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

时间:2022-04-26 10:09: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管理创新成果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成果报告

一、内容提要

邮政要加快发展,关键在于邮政在企业经营发展和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和能动性、创造性,从根本上为邮政发展增添动力、采取措施,大力开展经营创新,依靠全体员工参与创新。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原则,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结合邮政经营创新,我的理解是要全心全意依靠员工,保障员工各项权益,做到一切为了员工,依靠员工,改革创新成果由员工共享。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经营的主体,经营活动要由全体员工来完成,他们最了解经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哪些地方需要改革创新,怎样创新。因此,经营创新要全心全意依靠全体员工,发动全员参与经营创新,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通过开展创新活动,推进经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要做到全员参与经营创新,就要相信员工的力量,把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如实告诉员工,真心实意地发动员工出主意想办法,这样提出来的创新举措才能得到全体员工的拥护和支持,才能贯彻落实,取得好的效果。要做到全员参与经营创新,还要关注员工的所思所想,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真心关注员工生活,解除后顾之忧,维护员工利益,做到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使全体员工积极投入到经营创新中去。

必须以企业效益为中心,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机制。一个公正、公平、科学的考核机制,对企业的良好运行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完善的考核机制就是企业加速运行的发动机。近年来,邮政本着多用经济手段,少用行政手段的原则,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经营战略的需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改革和完善经营责任制考核办法。多年来,邮政主要以业务总收入为主要考核指标;随着成本控制重要性的增强,邮政建立了以业务收入为主、兼顾可控成本的考核办法;其后,邮政发现每一项邮政专业业务的对应变动成本有较大差异,因此又增加了变动成本的考核内容,形成了准收支差额为核心的考核办法,对收入结构的有效调整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必须坚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前提。要创新思维就要克服固步自封,骄傲自满的情绪,克服小富即安、得过且过、不思作为的思想。因此,要搞好邮政的经营创新,就要站在建设现代化和谐邮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的高度,审视邮政的经营工作,从过去取得的成绩中总结经验,鼓舞士气,提高经营创新的自觉性和信心。从邮政前进中存在的问题中,研究创新经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解决问题,促进矛盾转化,推动邮政经营健康发展;从发展目标和任务中,确定邮政经营创新的方向,引领企业创新不断提高层次,由单纯的经营方式和手段的创新提升到邮政行业的创新,并寻找经营创新的着力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真实性是邮政企业财会工作的生命,真实准确的信息是做好财务分析的基础。为此,邮政以市县财务一体化改革为契机,通过统一全市会计科目和规范核算口径加强凭证审核的方式,较好地杜绝了县(市)局虚列收入和成本挂账等现象。通过与业务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分支局所的财务检查,提高了基层营业收入的管理水平,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企业做好财务分析和实施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邮政企业如何进一步提高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邮政以建立固定资产和库存集邮品(存货)的信息平台为手段,在全市范围内通过有偿和无偿相结合方式合理调度资产,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有效利用全市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财务分析要从财务的观点来看经营,从经营的观点来看财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财务分析的实效性。面对种类繁多的邮政业务,财务部门通过认真仔细的核算和分析,利用每月一次的经营分析会,及时向经营部门提供并分析每项邮政业务的边际贡献,使他们充分了解储蓄、特快、集邮等业务的变动成本,使分(支)局长充分了解每项业务的边际效益,进而注重业务收入结构的调整。有了准确的财务,使经营部门在发展上不但注重业务收入总量的扩张,而且也注重了业务收入效益的提高。

必须坚持学习,不断提高企业干部员工素质。学习能力是一个人、一个企业最根本的能力,是个人进步、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创新就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要创新经营就要坚持学习,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终身学习。既要学习政治理论,又要学习科学技术;既要学习业务技能,又要学习管理知识;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学习别人的实践经验。当前,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开展好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放开明主题教育活动。学习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自己实际,开展查摆研讨,克服旧观念的束缚;要紧密联系邮政经营管理的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周口邮政的又好又快发展;要紧密联系邮政深化改革的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建设现代邮政,适

应新时期的需要。

二、前言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想着员工的利益,员工就会想着企业,以企业为家,人人都这么做了,就会形成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作为一个领导者,带一个企业不是简单地做几件事情,而是要带出一支队伍,带出一种能力。一旦这支队伍形成了一种能力,有了精神和气概,就能够将企业做好,由弱到强,由小到大。人心的凝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邮政在工作中提倡员工与企业同发展共繁荣的经营理念,形成经营人心的企业文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企业要成功地开展竞争,不但要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而且必须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以此来推动企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财务工作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晴雨表。财会部门要把企业财务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决策者和经营部门,更应注重于从财务经济指标的数量变化中去把握市场经济的脉搏,为企业领导制定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提供定量判断依据。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邮政把搞好财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丰富财会信息容量、引导企业经营健康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其重要性已越来越被邮政所认识。多年来,在省公司的帮助和指导下,市邮政局在财务管理改革和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扎实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使市邮政局的财务管理稳步向市场化、科学化的目标迈进。

三、实施背景

邮政企业自实行公司化运营以来,邮政局加快引入现代企业新的经营理念,员工的观念有了根本转变,使邮政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那么,邮政的发展还要不要解放思想、创新经营呢?有道是大国的兴起,都缘自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注重创新而不墨守成规,勇于改革而不因循守旧。要发展、要超越、要崛起,就必须以更大的力度解放思想,以更大的气魄改革开放,以更大的胆识推进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迎来希望的曙光。这些都使邮政深刻认识到市场环境的变化需要邮政继续解放思想。邮政公司化运营后,邮政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市场更加广阔,发展机遇更多。邮政看到,一方面,邮政的竞争对手正以邮政为目标,努力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用户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使邮政市场得到逐步扩展,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从发展看,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为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邮政要抓住发展的机遇,深化财务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提高市场占有率,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经营创新,以适应市场对邮政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邮政局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应该看到,发展速度仍很落后,业务结构仍不尽合理,基础管理工作仍需加强,因此,要克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邮政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经营财务的创新。

四、内涵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业务的经营,更离不开管理的创新。集团公司提出的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业务发展模式的目标。所以,邮政只有通过不断的管理创新,才能熔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为邮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邮政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要成功地开展竞争,不但要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更要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深化财务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关心激励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市县一体化改革、创新收入考核,以加强企业的收入管理、资金、欠费和资产结构管理;通过降本增效,以强化资源控制,达到提高企业利润的目的;从优化财务资源配置,规范财务行为,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着手,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够使邮政企业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经营战略的需要,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了业务收入为主、兼顾可控成本的考核办法,较好地调整收入结构。

五、主要做法

(一)创新完善管理模式,强化资源控制,提高企业效益。

支撑是企业财务工作的具体体现,服务是企业财务工作的核心。为此,邮政企业财务管理改革和创新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支撑作用和服务水平,努力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1、加强收入管理。加强收入管理是邮政企业财务管理的难点。从日常财务检查中邮政发现,有的基层部门为了完成收入考核计划有随意调节收入入账的现象。为此,邮政专门发文制定了《收入管理流程和核算规范》,重申业务收入入账原则,明确了各分支机构营业款缴款流程和交接手续等,保证分支机构业务收入的及时归集、资金的全额入账,防止了跑冒滴漏情况的发生。为防止速递业务低面值揽收,加强特快收入的管理和稽核,邮政与业务部门紧密配合,规定各分支机构必须在出口特快邮件封发清单备注栏注明每件特快的重量及实收金额,由速递局专人把关对每一出口特快邮件进行审核,月底由财务部门面向支局和速递局进行双向收入核对,提高了特快收入的管理水平。

2、创新收入考核。过去市邮政局按预算收入配置总成本费用,以收差作为年度控制考核指标,各局超收差可超支。这种管理方式虽可保障收差目标实现,但对当年因各种因素导致超计划的收差,控制力弱,易造成财务资源浪费。学习兄弟局先进经验,引进边际成本,创新完善管理模式,将原配置方式改为按固定成本+增量成本配置。固定成本根据各局正常生产运行需要和上年收入规模,按5个大类74小项进行配置,增量成本由各单位按本年度新增收入和边际成本系数获取,将成本、收差作为财务管理重要考评指标,实行双控的弹性财务管理模式,强化了成本预算约束力,确保了企业财务资源的集中,提高了企业利润水平。

3、加强资金和欠费管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财务管理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只有加强资金的监督和控制、规范资金运作,才能管住用好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据省公司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的要求,市邮政局在工行开立了集团账户,市局对县市局采用集团账户体系,各县局只要将各项现金收入缴存当地收入专户(集团二级账户),资金将自动记入市局一级账户。此举大大加速了全市各局资金回笼的时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全市资金分散的状况,为尽早归还贷款创造了条件。一是按照省公司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求,强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对各单位的银行账户管理及监控。二是加大对各类业务资金的管理力度,特别是集邮、报刊、贺卡、邮乐卡、分销等资金的核对清理,促进单位增强资金管理意识,防止各类资金在业务部门和各经营单位的沉淀。

推动欠费管理系统的正式启用。通过欠费管理系统的上线,加强了全市用户欠费管理,特别是加大了悬账清理力度,要求要定期对悬帐清理,清理要核实到具体单位与责任人,要保障悬账的及时勾销,避免出现坏账、呆账。原则上当年悬帐在次年3月前要清理完毕。加强业、财配合,督导各单位积极清欠,确保了全市系统的正式上线运行。市邮政局为加强用户欠费的管理和考核力度,专门制定了《用户欠费管理和考核实施细则》和《用户欠费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 规范了组织营收和业务操作的流程,使基层业务经营部门有章可依,按部就班地进行业务操作,减少基层业务经营部门因违反正常操作程序而引起的坏账损失。对各部门按正常的流程和要求办理业务所产生的用户欠费,建立了用户欠费红黄牌预警制度,按季按月予以公布并进行严格的监控。特别是将用户欠费纳入局经营责任制考核范围,对专业局、分(支)局季末、年末用户欠费超定额部分,全额扣减业务收入实际完成数;对3-6个月的用户欠费,按该数额的50%暂扣该部门当季生产奖金,待欠费收回后,再将暂扣部分奖金予以发还;对6个月以上的用户欠费,按该数额的20%直接扣减当季生产奖金,不再返还。该办法自出台以后,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4、加强资产结构管理。加强对邮政企业总资产的结构管理,即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各占总资产的比重。资产结构是否优化,决定了企业经济资源配置是否优化。一般而言,劳动密集型企业流动资产所占比重应大于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因为劳动密集型企业通常固定资产技术含量低,固定资产投资报酬率偏低,固定资产若占比重偏大,会影响企业整体的资产报酬率的提高。而流动资产具备周转快的特征,若能加强对流动资产的管理,使其周转快,回收快,不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现金流。邮政企业总体上应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但目前邮政企业的固定资产几乎是流动资产的两倍,而且大多数固定资产是房屋建筑物这种回收缓慢,投资报酬率低的资产。因此,邮政企业应结合本企业的经营特征,减少对房屋建筑物的投资,加大对技术含量高的固定资产的投资,这样,才会提高邮政企业的资产报酬率。

5、加速资产的周转,提高经济效益。一般来说,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除了货币资金以外,占用的资产越多、其流动性风险就越大。所以,问题归结于要尽量减少资产的占用,而在相同的总收益水平下,要减少资产占用,只能依靠提高资产周转的速度来实现,周转速度若能提高一倍,就意味着同等状况的经营,所占用的资产至少能减少一半。邮政企业的资产在经营过程中非常容易形成沉淀资产和不良资产,如邮资票品和库存商品的积压,无法回收的呆死账(用户欠费),闲置未使用的固定资产等。因此,企业在配置这些资产之前,事先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市场需要量或企业资产需要量的预测,防止这些资产出现超储积压和闲置的状况,影响资产报酬率的实现。

理论上把企业的资产质量划分为良性资产、沉淀资产和不良资产。其中,良性资产和沉淀资产为有效资产,不良资产为无效资产。企业必须重视良性资产所占比重,因为只有良性资产是目前参与正常经营为企业带来效益的资产,沉淀资产尽管属于有效资产,但是因为沉淀在经营的某一阶段,如:收账期在1~3年之内的应收账款、储存期限超过1年的库存商品、闲置的固定资产等,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而且如果不及时盘活这些资产,这些资产也很有可能转化为不良资产,因此沉淀资产应尽可能减少,而且要及时盘活。不良资产属于已经损失的资产,这样的资产应尽可能控制为零,国资委157号文关于《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中有关资产质量状况评价的指标就有不良资产比率,而且规定发生属于当期责任的重大资产损失事项,损失金额超过平均资产总额1%的,或者资产损失金额未超过平均资产总额1%但性质严重并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扣5分。

(二)优化财务资源配置,强化效益理念,促进经济增长。

在发展中如因项目规模大,对企业发展战略有较大影响或产品处于培育期,需抢占市场等原因而导致边际成本不够,经营单位或项目组须向市局专项申请,经市局计财和市场业务部门测算、确定,报局领导批准,可予实施,超额成本由市局进行补贴。这样即可防止无效发展,又可实事求是,满足业务需要,促进业务发展。

1、细化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变动数,市邮政局通过对企业产品的分析、调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考虑代办、材料、营销、宣传等直接成本因素及收入项目、结构,经综合计算后,制定下发了15个单项业务的边际成本系数,各县(市)局按统一标准,各专业公司因收入占比不同,系数作适当调整。通过边际成本的确定,各经营单位在经营发展中开始要算帐、会算帐,引导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了函件、电子商务、储蓄等重点业务发展。引导基层树立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发展理念,促动全市高效业务发展快速。

2、优化资金结构。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血液,经营的类型不同、阶段不同,所要求的供血方式、供血结构也是不同的。资本结构是邮政企业各项资金来源的组合,及每一种资金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例,包括负债(债务资本)和所有者权益(自有资本)。负债资金与权益资金,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负债资金的成本低,但使用时间短,逾期若不能归还,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而权益资金却恰恰相反,它属于企业自己的资金,不用偿还,其使用时间长、使用安全,但资金成本高。就目前一些邮政企业而言,由于其总资产报酬率低于贷款利息率,因此,不具备负债经营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如果邮政企业负债经营,所获得的报酬还不足与支付利息,负债越多,企业亏损额就越大。所以,邮政企业要发展,就必须靠企业经营所得积累的资本。这就要求各邮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收入的实现,更要重视效益的实现。只有有了效益,才会形成盈余,才会有足够的自身资本积累,企业实力就越雄厚,有发展后劲,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性循环。因此,各邮政企业都应把资本结构中自身资本积累所占的比重的增长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工作。如果忽略了对资本结构的把握,典型的案例有韩国的大宇公司,当时就是完全依靠银行贷款来扩张发展,其资产负债率高达98%以上,不到十年的工夫,成为资产过百亿的跨国公司,偶然的成功使他们相信自己无所不能,然而多年积累的资本结构失衡危机终于爆发,庞大的大宇帝国瞬间灰飞烟灭。

3、规范财务行为,防范经营风险。严格依据《邮政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和《邮政企业成本费用会计核算办法》,检查各项成本费用的计算、归集、核算是否准确,是否严格执行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支出标准,杜绝挤占、虚列成本费用和成本挂账现象。重点关注与成本费用有关的往来账、存货、等科目的核算是否规范。特别关注业务代办费的核算和管理是否规范,检查报账依据是否充足,资金流向是否清楚,杜绝账外二次分配或改变资金流向和用途、公款私存等事项的发生,严禁出现账外账和小金库等禁止类财务行为。

(三)注重成本执行控制,强化预算管理,确保目标实现。

树立全面预算观念,必须建立健全预算协调和控制机制。首先,全面预算包括经营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和财务预算三项内容,需要各专业、各部门密切配合;其次,全面预算需要有协调和控制机制,以协调企业各项预算编制和对预算执行的控制、调整等。如要做好事前科学预算、事中分析反馈、事后调整考核,处理好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资本性预算和财务预算的关系。

1、加强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成本和预算管理是邮企业政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市邮政局在对分支局所的成本费用计划的核定与考核上,采取了零基预算和弹性预算相结合的办法。每年由计财部牵头,组织局内各部门赴实地对各分支机构的各项可控的成本费进行测算,各分支机构的各项费用均以零为基底,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逐项审议各种开支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开支数额的大小,来核定该部门的可控预算成本总额。通过科学的计划核定办法,大大提高了成本计划的公正性合理性,杜绝了各种浪费现象的发生。为保障全市财务目标实现,市邮政局在实行月度成本预算管理模式,加强了对成本执行控制。各单位按固定成本计划和本月增量成本,根据本月经营 预测情况,编制月度成本预算,报市局财务审核。

市局按月下达月度成本预算,各经营单位在预算额度内,控制使用。中途需增加成本额度,由各单位上报申请书,说明增加原因、额度,市局经审核后专项批复下达,并督导专项使用。此方式对各经营单位成本控制的精确性要求更高,约束力更强。同时减轻了资金周转压力,提高了资金使用率。通过一年运行,取得较好效果,收差、成本等均控制在预算目标内。

2、确立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理念。预算管理是对计划的数字化反映,是落实企业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应该认真进行市场调研和企业资源分析,明确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这样可以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起来,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

3、建立资产经营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资产质量、资金使用效率等进行全面的考核。同时,配合以上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本着全面预算、全额预算、全员预算的原则,将资金、实物等所有可以用数量、金额加以反映的方面,所有与货币资金收支有关的项目都纳入预算的范畴,严格控制预算外收支业务的发生,在全体员工中培育全面预算意识。

4、企业上下目标的一致性。全面预算管理执行的好坏,与企业上下目标是否一致关系密切。如果企业下级部门仅仅把预算指标作为上级下达的任务来被动地加以完成,那么这种努力就很可能会偏离企业的总体目标,达不到预算管理的预期效果。因此,在预算的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使预算的编制执行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企业的总体目标之上,不要为细枝末节耗费过多精力。

5、加强财务分析,将预算将考核依据。预算管理的效果是与它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息息相关的。通过预算考评,使被考评人看到差距,明确今后的目标,调动企业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使上级正确了解下属的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改变凭印象和档案用人的旧习,使人事劳动管理科学化。多学习市对县年度绩效考核办法,掌握政策变化,清晰工作重心,配合相关部门对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剖析,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为领导和各级经营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协助指导基层单位完成年度绩效考核的各项目标任务。

(四)开展降本增效活动,增加企业利润。

1、细化成本指标分解,建立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具体说来,就是以强化成本核算为手段,促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加强和提高,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职能作用,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努力降低耗费,促进效益提高。邮政企业的生产成本项目有:工资、福利费、折旧费、低值易耗品摊销费、邮运费、维修费和业务费;期间费用为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由于邮政企业营业网点多,生产特征是全程全网联合作业,有些成本费用项目很难制定合理的消耗定额,长久以来造成成本失控、效益流失。细化成本指标分解,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费用到岗、责任到位、奖惩到人。将专项切块资金与各所属部门挂钩考核,实行谁负责、谁控制;谁节约、谁受奖;谁超支、谁受罚的激励政策,使每个部门都有压力感,形成人人关心成本,全员控制成本的局面。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消除认为成本无法再降低的错误思想,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培训教育,要求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人人应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在企业形成全员成本管理的意识,在每一个作业环节都能尽量降低耗费,最终实现邮政企业整体的成本效益。

2、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素质。目前仍有一些企业的领导或员工认为费用成本是会计人员算出来的,费用成本的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跟其他部门没有关系。殊不知费用成本发生在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企业的员工都是企业收入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企业成本的制造者。企业必须提升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和素质,上至企业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应树立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应主动参与到企业降本增效的工作中来,同时,企业要对员工进行相关技术方面的培训和科学文化方面的教育,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以及科学文化水平。另外,企业需要引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争实现自主管理。

3、运用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手段。充分利用邮政企业财务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使企业能及时预测成本,了解成本进展情况,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响应市场。面对严峻经济形势,市邮政局认真贯彻省邮政局降本增效年活动,制定了一系列的降本措施,重点放在优化生产经营流程,盘活人力资源,整合投递资源,强化预算管控,加强成本控制,加大集中管理,降本增效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业务材料用品、代办费、通信费、水电费、会议费、车辆修理费分别较上年下降11.84%、22.86%、8.04%、4.6%、2.59%、28.59%,收差较上年实际增长660%。各经营单位在围绕市局降本措施同时,还结合本单位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项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例如:邮政局将费用控制重点放在办公费、招待费、会议费等管理费用,在预算进行压缩,同时对流程制定了严格管理办法,该局管理费用累计完成55万元,完成市局预算的81.6%,节约成本12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3.84%。

市邮件处理中心通过对区乡邮路重组,将邮路延伸到更多的网点,即加快了邮运速度,也节约网运成本。根据全市网运情况,对全市邮运车辆进行了定编,压缩车辆编制3台,并及时将到期的2台旧车报废,节约成本4万元。利用新车辆管理系统功能,实施网运车辆单车核算管理,严格执行定额标准,在油价连涨三次的前提下,全年油料费未突破市局预算,全市车辆大修费用下降11万元。市邮政局在省邮政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加强财务管理,开展降本增效活动,对全市集中财务资源,保障能力建设,确保各项经营目标完成,发挥了极大作用。在中央确定的积级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市场环境下,邮政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邮政必须坚定发展的信心,继续深化财务改革和开展降本增效活动,继续推进和完善双控预算管理模式,丰富边际成本内涵,优化资源配置,确保重点成本控制,集中财务资源,保障基层经营活力,统筹兼顾,有控有促,全力支撑业务发展,不断提高企业利润水平,为确保全市各项目标全面完成而努力。

(五)深化改革,争取政策支持,提升企业的能力建设。

1、深度市县专业一体化改革。邮政通过初步专业化经营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以及对兄弟公司所取得成功经验的学习,邮政相关部门在经过大量的论证、反复研讨和磋商之后,9月,邮政召开了专业化改革研讨会,人力、财务相关配套措施出台,会议确立了强化专业化经营,把完善机制、体制, 统筹配置资源贯穿到专业化改革和经营过程中的总体思路,机制、体制配套设立是解决专业化市县一体化经营的关键,财务专业核算实行市、县两级管理,市、县各专业建立专业会计辅助账,并设立核算人员,负责对本专业收入、成本、存货、用户欠费、有关债权等进行辅助核算,明晰了损益责任,不断强化专业经营、效益意识。人力配套措施着力于下放用人权、管理权、分配权给专业局,专业中心主任由专业局自主任命,对专业中心经营管理目标实行双挂钩双考核,进一步完善了内部分配机制,专业经营管理意识大大提升。同时专业可根据自身实际,自主组织相关培训,市局做好支撑工作。通过这些专起来、落下去的具体工作措施,必将促进企业加快实现绩上去目标。

2、深化成本核算。根据省邮政局深化成本核算的工作安排,在各单位开展责任中心损益核算、网点损益核算、分销损益核算的同时,对全市责任中心损益核算进行报表分析。即根据实体责任中心成本,结合各项业务实体责任中心对资源的占用和业务量情况,将营业、网运、投递、生产支撑四个平台责任中心成本,认定和分摊到函件、报刊、集邮、机要、分销、电子商务、速递、储蓄、其他邮务九个专业中,计算形成9个专业的责任中心年报表,从核算结果来看,,全市除电子商务、储蓄和其他邮务为盈利外,其余专业均为亏损。真实的反应出各专业责任中心的损益情况,为企业经营发展和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作为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3、争取政策支持,提升能力建设。根据全市经营发展条件现状,大力推进当期企业能力建设。根据省邮政局工作安排,积极调查、统计全市房屋大修需求和第一批营业网点标准化改造计划,在省邮政局获批了8处房屋大修和10个网点标准化改造,共计争取到了820万元的资金支持,为提升企业自身发展能力、促进各项经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着眼于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实力,统筹规划全市能力建设。一是根据目前全市网点自有房屋空置多,企业资源浪费;营业网点中租赁性质房屋占比大,租金高,出租人常以收回出租权要求网点迁出为由擅自违约要求涨价,造成企业发展不稳定性的现状,在结合网点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形势、网点租赁成本、购置成本、网点投入产出率等方面综合分析的前提下,调查统计全市网点更新需求,并进一步对各单位上报的需求进行审核、调查,根据企业发展能力和投资需求,拟定第一批7个网点购置方案并上报省邮政局,争取省邮政局政策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后续发展动力。二是推进全市会计基础工作规划化达标工作的开展。根据省邮政局专业化改革的工作安排和管理要求,为进一步促进专业经营改革和发展,邮政在省公司明确的发展思路的引导下,充分测算业务局为发展业务所需的支撑成本,下达市业务局支差-19.08万元,充分赋予专业经营发展的主动性。同时,根据省邮政局对业务局的考核办法,结合管理实际和管理需要,积极与相关绩效评价部门沟通,将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共同制定了《市邮政局业务局绩效评价办法》,引导专业经营发展方向。

六、实施效果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壮大企业发展规模,让员工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让员工与企业同发展共命运,是积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邮政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全体员工心目中建立对企业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责任意识、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与团结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邮政的行为准则。当然,守信是一个企业必须有的精神,在跟客户合作中一直本着诚实守信的合作理念,但在邮政看来,负责任更是和企业的生存、职工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局在省公司的坚强带领下,努力克服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影响,积极践行省公司党组富民强邮、构建和谐发展战略,按照一体两翼新架构,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板块联动发展为主线,以专业化体制改革为动力,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企业经营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1-9月,全市邮政企业累计完成收入2.09亿元,列全省第三位,增幅31.95%,列全省第六位,预计全年完成收入2.63亿,同比增幅28%,超奋斗目标101%,收差预计完成省公司4000万目标,增幅达100%,并偿还企业贷款828万元。其中,1-9月,全市函件专业实现业务收入1436万元,完成省公司奋斗目标95.7%,同比增长18.8%;1-9月集邮专业实现业务收入1021万元,完成省公司预算目标102.1%,同比增长43.7%。1-9月,全市报刊专业实现业务收入1023万元(零售按业务收入),完成省公司奋斗目标79.4%,同比增长16.8%,其中订阅收入完成562.8万元,同比增长17.7%,零售完成收入356.1万元,完成预算目标进度79.1%,同比增长22.5%。

截至9月底,全市邮政期末储蓄余额达到111.4亿元,规模列金融机构和全省第3,全年累计净增16亿,创历史新高,预计年末规模将达__.2亿元,累计净增19亿元;定活比例33.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邮储市场占有率为14.1%,预计年末将达到14.2%。1-9月全市完成金融业务收入1.6亿元,完成全年计划81.5%,占总收入结构比重71.1%,较去年增加1.38%。

针对过快增长的欠费,邮政充分利用量收管理系统,借助系统数据,加强欠费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止12月底,邮政累计收回各类欠费1269万(其中量收系统欠费245万),较一季度末欠费下降90%。收入欠费占比从一季度的10.89%,下降为0.91%。全年收回函件账单欠费50万元,贺卡欠费218万元,分销商品欠款155万元,报刊欠款580万元,思乡月欠费153万元,集邮欠款28万元,航空客票欠费26万元,邮乐卡欠费59万元,其中跨年度营销项目贺卡业务和报刊大收订流转额基本实现了零欠费。

通过持续的开展降本增效,财务管理进一步深化,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意识、效益观念逐步增强,全市邮政企业利润收益水平达到16.9%,同比增长48.1%,人均有效收入达到11.3万元,较去年同期提高38.1%,列全省第6位,预计年底将达到14.1万元。百元业务收入总成本费用较去年下降5.0元,百元业务收入管理费用下降1.8元。积极推进专业核算、网点损益核算、分销核算,加强结果运用,渠县局川鄂路、达县局华蜀南路营业网点利润率在全省列前5位。

财务规范进一步加强,员工营销费全部纳入工资、劳务性支出管理,并实行集中发放。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强化资金管理,累计偿还贷款828万、各类欠款550万元。累计开展审计项目62项,审计工程金额506.4万元,审减53.3万元,审减率10.53%。

网点布局得到优化。经过多次调研论证,积极部署在市场资源丰富区域新增网点,对市场空间狭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网点进行迁址,宣汉八仙楼、达县渡市、渠县宝城、万源长坝预计在今年完成迁址。按照省公司统一安排部署,今年全市预计完成10个网点标准化改造,另根据省鸿闻公司统一安排,今年更新现业城区48个报刊亭,邮政服务形象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渠道优势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市已实现网点全功能化,渠县青丝乡、宋家乡代办所改制为自办所已得到省公司批复,资质手续、设备、营业系统全部到位,10月底已顺利开业。积极倡导在邮政台席叠加代字号业务,形成了1+n为核心的渠道,1-9月,短信在网户数达到30.5万户,其中包年短信6.1万户,实现收入692.7万元,代售机票7824张,票务完成收入96.5万元,同比增长202%。

投递能力得到加强。全市城区投递网建设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较好支撑了邮政业务的快速发展。以流程优化活动为契机,重点关注给据邮件投递信息上网率等指标,加大管理力度,制定下发《全程时限考核办法》,针对银企对账单投递率、回执率低等瓶颈问题,制定了考核办法,目前相关指标有所回升。

完善网络支 撑平台,支撑企业快速发展。目前,营业网点内部电话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全市153个联网网点可实现内部电话互通,且全部实现了视频监控联网,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市县网络中心均安装了防火墙。为全市邮储余额上7千万、部分代售火车票等共计45个网点安装了led系统,目前已开始投入使用。积极按照省公司安排部署,各项业务和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上线等经营支撑工作全部完成。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

摘要:知识管理是我国现阶段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与科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管理模式从传统的对物对事的管理向现代的对人对知识的管理过渡。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是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方向,其基本路径在于将知识型员工塑造成为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主体,构建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最终实现既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知识需求,又提高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的积极性。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知识员工;知识产权

一、文献回顾

Schumpeter是现代创新理论的开创者,在他看来,“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以获取潜在利润”。按照Schumpeter的观点,无论是引入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还是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都是创新,很长时期内学者们对创新问题的研究都没有超出这一范围。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管理的创新研究开始受到重视[1]。Schumpeter的研究对于此后创新问题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Drucker(1989)把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引入创新概念。他认为,“创新,即用知识生产新知识,不是美国那么多民间传说所断言的‘灵感’,也不是孤单的个体在其车库里干得最出色。创新需要系统的努力和高度的组织”。“创新是企业的一项基本职能,其主要目标在于满足、引导和创造顾客需求,企业必须以此规范企业和员工的创新思想和行为,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知识、经济和社会的有机统一才能完成”。[2]从Drucker对创新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创新是一个知识的积累、生产、再生产和应用的复杂过程。因此,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对掌握知识的员工的管理和使用,即知识员工的管理。

知识员工的概念是Drucker于1959年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知识员工属于那种“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加拿大着名学者Horibe认为:“简而言之,知识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当然创造过程中需要用到手,但只是用手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而不是用手扛一个50磅重的麻包。”[2]Drucker(1999)认为,知识是一种高品位资源,知识工作者是宝贵的财富,知识工作者必须被视为资产而不是成本,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保存这种资产并发挥其作用[3]。野中郁次郎(1991)认为,组织的知识创造是一个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过程,完整的知识创新过程必须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成功的转换,使知识在组织内部加以扩大,促成创新[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管理创新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韩岫岚(1997)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在理论上的升华。创新的内容是多层次和多层面的。他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未来企业管理创新的方向: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化经营管理、善于捕捉机遇的寻机化管理、实施灵活多样的弹性化管理、注重人才开发的人本化管理[5]。梁镇(1998)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家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管理系统(或企业战略、组织、技术、文化管理的某一个方面)的组合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过程。可以大致概括为“四全管理创新”,即全员性、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效益,其中关键在创新设计。李轩(1998)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指创造更有效整合企业有限资源的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系统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体系,也可以是新的具体利用有限资源的手段及企业目标制定程序的变更。邓衍、葛新权(2000)认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注重企业内部核心能力的培养,即不断进行新思想(观念)、新战略、新制度、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的构想和实施。宁晓青(2000)指出,企业管理创新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放弃旧的传统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方法。企业管理创新的目的旨在通过引入一种更为有效而尚未被众多企业所采用的管理方法,从而在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产出水平,或者在较少要素投入的条件下,获得同样高的产出水平。陶向南、金光和赵曙明(2000)探讨了传统知识创新模式和以硅谷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新知识创新模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之上,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在不同创新模式下高新技术企业所采用的组织形态特征,并给出了不同类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具有的典型特点[6]。苏小方(2006)从产权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管理创新。她认为,职工积极性供求是“职工产权”的函数,在货币化的“职工产权”部分为既定时,增加非货币化的“职工产权”部分能够明显调动职工积极性,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应重在把职工当成“产权人”,充分尊重和满足“职工产权”,创立公平的产权交易市场,提升职工的产权地位[7]。

二、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成果分析

(一)我国历届企业管理成果获奖的行业分布情况

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成果排名前5位的行业有轻工业、机械行业、钢铁行业、电力行业和铁道部门。轻工业部门所取得的成果最多,14届总共获得了122项奖励(包括第一、二、三等奖)。核工业行业所取得的管理创新成果最少,14届总共只获得了3项奖励。

(二)我国历届获奖企业管理成果的内容分布情况

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还处在传统的对物的管理阶段,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即人的管理)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不断流入我国,各行业企业不断涌现出西方式的管理理念,例如管理再造工程、学习型和知识型管理等。

从1993年第2届创新成果评奖开始一直持续到2008年,每一年都有市场开拓方面的创新成果出现。目前共取得

97项成果,占总成果的8.67%,这说明企业管理创新的方向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基本一致。

(三)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判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虽然我国近20年来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较多,但是从这些成果的行业和内容分布来看,垄断行业企业职工的知识密集度较高,但所取得的管理创新成果却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垄断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而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知识需求仅仅在于满足企业的基本经营活动的需要,企业的发展路径不是依靠充分发挥员工的知识贡献,而是凭借垄断的保护力量。垄断行业的知识型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所获得的报酬主要在于满足货币要素的需求,对于非货币因素的考虑较少,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垄断行业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知识型员工无法同企业进行对等谈判,从而不能按照期望的知识价格交易自己的知识。因此,在满足货币需求的情况下,由于无法得到非货币报酬,员工缺乏进一步创新的动力。目前我国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处于十分薄弱的环节,知识管理在国家评奖中的第10届、11届各有1项,14届有2项成果分别获得奖励。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管理模式应从传统的对物对事的管理向对人对知识的管理,这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设计:知识员工管理

虽然十几年来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中所取得的成果十分丰富,但是获奖的成果知识含量并不高,总体管理模式还是属于传统的物的管理阶段。加强知识管理,培育知识型员工是适应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趋势。 知识员工管理的对象是掌握企业管理知识、技术知识和其他知识的企业员工,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知识员工的知识创新,增强企业知识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的积极性。毫无疑问,知识员工和知识创新是创造和保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如果我们将企业视为知识的需求方,知识员工则是知识的供给方。企业需要知识和知识员工,需要向知识的供给方支付报酬,即工资;知识员工为了得到期望的报酬,需要向企业供给知识,企业和知识员工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劳资关系。在开放的知识交易市场中,企业和知识员工之间形成一个知识供求模型。

将知识需求模型和知识供给模型放在同一个坐标系内,可以得到知识产权的供求模型。如图所示。在坐标系中,当知识供求达到均衡状态时,存在两个均衡状态:企业向知识所有者支付的知识价格(kpe)同知识员工提供知识期望得到的报酬(kpe)相等;企业对知识的需求量(kqe)同知识工人所提供的知识量(kqe)相等;企业在支付了知识工人所期望的“知识产权”费用后,得到了自己需要的知识。知识工人获得了自己期望得到的知识产权报酬后,向企业提供了所掌握的知识。在完全知识产权市场条件下,职工的知识供给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从知识供求模型中可以看出,当知识员工所提供的知识供大于求时,说明知识出现过剩,或者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不足。当知识员工所提供的知识小于需求时,说明知识员工缺乏提供知识的动力,或者企业迫切需要知识。对于资方和劳方来说,对知识的供求应当有一个均衡点,一旦知识供求均衡被打破,都会出现不利局面:如果知识员工提供知识的数量超过了均衡点,这样就会过度消耗知识员工的脑力和体力,而一旦知识员工得不到因过多的知识付出所需要的回报,那么知识员工就会提出辞职或者产生其他劳资纠纷。

如果知识员工提供知识的积极性低于知识供求均衡点,这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受到一定的损失。因此,企业在管理活动中,在努力调动知识员工充分发挥提供知识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使知识供给量和需求量处于均衡状态。如果要使知识处于供求均衡状态,这就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知识的供求双方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二是在供求双方之间存在一个公平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在第一个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第二个条件不一定就具备,即使在劳资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时,平等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不一定就存在。但是,要建立平等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市场中的交易双方必须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否则,知识产权的交易活动就会导致处于强势地位的企业损害处于弱势地位的知识员工利益的不对等交易出现。当平等的知识产权交易主体和公平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同时存在时,即使知识交易处于供求失衡的状况,交易双方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来进行调整,使知识供求实现新的均衡。在知识供求模型中,当知识产权的价格为kpe2时,知识员工向企业提供的知识量(kqe)大于企业对知识的需求量(kq1),企业会出现知识剩余,剩余量为(kqe2-kq1)。

产生知识剩余的原因可能在于企业向知识型员工支付的货币报酬较高,企业知识型员工队伍庞大且员工对企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员工们对自己的岗位较为满意。在这样的企业工作,员工的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等能够得到充分展现。这时企业可以通过与员工对等谈判,将企业的经营活动进一步扩张,为使得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提供更多的机会。在知识供求模型中,将需求曲线从d1平行向右上方移到d2,这时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从kq1增加到kqe2,最终使企业和知识工人的知识供求达到均衡状态e2。当知识产权的价格为kp3时,知识员工所愿意贡献的知识为kq0,这时企业所需求的知识量为kq2,企业出现知识短缺,知识缺口为(kq2-kq0),知识短缺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企业愿意支付的知识产权费用不能满足员工的期望,从而发生知识型员工跳槽或外部员工拒绝进入企业工作,这样就会导致知识型员工数量减少,愿意接受知识产权价格的员工自身知识水平不高。这时,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知识产权的货币价格来刺激知识型员工积极向企业贡献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创造优越的个人成长环境、增加员工的工作自主性、建立合理的工作业绩考核制度等非货币因素来刺激员工向企业提供知识,同时适当地减少企业的经营活动来降低对知识的需求。企业将知识产权的价格从kp3提高到kpe1,对知识的需求量从kq2降低到kqe1,最终使劳资双方对知识的供求达到均衡状态e1。因此,从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有效的知识员工管理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1)将知识员工塑造成为平等的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主体,在同企业知识交易的谈判中处于平等的地位;(2)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使知识员工能自动进退市场,最终实现市场调节知识产权的货币价格。

上述可见,从传统的对物对事管理向对人对知识的管理过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其基本路径是将员工视为知识产权的所有人即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主体,构建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最终既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知识需求,又提高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的积极性。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浅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地方政府 管理创新

论文摘要: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推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本文运用创新理论及公共管理理论,以地方政府和高校为研究对象,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研究和探索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问题,重点研究了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者关系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与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题;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中介组织问题。

科教兴国重在创新,创新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国近2/3,“863计划”项目占全国的1/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14%,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但是,全国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有90%以上仍未在生产上发挥作用,清华大学是我国专利大户,国家实行专利法以来,授权的643项专利中得到不同程度应用的也仅占30%,效益较为突出的只有15%。如何把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推动尤其重要,特别是耗资巨大、企业难以承担风险的大项目,更加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促进。

1中外政府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

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十分鼓励高校同企业界建立合作关系,并为此投入巨额资金。英国早在1986年10月,宣布了一项投资为4.2亿英镑的资助产学研合作的宏伟计划,规定高校科研机构选定并得到企业资助的研究项目,政府将拨结该项目同样数额的支持经费。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白1971年开始,陆续制定了“大学工业合作计划”、“工程研究中心计划”等7个促进高校与企业界结合的计划。美国商务部1990年拨款组织“先进技术计划”,资助那些申请该计划的企业、政府部门、大学都按“食物链”的方式集团化,以确保集团内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密切结合,达到缩短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时间。英国地方政府鼓励大学和企业合作,谢菲尔德市的市长谈到,市政府主要制订一些鼓励政策,如在大学附近设立科学园区,鼓励新兴公司的成立,引导大学教授不要只做纯学术研究,鼓励年轻的学者对中小企业发生兴趣。1996年英国政府启动区域创新战略,其目的是帮助将新思想和新方法转变到商业和公共领域的创新上来。美国大学成为政府认可的教学和科研中心,并得到大量资金。同时,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制定有关优秀人才引进的政策,他们的做法和经验表明:政府在推动高校和企业的结合上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近些年来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采取了各种方式,如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863计划,组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等,但在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各省市政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促进高校与企业的结合,教育部与科技部共同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建设香港特区政府1993年成立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拨款2.5亿元及57130平方米的土地作为兴建中心大楼及租期运作费用,旨在促进科技、学术与工业的结合,但政府在具体的政策上支持力度仍显不够。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推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但我国不少地方基础较差,科技投入低,高校创新功能薄弱,力量分散,加上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缺少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2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

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一些学者借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某些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从社会、政治、经济的宏观角度来解释各国技术创新实绩的差异,重视国家特定因素对于技术变迁过程的重大影响,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首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年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在这本著作中明确地将经济发展与创新视为同一物,还将发明与创新区别开来,认为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或者经济的现象。熊彼特的有关经济发展是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演进过程的观点,为政府、企业制定有效的创新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没有涉及到政府管理创新对于技术成果转化影响的问题。

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于1977年发表的名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克分论述了企业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实为管理革命、管理创新的一部分,认为大公司出现之后,管理的复杂化程度提高,从而导致了经理阶层的职业化和高层次管理方式的形成,而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管理创新但是钱德勒的研究对象是美国企业的发展,对政府政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几乎没有涉及。

近些年西方学者发表了大量对创新理论和官产学研的专著、论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a~earte.muii"所著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一书。该书论述了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其他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proctorp、reid等所著的《美国和德国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比较研究》,对德国和美国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中的组织、管理和执行上的相似与差异进行了探索,并应用具体事例对美国4个主要科技园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动力进行了检验。michatlhobday所著的《科技创新在东亚》,该书拓宽了传统的创新理论,建立了了解科技后进国家(地区)高科技公司优势和缺点的分析性架构…。铃木所著的《日本的科技成果转化》,该书重新解释了日本的科技变革进程,指出日本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归功于日本政府的远见卓识的产业政策和大型公司的创新管理技术。但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论述政府管理创新问题的论文论著较为少见。

国内学术界近些年来十分关注创新理论的研究,其中冯之浚编著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具有代表性,在这部书中,冯之浚等论述了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抉择的必要性,提出了制度安排及深化政府的体制改革问题。

关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途径,国内外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美国、英国一些学的主要观点有:(1)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向工厂企业流动,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2)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3)建立向工厂企业推销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4)创办大学科技园区,使高校科研成果直接进入园区孵化;(5)创办合作研究中心,与企业界共同开发新技术;(6)建立科技成果交流网,密切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大学的教学、科研与社会职能;(2)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标准;(4)产、学、研一体化研究;(5)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等。但国内外对地方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中的管理创新问题尚欠缺系统论证。

3国家创新体系中地方政府与高校、企业的相互关系同题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1996年报告中提出:“国家创额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市场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的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改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体系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构成中的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等,在实现该体系的功能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存在合理的相互联系机制。而国家创新体系的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它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内容,其中,知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保证。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的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高校在知识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由高校人才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科学素养所决定的。他们在我国高层次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中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知识,而且也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的文化素质,尤其在创造中的理性思维是最突出的特征。正是这样一支知识创造型人才队伍,已经或将成为知识创新的战略资源。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走出困境和发展壮大的关键,促使企业加强技术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各种组织都能成为本组织管理创新的主体,而从某一特定的行政区域整体来说,地方政府则是管理创新的主体,它对于合理配置创新资源起着宏观调控作用。由此可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围绕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个关键,高校的知识创新是基础,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是保证。我们以大学科技园为例进一步说明政府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大学科技园是政府、高校、企业相互结合,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模式。如前所述,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取得了相当多的科技成果,如何把高校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大学科技园是一种有效途径我国成功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中,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沈阳市政府在沈阳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拨出810亩地,完成六通一平,以低于征地价的每亩3万余元出售给东大软件园。哈尔滨市政府在哈工大校园周围划出117公顷土地建设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北京市政府政策预留22公顷土地建设清华科技园。浙江省政府财政拨款5000多万元,与国家教委合作,建设浙江省杭嘉湖科技开发公司等,并相应出台了吸引创新人才人园的政策。可见,创办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条件是:当地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财团的加^,高校显著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而条件相似,由于缺少当地政府的支持,创办大学科技园是很难成功的。

4以人为本的思想与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问题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行政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个突出特征,这是西方国家所不及的。先秦诸子都是从人出发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其中,儒家“三纲五常”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具有积极意义,最典型的有孔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孔子在《论语·学而》一文中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里“道”指通导、治理的意思。

仲弓问仁,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其中“如承大祭”指如同承担大祭典一样小心。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一文中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公孙丑下》一文中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中可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已经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的管理,只有尊重民意,重视和发挥人的作用,国家和民族才能兴旺发达。中国古代传统行政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代政府管理创新的文化支撑。西方国家的管理思想曾经历由古典管理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到现代管理理论的“自我实现人”的假设,从而奠定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他们认识到人才与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认识到人力资本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尤胜过金融资本,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成为企业、高校等各种组织以至政府管理的重心。可以说,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体系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创新人才通常指创造力高的人才,即能产生符合某种目标或新的情境的解决问题的观念,或是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的能力。显而易见,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和根本。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创造一个吸引人才并能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良好的竞争环境,在全社会造成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以及人人参加竞争的舆论环境,增强创新人才的竞争意识和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

5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中介体系问题

5.1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职能,通常指职责与功能作用,它是职和能的辨证统一。国家职能是指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是国家在实施其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活动过程中担负的职责和功能。恩格斯曾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因此,国家必须具有对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所谓地方政府职能,是指地方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或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可见,地方政府职能是政府职责与政府功能的统一。地方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是作为国家管理执行机关的行政主体,依法对政府机关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作用。

地方政府职能内容是变化的,这是由行政环境的变化所决定的,这就涉及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当前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大环境下,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及体制改革至关重要,这是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政府职能的重点是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对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但政府机构不宜庞杂;另一方面,企业正由政府的附属物逐渐转变成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但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创新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干预始终是十分必要的,但干预方式不能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方式,而应是作用在市场的失效点。基于这两方面的思考,政府的部分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可以由界于政府与高校、企业之间的科技中介组织代为履行,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管理,实现体制刨新。

5.2科技中介组织

科技中介组织,就是以非行政的方式组合起来,介于政府与科研部门和企业之间,执行特定功能的互益性社会自治组织。科技中介组织是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桥梁,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问环节。如前所述,市场经济对地方政府角色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由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对社会、企业、市场的直接控制向宏观、间接管理过渡。这时,介于政府与科研部门、企业、社会、市场之间的科技中介组织,成为协助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一股重要力量。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推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是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出现的。利益主体基于不同的利益需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冲突。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万能的,完全靠市场的自发调节,并不能保证市场效益的最大实现,而且,往往会发生市场失效,表现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中,高校教师利益得不到保证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企业的科研投资得不到回报的事情也经常出现。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协调政府行为与高校行为、企业行为的关系,无疑是地方政府转变职能面临的新课题。在市场失效的时候,科技中介组织则扮演了相对成功的角色。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应运而生。他们面向市场、熟悉市场、服务于市场,比相关的政府部门在有效管理、服务市场经济方面确实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这也是一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压力和动力,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方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将地方政府的职责与市场经济本身的游戏规则相结合,培植和发展科技中介组织,服务市场、管理市场而不是命令市场。

(2)助手作用。在现代社会,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日益复杂化,社会服务对象和领域也日益增多,要求也不断提高,有许多需要专业性的管理和服务。如果政府再如过去一样,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地进行社会管理服务活动,其结果不难想象,必定是一个效率低下的政府。因而,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通过社会的力量扩展自己职能的实现范围,增强政府的影响力量。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化的管理和服务;晟有效的组织形式就是各种社会中介组织。而地方政府将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事务交给科技中介组织承担,这既能使政府转移出的职能得以落实,由科技中介组织更好地为高校等科研部门、企业、市场、社会服务,又能使政府减少具体事务,加强宏观决策、宏观规划和宏观调控,提高其行政效率。科技中介组织介入社会舞台以后,可承担大量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职能,大大地减少了地方政府的工作量,降低了政府成本,精简了机构和人员,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当了地方政府的得力助手。

(3)桥梁与纽带作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社会、经济的管理由直接转变为间接。而介于政府与高校、企业、社会、市场之问的科技中介组织,依其“承上启下”、“上挂下联”的地位,成为协助政府职能如此转变的一种最佳途径。笔者曾走访过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该公司被称为准政府机构,也是科技服务机构,属于非赢利性组织,其宗旨是促进与推广香港工业科技之开发及应用,专为高校或科研部门的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创新搭桥铺路,并根据政府职能转变后不干预企业经营括动要求,履行对企业管理和指导职能,同时又及时向政府反映企业要求,既激发了高校和企业的创新括力,实现了政府向政企分开的职能转变,又使政府与高校、企业、市场、社会之间联系更为紧密。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浅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地方政府 管理创新

论文摘要: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推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本文运用创新理论及公共管理理论,以地方政府和高校为研究对象,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研究和探索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问题,重点研究了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者关系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与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题;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中介组织问题。

科教兴国重在创新,创新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国近2/3,“863计划”项目占全国的1/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14%,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但是,全国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有90%以上仍未在生产上发挥作用,清华大学是我国专利大户,国家实行专利法以来,授权的643项专利中得到不同程度应用的也仅占30%,效益较为突出的只有15%。如何把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推动尤其重要,特别是耗资巨大、企业难以承担风险的大项目,更加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促进。

1中外政府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

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十分鼓励高校同企业界建立合作关系,并为此投入巨额资金。英国早在1986年10月,宣布了一项投资为4.2亿英镑的资助产学研合作的宏伟计划,规定高校科研机构选定并得到企业资助的研究项目,政府将拨结该项目同样数额的支持经费。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白1971年开始,陆续制定了“大学工业合作计划”、“工程研究中心计划”等7个促进高校与企业界结合的计划。美国商务部1990年拨款组织“先进技术计划”,资助那些申请该计划的企业、政府部门、大学都按“食物链”的方式集团化,以确保集团内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密切结合,达到缩短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时间。英国地方政府鼓励大学和企业合作,谢菲尔德市的市长谈到,市政府主要制订一些鼓励政策,如在大学附近设立科学园区,鼓励新兴公司的成立,引导大学教授不要只做纯学术研究,鼓励年轻的学者对中小企业发生兴趣。1996年英国政府启动区域创新战略,其目的是帮助将新思想和新方法转变到商业和公共领域的创新上来。美国大学成为政府认可的教学和科研中心,并得到大量资金。同时,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制定有关优秀人才引进的政策,他们的做法和经验表明:政府在推动高校和企业的结合上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近些年来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采取了各种方式,如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863计划,组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等,但在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各省市政府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促进高校与企业的结合,教育部与科技部共同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建设香港特区政府1993年成立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拨款2.5亿元及57130平方米的土地作为兴建中心大楼及租期运作费用,旨在促进科技、学术与工业的结合,但政府在具体的政策上支持力度仍显不够。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推动地方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但我国不少地方基础较差,科技投入低,高校创新功能薄弱,力量分散,加上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缺少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2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

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一些学者借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某些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从社会、政治、经济的宏观角度来解释各国技术创新实绩的差异,重视国家特定因素对于技术变迁过程的重大影响,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首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年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在这本著作中明确地将经济发展与创新视为同一物,还将发明与创新区别开来,认为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或者经济的现象。熊彼特的有关经济发展是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演进过程的观点,为政府、企业制定有效的创新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没有涉及到政府管理创新对于技术成果转化影响的问题。

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于1977年发表的名著《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克分论述了企业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实为管理革命、管理创新的一部分,认为大公司出现之后,管理的复杂化程度提高,从而导致了经理阶层的职业化和高层次管理方式的形成,而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管理创新但是钱德勒的研究对象是美国企业的发展,对政府政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几乎没有涉及。

近些年西方学者发表了大量对创新理论和官产学研的专著、论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a~earte.muii"所著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一书。该书论述了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其他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proctorp、reid等所著的《美国和德国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比较研究》,对德国和美国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中的组织、管理和执行上的相似与差异进行了探索,并应用具体事例对美国4个主要科技园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动力进行了检验。michatlhobday所著的《科技创新在东亚》,该书拓宽了传统的创新理论,建立了了解科技后进国家(地区)高科技公司优势和缺点的分析性架构…。铃木所著的《日本的科技成果转化》,该书重新解释了日本的科技变革进程,指出日本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归功于日本政府的远见卓识的产业政策和大型公司的创新管理技术。但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角度论述政府管理创新问题的论文论著较为少见。

国内学术界近些年来十分关注创新理论的研究,其中冯之浚编著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具有代表性,在这部书中,冯之浚等论述了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抉择的必要性,提出了制度安排及深化政府的体制改革问题。

关于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途径,国内外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美国、英国一些学的主要观点有:(1)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向工厂企业流动,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2)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3)建立向工厂企业推销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4)创办大学科技园区,使高校科研成果直接进入园区孵化;(5)创办合作研究中心,与企业界共同开发新技术;(6)建立科技成果交流网,密切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国内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大学的教学、科研与社会职能;(2)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标准;(4)产、学、研一体化研究;(5)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等。但国内外对地方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中的管理创新问题尚欠缺系统论证。

3国家创新体系中地方政府与高校、企业的相互关系同题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1996年报告中提出:“国家创额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市场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的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改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体系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构成中的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等,在实现该体系的功能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存在合理的相互联系机制。而国家创新体系的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它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内容,其中,知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保证。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的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高校在知识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由高校人才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科学素养所决定的。他们在我国高层次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中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知识,而且也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的文化素质,尤其在创造中的理性思维是最突出的特征。正是这样一支知识创造型人才队伍,已经或将成为知识创新的战略资源。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走出困境和发展壮大的关键,促使企业加强技术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各种组织都能成为本组织管理创新的主体,而从某一特定的行政区域整体来说,地方政府则是管理创新的主体,它对于合理配置创新资源起着宏观调控作用。由此可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围绕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个关键,高校的知识创新是基础,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是保证。我们以大学科技园为例进一步说明政府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大学科技园是政府、高校、企业相互结合,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模式。如前所述,高校具有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取得了相当多的科技成果,如何把高校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大学科技园是一种有效途径我国成功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中,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沈阳市政府在沈阳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拨出810亩地,完成六通一平,以低于征地价的每亩3万余元出售给东大软件园。哈尔滨市政府在哈工大校园周围划出117公顷土地建设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北京市政府政策预留22公顷土地建设清华科技园。浙江省政府财政拨款5000多万元,与国家教委合作,建设浙江省杭嘉湖科技开发公司等,并相应出台了吸引创新人才人园的政策。可见,创办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条件是:当地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财团的加^,高校显著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而条件相似,由于缺少当地政府的支持,创办大学科技园是很难成功的。

4以人为本的思想与地方政府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问题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行政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个突出特征,这是西方国家所不及的。先秦诸子都是从人出发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其中,儒家“三纲五常”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具有积极意义,最典型的有孔子和孟子的民本思想孔子在《论语·学而》一文中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里“道”指通导、治理的意思。

仲弓问仁,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其中“如承大祭”指如同承担大祭典一样小心。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一文中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公孙丑下》一文中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从中可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已经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的管理,只有尊重民意,重视和发挥人的作用,国家和民族才能兴旺发达。中国古代传统行政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代政府管理创新的文化支撑。西方国家的管理思想曾经历由古典管理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到现代管理理论的“自我实现人”的假设,从而奠定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他们认识到人才与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认识到人力资本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尤胜过金融资本,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成为企业、高校等各种组织以至政府管理的重心。可以说,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体系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创新人才通常指创造力高的人才,即能产生符合某种目标或新的情境的解决问题的观念,或是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的能力。显而易见,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和根本。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创造一个吸引人才并能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良好的竞争环境,在全社会造成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以及人人参加竞争的舆论环境,增强创新人才的竞争意识和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

5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科技中介体系问题

5.1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职能,通常指职责与功能作用,它是职和能的辨证统一。国家职能是指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是国家在实施其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活动过程中担负的职责和功能。恩格斯曾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因此,国家必须具有对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所谓地方政府职能,是指地方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或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可见,地方政府职能是政府职责与政府功能的统一。地方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本质上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是作为国家管理执行机关的行政主体,依法对政府机关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所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作用。

地方政府职能内容是变化的,这是由行政环境的变化所决定的,这就涉及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当前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大环境下,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及体制改革至关重要,这是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政府职能的重点是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对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但政府机构不宜庞杂;另一方面,企业正由政府的附属物逐渐转变成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但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创新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干预始终是十分必要的,但干预方式不能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方式,而应是作用在市场的失效点。基于这两方面的思考,政府的部分科技、教育等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可以由界于政府与高校、企业之间的科技中介组织代为履行,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管理,实现体制刨新。

5.2科技中介组织

科技中介组织,就是以非行政的方式组合起来,介于政府与科研部门和企业之间,执行特定功能的互益性社会自治组织。科技中介组织是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桥梁,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问环节。如前所述,市场经济对地方政府角色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由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对社会、企业、市场的直接控制向宏观、间接管理过渡。这时,介于政府与科研部门、企业、社会、市场之间的科技中介组织,成为协助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一股重要力量。科技中介组织的发展,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推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是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出现的。利益主体基于不同的利益需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冲突。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并不是万能的,完全靠市场的自发调节,并不能保证市场效益的最大实现,而且,往往会发生市场失效,表现在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中,高校教师利益得不到保证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企业的科研投资得不到回报的事情也经常出现。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协调政府行为与高校行为、企业行为的关系,无疑是地方政府转变职能面临的新课题。在市场失效的时候,科技中介组织则扮演了相对成功的角色。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应运而生。他们面向市场、熟悉市场、服务于市场,比相关的政府部门在有效管理、服务市场经济方面确实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这也是一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压力和动力,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方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将地方政府的职责与市场经济本身的游戏规则相结合,培植和发展科技中介组织,服务市场、管理市场而不是命令市场。

(2)助手作用。在现代社会,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日益复杂化,社会服务对象和领域也日益增多,要求也不断提高,有许多需要专业性的管理和服务。如果政府再如过去一样,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地进行社会管理服务活动,其结果不难想象,必定是一个效率低下的政府。因而,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通过社会的力量扩展自己职能的实现范围,增强政府的影响力量。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化的管理和服务;晟有效的组织形式就是各种社会中介组织。而地方政府将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事务交给科技中介组织承担,这既能使政府转移出的职能得以落实,由科技中介组织更好地为高校等科研部门、企业、市场、社会服务,又能使政府减少具体事务,加强宏观决策、宏观规划和宏观调控,提高其行政效率。科技中介组织介入社会舞台以后,可承担大量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职能,大大地减少了地方政府的工作量,降低了政府成本,精简了机构和人员,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当了地方政府的得力助手。

(3)桥梁与纽带作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社会、经济的管理由直接转变为间接。而介于政府与高校、企业、社会、市场之问的科技中介组织,依其“承上启下”、“上挂下联”的地位,成为协助政府职能如此转变的一种最佳途径。笔者曾走访过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该公司被称为准政府机构,也是科技服务机构,属于非赢利性组织,其宗旨是促进与推广香港工业科技之开发及应用,专为高校或科研部门的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创新搭桥铺路,并根据政府职能转变后不干预企业经营括动要求,履行对企业管理和指导职能,同时又及时向政府反映企业要求,既激发了高校和企业的创新括力,实现了政府向政企分开的职能转变,又使政府与高校、企业、市场、社会之间联系更为紧密。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供电公司管理创新成果推广考评体系探索

摘要:国网辽阳供电公司管理创新工作以省公司创新管理对标体系为基准,将管理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与日常管理紧密结合,将成果的落地与对标管理紧密结合,建立创新成果推广的执行、考核、组织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实施创新成果推广的严格考评,并定期分析结果,查找存在问题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更加关注成果推广落地,让成果推广不再停留于纸面上,形成管理创新的高效动态和持续改进机制,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关键词:管理创新推广应用考评体系

一、专业管理目标描述

第一,专业管理理念。结合国网辽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为公司)实际,运用5W2H分析法,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强化监督检查,扎实推进成果推广的执行和落地,推进更新管理观念、优化工作流程,形成一套程序合理、责任明确、科学有效的创新成果推广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管理创新“PDCA”全过程管控机制。第二,专业管理范围和目标。其一,管理范围。公司系统的拥有管理创新成果的单位、部门、人员、流程等方面,搭建一个上下贯通、运转高效、左右协同,过程涵盖等重要环节的全方位运行体系,实现各专业的管理创新成果有效推广应用。其二,管理目标。严格按照省公司管理创新工作中成果推广应用的相关要求,建立、发挥公司成果储备库的作用,以强化成果推广提高对业务执行的约束力,杜绝“重建设、轻执行”的“成果不落地”的现象。

二、主要管理做法

第一,管理工作流程图。公司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考评流程,主要分为考核准备、实施考核、总结改进等阶段,机构包括了公司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相关部门、单位等,进而形成了以创新成果推广为目标的一个多阶段、多层面参与的实施流程。第二,主要流程说明。其一,阶段流程说明。第一阶段考核准备:主要开展落实部署、编制考评体系、征集意见、下发通知等工作。第三,阶段实施考核:主要开展成立考评组、开展培训、组织考核、推广自评、集中考核等工作。第三阶段总结改进:主要开展汇总结果、综合审定、公布结果、总结改进、完善储备库等工作。其二,主要节点说明。落实部署:按照国网公司、省公司相关要求,公司逐步重视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公司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要求积极开展创新管理成果应用工作,将成果推广的执行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确保成果推广有效落地。编制考评体系:依据公司的管理创新对标要求、工作计划等,由公司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制订管理创新成果推广考评细则,业务主管部门着手开展前期工作,确保与本年度管理创新工作指导方针一致。征求意见: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考评细则的意见征集。征集过程要保证层面全覆盖、形式多种多样,利用公司管理创新信息网站、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开展调查问卷,广泛征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宣传范围广、内容深,营造全员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审核:公司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审定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考评细则,综合参考收集的意见或建议。经领导小组审核,如果未能通过,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需要反复修改细则,直至审核通过。成立考评组: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成立成果推广考评组。组织全公司管理创新联络员、骨干力量等人员参加专业培训,进一步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工作方向,确保具备公司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的考核工作,确保参与考核人员在实施考核过程中考核方法考核结果的准确可靠。组织考核: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实施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考评工作。管理创新管理考核主要采取集中考核和各部门、基层单位自评两种方式。每年,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管理创新管理考评组成员开展集中考核,各专业部门、各基层单位的管理创新联络员负责半年考核本部门(单位)的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情况,自评结果汇总给办公室。考核结果不仅包括详细的评分情况,更重要的是指出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公布结果:经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由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负责公布管理创新成果推广考评的结果,并反馈各专业部门、各基层单位在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意见。完善储备库: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整理各专业部门、各基层单位管理创新管理的成果情况。在动态入库流程中,符合条件后才可入库,入库后才能上报省公司。不符合条件的成果要经过重新修改、撰写和评审,有效的将质量低下的成果拒之门外,形成公司管理创新成果推广考核周期的总结。

三、今后的改进方向或对策

第一,在加强组织保障上做得更强。公司管理创新管理考核工作已建成了由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为领导,管理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实施的组织保障,下一步要重点将考核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管理创新管理考核的工作职责,明确整个常态化管理的人员职责和岗位分工,并在人员选择上精挑细选,实现人员素质高、责任分工清、体系运转好。第二,在加强宣传引导上做得更好。充分利用公司网站等多种形式,定期管理创新工作动态,推广创新成果的经验做法,时时关注成果动向和状态,确保成果撰写的连续性,为创新成果“落地”营造积极、正向的舆论氛围。第三,在动态管理上做得更优。在巩固公司常态化管理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管理的深度,努力在推广应用,特别是在与标准化对接、成果转化上进行大胆尝试,形成亮点经验。

作者:刘旭 许晓 喻明明 单位:国网辽阳供电公司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管理创新成果点评

一、将信息技术融入管理

企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新模式,例如今年评出的上海大众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工厂规划和建设管理,江苏电力五位一体流程驱动管理模式,河南开祥化工小企业的信息集成经验等等。这些企业在信息化全面融入并且改造传统管理模式方面,都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创新。江苏电力将企业管理当中最核心的基础性管理的对象和范畴全面放到管理信息平台上。在这个过程当中,流程的穿越是前提。过去传统管理是以岗位管理为中心,在一个部门或者一个车间里头实行制度标准的建设,现在是把责任制和岗位制分解为若干节点,以节点为中心整合标准制度责任考评和风险控制。这个过程一完成,实际上企业的颠覆性的、全面的管理制度就完成了,因为管理当中传统组织的概念、部门的概念、责任的概念已经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在这个基础上,把大量的前台的日常管理活动后台化,把大量的管理活动赶到网上或者赶到运行平台上,轨上运行是刚性的、合规的,轨下运行是不合规的有风险的,在新的管理模式下,日常的管理工作就是要持续不断地完善轨上的运行体系,把脱轨的管理行为变成轨上的行为。这就是信息化高度融入企业管理以后能够全面改变企业的基本原因。

二、以战略导向引领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今年的成果当中有中海油大型跨国并购、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开拓海外高端水电工程市场、中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分公司国际经营中的风险管理等等,这一批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当中,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基本的趋势是由低端或者是中低端向中高端或者高端的发展。例如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依靠创新驱动,实施集团化协同经营,组织引领各子公司有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构建国内外业务资源的统一配置平台,共享战略、技术、管理、信息、资金、经验,解决人才、资金、资质、网络等国际化经营资源不足的问题,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总承包。而过去的情况则是中国企业被动分包别人总承包以后拿下来的项目,是外国企业总承包,我们去干脏活、累活和危险的活,挣下游的钱。所谓高端走出去,靠的是品牌和技术,而不是低于成本劳动力的竞争。我们已经从低端的劳动力的红利转化为具有知识产权或者有知识含量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我们现在出去的工人,除了一部分技术人员和管理者以外,一部分技术工人可以带领当地的工人去工作,完成某一个项目。高端走出去还意味着全球化人力资源匹配,而不仅仅是国内劳务输出。我们在当地搞了一个项目,很多情况下聘用的是外国的管理人员,聘用的是当地的管理人员,跟当地有很好的融合。还有就是我们的目标市场不同了。过去我们的目标市场只能是不发达国家甚至是最不发达的国家,现在我们能够既到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到发达国家,像欧美这些市场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风险的控制体系。过去很多情况下“走出去”是摸着石头过河,按照统一的部署,特别是央企走出去必须贯彻风险控制体系和标准。很多企业风险控制过程当中能够调用现代的信息手段以及当代先进的管理模式、工具有效地防范风险。通过一个或者几个案例可以看出,由低端往高端走的过程中我们进步的轨迹。

三、聚焦细分市场,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这方面今年的成果当中,中小企业数量比较多,如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浙江洁丽雅股份有限公司等,都是非常有特点的。我们以南京康尼公司为例来总结成果当中表现出来的趋势。首先是走高精专特之路。中小企业要谋求发展,必须心无旁鹜,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开拓自己的核心能力,包括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可以是“高”,也可以是“专”,也可以是“精”,也可以是“特”,也可以是“高精专特”都占,但是一定要抓住一样比别人做得好的,这是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科技企业最重要的发展原则。第二,像南京康尼公司这样,要想在国际同行当中做出成绩,必须绕开壁垒,另辟蹊径,在核心技术领域要养育出“自己的孩子”。这一点是打破国外同行技术垄断的根本的出路,别人家的孩子是很难抱过来的。国外企业在这个领域申请了大量专利,用就得花高价。在这种情况下南京康尼公司另辟蹊径,另外走一条技术路线,避开那些外国企业的技术,自己搞自己的。在这个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尊重知识产权创新的规律,要尊重知识产权创新者的奉献以及基于这种奉献制度性的权益安排。第三,要建立起知识产权战略及与之相匹配的一整套制度、标准、责任、流程、办法,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在专利这个领域按照国际规矩办,有了自己核心的东西,不要轻易被别人模仿甚至偷走。

四、依据战略定位整合优势资源,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在整合资源方面,今年的成果当中比较多的是国有甚至是央企,如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北京能源投资集团、中国五矿等。为什么国企在资源整合方面这些年出了很多的成果呢?这是国有企业由过去相对具有行政色彩的公司走向市场化过程的一种变革,变革的过程由过去比较浅层逐步向纵深发展。这些成果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首先,大型国企成功整合资源的前提是,企业必须成为市场的主体,资源配置的主体,否则根本谈不上自己有权力配置这些资源,要去行政化。第二,战略引领。一个企业要整合资源,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战略,特别是在业务方面的定位要特别准确,否则整合资源会失去方向。第三,在资源整合过程当中,将企业内部业务以及子公司的撤、并、转、卖,与外部企业并购结合起来,可以收到资源优化和高效配置的良好效果。

五、强化管理人员及新生代员工队伍建设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统筹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人员队伍现状,从构建分层、动态的管理人员能力模型体系入手,着力完善管理人员的招聘选拔、考核评估和培训发展体系,逐步打造了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结构合理的管理人才队伍。通过引入能力模型,为管理人员的选、育、用、留提供了科学的衡量依据,全面提升了管理人员队伍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水平,促进了企业经营稳步增长和品牌美誉度提升。

六、聚焦关键问题,带动管理全面提升

大亚湾核电运营公司、神华集团、重庆长安汽车公司等企业都是在抓住企业关键问题以后,用一个管理模式和一套办法解决关键问题,带动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大亚湾核电运营公司这些年一直在进行国际对标管理,世界三大评比和对标体系是由法国、俄罗斯和美国主导的,在三大体系评比和对标过程当中,大亚湾的主要数据指标都名列前茅,有的甚至超过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大亚湾是我国第一个核电站,而且是全部采用法国的技术,小至一个螺丝钉都是采用法国的产品,经过几十年不断成长和深化管理、优化技术,在法国主导评价体系当中,大亚湾的管理水平已经超过了法国本土企业。

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多方共赢的和谐发展

深圳高新投资集团、杭州娃哈哈集团、浙江省邮政公司、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等一批企业各自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经验,这些经验符合国家倡导的大方向,而且在相关的领域和行业里做出了成绩。

作者:胡新欣 单位: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执行副主任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深究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3创新科技项目管理,促进科技成果开发

项目管理最初是从开发和生产大型、高费用、进度要求严的复杂系统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开始注重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科技开发活动的管理中。在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组建产业布局规划组、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盟市、部门、企业的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地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在项目审定、专项资金计划下达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特别是重点项目,要了解查看拟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情况、技术开发能力、资金筹措情况、项目实施配套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等。把调研拟扶持项目工作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审批安排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扶持工作的主动性,使专项资金真正能够用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漫谈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摘要:本文结合科技成果产业化理念,从科技成果管理机制、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及科技项目管理等方面加以创新管理,从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关键词:科技管理;科技成果;产业化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于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3创新科技项目管理,促进科技成果开发

项目管理最初是从开发和生产大型、高费用、进度要求严的复杂系统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开始注重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科技开发活动的管理中。在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组建产业布局规划组、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盟市、部门、企业的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地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在项目审定、专项资金计划下达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特别是重点项目,要了解查看拟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情况、技术开发能力、资金筹措情况、项目实施配套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等。把调研拟扶持项目工作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审批安排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扶持工作的主动性,使专项资金真正能够用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征集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中国企业迫切需要提升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企业创新的新鲜经验,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推进管理创新,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20所中国著名高校经济管理(商)学院共同推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2007)”征集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对成功案例进行总结、推广,对为此做出贡献的企业家和管理者表示敬意并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希望通过该活动的开展和创新成果案例的推广,充实和完善高等院校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学,加强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资料库建设,促进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思想的发展与传播。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创新型社会的要求,中国企业迫切需要提升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全面推动企业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现代化水平,弘扬中国本土化的经营管理思想,探索建立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企业创新管理体系。

本次征集活动邀请各高校经济管理(商)学院院长和知名管理专家组成创新成果案例分类审定委员会,共同推举出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

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案例的标准如下:

1.创新性。企业在管理运作中,采用了明显优于原来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方式,或者采用了独特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文化,或者创立了新颖的运营机制、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或者是对现有管理思想的本土化改造,等等。这些创新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水平。

2.实践性。企业的创新理念和采取的方法,已经过1年以上时间的实践检验,可操作性强。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结合达到了创造性应用,并得到了改进和发展。或可以颠覆现有的管理认知,具有贴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特点。

3.可复制性。企业的创新经验和方略具有推广价值,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可以复制或改良推广到同行业企业中解决同类问题,或推广到其他企业帮助其解决遇到的类似或相关问题。

4.成效性。企业实施创新后,经济效益提升加快,各项经济指标增长明显,业绩在本企业和行业内提高迅速。社会效益显著,企业社会责任感强,有一定的美誉度。工作效率高,有相关数据资料可以证明。

5.指导性。企业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有代表性,在行业、区域或相关范围内有较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备很强的榜样价值和导向意义,对企业管理创新活动能起到指导作用。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特征及应用浅析

前言:在全球发展化的今天,企业要加快发展步伐,就要站在世界高度来审视自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全球先进思想及管理方法的引入,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到企业管理系统中来,让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更有效,让更多具有创新性、实践性、效益性的管理创新成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一、定义

管理创新就是将创造性思想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

二、特征

1.创新性

(1)能揭示和反映企业管理领域的客观规律,其结构、功能明显优于原来采取的办法达到或超过国内同行业企业管理先进水平;

(2)获奖的成果应该接近或达到国内甚至国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3)应用国内外已有的先进成果,在实践中又有改进或创新;

(4)首次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在同行业应用并获得成功。

2.实践性

(1)能体现企业的行业特点,反映企业在管理活动中所进行的成功实践;

(2)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3)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和持续性;

(4)一年以上的实践成果,有推广应用价值。

3.效益性

(1)必须经过一年以上的实际应用;

(2)经过科学评估、测定与计算;

(3)确实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比较显著。

三、成果分类

1.总体性成果

主要是作用于企业管理总系统,它涉及到各子系统、各管理层次、各生产经营要素,带有全局性,如战略管理、企业整体优化管理等;

2.专业性成果

主要是作用于某一专业管理领域(或某个专业分系统),如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信息化管理等;

3.单项性成果

主要作用于某一管理要素,或某一特定的管理范围(如某个环节、某个控制点);

4.应用性成果

主要是成功地借鉴和应用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

四、成果创新的七大领域

1.创新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支撑企业运行的基本架构。企业需要以一定的组织结构而存在,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同生物的机体一样,必须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变革和调整。一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创新。二是企业之间组织结构的创新。一般来说,企业战略决定企业的组织结构,特定的企业战略要求有恰当的企业组织结构作为保障。

2.创新技术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产生新思想、新发明、新工艺等的一系列活动或过程,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企业技术创新从研究开发、形成产业化到市场推广及应用,在整个过程中蕴涵着一种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技术创新一则为企业带来了成本优势,二则独特的个性,使企业形成不同于同行产品的竞争优势,推动了企业发展,从而促进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创新。

3.创新经营理念

企业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迈进的时代,原有的经营模式及价值取向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应该在经营理念上进行创新。一是转变经营观念。管理要面向顾客和市场,由重生产经营转为重资本经营,由重数量转为重质量,由重销售转为重服务,由重利润转为重战略;二是要以人为本。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强调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以知识管理为重点。

4.创新管理制度

有效的制度体系是企业高效地将企业核心资源整合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制度包括企业的文化制度、产权制度以及影响产权制度的实施从而影响到资源配置结果的一系列组织管理制度。例如,一些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后,石油企业主业进入股份公司,成为股份分公司,其它部分为存续公司,保留原有的名称。原来的一个企业被分为二个,各有自己的法人,经济上、行政上相互独立,但在党群组织上还是一个系统,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5.创新管理方式方法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首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革,企业物资、资金流动在不断加速,企业原有游戏规则也随之改变。企业只有适应这些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寻求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金、技术、专利等企业生产经营要素都可以相互转让,唯独人力资源不能自由转让,因为人力资本将取代金融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使得过去以财务管理为重心的管理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如何让职工在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7.创新流程和信息技术

流程的改革与创新,源于西方企业对传统分工条件下造成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流程片断化、无人负责整个流程,只追求局部效率优化而使整个流程效率低下的再认识。流程之所以需要不断创新,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电脑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原有流程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很大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流程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

五、结束语

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是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及理论,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从企业实际出发,在管理理念、组织与制度、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成功探索的结果。企业要想在全球化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就要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认真思考自己的发展战略,着眼于长远发展,改变短期的利润目标,实施具有创新实质的经营战略,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真正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管理创新,挖掘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创新成果,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利的支撑。

作者简介:

王艳荣,女,职务:安全环保科业务主办,职称:石油测井工程师,工作单位:中石化华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测井分公司。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浅谈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摘 要 本文结合科技成果产业化理念,从科技成果管理机制、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及科技项目管理等方面加以创新管理,从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关键词 科技管理;科技成果;产业化

0 引言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 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 创新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科研工作开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生产、试验、管理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它生动载录和说明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活动信息和科学事业发展进步历程信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科技档案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期基础,是科研成果、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科研成果的登记、存档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科研成果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现代化,有助于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成果登记的档案制度,督促所有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成果登记工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使用成果登记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充分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科研成果的认知度。

其次,加强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利用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提供简单查找利用单一的文字资料,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形式多样化。因此,进一步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是服务好科技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局限于就档案工作而做档案工作,应随时关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有关工作,全方位了解一个科技研究的全过程,以及该课题在实施发展过程中需借鉴的文献信息和相关资料的利用。了解到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发展的动态信息,从而使科技档案工作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

最后,重视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地位在于采集、整理、分析、研究客观、真实的数据,提炼、形成科学的概念,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依据。因此,科技管理应加强科技统计工作,不仅为科技决策者提供数据服务,而且参与科技政策研究,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咨询,对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

3 创新科技项目管理,促进科技成果开发

项目管理最初是从开发和生产大型、高费用、进度要求严的复杂系统的需要中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企业开始注重项目管理,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科技开发活动的管理中。在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主要运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组建产业布局规划组、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盟市、部门、企业的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地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在项目审定、专项资金计划下达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特别是重点项目,要了解查看拟扶持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情况、技术开发能力、资金筹措情况、项目实施配套条件和生产经营状况等。把调研拟扶持项目工作作为项目专项资金审批安排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掌握扶持工作的主动性,使专项资金真正能够用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管理创新成果论文:从萧山“示范区”成果看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民营企业常常由于规模较小、人才缺乏、历史较短、家族制色彩较浓等原因,导致企业管理创新的难度较大,在路径选择和理性培育上往往有不少困惑。

杭州市萧山区曾于2005年获得国家发改委“全国民营企业管理示范区”称号。早在2004年,萧山就在工业系统中提出和坚持了“管理创新、管理强企”的工作理念,深入开展管理创新单项模范及示范企业的培育、评选和管理创新成果的评选及推广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08年初,金德水副省长曾就萧山的管理创新工作做出批示,给予充分的肯定。基于萧山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坚持企业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随着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许多经营者纷纷开始摈弃传统的管理方法,管理创新的自觉性逐渐增强。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的适时加入,正确定位,创新服务,就显得十分重要。几年来,萧山已先后出台了《萧山区工业企业管理创新基本规范和评价标准》、《萧山区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评价和申报办法(试行)》、《萧山区管理创新示范企业评价和申报办法(试行)》,较全面地构建了以管理十大体系为内涵的基本规范体系和考核标准,包括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财务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科技进步与信息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引导企业努力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和运作体系,并将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奖励政策纳入了全区工业经济的基本政策框架和范畴。同时还从2007年开始,与省经贸委(浙江省中小企业局)、杭州市经委一起,联合开展管理创新示范企业三级联评工作,使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既有政策引导,又有工作抓手,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管理上台阶。近三年来,区内工业企业已有管理创新示范企业69家,其中省级示范企业22家,市级示范企业47家,每年递增30%以上。同时,已累计申报管理创新成果53项,每年递增10%以上,其中国家级成果9项、省一等奖10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6项。

第二,坚持理论创新与绩效评估相结合。管理创新实际上是创造一种新的或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它可以是企业的全过程管理,也可是某方面的细节管理。它是一种模式,但更是一种活的理论。不少民营企业早期常常模仿国有企业或国外管理方式,而没有从自身实际和实际效果出发,因此难免会照本照抄、流于形式,制度很多,但效果不明。萧山在大力推行管理创新的同时,明确要求既有创新点又有支撑点,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萧山政府和企业都达成了“练好内功,应对外患”的共识,明确提出:“管理创新是萧山民企危机中的出路”,并在企业战略调整、市场营销、客户管理、风险控制、降本节耗等多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成果,且效果明显,从而确保了近几年来全区工业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和健康发展的势头。据粗略统计,2009年上报的29个管理创新项目已累计产生经济效益273420万元,平均年度效益贡献率为32.56%,光是2008年贡献利润达80717万元。这其中有不少项目已邀请管理咨询机构进行了绩效评估。

第三,坚持思维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管理创新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创新。这就需要有一大批观念超前、思想新颖、懂管理、会管理的专业人才。萧山在这方面已花了大的本钱。首先是努力提高经营者的素质,每年他们都会输送一批管理者去国外或国内著名大专院校培训,经常邀请国内外管理咨询机构到厂现场把脉诊断,并在继续教育、职称评定等方面提供服务。目前,大部分百强企业经营者都已是“ENBA”或有高级职称,“农民理论家”鲁冠球曾荣获中国企业管理科学领域的最高奖――“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年青一代中,如最红集团老总带着自己撰写的《用“M”效应理论解决企业发展瓶颈的实践研究》的成果走进大学讲堂的,已为数不少。其次是抓好中层专业干部的培养,2009年萧山推荐了一批企业管理人才参加了管理咨询师培训和考试,目前已有12名通过全国管理咨询师执业资格考试。

第四,坚持科技创新与管理变革相结合。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萧山民企中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的创新成果较多。如亚太机电公司的《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项目制度管理的实施》、东南网架公司的《以打造世界级钢结构企业为目标的持续技术创新》、荣盛控股集团《民营化纤企业打造互利共赢的同业合作新模式》、江宁丝绸公司的《产学研促进服装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等。浙江华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源头节能减排的多色系环保纺织新材料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介绍了企业自主研发彩色涤纶纤维及有色面料着色新工艺,省去了染前处理、高温高压染色等高耗能高排放的工序,把原来要多个厂家才能完成的工艺流程整合到一家企业完成,实现了化纤纺织品染色废水的“零”排放,填补了国际空白;同时,企业采用连锁“超市”经营模式,兴建了国内技术领先省内最为先进的高智能自动化物流配送中心,专门承担公司新产品和相关单位原辅材料的储存、批发、自动分栋、配送任务,属国内首创,这个“支持多企业业务协同的高智能自动化物流配送与ERP信息集成”项目已被列入国家“863”计划。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曾专题过考察报告,对其技术和管理创新给予高度评价。

第五,坚持制度创新与信息化管理相结合。企业制度是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制度的总和,制度创新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而引入的新的制度安排,新的规范和准则。信息化管理则是将企业运行中的信息流,如资金流、物流、作业流等信息成为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的管理,具有提高效率、降低误差、节省成本、便于考核等特点,其明显效果已有许多案例实证。从人脑管理向人机管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已是民企管理创新的一大趋势。这几年来萧山已有许多民企开始注重技术与管理的高度融合。传化集团《公路港物流平台的建设与运营》首创了“公路港”物流模式,早在2003年开始,传化物流就实现了公路港物流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其经济指标每年保持在40%左右的增长,2008年全年实现平台营业总额35亿元,上缴款1.4亿元。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建立供应商信用管理体系,完善供应商信用管理机制,提升了供货质量和及时性、有效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在制度创新的同时实施信息化管理的还有福恩纺织的《4R+E营销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应用》、泰欣实业的《基于动态控制的可重构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永翔集团《现代化纺纱厂数据自动化采集系统建设》、汇林食品《基于协同商务模式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等成果,同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第六,坚持精细化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精、准、细、严。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规范化、精细化和个性化。因此,精细化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万向钱潮公司在实施《基于价值流的工厂制造流程优化》的管理创新项目时,在大力加强劳动保护、提高职工劳动收入的同时,通过大量而细致的数据分析,运用流程程序分析方法,找出多余的或重复的作业,进一步改善了工作流程。结果,试点班组的工作比以前减少了5次搬运、3次贮存、4次装斗,生产环节由25个减少到13个,物流路线缩短到161m,比原来减少40m,还减少了91万元设备投资,节省551平方厂房面积,节省人员工资及搬运费18.48万元/年,加快了物流速度,减少了在制品库存。3年中万向钱潮公司仅此一项成果就累计产生效益达23114万元。在这方面有创新成果的还有科尔集团《实施精细化管理从容应对危机挑战》、永翔纺织《大型棉纺企业精确量化管理》、柳桥集团《羽绒行业原毛检验的精细化管理》等企业。

第七,坚持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结合。毫无疑问,民营企业应当追求上规模上水平,有经济实力,因为“硬实力”是企业的基本骨架,但同样需要“软实力”,有品牌、有企业文化,这是企业的形象和灵魂。只有两者并重和融合,企业才会有核心竞争力,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几年来,萧山的民企正是按照这一路径,从生产经营管理逐步向企业文化等深层次内涵全面迈进。最红集团的《用“M”效应理论解决企业发展瓶颈的实践研究》一文曾刊登在《包装世界》和省经贸委《浙江连锁》杂志上,受到了业界的好评。“M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满意公式、和谐法则,它研究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内部的各类关系以及和谐共生的四个必由之路,并用来指导公司的持续发展。2009年,该公司实现利润4090万元,其中此项管理创新成果的贡献率就达57%。类似的案例还有德意控股集团的《民营企业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恒逸集团的《战略导向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振亚纺织《以管理心理学为内核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红剑集团《以组织再造为基础构建规范管理提升平台》等。

第八,坚持战术创新与战略管理相结合。一般讲,生产、财务、营销等管理是企业局部性的工作,而企业战略管理则是系统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制度安排。只有将日常的经营管理与企业近期和长期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将战术创新与战略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民营企业才能持续发展,长盛不衰。萧山在这方面的操作实务较多,但能提升为理论创新成果的还不多。许多民企业已开始从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逐步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性发展和转变,从单纯追求“500强”向自觉定位“500年”转变,并对企业管理创新进行系统思考、全面变革、整体提升,通过差异化战略和细分市场发现新的商业模式,科学合理地确产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多元化或专业化,以此确立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等战术创新。2006年萧山富可达公司曾因“盲目扩张”和中高层的“内部管理”问题而导致破产重组;三弘集团成功收购了富可达公司后,对其确立了新的战略定位,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变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7年三弘集团及时了《企业虚拟利润期股计划的设计与实施》的管理创新成果,其直接效果就是稳定了高层管理团队,吸引了大量人才,改善了公司治理模式,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该成果曾荣获第十四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此外,如爱迪尔集团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和确定和履行》、荣盛集团的《有效防范风险的化纤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红剑集团的《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内部管理资源整合》等,也都涉及到现代企业制度设计如何保障企业永续发展的课题。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经济发展局行业(企业)管理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