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都市农业论文

都市农业论文

时间:2022-05-14 04:09: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都市农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都市农业论文

都市农业论文:广州市萝岗区都市型农业土地利用对策

摘 要:文章以广州市萝岗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在分析萝岗区都市型农业发展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萝岗区都市型农业土地利用对策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为广州市萝岗区都市型农业土地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州市萝岗区;都市型农业;土地利用

1 都市型农业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从不同的视点出发,对“都市农业”这一概念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从区位的视角而言,都市农业应限定在都市的范围,即城市化地区及其延伸区内镶嵌的“插花式”的农地,而不应把郊区(或远郊)的农业包括进去。②从农业的内涵而言,都市农业应为观光、休闲、体验等新兴的农业项目,是农业与旅游业的新的结合。③从城市的类型而言,都市农业是大城市周边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由大城市的规模、功能、结构发生变化决定的,都市农业不仅应包括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市区农地,还应包括郊区农业。

2 广州市萝岗区概况

萝岗区位于广州市东部,与白云区、天河区、黄埔区、增城市和从化市五个行政单位交界,与东莞市和广州市的番禺区隔江相望。全区面积 393.22平方公里。下辖夏港街、萝岗街、东区街、联和街、永和街、九龙镇5街1镇,共30个居委会、28个村委会。截至2010年11月1日,全区常住人口37.37万人。

3 广州市萝岗区都市型农业发展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3.1 有利条件

第一,萝岗区处在广州市农业三个圈层发展规划的中心圈层与第二圈层结合部,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第二,全区林业资源和水资源比较丰富,自然环境比较优美,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态条件;第三,萝岗区农业已由产销脱节逐渐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渐成规模;第四,外向型农业已初具规模,已由单纯地满足当地城市居民的城郊型和内向型农业向适应市内外甚至国内外市场的开放型农业转变;第五,农业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这些均为萝岗区发展都市型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3.2 制约因素

第一,农村城镇化建设推进不快,规模的局限和地域的分散,造成资金、科技和人才的集聚能力不强;第二,农业设施装备还比较落后,科技推广和创新体系尚不健全,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第三,受水、土、空气环境和农药、化肥等不同程度的影响,生态环境质量不佳,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第四,各项有利于都市型农业发展的配套机制,如资金投入、科技研发、经济政策、社会服务、法律保护等,还没有形成新的保障机制;第五,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但功能不够宽,机制不活,辐射力不强,产销信息收集、分析和体系相对滞后,市场营销策略尚未适应,新型的现代营销体系还不完善等等。要加快发展都市型农业,就必须正视上述制约因素,化制约因素为有利因素,着力推动全区都市型农业的发展。

4 广州市萝岗区都市型农业土地利用对策

4.1 依托土地利用规划对都市型农业土地利用进行约束和控制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农业区划是对农业生产空间分布的一种科学分类的方法,是实现农业的合理布局和制订农业规划的科学手段和依据,是用严格的科学制度指导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土地利用规划以农业区划成果为基础,进一步在土地上落实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布局。建议萝岗区土地利用规划明确区域都市型农业土地利用功能与布局,依托土地利用对都市型农业土地利用进行约束和控制,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4.2 依据土地利用分区优化都市型农业发展格局

土地本身是自然产物,当土地被投入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之后,就成为任何社会物质生产部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土地具有养育、承载、仓储、景观、生态和环保等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的有用性。萝岗区的都市型农业产业要按土地功能划分,融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生产功能三位一体,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生态产品,依据土地利用分区优化都市型农业发展格局,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园林绿化、生态水系等,改善区域人工生态环境,增加区域环境资源,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并通过发展景观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等,满足

民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生活追求。

4.3 充分协调都市型农业与基本农田保护的关系

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者占用。国家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的,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

萝岗区应充分协调都市型农业与基本农田保护的关系,树立科学农业观,加快发展都市型农业,同时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区内集中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

4.4 将都市型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双赢

萝岗区新农村建设应以都市型农业为方向,推进农业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水果、农产品加工、花卉、畜禽等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传统优势产业比重,重点发展以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为方向的都市型农业,在充分发挥萝岗区农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精品农业、三高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等,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为目标,推进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工业化,推进农村城市化,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4.5 进一步规范都市型农业开发中的土地利用管理

抓紧盘活农村土地存量、扩大增量。建议在农业资源普查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土地利用现状,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就农村土地“盘存扩增”问题进行专题调研。首先,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通过进一步深化规划和科学组织,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土地面积;对村边、山边未被开发利用的零星“丢荒”地进行开垦,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对生产建设过程中造成破坏的土地(含山地)进行复垦,保证土地存量。其次,尽快实施残次林和灌木林改造工程。通过加大政府补贴的办法,鼓励有实力、懂技术的区内果农,对条件适宜的山地尽量改种萝岗甜橙等名优水果,不宜种果的地方全部改种乔木。第三,积极探讨解决近万亩白玉兰香花缺乏销路历史遗留问题。第四,切实加强和改进集体土地(山地、鱼塘)经营权承包管理。

4.6 以都市型农业发展为契机优化和改善生态环境

萝岗区应以都市型农业发展为契机,依托现有良好的生态系统,根据生态的系统性原则,兼顾生态、景观与功能使用原则,对萝岗区进行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合理布局各类绿地,建立各组团绿化网络系统,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保留区域间开敞的绿色空间,保护好水系、林网、自然文化遗产等用地,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在维持区域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构筑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引导各类用地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城镇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生互利体系,完善环境建设的基础设施和政策体系,实现城镇生态可持续良性循环。

都市农业论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原文作者:王立斌,孙瑞艳,黄国清

摘 要:都市现代农业是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且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走向。在了解都市现代农业的起源、发展、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外各大城市目前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特点作出简要概述,提出天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策略。

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趋势;战略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过程中,都市现代农业是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1]。都市现代农业在城市非农产业中抢占着部分生存空间,在充分发挥大中城市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源集中优势的基础上,借助高新技术应用功能的多元化、经营的国际化、生产的智能化诸多趋势,都市现代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走向[2]。目前,都市现代农业在国内外几大城市初见发展,其中一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城市提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措施,这将极大地带动现代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 都市现代农业起源与发展

“都市农业”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学者青鹿四郎[3]率先在《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之提出。二战后,随着世界各国相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部分国家的农业学者也随之开展了与都市农业相关的一些研究。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griffin等[4]也提出如“都市农业区域”、“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等与之相似的理念,直至1977年美国的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5]将“都市型农业”明确提出;而我国台湾也较早地将都市现代农业提出,20世纪70年代开始启动并大力发展[6]。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经济学家陆续系统研究了都市现代农业,而我国国内关于都市现代农业的学术研究开始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7]。经过近20年的发展,都市农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发展态势良好。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上海、北京等直辖市和济南、杭州等诸多省会城市均已拥有现代化都市所应具备的特征和功能[8]。与此同时,都市现代农业也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上海、北京、天津等大都市均提出农业新要求,并将“十一五”、“十二五”中与农业相关的发展规划和部署制定出台[9]。其中,天津很多学者对新阶段的都市现代农业做了进一步研究,这对理清都市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发展对策极为有利。

2 都市现代农业的定义

近年来,各国学者从不同学术角度定义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并不断完善都市现代农业概念的内涵,主要有: (1)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广义的与地域经济相关的概念,它包括涵盖在都市内部的零星小块状农田、庭院绿化与城市美化的绿地,也包括城乡结合地区范围内的邻近郊区的农业,还包括那些远郊乃至大都市经济圈内的为适应大都市市场需求而发展的农业;(2)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与地域经济相关的概念,随着科技、经济、社会进步而分阶段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3)都市现代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除动植物外,还可扩展到在产前、产中、产后共三个领域为农业发展提供全部服务的内容总和;(4)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创汇、设施为一体的总概念,可集中反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5)都市现代农业是城郊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个农业大系统,依托于大都市又服务于大都市,以与城市统筹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农业为基础,以城市为依托,具备生产、娱乐、生态等多功能性,是知识、科技、资金密集的现代集约型可持续农业,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 [10-13]。事实上,上述观点均从不同角度反映都市现代农业的形式、功能以及作用,进而深刻揭示都市现代农业的内涵。随后,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便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统一界定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论文网]

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后,笔者认为都市现代农业(urban modern agriculture,简称uma),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在大城市的周围与边缘地带或大中城市群间形成、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以大都市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载体,以高科技农业相关的园艺化、工厂化、设施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规模经营为条件,以城市生态保护、海外出口创汇、市民观光休闲为特色,最终形成融生产、生活、服务、观赏、休闲、消费于一体的经济和生态等多功能并存的、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目标是形成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

3 国内外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从国际发展趋势看,现代农业在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和东南亚等发达国家[14],随着社会后工业化发展的趋势,现代农业要日渐强化提供新鲜优质、绿色安全的农副产品的经济发展战略,强化文化、服务及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在世界各国中,以色列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最为显著突出,而我国都市现代农业在四大直辖市和各大省会均有发展,其中上海、北京、广州和济南发展尤为迅速且鲜明特色、创新性强。

3.1 以色列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以色列强调生态环境治理,大力倡导发展特色农业,现已寻觅到一条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在世界各国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我国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上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性,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与教训。现将以色列都市现代农业模式重点阐述如下[15]。

3.1.1 经营组织模式 基布茨(kibbutz)和莫沙夫(mashav)经营组织模式是以色列农业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其中,基布茨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有:一是包括土地的所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二是包括其成员个人收入的所有收入全部归集体所有,除每月发给每个农民生活津贴、必需品外的剩余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三是实行内部民主管理、民主理财,每2年重新组建管理委员会,以便民主管理内部事务。与此同时,莫沙夫模式也有3点特征:一是土地和水资源归国家所有,但家庭个人拥有经营权;二是农户拥有其他生产资料及收入;三是集体统一提供教育、医疗、文化、产品供销等服务。

3.1.2 经营模式 农业生产的高度集约化是以色列都市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集中体现。一是土地高度集约化,即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再由国家分配给基布茨和莫沙夫中的各个家庭,土地禁止买卖;二是水资源利用高度集约化,以色列虽三面环海但淡水资源较匮乏,因此,污水处理再利用率非常高,经处理净化后的城市污水可用于农业灌溉,但主要利用以色列

都市现代农业发达的节水灌溉系统;三是生产组织高度集约化,主要表现在整个国家的全部农业生产经营施行订单制生产,既拥有基布茨从生产到销售的统一组织,又拥有莫沙夫的农户与公司签订销售合同的组织模式,再将绝大部分的农副产品出口至欧美各国。

3.2 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上海的都市现代农业明显呈现出以功能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现代科技、物质条件为支撑,以经营规模为条件,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充分发挥经济、服务与生态等多功能新趋势,充分体现了复合功能的都市现代农业的新趋势和特点[16]。其中,上海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生态复合功能作用日趋重要。以水稻的生产模式为例,既能发挥稻米自给功能,同时又充分发挥湿地功能,而农业系统内的其他任何产业都无法取代。

此外,上海都市现代农业非常重视创新性发展。其中,以生态、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及务农教育为主体的农业游玩项目,包括农业庄园、休闲农庄、主题农园、传统建筑等,目前已成为保存历史和传承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为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农村民间文化的一种绝佳形式。其中,上海鲜花港是都市农业复合功能的集中体现和典型案例。

3.3 北京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北京的都市现代农业主要体现食品生产、生态屏障和服务都市三大功能[17]。随着都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不断向郊区扩展,服务功能更为重要,主要体现在:(1)修建农副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兴建公园及新增绿地等,以便能够为市民提供更舒适、完善的服务;(2)利用地理优势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为形式主体服务城市,如观光果园、垂钓乐园、森林公园、少儿农庄等;(3)“品牌化”服务,如平谷大桃、大兴西瓜、燕山板栗、房山蘑菇等;(4)主打文化创意牌,北京都市现代农业未来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热带水果如火龙果、枇杷、荔枝、番石榴等在北京成功种植[18]。

此外,北京还重视可持续发展都市现代农业[19]。首先,大力推行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至38%,且80% 以上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以改善生态环境;第二,开发研制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产品,大力倡导生物防治替代农药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进而减少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以便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采取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措施,以减少化肥使用量,进而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第四,综合开发农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传统燃料的使用量,降低废气排放量,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4 广州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广州都市现代农业,已从城郊型农业逐步发展转变为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高科技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目前,整体正从布局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品牌及物流体系建设、投融资机制等多方面共同推进[20]。主要发展特色在于开创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庄园经济”,类型主要有:观光农园,主要以生产、生态功能为主,同时提供农业观光服务,如森林公园、设施农业基地等;体验农园,主要以休闲功能力主,旅游者可参与农业劳务活动或租赁耕种一些土地,种植某种农作物,体验农民的生活,如市民农园、农户乐园等;科教农园,体现科技交流和教育功能,主要以农业技术学习和青少年教育为主,如农业技术园、高科技农艺观光园、青少年农科基地等;产品农园,以某种农业资源产品生产为主,游客可以采摘、品尝、购买农产品,如花卉园、果园、园艺园等;庄园农园,综合生产、观光、休闲、体验、教育等多种功能,其最大特点是实行社会多渠道、小规模融资,游客可购买庄园内的果林或园地。这种经济依靠土地的规模经营,通过开发商、投资者、经营者及农民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融资渠道多样化,使普通农村居民投资的可能性增大。“庄园经济”目前已经成为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3.5 济南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是农业和经济大省,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省会,率先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备明显优势,且在满足市民需求、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济南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成效显著,已形成一系列新格局,主要体现在:重质量求效益、重特色打品牌、重融合拓功能、重科技转方式、重统筹建机制,以特色品牌基地和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两型“农业”为基础,以农业品牌打造为重点,注重“三品”认证管理,强化科技和文化创意,形成以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业为核心的新模式[21]。

济南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迅速,目前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倡导理念如下:以基地园区建设为重点,走好农业产业区域聚集路子;以农业品牌打造为重点,走好农业高端高质高效的道路;以推广能力建设为重点,走好农业科技化支撑的道路;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重点,走好拓展农业多功能化的道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走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将对部分大城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及借鉴意义。

4 探讨天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天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要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和实现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目标的要求,依托本市的综合优势,加快农业发展形式转型,坚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基础装备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新型已培育农民发展农业,着力发展高效、绿色型都市现代农业,整体提高农业经济、服务和生态功能。这是天津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和北方重要经济中心的必然选择。

4.1 树立走在全国前列的发展目标

天津处于中国渤海沿线,拥有丰富的人文与社会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基地。同时,天津科技实力强、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化进程快,有基础、有条件依托其综合优势在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中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一圈两带”的沿海都市现代农业,即环城经济圈要重点培育农产品集散功能、整体带动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综合经济带要着力拓展沿海型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功能,重点发展精细产品、农副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生产;滨海经济带要积极开拓海洋旅游产业、渔业繁殖产业、海产品加工产业及拓宽海产品市场,使其成为滨海魅力型都市现代农业。

4.2 扬长避短发展可持续绿色生态的都市现代农业

天津的农业科技化、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均在不断的提高,天津的都市现代农业具有资金、技术、物质、市场等方面的全面综合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与城市休闲娱乐范围狭小的困扰,这就决定了天津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必须走可持续绿色生态道路。根据国内外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天津市的资源条件,可开展海洋资源综合开发模式、以乡村自然景观旅游带动农业功能拓展的模式、农耕文化体验和乡野休闲模式、乡村文化景观开发带动模式、绿化产业模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模式;国际市场导向模式,最终得以推动天津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迈迸。通过建设可持续绿色生态农业,这既满足市民需求,又将进一步展现天津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服

务与生态等集成性功能。

4.3 健全农业产业,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首先,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基础上继续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如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和工业龙头企业、拓展生态农业旅游作为发展重点。其次,要加快推进制定并完善农副产品地方标准、保障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与操作规程要求的进程,推广生产标准化。再次,施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及流通环节的全流程监控,强化对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产出和产后加工、包装实施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此外,还要加速执行农产品生产环境检验和产品质量检测,加强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优质安全农副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等的认证。

4.4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推广服务体系

响应号召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筹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中介服务组织。随后,依托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的人才资源优势,支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倡导各类农业科技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此外,还要逐步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改革,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进村入户的机制和措施,加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其中包括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普及农业机械装备等),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努力构筑集农技、农机、农资、农信为一体的村级为农综合服务体系。

4.5 搭建农业重点项目工作服务平台

积极将农业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条件整合起来,搭建农业重点项目工作服务平台。此平台需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农委统筹协调、农机中心等相关涉农部门参与。平台不仅要有农业生产常识、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休闲场所介绍,还要搭建农牧渔产品售卖窗口,以便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或预定农产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速农副产品售卖速率。但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分别确定负责人、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同时工作任务要分配明确。

目前,农业已经由一个单一生产农副产品的原料性产业,逐步向既提供农副产品又同时具有生态产出,还能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及保存传统文化遗产等多方位功能化方向发展。若能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充分发展好天津的都市现代农业,这势必将为天津居民提供安全、时令适宜的果蔬和粮食等,也将为天津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都市农业论文:新农业新农村 怀柔官地村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九分山水一分田”的怀柔,近几年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全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明显增长,综合改革有序推进,逐渐走出了一条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路。2007年,怀柔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804.9元,比上年增长12%,比10年前增长1.8倍。

注入新内涵 建设新农村

149人的官地村,有着“京郊民俗旅游第一村”的美称。2004年11月,北京市旧村改造启动仪式在官地村举行,这里迎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天地。如今,56户居民全部用上水冲式卫厕,新建了两处智能型污水处理设施,增设了3名专职保洁员,垃圾桶装,由怀柔区环卫中心统一清运,全村接待床位也由360张增加到980张,清一色的灰砖小楼,与山水、长城浑然一体,自然成景,改造后的官地村,旅游接待能力强了,也更吸引入了。

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策后,怀柔区提升旧村改造内涵,从单纯一个点简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培育,提升为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更高层面。他们利用行政区域“沟状”布局的特征,将试点经验在更大范围铺开,最终形成若干“沟域经济”发展模式。

在官地村带动下,怀柔近几年持续加大投入,将原虹鳟鱼一条沟升级改造为雁栖“不夜谷”。这次升级改造,带动沟域内5个村进行新农村建设,784户农民受益,其中375户成为民俗接待户。?

为了适应2008年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怀柔在“不夜谷”的建设中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因素。今年端午节假期,怀柔举办了首届雁栖“不夜谷”欢乐“粽”动员、汤河川满族民俗风情节等一系列旅游文化活动,全区共接待32.5万名游客,实现综合收入4792.5万元。

着眼现代化 跳出抓农业

怀柔的起步,是从农业开始的。

过去,农民在“一分田”里种粮食,怎么也富裕不起来。怀柔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根据山区特点,经过10年不懈努力,形成了板栗、西洋参、冷水鱼、肉鸡等四大富民主导产业。全区农业用地的亩产值10年间增幅达到486%。

在此基础上,怀柔着眼农业现代化,跳出农业抓农业,相继建设了以桥梓凤山百果园为代表的农业园区,完成了由“专业村经济”到“沟域经济”再到以创意农业为基础的“园区经济”的发展。

桥梓镇凤山百果园以岐庄、东风山、北宅等6村形成的u形区域为核心,建有大枣、苹果等多个果品采摘农业生态园。园区规划面积4.5万亩,带动农产1874户,年产均收入6400元。东凤山村果农鲍品贤告诉记者,他从2002年开始在自家承包的200亩山场上,利用野生酸枣嫁接脆枣,去年产脆枣2万余斤,几乎全被游客采摘走,收入了12万余元。今年,眼看着满山盛开的枣花,老鲍更是喜上眉梢,“这不,已经有不少回头客打电话,我只管把枣树侍弄好,等客人来采摘了。”

目前,怀柔重点建设了风山百果、四季花卉、神龙峪红梨、七彩?烟摇⒗趸ü怠?阻牍鹊冉?0个农业主题公园,打造集观光采摘、休闲体验、修身养性、怡情益智为一体的农业公园,推动“田园文化经济”发展。到去年底,全区代表一产和三产结合的民俗旅游接待户发展到3200户;农民人均纯收入上万元的“万元村”达到110个,占全区建制村30%多。 [论文网]

抓综合改革 促良性发展

北房镇驸马庄村村民王晓山的日子如今可舒服了,全家4口人住着160平方米的两层楼。彩电、vcd、音响,现代化的电器一应俱全。紧挨着门口还有个小酒吧台,

王晓山家过去住的是几间中式老平房。虽说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但环境差了点。2003年8月,随着旧村改造,王晓山一家搬上了新楼。和所有农民一样,在未上楼之前,王晓山也十分担心住楼后的营生。不过现今他没有这忧虑了。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驸马庄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了“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农民1亩地每年保底收入1000元,有收益还可年底分红,每亩租金年递增100元,直到每亩3000元。

以“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为核心的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是怀柔区推动农村综合改革,促进“三农”工作良性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区累计完成了33个村的社区股份制改革工作,占全区建制村总数的11.6%,另有15个村正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同时,怀柔还着力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全区已有各类合作组织244家,加入合作组织的农产占总农户的30%,带动的农产占到总农产的54.5%。

强社会管理 促社会和谐

怀柔镇杨家园村村民于贵,因自家的宅基地被邻居王某侵占并盖上了违章建筑,双方谈了多次都没结果,于贵打算到区里上访。村矛盾纠纷调解员卢燕萍得知情况后,上门耐心劝解,她和村委会的几个干部把于贵和王某叫到一起做调解工作。于贵拿出了被占地的宅基地证明,王某自觉理亏,很快就拆除了违章建筑,像卢燕萍一样,怀柔区每个镇村、街道、社区都有基层群众矛盾调解员,负责调查并解决村内、社区群众的日常矛盾纠纷。

怀柔以区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为龙头,在镇乡(街道)、村(居)委会和村民中分别设立调处中心、调处站、调处小组和调解员,组成一个上下联动的五级矛盾调处网络体系,全区在16个乡镇、街道都成立了矛盾调处中心,在建制村和社区共成立矛盾调处站309个,在村民和社区居民中建立矛盾调处小组1867个。为了更好地收集民情民意,农村按每10户1名、社区按每个楼门1名设立矛盾调解信息员。

在五级调处网络的基础上,怀柔区进一步完善了机制,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协同配合的新机制。五级网络、三调对接促良性互动、社会和谐。近年来,怀柔区信访总量,集体访总量全面下降,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5%、75%。

都市农业论文:北京市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向往的大城市出现了“现代城市病”:噪音、污染、紧张、没有绿色等。人们又开始眷恋乡村的美好生活:宽广的田野、泥土的芳香、自然的景色、农家的生活等。因此,现代城市的发展必须把农业放在整个城市系统中加以考虑。本文分析了北京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北京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路。

[关键词]北京 都市农业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扮演着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角色,好像它唯一的作用就是生产农副产品。其实,农业除了具有生产性功能外,还具有改善环境质量的生态性功能和为人类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空间的生活性功能。近年来,随着北京社会经济的发展、郊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功能逐步得到认识并被加以开发,农业的生产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为城市服务的功能增强,都市农业有了快速发展。

一、都市农业概述

都市农业是指处在大城市边缘及间隙地带,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它融合了现代都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生活性功能、生态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等,集中体现了大农业的思想。可以说,都市农业拓宽了农业这一概念的内涵。农业是都市有机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同都市一样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设备,一流的经营管理模式,发达的交通信息系统,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对城市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都市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城市规划中应给与足够的重视。

二、北京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

1.环境要求

北京市城市人口密度很大,同时城市工业和城市生活产生的三废污染及噪声污染,加剧了城市环境的恶化。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另外现代城市中快节奏、高竞争的生活、工作环境,使得城市居民长期处于较紧张的精神状态,利用都市农业来亲近自然,缓解精神压力,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发展都市农业对控制污染,创建优美的生活环境,增进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2.生活需求

北京市市区人口约1000万人左右,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农产品,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品质好、有利于健康的食品,肉蛋奶、精品水果蔬菜以及无公害食品在人们的食物结构中所占的比例逐渐提高。发展都市农业,有利于城市居民体验乡野风光,进行休闲娱乐、劳动健身,缓解精神压力,了解农村文化,尤其是对缺少农业体验的青少年具有较大的教育作用。

三、北京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路

1.注重对都市农业发展的研究和指导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要把都市农业建设纳人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同时要把都市农业的空间布局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尽力完善政府政策支撑体系,形成强有力的导向和激励机制。做好科学普及和宣传工作,使城市各方面的管理者和城市居民形成共识,共同确立都市农业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的新理念。

2.因地制宜,逐步实现重点产业和主导产业布局区域化

根据北京市郊区资源、环境、区位及农业生产特点,全市游憩地的区域配置可划分为三个圈层、八个地带(区)。三个圈层:①近郊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个区。这里交通方便,最接近城市消费群体,农业以园艺农业和高档次果菜种植为主,观光农业应以观赏游览、体验农作为主,可以重点发展农业公园、花卉观赏园、垂钓场及市民租赁农囤等观光、体验农耕项目。②中郊平原区:包括大兴、通州、顺义、昌平四个区。这里是首部粮、菜及畜禽水产品生产基地,主要河流穿行其间,农业资源丰富,景观特征明显,应以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农业教育为主。③远郊山区:包括房山、门头淘、延庆、怀柔、密云、平谷六个山区县、区。这里自然景观优美,森林资源丰富,观光农业应以休闲疗养、农村文化体验、自然风景观光等为主。八个地带包括潮白河、永定河流域及远郊各区,每个地带都具备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可建设成具有不同功能的游憩地。

3.重视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在都市农业中的应用

现代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是实现北京市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技术支撑。为此,要积极探索体现首都市场特点的都市农业,着力突出科技型农业。一是依托组织培养和细胞工程转基因培育动植物及微生物优异或特异物质,发展特色种业和种苗业。二是依托生物技术培育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反应器发展功能性农业。三是依托发酵技术发展发展生物农药产业和循环农业产业。四是依托酶工程发展生物制剂产业。五是利用生物技术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另外,还应建立起完善的农业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卫星通信等信息技术,实现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自动化、农业管理信息网络化。

4.完善农业经营机制

都市农业的发展必须在土地经营机制上有所创新,要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承包土地合理有序的流转,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在政府协调指导下,鼓励外商或专业大户向分散经营的农户成片租用土地发展专业化农业生产,同时再雇佣农民进行企业化经营。要以龙头企业为主要组织载体,通过松散、紧密或半紧密等形式与农户结成互助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农科工贸一条龙服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5.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要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使之同发展都市农业互相适应、互相促进。一是要健全完善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推广两大体系。通过优化农业科技专业结构、人才结构、多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等措施优化和加强农业科研力量,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建设,尽快将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到生产第一线;二是要花大力气培训农业技术人才,建立农业培训基地和试验基地,通过普教、职教、业余教育等各种教育形式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都市农业论文:重庆发展都市农业的探讨

[摘 要] 文章在对国内外都市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情况进行简述的基础上,提出都市农业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功能,重庆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及重庆发展都市农业的模式选择和对策建议:成立都市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发挥都市农业的示范、辐射作用;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的观光功能;加强都市农业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 都市农业 实践模式 发展建议

目前都市农业是与工业并立的、充满生机的基础产业,都市农业的出现展现了未来农业的新潮流,为发展我国农业带来了新的希望,特别在重庆这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更值得我们思考。

一、国内外都市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都市农业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日本是世界上出现都市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都市农业一词最早见于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以易腐败而又不耐储存的蔬菜生产为主要目的,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称为都市农业。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始于90年代初,其中以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较早,重庆都市农业发展的建设还刚刚起步。

都市农业(或说都市型农业、城市农业)在英文中有若干表述,比如urban agriculture,city agriculture等,我国学者普遍引用的一个定义是:“都市农业(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指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大都市里,保留一些可以耕作的土地,由城里人耕种,即都市农业”,其英文原意是“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关于都市农业的定义,由于它牵涉面广,涉及的问题错综复杂,又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国内外诸学派众说纷纭,至今难有定论。

二、都市农业的特征与主要功能

1.都市农业的特征

(1)城乡界线已日益模糊,具有高度的城乡融合性

都市农业所处的空间城乡边界不明显。一种情况是如日本许多城市在扩展过程中,农业以其优美的环境被保留下来,并在都市内建立各种自然休养村、观光花园和娱乐园,形成插花状、镶嵌型农业;另一种是分布在城市群之间的农业,这些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无异,与中心城区交通方便,已经完全城市化,形成了城市渗透农村、农村渗透城市,城市和农村浑然一体,同时,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渗透,农业与旅游交叉融合,现代农业科技、设施与农艺相互交接融合,且逐渐走向和谐统一。

(2)都市农业功能多样

都市农业除具有生产、经济功能外,同时具有生态、观光、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如日本许多大都市在城市扩展过程中,把原有的城市尽量改造为“田园城市”,并把农业作为优美的环境予以保留下来,真正发挥农业的综合功能。

(3)都市农业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

处于城市化地区的农业资源条件明显不同于一般地区,农业经营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随着都市农业区域内经济地租的上升,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都市农业转向资本、设施、科技密集和土地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农业生产方式高度设施化、工厂化、专业化、基地化、产业化、大市场化。并实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为大城市及国际市场提供所需的鲜活农副产品。目前,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有机构成甚至高过工业。如日本的东京、大阪的农业基本实现了生产栽培园艺化、基地设施现代化、生产操作机械化。

2.都市农业的主要功能

(1)生产、经济功能

都市农业利用现代工业技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都市市民提供鲜嫩、鲜活的蔬菜、畜禽产品、果品、花卉及水产品,并要求达到名特优、无污染、无公害、营养价值高或观赏性强。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离不开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且相当部分农产品需就近供应。同时都市农业依靠大都市对外开放和良好的口岸等优越条件,冲破地域界限,实行与国际大市场相接轨的大流通、大贸易经济格局,具有较强的创汇增值能力,同时增加城市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生产、经济功能都是都市农业的主体功能。

(2)社会文化功能

都市农业起着社会劳动力“蓄水池”和稳定“减震器”的作用,对社会稳定发展、城乡居民就业和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观光、旅游休闲,是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市农业通过开辟景观绿地、观光农园、旅游农庄、市民农园、花卉公园等,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从事观光、休闲、娱乐活动,以减轻工作及生活上的压力,达到舒畅身心、强健体魄的目的。同时都市农业可以促进城乡交流,并直接对市民及青少年进行农技、农知、农情、农俗、农事教育,因而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另外农村特有的传统文化因都市农业的发展而得以继续延伸和发展,如日本、德国等。

(3)生态功能

首先是指为城市增色添绿、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减缓热岛效应、调节小气候、提供新鲜空气,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功能;其次是指将生活废水及垃圾用作灌溉和肥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功能;再次是创立市民公园、农业公园以及开设其他各类农业观光景点,减少或减轻“水泥丛林”和“柏油沙漠”对都市人带来的烦躁与不安的目的,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使农业真正起到“城市之肺”的作用,如德国、日本、新加坡等。

(4)示范辐射功能

都市农业是农业新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的前沿农业,对一般农业的发展具有样板、示范功能。都市农业能够依托大城市科技、信息、经济和社会力量的辐射,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示范基地和展示窗口,进而带动持续高效农业乃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土地高效利用起到示范作用,如日本、新加坡等。

三、重庆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

重庆是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比较突出的直辖市,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带动辐射效应不强,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因而,围绕“建设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打造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城市群”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大主题,首先在“一小时经济圈”内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建设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的生产保障、出口创汇、生态建设、休闲旅游、体验观光、文化教育、示范辐射功能,彻底改变目前农业落后现状,改善重庆二元经济结构,实现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是指以主城区为核心,一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包括永川、合川、江津、涪陵、南川、巴南等23个区县,幅员总面积接近2870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幅员总面积的35%,据2006年年底的年报统计,区域内年末乡村人口1204.0万人,占全市的比重为49.8%;常用耕地面积约1042.9万亩,约为全市的一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367.3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57.6%。)

四、重庆发展都市农业的模式选择和对策建议

1.世界都市农业的主要实践模式

(1)偏重生产、经济功能的模式。美国大西洋沿岸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区之一,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五大都市圈形成的带状区域,被美国的经济学者j.歌德(jean gottmann)称之为“巨型带状都市”。这一南北长约960km,东西宽约50~160km的区域里都市和农村相互交叉,融为一体,农业如网络一样分布在城市群之中。该区域内的农业由于受都市经济势力的巨大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都市农业。

(2)偏重生态、社会功能的模式。以欧洲城市最典型,如英国的森林城市,德国的田园化城市等,由于经济发达和文化传统等原因,更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3)生产、经济功能和生态、社会功能兼顾的模式。以东亚的日本和南亚的新加坡为典型。日本有许多高集约化的尖端农业,尽管其国内食品需求热量的60%以上来自国外,但蔬菜自给率却高达90%以上,城市四周有许多土地用于植林,美化城市,发挥生态功能,国土面积的60%以上为森林所覆盖。

新加坡把公园与农业科学结合在一起,在农业科技公园内建高技术农场供投资者发展尖端农业,是生态农业和经济功能相结合的完美形式,值得参考。

2.重庆发展都市农业的模式选择

根据国情,我国发展都市农业必须以生产、经济功能为主,但也要重视生态、社会与文化功能。重庆发展都市农业应以“一小时经济圈”为重点,选择偏重生产、经济功能的模式,主要以产品生产为主,同时关注都市农业的生态、生活、文化、社会功能。

3.重庆发展都市农业的对策建议

(1)成立都市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引导

制定都市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优惠扶持政策,搞好组织协调、政策资金支持和规范化管理,营造都市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制定土地保护和利用政策,确保都市农业和城市经济和谐发展。都市农业要重点发展集约化、专业化、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农业,提高单位土地经济效益。

(2)发挥都市农业的示范、辐射作用

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高新技术农业和特色品牌农业,建立各具特色的农业示范基地,生产蔬菜、水果、水产品、畜牧业、中药材等方面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生产与开发各种优质农产品、特色种养业。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都市农业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充分发挥出龙头企业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

(3)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的观光功能

都市观光农业的发展和布局要充分考虑区域农业基础、交通、区位、市场等限制条件,还需要重点遵循“市场导向、可持续发展、突出优势与特色、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一布局”等原则。利用都市农业的区位优势,大力开发农家乐、农家游、农业观光示范园区等以旅游服务为主、产品生产为辅的观光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

在观光农业每个场点和项目中,要力求展示最独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设计要富有创意,以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如:特禽(超大型羊、猪和微缩型的蜜蜂大小的“迷你鸡”等);特菜(袖珍型的番茄、茄子、彩色辣椒、南瓜等);特果(象冬桃、菊花桃、大樱桃、苹果梨、树莓、体量巨大色彩绚丽的珍奇瓜果等);特趣、特餐(如鸵鸟宴、全羊餐等);特饮和娱乐植物,如:笑树、蹦跳草、炸弹树、挨刀树、光棍树、醉树、醉草、醉花等强调奇特,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使游客大饱眼福。同时要精心设计农业旅游产品,挖掘当地民俗风情,农耕文化,本土文化。

(4)加强都市农业人才培养工作

多层次、多元化地培养和造就与都市农业现状相适应的各类人才是都市农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博览会,提高农业在社会上的地位,改变人们对农业的观念,形成都市农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良好外部环境。一方面通过培养实用人才来发展都市农业,另一方面通过都市农业的发展吸引各类人才。

都市农业论文:都市型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

该文介绍了芜湖市鸠江区白茆镇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现状、经验和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做强一产、做大三产,发展电商、仓储、物流,多方融资、政策倾斜,招商引资、内外联动,依靠科技,促进发展等。

关键词:

都市型现代农业;现状;对策;白茆镇

白茆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盛产各种名特优蔬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素有安徽省“农业状元”的美誉。随着白茆镇划入芜湖市鸠江区以及长江二桥和过江隧道的建设,白茆镇的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特有的长江冲积洲肥沃土壤和长江水源尤其适宜发展有机、绿色和无公害蔬菜以及特色水产品,独有的长江沿岸生态林网水系生态宜人,尤其适合发展休闲旅游和农家乐。芜湖市的发展以及长三角城市群的壮大,也为白茆镇发展都市农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白茆都市农业示范区位于白茆镇境内,总体规划面积0.13万hm2,一期核心区466.7hm2,涉及新园、义圩、套北3个行政村和三官殿社区。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及中低产田和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的实施,示范区实现了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在此基础上,白茆镇从2014年开始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通过2a多的努力,示范区瓜果一年四季飘香,无公害和绿色、有机蔬菜琳琅满目,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完美融合,都市农业示范景区雏形已基本形成。

1白茆镇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现状

1.1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完成了入园口及园区道路美化绿化、渠道清杂和园区内环境综合整治、村庄59户立面改造、村庄道路建设、园区内桥梁改造和2座曲桥以及3座凉亭、2座拱桥等配套景观建设、建成80kW排涝站1座,主干道1.38km浇筑沥青,支干道5.8km浇筑混凝土。打造了二龙塘和年润2个休闲垂钓景点和庄稼汉葡萄采摘园,主要道路口建设木质休闲廊架,使园区及园区内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1.2现代农业高新科技推广卓有成效

园区企业共建成二代钢架大棚54hm2,连栋大棚14hm2,智能玻璃温控温室10hm2。推广了反季节栽培、立体高效栽培、蔬菜标准化栽培新技术,防虫网、粘虫板、遮阳网、太阳能杀虫灯、新型农机具等新材料。园区成立了专家工作站,与安徽省农科院蔬菜园艺所开展项目和技术合作,引进名、特、优、新蔬菜品种示范种植并取得成功,起到了很好示范带动作用。

1.3园区承载国家和省市农业项目能力进一步增强

园区内共有3家企业承担了芜湖市蔬菜标准园项目,1家企业承担了国家级蔬菜标准园项目,同时还承担了农业部科技示范县试验示范基地项目、长三角地区设施蔬菜高产高效生产项目、设施蔬菜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等。

1.4农业休闲观光旅游设备齐全

园区现已建成年润和二龙塘2个垂钓中心,供游人垂钓和休闲观光。完成林下音乐茶座、QQ农场、桃花岛和千亩葡萄采摘园建设。所有路牌、导游牌以及木质休闲廊架、凉亭等已全部安装到位。

1.5园区活动开展有声有色

2015年成功举办了示范区首届“千亩葡萄园采”摘节,吸引了芜湖市大批市民和周边游客前来观光采摘,扩大了示范区知名度,带动了全镇餐饮、购物等三产消费,创出了白茆特色农业旅游业品牌。

1.6园区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园区主要蔬菜品种10余种,日最多上市量50t。主要销往芜湖、南京、杭州、常州、上海、武汉等大中城市,示范效应和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示范区周边农户实现了就地打工就业,常年做工的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

2都市型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

2.1一产不强三产不足

目前园区农业产业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产品无包装和品牌,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农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园区各类蔬菜种植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缺少“名、特、优、新”品种,没有叫的响的品牌。围绕农业衍生的第三产业不足,农家乐休闲观光和垂钓园、采摘园等只停留在初级水平,没有更多吸引人的休闲旅游项目,示范区人气不旺。

2.2流通不畅环节过多

园区内企业缺乏农超对接以及小区直接配送的销售模式,生产的农产品通过层层转手销售,生产企业利润大多被流通环节占去,同时消费者支出成本加大又进一步影响到产品的销量。农产品大量上市时没有冷库保鲜,往往只能低价销售。

2.3资金不足后续乏力

农业基础设施一次性投入大,回收周期较长,且风险一般较高,农业企业的资金不雄厚,很难扩大再生产,遇到市场不景气或自然灾害减产,企业往往陷入被动局面,筹资也很困难。一些企业投资建设了智能温室,每667m2投入的成本达到70多万元,投资回收期很长,如果没有相应的高回报的产业运营,很难在短期内收回成本并实现增值。

2.4人才匮乏观念滞后

现代农业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农业人才很难聘请到,一些农业科技人员知识老化,眼界不高,观念滞后,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企业的经营者一般也不是常年从事农业的,多数投资者原先做的是农业以外的行业,对农业产业的规律把握不准,对生产、销售、流通等各个环节了解不深,公民难适应当前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新变化。

2.5劳力减少成本加大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力的大量外出,农村劳力减少且老龄化严重,劳动用工报酬逐年上升,农业企业用工成本居高不下,且经常出现招工断层现象。

3发展对策

3.1做强一产,做大三产

以一产为基础,做强农业第一产业。围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在农产品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力争多出精品,吸引城市市民前来观光采摘鲜活的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业,以三产带一产,实现农旅结合;把乡村传统文化创艺产业与农业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并融入特色美食、健康养生、中医中药、农耕文化、农俗文化、田园诗歌、传统戏曲等元素,让都市农业示范园成为都市人的精神乐园。白茆镇没有山,但可以利用水乡特色打造水上游,把示范区内莲花套水系进行开发并与黑沙洲水上旅游相结合。利用沿江沟渠林网种植荷花,既可以形成莲藕产业,同时也美化环境,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打造莲文化为主体的富有个性化特色的农业旅游业。

3.2发展电商,仓储物流

随着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网上销售模式越来越受到农业企业的青睐。要大力发展示范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建立物联网体系,开展网上销售。如在网上出售QQ农场“土地”,让市民体验农场主和农耕的乐趣。园区要建立起主要城市蔬菜直销点和网上社区配送中心,让示范区的农产品在300km范围内实现地头直达市民的餐桌。同时,在园区建立大型冷库,让上市蔬菜能及时保鲜储存,并与物联网冷链配送相衔接,实现一年四季均衡供应。

3.3政府支持,多方融资

政府要鼓励银行信贷和民间资本投入农业,通过政策性保险降低生产风险,并不断整合资金加大对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充分争取和利用国家对“三农”的扶持资金,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向示范区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倾斜,引导都市农业健康有序发展。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示范区企业申报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申报农产品“三品一标”、名牌产品等,为企业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3.4招商引资,内外联动

对示范区现有的入驻企业要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提高企业经营者和示范区农户科技素质。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知名龙头企业入驻,提升园区企业总体实力。进一步落实好人才战略,加大对农业科技从业人员的奖励和扶持力度。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创业或以专利等入股,调动农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进一步充分发挥农业专家工作站对园区技术指导、产业谋划方面所起的作用,为园区企业更好地提供全方位服务。

3.5依靠科技,促进发展

在当前农村劳动用工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推广蔬菜耕种、覆膜、采收等机械和喷、滴灌技术,减少劳动用工,提高农动生产率,降低劳动成本;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改良示范区土壤;推广太阳能杀虫灯、防虫网以及粘虫板诱杀害虫技术,减少用药防治成本;推广立体高效种植和循环模式,提高经济效益。在温室大棚内推广全程智能化管理、无土栽培等农业高新科技。在园区建立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开展自主研发。对生产上出现的种子、土壤、栽培及病虫害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促进示范区现代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陈世武 单位:芜湖市鸠江区白茆镇农业服务中心

都市农业论文:都市生态农业林下经济前景

摘要:

都市生态农业是适应“三个导向”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林下经济作为都市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较好地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有效利用林下空间和林业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多重效益。在都市生态农业建设中,林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需要因地制宜,依托特殊的发展空间和特殊的社会功能,突出都市服务特色,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才能有效发挥林下经济的优势,促进都市生态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都市生态农业;林下经济;农业发展方式

一、现代农业“三个导向”与都市生态农业发展

(一)“三个导向”农业现代化道路体现绿色可持续性发展

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现代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经济社会环境的新变化,生态环境恶化、温室气体增加,生态危机已成为农业持续发展的障碍。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业发展实力和发展层次,是现代农业发展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的转型势在必行。十八大后,国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在对我国农业生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密集调研的基础上,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三个导向”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即以解决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都市生态农业撑起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一片蓝天

现代农业的发展,要充分体现“三个导向”的发展战略,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都市生态农业的发展,践行了“三个导向”,实质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从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未来环境修复与治理成本极高,都市将会为今天快速挤压式的增长付出巨大代价。只有都市生态农业才是都市农业的未来发展道路。我国各地生态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多重效益,为现代都市及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撑起了一片蓝天。从发展实践看,都市生态农业以进一步开拓农业的多功能性以及高效、绿色、可持续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生态和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提高农业发展可持续能力。在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中,注重将农业生态建设贯穿现代农业发展全过程,以生态系统循环持续发展机理安排农业发展道路、调整农业结构,以此来缓解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控制农药化肥等的投入,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排放,注重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充分体现了“三个导向”现代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性。

二、林下经济助力都市生态农业发展

(一)林下经济是都市生态农业的重要形式

本世纪初林下经济在我国开始逐步兴起,林下经济目前已成为我国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和林业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观光旅游、农林牧产品综合开发等,获得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中,近郊区和都市生态区发挥林业产业生态的优势,逐步将林下经济开发作为都市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而加快发展。在国内外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中,林下经济得到重视。德国是发展都市生态农业较早的国家,在都市农业发展中特别注重生态发展,高度重视林业的生态效益,将林业作为都市农业的重要形式。德国往往在一些大城市加大林业经济发展,将许多发达工业城市打造成“森林城市”。在国内都市农业发展中,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等大城市也非常关注林下经济的开发,加快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如北京市近年来在首都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发展了林药、林菌、林桑等十种经营模式,林下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已成为北京市都市型现代林业的主流形式之一。林下经济服务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农民增收,并为首都发展提供生态屏障。

(二)林下经济关注生态等多重效益,助力都市生态农业

1、林下经济实现生态、社会、经济多重效益。

近年来,为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林下经济的多重效益,国务院办公厅于2012年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42号)。2013年10月,国家林业局公布了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名单,以典型带动林下经济发展。从我国各地林下经济发展的目标看,林下经济有助于发挥多重功能,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等多重效益。如北京市在林下经济发展中,注重发挥其生产、生活、生态多种功能;上海市林下经济最终目标是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天津市在林下经济发展中,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主题,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2、林下经济多重功能开发,有助持续发展。

林下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和林业生态环境,将林、草、农、牧有机结合,采用林菌、林药、林禽、林畜、林游等模式,进行多功能农业开发,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发展,既有利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又有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推力。以林禽发展模式为例,我们可以从图1看出,在林下空间养殖鸡鸭,缓解了土地压力,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利用良好的林业生态环境,提质增效,又很好地避免了环境污染,在林——禽产业互动中“生态”和“利益”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

3、特殊的空间,拓展都市林下经济的特殊功能。

在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中,近郊和都市区林下经济处于特殊的空间,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势,而社会对其也会有特殊的需求,特殊的需求就要求发展特殊的功能农业。以生态为首要目标的都市林下经济,有很好的生态维护功能,一方面为现代都市发展提供强大的生态屏障,帮助现代都市污染防治。另一方面实现资源多级循环利用,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当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唤起居民回归自然、绿色消费等意念。都市区林下经济所处的这一特殊的空间,要求满足都市区发展的这些特殊社会需求。

三、都市林下经济模式选择与发展对策

与山区、丘陵林业经济发展和其他区域林下经济的发展不同,都市林下经济处在现代都市发展这一特殊的发展空间,还有特殊的社会功能,这是都市林下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因此,对于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中的林下经济,在进行模式选择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特殊性,首先必须服从城市需要,服务现代都市发展,凸显都市林业的特殊空间地位,农、林、工、服多产业联动,开拓都市林下经济的都市服务功能。林下经济为现代都市发展提供强大的生态屏障,保持持续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领先的技术和服务功能,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城市污染的防治等多重功能。在具体模式选择上,要发挥都市旅游休息市场优势,重点发展林下休闲体验、林下旅游等林下经济。做好都市林下经济科学规划,因为科学发展,规划必须先行。

1、加快都市林下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技术突破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关键。林下经济是典型的林业生态环境依赖性产业经济,良好的林业生态环境是发展的基础。都市林下经济实现持续高产出、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提升都市生态屏障功能、充分发挥林木和其他生物的综合效益,急需科技创新。都市林下经济发展要求加快农林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重效益。目前,受技术水平限制,我国都市林业经济持续发展技术成果不多,储备不足,限制了都市林下经济的发展能力。

2、加大投资力度,调动农民积极性。

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都市林下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这就要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实践已证明,林下经济是一项投入、产出较高的产业,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很难产生相应的规模和效益,单靠农民自己和市场机制是难以解决的。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对林下经济的资金投入,支持鼓励农民发展林下经济,提高生产水平,同时引导农民、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充分调动农民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发展林禽、林畜、林菌等多种林下经济模式,林业与其他产业多产业联动,打造林下经济产业集群。

3、注重特色培育,拉长林下经济产业链。

依据本地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创建特色是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都市林下经济特殊的地理空间和特殊的社会功能,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充分体现并依此形成特色。在我国未来都市林下经济发展中,我们要按照“林木发展,生态第一”的原则,着力打造林下经济产业化集群,积极培育都市林下休闲体验、都市林下旅游、都市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产业化集群。围绕集群培育,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使每个集群都有一批叫响全省、全国的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作者:刘君 单位:安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都市农业论文:都市农业景观设计低碳性探究

一、低碳都市农业景观概念及特征分析

(一)低碳都市农业景观的概念分析

低碳都市农业景观的发展是伴随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而逐渐兴起的景观类型,它以城市发展、城市人民需求等为依托,在城市适宜农业发展的边缘空间景观设计规划中引入农业元素,同时在进行低碳景观建设的基础上,满足城市对多元景观形态的需求,实现城市景观建设的长远发展,使其观赏率与利用率得到最大化提升。

(二)低碳都市农业景观的特点分析

我国多元化景观生态系统的形成得益于农业生产模式的多样化,如南方都市边缘的基塘系统、北方塑料大棚的瓜果蔬菜种植模式、沼气池模式等都与景观空间布局紧密相关。因此,结合景观低碳生态理念可知,我国都市农业景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具备优良的景观环境服务功能,比如,仿造自然顶级群落特色,可在生态治理区域进行陡坡造林建设,该方法能够有效遏制重力因素下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其次,具有斑块生态位互补特点。景观区域内既是不同植株的主要聚集地,也是主要的生态流区域,因此,合理调控生态农业类型,实现不同植株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的优良互补性能,能够将景观生态体系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然后,具有较高的景观异质性,农业景观区域内斑块类型多且不同之处较多,比如城区煤矿塌陷区域形成的城区远郊平原低洼地带营造的水利廊道灌溉模式、传统农田间歇性混种模式等,借助生物间的相克理论实现都市农业景观的整体系统优化性。再者,景观资源乡土性特点突出。不论民间技艺还是乡土文物,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借助农业景观,不仅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还可加快区域精神文明建设。最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二、低碳都市农业景观设计与规划分析

(一)低碳都市农业景观设计基本途径

农业景观设计主要涉及农业景观结构布局与景观使用功能两方面。农业景观设计与传统景观设计有所不同,前者是将景观作为“资源”类型的一种进行使用,并寻求整体上的生态和谐型,它不仅强调人们对景观的实际需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强调景观的生态价值与审美价值。农业景观设计与规划是逐层进行的,由目标、功能、结构、具体单元的划分,每一层内容都是构成整体景观设计的基本途径。

(二)低碳都市农业景观设计理论

1.城市规划设计理论

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致使城镇化建设急速推进、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等问题与人类的生存空间的需求形成强烈的矛盾对比!而当代都市农业的盛行便是"田园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借助城市规划建设理论指导都市农业景观设计,将其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中,对满足都市人民的使用需求、人文需求,促进城市经济建设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都市农业理论分析

都市农业是指在城市边缘区域,利用环境资源、田园景观及自然生态景观,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都市群体提供了解农村、体验田园生活的场所,也就是将生态体体系域农业生产、生活等融于一体,形成服务性生产、休闲、观光场所。都市农业景观活动场所作为城市主要的休憩园地,不仅能推动城市向着更加多元化方向发展,还可有效防治城市污染问题,在城市近郊区域修建绿色边缘地带的过程中,也必须确保都市景观园区内的生态完整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低碳都市景观不仅兼具娱乐、休闲功能,还具有生产功能,它的发展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最新突破。从生态角度来分析,既能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区局部气候,又满足了都市人群回归自然的愿望,对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意义。

作者:王国庆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都市农业论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论文

一、即墨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城市人对回归大自然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向往环保生态的生活环境。大城市周边区域以及市区内适合农业生产的空间,以其优越的区位优势成为满足人们这种需求的理想场所。青岛农业总体上已进入到现代都市农业时代。即墨毗邻青岛城区,区位优越,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农业有条件逐渐向园区化、设施化、工业化方向发展。人们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必然要求改变原来即墨农业的“城郊农业”定位,改变其仅提供农产品和原料的物质方面的单一功能,而向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能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等多方面需求的现代都市农业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即墨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不断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的新功能,增进产业融合,使现代农业产业服务青岛,融入青岛,成为青岛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园区聚集引领发展

近年来,即墨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发展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技术、设施配套等多方面进行了倾斜扶持。特别是最近几年,日光温室、大拱棚、中小拱棚发展较快,设施农业园区不断涌现,让农业项目在园区“抱团”,把园区打造成项目发展的“洼地”,使农业园区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全市的设施农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近10万亩,成规模的农业园区150多处。即墨市已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出口甘蓝生产基地,大姜、华南型黄瓜、食用菌、设施西瓜等种植面积都居青岛市前列。

(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拓宽发展空间

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无公害农产品、优质果茶等高效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目前,以生态观光、茶果采摘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村、观光园20余处。全市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山东省旅游特色村3家,省级旅游强镇3个,省级“好客人家”农家乐7家,青岛市星级农家乐12家,直接从业人员3000多人,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最高可达100万元。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品质

在发展都市农业过程中,始终坚持实施生态循环战略,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积极推广以生态绿色、节水节肥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市发展蔬菜、果茶等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38个,面积22万亩;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154个。

(四)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品牌带动促农增收

即墨市以放心菜、放心肉、优质粮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此带动农户发展绿色种植,培育农业品牌。一是品牌农业逐步壮大,形成了以蔬菜和茶叶为代表的品牌农产品聚集区。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深入挖掘“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的潜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创建农业品牌。以品牌为带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市注册农产品品牌300余个。涌现出“白庙”芋头、“鳌福”绿茶、“金口玉芽”芹菜等青岛十大名特优农产品;“鳌鹤春绿茶”、“大任河粉条”等近百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出灵山韭菜、七级食用菌、华山甜瓜等一批区域性知名农产品。

二、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

现代都市农业还在发展初期阶段,为都市居民提供的休闲、教育、体验等功能还不多,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名特优少,知名度较低,品牌农业发展差距较大。缺乏叫得响、知名度高的品牌。二是园区档次不够高,科技和装备水平一般。缺乏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精品产业,园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产业链短。三是特色不突出,缺乏创意,精品少。缺少让市民在休闲观光过程增进对以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高效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还不够。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还有待完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和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

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是打造现代都市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实现即墨市现代都市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世界眼光谋划,国际标准要求,制定完善发展规划

即墨地域东、中、西部存在明显差异,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层次,按照“东果茶、西蔬菜、中粮油”的空间布局,整合资源,带动现代都市农业整体突破。东部自然环境多样,交通便利,应结合蓝色硅谷建设,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高档次果、茶种植为主的精品农业,大力开发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等生态功能,建设土地集约、技术密集的现代高效农业。积极发展农耕休闲文化、果蔬采摘体验、市民租赁农场等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形式,为人们提供优质鲜活的农产品,还可打造出优美的生态环境。在西部以大沽河为轴心,重点以发展高端设施农业为突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配套发展休闲农业,建设高质量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创新农业服务业发展。率先建成一批机械化、信息化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

(二)设施农业引领,促进都市农业智能化、高端化,满足市民的物质需求

一是实施农业园区建设引领工程,着力打造精品现代农业园区。引进推广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智慧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先导,切实做到示范一片、带动一方。二是统筹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培育产业特色,突出规模效益。加大园区科技示范作用的宣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用好的政策、好的项目调动各方面主体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

(三)创新休闲农业,开拓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新领域,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充分利用自然风光、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将农业生产、自然生态和人们生活进行有机融合,重点培育农业果蔬采摘体验式旅游、休闲度假等模式的休闲农业,为城乡居民提供系列化的产品和服务。一是加快推进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民俗历史、乡土民情,通过设施栽培、生态立体种植、特色农业等模式,加强高科技成果集成示范,突出农味,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精品。例如,可利用田横祭海节和鹤山柿子节等民俗节庆活动,把即墨两千年多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农业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成精品农业旅游品牌。二是发展创意农业提高效益。针对市民求异、求新、求特、求美的消费心理,如可种植五彩辣椒、迷你西瓜等特色农产品,以满足其“猎奇”需求。三是积极发展观光生态农业。发挥农业在教育、生态等方面的功能,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节水优质作物品种,为市民提供回归自然的良好生态,建设成为青岛市的绿色生态屏障。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质量

一是高标准打造“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大力培育农业精品名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产品安全的目标。二是加强品牌营销。发展初期,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品牌建设的扶持,注重通过新媒体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沟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促销活动。以市场促生产,实现由单纯抓生产向抓市场促生产转变,建设大型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形成联通全省、辐射全国的农产品物流网和信息网,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大力营造品牌文化。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企业文化的开发力度,对本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等各种资源要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利,从更高的视角、更深层次挖掘企业和产品内涵,打造文化农产品,唱响“金口玉芽”芹菜、“鳌福”绿茶、“白庙”芋头等品牌,力争形成品牌优势,不断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选择一批重点农业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吸引资金、激励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外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农业企业,引进或培植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对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二是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实施“园区+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以科技带动、订单拉动,大力发展标准化种植基地,优化种植业结构布局,推广机械化生产,实现农业发展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三是抱团发展闯市场。把分散的农户联系在一起,将“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闯市场”。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走规模化发展道路。

(六)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发展保障

一是加强政策的引导,整合惠农政策,确保财政支农投入的稳定增长。以园区、龙头企业为平台,提高农业科技集成创新,转变生产方式,使设施农业向工厂化方向迈进。二是构筑现代都市农业支撑体系。发展完善适用现代都市农业要求的农技推广体系,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快新型农民的技能培训,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作者:庄坤 单位:山东省即墨市社会劳动保险事业处

都市农业论文:推进都市近郊型休闲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休闲农业拉动了即墨市经济增长、推动了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带动了村庄生态文明建设。但目前即墨市的体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较多问题:第一,休闲农业布局不够合理,建设水平较低,产品项目雷同,特色不突出,精品极少。第二,政策法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缺少对休闲农业管理的统一标准。第三,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条件差。

二、加快发展即墨市休闲农业的建议

休闲农业是一个集现代农业与旅游业于一体的新型产业结构,它不仅能带动农业产业提升,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更能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和精神面貌,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的立体效应,是建设美丽乡村有效途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居民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大幅度提升,成为地区休闲旅游的主力军。除此之外,即墨市地处青岛近郊,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极大数量的游客资源,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1.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即墨市休闲农业在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期,因此要提高认识,把观光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抓。在编制规划时,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避免雷同、重复建设。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民俗特色、人文历史等资源,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进行有机融合,突出农村天然、质朴、绿色、清新等特色,统筹全市休闲农业资源,做到有序发展,相对集中,规模开发。

2.突出特色创意,走品牌化、精品化发展道路。

目前各地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争夺客源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发展休闲农业唯有靠突出自身特色、创立品牌,打造精品。休闲农业品牌化要求休闲农业把各种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当地资源,研究特色、挖掘特色,从科技、艺术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有创造的改造。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景观资源、民俗艺术及风土民情,突出农味,在农字上做文章,将其融入一年四季的休闲农业中,达到游客求变、求异、求新、求特、求美的消费心理,形成自己的特色,创造自己的品牌,打造出既有创意又有品位和形象的休闲农业品牌。休闲农业精品化则是立足当地独有的资源,进行有创意的改造,形成独特的创意,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别人难以复制的独特旅游产品。

3.加强管理,促进规范发展。

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有关部门应加强指导,分工负责,形成合力。借鉴国内先进地区开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的好做法,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标准和规范,就从业资格、经营场地、接待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对经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作出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抓好示范,扶持典型,促进全市休闲农业逐渐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成立行业协会,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提升经营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使休闲农业走上健康有序发展之路。

4.加强培训,提升从业者素质。

结合农村劳动力培训,要着重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专业特长和较高素质的休闲农业实用人才,对他们加强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环境教育等知识学习,组织到先进地区参观开拓视野,不断增强业主自我发展、自我规范、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休闲农业的服务档次。同时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农艺知识、食品卫生、安全生产、诚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

5.政策扶持,多元化的资金投入。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要为发展休闲农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发展休闲农业要加大政策扶持。如:以奖代补、减免相关税费、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等政策。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经验、有实力的企业进入休闲农业领域、吸引多元投入开发,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休闲农业。

三是政府上要加大投入。设休闲农业专项发展基金,优先对特色明显,运行规范,前景广阔的休闲农业实体给予扶持,主要用于完善硬件设施、改善生态环境。

作者:高信岩 庄坤 葛会献 单位:山东省即墨市农业局 山东省即墨市社会劳动保险事业处 中节能光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都市农业论文:都市农业建设规划浅析

全市人口37%是农民,80%的版土面积是农村。没有农业发展,没有农村的小康,武汉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富裕和繁荣。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多次肯定了武汉农业的基础地位。2004年,对江城309万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确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协调发展的科学观。武汉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农业局长吴福曾说,武汉都市农业有着商带农、工补农的较大优势,武汉农业在中部崛起,将具有巨大的示范和辐射效应。近年来,武汉都市农业在中部崛起的两大支点———正规化基地和龙头企业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截止今年初,全市“菜、鱼、肉、奶、禽、游”六大优势产业正规化基地建设面积达42.4万亩,比上年新增27.3万亩,产值达到125.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6%。

一近二年,武汉优势产业正规化基地建设喜逢春雨。市政府集中1.5亿元资金投向优势正规化建设,同时吸纳民间投资资金17.6亿多元,全市180多基地形成特色经济板块。新洲双柳正规化蔬菜基地扩张后达10万亩,东西湖区惠安产业带扩充后达5万亩,江夏舒安藠头、蔡甸洪北西甜瓜等万亩以上基地均按正规化标准进行全面整治。正规化基地建设从种植业向水产业、养殖业扩张:江夏牛山湖、梁湖19万亩的水面成为正规化水产基地的样板,20个畜禽养殖小区建成投产。产业化办主任肖小秋说,正规化基地建设,让农民尝到与现代生产力对接的甜头。1亩菜地提篮卖,百亩菜地推车卖,万亩基地不愁卖。正规化基地建设,让农民走出了千百年来农业靠天收的怪圈,提高了农村生产力,全市正规化生产基地机械化作业率达56%,农业科技运用率达60%,正规化基地的农产品科技含量平均比分散生产高出一倍多。

二产业基地的形成促进龙头企业的持续发展。江夏舒安藠头生产基地为小蜜蜂食品公司的企业扩张提供了丰硕的货源,去年小蜜蜂公司出口创汇达800多万美元。乘势而上,壮大我市龙头企业。近两年来,市政府每年拿出2000多万元资金,扶持市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专项贴息资金、以奖代补项目资金,不搞年终“一刀切”,谁有发展潜力,就支持谁。系列政策的激励,我市龙头企业整体水平迅速提升。2004年,全市市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15家,过5000万元的达35家,年可加工乳制品28万吨,生猪300万头,油脂45万吨,饲料240万吨的生产能力。蔬菜、水产品、水禽加工能力也分别达到90万吨、2.5万吨和5000万只,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已达1:1.35。我市“天种”、“友芝友”、“扬子江”、“蜂之巢”、“每天六颗”五个品牌还获得省级名牌称号。

三“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为武汉农业在中部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汉小蜜蜂以藠头加工为龙头,带动江夏区南八乡1.2万农户连片发展藠头生产基地2万亩,年亩产值达到2500元以上。

福龙超大和武汉福达以蔬菜加工为龙头,网络农户9000户,带动双柳和洪北地区蔬菜基地5.5万亩,实现年蔬菜亩产值3000元以上。

长华食用菌有限公司带动徐古食用菌板块基地600万平方米,实现食用菌年产值2亿元以上。天种、中粮肉食、台湾升阳、武汉飘飘等肉制品加工企业,带动市郊41个生猪养殖小区。武汉富尔仕、武汉大地等家禽屠宰企业和汉口精武等禽肉加工企业,使全市新增鸡鸭养殖规模达100万只。2004年,全市各类农业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76亿元,全市共有37.9万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

四取它山之石,攻我市之农业。去年春,市政府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武汉农博会,全市农业产业化第一次大规模接受全市人民的检阅,同时也接受市场的挑选,200个基地、60多家加工企业和国内外30多家流通商家在江滩握上了手;天南地北的新优品种在武汉正规化基地中落了户,安了家:美国的七彩椒、日本的西甜瓜、太空改良的迷你黄瓜等批量引种,大棚生产、露天种植一茬接一茬,市民的菜篮子变得靓丽多彩、四季如春。

第二届中国武汉农博会,4月28日将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正规化基地和龙头企业,这两个能让武汉都市农业在中部崛起的两大支点,除了再次接受全市人民的检阅,接受市场的挑选外,希望都能敞开自己的胸怀,将农博会所汇聚的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商品流纳为己用,这才是政府办会的良苦用心。最后,肖小秋说,如果我们基地和龙头企业能在农博会上勇取它山之石,广纳天下之智,诚招四海之财,做大正规化基地,做强龙头企业,那么武汉都市农业在中部迅速崛起必将指日可待。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迅速发展

我市农村打造闯市场的『航母由一家一户摸着石头过河,到众人划桨闯市场,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让众多农民由弱势群体,变为市场强势主体,成为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新型航空母舰。截止今年4月,全市成立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56个,涵盖种植、蔬菜、林果、畜牧、水产、农机、加工、流通、劳务输出等产业。

1983年元月,江夏区(原武昌县)法泗镇成立了柑桔研究会,我市第一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正式诞生。法泗镇桔农技术共享,合力护品牌,抗市场风险的典型作法,开启了全市农民闯市场的新思路。

近年来,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迅速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连接农户、基地、企业和市场,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建设、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洲区双柳蔬菜协会为万余菜农解决卖菜难的问题,2003年底受到农业部的表彰奖励,在全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会议上交流经验,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入会人员的一致赞赏。市政府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关政策摘编《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武汉市优势农产品基地正规化建设规划的通知》武政[2003]54号文件规定:在国家税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技术改造等费用实行税前扣除;引进技术和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从事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在一定时期内免征企业所得税。支持优势农产品商标注册,严肃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创建知名品牌,对在开发名牌产品中成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观光农业与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武政办[2003]76号文件规定:对投资开发四荒(荒坡、荒山、荒水、荒滩)资源建设观光农林旅游景点景区的,投资者可拥有所开发土地50年的使用权。连片开发四荒资源500亩以上或投资额达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自有收入之年起,3年内免征特产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武政[2003]89号文件规定: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从2004年起,市政府每年从农业基本建设资金中专项列支10%,用于“一区五园”建设,即东西湖国家级食品加工区和新洲双柳、江夏大桥、汉南邓南、蔡甸常福、黄陂武湖等5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龙头企业”建设工程。从2004年起,市政府每年对年销售额达到亿元以上,本市农产品占加工原料6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给予3万元的奖励;对农产品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带动本市农产品外销量占60%以上的流通型龙头企业,给予3万元的奖励;对提供优势农产品新优种子种苗在本市年应用面积达1万亩以上(良种牲畜1万头以上、良种家禽10万只以上)的种子种苗型龙头企业,给予2万元的奖励;对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种养殖生产型龙头企业,给予2万元奖励;对年综合经营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观光旅游型龙头企业,给予2万元奖励。加快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建或技改投资额在100万元至500万元的项目,市政府按年贷款利息额的50%给予一次性贴息;对投资额在501万元至1000万元的项目,市政府按年贷款利息额的60%给予一次性贴息;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市政府按年贷款利息额的80%给予一次性贴息。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台作经济组织。市政府对在市区相关行政部门注册登记,新组建的行业协会和专业中介组织,经考核认定确有业绩的,每个给予1万元的奖励。#p#分页标题#e#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推进计划的通知》武政[2004]19号文件规定:市财政设立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每年不少于500万元,重点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产品开发;市计委建立扶持龙头企业专项资金,每年不少于500万元,对重点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扶持;对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计划部门将优先立项,并对技术水平先进、规模大、带动力强的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立项;市科技局在“科技3项经费”中设立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每年不少于600万元,用于农产品加工科技项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特色水产业发展的意见》武政办[2004]123号文件规定:市政府对水产品加工企业年加工鲜鱼超过200吨的,按每超过10吨补贴1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年补贴资金最高限额为50万元,并依据企业购销、纳税等有效凭证进行考核验收;对水产苗种企业年繁育并销售名特优苗种超过3000万尾或黄颡鱼苗种超过100万尾的,分别按每增加100万尾、10万尾补贴1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一个苗种企业年补贴资金最高限额为50万元,并依据苗种销售发票等有效凭证进行考核验收。

都市观光农业收入突破6亿元武汉依托“六山”、“四湖”、“五区”、“一园”发展都市观光农业。以嵩阳山、九真山、木兰山、素山寺、青龙山、将军山六山为点,以木兰湖、汤逊湖、金银湖、沉湖为线,以道观河旅游休闲区、木兰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汤逊湖旅游度假区、索河野生动物游览区、东西湖观光农业区和武汉农业生态园五区一园为面,着力打造自然生态、绿色农业、乡村文化、四条旅游线路,并不断完善行、游、住、食、购、娱六大旅游设施,联通市郊434个农业庄园、垂钓园、农业公园、观光农业等农业景点。去年实现农业观光旅游年产值7亿元都市农业秀龙头竞风流东西湖农产品加工形成产业群东西湖区形成了乳制品加工、肉制品加工、生鲜蔬菜加工、水产品加工、粮油制品加工产业链,年加工生鲜奶15万吨、畜禽产品1.5万吨、蔬菜1万吨、水产品1000吨、粮油120万吨。农产品加工、食品精加工成为武汉新生的第五大经济支柱产业。2002年7月,国家农业部正式批复同意东西湖区成立国家级食品工业加工区。去年,全区食品加工业产值32.8亿元,过亿元企业有华润、统一、百事可乐、乐百氏、新元粮油、友芝友、光明乳业7家,是全省最大的食品精加工基地。“统一”、“华润”、“光明”、“友芝友”等产品已成为全国市场的知名品牌;“友之友”、“慈惠”等15个产品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中心加工区以发展粮油饲料加工、肉制品加工、水果加工等产业为重点,依托华润啤酒、华丰、统一企业、新元粮油以及通威、希望、江城、海大等4个饲料加工企业,形成年加工面粉、大米、大豆、玉米等农产品100万吨的生产能力。走马岭附属加工区以发展肉制品加工和生鲜疏菜加工为重点,依托武汉双汇、湖北三五醇企业,形成年加工各类肉制品1万吨、蔬菜5万吨的生产能力。武汉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主营方便面和乳饮,包括统一100、来一桶、巧面馆、好劲道、小当家、小浣熊等品牌方便面;统一鲜橙多、蜜桃多、葡萄多、冰红茶、绿茶、“多”果汁系列、“喝”果汁系列等。江夏特色养殖打造武汉水产品牌“百湖之县”的江夏,水域总面积97万亩,居全省第二位,全区河蟹、鳜鱼、黄颡、龟鳖等名特优水产品,放养面积达43万亩。江夏区已建设的牛山咀、鲁湖和南北咀3个正规化养殖基地,形成以梁子湖、鲁湖、汤逊湖旅游休闲渔业“金三角”。牛山湖渔场和武汉富尔仕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的兴起为江夏区水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注入新的活力,开辟了更广的途径。全区年加工水产品能力达到1800吨,年创经销额达到3000万元。牛山湖渔场拥有名优苗种繁育基地、扣蟹养殖基地、水产品加工厂,年生产各类水产品达1850吨,产值2000万元。主导产品为梁子湖大河蟹,壳青、白肚、脚红、甲壳坚硬光洁、营养丰富,年产500吨,经国家质监总局注册为原产地标记。其附属产品梁子湖鳜鱼、梁子湖武昌鱼经国家认证为无公害产品。武汉富尔仕食品有限公司地处江夏区大花岭,占地130亩,是湖北省规模较大的水禽、家禽产品工企业,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富尔仕按照“基地放养、统一收购、集中检疫、定点屠宰”的工业化加工的经营放养模式,执行欧盟生产规范和国际卫生标准,倡导安全卫生的消费方式,保障广大消费者健康,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蔡甸莲藕甜瓜飘香富万家三面荷花,一面柳,满城春色,全城香。蔡甸拥有优质莲藕、西甜瓜种植面积16.5万亩。其中,莲藕种植面积14万亩,是全国县区一级最大的莲藕产业基地;优质西甜瓜种植面积2.5万亩,是全省最大的甜瓜产销基地。莲藕、西甜瓜成为3万多家农户致富的支柱产业。目前,该区莲藕品种逐步向双季稻、适宜长途运输和加工的品种发展,8万亩的西甜瓜基地建设已全面启动,进一步扩大了春、夏、秋瓜种植比重,优化了品种和高产栽培模式,全区西甜瓜总产值达5734万元,亩平均纯收入达1000元,亩平均产值达2670元。产业优化为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汉绿佳科技有限公司已具备年产35万公斤山苦瓜茶和无公害蔬菜加工的生产能力,年加工产值达525万元。同时,已登记注册的“佳博士”苦瓜茶及无公害冻干蔬菜品牌获得五个加工农产品绿色食品证书,深受消费者青睐。武汉市蔡甸农产品批发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市场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服务理念,日加工生产配送无公害新鲜蔬菜、干咸菜达1万公斤,以“莲花湖”莲藕、西甜瓜、藜蒿为重点优势产品拓开了更广的销售渠道。新洲绿色蔬菜园楚天一绝新洲禽蛋、双袍蘑菇、蔬菜、李集小香葱被认为四个楚天第一。特别是双柳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存笼蛋鸡400万只,以其规模之大、技术应用之广、效益之高,在楚天现代农业之中也堪称楚天一绝。

由市政府和新州区政府联手规划的双柳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生态园工程,总投资3.4亿元,产业园推广采用7套高效种植模式,大棚连为一体,科技在园内广泛运用,园区蔬菜四季如春。该基地首期工程3.6万亩已建成,日产时令无公害蔬菜70万公斤;今年底二期5万亩建成可日产无公害蔬菜90万公斤;到明年底全部建成,该基地无公害蔬菜供应总量可占武汉市的4成。日本株式园艺会、福建超大现代农业集团、中百集团净菜配送中心等入驻加工园区。武汉市双柳无公害蔬菜发展有限公司依据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化的要求,生产的莲藕、萝卜、苋菜、丝瓜、黄瓜、毛豆、豇豆、番茄、辣椒、茄子等农产品,均符合“质优、安全、营养、健康、环保”的绿色食品要求。城楼寨有机绿茶是武汉地区首创有机茶厂家。茶园从1999年至今未使用化肥和农药,代表产品有:山针(芽头)、峰剑(龙井)、叶冠、袋泡茶、保健茶,其中:山针、峰剑均为名贵高档精品茶。黄陂畜禽加工结成产业链黄陂以天种、汉口精武食品工业园、大地、华发羽绒制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畜禽加工业结成了产业链,带动农户3万户,参与合作化经营的农户,人均年收入6000余元。湖北天种畜牧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达1.3亿元,拥有世界著名瘦肉型优良种猪:杜洛克、大约克、长白三个品种,“天种牌”系列种猪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实现年销售收入1.87亿元,出口创汇109万美元。#p#分页标题#e#

汉口精武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汉口精武”牌鸭子系列产品,是中国专利技术产品,是国内外消费者公认的品牌。公司于2004年在黄陂武湖建设加工园,总投资为2100万元,年产值可达1亿元以上,带动农民1万多户。黄陂大地家禽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家禽养殖、饲料加工、鸡鸭制品加工与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日可屠宰家禽8万只,年可创产值7.2亿元。二期项目建成后,年屠宰量将达到1.368亿只,产值33.25亿元,创利税2.45亿元。鸭毛利用是畜禽产业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武汉市华发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充分与富尔士、汉口精武、大地等企业建立了原料收购关系,并长期为香港国际服装品牌———真维斯公司及其他多家出口服装企业供应其所需的羽绒填充料,年产值2000多万元。洪山宫廷御菜洪山菜薹享誉华夏被誉为“宫廷御菜”的洪山菜薹,以其独特的品质风味享誉全国,名扬海外。

史记,洪山宝通寺一带出产的菜薹因营养丰富,色泽艳丽,质地脆嫩,唐初年间就被列为“宫廷御菜”与武昌鱼齐名。由于武汉城区扩张,宝通寺种植的洪山菜薹面积越来越小,濒临灭绝境地,这原本是市民餐桌上的普通菜肴近年却成了难以见到的稀缺之物。

抢救扩种洪山菜薹,确保洪山菜薹风味品质不变,洪山区和农业局联合武汉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徐跃近、李汉霞等四位教授组成技术专班,计划在3年内使扩种的5500亩耕种土壤构成、肥力结构、气候和光照和洪山菜薹原产地宝通寺地方保持一致。市政府拨出百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洪山菜薹发展,千年“宫廷御菜”,今年初走上平常百姓的餐桌。正宗洪山菜薹从外观上看比普通红菜薹茎个头大1倍,紫茎、黄花颜色更深、更鲜;从营养来看,正宗洪山菜薹富含胡萝卜素、高氧化钙及磷、铁、锰等微量元素,远远高于普通菜薹;从口味上看,正宗洪山菜薹口感脆甜,既能当水果鲜食,又能做成各种色泽鲜丽的凉热菜,炒后无紫色汤水,食之甜香,而普通红菜薹生食口感略苦或无味,炒后有紫色汤水。

汉南10万亩绿色基地正在崛起汉南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灌两便,综合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达40%左右,工业“三废”和化肥、农药的污染较轻,空气、水质、土壤较洁净,对于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具有绝对的优越条件和广阔前景。构筑武汉都市农业圈,汉南是一个重要的支点,近年来,汉南投资1.8亿元,重点建设1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现已完成4000余万元基本建设的投资,基地内鲜特色玉米已形成早中迟、甜糯彩生产。“邓丰牌”汉南玉米棒已打入武汉市场及周边城市。同时,以杭椒为主的优质辣椒种植面积保持在3万亩左右,为市民提供“帽山牌”绿色食品系列辣楸。其他还有鲜食毛豆、水晶萝卜、系列包菜、吊架冬瓜、大小白菜等无公害产品,成为武汉市又一个新的菜园子。基地核心区亩平产值4200元,亩平纯收入2000余元,增收1000余元。

目前,汉南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发展势头日益显现,以武汉汉南坛山畜牧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名舰食品有限公司、武汉阿卜沃德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企业;以好吃佬牌武昌鱼、金鱼、鱼块、鱼火腿肠、鱼丸、阿卜牌江鳙全鱼、家常鱼等系列为代表的农产品在江城彰显出强劲的竞争力。基地促龙头,龙头带基地,汉南10万亩绿色鲜食农产品生产基地正在武汉西南崛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