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

时间:2022-05-15 03:03: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浅谈音乐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关于高职院校音乐基础教学必要性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 音乐理论基础知识 必要性

论文摘要: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不同的课程所要求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的程度不同。在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必须根据本校学生的知识水平特点确定适用的教材,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美化学生的心灵和情操的最终目的。

让高校学生接受音乐素质教育是很有益的,这并不是培养音乐家的课程,而是丰富一个人的艺术修养的课程,音乐是最贴近最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的艺术,尤其是歌曲,一直伴随着他们长大。虽然事实上他们对这个伙伴却又并不真正了解,但只要稍加指引,他们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就能够理解一定层次的音乐知识,能够体会、理解一定范畴的音乐作品,并且有可能被这些作品所打动,从而使音乐在他们的身上产生良好的作用。

一、许多大学生误认为音乐就是唱歌,而事实上,唱歌只是音乐的一个内容,音乐并不只是唱歌

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任赵讽于1990年在为蒋振环教授所著的《音乐简明教程》作序时提道,对于大专学生音乐知识的水平之低感到无比痛心。“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专学生中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很令人吃惊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这种状况,实在不能不使我们痛心疾首。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应该有音乐课,但是,竟然有这么多人连简谱都不熟悉:……,那么这些在校的大专学生在大学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乐教育呢?”与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学期间所受的音乐教育是很贫痔的,而在中学期间受到较完整的音乐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只上过唱歌课,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就只能是非常简单的了解。进入中学阶段,课程任务更加繁重,升学率把老师和学生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了,在课堂上学唱歌也就变成了是很浪费时间的事,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更愿意用这些时间去做数学练习。从这时起大多数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就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简单、易学、并且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表演、随时随处都可以哼唱,且随时随处都能够听到的,这样的学习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即使是文盲、乐盲也能哼上几句,加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学生们只要多听几遍就能学会唱了。就象野草一样能随处繁衍,但不一定对人是有利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音乐就是唱歌。除非家长、社会为他们创造条件,特意让他们接触音乐的其他内容,否则他们无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的观点。而家长、社会能够让他们接触些什么呢?去交响音乐会听现场演奏吗?去看芭蕾舞剧吗?(而目前社会上这样的机会却又是极少的,即使有也是极少数人拥有的),或者在家中经常播放各种体裁的音乐CD. DVD吗?而很多家长自己都对这些音乐知之甚少,或者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些音乐,更不用说为孩子播放这些音乐,引导他们欣赏了,如果家庭或社会能为他们提供较好的音乐环境,他们就有可能对音乐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否则他们都只能对音乐产生偏见,一方面无法真正了解音乐的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从音乐对人的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说,流行歌曲也不可能代替音乐的其他形式。

二、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上好音乐素质教育的各种课程的基本条件

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对于高校的学生是不言而喻的,但教育不应该偏食,应该提倡全人教育,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因此各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音乐或美术选修课程,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音乐,不就是唱歌吗?”,许多人都对音乐抱着这样的偏见,他们对音乐知之甚少,大学生中也不泛这样的观念。其实,音乐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经意或不经意地环绕着,因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可以充耳不闻。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为学生开启一扇从未发现艺术之窗,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个人的,而不应该只是属于兴趣爱好者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得到这种艺术的滋养和熏陶呢?要看懂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识字,音乐作品也是一样,要想欣赏音乐作品,首先要对音乐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通常包括《音乐赏析》、《合唱与指挥》、《电脑音乐作曲》、《歌曲写作基础》等等,无论哪一门课程,都离不开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所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专门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程度较深,而其他课程所要求的程度较浅。以下从上述课程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首先,《音乐赏析》课程,是以欣赏音乐作品为核心,其教学目的不应该仅限于欣赏音乐作品,而是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欣赏音乐作品。在真正进入欣赏音乐作品的课程内容之前,若能用几次课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最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能使这一课程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高为杰教授在他编写的教材《音乐名作赏析》中提到,在音乐审美系统中,音乐审美效应的实现质量,取决于作品质量、表演质量与欣赏质量这三个因素的配合关系。可以用公式E=C·P·A来表示,E指音乐审美效应的质量,C指作品质量,P指表演质量,A指欣赏质量。如果假设作品、表演和欣赏的完善质量指标为1,那么:E=1×1×1=1。审美效应也达到完善的质量。如果C, P, A三项中有一项的质量较差,审美效应的质量也将降低。举例来说,如果听众欣赏水平较差,质量指标只达到0.5,那么,E= I×1 ×0.5=0.5。也就是说,即使音乐作品和表演都达到完善的质量,审美效应也不可能达到完善的质量。换句话说,在审美系统中,音乐欣赏者一学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曲家将心中的情感通过音符等要素表现出来,如果欣赏者一点都不了解这些音乐语言,就很有可能出现“对牛弹琴”的尴尬境地。

可以肯定的是,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需要靠听觉才能欣赏,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译本1979年版,第79页)那么,如何才能有能辩音律的耳朵呢?首先,欣赏者要能够对音乐中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要素以及由这些要素经过组织而形成的调性、调式、曲调、和声、复调、配器、曲式等音乐表现形式有较高的辨识力。

而这种辨识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得以实现。例如,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乐音、节奏、旋律、和声以及音色。欣赏者应该了解乐音的音级,音程,调式理论体系中的大、小调音阶,半音和全音等相关的知识;了解节奏的不同类型的强弱规律,以及在音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如三拍子的节奏具有舞蹈性,因此三拍子是舞曲较常采用的节奏型,而二拍子的节奏具有进行性,因而二拍子是进行曲较常采用的节奏型:了解和声的形成,协和音程、不协和音程、协和和弦、不协和和弦、正三和弦等各种和声类型的不同音响效果,不同色彩效果以及在音乐中所起的不同的作用等等。其他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如乐谱(五线谱和简谱)是如何记录音乐的,乐谱上所使用的音符的音高符号和一长短符号、调性和节拍记号,表情、速度、力度和反复、省略记号、装饰音记号等各有什么样的含义和作用等等。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本理论知识,才有可能粗略地看懂音乐作品的的谱例,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水平让他们视唱一些谱例,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在美和内在精神。如欣赏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时,可以视唱表现姑娘们欢快舞蹈的主题和表现小伙子加入舞蹈中时热情奔放的主题,在视唱姑娘主题时,可加上打瑶族长鼓特有的节拍:X XX,边打节拍边视唱,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韵味,同时要求学生要唱得轻柔,连贯,使他们感受这部作品的音乐所表达的意境。从而更易于理解这部作品,也就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这部作品了.

第二,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合唱与指挥))、《电脑歌曲写作基础》、《歌曲写作基础》等课程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虽然并不是主要的,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合唱与指挥》这门课程是以掌握一定的声乐歌唱技巧、培养学生的集体美感为主要目的,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声乐歌唱技巧以外,还必须看得懂五线谱和简谱,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稍深一些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不但要能够看得懂五线谱和简谱,而且还要能够自己根据歌曲的拍号打着拍子视唱,并_且能够富有表情地按照谱上的速度、力度等各种记号进行变化。

第三、教学中不应存在认为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可教可不教的观念。忽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的问题常常会发生在欣赏课和合唱课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教材选用不恰当,教师本身没有意识到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等等,首先从欣赏课来看,从教材这一方面来说,有的教材除了对乐曲的分析外,并不包含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介绍这一部分的内容.不同的教材是针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设计的,例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交响音乐赏析新编》,虽然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但是其欣赏的范围限于交响乐,并且内容的起点相对而较高,同时不包含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介绍。就说明这一教材比较不适用于音乐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而更适合于用作教师的参考教材。而从教师这一个方面来说,有的教师本身就没有意识到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作用,认为只要按照教材上的内容,一个个音乐作品放给学生听就行了,至于学生是否听得懂那么多的音乐术语则不太关心。这样的教学只能是表面的、效率很低的教学。其次从合唱课来看,有的教师简单地根据合唱教材上课,认为一个学期里按照教材教唱了几首合唱歌曲,教会了指挥手势就是完成任务了。这也是非常不全面的。无论是欣赏课还是合唱课,这样的教学都会造成学生对音乐的不理解,令他们觉得听不懂这些音乐,或者产生“音乐就只是如此”的想法,认为音乐课本来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没什么内容好学的。学唱歌的时候也只是跟着老师依葫芦画瓢,渐渐地就对音乐失去兴趣了。结果,不但不能达到让学生真正感受音乐的美,从而受到美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的最终目的,反而使学生将他们所不了解的音乐拒之于千里之外了。如果能在课程中接触到能够接受得了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他们就有可能明白,音乐的很多东西都是他们所不了解的,并非只是唱唱歌而己。而他们所学到的一点点知识足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更多的好奇,即使他们不可能成为音乐家,但他们也有可能更加认真地、热情地上音乐课,也就能够更好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水平不够的情况下给学生上欣赏、合唱甚至歌曲写作等课程无异于让一个文盲欣赏小说、写诗歌。也就是说,只有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特点确定适用的教材,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美化学生的心灵和情操的最终目的。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通过音乐教学提高职校的德育管理水平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 职业教育 音乐作品

论文摘要:音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最大特点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通过音乐教育推动并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关注的问题。

音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而音乐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中的音乐教学,我感觉要求更是相对高一些。对于促进这些处于青少年阶段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情感的陶冶、智商的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通过音乐教育推动并发展职业教育,己经成为我们社会关注的问题。对我们来说怎样更好的利用职业教育中的音乐欣赏课,艺术实践课对学生进行更大程度的品德教育。下面就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就此提出如何在职业教育的音乐课中渗透德育,所应作出几方面的努力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一、职业教育中德育的必要性,上好每一节音乐课的必要性

首先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德育建设首当其冲。职业教育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上的错误。一直以来,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只有普通教育才是“正式”教育,才是孩子真正的出路。而职业教育只不过是一些成绩差,考中学大学无望的孩子的不得己行为。而没认识到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必要补充,担负着培养社会上大多数一线劳动者和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的重任。这时一个人的品质已成为单位用人的首选条件。例如在大多数招聘会上用人单位首先以各种方式考察应聘者是否孝敬,是否有责任感,是否节俭、以岗为家等等。也对,试想一个人如果不能对自己、对自己的父母负责那么他还会对谁对哪个岗位负责?而我们这些职业学校的学生恰恰大多数是各种素质都有待于提高、可塑性很大的孩子,他们涉世未深却自认为很了解社会,看待问题很肤浅遇事莽撞易冲动……基于种种意识和实际问题的存在,职业教育自身的教育质量和德育方向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和改变的,音乐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是利用各种音乐元素的协调组合,从而达到与听者产生听觉和心灵上的共鸣。音乐知识越丰富,修养就越高,认识美的视野就更广阔,识别美的能力就越强,就不会被那些庸俗、低劣的东西所迷惑。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自觉抵制那些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

二、抓住上好每节音乐课使学生的人格指数得到升华

想给职校学生上好一节音乐课不同于给中小学的孩子上音乐课,它除了包含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元素外,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性质并融入相关的企业文化和此阶段学生特殊的心理特征,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表现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我们要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瑰宝,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净化他们的心灵。上好职校的音乐课对学校和教师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说来音乐课包括音乐欣赏课和歌唱课两部分。通常音乐欣赏课是学生通过听觉来接受知识信息的,我们首先要把传统的民族音乐放在重要的地位,但也决不能排斥健康的流行音乐,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地域风格音乐作品的欣赏、对比,既领略到典雅的民族音乐之美,也能感受到情感强烈、节奏变化对比大的现代音乐之美。通过多听、对比,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由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著名作品《黄河大合唱》便是一部表现革命内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中国作风又有中国气派,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大型音乐作品。他的八个乐章反映了抗战的不同时期中国人民遭受的无比灾难,最后团结反抗联合全世界革命人民,向法斯侵略者发起总攻,号声震天、激流澎湃、不可阻挡的最高潮。以此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爱国热情。另外一些现代的流行音乐中也不乏德育的较好作品,如由蒙古歌手腾格尔创作并演唱的具有浓郁的蒙古风情的《天堂》,它悠长舒缓的音调、起伏跳跃的音程,加上特有的装饰音,极富抒情性色彩。给听者展示了辽阔的草原景色,让学生仿佛看到一副蒙古草原的美好图景和勤劳彪悍的牧民形象,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

优秀的音乐作品本身就具有一种人们自愿接受的“教化”因素。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教化”作用从歌曲教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品质教育。我们随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流行歌曲的体会和感受,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简单的说:我在教唱《国歌》时,先向学生介绍词曲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和演唱,掌握歌曲雄壮、有力的情绪,深入理解、体会、表现。唱后讨论感受时,有的同学说通过学唱《国歌》,想到了我国运动健儿在我们08年北京奥运会上获得冠军时,运动场上每次伴着《国歌》响起,升起五星红旗时庄严而激动人心的时刻。并决心刻苦学习,勤奋锻炼,也要为祖国争光;还有的同学说听到国歌声,仿佛看到五星红旗在 《国歌》声中冉冉升起,进而想到我们伟大祖国60岁华诞庆典时的宏伟壮观场面,想到我们的国家也正以无比坚定的步伐阔步前进。通过一堂音乐课,学生们不仅受到了音乐的熏陶,而且也受到了二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所以利用好每一节音乐课,让学生在兴趣中接受德育教育进而提升他们的全面素质。

三、适当组织音乐课外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有力补充

课外活动是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我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教,更注重孩子的学,要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组织一些联欢汇演、大合唱、卡啦ok比赛等。当学生高兴时,就会在活动中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以表达轻松、愉悦的心情。我相信每个孩子都爱唱歌,但到歌唱活动时,学生们的表现就有些被动,歌唱活动需要的是一种氛围,把个人的表演行为融入到集体活动中,每个学生都作为演员参与,这样就能更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爱国热情,让歌唱成为学生们的乐事。在”吸引力”上下功夫,把课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丰富多采,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达到审美导向的目的。

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加强教师的影响力

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发展教育事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强列的事业心。职业教育办得好坏教育质量的高低,师资同样也是关键。一个音乐教师同样也应做到教书育人,要想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对我们来说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正确的歌唱常识和技巧(良好的姿势,正确的呼吸,自然圆润的发声和清晰咬字、吐字);掌握音乐理论的基础知识键盘的演奏技巧。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要以身作则,随时都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带动学生积极向上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

总之,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对我们来说加强学生的德育建设应该是永恒不变的任务。这就不断要求我们勇于打破程式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不断的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这也是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对学校实体提出的新要求。更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工作。为了我们能更多的培养出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圆满的完成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让我们群策群力,利用我们的音乐艺术课大力加强德育建设,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振兴我国的职教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试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音乐理论课教学浅谈

论文关键词:音乐理论教学 音乐才能 基础知识 墓本技能

论文摘要:本文对中等职业中专学前教育音乐理论课应如何教学,怎样提高学生逻挥思维能力发展音乐潜力,开发智力,培养审美情超,上好一节音乐理论课进行了阐述。

近几十年来,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球。我国的教育改革也正在积极地进行着。音乐教育应如何改?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加以考虑的问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从课程的设置,大纲的制定到教材教法都应有所体现。

音乐基本理论是整个音乐理论教学体系中,第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其中许多内容是其他音乐课程所没有的,也是无法代替的。它是音乐专业各学科的共同基础课。从专业的音乐院校,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中师、幼师,到普遍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要讲授有关基本乐理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因此,作为一门音乐共同基础课,它不仅是学好其它音乐理论的基础,也是学习 “演奏、演唱”的基础,对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有着直接的影响,无数事实证明,音乐学习中所出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缺乏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产生的。所以说基本乐理课是搞好音乐教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怎样才能搞好基本乐理教学,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教育和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学法,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而是包括该课程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许多重要的内容。特别是一些课堂教学的各种具体例证,对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重大作用。

1基本乐理裸的任务

要了解基本乐理教学的目的任务,首先要对基本乐理课的性质,及在整个音乐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有个初步了解。基本乐理是整个音乐理论教学体系中第一门系统讲授有关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音乐共同基础课,这时所说的基础课,是音乐专业基础课。音乐专业包括作曲、指挥、音乐学、声乐、器乐等许多学科各学科又都有着各自的专业基础课。而基本乐理则是音乐专业各学科的共同专业基础课。即便是业余学习音乐,也必须认真学习基本乐理,由此可见,基本乐理课在整个音乐教育中所处的地位。那么基本乐理课的任务就从三方面着手。

(1)系统地理解并掌握音乐表现各要素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进行正规的基本乐理教学之前,学生一般都或多或少的掌握了一些零星的基本乐理方面的知识,基本乐理的教学就是要在学生己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系统,使其到一个新高度。

(2)为学习其它音乐课程打下巩固的理论基础。中等职业专业学校各种音乐课程的设置,相互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作为音乐共同基础课的基本乐理与其它音乐课程的关系。可分为并列课程与后续课程两种,前者如视唱练习课,后者如钢琴,声乐,初级和声课,它们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并列课程中,课程之间的相互配合有时会出现脱节现象。这是由于各种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独立体系而造成的,然而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使课程之间的配合相得益彰,在可能的条件下,也可以改变某些教学程序。在后续课程中,虽不存在相互问题,但对未能牢固地掌握基本乐理知识的学生,教师也难以使其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进行得顺利。如:一个学生对调,调试,音级,拍子,和旋等知识全都没有掌握,又怎么可能学好和声等其它课程呢?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音乐才能,开发智力,并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这是音乐理论课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因而,对某些概念的理解难以深入,语言表达也缺乏逻辑。

音乐才能包括许多方面,如表演才能,作曲才能,理论才能等,在基本乐理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对象努力促进其音乐才能更好地发展。在音乐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系统地理解和掌握音乐表现各要素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则是通过教学开发智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素质。

2上好一堂音乐理论裸的描施

上课是基本乐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和关键环节,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如领会大纲的目的要求,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制定授课计划,编写教案,都是为了把课上好。上课一定要按教案进行。发现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不应为教案所束缚,衡量上课的好坏,不只是看教案写的如何,而是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的如何。上课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工作。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案上写和课堂上做的虽是一回事,但却有着质的不同。就像音乐作品的“乐谱”和现场演出的效果不一定等同一样。教师在上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教书育人,不可偏废。上课,是教师接触学生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教书育人的大好时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也包括思想教育的目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要把思想教育仅限于政治思想,作为一个音乐教师,树立正确的文艺思想也是午分重的。作为学生还有个学习思想的问题,这也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教育。

(2)组织教学,贯彻始终。组织教学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保证和基本条件,教学不应理解成仅仅是搞好课常秩序,更重要的还是用精彩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使教与学都处于一种积极的协调的最佳状态。组织教学,也要注意方法方式,根据情况灵活应用。讲课时,内容充实,富有感情,有声有色,学生就可能听得津津有味,精神集中。各种教学形式交替进行,学生就可能学的比较放松。

(3)明确目的,掌握规律。教学目的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方法、步骤、内容,都要围绕着教学目的来进行。详略,深浅、快慢,都要根据教学现场的情况随时调整。

如在讲节奏,节拍时,用列队行进中的整齐步伐来比喻节拍,用千变万化的鼓点来比喻节奏,突出了强弱和时间的概念。在拍子的分类中,根据“单”、“复”、“混合”、“交错”这些词的含义,来说明各种拍子的不同特点,学生就比较容易记住。这就是明确目的,掌握规律的好处。

(4)精讲多练,解难释疑。上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讲清楚,讲正确。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决不能含糊其词,模凌两可,给学生留下一个似是而非的印象。对一些关键性问题,重点问题,难点,疑点,则要讲仔细,讲透彻,如讲大小调中的音程及和弦时,对自然大小调,和声大小调,就可以讲得深透些。对于旋律大小调就可以讲简单些。在自然大小调中,又要突出自然大调,因为自然大调是关键,是基础的基础,把自然大调中的音程,和弦讲透彻,自然小调就可以根据关系大小调的理论而讲明白了。关于和声小调的音程及和弦,则要抓住由于导音的变化所产生的和声调式的特性音程、抓住关键和重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图示板书,精心设计。上课,运用最多的是语言,其次的就是板书。精心设计的图示板书,可使教材的重点,关键,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记忆。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如讲和弦的结构时,把音程结构标出,这样四种原位三和弦,四种常用的七和弦,从名称到结构,就一目了然。②合理布局,疏密得体。③字迹工整,色彩鲜明等。这样通过自己的精心安排就能把一节课上的有滋有味,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综合以上所述是本人工作以后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音乐理论课的一点见解,望同行多提出宝贵意见。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中教材的应用与开发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音乐专业 传统舞蹈 舞蹈教育

论文内容摘要: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应从打破传统观念,大幅度提高中国传统舞蹈的学习,使之系统化;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教师的传统文化意识;传统舞蹈在音乐专业舞蹈课中的应用与开发等方面进行教材的开发与应用。优秀的舞蹈教材应体现在舞蹈的艺术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形体训练功能等。因此,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在民族舞蹈文化中选用和发掘舞蹈教材,使民族舞蹈在教学中逐步系统化。

舞蹈课作为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主干课程,承担着培养高级实用型音乐人才的重任。自1999年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招生以来,舞蹈教材体系一直受专业音乐院校教材的影响。训练内容太难、太深,它们是否适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的教学,这一点值得研究。

一、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教材的研发与教材在教学中的错误趋向

自教育部1981年印发舞蹈教学大纲以来,我国已相继出版了以下舞蹈教材:1.《舞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2.《舞蹈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出版;3.《舞蹈编导知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出版;4.《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出版。

翻开这些教材,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多年来被舞蹈界所认同的选材结构,即教材被分为两部分: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存在的问题是教材的使用是由教师各自为政任选的。由于教师受个人修养及品位等因素的制约,教师对教材的选用范围和进度上的差异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舞蹈组合的掌握情况大相径庭,由此可以设想在全国范围内教材选用的随意性就更大了。这种教材的选用结构和取向的随意性,不可避免地出现由舞蹈教材选择随意性所带来的弊病。

教材取向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各自追求的不同,例如在舞蹈教学中,一些教师热衷于让学生接触一些舞蹈技巧,不切实际地向专业院校看齐,导致的结果是教材的选用面狭窄、教材类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出现两个极端的学生类型。从教育层面上说,这种现象与高职院校舞蹈培养目标是相悖的,这种教材选择两极化的误区造成的突出问题就是对传统舞蹈掌握知之不多。

二、合理评价高职音乐专业舞蹈课启蒙教学中中国教材的作用

从上个世纪芭蕾基训传入我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不论从训练方法上还是从动作的创作上,越来越多地与我国本民族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古典舞基训。但同时应该认识到学习芭蕾基训的目的是要学习其文化的精华,洋为中用,使之与音乐表演的实际、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学习处于打基础阶段的特点相一致。纵观全国音乐专业的舞蹈教学,选用芭蕾基训教材模式进行形体训练的突出问题是初学者适应慢,困惑点多,教学进度受到影响。其原因是芭蕾基训的正规性、持久性、文化底蕴与中国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起点(包括:年龄、身体条件、学习目的、舞蹈感悟力等)差距较大,这点尤其受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制约。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一方面使学生的上肢、下肢与躯干在初步规范的基础上,掌握身体运动的规律,并在一定的音乐节奏与旋律中能协调自如地运动;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掌握中国舞蹈艺术所特有的韵味,增强民族自豪感。①因此,形体训练教学,中国古典舞基训应占主导地位。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在全国音乐专业舞蹈教学模式中已经占重要板块。通过各个民族舞蹈的学习,初步了解和把握各种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加强对民间音乐的理解,增强其艺术表现力。②民族民间舞在教学中已经显示了其艺术价值及地位。

将古典舞基训和民族民间舞选入教材,不仅可以理出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脉络,还将对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系统的中国教材在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开发

作为教师,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作为学者,承担着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责任。因此,在中华文化的舞蹈教育的前提下,承认西方舞蹈渗透的客观性与合理性,从教材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开发上来继承、发展中华文化是切实可行的。落实到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这个问题上,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材的开发与应用:

(一)打破传统观念,大幅度提高中国古典舞基训在形体训练中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中国古典舞现在仍未度过它的童年,其自身还在成长发育中。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创建了古典舞“身韵”课,它使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李正一教授在诠释“中国古典舞”时这样讲道:“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③以上事例充分证明了继承传统文化与学习西方文化是不抵触的,只有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才能使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得以创新,才能将中国优秀的舞蹈成果运用到高职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中。

(二)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教师的传统文化意识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应立足民族文化这个根,树立甘为人梯的思想,把舞蹈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而不仅仅看作是技能表演课程。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技巧水平很高,但总给人在舞蹈感觉上有欠缺的感觉,就是因为他们民族文化的修养,对舞蹈作品掌握的程度和系统性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建立“教学—研究—舞蹈表演—进修” 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这将有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并使教材的使用达到应有的规格和质量。

(三)传统舞蹈在高职院校舞蹈课中的应用与开发

优秀的舞蹈教材应体现在舞蹈的艺术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形体训练功能等。因此,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在民族舞蹈文化中选用和发掘舞蹈教材,使民族舞蹈在教学中逐步系统化。舞蹈课教材的选用应包括:形体训练、中外舞蹈、舞蹈欣赏。按照民族舞蹈的发展顺序,教材可由三部分组成:1.形体训练(芭蕾基训、古典基训、身韵,可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良好的姿态,有助于音乐表演能力的提高);2.中外舞蹈(以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主,以外国代表性民间舞和流行舞为辅,既可了解西方舞蹈的特点,又可提高民族文化修养,还可掌握舞蹈发展的趋势);3.介绍和欣赏优秀中国舞蹈作品(体现并继承了民族文化,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的特点运用在教学上)。

综上所述,编写教材是高职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材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教学与研究中耐心细致、脚踏实地积累经验,切忌简单盲目。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童话在音乐教学中的导入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情绪有点随意性,上课时有意注意的时间不能持久,最多也只能保持10分钟左右。因此,要让他们在唱游课上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就要寻找一种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我发现,有一次上课时用童话导入欣赏乐曲,学生的兴趣特别高,欣赏的教学效果特别好。于是,我又想:既然用童话导入欣赏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果用童话导入唱游课里的发声练习、听音训练、乐理学习、歌曲教学、歌表演、以及综合活动,是否也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不久以后的实践证明:用童话导入唱游教学,确实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小学一、二年级中用童话引发学生的唱游兴趣这一课题谈一些本人的体会。

最后,再启发学生想象一下,生活中还碰到什么东西声音长,什么东西声音短?你会模仿一下吗?这样一来,学生在童话的引导下,通过听辩和模仿,很轻松地掌握了分辩长音和短音乐理知识。

五、 童话导入歌曲教学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识字量少,让他们一本正经地看书朗读歌词,或者反复地跟老师朗读歌词,是一件很乏味、很头疼的事。因此我常常根据歌词的内容编成童话,在学习歌曲之前,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有声有色地进行演讲,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内容,唱好歌曲。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唱游第一册第八课歌曲《小小的船》时,我编了这样一个童话: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坐在庭院里的椅子上,一边乘凉,一边看着夜空中那一轮弯弯的月亮。忽然,我感到自己飘了起来,飘到了月亮上。弯弯的月亮成了一只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尖的,我就在这小小的船里坐着,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呼——”突然,一阵风吹来,我浑身一抖,惊醒了。原来,这是我在做梦。可是这梦太美了,我真想什么时候真的能到月亮上去看一看。

这时,我趁热打铁问学生:“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坐着月亮小船,在星星之间穿行的感受?”学生马上回答:“我们想。”我又问:“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歌曲的音乐演唱起来好吗?”学生齐答:“好的。”这样一来,我演讲的童话,既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理解了歌词内容,还启发了学生上天揽月的?蒲е鞠颍?媸且痪俣嗟谩?BR>六、 用童话导入歌表演

在一、二年级中,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歌表演,而且一般的学生都能当堂学会。这是因为,他们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我常用童话先行导入,使学生明确自己所表演的角色、应做的动作和表演的顺序,从而使歌表演更加生动活泼。例如:在学年级唱游第三册第四课《大鹿》的歌表演时,我编了下面一段童话:在一个美丽的清晨,森林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小鸟、蝴蝶等许多动物、植物都醒来了,它们都在早锻练呢!瞧,大鹿站在门后边也在做健美操。突然,小兔蹦蹦跳跳地出场了,它跳到门口,慌慌张张地向大鹿求救。门开了,大鹿把小兔拉进“房”里,又把门关上。不一会儿,另一只小兔又慌慌张张地跑来敲门,也被大鹿拉进房里,大鹿手拉两只小兔的手,高举过头,表示从猎人手中脱险了,它们在跳跃欢呼,庆祝胜利。

讲完童话以后,我问:“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把刚才的情景 表演一下呢?”学生们齐声叫道:“想表演!”于是,学生们戴着头饰兴奋地边唱歌曲边表演起来,兴趣特别高。

七、用童话导入综合活动

唱游课,唱游课,有唱歌,有玩耍,玩中学,更轻松。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兴趣,我也把童话介入其中。例如:在二年级唱游第三册第六课玩玩《草原之声》时,我根据玩的内容编了童话:我是一片云,飞呀飞呀,我飞到了大草原上。听,小鸟在“叽叽、叽叽”欢快地叫着;风在“呼——呼——”柔和地吹着;鸟声中还有小河水在“哗——哗——”地流动声;水声中夹着牛和羊的叫声:“哞——”“咩——”;鸟声、水声中夹着马蹄声:“的的答答、的的答答”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直至消失在天边。哎呀,草原的风光真是美丽极了!

说到这儿,我就问:“小朋友们,你们会不会用你的嘴和打击乐器来模仿一下刚才的《草原之声》呢?”学生都说:“我们会。”于是,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学风在吹;有的学鸟叫、牛羊叫;还有的用双响筒学马在跑,配合老师的琴声,尽情地表现草原上的美妙声音,那种表演欲和兴奋状态一直保持到了下课。

总的来说,在小学一、二年级唱游教学中,采取童话导入的方法,用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的口头和肢体语言,有声有色地进行演讲,可以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体验音乐美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农村音乐教学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种语言,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对农村的音乐教学更是不容忽视,如何提高农村音乐教学,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农村音乐教师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与挑战。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音乐教育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音乐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对于农村学生来说,音乐教学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完成。

1 农村音乐教学首先要在课堂设计上下功夫

一是形式要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要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要生动。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在欣赏《十送红军》这首乐曲时,我让10~12名学生为一组,通过表演性的动作来表现可取所要表达的内容,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来丰富乐曲的时间、场景、人物、事件;在扮演角色中,我又鼓励学生可以一人扮演多种角色。于是,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段舞蹈;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首诗;有一小组还创设了多个场景。在表演中,学生自由地、大胆地表现出了对乐曲的独特理解,充分感悟到了音乐的魅力,课堂设计的生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创作能力。

2 农村音乐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唱歌”

唱歌教学是农村音乐教师的重点工作。“唱”和其他的不同,不需要童子功,只需要自己的努力。因此,“唱”在农村学校音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音乐教学中怎么样训练学生的唱呢?我认为:从音准入手,鼓励学生想唱。“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标准的综合。”意思是说音乐课要突出它的学科特点,任何的综合必须要以音乐为载体,充分运用音乐的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和声等)并贯穿于教学始终。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来说,从只能随着磁带唱到随着钢琴唱,这需要一定的过程来适应。对于音准感觉好的孩子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可是对于条件一般的学生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认为音乐教师要意识到音准问题的重要性,在自己的课堂上,在保证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不打破自己的教学氛围的同时,加上一些音准的练习,会为你的音乐教学增加艺术魅力。音乐学习是一项长久的工作,要不断地练习,量变的同时质也在变。音阶训练,要反复唱。学生在反复体验中,不仅依靠歌词去理解音乐,而且从歌曲的音乐旋律、速度、力度等诸多表情手段去体验、表现音乐,并能感受歌曲在内容上、形式上、情感上的美感,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学生通过粗唱、细唱、精唱,使情感进一步抒发,审美情感的进一步调动、激发,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深刻的审美体验。

3 农村的音乐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音乐教学活动是音乐活动的教学,而音乐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现代的音乐教学观念,是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要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例如:在欣赏《邮递马车》这首乐曲时,我让10~12名学生为一组,通过表演性的动作来表现可取所要表达的内容,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来丰富乐曲的时间、场景、人物、事件;在扮演角色中,我又鼓励学生可以一人扮演多种角色。于是,有一小组在

演中创作了一段舞蹈;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首诗;有一小组还创设了多个场景:马车、大草原、田野、农庄、森林等等。在表演中,学生自由地、大胆地表现出了对乐曲的独特理解,充分感悟到了音乐的魅力,让我不得不赞叹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创作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加深自身的艺术修养,一定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建设,这修养包括音乐、人文修养,自身建设,主要就是专业技能的建设,像键盘、声乐、舞蹈、乐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要不断学习和强化,这些也是作为音乐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这些专业魅力更为有效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当今的课程改革中,加强农村音乐教育,提高农村音乐教育的质量,是每个农村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音乐教学在德育中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显得尤为重要,音乐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结合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发挥利用音乐对于德育教育的功能,对揭示音乐教育的规律,确立学校课程体系中音乐的地位,培养学生认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内容

中学德育是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的教育、劳动品德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五个方面的教育。它的核心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把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二、音乐在德育中的作用

优美和谐、感人深沉的音乐留给人的影响是终生的。音乐教育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教师可通过教材内容,如歌词、标题等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结合学生自己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演唱与演奏来激起他们爱祖国、爱自然、爱社会、爱故乡、爱人民、爱自由、爱正义的精神追求。正是这样的美,成为推动人们从事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的活动的内在正能量。音乐以声音来表情达意,无论演唱、演奏、创作,无不要求一个“诚”字。敞开心扉,任真情随乐声而流泻。优秀的音乐如清纯的甘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渗入心灵深处。学校通过合唱、合奏的训练使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和谐”之美,感悟“合作”的力量,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培养他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使学生体会“和”的重要性,一个班级的荣誉要“和”,一个学校的兴旺要“和”,一个家庭的幸福要“和”,一个国家的富强更要“和”。透过音乐的“和谐”之美去体悟音乐对人生的自我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着独特的教育激励功能。

三、利用音乐实现德育功能的途径

1.歌唱的教学,激发学生情感。歌曲以其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达情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歌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演唱中提高演唱水平,还要让他们在演唱中去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如:在教学《义勇军进行曲》时,教师首先用铿锵有力、充满激情的语调朗诵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让学生在感知中领悟作品内容,感受到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斗争精神。其次,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以强烈的情感,生动地表达歌曲感情和意境,特别是“起来!起来!起来!”这一连串的递进,运用渐强的力度,把旋律推向高潮,一种民族责任感、紧迫感便会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再次,在教唱歌曲时,引导学生唱出力度的变化、速度的对比、旋律的起伏等,把歌曲情感的理解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

2.作品欣赏。欣赏作品不单是放音乐让学生听听而已,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如歌曲《游击队歌》,以鲜明的节奏,轻快流畅的曲调刻画出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游击战士乐观的情绪、昂扬的斗志和革命的自豪感,通过欣赏,激起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怀念,从而领悟到要珍惜时光,发奋学习,努力成才。

3.歌唱、演奏过程,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形成。音乐能满足学生好动、求乐、爱美的要求,他们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愿望。如乐队、合唱队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去感受整体声音的协调性及和声效果所带来的美感与凝聚力,认识到自己是整体中的一员,必须服从整体。

器乐演奏则更严格地要求学生听从指挥,顾全大局,照顾整体,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4.声乐、器乐训练培养学生勤奋坚毅的人格品性。音乐训练由于形式多样,生动形象,深爱学生的喜爱,但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音乐教师要十分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变换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激励学生以坚强毅力学习音乐,同时在演唱、演奏中严格要求学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使学生知道,美的歌声、乐声是通过不懈努力换来

的,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对调皮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差的学生也要时时善于发现他们良好的嗓音条件,让他欣喜若狂,他除了认真上好每堂课外,还在声乐上刻苦学习,得到了好发展,成为一名很有特色的校园小歌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因此,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格、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总是与改造世界的实践相联系的。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让学生懂得音乐知识,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通过学习音乐,受到美的熏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作为音乐学科,音乐教学更应充分利用教材,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艺术性与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音乐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初中音乐教学

【摘 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学生学的没劲,渐渐的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

【关键词】音乐;能力;培养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学生学的没劲,渐渐的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的能力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任何艺术都能更快更直接的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是情感,它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的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得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

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不同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变化等都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完整的听赏歌曲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因为纯粹学唱歌而残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唱欲望,是学生能够主动持久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例如:歌曲《念故乡》表现了一种孤独、悲哀和思念家乡的情绪。在教学中我并不过多的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而是直接让学生听赏歌曲,在欣赏中体会和感受歌曲情感和内涵,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作品的处理方法和表现手段。通过这种思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其次是视觉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在发声练习、视唱中就初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了。视奏也同样要“一目数行”。这都要坚持培养学生的速视能力。

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或者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切莫只讲不练。如讲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在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音符的时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带唱,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无长进。可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重点指导。难点突破后,其余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视唱,使学生在视唱中有所收获,激发兴趣,提高视谱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和夸奖的话语对学生来说都是鼓励和欣赏,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我们要抓住每个契机,及时给予表扬。不管唱的标准如何,只要学生大胆参与,老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评价语言要自然、真诚,用我们亲切的评价语言去感染学生,去鼓励学生。

三、积极培养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的能力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同学们要做到能正确的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首先要了解发声原理。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和口以及鼻腔和头腔的共鸣来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以及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来的结果。无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只要是能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就是好方法,切忌乱模仿,压着嗓子唱歌,唱出一身的毛病。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像,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像、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我在音乐课上创设舞台,展示自我,在设计“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高潮,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在教唱《青春舞曲》时,我和同学们共同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跳起了新疆舞。再如,七年级新教材中的《游击队歌》,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用肢体语言把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员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五、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还可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分别在风琴的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弹奏学生喜爱的乐曲片段,让学生欣赏三种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还可以加深难度,提高要求。如教师可以采用合唱与表演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讲”音乐故事。这种练习充满音乐情趣,适合学生口味,学生倍加喜欢,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并为以后欣赏更深的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更应该有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即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识;既要掌握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教育教学的方法,又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在感知,想像思维,科学的发声法,情感教育、互动合作以及欣赏这几方面不断的提高并能有机联系在一起,这不断的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智力、技能、思维、和兴趣,使他们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巧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人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动人心扉的。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一端是成功的一半”。赞可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牛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精心设计好的“一场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能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情感的交流,燃起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渴望。可见,对于一堂好课,精彩的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律动参与法,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律动参与法,即给学生创造一种参与音乐活动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某种音乐情境下,通过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缩短与新课内容之问的距离,使学生在音乐与肢体相溶的气氛渲染下和教师产生共鸣,引发兴趣,体验情感。

对于低年级音乐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动的年龄特点创设一些情趣适度,动作难度不大的律动。如在教《同唱一首歌》时,教师准备一些不同民族的头饰及自制打击乐器作为教学道具,然后让同学们随着老师喊出的节奏作不同民族的简单代表性动作。最初让学生自由做,随后老师稍作一个小总结,把动作简单统一,带领学生一同由慢到快、边一起喊节奏边一起跳。最后,放音乐载歌载舞。学生们听到好听的音乐,跳着喜欢的动作,脸上立刻绽放出笑容,学习热情也高涨起来,最后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首歌曲,并且还初步体验了解了各民族的风情,懂得了祖国大家庭的道理。

通过律动参与法,不但调动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直接感受体验了音乐情绪。

二、形象设疑,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马文学艺术相比,音乐可称之为非语言艺术,但她又是语言的尽头艺术。音乐是通过节奏、旋律和声色彩来表现,他虽不能表现“十二个半音阶”这种量化词却能让人看见活泼的孩子在跳 动。特别是对小学生,在形象设疑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比如:《狮王进行曲》威风凛凛的狮王形象;又如《魔法师》中魔法师念咒的样子,都很生动具体,让学生通过乐曲的形象去想去构思意境,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提高学习效率,以先声夺人的效果,使课堂的教学有个好的开头,设疑是为了解疑,当谜底揭开时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就成了发展的过程,因此音乐课上通过音乐形象去设疑,给孩子一个具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三、情境诱趣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诱趣法,即是可借用让人产生无限联想的道具,如画面、音乐、舞蹈、大自然风景等,或是通过大家都很熟悉的某个相关联的作品为纽带,对另一个陌生的作品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国旗国旗真美丽》时。教师让学生回忆升国旗时的情境、国旗的形状、颜色及所代表的意义。学生们立刻对国旗充满了敬意,并立志要努力学习,热爱祖国国旗。用情境进行导入,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联想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在音乐课中获得更多美的感受,爱的教育。

四、故事导入法,提高学生领悟能力

小学牛天真幼稚,他们接受故事比老师上来就直接讲授新课要容易和喜欢。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用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音乐的欲望。如在教授歌曲《拉勾勾》时,教师讲述在一桌小朋友下课在一起玩耍时发生了小矛盾,在上课时,其中的一位小同学忘记带橡皮了,恰巧另一位小同学带了

两块,他毫不吝啬地取出一块借给同桌,同桌不好意思地说声“谢谢!”就这样,两位小同学在下课时手拉着手又成为了好朋友,并拉勾勾约

好不忘记带橡皮了。故事讲完,我发现同学们都同桌之间相对微笑着。接着,我不失时机地说:下面就让我们听《拉勾勾》,由此把学生们引入到本课教学当中。

通过故事导入法,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们还说出了今后如何与同学相处,这样,不但调动了学习积极件,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歌曲内容的领悟能力。

五、悬念的设疑,引导学生探索的欲望

悬念的设疑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需要,创设悬念,并以此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进行新课的一种形式,一般来说,音乐欣赏课用来设计悬念的问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知识储备较薄弱的学生,设疑必须由浅入深,另一种是针对知识储备丰富的学生,设疑问题要加大难度,发展其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欣赏《红河水》之前教师先不说曲名,但事实在教室黑板有目的给学生设置一个启发性的悬念提问,你听到之后情绪如何?这首乐曲的主题是什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才能进行专注的思考,第二次复听音乐,再次提出问题:“请问分几段,每段表现了什么内容,描写什么意境?”

通过设置这种程度不一的悬念问题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并对这首作品进行思索分析,判断总结,使思维得到积极的、主动的发展,提高并吸引学生的听辩能力,获得良好的欣赏效果。

音乐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科特点、教材内容、教学设施等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巧妙设计,灵活运用,选择最合适的导入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强化,学习热情不断提高,才能真正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愉悦,真正的喜欢上音乐课。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学科综合技巧

一、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音乐和美术学科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线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我觉得美术是流动的音乐,而音乐是流动的画面,两者应紧密相连。尤其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入美术的创作,会让学生把音乐美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在聆听《飞来的花瓣》,让学生感受美好的师生情谊,学生对老师的真挚谢意及无比崇敬的心情,用花瓣一样的信件表达对老师的无比热爱,我的学生们边听边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把自己的感想画了出来,边听边用自己的动作把旋律表现了出来,有几个同学还为自己的作品作了首小诗,歌颂自己的老师平凡而伟大,无私的奉献。一时间,我的音乐课成了欣赏课,成了文学课,美术课,诗歌朗诵课等。我非常感谢我的学生们和我一起陶醉在美妙的情景中。我们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时刻,最后全班轻轻的哼唱起这首旋律,他们说是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音乐离不开听,更离不开思考和投入,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一定的意境。这就注重了音乐与更多艺术的联系,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带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

二、音乐与语文的结合

中国的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多少的文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散文,令无数中华儿女惊叹羡慕。自古以来,文学和艺术两者息息相关,文学用音乐去演绎,去升华。音乐让文学更耀眼,许多歌曲本来就是一首诗,如我们课本中的《春晓》、《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当欣赏这些乐曲时,我让学生们先朗诵歌词,领会歌词的含义,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再让学生聆听并哼唱旋律,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受益匪浅,收获很多。我给学生讲时代背景,讲歌曲产生的年代的特点,以及作者当时创作的时代环境,讲与音乐相关的领域、相互沟通、彼此强化。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收效会不错。因此,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在这样一个类型的学科中,多媒体的运用对于课堂内的教学效果的优化起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聆听欣赏时,我总是利用时间制作精美的教学

课件,让学生很直观的理解作品,并能很快的投入到我的欣赏课堂中。

三、音乐与现代教育信息的结合

在我的音乐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优化了欣赏课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更多的音乐知识。我利用很多的休息时间,制作了许多适合儿童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精美动画和flash等,不仅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让学生很快的进入乐曲所创设的情景中。音乐理论家修海林曾说过:“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创设这样的意境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我在我的教学中经常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制作课件,运用录象投影等使声像结合,来创设教学意境。对我的学生进行熏陶。其实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音乐要运用语言、实物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课程,我们的教学中应该大胆的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很快的进入作品的意境。这样就能逐步的让学生去理解作品,感受作品的内涵,从而更好的去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我们要和新课标紧密结合,大胆实践,更新观念,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为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

中小学音乐教学到底应以什么为核心?这是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至今未能搞清的问题。目前有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学,仍注重在演唱技巧、乐谱知识、演奏技能的训练上,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因此,构建以审美为核心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是实施新课标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措施。

一、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

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情景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比如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孩子的心声,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呈现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这种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同时,好的歌曲教材还应具备“动听”、“好唱”的特点,只有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唱不烦。

音乐教师要善于发扬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溶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二、音乐教法的审美原则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概括地说,它遵循着下面一些原则:

1.情感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更能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力的动力。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之中享受美感、得到快乐。

2.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音乐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以美引真,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尤其是在识谱教学中,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践性原则

音乐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对音乐做出积极的反映。例如:在教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一课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多重感官,使之投入。首先,我设计了诗一般的语言描绘美丽而辽阔的草原景色。学生边看着我精心编辑的录像资料,边听着画外音:“银色的帐篷装点着绿色的原野,蓝天、白云、马儿跑,这景色多么优美,气象多么祥和,这如诗如画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草原美景。”学生的思维被教学语言调动起来了,视觉和听觉被全面调动起来了,使之达到了如临其境、如见其景。这时,学生的学唱欲望已被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带着歌词的意境和画面引起的联想,表情投入地开始学唱了

三、音乐教学过程的审美描述

一节出色的音乐课总是离不开构思精巧而充满新颖的教学设计,那些精彩的铺垫部分与诱人的连接环节,则会不断地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使其产生新的审美渴望。比如:许多音乐教师十分注意对新课学习的导入,会采取各种形式诱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新歌的学习。

音乐教学的结束阶段,既是师生对音乐审美的共同回忆,又是一种新的音乐审美遐想。我在结束歌曲《童年》的教学后,课堂小结是这样写的:“我们通过歌声同音乐家共同回忆了美好的童年,这样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童年。童年就是一道诗,童年就是一首歌,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这美好的童年的歌!”学生们在钢琴音乐《童年的回忆》声中,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音乐教室。显然,这种情境和气氛的感染力与熏陶作用

巨大的,在学生们走出音乐教室的瞬间,仍感受到音乐课堂的余音,当他们以美好的心情回味着音乐课时,他们已经产生了对音乐课的新的期待、对音乐审美新的渴望。

四、音乐欣赏教学的审美作用

审美的能力不光是通过大量的唱,也是通过大量的听才能达到一定的标准。光唱歌教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小学生的嗓音条件有限,他们所能唱的歌曲范围也比较狭窄。开展欣赏教学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丰富音乐知识及音乐技能,发展音乐听觉和音乐记忆力与想象力。通过音乐欣赏教学,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美的教育。音乐形象不像图画那样直观、具体,它是通过听觉激起听者在情绪上的共鸣而使人产生各种联想的,它能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对人有强大的感染力。教材中如能增加一些好的、短小的国内外民族音乐名曲欣赏,选择得当,就能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美化,也能使学生增加对民族音乐语言的了解,更加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同时,通过欣赏国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开扩学生的艺术视野……这样,既培养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欣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总之,中小学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要把艺术的完整性教给学生,使学生既能通过艺术作品体会到艺术的美,又能随时随地发现生活中的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全面发展的、新型的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上的历史重任。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音乐教学的艺术思维训练和艺术文化渗透

论文关键词:音乐 艺术思维 训练 艺术文化 渗透

论文摘 要: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艺术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思维能力。教师在新的课程理念下,促进艺术文化与音乐教学之间的有效渗透。

音乐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曾一度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被大多学校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学科,在课程安排上,虽然也象征性地安排了几节课,也往往是被其他学科把时间挪用了。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渗入,特别是新课程理念和标准的推行,音乐教学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音乐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学科,逐步走上了正规的教学轨道。但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音乐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融入艺术元素,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一、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的重要性

1、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是学科本身特点的要求。

就音乐这门学科来说。其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是在向学生展示音乐这门学科的艺术魅力。比如说,音乐中的五线谱,从表面看错落有致,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跳跃感,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与多个领域,作为艺术造型的创作原型。如果,我们在音乐课堂上,不从艺术的角度组织课堂,传授有关知识,就会失去音乐本身的艺术魅力,让人感觉音乐枯燥、干扁。

2、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是新时期教育的要求。

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艺术修养也是体现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和美术等课程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方面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我们如何将音乐和艺术结合,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渗透,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已经成为目前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音乐能够培莽学生的艺术思维

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的方法很多,但是,尤为重要的是要抓好学生艺术思维训练这一环节。只有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了,他们才能够从艺术的角度认识音乐,学习音乐,演绎音乐。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非一日之功,要求教师采取合适的途径,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科学引导。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思维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科学创设课堂环境

好的课堂环境是诱导学生进行艺术思维的环境基础,教师经过精心的准备后,在课堂上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教材有关内容,从探究教学的角度设置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艺术的思维进行深入思考。这个环境包括多个方面,包括教师本身的着装、板书、教学器材等,除此以外,还有课堂氛围这样的软环境。在课堂软环境创设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我们引入电脑等多媒体设备以后,就能够为学生提供声光电等多媒体展示手段,为学生创造视觉、听觉等综合感官参与的环境,刺激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和引导进行艺术思维。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的课程理念下,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已经不能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填鸭式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让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要让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需求欲望。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就会主动地思考问题,不再被动地等待老师告知思考的结果,在思考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学习的过程美,享受独立思考后得到答案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一旦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后,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就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然,音乐课堂上更多的问题是艺术的,因此,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音乐教学要与艺术文化渗透

在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方面,仅仅提高他们的艺术思维是不够的,还要让他们具有一定的艺术文化基础。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是音乐本身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不可忽视音乐本身的艺术特性。因此,音乐教学离不开艺术文化,艺术文化是促进音乐教学的重要文化基础。我们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促进音乐教学中艺术文化的渗透:

1、找准教材内容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点

我们说要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也不是不分轻重、主次的盲目引入,要在充分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与教材内容体现相对集中的术文化元素。这就要求我们广大音乐教师要在熟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找准教材内容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点,有计划、有侧重地引入艺术文化元素。使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的同时,不断丰富艺术文化底蕴。

2、多策并举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

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的方法是非常多的,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也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我们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可以给学生留一些课后思考题,这些问题可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尽量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引导学生对艺术文化的学习和思考。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组织一些体现不同艺术文化主题的文体活动。总之,要多策并举,加强音乐教育和艺术文化的融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认识音乐这门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加强音乐与艺术的融合,提高学生艺术思维能力,不断丰沛学生艺术文化的基础,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和综合素质。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的中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多,接受能力较强,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得比较熟练,音乐教师应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心理特征,与学生一起在音乐课堂中正确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音乐潜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同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也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听视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势来为教学服务。

一、多媒体资源共享在音乐学科教学中的优势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共享,如各类教育教学所需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图表资料,各种动画、声音、视频、课件和影视录像等等。教师还可以直接在网上多媒体资料库中查找所需的各类素材,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制成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教室的大屏幕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用现成的多媒体课件来上课。甚至还可以通过链接直接进入全国各地的网站,得到所需的素材,向学生讲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后可以进入“搜狐”、“新浪”、“网易”等等网站,查找相关网站和网页。这样,教师就可以方便、快捷的得到所需的多媒体素材,可以最大限度地资源共享,在制作课件、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避开了技术方面的困难,教师可以专注于专业课程的钻研和教学策略的研究。音乐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音乐教学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学能力,用优美的琴声、动情的歌声、婀娜的舞姿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适当使用,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感到他们是音乐学习的主人。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欣赏音乐是一种能动的审美活动,在各种歌曲或器乐曲的欣赏教学内容中,其作品的创作、流传过程,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音乐风格的演变,都有许多翔实的资料和传说故事。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只用乐谱、乐器、书本、黑板、挂图等教学媒体,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比较单调枯燥,如今多媒体、midi制作等现代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音乐的基本思想内涵,选取能够体现其音乐段落主题的画面和适当的文字介绍,经过多媒体视听技术处理的音像资料,声像俱佳,形象逼真,为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有助于学生对音乐基本内涵的理解,倍受学生欢迎。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课堂音乐欣赏是学生音乐鉴赏的重要途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音乐欣赏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如在介绍作品《伏尔加船夫曲》的背景时,播放一些纤夫们拉纤的视频片段,以增进学生的理解。在赏听时,学生便会随着“拉纤”的动作理解音乐的节奏和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景和思想感情。在介绍欣赏《十面埋伏》时,播放一些有关楚汉战争或内容接近的战争视频片段或图片,再配合文字介绍,整个战争从开始到结束、以及中间的转换变化便一目了然地出现在学生的意海中,随之,音乐的结构和表达意义也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体验和作者“相同”的心境,既达到了课堂音乐欣赏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这种音画一体,尽管在某些方面来说有

一定的局限性,但针对全体学生及教学内容的客观存在,为了达到教学内容的要求,这种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内容,演绎、创造情景,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达到艺术的升华。

四、提高创造能力

创造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尤其是音乐欣赏课堂中的应用,更大可能地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大地激发了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譬如我在给学生欣赏了管子独奏曲《江河水》时,通过“实际观察”,有一名学生在看到“当时的社会状况”,这样写到:“作为在辽南广为流传的鼓吹乐曲,《江河水》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全曲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就像一篇优美的韵文诗,只要闭上眼睛用心去领会,我不认为该曲表现某一特定人物的感情和遭遇,一首民歌在流传许久之后已然融入了哪个地区所有人的悲苦和沉思。社会的黑暗使身世无依的东北人需要渲泄、需要呐喊,而《江河水》正表现着这一主题。深沉而悲亢的音调、反复的吟说展现了被压迫民族的心情与呼声,悲凉的曲调中不时透出一阵阵衰微的疾呼。”?曾经,我们的一位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播放了一首《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幅画,学生非常兴奋,当堂作画,很快都做出了自己满意的答案。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视听联觉,有助于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的提高。各种音乐教学软件、音乐制作软件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增强了音乐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享用音乐奠定了基础。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感兴趣

高一新生开学已经两个月了。好多次,在上课时我问学生,对传统音乐持什么态度,他们几乎都会用三个字回答——“不喜欢”。对此,我心里暗暗有了压力,一直想着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感兴趣又能把课上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思考,我觉得我们的学生音乐知识缺失得太多,有些学生甚至缺乏对音乐知识的基本了解。因此音乐教学只能仍然在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传统音乐仍然没有走到学生的心里。欣赏传统音乐的难度高,学生还不能像成人那样认识到知识的构成性、组织性以及知识学习的过程性。因为文化课的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组织性多是由教师掌握的,学生自己不需要了解太多知识的系统组成部分,学习过程基本是由教师安排好的,因此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下意识地把知识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看不到学习的过程性。一旦当他们置身于一个自主性学习比较强的环境中,内心期望一种一蹴而就的学习方法的状态时,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看不到希望,情感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我想,这就是学生对传统音乐产生“不喜欢”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音乐可以表示心理的紧张和安静,但是它不可能告诉我们关于日常的挫折、失望,或生活的机遇等。它可能是欢快和活泼的,但是它不会告诉我们是什么东西在我们和其他人的生活中引起欢乐和兴奋。音乐是一种意合性的特殊语言,呈现的是一种以音乐示意的文化形态,以声音为基础且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必须遵循音乐的学习规律,突出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突出音乐的情感性、愉悦性、渗透性,突出音乐的实践性、操作性,突出音乐的艺术性、思想性,突出音乐的文化性、人文性,让学生在对音乐的感悟、体验、表达和积累中,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那么,中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感兴趣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第一,感悟音乐形象。音乐的“意合性”特点,决定了它的学习不能靠条分缕析来掌握,而是要用心去感悟,要穿透音乐领会音乐背后之形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文化意蕴。歌咏歌咏,这“咏”,就是涵咏,就是“悟”。“悟”不同于“理解”,是意会式的直觉思维,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不循序渐进、严格推理,而是跳跃式的和整体式的。“悟”,就必须在反复聆听、想象、歌咏甚至演奏等音乐实践中,从整体上去感悟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意蕴,从而在音乐形象的感染与熏陶中激发文化意识,提高文化修养。

第二,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中培养文化美感。音乐特具情感性,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音乐的情感表达,让自己的情感也丰富起来;随之感受音乐美、鉴赏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以美育己,以美示人,培养审美情趣,让美的甘泉真正滋润心灵。这样,就在音乐情感的体验和对音乐美感的感悟中使人变得高尚。

第三,在音乐的意蕴的表达中领悟文化内涵。音乐的本质是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声音外化。我们可以把音乐意蕴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畅通思路,放飞想象,激发自主创新意识和激活生命力。如听赏了《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这首歌,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自主设计动作,伴着优美的旋律,把歌曲所表达的对生活的希望、热爱尽情地抒发出来。这样,也就深化了对音乐文化内涵的领悟。

第四,在音乐知识的渗透中学习。音乐知识是文化知识的一部分。在音乐课上掌握相关的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是必要的。如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特点、风格、时代背景(如《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和音乐家的故事(如聂耳、冼星海的故事)等知识。

第五,在音乐作品的积累中丰富文化底蕴。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音乐方面了解的知识实在太少了。如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知识积累几乎没有,甚至就连课本上的歌曲会唱的也非常少。这样,就常常陷入音乐课教学无法正常实施的局面。因此,我们要在今后的音乐文化学习中学会积累,如背唱一定数量的中外歌曲、训练比较感兴趣的乐器、多参加文艺活动等。

总之,在音乐学习中,我们要重视我们的传统音乐,我们的观念要解放一点,办法要多一点,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弘扬个性、完善人格,树立文化意识,扩大文化视野,增长智慧,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修养,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品位的人。

浅谈音乐教学论文:浅谈音乐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方式和研究

摘 要:课堂提问时机的把握应是: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问于教学环节的关键处;提问于学生思维的转折处。课堂提问设计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文中的几种方式等。

关键词:音乐课堂 提问 方式研究

中学音乐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不再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合作伙伴式的交往。心理学家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这样,问题——回答——问题——回答,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对话。师生问答使整堂课形成不断地向前推进的思维流程,进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

一、善于把握提问时机

音乐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手段,它往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提问必须抓住时机,相机诱发,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1.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

2.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

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知识的“网眼”是相通的,旧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开始,以故引新,以旧启新,新旧相连,不断拓宽知识的内容。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当学生遇到困难、发生矛盾时,思维就开始了。课堂提问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把新知识放在整个旧知识的背景中去思考,在新知识讲授之前,教师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设计出导向性的问题,铺设好“认知的桥梁”,促使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逐步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动力,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

二、精心设计提问方式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艺术。是学问,自然有探索不完的奥秘;是艺术,自然是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问什么”的问题,还有“怎么问”的问题。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要精心设计提问的方式与技巧。事实上,课堂提问没有标准的模式,提问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提问、精于提问。提出的问题,要问得开窍、问得“美”,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确实渗透着教师艰辛的劳动和创造性的才华。这里笔者仅仅概述几种常见的提问方式。

1.“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也有巧问与笨问之分。有的教师析疑解难时总是不精心设计提问的方式,或提问过于简单,或提问不分轻重主次,或提问过于空泛,或提问模糊不清,或提问缺乏新意,其结果没有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而是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致使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最低层。提问必须有的放矢,箭中“课眼”,让学生学会思考,准确理解课文。

2.揭疑式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于无疑中设疑,以利于激

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就是要不放过教材中看似平常处、易懂处,注意深层思考,提出层层深入的问题。

3.曲径通幽式

教师不正面揭示问题的实质,而是迂回地指向问题,即问在此而意在彼,也就是常说的“曲问”或迂回问。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4.由此及彼式

这种方法又可称为联想性提问,即从学生的已知出发,通过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让学生自己类比出新的问题,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也可直接提示学生展开相似、相近、相对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