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0 03:42: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幼儿教育专题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摘要:
生活习惯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更影响幼儿的一生。图画是幼儿最乐于也容易接受的教育媒介。针对幼儿借助心智绘图理论,以图画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发挥教育作用,实现教育目的。
关键词:
幼儿教育;心智绘图;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会影响幼儿的一生,因此,矫正幼儿的行为,使幼儿对行为准则产生认识,从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基础,是幼儿教师的重要责任。从3岁开始,幼儿即表现出对图画强烈的兴趣,一方面,幼儿对画册、图片等有着强烈的关注;另一方面,他们也乐于用笔在任何地方留下痕迹。这种行为是一种人类本能的自然流露,利用幼儿的这种本能,以小人书、儿童绘本等材料给予幼儿提示,使幼儿能够以绘图的形式记录生活行为,并以心智绘图作为培养幼儿生活习惯的媒介,不仅能够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更能够事半功倍,发挥更大的教育效用。
一、以小人书、儿童绘本为媒介实现幼儿教育与生活的融合
1.培养幼儿对“良好生活习惯”的认识
严格来说,3~4周岁幼儿还没有分辨好坏生活习惯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小人书或儿童绘本作为引导,首先使幼儿对绘本中的某一事件或人物形成深刻印象,其次加以深度引导,使幼儿对中心事件或人物的生活习惯产生“楷模效应”,从而对幼儿的生活习惯产生影响。例如,以《小熊宝宝》绘本作为教育的媒介,在实践中,笔者将《小熊宝宝》绘本中的系列内容转化为生活实际,带领幼儿按照“小熊宝宝”的生活方式,以一周为时间单位,让幼儿在每周都遵守一项《睡觉》《谁哭了》《收起来》《排好队》《刷牙》等系列内容的生活习惯。在这样的引导下,幼儿心中将施教的主体由教师转化为“小熊宝宝”,这不仅贴近幼儿的认知水平,更能够使幼儿产生“楷模效应”,使幼儿对“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惯”产生深刻认识,从而为画心智绘图打下基础。
2.引导幼儿用绘画表现好的生活习惯
涂鸦是幼儿的乐趣之一,在幼儿已经了解了什么是“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喜欢涂鸦的心理,引导幼儿用绘画来表现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教师可引导幼儿参照《小熊宝宝》绘本,将自己认为好的生活习惯画出来,最后由教师一一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教师可将真正好的生活习惯加以大肆渲染,使幼儿产生心理共鸣;继而不对幼儿将生活习惯认识的对错作评价,而是评价他们是否真正用绘画表现出了心里所想,给予幼儿鼓励,并对表达不清晰的幼儿作个别辅导。如此更激发了幼儿用“涂鸦”表现良好生活习惯的兴趣。
3.让幼儿掌握“心智绘图”的画法
当幼儿已经具备了用绘画来表现良好生活习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绘画来规范自己的生活行为。在实践中,教师可指出某一时间段,让幼儿用绘画来表现自己在该时间段内应当具有哪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以早上作为规定的时间段,那么,对于幼儿来说,早上该有哪些好的生活习惯呢?此时幼儿会根据自己对良好生活习惯的认识,以及良好生活习惯的绘画方法,将《小熊宝宝》绘本中表现的“谁哭了”“我会穿短裤了”“刷牙”等画出来,如此则使幼儿掌握了心智绘图的画法。
二、以心智绘图为媒介实现幼儿教育与生活的融合
心智绘图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伙伴,幼儿教师要让绘画心智绘图成为幼儿学习、生活和成长中的一种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心智绘图影响幼儿的生活习惯。在教学实践中,幼儿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使心智绘图影响幼儿的生活习惯。
1.采用“总结式心智绘图”
总结式心智绘图是在事件发生后,引导幼儿用心智绘图总结某一时间段内自己生活习惯的表现方法。如以一周为单位,周末让幼儿画心智绘图,总结自己在上周遵守了哪些好的生活习惯,又存在哪些坏的生活习惯。这种引导方式有助于幼儿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在以后的成长中避免不良生活习惯的发生。
2.采用“规划式心智绘图”
规划式心智绘图是在事件发生前,教师引导幼儿用心智绘图的方式规划自己在某一时间段内的生活方式。例如,当幼儿以“总结式心智绘图”了解了自己在上周的生活习惯中存在哪些弊端,那么,在下周应当如何避免这些不良行为,如何按照《小熊宝宝》绘本中的行为方式去改变自己,以及改变的措施有哪些?教师都需要让幼儿用绘图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引导方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规划意识,使幼儿在不断反思中改变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无论是小人书、儿童绘本,还是心智绘图,都是教育联系生活的重要媒介。它们能够对幼儿的思想产生影响,使对错意识模糊的幼儿形成是非观念,继而产生规则意识,从而影响幼儿的未来成长,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正视小人书、儿童绘本以及心智绘图的价值,是幼儿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思想,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作者:唐瑞虹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教育幼儿园
摘要: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来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平民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篇文章主要从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入手,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给我国现代幼教改革工作带来的启示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陶行知;幼儿教育;教育思想;启示
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教育家,他在20世纪中前期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对当时的教育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我国现代幼儿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经验,对此,我们对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给我国现代幼儿教育制度改革问题带来的启示进行了探究。
一、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渊源
在探究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之前,我们首先要对他的幼儿教育思想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从先生的生平来看,陶行知1891年出生于安徽徽州,当时中国正处于清王朝的统治之下。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让中国逐步陷入了所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外商品的大量涌入和清王朝的苛捐杂税让陶家陷入了清贫的境地,清贫的家庭生活环境让陶行知养成了一种爱民亲民的思想感情。积贫积弱的社会现状,让陶行知把教育看作是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有效方式。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和康有为的“大同”教育思想和西方卢梭等人的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主要思想来源。在中国将长期受到封建教育体系的现状下,乡村教育问题成为了他较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他所提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就是其乡村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从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来看,在小学教育的发展的同时,对幼稚教育(幼儿教育)进行普及,是他的幼儿教育思想的一大内容。这一思想是在对幼儿园的创办目标进行思考以后所产生的。在陶行知看来,工厂周边地区和农村地区是最需要幼儿教育的地区,工人在工厂做工期间,小孩在家无人照应,工厂的环境对幼儿的发展会具有不利的影响,在这些地区发展幼儿教育,可以让工人的后顾之忧得到解决。第二,从幼儿园的发展方向来看创办“中国的幼稚园”“平民的幼稚园”是陶行知先生。幼儿教育贵族化是民国时期幼儿教育的主要特点。在抗战时期,陪都重庆还仍然有大量穷苦子弟难以进入幼儿园。在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陶行知对当时幼儿园教育贵族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它看来,对外国教育方式及外国教育材料的滥用,是造成幼儿教学费用高昂的重要原因。对此,为了创办“省钱的幼稚园”(幼儿园)陶行知让“打破外国偶像”、训练本地幼师开展幼儿教学和聘请本地工匠制作教学玩具的做法成为了改变当时幼儿教学现状的措施。
二、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启示
穷人子女难以接受幼儿教育的问题,是民国时期就已经存在的问题,但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这一问题再次成为了困扰广大工薪阶层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在现代幼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对幼儿教育的公益性进行强化,是教育部门在对幼儿教育问题进行调整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从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幼儿园发展混乱的问题是我国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一些民办幼儿园中出现的幼师虐童事件,更是给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带来的不利的影响。虐童事件的发生让家长对民办幼儿园缺乏信心,一些公立幼儿园高昂的入园费用也会让一些家长望而却步,家长在将幼儿送入民办幼儿园以后只能期望自家孩子遇到一个对教学事业认真负责的幼师。对此,国家在发展幼儿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给幼儿教育提供大量的财政支持。例如国家在解决幼儿教育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公立幼儿园数量的方式,吸引平民幼儿就读。也可以通过对幼儿教育事业采取免税政策的方式,鼓励社会公众向幼儿教育事业投资。第三,在对幼儿园的幼教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鼓励优质幼儿园兼并非优质幼儿园的方式,促进幼儿园师资力量的提升。第二,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学改革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从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来看。幼儿教学中的健康教育、道德行为品质培养及劳动教育等问题是其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在现代社会,家长对孩童的行为缺乏约束所引发的“熊孩子”现象,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幼儿在图书馆等场合大声喧哗的行为得不到家长的制止,有的还用只是因为楼外施工中产生的噪音影响到了自己观看动画节目,就将在楼梯施工的工人所需的安全绳割断的行为,给施工者的施工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对此,在幼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提升幼儿的自身素质应该成为幼儿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在幼儿教育改革过程中,除了要对幼儿的德育素质等问题进行关注以外,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也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避免的问题。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情况来看,2013年《幼儿园工作规程》(修订稿)的出台,从身体、智力、品德等方面,对幼儿园的教学工作提出的严格的要求,这一措施的出台,可以说是对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进行了应用。因此,在幼儿教育改革中,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原则,是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三、结语
从历史发展来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正确的儿童观的基础之上的。在我国当前的幼教事业改革过程中,对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的正确应用,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张诗雨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摘要: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主导力量,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因此要给予幼儿启蒙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全面地培养幼儿教育人才,包括在专业课教育、心理学教育、普通话教育等等方面。职高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立,是国家培养幼儿教育人才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就提高职高《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展开分析和研究,以便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幼儿教学能力,增加职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幼儿教育心理学;职高;课堂教学
1前言
职高学生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育引导者的职能,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合理化引导,让学生感受心理学知识的魅力。其次,教师也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灵活教学,增加课堂的互动环节,增加学生心理学学习的兴趣,增加自身的职业素养,利于日后在幼儿教育工作中良好发挥。
2从当下学前教育的社会需求着手,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
对于职高学生的心理学的教育,首先,教师要从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形势着手,建立合理化的教学目标,增加学生的心理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在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后,在心理学教学时,要结合实际的幼儿园教学现状,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在了解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幼儿的心理产生的变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视频播放,鼓励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去幼儿园进行实习活动,让学生身历其境地去感受幼儿园的氛围,发现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1]。
3利用情境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进行教育心理学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位置,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利用情境教学等形式,把不同的教学实例和心理学知识进行结合,增添教学知识的多样性,利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幼儿户外活动的视频,让学生在观察视频的同时找出与幼儿心理学知识点的信息,并进行总结和分组讨论,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包括,在视频中游玩时,幼儿摔倒了,要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和帮助。对于自尊心稍强的幼儿,教师要告诉学生要间接的进行引导和帮助。对于在游戏活动中胆小的幼儿,教师要注意鼓励幼儿,培养其勇敢的心理素质等等。这一系列的教学,利于增加职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利于职高学生日后在教育工作生涯中,良好地掌握幼儿的心理变化。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两大主体,教师在合理化的引导后,学生自身也要积极地配合教师,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言和互动,建立自主的学习观念[2]。
4增强职业能力和素养,鼓励问答活动
学前心理学的教育活动,要结合日后学生教育的实际应用出发,进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要过于重视成绩和形式,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内容,尽管是在社会实践中总结的精髓,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同幼儿的不同个性变化,对于心理学的教育活动,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进行幼儿园的实习活动,去幼儿园进行实际的调查,把心理学知识学与实际幼儿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其次,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当下幼儿园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讨论,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知识的实际应用性[3]。
5利用多媒体拓展知识的获取方式,增加教学的效果
职高心理学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利用信息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利用互联网、电脑、DVD等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增加了心理学教学活动的知识趣味性。由于心理学知识本身具有枯燥性,把心理学知识和多媒体的紧密结合,增添了知识讲解的形式,利于学生从多媒体课件上,对心理学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4]。例如,职高教师在讲授,大小班幼儿的不同情感发展阶段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找出幼儿不同阶段的视频,进行展示,让学生在视频活动中总结出幼儿的行为变化和规律,进而与课本进行总结对照。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课下,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手段,进行网络资源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课下进行网络信息的阅读,视频的观看,增加自身的心理学知识积累量,增加课堂学习效果。
6结论
职高心理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职高教师要建立合理化的教学目标,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情境教学等形式进行教学,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心理学教学效果最大化。
作者:王芸芸 单位:鞍山市现代服务学校
【摘要】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幼儿教育的开展应该首先从玩游戏开始。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游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幼儿教育中,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儿童思维方式的发展。本文将主要研究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
游戏;幼儿教育;应用
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教师与幼儿一起玩一些科学的游戏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的应变能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起点,其对幼儿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加入游戏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素质。
一、在游戏设置方面顺应幼儿的想法和需要
教师在对幼儿教育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不强迫幼儿顺应自己的意志,尊重幼儿自己的想法。在与幼儿玩游戏过程中,例如角色游戏,涉及到生活中的一些角色扮演,是让幼儿了解生活的一种活动形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构建了一些模拟现实场景的游戏环节,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建构幼儿自己的世界。例如经典游戏“过家家”中需要有小朋友扮演妈妈,有的小朋友扮演爸爸,还有的小朋友扮演他们的宝宝。然后扮演妈妈的小朋友假装在那做家务;一会给宝宝喂点吃的东西,一会去购买食材为宝宝做好吃的。然后扮演爸爸的小朋友学着爸爸的样子在那玩电脑。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体会成人的生活,将自己的理解赋予到游戏当中,从而构建自己有趣的游戏生活,使得自己的生活充满天真和快乐。教师在游戏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掌握一定的“顺”的尺度,不能过分顺应幼儿的个人意愿而不讲究规则,出现混乱的场面。在进行游戏过程中虽然以幼儿的情趣为主,可是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予适当的引导。毕竟幼儿的年龄比较小,思想比较稚嫩,因此教师应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判断,必要时对其进行适当地引导。例如受电视中动画片的影响,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会模仿动画片中的人物和桥段,如奥特曼打小怪兽,熊出没等等,这些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价值并不是很大,因此不建议教师开展这样的游戏活动。教师应多倡导一些益智开发类的游戏,如在“过家家”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不同的趣味,因此教师对于这类的游戏应该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二、在游戏过程中为幼儿提高必要的指导
由于幼儿的年龄相对比较小,因此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幼儿更加清楚地明白游戏的玩法、游戏的规则以及注意事项等等,帮助幼儿树立“无规矩不成方圆”的理念的同时,要最大程度地保证各个幼儿的人身安全。特别是针对那些活动比较剧烈的游戏,就更加需要教师对幼儿的保护。例如,教师在与学生一起玩“老鹰捉小鸡”、“幼儿篮球”等常见的剧烈型运动类的游戏的时候,由于游戏过程中幼儿之间可能为了达成游戏的目的而出现小朋友之间的推推撞撞的情况,很容易造成幼儿的跌倒、摔伤等,因此在开始游戏之前,教师一定要让小朋友们明确游戏的规则,强调不能互相推攘,倡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游戏精神,然后在指导幼儿们在相互有爱的情况下进行游戏。在幼儿们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全程监督、保护,不能够有一丝懈怠。此外,教师通过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幼儿对游戏的规则和玩法更加了解,而且通过玩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意识,让他们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为教师以后安排一些游戏活动提供参考和方向。
三、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幼儿通过玩游戏可以促使其了解更多的新鲜事物,帮助幼儿体会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细节,提高幼儿对生活的认知水平。但是毕竟幼儿因年龄比较小,对生活的体悟有限,因此当游戏结束后就要求教师对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相应地评价和补充,帮助幼儿对游戏内容的理解,通过游戏使幼儿了解更多的道理。当然,在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评价前可以让幼儿们互相之间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幼儿发现别人优点和缺点的能力,让幼儿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游戏的认识,然后教师在给出最后的评价。例如教师幼儿在玩音乐伴唱游戏时既可以培养幼儿的乐感,又可以陶冶自己的心情。然而对于幼儿来说,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播放的音乐曲目幼儿可能不喜欢或者不理解其内容含义,完全调动不起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因此在游戏设置时幼儿的参与十分重要。另外,对于游戏过程中表现很好的幼儿,教师应毫不吝啬的给予鼓励,表扬是最好的鼓励。
四、开展的游戏活动与艺术相结合
艺术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在游戏的过程中注意与艺术相结合,可以使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学到艺术知识,并在游戏教育中反复学习和思考,加深印象。反复重复一样的游戏内容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厌倦心理,但在游戏活动中与不同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可以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更加乐于接受。
综上所述,在对幼儿的教育中引入游戏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还促进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幼儿在游戏玩耍的过程中心智更加成熟,促进幼儿的成长。游戏作为一种教师和幼儿都欢迎的教学方式,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发扬光大。
作者:韩洁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区级机关幼儿园
美育教育渗透在各项活动中,关键在于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发幼儿去观察和发现周围事物,让幼儿充分体会到美是无处不在的。幼儿最初的美感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开始的。因为日常生活中美是幼儿最易接近、最熟悉和最容易感知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对幼儿进行美的教育,循循善诱地培养幼儿逐渐掌握审美标准。
一、为幼儿创设美的环境,让墙壁说话
围绕一月一节的主题活动,每月进行更新、布置。有爱护小树苗、爱妈妈、爱祖国、爱学习、春天来了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形象自然地展现给幼儿,无形之中对幼儿进行了美的教育,情感的教育、并激发幼儿有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使幼儿想通过自己的小手装扮自己的小天地,他们生活在这美的空间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要想让幼儿热爱生活,首先让他们生活在美的环境之中,老师要努力为幼儿创设美的氛围,浓缩美的情趣,陶冶美的心灵。
二、从爱中激发起幼儿对美好生活的创造与追求
美可以使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变得积极、主动、乐观、自信。美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实践。要想使幼儿认识美,首先应让幼儿认识什么是爱,每年一次的生日会,幼儿特别高兴,过生日的小朋友,不仅能得到全园小朋友祝福,还能得到老师和小朋友新手为他们制作的小礼物,和小朋友共同分享生日蛋糕。生日会促进幼儿之间友爱,懂得和体验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无形之中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体验,这种美的体验是通过爱的方式,爱他人与被爱,使他们愿意去给予别人爱。并又能从中得到快乐、满足,这种爱是从幼儿心灵深处缓缓流出。爱与美的种子便在幼儿心底深处渐渐萌发了。
三、美融化在德育中,就会增强高尚之美,有利于情操的培养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时时处处引导,使幼儿对美的概念进行扩展,上升为更高级体验———美感。有这样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教师对幼儿进行美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老师,您看我的鞋是新买的,好看吗?”一位幼儿对老师这样说,说完翘起脚。这时另外一个幼儿听到他的问话后马上过来说:“老师,看我的裙子也是新买的,漂亮吗?”他们的话引起小朋友的注意,都抬起头看着老师。那神态、那眼睛中充满一种令人说不清,或是疑问、或是肯定、或许还有别的......,老师微笑着轻轻点点头说:“美,小朋友都很美。因为你们衣服、裤子还有鞋子都很干净,穿着很合适,很整齐,看着舒服所以美。你们觉得呢?”他们似懂非懂互相看看点点头,接着老师又说:“漂亮的东西是干净、整齐的,我们的衣服,我们的教室、桌椅,这些都是外表。表面的东西是要美的,小朋友说话好听,词好听,声音不吵人,用上礼貌的话,就更美了,这叫说话美,也叫语言美,小朋友的小手能做事,帮助人,能劳动做手工。这是美的小手,美的作品,这也叫动作美,行为美。”听着老师的一番话,幼儿由似懂非懂继而转为点头,而后露出了惊喜。睁大眼睛说:“哦,这么多美哪!”是的,美就在我们身边,关健在于老师的正确引导,幼儿对美的概念认识很浅,有一定局限性,老师要做到能够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给予扩展,这既使幼儿对美的认识理解了,同时又激发起幼儿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作者:王业辉 单位:通化市二道江通钢第一幼儿园
摘要: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生活即教育”,即教育原本就是为了生活,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的意义。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关键词:
幼儿;教育;生活化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是学前教育,他针对当时中国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创立了这套比较全面的幼儿教育理论,成为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拓者,在幼儿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所以,我们应当明确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教育对幼儿的重要影响,对未来的长远意义。
1生活化教育的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的思想,点明了生活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对目前幼儿教育实践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1教育内容更为生活化。生活是主体,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但是,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忽视儿童实际生活状况,让教学活动演变成了枯燥的说教。因此,幼儿教育实践中考虑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怎样发展,让幼儿在生活的过程中发展能力。教育内容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发展,得到成长。
1.2环境创设更为生活化。陶行知说:“生活教育中,社会就是学校,社会中可以提供任何所要研究的问题。”所以,陶行知认为课堂要放到社会生活和自然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利用图片、视频、教学挂图等已有的教具进行教学,忽略了幼儿的直观和实地的感受。但实际上幼儿一定要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生活经验,对环境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并且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直接经验。基于这些,教师就应充分为幼儿创造条件,让幼儿在和社会及自然的互动中获得最丰富而直接的经验。
1.3教育方法采用“做中学”。陶行知也认为:“在进行生活教育时要让受教育者亲身去感受,才能得到最直观和清晰的经验。”因此,我们就要为幼儿再现多样的生活情景,提供丰富多彩的玩教具,让他们在和环境材料及老师、同伴之间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对于教师来说,教师也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幼儿一起获得了自身的发展。
2幼儿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2.1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既关系到幼儿健康发展又影响着幼儿能力素质的形成。幼儿教师应利用手指操、儿歌等多种多样的趣味活动方式,融入到幼儿一日生活中,从而培养幼儿基本自理能力。如:学会正确的洗手方式、饭前便后要洗手等,幼儿教师还应注重对幼儿行为能力养成过程中的鼓励和表扬,以促进幼儿反复练习,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最终习得正确的生活习惯。练习的逐步成熟会让幼儿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地理解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思维发散能力和个人学习能力同步提升。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可推断出:幼儿会在掌握某项技能的过程中向身边的伙伴、家人传递相关信息,进一步发展其社会交流与语言表达能力。
2.2合理饮食习惯的养成既是幼儿成长的物质保障又是幼儿教育的精神保障。陶行知先生主张的“做中学”强调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当幼儿所应掌握的能力成为自身适用的习惯,就印证了教育与生活已较好的融合。在就餐问题方面,幼儿教师、家长应为幼儿提供安静、愉悦的就餐氛围,在幼儿就餐前讲明:不挑食、不浪费的饮食要求,并在就餐过程中及时的监督和引导,与幼儿交流在家、在幼儿园饮食的详细情况,培养幼儿基本素养和动手动脑等实践能力。
2.3注重新型师幼关系,充实幼儿教育生活化。师幼共长,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的解惑者,更是幼儿成长中的聆听者、观察者。在幼儿基本素养和能力形成中应及时观察和回应幼儿的需求,尽职尽责地成为幼儿的引导者、支持者,启发幼儿无限的思维创设能力,开展有探索意义的互动。从合作者、研究者、欣赏者的角度来鼓励、挖掘每个幼儿的特质。“教学做合一”中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延伸自主思考、交流探讨、携手同做。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与发展是从“动手”开始,切入活动与思维的联系。通过阅读、游戏、家园互动让幼儿了解多方面的知识,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充实,让各方面能力的形成更为坚固。幼儿教师要明确幼儿的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幼儿形成亲密友好、管理合作的新型师幼关系。
2.4家园合作,共育幼儿教育生活化。幼儿最初的生活经验源自家庭,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将家长作为活动实践的参与者,定位为幼儿教育事业的支持者与监督者。陶行知先生曾言:“我们对于儿童有种极端心理,都有害于幼儿成长。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不切实际。”幼儿教师将借助面对面的沟通方式,传授正确培养幼儿能力的方法、传播合理端正的培养精神。让家长在思想上正视教育养成中应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性、心理发展规律,可适度拓宽幼儿特质的培养。在行动上抓住生活细节中的每一个契机、循序渐进地引导。无论是家园合作中的活动还是实际生活中,家长都要充分发挥与幼儿一对一的沟通优势,尽量为幼儿创造学习语言、数学、科学等多项知识。帮助幼儿在多种活动中,反复体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愉悦感。
2.5社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教育生活化的拓展。交往与合作是新世纪人类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这一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其受制于成长环境、接物待人等后天因素影响而形成。这一项能力塑成同幼儿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相互依存。幼儿教师和家长要多创造一些让幼儿与同伴、成人间合作完成某件事情的机会,如:家长事先准备好活动用品,邀请幼儿的同伴共同画画、做手工等,使幼儿逐渐理解、学会与他人合作胡方式,体会互动交流的乐趣。学会协作和交涉不仅是学习其他能力的基础,也是关系幼儿未来生活、工作的必备之举。幼儿教育生活化不单是一个简单的教育过程,还是幼儿知识和技能最终形成的动态过程,幼儿的兴趣和知识的接受是不断更新的。幼儿教师、家长应该积极、正确地引导幼儿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验知识、积累能力,还要注重教育的动态化,那么就要求教师和家长都应时刻提升幼儿成长有关常识性知识、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幼儿教师还要创新教研、教学方法,以更为有效的教学情境,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梅琳 单位:陕西省商南县富水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芬兰幼儿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以期为我国幼儿教育理念改革提供借鉴,进而提高我国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
芬兰幼儿教育;我国幼儿教育;改革
1前言
芬兰幼儿教育是全球幼儿教育发展较为完备的国家,而我国幼儿教育正处于改革时期,因此,借鉴优秀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促进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途径之一。芬兰幼儿幼儿教育具有较为完善的幼儿福利政策,多样化的幼儿教育机构以及专业的幼儿师资团队和充足的社会资源,因此,我国应该从芬兰幼儿教育的优势出发,完善幼儿教育的相关制度,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努力推进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
2优化幼儿教育的投入模式
芬兰政府较为重视幼儿的学前教育,因此对幼儿教育的投资较为科学化,较为均衡。我国政府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偏低,且由于我国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我国不同地区的幼儿教育财政投入水平不均衡。因此,借鉴芬兰幼儿办学的经验,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融资力度。鉴于我国与芬兰国情不同,我国在加大投资力度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投资方式。例如: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对偏远地区,我国政府应该尽量加大投入力度,以便带动偏远地区的幼儿教育发展;从幼儿园性质来看,对公办园和私办园的投入力度应该保持平等,以便保证整个幼儿教育机构的办学质量,从而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除此以外,我国应该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如果遇到中央政府资金经费不充足的情况,社会各界以及地方政府、学生家长等要从旁给予支持,从而保证幼儿教育能够顺利开展。
3健全幼儿福利的相关政策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福利政策都是针对没有亲属照顾的儿童,且我国对孤儿的福利保证制度起步较晚,发展速度也比较慢。因此,从幼儿教育的福利政策来看,我国应该采取相应的补偿性投资,加大社会对幼儿教育的福利政策投资力度,树立儿童福利观念,转变儿童福利体系。转变儿童福利体系主要是指,将对残障儿童的福利转变为对正常儿童的福利,从针对贫困儿童的福利转变为对正常儿童的福利。保证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儿童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幼儿教育。除此以外,芬兰幼儿教育的全纳教育是其教育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我国应该立足于当前国情,借鉴芬兰幼儿教育的这一特点,将跟班就读模式与实践教育理念相融合,重视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加大对全纳教育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以及学生家长能够对全纳教育有个正确的认识。
4鼓励多元化幼儿办学形式
在芬兰的幼儿办学形式中,不仅包括了免费幼儿园,还有各种公立幼儿教育机构以及私立托幼机构,甚至还有部分幼儿能在家里就能受到相应的幼儿教育。但是,当前我国教育机构较为单一,幼儿办学形式主要包括公立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形式上都无法满足当前幼儿教育的需求,大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入园难的状况。因此,从芬兰幼儿教育中得到启示,我国应该鼓励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促进幼儿教育的改革。例如:我国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开设流动性的幼儿教育机构,以“大篷车”游戏园的方式,利用当地以及社会各界的有限资源来满足不同地区对幼儿教育的不同需求,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幼儿教育水平[1]。
5充分发挥家长资源的作用
在芬兰幼儿教育体系中,建立了一个家长网络体系,利用这个体系,增进了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使幼儿园能对幼儿以及幼儿家庭的实际情况有所掌握,而家长通过这个网络平台也能对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情况有所了解。因此,从芬兰的幼儿教育体系中得到启示,我国也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丰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例如:幼儿园可以创建一个网络资源信息库,在幼儿入学时,将学生家长的职业、学历等存入信息库中。在此基础上,幼儿园就可以鼓励家长进入到幼儿园中与幼儿共同接受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家长为学生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使学生对家长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经验有所了解,从而促进家庭和谐,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幼儿园还要组织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并适当地让学生家长参与到教育的决策和教育监督中来,加强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从而形成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理教育,使幼儿得到全面的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6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推进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我国幼儿教育办学者应该借鉴芬兰先进的幼儿教育经验,优化幼儿幼儿教育的投入模式,健全幼儿福利的相关政策,并以多元化形式来进行幼儿办学,充分发挥家长资源的作用,提高幼儿教学效果,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作者:王金花 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列东和仁幼托中心
【摘要】
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表现十分明显,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介绍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概念及幼儿园“小学化”的主要危害,并对如何走出幼儿园“小学化”的误区进行了思考,希望能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防治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危害;防治
引言
近些年,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幼儿园教育水平也有所提升。但受到应试教育和不良社会宣传的影响,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小学化”倾向变得十分突出,严重损害了幼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该现象已经成为了影响幼儿园发展的最大问题。而解决该问题的前提是明确什么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并正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性,在政府、幼儿园、小学、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使幼儿教育发展中走出“小学化”的误区,促进幼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何为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是指幼儿园参照小学教育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将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引入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中,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为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内容,包括写字、珠心算等;忽视幼儿的兴趣培养和情感教育,以知识技能的强化训练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课表和作息时间完全参照小学的教学安排;日常的操作规范也同小学生完全相同。
二、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主要危害
1.扼杀儿童天性。游戏作为幼儿时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幼儿最感兴趣也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幼儿教师往往都会忽视这一教学模式,用“小学化”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使幼儿失去了在游戏中获取知识的机会,致使幼年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遭到扼杀,对学习失去兴趣。
2.浪费教育资源。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心理、生理、知识技能接受能力上都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决定了每个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应大不相同且各具特色。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掘孩子的天性,培养其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果坚持在幼儿园中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模式只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幼儿在步入小学后会对重复的教学内容失去兴趣,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因此,错位的教育模式对儿童的未来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不利于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发展。过早加入小学课程在幼儿园教学中,不仅给幼儿教师造成了一定的教学负担,而且致使幼儿课程变得杂乱无章,失去原有的条理性。小学课程的硬性加入,违背了幼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此外,幼儿教师不具备小学教育的专业素养,很多教授内容都有所偏差,幼儿在接受错误知识后很难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纠正,这也严重影响了小学教育的发展。
4.违背新时期人才建设的要求。新时期的人才是学习能力强、心理素质好、具备创新意识、能快速适应当前社会环境的高素质人才。幼儿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影响深远。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无疑是揠苗助长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建立,很难培养出社会要求的新型人才。
三、怎样走出幼儿园“小学化”的误区
1.顺应幼儿发展规律,体现幼儿特点。幼儿园的所有教学工作都应顺应幼儿的发展规律,体现幼儿的特点,首先确立启蒙教育应以开发幼儿智力为主要目标,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生活中最基本和基础的内容。其次,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合理安排日常活动,如集体活动、自主活动、趣味游戏等。最后,重视游戏的教育性意义,合理开展有益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2.提高家长认知,配合幼儿园多项工作。幼儿教育中,家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应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其建立正确的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衔接观念,加强家长与幼儿园老师的配合工作。定期举办家长交流会,为家长答疑解惑或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知,并意识到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不同,和老师一起协作,为幼儿发展奠定可靠基础。
3.加强幼小衔接工作研究,为政策出台提供理论依据。各科研部门、教研部门要加强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衔接工作的相关研究,从理论和政策方面明确对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各个方面的不同,确立幼儿园教育的独特性和独立性,明确幼儿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育方式,杜绝“小学化”倾向的出现。倡议幼儿园和小学双方共同协作,完成教育衔接工作。
4.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师专业素养。教育相关部门应将幼师的培训工作纳入当地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适时对幼儿教师进行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丰富其教学理念,从整体上提高幼师的专业素养。其次,探索合理有效的教研模式,对园长、教师分别培训,全面提高幼儿教育工作队伍的教学管理水平。
四、结语
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明确“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具体内容及其主要危害,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探索避免“小学化”倾向出现的有效途径。笔者对于如何走出幼儿园“小学化”的误区提出了一些个人意见,希望能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刘维薇 单位:宜都市枝城镇洋溪幼儿园
摘要:
文章立足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以积极的态度分析当前我国单亲家庭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幼儿园、教师、家庭四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旨在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帮助幼儿建立积极正向的人格特质,努力树立幼儿的积极他人关系。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单亲家庭;幼儿;幼儿教育
所谓单亲家庭幼儿教育,是指在离婚、分居或丧偶等造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主要由幼儿的家长———如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亲属等承担。其主要特点是:在家庭中进行、非定时性、个别性、随意性、偶然性和无定规性等。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社会教育有所不同,幼儿社会教育主要在收托3岁以上幼儿的幼儿园里进行,其主要特点是:由教师承担,集体性、定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等表现〔1〕。
一、单亲家庭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教育环境是由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和幼儿社会教育环境共同构成,而在单亲家庭中,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给一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致使一些幼儿的性格容易产生偏差。
(一)幼儿的性格出现缺陷
在单亲家庭中,因为家庭角色的不完整,所以很难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的人因为草率结婚而没有家庭责任感,孩子尚且年幼却要离婚,甚至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而经常争吵,给孩子的幼小心灵蒙上一层阴影。案例1:瑶瑶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父母无法一起生活下去了,离婚前不断争吵瑶瑶的抚养权问题。妈妈想瑶瑶跟在自己的身边。而爸爸想瑶瑶跟着奶奶,奶奶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她。有一次放学,妈妈和奶奶同时来接瑶瑶,两个人都要抢着接瑶瑶回家,把瑶瑶一个人拉扯在中间,瑶瑶满脸的委屈和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见状,连忙走过去抱住瑶瑶,并告诉瑶瑶的奶奶和妈妈不要当着瑶瑶的面吵架,有什么事情私底下好好地商量,说完老师便带着瑶瑶去玩游戏。如此反复争吵,最后商议的结果是瑶瑶一段时间跟着妈妈,一段时间跟着爸爸。在我国,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这无疑将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时无法接受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便感到闷闷不乐,无所适从,最终导致孩子变得自卑,孤僻,甚至可能变得自闭。一些人在离婚之前总是不停地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成天生活在恐惧和忧虑之中,没有安全感。还有的单亲家庭的幼儿往往容易给自己设限,认为父母婚姻的失败是自己造成的,将一切的不如意都归因于自己的不好,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内疚、自责、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幼儿的问题行为愈发突出
幼儿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和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问题行为可称为“不正常行为”。在单亲家庭中,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致使一些幼儿的问题行为愈发突出,并成为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的幼儿缺乏父母完整的爱,缺乏安全感和父母的正确指导,容易产生盲目性的行为。据调查,幼儿的问题行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社会性行为问题:表现为好打架,爱争吵,扰乱别人,嫉妒,不能与别的幼儿友好相处,好炫耀,爱吹牛,有破坏性行为等。2.个性和情绪问题:表现为任性、自私、固执、娇气等,且女孩多于男孩。3.生活卫生习惯问题:表现为睡眠、吃饭困难以及不讲卫生、不准时入园等。4.学习问题: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言语障碍,学习无信心,阅读困难等〔2〕。单亲家庭幼儿的问题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和不良的家庭氛围所引起。父母离异或者是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将使幼儿变得脆弱而敏感,单亲父母由于自身的烦恼易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为了弥补孩子,便溺爱孩子,从而易诱导幼儿问题行为产生。而家庭的不良心理与生活氛围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多动不安、孤僻焦虑等行为及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幼儿的性别角色出现混淆
单亲家庭中的幼儿由于长期与父亲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其性格慢慢地便会倾向于父亲或者母亲的性格。父亲往往呈现勇敢、坚强、果断的形象,喜欢带着孩子做一些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而母亲则往往感情细腻、做事认真、性格温柔。男孩如果没有父亲的影响,而完全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往往缺乏阳刚之气,在会表现出懦弱、胆小、依赖性强等性格特征。女孩如果缺少母亲的爱护,在生活中处处受到父亲的影响,很容易养成大大咧咧的性格,缺乏女性的细腻、温柔之美。
(四)幼儿的学习出现障碍
幼儿学习障碍指幼儿在获得或运用听、说、读、写、推理及算术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困难,与幼儿的智力发育、遗传因素、脑器质性损伤、躯体疾病、精神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3〕。在单亲家庭中,除了部分幼儿可能是由于先天疾病造成智力等其他方面的障碍以外,大部分幼儿出现学习障碍同样是由于单亲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或者是幼儿缺乏母亲或者父亲的关心与爱护。单亲家庭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更容易出现极端,有些父母的教养方式专制,便会使幼儿对学习产生焦虑或反抗情绪,而有些单亲父母过分的放任则会使幼儿变得愈加任性顽劣,以至我行我素。单亲家庭的家庭关系不完整、不和睦,常常使幼儿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温暖而使学习出现障碍。
(五)父母溺爱幼儿
溺爱指过度的宠爱、迁就、姑息子女的态度,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4〕。在单亲家庭中,为了弥补婚姻失败带给孩子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往往更加疼爱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因为宠爱孩子,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事事包办代替,结果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丧失自信。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过分注意孩子,处处以孩子为中心,给予孩子特殊照顾。还有的单亲家庭的父母轻易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以至使孩子养成骄横、任性的性格。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它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任务,它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应该关注三个主题:一是关注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强调对幼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这一层面主要包括了自豪感、兴趣与喜悦三个方面;二是关注幼儿的正向人格特质,强调培养幼儿“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格特质,这一层面包含了责任、乐观和毅力三个方面;三是关注幼儿的积极他人关系,强调培养幼儿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等组织系统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关怀、合作与感恩三个方面。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保障单亲家庭幼儿接受良好的教育。积极的组织系统既包括建立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积极的社会大系统,也包括健康美满的家庭、和谐的社区、高效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小系统,这些系统的建立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它们的建立将有利于幼儿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形成〔6〕。因此,国家应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父母责任,为单亲家庭孩子从小接受正常的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应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对个别困难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予物质上的保障,让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再因为物质的匮乏而失学、犯罪。同时,社会也要高度关注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建立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解决单亲家庭无能力管教子女的问题,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2.幼儿园应创设良好的环境,加强家园共育。良好的园内氛围有助于单亲家庭的幼儿与环境对话;使幼儿感到轻松和愉悦,为幼儿树立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幼儿园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单亲家庭的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求单亲父母以身作则,远离不良言行,实行积极的教育教养方式,为幼儿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幼儿园应为孩子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园内环境,帮助幼儿尽快摆脱心理阴影,让幼儿逐渐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从而建立起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
3.教师应积极主动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对待单亲家庭的幼儿,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正向的人格特质。通过在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正确引导幼儿,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喜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教师应投入真挚的感情,进行角色替补,从而减少幼儿的问题行为,使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质。幼儿教师应该怀着一颗慈爱的心,给予单亲家庭的幼儿以父亲或母亲般的呵护,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坚毅品格、责任意识和乐观活泼的人生态度,从而为幼儿树立起正向的人格特质。此外,教师还应不断鼓励单亲家庭幼儿融入团体,多与同伴一起游戏和交流,培养幼儿关心同伴,懂得感恩的品格,帮助幼儿建构起积极的他人关系。
4.家长应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到正确关爱幼儿。首先,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尽力弥补缺失,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单亲家庭既已形成,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人应当在短期的抑郁、消沉、悲痛之后,尽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生活,以坚强和乐观的态度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乐观豁达的一面,避免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阴影。其次,正确关爱孩子,做到不偏不倚,避免溺爱孩子〔7〕。家长要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鼓励孩子;用爱的行为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用爱的意志磨炼孩子,为孩子树立自信。同时,爱孩子也要有原则,不能一味迁就孩子,对于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也要“拒绝”。最后,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正确引导孩子,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畸形教育的出现。良好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单亲父母应与家人和睦相处,避免争吵,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
作者:林南强 单位: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中心幼儿园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幼儿教育已经在我国普及开来,其教育小学化持续蔓延,一些幼儿园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均向小学化倾斜。该种教学已经脱离幼儿教育的本质。本文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幼儿教育小学化源头,从多个方面入手推动幼儿教育制度改革,促进幼儿教育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对策
教育是国家发展至根本,只要保证良好的教育才能为国家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教育过程需注重科学性和合理性,幼儿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起点,也是奠定人生基础的最初阶段,该阶段教育应该注重教育方法,而加强学习负担。当前对于幼儿教育已经逐渐趋向小学化,该种教学方式无疑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影响幼儿健康成长。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1、家庭
幼儿处于懵懂状态,其认识不足,自我意识不够完善,因此在生活遇到一些问题和决策均由家长代为完成。从家长角度而言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习到更多知识,因此众多家长都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此认为孩子越早接触小学教育越好。一部分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受到的教育越严厉越好,因此为幼儿园小学化奠定了家庭基础。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直接“客户”就是家长,因此会从满足家长意愿入手,受到家长观念的影响,学校边在教育模式上开始转变。家长主观意识过强导致幼儿未得到良好的教育,幼儿在不适当的年龄接受到其年龄阶段外的教育,幼儿缺少家长的陪伴,在幼小的时候便托付于幼儿园,缺少家庭关怀,其成长环境不完整,幼儿从小便不敢接触于社会,养成孤僻性格。
2、社会因素
幼儿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回归自然,在适当年龄给予适当教育。当前众多幼儿园反其道而行,很多幼儿教育并非顺其自然,而是将众多家长干预和社会影响掺杂其中,因此导致幼儿教育与教育大纲出现偏差。该种模式不仅会导致家长出现较大压力,也会个幼儿教育带来较大难题。当前国内的幼儿园数量日益增多,但其中公立幼儿园数量仅仅占少数,民办幼儿园及公立幼儿园数量远远出超出公立幼儿园。不同于公立幼儿园按照教育规范展开教育,民办幼儿园与私立幼儿园在设置教育模式和引进教育资源时并未从幼儿良好成长角度考虑,一些幼儿园在引进教师时要求较低,一些幼儿园的教师甚至是尚未毕业的大学生,这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存在众多幼儿教育问题,这也是当期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之一。
3、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也是导致我国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6岁,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幼儿社会经验不足,对很多事物缺乏主观认识。另外幼儿的天性是玩耍,大多性格较为活泼,因此在进入幼儿园时难以快速适应幼儿园模式。当前幼儿教育缺乏教育工作的衔接,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幼儿的人文关怀,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小孩并未制定针对性教育策略。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对策
1、教育思想的传播
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思想观念存在错误,从而导致行动出现偏差。当前无论是家长还是学下在幼儿教育上均存在一定偏差。为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现状首先必须在思想上进行改变,通过思想改变行动。首先需加大对幼儿教育的宣传工作,为家长和学校树立正确的思想,采用外部施加干预的方式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其次为降低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需加大监督力度,培养幼儿教育争取的入学观念。当前幼儿教育中对教育监督的部门主要是政府机关和相关教育部门,针对当前幼儿教育存在的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培养正确的入学观念。幼儿教育中政府部门应该做好相关监督工作,对幼儿教育进行不定期突击检查,对幼儿园出现的小学化问题进行有效分析,找出有效改善对策,以便于对帮助幼儿园教学提供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幼儿园教育应该遵守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实际需求,设置与其年龄段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当前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能力不足,针对这一现象,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注重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设定幼儿园任职资格要求,提高幼儿园师资力量,实现教育思想的不断进步,促进幼儿教育拜托小学化影响,使得幼儿教育自然发展。
2、倡导轻松教学文化
轻松教学文化主要指在当前教育化境下针对幼儿教育改革环节,综合幼儿成长期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该阶段注重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为幼儿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幼儿属于认知阶段,对外界事物吸收力极强,该阶段接受到的思想和教育方式将会影响幼儿的一生。若教育方式不当将会影响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学习热情,因此为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奠定未来发展基础,必须在幼儿园教学中创造轻松教学文化环境。幼儿园时期属于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该阶段的有效培养可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同时有助于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为后期小学文化的学习打好基础。
3、通过教育法规加以限制
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法规对相关问题并未作详细规定,缺少法律法规的管控,幼儿教育便出现一定问题,且出现愈演愈烈的情况。为促进幼儿教育合理性和科学性,需不断完善幼儿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实现幼儿教育的有效变革,促进后续幼儿教育向正确方向发展。例如目前针对幼儿教师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可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对人力资源的综合性发展,做到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调控、利用。其次对当前幼儿园存在的小学化问题进行规范,相关部门制定科学的教育大纲,为幼儿教育指明方向,其次通过法律法规对幼儿教育进行规范,当幼儿园出现小学化教育问题时应及时制止并给与一定惩罚,为幼儿教育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三、结束语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教育是为我国幼儿奠定思想和行为基础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存在的问题,需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未来发展制定最佳幼儿教育方式,未幼儿未来更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作者:叶佳佳 单位:流长幼儿园
摘要:
幼儿教育需要全面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随机教育就是要求我们随时随地能抓住具体情境对孩子们进行启发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幼儿教育中的交互与渗透作用,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几个角度对幼儿教育中的随机教育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幼儿;随机教育;认知规律;情感;观察思考;良好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在第四十二条指出: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随机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抓住教育计划之外的随机事件和情境进行临时性的启发和引导。随机教育的思想正好印证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它将教育渗透到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可以具体到无时不刻,只要我们发现问题和亮点,都可以进行指导和发扬。这样的教育灵活、生动、具体容易,孩子们也比较好理解和接受。鉴于此,我结合教学经验讨论几点如果巧用随机教育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情况下对幼儿在随意、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启发和引导。
一、利用随机教育,完善情感教育
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们情感认知的重要时期,幼儿教育中我们不但要注重智力的开发,更要注意培养情感的发展。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幼儿时期孩子们身心发育不完善,情感比较不稳定,往往表现在我行我素,所以情感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涉及的方面也比较广泛,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所以我们可以借助随机事件进行随机启发、引导和感染幼儿。有一次,在玩一个游戏时,小名同学总是跟不上节奏,同组的同学都怨怼他拖后腿,小名很懊恼。我发现后,就和孩子们讲了爱因斯塔做小板凳的故事:手工课上老师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做的小板凳,只有爱因斯塔做得又丑又不结实,同学们都嘲笑他说:还有比这更难看的吗?爱因斯塔说有,接着他拿出两个更丑的小板凳说:这两个是我开始做的……像爱因斯塔这样的大科学家都有遇过学习困难的事,所以说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气馁,要努力一点点进步就能成功;还有就是我们身边的小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们也不要嘲笑,我们要帮他分析原因,指导他走出困境!孩子们听了后若有所思,在以后遇到类似事件时没了嘲笑,都很积极地鼓励和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幼儿美好的情感不是自动生成的,需要我们进行后天的培养,而随机教育能最大程度完善情感培养。所以,作为幼师,我们要善于在幼儿日常学习、游戏和生活中随机发现问题,然后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启发,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真挚、美好情感的种子。
二、加强随机教育,启发观察思考
观察和思考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幼儿时期是孩子们成长和认知初期,许多生活知识和细节都需要孩子们经过观察和思考习得,显然有限的课堂时间是不够的。要想让孩子们掌握认知世界的能力,我们就得“授之以渔”,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在一日活动中永新抓住偶发事件进行针对性的随机引导,以启发孩子们养成对身边事物用心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如,有一天突然下起了雨,这时小米同学郁郁地走过来问我:“老师,地上的蚂蚁那么小,下雨的时候会不会都被淹死了啊?”。其实孩子们有很强的好奇心,类似的奇怪问题特别常见,如果我们应付了事就会错失一次教育的机会。这样的问题也许很难回答,我们可以借助资料视频让孩子们看,这样就能一目了然,不但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还肯定和鼓励了孩子们对事物的探索欲望。接着,我们还要提出外延性的话题来启发孩子们拓展观察和思考范围:1.你知道的其他小动物怎么躲避下雨啊?2.都什么小动物是淹不死的呢?……这样的小问题有很强的探索性和启发性,是对幼儿好奇心的认可和求知欲的驱动。这样的随机教育从孩子们的实际观察入手,培养孩子们养成喜欢观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从而更好地促进孩子观察力的发展。
三、抓住随机教育,培养良好品质
良好的品质是以后立人做事的基本条件,幼儿时期是培养良好学习和生活品质的最佳时期。当然,这需要我们充分利用随机教育进行启发和引导。就拿孩子们比较喜欢的角色扮演游戏来说,由于游戏自由度比较高,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发挥,所以也容易出现“意外”,我们就要抓住这些随机的“意外”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例如,在一次角色游戏扮演时,有位扮演顾客的小朋友在“买”东西时不小心把“摊位”撞翻了,其他小朋友一阵慌乱,不知所措,教室里一下子乱了起来。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给与批评和训斥,肯定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使得事情更糟糕。认识到这一点,我用平静的语气先让大家安静下来,然后温和地招呼大家一起把打翻的东西整理起来。同时,告诉大家,当有人出现意外时,我们不要惊慌,也不要嘲笑,谁都有出错的时候,我们要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这样一来,闯了”祸”的小朋友也不在紧张害怕了,大家一起收拾,从新布置起来。这样处理不但稳定了秩序,还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在生活中要养成乐于助人和礼貌待人的好品质……我的这一随机教育和引导,既有效地对幼儿进行了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也丰富了幼儿的游戏情节。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捕捉,类似这样的随机教育机会是很多的。教师随时随地抓住这些机会,展开随机教育,久而久之,幼儿就一定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小结
生活即是教育。幼儿在园内的生活不仅仅限于课堂,幼儿知识的学习和习惯的养成也不能只靠课堂教受。所以,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要注意抓住生活和学习中的随机事件进行扩展性的启发和引导,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观察的能力、好学好问积极探索的精神以及健康的情感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实践证明,我们必须把随机教育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更好、更有效地发挥随机教育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幼儿园的培养目标。
作者:毛昱鑫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一幼儿园
【摘要】
自信心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其是个人良好心理素质和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正是人类自信心培养和性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幼儿自信心培养的重要性,同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案帮助幼儿塑造良好的自信心。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教育实践工作经验,主要对幼儿自信心培养的重要性展开探讨,并制定一些培养幼儿自信心的策略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幼儿教育;自信心培养;重要性;有效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流方向,幼儿教育作为作为孩子启蒙的首要阶段,其在孩子心理素质培养和性格塑造中占据至关重要地位。《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将幼儿自信心培养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力,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措施,帮助幼儿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幼儿自信心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自信心并非天生的,而是通过培养和学习发展起来的。在精神动力学派研究人士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论中,其认为人的自信心显现在2~3岁的时候,然后在11岁左右时渐趋稳定,所以说儿童学龄前(学前教育阶段)和学龄初期(小学教育阶段)是自信心培养的重要阶段。据诸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自信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其关系着一个人是以勤奋向上还是自卑消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所以说其对幼儿的未来生活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
二、幼儿教育中幼儿自信心培养的有效途径
1.在幼儿教育中注重鼓励与肯定的积极作用。鼓励和肯定是培养幼儿自信心最有效的一项措施。在成长过程中,每位孩子都需要鼓励和肯定,就好像植物需要阳光和雨水一样,这样他们的身心才能健康成长。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应当多给予幼儿鼓励和肯定,并且在幼儿做事情没有成功时,也应当避免用行动和语言向其证明他失败了,可以对他的努力和过程表现给予肯定,毕竟做一件事情不正确或者是不成功,并不能代表孩子的能力,只不过是他尚未熟练掌握做事情的技巧而已。如果此时对幼儿进行指责,孩子的自尊心便会受到伤害,这会让他对做事情产生恐惧或逃避心理,根本不利于成长和未来发展。在幼儿教育中,鼓励是帮助孩子不断前进的一个过程,其实施的根本目的是让幼儿获得满足感,即成就感和自尊感,所以说我们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鼓励,能够让孩子明白快乐、幸福和成功掌握他们自己手里,是他们努力的成果。
2.正确运用口头奖励。在幼儿教育中,可以运用丰富的语言赞扬和奖励幼儿。比如说,当幼儿完成一件事时,教师可以说:“你又完成了,真是太棒了!”、“真勇敢,下次还要这样啊!”、“干的漂亮,值得表扬”……;而在幼儿做事情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口头鼓励,比如说“做的真不错,肯定会成功的!”、“真厉害,加点劲就能完成了”等等。在口头赞扬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多用肯定词语,因为肯定词语能够明确告诉幼儿该怎么做,而否定词语只能告诉幼儿不能怎么做,却无法表达出事情应该怎样继续。比如说在教幼儿做一些较为困难的动作和事情时,教师用“勇敢些”、“放松点”、“你可以的”等词语,要比用“不要害怕”、“不能紧张”这些词语更能激励和提升幼儿的自信心。
3.尽量让幼儿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多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自信的人生观念。比如说,安排小小值日生,每天安排两名幼儿担任值日生,让他们做老师的小帮手,做一些分发物品、整理玩具等事情,无论孩子能力强弱,均有担任值日生的机会,让他们在群体生活中展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增强自信心。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担任职务,比如说主持人、表演者等,让孩子在展现自身能力同时获得小伙伴们的肯定与鼓励,从而不断增强其自信心。
4.激励幼儿勇敢面对挑战。当幼儿面对困难挑战时,每成功一次,他的自信心便会增加一分。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家长应当鼓励幼儿多参加各种活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尽量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说吃饭、穿衣、洗手洗脸等。幼儿通过做各种事情获得胜利感和成就感,他的自信心也会因此越来越强。
5.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教育。幼儿自信心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社会和学校等多方主体共同配合,尤其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位教师,其在幼儿教育和自信心培养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重家长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与协作,及时告知家长培养幼儿自信心的重要性,并传授正确的教育原则和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比如说,可以告诫家长,多鼓励孩子、多让孩子自己动手、让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等等。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家长的教育方法、亲子互动方式等,并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更正。此外,教师还应当鼓励家长及时反映孩子在家中的自信心表现,以便于及时了解状况,进而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结语:
总的来说,幼儿自信心培养是一项长期化、复杂化和系统化的教育工程,其关系着孩子健全人格的有效塑造以及未来身心健康发展,所以说教师与家长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采取注重鼓励与肯定、正确运用口头奖励、多安排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激励幼儿勇敢面对挑战以及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等有效措施来科学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摘要:
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和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强化,幼儿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学的准备阶段,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重视幼儿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改变,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幼儿教育中,普遍利用“活动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幼儿教育而言有利也有弊。所以,为了使其有利的一面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要对“活动教学”进行充分的设计,对其具体的应用也应加强探讨。就幼儿教育中“活动教学”的设计和运用践行探讨,旨在提高幼儿教育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
幼儿教育;活动教学;设计;运用
活动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利用活动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突出优势就是能够尊重幼儿的成长天性,而且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的适应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都会得到提升。但是这种模式也有弊端,那就是设计和应用不合理会导致某些幼儿被孤立,对其成长造成不利影响。由于活动教学的随意性较强,所以,规范性差的话会导致安全问题的产生,所以,在进行活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做好事先的设计和分析。
一、“活动教学”的设计分析
1.教学目标设计
利用“活动教学”的形式进行幼儿教学,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只有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才会有层次感和秩序性。教学目标的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明确教学氛围。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氛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对教学氛围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包括运用什么方法营造教学氛围都要一一细化。其次要对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设计。教学过程就是解惑的过程,所以,必须明确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设计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最后是进行幼儿能力培养的设计,也就是说,活动教学要培养幼儿怎样的能力,需要在设计中明确,能力培养明确会使教学动力更充分。
2.教学主题设计
教学主题的设计也是“活动教学”设计的重点。因为幼儿教育面对的主体是幼儿。所以在主题的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幼儿的接受程度。所以教学主题的设计主要需要考虑三个方面:首先,主题元素的设计。主题元素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元素的融入使得活动感觉更加突出。其次,要考虑幼儿的接受程度。因为幼儿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在主题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实事求是,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教学方法的考虑。不同的主题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展现,效果才会突出,所以要设计合适的方法来体现教学主题。
二、“活动教学”的运用分析
1.利用活跃的气氛提升幼儿的参与热情
“活动教学”的运用首先就是要营造良好的活动与学习氛围,只有营造良好的氛围,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才会提升。所以在提升气氛方面,需要做好两项工作:首先是活动感要足。幼儿天性好动,所以在活动感比较足的情况下,好动的天性才能被调动,参与的积极性才会高涨。其次是学习的氛围要浓。活动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教学,所以学习的氛围必须要浓厚,这样才能将学习蕴含在活动中,达到教学目的。
2.利用益智性的游戏活动提升幼儿能力
在“活动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中,益智类的游戏必不可少。益智类的游戏有两个突出作用:首先,游戏性比较突出。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发挥出来后,整个活动氛围浓烈,教学气氛会更加的浓厚。其次,由于是益智类游戏,所以在游戏的同时可以起到启发幼儿智力的作用。另外,益智类游戏的难度相对较大,所以,幼儿在参与的同时,无论是思考力、行动力,还是智力和合作性能力,都会得到显著的锻炼和提高。
3.强化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性
“活动教学”这种幼儿教学模式根本目的还是要进行教学,所以在活动中必须强化活动的学习性。强化学习性主要从两方面来突显:首先,整个活动设计的时候就要明确学习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向着教学目的努力,将所有的活动向教学目的过渡。其次,在活动教学中要强调规范性。因为规范性弱会导致活动感太强而忽略学习,所以要规范活动教学的行为,使教学意味能够显现出来。幼儿教学作为基础教学的准备阶段,地位不可替代。在幼儿教学中,积极地进行幼儿智力的开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幼儿以后的学习生活而言帮助巨大。“活动教学”正是将综合元素考虑在内的一种教学方式,对于幼儿能力的培养具有综合性。所以积极地利用这种方式,优化设计、强化应用,效果必然会更好。
作者:袁艳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六一幼儿园
【摘要】
幼儿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基础,其发展对于培养我国新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以及增强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我国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影响了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因此,在时代号召向,我们应该大力推进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变革以及创新。本文从幼儿教育课程教学实际出发,对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模式进行了探讨,希望为幼儿教育课程模式改革提供积极借鉴和建议。
【关键词】
幼儿教育;课程模式;改革
一、引言
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其改革的进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将会受到各方面影响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的理念以及方法应用问题。在全民倡导创新的背景下,教育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模式的改革。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改革一方面将大大提升幼儿对于课程的兴趣、促进学习效果的改善;另一方面也将优化幼儿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教育的整体性发展。因此,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变革对于幼儿教育的发展以及我国国民素养的提升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教育工作者以及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于幼儿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重视力度并采取有关措施加以支持。
二、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模式
1.了解课程要素,分析课程构成
对于幼儿教育课程体系而言,课程的框架以及结构是组成幼儿教育课程的基本部分。因此,要想对幼儿教育课程模式进行变革,首先要从了解课程组成部分以及熟悉课程要素等方面出发。幼儿课程模式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幼儿在该课程中是如何进行学习和发展的;第二,如何优化该课程的组成以此为幼儿提供更加全面、更加贴切的课程教学活动;第三,在该课程教学中,幼儿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认识是如何养成的以及如何变化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对幼儿教育课程模式进行变革之前,首先要对以上三点获得清晰、准确的理解。其次,教育工作者要进行课程结构的变革以及创新。首先,幼儿教育课程并不是单一的结构,而是多个课程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体系。各个课程所具有的特点以及教学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应该认真分析幼儿教育课程结构,从优化教学内容涉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加强课程教学后期反馈等方面对每个课程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结构进行改革,以此提升教学的效力。同时,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分析该课程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例如幼儿教育中美术课程与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及课程结构是不同的,在进行改革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实际分析课程特点。
2.明确课程价值,优化课程价值取向
课程价值的明确以及课程价值取向的优化对于改革幼儿教育课程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幼儿教育课程价值的明确以及优化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另一方面,幼儿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优化有利于教育工作者端正教学态度、认真履行教学义务。传统幼儿教学课程教学中,对于课程的价值观念一直以来都不是十分明确的,每个课程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教学特点,而每个课程也又衍生出一系列的课程模式。因此,我们应该在众多的课程模式中端正价值取向[1]。首先,在课程观念方面,我们应该明确幼儿教育课程设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幼儿素养而服务的。教师对于幼儿教育课程内容的优化不仅仅在于提供更加专业的教学知识,而在于充分尊重幼儿成长发展特点、满足幼儿发展需求,为幼儿的学习以及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因此,在课程价值取向上,教师应该秉承全面发展以及全面提升的价值观念。其次,教师要学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教学活动,体现幼儿教育课程价值取向。
3.更新教育观念,创新课程模式
更新教育观念,创新课程模式是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作为幼儿教育的主力军,教师更加应该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教育观念,创新课程模式。21世纪的教育是变革的教育,同时也是创新的教育。而对于幼儿教育而言,课程模式的变革以及创新是建立在全面分析幼儿教育需求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将学生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改变教师主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同时,教师要学会利用儿童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课程模式的创新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幼儿1教育课程发展体系中,学生的发展是处在首要位置的。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变革教学理念、突破传统教学禁锢,以此激发新课程模式的活力。
4.强化目标意识,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意识的强化以及课程目标的确立对于幼儿教育课程模式改革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因此,在新形势要求下,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变革首先要确立改革目标,以此提升课程模式实施的效果[2]。一方面,幼儿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本国国情以及发展特点来制定和确立。另一方面,幼儿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也要与幼儿自身成长以及发展状况相适应。因此,国家以及学校要确立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增强课程模式改革的针对性。同时,在课程目标确立之后,教师以及学校要不断对目标进行调整,以此适应学生成长发展的变化,增强教育目标的同步性以及时代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展的背景下,课程模式的变革对于促进幼儿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应该从了解课程要素,分析课程构成、明确课程价值,优化课程价值取向、更新教育观念,创新课程模式、强化目标意识,确定课程目标等方面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教学理念,以此促进课程模式的创新发展,增强幼儿教育课程教学的活力以及创新精神,进而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我国幼儿素养的提升。
作者:吕园园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幼儿园
摘要:
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锻炼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还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独立性与责任感,也有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长。由于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父母对孩子过于宠爱,尤其是独生子女,导致现在很多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与培养,过于依赖父母,增加了家庭与学校的负担。因此,家长应该改变教育理念,让孩子得到自理能力的培养,家庭与学校充分配合,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关键词:
自理能力;幼儿;健康成长
生活自理能力,即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它对于一个人在踏足社会的时候非常重要。而锻炼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独立性与责任感都有非常大的好处[1]。在如今这个快节奏,充满了竞争性的社会,一个人具备较强的独立性,这对他平时的生活、工作、与同事朋友之间的相处都有着良好的影响。在幼儿的入园阶段是一个锻炼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良好时期,幼儿园应与家长充分配合,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幼儿的性格特点来对幼儿进行合理的教育与培养。
1.为什么孩子的自理能力差
1.1家长对于孩子的溺爱
由于现在社会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孩子就会有些过于疼爱,甚至会出现上面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中间有爸爸妈妈,下面却只有唯一一个孩子的局面。这种情况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溺爱更甚,从起床穿衣到刷牙漱口,到吃饭睡觉,几乎处处都有家长的照顾,非常容易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尤其在幼儿阶段孩子心智不够成熟,平时犯错被家长以年纪小不懂事为由不被重视,久而久之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大、自私的心理,养成骄横跋扈的性格。这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1.2觉得孩子年纪小,能力差
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到孩子事情,总是觉得孩子年纪较小,动手能力有些不足,所以往往很多事情都帮孩子做好。甚至有些孩子要求要自己独立完成一些事情的时候,家长以“你现在还小”,“宝贝长大了再做”等等理由来拒绝孩子[2]。这样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仅没有得到锻炼,久而久之,还会让孩子进行自我否定,产生自卑心理,对以后的成长不利。
1.3怕麻烦
由于幼儿的身体还处于发育状态,手脚肌肉不够协调,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犯错。孩子要自己穿衣服,纽扣扣不上,家长就会觉得慢,耽误了孩子上学与自己上班的时间;孩子要自己动手吃饭,结果饭粒弄到脸上身上,家长就要擦桌子洗衣服,不如自己喂。在这些过程中,家长那种怕麻烦而拒绝让孩子动手的做法,很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在幼儿阶段,是一个学习东西非常快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方面的培养,对于孩子的肢体协调性、判断能力有很大提升,也有益于孩子的智力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幼儿自理能力的增强,对于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培养责任感与独立性有很大作用。而这些正是在以后社会立足所需要的良好品质,将会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产生巨大影响。
3.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3.1寓教于乐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将平时的一些生活自理小技巧通过简短的儿歌、口诀或者有趣的小故事等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会这些技巧[3]。比如教小朋友午休之后如何穿衣服,可以将步骤编成口诀,一步步培养小朋友学会自己穿衣服。这样幼儿在学会之后有一种成就感,下次就会完成的更快更好。
3.2投其所好
利用幼儿爱玩的心理,借助一些材料或者工具来吸引幼儿主动的参与到自理能力技巧的学习中去。比如幼儿喜欢玩过家家,那么就设立娃娃家活动区,提供一些日常起居用品比如床、衣服、鞋子等,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如何起床穿衣。因为孩子属于主动参与,所以不会同被家长或者老师教习时那样闹情绪,极大减轻了家庭和学校的负担。
3.3鼓励为主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认可,孩子更是如此。幼儿在独立完成一件事情之后,哪怕完成的不是很好,也要及时给与鼓励。比如:比如摸摸他的头、给他一个大拇指、赞扬的说一句“你真棒”,“做的很好”等,时间长了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得到提升,学习生活自理技巧也会更加有动力。尤其是能够培养孩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心理状态,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也有很大好处。
3.4具体指导
想要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就必须要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的技巧。而且孩子处于幼儿阶段的时候,身体各项还未发育完全,肢体协调能力与手指的灵活性都不是很好。此时对幼儿进行生活技巧的指导一定要有耐心,一步一步去带着孩子完成它要学习的事情。比如穿鞋子的时候,先把鞋子套在脚上,然后把两根鞋带按照顺序互相穿插拉紧。这需要家长或者老师一遍一遍耐心仔细的操作给幼儿看,幼儿才知道怎么做。
3.5循序渐进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对于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也是如此。千万不能一上来就对其要求过高,先从简单的做起。孩子想学习穿衣服,应先教导孩子学习怎样把衣服穿在身上,然后再学习如何去扣纽扣;孩子想学习独立吃饭,应先教导孩子学习如何使用筷子把饭菜夹起来,然后再学习如何能独自用筷子吃到饭菜;孩子想学习洗手洗脸,应先教导孩子如何挽起袖口,然后再学习洗脸的姿势和步骤。这些都需要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慢慢去学习成长。
3.6家园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少不了家长的配合。有的家庭对于孩子的管理不严,孩子虽然在幼儿园内能够保证自己独立做事,但是回到了家里就会恢复对父母的的依赖性,导致孩子的自理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所以家长应该多配合学校的工作,督促孩子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学校与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帮助改正家长的错误观念,学校与家庭一起努力,教育的工作才能够得到保证,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够得到提升。
4.讨论
综上所述,对于培育幼儿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不能操之过急,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慢慢培养,给予教导才能达到目标。家长与老师要有恒心、有决心、有耐心,对待幼儿要多关心、更细心,一步一步去教导孩子变得独立,多鼓励多赞扬,最后家园合力,一定能够使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升。
作者:宝勒尔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民族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