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大学生科技论文

大学生科技论文

时间:2022-05-21 04:40: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大学生科技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科技论文

大学生科技论文:谈以科技竞赛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构建

摘要: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激励机制、创新基地、团队建设、资金保障等方面对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对高等学校而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切实要求。近年来,许多高校已经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中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出了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科技竞赛 大学生

1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大学生在学校的组织和引导下,依靠教师的指导,主要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创新的科技实践活动[1]。实践证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和氛围,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推进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一方面,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另一方面,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还可以大大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诸如组织协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等。因此,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的一种很好的创新教育方式。

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法。因为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全面的综合的活动,也是一项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活动,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全面的锻炼,解决了高校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从而缩小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 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一些高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与运行方面还没有形成制度,存在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现象。主要有:

学术氛围欠缺,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不高[2]。比如,笔者所在校区,当举办各种“学术讲座”时来参加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且大部分是因硬性要求来参加的,这种情况下各种学术讲座的效果可想而知。同时,很多学生缺乏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往往是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一般只能按照老师的课题步骤开展辅助性研究。

教师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指导的积极性也不强。因为教师自身有着较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量要完成,指导学生课外活动费时费力,再加上科技创新活动以参加竞赛居多,能获得预期的奖项的只是少数,所以目前大多停留在自发阶段。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可持续发展式的投入。这里主要体现在高校缺乏长期的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规划,忽视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队伍及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相关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和硬件设施资源不能保障。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良性发展。

3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构建

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以科技竞赛为抓手,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能动作用,通过健全保障机制,完善管理机构,优化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团队,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制度上,要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健全制度保障体系。这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根本。要激发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稳定、规范发展,必须有一套组织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作保障。应成立以教学部门为主的专门领导小组,负责对整个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包括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创新基地建设、资金筹措及使用、指导教师的选拔及考核等等[3]。

从硬件上,要优化资源,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建立科技创新基地。这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场地和设备是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物质载体,高校要提供一些开放的实验室、通过自建或与企业合建的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等形式作为科技创新的实验场所。甚至可以在校外通过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利用相关企业的技术优势,走“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从团队上,要两手抓,建立和形成一支以学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核心的科技创新队伍。既要调动教师的指导积极性,也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首先要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制定指导教师工作职责,落实指导工作量,开展评奖评优等途径鼓励教师参与科技宣传、科技讲座、科研指导等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发挥学生科技社团的骨干作用,尤其是其中的骨干分子的示范带头作用。这样以点带面,就能全面调动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从策略上,要以各类学术科技竞赛为抓手,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带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建设。这是开拓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方法。通过组织参加各类学术科技竞赛,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有序建设。目前全国众多的在校大学生都直接或间接参与“挑战杯”各级选拔赛。二十多年的“挑战杯”竞赛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商业精英[4]。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从科技竞赛入手,发掘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在吸引力、感召力,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率与覆盖面,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强烈意识,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觉的需求。

4 结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必定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以科技竞赛为抓手,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不失为一个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大学生科技论文:浅谈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当今中国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如何建立完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首先需要正确理解科技创新的内涵,进而了解它的特征,本文拟就大学生创新的内涵、特征、现状、解决方案进行讨论。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科技创新 长效机制

人类的今天有赖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动力。处于知识大爆炸的年代,高校有责任担起创新的担子。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开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

一、高校科技创新的内涵

创新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敢于摒弃旧想法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就是坚持创新精神,依托高校,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地开展创新学习、创新研讨、创新实践等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高校人才的全面、激发青少年创作的热情、营造一个良好的高校学术氛围,具体内涵包括经济内涵、文化内涵、教育内涵、社会内涵。就经济内涵而言,大学生科技创新产生的科技成果可以直接用于生产中,并产生经济利益,例如1999年在重庆举办的第六届“挑战杯”,仅协议转让金额就达到一亿人民币,因此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内涵会越发凸显出它的重要性。文化内涵,科技创新活动属于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创新活动竞赛、讲座等多种校园科技创新活动,一方面发掘了学生的创作潜力,一方面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教育内涵,科技创新实质上是一种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属于一项教学活动,学生是主体,老师是推动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活动,做到学习理论与科技实践并行,并且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成才观。社会内涵,大学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集一体的社会活动场所,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大学生担负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社会职责。总体来看,其内涵丰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

由以上丰富的内涵可以看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特征具有丰富性、系统性、一致性。

1.活动丰富性

创新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因此必然经历一个知识学习、提出想法、创新实践的过程。虽然大学生的学习有了自主性,科技创新需要遵循科学的一般规律,严格要求自己,符合学术活动规范,但因人而异也需尊重学生的个人想法。学生可以深入发掘自己的潜力,展现出自己的创新特质,这种展现方式具有丰富性。科技创新活动形式,既可以是竞赛类又可以是讲座类,具有多样性。此外活动涉及的关系具有复杂性,例如学生如何分配正常课堂学习与科技创新时间的问题,如何处理自主学习和老师指导学习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学校创新团队和个人的关系等等一系列问题。

2.系统性

高校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是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一个分支。这样的系统必然要求高校与国家的互动性、学校管理者与学生的互动性。高校是社会的一份子,为社会输入优秀的人才,因此高校的科技创新必然切合我国的实际状况,具有合理性、科学性、易操作性。科技创新竞赛,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首先学校管理者应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并对当今的市场有清楚的认识,起到市场导向的调节作用,其次领导者有责任晚上学生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最后老师在科技创新中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提现专业的联合优势和互补缺陷的良好面貌。

3.一致性

高校科技创新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增大社会的收益,因此此项活动必须立足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保持一致性。区域经济的发展源于理论和科技实践的创新,而高校就是创新的基地,它代表了当地的文化氛围和科技创新的人文修养,始终贯穿于当地经济创新中。当代经济的发展不竭动力在于创新,以及对劳动力和资金等的投入,高校一方面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高精尖的人才,也为当地的经济注入崭新的科技力量。以烟台大学为例,在02年5月,烟台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烟台高新区共同出资2000万元注册了“烟台三校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同年山东省将其列为省级大学科技园项目重点建设,这样就实现了政府、高校、企业的一体化和联动化,带动了烟台大学的学科建设,提高了大学的科研水平,同时也立足于本地促进了烟台高新区乃至烟台的经济发展。

三、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开展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与率低

笔者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与人数比例不高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首先,受校园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浓郁的学术氛围。当今大学校园中,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参与活动的选择余地日益宽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度。许多学生缺乏科技创新意识和概念,创新思维能力弱,参加竞赛一般突击的成果比较多,并没有心思长期致力于某项研究,缺乏科学的热忱和执着。其次,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较差,学生参加活动的课题一般为老师的现有课题,按照老师原有的思维创作,影响了学生自主创作的积极性。另外,广大教师特别是文科学院教师关注热情不高,参与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造成了广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的盲目性、随意性、不均衡性。

据统计,有近86.2%的学生把课余的学习时间都用在复习功课上,只有7.5%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或者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1]。

2.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缺乏

目前,在学校的日益重视下,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受资金、时间、比赛性质及科技创新活动短期不易出成果等诸多原因的影响,研究课题大都浅尝辄止,缺乏有效的接力,最终导致研究浮于表面,难出精品。首先存在资金问题,学校针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并未出台完整的资金奖励制度,许多学生鉴于自筹资金的困难,不得不只停留在兴趣层面。针对科技创新的时间来说,许多高校以教学为主,课堂依然是第一阵地,学生完成老师的课堂作业是首要任务,因此严格控制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科技竞赛中参加的作品多以论文形式见长,有突击成果的嫌疑,虽有创新意识但科技含量过低,而且在竞赛中缺乏团队精神,多是各自为战、专业单一,缺乏统筹策划理念。

3.大学生科技创新知识储备不足

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的能力及创新知识的储备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可行性。大学扩招后,生源学习水平下降,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科技创新活动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还需要高端的专业技术,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仅有兴趣,但缺乏学习专业技术的时间和能力,主动性也比较差。据辽宁省2010年的一份调查报告称:54.8%大学生认为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不能满足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所学专业知识和创新知识衔接不够,没有实现专业知识学习—开展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过程。47%的大学生不愿意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原因是专业知识所学不精。[2]

四,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

1.强化宏观领导,构建创新体系

高校应不断健全制度保障,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制度的基本框架。首先,高校应该解放思想,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转变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改变以往的陈旧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创新。其次应成立学生科技活动专门领导小组及学生科技活动评审专家委员会,出台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条例和办法,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政策和大学生学科竞赛统筹等配套规章制度,创建激励体制,学校出资并且配合社会资金设立大学生创新活动基金,调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设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相协同的运行机制。首先建立学科带头人负责制,优化学科资源,以学术管理为主导;其次明确行政负责人的服务角色,以行政手段正确引导,主动维护学科带头人的权威,充分调动团队成员参与的积极性。

2.强化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宣讲,开设与活动相关的创新课程

开展科技创新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科研选题、申报、立项操作的基本流程,了解各类科技竞赛的基本情况,引导更多的学生投身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加强基本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打造创新队伍,搭建创新平台

学校应牵头鼓励学生积极组建科创类社团,打造创新队伍,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打造出一个良性竞争的平台。如建立学校科技创新协会并下设各学院分会。以此类科创社团为主体,通过举办品牌学术科技报告,各类科技创新讲座、科技创新成果展览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给他们创建一个表现自己的平台,形成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

学校应鼓励各院系结合专业特点,筹建“科技创新人才实验室”,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学校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里汇聚人才、打造创新项目。实验室的强弱关系到学校的科技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强弱,也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象征。建立“科技创新人才档案”, 树立典型,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加入活动。通过表彰科技创新的优秀人才,使科技创新深入人心。总之身为高校,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搭建平台,为同学提供科研所必须的场地、设备,通过采取多项措施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4.建立健全学生科研导师制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展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条件。教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点,他可以对科技创新各个环节进行把关,避免了学生的盲目性也避免了项目资金的浪费,保证了项目的可行性,引导学生正确的投入科技创新。据资料显示,在学生获得奖励(包括校级、省级、国家级)的项目中,有近90%的项目在科研过程中得到了专业课教师的指导;尤其是获得高级别奖励(省级、国家级)的项目,几乎100%得到过专业课教师的详细辅导甚至是教师的科研课题资助[2]。同时,应将指导创新和创新实践与老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挂钩,将指导学生创新活动作为考核指导教师工作量的项重要内容,将科技创新成果与学生奖学金、评优等挂钩,从而达到提高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5.依托当地企业

将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推广到社会,并应用于企业,带动企业的发展,反之企业又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资金和实践场所。学生的科技创新只有产业化才具有真正的意义,今年来山东省鼓励建立大学科技园,就是把学校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实际,而企业以高校为依托发展经济。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高校人才、利用高校的创新技术孵化出新型工业模式,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利用技术创新收益进一步投资高校创新,拓宽高校创新资金的来源渠道。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社会,鼓励了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以企业为实践基地,进一步把自己的创新想法衍化为新的生产力。

6.引导科技创新市场化

高校科技成果只有投入到社会,并加以商业利用,才能使得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融入到整个国家创新系统之中。市场化的一个表现就是保证知识产权。这样才能促进技术流转和流行,让更多的人分享到科技创造带来的福祉,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中的权利利用制度,主要通过转让和许可的方式,高校科技创新成果通过知识产权化,合理转让技术,使其转变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从而转变为新的生产力。

大学生科技论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初探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全球逐步进入到以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以此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正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进程,衍生出的网络文化更以铺天盖地之势涌入了我国高校校园,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我们要认真思考,探寻现代信息传播方式对大学生思想的引领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寻找新的机遇。

关键词网络技术 高等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网络文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日趋成熟,我国各大高校信息化建设也日趋完善,校园网络覆盖率不断扩大,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叙写着道德规范的新内涵,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整个社会文化生活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校园网络及其他技术载体已逐渐成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新空间。如何运用这些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探寻现代科技手段及信息传播方式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寻找新的机遇。

1 当前校园互联网技术的典型应用

1.1 高校门户网站

校园门户网站的概念在20世纪末首先在美国被提出,它是从企业门户网站发展而来。这种模式在产生之出就以一种全新的信息服务形式向高校各种不同类型的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而受到广泛欢迎。现今,高校校园门户网站定位为:学校进行校务管理和教育活动,对外开展公众教育服务的平台。学生通过浏览校园网页可以获知学校管理、学术活动、学院新闻、学科导航、社会就业等信息,最大限度的帮助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2 校园bbs论坛

bbs的英文全称是“bulletin board system”,中文译为“电子公告版”,目前更习惯称为“论坛”。校园bbs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诞生、发展、壮大起来的学生交流平台,使用者一般限于各高校的学生,也有少量外来的访问者。如今,国内各高校几乎都拥有自己的bbs,知名的有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中山大学的“逸仙时空”、复旦大学的“日月光华”等。这些bbs人气极旺,信息丰富、学生在上面可以了解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宣泄情绪等,bbs已经成为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窗口。根据某项调查表明:有98%的在校大学生几乎每天都上bbs,甚至有的同学说“不吃饭可以,不睡觉也可以,不上bbs不行”。从这里不难看出,bbs交流比单纯浏览网页更加深刻而具体的体现了网络交流对象的无限选择性、交流背景的超时空性以及交流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1.3 网上即时通讯

网上即时通讯,英文称为“instant messenger”,它的使用特点在于使用者必须具备特定的客户端软件,才能与外界进行交流。,但它不受时空或是地域的限制,只要拥有一个相对便捷的移动载体,随时随地都可实现交流。比如,常用的qq、msn、飞信等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以手机为载体进行的网络时代的交流方式。目前,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功能的更新,现在的即时通讯工具已经从最初的个人点对点之间的交流演变为具有群组交流功能,并可以语音视频化的强大的网络交流工具。客户端通过手机qq、飞信的使用最大化的增强信息传播速度与覆盖面。

1.4 博客

博客,是英文“blog”的直译,也可译为“网络日志”:指个人对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为或所思所想进行反思、总结,并以网页的形式在网络上展示出来供与他人交流,其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有所有者不断更新。博客是一种将个人性和公共性更佳结合的网络应用模式,其精髓在于以互联网为交流平台,通过个人视角的展现,使其记录的内容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作为博客传播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大学生广泛利用博客作为手段记录生活、展现自我,从此衍生出来的“博客文化”越来越深的融入到大学生活的点滴之中。

1.5 微博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英文名也可称为“twitter”。微博不同于博客的一个显著之处是:微博信息的发表有字数限制,一般以140字左右为主,用户需要在移动通信工具(主要是手机)下载客户端才能使用,并且通过是手机用户间短信的转发提高信息的共享效果。微博最初流行于美国的各所高校,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对于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来说,微博依靠独特的即时性、开放性和交互性迅速“占领”高校校园。

2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困境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新中国建立至今,我国大部分高校普遍采取“以理论教育为主导、典型教育为重要方式、社会实践为基本途径”的三合一教育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现代化科技手段在校园中的推广普及,新一代大学生不同的成长道路以及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出现了与社会发展、培养学生成才等方面不适应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成长差异性明显。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受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单位时间内获取信息量呈爆炸性增长,他们的思想日益多元化,尊崇自主平等交流,个人追求更加务实,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

(2)多元文化通过网络不断渗透。日新月异的科技加速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如火如荼的互联网时代,将各种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通过网络渗透到校园,加剧了大学生选择正确政治信仰、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复杂性,势必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观念造成冲击。

(3)思想政治课程实效性不强。当前,高校中部分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的教学思想单一,教学知识老化,部分教材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针对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够,课程流于形式。

(4)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意识不明显。在实践中,思想政治任课老师以课程的主导者、实施者、组织者自居,以单纯灌输为主的教育方法为主,这种“单线型”的授课方式最容易引起听课者的枯燥乏味感,丝毫不考虑教育对象的感受,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成果。

(5)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不熟练。目前互联网、手机等个性通信工具在大学生中已普遍适用,但部分高校在教学管理中未能根据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利用校园网、bbs、博客等新兴的教学工具,扩大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敏锐度。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求“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时化、网络化,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高地”。

3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创建校园思想政治主题网站,营造“红色”氛围。利用现代科技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就是依托各大高校自身的门户网,创建思想政治主题网站,如开设网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论坛、网上党校、网上团校,设立理论学习、时事政策等网站。同时也要在主题网站上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坚决抵制西方的“文化渗透”与“文化侵略”,让中华民族古老而璀璨的文化发扬光大;并在学校、院系的主网页的显著位置添加上述网页的链接,不仅使在校大学生在浏览校园网主页时可以轻松进入,随时随地接受教育,传承校园文化;而且对于校外人员,尤其是报考该高校的学生和家长在获取招生信息时也能加深对学校的印象,提高学校知名度。

(2)搭建校园bbs平台,扩大舆情交流面。充分利用校园bbs这个网络交流平台,开辟一些针对国内外新闻时事、热点问题,校园新闻、学生关注度高的事件的交流空间,如“新闻大家谈”、“校园新闻眼”等bbs交流模块,使学生能够及时在网络交流中获取信息,调动其主动性和参与性。在网上建立交互性的师生对话,在交流与讨论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国内外形势;要开展网络伦理教育,把人类最优秀的美德包括自律、同情、友谊、勤劳、坚毅、诚实、正直、高尚、忠诚等传播给青年学生,同时加强对bbs不良信息的监控,做好学生热点问题的疏导和引导,教育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自身的政治分辨能力。当然,正确引领学生舆论导向的前提是对交流平台上新闻话题的正确选择,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其他研究领域的教师的大力参与、引导。

(3)短信实时互动,点滴影响大学生成长。基于qq、msn、飞信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的应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通过qq群、添加飞信好友等方式,构建起师生交流的纽带。而且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要求平等交流的愿望。例如,学生可以自发可以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小组”群、“形势与政策课”群,班级群、年级群等,把学生们关心和需要的一些重要信息及时传递给“群”上每一个人,或者由思想政治教师根据不同班级的课程进度,主导性地将不同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这样除课堂授课之外,学生一旦有问题可以通过即时通讯向老师咨询,弥补学分的一些负面效应,充分体现网络个性化教育的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博客引领思想共享,迸发创新理念的火花。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方式主要是读报刊、念文件、听报告、座谈等形式,这种教育方式其基本特征是教育主体居高临下,信息由教育主体向教育客体单向灌输,教育主体不关注教育客体的信息反馈,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并没有在平等的地位上。但虽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加尊崇多样化、个体差异化的发展,要求平等的交流。所以博客的出现以及在校园内的广泛应用就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博客提供了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分享知识和思想(下转第182页)(上接第146页)的平台,使二者的传统角色发生互换,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也使这种交流不同于师生面对面地交流,学生会更加自由、活跃的发表意见,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博客的内容不同于直观的网页浏览,它的内容是经过使用者的思考和精心筛选组织起来的,通过博客传递出来的信息和观念更具有系统性、可辨性,对阅读者的影响也更大。

随着越来越多学生博客的出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也应该紧跟时展,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理念,通过建立教师个人的博客,在博客上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吸引学生点击自己的博客,这种方式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亲和力,引起师生间思想的交流,并通过组织“网上思想辩论会”、“博客创作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自发的、研究性的学习,使新的想法、新的观念层出不穷,激发学生创造性。这种从“信息共享”到“思想共享”学习模式的转变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理念,让他们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传播,促使他们主动探寻学习的规律,而这些正是我们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目的。

4 总结

当代大学生都是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通过网络而进行的认知活动、交往行为深深依赖于这个由全球计算机网络、全球通信网络和全球流动网络构成的“新空间”。如何在充分利用这个“新空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必须深入思考、研究的问题。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接受挑战、不断创新,将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主动占领校园网络思想教育新阵地,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大学生科技论文:浅析在现代科技手段下创新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思索

论文关键词:现代科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论文摘要: 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师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主要探讨了在现代科技手段下创新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的联结点,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中介,是实现教育目的、任务、目标与内容的手段与形式,与教育途径、渠道、方式、方法密切相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传输、增效、互动和检测作用,是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基于电子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发展而产生的mp3、mp4、psp、tel、pda、pc、gps、xbox、多媒体、手机、学习机、数码相机等现代科技工具,融计算、通信、网络、存储、学习、娱乐、电子商务等功能,集形、声、像、文于一体,深度介入影响着受众和社会。

据《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占33.2%;《2008年我国手机行业发展回顾和2009年展望》报告中显示,大学生是手机拥有者的主力军之一。可见,现代科技手段的大量运用对大学生具有着全面且深刻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享受科技手段带来的乐趣与便利的同时,也在感受着现代科技手段对其的反噬,如现代科技手段的滥用威胁着青年学生的道德伦理,盗窃金钱、获取情报、传播不健康内容、诽谤他人、侵犯他人隐私及版权等违法犯罪行为屡有发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在现代科技手段大量运用条件下面临着诸多的难点,如现代科技带给人类的“全球化”问题、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教育和模式的挑战问题、现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大学生表现出的“异化”现象问题、大学生主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先进思想文化教育效用问题。

对于以上问题,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找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科技手段下的实现点、夯实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软硬件基础等,更为重要的是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运用的前提下,创新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内容中心模式

以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的和出发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先进思想文化为主要教育内容,围绕教育内容的传播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工具,如电视、网站、校园bbs等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方式。

在这种内容中心模式下,教育者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注重方向原则,用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等传播、灌输给大学生,从而影响受教育者社会思想、道德准则的形成。第二,注重灌输原则,强调全面覆盖,突出主动出击、主动占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工具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具体内容。第三,注重示范原则,强调正面宣传,典型引路,增强感染性和可接受性。第四,注重求实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避免假大空。第五,注重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坚持持之以恒地努力,贯穿于日常工作的始终,切忌可有可无、时冷时热。

在具体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转变为便于现代科技工具传播的方式,一是建立各种专题网站,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网站、纪念建国六十周年专题网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红色先锋网站等,使教育系统化、主题化;建设学校网站,各单位、各部门网站,便于传递信息,服务学生。二是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鼓励广大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并相应增加课时数,在保证教师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感受现代化教育。三是建立学校电视站,在学校宿舍、食堂接通学校有线电视线路,在教学楼设立电子屏等,突出引导,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日常化。四是建立学校学生论坛(bbs),开通心灵直通热线,并以学生组织和社团为依托,建立各组织的qq群、飞信集团;以班级为单位有组织地建立校友录、班级qq群等,把这些载体建在大学生身边,使大学生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的思想交流和心理沟通,增强了成员的集体归属感,让大学生身处其中,感受其中,在无形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中介中心模式

以现代科技工具的特性为依托,以其特点、类型和功能决定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对象,以疏导为原则,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平等交往、交流等形式,主要应对校园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事件的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

在这种内容中心模式下,教育者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注重发挥现代科技工具特性的时效作用,实现对其思想发展状况的动态监测,应对校园内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第二,注重主动介入,抢占先机。倡导“先机介入法”,即注重观察、分析、预见,经常组织开展活动。把握思想倾向和不良苗头,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提前量”。第三,注重交互性作用,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商、对话、交流、合作,从而实现有效疏导。

在具体实践中,一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影响力。重用说实话,给大学生提供全面充分、值得信服的事实真相,树立学校的公信力,增强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二是学校注重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坚持围绕思想焦点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思想上的疏导,如在2008年发生的抵制家乐福事件、2009年防控h1n1流感等,通过校园网、广播站、有线电视、校园bbs等渠道,及时疏导大学生情绪,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三是学校要针对现代科技手段体现出的平等、自由特性,开通在线答疑、网上教学、心理咨询热线等,便于学生自主选择与学习。四是针对现代科技手段体现出的开放特性,成立信息网络中心,设置网络运行室、信息资源室、现代教育技术室、多媒体管理、计算机管理等,对学校的信息网进行综合管理。五是重视bbs、短信等现代科技平台反映的问题、述求、事件的信息,实施及时性的引导和梳理,把倾向性的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需求中心模式

以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接受能力为立足点,以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为基本要求,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区别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个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受教育者现有思想道德品质的完善和发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体意识的人的教育活动。

在这种内容中心模式下,教育者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注重大学生的利益关切和发展需求,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抽象而深奥的理论还原为具体的实践、丰富的生活,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多为大学生办实事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注重在现代科技手段平台上,平等真诚相待,推心置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把工作做得“人性化”,做到“心坎上”,力求产生共鸣、共识。第三,注重“上”与“下”的结合,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上进行,又要结合实际需要脱离现代科技手段,实行“面对面”的方式,以解决不同问题,取得不同的效果。

在具体实践中,一是教育者要全面了解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年龄、性别、习惯、性格、学习背景、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按照大学生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并及时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三是正确引导学生的需要,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在设法满足学生合理的、正确的需要的同时,及时扭转学生不合理的或不切实际的需要。四是在软硬件实现需要的保障。要大力加强现代科技设备、设施建设,满足大学生的使用需求和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大学生科技论文:试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特点及教育对策——以西安科技大学学生为例

论文关健词:适应性问题 神经症性问题 个性缺陷 教育策略

论文摘要:运用统计图,对西安科技大学06,07和08级的来访学生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校os级新生来访人数占总咨询人数的一半弱(45.6% ),显示一年级新生是心理咨询的主体。并且一、二、三年级来访人数依次减少,表明大学生中心理问题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研究还发现,适应性问题和神经症是当前大学生普遏存在的问题。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个性缺陷和心理紊质不健全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成熟。最后针对存在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

1前言

近几年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深人研究及对大学生心理干预模式的探索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正处于个体成长的关键期,其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且有增多和加重的趋势。进人大学以后又面临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要求和竞争压力等一系列问题,必然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思想上的困惑,严重的不适应还会造成心理障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只有在认真分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和成因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做好教育与转化工作。本文分析了西安科技大学06 ,07和08级心理障碍学生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

2研究对象及分析结果

2.1对象

随机抽取2008年度西安科技大学06 ,07和08级的78名来访咨询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38人,女生40人。

2. 2

2. 2.1结果

来访学生年级分布

来访学生年级分布特点为:一年级为45.6%,几乎占总咨询人数的一半稍弱,所以一年级是咨询的主体。一、二、三年级学生来访人数依次递减。二年级来访学生人数多于三年级,一、二年级合起来占咨询人数的78.3%。图1显示大学生中心理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

2.2.2来访学生性别分布

来访学生中女生为51.3%,男生48.7%。女生略多于男生,但性别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所以男女生的心理问题同样应给予足够重视(如图2)。

2. 2. 3来访学生心理问题分布

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为新生适应问题、神经症性问题(包括强迫症、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症、焦虑症和抑郁性神经症)两者加起来占咨询总数一半弱46%(如图3),是咨询中主要面临的问题。另外,大学生恋爱受挫以及宿舍内人际关系矛盾问题也占相当比例,是大学生普遍遇到的问题,和其他高校类似。

2. 2. 4来访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大致包括个性缺陷和心理素质不健全、恋爱冲突、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人际关系不和谐、自我认识不足以及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不如意等诸多方面(如图4)。西安科技大学学生最突出的原因反应在个性缺陷和心理素质不健全、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以及恋爱冲突三个方面。

3结果分析

3.1成长适应性问题是大学生面临的最显普和突出的问题

成长适应性问题主要是在成长过程中,因为不成熟而带来的种种不适应现象。主要体现为新生适应问题(指对新的环境、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感到孤独、烦恼的)、情绪情感问题(主要是大学生恋爱受挫后不能很好调整,感到痛苦和沮丧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是因为个性缺陷导致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以及学习问题(包括因学习无计划、无目标而感到迷茫、学习动力不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等等)。

成长适应性问题在不同年级学生身上各有侧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成长适应性问题仍然以一年级新生占据主导地位,二年级和三年级依次减少,这一特点为主。大一被称为新生适应的困惑期,主要围绕角色变化与对新生活不适应;学习上的困扰与对高校要求不适应;交往欠缺和交往技巧缺乏与对新的人际关系不适应等问题为主。二年级学生已经对周围的环境了如指掌,但因为个性品质(例如自私自利、自卑等个性缺陷)造成人际关系冲突的现象较为明显;因为学习上的一贯松懈造成学业成绩落后而形成的学习压力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烦恼;因为异性交往产生的心理困惑也开始出现。三年级被称为情感发展的冲突期,来访学生主要以自我发展与能力培养问题以及恋爱情感带来的心理冲突这两类问题为主。

3. 2神经症性问题也是大学生当前面临的孟要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问题包括焦虑症、神经衰弱(睡眠障碍)、社交恐怖症、强迫症以及抑郁性神经症等等。在每个年级学生身上都有发生,但也以一年级学生为主,因为神经症性问题具有很大的迁延性,一般在学生人学前就已经具备某些症状,而来到新环境中由于遇到各种复杂问题更加剧了这些症状的程度。所以,神经症类问题并非完全是大学造成的,这些问题更多的是个体在以往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小学到高中所受的教育中积累潜伏下来的。

3. 3个性缺陷和心理素质不健全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成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因为个性缺陷和心理素质不健全而导致的心理问题位居其它原因之首。一般性格内向、急躁,有过于强烈的个人欲望和过高的个人期望、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唯我独尊、虚荣心强、情感脆弱等个性特征都易引起心理障碍。另一方面,由于整个社会竞争压力加大,刺激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大学生本身应付刺激的能力。如果遭遇挫折的几率加大,且持续时间较长,而学生又一时难于应付,产生心灰意冷、失望等负性情绪也就在所难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适应性问题也大多以此类原因为主。此外,人生观、价值观的不确定性也是导致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时期,而大学阶段又会受到各种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例如近年来就业形势的不容乐观就导致学生误认为再多的知识是没用的,到头来还是找不到理性的工作,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

3. 4恋爱冲突也是引发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由于大学生情绪上的不稳定性、单纯性反映在恋爱问题上,就同样缺乏稳定和冷静,加上许多同学恋爱观、目的和动机本身有问题,加上独立生活经验的欠缺,恋爱失败就在所难免了,尤其三年级学生表现更明显。同时恋爱的学生往往只与恋爱对象进行交往,与原来的亲密伙伴疏远、冷落,形成了相互之间的隔阂。一旦失恋,又没有好友的劝导,很容易陷入孤独、悲观之中。

4教育对策

4.1加强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大部分高校每年在新生人学前后举行70一80个工作坊(即采用体验式学习培训方法的小型培训班)的训练,内容有睡眠管理、压力管理、时间管理、表达训练等。通过参加工作坊,学生开始了解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并在需要时寻求帮助。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晚,虽然也在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做了某些工作,但要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还远远不够。

必须对新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好大学的“第一课”。这不仅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帮助,对其就业乃至工作、生活都大有裨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导新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人学开始,就要提高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和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此外,应该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针对新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及早地加以引导、化解,并且应跟踪调查,使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避免问题严重化。

4. 2加强正确恋爱观和性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心理处于发育高峰期,容易对异性产生好奇;学习、人际交往和就业的压力,提供了大学生恋爱的社会基础;社会、校园的文化助长了恋爱之风。同时,相对宽松的人文评判减少了大学生恋爱的顾虑;另一方面,较为广泛的信息渠道又增加了大学生恋爱的随意性。目前恋爱之风呈现上升趋势,而且有向低年级发展的趋势。

在对待学生恋爱问题上不能采取“堵”的方式,而应该重视疏导。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对待恋爱,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进行两性间的交往,正确处理爱情和友谊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进行性道德、性健康和恋爱观教育,避免走向爱情就是的误区。通过性教育,消除对性的神秘感,是纠正大学生性意识中的偏差,建立健康恋爱观之良策。此外,心理辅导、咨询也是解决恋爱问题的方法之一。学生应该放弃对心理咨询的偏见,在恋爱过程中若遇到棘手的问题,应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教导学生正确看待大学恋爱,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业之间的关系,通过与咨询者的多次交流、沟通,消除心理上的挫败感。

4. 3建立健康教育的网络系统,指导学生自助开展活动

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功能,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三级联动网路,三级网络是指由校级(i级)、院级(11级)、班级(iq级)共同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每一级机构的分工不同,承担的教育任务也不同。校级机构是由学校专职教师组成的心理素质教育机构,主要任务是组织全校的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举办短期培训班,指导院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工作。院级机构是在校级机构专职教师的指导下,面对本学院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并充分发挥本学院大学生心理委员组织,在学院的层面上开展各类心理教育活动,如开展心理沙龙、心理剧。班级机构是以学生自助社团为主,针对本专业学生的特点通过广播、橱窗、板报、报纸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自助咨询。

大学生科技论文: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探析

摘要: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所具备的科技创新竞争力是一个学校整体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和办学成果的最直观体现。如何以大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开展好科技创新活动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提出科技娱乐化、技术传承化、培养模式一条龙化,分类引领打造科技创新普及、科技创新竞赛、科技创新实践三平台等创新思路,为高校在新形势下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普及与提高并举,扎实做好科技创新活动开辟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席卷全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创新创业氛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高校作为当代大学生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的平台,如何以大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开展好科技创新活动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和专题调研,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化”、“三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效开展新路径。

1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是指科技创新活动要以专业课程为中心,结合本校专业特色,立足本校实际,学以致用,在专业中提升学生科技能力。两个基本点是指:把帮助学生将课内理论知识应用到课外科技活动作为基本出发点;把帮助学生从课外科技活动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补充到课内理论知识作为落脚点。通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正确处理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的关系,通过对课内外两个课堂的正确把握,使学生在多元互动中得到锻炼,掌握扎实的理论文化知识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开展科技活动的整体统筹上,要一手抓全校科技文化氛围建设,一手抓高、精、尖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两条腿走路,为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本领搭建广阔平台。

2推广“三化”“三化”即科技娱乐化、培养模式化、技术传承化。

2.1尝试科技娱乐化,即将科技活动赋予娱乐化的展示,为营造校园科技氛围起到良好带动作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如在我校特色活动车模设计制作大赛中,除了传统的车模展示,还增加了舞台剧、速度竞技赛和重量拉力赛等趣味比赛环节,组织学生用设计的车辆模型编排了舞台剧《机器人总动员之愤怒的小鸟》,将整场活动推向高潮,用形象生动的剧情和配音演绎了机器人版鸟猪大战,人性化的展示了车模的高端性能,娱乐化的彰显了科技的独特魅力,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科技创新的热情。

2.2推广培养模式化,即学校对学生科技能力培养制定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分类引领,打造科技创新一条龙、生产线式培养模式。针对大一学生开展广泛的科研立项搜集项目,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科技项目进行基本初步的研究,以此作为对研究课题进行项目依据、研究方法、文献综述、预期完成标准等进行论证的第一道程序;大二以校内科技比赛获奖或作为科研立项结题,并形成初步的理论研究成果;大三学校会提供平台,依托比赛实战演练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和作品进一步参加全国比赛,对学生的科技成果进行更权威的检验;大四积极推动优秀项目作品进行专利申请,引导项目由理论型向实用型转化,并将可行的项目入驻产业园区进行实体孵化,注册公司,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学生创业就业。

2.3坚持技术传承化,是通过“课题认领”、“科技明星交流会”等活动,加强学生自主科技梯队建设。科技活动水平提高除了依靠教师的教学指导,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任何一个成功的科技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经历几年、几届人的磨砺才能打造出一个有价值、含金量高的项目,因此技术传承在高校开展科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探讨可以通过开展“课题认领项目”来加强技术传承,即每年毕业生在毕业前会将自己未完成课题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无偿全面的交出,由低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认领,从而有效的防止了项目半途而废,也提高了项目研究的深度和效率。同时定期开展“科技明星交流会”,引导学生分享经验、共享资源,坚持走出去学习、引进来发展的理念,使项目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3打造“三平台”

“三平台”即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类引导,着力分类打造科技普及、科技竞赛和科技实践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三平台。(1)科技普及教育活动平台以科普教育、学术讲座、学生论坛为主要形式,它既是为学生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平台,又是学生深入专业领域,完善知识结构、拓展学术视野、培养创新思维的交流平台。(2)科技竞赛活动平台依托学校学科专业优势,以竞赛营造校园科技文化的浓郁氛围,以大学创新实验室为依托、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等学生组织体系为辅助,以赛促创,推动学生应用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3)科技实践活动平台以大学生“众创空间”为载体,实现项目化、基地化、实现科技项目的实体孵化,将科技理论化向实用化转变,并对科技产品商业化进行探索,最终实现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促就业。总之,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当代大学生所具备的科技活动竞争力正是一个学校整体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和办学成果的最直观体现。在新形势下,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普及与提高并举,扎实做好科技创新活动,努力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开拓高校科技活动的创新之路。

作者:张杨 单位:燕山大学

大学生科技论文:农业科技服务中大学生村官的作用思考

摘要: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已有一段时间,但随着农村环境的变化,这一政策的实施的作用发挥却不太理想,原因在于其角色定位并不明显。试图从全局角度深入剖析大学生村官在现代农业和农村科技服务中所发挥的作用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作用发挥

1充当农业科技推广员

1.1提供技术支持

大学生村官由于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其知识比较系统化,有较高的技能水平,他们能够带领农民践行新的科学技术。例如,带领农民进行反季节大棚蔬菜的种植,大面积养殖、特种畜牧技术等,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项目等,让农民能够因地制宜,利用现有的土地种出与原来完全不一样的作物,并在产量上较原来成倍提高,从而见识到依靠新观点务农的效果,新技术耕作的优势,新产业致富喜悦,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学习、接受新的技术而不是排斥,最终提高自我科技文化水平,达到终身受益的效果[1]。另外,大学生村官精通现代办公技术,如利用远程教学技术等,这是他们在大学学习时的一门必修课,这种高便捷方式可通过网络、媒体等信息系统将高技术含量的畜牧养殖和农作物的生产等技术、丰富的创业经验和销售信息等传授予农民,时间节约了,成本减少了,难度降低了,产量提高了,收益增大了。

1.2组织科技宣传

大学生村官对于现代化办公软件有着较为全面的掌握,他们能够通过所学办公知识,灵活地利用村内现有技能知识传播媒介,如公示栏、宣传栏和黑板报等;同时,他们对于新信息的高灵敏度,如联系母校,当前高校特别是农业类高校通常都会举办“学生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如湖南农业大学“双百下乡”实践活动,因而第一时间得知这样的信息,然后去与活动组织取得联系,将科技宣讲团等引到自己所在的村落,组织村民观看现代化农业科技节目,开展各种规模的农业科技培训,利用远程技术手段,将农业科技知识进行积极的宣传、推广和普及。

1.3提供生产全过程服务

首先,为农民提供农业产前的各类信息。大学生村官文化层次较高,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科学思维能力也较一般人要强,又受过专业训练,具备较强前瞻能力,对市场经济的一般发展规律掌握较好。在农民有意图进行现代化生产前,如想发展规模种植之前,他们能够提前给农民作好该产品的前期各项分析,甚至能够形成报告,明确指出其可行性和可靠性,对于具有较高可行性和可靠性的产品种植,他们再对农民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鉴定,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其次,进行产中技术指导。在经过可靠性与可行性分析后,确认农民的意愿产品有可发展空间,他们再组织农民进行种养殖产出,在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如生产技术是否合理、过硬,如何提高产品的产量,如何保障质量等,他们都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且由于大学生村官长期工作于农村,与农民打交道多,沟通、交流都不存在太大的难度,为他们在生产中排解困难,避免农民有劳无收,有付出无回报,有投资无收益[2]。最后,帮助产后处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大学生村官工作中一项基本工作,他们能够通过一些渠道帮助其建立专业化合作社,将小农户经营联系起来形成规模经营,使小型生产变大型连片生产,增进联合生产规模,使农民拥有农产品市场话语权。

2充当农业科技信息员

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信息能力、文化素质较高、有一定的教育水平,充当农业科技信息传递人员,他们有着绝对的优势。

2.1推动电子政务发展

大学生村官充当农业科技信息传递者,他们本身具有较好的信息基础,只要对他们进行适度的信息培训,他们就能够掌握信息技,熟练地运用农村电子政务等,一些与农业发展有较强关系的软件来管理各种信息,有效地避免了由于农村干部文化水平低而无法采纳新型技术的、新型网络、新型管理软件的弊端。

2.2农产品信息

当前,在我国农村区域,很多地方拥有较丰富的特色资源;同时,还拥有一定的特色产业,但由于缺乏合理的交易平台,致使这些优质资源与特色信息无法得到全面传播与推广;同时,会造成2种结局,要么就是无论知晓,要么就是特色产生所形成的多数收益被其他人拿走,真正落于当地农民手中的利益去很少。大学生村官却能解决这一问题,他们本身承担着一名农业科技信息员的责任,他们精通电脑技术,对网络有着全面的了解,他们可通过网站对当地的特色资源与产业进行系统地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这些资源,并帮助农民就特色产业招商引资、寻找合作伙伴,因地制宜将这些特色产业发展好,提高特色产业的知识度,使农民通过特色产业得到更多的收益,然后发家致富,使信息均衡化。

2.3改进民生信息服务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多数农民其文化水平还比较低,各方面素质较差,对于农村中有关民生信息了解不多,现有的民生信息服务系统难以有效利用,这导致农村信息化建设停留于科研方面无法落实到位。大学生村官则能够帮助农民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可以帮助农民学习如何使用农村民生信息服务系统,通过系统来学习法律政策,引导农民查询信息,加强处理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难题的能力训练。

3充当农业经济推动者

大学生村官有能力自主创业,他们有技术,也有一定的经验与学识,因而可以将技术与经验传播给农民,带领农民共同发展致富,他们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者。

3.1培养新型农民

农民本身就是一种人力资源,只是这种人力资源并未进行合理开发,他们还无法以“人才”的形象出现,也无法引以重任,自然也就无法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村官在这方面的优势相当明显,他们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思维活跃、眼见宽,能将已有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利用科技创立一些项目,同时与企业取得联系,或建立农业科技示范与培训基地,将农民急缺的科技知识传授给他们,引领农民掌握新的科技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调整生产结构,引导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

3.2自主创业

大学生村官本身就具有较高人科技文化素质,他们有能力,有激情,有思维,有活力,能够为社会提供科技方面的指导;同时,他们可以借助农村这个广阔的平台,借助农产品的特色优势,借助农村中较多有价值但尚未开发或是尚未完全开发出来的资源,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对现有资源进行进一步优化和开发,转现有资源进行最优化利用,转变为最高生产力,转变为最高额利润。例如,就地取材兴办小型企业,发展现代种植、特种养殖、科技资讯、物流运输等,都在他们的创业项目范围之内。

作者:刘昶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科技论文: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并提出了促进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与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竞赛;创新能力

一、新时期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具有趣味性、实践性、探索性和自主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新时期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三方面:

(一)参赛主体——学生

1.兴趣不高,参与比例较低。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成为了一些有志大学生的新时尚,但有许多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比较差,表现为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思维,对科学研究与开发的热情不足。部分原因是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准备,这就需要学生牺牲很多个人时间,付出很多心力,需要有恒心和毅力,且短时间内取得的成效并不是特别明显。另一方面,低年级学生还处于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所储备的专业知识不够;高年级的学生因学业、考研、就业等多重压力,参与此类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所以,学生实际参与科创活动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但创新意识不足。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虽然比较扎实地掌握了理论知识,但实践机会比较少,因而缺乏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二)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主办方

1.种类繁多,良莠不齐。目前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种类繁多,举办范围纵横交错,举办单位资质参差不齐,可以用“泛滥”来形容。有些举办单位的初衷就是为了收取参赛费用,从中获取经济利益,根本不能保证竞赛活动的质量、意义和目的。当然其中也不乏档次较高的科技竞赛,比如“挑战杯”、“三北地区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竞赛”、“数学建模大赛”、“ACM程序大赛”等。所以当前各高校应该有选择性地参加高水平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2.科技竞赛的影响力研究滞后。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举办的初衷,是通过竞赛这种方式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吸引更多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来参加,促使新成果产生,但是目前收效甚微。因此如何发挥其在普通教师、学生,甚至在普通群众中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

(三)参赛单位——各高校

1.高校的关注点出现偏差。目前,许多高校的带队教师和学生就竞赛谈竞赛,忽略了其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带动作用。另外,高校大多将重点停留在能够拿怎样的名次、多少奖金、何种荣誉上,功利思想严重,没有将科技竞赛作为推动学校科研创新,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的契机。2.学校和教师对参与科技竞赛的学生缺乏必要支持。大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熟的社会群体,在参与科技竞赛活动时光有热情和兴趣远远不够,还需要学校强有力的支持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然而当前教师本身都有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难以确保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当然,还有一些高校和教师对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3.高校缺乏对科技竞赛活动的激励措施与保障体系。学校受到资金、时间、场地和设备等限制,又考虑到科技竞赛活动的周期短,出成果难,从而对许多研究课题的支持都点到为止,造成项目流于形式,难出精品。学校也很少投资为大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活动建立长期、有效的奖励机制,使大学生由于筹资困难,即使有创新愿望和设想,也只能停留在心中。此外,许多高校的教学目的只是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不愿意为科技竞赛活动花费太多的时间。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活动。

二、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应试教育仍是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有选择性地参加科技竞赛活动,使他们既展示了才华,提高了创新能力,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加强了创新意识。

(二)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活动的关键和核心是创新思维。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竞赛活动,对其创新思维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和开发。科技竞赛一般采用组委会命题或者指导性命题的方式,“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CM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等属于前者”;“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三北地区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竞赛”等属于后者。无论是哪一种命题方式,它们都强调在竞赛中运用创新思维,在作品体现新方法、新思路或者新技术。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参加科技竞赛时,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同时,团队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有利于知识的综合整理、交叉和转移,互相取长补短,使思维在交流中得到启发,让思维变得更加顺畅、变通、特别和敏锐。

(三)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是对某一新事物、新事件等进行设计、实践,并把创新成果成功推广,使其普及的能力。在任何时候,创新技能都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创新实践是它的表现形式。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是培养其创新技能的一个实践环节,能够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对学生来说,也是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积累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参加科技竞赛活动需要综合运用一门或几门课程的知识,是一个设计、解决实际问题或特定问题的过程。科技竞赛活动是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综合性、创新性的教学活动。

(四)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可以塑造学生的创

新人格创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个性品质,它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是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结合,是创新型人才具有的整体精神面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只注重知识、能力、技能,同时还要注重养成学生创新人格。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兴趣得到激发,好奇心得到满足,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加强团队合作,学会怎样和人交流。比如学生在遇到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经验不足、思路不够开阔、找不到解决办法等问题时,就需要参赛学生的勇气和恒心去挑战难题,战胜困难。这一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意志得到了很好的磨练。参加竞赛的人大都认为,团队的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在竞赛中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理解,这使大学生学会了怎样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在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了怎样与人交往。

三、促进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与途径

(一)深入宣传,激发学生参与

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站、展板、校广播站、橱窗、校报等多种媒体方式,通过对获奖作品进行宣传和展示,引起广大师生的注意,定期举办各类科技竞赛的培训,激发大学生对科技竞赛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些高校每年都会定期在网站,或做展板,宣传在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取得的成果,还会举办获奖团队与同学们的座谈会,大家畅谈参赛的体会和收获,交流经验。对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优化师资队伍,加强教师指导

提高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质量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因此,要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尤其要发挥教务处和科技处的指导作用。成立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指导委员会,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定期举办各类科技竞赛专题讲座,选拔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给学生解答科技竞赛活动的相关问题,指导其开展科研活动。建立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师带徒”制度,选聘有竞赛经验的老师指导参赛团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宽视野,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师带徒”制度使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中去,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将科技竞赛融入教学中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高校应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宗旨应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科技竞赛相关内容,不仅可以延伸课堂教学,还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学校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作为首要目的,构建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符合;有针对性地增开选修课,理论学时适量减少,增加实验课程。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文化艺术、技能训练等课外实践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还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时间与空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建立科技竞赛活动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调动好学生和指导教师对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是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长期、有效、规范开展的根源。为调动高校教师参与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积极性,应建立科技竞赛指导教师工作量核定制度,即在高校科研和教学工作量的核算中,将教师指导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工作纳入其中,奖励在科技竞赛中取得成绩的教师,优先考虑这些教师的评奖、评优,并在职称评定时给予适当的加分。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对参加竞赛获奖的同学给予物质奖励,考研保送加分等。高校应加大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专项基金的投入,选择优秀项目进行重点资助,确保竞赛有高水平的作品出现。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大学生通过参加科技竞赛,在体验科学技术魅力的同时,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创新能力。我们应在今后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不断地总结、反思,从而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作者:辛明霞 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

大学生科技论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建议

一、引言

当今国内和国际上争相进行科技创新革命,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创新型转变的趋势日益明显,对新技术的需求量持续增长。作为向市场输送人才的高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新时期的大学生经过高考的“厮杀”,按照“定式模式”进入大学,学生具有以下特点和不足:一是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二是思维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三是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四是有创新的兴趣和热情,但缺乏毅力。科技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是中国大学生普遍很少具备的一种能力。科技创新是大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以一个全新的思路去创造独有的设计,依靠个人或团队集体智慧,从理论基础到实际操作,做出最终的设计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研究能力、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意志力、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等都会直接影响科技创新活动的结果。当前,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与“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大学生全国“挑战杯”竞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活动,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一些提高,单单通过此类竞赛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还存在着问题。

二、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因素分析

(一)课程设置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当前很多大学的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教育,实践课程要求不够严格,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设置非常不合理。理论课程的学习是大学生专业发展的基础,但实践课程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实践课程,能够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达到主动探求知识的目的,提供及时、直观、全面的学习信息反馈,真正达到“实践—理论—实践”的课程体系。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受就业导向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需同学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较短时间内做出的成果很难得到竞赛组专家或市场的认可。再加之大学生就业压力形势的影响,同学们更多的愿花时间和精力去考取相关证书和学科考试,真正花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人数越来越少。

(三)社会上“浮躁”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校内大学生遇到问题总有些同学说,“有啥问题找百度”,不敢主动需求答案,“便捷”、“急功近利”充斥着校园。学生的家长普遍对大学生在创新的思考和实践方面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支持,更多的持有否定和保守态度,不太愿意大学生去“挫折”、“冒险”。

(四)传统教学方式制约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教学活动通常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教育中一直提倡“创新”,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仍沿用着讲授式和实验室训练(灌输式),课堂教学时间较多,实践教学时间较少,影响着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忽视了大学生自身的内在作用。

(五)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参与率不高各大专院校都组织大量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但是总体参与率不高。经调查,一是大学生对科技创新兴趣不浓。大部分学生愿意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但真正付诸于行动却寥寥无几。二是各类科技创新活动难度大。各类竞赛更多的是要提前掌握相关而复杂的知识,往往学生不愿吃苦而止步,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受此影响。

(六)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尚未建立与时俱进的管理制度指导教师和辅导员的认可度需落实,实际上,各高校教师或多或少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等任务,很难确保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给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学校或二级学院(系)未能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考评体系,缺乏从本质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由于未得到足够的技术指导,使得学生的参与无法持续深入地进行。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适当减少理论课程的比例,增加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高校应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在参与科创活动或竞赛中,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习惯。适当改革现有考试制度,由于现有的考试方式主要通过分数来衡量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就严重挫伤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合理地调整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程比重和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种类数量。

(二)建立科学、公平、立体的大学生评优体系,在理论知识考核外,增加科技实践活动参与度的考核标准高校现有的考试方式主要侧重对学生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测评,用一张试卷的成绩来衡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这严重压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主动性,理论教学脱离实践检验,从根本上扼杀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对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可作为评优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

(三)搭建基于SNS(社会性网络服务)的网络服务平台利用微信、微博、QQ等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做好科技创新的宣传推广工作,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并做到知识共享、资源共享。例如,对于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获奖的同学进行表彰奖励并授予荣誉证书的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做好相关方面的宣传工作,激励其他同学的参与热情。

(四)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种机构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或竞赛,培养其科创能力和学习能力建立科技活动中心或成立科技协会,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使学生根据科技活动内容,大家集体商议确定完成时间表,每个学生都有实际操作和动手的机会,分工协作,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见解,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

(五)授予教师适当的“权利”结合课程计划、授课内容,穿插科技创新知识,鼓励学生发挥操作能力,适当调整“课上”与“课下”的时间安排,针对学生特点,安排“课上”的目标任务,灵活安排增加“课下”学生主动动手能力,创建集体学习的氛围,分别针对学生组建学习兴趣小组。

(六)强化教师评优机制,对于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成绩的教师在绩效考核时给予加分充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各方资源,提供给学生实训基地、实验仪器设备、技术支持等,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撰写简单的科技论文,指导学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等。如邱洪斌、王莹等呼吁建立教师配套机制。

(七)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委员会以赛促培,通过各类各级竞赛,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竞赛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国际或国内领先科学技术,需要学生掌握尚未知晓的领域,促进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寻找创新,提升自身能力。竞赛委员会可吸纳有经验教师、年轻教师、博士以及一线辅导员,利用“经验+活力+学术+管理”,跨学院(系)组建高水平委员会,分门别类地推荐学生。

作者:秦玮

大学生科技论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思考

一、引言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质上是高校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在这项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开展学习与创新的实践活动,它是提升大学生自身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要。人类的今天有赖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动力。

二、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的特点,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大学扩招后,相当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欠缺学习主动性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笔者在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时发现,学生开始都挺茫然,有热情,有想法,却不知从何下手,怎样去获取更多的资料。而创新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高端的专业技术,必然经历大量的新知识学习、构思设想和实践三个基本过程。在经过科技创新活动锻炼之后,学生们在查阅文献资料和专业书籍,分析、整理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方面大大提高了,这是学习前沿科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整个创新科技活动过程中,就选题与开题、项目分析、实践动手操作、撰写科技文章以及申报专利等多方面都得到相应的锻炼,为日后增强其创新实践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2.培养大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现在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一定程度上会出现团队意识不足、合作精神不够的问题。科技创新活动的选题、申报、立项,都会与校外、校内多个部门与人事进行沟通,凭一己之力做好这些工作是不可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既应尊重并激发学生的个人创新意识,又需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把科技活动做实做好。如何处理个人与创新团队的关系是每个课题组成员都要面对的问题。现在社会用人单位,不仅仅看重学生个人知识是否全面、技能水平是高还是低,还特别看重该学生有没有团队合作精神,能不能与人良好沟通。经过科技活动的锻炼,将大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与合作精神。

3.科技创新活动有力提升了大学生的科研、实践动手能力。

高校科技创新最好能接地气,就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将学校发展及当地的企业、市场结合起来,力求选题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当前,国家设立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竞赛等,以及各省市及高校为层层选拔参加国家级比赛而设立的各种科技活动平台。这些活动在社会上、在校园内,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必须有设计作品才可以参赛。这就要求学生想尽一切办法,亲自动手做出模型或实体来。这促使学生去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经常到企业、到市场寻求解决办法。学生在反反复复地研究、制作过程中,动手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4.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

首先,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学生逐渐培养正确的思考方法。其次,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在科技活动中,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自然规律,学生学习、积累经验,追求创新活动的实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第三,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科技创新活动中,学习、研究、动手操作等等,这些过程都是很辛苦的,甚至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会非常苦恼,且一般会经历多次失败,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应对。第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创新活动是群体的活动,研究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出去交流或比赛,学生为了维护集体荣誉感而顶住巨大的压力,发挥自身应有的水平,为集体争得荣誉。我校在每年的省级大赛中屡屡获奖,学生们都特别自豪。

三、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良好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准确定位,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

各高校办学条件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同。在科研型的高校和教学型的高校,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及参加人数不可相比,实验室的开放与利用,科技活动经费的支持,都不相同。通过宣传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如竞赛、讲座,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了解和认识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自身完善和对学风建设的积极影响,激发学生和老师的兴趣,吸引他们积极加入创新团队。高校应根据实际条件,结合当地发展需要,合理选题立项,最好能使科技创新活动的立项具有延续性。创新团队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为科技创新团队配备德才兼备的老师,不断提升创新的科技含量,使学生体会到课本上得来的知识终是浅,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发挥效用。学生团队应有梯队建设发展的意识,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施行分层教育培养,如一年级学生尚未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可以进行兴趣培养,加以引导;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逐步介入课题活动,从认知、有兴趣开始进入有思想、有目的的实质性实践活动;三、四年级在专业知识较为完善的基础上,开始进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开发,由此形成一个不断更替、良性循环的创新团队。

2.在现有实验室条件下,建设科技创新基地。

创新团队活动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持,所以很有必要建立、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基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掘学生创新的潜能,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创新基地既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实践学分等形式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也可以组织各种科技竞赛活动以逐步发展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科技开发中心。全校实验室都可以作为创新活动的一部分向学生开放。在创新基地,成立以相关主管领导组成的基地管理组织,负责对外联系和宣传工作,制定基地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评审专家队伍、指导教师队伍和创新学生团队。基地还应配备日常管理的专职人员。加大基地的硬件投入,争取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建设,同时也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给予经费上的支持。我校领导高度重视,针对专业学生的需要,分别建有两个科技活动中心,分别由相关的两个二级学院单独管理,如果将来条件成熟,希望学校考虑整合两个中心,形成一个综合性质的科技创新基地,集中建设。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激发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对各类不同级别的创新设计和竞赛设立一套规范、科学,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如学生课程成绩加分与减免、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等采用不同的加权加分形式,以及综合考虑指导教师如评职定岗各方面的考核方式方法等。奖励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有助于创新科技动的良性发展,利用得不好、不合理,势必打击创新团队的积极性,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将科技创新活动与学生学业成绩与毕业就业联系起来,是学校对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一种鼓励和认可,对学校学风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可以看到科技创新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学习效益,将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对后续的学生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现我校对在竞赛中取得成绩的团队中的成员采取的是物质奖励和减免一门课程的考试的办法,笔者认为后一条的合理性有待考量。对免试课程的性质是否有规定,是全部课程范围内任选还是有条件的选择?因为免试很可能会使学生学习免试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现学生挑选免试的课程往往不是其学得好的那门课程,而是专业知识难度较大的课程,这不利于学生自身知识系统性学习的完善需求,对学生个人反而是不利的,在同学中更没有起到其应有的榜样示范作用,更有可能产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享有特权的负面影响。而对参加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希望学校在工作成绩考核、工作量核算及评职定岗时给予适当地考虑,以此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四、结论

高校应为大学生科技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使科技创新活动落到实处,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需要,不断探索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方法,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科技创新活动对高校、对社会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对大学生个人自身能力的培养的意义不言而喻。

作者:谢忠东 吴俊祥 徐业成 武立波 刁有明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大学生科技论文: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促进创业教育

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749万,大学毕业生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将面临严峻的就业竞争和创业风险。同时,在经济新常态形势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面临严峻的考验,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然而这也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良好契机。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务院最近公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刻不容缓。学术科技活动是大学生在学校组织、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的学术、科研、创新、创业类活动,其实质是对大学生“科技实践与创新思维”的训练。近年来,高校学术科技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开展的现状

(一)学术科技活动的培养模式特点

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各高校在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培养模式。在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上,依据实施主体和主导性的不同,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1.导师引领模式。主要指导师依托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管理,提出科研项目,吸引学生参与,在项目中会包含团队导师、青年教师、研究生、本科生,这种学术科技活动研究起点高,团队建设合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促进作用很大。

2.学术竞赛活动平台。主要是由实验室开放项目、学生科研立项、学术竞赛、学科竞赛等竞赛类项目组成,利用不同的学术科技活动的组织形式和类别,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这种学术科技活动范围广,影响面大,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3.科技创新基地模式。为了促进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更多的高校选择了科技创新基地的管理模式。主要由教务、学工、团委、学院共同管理协调,整合资源,构建院校两级培育模式,形成梯队合理、成果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管理模式,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模式。

(二)学术科技活动的发展趋势

1.学术科技活动的作用更加被重视。各高校已经意识到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对创新创业的促进作用,许多高校建立了科技创新基地,统筹规划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加大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扶持力度,以创业带动创新,以创新促进创业。加强资助力度,加强指导和监督,同时作为丰富校园文化的载体,积极推动形成良好学风。

2.管理体制更加规范。学术科技活动涉及教学、科研、实验室和学生管理各个方面,各高校也都逐步加强管理,形成了良好的管理体制。如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加强领导责任、强化过程管理、明确结题验收、加大表彰激励等,各部门也都能在工作中统一认识,形成合力,既能够高效的完成工作,又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

3.资源配备更加合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场地和经费的保障。各高校也积极协调,通过合理划分实验室,协调教学、科研资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实验室空间,各指导教师也能协调经费,满足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

二、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长效机制对教育教学的促进

随着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更多的高校将着眼点放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方面。如向晓东等提出了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为管理模式的长效机制,李书华研究了国内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出了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构建活动的长效机制。他们从组织、资源、经费等多方面进行了规划,是高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宝贵经验,尤其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思考与提炼。因此,从长远角度,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对高校教育教学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合理定位,使学术科技活动成为大学生创新创

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高校高瞻远睹的长远规划必然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在思想教育上,引导学生将科技创新活动与人生理想、生涯规划、就业创业等结合,合理规划人生;在教学改革上,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考察内容,使学术科技活动从“第二课堂”迈向“第一课堂”;在机制体制方面,建立合理的团队梯队、管理团队、学术指导团队等,制定完善的立项和结题制度;在经费资助方面,协调教学、科研、赞助、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术科技活动提供支持。这些长效措施调动了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全员育人”氛围,通过学术科技活动的平台,更好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因此,学术科技活动是高校创新创业改革的重要载体。

(二)教师强化指导,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需要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创新。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还需要积极主动,学习相关领域和行业的专业知识。因此,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可以为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大学生学术知识的局限性,指导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与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对每个学生加强指导,重视过程,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创新创业打下理论基础。同时教师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理论基础。

(三)培养学生兴趣,营造积极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

当代大学生应自觉培养创新能力,主动参与创新活动,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使其初步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勤于思考的工作方法,百折不挠的工作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的追求目标,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校园文化品位,营造良好的学习、育人环境,浓厚学术文化氛围。因此,学术科技活动应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三、学术科技活动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

国务院《实施意见》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为“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的创建中,学术科技活动是重要的支撑和推动手段。

(一)学术科技活动“课程化”是发展趋势

学术科技活动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可以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学术科技活动在迈向“第一课堂”的过程中,通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优化培养方案,加大对教学实践环节的考察来走进课堂;通过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立课程体系;通过建立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探索学生在学术科技活动中所开展的创新实验、、专利等情况换算成学分,完善培养制度。

(二)学术科技成果促进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的改革

学术科技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支撑,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启发式、互动式教学,通过改善课堂教授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提出教学方向,互动式分享学生学习成果等,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探索兴趣;通过改变考试考核方式,鼓励学生将课外学术活动成果引进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通过提供更丰富、更活跃的学术科技研究方向和创新创业训练,形成以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局面。

(三)学术科技活动是实践教育的重要平台

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调动了专业培养实验室、公共教学实验室、教育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的各项资源,在开展校内、校外各项活动中,形成了各方协作的局面,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宝贵资源;在学术科技活动走向校外的过程中,为建立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园等提供了实践基础;是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计划竞赛等的重要手段;学生科技创新协会、专业性学术社团的组织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创业管理平台。

(四)学术科技活动的教师资源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宝贵财富

许多高校为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配备了导师和学术委员会,并进行工作量化和考评,纳入教师考核,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宝贵资源;学术科技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邀请的校内外学术专家、就业创业优秀人才可以成为创新创业课程的指导老师;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师积累的教育管理经验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推也具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于海 赵雅静 付凤至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大学生科技论文:大学生综合素质科技创新论文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的探索与实践

1.做好导师和项目的遴选工作为保证STITP能切实有效地开展,项目指导教师一般为各专业的骨干教师,且有在研项目,学院则在科研资源的利用分配、评优、工作量等方面给予指导教师倾斜,以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项目选题主要是以学生自主选题和教师根据在研的科研项目组织选题。这些项目大部分为教师在研项目的子课题,保障了STITP项目来源的稳定性,促进师生科研学术工作良性发展。

2.确立导师负责制项目和指导教师确立后,学生要和导师签订协议,导师向学院负责,同时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负责项目的立项、实施与完成。如引导学生选题,撰写项目申请书、立项书等,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团结协作和组织实施等综合能力。5.建设合理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为保证学生科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搭建金字塔型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尤其重要。一年级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可以通过开展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的科技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在二年级第一学期,要在广泛参与一年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选拔、挑选部分优秀学生开始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前期工作;第二学期使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项目,并开始项目申报;三年级开始科研试验与结题,并将可继续深入的项目发展成毕业论文。

二、科技创新训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体现

1.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科技创新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在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对不同学科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索、研究、创新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精力充沛,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富有进取和探索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能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破,对其以后的研究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本科生科研训练可以服务校外,将社会提供的服务和课程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参加服务的活动中满足社会需求并形成社会责任感。

3.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大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其项目从论证、立项、实施到实验结果的分析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权衡比较,得出最优化的决策,需要与老师、同学以及其他人交流协作,单靠一人力量很难完成。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关系,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4.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精神品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把大学塑造成创新者的精神乐园。在整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力以及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与做事一丝不苟的品质。

5.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业、就业的竞争力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拓展空间。也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作者:陈国梁 白占涛 刘冲 孙志宏 贺晓龙 单位: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大学生科技论文: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一、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基本都形成了以课堂学习为基础、以科研立项为训练途径、以参加科技竞赛为检验手段、以申请专利和发表学术论文为创新水平标志的课外活动体系;通过开放实验室、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广泛搭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平台,组建学生科技社团、分阶段为具有不同学识基础和经历的学生提供技术指导等,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深度合作的协同创新要求大相径庭,这就要求在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汇聚各种资源条件并使其协调发展成为相互协同的合作体系。

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模式的协同创新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知识的不断累积、视野的不断开拓、思路的不断更新,将逐级地产生创意思维、形成创新意识,进而热衷于发明创造和创业历程的实践与体验。以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为例,按照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过程这一线索可以建设一个分层级的、全方位的课外科技创新协同体系,分别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创造和创业的能力。

(一)构建创意思维培养子系统

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坠落能够产生有关万有引力的灵感,其实就是因为牛顿具有良好的创意思维。在实践中将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心分成5个子实验室:一是突出学校学科特色以了解、学习、开发和建设海洋资源为主题的“海洋的奥秘”实验室;二是围绕学院的学科优势开设“光纤的世界”主题实验室;三是以演示大学物理学中的光学部分原理为主要内容的“光学的绚丽”操作实验室;四是引领学生探秘力学原理,让学生真正体会课堂中学习的物理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力学的探秘”实验室;五是直观展现电磁作用的原理,解析电磁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的“电磁的探秘”实验室。通过实验仪器的演示操作使学生对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其创意思维的形成。

(二)构建创新意识培养子系统

依托教学、科研实验室或专门为学生创新设置的技术实验室,健全学生课外创新社团的组织结构,完善社团运行机制,明确社团建设内涵与目标。建立不同专业的学生社团,形成有组织的、保障条件充裕的创新环境,通过创新团队长期延续性的活动来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以“理学之光”学生创新中心为基地,以“数学林”、“感知社”和“光鸣社”三个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为主体、以强化数理基础为目的,集合光、机、电为一体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技能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学生在科技创新中变被动为主动,将课堂、书本知识吸收并消化理解成为自己的能力。

(三)构建创造能力培养子系统

学生创意思维的形成,将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需要及时搭建发明创造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创新活动,进行发明创造的实践。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国内外竞赛,进行发明创造的实战训练,将完成的创作作品作为创意思维培养子系统的演示案例,不仅增加实验室的教学仪器,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尤其是在教学使用过程中,展现给学生的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创造实现的,对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精神具有强烈的动力。

(四)构建创业体验子系统

学生参与一定的创新活动,具备了一定的创造能力后,那么就要帮助他们将有发展的创作转化成有效的社会价值。对学生的创作项目进行培育或孵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业活动,将其发明创造产品化推向市场,进行市场运作,让学生充分进行实体经营的体验。学生创新成果不断出新,创业意识越来越强烈,通过学校创业教育学院搭建的平台、国家大学科技园提供平台以及学生自行拓展的创业平台,已经形成了学、研、用一体化的生态链条。

三、学校内外部资源配置机制的协同创新

按照协同创新实现途径可将其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两种,内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依赖于组织内在要素之间的互动,外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与其他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所以进行课外科技创新体系的创新,需要从研究其内在的本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与外部因素的联系出发,既要进行环境-管理-过程等组织内部的协同创新,也要把校外各种有利资源有效联系起来。

(一)内部机制的协同创新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离不开制度做保障。高校内学生创新体系的协同创新首先要实现制度的协同,通过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得到锻炼和所取得的成绩标志着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为了鼓励学生更多更好地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则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将学生创新过程与选修课协同配置使其得到学分的认可;将教师的课外指导过程与课堂教学协同配置使其付出与收入协同起来;将学生取得的创新业绩与“推免”读研、评优评奖、就业推荐等优惠政策协同起来等。其次是专用实验室、基础实验室、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等资源环境的协同利用,为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设备资源和技术支持。再者就是通过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社团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实现协同组织,把各有所长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构成优势互补形成最大的创新力。第四是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的协同,把课外科研活动基金项目、专项竞赛、科研训练计划、学术报告与交流等形式的活动协同起来,根据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创新技能水平组织其参与不同的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形式的活动等。

(二)外部资源的协同利用与开发

实现学校与外部资源的协同,首先是创新活动与创新竞赛的协同,目前作为检验学生创新能力的国际、国内各级各类竞赛项目纷繁多样、不乏百种,有对应专业的专项比赛,有综合性的挑战赛。对于每一种权威性的比赛要有针对性的组织和训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全面发挥和提高。其次是与校外企业的协同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创新活动载体,一方面与企业联系将企业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部分技术问题(难题)提出来作为竞赛的题目,让学生广泛参与从中得到最佳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将一些技术难题作为攻关课题,由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共同组成课题级进行科研攻关;三是企业把自有的一些模块化的、可复用的、开放性技术平台提供给学生,供他们学习、模仿、仿真、实验、研究、发展和创新;四是直接把学生的一些创作进行优化后由企业进行成果推广等;五是直接将学生送到企业参与生产、研发的实践中去体验创新实践的全过程。进行使学生既能够开拓视野、锻炼本领、提高能力,又能使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得以合理衔接。

四、总结

总之,协同创新理念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的创新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法。只要能够把机制、体制和制度、实验室资源、教学条件、专业特色、社会资源等一切有利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相关联的因素协同起来,必能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作者:吕开东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工作处

大学生科技论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践与思考

一、建模教学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1.学生分析问题时的洞察力可以通过建模教学提高。

数学建模,顾名思义就是对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假设进行简化,通过问题本身的内在规律来找寻合适的数学方向,建立一个可以解释以及解决该问题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学软件和实际数据来验证所建模型的准确性的一门学科。由于所遇到的问题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如果没有一定的洞察力,无法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学生很可能会一筹莫展,踏足不前,甚至南辕北辙。建模的实际问题来自于各行各业,虽然每个问题的专业背景可能不一样,但是只要在合理的简化假设的基础下,这些问题的数学模型最终可能是一样的或者是近似的。数学建模要求学生具有鹰一般的洞察力,能够举一反三,能从千差万别的“面孔”下看穿其内在的相同的数学关系,接着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编程知识去建立数学模型。从实际问题中凝练出数学模型,洞察力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数学建模的培养,学生们能从看似以前完全没有涉猎到的领域中找到与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之间的共同特征,并从中提炼出合适的数学模型,最终根据模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能力正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数学建模改变了学生们的思维习惯,让学生们看问题不再感性更加理性。通过数学建模的培养,学生们的洞察力得到了锻炼,为其参加石油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打好了基础。

2.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建模教学培养。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的,由一个人的智力、知识、独立性等优良品质复杂综合而形成的,能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一种综合性本领。目前的教育学认为,创新意识是区分一流人才和二流人才的重要标准,对于人才的培养,创新意识才是最关键的。由于数学建模的解题方式非常的灵活,只有特定的解题方向,但是没有标准的解题方法和统一的正确答案。学生们要做的,就是读出题目要求你做的解题方向,是预测还是检验,是分类还是简化,再根据具体的解题方向,自己去寻找合适的解题角度和数学方法,自己去寻找合适的数学软件去实现模型的完成与检验。因此,学生在整个建模过程中不再像以前一样由老师全程指导,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这极大地增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通过建模教学培养。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所应该具有的能力,也是解决许多科研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数学建模中,一招鲜吃遍天是可能的,但前提是学生具有发散思维,能够找到与问题本身相切合的点。数学建模对发散思维有较高的要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科研项目也需要学生具有发散思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离不开发散思维的浸润。发散思维可以强化学生们对于数学规律的发现、掌握和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们对于所探究课题涉及到的知识进行延伸的素养,养成其在科技创新项目和科研中运用发散思维的习惯。由上可知,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通过数学建模教学进行培养,可以通过数学建模竞赛进行强化,具有发散思维是学生们灵活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科研问题的重中之重。

4.学生的知识范围可以通过建模教学扩展。

数学建模所涉及到的问题来源于各行各业,而解决一个问题所应用的知识也不仅仅只限于该问题本身。迫于精力所限,每个人无法掌握所有行业的所有知识,因此在数学建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要进行文献的查找。而在数学建模竞赛中,由于参赛时间的限制,学生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细细地抠读论文,所以这培养了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抓住文献里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的能力。此外,任何模型的求解都繁杂异常,手工计算往往得不偿失,因此需要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及数学软件来进行求解,最终的建模成果需要以科技论文的格式写作出来,尤其是数学建模美赛,需要学生用英文写作论文。正因如此,一场数学建模竞赛,不仅仅训练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能从抽象的问题中凝练出数学模型的能力,更是为学生将来在科研道路上的发展打好了基础。

二、建立更合理的数学建模教学体系

为了使我校学生更加符合石油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项目的要求,笔者认为应该在原有的数学建模教学体系上,融入具体的石油类科技创新实践案例,形成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数学建模教学双头并进、互相补充、互相提高的新的数学建模教学体系。

1.补充建模教学内容,完善原有课程体系。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为目标,结合往届建模教学的具体情况,对数学建模课程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在原有的优秀建模竞赛题目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难度适中的石油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案例,丰富教学内容。除此之外,还应该补充一些具有石油学科背景的开放性题目,引导大一大二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当中。并且同时,还应该开设一些数学软件应用课程,让学生初步了解Matlab、Spss、Lingo等数学运算软件,加强学生竞赛论文写作和英语论文写作的能力。通过以上工作来补充和完善原有的数学建模课程体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2.加强数学软件编程教学。

数学建模课程的新颖之处在于,它不仅让学生学会把数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科研应用当中,而且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更加快捷简便地解决数学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该通过三个层次来强化学生数学建模软件编程的能力。第一层次,通过数学上机课来增加学生的数学软件应用的能力。第二层次,通过数学建模课程初步培养学生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为基础训练题目的解决,该过程除了强调编程能力外,还强调问题解决的完整性。第三层次,通过竞赛培训、竞赛以及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该层次培养学生通过应用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项目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应该通过石油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项目的引入,将我校数学建模二级培训体系———选修课、建模竞赛培训,拓展为选修课、建模竞赛培训、科技创新实践项目的三级培训体系。所谓融合石油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建模培训,就是针对本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需求,通过融入石油专业知识,结合石油背景来设计数学建模培训题目,依靠学校每年的科技创新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等,以创新的形式进行建模培训。我校每年的科技创新项目大部分都偏重于石油化工领域,因此要融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数学建模教学,关键点就是在设计建模培训题目时能结合石油背景和石油行业知识,引导学生们在思考本专业的科研问题时,能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这不仅仅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专业知识,更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项目的难度过低或过高,都对学生的科研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而且,在项目的设计上,需要考虑项目的可行性、数学建模思想与方法在专业领域中的体现等问题。

三、结语

石油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广,难度大,对学生的科研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数学建模沟通了数学理论教学与实际科研应用,课程内容涵盖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整个过程,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全面的。将石油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数学建模课程有机的融合是培养具有全面科研素养的石油学子的有效方法。

作者:朱益 顾岳 李磊 王克雄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大学生科技论文: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论文

一、以经费投入为前提,师资保障为重点,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投入保障机制

障各高校二级学院应依托本学院各级各类教学示范基地、重点实验室以及重点学科等科研平台,发挥国家级、省级等各类教学团队等师资优势,鼓励教师带课题入驻大学生创新实验基地,为学生做学术报告、带领学生做科研,培育创新实践团队,分组分层次进行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全程跟踪作品的形成、改进和完善,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将创新兴趣转化为创新实践。

二、以学术氛围营造为抓手,创新基地为载体,建立项目化、基地化运作模式

1、学术氛围营造

高校校园文化中,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高低。科研氛围浓否,也直接决定着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困难程度。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各学院应组织以本学院学科知名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成员的学术报告团,定期为学生做学术报告,为本科学生提供参加科研工作体会,鼓励科研工作量大的教师或课题组接收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有条件的学院还应加大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和增加创新技能学分等措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2、创新基地建设

调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引导大学生将创新兴趣转变为创新实践。各学院应依托其科研、实验室等资源,充分发挥师资优势,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具有融教学、科研、育人于一体的多种功能。基地专家团队担任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老师,直接指导学生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应整合学院各种创新实践资源,涵盖基础训练、创新实践、学术交流、成果展示等各种场地以及电脑、投影机、打印机、桌椅、文件柜、阅览桌等必需的办公用品,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三、以品牌赛事为突破,项目培育为途径,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运行机制

1、品牌赛事

各学院还应根据本学院学科特点、学生特长等具体情况,确定本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赛事清单,同时确立诸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数学建模大赛、力学竞赛、英语竞赛等赛事以及学科专业竞赛的品牌赛事,重点培养和资助,长期培育项目和团队,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全过程、全方位培养机制,调动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将创新兴趣转变为创新实践。

2、项目培育

学院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得调研,根据学院具体院情,结合学校、学生的专业情况,制定本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规划,常年为各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尤其是本学院确定的品牌赛事储备项目和团队,注重高低年级学生的合理配置,对重点课题进行立项和资助,实行项目制管理,注重课题项目的培育,加大对立项课题在师资、经费以及实验场所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重点攻关省部级以上团队项目,力争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得持续深入开展是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拓展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它对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万超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