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教育科研类论文

教育科研类论文

时间:2022-05-18 08:28: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教育科研类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育科研类论文

教育科研论文:以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为了实现“学校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这一办学目标,笔者一直在不懈奋斗。作为一校之长,笔者认为自己不仅应是一位行政执行者,也应是教育科研的行家里手。近年来,学校依托教育科研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取得了一些教学成绩。当然,成绩不仅是对校长管理工作的肯定,更是让其得到精神上满足的必需品之一。同时,成绩还能激发教育者更大的工作热情,让其积极投身教育事业,从而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势。

走科研兴校内涵发展之路

临沭县第四初级中学建于1994年4月,建校之初,学校仅有23名教师、4个教学班、200名学生,十几间平房的规模。历经几任校领导的努力,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占地54481平方米,拥有3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50人,123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88人,省、市、县教学骨干、教学能手、教学新秀36人的省级规范化学校。

近年来,学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思想现代化、学校管理精细化、教育教学特色化、学生素质优良化为目标,以“为学生成才铺路,为教师成长搭台,为学校发展奠基”为办学思想,以“快乐工作、快乐学习” 为切入点,以打造“班子勤政、教师勤业、学生勤学”为重点,创新学校办学思路,优化内部管理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先后推行了“四线四制”“管理四改”,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探索“自主生成、多元评价”教学策略,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开展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七彩学校文化,营造师生成长的空间;创建乡村少年宫,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全力打造办学特色,加快学校全面发展。

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思想,把科研工作列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学校教学管理的特色。近年来,学校狠抓教育科研工作,在由专人负责教科室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了学校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和各教研组―课题组―任课教师组成的“双线”科研管理网络,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保证了过程的落实,围绕教师发展、教学质量提高、学校办学特色创建等开展了系统的课题研究工作,目前有2项省级课题、13项市级课题、15项县级课题、46项校级课题通过鉴定。

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逐步优化了学校的管理模式,不断改进着教师的教学手段,在全面提升教师素质的同时,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经验被央视网、新华网、光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继全县“七彩学校文化”建设现场会召开以后,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又于2010年11月份在学校召开。《创新教育》用7000字的篇幅介绍了学校七彩学校文化构建的经验。2010年省级“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自主生成,多元评价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立项和成功开展,逐步形成了学校课堂教学的新特色。

在教育科研工作中,教师们深刻地体会到,只有抓好教育科研,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优化课题研究过程管理,才能充分发挥教科研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只有实施教育科研创新,才能形成学校的特色。实践证明:“学校不抓教学过不了日子,不抓教研过不好日子,不抓科研过不长日子。”

本着这样的理念,几年来,乘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高扬“科研兴校”的风帆,学校准确定位,以校本研修、课题研究、课堂教学为抓手,坚持走科研兴校内涵发展之路,全校教师素质全面发展,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也不断提升。

求真务实,做教育科研的领头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校长就是一校之魂。科研兴校,要从校长带头搞科研做起。作为校长,学校发展的这几年里,笔者始终追寻一个至纯的“真”字,始终遵守真教育,用真心真情,做真人真事,办人民满意的真教育。努力让自己做到:真诚待人,踏实办事,坚持学习,创新办学。而在科研兴校之路上,更是以“真”字引领,走出一条“真”科研之路。科研兴校,从理念到行动,学校始终都在坚持走求真务实的道路。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育科研的投入是一个校长最有远见的投入。学校一直把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校长担任科研兴校领导小组组长。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中,始终坚持校长去做教育科研的领头人:一是校长亲自抓科研,主持制定科研规划和重大决策;二是主动参与科研实践,承担重点课题研究;三是加强班子建设,形成科研“龙头”,组织班子合力抓,带动下级层层落实。

几年来,学校坚持走求真务实的科研兴校之路。事实已证明,基础薄弱时开展科研活动对学校来说是“雪中送炭”,实现了学校跨越性发展;而学校基础较好时开展科研活动则是“锦上添花”,实现了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更大的发展。作为一名校长,笔者积极参与学校的教科研活动,也制定了个人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围绕这一规划,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育反思,近三年来有2项市规划课题通过鉴定,3篇文章在《沂蒙教育》《山东体卫艺教育》等杂志上发表,3项成果获得市以上奖励。

依托主导课题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近年来,学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重视依托主导课题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断深化“为学生成才铺路,为教师成长搭台,为学校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在科研工作落实过程中,学校依托省级课题《构建七彩学校文化,营造师生成长空间》逐步建立了“七彩学校文化”的办学品牌,努力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空间,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依托省级课题《自主生成、多元评价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构建“自主生成、多元评价”的教学策略,打造自主生成的高效课堂,逐步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学校发展的,以“自主生成、多元评价”为教学策略,以“七彩”学校文化建设为学校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

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关注,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依托学校主导课题的研究,学校推出了一系列精品课,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连年位居全县同级同类学校第一名。

努力为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在学校的科研兴校之路上,教师是科研兴校的主力军。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师资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发展,科研是关键。为此,学校在积极推进科研兴校、认真落实课改方案的同时,鼓励并引导教师扬起科研的风帆。为快速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学校的主要做法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开展校本研究,为教师创设成长的空间;利用信息化平台,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强引导和激励,实现教师的自主成长。

随着对教师发展的关注和有效措施的实施,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育理念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近几年来,学校共有省、市、县、校级课题86项通过鉴定,200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参编各类教辅资料5部,有160多篇论文在各种论文评比中获得奖项,在各级各类讲课比赛中有130多人次获奖。

以教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科研兴校”的基础是开展教育科研,学校在这方面的特色是:通过科研化的教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教育科研的关键是实现科研带动教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教科研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为此,学校积极推进教学、科研建设齐头并进,力争教科研标准高、质量精。

依托课题带动教学研究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如何在规范办学条件下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每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学校主要围绕课堂教学选择课题,通过教情调研、学情调研、年级教导会、班级教导会,结合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以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让教师有什么想法就放手去干,大胆探索。通过科学的选题,避免在以后的研究中出现教研、科研两张皮的问题。

开展教研活动,优化教学过程 一是教师之间相互协作,相互沟通,共同交流,深入研究,解决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大力实施“12466”教研工程,通过新课程下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

以教研活动实现教研科研一体化 学校认真落实县“互动―探究式”和市“35X”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师进行专门学习和研讨,结合学校的省、市、县级课题研究,尤其是结合学习的主导课题《自主生成、多元评价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构建了“自主生成、多元评价”教学策略,确立了“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师生互动、过关达标、拓展延伸”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努力构建高效课堂。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校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科研探索和创新,充分落实三维目标,向课堂要质量。

近年来,学校依托教育科研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绩。中考成绩连续13年位居全县前列,连续6年位居同级同类学校第一名。在年终综合督导和教学专项督导考核工作中,学校均位居全县第一。2012年中考,学校升入高中段学生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84.1%,其中万文涛同学取得了总分760分的优异成绩等。科研化的教研,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

努力开创科研兴校的新局面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伴随着科研兴校的一路成长,学校取得的成绩也越来越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的关注和认可。自2005年、2011年学校分别通过市级、省级教学示范学校验收以来,共有130多人次在省、市、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在市县教研室组织的各类研讨会等活动中共举行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创新课等200余节。接待兄弟学校听课教师860余人。近年共有云南、江苏、河北等省内外共十多批考察团先后到校参观指导。在全县的“教学共同体”建设活动中,学校分担了相当的教学示范任务。在第28个教师节,街道党工委投入28万元对学校和教师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投资近八千万元重新规划学校布局,建设幼教楼、综合楼、实验楼、公寓楼、体育馆、师生餐厅和400米标准塑胶跑道,全力打造从幼教到初中段九年一贯制的教育共同体,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所有这些,对学校全体师生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作为一名校长,笔者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今后路途的艰辛。虽然近几年来学校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但比起先进单位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离领导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今后,学校将虚心学习其他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探索提高教育科研工作效果的有效措施,稳步发展,努力开创科研兴校的新局面,使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再创佳绩!

(作者单位: 山东省临沭县第四初级中学)

教育科研类论文: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三个切入点

实践证明,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在课题研究的选题中,往往把握不好一个适当的度:或者贪大求洋,大题目、大制作,教师做了教育部长要做的事情。或者微型化,一次讨论、一次家访、一个电话、一次谈心就能解决的问题,甚至通过学习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变成课题来研究,导致课题的泛化。那么,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如何做到既符合科学研究的特点和规律,又能通过研究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教育教学实践验证研究结果,丰富教育理论呢?

一、从分析教育现象入手切入课题

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中说:“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他认为,教师在观察、研究和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去发现教育现象,这正是创造性研究的最重要的因素――预见性之所在。不研究事实就没有预见,就没有创造,就没有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就不会对教师工作发生兴趣。不去研究、积累和分析事实,就会产生一种严重的缺点――缺乏热情和因循守旧。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面、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这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研究必须从分析入手,必须从分析教育现象、教育事实入手;只有分析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才是创造性的研究,才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教师的日常工作,无不在形成教育现象、教育事实,分析和研究这些现象、事实,是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道路的捷径。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笔者常常观察到一种现象:同一班级的学生,不同教师在该班级上课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教师能维持良好的班级纪律,自然课堂教学效果好;反之,课堂上管不住学生的教师呢?又每每听见有校长对某老师的评价,说那老师书教得不错,就是管不住学生。管不住学生的课堂是无序的,在这样的课堂上能教好书么?“能管住学生”和“管不住学生”的问题实质究竟在哪里?“管住”“管不住”的问题,其实就是“领导力”的问题,管不住学生的教师,最根本的是缺乏课堂领导能力。由此提出“基于教师课堂领导力的研究”课题,从“教师为什么要具有课堂领导力?教师的课堂领导力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发展教师的课堂领导力?”三方面开展研究。小处着手,深层次揭示了课堂的师生关系关乎课题教学的成败和发展教师课堂领导力的路径。其成果发表于《领导科学论坛》(2012年9期)。

二、从发现、提炼教育问题入手切入课题

教育科学研究归根到底就是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困惑就在于满脑子的问题却找不到研究的切入点。这是缺乏对问题的发现和提炼的本领。怎样发现和提炼教育问题呢?我们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一文中得到启示:当面对学习最差的学生时,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思考着,在长时间的思考后,提炼出这样几个问题:“究竟那些在发展上落后于正常情况的儿童是怎么一回事?究竟这种不幸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遗传决定的,而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儿童在最幼小的时候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当教师在教室里用尽全力想唤起他们独立思考的那些时刻里,这些儿童的思考器官里究竟在发生着什么变化?”当他带着这些问题对“学习最差的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后,认为儿童劳动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忆。他又提出:“但是,能不能做出结论说首先训练记忆,然后发展智力呢?能不能说记忆是条件,而脑的完善的机能性活动是结果呢?换句话说,能不能先用某种激进的手段来改善记忆,并以此来对智力的发展施以影响呢?”他又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实验,得出“能力差的学生,并不单纯就是记忆力弱的儿童”。进而从社会学的角度开展研究,“造成儿童发展上的偏差的最有害的因素之一,就是不健康的、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关系。”然后开始既从心理学,也从社会学来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终于找到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的办法。

关于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反复要求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但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有些地方的学校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社会因素?家长因素?学校因素?教师?学生?对此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在实践中反复观察与思考后以为:是教师自身专业自信的缺失!具有专业自信的教师不存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如魏书生的教学实践是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魏书生的“轻松”就是建立在他充分的专业自信基础之上!因此,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途径就是帮助教师建立专业自信。拥有专业自信,才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儿童发展规律,把教学置于正常状态并且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研究成果《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须教师建立专业自信》刊载于《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2年12期)

发现和提炼教育问题的前提,一是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并保持经常性的关注,“机会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二是有不安于现状的性格和改革的意志以及发现的冲动。中小学教师每天面对鲜活的学生,又正处在课程改革的洪流之中,把自己思考的问题加以提炼、概括,不就是很好的研究课题吗?

三、从教育实践反思中切入课题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研究工作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东西。不要一提研究就感到害怕。就其本来的基础来说,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它是很接近于科学研究的”。这位植根于教育实践土壤之上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从事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就是坚持不懈地记载自己的教育实践,同时又在时时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处处留心皆学问”,中国当代教育专家魏书生、李镇西、窦桂梅等的成功,其科研成果都是建立在对教育实践的记录与反思的基础之上的。朱永新教授曾对一线教师说:“从今天起,你们就开始写教育日记,并不停地反思,坚持十年,你一定会在教育科研上取得令你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成果!十年以后,如果不是这样,你可以来找我索赔。”中小学教师拥有丰富的、鲜活的教育案例,记录下这些教育现象、教育感受、教育思考,再加以整理,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也是我们成功的起点。

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已走过十余年的历程:一方面,我们在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是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造成这一反差的真正原因究竟在哪里?从笔者参与十余年教师培训的经验来看,一是对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还有一个原因是对农村教师参与培训的价值引导不够。新课程改革首先需要教师改变的是观念,或者理念,围绕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所设置的课程既有促进教师观念转变的理论学习,也有在新理念指导下教育教学实践的观摩(方法或者技术的学习)。在培训后的调查反馈中,农村教师普遍对理论性的东西不感兴趣,而更愿意接受方法或者技术的学习。“培训实施过程中,教师最喜欢向培训者提的一个要求就是‘请你告诉我该怎么做?’”可现实情况果真如此吗?理念性的东西对于农村教师真的没有什么作用吗?教育教学的方法或者技术可以学来吗?在深入反思的基础上形成了“理念・技术・――农村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培训反思”课题。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理念:“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技术:“李镇西你是学不会的!”

价值观:是引导,而不是盲从。

培训过程:理论与实践结合。

农村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培训的执行力,使农村教师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应是教师培训追求的最高境界。(研究成果《是理念先行?还是技术优先?――农村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培训反思》刊载于《新课程研究》(上旬)2012年10期)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切入是多角度的,是立体的。其价值不仅取决于研究主题的选择与确定,更取决于通过研究是否指导或者修正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并丰富了教育理论!

(作者单位:湖北房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教育科研类论文:教育科研方法的发展趋势

摘 要:从历史变迁的角度看教育科学科研方法,有助于我们了解教育科研活动的发展轨迹,教育科研方法与教育理论、教育思想观点;从而在客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胳,各种方法产生的背景,预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方法;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方法;发展趋势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条件下,基础教育及中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质量提高得如何,不仅与国家政策有关,而且一个非常关键的是教师,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状态如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本文试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探讨教育科研究方法,从而希冀对教师的科研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

一般认为,教育科学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它是在教育领域中进行的,由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教育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规律,并探索运用教育规律改造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措施的实践活动。

它既是一种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又是一种行为规律(行为方式),既是一种理论上的方法体系,又是具体实践的行为策略。教育科研方法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客观层面,即教育科研方法论;二是中观层面,即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三是具体的操作性方法。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变迁

教育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才取得今天较为成熟的地位。在中外教育史上,不同教育思想与流派之间的争辩、包容、深化和拓展,在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科研方法的逐步成熟与深化。从整个教育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两千年来教育研究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大的历史阶段:萌芽期,发展期,形成体系结构期,多元化时期。

(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萌芽期:“经验――描述”研究阶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萌芽期大致可追溯到教育学在古代社会产生至17世纪形成独立学科这一时期。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也随之诞生。这一时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要特点是“经验――描述”。在这一时期,教育研究主要依据是观察和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虽然有简单的逻辑推理,但总的说来,当时的教育研究方法是笼统的、直观的,带有明显的朴素性和自发性。这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古代时期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水平还很低,人们对方法的追求比较笼统和模糊。该时期教育研究方法的思想成就体现在中西古代教育观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逻辑学以及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中。

(Ⅱ)教育科研方法的发展期:“哲学――思辨”研究阶段

17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后,教育研究进入了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在这一时期,教育研究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教育学研究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化运动开始。该时期教育研究的思想成就突出体现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之中。

在《教育学》中,赫尔巴特从实践哲学和心理学出发,导出其教育目的论和教育方法论。他继承了夸美纽斯以来的形而上学的传统,把定性研究方式确立在哲学思维层次上。赫尔巴特不仅给“经验――描述”研究阶段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且创造了“哲学――思辨”研究阶段的辉煌成就,更启迪了其后“科学――实证”研究的新时代。

(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形成体系期:“科学――实证”研究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在自然科学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的历史背景下,教育学爆发一场深刻的革命,一些教育学家倡导在一般科学方法的框架内进行教育研究。教育研究引入了实验方法,试图从思辨研究转向实证研究。这一转向导致原有研究范式的危机,教育科学应运而生。这一时期,新兴科学快速发展,学科内部分工日益精密和专门化,数学和数理逻辑得到广泛应用。正是应科学研究发展的要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多元化时期:“规范――综合”阶段

20世纪的教育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局面。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社会危机,使人们开始怀疑曾经是无往而不胜的科学主义,重寻失落的人文精神。“价值多元化”的口号,成为当代众多教育理论流派得以共存的基础。与此同时,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推动了教育研究方法从哲学方法论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以教育研究方法本身为研究对象,它意味着教育研究的深化。

涂尔干(Emile Durkheim)的《教育与社会学》继承并强化了孔德的实证科学观。而1921年德国的克里兹施玛尔在《哲学教育学的终结》一书中,则宣判了哲学教育学的死刑。其后,以斯普朗格为代表的“精神科学教育学”,继承了施莱尔玛赫以来的德国浪漫主义哲学传统,在教育学领域反对将人片面化、畴形化和工个化,呼吁教育要造就出具有完整精神和充满创造力的人。此后,解释学、新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等都对所谓“科学化”思潮进行过责难和批判。

纵观教育研究的历史发展,既是传统研究范式在自然科学方法的冲击下逐渐解体的过程,又是人本主义研究范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深化的过程,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

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近20年来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这些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层面: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多元化

1.每一种哲学理论将对教育研究方法的产生深远的影响

哲学与教育学科的关系源远流长,处于前期学科的教育思想是古代哲学家对于教育问题所作的思考;成为独学科的教育则力图摆脱被哲学直接包含的“母子式”关系,寻求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和有别于哲学式思辨的研究方法;当代哲学与教育学科一方面处在科学大厦中的不同层次,另一方面各自内部都发生分化,相互之间有着多种不同方式的交叉。

2.横断科学理论

横断科学主要指系统科学与数学,它诞生于20世纪数学有重大突破、七十年代系统科学形成之际,是当代科学发展中新生成的一个学科群,已构成了人类认识的一个新层面。被称为系统学科的科学,迄今为止主要有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及广义进化论,它们都以世界存在事物的基本结构形式“系统”为共同的研究对象,从不同的侧面揭示系统的构成、结构,揭示演化、系统的内容关系,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等。恰恰是在整个学科群意义上它才被称为横断科学,因为其研究对象是事物存在的结构形式而非实质内容。系统科学提供拓展和重构当代教育研究问题领域与对象观的新视角,提供从整体上研究教育内部结构的新思维原则,提供分析教育与环境关系的“结构与功能”新思维模式。

3.教育理论

任何教育研究,往往都是从一种概念框架开始的,这种框架在如今常被称为范式,是一组观念、价值和规则,它支配着探究的行为、解释资料的方法以及看待问题的方式。研究者不同的教育观念,会极大地影响其教育研究的倾向性。教育理论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最为重要的和直接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中观层面:注重生态化、现场化与跨文化研究

近20年来,教育科学研究出现了生态化倾向。所谓生态化倾向,就是强调在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的外部效度,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育科学研究的生态化倾向直接导源于实验室实验的局限性。实验室实验能够按照严格的设计程序,操纵自变量,对教育科学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教育本身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的完整的系统,运用实验室实验,操纵有限的变量,必将把一些有意义的变量给控制掉了,外部效度明显降低。所以教育科学研究必须要走出实验室,到现实的生活中进行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的现场化是指在教育的现实环境中研究教育与人发展的规律。随着生态化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只有冲出实验室围墙,到现实的生动的教育现场冲去进行研究,才能使教育研究内外部效度达到统一,于是在具体研究中就愈加重视现场研究。

所谓跨文化研究是将同一课题应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在此基础上,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共同规律,或从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三)教育研究具体方法方面:注重研究的综合化、现代化和数量化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主要是指强调采用多种方法和从多学科角度去探讨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很多,并且每种方法各有其利弊,单纯使用某一种方法,容易失去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其研究结果难以全面可信。

教育研究方法现代化主要是指研究技术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目前教育科学研究已大量采用录音、录像、照相等手段。这些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记录收集的资料,并且可以反复的观看和分析,所得资料客观,分析资料准确。还有一些现代化设备,诸如单向玻璃的儿童观察室和多台固定的摄像机的综合运用,能够准确而迅速地记录儿童的复杂行为,使研究更为客观真实。

教育科学研究越来越注重数学方法作为工具。对研究结果进行数量化分析,有助于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一方面,多元分析方法使教育科学多因素研究得以实现。另一方面,计算机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使教育科学研究大样本、多数量、多层次的研究成为可能。

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DD教育科研方法有着其它科学研究方法的共性,也有它自身的个性。作为一名教育科学的工作者,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教育科研方法的历史变迁及趋势,以促进教育的发展。

教育科研类论文:驱动教育科研提升工作实效的新引擎

一、着眼管理观念更新,促进管理方式的转型

1.理念引领。学校要倡导教师树立“科研兴教”“向科研要质量”的理念,除了在校长室的引领推动下,学校教科室还应依托带头人讲座、青年教师主题论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带动教师及时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提升理论修养。

2.榜样示范。校长应主持学校的主课题研究,带头搞教科研;分管校长、教科室主任也应积极筹划沙龙、论坛等各类科研活动,为一线教师做出表率。当然,榜样的范围还可以扩大到学校骨干教师层面。发挥好这些榜样的示范性、辐射性作用,有利于形成群众性教育科研的热潮。

3.服务教师。学校教科室成员应以提高教师投入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如深入到普通教师中去,扎实做好课题研究指导工作,通过个别辅导、抓薄弱环节、互动交流等途径提升教师课题研究的质量;利用校刊及校园网站及时教师的科研成果,这是对取得成果的教师的一种认可,也是对其他教师的正面导向。针对教师在教科研方面存在的诸多困惑,邀请校外教科研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为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排忧解难,给予教师切实的帮助。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为他们做有关教科研的学术报告,现身说法增强影响力,为他们修改论文并向杂志推荐发表,以激发青年教师踊跃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热情。

二、注重激励机制完善,促进评价方式的转型

1.经济激励。将绩效与报酬相结合,使教师自发地参与到教科研工作的各个领域中来。学校可以在原有绩效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科研成果奖励机制,如,在对教师教科研工作的考核中加大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奖励力度,又如,增设“骨干教师考核”的内容,对已获得区级以上新秀、能手、带头人称号的骨干教师,新增考核条款,并以此为导向,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主课题、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综合实践等各领域的研究。这些措施可以使教师的研究成果能够及时得到关注,从而使教师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此外,这些措施也是顺应教师职称评定、荣誉获取、专业发展等现实需求的。可以说,完善激励机制一方面是启动了“利益驱动”的程序,唤起教师教育科研的热情,另一方面也是积极为教师打造发展的平台。

2.目标激励。学校教科室可以组织青年教师座谈会,要求他们对自己成长的目标作具体规划,签订“个人发展承诺书”,这样可以时时警醒自己要不断发展。例如:A老师的目标是“区教科新秀”,有了这样的一个具体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A老师更专注于平时的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为了能跟上课改步伐,A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认真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专著、杂志,获得各种教学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每学期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每个办公室中这样的教师越多,越有利于形成全员学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教育科研氛围。

3.欣赏激励。学校教科研管理者要怀着一颗尊重、关爱和欣赏的心去看待每一位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他们尝到投身教育科研的喜悦。激励的对象可以选择学校中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教师,把他们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经过“润色”修改后发表在校刊内,供教师们传阅,或向国内其他报刊推荐发表。看到自己的成果能得到同事的认可与欣赏,不仅作者本人有成就感,而且其他人在其影响与带动下也会产生跃跃欲试的良好心态。这样,以点带面激发了群体的向上意识和参与意识。

三、优化科研团队建设,促进队伍组建的转型

1.设立协作组。学校除教科室外,可以再设置教科研协作组,以形成分管校长、教科室成员和教科员这三级科研骨干团队。这样的组建,注重发挥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题研究工作、教科研常规工作等更富有成效,也带动更多的教师投入到教科研当中,得到锻炼,并在各级各类活动中脱颖而出。

2.选聘教科员。长期以来,一些学校的教科研协作组是由各学科教研组长组成的,教科室常常把任务下达给各教研组长,如组织讨论、沙龙、课堂观察等,由他们落实完成。这种管理形式比较简单快捷,但存在着一个缺点,那就是教研组长平时主要承担着组织听评课工作、检查教师“六认真”工作、安排集体备课、阶段反馈的阅卷工作,传达学校指令等繁杂的任务,再让他们兼顾教科研的组织管理工作,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教育科研工作也很难开展得更为精细有效。所以,教研组长兼任教科员的安排有着明显的不合理因素。为了有效调动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教科员可以由非教研组长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科员的地位、作用相当于教研组长。

四、实现教科教研融合,促进科研方式的转型

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是研究课堂。在教育科研方式的转型方面,由原来教科室与教务处单向组织课堂研究活动向教科与教研有机融合转变。

以课堂观察为例,以往此类活动只停留在教科室组织与研究的层面上。构建教科教研融合后,可以使课堂观察植根于学校研究课堂的各个层面,从而让课堂观察真正成为教师改进自己教学行为的有效研究方法和手段。具体做法如下:

1.课堂观察与教研组课例研究活动相结合。教研组选择两位年轻教师,先上同题比较课,然后由教科员组织集中研讨,提出最值得改进的问题,并以此为主题再次组织聚焦观察,发挥集体的智慧提出进一步优化的策略,在此基础上第三次进行课堂观察,然后撰写课例研究报告。这样的课堂观察既不会给教研组带来额外负担,也让课堂观察研究落到了实处,成为教研组活动的自觉,真正达到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目的。

2.课堂观察与教务处评优课训练活动相结合。学校教务处可以结合区A级或AA级课的评比活动,用课堂观察手段与申报评优课的教师一起磨课,邀请校外专家,对参评教师进行多主题、多层次的观察,提出改进策略与跟进建议,反复多次,在改进中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为评比奠定基础。这样课堂观察既整合了学校的优质科研资源,让更多的一线教师受益,又让课堂观察成为上课教师的自觉要求,成为学校提升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有效手段。

3.课堂观察与学校主题教学研究活动相结合。学校教科室根据上级部门的会议精神或校长室的工作意见,开展相应的以“有效教学”“以学论教”等为主题的观察研究活动,组织规范的团队观察,在观课议课中切实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实现有效教学或以学论教的目标。这样的课堂观察比较规范,有利于把课堂观察推向深入,效果也比较明显,教师亲历研究过程,有利于从中感悟教学策略,在自己的教学中矫正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实效。

当然,构建教科与教研融合的途径远不止课堂观察这一个方面,我们可以在备课组、教研组和年级组建设等方面实践教科与教研的有机融合。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梅堰中学)

教育科研类论文: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狭义的教学是指课堂教学,即在确定时间、地点、场合下进行的教者向学习者传授知识、经验、方法、能力并指导其进行学习的活动过程。教育科研是指借助教育理论,以有价值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应的科研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然而,理论上辩证统一的两者却在具体的实践中出现了矛盾,为避免重科研轻教学或是轻教学重科研倾向的继续蔓延,倡导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关键词:课堂教学;更新观念;关系;途径

一、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的关系

关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但笔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一)教育科研对课堂教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科研是提高学校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

教师通过科研,可以紧紧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掌握最新成果;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地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

2.科研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之一

教师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一边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3.科研是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建设的根本和核心,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是学校学科建设发展与腾飞的强劲动力,是学校实现整体目标的重要

保障。

(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科研的起点

1.课堂教学研究应是学校教育科研的起点,这是由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决定的

从整体上看,课堂教学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时空上都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部分。课堂教学不仅是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还是学生多方面观念、态度、能力培养的主要或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部分,当然也应当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内容,如果离开了课堂教学来谈所谓的学校教育科研无异于“隔靴搔痒”,所得的研究成果也只会是“空中楼阁”。

2.课堂教学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转化和传播

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一方面,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转化、传播、延续和再生,充分发挥科研价值;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而学生活跃的思维也有利于科研的

发展。

二、协调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关系的途径

理论上辩证统一的两者却在具体的实践中出现了矛盾,为避免出现重科研轻教学或是轻教学重科研的倾向,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尝试。

(一)学校角度

1.更新观念

教师正确的观念、端正的态度与积极的工作热情是教学与科研关系协调发展的有力保证。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更新教师观念,防止出现重教学轻科研或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

2.优化政策与创新管理机制

学校应该将提高教学待遇与科研待遇并举,教学、科研得到的回报与教学、科研付出的努力成正比,加大对教学、科研的奖励力度;以科研为先导,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刺激教师立足于教学搞好科研,同时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

3.促进教学与科研校际校内的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要经常组织本校教师交流与研讨,同时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扩大教师的视野。此外,学校要加强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二)教师个体方面

1.端正态度,明确意识

矛盾总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不存在不矛盾的事物。表面上看,教学与科研是对立的,但这种对立本质上是统一基础之上的对立。即教学与科研形式上对立为时间和精力,而实际上两者都将统一于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甚至是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这种统一也表现在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的关系上。科研是为充实教学的科研,科研成果不充实于教学,只是编纂成册,束之高阁,这是作为科研工作者的悲哀;教学是展现科研的教学,教学不展现科研成果,只是机械重复旧有内容,去年、今年一个样,今年、明年一个样,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悲哀。广大教师必须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

2.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教师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不断学习,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教学科研活动,将这些理念及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做好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排头兵。

本文在分析学校教师教学和科研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解决教学和科研这对矛盾的一些思路,有助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正确对待两者的关系,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能力。

教育科研类论文:教师发展需要教育科研

当前,正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时期,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自我提高的需要;是提高工作效能的需要;是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是提高社会地位的需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科研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在基层中小学已经凸显出来。有远见的校长,通过动员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也提升了学校品位。

我校近年来实行教师全员参与教育科研,努力使教师把看似枯燥乏味的教育教学工作转化为探究、追求智慧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为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快乐,为学校与教师的健康发展带来美好前景。

现就部分教师的体会整理如下。

一、自我提高的需要

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磨道式循环,一种是螺旋式上升。

磨道式,主要靠自身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进,又不善于反思总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总在一个平面上,在自我的圈子里往复循环,走的是一条自我封闭式的教育教学之路。工作的起点(开学初)也是工作的终点(学期末)。很难谈得上发展。沿着这条路,使许多教师从黑发干到白发,虽然兢兢业业,燃尽了蜡烛,抽尽了蚕丝,但教学水平平平,业绩平平,汗水与成果不成正比。

螺旋式,对外开放,广泛吸取先进教改信息与教育教学经验;对内改造,在兼收并蓄别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形成教育教学能力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老教材”能进入新境界,“老办法”能变成新模式,教学能力与水平一学期上一个台阶。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教师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活动中,通过研究活动,边工作,边学习,边反思,边改进,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教育科研课题是一个载体,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新教育观念,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这样做不但年轻教师深感受益匪浅,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就是有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在经历教育科研后,也深深体会到,搞教育科研的过程是不断丰富知识,拓展经验,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

二、提高工作效能的需要

教师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责任心很强,业务水平高,学生负担轻,质量高。第二类,责任心较强,但业务水平一般,或者教学经验欠缺,学生负担重,效果一般。第三类,没有责任心或责任心不强,也没有业务水平,学生没负担,自然也没有学习质量。不少教师属于第二类。往往出现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的状况。究其原因,对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不当,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落实不好“生本课堂”,达不到“有效教学”,更难实现“高效教学”。

因此,需要我们去做课堂教学研究,积极实践新课改理念,提高每节课的质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面临挑战。教师角色和教书育人能力的调整与提高,必须借助教育科研。一些新观念――教师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学习中的首席等提法;――为学生一生作规划,对学生一生负责,是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者等提法;――教师要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科研型创新教师等观念是科学的、先进的,如何在课堂上实践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必须去搞教育科研,别无他法。

四、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

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取决于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上海特级教师于漪曾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活的道路在于开拓和踏平坎坷。”我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动员会上提出,不当“教书匠”,要当“研究员”,在研究改进、创造中享受工作的幸福和快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

五、提高社会地位的需要

我国2002年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其中人民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一类。“”后知识分子由“臭老九”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专业技术性是有学术创造性的,这就是对教师社会地位的肯定。而我国的教师多年来习惯把自己降低到知识传递者的社会角色,不敢进入教育学者、专家之列。实践证明,教师投入到教育科研之中,是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之必需。殊不知,研究育人的工作,比制造一个机械零件复杂得多。因此,教师要树立科研意识,用自己的教育教学成就、研究成果,改变职业形象,堂堂正正进入有专业技术的研究员、学者、专家行列。

教育科研类论文:高职院校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从高职院校目前科研成果应用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教育科研成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高职院校教育科研成果应用的办法,以期为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成果;应用推广

从中专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也跨入了高校的行列,只是其教育管理层面属于职业教育,但对于高职院校本身而言,层次还是提高了一步,因此,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提出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指导思想,或者叫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不断探索,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服务能力较中专时代有了很大提升,但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到底如何,社会贡献度到底有多大,笔者在此就高职院校教育类科研成果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

一、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状况

当前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论文(教育类、专业类)、课题(教育类、少量的自然科学类)、教材、发明专利;参与科研工作的人员以专任教师为主,辅以少数具有专业职称的其他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最直接目的是为职称晋升,辅以科研考核的需要;科研任务的来源主要有教育系统、行政管理系统、社会科学研究系列、少量横向科研课题,以参与的形式居多。由于在中专时代教师没有科研任务的要求,进入高职院校后,迫于与高校接轨,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对教师特别是有职称的人员都提出了科研工作要求,但实际情况是:教师科研多迫于评定职称的压力,发表一些教育教学体会的论文、或者是专业教学内容中与专业有一点关系的论文,而以专业研究自发撰写发表自己学术成果的不多,更难的是自己没有以一贯之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很难形成自己独立的研究体系,这也是造成目前高职院校研究成果90%以上表现在教育教学类,而专业类研究并不多的原因。这与高职教育的专业特点并不相符。

二、教育科研成果的形成过程

教育类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有国家级、省部级、专业指导委员会、学院自立项,每年这些有研究任务的机构都会课题申报指南,教师则根据指南的范围和申报要求开展课题申报准备,结题时间一般在2―3年。通过2―3年的研究,大多数教育类科研课题的结题成果为论文和研究报告,如果层次稍高点,那最多也就是一本专著。而且教育类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法大同小异,如调查问卷在设计时是全省部分高职院校,而实际操作则以本校某个班学生为样本,因此,研究的第一步基础数据采样不准确。再就是研究过程不全面,在课题设计时,研究团队整齐划一,一旦课题申报成功,完成研究任务几乎靠主持人,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有申报团队并不是科研意义上的团队,而是为了体现研究团队的外在表现,如年龄、职称、专业、单位等。再就是职称评定过程中,主持课题和参与课题差别太大,因此,很少参与课题的成员会尽心尽力,将自己的研究与团队的研究相结合。开题论证和中期检查不充分,也是造成科研成果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按照课题的级别不同,主持人对课题的重视程度会有不同,但总体来说,论证范围不广、讨论不深刻、专家指导不详细或缺乏针对性等,都是在课题研究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而且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研究成果形成后,不要说是在全国、全省推广,就是在本高职学院、本系部也很难推广应用,这样就不会体现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对策

教育类科研成果的形式,主要是论文和研究报告,论文中体现的应该是观点和方法,研究报告则全面反映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过程,这些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因为结题不需要出具使用证明,也不需要实验结果,这也是教育类科研与技术应用研究的根本区别。所以,如何将这些“软”的观点、方法具体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切实推广科研成果,以便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发挥科研的价值,还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难题。在此,笔者提出以下拙见,仅供参考和借鉴。

1.完善教育科研成果管理机制

由于教育科研成果不像大多数自然科研项目,没有在具体的产品或对象上加以验证,所以,对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更应该体现隐性与显性的结合。在结题验收时,应该将教育科研成果显性的内容也纳入评价体系,尤其是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更应纳入评价体系,以便在机制体制方面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如结题后的跟踪机制。还可以在课题经费管理上加以约束,应用推广好的成果追加课题经费,以此激励成果的推广应用;还可以制订制度对课题主持人在课题申报中始终如一地研究某一方向,而不断形成系列成果予以大力扶持,而不是在同一方向研究上限制其课题申报资质等措施。通过这些制度设计,可以不断提升教育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水平,从而实现研究的价值。

2.建立科研过程、成果公示机制

对于教育类科研课题申报立项后,高职院校研究管理机构应尽快公示其课题申报材料,目的是让其他教师知晓和关注其研究内容,以及团队成员的构成,并从其中寻求自己在教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困惑问题,能从他人的研究过程中得到解决。由于一般的研究过程是3年左右,那么按课题研究进度,定期公布各课题研究成果,如论文的名称、发表期刊、主要观点、解决的问题以及调研报告的详细资料等。通过公示各课题研究过程和主要成果等措施,一方面可促使研究团队更加自觉地按课题申报书的要求开展研究,落实每一项研究内容,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更多的教师享受科研成果,并从中学习研究方法,获取研究数据和观点,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3.定期举办科研成果展示

一般而言,教育类科研课题的来源有国家级、省部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立项等。而比较集中的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每年都会有几个,院级课题立项则会更多,也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立项的部分项目。在这种以教育科学研究为主体的高职院校,举办科研成果展示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广大教师以从事职业教育为主,对许多教育方面的焦点及热点问题会有共同的认识,这也为成果展示提供了好的群众基础;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共同参与,科研成果展示可在二级学院或大学院组织,都可以要求学生参与,让学生共同分享教师的教学经验、方法创新和教学改革成果,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基本素质,聆听教师从事科研的艰辛,知道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

4.建立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评价体系

目前科研成果的评价仅局限在专家对课题结题时的结论,然后是课题立项机构根据专家的评价意见,对课题给出结题或暂缓结题等结论,这只是对教育科研成果的前期评价。为提升教育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服务价值,课题立项机构应跟踪高职院校科研部门课题的服务效应,及时反馈课题的应用成果,同时重点关注课题组成员的推广应用状况,记录课题组成员的后续研究内容。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建立评价体系,如应用案例、应用过程报告、推广应用效果评价等。

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难点和突破口,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成果推广应用问题,那么科研在高职院校只不过是个别教师在自娱自乐、自我欣赏而已,靠教育科研来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也就只是一句空话,从而导致教师抱怨难以得到应有的科研指导,教育教学仍然是一成不变的老办法,教育科研也并没有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教学效率。如何连接成果与应用,文中讨论并提出的办法会对高职院校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教育科研类论文:抓实教育科研 提升教学水平

摘 要: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科教兴园”的理念已深入每个幼儿园。在教育科研的引领下,我们科教合一,充分发挥园本教研、课题研究的作用。本文根据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阐述了我园在抓实教育科研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关键词:教育科研; 教学水平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教学为基础的科研,近几年来我园的教育科研有了长足的进步:科研意识不断增强,科研队伍日益扩大,研究领域继续拓宽,科研管理日趋规范,研究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地引领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开展园本培训,提升教师素质,更新观念

以发展和创新为动力,确立科研先导意识,加强全园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我们以《纲要》为指针,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园本培训。

1.理论学习

坚持每周一次的教科研小组活动和每两周一次的大组科研活动。由教科主任和课题组长组织学习,重点学习与课题相关的文件资料,通过交流、研讨,了解幼儿教育的现状,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注重加强教师的自我学习,逐步帮助教师养成自学习惯。

2.课题培训

我们组织教师参加市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并认真做好笔记、领会内涵,从而帮助教师系统的学习教育科学知识,获得了大量教科研信息。同时我们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回园后交流体会,并结合课题分析他人的教育行为,从而带动全园教师共同反思,共同提高。

3.更新教育观

为更新教师的教育观,提高教师的教育行为能力,我们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中,结合教育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人人谈体会写心得,提高教师分析处理、总结调整教育行为的能力,逐步更新教师的教育理论。同时我们提倡“教学反思”和“反思教学”。要求教师既要学理论和方法,又要及时记录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幼儿的学习态度,对自己的“教”和幼儿的“学”不断反思,使教学相长。通过反思,教师对幼儿的兴趣、需要、思维方式、学习状态、个性特点等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对将采取的下步教育行为更有把握。通过反思,也加强了教师的自我教育,逐步端正了教育态度,提高了教学水平。

二、科教合一,积极开展“一课三研”,抓实课题研究

我园教科研活动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科研与教研相结合。下面我就以“一课三研”为例,来讲讲我们的一些做法和得到的一些收获。

“一课三研”活动的模式和组织实施

“一课三研”活动原指教研组内教师针对同一活动内容(主要指幼儿园的学习活动),由同一教师或不同教师进行多次的实践研究活动。它是一种基于实践反思的研讨式活动。在研究活动中可以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研讨教学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及目标的价值取向等等。目的是使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自觉养成反思的习惯,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促进教师个体自主地发展。

针对“一课三研”活动的界定,我们根据我园教师的自身特点,结合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幼儿园综合活动丛书》的使用,主要采用三种组织模式,开展相对应的教科研活动。活动内容的确定,是根据本园、本班幼儿近阶段的研究重点和培养目标,由执教老师自己选定或教科研组集体商定,既可以是现成的,也可以是改编和创编的。

1.不同教师同题循环教学模式

其特点是:不同的教师就同一领域、同一命题,独立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同一周循环组织。

一研:教科研组协议确定教学活动领域、主题和开课教师上课教师各自独立设计活动方案。

二研:循环开课、说课,集体研讨、反思,个体改进各自活动方案。

三研:个体再次实践、反思、改进,形成各有特色的活动方案,注重在发挥园内教师群体智慧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创新,促进教师个性化的发展。

整个教科研活动过程充分尊重每个教师的教学个性,展现不同教师的教学特色和能力,能当堂考察每个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水平和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同时又运用了集体的力量,当堂发现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有效反思,改进、提升教学经验,通过再次实践,逐步形成符合该教师个性的教学方案。这一活动模式使教师在预设的教学活动方案中没能考虑周到的问题,得到发现、改进、解决,在原教学方案中的优点得到肯定和提升。

2.不同教师同一活动方案循环教学模式

其特点是:不同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共同设计好同一活动方案,在同一周连续组织循环教学。

一研:教科研组共同选择具有改进空间的典型课例集体备课、确定教学方案,个体第一次实践课集体研讨反思、改进方案。

二研:另一个体的第二次实践课集体再次研讨、改进方案。

三研:再一个体的第三次实践课集体再次研讨、反思形成优化的活动方案,注重园内教师整体专业水平的提高。

整个活动过程以典型课例的研究为重点,引发不同层次的教师深入思考,它充分体现了个体教师在群体合作中,借助群体实践智慧梳理、整合、提升个体经验,再做出恰当的价值判断。它利用不同个体的不断尝试,由群体共同发现问题、集体跟进、解读教学理念,在一次、再次、不断滚动递进式地实践研究过程中,同伴互动、互相引领、优势互补,通过对同一教学活动的连续几个有效教学循环,进而形成一份优秀的典型课例。

3.同一教师同一活动方案连环跟进式教学模式

其特点是:结合园内教科研专题,由同一位教师就一个活动方案连续进行2个教学循环。

一研:个体结合教科研课题选择活动内容、个体独立备课教研组说课、磨课、修改活动方案。

二研:个体实践群体研讨、反思改进活动方案。

三研:个体再次实践群体再次研讨、反思形成举一反三的核心课例,带动群体教师共同发展。

它通过个体教师对同一教学活动的反复实践,群体教师的集体跟进,促进教师通过实践研讨,不断的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加深对课改理念的理解,提高实施教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

实施说明:

不同的活动模式,我们研讨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在第一种模式中,我们主要重视教师课前的理论学习和课后研讨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重点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提高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和执教的能力。在第二、三种模式的研讨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发现存在的问题,还要找出好的经验;除了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还要深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注重探讨问题或经验背后所隐含的教育理念,使模糊的观念变得更为清晰。

三种活动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互相启发、互相合作,从而发现个体教学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不断修正自己和他人的教学行为,达到在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的目的。

“一课三研”活动开展的效果

通过“一课三研”活动,使我园的课题研究落到了实处,将研究与实践真正的融合在了一起,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老师们从关注我如何教转向研究幼儿如何学,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增强了目标意识、整合意识,改变了教学的方式。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从依赖教材转向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会寻找多种教育资源的支撑;在制订教育目标时,会考虑目标的全面性和适宜性,做到明确具体;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教育策略,生动直观,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并服务于教育目标;在幼儿学习过程中,从强调教学预设目标的达成度转向关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参与性和互动性。教师教育教学的技能和随机教育的机智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大促进了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和幼儿能力全面和谐的发展。通过一课三研,我园老师相互合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体验到了新方法运用后成功的喜悦,自创自编出具有乡土特色的园本课程教材,研究能力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了提高,她们发现课题研究不再是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领域,从而激发了教师们极大的探索和研究欲望。

三、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我园建立“教科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其目的是确立科研兴园的观念,对教师理论学习、教学反思、参与活动、合作交流、课题研究、、获奖、教学活动交流等方面有成效的教师给予奖励,鼓励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同时确立以崇尚研究、鼓励冒尖为目的的激励机制,肯定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对在教学研究中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比如教学论文在市以上发表或获奖、课题研究顺利结题、研究成果获奖,有著作、课件、教具等。实践表明,让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课题科研实践,用课改新理念新要求指导幼儿教育实践,改变教育观念、教育方法,通过师幼之间等各种互动研究探讨,发现和解决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创新的研究成果,促进教学行为朝着科学化方向迈进,使他们由“先干后识型”逐步向“先识后干型”过渡,成为有一定影响的科研型教师和学术带头人。这有利于实施青蓝工程,培养出名教师,真正实现师幼教育双赢。我欣喜地看到,幼儿园因教师的成长而变革,因教师的发展而辉煌!

教育科研类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育科研文化建设

学校教育科研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科研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是中小学发展的基石。学校教育科研文化的本质是在教育教学科研活动中,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以“传统”、“习惯”、“态度”、“理念”或“氛围”的形式影响群体教育科研思维方式、行为取向、学术品质的物质和精神的文明成果。[1]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指导,扎实做好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推进教育科研文化创新。

一、爱国――教育科研精神文化的精髓

学校教育科研文化是一种研究的氛围,具有隐性的渗透力量,能强有力地推动教师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被动到主动地参与学校科研活动,[2]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更加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首先,教师要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次,教师要积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教育教学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履行教师职责,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第三,在课程教学和教育科研中持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

二、敬业――教育科研行为文化的核心

要成为合格的教育科研工作者,需要形成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一心一意、精益求精的教育科研文化。

教师必须坚持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学习教育方针政策,学习教育科学知识,了解学科发展,掌握研究方法,以适应教育科研实践所提出的新要求和新问题。教育科学研究要植根于课堂,教师要深入到课堂教学一线,坚持“从课堂教学中来到课堂教学中去”的基本原则,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不同层次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通过业务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实践,并且创造性地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在不断发展的新教育范式下探索寻求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3]教师科研能力也就内化成为了自我发展的素质,促进了教育科研行为文化的发展。

三、诚信――教育科研诚信文化的灵魂

教育科研活动一般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有一定的成效显现,期间会出现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追求短期效果,影响科研效果和社会风气。需要通过教育科研诚信文化建设,使教师在教育科研中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讲信誉、守信用。

首先,要提高教育科研工作者对科研诚信的认识。通过宣传教育,使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了解科研规范,恪守哪些可以做,哪些一定不能做,掌握教育科研诚信的基本准则。其次,要加强教育科研管理诚信制度建设。处理好诚信规范与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现有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体系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稳定并长效的教育科研诚信制度体系。强化科研失范的评价机制和约束制度,对于违反科研道德的行为,做到有章可循违反必究。第三,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促进教育科研诚信文化建设。聘请具有良好学术声誉的专家学者亲身讲述其科研经历,使教育科研者明确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不能依靠投机取巧的学术不端行为取得,而是要依靠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刻苦研究才能获得。

四、友善――教育科研团队文化的基础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项需要倾注团队努力的工作,成员在研究活动中形成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构建教育科研团队文化对于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何处理好科研工作中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是科研文化建设需要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4]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活动需要建设使每个成员都能受到高度尊重并充分发展的精干团队,要根据每个人的学科专业特点,结合个人长期发展目标,为研究人员铺建高水平发展平台,使个人教科研绩效伴随团队整体绩效提高而得到增进。要打造学习型团队,通过教育科研增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请进来,走出去,开展合作型教育科研活动。[5]教研专家和教学名师要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在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立项申请、研究报告和论文撰写等方面为年轻教师做好引导和示范,鼓励年轻教师在教育科研实践中敢挑重担、勇于创新。形成共同努力、共同发展、共同争先、共创佳绩的新型教科研团队文化,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和谐持续发展。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各个环节,推进教育科研文化创新,是教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使命新任务。

教育科研类论文: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内容分解的策略

据笔者观察,在一些课题研究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不能够准确说明“研究什么”,以致研究内容不清晰,如同雾里看花,无法找到研究的切入点。笔者以我县几个在研的课题为例,谈谈如何对教育科研课题的内容进行分解。

一、分解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内容的必要性

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中,只有将课题研究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才便于研究,获得成功,其意义在于:

第一、合理分解课题研究内容,有助于找到课题研究的突破口。分解课题研究内容首先要对研究范围进行限定,确定我们应该研究哪些问题,不需要研究哪些问题,从而聚焦课题研究内容,并由此切入。

第二、合理分解课题研究内容,有助于增强研究的可操作性。研究内容的分解是把一个大问题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分解成许多相互联系的小问题的过程。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理念到实践,由愿望到落实的分解过程,通过这样的分解,可以使研究问题的内部逻辑结构更简明,研究内容更清晰、更具体,从而降低了研究的难度。

第三、合理分解课题研究内容,有助于统筹规划,整体安排课题研究的进程。每一个研究课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课题组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以对课题研究进行整体规划与有序的安排。

二、分解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内容的策略

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分解,没有固有的模式。同一个课题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解成不同的研究子内容。一般来说,从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核心问题入手分解、细化研究内容,是较容易的操作方式。

(一)从教育科研课题的核心概念分析入手,分解课题研究内容

每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内部逻辑结构,都可以通过分析该课题的核心概念来梳理,抓住核心概念,就抓住了课题研究的要领。理清核心概念的组成要素,就能够确立研究内容,制定研究策略,开展研究活动。核心概念亦称为关键词。一般说来,一个规范的教育科研课题,都能够找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界定课题研究达成目标的关键词,另一个是界定课题研究实施途径的关键词。找到了这两个关键词,理清了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就可以对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分解。

例如,郫县某幼儿园承担的省级课题“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的实践研究”,其中“数学素养”是界定课题研究目标的关键词,“民间游戏”是界定课题研究途径的关键词。因此,分别对这两个关键词进行解析,就可以细化为不同的课题研究内容。

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幼儿数学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了点、线、面、体等数的空间及几何素养,大小多少长短等量的比较素养,数量及其关系素养,数的集合素养等。因此,本课题研究就是从幼儿的年龄特征出发,选择适合的民间游戏,对幼儿的这几种素养进行培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研究内容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的空间及几何概念素养的策略研究”;

“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量的比较素养的策略研究”;

“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量关系素养的策略研究”;

“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的集合素养的策略研究”。

从核心概念“民间游戏”入手分解研究内容。在本课题研究中,开展“民间游戏是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的实施途径。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一个民间游戏都可以培养幼儿数学素养,也不是民间游戏拿来照搬到课堂上就可以自然地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的。因此,本课题研究中,要选择合适的民间游戏,对民间游戏进行合理改编,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民间游戏进行教学。因此,我们可以把研究内容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合理选择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策略研究”;

“合理改编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策略研究”;

“合理运用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策略研究”。

又如,郫县某学校承担的市级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中,关键词“问题意识”界定了本课题研究达成目标,关键词“课堂教学”界定了本课题研究实施途径。因此,本课题核心概念就是“问题意识”、“课堂教学”。从不同的核心概念入手,就可以从不同角度细化本课题研究内容。

从核心概念“问题意识”着手分解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目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好奇、怀疑、困惑、探究。由此,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怀疑精神、困惑分析能力、问题探究能力。对这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就可以细化形成四个方面的研究子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策略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怀疑精神的策略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困惑进行深度思考的策略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策略研究”。

从核心概念“课堂教学”着手分解研究内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很多,本课题界定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关键词“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课堂教学”分类的逻辑要素很多,从不同角度解读“课堂教学”,就会有不同的课题研究内容:

从课堂教学过程着手解读,可以有课前导入、课堂新授、作业练习、课堂小结等,因此可以从不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从课堂教学的学科解读,可以有语文、数学、外语等不同学科,因此可以在不同学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从课堂教学课型解读,可以有新授课、复习课、综合实践课、活动课等,因此可以在不同课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从教育科研课题的核心问题分析入手,分解课题研究内容

教育科研课题的着眼点是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增强课题研究的问题感是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在每一项课题研究中,课题组都要进行前期调查,了解本课题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从而形成几个主要研究问题。所以,从课题研究的问题分析入手,分解课题研究内容,是细化课题研究内容最常用的方式之一。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问题归因时,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对其归类,不能够把不同逻辑关系的问题并列成为研究内容。

例如,郫县某学校开展的省级课题“提升农村学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校本策略研究”,课题组在前期调查发现,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缺乏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把这些原因进行归类,可以归纳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缺乏职业成就感;青年教师对工作环境不适应,得不到领导、同行、学生的认可,缺乏职业归属感;青年教师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不高,与他人相比有些失落,缺乏职业认同感。因此,本课题从解决课题研究的问题着手,可以把课题研究内容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

“学校提高农村学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职业成就感的策略研究”;

“学校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其职业归属感的策略研究”;

“学校引导青年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观,提升其职业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对课题研究内容的分解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有共同的要求:第一、在具体进行分解时,要明确课题总体目标与具体研究内容的逻辑关系是什么;第二、要明确各项具体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第三、要使分解以后的具体研究内容适合在研究中操作实施。第四、一个课题内容可以有多种分解方法,但是课题组在具体实施研究时,不宜同时选择几种分解内容的方法。

总之,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内容分解既“有法可循”,又“法无定法”。在对课题研究内容分解时,要根据该课题的具体情况,科学分析,合理分解,便于操作,才能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作者单位:郫县教育学会,成都 611730)

教育科研类论文:中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探析

【摘 要】分析中职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必要性,阐述中职教师教育科研的研究定位,提出通过开展教育科研专题培训、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提升理论功底、制订教育科研计划、注重教学反思等方面培养中职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关键词】中职教师 教育科研能力 培养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诉求,是提升学校品牌的动力。但是,目前教育科研没有成为广大中职教师的自觉行为,教育科研对中职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究其原因,在于中职教师对教师教育科研的认识存在误区。转变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克服认识误区成为当前中职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促进中职学校教育科研深入开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一、中职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必要性

(一)教育科研是中职教师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实践体验、教学反思可以促进中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

1.通过理论学习可以促进中职教师成长。在进行课题申报、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大量阅读有关文献资料,积累理论知识。课题组成员在课题会上做学习交流,交换学习成果。通过这些理论学习活动,教师可以以最快的、最便捷的方式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促使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使个人快速成长。

2.通过实践体验可以促进中职教师成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经验的获得是最真实、最宝贵的,中职教师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收获有效的教学经验。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通过实践不断地尝试、反思,掌握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技巧并结合自身特点和中职学生的实际,逐步形成个人特色或者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3.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促进中职教师成长。在课题研究中无论是获得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需要经过一个反思过程,教师通过反思能够逐渐提高教学监控能力、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同时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知识,在教学反思中收获经验,教育科研能力也得到提升。

(二)教育科研是中职教师形成教育新理念的重要手段。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会对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进行审视、反思和辨析,并经过自己潜心的理论钻研、探索和实践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一旦上升为教育信念,就会使教师摆脱“教书匠”的困惑,使平凡的工作变得富有价值。

(三)教育科研是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从事教育科研能够促进自己主动学习,与外界优质资源良性互动,与课题组成员和同行开展合作研究,研究中会不断自我反思,这一系列活动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变成一位研究型教育者。

二、中职教师教育科研的研究定位

(一)中职教师教育科研的立足点是解决中职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教育专家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目的以探索发现新科学知识及构建科学理论体系为主,要求研究人员具备很高的理论素质,一般中职教师难以胜任。中职教师主要从事课堂教学、实训指导及学生管理工作,处在教学实践层面,经常遇到一些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中职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应以解决中职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主。针对解决自身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研究,才是切合实际的教学研究。

(二)中职教师教育科研的着眼点是沟通教育科学研究与实践的联系。教育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与事实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有一定距离。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理念与实践的沟通桥梁。教师处在教学第一线,是各种教育科学理论的践行者。为中职教育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需要中职教师运用教育科研架起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三)中职教师教育科研的方式以行动研究为主。行动研究是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并针对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境进行研究,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并适用于课堂教学(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学校管理评价等的研究,为教师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的职业技能的训练。

三、中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开展教育科研专题培训。为了提升中职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多次聘请区内外专家到学校做教育科研专题培训,强调中等职业教育开展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介绍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及方法;同时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让经验丰富的教师做校本培训,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的实践经验,把专家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充分整合,体现出教师个性化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使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更新教师职业教育理念。

(二)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提高中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为了加快中职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制定了《关于教师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办法》,在课题管理中采用了全过程管理办法,明确了课题研究申报立项、中期检查、成果推广和结题总结等各项管理要求。对结题课题和获奖的各级各类研究课题及相关论文成果等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通过对教师教科研进展监管,教科研成果的奖励,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出现,推动了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三)提升开展教育科研的理论功底。职业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承担着传授职业技能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使命。目前,面对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挑战、新技术的困扰、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法方法的冲击,很多中职教师感到自己教育理念的滞后、知识的匮乏、方法的陈旧、教学手段的落后。为了推进中职教育的发展,促使中职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中职教师应具有更新职业教育理念的紧迫感,以及面对职业教学改革千变万化的危机感,努力打造坚实的理论功底。除了通过自学、参加各种培训等方式提升理论功底,还可以将教育经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育经验往往是中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基础,但经验具有局部性和片面性,这就需要中职教师注意经验与理论、实践的相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经验知识的可行性,并进一步转化和拓展经验知识,通过科学研究将经验上升为具有一般规律性和具有推广价值的理论知识。

(四)制订教育科研计划,注重教学反思。教育科研活动的计划主要表现为自己对活动的有意识的设计、设想或打算。与日常工作不同的是,此时教师有意识地将行为纳入了研究的框架,将持续不断地反思贯穿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始终,即行动计划与研究计划的高度统一。教育科研取得进展应该不断地对研究活动认真反思,教学反思目的是教师能够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对教学理念和教育现象的再认知、再创造的过程。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系统规划,确定从发现问题到制订计划,从采取行动到实施观察的具体路径等。二是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评价,发现计划于结果的不一致性,分析解释发生的现象与原因,进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决定下一步研究计划是否需要修正以及做哪些修正。

教育科研类论文:基于学校管理的小学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研究

摘 要 针对小学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存在问题分析,结合胜利孤岛第一小学课题研究数字化建设实践,论述了基于学校管理的学校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

关键词 学校管理 小学教育科研 数字化建设

1小学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1.1小学教师进行科研的重要性

教师进行科研是专业成长的需要。在信息化的社会里,为适应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

教师进行科研是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的需要。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经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养成不断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习惯,并勇于探索、实践。

教师进行科研是形成科研教学意识的需要。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反思教学。

1.2小学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

学校管理需求。随着教育现代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计算机在学校管理领域应该被广泛应用,以此来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学校管理主要体现在校长管理系统、教务教导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总务管理系统以及一卡通等。

教学教研需求。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授课效率和密度、远程教学和在线辅导、教育资源共享和开发课件集体化等方面。

2基于学校管理的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建设理念有偏差。很多学校可能为了达标而创建数字化校园网,重视在硬件上投入,轻视软件资源建设。大部分的计算机教育资金都用在了计算机硬件环境上,软件的资金投入远远低于硬件投入,软件资源非常缺乏,教师培训资金更是微乎其微。

(2)校园网的使用效率低。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时,由于对软件资源建设和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的忽视,造成校园网设备闲置没人用,也没资源可用,计算机只作为普通的文字处理工具,网络也只是用于文件的传输,大大降低了其使用效率,科研水平也处于低水平状态。

(3)校园网维护管理跟不上。由于缺乏网络专业技术人员,不能保障校园网正常使用,这就直接影响了教育科研的进展。

(4)大多数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不合要求。学科教师从未获得过计算机知识的人占有相当大比例,而能够真正在学科教学中开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比例更小,大多是一个放映员的角色。因此,对一线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是教育科研数字化进展的基本保证。

3基于学校管理的学校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胜利孤岛第一小学课题研究数字化建设

3.1学校申报多种多个课题,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胜利孤岛第一小学近几年申报多个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涉及学科有数学、语文、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比如:2011年11月成功申报国家十二五课题《小学数学优质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及有效应用研究》;与此同时,学校还开展多种多样的校本课题,当一个课题完成时,每位教师都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3.2教育科研的数字化依托于校园管理的数字化

网络平台的有效利用。进行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孤岛一小教师在教育科研时利用学校网络(QQ、ftp)研讨,以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

学生参与网络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教学,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教师搞科研,应该有学生的价值体现。教师借助于学校网站让学生参与部分教育科研,同时,应用网络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管理,促进合作学习,共享研究资料,便捷师生沟通,展示课题成果。

学校管理的“四大系统”的有效支撑。校园资讯系统使学校教师能通过学校网站及时了解学校的动态资讯以及科研进展情况。FTP服务系统实现电子教案资源、课件资源、软件资源、习题资源、测评试题资源的共享。数字化管理平台设有家校通管理平台、资产与技术装备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专题网站方面建立了学校管理网站、课题研究网站、个人网站。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时省时省力,方便快捷。

3.3课题网站的建设为教育科研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孤岛一小建设课题网站是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的最为重要的部分,学校建设课题网站做到了“四个一”:一是将学校的课题网站打造成一站式服务平台,集办公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资源系统、师生交流和家校联系于一体;二是明确各板块的任务分工,做到每周至少一次内容更新;三是各研究课题的进展情况一律在网站上,不再印发纸质材料;四是每学期进行一次课题研究屏蔽,对网站、资源建设和课题研究的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4结束语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数字化的校园显得越来越重要。小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对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东营市胜利孤岛一小在加强学校数字化管理的同时,在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上也下足了功夫,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教师个人发展上,学校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笔者希望有更多的学校把教育科研的数字化建设作为重点,推进教育改革,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受益更多。

教育科研类论文:初中英语教师教育科研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科研能力受到了强烈的关注。分析初中英语教师教育科研存在问题,探索解决对策,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师;教育科研能力;问题;对策

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进行理论探索的能力,更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师必要的基本能力。初中英语教师科研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教书、育人、使用教育技术和开展教育科研这四项基本素质。其中,对于初中英语教师而言,开展教育科研的难度是最大的。同时,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的加大,对中学教师的评价已不再局限于教学能力及相关升学数据,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成果也逐渐成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初中英语教师如果没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就不利于发现和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自身素质的提升。显然,提高初中英语教师科研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初中英语教师科研现状

在初中阶段的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学的地位似乎远远超过科研的地位。很多学校仍然强调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以彰显其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对科研工作不太重视,相关方面的工作开展力度不够,就是经常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也由于思想上轻视且缺少科研骨干无法形成科研团队等问题而流于形式。许多中学的领导团队教育思想尚未完全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忽视了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

另一方面,受多种教学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初中英语教师课务比较繁重,精力都投注在教学备课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科研积极性的发挥。科研对于初中英语教师而言,只是职称晋升、教学评定的必备条件。为“前途”、“晋升”而搞科研成了当前多数中学英语教师的无奈。这种“功利科研”造成的后果就是学校学术氛围淡薄,论文和项目等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理论性都比较差。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显而易见。以研促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不仅需要展现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理论知识,更需要展现教师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英语教学研究能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带动教师对英语教学方法的探索,能使教师更好地把握影响教学的变化因素,还有助于完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发挥英语教师的潜力,提升他们的科研水平,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成了各大中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初中英语教师科研存在的问题

为了响应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衢州学院2011年和2012年都开设了初中英语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班,接收来自全省各地不同地区的培训学员。通过对培训班学员的问卷调查,发现初中英语教师科研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对科研认识不深,重视不够

大部分老师反映,初中英语教学只要把课上好,学生考试成绩好,各种学科竞赛能拿奖,就是最大的成就。有人甚至扬言说,如果不评职称,写论文就没有任何意义。对他们而言,教学是动力,科研是压力。教学出成绩,科研出无奈。事实表明,80%以上的初中英语老师是女教师,家庭压力比较大,再加上学校里的教学工作量确实是比较多,很多人在科研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少,对科研认识不深,重视不够。

(二)对科研方法和科研知识掌握不够

调查表明,缺乏足够的科研知识和良好的科研方法是初中英语教师在写论文、报课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最严重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对英语师范生教育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帮助未来的教师解决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等技能的问题,而忽视了对其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培育,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整体水平偏低。结果,从各大院校毕业出来的英语师范生大多是合格的知识传递者,却因对科研方法和科研知识掌握不够而难以成为优秀的教育研究者。对衢州学院各期初中英语培训班学员的学期论文分析对比发现,他们的论文主要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 选题不当

选题对论文写作至关重要。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是研究者深思熟虑和日积月累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研究者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缺乏问题意识、学术性不强、方向性不明确、选题偏大或偏小、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等都是选题不当的具体表现。初中英语教师科研知识缺乏,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有限,因此,常常出现选题不当的问题。有的老师会写“浅议初中英语教学”这样的大题,有的老师会选诸如“谈谈学生阅读英语报纸的体会”这样的小题,缺乏理论性和学术性,距离优质论文的要求相去甚远。

2. 题目与内容不符

题目是对文章内容最精炼的概括,是吸引读者眼球的第一要素。然而,很多初中英语老师在写论文的时候都忽视了这一点,所选定的题目表达与文章表述的内容不一致,或者大帽扣在小头上,或者小帽戴在大头上,颇为不得体。论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与信息处理”,通篇只有如何解读文本的内容,却未谈及与信息处理相关的片段;论文“初中英语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对策”,却把重点放在学生家长与教师关系处理的描述上。这种论文的问题和学生写作文时出现的“跑题”或“偏题”如出一辙,都是低水平写作能力的表现。

3. 结构混乱

一篇好的论文需要一个理想的组织结构。结构不合理,表述没有逻辑,再好的素材也会杂乱无章,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初中英语老师论文中常常存在结构混乱的现象。在主题句是“英语课堂提问的误区”那一段落,先写了几个误区,写着写着,笔锋一转,想到要把解决对策表述一下,紧接着还能非常详细地把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又描述一番。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缺乏科研知识和方法往往使英语老师创作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根本就没有考虑层次和结构,结果是文章写出来往往是自己也不知所云,贻笑大方。

4. 格式不规范

不管是毕业论文还是学术论文,对格式都有一定的要求。国内的各大正规报刊杂志虽然对投稿的论文各有要求,但在格式的规范性方面基本上是达成一致看法的。通常要求规范的论文要具备下面几个部分:题目,摘要,关键词,论文正文以及参考文献。一般而言,论文题目的字数不能超过20个,关键词是3-5个,标点符号使用要合理,参考文献的标示要按照国标要求。然而,调查发现,许多初中英语教师学期论文的格式安排得相当乱,有的标点符号误用,该用中文标点的地方用了英文标点,有的参考文献格式混乱不统一,需要按名字首字母排序的却没有做。更有甚者,有的英语老师连基本的格式意识都没有,正文中字体字号不一致,连行距间距都有差异。论文格式不规范是初中英语教师科研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

5. 论文缺乏原创性

当前,学术论文的原创性是教育界争议颇大的问题。学术研究是需要文献基础的。没有参考一定质量的文献评论难以写出优质的论文。这个道理研究者们都明白。于是,一些初中英语老师在论文实践过程中贯彻了这个宗旨。一篇论文写下来,30%是自己的教学心得和体会或者是教学案例,70%的内容却是从前人的研究成果里东挪一段,西借一句。论文思想和结构没有原创性不说,一篇文章是七拼八凑,段与段,句与句衔接生硬,甚至根本连接不上。缺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展开论证这个过程,科研创作往往会转向抄袭剽窃,缺乏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三)缺少学术带头人和指导者

许多初中英语教师没有具体的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和文学专业能力也随着教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吃老本”是英语师范毕业生的普遍感受。常年在初中课堂上从事一线教学,英语教师在专业方向上难以做出深入的研究,但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倒是颇有机会探索。然而调查发现,多数英语教师在科研上都倾向于单打独斗,闭门造车。科研活动缺少学术带头人和指导者,有想法缺乏交流,有问题缺乏探讨,有能力缺乏团队。在这样的现状下,教师搞出来的论文质量不高,课题团队不强,科研工作没有成效。

三、提升初中英语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强化教育科研意识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研究型教师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发展方向。教育科研能力作为研究型教师的核心能力,已经成为构成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英语教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强化教育科研意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习理论并将其进行研究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是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和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需要。如果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任务繁重的压力下能抽出时间认真思考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形成科研探索课题且指导教学工作,是否也一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教学质量呢?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犹如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教育科研是大学老师的事情,中学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这样的观念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早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二)创建教育科研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成员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团体里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创建初中英语教师教育科研学习共同体意在成立以提升初中英语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为共同目标的团体。该团体须表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团体成员主要以普通英语老师为主,但也可邀请其他学科的老师和教学管理者加入,同时必须有一定数量的高职称高水平的专家来指导。英语教师教育科研学习共同体通过年级组、学科教研组、课题组等组织结构开展教育教研活动,以问题为载体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问题,通过集体讨论、互相交流及合作科研等方式提升共同体成员的教育科研能力。

(三)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并重的举措

对科研方法和科研知识掌握不够是当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师科研工作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大部分英语师范毕业生通过职前教育已经具备初步的教科研能力,然而一走上教学岗位,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不少教师缺乏足够的科研课题意识,科研课题及论文的选题、格式、结构组织及实施环节等都相当薄弱,现状不容乐观。初中英语教师平时课务重,工作忙,没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实施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并重的举措才能提升初中英语教师教育科研水平。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国培计划”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省培计划”项目等都是对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模式,其中也不乏针对初中英语教师开设的教科研能力提升项目,意在提升初中英语教科研能力。而终生学习则要求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解决教育教学难题。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增强科研意识,不断提升科研能力,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成为英语教育科研的重要力量,推动基础英语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