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初一语文教学论文

初一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2-05-02 10:22: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初一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初一语文教学论文

初一语文教学论文:农村中学初一语文教学初探

摘 要:初一作为小学与初中的过渡阶段,可称得上学生学习的“瓶颈”,尤其是农村初中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学生的基础差,怎样进行教学才能完成国家课程的语文任务。通过教学实践,认为既要因地制宜地借鉴课改经验,又要充分发挥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优势。

关键词:语文;教学初探;兴趣

本次课改的开路先锋主要是城镇学校,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农村中小学,无疑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但毕竟城乡悬殊,初中一年级又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阶段,作为国家规定的语文课怎样教学才能贯彻课改精神,达到教学目的呢?

一、学生的现状

1.生活方面

从家庭来说,80%是留守家庭,监护人监管不力;从学校来说,教学设施相对落后;从社会来说,打牌赌博随处可见,初一学生难挡诱惑。家庭、学校、社会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形成有效的合力。

2.知识方面

仅从朗读情况看,一个班中有20%左右的学生根本读不通文章,能流利朗读的只有30%左右。课外知识也非常缺乏,60%以上的学生没有任何课外书籍。

3.学习态度

抽样调查,60%的学生不知读书为什么,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不自觉,不主动,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教师不布置作业,80%的学生无事可做。

二、让初一学生顺利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1.走进心灵,激发兴趣

农村中学的教学环境、设施比农村小学要“气派”一些,文化气息浓厚一些,学生普遍满怀憧憬之情,充满好奇之心,打量着陌生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适时地发挥语文的教学优势,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本身的言谈举止尤其起着关键作用:亲切自然的教态,美观大方的衣着,含蓄幽默的语言……要努力营造一种美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中受到

美的感染。

2.强调基础,积累字词

“没有树木,何来森林”。初中语文课文,篇幅动辄两三千字,稚气未脱的初一学生对这样的文章只能望洋兴叹,无从下手,怎样突破这个“瓶颈”?还是应该从字词入手。如能做到词意知晓,那么句子理解起来自然不难,读懂全篇文章也就快了。很难想象,一个连句子都读不通的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补充背景,利于理解

任何文章或作品的孕育都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语文教学中,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阅读思考往往是无法进行的,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理解水平就越高。背景知识从何而来?一是依靠教科书中的提示和注解;二是依靠学生查找资料;三是依靠老师的补充和

介绍。

4.加强朗读,领悟情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重要。不同的学生应区别对待,读通、读流利、读背诵因人而异,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使学生凭借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体会到丰富的思想感情。

5.联系生活,不分内外

“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刘国正先生的这一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所以对语文的教学,既要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同时还要加强学科间的融合。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令人陶醉的美景无处不在……农村的学生主要缺少对美的发现和感悟,只要使语文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其语文能力自然会逐渐形成并提高。

总之,对于农村初一学生来说,语文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依然有效,不能全盘抛弃。课改经验值得借鉴,但要因地制宜,始终围绕教学任务和目标施教,这样学生才会有所收获。

初一语文教学论文:初一语文教学衔接工作浅议

摘 要:在我国当前义务教育语文教学中,中、小学之间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致使很多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无法适应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导致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减退。对初一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衔接工作,让学生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平稳过渡做简单的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初一语文;教学;衔接

当前小学语文课程知识较少,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难度不大,然而从初一开始,语文课程的难度就有了较大的提升。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初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做好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衔接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与小学语文相比,中学语文教材无论是在知识量还是难度方面都有着不小的提升,这就要求学生应该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其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着一定的不足,因此教师应该有步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课程学习方法。比如基础知识的掌握方法、文段阅读的方法、知识的归纳整理方法、学习效率的提高方法等。在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些学习方法来进行自学,发挥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负责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这样就能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得到提升,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激活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禁止训练和指导,激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课堂上设计具有一定的思辨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积极地参加讨论。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就可以针对文章第二段设计这样的问题:文中对百草园景色的描写是按照什么季节顺序进行的?描写夏天百草园中的动物时,作者通过哪些动词来描写动物的形态?本段前后两次写到了桑葚,是儿童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的体现?通过这样的问题,来进行学生思维的激活和引导。

2.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传授,教师应该从新生的第一节语文课开始,就进行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书写的习惯、养成使用字典的习惯、养成随时积累知识的习惯等,学生如果能够快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节奏较快、内容较多的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

3.增强学生自信心

初一新生面对的是新的环境、教师和教材,因此需要时间来适应。在初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放慢教学过程,适当地降低要求,使学生能够在不断的成功中增强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产生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使用尽量简单的教学用语,避免教学语言的深奥艰涩。

4.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应该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举行课堂竞赛、排演课本剧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对课文进行了解,把握课文的主旨,而且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初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既应该紧扣教材,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又应该面对教学实际,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只有认真做好初一语文的过渡和衔接,才能为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龙江中学)

初一语文教学论文:初一语文教学捕捉“文眼”的作用与方法

[摘 要]初一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抓住文章中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捕捉“文眼”,只要让学生捕捉了“文眼”,就能深入探索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关键词]语文;文眼;改革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到课文中去找最能体现课文中心思想的字眼,这个字眼我们通常把它叫做“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指那些能够集中体现文章主旨,显示文章脉胳的重要词句,它好比文章的眼睛和窗口。“文眼”是课文精髓之所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聚焦。 “文眼”往往与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是一致的。但“文眼”又不能与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画等号。“文眼”可以是文章中的词语,也可以是文章的重点句子,它比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更集中,更简练,它是文章的“闪光点”,是文章的精髓。

一、捕捉“文眼”,具有三个作用

1.捕捉了“文眼”,就能把握文章的枢纽

课文《荔枝蜜》一文中,通篇是紧扣蜜蜂来写的。文章一开始写作者杨朔“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喝了荔枝蜜,就“想去看看一向太喜欢的蜜蜂”,后来,了解到“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最后,作者发出感叹:“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而且自己作梦也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作者反复强调“蜜蜂”,并以“蜜蜂”为线索贯穿全文,是为了揭示劳动人民(蜜蜂的象征)“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这个“文眼”。可见,抓住了“文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枢纽。

2.捕捉了“文眼”,就能深入探究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课文《邓稼先》一文的“文眼”是“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作者在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后,赞美了邓稼先为伟大祖国“两弹一星”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印证了“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感悟到邓稼先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3.捕捉了“文眼”,有助于理情文章的脉胳,搞清文章内在的联系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课文标题就是“文眼”,道出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内在联系。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质朴、欢乐的心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捕捉“文眼”,掌握五种方法

1.从文章题目本身去找“文眼”

有些文章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中心,也就是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主张。这种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的题目,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如课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说明文,其题目就是本文的主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课文中三次提到同志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对突出中心思想起到了烘托作用。

2.“文眼”在文章篇首的起始句

不少文章,尤其是一些演绎法写的议论文,在文章一开头关就提出自己的主张,这个简明、精确的主张,就是该文的“文眼”。例如,吴晗先生写的议论文《谈骨气》,文章第一句话就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文章以此主张为内容来展开,这第一句话就是文章的“文眼”。

3.从贯穿全文的字句或线索去找“文眼”

前面已经提到的散文《荔枝蜜》,是通过蜜蜂这一线索,写蜜蜂不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出最甜的生活,揭示出劳动人民也是“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这一“文眼”。又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则通过“说和做”这一线索贯穿全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

4.在文章末尾点题处去找“文眼”

有些文章,尤其是那些归纳法写的文章,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经过反复论证说明后,在文章末尾提出。这种文章最后的结束句,往往就是文章的“文眼”。例如,《驿路梨花》一文,写了哈尼族姑娘梨花为首的一群人,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文章在最后用宋朝诗人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作结,升华主题,这句诗就是“文眼”。古诗词中有许多以最后结句点题的,称之为“画龙点睛”之句,这就是该诗的“文眼”或又叫“诗眼”。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结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该诗的“文眼”,它揭示了戍边士兵的孤独凄凉的生活境遇。

5.在中心论点或结论中去找“文眼”

“文眼”既然是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的具体体现,那么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就当然是“文眼”了。例如《纪念白求恩》《谈骨气》《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等,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眼”。

初一语文教学论文:初一语文教学电影资源运用几例

【摘 要】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多样的形态赋予了语文课堂以极大的可能性。本文从语文课程资源中的电影资源出发,以对比、铺垫、细节描写为例,概述了笔者怎样利用电影手法与写作技巧相通的因素,引导学生在看电影的兴趣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真正的统一。

【关键词】电影资源;写作技巧;对比;铺垫;细节描写

电影和文学天然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是一种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成分的独立的艺术样式。同时,电影又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一节强调“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因此,通过电影资源的利用促进语文教学的生长,是一条既符合学生兴趣,又促进其语文学习的道路。

文学和电影都是表现生活的媒介方式,而与文学相比,电影则更加直观地再现生活。在调动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参与性方面,电影先天拥有比文学更大的优势,因此无论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还是在学科知识上,都会对语文教学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更为形象性的、形式相对活泼的表达,便于化难为易,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

本文将就“怎样从电影手法中学习写作技巧的表达”这一问题,简要阐述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

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方法,叙事方式主要有对比、衬托、悬念、伏笔、照应、巧合、突转等方法。笔者选择了中学生常用和常见的几个,在课堂上进行了从感知电影手法到学习写作技巧的实践。

【对比】

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从而得出结论的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这一手法在电影中则是“表现蒙太奇”中的“对比蒙太奇”,它是指通过镜头之间在内容上或镜头语言上的强烈对比,产生相互强调,相互冲突的作用,以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强化所表现的内容、情绪和思绪。

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最后,杰玛在节目现场打求助电话时,现场外拉提卡激动欣喜,现场内杰玛镇定与感动平行剪辑融合。不同的地点,相同的时间,遥望着美好爱情。观众也能感受到手机两端主人公的激涌心情,同一时间,杰玛的哥哥舍利姆将自己埋在满是钱纸的浴缸中,准备与黑头目同归于尽的画面,与这对恋人的幸福相拥场景交叉剪辑。光明与黑暗相互转换,紧张与感动并存,令人感叹、动容。

电影画面的直观呈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两种截然不同情境的感官冲突下,理解对比手法运用之于艺术效果的提升。

之后,笔者又为学生举了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臧克家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等例子;还通过该学期教学内容――《紫藤萝瀑布》来对这一表现手法进行了具体解读:我望着眼前繁茂的紫藤萝花,回想起十年前紫藤萝凋零的画面,将这两幅图景进行对比,从而凸显眼前之景的美丽,同时也表现出从那个万物生长停滞的年代走过后作者内心的轻松与欣喜。

无论在电影,还是文学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都在原作品基础上产生了类似于戏剧张力的效果。因此,学生可以从中产生明确的认识:在写作需要表现紧张的情节之类富有张力的文学情景时,对比手法的运用无疑是上好的选择。

【细节描写】

抓住生活中的细小或微小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刻画,无论人物、景物还是场面描写都可在细微之处尽显神采。

对人物动作、神态、外貌、语言、心理的细节描写向来是文章分析的重点,通过这些细节,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人物感染力增强,整篇文章也显得更有灵魂性。而电影中的细节往往具有视觉的放大作用,以一个特写镜头或是某组连续镜头中的一个点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让观众在深刻的印象中慢慢品味。

我建议学生回忆让自己印象深刻的电影中,有着怎样的特写镜头的处理,从而体会细节的作用,然后再回到文本中去感受细节的魅力。

学生提出了电影《海上钢琴师》里的细节,在1900和爵士乐的始祖Jelly Roll Morton比拼琴技时,那根被琴弦点燃的香烟特写,宣告着其主人公精湛的琴技;而当1900讲述他不愿意离开船的理由――“我所恐惧的,不是所见的,而是所不见的”,特写镜头定焦在他的眼睛上,他在凝望远方,眼神中充满了迷惑和茫然。1900对于岸上世界的恐惧与向往,在此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

因此,细节与人物的个性,甚至命运息息相关,能够使人于平凡中见惊奇。对照电影呈现的形象感突出的细节,学生领会到了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的作用,人物的一个眼神、一段对话,甚至一个语气词都可以成为整篇文章的点睛之笔。

人教版鲁迅的《风筝》一文便是极好的细节描写借鉴范文。在课文学习时学生仅仅了解到某一部分运用了哪一方面的描写方法,然而在对细节描写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再回头看这篇文章,学生才从鲁迅创作的角度思考文章的写作技巧,重新品味文中的“我”“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无可把握的悲哀”等心理描写的准确、深刻;“我”折断小兄弟风筝时,将我与小兄弟的神态、动作相对比的细节描写的细腻、生动等等。学生始为文中的精彩细节发出深深的赞叹,并在周记中无一例外地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

电影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获得了最基本的认知之后,又引导我们更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从而达到对文本的理解、对写作技巧的运用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利用电影与文学共有的表现方式,借助对电影的解读,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写作技巧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各种表达技巧,来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初一语文教学论文:初一语文教学的一点浅见

今年按照学校的安排我担任了初一的语文教学工作。几个月来我在被学生折磨得死去活来的同时也积累了一点点语文教学的经验。接下来我就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浅见。

我校初一的新生大都来自农村,在小学阶段他们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优秀的学生基本能做到出口成章,差生则是大字不识几个,一般的学生则是问题多多。拼音掌握不住,错别字比比皆是,作文味同嚼蜡。总之这个初一的学生让我开了眼界。我不知道教育界的同人是不是也面对着同样的问题。如果是,那么接下来我的一点做法或许会对你有些许帮助。

1.夯实基础,侧重抓语言积累

面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我在平时教学中特别关注对语文学习基础的夯实工作。学生拼音不会,我就每次把课后字词的拼音写到黑板上,让学生抄写下来。并且每次听写生字,我都特意提问几个拼音。这样日积月累,学生渐渐也就掌握了原来不会的拼音

语言积累,不仅指词语的积累,也包括古诗文和现代诗文的积累背诵还有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的积累。积累题近年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占到一定的比重。为此我每天都让学生背诵一定的内容,从诗歌到名言警句,从现代文经典段落到文言文经典篇目。我不仅要求他们背诵,还要求他们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虽然一开始他们用的不好甚至根本是乱用一气。但是只要用了我就表扬他们,用的不好的我就给他们改。

初一新生背东西是简单的,但是要他们写正确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经过几次考试,我发现学生古诗默写这类题目错的特别多。为此我每次都是让组长检查完背诵之后,都让他们逐字检查书写是否准确,对于班内那些错别字大王我则要亲自来检查。经过这样一段时间后学生的错字明显减少了!

2.“开疆拓土”,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言运用的考查,范围涉及很广,包括语音、汉字、语法、修辞、课外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我们的学生在面对这些题目时往往是无话可说或乱说一气。为了帮助同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考题,我认真上好每一次口语交际课,并经常与同学们交流一些与语文相关的时事,让他们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我鼓励学生去读一些不同门类的课外书,期待他们能从书中开阔视野获取真知!

3.正本清源,提升阅读素养

语文教学说到底还是要看学生读了多少。现在的孩子电视电脑看的多,书看的却很少!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专业的阅读是不二法则。在阅读上我特别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

选择阅读材料时,我主要选取相对浅显易懂,趣味性强的作品。开学2个月以来我们读了《三国演义》《一千零一夜》《爱的教育》《水浒传》等四部作品。

学生不仅每天都有自己的阅读任务,还要完成每天的读书笔记,对阅读中的精彩段落惊醒摘抄,并完成自己100字的读书心得。我想阅读的效果不是今天就会显现的,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学生一定会从阅读中得到收获!

4.进行有效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中考作文,是占有分值最高的一道主观性试题,由于教学中方法不当,阅卷中随意性倾向明显,导致我们对作文训练重视程度不够,也影响了作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在区里组织的一次报告中有位资深作文指导教师的报告唤醒了我对作文的重视。这学期我特别注意对初一学生的写作指导。我不仅搜集一些作文指导的材料,更注重对学生实践的指导。每次作文课前我都结合自己将要讲的内容写好下水文,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方法还对方法的运用有了直观的认识。经过四五次习作,学生已经学会了开篇结尾的技巧,层次划分也大都掌握,很多学生已经开始注意到自己作文中的修辞运用。与开学时那些流水账、半截文相比,学生的进步还是很明显的。第一步,作业或测试中出现的错误及时订正纠错,同常规的纠错方法。第二步,每个同学都准备一个“纠错本”,把平时做错的题收入其中,并注明错在哪里,找出原因,每章小结时进行纠错检查交流。让学生养成平时有空翻一翻,考前认真看一遍的习惯。改变过去“只要一错,总是常错”为“只要一错,抓住攻破,不能再错”,使学生在纠错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第三步,教师也要备有一个“易错题记录本”,把各届学生的错题都积累下来,在复习时分类、分期进行再次辅导。对概念不清的错误,要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对“认知遗误”的及时补正;

初一语文教学论文:谈初一语文教学中朗读与默读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中,教一篇文章,不如教一种方法。那么如何去“读”则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去有进一步的学习活动。这些刚进入初一的孩子,热情、积极、回答问题踊跃。我希望他们能把这种态度保持下去。同时,也希望他们更够思想渐渐成熟起来,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在读书训练中,我进行朗读和默读这两项训练。因为朗读能够帮助学生们理解文章,融入情感,同时体现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默读则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更好把握文章重点,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在这两项能力的结合作用,我相信一定会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发挥优势的。

首先我在课堂中明确向学生提出了朗读与默读这两个概念,同时明确了要求。

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正确是指要读准字音、不读错、不漏字。建议事先进行预习,对难的字注音。

流利是指在初读文章时把握文意,朗读流畅、不读破句、不回读。

有感情是指朗读中要融入感情,配以适合的的语音、语调、语速。

默读要求:不出声、有速度、有效率。

不出声是指不发声音的读、也不动嘴唇、手也能指着读。

有速度是指默读要有速度、不能停住、不回看。

有效率是指默读后要对文章的内容和重点有一定的把握。读的时候要理解文意,就不能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要扩大视觉的范围,一个词一句话的看。

第二、明确了这些要求以后,我在课堂教学中就特别注意把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融合进教学的实际中去。

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和当代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的朗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相对比较弱一些,可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要强得多,他们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等的学习还未产生很大的兴趣,却很热衷于朗读,对磁带的语调、教师的表情模仿得快、准。因此,初一的语文教学,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早读和课堂中,我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自读、放声有感情的朗读、齐读、老师的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等,提高学生们的兴趣,避免一味齐声朗读的枯燥。

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我也注重学生们朗读的训练。例如在教《纸船》一课中,我就从“读准字词”“读出美感”“读懂内涵”这三个层次,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朗读来理解课文,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高朗读的能力。“读准字词”主要是从诗歌的字音、节奏、韵律上要去学生去读好一首诗歌;二“读出美感”则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美好图景,做到“胸中有丘壑”,读出感情。最后通过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读出更深的内涵。

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们读得一遍比一遍好,并不需要过多的朗读技巧讲解,只是创设了情景,注入了感情,语感便自然的让他们的朗读立时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同时、在读的过程中,他们也更深程度的理解的课文。

除此之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注意一些朗读和默读的训练。在课堂研习课文过程中,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读课文。例如讲课之前,给足时间进行默读、或自由朗读,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对于精彩的段落,反复朗读品味,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春》《济南的冬天》这些课文,都是需要仔细品读的。根据观察,课堂上的朗读也是能够反映出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的。

第三、初中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往往是语文学习中学生比较难以掌握的一种题目。要提高解题的能力,除了平时的练习和掌握解题的技巧之外,加快默读的速度和提高默读效率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加快了默读的速度,可以节约考试的时间。而提高效率则是说要再最短时间里捕捉到文章传递给读者的信息,从而理解文章。这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而是要通过平时的理解,潜移默化的的培养而成。因此,我利用《语文报》上的短文,在课堂上规定阅读时间,按照之前提到的默读要求,进行默读的训练。

我相信平时把基本功做好,学生们在考试中才能发挥的更好。一学期下来,值得高兴的是,学生们的朗读和默读水平都有所提高。一篇没有看过的文章,拿到手之后,他们通常能以最快的速度浏览,把握文章里一些关键的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再朗读的时候,便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无论是个人的朗读,还是集体的朗读,都能体现出比较好的水平。

我对他们说:“朗读一篇好文章,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种美得享受。”

我相信,当学生们学会了一种观念,一种好的方法,就会把这种观念发展下去,把这种方法运用下去。我教的每一篇文章背后,会有更多的文章等待着他们去阅读。只要他们坚持下去,多读多练,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的。

(作者单位:辽宁沈阳兴华实验学校)

(责任编校:石良)

初一语文教学论文: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摘 要】 本学期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的第一个学期,是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一个衔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转折点,更是一个关键的学期。学生由小学的语文学习到适应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要经历大的跨度。初一年级识字不是教学的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有困难;阅读应该是学习的重点,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因此,本学期我在注重加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基础上,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倡导学生多读书勤练笔作为教学的重点。现就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如下反思: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反思

语文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 表现

1.1 漠视语文。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1.2 应付老师,平衡自己。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1.3 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1.4 投机取巧。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初中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中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2 调控措施

2.1 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以前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中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把班级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单元课文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单元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这以后,有一些学生还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2 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初中学生更为重要。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初一语文教学论文:初一语文与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之我见

摘要:初一语文教学怎样与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才能让初一新生尽快适应初中语文教学,这是新接手初一的语文教师常常思考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几种思路:①融洽师生关系,树立学生“我能学好语文”的信心;②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③培养学习语文的能力。

关键词:初一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衔接

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天真少年的内心充满成长的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如何让初一新生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进入相应学科的学习状态,快乐学习,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是每一位初一教师应该思考,认真对待的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做好初一新生入学阶段初中与小学阶段的衔接十分重要。那么,这个衔接应该怎样做才行之有效呢?

1.融洽师生关系,树立学生“我能学好语文”的信心

第一堂语文课,首先我会告诉学生我是他们的语文老师,我教学初中语文,可是我也非常熟悉他们在小学学习过的课文。于是和同学们或集体背诵或个别背诵他们在小学时学习过诗歌或者精彩的文段。短短几分钟,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然后,向学生们展示我校学生,特别是我的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以及他们在老师的教导下成长的经历,树立学校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印象,使他们爱其校,敬其师,信其道。接着激励学生:“不管你过去的语文成绩怎么样,今天,全班同学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你有信心学好语文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2.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师应从接受新生的第一节课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系统传授。一般需要养成学生的哪些习惯呢?

2.1 养成了解课本的编排体系及其学习要求的习惯。

让学生知道,手拿一本书,我们的学习应该从哪里入手:①阅读课本编者《写在前面》,了解书本的成因或者编写意图,明确学习目的。②查看书本目录,了解课本编排,明确学习内容。③学习每个单元以前,认真阅读单元提示,明白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通读改单元所有内容。

2.2 养成良好的预习课文的习惯。

每一篇课文,都应该要求学生做好预习:①每一篇课文都必须认真读1-2遍,标注文章段落序号,用圈点勾画方法勾画出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不懂的字词,难懂的语句或者段落。②认真读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或主旨的高度概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层次,把握文章中心和写法。③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

2.3 养成查字典的习惯。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字词典的习惯与能力,促进学生正确积累词汇,扫除语文学习中的障碍。

2.4 养成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课堂上,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感染学生,所以学生必须做到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2.5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作业的习惯。写字,可以表现个人的性格修养。训练学生写字,一定要抓好坐姿和握笔的姿势,指导学生写好钢笔字。课余时间知道有兴趣的学生练习毛笔字。

对于学生的作业,从第一次作业开始,不管是书写还是格式都必须进行规范性的要求。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给予时间和鼓励来激励其进步。

2.6 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笔记的内容来自哪里?来自课外阅读。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读者》《青年文摘》《作文通讯?阅读》《语文报》等杂志报子,指导学生阅读。初中一年级一般只要求学生做摘抄。对于摘抄的内容和数量都要给予规定(起初一周300-500字,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加),对于书写也要求规范美观,并且指导学生添加与摘抄内容一致的个性化插图。这一活动既养成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为读写训练打下了基础。每周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批阅评价,每期对学生读书笔记进行展评,对优秀读书笔记作者给予适当奖励,更进一步地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培养学习语文的能力

3.1 阅读能力:

3.1.1 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一篇课文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味其精妙。教会学生正确朗读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朗读字句,能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3.1.2 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给学生阅读的思路和方法:整体阅读——研读——迁移。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意思和作者写作思路,全文的主旨和写作特点,获得对全文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带着问题去仔细深入地阅读,分析推敲文章的局部和片段,一词一句的含义关系以及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地位。最后再完成文章课后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同类特点的文章,举一反三,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新问题,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特别要强调学生不必囿于唯一的答案,可以从个性出发去理解作品,言之有理即可。

3.2 写作能力。在写作方面,初一学生主要进行记叙文写作训练,特别要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避免闭门编造。写周记是训练学生观察与写作能力的一个不错的方法。另外,也可以通过片段作文的写作,训练学生的文笔。还可以从400左右的文章开始,逐步培养学生选材组材的能力和根据内容的需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能力,逐步将文章字数向600字左右推进。

总之,初一语文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语文能力的形成。只有认真做好衔接教学,才能较好完成初一的教学任务,为学生的后期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一语文教学论文:初一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对于初一语文教学,我认真研究教法,虚心请教,获取了一些教学经验。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1.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语文,是最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某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方法的运用,作文材料的选择和详略安排,等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使其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2.认真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成少、十分重要的环节,既要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欠佳,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有一位同事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空费心计心情。”一堂预备充实的课,会令学生和教师都获益不浅。假如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会感应艰苦和沉闷。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认真研究课文,找出重点、难点,预备有针对性地讲,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备课充实,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教师还要有把握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教态自然,授课活跃,难易适中,就自然能够吸引学生。所以,教师天天都要有充沛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些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感就受到影响,而且把它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授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甚至影响教学效果。

3.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新学期伊始,不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都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等。

4.营造融洽的氛围,师生平等对话。

老师要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

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5.为学生建构个性化阅读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建立真正的民主、平等、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充分“土壤”和“养分”。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发,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文本的多元解读才能得以真正开展,充分发挥主体性。

6.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

学生的在校学习,最重要的是在课堂学习,所以提高课堂45分钟的听课效率是读好书的关键,我首先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发言,不随意插嘴,不讲悄悄话,不做小动作,不趴着靠着听课。其次认真备好课,把教材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归纳好,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掌握的尽量在课堂上掌握好。老师在课堂上除了认真讲课,力求授课生动活泼,以吸引学生注意听讲,还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对那些上课讲话、开小差、趴着睡觉的同学经常给予提醒和提问,对个别在课堂上无法解决问题的学生,课后要及时留下来和他交流、补课。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不违反课堂纪律。

7.抓好平时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语文学习重在平时的积累,平时基础扎实了,到考试时就不用临时抱佛脚,狠下工夫去读去背了。比如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学习,及时掌握,这是一项很烦琐、细碎的工作,真正要落实到每个人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经常抓、时时抓,让学生明白,这些基础知识是一定要过关的,不要想侥幸蒙混过关。而且学习这些语文基础知识,只要肯用心去读去背,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得很好,这根本不需要什么基础。对这些语基进行检查、小测,开展竞赛,可鼓励一些小学语文基础不好的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初一语文教学论文:初一语文教学

2003——2004学年度,本人担任一(3)班和一(4)班语文教学工作。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一、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3、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一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等。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4、积极参与科组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5、认真学习新课标要求,勇于从事语文教学的新尝试。

二、取得的成绩: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所任教班级成绩都名列全级前茅。

总之,在本学年的各科教学工作中,我都力争严格要求自己,无任何有悖教学大纲和新课改要求的做法,并能做到为人师表,语言健康得体,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仍将一如既往的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母校的建设与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初一语文教学论文:初一语文教学思路范文

一、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本书的单元布局改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生命体验)第二单元:人与自我之二(理想信念)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科学世界)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家庭亲情)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二、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第一。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成为他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第四。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申学习语文。这套教科书力图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使教科书由课内走向课外。第五、力求建立开放、有弹性和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教材体现了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结合。

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可以看出。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适合学生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并学会运用。1掌握初一(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

完成木学期的教学任务。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

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增加阅读量。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由平面转向立体,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

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而且让他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

与此同时,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初一语文教学论文:接手初一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思考

摘 要: 接手初一,作者遇到很多问题:学生错字连篇,不会点标点,不会大问题,等等;静心思考,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无关系,值得教育同仁反思。

关键词: 初一语文 问题 教学思考

几年任教初四级部语文,2016年能接手初一级部,我感觉很高兴。望着初一小孩子稚嫩的小脸,单纯的笑容,听着他们还带着点童音的高高的一声“老师好”,心情一下子开朗起来,嘴角也不觉上翘。

然而,接手后的这一段时间以来,我却有些笑不出来了。一个个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

一、错字、别字遍地开花

这主要体现在作业、作文上。批阅作业、作文时,随处可见学生写错的字,错字、别字简直可说是“家常便饭”。比如:“已经”学生写成“以经”,“武”多加一个撇,“处处闻啼鸟”,学生把“啼”写成“提”,“说着话”写成“说这话”,“的”“地”“得”三个字更是不会用,大多数学生一律就是“的”全代替了……总之,一些很平常的字,学生就会写错,让你看着哭笑不得,不知说什么好。

二、标点符号不知从何点起

任教两个班的语文,近百名学生,就有二十几名学生不会点标点。读着这些学生的作文,得边读变为他们加标点,否则,会憋着,上不来气。某班主任见到我,皱着眉头笑着对我说:“我现在真同情你,我让学生写考试总结,我直接读不下去了,一大长串,不知他们写些什么,看不下去了!真头疼!”听着这话,我遇到知音了,忙诉苦:“知道我有多痛苦了吧。”就是成绩在前面的学生标点也不会用。不会用引号,前加后不加,或者干脆不加,只有一个冒号孤零零放在那,引号不见踪影。就这最基本的标点都不会加,更别说其他复杂的。

每次作文都要纠正,近半学期时间,部分学生还是如此。

三、现代文阅读题,不知从何答起

回答问题,要么是一两个词语放在那,要么是一句半句,不能叫“句”,只能说是短语,因为没有标点。只是句号学生也是吝啬地不点的。现代文阅读是考试重头戏,在平时教学中比较重视,但学生却是不感兴趣,每每阅读文段时,学生都是心不在焉,在下面或东张张,西望望;或在那里走神;或在那里乱蚵一……好像这事与他们无关似的。经过再三的强调督促,情况稍有好转,部分学生能够写成行,加个标点。至于理解是否正确一致,还在其次。

面对这种种情况,我禁不住感慨: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不禁问:孩子为什么基础这么差了?为什么上课这样的状态?

反思语文教学,在注重“双基”的年代,语文教学注重字词教学,易错字、多音字、形似字,反复练习,学生很少会写错、念错字,现在呢?随着考试指挥棒的转移,这些不再是教学的重点,练习自然减少,学生的错字、别字屡见不鲜。再看看我们周围,读错字,写错字不也是常见的现象了吗?那些电视等媒体上,一些主持人不也偶尔读错字音吗?这样想想,好像我有些大惊小怪,可再想,语言如果这样传承下去,那么将来会怎样呢?何谈汉语言规范呢?

近些年来,越来越重视阅读教学,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与欣赏运用的能力。这出发点是好的,但怎样考查却是一个问题。我们的考试,用一篇篇的文章,一个个试题考查学生。按照《课程标准》从几个方面命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结合语境,体会句子的含义或作用;结合语境,说说词语的含义或表达效果;说说某段或某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包括修辞),并说说其作用;结合自身体验,说说你对某句话或某段或文章哲理的理解。(根据近年来的语文试题类型,我大致归纳,不够全面,但大致如此)

针对这些试题,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答题规律,如某个句子、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再如对修辞手法的判断,它的作用等,这些有规律性的东西是好把握的。但最难的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主题的把握,这是老师无法掌控的。每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不同,所含深意不尽相同。每个学生的经历体验也不尽相同。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自然就不同。答案却几乎是唯一的,有的答案还比较宽容,给出几种理解。有的答案却极其苛刻,不答出某个词就不给分,这实在太过严苛――汉语言如此丰富,同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的,怎就非那个词了。扪心自问,老师做答案能和参考答案(其实几乎等同标准答案)一致吗?所以,学生对阅读教学越来越失去兴趣,因为他的答案很少能和答案一致,或少一两点,或完全不一致。那做题有何意义。

静下心来想想,孩子基础不好,孩子厌学,原因很多,但与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有很大关系。

初一语文教学论文:探究初一语文教学捕捉文眼的作用与方法

【摘 要】文眼,也就是最能将文章的主体思想表现出来的重要的词语,它好比是文章总体的窗口,也是整篇课文的精髓,同时更是作者最重要的思想的具体体现。文眼通常非常短小,因为这样的模式,它会将中心论点表现得非常精练。

【关键词】初一语文 文眼 作用 方法

通常情况下,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常常会让学生自主地到课文里面去寻找比较能代表课文中心思想的词语或者字眼,通常我们也把它称为“文眼”,文眼就是最能将文章的主体思想表现出来的重要的词语,好比是文章总体的窗口,也是整篇课文的精髓,同时更是作者最重要的思想的具体体现。文眼通常会和文章总体的中心内容保持最大的一致性,但是它不完全等同于中心思想。文眼可以作为文章的词语出现,也可以作为句子出现,通常非常短小,因为这样的模式,它会将中心论点表现得非常精练。

一、语文教学捕捉文眼的作用

文眼在一篇完整的文章当中能非常完整地表述文章主体,提高文章整体的境界,同时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系统地涵盖。文眼是总体观察整篇文章主题的一个比较宏观的窗口,同时可以通过它来理清整篇文章的脉络,把握全文内容之间的主要联系。

1.文章中心

准确地抓住文眼这个短小的重点,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中心精髓。通常在象征意义比较强的课文当中,作者会经常紧扣一个细节或者一个意象来入手,从这样的一个细节展开联想或者思考,以这个细节或意象来作为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最后联想到自己或者联想到社会上的某一个群体。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教学活动当中,引导学生抓住文眼就可以明确地抓住文章的关键字。

2.思想感情和创作初衷

比如说我们在学习《邓稼先》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以抓住“邓稼先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好儿子”这个文眼。文中,作者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之后,再次赞扬了他为我们的国家做出的贡献和对后代的良好影响。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就在无形之中感受到了邓稼先的杰出事迹和精神品质。

3.文章整体的内在联系

作者通常通过两个文眼之间的联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描述。通常情况下,两个文眼之间的联系就是文章的整体的脉络了,作者通过对某一个文眼的描述和讨论来展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为我们构建了一道非常美好的风景线。

二、语文教学捕捉文眼的方法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语文课堂上抓住文章的文眼的重要性,那么我们该怎么具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的文眼呢?

1.文章题目

很多时候,文章的作者会把文章的中心直接表现在文章的题目上,也就是通常作者想要展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或者主要的主张。这一类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文章整体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论点的文章题目基本上就是文章的文眼了。通常类似这样的文眼,可以非常好地突出整体的中心思想,并且起到一定的烘托渲染的效果。

2.文章正文的第一句话

很多的文章――特别是以演绎手段描述的议论性的文章,通常会在文章的开头就是第一句话就非常直观地提出作者的主要主张,这种非常简单明了的论点就是文章整体的文眼了。通常文章都以这第一句话的论点来进行主要的叙述,同时文章也通过这样的主张来作为主要内容来进行展开,因此这句话也就是这篇文章全文的文眼了。

3.贯穿全文的线索

通常情况下,将某一样事物作为文章叙述的线索来进行详细的叙述,写这样事物的作用和对人类的贡献一类,表现出社会上某一类群体的代表性,将这样一个事物作为文章的文眼,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文眼的表达方式。捕捉这样的文眼需要抓住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找到这个意象或者这个主要的线索。

4.文章最后点题

有一类文章,特别是某些比较有条理的归纳性文章,它的中心思想或者是它的主要论点,基本上都是需要在文中做比较详细全面的论证和讨论之后,才能在文章最末尾非常有总结性地提出。因此,这类文章的文眼通常为最末尾的最后一句话。这样的表达方式在古文中运用非常广泛,尤其在古诗词中较为普遍。

5.主要论点

文眼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最主要论点的主要表现,因此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就是全文的文眼,多见于讨论型的议论文当中,文章最中心的一个论点基本上也就是文章的文眼。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需要比较认真地去分析和处理课本,而不是传统地将文章内容笼统地教给学生。教师对课文本身的分析和解读是非常重要的,要抓住文章的文眼,科学地分析,整体体会文章的内容,把握住文章整体的中心思想,通过抓住文章的文眼这样的方式来达到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有一个非常完善的认知,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亲密地交流,从而发挥语文课堂的生动性。

三、结语

在初中的教学大背景下,教师该如何在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牢牢抓住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中心思想,需要语文教师非常善于引导学生对文眼进行捕捉和发现,只要能顺利引导学生发现文章整体的文眼,基本上就可以通过对文眼的具体探索和讨论,发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心世界和情感。

初一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初一语文教学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座高楼要想矗立于天地,依靠坚固的地基;一棵大树要想站立于大地,依靠深扎的根基,初三的语文教学,同样也依靠初一扎实的基础。几年来,我连续担任学校的初三年级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在这期间,我多次接手全年级最差的班级,感触颇多。

这些班级的孩子相当聪明,可是语文成绩差,其他各科也差,甚至品德也不太好。有人说:“语文是百科之母”,这句话一点也不错。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既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扇认识人类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发展的窗户。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上,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语文学科有助于理解和学习其他学科,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多年担任初三语文教学工作,我意识到初中语文教学,基础在初一,关键在初一,重点也在初一,初中语文教学应该从初一抓起。针对初三出现的一些具体情况,我就初一年级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首先,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第一老师”,有兴趣才能学好。如一天一故事,通过讲故事来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借助影视作品,动画作品等,拓展视野,塑造健康人格,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课堂更加精彩、活泼、多样。

其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第一,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学习语文预习相当重要,教会学生查工具书识字,教会学生读文章的方法。第二,认真听讲的习惯,学会听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学会记笔记,记下重要的内容。第三,课后复习识记,识记课文内外的重点字词、名句等。第四,时常积累的习惯。语文就是靠知识积累,需要时常学习积累,终生学习积累的,看到好的文章要积累,不认识的字词要积累,好的古诗词要积累,树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意识。

第三,教会学生审题和解题的技巧。

2015年的凉山州中考语文试题19题⑵题“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请加以赏析。”许多学生答的是“表达诗人想要报效国家的情感”,这样就是答非所问了,当然是零分。我们仔细看看题目,“斑斓的色彩”告诉我们应该从颜色来回答,“战争场面”就要回答怎样的战斗场面,什么样的气氛。在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许多学生是能够做这些试题的,由于审题不准,导致答题错误而丢分,很不划算。教师应从初一开始就要养成仔细审题的好习惯,读题,抓关键词审题,看看属于哪种题型,弄清楚究竟要答什么。再者,教师应该教一些重要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尽量少丢分。

第四,教给学生一些重要的识记方法。

语文的教学离不开识记和积累,对于古诗词和文言文的识记,学生感觉相对较难。这时我们老师就应教会学生识记的方法,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好的记忆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常见的几种识记方法:朗读记忆法,即 学习时一遍接一遍地念,直到熟读。重点标示记忆法,即用红笔圈画重点字词,重点记忆,连接成句。对比记忆法,就是将一对、一组或一群拼写相似、读音相近,词义相等的词语和句子拿来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点,进而记住的方法。联想记忆法,利用事物间的联系通过联想进行记忆的方法。谐音记忆法是通过读音的相近或相同把所记内容与已经掌握的内容联系起来记忆。教师运用多种方法教会学生记忆,教会学生学习。

最后,重视书写。

书写在考试中相当重要,名句默写和作文都要考查书写。初一时候学生的字体未定型,应该是练字的最佳时机,教师应该教学生练字的方法,首先要练眼,即认真读帖,宋代的书法家黄庭坚说:“古代人学习写字不都是依靠临摹,他们常常把古人的书法作品张挂在墙壁上,专心致志的观看它,看准了才下笔。”读的帖越多,眼力就会越高,就知道了如何写才好,好在哪里。其次要练脑练心,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还要把写得好的范字牢牢地记在心里,把其字形深深地刻在大脑里,无论何时,一旦提到这个字,马上就能想出这个字在字帖上的形状。做到胸有成帖,脑有成字。第三要练手,练手主要是练指力、练腕力、练手感。第四要练结构,因为练字的关键是掌握字的结构。字的结构是指字的笔画的长短比例及笔画间的穿插避让关系。歌曲《中国人》中唱道:“最爱写的字啊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方方正正做人要像他……”“方方正正”概括了汉字的结构特点。写得一手好字,考试时往往能考出较好的成绩。

初一是基础阶段,初二时历练阶段,而初三是冲刺阶段,有了良好的基础,初三的冲刺才会更有力,可见初一年级是整个中学阶段相当重要的时期,是初三年级的基础,抓好初一语文教学尤其重要,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