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3 03:14: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高品质课堂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我们能给予学生机会去进行知识的实践,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一直重复的实践让学生感到乏味。实际表明,语文生态课堂可以带给学生新的实践和学习的机会,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该注意语文生态课堂的建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解读文本,在文本的基础上找寻其与学生兴趣相匹配的一部分加以利用,从而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之中。
一、语文生态课堂的特征
整体性与和谐性,课堂的效率提升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所以,这就需要师生在课堂上互相配合和协助,多多交流。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两大主体,在课堂上,二者互相配合,相辅相成,而后才能有课堂的高效率。而二者的相互配合也是要讲究方法的,师生课堂互动倒是个不错的选择。它在提升教学效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初中语文是很需要效率的,所以,我相信初中语文教学与课堂师生互动结合一定会擦出完美绚烂的火花。开放性与生成性,只有开放的课堂氛围才能真正实现生态课堂,所以,教师在课上应该注重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升课堂的效率。在初中课堂中,采用科学合理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压力大的时候,进行大脑的休息,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占主体地位的优势,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谊,教师不再是所谓的“长者”,而是一起学习,一起游戏的知心朋友。所以,初中语文课堂应积极转变陈旧的教学思想,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过度到采用新型的多元互动形式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生态语文课堂。
师生可以通过多方面来促进交流,肢体语言的运用:毋庸置疑,肢体语言在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直接受到它的影响。例如,一个满脸严肃的教师带给学生的是畏惧,毫无亲切感可言,如此一来,学生哪里还敢发言,积极性又何在呢?相反,老师的一个微笑,一次轻拍肩膀,都会给学生极大的鼓励,而后便是真正的生态课堂。分组讨论:在小范围内,每个学生的想法得到展现,得到肯定的过程无疑为他们树立了自信。例如,教师可以举行诗歌朗诵比赛,要求同学们身体及语言的结合。这样一来,不仅缓解了初中学习的压力,而且可以收获乐趣,学到知识。
二、创建语文生态课堂的策略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本该是学习的主人,而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个特征。所以,创建生态语文课堂的首要策略是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在热爱语文,喜欢语文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进度,自己对因为进行预习,复习等一系列的自主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提升课堂的效率。而初中因为是需要学生自主思考,自己理解的,所以自主学习同样适合中学语文的教授,并且会带给语文课堂高效的课堂效率。所以,对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要求较高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多注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经典文章,理解课文内容并不容易,所以,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掌握课文最基础的部分,之后再通过课堂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情感或者好词佳句进行讨论,从而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和能力。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听课的热情便会提升很多,这也有利于创建语文生态课堂。
三、突出语文生态课堂要有创造性
构建生态课堂需要对文本创造性加以解读,生态课堂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而若想吸引学生的兴趣就需要教师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创新。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地理解文本,寻求课文中与学生兴趣相同的部分,并将其发挥到极致,这样才能让学生迅速地融入到课文中。例如教学《木兰辞》时,毕竟文章年代与现在相差较远,所以,教师应该补充一些文章的相关背景,补充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利用多媒体,使学生能充分认识古战场以及文章的背景内容,从而让学生能进入到课文的环境中。
构建生态课堂需要对差异创造性加以关注,一个班级内所有学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赶上课堂的进度,应该对那些学习不太好的学生进行帮助,以教授《木兰辞》为例,文章的主人公花木兰具有怎样的性格,学生回答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此时,教师应该慢慢来,让学生一起回答,综合学生的答案,便是该问题最全面的答案。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去,学生通过思考问题,都参与到了课文中来,从而促进了生态课堂的建立。
生态课堂即具有鲜活力的课堂,而新课改下的课堂正需要鲜活力来活跃课堂的氛围,提升课堂的效率。所以,如果想更新教学系统,可以建立生态课堂,创设生态课堂相关情景,让学生在生态课堂中真正体会到语文学科的魅力,从而提升课堂的效率。
摘 要:伴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教育专家越来越提倡在教师的教学实践当中创新其教学的模式。一是为了能够突破教育体制的弊端,二是使教育的发展模式能够有所突破。创新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是为了能够打造高品质课堂。在教师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与学生要将教与学两者融为一体,将师生关系建立成互动的双方,使得在新颖的教学模式引导下能够共同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服务。优秀的、有品质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一举多得。
关键词:创新;初中数学;品质课堂
为了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一切新知的出发点和源泉,只有学生是有兴趣去学的,他才能主动去学而不是在老师或者家长的威逼利诱下学习。教师能在课堂上运用游戏教学法、生活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为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
一、游戏教学法
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有些学生还没有从之前的小学学习环境当中缓过神来,就得立马跟上初中数学的学习模式,这样会造成这些学生的心理落差,再加上,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思考方式还是不成熟的。因此,考虑到学生的这两个大的特点,作为初中数学老师利用游戏教学法恰好能缓解学生心中的落差感,来引导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进行数学的学习。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教学法,一改课堂上沉闷的教学氛围和乏味的学习内容,学生是非常愿意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的。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大大提高,老师上课的效率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在游戏当中进行思维训练,在游戏当中就把数学知识掌握了。枯燥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上课最厌恶的,而游戏教学法投学生心间之所好,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在活动当中,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数学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比如,我们在学习数学课本中关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找来扑克牌作为游戏道具。抽出2张方块A、一张梅花5、两张红桃Q以及一张梅花9,然后叫学生来抽签。将6张牌叫五位学生分别抽走,并提出问题:请问抽出梅花的概率是多少?请问抽出梅花A的概率是多少?请问抽出红桃的概率是多少?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包装成游戏的模式,课堂上学生都是很渴望参与到游戏当中的,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也是更加快速、准确的。
二、生活情景教学法
生活情景教学法,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将我们的生活情景搬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对于知识更加熟悉,从而更加容易接受知识点。当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学生会更青睐于熟悉的知识,因为对于不熟悉的知识学起来总是有一定难度的。生活情景法这种教学模式是非常适用于数学老师在教授新知识的课堂中的,对于课堂知识点的导入,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作为切入点,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让学生注意倾听。只有学生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领悟到知识要点。如,在老师教授“直线与圆”的内容时,可以利用圆与太阳的关系来教学。直线与圆的关系是多种的,分为相交、相切、相离,当太阳还躲在海平面以下时这就是相交,当太阳恰好在海平面上悬着的时候是相切,当太阳渐渐升起远离海平面的时候就是相离。这样的类比,将生活当中的情景搬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更加容易理解。在学习“对称变换”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可以利用窗花教学。课前叫学生准备一把剪刀和一张白纸,上课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将纸片进行折叠,然后随着自己的意愿进行剪裁,展开后的图形就是一张对称变换的图形。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深刻,在实战当中能够举一反三。将生活当中的例子渗透到教学知识当中,让学生的学习不那么枯燥,是老师应当在教学当中大力推广的。
三、多媒体教学法
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当中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多媒体教学法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老师可以将一些图形的演示在电脑上展示,学生的作业情况也可以在课堂上及时地反馈。多媒体教学法是应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这样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方便了老师的教学。原本30分钟的教学内容通过电脑的演示压缩成10分钟,将文字转化成图形或者是动画的方式是一种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学生也能够把原本复杂的内容吸收到自己的头脑中。这样的学习效果比老师口头教授更加有效果,因为文字是晦涩的,而图形是更容易接受的。比如,在老师教授“二次函数”的时候,为了将y=x2+3x-2的函数图象画出来,在没有多媒体的帮助下是极其慢的。老师先得找出六七个在抛物线上的点,然后在黑板上先画出坐标轴,找到坐标点画成光滑的曲线。利用多媒体的帮助,将画图的过程简化成PPT的动画,既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使得学生对于二次函数的理解更加直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总之,一个高品质的课堂是需要许多的教学方法来带动的。那么,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之后,对症下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在课堂中,一定会对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初中数学课堂的创新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剔除传统教学模式,引入先进的、优秀的教学模式。有了好的教学方法再加上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打造高品质的课堂就轻而易举了。
叶澜教授说:“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真正的教育不一定呈现于表面上的欢腾热闹,可能就是“拈花微笑”般的心领神会,发生在心与心之间的最短对接处,也就是源自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深度互动。
一、深度互动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学习的共同体
1.师生角色的重新确认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简言之,教师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犹如学生的“大同学”一样引领他们向学问的更深处漫溯。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在备学情上下功夫,如语文学科,教师必须事先对课文“下水读”,在读写结合处要多作“下水文”,多一些感同身受,少一些“隔靴搔痒”。在教学的呈现形态上,深度互动的课堂不一定是“小手常举,小口常开”的景象,而追求的是一种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愤而启之,悱而发之”,学生的求知欲望得以激活,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培养,心灵世界更加健全。这样的课堂,既会有活跃的对话互动,也会有沉默的屏神凝思,更会有“真刀真枪”的思维交锋。教师既不直接授学生以“鱼”,也不一定非得授学生以“渔”,更多的情形下,“鱼”和“渔”全由学生独自或结伴寻找。
2.师生共享教育风景
一如罗杰斯所说,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师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里,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因此,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敞亮豁达的心灵空间中自由平等对话,是教学有效互动的重要保证。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弄潮儿的现代教育环境中的学生,他们有着开放社会的民主意识与自由诉求,有着网络平台的自主选择与合作探究,甚至有着较老师更为广博、鲜活、前沿、科学的知识信息。因此,师生关系自然发生了变革。在师生互动中,信息采集变得自由平等,信息交流变得互动精彩。这也决定了在当下的教育场景中,在未来漫长的探索与求知的征程中,教师必将与学生结伴而行,共同分享沿途的道道美丽的“风景”。教师自然也由居高临下的“认知权威”转向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投入到学习、思考与探究中,共同组成一个富有内在意义的“学习共同体”。
二、深度互动的课堂应该是自由交流的平台
1.建立共生互学的关系
有效的师生活动,是交互性而非对立性的。教师和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只有努力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并彼此接纳,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的平等沟通,知识智慧、精神追求、生命意义的共同分享。我们深知,一旦师生的精神得以相遇、理解,就能产生激越的进取状态,产生不竭的创新源泉,就能在彼此开放的内心灵魂中摄取对方身上凝聚的知识、经验与意义,从而建立共生互学的关系,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相得益彰的过程。
2.实现自由平等对话
课堂,是师生浪漫的精神探险之旅,是对未知领域的不懈探索。在课堂教学交流中,应充分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的真切存在,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见解,以自己喜欢的独特方式去学习和探究。只有给予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自主表达的空间,才能使他们保持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出现勇于探索、质疑问难、大胆求异的学习姿态,达到敏锐观察、潜心思考、大胆想象、促发灵感的智力状态。学生只有找到“自我”,才能弘扬自主自律、自信自强、沉着挑战、接纳合作的良好心理品质。而学生的思维、情趣、个性特点一旦有了张扬的空间,就有了敢于质疑、勇于表现的平台。
三、深度互动的课堂应该是师生感情相融的能量场
1.高品质的教学应该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真正的教学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走向知识的过程,是教学活动由“知者”与“未知者间的问答,转变为“智者”与“智者”之间的交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老师对此都须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多元智能显示,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各具特征比如,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有的学生真知灼见思维缜密,表达流畅;有的学生考虑不周,表达混乱,支离破碎。尤其是对后者,不但老师要善于发现他的闪光点,适时鼓励与肯定他,同学也要耐心倾听撷取他的可取之处。从而让师生在宽松融洽的环境气氛中探究学习,彼此了解,相互激励,讨论争辩,建构成长。
2.高品质的教学应该促使学生铸成个性成长智慧
我们深知,真正介入教学交流中的人,是具有实质意义的主体性的存在,是平等的、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毋庸置疑的是,在认知新生事物与分享生成观点的过程中,自然存在矛盾与差异。此时,就需要师生在平等自由的原则基础上,敞亮自己的内心境界与智慧视野,通过分析讨论与对话交流,共同分享智慧与经验,以达到某种程度或某个阶段上的共识,使交往走向广阔与深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落实,高中政治教学的方法不断丰富起来。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课堂小结的生命力强,可谓是高中政治课堂中的点睛之笔。
一、课堂小结在打造高品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构建政治知识网络
当前的高中政治课本中,政治学习内容都是以单元、课、节为单位划分的。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针对政治教学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等对知识点进行梳理,能够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零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政治知识网络。有效的课堂小结,能够让学生找到政治知识梳理的线索,提高学生概括与总结的能力。
(二)有利于政治教学主题的升华
一个有效的导入,会让课堂教学成功一半,但课堂小结做得不到位,会毁掉课堂导入的成果。高中政治教学具有目的性与针对性,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主题。在课堂结束阶段,利用小结升华课堂知识,让学生意识到政治知识的系统性与理性,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
在45分钟的课堂中,政治教学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教师也很难将每一个细小的问题都讲解得清清楚楚。高中政治内容学习难度不小,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去反复思考,利用课下时间去琢磨。利用课堂小结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将政治学习延伸到课外,可以提高学生政治学习的有效性。
二、课堂小结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如同其他的教学环节,课堂小结的方式始终如一,会影响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不同的结束方法,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热情。
(一)利用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在课堂结束环节,很多教师会利用关键词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复述,从而达到回顾与记忆的作用。对当堂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是最为常见的课堂小结方法。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师生能够进行有效互动。带领学生梳理知识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灵活使用。
比如在讲解《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时,教师可以一边引导学生在书本上圈出政府能够行使的权利以及行使权利过程中接受监督等重点内容,一边引导学生快速浏览相关细节内容,从而在课堂结束前的几分钟内让学生对整堂课进行回顾。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用提问与互动的方法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教师鼓励学生任意点人提出重点问题,并接受回答者的一个提问。这样的方法相对灵活,教师能够从中得到教学反馈,了解学生的知识空缺,在教学中查缺补漏。
(二)利用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高中政治知识与生活相关,但其联系并不容易被发现。许多高中学生因此认为政治学习内容太难,与自己的生活相距较远,不好理解,不愿意将精力投放在政治课堂中。课堂小结,是激发学生政治学习兴趣的良好机会。在课堂结束前,让学生相互比拼,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热情,能够让原本疲劳的学生重燃学习的热情。
比如在讲解《多彩的消费》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识别正确消费与不正确消费的能力,并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在课堂结束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在新闻上看到的或者生活中见到的不正确消费观,并分析原因。在学生看来,这一环节十分轻松,就像平常的聊天一样。但从教学角度来看,这是将政治知识应用到生活的好时机。
(三)利用课堂小结,激发学生好奇心
设置悬念不仅只能用于课堂导入,也能用于课堂小结。很多电影与电视剧会在大结局时留下悬念,让观众对续集有所期待。高中政治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课堂小结时设置一个悬念,让学生对下节课的内容有所期待,有利于高中学生政治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更能提高政治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比如在讲解《投资的选择》时,教师会先讲《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这一部分,这是学生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投资选择。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还有更多更有意思的投资选择,如保险可以用来投资,债券可以用来投资,股票更是投资的好选择,让学生对下节课《股票、债券和保险》的内容产生好奇心。这有利于学生在政治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打破只重视导入与授课环节的传统教学观念,提高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用“豹尾”去提高政治课堂教学质量,不仅能够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结尾,还能预示一个新的开始。探究高中政治课堂小结的技巧与方法,在课堂结束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何为“法”,法是处理事物的手段,是标准,规范,可仿效的。
因为我们学习的内容相对是固定,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得法,仿法,用法,创法的过程。没有法的有效指导,就谈不上学习效率的高效。
何为高品质语文生态课堂,一节课下来简简单单,在听、说、读、写中,学生依法学得轻轻松松,学有所获。
一、“三法”语文生态课堂产生的背景
如今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现状:课堂教学模式五花八门:名家魏书生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教学法;钱梦龙的“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四式教学法;宁鸿彬“通读――质疑――理解――概括――实践”五步阅读教学法等等。
纷繁复杂的教学模式,令老师们找不到教学的方向了!
再加上当前我们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很多:一是内容太多、太杂,缺乏选择性;二是教学过程太繁琐、太复杂,缺乏简洁性;三是无效或低效的小组合作、讨论,无果的汇报、无结果的动手操作都占去了宝贵的时间,缺乏指导性!这诸多问题都使得课堂繁冗而低效。
总之,教学模式泛滥,生态课堂学生的伪学习,没有形成具体的章法。使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很迷茫,彷徨。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三法”语文课堂教学范式:“得法――仿法――研法”。这是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条主脉,主线!
二、“三法”语文生态课堂范式的解读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得法
一节语文课,光有有学习目标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方法作指导,很难达到目标。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这么一段话:“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子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主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1.预习之法
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方法。预习时,一方面提醒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要写写画画,圈圈点点。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含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又如仿照书中一句或一段精彩的语言进行仿写,或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人物心理描写、外貌描写;或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展开想象进行景物描写等等。这些语言都要提醒到位,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有法可依”了。
(二)“胸中藏丘壑,笔底走龙蛇”――仿法
学生有了方法,再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应用之,自然做到“自能听话,自能读书,自能成文。”因此,教师教学生学,把学习的方式方法教给了学生。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自如,课堂自然简约而高品质。
1.赏析之法
再譬如中考考查散文或小说,对文中优美语句的赏析几乎是必考,那么如何赏析句子呢?有的学生也会说好,生动形象,但是缺乏条理性,缺乏章法;有的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会用具体的语句表达出来。
赏析之法是(得法):
点名这句话使用的方法(侧面烘托、环境渲染、欲扬先抑、渲染气氛、借景抒情、托物喻志、比喻、拟人等手法);
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学生得了上述之法,胸有成竹,自然做类似题目就游刃有余。如“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阿累《一面》)请你简单赏析这句话?
学生仿法答题如下: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形象的写出了当时环境的恶劣,寒冷,为下面写内山书店老板和鲁迅先生对我的热情温暖做铺垫,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激、热爱之情。
总之,学生心中有法,学习起来就游刃有余,期待老师赞许的目光,期待考试卷上的红红的对勾。
(三)“学贵有疑有思,才有收获”――研法
所谓“研法”就是学生在有效学习之后,对所学问题的展示反馈,互动交流,最后进行反思归纳总结。
我体会到,要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中体系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把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总结、归纳,便于以后的学习、运用。
譬如:在中考复习说明文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对照《中考指南》上有关说明文的练习题,在得法,仿法之后。学生进行精彩的展示,在学生的互动交流学习过程中,顺势再引领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思考,归纳总结。学生很快找出说明文常考的几种题型:
1.指出文中划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划线句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从哪些方面说明某个问题的?
这三个考点基本是固定的,也能具体归纳出解答题思路,如第3题,回答的角度是:不能去掉;然后结合语句语境进行具体解释,最后强调去掉加点词后句意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三、“三法”语文生态课堂建构的策略
(一)体现了高品质策略
1.自主学习高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因此,课堂上学生得到了学法,我们再留足时间,耐心等待。让学生带着“法”,有足够的时间触摸文本,在心读中感悟、品味、理解、欣赏语言文字。悟遣词造句之妙,悟布局谋篇之美,悟情感思想之真,实现生本深层次的信息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有了一定量的感性积累后,小组内交流、组际交流才更为精彩,课堂上讲解才更为精彩,生与生互动才更为精彩,激烈碰撞中生成东西的才更为精彩。
2.交流展示高品质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激烈的辩解;然后到黑板前小组代表再把他们小组讨论的结果以精彩的语言向大家展示:对题目的分析,对题目的理解,答案的明确,答案的理由。同时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补充纠正。老师点拨完了以后,学生还可以就文本进一步的质疑,在老师的组织下或学生回答,或老师点拨。最后文本拓展,学生想完,写毕总要向大家以说的形式展示。另外我每天上课时先用三五分钟由学习小组选派一二名同学讲,或甲讲乙评;课堂中间有时穿插讲故事,复述课文中的精彩情节,总之,整节课学生的“说”始终贯穿课堂,语文味香飘四溢。
(二)体现了简约性策略
精选内容是构建简约高品质语文课堂的灵魂。“三法”语文课堂教学根据教情、学情力求做到:读一点、积累一点、分析探究一点,收获一点。不求数量,只求质量!
根据张志公先生所说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思想内容与文本表达形式两方面,既要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课文是怎么写的,做到言意兼顾一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但是课文信息又是丰富的,要想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教学内容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精选。
当然也要符合文体,符合学情,针对考点,适合学生的发展,精选内容就是要依据教学目标对教材取舍、补充和重组。精选的内容应包括言语的内容和形式,追求言语兼得。
例如诗歌教学,只要学生会背、会写、会赏就可以了,即学生会默写诗句,懂得诗句中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那个词用的好?使用了什么手法等等?)。
(三)体现了语文味策略
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文本流失现象很严重,尤其是公开课,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教学方法花样不断翻新,教师连珠炮式地讲话,学生急匆匆地对答,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有的学生一节课睁大眼睛傻傻看着眼花缭乱的多媒体,上课带的课本放在桌子上静静躺了一节课,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打开书本,有何效果?我们知道对话主要是和文本的对话,要深入钻研教材,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到文本中去找,要不离文本,紧抠词语,有时要咬文嚼字。忽视了对文本阅读的理解,这是不可取的。资料的补充不为别的,是为了更好服务于文本,切不可喧宾夺主。
总之,语文课首先姓语,其根本任务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失去了这个前提,使文本淡化了,削弱了,不依托文本内容,不去引导学生潜心会文,纵然课堂热热闹闹,学生积极参与,可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也都变成美丽的“流星雨”。
而“三法”语文课堂基本框架是:美文导入、美文美读、美词积累、美文美意、美文探究,以“法”为线,以本为纲,围绕“字、词、句、篇”,以“听、说、读、写”贯穿课堂,进行有效学习与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附《一面》教学设计片段:
我们再看下面这句话“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第5节)
这句话是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四)体现了理论性策略
《语文新课程标准》多次中提到学习方法、学习方式这个概念。“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该句子提到“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该句中提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该句中提到“过程与方法”。
可见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不仅要知道学什么,更应该知道怎么学,一句话要“知法、学法、用法”,有法可依,学生学起来自然轻松愉快,目标性、方向性就很清楚,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简约而高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初级中学。
摘 要: 导学作为开放式新型教学形式,在全世界享誉盛名。同时,由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未来教育基本发展趋势,因此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学教学模式相结合,能有效促使导学这一教育模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导学 自主 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将学生自主学习作为课堂内容主体,并以教师辅助教学为侧重点,与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这一教育模式打破、超越了传统的教师“一统天下”的授课方式,教师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宗旨,尊重、引导学生,并最大限度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
一、导学与自主学习之间的关联
在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当中,自主学习与导学教学始终相互伴随、互相牵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前提下独立、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导学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宗旨,尊重、引导学生,并最大限度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担任辅助者的角色,在适当范围内给予学生学习建议与关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组织、指导与评价,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取得好的成效创造有利条件。
二、导学与自主教学模式
(一)教学含义
高中化学课堂中“导学与自主”教学要达到高质量水准主要依赖于教师辅助能力与学案教学品质。优秀的教师与完善的教学方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巩固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其次,在教师辅助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按小组划分,相互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与实验结果,实现共同成长,营造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从根本上真正完成由传统教学“教师为主”模式转变为“教师为辅,学生为主”模式的这一过程。
(二)教学方式
1.个性化多媒体教学
信息社会现代化远程教学过程存在多样化的教学目标与自主化的教学宗旨。高中化学课堂开展个性且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例如,在针对化学反应与能量这一章节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将教学方案制作成课件的形式在多媒体上播放并提出与课堂内容相关问题,如燃烧热的定义、释放或储蓄能量过程等,学生可借助音像与计算机的辅助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出由纯物质燃烧后生成的稳定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被称之为物质燃烧热等结论。
2.小组互相协作教学
小组协作,学生间互帮互助的学习方式作为自主学习的基础,在课堂教学整体中起着推动作用。自主学习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但并不表示自主学习就是孤军奋战,因此除了教师承担辅助者的角色外,各学生间也应该加强交流。例如,针对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这一大章节学习时,通过小组分工的方式进行协作学习。首先将强弱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这两小章节分别交给八个学生负责,每一小章节四位学生;再将弱电解质的电离分为强酸,强碱的电离、强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电离与电离平衡的移动四小分支分工,一人负责一分支进行分析研究,强弱电解质章节划分方式同上,各自完成研究任务时,八位学生再集中分享研究成果并指出不足进行更改。这样分组不仅能保证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有任务,而且能提高学习效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当学生完成所有任务后,教师再依次进行定期检查并深入对每一小组每一学生的指导,有利于推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真正发挥其价值,也能使该模式不再流于形式。
三、结语
高中化学采用“导学与自主”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宗旨相符。由于学生自主学习是一个自我增值、自我完善与充实的过程,在独立自主的环境下更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因此,实行“导学与自主”教学模式,能有效培养、发挥学生创造力。但与此同时,现阶段我国自主教学仍存在部分不足,例如教师教学课堂对信息资源的运行力度不够显著,学生仍没能完全摆脱传统学习方式,意识不到自身的主人翁地位。所以要真正从根本上弥补这些缺陷,只有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最大成功。首先,学生务必承认自身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秉持多说、多练、独立自主的宗旨,不能过于依赖教师与同学,遇到问题和难点应当先尝试自己解决,实在无能为力时再请教、求助教师给予引导而不是直接帮助。同时,教师更应该遵循“学生为本”的中心思想,改变原有教学模式,着重将“导”的教学方针贯彻、落实,以此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背景: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逐步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力争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做好四个方面的转变:①激活学习主体,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为积极主动的学;②转变观念,变传统的传道授业为全新的导师角色;③理顺课堂脉络,变教学环节的无序复杂为规范可操作;④传递教学理念,变知识的单向传输为知识的发展生成。
一、“四环节”教学模式说明
四环节教学模式是: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诊断;检测提高。
1.自主学习,即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主要是指课堂预习,它不同于以往的预习,不能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必须利用课堂时间来进行,所用时间一般设计为总课时量的15%~30%,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通过自学,也可以通过与同伴的合作来完成。
2.合作交流,即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它是自主学习的重要补充形式,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一环节的时间一般为总课时量的10%左右,开始阶段用时可以适当少些,以后视学生交流的情况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再逐渐增加。
3.展示诊断。即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获得的新知识,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来,可以书面表达,也可以口语表达。本环节应充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时间设计应为总课时量的40%左右,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4.检测提高。检测的形式应该是多样性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检测时还应该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检测后教师一定要检查检测结果并进行讲评,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巩固的目的,同时通过检测尽量发现本节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本环节的时间设计为总课时量的20%~30%,不得占用课余时间。
二、“四环节”教学模式原则
坚持“精讲多思,师生合作”的理念,把“以学定教、示导结合,先学后教、当堂检测”作为课堂教学的原则。
1.以学定教,即学生的“学”先于教师的“教”;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服从于学生“学”的情况;教学的进度、教学的深广度的立足点亦取决于学生学的情况。
2.示导结合,即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自主学习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诊断,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以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学生的“展示”与教师的“引导”相互结合、互为补充。
3.先学后教,即教师划分出一定的课堂时间(15%~30%),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先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利用预习题或导学案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解决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诊断性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学。
4.当堂检测,即教师要划分出一定的课堂时间(20%~30%)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当堂检测,目的是诊断学习效果,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既要达到对新知识巩固的目的,又要适当体现知识的发展性和生成性,尽量通过检测诊断出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共性的问题。
三、推进“四环节”教学模式实施步骤
1.学习培训,充分准备。本次课改是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以此精神为指导,因此有必要借鉴其他学校改革的成功经验,有必要进一步提高老师的理论水平,更新老师的教学理念,让老师能切实学到课堂教学改革的真本领。
2.部分引领,选好示范。针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培养而言,教育没有“彩排”,没有“试验”,因而每一项针对学生的改革都应谨慎对待。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老师的教学能力,因此先选取部分班级、部分老师进行先期的试点改革,选取的基本原则是:学生有代表性、积极性,老师有一定的教学功底,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3.加强调研,定期总结。在改革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遇到学生的不适应、教师的不理解,可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研讨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调整。
4.完善模式,全面推开。本着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态度,在总结试点班级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但要完善本课改的模式,还要理解本模式各个环节的目的、意义和内涵,同时要求教师学会各环节操作的要求、要领,然后再全面推广。
(作者单位 安徽省涡阳第四中学)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课堂“生成”。本文就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谈了三点认识:智慧把握英语课堂的动态生成;巧妙应对课堂的意外生成;努力诱发学生的问题生成。
【关键词】生成 高品质英语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特征
教学是校园中永远的中心话题,英语教学中无论开展何种模式的课堂教学研究,本质就是加强课堂的内涵建设,从而进一步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内涵建设已有了一些关键的方向,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而在这些新型的学习方式中,都有一个更多关注“生成”的命题。我在长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对“生成”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智慧把握课堂的动态生成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把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科学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更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所以,课堂因预设而有序,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我们追求预设的最佳境界是“一切皆似无意间”,生成的最佳境界是“天地万物皆课程”。而精彩的生成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度处理、对学科本质的理解,源于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源于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熟练的教学技巧,体现的是教师良好的教学现场感。
2008年我曾开设了一节主题是“Emotions”(感情、情绪)的示范课(见《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6 / Unit2 Word power )。本课时主要讲授表达情绪的词以及英语中关于情绪的习语(Idioms)两部分内容。虽然课文的安排主要是以知识传递为主,但从示范课的要求来看,仅仅介绍一些有关情绪的单词和习语是不够的,所以在信息传递的同时,我在课上采用了多种活动方式,如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刚开始上课时就通过让学生观看喜闻乐见的动物“猫”的各种姿态、情绪和神态的短片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这节课老师到底要给我们上什么?为接下来的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作好铺垫,并通过头脑风暴引出本课话题:Emotions.
接着就这个话题展开并教授了新单词,然后通过小组竞赛活动来进行巩固性操练并扩大词汇量,整堂课老师始终处于积极的“emotions”中,学生受着老师情绪的感染也始终处于高度积极的情绪中,构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精彩动态的生成场面。
二、巧妙应对课堂的意外生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引领下的互动过程。它不再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而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问题,这就需要随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利用意外情况与讲授内容合理地契合,并借题发挥做“文章”,把偶发事件、失误等弥合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并达到“信手拈来皆文章”的妙境,甚至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也能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让“意外”成就课堂氛围升华的瞬间。
如不久前的一堂英语上,正当我投入地讲解着语法“定语从句”:“其中as也可以作为关系代词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意为‘正如、如同’,修饰整个句子……”这时,我发现同学们的眼光与神态不对劲,随后才发现原来有一个调皮鬼把一张贴纸贴在了他前面一位同学的背上,上面画着一面五星红旗插在一个岛上,岛名为“钓鱼岛”。出现这一意外情况后,我看到有些学生眼中充满着担忧,有些学生满是幸灾乐祸的神情,更有一些学生冷眼旁观着,看老师究竟会怎样处理……由于这是一个刚接手的新班,我既不想因此而中断教学进程,也不想破坏这和谐的授课氛围,更不想耽误了大部分不知所以然的同学的听课,于是,我顺手摘下那张贴纸,并就着那幅画,结合刚讲到的“as”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的用法,随口编出了一句例句:
The Diaoyu Islands are part of China, as we all know.(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
并转而引导学生进行句型转换:
As we all know, the Diaoyu Islands are part of China.= As is known to all, the Diaoyu Islands are part of China.
这时我看到,学生的眼睛一下子都亮了,而随着我讲课的深入,我分明感觉到他们听起课来专注多了,也积极多了。这让我想起了叶澜教授说过的:“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而从这个“意外”事件中,我更深刻地感悟到:在普遍追求课堂生成的课改背景下,面对课堂“意外”,教师不仅要正视,还要更好地捕捉,同时可在实践中动态地调整和再设计,及时运用和激活自身的教学灵感和机智,巧妙地引导点拨,保证生成的正确方向,就能使它成为教学的亮点,为我们的课堂创造精彩。
三、努力诱发学生的问题生成
“生疑”不但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诱因,而且还是促使学生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从而进入“愤”、“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的境界。而在长期教学观察中,我们发现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较多的仍然是传统讲授法,学生学习方式较多的也是被动接受式,有的形似启发,实为“满堂灌”,因而抑制了学生主动的问题意识。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的问题情境,从而诱发学生的问题生成。
例如,在教Module5 / Unit3 Reading:The Perfect Copy(完美的复制)时,可以在导入时播放电影片段“The Parent Trap” (《天生一对》),因为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一对双胞胎身上的故事,以此来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节课的主题是什么?老师要讲什么?……从而引入本课主题――克隆(cloning),通过文章中对克隆“人”的不同态度,引导学生生成问题: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loning human embryos? And what are the ethical issues cloning embryos may bring about?(克隆人类胚胎的利与弊?克隆人类胚胎可能会产生的伦理问题又有哪些?)
这个环节可以采用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或Debate(辩论)的形式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此外,通过学习文章内容,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生成问题:
Suppose you had a chance to clone somebody or some animal, who or what would you like to choose? Please give several reasons to support your idea.What are the possible troubles it may bring about? How to solve them?(假如你有机会克隆人或动物或东西,你想克隆什么?并陈述理由,同时思考你所克隆的东西可能会带来什么麻烦?怎么去解决?)
对于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会进行积极的思考,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能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并使他们的思维更活跃,有些回答还非常有创意。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想尽办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生疑,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利用问题串,将学生自然地带入问题情境,进而形成思考、探索的学习过程。
总之,要打造高品质英语课堂,我们应该牢记: “生成”是它的重要特征,因为“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乏味的,“被生成”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成”的课堂是绿色的,而“共生成”的课堂才是最理想的。
摘 要:情境式教学模式是现代课程中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试从情境式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具体运用及注意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情境式;思想品德;运用
情境式教学模式是现代课程中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教师利用自然、社会现象或人为创设的具体场景去引起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达到知、情、行最佳效果的教学活动。听过许多这样的思想品德课:老师讲得热火朝天,学生学得兴趣索然。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情境式教学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给人以直观、形象、震撼人心、启迪、思维,拓展视野的作用。下面就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情境式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具体运用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情境式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具体运用
爱因斯坦说:“人们解决世上的所有问题,是用大脑,而不是用书本。”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但也只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与其照本宣科,不如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大胆地创设一些更符合本班学生实际且有教育价值的情境来为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服务。
1.激发兴趣,创设影视情境
青少年在看电视时还是比较喜欢看动画、神话一类的影片,并对此常常是津津乐道。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的这一特点,利用动画等影视作品来创设情境,展开教学活动。一位教师在上《避免非法侵害》一课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孙悟空要去找食物,但当时他们师徒所处的环境非常危险,孙悟空就用金箍棒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圈,让唐僧站在圈里,然后就去找食物。这样一个情境特别吸引学生,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思维,接着老师又抛出了两个问题:孙悟空为什么要给唐僧画圈?为什么只给唐僧画圈?这节课是想告诉学生,我们身边有一些非法侵害,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这个圈就是“法律”,青少年就像唐僧一样,心地善良(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所以要用法律这个“圈”来保护自己。这样的情境既能吸引学生,又能推进学生的思维,很容易使本节课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意识。
2.注重体验、感悟,创设故事(或漫画)情境
人的情感大多是由一定的刺激情境所引起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呈现真实的生活,引发学生的情绪感染,这样,将教材、教师、学生的情感统一在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可感知的环境中去观察、体验、感悟,他们就能较好地从心理上接受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
比如,在《保护自我》中讲到如何面对突发灾害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能震撼学生心灵的、真实的视频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一个7岁的小女孩袁媛用自己的智慧救自己父母的故事。真实的故事画面,揪心的灾难,使学生心灵得到了触动:灾难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学自我保护,甚至保护其他人。
漫画对中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选用适当的漫画引入教学,生动形象,寓意深刻,既可丰富课堂活动,并能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及心灵上的震撼,继而引导学生将认知化为实际行动,从而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
比如,《可持续发展》一课,教学“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一位教师借鉴沿用了他人的教学方法:用网络版漫画《画》来教学。漫画把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每一句都配上了画:第一句配“山上被油漆涂成绿色”,第二句配“用笔画的瀑布”;第三句配“小区里的树枝挂满了塑料袋”;第四句配“人们在欣赏做成标本的鸟”。学生的情绪由茫然、可笑到严肃、气愤……此时,教师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人类的乱砍滥伐造成环境的恶化,甚至连动物的生存空间也将消失……让学生产生生存危机感,真正意识到:我们确实应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平衡,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3.贴近生活,创设学生活动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由活动的空间,搭建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让学生在模拟的活动中学习,在熟悉的活动中体验,在具体的事件中去判断,在探究活动中思考,这样学生就会有真实的感受,才能将一些道德观念、法律法规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在2012年自治区政治教师素养大赛中获一等奖的朱丽娟老师在《走近法律》一课的最后环节就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具体事件中去判断、运用知识的情境。人物:小A、卖饮料者。事件背景:小A买了一瓶质量有问题的饮料……教师分别请了三组同学演绎这个事件,三组同学虽演绎不尽相同,但最后都能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设计情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可创设的情境不止以上几种,但无论怎样的情境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不可主次颠倒,不能为情境而情境。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创设的情境目的性要强,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引导
一堂课情境设计不可过多,要有针对性,否则就会“喧宾夺主”。教师在备课时要明确本课最需要什么情境或活动,设计此情境的目的是什么,在具体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或活动中参与或亲历的反映,及时引导,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感悟。
2.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尽量选取他们熟知的素材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自己熟悉的生活,才能使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如,在讲《主动拒绝不良诱惑》中可以根据部分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创设这样的情境:放学后有学生约你去网吧,你该怎么办?让学生模拟表演,从而让学生学会“拒绝的方法”。
3.情境设计要得当,要有真实性
情境设计要得当,要有真实性,才能确实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心临其境”的效果,并能从中获得感悟。因此,情境或活动是体验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步骤,情境和活动创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体验的获得。
4.深入理解教材,创设合适的情境
只有教师准确地把握、理解课程标准,理解教材内容,才能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另外,教师只有对教材中的观点有深刻的感悟,才能创设出有深层次意义的情境。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表明,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是切实可行的,它实现了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到了学生知、行、情、意的协调发展。创设高品质的教学情境,是教师高水平的教学技能的展示,也是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教育局教研室)
要想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切实提升初中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就需要以课程改革为基础,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从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出发,把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作为目标,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一、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为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之后,就会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究学习,主动去寻找不懂的问题并在同老师或者同学的互动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解决。比如,语文老师在讲授《桃花源记》一文时,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课下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去了解作者以及该文是在什么环境下写作的等内容,使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对文章进行理解,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标明,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研究。也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如:《桃花源记》中的生活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吗?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写出这样一种生活环境呢?这种思想对我们当前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二、教学方式要多元化
在当前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当中,教学形式也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而多元化发展,这样才能够让学生通过最先进的教学方式掌握更丰富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多元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所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必然选择。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实现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即在以课堂讲授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前被广泛应用的多媒体技术,同时,还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堂感受到语言美、文化美、生活美。比如,教师在讲授《三峡》一文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图书资源等搜集很多关于三峡的故事、图片、视频等资料。在正式讲授课程时,可以通过故事引起学生对三峡的好奇,提高他们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同时,播放相关图片,让学生看到三峡除了宏伟壮观之外还有柔美的一面。最后,播放有关三峡的视频,带学生进行静态三峡之旅,在视频播放时教师可以适当配上讲解,这样通过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的触动,学生们会对三峡有很深的向往,从而可调动他们学习该文章的积极性,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该文章。
三、保持教学理念的先进性
教学理念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效果好坏与否。首先,明确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语文教学一直扮演着基础并重要的角色,其对学生审美能力、人格塑造、性格形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的初中生来说,重要性更加突出。同时,初中语文所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所以语文教育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养成、道德的培养等方面有着综合性的作用。其次,保持先进的教学理念。初中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最新的教学理念组织教学活动,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做好角色的转换,做好语文课堂中的指导者,在学生自主学习出现方向上的错误或者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再次,要努力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四、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法,提高初中生的学习自主性
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法,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引下,初中生围绕着某一课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强调初中生的主人地位,教师则从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例如,教师在进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运用下面的这种研究性学习法:教师在课前让初中生查找资料,搜集陶渊明的基本情况和《桃花源记》相关评论资料,把不懂的词句记录下来。课堂上,教师组织初中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研究的主题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存在吗?存在的话,它在哪里?不存在的话,陶渊明为什么要说谎呢?讨论的主题要尽量设计得开放一点,任由初中生进行发挥,自由地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可以参与他们的小组讨论,从中给予他们适当的指点。然后,由各个小组派出代表到讲台陈述该组的讨论意见,最后教师针对各组及全班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适当给出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每一节课都让初中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初中生自主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则由他们自主学习解决,没有必要合作讨论;初中生难于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解决。在形式上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最主要的是在学习内容上使初中生每一节课都能有所收获,在短暂的时间中获取实效。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方式有很多种,但是,大部分都要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着手。而本文主要从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理念的先进性;有针对性的理论联系实际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切实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潘晓红 江苏省东海县桃林中学 222300)
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该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并提出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对人的价值的呵护和关注,对人内在精神的唤醒和开发,是塑造一个精神丰满、滋润光彩的“人”。建设高品质的语文教学生态课堂,就是要追寻最自然建构的本真状态,生态课堂中,教与学应更加注重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规律以及学科的自身特点有序推进,应以促使学生主动地探求、生动活泼地发展和促使教师更加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即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教师不单是传授知识的容器,教师也要学习、生活、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学生并非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个体,而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命体,他们要在课堂中成长,教育者要欣赏到每一位学生生命的灿烂。
(一)寻找教学的“原生态”
2006年央视每晚直播的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记得当年它成为收视热点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赛新增设了原生态唱法,使得一批从未进过艺术院校的民间歌手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从比赛情况看,原生态唱法之所以大受欢迎,在于它的美妙动听、别具一格;在于它的原汁原味、带有泥土气息的歌声令人耳目一新;还在于那多变的唱腔、质朴灵动的风格让人为之眼睛一亮。那么,我们课堂中的“原生态”在哪里?对于学生而言,课堂的原生态往往在教师预设之外的困惑;在于无疑处的有疑;在于独具个性的创新思维。对于教师而言,或许更多的也许是在教学中把一些最鲜活、最具感染力、最朴素却最有价值的教学智慧经验与方法、快乐与体会分享给学生,这些往往对学生最有价值。寻找课堂的原生态,让每一个孩子有幸福的人生,从身心疲惫的“管”“抓”至学生开放式的教学,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让阳光洒满孩子的心田,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幸福。每个老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给学生一个自我张扬的大舞台。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老师的引导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机会。生态化的课堂教学以学生得到了怎样的发展为价值评价依据,从而建立起富有个性的自主发展性教学理念。即学生受到教师的引导和疏导,受到来自于同学、教材的良好影响,接受评价和监督,从而保证自主发展始终处于正确的轨道。
(二)找准学生的“生态位”
有道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可惜现在没人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舞台。由此,我想起了一位生态学家研究的“生态位现象”。何谓“生态位”?在解释“生态位”之前,我们先看个小故事:一天,在俄罗斯的某座城市里,有位戴眼镜的科学家,走进一间实验室,将一个叫双小核草履虫和一个叫大草履虫的生物,分别放在两个相同浓度的细菌培养基中。几天后,科学家发现这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增长都呈EMI曲线。接着,他把这两种生物放入同一环境中培养,并控制一定的食物,过后,培养基中只有双小核草履虫自由地活着,大草履虫却消逝得无影无踪。在培养过程中,科学家对现场进行过仔细观察,没有发现有一种虫子攻击另一种虫子的现象,也未见两种虫子分泌出什么有害物质,只发现双小核草履虫在与大草履虫竞争同一食物时增长比较快,将大草履虫赶出了培养基,于是科学家又做了一种试验,他把大草履虫与另一种袋状草履虫放在同一个环境中进行培养,结果两者都能存活下来,并且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水平。做这个试验的科学家叫格乌司,人们把他这种发现称为格乌司原理,也叫“生态位现象”。它告诉我们,强者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适应其生长的特殊环境)上是强者,弱者也是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才能自由生存。
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人,我们的学生各有各的生态位。对教师来说,首先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这种优势,找准生态位,有什么优点和特长,适合做什么,能做成什么,为学生下一步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建议和参照,以便学生及早更好地认识自我,找到实现自我的舞台。进而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不同特点,来选择和创造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以满足位于不同生态位的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掘自身潜能,做沙漠里的骆驼,而不是动物园里的骆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目的,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获得无限生机和美好未来。这需要我们首先尊重差异,一个班有多少个学生,就是多少个有差异的个体。在课堂上学生的差异不但要得到承认,而且应当得到尊重。尊重差异体现为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善意的目光去观察、了解每一个学生,给予学生多元化的评价,使学生获得与其特点相适应的教育。现代课堂教学的因材施教体现为了解每一个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把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最终找回自我。
(三)建立密切的“生态链”
教育活动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这一整体既包括师生、课堂、内容、方法,也包括整个育人的环境设施和文化氛围,是把亲和、融洽的精神贯注在每一个有机的因素和环节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教育“生态链”,“生态区”和“生态整体”。亲和――平衡――创造而形成的生态和谐”教育理念,是对目前已有的诸先进教育理念的丰富和拓展,同时也是同全国的教育转型形势相适应的。目前,我国的教育转型,诚如一些专家所言,在战略上大致可以表述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移,由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延伸,由知识教育向创造力教育提升,由专门性教育向固基础、强人文的通识教育扩展。也即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人文及广博知识教育,推崇赏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在教育方法上,注重灵活性,倡导“和谐教育”;在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上,延伸教育的功能,发展远程教育,倡导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等。可以看得出,在转型中正在形成的正是一种开放的现代大教育体系,而无论从哪种角度上讲,内含其中的难道不都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重能力、重创造、开放而有机自适的生态和谐精神吗?可以肯定地说,建立这种亲和――平衡――创造的教育生态链,在目前无疑正当其时,正领其新,正有大用,即使在遥远的将来,也仍然不会过时,仍然会葆有崭新的生命力。
(四)构成和谐的“生态圈”
课堂情境和谐自然,实现人文与科学的统一“情境是指对人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自然环境和具体社会环境”。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情境”作为课堂教学中富有感情色彩的场景和氛围,在完整意义上分为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人文情境是感性的、具体的、情感化的,强调想象与迁移,审美与思辨;科学情境则是理性的、抽象的、简化的、实在的,强调理智与逻辑。两种情境和谐自然地并存于课堂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课堂生态平衡的首要因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突出强调一种科学情境的建设,即课堂教学崇尚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以及整体性,以理性为核心,其目标指向于知识本身。在这一情境中教师往往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按照自己所理解、预设的知识目标规范学生的学习,在有些学生偏离或者无法达到预订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往往会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来约束学生,课堂上经常呈现出严肃、严格、严厉,甚至于严酷的气氛。在我们的一般认识中,这一情境往往不被称作为“情境”,而长期以来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课堂教与学中。生态课堂需要建设这样的情境:突出体现的应当是和谐自然的特征,既有人际的沟通、情感的交融,又有苦苦的思索、理性的思辨,在人文的阳光中探究科学,在科学的探究中享受人文关怀。即“师生关怀思辨,亲密无间,循循善诱,相互熏陶,教学相长,使师生浸淫于一种丰富、和谐、光明、温暖、纯洁、疏朗、博大的氛围之中。显然,这样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的实践创新。
(五)激发流动的“生态场”
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人生命。教师在“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中也在“点化”自己,学生和教师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质量。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就必须依据这一宗旨来安排。因此,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就可以“领受――领悟――提升”三阶段来进行。一是:领受即教师要融入课堂生活,表情动作和言语能让学生体味到教师的关爱和深切的期望。因而当一次新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教师对讨论询问即可获得学生领受的现状,为下一阶段的领悟引导以及对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二是:领悟即通过阅读、讨论或相关练习,让学生深人知识的内部,领会知识的内涵及发现知识生成的初步或基本的规律,拓展知识的生命。三是:提升即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拓展。通过对己有知识的成功领悟,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讨论中得到提高。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永远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话题。建立生态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以生命合作活动为宗旨,把讨论作为常规化的教学策略,把领受、整体领悟和点化升华结合起来,生态的语文课堂是在真实自然中寻找教学的真谛,在平等和谐中达到教学的效果,在不断创新中追求教学的完美。
孙艳,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苏州。本文编校:王 玲
时光如梭,转眼间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已经六年有余了,但是刚刚接手这门学科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记得上第一节课前,有一个亲戚的孩子恰好在我所教的班级,当他见到我得知我是他们的信息技术课老师时说道:“是您教我们信息技术课啊,那您肯定不会受同学们欢迎的。”“这是为什么呢?”我不解的问道。这个孩子继续说:“原因很简单啊,您肯定是不准我们打游戏的,您是老师,同学们也不会和您过分亲近,电脑也会经常坏您还不一定能马上修好,所以大家肯定不会喜欢你,同样也不会喜欢这门课的。”虽然这个孩子的话语有点偏激,使我当时感到很尴尬,但与此同时又给我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如何才能让学生打心底喜欢上我?如何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友好,轻松的学习氛围?又如何使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学会做人?下面来我就以我个人的观点来进行一些讨论。
一、寻求让学生尊重你的途径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一个合格的教师将永远受到
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因此我们时刻要提醒自己,要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学生。快上课的时候,有很多同学在匆忙的吃一些零食,甚至有的同学把吃过的零食的包装袋偷偷放在电脑桌的缝隙中,我从不大声呵斥学生,而是趁学生们练习时默默的捡起来;当我看到有些同学偷偷在练习时间偷偷打游戏时,我也不恼怒,而是走过去,轻拍他(她)的肩膀,善意的提醒;练习时,有同学有很多不懂不会的地方,我不是责备他(她)为何不认真听讲,而是耐心的进行讲解;下课后,看到有些机器没有正常关闭,桌椅凌乱,我总是过去把它们归置好…….现在,我所教的学生都会主动帮助我打扫机房的卫生。或许这就是以身作则的感染力所在吧。
知识丰富的教师应同时具备高尚的道德感召力。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有师德,还要有扎实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科学的教学方法。平时多看看专业的杂志期刊,教研刊物,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珍惜每一次外出的学习培训,利用闲暇时光充实自己。这样,我这个教师在学生的眼中就是“知识渊博”,“水平一流”。
二、探索让学生喜爱你的方法
我在讲课之余曾经问过我教过的学生,基本上十之八九都喜欢玩电脑游戏,所以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把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融合到游戏中,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激情,从而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
但凡学过电脑的人都知道,最基础的指法练习是最最枯燥无味的,如果我就按照常规方法按部就班的讲,什么手指的摆放方法,指法要点等等,这样学生觉得无聊,我也教的很累,更不会自觉练习了。那我就从网络上搜索了一款很有趣的打字练习游戏,让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要想顺利过关,必须拥有娴熟的指法才可以,这个时候我再认真讲解指法练习的技巧和方法。这样学生们就很乐意去学习指法了,掌握了技巧更能熟练驾驭电脑,从而更喜欢这门学科了。
这个教学实例告诉我,成功的教学是有空间的教学。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适当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充分利用,自己做一些工作。当然那教师要把握好度,且不可以为放任。
三、追寻博得学生信任的道路
由于本校属于城乡结合部的中学,农村孩子居多,大部分孩子在这之前没有接触过电脑,或者接触的很少,电脑的基础知识很差,对于电脑出现的一些情况感到新奇,然而更多的是感到无从下手,学习机房条件也有限,无法实现人手一机的条件。上课时,即使我全力组织,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课堂纪律情况一开始很不好。通过观察和思考,我现在在课堂上实行一种小组合作教学方法。
具体说来其实也很简单,我将每个班级的同学分成若干组,3到5个人一组,尽量让每个同学都有练习的机会,让各个程度的同学都有所发挥。在小组活动前,让每个学生先自己思考,讨论;在合作的时候鼓励他(她)们大胆发挥。课堂之外利用闲暇时光主动和学生交流关于教学上的一些问题,了解了他(她)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增进了师生感情。现在,学生们经常会下课后主动和我交谈,比如在看一部什么电影,玩了什么游戏,QQ空间又有了更新,申请了个人博客等等,学生把我当成了朋友。
六年有余的信息技术教学时间,确实不算长,但是我深刻体味到只要我们努力去思考,大胆去实践,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那么你同样会得到每一位学生的喜爱,尊重和信任,那么从而我们就能共同营造一个美好的学习氛围,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