组织环境,使信息能够真正有效的得到多渠道沟通,也使员工能够积极地参与决策,而非被动地接受指令。

在知识经济时代,分散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要。在组织中拥有较高职位的管理人员并不一定拥有太多的信息,电脑网络的存在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平行的世界,知识型员工也由于自己的专长而自负,对权威的顶礼膜拜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谋求决策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求得知识型员工对决策的理解。定期与雇员进行事业的评价与探讨,吸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施以“爱心管理”,应是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一种趋势。

管理知识论文:财务管理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内容

摘要:文章对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进行了分析,指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创新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主要包括财务管理目标创新、财务管理内容创新、风险管理方法创新、融资管理创新、无形资产投资创新、资本结构优化创新、财务分析内容创新、财务分配方式创新、财务报告内容创新等。

一、财务管理目标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连的,这一目标的确立总是随着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企业知识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加速应用,深刻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使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向高层次演化。原有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将转向知识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因为,其一,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企业股东以外的人员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其二,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的作用,它实际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资本在较短时间内最佳组合运营的结果;其三,知识最大化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

二、财务管理内容创新

传统的财务管理对企业有形资产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评价,可以说是周密细致。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基本要素面临着从财务资本向知识资本的扩展,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将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例如,在知识资本的取得上,财务管理要关注从什么渠道用什么方式取得知识资本,如何降低知识资本的取得成本,怎样优化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之间的结构;在知识资本的运用上,财务管理要关注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如何结合运用,如何有效配置企业的财务资本和知识资本,提高知识资本的利用效率;在知识资本收益分配上,财务管理要关注知识资本如何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

三、风险管理方法创新

风险是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本经营呈现出高风险性,表现在:(1)开发知识资产的不确定性,会扩大投资开发风险。(2)企业内部财务结构和金融市场的变化使财务风险更为复杂,如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殊使用寿命,知识资产推销方法的选择,会使现有资本结构不稳定,技术资本的泄密、流失、被替代或超过保护期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3)作为知识资本重要构成要素的企业信誉、经营关系等变化,使企业名誉风险突出。据统计,美国高科技企业的成功率一般只有15%~20%,而有些高技术项目的成功率只有3%,高技术产业一旦成功,可以为企业带来几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巨额收益。据世界电信联盟测算,信息技术每投入100美元可以获得1000美元的产出,相反一旦失败,则可能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必须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加强风险管理,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建立风险的计量、分析、报告和监督系统,以便采取恰当的风险管理能力。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企业风险管理的三个过程。风险管理包括三个过程:风险识别、风险管理者应提高判断能力,对风险种类进行准确的识别和判断。采用数学模型、计算机系统等现代分析工具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损失进行分析和评价。采取适当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内,或将风险合理地转移到投资的其他方面。二是提高风险管理者的个人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风险管理者必须具备相当高的素质。他们必须对企业经营及所处的行业、部门有非常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在财务管理及业务管理方面都有非常广泛的经历和体验;还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对高新技术的市场走向及潜力进行准确判断。三是加强企业风险管理与其他管理的有机结合。风险管理与企业的其他管理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作为企业,应提供一种合适的组织形式,以使风险管理者能定期与其他管理人员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商讨,如企业重大事项的决定、企业财产安全的切实保护措施和内部审计、库存现金管理等。

四、无形资产投资管理创新

传统观点认为,固定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决定企业生产规模、收益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财务管理中一直把项目投资管理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成为企业竞争能力、发展动力和收益能力的重要标志,而体现知识和技术的“无形资产”将超过“有形资产”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本形式。美国网景公司仅因为开发了可同微软公司的因特网浏览器相媲美的导航者浏览器,便成为唯一能与微软在这个领域一争高下的公司,而它的所有资产就是导航者浏览器这一软件。同样,世界驰名的耐克公司本身没有一家工厂,却称霸于世界运动鞋市场,它的所有财产就是:“耐克”商标、设计开发能力和市场销售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投资战略将从过去主要投资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调整到大量投资于无形资产上,财务管理也将把无形资产投资管理作为重要内容。加强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首先,必须强化无形资产意识,用法律保护无形资产,企业应当建立专门机构负责无形资产的创新、设计、引进、应用的投资。其次,要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评估,为无形资产投资交易和共享创造依据,为企业资产的流动创造产权量化条件。再次,企业要加大无形资产投资,积累和扩大无形资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不断扩展无形资产的范围,特别要注意对知识产权和流通领域的无形资产的积累和开发使用,提高人力资本的效率和增值能力。总之,应当根据经济发展和竞争的变化,以无形资产的增量去改造和带动有形资产存量效能的提高。

五、融资管理创新

企业融资决策的重点是低成本、低风险筹措各种形式的金融资本。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推进融资管理的创新,把融资重点由金融资本转向知识资本,这是因为:(1)知识资本逐渐取代传统金融资本成为知识经济中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本,一些发达国家将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资本量化为企业产权已成为现实。(2)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经济趋向全球化、市场化、拓宽可融通知识资本的空间。(3)金融信息高速公路和金融工程的运用,加快了知识资产证券化的步伐,为企业融通知识资本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工具。

六、资本结构优化创新

资本结构不同资本形式、不同层次及不同时间长度的各种资本成分构成的动态组合,是企业财务状况发展战略的基础。知识资本日益突出,因而有必要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优化资本结构。具体来说:(1)合理确定传统金融资本与知识资本的比例。(2)合理调整传统金融资本内部的结构。(3)明确知识资本证券化和种类及期限结构,非证券化知识资本的权益形式及知识资本中人力资本的产权形式等。通过对资本结构的调整,使企业各类资本形式动态组合达到收益与风险的相互配比,实现企业资本结构最优化。

七、财务分析内容创新

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诊断企业现在财务状况,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有效手段。随着企业知识资本的增加,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制于知识资本的作用。因此,企业财务分析的内容应包括对知识资本的分析,即评估知识资本的价值,定期编制知识资本报告,披露企业在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等方面的变化和投资收益,使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知识竞争力的发展情况。同时,应设立一系列知识资本考核指标,如知识资本利用率、知识资本利润率、知识资本成本率、知识资本增长率、知识资本损耗率等指标。

八、财务分配方式创新

财务分配是由经济增长中各要素的贡献大小决定的,在工业经济时代,有形资本的多少决定利润分配额的多少。随着知识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知识资产逐渐转变成为财务分配的轴心,因此财务分配方式也必须创新,确立知识资本在企业利润分配中的地位,使掌握知识及利用知识能力较强的职员在总体上分享更多的企业利润。

九、财务报告内容创新

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对财务报告的内容提出了挑战,传统财务报告内容把重点放在物质资产上,对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知识资产未能予以揭示。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知识资本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突出,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只有对企业物质资产和知识资产进行充分揭示,才能体现企业的整体价值,使财务报告客观、公正、公允、实用,满足财务报务使用者的需要。

管理知识论文:财务管理知识经济时代财务观念创新和发展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形成并发展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公司财务在许多方面显示其不适应性,例如财务观念、财务目标等,从财务观念、财务目标、财务治理结构和财务内容等方面论述了其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务观念变革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形成并发展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公司财务在许多方面显示其不适应性,因而必须考虑其创新与发展问题。

1财务观念的创新

1.1泛财务资源观念

知识经济对企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是改变了企业的资源结构,并丰富了资源的内容。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必须确立新的“泛资源”财务观念,泛财务资源概念是对传统财务资源概念的延拓,从形态上划分,泛财务资源可以分为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两大类。其中,硬财务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企业利用的有形资源,其构成主体是自然资源和传统的财务资源;软财务资源是以智力为基础的或无形的资源,包括知识资源和时间资源等。

1.2融智比融资更重要

从一般意义上说,软资源对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个作用的结果又反馈于整个泛资源系统。软硬资源的这个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得更加明显。知识经济将战略性资源转移到知识、信息及其创新能力上来,软资源或知识资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位资源。有鉴于此,企业在理财时应确立“软资源第一”的观念,并通过合理的资金运作,培育和扩张软资源,以此优化企业资源结构,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1.3人本财务观念

人本管理是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均由人发起、操作和控制的,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人的努力程度,因此,在财务上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贯彻“人本财务观念”要求做到:第一,增加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企业领导和员工质量;第二,推行财务分层管理和全员财务管理,实行民主式和参与式财务管理,提高员工对财务的参与意识;第三,加大软资源投资力度,为培育企业文化和良好人际关系创造优良环境。

2财务目标的创新

从一般意义上说,财务目标就是通过合理地分配资源使其利用达到最优化。这里涉及三个问题:一是配置什么资源,二是将资源配置给谁,三是如何判断配置优化的实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目标体系结构的基本框架如下。

2.1财务资源配置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硬财务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相对价值下降,而软财务资源的作用和相对价值在上升。因此,企业的理财应在尊重硬财务资源在整个泛资源系统中的作用的同时,重视软财务资源的战略作用及其对硬资源的调控作用。

2.2利益相关者——财务资源配置主体

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资源配置的主体应是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而不仅仅是股东。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有不同的财务利益要求,投资者期望其资本有效增值最大化,员工期望其薪金收入最大化,政府期望企业的社会贡献最大化,公众期望企业的社会经济责任与绩效最大化等等。企业的理财应兼顾和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要求,这样定位财务目标,既考虑了出资人的利益,又兼顾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既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又体现可持续发展财务的特征。

2.3财务资源配置规则

财务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与分配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这种规则最基本的思想应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然而在现实中这两个方面又难以兼顾,要么忽视公平去获取效率,要么牺牲效率去实现公平。财务资源的配置规则可以作为一个体系来设计,包括社会规则、人的规则、经济规则、资源规则和环境规则等方面,为了便于操作,每一类规则还可以细分为若干细则。如果资源配置规则缺失,必然会发生利益相关者过度“拥挤”和“摩擦”的问题,最终将危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财务治理结构的创新

企业治理的核心是财务治理权的配置,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财务治理结构也应当进行相应的变革与创新。

3.1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治理

利益相关者都应有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资格和权利。这个原则在实践中的贯彻方法,就是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尤其是让员工、债权人等第一级利益相关者进入财务治理结构,分层管理。鉴于银行是我国企业资金的最大供给者和企业风险的最大承担者,建议在设计企业财务治理机制时也不要忽视银行的参与作用。

3.2人力资本最大者拥有最重要的财务控制权

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并不等于控制权要平均分配,主要的财务控制权总是由经营者掌握。企业经营者经历了一个从“财务资本最大者”向“人力资本最大者”的演进过程,并且这一过程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过程是相吻合的。

3.3财务相机治理

人力资本主导企业财务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经营者治理财务无效时,财务控制权就会向非人力资本或财务资本所有者转移。财务资本所有者主导控制的选择依据,是对企业贡献和风险的大小,这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是有差别的。如在股权分散的公司或银行资金占主导的公司里,贡献和风险承担最大者通常是银行,财务相机治理的含义也被解释为一种在银行举债条件下的控制权配置。

3.4知识和信息专家参与财务治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应当是知识型的。要做到这一点,董事会成员中除各类利益相关者代表外,还应吸纳外部的知识和信息专家参加,如有知识和经验的相关公司的领导人、大学教授、律师、咨询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等,这些专家的职能是参谋型而不是控制型。

4财务内容的创新

工业经济时代的战略性资本是财务资本,这个时代的财务学以财务资本为核心。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财务学的内容应该进行调整与拓展。

4.1将知识资本纳入财务学范围

企业要把知识资本作为对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战略资本来培育,需要财务的有效配合。一方面,企业应把培育知识资本作为理财工作的内生性要素来看待,主要研究知识资本的构成、知识资本的培育、筹措、分配、运营及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另一方面,财务在运作资金时要有利于知识资本的培育,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理财战略。财务所筹措的资本,应当既有财务资本,又有知识资本。

4.2将资本经营纳入财务学体系

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应善于寻找和开拓新的盈利空间和机会。资本经营是对资本的筹划和管理活动,其类型有三种:一是资产重组,即通过调整资产存量和增量结构和资产功能来提高资产运作效率的经营活动,如多元化经营、兼并与收购、剥离与分立、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等;二是负债经营与债务重组;三是产权重组,如股份制改造、产权转让、合资与联营、租赁制、授权经营、托管、破产等。资本经营活动中,收益、成本与风险并存,因此,应研究对资本经营进行科学决策和有效控制的程序和方法,并将其纳入财务学的体系,同时还应研究制定一套资本经营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4.3建立利益相关者财务学体系

利益相关者财务学体系主要研究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要求、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权利及行使方式、企业对利益相关者财务要求的回应等问题,以此来拓宽财务学的视野,将现有的“股东财务学”和“股东一经营者一财务经理”三位一体式财务学,拓展为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的“社会财务学”和“可持续发展财务学”。

4.4改革成本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知识经济对企业传统的生产工艺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信息及时反馈系统”、“作业流程电脑化”、“特别作业班组制度”、“灵活制造”、“零仓储(JIT)管理”及“网络经营”等一系列新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制度和技术的出现,都要求研究和建立相适应的新型成本管理制度。同时,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以及知识产品的大量出现,也要求对传统的成本管理控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重大改革和发展。

管理知识论文:财务管理知识企业财务管理

摘要知识企业具有与传统企业不同的盈利模式,财务管理活动也因此而呈现出较大差异。研究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可以帮助知识企业提高财务管理绩效。

关键词知识企业财务管理比较分析创新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强调了经济的增长已经越来越依赖于知识这种最重要的资源,已经越来越以知识为基础。正如德鲁克所言“在知识社会中,知识已是且将代替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而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企业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独领风骚,成为新经济时代的领头羊。

1知识企业及其特点

知识企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企业是以知识为对象,对知识进行直接生产、加工和分配的企业。广义的知识企业是指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对信息和知识进行生产、存储、作用和传播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教育、研究与开发、通讯媒介、信息服务等领域。知识企业以员工的知识及其商品化为利润源泉,具有资金更多地投资于知识和信息活动,以提供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的产品和服务为经营目标,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高风险性,对风险投资和股票市场的高度依赖性等特点。

2知识企业财务管理的比较分析

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不同于传统企业。首先财务管理服务于知识管理的观念,这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是知识企业应转变传统企业中流行的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观念,而代之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观念,故财务管理要服务于知识管理;其二是指知识管理中知识资产的开发、利用以及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都需要财务管理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其次,高收益与高风险相配比的观念。知识企业表现为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要想取得高收益就必须接受高风险的存在。为此知识企业必须突破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中保守的消极规避风险的观念,而应树立在高收益与高风险合理配比前提下勇于承担风险的观念,这也是社会和历史赋予其的使命。知识企业的风险主要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如果技术创新停滞不前或反应不够敏捷就会导致企业覆灭。因此在等待死亡与可能获得高收益的高风险技术创新之间,知识企业只有选择不断的技术创新。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通常有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分配管理等内容。在知识企业中,这些内容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筹资管理方面,筹集足够的资本是企业实现生存、发展、获利的管理目标的前提之一。在传统企业中,筹集资本主要指筹集资金;而在知识企业中,知识在企业基本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筹集资本不仅包括筹集资金,更重要的是包括了资本的筹集。在Intel公司生产的芯片价格中,原材料与能源只占3%,设备与设施费占5%,直接人工占6%,而85%以上的价格为知识、专利与技术占有。对企业而言,如何筹集各种能唯我所用的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起点,“筹知”与筹资相结合将是一种必然。事实上,货币资本筹集和人力资本筹集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货币资本的筹集为人力资本的筹集创造条件,只有筹集到一定量的货币资本,才能吸引人力资本,购买或研发无形资产;而人力资本的筹集反过来会有助于货币资本的筹集。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有发展前景,并非决定于实物资产、多少设备,而主要在于是否拥有杰出的经理人和科技人员,是否具有专利、技术诀窍、商誉、知名商标等无形资产;是否具有一个或若干个能够随时与企业进行广泛合作的虚拟组织。人力资本是组织的“灵魂”,而物质资本只不过是组织的“躯体”。所以,组织的筹资能力大小,基本上取决于组织拥有上述无形资产的能力。换句话说,拥有了优质的人力资本,即使没有任何实物资本,资金持有者也愿意提供货币资本给你支配;相反,如果只有实物资本而没有人力资本,那么就不会有人愿意提供货币资本。所以,企业在筹资阶段,财务管理应实现这样一种良性循环———通过筹集货币资本为人力资本的筹集创造条件,通过财务管理的其他功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创造更大价值,为筹集更多的货币资本!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打开通道。

在投资管理方面,传统的财务管理着重于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模型。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把重点转向无形资产投资管理,并研究无形资产投资可行性的决策模型。固定资产决策模型如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等也可以用于无形资产投资决策,但要作较大调整。特别是无形资产的净现金流量、贴现率和时间长度如何确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由于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变化节奏非常快的社会,对于一项无形资产投资价值的计算,一是时间宜短不宜长;二是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因素,系数宜小不宜大、贴现率宜高不宜低;三是可以季度甚至月度为时间间隔单位。而且,人力资本的取得成本和使用成本包括范围宜大不宜小。

在收益分配管理方面,传统企业的利润分配是建立在“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这一基础之上的。因此,利润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资本形成的,利润分配也要按出资者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但是,在知识企业中,这一基础发生了变化,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本而不是货币资本,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是掌握在经理人和科技人员手中,高智力的人类劳动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人力资本决定了知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也必将是决定财富形成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因而,收益分配的重点要转向人力资本的拥有者,而不是货币资本的拥有者。人力资本的大小如何确定、以怎样的形式来进行分配等是收益分配管理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在知识企业中,知识所有者统帅资本股东、职工以及各相关利益者共同拥有企业,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但是都向企业投入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才能,同样为企业剩余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照谁贡献谁受益的原则,这些利益相关者都是企业产权主体,都有权参与剩余分配。知识企业为适应这种变化,应改变投资分配的收益模式,而应按“资+知”的模式进行分配,即在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按其贡献大小,并结合各利益主体所承担的风险大小进行分配。这样,既能促进效率也兼顾了公平。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知识企业在人力资本定价和分配形式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股票期权制度、员工持股计划、剩余利润分配权制度等,总之,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将成为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参与者。

3知识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除上述财务管理内容的改革以外,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存在如下创新之处:

(1)风险管理成为知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知识企业带来新的风险和更大的挑战。由于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的大大加快,如果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时,或者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地选择利用内部和外部信息,就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及其员工如果不能及时对周围环境的发展变化适应,就会加大企业的风险;在追求高收益驱动下,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无形资产上,投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风险管理将有助于企业增强可预见性、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搞好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和避免投资失误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2)改进无形资产价值补偿方式。在知识企业中,无形资产是企业资产中的主体部分,在企业发展中居支配性地位。与有形资产相比,无形资产投资收益取得的时间很难准确预测,超额收益也存在不确定性。相对来说,无形资产的投资风险要大些,其计算方法也无法确定,无规律可循。可考虑采取类似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进行摊销。财务管理的对象由“资金”延伸到“信息”,知识企业受信息技术、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的影响,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多地依赖客户、供应商和行业经济、区域经济甚至是全球经济的变化。因此,由若干法人企业组成联合体,形成松散型的网络合作关系的现象极为普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信息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在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中的比重日趋上升,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增高,企业管理活动更多地集中在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上。因而企业财务管理对象不再局限于“资金流动”,已延伸到“信息资源”。

(3)财务柔性管理更加普遍。知识企业柔性管理包括生产、人员、信息等各方面的管理,是从财务的核算、计划、控制、分析角度,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财务信息资源优化,核心和目的是使企业信息资源具有柔性,以促使企业提高各种财务信息资源以多种方式被使用的程度,从而促进企业全面的经营管理。

(4)广泛采用财务虚拟管理。对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知识企业,实施财务虚拟管理可以大幅度提高财务管理效率。财务虚拟管理就是以企业的核心功能为财务管理的中心,对各虚拟化的职能部门进行集中协调性的财务管理。它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全面创新的,以实现财务信息资源优化的一种财务管理策略,是财务再生管理和网络财务管理等技术方法的综合。

管理知识论文:财务管理知识经济条件下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

财务管理论文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信息的提供者。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会计行业的中坚力量,是经济信息的掘取和分析者。经济发展需要应用型会计人才,二十一世纪经济的腾飞更需要应用型会计人才。顺应知识经济潮流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定位,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使学校培养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适应经济需求,并不断由低级向中、高级过渡已成为会计界和会计领域及会计教学过程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一个具有立体感的时间性概念,其职能和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在不断变更着。

一、知识经济的特点之一是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力资本高速折旧,经济对知识的依赖越来越强。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要研究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应用型会计人才正在适应知识经济的需求逐步转变工作理念、更新工作方法、重新界定工作侧重点。

(一)知识经济时代要建立起应用型会计人才是资本市场支配者和企业生命主导者的新型理念。

如果把经济比喻成一个平面,会计就是构成这个平面的重要的点,会计为整个社会提供信息,并根据所提供信息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会计这个点支撑着经济这个平面。随着经济体制的变迁,改革开放的深化,会计的职能和作用在潜移默化的变更着。仅仅核算、反映、监督经济业务运行的全过程并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已不再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知识经济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转变工作理念,树立全局观念,扩展企业理财思路,从微观的具体的会计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扩展到宏观的全面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去,支配资金运作,增强企业活力,成为企业利润的创造者,资本市场的支配者。

(二)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形成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和运用会计网络传递会计信息。

1、会计电算化使会计由手工记帐的“原始社会”进入计算机会计处理的“文明时代”。会计电算化实现了会计信息顺间无误处理,摆脱了繁琐的手工记帐程序,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速度,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突破人工计算对计算复杂问题产生的限制,使原来为追求简便而简单化了的计算得到完善,使之能更准确地模拟和反映企业的经济运行过程。

2、实施会计网络化使会计信息共享是会计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变革。会计网络化是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的高科技结晶,她会使全世界投资者通过网络了解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可以使企业足不出户而将其财务信息传递到大洋彼岸。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大大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使会计工作重点由核算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财务管理,实现了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由核算型会计转变为管理型会计,就是将会计工作的重心由传统的对会计信息的加工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运用。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会计的功能不仅仅是反映经营成果,更多的是参与企业管理。据有关资料记载,在美国大企业只有29%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报表及相关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工作,71%的会计人员从事资本运作、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等管理工作,而且美国约有70%的公司总裁是来自于财经方面的专家,而且是以会计行业的专家为主。(杨君伟:《重构会计教育体系》)知识经济时代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知识创造利润的时代,运用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并将其运用于企业管理,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企业创造出不同的利润。

二、知识经济是人才经济,人才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会计人才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研究知识经济条件下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问题还要研究知识经济对应用型会计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问题。

(一)知识经济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登高望远的卓越才华。

1、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来自于宽泛的知识体系、熟练的业务技能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宽泛的知识体系可以开阔思路,激发创新意识,树立宏观观念,预测经济变化趋势并对经济突发事件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熟练的业务技能有助于严格地遵守工作章法、会计法规,使所提供的反映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严谨的工作作风是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道德素质提出的要求,处理、分析会计信息能力极强的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是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前提。

2、基础牢、理论强、德行高、有实践、会结合、能升华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卓越才华。在计划经济时期应用型会计人才只要会进行会计操作,会用会计语言记录经济业务发展的全过程,最后能清晰地结出会计利润就能胜任会计工作。随着经济体制的变迁,现代社会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正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其内容和能力在随之变化着,仅仅会使用会计语言“说话”已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要学会用会计的语言思维并能形成会计的理论,学会将会计理论升华以指导会计实践促进经济发展。应用型会计人才应是一个全才,一个置身于经济发展大环境,并根据经济环境不断变革自身的有卓越才华的全才。

(二)应用型会计人才要从单一的会计帐务处理中解脱出来,培养自己的各项工作能力,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主宰企业和经济发展的主舵手。

1、应用型会计人才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永恒不变的创业能力,要具有为会计人和会计行业开辟新领空的勇气。会计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应用型会计人才要具备娴熟的会计实践能力和处理会计业务的应变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会计人员要学习计算机技术从繁琐的帐务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涉猎到财务分析、财务管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等更为广泛的领域;从专门进行帐务处理的工作扩展到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策划、财务问题诊断等工作中去;从单一的执行性的工作深入到综合性的管理性工作中去。工作的领域变了,工作的侧重点变了,会计人要在新的工作环境和新的工作目标的要求下突破常规和定式着力开创自己的新领空。

2、要想成为市场经济的主宰者、支配者,应用型会计人才在工作中要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个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必须是一个善于与外界交流和沟通的人;必须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善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必须是一个能够将自己的思想驾驭企业和市场的人。这样,就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要培养自己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高超的分析思考能力,具有一定技巧的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是一个人成长和进步的最佳途径,学习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会计环境变化无常,会计制度经常随经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要不断学习,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技巧;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提高自己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知识,关键是人才,核心是教育。明确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实施教育行为的前提。

综上所述,为满足知识经济的需求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重点、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都在发生着相应的转变,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也在随之深化。而确定培养目标是实施培养行为前提。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实现会计人才与社会需求的接轨,会计人才与经济发展的接轨而提出来的。要研究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研究社会对人才层次的需求,不同层次的人才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方法上是不完全相同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一个人要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接受职业教育,才能成为一名具有一定技能或理论的劳动者。本文所称职业教育是指基础教育之后,走向社会之前所接受的教育。

(一)从我国教育体系窥视基础教育之后的职业教育所形成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层次。

接受职业教育是形成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主要途径,然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所培养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内涵是不同的,不同内涵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其工作侧重点是不同的。有关专家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等四类。其中,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工作;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与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换成物质形态。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徐州师范大学谢明荣、技术教育学院邢邦圣)根据专家对人才的分类和会计行业及会计教育的特点,本文将应用型会计人才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该类应用型会计人才工作的重点是进行会计的核算、反映和监督,具备一定会计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会计核算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技术,能够操作计算机和使用会计软件,并最终能编报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报告。这类会计人才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工作任务,从事执行性会计工作,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因此,大量具有一定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专业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我国经济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

2、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并进行适当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该类会计人才其工作的侧重点仍然是进行会计核算,但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注重智能运用,能根据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要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开展财务管理活动为主,亲自指导会计实践,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为一身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类会计人才要全面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要具备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的能力;要能依据已搜集到的各种经济资料,设定某些经济参数,采用一定的管理会计方法,对企业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趋势作出事前预测或规划。能融理论和实践于一身;能指导全局性、整体性财务工作;能为企业财务管理进行整体规划;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突发事件;能为企业管理提供意见和建议。

4、以指导企业财务管理为主并侧重于会计理论研究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类会计人才置身于理论研究第一线,是许多新理论、新问题、新观点的提出者、研究者和探讨者。对会计学科的前沿和边缘问题有先知先觉。这类会计人才大部分分部于大中专院校,有理论研究成果,并经常亲赴企业指导实践,为企业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注入新鲜血液。

(二)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要使所培养的会计人才既通晓会计理论又善于会计实践,不仅能较好地利用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践,又能将会计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提升为理论。只不过层次不同其理论升华和实践运用水平不同而已。

1、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一个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全才。

会计行业的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较强,但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直接接受理论的指导。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彼此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将此种思想与人才的成长相结合,只一个人不断地从实践中升华理论,并不断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才能实现人才规格的不断提升。

2、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密切相关。教育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专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按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的培养目标是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

3、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实施会计教育的前提。应用型会计人才是具备一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才基础上的专才,现阶段,知识经济条件下要围绕宽口径,即知识面宽;厚基础,即基础扎实,根基牢固;广用途,即不仅仅能从事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工作,还能介入到其它经济工作中去;多层次,即能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这四个角度为出发点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从当前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角度分析各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关系。

1、应用型会计人才具有的层次性使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相吻合。本文的观点是将应用型会计人才划分为核算、管理、核算与管理融为一身、理论研究等几个层次。这种层次性使应用型人才供应和社会需求较好的衔接起来,使各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遍布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层面为社会经济生活导航,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各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具有互补性。重核算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要具备娴熟而高超的会计操作技巧;重管理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归纳、总结能力;集核算和管理为一身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要同时具备高超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侧重于科研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要具有前瞻性。各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所拥有的知识结构不同,所具备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侧重点不同,其层次性符合人才结构优势互补的要求。

3、应用型会计人才能够实现空间层次转化。各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在走向社会后还具有从低级向中、高级转化的能力。转化的过程需要多重训练,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从而实现不断的提高。在我国可以通过执业资格考试、职称考试、职称评定、注册会计师考试等不同形式实现会计人才的空间转化

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后续教育在应用型会计人才成长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一)基础教育是一个人一生的基础工程,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个比方说基础教育就好像一座建筑物的根基,根基不扎实,建筑物便不牢固。基础教育程度的高低、范围的宽窄、扎实的程度对职业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对职业教育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在我国通过中考、高考的形式;通过制定录取分数线的方法把所有接受过基础教育之后的人划分成不同的水平和层次分别接受不同的职业教育,从会计专业的角度来说接受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便形成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基础教育之后的会计职业教育是应用型会计人才走向社会的桥梁。

一个人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要想踏入社会,接受职业教育是其必经之路。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不同。

1、职业教育包括研究生、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等四个层次。会计是一种操作性、实践性很很强的职业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会计职业教育的重心由中等职业教育转变为高等职业教育。随着知识经济对人才需求质量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已不能符合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的需求,政府适时增设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以满足经济需求。在有政府导向的前提下开办高职教育的教育单位和部门要正确领会政府精神,真正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内容的转变。

2、会计职业教育要实现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在新的层次上的新综合。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曾经说过:“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阶段,由于社会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从基础教育中分离出来了,在经历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到来之时经济的发展又要求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重新结合,并侧重于职业教育,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高素质的需求。

3、会计职业教育要实现专才教育向通才基础上的专才教育的转变。作为一名应用型会计人才不仅要懂会计、懂财务,还要懂管理、懂法律、懂金融。会计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融自身于经济发展大环境的一门学科和经济体系。会计人才的培养所经历的学校教育,即会计职业教育应实现对会计人才的全面培养,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技能的全面掌握,这样才能符合知识经济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

4、在校接受会计教育应使学生具备能够成为职业会计师的能力,而不是进入职业界就成为会计师。学校教育将为应用型会计人才走向社会奠定一定的根基和基础,使应用型会计人才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应用型会计人才指明奋斗的方向,为应用型会计人才成为职业会计师创造条件。

(三)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一种进程,后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型会计人才不断成长和提高的摇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涉及市场要素发育、市场主体发育和国家宏观体系完善等诸多方面,涉及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发挥市场机制等各个领域。这一切都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项怀诚《新中国财政50年》)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一种进程,包括以职业技术为主的后续教育。后续教育是继学历教育之后的人生最长的教育阶段,成为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学科的发展虽然比不上一些尖端学科,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会计学科已使许多传统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受到了挑战,会计人员面临着知识更新的任务,知识更新就要求会计人员接受后续教育,以提高会计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社会是维系一个人一生成长的纽带,是最公正的裁判员。是督促人不断成长、进步的最佳场所,是应用型会计人才接受后续教育的外围环境。应用型会计人才融入社会就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就会为自身的不足和差距而去努力;社会还是肯定人成绩、激励人进步的最佳场所,她会使人充满自信地面对问题和不足,会促使应用型会计人才向自己更高的目标一步一步的迈进。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后续教育在应用型会计人才成长过程中属于递进式教育的范畴,根据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层次便有了其各自的教育分工,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对应用型会计人才教育的完善。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全世界进入了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理论、方法、技术都在飞速发展。应用型会计人才要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不断强化操作能力。与应用型会计人才相对应的会计职业教育及会计后续教育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更新培养目标,不断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从而使应用型会计人才在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其自身的体系建设。

管理知识论文:财务管理知识经济条件下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顺应知识经济潮流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定位,构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理论框架,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模式,使培养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不断由低级向中、高级过渡已成为会计界和会计领域及会计教学过程中研究、探讨和解决的主要问题要之一。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一个具有立体感的时间性概念,其职能和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变更着。建立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要围绕经济建设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经济建设服务,即培养目标的建立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模式的形成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良好的培养模式下所形成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人力资源群,即巨大的无形资产,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提出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新的目标,从而形成由“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行为——推动社会经济进步——构建新的培养目标”的良性循环系统。

一、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的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市场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各方面要求在发生逐步的转变和提高,而形成应用型会计人才主要途径的会计教育必须进行改革才能使培养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适应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会计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就是确定正确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现行会计教育存在着培养出的学生与会计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很多大、中专甚至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学校接受了的会计教育,毕业时却与会计工作失之交臂,没有或不能从事会计工作,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他们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在参加工作时根本就派不上用场;而在这时会计行业又在呼吁急需会计人才,原因是他们所拥有的会计人才知识结构陈旧,这就出现了会计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会计教育部门因为学生不能就业而简单的判断会计专业面临“萎缩”局面,要减少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招生;而市场中却呈现会计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那么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究竟应当是什么样的?学校培养出的会计人才为什么不能在市场中就业?这里就突出一个应用型的问题,也是我们讨论和思考的主要问题,改变会计教育所面临的这种局面是我们所必须研究和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市场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的这种趋势,我们在这里专门针对会计教育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这个问题展开研究。

二、重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实施应用型会计人才教育的前提。

(一)影响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因素

1、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它是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将知识转化为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知识经济的到来,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为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1)知识经济时代要建立起应用型会计人才是资本市场支配者和企业生命主导者的新型理念。随着经济体制的变迁,改革开放的深化,会计的职能和作用在潜移默化的变更着。仅仅核算、反映、监督经济业务运行的全过程并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已不再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知识经济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转变工作理念,树立全局观念,扩展企业理财思路,从微观的具体的会计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扩展到宏观的全面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去,支配资金运作,增强企业活力,成为企业利润的创造者,资本市场的支配者。

(2)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形成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和运用会计网络传递会计信息。会计电算化使会计由手工记帐的“原始社会”进入计算机会计处理的“文明时代”。会计电算化实现了会计信息瞬间无误处理,摆脱了繁琐的手工记帐程序,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速度,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突破人工计算对计算复杂问题产生的限制,使原来为追求简便而简单化了的计算得到完善,使之能更准确地模拟和反映企业的经济运行过程。实施会计网络化使会计信息共享是会计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变革。会计网络化是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的高科技结晶,它会使全世界投资者通过网络了解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可以使企业足不出户而将其财务信息传递到世界各地。

(3)知识经济条件下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大大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使会计工作重点由核算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财务管理,实现了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由核算型会计转变为管理型会计,就是将会计工作的重心由传统的对会计信息的加工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运用。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会计的功能不仅仅是反映经营成果,更多的是参与企业管理。据有关资料记载,在美国大企业只有29%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报表及相关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工作,71%的会计人员从事资本运作、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等管理工作,而且美国约有70%的公司总裁是来自于财经方面的专家,而且是以会计行业的专家为主。知识经济时代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知识创造利润的时代,运用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并将其运用于企业管理,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企业创造出不同的利润。

2、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资源配置的市场环境,人力资源的地位和作用开始显现,为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经济体制改革改善了市场环境,建立和优化了经济行为在市场活动中的“游戏规则”,调整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比例和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对会计行为规范的要求等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要渗透到经济活动中去,应用型会计人才是直接的传递者。

(1)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应充分考虑市场对人力资源需求的现状。“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就是人,人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应用型会计人才,其一是经济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其二,是实施会计教育行为的结晶。考虑和研究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现状,首先可以使社会得到所需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其次,可使学校实施的教育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使社会效益最大化,即使没有眼前的经济效益,也会实现一种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其他效益的最大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人力资源是相对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物质资源的一个概念,同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但人力资源的价值是不可估计的,人力资源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2)经济体制改革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成为学校和用人部门共同确定和研究解决的问题。A、高中教育之后进入社会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其培养目标的确定要着眼与如何将培养出的人才推向社会。推向社会是基本的定位,要想推向社会,其方式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是社会用人单位和部门对人才的需求,要把学校的培养行为转变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行为,例如由学校招生实施教育,接受教育结束,把学生推向社会这一行为转变为企业定人才类型、人才规格、数量,委托学校招生和教育的“定单式”教育行为或过程。B、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后续教育,其培养的目标的确立要着眼于如何提高被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开拓被教育者的专业思路。经济体制改革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发展和完善是终身教育成为必然,后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有被动接受者和主动接受者两种类型,然而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都是由于用人部门或单位所需的人才和正在拥有的人才产生差距而急需改善人才状况所造成的。

(3)只有完全摒弃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思路,才能真正找到培养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求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途径。学校依托企业办学或干脆转变为企业办学校,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思路,应用型会计人才作为经济活动、经济信息提供的主体,其培养行为的市场依赖性将会更强,例如,现有经济发展条件所需的“收银员”与计算机技术普及前需要的“收银员”在知识结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上的要求就有许多不同之处。

经济体制改革了市场环境中的“游戏规则”。改变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及人才素质的要求,改变了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3、全球经济一体化为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了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1)全球经济一体化扩展了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活动平台。加入WTO后,会计作为一种商业通用语言参与国际间的经济交流;会计人才作为经济信息的提供者,市场将由有限的国内发展空间引向国际发展空间,这对应用型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语言能力的要求,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从而对作为生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会计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如何去适应环境的变化等问题摆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2)随着国际办学机构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竞争愈加激烈。加入WTO后,我国的教育市场逐渐开放,大量国外的办学机构涌入我国,都来争先恐后地分吃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无形中对我国教育事业形成了压力。国外的办学机构有着与我国培养目标与模式不同的办学思路,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学体系,有着与中国教育机构不同的吸引力。还有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他们有着先进的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实务知识,都会为我国本土化的会计教育带来冲击。

(3)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工作实现跨国界的转变。外国的办学机构可以进入中国办学,中国的学校也可以走出去;同时,外国的学生也可以到中国来学习,中国的学生也可以到国外去,从而实现会计人才培养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真正的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

(二)构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框架

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要使所培养的会计人才既通晓会计理论又善于会计实践,不仅能较好地利用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践,又能将会计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提升为理论。只不过层次不同其理论升华和实践运用水平不同而已。

1、将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成一个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全才。会计行业的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较强,但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直接接受理论的指导。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彼此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将此种思想与人才培养问题相结合,便会得出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目标通过接受教育(学历教育、后续教育)最终要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并能将理论付诸于时间;同时又能将实践转化为理论。通过相互促进,实现人才规格的不断提升。

2、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既是教育目标,又是经济目标,还是市场目标。教育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专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按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的培养目标是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

3、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个动态概念

应用型会计人才是具备一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才基础上的专才,主要围绕宽口径,即知识面宽;厚基础,即基础扎实,根基牢固;广用途,即不仅仅能从事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工作,还能介入到其它经济工作中去;多层次,即能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这四个角度为出发点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而无论是口径、基础、用途、层次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使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成为一个动态概念。

(三)按人才类型确定各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学者们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人才分为四大类,即学术性、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我们将从会计职业的特点和会计从业人员的特点结合人才的分类也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均为应用型人才,将应用型会计人才分为三类:即工程类应用型会计人才,技术类应用型会计人才,技能类应用型人才。他们应该分别具备不同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知识结构和实践技巧。下面的内容中,我们试图将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分别描述:

人才类型

特点

职称层次

会计教育层次

工程类应用型会计人才

具有将各种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高级会计师

硕士研究生

技术类应用型会计人才

应用智力技能来完成工作

中级会计师

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

技能类应用型会计人才

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工作

初级会计师

中专教育,短期培训

1、工程类应用型会计人才。以开展财务管理活动为主,亲自指导会计实践,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为一身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类会计人才要全面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要具备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的能力;要能依据已搜集到的各种经济资料,设定某些经济参数,采用一定的管理会计方法,对企业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趋势作出事前预测或规划。能融理论和实践于一身;能指导全局性、整体性财务工作;能为企业财务管理进行整体规划;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突发事件;能为企业管理提供意见和建议。

2、技术类应用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并进行适当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该类会计人才,其工作的侧重点仍然是进行会计核算,但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注重智能运用,能根据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要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技能性应用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该类应用型会计人才工作的重点是进行会计的核算、反映和监督,具备一定会计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会计核算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技术,能够操作计算机和使用会计软件,并最终能编报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报告。这类会计人才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工作任务,从事执行性会计工作,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因此,大量具有一定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专业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我国经济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

三、研究和探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模式。

“模式”词义来源于“模型”。“模型”最初本意是用实物做模的方法。后来,模型由实物模型发展为非实物的形式模型,例如数学模型。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非实物的形式模型向更多的领域扩展,并使用“模式”这一词。例如方法模式、教育模式、经济模式、社会模式等。在这个时候,“模”包括了实物模型的意义,“式”包括了形式、样式的意义。“模式”一词兼容了实物与形式两大类。本课题研究和探讨的是一个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这个模式不但兼容实物与形式,而且将实物和形式动态化,是一个与人才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目标服务,培养目标决定培养模式的选择,同时培养模式实现培养目标是实现目标的指定路径。

(一)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分析

1、培养模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培养模式是根据培养目标的提出来并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的,是指导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活动的依据。良好运行的培养模式能将培养目标渗透到人才培养活动中去,并通过培养活动实现培养目标。如图所示:

构建

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

运用

培养活动

(教学活动)

实现

2、培养模式根据人才成长规律使培养活动(教学活动)系统化、秩序化。目标是岸,模式是航线,培养活动(教学活动)是舵手,三者缺一不可。在培养模式的规范下,培养活动在系统化和秩序化的前提下发挥自由空间,通过各种渠道,如中专教育、高职高专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形成达到的不同目标。

3、培养模式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精髓。只有培养目标和培养活动的教育行为就犹如只有躯壳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培养模式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中枢环节,连接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培养模式体现教育的目的性。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的总体要求,对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起着决定作用。教育的目的性与宏观经济环境相关联并产生相互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将促进宏观经济发展,宏观经济的发展调整教育目的。而培养模式中完全渗透着教育的目的。

(2)培养模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体现主体多元化特性。社会、学校、学生都将成为培养模式中的主体,强调多元化,坚持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及用人单位共同商定的原则,同时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培养模式的内涵中要体现层次性。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据此,人才培养模式应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目标体系,主要指培养目标及规格;第二层次,内容方式体系主要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第三层次,保障体系,主要指教学队伍、实践基地、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

(4)模式的实践性和可行性。人才培养模式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晶,尤其应当强调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代表性的模式,才有生命力,才有借鉴作用。

(二)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

1、实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从一般意义上讲,通才教育是当代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但现实的问题是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教育仍然处在"专才教育"阶段,学校的专业特性不可能改变,社会各行各业所迫切需要的仍是数以百万计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所以,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实施通才教育在理论上虽然具有无可辩驳的合理性,但在实践上(无论是社会的现实需要还是教育的现实条件)尚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确立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并为我国现阶段教育力所能及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结合。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我国高中后教育在"专才教育"模式下,突出的弊端就是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分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认识、适应、掌握发展了的世界,并着力于教会学生知识和本领,教学的内容也是一些以知识、技术为主的纯科学的东西,忽视了让学生从人生意义、生存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以致有许多人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术,却没有健全的人格。现代社会的发展强烈地呼唤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把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成为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既会做事、又会做学问、更会做人。因此,在应用型会计人才中不仅要进行科学教育,还要进行人文教育,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得到统一。

3、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教学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全面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基本要求。那种迎合空谈理论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是不利于培养懂理论、能运用、具有创新能力专门人才的。同时,空谈理论,不谈理论产生的实践根源,也不谈理论如何应用于实际,或者不以适当的实际材料帮助学生获得完全的知识,使理论脱离实际,也是不行的。社会实践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中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劳动观念和事业心、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应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导,把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性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构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实际上是为受教育者构建为达到一定的知识体系、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应当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它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紧密相关。构建应用性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全盘否认过去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而是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力求站在经济发展的最前沿,重新审视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摒弃、有创新地构建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依据。

研究培养模式首先涉及到的就是培养目标问题。如前所述,培养目标则是由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人才层次决定的。这里不再重复论述。

2、素质教育: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础。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特征,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在于基础素质,其中,创新素质、人文素质居其他素质之首。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不断创新,知识创新的基础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创新人才是决定一个民族竞争力强弱的关键要素。由此可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根本任务。人文素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反映了人才的质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从知识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度,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为此,要在教育思想上变过去单纯地以培养学生“做事”为目标的模式为既培养学生“做事”,又培养学生“做人”的模式上来。就人才素质的整体而言,“做人”比“做事”处在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位置上。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促使其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促使其学会做人,学会合作,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培养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会与人共事的人。从这个意义上去认识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础。

3、拓宽专业: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方向。

一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社会的服务方向。一个学校能否建立主动适应的市场机制,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更宽阔的就业渠道。因此,必须根据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在拓宽专业口径上下功夫。横向上,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按大类专业招生;纵向上,延伸专业内涵,改革传统专业,扩大专业服务范围。

4、课程整合: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其重要一环就是课程的整合与重组。因此,我们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进行分析,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重新审视原有课程体系问题,该整合的必须整合,该重组的必须重组。

5、“产、学、研”结合: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

“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劳动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产、学、研”结合在新的发展时期,应有新的内涵。学生如果不经过产业实践这一环节的锻炼,就不可能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就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都是在大量产业实践中培养的,而产学结合是其实现途径。

四、结束语

培养目标与模式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目标与模式的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然而,无论是培养目标或培养模式都是围绕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展开的,具鲜明的时代性和时间性,人才培养问题是人类自有经济生活和教育活动以来永恒的话题,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不但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文化问题,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还是一个政治问题,改革会计教育,使会计教育先行,真正达到会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是我们的初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