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3 03:11: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目前,以建设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蓬勃展开,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日益加快,农村土地承包及其流转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陆续显现出来,对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适应经济社会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切实加强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智能化,提高整个农村经营管理水平,20__年8月份开始,我市在建立平湖市农村经营管理计算机监管网络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模块,利用完善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的有利时机,对全市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实行网络化管理,成为全省第一个应用农村经营管理系统,对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实行网络化管理的县市,得到了省农业厅、嘉兴市农经局领导的肯定。目前,全市10个镇(街道),137个行政村,1782个村民小组,88044户承包户,353646亩家庭承包面积已全部实行网络化管理。
一、平湖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网络系统介绍
平湖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系统包括土地承包管理和土地承包管理查询两大功能,全市共安装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网络系统2个站点(市级),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客户端40个站点(镇街道级)。土地承包管理的功能主要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平湖实际,采用便捷的操作方式和多媒体技术,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承包情况登记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薄、地块变动登记、合同变更、权证变更等信息进行动态管理,主要由镇(街道)负责操作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查询的功能主要在各镇(街道)对权证、合同等资料录入后,通过计算机点击相关菜单,能快速、准确地查询全市任意农户的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权证变更信息,同时还能及时了解全市农村土地承包情况的汇总和数据分析资料,此功能主要供各级领导、市农经局查询和管理使用。
二、基本做法
(一)统一思想、领导重视。1998年我市根据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精神,开展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工作,20__年,全市又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嘉兴市的统一部署,开展完善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从而稳定和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承包工作出现了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地方因土地征用、土地整理等原因导致农户土地承包纠纷上升。通过农村土地承包信息网络化管理的实施,对于全面提高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满足社会对农经工作的需求,从而更加有效地树立农经部门的形象和权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市农经局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网络化建设作为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出具可行性报告,制定具体的项目建设方案,周密布置,落实专项经费,配备相应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1名,迅速铺开农村土地承包信息网络化管理建设工作,实现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新的突破。
(二)建立平湖市农村经营管理计算机监督网络系统。20__年3月我们按照省农业厅统一软件、统一科目、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的“四统一”要求,依托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平湖市农村信息中心为平台,采用全省统一的“浙江省农村经营管理系统”网络软件,投资34万元,建立平湖市农村经营管理计算机监管网络系统,该系统由杭州金安易软件公司组织安装并于20__年6月正式投入运行。平湖市农村经营管理计算机监管网络系统涵盖市、镇(街道)二级的农村财务管理、土地承包管理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及农经统计等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平湖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网络系统就是在平湖市农村经营管理计算机监督网络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土地承包管理软件,增加土地承包管理模块建立起来的。
(三)开发和完善土地承包软件系统。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软件系统是我们市农经局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投资10万元,委托杭州市金安易软件公司,成功开发出的软件系统。作为全省最早对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实行网络化管理的县市,我们所使用的土地承包管理软件系统和农村财务软件系统比较,相对来说不够成熟,在使用初期,我们坚持边应用、边完善的原则,针对碰到的一些问题,及时与金安易软件公司取得联系,通过软件的不断升级完善,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软件系统逐渐趋以成熟。如:去年8月份,我们在进行农户承包权证数据录入的过程中,发现承包土地总面积数据的录入和承包地块明细中面积数据的录入没有平衡关系,录入错误的数据系统也给予认可,我们及时将这个问题反映给杭州金安易软件公司,金安易软件公司马上从技术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确保了农户承包权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再如,最早使用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软件系统只有农户承包权证原始数据的管理,没有农户承包土地流转情况的管理,而近几年来我市的土地流转正在稳步发展,20__年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4.6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面积的13,涉及土地流转的农户2.7万多户,占全市家庭承包户31,土地流转管理同样需要规范化和信息化,今年7月份,我们市农经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我市土地流转现状,制定了《平湖市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转包)合同》、《平湖市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合同》、《平湖市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平湖市农户承包经营权证变更申请》、《平湖市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变更合同》等6张土地流转文本格式,及时与金安易公司取得联系,在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软件系统中增加了土地流转管理功能,并在黄姑镇试点使用。
(四)组织培训。我市在农村土地承包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按照建设要求,除保证必要的设备投资外,还注重业务操作员和系统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20__年9月我们市农经局专门组织市、镇(街道)两级共32人到杭州,请金安易软件公司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市农经局组织镇(街道)人员
培训3次,培训65人次。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金安易软件公司也先后十几次派出技术人员到我市各镇(街道)进行现场指导,同时我们市农经局的技术人员经常到各镇(街道)进行技术指导。(五)数据录入。1998年我市全面开展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工作,20__年又在全市全面开展完善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工作,至04年底,全市农户的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签订率和承包权证发放率均达到99.9,村、镇(街道)、市三级分别建立了农户承包权证登记薄等档案,农村土地承包原始资料齐全,我们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从20__年8月开始,全市各镇(街道)农经站组织农村会计服务部人员,部分镇(街道)还专门抽调人员,集中精力,集中时间,进行数据录入,到20__年12月底,全市10个镇(街道),137个行政村,1782个村民小组,88044户承包户的承包权证全部录入电脑进行网络化管理,建立了平湖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数据库。
(六)建立与网络化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为了加强农村土地承包软件系统的专业化管理,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管理的操作流程,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确保网络的安全和数据信息的完整畅通,我们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各级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订并下发了《平湖市农村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管理制度》(平农经[20__]67号),指导和规范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网络化工作。
三、成效
(一)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新模式。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网络系统的建成,标志着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智能化的轨道,网络系统的投入运行,全面规范了农村土地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强化了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创新了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模式。
(二)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网络系统的建立,切实加强了农户承包权证的管理,强化了对农户承包期内承包面积增减或四至变动的规范管理,确保权证内容与实际的一致性,切实保护了农户的承包权益;进一步规范了农户承包土地档案管理工作,市、镇(街道)两级既有农户承包土地最原始的纸质档案,又有先进的农村土地承包网络档案。
(三)实现了农村土地承包的网络化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网络系统建成后,依托网络可快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传输,可通过上网,就能快捷、准确地了解任意农户的农村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和其他相关材料情况,使全市农户的土地承包情况一目了然,视同公安局管理户口一样方便,可随时在计算机上面查询,实现了农村土地承包的网络化管理。
(四)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统计工作的自动化。通过农村土地承包信息网络,市、镇(街道)两级既可以在网上办理各类农村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等业务,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地了解本地区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及相关情况的详实汇总和数据分析资料,节约了三级管理工作成本,减少了工作差错,极大的提高了市、镇街道、村三级的工作效率。
四、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软件系统。《浙江省实施办法》将于20__年1月1日起全面贯彻实施,随着该办法的实施,我们将及时和金安易软件公司取得联系,对现在使用的土地承包管理软件系统进行升级完善。
(二)加强土地流转网络化管理。目前,土地流转网络管理模块已在黄姑镇试点使用,从试点情况看,通过土地流转情况的网络化管理,不仅能掌握农户的土地承包情况,还能及时了解农户的土地流转情况。明年初我们将在全市推广应用土地流转网络管理模块,切实加强我市的土地流转管理,维护农户的土地流转权益。
论文摘要: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管理的工作关系着国家的各项工作的部署与安排。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入发展与应用,带动着我国各项工作信息化进程。人口管理的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此对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给我国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政治的建设都是朝着这个目标方向不断努力的。人口管理信息化作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各项工作不断改革、进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股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热潮,无论是在资金、技术还是人力方面的投入,都实现了突破。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讲,做好人口管理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实现人口管理的信息化,将会给计划生育部门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同时也对有很大的挑战。因此,作为信息管理部门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体制和策略等方面深化人口管理的改革与发展,以实现我国人口管理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人口管理信息化,就是在人口管理的工作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人口资源,完善人口管理服务的职能,不断的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人口管理现代化的实现的过程。
二、人口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人口管理的信息化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信息的创新而出现的,其本质特征是现代化,其是在现代化的理念的指导下,实现现代化的人口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挂历方法、手段等。
三、搭建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从公安部门组建“金盾”工程以来,我国人口计划生育部门认真的贯彻一系列的信息化建设的精神,坚持“抓创新、树亮点,强基础、建机制,高起点、快速度,重发展、促应用”的原则,进行周密的部署和组织,根据每个地区的计划生育信息系统的建立程度和水平评出优秀市、县,以积极的推进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计划生育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为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很多的便利,例如能够准确的了解管理地区的常住人口的婚育状况,为人口计生管理和相关人口工作的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从而不断的提高地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综合治理水平。
为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可以召开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汇报会。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是以全部常住人口为管理对象,以户为单位进行管理,涵盖公民身份信息的大型人口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针对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时间紧等因素,市人口计生委专门成立领导机构,统一部署。各区县人口计生局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定“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亲自安排和部署信息采集、审核和录入等三个环节工作。 四、实现人口管理信息化的过程
实现人口管理信息化是计划生育部门管理中对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的过程,其主要包括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双重推动。
1、实现人口管理信息化的社会过程
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的信息化就是信息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应用的普遍化,也就是信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各个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管理信息的综合应用水平还是很有限,其中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发展处于不均衡的状态,有些地区缺乏足够的经费与人才保证。
2、实现人口管理信息化的技术过程
人口管理信息化的技术过程就是信息技术在人口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发挥,信息技术在人口管理信息中主要通过以下四个层面是实现:
第一,基础设施的建设。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定的信息设备、信息资源和计生信息网络作为基础。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因此,要实现人口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在基础条件上下大功夫,保证这方面工作的完善性。
第二,人才和制度的保证。人口管理信息化的技术实现,对现代技术信息要求的水平比较高,因此,要有一定的技术人才为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保证。在人口管理中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培训、院校学生的培养和引进外来人才等来建设一支具有高技术、素质的人才队伍。
第三,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就是信息技术在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人口信息技术的工作与日常的工作进行整合,在各个环节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技术功能的发挥。
结语: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在全国各级政府领导和支持下,我国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当前我们更应当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推动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中国审计的根本出路在于信息化”,而要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无疑应该强力推进审计信息化,以审计信息化建设带动审计组织、管理方式和技术方法的转变,系统解决那些不适应、不符合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种种难题。通过建设“国家审计信息系统”(gais),逐步承载起越来越多的审计业务和管理工作,夯实“免疫系统”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审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为国家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信息化浪潮逐渐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也深入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生产、组织、管理方式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变革,计算机信息系统逐步成为承载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开展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同时,由于资金、技术、开发周期、管理、经验、知识产权等原因,这些信息系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问题,成为威胁国家财政、金融、国有资产和资源、民生、生态环境及国家信息等系统安全的潜在爆发区。
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国家审计机关要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实现审计事业的新发展,结合我国审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该如何有效应对?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以数据审计为基础,以发现大要案线索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微观功能
我国审计机关自建立以来,计算机审计经历了计算机辅助审计和向计算机审计转变的两个阶段。通过多年的数据审计实践,我们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总结了比较成熟的技术方法,开发了一系列数据审计软件,成为审计人员开展数据审计的有效工具。在对银行、海关、电信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审计中,这些经验、技术方法和审计软件对发现大要案线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迈出了由以手工审计为主逐步向计算机审计发展的关键步伐。应坚持以数据审计为基础,逐步使其成为审计人员普遍掌握的基础审计方法,加快完成由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的跨越。通过开展数据审计,注意发现大要案线索,及时揭示国民经济各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微观功能。
二、以信息系统审计为高地,重点揭示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信息系统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宏观功能
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内部的信息系统将逐步整合,整个社会的信息系统也将逐步融合,“信息孤岛”的现象将逐步消除,审计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视角也必须逐步从转向一般特殊、从“细胞”转向组织和系统。只有站在系统思维的高度,通过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统筹兼顾相关信息系统的总体和具体情况,才能够充分扩展审计的视野,准确把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业务范围、工作流程和控制环节,进而及时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点,并放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背景下通盘考虑,才能为维护国家安全发挥好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宏观功能。
三、积极探索联网审计,建立预警机制,前移审计关口,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等基础网络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处理业务、从事管理的基础信息平台。借助网络建设和应用开发,以部门的预算跟踪及联网审计为试点,逐步探索各部门、各地方的预算执行及其他常规业务的联网审计工作,通过植入相应审计模块或软件,建立起预警机制,及时或实时发现违法违规事件,做到关口前移,逐步实现“三个转变”,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
四、进一步加强审计机关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结合信息化工作,改革机关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组织、管理水平,为审计机关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提供坚实的技术和组织保证
审计机关内部的信息化建设是制约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审计机关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审计机关内部的信息化建设搞不好,审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观念的转变和树立、信息化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必然收到限制,必然影响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是影响审计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因。因此,应站在审计事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本着对事业和队伍负责的态度,首先应加强审计机关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保证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为顺畅开展数据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和联网审计提供良好的前提和奠定扎实的基础,从而保证国家审计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近两年来,我大队信息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工作目标和衡阳市信息化工作考核要求,大队全体攻坚克难,全力推进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发展,在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行政府信息公开、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提高信息化队伍素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就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视硬件投入与网络建设,夯实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基础
信息化建设如果离开了硬件与网络支持,无疑建设空中楼阁,大队党委高度重视硬件投入与网络建设,在这项工作上坚持高点定位的原则。近两年来,大队加大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截止到目前为止,大队已增加电脑5台,并办理了光纤业务等,这些工作的开展,夯实了我大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基础。
二、狠抓学习培训,努力提高消防队伍的素质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人是关键,它要求我们的消防队伍是即熟悉本职业务,又要具有现代科技知识,熟悉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我大队领导高度重视对全体人员的计算机知识的培训,积极安排大队干部、文职轮流参加市政府组织的各种微机业务培训,重点针对网络基础应用、文字处理等应用类培训,有的放矢,使各级领导干部掌握基本的电子政务应用技能,并安排专人负责信息录入工作。目前我大队全体干部与文职都取得了计算机初级证书,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大队继续推进部队作风纪律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强化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工作的日常调度,促进工作落实,树立良好的新时期公安消防形象;继续创建学习型队伍,加强政治思想和业务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做到每月至少集中学习一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开展业务技能培训、跟班培训和全员业务技能比武,评选业务标兵活动等形式,提升全体官兵的业务水平。
三、扎实推行政府信息公开。
大队加大政务信息公开的力度,促使非涉密政务信息100%公开;维护和更新公开大队信息;对拟公开的信息进行保密审查;强化应用,强力推进网上作战实效,行政许可与处罚案件全部实行网上办理,全面推行“阳光执法”活动,促进依法行政。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统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统计信息化是为了实现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交换和共享,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全面提高统计效率,更好的为统计工作服务。
一、南县统计信息化的现状
县级统计局是政府统计的基层单位,是政府统计部门与企业、公民联系的纽带,是采集统计数据的第一线。因此,县级统计信息化是整个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前沿,也是信息建设的关健所在。
1、省、市、县重视统计工作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统计工作的通知》(湘政发[20__]8号和《进一步加强工作意见》(湘政发[20__]8号精神,以及益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益政发[20__]15号),省、市两级政府明确指出要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统计专网建设,实现省、市、县网络线路开通,乡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要逐步实现联网直报。乡镇微机配备经费按省、市、县分级负责的原则负担。县人民政府对统计工作有关要求也进一步明确。
2、统计基层,基础情况
从县统计局看,县统计局在职人员16人,平均年龄42岁 ,统计师2人,懂统计与计算机复合型人员不超过一半,现有微机13台,笔记本1台,人平0.8台,针式打印机3台,激光打印机1台,局内全部联接internet网。
从乡镇看,全县12个乡镇,统计人员暂为经管系统编制,县政府、编委正就统计人员定编定员问题进行研讨中,就乡镇微机配备事情,经费由省、市、县按3千、2千、2千比例已经到位,对乡镇统计站的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已进行政府采购中,5月底可以全部配备到基层。
从企业事业部门看,向统计局有报表报送任务的单位317家,其中规模企业41家,商业 37 家,房地产建筑22家,服务业17家,县部门95%都拥有电脑,八成接入宽带,统计人员基本由财务室或办公室兼,持有统计上岗证不足20%,企业单位统计人员由会计兼,电脑接宽带情况只有90%,但统计上岗证持有约有30%。
从信息化交换信息情况看,县对市基本实行电子化办公,通过市级内网“ftp”进行数据传输,企业部门中除规模工业企业德盛纺织、德兴纺织、汇源麻业、湖南拓普进行联网直报外,其他均进行电话、传真、报表等纸介进行传输。县统计局对县域经济数据及主要经济指标主要通过统计年鉴、南县经济数据月度卡、南县调研分析向外传送,在20__年底,县统计局建立了南县统计信息网,县局的有关工作及统计数据在网站上向外公布。
二、制约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因素
1、信息化意识不强
有不少的干部与公众对统计信息化建设认识不清,部分单位领导对统计信息产生、传递、服务、作用认识模糊,对计算机使用仅停留在文件打印上,认为信息化是高新技术,还不知如何着手来抓信息化,利用信息资源来提高工作效率。
2、资金投入有限
统计部门的本身业务经费就有限,如果从有限经费中挤的话,也是非常少的,所以在设备更新、网络升级、网站更新上都难以跟上社会发展。
3、统计软件更新较快
现在县级在处理统计数据使用sarp系统,有的使用的foxpoe系统,一套表制度的epras,普查版本的apras,再到抽样调查各类新程序,县统计局的统计专业人员使用起来尚需摸索中求发展,更别谈乡镇、部门、事业单位了。在对报表单位布置工作时,月季、年报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汇总,统计软件的快速更新使得报表单位也有些应接不暇。
4、统计信息网管理落后
南县统计信息网还处于起步阶段,内容少、更新慢、数据少、统计分析、调研报告少、版面也不美观,点击率十分低,网站还不能很好的发挥它的对外宣传,公布的作用。
5、专业人员缺乏
县统计人员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下有5人,特别是懂统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少。懂计算机的人员也只是停留在简单操作计算机、录入、汇总操作上,而网络技术的方面几乎空白,精通业务与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直接关系到统计网终化建设成败。
三、统计信息化建设与对策
对于我县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应立足实际,充分挖掘有利条件,实行扬长避短,分步实施的策略,逐步加大统计信息化建设力度。
1、要以省、市、县《关于切实加强统计工作通知》文件出台为契机,大力宣传统计信息建设的重要意义
利用好各种宣传工具,特别是南县统计信息网普及统计信息化知识,宣传统计信息化建设重要意义,让公众了解统计信息化工作,支持统计信息化工作,参与到统计信息化工作来。
2、办好南县统计信息网,构建互动开发的信息平台
统计信息网是统计信息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是发挥统计服务功能,展示统计工作成果的阵地和窗品,在丰富网站内容、美化网站版面的情况下,更好的考虑谁在观看我们的网站?用户需要了解哪些统计内容,可以尝试建立一种开放式服务格局,为社会公众提供网上服务。发掘和捕捉企业、部门和公众需求,推动统计业务的发展,另外还可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沟通,实现信息共享。
3、大力度进行统计信息化硬件建设
统计局的电脑设备是最多、最好的,因为计算机就是工作人员的工具,报表录入计算汇 总都离不开,只有有了先进设备,先进系统,工作效率才能提上去,才能让统计工作者既“勤奋”又“聪明”地工作。
4、加强统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提高操作水平
信息化建设,人是关健,有了设备和系统,还需要操作员,要利用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培训班,对在职工作者进行充电,针对网终技术空白,更要找时间找机会让操作者学习掌握计算机应用较深层次的知识。通过开展人才培养活动,造就一批精英统计员,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熟悉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5、采用分步分块策略推行联网直报
统计联网直报是统计信息化过程的必然趋势,目前,市统计局对统计联网直报工作正紧锣密鼓的进行,我县的规模工业企业也已有4家,通过联网直报向国家统计局报表,对统计报表单位可以就水平、层次及状况进行分类,逐步实现统计资料联网直报。
统计信息化是社会发展必然,我们统计部门要抓住机遇,按高标准要求,通过统计信息化带动统计工作改革发展,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文章从消防信息化建设出发,结合当前全国消防通信网络的建设现状,从网络的脆弱性、网络入侵手段等方面分析探讨了网络应用中的安全问题,并提出在消防信息化建设中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对策,对实现我国消防信息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键词消防信息化网络入侵网络安全信息革命席卷全球,迅速而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方式。消防信息化对实现消防业务办公自动化和消防业务信息共享及其综合利用、建立消防部队快速反应机制、提高消防部队预防和扑救火灾以及处置其他灾害事故的实战能力、优化消防业务工作流程、实现消防业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由于网络自身的脆弱性及在系统平台搭建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安全问题,这些安全问题将有可能直接导致病毒传播、非法入侵、信息泄漏甚至平台崩溃。因此,如何避免和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消防工作,也是信息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l.消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1消防信息化的范畴
消防信息化是利用先进可靠、实用有效的现代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对消防信息进行采集、储存、处理、分析和挖掘,以实现消防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高程度、高效率、高效益的共享与共用的过程。
消防信息化建设的范畴包括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运行管理体系建设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等内容。
1.2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全国消防通信网络从逻辑上分为三级:一级网是从部消防局到各省(区、市)消防总队以及相关的消防科研机构和消防院校;二级网是各省(区、市)消防总队到市(地、州)消防支队;三级网是各市(地、州)消防支队到基层消防大队及中队。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直辖市,二级网和三级网可合并考虑。每一级网络所在机关均应建设本级局域网。
1.3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安全保障体系是实现公安消防机构信息共享、快速反应和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安全保障体系首先应保证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在此基础上保证应用系统和业务的保密性、完整性和高度的可用性,同时为将来的应用提供可扩展的空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保障网络安全、可靠、持续运行,能够防止来自外部的恶意攻击和内部的恶意破坏;
(2)保障信息的完整性、机密性和信息访问的不可否认性,要求采取必要的信息加密、信息访问控制、访问权限认证等措施;
(3)提供容灾、容错等风险保障;
(4)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尽量为网络应用提供方便,实行全网统一的身份认证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5)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
2.消防信息化建设中面I临的网络安全问题
2.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
从狭义的保护角度来看,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不受自然和人为有害因素的威胁和危害;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系统上的信息安全。
从广义来说,凡是涉及到计算机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
2.2网络系统的脆弱性
2.2.1操作系统安全的脆弱性
操作系统不安全,是计算机不安全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
(1)操作系统结构体制本身的缺陷;
(2)操作系统支持在网络上传输文件、加载与安装程序,包括可执行文件;
(3)操作系统不安全的原因还在于创建进程,甚至可以在网络的结点上进行远程的创建和激活;
(4)操作系统提供网络文件系统(NFS)服务,NFS系统是一个基于RPC的网络文件系统,如果NFS设置存在重大问题,则几乎等于将系统管理权拱手交出;
(5)操作系统安排的无口令人口,是为系统开发人员提供的边界入口,但这些入口也可能被黑客利用;
(6)操作系统还有隐蔽的信道,存在潜在的危险。
2.2.2网络安全的脆弱性
由于Internet/Intmnet的出现,网络安全问题更加严重。可以说,使用TCP/IP协议的网络所提供的FTP、E-Mail、RPC和NFS都包含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存在许多漏洞。
同时,网络的普及使信息共享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信息被暴露的机会大大增多。Intemet网络就是一个不设防的开放大系统,谁都可以通过未受保护的外部环境和线路访问系统内部,随时可能发生搭线窃听、远程监控、攻击破坏。
2.2.3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的脆弱性
当前,大量的信息存储在各种各样的数据库中,而这些数据库系统在安全方面的考虑却很少。而且,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必须与操作系统的安全相配套。
2.2.4防火墙的局限性
尽管利用防火墙可以保护安全网免受外部黑客的攻击,但它只能提高网络的安全性,不可能保证网络绝对安全。
2.3基于消防通信网络进行入侵的常用手段分析
由于消防工作的社会性,消防信息化建设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积极通过网络媒体为社会提供各类消防信息,如消防法律法规、消防知识等,促进消防工作社会化;在网上受理消防业务,公布依法行政的有关信息,为社会提供服务,增强群众对消防工作的满意度。在利用网络提高工作效率和简化日常工作流程的同时,也面临许多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3.1内部资料被窃取
现在消防机关上传下达的各种资料基本上都要先经过电脑录入并打印后再送发出去,电脑内一般都留有电子版的备份,若此电脑直接接入局域网或Intemet,就有可能受到来自内部或外部人员的威胁,其主要方式有:
(1)利用系统漏洞入侵,浏览、拷贝甚至删除重要文件。前段时间在安全界流行一个名为DCOMRPC的漏洞,其涉及范围非常之广,从WindowsNT4.0、Wind ows20__、WindowsXP到Windowerver20__。由于MicrosoftRPC的DCOM(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块)接口存在缓冲区溢出缺陷,如果攻击者成功利用了该漏洞,将会获得本地系统权限,并可以在系统上运行任何命令,如安装程序,查看或更改、删除数据或是建立系统管理员权限的帐户等。目前关于该漏洞的攻击代码已经涉及到的相应操作系统和版本已有48种之多,其危害性可见一斑;
(2)电脑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差,系统配置疏忽大意,随意共享目录;系统用户使用空口令,或将系统帐号随意转借他人,都会导致重要内容被非法访问,甚至丢失系统控制权。
2.3.2Web服务被非法利用
据统计,目前全国各级公安消防部门在因特网上已建立近100个网站,提供消防法规、危险物品基础数据、产品质量信息、消防技术标准等重要信息,部分支队还对辖区内重点单位开辟网上受理业务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基于网页的入侵及欺诈行为也在威胁着网站数据的安全性及可信性。其主要表现在:
(1)Web页面欺诈
许多提供各种法律法规及相关专业数据查询的站点都提供了会员服务,这些会员一般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才能正式注册成为会员,站点允许通过信用卡在线付费的形式注册会员。攻击者可以通过一种被称为Man-In-the-Middle的方式得到会员注册中的敏感信息。
攻击者可通过攻击站点的外部路由器,使进出方的所有流量都经过他。在此过程中,攻击者扮演了一个人的角色,在通信的受害方和接收方之间传递信息。人是位于正在同心的两台计算机之间的一个系统,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它能在每个系统之间建立单独的连接。在此过程中,攻击者记录下用户和服务器之间通信的所有流量,从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或有价值的信息,对用户造成威胁。
(2)CGI欺骗
CGI(CommonGatewayInterface)即通用网关接口,许多Web页面允许用户输入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交互。还有一些搜索引擎允许用户查找特定信息的站点,这些一般都通过执行CGI程序来完成。一些配置不当或本身存在漏洞的CGI程序,能被攻击者利用并执行一些系统命令,如创建具有管理员权限的用户,开启共享、系统服务,上传并运行木马等。在夺取系统管理权限后,攻击者还可在系统内安装嗅探器,记录用户敏感数据,或随意更改页面内容,对站点信息的真实性及可信性造成威胁。
(3)错误和疏漏
Web管理员、Web设计者、页面制作人员、Web操作员以及编程人员有时会无意中犯一些错误,导致一些安全问题,使得站点的稳定性下降、查询效率降低,严重的可导致系统崩溃、页面被篡改、降低站点的可信度。
2.3.3网络服务的潜在安全隐患
一切网络功能的实现,都基于相应的网络服务才能实现,如IIS服务、FTP服务、E-Mail服务等。但这些有着强大功能的服务,在一些有针对性的攻击面前,也显得十分脆弱。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攻击手段。
(1)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
攻击者向系统或网络发送大量信息,使系统或网络不能响应。对任何连接到Intemet上并提供基于TCP的网络服务(如Web服务器、FrP服务器或邮件服务器)的系统都有可能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大多数情况下,遭受攻击的服务很难接收进新的连接,系统可能会因此而耗尽内存、死机或产生其他问题。
(2)口令攻击
基于网络的办公过程中不免会有利用共享、FTP或网页形式来传送一些敏感文件,这些形式都可以通过设置密码的方式来提高文件的安全性,但多数八会使用一些诸如123、work、hay等基本数字或单词作为密码,或是用自己的生日、姓名作为口令,由于人们主观方面的原因,使得这些密码形同虚设,攻击者可通过词典、组合或暴力破解等手段得到用户密码,从而达到访问敏感信息的目的。
(3)路由攻击
攻击者可通过攻击路由器,更改路由设置,使得路由器不能正常转发用户请求,从而使得用户无法访问外网。或向路由器发送一些经过精心修改的数据包使得路由器停止响应,断开网络连接。
3.消防信息化建设中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对策
3.1规范管理流程
网络安全工作是信息化工作中的一个方面,信息化工作与规范化工作的根本目的一样,就是要提高工作效率,只不过改变了规范化的手段。因此,在实行信息化的过程中,管理有着比技术更重要的作用,只有优化管理过程、强化管理基础、细化管理流程、简化管理冗余环节、提高管理效率,才能在达到信息化目的的同时,完善网络安全建设。
3.2构建管理支持层
信息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实施自始至终需要单位最高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包括对工作流程再造的支持、对协调各部门统一开展工作的支持、对软件普及和培训的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建一个“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各部门部长担任成员,下设具体办事部门,具体负责网络建设和信息安全工作,这是一种较理想的做法。但要真正发挥其作用,促使信息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领导的重视,更重要的是需要负责人有能力充分协调与沟通各业务部门开展工作,更要与其他部门负责人有良好的协调配合关系。
3.3制定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法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是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必不可少的措施。如制定人员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审查;组织管理上,避免单独作业,操作与设计分离等。
3.4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
就当前消防信息化建设的程度来看,网络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局域网服务、Web服务和数据库服务上。应当避免与Internet连接直接接入,而是配置一台安全的服务器,整个局域网通过这个上网,这样上网的终端在Internet上是没有真实IP的,能避免大多数的常规攻击。对基于Web服务的网上办公、电子政务,应当安装经公安部安全认证的网络防火墙,由专人负责,尽量少开无用的服务,对系统用户的数量和权限做严格限制,并可采用授权证书访问或IP限制访问,增强站点的安全性。在数据库方面,现消防部门主要应用Microsoft的Acce,此数据库的网络功能主要基于A、PHP等动态网页平台来实现,通过SQL查询语句与页面进行交互,在保证系统不被侵入、数据库不能被直接下载的前提下,数据安全主要由页面查询语句的严密性来保证。除Acce之外,应用较多的是Microsoft的SQLServer和Oracle,这两套数据库系统的网络功能很强大,其安全性首先需要一个专业的数据库操作员,对数据库进行正确的配置、限制数据库用户的数量、根据用户的职责范围设定权限、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定时备份数据库,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4.结束语
随着Internet/Intranet技术应用的迅猛发展,消防部门办公的自动化、网络化进程正在悄然启动,这是一个不可阻碍的发展趋势,信息化建设中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也将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网络安全建设应抓住三个重点:一是提高领导的安全意识,分派专人负责安全建设,注重信息的价值性和保密性;二是制定健全的安全管理体制,对重要信息进行专人专项管理,避免敏感信息直接接入网络;三是网络安全专业化,培养专业的网络安全人员,对整个网络进行专业的安全管理,提高整个网络的安全性,建设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先进的、可行的、实用的消防信息网络,在不断满足现代化消防工作需要的同时,推动并完善消防信息化建设。
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涉及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运输动员、科技信息动员和政治动员等诸多领域,包含动员资源管理信息化、动员指挥控制手段信息化、动员内容结构信息化、动员力量信息化等诸多方面,是国防现代化建设征途中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持续发展的当今世界,从我国的国情和军情出发,加快推进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要使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扎实有效地发展,就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理解、全面实践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重要思想,统筹规划,严密论证,科学指导,坚持实现国防现代化长远目标与适应军事斗争准备现实需求相统一,坚持走以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牵引带动机械化的复合式发展之路,坚持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总体布局出发,谋求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国防动员能力的全面提高。
国防动员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和军队的统一规划、组织和领导下,在国防动员领域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使用到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国防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力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与共享,全面提高国防动员能力的过程与目标。在我国,不论是从实现国防现代化的长远目标还是从完成军事斗争准备的现实任务来看,国防动员信息化都处于影响和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的战略地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随世界新军事变革潮流,着眼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加快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步伐,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从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全局出发,认清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军委江主席指出,新军事变革的核心是信息化,实质是军队建设模式的根本转型和战争形态的根本转变。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本质性内涵。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群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上广泛应用,使信息化武器装备逐渐主宰战场,能量释放的受控性、系统性、智能性增强,作用空间更为广阔,形成了以信息力为主导的武器系统和军队力量构成,信息力成为军队战斗力的关键性要素,战争形态迅速向信息化转变。国防动员是国家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实现国防动员信息化的目标,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新军事变革核心的信息化在国防动员领域的具体实践,是提高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国防动员能力的“倍增器”。
国防动员信息化,走的是一条基于内涵发展的综合集成式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它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国防动员各系统的渗透、融合和改造,将信息网络终端植根于每一动员资源之中,通过提高信息能力增强人力、物力、财力的整体动员能力。与传统建设模式相比,主要表现为三种转变。一是由“纵向式”向“体系式”转变。传统的国防动员建设,侧重于从纵向上发展各要素,信息化建设改变了这一纵向发展思路,它从体系对抗需求出发,着力于动员体系结构力、组合力和思想力建设,通过解决长期存在的各要素结合不紧密问题,改进人与人之间,组织机构与组织机构之间,人和组织机构与系统的硬件、软件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整体动员效能的倍增。二是由“捆绑式”向“融合式”转变。传统的国防动员建设方式是对各动员要素的合成及对动员行动的合同,实现各局部动员能量“捆绑式”累加释放,结果是1 1=2。信息化建设方式是对组织结构与动员行动进行融合集成,实现各要素、各局部动员能量“融合”式释放,结果是1 1〉2。三是由“平台式”向“网络式”转变。传统国防动员建设主要靠的是数量规模优势,战争动员规模不断扩展,杀伤支援能力不断增强。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以信息为需求和导向,变以往以人和装备等平台的规模和数量为重心,为以联结平台的网络为中心,通过数据链路,把人、装备等平台要素联成为一个网络化整体,通过由以平台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的转移,提高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反应能力,实现国防动员整体效能的量级倍增。这正是提高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国防动员能力的必然要求。
随着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转变,战争节奏明显加快,战场态势瞬息万变,作战信息量剧增,制信息权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同时,现代作战残酷激烈,毁伤破坏严重,物质能量消耗巨大。这就要求国防动员具有较高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感知、传输、处理和决策应用能力;要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抗毁伤和持续保障能力。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正是满足上述要求的必然举措。第一,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以信息为媒介,可通过与国家潜力的紧密联接,将国家潜在实力转化为体系对抗的有效实力。第二,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以国家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可通过与国家信息化的紧密结合,增强战争动员的基础与潜力。第三,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以应用为目的,通过发挥信息能量,对各动员要素达成优化组合,增强应急机动动员能力。因此,我们要建立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国防动员体系,必须坚持实现国防动员信息化,走中国特色信息化国防动员之路。
以国防动员建设模式转型为目标,科学确立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是在动员理论上,加紧研究和建立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国防动员理论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国防动员理论。但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国防动员理论还是建立在机械化战争背景下的,理论体系的基点是为了打赢机械化战争。在新世纪新阶段,打赢信息化战争势所必然的成为我们军事斗争准备基点的情况下,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紧信息化动员理论的研究,以动员理论的转型指导和牵引动员模式的转型。
二是在动员内容上,要尽快建立和形成以信息动员为核心的内容结构体系。纵观人类战争历史的发展进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的社会形态孕育着不同的战争形态,而不同的战争形态,又依托于不同的动员基础资源。只有以不同时期的动员基础资源为核心,及时优化组合动员内容结构体系,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战争动员的需要。在信息化战争中,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性因素已不再是体能、热能,而是信息能。在这个时期,信息资源成为信息化战争的强大物质基础,战争动员的重点势必转移到信息动员上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虽然都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但信息动员在战争中的地位却在不断提升。在20__年上半年进行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虽然动员的兵力比海湾战争少得多,但信息动员的规模却比海湾战争大得多,仅民用卫星就动员了100多颗,为海湾战争的20多倍。因此,正视信息动员在信息化战争中的战略基础地位,尽快建成以信息动员为核心的动员内容结构体系,应是国防动员信息化的核心标志。
三是在资源管理上,要加快开发和建设可视化的动员资源配置管理数据库系统。要提高对分布分散、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动 员资源的准确掌控和精确动员能力,就必须建立可视化的动员资源配置管理数据库系统,实现电子化动员。首先,要研究开发公用的地理信息电子地图,作为动员资源配置显示的电子平台。其次,要研究开发军民一体、平战一体、技术一体的国防动员资源信息资源配置管理数据库系统,作为国防动员资源数据管理操作平台。再次,要大力加强对各种动员资源的潜力调查、计算机编码和分类建库工作,以充分地实现信息共享。第四,要建立动员资源定期申报、核查、更新、维护工作,确保库存资源数据的准确,为动员指挥机构决策提供可靠保障。
四是在指挥方式上,要努力建设和完善一体化的组织实施指挥控制体系。国防动员系统作为未来信息化战争大系统的一个战略基础系统,要想发挥好系统的整体威力,提高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快速支前能力、快速保障能力等,就必须构建一体化的组织实施指挥控制体系。这一体系,在结构上,纵向应由国家、战区、省、地、县五级组成,每级指挥控制系统终端均设在本级战时动员指挥控制中心,并与同级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联网互通;横向应由各动员部门、动员系统构成,指挥控制终端平时由各级国动委综合动员办公室管理,战时由国动委指挥控制中心负责。这一体系,在分系统构成上,应由国防动员号令发放分系统、警报传递发放分系统、资源分布管理数据库分系统、动员方案自动生成修改分系统、资源流动可视分系统、指挥控制辅助决策分系统等构成。鉴于国防动员资源广泛分布于国家及民用系统中,动员工作也主要是通过地方党政机关、同级军事机关进行。国防动员组织实施指挥控制系统,应充分依托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立,依靠地方信息技术人才组织维护。
以国防和军队信息化目标需求为牵引,切实加强对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是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的根本目标。为了使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始终以这一目标需求为牵引,走科学、高效的发展之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首先,要建立健全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体系。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服务于全国、全军,是一项国防动员整体“改造”工程,其中会遇到不少阻力和困难,以至深层次矛盾。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例,要做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就必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防止出现网络空间内“孤岛”等“违章建筑”,影响国防动员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运行,为此,必须把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加强对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根据我国国情,可在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下设相关领导机构,负责规划、指导本级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工作,形成上下衔接的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体制。要从全面提高国防动员能力的要求出发,合理调配建设资源,大胆地采取和运用有利于民兵、预备役官兵综合素质提高,有利于动员工作效率和动员能力提高,有利于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一切方法、措施和手段,充分发挥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努力推进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全面健康发展。
其次,要搞好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组织协调难度大、综合创新性强,要确保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就必须搞好总体设计,重点要抓好论证、决策、实施三个环节。在论证环节上要找准突破口。要围绕建设一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国防动员力量,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案进行比较,真正拿出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保证国防动员能力持续提高的建设方案。当前,要首先搞好国防动员信息化体系结构论证和信息化建设技术标准论证。在决策环节上,只要是经过论证、看准了的,决心要坚定。要有破“旧”立新的勇气和魄力,敢于面对现实,敢于否定自己,敢于在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上动“手术”,这是决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在实施环节上,要做到持之以恒。定下来的方案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予以及时调整,但决不能一遇到阻力就妥协、放弃,走回头路。
再次,要有效推进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根据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应把握住技术推动、应用拉动、建用互动和整体联动这四个关节点。技术推动就是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作为直接的推动力来促进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利用信息技术的渗透性,采取内部嵌入式方法,实现国防动员各领域的综合集成,就可快速提高整体的信息能力及动员能力。应用拉动就是通过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广泛应用,来强力拉动国防动员机制向着信息化快速转型。建用互动就是在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中坚持边建边用,以建带用,以用促建,在建用互动的循环往复中推动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整体联动就是要使国防动员各领域、各层次协调发展,既要发挥好“长板效应”,又要避免“短板制约”,只有整体联动,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国防动员整体建设水平的攀升,推进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论文关键词:人口管理 信息化 发展
论文摘要: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管理的工作关系着国家的各项工作的部署与安排。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入发展与应用,带动着我国各项工作信息化进程。人口管理的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此对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给我国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政治的建设都是朝着这个目标方向不断努力的。人口管理信息化作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各项工作不断改革、进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股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热潮,无论是在资金、技术还是人力方面的投入,都实现了突破。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讲,做好人口管理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实现人口管理的信息化,将会给计划生育部门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同时也对有很大的挑战。因此,作为信息管理部门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体制和策略等方面深化人口管理的改革与发展,以实现我国人口管理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人口管理信息化,就是在人口管理的工作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人口资源,完善人口管理服务的职能,不断的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人口管理现代化的实现的过程。
二、人口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人口管理的信息化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信息的创新而出现的,其本质特征是现代化,其是在现代化的理念的指导下,实现现代化的人口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挂历方法、手段等。
三、搭建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从公安部门组建“金盾”工程以来,我国人口计划生育部门认真的贯彻一系列的信息化建设的精神,坚持“抓创新、树亮点,强基础、建机制,高起点、快速度,重发展、促应用”的原则,进行周密的部署和组织,根据每个地区的计划生育信息系统的建立程度和水平评出优秀市、县,以积极的推进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计划生育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为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很多的便利,例如能够准确的了解管理地区的常住人口的婚育状况,为人口计生管理和相关人口工作的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从而不断的提高地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综合治理水平。
为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可以召开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汇报会。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是以全部常住人口为管理对象,以户为单位进行管理,涵盖公民身份信息的大型人口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针对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时间紧等因素,市人口计生委专门成立领导机构,统一部署。各区县人口计生局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定“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亲自安排和部署信息采集、审核和录入等三个环节工作。 四、实现人口管理信息化的过程
实现人口管理信息化是计划生育部门管理中对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的过程,其主要包括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双重推动。
1、实现人口管理信息化的社会过程
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的信息化就是信息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应用的普遍化,也就是信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各个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管理信息的综合应用水平还是很有限,其中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发展处于不均衡的状态,有些地区缺乏足够的经费与人才保证。
2、实现人口管理信息化的技术过程
人口管理信息化的技术过程就是信息技术在人口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发挥,信息技术在人口管理信息中主要通过以下四个层面是实现:
第一,基础设施的建设。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定的信息设备、信息资源和计生信息网络作为基础。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因此,要实现人口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在基础条件上下大功夫,保证这方面工作的完善性。
第二,人才和制度的保证。人口管理信息化的技术实现,对现代技术信息要求的水平比较高,因此,要有一定的技术人才为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保证。在人口管理中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培训、院校学生的培养和引进外来人才等来建设一支具有高技术、素质的人才队伍。
第三,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就是信息技术在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人口信息技术的工作与日常的工作进行整合,在各个环节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技术功能的发挥。
结语: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在全国各级政府领导和支持下,我国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当前我们更应当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推动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1农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在我国目前的多数城市中,虽然对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已经了解,但实际操作中对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体系还是不够熟悉,在部分农牧业管理单位中尚未将农牧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工作中心,这样不健全不完善的农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是会影响农牧业信息的建设进程的。而且,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比较紧缺,这样就出现了管理建设水平低,建设团队的整体素质也没有达到标准,限制了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程度。
2农牧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面对的消费群体消费能力不足问题
在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实际施行的过程中,农牧业生产可以通过信息化建设产生几倍的效率,信息化建设在面对农牧业信息服务时,可以形成农牧业与信息技术共存互补的良好局面,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信息技术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对于农牧业管理人员来说是比较难以支撑的,这样就出现了农牧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面对的消费群体消费能力不足问题,农牧业管理人员的消费水平有限就造成了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的现象。
3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完善策略
3.1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增加扶持的力度
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难度很大,涉及面很广的工程,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也需要其他各个部门的通力支持配合,与社会中的其他工程设计相比,农牧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具有很高的价值,从根本上来说是让农民直接收益,在社会覆盖面来说也是最广的工程。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要进一步加强,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可以解决农牧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3.2农牧业信息化建设中服务体系的完善和管理层面的规范
农牧业信息化的团队建设需要很高的技术支持,加强服务体系的建成是对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管理方法的确切制定来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服务内容,在市场运营方面可以增加社会化信息服务的活动,增强农牧业信息服务的工作动力,这样就可以推动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4结语
农牧业信息化的建设是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的,建设的内容会涉及到社会中的各个层面,政府在支持的同时要努力调动社会中各方面的积极性,来努力促进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农牧业信息化的建设道路目前还处在发展中,在这个特殊阶段需要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和农牧业管理人员共同协助合作,让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开展信息农牧业的正确合作活动,合理推进整个农牧业信息化工程的进度。
关于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产业链发展,说实话是个很大很难的课题,但这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发展。作为企业家,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来写,也许是从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也许对和我一样从事农业的人们有所帮助。所以就把自己的想法和体验写出来,与大家分享,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本文主要从宏观的几个角度和农产品与电子商务两个部分做一下简单的阐述。
“先富与共同富裕”——和谐社会与共富裕的新发展观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烈表达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心,提出要认真解决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中就包括努力缓解地区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等。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中国正在从单纯追求GDP或GDP挂帅的旧发展观转向以人为本、以十几亿人口共同富裕为中心的新发展观。这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取向,体现在经济领域,表现在每条产业链上,就是每个经济单位和个体的产业化的明确分工和链条增值。
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聚焦现代服务业
寻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循环型转变。现代服务业就走进了我们的视野。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也成为现代服务业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国内方面主要基于一些政府引导的驱动模式,提倡政府引导,平台推动,企业自主,产业链吸纳。如泉州外向型中小企业服务模式和义乌商品城以及第三方商务交易平台。所以聚焦现代服务业,体现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产业链上比较集中的就是信息化和电子商务——隶属于现代服务业这个庞大的国民经济第三产业。
农业产业化——六大领域构建的链条
从农业生产资料到农业种植、农业养殖,再进入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大流通和涉农综合服务,这根链条上汇聚了全国5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万个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95万经营大户,240万农民经纪人。这些链条上汇聚的每一颗珍珠,把大农业生态链构建的如此庞大与和谐,成为社会经济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小企业是农业产业链上的璀璨群星,是每个产业不断成长的永久动力,龙头企业是带动产业珍珠链上的钻石。每一条产业链条都存在它发展的勃勃生机
农业信息化——均衡发展与数字鸿沟
农业信息化包括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化,农作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管理信息化和服务网络化贯穿了产前、产中和产后。如产前主要为生产规划和准备生产资料,产中主要体现在种植和养殖两大方面,产后主要体现在加工、流通和农副产品销售方面。管理信息化方面,无论是前期的资源配置和优化,中期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上,都可以因为管理的高效和准确,而带来标准生产和规范管理。服务网络化方面,让市场和销售也变的可以预见,产品的品牌和渠道得到广泛的拓宽。
农村城镇化与农民职业化
在未来15年里,中国将有2-3亿农民迁入城镇居住,城镇人口将从现在的5.24亿增至8-9亿。中国市长协会秘书长陶斯亮说,据官方统计,目前中国的中产阶级只占总人口的5.04,预计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变为45。也就是说,在迁入城镇的中国农民中,必定有一部分会成为中产阶级。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以每年约1的速度增长,已经由1990年的18.9升至20__年的40,到2020年将达到60。在此期间,中国不仅要提高现有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还将建设数百个小城市,每年将可以吸纳1300-1800万农民。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解冻,“农民”的身份转换已成为一种必然。农民也将由一种身份变为一种职业。农村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把农民的区域分布和职业归属做了实至名归的标记。农业信息化又可以解决数字鸿沟,拉平了全国市场,严重的信息不对等可以寿终正寝,让农业产业化质的提升成为一种现实可能。土地上的农民至少有三种主流的走向。其一,他们会自主创业,成为民营中小企业的企业家或小老板;其二,很多农民工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会离开土地,融入城镇,成为产业工人或从事服务业或自谋出路;其三,最终选择留在土地上的,最有可能成为农业经理人如家庭农场。如下图所示: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考虑自己本地的产业,设计出一种符合自己区域经济特色的现代农业模型。
第二部分,我们从农产品与电子商务方面做一简单阐释。
电子商务是一个大产业,是一场革命,意义极为深远。现在是中小企业大批量应用电子商务的关键时期。重点在于发展模式,而非商业交易模式。我们在传统方式下,用五年十年才能完成的事情,在互联网状态下也许1-2年就完成了。在传统方式下,我们这辈子永远不可能认识的人和事,在互联网状态下,都可能变为现实。这就是”点对点”,”NtoN”带来的无穷力量,是我们人类自身的力量在这种工具下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和进步。
在电子商务与农产品的结合上,尤其要注重以下几点:
1、龙头企业主导与行业协会带动
龙头 企业带动模式包括“公司 农户”,“公司 基地 农户”,“公司 合作组织 农户”等类型,是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和其他农产品加工出口有一定基础的地区较为适宜采用的一种农业标准推广的实施模式。由于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加工、储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同时,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出来的优质原料可通过深加工变成高质量、高档次的产品,从而赢得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因此,龙头企业带动模式能促进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
如上海水产集团公司为了适应大型超市集团连锁经营、统一进货的管理体制,通过整合重组几十个独立小企业,组建了上海水产集团配送中心,在连锁超市的带动下,借助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将水产品直接配送进大市场,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分散的渔民和现代化大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渔业的产业化经营。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是我国最大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一头连着3700多家农产品加工、销售、出口企业,一头连着45个国家250多个同行业组织,并参加了8个国际行业协会,获得了参与国际同业界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权利和机会。作为发展专业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的专门机构,这些协会正在架设起政府与企业、农户之间的桥梁,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交流与合作的作用。
2、“借台唱戏”和“搭台唱戏”
主要是讲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如亚太种子年会(上海),经国务院批准,第一次在中国举办;花博会——花卉行业的奥林匹克;北京科博会,农交会,寿光之果蔬会,西安杨陵之农业科技会都将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一张名片。
进入国际超市的采购清单如家乐福等,一些国际的展会也要多参加。帮助本地的农产品打出自己的品牌,走进国际超市,走上老百姓的餐桌,走上老外的餐桌。
3、品牌体系与电子商务
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要注重品牌体系的建立。其实我们很多企业在品牌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大部分还没有形成体系。像一些国际大企业都有强大的品牌体系。这样抵御内在与外来的危机能力就很强。像苏丹红事件和雀巢事件,要是放在中国企业身上,估计都要大病一场,甚至是一病不起。品牌不是简单的VI/CI或产品品质。就目前更符合中国企业实际需要而言,要注重品牌统一化、产品个性化和渠道多元化。如销售模式与渠道上,农贸市场、连锁超市、批发市场、网络渠道等都可以考虑。产品倡导绿色与健康,针对不同市场与消费者,准确定位,重点出击。同时加强与市场的互动和交流。要对自己的企业和产品进行全面包装,又要能重点突破。
“到平谷摘桃去!”已经成为北京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凭什么打造出这样的品牌。政府、协会、企业共唱一台戏,实现多方共赢。双汇集团冷肉全国连锁,尤其是在渠道建设和品牌体系上值得我们企业学习。深圳超大集团非常注重无公害、绿色、有机等系列认证,渠道上自建、加盟或连锁。在贸易方面,面对海外市场,也要在国内做足工夫。目前而言一个是渠道上,一个是在产品上。重点突破可以放在品牌上,以品牌体系的突破带动相关环节的完善。
4、两个关注
首先我们要明白国内市场是最大的国际市场。其次面对全球市场时,海外也可以成为生产原产地,海外市场不仅仅只是消费市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产品方面要加强规模化和品牌化,形成自己的产品体系。如山东省金乡县的大蒜面积就发展到了2万公顷,形成了规模生产,成为金乡县农村的支柱产业。金乡县围绕这一产业建立了10多处大蒜市场,其中最大的批发市场长达10公里,营业面积50万平方米。而山东大蒜市场让人觉得新鲜的还不仅这些——冷藏保鲜、辐射保鲜、脱水加工及大蒜制品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建成了恒温库108座,加工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年加工生产能力13万吨。大蒜加工销售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以大蒜为中心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全县农产品销售车队100多个,销售人员7万多人,运销专业户5000多户,旅社、饭店、商店发展到1200多家。
另外,大型连锁超市和全国25万农家店是全国各地的农产品直接竞争的主阵地,尤其是国际化的连锁超市。而批发市场慢慢将变为物流或仓储中心,也将成为农产品进军大城市的桥头堡。
5。“互联网 大农业”=“鼠标 农产品”?
互联网的核心实质是互动交流,是NtoN,它凝聚了人自身的力量。让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互联网第一次让人类有了一个能凝聚人类自身强大智慧并产生无穷能量的革命性的工具。它带来的是一个时代。就像瓦特的蒸汽机带来的工业时代一样。作为整个文明社会的物质基础一样,它要经历三大潮流:铺路之信息化、应用之商业化和大众之社会化。手机、电视甚至是各种网络家电,都会象电脑一样成为网络终端,构建成为全社会的一张无限的网络,一网而尽天下。
“互联网 传统产业”成就了很多新型的网商。我这里有两个例子。其一是湖南一家生物公司的董事长通过农博网,不到两个月就实现了400万的业务,占其年业务总量的20;另一个例子就是四川成都的一个蘑菇经销商,托朋友把供求信息到农博网上,一个月内就通过网络结识了辽宁丹东的一个客商,达成了20万的订单。当然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广州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太太靠工艺品,通过互联网把生意做到了海外,两年之内形成了200多名妇女加工作坊。
电子商务主要是为了满足交易需求。中国不同行业商业环境的成熟度不同,电子商务情况也就不尽相同。整体上来看,真正的电子商务在中国还是比较遥远的,但市场需求和交易信息带来的效应已经发挥了作用,很多企业因此受益。在电子商务里,除了网上真实身份需要的电子认证之外,企业信用系统和产品标准体系都是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漫长的历程。安全支付和现代物流也是需要长期不断努力的。这些挑战都始终存在。还要注意一点,把农业信息化 电子商务结合起来。这样避免产生因为意识差异造成的“信息孤岛”。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国家综合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越来越迫切。本文结合__市档案馆的实际,就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作了初步的探讨,主要从办公自动化、立档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网络建设、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途径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信息时代,人类正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信息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是当代新兴的生产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的依赖程度愈来愈大。档案工作要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在__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进程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加快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是必由之路。近年来,__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从起步到现在开展得有声有色,曾是全省经验交流的7个地市州之一。但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还不够快,要进一步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全社会共享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结合__实际,我认为积极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立档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网络建设、人才引进培养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是四条有效的途径。
一、努力实现办公自动化,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办公方式已逐渐被现代化的办公方式所替代。办公自动化程度的高低在一定意义反映了工作效率高低,同时,掌握现代化办公技能,也是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第一道门槛。
1、适应信息化的需要,加快实现从传统办公方式向现代化办公方式的转变。
(1)充分利用电脑外部设备,实现文件、资料完全电子化。局、馆所有联网的电脑共享打印机、扫描仪、刻录机等外部设备,除领导起草的文件外,各科室形成的文件材料由各科室文件起草人负责输入、编辑和打印,不再全部交打字员负责,这样既节约了设备投资,节省了人力和时间,减少文件“流通”环节,同时锻炼了队伍,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运用网络资源,实现办公室自动化。依托党政网(电子政务内网)或局域网和办公自动化软件,实现文件网上收发,即文件的起草、签发、审核、文印、传递、签批等基本上在网上进行,从而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一定程度上增加局馆内部与外界的联系渠道。
(3)建立局域网信息库,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根据市馆的实际研究可行的网上共享方式,用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如,可单设1台性能较好的电脑为服务器,建立1个局域网共享信息库,将常用的软件、各科室起草可公开的文件材料、各类统计报表、业务数据和资料都放入共享信息库,各科室和个人在需要时可随时进入共享信息库目录即可查找使用,将极大地方便工作,提高整体工作效率。至于日常维护工作可由单位指定专人负责。
2、突出局馆主体地位,积极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
我局从98年升省二级馆开始用档案软件著录档案条目,但迄今为止,只著录了7万余条,现行文件500余篇,与馆藏量相比还远远不够。档案数字化工作是进行档案馆资源建设的基础,首先要从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开始。
(1)在已经建好的局域网基础上,充分利用统一规范的档案管理软件网络版,所有联网的计算机都可以安装客户端程序,进行条目录入、查询检索,根据各科室工作实际,合理分配时间和工作量,使各科室均有机会录入馆藏档案目录,加大目录著录量。
(2)进一步对文件级数据库进行调整,逐步实现全息化。从我馆的实际出发,可优先重要全宗和珍贵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做到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对重点档案要内容全部数字化,要尽快建立起档案全息数据库。
(3)开展多媒体档案数字化工作。争取政府投入,研究解决多媒体档案数字化的技术难题,探索多媒体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对重要的音像档案资料进行采集、编辑并刻录成光盘,增加数字化载体档案,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4)应加强已形成的电子文件进行有效管理。近年来,电子文件量不断增大,除本机关自身发文已全部实现数字化外,对党政网上的电子文件如收文、政策法规性文件等数字化的信息要按电子文件和档案管理相关制度和办法,进行收集、整理、分类保管,刻录到光盘,做好光盘编目,并妥善保管。重要的电子文件有必要保留双套制。
二、促进各档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积极探索研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与档案信息资源的合作共建,实现两者的合作开发,共建高水平的基础信息资源库,不仅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同时也是促进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有效途径。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各立档单位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市局应加大指导力度,大力推动全市立档单位中档案信息化工作进程。把信息化工作延伸综合档案馆外,推进各立档单位机关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不仅为各单位信息化工作打下基础,也是为综合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长远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
1、通过加强档案行政执法、目标管理、建规范化档案室等有效手段,推行文档一体化管理。使各立档单位档案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为将来接收进馆档案的同时实现档案数字化奠定基础。
2、大力推行建立数字化档案室,把各单位的档案信息化工作纳入办公自动化体系和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中,并纳入“十一五”
规划,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各单位工作服好务。 3、不断改进和完善规范档案管理软件。开发并推广适应技术发展的档案管理软件综合网络版,并与各单位的办公自动化软件接轨,做好数据接口,实现数据有效接收、转化。有了良好的装备才能更好地开展档案室信息化工作,推动机关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和发展。
三、加快建设__档案信息资源网,真正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
__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全国双拥模范城。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在经济发展如工业企业改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支部加协会、城市建设等方面有很多全省先进经验,形成了丰富的档案资料。我们除了依托党政内网建立__档案网外,也应加快步伐在政务外网上建立档案网站。为更好地宣传__和档案工作,通过档案让人们了解__市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好准备。
1、研究网站的组成,优化网站信息资源。根据实际需要,网站可设多个一级模块、若干个二级模块、数百个网页。可设局馆概况、档案利用、档案展览、政策法规等十余个栏目,或参照政务内网上的网页建设,多设开放式栏目,便于普通大众接受,有效地提供网上服务。
2、结合实际,探索网站建立及维护模式。在经费紧张且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先采取依托政府信息中心或某些实力雄厚的友好单位的网络资源,在政务外网上建立档案网站,有三种方式:
一是完全利用对方网络资源。网站由对方制作和维护,服务器也由对方提供,我们将档案数字化信息直接转入对方服务器上。
二是共享网络资源,网站由我方制作和维护,我方购置服务器,对方建立一个链接到我方的服务器上。但这样日常维护工作量较大。
三是有效利用对方人员技术优势和网络资源。网站的制作和日常维护交给对方,服务器设在我馆内,数据库由我们掌握,这样既可保证网络畅通,相对减少人员经费的投入,又便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保密。
四、注重信息化人才引进和培养,促进人才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使用维护,软件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采集、录入、加工、存储、传递等都需要专门人才,既需要档案方面的人才,又需要计算机方面的人才,更需要既懂档案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1、人才引进上优先考虑计算机网络人才。特别是对既有档案专业知识又兼通计算机知识的人才,而且来之能战的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为档案馆资源数字化转换找到能手。
2、加大在局馆职职工人员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软件和网络知识以及英语的培训。要本着学以致用的宗旨,结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和档案馆内部最缺乏的某方面技术,侧重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局馆从领导班子成员到一般工作人员,要会用键盘输入汉字、会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文件、会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会收发电子邮件的“四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局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和网络专业水平。
3、加大培养专门人才力度。根据各科室实际,有计划地,每年从每个科室选派计算机基础较好的一到两名同志学习新技术,参加网络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储备。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和电力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视,使得目前国内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在认识水平上,还是应用基础的建立上,都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和进步。现如今,国内外企业面对着严峻的挑战,而信息化技术的水平直接影着企业的竞争力,尤其是电力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纷纷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然而在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中,还面对着诸多的理由和挑战。为此,本文分析了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目前状况,并提出了提高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相应倡议措施。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目前已经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在人类社会中得到越发广泛的应用。当前,信息技术已逐渐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贯穿到企业管理决策的始终。一个企业如果缺乏信息化,就意味着被时代抛弃,对其深化发展极为不利。而电力企业高端技术密集,企业对信息的运用能力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经营运作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志。许多电力企业千方百计地提高信息化水平,以扩大企业的存活、发展空间。因此,如何在当前信息化改革的严峻形势中脱颖而出,已经成为摆在电力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1 电力企业信息化涵义
电力企业信息化就是电力企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实现电力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创新和电子商务运营的电子化。电力企业信息化由4个部分组成:
(1)电力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电力企业工作流程信息化,其中包括信息的采集、档案的采集、文档的传递等基本工作流程;(2)电力生产制造业务的信息化,其中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以及数据管理等;(3)电力企业营销流程信息化,其中涵盖了销售、采购、库存等业务流程;(4)电力企业运作管理信息化。
2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状况分析
上世纪60年代电力生产过程就基本实现自动化。而发电厂、变电站也致力于信息化的发展,因此自动监测与监控方面自动化发展程度较高。但电力行业因为在国民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国家一直使其处于相对独立地位,而且电力行业改革较为频繁,如何贯彻体制改革和提高产能一直是改革的关注点。不断的制度体制变革使得整个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电力行业缺乏统一性标准。纵观现在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总结出建设存在几大结构性理由:
(1)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要求很高的技术性,目前来看,“重硬轻软”。现在,我国电力企业还停留在大规模的基础硬件的投入阶段,信息化建设程度建设还没有达到理想水平。同时,相对而言
摘要:以高度信息化的收费系统为突破口,对实现一个集不停车收费、监控、通信、物流、救援、环保为一体的高速公路智能化管理系统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信息化技术;效益
经过“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中国综合交通体系在设施总量规模、运输能力供给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交通运输已开始进入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能力扩张与质量提高并进,全面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新发展阶段。但从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来衡量,[文秘站:]仍有相当差距。在党的《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交通运输,要合理布局,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建设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要以科技应用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快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提升运输质量和服务水平。基于上述目标和要求,本文以高度信息化的收费系统为突破口,对实现一个集不停车收费、监控、通信、物流、救援为一体的高速公路智能化管理系统进行了初步探讨。
1.收费系统在智能化管理系统中的作用
经过17年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已突破3万多千米,居世界第2位。信息采集方式可分为人工采集和自动采集。我国的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是一个封闭式的收费系统,目前正向跨省市区域联网和电子收费的方向迈进。在国外,如美国90%以上的高速公路不收费,而且多为开放式的收费系统,潜在的交通信息远不够丰富。我国的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具有专用的通信网络,能够实时地将每一辆车的车辆及载运信息、出人及路径信息、收费信息传递到结算中心,据此可以得到实时、准确的流量、行程时间、行程车速、OD、拥挤度、事件以及运营特征等常规方法不易获取的重要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是收费系统,不如说是先进的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因此,完善的收费系统是我国的一大特色,收费系统中具有宝贵的信息资源。可惜目前我们对收费系统的功能开发得不够[1]。
2.基于GPS的不停车收费系统的构建设想
高速公路目前的收费方式一般有人工收费、半自动收费和自动收费三种。人工或半自动收费方式不仅影响了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现金交易中还存在着一些其它弊病,以及导致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问题。据资料统计,仅广州地区1996年因为停车等待交费而损失的车时就达数百万小时,由此导致的汽油浪费达亿元之多[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自动收费方式到了人们的重视。人们把不停车收费(NoStopElectronicTollCollectionSystem,简称NSETCS或ETC)系统作为智能交通系统(ITS)的重要研究内容。采用不停车收费系统,对使用高速公路这种“商品”的“用户”来讲,减少等候时间,节约了燃料,减少废气排放量,具有“友好环境”的特征[3]。
90年代起,我国交通部展开了一系列的电子收费项目组织和研究工作。目前多个示范点的工程己经开始了试运行。这些工程基本都是采用了国外的车辆识别技术和DSRC短程通讯手段,所以也称为ETCbasedonDSRC,即基于DSRC的不停车收费系统。这种技术方式经过国外的多个系统测试,并且已经形成相应的国际标准。但基于DSRC技术的收费站点建造昂贵,同时这种收费方式在我国随着区域性收费转向联网收费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国至今还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交通系统(ITS)中运用无线通信技术进行车辆的调度、监控、防盗等各种服务。现在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已付诸于商用,其高速率的数据通信能力在智能交通系统的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目前世界各国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全球定位技术(GPS)在交通系统中的使用也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在日本、美国和欧洲;我们国家也己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商品,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各地的车载定位产品和导航装置也在逐渐增加。在这种情况,采用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和全球定位技术相结合的电子收费方式也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GPS是一种全天候的空基导航系统,用于精密定位、测速和提供精密时间,它可以看作一种卫星从空间已知位置发射信号,用户接收信号测定到达卫星距离的测距系统。GPS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广播信号的卫星组成的空间部分;控制整个系统运行的控制部分;各种类型的GPS接收机组成的用户部分。基于cPS-cu的不停车收费系统中,其基本设备包括车载设备(OBE,On-BoardEquipment)和中央设备(CE,CentralEquipment)两类。车载设备和中央设备的交互功能实现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换而得到的。
这种基于GPS-CN的不停车收费系统在理论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国际上也还处于实验阶段,没有什么成熟的标准可以遵循,国内对这一技术基本上持观望态度。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对这种技术要“有所作为”,不能再向其它技术一样等国外开发好了在引进,始终在技术和标准上受别国的牵制。
3.基于GPS的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增值效益
此种收费方式还可以提供其他由通信技术带来的一系列的增值服务功能。全球定位技术在车辆调度、监控和管理的优势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应用。
1)可以对各种类型的道路进行任何形式的收费。DSRC技术只能在道路的入口和出口
处收费,在区域收费中,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不停车收费系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按距离收费也可以按区域收费。也可以依据时间、空间或道路进行收费。这一优势在长距离的跨省市的联网收费中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2)利用该系统可以按不同时间和不同路段收取不同的路费,以缓解交通拥挤状况。由卫星跟踪车辆的位置、在公路上行驶的时间以及所使用的道路种类等,这些资料将被传送到地面的中心站计算路费。这样可把路费和交通拥挤与否挂钩,而不是向车主征收统一路费,可以大大缓解国内大部分城市的交通拥挤的状况,同时降低尾气排放量,减少空气污染[4]。
3)与GPS结合还可以实现普通的车辆导航功能,配合系统自带的无线蜂窝移动网络,更可具有调度管理和监控的功能,能够完成智能交通系统中其他的一些服务功能。如:车辆跟踪、信息查询、交通指挥、紧急援助等。
4.信息化技术在高速公路管理系统的应用展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速公路是以高科技为先导谋求发展的,在建设、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无不体现出高科技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运营管理以人性化为根本,使整个系统始终在实践着管理现代化、运营自动化。以各省乃至全国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及不停车收费为代表的智能化交通建设势在必行。
高速公路科技仍面临着制约发展的以下几个问题,仍然要依托信息化技术来解决。(1)技术协调。联网收费涉及到的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及视频监控、银行结算等,在不同地域,对技术程度、水平、要求也不同,如何有机地集成应用到高速公路上,保证三大系统的统一性、整体性和有效性。(2)资源整合。高速公路电子通讯、骨干网建成之后,在收费监控、监控调配、紧急救助、应用通讯等方面,如何把所有资源进行整合,以提高高速公路通行能力为前提,以安全畅通为保障,实现人、车、路全天候无障碍沟通与对话。(3)技术拓展。在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经营、服务等多方面如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高速公路企业为主体的高速公路现代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到交通征稽、公路运输、运输管理、交通管理等方面的管理领域,实现面向社会公众的交通全方位服务。
5.结语
总之,我国高速公路在十几年间的发展令人叹为观止,已成为世界上高速公路里程增长最快的国家。高速公路在交通乃至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窥,其管理和服务与经营虽正在逐步迈入良性发展轨道,但应该全方位地进行管理“提速”,切勿让低效率、低水平的制约因素和问题成为发展的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