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园林艺术论文

园林艺术论文

时间:2022-05-14 03:28: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园林艺术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园林艺术论文

园林艺术论文:传统造景手法在园林艺术中的运用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一项一直值得考究的话题,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教授和莘莘学子们在传统文化的考量上不断给出思考与研究的方向,而在传统艺术的探讨中,不仅仅是分析了传统艺术的演变规律,而更是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进行融合交汇,让我们从固有的传统中看出有利于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这就是自然与文化的再次的碰撞,然而也正因为在传统艺术史上,自然性与生态性的研究占的比重较大,所以当我们在分析任何一项传统艺术的手法时,都可以说是为了完善现代的艺术观。

关键词:传统艺术;自然与现代;生态景物的传承手法

1园林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1多层面看待造景手法中表现的文化价值

古典的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这为现代艺术界中不仅带来极高的美学价值,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文化价值,更对后世的园林艺术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2传统造景手法对现代园林艺术发展的影响

在后世的艺术表现中,我们有许多的假山,微景观雕塑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深受传统造景手法的影响。造景即是运用人工的手段将自然中的地形地势,山林水体,水流山石等自然条件构成的所有要素相结合塑造出景观设计师所想要表现的微小版的建筑设计。主要的表现有:地形再造和湖泊的挖凿;植物的养育;假山奇峰与洞壑危崖的砌叠;山谷溪涧与卵石溪流的布置;浅水小池与石山喷泉的修筑;雕塑的重设与建置等一系列的手法在现代园林艺术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不仅如此,这些造景手法的产生也给我们带来了视觉艺术盛宴,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利于现代社会的良好的发展[1]。其次,在造景手法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主景手法与次景手法的相结合,就像是小区的设计中对休闲区域的打造,一般会设计湖水与假山的结合,这就属于园林艺术运用在生活中的实践之一,湖水作为假山的陪衬设计,给人视觉上的协调感,同时山与水给人一种静谧舒适的感觉,这样的设计可以很好的让每个住户满意,当然虽然湖水是作为辅助景观出现,但是,湖水的比例同样是设计师要考量的重点,这时就可以参考传统的造景手法了,假山作为主景的构图中心,湖水的比例就是为了突出主景的表现力,这也是主景与次景的功用合作关系,这样不仅可以使园林艺术更具特色,还可以充分突出其艺术感染力,这样的设计正和福州五一广场有异曲同工之处,设计师将主景雕塑喷泉安装在广场的中心位置,这既突出了设计主题,又满足和平衡了游客的视觉感受,实在是值得众多设计师借鉴与参考[2]。

1.3造景艺术对于现代园林设计中产生的作用

一般来说,古代的文人画家都常常喜欢把梅、兰、竹看作是花中的“至清”之物,把松柏看作是木中之“幽韵气清”者,它们一旦入诗入画,那么产生的韵味就可谓是自然天成,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当然这也可以引申出我们的造景艺术,造景艺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是要将画中美景转换为形象立体的实物,这样才可以被人们所感知,所认可。而这几年的园林设计也的确是在稳步中逐步有了发展和创新,这样也就使得园林设计师的设计感在稳步的提升,而这也正是当下社会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2园林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

2.1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想有发展就一定不能摒弃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价值,因此如何传承精华所在的部分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2.2怎样真正实现

在园林艺术中,不光要求对景物的构思还包括应如何创造的问题。我们想要创造出崭新的东西,那么前期一定会进行一定的模仿,这就相当于造景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借景,借景能够很有效的突破空间的限制,为我们设计的园林增添美感,借景有时正如编导拍摄画面时对于构图的要求一样,远,全,中,近,特,在借景设计中,也同样的有近观,远瞻,仰视,俯瞰,等不同视角对于呈现在眼前效果的展示,所以这就更加要求在造景中要极其细致,传统的造景手法极其严格,所以当它运用于现代的园林中,我们也将应该在借景中充分的展示园林自身的优点,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优质的融合发展。

结束语

中国传统的造景手法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共同交汇孕育下的宝贵成果,将这样的一项成果运用到现代园林艺术的设计中毋庸置疑是最好的选择,这很大程度提升了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并且也更加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此作为当代艺术工作者,要更加发扬优质造园理念,设计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

作者:杨学忠 单位: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转导乡人民政府

园林艺术论文:漫步中外园林艺术美术课堂的文化内涵

[摘要]当前世界美术教育呈现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关注美术教育的文化属性,主张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和世界多元化。这也充分反映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中,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现行中职“美术”教材中的苏州园林,如果把这堂课设计成一堂高质量的美术鉴赏课,又如何能上出新意,特别是如何“挖”出其背后蕴含的深刻的文化意义,这是颇费思量的。现就该课的教学设计做一些简单的介绍,希望得到指正。

[关键词]挖掘;文化内涵;美术

一、该课的定位

一堂课谈苏州园林的景点、布局,这样内容是否显得单调,学生是否会感兴趣?我觉得:中小学美术的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以及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二、该课的设计思路和实践验证

(一)创设和谐、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导入)

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德国一位学者就教学情境的概念做过一个精彩的比喻:如果让你直接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将这15克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新课改后最大的特点,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在开课伊始,教师设置了一个情景展示:随着杜丽娘的一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浸润在那婉转优雅的曲调中,就像空谷幽兰一般,美到极致的艺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园林的情境中来。

(二)剖析中国园林特点

1.诗情画意,寄情山水的人文美(环节1)自然地进入到山静泉流,水静鱼游,花静蝶飞,粉墙黛瓦,栗柱灰砖,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东山静……分别从园林的构成因素:水、山(石)、花草树木、建筑,以及春夏秋冬的季节更换、阴晴雨雪的气候变化品味苏州园林的自然美。领略园林艺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天成、淡泊含蓄的意韵,恬静清新、淡雅超脱的情调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2.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美(环节2)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达到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从苏州园林最具特色的花窗和漏窗入手,介绍四种园林艺术造景方法:框景、借景、分景、障景,烘托出或含蓄或深远或无限的意境。如拙政园的怡虹亭把园外千米之遥的北寺塔借入园中,创造出了“山外青山楼外楼”“远山近水皆有情”等意味悠长的意境。领略古人在造园时通过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等各种造园技巧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艺术意境。3.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自然美(环节3)中国古典园林是“形象的诗、立体的画”,是有无限意境的美的空间,对自然美加以艺术化,巧运匠心而创造出的园林艺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欣赏寄情山水,如诗如画的人文美:“引经据典、意境深远”“植物寓意、以物寄情”“景点题名、格调高雅”以此体会园林景物表达出的园主人的思想感情,唤起共鸣,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领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学习,初步领悟了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三环节中,我积累了很多的诗词歌赋,为的是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人文之美。园林艺术表面上看来五光十色,而形形色色的风格其实都是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形式的背后有更深层的自然、社会、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等原因。这种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是我们在学习艺术史中应当特别注意的。

三、文化内涵是美术课堂的命脉

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应清醒地认识到,在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等一些领域,确实有着鱼龙混杂的情况,尤其是艺术领域,现今的艺术作品有相当部分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必要。欣赏一件绘画作品或者艺术,也存在着讲些什么、从哪个角度去讲、用什么样的方法解读等诸多问题。美术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对美术课程而言,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包含感知、表现、创造、反思等能力。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和素质的提高。要将课程改革的精神进一步引向深入,稳步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水平和效益,我们就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否则美术课堂教学的优质无从谈起。

作者:吴丹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商贸学校

园林艺术论文:茶树在园林艺术中应用研究

摘要:茶文化和园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国的园林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茶树具有园林植物的特点,在园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通过对茶树在园林艺术中地位价值的论述及茶树在园林艺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为研究茶树在绿篱、观赏植物、盆景、行道树中的具体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茶树;园林艺术;应用研究

1茶树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及价值

从古至今,人们都很重视茶树在园林中的价值,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经济价值,更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茶树可以美化街道,是街道最适宜种植的树种,人们可以停下脚步,静心观赏也。茶树经济价值很高,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农作物,较其他名贵的树种更为便宜,方便就地取材,可以节省城市和乡镇绿化的成本开支;茶树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对于园林绿化和造景有着重要的作用,还可以起到传播茶文化的作用。

2茶树在园林艺术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2.1品种丰富,形态多样

茶树种类繁多,可分为乔木型、半乔木型和灌木型,为制作大型的盆景、中型的盆景和小型的盆景提供了大量素材。茶树叶的叶片形状颜色以及类型各不相同,有椭圆形和长椭圆形之分,极少数一部分呈卵形和披针形,叶片颜色众多,有淡绿色、绿色、浓绿色、黄绿色和紫绿色之分,叶面也有隆起、微隆起、平滑之分,这些都是布局园林的素材;按分枝又可分为直立型、半披张型和披张型,枝条的弯曲程度也不相同,有的枝条细软如藤,枝条弯曲有序,整个枝条也具有很大的可观性,这些为制作茶树景观提供了可能。

2.2花期长、抗性强

茶树发芽一般是在每年的6月份开始,次年的1月份结束。盛花期在9—10月左右,10—11月盛花,11月下旬——12月中旬终花,这个时期开花的植物已经很少,将茶树作为园林植物进行栽培,可以弥补这一时期花少的不足,让人们在这一时期观赏到植物的开花。茶树花期和果实的生长期比较长,成熟慢,因此在同一茶树上,常常可以看到茶花和茶果并存,这一情况在其他植物上并不多见。抗性是指植株在发育中为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一种生理特性,茶树的抗性就十分强,它喜温而又耐寒,喜肥而又耐瘠,喜阴而又耐阳,喜湿而又耐旱,恶劣的环境并不会影响到茶树的生长。

3茶树在园林艺术中的应用

3.1茶树在绿篱中的应用

由灌木或小乔木进行密植,栽成单行或双行紧密结合的称为绿篱。绿篱是园林绿化常用的手法之一,栽培方式简单又可修剪成各种造型,符合种植价值和艺术价值,绿篱具有遮盖不良视点、防尘防噪等美化环境以及引导路线的作用。茶树是常绿的植物,生长良好,除非特别恶劣的环境否则很容易栽培;茶树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在园林设计中常常作为首要选择,是做绿篱的好材料,茶树作为绿篱既可与其他植物混栽,也可单独成行,但须注意栽茶的土壤必须是酸性,具有一定深度。

3.2茶树在盆景中的应用

盆景植物在某些能力上比其他形态的植物更强,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再生能力,就好比仙人掌——典型的盆景植物。在众多的盆景植物中,茶树显得独树一帜,正好具有再生能力强的特点。在园林造景中,可以选用一些小茶苗或者茶树的老桩作为盆景。老桩可以快速成型,进行精心栽培修剪后,可以成为一盆漂亮的盆景。修剪下来的枝叶可以用来制作茶叶。

3.3茶树在行道树中的应用

茶树是行道树的主要树种之一。它的植株高大、枝干比较粗、主根发达、分枝部位高、树叶一年四季常绿,非常适合作为行道树。茶树一般都是在春季秋季发芽,秋冬季开花,花期较长,人们可以每个月都见证茶树的生长,看到的是一片绿葱葱的现象。此外,茶树还可以为人们遮阳,阻挡一丝夏日的炎热,还可以起到美化绿化街道的效果。

4结论

茶树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对于生活水平有了更高的追求,并且对传统文化也开始逐渐变的重视了起来,人们变得懂茶,也学会了品茶。茶树园林艺术把人们带进了古韵的茶的世界,熟悉了茶树,了解它的各种特性,对茶文化也进行了推广。茶树作为园林所进行栽培的植物之一,不仅方便园林栽培以及增加植物的类别供人们观赏,而且还增加了园林的文化底蕴,是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园林艺术论文:北方园林艺术景观设计植物应用思考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也越来越重视,园林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园林设计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植物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呈现园林特色的基础,植物的净化作用是提高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文章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介绍了北方园林常见的植物,具体分析了北方园林设计中对于植物设计的原则以及园林植物工程中的矛盾与解决措施,最后总结出北方园林中植物的应用与意义。

关键词:北方园林;绿地环境设计;景观设计;主题性;生态化;美学意义

一、北方园林

我国的园林造景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别,即各具特色的南、北方园林。园林的研究成为我们为重建周围栖息环境而做出的重大跨越。地理位置的差异、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历史的遗迹、以及气候的影响等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南北方园林的差异。正因差距的存在,我们总结了南方园林建设中可吸收的精华之处、北方园林中最博大精深的民俗特色以及北方园林的荡气回肠的历史底蕴。我们北方园林的建设是可以借鉴前辈的经验,南方的经验以及外国的经验。只要是合理的、适用的就可以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将各种文化融汇贯通,形成新的北方园林的文化形式。

二、植物

我国园林植物造景艺术已有千年历史,这千年历史的开篇便是北方的皇家园林。以帝王宫苑为代表,大多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园林植物是园林五大要素之一,也是季节特色的传承载体,蕴含着丰厚的自然语言。不光是古代帝王对园林植物造景相当的重视,作为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传承者,植物景观的研究与发展也应当引起当代人的持续关注。

(一)植物及种植方式

根据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要遵循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生存法则,在不断地进化过程中,遵循物种多样化。据不完全统计,园林中绿化面积一般占整个园林面积的30%-80%,这使植物在园林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

1.乔木。乔木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高达五米以上,且明显主干内有木质层和木质部,乔木又可分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常绿乔木一般分布在公园、陵墓以及山上等,如云杉、白皮松、迎客松等。由于乔木高大,枝叶茂密,在园林设计中可以起到消除噪音,净化空气、引领以及遮阴作用;在艺术领域还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做出不同的造型,如公园中植物盆景艺术(人工造型)、迎客松(自然造型)。

2.灌木。灌木也有木质层和木质部,它和乔木的区别在灌木是主干不明显、植株矮小且丛生的植物,在园林设计中一般起到装饰作用。园林中的观花、观果、观枝类植物一般为灌木,常见灌木有石榴、茶树、沙柳、茉莉、牡丹等。

3.草本植物。草本植物一般分布在园林植物中的最低层,其茎具有不发达的木质部和韧皮部,但没有形成层。与木本植物相反,其木质包围在韧皮部的外侧,其茎称为草质茎。

(二)北方园林中植物设计原则

在北方园林空间设计中合理搭配各种植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植物的生态和习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园林中的功能和观赏特性.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把当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元素融入到园林景观中,塑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然后,我们还要按照园林的整体性原则以及植物特性把周围环境与植物特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园林空间统一协调。最后,远期工程与近期工程相结合,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三)北方园林植物搭配原则

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及园林意境园林设计中植物之间的搭配我们应考虑到以下几点:

1.局部与整体的搭配。在植物搭配的过程中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统一很重要,不一样的植物搭配,营造出不同的环境,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过程,要是景观得到较好的保持,不仅要考虑植物之间的搭配,还必须掌握植物的生长规律,以及草灌乔之间的结合,这样才可以使园林的整体美学得到发挥,增强植物之间的错落感;

2.色彩与环境搭配。在园林景观之中植物虽然不一定是主体,但是植物的色彩却影响着整个空间的气氛,色彩与环境的搭配不同会使园林风格不同,因此各种情况下都要考虑到颜色搭配的主次关系。要处理园林整体色彩时,我们应该多考虑以绿色为主色调,为之加以补色以及辅色,我国北方夏季以及冬季占据的时间比较长,应多考虑这两个季节的植物色彩搭配。

3.植物与建筑小品。实际上一组优秀的建筑小品作品一定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它离不开植物的衬托。建筑小品和植物同为园林建设的重要因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营造景观氛围。

三、植物在北方园林中的应用

修建山水、改造地形、辟筑道路、铺装场地、营造建筑、绿化栽植等多个方面都为园林工程所涵盖。建造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致力于营造更加赏心悦目的景观效果。然而由于部分工程的特殊性,而导致的植物反季栽植的现象屡见不鲜。本着为生物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原则,为了树木的高成活率为前提,在植物栽植的运用中就需要对应问题采取相对的措施。除去植物在绿化工程中的应用,植物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及其广泛,可净化空气、吸附尘土、减弱噪声等,其中最重要的应用就是防止尘土飞扬和水土流失。

(一)原有绿植的保存

在工程期间,绿植一经确认被保存,在施工前就要开始防护。机械施工对植物带来的损伤,属于物理损伤也即轻度损伤,可以用草织物保护起来。而在施工过程中,危害性最大的因素要数石灰和水泥,其危害程度可造成土壤碱化,严重危害树木生长,这种对土地和树木都有危害的因素,在必要时可作垫层保护树穴。

(二)反季节栽培

通常北方地区落叶树栽培时间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常绿树栽培时间为3月上旬至4月下旬;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常会受工期等因素影响,而不得不反季种植。若要确保反季节栽植的成活率,可使用生物培育途径。其中涉及与生物学科的交叉,需要各工程之间相互配合。

四、北方园林中植物的应用意义

北方气候等制约因素很长时期以来限制着北方地区植物景观建设。建设好北方园林植物景观,无论从人们的观赏角度还是对社会的贡献意义来讲,都具有非凡的价值,因此,以下将北方园林植物应用的意义作为一个重要部分。

(一)全球经济已经步入高速前进的轨道。商业和旅游业都是当下迅速发展起来的行业,园林的绿化应用越来越受人们关注。优秀的园林设计可以作为人们向往感受自然生活的新动力,与此同时生态、自然的园林自然而然的吸引旅游业及其周边产业带动北方经济快速发展。

(二)减小南北方园林的差距。尽管最早出现的园林是北方园林,但较于南方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北方园林的发展不得不令业内人士担忧。通过研究北方园林中植物的应用与意义,能逐步减小南北方园林的差距,缩短南北方园林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大江南北能够相互借鉴、缩小差距、共同发展。

(三)千年造景文化的传承。树木千差万别的姿态造型决定了中国具有千年历史的园林造景艺术,植物与植物之间的搭配更是经过历朝历代能工巧匠的精研细琢才成就了园林造景艺术。通过写北方园林,除却给人呈现一种地域感,更为重要的是为呈现一种文化感,这种文化是千年流传的文化,是造景艺术的文化,是在我们中华儿女间流传的文化。

(四)全民绿色行动。在城市绿化匮乏的今天,说起植物并不能为城市中麻木的意识流带来什么冲撞,但若是一座园林,一片植物,不仅能唤起人们心中潜在的绿色向往,也能唤起人们绿色家园意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今天,园林的建设也代表着时代的进程。

(五)利于缓解土地资源问题。在土地资源极度紧缺、土壤功能衰退的今天,土地俨然已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即合理利用,努力做到不损害、不浪费,避免土地富营养化。

五、结语

北方的冬季,并不只在现代人的眼中是孤寂的,在千年前诗人的诗中就流露着北方冬季的萧条,甚至是惨淡。作为园林,其意义是提供人们陶冶情操的艺术价值,带来丰厚的精神洗礼,如沐春风一样的享受。气候的影响,环境的制约,土地资源的限制都在为北方冬季园林建设带来不断的新挑战的同时带来了新的机遇。所以,在北方万物萧条的冬季不仅要配以耐寒常绿的植物,更要适当配以可供观枝型的植物,使土地资源最大限度的合理使用,使冬季既有冬味,且实现有景可观。这些对于我国北方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工程都具有不可小觑的非凡意义和深远影响。

作者:周磊 刘娜 刘乐 薛莉莉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园林艺术论文:成都武侯祠园林艺术与结构布局

摘要:成都武侯祠是我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意涵,而且从园林艺术的角度来说,成都武侯祠也是我国园林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其结构布局对川西园林与祀庙特色较好地实现了融合。

关键词:成都武侯祠;园林艺术;结构布局

三国时期能够保留至今的园林并不多,成都武侯祠因而在我国古典园林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成都武侯祠是为了纪念蜀国丞相诸葛亮而建造的一座祀庙,由于诸葛亮这一人物独特的历史地位和广为人知的影响,因而成都武侯祠背后的文化意涵一直以来都掩盖住了其本身的园林艺术特色。事实上,成都武侯祠的园林艺术特别是结构布局方面的特色也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武侯祠本身的建造目的是为了纪念蜀国丞相诸葛亮以及蜀国皇帝刘备等蜀国英雄的,属于祀庙园林的范畴,但是在后来的改建变迁中,也不断融合了新的园林艺术形式,吸纳了祀庙园林的特色和川西园林的一些艺术形式,成为一座包容性很强的综合性园林。

一、成都武侯祠概述

成都武侯祠始建于223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期间多有损毁,经过几次较大的变迁和修缮保留至今。成都武侯祠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著名的历史人物诸葛亮而修建的,诸葛亮身为蜀国丞相,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历史影响深远,而且成都武侯祠君臣合祀的形式在我国历史上也十分罕见。诸葛亮病逝于234年,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由于诸葛亮在我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成都武侯祠因而也是成都的一个重要景点,自古以来便有许多人参观游览。据《三国志》记载,223年刘备病故后葬于惠陵,并且修建了汉昭烈庙,而成都武侯祠最早便与汉昭烈庙相邻,后在南北朝时期被合并在一起,目前成都武侯祠的主体建筑修建于1672年,现为我国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我国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在一千多年的变迁中,其结构布局和园林艺术风格也多经改变,因而从园林艺术的角度来分析,成都武侯祠的园林艺术风格是在历朝历代修缮变迁中不断融合而成的园林艺术[1]22。同时成都武侯祠作为川西园林的一个重要代表,在其修缮变迁中,川西园林风格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当前成都武侯祠的面貌中也可以看到许多川西园林的影子。并且在1672年的修缮中,将刘备与诸葛亮合祀的格局打破,分为了汉昭烈殿和武侯祠殿,这一格局保留至今。因而我们当前所看到的成都武侯祠面貌,其主体沿承主要是修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其园林艺术特色和结构布局也受到当时园林建造的一些影响。

二、园林艺术与结构布局鉴赏

1.古朴典雅的园林风格。从整体的园林艺术风格上来看,成都武侯祠的园林艺术风格是古朴和典雅的,园林文化以“三国文化”为主要脉络,这也是将之称为“三国圣地”的一个重要原因。成都武侯祠在园林艺术中有着浓厚的古朴和典雅气息,追求诗情画意般的意境,既有规则布局又有自然布局,以静远堂后的荷塘为分界线,荷塘西北有船舫和桂荷楼,桂荷楼是水景区域的最高点,也是欣赏全部水景的最佳地点。从桂荷楼上放眼望去,整个荷塘景色尽收眼底,而船舫则采用悬山样式建造,与荷塘交相辉映,十分自然地融为一体。荷塘的水景部分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并有着浓厚的文人底蕴。唐代杜甫曾居住于成都,多次游览成都武侯祠,并留下许多传世佳作,杜甫诗作中对于武侯祠的描绘在后来的修缮改建中也起到了很大影响。因而成都武侯祠园林艺术风格中古朴典雅的气息与杜甫诗作文化的影响也不无关系。在武侯祠的密林中修建有三座独立庭院,分别是听鹂馆、听鹂苑与和畅园,这三座独立庭院中有着浓厚的川西园林特色,建筑形式古朴简约,隐藏在密林中,由小路连通,正可谓“曲径通幽”。从我国的传统园林文化中可以看出,这种建筑形式背后的文化意涵也有“藏而不漏”、“君子守拙”之意。这三座独立的小院在建筑风格上也别具一格,将自然元素有效地利用了起来,建筑布局也并非完全对称,而是以融合外界自然事物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对称,并不追究繁琐和奢华,以简约、古朴、自然为主基调[2]3。

2.具有人文气息的植物景观。成都武侯祠的植物景观也是其艺术风格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杜甫诗中所言“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柏树便是武侯祠中主要的植物景观。柏树在我国园林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柏树常被种植于纪念性园林中,在我国现代的一些烈士陵园中也多有种植柏树,以示对先人的怀念和祭奠。同时,柏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还有着其他的含义,柏树被看做君子的象征,而武侯祠中柏树景观的形成一方面源自杜甫诗作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柏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成都武侯祠中种植的植物景观非常多,以柏树为主,辅以榕树、松树、喜树、香樟等常绿乔木,并且还种植有大量的灌木,如丁香、宝珠香、六月雪等等,地被则以麦冬为主。在此之外,武侯祠中另一个重要的植物景观便是竹,竹同柏树一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是君子形象的代表,武侯祠中种植的竹种类很多,有棕竹、毛竹、文竹、紫竹等等,数量超过一万根,分布在溪畔、江岸等各个地方,形成了一种古朴典雅的独特景色[3]37。正如诸葛亮所说“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竹这一意象不仅符合诸葛亮的形象和品质,也符合我国文人雅士的一种文化价值取向。从中也可以看出,成都武侯祠在植物种植选择方面并非是无意的,而是通过自觉的人为选择,多年来形成的一种具有深厚人文气息的植物景观。这种植物景观与武侯祠本身的建筑文化风格也十分协调,充分烘托出了建筑古朴典雅的风格,并且也给人以更多的文化意涵。

3.富有层次的空间处理。武侯祠的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开敞式、封闭式、楼停式等各种建筑形式错落其间,园中的建筑风格也并不统一,祭祀殿以庄严肃穆为主,而其他景致院落部分则以古朴典雅为主。在刘备殿西侧的碧草园中有一个水池,水池中心处建有鸳鸯亭,通过廊桥连接,构成“品”字形,这种庭院格局就形成了多层次的立体空间结构,并且其他院落也呈散落式分布,这些院落又与武侯祠的整体布局形成了空间层次结构。各个院落独自构成一个封闭的小区域,各自之间又相互连通,没有破坏武侯祠的整体格局,而又将院落建筑风格与整体建筑风格相融合。如荷花池、香叶轩、爱树山房、三顾园等等,在层次结构上十分丰富,巧妙地进行了空间处理,形成了立体感很强的空间结构。因而整体上而言,院落之间的封闭与开放在空间处理上就形成了统一,并且辅以树木和亭宇,保持了空间结构的完整性。各自封闭院落之间也有着一些重叠之处,走廊和花墙成为院落间相互渗透的关键点,通过这种渗透,使得独立封闭的小园相互融合,空间上的处理与层次丰富更加有机地统一在一起[4]28。这也使得游客在游览武侯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空间视觉上的错觉,形成一种独有的美感,置身其中能够领略到各个小园中曲折蜿蜒的独特景致。刘备殿较为宽敞,大气庄严,十分肃穆,而其他独立院落的风格就与刘备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同的建筑风格在武侯祠中实现了统一。在这之中,空间上的巧妙处理与丰富的层次结构,就是融合这两种建筑风格的重要部分,正是在这种过渡效应下,二者的融合才更加协调和自然。

4.中轴线对称的整体布局。以中轴线为分界,两端对称的布局结构是我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布局方式,在成都武侯祠的整体结构布局中也是如此,武侯祠中的主体建筑分布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分别为诸葛亮殿、过厅、刘备殿、二门、大门,其中大门是武侯祠的入口处。在中轴线上的建筑中,刘备殿和诸葛亮殿是主体,这两座建筑以中轴线为基准,分布在整个武侯祠的中心处,两座大殿建筑风格十分庄严肃穆,刘备殿更加宽敞、大气,诸葛亮殿则更为紧凑。从大门处一直到最后的诸葛亮殿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中轴线,中轴线两端散布着众多独立的小院落。这种布局方式是我国古典建筑中常用的方式,在川西园林中也十分具有代表性。在康熙年间对成都武侯祠的修缮中,将原本合祀一殿的诸葛亮与刘备分开,并且刻意将刘备殿修得更加宽敞,放在诸葛亮殿前,以此体现君尊臣卑的思想。但是事实上,从诸葛亮殿的结构形式和其他院落的分布来看,诸葛亮殿依然是武侯祠中的主体建筑,依照我国传统古典园林建筑中的思想,中轴线上位置最后的大殿并不是主体建筑,主体建筑应当在前或者在中间部分。武侯祠中的刘备殿位于中轴线最中间部位,大门、二门在前,过厅、诸葛亮殿在后。但是事实上,诸葛亮的名望和影响很大,并且武侯祠的建造目的也是为了纪念诸葛亮,因而虽然在清朝康熙年间被人为地进行调整过,但是依然无法改变诸葛亮殿的主体建筑位置,这一影响并不仅仅是文化因素造成的,从其建筑的后续修缮中,也能够看到这一点。

作者:罗嘉 单位: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园林艺术论文:风景园林艺术化发展思路

摘要:我国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承载了重要的历史文化,这些都是风景园林体系中可以借鉴的优秀素材,恰的运用可以充实和提升园林内涵和造园水平,蕴含着深厚艺术形式的风景园林景观更能贴切民意,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因此,风景园林艺术化将会是是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风景园林;艺术化;发展

1风景园林的艺术意境

所谓意境,是一种由“意”和“境”相结合的美学范畴,是指由艺术形式表现的感情和描绘的图景糅合而成的一种美的境界。园林艺术意境则包含了群众游览园林时情感的主动感受——意、园林艺术表现形式的客观实体反映——境,这两方面的情景交融、共同作用就形成风景园林的艺术意境。“情景者,境界也”,正确的指出了意境构成的两个基本因素:情与景。情在人,是主观的;景在物,是客观的[1]。当风景园林中的二者交融之后,便意中有境,境中有意,难以分离,自古以来,我国的风景园林范畴非常重视园林艺术意境的营造。中国园林经过3000多年的发展,园林艺术意境的内容一直随着历史进程而逐步丰富和完美。

2风景园林艺术化的创造手法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个方面”。园林艺术意境的表现方式包括:其一,广泛运用文学修辞手法,如状写、寄情、言态、比喻、象征、寓意、点题等,创造园景意向。如古典园林中的:荷风四面亭,网师小筑、雪香云蔚,真趣亭等等。其二,借助文学诗词等多种形象语言,使园景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如“留得残荷听雨声”、“小楼一夜听春雨”、“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等[44]。其三,采用建筑、乐器、文学、诗画、雕塑等多种艺术手法,糅合在一起,使园林艺术意境深邃悠远,让游览者从空间上、时间上对风景园林产生一种艺术的享受和富有哲理的思维启迪。风景园林运用艺术化创作理论,巧妙的将花木、石雕、山水等物质形态综合布置,进而表现画卷般的意境,创造出“风景美如画”的园林艺术化境界,可以说,园林即是是立体的画,更是凝固的诗,美丽婉转。由此而来,中国风景园林的美,不仅表现在园林景物的形态、神态上,更深的表现在与游赏者主观的情感相交融的意境中。

3风景园林向艺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3.1古典园林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一直以来,艺术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的重要因素。艺术创作描述记载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使后来人能够目睹前人遗留下来的这些历史文化。无论在上海、北京、巴黎等各个古文明都市中的建筑物和园林景观构筑物等艺术作品都在诉说着各自的历史。一直以来,景观规划师往往集艺术家于一身,各门类的艺术对园林建设的影响总是不能回避的;中国古典园林以诗画作为素材,造园者往往具备较高层次的文学艺术修养。我们对田野景观中那自然恬静的美、对古典园林中那经过设计饱含诗画的美,有着人类天性的和文化艺术历史传承的触动。古今中外,从鲁本斯的油画到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到帕拉迪奥的建筑再到勒•诺特式的古典园林,这些艺术形态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曾得到如此完美如一而不分彼此的融合。就连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出现的英国自然式风景园,也摆脱不了同时期盛行的风景画和浪漫主义田园诗歌的影响[2]。以此来看,古典园林总是和艺术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在艺术创作中发掘营养元素。

3.2现代艺术与风景园林的关系

从古典园林与古典绘画、雕刻的形影相伴,到由现代艺术影响下出现的多种风格的风景园林,艺术一直在风景园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初期,在西方国家产生了一系列的艺术改革,这些艺术改革从艺术创作手段、思想表现形式、表达媒体介质等方面上对人类的传统艺术进行了全面彻底性的变革,完全改变了视觉艺术的内涵和外延,这巨大的改革浪潮即称为现代艺术。为现代艺术的崛起提供了丰富的源泉,继而也影响到风景园林艺术化的改革。如今风景园林设计者也从现代艺术作品尤其是视觉领域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3]。提供了风景园林审美上的某种指向性,进而为风景园林理论研究及其实践提供了多彩多样并具备思考意义的艺术模式和艺术氛围。

3.3风景园林艺术化发展的思考

钢筋水泥的快速筑城导致着人与生态环境、艺术传承的渐行渐远。人类在之所以需要艺术,就在与它可以有助于我们逃离尘嚣,超越世俗,升华灵魂,获得本真。当我们在艺术的天国徜徉流连之后,我们的灵魂已经得到了净化,艺术,正像一缕天光,照彻了碌碌尘世,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园林作品,同样会带给人类似的感受,这是园林艺术化的根本目的。风景园林艺术化是文明的象征,人与环境的关系根本上反映着人与文明的关系[4]。风景园林不仅要表现为舒适美好的外部空间环境,更要满足人民群众亟需的艺术文化需求,在园林环境中沐浴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艺术是风景园林发展的理想状态。人类发展进程不应以文明失落为代价,在艺术文化精神追求的前提下做到与自身外部环境和谐共存。与传统园林绿化仅仅注重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功能性相比,积极寻求风景园林外貌审美下的空间艺术、文化、人文精神的交流,关注风景园林与公众的对话,将各类艺术形态巧妙的介入风景园林中,使风景园林中具备更多的人文艺术景观,因而就能超越了可触摸、传统的、限于空间的“自然环境装饰”的园林范畴,注重和推进多样化艺术模式建设风景园林。风景园林艺术化将会是是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杨林1 聂文鑫2 徐晓芳2 单位:1.衡水市建筑市场管理处 2.承德医学院

园林艺术论文:高职园林艺术课程教学对策

摘要:本文全面的分析了《园林艺术》课程在高职园林类专业中的地位以及该课程目前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实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园林艺术;教学;对策

《园林艺术》课程是高职园林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也是充满艺术性和想象性思维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对景观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让学生掌握园林基本理论和解决一般园林场地设计问题的能力。随着园林行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园林行业人才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传统的《园林艺术》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行业的要求,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理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

1园林艺术课程在高职园林类专业中的地位

《园林艺术》课程是园林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前导课程有《素描》、《园林制图》、《园林花卉》、《园林树木》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为《园林艺术》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园林艺术》课程同时衔接了后续课程《园林规划设计》、《植物造景》、《园林工程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也为考取园林设计员奠定基础。确切地说《园林艺术》课程在整个园林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园林艺术》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园林风格形式、园林空间造型艺术手法、园林设计基本要素的合理运用和园林造景技巧等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分析能力,并能综合运用于实际的园林方案设计和园林工作中。园林艺术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园林艺术特征分析、园林构图艺术分析、园林风景艺术分析、园林色彩艺术分析、园林山水地形艺术分析、园林建筑小品艺术分析、园林植物种植艺术分析、园路广场艺术分析。内容涉及学科范围较广,是一门相对综合性的课程。

3《园林艺术》课程教学方面的问题

3.1课程本身涉及内容面广、知识点杂,实践操作难度大

园林艺术是融入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是融文学、绘画、书法、建筑、工艺美术、雕塑等艺术门类于一体,涉及园林植物、园林建筑小品、地形、水景等多方面的知识点,内容较为庞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好把握,同时也不便学生们的理解与记忆。再者,该门课程内容本身就偏理论,开设的学期相对较早,在具体的实习操作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单纯的参观欣赏典型园林形式显得太流于形式,让学生绘图设计又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全。要真正的达到想要实习目的也不简单。

3.2学生艺术修养欠缺,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园林类专业要求学生有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审美意识,然后再有意识的培养其对园林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园林岗位实际工作中游刃有余。而对于绝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艺术修养,对于园林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先得有发现美的眼睛,然后去欣赏美,进而创造美。设计师是一个辛苦的职业,作为一名初学者应该要不断的练习、思考并不断的查阅资料充实自己,而对于现在的部分高职的学生相对来说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待培养与提高。

3.3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间内容重叠多

由于园林艺术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和园林类专业的好几门课程的内容有着紧密的关联和交叉,如果在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未能及时沟通的情况下,极容易出现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相似或重复的情况,比如园林植物种植艺术分析与后续课程《植物造景》中的内容有相似处;园林山水地形艺术分析与后续课程《园林工程技术》的内容有重复之处;而园林建筑小品艺术分析与后续课程《园林建筑设计》有类似内容出现。如果沟通不好就会重复讲授,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3.4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

一是部分教师教学理念相对陈旧,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由于园林行业发展迅速,艺术设计类课程一直没有较完善的与时俱进的教材,部分教师仍以相对比较陈旧的教材为主授课,会影响教学效果;二是部分高职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师都是年轻教师,他们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于园林企业对人才业务素质需求以及整个设计项目的实际流程不是很熟悉,势必影响到教学效果;再者,高职学生生源多样化,学生素质层次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判断分析能力的同时,还要能结合实际情况分层次因材施教,这个也容易被不少教师所忽略。

3.5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应用问题

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选择依旧是全程授课采用“黑板粉笔”形式,或者是有投影,也只是普通的幻灯片的形式,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也仅仅局限于课堂。对于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较少。

3.6考核形式单一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园林艺术》课程的考核一般分为理论试卷考核和图纸作品考核,此考核方式相对单一,理论考试通常是应付型的考试,临考前死记硬背;图纸形式的作品考核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往往都是套用其他的一些优秀设计作品,或没有章法的随意“填充”,缺乏创新,学生的潜能没有完全发掘,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很难准确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不利于学生对于《园林艺术》课程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

4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对策

4.1整合、协调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积极与园林类专业别的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适当调整园林艺术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区分不同课程中这些内容的侧重点,作好与专业课程间的衔接,制定好课程标准尽量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与遗漏。通过整合使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教学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完善了教学体系。

4.2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平时要增强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的了解和参与度,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国内的园林类博览会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各种艺术形式之间都存在着共性,找到兴趣点,会有助于艺术修养的提高,只有广泛通晓各种艺术流派,才可能采各家之长,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情趣。平时要给学生课余安排、引导和督促,慢慢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4.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传授现代园林规划知识的教师,都应该不断充实、更新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双师型”教师指的是一专多能、专兼结合的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程度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质量,园林艺术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艺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利用分批去园林公司锻炼、老带新等措施提高在校老师的素质;同时,也可以外聘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专家兼职园林艺术实践课程教学。

4.4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

要通过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可以包含有大量园林设计图片、动画、实验实训演示录像等,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其次可以结合一些软件进行教学,实现教学辅助管理、教师操作演示、文件资料发放、学生操作监控、学生作业提交等功能,对课程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再者就是课程网站的建设和使用,课程网站提供了大量教学文件、学习资料、相关网站链接等,学生通过互联网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在线测试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课程论坛、博客等则建立了师生间超越时空的联系,方便师生课下随时的沟通交流,使得该课程学习变得更加方便。

4.5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和考核中贯彻能力本位的理念。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采用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过程评价50%+期末作品评价50%。

5结束语

在十来年的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具体情况,不断的进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在协调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及时更新课程内容,采用先进、多样的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和提高职园林类专业学生们的园林鉴赏能力,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吴昊 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园林艺术论文:药洲遗址园林艺术启示思考

摘要:九曜园是五代十国南汉国的宮苑遗址,是古代岭南园林的千年遗迹,也是广州作为古代皇城的见证,因此药洲园林具有皇家园林的属性。探究药洲遗址的园林艺术,能丰富岭南园林的文化内容,拓展岭南园林的时间跨度,同时深铸广州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药洲遗址;皇家园林;岭南园林

“药洲遗址”又称九曜园,是五代十国南汉国的宮苑遗址,是古代岭南园林“药洲”的千年遗迹。它位于广州市教育路与西湖路交界之处,东依北京路,西连教育路,南面西湖街,北靠葱郁的越秀山公园。九曜园因其石碑文化而令文人所向往,在古代广州起到了荟萃人才、酬唱诗文、雅集翰墨的作用。

1药洲的历史渊源

药洲是岭南地区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名胜遗迹,其典故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据有关文献记载,当年的南汉宫苑,湖光山色,窈窕宫室,歌台舞榭而笙歌终日不绝,可见当时宫苑气势之恢弘。南汉王朝于公元971年被宋所灭,历经刘龑、刘玢、刘晟、刘鋹四主,共存55年[1]。

2药洲的园林艺术

南汉宫城苑御中,最著名的是南宫区的药洲。《南汉春秋》记载有:“凿山城以通舟楫,开兰湖,辟药洲。”药洲的园林艺术可概括为理水、置石、种药(用植物观赏)三个部分。

2.1理水艺术

当时广州的西湖路以西有天然的水道流经此域,药洲原为天然湖沼,泉水从湖底流出。南汉王刘龑命罪民开凿并扩大湖区面积达10公顷,其湖水北接文溪,东连沙溪后流人珠江,周围500余丈,湖面呈现南北狭长的形态。药洲的北面修筑有玉液池;湖畔栽满柳树,湖边筑有含珠亭、紫霞阁、明月峡、黄鹏港等建筑景物,红墙绿瓦掩映绿茵丛中。湖中水清如碧玉,沙岛上红药紫草倒映水中,如镶嵌于碧玉中的彩云。放眼望去,药洲可谓柳绿莺啼,水波荡漾,绿潮红雾,其风景绝佳。

2.2置石艺术

药洲之石以九曜石而闻名,南宋方信儒在《南海百咏》中说他当时所见的药洲积石如林,可见南宋时药洲石景仍相当可观。因药洲以石景胜,又有人称之为“石洲”。

2.2.1堤岸桥石

药洲两岸均用石垒叠成峡谷,形状有如明月,峡谷堤岸石旁栽植杨柳,洲岛间以石架桥,《南海百咏续编》记:“采砺山石,跨湖为桥”,题咏家称之为“宝石桥”。据传宝石桥的桥石光洁如玉,每块长丈有六,横三尺,厚二尺,平列如砒。药洲的石桥之美观由此可见一斑。

2.2.2洲岛置石

药洲池中设岛,岛上构石成山,园中奇石林立,元代吴莱有记载药洲“列石嵌奇,突出者九”。九曜石得名于天上的星宿,九曜指梵历中的九星(宿),亦称“九执”[2]。史记九曜石为刘龑命带罪之富人从江苏太湖周边运回来的太湖、灵壁石,但也有专家经考证后认为五代时期太湖属吴越和南唐两国,距离南汉国比较远,从太湖运石回南汉的可能性较小,并且现存遗石不是太湖石或灵璧石,而是属于“石灰石”,很可能取自西江的封州(封开),用船运载到广州。

2.2.3置石诗词艺术

一千多年来,千百文人墨客慕名前来游览药洲,并在此立碑刻石,留题赋诗,使之成为富有历史、书法艺术价值的园林古迹。书法家米芾在“笏石”(因该石的形状非常像朝廷大臣叩见皇帝所用的朝笏而被称为笏石)所题的“药洲”二字最为有名,石中上书“药洲”,下款“米黻元章题”,被历代赏石之人视为瑰宝,可惜“笏石”上的字样已经模糊不清,所幸有真迹复制品刻于碑廊的碑石上。该“笏石”历史上曾被多次移动,先被放置于“广东布政使署”后堂的东院,后又被张之洞放置在两广总督署,1934年又移回“广东布政使署”东院,新中国成立以后“笏石”才被移返药洲九曜园。另外,米芾还曾题诗:“碧海蜃阁,青空起夏云。瑰奇怪石,错落动乾文。”于九曜石中的“掌迹”石上,但该石已不存在,今仅存摹刻碑石(清道光年间叶志诜摹刻)一块,放置于九曜园池畔。

2.3花药艺术

药洲不但湖秀石奇,同时也注重栽植奇花异草。药洲因其在湖中设置沙洲,岛上栽植花药,因而称为药洲。花药是可供观赏的药用花卉植物,一方面可以装饰药洲西湖的风景,远可观其色块之美,近可赏其婀娜之态,另一方面可以供炼丹者用于炼制“长生不老”之药。刘龑设置药洲以象征神山,集中炼丹术士在西湖洲岛上修炼丹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刘龑最终虽没达到其目地,但客观上造就了药洲之美,《宋•九耀石刻》有诗句描述“花药氤氲海上洲,水中云影带沙流。”可见当时的药洲西湖上炼丹者众,炼丹之气雾缭绕,西湖因而形成一片水雾蒸腾,云雾缭绕的气象,加之堤岸垂柳飞絮随雾飘荡,沙洲花红草绿镶嵌于湖光雾影中,时隐时现,仿佛一片人间仙境一般。药洲之名实至名归,充分体现南汉国都高超的花卉培育技术,及古人对药用植物与观赏植物的运用技术。

3药洲园林的发展与衰落

南汉王朝灭亡后,宋、元、明、清期间虽然不断遭受战争的摧残,但很快得以修复,药洲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方文人墨客,为士大夫觞咏泛舟、游览避暑之胜地,数代均有名人雅士(如苏轼、米莆等)到此泛舟,留题赋诗。南宋嘉定元年(1208)略使陈岘加以整治,在湖面种上白莲,称之为白莲池,建爱莲亭。到明代,西湖仍具有数百丈,景点留有宝石桥、黄鹏港等,高大的九曜石傲立湖中,时以“药洲春晓”列为羊城八景之一。到了明朝后,由于溪水变道,断绝了西湖的水源,湖面不断淤塞缩小,同时,由于广州商业的繁荣,城市街道的规划,西湖水面渐渐消失。沧海桑田,宽阔的西湖在清代后大部分变成了陆地,只留下现今“九曜园”这片小块园地,以及九曜坊、西湖路、仙湖街等名街名巷。

4结束语

药洲遗址是一座千年历史的名胜遗址,它饱含了诗词书画等文学艺术与人文景观,是广州货真价实的皇家园林杰作,是广州作为千年古都的历史见证。它填补了岭南园林空缺的区域性代表绝作,是丰富岭南园林文化的绝好内容,是深镌广州文化内涵的重要篇章。我们期待药洲遗址这座璀璨的皇家园林古迹,能受到广州政府与人民更多的关注,在未来的日子里绽放光芒。

作者:周罗军 王江锐 单位: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园林艺术论文:北方园林艺术精神思考

摘要:中国园林艺术历史悠久,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法则,集建筑、文学、书画、雕刻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特性享誉世界。因地域广阔,中国各民族、各地区对园林艺术的理解和偏爱各不相同,于是出现了风格迥异、极具特色的园林。在这之中以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和北方园林最广为人知。南方园林自其风格形成之始便对北方园林产生影响,并成为北方园林学习的对象。而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北方园林,因受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其硬朗率直、雄壮厚重的风格又不同于江南的柔美婉约和岭南的轻盈自在,具有一种独特的诗意和气质。

关键词:北方;园林艺术;精神

中国是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期。《国语•周语》中说:“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囿为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园林形式。《说文》释义:“囿,苑有垣也。”垣就是矮墙,被矮墙所围合的苑就是囿,是中国园林最初的雏形。陈从周先生曾作《园林分南北,景物各千秋》一文,他以散文家而非建筑家的姿态总结了北方园林的华丽和南方园林的雅秀。北方高亢而南方婉约,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文化、经济、地域、气候等因素兼而有之,其中气候的影响可能是最为显著的原因之一。南北园林各有千秋,从时间上说,中国园林最早时起源于北方,发展于南方,最终南方又对北方形成深刻影响。

一、南北园林的差异

中国地域广阔,论及园林艺术,受多种因素影响因而各地各具特色,其中以江南园林、岭南园林以及北方园林最为典型,广为人知。清华大学周维权教授在其所著《中国古典园林史》一书中曾有论述:江南、北方园林风格早在元、明时期就已经形成,入清以后,岭南风格异军突起,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覆盖两广、福建、台湾等地。就全国范围内的造园活动而言,除了某些少数民族地区之外,几乎都受到这三个地方风格的影响或者作为它们的辐射波而呈现为许多“亚风格”。这许许多多的地方风格,都能够结合各地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呈现出浓郁的乡土色彩,形成百花争艳之大观。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这个终结阶段,私家园林长期发展的结果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面。

(一)北方园林

因气候的差异,北方园林的人造景观较南方园林少,更强调与自然的结合。相较于南方,北方水资源匮乏,园林供水较为困难,所以常见两个极端:皇家园林气魄非凡常伴大山大水,私家园林需凿井取水甚至旱地水作,更少见南方园林小桥流水之景,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北方园林善借自然之河湖山川为景,大气开阔,气势令人震撼。元、明以来,北方园林艺术受皇家园林设计理念的影响,多为规模宏大、气势恢弘之作,其景致端庄大气,包罗万象,不拘一格。总地来说,北方园林多为帝王贵胄所建,规模较南方更大,强调自然山水,凸显历史的厚重感;院落与景观融分有度,气度沉稳。而在这种大开大合的雄壮粗犷之下,秀丽媚美也就显得有所不足了。

(二)江南园林

“吴才大贤,尽出江南”。江南地区风物清嘉,人文荟萃,名士辈出,长期以来就是中华文苑艺林的渊薮之地。自南宋政府迁都临安(今杭州),江南逐渐经济繁荣,百工兴旺,至明清达到顶峰,贾而好儒者不乏其人。文人雅士好结社,而结社多在园林。有了文人的参与,江南园林自然比北方更显清新淡雅,与众不同。江南园林以私家园林为多,整体规模较北方要小,且景观以人造为主,因水量充沛,园内多设亭台水榭。总地来说,江南园林依水而建,布局紧凑巧妙,繁复而细腻,园内景观精致细腻,淡雅朴素,粉墙黛瓦,曲折幽深,犹如江南女子一般婉约。当然,受地势所限,园内面积普遍较小,难免略显局促。

(三)岭南园林

岭南有临海之利,其海外通商的历史由来已久,因此形成了“多元共存,商文合流”的独特文化,也造就了岭南人理性、务实、达观的个性。和岭南人一样,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是岭南园林最大的特点。岭南园林面积通常比江南园林更小,宅居通常与庭院融为一体,使得岭南园林直接反映出了岭南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情趣。岭南园林不追求大而全,而在于实用,庭院布局以适应主人的生活起居为主,一切水石花木只为营造更为自然的氛围。总地来说,岭南园林受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双重冲击,将西方古典雕塑手法与中国自然山水园林布局相结合,园内尤以雕刻见长,精细素雅,玲珑可品,形象上的通透开敞更胜于江南。不同于北方园林的壮丽和江南园林的秀雅,岭南园林更加轻盈自在。但因园林面积小且气候炎热,建筑为满足通风要求多体量偏大,使园林显得深邃有余而开朗不足。

二、南园北鉴

南方园林虽然历史不及北方久远,但发展迅速,对北方园林影响深刻。我国“南园北鉴”的历史由来已久,大概可以追溯到宋徽宗时期。宋徽宗曾将荔枝树北移栽于皇宫内的宣和殿前,甚至当年还开了一次花,结了果实,因此有了“蜜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的诗句。虽然徽宗皇帝的初衷是为了方便写生,而并非建园造林,但自徽宗开始,历代都有前赴后继者不辞艰辛地尝试“南景北移”。这种风气在清代达到顶峰,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乾隆皇帝。周维权教授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有一段描述:乾隆皇帝作为盛世之君,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平生附庸风雅,喜好游山玩水。他自诩“山水之乐,不能忘于怀”,对造园艺术很感兴趣也颇有一些见解。乾隆曾先后六次到江南巡视,足迹遍及江南园林精华荟萃的江宁、扬州、苏州、无锡、杭州、海宁等地。凡他所喜爱的园林,均命随行的画师摹绘为粉本“携图以归”,作为北方建园的参考。康熙以来,皇家造园在实践经验上已承明代传统并汲取江南技艺而逐渐积累,乾隆又在此基础上将设计、施工、管理方面的组织工作进一步加以提高。由此不难看出,北方园林在清代已深受南方园林影响,不论皇家园林还是私宅园林,都能看到南方园林的影子。“南园北鉴”既非始于今日,也不会自今日而止,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古人的态度比今天更理性。周维权教授的《中国古典园林史》中有例:狮子林是苏州的名园,元代画家倪云林曾绘《狮子林图》。乾隆南巡时三次游览此园,并且展图对照观赏。倪图中所表现的狮子林重点在突出叠石假山和参天古树的配合成景,而乾隆咏该园诗则谓:“一树一峰入画意,几弯几曲远尘心。”实际上也是对倪图意境的赞赏。因而先后在北京的长春园、承德的避暑山庄和静寄山庄内,分别建置小园林亦名“狮子林”。它们并不完全一样,也都不同于苏州的狮子林,但在以假山叠石结合高树茂林作为造景主题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所以说,长春园、避暑山庄、静寄山庄的狮子林乃是再现苏州狮子林造景主题的变体。追求神似而非形似,不单纯模仿,这是古人创新创造之所在,也是今人应学习之处。

三、北方园林的精神

中国园林因气候和地形等条件限制,各有其特色。江南园林典雅,岭南园林俊秀,北方园林显得雄奇浑厚。直到今天,谈及北方园林,人们总会以“北方自然环境恶劣,地理环境单一”为评价之基础。如此看来,似乎北方从根本上并不具备产生优秀园林艺术的条件。不可否认,南方相对温暖的气候使得南方园林——尤其是岭南园林四季如春,艳丽多姿;江南地区水资源丰富,亭台水榭灵活运用于庭院之内,水流动静相交,更是让人拍案叫绝。相比之下,北方气候寒冷,植物生长期短,水资源又相对匮乏,以至于在北方除皇家园林能够享有大面积水域外,其余各种类型的园林中水体所占比例都很小,甚至旱地造园,“旱地水作”。但“四季如春”的气候就是绝对的好吗?南方园林的温婉灵动是否就是绝对的美?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北方寒冷的气候成就了北方的四季分明,不同于岭南园林的轻盈通透与江南园林的灵动清秀,北方园林的四季分明所凸显的是一种更加硬朗且率直的气质。想来在北方的景致之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并非大山大水的壮丽,而是四季不同的景色和不断变换的色彩。一般认为,北方园林在景观植物的选择上常用松树、柳树、槐树等,但事实上北方园林中常见的植被远不止于此,如元宝枫、樟树、银杏、黄栌、稠李等在不同生长阶段会呈现出不同色彩与形态的景观植物也是极为常见的。在设计者的精心搭配之下,北方园林植被层次鲜明丰富,四季不断变换,园内的色彩与形态也不断变换,不同景色排列于眼前,更显得朦胧有致,意韵悠长。所谓“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四季分明的硬朗而直率的气质与历史的厚重感,这正是属于北方的独特诗意。想来气候其实无所谓好坏,四季不变的气候难免有些单调,而北方正因四季分明才有了四季不断变化的景色。四季更替,因而人的创造力也是无限的,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北方的园林艺术中,四季分明的气候恰恰就是最独特、最宝贵的创作资源。若说北方园林艺术的精神,区别于江南柔美婉约的硬朗率直,不同于岭南轻盈自在的雄壮厚重,这才是北方园林所拥有的独特气质。

四、结语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园林艺术大概也是如此,正如江南自古多文人雅士,江南园林就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间的情趣;岭南沿海而富庶,岭南园林便显得精致华丽,中西兼容;而北方的园林也如同北方人的性格一样,硬朗而非柔弱,率直而少晦涩气,这是北方园林艺术的精神气质。既然北方园林艺术比南方园林艺术的历史更为久远,那么北方园林也必定有其独特的历史厚重感。因此,作为园林设计者,作为北方园林艺术的继承者,我们该有一种自信,即创造属于北方诗意的自信,这来自于北方园林厚重的历史积累,也来自于我们自身的精神。

作者:赵辰飞 单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园林艺术论文:日本茶庭园林艺术特色探讨

摘要:日本茶文化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经民族生活习性、民族性格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日本茶庭作为茶文化中特色组成部分,也是在借鉴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布局、色彩的前提下经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改造下形成的,对日本茶庭以及茶庭中园林艺术的研究是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差异性比较的重要举措,对研究日本民族性格、精神文化特征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日本茶庭文化内涵做简要概述,其次着重分析茶庭的建造布局、艺术风格、色彩搭配以及具体用途,在此基础上分析日本茶庭的园林艺术中所体现出的宗教色彩、美学原则以及茶文化内涵,从而为进一步解读日本茶道文化提出思考。

关键词:日本茶庭;园林艺术;精神内涵;艺术特色

1日本茶庭文化内涵概述

在日本,茶庭文化、茶室文化和饮茶文化是茶文化的核心构成部分,自中国茶文化引入日本之后,由于日本民族性格喜爱饮茶和追求清新自然的田园生活,所以在中国传统饮茶习惯基础上不仅创新饮茶方式、发明饮茶工具,而且在逐步发展中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茶道。在日本茶道文化中,茶庭和茶室在建筑风格上保持一致、两个部分相通相连,互为补充。茶室建筑是包括有茶室、水屋、走廊、外景组成。和茶室相对的是茶庭,茶庭种类较多,功能性也不同。常见的有供读书休闲的疏远茶庭、修禅静心的修禅茶庭、露天观赏茶庭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草庵茶庭,该类型茶庭在日本最为常见,又可被称为露地,根据建造规模和周围环境不同,其露地级别还不同,比如三重露地式样的建筑结构其露地从外到内又可以分为三区庭园。日本茶庭的建筑风格和建造方式别具一格、十分精致讲究,这些都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思想和传统文化内涵。

2茶庭的建筑构造和艺术风格

2.1内部景观

日本茶庭内部景观都是按照一定的园林建造思想进行设计,日本茶庭园林不仅是饮茶修身养性的场所,更是修禅的圣地,所以日本茶庭的建造都有很强的禅宗意境。在茶庭的构造中,道路往往设计成弯曲状,铺设高低起伏,常常在道路两旁放置山石,用此来代指茶庭身处深山。在道路两旁和石块处种植低矮植物,来代指山林。在茶庭设置假山、水塘、小涧,流水潺潺的意境营造山泉流动的情境,并协助石灯笼的色彩点缀来总体烘托出茶室所处环境的清幽、宁静和和谐。在日本这样一个土地资源匮乏的国家,茶庭的设计面积一般较小,内部景观设计大多精巧玲珑,但是营造的禅境氛围十分浓厚。将日本人所追求的大自然景观和自然感觉都融入到茶庭的园林构造中。这不仅和茶庭的观赏、修身养息功能相关,而且营造出的宁静致远氛围能平复人焦躁心情,在进入茶室之后能以平和的心态饮茶,真正体会到茶道。

2.2色彩搭配

茶庭的主要作用是营造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为进入茶室饮茶的客人提供心灵的洗礼,所以在色彩的搭配方面一般是以绿、灰为主,来达到融入自然的感觉。比如内部景观山石、假山、道路以灰色为主,植被、水景以绿色为主。常见的草庵式样茶庭一般在道路两侧还会设置白色沙石作为分界标志,这样不仅给茶庭增添纯净感觉,而且和总体颜色形成对照,起到很好视觉效果。此外,景观的颜色以自然色调为主,不加入人工修饰,茶庭布景对原始自然美的追求也是民族性格和日本茶道文化的体现。在日本茶庭的园林布景中,一般很少设置色彩斑斓的花株,但是深山中常见的品种可以常见到,比如梅花,总的来说,茶庭色调追求朴素,也正是营造幽静深远饮茶环境和心境的重要体现。

2.3趣味性

日本茶庭的建造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幽静深远的禅宗意境,而且在具体布景中能体现出的是日本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风格。总的特征是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从布景小样的建造规模来看,大多小巧精致,形状不一、色调搭配和谐、布局合理有据,既不会造成视觉冲突,也不会显得突兀。比如假山流水布景处的洗手钵(主要代指山间小涧的洗手功能),在茶庭内的形态各异,有的是水盆形状、有的是山间石块原貌、有的是经人工雕琢,别具一格。路边石块的设置也独具特色,有的随意堆放,有的成双成对,有的孤零一个,总体看来则乱中有序,却又不失观赏审美功能。从布景的规模来看,运用象征手法和思维想象的理念将一系列物景用来代指大自然景观,体现出日本茶道文化中独具民族特色的智慧情趣。茶室的建设地点一般远离喧嚣集市,环境优美,清净悠远的场地,用茅草、石块、木头等原始材料进行人工改造,建造茶室。泥墙、茅草屋顶、纸糊窗户构建的茶室周围设置一个很小,却别有洞天的茶庭,在此饮茶、参悟人生,这也是远离闹市,追求亲近自然,修身养性的禅宗精神。

3日本茶庭园林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3.1宗教色彩

无论从茶庭的布局还是建造风格,其中主要体现的文化内涵就是具有浓厚的宗教理念和格调。这和日本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宗教信仰息息相关。首先,茶庭就建造结构和设置理念来看,其主要目的是给茶室营造一种众星拱月的意境,茶庭的建造目的不是饮茶,也不是单纯的欣赏,不仅具有引导饮茶者进入茶室,安抚其心境的作用,还起到烘托整个饮茶环境的效果。在日本,饮茶具有严格的饮茶规定,除了饮茶者必须着衣得体、正式、整洁,言语、动作神态必须得体优雅,茶具和泡茶流程也都要求十分严格。其次在饮茶过程中,饮茶者之间只能谈论哲学、宗教等话题,日常俗事、庸俗化话题严明禁止。对茶会的组织者和茶庭所有者来说,对茶庭的视觉、心灵体验效果要着重注意,不仅要做到各个布景之间的完美衔接,保证其整体性的和谐,而且要对每一处布景的单项作用进行考究,通过茶庭的过程中心灵能得到感受,从而达到一种禅宗的境界。早在日本封建社会时期,武士阶级在进行征战之前会在茶室进行坐禅,以此来达到心境平和的状态,以此可看出,茶庭中的园林艺术中承载的茶道文化对日本人来说还具有精神安抚的功能,这也是宗教理念的体现。其次,日本茶道中的清净、自然、朴素的理念也正是佛教思想的体现。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之后,对日本主流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日本茶道的发展和演变始终体现出佛教所宣扬的清、寂、静思想。茶庭无论从构造、布景、建造材料还是内涵意义上都体现出佛教思想,在佛经中有这样记载:“菩萨冲过三界火宅到达露地。”说明露地的本身就是修行圆满之处,也是佛家修行的圣地。

3.2美学思想

日本茶道界普遍认为,日本茶道文化内涵深厚,涉及到的社会各方面因素复杂。其中主要的是艺术因素、美学因素、社交礼仪和宗教思想,这几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贯通,但艺术因素处于主导和统领其它三个因素的地位。日本茶道文化除了品茶禅悟思想,其艺术特色中的美学思想独树一帜,成为日本茶道文化中重要思想内涵。茶庭的设计布景理念中,除了朴素、和谐、宁静之外,错综复杂,缺陷美也在茶庭的设计中有显著表现。追求整体美,不过分追求对称,也不忽略单个布景的意境。在茶室中枯槁之感的美学特征尤为突出,暗黄木头制成的茶桌、枯叶色调的茶具以及墨迹和破旧不堪却不失古朴色香的茶盒都是茶室中美学思想的体现。日本民族不过分追逐过分人为雕琢的艺术品,唯独对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艺术品情有独钟,这也是一种对美的执着和艺术品经时光雕琢的本质美的体现和喜爱,体现出日本人对内心和真实的追求。所以在茶庭的设计和建设中,这种美学思想被完美运用和诠释。比如茶庭建造的选址,选择远离尘嚣的僻静处、设计理念的自然象征性、茶室建造使用材料取于自然原态。整体呈现出清新自然、简单朴素、宁静致远、禅意深远的意境。

3.3茶文化和园林文化的融合

日本茶文化和园林文化在发展中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经过长期发展,日本茶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和意境在园林文化中都体现了出来。首先是禅宗思想在园林艺术中的融合。在茶庭的构建中,以清幽、宁静、禅意、和谐等佛教思想理念为指导,在具体布景中讲究还原自然状态,运用象征性手法将自然物象巧妙缩小,还原在茶庭。通过乱石的和谐、低矮绿树的衬托,再加上假山流水的声音,整个茶庭被营造出一种潺潺流水、层峦叠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乱中有序的自然景象,再加上空旷的草坪和色调的和谐搭配与自然材料搭建而成的园林建筑,无论在视觉、听觉还是心灵感受中,都能达到日本茶文化中所宣扬的清、幽、静的体验。其次是人文思想和宗教元素在园林艺术中的融合。日本园林自从中国引入后,前期是以观赏为主,在发展和演变中其作用逐渐由观赏性变成传递人文思想性。在茶庭的设计中,运用物象的合理安排和人为设置来传达出内心的精神世界和民族性格的价值取向。用假山、水景、植被、乱石等来营造自然意境,运用阳光直射和水体反射以及物象的倒影来体现光的美感。用最原始的木材、茅草、石头构建房屋主体,来和茶文化内涵融为一体,来体现精神上和饮茶这种物质行为上都是在追求一种自然、朴素和宁静致远的心灵感受,这不仅是日本民族人文情怀的体现,这也是佛教思想在茶文化形成以及园林建造中的明显标识。

4结语

综上所述,茶庭和茶庭中的园林艺术作为日本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将日本茶道文化无处不在融入其中。从茶庭的自然性回归建造,自然意象景观的设计,到茶室主体建筑的朴素、简约建造和原始性回归。从中不仅可以洞察到日本茶道文化的核心内涵和日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向往,而且可以从中解读到茶庭不仅仅扮演着营造禅境氛围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承载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向往,人们通过物镜来表达自己内心向往和精神追求。日本茶庭虽然没有气势恢弘的建筑体也没有色彩绚丽的色调,但是它所体现的朴素自然、优雅别致、宁静致远理念不仅仅对我们当代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向往起到一定的熏陶和影响,对今天园林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罗琪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

园林艺术论文:休闲农业中园林艺术研究

摘要:发展休闲农业有助于旅游空间拓展,实现农业高效,并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而要让休闲工业得到良好的发展,就需要让其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这就需要园林艺术的支持。文章主要就“相地合宜,因地制宜”、立体种植、文景相依等3种园林艺术设计方法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休闲农业;园林艺术;自然环境

休闲农业以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并将旅游业与农业结合到一起进行发展。这是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其发展势头非常强劲。休闲农业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而是将新颖的人性化的休闲服务融入了其中,这样不仅仅是可以对农业资源的潜力进行深度开发,有效地改善农业环境,促进农业价值增加,同时还能够让农民获得更高的收益。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园林艺术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如果将园林艺术设计应用到休闲农业中去,将能够让休闲农业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挥。

1“相地合宜,因地制宜”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

在中国传统的园艺理论中提出“相地合宜,因地制宜”,在对休闲农业进行规划时也应该应用园艺理论。在对休闲农业进行规划之前,需要对现场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势等各种情况进行充分的调研,也就是要做到“相地合宜”,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如遇山则应顺其势,这样将能够在休闲农业规划上获得良好的效果。在对休闲农业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从现有的项目区域基址的地形地貌与原来的道路水系情况出发,本着因地制宜、相地合宜、合理利用投资的原则,将现有的区内的道路以及基本水系作为规划的基准点,发展农业项目时要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做到土地规模化的利用。在确立了具体的休闲农业开发思路的前提之下,需要对项目选择、土地利用现状、区位特点、周边交通以及社会基础配套设施等各种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做到因地制宜、系统考虑、科学规划,对不同项目的用地位置与规模进行统筹安排,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大拆大建的情况。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休闲农业更好地发挥出作用。

2立体种植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

所谓立体种植就是对空间、时间等各种种植条件进行充分的利用,实现优质、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种养模式。在开展立体种植的过程中运用园林设计的方法,将人们眼中单调的农作物变成了可以真实接触到的园艺作品,让人民可以享受到更加高品质的休闲农业。在园林艺术中立体种植主要包括了空间、色彩与形状这3个方面。空间上的立体指的是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因为不同的生长特性,在时空上得到合理的搭配[1]。例如那些高大的农作物之下可以种植那些低矮形对光照要求不高的作物,在向阳的地方可以种植上喜光的农作物,在背面则可以种植耐阴的作物。从农作物的特性出发,对休闲农业土地利用率进行改善,形成一种具有空间层次的种植结构。色彩上的立体,在园林艺术上的表现就是冷色系与乱色系之间的调和与对比。运用到休闲农业中,就是充分的利用农作物各个生长期的颜色。例如在桃树下可以播种油菜花的种子,因为两者之间的开花时间较近,两者开花之后,粉白想捡桃花加上其底部的柠檬黄与绿色的点缀,会让色彩更加的丰富饱满,并具备良好的层次感。所谓形状上的立体,在园林艺术上指的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形态来对主题进行表现。为此,在休闲农业中可以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之下,对农作物进行一定的整形修剪。通过不同的造型,形成一种似曾相识却又迥然不同的氛围,让人们可以置身到造型精致的作物之中,感受到移步“换景”的乐趣。

3文景相依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

在园林艺术中,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这是园林艺术设计中的“文景相依”的具体体现。在休闲农业中,文景相依的应用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的世界范围内,文化旅游的思想已经逐步地成为了旅游的主流。而文化旅游就是指得在旅游的过程中,通过对特定文化群体区域的民俗文化的了解与熟悉,在欣赏风景的同时又能够增长知识、陶冶个人情操。如今的游客,在观光旅游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看风景,对于景区背后的文化内涵所产生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2]。在规划设计休闲农业的过程中需要与文化进行紧密的集合,做到文景相依,使得休闲农业园区做到“诗情画意”,并成为城市居民回归田园、拥抱大自然的精神寄托所在。为此,在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从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出发,实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有机结合,将文化融入到自然之中,让游客在欣赏休闲农业园区风景的同时,还能够品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而能够产生共鸣。为此,需要挖掘当地的特殊文化项目,例如剪纸、糖人、织网、牧羊、挤牛奶、手工艺品加工等等。都可以作为特色文化内容,融入到休闲农业规划中。

4结语

在休闲农业上,园林艺术的运用相当广泛,这不仅仅是可以有效挖掘农业生产潜力,还可以推动自然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积极的就园林艺术与休闲农业两者的结合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

作者:宋红卫 宋晓波 单位: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园林艺术论文:城市绿化中园林艺术意义及作用

摘要:我国积极建设园林化城市,以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园林绿化逐步将系统结构与关键技术相融合,与经济建设相互作用(园林艺术在城市的发展乃至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园林艺术;城市绿化;意义;作用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令园林绿化苗木的产业及花卉产业发展迅猛(但因当前种植面积巨增,有些品种出现过剩的情况,因此,不可盲目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对于建设现代化城市而言尤为关键,因此,园林艺术在城市绿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及作用(

1园林艺术在城市绿化中的意义

1.1城市果树的绿化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令其对城市绿化的美化标准也逐步提升,不但注重树种的观赏价值,还注重树种的经济价值(城市果树绿化不但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还能够净化空气’抑制污染,通过其优美的姿态’芬芳的香气’各种硕果’成荫的绿叶,为人们提供优美的景色。

1.2生态的建设

园林绿化生态建设尤为关键,其不仅能够净化空气’降低污染’吸收CO2及有毒气体,还能够吸附粉尘,具有防风固沙’保护水土’降低沙尘暴发生率以及阻碍荒漠化,降低雾霾’风速的能力(园林绿化通过树木的形态’搭配’颜色,为城市进行!上妆",提高环境的艺术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增加了城市居住的幸福感。

1.3庭院的绿化

小区’庭院是人们生活与居住之所,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品质,在庭院中种植观赏苗木,能够为人们营造健康的氛围,而适宜种植的果树包含了月季’桂花’红梅’黑松等。

1.4改良城市小气候

在炎热的夏季,城市绿化的枝叶构成了浓密的绿荫,将太阳的辐射阻隔在外,降低了地面’墙面乃至其它相邻物的反射热度(城市绿化地段具有较强的蒸腾效果,能够耗费掉60%)70%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此,可以令城市温度明显下降。

2园林艺术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

2.1烘托城市的文化氛围

通过当地景观特色,有效解决生态自然景观的关联性,因地制宜,打造出具备地方特点’人文性与历史性的景观(将自然环境置于城市景观设计当中,与当地的气候’地形’生活习惯紧密相连,不但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城市文化,还可以向外国游客展现出更加具备城市特点及历史文化的内容[1](在植物景观园林艺术中,通常使用大量的本地树种(这是由于本地树种不仅适应性强,有利于生存,而且还由于其较低的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2有利于加快生物多样化的发展,抑制自然灾害的发生

园林艺术城市绿化透过种植与管理大量植被,实现生物多样化的发展(自然植被的生长,加快了自然环境的构成,人们通过有意识的种植及造型管理,改善了所有植被的生存环境,加快植物’生物’动物的多样性循环发展(由于城市园林绿化引进了不同物种,依据其生长特征’根系发育情况有效改良了土壤结构及微生物循环,令空气’水’土壤实现了更新氧化,控制了水土流失与环境污染的恶性状况,抑制了自然灾害的产生。

2.3调节温湿度

城市里随处可见高楼大厦,人口尤为密集,令空气流动迟缓,总体温度提高,而绿色植物恰恰可以调节气候的温湿度,为人们带来冬暖夏凉的感受(园林植被透过树枝与树叶蒸发的水分及庞大树根吸收的水分,构成大量水分气流,降低了四周的环境温度(在气温变低时,由于园林植被树荫的覆盖,降低了风速,阻隔冷空气流动,温度提高(由于植被的覆盖,调节了气候的湿度,令植被周围区域的气流湿度显著提升,可以看出园林艺术在城市绿化中的效果尤为明显[2]。

2.4净化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

园林艺术在城市绿化中经由其浓密枝叶的覆盖,错落有序的排列,过滤掉空气中的悬浮物及灰尘,有效净化了城市的空气质量(另外,园林绿化还可以将大气内的有毒气体进行吸收,有效阻隔噪音,通过规划设计,令园林绿化的配置能够更加科学,以此降低城市的噪音污染。

3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园林艺术中的绿色植被而言,不仅需要考量到其外观,还需因地制宜,选择一些符合当地的植物,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规划,为人们打造一个健康’绿色的生活环境。

作者:石日祥 单位:桂林市阳朔县杨堤乡林业站

园林艺术论文:园林艺术中的画境研究

摘要:画境是中国园林创作的第2层艺术境界,它把从自然生活中发现和体验到的美,通过概括’取舍’提炼与提高使之成为一个有主体’有烘托’有呼应的多样统一的完整布局,把生境美的素材通过艺术加工,融入中国山水画的笔意,从而上升到艺术美的境界(让景观与画境相通,从而让人们得到视觉与心理的双重陶冶(

关键词:园林艺术;画境

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问,它囊括了艺术’文学’哲学’建筑等多方领域的知识(一个好的园林设计作品带给人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盛宴,更是精神上的享受(中国的园林艺术分为3个层次,一是生境,即是对来自自然’来自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反映;一是画境,是一种艺术美的境界;一是意境,即创造一种!触景生情",产生浪漫主义的激情和理想主义的追求(本文所探讨的是园林艺术的第2个层次&&&画境(

1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绘画’诗文’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她是中国人生活环境中最美的部分,作为整个国家文明和品质的象征,是具有生命的文化遗产(谈到中国古典园林,首先印入脑海的就是非常具有书卷气息的文人园林(士大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躲避嚣烦,既见之于行动,又出之以诗文,以诗画表达对自然界鬼斧神工的由衷赞赏,而且在自然界中再现这种自然美,并应目会心’借景抒怀(随着人们对自然山水风景的认识逐步深化,多数文人开始将画意融入造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画境是中国园林创作的第2层艺术境界,它把从自然生活中发现和体验到的美,通过概括’取舍’提炼与提高使之成为一个有主体’有烘托’有呼应的多样统一的完整布局,把生境美的素材通过艺术加工,融入中国山水画的笔意,从而上升到艺术美的境界(

1.1王维与辋川别业

一代诗画宗师王维开创了文人水墨山水画的先河,他的写意山水画在总结自然山水构成的客观基础上,追求笔墨神韵,直抒情怀,表现了理想的自然山水美景(他的代表作是位于陕西西安的辋川别业,这是一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园林,不仅是因为王维曾著文赋诗咏赞园景,更重要的是他用画意和诗意造园(现时虽然无迹可考,但是从流传下来的文字当中可以窥见一斑(他在$辋川集序%中明确地告诉读者这座建于蓝田县城外的园林风貌: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沂’官槐陌’临湖亭’南坨’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坨’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99王维在$山居秋瞑%和$终南别业%里都反映了辋川别业的胜景,园中建草堂’精舍,堂前屋后有竹林果园,园内园外都是一派自然的色彩(依托山水构筑,凭借湖光山色之胜,创造出既有山川自然之美,而又有人工诗情画意的园林,完全是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同时也表达了一种闲适隐逸的避世思想,人身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感觉(宋代画家郭熙也曾经说过:!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何谓天地?谓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见世之初学,遽把笔下去,率尔立意,触情涂抹满幅,看之填塞人目,已令人意不快,那得取赏于潇洒,见情于高大哉?"他所论述的是作画的布局与裁剪(作画如此,造园亦如此(

1.2明代绘画与造园

文人画在进入明代之后,已经完全成熟,并且占据着画坛的主要地位(文人作画一般都要在画幅上署名’钤印’题诗’题跋,甚至以书法的笔力入画,真正把诗’书’画融为一体,因而人们赞誉一个画家就常用!诗’书’画三绝"一类的字眼(人文画的!三绝"再结合它的清淡隽永的韵味,就能呈现出一般所谓的!书卷气"和!雅逸"&&&即包含着隐逸情调的雅趣,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民间造园活动的趋向(在造园过程中除了运用古代山水画的画理来达到一种入画的境界,在各种景观要素的组织上也充分运用了绘画中的构图原理(例如用特置的洞门或空窗,将远处的景物引入,宛若嵌在框中的构图完整的画面(又或者是在一块雪白的墙壁前植上修竹红梅,以粉墙为纸,以窈窕之态’苍劲之姿作画,将自然纳入园中,赏心悦目(园林设计与绘画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是不一样的,但是意境和画理是相通的,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在谈到他所构筑的庭院时,也说用到了五代画家荆浩’关仝的山水画意,画家李昭道的小副景物,还有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半壁山水(

2西方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绘画艺术

中国的古典园林可以说是意境与画境结合的典范,值得后人借鉴与学习(在西方,景观设计中也有画境的融入,早在18世纪英国风景式造园也有绘画派(PicturesqueSchool),被誉为!诗心画眼"(ThePoet:sFeelingandPainter:sEye),不仅是在字面上,更是在蕴含上也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画境遥相呼应(

2.1杰弗里#杰里科与克利的绘画

英国的景观设计师杰里科是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的一代先驱,他一生设计作品无数,为大家所熟知的有肯尼迪总统纪念花园’莎顿庄园’穆迪历史花园等(场所精神是其设计的核心,杰里科从广泛的学科中汲取营养,文学’哲学’欧洲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都是他灵感的来源(当然,要深刻了解杰里科的作品,不得不说一个人,那就是20世纪最富有诗意与改革精神的一个艺术家&&&保罗#克利(他以讽刺性和幽默感的表达手法,极富感性的诗意线条,结合梦幻意象与多样技法,致力于抽象与非具象表现的研究,由观念转入视觉,从人物转入大自然与历史,乃至于纯艺术的追求,借由象征来传达艺术理念(!从乱画开始,带着线条去散步",是他大部分作品弥漫的诙谐’幽默的写照(杰里科的许多设计思想’创作手法包括表现形式都来自于克利的启迪,因此,他的设计作品同样有着超现实主义的特点,梦幻而神秘的鱼形的水面和小岛’弯曲的水道等,借鉴克利的绘画,杰里科还将规则的花坛转化为不规则的曲线花坛,构成梦幻的神秘场景(

2.2布雷#马克斯与抽象绘画艺术

布雷#马克斯作品体现了巴西的文化传统与发源于欧洲的现代艺术思想的结合,创造了适合巴西气候特点和植物材料的崭新风格,并与巴西的现代建筑运动相呼应(他认为,艺术是相通的,景观设计与绘画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只是作画工具的不同而已(他用艺术的手法来设计园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布雷#马克斯擅长使用流动的’有机的’自由的形式来设计园林,通过大面积同种植物种植形成大的色彩区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他曾说:!我画我的园林(Ipaintmygardens)"这一句话正道出了他所信奉的设计手法(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的设计作品大多平面形式强烈,铺装’植物种植’水体形式等各个元素的组合就是一幅饱含激情的画(这幅!画"不仅是二维的’平面的,更是空间的’立体的,草地’砾石和水面提供了一个平坦的连绵不断的大空间,乔木和灌木分割或限定了竖向上的空间(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他为科帕卡巴纳海滩所进行的景观设计(布雷#马克斯将街道当成一块画布,用流动抽象的图案丰富平面构图,铺装材质为具有巴西民族特色的马赛克,颜色来自于本地天然的白’黑和可可棕(红)(从高空看来,是一系列连续而又抽象的图案,自然而流畅,并且没有哪两个图案是完全一样的,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引人入胜,减轻了司机长时间开车的单调感(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孙筱祥,在1次国际会议报告中曾说:作为一个园林大师,必须要:5条腿才能站起来,首先,必须是一名充满爱心的诗人;其次,是一名画家(他曾师事孙多慈’徐悲鸿学习西画);第三,是一名懂栽培种植的园艺家;第四,生态学家;最后,才能是一名景观设计师(因此,在致力于园林艺术专业学习的我们,更应该提高自己的艺术涵养,让景观与画境相通,从而让人们得到视觉与心理的双重陶冶。

作者:周雯文 单位: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园林艺术论文: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魅力

摘要:院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对人们的感觉器官影响,为园林景观的发展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对园林艺术设计和创造更美好的人居环境提供启迪借鉴和推动。

关键词:院感官体验;中国传统园林;魅力;审美价值

中国传统园林以其天人合一、自成一体的风格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要求风景园林的设计与创造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发展。园林是一门艺术,但它又不同于绘画、雕塑等纯粹的视觉艺术形式,它是一门与人们生活空间和环境紧密相关的综合性艺术。它不仅作用于人的视觉,同时作用于人的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调动人的所有感觉器官全方位地感受和体验它所营造的意境和美。

1总论

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意境之美是指能带给欣赏者意韵悠长、回味无穷、含蓄隽永、情景交融的审美体验。而体验必须以人们的感觉器官的感知为基础。山河、寺庙、云霞、植物、虫鸣、鸟语、花香,这些风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时刻作用于人的感官,形成多维协作、交叉聚合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园林艺术具有五官协同的多感觉的美学特征,通过刺激和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甚至融入到意境之美的深刻而独特的审美体验中去。

2视觉

视觉是人最重要的感觉器官。据科学家研究,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是经视觉获得。通过视觉,人能够辨别外界物体的形状、色彩、明暗等属性及物品所处的空间状态等各种信息。

2.1形状

形状效果当中最容易受到关注的是轮廓。建筑、植物、水和山石的轮廓都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寺庙园林,一般都建在人迹罕至的密林或险峻的山上,云遮雾绕,使人感觉到神秘莫测。皇家园林,宽广而开阔的湖面展现的是皇族特有的大气磅礴、辉煌宏壮。而苏州众多的私家园林,空间轮廓就自由多了,绝不会出现一线开阔的空旷和寂寥,或假山湖石,或栈桥铺道,婉转自由、灵活多变。

2.2色彩

在影响视觉的所有因素中,色彩是最鲜明、最直观的元素。中国传统园林在色彩效果中最富代表性的当属皇家宫殿。紫禁城中三大殿均采用金色的瓦顶黄屋,红色的柱和墙,白色的大理石台基,整体色彩形成了蓝天、白云、黄瓦、红墙、白基的色彩关系;内部装饰雕梁画栋,鲜明悦目。整个建筑颜色简洁明朗而又辉煌灿烂,极为壮观。行走其间,你能感觉到古代皇帝的浩荡之威,不由自主鼎礼膜拜、心生畏惧。

2.3明暗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对明暗的应用,广泛表现在对物体对象空间属性及状态把握的效果巧妙设计。例如利用植物的叶色深浅及落叶和针叶的季相规律来安排近景、中景、远景的层次变化;利用深水来表现深邃、厚重、磅礴,利用浅水来表现欢欣、灵动、轻松的情绪;利用粉墙、黑瓦、幽竹的明暗对比来制造多变的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利用明暗的规律来影响并创造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意境体验。

3听觉

感官体验当中,听觉的重要性仅次于视觉。而且更容易与视觉产生联系形成感觉联动的效果。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意境的创造往往最重视这两者的关系,当代园林艺术设计把听觉感受的园林设计内容归纳为“声景”,并通过传统园林的各种成功的范例不断发掘和创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声音的产生一般分为自然发声和人工发声2种,自然的声音如风声、雨声、鸟兽虫鱼等,人工发出的声音有晨钟暮鼓、管弦琴瑟、梵音禅唱、吟诗诵读等。个圆的“风音洞”,在东山后的岩石间开了24个空洞,风吹入孔洞呼呼作响;“雨打芭蕉”的场景在很多私家园林中有相表现,雨随屋檐跌落打在墙角的石板或者特意放置的水缸里,发出滴答或者叮咚的声音也颇能映衬惋惜惆怅、寂寥落寞的情绪。至于植桐种柳、培花护土、理水载荷、杂草竹石,自然是蝉鸣蛙叫、虫啁鸟啼的好去处了。

4嗅觉

凭借自然界中具有幽香叶脉腺体的植物和应季相开花引蜂闹蝶的花卉,与园林景观中意境韵致联系起来创造独特的效果,这在现代园林艺术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即“香景”的设计范畴。三秋桂子、荷叶芭蕉、冬日腊梅、空谷幽兰、八月桂花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惯用的香味来源。北京著名景点香山之名就源自于杏花之香,其中香雾窟、雨香馆、香岩室、香山寺等景点都因香而设。尤其是位于半山腰的香雾窟,乾隆根据其景周围绿树环绕、花香扑鼻的特点,把香味和朦朦胧胧的雾景联系起来而命名为香雾窟。

5总结

作为人造艺术领域,园林也是有感情的,欣赏者身处其间,在利用眼耳口鼻等感觉器官与园林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共鸣获得情感。艺术审美的过程就是设计者、欣赏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设计者的意、园林的境、欣赏者的情,三者的高度融合,就是园林艺术审美意境价值的完美呈现。

作者:周静毅 单位:重庆萱颜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园林艺术论文: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音乐美探讨

摘要:基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之美以及园林美与音乐美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音乐凝固之韵和律动之美进行了简单介绍和探讨,以期增进人们对古典园林艺术的认识。

关键词:古典园林;艺术美;园林美;音乐美

就审美原理角度来看,园林和音乐虽属于2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二者之间却存在很大的关联性和共通性,这在结构、创作法则、处理手法上都有所体现,从音乐艺术角度来理解和品鉴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更能够为人们所接受,而且对现代园林设计也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1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音乐凝固之韵

1.1园林艺术和音乐艺术有着相同的节奏和韵律

园林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与音乐艺术的节奏和韵律有共通之处,二者都集点、线、色彩、质感等效果于某一特定空间,继而营造出或是表达出特定的思想情绪、格调氛围,景观配置和音乐韵律的高与低、曲与直、完整或零散、严肃或活泼,都带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配置,具体细化为各要素的布局,都是通过对局部的建构来达到整体的平衡,其中运用到的结合、对比等创作法则和艺术处理方法,都是通过形象思维产生的艺术效果,符合音乐艺术传递出的节奏和韵律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二者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1.2古典园林音乐化的艺术处理和乐律性的景观编排

音乐艺术中有强弱、缓急、重复、高低、曲折、停顿等创作手法,这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也有所体现,如景观的高低配置能够在空间上产生层次感,内外配置能够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楼台亭榭便是园林艺术的停顿,这些都与音乐化的艺术处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走进中国古典园林,领会园林艺术巧妙的布局,仿佛间是在聆听一首让人赏心悦目的乐曲,换言之,游人是在音乐化的空间里行进。以苏州留园为例,该园虽小,却将时空化的艺术处理方式体现得淋漓尽致,别开生面,错落有致的空间体系赋予了整个园林丰富的色彩感和节奏感,仿佛是一首轻音乐,收放自如的艺术处理手法,让人叹为观止。中国古典园林在景观编排上更具乐律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时空的连续和变化上,都与音乐的节奏感不谋而合[1]。

2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音乐律动之美

2.1古典园林的布局章法

古典园林的布局章法可以分为动静交织、虚实相济、旷奥有度、曲直对比、大小相宜、开合聚散等6种表现方式,这些艺术处理手法的应用,赋予了古典园林一种音乐律动之美。动静交织是中国古典园林整体布局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体现为动静区域的划分,如可供游戏游赏的山水就属于动的区域,可供休憩坐赏的亭榭就属于静的区域,动静区域的划分根据园林规模的大小,各有侧重,通常规模较大的园林,游览路线比较长,且有回旋的余地,主要以动观为主,静观相辅,规模较小的园林正好相反。从整体布局来看,园林有动、静两大区域,这两大区域又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各种景象混合交替,动与静也处于交替变换之中,使得园林的艺术结构就有了向音乐一样的动静对比和转换的律动之美。至于虚实相济,主要体现在近景和远景、景处和留空处的对比布局的关系上;曲直对比,讲究一个“藏”字,曲径通幽,方显其中韵味,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下,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更能够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2]。

2.2古典园林的结构韵律

古典园林的结构布置都围绕一个“韵”字展开,“园韵”是园林的“魂”,也就是园林艺术的风度和气质,这主要体现在“独奏”和“协奏”2个方面:园林景观的“独奏”有3种表现形式,一是重复、变化和齐一,这种节奏形式是音乐节奏的基本形式,但也常出现在古典园林艺术中,其中,游廊就是最有节奏的景观;二是层递,这种形式是由重复衍生而来,音乐节奏比例的层递与园林空间造型的层递极为相似,在艺术上是相通的,都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三是循环和回旋,园林结构也具有曲式结构中起、承、转、合的特点,这属于音乐性的循环和回旋,其作用于立体结构中,更富有音乐抒情的乐感。园林景观的“协奏”体现在“动”上,移步换景取得的观赏效果与音乐的流动性特点极为相似,游人在感受到各种景致之美的同时,仿佛是在聆听一部大型的协奏曲,具有浓郁的乐韵[3]。

3结论

艺术是共通的,具体体现为结构、创作法则、处理手法上的共通,园林艺术和音乐艺术是紧密相连的,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具有音乐凝固之韵,也具有音乐律动之美,虽然实现路径不同,但都遵循着美的法则,在艺术上都以实现美为目标。

作者:谢洁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