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3 10:55: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数学教师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论文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师 职前教育 教师技能
论文摘要:本文将针对中学数学教师职前教育中教师技能培养的现状及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根据笔者在中学数学教师技能的学习与培养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中学数学教师职前教育中教师技能培养和提高方面的一些建议。
教师技能也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学习,达成一定教学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它是教师完成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教师的技能,绝不只是简单的转化技能。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综合运用我们的各种知识与技能的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本领。显然,这项本领包含有多方面的能力,我们把这些能力的总和称为教师技能,本文就中学数学教师职前教育中教师技能的培养进行探讨。
1 中学数学教师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正是因为中学数学教师职前教师技能培养的重要性,所以才要加大力度执行。但是在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问题,以下着重从学校和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1.1 高师院校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学校的培养是学生获得技能的主要途径,任何方面的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课程安排上看,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安排不尽合理。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仅有几门数学理论方面的专业课程和教育方面的公共课程,而没有设置教师技能训练项目;大学二、三年级课程科目过多,使学生压力过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能认真对待教师技能的加强和训练;进入大学四年级又面临着实习和就业的压力,依然是不能投入地去强化教师技能训练。因此教师技能训练不能形成完整的结构、严谨的体系。
从内容上看,教师技能训练项目全而不精。虽然有诸如普通话训练、钢笔字和粉笔字训练、简笔画训练、教案设计训练、讲课技能训练、说课技能训练、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训练、组织教学技能训练等教师专业性的训练项目,但是在实际训练中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从评价方式上看,教师技能训练考核方式及标准不健全。虽然规定了相应的技能训练项目,但易流于形式,大多是学生自由、自主、自觉地去练习,没有完善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方式,即使考核了也存在着考核不严格的现象,从而使一些学生存在“达不达标都无所谓、达不达标都一样,只要拿到一定学分就可以顺利毕业”的思想,也就导致各项技能训练项目都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致使本科院校师范生的教师技能与曾经的中师学生相比差之甚远。
1.2 师范生自身的问题
一是重理论学习轻实践锻炼,直接导致了师范生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脱节,出现了师范生不能很好的学以致用,无法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二是重应试考试轻技能自主训练。三是重个性发展轻技能的全面培养。有的学生过于注重培养自己的个性,若有一技之长就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忽视其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养等。
2、中学数学教师技能培养问题对策
培养适应新课标的教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形成规范。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必须明确教师技能要通过训练而获得,要制定一个完备的训练方案,将有关的训练课程化,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教师技能训练,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师技能的训练,制订各项素质训练考核标准,使训练规范化、科学化。
2.1 构建合理化课程体系
在对中学数学教师职前教师技能培养中存在问题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中学数学教师的培养原则我校制定了详细而合理的培养方案。
2.1.1 设置合理的培养内容:安排了心理学、教育学等突出师范教育师范性特色的课程教学,分别进行教师心理素质、教学基本技能和学科教学技能训练和培养,其课程培养目标就是教学生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即不仅学习做教师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做教师的技能。心理学课——心理素质训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锻炼学生的勇气、胆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坦然登台为训练目的。教育学课——基本教学技能训练。
2.1.2 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通过基本教学技能训练使学生逐项掌握普通话技能、口语表达技能、书面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的技能等教学表达技能及编制教学目标、分析和处理教材、确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传媒、编写教学方案等教学设计技能;通过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使学生逐项掌握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技能、专业活动技能和组织管理技能,通过教育实习的强化训练增强和巩固学生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品德、师德、教师素质,使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独立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能力。
2.1.3 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教师技能的复杂多样性、技能形成的长久性以及师范生个体素质的差异性,要求高师教师技能训练具有更多灵活的组织形式。主要采取说课、编写教案、模拟试教、微格教学、高考试卷分析、观摩优秀教学案例、教材教法类课程实习等实践教学形式,使学生巩固和提高教学表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熟练掌握高中数学的解题技巧,提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4 建立健全完善的考核评价方式:所有教师技能训练都应以《教师资格条例》为动力和方向,明确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师范课程的直接目标是取得高等学校的《教师职业技能合格证》,它是师范学生毕业时最终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对于学生毕业证的颁发在完成学校规定的高等师范专业全部课程所要求的修读学分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六证换一证”制度,这样更有利于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使必修与选修、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六证”即三笔字书写合格证、英语四级合格证、计算机操作二级合格证、普通话水平测试达标证、教育实习合格证、中学教师综合素质合格证,“一证”即毕业证。
2.2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教师技能训练应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确保一定的锻炼时间和机会;凡是合格教师所须的各种素质和技能都要进行全方位的训练。以学生社团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为依托,形成具有浓厚教师教育特色的课外实践活动格局。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向性,努力提高学生培养自身教学技能的自觉性。使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为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开辟广阔的空间。通过开展各种教师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意识,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训练,促进其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竞赛是手段,提高才是目的。
3 结束语
通过几年教学改革实践检验,我们认为以上这一系列措施对于我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从师能力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取得了比较好的应用效果。
一、探索构建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学生教育学科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得到丰富和优化。经过两年教学实践运行,效果良好。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基础上,修订、完善了数学专业2008级本、专科培养方案,并应用于08级本科生的培养实践。
二、实施师范生教师素质培养工程,学生从师能力显著提升。
强化学生教师基本功训练。在2006~2007学年度学院“园丁杯”教师基本功大赛一授课比赛中我系胡卫卫、吴晓东同学获一等奖,在2007-2008学年度“园丁杯”教师基本功大赛一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中我系吕丽娟同学获一等奖,张亚南、刘娜同学获二等奖;魏雪峰在2007-2008学年获学院多媒体课件比赛中一等奖。
强化教育实习机制。通过校内模拟实习汇报、校外实习基地反馈意见、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情况了解到,学生从师能力和水平和以往相比均有明显提高。我系的教育实习基地一秦皇岛五中、秦皇岛新世纪中学等对我系实习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多名毕业生都成为教学骨干,获得“模范班主任”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论文关键词:职前数学教师 数学观 数学教学观
论文摘要: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会通过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数学观和行为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职前数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未来的主力军,其观念系统是否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否符合时代的发展对于顺利进行教育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的分析,提出了三点建议:完善调研方式、改善教育评价、加强教育实践,希望对职前数学教师观念系统的改变有所裨益。
一、问题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培养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等数学观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这既是对在职数学教师的一大挑战,同时更是对职前数学教师的一大挑战。因为,当今职前数学教师在中小学经历的是传统数学教育,即强调机械性的训练,忽视学生的数学体验和课本以外知识学习的教育。而这种学习经历势必会对其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1]而职前数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未来的主力军,担负着普及数学知识的重任。他们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既会影响他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因此,对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的研究使我们能更有效的进行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二、现状分析
1.职前数学教师数学观的现状。数学观是人们对数学本体和数学发展的认识,属于认识论的范畴。[2]已有的相关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模型,在我国现有研究中较为普遍的是Ernest的三维模型,即将数学观分为三类:工具主义观、柏拉图主义观和问题解决观。工具主义观把数学看成是由事实、法则、技巧等构成的一套工具,我们学习数学是为了熟练地利用它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柏拉图主义观是将数学看成一个静态的永恒不变的学科。它通过逻辑将知识组成一个彼此联系的结构,数学是发现的而不是发明的。问题解决观则是把数学看成是一个动态的、由问题推动发展的学科。它是人类发明与创造的,其结果是开放的,因此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吕松军2004年做了关于高师院校学生数学观的调研,研究发现高师院校学生的数学观取向处于低层次的工具主义和柏拉图主义观点的境况。[3]黄毅英教授的研究小组在1998年通过问卷对吉林、香港、台湾三地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学数学教师大多持有柏拉图主义的数学观,尤其是在内地更为明显,并且教师持有的这种数学观与他们在中学时代所受到的数学教育有一定的内在联系。[4]
2.职前数学教师数学教学观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对数学教学观的研究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数学教学观包含数学观;数学观包含数学教学观;数学观,数学学习观和数学教学观三者既是相互独立又是彼此关联的。对于这三种观点,笔者认为没有好坏之分,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观进行研究。
通过对现有资料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有:职前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目标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会做题考出好成绩,二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虽然也有对终身学习能力、数学创造力和数学情操的关注,但这些都不是主流的观念。对于数学教学的有效方式,职前数学教师比较倾向选择“知识点讲授+练习”的方式。职前数学教师认为成功的数学课堂应该是既有好的教学效果,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既能对教学内容作切合学生实际的处理,又能注重学生的参与。[5]
3.小结分析。
(1)个体影响。当个体长期接受传统的灌输型教育方式,他就会把学习理解为是记忆与复述的过程。职前数学教师从小学开始到进入大学接受师范教育为止,所接受的数学教育都是传统的灌输型教育方式。再加上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倾向于客观主义认识论,重视思维的严谨性、知识的结构性和实验的精确性;从事人文科学的教师更倾向于对事物不确定性的认识,淡化知识的唯一性标准。[6]因此,职前数学教师比较赞同柏拉图主义的数学观。
(2)社会影响。个体的成长是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影响。在教育的大环境下,有时教师会迫使自己改变一些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比如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即使教师赞同问题解决是比较好的数学观,他们也会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加大学生的训练强度,通过注重记忆和模仿性学习来应对各种考试。而社会更是以学生的分数高低为标准来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评定教师的优秀与否同样是以其所教学生成绩的高低来衡量的,这造就了职前数学教师目前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
三、建议
1.完善调研方式。以往对数学观的研究多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来收集资料。但数学观是一个复杂的信念系统且具有一定的内隐性。故笔者认为,除了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外,还应该考虑采用实习课堂观察来完善研究方式。通过实习课堂观察,从职前数学教师的实际授课中,我们可以更真实地发现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观和数学观。
2.改善教育评价。以往的教育评价体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过于注重纸笔测验和书本知识的掌握。这样的教育评价是与教育本质相背离的。笔者认为改善教育评价方式是转变职前数学教师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的关键之一。一个多元化的、符合个体发展的教育评价方式对于刚入职的数学教师来说就是一个“指挥棒”,会决定其在日后的教学生涯中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
3.加强教育实践。正如赵昌木博士(2003)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到的:教师拥有的某些观念是在入师范院校之前形成的,但许多正确而坚定地教育观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在从事教师职业之后,一些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可更好的证明这一点[7]。而职前数学教师在入职之前鲜有参与教育实践的机会,因而也只是在理论上具有比较理想化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因此,加强教育实践既可以有效地帮助职前数学教师提前适应教师岗位,也可以使其在教育实践中检验其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是否符合教育和时代的发展,是否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
四、小结
Ernest认为:除非教师深层次的数学观念发生了重要转变,否则其在教学上的变革不会发生。[8]Pajares,M.F(1992)也指出,教师早期形成的信念倾向于自我保护,即使与理性、实践、教学经历矛盾时也会保存下来。[9]因此,探索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的形成和发展因素对新课程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我国现有的研究中,较少有人研究探讨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的现状,也较少有人研究讨论怎样转变职前数学教师的观念系统。
本文通过阅读整理资料,对我国现有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的现状做了一个大致描述,并通过个人与社会两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上三点建议,希望对职前数学教师观念系统的改变有所裨益。
论文关键词:数学观 数学教学 新课程理念
论文摘 要:数学教师是数学学科新课程最直接最关键的实施者、开发者、使用者之一,数学教师除了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之外,还应树立科学的数学观,理清数学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一代新人。而数学教师是数学学科新课程最直接最关键的实施者、开发者、使用者之一,其自身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人格魅力会对数学学科新课程教学效益产生正相关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除了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之外,还应树立科学的数学观,理清数学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数学教师应认识数学本质,树立科学的数学观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什么是数学,数学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等问题缺乏清楚的认识。从宏观讲,认识数学首先得认识数学的本质,也就是数学是什么的问题。因为数学的本质问题是学习和研究数学所不能回避、首要的和最基本的问题。虽然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完整的答案,但无论是数学学术专著,还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都把数学的本质问题放在开篇的位置。当代对数学本质的较为普遍的描述是: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数量关系、模式和秩序的科学。
数学是人类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人类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是掌握自然的一把钥匙。
二、数学教师应认清数学的教育形态,树立新课程理念下开放的数学教材观
像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种形态一样,数学有原始形态、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三种基本形式。原始形态是指数学家发现数学真理、证明数学命题时所进行的繁复曲折的数学思考。它具有后人仿效的历史价值。数学的学术形态(科学数学)是一个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理性思辨系统,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运用符号和逻辑系统对抽象模式和结构进行严密的演绎和推理,各部分知识紧密联系,形成严格的科学体系。数学的学术形态的基本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统一性、系统性、形式化和模型化。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等原因,不能用数学的学术形态和学生直接交流。数学的教育形态(学科数学)是教育专家或教师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依据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生活背景等,把数学的学术形态适当返璞归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回到数学家当初创新发明的状态,把数学的学术形态知识的线性排列“打乱”,融合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融合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融入教师的理解,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裁剪、充实、活化教学内容,赋予数学知识新的意义、价值。这样就把数学的学术形态激活,使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和容易理解的数学的教育形态。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就要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并且用生活化的语言表现出来;要把数学融入到本土社会、自然、历史、政治和生活中去,从而使数学具有现实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形成具有民族色彩、乡土气息浓厚的数学。
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让数学回归数学的教育形态,关注师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而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寻找水源的问题。数学的本源从逻辑上说是数学的逻辑起点,即数学产生、发展的源泉。学习数学就是要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生动形象、具体、容易理解的教育形态。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汇点、网络点、关节点、联结点。从而探寻数学的本源,理解数学的本质。数学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源于社会。人是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中的,认识、理解和体验数学就是要探寻数学的生活、自然和社会本源。
新课程理念和科学的数学观,对教师实施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至今天仍处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境地之中。但是,我相信:我们只要具有新课程理念与科学的数学观,拥有较强的数学教学创新实践能力,就一定会有信心,有能力在追求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与素质提升之间实现最佳平衡。
【论文关键词】数学学科;教学;素质拓展
【论文摘要】社会的发展赋予教育新的任务是在“双基”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创新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扎实的基础知识,将所学知识进行联系,才能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才能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素质的拓展是为了在掌握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能力提升,创新是其终极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求问题,去发现问题,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贴近实际,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百分率”这一内容,我没有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是课前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百分数,是怎样用的?学生搜集到大量资料:及格率、优秀率、出勤率、工厂产品的合格率、种子的发芽率……并深人到社会中去询问这些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上课了,面对搜集到的众多资料,学生享受着自己调查的乐趣,此时,我及时导人新课,把主动探究的“球”抛给了学生,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和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人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当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我把本来很枯燥的百分率这一内容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告诉学生这将是概率等后面所学知识的基础,同时可以点下概率等知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探索,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十分重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度增强开放性,启动学生思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要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的和个性的东西.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愉快,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使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创新天性得到开发和培育,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在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学生主动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多方位的分析、多角度的联想、多层次的猜测、多方面的实验,用不同的解题策略改变问题情境,开拓解题思路.教师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走出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题材编制成有意义的练习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解决问题.
如学生学习了统计图后,突如其来的“非典”,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便布置了“非典中的数学问题”课题研究,要求学生每天关注我市的“非典”疫情,将收集来的数据绘制成这个“非典”疫情统计图,把分析结果写成一份研究报告.复课后作业汇报时:一张张颜色鲜明、画图规范的不同形状的统计图让人惊喜,一份份融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题研究报告更出乎我的意料.有的提出了切断传染链的有效措施;有的指出了我市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有的列举了日常生活中人们随地吐痰、乱倒垃圾等十大恶习;有的就我们周边国家为什么没有发现“非典”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发出了“告别陋习、增强体质”的倡议;还有的看到医护人员为了病人忘了危险,穿着多层防护服忘我工作,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决定长大后当科学家、当医生.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的活动中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应用和实际价值,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同时从中还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一些时事信息,增长见识,让学生从小关心国家大事,从小有获取新闻信息的意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真正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
论文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行为 反思
论文摘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更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各种综合能力,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能在采取原来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了,而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的目标意识、问题意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分析意识,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种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作为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这扰寿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尽快充当起教学活动中的共在的双主体之一的角色(另一主体是学生),发挥出教师的主体胜作用,促进另一共在主体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人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
二、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晴境、为学生更深人地、具体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强的学习迫切性,并产生积极思维的心理气氛。但在教学中还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效果,仍然是使课堂教学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更谈不上探究、自学、讨论。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变成一听就懂,只会模仿例题来做,当时的效果看来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检查学生,却是连当时认为简单的都不会了,个别会做的却是用当初他自己想出来的方法才能做。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经历动脑思考探讨的过程、没有动手练习巩固,就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人、全程参人。坚决废除“注人式”、“一言堂”,“满堂灌”。
三、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学生成为装知识的“容器”,基本上教师拉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教参、走进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个隆发展。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课程功能,结构的改变,使学生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高中数学新课程设置了“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等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帮助学生体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新教材具有可读性的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并形成习惯,使课堂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学习,同时也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和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消除学生过分依赖于老师讲授的被动学习状态,最终达到教与学活动和谐统一的发展。
四、教师要改进教学评价
改进教学评价的内容、方式、方法也是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调整教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除了常规的测验、考试等笔试外,应把评价过程动态化,使之贯穿于课堂、日常、活动过程,可设立发现问题奖、发言奖、辩论奖;可进行研究学习成果汇报展览;可以让学生设计测验试卷,同学之间互测互评。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授课情况的反馈意见,提倡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法,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备课组每个成员的优势与特点,群策群力,开展相互听课、评课,也是教学评价的好方式。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处在实验阶段,难免出现问题,就好比新生事物在开始会遇到阻力,但最终能战胜旧事物。我们必然经过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反复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每一次学习和培训,都会有明显的收获,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与此为契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论文关键词:高师 高师数学学科教学论课程 数学实验
论文摘要:高师数学学科教学论课程存在着重理论性、轻实用性的倾向。事实上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都是对实际生产、生活的高度抽象,它们有理论性的一面。也有实践性的一面。因此师范生要有一定的数学实脸经历以及数学实脸的教学经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引入适当的数学实验,重视数学的直观基础,有利于突破数学“抽象难学”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1问题引出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引人适当的数学实验,重视数学的直观基础,一方面有利于克服中学生的数学学习长期在一种抽象的思维状态中进行,突破数学“抽象难学”的心理障碍,以增强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有利于提高中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使得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落到最基础的位置。由于我们没有很多的数学实践与实验的经历,因此在师范生从事数学试教与教育实习时,我们提倡从数学案例教学人手进行适当的数学实验活动,取得一定的经验。
2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认识
2. 1数学实验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变得直观,使数学理论找到它们的现实基础
案例: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教学中,可以借用物理中的“力的合成”设计一个演示试验,试验如下:
图甲:表示橡皮条GE在两个力F, ,凡的共同作用下,沿着直线‘C伸长了EO这样的长度。
图乙:表示用一个力F在橡皮条上,使橡皮条沿着相同的直线伸长相同的长度,力F对橡皮条产生的效果跟力F, ,凡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
通过这个演示实验,弥补了课本抽象地引人向量加法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缺陷,将向量加法和高一物理中力的合成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向量加法的理解更具有直观性,明白了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现实基础,认识了向量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2.2数学实验可以让我们的学生从做中学,以突破教学难点
案例:学生在新学“两直线异面”这个概念时,往往会和“两直线平行”混淆,对“不同在一个平面内”的“不同在”理解不清,在教学中,引人实验操作:
(1)提出问题:(i)空间中的两条直线除相交和平行两种关系外,有没有其它情形?
(i i)是不是空间中的任何两条直线一定可以在同一平面内?
(2)分组实验,自我探索:要求学生以笔为“直线”,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分组实验,探索问题结论。
(3)对探索的结论师生共同分析,解答疑难。
这正如陈重穆先生说的:教学中不要从概念出发,要从实际出发,先要去“做”,做了再归纳,简称“先做后说”,在课堂中坚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实验,探究结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2. 3数学实验能培养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像力
案例:数学分组实验课“长方体的截面研究”。具体操作如下:
(1)实验准备:每位同学准备长方体空盒子一个,剪刀一把;
(2)分组,布置课题:以4一5位同学为一组,从不同的角度截去长方体,探讨长方体的截面情况;
(3)记录实验结论并附图;
(4)师生共同总结讨论。
“截面问题”是立体几何的一个难点,通过这节实验课,有效地突破了空间想像力这个障碍,探究出了长方体的截面的种种情况,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空间想像力,其实,空间想像力的提高首先就在于多观察实物、模型,并根据实物、模型画出其空间图形。
数学实验能够使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变得丰富多彩
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数学学习的必要补充,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有较好的效果,必须加强数学活动的趣味性、挑战性及实用性,数学实验因其内容灵活机动,直观性、实用性均较强,是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较理想的一种形式。
案例:
研究性学习课题2:圆锥形线的光学性质及应用。 要求研究小组分五步加以完成:(1)阅读高二(上)课本材料,并进行讨论。(2)设计一个演示实验验证其中一个结果。(3)利用数学方法对结果加以证明。(4)设计一个利用圆锥形线的光学性质的小模型或构想。(5)呈交研究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2:正多面体的制作。
要求研究小组利用硬纸制作出所有的五种正多面体。
学生在饶有兴趣地完成这些课题的同时,对所学知识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操作性的实验,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得到了加强,也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科学研究的良好素养,同时小组性的活动也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2. 5创设思维实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案例:(习题分析)定义在(一1,1)上的函数f(x)满足:
对第一问,同学根据奇偶性及单调性的定义可以很快推出f(x)为奇函数及单调减函数,对第二问,大部分学生感到束手无策,不妨”,导学生实验,取几二‘时,问题变为将式专)化为
明很容易得出,在解决了第二问后,第三问就迎刃而解;面对一时难以作答的问题,不妨从最简单的情形、最特殊的情况开始实验,探索出一般的结论,这是思维的起点。
3几点思考
(1)数学实验教学正在逐渐被重视,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但数学和物理、化学相比,毕竟不是一门纯实验科学,抽象性和思维性较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它主要起辅助教学的作用,不能为实验而实验,必须实验操作与思维相结合,目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
(2)数学实验不像物理、化学实验有成熟的演示仪器、设备。一般需要自制或复合设计以及借助物理、化学实验设备,对于较复杂的实验需要大量的准备时间,课堂实验的演示,教师最好课前设计好,课堂只演示结论的发生过程,同时注意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尽量短小精悍,现象明显。
(3)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是对数学实验的有力补充,和传统实验相比,具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更准确的实验结果,更快捷的实验过程。例如:“从圆锥上截得曲线”,利用课件展示其发生过程比用一个圆锥曲线模型更直观,观察效果更明显。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数学模型 数学软件 示教能力
论文摘要:新时期、新形式下高职学院数学教师素质的培养.培养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理解数学模型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完善教师示教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新时期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主体作用更加增强,对教师从“实用化、素质化、时代化、专业化”都有着更高要求。如何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的教学需要,也是我们高职高专学校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
1借助于现代化传媒手段,培养现代教学能力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使教育教学变得更加高效。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大大改变了现有教学的形式、方法及内容,这种方式打破时空限制,从以讲解和板书为主的教学模式变为文本、图象、动画、音频等多种煤体共存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人机交互的主要学习,从以前单一、顺序的教学内容安排变为生动、多彩、跳跃式,非线形的教学实践内容。这种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改善了信息表达的形式与能力,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与途径,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速度和质量。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学生视听并用,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加与学习过程,使人的思维活动突出抽象思维的特点和局限,
首先,我们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多途径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水平,熟练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现在,我们每位教师能熟练掌握Authowar与Pav}erpoint等制作软件。其次,把自己的教学思想充分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去,丰富教学内容,使传统的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情趣,教研室相当一部分中青年教师在素材采集与技术实现方面的现代教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2教学方式的改革与考核形式的提高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方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都要有所突破。我们改革了学生现有的作业形式和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在平时除综合作业练习外,期末还要独立完成以数学建模为内容的课程论文一篇,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并且占到总评成绩的一定比例。另外,在作业形式上也进行了探索与尝试。首先,在完成课本上的练习作业外,我们还将授课班级分为若千组,以组为单位,每学期让这些组单独或组与组协作,完成一些“大型作业”。所谓“大型作业”是指主要来源于本专业生产实践,并从工程一线中反馈回来的实际问题。当然,作为我们工程类高职院校,每名数学教师都应该时时注意搜集从毕业生或工程技术人员那里反馈的信息,这也是第一手教学资料。关于这部分成绩所占比例,各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划定。
3数学建模指导能力的培养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社会生产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应用向一切领域渗透。为实现高职院校以应用为主旨的教学目标,在高职数学课中开设数学建模课是很有益的。通过数学建模课,使学生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从而掌握数学常用的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科学计算,利用计算机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数学应用思想的逐步推广,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将数学建模课程提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我们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连续几年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数学建模知识讲座,聘请省内知名专家来学校讲学,先后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及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教授来我院,培训了数学建模及数学软件的应用人才,在“数学模型”的培训中,我们学习了以下数学建模的内容见表:
在数学软件应用方面,通过培训,使得教师们都能利用Matlab.Mathern}tica等数学软件包,运用计算机求解数学问题,这不仅大大增强与扩展运用高等数学求解数学问题的天地,也大大减轻了人们由于数学计算的精力。我们认为运用数学软件包解决数学问题的初步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融入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去,这将大大增加高职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大大减轻了他们用传统方法进行计算的负担。通过定期组织中青年教师进行数学建模知识培训,不仅丰富了教师本人的知识水平,而且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指导能力。我们从2003年起连续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竟赛,每名教师都能担当指导教师,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在200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们组织八个队参赛,两个队获省赛区一等奖,其中一队被保送国家参加国家奖评选,三队获得省赛区二等奖,一队获得省赛区三等奖,两队获得省赛区成功参赛奖。
4示教能力的培养
数学头验课质量的优劣与教师示教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如Matlab数学应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我们把教研活动时间集中起来,大家共同研究、实践,很快掌握了这个软件的使用方法。示教能力的培养,要求每位教师课前充分准备,教学中语言和示范动作要一致,示教程序安排要先分解后连贯,先慢速再常速,重点提醒,要点示范,示教过程中教师需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模仿,视、触觉密切结合,充分利用实训教学条件,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在学院进行的教学评估检查中,对学生进行了民意调查,数学实验课中教师示范能力的认可程度显著提高。为激励教师加强示教能力培养,我们把这一项作为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出现与更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数学教师能力的培养,更多地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要使得教师更具有专业的指向性,同时也要全面发展,既要注重近期效益,更要注重长远效应。实践证明:职业院校数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不但可以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数学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今后工作岗位所必需、够用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为他们学好专业铺平道路、打下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践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的训练。只有把数学教师的能力纳入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体系中,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数学教学才是有意义的,不可或缺的,更不是多余的。
论文关键词:教育类课程;职前数学教师;教学知识;原因
论文摘要:教育类课程对职前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作用欠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类课程内容方面的原因,也有职前数学教师自身的原因,此外教授职前教育课程的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方法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1问题提出
范良火先生的博士论文《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探讨了“数学教师是如何发展他们的教学知识的”这一问题,得出的结论是: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主要来源于“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以及“教师和同事的日常交流”.至于“职前教育培训”等则是最不重要的来源.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奠宙教授在为文[1]的中文版所作序言中感慨到:“这一结论对于我们这样的负责本科生数学教育培训的师范大学而言,未免扫兴。文[2]从一节高中数学课出发研究了国内数学教师是如何发展他们的教学知识的,最后得出了与文相类似的结论.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及张奠宙教授的感言,并回忆自己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职前教育培训的效果,感觉确实如此.作为一名在高师从事数学教育类课程授课的教师,自然希望改变(数学)教育课程对职前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作用欠佳的尴尬局面.而要改变这一尴尬局面,首先要做的是调查其原因.一般认为,(数学)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是造成职前数学教师教学知识发展作用欠佳的重要原因.但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也影响着(数学)教育课程的效果.本文将试着调查这些原因.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文选取113名师范生作为调查对象,由新疆师范大学数学系04级学生以及昌吉学院数学系04级学生所组成.这些师范生己经系统地学习了(数学)教育类课程,包括公共教育类课程、数学教育类课程,且参加了教育实习,正面临毕业找工作阶段.本文把这些师范生界定为职前数学教师.我们选取这些师范生做调查对象的原因是他们刚刚学完(数学)教育类课程,又经过了教育实习,对(数学)教育类课程有最直接、最深切的认识与感受,他们的认识和感受可以更针对性地透视出(数学)教育类课程作用甚微的原因.
2.2调查工具
使用一篇主题为“结合你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教育实习感受谈谈公共教育类课程、数学教育类课程对职前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作用欠佳的原因”的作文作为调查工具.对比写主题作文和问卷的调查形式,主题作文可以给调查对象更广阔的自由空间,使其不拘泥于问卷调查先入为主的影响.
2.3调查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体调查.首先,由主试介绍(数学)教育类课程对教师教学知识发展作用甚微的现状.然后,布置主题作文,要求师范生在60分钟内完成该主题作文,作文不署名,当场收回.
2.4数据收集与整理
本次调查共回收108份作文,其中4篇作者并不同意作文中的假设,因此这4份作文作为无效数据处理.剩下的104份作文经过粗读、细读、精读3个环节后,按照不同方面的原因重新按原文编号整理.
3研究结果
通过对104份主题作文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导致公共教育类课程、数学教育类课程对职前数学教师教学知识发展作用欠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的原因,也有职前数学教师自身的原因,还有教授职前教育类课程的高校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下面分别从公共教育类课程和数学教育类课程两方面详细阐述调查的有关结论.
3.1公共教育类课程方面
调查发现,造成公共教育类课程对职前数学教师作用欠佳的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课程内容方面,职前教师自身方面,授课教师自身方面以及其他一些方面.表1是持不同观点的分布情况.
3.1.1课程内容方面
在回收的104份作文中,有72份认为公共教育类课程内容理论性太强、太抽象,没有很好地与教育教学的实践相结合,特别是没有很好地与数学教学的实践相结合.持这种归因观点的占69.2%.例如,“学完公共教育类课程之后,渗透在头脑中的只是一些教育学上的专用名词与基本原理,讲台与黑板对我依然十分陌生.与非师范生相比,在教学方面看不出优势所在.教学本是一种实践,光凭理论怎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又如,“公共教育类课程没有与数学教学实践相结合,对于数学系同学,他可以机械地记住这些教育学知识,但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这些理论知识与数学教学相分离了,当然对数学教学也就没有多大作用了”.
3.1.2职前数学教师自身方面
职前数学教师自身的一些因素也是导致公共教育学课程作用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有效作文中,有49份持上述观点,占47.1 %.其中,职前数学教师自身的原因又可细分为3类.
(1)职前数学教师对公共教育类课程的态度、认识与学习目的存在偏差.他们持有“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以后从事教学而学习“观点的占了相当的比例.他们有的“除了上课听听外,课后很少去看,根本没有用心去领会它,只是在快要考试的前两个星期,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有的“上课只是带本书,两只耳朵听,上完课谁都不会多翻书思考.”
(2)部分职前数学教师并没有做好当教师的心理准备,或者根本就不准备当教师,自然就不会认真对待公共教育类课程.“纵观整个数学系,报第一志愿上师范的有几人?大部分都是第二、三平行志愿填报了师范院校.我以后就不准备当老师,所以也就不想把时间用在教育类课程上.”
(3)因为是数学系的师范生,从而对公共教育类这种文科性的理论课不感兴趣、不重视.他们认为“教育类课程是很理论化的课程,对于数学系同学而言,学习教育学不象做出一道数学题那样有成就感.”“凡是与数学专业无关的课程,几乎被我们用来练习英语了,教育学知识在我们的脑海中几乎没有留下半点印象.”
3.1.3教授公共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自身方面
在有效作文中,有22份作文认为教授公共教育类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方法等因素导致了公共教育类的作用甚微,占到了21.2%.持这种观点的作文中,有7份认为教授教育课程的大学老师基本没有从事过中小学的教学工作,他们直接从大学到大学,不太了解中小学的教学情况,还有8份认为老师的教学方式纯粹是文科式的,课堂基本是满堂灌,让学生基本没有反思和消化的机会.“老师只是把课本上的条条框框搬下来,再通过嘴巴转送传给我们.”还有7份对教授教育类课程的大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认为公共教育类课程应由懂数学教学的老师来教,我们的教育学老师坦言自己对初中数学知识都不是很清楚.
3.1.4其它方面
还有12份作文认为其他方面的一些因素也导致了公共教育类课程作用甚微.例如大班授课、英语等级考试、学校用于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硬件不具备,等等.“大班授课老师与我们沟通太少,也叫不出我们的名字,从而根本没有机会让我们每个人得到提高.”
3.2数学教育类课程方面
从回收的104份有效作文同样反映出数学教育学课程作用欠佳的原因也有4种.表2是持不同观点的分布情况.
3.2.1课程内容方面
有47份作文认为数学教育类课程本身的内容是导致其作用欠佳的最重要原因,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45.1 %.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3种.
(1)数学教育类课程的理论性太强,没有根植于数学教学实践,特别是没有与目前正在开展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相结合.“现在的中学数学教材用的都是新教材,但是我们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本仍然是以旧教材旧大纲为基础介绍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的.”
(2)数学教育课程的“教育味太浓,数学味太淡”.“我们的教材在介绍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时讲了一大堆条条框框,例如‘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但是没有把它们与数学结合在一起.”
(3)数学教育类课程介绍的是关于数学教学的一般性知识,没有关注到教学的个性化特点.“我们在实习中面对的是具有不同想法的学生,很难用书本上统一的观点去应对.”“如果所有老师都按照课本上介绍的教学方法上数学课,那么所有的数学教师都成了一个样子,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如出一辙.”
3.2.2职前数学教师自身方面
表2表明了职前数学教师自身的一些因素也是导致数学教育类课程作用欠佳的原因之一在回收的有效作文中,有23份持这种观点,占到了22.1 %,代表性的看法集中在以下2个方面.
(1)职前数学教师学习数学教育类课程时,没有完全以数学教师的角色去思考数学知识的教学,而是以学生的身份去解决数学问题本身,即没有很好地实现从师范生到职前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学习数学习题的教学方法时,我们更注重数学题的解法,并没有思考如何给中学生讲这道数学题,”“我个人认内,我没有掌握教数学的方法,而是想方设法寻找解数学题的方法,”
(2)职前数学教师认为只要具备了数学专业知识,就可以胜任中学数学教学,无须学习如何教的问题.“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把题做出来就可以给中学生讲清楚,教学理论的部分基本都被我们忽略了.”
3.2.3教授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自身方面
从表2可以看出,有18.3%的师范生认为教授数学教育类课程的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方式等因素导致了其作用甚微,他们除了认为大学者师脱离中小学数学教学太远之外,还认为教授数学教育类课程的老师的教学存在两种倾向:(1)数学教育“去教育化”即“数学教法课老师更多的是讲数学问题的解法,而较少地讲数学问题的教法.”(2)数学教育“去数学化”.即“老师对课本中的一些数学教学案例一般不介绍,而只是介绍一些空泛的教育理论.”
3.2.4其它方面
有11份作文指出还存在其他一些原因,比如职前数学教师“不熟悉中学数学教材”等等.“大家己经把中学的许多数学知识遗忘了,在没有相应知识的基础上去思考如何教别人实在有些困难.”
4讨论与建议
(1)教育类课程理论性太强,没有根植于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是导致其对职前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作用欠佳的最重要原因,这一点己经得到实证.正如丹麦麦罗克凯德大学的摩根·尼斯教授所讲的那样:“数学教育工作者几乎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是数学教育理论与数学实践的脱节正在加剧.”因此,如何改革高师(数学)教育课程内容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2)数学系师范生在接受职前教育课程时,没有数学教学实践的经历,从而很难同化(数学)教育理论知识.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学习不是一种被动的“复制”,而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主动建立、重组、改造和发展.教师的讲授如果不和学习者实际认知结构相结合,那是无效的.在这一点上,新加坡数学教师职前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其具体做法是:教师教育采取“先入职,后培养”的模式.即先由教育部在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申请者中招募人员,申请一经获准即享有公务员和师范生的双重身份,被送往唯一的政府教育机构接受教师教育,领取工资,带薪脱产学习.而文提出的教育实习模式的新思路也是加强实践性的一种有益尝试.
(3)关于职前数学教师自身方面的一些因素是目前师范教育的共同问题.师范教育的失败之处是培养出来的部分师范生是不愿当老师的,而最终不愿当老师的这部分师范生当了一辈子老师.在这一点上,需要进一步引导与教育.
(4)高师从事(数学)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是本科毕业,直接攻读硕士、博士,毕业后又留在高校任教的.他们具有比较前沿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但也正因为这种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的成长过程使得他们没有宝贵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历,从而在教学时针对性、实用性均不强.在这一方面,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借鉴日本的经验:日本的教育学、学科教育专业的教授多数是由研究成就突出的中小学教师晋升为大学教师的,很少有本科、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做大学教师的。
论文关键词: 新课标 数学教学 数学意识
论文摘要: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人文性、和谐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积极应用先进的教育方法,把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材。
如何适应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材的教学,是数学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如何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让学生心情舒畅地接受知识,是新教材下数学教师必须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具有人文性、和谐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现概述如下:
一、人文性教学贯穿于课堂内外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师既要把精力放在教材的分析研究上,更重要的是把精力放在被教育者的心理特征、个性的分析研究上,后者尤为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首先要关爱学生,使学生没有“师道尊严”的感觉,因为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有情感的个体。只要教师和学生没有距离感,让学生感到教师和谒可亲,教师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一半。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有深浅广狭的差别,但在精神上是亲密体贴的朋友。”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应摆出一副“尊严”的架子,凌驾于学生之上,而要以和谒可亲的表情、平和的语言、真诚的情感对待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心情舒畅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的学习氛围就会活跃、和谐,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二、数学教学要有和谐性
教师应当克服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偏重知识获取,忽视能力培养和情感培养的做法;应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人人学好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国家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不同类型、不同技能型的人才。因此,教师要克服偏爱优等生,冷落学困生,忽视中等生的错误倾向,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对其知识的传授、习题的配备必须坚持因材施教,注意提问有深浅,有对象,切勿挫伤学困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要多给学困生思考的时间和提问的机会,应允许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学习数学。教师还应当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强化数学思想和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抽象能力、归纳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人成才。
三、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是一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方法,它将现实问题归纳为数学问题,即包括对“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初步数学化”的工作倡导由学生自己完成。数学教师要掌握数学建模的理论和方法,并在教学中逐渐增加数学建模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合理性的过程,解决问题,使建模理论和方法自然地、逐渐地进入现有的教学中。在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所学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内化为数学意识,使学生的多项数学能力得到运用和综合发展。因此教师要结合实际问题,注意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让学生在弄清实际问题、分析处理资料的过程中确定实际问题的主要特征,进行数学抽象概括,提出假设,应用数学工具建立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和求解,得出数学上的结果,并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去解释、回答,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概括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思想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探索结果的过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即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索性”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诱导,启发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概括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概括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并便于迁移。数学教材中每章、每节知识之间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上下关联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这些知识点的相互联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按照知识排列的逻辑顺序进行概括,形成一个系统。只有经过这一过程,学生才能有效地增强记忆效果,提高思维敏锐度和解题熟练程度,在解决问题时做到周密考察,正确判断,快速得出结论。教师要善于从典型例题中概括出思想方法。在解答典型例题时,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典型习题帮助学生总结、概括解题规律和解题方法,提炼解题思想。
五、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给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而且是使学生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充分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一是要从现实中搜集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习;二是要多列举生活实例;三是要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是要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实际问题解法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五是要精心组织,设计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习题进行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直接解答,并进行归类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六、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攻尖意识
数学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攻坚的意识。这个环境是民主的、外向的、开放的。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都参与疑难问题的讨论,大胆地探求解题思路,学生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特别是对各种方法进行广泛搜集,进行优胜劣汰,会不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向自己挑战,向高难度问题挑战;鼓励学生发表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提出与书本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培养学生克难攻坚的意识。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通过对学生在人文性、和谐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充分拓展和全面提高,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栋梁之材。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活力,使得教师能更灵活地讲授知识,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知识。然而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实践教学中认真践行新课改的意义,切实做到减负,是每个老师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笔者的亲身感受出发,分析了新课改下减负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以期为各位同仁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减负 小学数学教师 要求
1.引言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启智教育,也是小学生进行逻辑思维以及数字判断的基础,应十分重视。然而目前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采用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还想通过布置大量作业来提高教学质量,结果导致学生疲于应付作业,对数学学习毫无兴趣可言,极大地影响着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自2004年实施以来,使得教育的本质逐渐回归,对减负的要求,有着美好的目标。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传播者,在学生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减负和提质的重要实施者。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生活性和严密性给我们数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展示平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提高自身素养
教学是否成功,起主要作用的是教师的业务素质。其中教师的教育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要实施减负,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只有通过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想法落在实处。
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合理安排时间,为自己空出进行专业深造的机会,通过对自身专业知识的提升,学会更好的教学方式,从而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在具体的实践中,可参照以下两点:(1)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及新型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重要概念的学习,并要做到深刻理解其内涵,让新课程理念为减负提质的实施导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解决了“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我们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指明灯,指明了我们的努力方向。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目的,不同的教学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传统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中,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停留在学生的考分上,这种价值观支配下的教学行为、言语必然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多做练习题,这样,虽然学生分数考得高,但学生牺牲的是健康和快乐,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而我们的教学只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应考者。因此,切实加强理论学习,深刻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及新型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重要概念的内涵,对于实施减负提质显得十分重要。(2)加强《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为减负的实施夯实基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了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了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各学段的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提出了建议。小学数学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刻理解其内涵,为我们更好地把握小学数学的方向、教学的层次要求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供了保证。
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小学数学教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提倡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是以降低教学质量为前提的。既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保证教学的质量,那么减负其实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实现既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双赢的局面。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做到将整个教材烂熟于心,正确把握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前后知识间的联系,能构造和梳理出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结构,除了传统的教案,还要学会使用多媒体来制作课件。这就意味着在备课的工作量要增加许多,比如:在制作课件时,要考虑如何安排课程内容,通过怎样的顺序来讲述所学知识,如何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问题;在制作完成时,要检查课件是否已经做完,是否存在错误,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放映效果等。这些工作虽然琐碎却又是很必要的,如果课件准备的不好,教师只是按照课件“读书”,势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
趣;而如在课堂中课件放映出现问题,则需要花费课堂时间进行调试,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还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让他们以为教师工作不够认真,进而对自己的要求也降低。“吃透”学生,在于教师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把自己换成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看教材、看问题,猜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会提出的问题等,然后在课堂上为学生合理选择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才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4.优化作业设置
减少学生的作业量是减负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家庭作业量的各项规定,要求教师应避免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不能让学生搞题海战术,应科学合理的布置家庭作业。首先要满足量少的要求,其次应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适用性。因此,作业的布置既要注重对必要基础知识的巩固,也要能锻炼和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在作业中找到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考虑设计不同难度等级的作业,然后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与他们能力相当的作业,这样就可以避免作业的单调,也能有效减少学生对作业的抵触心理,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更多的兴趣,这样才有利于减负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5.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教育理念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们能轻松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为他们接受更深层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把数学的学术形态激活,使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和容易理解的数学的教育形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力争在新课改中有所作为。
[关键词]引导者;理解;贴近;创新;实践
数学教师是数学学科新课程最直接最关键的实施者、开发者、使用者之一,其自身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人格魅力会对数学学科新课程教学效益产生正相关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除了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之外,还应树立科学的数学观,理清数学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数学教师应认识数学本质,树立科学的数学观
数学的本质问题是学习和研究数学所不能回避、首要的和最基本的问题。虽然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完整的答案,但无论是数学学术专着,还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都把数学的本质问题放在开篇的位置。当代对数学本质的较为普遍的描述是: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数量关系、模式和秩序的科学。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人类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是掌握自然的一把钥匙。
二、数学教师应认清数学的形态,树立新课程理念下开放的数学教材观
数学有原始形态、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三种基本形式。原始形态是指数学家发现数学真理、证明数学命题时所进行的繁复曲折的数学思考。它具有后人仿效的价值。数学的学术形态(科学数学)是一个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理性思辨系统,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运用符号和系统对抽象模式和结构进行严密的演绎和推理,各部分知识紧密联系,形成严格的科学体系。数学的学术形态的基本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统一性、系统性、形式化和模型化。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等原因,不能用数学的学术形态和学生直接交流。数学的教育形态(学科数学)是教育专家或教师依据教育学、学原理,依据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生活背景等,把数学的学术形态适当返璞归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回到数学家当初创新发明的状态,把数学的学术形态知识的线性排列“打乱”,融合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融合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融入教师的理解,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裁剪、充实、活化教学内容,赋予数学知识新的意义、价值。这样就把数学的学术形态激活,使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和容易理解的数学的教育形态。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就要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并且用生活化的语言表现出来;要把数学融入到本土社会、自然、历史、和生活中去,从而使数学具有现实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形成具有色彩、乡土气息浓厚的数学。
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让数学回归数学的教育形态,关注师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数学的本源从逻辑上说是数学的逻辑起点,即数学产生、发展的源泉。学习数学就是要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生动形象、具体、容易理解的教育形态。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汇点、网络点、关节点、联结点。从而探寻数学的本源,理解数学的本质。数学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源于社会。人是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中的,认识、理解和体验数学就是要探寻数学的生活、自然和社会本源。
新课程理念和科学的数学观,对教师实施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至今天仍处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境地之中。但是,我相信:我们只要具有新课程理念与科学的数学观,拥有较强的数学教学创新实践能力,就一定会有信心,有能力在追求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与素质提升之间实现最佳平衡。
数学教学要充分暴露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另外,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应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和数学学习过程中去,使数学学习具有价值、富于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新等过程,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体会数学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和人类
活的联系,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这些是我们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希望自己能做到的,但要彻实的做好这一点,又是谈何容易!为此,我们要优化课堂教学。首先,从课前备课做起。在潜心备课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思想的小火花冒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灵感,把这样的灵感收集起来、记录下来就完成了优化课堂的第一步。然后要做的是把教材的内容进行分割整理设计一下教学步骤。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去适应教案,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改变教学计划。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的时候要用脑子上,要用心去上,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体会他们的感受,然后把课堂内容、形式或讲课节奏作出适当的调整。在学生沉闷的时候,释放一些激情给他们;在学生过于活跃的时候,传递一些冷静的信息给他们。总之,要恰到好处的控制学生的状态与自我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更需要不断地向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请教,才能与日俱进,才能有朝一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再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课堂上我们过足了导演瘾,那么在下课之后,我们就必须向张艺谋、陈凯歌那样仔细地认真地回味一下本节课的精髓所在,不足的细节都要不遗余力的把它记忆下来,一次次反思,改进。以供日后上课之随机应变之需要。这样才会不断地涌现出像专家级教师的优质课。
如何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呢?
一、做数学课堂的引导者
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他们有一种交往的需要,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二、教学方法应贴近学生
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现有的认知水平,尤其是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现有水平;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心中之惑。在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备教学目标,更要备学习目标;备教法,更要备学法;备教路,更要备学路;备教师的活动,更要备学生的活动。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
以往的评价,主体是学校领导或教师,评价者居主导地位、决定一切,而学生则处在被动的被审视与被选择的地位,往往产生恐惧、消极、应付、粉饰、作假、反抗等心理和行为,使评价失去了真实性,成为学生发展的障碍。 而新课程提倡的发展性评价强调主体多元化,不仅学校领导、教师是评价主体,专家、家长也是主体,就是学生本人也是评价主体。所有相关人员,都要通过评价对照自己,发现问题,改进、完善自己,提示、建议别人,从而实现评价角色的互换,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站在平等地位上。这样,评价就从管理工作的外在手段变成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
提高自身素质,投身新课改,作为当代新形势下的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以新理念、新观念,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驾驭课堂的能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及时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能力,力争在新课改中有所作为。
【摘要】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又是人才的直接培养者,在教学中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奉献教师的一片爱心,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精神;教材;创新思维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深化,与时代相适应,现代教育呼唤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很显然,现代的人才观和过去相比有更严格、更进步的要求。那么,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又是人才的直接培养者,在教学中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奉献教师的一片爱心,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一个教师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和贯彻怎样的教学原则,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孩子的发展前途和国家人才的质量高低。客观现实要求教师在新时期更新教育观念,明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目标。现就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在创新教育中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创新氛围,给以创新时间,教给创新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感到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是完全自由的,确实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激活他们的脑细胞,使他们的创新潜能被充分的开发。同时,给以一定的创新时间,这样,他们就可以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质疑问难,操作,观察,做练习等。而最重要的莫过于教给创新方法了,因为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方法是能力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探索,演练,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创新方法。例如当学生在发问、质疑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以示教师对他提出的问题很重视,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很远或提不到要害之处,此时教师要鼓励敢于提问题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引导,从而保护每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加倍关注,要让他们感受成功并树立自信,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激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二、持课堂阵地,加大创新力度。
(一)进行教材的再创造。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启智,培养能力的载体,我们的教学既要忠实于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并要结合教材内容的展现给学生设置问题让他们去解决,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去思考,给学生制造悬念让他们去探究,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去发展,去竞争,去创造。
(二)进行教法的再改革。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学创新的一个永恒的课题。“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步骤无处不蕴藏着可点燃的创造火种,只要我们勇做创新之人,少一点“匠气”,多一点“灵气”,就能用“教”的创新火种引燃“学”的创新火焰。
1、巧设导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言是否生动、直观、有趣,将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成功的导言应该富有情趣,富有吸引力,它可以使学生主动、迅速地进入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主动迅速地进入教学的情境之中,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因此,我们要利用好有限的时间,恰当、生动、直观、有趣地设置导言,把学生引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为探究新知作好孕伏。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时,设计这样一个导语:一上课,教师拿一个闹钟,对同学们说:“听!是谁在催我们起床?”这时,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就连平时最好动的学生也目不转睛地看着教师的一举一动。这时,教师将闹钟开关开开,闹钟就发出了“快起床呀!快起床呀!”的闹铃声,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教师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接着说:“我们工作,学习都有时间,你们愿做时间的小主人吗?”学生齐答:“愿意!”这时教师引入新课。这样安排导语,能激起学生“做时间的小主人”的强烈渴盼,为探究新知识创设了心理上的最佳状态。
2、循循善诱,精心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精心设问,既能导思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适应学生的要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起学生思
考和争议,使他们产生探求知识发展过程的强烈的心理渴求及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
如在教学《最大公因数》时,我这样启发提问“‘公’是什么意思?最少几个才能称为公有的?你认为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通过一连串的设问,学生自己能总结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使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动手操作,诱发创新
皮亚杰说过:“动作性的活动对儿童理解空间观念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数学知识产生于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具有培养人们创新思维活动独特的优越性。因此,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动手操作活动有: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摆一摆等。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心强等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操作,独立思考、引起联想,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多层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个个参与、人人动手的操作活动,有利的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例如,二年级学生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之后,为了让学生对角、直角的概念更好的掌握,教是可以让学生动手摆、动脑想,师说:“请同学们用学具袋中的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它有几个角?用了几根小棒?”学生很快摆出,并说出摆的三角形有三个角,用了三根小棒。师又说:“请同学们摆出两个三角形,看这两个三角形共有几个角?最少用几根小棒?”大部分学生很快摆出了两个独立的三角形,并说出共有六个角,用了六根小棒。教师追问:“这种摆法用小棒最少吗?请同学们再摆摆看。”学生又沉入了用小棒摆两个三角形的活动中,很快大部分摆出了所要求得图形。老师表扬了这种摆法的同学肯动脑善于思考。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动手操作,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探索,参与了获得知识全过程,学的积极主动,满足了学生好动的需要,使他们尝到了探究知识的乐趣,进而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4、鼓励质疑问难,保持创新积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过程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使学生疑中生奇、奇中生趣,不被表象所迷惑,不被“一般”所束缚,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释疑,寻找知识关键所在,抓住知识重、难点,加深对知识理解,学会学习方法,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开拓新教育的途径。
【摘 要】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角色需要发生相应的转变,这是课程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中学数学教师也不例外,教师要转变角色,需确认自己的教学身份,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 教师角色 转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形成了教与学的脱节,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又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法。教师应由传统的管理者变成组织者,由主导者变成引导者,由传授者变成合作者。本文将结合数学课堂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为开展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过程作准备。
组织的内容可包括两部分,一是组织学生搜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比如,我在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先让学生课前仔细观察日出现象,然后把这一自然现象作为课程资源引入教学,学生通过回想日出的景象,再结合几何图形,抽象出一条直线和一个圆,此时,教师动画演示日出的过程,这样既让学生欣赏一条直线与一个圆的数学美和它的价值,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处不有,也使得教学活动更加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和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善于组织学生去发现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世界。二是组织学生营造课堂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自主探索,既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思维和探索热情达到制高点,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教师应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高效的学习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简单的照搬和迁移,而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观察、猜想、验证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动态活动方式,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的热情。教师在讲授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唤醒已有知识的记忆,以不断建构新的知识网络。引导时做到含而不露,指而不明,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引导可以是一种启迪,也可以是一种激励,能为学生开启心窗,点起他们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们不断的提升。
为了达到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目标,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愿望。比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我建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再通过自己制作的学具,探究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补充自己的想法,最后师生交流,通过生生、师生间的合作、交流、探究,自我建构起新知识,达到优化认知结构的目的。
三、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合作沟通、相互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共同构建知识。教与学的过程不是教师居高临下,学生洗耳恭听,而是师生平等地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共创共生的过程,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共同行动、相互作用的教学和谐状态。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可不可以、能不能”等商量性的语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因此,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要走进学生们的世界,学会从学生的眼光看世界,与学生进行知识与智慧的交流,共同分享知识与经验,共同分享自己的认识与感受,共同寻找规律与真理,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和自主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比如,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我先引入问题“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3倍有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这个数是几?你是怎样求出来的?”学生列出方程:x
2=3x,师生共同尝试去解,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没有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学生的解法可能是配方法,可能是公式法,也可能是先移项,得x2-3x=0,然后,根据若ab=0,则a=0或b=0,得x(x-3)=0,即:x1=0,x2=3,还有可能给方程两边同时除以x来求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营造宽松的环境,放手让学生大胆思考、大胆探索。教师充当搜集员、协调员和评价员,利用电子白板把学生有代表性的解法展示到大屏幕上,其中不乏有错误的解答,然后,师生共同判断、对比、评价各种解法,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反馈及时,矫正迅速,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具有激励性、指导性。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看到自己的解题过程被当成作品来展示,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兴趣也来了,并且从与教师的合作与评价中焕发了热情,激起了勇气,树立了信心,学生自然会全身心的投入,并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学会了知识,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教师角色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教师要有耐心和决心,为建立和谐、民主、全新的数学课堂体系,为拓展学生和自我发展的空间而不断探索和努力。
【摘要】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究语言艺术,注意教学语言的规范、科学,通俗、易懂,幽默、风趣,激励、启发,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独到见解的分析,简明扼要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每次观看特级教师的录像课都会被他们精彩的教学语言所折服.的确,上好一节课,教师的教学语言非常关键.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教师凭借语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忆、注意、思维、想象,与学生交流思想、情感、信息.那么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达到“它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的魅力呢?这就要求我们应该熟悉数学语言,锤炼自身语言习惯,努力提高数学教学语言艺术.
一、教学语言要规范、科学
数学学科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特有的概念范畴、专用术语.如学习了因数和倍数以后,以126=2为例,正确的表述是“12是6、2的倍数,6、2是12的因数”而不能说成“12是倍数,2、6是因数”.因为因数和倍数都是两个在整除前提下相互依存的概念,它们各自不能独立存在.又如“除”与“除以”、“等式”与“式子”、“扩大了”与“扩大到”、“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等,绝不能混为一谈;同时,不能使用不规范的教学语言,教学“圆的认识”时,缺少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一重要的前提下,说“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平行线的定义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有的教师因为担心小学生年龄小,无法体会“在同一平面内”,在日常教学中干脆就直接说成:“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所以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坚持用规范的、科学的数学语言来上课.
二、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
数学语言既非书面语言,又非口头语言,要通俗明白,并富有启发性,使学生听起来有滋有味.夸美纽斯就曾说:“一个能够动听的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如在总结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教师说“先看这两个数是不是倍数关系,如果是倍数关系,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如果不是,在看它们是不是互质关系,如果是互质关系,1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如果不是,就用短除法求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寥寥数语,把判断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思路表述得一清二楚,将大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三、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
德国著名演讲学家海茵兹•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的提出更能为人接受.”教育家斯维特洛夫也曾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教学语言,绝不只是为博学生一笑,而应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1.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
别出心裁地使用风趣幽默、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学生上课伊始就被学习内容所吸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摆脱了厌学的情绪,减轻了学习上的心理负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突破,学生迅速进入了欲罢不能的“我要学”的境界.
2.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含量
例如解答鸡兔同笼:有头100个,脚240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看到题目,议论纷纷,有的用心算,有的用笔算,始终算不出结果,学生思路纷乱,一时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教师说,我们命令:“全体兔子立正(像人一样两脚着地)提起前面的两只脚.”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神奇的眼睛.师说:“现在,兔和鸡的脚只数相同了.上面有100个头,下面有多少只脚呢?”学生齐答,脚的只数是头的个数的2倍,是100×2=200(只).师问:“和原来脚的只数比,少了多少只呢?”学生计算后马上得出是240-200=40(只).“这40只脚到哪里去了呢?”教师问.学生回答:“被兔子提起来了.”师又问:“现在笼里有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鸡?”学生们欢叫道:“有20只兔子,80只鸡.”这样一个抽象而枯燥的题目,在教师幽默的教学语言中,变得那么浅显,生动而有趣,让学生们在愉悦的学习中,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含量.
3.化解批评的尴尬
学生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一味的批评、指责,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会让师生关系处于紧张的状态.如果以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来化解,既提高了批评的效果,又让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了.
四、教学语言要激励、启发
课堂教学语言的激励与启发,不是“答得不错”、“你真棒”、“好极了”等廉价的表扬,而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体的情况所作出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言语,此时还要适当地运用无声语言,主要有:眼神、表情、手势、姿态等,让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畅所欲言,使学习变成了一件充满快乐、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也使课堂教学更加契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使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更加富有感染力.
总之,课堂语言的表现力是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基本功,要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磨练.只要有意识地加强语言的修养,并注意向其他教师学习运用语言的艺术,日久天长,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周丽静 单位:福建省仙游实验小学
摘要:
小学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这个学习阶段能够起到启发学生成长的作用,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也应随之创新,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小学数学,结合小学数学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以教学设计为切入点,分析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及其构成。最终形成一种能推广到其他学科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能力;构成
引言:
由于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开发和创新,形成具体的教学模式和设计思路。本文以小学数学为例,进行对其教学构成的分析。其中包括教师、学生、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社会资源等等设计因素。研究的重点是:如何促进这些因素的联系、提升这些因素的内在潜力,以此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设计能力。
1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对课程的分析能力
小学数学较之其他学科比较简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简单内容的学习,对数学这一学科产生兴趣,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根基[1]。对此就要求教师在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具备分析能力,首先分析教学的目标,从上文中,我们清楚的知道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但是深层的意义远远不止这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数学学习的喜爱,产生对以后学科的兴趣,激发出对数学的热爱之情。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围绕以下两点进行。这两点分别是:一要设计充满“趣味性”的教学设计;二教学设计要体现“多元性”,通过趣味性教学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通过多元性教学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其次分析学习者也就是学生,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在7-12岁之间,这个时期的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但失去兴趣的时间也很快,很难保持对一种事物的持续热爱[2]。鉴于此,这个时期的教学重点是如何能够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保证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之情。很多学者认为这时的教学要以学生的想法为出发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国提出的问题也不能过于复杂,避免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结合学生年龄实际出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又能提升兴趣。
2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对课程的设计能力
教师对课程的设计能力是指对教学过程中整体性的设计,首先教师应当对课程把握有预见性。如: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状况,教学过程中不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疑问,教师对于问题的引导,课后作业的审阅等等等等,一系列问题不容忽视。教学设计应该包含每个环节[3]。其次,还需包括教学的策略,学生自主性的提升,课堂趣味性的增加,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的导入新课,如何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能力的参差不齐,启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动力,对数学内在含义的理解等等具体策略。最重要的是教学媒介的选择和使用,已有的教学媒介有老师、黑板、教科书、教具、学具、图书角、多媒体等,如何正确的使用这些媒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强对教学媒介的正确认识,如何使学生了解教学媒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些问题都是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意识和态度方面,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科的热爱和对学科的钻研探究意识、自主学习意识、管理知识意识、研究设计意识等;二是知识方面,首先要有小学数学的学科知识、教学方法知识、如何教育小学生知识;其次应该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观、教育观等。同时还应具备教学设计知识、教学目标学习加工的理论。
3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课堂前形成性评价和课堂后总结性评价。教学设计的过程是动态的,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课堂前,将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计划和评价进行调整,进而实现利益最大化[4]。课堂后,教师为了完善自己的教学,实现教学相长,应该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不足的同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升自己对教学设计的能力。在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不断实现教师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双赢局面。调整能力在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充分的预设的前提下体现。依据课堂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需求,在课后急性进一步的研究和调整。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师难以预料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补救。主要表现的形式是在教学后对没有达成教学目标的学生和没有达成的教学目标进行补救。根据出现的问题对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并研究和分析教学中时常出现的问题,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案。这些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师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三类条件:第一类是基础性条件,即小学数学教育学科知识和数学学科知识;第二类是支撑性条件,即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的知识和技能;第三类是发展性条件,即教师的态度,教师能否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5]。在反思的过程中总结经验。
结语:
综上所述,提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的设计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开展培训活动,从而提升教师在教学设计知识、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课程质量提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本身也要付出努力,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教学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吴萌 单位: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