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3 05:24: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设计毕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论文关键词: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本科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本文结合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实际情况、专业特点,分析了影响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因素,从多个方面对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论述。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全面检验,是集中训练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活化程度、学识水平和创新思维的主要标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科学地组织各项工作,形成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单位严密组织、指导教师认真负责、评阅答辩严格标准的教学氛围,做到加强“三个突出”、落实“五项检查”,关注薄弱点,制定激励措施,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前提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是毕业前的综合训练,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升华,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川学校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切实有效的实施措施,从制度保障、时间安排、场地设备、资金支持等方面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环节,并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实与加强校内外毕业实习基地,有效保障毕Zi9,:计(论文)的各项需求。各教学单位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成立由院系主管领导牵头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专业特点与自身特色,制定本院系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审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组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和成绩评。
二、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影响因素。加强“三个突出”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缺乏吸引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中常规、经典、虚拟题目偏多,部分课题仅仅是名称、数据等内容发生变化,研究过程模式化、程序化。题目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内容和学生将要就业的单位实际生产状况脱钩,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师资不足。招生规模连续多年扩大,一线教师绝对数下降,导致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上升,加上教师必须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指导教师的精力投入难以保证,工作负荷较重;同时应对扩招需求,教师队伍扩大较快,年轻的新教师直接进入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在指导能力、方法和经验方面的欠缺导致指导质量下降。三是质量监控体系难以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环节多、耗时长的教学工作,为加强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制度多、要求多、可操作性差、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致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形式。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我校在工作中加强“三个突出”。
1.突出毕业设计题目与教师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
根据我校以工科专业为主的特点,强调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注重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的培养。2008年,我校工学类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比例为科学研究l5.5%、生产实践64.2%、教师及学生申报的自拟题目20.3%。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与教师科研、学生实习及拟就业单位生产’科研等相结合,尽量采用科学、技术、生产等领域能体现专业特点的实际问题,题目的内容具有实践性,学生参与热情高,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得到训练和大幅度提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突出学科特色,校内指导教师与外聘指导教师相结合
教师比例下降和年轻教师增多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学校以建筑类为主的工科特点,我校采取了聘请校外指导教师的方式,既有效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又充实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提高了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指导质量。在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时,学校通过与实习单位签订委托协议书的方式,规定双方的职责与义务,对实习单位资质、指导教师资格严格要求,实行校内校外双师制。外单位指导教师必须是总工或正高工,每位指导教师指导一名学生,一对一指导;校内配备年轻教师作为助理指导教师,加强沟通与规范管理,弥补校外指导教师在校内规章制度和规范方面的不足;助理指导教师负责最多不超过六名学生,实行全程跟踪负责制,同时向校外指导教师学习实践指导经验。校外指导教师的引入,与校内指导教师的传统指导方式和方法也形成了对比,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不断改革。几年的毕业设(论文)检查情况表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实践能力和设计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教师队伍也得到了加强和锻炼。
5.突出检查关键点,由关键点控制实现全过程监控
理想的质量监控是指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详细了解每名学生、每个环节的实施进度,能够及时对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反应。但毕业设计(论文)涉及的学生数量众多,耗费的时间在3个月左右,很难将所有的监控落实到位,从而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应付制度、填写表格的形式。因此,对质量监控不能全盘一手抓,要分环节,重点查找各环节监控的关键点。环节进行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与管理要求能够直接反映到关键点上,因此可以通过集中精力对关键点进行监督、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切实、有效的监控。
三.落实“五项检查”,开展基于监控点的多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的监控
我校制定监控体系过程中,将毕业设计(论文)分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初期准备与开题、中期进度监控、后期答辩与归档、学期末专项检查五项检查工作,根据监控的关键点,详细制定了检查要求和检查内容,明确教务处、各院系、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对学生的要求。各院系根据检查内容和时间安排自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对检查情况进行书面总结和提交检查记录。学校组织专家组对毕业工作进展进行专项检查和抽查,加强监督和管理。
1.监控选题源头,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基础,更是完成高质量论文的关键,题目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等后续工作的进行,因此是监控的重要环节。选题环节包括两个监控关键点,一是题目的类型,二是指导教师资格。对题目的监控,要求改变目前由指导教师选定题目的状况,按照题目申报、审查公布、学生选题(学生申报题目)、选题确认流程进行,实行双向选择,严格实行一题的原则。各院系按专业对题目进行类型统计,由教务处进行检查,加强工程实践、教师科研等题目的开设。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全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严格控制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最多不超过8人,平均指导学生数小于6人。教师资格、指导人数的监控促使各院系必须吸引校外工程专家,组建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
2.强化初期、中期检查力度,确保设计进程
初期检查主要从组织管理工作、教学文件、师资力量的配备、设计选题、物质条件及学生的开题情况等几个关键点进行检查。重点包括课题符合教学培养目标的情况、课题名称、内容、工作量及要求,课题结合工程或科研的实际情况,任务书下达完成情况等。
中期检查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进度、教师工作状况、学生设计状况、教研室组织管理等方面。重点包括指导教师、学生到位情况,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的了解情况,存在的问题;外聘指导教师的管理、质量保证等措施落实情况等;题目展开情况,是否与进度计划相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初期、中期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过程的有效监控,确保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到位情况和设计进度的执行情况,能够及时了解毕业设计进展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5.后期检查严把教学最后关
后期检点包括课题完成时间、写作规范、论文评阅、答辩安排、成绩评定等情况。严格审查毕业生的答辩资格,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予安排参加答辩。各院系成立由学术带头人、优秀教师等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全面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下设若干个答辩小组,各答辩小组成员不少于5人。所有答辩成员于答辩前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答辩的有关事项,严格答辩程序和纪律,明确评分标准,统一答辩要求,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资格审查,严格控制优秀率和优良率。答辩完成后,各院系对年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认真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保存工作。
4.强力度专项检查,促进工作不断改进与提高
我校连续几年来,在学期结束后,由主管校长带队,聘请由校内外一线教学和管理的专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专项检查。根据院系数量成立9个检查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由3~5名校内外专家组成,分别深入各院系,按照文件规范和检查指标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日期设在周末,各院系所有领导、指导教师必须到岗,全程陪同,逐项进行。这有利于及时和专家沟通,听取专家意见,学习经验,改进工作。我校已经聘请了多所高校的主管校长、教务处处长、知名教授作为检查组组长人校检查指导,既加强了学校的工作,也学习到了其他高校的宝贵经验,发现改进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查找薄弱点,解决实际问题
1.开展指导教师培训工作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数量增多和教师队伍的充实,指导教师中新增教师逐年增多,为使指导教师充分了解与掌握学校的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抓住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培养特色,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学校每年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都组织指导教师集中学习与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相关管理制度文件、毕业设计(论文)规范指导技巧、注意事项等内容,并要求各院系进一步根据专业特点和规范要求,对指导教师组织多主题的培训和学习。同时,教师通过集中的学习,能够交流经验,群策群力解决指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2.加强对新专业的指导与管理
新专业开设的逐年增多是许多高校共同的特征。我校将新专业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点对象,加强对新专业的管理和审查,提前与相关院系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编写指导手册、制度规范,制定从选题至最后答辩的工作流程,挑选优秀教师,积极调动优势教学资源,确保新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高质量开展。
五、制定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学生积极性
1.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
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活动。以专业为单位按当届毕业生数3%~5%的比例,由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提出推荐名单,并由学生本人写出3000~5000字的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经所在院系审核,报学校评审小组评审。对评审通过的学生颁发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证书。
2.开展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校级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的首要条件就是指导的学生中必须有优秀成绩,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指导工作量饱满,指导效果优良,、学生评价高。评选活动增强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对优秀指导教师指导经验的总结、交流与宣传过程,有助于全校教师的学习、借鉴,对提高指导水平,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良陛循环的推动作用。
5将毕业设计(论文)与校外竞赛相结合
仅仅是校内的评选,不能认清学校自身教学水平处于何种地位,因此,学校鼓励各专业积极参加全国性质的各类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竞赛。如我校艺术系将毕业设计坚持与“中国高校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主题年竞赛”活动紧密结合,组织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展,由学生和教师投票筛选出参加竞赛的作品。此项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夔,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毕业设计整体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增进了各高校之间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及学术交流,找出了与全国同行教学水平的差距,并能及时总结经验,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
六结语
从近几年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情况看,采取的各项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指导教师责任心进一步加强,学生选题质量得到保证,真题真做比冽逐年上升,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明显提升,尤其是在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规范方面效果明显。但应该认识到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全方位考虑,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敢于改革与创新,制定完善的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模式,成熟的质量监控机制,构建切实可行的管理平台,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 创新能力;毕业设计;创新思维;创新精神
摘要 通过分析本科毕业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指出毕业设计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在毕业设计中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索在毕业设计中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种实施办法。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既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1 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和意义
创新能力培养是遵循创新活动的规律和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规律,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其本质是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超越性,强调在积累前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超越前人。因而,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培养这种超越思想,用之去理解、分析前人的知识,使他们能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去丰富、创新和发展前人的知识。
2)创新能力培养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有了个性才可能有创新。在教育过程中要弘扬学生个性,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创新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教育和培养从而形成创新精神,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2 毕业设计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毕业设计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习的深化和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习与实习、研究与实践的全部总结,是创新思维、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培养的全面提高阶段,是学生毕业及取得学位证书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更重要的是,毕业设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毕业设计的目的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致的[1]。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技术知识,相对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科学研究、工程设计问题,从而得到科学研究方法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并取得设计成果。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综合,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且为解决问题而去自学一些新的知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
2)毕业设计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要经历选题、调研、提出方案、确定技术途径、实验验证、总结、答辩等阶段,从中受到提出问题、检索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及关键要素、实验验证、撰写说明书和毕业论文、接受答辩等基本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思维品质,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这是其他教学环节不能替代的。
3)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毕业设计中的主体是学生,绝大部分工作由学生自己去做,因此对问题的思考比较深入,对教师的引导理解比较深刻,从而提高创新冲动和创新思维的自觉性。
4)毕业设计为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试验或实验的机会。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归根到底要以实践为基础,又靠实践来检验。学生的一些新的想法和方案可以在毕业设计中进行验证,有些想法通过验证来纠正、完善,直到成功,从中使学生提高兴趣,也增强创新自信心。
5)毕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从选题到设计方法和内容的选取,从问题的分析到问题的解决和验证,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展示他们的才华,有利于个性的培养和个体潜能的挖掘。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设计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优秀的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理念得到很好的展现。毕业设计实施细则中有一些制度和措施来监控毕业设计的质量,鼓励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进行创新。但在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时,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3.1 创新的意识不强学生创新意识薄弱,比较缺乏探索新问题的动力和能力。造成这种情况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扎实,综合运用能力差;二是创新实践与社会要求脱节,不知道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本领域的前沿是什么,不容易找到创新点。
3.2 创新激励措施力度不够《毕业设计(论文)奖实施办法(试行)》对指导教师、学生的创新行为进行鼓励,但对创新考核的力度还不够。如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审标准”中,无论是指导教师、评阅人还是答辩过程,对创新的这个评审项目比重不明确。指导教师和学生对创新无所谓,都不愿意承担创新的风险,只要求毕业设计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就可以了。如果毕业设计形式精美,内容规范,即使没有创新,一般都可以拿到优秀,有的甚至还能拿创新奖。
3.3 毕业设计的通过要求较低毕业设计阶段也是学生联系工作准备就业的阶段,加之毕业设计一般都能全部通过,学生的学习压力远小于就业压力,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即使学生找到了工作,没有了就业压力,也不会专注于毕业设计,只等着毕业,毕业设计只能走走过场。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都不能保证,更不要说有什么创新动力了。
4 毕业设计中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4.1 掌握毕业设计的基础知识,是搞好毕业设计,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毕业设计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献检索、创造学的基本原理和毕业设计的基本常识等。开设“创造学基础”“科技发明”讲座,并结合一些有创新成果形成过程的事例,增加学生创造学和发明学的一些基本思维方法,启发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能够结合实际内容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毕业设计题目、格式、内容等基本知识,参阅前几届优秀的毕业论文,使学生对毕业设计有一个全面了解,便于将来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更自如地发挥创造力。
4.2 合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技术先进、恰当新颖的毕业设计题目,确定了毕业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向,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核心。毕业设计的题目要有创新性,要来源于生产、科研、教学、实验等实践中,难度要适合本科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题要覆盖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一人一题或多人一个大题但分工不同,典型的好题不同届的学生可以一样,但要求上要有所提高,禁止多人一题。选题由教师确定题目和学生自选题目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题目,使其有选择余地。提倡学生和教师共同拟题,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教师进行审定。
4.3 教师要把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重点[2]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题目的不同内容和不同进度,按照创造学的基本原理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启发、答疑和引导。定期进行总结,结合学生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自己遇到的一些疑问,进行启发式讨论。建议学生将自己的一些新的探索写成科技论文,并力争公开发表,对学生的工作以及将来职称晋升都有好处。
4.4 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毕业设计成绩评价的主要内容毕业设计成果验收和毕业答辩评分时,把其中体现的创新点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中要占有很高的分数比例。学生对某些设计内容或论述有创新意识,对前人的工作有所改进或突破,就应获得较好的成绩。
当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毕业设计的任务,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贯彻到育人的各个环节。但是,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成为毕业设计的重要目标,亦即毕业设计应成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文关键词:毕业设计 教育模块 柔性化 多元化
论文摘要:毕业设计作为英语本科生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应该与就业相连接,应该与专业分流模块相关,用柔性化的毕业设计与柔性化的专业相结合,用“1+X”型的毕业设计与“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相配套,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有效将毕业设计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枢纽。本文从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的背景,美国本科毕业设计设置,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的要求,大学英语专业改革模式探讨和论文时间改革五个方面探讨了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毕业设计 (论文)是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毕业设计,应使学生达到系统巩固并扩大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就英语专业来说,全面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查阅中外文献,论证总结等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英语专业被认为是培养会使用英语的人才的地方,是一个培养比非英语专业学生更娴熟使用外语的学生的地方,至于学科建设的贡献,除了对语言语法研究以外,不可能出重大成果。实际上,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综合训练和考核,对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毕业设计也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21世纪是国际竞争更激烈的世纪,人们需要面对来自国际方面的大挑战。各行各业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科学领域尤其如此,毕业设计改革势在必行。
1.从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的背景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于1952年后半年,当时的经济背景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在社会劳动力配置方面,采取计划的方法:人事部门力求精确地调查社会每一行业、单位所需人才的数量、类别,教育部门根据这些信息招生培养,并把毕业生分配到提出人才需求的单位中去。已往过于狭窄的专业设置和与此配套的僵硬的专业课程体系,是高校培养模式的一大弊端。以往僵硬的课程体系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为学生预先设置了过多的必修课,从而使学生失去了依照自己兴趣和目标选择课程的空间,同时也使学生失去了为自己设计人生道路,并为此选择实现路径的锻炼机会。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以往课程体系的又一明显特点。现行的毕业设计方案反映和强化了这种意识,毕业设计呈现出单一性、狭窄性、实效缺乏性的特征,越来越与社会脱节。学生所做的有关文学风花雪月的赏析及晦涩深奥的语言学探讨对不再继续深造和从教的学生来说是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导致很多学校论文只是走过场的现象。
2.从美国本科毕业设计设置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因为两方面原因,国外此方面的研究几乎为零:一是国外高等学校对“专业”的理解要宽一些。目前我国“专业”概念带有实体意味,是相对独立的资源使用和产出单位,现行的专业管理规定反映和强化了这种认识。美国高等学校的“专业”(Major)仅指一个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织(Program),柔性的课程组织模式使其在个人专业、跨学科设置等方面表现出诸多与我国不同的特征;其二是美国大部分本科毕业生不需要写毕业论文,但所有学生必修高级写作这门课,课程结业时写出一篇论文,题目任选,但必须是原创。该论文不由本校老师批改,送交专门学术机构交叉批改,通不过者不得毕业。
3. 从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的要求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外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工具。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外语的重要性愈发凸现。外交、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贸易、工业、旅游、管理等方面都离不开外语。从更广的意义上说,外语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并为世界的发展和和平奠定基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需要与各国进行国际贸易。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需要向世界人民宣传和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一切都离不开外语。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的宏观经济部门只提出参考性行业需求报告,劳动力市场反映短期直接供求。大学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成为主流。这就意味着现行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与时代性质不相适应,急需改革。
4.从大学英语专业改革模式探讨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外语学科发展很快。1998年,全国共有200多个院校开设本科外语专业,到2005年增长到600多个。目前,全国共有外语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0多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0多个。越来越多学校开设英语专业意味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那些语言文学研究实力不是很强的大学来说,不被淘汰出局的唯一途径就是将办学与市场接轨,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很多大学志在寻求英语专业发展的特色之路,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人才市场的多元需求。
为了改变已往专业设置的偏颇,诸多大学力求将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下:实现本科教学的模块化,在本科教育的教学、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依照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四大教育模块:即技能教育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学科教育模块和专业教育模块;或以培养既有精湛专业技能、又有深厚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特别是能在多个领域从事口译和笔译的专职翻译人才为目标,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外语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实行“英语语言基础课+翻译技能课(口、笔译)+专门用途英语课(自选)+公共课(思想品德、计算机、中文等)”四大模块有机结合的全新模式。其目的是拓宽课程口径,加大非专业课比重,以求开阔学生视野,做到宽口径,厚基础。课程体系力求把专业课与非专业课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大幅度增加选修课,拓宽学生选择课程的空间,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掌握在40:60左右(不包括基本技能课)。设置了技能教育模块,有意识地加大了基本技能课和实践教学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一本多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育、外事、外经、文化宣传、科学研究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适应这种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英语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势在比行。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交、教育、管理、研究、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大纲》体现了“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专业的方向设置也灵活许多,可以构成“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给我们的毕业设计改革提出了启示。
毕业设计作为英语本科生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应该与就业相连接,应该与专业分流模块相关,用柔性化的毕业设计与柔性化的专业相结合,用“1+X”型的毕业设计与“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相配套,学生真正作到学以致用,并有效将毕业设计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枢纽。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不仅融会贯通了四年所学的英语专业知识,还能充分系统地学习和运用,熟练掌握X科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一旦踏上社会,就可以在自己选定的领域独当一面,实现一专多能。
5.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时间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英语专业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毕业之前,实习之后,为期2-3个月。这时学生普遍忙于找寻工作,深受就业压力的困扰,已无法集中精力进行论文写作;很多同学已步入社会,或就业,或求职。离开校园意味着资料信息的缺乏,势必给论文写作带来不便;学生对未来一无所知,不懂自己将要干什么,能作什么,论文只是为了获得文凭不得已而为之,毕业设计不仅与社会严重脱节,论文质量也难以保障。若将毕业设计提前到第五学期,延长毕业设计,学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边学习边研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想结合,不仅可提高论文质量,还能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明确学习目标与方向。
结论
根据市场需求,依照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特色教育模块,拓宽课程口径,实现专业交叉,做到宽口径,厚基础,“1+X”型的柔性毕业设计必将成为发展趋势,并具有必不可少的应用前景。学生用英文写出多元化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可以是“英语+新闻传媒”,“英语+经贸”,“英语+旅游” 或“英语+酒店管理”等等,再也不会出现毕业论文选题重叠的难题。毕业设计多了更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摘 要
随着Internet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使用这项新的技术来为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服务.由于WEB页面能把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于一体,不但使信息的显示更加生动,而且使信息的浏览更为方便,同时WEB页能实现网上交易平台、客户信息反馈方便了企业与客户之间信息交流,因此许多企业纷纷建设网站以增强企业知名度.
柳州华力网站主要介绍柳州华力的有关信息,并用PHP+MYSQL架设用户登陆以及客户信息反馈,使客户信息第一时间反馈给企业,拉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本篇论文是对我设计的网站的一点论述,主要论述了柳州华力网站建设规划的主体思想、利用PHP+MYSQL数据库实现用户登录和信息反馈,以及在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要点、难点等。
关键字:网站规划、PHP+MYSQL数据库
目 录
1 . 绪论
1.1 . 互联网现状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企业可以实现快捷的信息传送以及直接的客户介入,但企业中各个系统的相对独立性使信息渠道比较混乱。企业系统中各类人员的信息渠道多种多样,互不兼容,没有一个统一的应用界面让系统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得想要的信息,这不利于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的建立和开展。如何通过建立一个单独的界面给企业遍布全球的现实客户、潜在客户、供应商、雇员和合作伙伴提供全面的企业信息和应用呢?于是企业门户(Enterprise Portal)诞生了,并成为一个新的热点。
1.2 . 如何定义企业门户
目前,尚不能准确地对企业门户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企业门户与IT业有些名词一样,不同的专业人士和机构对之有不同的理解,并有很多术语用于描述企业为其客户、合作伙伴和员工的方便而采用的"门户",如企业门户、社团门户、员工门户等。同时根据应用的具体功能不同又把企业门户细分为信息门户、知识门户和应用门户等,并且这种划分方法已逐渐得到认可。下面介绍一下这3类门户。
1.2.1 . 企业信息门户
企业信息门户(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EIP)的基本作用是为人们提供企业信息。企业信息门户提供了一个了解企业的访问入口,所有访问者都可以通过这个入口获得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对企业来说,信息门户既是一个展示企业的窗口,又可以无缝地集成企业的内容、商务活动及社区等,动态地存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同时还可以支持网上的虚拟社区。企业信息门户强调对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访问、管理和无缝集成,这类门户必须提供数据查询、分析和报告等基本功能,企业员工、合作伙伴、客户及供应商都可以通过企业信息门户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1.2.2 . 企业知识门户
企业知识门户(Enterprise Knowledge Portal,EKP)是一个平台,该平台是知识加工平台、决策平台、知识与获取平台的集成,它使企业各部门职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更加流畅。这里的"知识"不仅包括数据库、文档、企业政策方针和过程手续等,甚至包括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工作经验与专业技能等非具体化的信息资源。
企业知识门户是企业信息门户的延伸与发展。信息门户的重点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及传输,有效利用企业已有的信息、知识和公共关系,并能收集、分析、增值、共享信息和知识。企业知识门户的重点是企业信息的加工与处理。企业知识门户的目的是使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间使用恰当的知识,企业信息门户主要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加工技术使零散的信息成为知识,供决策支持服务。
1.2.3 . 企业应用门户
企业应用门户(Enterprise Application Portal,EAP)实际上是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集成。它以商业流程和企业应用为核心,把商业流程中功能不同的应用模块通过门户技术集成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企业应用门户看成是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界面,企业员工和合作伙伴可以通过企业应用门户访问相应的应用系统,实现移动办公,进行网上交易等。
以上3类门户虽然在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随着企业信息系统复杂程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能够将以上3类门户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通用型企业门户,这已是一种趋势,我们在这里把它们统一称为企业门户。
最后,让我们试图通过企业门户的作用来帮助读者理解企业门户的定义。维持客户的最基本战略因素是企业整体强大、互利关系网,包括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员工本身。这些关系的培养主要通过各方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任感--即各方及时收到相关信息、信息准确并且服务最优。企业门户被认为能够满足这种需要,通过使用户利用方便、可靠的工具接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或者说,企业门户能为用户提供建设信息型企业网站的应用,包括网站生成、信息、信息管理、信息反馈、网站管理等系统,实现企业网上形象展示及对外沟通的需求。
1.3 . 有无必要建立企业门户
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实施企业门户战略已经被列入了许多大企业的日程表中。与国外相比,国内了解企业门户概念的企业十分少,而计划建立企业门户的企业就更加微乎其微。但是,互联网在国内的发展速度相当迅速,中国企业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为自己的客户、员工和商提供综合性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网络经济的特点来看,速度和知识是网络经济的两大支柱。首先,企业只有借助于网络才能获得发展的先机,这就要看谁能够以最迅捷的动作联系客户、供应商和商,组织生产和销售。毫无疑问,企业门户是实现上述目标最有力的手段。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企业门户是以最小可能成本,实现最大程度开发利用现有资源目标的可行途径。首先,企业门户将本需要占用多台不同硬件系统的应用集成到较少的系统设备上,从而节约硬件的投入。其次,减少了多种未经集成的应用软件的总体维护成本。除了新设立的企业,其他实施企业门户的企业都已有多种应用系统和以数据库、文档等形式存储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往往条块分割,分散维护成本高昂。新的企业门户将现有的资源加以整合,并经过一定的处理,最后集成到企业门户这样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提供给更多的用户。由于它的继承和集成,企业可以实现集中维护,从而降低维护成本。第三,企业门户采用高效的互联网作为信息传输的工具,相比建设或租用线路价格低廉,同时减少了人力投入。第四,企业门户的实施可以改进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企业门户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
由此看来,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不论是从节约成本角度还是从提高竞争力角度考虑,建立企业门户都是有效的方法。
1.4 . 如何建立企业门户
既然企业门户功效如此之大,那么企业要想建立企业门户应该如何去操作?一般来说,企业要成功地部署企业门户可按照如下几方面进行。
1.4.1 . 前期准备工作
企业在建立企业门户之前,要进行大量的信息调查工作,弄清楚企业的商业信息是如何使用的。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这意味着要进行商业信息应用的调查和研究。调查的目的是了解谁使用信息,信息是如何使用,以及信息如何流入和流出。
1.4.2 . 产品与技术的选择
在进行完信息的使用调查之后,企业就要选择门户产品和技术。门户软件不仅要满足商业信息和应用访问的需要,还要满足事先定义的技术层面(如协议)的要求。目前,由于有相当数量的公司推出了企业门户解决方案,这为企业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但不可否认,目前企业门户的产品良莠不齐,功能和所采用的技术差别较大,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身企业需要的企业门户产品是一门学问,本栏目下期对此进行讨论。
1.4.3 . 企业门户的建设
选好技术和产品,接下来就是建设了。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信息要集成到门户有关目录之下,或安排在某个主题里,以便用户可以容易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的组织及个性化,应用和服务以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目的。
1.4.4 . 推广使用企业门户
企业门户建好了,并不意味着工作就完成了,因为建企业门户的目的是让其发挥作用。接下来就是让更多相关的用户群体来了解和使用它。在这个阶段,个性化是举足轻重的。个性化的目的是针对合适的用户群,如营销分析、财务分析、经理或商业伙伴,合理地将门户信息、应用和工具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2 . 网站规划设计要点
因特网正在改变世界,它促成了网络经济雏形的形成,特别是电子商务正由新概念走向实用化。由于因特网具有传播信息容量极大、形态多样、迅速方便、全球覆盖、自由和交互的特点,已经发展成为新的传播媒体,所以全球几乎各个企业、机构纷纷建立自己的Web站点。
Web站点是向用户或潜在客户提供信息(包括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方式。其文档所包含的内容是由被称为超文本(HyperText)的文本、图形图象、声音,甚至电影等组成。使这些超文本能够有机地关联并可使浏览器识别,是通过HTML语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实现的。同时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公共网关接口)能使Web具有交互功能。Web站点指引用户浏览该站点或其他站点上的分页信息,可以通过表格和电子邮件的连接提供双向交互方式。站点建立后,你的企业就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有了一席之地,有了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虚拟门市部”。网站是未来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它是“知识经济”的制高点,企业的网址犹如企业的商标和品牌一样,是反映企业形象和文化的巨大的无形资产。
因此企业网站规划必须注意以下八个方面:
2.1 . 目标明确、定位正确
Web站点的设计是企业或机构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企业站点作为在因特网--这个新媒体上展示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信息空间,领导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明确设计站点的目的和用户需求,从而作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挑选与锤炼企业的关键信息,利用一个逻辑结构有序地组织起来,开发一个页面设计原型,选择用户代表来进行测试,并逐步精炼这个原型,形成创意。
分析有些网站的效果不如预想的好,主要原因是对用户的需求理解有偏差,缺少用户的检验造成的。设计者常常将企业的市场营销和商业目标放在首位,而对用户和潜在的用户的真正需求了解不多。所以,企业或机构应清楚地了解本网站的受众群体的基本情况,如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需要信息的范围及深度等,从而能够有的放矢。
2.2 . 主题鲜明、富有特色
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完成网站的构思创意即总体设计方案。对网站的整体风格和特色作出定位,规划网站的组织结构。
Web站点应针对所服务对象(机构或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式。有些站点只提供简洁文本信息;有些则采用多媒体表现手法,提供华丽的图像、闪烁的灯光、复杂的页面布置,甚至可以下载声音和录像片段。最好的Web站点将把图形图像表现手法与有效的组织与通信结合起来。
要做到主题鲜明突出,力求简洁,要点明确,以简单明确的语言和画面告诉大家本站点的主题,吸引对本站点有需求的人的视线,对无关的人员也能留下一定的印象。对于一些行业标志和公司的标志应充分加以利用。
调动一切手段充分表现网站的个性和情趣,突出个性,办出网站的特色。
论文关键词: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本科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本文结合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实际情况、专业特点,分析了影响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因素,从多个方面对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论述。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全面检验,是集中训练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活化程度、学识水平和创新思维的主要标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科学地组织各项工作,形成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单位严密组织、指导教师认真负责、评阅答辩严格标准的教学氛围,做到加强“三个突出”、落实“五项检查”,关注薄弱点,制定激励措施,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前提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是毕业前的综合训练,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升华,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川学校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切实有效的实施措施,从制度保障、时间安排、场地设备、资金支持等方面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环节,并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实与加强校内外毕业实习基地,有效保障毕Zi9,:计(论文)的各项需求。各教学单位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成立由院系主管领导牵头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专业特点与自身特色,制定本院系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审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组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和成绩评。
二、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影响因素。加强“三个突出”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缺乏吸引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中常规、经典、虚拟题目偏多,部分课题仅仅是名称、数据等内容发生变化,研究过程模式化、程序化。题目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内容和学生将要就业的单位实际生产状况脱钩,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师资不足。招生规模连续多年扩大,一线教师绝对数下降,导致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上升,加上教师必须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指导教师的精力投入难以保证,工作负荷较重;同时应对扩招需求,教师队伍扩大较快,年轻的新教师直接进入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在指导能力、方法和经验方面的欠缺导致指导质量下降。三是质量监控体系难以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环节多、耗时长的教学工作,为加强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制度多、要求多、可操作性差、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致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形式。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我校在工作中加强“三个突出”。
1.突出毕业设计题目与教师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
根据我校以工科专业为主的特点,强调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注重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的培养。2008年,我校工学类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比例为科学研究l5.5%、生产实践64.2%、教师及学生申报的自拟题目20.3%。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与教师科研、学生实习及拟就业单位生产’科研等相结合,尽量采用科学、技术、生产等领域能体现专业特点的实际问题,题目的内容具有实践性,学生参与热情高,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得到训练和大幅度提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突出学科特色,校内指导教师与外聘指导教师相结合
教师比例下降和年轻教师增多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学校以建筑类为主的工科特点,我校采取了聘请校外指导教师的方式,既有效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又充实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提高了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指导质量。在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时,学校通过与实习单位签订委托协议书的方式,规定双方的职责与义务,对实习单位资质、指导教师资格严格要求,实行校内校外双师制。外单位指导教师必须是总工或正高工,每位指导教师指导一名学生,一对一指导;校内配备年轻教师作为助理指导教师,加强沟通与规范管理,弥补校外指导教师在校内规章制度和规范方面的不足;助理指导教师负责最多不超过六名学生,实行全程跟踪负责制,同时向校外指导教师学习实践指导经验。校外指导教师的引入,与校内指导教师的传统指导方式和方法也形成了对比,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不断改革。几年的毕业设(论文)检查情况表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实践能力和设计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教师队伍也得到了加强和锻炼。
5.突出检查关键点,由关键点控制实现全过程监控
理想的质量监控是指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详细了解每名学生、每个环节的实施进度,能够及时对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反应。但毕业设计(论文)涉及的学生数量众多,耗费的时间在3个月左右,很难将所有的监控落实到位,从而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应付制度、填写表格的形式。因此,对质量监控不能全盘一手抓,要分环节,重点查找各环节监控的关键点。环节进行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与管理要求能够直接反映到关键点上,因此可以通过集中精力对关键点进行监督、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切实、有效的监控。
三.落实“五项检查”,开展基于监控点的多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的监控
我校制定监控体系过程中,将毕业设计(论文)分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初期准备与开题、中期进度监控、后期答辩与归档、学期末专项检查五项检查工作,根据监控的关键点,详细制定了检查要求和检查内容,明确教务处、各院系、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对学生的要求。各院系根据检查内容和时间安排自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对检查情况进行书面总结和提交检查记录。学校组织专家组对毕业工作进展进行专项检查和抽查,加强监督和管理。
1.监控选题源头,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基础,更是完成高质量论文的关键,题目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等后续工作的进行,因此是监控的重要环节。选题环节包括两个监控关键点,一是题目的类型,二是指导教师资格。对题目的监控,要求改变目前由指导教师选定题目的状况,按照题目申报、审查公布、学生选题(学生申报题目)、选题确认流程进行,实行双向选择,严格实行一题的原则。各院系按专业对题目进行类型统计,由教务处进行检查,加强工程实践、教师科研等题目的开设。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全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严格控制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最多不超过8人,平均指导学生数小于6人。教师资格、指导人数的监控促使各院系必须吸引校外工程专家,组建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
2.强化初期、中期检查力度,确保设计进程
初期检查主要从组织管理工作、教学文件、师资力量的配备、设计选题、物质条件及学生的开题情况等几个关键点进行检查。重点包括课题符合教学培养目标的情况、课题名称、内容、工作量及要求,课题结合工程或科研的实际情况,任务书下达完成情况等。
中期检查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进度、教师工作状况、学生设计状况、教研室组织管理等方面。重点包括指导教师、学生到位情况,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的了解情况,存在的问题;外聘指导教师的管理、质量保证等措施落实情况等;题目展开情况,是否与进度计划相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初期、中期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过程的有效监控,确保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到位情况和设计进度的执行情况,能够及时了解毕业设计进展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5.后期检查严把教学最后关
后期检点包括课题完成时间、写作规范、论文评阅、答辩安排、成绩评定等情况。严格审查毕业生的答辩资格,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予安排参加答辩。各院系成立由学术带头人、优秀教师等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全面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下设若干个答辩小组,各答辩小组成员不少于5人。所有答辩成员于答辩前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答辩的有关事项,严格答辩程序和纪律,明确评分标准,统一答辩要求,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资格审查,严格控制优秀率和优良率。答辩完成后,各院系对年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认真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保存工作。
4.强力度专项检查,促进工作不断改进与提高
我校连续几年来,在学期结束后,由主管校长带队,聘请由校内外一线教学和管理的专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专项检查。根据院系数量成立9个检查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由3~5名校内外专家组成,分别深入各院系,按照文件规范和检查指标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日期设在周末,各院系所有领导、指导教师必须到岗,全程陪同,逐项进行。这有利于及时和专家沟通,听取专家意见,学习经验,改进工作。我校已经聘请了多所高校的主管校长、教务处处长、知名教授作为检查组组长人校检查指导,既加强了学校的工作,也学习到了其他高校的宝贵经验,发现改进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查找薄弱点,解决实际问题
1.开展指导教师培训工作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数量增多和教师队伍的充实,指导教师中新增教师逐年增多,为使指导教师充分了解与掌握学校的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抓住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培养特色,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学校每年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都组织指导教师集中学习与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相关管理制度文件、毕业设计(论文)规范指导技巧、注意事项等内容,并要求各院系进一步根据专业特点和规范要求,对指导教师组织多主题的培训和学习。同时,教师通过集中的学习,能够交流经验,群策群力解决指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2.加强对新专业的指导与管理
新专业开设的逐年增多是许多高校共同的特征。我校将新专业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点对象,加强对新专业的管理和审查,提前与相关院系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编写指导手册、制度规范,制定从选题至最后答辩的工作流程,挑选优秀教师,积极调动优势教学资源,确保新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高质量开展。
五、制定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学生积极性
1.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
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活动。以专业为单位按当届毕业生数3%~5%的比例,由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提出推荐名单,并由学生本人写出3000~5000字的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经所在院系审核,报学校评审小组评审。对评审通过的学生颁发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证书。
2.开展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校级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的首要条件就是指导的学生中必须有优秀成绩,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指导工作量饱满,指导效果优良,、学生评价高。评选活动增强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对优秀指导教师指导经验的总结、交流与宣传过程,有助于全校教师的学习、借鉴,对提高指导水平,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良陛循环的推动作用。
5将毕业设计(论文)与校外竞赛相结合
仅仅是校内的评选,不能认清学校自身教学水平处于何种地位,因此,学校鼓励各专业积极参加全国性质的各类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竞赛。如我校艺术系将毕业设计坚持与“中国高校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主题年竞赛”活动紧密结合,组织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展,由学生和教师投票筛选出参加竞赛的作品。此项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夔,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毕业设计整体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增进了各高校之间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及学术交流,找出了与全国同行教学水平的差距,并能及时总结经验,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
六结语
从近几年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情况看,采取的各项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指导教师责任心进一步加强,学生选题质量得到保证,真题真做比冽逐年上升,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明显提升,尤其是在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规范方面效果明显。但应该认识到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全方位考虑,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敢于改革与创新,制定完善的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模式,成熟的质量监控机制,构建切实可行的管理平台,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不断提高。
论文关键词:毕业设计 教育模块 柔性化 多元化
论文摘要:毕业设计作为英语本科生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应该与就业相连接,应该与专业分流模块相关,用柔性化的毕业设计与柔性化的专业相结合,用“1+X”型的毕业设计与“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相配套,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有效将毕业设计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枢纽。本文从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的背景,美国本科毕业设计设置,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的要求,大学英语专业改革模式探讨和论文时间改革五个方面探讨了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毕业设计 (论文)是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毕业设计,应使学生达到系统巩固并扩大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就英语专业来说,全面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查阅中外文献,论证总结等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英语专业被认为是培养会使用英语的人才的地方,是一个培养比非英语专业学生更娴熟使用外语的学生的地方,至于学科建设的贡献,除了对语言语法研究以外,不可能出重大成果。实际上,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综合训练和考核,对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毕业设计也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21世纪是国际竞争更激烈的世纪,人们需要面对来自国际方面的大挑战。各行各业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科学领域尤其如此,毕业设计改革势在必行。
1.从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的背景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于1952年后半年,当时的经济背景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在社会劳动力配置方面,采取计划的方法:人事部门力求精确地调查社会每一行业、单位所需人才的数量、类别,教育部门根据这些信息招生培养,并把毕业生分配到提出人才需求的单位中去。已往过于狭窄的专业设置和与此配套的僵硬的专业课程体系,是高校培养模式的一大弊端。以往僵硬的课程体系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为学生预先设置了过多的必修课,从而使学生失去了依照自己兴趣和目标选择课程的空间,同时也使学生失去了为自己设计人生道路,并为此选择实现路径的锻炼机会。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以往课程体系的又一明显特点。现行的毕业设计方案反映和强化了这种意识,毕业设计呈现出单一性、狭窄性、实效缺乏性的特征,越来越与社会脱节。学生所做的有关文学风花雪月的赏析及晦涩深奥的语言学探讨对不再继续深造和从教的学生来说是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导致很多学校论文只是走过场的现象。
2.从美国本科毕业设计设置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因为两方面原因,国外此方面的研究几乎为零:一是国外高等学校对“专业”的理解要宽一些。目前我国“专业”概念带有实体意味,是相对独立的资源使用和产出单位,现行的专业管理规定反映和强化了这种认识。美国高等学校的“专业”(Major)仅指一个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织(Program),柔性的课程组织模式使其在个人专业、跨学科设置等方面表现出诸多与我国不同的特征;其二是美国大部分本科毕业生不需要写毕业论文,但所有学生必修高级写作这门课,课程结业时写出一篇论文,题目任选,但必须是原创。该论文不由本校老师批改,送交专门学术机构交叉批改,通不过者不得毕业。
3. 从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的要求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外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工具。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外语的重要性愈发凸现。外交、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贸易、工业、旅游、管理等方面都离不开外语。从更广的意义上说,外语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并为世界的发展和和平奠定基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需要与各国进行国际贸易。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需要向世界人民宣传和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一切都离不开外语。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的宏观经济部门只提出参考性行业需求报告,劳动力市场反映短期直接供求。大学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成为主流。这就意味着现行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与时代性质不相适应,急需改革。
4.从大学英语专业改革模式探讨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外语学科发展很快。1998年,全国共有200多个院校开设本科外语专业,到2005年增长到600多个。目前,全国共有外语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0多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0多个。越来越多学校开设英语专业意味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那些语言文学研究实力不是很强的大学来说,不被淘汰出局的唯一途径就是将办学与市场接轨,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很多大学志在寻求英语专业发展的特色之路,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人才市场的多元需求。
为了改变已往专业设置的偏颇,诸多大学力求将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下:实现本科教学的模块化,在本科教育的教学、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依照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四大教育模块:即技能教育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学科教育模块和专业教育模块;或以培养既有精湛专业技能、又有深厚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特别是能在多个领域从事口译和笔译的专职翻译人才为目标,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外语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实行“英语语言基础课+翻译技能课(口、笔译)+专门用途英语课(自选)+公共课(思想品德、计算机、中文等)”四大模块有机结合的全新模式。其目的是拓宽课程口径,加大非专业课比重,以求开阔学生视野,做到宽口径,厚基础。课程体系力求把专业课与非专业课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大幅度增加选修课,拓宽学生选择课程的空间,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掌握在40:60左右(不包括基本技能课)。设置了技能教育模块,有意识地加大了基本技能课和实践教学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一本多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育、外事、外经、文化宣传、科学研究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适应这种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英语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势在比行。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交、教育、管理、研究、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大纲》体现了“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专业的方向设置也灵活许多,可以构成“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给我们的毕业设计改革提出了启示。
毕业设计作为英语本科生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应该与就业相连接,应该与专业分流模块相关,用柔性化的毕业设计与柔性化的专业相结合,用“1+X”型的毕业设计与“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相配套,学生真正作到学以致用,并有效将毕业设计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枢纽。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不仅融会贯通了四年所学的英语专业知识,还能充分系统地学习和运用,熟练掌握X科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一旦踏上社会,就可以在自己选定的领域独当一面,实现一专多能。
5.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时间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英语专业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毕业之前,实习之后,为期2-3个月。这时学生普遍忙于找寻工作,深受就业压力的困扰,已无法集中精力进行论文写作;很多同学已步入社会,或就业,或求职。离开校园意味着资料信息的缺乏,势必给论文写作带来不便;学生对未来一无所知,不懂自己将要干什么,能作什么,论文只是为了获得文凭不得已而为之,毕业设计不仅与社会严重脱节,论文质量也难以保障。若将毕业设计提前到第五学期,延长毕业设计,学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边学习边研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想结合,不仅可提高论文质量,还能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明确学习目标与方向。
结论
根据市场需求,依照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特色教育模块,拓宽课程口径,实现专业交叉,做到宽口径,厚基础,“1+X”型的柔性毕业设计必将成为发展趋势,并具有必不可少的应用前景。学生用英文写出多元化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可以是“英语+新闻传媒”,“英语+经贸”,“英语+旅游” 或“英语+酒店管理”等等,再也不会出现毕业论文选题重叠的难题。毕业设计多了更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 创新能力;毕业设计;创新思维;创新精神
摘要 通过分析本科毕业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指出毕业设计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在毕业设计中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索在毕业设计中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种实施办法。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既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1 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和意义
创新能力培养是遵循创新活动的规律和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规律,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其本质是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超越性,强调在积累前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超越前人。因而,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培养这种超越思想,用之去理解、分析前人的知识,使他们能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去丰富、创新和发展前人的知识。
2)创新能力培养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有了个性才可能有创新。在教育过程中要弘扬学生个性,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创新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教育和培养从而形成创新精神,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2 毕业设计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毕业设计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习的深化和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习与实习、研究与实践的全部总结,是创新思维、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培养的全面提高阶段,是学生毕业及取得学位证书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更重要的是,毕业设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毕业设计的目的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致的[1]。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技术知识,相对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科学研究、工程设计问题,从而得到科学研究方法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并取得设计成果。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综合,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且为解决问题而去自学一些新的知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
2)毕业设计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要经历选题、调研、提出方案、确定技术途径、实验验证、总结、答辩等阶段,从中受到提出问题、检索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及关键要素、实验验证、撰写说明书和毕业论文、接受答辩等基本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思维品质,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这是其他教学环节不能替代的。
3)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毕业设计中的主体是学生,绝大部分工作由学生自己去做,因此对问题的思考比较深入,对教师的引导理解比较深刻,从而提高创新冲动和创新思维的自觉性。
4)毕业设计为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试验或实验的机会。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归根到底要以实践为基础,又靠实践来检验。学生的一些新的想法和方案可以在毕业设计中进行验证,有些想法通过验证来纠正、完善,直到成功,从中使学生提高兴趣,也增强创新自信心。
5)毕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从选题到设计方法和内容的选取,从问题的分析到问题的解决和验证,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展示他们的才华,有利于个性的培养和个体潜能的挖掘。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设计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优秀的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理念得到很好的展现。毕业设计实施细则中有一些制度和措施来监控毕业设计的质量,鼓励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进行创新。但在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时,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3.1 创新的意识不强学生创新意识薄弱,比较缺乏探索新问题的动力和能力。造成这种情况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扎实,综合运用能力差;二是创新实践与社会要求脱节,不知道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本领域的前沿是什么,不容易找到创新点。
3.2 创新激励措施力度不够《毕业设计(论文)奖实施办法(试行)》对指导教师、学生的创新行为进行鼓励,但对创新考核的力度还不够。如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审标准”中,无论是指导教师、评阅人还是答辩过程,对创新的这个评审项目比重不明确。指导教师和学生对创新无所谓,都不愿意承担创新的风险,只要求毕业设计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就可以了。如果毕业设计形式精美,内容规范,即使没有创新,一般都可以拿到优秀,有的甚至还能拿创新奖。
3.3 毕业设计的通过要求较低毕业设计阶段也是学生联系工作准备就业的阶段,加之毕业设计一般都能全部通过,学生的学习压力远小于就业压力,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即使学生找到了工作,没有了就业压力,也不会专注于毕业设计,只等着毕业,毕业设计只能走走过场。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都不能保证,更不要说有什么创新动力了。
4 毕业设计中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4.1 掌握毕业设计的基础知识,是搞好毕业设计,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毕业设计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献检索、创造学的基本原理和毕业设计的基本常识等。开设“创造学基础”“科技发明”讲座,并结合一些有创新成果形成过程的事例,增加学生创造学和发明学的一些基本思维方法,启发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能够结合实际内容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毕业设计题目、格式、内容等基本知识,参阅前几届优秀的毕业论文,使学生对毕业设计有一个全面了解,便于将来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更自如地发挥创造力。
4.2 合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技术先进、恰当新颖的毕业设计题目,确定了毕业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向,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核心。毕业设计的题目要有创新性,要来源于生产、科研、教学、实验等实践中,难度要适合本科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题要覆盖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一人一题或多人一个大题但分工不同,典型的好题不同届的学生可以一样,但要求上要有所提高,禁止多人一题。选题由教师确定题目和学生自选题目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题目,使其有选择余地。提倡学生和教师共同拟题,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教师进行审定。
4.3 教师要把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重点[2]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题目的不同内容和不同进度,按照创造学的基本原理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启发、答疑和引导。定期进行总结,结合学生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自己遇到的一些疑问,进行启发式讨论。建议学生将自己的一些新的探索写成科技论文,并力争公开发表,对学生的工作以及将来职称晋升都有好处。
4.4 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毕业设计成绩评价的主要内容毕业设计成果验收和毕业答辩评分时,把其中体现的创新点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中要占有很高的分数比例。学生对某些设计内容或论述有创新意识,对前人的工作有所改进或突破,就应获得较好的成绩。
当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毕业设计的任务,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贯彻到育人的各个环节。但是,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成为毕业设计的重要目标,亦即毕业设计应成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 要】图形设计作为视觉空间设计中的一种符号现象,起着沟通人与文化、信息的作用,这一点与文字的作用相通。汉字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具有很大涵盖性的符号文字,因此,我们应该去研究与认识它,从而发掘更多的造型方法,更深入地利用汉字来进行平面图形设计。
引 言
在日本设计师白木彰先生的作品中,展示出一个活生生的汉字的世界。不是简单的文字符号的堆积,每个字仿佛从符号世界中还原了出来,带着它们来自远古时代的神秘气息。这样的文字形态,引起我对汉字的新的认识。
汉字是唯一富有生命力的表意文字,是用点画记录人类理念的平面设计。利用文字来进行平面设计,我们所要利用的不光是它的“形”,更重要的是它的“意”。目前日本人似乎比我们更懂得怎样利用汉字,他们用汉字的造型原理去设计图形,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汉字不仅仅是符号,是装饰,而且具有了图形设计的表形性思维,使汉字真正活了起来。利用汉字,日本人传达出他们的本土文化,而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汉字传达我们的文化?这一点令人深思。
平面图形设计与汉字的本质联系
1.汉字本身即是一种平面图形设计
从平面设计来讲,汉字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成功的设计。它以最为简单的设计元素,运用最丰富而复杂的设计手段,设计出了一件又一件恒定而单纯的“产品”,并使这些产品的内涵丰富,构架完美,用途广泛,影响深远。同时,这些“单元产品”又具有无穷的联络方式,具有开放而递增的同构能力。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在《庄子外篇》中就已指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即:在语言和事物之间存在着表征物与被表征物的关系,语言是事物的表征物,事物是语言的被表征物,语言的任务是事物信息的被传达,语言的角色是传达信息的媒体。文字正是利用语言来代表或者指示某一事物的东西。
2.平面图形设计与汉字构成学原理
a.平面图形设计是一个特殊的思维过程
人类的意识过程,其实是一个将世界符号化的过程,而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因此可以说,人是用符号来思维的,符号是思维的主体。平面图形设计,是以信息传达为目的的,在二维的空间中对物象的位置、比例、相互关系的筹划,无疑,这也是一个思维过程。但同时,它又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思维过程。这是一个开始于设计者,延续到受众心理活动的思维过程,而这种延续正是依赖于作为思维主体的图形。
b.汉字是经过设计的图形
汉字的目的是承载信息,而汉字本身即是中国人在二维空间中对点画挑选、组合、转换、再生,使之代表一定信息的产物。从符号学原理分析,汉字是一种符号,是一种特殊的平面图形设计。由于汉字演变至今已变得十分抽象,洗练,所以将汉字承载着的原始信息还原出来的过程本身,即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过程,一种特殊的平面图形设计。这种还原的结果不是文字,是一种加入人的思维的奇妙产物,一种特别的平面图形。
更多地发掘汉字的特征 更准确地运用汉字承载的信息
设计师借平面图形设计向受众传达自身的思维过程与结论,以达到其指导或是劝说的目的;换言之,受众也正是通过设计者的作品,与自身经验加以印证,最终了解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美国设计师普罗斯说过:“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人性的概念在今天已经广义化,如何使我们的本土文化得以体现?还原汉字的原始信息应该说是一条捷径。在追寻汉字本源的过程中去体会中国文化,其本身就是在提高设计师文化修养。这样,我们在作品中体现本土文化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1.使汉字不断地深化
a.运用汉字来发掘本土文化,是一个抽象难懂的说法,那么,让我们看看日本人是如何做的吧。
七世纪时,日本引进中国的表意文字,称为汉字。日本人快速地消化了中国的汉字文化,之后又把汉字迅速地加以改造,日本称为大和民族的本土文化其实都来自中国,而中国当代的设计为什么还不及日本呢?我们可能过多地强调了形式的方面,而忽略了设计作品本身应透露出来的内容和意境。日本人以纤丽纤小、简约淡泊作为其审美的意趣,形成了“物哀”、“空寂”、“风雅”、“幽玄”等审美理念。汉字被日本的设计注入无限的遐想,成为他们在作品以外的思维空间“留白”的有力武器。“喻物于意则乐,留意于物则病。”汉字作为抽象图形的魅力在乎似与不似之间。
《读卖新闻》中曾登载过一位日本小学三年级女生写的诗:
“港”这个字
真像美人鱼
“共”是头
“巳”是尾
三水是浪花
你看像吗?
这就是汉字的魅力,几乎是独一无二的魅力,没有哪种文字可能引发人这种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的。正是汉字在人思维空间里的留白,使汉字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
现代图形设计是对文化的认同,而不是简单的对符号或图形的认同。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才是运用汉字进行图形设计的精髓所在。日本许多著名设计师,几乎都是汉字学的专家,他们在作品中巧妙地将汉字作为抽象画看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日本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先生就是一个执著的汉字迷。他在《活字礼赞》一文中提出汉字造型的直角思想,其起源为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学;日本另外一位汉字迷设计师白木彰先生,更是巧妙地将汉字作为图形运用到了平面设计中。
日本设计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并赋予民族情感的内容,走在了设计的前沿。这值得我们青年设计师们学习和借鉴。
b.我们的先民如何利用汉字设计生活
我们的前人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上升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于是形成了“书法”这类二阶意义上的艺术门类。书法艺术是抽象符号艺术,它靠单纯的线条架构演绎出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形象。
在文人士大夫创造了优秀的书体与书法作品的同时,民间艺人也以他们的聪明才智设计出无数巧妙而极富视觉意趣的字体图形。如用来招揽顾客的幌子、节庆与民俗活动中的吉语,吉祥纹样中的连笔字等。这类反映日常生活形态的杰作具有浓郁的装饰性和强烈的民族特色。
2.用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理解汉字
因为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类并非宇宙创造的中心,而是自然中次要的部分,能否符合大自然的韵律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化如此强调自然的形态与模式,汉字的创造无疑也遵循这一法则,即模拟自然,将物的形简化地融合于方正的字体符号之中。
a.“神”来之笔
古人对于“神”的信仰,主要表现在占卜和祭祀上。最早的汉字其实是占卜的记录,上古文字的笔划结构,用今天的眼光看去,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是古人对自然、对生命的一种诠释。这种记录占卜结果的文字,来源于远古的文字画(近似文字的图画)。汉字是表意文字,象形性是汉字的主要特征之一,汉字是反映自然造型的。汉字在反映自然造型的同时,还具有深奥的构成原理,而这种原理就来源于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设计在线.中国
b.汉字中有大智慧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中国人信仰上天潜在的超越之力,这种超越之力即自然规律。观察汉字的构成,更多的是揭示自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在汉字发展的早期阶段(西周以前),象形程度较高,体现出对书写的简化和易识别的趋势。而汉字在发展为记号文字体系的过程中,则体现出了古人独到的智慧。
在汉字的创造过程中,古人很注重“形”与“意”的结合,简单摹仿不是文字。
在初中时,语文老师对于“牧”字、“采”字的解释,引起后来我对汉字中蕴含的先人智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前有“牛”而后面有一个人持木棍趋赶,这样便组成了“牧”字。在汉字的造型原则里,我们可以发现许许多多这样有趣的例子,只要我们耐心品味,其中奥妙无穷。
结 论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环境下,我们如何运用文字进行平面图形设计?
汉字不是世界普及的文字,但是汉字字符本身代表一种或多种意义,这一点,拉丁字母却无法完成。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我们将汉字直接用于标志显然行不通,这样只能使我们的作品显得腐朽而庸俗。但是在了解汉字的意义和构成法后,我们把汉字精辟总结物象特征的方法运用到平面图形设计中,却未尝不可。例如,中国邮政的标志,来自于“中”字的古形“中”。其意义指一面有长穗的旌旗随风飘动。邮政的标志将它赋予了新的涵义,一方面保持“中”字的古意,象征中国邮政旗帜性的作用,在公众中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将“中”字变形,像一双手托起一封信件交给收件人的形象,寓意着中国邮政以服务为本,快捷、安全、礼貌。
发掘汉字中蕴含的深层文化积淀,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有着广泛的前途。除了标志设计,无论是装饰、书籍、招贴、广告还是环境艺术设计,都应当充分发掘汉字中包含的中国哲学,从事设计工作的我们应当重视这方面的学习和修养,让抽象的汉字艺术在现代设计中产生更大的魅力。
浅析家庭暴力问题
近年来,家庭暴力一词已经越来越为现代人所熟悉和关注。本人结合学习的专业知识,开展了一些调查,浅谈了对家庭暴力问题的一些个人见解。
第一章 家庭暴力的现状和特点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间一方侵犯他方人身权利,造成他方身体和精神上受到伤害的强暴行为。家庭暴力主要包括夫妻间的暴力、父母子女间的暴力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本文所说的家庭暴力,主要是指夫妻之间也即婚姻主体之间的暴力行为。
从广义上讲,家庭暴力既包括应受刑法惩罚的暴力犯罪行为,也包括应受治安管理条例处罚的违法行为,还包括应受民事制裁的一般侵犯妇女人身权利的行为。从实践中看,构成犯罪应受刑法惩罚的家庭暴力案件只占家庭暴力行为的15%左右,但却属恶性暴力案件,危害性极大,能被社会所关注和对施暴者给予应有的制裁。而其他家庭暴力行为虽然也具有违法性,应受行政制裁或民事制裁,但却被视为家庭内部矛盾而忽视了它的危害性,客观上起到了纵容暴力行为的后果。由于长期放纵这类暴力行为,导致了家庭暴力行为的升级。因此,不管是构成犯罪的家庭暴力行为,还是一般违法的家庭暴力行为,都应当采取措施加以减少和消除。
1.1家庭暴力的现状。
近些年来,在婚姻家庭领域,家庭暴力问题比较突出。有关资料显示,在中国目前的家庭中,有33.9%的家庭中存在程度不等的家庭暴力,特征是在离异中,强度较大的暴力事件比例高达47.1%.在每年解体的40万家庭中,1/4家庭的解体缘于家庭暴力。家庭暴力不仅直接对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伤害和威胁,而且还会破坏家庭的稳定和安宁,甚至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多少触目惊心的家庭恶性刑事案件的起因是丈夫对妻子实施的家庭暴力或是妻子不堪忍受丈夫的暴力而实施的极端报复行为。因此,不管是构成犯罪的家庭暴力行为,还是一般违法的家庭暴力行为,都应当采取措施加以减少和消除。惩治家庭暴力,是实现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原则的重要保障,有利于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根据1994年国务院的《中国妇女状况》白皮书,我国每年约有40万个家庭解体,其中25%是由于家庭暴力引起的。家庭暴力不仅对受害人造成生理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看,它还表现为对家庭中弱势群体人权的严重侵犯。人权不仅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还包括所有社会公民取得平等的权利。这些权利不仅体现在政治生活领域,还体现在家庭生活领域,而且只有在家庭生活领域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相互尊重,才能为整个社会的人权保障提供必要的前提。对家庭暴力的研究,不仅体现了对于受害者的关怀,更体现了对于他们人权的尊重。
1.2 家庭暴力的特点。
由于家庭暴力多发生在家庭的内部,受害者往往无力或不愿公开,加之公众的漠视和司法机关的介入不够,从而使家庭暴力与发生在社会上的暴力相比更具有显著的特点。
家庭暴力是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常见的有捆绑、殴打、讥讽、辱骂、恐吓、不予理睬、性虐待、性暴力等。家庭暴力主要包括夫妻间的暴力、父母子女间的暴力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往往是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即家庭中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其中约 90%为女性。本人这里所说的家庭暴力,主要是指夫妻之间也即婚姻主体之间的暴力行为。从广义上讲,家庭暴力既包括应受刑法惩罚的暴力犯罪行为,也包括应受治安管理条例处罚的违法行为,还包括应受民事制裁的一般侵犯妇女人身权利的行为。从实践中看,构成犯罪应受刑法惩罚的家庭暴力案件只占家庭暴力行为的一小部分,但却大都属恶性暴力案件,危害性极大,能被社会所强烈关注。而大部分的家庭暴力行为虽然也具有违法性,应受行政制裁或民事制裁, 但却被视为家庭内部矛盾而忽视了它的危害性,客观上导致和起到了纵容暴力行为的后果。由于长期放纵这类暴力行为,导致了家庭暴力行为的升级。
1.2.1家庭暴力具有家庭性和违法性。这里所说的家庭性是指暴力行为发生在具有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而这种家庭性正事是家庭暴力犯罪和其他暴力犯罪的基本区别。正是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具有隐蔽的特点,也使得人们对于家庭暴力的态度同对于其他暴力行为的态度具有很大的不同。
当前有人认为,如果是出于合理的目的和动机,对家庭成员实施的暴力不属于家庭暴力犯罪。比如丈夫因为妻子的婚外恋而对妻子的毒打、父母出于教育的目的而对子女的肉体惩罚。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我们反对家庭暴力,是因为暴力行为本身侵害了家庭成员的生命、健康和人格尊严。家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进行解决和救济,但是决不能诉诸暴力的手段,否则就具有违法性。
1.2.2家庭暴力的施暴 者多为男性。在家庭暴力行为中,妻子欺凌丈夫甚至勾奸杀夫的现象,从古至今时有发生,但相比之下,更多而且更为普遍的则是丈夫对妻子实施的暴力行为。根据中国妇女联合会权益部门统计,在目前的家庭暴力事件中,丈夫对妻子实施暴力的占绝大多数,家庭暴力的受害者90%--95%是女性。从古至今时有发生,但相比之下,更多而且更为普遍的则是丈夫对妻子实施的暴力行为。根据有关部门统计,90%以上的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为丈夫。宁夏1998~1999年发生的几起恶性家庭暴力犯罪案件,都是丈夫用残忍的手段剥夺了妻子的生命。在知识分子聚集的高等院校内存在的家庭暴力,也都是丈夫对妻子施以暴力行为。
1.2.3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大多数受害人认为,家庭暴力系个人隐私,“家丑不可外扬”,如果反映到司法机关,会使家庭矛盾激化,影响婚姻和家庭的稳定,因而受害者大多采取忍耐态度。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家庭暴力行为除杀人和重伤外,司法机关大多作为自诉案件处理,采取“不告不理”的做法。因此,家庭暴力案件中,真正由司法机关介入处理的较少。
1.2.4家庭暴力具有复杂性。由于家庭内部关系的复杂性导致了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实施的手段、产生的后果以及造成的危害各不相同,使家庭暴力具有复杂性。
1.2.5家庭暴力具有持久性。通过对已暴露的家庭暴力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这类案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家庭暴力实施的时间上具有持久性。由于受害者对家庭暴力无力反抗或不愿公开,导致实施暴力行为者更加为所欲为,长时间、屡次地对受害者施暴,积累了矛盾。
第二章 家庭暴力存在的原因
导致家庭暴力存在且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封建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有经济、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还有婚姻当事人自身的原因。
2.1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在家庭暴力事件发生较多的农村落后地区,不少家庭还受“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封建思想的毒害。有些人认为父母对子女、丈夫对妻子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因此,打骂自然也是天经地义的。
2.2家庭婚姻“腐败”现象诱发家庭暴力的发生。引发家庭暴力事件的原因大多已由以前的夫权思想作怪,转化为家庭婚姻“腐败”现象所致。一些人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而失去道德伦理,贪图享乐,追求金钱和美色,在外包“二奶”、养情人,对婚姻和家庭毫无责任感。这种现象称之为家庭婚姻“腐败”现象,最终导致夫妻关系恶化。这是家庭暴力发生的主要原因。家庭暴力既是婚变的原因,又成为施暴者达到离婚目的的手段。
2.3社会变迁所产生的社会压力因素。我国在近二十年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社会变革一方面提高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竞争压力。当生活的压力积聚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一定因素的刺激下,就容易外化为家庭暴力的行为。
2.4家庭暴力与施暴者的教育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男性的素质差、教育水平低下是造成家庭暴力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2.5基层社会防范控制乏力。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内部的私事,他人不好干预也难以解决,即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致使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很少得到制裁,从而助长了家庭暴力事件的增长。
第三章 对预防和治理家庭暴力方法的几种思考
世界《公民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6条规定:“人人拥有固有的生命权。这一权利应受法律保护。不得任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第7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受到酷刑或残忍、不人道或有侮人格的待遇。”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将反对家庭暴力问题列为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要求各国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在我国,根据全国妇联权益部的调查,近年来,各地在反家庭暴力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首先各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性法规,有效地制止家庭暴力。其次各级党政领导和工青妇组织把反家庭暴力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形成全社会重视、各机构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
今后制止家庭暴力,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应着手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对家庭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妇女的宣传教育工作。
3.1加强反家庭暴力的立法力度。注重立法,使惩治家庭暴力行为有法可依。我国现行刑法以及新婚姻法有关家庭暴力的法律规范都比较原则、抽象,例如《妇女权益保障法》第34条规定,“妇女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妇女的身体。”第 35条规定,“妇女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犯。禁止溺、弃、残害女婴;禁止歧视、虐待生育女婴的妇女和不育妇女;禁止用迷信、暴力手段残害妇女;禁止虐待、遗弃老年妇女。”,修改后的《婚姻法》也作出了规定:在总则中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第3条,),因实施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第46条)但对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暴力事件在法律适用上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有必要加大立法力度,使得反家庭暴力有法可依。
此外,还应在条件成熟时加强和完善人大立法。现行法律法规涉及家庭暴力多为自诉罪,不告不理,且只有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才施以量刑偏轻的刑罚,难以对家庭暴力犯罪构成有效的威慑。建议某些自诉罪可改为公诉罪,可以考虑在时机成熟时可以制定一部单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在该法中详细列明家庭成员的权利义务,家庭暴力行为的表现及其法律责任,国家反家庭暴力的法律保障等内容。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可进行司法解释以弥补国家立法的不足。立新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而我国现有法律结构已经是一个比较好的架构,我们应该着重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它。
3.2注重立法,更要强调执法。就是要求国家的司法力量(包括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对家庭暴力施暴者进惩罚,对受害人进行司法救助,从而有效控制家庭暴力犯罪的发生。我国对于家庭暴力的司法处理的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对于构成刑法规定伤害罪和遗弃罪的案件,由公安机关逮捕,经过检察机关的起诉,最后由审判机关定罪量刑。虐待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只有受害人本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害人受到精神强制无法告诉,检察机关才代为向人民法院告诉。实际上,这两种处理途径都不利于家庭暴力问题的真正解决。这两种司法解决的方式都要求进入正式的司法审判程序,对施暴人进行定罪量刑。而家庭暴力不同于其他暴力犯罪。受害人与施暴人之间存在共同的生活关系,彼此有着感情的联络。很多受害人寻求司法介入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施暴人的家庭暴力,使其认识到行为的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而不是希望施暴人接受现实的严厉刑罚处罚。对于很多家庭暴力的施暴人进行定罪量刑,特别是对生活压力而产生的家庭暴力和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的暴力的定罪量刑,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为被害人带来了更多的现实生活问题。这种司法手段的介入不是对被害人的帮助,而是给被害人带来了更多的痛苦。因此,对于家庭暴力的处理,除了极为恶劣的暴力行为,应在遵循被害人意愿的基础之上,由公安机关作为进行家庭暴力处理的主要机关。
3.3健全机构,调动全社会反家庭暴力的力量。司法机关要重视对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在反对家庭暴力中,行使好监督权。为了保护妇女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除重视立法工作外,要重视和加强对施暴者的打击力度,使妇女权益切实得到保护。有必要建立反家庭暴力的社会保障机制,努力增强人们的防范意识,并使警察成为反家庭暴力的主角,形成有医疗、鉴定、律师、妇联、公安及心理康复等机构组成的“反家庭暴力网”,各组织相互协调配合,从根本上来控制家庭暴力,推动全社会反家庭暴力的行动。
3.4注重调解劝阻与惩罚制裁相结合的措施。《婚姻法》规定,家庭暴力的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及时劝阻和制止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公安机关接到受害人提出的请求,经过查证属实的应当依照有关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家庭成员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5重视和加强对妇女自身素质的教育工作。提高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转变妇女的屈从和依附观念,更重要的是要防止受害者采取极端报复行为而成为触犯刑法的罪犯。《妇女权益保障法》第 48条规定:“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被侵害人有权要求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被侵害人可以向妇女组织投诉,妇女组织应当要求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查处,保护被侵害妇女的合法权益。”因此,各级妇联组织要对妇女加强普法宣传教育,让保护妇女的法律规定深入人心,提高广大妇女的法制观念,增强其反家庭暴力的自觉性和斗争性,这是改变妇女家庭地位、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遭受家庭暴力侵害时,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防暴、抗暴能力。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抵制家庭暴力时,要及时求助于邻居、街道、所在单位组织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帮助,扼止家庭暴力的再次发生。妇女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应选择法律而不是选择极端的报复手段,要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6加强公民伦理道德教育。倡导和弘扬法治、民主、平等、文明,提高全民道德水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二十字道德规范就教育人们要具有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途径展开宣传教育,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此外,对残害妇女的家庭暴力行为要通过社会媒介和舆论监督及时地曝光和谴责,对欲施暴者起到警戒作用,提高全社会对家庭暴力行为危害性的认识,达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行为的目的。家庭成员间发生矛盾时,要善于克制自己,不要恶语相对,要做到互爱、互谅、互让。基层组织及公检法司部门应当建立和健全家庭暴力防范体系,把家庭暴力消灭于萌芽状态。
因此,对家庭暴力应实行综合治理,发挥社区、单位和执法机关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使家庭暴力走出“邻居不劝,居委会不问,单位不管,不出人命执法机关不理”的真空地带。为了有效地预防和遏制家庭暴力,受害人要甩掉“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勇敢地运用法律武器,捍卫法律赋予自己的不可侵犯的权利。社会各阶层、执法机关要改变“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漠视态度,对于家庭暴力不仅要管,而且要加大治理力度。
1999年联合国确定每年的11月25日为“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多年来,我国也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并在建立了多部门干预机制,法院、检察、公安、妇联、社区及其他部门的介入推动了全社会对家庭暴力问题的认识,表明了中国政府消除家庭暴力的决心。随着全社会对家庭暴力行为的打击和防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家庭暴力行为将得到有效地遏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