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4 05:22: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小学素质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正是当前广大数学教师非常关注的新课题。本文就小学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改革谈几点认识。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小学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教育。
1.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指脑、口、耳、手等各种器官的协调活动的程度。社会文化素质品德素质——爱祖国、爱科学、爱数学,具有勇于进取、勇于开拓、敢于竞争、不甘落后的学习精神。知识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审美素质——指数、形、图、式等的审美修养,能从美的角度去审视和欣赏数学知识。劳动素质——具有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一些劳动技能,会制做一些数学模型、学具、测量数据等。心理素质智力品质素质——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非智力品质素质——兴趣、情感、性格、意志等。{上述素质教育的内容,要在具体数学教学中,突出各个侧面的基本要求,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
2.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特点。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比较,具有明显的5大特征:
(1)基础性。科学而全面的认识素质教育,必须从人的发展实质考察。人的发展应包括人的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包含着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性的较为稳定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循序渐进。
(2)全面性。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这就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既提高个体素质,还要提高群体素质。全面性的第二层含义是要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不能有任何偏见。
(3)整体性。一是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以怎样的结构形式和运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二是使学生主体形成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知识与行为等方面的和谐完整的形态;三是从素质教育各要素横向联系看,要方向一致,协调发展,相互发展;从纵向运动看,要层次清楚,衔接紧密,浑然一体;四是把每一年教育对象都作为一个整体对待,针对素质构成特点,扬善救失,使每一个学生都相对的最优发展。
(4)开放性。素质教育要把教育过程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系统,要保持教育与社会实践联系,把单一的封闭的教育逐步改变成开放的格局,逐步建立“班集——学校——社会”的教育系列。
(5)非功利性。作为培养人的素质教育是指面向未来,其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二、素质教育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主题,数学教学改革应重视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一般来说,非智力因素可以转化学习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调节、强化作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不同方面,认知过程是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不仅能使非智力因素对智能发展起到调节、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把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本身看成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2.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注重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发展趋势之一。学法即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学习手段和学习技能等等。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单靠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东西靠自己去学习,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作为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去学数学。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国外有些学者预言:“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自学能力的人。”
因此,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进行哪些方面的学法指导呢?我认为最少可以抓如下几个方面:①如何预习;②如何听课;③如何作业;④如何复习;⑤如何课外学习等等。
3.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重结论,轻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改革数学教学,其基点应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过程教学,应注意做到:概念的教学,重在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教学,重在推导过程;四则运算的教学,重在审题过程;应用题的教学,重在分析过程。
4.重视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发展。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做到因时施教。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他的长处促使改变他的短处,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目前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分层教学等教改试验,以各自的方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几种教改试验,都注意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
5.落实活动课程,发展数学能力。 课程改革历来是教学改革的热点。课程的整体
设计是培养人的蓝图。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并强调两者相辅相成,有利于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发挥其整体功能,这应视为一大改革。小学数学活动课程,有自身的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培养兴趣为灵魂,以发展技能为目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传授一些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
在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健全、合格的"人"为标志的现代素质教育一浪高于一浪的今天,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摆脱以技法传授、技能训练为主线的传统美术教学模式,而适应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呢?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丰富的想像力及创造性思维为主,充分发挥美术的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功能。因此,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与效果。
一、内容上从注重技法训练向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质转变
在目前的小学美术课堂上,几乎所有的人,包括一部分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者,忽视了儿童美术作为一?quot;生态现象"和人生的一个"生命阶段"独立存在的意义。湖南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谢丽芳老师认为,幼儿绘画并非仅仅是纯粹意义上的一幅图画的完成,它的稚拙、天真和浪漫是我们成年人所无法企及的。她提出了"不教而教"的隐性教育方式,这和英国里德、美国罗恩菲德所倡导的"儿童中心论"如出一辙。"教师只不过是材料的供应者和鼓励者","教"被认为是伤害儿童创造力或将成人标准强加儿童。这种观点虽说有失偏颇,但在目前还是有其现实意义
的。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再会有上一段时间的"考级"之争。
笔者认为:"不教而教"中的"不教",就是你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他;"教"就是要启发他、引导他,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我在一年级的美术课上,结合课文让孩子们用铅笔随心所欲地画各种线条,然后在分割的块面上填上自己认为好看的颜色,结果每个学生画得都很美,有的乍看起来是山水;有的则像树林……不但突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线条及色彩搭配的感受能力。另外,画线条与画色块时不同的握笔方法,用色的良好习惯(不是一下子摊在桌子上,而是用一支拿一支,用完之后放回去),不准用直尺,最好少用橡皮等,
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不但对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及健全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起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方法上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转变
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以最终大家"都一样"为结果;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基本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仅有的一点灵感也逐渐在"临摹"中泯灭。当然,临摹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需的,但在小学阶段,即使临了也要以能临出独特的个性为佳。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如我在教"小鸟"一课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鸟的各种叫声;在教色彩时让学生听一组音乐之后再与色彩对号入座;让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把画好的画倒过来挂等等,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去客观地表现对象;而且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三、正确评价儿童绘画,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的美术教育观转变
前几年《中国教育报》上载有一个美国、日本和中国小孩画苹果的故事,曾掀起轩然大波,并引起一场教育观的讨论。一位贵妇曾对马蒂斯所画的一个女人提出质疑,认为画中的手臂不合比例。马蒂斯回答:"夫人,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幅画。"贵妇人认为画得真实才好,而马蒂斯一语就道出了绘画的追求。一次我在教学生画《雏鸡图》时,一部分学生把小鸡画在纸的下面边线上,而上面边线多是一个太阳、几朵白云;中间剩下大片空白。我问学生为什么不把小鸡往中间画一点,地们说:"小鸡怎会在空中。"我恍然大悟:地们是把纸的底边作地平面了。我引导他们:假如我们站高一点看地面或是在飞机上看地面,我们的图画会是什么样子呢?地们是用"心"在画了。在教学中,学生有一点思想及创造性我都会提出表扬。如一年级李极把鸡眼睛画到鸡的嘴上说想打架了,巫晓聪把麻雀画得像凤凰一样并且用装饰色彩;这难道不是创造吗?
儿童画是儿童特有的一种语言,是儿童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认识,是儿童与我们交流的工具。我们要努力去理解并认识其意义,革新内容;从过程入手,建立新的评价方法。因为小学美术教学并非是专业教育,也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画家。
总之,儿童美术教育只有从儿童特点出发,真正实现审美、认识、教育(包括智力、情感等因素)三者并举的功能,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才会与素质教育相适应。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程中开设了社会课。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如何进行素质教 育?这是一个新问题。我们经过近六年的实验与研究,有几点体会供教师参考。
一、小学社会课的性质
《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规定小学社会课的性质是“社会常识教育”课,其教学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 地理以及法律常识,这体现了小学社会学科的综合性。
当前世界各地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就是适当减少课程门类,向课程综合化方面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发展 的一种需要。过去,我国小学课程中的历史、地理的教学内容与初中历史、地理的教学内容相重复。现在实施 素质教育,将小学历史、地理两门学科取消,改上小学社会课,这是为了增加学生社会生活常识,让小学生认 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培养他们适应社会活动的初步能力。在素质教育中,综合学科的开设不强调各 门学科的体系,更加接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避免知识的重复,减轻学生负担。
二、小学社会课教学目的要求与素质结构
素质教育中“素质”的结构是以先天素质为基础,以社会需要素质为目标的,由以下因素组成:一个中心 素质,即个体的自主性;三大中介素质,即能力素质、心态素质和习惯素质;七大外显素质,即思想品德素质 、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自主性素质。
小学社会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充分反映了素质教育中“素质”的基本结构。《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规定, 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 ,从小培养他们观察周围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增强他们对 社会的责任感。
以上目的和要求包括了知识、能力、思想品德诸方面素质。知识素质方面,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主要是 指学生家庭、学校、家庭所在的社区及其周围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家乡的、祖国的社会常识主要是家乡、 祖国的文化、历史传统、地理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世界的社会常识主要是世界重大历史事件、世界上的一 些国家及社会风貌,以及我国和世界的关系。能力素质方面,主要提出了观察周围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社会现象复杂多样,美与丑,真与假,对于小学生只能要求他们判断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是非。而在现代改革 、开放的社会中,则需要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渗透有关商品、效益、改革、自立等新的观念,初步培 养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方面,主要是爱国主义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是思想教育的基础,要从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情感。法制观念教育要使学生从小 了解一点与他们生活有关的法律常识,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懂得遵纪守法。
三、探索在小学社会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学习与借鉴结合。小学社会课教材是根据《小学社会教学大纲》精神编写的,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实 施素质教育的依据。教师应首先认真学纲,钻研教材,充分发挥小学社会课教材知识面广而又极其生动的 特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借鉴别人、别校、别地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取人 之长,补己之短”。例如借鉴《小学社会课教案》实例,这六本教案是由人教社社会学科教材编辑和全国各地 有经验的社会课教师共同编写的。编者对教材中每一课的重点、难点以及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针对 不同课型及教学内容提出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这六本教案凝结着许多辛勤耕耘者的智慧。
我们采用学习与借鉴结合的方法,认真学纲,深钻教材,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依据本地 区、本校学生的实际拟定自己最佳教学方案,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使用教具与自制教具结合。直观性是小学社会课的基本特性之一,教学时教师应力求语言生动形象 ,运用图片、实物、模型、幻灯、电影、录相等教具,并引导学生去收集有关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有关资 料,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社会课是一门新学科,直观教具较缺乏。教师应在充分使用现有教学图册、教学插图、教学挂图的同 时,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直观教具。如,有的老师为教好《长城和故宫》一课,除自己录制长城和故宫的录像带 外,还亲手绘制了一张大的《故宫平面图》。教学时,在放了录像后,要求学生将事先写好“天安门”、“太 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标签贴在《故宫平面图》上,使很多从未到过北京故宫的边疆学生也了解 故宫三大殿的建筑格局。
(三)统编教材与乡土教材结合。小学社会课教学大纲规定:“在社会课总课时中留出20%左右的机动时间 ,各地、各学校可根据本地、本校情况和形势发展,补充一些乡土教学内容。”我省现已编辑出版了《九年义 务教育云南省小学乡土教材——社会》第一、二、三册,计30课。我们已将其安排在每册统编教材各单元之后 ,作为补充的教学内容。处理这部分内容的另一种方法是,教学前,教师找好统编教材与补充教材的结合点, 互相联系进行教学。如,一位老师在上《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秦始皇和汉武帝》一课时,当讲到秦 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补充讲了《秦五尺道》的乡土历史;当讲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开疆 拓土时,补充讲了《庄qiāo@①入滇》的乡土历史。教师采用将统编教材与乡土教材结合的方法,既让学 生从全局了解祖国的历史,又让学生认识本省的史实。这样做,不仅让学生认识了《秦五尺道》及《庄qiā o@①入滇》的史实,还让学生认识到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们云南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而增强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
(四)课内与课外结合。小学社会课是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以间接经验为主,但大纲强调实践性,强调 把学习书本上的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所以,除课堂教学外,要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 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只有课内与课外结合,才能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素质。如, 有的老师在教学《注意交通安全》一课后,让学生当一名小交警。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应 用到课外社会实践中。不仅掌握了交通信号,交通标线、标志的符号,还体验当一名交通民警的辛劳和责任, 深刻认识注意交通安全,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五)学与用结合。小学社会课使学生学到了许多知识。如,居家安全、打电话、买东西等生活常识。但 要真正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还必须做到学以致用。有的老师在教学《买东西的学问》一课后,开展“ 巧花一元钱”的活动。学生花一元钱到市场上买东西,知道了买菜、肉、蛋要买新鲜的,未变质的;买带包装 的食品要看保质期和生产日期;买日常生活用品要注意实用、物美价廉……这样做,使学生在密切联系生活实 际中学到了知识,丰富了见解,社会生活能力素质得到了提高。
(六)社会课与其他学科及班队活动结合。素质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通过各个学科、各种渠道相 互配合,协调发展才能全面实施。社会学科进行素质教育必须与其他学科,与班队活动紧密结合。如,有的老 师在教学《香港和澳门》时,与少先队大队部一起在全校开展“迎接香港回归百题知识竞赛”活动,同学们不 仅认识了香港的过去和现在,更为重要的是认识到腐败的清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殖民者,北洋军阀政府、 国民党政府没有能力收回,只有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在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香港才回到了祖国的 怀抱。通过知识竞赛,学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七)不断学习与不断提高结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既当先生又当学 生。当今世界,知识量突飞猛进。据有关专家估计,二战以后50年的知识总和超过人类有史以来科技知识总量 ;19世纪人类的知识量大体是50年翻一番;进入20世纪,10年就翻一番;到20世纪80年代后,3-5年就翻一番。 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提高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思想品德 素质,才能肩负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程中开设了社会课。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如何进行素质教 育?这是一个新问题。我们经过近六年的实验与研究,有几点体会供教师参考。
一、小学社会课的性质
《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规定小学社会课的性质是“社会常识教育”课,其教学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 地理以及法律常识,这体现了小学社会学科的综合性。
当前世界各地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就是适当减少课程门类,向课程综合化方面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发展 的一种需要。过去,我国小学课程中的历史、地理的教学内容与初中历史、地理的教学内容相重复。现在实施 素质教育,将小学历史、地理两门学科取消,改上小学社会课,这是为了增加学生社会生活常识,让小学生认 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培养他们适应社会活动的初步能力。在素质教育中,综合学科的开设不强调各 门学科的体系,更加接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避免知识的重复,减轻学生负担。
二、小学社会课教学目的要求与素质结构
素质教育中“素质”的结构是以先天素质为基础,以社会需要素质为目标的,由以下因素组成:一个中心 素质,即个体的自主性;三大中介素质,即能力素质、心态素质和习惯素质;七大外显素质,即思想品德素质 、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自主性素质。
小学社会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充分反映了素质教育中“素质”的基本结构。《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规定, 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 ,从小培养他们观察周围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增强他们对 社会的责任感。
以上目的和要求包括了知识、能力、思想品德诸方面素质。知识素质方面,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主要是 指学生家庭、学校、家庭所在的社区及其周围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家乡的、祖国的社会常识主要是家乡、 祖国的文化、历史传统、地理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世界的社会常识主要是世界重大历史事件、世界上的一 些国家及社会风貌,以及我国和世界的关系。能力素质方面,主要提出了观察周围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社会现象复杂多样,美与丑,真与假,对于小学生只能要求他们判断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是非。而在现代改革 、开放的社会中,则需要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渗透有关商品、效益、改革、自立等新的观念,初步培 养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方面,主要是爱国主义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是思想教育的基础,要从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情感。法制观念教育要使学生从小 了解一点与他们生活有关的法律常识,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懂得遵纪守法。
三、探索在小学社会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学习与借鉴结合。小学社会课教材是根据《小学社会教学大纲》精神编写的,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实 施素质教育的依据。教师应首先认真学纲,钻研教材,充分发挥小学社会课教材知识面广而又极其生动的 特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借鉴别人、别校、别地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取人 之长,补己之短”。例如借鉴《小学社会课教案》实例,这六本教案是由人教社社会学科教材编辑和全国各地 有经验的社会课教师共同编写的。编者对教材中每一课的重点、难点以及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针对 不同课型及教学内容提出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这六本教案凝结着许多辛勤耕耘者的智慧。
我们采用学习与借鉴结合的方法,认真学纲,深钻教材,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依据本地 区、本校学生的实际拟定自己最佳教学方案,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使用教具与自制教具结合。直观性是小学社会课的基本特性之一,教学时教师应力求语言生动形象 ,运用图片、实物、模型、幻灯、电影、录相等教具,并引导学生去收集有关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有关资 料,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社会课是一门新学科,直观教具较缺乏。教师应在充分使用现有教学图册、教学插图、教学挂图的同 时,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直观教具。如,有的老师为教好《长城和故宫》一课,除自己录制长城和故宫的录像带 外,还亲手绘制了一张大的《故宫平面图》。教学时,在放了录像后,要求学生将事先写好“天安门”、“太 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标签贴在《故宫平面图》上,使很多从未到过北京故宫的边疆学生也了解 故宫三大殿的建筑格局。
(三)统编教材与乡土教材结合。小学社会课教学大纲规定:“在社会课总课时中留出20%左右的机动时间 ,各地、各学校可根据本地、本校情况和形势发展,补充一些乡土教学内容。”我省现已编辑出版了《九年义 务教育云南省小学乡土教材——社会》第一、二、三册,计30课。我们已将其安排在每册统编教材各单元之后 ,作为补充的教学内容。处理这部分内容的另一种方法是,教学前,教师找好统编教材与补充教材的结合点, 互相联系进行教学。如,一位老师在上《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秦始皇和汉武帝》一课时,当讲到秦 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补充讲了《秦五尺道》的乡土历史;当讲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开疆 拓土时,补充讲了《庄qiāo@①入滇》的乡土历史。教师采用将统编教材与乡土教材结合的方法,既让学 生从全局了解祖国的历史,又让学生认识本省的史实。这样做,不仅让学生认识了《秦五尺道》及《庄qiā o@①入滇》的史实 ,还让学生认识到早在二千多年前,我们云南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而增强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
(四)课内与课外结合。小学社会课是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以间接经验为主,但大纲强调实践性,强调 把学习书本上的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所以,除课堂教学外,要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 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只有课内与课外结合,才能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素质。如, 有的老师在教学《注意交通安全》一课后,让学生当一名小交警。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应 用到课外社会实践中。不仅掌握了交通信号,交通标线、标志的符号,还体验当一名交通民警的辛劳和责任, 深刻认识注意交通安全,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五)学与用结合。小学社会课使学生学到了许多知识。如,居家安全、打电话、买东西等生活常识。但 要真正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还必须做到学以致用。有的老师在教学《买东西的学问》一课后,开展“ 巧花一元钱”的活动。学生花一元钱到市场上买东西,知道了买菜、肉、蛋要买新鲜的,未变质的;买带包装 的食品要看保质期和生产日期;买日常生活用品要注意实用、物美价廉……这样做,使学生在密切联系生活实 际中学到了知识,丰富了见解,社会生活能力素质得到了提高。
(六)社会课与其他学科及班队活动结合。素质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通过各个学科、各种渠道相 互配合,协调发展才能全面实施。社会学科进行素质教育必须与其他学科,与班队活动紧密结合。如,有的老 师在教学《香港和澳门》时,与少先队大队部一起在全校开展“迎接香港回归百题知识竞赛”活动,同学们不 仅认识了香港的过去和现在,更为重要的是认识到腐败的清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殖民者,北洋军阀政府、 国民党政府没有能力收回,只有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在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香港才回到了祖国的 怀抱。通过知识竞赛,学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七)不断学习与不断提高结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既当先生又当学 生。当今世界,知识量突飞猛进。据有关专家估计,二战以后50年的知识总和超过人类有史以来科技知识总量 ;19世纪人类的知识量大体是50年翻一番;进入20世纪,10年就翻一番;到20世纪80年代后,3-5年就翻一番。 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提高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思想品德 素质,才能肩负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
小学数学竞赛活动与素质教育本来不是一对矛盾,但随着素质教育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活动不断开展,就出现了把小数竞赛活动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的倾向,认为既然搞素质教育,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竞赛活动是少数学生参与的活动,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所以不能再搞面向少数学生的竞赛活动了。我认为这些观点有失偏颇。下面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肤浅的认识。
一、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到底是什么
勿用置疑,我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肯定是正确的,也是非常及时的,这是提高整个中化民族文化素养的需要。但我们的教育再不能再忽左忽右的错误,一提素质教育,就把它与英才教育对立起来,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并把全面发展简单地理解为平均发展,搞教育上的平均主义,没有正确认识受教育的机会平等与教育平等的关系,这样做,势必要压制部分学生的才能,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谈不上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了。大家知道,二十一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未来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拥有了未来世界。这正如中共中央国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那样:"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里"人才的质量"应该指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质量的人才。早在1995年总书记就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进一步强调:"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教育部长陈至立也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谈到:"培育创新意识,弘扬民族创新精神,应该从学校教育抓起,从小抓起。"由此可见,培养众多具有创新精神的杰出人才,是我国教育的当务之急。所以,我认为,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并不是要我们培养一大批乌合之众,而是要我们除了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以外,还要培养出大量的具体有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二、小数竞赛活动的育人功能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数学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培根语)。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迫切需要提高全体国民的数学素质。而小学数学竞赛活动在其中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这一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 基础性。数学竞赛活动来源于课堂知识,没有超出《大纲》规定的范围,有很强的基础性。一般来讲,竞赛内容都是课本上那些星号题和思考题,是本来就该让那些"吃不饱"的学生掌握的知识,这样,竞赛活动不但能促使学生学习课堂知识,还能使教学内容得以引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 趣味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小学数学竞赛活动正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新奇有趣的这知识和巧妙奇特的解题方法面前,同学们被数学所展示的神奇智慧与艺术般的魅力所吸引,探索、求知的欲望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在求解数学理论的过程中,既能体会到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和寻求解题方法的艰辛,又能体会灵感突临的惊喜和科学发现的乐趣,从而激发出钻研数学的浓厚兴趣和解决疑难问题的渴望。
3. 竞争性。未来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必须从小就向学生灌输竞争思想,使竞争意识与儿童的成长同步进行。心理学家托伦斯曾做过竞争条件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验,结果表明,每个年级的学生在思维灵活性、清晰性和流畅性等方面都远远优于非竞争条件下的情况。我们的竞赛活动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竞争的机会,它能极大地激发同学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他们追求真理和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思想品质。
4. 超前性。数学能力是儿童超出各科知识之前首先表现来的能力,并极具发展潜力,数学竞赛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使得他们不拘泥课本,突破思维定势,敢于创新,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把数学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的数学能力,使那些天资优异的孩子们的才华得以最充分的开发。
正是由于小数竞赛活动具备如此的育人功能,所以这一活动从开展以来,一直深受广大学生及家长的欢迎,也深受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重视。
三、数学竞赛活动是数学学科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我个人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结构应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是:数学学科课--数学活动课--数学兴趣课--数学竞赛活动。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基础向高深延申,从而构成一个坚实的宝塔结构,其中的竞赛活动就是这个宝塔的塔顶。在这一体系中,数学学科课和数学活动课尽管教学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法定的教学内容,都有法定的教学时间,都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学,也就是"下要保底"的教学;而数学兴趣课和数学竞赛活动则是"上不封顶"的教学。因此,我们的数学竞赛活动应当以数学学科课为基础,以数学活动课为阵地,以数学兴趣课为助推器,它不能脱离课堂教学,也不能自成体系。这样,既保证了全体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知识,提高数学素质,又能促使那些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脱颖而出。可见,好的小数竞赛活动不仅无碍素质教育,而且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认为,小数竞赛活动是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然,任何活动搞得不好容易出现偏 差,所以我们搞小数竞赛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育人目的,必须通过正当渠道,必须采取有效方式进行,不能偏离素质教育的主航道。那种为了竞赛而竞赛,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一味进行拔高的作法,我们是坚决反对的。从实践看,我校学生在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小数活动中都是按照这些作法去做的,并取得较好的成绩。以1999年全国小学奥赛为例,我校19人参赛,18人获奖,其中三人获满分奖,创我校历史之最,也创麻城历史之最。三个获满分的学生还组成代表队于8月份在北京参加全国小学生"99我爱数学少年夏令营"。一个学校有资格组成一个代表,这在麻城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也是少见的。通过这些竞赛活动,不但这些学生的数学天赋得以充分挖掘,数学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他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品质也得到全面提高,并且由此激发起全校学生学习数学、钻研数学的热情,为我校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注入了活力。
小学英语学习处于启蒙和入门的阶段,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和交际性,教学手段的活动性,学生年龄的可塑性,都有利于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广州市海珠区对构建小学英语素质教育模式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构建小学英语素质教育模式的操作
构建素质教育模式的操作包括了"设立模式的教学目标、分析模式教学条件、提出相关策略、建立教学程序、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等环节。素质教育模式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论所强调的教育的全面性、全体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小学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要全面落实小学英语教学的情感、知识、智力三大目标,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
教学策略是依据素质教育和学科教育目标,具体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师水平、学生情况、时间空间、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设备等一系列因素而提出的观念性、策略性的方案。再把设定的方案以教学结构的形式表示出来,成为直观的,可操作的,有序的,整体优化的教学过程。
模式评价标准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学科评价标准主要表现在手段的改革上,把传统的选拔性测试改革为达标性、诊断性和激励性的测试,采用自评与他评,个人评议与集体评议结合等方式,用提倡自我对比,鼓励进步,奖励优秀等手段,测评群体素质和个体素质。
在构建模式的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构建素质教育模式过程中要善于吸收传统教育模式的精华。传统教育模式是教育经验的结晶,素质教育模式应在经验模式的基础上注入素质教育因素加以改造,使传统教育模式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小学英语课堂的"准备—呈现—操作—巩固—发展”五步教学法,比较注重知识传授的操作,符合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只要改变授课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给予学生实践和发展的机会,就可以改造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模式。
2.素质教育模式是多样性的教育模式不是针对一节课而构建的,它具有可变性,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的变化,根据社会要求的变革,可以在多元的教学目标中选取主体目标,使模式操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同一类相关的内容,根据素质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可构建多种教育模式,以获取相应的素质教育效果。
3.模式的研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对英语课堂教学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不仅研究课堂教学过程,还与教师备课,学生预习,作业布置,课外辅导等各个环节有关联;与学科知识的认知规律,学习方法,学习情感投入,参与情绪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对模式的研究是多因素多方位的综合研究体。二、构建小学英语素质教育模式举隅
(一)滨江西路第一小学的"分层教学"模式
1.理论假设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提倡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分类提高。
3.实施要点
学生分层——建立学生档案,根据阶段性学习情况,成动态变化地划分学生层次。
目标分层——根据大纲要求提出课堂教学达成目标和发展目标,学生按个人条件自定目标层次,教师鼓励学生争取达到更高要求。
讲授分层——教师精讲课文核心内容,作第一学习程度层次施教;第二层次以个体学习和小组互助形式施教,激励情感因素,调动全员参与,在自学与互助中巩固和提高,同时进行分类指导;开展小组交流,提倡异步发展,力求达到各得其所是第三层次施教。
操练分层——设计不同档次的操练(如:课文问答有理解性、判断性和思考性题目,课文操练有借助提示词表述、背诵、表演或结合生活或社会实际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等形式),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选择练习。通过独立作业,小组讨论,范例讲评,使各类学生都有所提高。
作业分层——设计必做题与选做题,学生自选作业,鼓励学生完成较高层次的练习。
4.课例操作
LeonEleven(Ⅰ)BookⅣ按知识内容把课文分解为十幅漫画,教师精讲其中五幅核心内容,学生在小组互助与分类指导中掌握主要内容。再通过小组讨论与大组交流,把漫画逐步扩大至十幅,根据个人能力逐层拓宽知识内容,提高学习层次,覆盖全文。最后发展课文情感目标,从课文中父母关心孩子的情感发展到孩子尊敬父母的行动,在实际情景中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二)滨江西路第二小学的"自能学习"模式
1.理论假设素质教育"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策略启动动力和智力两大系统,通过探索性开发性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把外在影响内化为自身素质,在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中获取终身学习的能力。
3.实施要点
制定目标体系——根据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动力因素系统(主动学习,养成习惯)和智力因素系统(一般能力与学科能力)制定小学阶段英语学科教育目标体系。
形成学科系列性能力要求——从小学英语听、说、读、写素质的要求出发,以提高交际能力为最终目标,形成阶段性能力整体要求。"听"的素质:迅速正确获取信息能力。"说"的素质:强化自我表述心理倾向,发展观察力和模仿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逻辑性,形成语言表达能力。“读”的素质: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与阅读速度。"写"的素质:书面表达能力。
阶段实施——根据各年级能力要求和教学内容,设立"自学手册",发挥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自学意识。
自我认识:教师指导下的课前预习,根据个人实际发现差距,记录自己未能理解的问题,带着问题学习。
自定目标:教师宣讲目标,学生从实际出发找出目标差。
自行调节:教师精讲新知识,作指导性点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组外交流,理解知识,对照所带的问题和目标,逐步缩小差距。再进入小组活动,教师分别进行指导。
自评作业:独立完成练习,在讲评和指导下,自评基础练习,互评综合练习,选择针对性练习自查,记录存在问题。
自我激励:作课后笔记,评定知识达标程度,自我对比,
总结进步,认识自我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记录自我感觉最成功之处和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学习方法。
(三)同福中路第一小学的"全员交往"模式
1.理论假设教育从本质来说是社会文化在交往活动中实现对完整人格的全面陶冶,提高交往素质有利于促进其它素质的发展。
2.教学策略课堂模拟社会,在全体参与的交往活动中提高交际能力和个人素质。
3.实施要点
制定目标:确定教材内容中的交往主题,全面制定教学目标。
创设交际情影:根据课文内容层次,分层设置情景。
组织交往活动:特定情景下的师生示范,个体学习,生生交往活动,分层呈现、操练新知识,形成交往能力。
模拟社会交往:假设问题,进行群体交往活动,充分发挥个性潜能,展现交往能力,反馈学习效果。
(四)海珠区实验小学的"游戏教学"模式
1.理论假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教学策略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实现"主体、生动、发展"的学习。
3.实施要点
设情导入——以游戏的情感激励作用激发学习动机,展示学习目标。
设趣导学——以系列相关的游戏为载体展开知识的学习,保持学习处于愉快、紧张的状态。
设疑导究——通过带逻辑性或综合性的游戏,反馈学习效果,或启发探究思维。
对英语课堂教学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我们仅仅处于起步的探索阶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生动活泼"为特点的素质教育已逐渐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体现。愿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能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 刘 兼
一 素质教育实践及其思考
综观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目前地方教育行政、教学研究部门以及广大的中小学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主要是在以下几个层面上开展工作:
1.通过督政、督学,使地方政府部门,至全社会,更多地关注基础教育。不少地方,由于市长、镇长亲自抓教育,办学经费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办学条件得以不断改善,为提高基础教育的办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设备条件和外部环境。特别是通过改造薄弱校,取消小学升初中的选拔考试制度,中考指标按比例拨到乡镇等途径,使得每个适龄儿童接受平等的教育成为可能。
但是,教育的投入不均衡,学校建设中有盲目攀比的现象,以及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不规范,缺少科学论证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地方课程、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开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兴趣、爱好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空问。自80年代中期提出基础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1993年国家教委颁行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明确了活动课程的独立地位之后,全国各地在探讨结合地方经济文化特点、学校办学条件的优势和师资力员,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乃至特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进一步活跃了基础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一段时期内,“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口号此起彼伏,“合格+特长”的学生观,“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结构,迄今为止还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在某些地区、某些学校出现的以“活动课”、“选修课”、“特长生”来全面反映素质教育成果的现象,应该引起注意。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在小学中低年级,过多地强调“特长”的发展、“技巧”的训练,是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相背离的。
3.通过改进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措施,特别是取消百分制,彻底改革对学生的考试评价制度,极大地减轻了师生的心理压力,带动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变化,为还给少年儿童一个健康的学习生涯创造了条件。
值得指出的是,以等级制(优、良、合格、不合格)取代百分制还只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本质上仍然保留了等级制,仍然要把一个学习群体分成三六九等。
众所周知,不同的人先天的遗传素质不同,所处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不同,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我们没有理由,而且也不应该以某几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把他们划分成若干个等级,无论是百分制还是五分制,亦或等级制。尤其对于一个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正处于发展初期,自尊心、自信心还只在朦胧状态中的小学生,“等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天长日久,他们体验到的更多的是对自我能力的失落和对学习的恐慌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自我封闭。实际上,对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包括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面临教师公布考试成绩时,其心理感受总是紧张和恐惧。
现在的问题是“有没有更为合理的手段来反映学习者的发展状况?”答案是肯定的。这种“手段”来自于对“发展状况”的理解。首先,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是多侧面的,不同的侧面性质不同,不具有可加性,具体到学习者在某一门课程上的学习状况也不例外,混淆各个侧面,以单一的分数来反映学习者的水平是错误的;其次,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是动态的、过程式的,每个学年只对一、两个时间点上的性状做分析,不仅不足以反映对象的全貌,而且会以偏概全。
因此,在对儿童的学习状况的评估中,应在取消等级制的基础上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l)评估项目多元化。以语文学科为例,可以从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多方面对其语言发展状况作出描述;而数学学科,则应从数与计算、量与测量、方程与关系、空间与图形、统计概率以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等角度加以考察。还可以在学生集体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否是一个好的合作者?能否虚心听取同伴意见?能否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等等。
(2)评估时间过程化。这里首先要明确一个人类长期实践所公认的命题:除非教师存在某种偏见,事实上,教育者通过日常观察,对学习者的评价结果,要比一、两次考试更能反映受教育者的发展状况。因此,新的评估制度,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日常学习行为。
如果每一个课程实施者能在上述框架上,去全面地、客观地描述学习者的学习状况,我们有理由相信,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可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师生关系将会有一个根本的改观。
4.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改进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效益,从而达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近一二年来,不少地方教育部门提出“改进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一段时期内,一些地方和学校,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形成了一种观点,以为只要在“改善办学条件,消灭薄弱学校,开足开齐课程,开好活动课、选修课,
以及取消百分制,改进评价手段”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做好工作,就是实现了素质教育,而对于学科课程中内容陈旧、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视而不见。其实,上述一些改进措施,相对于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来说,还只是触及了一些外部因素,只是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最为艰巨的工作则是探索如何建立一整套与义务教育性质相一致的、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课程体系。
二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
1.我国现行课程面临挑战
教育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而课程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则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纵观本世纪的教育发展进程,一定程度上可以总结为一部活生生的课程演变史。无论是用哪一个心理学理论、或者是哪一家教育学流派,都是在借助课程的改革而影响着中小学教育,特别是自50年代的新数学、新科学运动,80年代以来的全球性课程改革运动,直至行将影响下个世纪的《2061计划》,无不折射出课程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之举足轻重。
在我国,义务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接受九年的学校教育,以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在这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性过程中,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以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社会为主要特征的新世纪的降临,对我国中小学课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未来学家德雷珀·考夫曼曾就全球范围内的社会改革对中小学课程的影响,作了如下六点慨括:
(l)课程本身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未来的预测;
(3)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人类环境深刻的理解力;
(4)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交际活动能力;
(5)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人类和社会的能力;
(6)课程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包括自卫、安全、卫生、营养及性的教育,消费教育,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技能,个人学习的最佳方式及策略,有自知之明及自我克制能力。
我们对此应该形成看法。
2.课程与社会进步
80年代以来,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悄然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升学、就业、住房、医疗、保险、养老等模式,变得具有越来越强的可选择性,变得越来越需要减少依赖,增强自主,在许多方面需要平民百姓运用自己的头脑,分析判断,做出决策。这对于习惯丁按照别人的意志做指令性工作的国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观念冲突。在这众多的选择面前,有人如鱼得水,有人无所适从。事实上,不论你习惯与否,类似“降水概率”预报在向各个领域拓展。有人设想,不久的将来,新闻报道中,每一条消息旁会注明“真实概率”;电视节目预告中,每一个节目旁会写上“可视度概率”;另外,还有西瓜成熟概率、火车正点概率、药方疗效概率、广告可靠概率……。总之世间万物本来如此,人们只是回复其本来面目。在国外,人们体会员深的是机会与选择,申请助学金要选择类别;申请住房要选择房问大小;听课要选择教师、教室和时间,看病要选择医生,甚至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时间、用什么语言……都得由你选择。不同的选择意味着不同的机会,风险大小来源于你的决策分析。
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成为今后几十年我国人民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主旋律。今天,特别是今后几十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沿海开放地带,还是内陆不发达省份,几乎每一个生产者同时都必须是合格的经营者,产品质量、市场营销将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因而,成本、利润、投入、产出、贷款、效益、股份、市场预测、风险评估等一系列经济名词将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使用得最为频繁的词汇。同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买与卖、存款与保险、股票与债券……几乎每天都会碰到。
所有这一切,要求未来的公民应具有更强的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正确地判断和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地作出决策的能力;要求未来的公民应具有更强的能力去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回想今日的课程实践,我们的学生在面对“一条船上,有羊60只,有牛25头,船长几岁?”时,居然不少同学得到“60-25=45(岁)”或“60+25=85(岁)”两种答案。我们应作何感想?素质教育的实践又该从何处人手?
3.课程与科学发展
本世纪,特别是二次大战之后,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入文科学,都进入了一个如人们所描绘的“知识爆炸”的年代。这一方面表现为新概念、新学科、新领域的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表现为古老的,也许是有着几千年文化背景的学科,突然间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人们需要重新来界定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乃至研究手段,即便是人们心日中最为精确的,系统性、严谨性为世人公认的数学科学也概莫能外。
同时,现代科学的综合化趋势,使得第一流的科学家在面临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时,也需要一个跨学科的“科学共同体”才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今天,“建筑学”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来的含义,“设计一个建筑物”仅靠单纯的“建筑设计技术”已难免捉襟见肘。多学科的,诸如数学、力学、光学、空气动力学、地质学、材料科学、生态与环境科学,以及计算机模拟、建筑美学、建筑人类学、建筑社会学等方面专家是不可或缺的。又比如,现代物理学前沿出现了生物物理、医学物理、
农业物理、人文物理、物理考古等一系列新的学科分支,使得物理学与其它科学之间失去了许多人为的鸿沟。无庸置疑,计算机基础上的数学,信息时代的物理学,纳米技术下的化学,分子水平的生物学和地球村概念下的资源与环境科学……所有这一切必定带来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综合化趋势。然而,面对着几十年一贯制的以形态结构为主的生物学教学大纲,面对着由繁杂的计算、代数式的恒等变形、古老的欧氏几何构成的数学课中,面对着以拼音、组词、造句、分段等语文知识为主线的母语教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该作何感想?我们怎么去期望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改变观念,改进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避开这些问题不谈,很难想象,我们的素质教育实践可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公民。
4.课程与学生学习
本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无论是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与发现法,加涅的层次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还是加里培林的活动理论,以及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乃至席卷原苏联的合作教育学,论及学习者时,对以下几点均给予了关注。
(l)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儿童,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有着良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物的和社会文化的氛围,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
(4)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使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知识。对于每一个学习的主体,没有活动、没有做就形不成学习。
(5)从现实中学习和探索。这里的现实是相对于儿童所言。布鲁纳有一句名言,任何一个知识都能够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一个年龄的学生。我们认为,任何一个知识如果能够以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方式(即与对儿童来说是现实的方式出现,就能被学生所感知,为学生所接受。
(6)只有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增进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更热爱学习。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是以成人社会为主导还是以儿童世界为核心,是从概念、规则出发去呈现知识还是从儿童所熟悉的事实现象出发去观察、归纳、发现规律,是课程设计者所面临的挑战。
能否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下,在充分考虑社会进步、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素质教育的实施目标在于提高公民的素质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每一个公民素质的进步。基于此,就必然需要我们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其呈现形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而背景则是反映着社会的需要和学科的思想。
三 关于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1.与其叫综合课程还不如强调课程的综合化
80年代初期,在我国的东北、上海、浙江等地,陆续出现了综合课程的试验。90年代初期出现了高潮,上海推出了综合课程的课程试验方案,浙江则在全省范围内推进综合课程的发展。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试验中止了,有些试验遇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
前文已经论及课程的综合化趋势,其实“综合化”不仅仅来自科学的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哲学(人学、科学与哲学)、社会学(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文化)、教育学(教育的本质及其目的)、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建构主义)等学科的支持。
实际上,从对学科内容的综合化水平上讲,区别于独立学科课程的有相关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参见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
所谓相关学科课程,强调的是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例如,某一国家的文学作品,要结合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地理来讲授;而某个物理学原理,则要以数学为工具,结合化学、生物学知识才能获得更好的理解。
所谓跨学科课程,则期望学生能体验到人类知识的综合性。在这种课程中,独立的分学科形式仍然保持,但它们将同时用来解释同一个概念或主题,如“能”可以从物理学、化学以及历史学的角度去学习。
所谓综合课程,目的在于强调知识的高度综合与一体化,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显然,综合课程中分学科的独立性基本消失,但还有不同的形态:一种是完全的综合形态,如小学低年级的综合课或常识课;一种是分文理科的综合,即综合文科、综合理科;再一种是二、三个学科的综合,如艺术教育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健康教育课程(包括体育、卫生、心理健康等)。
上述种种课程形态,如果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课程的社会化等流派相结合,则可以设计出更为灵活的课程形式。如以交通、饮食等儿童经验为主题的跨学科课程,以能源、环保、吸烟等社会性问题为线索的跨学科课程,它们只是在分学科课程的大框架下,分阶段设立几个单元,这样也许更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若象浙江的综合课程那样,一下子就进入了课程综合化的最高形态,不仅老师因知识准备不足无法适应要求,而且在教师及社会公众的观念上也一时难以接受。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我们倡导课程的综合化。
2.还活动于儿童的整个学习生涯
没有活动,就无所渭学习;没有活动,学生品德、心智上的发展就不复存在;进而,没有活动,就无所谓教育。
然而,这些年来,特别是1993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施以来,由于活动课程以独立的形式进入国家课程计划,举国上下出现了一个“开发、开设活动课程”的浪潮,一度“活动课程”的开设与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应该看到,在应试教育的笼罩下,提出活动课程、并加以宣传、提倡,直至
法律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对消除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造成的种种弊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如若任其发展下去,其负面效应将日益突出,久而久之,人们会很自然地形成这样一种概念:活动课程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能力,激发兴趣,训练特长;而学科课程,则以教师为主导,老师讲,学生听,传授知识成为主要的目标。这显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教育学、心理学关于活动理论的研究非常活跃。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活动中增长才干,在活动中发展知识,是我们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把一个什么样的基础教育带入21世纪?这是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我们有理由相信,课程改革将是一块良好的“敲门砖”。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小学是基础,中学是关键。小学毕业生向初中过渡,两个不同的群体呈现不同的认识能力及个性倾向,而两类不同的学习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又往往使相当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能力的培养出现断层。因此,针对中小学生的不同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连贯地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是个重要课题。
一、应持之以恒进行启发式教学
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坚持启发式,教会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钥匙的能力。这种能力被人称为“智慧窗户的注意力、智慧眼睛的观察力、智慧仓库的记忆力、智慧中枢的思维力、智慧翅膀的想象力、智慧升华的创造力”。17世纪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也非常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观察力、思考力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听、说、读、写几方面的要求。朗读能力的形成除长期坚持朗读训练外,最重要的一条是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含义,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能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教师在教学上要注意贯彻启发原则,讲读课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注重问题的阶梯性,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而写”等,促进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小学就坚持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语文素质的训练,到中学后,仍然坚持,使之进一步完善,深化和发展。
二、应持之以恒地进行情感教学
情感是联系师生心灵的纽带,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是陶治学生道德情操的甘露。语言教学应持之以恒地进行情感教学。朗读,要读出抑扬顿挫的语气,讲读要把全班同学带入课文所体现的境界中去。如教《桂林山水》,能把学生带入“人在画中游”的美丽画卷,得到一次美的享受和一次热爱祖国美好的山河的德育熏陶,才是成功的情感教学。
三、持之以恒地进行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部分,它侧重于实践,是综合知识的运用,与课堂教学同时开发大脑功能,培养和发展各种能力。它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接触社会新信息,获得新知识,扩大知识面,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开展课外活动,应针对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爱好和特点,因材施教,内容要丰富多采,形式要灵活多样。
从小学到初中,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语文素质教育,坚持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素质,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一、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矗。
二、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如高考升入我校的大专学生,不得不重新开设听力课、说读课、书法课等来补救中、小学时期语文课因应试教育而留下的听说读写素质先天不足,否则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矗。
三、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应从哪里入手?我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第一、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湖南省某市一个中学,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转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许×学生,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经过两年,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循…。这个奇迹的出现,用该校校长话来讲,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第二,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为达此目的,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2.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路线有序化地进行。“分”是为了化整为零,便于分散难点;“合”是为了归零为整,使语文训练产生综合效应,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
[内容摘要]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形势下,本文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和自主性四个方面来体现素质教育。在基础性方面: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同样是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实用性方面:尽可能的让学生学到一些实际的技能,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为他们掌握现代化学习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扩展性方面: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还要注意知识的扩展性,虽然主体是基础教育,但是计算机也是一门活动课程。而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世界奥秘的重要途径。因此,我校的电脑兴趣小组,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根据自愿的原则,吸收部分对电脑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进行Logo语言教学的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自主性方面:大胆地采用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计算机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也是在不断提高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课本,而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发挥计算机教学的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自主性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21世纪培养出实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基础 实用 扩展 自主
为了迎接世界信息:请记住我站域名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这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可见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形势下,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计算机教育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和自主性四个方面进行考虑。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创新精神;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一)课堂教学的基础性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是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目前计算机在城市里有了一定范围的普及,但是小学生真正有接触过的,毕竟还是少数,所以不能一上来就让学生看那些生硬的名词术语,这会让学生敬而远之,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如在学习运用"画图"程序绘画时,需要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学生不容易听懂,我是这样来说的:"我们画图时要用到笔和纸,用电脑画图时也一样,要选好笔(前景)和纸(背景)的颜色……。"又如在介绍文件名时,学生经常分不清什么是基本名什么是扩展名,我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就可以解决了,"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的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人的姓,用以区分各类的文件。"这样,适当地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兴趣,而且能达到帮助记忆和理解的目的,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认识电脑时,我让学生学会辨别计算机的四大件(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并学会开启和关闭电脑的步骤,随后让学生进入Windows,让学生操作鼠标,让他们打开画图工具,写字板工具,甚至进入电脑自带的游戏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然要建立在安全的系统保护下),通过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画图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在教授完"画图"的基本操作后,为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里和想象力,我并不是让学生按照书上的图片进行绘画,而是给学生一个题目或是一样事物让学生自己创作、发挥。比如,我让学生在"画图"程序中画上自己的姓名。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个文字的组成都有一定的含义,每个文字都可以完成一幅漂亮的图画。例如:"林"字,是由两个木字组成的,有的学生把一竖画成树干,一横画做弯弯树枝,然后在下面加上两片树叶,就成了一个"木"字,复制一下就成了一个"林"字。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教育中也包含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这要求任课教师除了掌握本科知识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深奥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小学生所能接受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大家知道计算机更新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我校的设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最初的中华学习机到现在的Pentium3处理器;从无盘工作站到现在的可以单机运行Windows软件。芯片技术是按每18个月就进步一倍的速度向前发展的,因此,学校要每三四年更新一次机器。然而并不是每所学校都可以承受如此重负。即使可以,教学内容要保证学生进入社会后仍适应社会需要,也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学到一些实际的技能,为他们掌握现代化学习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
文字编辑软件的应用在小学教学中还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陷。例如汉字的录入,汉字不像西方文字,不能直接的用键盘输入,而是把汉字转换成字母或者数字表示的代码,在将代码送入计算机识别,是一种间接输入的方法。现在要求小学生背诵某种与小学语文教学规范相悖的汉字编码规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小学进行汉字输入的教学,其目的不在学习某种汉字编码方案,而是学习打字技能,辅助和促进语文教学。所以"智能ABC输入法"和"全拼输入法"应是小学生首选的基本输入法,它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习和巩固汉语拼音,提高识字率。由于拼音输入法存在不认识的字就无法输入这一缺陷,所以应该辅助以其他的输入方法,例如"微软拼音输入法"中就带有手写输入的功能,可以帮助小学生对不认识的字进行输入。而其他对小学生
语文学习可能产生误导的编码都应该坚决屏弃。鼓舞、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工具体现自我价值,我还结合一些节日进行电脑贺卡的设计。在图文混合排版技术、丰富多彩的电脑绘图、强大的功能和简单的操作下,优秀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层出不穷。把优秀的作品打印给学生本人,还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有的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小报,更多的同学则学会了运用电脑作为写作、阅读、认识世界的工具,为自己快速、高效的学习增添一个新的途径。
在Windows环境下大多数软件的界面和使用方法都相近,例如"记事本"和"画图"程序的区别在于"画图"程序多一个工具箱和一个颜料盒,当把这工具箱和颜料盒隐藏起来后,就和"记事本"一模一样了。当学生看到这样的演示后,不但可以容易地掌握"画图",还可以举一反三,达到知识的迁移,为以后学习其他软件打下基础,提高学习的能力,这也正是信息技术教育追求的目标。
因此,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因此实用性应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课堂教学的扩展性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还要注意知识的扩展性,虽然主体是基础教育,但是计算机也是一门活动课程。一些对计算机知识具有浓厚兴趣的同学,非常渴望真正的去控制电脑。而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世界奥秘的重要途径。
Logo语言的设计者之一的基尔代尔教授,在开发程序的想法是:希望Logo语言能带给小朋友们严密的计算思维和有趣的学习体验。Logo语言既是一种程序,也是一种玩具,它能用直观的运动来体现编程的结果,让我们在游戏中进行思考,在趣味中学习。在欧美等国家Logo语言在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为,Logo语言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这对于一些喜欢数学的同学来说,Logo语言对其综合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从程序设计的角度看,学习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可以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高级程序铺设道路。因此,我们在教学Logo语言时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学习一种"玩具"为出发点,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我校的电脑兴趣小组,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根据自愿的原则,吸收部分对电脑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进行Logo语言教学的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课堂教学的自主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50%以上的时间是上机操作,而在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哪样不同的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几乎人人都喊老师我的计算机怎么怎么了,教师根本忙不过来,也就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学生的积极性。个别同学对计算机的掌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比如,有的同学都会用Photoshop处理图片;制作Flash动画设计;甚至可以制作个人网页,难道我们还要让他们来学习"画图"程序吗?而个别同学碰到问题都不敢问老师,结果让也时间白白浪费了。
因此,我大胆地采用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示范操作后,一边巡视辅导,一边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然后先展示他们的成绩,予以表扬,并宣布由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一人或两人负责辅导一组同学。这样做,不但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使教师能有重点地辅导某些方面的问题或某些同学;而且解决了辅导不过来的问题,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保护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且学生间的辅导自有特点,也易于交流,有时比教师指导的效果还要好,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得到了提高;同时也锻炼了小助手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学内容也得到了强化,使小助手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培养了较强的自学能力。而那些不好意思问老师的学生,可以问同学,既解决了问题,又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计算机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也是在不断提高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课本,而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发挥计算机教学的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自主性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21世纪培养出实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