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职业技术论文

职业技术论文

时间:2022-04-26 04:51: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职业技术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职业技术论文

职业技术论文:谈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改革

摘 要: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的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体育教学应当依据学生们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以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从而将健康体育理念传播给广大学生。本文分析了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体育改革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改革

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教育是以高职生的身体活动为主题的一种教学活动。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并不仅仅是个体的独立活动,而是一种群体性的合作学习活动,目前已经成为以促进高职生的身体健康为目标的一门重要必修课。这就要求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应当积极适应当前社会之所需,将终身体育与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传播给广大学生,对高职体育的教学活动实施全面改革,从而让体育课程成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最为喜爱的课程之一。

一、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模式陈旧落后

当前我国多数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教学模式极大地制约了高职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这一教学模式是根据前苏联教育专家凯洛夫的系统教学模式而构建的,该模式主张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只能被动地进行学习,所强调的教学重点为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以及基本技能等“三基”学习,这就极大地忽视了高职生自身的主体性,从而制约了高职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之发挥,导致大量高职生对于体育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

(二)教学组织形式忽视个性差异

我国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一般以教学班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往往会忽略高职生群体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班中,高职生们虽然接受到了一样的教育,但因为各位学生在体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对体育认识的程度不足,从而造成了过于强调共性却忽视了个性之所需,从而无法符合素质教育之要求。

(三)考核制度僵化呆板

现行考核制度制约了高职生体育能力的发展。目前,学期体育考试是当前高职体育考核的重要手段,这类考试主要运用和评定运动竞技水平相类似的手段,从而不利于高职生身心的健康。由于运动竞技的目标是要发挥出高职生的运动能力,这和高职体育的评价目的是相当不一致的。一部分高职生的先天素质较高,即使不练习也能取得好成绩,另一部分高职生先天素质低下,即使不断努力也难以合格,因此,这一考核制度也就违反了注重高职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二、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体育改革的主要策略

(一)树立终身体育与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

在影响到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的各个因素当中,决定性的因素是极为落后的体育教学理念。所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一定要转变一直以来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从而提升高职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建立起以终身体育意识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与此同时,应当依据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特点,注重于高职学生体育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共同提高,从而实现健康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的良好对接。由此可见,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将终身体育于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改革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高度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当中的素质教育主要有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以及体育基本能力等五个方面的素质。一直以来,因为受到了应试教育的极大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各项目标并没有得以较好的完成,这就导致一些高职大学生甚至于高职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教学之认识依然滞留于锻炼身体素质的水平之上。笔者觉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改革一定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德育教育为先导,不断提升高职大学生群体的全面素质,切实改变以往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的被动形式,强调学生所具有的主体性地位,切实将体育课堂的教学实践与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化发展相互结合起来,积极开发高职大学生群体的非智力因素。为此,应当努力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认真识别与认可每一位高职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要想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就要去发现与认识大学生所具有的个性。高职学校体育教师应当更加积极地从学生的优势与不足的背后识别出其所具有的不同的个性化特征。唯有识别出学生所具有的不同个性,才能更加积极地引导与教育大学生,使其个性能够在体育学习中得到不断完善。二是要积极鼓励与支持不同的个性发展。强求一致是十分不可取的教育方式。

(三)结合高职特点开展体育教学

当前,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教育已经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之的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当中的地位有所提升。愈来愈多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工作者已经深刻认识到体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从事复杂工作的能力上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有鉴于此,在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改革中,一定要彻底改变以往的体育教育模式,从而让高职生群体的身心素质能更好地适应于其今后职业发展之所需,进而培养出不仅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具有强健体魄的技能型实用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教学内容依然是以传统的运动项目为主导,尚未考虑到高职生今后在工作中所应当具备的一些特殊的职业技能,这一现状非常不利于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改革以及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育的一大目标就是要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四)形成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

建立起科学规范的体育教育评价机制,是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体育改革的重要保障。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育评价主要是以体育运动的成绩为主体的,偏向于对结果进行评价,其不足是忽视了过程性的评价。用这一评价方式来衡量全体高职生,就缺乏了对于个体进行特殊性的评价。体育测 试尽管能够对高职生群体的身体素质状况进行较为准确和全面的反映,然而,对于高职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促进作用并不是很大。所以,高职体育教师应当从教育的目的性入手,目光不要再仅仅盯着简单的体育考试成绩,而是要积极拓展视野,聚焦每一位高职生,根据学生们的实际状况,将其运动的技术、过程、成绩等均纳入到体育考核体系之中。

(五)打造素质过硬的体育教师队伍

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高职生素质之高下,因此,体育教育之成败在根本上就取决于体育教师的总体素质。高职体育教师应当适应于当前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与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提升高职体育课堂的教学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改革总体上起步比较晚,而终身体育与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则为实施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要以此为基础来重新审视、构建与改革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体系,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把握住当前时展的脉搏,继续深化高职体育改革进程,从而提升高职生群体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职业技术论文:高职院校在校生就业倾向调研报告——以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论文关键词】高职 在校生 就业倾向 就业指导 就业心理辅导

【论文摘要】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做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工作,我们试图通过了解在校学生的就业倾向,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指导,以提高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择业心理期。

一、本次调研的基本情况

为了了解学生的就业倾向,2008年3月,笔者所在学院特制定了一份针对学院在校生的就业倾向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题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437份,其中有效问卷437份,全部为不记名调查所得。共有197位男生和240位女生提交了调查问卷。其中235人担任了院系或班级的各级学生干部,202人没有担任过任何学生干部。在参加调查的人群中,有184人来自大城市,137人来自小城镇,116人来自农村。其中有245人有各类兼职或暑期工作的经验;但也有162人说很想找兼职工作机会以增加经验,但是找不到;还有30位同学认为自己要以学业为重,没想过要打工或参加假期见习。

二、就业形势与就业心理调查:

在对当今的就业形势的认识和估计方面,绝大部分同学对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的事实有清醒的认识。有314位同学认为就业难,就业形势严峻;这对学校下一步的就业指导工作来讲是有积极作用的;70位同学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正常;5位同学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很好,就业容易,占被调查整体的比例不大。当然也要看到还有35位同学认为不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这说明学校目前的就业指导方面还存在盲区,需要在下学期加大宣传力度,灌输就业难的意识,督促学生重视就业,让他们面对就业挑战,能提前做好准备。

(一)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分同学有较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但也存在部分偏差。

1.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选择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人数最多,达到178人;选择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者)的人数有104人;选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人数,达到86人;期望进入国企的也有44人;排最后的是私营企业,只有24人选择。当今毕业生的一大倾向就是希望进外企的多,考公务员的多,选择私营(民营)企业的反而少。但根据笔者所在学院连续四年的就业统计情况表明,最后能真正进入外企的和考上公务员的人屈指可数,而绝大部分同学最终进入私营企业就业。在我国现阶段,私营(民营)企业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支重大力量,在很多地区的经济总量中甚至超过50%的比重,私营(民营)企业在解决就业矛盾方面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如果同学们仍在这个问题上不面对现实的话,将会增加自己的就业困难。

2.在回答是否期望今后的职业与专业对口时,大部分同学也保持了比较开放的态度。高达293人认为只要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做非本专业的工作也无所谓。有120人期望今后的职业与自己的所学专业对口,但不一定强求;49人认为专业并不重要,只要找到工作就行;只有1人选择非本专业不干。经过入学以来的就业形势教育,以及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多数学生已经明显降低了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大部分同学对今后的职业是否与专业对口已不再强求。只有一位同学选择非本专业不干,在正常范围之内。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提醒了各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要尽量紧跟市场需求。毕竟从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比较而言,高职院校的专业更加贴近市场是它能吸引学生报考的优势之一。

3.在回答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时,有311位同学的首次就业薪酬期望是1000元至2000元之间,其中125人选择1500元至2000元,说明大部分同学的薪金期望值也是比较切乎实际的。对于高职高专毕业生来讲,目前大部分的工作岗位都能开到月薪1000元到2000元之间的水平,各地区间因生活水平差异而略有区别。对于部分专业基础比较扎实,专业技能优异的同学来讲,月薪3000元也不在话下,笔者所在学院外语系就有毕业生因英语口语比较好,被单位高薪聘请,甚至还被单位常年派驻海外担任国外某区域的销售总负责人。另外有17人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1000元以下,58人期望是2000至3000元,23人期望是3000元以上。相对而言,选择月薪1000元以下和3000以上的学生人数都不多,这也说明了部分学生仍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矛盾心理。

4.在毕业后发展城市或区域的选择上,有多达279人选择了留广州或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工作,选择去就业竞争更为激烈的北京或上海的人数只有27人,选择一般城市或回家乡发展的都比较少,选择去西部的更少,只有6人。说明多数同学仍然只是看到了大城市的巨大诱惑力和比较多的发展机会,而没有看到生活在大城市的巨大压力和高昂的生活成本,相比来讲,中小城市在这些方面往往更有优势,而很多同学却对此视而不见。根据笔者所在学院最近四年的就业数据统计表明,对于同等学历的毕业生来说,东莞等地的薪酬水平往往高于广州,略低于深圳,但东莞等地的消费水平却明显低于广州或深圳等发达城市。只有6位同学愿意选择去西部地区,说明学生的艰苦意识和奉献意识还有待加强。“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际上这几年国家和西部地区都加大了对毕业生投身西部建设的支持鼓励力度。因此去西部地区工作,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建议学校在每年春季期间,加大西部志愿者活动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人关注西部,投身西部。

(二)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的过程中,在校生也在时刻关注着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条件要求,并能够根据外在变化的形势做出适时改变。

1.在对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做前景预测中,有将近338人认为自己的所学专业的前景是有前途的,绝大部分同学对自己的专业前途充满信心。同时这个数据也说明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也是比较成功的,基本上跟随了社会对新兴热门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当然也有42位同学对自己的专业前途缺乏信心,虽然人数不多,但也说明我们的新生专业教育工作仍有待加强。各任课老师也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多给学生鼓劲,培养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信心,最终做到学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2.面对就业难,个人态度方面,有230人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说明这些同学在面对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时,能争取主动。当然也有31位同学仍然希望自己的首次工作就能一次定终身。有66位同学选择了升学深造,其中42人选择参加专升本考试;24人选择参加专插本考试,很显然有部分同学对专升本和专插本的区别还不甚了解,在选择上可能也出现了偏差。通过对笔者所在学校连续4年的就业情况统计表明,毕业生参加专插本考试的人数每年都高达300人左右,每年最终被录取人数在20至30人之间。参加专插本考试,也成为就业分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有51人选择灵活就业;38人选择自主创业。随着政府部门各项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出台,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我们耳闻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例子也不少,主要是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在自主创业初期的风险比较大,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和支持。

3.对于选择先工作的原因,有222人选择了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个人经济自立;有75人是因为家庭经济需要。大部分同学在就业愿望上,是非常迫切的,剩下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好工作。但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所要承担的心理压力也可想而知。此时各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及时跟进也显得尤为重要。4.在求职过程中选择的求职途径方面,有高达236人选择参加现场招聘会的方式来求职,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对现场招聘会还存在迷信心理。通过这几年的就业统计表明,绝大部分同学的工作单位,都不是在现场招聘会上找到的。现场招聘会经常有虚设摊位的现象,而毕业生又盲目追捧,蜂拥而至,一个招聘会下来,能投出六、七份简历已经算是奇迹了,其他时间都被耗费在了寻找单位的招聘信息和排队上。

4.尽管如此,参加招聘会也可以让毕业生提前感受一下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对于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期望值是有帮助的。选择依靠就业指导中心的有166人,看来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在学生中的认同度还是比较高的。149人选择上网来求职,说明网络低廉的成本和快捷便利的特点也日益得到学生的喜欢,但因为我国现阶段网络上鱼龙混珠,在利用网络求职时要加强分辨,防止上当受骗。有151人选择亲友介绍,说明这一传统的求职方式也还是很受大家的喜爱。亲友拥有广泛的社会脉络,还有独到的求职信息的求职经验,利用亲友介绍来求职,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求职方式。只有20位同学选择报刊,人数很少,实际上,象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报纸都形成了固定的招聘版面出版规律,上面也登载有大量非常吸引人的工作岗位信息,同学们只要稍微留意,往往也有意外收获。

5.在回答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时,252人认为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198人认为是社会经验,183人认为是实际操作技能,114人认为是毕业生的发展潜力,102人认为是毕业生的诚信与修养,86人认为是毕业生的英语、计算机的应用能力,72人认为是学校的名气,40人认为是毕业生的专业成绩。绝大部分同学把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增加自我的社会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当作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条件,这是对的,但是毕业生的专业成绩和毕业生的英语、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选项比例偏低,说明还是有很多同学在低年级的打基础阶段,就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对专业学习和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习不够重视。对于毕业生的诚信与修养选项的选择人数也不多,说明大学生对个人诚信问题也不够重视。

三、高职院校改善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也了解到了学生对学院目前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症下药,将有助于改善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

1.学校所开的专业课程应能满足目标岗位的技能要求。

虽然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认同度较高,但对于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却认同度较低,有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课程不能满足目标岗位的技能要求,他们呼吁学校更多地给予他们实习实践的机会。这说明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是合理的,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动而适时调整,但是具体到专业课程的设置等细节问题上时,则又往往呈现出滞后性的特点。技能训练缺乏,所培养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学校老师走出去,进入企业第一线了解企业的现状,找准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侧重点,以此来指导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同时应通过校企合作组建实习基地、校办企业、毕业生顶岗实习等多种途径,为在校学生拓宽实习实训渠道,练得一手过硬的动手能力。

2.学校应该改变就业指导方式,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除了开设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校园模拟招聘,模拟办公室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就业体验。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喜欢具有双向交流特点的就业指导方式,诸如新老生求职经验分享、求职案例分析、专题讲座、角色扮演、面对面咨询等新型就业指导方式就是不错的选择。同时各学校应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普及与提高。广东经验表明,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大学生由被动就业转向主动择业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和引导。

3.占领就业指导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全面全程的就业指导。

随着网络的普及,上网成为了最多人增加就业技能、观点和知识的方式,学校应加大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网页的宣传力度,吸引学生在网上和就业指导中心多加交流,指导学生多关注网站上公布的各类就业信息,并向学生推荐一些就业指导网站,特别是要求学生多上网查询了解一些必要的就业常识。配合就业指导网站的建设,可以将普及就业知识和传播招聘信息相结合,通过校级就业指导平台与学生的手机互联,实现网上报名排队、手机短信通知等一体化。其次,学校应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设立就业指导教研室,结合日常专业课、就业指导课、企业实践课,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就业指导教育,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意识。平时应多由任课老师或辅导员推荐学生多看一些就业指导方面的书籍,多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暑期工作或平时兼职,以积累个人工作经验。大量事实说明,从事过一次以上兼职或暑期工作的毕业生,能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工作录用机会。

另一方面,学校应该改变就业信息方式,多渠道满足学生对于就业信息的需求。平时关注和比较少关注学院就业指导信息的学生人数基本持平,这是因为被调查对象是在校生所致。虽然大部分同学已经感觉到了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但还是觉得就业离自己比较远,所以对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信息,特别是招聘信息不感兴趣,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公布渠道缺乏多样性,更新也不及时,内容不新颖直观,这也正是部分同学不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假如能在每个统计阶段公布各系就业率、各专业就业率,相信既可以鞭策各系的就业指导工作,又可以吸引人眼球,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

4.学校应对重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及时介入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持续严峻已是不争的事实。据估算,2008年在广东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50万人。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干预也显得非常迫切。首先各学校要按比例配齐政治辅导员和心理指导老师。在此基础上,要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院系-班级的心理指导体系,选配具有爱心和责任心的老师担任各级就业心理指导员,确保在学生出现就业心理偏差时能有专人及时跟进处理。特别是针对困难生群体,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心,因为他们的就业愿望比较迫切,很容易放松警惕而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因为他们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相对来讲比较缺乏,所以更需要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职业技术论文:浅谈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 传授型 启发性

论文摘要: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只有职业技术教育课堂教学结构的特点与所培养的人才特点紧密联系、和谐统一?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知识广博、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而目前在职业大学课堂上?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缺乏实质性的突破。如何改革这种“顽固”的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目前职业技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传授型’夕课堂教学结构存在的弊端

我们不能否认传授型的教学模式曾培养过出类拔萃的学生曾造就过德高望重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它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但传授型课堂教学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弊端它对于职业大学的消极影响史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起着突出的、绝对的主J作用。教师在氏期的教学实践中可以自成系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个性但正是如此才容易犯程式化的毛病。虽然教者“轻车熟路”却容易走陈规老路没有创新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至今为止我们的教学重视演译、推理对归纳、分析与渗透、综合重视不够表现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然盛行教学中过分强调系统、完整很少能给学生留有较充足的思维空间和余地。这种教学方法往往注重调动教师因素的一而而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的发挥助氏了学生过多依赖教师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最近对某校数学、中文、历史二个系的25门主干课所采用教学方法作抽样调查结果发现除了一门课采用了其他教学方法外其余课程百分之百地使用了讲授法。据说这是因为课程学时少而内容多只有教师一讲到底才能把课程讲完。这样木应山师生共同参与变成了教师“自弹自唱”教师成为知识的传声筒学生成了消极的知识的“接收器”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讲授过多违背了职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正趋成熟一般都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正确的教学方法必须与这一心理年龄特征相适应。

第四氏期以来即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仍然存在重视课堂知识传授学生主要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忽视实践环节的弊端已经成为学生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的羁绊。据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出八个方而的不适应①社会实践能力②与人合作精神③抗挫折的心理准备④组织管理能力③自我认识能力⑥选择与批判能力⑦中文写作与外语口语能力。其中社会实践能力排在首位。不少毕业生虽然在学校学了专业知识但山于缺乏实践锻炼而对工作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筹莫展。

既然传授型教学结构有它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既然我们职业大学强调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动于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为培养目标因而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二、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l.课程目标的能动性

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来实现的教师是主泞教师应考虑学生学于卜么学到于卜么水平怎么学‘学生是主体即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习形式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兴趣、个性选择学习的方法调节达到目标的速度课堂教学应突破“填鸭子’,的模式实现能力目标模式即用明确的目标吸引学生一让学生自己运用方法去实现目标一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实际操作一学生具有自我生存、发展和超越的能力。

2.课程体系的能动性

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可变的组合不同职业岗位需要设置多种课程少I=有机组合某一课程一也需要形成理论、知识、能力的有机结合。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要改变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二类体系结构可设置成集群式的四类课程体系即“文化知识类”、“专门知识类”、“基木技能类”、“实践操作类”实践操作类又可以按岗位能力目标分解成几个专门化模块。

3.指泞‘学生独立学习

一个德国学者说今人一个科学家即使夜以继日地学习也只能阅览他自己专业的全部出版物的5 `%。因此课堂教学就不能只传授知识而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独立学习的方法善于搜集、提取和加工与木课程有关的资料和信息不断去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再者在大学毕业步入社会独立工作以后继续学习主要靠自己所以在大学期间培养他们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

4.要逐渐减少讲授时数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应把传授、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变为引路、泞学的教学方法。过去教师讲授占了教学时数的绝大部分现在应增加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坚持精讲。教师可以只讲重点、难点和关键对教科}5已经写清楚的许多内容可以让学生预习或自学不必一一复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基础课微积分学l32个学时课堂讨论高达60学时约占45 '%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标准应从每门课的实际出发。需要强调的是讲授时数减少后非讲授的课时仍然必须在教师的主泞作用卜合理使用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

5.必须增强讲授的启发性

启发性教学是一个普遍的教学原则。物理学家劳厄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师根据教材实际创设和!诱发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引泞学生积极发展思维达到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能力的目的变信息传递的申一向模式为双向交流从而使学生积极思维参与教学课程。

6.重视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通过课堂讨论可以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把师生活动融为一体。可以整堂课进行课堂讨论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作系统研究增强教学的科研性一也可作为一个环节对个别重点、难点作短时间的讨论使讲授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在课堂讨论中还可以采用类币罗‘知识竞赛”等方式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7.把自学引进课堂

自学时间的增多是职业大学的一大特点。每人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学生自学。这种教学结构教师采取“退居一线”的办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钻研、处理教材到质疑问难从学习方法的运用到学习习惯的培养基木上山学生自己掌握教师只在关键之处起指泞点拨作用。

8.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职业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实现的除了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也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主要是进行专业工作能力的培养通过一系列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所学专业必须具备的实际工作能力实践教学对职业技术教育尤其重要它是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主要教学方式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木途径。要办出专业的特色必须紧紧把握培养目标在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方而要切实压缩理论教学内容的学时使实践教学无论在要求上还是在学时上都应该高一些而}}‘内容应该丰富、具体充分体现钊一对性和实用性。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升华到新的境界使其思路宽、办法多、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基木理论、培养学生动于、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表达等多种能力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应付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9.教学效果评价以过程与结果少I=重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卜评价教师工作质量往往以一张试卷定论只看得分结果。现在评价工作质量特别要注重教学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交给学生于卜么样的目标于卜么样的方法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是否充分发挥同时也要注重教学结果当然这种结果绝不仅仅是考分应该是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具备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山此教师在授课时就应该改变以往的“传授型”模式以适应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

课堂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仟务的基木途径能否在教学方法上革旧鼎新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职业技术论文:浅谈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设计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 规划设计

[论文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积极推进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而教育信息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数字化校园建设得到了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也是国内各高校目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热点,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校园规划设计为背景,对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设计进行研究与探索。

一、引言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一个大家的共识,但是要修三条路。首先是心路,观念之路没修通,任何事情都搞不成;其次才是修一个公路;然后你还得修信息高速公路,否则你跟不上趟了,一步落后,将来是步步落后,这个时机应该是抓得非常准、非常好,否则就会耽误。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学院建设的有力支持下,校园网络基础设施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实现了“千兆主干、百兆接入”的目标,向全院师生提供高质量基本网络服务,部分应用支持系统与信息服务系统在校园网上平稳运行。搞好校园数字化建设,是事关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大事。一个较为实际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路,将对长期校园信息化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建设原则和总体目标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广。从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出发,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广,有计划、分阶段、科学合理地构建数字化校园。内合外联、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引进与开发相结合,优化利用资源,合理使用资金,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和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

1.设施建设是基础。数字校园建设不但要做到需求驱动、设计合理、先进实用、安全可靠,还要留有余地,便于今后扩充和更新。

2.资源开发是重点。数字校园的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3.师资培训是关键。数字校园教育系统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

4.政策配套是保障。在学校中发展网上教育,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

5.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学院的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管理、服务等活动移植到一个数字网络空间环境下,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科研实力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并最终构造起一个数字空间下虚拟的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应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资源共享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系统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主机等基础硬件和操作系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

2.应用系统建设。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是数字校园的核心。

3.个性化门户。包括部门及信息门户、个人工作平台,为用户提供与其身份相对应的个性化信息与服务,是数字校园的门面。

4.信息安全体系。包括系统安全、信息安全、安全管理、安全审计等,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

5.标准规范体系。包括管理规范、实施规范、维护规范等,是保障数字校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条件。

四、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设计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系统而繁杂的工作,必须有一个严密的规划设计。需如下几个环节。

1.网络架设。校园骨干网使用千兆以太网,二级网络采用快速以太网技术,基础设施包括:建设与完善覆盖整个校园的高速主干网。建设与完善办公室、实验室、教室、图书馆等办公场所的网络连接状况,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建设与完善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的宽带接入网络,使所有教工、学生可以方便上网。

2.构建平台。通过校园网,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校务公开更为透明,校务管理更为便捷。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对现有的系统进行扩充如下: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鼓励学生自己购置计算机使用学校的网络及各种资源。配备供教师、学生使用的硬软件资源,包括多种服务器、系统软件等。

3.充实资源。办公自动化通过实现办公自动化,或者说实现数字化办公,优化现有的管理组织结构,调整管理体制,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增加协同办公能力,强化决策的一致性,最后实现提高决策效能。

4.网上远程教学。现代教育媒体的介入,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且迫使教育内容、教材形态、教学形式发生显著的变化。教学的重心开始由“教”转向“学”,使学生完全从教师控制的家教式、被动式学习状态转变为自主学习、双向交流的状态。网上远程教育真正顺应了这一发展潮流,形成由初级向高级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

5.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最突出的特点是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储规范化,资源共享化和结构连接化。这里数字图书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了,而是一个综合性的信息资源中心。

6.提供服务:校园一卡通。“校园一卡通”可以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一卡通用,一卡多用。它可以作为借书卡、上机卡、就餐卡、医疗收费卡、洗澡卡、购物卡、门禁卡、存车卡、乘车卡等。它的广泛采用,使数字化、信息化气息渗入大学校园生活,让师生员工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7.校内FTP免费下载。丰富FTP服务器资源,通过提供FTP免费下载,方便了广大师生员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校园网络的安全。

8.VOD点播。在校园多媒体教学网中应用VOD技术,可以使校园多媒体教学网的交互性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室内通过遥控器、教室多媒体教学终端,利用电视机或其它显示设备即可任意点播存储于主控服务器中的图、文、声、像等多媒体节目课件,真正做到“任意点播”、“即点即播”。学生也可在数字校园的环境中使用多媒

体学习系统,到校园网上获取自己的学习信息。

五、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建设,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但是距离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还很远,数字校园建成以后,学院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都将依托该平台。这是一场教育的变革,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数字校园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在学院的应用建设上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总体设计时规划数字校园的所有应用,同时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和应用实际分步骤、分模块地实施应用系统的建设,确保在建设过程中使网络基础、应用平台、信息资源的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的队伍和相关制度的建设同步发展。

职业技术论文:试析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专业建设研究

[论文摘要]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以来,通过积极实施校企融合、专业与建筑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施工员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施工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学校 专业建设 五个对接

一、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专业建设的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决定2011~2012年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重点支持1000个左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建设,以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部署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围绕湖北省重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支持一批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和湖北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建筑业是湖北省的支柱产业,湖北省是全国的建筑业大省,也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省份,从全国范围来看,建筑业也是当前技能型人才紧缺的五大行业之一,建筑类人才培养已被列入“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计划之中。2011年,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该专业面向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发展试验区及武汉“1+8”城市圈,服务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建筑业及区域新兴产业、特色产业——钢结构产业,培养面向建筑施工、建筑管理第一线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专业建设的思路及目标

围绕武汉城市圈和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支柱产业——建筑业、钢结构产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提升专业内涵,凝结专业特色,促进“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按照“四方联动、三层合作、厂校一体”的办学模式,建立和健全建筑类专业理事会保障下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创新“岗课融合贯通,学期分段循环、能力逐级递进、校企双主体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对应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标准;积极推进任务驱动、过程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完善理实一体教学、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为重点,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创新“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培养”的三双式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以“外引内培”为途径,加大“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力度;试点实行多学期分段式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不断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三年的建设,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建成武汉城市圈及大别山试验区建筑行业、钢结构产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成为区域内建筑行业、钢结构产业的建筑技术研发基地、职业培训基地。

三、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系专业建设的途径

1.专业与产业对接,推进校企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以专业为纽带,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分理事会,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筑行业协会、建筑企业、教学院系领导、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等组成。通过政府协调、行业指导,共同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训及兼职教师聘任、学生实训实习与就业、社会服务培训等工作,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学院、系、专业三层合作,与湖北省一级资质建筑企业——湖北长安建筑有限公司联办长安建筑学院,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组建校企合作专业性学院——长安建筑学院,合作培养建筑专业人才,开设订单班——“长安班”,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的紧密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2.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构建“岗课融合贯通,学期分段循环、能力逐级递进、校企双主体共育”的“2+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2年主要在学校进行学习,同时穿插开展校内外实习,最后1年到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实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原来的每学期,逐步改革为“一长一短一长”3个学段,实现分段循环教学,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分层训练,逐级递进,逐步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和训练项目,分级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实现了校企双主体共育,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生的职业能力逐级提升,从而构建“岗课融合贯通,学期分段循环、能力逐级递进、校企双主体共育”的“2+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依据施工员岗位职业标准,基于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以施工员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围绕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全真模拟,在对岗位(群)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和阶段产品特点,进行课程开发,构建课程体系,设置专业课程,选择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有效性,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与湖北长安建筑股份公司、湖北玉环建筑公司等密切合作,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围绕岗位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强化实训环节,加大对专业课程尤其是实践性课程改革的力度,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专业操作技能,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围绕岗位职业活动、实际操作技能设置专业课程,从建筑行业的职业?工种岗位或岗位群?实际需要的技术、能力出发,根据国家相关专业规范标准,设计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教学模块,重新构建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于施工员岗位职业标准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4.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积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主要面向建筑施工企业、安装工程公司、专业工程公司、房地产开发单位等,主动适应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安装、管理等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工作,主要就业岗位是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次要就业岗位有造价员、资料员、测量员、监理员等。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要求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从而对接相应的国家或地方职业技能相关标准。目前,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双证书”的比例已达到98%以上,我们大力推行“双证书”教育,实现“双证”融通的培养模式。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职业技能的教学与学习,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并按照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方式及鉴定程序,强化职业资格培训与考核,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岗位职业能力证书,进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竞争力,更加适应建筑工程施工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岗位人才要求。

5.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随着社会及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相应要求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麦可斯研究报告指出:“土建类专业毕业生普遍认为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和素质是沟通和自学能力。”因此,我们一方面针对在校学生,严格按照终身教育理念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终身学习情感和态度、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及其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强化德育教育,使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将“被动”学习逐步引导至“热爱”学习、“快乐”学习、“主动”学习上,以利于学生将来的成长,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学习“主动”学习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拓展学生学习发展空间。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使所有受教育者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要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既要教会学生一技之长,也要奠定其理论基础、技术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还必须整合所处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推进中职与高职教育体系的对接,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地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积极探索中、高职课程的相互贯通,使职业技能成果与学习成绩之间实现衔接和互认。通过政府协调、行业指导,推动企业委托职业院校积极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使企业职工在职接受继续教育,有计划地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需求。

四、结语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已全面启动实施中央财政重点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我们严格按照建设方案,落实各项建设内容,进一步更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理清建设思路,明确建设方向,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真正实现“五个对接”, 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目标,努力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把本专业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特色专业,开创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职业技术论文:构建以就业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培养体系 创新 实践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文章结合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提出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企业技术结构的升级,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出特色、树品牌。本文结合我院的办学实践,探索如何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一、坚持科学的办学定位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办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思想,坚定不移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院是全国首批改建的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提出并实践了“就业导向、市场需求、产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基本办学理念,形成了“以人为本、争创一流,打造品牌、办出特色,主动适应、满足需求,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抓好改革,办出特色,全力打造高职院校的强劲品牌。

在办学定位上,以满足市场对应用型人才需要为前提,以胜任职业岗位为目标,以提高职业岗位能力为出发点,以企业满意度为质量标准,坚持面向社会经济建设的定位,培养行业和地方发展急需的“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主动适应职业岗位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要求,坚持把学生培养成在技术应用、智能操作岗位上的高级“蓝领”的人才。实现学生就业岗位的“下移”,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并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变换职业岗位的需要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

二、设t与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兴产业群相配套的专业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科学调整专业结构,为新的产业岗位和社会职业流动群体提供新的就业知识和技术支撑。学院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以及冶金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将原来传统的冶金类专业(粉末冶金、有色冶金、钢铁冶金、冶金机械等)进行了改造和调整,新开发了金属材料工程和冶金机械控制技术等新专业。

根据株洲市硬质合金产业集群、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和长沙市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电子器件产业集群的兴起,调整和完善了专业设置,形成了与产业集群相配套的粉末冶金、金属塑性加工、冶金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工程造价等20多个专业,形成了与区域产业集群配套的专业群。

三、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注重职业基本技能,强化职业核心能力,推行“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着力构建学生和谐发展的新课程体系;完善包括“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内的人才培养工程。二是在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注重特色培养。即处理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关系,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关系、共性(统一性)与个性(灵活性)的关系。根据不同的行业要求和定位,把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形成各种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不同需要。三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合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大批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近几年来,学院与株洲市几十家中小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院实施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实现开放式办学,实施“滚动式,,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每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和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每年修订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满足了用人单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岗位适应性。二是使“教、学、做”相结合,形成新的教学特色。在教学上实行“三明治”式的教学模式,把传统的文化课堂变成“教、学、做”相结合的课堂,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密切结合在一起,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和掌握的技能融为一体。三是以试点专业建设为基础,形成专业品牌。以精品专业和试点专业建设为龙头,整体带动学院的专业教学改革工作。例如,以金属材料工程、冶金机械与控制技术等国家级精品专业为龙头,大力开展专业建设、专业开发和教学改革试点,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品牌专业。四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讨学生的技能训练,并建立与之配套的仿真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学环境。

四、加强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搞好专业教学改革

学院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目标,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搞好专业教学改革。一是重新构建科学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确定适应需求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按照培养目标进行整合、重组与优化,逐步形成集群式、模块式课程模式,如工科类专业课程体系由人文社会科学模块、自然科学模块、职业技术基础模块、职业技能训练模块组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均采用模块教学模式,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取到了较好的效果。二是对高职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学院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的职业结构和劳动岗位内容的变化,将相关的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整合开发为一门课程,实现课程综合化。近几年来,学院把140门专业理论课程中的50多门课程有机地整合为16门新的课程,并引人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方法,对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进行优化。三是突出了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毕业时能够“零距离”上岗作好能力储备。如学防织寸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零距离”上岗的基本技能培养是通过加强继电器一接触器控制、PLC控制、单片机及微机控制四项基本实践技能的训练来实现的。四是加强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几年来,学院开展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形成“三级”精品课程建设网络,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其中《冶金机械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等课程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精品课程。其次,大力开展教材建设,学院组织编写了40多门教育部规划教材,50多门高职高专教材,这些教材以就业为导向,适度增加了各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了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

五、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提商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特别要通过学术研究和适用技术项目的合作研究掌握新技术、新知识,不断地把新知识充实到课堂教学中。近几年来,学院承担省部级教研和教改课题18项、高职教育研究课题9项、国家级教育规划课题3项、省级规划课题35项、市级规划课题10项。学院还设立院级教研教改课题40多项。与湘潭钢铁公司、涟源钢铁公司等企业开展《旋转式轧机清洗设备的研制》、《原燃料冶金性能测定及研究》、《精炼渣及连铸用辅材性能研究》、《混联法技术创新工艺研究一一降低拜耳法溶出液及精液ak研究》、(无锡曙光CI项目模具研究》等课题研究10多项,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既为企业解决了生产技术问题,又把新知识融人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开展科研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加强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学院开展了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从1998年起,学院经过长达6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建设的实施体系。一是组建了院级和系级艺术团、礼仪队、摄影协会、读书俱乐部、青年志愿者协会、合唱团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二是重视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文体竞赛,培养团队精神。组建了院级和系级篮球队、足球队、健美操队、田径队等体育团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三是重视宿舍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雷厉风行、积极进取、整洁卫生、朴实大方、表里如一、吃苦耐劳的好作风以及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四是结合专业特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把职业道德教育纳人教学计划,开设了相关课程,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开展职业道德知识竞赛活动,促进了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培育和提高;五是成立学生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六是实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工程”,通过学生在接受企业文化的教育过程中,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

七、实行校企合作,走学校、企业、杜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校企合作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几年,学院先后与湘潭钢铁公司、涟源钢铁公司、首都钢铁公司、江西铜业公司、武汉钢铁公司、广西苹果铝业公司等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学院与合作企业建立董事会制度,共同研究和协商合作培养人才,与湖南湘珠化工厂、株洲明日硬质合金公司、株洲精工硬质合金公司等几十家中小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生产管理人员、高级技师与学院相关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开发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并与合作企业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技术公关,培养了大批“双师型”教师,提高了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学院与所在地的社区合作,建立与社区的合作机制,通过联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共建学生社会活动基地、学生到社区挂职锻炼等形式,开展社区共建,共同培养人才。

八、注重学生“执业资格”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围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应用等级证书“四位一体”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建设机制,实现学历证书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相互融会贯通。一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职业岗位实际,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人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二是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纳人教学计划。自建院以来,学院共建立了23个职业岗位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职业技能鉴定所。近5年来的毕业生95%以上分别获得了人事部、劳动部、建设部、等部门颁发的涉及机械、电子、电工、计算机、财会、建筑、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文秘等方面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国家注册会计师、注册造价师、注册评估师、注册物业管理师等资格考试。

九、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院把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重点,一是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念,从社会、相关企业招聘一批“双师型”人才充实师资队伍。近五年来,学院从株洲冶炼厂、株洲硬质合金集团公司、株洲南方动力机械公司等企业聘请了30多名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充实到师资队伍中;二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学科带头人。选拔了一批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又有实际操作能力和科技推广能力的教师担任专业学科带头人;三是不断调整师资专业结构。由于高职院校专业和学科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需要不断调整,教师的专业结构也要不断调整。因此,学院在引进紧缺专业的优秀人才的同时,还需采取适当措施,强化对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使教师不断地优化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促进教师专业结构的合理化。四是有计划地让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通过在生产第一线承担技术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通过几年努力,我院“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到63%。近几年来,学院有20多名教师攻读了博士学位,引进了30多名硕士生,在职教师有70多名攻读硕士学位。

职业技术论文:关于职业技术院校应将企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内容,校企合作办学教育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及重要途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高职教育应从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积极探索将企业文化更好、更有效地融入到职业教育中去,从而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提高综合办学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论文关键词:融入;职业教育;企业文化;合作办学模式;规划纲要

一、职业教育融入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强调了职业教育对中国教育发展,乃至对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前所未有。《规划纲要》第六章第一条就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然,《规划纲要》中也突出地体现了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任务的艰巨性,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七项任务。一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二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策略;三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四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职业学校的基本办学标准;五是提出了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六是职业教育投入的政府责任、社会责任,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规定;七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办学的刚性法规进行了明确承诺。

《规划纲要》文本第六章(十五)明确提出:“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是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它不仅对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意义深远重大,对于从根本制度层面解决长期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具有突破性,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经成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实施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重,积极培养为社会企业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服务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样的目标与定位说明了高职院校必须以特色求生存,靠特色求发展;必须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加强和改进特色人才的培养工作。因此,高职办学的特色只能来自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而这就是高职校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必要性。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自己几年的高职教育实践,并从事多年校企合作办学沟通,发现将企业文化很好地融入到职业教育中,吸收借鉴企业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培养学生企业认知感与认同感,将更有利于学校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共同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异同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通过物质、行为、制度等各种载体所表现出来的,对包括成员、管理层等所有企业成员、企业甚至股东都发生作用的价值观、信念等指导行为的意识形态。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借助文化力量的管理哲学,其核心是价值观,表现在员工的行为,即企业的凝聚力、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责任感、自豪感、精神面貌和职业化行为规范。因此,企业文化体现在管理理念上,要求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观有一致的认同,并通过行为规范对员工产生一定的约束力,使员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以崇高的职业道德服从企业的规范和需要。

以往我们在学校教育方面更多强调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以各种教学手段及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喜欢用怀疑的目光看世界、对待社会问题。处理个人生活问题,处处寻求独立。因为追求个性的发展,常常缺乏企业所提倡的团队精神。所以由于这种文化差异的存在,目前有相当数量的高职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岗位的要求,甚至对用人单位产生种种抱怨;同时,也有不少企业反映毕业生与企业氛围格格不入,难以融入企业环境。这样的案例在本校就有:由于新办专业,企业与学校沟通合作不是很默契,没有把企业文化很好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见习及实习阶段问题就暴露出来,学生从根本上抵触见习和实习等教学活动,把企业认为是劳动力的剥削者,甚至厌恶企业,导致学生在企业岗位流失率到达75.3%。由于吸取了经验教训,在以后的教学中,强调对企业文化宣传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认知感与认同感,使得学生把自己从入校就看做是企业的一分子,注重思想教育,就大大降低岗位流失率至6.2%。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企业文化灌输,使他们加深对企业的认识,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高职校园文化在许多方面与企业文化相融,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二者有大致相同的内容结构,都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二者对学校或企业内部各自所起的作用也是基本相同的,都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辐射作用、凝聚作用。特别是二者在对象与内容方面的相融性:针对对象方面,在学校接受高职校园文化熏陶的学生终究要走进社会,融入到各个企业中,并成为企业生产和管理的中坚力量,他们将进一步接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在文化内容方面,如遵纪守法、爱校(厂)如家的思想、团队协作精神、竞争参与意识,追求经济效益观念等都是相通的。要在职业教育实现企业文化的融入,就应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企业文化教育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另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子文化,在追求目标、文化核心、辐射作用和竞争程度上都具有本质的区别,绝不能全盘互套。

三、企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途径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企业的文化认同感就必须先培养授课教师对企业的文化认知及认同,长期任职教师必须具有3-5年在企业工作的经历之外,还要鼓励行业兼职教师到学校讲课,以最新的职业技术来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行业人员以到学院当教师或兼课为荣,兼职教师可在晚上或双休日上课。行业的高水平专家也接受学院的邀请定期或不定期到学校进行专题技术讲座。同时在制度保障上要制定专门的进修奖励制度及措施,督促专业教师去企业,保障教师与企业的正常生产相协调,促使企业愿意接受专业教师轮流每学期到企业工作,并吸收教师成为行业协会会员,建立“教师实践锻炼的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并制定督察方式如信访、实地检查、目标考核等。这样的制度保障,使教师下企业活动真正取得了‘实效,从而确保学院教师的教学不脱离企业实际,能把最新行业知识与技能带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其次,专业教学及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必须科学有效地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在课堂教学环节上,不管是公共课或其他社会科学课程,还是专业知识技能课程,都必须渗透基本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技能、创业精神等)的教育。在这种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方面,关键就是专业课程建设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实践教学活动环节上,学校应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参观、学习、课后见习、顶岗实习等,使学生进入企业,体验企业文化氛围;在校园活动开展环节,假如把校园文化比喻为一池水的话,那么师生单个个体就好比一条鱼。没有流动,就会死水一潭,鱼就没有生机。引进活水就有利于促进鱼的生长。“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这句诗正好揭示了高职校园融入企业优秀文化元素的意义所在。当然,环境的变化也容易引起水质污染,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做好洁净工作的同时,积极引进校外的活力因素,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使水里的鱼都得到较好的成长条件,可采取的措施很多,大致可分为:可以邀请企业界人士到学校作报告,与学生交流,传播企业文化理念;请往届毕业生回校园现身说法,介绍自己成长的过程;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比如演播厅、报告厅、体育设施场地等)与合作企业定期联动开展活动,甚至积极免费为企业提供场所举办国家或国际范围的高规格会议及活动,专业学生参与筹备服务工作,借此扩大学校知名度及影响范围;在专业实践基地张贴企业标语,宣传企业服务理念等。

最后,大力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学生见实习、就业制度。这既是企业文化融入的途径,又是其基础。要促使行业帮助学校建设实训基地、接待学生实习,并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企业为培养掌握先进技术的新员工,将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提供给学院用,以加强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并负责不断更新。在见习、实习方面,学生的工作实习单位和实习岗位由企业招聘和学校推荐共同完成。企业定期向学校公布拟聘用岗位的情况、学生工作的情况;学校则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推荐、联系和落实学生的实习工作。学生还可登录网站直接查询工作实习信息,找到合适自己的招聘岗位并联系企业应聘:也可以自己公布个人信息寻求相应的企业职位。更为重要的是,应该争取学生在实习期间应获得的企业报酬,具体额度学校与企业可商讨制定。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所融入的企业文化才能得以巩固、提高,才能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

职业技术论文: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对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给出了围绕一条主线、设立两个机制、搭建三个平台、坚持四个原则、提供五个保障、实现六个结合的改革思路,对提高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

郑州大学软件技术学院是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学院结合IT行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以及自身的办学经验,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模式创新。

我院教学改革和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一条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教学的主线);设立二个机制(产学训结合机制及弹性、个性化学习机制);搭建三个平台(专业基础平台、职业技能平台、素质教育平台);坚持四项原则(以就业为导向原则、以能力为本位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原则、以实用够用为适度原则);提供五个保障(双师型、企校型教师队伍、高效的管理体系、灵活优化的课程体系、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及时更新和优化的教材建设);实现六个结合(课程开发与行业、企业需求结合、能力标准与证书体系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模拟训练与实战相结合)。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初步具有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应用上手快、团队合作棒的特色。

1 教学改革与创新

1)坚持“淡化理论,强化能力,体现创新,灵活多用”的教学方针

以强化能力为出发点,对每一门课程进行认真研究,摆脱本科教育模式,重组技能型课程模式。

2)以培养和锻炼能力为前提,针对各种能力的培养,制定不同的活动和培养方案

3)以竞赛促兴趣,长能力

我们规定每一门专业性的课程必须采用案例式教学并组织一次竞赛活动。例如: “盲打大赛”、 “写作、排版大赛”、“计算机组装调试大赛”、“网络知识大赛”、“虚拟招投标”及组织各兴趣小组参加社会和学校的各种竞赛等。

4)专业技术课程改革

专业课程体系是单个专业课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连结的有机整体,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所以,必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培养规律和素质形成规律科学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整个改革的重点,其思路就是将目前以学科为主的教育模式,改为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主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这是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必然要求。增设与岗位联系、与认证结合的专业模块,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和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机制,融入企业文化。

5)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能力本位”不同于传统普通教育的“学科本位”,所以,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通俗易懂性。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施教对象以及有利于职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①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特征,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采取以一个个项目作为主线来展开,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或功能扩充,来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②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企业模式和文化。专业技术课大都是应用软件工具或开发平台进行软件开发,很容易习惯性地形成以操作为主的教学理念,学生依葫芦画瓢之后仍然对编程实质存有困惑。因此,应将企业模式和文化融入到教学中,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打造学生的个性和技术人格,树立培养学生“编程思想”的教学理念,养成企业编程规范。

③多维和多层次的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手段方面,除了教材外,更多的是教学网站和论坛。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网站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可减轻课堂教学学时的压力,而且通过论坛进行师生零距离的导与学,同时达到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在教学层次上,考虑到学生基础程度的不同,在课堂教学、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中,制定不同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层次的同学都要达到最低的标准并向高一级标准努力。

6)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

考核的目的是对学生知识与技术掌握的评价,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估。对于IT学科的专业技术课程,传统单一的笔试考核模式已不再适应了。应注重过程考核,也就是通过过程的监控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原则上多种方式并举:

①全过程监控考核:与传统考核模式相比,全过程监控考核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考核的形式是多样化的,考核的内容除知识点外,还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生完成课程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是对学生的全方位的考察,是一种更科学的评价体系。

②答辩形式进行考核: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把握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上面。实践证明,通过答辩,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通过答辩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也能较为准确与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③作品评价方式进行考核:对于操作型课程,如《多媒体创作》、《网页制作》等,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最终能制作出一幅幅作品。因此,最好的考核方式就是评价学生所做的作品,因为这类作品不是能在1~2小时内能完成的。这种考核方式可大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教材建设

教学体系的实施必须有配套的教材作保障。目前部分教材陈旧、知识结构滞后,有些课程根本就没有高职教材,仍然用本科院校或培训教材。因此,教材建设任务非常艰巨。

专业课程的教材要强调应用性,理论以“够用”为度。按照“综合的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去组织教材内容,将知识点融入到实际项目的开发中去。客观上要求必须由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软件开发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来编写。

为适应二年制软件技术学院实践教学的需要,要组织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环节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结合实训基地具体的设备情况,编写一批具有鲜明高职特色与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材,做到每个实践环节有实践教材,并且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而不断修订。

2 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培养“零适应期”软件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观念转变是否到位的问题,也有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既有教学条件投入相对不足问题,也有产学合作没有进入到更高层次合作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面对,采取措施加以认真解决。

1)转变观念,走全方位的产学训合作道路

软件技术教育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若仅仅停留在企业提供实训场所、参与指导实训等层面上,不能深化产学结合的内涵,就很难实现办出特色的目标。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管理人员和教师深入研究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规律,在更深层次上去理解产教结合、产学合作的意义,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使培养的人才更具特色。示范性软件技术学院要通过产学结合这个重要途径,大力吸收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强办学活力,积极开拓教育服务市场,使产学结合渗透到教育全过程,校企合作在教育各方面得到全方位的体现。要建立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体,即力争通过合作,实现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多赢”。

2)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企业抓就业

从社会、行业、学院三个层面,构建招生、专业培养和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产销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广泛的调研和岗位分析,科学构建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针对岗位工作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就业培训机构,构建就业网络体系。

3)加大投入,建设培养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所要求的基础设施和校内外实训基地

要根据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加大投入的力度,建设功能更加完善的校内实验体系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体系,以保证各专业“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的需要。

4)紧密结合“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

为保证“零适应期”人才培养,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试方法等方面也要进行配套改革:

①跟踪企业,编写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特色教材。学院应根据各专业应用型软件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吸收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编写的教材能反映岗位实际工作特点,能力培养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在教材使用上缩短学生与企业的距离。

②教学评估和督察。软件技术学院的生存,主要看培养出的学生质量,学生也主要靠能力就业。怎样正确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深入探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③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应用型软件人才要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就必须随着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企业需要什么,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练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岗位针对性、技术先进性、职业技能性、素质综合性的特点。

④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用企业培训模式,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采取仿真模拟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技能在对话、交流中得以提高,使学校和企业实现“无缝连接”。

⑤进行考试方法改革。考试是一个重要的指挥棒,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已越来越不适应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综合评价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应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紧密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考试制度:

第一,要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

第二,要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体系,突出职教特色;

第三,要建立起职业资格考核鉴定体系,实现学生的“多证制”。

职业技术论文:浅析构建就业导向能力主线的高职教学考核评价模式——以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论文摘要:高职学生学习成效评价考核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应从理念、机制、内容、方法等几个角度切入,紧紧围绕就业导向,能力主线的基本原则,结合学科特点确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考核模式。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就业导向;能力主线;考核模式;学生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与考核,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其它某些心理特征的测量,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有机环节,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效果的重要检尺。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高职教学改革、质量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自身的目标性要求。作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不可分割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与考核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在切实体现高职课程体系的构成特征及不同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构建适应就业导向、利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教学考核模式和评价体系。

一、更新评价理念,回归考试功能。优化考核机制

学院坚持考试功能回归,注重发挥整体效能,采用多元教学评价机制,激励学生潜能,注重个性发展,突出能力培养。

1、实行学分制和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强化考核激励机制

学院实行学分制,积极为学习成绩优秀,符合条件的学生办理免修、免考手续.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分层培养的机会,有更多时间自主发展职业个性,体验工学结合。在激励的同时,采取学业退出机制,严格学籍管理,严肃留降级制度以及“首次补考后专业主干课不及格(或无成绩)累计达到3门予以退学”等专门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的有关规定,激励了广大的学生热情,形成了正确的学习导向,促进了专业技能及职业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2、改革考核制度,突出动手能力以及职业综合能力考核

学院注重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所有单独进行的实习均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考核。考核中将动手操作能力考核作为重中之重,占所在实习课程分数总量的70%;强化对综合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的考核,专门制定了《顶岗实习学生成绩考核意见》,接纳学生实习的单位及企业中的导师直接参与学生考核。学院对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严格把关,采用答辩制,设立专业答辩委员会,专项负责学生毕业答辩的组织、选题、答辩、优秀毕业论文评选与奖励等一系列考评事宜。提倡各系(部)按照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总原则,结合本系(部)课程特点积极实行考试改革。各课程组呈报考试改革申请,教务处会同各系对考核改革方案进行审批后,各课程所在教研室组织实施。改革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或实验完成后呈送总结性材料,成效显著的在全院范围内予以推广或交流。

3、加强职业技能考试管理,实行双轨考核制

职业技能鉴定是考核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学院实行将常规课程考核和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机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作为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学院将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模块列入专业教学计划,分配专项学时,进行教学、培训、考核、鉴定四点一线的统筹管理,学生获得证书给予相应学分,获得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至少一个)方可毕业。这些良性的评价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核心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综合能力训练。

4、确立绝对标准和个体标准,实施发展性评价

针对高职生生源素质层次参差不齐的现状,学院注重对学生素质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明确学生的素质优劣及其潜能所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南。英语教学普遍实行分层教学和分层考核,试卷采用与所学层次的学期授课计划、难度相适应的A、B、c三套试题,并与学分制接轨,突出发展性评价。公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通用能力培养课程,积极实行“过程评价法”、“口语考核法”、“个人能力基质发展水平纵向评价法”等,注重对学生综合表达能力和个人整体发展能力的考核。

5、注重试后分析的诊断功能,发挥考核评价的动态调控机制

学院注重考试的诊断功能,各门课程严格执行试卷分析制度,试后积极剖析学生重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具有普遍性的失分项和成绩普遍较低的班级进行多角度的原因分析和教学对策调整,切实发挥考试的质量调控功能,确保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学习和能力点的和掌握。

二、以实践技能和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考核内容,使考核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高职教学注重应用能力培养,考核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明确而具体的教学倾向。

1、建立完备的实践技能及综合实训项目考核标准

为强化以技能为主的教学考核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学院各课程组编写了实践技能考核方案,明确了实践技能训练与考核的具体项目及其质量评价标准;制订了完备详细的综合实训项目考核标准,明确训练项目名称、训练目标、训练任务、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时问、训练效果要求等,根据严细的训练标准对学生进行实训考核,突出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2、寓考于教,教、学、做、评相融合

基于园林、林业类专业课程实践性强,动手程度高等特点及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学院强调考试内容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操作技能,重点侧重对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形成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考核,实践能力考核与实践教学过程本身相结合。例如,园林制图课安排学生测绘校园前庭的绿化广场,绘制广场的总平面图、植物种植图,测量有代表性的园林建筑,绘制它的平、立、剖面及效果图。这样的项目作业,既是教学内容,也是综合实践能力考核的实质性内容,强化了专业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突显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教学考核模式的独有特征。

3、逐步建立课程试题库,推进教、考同步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学院主要专业的重点课程组目前正逐步建立试题库,促进专业必需的重点知识、能力点系统化、数字化,为教、考同步奠定基础。

三、以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革新考试方法,突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高职教育的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摒弃那种只考查学生背书能力的考核方式。考核形式应多样化,重点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操作技能,实施模块式(理论+技能)考核。

1、考试形式随考试内容改革及课程类型特点灵活变化,主辅搭配

一是理论教学的考核,主要以笔试为主。笔试内容不仅有理论知识,还有部分操作技能考核,如画图、定量分析等。二是课程实践教学的考核,以操作技能考核为主,辅以问答口试。考核时按照随机方式从考试范围中抽取题目,让学生分批进行单独考核,在指定时间内到实验室进行实际动手操作,达到指定要求并回答教师问题。三是项目制作教学的考核,以成品的指标测试考核为主。“成品”,包括硬件成品、软件成品和设计制作说明文档,如实用菌、组织培养、育种、插花、园林制图等实训类课程或实训项目,都以“成品”作为最终的课业评定标准。

2、采取多样化考试形式,注重过程考核与能力测评

一是课程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相结合。我们将课程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结合起来,通过综合评价学生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协作精神、勤状况、操作的规范性)、各类学习活动(实训、课程设计、社会调研)报告完成情况,项目制作的优劣,笔记、心得、答疑、讨论、演讲反映的情况等和课程最后的总结性考试,给出学生职业技能与能力的最后评价。

二是开卷考试与半开卷考试、闭卷考试相结合。在理论考试中,埘知识部分,多采取闭卷考试,对理论分析部分采取开卷考试或半开卷考试。在实践考试中,往往公开考核方式和能力型试题,允许学生现场查查阅资料、数据,如园林工程、设计初步等课程的考试。

三是课堂考试与现场考试相结合。提倡现场考试,是学院技能考试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如扦插、插花等实训课程,都是直接面对操作对象在现场中进行实践部分的考试。一般由多位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分,再取平均分。实操部分完成后,再回到课堂用笔试或口试的方式进行答辩或回答相应问题。

四是笔试与口试、答辩相结合。在考试中,多采取笔试方式,部分课程灵活采取口试或答辩方式,做到笔试、口试、答辩相结合。

3、突出能力培养和就业导向,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单科个性化考核

几年来,学院各课程组结合学科特点,大胆探索了多种灵活多样的个性化考核方式,突出了以能力培养和就业导向为特点的高职教育特点。例如,以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结合本课程在实训基地分段式现场教学,将该课程主要技能分项,每次在实训基地集中教学结束前都要对本次技能操作的重点技能分小组考核;整个课程结束前对各个阶段集中教学的重点技能进行全面考核,实行单人抽签独立操作,强化专业核心技能。

园林植物课改变了以往考试以笔试为主,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老套做法,采取以识别实物为主,识别图片及标本为辅的考试方法。识别实物时在温室的真实实践环境中,结合实物观察回答问题,单人口试,人人过关,加强了学生对园林植物识别、鉴定能力的培养。测量课实习考核以仪器使用、计算和绘图为主。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逐步实现了由单纯的卷面式考核向多角度、综合化考核的转变。课程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综合理论知识成绩,专题论文、报告或综合开卷成绩以及课堂讨论、演讲、社会调查等平时表现成绩各占50%、30%和20%。

计算机应用技术考核逐步减少了专业课理论考核内容,加大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完成项目能力的考核。考核方式从传统的卷面考核逐步过渡到上机考试方式,试题从试题库随机抽取,自动组卷。

总之,就业导向、能力主线的教学考核模式,具有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有助于积极推进高职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不断加以探索和推广、实践。

职业技术论文:试析以就业为导向,推行职业资格鉴定—基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双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论文摘要:本文总结了在高职院校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作用,探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行职业资格鉴定制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采取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引言

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截至目前为止,2003年第一批扩招后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有212万人,毕业生平均就业签约率约为70%,而高职毕业生的签约率只有55%。当前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所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这种矛盾的现象,说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严重脱节,这种脱节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针对就业的严峻形势,我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职业资格鉴定,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好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职业技能鉴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2.1促进教学改革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有助于转变职业教育中的重学历轻能力、重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观念。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促进了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适应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在实践性教学中强化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2.2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必须持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专业技术职称证书。要求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开展,提高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有助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型人才。

2.3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促使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国家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相关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此外,学生在实践操作课中勤于动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4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将使学生在学校及时学习掌握所学专业的技术,在校期间积累“工作经验”,缩短就业后的适应期,为应用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利于学生就业飞学生就业状况良好,就能吸引较好的生源,使学校发展进人良性循环。

2.5有利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要求从2003年开始,在各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增加相应的职业道德内容的考试。这不仅促进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也有助于推动全社会的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

3.在高职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的困难

3.1职业资格证书认可度不高

我国的学历证书由教育部负责,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颁发主要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其他各部委办从各条块需要出发也在发放各自行业的岗位培训证书。这种“证出多门”的现象,导致了现有的各类职业培训证书缺乏权威性,对推行职业资格证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2就业准人制度控制不严

劳动部制定了1800多个职业岗位,但严格执行持证上岗的还不到90个岗位。在我国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招收新员工主要是看学历,这种用人制度导致当前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单纯追求高学历,忽视技能的训练,以至于形成了重理论轻技能的教育模式。

3.3职业技能标准未能反映职业岗位新的职业素质要求

目前很多的岗位已由单一技能型向复合型转变,劳动力市场急需 的是复合技能型人才,但目前尚缺乏复合技能型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办法,且服务和管理类的专业大都未列人国家考核范围,高职院校新设的一些第三产业的专业无证可循,有的甚至没有国家职业标准,高职专业与职业资格之间难以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3.4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与职业鉴定标准未能实现有机的融合

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游离于专业教学计划之外,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和考试大纲与专业的教学计划没有很好地衔接,学生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还需要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缴纳一定的培训及考务费用,这既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厂同时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4.促进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与方法

4.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院从企业、行业、高校引进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目前,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由16.1%增加至31.47%,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十以上学位教师比例由1.2%增加至41.13%“双师素质”教师比率达到73%。学院还开展了全校性青年教师假期专业实践活动,学院现已有239名青年教师深人到行业基层单位和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学习,有效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能力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水平。

4.2调整和完善教学结构,不断提高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

2004年,学院〔43〕号文件明确规定,“在应届毕业生中普及技能培训及鉴定工作,并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部门组织的技能鉴定测试,获取一至两个工种的中级以上技能证书,否则不予毕业”。在这基础上学院又制定了《2005级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书意见》中明确指出,“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至少要有一种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证书相对应的课程(组),确保学生毕业前能够顺利获得一种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证书”。学校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不断调整教学结构。既使广大学生不断巩固所学专业知识,为加强动手能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通过职业技能的时刻传授和不断温习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4.3抓好职业技能鉴定与教学、科研有机结合

学院教师有着较强的教学与科研综合实力。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教研课题60项,公开1596篇,出版专著31部,主编、参编教材179部,列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0部。一年来开发新职业标准二个,充实了六个工种的题库,开展专门鉴定课题研究8个、发表了19篇有针对性的论文。计算机技术校企合作研发项目有9项,并通过了省级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员参与的教学改革获得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二、三等奖16项。教师通过参加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接触了实际,增进了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为服务我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4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与指导,大力提高技能教学整体水平

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后,我们要求主讲教师说明课程设计的主要思路,相应的实践环节、能力、素质要求如何体现本技能在整个教程个核心能力中的地位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校在2006年以来共开展这种形式的教学说课教研活动200多场次,从深层次促进了全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4.5满足需求和服务就业,积极推动职业技能鉴定蓬勃发展

学院在满足学生的技能主动需求上,始终如一地做到了以下两点,一是指导学生按照“四个”一致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工种,即与个人在校所学专业一致,与个人毕业后就业取向一致,与个人志向爱好一致及与人才市场需求一致,最大限度的惠及他们的就业。二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工种的选择。随着我校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有序开展,现在我们每年毕业生双证书年平均取证率在逐年提高,实现了我校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大批合格技能人才的办学宗旨。

职业技术论文:普通高校重点学科管理初探——浅析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为例

论文摘要:阐述了普通高校市级重点学科管理的内涵,分析了市级重点学科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市级重点学科管理的建设策略,即增强管理意识,健全管理制度,明晰管理主体,明确管理责任,完善管理机制。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重点学科;管理

重点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处于龙头地位,在高校的各项建设中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辐射性作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是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本文结合天津市普通高校的重点学科管理,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为例,分析天津市重点学科管理的内涵与现状,就重点学科的管理意识、管理制度、管理主体、管理责任、管理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解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普通高校重点学科管理的内涵

1.1国家关于重点学科建设的提出

1985年5月27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最早提出了建设重点学科的问题,1987年颁布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评选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概念,1996年的《国家教育委员会“211工程”办公室关于下发“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论纲的通知》将国家第一批高校重点学科称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2001年《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工作的通知》仍然沿用“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称谓,直到2006年10月,以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为标志,正式更名为“国家重点学科”。通过以上的梳理,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国际、国内环境和高等教育政策的变化,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政策也在随之转变,虽然历经几次改革,但基本上保持了连续性和一贯性,并体现了适应、发展和提升的特点,是使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体制逐步趋于完善的过程。据此,各省市和普通高校也相继设立了省市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

1.2重点学科管理的内涵

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工作的通知》指出:重点学科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财力可能,在高等教育学校择优确定并安排重点建设的学科”。据此,可以理解为,所谓重点学科,就是重点建设的学科或发展的学科,是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来说,重点学科的管理应当包括学校内重点学科的管理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评审和配套措施与政策。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重点学科的管理应该实施项目管理,那么,根据现代项目管理理论,重点学科建设一般要经历学科可行性论证、规划与计划、实施与控制、收尾与验收等几个阶段,所涉及的管理技术包括学科范围管理、进度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师资队伍管理、设备采购管理、沟通管理与学科整体管理等。重点学科管理必须要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注重学科交叉与整合,注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长远需求,制定出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行性、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的学科发展战略与对策。

2普通高校重点学科管理的现状

经过“八五”、“九五”、“十五”期间持续不断的努力,天津市重点学科管理工作已在管理意识、管理制度、管理责任、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各个重点学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学科管理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重点学科的跨越式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2.1管理意识不够浓厚

管理意识是影响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管理意识不同于管理计划,计划是提前做好的方案,可以随着情况变化而相应调整, 管理的意识是随时可以产生的,是对管理的思考,涉及到战略、文化、制度、模式、性质等等。虽然教育部在普通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方面要求实施项目管理,但部分地方与高校并没有完全领会这点,对于重点学科的管理没有从学科本身的内在规律出发,管理意识不足,缺少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管理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配置效率较低;对重点学科带头人以及学术骨干等人员的整合不够,人员难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资金管理模式不合理,导致学科建设经费不能及时到位等诸多方面。目前,就天津市重点学科管理来说,是缺少主动思考的意识与探索发展的意识。

2.2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管理必须要有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有经济学家认为,未来经济的竞争,不是商品的竞争,不是技术的竞争,甚至不是人才的竞争,只要有好的制度,就会有好的人才、好的技术与好的商品,就会有好的经济建设,就能营造好的学科环境,快出成果,创建学校的重点学科特色。当前存在于学科管理制度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制度不健全、不完善,而且不同的制度之间也相互矛盾、冲突,致使很多制度无法操作,形同虚设。

教育部针对重点学科建设的政策在不断的更新与调整,部分省市也先后据此调整和颁布了较新的重点学科建设管理条例,高校也相继制订了系列的重点学科遴选与建设条例,但仍有部分省市与高校至今没有重点学科管理条例,其重点学科管理制度及配套政策的不到位可略见一斑,这也使得重点学科内部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如学科内部人员不能自由流动;实验室缺少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较低或者不恰当使用造成资源的浪费;缺少科研合作与交流的机会;重点学科建设缺少动态跟踪等等。总之,由于制度的缺失导致重点学科建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3管理主体不够明晰

管理主体是指管理活动的出发者、执行者,在这里指管理者。管理客体是指管理活动所作用的对象,即指被管理者。但是根据现有情况,大部分重点学科管理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责权利的不对等以及对于管理的客体一一人、财、物配置的不合理问题。

在重点学科管理过程中,重点学科的管理主体是主导的因素,在整个重点学科的管理活动中起着积极的、能动的作用。重点学科管理的主体无疑是人,是管理者,但是,重点学科宏观管理的专职人才却相对缺乏,重点学科的管理主体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管理客体的重要性,不能恰当地配置重点学科建设的人、财、物等。另外,学科建设的宏观管理存在多个部门进行多头管理的现象;而对于重点学科的微观管理而言,业务繁忙而又不善管理的学科带头人却被推到了技术管理和学科组织实施的前台。如此一来,便单纯地把学科带头人作为学科的组织者与执行者,事实上,根据现有的管理模式,学科带头人是无法调动更多所需用的学科建设资源的,也就无法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信息沟通也不够畅通。

2.4管理责任不够明确

彼得·德鲁克在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写出的《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管理者并没有权力,而只有责任。它需要而且必须有职权来完成其责任一一但除此之外,决不能再多要一点。”由此可见,德鲁克认为管理的核心就是“责任”。企业是这样,高等教育也同样适用,就普通高校重点学科管理责任而言,处于重点学科管理各个层面上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责任都不够明确。首先,重点学科管理的上级行政部门的配套措施与政策不完善;部分高校并没有营造出适合重点学科发展的校园环境;重点学科带头人在定向、管理与整合学科队伍方面的作用有待加强。其次,重点学科管理一般涉及学科办、人事处、科研处、教务处、财务处、后勤处等多个职能管理部门。职能部门的繁多使得此项管理工作变得繁杂,各主体之间存在责、权、利不对等的情况,不利于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因此,不得不再次思索处于学科建设各个层面上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责任。

2.5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重点学科管理机制是重点学科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重点学科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重点学科建设实施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学校综合实力的发挥。尽管教育部提出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模式为项目管理模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做的不到位,上级主管部门、学校学科办和系部负责人与项目负责人之间职权责利的关系不够明确,项目负责人不能根据项目建设需要有效地调动各种资源,对于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不能确保重点学科建设工作高效运作。另外,各高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缺少相应的一些机制,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不能根据需要对既定的项目范围进行适当的调整,项目管理的立项建设缺乏有效的责任制、监控机制、竞争机制、淘汰机制和激励机制等。

3普通高校重点学科管理的对策

天津市学科发展虽然经过长期的努力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主要表现为: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处于领先地位的标志性成果还不多;缺乏顶尖的学术大师;知识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等,尤其是对重点学科的管理还有待加强。为使天津市学科发展紧跟国际国内学术前沿,项目组从学科管理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3.1加强制度管理,促进重点学科的规范性

学科制度是学科建设的主体,为保障学科建设的顺利进行,通过一定的程序制定学科建设与管理的相关规则、规定成为当务之急。如重点学科遴选制度、检查评估制度、奖惩制度等。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为例,学院为确保市级和院级重点学科建设,2006年在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基础上制定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科建设暂行条例》、《院级重点学科遴选暂行办法》、《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科(学术)带头人遴选暂行条例》等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确立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重点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并就重点学科设置、申请与评定、建设与管理、学科带头人职责、学科经费管理及学科检查与评估等方面从制度上进行了规范,确保了重点学科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促进了学科的协调发展。

3.2实施项目管理,强化管理过程中的责任性

在重点学科管理中,应落实项目管理,优化重点学科建设的资源配置。完善重点学科管理机构,统一协调各重点学科的设置与资源分配,并配备德才兼备的懂学科建设与管理的专职人员。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就不可能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培养和造就一支精干的学科团队对学校科技发展及职业教育现代化日标的实现具有战性意义,培养一批重点学科建设的专职管理人才也同样重要。只有这样,重点学科建设才可以根据本学科建设需要统一调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使重点学科建设得到组织的保障,并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建设的动态,避免信息沟通不灵带来的损失,保证学科建设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和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在采用立项建设管理模式进行重点学科管理时,努力做到在学科建设成效上,建立岗位责任制;在项目负责人的选聘上,引人竞争机制;在中期检查和终期验收上,实行淘汰机制和监控机制;在终期验收结果的处理上,落实奖惩机制J。坚持“人才、项目、学科”三位一体理念,倡导大科学理念,紧紧围绕学科建设,优化、调整学科布局,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问的界限,鼓励学科之间的合作与共建。大力推动人文学科建设,实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发展。

3.3实施过程管理。提高重点学科的科学性

将重点学科发展规划纳入高校的整体发展目标与方向,高校应该成立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在实施的过程中协调与整合重点学科管理者与学科带头人的力量,克服管理与执行的背离现象。在建设过程中体现现实性、逻辑性和创造性相统一,南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全权领导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实行动态管理与过程管理,对重点学科建设的过程进行监控,确保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保持现有重点学科优势和特色,提高学科建设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坚持“规模发展”、“质量提高”、“重点突破”的原则,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积极倡导学科问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在掌握重点学科进展动态的基础上,适当调整重点学科的科类、结构,把重点学科建设的过程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目标管理为主,提高重点学科建设的科学性。

3.4突出结果管理,注重重点学科的有效性

重点学科管理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评价要力争做到科学、公正、客观、全面,坚持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有利于体现优胜劣汰的原则,便于发现并解决问题。对建设及教学、科研工作进展良好的重点学科,应给予表彰,并继续给予优先支持,对工作效果比较差的,应促其限期改进后作必要调整。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充分征求专家以及一线管理工作者的意见,应便于操作。学科建设工作是一个涉及多方面问题的复杂系统,要想用有限的指标来评估一个复杂系统,各指标的设定则应以精确的指标内涵与外延相结合,做到科学合理、界定准确。由于学科专业性质不同会存在差异性,因此在指标设计的内容上应尽可能剔除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把不可比因素设法转化为可比因素,对评估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定量分析。指标设计应围绕各学科发展的共性和国家教育部的相关统计数据制定,能客观地反映学科的实际运行情况,为管理部门和上级领导全面了解掌握学科发展动态提供依据,并为其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职业技术论文:浅析服务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

[论文摘要]文章从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组建职教集团、加强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农民扶贫培训工程、推行产学研推相结合和致力振兴农村经济等方面阐述了学院围绕服务区域经济来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办学实践,提出“服务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是做大做强特色农业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论文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区域经济;产学结合;高素质农业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秉承“为时养器,器为时用”的办学宗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途径,创新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采取多种形式,主动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一、牵头组建职教集团,探索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

2008年初,经省农业厅、教育厅批准,同意由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历时半年,学院承担了大量筹建工作,起草了筹建方案、集团章程和系列校企合作协议等文字材料;为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学院先后与湖南省十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进行洽谈;并举办了“湖南省农业厅敬聘袁隆平院士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暨学院专业对接农业产业校企合作签约仪式”;举办了集团成立大会;组织召开了集团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集团宗旨,明确了集团初步运行机制;设立了集团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处和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机业四个专业委员会等机构,理事长由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担任,秘书处设于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集团成立后,完成了两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是组织了湖南农技人才现状及农业职业院校办学困境调研。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湖南农技人才及农业职业院校办学现状,2008年10月,集团组织三个调研小组,分别对湖南省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现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虽然发展迅速,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着整体功能发挥不充分,社会地位不高,招生困难,农业人才流失严重,发展条件相对落后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努力优化农业职业教育结构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形成《湖南农技人才现状及农业职业院校办学困境的调研报告》,并对调研数据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集团向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有关领导、省教育厅、省农业厅有关领导及部分湖南“两会”代表递交了《建议免费培养高等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的报告》。《报告》提出了三条建议:(1)实行免费培养高等农业职业技术人才政策,建议省政府借鉴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学生学费全免,中央将逐步对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免费教育的政策,由省财政出钱,每年安排高等职业院校纯农业专业免费培养计划5000人。(2)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对高职院校纯农专业实行单独招生,以改变湖南省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类专业招生困难,办学规模小,与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极不相适应的现状。建议省财政设立农业职业教育专项基金,用于加强农业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发挥政府统筹作用,整合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建议由省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对全省农业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研,在此基础上,对农业职业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推动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启动了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培养项目。2009年8月,学院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次洽谈后,决定联合实施“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培养”项目。2009年9月,双方各派一名专职人员和若干兼职人员,正式成立“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培养”项目部,项目部设于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秘书处,由秘书处负责运作。该项目拟在3年内培养1000名农业领域人才,打造国家援外农业技术人员和高端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国家l4个援非中心及相关农业企业储备和输送高素质农业按术人才。目前,项目部已经完成了签订合作协议、管理制度制定、课程体系设置等系列工作。并从集团内部的湘西职业技术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和相关企业员工中选拔学员,拟挑选30—40人进行培训。

二、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一体化

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和提供技术设备,在校园里建设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2008年9月3日,都市花乡有限公司与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合作,正式成立“都市花乡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将花卉生产基地搬进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花卉生产。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院抓住契机,从园林技术、园艺技术两个专业着手,启动项目承包教学方案,教师带领学生生产水仙花1.5万盆。这一举措,不仅帮助都市花乡有限公司完成生产任务,及时把花卉产品投放春节市场,同时又锻炼了教师,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2008年11月3—6日,由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帮助策划都市花乡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一长沙花艺国际交流会”在长沙成功举办,来自日本、韩国、荷兰、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花艺大师出席了会议。在大会组织的插花大赛中,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向竹君、王鉴、朱娇荣获一、二、三等奖。2009年学院再次与深圳百通通讯设备有限公司达成初步协议,该公司拟投资400万元,在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生产实习工厂,作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同时学院还把自办产业实体基本都剥离出来与专业系捆绑,建立系企一体化运行机制,每个专业系至少负责一个产业实体的经营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教学效益双重目标。

(二)专业创造性地对接产业

各专业系与合作企业创造性地建立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专业+产业+职业”的三业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在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的十几个订单培养班级的教学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了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企业文化,学生前两年半在校内完成专业基础阶段学习,最后一个学期在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形成了“专业+产业+职业”的三业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二是“23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植科系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以“专业+公司(基地)+师生员工”的专业建设模式为平台,创立了“23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突出。即以长沙小康园艺园林有限公司(基地)、产学研示范场和校外园艺企业为依托,将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全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段,2个学期在校内进行专业基本素质培养,3个学期在系办公司、实训基地和学院示范场进行职业技能训练,1个学期在校外园艺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打破了常规的教学实训方法,采取“师傅带徒弟”、“项目经理带员工”的实训方法,使学生完全融人生产实践中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了解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为实现“零距离”上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5+3+2”任务驱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动科系按照畜牧兽医工作任务领域,课程教学计划按模块安排,专业课程分专门技术和专业方向两大模块,其中专门技术叉分为种畜、营养、畜牧管理、动物疾病防治、兽药和畜牧环境与畜场规划六个小模块,专业方向分繁育、养殖、兽医、检疫、营销5个方向,创立了“5+3+2”任务驱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五天课堂教学,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在校内企业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周末两天集中进行生产性实践。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强技能、能管理、会服务、懂经营”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畜牧兽医人才。

三、建设农民扶贫培训工程。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2003年l0月,学院主动与省扶贫办等有关部门联系并签订了协议,从2004年开始,每年举办3期农民科技骨干培训班,每期培训学员150—200人,培训时间两个月,为全省每个贫困村培训2—3名有一定种养规模和经验的科技骨干。学院党委和行政非常重视农民培训班工作,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选派了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教师们经过广泛调查,周密制订了教学计划,并根据培训班的要求和农民学员的具体情况,精心组织编写了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两套培训教材,共计80多万字。目前培训班已成功地举办了15期,培训学员3000余人。2006年以来,学院举办为贫困地区搭建科技平台,“养殖业”“食品加工”“种植业”科技兴村项目创业培训班10余期,培训学员600余人,举办草食动物品改员培训班14期,培训草食动物品改员1000人。学员们通过培训,将所学知识带回家乡,致富一家带动一方,发挥了科技带头人的作用。

四、产、学、研、推相结合.致力振兴农村经济

(一)积极推广科研成果

近几年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有10个科研项目和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进入直接服务农村经济的主战场。动科系欧阳叙向教授自2002年开始研究推广湘东黑山羊生产技术,该技术先后在浏阳、醴陵等四县推广,初步估算可创造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植科系肖君泽教授主持的“外源DNA导入水稻育种研究”科研课题,成功地选育了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长晚籼1号”和高蛋白水稻新品种“长早籼9号”两个水稻新品种,两年来通过学院“长沙小康园林园艺有限公司”这个桥梁,在湖南省长沙、益阳、株洲、湘潭、岳阳等10多个县市推广,推广面积达150多万亩,为广大农民带来了极大实惠。

(二)送科技下乡,帮农民致富

为了贯彻落实湖南省“科教兴村富民工程计划”和“扶贫支教工程计划”,帮助农民脱贫增收,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派出30余名中青年骨干教师下乡扶贫支教。2001—2005年,作为技术依托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对口支持长沙县黄兴镇新冲子村。学院派出了9位教师组成的专家智囊团,指导该村制订村级发展规划,举办种养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户科技骨干,指导调整该村产业结构,一年半时间,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4260元,比专家组进村前人均年增纯收入1500多元。2008年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应长沙市科技局和市委组织部要求,向望城县靖港渔业合作社派遣科技特派员董益生老师。两年来,董益生老师与渔业合作社农民打成一片,重点帮助渔业社解决了淡水鱼深加工问题,使该渔业合作社共获得了100多万元的收益增值。2001年以来,按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先后选派了13位青年骨干教师到湘西自治州9个市县的乡镇开展扶贫支教工作,深受当地村民欢迎。

(三)拓宽社会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

动物科技系承办学院的“兽医院”,兽医院老师为了解决附近地区农民家禽家畜诊治问题,每年出诊达1000余次。何德肆副教授有12年的兽医服务经历,成为远近闻名的兽医专家。他为湖南省数百家养殖专业户提供兽医技术服务,诊治疾病,近几年为这些养殖专业户挽回经济损失达数百万之巨。他还担任长沙伟嘉集团、湖南五指峰生化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顾问,与合作企业研发新产品。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中德长沙现代食品技术研究所,早已成为德国BCS有机保证有限公司在中国唯一授权的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根据欧盟、美国、日本的授权,可分别开展欧盟EU2092/91、美国NOP和日本FAS的有机认证。认证涉及的农产品众多,认证项目分布30多个省市(区),为推动中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农业高职院校,主动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和市场开放办学,大力发展与推进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之路,依靠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农业人才服务,为企业和地方区域经济服务,同时也是做大做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特色农业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职业技术论文:浅谈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改革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就业引导

论文摘要:根据我国职业技术院校的性质,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应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文首先分析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的现状,从学生愿望、学科教育、社会需求等角度出发,针对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现状提出了相关的改革建议。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十一六届五中全会在” 十一五”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表明了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态度,为我国发展职业教育进行了明确的定位。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的发展也迫切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形势的发展。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如何适应现代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在新科技、新技术不断涌现背景下,适应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需要,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现状

目前,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近十一年来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在毕业面向社会时感觉所学知识与社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存在学生无法以本专业所学知识就业,不得不从事其他工作的现象。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缺乏自身优势,很多院校在学生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上仿效高等院校。在培养模式上过分追求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很少体现职业技术院校应有的岗位针对性。据有关资料一显示,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近80%从事计算机销售、办公文秘等工作,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局域网维护、网站管理与维护和软件编程等领域工作的毕业生较少。这与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没有竞争优势。显而易见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有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

其次,是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教学的内容多侧重于知识点的全面系统,而忽视了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授及知识的实用性,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陈旧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另一方面表现是教学内容多而杂,由于课时量的限制,有些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顾授课质量,蜻蜓点水,把一些重要内容一带而过。

(二)办学条件欠缺和教学资源不足

近年来,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的硬件条件得到不断改善。然而,由于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各个院校实际硬件投入和配置水平千差万别。很多院校还没有建设校园网,很多涉及网络技术应用的课程都无法开设,相关的实验、实训环节就得不到保障。

随着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增多,有不少硕博毕业生加入到了职业技术院校的师资队伍,使职业技术院校的师资数量、素质得到巨大提高。但是,很多教师是院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没有在行业的从业经验,存在职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最后,适合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特点、针对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教材、电子学习资料、网络教学资源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生源质量不高

随着我国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专业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生源的整体质量有所降。职业技术院校的生源,一般来自城市郊区、农村乡镇,大多是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成绩较差的学生。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更多的学生选择高等教育,选择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的基础、能力、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有下降的情况。部分学生选择读计算机的动机不成熟,认为学计算机就是玩游戏,面对复杂而枯燥的计算机学习,很多学生就放弃了,这也提高了教学难度。

二、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改革思路

职业技术院校教育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专业技术教育,近年来各职业技术院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上不断改革创新,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断改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应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就业组织办学,使就业需要贯穿到整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过程中去,并不断提升教育水平。

(一)针对就业导向设立“精理论、多实践”的课程;针对学生的特点,明确专业的办学思想

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很短,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要把握的宗旨必须是适应现实的需要,紧跟劳动力市场就业需要。在开设各种课程之前先做好调查研究。可以定期不定期组织教师进入公司企业进行考察,把握当前的形势,大胆放弃一些陈旧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紧跟工作需要,尽量缩短工作后的培训周期。

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以及就业意愿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鼓励学生之间通过竞争培养学习兴趣,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的目的。

针对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可以以就业中心月报情况和企业及时反馈的用工信息为培训参考依据,与相关院校企业联合开办培训教育基地。这样可以达到通过为企业定向培训,把合格的员工输送到相应的岗位;同时把培训合格的就业人员向用工企业积极输送的目的。

(二)满足教学需要,提高师资队伍

上文己提到,近年来随着硕士博士毕业生的不断增加,职业技术院校的师资队伍得到很大的提升。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然而这些年轻教师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不多。同时,从事教育工作后他们还需要继续学习才能满足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因此,职业技术院校应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业务培训工作,加强专业教师掌握新技能的能力。把教师定期送到相应的企业学习和实践,了解和参与项目开发,实施的全过程,全面掌握工作流程,增强实践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其次应积极提供教师在大学或者国外深造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自学、自修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教学能力。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断加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相对与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有其特有的特色,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方法,找到其中的规律。职业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工程性、实践性、技术性比较强,强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际应用能力,教师要教育学生有意识的主动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和锻炼。

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是检验学生学完课程后对其所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的一个有效方法。设置专题实验,对学有专长的学生和一些有特别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吸纳学生参与,在研究过程中为其布置相关课题引导学生查资料,解决问题,扩充知识面。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以申请,利用空余时间自发的展开实验。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产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把课堂教学和实际职业岗位工作流程结合起来,有效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岗位适应能力。课程的设制要体现学科特点,为教学机构灵活地制定教学规划,合理地安排教学资源,提供多种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

职业技术论文:试析以就业为导向,推行职业资格鉴定—基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双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论文摘要:本文总结了在高职院校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作用,探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行职业资格鉴定制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采取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引言

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截至目前为止,2003年第一批扩招后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有212万人,毕业生平均就业签约率约为70%,而高职毕业生的签约率只有55%。当前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所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这种矛盾的现象,说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严重脱节,这种脱节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针对就业的严峻形势,我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职业资格鉴定,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好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职业技能鉴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2.1促进教学改革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有助于转变职业教育中的重学历轻能力、重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观念。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促进了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适应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在实践性教学中强化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2.2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必须持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专业技术职称证书。要求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开展,提高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有助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型人才。

2.3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促使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国家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相关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此外,学生在实践操作课中勤于动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4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将使学生在学校及时学习掌握所学专业的技术,在校期间积累“工作经验”,缩短就业后的适应期,为应用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利于学生就业飞学生就业状况良好,就能吸引较好的生源,使学校发展进人良性循环。

2.5有利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要求从2003年开始,在各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增加相应的职业道德内容的考试。这不仅促进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也有助于推动全社会的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

3.在高职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的困难

3.1职业资格证书认可度不高

我国的学历证书由教育部负责,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颁发主要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其他各部委办从各条块需要出发也在发放各自行业的岗位培训证书。这种“证出多门”的现象,导致了现有的各类职业培训证书缺乏权威性,对推行职业资格证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2就业准人制度控制不严

劳动部制定了1800多个职业岗位,但严格执行持证上岗的还不到90个岗位。在我国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招收新员工主要是看学历,这种用人制度导致当前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单纯追求高学历,忽视技能的训练,以至于形成了重理论轻技能的教育模式。

3.3职业技能标准未能反映职业岗位新的职业素质要求

目前很多的岗位已由单一技能型向复合型转变,劳动力市场急需 的是复合技能型人才,但目前尚缺乏复合技能型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办法,且服务和管理类的专业大都未列人国家考核范围,高职院校新设的一些第三产业的专业无证可循,有的甚至没有国家职业标准,高职专业与职业资格之间难以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3.4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与职业鉴定标准未能实现有机的融合

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游离于专业教学计划之外,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和考试大纲与专业的教学计划没有很好地衔接,学生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还需要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缴纳一定的培训及考务费用,这既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厂同时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4.促进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与方法

4.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院从企业、行业、高校引进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目前,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由16.1%增加至31.47%,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十以上学位教师比例由1.2%增加至41.13%“双师素质”教师比率达到73%。学院还开展了全校性青年教师假期专业实践活动,学院现已有239名青年教师深人到行业基层单位和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学习,有效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能力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水平。

4.2调整和完善教学结构,不断提高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

2004年,学院〔43〕号文件明确规定,“在应届毕业生中普及技能培训及鉴定工作,并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部门组织的技能鉴定测试,获取一至两个工种的中级以上技能证书,否则不予毕业”。在这基础上学院又制定了《2005级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书意见》中明确指出,“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至少要有一种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证书相对应的课程(组),确保学生毕业前能够顺利获得一种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证书”。学校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不断调整教学结构。既使广大学生不断巩固所学专业知识,为加强动手能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通过职业技能的时刻传授和不断温习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4.3抓好职业技能鉴定与教学、科研有机结合

学院教师有着较强的教学与科研综合实力。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教研课题60项,公开1596篇,出版专著31部,主编、参编教材179部,列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0部。一年来开发新职业标准二个,充实了六个工种的题库,开展专门鉴定课题研究8个、发表了19篇有针对性的论文。计算机技术校企合作研发项目有9项,并通过了省级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员参与的教学改革获得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二、三等奖16项。教师通过参加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接触了实际,增进了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为服务我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4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与指导,大力提高技能教学整体水平

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后,我们要求主讲教师说明课程设计的主要思路,相应的实践环节、能力、素质要求如何体现本技能在整个教程个核心能力中的地位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校在2006年以来共开展这种形式的教学说课教研活动200多场次,从深层次促进了全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4.5满足需求和服务就业,积极推动职业技能鉴定蓬勃发展

学院在满足学生的技能主动需求上,始终如一地做到了以下两点,一是指导学生按照“四个”一致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工种,即与个人在校所学专业一致,与个人毕业后就业取向一致,与个人志向爱好一致及与人才市场需求一致,最大限度的惠及他们的就业。二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工种的选择。随着我校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有序开展,现在我们每年毕业生双证书年平均取证率在逐年提高,实现了我校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大批合格技能人才的办学宗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