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1 03:28: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教育评价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 教育评价 教育模式
论文摘要:基础教育的改革特别是教育评价模式的改变使得大学教育模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更好的、为祖国培养更先进的人才呢?本文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学习目标、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述。不仅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社会实践能力。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大学教育对于每个升入大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要直接应用到社会实践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也正因如此,教育改革也开始提上日程。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大学的教育也进行相应的改革。当代的大学生不仅仅需要的是文化知识,更需要的是学习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更具体一点的说是有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的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教育评价方式的改变,高考模式也进行了改变。由以前仅看成绩是否可被录取的封闭的模式改变为综合性的测评,也就是说每一位高考的考生,成绩只是笔试的部分、还要有实验操作的能力、课题的研究、行为观察、成长记录、活动表现等一系列的考察。这些考核综合起来才算是最后的总成绩,看你是否被某高校录取。这些能力的培养由此也改变了大学的教育。这篇文章主要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这几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1 积极反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不是说只有中小学的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动机。实际上,大学生也需去激发学习动机,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任何阶段的教学,动机、兴趣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在开始上课时,采用先复习旧课、考察预习作业、放一段影片或讲一个小故事等方法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些必须的步骤在大学教育也是可以用的上的。首先,我们教师应在每堂课开始时告诉学生课程规划及学习目标,使每位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其次,在课堂上可采用一些奖励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的动机。例如在实践课上面,可进行分组练习和操作比赛,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小组间的操作比赛,比赛后师生共同评出冠、亚军。并对表演优秀者给予口头表扬。此外,也可将课堂表现列入期末的总成绩之中,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懂得如何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高等等。这些看似简单而细微的环节,也许有的老师认为他们已经是大学生了,这些完全是浪费时间。实际是不对的,大学生虽然是成年人,但是毕竟他们还不是很成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很高的学习欲望。所以这些看似简单而细微的动机引导还是很有必要的。如在理论部分教学中,指导学生以单元目标为准绳,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点掌握基本原则,避免死记硬背;在实习课教学中,指导学生在认真观看教师的操作示范后,按正确的操作步骤进行模仿,在教师确定无误后再反复进行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
2 鼓励大学生自我探索,树立更高的奋斗的目标
在大学的教育阶段,目标导向作用是非常大的。以前的很多学生在这个人生的转折点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紧张疲惫的高中生活结束了,来到一个相对比较自由的大学校园,一下子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自己将来要干什么?有的甚至彻底放松了,觉得升入大学只要修满了学分就一切圆满了。所以好多的曾经在高中时是尖子生的同学,大学毕业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毕业生,而没有发挥他们的优势。基础教育的改革,特别是教育评价模式的改变。让我们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个人的学习兴趣。升入大学后,需要鼓励他们继续他们的目标,进行更远的探索,更好的发展他们的才能,施展他们的才华。所以新一代的大学教育要求教师有更广阔的知识视野,能引导每一个学生走上自己的发展之路。以前的教育是老师首先帮助每一个学生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毕业后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老师要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这些情景可以是开展一些竞赛或是科技展览。也可以带他们参观一些有关历史文化的遗址。调动学生们去探究、去思考、去学习基础知识的极性。发觉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自己明白,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想干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而现在这些目标的确定一般在高中阶段就会有了。在高考前每一位学生已经有了相对正确的奋斗目标,现在的教育是继续他们的奋斗目标,进而更好的完成更高的的目标。基础教育的改革对于新一代的大学教育来说,不是降低难度,而是给予了更大的挑战。目标的确定关系着每一个学生一生的命运,更关系着社会的进步。
3 鼓励大学生勇于 “试误”,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现在的社会,各个大学为了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每一所大学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虽然基础教育的改革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毕竟是基础教育,由于学生年龄及经验的限制,有一些实践必须是在大学里才能完成的。
在实践教学方面,根据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可知“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 ①我们着重考虑如何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直接运用到实践中。比如我们在软件开发这个课程的教学中,在课(下转第85页)(上接第54页)堂上我们讲了很多的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做如下的实践安排:首先,精心设计实践内容。选择实践项目的时候,大量参照成功的软件工程实践项目,选择了10个经典的实践项目,其中包含在国外应用多年的“银河侦探”游戏的开发项目。也允许学生自选项目。其次,要求学生采用“项目小组”的形式,结合具体的开发项目进行设计,班级按项目小组进行分组,每组不得超过4 人。每个项目小组选出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经理,由其召集项目组成员讨论、选定开发项目。并要求学生选定软件过程模型中的某一种作为项目开发的过程模型。再次,学生分工合作,学习软件开发小组的组织和管理,将项目开发各阶段的任务明确,熟悉软件开发环境,培养团队精神,共同完成该项目的设计任务。项目中的每项任务要落实到个人,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最后,提交文档。每个项目小组除了必须按照国家《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中给定的文档规范标准提供项目文档外还必须提供一张表格中说明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软件工程理论并陈述何处体现了理论的应用。软件工程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②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的教授,更要重视这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像在我们这个快速发展的今天,实践、合作真的是非常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新一代的大学生,大多是来自独生子女的家庭,实践、合作的机会少,所以说实践和合作的环节是更重要也是更难的一个部分。
4 积极尝试课题研究,促进大学生学习方法的融会贯通
大学的教育不同于中小学的教育,老师要系统的讲授知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大学生——他们已经有独立的思维,有雄厚的基础知识。如何才能让他们进入学习的状态,如何更好的掌握知识。例如,在大学教育中,安排大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组织一批基础较好且对建模和数学竞赛比较感兴趣的同学,在指导老师的带动下,利用学生的空余时间进行辅导和培训。此时,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在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引下,专业知识得到巩固,计算机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着开发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实验课题,并进行研究。在近几年的数学竞赛和建模这两个方面,各个大学的学生们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此阶段中,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方式。即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安排实验,分类给予指导,使学生个个都有兴趣,在各自的层次上提高“用数学”的能力。社会越来越重视数学建模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我们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综言之,改革后的大学教育模式相对来说更适应社会的发展,更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先进人才。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育观 高等学校 人才培养 教学质量评价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是实施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场所,首先应该确立科学的创新人才观,解决培养什么人到如何培养人这一系列从教育目标到教学过程的问题.本文着重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创新具有普世价值意义以及创新人才需求具有普遍性;探讨创新人才的内涵和成长规律,厘清教育在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战略中的地位和任务;以祈准确定位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对象、评价主体等要素,真正发挥质量评价在创新教育中的监控作用。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国国策确认了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创新人才。《国务院批转教育部(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计划)的通知》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创新水平。’'2006年,同志在中国科学院讲话时要求:“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高等教育从来就具有造就高级创新人才的功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者一定能够秉持创新教育观念,并在办学过程中努力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分配、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质量评价等等上面。因此,有必要展开讨论。
一、创新的意义与时代特征
简言之,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有学者认为:“创新人才的诞生取决于多方面条件,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仅是教育所能解决的;创新人才不一定就是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培养成创新人才,但大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与创新人才的成长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
显然,对“学校开展创新教育”这一命题的真伪判断,缘于对创新人才的不同界定;而对创新人才的不同界定,又缘于对“创新’,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笔者认为理论界有些观点对于创新的理解过于狭窄,对于创新人才需求的普遍性认识不足,甚而导致对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任务的否定,这些都会阻碍高等教育发挥其培养创新人才的功能。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创新”呢?
(一)创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原动力
谁都不会否认,创新是人类亘古以来自觉或不自觉的生存追求,没有前人的创新,就没有今人的文明;没有今人的继往开来,就没有后人的可持续发展。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和社会怎样进步,创新依然是人类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人类的所有活动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因此,金属冶炼知识与技术创新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新阶段;而信息理论与技术创新就是当今所谓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和人类新的生产方式相适应,思想创新、制度创新、艺术创新等等也相对繁荣,人类文明由此向前发展。
(二)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普世价值
通信世界网曾载文说:“今天,创新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社会在大力提倡创新精神,各行各业都在寻找创新型人才,一时间创新似乎成了这个时代的一个鲜明标志。其实,在电信这个技术和人才高度密集的行业里,从来都不缺乏创新的精神和人才,而《电信技术》在它55年的历程中,从来都没有忽视对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的宣传。”“今天我们提倡创新,很多时候反而不知道能在哪方面有所创新,这时候,我们不妨看看5O多年前的人们是怎么做的?创新也许只需要一些小革新、小制作,也许没有那么高的技术含量。创新,本身好像也并不是一个新东西。”
正如上文指出的,创新的确“不是一个新东西”,但是创新从未被提到如此崇高与普世的地位。如果说传统技术密集型领域和其他诸如艺术创作等领域因其特性而早就突显出创新对于生存发展的意义,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提倡创新则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广泛性,即要求“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这是在新的历史高度上表现出来的创新自觉。
所谓知识经济,最核心的意思是:第一,知识成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体现在全体现代劳动生产者的身上;第二,知识使劳动生产者超越自身的生存需求和环境制约,具有更新和创新的张力;第三,知识殿堂的人们在这一意义上也成为劳动生产者。这三点说明,“创新”在人类社会知识经济阶段具有与“民主、自由”,一样的普世价值。
(三)现代创新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
创新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是创新普遍性的表征。现代社会要求每个工作岗位上的人都应以科学地提高效率为目的,在工作程序、方法、手段、内容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即使没有大面积推广的意义,也应受到创新价值的肯定,并由此形成普遍的社会意识和行为模式。也就是说,创新既然具有普世价值,我们就不能只把眼光盯在诺贝尔奖得主身上,只承认他们的劳动具有创新意义;不能只把眼光盯在其创造发明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人身上。
就个体而言,创新也往往有一个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过程。在我国,从具体生产岗位的生产工人技术改革能手开始,通过自学和进修,最后成为高级工程师、创造发明者、领袖或创业成功者的,不可胜数:小学生航模能手长大后成为高级工程师的,也不乏见。这说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不仅要大力奖励高层次的创新,更应该鼓励那些闪现着创新意识的行为。
一言以蔽之:只有承认创新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才可能“激发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才可能使创新成为社会普遍价值追求。
二、培养创新人才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发展阶段,不具有创新基本素质的人,不能称为“人才”,尤其是专业人员。也就是说,时至今日,创新素质是人才必备的条件。因此,以培养人才为存在前提的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就必须完成人才创新素质养成的任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教育观”,即关于教育的社会属性、社会功能的认识。
诚然,教育很难在短期内以培养了多少学生成为社会公认的创新人才来衡量,但是不管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应该在教育过程中贯穿创新意识,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所决定的。
(一)学校要弘扬创新文化
中国两千多年言必称祖宗的封建政治文化和一千三百多年思囿于前人的封建科举文化的负面影响,消磨的正是创新意识,这种根深蒂固的保守意识至今不能说完全没有市场,比如“应试教育,,是在特定历史时期高考制度的负面产物,但也不能说不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糟粕的沉滓泛起。
之所以强调教育对于民族创新的意义,是因为教育具有最为强大的文化传承功能。发挥这种功能,使创新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普世价值观,学校任重道远。
(二)教育要充满创新意识
学校教育的目标与其说应该培养多少创新人才,不如说学校的教育过程应该弥漫着创新氛围。这样说,并不否定创新教育目标量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学校教育不是成就创新人才的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为全体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创新素质教育。例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于1998年提出“创新教育”理念,并用十年的时间在全国若干省市的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就旨在建设这一条件:“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开发多样性的课程与有创新价值的学习内容;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不断探究创新:开展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不拘一格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好基础。”
高等学校本来就应该是自由学术思想的领地,教师本来就应该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创新精神的传播完全应该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学校人际环境、教学制度、师资水平、课程设置、资源配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价等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中。如果既有黄钟大吕的震撼,也有润物无声的细节,学生的求学要求在得到满足的同时耳濡目染,才能熏陶出创新精神。
三、教学要培养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最核心的任务,还是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传授知识的哪些部分,训练哪些实践能力?如何传授、如何训练?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会有不同的选择结果。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学校教学过程既注重基础知识传授与基本技能训练,也注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发现问题的探索能力培养;既注重学生科学研究和应用能力的分析性规范训练,也注重实际课题的参与能力和实践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既注重学生学习、研究和应用的行为模式的形成,也注重学生创造性心理素质的培养,等等。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大课题,其中“创新素质”就有待深入研究和实践验证。在认清创新素质一般共性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教学的层次和阶段确定创新教育的任务,现阶段普通本科教育要在教学和教学管理过程中全面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同一专业领域表现为层次上的差别;在不同专业领域表现为不同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创造方法的差异,等等。有这样的认识,才能正确评价受教育者是否具备创新素质。另外,创新教育并不是一种教育类型或教育层次,而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普通本科教学质量管理要坚持以教学全过程为对象,建立监控、评价、反馈、调整机制,优化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克服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障碍、制度障碍和行为障碍,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目标。
四、创新教育观指导下的教学质量评价
树立创新教育观,是高校实施创新教育质量管理的前提,因为教学质量观的核心就是人才观。我们的传统教育,历来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教学质量优劣的依据,而学生的学习结果就是单纯的考试分数,所以到头来,学生的考试分数就成了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凭据。如前所述,创新教育要求培养学生正确而鲜明的价值观、批判性思维方法、自由想象的习惯、稳定的兴趣、坚毅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等等。试问,单凭一次或几次甚至上百次考试就能判断学生的价值观是否正确,就能获知学生是否有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答案显而易见。在创新教育观下,如何衡量教学质量?如何保障创新教育的实施?这正是教学质量评价应该考虑的问题。
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教育活动的产出具有滞后性,某一具体教学活动结束后的短期内是难以准确判断学生的收获及对其产生的影响。况且教育活动尚不能理解为许多单一具体教学活动的机械叠加。相信许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触——大学四年,碌碌无为,想不全曾学过哪些科目,想不起曾学过的某个术语,想不起某个实验该如何做,可是与恩师的一次长谈却改变了我们的一生,可是参加诗朗颂比赛的艰辛过程却历历在目,可是大雨中为拼搏在赛场上的男生呐喊助威的声音却时时回荡在耳边,可是校园中朗朗的晨读声与跳跃的运动身影成了母校在我记忆中的不变画面。盖因,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一种综合了精神与物质、知识与技能、智力与非智力、有形与无形的复杂的活动,学生的收获也是复杂而难以准确测量的。因此,教学质量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手段之一,应尽可能考虑创新教育的特点与内涵,应将有利于测评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
(一)转变单一评价对象,加大教学过程创新精神培育的评价权重
正如上文所言,我们认识到高等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应该评价学生是否是创新人才,不应该只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等教学结果,而应以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作为评价的重点对象。
评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精神体现。例如,评价教学内容的超前性和新颖性,着眼于本学科、本行业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否及时地编进教材,是否包含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评价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是否有创新的教育理念,是否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知欲望;评价教学组织行为,着眼于教学形式是否灵活多样并适应学生特点,是否民主与宽容;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着眼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等等。
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例如,钻研精神:能在教师的启发下,根据一定的目的克服困难独立地、尽可能全面地搜集、整理、概括、吸收并综合利用相关信息;质疑精神:能在教师讲授中或自学中经过深思对成论提出有深度的评价或质疑,能准确阐述自己的见解并有一定的逻辑论辩能力;建构能力:能够根据教学要求,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设计对象,并依照一定的技术路线,应用一定的方法,利用乃至创造条件,建构出对象;等等。
在我们的实践中,由学生评价教师,由教师评价学生,发挥了创新教育中教学相长的作用。
(二)改革传统考试模式,建立多元化、全程化考试模式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尽管不再是唯一手段,不再是重点手段,但考试方法是否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创新,也影响着创新型教育人才的质量和水平。要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其评价活动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要彻底改变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考试,实行方法多样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具体来说,在教学评价中应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测评手段,改革考试制度和学生综合测评、评估、评奖的方法,考试方法向灵活多样化转变,考核内容既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考核学生解答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及思维过程。如王海涛提出了“平时+期中+期末”、“讨论+课程论文+口试”、“平时+上机考试”、“实践考核+课题设计+考试”、“平时+作品设计+方案评析”、“作品+笔试”,及“读书报告”等七种考试模式,值得参考。
(三)重视社会评价主体的作用,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在以考试为人才质量评价单一方式的教育制度中,评价主体是教师。在创新教育观下,评价对象以教学过程为重心,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评价主体除教师以外,还应包括学生和社会。例如,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精神养成表现,评价主体应该是教师;对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精神体现,评价主体应该是学生;对于学生学成离校后在用人单位的表现,应该由用人单位进行评价,更应得到学校的重视。
社会评价是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走访用人单位等,了解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也是对学校创新教育的实践检验环节之一。毕业生社会评价既可反映出大学创新教育的成绩和不足,也反映出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创新教育的期望。社会评价所反映出的社会需求是调节创新教育质量、数量目标,修订培养计划的重要参照坐标系。因此,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或者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时,学校必须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环境、培养方案、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论文关键词: 高等教育质量; 外部评价; 功能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政府、高校以及用人单位和学生及其家长都开始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但是它们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是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评价对高等学校质量的维持与促进以及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其功能主要包括质量保障、引导、激励和监督。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要维持与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要求各级各类高校自身致力于校内的教育质量管理,同时也需要建立适当的社会中介机构来监督与促进高校的教育质量,从而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许多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都开展了以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内容的改革。如荷兰政府于1985年颁布政策性文件《高等教育:自主和质量(Higher Education:Autonomy and Quality)》,政府与高校就大学的自主权与质量保障达成一致:高校在获得管理与经费使用方面自主权的同时,须向社会证明其教育质量是合乎要求的[1]。法国于1985年成立独立于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隶属于总统的“国家评估委员会(Comite Nationald’ Evaluation, CNE)”,负责全国高校的质量评审工作[2]。英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成立“学术标准小组(Academic Standard Group,ASG)”,80年代末随着“大学拨款委员会”的解散,成立“学术审计组织(Academic Audit Unit,AAU)”,1988年成立了由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s,HEFCs)”,负责对高校实施以学科为中心的质量鉴定工作。高等教育界为了免受政府过多控制,于90年代初成立“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ouncil,HEQCs)”,负责全英高校质量外部评审工作,1997年,两个委员会决定合并,合并后接受“大学副校长和院长委员会(CVCP)”的领导 [3]。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评价工作长期以来都是由民间组织负责的,由于受到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冲击,20世纪90年代初,“中学后教育鉴定委员会(Council on Postsecondary Accreditation,COPA)”解散,成立“中学后教育鉴定认可委员会(Commission on Recognition of Postsecondary Accreditation,COPRA)”,新委员会是具有中介性质的民间机构,委员会包括6个全国性院校质量鉴定协会和9个地方性院校质量鉴定协会,负责全美各个中学后教育机构的质量外部鉴定评价工作。随着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展开,国际上于1991年成立了“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网络(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Quality Assurance Ag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INQAHE)”,该机构发行“QA”快讯,两年召开一次国际会议,10多年来,该机构成员已遍布世界各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大有席卷全球之势。
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是以“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理论”为指导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诞生于美国,但诞生之初并没有引起欧美各国的关注,却被日本人引入工商界并取得极大的成功,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风靡欧美,很快被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提出了“全过程管理”、“全员参与管理”的思想,即每一个工人既是生产者又是质量监督员,这样就可以把产品的不合格率降到最低。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中,特别是在建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将教育质量保障落实到学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落实到每一个相关人员身上,特别重视高校的自评工作,例如英国,由外部评价机构负责的“质量评估(Assessment)”和“质量审计(Audit)”工作都是在高校的“质量控制(Control)”基础之上进行的,而质量控制就是大学内部为维护和提高教育质量而实施的管理过程,是高校内部对其教学、科研、师资力量、设备仪器、图书等各方面工作情况以及校内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情况进行的定期检查,质量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校内质量控制与保障体系的运作状况[4]。所以以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是一种全员参与式的全过程管理。
显然,仅有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工作是远远不够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由高校校内质量保障体系与校外质量鉴定与评价体系组成的。只有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以教学质量保障为主)功能和校外质量鉴定与评价体系的功能时,才能够使高等教育的质量得以保证,双方不可偏废,缺一不可。
二、高等教育质量外部评价的目的评析
缘起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特点表现在政府、社会各界、高校共同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美国、英国等地方分权制国家中,高校的质量完全属于高校的内部事宜,政府与社会公众无权干涉;在欧洲大陆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属于中央集权制,政府负责对高校的拨款和管理,但是政府并不干涉高校的学术自由,教育质量也完全属于高校的内部事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欧美国家政府与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中央集权制国家采用下放权利的方式,地方分权制国家采取政府参与的形式来关注高校的办学质量,社会公众也开始关注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而高校则通过积极建立校内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应对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新挑战。尽管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但是高校、政府、市场(社会)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是不同的。
(一)高校关注教育质量的目的
高等学校关注教育质量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与促进高校的教育质量。长期以来,高校被认为是追求高深学问的学术机构,其教育质量的维持与促进完全是高校自己的事情,外界对高校所持的态度更多的是神秘和崇拜。随着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经费的相对短缺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对所需人才要求的变化,这些国家的社会各界开始关注起了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政府、用人单位、学生及其家长都希望有一个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而且逐渐试图干预高等教育的有关事务。为了高等教育能更好地发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为了继续保持(分权制国家)或要求得到(集权制国家)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和学术自由,高校人士自然而然地投身于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运动之中。当美国、英国等分权制国家政府试图利用质量问题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干预时,高等教育界都积极着手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而在法国、荷兰等集权制国家,当社会各界纷纷指责高校质量问题时,高等教育界则把问题归咎于政府对高校过于严格的控制,要求政府给予高校自治和更为宽泛的学术自由,以此来维持与促进高等教育的质量。
(二)政府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
无论是分权制国家还是集权制国家,政府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在表面上看是希望促进高校的教育质量,但究其根本目的,则是希望提高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经济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政府可以拿出充足的教育经费给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数量与规模迅速扩张,由于财力雄厚和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当时并没有过多地关注其质量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相继进入低速发展的“高原期”,各国政府开始抱怨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英国1979年上台的保守党政府甚至把经济的不景气与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归咎于高等教育的无能;美国贷学金拖欠的现象也被认为是教育失败所致。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经济上奉行新自由主义,主张削减公共开支,高等教育经费开始出现相对短缺的现象。80年代中期以后,各国政府都热衷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人们由此得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是由政府发起的这个结论。政府关心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希望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即以最低的教育经费换取最好的教育质量(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
(三)社会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
这里的社会是除高校与政府之外的狭义概念,包括高校的服务对象——现在的和未来的学生、学生家长和学生未来的雇主。二战前,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大学培养的人才基本上都是社会各界的“栋梁”,社会还没有就大学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提出质疑。传统观念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高校自己的事情。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都进入了“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开始关心起了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但他们更多的是对高等教育结果的关心,即毕业生的质量和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的关心。相对来说,他们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方法、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是不太关心的。
表面上看,政府、社会各界、高校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关注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持与促进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但实际上他们的真正目的却不尽相同,明确他们各自的真正目的,对充分发挥各个方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进而促进高等教育的质量是非常有益的。
三、高等教育质量外部评价的功能评析
功能,也称效能,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高校质量外部评价,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对高等学校质量的维持与促进以及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作用都是巨大的。具体说来,它有以下四个功能:
(一)质量保障功能
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外部评价的目的之一就是保障高校的教育质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在西方各国,社会各界很少过问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分权制国家尤其如此。美国的COPA实际上是高等学校的“伞式”保护组织。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出现,社会公众开始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审视高等教育问题。人们普遍认为,仅靠学校的自评或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必须依靠外部鉴定与评价来检查高校的质量或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而且外部评价也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惩戒作用,这符合现代管理理论的封闭原理。由此可见,高校质量外部鉴定的首要功能就是质量保障。
(二)引导功能
高校质量外部评价一经产生,就“衍生”出了它的引导功能。有些国家例如荷兰,在进行质量评价之初,对于高校的自评报告以及同行小组的鉴定报告的格式并不作严格要求,经过工作“试点”以后,认为必须在这方面做出规定。1989年荷兰的“荷兰大学合作委员会(VSNU)”颁布《外部质量评估指导》,对此做了一些限制。这在客观上对高等学校的质量保障工作起到了引导作用。特别是当把外部鉴定评审的结果与高校经费的划拨联系起来的时候,这种引导作用显得更加突出:即高校在自评时非常重视外部评价的内容,“评什么,重视什么”。这种现象在我国尤为严重,因为我国高校外部质量评价的主体是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评价的结果不仅仅与经费的划拨有关,而且与领导的政绩及其职位的升迁关系密切,被评学校为外部评估所做的自评工作可谓“不惜一切代价”,夸大长处、掩饰瑕疵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对于高校质量外部评价工作而言,评什么、由谁来评就显得非常重要。该功能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外部评价能否很好地达到对高校质量保障的目的。
(三)激励功能
高校质量外部评价不仅仅是对高校质量的检查,而且也是对高校的质量及其所取得成绩的肯定。高校自评是外部评价的基础与准备,是外部评价的步骤之一。通过自评可以加强高校内部的团结与协作,可以激励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强化他们的质量意识和全员参与意识。同行小组的现场访问还为教职员工以及学生提供了一个各抒己见的机会。外部评价的结果将成为政府决策的依据和参考:高质量可以得到更多的经费,这对高校质量的提高以及校际之间的竞争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在质量保障运动中,有独创性改革的高等学校应该受到外部评价机构以及政府在经费方面的优惠,外部评价机构也应将被评学校在教学、科研或服务方面所进行的改革经验和在质量保障方面的经验向其他学校推广。因此激励功能也是高校质量外部评价工作的主要功能之一。
(四)监督功能
高校质量外部评价并不是只对高校的质量和成绩加以肯定,更重要的是还要对高校在教学、科研、服务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劝告和意见,敦促其修正,甚至向有关部门提出惩戒性建议。实施高校质量外部评价的初衷就是为了对高校质量进行检查与监督。人们已经注意到了由高校及其“伞式”保护组织负责外部质量评价,很可能会出现包庇或袒护现象(如美国)。所以,要实现高校质量外部鉴定与评价的监督功能,建立公正、相对独立的中介机构是十分必要的。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质量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学生评价
论文摘要:中职教育为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中职教育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已成为中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难题。从学校内部评价、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三个角度分析我国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探讨了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与建立我国中职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问题。
近些年来,作为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为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技能专业人才。新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更新与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的新形势,不仅给中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从未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建立一个针对中职教育的完整、科学、凸显中职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中职教育顺应时代潮流、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的中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各种评价模式,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因此,分析我国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对中职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展现自身发展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特殊性
评价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决定某一事物的价值,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增值的过程。教育质量评价就是根据教育质量目标的要求,运用评价标准对教育过程进行评判,判断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以期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活动。要进行教育评价,应首先了解教育的价值与教育质量的价值。一方面,评价有助于改进教育活动,能大大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不同的学者对中职教育质量的价值具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中职教育的质量评价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了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开发。
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比,中职教育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培养方式〔怎样培养)两个方面。
首先,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关精神,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需要,具备中高级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它具有明确的职业性,与普通中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不同。中职教育的知识结构主要是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的,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足够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掌握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在职业岗位上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为个人的终身职业发展或升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在培养方式方面,中职教育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是教学的主要部分,要求学生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和具体职业岗位中,满足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中职教育应具有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的评价体系,其质量评价应关注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色。满足社会发展对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要,满足学生终身职业学习的需要,满足人的潜能发展的需要,是中职教育价值的主要体现。
因此,应当重新审视我国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考察其在体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满足人的潜能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二、我国中职教育质里评价体系的现状
按照不同的评价分类标准,中职教育质量的评价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按照评价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专业与课程评价、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教育资源评价等。为了便于分析与归纳,笔者根据实施评价主体的不同,将中职教育的评价主要分成三类,即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与社会评价,并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对我国中职教育的质量评价现状加以探讨。
1.学校评价
学校内部的评价包括专业与课程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各个方面。为了便于探讨和突出其重要性,笔者将学生评价专门提出,而在学校评价中则着重阐述专业课程评价与教师评价两个方面。首先,中职院校要针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某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应以特定职业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为依据,正确反映学校教学工作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以及学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对职业岗位的胜任程度,保证中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但是,许多中职院校的课程评价与中职教育培养一线中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吻合,只进行常规性的教学评价工作,缺乏系统的评价组织与科学分析、处理信息的手段。对实践课程与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缺乏相应的考核办法,评价仍以传统笔试为主,较少采用口试、操作、演示等评价形式。这样的考核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不能有效地、多角度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收获。其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不能充分发挥监控与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反映的多是教学常规的一般性问题,缺乏针对专业职业岗位特殊要求的有针对性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实践性教学也缺乏严格的质量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缺乏改进教学的热情,对许多应用性较强课程的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分析,而不重视知识应用与操作技能的教学。
2.社会评价
目前中职教育的社会评价主要由用人单位、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组成。引人社会评价不仅可以对中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客观评定,而且所获得的评价反馈信息也是考察学校办学特色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案的重要依据,使得中职院校之间的评价相对具有可比性。随着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与市场密切接轨,社会评价在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虽然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对待用人单位的评价与反馈信息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或是重视不足,或是没有正确理解所获得的信息,或是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目前,中职学校办学多以就业为导向,但是,评价体系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无法达到评价目的。对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而言,主要是缺乏必要的、多元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对中职学校的评价在许多方面滞后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比如在对中职学校的评估中,往往将基础理论课统考与计算机、英语考试成绩排名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岗位适应能力等内容却不作为考核的重点。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与程序大多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以学历作为教师准人、职称评定、晋升与评优评奖的硬指标,而忽视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考察。
3.学生评价
学生作为中职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自我审视、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可以对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精神、学习兴趣、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有一个深人的了解,有助于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应作为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忽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是许多中职院校都存在的一个问题。不仅在校学生的自我评价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而且毕业生作为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桥梁,其为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提供反馈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毕业生的就业满意率、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发展自信度等指标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对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思考
1.树立科学的、先进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理念
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质量评价理念,中职教育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各类中高级技能专业人才,一个有特色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忽视了学生发展、社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善的。中职教育质量评价应善于吸收现代教育理念中符合自身发展的、科学的内涵,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不断优化与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2.注重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我国中职学校的质量评价主要是学校与政府主管部门的评价,学校的内部评价是核心,通过校内各职能部门进行,政府评价是指导,以调研与评价组的方式进行,只是在评价过程中都增加了就业率的相关指标。这表明,一方面企业的评价并没有真正纳人中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中,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应对学生、学校、政府部门、企业用人单位等各方面的评价信息进行综合汇总、全面分析。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学校、学生、教师、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与用人单位的评价,还可以包括合作单位评价与相关中职院校的互评,甚至可以通过专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价。
3.实施以职业技能为基拙的全面素质考核
中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特点在于其突出的职业性、实用性与技术性。评价的内容既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专业技能的掌握;既要评价专业能力水平,又要评价关键能力水平,还要评价包括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既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也要对专业教育过程进行综合考核。这就要求中职院校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备相应职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能够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发挥潜能,满足工作要求,并且具备有效地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中职教育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其评价方法也应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原则,打破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不仅应采取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突出技能考核,将学生和教师的目光集中到综合职业技能的形成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全面考核教育目标实现的状况与效果,而且还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采用设计方案与分阶段考核等方式,遵循学习的累积性与过程性规律,使学生有体验成功和进步的机会,将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并且应及时掌握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反馈信息。
论文关键词:增值性评价 教育公平 学校评价 多元模型
论文摘 要: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实现教育公平对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传统单一的学校评价指标片面追求统一的标准,不利于推进教育公平,英国的学校增值性评价模式对推动我国教育公平的启示有:明确影响因素,推进教育机会公平;关注教育过程,推进教育过程公平;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推进教育结果公平。
一、引言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的整体发展需要,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关键性问题,它不仅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具体指标,更在深层次上集中体现了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宗旨。“十一五”期间,我国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起点公平主要是指学生入学要做到有教无类;教育过程公平即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实现教育起点公平与教育过程公平的目的是为了最后达到教育结果公平。一直以来,教育领域都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教育起点公平与教育过程公平两个阶段上,最后通过监控与评价教育结果来考察教育公平的实现情况。
目前,对教育结果的评价通常使用“及格率”、“达标率”、“升学率”等指标。这种终结性的评价方法在评价目的上偏重于选拔功能和鉴定功能,忽视了教育结果对驾驭教育起点公平和教育过程公平的作用。此外,这种评价方法在现实中的使用也导致了许多教育问题的出现。具体表现为: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将工作重心从提高教育质量转为抢夺优秀生源;有些学校由于生源不好导致教师自暴自弃,丧失工作热情,对学生的教育敷衍了事;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只关注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了那些成绩中等和成绩不良的学生,不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面对客观存在的生源差异、教育资源投入差异等问题,只看教育结果的评价方法,其本质是将教育公平看作结果上的绝对平等,这是有失偏颇且无法实现的。教育结果公平,是指要使所有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也就是我们一贯倡导的人尽其才。教育结果公平不是让所有学生最后都有相同的发展类型和发展水平,而是要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他们应该达到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取得学业成功。英国特色学校促进会提出:“好的教育能教人变好,好的教学能改变人的生活。教育好一个孩子,你就给了他一个机会。教育不好,他可能一生都得不到一个机会。”新加坡教育部长最近在“让每个孩子都成功”的报告中提出:“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当期待学生的某项潜能得到激发,同时应想尽办法让能力不同的儿童都取得进步。”这些都有助于引起我们对教育结果公平的关注。
二、英国学校增值性评价模式介绍
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使用学生升学考试的原始成绩来评价学校教育的质量,引起了广泛的批评和争论。随后,基于对依据学生升学考试的原始分数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弊端的认识,英国在1992年提出了“学校增值性评价”理念,并于2002年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推行了这种评价模式,这期间英国还在其他地区进行了试点。最终,于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学校增值性评价模式。
1.对增值概念的界定
增值概念是建立在学校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假设基础之上的,与学生的原始成绩相对应,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在考虑学生之前的成绩的基础上,某一所学校的学生与全国类似学校的学生相比,取得的相对进步情况。为了测量学生学习的进步情况,必须要有学生在某一段时间之起始点的学习能力(例如,进入小学或中学时的学习成绩)信息,以及学生在该段时间结束时的学习成果(例如,在小学或中学毕业时的学习成绩)信息。其中,学生在某段时间之起始点的学习能力信息,也叫初始成绩或前测成绩。随着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时间的增加,人们会预期学生的成绩会有所提高。因此,“增值”表示学校教育使学生学习成绩超过预期成绩的部分。增值性评价的目的是评估某一所学校的学生在某一段时间内与另外一些学校的相似的学生群体相比,所取得的相对进步情况。换言之,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是指在那里学习的学生学习进步的幅度超过平均水平的学校。
由此,增值分数可以为教育部门提供有关学校教育质量方面的更为有意义的、科学的、精确的证明资料。同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教育部门可以思考和反思其在政策上和资源配置上的有效性。
2.增值性评价的统计模型
在教育实践中,影响学校教育结果的因素有很多。来自教育系统自身的因素包括资金投入、师资、教学管理等;来自教育系统无法控制的因素包括学生的先前知识储备,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的性别、种族等。增值性评价是通过比较学生实际的学习结果与预期获得的学习结果之间的差异,并从中剔除学校不可控的因素之后,评估学校自身因素对学生成绩增值的影响。因此,从对比学校教育结果的目的出发,建立增值性评价的统计模型应该考虑以下两个因素:1)应考虑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情境因素;2)应充分考虑分层数据结构对建立统计模型的影响。学校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存在着多层结构或者是嵌套结构,如学生嵌套在班级、班级嵌套在年级、年级嵌套在学校等。因此,应充分考虑以上分层数据结构对建立统计模型的影响。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2004年10月,研究者开始使用多元模型(contextualized value added model)对学校的教育结果进行增值研究。多元模型是基于统计学中的回归方法及在回归方法基础上的多水平分层技术建构的。
多元模型通过估计观察值与期望值之间的残差值来表示学校自身对学生进步的影响。观察值指的是学生的实际成绩水平,期望值指的是以该学生先前成绩为分析的基线所预测出的学生成绩水平。残差值可以解释为,某位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进步的“增值”。经由多元模型而获得的残差值,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关学生所取得的相对进步情况的统计测量方法。
这种方法的一个优点是可以将多种影响因素纳入到统计模型中加以分析,如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线、学生的家庭背景信息等,从而提供了一个比单一考试成绩更为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此外,多元模型能够准确地分析连续几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并预测学校增值分数的变化趋势。最后,多元模型不但可以将学生嵌套于学校的特性纳入数据分析中,还可以同时考虑学生和学校两个层次内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跨层变量间的关系,分析影响教育结果的不同因素的重要程度及其交互作用。其缺点是对统计学知识要求较高,且计算复杂,对教师和家长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3.增值性评价中变量的选择
要评估学生在一段时间之内的学业进步情况,不仅需要有学生在该段时间起点的学习成绩,也就是学生的前测成绩,还需要有学生在该段时间结束点的学习成绩,即后测成绩。另外,还要收集学生个体变量和家庭背景变量,这些变量虽然不能被学校所控制,但是却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学习的相对进步有影响,会导致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结果产生偏差。因此,需要将其作为统计分析中的控制变量。在运用多元模型对学校教育的结果进行增值性评价时,英国学者通常考虑的变量包括学生的前测成绩、后测成绩、学生的背景变量、学校的背景变量等。
学生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是指同一学生群体前后两次的考试成绩。学生的后测成绩可作为结果变量,前测成绩因为代表着学生的起始能力水平,属于不受学校控制的因素,但其影响着学校教育的结果。因此,可将前测成绩作为影响学校教育结果的控制变量。
根据先前的研究,影响学生成绩的学生背景变量主要包括学生的贫困情况、学生所在地区的贫困情况、学习的辅助要求、特殊教育需求、流动性、性别、年龄、种族等。因此,在统计分析时,这些影响学生成绩的学生背景变量应成为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控制变量。
同样,根据前人的研究结论,在影响学生成绩的控制变量中,在学校水平上我们选择了学校先前的成绩水平和学校先前成绩的差异水平2个变量。
因此,增值性评价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包括10个学生水平变量和2个学校水平变量,通过建立多元模型评估来自学校的因素对学生学习进步的影响。
4.增值性评价结果的应用
英国政府通过提供每一年学校的增值分数,为家长和公众提供更广泛的信息。学校也可以利用政府提供的增值数据进行自我评估。例如,检查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成效、找出影响增值的可能原因、制订和推行改善计划、订立具有挑战性和可行性的目标等。学校还可与家长分享自评结果,促进家校合作。
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可以通过学校的增值分数来证明资金分配的正确性。此外,增值分数还可以被用来筛查需要特殊关注的学校。例如,对增值分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学校应给予格外的咨询支持,而增值分数高的学校应与其他学校分享成功经验。
增值性评价的结果也可以用来考察政策改革或创新本身的有效性。比如,正在进行政策创新的学校,其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增值分数会相对偏低,与某一年的增值分数相比,增值分数的变化可以更有效地说明政策本身的适用性,即这种年与年之间的增值分数的变化表明了接受政策创新的学校和未接受政策创新的学校相比所取得的相对进步情况,同时也表明了接受政策创新的学校在政策创新前后所取得的相对进步情况。此外,通过在政策创新上使用增值性评价的统计模型,使得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资源的配置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以增值指标来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在英国已经实施多年。增值性评价的最大优点是充分考虑了学生能力、家庭因素及学校因素,通过统计学方法将学校因素从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诸多因素中分离出来,实现了对学校教育结果的“净”影响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能够科学合理地反映每一个学校的教育结果,有利于学校内和学校间的资源配置。英国通过推行增值性评价,有效地遏制了学校间对于生源的争夺,提升了生源较差学校的信心,促进了学校间的均衡发展,进而推进了教育结果公平的实现。
三、增值性评价模式对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启示
当前,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维护和推进教育公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除了以政府为主导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之外,通过评价引导学校均衡发展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科学的学校发展观,公平合理、科学全面地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对全面推进教育公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的增值性评价模式对推进我国的教育公平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明确影响因素,推进教育机会公平
可将学生入学时与毕业时的成绩差异,或者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变化情况,看做是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英国的学校增值性评价模式中,被纳入模型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学生接受特殊教育的情况、贫困情况等信息。虽然在评估学校教育结果时,需要将与学校教育无关的影响因素分离出去,以便获得对学校教育效果的“净”影响的评价,但是,我们从中可以发现,这些因素仍然会影响学生的进步。也可以这样认为,受教育者的先天资质及家庭环境会影响到学生受教育的结果。不同的学生群体具有不同的需求,这是研究教育公平理论和制定相关政策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不但要确保人人都能接受教育,而且要使人人都能接受适切的教育,要正视个体的差异性,为其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关注教育过程,推进教育过程公平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教育过程的公平,即确保在教育过程中,使每个学生个体都能受到同等的对待。而以原始分数为评价指标时,为了追求升学率和优秀率,学校和老师往往更加关注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有时甚至出现按成绩分班、将学校最好的教师配给最好的班级这样的极端情况。2006年9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的新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增值性评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法。因为,增值分数是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结果与其教育起点分数相比的学习增值的总体反应,把增值分数作为评价指标,将会把学校和教师的注意力从之前的只关注尖子生引导到关注全体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同等的关注,为其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将教育公平落到实处。
3.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推进教育结果公平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将学校的办学条件、学生的升学率、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评估学校教育水平的核心指标,这样的做法导致教育资源和资金投入流向了那些升学率较高的学校,使得学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新的《义务教育法》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把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因此,有必要改革现有的学校评估方法和理念,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应该体现在学生获得的实际进步大于根据其初始成绩所预期的进步上。把学校增值分数作为评估指标,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结果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增值分数,就会不断探索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变量和因素,寻求提高学生进步幅度的方法,进而推进教育结果的公平。
总之,英国的增值性评价把学校对学生进步的影响作用作为评价标准,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更加客观、科学、准确。借鉴英国增值性评价的经验,结合我国学校评价的实际,尝试将学校增值性评价指标纳入到我国现有的学校评价指标体系中,从而提供教育质量的科学监管标准,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从评价体制上,维护和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学生评价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为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难题。因此,应从学校内部评价、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三个角度分析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与建立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近几年异军突起,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为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新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更新与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的新形势,不仅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从未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建立一个针对高职教育的完整、科学、凸显高职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高职教育顺应时代潮流、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的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各种评价模式,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因此,分析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对高职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展现自身发展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特殊性
评价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决定某一事物的价值,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增值的过程。教育质量评价就是根据教育质量目标的要求,运用评价标准对教育过程进行评判,判断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以期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活动。要进行教育评价,应首先了解教育的价值与教育质量的价值。一方面,评价有助于改进教育活动,能大大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不同的学者对高职教育质量的价值具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了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开发。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培养方式(怎样培养)两个方面。
首先,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需要,具备高级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它具有明确的职业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不同。高职教育的知识结构主要是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的,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足够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掌握与职业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在职业岗位上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为个人的终身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在培养方式方面,高职教育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是教学的主要部分,要求学生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和具体职业岗位中,满足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应该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其质量评价应关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色。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要,满足学生终身职业学习的需要,满足人的潜能发展的需要,是高职教育价值的主要体现。
因此,应当重新审视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考察其在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满足人的潜能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我国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
按照不同的评价分类标准,高职教育质量的评价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按照评价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专业与课程评价、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教育资源评价等。为了便于分析与归纳,笔者根据实施评价主体的不同,将高职教育的评价主要分成三类,即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与社会评价,并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对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评价现状加以探讨。
学校评价学校内部的评价包括专业与课程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各个方面。为了便于探讨和突出其重要性,笔者将学生评价专门提出,而在学校评价中则着重阐述专业课程评价与教师评价两个方面。首先,高职院校要针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某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应以特定职业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为依据,正确反映学校教学工作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以及学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对职业岗位的胜任程度,保证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与高职教育培养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吻合,只进行常规性的教学评价工作,缺乏系统的评价组织与科学地分析、处理信息的手段。对实践课程与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缺乏相应的考核办法,评价仍以传统笔试为主,较少采用口试、操作、演示等评价形式。这样的考核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不能有效地、多角度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收获。其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不能充分发挥监控与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反映的多是教学常规的一般性问题,缺乏针对专业职业岗位特殊要求的有针对性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实践性教学也缺乏严格的质量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缺乏改进教学的热情,对许多应用性较强课程的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分析,而不重视知识应用与操作技能的教学。
社会评价即由相对于各个院校较为公平的第三方所进行的评价,目前高职教育的社会评价主要由用人单位、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组成。引入社会评价不仅可以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客观评定,而且所获得的评价反馈信息也是考察学校办学特色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案的重要依据,使得高职院校之间的评价相对具有可比性。随着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与市场密切接轨,社会评价在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虽然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对待用人单位的评价与反馈信息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或是重视不足,或是没有正确理解所获得的信息,或是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目前,高职院校办学多以就业为导向,但是,评价体系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无法达到评价目的。对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而言,主要是缺乏必要的、多元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对高职院校的评价在许多方面滞后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比如在对高职院校的评估中,往往将基础理论课统考与计算机、英语考试成绩排名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岗位适应能力等内容却不作为考核的重点。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与程序大多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以学历作为教师准入、职称评定、晋升与评优评奖的硬指标,而忽视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考察。
学生评价学生作为高职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自我审视、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可以对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精神、学习兴趣、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有助于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应作为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忽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是许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的一个问题。不仅在校学生的自我评价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而且毕业生作为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桥梁,其为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提供反馈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毕业生的就业满意率、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发展自信度等指标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思考
树立科学的、先进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理念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质量评价理念,高职教育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各类高技能专业人才,一个有特色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忽视了学生发展、社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善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应善于吸收现代教育理念中符合自身发展的、科学的内涵,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不断优化与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注重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我国高职院校的质量评价主要是学校与政府主管部门的评价,学校的内部评价是核心,通过校内各职能部门进行,政府评价是指导,以调研与评价组的方式进行,只是在评价过程中都增加了就业率的相关指标。这表明,一方面企业的评价并没有真正纳入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中,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应对学生、学校、政府部门、企业用人单位等各方面的评价信息进行综合汇总、分析。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学校、学生、教师、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与用人单位的评价,还可以包括合作单位评价与相关高职院校的互评,甚至可以通过专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价。
实施以职业技能为基础的全面素质考核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特点在于其突出的职业性、实用性与技术性。评价的内容既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专业技能的掌握;既要评价专业能力水平,又要评价关键能力水平,还要评价包括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既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也要对专业教育过程进行综合考核。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备相应职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能够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发挥潜能,满足工作要求,并且具备有效地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其评价方法也应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原则,打破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不仅应采取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突出技能考核,将学生和教师的目光集中到综合职业技能的形成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全面考核教育目标实现的状况与效果,还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采用设计方案与分阶段考核等方式,遵循学习的累积性与过程性规律,使学生有体验成功和进步的机会,将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上,并且应及时掌握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反馈信息。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就业导向 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学校评价 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
论文摘要:本文就建立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特点、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思考,旨在与广大的同行们就职业教育教学的评价工作进行商榷和探讨。
一、建立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里评价体系的意义
进人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事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改革不断深化,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问题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做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不足之处是,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尚未建立和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病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定期评价检查制度。要把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成效作为对中等职业学校评价检查的重要内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规范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应通过评价,了解教学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保证职业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对职业教育发展起着导向、激励和反馈作用。因此,应建立完善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且评价体系的特点
就特点而言,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有所不同,它突出体现学生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现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能力评价,体现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的过程评价。
三、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且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应从源头抓起,评价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具体应该体现在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条件。
(一)对学校的总体评价
1.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奠定了培养学生的基础。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能力根据职业就业要求来判断和选择自己应该学什么课程,只是很被动地接受学校所安排的课程。因此,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就成为培养学生的“模具”,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体现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每门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很多,如何选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怎样设计教学过程,则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这也是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3.教学手段。可采用幻灯、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广播、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和卫星等现代化工具,辅助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理解和学习所教的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4师资条件。师资条件包括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专业学科带头人或专业领军人物的数量、中高级职称以上教师的比例、实验师的较量以及师生比等。
5.实习实训条件。职业教育应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内容应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有多少实习实训基地和实习设备,实验室配备是否完善,有多少实训指导教师,实验开出率是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硬件条件具备之后,还应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亦即增强“学校的软实力”,包括良好的校园文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办学特色、价值观念、凝聚力、学校参与社会交流的程度、校企合作、激励制度、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师师关系、生生关系、领导与教师的关系、领导与学生的关系)、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学习和研究氛围、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等影响学生发展潜力和学校感召力的因素。
(二)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有多少双师型教师和有实操经验的教师,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怎么样,师德,责任心,敬业精神等都会极大地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每位教是否都有过实践经验,是否有在企业或社会团体中任职,是否都能实际指导学生操作,直接影响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终极产品,教育教学质量怎么样,最终会体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身上,因此,学生最能反映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对学生的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还较多地采用学习成绩单一的评价指标。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更注重职业就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评价指标上必须把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就业发展能力反映出来,同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四、评价的主要方法
评价的时限:每学期一小评,每年进行一次总评。
评价的方法:第一,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评、互评,专家评价,社会评价,家长评价共同结合;第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第三,实地考查与问卷调查结合,等等。
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即参与评价的人员。教学的效果主要应由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考虑到教师和学生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如果教学效果只由他们进行评价,所得出的结论难免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另外因他们分别处在教学活动的单个方面,所得出的结论又会具有局限性,因此,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还应吸收专家参加,这样,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就由学生、教师和专家构成。
评价的客体:可以是某个学校,也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专业教学活动。
五、评价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专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工科类专业和文科类专业的不同。工科类专业有很强的实践性,评价考核时实践操作能力所占的权重应该更大,文科类专业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相对没有那么强,评价考核时实践操作能力所占的权重应该稍为小一些,即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可以稍作调整。
二是几个影响因素中,学校、教师、学生本人的努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权重,基本是3:4:3的比例。学校培养人才,教学效果除了学校和教师的外因,最终还要靠学生自身的因素。
三是评价与激励相结合。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激励。不能以评价来代替管理,以评价来代替激励。
四是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应该承认有些因素是不便用量化指标来考评的,可以考虑用量化指标加上写实性评语来进行评价。
五是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任何评价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评价者的主观判断。所以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全面性,尽可能地避免在指标上以偏概全,一叶障日,尽量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
六是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每位教师与每位学生的得分不一,对某个学校或者某个专业进行评价时,可以计算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的平均得分。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重要的管理手段。建立科学的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客观、科学、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起到导向、激励、反馈、改进职业教育教学的作用,从而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农村 解决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农村计算机普及程度低、学校计算机少和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根据认知的规律和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计算机和人们的联系也因此更为紧密。人们一方面享受着计算机给人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另一方面也越来越依赖计算机。使用和开发计算机新功能是人们对计算机发展的基本要求,新功能软件的出现刺激着人们学习和研究计算机。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已成为我国各类学校的必修课,计算机教学在农村也得以快速开展。
一、教学安排
由于生活水平的差异,城市计算机的普及程度要远远大于农村,城市学生也许一出生就见过计算机,成长过程中使用过计算机,因而学习计算机对他们不构成障碍。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计算机虽不再是一种神秘的机器,但由于计算机普及程度低,大部分学生少见、甚至没见过计算机。计算机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第一次接触计算机也许就是在学校的机房。
由于条件制约,很多农村学校一般一所学校仅有一个机房,如果按现行的计算机教材进行教学,学生的上机时间根本得不到保证,学生就无法迅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会让他们觉得学习计算机很难,甚至放弃计算机的学习。如何解决这种条件与学习的矛盾呢?笔者在农村执教近二十年,摸索出一套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1.增强对计算机的感性认知
在农村,学生也许见过计算机,但很少有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因而对计算机没什么概念。如果按课本顺序,一开始就介绍理论知识,而后介绍计算机组成等内容,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不易理解,而且会让学生感到学习计算机很抽象,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而,针对农村计算机教学这种方法显然不适合。
笔者的做法是:部分教学内容可先上机,再给学生上理论课,特别是在刚接触计算机前几节课。
如第一节让学生去机房认识计算机:先不介绍任何内容,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去看、去摸计算机,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个感性的认识。而后才给学生介绍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部件及其开关,等学生认识清楚后,才接通机房电源,让学生学会开机。
开机后,老师演示一下键盘、鼠标游戏软件,然后让学生模仿使用。在整个上机操作期间,老师应要求学生仔细回忆先前的演示,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计算机,不要担心会损坏,不会操作的同学要大胆问老师或会操作的同学。一节课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本次上机过程和心得的实验报告。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计算机,因此,上机过程不必也不能讲得过多过细,否则效果更差。
有老师认为,在机房上课学生会分散注意力,不容易控制。这种担心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只要我们合理安排好上课内容,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况且学生爱动、好动计算机也体现出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2.要有所侧重,不是面面俱到
计算机知识点多,每个软件操作项目多,如果我们要详细介绍每个内容,必须要有大量的上机课时作保证,这在农村学校很难做到。
因而我们须另辟途径,做到有所侧重,以点带面,才可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我们在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和Word 、Excel应用软件时,应将Windows操作系统的每个菜单项作为重点,让学生多练习多操作,宁可在此多花一些时间,熟悉每一项操作,为后续的软件学习打下基础。
这是因为,微软公司创造的窗口图形菜单形成了目前绝大部分软件的标准,熟悉像Windows操作系统的每个菜单项,就可对其它软件做到一通百通。因而,在Word、Excel学习中,只要了解菜单项的功能,操作都是大同小异,这两个软件所花的时间就可大大缩短,而且效果更好。
在其他内容的介绍上也是如此,只要我们有所侧重,就不会造成学生整节课只被动地听讲,而能够节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
二、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上老师只有将硬件或软件操作的步骤、结果直观地展示出来,学生才容易理解。在学生数不多的情况下,老师还能在单机上直观地演示并进行讲解,但如要同时教几十个学生就得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了。
早期,我们通常采用大屏幕投影来展示教学内容,且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只是在农村,尽管这几年投影机价格一直下降,但学校还是承受不起。近年来,我们通常采用电子教室软件,利用局域网广播的方法将教师机上演示的内容广播到每一台学生机上,同时还可控制学生机的界面,以防止学生利用计算机玩其它内容,效果极好。
三、上机指导
计算机学科是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开设上机课,就是给学生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让学生自己上机,加深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计算机运行和操作技术。同时,通过上机,软件的功能、作用、特点能得以直观地展示。同时由于上机是个体行为,必须做到课前合理布置,课中科学指导,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1.课前合理布置
因上机时间有限,学生在上机前若未做充分的准备,有可能造成学生上机时无所事事或完不成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合理布置上机内容并准备好有关材料,这样在课堂上师生就可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去完成教学目标。
起初几次上机,老师最好能先演示上机的内容,进而让学生模仿。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尽可能采用小游戏来进行训练。如用“青蛙过河”游戏来训练指法;用桌面游戏来训练鼠标等。
2.课中科学指导
上机过程虽是个体操作过程,但录入过程因各种因素造成的错误,或程序本身的错误需进行编辑调试,往往本人在较短时间内不易查出并更正,需要别人的帮助。
较好的办法是:每3个学生分成一组,并选出组长,进行组内互助。组长的产生需经老师在前几次上机过程中进行观察,让一些接受程度快的学生任组长,负责在同学有困难时,及时予以指导,就可避免学生一遇问题就依赖老师的情况。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上机,不要害怕出现错误,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出现错误并不断调试改正,才会更好地掌握软件操作。
3.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上机结束后,应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题目、目的、软件要求、过程和总结。
实验报告的书写能让学生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对实验的认知,同时也是对实验内容的一次再现,应要求学生认真对待。
四、重视练习题
计算机知识点多、操作多,要记住每一项内容,特别一些非常用的功能项,只能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识记。目前,计算机的无纸化练习(包括操作题)非常多,并附有答案,非常方便。只要反复去做这些题目,就可增强对每个知识点的识记和巩固。
常言道,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不断尝试和总结不同教学方法,就可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由认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则需要建立起一整套卓有成效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予以促进和保障。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可表述为"有效的导向机制、有力的制约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其中评估机制在当前教育管理过程中最具有实质性的作用,因为它是个指挥棒,评估的指导思想、具体指标、方式方法及其效用,均牵动着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本文着重探讨素质教育评价的若干特点。
一、素质教育评价功能的导向性
长期以来,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定位在选拔作用上,即如何从受教育者中挑选出适宜于继续接受高一级教育的所谓"优秀者"。这种选拔功能的存在并日益被强化,固然有其历史原因,但更重要是人们固执而可怕的偏见:教育被认为是一整套的学习任务,这任务随着学生的年级升高而越来越难,能成功地越过更高阶梯的人将越来越少,为此,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便是将这些少数尖子挑选出来,以便把他们培养成杰出人才。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持这样的观念:全体学生中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品行上总可划分为优、中、差三等,每类学生的比例在受学校教育过程中虽会有所变化,但幅度不大,且对每个学生而言,欲在短时期内有快速发展的可能性极校显然,上述这种使学生发展目标固定化的预想,是当今学校教育中最浪费、最具有破坏性的一面。它压抑了教师和学生的抱负水平,也削弱了学生的发展动机,使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长期遭受挫折和羞辱,其自我自尊被摧毁殆尽。因此,片面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只能是压抑和摧残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与教育评价的本质含义相悖,更与素质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现代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和根本意义,既不在于鉴定和选择,也不在于对学生进行警戒与鞭策,而在于检查教育目标的达成水平,取得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育教学过程,及时针对缺陷和问题进行补救和矫正。所有这些,与当前流行的片面强调分等、淘汰的教育评价有明显区别。为了使教育评价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本人认为在评价过程中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基矗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以培养人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具备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方面最基本的素质,为其身心发展奠定基矗学生素质评价强调基础性,主要评价学生是否已经具备最基本的素质。
2.着眼整体。人的各项素质之间有着有机的联系。素质教育是一种结构性的教育机制。素质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素质评价不能孤立评价学生某个单项素质,应从整体视角考察,看其各项素质及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全面和谐发展。必须全面实施各项评价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3.重视发展。人的素质除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还具有发展变化的性质。随着人生活在其中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变化以及人自身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的素质也不断发展变化着。尤其是在社会迅速发展的改革开放年代,人的素质的迅速发展变化既是客观的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素质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育过程。评价学生素质,不仅看其现有的质量水平,还要看其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我们应该让其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不断丰富其素质内涵,逐步提高其素质水平。
4.强调实践。人的素质形成的过程,是人将从外界获取的物质、能量、信息加以内化,逐步积淀为自己身心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是一个实践活动的过程。可以说实践活动是素质内化和外显的中介。评价学生素质水平,要看其在实践活动中的外显行为和持久发挥作用的程度,用实践检验、评价学生素质状况,才能正确反映起初的素质水平。
5.承认差异。人的先天禀赋不同,接受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不同,其素质发展特点、水平和潜在可能性存在差异。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和谐统一的教育。素质教育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依照各自的条件得到其可能得到的最佳发展,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学生素质评价也应从这一观点出发,评价考察其全面素质和个性特长。
二、素质教育评价对象的综合性
现代教育评价的范围已扩大到教育的全部领域,于是就有了评价的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评价从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涉及教育的 各个方面,包括教育战略、教育制度、教育目标及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关系;狭义的教育评价则从微观角度指向学校内部,以学生为对象,对学生的发展水平及与之相关的诸种条件予以评价。显然,与传统教育评价仅指向学生及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而以分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做法相比,现代教育评价的内容已大为扩展。评价对象的扩展,是基于以下两个认识:一是注意到了教育的整体性,即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各要素间处于相互作用与制约的动态结构之中,某个要素的变化必将影响到其它要素的状态。要对教育的终结性成果--学生发展水平作出恰当的评价,必须首先对影响学生发展水平的各相关因素作出评判。其二是更新了评价的价值观,即素质教育评价既强调其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就必然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其目的在于诊断学生的发展水平及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教育因素的状态,从而为改进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素质服务。那么,以一个学校范围而言,素质教育的评价对象应包括哪些呢?依据教育成果及与之相关联的要素作用大小,可区分出如下六个层次的评价内容。第一层次是对学生的评价。它是评价的核心对象,包括对学生素质结构的各组成部分评价及整体水平评价。从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和根本目的出发,将对学生的评价作为素质教育评价的核心对象,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发其它层次的对象予以评价,是当前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有效的认识路线和操作路线。第二层次是对直接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的评价。包括对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团队活动等的评价。将上述教育活动予以评价,无疑能提高教育活动的计划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尽可能优化的发展。第三层次是对直接制约教育活动质量的诸要素评价。包括对教育者、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即教师、课程与教材、教法的评价。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发展的状况。对教师的评价应包括对教师的政治思想、师德修养、工作态度、教育观念、业务水平等多方面的全面评价。课程教材是否得当,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对课程的评价包括对课程类型与结果的评价。对教材的评价包括对教师参考书、学生辅助读物、练习册等各种学习材料以及音像材料的评价。教学方法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及速度,对教法的评价主要看其指导思想是否正确,实际效果如何等。第四层次是对包括潜在影响学生发展的学校社会文化背景的评价。包括对学生集体、含教师在内的班级、教师集体及学校整体的目的、组织、纪律、风气等方面的评价。其中班级集体是学校实施教育目标的基础单位,也是对学生成长、发展影响最大的学习生活环境。教师集体对学生的成长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教师集体目标一致、协调和谐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否则只能导致内耗丛生,削弱甚至抵消教育力量。学校集体的组织水平、纪律、制度、特色风格,是全校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对师生的思想、品质、情感起着巨大的作用。第五层次是对学校物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条件的评价。学校的基本设施设备等是办学的必备条件,是发挥学校教育机能的物质基矗缺乏必备的物质条件,难以通过丰富生动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物理环境包括学校校舍的位置、朝向、面积、质量、采光、排水、有无污染和噪音;普通教室、专用教室、课外活动室、体育场馆、图书馆、实验室、礼堂以及教育设施的人均占有的数量与功能发挥状况;伙房、食堂、厕所、医务室的地点安排、卫生条件和管理状况等等。对这些要素的评价,不但要看原有的基础状况,而且要看对现有条件的利用和效果。社会环境包括学校周围的地区特点,有无危险的道路、河川、悬崖等,附近居民区内有无学生不宜参与的玩乐场所与设施,社会的道德风尚等。特别要对学校如何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有利教育因素,尽量克服不利教育因素的措施及其效果进行评价。第六层次是对学校行政管理,包括学校各个领域的管理的评价。管理与教育是学校工作顺利开展的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两个侧面,犹车之双轮、鸟之双翼。评价学校管理,要着重评价学校管理程度以及管理效果等,还要评价学校在社会的影响与声望。
三、素质教育评价主体的广泛性
一般说来,评价主体是"能根据评价结果,为达到改善教育活动及其成果的目的而采取相应措施"的人与组织。据此,学校教育评价主体包括了教师、学生、学校领导、教育管理部门、家长和其它与学校教育有关联的社会成员和组织。教师、学校领导和教育行政机构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而成为素质教育评价的主体,是毫无疑问的。家长居于教育评价主体地位也是客观存在,因为他们既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教育结果的重要责任者,他们不仅关心子女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还十分关注学校及教师的威望、水平与质量,并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提出学校教育改革和调整的建议。至于学生能否成为评价的主体,是值得讨论的。"现代教育评价已经不再把被评价者视为评价的待查客体,而是把他视为教育评价的主体。"即便在以学生为核心的评价中,学生虽是评价的直接对象,但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全体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无法实现。所以,学生在主动发展的过程中,应不断地对自己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对教育活动、教师和学校的各方面进行评估。在素质教育评价中主客体是相互转化的,这被视为主体性的高度发挥。但在目前素质教育评价研究中存在一种倾向,即把评价者主体性的发挥与自我评价这种形式等同起来.在一些中小学对学生评价的改革实践,把有否学生自评这一栏作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标志。这显然是绝对化、表面化和形式化的做法。本人以为,要发挥学生评价的主体性,关键在于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并从中逐步实现将外在的评价目标内化成自觉要求,最终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即主体性应表现在评价过程之中,而不是评价的结果上。具体地说,教师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应充分向学生展示评价活动的各个要件,诸如评价目标、意义、标准、方式和进程等。第二,组织学生对照目标检查自己的进步状况,并能根据自查结果发现问题及其原因,及早调整自己的努力目标与行为。第三,教师应向学生解释各种评价结果,并与每位学生一起分别制定今后的努力发展方向及进步计划。
四、素质教育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教育评价方法是指进行教育评价所遵循的途径和程序,是完成评价任务实现评价目的的手段和桥梁,包括评价的思想方法和评价的实践方法两大类。思想方法是实践方法的方法论指导,而实践方法是思想方法的具体应用。这里着重阐述素质教育评价的思想方法科学性特点。素质教育评价思想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具体包含以下原则:
1.坚持两点论为指导,力求对评价对象作出全面而辩证的评价。即不仅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并注意到正反两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在评价学生时,要认识到青少年处在成长过程之中,成熟与幼稚、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总是并存于一身。评价过程出现的"晕轮效应"、"首因效应"、定势偏差、感情投射偏差、中心化偏差等均是评价者主观偏见表现,应予以克服。
2.坚持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从评价对象内部与外部的纵横交错联系中作出正确的评价。青少年学生既是先天与后天、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理性与情感等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的完整个体,又是与他人、群体、集体、家庭和社会等外部环境有着广泛而密切联系的现实的人。因此在评价时,一方面应全面评价学生,切忌只顾一点而不及其余的片面做法,另一方面应在广阔的背景下考察学生个体的发展,尽可能地区分出阻碍学生发展的各种负面因素并采取相应对策予以克服。
3.坚持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以往的评价以形而上学的静止而僵化的观点看待学生,常常以学生一时一事的表现轻率地断定其今后的发展限度。素质教育评价虽从考察学生即时状态入手,但着眼于其今后的发展。相信学生发展的潜力,因此积极评价多于消极评价;发展评价多于静止评价;过程评价多于终结评价。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是教学常规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制度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即从学生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到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对学生作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考核。
传统的学期结束时的考试有两大弊端:①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常会临时突击,把该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单纯地去背去记,而很少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差,知识的含金量低,这样,四年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知识量的简单积累过程中,而很难达到质的飞跃。②传统考试会形成由于一次偶然失误而影响整个课程最终成绩的结果,从而也导致学生忽视日常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倡导实行动态的、全面的、形式灵活多样的评价制度。考核学生成绩可以包括课堂发言、书面作业、科研论文写作等。
1.课程参与及评价。首先,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课堂参与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完全靠期末考试来争取好分数是不明智的,只有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学生才会有若干次让教师了解他的机会,而期末考试却只有一次机会。其次,选择适当的评价课堂参与质量的时机。笔者认为,课堂参与质量的评价应放在每一次课结束后,因为,课堂上的打分,会影响教师听取学生发言的注意力,同时也可能会干扰学生自由发言。比较好的做法是:每节课后,教师回忆每一位学生发言的情景,标出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标出能推动一堂课前进的学生;标出能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问题,贡献大的学生;标出那些被点到名才被动发言的学生;标出那些发言偏离主题的学生;标出那些有独特观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2.书面作业及评价。书面作业既能起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为科研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写作卷面会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论点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找出规律,加以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案;而差的卷面大部分是鹦鹉学舌,重复题目中的细节,很难切入主题。
3.期末考试及评价。对于标准化的考试题,教师应给出每一主要步骤的评分要点,而对实务性的案例分析考试题,笔者认为应采用更粗放的评分方法,只要学生能找出案例中80%的主要问题,运用了正确的分析方法,分析判断思路、计算结果与正确结论一致,就可以给出较高的分数。
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与灵活的评分方法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动态的、多样的、全面的教学评价方法,更有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财务管理专业素质教育问题
素质教育的中心是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使学生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同学们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财务管理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等内容的讲座,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针对这一要求,教师更应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教育,课程设置应具有超前性、实用性,要求学生增强对会计信息的职业判断能力、财务问题的洞察分析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三点:
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教育必须摆到素质教育的首位。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学生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形成初期,接受正确、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一生的思想品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素质教育主张淡化专业界限,这对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益处。我国学校专业设置总数曾经多至2 500个,之后,压缩到500个,目前约有25个左右。这种压缩不是知识面的压缩,而恰恰是知识面的拓宽,把相近专业的知识进行综合。这种综合的趋势是与世界科技潮流由分化走向综合的大趋势相吻合的。这种拓宽与综合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对培养一流人才极有好处,素质教育不会冲击专业教育。
3.素质教育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笔者认为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并非是取消考试,而是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考核,建立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各种素质的考核体系,改变考试方法、内容,考核重点应放在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上。
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创造力培养问题
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根本特点有二:一是首创性,能给予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活动;二是有社会意义,能给社会以有益的成果。心理学专家认为,创造才能是一种广泛的综合才能,包括探索问题的敏锐性,创新思维活动的能力,转移经验的能力,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及记忆力,产生思想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创造力完整、统一、有机的结构。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应注意三个问题。
1.培养创造力要以基本知识的传授为基础。先进的教育方法是以一定知识量的积累为基础的。创造力培养过程的关键是把教育的重心从学生学习和记忆知识转到培养他们的求知欲、独立性和创新才能上来。创造力建筑在想象力上,而想象力又建筑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创造力的培养绝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2.培养创造力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人的创造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点滴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其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判断和推理能力,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加强思维的广阔性、流畅性与灵活性训练,要求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想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使学生的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
3.培养创造力要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创造力的实现途径多种多样,科研作为教学过程的继续和深入,对于提高学生创造力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在财务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些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广泛搜集资料,写出自己的新观点,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创造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可以在创造性的学习中领略实现自我的乐趣。
论文关键词:教育评价 素质教育 形成性评价 激励原则
论文摘要: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而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的质与量做出的测量、分析和评定。教学是整个教育中的基本环节,科学的教学评价可以不断地向学校教师、学生、领导等显示教学运行的方位,指明教学前进的方向,激励各方面同心协力,以最佳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坚持评价原则,采用多种形式促进教学的发展。
一、教育评价的功能
1、导向功能。即教育评价对被评价者具有指导方向作用。评价总是有一定标准,这一标准依据人们对活动的期望而制定,评价活动中偏重什么忽略什么,都会影响活动方向,如评价强调知识标准、轻视能力标准,其特定教学活动便会朝重知识轻能力方向发展。
2、鉴定功能。评价活动可以衡量被评价者是否达到合格标准或区分其达到目标的优劣程度,并把结果作为对其进行确认或甄选的依据。
3、监督功能。监督功能的评价总是找出评价对象与目标的差距,使其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和途径,监督被评价对象是否朝着评价目标前进。
4、调节功能。教育评价的调节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被评价者的情况相对调慢或调快学习进程,使之符合被评价者的实际;二是被评价者通过评价理解自己的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及改进措施。
5、诊断功能。根据评价标准对被评价者做出价值判断,为教学决策或改进指明方向。
6、激励功能。一般情况下,被评价者都有获得较高评价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良好的评价会使被评价者更加努力,产生获取更大成功的动力,不好的评价对被评价者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二、教育评价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
我国教育从体制到思想、从原理到舆论都明确指向素质教育。《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的第四条教书育人中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评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们现在实行的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教师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引领学生精神成人。要引领学生精神成人,首先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具有生命活力的个体。雅斯贝尔斯说:“将教育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上,这种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师职业的本质就是影响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目前,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体现了国家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国际外语教学的趋势。教材力求以英语课程为平台,实现语言学习与人文素养提高相融合,教材的内容呈现和活动设计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习过程,明确学习目标,落实学习结果;倡导观察、体验、实践、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个人、同伴、小组及全班活动的组织形式;关注学生的品格发展,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材将评价有机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这些评价项目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回顾,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同时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和问题,为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教育评价是影响和导向基础教育偏向“应试教育”还是走向素质教育的最直接、最现实、最有力的制约力量。
三、现代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
评价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而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保障。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研究教学大纲,分析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教学评价形式单一化。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评价形式就是测试,而且是套用中考和高考形式的测试。对学生,通常是以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依据做出判断,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关注不够。这种通过考试来对学生进行的评价中,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是被评价者。它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及学习能力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建立、不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学生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们往往会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学习英语非常被动,学习是为了考试,因此学生只关注分数,只注重英语语言知识的记忆,学习英语无用论在很多学生中流行,学习效果很差。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并通过这种评价来影响学习过程,它的目的在于及时理解学生学习到达分目标的程度及未掌握的部分,从而修正、调整教学和学习活动,使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形成性评价的引入有其各方面的优点:有利于英语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有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健全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形成性评价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小组、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形成性评价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评价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要对他们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终极目的不是检测学生学了多少知识,而是旨在帮助学生增强自信,获得成就感,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1852年,屠格涅夫无意间被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写的小说《童年》所吸引。他几经转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写信给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便称赞你:‘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前途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惊喜若狂,他本是因生活困苦而信笔涂鸦,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一发不可收拾的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在托尔斯泰身上发生的就是著名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即:当一个人因为受到激励而全身心地倾注热情,怀抱希望的时候,他所钟情和期待的对象往往会因其矢志不渝的执著而天随人愿,并最终引导他到达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上发展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领域,是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面对差生,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发现其优点,并点燃其心中的激情之火。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内在要求和搞好学习的良好愿望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失意时,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如果他遭到的是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讽刺,他就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原来心中积极的自我形象就会退化,对教师及其所授课程的依恋程度就会大大降低。几次挫折后,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创伤,厌学情绪会日益加重,所以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此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学生从老师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满意的手势……可以得到鼓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群体也能对个体学生取得的成绩做出积极的反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抓住一切机会,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鼓励,不断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就能够使其积极进取,不断提高。
五、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1、多用鼓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多用鼓励的语言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气氛,以达到让学生获取成功的欢乐。如,在教学中可用“All right,say it slowly.”“Think again, I believe you can do it.”“Can you repeat it again?”这些尊重、期盼的语言,渗透着老师浓浓的爱,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树立信心,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成功的强烈愿望,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2、妙用身体语言鼓励学生。在英语教学中,恰当运用体态语言(如手势、眼神、表情、人际距离和自身动作等)向学生传递关爱的信息,对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调节课堂氛围,创造温馨的学习环境等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与口头语相比,体态语的词汇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常常对学生的各种行为会起到某种暗示作用。如有的学生常犯错误,自尊心又很强,如果老师能用信任的眼光注视他,他可能会很快振作精神,从头做起;如果教师用轻视的眼光看他,他就有可能沉沦颓废下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在课堂组织与管理中,可以多一些示范、参考和期待等积极的体态行为去影响学生,耐心细致地鼓励他们去完成学习任务。
3、课外学习即时性评价。众所周知,学生学习英语仅靠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外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评价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课外进行英语阅读,写英语日记,教师也要及时评改,并以鼓励为主。利用课堂作业的评语激励学生树立自信。课堂作业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课堂活动参与质量的表态,对他们作业的合理评价有益于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Good!” “Very Good!”“Good idea!”“Excellent!”“Terrific!”“Fantastic!”“Super!”“Well done!” “It’s better.”“You are doing much better this time.”等都是教师经常使用的“评价”语言。课外关注“学困生”,及时了解,及时谈话,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另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英语表演、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竞争意识,又能为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英语才华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课外即时性评价重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有利于学生自信心、自我评价、与自我反省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
4、实行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评价的形式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多用“三分等模式”,即合格、良好、优秀,进行评价。①学生自评:学生自评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评价。学生可以从课堂活动、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②小组评价: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英语课堂中极为普遍。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③教师评价:教师参考学生的自评和小组评价,根据学生平时所参与的课堂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以及学习效果等评价学生,教师除给予学生等级评价外,还可以适当加上激励性评语或希望等,鼓励学生奋发向上。④家长评价:家长根据小孩在家的学习情况、完成作业等给予评价或写出评语。
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并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使学生在学习和评价中不断体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得到全面的发展。
六、英语教学中评价应坚持的原则
1、坚持以鼓励为主的情感教育评价原则
2、注意坚持时效性原则
3、注意坚持发现性原则(要善于捕捉、挖掘、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4、注重对学生学习求知过程评价原则。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内容主要如下: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有学好英语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学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
5、注重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发展能力的评价原则。教师要主动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向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进军。
6、注重评价语言。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活跃课堂气氛。“Don’t give up.You can do it if you try./Don’t worry./Take it easy./There’s no need to hurry.”“Try it again./Will you try it again?/Have another try./Good try,but not quite right. “A1most right./That’sa1most right./You have half way there。” “Well done./Excellent./Terrific./You’ve got the idea./That’s exactly the point./That’s correct.这些表达法准确、得体的使用,可以传达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有些带有肯定性,有些微带指责、批评、建议、纠正等委婉意思。而下列语言则过于直接:“Why don’t you study hard?”,“Why didn’t you listen to me carefully?”,“That’s completely wrong.”,“Your English is very bad.”“Can’t you see that,you’re quite wrong?”,等等。这些语气、语调冷漠、强硬的语言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引起学生的反感,不利于英语教学。
结束语:教育评价和教学是实施英语教育中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两种方式和过程,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科学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了个性发展和合作学习,也体现了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和价值。这种形成性评价形式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学生由被动受评者变为主动参与者,通过自评,不断反思,形成有效的、符合个性特点的学习策略,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取长补短,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习自信心。这种评价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育理念。新的评价方法将给学生带来成功和希望,使他们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我们深信,搞好教学评价工作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一定会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 教育质量 评价主体 重建
论文摘要: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价制度存在政府干预过多、社会评价力量弱、高校被动参与等问题。一个理想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体系应该是由政府评价、社会评价和高校自我评价三方共同组成的多元共治型评价体系。
一、评价主体存在的问题
自从《学位条例》颁布以来20多年里,我国的学位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各种类型的质量评价工作也相应开展起来,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价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此外,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评价理论的发展,也为我国学位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理论借鉴,使得我国的学位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然而,由于我国学位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时间不长,评价制度的建设至今还处在探索阶段,以致目前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政府干预过多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是政府直接领导、控制的从上至下直接建立起来的单一的政府行政型评价模式。政府不仅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也是高等教育的办学者和直接管理者,扮演着既掌舵又划桨的角色。这种角色的错位,势必会带来一系列无法克服的弊端。如:评价主体单一化,无法更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利益主体的不同需求;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评价行为易出现某种垄断性和随意性;评价活动具有封闭性,造成了政府评价周期较长、灵活性低、无法适应社会需要的局面。
2.社会评价力量薄弱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以及研究生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各利益主体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利益关系人,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满足社会各方的需求培养的人才、创造的成果以及提供的服务最终都要到社会上去接受检验,所以,社会应该成为研究生教育质量重要的评价主体之一。然而政府独家控制了评价权,社会评价没有相应地发展起来,缺乏建立社会评价体系有关的政策、法律依据,社会评价的法律地位得不到保障,缺乏完善的、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评价中介机构。
3.高校被动参与评价
尽管政府评价体系中,高校开展的自我评价是基础,但是,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评价。因为自评标准由政府部门提出,并非基于高校自我控制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及学位授予质量的需要,并非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的。评价的方式也是被动应付式的,而非积极主动参与的。政府制定决策,高校执行决策,体现政府意志。高校被动参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其主动性、灵活性无法发挥,这对需要高度学术自由的研究生教育来说,质量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二、问题的成因
造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单一、政府力量过强、社会评价与高校自我评价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是根源
“高等教育评价作为价值判断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着重要的联系”。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是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度一致的。国家是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唯一拥有者和分配者,国家对研究生教育全面管理和严格控制。如学位授权点的审核以及管理、统一制订招生计划、硕士人学考试统一出题和统一划定分数线等等;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划以及质量管理控制权更是牢牢掌握在政府手里。这种高度集中的政府统一管理体制造成了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单一化。
2.受官本位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从文化传统来看,中国社会上历来就存在一种“官尊民卑”的思想。认为官方评价具有权威性,有较高的认同度,其评价的结果也容易成为决策、选择的依据。而对于民间评价不信任,认为缺乏可信性和科学性,再加上有关法律、规章等并没有明确民间评价的合法地位,政府又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扶持民间机构独立、合法、科学地承担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任务。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下,社会评价发展十分缓慢。
3.市民社会尚未成熟
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条件来看,市民社会尚未在我国发育成熟,尚缺乏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社会基础。市民社会是在研究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出现的一个概念,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备受关注。它是指“国家和市场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由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公民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公民的志愿性团体、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成的其他团体,又被称为第三部门”。市民社会一方面具有制衡国家力量、抑制国家权力过度膨胀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培育了多元利益集团,并为其参与社会生活管理提供了良好环境,从而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而现实条件下,我国市民社会尚未发育成熟,尽管出现了大量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但是他们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人事、财务、运作等方面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法律地位不明确,是通过政府在其职能转变的过程中让出一部分职能而发展起来的,自身力量非常薄弱,无法以独立于政府部门的身份自主地参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反映自身需要。
4评价理念落后于评价实践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在评价的目的上,重视以区分等级优劣为主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以诊断、持续改进为主的形成性评价。在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中,往往面向过去,重视对过去所完成的工作的总结、鉴定、区别优劣、进行奖惩,而忽视了在质量形成过程中的以自我诊断、自我完善、持续改进和提高为主的形成性评价。在评价价值取向上,重视评价的工具性价值,忽视评价促进被评者发展的本体性价值。在评与被评者的关系上,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检查与被检查、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三、评价主体重建的思考
我国单一政府行政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制已滞后于现阶段社会政治、文化等发展的需要。一个理想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体系应该是由政府评价、社会评价和高校自我评价三方共同组成的多元共治型评价体系。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政府、社会和高校分别是研究生教育的三种主要价值主体与利益主体,他们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需要,分别占有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不同资源,从而获得对其质量进行控制的某种权力,因此成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体系的三种主要评价主体。
1.完善政府主体评价
政府评价是政府对研究生教育实现宏观管理与间接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对政府职能的转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已开展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绝大部分属于政府评价,由政府主管部门、尤其是中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发起并组织开展,自上而下进行。政府评价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检查和评价,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生教育质量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统筹安排和统一采取措施,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因此,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为高等教育评估事业提供服务与扶持。
首先,加强政府宏观管理。为了保证研究生教育评价的规范和有序,政府部门要加强评价立法和宏观管理,通过立法、拨款、认可等宏观手段对评价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具体地说,政府的主要职责是通过立法规范学校教学质量保障行为;制定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对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进行整体监督;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的信息网络,指导、统筹、协调和检查教学质量保障活动;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社会中介机构的积极作用,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学术研究和交流等。国家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分解、调整对研究生教育的职权,分工负责,把好研究生的“人门关”。
其次,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在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的职能应朝两个方向转变。一是把不该管且管不好的职能让给社会或培养单位。例如对层次、类型、学科专业、地区分布等不同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选优评价、特色评价等,放手交给社会评价机构进行,政府可以参考与使用所信任的评价机构的评价结果。二是政府要把该管而没管或者没有管好的事做起来。例如:立法和制定一系列的规则,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各评价主体的合法地位;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维护评价体系的良好秩序;建立和公布评价信息库、专家库,提供咨询与服务;帮助进行评价人员的专业训练和评价活动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等等。此外,对评价活动进行再评价,以提高效率或对评价机构进行资格鉴定和认证以规范社会评价活动,保证其公正性和合法性,等等,都是政府应尽的职能。
再者,建立完善公开的信息数据库及标准信息网络平台。我国目前开展的研究生教育评价活动,采集所需信息只是单纯建立在学校所提供的自评报告与专家现场考察上,应建立起各级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数据库以及网络平台。该系统除包括高校办学过程与状态数据库、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外,还应包括社会用人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等。这样既可以在评价中通过多渠道收集信息,又可使教育评价工作简化,做到科学、准确、简便,保证评价的效度和信度。标准信息平台接受来自各种渠道的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的信息及信用等级评定,具有法律效力,是最高层次的诚信网络。同时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诚信经济运行系统,从各个角落监督高校研究生的信用行为,再通过市场机制,促使高校越来越关注自己的信誉程度,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
2.推动社会主体评价
首先,随着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立一种既不隶属于政府教育行政机关又不凌驾于高校之上的相对独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中介机构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从我国目前已有的社会评价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和反馈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社会评价的一种主要手段。而像在国外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体中占重要地位的由各种专业协会、学术团体等专门性评价机构所进行的社会评价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尽管近年来我们也成立了诸如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上海市教育评估院等专门负责研究生教育评价的所谓社会评价中介组织,但是,无论从其承担的任务还是人员来源,以及从机构内部的组织形式与运行方式来看,它们都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官方的性质,它们所开展的评价活动实际上是官方胜质的评价。从其他类型的社会评价来看,近十多年来,我国的民间研究生教育评价和排行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例如,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已经连续10年大学排行和专业排行情况闭,还有一些新闻媒体的各种基于单项评价基础上的排行等也逐渐兴起,有的还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总体上表达了民间开始参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呼声。然而,由于这些民间组织和机构的评价没有法律、法规的依据,其合法地位得不到法律承认,并且这些组织和媒体所进行的评价活动也缺乏一定的规范,甚至出现了以商业营利为目的的行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社会上也众说纷纭。一方面我国研究生教育社会评价主体还不成熟和完善,有待进一步规范;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当前条件下,我国社会评价主体体系建设必须依靠政府力量。
其次,政府应通过财政拨款为社会评价提供一定的资金资助。社会评价机构以非营利为目的,要维持生存和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支持。我国现在的社会评价中介机构的启动资金来自于政府,其后的大部分资金要依靠他们自身提供的咨询和服务来供给,有时难免会显得经费紧张。尤其是一些学术团体和专业协会,其经费大部分来自于会员单位的会费,仅够维持日常的运转,不足以支持他们自主独立地开展评价活动,这恐怕也是他们较少直接参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我国社会评价发展的初期,在未发展到一定规模,没有获得社会和高校广泛认可,还不能通过自主地接受委托和捐赠获得一定经费的情况下,政府应通过直接拨款或者通过委托、合同制等手段为社会评价提供一定的发展资金,使其能逐步发展和壮大。
第三,政府要通过对社会评价机构进行资格认证和委托服务等规范和扶持其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对评价机构进行资格鉴定或者合格认可等方式,为通过鉴定和认可的社会评价机构提供资金资助与委托服务,规定只有通过了政府资格鉴定的评价机构才有权向政府申请资助与委托任务,这也是政府从宏观上控制社会评价的一个切实有效的手段。通过这种办法,政府一方面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切实支持一批条件较好、运行较规范的社会评价机构;另一方面,通过对社会评价机构进行资格鉴定和认可,控制和规范社会评价机构的行为,使其能真正向科学性、规范性方向发展。
第四,重视社会评价机构内部规范管理。作为政府、学校之间的“调控器”和“减压阀”的社会评价机构,在面向政府和学校提供教育评价服务中,要保持自身的“中介”属性,确保评价的公正性。为此,专业性社会评价机构有必要建立内部的自我监督机制,在自我规范上做文章,充分体现自律。通过评价工作管理条例、学习培训机制以及回避、监督、公示制度等,切实提高评价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以真正实现其政府、学校之间的桥梁的作用。
3重建高校自我主体评价
在三个评价主体中,学校的自我评价至关重要。它不仅是同行评价等外部评估的基础,而且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中“独立的校内评价过程”,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教育评价的成功所系和生命所在。“只有给自我评价以足够的重视,才会使教育评价的积极作用得到尽可能大的发挥”,实现评价的目的。要改善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高校自我评价体系,必须改变政府控制下的以为政府评价提供信息为目的的高校自评模式,由高校自下而上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评价体系。此外,高校内部的质量保证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学方面,还应该扩展到学校发展的其他层面,如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教师、毕业生等等。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及时纠正发展中问题,定期开展质量评价自评,并将结果公布于众,以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首先,从外部来看,必须建立起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价体系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这方面需要政府、社会两大部门参与。政府主要把财政资助、政策鼓励与评价结果挂钩,以此推进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价体系的建立。如政府对建立了自我评价体系的高校进行鉴定,凡是通过了鉴定的高校不仅在研究生教育发展方面可以获得政府的经费资助,而且还可以享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社会部门则可以从社会资金的资助、就业资格或生源等方面来促进该项工作。例如各种专业行会可以把对专业性强的专业进行鉴定作为职业资格准人的一个必要条件,使毕业生能得到用人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公认。此外,全国研究生院协会以及其他的专业委员会等专业协会都应在各自领域范围内倡导建立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部评价机制,并切实为其建立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可以将有无健全的内部质量评价体系作为允许进人该专业协会的一种资格。
其次,从内部来看,最重要的是形成学术机构内部的一种学者团体的自律文化,使其能自觉地参加自我评价,进行自我保障。通过这样一种不断自省的方式来建立学术组织的规范,维护学术的高深性、学位的荣誉以及学术组织的纯洁性。因此,要发挥各级学术委员会或教授会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要发挥院系一级学术机构如院系一级的教授会或者学术委员会的作用,依靠他们建立起研究生教育质量系一级的内部质量评价机制。另外,在学术机构内部形成强有力的行政管理部门也是推进自我评价体系建立的一种有效措施。如果研究生院首先有了这样一个强烈的意识,并且建立了一些明确的规章制度,就能为建立自我评价机制创建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此外,对自我评价的形式、指标体系、实施方法、评价结果的处理等还要进行深人的研究,如何使得自我评价中的评价指标科学易行,既能真正地诊断问题,帮助教师、研究生、研究生基层学术部门以及培养部门更好改进工作,又能使自我评价简单易行、科学客观且不会影响和干扰正常的教学与科研,也是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价体系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另外就是要加强管理层的质量保障意识,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在培养单位内部形成一种参与式的评价氛围,使广大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参与其中,实现同一个目标,即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
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研究生教育依然处于国家的统一集中管理之下。尽管近年来在学位的授予审核权以及研究生导师的审批权等方面政府权力有所下放,但校内自主的学术管理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目前研究生教育内外部环境下,要想一步建立起一种自发、自觉、自愿的由高校主动积极参与建设的内部质量自我评价体系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价体系必须在外部力量推动与高校内部形成的一种强有力的学术自律机制双重力量的影响下逐步建立起来。
论文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教育质量 评价标准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超常规发展,学位类型、攻读渠道和培养模式亦日趋多样化,如果不能在质量上加以控制和保证,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硕士研究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全文试从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确定依据和培养过程的特点出发,论述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
一、确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
所谓评价标准,就是硕士研究生经过培养,作为合格的毕业生所应达到的品质的规定性、符合的要求、具备的条件。确定这个评价标准必须同时考虑以下几个因素:①硕士人才的素质构成,也就是作为硕士研究生所必具的知识和能力;②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即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博士研究生的相对差异,三者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别;③我国社会发展对硕士研究生的质量要求。
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六条中规定,硕士研究生要取得硕士学位,必须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同时还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一名合格的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1.在思想政治方面,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语言能力。
3.应该具备比较广博的知识,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洞悉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新成果。
4.形成较强的科研意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并有相应的科研成果,这种科研能力是硕士研究生区别于本科生的一个重要评判尺度。
二、硕士研究生的特点
根据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途径,可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具体分解为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环节:课程学习、教学(讲课或科研或管理)实践、学位论文。
(一)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的特点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主要实行学分制,各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学分都设置最基本的量,其课程设置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四个部分组成。公共必修课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第一外国语,专业必修课是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学位课程,其中工科和实验学科的专业,必须开设实验课。选修课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选定。必修环节则主要指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参加学术报告等。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是我国当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设置也有各自的特殊要求。例如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重视解决买际问题的综合课程,结合实践组织课程教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保持课程设置中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统,同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交叉性,培养有发展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的特点
教学实践是硕士研究生的必修教学环节,一般在人学后的第三个学期末前完成。教学实践的第一种形式是在导师指导下讲授一定时数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或者协助导师辅导答疑、上实验课、主持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第二种形式是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完成项目研究的某些具体任务。第三种形式是参加与专业学习有关的管理工作,在设定的管理岗位上,独立工作,获得事务管理或技术管理等的实际训练。目前,我国高校中广泛实施硕士研究生参加的助研、助教和助管工作已成为培养制度并得到肯定,其中尤以助研工作受到格外重视与推广,这也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及其质量保证的最显著特点。
(三)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特点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最显要的体现,是理论结合实际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程度的总结性成果,以及对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书面阐述。硕士学位论文的内容,至少应在理论分析、设计方案、计算方法、实验经验方法、测试技术等方面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和新方法,取得某些新的结果或一定的革新及改进。与博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的水平比较是: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在学术上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在专门技术有创造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学士学位论文要求综合运用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新意。
三、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参加科学研究的作用
(一)学士、硕士、博士科研能力的比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对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比较可见,三者的科研能力在水平上有一定的区别。学士(本科)的培养过程主要以课程学习为主。而研究生教育就不同了,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上,培养和发展科研能力可以在科研资源上获得支持,能够“一一”地得到必要和充分的训练,而且可以做到系统和严谨。一般来说,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是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科学研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占的比例约为二分之一。相对而言,博士研究生阶段就更重视科学研究的作用,主要的学习时间将更多地用于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
(二)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内容
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活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参加导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独立自主的科研活动、专业硕士对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目前,独立自主的科研活动是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的重要形式,独立地开展科学研究不仅能充分激发硕士生个人兴趣,还能有利地培养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这种教育模式对科学研究的实际强调与安排仍待更多的重视,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突出和强调培养专业硕士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极大功效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在参加科研方面的不同要求
目前我国的硕士学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学术型硕士,主要是为了培养教学、管理和科学研究人才,也为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另一种是专业硕士,是为了培养专业技术职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针对性强,职业背景明确。在培养要求上,学术型硕士要求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注重科研训练,比较专深;专业硕士要求掌握专业技术职业本身所特有的知识基础,注重实务训练,比较实用。
四、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
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是硕士研究生经过培养,作为合格的毕业生所应达到的品质的规定性、符合的要求、具备的条件。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历经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学位论文三个环节,集中体现了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特点。一名合格的硕士研究生不仅要在专业领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知识,还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能力。
课程学习是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设置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业课程,使硕士研究生既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又在专业知识的掌握深度上达到一定水平。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主要实行学分制。
教学实践是硕士研究生的必修教学环节,具体分为助教、助管、助研等多种形式,旨在帮助硕士研究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的学科基础知识,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并积累实践经验。针对助教工作的质量评价主要体现为硕士研究生教学组织能力,针对助管工作的质量评价主要体现为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最显要的体现,是用以证明掌握本学科知识的系统和巩固程度,理论结合实际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程度的总结性成果,也是培养硕士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程序、步骤、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和表达科研成果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主要体现为硕士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学术领域的创新意识及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关键词】 健康教育;精神科;效果评价
【摘要】 目的 评价健康教育在精神科应用的效果。 方法 对住院期间接受健康教育的579例精神病患者,出院6 mo后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调查表”进行回访。结果 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教育的总体成效显著,但仍有部分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较差,不能遵循健康指导,未达到预期效果。其中63.2%不知道疾病复发时怎样识别症状,60.6%不知道所服药物剂量和作用,53.4%不知道自己有不健康行为。 结论 健康教育要采用普及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并延伸到家庭和社区,方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 健康教育;精神科;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是整体化护理的重要内容,是一种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心身健康,更有利于护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1,2]。我院自开展整体化护理以来,始终坚持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及时为患者实施了健康教育。为了解患者住院期间健康教育获得知识情况,我们对出院患者进行了回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4年7月~12月在我院住院期间接受过健康教育的患者为调查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障碍诊断标准。(2)出院前接受过系统健康教育,出院≥6 mo。(3)排除无法取得联系或不愿接受调查者。共调查579例患者,其中男381例,女198例;年龄14 a~62 a;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62例,初中258例,小学141例,文盲18例;病程3 mo~18 mo;诊断:精神分裂症318例,躁狂症75例,分裂样精神病72例,偏执性精神病60例,抑郁症44例,应激障碍10例。
1.2 方法 采用自拟“健康知识教育调查表”进行回访,问卷共1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知道”和“不知道”两个条目,主要了解患者对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回访人员为经过系统培训的主管护师专职进行。调查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对调查内容逐条解释,使患者对每个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回答,调查人员根据回答情况进行判定,并逐一记录。对调查结果按类别分组,采用划记法清点每组人数,再计算百分率。
2 结果
579例精神病患者健康教育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健康教育调查结果(略)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对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教育的总体成效显著,但仍有部分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较差,不能够遵循健康指导,未达到预期效果。原因可能为:(1)由于精神科实行整体化护理起步较晚,护理人员缺乏系统的现代护理观,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态度敷衍,甚至把健康教育看成是额外的工作负担[3]。(2)缺乏相应的健康教育知识和健康教育课程培训,在进行健康教育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不能够取得患者的信任。(3)健康教育质控不完善,效果评价不到位,评价标准不统一。(4)患者自知力未完全恢复,对健康教育缺乏认识和兴趣,接受健康教育知识能力差,不能遵循健康指导和家庭对健康教育不重视等因素有关。
4 对策
4.1医院要对精神科护士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培训,激发医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掌握沟通技巧,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实施健康教育目标,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管理者要定期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建立长效制度。
4.2注重健康教育的普遍化和个性化,在集中授课时,要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解,在个性化健康教育时应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智力水平、情绪状态、病情严重程度、社会支持情况和现实需求给予不同的个体化教育,从而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使患者得到全面的健康教育服务。
4.3拓宽健康教育的范围,把健康教育的对象从患者、家属延伸到整个家庭与社区,使整个社会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健康观念。
实践证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与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密切相关[4]。对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实际上是对患者间接的帮助,家属的健康观和生活行为直接影响患者的疾病康复。因此,处于疾病困扰中的患者,既需要家属的经济支持,更需要家属和社会的精神支持。
论文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 教育质量 质量评价 质量控制
论文摘要:全面、客观、公平地评价远程开放教育质量并对其有效地控制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文章在借鉴和总结国际上学生评价原理和教学评价原理中的诸模式基础上,结合中国远程学习者的特征和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试图建立多级、多目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同时,结合国际开放大学远程教育质圣先进的控制模式和经验,建立适合中国的教育质量控制系统。
自远程开放教育诞生以来,质量保证一直就是全球远程开放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由此带来的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活动也在众多国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各国根据自身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特点,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政府的期望,制定出不同的远程开放教育质量标准,也反映出各国对于远程教育质量的理解和态度。根据我国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制定我国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控制,也引起了我国学者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借鉴美国、英国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评价和认证指标体系,依据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现状,建立我国的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以控制我国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健康良好的发展。
一、背景分析
质量就是“生命线”对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依然适用。如何有效地对远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并控制一直是全球远程开放教育工作者和学者所追寻的目标。其中,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末期就制定了一系列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例如,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制定的《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基准》(Quality On the Line: Benchmarks for Success in Internet-Based Distance Education)。这份报告是应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和著名的网络教育在线平台Blackboard公司的要求而展开研究的。报告中远程互联网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被划分为6大类,学校学习支持系统评价标准,课程开发评价标准,教学过程评价标准,学生服务评价标准,教师培训评价标准和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共包括45项评价内容。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制定的这份评价标准,较之于传统高等教育,在学校支持、课程开发、学生服务、教师培训等方面都针对远程开放教育进行了强化。在此基准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美国对远程教育的服务性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校重视学生入学后的各种支持服务,也强调做好人学前的咨询服务,确保学生在人学前能获得选择学校和专业全面考虑所需的信息,以保证人学后的学习质量。
英国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之一,由于其严谨的教学态度和严格的人才培养理念,英国的高等教育在全球一直都享有良好的声誉。英国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评价活动由内外部两个部分组成,但以内部保证为主,外部评价则主要以认证的方式进行。其中,英国远程学习共同体发现过去对传统院校的许多要求已经不适合新的网络时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要求,为了规范提供远程开放教育服务的院校行为,要求QAA制定了《远程学习质量保证指南》(Guidelines on the Quality Assurance of Distance Learning)。该指南提出了一些比传统的校园学习更加严厉和详细的要求,其内容包括:系统设计、课程的设计、验收与检查、课程的发送、学生发展与支持、学生交流与表达和学生评价等。每个部分还包括一般性标准和概要指南,共23条细则内容。开远程学习质量委员会的《开放和远程学习质量控制标准》(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s)包括导言部分共有6项,涉及到具体标准内容,包括课程目标与结果、课程资源、学生支持系统、营销与招生、远程开放教育机构和(远程开放教育机构)合作等6项。6项内容中,每一项又包括多项非常详细的说明。整个评价的内容分类十分全面,并对一些情况举例说明。英国的远程开放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2004年9月14日《星期日时报》(Sunday Times)公布的《2004年英国大学指南》(UniversityGuide 2004)中,对全英119所大学进行了单项打分和综合排名,英国开放大学保持了它2003年所获得的历史最高排名记录第五名,仍然排在牛津大学(第六名)的前面。
我国关于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及远程开放教育标准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2001年,在教育部教育科技司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CELTSC),启动了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跟踪国际标准,引进相关标准,结合我国实际,形成我国特色的标准体系(Chinese E- 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我国关于电大质量保证体系及标准研究课题组,在2006年形成“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总则、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质量标准、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质量管理手册、中国广播电视大学质量标准管理规范、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术语和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论著”等7项成果。
二、影响我国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因案分析
根据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状况和文化法律背景,影响我国远程教育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上来说,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机构(学校)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分。根据我们电大系统中期评估和总结性评估的实践、我国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美国、英国的质量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将影响我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因素总结为学习支持系统、教学与学习过程、教学资源、人力资源、教学管理、社会声誉及效果、教学组织及支持等。其中所包含的详细内容见下表。
我们知道,影响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因素是动态的,其内容要素也是动态的。依据这些影响因素,我们可以建立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三、构建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评价内容体系
从美国与英国远程开放教育的评价标准来看,他们比较重视的是外部评价和认证机构的外部评价。他们的评价制度和体系比较健全,能够形成制度化和规律化。从目前来看,短期内我们的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评价难以形成制度化。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内部评价,我们可以建立远程开放教育质量内部评价体系。依据中央电大课题组的研究和教育部对省级电大的中期评估和总结性评估,我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具有多种类型的特点。我们试图构建一个能适应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内容体系。我们可以将上述的影响远程教育质量的因素归结为学习资源评价标准、学习过程性评价标准、教学与管理评价标准、教师队伍评价标准和社会评价标准等五个方面。
(一)学习资源评价标准
学习资源评价标准包括课程资源和学习支持系统资源两个部分。在此部分有技术标准和内容标准,关于技术标准,大家认同基本能得到统一。而关于内容标准的制定,每个地区和每个开放教育机构都可能根据自己的特点而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能够达成基本的统一。课程资源是内容标准,但是,这部分的评价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部分的课程资源的评价基本是一直的。我们可以借鉴普通高等教育课程资源的评价标准,因为这部分的评价标准已经比较成熟了。它包括课程的目的、课程的种类、教材的质量以及与国际接轨的程度等等。
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学习支持系统是开放教育的核心之一,学习支持系统包括多种媒体课程的种类、学习支持服务、学员个性化学习的满足程度、学员协作学习的条件和学员咨询反馈的速度等等。与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支持系统相比,我们提供的网络课程、学习支持服务等都出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我们的网络课程的辅导大多都是比较落后的“大头贴”式的流媒体课件。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的发展状况制定适应我们的标准。另外一个方面,根据我们的经验,学员对于学习支持系统的利用率不高。当然,利用率不高的部分原因也可能是由于我们网络课程质量的问题。
(二)学习过程性标准
学习过程性标准比较客观.包括人学测试与教育、形成性考核、实践教学、考核内容与方式等。在这部分我们要评价的是远程教育机构对于学员学习过程中的管理水平和目标,要对学员学业成绩评价过程、学业成绩最终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学员毕业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的质量等进行评价并建立标准。
(三)教学与教学管理标准
教学与教学管理评价标准包括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网络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习惯和模式,学会运用新工具、新方法、新模式来进行教学,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运用网络教育特有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管理质量评估是对于网络教育中的教学管理评估。教学管理主要包括对网络教育学院各级部门的教务管理、学生的学籍管理、考试管理、作业管理、教师管理、资源建设管理等。这些管理在网络环境下都可以纳人网上电子教务系统平台中,并可以通过检查各项制度实施的总结材料和报告的形式来进行评估的开展。教学管理评估是推动良好教学的重要方面,特别是网络教育中,由于本身机构比较松散,因此教学管理是在此松散环境中提高系统有效率和稳定性的重要条件之一。网络教学是一种育人活动,最终的教学效果是通过学生反映出来,所以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可以从学生的终结性考核成绩和能力的发展来考察,另外也可以从学生就业率、社会反映情况、学生获奖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四)师资队伍评价标准
教师评价包括教师的学历结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随着教育技术和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努力继续学习,远程开放教育也要不断地为教师提供培训。
(五)社会评价标准
社会评价标准包括社会认同、毕业生的提升、学历的认证等等。学历认证为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最终产出提供一个标准,相当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总结性评价,对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因此学历认证是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保证措施。在学历认证中应该注意对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导向。在认证过程中应该加人平时的相关成绩,淡化考试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对能力素质的要求。
这些评价标准在我们的整个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如何分配?这是我们以后研究的重点。我们可以根据目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每个因素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权重,然后在内容要素中再层层分解。
依据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对其质量进行控制。控制体系的建立是我们后续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