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8 04:03: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教师继续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 继续教育 新思考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对民办高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提出了对民办高校专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应本着按需培训的市场化原则,采用多样、灵活的专业化培训模式,实现教师、学校、培训系统的合理组合,以达到最佳培训效果的思考和对策。
一、我国民办高等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一)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要求1994年首届全球终身学会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应开展终身学习,不断地开发人的潜能,以适应21世纪的社会需要。终身教育的思想要求师资培训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在职培训“不应当是随意安排的时断时续的活动,而应当是持续不断的、持之以恒的经常性工作。”随着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企业、政府机构等各种组织管理过程中取得成功,整个社会都在向学习型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走向学习型组织将成为学校组织的必然选择。与企业组织相比,学校更能体现学习型组织的特征。这是因为,其一,学校教育活动更能体现现代管理以人为本的宗旨。学校领导人的管理活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等等,其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人,尤其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其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他们正处于生命发展的特殊阶段,需要有成人的关心、引导,以便逐步完成其社会化进程。其二,与企业组织的活动相比,学校教育活动更能体现出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以学习为前提的。学生活动的学习本质自不待言,就教师本身来说,在今天这样一个以知识的生产、配置、消费为基础的社会里,教师自身的继续教育与持续学习显得格外重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古训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当代教师的理念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从20世纪中叶教师在职培训受到重视开始,其目的已由帮助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达标方向逐渐转为进一步帮助教师获得专业的发展。这也要求民办高校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必须发扬不断求知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
(二)教师职业生涯理论使民办高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成为必需师成长有周期性特点,不同的成长阶段面临不同的问题和需求,同一教师群体中也并存着处于不同职业成长期的教师。国外对教师职业生涯过程作过初步研究:一是适应期(1—3年),主要是新任教师,他们一方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感到无所适从,急切希望获得实用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也因初为人师而兴奋不已。二是稳定期(4—7年),他们逐渐适应了课堂教学,并可根据实际教育情景以及自己的个性特征探索自己的教学风格。此时的教师对教师职业较为投入,情绪较为定。三是试验期(8—23年),也称为重新评价期,被认为是职业危险期。此时教师开始埋怨教师职业缺乏挑战性而不满于现状,大胆进行教改试验、批评学校组织管理中的弊端等。四是平静和保守期(23—31年),长期的教育工作使之成为资深老教师,他们所拥有的教育经验和技巧使之对教师工作充满自信,同时也失去专业发展的热情和精力。五是退出教职(31—39年),即教师职业生涯的终结。对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来说,处于教师职业生涯各阶段的教师都有,每一阶段和年龄层次的教师都存在不同的教育需求。年轻阶段的教师需要提高教学技能和经验,中间阶段的教师寻求突破和创新,年老阶段的教师需要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传递,这一切都离不开针对个体差异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和条件,都需要通过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来不断充实与提高。
(三)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成败是民办高校能否在竞争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随着国内教育市场进一步开放,民办学校所面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民办学校主要面临三种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1.与公办学校的竞争。公办学校在数量上、办学积累上。抗风险能力上都比民办学校具有明显优势。它们相对较低的收费和背靠政府的招牌,将在生源竞争和师资竞争等方面给民办学校带来巨大压力。
2.民办学校自身之间的竞争。新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允许民办学校的投资人取得合理回报,保障民办学校师生与公办学校师生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权益,这些将吸引更多的人投资兴办民办学校。由于我国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的原因,教育市场上很快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这会导致未来几年内民办学校对适龄生源的争夺将更趋激烈。
3.与外资办学的竞争。日前,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境外机构合作办学条例》,该条例的颁布将再一次掀起境外机构与国内教育机构开展各种形式办学合作的高潮。境外办学的存在将在国内生源和财源方面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展开激烈争夺,尤其会对高收费民办学校产生巨大冲击。归根结底,竞争是人才——教师队伍的竞争。继续教育成功与否是提高教师竞争力的关键,是民办高校能否在竞争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建立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专业化模式
(一)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应遵循按需培训的市场化原则进入21世纪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办学机制和实际操作中,已经呈现出愈来愈鲜明的市场化倾向。民办高校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已经表现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密切联系。被人们称为”双刃剑”的市场,已经成了推动和制约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要素。民办高校要想不断发展壮大,就要培养出人才市场上最需要的人才。要培养出人才市场上最需要的人才,就要有能培养出这种人才的教师。要做到这一点,民办高校必须首先把好“人口关”,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师质量。由于民办高校竞争力有限,所以教师质量难以与公办院校相比。因此,民办高校更应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民办高校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应与其发展规划、目标、定位、特色等实际需要相挂钩。例如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使教师不但具有理论水平,还有实际应用能力。如果一个商务英语教师既可以在授课时扮演教师的角色,又可以在学生需要实践时扮演管理者或者客户的角色,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一定会比传统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更具市场竞争力。又如如果学生的专业是英语教育,就业去向是中小学英语教师,那么授课教师就应该受到相关的培训,在授课时针对中小学实际需要安排授课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巧。再比如对于中外合作去向的学生,学校就应对授课教师进行合作国家文化、对接大学情况、相关专业国外课程设置等各方面的培训,使教师在授课时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未出国门就已知己知彼、成竹在胸。而如果学校要想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对教师的学历层次、研究水平的继续教育就必不可少了。总之,民办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质量是惟一的生命线,人才是成功的奠基石,遵循按需培训的市场化教师继续教育原则是百年大计。
(二)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笔者认为,校本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实地进修与远程教育相结合是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较好的专业化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可以采取如下不同的措施:
1.校本培训
所谓校本培训是指以在职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依托学校的现有资源,以解决教师教学中经常性教学问题为主的教育模式。校本培训理由在于,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着大量的经常性问题,这些问题不能积累起来一次性解决,需要即时处理;另一方面,教育自身的复杂性使每个学校和课堂都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有关的教师最能够诊断出来,只有当有关的教师参与了整个过程,并一致同意问题的诊断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有效的变革才能成为可能。教师必须认识到其所在学校自身存在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把教师个体积累的良好经验聚合起来,在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群体的价值。校本培训主要有正式培训和非正式培训两种具体方式。正式培训是通过高校、地方教育机构参与的有目的、有计划与有组织的较为规范的培训。如英国谢费尔德大学教育系提出培训在职教师的六阶段模式。包括:确认阶段,由专职培训人员确定教师的需求;谈判阶段,由教师和教师培训机构进行就具体问题协商,选择最适宜的学习时间、地点、内容与方法;协议阶段,主要是确定谈判的结果;实施阶段,主要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结束阶段,主要是总结以往成绩与不足。非正式培训是最经常的校本学习方式,如对新任教师和专职教师,可以进行“导师带教”的培训方法。导师可选择课程教学水平较高的中老年教师或外聘优秀教师,让他们与青年教师组成对子对其传帮带,这种方式对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很有帮助。而对缺乏新思想、新观念的中老年教师,可通过教科研、协会团体活动、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信息交流,更新教育观念。还有在岗自我培训、开展教改试验活动、教学评优、教学技能竞赛等都是进行间接培训的渠道。
2.校外进修
校外进修是一种目标明确、规范、正式、投入较多的培训形式,它主要针对民办高校中的骨干教师群体进行学历性或研究性的系统学习,以期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各种素质。这种培训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参加研究生水平的在职进修,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二是在企事业单位进行长期的生活体验型进修,以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操作技能;三是参加各种类别的研修班、短训班、专题讲座、讲习班等。这种形式具有培训容量大、信息密度大、计划性强等特点,较适用于新教师培训、各类职务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四是校际交流和国内外考察。组织本校教师赴名校听名师课,与名校教师座谈研讨,各民办学校互派教师等,是有效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学习方式。通过国内外考察总结经验,探讨规律,也是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活动。
3.远程教育
现代化远距离教育是现代继续教育的新途径。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来进行。这一途径不受教学双方时间、场所、距离等限制,具有灵活性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可重复性等特点。开展远程教育是建立完善的、大众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对民办高校教师来说,远程教育可以满足他们自主性学习、多样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可以通过网络调用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可以随时浏览、复习学习内容,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教育设施较好的民办学校和接受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
(三)实现教师、学校、培训系统合理结合,达到最佳培训效果作为一个系统过程,民办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活动主要涉及到三个重要方面,即培训者(培训单位)、受训者(民办高校教师)、受训者工作单位(民办高校)。三者是相互联系,互相配合的一个整体,只有协调好三方面的关系,达到三位一体的合理组合,才会收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1.受训者——民办高校教师
作为继续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观念和态度对培训结果将产生直接的影响。除了年龄、性别、学历结构和个体素质的差异,教师在培训动机、需求上的不同是培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培训动机上,有的教师为追求自我实现,有的是由于评职、竞争等外在压力,有的是从众心理等。事实上,用外在压力的方式使教师参训与教师自主自愿进修的效果具有明显差异。教师的主体意识很强,如果没有参加培训的需要或这种需要很弱时,效果就不会很好。所以在对教师进行培训前,学校应调查教师实际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使受训者能够更加关注自身需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适当的学习形式和途径。
2.培训者——培训单位
培训单位与受训教师问是教育上的供求关系,供者所供能满足求者所需,求者所需能为供者所知,是实现供求平衡的前提。因此,培训单位对培训的多元分析尤为重要,包括培训对象分析、培训目标分析、培训内容分析、培训条件分析等。民办高校新任教师培训、骨干培训、学历进修、素历提高等不同的培训层次各有其培训目标,每项具体目标对培训课程和内容又有不同规定和要求,培训单位要在对受训者和选送单位的需求信息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特别是针对民办学校教师的特点,制定出有效性、实用性强的教学大纲和培训计划,设计出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培训形式,同时调集到一批教育教学效果好、技术力量雄厚的师资培训队伍和与其相配合的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干部管理队伍,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和条件,实现培训效应的最大化。
3.受训者工作单位——民办高校
学校应在认真分析自身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和条件,了解培训机构情况,剖析受训教师情况,帮助教师对培训单位提出的培训形式进行选择。学校在培训中的角色和任务,一是提供经费支持,使教师参加培训不存在资金障碍。二是尽量保证经济便捷。即提供的培训途径是受训教师和学校在人、财、物、时间等方面的投入都是最经济、便捷的,能在最短时间里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
论文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应结合新教材和地方实际,本着方便教师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注重长远发展的原则设计培训方案,安排培训课程。现代信息技术时代,通过网络培训平台提供信息资源,选择以参训教师自学为主、以集中面授为辅的培训模式,通过建立配套的学习支持机制,不仅可以避免集中培训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而且确实能提高培训的实效。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中学教师;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培训
一、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学新教材在全国已普遍使用,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熟的经验,但一些共性的问题也在日益凸显。从宏观层面看,教师自身及在教学中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教师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普遍缺乏深入理解,不少教师至今仍未理清课标与教材的关系,在备课和教学实践中依然视教材教参为“圣经”,对课标则缺乏认真研读。第二,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有教师不注重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了解,课堂上还在上演“独角戏”。第三,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着各学科的内容,如遥感技术、新能源、海洋开发等。而目前大多数一线教师,对学科发展的新知识了解甚少,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初中阶段,有的课程非专业教师占比较大,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第四,新教材使用几年来,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一些困惑,由于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问题和疑惑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第五,受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师观的影响,大多数基层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意识不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较差。基于上述情形,笔者认为,开展新一轮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促使参训教师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是改变当前中学教学现状的最佳选择。
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方案设计
作为成人教育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常规教学和管理工作相对好做,但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则比较困难。一方面,由于参训教师的成人年龄特征、工作实际及其它诸方面原因,他们参加培训的时间难以得到保障,真正投入到学习之中也比较困难;另一方面,以学员身份接受培训的教师,他们中的大多数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其中有些是一线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由于近年来县市教研室及师训部门组织教师开展业务活动较多,加之互联网、卫星电视等传媒手段的应用,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逐渐增多,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预期收获的要求较高,如果培训部门安排的课程不能迎合他们的需要,选择的培训方式不切实际,聘用的师资能力不强,很难激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鉴于此,在新的一轮培训工作启动之前,相关部门有必要对基层学校的实际条件和教师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然后根据学校条件、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培训方案,安排学习课程。
(一)目标任务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目标任务,随着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师水平的发展在不断变化。新课程背景下,各科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等基本素质,而且还应有乐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进取意识,以及善于钻研、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如果教师具备了上述素质,有了内在的动力,转变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技能、开发课程资源都等不会成为问题。但目前的实际是,大多数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与上述要求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距,对于新课改,部分教师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要使他们短期内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等方面跃上一个较高的台阶,既需要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卓有成效的工作,也需要参训教师自己的积极努力。面对上述状况,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只能根据参训教师的实际制定适当的阶段性培训目标,然后按照目标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具体的工作。基于对基层学校和教师的了解,笔者认为,近期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应着力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引导参训教师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第四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各节内容,使他们深刻认识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意义,切实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第二,引导参训教师认真研读课标与教材,提高他们驾驭教学和教材的能力;第三,加强现代教学技能培训,提高参训教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和从事教学的能力;第四,帮助参训教师解决教学和教材使用中的实际问题;第五,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方面,为教师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一种方向性的指导,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由于不同的地区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地方经济基础不同,各地可在省级教育部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阶段性培训目标,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近期可围绕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组织教师开展教研和学习活动,城市地区和发达地区可在上述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把信息化课堂建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作为进一步拓展目标。
(二)课程安排
在培训目标明确以后,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应依目标要求和参训教师的建议选择培训课程。为避免培训过程流于形式,确保参训教师学到实实在在的本领,培训课程及教材的选择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课改理论和地理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要有具体的案例作支撑,避免选用与教学实际脱节、且理论性较强的培训教材;第二,参训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以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知识为主;第三,新教材问题处理不能仅限于对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其它如典型课例分析、课堂教学设计、乡土教学资源选择、课程资源开发等都属于新教材问题范畴;第四,考虑到参训教师的专业基础不同,学科知识拓展内容应以参训教师自选为主,教师可帮助推荐教材、学习资料或相关网站;第五,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应视教师的实际量力而行。以上课程及内容,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可根据学习时间的长短、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及参训教师的实际将其分为必修课和拓展课进行灵活处理。
(三)模式选择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模式有多种,从教学和学习的形式着眼,可分为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两种类型。鉴于参训教师的成人年龄特征及以往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选择以参训教师自学为主、集中面授为辅,尝试网络学习与集中研讨活动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不仅能大大减少参训教师不必要的时间和经济投入,而且确实能提高培训的实效。
1.网络学习。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绝大部分基层中学基本上都已装备了多媒体教室,不少教师个人也添置了电脑并上了因特网。调查发现,现在有不少中小学教师备课和上课时已开始使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有了这样的基础,培训部门完全可以对传统的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如果培训单位创建了自己的网站,授课教师可直接把与培训相关的信息资料或教学视频到网络平台上,参训教师登录培训部门的网站后即可浏览培训资讯,查阅或下载学习资料,观看视频讲座和教学案例等。与传统的继续教育培训方式相比,首先,网络学习不仅大大减少了参训教师集中学习的时间投入及吃、住、行等的费用,而且学习的地点及时间也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不会再因工作或个人私事错过学习的机会;其次,网络平台提供的信息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不同知识层次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第三,网络交互使教师间的交流沟通范围扩大,不同年龄、不同特长的教师成为学习合作伙伴,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第四,网络信息平台提供的大量学习研究素材,使基层学校的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成为可能。
2.集中面授。有了计算机网络这条便捷的信息传输通道,教师参加集中培训的时间虽可大大缩短,但必要的集中活动还不能少,这是因为,有些教学问题的处理教师讲授往往比学员自学的效果好,有些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只有把教师集中到一起方可进行。前者如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如果单靠参训教师自己琢磨,很多困难他们在学习中根本无法克服,如果这类问题不能在前期得到较好地解决,后期的交流互动、作业提交等问题就无法顺利处理。后者如培训部门或授课教师组织的专题研讨、经验交流报告或选拔优秀教师所讲的公开课等。适量的集中学习活动不仅能较好地解决参训教师自学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还有可能把教师学习的热情推向高潮,来自各个中学的地理同行在研讨会或辩论会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以后教学问题的处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支持
(一)建设好网络信息平台
利用网络平台信息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其前提条件是培训部门必须建立一个高质量、大容量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如果做不到这些,培训的效果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一个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平台要至少达到以下几点要求:第一,信息平台上各级页面的标题栏设置应做到科学规范,栏目分类尽量细化,确保访问者按标题栏提示比较为容易地找到所要查询的内容;第二,到信息平台上的学习资料及教学参考素材应具有绝对的可信度或一定的权威性;第三,网络信息平台在保证满足参训教师学习、教学参考及交流互动需要的同时,还应为他们开辟一条联络其它地理网站的绿色通道,为他们进一步拓宽视野、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提供便利的条件。网络绿色通道的开通方法是,培训部门在自己信息平台的首页上设置一个专门的栏目“域外链接”,把国内一些有重要参考价值地理网站的网名添加到栏目中并设置为链接,这样,学员无须搜索即可直接进入相关网站。
教师培训网络信息平台的页面标题栏目可根据培训的目标要求、课程设置、教师学习、教学、交流互动的需要及学科的特点等进行设置。以地理学科为例,主页面上的标题栏大致可设置以下若干个:培训公告、地理资讯、理论学习、专业知识、课程导学,交流互动、备课参考、教学研究、试题集萃、地理图片、域外链接等[4]。当点击主页上的标题栏进入下一级页面后,如果其中存放的信息资料较多,可按一定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存储,并设置次级页面标题栏,如主页上的“备课参考”栏目,次级页面上的标题栏可按参考素材的类型设置命名,如课件、说课稿、教案、地理图片等,再下一级,页面标题栏可按教材模块、章节或专题设置命名,如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旅游地理等。
(二)坚持提供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
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培训信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目前对大多数青年教师来说不算是什么问题,而对一些年龄偏大或对计算机及网络知识了解甚少的农村教师来说,可能还存在一定技术方面的困难,即便培训部门把这部分教师组织起来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但在应用过程中,他们仍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为确保参训教师顺利地浏览网络培训信息、在线交流互动及进行其他相关操作,培训部门应安排专职计算机专业人员提供经常性的帮教服务,如通过QQ组群、地理教师吧等解答教师们的疑问,或帮助参训教师在培训单位的网站上注册个人博客,为学员发表文章、提交作业、上传资料提供技术指导等,如果这些技术性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登录平台进行交流的频率就会增加。
(三)组建一个知识结构层次合理的学习指导团队
选择网络学习加集中面授(研讨)的培训模式,培训单位的专业教师来不仅要承担网络平台学习资料的整理更新及必修课程的教学指导任务,而且还要按既定的培训方案组织学员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以及与学员进行网上交流等,显然这对他们来说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要长期坚持下去恐怕时间和精力都是不能允许的,因为教师们平时大多有自己的教学及科研任务。为保证网络平台能长期持续地为学员提供优质丰富的信息资料,培训单位的专业教师可联络或聘请一部分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工作态度认真的中学优秀教师、基层教研员等组成一个知识结构层次合理的学习指导团队,根据各人的特长,将他们分成若干小组,一方面负责相关网页栏目中学习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或进行答疑解惑,或组织参训教师开展网上研讨活动等,另一方面协助培训单位对参训教师的实践性环节进行指导,或从知识、技能、课堂教学等方面对参训教师进行综合评价等。
论文关键词:公安院校 警察体育 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 发展观
论文摘要:面对新世纪,随着公安教育训练不断地深化改革和进步发展,警察体育能否与警察职业活动相适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职业化培养力度,是促进公安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警察体育教师不能单凭自身的运动技能和简单的教学法从事体育教学,而应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警察职业活动的特性,并在“优化培训、提高能力”治本之策上下工夫,才有可能把警察体育教育与警务实战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而优化人才培养、体现职教特色、顺应时展。
一、对公安院校替察体育教师队伍现状的分析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公安教育的深化改革,公安院校办学的规模急剧扩大,对公安教育训练的需求呈多元化的趋势。多渠道教育已形成公安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多元性教育已成为优化学习、培训和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加强公安大学生警察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多渠道、多元化和多视角的教育是未来公安教育的发展趋势。一是合理整合公安教育资源,科学设计教学计划,充分发挥警察体育的作用,防止教学训练走过场;二是着力培养警察体育教师能力的内涵性和外延性,内涵性泛指警察体育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科研水平与专业能力的具体体现;外延性则是警察体育教师由自身素养产生对学生及教学活动的影响。“名校取决于名师,而名师方能培养出高徒”,道出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核心作用。
(一)警察体育师资力量
传统的“传习式”师傅带徒弟的角色已远不能顺应现代公安教育训练发展了。现代警察体育教师必须是研究型的教师,方能担负起警察体育教育的重任。过去,公安院校引进的警察体育教师大多是部队转业军人、退役运动员、警校毕业生(非体育专业)等,学历偏低、体育知识匾乏。截至2009年,江苏警官学院警体教研部共有体育教师43人,其中研究生学历的9人,占20.9 %,本科学历的26人,占60. 46%,专科学历的8人,占18.6%;在专任体育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3人,占30. 23 %,具有中级职称的有9人,占20. 93 %,初级职称的有22人,占51. 16%。无论是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的结构,还是教育素质和教学能力都比以往有大幅度的提升。
(二)警察体育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警察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警察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主要表现。但在体育教学中会发现,有的教师体育技能娴熟,但讲述无条理;有的教师讲述有条理,但技能示范生疏。充分反映出教学经验不足、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及教学效果不佳。警察体育教学如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只有教师自身认为向学生提出的能力素质要求也是自身的要求时,只有教师自身掌握了对学生所提出的要求时,才有可能对学生“学、练”的目的给予有效指导,才有能力对学生“学、练”的过程正确引导。
(三)警察体育科研能力
教师的科研能力主要表现为警察体育基础理论的研究能力与在教学训练中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教材、教法和训练方法的研究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梳理、分析、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1999年之前我校能撰写发表体育学术论文的教师寥寥无几,之后在学校推进教学研究和科研成果,探索警察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的大潮中,警察体育科研工作出现了质的飞跃,先后出版警察体育专著、教材1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警察格斗》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警察体育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不仅更新了知识、更新了观念,又充实和丰富了教育思想,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以公安工作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和深化公安教育改革,极力促进了警察体育教师结构、教学能力水平和科研能力水平正在由过去的不均衡性、差异性,逐渐地朝着均衡、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带察体育教师向“教官”角色的转变
警察体育教师能否适应未来公安教育训练发展的需要,是公安院校教育改革发展鱼待探索的一个问题。回顾80年代前,我国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训练模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大多沿袭部队院校的军事训练模式,直至 1989年确立“警察体育”,才明确了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育的目标指向,一是办学定位:立足公安、面向政法、服务社会、培养合格的预备警官;二是办学特色:继承传统、发展创新,凝练公安教育办学的特色;三是形成了“政治坚定、学习勤奋、作风踏实、警纪严明”的校风和“无私奉献”的校训;四是实施了警务化管理制度,突出了“严格要求、刻苦训练、贴近实战”的训练特色。
当前,公安院校警察体育师资渐趋呈现出低龄化、高学历、多元化的特点,但能否适应警务化管理下的教学工作要求,还有待于商榷。一是缺乏警察素养的磨砺,二是缺乏警察职业的经历,三是缺少警务技能的专门训练。为此,对从事警察体育教学训练工作的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充电、进修,培训、学习,并接受一些与警察职业活动相关联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再教育,会更符合公安院校教育训练的特点和特色。
(一)“教师”与“教官”异义
1.教师。警察体育教师是担任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学人员。警察体育教师的任职主要由省级以上教育部门评定、用人学校聘任、颁发“教师资格证书”。高等学校教师主要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个等级职别,其中,教授是高等学校职别最高的教师;副教授是高等职别教师之一;讲师是中等职别教师之一;助教是初级职别教师之一。目前,在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师主要有:教射击教学的教师、教格斗教学的教师、教体能教学的教师、教战术教学的教师等。
2.教官。警察体育教官是担任公安院校(公安机关)警务技能训练的执教警官。警察体育教官的任职主要由省级以上公安机关评定、用人学校任命、颁发“教官资格证书”。教官实行专职教官、兼职教官互相补充,可分为警察、教师、专家三类。目前,我国公安院校实行警官制主要分为高级警官、中级警官、初级警官三个级别等次。其中,高级教官是公安院校等级在上的教官;中级教官是等级在两端之间的教官;初级教官是等级在下的教官。警察体育教官有:教体能训练的教官、教射击训练的教官、教格斗训练的教官、教战术训练的教官等。
(二)“教学”与“训练”异义
i.教学。警察体育教学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任务把基本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整个过程。其教学程序是一种“教十学”的教育活动,隶属于基础性的教学范畴。基础性的教学任务是发现和表达自然界最根本现象的规律性,但没有特定的指向目标,不以创造社会财富为主。诸如发展体能、学习技能、健身锻炼、健康教育等教学的侧重点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基础知识、锻炼基本方法、树立健康理念,主要以引导学生科学健身锻炼为目标。可见,基础性的教学在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学中具有“基石”作用。
2.训练。警察体育训练是教官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或强化练习某种特长或技能的过程,其训练程序是一种“训+练”的教育活动,隶属于应用性的训练范畴。应用性的训练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结果,在实践中提取某些皿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专门化的训练。诸如警察射击训练、控制技能训练、械具使用等训练的侧重点是对学员的体能、技能、战术持续强化的练习,主要以指导学员贴近警务实战演练为目标。如公安机关开展警务技能大练兵“三懂、五会”是每个警察必学、必练、必考的科目。可见,应用性的训练主要是顺应警察职业的需要。
在比较甄别上述各说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从事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育训练的工作人员既是教师又是教官。其中,教师的教学是指学问、科学、方法,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主要解决“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教官的训练则是指技术、手段、方法,属于实践论的范畴,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在价值观上反映为社会导向与职业导向的关系,在教学、训练课程上反映为基础与应用的关系。当公安院校教育出现多层次、多规模办学后,就更需要将这两种教育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发挥所长、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个体上虽有所侧重但又要兼有两职,既不能推卸基础性教育的责任,也不能推卸应用性教育的责任。
三、加强警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初步设想
公安教育遵循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保障其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强对公安教育基本规律进行探究,不仅是公安院校教育理论建设的需要,更是公安院校教育实践的迫切要求。警察体育是一种培养预备警官的特殊活动,其运作始终离不开人和职业这两个要素,积极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是顺应警察职业教育训练的必要保障。
(一)明确警察体育的定位
从宏观上讲,在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格局中,公安教育应主动融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主流,主动融人公安工作改革发展大局,把公安院校建设成为公安机关用人的人才库、思想库、实验场。公安院校警察体育主要应从“学练、自练”方法上下工夫,寻求效能。帮助每个受训者树立“我健身、我健康、我运动、我快乐”理念;探索人体最大潜能的活动,发展体能、掌握技能、提高过硬本领和战斗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公安工作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的警察后备力量。
从微观上讲,警察属于终身职业,在从警生涯中,必须要历经若干次学习、培训、进修的过程。若盲目地安排教育训练内容,势必会出现重复教育训练的现象。“保留本、专科教育,加强培训教育”,形成教学、科研、围绕实战、贴近实战、融人实战,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格局,既能体现出公安基础性教学的特征,也能显现出公安应用性训练的特色。警察体育是公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警练兵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公安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合理的定位,既可以保证公安精英教育训练的质量,又可以避免教育资源的重置和浪费。
(二)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1.加强教师与教官之间的沟通交流。一是公安院校可从各级公安机关(各警种、科研所)选择一些有实战经验,又有教学能力的警官到学校担任教官或专职教师,传授警务实战经验。公安院校则可以采用下派公安机关(基层所、队,科研所))锻炼的形式,了解实情、体验感受、收集资料,以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二是深人到基层民警中去,了解基层民警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和对培训有什么好的建议。如有的民警支招“要加大对实用技能的培训,应突出日常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战术配合、盘查及射击练习、一招制敌等方面的训练”。“要当好一名好警察,首先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敏锐的意识,强健的体魄不仅是破案的基础,也是保护自己、制伏犯罪的首要条件”。“要做好培训工作,必须从最基本的警体技能和警察意识抓起,基础抓不牢,其他的培训都是纸上谈兵”。等等。即在培训的方式上,要灵活多变、注重实效;在培训的对象上,要由指定参与培训向按需培训转移;在培训的目标上,要倡导健康、激励练兵。把培训基地营造成一个和谐的训练环境和快乐的生活环境。
2.警察训练理念应突出能力的培养。现代警察训练的先进理念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警察训练与用人紧密结合的理念,即把警察生涯的各种学习、培训、进修作为警察上岗、晋升、表彰的必要条件;二是警察训练与实战需求紧密结合的理念,即警察培训层次分明、教学方式灵活、培训内容贴近实战;三是警察训练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理念,即从国情和公安教育特殊性考虑,适当保留学历教育,重点加强培训教育。在警察体育教育训练方面,学历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用合一”的理念,即满足“强健体魄、增进健康、自锻能力”教学要求;在职培训主要侧重于“逢用必训”的理念,即满足“管用、实用、够用”训练要求。
3.警体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与时俱进。当前,我国公安教育训练正处在改革进程中,加强警察自我防护意识,注重实战方法论教学、转化处理实际间题的能力等,既重视培养了警察特质,又避免了警察训练的空泛化。若要树立警察训练部门的权威,保障训练的成效,就必须提高警察体育教师的教育素养,探究警察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梳理研究警察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公安教育发展对警察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要求;论证制定警察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标准,继续教育目标,以及继续教育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与途径、课程评价等问题,并编写一套适合警察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
四、结束语
第一,公安院校的招生与普通高校招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招生即招警”和“入校即人警”。普通高中生通过严格的警务化管理、学习、训练、考核而实现由公安大学生向预备警官的转变;在职警察则通过各种培训、进修的学习、训练、考核的方式,以获取新信息、学习新知识、了解新装备、掌握新技术,进而提高警察的综合素质和战斗素养。就公安教育而言,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在职培训,始终贯穿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训练与实战相结合,着力培养警务技能和实战能力,积极推动练兵机制不断向纵深发展,既继承了“公安办学”传统,又体现了“特色强校”战略。
第二,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师肩负着“教师”与“教官”的重任,如何培养和使用好现有教官人才,管理好教师队伍和建设好教官队伍应是公安教育改革重中之重工作之一。借鉴国内外警察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建立一个科学合理、行之有效、适合国情和公安教育特殊性的警察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体系,对促进我国公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至深厚重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探索警察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律,进而丰富和发展警察体育教师教育理论;二是有利于建立警察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运行模式和课程、政策体系,促进警察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三是有利于警察体育教育乃至基础教育和应用教育的和谐发展。
论文摘要:科学教师素质关乎科学课程实施的成效,关系学生科学素养的水平。目前,小学科学教师总体胜任力不强,而且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设置重知识课程轻实践课程、课程实施重讲授轻活动参与的方式、课程评价重鉴别轻发展功能等问题。对此,有针对性地开设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四个课程模块在内的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课程;采用参与式、案例式、校本培训等多样化方式;确立促进教师提高的发展性评价;以达到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综合素养,促进其自主发展的课程目标。
论文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科学(3—6年级)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在小学阶段新开设的综合课程之一,其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也就是小学科学教的素质关乎科学课程实施的成效,关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目前,小学科学课教师大多为非专业出身,教师总体胜任力不强。调查显示,能胜任科学课教学任务的占11.8%,比较吃力的占52.9%,很吃力和不能胜任的占36.3%。而且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设置重知识课程轻实践课程、课程实施重讲授轻活动参与的方式、课程评价重鉴别轻发展功能等问题。对此,应构建基于小学科学教师发展需求的先进性、可行性的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本文拟从从小学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探究。
一、课程目标: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教师素质的特殊要求,确定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是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虽有不同,但一般认为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三个方面。所以,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旨在提升科学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具体地说,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使他们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科学课程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课教学设计、多元化教学策略、教学反馈与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探究学习环境创设等教学实践能力,以实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强化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合作意识,提高其自我规划、自我调控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不断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
二、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设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课程
我国目前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的科学课教师较少,调查表明,现任科学课教师中有70.1%来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理工类学科,有6.4%来自音乐、体育、美术等文体类学科,有23.4%来自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等学科。这些非专业科学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科学课、其他学科教学实践的锻炼,虽然已具有作为教师的一些专业素养,但由于缺乏科学教育专业的系统培养和切合科学课教学的专业培训,他们还欠缺胜任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一些专业素质。所以,他们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紧迫性的困惑或问题将是培训的主要内容。
依据科学教师胜任力模型的五维度:教学理念、学生理解、知识体系、行为能力、专业成长,结合当前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现状调查和发展需求,遵循教学理念的先进性、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专业能力的实践性、专业发展的合作性与自主性等原则设置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本文主要从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四个课程模块选择最具针对性、操作性的内容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培训,坚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协调统一。
(一)学科知识课程
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都属于专业知识素质,它们是教师从事有效学科教学的基础。
学科知识单一是目前影响小学科学教学成效的因素之一,调查表明,25.9%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科学课是一门融合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课程,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具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知识。针对小学科学教师对一些重要的科学术语和科学观点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应加强包含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在内的跨学科知识的培训。为了达到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科学本质,针对我国科学教师对科学本质观理解的偏差,可以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
总之,通过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综合科学知识、生命科学基础、物质科学基础、地球与宇宙科学基础这些课程,加深小学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
(二)学科教学知识课程
仅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并不是教师知识的特征,教师应掌握如何把特定学科知识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0ntent Knowledge),它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塔米尔(TaHlir)提出学科教学知识应包括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教学知识、评价知识。据此,相应地确定科学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标准深层剖析;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知识,为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尤其要提到关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学习的知识,这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进行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之一,为此,必须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如何学习科学、已有的科学经验等知识。另外,上述教学知识运用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中,就形成了下面所要阐述的教学实践能力,所以,课程设置时把教学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相结合,重点在下面的教学实践能力课程模块中详细阐述,本模块中的教学知识和评价知识整合形成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指导这一内容。
(三)教学实践能力课程
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中的核心构成。一般认为,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中尤其要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是在“讲科学”。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的核心,也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所以,应强化教师如何运用探究教学策略的指导,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另外,在一些教师抱怨实施科学课程的资源缺乏时,却忽视了教师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所以,通过对教师如何进行科学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有效指导,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为小学科学课的实施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教师的专业态度中一般都提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反思与合作等方面。尤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代趋势下,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教师自主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自主发展是其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教师通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与合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探索、分析、反思、概括,教学与研究密切结合。25%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科学教育研究方法”培训,为此,开设科学教育研究方法与实训专题,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研究意识与能力,促进其逐步成长为“研究反思型教师”。自我反思和合作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中,反思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核心因素。教师通过对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反思,激发教师不断自主更新与发展的原动力,促进教师不断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还要密切教师之间的合作、对话,创建教学共同体,共同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为此,通过教学反思、教学合作案例的解读,提高参训教师反思、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结合小学科学优秀教师成长案例的分析,激励参训教师自我规划、自我提升。
三、课程实施方式:采用参与式、案例式、校本培训等多样化方式
课程实施主要分为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两个阶段。集中培训阶段主要完成重要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研讨与体验,教学能力与专业发展课程的强化训练、案例分析、参与体验;分散研修阶段一方面是对集中培训内容进行实践探索和深化,尤其使教学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是通过设计选修课程,开展更切合小学科学教师个体情况的培训,使培训更具针对性。
(一)集中培训
传统教师培训存在重讲授、轻参训教师主体参与,忽视培训者与参训教师积极互动、平等交流等问题,为此,适用有利于参训教师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体验、互动交流、反思实践的培训方式。针对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欠缺且需要专家引领的理论内容,可以采用讲座与研讨结合方式,这样在倾听、思考、研讨中深化小学科学教师对专业内容的理解。但是,这并不是主要培训方式,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将主要采用参与式、案例式、工作坊式等多样化培训方式,通过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以提高培训效果。
1.参与式
参与式培训是在全员参与的氛围中,参训教师亲身经历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自身教学观念、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工作的培训活动。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教师应运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但如何有效实施科学探究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参与式培训,让小学科学教师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中体验,“做”中学,在主动参与的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科学探究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2.案例式
教师的在职培训应和他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密切结合,才能真正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案例式培训是以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的解析为主线,以所学教学技能的运用为内容,在教学观摩、研讨、反思、实践中,逐步提高参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案例式培训一般指向小学科学课教师遇到的教学问题,所以,培训更具针对性、更具实践操作性。
3.工作坊式
工作坊(workshop)式培训是多人共同参与的场域、过程,且参与人员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方案如何推动、如何付诸实践,以及如何反思、改进完善方案。它一般基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由参训者、优秀学科教师、学科专家共同互动交流、积极思考,制定主题的行动方案,并在实践与反思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分散研修
分散研修阶段,参训教师将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继续参与培训,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主要采用校本培训与网络培训方式。
1.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以校为本的培训,是在学校情境中,基于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小学科学教学是教学能力提高的主渠道。短期的集中培训难以有效训练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在小学科学日常教学实践中,在运用专业理论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中,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具体实施中,在教师相互观摩、交流中得以训练。校本培训更有助于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师持续专业发展。
2.网络培训
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规定的指导下,发挥教师网络联盟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地市教师教育网,建设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丰富资源,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视频讲座、专家在线答疑、同行交流互动等网络学习方式,为小学科学教师之间、小学科学教师与名师、科学教育专家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一个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的良好发展氛围。
四、课程评价:促进教师提高的发展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在发展性评价理念的指导下,为参训的每位小学科学教师建立档案袋,实行教师档案袋评价。
教师档案袋评价是通过系统地选择、收集被评价教师的一些文本材料、实践记录等成果,展示其在一段时间内发展状况的质性评价方法。它不仅记录教师的成长过程,而且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档案袋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每位小学科学教师的档案袋中,除了有平时学习状况的记录,还有在培训结束时提交的小学科学教学录像和综合研修报告。教学录像能较真实反映教师的小学科学教学综合素质,尤其是教学的实践能力。综合研修报告中包括参训教师整个培训过程中的收获、存在的不足,以及个体未来的成长规划。教师培训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40%)、教学录像(30%)和综合研修报告(30%)综合而定,分为合格、合格、良好和优秀等级。这体现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档案袋评价不仅考核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知识,也考查其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做到评价内容的全面;档案袋中的具体评价形式,既有参训教师的学习笔记、研讨记录、学习体会,还有案例分析、课例设计,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等,体现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教师档案袋评价较全面、真实反映参训教师的成长历程。
总之,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通过有针对性地开设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课程,采用参与式、案例式等多样化培训方式,达到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目标。
论文关键词:继续教育 教师教育专业化 反思模式
论文摘要: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专业化和一体化理念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理论脱离实践,注重理论灌输的“规定式”模式的不足,我们必须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式”继续教育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强化专业知识,掌握先进教学技术,培养反思意识,促进科研发展,适应教育的变革及其新要求。
一、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客观要求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现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不断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或者说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个体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的历程,是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过程。实践也证明,教师的专业发展确是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教师教育一体化就是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这一总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教师教育的纵向各阶段和横向各方面辩证统一的一种教师教育理念和实践。教师教育一体化就是要适应社会和教育的改革要求,构建一个体系完善、结构合理、内容科学的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促使教师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崭新的变化。过去的观念是教师教育只指职前教育,现在它指终身教育。职前教育与在职进修已被统一,两者的发展呈现一体化趋势。对教师的培养和教育不是在学校的职前培养一次可以完成的,而是包括在职进修在内的,职前与职后结合的连续过程。教师只要不离开教学岗位,继续教育就不应中断。因此,教师教育一体化为进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职前一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在职教育和培训是教师在职前教师教育基础上的专业继续教育。就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现状:(1)基本上还是一种“终结性”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分别由师范大学和教育学院实施,彼此前后脱节,体制机构分离,课程体系各自为政,造成教师培养和培训缺乏过渡性和连续性,并且由于后者的专业水平与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前者,致使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低水平重复问题较为突出,在实践中运行的低效甚至失败。(2)“技术性”教师观和胜任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把教师看作是技术操作人员,认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和教学效能的提高可以诉诸来自外在的理论学习和训练,如倾心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忽视教师对自身复杂的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分析和理性思考的愿望、能力和责任感,消蚀教师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失去活力。(3)理论与实践脱离。传统继续教育的目标存在着强调理论知识,特别是专业学科理论知识而忽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偏差。教师的在职研修过分偏离教师专业环境和教学实践,过分偏重理论知识传递。教师在职教育的意图没有放在改善和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上。忽视教师个人长处和自我的知识更新上,忽视帮助教师增强专业决策、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拓宽从事专业活动的知识来源。
三、继续教育专业发展模式—反思式
(1)继续教育的目的:培养专业化的教师。教师必须具备特定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资格,后者包括教学所必须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语言习得理论等专门知识和实践能力。在传统与现代交替阶段和新课标和教学改革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也必须建立职业规范意识,必须具有国家发展战略使命感。为了让中小学教师对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及教学的科学性、工艺性、教育性有充分的认识,对符合时代特征的优质教学所需要的现代教育理论、理念、知识、能力和素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同时对自己的现状进行反省和评估,有实效地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对自己的教学中理论实践的结合和科研状况做较全面的自我反省和评估的机会,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学效益。因此,开展有目的、有针对性、有实效的师资培养或培训工作可以说是为实现中小学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又一个崭新的平台。而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实现专业发展的目标的重要决策。
(2)“反思式自我教育”模式:建构主义认为,概念、知识等不是通过外部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在与一定社会文化情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处于不同情境,有着不同主观经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有着不同的意义建构和认识,因此,仅从外部传授现成的理论或知识对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发展是无济于事的,重要的是学习者创造有利于他进行意义建构的条件,提供相关的情境、经验和资源。这种理论使得传统的以外部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为特征的规定式师资培训模式向以研究教师自身课堂为特征的反思式,自我教育模式转变,反思模式不是规定或指导教师该如何做,而是通过某些特定的活动,让教师在描述、分析和解释自身教学行为和课堂现象的过程中形成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并据此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克服理论和实践的脱离。
要有效开展有目的、有针对性、有实效的师资培养或培训工作,需全面了解教师真实的教学过程、教师素质与在教学实践第一线中自身能力培养和发展状况,了解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背景,现有的教育观念、知识、能力和科研进修状况。有效了解在职教师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方法倾向,研究兴趣倾向,研究方法倾向,在职进修情况和愿望等。掌握学习者在某一时期内的变化和发展结果,教师在职阶段教学与科研的进步过程和幅度,做出客观分析,培训机构才能够发现教师的特殊需要和特殊需要的教师,能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便于培训机构理论观照实践、解释实践和指导实践。而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这种贯穿于实践活动中的理论正是促进教师个人教学理念和行为准则形成和发展的最有效力,也才真正体现出继续教育质量和效果,实现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总之,教师教育终身化的教育理念将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进行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备受关注的课题。当前教师的继续教育必须以专业发展为价值取向和目标。这就要求“反思型”教师培养模式取代传统的以传授和训练为特征的“技术型”培养模式。实际上教师的专业发展乃是教师的健全人格,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成长过程。这是一种寻求教师的“人格化”,“个性化”和“文化化”过程,只有通过教师继续教育培养反思和研究型教师,使其教育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智慧,才能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变化的教育实践问题,促进一线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小学继续教育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参与,在培训机构和教师主体互动下构建学习终身化的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以适应教育的变革及其新要求。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师继续教育 网络课程实践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教育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指导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课程设计,是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质量的关键之一,是帮助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
建构主义是西方心理学、哲学的一个流派,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人类学习机制及教育活动的理解,它所提出的教育主张,已成为各国进行课程、教学及教师教育改革的一种主导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学习者是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学习者获得的是经验,而不是一记忆事实或真理;学习者与别人互动和磋商而形成共识。
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己越来越引起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乃至教师本身的重视。教师在其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往往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可以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引领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又可以因专业发展需要而成为课堂中的一名学生。在讲台上如何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在讲台下如何用自己以往的经验建构自身新的知识,这将是非常有意义的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这种双重身份的结合过程,同样又是一次新的意义建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学习以其灵活、开放、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指导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课程设计,是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质量的关键之一,是帮助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和前苏联早期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两位奠基者。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中提出的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以及维果茨基在心理学领域创立的“内化说”,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莫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所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创设情境是实现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
建构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它不是最终的答案,更不是终极真理,而是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被新知识和新理论所超越、所取代。建构主义将学生看作有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己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对知识新的理解,没有任何两个人的知识建构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累积。知识无法通过教学过程直接灌输给学习者,他们必须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与他人协商、会话、沟通,在交互质疑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对学习的评价不应该以学习者记住知识的多寡来衡量,而应以学习中主动参与的程度、协作学习的能力和贡献、意义建构的水平等因素来综合衡量。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网络课程设计的意义
1、在网络课程教学中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学习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协作和支持,这能够使其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来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够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课程设计中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情境的创设、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体现、教师作为主导作用的体现以及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的呈现。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给予了过多的偏爱,把师生禁锢于抽象的知识牢笼之中,使用书本和班级授课制的教室几乎成为唯一的学习环境。这种单调而枯燥的学习,不仅将学生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隔离,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建构主义冲破了这种禁锢和牢笼,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认为学习应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中。利用网络的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实现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充分调动全部的感受力和从过去的生活中得来的经验去探讨与发现问题。而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的问题才最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更能显示出对问题解决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情境创设的真实性也决定了学习者对学习主题认知和意义建构的程度。所以,我们在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时,对每一种媒体的效果、情境展开的过程、细节的运用以及问题情境的出现都应力求真切与真实。每种媒体的作用和媒体之间的结合都蕴涵着巨大的表现力和无穷的潜力,对真实情境的创设,多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优势,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应善于利用多媒体的长处。
2、在学习中提供多变与多样化的知识获取手段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社会环境建构个人对世界的理解。每个人的经验多种多样,且存在差异,因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和建构也是多样的。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应该紧密围绕学习的主题与问题,力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提供多变与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去选择情境进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完成意义的建构。要让学生理解当前所学的新知识,就不应该把学生的视野局限于某种既定的理解,而应将学习的主题和问题置于更宽广的背景下,在更大的空间里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特别是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如讨论问题、疑问及解答、课程资源、测验试题、自主学习活动等,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和表达观点提供有力的工具,以此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买践
上海师范大学夜大学现有教育类专业学生2000余人,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在职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为了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他们都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专升本的学习。学校利用上海市“教师教育高地”项目的B lackboard平台,在夜大学的课程中开展网络课程辅助教学,受到全体学生的普遍欢迎。Blackboard平台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教学平台,用于加强虚拟学习环境、补充课堂教学和提供远程教学。它从“教”和“学”的环节出发,使教师可以有效地管理课程、制作内容、生成作业和加强协作,从而协助学校达到与授课、交流和测验有关的重要目标。第一学期,开设了《教育科研方法》、《、科技发展简史》、《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人格心理学》等四门课程,有700多名学生参加了这一形式的课程学习。在对429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尹,可以看到这种学习形式已为绝大多数学生所欢迎。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我们对网络学习的开展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1、制订课程网络辅助教学的实施细则,规范课程管理
为了规范课程网络辅助教学的各项管理,我们根据每门课程的不同特点和教学要求,制订了网络课程辅助教学的实施细则,对于学生的学习指导、课时分配、面授时问与内容、上网学习时问要求、参与讨论的规定、作业要求、考核要求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规定每门课在第一次面授时必须包含学生参加网络学习指南、课程内容介绍以及与课程学习相关的所有注意事项等内容。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应用,我们要求教师积极利用网络的优势,提供尽可能多的网络学习资源,布置的课程作业以综合性为主。
2、课程内容尽可能创设符合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及课程本身内容的情境
建构主义把“学习环境的创设”与“知识的建构”紧密相连。个体学习面临两种基本关系:对内——与自身关系,对外——与文化的关系。学习环境的设计从这两个关系同时展开,一方面改善学习者的内部状况,充分利用学习者的经验、意图、行动和反思;另一方面则主要从文化环境入乎,营造起适合学习者需要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在合作性的学校文化中进行学习,建构意义,获得发展。对于在职教师而言,一般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教学技能,接受继续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变化以满足岗位发展的新的需求,并不是再次接受系统的专业化训练。为此,我们要求任课教师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在兼顾课程内容系统和完整性的同时,选择那些能够直接提高教育对象适应发展的前沿性内容,并将个人、经验的知识即默会知识纳入课堂,以促进教育对象的正迁移,并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在备课时,应关注对学生认知结构的研究和把握,对于在职教师这一特殊的教学对象而言,更应该考虑到他们“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
3、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学习,建立一种新的“合作学习”模式
传统教学观念把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知识的传授和理解、记忆上。建构主义主张把学习和发展联系起来,形成教学理念中的活动观、交往观、对话观。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非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有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者解释现实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知识的理解必然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对于在职教师——成人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应该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马尔科姆·诺尔斯对于成人学习者的独特性做过这样的描述:“人们在成长中已经积累许多经验,于己于人都是丰富的学习资源。人们从经验中学习比被动学习更多。”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我们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必须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误区,尊重学习者的人格,制订弹性的教学计划。在具体措施上必须规定学生的上网学习时间、讨论版的发贴次数、参与课程学习讨论的次数,同时还要求在另外两次的课程面授辅导中,主要开展以讨论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学习,在讨论中习得新的知识、在讨论中与同伴建立新的协作、在讨论中实现意义的建构。
为了组织好课程学习的讨论,准确地统计学生参加网络辅助学习的实际情况,我们为每一位任课教师配备了一名研究生助教,共同参与学生网络学习的讨论,同时协助任课教师做好学生网络学习时间统计。此举实施以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和讨论效果。
根据我国的国情,教师学历提升教育这种继续教育形式,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将继续保留。探索一种适合成人学习特点的、适合在职教师进修学习的网络课程学习模式,需要我们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在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进修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指导我们的课程设计,将有助于教师和学习者实现有效地互动与合作,有助于学习者实现意义的建构,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师继续教育 价值取向
论文摘要:目前,教师继续教育的规模在迅速扩大,但人们对其效果 并 不认同,这与原有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有很大关系。知识取向、技术取向、接受 取 向、经验取向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朝素养取向、实践取 向、建构取向、研究取向转型。
一、当前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分析
当前,由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速度太快,所以其规模也如几何级数一般在增长,教育学院 、教师进修学校、普通高校中的成人教育学院等,在短期内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但是 ,在此情况下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却基本仍借用普通高等师范教育的样式。从其价值目 标来分析,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1.知识取向
本文中所所说的“知识”指科学体系下的客观知识。
在教师的继续教育课程中,我们采用的就是这样的客观知识体系。如果按照知识的类型来 划分 ,在目前的继续教育课程中主要包括两大类知识:一类是关于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一类是 教育学科知识。也有学者把现有的教师知识进行了重新分类,即把教师的知识分解为本体性 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个组成部分。尽管分类方法不一,但在目前的 继续教育中,我们主要采用的还是学科与教学相结合的知识体系。之所以采用这样的体系, 源于我们的假设。首先,“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端给学生一碗水”,即教师首先必须是所 任学科的专门家。其次,教师还必须懂得如何教育学生方面的知识,虽然现在人们对这种知 识的科学性表示怀疑。在知识与实践的问题上,我们所采取的立场也是“知识先行”。长期 以来,人们总认为,唯有教师的知识和信念的改变才会导致教师课程行为的改变,才有可能 导 致学生学习结果的变化,因此对教师的培训常常采用“讲授先行的传统模式”。这是在教师 在职 教育中大都采用的“由理论进入实践”的模式,即一个教师在还没有具备教学实践经验之前 ,就可以拥有教育知识,而且必须先拥有理论,才能开始教学[1]。
2.技术取向
我们采用了客观的知识体系,于是也就必然地导致了“技术理性”。在“技术理性”的模式 下,我们按照“研究-应用-推广”的基本步骤来设计知识的生产与应用过程。学 科知识是由各学科的专家通过科学研究而产生的,教师只需要理解并接受这些别人生产的科 学技术知识就可以了。同样的,教育学科的知识也是由教育专家研究出来的,教师的责任也 只是将这样的一些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这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成了流水线上“技 术员”,即只需要把专家和学者们的关于当前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应用到实践中,就可以 顺理 成章地解决现实教育中的问题了。所以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大部分的教育学课程都是一些 应 用性的理论,教师不需要弄清楚其中的基本原理,只要能照着一种现成的模式去做就可以了 。因为问题都有明确的解决办法,所以只要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将问题的症结诊 断出来,问题的解决就顺理成章了[2]。
3.接受取向
所谓接受取向是指教师作为继续教育的对象,同时也就是知识的接受者,他在继续教育的过程 中,主要任务就是接受授课者所传授的各种模式的知识。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将成年的学习 者和毫无人生经验的儿童一样视为“白板”,学习就是等待用“知识”在这块“白板”上来 留下一些印记,继续教育的课堂因此也就成为专家和学者的“一言堂”。
人们毫不怀疑地认为大学研究人员是以中小学教师及其活动为研究对象并进行教育理论的发 现、储存和供应的人,而中小学教师则是应用前者研究成果的“消费者”和“执行者”,完 全漠视教师自身丰富的实践知识。在这里,大学专家因为掌握着权威性话语,自然而然地扮 演着“立法者”的角色,这种因为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而导致的教师主体性的失落同样是一个 值得 关注的问题。在教师的被动地消费着专家们生产的知识的情况下,教育研究的成果越丰富、 越复杂,教师的思想就可能变得越简单、越呆滞。教师在各种培训的名目下听讲座、记笔记 、应 付考试,他们在专家面前的心态就像他们的学生在他们面前的心态一样,找不到安身立命之 所在。他们自己的智慧失落了,被专家的知识淹没了[3]。
4.经验倾向
所谓经验倾向是指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主要是借用一些教研活动中的成功经验,缺乏理 论基础,尤其缺乏成人教育学的学科支持。我们看到,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继续教育领域 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与继续教育的规模极不相称。在教育科学的体系中,成人教育学是起步 较晚、发展缓慢而且又几乎得不到重视的学科领域,而成人教育又包括对教师的继续教育, 并又是规模宏大的教育形式,所以就可以认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几乎是一项没有专门化科学 理论支持的大事业。专门化的研究机构、科研人员、研究课题及其成果的极端贫困的状况, 如 何才能把对教师的继续教育的目标、课程与评价引上科学化道路呢?没有别的办法, 只能选择借助于成功经验的道路。但依据其特殊性,经验只能是某个方面的较零散的东西, 这就必然会出现误区与偏失。
二、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能不能主动参与到课程改革 中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已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要素。目前,教师的角色已有了很 大的变化。首先,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已开始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解放了出来, 变成 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激发者,同时还是学生的引路人;其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不能总是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 门,然后再把这些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而应当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中, 以研究 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 进行探 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以便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 教师 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新课程改革条件 下,教师要形成较强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并改变以往的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执行的做法。
教师角色的变化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作为教师专业发 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必须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教师角色变化的要 求,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动力。
三、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型
1.素养取向
在过去的教师继续教育中,比较重视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等专业素养的提高,而对于学科外的综合素养则较为忽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是否拥有完整的人格,是否拥有自身的伦理规范,对于学生的成长至 关重要,这即所谓“言传不如身教”。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不仅要重视更新教师的知识, 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更应该关注教师的综合素养。有研究表明,在对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调查中,高 达56%的教师认为当前最需要提高的是学科外的综合素养。
在教育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相激励。教师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对于人生的态度,观察问题 、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有学者认为这样的潜在的课程对学生的实际 影响力比想象中的要大得多。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交替时期,如何面对社 会转型,每一个个体都需要自己做出回应。面临日益汹涌的各种新思潮,如何找到自己的安 身立命之所,这是教师能否有所发展的大问题。因此,综合素养的提高已成为对教师的继续 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2.实践取向
在技术取向下,教师的专业地位得不到确认,教师日益沦为一种技术性的工具,成为知识的“管道”,因而,消解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缺乏自主的教师无法给社会转型期的教 育带来足够的动力。目前,教育研究者已日益认识到教师实践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教师成为 研究者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这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新的形势下,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已不再是大学教师独自占有的舞台,特级教师、教研员,甚至普通教师都可以成为继续教育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进入到培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无疑提高了 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程度。同时,在继续教育中对教育实践的分析和解剖、对课例的研究、对优秀教师成长经验的分享等, 这些鲜活的实践素材将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
出于对教师实践的关注,有研究者提出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概念。所谓“实践性 知识”,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知识(显性的和隐性的)。除了行业知识 、情境知识、案例知识、策略知识、学习者的知识、自我的知识、隐喻和映像外,还包括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5]。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要逐步提高教师 的实践性知识的比重,并探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形成的途径,以及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提高的策略。
3.建构取向
所谓建构是指人以主体的姿态,依据自身内在的主体意志,对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的解读 、加工、改造的过程。由于接收式的教师培训忽视教师的主体性,忽视成年人已有的社会经 验,因此不能激发起教师的学习热情,因而遭到人们的质疑。在成人的学习中,个人的经 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教师教育实践的积累,可能成为教师继续发展的障碍,但也可能成为教师继续发展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一直非常重视教师观念的改变。改革的现实表明,教师观念的改变是一个自主认识和转变的过程。外界不可能将某一种观念直接植入教师的脑海中, 只能是教师通过学习慢慢否定自己的原有观念,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新的观念体系。这也正是成人学 习与青少年学习的最大区别。成人往往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思想和行动准则,许多的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要教师改变观念,首先就要求其解构原有经验,即让教师意识 到自己原有的观念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对原有理论的扬弃从而建构教师自己的个人理论。因此,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在接受的同时进行着重新 建构。
4.研究取向
由于教师的继续教育在短时期内得到迅速发展,而相应的成人教育学、教师教育学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所以对教师的教育只能较普遍地表现为经验的相互借鉴。这也是教师继续教育 的课程设置缺乏学理基础、带有明显的随意性、缺乏统一的规划、容易流于形式而导致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对 教师的继续教育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已经迫在眉睫。这里,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使教师的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由“社会需要中心”向“教师中心”转变,教师的综合素养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要素,教师 知识的界定、实践性知识的外化和流通是怎样进行的,等等。另外,教师继续教育的学习形式能否打破单一的讲授模式,引进 参与式的培训形式,以及将对课程的评价方式由单独的结果评价逐渐过渡到过程评价等,这些都是值得探讨 的问题。
论文摘要:综合科学课具有分科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综合科学课的普遍开设给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带来发展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当前我国科学课教师教育存在“科学观”落后、教育课程机械组合、培训方法僵化等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要通过建构与时俱进的“科学观”、促进课程的有机综合、完善教学方法等途径提升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论文关键词: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对策
科学课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未来公民科学素质的启蒙和入门课程。与分科课程相比,科学课具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的整体认识、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迁移和科学能力的发展等。但随着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普遍开设,也日益凸显了科学课教师师资数量和质量的不足,凸显了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这种背景下,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被寄予了更多的希望和期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八条“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规定:“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但是,当前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在面对综合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这一课程改革新课题时,在科学观念、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误区。
一、我国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着一些积重难返的问题:重视知识的培训,轻视知识的自我建构;重视科学事实和结果的呈现,轻视科学研究方法、过程、态度价值观探讨。诸多问题导致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下降,已经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的瓶颈。下面我们针对我国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所秉持“科学观”的落后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者对“科学”这一概念理解的偏失,导致我国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科学观”的落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学者仅仅把科学定义为系统化、逻辑化的实证知识。如《辞海》中科学即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简明社会科学辞典》指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发展。”传统的科学观只强调静态的科学结论,而没有关注到其背后科学态度、方法、价值观等更深层的因素。
对“科学”的片面理解,直接反映到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实践中,导致长期以来仅重视科学知识,培训的内容大部分只关注科学课程标准的解读、科学教材的培训,培训内容狭窄,技能化、学科化。而对于同样重要的科学方法、态度、价值观等对科学本质进行更深入思考的内容相对比较忽视。
(二)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机械组合
1.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中各学科内容的机械组合。课程改革把科学课定位为一门融合多种理科学科的综合课,涵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理、宇宙和空间科学等领域。同生物、物理、地理等各分科课程相比,科学课程超越了学科的界限,强调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会贯通,符合科学本身发展的规律。但当前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常常割裂了各学科的有机联系,把地理、生物各理科课程机械组合成培训课程,反映到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中就是套用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学历教育的模式,使科学课所综合的各门课程样样齐全、机械组合。继续教育是非学历教育,在职教师没有充裕的、连续性的时间来完成学业,其带来的后果是教师往往望“课”兴叹,兴趣索然。
2.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中科学知识、态度、方法的机械组合。一方面,表现在传统科学课教师的继续教育更多是知识、技能等的培训,更关注教师科学知识的拓展、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师培训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纯技术性,操作性的工作,忽视教师抽象、思辨的理性批判和参与,忽视态度、方法的养成;另一方面,表现在传统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往往把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作为独立的培训内容单独呈现,割裂了与科学知识的有机联系。我们认为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只能是依托特定科学知识的态度和方法,没有固定的、永恒的、一劳永逸的态度和方法,一旦变换了时空,原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就可能是谬误的。科学态度、方法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的开放性,即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会被证实,却会随时被证伪,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不是昭示无法反驳的真理,而是在坚持不懈的批判过程中寻找真理。科学的态度在于批判思维,不迷信、不盲从的批判和探索精神才是科学的精髓。
3.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中科学知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机械组合。科学课教师教育对知识、技能之上更本质的科学的意义、价值等科学哲学问题比较忽视。美国科学哲学家埃尼斯(R.H.Ennis)曾对科学哲学和科学教学作了全面评述,他指出:“除了一些例外,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学家对于科学教育问题表现出明显兴趣的并不多。”反之亦然,大多数科学教育者对科学哲学、科学史也是兴趣索然。反映到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就是科学哲学或科学史课程开课数量和质量的不足。我们认为,科学课教育教学需要拥有科学知识和教育技能,但这些科学知识或教育技能能否内化为教师的自我意识,真正介入科学课教师教学的运行过程,以及介入后在多大程度上和范围内发生影响,则取决于每个教师对科学教育价值、科学意义本身等科学哲学问题的体认和确定。
(三)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的僵化
目前的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更多还是延续了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学历教育的模式,培训更多地采用“报告、讲座、讲授”等简单方式。教师的教学参与度低,导致培训教师热情不高,培训效果不理想。落后的教师培训方法与科学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形成强烈的反差。
二、提升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的策略
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就是要培养合格的科学课教师,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合格的科学课教师呢?英国督学维斯特威描述了一个成功的科学课教师:“他知道自己的本门学科……读了大量其他学科方面的书籍……知道如何教学……能够流畅地表达……擅长操作……精于逻辑……具有哲学家的气质……熟悉科学史,能够与一群孩子一起坐下来给他们讲解关于天才科学家——如伽利略、牛顿、法拉第和达尔文的观察和判断误差、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热情洋溢的人,对自己独特的工作满怀信心。”我国当前的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应采取什么策略才能培育成功的科学课教师呢?
(一)建构与时俱进的“科学观”
1.随着对科学的深人理解,科学有了更新的、更全面的内涵。英国科学家C·辛格提出,“科学创造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科学”与“研究”是等同的。费士齐提出,科学是一个包含知识、方法和态度三向度的活动。我国学者梁英豪认为,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但更是一种方法论体系,包含独特的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总之,在现代科学观下,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同科学知识一样是构成科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传统科学观认为,科学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绝对的、普遍性、客观的、价值中立性、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的。现代科学观认为,任何科学结论都需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考察,它是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科学知识也有“保质期”,今天看来是正确的知识,在明天看来就是无效的,甚至是错误的。传统科学观追求的所谓“终极解释”、“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所有的科学结论,实质上都是“猜测性”知识,都是我们对于某些问题所提出的暂时的回答,需要在以后的认识活动中不断加以修正和反驳,没有一种科学知识可以一劳永逸地获得。比如牛顿的力学三定律被爱因斯坦相对论所取代,相对论被李政道、杨振宁继续修正。
与时俱进的“科学观”是科学课教师教育的根本,教师所有对科学知识、能力、价值观等的理解都会因为所秉持科学观的改变而改变,教师教育需要通过课程、教学、管理、评价等各种途径帮助教师改造传统的“科学观”,建构起与时俱进的“科学观”。
(二)促进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有机综合
1.各学科内容的有机综合。综合科学课程虽然由几门学科合并而成,但合并后的内容如同发生了化学反应一样形成了新物质,并不是原来学科的物理、机械组合。传统理科单科教师只需要处理某一学科领域的问题,即物理教师只教物理,化学教师只教化学,现在综合的科学课程则需要教师兼通理、化、生、地等学科知识并能融会贯通,这样才可以高屋建瓴,将这些知识、技能成功地整合起来。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需要在新的科学观的基础上,加强各理科知识的基本知识,重点加强各学科的联系,以一种整体的思维实现各学科内容的有机综合。
2.科学知识、方法和态度等的有机综合。科学课除了综合各学科知识,还包括科学方法和态度等的有机综合。科学是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获得及利用这种知识的科学态度(求真)和科学方法(求实)的过程,只要把握了过程——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科学的结果——知识与技能会源源而出。也就是说,科学课教师教育不应只是呈现一个静态的研究成果,更应该包含动态的研究过程(态度和方法)在内。我们习惯于关注划时代的科学理论,其实科学理论背后的科学方法是同样重要甚至说是更重要的思想瑰宝。比如爱因斯坦用直觉方式洞察事物的本质,用演绎的方法构造理论体系的研究方法甚至比他提出的相对论意义更大。
只有拥有开放的科学态度、方法的教师,才可能培育出拥有开放科学态度、方法的学生。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一方面要改变只注重掌握科学知识结果的趋向,给予教师科学态度养成和科学方法转变同样重视;另一方面,把科学态度、方法的培训同科学知识的内容有机地融合,而不是作为分割开来的独立课程。
3.科学知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有机综合。科学哲学研究的是科学的本质、科学的合理性、科学方法论、科学认识论、科学的逻辑结构、科学发展的规律等等,而这些恰恰是科学课,也是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的思想基础。英国的汤姆逊在一份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在科学教学和培训中,应当进行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综合。也就是说,教师不能仅仅拥有科学的事实性、结论性的知识,更可以通过这些结论追溯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的观察和判断失误,使科学课教师能够通过对科学史、科学哲学的理解,进而通晓科学研究的过程,内化科学精神。对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来说需要合理开设科学史、科学哲学课程,使科学史、科学哲学应当成为每个科学课教师教育智慧的一部分。
(三)完善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
豪德森(Hodson 1992)认为,科学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学科学、学习关于科学的知识和做科学。也就是说,“做科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来说,“做科学”即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主动参与到以探究为核心、以体验为目的的科学活动中,通过校本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等多种形式,在科学课教师之间展开多方面的交流、互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在充分参与各项科学活动的基础上,主动建构并融会贯通各门科学知识,熟悉各种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实现科学课教师之间的共享互补。采取合适策略进行的“做科学”式教师培训能够调动科学课教师的积极性,使每个科学课教师都能学以致用,从而促进其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提升,实现科学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论文摘要:教师素质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以来,世界发达国家不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制,其体系制度化、模式多样化、目标多元化、内容针对性强的特点,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在法制保障、体系建设和评价机制建设等方面均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论文关键词:教师继续教育;特点;启示
一、国外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
(一)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制度化
目前,很多国家都已建立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政府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类型、周期和培训要求等,确保教师继续教育有效开展。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教师在职培训立法的国家。1972年,法国教育部和全国初等教育教师工会共同发表了《关于初等教育教师终身教育基本方针的宣言》,将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纳入教师教育体系。其《继续教育立法》规定:每个中小学教师每年都享受学习进修假两周,一生有累计两年的带薪学习进修假。
德国十分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以及执教能力的培养。根据德国各联邦州的法律规定,继续教育是每一个在职教师的责任,中小学教师必须定期参加教师进修活动,包括在职进修和留职带薪进修两种。教师每年有5个工作日可以带薪脱产进修。2004年,德国文化教育部颁发教师教育新标准,提出了教师职业培养的原则要求以及教师应具备的具体职能。
英国政府于1972发表《教育:扩张的框架》白皮书,提出了在职教师进修的具体方案,正式把教师在职教育纳入政府宏观控制体系。1998年,教育与就业部颁布《教师:迎接变革的挑战》绿皮书,把教师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四个阶段都与教师在职培训有关,确立了在职培训在整个教师教育中的重要地位。2001年开始实施在职教师早期专业化发展计划,其后又颁布了《英国教育法》(2002年)、《教师专业发展计划》(2004年)和《教师专业标准》(2007年)。
美国政府非常重视教师教育政策的研究与贯彻。1958年,美国政府颁布《政府职员培训法》,规定由教师委员会规划各层次教师的培训事宜。1986年,开始兴起教师教育及教学专业化的改革运动,要求接受教师教育的学生先接受4年的大学教育,在获得学士学位以后再接受1—2年的教育专业训练。此后,又实施了优秀教师全国性认定制度,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二)教师培训模式多样化
为提高教师在职培训的质量,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1.高校本位模式。该模式也称课程本位模式,是以高校为主,以教师进修高一级学位课程为主要目的,脱产进修学历的培训。美国很多综合大学与教育学院都开设了教师在职进修的课程。英国的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也为在职教师提供各种进修课程。该模式作为一种传统的培训模式具有较强的理论优势。
2.学校本位模式。该模式以中小学为基地,培训机构送教上门,两者合作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培训前,机构要对中小学校及其教师进行实际需求调查,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方案。学校本位培训从学校及教师的实际出发,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强,也更有利于问题的研究解决。
3.教师中心模式。该模式是指通过设立专门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教育模式。基地包括教师培训中心、民间非营利性教师委员会、协会以及各种教师专业团体等。该模式一般由政策委员会管理,针对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需要,为教师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有效地促进教师群体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
4.远程培训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师生间由于诸多因素无法集中一起进行课堂教学而利用各种通信媒体进行培训。许多国家尤其重视开发和利用远程教育,大力发展电视教学、电话教学及网络教学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远程培训模式具有时空自由、手段多样、资源共享以及系统开放等特点。
(三)培训目标多元化
在终身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国外教师继续教育侧重于教师质量的全面提升,追求教师专业发展与个性完善,使知识、技能提高与个性发展相协调,教师继续教育阶段目标由单一走向多元。美国继续教育的目标既包括教师的个性品质、社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也包括对儿童的接受与了解、对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等。
(四)培训内容针对性强
国外教师继续教育在培训内容上由以大学的课程为主,转向以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的需求为主。法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除了教育教学知识,还包括学校社会和经济环境的知识。英国按教师水平的差异,在教师培训中把培训内容分为五种不同程度的课程,注重教师职业技能和教育胜任能力的提升。各国教师培训内容既有一般的文化业务水平的提高,又有师范专业课程的训练;既有单项科目、课程和专题研究,又有多学科的系统学习、提高学历的进修课程。培训内容的结构、体系更趋合理,也更有针对性。
(五)培训形式信息化
国外教师继续教育已走上网络科技时代,充分利用现代化远程教育进行教师培训。日本在1998年建立和完善卫星通信的教育情报通信网络系统,与大学的网络连接,充分利用网上开设的视频进行培训。英国学校之间形成一张教学资源、专家共享的网络,在“全国学校网络”的基础上建立的“虚拟教师中心”成为教师跨地区交流的平台。
(六)重视对培训的监督与评价
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进行评价,是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评价体系能激发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能督促培训工作有效进行。英国提出绩效与薪金相结合的PRP教师评估方式,对教师在职教育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美国学者提出多元教师培训评价理念。
二、国外教师继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重视教师继续教育立法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之所以发展得好,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都通过一套稳定的制度和法制确保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进行,制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教师继续教育法。目前,我国也相继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继续教育规定》等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条文对教师继续教育只做了较笼统的规定。我国应在完善现有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教师培训法规以及相应的管理办法。把教师带薪学习、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管理、培训机构管理、教师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挂钩等明确列入法律条款,并且细化相关政策法规,形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构建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机制
我国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存在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分离,优势资源无法共享的问题。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机制,即构建一个体系完善、机构合理、内容科学的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建立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网络,以使已有的各种培训机构与培训内容互相衔接、相互融通,最终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教师教育网络与体系。在这个机制里,高师院校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体,拥有先进教育理论和专业师资,可承担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指导参训教师进行研究和反思;中小学校作为实践基地,应着力强化教育实践。鼓励和支持各种公共教育文化机构,面向社会开放继续教育资源。
(三)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
1.增强培训目标的实效性和内容的针对性。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主要以学科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重点,以学历或学时达标为目标,只提供教师眼前实用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技术,没能从教师职业长期发展出发,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今后,应做好参训教师的需求调研,关注教师的实际需求,制定有实效性的培训目标,并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选择相应的培训内容。
2.增加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大多是“培训机构本位”模式,培训形式与课程设置主要从培训机构出发,很难满足学校和教师的需求。今后,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形式应呈现多样化和层次性,培训模式以校本培训为主,加强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以远程培训为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开放灵活的继续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四)健全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机制
健全的评价机制能充分调动培训机构和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必须树立新的评价观,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对教师、学员、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课堂体系自身等的评价。笔者赞同将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和自我评价等三种方式相结合,以便更全面了解学员学习的真实状况,及时调整培训方案,并把评价结果与办学经费、个人绩效、薪金等直接挂钩,以评价作为促进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手段。
论文关键词:继续教育 职业成熟度 发展过程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根据教师的成长规律,指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成熟度。
职业成熟度是指某种职业知识、技能和道德、相关经验、成功动机、事业心责任感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完善程度。衡量一个教师的职业成熟度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成就感的向往水平。这种向往越充实,越强烈,越实际,则其成熟度就越高;二是承担责任的愿望与能力;三是对其工作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教师职业成熟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一般都要经历影响质量期(25一30岁)、迅速进展期(30一35岁)、高原期(35一45岁)、成熟期(45一55岁)四个发展阶段。如下图:
如何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是我们继续教育工作应探讨的课题之一。
一、影响质量期(25一30岁)的职业培训
高师毕业的教师,在任教的2、3年内,处在影响质量期。虽然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新,学历层次比较高,基本素质比较好,但是他们缺少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表现在课堂上组织教学不好,讲课的速度过快或过慢,抓不住重点、难点,控制不好教学局面,有时不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这是新教师影响质量期的一些特征与表现。调查中,校长们普遍反映,青年教师骤增,教学能力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则是教学基本功薄弱。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青年教师要把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必须首先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
1.课堂教态
教态是指教师在教学时的衣着打扮、仪表风度、行为举止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它不仅反映教师的思想作风和内心世界,也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教态的核心是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怎样对待好学生与“差生”,能否面向全体学生,这不仅反映教师的教育思想,而且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2.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思想情感的交流,知识的传授都要通过语言来完成。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是重要的教学基本功。我们在继续教育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使教师做到语言表达准确清楚,简明扼要、生动幽默、语调和谐,体现教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3.板书
写字是一个教师的第二仪表,是师生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板书,能充分概括教学内容,体现知识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抓住教材的重点,理解教材内容,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培训中力争使教师做到,写字整齐规范,大方美观。板书要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布局合理。
二、迅速进展期(30一35岁)的职业培训
青年教师一般教了一个循环以后(初中或高中),对教材已经基本掌握了,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基本功,能够独立承担并完成教学任务,这时就进入到了迅速进展期。这个时期是青年教师出成果的最佳时期,也是涌现新秀的重要阶段。部分青年教师进步比较快,教学能符合大纲要求和实际,讲课能突出重点、难点;课堂结构严谨,师生感情融洽;语言准确简练,自然流畅;板书主次分明,条理清楚。迅速进展期时间不长,但是是青年教师第一次开始分化的阶段。因此,在继续教育中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以促进教师合理的分流与发展:
1.举办青年骨干教师提高培训班。培训班可选择较高层次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实践,指导青年教师上汇报课或基本功表演课。开展教材教法研究与教育科研,同时指定优秀教师搞好传、帮、带,促进青年骨干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培养他们成为业务能手。
2.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提高培训班。选择适当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措施,指导青年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帮助他们找出问题,克服困难,再树信心,争取有更大的进展。
三、高原期(35一45岁)的职业培训
青年教师一般经过两个循环后(初中或高中),就进入了比较稳定的时期即高原期,提高的幅度就不十分明显了。教师处在这个时期能够承担各种教学任务;但其成果一般,少有重大的突破和进展。表现在教学上没有形成自己的特点,老办法老套路,教学缺少新意,按步就班;教学效率不高,主要靠加班加点;有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教师的高原现象是普遍存在的。60%一80%的教师到高原期后就不发展了,有的教师一生没有进入成熟阶段。帮助教师突破高原期是继续教育工作又一重点。
1.举办中年教师业务提高培训班。以提高教学能力为突破口,加强知识的更新和业务训练,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2.定期举办专家、学者专题报告会。聘请优秀教师介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经验。组织他们到较好的学校任课,学习,参观,扩大教师的视野,以期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树立目标,突破高原关。3.立足本校抓好教学研究活动。组织专题讨论、教学观摩和教改实验。有意识地让高原期教师承担课题实验,使之在教学改革中有所创新,在实验过程中有所发展。
四、成熟期《45一55岁)的职业培训
教师突破高原关后就进入了成熟期。其特点是:能够熟练地掌握大纲教材,科学地组织加工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语言修养提高,生动形象;讲课深入浅出,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训练有素,培养有方,特色鲜明,效果理想;能巧妙地运用教学艺术组织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受到学生的拥戴与欢迎。一个学校如果有20%的教师达到成熟水平,那么这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就相当可观了。因此,这一阶段继续教育重点要放在专家型教师提高培训方面。
1.举办优秀教师培训班。组织各种专业研究会和学术活动,指导优秀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进行专题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使他们成为专家型的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2.造成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学校参观、学习或任教。在学习交流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
3.学校领导要鼎立支持。要创造条件帮助成熟期教师总结经验和出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教学风格。
[论文摘要]科技的发展,必须要教育先行。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一次性教育已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继续教育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最好途径。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面临大的改革,而改革的前提必须是教师先行。文章旨在对西安地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探索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教与学模式,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师 继续教育 教与学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对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我国新技术、高科技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认真分析了目前西安地区英语继续教育工作的现状,并结合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任务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的途径和措施。
一、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教师的整体发展进程中,继续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过程控制、教学评估和学习策略培养等因素中,教师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关键因素,而教师的价值实现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继续教育的结构、内容和运行机制。①调查显示:教师在自己的职业发展进程中,通常会自发地接受自己在中小学时期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位新教师很可能会按照他的老师的教学方式去进行自己的教学活动,这是一种守旧行为,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对于英语教师而言,随着英语的逐渐普及、知识的迅速更新,英语教师专业和教学技能的培训势在必行。这种现象在西安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当中尤为普遍。
二、西安地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多年以来,西安地区的英语教师继续教育中,英语师资状况令人担忧。我国中师一直无英语专业,大专英语毕业生,特别是在西安地区农村学校任教的人寥寥无几。农村英语教师学历层次低,教学水平低下,专业知识跟不上目前教研要求。还有那些非英语专业或未经过培训的英语教师中,很多人语音语调不合格,导致学生上初中后需要纠正但又难以纠正,给英语教学带来困难。陕西省自1996年就开始对英语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经过十余年的摸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的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尚存在许多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不够重视,英语教师观念落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培训基地教学条件落后,培训内容和教学实践脱节,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时间和日常教学发生严重冲突,等等。
三、目前西安地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分析
(一)地方主管部门和当地校领导对英语教师继续教育重视不够
领导认识不足,在宣传落实和服务环节上检查、指导力度不到位;再者,基础教学点的教学力量不足,设施不够完整;加上各校的教学任务重,工学矛盾始终是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问题。现在教师一般进修占双休日,而双休日大多学校要求补课,教师的培训时间没有保障,教师也就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加之各地全是采用强制政策,组织不得力,人数多,班级大(平均150人),教学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师观念落后、学习目的不清
许多教师只为学分而来,因为修不满学分就没资格晋升职称,这是硬件。所以继续教育实际上是和职称晋升相关,否则大概没几个人愿意学。时间与任务的矛盾:教师课多、任务重,一般教师平均每周15节以上,大多数教师还兼任班主任,并且许多学校要求周末补课,使得教师忙于工作,身心疲惫,没有更多的时间及精力来安心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来去匆匆,敷衍了事。胸无全局、各管一段:大多教师的态度是和自己所教有关,就认真听,否则是应付学习。初中只学与其有关的东西,稍稍深的知识就不愿意学习。高中教师也只是学和自己工作有关的知识,忽略了基础知识。形成初高中各管一段,互不衔接。部分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是有关部门为了办班,收取经济效益而找的借口,对参加继续教育产生抵触情绪,有的教师认为参加继续教育虽有必要,但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学习是被动的“要我学”,对更新观念、加深知识不感兴趣。
授课教师任务重、压力大。西安地区的中小学英语继续教育没有教材,教师必须自己选题,编写教材,时间短,任务重。而且选择的论题、编写的教材必须贴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班级管理方面教学班级过大,基本是100人以上,甚至200~300人,导致了管理混乱,教学混乱,只是进行了继续教育的形式。另外,由于教学条件差异,许多地方缩短学时,教学时间比较短,并且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基本是一门课程12~16学时。对于一些主干课程,教师也只是挑重点来讲,教学形式简单,基本以讲授为主,谈不上讨论、互动,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西安地区组织继续教育学习的形式单一,一般采用传统的一讲到底的做法或几百人的大会形式,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我们对西安地区接受继续教育的160名教师进行了教学形式意向调查。结果显示:面授35.34%,函授15.79%,参观考察56.77%,专家讲座36.47%,专题研讨24.81%,同行交流40.23%,导师指导下自学22.93%。这些都说明把讲台变成共同的舞台,共同研讨,共同学习并解决问题,共同提高是广大接受英语继续教育的教师所欢迎的。
四、加强和改进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措施
(一)建立质量评估小组监督教学
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继续教育,特别是发达国家,都采取积极态度制定严格的措施、政策,使其制度化、法制化。我们也应该根据情况,制定出符合教师特点和教师实际的规章制度、实施办法。继续教育是一项宏大工程,它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各地领导及各教学点要培训好管理人员,履行职责,建立继续教育质量评估监督小组,严格检查、监督,进行质量评比,按照科学的评估原则进行质量监督,各地方要加强学员班级管理及教学管理,保障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不断提高。
(二)加强课程设置
英语继续教育课程的设置在课程系统性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应根据西安地区的实际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注意课程的适应性、应用性,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要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课和公修课);应考虑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及继续教育课程的评价。
(三)更新教师观念
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继续教育学习的宗旨,是要培养学员的学习观,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扩大知识面及提高科研能力。教育者首先是学习者。广大教师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学员必须明白培训目的是加强知识的运用和自身能力的提高,继续教育教学要以学员为主体,辅导教师为主导。同时,学员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学习创新思维,具有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和行为研究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中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教学体系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信息量大,教学资源丰富,“融印刷媒体、音像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甚至动态信息资源为一体化设计,组成强大的教学平台,教学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开放性和民主性;学员学习具有自主性,学员可以对学习内容自我选择,自我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文字、课件、在线测试或联系、BBS问答等)”,学习方便;教学具有交互性,创造了“学员—网络—教师”之间交流的环境,有利于开展协作式教学。采用远程继续教育,必须以网络教育技术为前提,教学模式要更新,教学过程操作是:“先辅导—自学,发挥主动学习的能动性—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互助学习—网上解决问题—面授针对性解决难点—评估。”②
(五)改革继续教育教学的方法
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课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如面授、观摩教学、专家讲座、专题讨论、同行交流、网络远程学习并进行资源共享等。
1.示范与模仿。示范与模仿是人类社会传递接受经验和技术的教学模式,是继续教育培训的常用模式之一。教学者进行示范,学员们观察,在培训者的指导下,参与技能的尝试练习,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加大练习,使操作技能熟练化。这种教学中,培训教师是组织者、示范者;学习者是实践者,其学习是由被动的模仿,逐步转化为主动掌握。
2.合作交流与资源共享。多媒体教材的品种和数量的提供,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方便的先决条件。“配有文字教学,VBI、IP、直播课堂和网上资源。各校可以把优秀资源建设在网上,校与校之间可以共建,也可自建,大家参与教学,共同交流,注意培养方式对学员教学方式的示范作用”。教学中要根据团体动力学原理设计,把静态的集体变为动态的集体,为学习、交流、合作、研讨提供充分的机会。学习以小组讨论为合作交流的核心,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独立思考意见,教师适时进行指导,激发不同意见的争论和对问题的思考,最后集体交流,各组汇报,共同分享不同的资源,学员学会交流、表达、合作、反思等来增加了解,促进学习小组的形成,充分体现全班每个成员的参与精神。③
3.专题讲座、现场听课、座谈、评课、观摩参观等。继续教育教学必须形式多样,除了面授和函授外,还应该组织专家进行专题讲座,邀请特级教师、英语教学能手示范,学员现场听课学习,并与讲授者座谈,学习教学的技能和教学科研知识,还可组织学员进行观摩参观,采取大集中、小分散、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教师边教学边科研的能力。英语继续教育要做到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资源多样化,教学过程互动化,教学组织灵活化,学生学习自主化。我们要达到全面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主动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4.网上媒体精品课教学。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日益渗透到我们身边的各个领域,它以综合性技术手段为学习者提供一种视听,全方位、高效、启发参与式的多样化可交互操作环境。④选择地区优秀的英语教师,根据主题,制作网上精品课程,学员可以通过精品课程学习和网络远程案例教学,实行资源共享。通过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讨论研究学习,掌握教学技能,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改变被动听课的学习状态,能使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对继续教育实施过程中难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采取科研课题立项的方式来进行,并要在实践中探索解决办法。
总之,搞好西安地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为提高西安地区全民英语水平,使英语成为我们的第二语言,了解国外发展,学习国外技术,才能培养出德、能、勤、体方面的全能人才。
摘要:通过对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的抽样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在教师继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教师选择权不大、教育实效性差、经费投入不到位、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加强和完善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有力地促进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教师素质;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
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成为制约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而最为有效、途径最为便捷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具体情况究竟如何?鉴于此,受四川省教科文卫工会的委托,课题组在2004年7-8月对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以期切实把握该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考虑到中小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校长以及地方教育部门领导、工作人员对教师继续教育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和体会,我们的调查对象便集中在这些人。抽样调查地点分别是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教师进修校;雅安市名山县名山中学、教师进修校;大竹县教育局、教师进修校;华蓥市教育局、教师进修校;仁寿县教师进修校;南充市教育学院;南充市顺庆区教师进修校。调查对象包括有关教育局、中小学校及教师进修校的领导、教师、工作人员以及正在各所教师进修学校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座谈和个别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27份,有效回收率为 81.8%。
一、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为期近两个月的实地调查、走访,我们发现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大
我省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亦是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推动下开展起来的,广大中小学教师也认为这是有必要的,教师继续教育既是教师的义务,也是其权利。在现行的教育成本分担支付体制下,既然教师也是教育成本的付费者,那么在达到培训要求的前提下,他们可以根据自我发展的需求自主选择其教育服务,如培训项目、培训机构、地点、形式等。但现实中,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是很大。被调查教师认为“个人选择权不大”是继续教育的首要问题。由于目前培训实行的是地域上的分片区划定,教师只能到学校所属片区的培训机构。49.6%的教师认为是按上级的安排参加某一个培训单位的培训。调查也显示,如果本人能自由选择培训单位,68.7%的教师认为选择培训单位的第一标准是教学质量,其次是“收费高低”,占15.4%,再次为“地域远近”,占12.2%。另外,在教育内容及教材上,74.5%的教师认为自己不能选择教材。在教育类型上,教师多以学校需要为出发点,而不以本人实际为着眼点来考虑,有的教师想参加某一类型的培训,但经费、名额、职称、学历上有限制,如骨干教师培训。外出观摩教学等形式,学校还要考虑经费,学校发展等因素。可见,教师个人接受继续教育的选择权在培训机构、教育内容、经费、职称、学历等问题上都受到一定限制,不完全以教师所需为出发点。
(二)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新任教师培训让新教师能比较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岗位培训中普通话、板书培训让教师技能、技巧得到了提高,学历也得到一定的提升。调查反映,主要培训类型有岗位培训 (累积占22.1%),新任教师培训(占14.2%),计算机培训(占17.2%),骨干教师培训(9.4%),学历培训 (19.9%),培训者培训(4.0%),课程建设培训(13.3%)。
在教师参加培训目的方面,其中有38.4%的教师认为参加继续教育主要是为了“补充知识”,51.3%为了“提高技能”,10.3%为“拿学历”。当向及培训的效果时,只有51.3%认为参加继续教育后实现了既定目的,其中,在收获方面,30.2%的教师认为主要是“知识”,25.5%主要是“技能”,14.2%是“职业道德”,18.3%“拿到了学位”,另有11.9%是“认识了一部分人”,而还有45.4%的教师认为没有达到既定的目的。可见,广大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实际收获与其预期差距较大,继续教育的效率低、效果比较差。因此教师培训的质量问题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导致培训效果差的原因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继续教育培训者(即培训者或施教者)的素质有限,不能很好地胜任培训工作。目前,培训者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教师,各市区(县)教师进修校的教育者以及一些教研室的同志。尽管一些地区的教师进修校、教研室采取了较多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认同,但个别培训教师业务素质不很过硬,体现在培训中只顾按纲讲解,不了解广大中小学校的教育现状和教师的实际问题,本人的教育行为与其宣讲的教育改革思想不一致:如讲课内容过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一味灌输,上课教学形式呆板,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不具有榜样学习作用。
2.教育内容现实性不强,缺乏针对性。大部分教师反映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表现为:内容陈旧,不切合农村教育实际;实施性弱,与实际教学无法相符;学非所用,个别与学校教材相脱节等。在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上,有20.1%的教师认为“正规但效率很低,14.2%认为“不正规且效率低”,只有30.0%认为“正规且有效率”。就教材而言,20.5%的教师认为既定的教材内容不与“专业教学实践相连”。在对“你认为继续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的问答上,“内容的现实性不强”排列第四位。
3.教学形式单调。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应有不同的教育对象、内容和培养目的,对此,应视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形式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调查结果表明:“教学形式单调”在教师继续教育诸多问题中位居第二位。目前,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教学”(92.6%),其次为“‘课堂讨论”(3.9%)和“远程教学”(3.0%)。单一的教学形式,一方面让受教育者对教学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与培训者所倡导的事例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等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理念相去甚远,故教育的效果不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4.教育考核评价不力。继续教育的主要评估形式是“考试”,占60.5%,其次为“考查”,占30.6%,“论文”占7.9%,可见考核方法过于呆板。在考核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考核不严格,存在一定的走过场等形式化现象,没真正起到检查所学内容的目的。只重学时总量,不重实际效果。其次是一些考核的时间安排和形式不太合理,如一些以技能技巧为内容的培训在授课一结束后马上就进行结业过关考试,一则此类项目并不是在短短的三五天内便能掌握的,二则这些技能技巧只有在教师今后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得到落实和运用才是培训的真正目的。
5.学历培训中质量难以保证。学历培训主要是针对提高学历而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参加过此项培训的教师反映,只要交钱后到学校上课,考试内容先圈定,任课教师一般让过关。同时,为了比较容易拿到学历证书,存在理科教师拿文科文凭,所修专业与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不相关的现象。
(三)经费落实不到位,农村教师费用负担沉重
有关文件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四川省实行的是“三个一点”的办法:即由市、区、县人民政府、教师及有关学校各按一定比例来支付继续教育的费用。在前期,这种“三个一点”的费用承担机制运行得比较流畅,随着继续教育培训力度的加大,尤其是新课改培训的普遍实施,需要投资到继续教育工程中的经费数量越来越大,该机制的运行就出现了问题。校长、教师们普遍反映政府投入缺口很大,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而这种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我们调查的结果是:“经费投入不到位”被认为是教师继续教育中居第三位的问题,只有10.1%的教师认为政府在“经费方面”采取了措施。
由于教师继续教育是非义务教育,交费当然是天经地义的。但一方面目前政府应支付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不能保证,另一方面教育收费额由培训单位确定,教师无权讨价还价,而各地又把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年度奖惩挂钩,教师只能出钱买单。调查结果表明,66.8%的教师认为是由“个人”来承担继续教育费用的;只有34.2%的教师认为由“个人、学校、主管部门”各出一定的比例。正是如此,72.8%的教师认为收费高,其中农村教师占91.5%。多数教师反映经济压力大,个人负担沉重。
(四)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主动性不高
调查反映,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继续教育有必要,占97.5%。但在谈到“没有政策是否参加继续教育”时,44.2%的教师回答“肯定”,41.8%“视情况而定”,10.7%问答“不会参加”。而“自己主动”参加继续教育的只有63.8%,分别有29.7%和12.5%的教师认为是在“单位组织”或“上级命令”下参加的。可见中小学教师有关继续教育的意识与参与行为有着较大的反差。
导致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客观上有经费负担问题、受教育后的效果问题、个人选择权问题以及工作与学习时间的冲突问题等。主观上是教师把继续教育看做上面安排的任务来完成,心态上还没有转换过来,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既是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同时又是自己应该享有的权益。
(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工学矛盾突出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学时有明确规定,由于教师都有教学任务,一般将继续教育的时间选在节假日来进行,而且往往是集中在几天内完成一定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有大部分教师反映内容量大,面时间相对较短.壳不成教育内容。尤其是有的继续教育内容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还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落实,而且有的项目安排还与任课时间相冲突。由于中小学教师人数编制控制较严,一个教师任教班级多、跨年级上课,入手相对较少,教学任务重,平常也没多少时间来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如遇外出观摩等教研活动,学校就没有剩余教师来接替工作。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与教学工作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六)部分领导不够重视、监督管理不到位
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各学校的继续教育活动形式有以下几种:主要由教师进修学校主持的岗位培训、新任教师培训、计算机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课改培训等非学历培训;由有关高等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等参与举办的学历、非学历培训;由各学校组织的专家讲学、观摩课、各科室教研活动、外出听课等。调查中,教师们认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在继续教育上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给政策(30.4%)、给名额(机会)(30.4%),只有10.1%的教师认为在经费方面采取了措施,还有23.8%的教师认为“役有采取积极措施”。这反映了一部分地方官员和行政部门没有真正重视教师继续教育。有一部分学校主管人员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持既不反对,又不支持的态度。其心态较复杂:从学校教学来看,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肯定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但教师成熟之后的不稳定又让学校没实际好处。因此,有关领导部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倾向于依靠制度强迫教师参与,疏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督导工作,缺乏培训目标的定位,评价重数量、轻质量,对现实中凸显出来的问题缺乏调查,更谈不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或调整有关措施。
二、完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针对四川省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予以解决:
(一)加强管理,提高继续教育培训效率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其应尽的义务。同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正常、高效的运行涉及有关方面的协调一致,尤其是相关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因此,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事业上,政府部门应切实履行其教育行政职能。既要协调各方力量,保证教师继续教育权利的实现,又要加强监督,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鉴于此,针对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实情况,政府首先要确保各专项资金的落实,保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顺利进行。其次,在管理中采取积极措施,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受训教师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推动继续教育活动。如可借鉴我国发达地区政府通过发行“教师教育券”来推进教师继续教育走向市场。即政府发放给教师“教师教育券”,教师根据自己需要的培训内容凭券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凭收到的教育券到地区教育局兑换相应经费。这种“按需确定培训内容,有偿参加培训活动,自主选择培训项目”的管理模式能极大地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受训教师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以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采取有效措施对继续教育质量进行监管,注重实际效果。
(二)充分调查研究,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的融合
针对继续教育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对中小学教育现实情况进行调查,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以期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因此,培训机构及相关人员必须与基层学校多联系,深入到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去,与教师、校长及有关行政人员交朋友,深入了解教育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多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然后把调查得来的有关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找准原因及其涉及的有关理论等,再确定适当的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形式以及培训者的人选等。目前,一些培训者不了解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培训课上照本念经、说空话、说假话等现象只会使受训者失去对继续教育的信心。
(三)加强培训者素质,提高培训能力
针对部分培训者的业务和思想素质不高的现象,对一些培训者应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在培训者之间应建立一种竞争上岗的制度,对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教师禁止参与对学员的培训活动。受训学员对其意见较大的培训者应立即停止教学活动,由更加优秀的教师来兼任。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受教育者积极性
有些学员不去上课,或上课时积极性不高,在考试时敷衍了事等现象,均反映了以教师讲解、理论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吸引不了中小学教师,没有考虑到他们具有丰富多样的人格化的、充满个性化的经验,不能对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观点和看法的事实。现代成人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成人对于为什么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什么,如何监控学习过程,对于学习的效果如何进行评价等方面,完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做出评判。因此,需要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在新的培训方法上要考虑到受训教师的特点,有效地利用教师已有的教育资源,使个体积极参与到继续教育活动中去。如我们可采用参与式、案例式、观摩研讨式等方法。这些教育教学方法让他们平等、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已有观念和经验井在与别人的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获得提高与发展。如果受训教师从这些教育活动的参与中体验到心灵的震动、思想的洗礼、学习的乐趣以及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帮助等,那么这将促使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并对今后的继续教育学习充满向往。
(五)改进继续教育模式
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主要有以各地区教师进修校为主要机构的“培训机构”模式和“高校本位”模式。这两种培训模式都以培训机构或培训者为本,而不是以受训者为本。如“高校本位”模式多以培训教师自己的兴趣和研究为培训内容,与现实结合不大紧密;多是受培训者到学校去,受训者在时间、经费和精力等方面要有较大投入,有的培训安排还要影响正常的学校教学。对此必须选择一种更好的以受训者为本的培训模式。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村地区摸索实践的由学校联合在教学片区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模式——教学片区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值得推广。该模式以地区性在职教师培训中心为组织领导机构。其基本做法是:培训中心派人员到各地进行课题调查,了解情况和问题,征求学校和在职教师的意见。培训中心根据本地区所有学校存在的问题以及各个学校的教师的实际需要制定培训计划,然后将计划发到各个中学,分批轮训,同时还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助实施。教学片区培训模式的优点是培训计划来自教学第一线,比较贴近实际和具有时代感;培训地点灵活;培训时间的长短视内容而定;既可以降低培训成本,又可以方便教师参加培训。
(六)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推动教师继续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为远程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远程教育能克服空间阻碍;实现同时、同步的教育资源共享。这种方式对于偏远地区尤具优势。但目前四川省采取远程教育形式只占3.0%,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至少在县级地区不同程度地设有电教馆。因此各县级培训机构应充分利用既有设施,加强网络建设,充分利用教育部现已开放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资源,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服务。同时利用“博客”等网络技术为广大教师构筑起教育交流的平台,从而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推动教师继续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论文摘要]科技的发展,必须要教育先行。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一次性教育已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继续教育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最好途径。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面临大的改革,而改革的前提必须是教师先行。文章旨在对西安地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探索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教与学模式,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师 继续教育 教与学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对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我国新技术、高科技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认真分析了目前西安地区英语继续教育工作的现状,并结合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任务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的途径和措施。
一、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教师的整体发展进程中,继续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过程控制、教学评估和学习策略培养等因素中,教师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关键因素,而教师的价值实现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继续教育的结构、内容和运行机制。①调查显示:教师在自己的职业发展进程中,通常会自发地接受自己在中小学时期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位新教师很可能会按照他的老师的教学方式去进行自己的教学活动,这是一种守旧行为,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对于英语教师而言,随着英语的逐渐普及、知识的迅速更新,英语教师专业和教学技能的培训势在必行。这种现象在西安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当中尤为普遍。
二、西安地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多年以来,西安地区的英语教师继续教育中,英语师资状况令人担忧。我国中师一直无英语专业,大专英语毕业生,特别是在西安地区农村学校任教的人寥寥无几。农村英语教师学历层次低,教学水平低下,专业知识跟不上目前教研要求。还有那些非英语专业或未经过培训的英语教师中,很多人语音语调不合格,导致学生上初中后需要纠正但又难以纠正,给英语教学带来困难。陕西省自1996年就开始对英语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经过十余年的摸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的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尚存在许多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不够重视,英语教师观念落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培训基地教学条件落后,培训内容和教学实践脱节,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时间和日常教学发生严重冲突,等等。
三、目前西安地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分析
(一)地方主管部门和当地校领导对英语教师继续教育重视不够
领导认识不足,在宣传落实和服务环节上检查、指导力度不到位;再者,基础教学点的教学力量不足,设施不够完整;加上各校的教学任务重,工学矛盾始终是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问题。现在教师一般进修占双休日,而双休日大多学校要求补课,教师的培训时间没有保障,教师也就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加之各地全是采用强制政策,组织不得力,人数多,班级大(平均150人),教学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师观念落后、学习目的不清
许多教师只为学分而来,因为修不满学分就没资格晋升职称,这是硬件。所以继续教育实际上是和职称晋升相关,否则大概没几个人愿意学。时间与任务的矛盾:教师课多、任务重,一般教师平均每周15节以上,大多数教师还兼任班主任,并且许多学校要求周末补课,使得教师忙于工作,身心疲惫,没有更多的时间及精力来安心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来去匆匆,敷衍了事。胸无全局、各管一段:大多教师的态度是和自己所教有关,就认真听,否则是应付学习。初中只学与其有关的东西,稍稍深的知识就不愿意学习。高中教师也只是学和自己工作有关的知识,忽略了基础知识。形成初高中各管一段,互不衔接。部分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是有关部门为了办班,收取经济效益而找的借口,对参加继续教育产生抵触情绪,有的教师认为参加继续教育虽有必要,但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学习是被动的“要我学”,对更新观念、加深知识不感兴趣。
授课教师任务重、压力大。西安地区的中小学英语继续教育没有教材,教师必须自己选题,编写教材,时间短,任务重。而且选择的论题、编写的教材必须贴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班级管理方面教学班级过大,基本是100人以上,甚至200~300人,导致了管理混乱,教学混乱,只是进行了继续教育的形式。另外,由于教学条件差异,许多地方缩短学时,教学时间比较短,并且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基本是一门课程12~16学时。对于一些主干课程,教师也只是挑重点来讲,教学形式简单,基本以讲授为主,谈不上讨论、互动,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西安地区组织继续教育学习的形式单一,一般采用传统的一讲到底的做法或几百人的大会形式,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我们对西安地区接受继续教育的160名教师进行了教学形式意向调查。结果显示:面授35.34%,函授15.79%,参观考察56.77%,专家讲座36.47%,专题研讨24.81%,同行交流40.23%,导师指导下自学22.93%。这些都说明把讲台变成共同的舞台,共同研讨,共同学习并解决问题,共同提高是广大接受英语继续教育的教师所欢迎的。
四、加强和改进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措施
(一)建立质量评估小组监督教学
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继续教育,特别是发达国家,都采取积极态度制定严格的措施、政策,使其制度化、法制化。我们也应该根据情况,制定出符合教师特点和教师实际的规章制度、实施办法。继续教育是一项宏大工程,它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各地领导及各教学点要培训好管理人员,履行职责,建立继续教育质量评估监督小组,严格检查、监督,进行质量评比,按照科学的评估原则进行质量监督,各地方要加强学员班级管理及教学管理,保障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不断提高。
(二)加强课程设置
英语继续教育课程的设置在课程系统性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应根据西安地区的实际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注意课程的适应性、应用性,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要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课和公修课);应考虑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及继续教育课程的评价。
(三)更新教师观念
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继续教育学习的宗旨,是要培养学员的学习观,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扩大知识面及提高科研能力。教育者首先是学习者。广大教师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学员必须明白培训目的是加强知识的运用和自身能力的提高,继续教育教学要以学员为主体,辅导教师为主导。同时,学员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学习创新思维,具有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和行为研究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中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教学体系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信息量大,教学资源丰富,“融印刷媒体、音像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甚至动态信息资源为一体化设计,组成强大的教学平台,教学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开放性和民主性;学员学习具有自主性,学员可以对学习内容自我选择,自我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文字、课件、在线测试或联系、bbs问答等)”,学习方便;教学具有交互性,创造了“学员—网络—教师”之间交流的环境,有利于开展协作式教学。采用远程继续教育,必须以网络教育技术为前提,教学模式要更新,教学过程操作是:“先辅导—自学,发挥主动学习的能动性—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互助学习—网上解决问题—面授针对性解决难点—评估。”②
(五)改革继续教育教学的方法
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课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如面授、观摩教学、专家讲座、专题讨论、同行交流、网络远程学习并进行资源共享等。
1.示范与模仿。示范与模仿是人类社会传递接受经验和技术的教学模式,是继续教育培训的常用模式之一。教学者进行示范,学员们观察,在培训者的指导下,参与技能的尝试练习,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加大练习,使操作技能熟练化。这种教学中,培训教师是组织者、示范者;学习者是实践者,其学习是由被动的模仿,逐步转化为主动掌握。
2.合作交流与资源共享。多媒体教材的品种和数量的提供,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方便的先决条件。“配有文字教学,vbi、ip、直播课堂和网上资源。各校可以把优秀资源建设在网上,校与校之间可以共建,也可自建,大家参与教学,共同交流,注意培养方式对学员教学方式的示范作用”。教学中要根据团体动力学原理设计,把静态的集体变为动态的集体,为学习、交流、合作、研讨提供充分的机会。学习以小组讨论为合作交流的核心,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独立思考意见,教师适时进行指导,激发不同意见的争论和对问题的思考,最后集体交流,各组汇报,共同分享不同的资源,学员学会交流、表达、合作、反思等来增加了解,促进学习小组的形成,充分体现全班每个成员的参与精神。③
3.专题讲座、现场听课、座谈、评课、观摩参观等。继续教育教学必须形式多样,除了面授和函授外,还应该组织专家进行专题讲座,邀请特级教师、英语教学能手示范,学员现场听课学习,并与讲授者座谈,学习教学的技能和教学科研知识,还可组织学员进行观摩参观,采取大集中、小分散、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教师边教学边科研的能力。英语继续教育要做到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资源多样化,教学过程互动化,教学组织灵活化,学生学习自主化。我们要达到全面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主动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4.网上媒体精品课教学。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日益渗透到我们身边的各个领域,它以综合性技术手段为学习者提供一种视听,全方位、高效、启发参与式的多样化可交互操作环境。④选择地区优秀的英语教师,根据主题,制作网上精品课程,学员可以通过精品课程学习和网络远程案例教学,实行资源共享。通过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讨论研究学习,掌握教学技能,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改变被动听课的学习状态,能使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对继续教育实施过程中难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采取科研课题立项的方式来进行,并要在实践中探索解决办法。
总之,搞好西安地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为提高西安地区全民英语水平,使英语成为我们的第二语言,了解国外发展,学习国外技术,才能培养出德、能、勤、体方面的全能人才。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继续教育;体育教师素质
论文摘要:继续教育追求的目标是:继续教育要连续、一贯,只要教师需要,继续教育就要随时满足。在终身教育的理论指导下,要求将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形成一体化,通过继续教育激发教师们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挖掘教师的潜能,培养教师的创造能力。
素质教育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设置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的课程体系,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强的专项教学能力的体育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当前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客观要求之间存在的距离
1. 在学校的体育教育中,尽管国家多次强调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体育课名存实亡,上课往往是机械的训练,没有注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长此以往,学生丧失了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完全处于被动、机械的状态,最终没能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有的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健康。
2. 大多数体育教师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命令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讲得多、统得多、包得多;在教学中教师发号施令,学生死板地接受,这样的课堂缺乏活性,学生无积极性可言,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和创新的热情被扼杀,这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如果不能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学生的能力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3. 如何判断学生的学业成就获得提高,一直是体育教育评价所关注的问题。真实、公平、客观地评价体育老师,是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前提。传统的评价方式导致体育教师工作热情不高,缺乏创新意识,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步伐。学校在评价体育教师时,要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体育学习成绩和健康情况与其以前的学习成绩和健康状况相比较,衡量学生是否获得进步,以此来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是较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二、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许多教育研究者都认为,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学生学业成功的关键。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体育的“三基”,而且要培养学生公平竞争、遵守纪律、协作配合、拼博进取、吃苦耐劳等多方面能力。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体育教师的素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 善用教学资源,构建活力课堂。体育教学资源包括:体育教材资源和生活资源。教材资源是课堂学习的中介,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推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激发兴趣;留一些课外尝试和探索性的作业,例如:分析一场球赛、生活中的安全检点、对自己体质进行判定、对家长健康生活进行检点、邀请家长到学校参加体育运动会等。从生活入手,把体育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体育,在实践中体验体育的乐趣。
2.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塑造健全人格。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适应社会良好的总称。”这一定义对体育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不能很好地向素质教育转轨,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因此,“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势在必行,它是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打造和谐课堂氛围。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和谐师生关系更多地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及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它体现在“教学民主性”、“教学的宽松性”上。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有驾驭教学的全过程的能力。
4. 关注体育“后进生”,因材施教。根据年龄的特征,体育后进生的类型是不同的,学生的主观意识决定着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学生的体型、身材影响体育成绩。教师要帮助后进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1)用真诚去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温暖。
(2)对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认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3)积极引导,转变观念,要经常和学生谈心。
5. 恰当的评价,适时的表扬。马斯洛说过:“每个人在出色完成一件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学生最渴望的就是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赞赏,而这一切都源于我们真诚的评价。因此,在评价时我们应注重感情投入,用恰当的言辞给予褒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学生时要以“人”为本,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去评价学生。当学生某种良好行为出现后,教师及时给予认可,促使学生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并自觉实践。
只要评价时我们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就能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评价作用,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三、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新要求
当前,由于我国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制度不完善,还不能满足广大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需求和强烈渴望,为了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师角色的转变,继续教育工程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面对新世纪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内容的更新,建立适合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继续教育制度体系,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 建立开放灵活的体育教师培养体系,是体育教师培养改革的总体方向。构建新型体育教师培养体系,关键是打破单一、封闭的旧格局,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教师培养新格局。体育教师培养格局多元化,它需要师范院校和专业体育学院的学科改造与提升,以满足体育教师终身学习的要求,并需要设计相关的学科与专业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要求。建立专业性和独特地位的体育师资培养,实现体育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变一次性、终结性的培养为连续性、终身性的教育,用职后教育来深化职前教育,又要在职前教育中体现体育教师教育的实践性,并用不同于职前培养的方式解决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问题。
2. 创新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多层次、多规格体育教师,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随着国家体育教师教育向“大学加教育学院”的转化,需要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程度,现在多采用“4+2”等培养模式,培养研究生层次的、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师培养模式上开创一条新的途径。
3. 精选体育教师培养内容,构建适应体育教师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教师培训的具体课程、教材、师资、教学方法、技术手段和实践环节要与时俱进,注重理念、素质、能力、知识的综合培养,不断完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体系。要选择具有时代感、针对性、实用性和创新空间的教材体系;开展教育、教学问题的自主探索与教研活动。
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体育教师培养手段。在信息化时代,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立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把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系统集成各种资源,借助计算机网络的力量,构建开放的体育教师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实现网络教研,推进体育教师教育方法与技术创新,加快体育师资培养的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
5. 探索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多元评价体系,创新体育教师培养管理。根据教师进修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对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在进修期间的学习态度、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教学技能的掌握水平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水平进行多元检测评价,并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客观地反映教师接受进修培训后在态度、技能、能力和学业水平上的提高。这对调动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具有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总之,继续教育的目的除了让教师获得知识以满足工作需要,还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意义重大,只有广大教师不断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摘要: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教师继续教育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培训单一、缺乏灵活性、教育基地资质不高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继续教育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次改革中实现新的“蜕变”,教师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要在课程理念、知识结构、实践领域等方面全面发展,并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教师不仅是单纯的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实践者,更是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创造者,可以说,教师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
教师的继续教育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校要生存、发展,必须依靠教师,教师要生存、发展,必须依靠继续教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工作能力,才能胜任和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要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体系,也必须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因此,只有切实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才能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推行素质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在部分地区,特别是在农村,继续教育已经失去了其本质意义,培训中心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也只不过是流于形式,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教师也纯粹是为了应付而参加培训,根本不能从中受益,于教学也无裨益,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也就只能是事倍功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收效甚微。
一、目前,教师继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首先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意识不强,仅仅把教师是否参加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挂钩,从而使职称评定成为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唯一动力,不利于激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其次是培训中心意识淡薄,没有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一方面是为了完成主管部门的任务,另一方面也是为教师完成继续教育任务,只要教师完善了相关手续,就能拿到合格证书。由于以上原因,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也就没有了动力,缺乏动力就不可能有学习的积极性,只要去参加培训就能合格,能合格就能评定职称,一旦职称评定就不在乎继续教育了,也不愿再去提高了。
(二)培训单一,缺乏灵活性。
培训形式缺乏灵活性之一是培训时空的安排缺乏弹性。短期集中面授的方式难以避免参训教师不受家庭、工作等因素的影响而缺勤、迟到和早退,其结果必然造成个体的有效学习时间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突击性的教学使参训教师很少有人能在短期内接受、消化和掌握多门课程所提供的知识素养。培训形式缺乏灵活性的表现之二是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性的活动课程很少。课堂教学对培训学校来说省时省力,对职前教师的专业知识传授具有重要价值。但对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来说却并非首选,因为他们受训的目的是完善和发展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而非简单的接受知识。
(三)教育基地资质不高。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主要设置于各地的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
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同属成人院校的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和普通院校相比,绝大多数经费投入不足,基础建设十分薄弱,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严重匮乏,专业设置不全,师资队伍不足。相对水准较低的基地要完成水平较高的培训任务,其难度可想而知。
二、要解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工作
(一)从整体观念出发,科学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教育内容、教育环境、课程安排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整体观念出发,因人、因事、因时、因地综合考虑各项教育活动的功能和价值,有机地结合,适当地调整,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教育活动。
(二)将教师素质提高的终极目标进行阶段性的分解,使处在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阶段性的发展。对于新手教师,注重以实践任务为主线;对于3至5年的初级教师要突出知识的更新和实践经验的反思,旨在形成教师的自我意识,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对于中高级教师要以教育科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重点,实现“通过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促进他们由‘经验型’向‘专家型’教师过渡”。
(三)根据现阶段教师素质构成中条件性知识不足、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能力不强的两大局限,突出阶段性的任务重点。运用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帮助教师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包括教育质量观、师生观和学生观的转变,提高他们的教学监控能力,实现个体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以计算机为重点,帮助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教学现代化。教师不但要会使用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等老一代电教设备,还要掌握电脑等各项新型设备的使用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把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育技术结合起来使用,使其相得益彰,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强教材建设,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新颖性。中小学教师教材的编写应在全面考察教师现有的素质结构基础上,围绕教育教学改革,把握知识发展的脉搏,既反映社会发展对教师知识素质的要求,又照顾教师的个体素质发展的内在需要,注重教师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建构,求博、求新,加强针对性、实效性。
(五)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组织、指导实践的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身一定要有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应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还应注意把学生组成大小适宜的群体小组,去搞发明、制作,组织他们去参加社会实践,从而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群体合作能力、交往能力、适应能力、捕捉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自我认识评价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六)培养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能力。教师自身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由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教学能力构成。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包括创造性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造性理解能力的人,在认识事物时,往往能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自己独到的新思路,使问题得到创造性解决。创造性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教学能力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求异思维占优势,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其次是创造性教学能力。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能力具体表现为创造性地把握教材的能力、创造性运用教法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教学应变能力等三个方面。创造性把握教材的能力是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创设积极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关键环节。创造性运用教法能力,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现有知识,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综合运用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创造性教学应变能力,要求教师根据教育对象和条件的变化,抓住最佳教育时机,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同时也要求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能够及时应变,正确处理,使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总之,要提高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就必须切实加强教师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