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小学生生活论文

小学生生活论文

时间:2022-04-20 11:19: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小学生生活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生生活论文

小学生生活论文:小学生生活化作文浅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写作仍然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大难题,作文中假话、空话、套话屡见不鲜。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更多关注写作方法的指导,忽略了写作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何引导小学生在写作中说真话、心里话,笔者尝试进行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写作欲望

在平日的作文课上,时常会看到学生眉头紧锁,搜肠刮肚,不知如何下笔。为了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这一难题,笔者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亲身的感受与体验。由于情景的设计来自于生活,学生观察目的及观察对象十分明确,捕捉的是即时体验,培养的是有意注意,这对提高学生写即时活动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丰富生活情境的创设,从某种角度上解决了学生被动作文的局面。学生不仅参与活动的热情高,还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其有话可说,写作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培养写作兴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仅仅依靠创设生活情境还远远不够。教师应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过什么生活便是什么教育。过健康生活便是受健康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高尚的生活便是受高尚的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感受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季节的变化观察校园中、院落里各种树木、花草的特点,让学生从自然界中寻找四季的特征,可以把观察到的写成一首小诗,或者是一首童谣。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着对不同季节的喜爱之情。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迎春花第一个向我们报告春天来了,第一片落叶让我知道了秋天的脚步近了……写小动物时,让学生用一个周的时间对自己饲养的小动物进行观察,每天将自己新奇的发现记录下来。小鱼追逐嬉戏,乌龟伸懒腰,小猫洗脸,狗啃骨头……一个个活龙活现的情景跃然纸上。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丰富的想象、恰当的表达、细腻的情感,无不流露出小作者独特的经历与感受。

2.利用各种机会丰富写作素材

在教学中,抓住适当的时机,如校园文体活动、外出观光旅游、社会实践以及家庭聚会等,对学生进行恰当地引导,努力让这些丰富的生活经历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只有这样,生活才能真正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学生写出的作文才能鲜活生动、血肉丰满。

三、关注习作过程评价,树立写作信心

写作的信心影响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与发展,有人曾抽取某校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进行“小学生写作兴趣”的调查。调查中发现,90%以上学生都觉得写作实在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由此不难看出,学生对自己的写作没有信心,更何谈兴趣呢?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采取以下方法:

1.分层评价,努力挖掘每个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

事实上,学生之间的写作能力存在差异,这是无可非议的。这种差异可能是由前期的阅读与积累造成的,也可能与生活的环境或遗传因素有关。教学中,为了帮助每个同学树立写作的信心,尽可能弱化差异,力争使学生能感受到自己写作的独到之处。对于写作水平高一点的学生,在评价时会让学生将整篇文章读给大家听;对于写作水平中等的学生,可以选择其作文中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对于写作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哪怕是一个好句子、一个好题目或一个好的选材,都要大加表扬。长此以往,积极的评价对提高学生的写作信心、培养写作兴趣起到促进作用。

2.搭建平台,让每个学生获得写作成功的体验

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帮助学生树立写作自信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周围事物,并通过每周写周记的形式将自己观察的所闻、所感记录下来。每周,笔者都会拿出专门的时间对周记进行评价,或上传到校园网上,或收集到班级作文集中,或投递给报社,或给家长发一份喜报。只要学生细致观察,用心思考,认真写作,均可以获得奖励。这种奖励机制不仅将被动作写作变为主动写作,渐渐地帮助学生养成了乐于写作、勤于写作的好习惯。

总之,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教学中,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抓住恰当的教学契机,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点组织相应的活动,让学生主动走进生活,去发现、去想象、去感受、去探索,只有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才能引导学生用真实的生命去拥抱作文,表达自己生命的真实感受。

小学生生活论文:农村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的个人家庭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 探索农村地区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的个人与家庭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抽取河南省农村地区留守小学生419名,抽取非留守小学生410名作为对照,运用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和自制的儿童、家庭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 回归对2组小学生进行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农村留守小学生的性别、年龄、外伤经历、家庭经济水平、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父母关心学习、与父母交流频率及沟通状况9个变量入选,除前3者外均为保护因素;与留守小学生相比,非留守小学生与父母交流频率及沟通状况2个变量未入选,但父母文化程度与自感压力3个变量入选方程。结论 相对非留守小学生,与父母交流频率及沟通状况更影响留守小学生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生活质量;家庭特征;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农村人口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是劳动力输出较为集中的省份。留守儿童(rear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 并需要成人或委托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16 岁以下的孩子[1]。该研究界定留守连续时间为每年至少3个月。本文对影响农村地区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的家庭及个人因素进行探讨,为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生活质量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促使社会、家长、教师和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工作者共同关注留守儿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留守儿童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6-7月在河南省随机抽取2个农村地区,在样本区内随机抽取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学2所,在每所小学的二~五年级中抽样,按年级高低分2层(二、三年级为低年级,四、五年级为高年级),每层随机抽取2个班,共计16个班。按留守儿童的社会学定义,确定留守小学生419名,其中男生202名,女生217名;留守小学生父母外出打工情况为:父亲打工167名,母亲外出打工108人,父母均出外打工144人。抽取非留守小学生410名作为对照,其中男生221名,女生189名。

1.2 测量工具 问卷主要包括3部分。A部分:学生一般情况及家庭环境,包括年龄、性别、年级、自感压力、家庭经济水平、家庭关系和父母文化程度、抚养方式、与孩子交流方式、交流频率、交流时间、交流内容等。B部分:儿童生活质量量表,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参照国内外有关量表编制。该量表针对7~18岁一般儿童青少年,以学习生活为核心,涵盖生理、心理、社会能力及生活环境等方面,适用于对儿童青少年生活质量进行多维度研究[2]。C部分:小学生健康状况、学习成绩等情况。

1.3 调查方法 培训专业人员,统一指导语及实施步骤;被调查小学生匿名独立完成问卷A,B部分,家长或监护人与班主任教师完成C部分。

1.4 统计分析 采用FoxPro 6.0建立数据库进行双录入。将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分为4个等级,以累积百分率10%以下为生活质量低,10%~20%为生活质量较低,21%~90%为生活质量一般,90%以上为生活质量高[3],作为因变量, 以学生个人情况(x1~x6)、家庭环境(f1~ f10 )为自变量,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非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由表1可见, 农村非留守小学生的性别、年龄、外伤经历、家庭经济水平、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自感压力、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父母关心学习10个变量入选,除性别、年龄、外伤经历、自感压力外,均为保护因素,即女生、年龄增长、外伤经历越多、自感有压力者生活质量越差,家庭经济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优秀、健康状况越好、父母越关心孩子学习者生活质量越高。

2.2 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见表1。

农村留守小学生的性别、年龄、外伤经历、家庭经济水平、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父母关心学习、与父母交流频率及与父母沟通状况9个变量入选,除前3者外均为保护因素,即女生、年龄增长、外伤经历越多者其生活质量越差,家庭经济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优秀、健康状况越好、父母越关心孩子学习、父母与孩子交流频率越高、父母与孩子沟通良好者生活质量越高。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对影响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的个人家庭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无论留守与否,农村小学生的性别、年龄、外伤经历、家庭经济水平、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父母关心学习7个变量均入选方程。年龄、学习成绩对小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与国内外一些相关研究结果相似[4-5],留守小学生缺少父母照顾,面临营养、心理健康、伤害、传染病威胁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受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留守女生处境不如男生。

相对非留守小学生,影响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的个人、家庭相关因素中,与父母交流频率及沟通状况影响其生活质量。留守小学生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人口流动而衍生出来的,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受自身经济条件和其他客观因素的限制,这些留守小学生的父/母亲往往会把打工赚钱、维持生计作为第一选择,留守小学生所生活的家庭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家庭结构趋于不完整,生活在隔代的家庭或寄养在亲戚家中,有些孩子甚至自己照顾自己,使得农村留守小学生与父母交流几乎等于零。家庭文化氛围减弱,父母只是力所能及地为子女提供生活起居等物质方面的照料,父母的抚慰和关爱、敦促和勉励竟成为留守小学生的奢求;大多数留守小学生随祖辈生活,由于祖辈们观念落后, 交流存在代沟,导致生活平淡,更谈不上娱乐性;留守小学生的生活质量下降, 特别是缺乏交流与沟通,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围家庭、社会环境的感知更敏感,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生活质量令人担忧。

非留守小学生的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自感压力3个变量进入方程,有关父母文化程度对儿童生活质量的影响,国外一些相关研究亦有类似结果[6],但未显示出对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可能由于父亲或母亲常年在外打工,其文化程度不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在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的高低上;自感压力与小学生生活质量的关系亦有待进一步研究。

小学生生活论文:中小学生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的因素,为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促进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整群抽取武汉市小 学、初中学生657名,进行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心理健康量表的调查,并让家长填写 Co nner’s儿童行为问卷及自编的学生一般情况问卷,由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学习障碍筛查表的 评定。 结果 中小学生的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 体症状及冲动倾向等心理健康问题与父亲的文化水平及家长难理解孩子等变量入选,其中除 自责倾向、父亲的文化水平外,其他各因素都产生负面影响;排除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 题的有关变量,以其他变量再次进行分析,入选的变量有学习问题、父亲的健康状况、家长 难以理解孩子及学习障碍筛查量表(PRS)总分。 结论 中小学生生活质量 受内在心理特征、外在行为表现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生活质量;因素分析,统计学;精神卫生;学生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概念是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逐步深入而被引入医疗卫生工作中,成为全面评定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儿童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功能和社 会化发展的关键期,从生活质量的角度关注其健康,可以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儿童生活质量研究列为“特殊人群生活质量研究工作”的第5位[1]。本研究对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为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促 进工作提供实证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武汉市区抽取小学、初中各2所学 校,再从每所小学抽出二、四、六年级各1个班(共6个班),每班50~60人,共计340人; 每所初中各年级均抽取1个班(共6个班),每班50~60人,共计317人。合计中小学生657名 ,其中男生334名(50.84%),女生323名(49.16%)。

1.2 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按统一的指导语及实施步骤,以班级为单 位,对学生进行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2]、心理健康量表(MHT)的调查,并在家 长会上,让家长填写 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及自编的学生一般情况问卷;由各班的班主任 对班上的每一位学生进行学习障碍筛查表(PRS)的评定。

1.3 资料处理与分析 对所有问卷进行统一编号。在Visual FoxPro 6.0下 建立数据库,由2名录入者分别进行录入,然后进行录入准确性的比较,并修改录入错误的 数据。以累积百分率10%以下为生活质量低,10%~20%为生活质量较低,20%~90%为生活质 量一般,90%以上为生活质量高,将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分为4个等级,作为因变量;以心理 健康问题(m1~m8)、行为问题(c1~c6)、学生的一般情况( x1~x15)以及PRS总分x16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

2结果

2.1 内在因素 表1显示,中小学生的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 敏倾向、身体症状及冲动倾向等心理健康问题与父亲的文化水平及家长很难理解孩子等变量 入选,其中除自责倾向、父亲的文化水平外,其他各因素都产生负面影响,即心理问题越严 重、家长越难理解孩子,孩子的生活质量越差;自责倾向越严重、父亲的文化水平越高,生 活质量越高。预测值与观察值的符合率为81.8%。

2.2 外在因素 见表2。

排除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关的变量,以其他变量再次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入选的变量有学习问题、父亲健康状况、家长难理解孩子及PRS总分。学习问题越严重、 父亲的健康状况越差、家长越难以理解孩子,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越低;而教师所评的学习 障碍筛查表的总得分越高,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越高。预测值与观察值的符合率正确率为62 .8%。

3讨论

本研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的因素,共有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 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父亲的文化水平和父母难理解孩子8个变量被选入 方程。在排除与中小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的变量后,再次做Logistic回归分析,有 学习问题、父亲的健康状况及家长难以理解孩子4个变量入选。笔者认为,可以将以上影响 因素分为3个层次。第1层是中小学生内在的心理特征,它对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有直接的影 响。许多研究[3-4]表明,个体对生活质量的评定受个体的个性、需求、价值观及 应对方式等心理特质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同样说明,心理问题是影响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的主 要因素,其预测结果与观察结果的一致性高于其他因素,外部因素必须通过内因发挥作用。 第2层为中小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家长评定孩子有学习问题和教师评定中小学生的言语及 非言语能力,均是以中小学生的行为表现为基础,而中小学生的行为一方面是他们心理特征 的表现;另一方面会影响家长、教师和同伴对他们的态度,他人的态度又对中小学生的自我 评定有着重要的影响。第3层是环境因素,父亲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及良好的健康状况、家长 能理解孩子的想法,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有效的关怀,作 为社会支持因素对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包含内外因素的模型 预测一致率为81.8%,不包括内在因素的模型预测一致率为62.8%,可以认为不能忽视任 何一层因素对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本研究发现,自责倾向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与预计不同,自责倾向越严重,生活质量反而越高 。周步成[5]认为,自责倾向的孩子在失败或做错事时常会认为是自己不好,对自 己所做的事失去信心,经常担心,从而阻碍了自己的行动。这种心理倾向应该会对孩子的生 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可能因为自责倾向的中小学生多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对自 己的严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更努力地学习,在学习生活顺利的时候,他们有良好的 自我评价。但应注意到,过分自责的孩子在遇到巨大挫折时,常缺乏灵活的心理调试能力, 不能客观地评定自己,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应开展进一步研究。

小学生生活论文:我国南方地区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状况研究

【摘要】 目的 比较南方地区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的区域性差异,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南方地区进行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分别从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和西南区抽取江苏、广东、湖北和贵州4个省的农村和城市,7~18岁中小学生6 708名为研究对象。结果 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和西南区的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状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城市学生生活质量状况除其他维度外,均为西南区>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农村学生除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概念、生活便利性和运动能力外,均为南部沿海区>西南区>南中部区。结论 南方地区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水平不平衡,应根据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等特点分别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 生活质量;对比研究;学生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他们生活状态的体验,不仅与其生活环境有关,还受其目标、期望、标准和所关心事物的影响。[1]一般认为,影响个人生活质量的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2个方面:前者主要指个体的人格特征、价值观念、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取向等与认知有关的因素;后者主要指个体实际生活和工作环境、自身健康情况、个人和家庭经济收入等因素[2]。其中,气候资源是影响我国不同地区居民生活质量差异的第一因素[3]。我国南部地区分为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和西南区,其经济、文化等环境特征存在很大差异[4-5]。笔者对南部沿海区(广东、江苏)、南中部区(湖北)和西南区(贵州)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提高南部地区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依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南方地区的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和西南区[4]进行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最后抽取广州、江苏、湖北和贵州4个省7~18岁中小学生共6 708名,其中城市学生3 289名,农村学生3 419名;男生3 351名,女生3 357名。各抽样地区样本见表1。

1.2 方法 采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儿少卫生教研室编制的,经过信、效度检验[6]的“儿童青少年生活质量问卷”进行团体测试。测试共包括49个题目,分为13个维度,依次为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学习能力与态度、自我概念、躯体感觉、负性情绪、作业态度、生活便利性、活动的机会性、运动能力、生活质量满意度、其他。前5个维度组成社会心理功能领域,中间3个维度组成生理心理健康领域,后3个组成生活环境领域,生活质量满意度组成生活满意度领域[6]。

测试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负责组织,根据统一的培训教材对课题协作组人员进行严格培训,考查合格后正式开展工作。调查时采用统一问卷统一指导语和评分标准。量表由学生自己填写。

2 结果

2.1 南部不同地区中小学生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南部3个地区的中小学生自我满意度、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13个维度和社会心理功能、生理心理健康、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总体评价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进一步进行两两分析显示,除躯体感受、同伴关系、负性情绪、其他、生理心理健康领域、生活环境领域南部沿海区和西南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南部沿海区和南中部区自我概念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2。

2.2 南方城市中小学生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南部3个地区的城市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两比较结果表明,自我概念维度南部沿海区与南中部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负性情绪、生活便利性和其他3个维度南部沿海区和西南区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维度和领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3。

2.3 南方农村中小学生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结果显示,不同地区农村中小学生生活质量各领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两比较显示,南部沿海区与西南区学生自我满意度、师生关系、亲子关系、运动能力、作业态度和其他6个维度及生活质量满意度领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南中部区与西南区则在躯体感受、同伴关系和作业态度3个维度及生理心理健康领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南部沿海区与南中部区作业能力与态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另外,3个地区的两两比较均在负性情绪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4。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医学观、健康观也不断更新。因此,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质量[1-2,8]。本研究结果显示,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和西南区的中小学生在生活质量的不同维度和领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同伴关系、生活便利性和其他等维度为南部沿海区>西南区>南中部区,其余维度和领域则存在西南区>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的现象。进一步对城市和农村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做区域性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城市儿童的生活质量除其他维度外为西南区>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该结果与薛兴华等[3]的结果不太一致;而农村则除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概念、生活便利性和运动能力外,均为南部沿海区>西南区>南中部区。有资料显示,南部经济状况为南部沿海区>南中部区>西南区[4],说明居民对自己生活状况主观评价的满意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7]。形成这种状况的可能原因有:(1)经济文化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西南区有了很大的发展,使当地消费水平和生活状况发生很大变化,故而对生活质量的评价较好。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南部沿海区),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期望值也较高,对于娱乐、休闲等丰富多彩的生活具有更多的追求。因此,相对于经济相对差的区域更难有高的生活质量评价。有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域,环境质量反而较差,交通拥挤现象较严重;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域,这种情况相对较轻,就有可能出现经济好的地区反而生活质量评价不高。经济发达的地区相对商店、超市比较多,故生活便利性维度的评价较高。(2)学校教育的影响。中小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与社会接触相对较少。因此,其生活质量状况与学校教师的教育有极大关系[2,8]。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对教育的投入也较大,师资力量也较好,当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水平都不错,所以生活质量评价均不错。西南区原本相对落后,随着国家对西部的开发和投入,西南区的教学设备和师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当地学生也有很高的生活满意度。

综上所述,南部3个地区的儿童少年生活质量状况不平衡,其高低与各地区的经济状况、教育水平、社会环境等很多方面有关。因此,为改善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应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教育水平,尽可能消除环境因素的影响。

小学生生活论文: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凌河小学 山东 安丘 262100)

摘要:如今;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差,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引起各方面足够的重视,并要多方配合,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加以扭转。

关键词:生活自理能力;问题;策略;成效

1.问题的提出

如今的家庭中,孩子成为每个家庭的核心,是家长的掌中之宝。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爱护,使之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风吹雨打。在家长无微不至地“保护”下,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不会扫地,不会穿衣,不会系鞋带……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庭教育的缺陷外,还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偏差、学生个体的因素密切相关。由于孩子缺乏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阻碍了孩子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也造成孩子缺乏自信心。长此以往,这些孩子长大以后连自己照顾自己都将成为问题,又怎能指望他们去照顾别人,更谈不上为祖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

2.1 家校联合是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的过度溺爱和“全方位包揽”造成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远。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学校学的在家中得到延伸,因为家里才是学生施展“才能”的最好“阵地”。只有家长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教育。家长一定要放开手脚,不要对孩子的锻炼行为过多的干涉,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使孩子形成心理惰性和依赖性格。因此,首先应转变家长的观念和做法。于是我充分利用家长会或平时家长接孩子等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达成共识,要求家长在家中要改变孩子的依赖性,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亲自参与,充分给予孩子生活自理锻炼的机会,如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洗红领巾,自己洗碗等。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养要靠家庭、学校共同来完成。我在家长会时结合学校培养的十大好习惯,指导家长要为孩子未来着想,从小培养孩子健康心理,适应生活的心理。在家里要让孩子知道孝敬父母长辈,简单的家务活可以让孩子动手。本班的多数家长能积极配合我开展活动。通过这些教育与锻炼,使孩子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而达到生活自理教育的目的。

2.2 从正面引导,增强学生自理能力的意识。转变学生依赖父母的思想,增强学生生活自理的意识是关键。我班召开了一期班会,题目是《爱的启示》。此次班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认识。班会一开始我先给大家讲了一个我从一本杂志上读到的一篇名为《你如果不想让天鹅死去》的小文章,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有一个小岛上住着一位老渔翁和他的妻子。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岛上,它们是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的。老夫妇见到这群天外来客,非常高兴,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于是这群天鹅就跟着这对夫妇熟悉起来,在岛上,它们不仅敢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而且在老渔翁捕鱼时,它们还随船而行,嬉戏左右。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它们白天在湖上觅食,晚上在小岛上栖息。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获得食物,老夫妇就敞开他们的茅屋让它们在屋里取暖,并且给它们喂食,这种关怀一直延续到春天来临,湖面解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不过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冻期间饿死了。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赞美无私的爱,可是,有时爱也是一种伤害,并且是致命的。

讲完故事后我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接着我设计这样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父母为自己做过哪些事情,自己在家中能够帮助家长做哪些事情?这些父母眼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从来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一直认为父母为自己做事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当谈到父母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时滔滔不绝,而谈到自己为父母做过哪些时,很多同学竟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极少数几个能说出来。于是我就让这几位同学谈谈自己在做这些事情时父母的态度,以及做完后自己的感受,并鼓励其他学生也去亲身体验一下。

2.3 开展活动巩固学生行为。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学生,使学生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3.取得的成效

3.1 促进了观念转化和行为变化。一是深化了“教育就是培养能力”的认识;二是把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作为品质教学的重要内容来完成;三是探索出了“有效方法+持之以恒=能力”的良好培养策略;四是形成了系列有效的培养方法;五是注重培养要坚持“整体性、差异性、一致性”原则,正面引导、坚持训练、抓反复,反复抓,全方位管理,形成好习惯。通过一年的实践训导,学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促进了观念的转化和行为的变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增强了,劳动的质量和效率也提高了。

3.2 增强了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通过实践,学生能正确认识生活自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认知的基础上以行动进行体现。如:午餐时,学生的桌面不在是一片狼籍,动作也是井然有序;学生的书包也是整整齐齐。

3.3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综合方面素质的提高。在实践过程中我欣喜地看到:学习上,学生的主动意识明显增强,自主获取知识的学生超过了80%;在处事上,多数学生能为他人着想、做事有较强的责任感、能善始善终、不斤斤计较。孩子们正以健康的心态,良好的习惯迎接充满希望的每一天。

4.应注意的问题

4.1 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磨炼而获得的。因此,对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要持之以恒,要不断的创设适宜的情境,使学生从中得到磨练。

当然,所创设的情境既不能使学生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能使学生轻而易举,轻易达到,而是需要学生付出一定努力,克服一定障碍后,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这样所创设的情境才能达到培养和磨练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效果。

4.2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各层次的学生来说,要求就有所区别。对于自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须因材施教。

小学生生活论文:浅析小学生生活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程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注重个体进步和多方面潜能的发展。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是对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我觉得对学生的评价存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潜移默化中进行的,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特别是那些点滴的评价,及时的评价更能激励孩子快乐成长。

一、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发展,完善课堂教学评价

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而且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维能力。

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每日生活感受、生活经历即兴口头发挥。开始的时候,学生觉得很困难,觉得即兴口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后来,我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在首位。当有学生能够出口成章的时候,我鼓励他们“你是最棒的!”虽然一句简单的评价,却在学生的心中泛起创作的浪花,其他的学生也会觉得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努力大胆地去思考,就一定会得到老师赞许的目光。时间久了,他们就主动地投入到口头文章的创编过程中了。

二、课外活动评价,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学生能力的体现是多方面的。而在活动中最能够展示学生的能力,同时会使每个学生受益匪浅。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不愧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好时机。为此,我经常带着孩子们一起活动,在活动中对他们进行评价。

朗读比赛活动。朗读不仅可以使人明史,更可以使人明理,从书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因此在班内我开展了朗读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书中的奥秘就像大海一样深远、广阔;而他们就像一艘艘小帆船一样在书海中遨游。同时还设计了一张朗读记录卡。孩子们读得认真,有收获了,家长就奖给他们笑脸。当孩子们的记录卡拿到我身边的时候,我知道他们渴望得到我的赞誉。根据他们的表格填写情况,我会奖给他们一艘漂亮的小帆船,把这艘小帆船贴在评比栏中,看着每艘帆船不断驶向彼岸。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开展办手抄报比赛。根据孩子们好竞争的特点,办手抄报也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所以我开展了“妙趣横生”的手抄报比赛。在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地准备,踊跃地参与。从用心地准备到比赛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体现。这个活动的进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在激励中不断成长,在老师的赞扬中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三、生活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对学生生活进行评价正像在学校里一样是必要的,我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做到:

定期评价。有目标才有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们的评价目标必须是近期的,否则也就失去了目标的激励作用。根据学生的情况,我每月制定一个目标。这样有助于目标的实现,也会使学生感到实现目标的喜悦之情,体验成功的快乐。当孩子们的努力得到回报的同时,心中也会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表现得更好。起到了发展性评价的作用。

及时评价,存在于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我注意平时多和孩子们接触,用心去体会其幼小心灵的纯真,从而去捕捉孩子们生活中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感觉到的进步。逃避值日的孩子主动拿起抹布时,上学经常迟到的孩子们偶尔有一天按时到校时,懂事的孩子随手捡起掉在地面上的纸时,我都会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这种潜移默化的评价会让孩子随时感受自己的进步,让孩子有所收益。

我认为,对于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不能仅局限于期末的综合评价,更重要的是期中、平时点滴的评价。因为只有这样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千万水滴汇成大江大河,千万花朵能带来沁人心脾的芬芳。师之点滴评价就像这千万水滴,千万花朵,让孩子们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努力。

作者单位:香河县五百户镇第二小学

小学生生活论文:小学生生活实践与作文练习

摘 要: 小学生的生活实践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又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作文练习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为了强化作文练习,在正常的基础训练之外,还应该进行小学生兴趣作文的练习,从而多角度、全方位地提高小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生 生活实践 作文练习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练习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训练。它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是认识水平的训练。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体现着听、说、读、思、写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学生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往往有说有笑,欢天喜地。但是,作文课上他们却常常口叼笔杆,眉头紧锁,冥思苦想,下笔艰难,最后却是敷衍了事。其实,学生并非缺乏生活素材,也不是不会遣词造句,而是由于训练方法的陈旧、单调,训练内容的枯燥乏味,大大限制住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他们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以多样化、综合性的训练形式,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出发,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从而能动地去反映他们多彩的生活。那么,怎样才能使小学生的生活实践与作文练习有机地结合呢?

一、要帮助学生选取贴近生活的题材

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在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及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如我们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春天》时,可以让学生们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变化、春的气息,让生活切实有效地与作文练习结合在一起。

二、要注重学生生活的多元化

我们不能将学生的生活局限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生活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还有所发展,从而在自己的作文练习中有话可说,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景可描。比如我们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学生能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加强了作文的练习。

三、要切实有效地实施生活中的教学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而作文教学也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点,小学生的生活教育尤为重要,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小学生活实践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我们要切实有效地实施生活中的教学,让小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作文练习,把生活带进课堂带进作文教学,用心来写作文。

总之,小学生生活实践与作文练习的教学,我们应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这样,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才有趣可行,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践进行作文练习,为枯燥的作文教学带来了活力,让老师们走进了新鲜丰富的教育时空,让学生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写生活的快乐。让我们切实有效地把小学生的生活实践与作文练习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小学生生活论文: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教数学

摘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与学生一起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习兴趣,联系儿童熟悉的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关键词:生活 生活化 知识经验 数学思想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人类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数学,并且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而数学又服务于社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 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弊端

不少老师惟“应试而教”,授课只注重考试的内容,不考试的内容干脆不教。只重结论,不重思维过程;只重课内,不重视课外,数学课变成满堂灌的课。有的教师只顾埋头讲课,教学中教与学分离现象严重。有的教师教学太刻板,太公式化,像应用题教学,分析就太细,还非要让学生按“要求什么,必须知道哪几个条件”这样的模式去思考分析不可。使得学生感到数学枯燥、乏味,一些原本喜欢数学的学生也产生了厌学情绪。有的教师处理教材不够灵活,太依赖于教材,教法太单一,课堂教学大都停留在封闭的教室里,只重视基础知识,忽视能力培养,尤其是忽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与用严重脱勾,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二、与学生一起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如果数学课能以学生熟悉的有趣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大幅度提高,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如到店里买东西是孩子们很喜欢做的事情。教学人民币的时候,对小朋友说:“今天我们一起去买东西好不好?”小朋友一定非常高兴。教师又说:“那我们先来认识人民币。”学生一定学得非常认真。然后,一场购物活动开始了。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计算着钱数,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

三、联系儿童熟悉的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知识往往比较抽象,如果我们把数学思想同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联系起来,渗透数学思想知识,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例如在教学比高矮时,创设这样的一个题目:一个矮个子的同学站在楼梯的上一台阶,另一个高个子的同学站在下一台阶,比比谁高。比高矮的时候就渗透了相对的思想。

四、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儿童自己亲身经历,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数学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做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设计让学生统计本班喜欢打篮球的人数、喜欢踢足球的人数、喜欢打排球的人数,然后再算算他们各占全班人数的比例,再比一比喜欢什么运动的人数最多。学生进行这样的统计活动的时候一定觉得非常有意思,积极性一定很高。

五、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从教学手段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跟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如在教学有关零的加减法时,设置这样的情境,出示两幅图:第一幅图是小猴子旁边的盘子里有四个桃,第二幅图是盘子里只有四个桃核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猴子四个桃子全吃了。可以怎样列式呢?学生回答4-4=0。多有趣,多直观的教学!教学上我们还可以多用生活中的实物或图片。要尽量地使用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电视、投影、录音机、电脑、多媒体等等。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六、把数学知识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数学知识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特别是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总之,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能够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让我们行动起来,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生活论文:小学生生活化美术教学探究

本文结合《彩点拼图》来讨论小学生生活化美术教学探究。这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与一体的美术课,让学生在观察欣赏中感受美、体验造型的乐趣,在实践中表现美、创造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沟通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创作出各式各样的作品,使学生了解到团体的力量,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美术教学 小组合作 教学方式

点是一切形态的基本,点是力的中心。静止的点具有集中、凝固视线的作用。点的连续会产生线的感觉,点的集合会产生面的感觉,点的大小不同会产生深度感。它是美术造型最基本的形式元素,更是传情达意的艺术语言。欣赏美术作品,只有熟悉这些语言,才能进一步理解作品,与作品对话。

《彩点拼图》是人教版六年级11册第15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其内容主要引导学生从点的视觉特性、点的构成方法以及点色彩组成规律等方面来探求点造型的丰富多彩性。六年级学生已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他们好奇心重爱表现,但观察能力较差,而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欣赏观察,并在合作学习中来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了解点的视觉特性,掌握点造型的基本语言(形状、色彩、材质的有机融合)和形式规律;能运用不同的手段有主题、有创意地设计彩点拼图。过程与方法,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以演绎、欣赏、联想、对比观察等方法,交流、分析等方式学习、研究和创作彩点拼图,锻炼动手能力。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能用自己的眼光赏析和评价彩点艺术作品;对点的色彩美、材质美、图案美、工艺美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点的魅力。创作过程中懂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新颖方法的尝试

1.教法

(1)情境教学法

通过生动的图片欣赏,丰富学生的体验,带动学生的体验,带动学生的艺术表现欲。因此我创设了情境教学法,用谈话的形式。

(2)赏析教学法

赏析,品味优秀作品,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2.学法

(1)探究法

我把疑问、难解答的问题放入教学过程部分,“这两幅画的色彩对比谁更强烈,除了色彩搭配的不同,还有什么不同”等教学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学会表达,培养他们探究能力。

(2)小组合作法

让学生通过欣赏、交流、沟通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创作出各式各样的作品。此方法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借此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实践过程的落实

1.结合生活,走进彩点拼图世界

通过让学生寻找我们身边的彩点拼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用一组组对比的图片,师生一起探究点造型的基本语言(色彩、材料、形状)和形式规律,并适时提问,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观察,再结合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然后教师小结,“同学们,不知你们发现没有?刚才我们欣赏的美丽拼图,有些就是利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材料拼贴而成的。”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尝试赏析,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来拼贴花朵,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学生在接下来的创作过程打下了基础。接下来课件展示同龄人的作品,这样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会了通过表象来认知,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激活原有学生对绘画的制作方法,针对所总结的方法做演示补充说明,如:还可以用瓶盖子等综合材料来做,让他们进一步对今天所学内容加以认识和掌握。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根据孩子接受技能的特点来采用方法。

3.小组合作,展开设计创作过程

让学生四人小组作好分工,合作完成彩点拼图,并提出:主题,花,自选材料,有创意地设计彩点拼图;利用好点的不同形状、色彩、材质的搭配;给作品取个合适的名字。”这三个要求,让各组长上来挑选与自己底色搭配的花盆(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各种造型,不同色彩的花盆)。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展开比赛,这样就激励学生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后续环节的反馈

1.自主评价,提高思维表达能力

在小组完成作品“盆花”后,在作业讲评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能恰当地说出作品的形状,色彩、材质方面的特点。先用“夸一夸”的形式,让学生大胆地说说展示在黑板上本组作品,要求小组代表清楚地表达本组作品设计的亮点,或者是设计的意图,如:“我们的作品题目叫《黑夜的绚烂》,它以黑色的卡纸为底色,象征黑夜,使主题用皱纸做的五颜六色的花朵,更加醒目、美丽、绚烂。”再用“议一议”的形式,给其他小组提一点建议与忠告,帮助作品更加完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美化生活

“同学们,我们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做成了这么多漂亮的彩点拼图。请大家用自已的劳动成果来装点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学习环境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温馨吧!”将课内延伸到课外,是让学生自然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将一物联系到另一物,举一而反三,是生活美术的特色。借助拓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体验和对生活的感知,实现经验的持续增长。才可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深刻、牢固,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

小学生生活论文:小学生生活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探究

北师大校长史长宁提出的:要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成“四基”,即除“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技能”之外,加上“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建议。围绕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我们要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中数学活动经验,应该依据学生生活经验、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提升学生生活经验。

一、依据学生生活经验

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这个联系必须是自然贴切、合乎学生的情趣的。由此可见,在先进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仅仅是为了设计与生活相关的资源,更注重的是学生的生活情趣、生活体验、生活经验、生活实际。

二、利用学生生活经验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需要丰富的经验背景,如果脱离生活经验,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难度很大,也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应以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为载体,环环紧扣,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充分体现。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指导作用体现在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提出自己真正关心的、真正想知道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始终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时、分的认识》案例中,教师采用生活化的导入,多媒体出示班中某生的一天作息时间,每一时间有生活场景。这时,老师问:“这是我们班某同学一天的生活情况,你能说一说吗?”学生很兴奋,认真看屏幕,抢着回答:她6点半起床!7点30分上学!教师追问:小朋友们,时间在我们生活中重要吗?多重要?学生举例回答。教师说:看时间需要钟来帮忙,老师请来了各种各样的小闹钟。出示小闹钟问学生:你们会看时间?学生争着说:会!会!接着教师就考考学生。

教师充分估计了学生的起点,考虑到现在许多学生已有了看钟表的生活经验,整节课始终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课堂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不过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概念时,要注意学生的日常概念与所学习的概念的内涵是否一致。由于日常生活概念受生活经验的限制,有时会忽略了本质属性,有时又会包含非本质属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所形成的表象作用,又要防止它的消极作用。

三、提升学生生活经验

小学生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和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义,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因此,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现实”出发,通过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在教师帮助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升华,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逐渐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运用生活经验的表象作用,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数学化”的探究。

例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已具有关于几何形体的许多经验,他们通过实物如球、橘子等了解圆的一些特点,知道鸡蛋、鸭蛋等比球等圆形物体更椭;通过桌面、积木等实物,会近似地使用长方形、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球、正方形、三角形等词汇。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就是要在这些学生熟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将学生混乱的、粗糙的认识加以整理,帮助学生把几何形体与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分离出来、区分出乎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在学生容易发现和掌握实物几何形状明显特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被忽略掉的几何形状的局部和细微部分;通过实物摆放形式的变化,几何图形大小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使经验常识数学化、严格化,更有条理性。

陈大伟编著的《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说得好极了: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它既来自课本,更来自学生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全部教材。学生生活经验是很丰富的,它们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应关注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经验,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再加工、再设计,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真正让学生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数学教学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生生活论文:寻找小学生生活中的数学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义务教育基础阶段的小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天天面对枯燥的数字会产生厌倦,如何让学生对枯燥的数字产生兴趣,就要做到让学校里的数学课生活化,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数学去学习这门学科,认识数学的重要性。《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应当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关键词: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反复的计算练习,学生不易理解,很难提起兴趣。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爱上数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力做到数学课程生活化,努力为学生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技能,能够优化生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不只在课堂里,它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由心底滋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通常学生觉得数学只在课堂里,加减乘除把数字算来算去,解决一些文字表述题,不容易理解也不实用,这种感觉源于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注重课内,不重视课外,只重视课本,不重视联系生活的做法。所以生活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如何把课堂里的数学生活化呢?

一、和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要使数学和生活真正地联系在一起,就要培养学生生活数学化的意识。我们必须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走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的。

一年级的学生在刚入学接触数学的时候,经常反复地做这样的练习,纸上画着各种各样成组的图案,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反复机械的练习只会让学生感到无趣。老师这个时候就可以把枯燥的数字融入生活,比如:数一数我们班男生有多少人?扎一个小辫的女生有多少人?穿红色上衣的同学有几个?……低年级的孩子会觉得很有趣,刚入学大家也都不熟悉,这样的学习穿插了美术中颜色的辨认,同时熟悉了身边的同学,也让刚入学的孩子对数字产生了兴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整合了课程还不失趣味。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会发现,数字并不仅仅是虚拟事物的计数,在生活中数字可以帮我们很大的忙,时时刻刻都要用到它来做统计,让学生知道数学不是学科,它就是我们的生活。

二、让学生学会动手做

仅仅让学生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在生活中熟练地去运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中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经常会做这样的练习题,“一支铅笔5角,一支钢笔1元五角,总共多少钱?”或“妈妈给你了2元钱,够不够,还剩多少?”有的学生遇到的这样的问题,总是搞不清楚该运用哪种运算方法,到底是加还是减,他想不明白,但是平时他去商店买东西却从来没有找错过钱,这是明显的课堂与生活的脱节。老师在讲这节课的时候就可以把教室改成大卖场,学生把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带来,明码标价进行买卖交易,在交易过程中,学生之间有了交流,数学问题也找到了答案,很多同学还用便宜的价格买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得到了实惠。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学习生活,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数学的知识。

三、作业生活化

仅仅把数学的课堂生活化了是不够的,学生的作业同样也要生活化。当讲元、角、分的时候,就让学生回家拿着钱自己去买东西,单位之间的转化,元角分之间的加减法就充分得到了练习。周末的时候让学生去商场逛一逛,计算一下商品打折后的价钱,和原来的价格比一比,算一算商家的利润,考虑一下商家打得这个折扣是否经济实惠,到学校之后和其他同学做个交流。这样就不是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了,而是用数学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要把学生放到题海中,应当让他们从题海中走出来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再做高分低能的学生,要做会生活的学生。

我们的学生都是社会人,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创设的生活情景要与现实紧密联系,尽量与孩子的已有经验接轨。比如,在教学认识分数的时候,我就以切生日蛋糕这个生活情景导入新课,让孩子明白分数藏在生日蛋糕里。把数学和生活紧密相连,会赋予数学活力,让孩子感到数学与生活无法分割。要求学生把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数字,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当学生走进生活,仔细观察生活时,他们惊奇地发现生活与数学竟是那样的密不可分,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数学,生活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和生活是融合在一起的。

因此,从实践与落实《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角度看,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达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把数学融入生活中,简简单单学数学,快快乐乐用数学!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岗小学)

小学生生活论文:小学生生活教育方法的研究

提到小学生,大家关心最多的就是孩子们的学习,为什么有的学生成绩好,而有的学生成绩差呢?难道真的是智力问题吗?恐怕大多数家长都不会同意这个观点,而作为任课老师就会觉得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教育方法!根据小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的表现和在家里的生活习惯,我们认为小学生的学习教育方法与小学生的生活教育方法关系密切。所以,我们重点对小学生生活教育方法进行了探究。

第一,小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

首先,小学生与学校客观实际情况的关系。

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农村,都是学校附近的学生,他们与学校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于是就会出现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他们喜欢这个学校吗?他们能否适应学校的管理呢?最终能否让他们在学习上、身心上有所健康快乐的成长呢?因此,做好小学生的生活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小学生与固有的客观家庭的实际情况的关系。

学生来自农村,农村的家庭生活习惯和学校的生活的习惯肯定是有所不同的,包括休息习惯,,穿着习惯等。

第二,如何做好小学生的生活辅导工作。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在对小学生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虽然家庭教育是起着关键作用的,但是学校教育却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对于小学生不管是在学习方面的教育,还是在生活方面的教育都离不开学校教育这个大的氛围环境,在小学阶段他们形成的思想、能力、身心方面的教育影响是深远的,因此,为了他们在学习方面有所提高,应该在生活方面多给一些帮助和关心,去掉不好的习惯和思想,养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好习惯,好思想。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此言道出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抓好生活习惯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生活习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其终生发展。

首先,学会正确关爱,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氛围。

一个学校,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大家庭。如果,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同学都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照顾着、鼓舞着,他便会感到温暖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努力来营造一个温馨的宿舍呢?

1.塑造自身形象,赢得学生信赖。

1.1自我严格要求,做学生的表率。

作为老师有时也会出现失误,那么你就应该大胆做到在学生面前坦然自己的缺点和优点,用自己的真诚去唤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例:早上起床,要求学生整好床铺;坚持洗刷;保持家庭卫生等,在要求学生做到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早早提前做好,否则,学生会在你背后说你懒。自己都做不好怎么能去要求别人呢?如果老师不小心弄脏了地面,也一定要亲自弄干净,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靠自己的亲和力去影响学生,这样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1.2努力做个标准的天平。

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不偏袒个别学生,也不漠视个别学生,这是生活老师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生活老师在管理过程中,在学习方面表现好的学生犯了错误,一定要严肃处理,表现差的学生心理脆弱,本身就有自卑感,又最容易犯错,因而在生活过程中,切忌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平气和地说理教育,有耐心地去引导他们才是最好的方法。他们一旦有一丁点儿进步要大力表扬,让他们找回自信。生活老师都应从生活、学习、思想意识等各方面地去关注。平时多走进他们,谈心交流,共同解决一些问题。

例:有的学生平时在班里的表现不容易受到老师的注意,但是在劳动课上可以看到他们很乐意劳动;有的学生学习好,但很好动,所以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掌握方法,一定要把握一个度,这样才会更好的去管理。

1.3生活老师要言传身教,用心热爱这个宿舍。

现在对教师个人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而一个生活老师的一言一行,人格人品对学生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带好一帮思想既单纯又复杂,既有主见又没主见的小学生,作为生活老师就应该做好典范。

例:自己能做的,努力动手去做,地上的纸屑,只要你弯弯腰,动动手,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自然会潜移默化。如果学生不小心丢了纸屑,弄脏了地板,切忌乱批评指责,然后指手画脚一番。另外,生活老师要从心底爱学校这个家,爱这个家中的每一个成员。学生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并模仿着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其次,严格要求学生,引导他们培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校,是一个大家生活的场所,个人的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别人,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注意到自己的生活行为习惯,为别人营造一个良好循环的,干净又安静的生活环境。

2.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2.1尊重学生,不远离学生。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教不管会变坏。”我努力做到真心爱护我的学生,严格要求他们,我想应该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重视、欣赏学生,学会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但是,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严格要求。

2.2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好的生活习惯。

严格要求当从点滴做起,督促学生落实生活规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成绩好,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所以需要从学生点滴的生活习惯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生活习惯之上的。

那么怎样抓好学生生活习惯行为的训练呢,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其次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便灰心无辄了。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曲折的过程。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例:有的学生平时比较脏,比较懒,身上的衣服不经常换,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不脱衣服,早上起来还常常发现床上的零食碎沫,像这样的情况如果大发脾气,换来的会是他们的不服气的表情,所以对他们严格要求的时候还要和他们讲大道理,甚至还要亲自帮他们做事,我想作为学生也会感激你的。时间长了他会意识到你对他的严厉是关心他的,直到现在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进步了。因此即要“严”又要“爱”,反反复复,习惯也就成了自然了。

再者,反省自己,接受学生批评。

生活老师要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思想教育方式。要注意克服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严于解剖自己,努力培养民主的气氛。对学生的正确意见,要注意虚心听取,对学生不正确的意见,要进行分析,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老师是做人的楷模,既是严格的师长,又是知心的朋友。他们期望生活老师能给他们生活上的照顾和关心,能给他们欢乐和幸福。生活老师在和学生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虚心接受学生的各种意见,必须在尊重、信任、爱护、理解的基础上,以高尚的情感感染学生。反过来如果采取讽刺、斥责、惩罚等方式,那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小学生生活论文:试谈小学生生活化习作有效教学策略

摘 要:通过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习作,形成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技能,并在习作中学会思考、透视生活,形成改造生活、提炼生活的意识,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引导学生带着一颗平常心来习作,不畏惧,也不需要捏造,真真实实地用最平常心态来习作,真正达到说真话、吐真情、做真人的目的。让学生的作文“训”在课堂,“练”在生活,“乐”在心头,让他们面向生活,书写生活,自然而作,从心而用,让他们的写作成为生活必需,让他们在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在写作中受到人生启迪,在写作中提高思想认识,在写作中展翅飞翔。

关键词:小学生;生活化习作;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因此,教师在平时习作指导训练时,应通过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习作。生活化习作提倡营造一种轻松、和谐、自由、宽松、没有距离感的氛围,引导学生真真实实地用最平常心态来习作,真正达到说真话、吐真情、做真人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究,本人初步探索出小学生生活化习作有效教学策略:

一、确定生活化的习作目标

生活化习作,最基本的是要激发学生的表达需求,由过去的为作文而作,变为能轻松自如地表达内心,与他人交流而作。因此,确定生活化的习作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1)习作在“质”的目标上做到四点:①真实:所写的内容一定要是自己实际观察的,不能随意编造;②集中:一定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不能把观察到的与文章中心没关系的内容统统写上;③具体:一定要写出事物的特点(形态、姿态、变化、声音、色彩等),不能写得笼统、马虎;④感受:这感受应该是自己的,不能重复别人的。

(2)习作在“量”的目标上达到三点:①采用“学分制”。开学初,向学生提出目标要求:在一个学期内习作(含学生平时“观察日记”)要写满积分100分,每篇习作(日记)一般为5分。正常情况下,每个学生一个学期至少要写上八篇习作和近二十篇观察日记。这样一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了;②备有观察本。平时要求学生准备好一本观察本,带在身边,随时观察,随时记录,坚持不懈,日积月累,以备后用;③改好习作和观察日记。每篇习作和日记我或“小老师”都要认真审阅,按照上述“质”中的四个要求细致地批改打分。习作(日记)写得较差的给1至2分,中等的给3至4分,优等的给5分。为了鼓励写得特别好的同学,还设立特等,打上6至8分。待学生养成轻松习作、随时写日记的习惯后,在质的目标上还可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向高质量目标迈进。这样,既改变了他们凑习作(日记)应付的毛病,又激发了他们写习作(日记)的自觉性;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

(3)重视每次习作课导语的设计。例:七天长假很快就结束了。同学们,这几天你们过得怎么样?我猜,有些同学和父母出去玩了一趟,见识了外面的世界;有些同学去了乡下亲戚家做客,结交了不少新伙伴,体验了农村生活;有些同学被父母关在家里,做了几天的作业,无聊极了;也有些同学完成了学习任务后,和伙伴们玩了许多有趣的游戏,非常开心;还有些同学趁着放假,学会了一样本领……不管你的长假过得开心还是无聊,我想都会有触动你心灵的事,请从中选择一件你最难忘的事,说给大家听听,让大家一块儿分享你的快乐,或者分担你的烦恼。

比较一下,这一段导语是不是比我们直接说 “今天,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难忘的假日》”好得多?

同时,教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参加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是非常有必要的。凡是孩子们喜欢的,感到新奇有趣的事物,只要是健康的,就可以敏锐地抓住,并顺势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并乐于描述给老师、同学听。

二、积累生活化的习作题材

生活化的习作题材是指学生所写的都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我也把它称为“小、中、大”三类课堂——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会课堂)。

(1)教室课堂——加强学科间联系,让习作走出语文课堂。生活化习作教学研究特别强调要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因为小学生的知识主要来自于课本。以各学科的知识为起点,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观察思考,既能促进本学科的学习,又为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语文学科就可以由一篇文章联系到这个作者的另一篇文章,也可由某作者的一篇文章联系到其他作者的同类文章,还可由一篇文章中的一个问题联系到反应这个问题的其他文章等。以语文教材《狼牙山五壮士》为例,操作程序如下:①找准突破口。所谓的突破口是指那些学生不容易弄懂的、能激发思考和探究且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或问题。从课后思考题入手:“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那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②探究质疑。课外查阅资料,搜集了解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特别是抗日英雄故事。③延伸学习,深化认识。由抗日英雄联想到古今中外的众多英雄,并以此为话题展开讨论:什么是英雄?在新的时代如何做一个英雄?④自主拟题,自由习作。习作既是对观察、探究质量的检验,也是激发下一次更深入、细致地观察、探究的手段。但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自主和自由。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习作的良好习惯,那种用一个标准、一个框框来束缚限制、强迫学生习作的做法,是与激发兴趣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2)校园课堂——开展校园活动,丰富生活体验。有意识地开展校园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帮助他们丰富生活的体验、积累典型的写作材料。如①针对一个主题让学生搜集材料,开展演讲活动;②百科知识竞赛活动;③重大节日办联欢会、主题会;④开展班级特长展示周活动等。

(3)社会课堂——激发学生热情,参与校外生活。由于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他们的校外生活也有很大的差异。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生活、仔细观察生活、自觉思考生活、主动改造生活的热情。例如建立生活习作簿,我们可以设计一本生活习作簿,分成“教室课堂篇”“ 校园课堂篇”“ 社会课堂篇”“想象创意篇”等几个栏目;也可以分成“心灵感悟”“创意天地”“最新体验”“观察思考”“习作运用”等几个栏目。

三、采用生活化的训练方式

生活化的习作训练方式是将教学的训练要求,转化为生活的要求。在生活中训练写作,树立大作文观,把作文视作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1)习作范例的生活化。自三年级开始,每册语文都有八次习作的机会。老师指导学生习作的时候,如果用到习作范例,最好用本班学生的习作或教师自己的下水文,那是最易融入学生感情,最易于被接受与学习的。拿着习作选夸夸其谈,会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距离而产生习作恐惧感,因为那些作者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陌生与遥远的事。

(2)技巧和方法指导的生活化。小学生步入三年级后,就进入了正式习作阶段,对学生的习作要求高了,也严了,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定要一丝不苟地教学生写作方法与技巧。如开头要点题,引出下文,中间必须按一定顺序去写,要详写重点,结尾最好能和开头照应,写出所感。此外也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如写场面时,做到点面结合;写描写景物时,要引导学生想象,在写作的过程中,多运用拟人、比喻等的修辞手法。等到四、五年级时逐步放手,教给学生更多的写作技巧,使之一步步去训练,比如先训练学生学会联想与想象,再逐步训练学生把语言写美,把平淡的材料写生动等。要想使学生的作文在小学高年级上一个档次,教师必须要进行一些写作技巧的讲解与训练,使文字的表达更到位,更有表达力度。

(3)习作批改的生活化。学生每一次拿到下发的习作本时,最入心的是真诚的评语。切不可用“文脉清晰、中心突出,句子通顺,描写生动”等泛泛而谈的评价语,可用直白的聊天式的评语,直接抵达学生的内心。如用“。。。。。。”圈出好词语,用“ ”勾勒优美佳句,一个“!”表示对习作的赞赏;用“?”表示习作中还存在不足。这些小玩意儿能唤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4)习作去向的生活化。案头一向是学生的习作最后停泊的港湾。我们不妨给他们的习作换换位置,把好习作推向板报、报刊、作文杂志,使他们的习作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以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从而提高习作的质量。

网络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习作训练提供了方便。引导学生在网站上发文、开设QQ空间、个人博客,网络写作形式自由、内容自由、心灵轻松、交流开放,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网上已有很多此类先例,很多学生都建有自己的博客或网页,他们个个兴趣盎然,写生活中的趣事、有意义的事,几乎每天一篇。他们的每篇博文上都留着不同年龄、来自不同地方的文字爱好者的印迹,习作水平提高飞快。我们可充分利用班级网页,展示他们的习作,教师可推荐将其发表在报纸上和刊物中。

在学生习作训练的过程中,不必作硬性规定一学期就八篇或几篇,而应采用多个激励措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对于课本上要求写的,我们要认真指导,让他们在习作课中实质性地掌握写作技巧与方法。让学生的习作“训”在课堂,“练”在生活,“乐”在心头,让他们面向生活,书写生活,自然而作,从心而用,让他们的习作成为生活的必需,让他们在习作中提高写作能力,在习作中受到人生启迪,在习作中提高思想认识,在习作中展翅飞翔。

(作者单位:福建省邵武市实验小学)

小学生生活论文:小学生生活教育方法的研究

提到小学生,大家关心最多的就是孩子们的学习,为什么有的学生成绩好,而有的学生成绩差呢?难道真的是智力问题吗?恐怕大多数家长都不会同意这个观点,而作为任课老师就会觉得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教育方法!根据小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的表现和在家里的生活习惯,我们认为小学生的学习教育方法与小学生的生活教育方法关系密切。所以,我们重点对小学生生活教育方法进行了探究。

第一,小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

首先,小学生与学校客观实际情况的关系。

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农村,都是学校附近的学生,他们与学校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于是就会出现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他们喜欢这个学校吗?他们能否适应学校的管理呢?最终能否让他们在学习上、身心上有所健康快乐的成长呢?因此,做好小学生的生活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小学生与固有的客观家庭的实际情况的关系。

学生来自农村,农村的家庭生活习惯和学校的生活的习惯肯定是有所不同的,包括休息习惯,,穿着习惯等。

第二,如何做好小学生的生活辅导工作。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在对小学生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虽然家庭教育是起着关键作用的,但是学校教育却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对于小学生不管是在学习方面的教育,还是在生活方面的教育都离不开学校教育这个大的氛围环境,在小学阶段他们形成的思想、能力、身心方面的教育影响是深远的,因此,为了他们在学习方面有所提高,应该在生活方面多给一些帮助和关心,去掉不好的习惯和思想,养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好习惯,好思想。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此言道出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抓好生活习惯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生活习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其终生发展。

首先,学会正确关爱,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氛围。

一个学校,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大家庭。如果,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同学都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照顾着、鼓舞着,他便会感到温暖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努力来营造一个温馨的宿舍呢?

1.塑造自身形象,赢得学生信赖。

1.1自我严格要求,做学生的表率。

作为老师有时也会出现失误,那么你就应该大胆做到在学生面前坦然自己的缺点和优点,用自己的真诚去唤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例:早上起床,要求学生整好床铺;坚持洗刷;保持家庭卫生等,在要求学生做到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早早提前做好,否则,学生会在你背后说你懒。自己都做不好怎么能去要求别人呢?如果老师不小心弄脏了地面,也一定要亲自弄干净,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靠自己的亲和力去影响学生,这样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1.2努力做个标准的天平。

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不偏袒个别学生,也不漠视个别学生,这是生活老师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生活老师在管理过程中,在学习方面表现好的学生犯了错误,一定要严肃处理,表现差的学生心理脆弱,本身就有自卑感,又最容易犯错,因而在生活过程中,切忌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平气和地说理教育,有耐心地去引导他们才是最好的方法。他们一旦有一丁点儿进步要大力表扬,让他们找回自信。生活老师都应从生活、学习、思想意识等各方面地去关注。平时多走进他们,谈心交流,共同解决一些问题。

例:有的学生平时在班里的表现不容易受到老师的注意,但是在劳动课上可以看到他们很乐意劳动;有的学生学习好,但很好动,所以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掌握方法,一定要把握一个度,这样才会更好的去管理。

1.3生活老师要言传身教,用心热爱这个宿舍。

现在对教师个人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而一个生活老师的一言一行,人格人品对学生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带好一帮思想既单纯又复杂,既有主见又没主见的小学生,作为生活老师就应该做好典范。

例:自己能做的,努力动手去做,地上的纸屑,只要你弯弯腰,动动手,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自然会潜移默化。如果学生不小心丢了纸屑,弄脏了地板,切忌乱批评指责,然后指手画脚一番。另外,生活老师要从心底爱学校这个家,爱这个家中的每一个成员。学生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并模仿着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其次,严格要求学生,引导他们培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校,是一个大家生活的场所,个人的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别人,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注意到自己的生活行为习惯,为别人营造一个良好循环的,干净又安静的生活环境。

2.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2.1尊重学生,不远离学生。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教不管会变坏。”我努力做到真心爱护我的学生,严格要求他们,我想应该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重视、欣赏学生,学会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但是,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严格要求。

2.2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好的生活习惯。

严格要求当从点滴做起,督促学生落实生活规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成绩好,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所以需要从学生点滴的生活习惯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生活习惯之上的。

那么怎样抓好学生生活习惯行为的训练呢,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其次严而有爱,训练要强调一个“严”字,突出一个“爱”字,不见实效不收兵。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便灰心无辄了。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曲折的过程。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例:有的学生平时比较脏,比较懒,身上的衣服不经常换,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不脱衣服,早上起来还常常发现床上的零食碎沫,像这样的情况如果大发脾气,换来的会是他们的不服气的表情,所以对他们严格要求的时候还要和他们讲大道理,甚至还要亲自帮他们做事,我想作为学生也会感激你的。时间长了他会意识到你对他的严厉是关心他的,直到现在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进步了。因此即要“严”又要“爱”,反反复复,习惯也就成了自然了。

再者,反省自己,接受学生批评。

生活老师要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思想教育方式。要注意克服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严于解剖自己,努力培养民主的气氛。对学生的正确意见,要注意虚心听取,对学生不正确的意见,要进行分析,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老师是做人的楷模,既是严格的师长,又是知心的朋友。他们期望生活老师能给他们生活上的照顾和关心,能给他们欢乐和幸福。生活老师在和学生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虚心接受学生的各种意见,必须在尊重、信任、爱护、理解的基础上,以高尚的情感感染学生。反过来如果采取讽刺、斥责、惩罚等方式,那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