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6 05:29: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 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乡土资源;信息技术;综合素质
语文新课标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论述中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农村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开展起来,但其深度和广度还需要不断予以挖掘与拓宽。笔者结合自己在实践中的经验, 就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进行一些探讨。
一、以教材为依托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教材是语文教学资源之一。学生在校期间,主要进行的是课堂学习。因此,依托教材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就能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的放矢地开展,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及语文综合能力。
如,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组织开展的“说不尽的桥”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次活动。在教完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三单元后,学生学习欣赏了《中国石拱桥》《桥之美》等文章,对各种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一些关于桥的问题。我则因势利导,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或上网查找,了解关于“桥”的力学原理及“桥”的分类等方面的科学知识,自己或同学合作制作关于桥梁的小报,实地拍摄一些本地有名桥梁的照片,搜集“桥梁之最”、“桥的故事”、“桥的命名”及“桥诗”等知识,并成立了“科学组”、“乡土组”、“文学组”与“设计组”四个兴趣小组。在这个阶段,教师适时地进行抽查、点拨与督促,随时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设法让每一位学生都尽量参与,并由组长定期检查,及时向教师汇报,以保证活动质量。
二、利用乡土资源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把农村的自然资源融入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中。
在农村地区,或许没有奇山异水与天下独绝的旅游胜地,但却有浓郁纯朴的乡土风情及富于活力的生态农业,从而构成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与人类共同发展的美丽画卷。在上七年级综合性学习课程《感受自然》时,我设计了与之相配套的“徜徉家乡的美景”、“激发热情,爱我家园”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自行挖掘、开发、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进而达到了课标中要求的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书面作业能力的目标。
2.结合身边的乡土资源,灵活处理、运用教材。
作为农村中学的一线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根据实际,灵活处理、运用教材,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结合乡土资源对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进行改编、拓展与完善。如,在进行八年级下册“寻觅春天的踪迹”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时,我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田野,融入自然、关注自然、感悟自然。学生在对自然的观察中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利用乡土资源实施农村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开放性的特点,也使学生的语文生活实践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能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生活是学好语文知识的源泉,是生发智慧的摇篮,是能力形成的练兵场。
三、借助信息技术增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效
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教师应该借助这个信息平台,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及加工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前开展的语文综合实践主题活动需要用到大量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而网络上信息资源丰富,面广量多有层次性。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领学生以网络为信息搜集主渠道,迅速、有效地搜集信息。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或信息资源,其中包括相关的网络地址、参考书目和文献索引,以及其他多种媒体资源。除此之外,要向学生介绍当前有效的网上信息检索、筛查的工具软件或站点,以便于学生查找信息,从而减少学生查找信息资源的盲目性,使综合实践活动少走弯路。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方式,并牢固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要摈弃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差异性教学实践的实施原则、影响因素,提出了实施实践的构想,探索了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差异性教学实践的内涵、方法、途径及其操作策略。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数字化学习环境 差异性教学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能够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适应自身的最大发展。中学生是介于小学生和大学生间的中间阶层,他们靠形象思维、表象、行为、动作方面的认知能力理解信息,抽象逻辑思维在中学生的认知活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精力充沛,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易接受新事物,具有一定学习能力,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有组织地进行自主学习。开展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他们对知识形成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比较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活动的主导,具有整个空间统一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个体和整体为中心,推动活动实践的不断进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课程改革推动,它和传统的教育形式有所不同,传统的实践活动一般目的性比较单一,追求知识的掌握和学生的共性的发展,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多主题、多任务、多方法的融合。针对现代数字化学习环境高速发展、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主要适用于网络环境、多媒体技术和组织数字化学习资源方面。在这样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更有利于推动层次与形式多样的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加强开放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如何正确、有效地面对这样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进一步打造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使其成为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力、创新精神和探究力的发展性课程?关注差异、分享差异、发展差异是很有必要的。面对现实中有差异的学生,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有差异的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应该在承认差异是一种需要的前提下,不断地寻找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促使不同的人在各项活动中得到不同发展。现在的差异教学形式从分层作业到分层教学,再到分类教学、异步教学等,每一种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差异教学目标。
中学综合实践中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大多数的教师在综合实践中能使用贴近学生的组织形式,采取自主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式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但由于对“数字化学习环境”了解得不全面,不能充分发挥“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积极作用。在活动设计上,对如何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活动方案有一定的困惑。多数学生都参加过并喜欢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但同样因为对“数字化学习环境”了解不全面,不能充分运用“数字化学习环境”进行学习。而且对不同的活动内容,投入的感情、状态、对活动参与程度波动较大,缺乏对活动的正确定位,不明确自己的活动目的,导致收获甚微。针对这一现状,研究构想是和实际的活动内容相联系的,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在活动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具有其复杂性。面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审美情趣、知识背景、强项、弱势,分析学生已具备的基础能力、学习特点等。如对思维活跃、能力比较全面的学生,实践时应当考虑如何对他们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如何从不同角度切入引发他们的思考,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对专注力一般、反应速度一般的学生,要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刺激他们的兴奋点,结合基础、启发引导。对于差异明显的学生,要加强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综合实践的作用。面对不同的活动内容时,要分析活动的主要内容,把握内容的深、浅、简、难、侧重点、内容承前启后的特点等。接着对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细化;确定教学策略、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推荐学生使用的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教学手段等;查找相关参考资料,准备所需教学材料。最后通过教学实践、反思,进行评价与修正。无论是在重在体验的课程中,还是在理论性较强、相对复杂枯燥的课程中,或在偏重于动手操作的实践课程中,教师都要充分分析差异存在的形式及原因,如学生差异(背景、兴趣、学习方式、知识结构)、内容差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成果差异(练习达成)、评价差异(评判标准、集体与个人)。在实践中的应用要符合逻辑性,注重灵活性,实现可持续性,体现可操作性并具有积极性的原则下,鼓励学生实践,做好“指向”,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处理好实践与知识、小组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责无旁贷,下面我结合自己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浅谈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现。
创新能力培养是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任务之一。化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任务是提高学生 科学 素养为主旨,以探究性活动为载体,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认识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和社会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探讨能力,培养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及 发展 个性特长,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化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多种多样,我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是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
一、通过做“趣味化学”实验,提高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老师只有把实践与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新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实践中产生。老师讲述有关生活、社会与化学的联系话题,而后教师和学生配合变“化学魔术”。根据安全、简易、新奇和学生实际,选择“魔棒点灯”、“吹气生火”、“空瓶发烟”、“茶变墨水”、“滴水生烟”“烧不坏的手帕”、“水下蜡烛”等节目,变幻莫测的化学魔术不仅能使学生大开眼界,而且从师生的介绍中懂得了科学道理。还有引导学生做日常生活中的小制作和小化工产品。如自制肥皂、自制汽水、除去衣服上的各种斑迹、配制去墨灵、冰箱除臭剂,粘蝇纸等。自制这些小产品, 经济 实用、简单易行,易激发学生的热情。
二、重视课外延伸,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大大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活动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探究问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例如(1)、开展“饮水与健康”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饮水与健康,水的危机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由于大气污染, 工业 废水排放,农药化肥污染,核泄露,管道腐蚀,自来水加氯、加沉淀剂等,使得人们对饮水的问题产生了困惑与恐慌。我们该到何处去寻找清澈、洁净能够而又健康的水?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采集水样,分组实验,分析讨论,撰写论文。(2)、开展“空气污染质量调查”。通过对大气的监测,演示讲解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使用大气采样器亲至现场采样,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当时空气的质量等级,进一步分析讨论,撰写环保论文。(3)、废电池的回收研究项目,通过网上浏览查找资料,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性能、价格、使用范围,分析各种电池的利弊,寻找新的能源以及回收废电池的意义。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进行实验,要求操作严谨,观察仔细,记录详尽。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讨论,撰写成文。
三、利用化学科的特点,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习题是学生运用已获取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独立设计、操作、记录、分析、推理,最终得出结论。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一种途径。为此我校设立了三(1)活动室,即一个实验原理加上一个实验方案得到一个实验结论,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学生可以自行择题,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活动指导。学生实现了由已知信息加工变异出新颖信息,从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实验技能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四、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学习者来说充满疑问的情境,在趣味化学活动中,我注重设疑,把学生置于未知问题气氛中,如老师提出一个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又会提出新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动态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敢于展开自己的思想观点,开展热烈讨论,进而催生新的思想,探索新的知识。我在和学生的趣味化学活动中曾演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烧杯 A中装入20 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让每个同学都看到,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中装入10 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过几分钟,让学生们看到了小烧杯A中装的溶液变成红色。
针对此现象我提问,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谁能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不一,讨论十分热烈,提出如下几种假设:
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烧杯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此时,我针对假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用洁净烧杯C配好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2、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观察现象。
3、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4、把B烧杯的浓氨水滴入C烧杯中,观察现象。
最后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
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由问题引出创造性假设,进行实验探究,最后达成共识,得到正确结论。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适时正确的引导非常关键。这里,注意指导不是帮助,让学生在遇到难题后,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去享受成功的喜悦,通过肯定自己的能力进一步树立信心,这是培养创新能力重要环节。
总而言之,在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开设具有创新空间的活动项目,并在活动中注意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使学生创新意识在活动中突现出来,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现代 创新人才,为广大青少年成长成才提供了创新平台。
【摘 要】现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教育和企业结合的出现了脱节的现象,我们需要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怎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优秀人才是教育需要进行思考和研究的。
【关键词】实践活动 中学生 改革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需要从小培养,需要以这样的个性来支撑,而不是只做表面工作。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需要从中学抓起,下面就业的角度浅谈在中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传统教育的弊端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没有注重学生的自身的感受。传统的教育是一种以老师为尊的教育,学生缺乏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并且巨大的课业和作业,以及大量的补习班,这些对学生创造力和性格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传统教育培养的是思维模式刻板的人才,缺乏灵活的变通,这是灌输式教学,不能因材施教带来的后果。国家在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时,需要在教育上改革传统教育,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开展多方面的课程,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开展丰富的课堂内容,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
二、开展实践活动的理由和意义
(一) 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会考试,死读书的“书呆子”。全球化的进程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逐渐被社会淘汰,这也是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
(二) 开展实践活动也是时展的要求,在实践中可以使学生脱离枯燥的课本上的教条,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发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最强,同时是磨练他们意志力和培养人格的最佳时期。
(三) 这也是新时期教育课改,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和课程安排的要求,满足学生们个体发展的需要,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社会是最好的老师。
(四)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的预备期,他们的心里正在逐渐成熟起来,这是他们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过时的一些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不会给中学生带来正面的影响,而且会使他们脱离实际。应该在教学中尊重学生身心的发展,开展实践课程作为课堂知识的补充,和对课堂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五) 结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学习模式,把学习和实践充分结合。在实践汇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结合学习的内容,探究合适的学习方法。
(六) 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实用性的复合型人才,开展实践活动的初衷是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来考虑的,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做一番事业,这是教育的职责和目的。
(七) 在就业压力越来远大的今天,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学生在以后的发展中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使他们的教育能够和实践紧密结合,不至于把他们培养成象牙塔里的花朵,而是把他们培养成能够承担风雨的参天大树和栋梁之才。这需要在中学时期就培养他们的意识,给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共献。现在就给他们的职业生涯做好铺垫。
三、怎样开展实践活动
(一)组织和宣传好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需要比课堂教学更多的资源、人力和物力,需要充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同时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在实践中综合课程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做好得力的宣传和动员工作。
(二)加强实践活动的指导和研究工作:学校结合课程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某些方面能力和认识。在实践中,开展因地制宜的活动,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对学生做好多方面的教育工作,这也是教育真正的意义所在。
(三)做好实践活动的管理工作:学校需要根据具体的实践时间、地点和活动内容,安排相应的管理工作小组,并且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积极组织和协调,发挥管理小组的职责,配合老师顺利完成实践活动。
在新时代的发展下,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发展的要求,结合社会发展的特点进行课改迫在眉睫。在中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是对传统课堂教育的弥补,是新形势下,对教育模式的探索。在就业压力激增的今天,在中学阶段开展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社会发展角度来说,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和社会相结合,避免教育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的发生。针对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开展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这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但是,学生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是否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实践呢?数据显示,学生在活动各阶段兴趣不是很稳定。那么如何提高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呢?
一、激情感共鸣――提升认可度
问题再现:兴致高,认可低
学生在活动前兴致勃勃,活动中积极主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一些学生的参与热情有所降低。通过问卷调查显示:“你的想法被组长采纳了吗?”肯定的比例是40%;“你所取得的成绩,受到组员的赞扬了吗?”肯定的比例是36%。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学生普遍感觉被认可度不高,或许这就是学生兴致滑坡的主要原因。
原因剖析:不可行,不统一
意见不被认可,产生懈怠情绪在所难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仔细剖析成因:一是因为在提建议或想法时考虑不周,不切实际,可行性差,无法引起组员的共鸣,造成被多数否定;二是因为组内成员意见不统一,各执一词,无法形成中心主题,造成相互否定;三是因为没有权威性的肯定,使得在筛选意见或建议时举棋不定,造成隐性否定。
应对锦囊:切实际,求大同
针对以上成因,笔者对症下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了成功尝试。
1、舍远求近。在选择活动主题时,学生的想法很多,需要认真筛选,舍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选取贴近现实的主题,这样的活动成果才能引起别人的共鸣,得到别人的认可,因为只有来源于生活,才具现实意义,才能服务于生活。
2、存同去异。组内成员之间的意见不统一是导致学生缺乏被认可感的重要原因,由于意见有分歧,自己既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又不会轻易认可别人,所以如何集中组内成员的意见是提升认可度的突破口。在选择意见时,既不能一味地否定别人的意见,也不能生硬地盲从别人的想法,需要在民主的氛围中,求统一,去分歧,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
二、做微型试验――铸就成功感
问题再现:效能感,很欠缺
为及时了解学生各阶段的参与热情,我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你觉得能顺利收集到想要的资料吗?”肯定的比例是32.5%,“你觉得你们的活动成果会很棒吗?”肯定的比例是50%。可见他们预测自己能成功的几率不高。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没建立起成功的信念,自我效能感偏低。
原因剖析:无体验,无从谈
他们对自己能否取得成功还没有足够的把握。其一,他们从未经历过搜集资料的过程,更不知道如何选择有效的方法,心里没底;其二,他们或许没想过自己也能学着专家的样子写出调查报告,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去展示活动成果。
应对锦囊:小成功,大收获
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能有多少小学生能面对多次失败迎难而上?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认为,活动热情的延续不应该建立在无数次的挫败感上,而应赋予他们为之兴奋的成功感。但真正的成功也不是唾手可得的,要想让整个活动取得大成功,必须保证每个环节取得小成功。所以,教师应该学会设置“小成功”来成就“大收获”。
《三年级学生的习惯》活动有个问卷调查环节,但没有问卷调查经历的学生对这次调查能否顺利开展心里很没底。为鼓励他们迈出第一步,我让他们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调查,并事先联系好四年级的15位同学,让他们协助配合调查,这小小的成功感给了他们很大的鼓励啊!随后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
或许成功更应该是成功之母,只有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由此树立信心,才能激发他们去不断探索无穷知识的蓬勃动力。
三、伸援助之手――增强稳定“心”
问题再现:好方法,弃可惜
进行问卷调查,是大范围了解学生各种习惯的最有效形式,学生也跃跃欲试,但在设计活动方案时,没有一个小组选择这种方式,后经询问原因,才得知100多份问卷无从复印是他们没敢选择的原因。
原因剖析:心有余,力不足
学生考虑事情过于谨慎,遇到一点小麻烦就将好的建议和方法全盘否定,而整个活动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以致于他们在活动中畏首畏脚,心存顾虑,不能安心开展活动。
应对锦囊:外帮困,内扶心
为了消除学生心中的顾虑,安心选择最佳方法使活动达到最佳效果,作为指导老师,应该竭尽所能,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
1、提供显性的帮助。综合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教师也担当着多重角色,当学生遇到无法自己克服的困难时,教师应该义无返顾地伸出援助之手。当了解到学生为复印问卷而发愁时,我向学生保证,只要他们能用心设计出一份满意的调查问卷,我可以负责去复印。只要他们的家长同意让他把相机带来,我可以负责保管……学生们终于如愿以偿地在“活动方式”一栏中写下了“问卷调查”四个字。
2、提供隐性的支持。态度决定一切,要想到达成功的彼岸,除了踏踏实实地付诸于行动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心中坚定的信念。学生年龄尚小,遇到一点点挫折很容易临阵脱逃,指导者必须让他们懂得相信自己,坚持就是胜利,团结是战胜困难的法宝。
带给学生安心的可以有形的帮助,亦可以是无形的激励,但殊途同归的是都能协助学生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作者单位:东台市第一小学 江苏】
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问题意识可以多种途径或方法来培养,如训练观察事物能力、调动思维想象积极性、抓住兴趣点激发求知欲、丰富积累知识经验、培养认真负责态度等。
综合实践活动;问题意识;培养
没有问题的存在和发现,也就没有探究的过程,也就没有“真理”的获得。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训练观察事物能力
没有观察,哪来的发现。观察得越仔细,观察的能力越强,发现的现象就越多,提出的问题也就越多。有句名言:生活中不缺乏问题,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教师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自觉地、认真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习惯、兴趣和能力,积极组织引导学生直接体验,积累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的能力和习惯,学会有效地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锻炼观察力,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善于在观察中发现问题。例如,院落里的爬山虎爬满墙头,教师可指导孩子们仔细观察爬山虎,产生疑问:为什么爬山虎会往墙上爬呢?进而去思考,去观察,去探究。只要孩子们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任何一花一草一木一石头,皆能产生无数疑问。
二、调动思维想象积极性
思想懒汉与因循守旧者难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富有想象力的人才能从细微平凡的事件中,发现关键性问题。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瓦特从壶盖上下跳动发明蒸汽机,巴甫洛夫发现狗“心理性唾液分泌”,都是勤于思考的结果。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应积极创设十分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环境,师生互动,活跃气氛,消除学生畏惧的心理障碍,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大胆思维想象的状态。即使他们的想象、问题幼稚可笑,有的甚至荒诞,也要保护他们的这种热情,加以鼓励表扬,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想象的积极性。例如,在《纸桥承重》的实验过程中,让孩子们带着“纸能承重吗?”的疑问动手操作实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采用不同方法实验,大胆设想,提出各种问题,去验证,去探究。在生活中,善于发散性思维,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刨根问底。
三、抓住兴趣点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求知欲二者密不可分。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求知欲是创新的动力。强烈的求知欲会使人对外部的事物产生敏感性,顿生疑问,引起追根寻源的欲望。有强烈求知欲的人能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问题。他们不满足于对事物一般的、表面的解释,而是探究事物内部原因和问题。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当注意学生的兴趣取向,适时加以引导,借助兴趣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思考发问。例如,有个母亲买回一个电动汽车,孩子好奇,为什么这小汽车会自己跑呢?于是,把电动汽车拆卸了,想探个究竟。母亲狠狠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未来的中国爱迪生被枪毙了。”老师告诉母亲:“孩子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保护孩子的求知欲。”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感到后悔。老师劝导家长向孩子道歉,并指导孩子开展了解电动玩具原理的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孩子去探究思考,寻找答案。激励是培养学生求知欲的营养剂。儿童在教育过程中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丧失,将导致学生求知欲的减退和丧失。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多尝试新的交流方式,多一些理解的眼神,多一些赞美和赏识的语言,多一些亲切的手势,激励学生敞开思维的大门,大胆设疑,求知若渴。
问题意识是一种责任感。态度决定一切。如果离开了“认真”二字,恐怕什么事都做不好。人的活动积极性越高,社会责任感越强,态度越认真负责,越容易发现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当孩子面临某一任务时,教师应鼓励他负起个人责任,自觉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绝不能出现任何一次敷衍了事,应付差事,只图速度,不讲效果的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独立精神和责任感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养成他们遇事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的、整体的、开放的教育活动,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收集信息、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等,多种综合能力都得在活动过程中得到提高。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活动过程的实施,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1 结合学生特点,制定合理计划
深入学生,依据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学习活动计划,是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分析把握学生的语文素养所处的层次,才能准确定位学习活动展开的层次,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才能做到不好高鹜远,有的放矢。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才能对教材中所安排的学习活动课程进行删减与补充,才能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活动计划。如根据学生探究的主动性、持久性,合作意识,阅读及资料整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任初一语文课,我确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1,对感兴趣的语文学习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内容,共同讨论交流。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结合校园活动,社区活动,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2 立足实际,确定主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重视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我们认为,要想在农村中学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最主要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根据农村中学特定的地域环境,师生共同确定好每次活动的主题,不是完全照搬语文教科书上提供的活动内容,而是对课本的设计进行改造,变通,拓展和完善。因为课本中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设计,也只是提供的一种可供参考借鉴的范例。针对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不要被这种范例所束缚,走过那座山,前面又会是另一番崭新的景象。例如,在开展初中七年级上册“探索月球奥秘”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时,教材设计的活动主题大,内容相当多,有许多的活动内容在农村中学根本就不能实施。如参观天文台,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采访天文学家,上网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然后进行知识擂台赛等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经过讨论与研究,采用变通和取舍的方式,把大变小,把小变实,最后确定的主题是“月球文化的赏析”。主题确定了,学生在开展活动时也兴趣盎然,他们按照主题确定搜集内容,自由组合成“诗词歌赋”小组,“神话故事”小组,“歌曲”小组,“对联”小组,“风俗民情”小组,通过采访、询问、读书等不同方式,最后搜集整理了许多丰富而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在成果展示课上,每个小组的成员竟相上台,各自展示自己的成果:一首首意境深远的月亮诗词,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月亮故事,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月亮歌曲,一副副赏心悦目的对联,一幅幅有关月亮的风俗民情,风景名胜的画面,令所有师生为之振奋,为之高兴。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活动主题和内容,真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之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双管齐下,效果俱佳。
3 激发兴趣,积极参于
由于以前的应试教育,搞“满堂灌”,学生早已养成了“沉默是金”,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要时刻记着,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及体验的联系方面,农村孩子不会比城里的孩子弱,特别是在对大自然的感悟方面,我们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丰富,深刻得多。“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入语文学习中,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的前提是“自主”,即“能主动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除了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地兴趣外,更重要的给学生比较多的选择余地。活动方式可让学生自主确定,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兴趣受兴趣爱好的影响很大,如何在学习活动中呈现自己的才华将影响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度。
在开展好活动的同时,作为农村的中学教师更要积极探索多样的评价措施,对在活动中的突出表现应予充分肯定,存在的问题也要实事求是,但仍应以鼓励为主,不锐减学生的积极性。
4 立足教材,拓展活动内容
语文的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学生在校学习,主要就是进行课堂学习,教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我们的语文课还没有达到完全脱离教材的地步,这是由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决定的。因此,我们以教材为依托,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媒介,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
如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通过图书馆、网络技术,可以使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紧密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使语文课程更加多元化、立体化。我们在教学时,往往以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知识点,引导学生开展查阅文本、网上搜索等拓展性实践活动。
5 联系生活,体会感受
农村学生的眼里没有林立的高楼,没有精彩纷呈的歌舞,没有变幻莫测的现代背景,但他们却拥有一个比城市学生更广阔更丰富的世界——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那里有高山,有流水,有花草树木,有鸟兽虫鱼,有自然的天籁,有无穷的奥秘,更有丰富无比的人文景观。这个丰富得无与伦比的大自然,不仅给我们赏心悦目的风景,更蕴藏着供我们使用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我们要善待这份资源,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在自然中摄取语文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如我开展了“我爱家乡的秋色”的以自然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能得到实践参与而兴致极高,他们观察细致,讲述生动,交流也精彩纷呈。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又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人文思想。
同时,农村学生在他们的生活里,有勤劳无怨的父母,有淳朴善良的邻里,有纯真无邪的朋友,更有与父母一道走向田间地里那种沉甸甸的生活感受......他们的生活是丰富的,生活的感悟也是厚实的。我们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熟悉的生活,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与具有乡土特色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以“爱我家乡”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我分成了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去体验:1、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美;2、体验家乡富饶,倾自豪之情;3、体验家乡巨变,抒振奋之情;4、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自然也滋生了爱家乡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总之,在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决不能把教学活动凌驾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之上,为单纯地完成教材制定的任务而开展教学活动,使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漂亮的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发挥农村小学特有的优势, 把综合性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从而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在中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在于其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怎么样才能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这些特征呢?信息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此阐述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教给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学习中问题的能力。这些都要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操作和应用实践训练来达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所用教材在内容上总的说来分为:基本知识、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等,各阶段教材的主要区别在于内容的多少和层次的深浅。
目前,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实用”,信息技术课程自它诞生那一天起,其教学内容就一直在变,这是由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多年来,我们的课本就像是各种计算机软件简易使用说明书的大汇编,我们的课堂就像是各个软件公司举办的一连串培训班: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仍以“权威”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完全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甚至一支粉笔就可以打发一节课。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开放性很不相称。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学生展开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该主题主动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以其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成为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改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积极实践。
三、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活动环境,使“活动”主题更有趣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主题性很强的活动,活动“主题”的确定应基于学生自身的兴趣。所以,教师的有效指导,首先是创设活动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探究课题。教师如果借助信息技术中的“形、声、光、色”的特性,将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形象、生动、直观、快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就可以增长他们的见识,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对自然、社会广泛的兴趣和注意,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认识,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催化他们的心理,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使他们在有趣的发现和思考中选定活动的主题。
2.运用信息技术,撷取活动素材,使"活动"形式更灵活
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而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的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在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始终紧扣活动主题,丰富他们的实践活动内容,如“做”、“考察”、“实验”、“探究”等等,教师必须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图片、录像、文字之类的资料,尤其是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网址,拓展学生的“活动”领域和思想空间,启发学生从中能够撷取到更多的素材,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加深对活动主题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全新课程开设,我们不能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如果那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应突出信息技术的“综合性”,淡化其“学科性”。根据信息技术的知识点,结合各学科的特点,设计若干不同的任务,将知识点融合于任务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任务本身的需求,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知识,通过任务的完成,使学生逐渐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工具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历史是一个从计算机文化论(程序设计)到计算机工具论(学会应用计算机)的过程,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大部分模块是介绍应用软件,而应用软件是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特别适合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的主题性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选择范围较广,包含学生的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由教师和学生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地球沙漠化问题、水的资源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以主题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通过实践,利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收集、分析信息,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将研究成果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呈现。在整个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工具,登录到各权威图书馆或相关资料库,非常容易地查询、收集所需的珍贵数字资料,学生通过对数字资源所呈现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的观察、分析、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和超文本显示,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信息技术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互联网中的资源。在这个遍布全球各地的网络中,包含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和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应有尽有。由于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呈现方式为视频、动画、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多种媒体,这种呈现方式符合人类吸收知识应调动多种感官的特点。在这个数字资源提供的虚拟环境中,有利于学生开展主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上网查找、收集相关的资料。互联网的出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为老师提供了丰富、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相整合,将带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将为信息技术教育带来勃勃生机,同时也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中首次出现的课程形式,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产生,对我们提出了挑战,要让它成为通往成功的新途径,成为学生展示才能的绚丽舞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类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对它寄予极高的期望,期待这门课程的实施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自从接触该门课程,我便努力通过多方面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相关信息。在工作中,我尝试把自己的想法与课程理论知识相结合,并落实到教学中。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可以简单地说是一个教师适度指导,学生自主选题、主动探究和自由创新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规定的教材,活动的实施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如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学生可以选择课内学科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可以选择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还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现象、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如学生选择的研究课题有“校门口的交通问题”、“青少年身高”、“校园环境治理”、“垃圾桶大变身”……涉及的范围很广、关注的问题很新,而且有些是科技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通过开展这些研究活动,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选择独特的活动课题,制订合理的活动方案,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开展探究活动,用新颖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等等。这些活动过程既对学生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又给学生提供了创新能力发展的空间。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旨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亲身体验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生活中确定可研究的小课题,并且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该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活动内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条件与环境,可以进行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小组合作。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与同学共处,学会团结互助,学会分工与合作,在活动中与人合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在《学会合作》中,教师提出这样的疑问:请在小组内完成这幅拼图。怎样才能快速地完成此次任务呢?布置任务后,学生自发组成小组,学生不是盲目行事,而是认真讨论、研究,设计各种方案,最后挑选出最佳拼图方案。方案设定后,再进行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践操作。在实验过程教师对学生一些大胆的做法没有加以斥责和阻止,而是放手让学生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组间合作意识,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很好地呵护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各组的方案交流中,大家一致评出班级最佳方案:先在小组进行合理分工,再通过明确分工各行其职,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合作完成拼图游戏,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活动,这样就会很好地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三、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体验设计、实施相关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根本标志。综合实践活动重视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和自主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满足学生的心理。活动中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闻、观点和想法,鼓励他们新颖的创意。允许他们按照小组的构思实践,使他们在自由实践中能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事物。鼓励他们从多角度思考要研究的活动小主题。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书包”的畅想曲》活动中,从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用品书包着手,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类新式样书包的相关知识,先请学生想一想我们自己的书包有哪些不足之处,在小组内形成一个小调查报告;根据问题小组再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小组同学合作制订新型书包的设计方案;通过小组合作创新,至少解决了现有的书包不足的问题,解决方法应该是新颖的、有创意的。然后让小组推荐组织以小推销员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各自的设计新型书包,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奇特,设计的产品令人耳目一新,如:拉杆书包、自动整理书包、声控书包、太阳能书包……各小组再提出修改建议,使得自己小组的作品更加完美。课堂中活动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这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更是培养学生探究探索能力的契机。
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运用多种活动方式、方法,重视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实践,在实践中快乐成长。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时间的紧密结合。”我们研究小组进行了共同探讨,明确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是一个整体的活动,听、说、读、写、搜集、分析、整理都一定要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是学生真正活动起来,学生的语文的素质才能真正有所提高。
关键词:综合实践 原则 要素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语文教学终极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将其列为重要内容,放在重要位置,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还没有探究出有效的实施途径。为此,我校语文组从2010年 10月开始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探索和研究,经过一年来的研究和实践,本人认识到能否制定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一环,我在研究实施过程中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把它奉献出来,作为一个阶段的总结,也希望得到同仁志士的指导和斧正。
一、计划的制定要体现四个原则
1.切实活动的原则
新课标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时间的紧密结合。”我们研究小组进行了共同探讨,明确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是一个整体的活动,听、说、读、写、搜集、分析、整理都一定要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是学生真正活动起来,学生的语文的素质才能真正有所提高。
2.指导方法的原则
要把以上的活动落到实处,只布置一个论题,让学生自由去完成是不切实际的。这时我们教师要把计划的每一个环节做什么、怎样做都要提前指导学生设计好,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是在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告诉他们可以创新,可以提建议,但一定要保证活动顺利进行,这样一来就实现了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制定计划,符合新课标中关于“共同讨论,选出研究课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的要求和目标。
3.切合实际的原则
我校语文课使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俗称“人教课标版”每册书都设计了六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我们研究小组,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一致认为:课本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是起指导作用的,不应该照搬,一成不变;应该因地制宜,有选择有改动地使用。另外,安排的次数过多,如果不加选择地全部都做的话,时间不允许,哪次都开展不好,发挥不好它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课题组研究决定,每学期只开展4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每月一次,要保证高质量,活动内容有的运用课本中的,有的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另行设计,这样就取得了较好效果。
4.协调合作的原则
每个学科都有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各科加起来一个年级的一个学期竟有三十多个活动,如果都单独活动,每周要进行两个以上,学生怎么受得了。为此,我们根据新课标中“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跨学科学习”的要求,我们开展与其他学科合作开展实践活动,实现一家搭台,多家唱戏的格局。
二、计划的要素要清晰全面,有操作性
在整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制定计划是活动的基础,是确保活动成功的先决条件,我们在研讨过程中,深刻体会到:
1.在计划中必须有设置好情境,激发学生活动兴趣这个要素。新课标中说:“综合性学习应该突出学生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我们激发。例如,我们所做的“向交通部门进一言活动”,我们就是想到这个社会问题以后,由我们先构想出一个大致的活动框架,然后召开学生座谈会,我向学生们动员说:“咱镇北道口的地方,前天又发生一起两车相撞的车祸,死亡一人,重伤三人,大家觉得惨不惨?”,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惨,太惨了”。接着便议论起来,有的说修路三年来,这里已经发生十几起车祸了;有的计算死伤了多少人;有的因为以往的交通事故涉及自己的亲人或亲戚而呜呜地哭起来。我看时机成熟就问大家:“我们给交通部门进一言,让他们修改一下这段路好吗?”大家纷纷赞成,我开始让他们报名分组,分任务,我再把我的计划框架出示给他们讨论,统一意见,定稿、实施。如果没有开头的情境的激发,是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成效的。
2.要制定出详尽的活动时间和任务安排表,以保证有条不紊地进行,还要做好人员分工,在不同的时间里,活动小组的每个人都做什么工作,完成什么任务,都要落到实处。
3.要设置好活动的环境,做好用具的准备。有些活动的内容或者说部分内容是要走出学校进行调查、采访、勘察、测量的,这就必须争得社会其他领域帮助。学生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自己去做,人家是不会配合的,我们在计划中就要依据实情安排好什么人去对外交涉,以扫清障碍。活动有时候还要涉及到一些工具,学校无法提供怎么办?这就需要群策群力,看谁有这方面的交际条件,能完成这样的准备,就派他去。这些都要写进计划中。
4.计划中应有变通的预案。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中的,我们制定好的活动计划在实际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麻烦,导致不能正常进行,这就要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充分估计到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变通,这些内容也都要写进计划之中,活动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不至于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的情况,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5.要写明活动中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学生年龄较小,自制能力差一些,难免会在活动中大脑一兴奋,作出违背学校纪律,不顾个人安危的事情。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必须在计划中制定出几条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让活动小组的每个成员认真遵守,相互监督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健康、有序、顺利地进行,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新的课程体系,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定位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的教育教学观、课程价值观在课程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综合性实践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民主气氛,激发创新灵感。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培养特长的活动,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各种知识能力形成的结果,教师要在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儿童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事物,探究具体事物的本能与需要,利用这种需要,在课程教学中想方设法增加学生观察的内容,在观察的基础上使学生有所发现。当儿童对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就会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事物,发现事物。其次,教师要珍视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标新立异。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做法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关注,还要注重学生特殊才能和兴趣的培养。再次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中,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教师对落实本课程,提高活动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在起始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设计、做出选择,提供支持,充当讨论伙伴,提供咨询服务。在过程中,教师重在心理疏导、方法指导、价值引导上,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努力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二、鼓励动手动脑,诱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而动手又动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他们乐于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又勤于动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被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起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符合现象,具有实际效果,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探究意识。在教会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后,教师在活动中要多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动手,有可能展示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尤其对于小学阶段高年级学生个性特点发展已经很明显和突出。协调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会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的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开展《我可爱的校园》这一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动手到校园测量操场的占地面积,花坛的占地面积,在测量过程中学生遇到测量的方法问题和计算等问题,及时请教班主任老师和数学老师,让老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让他们树立了自信心,充分感知动手实践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学生们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地建构自我的整个精神世界,发展实践能力。
三、注重传授方法,学会创新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在课上给学生布置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去讨论和验证,并找机会去实践和体验。通过开放式参与社会活动,容易随时汲取最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生活为课堂,生活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自主地参与活动,并在教师指导下自我决策、自我活动、自我锻炼、自我调整、自我发展,从而在尝试、操作、探索、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体验,积累直接经验,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和持续发展等综合能力的目的,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如上述《我可爱的校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在学生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后,让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通过各种途径去找到问题的答案,又在找到答案的同时让学生生成另外的问题,真正达到综合实践课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性质。
四、创设展示平台,理性得到提升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真知、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成长。他们的感受与体验要有一个平台展示出来,才能更大的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就是多彩的活动展示。在《我可爱的校园》这一主题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对校园资料的搜集、实地观察教学设备等,学生们对学校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们更多的意识到学校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爱,只有我们大家和谐相处才能使我们的校园更加美好。此时,我设计了“汇报展示课”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发表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品尝真实的感受。学生兴趣盎然地设计《我们未来的校园》手抄报、油画、标语,编排小品、相声、儿歌等赞美学校的作品。虽然他们的作品不够精致,表现手法不那么完美,但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可以看到他们的自信和独特的审美,也可以体会他们对学校的热爱。更能看出综合实践活动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只要你去想,就会有许多新奇的方法。这样形成了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独特教学风格。这一课程的独特魅力把学生带入了创造性思维的另一片新天地。我班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全班学生都有了变化:每位学生更自信,更勇敢了。通过我们对部分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心理素质普遍得到了提高。经过我们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95%的学生喜欢上综合实践活动课,98%的同学觉得自己有进步了。孩子们学得更有劲了,我感觉上课的氛围更融洽了,我们师生的关系亲密了,脸上的笑容自然就更多了。
总之,对于刚刚学习探究科学知识的小学生来说,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得到创新的培养,掌握探究的方法非常重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开辟了渠道,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正如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充满了生命力,给周围的世界带来一抹亮彩。
摘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职业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需要。它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视野,还可以把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筛选,并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对中职学生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获取语文知识有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探索
我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已经十多年,对语文综合实践教学感受很深,以下是我如何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几点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
1.在本校范围内努力转变教师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切实让教师感受到它的作用与重要性。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型,但它离不开教师的发动与指导,要学生自发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是不现实的。为此,2008年5月,我特意组织两个毕业班,开展了一个以“走进小说天地,创意无穷无尽”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并邀请全体语文教师及部分领导观摩。课前我让学生自创、自编小小说,然后由我选定8篇优秀作品,组织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先由学生“演员”课下自行组织排演,用时不多。上课时我设计台词将8个小品串联起来,使整个活动浑然一体,课堂气氛活泼而热烈,效果极好。课评时,校领导充分肯定了这节课的价值和意义,提出要全体教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上好语文课的要求。老师们对这节课也赞不绝口,其中一位资深的老教师评价道:“小创作,大智慧;小课堂,大舞台;小小说,大社会。”听课的全体教师都认为这节课对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当受到重视。后来,在我的影响下,我校掀起一股争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热潮,不少教师在校级大奖赛和公开教学中都选择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型。
2.校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其社会实践性更强。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强调活动的目的,确立主题活动形式,要求学生事先制定活动的程序计划,摒弃那种把校外活动当成轻松玩耍的思想。其次,教师还要进行必要的硬件准备,比如安排车辆、自带工具、所穿的衣服、走路的鞋子、活动地点、出行的天气等等,都要考虑。最重要的是安全问题。一旦安全得不到保障,活动就会夭折。如果出了大事故,教师可能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对今后活动课的开展将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校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可有任何安全上的纰漏。为了避免全班行动带来管理上的难度和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我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选出几个对本次活动较为感兴趣且又有一定组织性和纪律性的学生出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带一个数码相机,把活动过程拍摄下来,回来后放给其他同学看。这样,安全系数就大大提高了,活动的质量也会提高,完成活动更显得容易。比如,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脚踏一方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采取的就是这一做法。活动内容是对家乡农村的土地现状进行调查。我就选了5位同学,确立了本次活动的目标,要求学生各自制定自己的调查计划,租了一辆面包车,带好铲子等工具,高高兴兴地走进农村。学生们有的在农家与农民攀谈,有的采集土壤样本,有的去观察各种农作物,并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许多过去只能在书本上了解的东西,如今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而体验性学习正是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活动过程中,同学们都要求我带他们到秧田中去采访正在插秧的农民。我看到田间小路既窄又滑,走在上面容易摔倒,就脱掉鞋袜,卷起裤腿,下田把他们一个个扶过去,以满足同学们的采访需求。回来后,采集土壤的同学利用所学的生物和化学知识对土壤进行酸碱性分析,做到了活学活用。录像(有的是学生录的,有的是我自己录的)放出来,其他同学也间接地得到了体验。当然,并非所有的校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这么复杂,这样的活动也不能为数过多,否则,就会影响整体教学的进程。
3.不少中职学生感觉语文课文教学枯燥无味,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教法单一、陈旧所造成的。我觉得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大胆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感受。将部分课文教学设计成活动课的形式,就是一种有效的做法。例如,我在上苏轼的词《念奴娇?摇赤壁怀古》一课时,发现它的知识外延和内涵都比较广。不仅可以涉及到唐诗、宋词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还可以延伸到古三国时期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以及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周瑜和小乔的爱情故事等。于是,我就布置活动任务,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从四个方面搜索知识信息,要求学生提前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准备过程中,有不少同学还利用网络搜索与这节课相关的知识和画面,进行筛选和组合,制成课件的形式,利用多媒体进行播出。当同学们看到本组设计的内容时,兴奋得鼓掌、欢呼。课后交流,更是积极、踊跃。我那鼓励性的点评,常常会赢得不断的掌声。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课不仅兴趣浓、生动活泼,而且获得的知识更是课堂教学中无法得到的。又如,在教学《音乐就在你心中》一课时,我打破课堂教学的固有模式,把这节课设计成活动课。要求同学们课前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以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在平时所听的歌曲中,挑选出自己最喜爱的两首,从课文“乐为心声、乐为多声、乐为无声”的角度,来谈谈音乐的艺术魅力所在。课堂活动时,有同学发言:“每次看到我喜欢的女生从家门前经过的时候,总想吹吹口哨,哼哼歌曲,我想那就是发自内心的歌曲,也就是乐为心声吧。”引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开心快乐的笑声。还有同学说:“经常做梦时会听到非常优美的歌曲,感觉是自己创作的,醒来的时候就叫不出曲子的名称,但当时在梦中觉得太美了!这可能就是乐为无声吧!”这些从自身感觉出发的理解形式虽然显得有些幼稚,但可以说是对音乐最真诚、原始的理解,是音乐“心的语言”的最好诠释。
总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教改的一项新举措,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激发其学习兴趣提供了有效的实施平台,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职业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其特殊性和可操作性,我想,今后这样的活动的开展会越来越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会越来越强,教师可展示的教学成果也会越来越丰富。
摘 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与体验性是其重要特色。近几年,余杭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不少学校采取了“学生角色体验式学习”的策略,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角色的体验,获得不同的社会经历,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学校实际且有效的课程实施方式。
关键词:杭州市余杭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角色体验式学习;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实践,重视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但由于学生生活圈子狭窄,不可能亲身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如果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学生缺失参与性与体验性,课程的生命力、课程的作用将难于发挥。近几年来,余杭区不少学校在课程推进过程中,采取“学生角色体验式学习”的策略,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的角色体验,积累经验,感悟人生,全面地认识社会。在几年的课程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学校实际且有效的课程实施方式。“学生角色体验式学习”策略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开展小组合作,确定角色体验式学习采取的学习方式
角色体验式学习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开展。这是因为,在角色体验式学习中,学生是在对社会角色的体验过程中获取经验,与同伴合作又实现了个体经验的共享,学生基于小组伙伴的经验,所得知识更加丰富、更加全面。当确定了活动主题并进行调查、搜集材料后,就要进行角色分配。对哪些角色适合学生体验、各个角色有什么特点等问题,都需要通过讨论来确定、认定,最后才能将角色落实到学生个体,使每个组员都承担一定的体验任务。因此,在具体的学习指导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例如仓前小学开展的“走进一代儒宗——章太炎”活动,就考虑到四个要点。
(一)角色分配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
围绕“走进一代儒宗——章太炎”活动,有的研究小组规划了古镇仓前的旅游线路,模拟组建“太炎旅行社”。在角色分配时,老师考虑到了成员的性格特点,从而引导他们合理分工:沉稳的学生适合模拟当“社长”,主抓全面工作;活泼的学生模拟当“导游”,负责景点介绍;细心的学生承担资料搜集、发起讨论等任务,设计“仓前古镇一日游”旅行线路;责任心强的学生模拟当“财务部主任”或“后勤部主任”,“财务部主任”主要负责活动过程的一切费用的保管与结算,“后勤部主任”主要负责签订旅行合同、预订景点门票、安排旅行用车等;有文采的学生模拟当“宣传部部长”,负责活动和旅行社的包装和宣传。
(二)确定活动主题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兴趣
对于旅游,学生大多感兴趣,所以他们对这个主题会格外关注。同时,因为学生平时都是作为旅客由旅行社安排旅游,而现在需要自己去组建旅行社,学生感到新奇,这也会刺激他们尝试角色体验的兴趣。此外,进行这项活动还要综合多学科的知识,这就需要在活动前开展有关材料的收集与整理,确保学生能在活动中准确、成功地扮演角色。当然,也要考虑活动的可行性,难度太大反而会使学生降低兴趣。“仓前古镇一日游”活动的内容难度不大,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并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都能完成预设的活动目标。
(三)设计活动过程要考虑体现个体体验和小组合作相结合
因为每个学生都在“旅行社”中承担了一定的角色,他们就必须自己去探索,设法完成各自的任务,而就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他们每人都获得了独一无二的体验。同时,在此活动中,每个角色都是旅行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旅行活动计划的实现不能缺少任何一个环节,而且即便属于个体任务,有些也需要其他组员互助、合作。例如,去旅行社实地考察这项活动,就需要小组合作进行,而不能单独行动。可见在此活动中,合作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四)活动评价的内容要考虑项目多样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
“仓前古镇一日游”的评价活动有“交流”、“评价”、“反思”三个环节。其中,“交流”是小组间交流本组或者组员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评价”有四个过程:小组成员在小组内介绍本人所承担的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对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小组对每个组员进行评价——教师综合各方面内容,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反思的内容是每个学生提供反思报告,总结收获和经验,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行为,为下次活动打好基础。做这样的评价,目的有三:一是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总结;二是了解合作伙伴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和与自己角色相同的同伴交流体验;三是了解其他小组的学习过程和经验教训,深化合作。
二、讲求方式方法,注重角色体验式学习设计的情景创设
在角色体验学习中,学生体验的是社会中真实存在的角色,因此,整个社会大环境就是教学的情景。这就需要让每个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扮演的角色,包括角色的作用、社会责任、行为规范等,尽量让每个学生“身临其境”。我们以某小学开展的“我是学校小主人”活动为例,情景创设体现在整个活动中。
(一)充分做好活动准备
让每个小组模拟组建一所学校,每个学生扮演并体验学校里的某个管理者角色,承担其管理任务,共同完成小组任务;每个学校组织进行一次宣传活动,介绍自己的学校。
组建小组时要考虑学生性别、性格、学业成绩等因素。在每组里,必须有各类学生,诸如不同性别、不同学业成绩、内向型和外向型性格等。教师应先向学生说明分组原则,再由学生提交分组名单及一名组长人选提名,然后由教师依据分组原则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最后再经教师指导,每个小组的应模拟学校的领导角色,如学校校长(由小组长担任)、德育主任、教务主任、班主任、某学科的老师等,角色分配任由各小组自己讨论、协商决定。
(二)制定好各自的计划,认真开展活动
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讨论制定活动计划。
学生开展角色体验,从校长、主任、教师的角度来思考学校和班级管理。每个学生都需通过查阅资料、访问老师等渠道认识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包括角色在本次活动中的作用和职责等;通过访问、调查等方法,从校长、主任、教师的角度考虑、提出相关管理对策,模拟学校和班级管理;开展合作探究,研究实施计划,定期讨论、互通活动状况,交流心得体会,共同解决所遇到的困难。
(三)开展总结汇报
活动状况的总结、汇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各组一般应由其“校长”介绍本组活动的整体情况,阐述“本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和本校特色;由“德育主任”介绍“本校”的校规、校纪等;“教务主任”介绍“本校”课程安排,特别是特色课程的安排;“班主任”介绍自己的班级管理方法;“学科”老师介绍特色教学方法。
在汇报时,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介绍本人所承担的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对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并对每个组员进行评价;教师需全程参与评价过程,务必对每个小组给予适当、得体的评判、结论。
由于角色是虚拟的,因此,活动中师生要共同构建好角色,创设适当的情景。这样,活动的效果才能得到保证。
三、注重真实效果,反映学生角色体验式学习活动的真切感悟
角色体验式学习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对角色的亲历、体验。在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后,学生要参与到情景中去,参与的途径就是体验这个情景中的一个或多个角色。学生通过对角色的体验,了解社会对该角色的期望,认识该角色应尽的社会责任,从而在与其他角色的合作、互动过程中,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同时也获得个人的发展。
某校开展“端午看龙舟”活动后,体验“小记者”的同学写下了这样的话:“我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是:在和别人交流时,我很放松,没有一点紧张的感觉。”体验“划船手”的同学写道:“最大的收获是:我了解了更多关于龙舟的知识,还有其他课外知识,从小小的龙舟中体会到了家乡人的勤劳、勇敢、奋力拼搏的精神,综合实践活动真好!”
某小学开展“五杭的节日”实践活动,老师请一位同学的奶奶教学生做“立夏狗”。活动中,一位学生谈到:在奶奶的带领下,同学们都动手做了“立夏狗”,我们了解了家乡地道的文化,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某校开展“播种希望,播种快乐”活动之后,有学生说:“这次活动我感受很深,累并快乐着。”该校领导认识到,小组活动分工必须合理,它决定了每个学生的劳动质量,反映了组长的组织能力,促进了组员的合作意识的提升……
角色体验式学习增进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生活,学习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学习并体验、应用了人际关系的基本技巧,也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角色体验式学习”是余杭区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较为突出的一项策略。通过这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系列困难和问题,诸如:学生缺乏基本社会生活常识、对学习任务有畏难情绪、对角色的把握准确性欠缺、小组分工与合作不够合理等。这些问题都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究、认识、实践和完善,以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更规范、更常态、更有效!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以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关键词:课程改革 农村中学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义和实施的意义
农村中学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农村教师针对该活动在本地区施行现状,正加大力度使之有效地实施开来。①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增设的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该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②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③
语文是工具性学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能把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相互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但农村有许多自然风光、社会资源,农村学生在课余有更多的劳动体验和实践活动,因此,农村中学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充分利用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让“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农村中学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如何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中学有效实施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活动经验。学生的自主活动可以在教室里进行,也可以在校园里进行,但它们必须以“生活”为背景。在农村中学,课堂学习和课余的活动更是几乎割裂开来。农村语文教学处于封闭的状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农村中学应反思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正视目前存在思想误区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自觉有效地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中学有效开展起来。针对我们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研讨了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后,结合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及活动实际特征,我们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解放思想,转变教师角色
要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关键一点是教师观念的转变。④在传统的教学公有制下,学生走进课堂,就走进了早已预设好了的可能是外在于他的“书的世界”,学生无法理解书本的“经验世界”。⑤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相对封闭,重理论,轻实践,枯燥乏味地教学严重违背了学生学习的规律,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体验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应迅速改变自身的观念。
解放思想,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教材。针对农村中学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差、观察能力强的特点,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明确目标,综合中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既要摒弃传统教学的“满堂灌”,也不可死板地把对话教学变成“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尽量少出现在课堂上。用心去设计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知识的积极构建者,具有主动性,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教师应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设置综合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又要让学生在多向的交流中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农村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很强的。他们尝到了采访的甜头,于是便深入去了解乡村不同生活水平的家庭的收支情况,理解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明白了知识的力量。学生不“安分守己”的学课本的一丁点知识。农家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又用知识去帮助父辈科学种田。教师在师生互动中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促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民俗走进课堂,使地方文化成为农村中学的一大亮点。
(二)就地取材,当好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是从农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夸大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给个宏观设计,其余全部让给学生。学生交头接耳,畅所欲言,教师成了旁观者、旁听者。过分突出学生主体性,事实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知识是对世界的客观反映,知识被告当作一些片段的、孤立的、静止的“点”,无法形成线条与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掌握知识就成为简单的“日积月累”。教学缺乏联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老师不善于整体地、综合化地把握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处理只是一味地“教教材”。
加强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积极主动性。农村中学的信息较为闭塞,但是农村中学潜在的丰富教学资源却是值得教师去充分发现、挖掘和利用的。综合性学习教育理念的提出,为农村中学充分挖掘当地教学资源提供了可能。所谓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指为了更好地完成学科内容而组织的学习活动。⑥农村孩子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及体验的联系方面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孩子差,尤其在对大自然的感情,实际动手动脑的能力比城里的孩子还要来得强。
综合性课程具有很强的地方性,教师作为综合性课程的建设者,要与学生积极参与地方、学校课程的建设,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我们相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中学完全可以蓬勃发展起来。
(三)有的放矢,注重方式与实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农村中学的学生天生丽质、率真淳朴,又加上十几岁的少年的热情积极,充满活力,他们对于一些实践活动是向往的,充满兴趣的。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情感态度,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活动之初,都是带着对知识的崇敬、好奇和渴望去探究的。开展语文综合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方法和途径很多,所以作为学习引导者,我们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注重对方式和实效的引导,切忌华而不实、虎头蛇尾的形式主义,教师必须有目的性的精心编排教学活动。探究性实践活动必须给予充分准备时间、活动时间、汇报评价时间。教师应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搜集整理资料,在动手同时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语文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⑦农村中学的学生思维活跃,观察力强,积极热情,农村资源丰富,目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中学的实施虽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工作人员解放思想,迅速转变教师角色,当好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注重方式和实效,该活动必定能在农村中学得到很好的实施和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着综合性、自主
性、开放性、生成性、实践性等特点,所以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必须努力探索与创新,才能上好实践课。
那么在实践中如何上好呢?笔者做了一些探索。
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的基本模式是:确定活动主题―活动准备―实施
活动―交流总评―拓展延伸。
“确定主题”就是要求老师和学生一起确定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的主体是学生,老师不可包办替代,尊重学生的自己选择。“活动的准备”这个环节主要是为活动的开展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小组分工,开展活动所需的资料、器材以及活动的方案等。“实施活动”这一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体验阶段,可以是合作完成某项工作,也可以是在合作基础上独立完成某项工作。在整个活动中,老师也应参与其中,决不能撒手不管,做活动的旁观者,但也要注意老师此时的角色只是一般的参与者,绝不是活动的指导者,除非十分必要时,教师才可以在“方法、器材、资料”等方面给予适当地指导。“交流总评”主要就是交流学生在活动中的得与失、成与败。评价是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重在感受与体验,展示与表达。评价以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提倡进行鼓励、积极、肯定的发展性评价。“活动的拓展延伸”就是活动中要适时提出一
些拓展延伸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方向拓展,从而提升活动水平。
当然,以上五步也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灵活安排的。如以下实践课程的安排:
《马路晒粮危害多》研究小组活动的活动方案
第一步:让学生了解周围存在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发现了如下问题:街道绿化差;学校附近有网吧、游戏机室的存在;超市附近马自达乱停乱放,阻塞交通;卖小百货的占道经营;公路上晒粮食的较普遍;车辆超载严重;下大雨时学校路面积水严重;农贸时常比较严重;街上有赌博现象。
第二步:选择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愿望来选择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这一阶段老师要根据学生各学科知识的占有量,给予适当引导,经过层层筛选,最后确定以下几个研究话题。随后进行了分组,各位同学自主地选择了自己研究的话题。下面重点记录“马路晒粮危害多”这个话题研究的活动情况。
第三步:收集与马路晒粮食相关的材
料。小组进行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
第四步:制订行动计划,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做展板。第一块展板可以是一些相关的图片展;第二块展板是政府制订的相关的一些政策;第三块展板主要内容是学生自己根据调查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和制订的一些制度;第四块展板主要是我们为了让我们所定的制度得到实施而制订的一些可行性的行动计划。
第五步:班级听证会。主要听证各个小组的活动成果,并进一步讨论和完善我们所制订的让农民不在马路上晒粮食的各项制度。
按照这种模式来上这堂综合实践课,效果也非常好。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收到的社会反响也比较好,学生自己也有颇多收获,颇多人生感慨。
当然,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也要因时因地制宜,形式选用上要力求多样:参观游览、娱乐竞赛、走访调查、小制作等;内容安排上尽量“农”字当头,满足农村生活的需要,尽量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求学生综合各种知识、多种能力以及把情感态度等因素投入到农村广阔的天地之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扎根农村、奉献农村的信念。作为一名老师,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动脑动手,学会知识技能,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使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作者单位:淮安市仇桥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