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3 11:04: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早期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和越来越多的家庭逐渐认识到,0~3岁是婴幼儿大脑发育最快和性格、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传统观念一般认为3岁是早期教育开始的年龄,但现代研究表明,0~3岁是婴幼儿身体、情感、社会、动作和认知能力发展最快的阶段,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早期的家庭影响将决定着后期的人格。因此,婴幼儿早期教养越来越受到各个家庭乃至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城市婴幼儿早期教养
一、城市婴幼儿家庭早期教养的现状和问题
终身教育从0岁开始,0~3岁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据统计,目前我国0~3岁婴幼儿共计有7000万,其中城市占1090万。其中又有约80%的婴幼儿散居在家庭里。现阶段家庭早期教养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
1.专门教养机构和幼托机构缺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随着社会对婴幼儿教育的关注不断升温,家长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养,对托儿班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他们更愿意把婴幼儿送入专门的教养机构,不仅可以减轻自己的教养压力,而且也能保证孩子的智力、情感、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得到良好的指导。而现实是托幼机构设置严重不足,有些中小城市基本上没有什么正规的托儿班,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
2.家庭教养中普遍重智商,轻情商
在目前的家庭教养中,家长多重视婴幼儿生理发育、保健和智力开发,忽视婴幼儿心理健康保护以及情绪、感情、社会性发展和人格的早期培养。在婴幼儿发展的早期,重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提供或创造一种丰富、适宜的环境,促使婴幼儿的整个大脑以全面的方式成熟起来。卡内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15%靠的是知识和技能,85%靠的是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这占85%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指的就是情商,情商应该从小培养。事实上很多家长对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许多家长急于追求婴儿向小大人的方向发展,把一个人一生中应当学会的东西都提前学会,带来一系列超前教育的问题,为今后的发展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3.家庭隔代教养带来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当今社会,年轻的父母们需要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事业,在这种情况下祖辈家长参与对婴儿的带养并承担一部分家务,既是家庭的需要也对社会发展有利。然而,隔代教养也带来了。通常,祖辈一些问题。如祖辈家长对孙辈的带养比较注重身体和生活上的照顾,容易忽略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各种需求通常采取简单的直接满足的方式,而容易忽视引导孩子通过探索、学习和经受锻炼获得满足。年龄差异、时代差异和代际地位的差异,也使家庭中不同代别的人,在教养孩子问题上往往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在孩子教育问题
上有矛盾,从而影响到亲子关系。
二、现阶段城市婴幼儿家庭早期教养问题的成因
1.历史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主要局限于3~6岁幼儿教育阶段。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在大部分地区尚未纳入现行的学前教育体系,教育部门、卫生保健部门、妇联、人口计划生育部门、街道居民委员会,好像谁都可以管,又谁也管不好。导致现阶段城市婴幼儿只能以家庭散养为主。目前,在中国只有很少一部分婴幼儿进入正规的学前托幼机构。
2.现实原因
我国家庭日趋小型化,年轻的父母没有条件自己带养孩子,而能让家长放心托付婴幼儿的专门的教养机构和托幼机构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婴幼儿只能以家庭散养为主。请保姆带孩子,保姆的薪酬、健康状况和个人素质等,都是婴幼儿父母顾虑的因素。于是,在城市家庭中,多由祖辈承担起照顾婴幼儿的重任。
3.认识观念存在偏差
对早期教养的认识偏差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忽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认为婴幼儿幼而无知,对他们进行教育如同“对牛弹琴”徒劳无益。因此,只重视婴幼儿的吃穿、健康等生活上的问题,忽略了早期教育。二是传统观念认为早期教养应该在幼儿园、托儿所这样的集体教养机构内进行。面对众多家长的需求,一方面现有的托幼园所在容量上与育儿的能力上都无法适应需要,另一方面家庭中良好的教养资源又被闲置。三是社会和家长把早期教育理解为超前教育有些幼教机构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对婴幼儿实施超前教育。
三、对解决城市婴幼儿家庭教养问题的思考
婴幼儿的早期教养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国家和全民族的未来,应从长远的战略高度,由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切实抓好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尽快制定0~6岁学前教育法规,推动托幼一体化的进程
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政府应该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依法保障每个婴幼儿接受早期教养的基本权利。应深化教养体制改革,建立由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机制,形成0~6岁学前教育整体、系统、科学的管理一体化格局,将学前教育的法定年龄从3岁向下延伸到0岁,对婴幼儿教养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2.探索建立将社区婴幼儿早期教养服务与婴幼儿保健服务有机结合的服务模式
探索建立一种将社区婴幼儿早期教养与保健服务有机结合的服务模式,不仅能够保证婴幼儿早期教养服务的连续性和持续性,而且充分利用了现有的人力资源。并开展适合社区特点的形式多样的早教服务模式,如在社区的市民学校、教育学院或综合活动中心开展早期教养指导活动和服务,建立“育儿教室”,成立祖辈家长委员会等,为市民提供科学育儿指导服务。
3.树立科学的早教观念,为婴幼儿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在婴幼儿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是抚育者,也是保健者、研究者和反思者。要让婴幼儿在自由中孕育创造,在尊重中培育自信,在关爱中感受幸福,在和谐中健康成长。
一是重视婴幼儿情感的早期培养。对于婴幼儿的早期需要,尽可能地给予理解、尊重和满足,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非常重要。作为父母,首先要懂得爱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社会在温馨、关爱的家庭环境中,这会使孩子的脾气变得更温顺、更自信。
二是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担负起教养责任。在庭教养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包括说话、动作、气质、性格、思想方法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婴幼儿。所以父母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形象,是家庭教育中最有效、最重要的教育。首先,母亲要用最温柔的爱与婴幼儿相处。应该抽出时间多陪伴婴幼儿,以极大的爱心和耐心,关心和满足婴幼儿的情感需求,建立与婴幼儿的依恋感。其次,父亲应多参与婴幼儿的早期教养。婴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亲的关怀,在0~2岁,母爱是婴幼儿成长中的关键因素。但到了2~5岁,父爱的介入成立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父亲的重要作用表现为把依恋中的母子分开,以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形式,并形成平衡的家庭情感。对于有祖辈参与的隔代教养家庭来说,婴幼儿的教养应该以父母对孩子的亲子教养为主,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养只能起辅助和补充作用。
三是掌握科学的教养方法。父母应保证每日有1小时以上的时间与孩子进行亲子交流。利用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选择空气新鲜的绿化场所,开展适合孩子的户外游戏和体格锻炼,创设与周围成人接触,与同龄、异龄伙伴活动的机会,感受交往的愉悦。学会关注、捕捉孩子在情绪、动作、语言等方面出现的新行为,做到及时赞许、适时引导,满足孩子的依恋感和安全感。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在生活活动中随时随地与孩子多讲话,进行沟通交流。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从各个方面满足和开发他们的良好求知欲望和要求,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珍惜孩子的求知欲望,耐心而热情地倾听,认真简要而正确地回答小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一、误区
关于早教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人认为不宜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而应任其自然发展,不应过多干涉,不必过多干预,不必过早将幼儿处置于一种人为的教育环境中,否则将剥夺他们自由成长的机会,抑制幼儿先天潜能的发挥。有些人甚至认为我国教育导致了个性的毁灭,因此他们坚决反对过早对孩子进行教育,认为应该放任自流,毫无限度地让孩子自然成长。与前一种观点相反,有些人则认为,孩子还太小,不能有效的进行自我选择,因此需要家长的帮助,培养;天才是培养出来的,必须从小就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发掘孩子的潜力。因此在我国特别是在城镇中就有那么一种现象:有些望子成龙的父母,特别是那些自己的愿望未达成的父母从小就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严格的专门训练,可谓用尽心思。然而他们常常是不顾及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地给孩子加压,这就让幼儿过早地体验了学习的重荷,而被动地接受了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另外,还有一种父母是既不故意对孩子采用无限度的任其自然而达放任自流的养育方式,也不采用直接的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实际上可以说他们根本就没在意幼儿的早期教育,潜能开发问题,这是一种及不负责任的态度。这类父母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今农村人口外流,很多农民为了摆脱单一的生活方式,为了发家致富而南上北下,成为了打工族,于是现在农村除了老的就是小的,这种情况的极不利于幼儿成长的。总之,从心理和社会方面,从老人和小孩方面来讲,这种环境是极不利于幼儿成长的,如今农村的现状需引起有关人士的注意。
二、幼儿潜力开发的重要性
出现以上种种误区是有原因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人们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幼儿早期潜力开发的重要性,幼儿早教的科学性还没有得到普及。另外,不少专家指责过分早教的不是也影响了不少父母。很多父母面对早期教育,面对早期幼儿智力开发时是很盲从的,他们不知道该听哪一方,因为他们自身还不了解早教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社会基础以及早教的方法。为此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早期教育,早期潜力开发的重大意义,为父母进行早期幼儿潜力开发提供依据。首先,从生理学中找依据。有关研究发现,大脑大一个动态的“创造物”,脑组建和分化成各种信息处理的敏感期是早教发展的关键期。意大利籍著名的医生和教育家蒙特梭利说过每个幼儿在不同的月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内幼儿会对某种特定技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学习能力。若能够在各敏感期内给予相应的刺激学习则幼儿能很快的获得该种能力。其次,从脑的可塑性来讲。人脑的结构不是生来就定型的,而是在早期接受各种刺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刺激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大脑的微观结构和大脑的性能。人的智力差异本质是大脑的差异,而脑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环境教育的差异,因此,进行学前儿童教育是提高儿童智力的重要途径。对出生正常的而言,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极大潜力,只要抓准时机,重视早期教育的投入,其潜能就会充分的表现出来。由于婴儿在生长发育期大脑的可塑性强,使得成为可能,但是过了敏感期其缺陷将成为永久性的,所以脑潜能的开发越早越好。再次,从0—3岁这段潜意识学习期的特点来看。这段时期是婴幼儿无意识状态学习的最佳时期,在这段完全未受成人影响之前是他学习的最完整的时期,他的需求,他的欲望和潜力回在一种预备环境中自然的流露出来,只要你稍微关注一下你身边的幼儿你就可发现,有些幼儿对音乐特别感兴趣,当他哭闹或是不开心时,只要打开收音机,随着音符的飘舞,小孩马上可以安静下来。所以只要我们在科学方法的引导下“人为”地而又不过多加干涉地布置一种预备环境,我们就能在自然环境中发掘幼儿的各种潜力,从而为今后的教育方向提供依据。由此可见,3岁以前的早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发展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时期,婴儿的发展是一维的,不可逆的,所以年轻的父母应关注孩子的早期培育问题。
三、关于幼儿潜力开发的一点建议
随着早期幼儿智力开发研究的深入,其重要性也逐日为人们所了解,关注这方面的人是越来越多。从父母到早教教员,从专家到开办创业机构的企业人士,我国也有专门的早期潜力开发及研究机构浮出市面,南昌的幸福泉早期婴幼儿智力开发中心就是其中的一例。这样看来,幼儿早期潜力开发前景光芒四射,然而0-3岁幼儿科学潜力开发并非表面上那样,其实际并未在全国得到普及,特别是科学育儿,特别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首先我们要普及科学早期潜力开发的相关知识,提高全民的意识。同时社会应相应地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潜能研发机构,为早期婴幼儿潜能发掘提供科学依据,引导年轻的父母科学育儿。其中,我个人认为早期幼儿智力开发要在一种自然的环境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重在引导,而不是刻意地施教,从而使幼儿潜能得以发掘。就,既任其自然又不放任自流,这就需要父母很好的把握一个度的问题。结束语总之,对0—3岁婴幼儿潜力的开发最终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地发掘人的潜力以更好地适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
一、进一步强化社区的责任和行为主体意识,切实将社区早期教育纳入社区教育和服务体系
(一)各街道办事处必须高度重视社区早期教育工作,切实把开展社区早期教育作为推进社区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社区建设和发展规划之中。要深入研究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开展非正规形式的早期教育,动员和组织家长参与早期教育,指导家庭科学养育子女。要加强管理,理顺管理体系,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职责,调动各方人员(计生、文卫、妇联等)密切合作,共同参与社区早期教育工作。
(二)各街道办事处要根据辖区内散居儿童数量和0—6岁儿童家长及抚养者的需要,统筹规划并不断完善早期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充分挖掘社区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想方设法开辟活动场所,设置玩具、图书室(角),使其在数量上逐步满足社区所有散居儿童及家长就近参加活动的需要。在工作内容上能为本社区的0—6岁儿童及抚养者提供亲子活动、保育教育咨询、资讯等综合性的早期教育支持与服务。
(三)各街道办事处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在社区中更加广泛地宣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将科学的育儿理念和育儿方法普及到所有0—6岁儿童家庭。要在社区中努力营造重视早期教育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早期教育工作中来,为学龄前儿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各街道办事处要进一步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在开展社区早期教育中的职责和作用。各社区居委会要设专人负责早期教育工作,随时掌握辖区内0—6岁儿童的数量及接受早期教育的状况,为所有散居儿童登记造册,建立档案,负责组织散居儿童及其抚养者参加社区的各种早期教育活动,确保早期教育覆盖到包括贫困家庭儿童、外来人口儿童及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0—6岁儿童及其家庭。
二、建立和完善社区早期教育管理机制,形成面向全区所有0—6岁儿童的早期教育服务网络
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区人民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各类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早期教育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早期教育服务质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有关单位、部门要在开展以家庭、社区为基础的早期教育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形成一套科学的服务体系和有效的工作机制。
(一)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全面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这一学前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切实履行主管职责。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积极探索和建立新的工作机制、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认真负责对幼儿教师、社区早期教育志愿者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从事社区早期教育工作的专业素质及专业水平;具体指导和推动家庭幼儿教育工作,积极与区卫生部门合作,共同开展0—6岁儿童家长的科学育儿指导;充分利用百名教师下社区的资源优势,安排专门人员具体从事社区早期教育工作。
(二)区卫生部门要担负起对0—6岁儿童家长进行卫生保健、营养、生长发育等方面的指导职责。要深入各街社区早期教育资源中心,为社区散居儿童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对0—3岁婴幼儿健康、营养、生长发育水平进行定期测评,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养育观念,帮助儿童达到每个时期的健康指标,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三)区妇联要充分发挥在组织、发动社区居民工作上的优势,坚持“儿童优先”原则,认真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面向社区0—6岁儿童家长,开办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早期教育知识,提高家长及看护人员科学育儿的知识和能力。
(四)区残联要认真做好对0—6岁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工作,并与区卫生部门联合做好新生儿早期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五)区民政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低收入家庭和流动人口的子女享有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与区教育部门共同探索依托社区发展幼儿教育的管理机制和有关政策。
(六)区社区教育办公室要努力建设一支由社区工作者、幼儿教师及社区中热心早期教育的人士组成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早期教育工作者队伍,通过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训,使其获得从事社区早期教育的实践技能,并持证上岗。
(七)合理整合社区各种资源,协调教育、卫生等各方面力量,完善早期教育服务网络,建立医教结合的服务体系,为家长提供综合、全面、科学的育儿指导服务,确保**区的孩子从出生之日起便得到来自社区的早期关爱。
(八)建立区级社区早期教育指导中心,充分挖掘各方面人力资源,设立集网络宣传、资料研发、志愿者培训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使其成为我区开展社区早期教育指导的资源。
(九)全区各类托幼园所要充分发挥正规学前教育机构的资源优势,切实树立大教育观念,增强主动服务社区意识,认真履行社会职责。要积极投入人力及物力资源,选派有教育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志愿者,为本社区非正规形式的早期教育提供支持与服务。承担社区早期教育资源中心的园所,要本着为社区服务的原则,帮助和指导社区早期教育资源中心开展工作,在面向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宣传、指导服务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带动社区早期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对社区早期教育的管理与监督,确保社区早期教育健康发展
(一)区人民政府不断加大对社区早期教育的投入力度,每年拨专款用于开展社区早期教育工作。各街道办事处也要千方百计筹措经费,充分利用和挖掘社区资源,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和设备设施。同时,各街道办事处还要研究和解决低成本的早期教育收费问题,通过家长缴纳一定数额的活动资金,维持资源中心的正常运转,促进社区早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社区早期教育工作签约制。各有关部门要将早期教育工作纳入本部门政务工作目标之中,一把手负总责,并签定、完成工作目标责任书,保证社区早期教育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三)区社区早期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定期召开会议,全面了解和掌握各街道办事处落实社区早期教育目标的情况,专题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协调各部门共同做好工作。
(四)各有关部门要重视对此项工作的过程管理与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五)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定期对全区开展社区早期教育工作进行全面评估,不断提高我区社区早期教育工作质量。
(六)开展社区早期教育是一项具有开拓意义的社会事业,为鼓励各方面人员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开展各项工作,区人民政府将建立激励机制,对开展社区早期教育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部门、社区组织及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各街道办事处、局、公司、区级国家机关、代管单位: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大力普及婴幼儿抚养和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全面落实市委《实施意见》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市人口计生委的要求,结合我区几年来人口早期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开展人口早期教育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兴国战略的基础性工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我区人口早期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市委《实施意见》,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立足基层、面向家庭,以发挥人口计生部门优势和整合社会力量为主导,坚持公益性服务与产业化运作相结合的方针,科学开发婴幼儿潜在智能,提高母亲及看护人员科学养护孩子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实施方案
(一)育婴师(月嫂)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1、工作原则。坚持“以技能培训带就业、以优质服务求发展,满足群众需求为工作目标”的原则。
(1)坚持以技能培训带就业的原则。利用区人口计生委服务中心现有的教育阵地,通过与相关部门联手,建立起为婴幼儿实施服务的看护人员培训基地,即:“育婴师”、“月嫂”培训基地,并形成培训工作的长效工作机制。开展“育婴师”、“月嫂”培训,要以有意愿从事母婴护理工作人员为主要工作对象,把母婴护理基本技能培训做为主要培训内容,参照有关部门的培训工作要求,从培训时间、培训内容上与全市统一的上岗要求相匹配,借助社会力量为全区母婴护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建立比较完备和规范的教育培训体制,通过建立培训标准、规范培训内容、建立考核办法等措施确保培训工作的质量。对经培训、考核达到合格标准的,为其颁发合格证,作为上岗的依据。
参加“育婴师”、“月嫂”培训的人员将采用社会公开招生与各街、社区推荐相结合的方法,从本区有志从事母婴护理的人员中招募。
对于从事母婴护理工作的人员,区人口计生委将分别针对不同情况,对下岗、失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中参加培训的予以全程免费培训;对于其他有意从事母婴护理工作人员给予适当、低偿收费。对于培训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优先推荐就业岗位。
(2)坚持以优质服务求发展的原则。在开展技能培训工作的同时,区人口计生委将跟踪培训全过程,采用学业评估、人际交往能力评估,及在培训期间进行中期评估和期末评估的方法,提升服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3)以满足群众需求为目标的原则。“育婴师”及“月嫂”培训工作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优先投资于人的发展,促进婴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培训工作中,要以满足群众现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产业化的运作模式进行,注重社会效益,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项目。
2、工作目标。到年底,新生儿家庭对“育婴师”、“月嫂”培训工作的知晓率达100%;对有需求意向家庭的人员推荐率达100%;对“育婴师”、“月嫂”的人才库管理达100%;第一年上岗率达60%以上;第二年上岗率达80%以上。
3、主要任务。
(1)宣传倡导。各单位要充分利用人口计生系统的网络优势,大力宣传“育婴师”、“月嫂”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利用多种形式,提高群众对培训工作的了解,扩大全区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特别是“育婴师”、“月嫂”培训工作的支持。
(2)组织实施。成立区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责成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制定培训工作安排,明确授课时间、地点、内容,做好组织培训人员、聘请授课人员等具体工作;制定培训工作相关制度,保证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建立“育婴师”、“月嫂”人员人才库,通过政府及人口计生工作政务网,对外予以,并通过人口计生工作网络向社区居民进行推荐。
建立升级培训工作机制,对取得培训合格证并经过实践得到肯定的服务人员,区人口早期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适时组织升级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
(3)工作评估。做好培训后期的总结和服务人员跟踪评估工作。建立奖惩机制,对服务质量高、跟踪评议反映好的服务人员,区人口计生委每年度组织星级服务员评选。对服务技能低下、服务态度差、群众不满意的服务人员,考评领导小组有权收回培训证,取消其资格。
(二)婴幼儿早期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1、工作原则。通过倡导科学早期教育理念、整合社会资源、培训人才队伍、健全工作网络,建立以人口计生服务网络为依托、社会早教资源为补充的人口早期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支持、家庭参与”的人口早期教育机制,不断拓展人口计生工作的服务内容。
2、工作目标。普及人口早期教育知识,使0-3岁婴幼儿家庭享有低偿、科学、系统、便利的早期教育服务,具体目标是:
(1)早期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通过大力宣传人口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广大群众对开展人口早教工作的正确认识,让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科学理念深入人心,群众自觉参与早期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
通过设立南开区人口早期教育基地,开办人口早期教育知识培训,扩大人口早期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引导早期教育工作良性发展,拓展为群众服务的内容,提升为民服务能力。
(2)早期教育活动进一步广泛普及。发挥区人口早期教育基地的作用,全面开展人口早期教育知识“三进、三送”活动,即人口早期教育进街道、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为街道、社区和家庭送人口早期教育政策、送理念、送知识,让人口早期教育活动在全区广泛普及,促进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孩子健康成长,家庭幸福美满,人口计生早期教育工作蓬勃开展。
通过印制和发放人口早期教育知识宣传品,组织0-3岁婴幼儿家庭参与区、街、社区早期教育活动,达到80%以上的家庭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接受区早期教育基地教育的家庭掌握比较多的0-3岁婴幼儿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3)早期教育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充分整合相关部门优势,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共同搭建人口早期教育的工作平台。实行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大联合,积极探索人口早期教育互动、联动新模式,健全完善早期教育长效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人口早期教育的良好局面。
建立健全人口早期教育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与各相关部门合作的工作体系,人员组织到位,活动效果明显,运用市场化管理模式,逐步规范早教基地的各项工作。
3、主要任务
(1)制定人口早期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早期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成立南开区人口早期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制度,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
不断加强人口早教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编写发放《让您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致全区育儿家庭的一封信》,使广大的育儿家庭充分认识人口早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2)协调相关部门,制定联合协作协议,建立人口早期教育工作机构。
成立区人口早期教育专家组,聘请并吸纳具有早期教育相关知识和专长的人员充实到区人口早期教育工作的人才队伍之中,为人口早期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人才基础。
(3)建立人口早期教育工作机制,形成比较健全的工作网络,以区人口早期教育基地为中心,辐射各个街道、社区;充分利用婴幼儿园所、社会早教机构等社区资源联手开展早教工作;建立相应的联合工作制度、规范运作程序,逐步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
组建区“人口早期教育督导员”队伍,从计划生育协会志愿者中选拔一批热衷公益事业的骨干,通过召开人口早期教育工作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并掌握群众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宣传人口早期教育工作重要性,倡导优生优育。
聘请早期教育专家编写分别适合于婴幼儿家长和看护人的早期教育工作辅导教材,使教材既符合科学、规范,又符合实用、易操作的宗旨。
联合社会机构,联手开展面向广大家长的科学育儿知识讲座,开设婴幼儿教育指导课程。建立培训制度,逐步完善工作方法、措施和运作程序,适时组织培训工作交流、座谈、研讨等活动,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继续深化区人口计生委新婚学校和区妇幼保健院的孕妇学校建设,不断完善其授课内容和方式,加强对提高人口素质的教育和宣传。
各街道、社区要充分利用“爱之家”和“客嫂驿站”等人口计生服务阵地,广泛开展行之有效的、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人口早期教育工作,逐步扩大以政府为主导的人口早期教育的影响力。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区人口计生委成立人口早期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区人口计生委主任管婧同志任组长,副主任罗金钟、贾欣玫任副组长,区人口计生委办公室、宣传科、计生协等科室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负责人口早期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政策衔接、经费投入、工作督察等。具体工作由宣传科牵头落实,相关科室紧密配合。各单位要建立人口早期教育工作指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确保人口早期教育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2、保证经费投入。人口早期教育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性事业,要按照“实事办好、好事办实”的原则,保证人口早期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确保早期教育宣传、咨询、培训和指导等基本项目经费需求,保证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3、加强社会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人口早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传播早期教育的科学理念;充分利用标语、宣传栏、阅报栏、黑板报等宣传阵地进行广泛宣传;区人口计生委将在区新闻中心、南开报和其他媒体开辟早教栏目,大力宣传人口早期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加强部门协作。加强与教育、劳动、妇联、卫生等部门的协作,整合相关部门公共服务资源,结合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家长教育和就业培训等,将人口早教工作融入其中;结合关爱女孩行动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相互推动,促进人口早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家庭早期教育就是游戏教育。婴幼儿是在游戏中发展了心智、提高了能力、增长了知识。游戏是孩子的生命之水,没有游戏的童年是有缺陷的童年,而没有融教育于其中的童年则是遗憾的童年,有快乐的游戏相伴而又教育无痕的童年才是有情趣的、美好的童年。
孩子一起游戏,在大自然中,在房间里,在书籍中,在对话里,在一切可以找到快乐因子的地方。那么,怎么和孩子一起玩呢?怎么才能让游戏变得富有教育意义呢?
一、要细心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孩子生来就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如果父母多留心,做个观察家,你就会发现,在孩子的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兴趣的亮点,于平凡细微处能洞察到孩子的探究倾向,这时候如能抓住这个兴趣点,有意识地朝这个方向努力,就有可能培养出孩子某方面的兴趣。
有一回,我抱着孩子到校内小电影院看电影,孩子看了一会就没有兴趣了。他把身子的重心倾向电影放映室的方向,用一只伸了出去的胳膊示意我——要去那儿。当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来到放映室时,他的眼睛为之一亮,嘴角咧着笑。好奇心使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转动的片子和传动带,看着放映员一遍遍地操作,足足看了有40分钟才肯离开。
从那时起,我发现他一看到转动的东西他就表现得异很兴奋。于是我有意识地收集一些转动的、圆的东西给他看。比如停留在电风扇旁,给他玩圆形的钟,到户外看转动的车轮,以至于他对“圆”这个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来,延伸到让他接触各种几何图形,我买来各种图形的图片,用硬纸片剪成各种形状,并写上阿拉伯数字。陪他一起给他玩积木,让他感受空间感。这又影响到他后来对几何图形及数字发生了兴趣。
就这样,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在我不断的、有意识的捕捉中巩固下来了。
二、要能引导孩子观察和思考
孩子的玩耍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看不到看似随意的玩耍中所蕴藏着的教育内容。如果成人能有意地引导,让孩子专注地观察,学会深入思考,将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一次,屋外哗啦啦地下着雨,当我喊儿子做事几遍都没有回应时,跑到门外一看,才知道他正脚穿雨鞋手打雨伞,站在雨天里,手中的伞柄在他双手的扭动下,伞飞快地旋转起来,洒得雨花四处乱溅。此刻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躲到伞下,和他一起玩起来。
我问:“航航,你为什么要转伞呀?”“好玩。”儿子开心地回答我。“怎么个好玩法?”“好多雨点被我甩出去了,你看。”“噢,它是怎么甩出去的。”儿子大概不明白我的意思,回答不上来,我启发他:“也就是说是它朝什么方向跑出去的?”这下,儿子认真地边转伞边琢磨起来了。过了一会儿,他指了指伞骨尖端,说:“是从这儿斜着飞出去的。”“你把伞停下来,看它又是怎么跑的?”“当然是直直的往下掉。”“这说明了什么?”儿子想了想,终于说:“转和不转,方向不一样。”“真不简单,那么雨点的方向和什么有关?”最后他终于总结出了:“和速度有关!”
看着孩子兴趣正浓,我又和他一起聆听雨声,学习说象声词,看谁说得多。我说一句“叭嗒叭嗒”,他说一句“滴嗒滴嗒”。接着又和他一起打着伞步行,去观察雨点跌落到池塘里、石板上的情景,静听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
三、要灵活多样创造各种方法
幼儿的兴趣不长久,容易转移,这是由于幼儿的注意保持时间短暂这一特点决定的。对于孩子所专注的某项事物,时间一长便容易失去兴趣。那么,如果此时父母能够随机应变,让游戏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孩子的兴趣火花又会被重新点燃。
孩子认字的时候是做成字卡给他认读的,认字容易巩固难。要让孩子牢固地记住汉字,并保持认字的兴趣,还得多想几种办法。那一天,我准备让他巩固旧字,孩子只认了两个就不想配合了。我说我们来个天女散花吧,于是我把7张字卡随手朝空中一扔,和孩子一起抢拾,看谁抢得多。我抢到了“面包”、“西瓜”等,他抢到了“高兴”、“生气”、“沙发”、“月亮”、“兔子”等”。然后我们互相组成句子。我给出“西瓜”,他亮出“杯子”,我说不对,问他谁要“西瓜”,他才出示“兔子”。第二天,我和他用字卡玩起了“开商店”。他的商店“货”很多,我要买什么,他得用心去找出来。在这样的游戏中,孩子不知不觉地记住了很多生字。
此后,还玩过字卡躲猫猫,一人藏字卡一人找;给字找朋友,即组词认字。比如我手中出示“上”,他得找出“课”、“班”、“学”等;从报纸和故事书中找“老朋友”,有利于新字的巩固;给字词安家,即按字词的分类要他挑出来放到相应的“屋子”里,以便学会词的归类。
在丰富多采的游戏中,孩子对汉字产生了敏感,只要有汉字的地方,他就会主动问我字的意思。孩子有了一定的识字量,使我能较早地把孩子引入书籍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和对书的兴趣。
四、要及时转移教育战略战术
一天,我正摊开画报教孩子认字。当指到“汤匙”两字时,孩子一边用手表示“舀”的动作一边说:“舀,舀,舀饭。”并把书一把扫到地上,显然他没兴趣认字了,他的思维活动已转移到另一方向——头脑中出现了“舀饭”的表象。于是我放弃了教孩子认字,对他说:“噢,”汤匙是用来舀饭的,是吗?”他点点头。“那汤匙还能用舀做什么?”他看到桌上的花生和糖果,脱口而出:“舀花生,舀糖果。”“真聪明,汤匙是用来舀东西的,还能用来做什么呢?”为了直观,我特意从厨房拿来了汤匙。他看到电视机旁的小药瓶,说:“用来盖那个小药瓶。”“对,还有呢?”我不断发问,他不断思考,“用来摆家家!”“用来敲!好听!”“用来转圆圈玩!”他于是把用手推了一下汤匙柄,转了起来。过了一会又说:“用来刮东西!”原来,他拿起汤匙用力在我身上刮!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本来是认字活动,但在引导过程中孩子兴趣消失时,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活动动向,并顺着孩子的思路走下去,开辟新的领域——想像力的训练。
总之,在和孩子游戏中,要想法把游戏扩大化,多样化,丰富化,创造化。把点点滴滴的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创造契机,及时转换教育方式,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以学习为乐,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文件精神,全面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大力普及家长和看护人员科学育儿的水平,着力构建托幼一体化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妇联就进一步加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前教育是国家确立的基本教育制度之一,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整个教育的起点和开端。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对促进婴幼儿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国办发[2003]13号)的精神,积极开展0—6岁托幼一体化的探索和实验,0-3岁早期教育逐步展开,许多大中城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早期教育,较好地满足了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需求,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是,总体上看,我省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广大农村和经济薄弱地区的早期教育还没有全面开展起来,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普遍较低。随着我国优生优育国策的贯彻落实、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人民群众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对早期教育的期待和要求越来越高,已不仅仅满足于孩子有机会入幼儿园,更迫切地要求能接受优质的婴幼儿早期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让每一个婴幼儿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也已成为当前教育民生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重视学前教育”的新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对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提高0-6岁儿童家长和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水平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新江苏、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改善和保障民生、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构建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精心规划部署、科学组织实施,加大推进力度,有计划按步骤地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逐步普及0-6岁儿童家长和看护人员科学育儿的知识,为每一个儿童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明确今后一个阶段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立足公益,专业引领、强化服务”的方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早期教育,构建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和体制,努力为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看护人员提供有效的专业指导和服务,切实提高家长和看护人员科学育儿的水平,促进0—3岁婴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2、发展目标。到“十一五”,全省基本建立起以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为依托、以优质园为骨干、灵活多样的早期教育服务网络,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教育部门牵头、多方协同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发展新格局。具体目标是:
到2012年,全省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看护人员接受早期教育指导率为:苏南地区的城市达90%以上,农村达75%以上;苏中地区的城市达80%以上,农村达65%以上;苏北地区的城市达70%以上,农村达到50%以上(接受早期教育指导率是指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和看护人员每年至少接受4次以上有质量的科学育儿指导)。
从事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人员都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形成一支面向社区、指导家庭科学育儿的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人员队伍。
三、建立并形成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工作机制
各地应在市、县政府的领导下,依托城市街道和农村乡镇政府,逐步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卫生、妇联、计生等部门各司其职,早教机构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早期教育工作网络,推进0—3岁婴幼儿早教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要进一步强化各部门的责任,形成工作合力。教育部门是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切实把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纳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研究制订早期教育的重大政策措施,牵头并组织各部门做好早期教育的相关工作;承担对托儿所、亲子园的登记注册工作和早期教育的业务指导,向有关部门提出对托儿所、亲子园收费标准的意见;培养和培训托儿所、亲子园的园(所)长、教师,建立园(所)长、教师考核和资格审定制度;建立学前教育督导和评估制度;做好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接受早教指导的建档工作。
卫生部门负责拟订有关托儿所、亲子园卫生保健标准和规章制度,监督和指导托儿所、亲子园卫生保健业务工作,负责对0—3岁儿童家长进行儿童卫生保健、营养、生长发育等方面的指导,及时提供0—3岁婴幼儿数等情况。
妇联应在社区(农村地区在镇、村)做好0—3婴幼儿及其家长接受早教指导的组织发动工作,向家长积极宣传科学育儿理念,保证辖区内所有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和看护人员都能接受早教指导,提高家庭科学育儿水平。
各市、各县(市、区)要建立早教指导机构,负责本地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推进工作,努力做到有固定场所、有专门人员,基本满足0-3岁婴幼儿和家长多样化的学前教育服务需求,逐步形成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灵活有效的0—3岁婴幼儿早教服务网络。
各地要建立完善由教育部门牵头,卫生、妇联、计生等相关部门参与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在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推广有益经验,以保证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四、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要坚持科学指导、专业引领,规范操作、形式多样。各地、各早教机构要遵循婴幼儿成长规律,按照《江苏省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试行)》(详见附件),科学有序地开展早期教育活动。要加强对早期教育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指导,坚决防止超越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违背教育规律的错误做法,切实推进我省早期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发展。
各地要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各类幼儿园开展灵活便捷、丰富多样的早期教育工作。省和市优质幼儿园(含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要根据现有条件积极开设托班或亲子园,在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实验、保证0—3婴幼儿及其家长接受早期教养指导方面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农村地区要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主阵地,通过请家长和婴幼儿走进中心园、中心园教师送教到村等方式,保证辖区内0—3岁婴幼儿能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各级各类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区和本园资源,采用开办托班、亲子活动、专家咨询、网上查询、热线电话、资料宣传、送教上门、育儿沙龙等方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努力成为面向社区的科学育儿指导基地,不断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提升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工作质量。
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早期教育机构,充分发挥社会公益力量开办亲子园、托儿所等,满足社会对早期教育多样化的需求。
五、努力提高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人员专业素质
切实加强0—3岁早期教育机构管理人员的自身建设,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发展观,拓宽早期教育的新视野,创新早期教育的发展策略,以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引领早教机构走上持续、健康、高效的发展轨道。
着力提高0—3岁婴幼儿早教从业人员队伍专业化水平,要根据0—3岁早期教育发展需要,通过多种形式使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各地要制订《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从业人员培训规划》,构建培养培训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建设一支适应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特别要建设一支数量大、层次高、能力强、后劲足的兼职人员队伍,从而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早教队伍。各地师范学校在幼师课程中要增加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内容。在园幼儿教师要逐步实行持双证(幼儿教师证和育婴师证)上岗。同时还要建立一支热心于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志愿者队伍,多渠道提高与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相关的其他人员(如家长、咨询人员、保健人员、志愿者、社区管理人员等)的素质,为提高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儿童要想身体好,基础要打牢;因为儿童时期正是造就良好体能的关键时期,所以,早期教育重视体育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上有不少人往往把智力开发,识字阅读,或者学习做人和培养品德放在儿童早期教育的首位;但是,从儿童生长发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看,把体育放在首位才是比较科学的和恰当的。
一、儿童强壮的体格是智力发展和人格形成的物质载体。
身体素质是人的各项素质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和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儿童的体质不仅直接影响到游戏活动和智力开发的效果,而且还会影响日后学业与事业的成功,甚至有可以通过遗传基因影响到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试想,一个长期处于体弱多病、无精打采状态下的孩子,怎能坚持正常的生活,怎能享受各种游戏的乐趣,又怎样能胜任繁重的学习任务?当然,更谈不上开发智力、培养人格了。如果一味地只强调智力开发和识字阅读,很可能导致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生态平衡”错位。
二、儿童的抗病能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疾病或受到伤害。
儿童的身体非常娇嫩,易受各种不良因素的伤害。我国流行病学的调查说明,我国人口死亡率中,儿童死亡率居前列。这是因为,一方面儿童年龄小,免疫系统的功能不完善,抗病能力差,易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另一方面,是他们的好奇心强,什么东西都要亲自探索一番、体验一下,都要去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嗅一嗅、尝一尝;但是,由于他们的认识水平很有限,不可能认识到事物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和估计到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很容易造成意外伤害。
三、儿童期是身体和大脑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一旦有所失误,会贻害终生,将悔之晚矣。
孩子从出生到满1岁,是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各种器官和组织迅速发育。以大脑为例,出生时,大脑皮质的沟、回还不明显,神经细胞体积很小,神经纤维的长度和分支较短、较少。脑的平均重量约为370克,相当于体重的1/8—1/9,到6个月时,即达700克左右,1岁时达900克左右,成人的脑重约为1500克,相当于体重的1/38~1/40。3岁时,大脑神经细胞体积增大,纤维变长,分支增多,机能基本成熟。在身体和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最需要充足的营养,氧和活动量。如果儿童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导致身体或大脑发育障碍,甚至畸形,贻误终生。
四、严酷的现实告诫我们,把体育放在儿童早期教育的首位,非常必要。
(1)1994年编制的《中国儿童状况分析报告》中指出:“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0.03‰,大城市为20.86‰,农村为71.08‰,在极为落后的农村(四类县)高达99.69‰。”这是一组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
(2)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有关报告指出,中国儿童在生长发育曲线在6个月以内基本上接近国际参考标准,而后则明显地向下偏移,农村尤为突出。这就说明,我国儿童在6个月以后的体质发育水平明显下降。
(3)少数地区的调查结果表明,儿童营养不良的比率在40%左右,其中城市比农村严重、女孩比男孩严重。儿童缺铁性贫血比率在50%左右。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孩子缺锌。缺铁、缺锌都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和智力发育。
(4)许多地方的调查说明,肥胖儿的比率逐年上升。肥胖儿童中的50—70%有“高胰岛素血症”,胰岛功能下降,成年后极易发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预防肥胖必须从儿童时期开始。
(5)由于营养不均衡和用眼卫生做得不好,我国城市小学生近视率达20%,最高达32%。
(6)许多调查表明,当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据两大城市对学龄前独生子女的调查,心理变态率超过50%。患孤独症的儿童,约有50万人,并以每年千分之几的速度增加。打骂体罚儿童,不仅给他们带来皮肉之苦,还会带来精神创伤,严重地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因为对于心灵的伤害,远比皮肉的痛苦,更加刻骨铭心,还有什么舔犊之情可言?
把体育放在首位,并非成天都要孩子去搞体育和游戏活动。它的本质涵义是要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首位。它不仅要求孩子能成活,保证孩子有强壮的体魄,而且还要保证孩子有一个健康、聪慧的大脑和健康的心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WHO(世界卫生组织)在新近制定的世界保健大宪章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又指出:“如果家长和儿童能重视自我保健,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饮食结构,全世界可望减少1/3儿童疾病的发生。”为此,家长应给孩子合理安排好一日三餐,保证孩子有良好、充足的睡眠,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三大功能:有利于生长发育,22点至凌晨1点是生长激素分泌的最高峰,但必须在熟睡后1小时才能进入高峰期;加强新陈代谢过程,有利于消除疲劳;有利于开发智力潜能,提高学习效果。据统计,7岁的小学生,每天少于8小时睡眠者,有60%的人跟不上班,39%的人勉强达到班上平均分数线,没有一个人名列前茅。
美国一位早期教育学家说:“不要让孩子的心灵装进恐惧、忧虑、悲伤、憎恨、愤努和不满,这些情绪和情感有害于孩子的神经,引起身心虚弱。同时,孩子会由于这些情感而患病,影响身体健康。要让孩子寄喜悦于明天,高高兴兴地进入梦乡,抱着喜悦的希望早起。”
平时注意少吃甜食,重视早餐,并防止儿童学习负担过重。学习负担过重,可造成所谓“信息过剩综合症”,表现为烦躁不安、胸闷气短、目眩脑胀、忧郁孤僻、精神不振、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下降,还可出现心血管系统的病状,如高血压、心率加快、心律不齐甚至休克。
总之,在儿童早期教育中,一定要重视儿童体质的增强,不能忽视体能的培养,不必强制儿童整天学这学那,而应使孩子愉快地度过儿童期。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卫生局、妇联:
为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文件精神,全面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大力普及家长和看护人员科学育儿的水平,着力构建托幼一体化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妇联就进一步加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前教育是国家确立的基本教育制度之一,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整个教育的起点和开端。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对促进婴幼儿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国办发[2003]13号)的精神,积极开展0—6岁托幼一体化的探索和实验,0-3岁早期教育逐步展开,许多大中城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早期教育,较好地满足了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需求,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是,总体上看,我省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广大农村和经济薄弱地区的早期教育还没有全面开展起来,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普遍较低。随着我国优生优育国策的贯彻落实、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人民群众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对早期教育的期待和要求越来越高,已不仅仅满足于孩子有机会入幼儿园,更迫切地要求能接受优质的婴幼儿早期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让每一个婴幼儿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也已成为当前教育民生的突出问题。党的*明确提出“重视学前教育”的新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对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提高0-6岁儿童家长和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水平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贯彻党的*精神、改善和保障民生、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构建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精心规划部署、科学组织实施,加大推进力度,有计划按步骤地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逐步普及0-6岁儿童家长和看护人员科学育儿的知识,为每一个儿童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明确今后一个阶段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立足公益,专业引领、强化服务”的方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早期教育,构建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和体制,努力为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看护人员提供有效的专业指导和服务,切实提高家长和看护人员科学育儿的水平,促进0—3岁婴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2、发展目标。到“十一五”,全省基本建立起以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为依托、以优质园为骨干、灵活多样的早期教育服务网络,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教育部门牵头、多方协同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发展新格局。具体目标是:
到2012年,全省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看护人员接受早期教育指导率为:苏南地区的城市达90%以上,农村达75%以上;苏中地区的城市达80%以上,农村达65%以上;苏北地区的城市达70%以上,农村达到50%以上(接受早期教育指导率是指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和看护人员每年至少接受4次以上有质量的科学育儿指导)。
从事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人员都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形成一支面向社区、指导家庭科学育儿的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人员队伍。
三、建立并形成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工作机制
各地应在市、县政府的领导下,依托城市街道和农村乡镇政府,逐步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卫生、妇联、计生等部门各司其职,早教机构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早期教育工作网络,推进0—3岁婴幼儿早教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要进一步强化各部门的责任,形成工作合力。教育部门是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切实把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纳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研究制订早期教育的重大政策措施,牵头并组织各部门做好早期教育的相关工作;承担对托儿所、亲子园的登记注册工作和早期教育的业务指导,向有关部门提出对托儿所、亲子园收费标准的意见;培养和培训托儿所、亲子园的园(所)长、教师,建立园(所)长、教师考核和资格审定制度;建立学前教育督导和评估制度;做好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接受早教指导的建档工作。
卫生部门负责拟订有关托儿所、亲子园卫生保健标准和规章制度,监督和指导托儿所、亲子园卫生保健业务工作,负责对0—3岁儿童家长进行儿童卫生保健、营养、生长发育等方面的指导,及时提供0—3岁婴幼儿数等情况。
妇联应在社区(农村地区在镇、村)做好0—3婴幼儿及其家长接受早教指导的组织发动工作,向家长积极宣传科学育儿理念,保证辖区内所有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和看护人员都能接受早教指导,提高家庭科学育儿水平。
各市、各县(市、区)要建立早教指导机构,负责本地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推进工作,努力做到有固定场所、有专门人员,基本满足0-3岁婴幼儿和家长多样化的学前教育服务需求,逐步形成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灵活有效的0—3岁婴幼儿早教服务网络。
各地要建立完善由教育部门牵头,卫生、妇联、计生等相关部门参与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在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推广有益经验,以保证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四、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要坚持科学指导、专业引领,规范操作、形式多样。各地、各早教机构要遵循婴幼儿成长规律,按照《*省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试行)》,科学有序地开展早期教育活动。要加强对早期教育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指导,坚决防止超越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违背教育规律的错误做法,切实推进我省早期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发展。
各地要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各类幼儿园开展灵活便捷、丰富多样的早期教育工作。省和市优质幼儿园(含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要根据现有条件积极开设托班或亲子园,在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实验、保证0—3婴幼儿及其家长接受早期教养指导方面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农村地区要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主阵地,通过请家长和婴幼儿走进中心园、中心园教师送教到村等方式,保证辖区内0—3岁婴幼儿能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各级各类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区和本园资源,采用开办托班、亲子活动、专家咨询、网上查询、热线电话、资料宣传、送教上门、育儿沙龙等方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努力成为面向社区的科学育儿指导基地,不断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提升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工作质量。
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早期教育机构,充分发挥社会公益力量开办亲子园、托儿所等,满足社会对早期教育多样化的需求。
五、努力提高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人员专业素质
切实加强0—3岁早期教育机构管理人员的自身建设,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发展观,拓宽早期教育的新视野,创新早期教育的发展策略,以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引领早教机构走上持续、健康、高效的发展轨道。
着力提高0—3岁婴幼儿早教从业人员队伍专业化水平,要根据0—3岁早期教育发展需要,通过多种形式使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各地要制订《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从业人员培训规划》,构建培养培训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建设一支适应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特别要建设一支数量大、层次高、能力强、后劲足的兼职人员队伍,从而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早教队伍。各地师范学校在幼师课程中要增加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内容。在园幼儿教师要逐步实行持双证(幼儿教师证和育婴师证)上岗。同时还要建立一支热心于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志愿者队伍,多渠道提高与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相关的其他人员(如家长、咨询人员、保健人员、志愿者、社区管理人员等)的素质,为提高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教育是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新体制的需要,构建学习社会化,教育终身化的全民教育体系,现结合本地实际,特制定润泽街道社区教育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社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紧紧围绕社区三个文明建设和文明城市、文明城区、文明社区等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发挥社区党校、团校、妇女学校、等社区教育阵地的作用,努力提高社区成员的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和知识技能素质,以推动社区三个文明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
——为社会进步服务。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努力构建适应社情、民情的社区教育体系,有针对性地,适时地为社区成员的知识更新与岗位转换提供服务,实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使社区教育能为全面进入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为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服务。以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发挥社区教育的导向功能,以人为本,立足社区,服务社区,以满足社区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不断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发展的需求。
二、目标
1、努力提高社区成员的文化素质。高标准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努力提高0—3岁婴幼儿入托率、学龄前儿童3年入园率,中、小学生入学率要达100%,不让一名中小学生因家庭贫困等原因而失学。
2、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宣传实施和“四五”普法教育,在社区居民中普及公民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大力提高社区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准。
3、完善社区教育的开放体系。逐步完善以社区教育学院为中心,社区党校、团校、市民学校、妇女学校、老年学校、国防学校为基础的服务型、开放式社区教育网络体系。逐步形成一个多元化、社区化、多功能、实用型、服务型的教育培训层次。
4、加强老年人教育。从硬体、软件等方面切实抓好老年教育基地建设,形成老年教育教学网络体系,使老年人真正做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5、抓好弱势群体的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加强再就业培训,主动参与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培训,使下岗待业人员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
6、加强社区教育和文化设施建设,营造终身教育良好氛围。各类学校进一步面向社区开放,扩大各种教育基地内教育资源利用率,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次教育的机会,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大力推进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
7、加强学校型组织建设。根据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建立若干个学习型组织,并在各社区大力开展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个人的创建活动,使之成为学习化社会的建构基础。
三、措施
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及到社区的各个部门和社区全体成员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完成以上目标必须做到“政府统筹,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功能多样,办学开放,服务社区”的原则。
1、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统筹机构
建立由街道统筹,各部门、各社区居委会及辖区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代表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对社区教育计划的实施,进行管理和综合协调。
2、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学习氛围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创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城区的有关文件及指示精神,在辖区内形成学理论、学知识、学科技,自觉接受终身教育的良好学习氛围,推动社区教育正常健康发展。
3、加强统筹协调,优化社区资源配置
以社区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共享为原则,充分挖掘和发现社区教育文化资源的潜力和作用,开辟多途径的社区教育通道,促进各类教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并最大限度地向社区成员开放。
4、加强教育管理,稳定社区师资队伍。
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建立一支稳定的、以兼职为主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广泛吸纳社区内科研人员、专家、学者和离退休老同志,充分发挥他们一技之长,开展岗位培训,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教育,人口理论、计划生育、妇女干部、家庭教育培训及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伦理道德等各类教育,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5、加强制度建设,政策保障措施配套
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社区教育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制定政策保障措施,以解决开展社区教育必需的经费、人员和基本建设等具体问题,激发和调动社区成员愿意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积极要求参加学习的自觉性,以保证社区教育正常开展,促进社区教育走上依法,有序、健康的轨道。
[摘要]西方早期女子学院为不能进入传统大学学习的妇女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美国走在了西方女子高等教育的前列,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早期女子学院的创办和发展上。女子学院作为一种专门提供给妇女的男女分校式的高等教育,其特点非常鲜明。早期女子学院的创立和实践改变了整个高等教育的结构,并且作出了严肃对待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历史贡献。直至今日,女子学院仍是世界各国女子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女子学院;女子高等教育;性别公正;西方女子教育
作为一种专门提供给妇女的男女分校式的高等教育,西方早期女子学院为不能进入传统大学学习的女性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男子的大学相比,这些女子学院具有不同的特点。而在欧美各国,女子学院的办学模式也各有差异。在女子高等教育方面,美国走在了整个世界的前列,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早期女子学院的创办和发展上。美国的早期女子学院以七姐妹学院为代表,包括:蒙特·霍利约克学院(MountHolyokeSeminary)、史密斯学院(SmithCollege)、韦尔斯利学院(WellesleyCollege)、拉德克利夫学院(RadcliffCollege)、巴纳德学院(BarnardColIege)、瓦萨学院(VassarCollege)以及布林·莫尔学院(BrynMawrC01.1ege)[1]。这七所女子学院中既有独立的女子学院,学院的楷模。然而,女子学院的价值被公众所接受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以美国为例,直到1973年,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CarnegieCommissiononHigherEducation)发表了《女子高等教育的机会》一文,才首次比较正式地希望教育界关注女子学院所起的作用。该文指出:“女子学院毕业生的成就值得重视,不仅因为它们体现了女子学院对妇女教育的决心,而且在其潜在影响方面更具重要性。”[2]在女子学院出现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妇女及其才智并没有受到高度重视,女性在社会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尽管如此,早期女子学院还是得到了发展,直到今日它仍是世界女子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西方早期女子学院的历史渊源
西方女性正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发生在近代以后。为了进入大学,妇女们经历了不断的努力和斗争。大学在其创立之初,目的就是培养为教会和国家服务的人才。而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决定了她们无法进人传统的大学领域。此外,人们也习惯性地认为女性在各方面都弱于男性。具体来说,首先,妇女被认为在智力上先天弱于男子,因而不适合接受高等教育;其次,妇女天生体力过弱而无法承受高层次智力活动带来的压力[3]。尽管女子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和努力没有停止过,但女子始终被阻隔在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之外。但是随着社会风气开始趋于开放、高等教育功能不断拓展、基础教育逐渐普及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日益显著,女子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的客观条件已经形成。同时,女性主义运动推进了妇女争取获得包括教育权在内的各种平等权利的斗争,使妇女在主观上要求接受高层次教育,即高等教育。如此看似不可调和的两难局面,为早期女子学院的建立提供了前提。确实,西方早期女子学院的创立为不能进入传统大学学习的女性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这一时期的女子学院是一种专门提供给妇女的男女分校式的高等教育机构,与面向男子的大学相比,它们有着不同的特点。
美国是最早创建女子学院的国家。在美国殖民地早期,虽然已经有了名为“学院”的专门招收女性的学校,但其程度不过比中学稍高一点,还不是名副其实的女子高等教育,并且此类学校多数是寄宿学校。其中,最著名的是宾夕法尼亚的摩拉维亚女子学院(MoravianSeminary)。在该学院中,教师教摩拉维亚族女孩语言、宗教、历史、音乐以及包括天文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在内的自然学科。以欧斯特莱恩(ElisabethOegerlein)为代表的先驱者将摩拉维亚女子学院的办学精神在殖民地传播,并且创办了许多类似的女子学院。到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时,摩拉维亚女子学院被公认为是美国女子能接受最高级别教育的机构[4]。随着美国女子要求接受更高教育,1785年摩拉维亚女子学院开始招收美国社会各种族、各阶层的妇女,正式的女子学院初现端倪。又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等待之后,即19世纪30年代,真正意义上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女子学院在美国首先建立。一般来说,这些女子学院也是最前沿的女子高等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女子学院的创建和发展经历了名称和内涵的重大变迁。在美国,殖民地时期就出现了比中等教育稍高的专门培养女子的学术团体(Academy)。19世纪初,“女子学院”(Seminary)一词替代了先前的学术团体的称法,使女子接受中学后教育有了更加正式的含义,学院办学的主要目的是职业准备。在这方面,与男子学院为培养军事人才不同,女子学院的培养目标是教师及母亲。虽然不同地区的女子学院的课程内容不一,例如,有些女子学院注重礼仪的培养,有些女子学院提供家政课程,但是当时所有的女子学院都不提供男子学院提供的用希腊语、拉丁语传授的古典课程。女子学院最多也只是提供一些用英语传授的学术性课程,例如历史、哲学、现代语言及自然科学等,其目的也仅限于为妇女从事教学工作做准备。当然,也有一些有远见的女子学院开设了属于大学程度的课程,例如纽约州的特洛伊女子学院(TroyFemaleSemi—nary)[5]。“女子学院”的这种称法一直被沿用到真正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女子学院的出现。到19世纪末,随着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观念的确立和男女平等的高等教育斗争的开展,许多女子学院开始改用传统的“学院”(college)的称法。
二、西方早期女子学院的创立与发展
西方早期女子学院的创立与发展是女子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早期的女子学院主要有两种形式:独立的女子学院以及隶属于综合大学的女子学院。在这些学院的创立与实践过程中,既有为女子大学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人物,也有从女子学院提供的大学教育中受益匪浅的杰出女性。虽然真正的西方高等教育始于中世纪的欧洲,但是,由于欧洲社会生活的历史传统相对闭塞,欧洲各国在女子学院的创建和发展方面都没有赶上美国。
1.美国独立的女子学院
在美国独立的女子学院中,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是里昂(MaryLyon)创办的蒙特·霍利约克学院和瓦萨(MatthewVassar)创办的瓦萨学院。
1837年11月8日,美国新英格兰拓荒区的一名女教师里昂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在马萨诸塞州的南哈德雷创建了第一所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女子学院,即蒙特·霍利约克学院。在蒙特·霍利约克学院之前,里昂已经在新英格兰的许多地方,建立并推广她的女子学院办学模式,这些学院虽然没有完全达到高等教育水平,但为蒙特·霍利约克学院的创办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首先,招生要求严格。里昂要求入学的妇女思想成熟、态度严谨、有能力完成学院课程的学习,并且具有摆脱传统的家庭生活而追求全新未来的意愿。其次,里昂争取到了男性的支持,这些男性多数来自教会。其中,最重要的是牧师帕卡德(TheophilusPackard)以及霍克斯(RoswellHawks),他们通过传教的方式将里昂的女子学院办学理念和实践在教区推广[6]。同时,里昂的办学资助也主要来自教会,当然也包括一些个人资助。此外,课程要求规范。在新英格兰建立的女子学院中,里昂的伊普斯威治女子学院(IpswichFemaleSemi—nary)的课程和教学已经具有了鲜明的高等教育特色。
1837年,在募集到了一笔8千美元的资助后,里昂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达到高等教育程度的女子学院建在了马萨诸塞州南哈德雷的霍利约克山边。学院成立之初有80名女学生,校舍为一幢四层的楼房。里昂节俭朴素的风格完全体现在了蒙特·霍利约克学院的校舍建筑风格上。在蒙特·霍利约克学院,里昂让女学生们掌握知识,学会自我管理,更注重培养女孩们对人生的信念。她建立了二个完整的大学系统,将外在的建筑转换成了内在的秩序。在这样的转换过程中,里昂应用了古老的女子教育理念,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中,适当地借用了母女的关联,从而很好地将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了起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里昂始终强调她们自身的女性角色。这种办学理念完全有别于传统的只对男子开放的大学,具有独到的女子高等教育的特色。作为女子高等教育的开端,蒙特·霍利约克学院的建立为美国女子教育创造了新的可能性。
1849年里昂去世,但她所创办的女子学院并未就此停滞不前。随着学院学生、教师、校舍以及办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女子学院成为了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一时期,历史上第一批女子学院出现在美国东部以马萨诸塞州为中心的地区。其中值得一提的另一所女子学院是1865年创办的瓦萨学院,学院的改革精神体现了美国妇女新纪元的开始。瓦萨学院的创始者们深深地意识到了对女子学院进行革新的重要性,这所用“学院”(college)命名的学校大胆地为妇女提供完整的文科课程。
瓦萨学院的创始人瓦萨曾这样指出,学院创建的目标是让女子能获得和男子一样的高等教育[7]。瓦萨突破了女子学院的传统办学理念,要求自己的学院并非表面化地模仿普通高等教育,强调根据新的教学对象,即女性,进行适当的、特别的调整。首先,在课程方面,瓦萨学院将体育课放在第一位,尤其注重体育课在所有课程中的基础作用。学院还特别成立了体育训练科,在专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各种体育训练活动;同时,学院积极组织开展学生的户内、户外课余运动,并且不断更新校内运动设施。第二,在智力教育方面,该学院的特色是文科教育,因此,要求学生入学时已顺利完成了基础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分为常规课程(regularcourseofstudy)及特别课程(specialcourse)两类。前者与其他女子学院的培养目标接近,即让妇女接受更高级的教育;后者则注重妇女教育的特殊需要。另外,学院还设有不同的专业系科。在瓦萨学院建立之初,曾设想将学院的学习年限从传统的3年延长为4年,但这和传统观念中妇女适婚年龄有点冲突,因而在实施过程中也是阻力重重。瓦萨学院的办学在突破传统的同时,也注重女性特色以及教育的社会和职业性。专为女性开设的家政教育便是一大特色[8],学院不仅在课程设置中保证一定课时的常规家务能力培养,例如针线活、家用设施的修补等,而且还开设了包括家政经济学课程在内的家政课程。同时,在学院的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瓦萨认为,妇女在接受完高等教育后,在社会中将扮演一种特殊的角色并承担社会使命,因此,学院所开设的社会教育就是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职业教育方面,学院着重培养女性的教学、电报发送、速记、记账等职业技能。这些职业技能都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对妇女劳动力的需求。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妇女以成倍的增长速度进入各类女子学院学习。据1870年美国教育委员会的统计,有11,000名美国女性在女子学院学习。也正是从19世纪70年代起,美国女子学院的数量迅速增长,许多原先以旧式女子学院命名的学校都升级为高等教育程度的女子学院。
2.英美隶属于综合性大学的女子学院
早期女子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形式是隶属于综合性大学的女子学院。这些女子学院虽然隶属于综合性大学,但实际上,从管理和经费而言,这些女子学院都是独立的办学机构。而且,多数学院的教学楼不在隶属大学的校园内。当然也有部分女子学院与其隶属大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是在课程教学方面得到隶属大学的支持。这些女子学院的创办和发展实际上意味着综合性大学开始公平地向妇女提供高等教育。例如,创办于1879年的隶属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拉德克利夫学院,创办于1889年的隶属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巴纳德学院等。
19世纪初,英国已经有一些私人团体为妇女提供带有一定高等教育特色的教育。但是,女子高等教育的真正开端是从剑桥大学开始的,并且以隶属于综合大学的女子学院为重要形式。英国的剑桥大学最先开设了两所隶属性质的女子学院,即格顿学院(GirtonCollege)及纽纳姆学院(NewnhamC01.1ege)。在英国,女子高等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很多革命性观念都首先在这两所学院中产生和实践一J。格顿学院的前身是由英国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戴维斯(EmilyDavies)于1869年在希钦创办的一所女子学院。该学院由剑桥大学的客座教授授课,在管理体制上和剑桥大学并没有什么联系。希钦学院在创建5年后搬到了剑桥,新校舍建在名为“格顿”的地方,故将学院命名为“格顿学院”,并且成为了剑桥大学的学院之一。它设有神学、古代文学、数学、自然科学、法律、历史、古代语及音乐理论等学科。戴维斯还推动建立了一个委员会,以确保妇女能参加大学地方考试(HigherLocalExamination)。剑桥大学于1863年允许妇女参加大学地方考试,并从91位考试者中选出25个候选人。虽然这些候选的女生仅用了6周的时间准备考试,但她们却在考试中表现突出。剑桥大学的地方考试按同等条件向有限的妇女开放,进行了为期3年的试验。随后,剑桥大学就开始每年正规地招收女生。这些都为女子高等教育在英国的开端和发展创造了条件。1871年创办的纽纳姆女子寄宿学院于1880年并入了剑桥大学。进入纽纳姆学院的女生必须在18岁以上。该校设有数学、历史、现代语、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地质、矿物学等课程。同时女生也可以到剑桥大学其他的学院听课,并在研究所和陈列馆等场所接受自然科学、物理、地质学及矿物学等操作性课程教育。格顿学院和纽纳姆学院在建立之初,就已经形成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师资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的特色,而这种做法到19世纪90年代后才在男校中推广。
1879年,牛津大学效仿剑桥大学的做法,开设了多所女子学院。1879年开设的玛格丽特夫人学院(LadyMargarettHall)是专门为信奉英国国教的妇女接受高等教育而建立的,该学院还开设了大学升学考试准备班。同年,还开设了萨默维尔学院(SommerviUeCollege)。该学院以著名的女天文物理学家萨默维尔(MarySommerville)的名字命名。1886年,另一所为英国国教信奉者开设的女子学院圣休学院(St.Hugh’sHall)在牛津大学创办。1893年又创办了圣希尔达学院(St.Hilda’sHall)。随着这些隶属性质的女子学院的建立,牛津大学校方意识到了加强对这些学院管理的重要性。于是,1878年牛津大学成立了牛津妇女教育委员会,将上述四所女子学院纳入该委员会管理之下,具体管理女子学院的教学内容及对学生进行监督。
三、西方早期女子学院的历史贡献
西方早期女子学院的创立和实践对西方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早期女子学院为西方女子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开端,为其他向妇女提供高等教育的机构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早期女子学院的创建者向世人展现了她(他)们的勇气以及为之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在早期女子学院的创建者中,有一批坚强的女性,她们身上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精神。例如,蒙特·霍利约克学院的创建者里昂,她不知疲倦地为她的学院募集每一分钱。这些女子学院的先驱者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即妇女是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给予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会使国家和世界得益。其次,早期女子学院的创建表现出先驱者对女子高等教育的敏锐感和远见卓识。她们不懈努力的结果是,不仅使女子学院成为无数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场所,而且女子学院在美国和世界上的传播推动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早期女子学院既为在其学院中接受过教育的妇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又为所有其他能接受到高等教育的妇女起到了示范的作用。美国的许多女子学院,例如,韦尔斯利学院等不仅倡导和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研讨会,以促进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女子高等教育的理解,而且在女子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上提出了各项建议。更重要的是,无论来自何种社会背景和何种生活习俗的妇女在女子学院中都受到了完全公平的对待和教育,因为她们理应受到尊重。
西方早期女子学院在以下七个方面改变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结构:一是增加了大学入学的总人数;二是增加了业余大学生的人数;三是增加了女性学生的总人数;四是增加了各级公立大学的入学人数;五是对小规模学院中的入学人数的重新分配;六是减少了小型寄宿制学校的入学人数;七是减少了小型文科学院的入学人数[10]。
正如许多西方教育学者所指出的,西方女子学院的传统向世人表明了以下的历史进步性:第一,实现了将完全的高等教育环境引入妇女教育之中;第二,确保了妇女在所有学科领域中的受教育机会,包括那些传统上不欢迎女子的学科;第三,提供了妇女角色模式争辩的团体;第四,体现了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则;第五,创造了发展妇女之间深厚而持久友谊的场所和时间;第六,鼓励和培养了妇女的宽容性[11]。历史表明,很多美国历史上的杰出女性都接受过女子学院的高等教育[12]。与同时期的男女同校的高等教育相比,早期女子学院从某种程度来看,更注重为女性提供有质量的高等教育。无论是威拉德(EmmaWillard)在特洛伊学院,还是里昂在蒙特·霍利约克学院,她们所创建的早期女子学院的课程和教学要求都不亚于传统大学的要求。虽然从数量上看,女子学院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1960年时美国有233所女子学院,但到1992年时只剩下84所。在所有美国大学女生人数中,女子学院学生仅占3%。但是,女子学院在培养妇女高级人才方面的杰出贡献证明了女子学院优势的明显。因此,很多西方国家的女子学院对其办学模式尝试了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