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控制科学论文

控制科学论文

时间:2022-05-10 09:08: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控制科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控制科学论文

控制科学论文:支出控制科学组织物流论文

论文摘要: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物流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长期以来,物流一直被称为企业的第三大利润源泉,加强物流活动的管理、控制和降低企业各种物流费用,对我国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物流成本的概念以及其核算现状,并提出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降低物流成本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物流成本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

一、物流成本的概念

1、物流成本的概念。我国对物流成本的定义是根据200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标准物流术语》中的规定:“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根据上述概念可将物流成本划分为保管成本、运输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保管成本是指花费在保存货物上的费用,既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又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运输成本主要指货运费用,即运输部门的运作和装卸费用。物流管理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其物流部门能够合理有效的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所耗费的成本,它的核算一般是根据行业以及历史情况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保管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总和计算得出。

2、传统物流成本与现代物流成本的区别。传统物流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如支付的运输费、保管费以及材料的购买费、装卸费等,是物流成本中易于企业核算的一小部分费用。而现代物流成本既包含企业对外的物流费用,还包括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包括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用、设备折旧费用、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以及流通过程中的基础设施投资等,其中把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加入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由于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一般会分散统计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当中,使得企业难以明确划分和单独核算这一部分物流成本,如何降低这部分物流费用便成为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

二、物流成本的核算

由于物流成本的客观存在及其重要性要求企业应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核算。物流成本核算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可以提供全面、系统的物流成本信息,使得企业能够准确把握物流成本大小和它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地位,进而及时发现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企业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其次,利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可以为企业编制物流预算和预算控制提供所必需的资料。正确地核算物流成本,可以提供物流成本的准确信息,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将对提高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关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办法,使物流成本的核算在理论上尚没有统一的方法,企业大都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运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核算企业成本,这造成物流成本核算的随意性,使企业所核算的物流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计算过物流成本,尚不了解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多大比重,即便是个别企业计算过,也是由于采用的计算标准不统一,对物流成本中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各自内涵的确认不统一等,造成其核算结果间缺乏可比性。要解决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困惑,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出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规范和计算标准,使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有统一的标准规范,计算结果相互可比;另一方面企业应提高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相关的核算制度和方法,加强对内部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监督力度。

三、物流成本管理及其意义

物流成本管理,就是以成本为手段去管理物流,即管理的对象是物流而不是成本。按其目的和方法可分为物流成本控制和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物流管理最基本的内容。加强物流成本管理对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以及根据物流成本计算的结果制定物流计划,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第一,企业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具体项目。按照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要求,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还应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适合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

第二,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来降低物流成本。随着当今企业间价格竞争的激化,现代物流成本控制不仅强调局部控制,更应重视系统化的综合控制。伴随着ECR等新型供应链体制的出现,企业应考虑在新型物流供应链管理体制下从产品制造到最终用户整个过程的整合优化,协调企业与其他企业(如零件供应商)、运输商以及客户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从流通全过程的视角降低物流成本。对于物流企业或是企业的物流部门来说,控制物流成本不仅仅是本企业或其物流部门的事情,而且还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随着折扣店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厂商必须适应零售业这种新型的业态形式,展开直接面向零售店铺的物流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建立新型的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物流中心和自动化设施,这些投资可能从短期来看增加了物流成本,但从企业整个流通过程的长期发展来看,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流绩效。

第四,通过建立物流责任会计管理制度降低物流成本。物流责任会计制度是根据不同级别的物流管理部门和人员应负的责任,搜集、汇总及报告有关资料的一种会计制度,它能把责任实体控制与物流成本核算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归集成本,进而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

控制科学论文:科学发展观成本控制与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本文以这一科学发展观为基点,界定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涵义,分析了目前社会成本增大的现实原因,并提出其相应的控制和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成本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更快、更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规定;实现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孙向军,2005)。传统观念认为发展就是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改变了这一认识。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是多方位的。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各个领域和环节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这一思路也适用于社会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涵义和实质

成本是经济学中一个普遍的经济范畴,美国会计协会与标准委员会对成本做了如下定义:“成本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是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产生的前提是这样一个基本经济事实:资源是稀缺的。这就构成了机会成本概念的基础。不管是国家、厂商还是个人,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任何资源都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一般在使用资源的时候,总试图在不同的用途中去选择能够带来最大收益的用途。另一方面,当我们选定了某种资源的用途,就放弃了资源用于各种用途的“机会”,放弃这些机会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在这些用途中可能得到的收益。在这个意义上,被放弃的收益也就成为一种“成本”。严格地说,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将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的用途而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所能带来的最高收益,通常并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而是在选择资源用途时所产生的观念上的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对经济分析非常重要,它是用经济学的眼光对资源进行估计的成本。虽然精确计算机会成本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但它的大小的估计对于资源的使用方向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以上考虑的是每一种单项资源的机会成本,而一个国家的经营需要使用许多种资源,那么,从经济分析的观点出发,国家经营的总成本就应该将所使用的所有资源的机会成本都考虑在内,这就是国家经营的总的机会成本。我们把如此计算出来的总成本称为国家经营的经济成本,也就是说,经济成本等于国家所有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之和。故成本控制与管理必须在效率的基础上谋求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公平。政府必须从社会公众角度出发,全面衡量各经济组织产品或服务寿命周期内的成本与效益,以社会成本最小化,而不是以制造成本或顾客成本最小化作为成本决策的依据,此即社会成本控制。它通过运用影子价格法和机会成本法,综合考虑经济组织行为对有关各方环境的影响来实施宏观的成本控制,此时成本控制管理战略演进为一个由全体经济组织构成的整体国家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开放性系统。

社会成本增大的原因

社会成本是一国的政府、经济组织及个人发生的一切成本的总和。目前我国社会成本增大也就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

政府社会成本过大。其一是政府机构和官员有预算规模最大化的偏好。原因有二:政府机构规模越大,则可以获得的预算越大(傅光明,2002);政府支出的大小与官员权力大小成正向关系。其二是政府的管理效率低下。其三是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社会损失。其四是政府官员“失节”,即贪污腐败造成的损失。其五是政府效率失常引起的损失。

人力资源成本增长过快。其增长趋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源的激烈竞争;工资的比较差异和劳动力价值的自我认识也是诱发人力成本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也导致劳动时间的减少,在劳动效率变化不大的状况下,致使人力资源成本升高;教育费用增长过快,合格劳动力培训成本急剧上涨,未来人力成本普遍增长。

资源价格不断攀升。这里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来源,一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决定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2000年我国石油及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加之自身能源结构不合理,导致自然资源价格飙升。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因而治理环境的成本日益增大。

融资成本和科技创新成本的升高。从理论上看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多,但渠道大多不畅通。如商业银行的利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股票筹资市场不规范等。科技创新是一国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但目前我国普遍不具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条件,主要在于缺乏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风险分担模式。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具体对策

面对社会成本逐步增长的不利形势,我们应采取切实措施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具体对策如下:

控制和管理政府社会成本的对策。其整体思路:使最广大的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改革实践和改革政策的制定与选择过程,这是经济改革公正性的基本保证;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其与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相适应,是使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再分配符合社会偏好的基本保障;改进政府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如政府的纵向层次和横向幅度以及该结构基础上的管理规则;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对改革的受损者予以补偿;处理好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之间的关系。

其具体举措为:努力提高各级政府决策者及全体成员的成本控制意识;用市场机制推进区域发展;加快组织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开发人力资源强化干部效能的管理与考核;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创新公共物品提供方式;创新政务服务;加快职务消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政府要重视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储备,保持物价稳定;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促使企业规模经营。

控制和管理企业成本的对策。企业自身要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闲置和无效消耗,以降低成本,同时加强对各种创新风险的评估,避免风险损失。具体举措有:企业应树立成本控制观念,树立战略成本委员会,把成本控制应用于价值链管理;企业应实行差异化战略,掌握好知识资本成本,为此需要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有能够确保激励知识型员工创新型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在成本控制方法上需推行作业成本法,全面控制成本;公司产品价值是不断积累的动态过程,包括采购、制造、销售等服务流程,在此过程中需减少非增值作业流程,实现企业价值和成本配比的最优化。

控制科学论文:科学发展观社会成本控制论文

内容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本文以这一科学发展观为基点,界定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涵义,分析了目前社会成本增大的现实原因,并提出其相应的控制和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成本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更快、更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规定;实现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孙向军,2005)。传统观念认为发展就是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改变了这一认识。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是多方位的。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各个领域和环节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这一思路也适用于社会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涵义和实质

成本是经济学中一个普遍的经济范畴,美国会计协会与标准委员会对成本做了如下定义:“成本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是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产生的前提是这样一个基本经济事实:资源是稀缺的。这就构成了机会成本概念的基础。不管是国家、厂商还是个人,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任何资源都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一般在使用资源的时候,总试图在不同的用途中去选择能够带来最大收益的用途。另一方面,当我们选定了某种资源的用途,就放弃了资源用于各种用途的“机会”,放弃这些机会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在这些用途中可能得到的收益。在这个意义上,被放弃的收益也就成为一种“成本”。严格地说,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将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的用途而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所能带来的最高收益,通常并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而是在选择资源用途时所产生的观念上的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对经济分析非常重要,它是用经济学的眼光对资源进行估计的成本。虽然精确计算机会成本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但它的大小的估计对于资源的使用方向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以上考虑的是每一种单项资源的机会成本,而一个国家的经营需要使用许多种资源,那么,从经济分析的观点出发,国家经营的总成本就应该将所使用的所有资源的机会成本都考虑在内,这就是国家经营的总的机会成本。我们把如此计算出来的总成本称为国家经营的经济成本,也就是说,经济成本等于国家所有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之和。故成本控制与管理必须在效率的基础上谋求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公平。政府必须从社会公众角度出发,全面衡量各经济组织产品或服务寿命周期内的成本与效益,以社会成本最小化,而不是以制造成本或顾客成本最小化作为成本决策的依据,此即社会成本控制。它通过运用影子价格法和机会成本法,综合考虑经济组织行为对有关各方环境的影响来实施宏观的成本控制,此时成本控制管理战略演进为一个由全体经济组织构成的整体国家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开放性系统。

社会成本增大的原因

社会成本是一国的政府、经济组织及个人发生的一切成本的总和。目前我国社会成本增大也就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

政府社会成本过大。其一是政府机构和官员有预算规模最大化的偏好。原因有二:政府机构规模越大,则可以获得的预算越大;政府支出的大小与官员权力大小成正向关系。其二是政府的管理效率低下。其三是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社会损失。其四是政府官员“失节”,即贪污腐败造成的损失。其五是政府效率失常引起的损失。

人力资源成本增长过快。其增长趋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源的激烈竞争;工资的比较差异和劳动力价值的自我认识也是诱发人力成本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也导致劳动时间的减少,在劳动效率变化不大的状况下,致使人力资源成本升高;教育费用增长过快,合格劳动力培训成本急剧上涨,未来人力成本普遍增长。

资源价格不断攀升。这里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来源,一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决定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2000年我国石油及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加之自身能源结构不合理,导致自然资源价格飙升。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因而治理环境的成本日益增大。

融资成本和科技创新成本的升高。从理论上看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多,但渠道大多不畅通。如商业银行的利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股票筹资市场不规范等。科技创新是一国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但目前我国普遍不具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条件,主要在于缺乏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风险分担模式。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具体对策

面对社会成本逐步增长的不利形势,我们应采取切实措施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具体对策如下:

控制和管理政府社会成本的对策。其整体思路:使最广大的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改革实践和改革政策的制定与选择过程,这是经济改革公正性的基本保证;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其与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相适应,是使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再分配符合社会偏好的基本保障;改进政府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如政府的纵向层次和横向幅度以及该结构基础上的管理规则;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对改革的受损者予以补偿;处理好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之间的关系。

其具体举措为:努力提高各级政府决策者及全体成员的成本控制意识;用市场机制推进区域发展;加快组织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开发人力资源强化干部效能的管理与考核;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创新公共物品提供方式;创新政务服务;加快职务消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政府要重视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储备,保持物价稳定;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促使企业规模经营。

控制和管理企业成本的对策。企业自身要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闲置和无效消耗,以降低成本,同时加强对各种创新风险的评估,避免风险损失。具体举措有:企业应树立成本控制观念,树立战略成本委员会,把成本控制应用于价值链管理;企业应实行差异化战略,掌握好知识资本成本,为此需要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有能够确保激励知识型员工创新型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在成本控制方法上需推行作业成本法,全面控制成本;公司产品价值是不断积累的动态过程,包括采购、制造、销售等服务流程,在此过程中需减少非增值作业流程,实现企业价值和成本配比的最优化。

控制科学论文:浅谈科学计量在控制能耗中的作用

摘要:如何利用科学的计量方法、先进的计量仪器来及时有效的控制浪费,降低能源消耗、节约成本并努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烟草行业的重要职责。以先进的计量工具为依托,建立科学完善的计量体系,利用数据分析,研究合理的改进方案,进行生产技术改造,就能够使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烟草企业;科学计量;能耗控制;节能降耗

一、概述

随着改革重组、强化基础建设,实行规范等一系列活动的展开,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及人力、物力加大技术创新,增加技改投入,实施节能降耗,从落实领导责任、严格考核制度、强化宣传教育、加强日常管理、坚持管理创新等方面入手,切实将节能降耗工作落实到位。制丝车间、卷包车间、能源动力车间等生产设备近年来通过技术改造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设备高效、低耗、安全可靠的优越性能。2010年企业生产卷烟计划耗油15.26升/箱,实际使用12.67升/箱,节约用油2.59升/箱。计划耗水0.94吨/箱,实际使用0.69吨/箱,节约用水0.25吨/箱。计划耗电40.3度/箱,实际使用38.56度/箱,节约用电1.74度/箱。全年产量23万箱,这一系数据背后,体现出的不仅仅是企业有效控制能源,降低成本所带来的效益,更体现出了有效的科学计量在企业生产运营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科学计量的意义

在5月20日世界计量日来临之际,如何真正让人们充分认识计量,积极支持计量,科学运用计量,让计量工作更好地为在能源消耗中占大头的企业控制能耗起到关键作用而尤为重要。

计量对于烟草企业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节能降耗是计量工作最终的目的,能够为烟草企业的长期发展创造条件。要根据计量检测数据的分析,探索合理的改进方案,进行技术改造,就能够使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为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壮大必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为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谋福祉创建良好的条件。同时,节能降耗也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烟草企业更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节能工作摆在事关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节能工作,积极行动起来,担负起节能降耗主力军的重任,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降耗活动。

计量工作是国家实行法制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在世界各国都是由政府直接进行管理,它对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保证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项节能措施的落实也都离不开计量工作,能源计量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工业生产领域,从原材料采集、运输、物料交接、生产过程控制到成品出厂,都需要通过计量检测数据控制能源的使用。计量工作是企业节能降耗的“标尺”和“眼睛”,只有通过准确的计量检测,企业的能源消耗才能准确地进行统计,对能耗的各种指标的考核才能实现。

缺少科学的计量数据,节能和管理就是一句空话。它是一切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计量数据不准或不真实,那些成本、经济效益都不可能真实。没有准确和必要的计量数据,能源审计的能量平衡表无法编制,能源网络图无法绘制,能量平衡测试工作也无法进行,也无法找到节能降耗的关键环节。没有可靠的计量检测数据,企业的能源消耗就是一本“糊涂账”,更谈不到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不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或者对能源计量工作重视不够,想把企业节能工作搞好,就是一句空话。对能源计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忽视能源计量数据管理和使用、不把计量数据作为能源管理节能降耗和成本核算依据的错误观点必须转变。

计量管理工作要融入到企业节能降耗中去。为做好节能降耗工作,要制定严格的能源管理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理顺了工作流程,各项管理工作才能规范、顺畅。这些制度包括:用电管理制度、用水管理制度、用油管理制度、统计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和奖惩制度。特别是定额管理制度在节约用能、合理用能、控制能源消耗生产成本的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通过在能源使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安装的能源计量器具,使得各个环节上的能源是否按定额消耗就有了依据。

在进行数据统计过程中,认真核对数据,既要保证数据准确,更要保证每个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合生产实际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有异常及时与计量人员沟通,查找数据异常原因,并及时解决,经过认真核实,为领导提供详实的统计分析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数据是能源统计工作的一把标尺,更是检验工作好坏的第一标准。季度能源分析便是对全年能源管理工作阶段性的审查,通过发现问题来不断修正企业能源运行轨迹以达到控制能源使用之目的,所以此项工作尤为重要。每次我都反复核算,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后,再将本年度综合能耗与去年同期加以对比,计算增减量百分比,并结合产量、设备、环境等因素理性分析上升或下降原因,做到真实、完整、可靠,为企业控制能源使用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先进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自2005年末起至今,我厂陆续安装了27块蒸汽流量计、7块压缩空气流量计、3块柴油质量流量计、1块柴油体积流量计和29块自来水表。基本满足了我厂能源2次计量的要求。有可靠的数据做依据,才能实现对能源消耗的合理控制,才能进行正确的数据分析,及时发现缺陷和漏洞,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严格实施对能源使用消耗的动态检测和控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计量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只有依靠科学的能源计量手段和管理方法,促进节能降耗,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全力打好节能降耗攻坚战,为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控制科学论文:浅议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摘要:2012年财政部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4年1月1日起实施,至2017年,各科学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立已经初具规模,部分单位编写“内控手册”、成立内控委员会或内控部门,内控在形式上、制度上不断健全。但内控管理发展到一定程度,想要走的更远,充分发挥内控的作用,实现内控的目标,只建立在制度层面,将制约内控的发展,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其目标。必须提高技术层面,与制度、政策层面相互补充。内控信息化的建设,就是内控技术层面的体现。文章就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必要性、主要内容、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壁垒

一、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必要性

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是通过先进的网络、软件等技术,把内控流程化、技术化从而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供瓤丶际踔С郑把内控作用充分发挥,使内控从制度层面落实到执行层面。

(一)降低运行成本

科学事业单位具有其独立的特性,兼具公益性。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有编制人员、合同制等人员,需要不同口径管理。资金来源渠道多样,有财政拨款、单位自筹、企业联合开发等途径。科学事业单位承担各级课题、基金、平台,拥有大量专利知识产权,科研开发,成果转让。各种课题、基金、科研开发就有周期性、延续性、规模性、保密性。以上复杂的人员结构、多元化资金渠道、复杂的业务工作,没有科学、现代化的内控信息化管理,将在整个科研单位形成管理的瓶颈,不能有利的协助科研团队。有效的内控信息化管理将降低运行成本,为内控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二)减少错误、避免舞弊

内控信息化建设是内控的利剑,使内控落实到行动,实现由权控改变为岗位职责控制。更有效的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信息化内控建立,打破了原有内控体系的控制模式,全员参与,最大限度的控制单位业务及其过程,提高管理的信息的集成度、流转速度和透明度,避免不合理的人为控制,使事后适时的内控控制模式向事前、事中、实时控制转变,从而有效提高内控质量,实现内控目标,减少错误,避免舞弊。

(三)提供更加便利及时的管理运行模式

信息化建设充分体现了时效性,不受人员、地点、时间的限制,尤其是近几年手机APP的开发,为信息化建设实现移动办公,实现实时办公。

二、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环境建设

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环境建设。环境的建设包括政策层面和人员层面。

1. 政策层面。政策层面的支持,是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原动力。科学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企业内控建设的原动力是提高经济效率,减少成本,增加利润。科学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科研经费都是财政拨款,原动力不同于企业,缺少主动性,必须政策层面的要求,才能启动信息化建设,才会有经费进行信息化建设。

2. 人员层面。只有科研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对内控信息化建设得到认可,形成统一的认知,内控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才有效。科学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内控信息化的态度,决定着内控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力度。科研人员对内控信息化的认可、支持才能使内控信息化建设执行顺畅。

只有大环境得到认可,才能推动内控信息化在事业单位的实施。

(二)人员建设

科学事业单位的信息化人员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需要专业的信息化电脑软件技术人员、政策管理方面的人员和科研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有机结合。

1. 技术研发、操作人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整个建立运行期间,前期平台的建设需要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运行过程中需要专业的程序操作人员,后期需要专业的维护、更新人员。整个过程对网络技术、办公软件等操作人员的要求很好。

2. 政策管理方面人员。科学事业单位受政策影响,内部控制管理有特定的要求,如:仪器采购等需要进行政府采购,这些政策的管理人员必须与信息化建设运行的技术人员建立好沟通方式,在内控信息化建设运行过程中与政策相结合,设定好内控程序。政策的管理人员同时具有对内控信息化操作人员的监管职能、评价职能,内控信息化运行的有效性通过政策管理人员进行评价。

3. 科研人员。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就是让管理人员更好的服务于科研人员,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数据、技术支持,因此,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参与。根据科学事业单位的独特性,课题等方面的研发,从立项到实施再到最后的结题和绩效评价都具有学术专业性,没有科研人员投入到内控系统,内控从源头就都是不专业,没有针对性的,起不到内控的作用。

三方面的复合性人才或相关人才具备,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人员建设才建立。才能从技术层面、管理层面、业务层面对信息化内控进行实施。

(三)技术建设

1. 软件:内控信息化操作软件是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软件的研发除具备通用的管理层面的研发外,还要根据科学事业单位的科研特点,对科研经费进行网络管管理,对科研课题成本考核、绩效评价、数据采集提供更加直观、量化的数据支持。

2. 硬件:电子化设备、网络覆盖构架、数据存储等设备的配备、建设是内控软件系统得以应用的硬件设备支持。信息化软件运行是否畅通有利,离不开与之相配备的硬件支持。

适合自身管理运行模式的内控信息化软件和硬件是内控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难点。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前期研发,后期需要不断地完善、维护。

环境建设、人员建设、技术建设三个方面构成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基石,三方面相互关联、制约,涉及到科学事业单位的方方面面,合理把控好这些方面,将使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在科学事业单位运行。

三、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科学事业单位对内控信息化建设不重视

1. 对内控认识不足

内部控制的施行,在各个科学事业单位的进展层次不同,认识程度不同。有的单位停留在规章制度等条例性建设层,有的单位只把内控限制在财务控制方面,没有全面了解内控。内控是领导领军,财务牵头,全员参与。很多科研人员认为内控是与科研无关的事情,殊不知,内控信息化建设好,是提高科研团队效率的有利保障。

2. 对内控信息化建设没有概念

现阶段许多科学事业单位对内控信息化建设没有概念,了解很少。殊不知,内控信息化建设是内控更高层面的技术要求,是使内控从制度层面落实到技术层面的具体表现,是制度和技术层面的共同发挥作用的集合,两者建设完备才能充分发挥内控的作用。

3. 没有认识到内控信息化建设的优越性

科学事业挝恍畔⒒建设成功,将节约大量的人力管理成本。许多流程将通过网络实现,节约时间。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将大量减少人为因素,防止舞弊现象的发生。信息化的建设,大量的数据通过信息化设备管理,对科学事业单位进行数据的整理、提前提供数据支持。信息化建设对科学事业单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

(二)缺少专业信息化内控人员

内控信息化建设,人员的需求是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科学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有限,特别是科学事业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还达不到满足,不可能引进专业的或者专职的人员进行内控信息化建设。在现有管理人员中进行内控信息化建设,绝对不是容易的事,这对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相当高。

内控本身就是把握单位内部管理漏洞、舞弊等现象的工作,所以内控管理人员,尤其是内控信息化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对内控信息化管理中的不足及时维护,不能形成空设,发挥不了内控信息化的作用。

(三)资金方面、技术层面存在壁垒

1. 资金方面:内控信息化软件研发、硬件建设和日常维护、运行,对资金需求量较高。科学事业单位资金依赖于财政拨款,专门拿出资金进行内控信息化建设而非专业领域的投入,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2. 技术层面:现阶段,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针对科学事业的单位的内控信息化系统很少。并且科学事业单位每个单位科研立项的角度不同,从原材料采购、仪器的需求、成本的核算、成果的转化、项目的审核都具有其独特性,需要针对每个单位建立独特的适应本单位自身情况的内控信息化管理操作系统。

综上所述,现阶段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政策、认知、人员、技术存在很大的不足,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

四、对策

(一)提高对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认识,充分体现内控信息化优越性

科学事业单位应把内控、内控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长期的任务,不是一时的任务。定期、分批组织各个层面的人员参加专门的内控培训,掌握最新动态和政策,从政策层面提高认知。

组织单位内控相关人员,到其他内控信息化建设较好的单位参观、学习、交流。我国现阶段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但企业内控信息化起步较早,有的企业内控信息化建设已经出具规模,内控信息化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优越性也充分体现。组织参观交流,对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是实践性的体验,是内控信息化运用、管理、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是科学事业单位必须进行内控信息化管理的有力证明。

(二)把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人员建设提到日程

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人员建设可以根据单位自身情况,前期聘请专业内控信息化专家入驻,进行专业辅导。运行期间内控信息化人员需要不断参加培训、学习,掌握新技术。设置专职或兼职的信息化管理运行人员,合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与现有管理岗位相融合,设置好职责权限,减少内控信息化人员管理人员舞弊现象。

(三)结合单位自身情况,对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合理开发

1. 依托专业的社会机构

我国现阶段,许多社会机构具备内控信息化建设的能力。事业单位可以选择这种专业的团队,结合对本单位实际情况,对内控信息化建设进行研发、运行、管理。其优点是更具有专业性,而且符合内控建设的要求,由专业团队对自身不足、内控漏洞进行设置。其缺点资金需求量大,日后维护受开发单位限制。

2. 自主开发

大型的科学事业单位自身拥有专业的信息化部门,具备自主研发内控信息化平台的能力。可以根据单位自身情况合理建设内控信息化平台。中、小型科学事业单位可以依托同行业或具备自主研发的科学事业单位共同联手开发内控信息化平台。自主研发前期投入、摸索可能很困难,但单位拥有自主权,后期的维护、运行成本低。自主研发,需要单位自身具有很高的内控意识,敢于发现自身管理漏洞。

3.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对于资金规模、信息化技术有限的科学事业单位可以合理利用单位现有资源。科学事业单位在预算、采购、资金支付、决算、资产管理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网络体系,财务管理软件、人事管理软件、公务卡结算业务、网上银行等配套软件的合理运行、管理,能满足科学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许多方面。但现有资源比较零散,必须进行专业的整合管理。利用现有资源投入少、见效快,但只是满足当前管理的要求,不能充分体现内控信息化的优越性。

科学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进,但科学事业单位的内控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控制科学论文:用控制变量法教学,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生发现渐近线,为获取渐近线的方程、探讨渐近线的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反思

2.1科学方法引入教学,使探究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教师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精巧合理的教学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辅助学生自主建构,有利于学生的课堂生成和知识内化。合理的教学设计,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确理解、教学目标的准确分析、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又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敢于超越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控制变量法”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感知和初步判断,通过软件工具或其他实验器材对猜想的结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量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与联合作用、独立作用,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抽象数学模型,把握因果关系与问题实质,进行理性论证,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巧妙破解教学难点问题,还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套简单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易于理解,容易上手,学生完全可以掌握,有了这样的研究方法,学生就可以针对多变量(因子)的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自己开展研究,而不是停留于听老师讲,看老师做,或者跟着老师做。真正实现不只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学生在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操作体验后自主设计实验三,就是方法内化,活学活用的具体体现。

2.2实验与引导有效结合,使探究得以深入

“控制变量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观察的方法,它有利于我们从实验现象中观测不同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得出初步的判断和推论。但是仅停留于现象的认知是片面的,实验难免受制于实验对象的特殊性而不能涵盖全体,实验设计是否覆盖全面,设计是否有针对性,是否安排得当、操作简便,也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因为缺乏锻炼尝试和有意识的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意愿不足,能力还有欠缺,还需要教师针对具体教学问题,恰当地引导实验探究,实验四的探究就是在学生探究无法进一步深入下去的情况下,在教师抽象出双曲线系模型后展开的。在教师的及时引导后,学生借助实验现象自然地发现了渐近线,使教学难点变得水到渠成。

2.3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使素养得以延伸

目前,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ISA)中提出,科学素养的测试应该有三个方面组成:科学基本观念、科学实践过程、科学场景;在测试范围上由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组成。

教育是影响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当前的学校教学中,各学科在自身的教学大纲中都会明确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相互孤立、甚至割裂的现象,学生往往只会在本学科固有的情境中使用一些方法,一旦离开常见的情境,便想不到或者不会用。改变现状的一个现实可行的重要途径,是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丰富知识、方法使用的情境,将科学方法附着于各N可能的学科场景,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渗透科学方法的学习,培养质疑、探究精神,在实践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延伸,形成高尚的科学情怀,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现实生活。

控制科学论文:强化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和控制的策略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就目前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单位这财务预算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详细分析了现阶段科学事业单位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存的相关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蛭我国未来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利参考意见。

关键词: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相应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科学事业单位如果不加强其在财务预算方面的管理力度,就会导致单位出现收支失衡的现象,进而制约单位的健康发展。因此,科学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进一步强化财务预算的管理和控制,以此实现单位资金的合理配置,进而促使单位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预算管理观念落后

现阶段,在我国大部分的科学事业单位中,对于财务的预算管理仍然在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而且有些单位还出现了通过人为更改预算金额的现象,这种行为虽然可以让资金预算在表面上满足单位各项事务的处理需要,但是这与单位的实际预算并不匹配。同时,这些单位中的相关领导人员对此现象也表现出了不重视的态度,致使单位内部的财务预算管理混乱的情况愈演愈烈,例如在单位进行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时,工作人员往往不会对预算数据进行详细核实,毫无疑问,这会直接影响到预算结果的准确性。除此之外,在科学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由于单位领导和预算人员对于财务预算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知,对项目资金总额进行了夸张虚报,使单位资金不能得以合理利用,从而制约了单位的健康发展[1]。

(二)财务预算管理机制不完善

对于企业而言,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是规范财产管理的重要基础,显然目前我国多数科学事业单位在这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由于受到传统财务预算管理观念及企业文化环境的双重影响,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的各部门领导对财务预算管理与单位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未给予充分重视,所以对于专业预算编制人员的培养力度也就明显不足,而一个单位如果缺乏高素质的财务预算工作人人员,就会严重制约其预算编制的质量,进而导致单位资金规划不合理,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限制[2]。

(三)财务预算编制不规范

在科学事业单位中,不能实现对财务预算的科学管理与有效控制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于预算编制的不合理。具体而言,在单位进行财务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一方面相关人员没有遵循国家规定的财务预算编制标准,而是凭借以往的工作经验进行预算编制,这就使预算编制的内容不规范,增加了单位的预算管理难度。而另一方面则是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内容过于笼统,即对单位各项业务项目所对应的的预算经济指标没有进行明确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企业对项目监督力度。

(四)财务预算管理与实际生产相脱节

目前,在我国多数科学事业单位中,财务预算管理部门仅仅是单位的空架子,并未发挥其真正作用。究其原因,就是企业在制定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单位自身的经营发展状况,所以常常发生与实际生产支出严重不符的现象。除此之外,单位在财务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单位各部门并未严格按照预算计划开展各项工作,最终导致实际支出大于预算,使财务预算管理失去提前预算的作用,在科学事业单位中形同虚设[3]。

二、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意识

科学事业单位为了有效实现单位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必须在单位内部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意识。因为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不仅能确保单位各项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也使单位实现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的有效途径。因此,科学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应从自身做起,积极改变传统的财务预算管理管理,并通过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使企业每位工作人员都对预算管理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在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优势,不断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以此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4]。

(二)健全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科学事业单位想要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健全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是重要前提。首先,科学事业单位应对自身发展状况进行必要的了解与分析,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单位未来发展的财务预算计划,进而不断丰富财务预算管理内容,使单位每项经营活动都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强财务预算的内部控制。即科学事业单位在制定财务预算计划之后,应加强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进而对单位的财务资金实施全面控制,避免预算超支的现象发生,以此确保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单位领导应定期召开会议,虚心听取单位基层工作人员对于预算管理方面的相关意见,这样不仅能够使单位进一步的明确财务管理内容与控制目标,还能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5]。

(三)加强单位资金管理控制

由于科学事业单位的资金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所以为了保证单位的财务收支始终处于平衡状态,相关管理人员应加强单位资金的控制制度,对于每项资金往来都做到明确标注,并且明确划分财务人员的具体职责,避免单位发生财务问题时出现责任不清的情况。另外,资金流量预算管理作为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是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体现,也是单位领导作出相关决策的可靠依据。同时,单位财务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分析资金流量来对单位可能存在财务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帮助单位有效规避财务风险所带来的严重危害,以此确保单位的健康发展[6]。

(四)实现财务预算管理与实际生产活动的有机结合

科学事业单位为了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除了加强单位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还应重视单位外部的市场发展动态,从而对财务预算工作进行及时调整。具体而言,单位可以通过让科研项目负责人根据单位签订的合同内容进行初步预算编制,然后再交由财务预算部门进行具体内容的细分和预算工作,以此实现预算编制管理与实际生产活动的有效结合。除此之外,科学事业单位还应成立专门的财务预算管理监督小组,对单位的各项财务活动进行实时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上级部门,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使财务预算在单位的生产活动中真正发挥实际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财务预算管理是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单位内部各项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对单位未来的长远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由此可见,科学事业单位应正视现阶段自身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管理意识及完善管理制度等方法来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从而实现科学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最终目的。

控制科学论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控制

【摘要】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涉及到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和工程管理等主要方面,在各种因素制约与影响下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也存在诸多隐患和问题。研究从存在于土建工程造价工作和管理实际的问题分析入手,研讨了科学进行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严格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方法,提供了强化设计阶段、招标阶段、施工阶段等关键时期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等措施,为科学管理和控制土建工程造价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土建工程;工程造价;造价管理;设计;竣工;招标;施工

1、前言

打造土建工程造价系统化平台,构建科学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是现代土建企业的基本需要,在市场成为土建行业竞争主要目标的今天,打造现代化、科学化的土建工程造价机制,实施科学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完善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细节成为决定土建企业发展的关键。要以科学和全面作为原则,认清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价值,研讨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打造科学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平台,从基础上、平台上为土建工程造价的铺开和深化提供可以利用的基础。

2、土建工程造价管理问题的分析

研究以土建工程的各时期作为维度对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在做好投资决策后,设计阶段对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影响最大,如果对工程造价影响大的建设阶段不加以控制,而在施工阶段、结算审核阶段来控制,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行为。由于工程监理人员对造价管理,预结算知识和有关规定掌握不够或者不准确,因此会产生对不该签证的项目盲目签证,有的签证由施工单位填写,不认真就签字盖章,施工单位在签证上巧立名目,弄虚作假,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及时办理签字手续,结算时搞突击,互相扯皮;有的施工单位对包干工程偷工减料,对非包干工程进行大量的施工现场签证,施工现场的乱签证,扰乱了建筑市场正常秩序。虚报土建工程造价。把定额中已综合考虑并包含在综合单价里的内容单独列项,把费率中包含的内容另外列项计算,利用定额单价的换算抬高项目单价。

3、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造价控制

3.1设计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提高投资效益为前提,积极而稳妥地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案和成熟的新技术,要认真进行经济分析,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的经济实力,确定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工艺技术方案。

3.2招标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进行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招投标阶段工作要以风险防范作为主要目标,通过三公原则的自觉执行确立参与土建工程招投标的工作原则和管理方法,避免出现政策、经济上的风险,将土建工程造价的隐患消除在初期。要在招投标时期确立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体系,将具体工程、实际项目落实在实体部门和个人,堵塞分包和转包的漏洞,减少土建工程造价可能出现的损失。同时招投标过程中要控制变更的范围、频率,提升土建工程造价的规范性,以符合法律、行业规范和企业实际的土建工程招投标工作作为管理造价、控制成本的突破口。

3.3施工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第一,要确定合理的土建工程成本,要以各项目的实施作为维度,建立造价目标和成本目标,进行土建工程造价的科学管理,重点强化对土建工程合同、施工条件等环节的控制,将与土建工程造价有关的要素综合在成本和造价控制的范围内,实现对实际土建工程造价的科学控制,有效纠正土建工程造价出现的错误和偏差,达到对土建工程成本的系统性管理。第二,要加强对土建工程人工造价的管理,既要确保人工费在土建工程造价的基本范畴,同时不能可以压低人工费标准,实现对土建工程人工造价的科学管理。第三,要重点控制工程材料数量、单价等关键环节,预防过低的单价造成材料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不足,避免土建工程造出现不必要的缺失和浪费;还要控制工程材料的消耗,要规范材料出库、领取、使用、核销等环节,预防无效率和低效率的工程材料浪费,达到对土建工程造价真正的控制。第三,要加强对土建工程机械费造价的管理,要在机械性能、土建工程需要、施工时机等环节上入手,全面控制土建工程造价,达到对土建工程县城的科学管理。

3.4竣工结算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这一阶段的造价要重视管理落实的环节与重点,要重点对土建工程的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本强化管理的过程控制和细节控制,突出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对实际过程和重点环节的真实性,提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可靠性,将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建设成为可复查、可预期、可控制的科学体系,有效避免不合理支出计入土建工程造价之中。这一时期要重点对土建决算进行控制,工程造价管理要以编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作为控制前提,以土建工程合同,施工协议,设计图纸为核心,将前期预算定额,实际费用支出,材料计价,图纸变更,设计变更等环节统一在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过程之中,有效核实土建工程实际过程和开支,做到对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细节的突出和强化。要在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中结合不合理开支和非正常因素的常态,进行工程量、单价的核实,以竣工结算作为平台,预防重复计费、高价套利、工程量超值等问题的发生,有效对土建工程造价进行把握,控制土建工程造价过高和资金流失,提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效果,扩大土建工程投资的效益和产出。

4、结语

在工程建设涉及面扩大、规模扩张的今天,实施科学而全面的土建工程造价管理,达到准确而真实的土建工程造价工作成为关键性问题。要从社会、经济和产业的高度看待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投入最为准确的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扩大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效益,使企业通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获得竞争地位,建立科学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强化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职责和功能,构建具有生命力、活跃力的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

控制科学论文:探究火电厂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科学调试与合理安装

摘 要:火电厂热控系统是支持工厂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文章以火电厂热控自动化设备为前提,重点分析了调试与安装的几点措施,对今后火电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火电厂;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科学调试;合理安装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就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人们对于电力需求也不断提升,这也就为火电厂的发展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确保火电厂供电的效率与可靠性便十分重要。由于火电厂自身发电条件较为特殊,在我国发电系统中占据了极为关键的地位,运行与全国电力供应都有极为紧密的联系,所以,确保火电厂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安装与调试的合理性对于火电厂发电质量而言十分重要。

1 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概述

1.1 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价值意义

火电厂中的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在设计上体现了人性化的特质,为火电厂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发电机组与配电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均提供了保护。该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质量与火电厂正常运转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所以由此可以奠定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的价值意义[1]。

受电力行业发展的影响,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也得到了长效的发展,主要体现于该设备设计保护、自动化控制以及故障检修地位等几方面。所以,这一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可以影响火电厂其他环节的运行质量。

1.2 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技术升级与创新

火电厂中的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区别于控制、警报系统,该系统主要是为了在后台向火电厂中的其他系统提供保护,进而保证火电厂运行的可靠性以及职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基于此,该设备是以控制系统、热工保护系统以及一些安全技术为前提运行的。现如今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兼容了智能化的数控技术,能够保证火电厂运行的安全。另外,这一设备也能够有效控制系统故障,将其控制于最容易检修的部位,从而降低安全故障在机组核心设备中的危害。传统热控设备并不能有效控制故障部位,因此也带来了一定的隐患。所以,务必要将传统热控设备技术进行升级与改造,以此实现电力生产的安全化。

2 分散控制系统设备的调试和安装

2.1 硬件安装和系统集成技术要求

2.1.1 设备安装与运行环境

因为火电厂热控自动化设备体现了高精密性的特点,所以在运行环境方面有较高的要求。火电厂的环境质量能够对热控自动化设备运行的稳定性提供保障,同时也是直接影响因素[2]。基于此,进行火电厂热控自动化设备安装时,务必要提前对设备施工与运行环境进行检查。

在实际安装的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土建工程结束设备安装进行,这主要是因为热控自动化设备是一种精密仪器设备,对于运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有很高的要求,并且在安装的同时也提出了防尘的要求。所以,进行热控自动化设备安装时,若周围环境中的粉尘比较大或是能见度比较低,那么则要马上开启空调,以免热控自动化设备运行于粉尘超标环境之下,从而造成安全故障。如果安装该设备时,周围环境有粉尘的存在,那么便会损坏设备内部模件,从而出现设备故障。除此之外,该设备不能放置于大型电磁设备附近,由于电磁设备所形成的电磁干扰会对该设备的稳定运行造成影响,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必须要保证电子设备所形成的环境磁场强度低于最小磁场强度值。

2.1.2 接地要求

一般情况下为了提供准确的基准电压参考点,部分火电厂都会使用单独形式的接地设计系统,将其与火电厂主接地网进行连接,如此便可以阻止设备运行时形成过载电流,同时也将电流不能有效传导至地面这一问题进行了解决[3]。使得热控自动化设备免受损害。除此之外,单独接地也可以为信号提供有效的屏蔽连接点,如此便能够对外界信号干扰进行避免。所以,使用有效的接地形式可以确保热控自动化设备的安全运行。而针对火电厂内部热控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而言,其本身对于接地的要求极为严格,以前热控自动化设备的相关研究表明,当热控自动化设备处于调试、试运行时期,这时导致的热控系统故障多数原因均是接地不当。

2.2 调试与技术要求

2.2.1 受电启动

针对火电厂内部热控自动化设备调试来说,受电启动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技术难度非常高。热控自动化设备受电启动务必要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作为支持,为了对该设备进行有效的调试,必须要首先进行受电调试。

进行实际的受电启动之前,需要对整个设备安装进行检查,特别是对电缆和盘柜等设备的检查。另外,针对一些细节方面的检查也必须要重视,如测试绝缘电阻、接地电阻以及电源开关位置等工作。若缺乏全面且深入的检查,便会导致热控自动化设备受电时卡件处理器破损,甚至会影响主机运行质量。

分散控制系统受电的过程中,其送电对象为总电源柜。针对回路数量较多的情况,供电电源必须要对其进行反复切换试验,务必要保证试验合格,随后方可对其他机柜进行供电。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当其中的某个部分受电出现错误,便要马上停止供电,直至查明原因之后才能继续供电。

2.2.2 设备维修与防护

分散控制系设备维修与防护工作,主要是对设备进行检查与监管,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对设备软件进行运用时,必须要备份,即便是极其微小的改动也要记录。若数据库需要进行比较大的修改,那么则要将数据库的有关数据在工程站中进行备份。(2)对设备软件功能进行试验的过程中,不能出现遗漏,必须要全方位检查被试验软件,特别是软件功能以及各级权限的检查。除此之外,也要θ瓤刈远化设备软件管理进行规定,针对一些更新和升级必须要有责任人的授权,并且对其进行备份。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一些未测试的软件,是不能私下下载或是在热控自动化设备中进行使用的。(3)针对热工保护投退环节的维修与防护,务必要将工作票制度作为核心制度,并且严格落实。若要对处于运行状态下的设备进行检修,则需要采用有效的隔离措施,以免设备出现连锁效应。(4)针对热控自动化设备的运行质量与效果,其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运行环境温度、湿度以及灰尘等。所以,为了保证热控自动化设备的良好运行,首先要控制设备运行环境,以此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提升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由此可知,针对热控自动化设备中存在的故障,必须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断提升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水平,从而使热控自动化设备始终保持高效的运行状态。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火电厂内热控自动化设备是维持发电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由此便奠定了设备调试原装的重要性地位,只有确保调试和安装的效率与质量,才能为火电厂有关工作的平稳运行奠定基础。

控制科学论文: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分析

摘要 现阶段,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健全的内部控制,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够发挥“制度笼子”的效果。通过分析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得出制衡才是内部控制的关键,进而提出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相关建议,使有效的内部控制为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 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衡;体系建设;执行力

作为组织目标实现的长效保障机制,内部控制不仅一直是实务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国内外监管部门监控的焦点,因为其在保障组织权力规范有序、科学高效运行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为更好地发挥科学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促进我国科学事业单位更好、更健康地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效能,保证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安全有效,各科学事业单位应深入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抓住内部控制的本质,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1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涵理解

“内部控制”起源于会计领域,后来广泛应用于企业和单位。内部控制定义在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框架》有了明确定义。2008年和2010年财政部联合五部委先后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基本结束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政出多门的局面,促进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2012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由财政部,这对我国科学事业单位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进一步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1-2]。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概念和范围对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涵进行阐释。

1.1 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

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把内部控制定义为“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士为实现公司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实施的程序”。2008年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与企业相比,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控制目标、控制范围、控制标准和评价监督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定义也应有所不同。内部控制被定义为“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界定岗位职责、细化业务流程、制定和实施风险应对措施,对本单位经济和业务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保证资产使用安全有效完整的过程”。

内部控制定义包含多个要素,其中第一要素是“过程”,即内部控制是持续进行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而不是以文件、制度和程序等表现出来的一成不变的静态系统;第二要素是“由人员来实施”,即内部控制的可信赖性取决于单位各层级管理人员,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受单位全体人员能动作用的影响。其原则为重要性、全面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有效性,其中,重要性是在全面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重点关注单位重要的经济和业务活动,重点防控经济和业务活动所潜在的重大风险。全面性和重要性是相对的,全面性一方面要求内部控制的覆盖面应广而全,应涵盖单位全部的经济和业务活动,贯穿内部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3];另一方面,需要单位各层级的全体人员参与;制衡性是内部控制的灵魂和关键,要求单位应当设置合理的内控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必要的分离措施,有效制约和监督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适应性和有效性相辅相成,即内部控制既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时又要保障单位内部权力规范有序、科学高效地运行,从而有效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1.2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范围的界定

从客体范围和主体范围2个方面来界定科学事业单位炔靠刂品段А?吞宸段г蛑饕以内部控制实施的具体经济和业务活动为主,而主体范围主要是指内部控制实施单位及人员[4]。

1.2.1 客体范围界定。杨雄胜提出“内部控制研究范畴不只是局限于道德伦理层面,更应该包含着现实法规、组织规范、业务标准和行为准则等诸多内容”。本文认为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客体范围应定位于单位收支及其相关业务活动,包括一系列内容(法律法规、公共权力、业务标准和行为准则等),具体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科研管理、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基本建设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

1.2.2 主体范围界定。对行政事业单位主体的界定,美国审计总署(GAO)认为政府内部控制主体是“组织(Organiz-ation)”;王光远认为政府内部控制的主体应该是政府(机构或组织);其他相关研究提出“政府内部控制主体是政府工作人员或由其工作人员组成的群体组织”。科学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特殊的一种非营利组织,本文认为,其内部控制主体为科学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5-6]。

2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也高度关注其内部控制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专注于相关研究。总体而言,随着科学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日益推进,科学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在不断提升,但不容否认目前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远不如外部控制体系完善。所谓外部控制,是指相对于内部控制而言的一种针对组织及其组织关系实施的一种外部控制行为,属于一种事后控制[7-8]。相比之下,内部控制可以做到事前和事中的控制,但大多数科学事业单位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整体上缺乏有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理论研究缺乏实用性

通过对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的检索不难发现,内部控制研究的普遍现象是“COSO崇拜”,很多学者把美国COSO报告奉为权威和经典,甚至把它作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完全忽略了科学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学者们所研究的常常是原则、要素和理论基础等宏大、空洞的论题,很少有涉及结合具体业务事项的控制方法的研究。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及对部分科学事业单位的调研发现,不少单位管理层的关注点主要是控制程序的改进和优化,而作为内部控制体系核心要素的制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证明,制衡才是内部控制的“灵魂”,但是目前不少单位对内控制度的关注点主要聚焦在内部控制的“形”而不是“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少工作的程序不断改进,手续越来越复杂但仍然无法堵住舞弊及腐败的陷阱,无法规避重大风险及损失的发生。因此,内部控制研究,特别是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研究,应该嵌入到社会结构中,结合单位自身特点,重点研究内部控制制衡机制的健全与优化,而不应停留在设计研究更加繁琐的审批流程上。只有这样,内部控制研究才能去形式化,才能与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相适应,才能与实际切合,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 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全面

目前,对内部控制的功效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2个极端:一个是无用论,部分单位管理层认为内部控制是对下不对上,内部控制的措施只是针对下级,还有的单位领导狭隘地认为内部控制等同于财务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问题,没有实质意义;或者在思想上对其有抵触,把内部控制看成一种束缚,导致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严重缺失。另一个极端就是万能论,从目前大量文献对内部控制内涵的阐释来看,内部控制被定义为“万能的制度”,其目标是无所不能的,范围是全覆盖的,人员是全员参与的,内容是无所不包含的,时间跨度是无时不有的,这就使得一部分人误认为内部控制是全能的,只要有内部控制,一切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9]。然而内部控制无论在制定还是在实施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漏洞,所以说内部控制只能是“合理保证”而不是完全保证,更不是万能的。

2.3 内部控制实施缺乏系统性

从定义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连续的、系统的,其要求全员参与,业务活动全覆盖。目前,很多单位由于认识不够、配套制度不完善和人员配备不齐全等原因,使得内部控制无法全面系统地实施,导致内部控制效能大大缩水。内部控制是关系到上下、内外、左右各部门的协调和衔接,不是审计部门或财务部门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需要由单位领导组成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单位第一负责人担任组长,下设内部控制部门,专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各业务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根据岗位分工组织实施[10]。

3 改进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3.1 加强理论研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为了提高科学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管理,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2014年1月1日财政部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这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全面建立。科学事业单位要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必须进行充分的研究,依据风险引领原则,在财政预算、财政收支、政府采购、固定资产、公共工程和合同管理六大权力集中领域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规范业务流程,形成权力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不仅是财务处的工作,也不单是哪个独立部门的工作,它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全员投入共同完成;同时管理层应及时把握本单位的发展方向,结合所在领域的大环境,建立与自身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双向研究,充分论证并小范围试行后,才可有效推行。其次是制度的制定应细化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必要时可以配套图表和流程图,以方便理解和操作,避免因人员调整更换而带来的工作衔接问题。同时内部控制制度可以结合信息网络平台,在满足痕迹管理要求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

3.2 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指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氛围,体现了单位全体人员特别是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保障了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目前,绝大多数科学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为科学带头人,相对于内部控制建立实施,他们往往注重科研项目的研发申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单位领导对内控制度的忽略是导致部分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缺失或不完善的重要原因。因此,有效炔靠刂频氖迪郑首先需要提高领导班子或管理层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内部控制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单位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提升全体职工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以转变“重科技、轻管理”的错误观念,纠正以往把内部控制活动理解为会计工作的错误理念。同时,借助绩效考评机制,强化奖惩力度,加强全体职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使其真正意识到内部控制是单位科学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而不是限制与约束,变被迫执行为主动参与,通过调动全员积极性,形成一种带有“主人翁”精神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在本单位的执行打下坚实基础[11]。

3.3 提高内部控制人员专业素质,建立独立的监察审计部门

内部控制人员素质对其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有着直接影响。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各事业单位应提高对内部控制人员素质的要求,选派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或通过培训具湎喙刈ㄒ抵识的人从事内部控制工作,避免以不了解政策或不懂相关专业知识为理由而不作为的现象。科学事业单位应改变监察部门负责人由其他行政部门兼任的现状,建议设立独立的监察审计部门,做到内部控制建设与监督评价相互分离,保证监察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及时发现单位的管理缺陷,完善内部控制体系[12-13]。

3.4 全面认识内部控制,加大内部控制执行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科研项目经费持续增长,科研成果转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为加强对科学事业单位的监管力度,防范财政资金风险,2012年财政部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更好地指导科学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为此,各事业单位纷纷按照文件及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积极制定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有的单位甚至花费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资金,聘请外部专业人员协助本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内控制度的制定是前提,但是如何确保内控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是发挥内控制度效能的关键。因此,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内部控制制度,做到不夸大其作用,更不无视其存在。通过引入奖惩机制保障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使其“落地开花”,才能逐步实现将权力约束在“制度的笼子”里。

4 结语

强调,要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健全的内部控制,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够起到“制度笼子”的作用。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的特殊的社会组织,科学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规范其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尤为重要。因此,应提高科学事业单位领导和部门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通过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落实对内部权力运行的制约,防止内部权力滥用,进而提高科学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为科研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控制科学论文:创伤骨科修复中采用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治疗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伤害控制骨科学(DCO)治疗原则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未应用伤害控制原则期间进行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选择应用伤害控制原则期间进行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8.7±1.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2±1.5)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创伤骨科;伤害控制原则;术中出血量;并发症

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是针对骨科创伤患者临床治疗提出的实用性原则, 是一种新型的治疗策略, 其目的是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术后的生活质量[1, 2]。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通过对患者进行分期手术的治疗模式, 来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 提高救治成功率[3]。本文就伤害控制骨科学治疗原则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旨在探讨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 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未应用伤害控制原则期间来本院骨科进行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7例, 女23例;年龄34~65岁, 平均年龄(47.12±12.19)岁;

其中开放性骨折31例, 闭合性骨折19例;四肢创伤患者27例, 躯干创伤患者23例。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应用伤害控制原则期间来本院骨科进行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31例, 女24例;年龄32~67岁, 平均年龄(48.26±11.97)岁;其中开放性骨折37例, 闭合性骨折18例;

四肢创伤患者32例, 躯干创伤患者2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在所有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根据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进行治疗:①确定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 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 进行多科会诊, 做出初步的诊断, 并根据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手术实施方案。②伤害控制处理:患者发生骨折的8 h内, 进行及时的清创, 并闭合开放性的伤口, 手术过程中,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及伤口的暴露时间, 对骨折部位采取及时的复位固定, 固定方法包括石膏、骨牵引及外固定架等。对有大出血伴休克的患者, 给予有效的止血处理必要时采取栓塞治疗。③其他系统伤害控制处理:制定各阶段手术治疗的具体措施, 在行一期手术治疗时, 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主, 重点处理出血, 维持患者的生命, 对有颅内血肿的患者, 行切开血肿清除术, 对有血气胸的患者, 行胸腔闭式引流, 对脾破裂的患者, 行脾切除术, 对空腔脏器损伤的患者, 行剖腹探查, 寻找出血点并给予止血治疗等。④术后处理:伤害控制处理后的患者进入ICU监护, 继续给予患者复苏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 制定二期手术的治疗方案。⑤二期手术:待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后, 进行二期手术治疗, 对患者进行骨修复, 确定手术过程中要应用的材料, 应用微创技术, 减少二期手术引起创伤的几率,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情况。其中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关节活动不受限, 肌肉恢复良好, 为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 关节活动轻微受限, 就轻度萎缩, 为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 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死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8.7±1.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2±1.5)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 远远高于对照组的8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传统治疗骨科创伤患者多采用早起完全治疗的原则, 对患者所有的创伤给予确定性的治疗, 但这种治疗方法, 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4-8]。随着伤害控制原则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其临床效果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重视。伤害控制原则是指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但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 首先处理影响患者生命安全的伤害, 然后采取进一步的复苏计划和分期手术治疗来处理患者的其他非致命性的伤害[9-14]。伤害控制原则强调对患者进行分段治疗, 待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后, 再进行其他治疗。有报道指出[15], 伤害控制原则在临床应用中, 可以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 提高其治疗效果。

本文中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8.7±1.6)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2±1.5)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伤害控制骨科学治疗原则应用于创伤骨科修复中, 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降低手术中的治疗风险, 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

控制科学论文: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治疗骨科严重多发创伤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骨科严重多发创伤采用伤害控制骨科学(DCO)原则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我院急诊监护病房(EICU)2014年4月~2016年3月接收的92例严重多发创伤病患为研究对象,均遵循DCO原则给予一期手术与二期手术治疗。结果 一期手术中,病患平均手术时间是(65±19)min,术中出血(199±67)mL,与二期手术间隔平均时间是(8±3.5)d,二期手术平均时间是(138±38)min,术中出血(415±86)mL。两期手术的平均用时及平均出血量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骨折;多处创伤;伤害控制骨科学;治疗

伤害控制骨科学(DCO)是一种新型骨科的治疗原则,主要针对严重多发性外伤患者。近年来,随着该原则临床应用的推广,受到越来越多学者、患者的关注。本研究选择2014年4月~2016年3月我院急诊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92例骨科严重多发创伤病患为临床研究对象,给予DCO原则治疗,分析一期手术与二期手术的治疗效果,探讨DCO原则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共92例,纳入标准均符合以下条件:①存在骨盆骨折及(或)长骨干骨折的多发性创伤,国家创伤严重程度测评体系(ISS)[1]>21分;②院内观察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③合并身体各部位的大血管损伤,评估输血可能超过2000 mL;④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代谢严重异常。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提供病历资料及基础资料。男58例,女34例,年龄分布:17~65岁,中位年龄42.21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41例,高处坠落34例,硬物压塌17例。受伤部位:股骨干53处,胫腓骨45处,四肢28处,骨盆22例,脊柱合并脊髓损伤14例。其他系统合并创伤:胸部损伤26例,颅脑损伤25例,腹部损伤19例。ISS平均评分32.7分(22~48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2]平均评分10.2分(3~15分)。

1.2方法

1.2.1确定诊疗方法 病患进入医院后,立即进行复苏等抢救处理,并组织多科医师会诊,对病情作初步诊断,并以病患的创伤部位及严重程度为依据,遵循DCO原则,制定合理、科学的手术方案。

1.2.2伤害控制性处理 在骨折发生的8 h内,对开放性的伤口进行清创、缝合。固定骨折过程中,在有效固定骨折的基础上,尽量缩短组织暴露及手术操作的时间,另外,还需根据骨折位置和骨折类型实施相应的处理方法。如采用石膏法、外固定架法、骨牵引法等。若病患出现盆腔大动脉损伤,持续休克,需使用药物进行血管栓塞防治。

1.2.3其他系统损伤控制性处理 严格遵循DCO原则,确定手术实施期间中心目标,例如,一期手术的中心目标是_保病患生命安全,严格控制出血,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对合并颅内出血者,术中同时进行大骨瓣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合并血气胸,加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肝脏挫裂伤,需要及时开腹清创,并对肝周实施填塞压迫止血。若为肝脏破裂,可行肝脏切除术;如发现空腔脏器受损出血,迅速找出出血点止血。

1.2.4 DCO术后处理 行伤害控制性手术后,病患送入EICU病室实行24 h密切监护,给予持续性的复苏治疗,根据术后观察结果确定二期手术时间。

1.2.5二期手术中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的应用 二期手术的时间应选择在病患生命体征稳定后,其中心目标是对骨折部位进行确定性骨折固定。固定的材料应根据病患的具体病情选择,常见有普通钢板、交锁髓内钉、LISS钢板、绕内髓内钉、膨胀髓内钉等[3]。二期手术期间,需要尽可能减少创伤,监控术中出血量,预防术中生命体征异常。术后严格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出现异常立即处理。

1.3评价指标 以每期手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并发症与手术效果等作为评价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与百分数(%)表示,行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期手术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比较 一期手术相比二期手术中,病患的平均手术用时更短,术中出血也更少,二项指标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2.2并发症及远期效果 一期手术后,死亡2例,占2.17%,出现并发症11例,占11.96%,其中5例腹腔脓肿,给予引流冲洗处理后痊愈,6例因外固定架针道浅造成感染,清创消炎后感染好转。二期手术后,随访中未发现远期并发症,骨折痊愈较好,效果理想。

3 讨论

由于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各种活动频繁,车祸等事件多发,出现高能量损伤的人数不断增加,其中以严重多发性骨科创伤合并其他系统创伤为多见,这部分病患创伤严重,在给予早期骨折固定手术时,有可能造成机体二次伤害,第一次伤害初始创伤之后出现的激烈的应激反映,出现严重的炎性反应综合症;而二次伤害则指大量输血、缺氧、酸中毒、再次手术等[4]。在以上的处理中,病患都可能出现严重的机体反应,甚至引发急性器官衰竭等,造成早期死亡[5]。恰当地选择手术时机,会对病患的后期的治疗效果产生直接影响。DCO的原则是分阶段治疗多发性外部创伤,早期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挽救病患生命为主,在病情稳定后,再实施确定性损伤修复治疗,这对提高存活率,提高疗效具有明确的效果[6]。一般而言,DCO原则治疗要点是简化手术、重症监护室恢复和确定性手术。

控制科学论文: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核心能力范畴研究

摘 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重视,但目前该类人才存在缺乏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核心能力范畴的研究,找准培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的培养方案。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内容和价值,阐述了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视角下培养等大学生能力的定位,并针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的核心能力范畴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大力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市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1]。培养高素质人才决定着国家的进步与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属于复杂工程,必须结合相应的专业学科特征和大学生的愿景等,并依据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本文主要就控制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进行了分析,以期促进该专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大学生核心能力的概述及价值

大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源自于商业领域,是指企业的资源、能力等较强,与其他企业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且具有可持续性。而大学生核心能力应当是以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道德修养等作为基本,然后结合相应专业对战略性资源的创新与获取,从而促使大学生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2]。虽然不同大学生的智力存在差异,但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大学生长期积累的综合性知识能力,因此主要是依靠后天培养,即高校必须针对大学生的专业和特征,开展合理的培养教育计划。大学生核心能力主要是衡量大学生的整体能力,同时还包含大学生对各种资源的占有能力,确保大学生能够对社会资源、无形资产等进行占领,也是判断学生之间差异的主要依据。高校通过研究法学生核心能力的主要是探索提高培养人才的有效模式,实现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2 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大学生培养定位

不同专业学科对大学生对知识、实践技能等存在较大的不同,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依据自动化控制作为主要内容,包含对控制理论、方法、技术的研究,主要是将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作为研究基础,同时与工程实践结合,确保自动化控制能够应用与其他学科,在军事领域和民事领域中均得到发展,继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推动其他行业的进步[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今我国已经逐渐实现从粗放型生产转变为集约型生产,因此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的需求量与来越大,即高校必须培养出具有高度工程意识、创新能力等高素质人才。高校可以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特征和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标准等,作为研究大学生核心能力范畴的重要依据。根据对我国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研究可知,应当将“研究主导型”人才作为大学生培养定位,确保哦诶样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推动自动化领域的发展。

2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范畴

2.1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内容

针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分析可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是永恒的核心能力,即如果大学生没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对相关技能的研究不够熟练,将难以完善自动化领域中的相关工作,如设计工作、研究工作、开发工作等,因此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属于恒定的核心能力[4]。但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时,除了专业知识巩固和实践技能培训外,还需要考虑到符合当前时展的核心能力,即动态核心能力。因此高校培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需要将恒定核心能力作为基础,增强其动态核心能力。

2.2 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分类与认知

依据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的培养特征和社会需求,可以将大学生核心能力分为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其中恒定核心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专业能力的相对永恒性,即大学生需要依据相关知识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动态核心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该项能力能够有效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即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3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基准

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关系原理,可以将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看做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之间的关系,即任何形式的物质都是在该种状态下对立又统一进行。专业能力作为恒定核心能力,其属于相对静止的能力,但由于专业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发展中,因此其恒定具有相对性[5]。而动态核心能力能够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内涵,提升大学生的竞争价值,但动态核心能力需要以恒定核心能力作为基础进行开展,具有绝对性,但也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需求标准是判断大学生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的基准,该两种能力目标均是为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很定核心竞争力与动态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当恒定核心能力得到提升的情况下,发展动态核心能力才更具有价值,而且很定核心能力得到提高后,其动态核心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反之亦然。

3 结束语

根据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需求标准,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核心能力。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大学生核心能力可以分为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两者之间属于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辩证关系,高校应当依据该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确保提高大学生整体水平。

控制科学论文:浅谈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摘 要 科学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内部控制对加强科学事业单位的行为和强化风险管理等起到很好的作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降低单位的管理风险,决定着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科研事业单位必须做好内部控制的主要风险点控制,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才能推动科研院所的发展。

关键词 科学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现状 措施

近年来,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法律及法规得到了逐步改进与完善,使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向理性化、正规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国家对科研单位也很重视,在科研项目经费,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开发服务,科研仪器采购等方面涉及的经济活动更加频繁,如何保证单位日常经济活动正常运行,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科研单位对社会的服务效率和效果,需要在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保障科学事业单位健康快速发展。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目标

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组织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内部控制包括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评价与监督等五个互相联系的要素组成。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分为五个目标:保证各项经营活动合法合规,财务数据信息真实完整、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有效预防舞弊和腐败。

二、建立实施内部控制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单位及下属部门所有业务和事项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并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三)制衡行原则。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确保不同部门、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行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本单位性质、业务范围、经济活动的特点,风险水平相适应,应当与所处内外环境相适应,根据新的变化和要求不断修订和完善、改进措施和调整程序。

三、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一)内控制度不系统

我国大多数科研事业单位未建立完整的内控制度体系,普遍存在着内部控制不到位的现象,没有营造好的控制环境、制衡机制弱化,在平时的业务工作中,仍然以财务制度制约各项经济活动,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没有跟上内部控制的发展理念,不能做到全员参与全面控制,没有重视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缺少成文有力度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内部控制没有起到作用。

(二)内控意识缺乏

一直以来,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重科研、轻管理的思想观念,对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的不重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单位内控意识淡薄,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或形同虚设,基础管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很大问题隐患,因此,强化内控观念意识是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

(三)预算控制薄弱,费用支出缺乏控制

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比较粗糙 ,没有细化到具体部门的具体项目,尤其对于各项费用的支出,经常会发生实际业务支出与预算编制不相符的情况。因此单位预算会随着实际业务经常性的变动调整,造成实际发生的支出也并非严格按照预算计划执行,缺乏预算的刚性约束。各项费用支出都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标准和控制手段,即便规定了费用的支出标准,却还存在实报实销情形,使标准形同虚设,失去了设置内控标准的意义和内控标准的约束效力。

(四)不重视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指单位内部独立客观的检查、监督、评价活动,通过对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评价和提出建议,促进改善单位经济运行的效率效果、实现发展目标。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环节,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而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都存在制度不完整的现象,很多单位没有独立的审计部门,没有实施内部审计程序,使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失去了有力的基础。内部审计的实施是反馈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工作做得好,对组织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提高效益等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措施

(一)加强制度约束力

目前大多数科研单位都能够按着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起到一定的约束和监督作用,但要形成一个健全的内控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在各项业务的执行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控制防线。在预算管理、科研经费、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科技成果、科研合同管理等方面必须明确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第二、是进行评价和监督,对重点岗位、各项业务进行经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控制防线。评价和监督应由相对独立的部门来完成,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监督过程中引入奖惩机制,将评价和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公示,增加透明度。第三、是对业务活动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控制防线。在国家政策、管理模式、科研环境发生变化时,对现有的经济活动流程、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风险和漏洞等进行评估,尽可能减少单位经济风险。风险评估要保证权威性、独立性和及时性。

(二)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控制分析

科学事业单位预算是根据工作目标,参照以往会计年度业务收支情况,科学合理的编制未来年度收支计划,有财政拨款的科学事业单位要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合理安排费用支出,预算一旦获批,不得随便改变其用途,一旦更改就失去了预算的意义。因此事业单位不仅要建立预算控制制度,并且要严格按制度执行,项目预算的申报、执行、审核、监督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每个执行阶段都由不同的人来处理,以防出现由专人独断操控项目预算的情况。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有效的规避利害关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机制。预算执行完毕时应及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核并采取改进措施;杜绝不合理和无预算的资金支出。

(三)加强财务管理,重视后续培训

财务部门是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环节,财务人员专业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重视财务管理和后续培训,能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管理水平与综合业务能力。随着经济业务的发展,财务人员不仅要做好日常经济业务收支等基础财务工作,更要向财务管理、参与单位决策的方向提升。重视财务部门工作,对所有财务人员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包括专业知识、预算管理、决算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等各个方面。只有提高了财务人员的专业业务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才能保证财务工作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保证财务管理在内部控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加强审计监督职能

为加强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确保控制制度的制定和运行更加规范有效,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力量共同监督。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可以单独或者综合运用监督检查办法,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研究分析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的有效性,提出内部控制改进意见和建议,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更有效地实现单位预期控制的目标。同时单位也应当接受外部的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纪检监察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等政府有关部门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促进单位健康快速发展。

五、结语

本文首先论述了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建立实施内控的原则,接着分析了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完善内控体系的措施。充分表明了内部控制制度是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断开展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理论的技术研究,建立高水准内部控制体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单位规范化管理水平,更能够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的能力建设,从而为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增添一份力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