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1 05:05: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儿童美术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摘要】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儿童依靠直觉能够把握物象的基本特征,能够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能够体现美的自然法则。而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发展实际,不符合艺术教育特点。要改革美术教育,就应依靠直觉进行美术教育,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
【关键词】直觉儿童美术教育传统美术教育视觉训练视觉表达
一、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路人类的两种认识程序,两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直觉是一种为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识能力,儿童的认识主要靠直觉发展,尤其在艺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儿童依靠直观知觉作画有以下特点:
(一)儿童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儿童观察物象时眼睛最先接触到的并不是可度量的现象,而是接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感染力,他们把吸引了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特征。从审美的角度看,被感知的意象就是感知物的本质。比如4岁幼儿看一辆车,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车轮是圆形,这是车的基本特征,尽管有时他们在一个方形下面画许多圆,但仍能看出这些圆是代表滚动的车轮,在这里数量并不重要;儿童画鸟时画一个椭圆代表身体,在圆的一端有时用三角形,有时用线代表喙,在圆的上下两侧画两条线或画两个三角形代表翅膀。可见,儿童年龄越小造型越抽象、概括。随着儿童年龄增加,他们的观察记忆力增强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复杂,越接近真实。他们表现形的能力由简单到复杂,这是他们认识发展的自然过程。
人类认识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感觉器官。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是儿童认识发展的重要方面。艺术要求儿童注意世界的具体特征,不仅表现共性,更重要的是表现个性。艺术表现要求不是画物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有个性特征的物象,是这个物象和那个物象的区别。因此,在艺术教育中不断启发和引导儿童去注意观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提高艺术表达能力,把儿童从概念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起十分重要的任务。
(二)儿童依靠直觉能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儿童的早期艺术形式,含有高度抽象的几何图形,它们并不是对大自然的复制,而足对大自然本质特征的反应,有人认为这样的概念不可能产生于观察过程本身,它只可能是更高级的、非观察性的层次上推敲的结果,他们认为儿童对现实情况的思维不是靠直接的感觉,而是靠非感性的智力的升华。其实,儿童与成人的艺术概括相反,是非理智的思维活动。概括在所有的知觉中都会自动发生,因为简化的形象是被记住的形象,儿童所表现的视觉意象,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主观需要上。比如,儿童画一条公路上行驶着的车辆时,运用折式构图,在一条线的上下画出两个天空,来往的车辆和行人上下颠倒地画在这条线上。再如,儿童画一个人在洗头发,他把伸进盆里的头和地面用俯视表现,以便让人看清洗头发的情景,把人的身体用平视表现,以表示人站立的动态。所以,儿童在表现世界的根本性结构特征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创造力。
(三)儿童依靠直觉能体现美的自然法则对自然中存在的平衡、秩序、和谐等现象的体验和追求,是人类的审美本能。在儿童的绘画中,均能得到自然显现。如儿童在线画中能自由运用各种形态的线通过疏密、繁简变化表现节奏和韵律,他们用直线、曲线、圆形、方形、三角形在人物、动物、植物上自由组合装饰,做到繁而不乱,繁简有序;在线描写生画中,能把复杂的景物组织得井井有条。儿童在色彩画中,常用补色对比表现强烈而和谐的色彩关系,依靠直觉他们能感觉出一块红背景前的人脸是绿色的;在黄色背景前把人脸面成紫色;他们还可以根据物象受光的影响所产生的明暗变化,用不同的明度和纯度的色块进行表现,这些并不是在理性知识指导下的艺术表达,而是靠直观感受,靠主观感情支配所做的自然表达。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把儿童画中表现出的这些优点加以肯定,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儿童由无意识的显现发展为艺术表现,认识就会得到升华。
人的直觉不是少数超人和艺术家才有的特质,直觉是人所共有的天赋,依靠直觉进行的美术教育活动,可以开启人的智慧,促进人的直觉发展。
二、我国传统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只重视理性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向儿童灌输知识,儿童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从而抵消和压抑了直觉的认识作用,也抹杀了儿童的灵感和天赋。我从许多儿童在不同的状态中所画的截然不同的图画中,惊讶地发现了不同的教育对儿童发展认识所起的不同作用,证明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既可以培养人的能力,也可以阻碍人发展才能。
(一)传统美术教学,注重临摹,忽视儿童的个性表现常用简化了的图形做为形象表现的模式,通过临摹灌输给儿童,把学简笔画称为让儿童掌握绘画“词语”。儿童在成长中,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成人先入为主地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就会使儿童形成定势,儿童学会了这些形象公式,套用在自己的画里,就出现了所有儿童画一个模子的太阳、大雁、花、树……。比如常见幼儿园的孩子用一条折线画大雁,他们从老师那值得到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这个符号代表鸟,他们不知道绘画形象来源于生活,他们不懂得通过自己观察发现各种形态特征的鸟长得是不一样的,临摹教学使儿童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对生动有趣的物象不会画也不敢画,每个孩子的画没有个性,没有心灵感受。
(二)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儿童成长的历程,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实际如教材内容由简到繁,从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的造型能力发展,认为:物象的形状越简单,儿童越容易掌握和接受,所以教材从简单形到复杂形安排,以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所以教材规定由平面形开始: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形……看来这种安排似平是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实际上儿童生来认识世界并不以形的繁简来发展认识,他们喜欢画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人和事,他们一开始拿笔画画就先会画人。儿童在成长中的思维常常产生掌握世界、了解世界,并证明世界神奇的冲动,儿童图画常表现了人类发展中各阶段的创造力,他们能把大千世界中变化万千的事物,自由地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实践证明儿童绘画题材并不存在繁简问题,我通过教学实践了解到,富于变化的复杂形反而易于被儿童接受,如,中学教材中的旅游鞋、自行乍、古建筑……,都是儿童写生的好题材,我还实验让各年龄段的儿童画藤椅、画成组的蔬菜、画成组人物,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创作出了表现各阶段绘画能力的优秀范例,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摘要:本文以儿童美术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学方式的陈旧化、教学目的的片面化、评价标准的成人化、教育观念的非本土化,这些因素制约了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健康发展。由此提出了在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形成各方合力,以具体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的转变作为突破口,有效促进儿童美术素质和人文精神提高等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创造力引导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儿童美术素养、提高儿童审美意识、激发儿童创造能力的学科,对儿童形成良好的艺术感知能力、表达评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和谐的开展人际交流活动,形成健康的情感、意志、品质乃至人格具有特殊的意义。区别于专业的美术教育活动,儿童美术教育应当通过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参与、感受、想象等一系列探索和实验活动,使他们首先产生愉悦感,并由此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和冲动,在顺应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循序渐进地完成儿童对外界认知作出表达的全过程。但在实际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儿童美术教育的方式方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健康发展,造成儿童学画思维的死板化、程式化、单一化,影响到儿童天性的释放。因此,必须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加以改革创新。如何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引领,有效地促进儿童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的陈旧化
目前的儿童美术教育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的设置较为单一,部分教师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传统,缺乏创新,仅局限于纸面作画,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并示范—儿童临摹—教师点评的教学方式,重模仿,轻创作。通过教师讲解和临摹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儿童感受、认识世界,但是单纯地让学生比照范画,甚至为了让学生短时间取得好的画面效果,运用一些程序式技巧“教会”他们画画。教师的仔细讲解、具体演示、忙碌穿行、强调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儿童描绘、创作的机会,使他们朝着学校设定的方向发展,导致美术活动的自主性、人文性、艺术性大打折扣,对于儿童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害而无益,不利于学生多样化发展。
(二)教学目的的片面化
儿童美术教育普遍被认为是单纯的美术技能的传授,过分强调和重视绘画技能的培训。检验美术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孩子能不能完成一幅画,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美术活动知识、技巧和能力,培养儿童基本的自我表现能力,使其产生最初的审美情趣,是儿童美术教育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却非最终目标,儿童美术教育应通过借助美术活动这一形式载体,促进儿童认知能力、情感控制、个性发育等诸方面的健康发展。美术知识、技巧和能力只是达成这一最终目标的手段之一,美术教育应该通过引导儿童用自我创作的形式来展现内心感受,产生快乐,陶冶情操。所以只有把美术作为儿童表现自己观察客观世界角度的工具,才能够通过美术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评价标准的成人化
美术作品的评价可以开拓孩子的视觉方式,形成对事物的多元化理解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或家长不是立足于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去思考,往往以成人的视觉和经验对儿童美术作品给予评价,脱离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去认定儿童作品的好与坏。而这种判断往往被誉为权威、专业的判断,以与客观事物“像不像”作为标准,打击儿童的创作的兴趣,遏制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作品陷入“被观看”“被审美”的尴尬境地,严重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平衡。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曾说过:“不要把自己的意象加在儿童的身上,除了儿童自己的表现方法外,其它均为他所不了解的,我们绝不应该以不适于儿童思想和认识的任何方向去影响和刺激他的想象力,儿童有其自己的经验和表现的天地。”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应依据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通过多元化的价值评判手段完成,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平等的姿态去倾听他们作品中本能的情绪和感觉的诉说。
(四)教育观念的非本土化
受国外儿童中心论自我表现和创造性的美术教育观念影响,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界也存在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这一倾向,持有这种观念的人认为:“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具有创意独一无二的潜力,每位幼儿的发展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展露其天才。每个人的目标在于充分表达自己,从创作中实现完整的自我”。这一主张在儿童其他表达手段尚未发育健全的低幼阶段有一定的适用性。在这一年龄阶段,绘画是其和外部世界沟通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但如果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进而忽视甚至无视美术知识、技巧合能力的教授,与儿童后继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发展目标相违背,则是不可取的。
三、儿童美术教育方法思考
(一)以儿童为本,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我国儿童美术教育存在儿童中心论与学科中心论两种观点之争。前者强调教育中儿童的中心地位,主张通过儿童的自然表现和创作,促进儿童审美与创造能力的提升。后者则强调美术文化的传播和继承,主张以严格的教学活动,实现美术的审美价值。儿童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单纯的儿童中心论与学科中心论已不能为解决教育难题提供理论支持。儿童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首先要给予儿童美术素养的育培以充分关注。美术素养是指完成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技能学习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想象的意识和能力,美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儿童视觉经验的积累,提升其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创造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此外,我们还应当积极理解和关注人文精神的内涵,引领儿童在广阔的文化视域中形成对美术的特征的基本认识,关注身边的美术现象,欣赏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地域环境中的美术作品,领略美术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培养儿童用开放、宽容、尊重的心态去接纳、欣赏文化的多元性,并在兼容并包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审美品位。
(二)引导并不主导,注重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儿童美术教育需要教师和儿童的一同参与,随着儿童美术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经验倾向的课程观已经逐渐取代学科倾向的教育观。现代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更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对知识和技巧的要求已经退居其次,儿童的审美经验已经成为构建儿童美术课程的核心内容,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与技巧的教授为主要内容的灌输教学方式已经转变为以儿童兴趣培养为起点,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经验为核心的引导式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参与度的把握很重要,不能干预主导又不能放任自流。教师的职责在于点拨和启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注重孩子动手和动脑能力的培养。美术作品的构图、色彩、大小应体现儿童自身对生活世界的认知和审美观,教师有一套成熟的美术技法和审美取向,但其作为成人的认知与审美,与儿童世界的认知与审美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儿童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因其稚嫩而轻易加以否定,并随意加以修改甚至另起炉灶。儿童的画作是极富创作性的,对他们作品的评价不应简单的用好不好或像不像来判断,更不能因此而对其批评,打击他们的创作兴趣热情。而是应以平等的身份、尊重的态度和他们共同创作,肯定他们富有个性的构思和表现,欣赏作品中的美感,支持并鼓励他们进一步创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做到适可而止,不限制儿童内心直觉感受的表现,引导儿童画面效果不断提升。
(三)灵活与多元,激发儿童创作热情
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受美术学科发展的影响,随着美术学科范围的拓展,与之相对应的儿童美术教育也产生了变化。相较于传统的美术教学,如今的美术内涵早已得到很大的拓展,不同的媒介材料扩充到儿童教育内容中,当延展的内容进入到课程体系中,就需要美术教育者去选择和组织,以顺利完成其课程化的过程。儿童美术是儿童本能的情绪与感觉的倾诉,映射的是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不完全是按眼睛看到的事物颜色、形状、结构去表现,而是根据内心世界对把握和理解进行表现。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避免两个误区,一是过早的教授专业化技法。很多老师为了凸显自身的专业性,过早地去教授孩子专业技法,这不符合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很容易使之丧失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鉴于此,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尽量抛开成人化、专业化的美术用语,让学生能够领会老师的意图,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二是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化、概念化、模式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避免简化、模式化图像,多给学生展示实物照片或者动作视频,让学生在了解其特点后再去表现。同时降低临摹物品和画作的使用频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加儿童接触自然的机会,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场所、教学素材、作品表现形式,激发儿童热爱美术、热爱创作的热情。
(四)多方联动,形成师资培养合力
儿童美术教育早已不单纯是艺术活动本身,其更加注重艺术与生活等各个领域的交融,也不再只单纯追求儿童绘画技能的提高,愈发重视儿童在创作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实现个人表达,这对儿童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这些问题仅仅依靠教师个人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无法得到妥善解决的,需要各方共同参与,立足该学科教研活动,注重实践体验,抓住“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多元互动平台,采取个性化、精准化、内涵式的师资培训措施。首先,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利用高校美术教育、学前教育、儿童心理学教育等专业师资力量,与儿童美术教师形成科研合力,实现各学科间的联动,形成理论、实践间的互动;其次,要立足实际、重视学科教研活动,避免不接地气的盲目科研,针对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实际困难,立项研究,在项目中实现儿童美术教师的体验式、参与式培训;再次,根据科研活动和科研项目的成果,设立专门的儿童美术教育研究机构,形成专业性、常态化的互联网研究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教师多元互动,有效推动儿童美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儿童美术教育并非教授技艺、培育艺术精英的教育,而是全面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艺术教育特色活动中的有效方法,使儿童的艺术潜能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挖掘,达至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作者:王稳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
摘要:素质教育的全面施行对儿童的美术教育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传统的美术教育固有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对儿童的美术教育和思维方式的培养需求。在对儿童展开的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其实就是全面的培养儿童的放射思维、扩展思维、求异思维,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在美术教育过程当中培养儿童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希望能对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儿童美术教育当中的重要性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儿童美术教育;重要性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同于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美术教育过程当中需要并突破传统固有的思考模式,全面的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在美术教育当中遇到的问题,最大限度的拓展和延伸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分析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得出,其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变动性、流畅性、独创性特点的全新思维模式。培养儿童发散性思维的美术教育并不需要教师一笔一划的教授儿童如何去画,而是就一固定主题引导儿童去进行自主的创作,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一、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的提升儿童观察能力
传统的美术教育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但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通常都是教师临场演示绘画,然后让儿童进行直观地模仿,主要强调儿童必须要理解并掌握一定程度的绘画要领和绘画技巧。在这样的美术教育模式之下,儿童所能创作的方向较为固定,创作思维被大幅度限制。实际上,儿童的美术绘画创作主要是依赖于对于生活和学习的感受,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要求儿童掌握一定程度的绘画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对于美术教育而言亦是十分重要。想要全面提升儿童的美术绘画的能力,不能过度的偏向某一方面,而是需要同步的对儿童进行全面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儿童的美术水平,达到全面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的目的。在实际的绘画过程当中,儿童主要是注意绘画对象的“形”,所以在绘画过程当中主要表现出来的也是物象的形态。例如就长颈鹿这个主题来完成绘画,儿童往往会根据观察和自身记忆的“长颈鹿具有很长的脖子”这个特征将其呈现在纸上。然而,片面的观察使得儿童对长颈鹿的斑纹、眼睛、外形、色彩等的观察不够到位,对长颈鹿的喝水、散步等生活习性不够了解。儿童通过绘画而产生的最终形象只会表现出脖子长特点,对于其他方面的特征没有具体的表现,造就导致了作品完成之后的各种“四不像”。教师通过引导儿童深入的对绘画对象进行深入、全面的观察,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同时也能在观察当中培养儿童的自主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激发儿童动力和兴趣
兴趣在儿童进行美术绘画学习过程当中扮演着“最好教师”的重要引导角色,只有本身对美术绘画产生浓烈的兴趣,才会愿意自主自觉的学习对美术绘画。在美术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特性,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儿童进行美术绘画,全面的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绘画积极性、绘画动力等。教师可以根据美术绘画教学内容,设计和增加一些富有意义、有趣、好玩的美术活动和游戏,并引导儿童积极的参与到游戏当中,儿童在参与游戏的同时求知欲得到提升。游戏对于儿童的吸引力,也会使儿童能在美术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儿童在完成美术课堂的学习之后积极地参与到与美术有关的活动和游戏当中,使儿童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美术绘画的乐趣和魅力所在。例如在引导儿童对外星人进行绘画时,教师应该鼓励儿童就外星人的外形进行夸张而大胆的想象,为美术绘画创作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儿童的美术绘画创作作品提供更多的创作可能。在放飞想象的前提下绘画出来的外星人各种各样的。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能有效引导儿童的探索求异
儿童本身是具有较强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这更有利于对儿童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美术绘画的过程当中儿童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可以根据自身的思想认识将观念、知识、理论等基础进行重新组合,然后就为同一问题寻找出全新的、不同的、求异的答案或是设想。在美术绘画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的主导之下,儿童就同一创作主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彻底的放飞儿童的想象,以便于打破传统的固有思维模式对儿童想象力和求知探索精神的束缚。鼓励儿童用自身的认知方式和思考模式来分析美术绘画问题并解决美术绘画问题,为儿童拓展更宽广的美术绘画视角。教师也可以安排儿童对比较有动态效果的“老鼠偷东西”这一类的主题进行绘画,而儿童由于对这个绘画对象的了解,在不同思考方向的引导之下,将会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老鼠偷东西过程当中的搬运、偷吃等不同形态的动作,有效的利用这一绘画主题能充分的激发儿童的幻想、求异、创新等思维,并在不断的绘画练习当中得到培养和加深。
四、结束语
如今,在儿童的美术教育过程当中主要是培养儿童的绘画能力,不仅被作为美术教育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引导美术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教师应转变美术教育观念,在美术绘画的教学过程当中,鼓励儿童就,就同一主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然后再将对理解的故事情节和画面结构用自己特有的独特绘画方法呈现在画纸上,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情感表达性的绘画作品。这种基于儿童的情感进行的美术绘画创作,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儿童的绘画兴趣和绘画动力,同时也能有效地对儿童的创造潜能进行开发,以达到有效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思维的最终目的。
作者:谭娟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在赏识教育日益盛行的今天,笔者从自身的学前美术教育的实践出发,总结出绘画教学过程达到对学前儿童内心关注的四大途径,包括用稚气的眼光、想象的思维以及赏识的目光以及疑惑的意味等。
【关键词】尊重接纳;自主创造;打造自信
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五花八门,尽管微不足道,但是,教师欣赏的目光,或者简单的一句话,满意的一点头,一个轻微的动作,他们都觉得是对他们创造力莫大的肯定,感受到莫大的快乐,这就是所谓的“赏识教育”。通过对儿童创造力肯定,催生他们潜在的巨大的创造力,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教师用尊重接纳、赞许的态度、发现学前儿童作品中的精华所在,使学前儿童在满足中产生快感,受到激励,在无声的交流中促进学前儿童创造性的发展,提升学前儿童面对困难的信心。
1.用稚气的眼光看待
学前儿童各自独特的生活经历在他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形成了他们特别的体验和感受。学前儿童的绘画总是强烈地透着一股浪漫天真的稚气,他们获得的是成人所不能体验的生活情趣。在笔者曾进行过以“冰激凌商店”为题的绘画作业中,学前儿童用独特的视角表现了桌子的四条腿,这个学前儿童并没有受到专业的透视教育,却在桌面上是一个俯视角度的茶杯。从画面上我们可以穿透冰柜看到里面的雪糕,并且配有文字“哥哥你的个子真大”,大冰激凌回答:“你是个小弟弟。”这都是学前儿童生活经验的反映,充满了学前儿童对生活无限的遐想。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从事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的教师,在看到儿童画出绿色的花以及红色的叶子的时候会第一时间武断的“教育”他们,花应该是红色的,叶子应该是绿色的,他们在没有完全读懂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而简单粗暴的用成年人的生活体验做出的指点,他们没想到,也许学前儿童想画出绿色的牡丹花,或者想画出几片秋天的枫叶,只是他们不知道绿色的牡丹花和秋天的枫叶不会同时出现,仅此而已。在很多从事学前儿童绘画教学的教师看来,学前儿童的绘画丝毫无所谓的“画理”所寻,他们天马行空的表达,是一次次心灵的自由旅行,这种自由的心灵体验甚至穿越了时间的更迭以及空间的跨度,因此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指点”,扼杀他们正处于萌芽阶段的想象力,带给他们的是受挫的自信心,让他们以后都不愿意画,到最后不敢画。所以对儿童画的评述不能以成人的“固有观念”和要求去看待,只有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怀着一颗童心,才能对儿童画做出恰当的评价。
2.用想象的思维倾听
笔者长期从事学前儿童绘画教育,也常常惊叹于绘画对学前儿童的巨大吸引力。学前儿童在进行每一幅绘画作品中,都是用真实的心灵在表达,无论其结果对于成人来说是如何的难以理喻。这也正是儿童画有别于成人画的地方,就是源自那单纯稚嫩的天性,对新世界饱含热情的好奇,驱使他们用无所顾忌的手法,去表达生活。比如笔者曾以“小火车”为题,有某个学前儿童的作品,却赫然看到一个个数学符号,笔者直接感觉到他对数学的浓烈的爱好,希望小小火车能带他进入那充满未知欢乐的数学殿堂。笔者通过观察,发现每一幅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都能表现出一定的主题和故事情节,无论是一条最普通不过的直线,还是最简单不过的图案,都带着他们对生活独一无二的感悟,反映出他们真实的内心,充满对未来的向往。所以尽管绘画的手法尚且十分稚嫩,在画面构图上面还不够完善,但在图案背后凝聚着浓厚生活气息的想象力,这是艺术得以存活的最基本的元素。通过每一次绘画练习,学前儿童在情感体验以及智力提升方面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想象是儿童画恒久不变的主题。教师不仅仅停留在指导学前儿童画的层面上,而是能够和学前儿童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进那梦幻般的童画世界。
3.用赏识的目光观赏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绘画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于是他们往往会以“无师自通”的方式,达到“画无定法,贵在得法”的艺术水平状态。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是他们锻炼想象力表达力的机会,不应该用简单的好与坏粗暴的评判。教师应该提供自由创作的环境,鼓励他们在绘画中表达出自我的意识,并对他们每次大胆的创作尝试后,及时给与肯定,鼓励他们通过每一处细微的表达,传递出对现实生活以及内心世界的独特理解。笔者曾提出以“午后”为主题的绘画创作,学前儿童的表达异彩纷呈,有的把小鸡和蜗牛画成了好朋友,有的画出冒出黑烟的烟囱,地面上的人们没法生活了,教师应该及时肯定,对前者,肯定他们友好的态度,对后者表扬他们的环保意识。通过这样的一个主题发散性的思维方式的培育,是为将来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学前儿童的表现欲望,在自己微不足道的绘画作品得到教师充分的赞扬之后,大大的激发出来,从此逐渐养成了“一物多写”的发散性思维。学前儿童通过教师赞赏的目光以及肯定的态度,坚信自己能成为自己生命的创作者,自由的情感充分在绘画中得到了抒发,不断的寻求自我创新和探索的道路,逐渐建立起人生重要的自信,成为将来自主学习的基础。学前儿童的自信心以及创新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以及面对生活积极的态度,正是源自教师一次次的鼓励与肯定。
4.用疑惑的意味指导
幼儿园的教师,作为学前儿童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甚至会影响学前儿童今后一生的发展,他们往往以大哥哥大姐姐的形象,成为学前儿童最信赖的“伙伴”,成为他们模仿与学习的对象。这时候如果在学前儿童主动提出绘画请求的时候,教师开始他们循规蹈矩的“示范性教学”,势必让学前儿童过早的养成依赖性,自信心在教师的示范下慢慢消磨,不愿意积极独立的思考。事实证明,在绘画过程中教师过早过多的干预,其实是变相剥夺了学前儿童天性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得以发挥的自由,使得绘画中最宝贵的原创性的水土流失严重。成长是一个奇特的过程,当学前儿童的认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自然会开始逐渐画的像。在以“小猫的烦恼”为题的绘画过程中,教师给出的绘制要求是把鱼、小猫和老鼠绘制在一幅画面中,用自己的方式安排构图。看到地面上的鱼缸,教师有了质疑:“鱼缸放在地面上,小猫就可以吃到鱼了吗?”“小猫的头和鱼缸的口是一般大的,小猫吃不到小鱼。”“那小猫为什么不吃老鼠呢?”“这是两只小飞鼠。”只见这是学前儿童为小老鼠添上了对翅膀。教师要达到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就需要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尽可能的把他们的思维拓展开来,通过以上的绘画过程中,教师与学前儿童的交流,并不是一种干预,而是通过对对学前儿童事前充分的了解和观察,对他们绘画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之后设置的人为的“绘画障碍”,让学前儿童通过翻越这些所谓的“障碍”得到思维探索与尝试的体验。当然笔者并非完全否定教师在学前儿童绘画教学中的主导兴趣,只是提倡恰如其分的“引导”,别看学前儿童貌似对周遭事物漫不经心,其实他们内心不断在成长,所以,这种引导必须建立在学前儿童的兴趣之上,用适当的方式,教授他们必要的技能。须知,对美的欣赏理解以及美的修养都不是靠“教”可以得到的,需要在充满智慧和灵性的引导和启发的“培养皿”一点点的催生出来的。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强调的是发散性的思考以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貌似“无中生有”的“无师自通”,教育者需要做到的是认真聆听,仔细观察,合理引导,真诚赏识,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欢乐的同时,自主探索性的学习。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前儿童创作的本能,细心挖掘他们的自我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建立面对世界的自信心,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帮助他们释放出创造力的思维,用接纳、赞许的态度对待学前儿童的每一次艺术创作,达到敢于表现自我、勇于表达自我,在交流中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培养学前儿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李璐 单位:肇庆市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
在我国,幼儿园和小学生们本应该天真浪漫、富于幻想,可是这样的天性却被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学校里分数的比拼所压制,幼儿园的孩子被强迫去和外教学习英语、学习钢琴等,小学生们被家长送入各种辅导班学习作文、奥数、英语等,孩子们没有轻松的娱乐时间,他们的生活就处在每时每刻的竞争中。他们由于厌倦或缺少儿童的快乐天性而变得焦躁、乱发脾气。这个时候需要丰富他们的心灵、陶冶情操、接受美的享受、平和他们的心境。利用美术教育便会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马斯洛的层级需要里面把成就的需要作为最高需要,美的需要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高需要。而且儿童的大脑可塑性极强,发展潜力大,如果从小对他们进行身体思维训练、感知训练、协调训练、语言训练,他们就会全面地进行智力开发。美术教育对儿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术教育提升儿童的各种能力
(一)提升观察力
由于儿童美术教育是以简笔画为主,它可以吸引儿童对色彩和物体形状的注意,同时由于需要临摹而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力和识别力。儿童绘画的内容或手工折纸等都出自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乃至于童话故事中,例如托马斯火车、灰太狼与喜羊羊等形象。只有对身边事物感兴趣并且仔细观察的儿童才能够把简笔画或手工制作完成得更加具有想象力,也更形象。也有的时候儿童会通过记忆曾经的美术活动而在画面上再次把以往的场景描画出来,甚至会更具创造力地表现自己的绘画天赋。这不仅培养了儿童的判断、观察与想像的能力,进而也开发了儿童智力。
(二)增强记忆力
美国有一个喂养大猩猩的科研小组做过一个实验,让黑猩猩记住屏幕上一闪即逝的排列不规则的数字,结果它完全记住了,而人类儿童却失败了。这说明儿童的记忆力需要有意识的锻炼。儿童可以通过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记忆在头脑中,然后在纸上凭着记忆画出来。周而复始,久而久之,儿童的记忆越来越得到锻炼,也增强了。有时候我们看着儿童独自画出来的抽象式的画,虽然歪歪扭扭很稚嫩,但他们的绘画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对现实的模仿。当模仿越来越成功而逼真时,他们的美术作品则越优秀。进行的绘画活动越多,他们的记忆力就提高得越快。
(三)促进创造力
儿童的智商需要形象思维和创造力来表达,而美术教育恰好能弥补这一点,在美术活动中,儿童可以得到形象思维的锻炼,拥有直观性,能够启发他们的联想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当培养出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便能渐渐培养出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在想象与创作之中得以成长。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想象力是美术的专有特征,想象力就是创造力的基础,例如梦想飞翔的怀特兄弟。而创造能力的发展理所当然会促进一个人的智力发展。美术活动通过其特有的形象生动性和情感性,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和提高,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儿童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二、有助于情绪宣泄
儿童有时会烦闷、焦躁、脾气火爆,他们有时需要发泄情绪。绘画是最好的宣泄途径,它比打烂东西、大声骂人要安全得多、文明得多。画画满足了儿童交流和表达的需要。儿童需要向成人表达自己的个性、想法、思维和情感,儿童缺乏这些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只能选择其他途径,绘画就使儿童成功地把思想和自身联系起来。同时,美术教育可以协调人的左右两个大脑,因为人在画画时,可以不使用有分析能力的左脑,凭着直觉,人们就利用了右脑来不假思索地真诚表白。这使绘画者的绘画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提高,美术活动使右脑动了起来。右脑能够帮助儿童增强对事物的画面感。经常使用右脑,会对事物的直观感增强,描绘能力也提高,会促进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对于美术教育,许多人普遍存在着过于片面的看法,他们认为美术教育仅仅是一种兴趣爱好或是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美术有助于发展人的逻辑和形象思维,是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训练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创造能力和右脑功能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审美观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对于启蒙儿童智慧和优秀人格大有裨益。
作者:唐田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提出,艺术类科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学习美术,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活跃的景象。近几年,笔者都在从事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相关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每每看到孩子们画画时那纯真的眼神,以及他们画面上稚拙的造型和鲜活的色彩,我总会‘偏执’地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伟大的艺术家!我们应该好好珍视这些孩子与生俱来的品质。
一、现象
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特点在于其趣味性、灵活性、创造性和科学性,课程设置丰富多样,有儿童画、卡通画、剪纸、软陶等等。这与校内的美术课是有一定区别的,许多课程内容也新颖有趣,深受儿童喜爱,就连有的家长听了课都心神向往,但也不乏一些问题的存在。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为了保证教学的系统性,一般会给教师提供固定的课题,这些课题的设置往往都遵循着‘出效果’的原则,换言之,就是保证学生的画符合家长及老师的审美要求。我想这种动机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让孩子‘玩’得开心,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体验快乐;二是为了满足家长的‘口味’(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而残酷,许多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不得不顾及“上帝”的感受)。孩子能在快乐中学习,这固然是好事,但第二种原因却多多少少影响了孩子们的‘正常发挥’。部分家长不能理解儿童绘画中的稚拙,认为花了同样的价钱,就应该享受到同样的‘服务’,所以我的孩子不能比别人家的孩子画得差。在这种急功近利的观念驱使之下,美术教师们只得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力求以最高的效率让孩子们创造出最好的‘效果’。然而在得到好的‘效果’的同时,教师的教学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满、大、多的程式化构图模式;
2)对儿童吹毛求疵的造型要求;
3)色彩感知训练的缺乏;
4)艺术情感表达的缺失。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的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达到预期的画面效果,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儿童,再通过儿童的手传达到绘画作品中,正如世界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纳德所观察:中国教育者认为美是和谐与平衡,鼓励孩子按照教育者自己的标准绘画。这样就不免会产生绘画创作的雷同,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二、反思
分析以上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现象的同时,也对这些现象有了以下几点反思。
1、应注重儿童个性的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绘画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倘若用同一形状的黑匣子去锁住不同形状的自由灵魂,岂不是比扼杀它们还要残忍?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创造性发展的潜能,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制造条件让这些潜能得以激发。笔者看过一些日本优秀美术课程的视频,在日本的儿童美术课上,学生是主角,从作品的酝酿、创作到工作结束,几乎都由自己独立完成。教师不是指挥者,而是引导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对他们进行适当指导。但多数情况下,学生并不寄托于老师的求助,而是尝试独立去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以充分体现。
2、应尊重儿童特有的绘画思维
儿童不似成人有严密的思维逻辑,在绘画的过程中以感性思维占主导,常常表现出无目的性。许多儿童绘画作品,在成人看来可能是粗糙、变形甚至是不符合逻辑的,但正是这种儿童浑然天成的思维与表现方式,唤起了人类最原始而美好的心灵。感性思维实则是绘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可以给绘画创作带来灵感,成人不应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为标准来衡量儿童的绘画思维,而应尊重与鼓励。
3、珍视儿童绘画中的稚拙味
热爱绘画是大部分儿童的天性,当儿童不具备系统的语言表达能力时,往往会借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表面上看,儿童所描绘出的事物与客观现实并不相符,所画物象简单粗糙,甚至怪诞扭曲,实际上他们是在用稚拙朴实的手法表达自己主观的想象或情感。儿童用这种特殊的手法表达了人类童年的特殊美感——稚拙美,是成人作品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著名的文艺评论家陈丹青非常欣赏凡高的一幅油画作品,并用小刀从书上裁下装裱,以表喜爱。这幅画是凡高绘画初期的作品,画的是一位在海边的男人,将双手插在口袋里懒散的样子。这幅作品从造型到色彩再到笔触,均透着浓浓的稚拙味。技法上不够成熟,但看后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很短的时间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花一辈子的时间画得像个孩子。“儿童绘画的稚拙是与生俱来的,即使是伟大的画家毕加索都只敢说自己画得‘像个孩子’。可见,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啊!
三、结论
总而言之,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或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更要注重儿童个性与绘画思维的培养,好好珍视其绘画中的稚拙味,绝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儿童。对于美的标准,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答案,对于孩子,我想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种答案!
作者:李春花 单位: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一、小学美术教育培养儿童的基本能力
用视觉形式冲击学生感官的美术教育,是儿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的有效途径,其中的绘画课程不但能够有效地提升儿童的动手能力,而且能积极推动儿童观察能力的提高。在好奇心的推动下,儿童能够通过细心的观察来找出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积极地自我观察能够让儿童逐渐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这是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主要途径。同时,小学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完成记忆力训练。小学美术教育的写生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身边比较常见的事物进行更全面的了解,并借助自我记忆来完成特定形象的记忆。这不但能锻炼儿童的观察力,而且能训练儿童的记忆力,从而推动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想象力是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在儿童观察力和记忆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儿童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比如小学生在画鱼的过程中可以联想到海底怪兽或者美人鱼,这样的联想锻炼将会对儿童想象力进行有效地锻炼。最后,小学美术教育不但包含必要的美术绘画和手工制作,还包含相应的美术成品欣赏和美术作品创作,这对小学生审美形态的形成具有长远的影响。早期美术教育在引领小学生认识美和发现美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小学生的艺术素养,推动小学生形成相对健全的人格。
二、小学美术教育可以推动儿童全面素质的发展
首先,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教育形式,小学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个性塑造。作为陶冶儿童情操的有效方式,美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将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推动儿童完整个性的形成。美术作品是最能体现儿童内心的艺术形式,从美术作品的绘制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能够体验到儿童内心主动、敏感和独立的性格特点。合理的安排美术作品,可以激发儿童内在的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推动健全人格的形成。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促进儿童个性教育的发展,需要以儿童的兴趣为出发点,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丰富儿童绘画课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促进儿童思维和智力的双向延伸。其次,小学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儿童智力的开发需要从左脑训练和右脑开发结合在一起。但是,现阶段小学教育的内容不是文字就是数字,这给儿童的左脑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但是其右脑的开发却几乎处于荒废的状态,这对儿童的开发是非常不利的。早期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可以引导儿童在观察和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明确某一特定事物的外在特性——外形、结构和颜色等,锻炼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推动儿童智力的发展。再次,小学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作为目前素质教育中培养儿童创造意识的有效途径,小学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把儿童文化讲述和实践能力培养放置在同样重要的地位,是个性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集中体现。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将会引领儿童在勇于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从而提升自我艺术修养,实现健全自我人格发展的目的。小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儿童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激励儿童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合理实践,用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合理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推动儿童人格的发展。
三、总结
在小学过程中开展美术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儿童基本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升。作为一种刺激儿童视觉的艺术形式,它不但让儿童具有更加敏锐的观察力和强劲的记忆力,而且可以帮助小学生完成个性塑造,推动儿童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这些都是儿童人格健全的一个方面,小学美术教育能够从这些角度促进儿童人格的完善。
作者:何代君 单位:江苏省金湖县育才小学
1儿童早期美术教育重要性分析
加强对儿童早期美术教育重要性的分析,对于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重大且积极地影响,所以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一个成年人眼中做不到的事,儿童眼里就能做得到,因为他们的思想处于原生态,没有束缚。而成年人,受到各种教育、宗教、政治等社会上的各种干扰与困惑,禁锢在各式各样的牢笼里。孩子的心底宽阔,天马行空,只有了解孩子的这些天性,才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美术,必须有和孩子平等甚至低下的思维方式尚可谈及幼儿教育。孩子眼里美的人和物便是人间最美的东西,和孩子探讨这些美好东西将是成年人永远的美好的回忆。成年人和孩子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绘画,了解合作对象又不能以自己为师,只有乞求孩子接受你,方能进入到孩子们万花筒般的思想世界。
2儿童早期美术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根据上文针对我国当前儿童早期美术教育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价值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可以明确到工作的内涵所在。下文将针对儿童早期美术教育对于儿童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旨在更好地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理念的改进。对于儿童早期美术教育,应当从颜色的层面着手,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于事物的认知也有着一定的差别,所以应当注重教学和教育方式的差异性。在一般的情况之下,儿童对于蓝色以及绿色等颜色的反应相对而言较为平淡,而对于橙色以及红色等较为鲜艳的颜色表现则相当的强烈,对于颜色所呈现出来的物质变化等反应敏感程度也有着巨大的差别,所以在实践的儿童早期美术教育过程之中还应当重视上述的情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于颜色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处于婴儿阶段的儿童应当教导其使用嘴以及手等,感受不同物体的形状,另外,颜色对于婴儿所产生的刺激可谓是相当强烈,所以,对于此阶段的儿童采取恰当的儿童早期美术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实践的教育过程之中监护人还抱着孩子,仰望天空,引导其对天空之中的蝴蝶、鸟等进行观察,同时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花草和植物等等,在这样多重颜色的刺激之下,儿童对于颜色的认知也必将有着巨大的提升。在实践的教育过程之中还应当注重的是对于儿童的表扬,恰当的表扬可以全面地提升儿童的信心,这一点对于其今后的成长以及个人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在表扬的过程之中还应当注重对儿童积极性的提升,以增强儿童进行绘画等的兴趣。因此,早期美术教育应是不断探索、不断改变现状,因人、因地、因时灵活的教育方式,不可用成人的目光抱着功利的目的实施教育。恰当的教育方式,对于儿童的个人成长也必将起到深远且积极的影响。
3结束语
采取恰当的儿童早期美术教育方式,可以形成儿童较为高尚的道德情感,且实现对儿童思维方式的提升,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儿童的思维方式对于美术教育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儿童的一些天真并且简单的思想,可以采用美术教育来进行塑造,同时由于儿童有着较为丰富的想象力,所以采取恰当的儿童早期美术教育,对于其后期的发展以及个人成长也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儿童早期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教育工作开展的重难点等进行集中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深入且细致的对教学工作的开展方式以及开展的相关核心理念等进行了综合性的探讨,旨在以此为基础,为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为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而做出积极贡献。从本质上进行分析,开展科学化的儿童早期美术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必然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所以应当对相关教育工作产生深刻的重视,且不断地完善教学的理念和教育工作的思想,为后期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作者:毕瀚书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摘要:西方美术教育受到“工具论”和“本质论”思想的影响;中国美术教育受到古代“六艺”及其发展的思想影响,形成了追求“技艺”的美术教育思想。不同的教育思想引发了不同的教学观,文章阐述中西儿童美术教育观。
关键词:中西儿童;美术教育;教育观
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观察能力,促进儿童发展。教学思想的不同,导致中西儿童美术教育观存在差异,文章主要分析中西儿童美术教育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中西不同的儿童美术教育观
1.不同的教育理念
西方采取了“自治式教育观”,教师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尊重儿童的个性,相信儿童的能力,因材施教,促使儿童发挥创造能力,让儿童通过美术创作表达思想和情感。西方家庭和学校都注重培养儿童的管理能力,尊重他们的思想见解,给他们充分发展自身特长的机会。但西方儿童美术教育的自由不是无限的,其提倡在家长和教师的鼓励、启发和引导下,让儿童依据接触的世界探索人生,独立完成创作,培养自身的兴趣,促进心智的发展,从而学会自我管理和约束,提升责任感,加强与社会和自然的接触。中国儿童美术教育重视技术和结构,主要采取的是“授受式教育”。其教育以书本为主,注重教师教、儿童学的授课方式。儿童主要学习美术知识和技法,儿童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以创作的相似度为主。中国儿童美术教育方式常常为课堂教学或者补习班培训,儿童缺少对事物本质和原型的观察,所以儿童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较弱,但具有较强的规范性。
2.不同的教育方式
西方美术教育是个性式教育,通过对人的全面培养,实现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因此,在西方美术教育中,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从发展儿童的个性出发,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和内在潜质开发,实现儿童在社会中的价值。中国教育方式受应试教育影响,注重培养儿童的美术技能和知识。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儿童美术教育采取模仿的教学方式,以命题的方式让儿童进行美术创作。此外,以往的儿童美术教学以传授儿童美术知识和技能为重点,使儿童对中国美术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认识,也了解了中国美术的历史文化,但对儿童个性的培养不足。目前,我国已提出素质教育的教育观,旨在促进儿童各方面能力协调发展。但美术教学目前仍然以知识和技能作为重点,个性培养不足。
3.不同的培养方式
西方儿童美术教育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但主要采取通才式培养方式。由于西方高等教育较为普及,学生毕业后能够自由地选择感兴趣的职业。面对较低的就业压力,各方面教育力量在实施时能够积极配合,给儿童美术教育提供较多实践和创新的机会。中国教育衡量学校的标准主要是升学率。教育资源的限制导致学校的等级不同,成绩优异者才能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大学。因此,我国教育主要是英才式教育,注重培养精英人才。在英才教育观下,儿童美术教育具有功利性,其主要为升学服务,儿童主要学习考试涉及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被忽视。英才式教育观能够培养出专业技能较高的人才,促进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4.不同学习期望下的教育观
西方教育注重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基础培训,常使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教育,让儿童多参与、多讨论、多观察,在有效的接受范围内促进身心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儿童的期望促进他们的发展,使儿童对美术产生乐学的观念,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观察学习美术,并进行美术创作。儿童能够与自然环境和社会密切接触,扩展知识范围,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提倡苦读式教学观,儿童从小开始承担着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希望,被寄予能够成才的厚望。在中国长期的历史传统下,儿童选择或被选择了苦读的学习方式。中国美术教育不太注重开发学生智力或培养学生能力,而注重让学生模仿创作,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儿童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但能够促进儿童专业技能的发展。
二、中西儿童美术教育观的利弊分析
中西儿童美术教育观的差异是由文化差异和教育基础差异引起的,不同的历史传承造就了不同的教育观。中西方不同的教育观又形成了儿童不同的思维模式。因此,分析中西儿童美术教育观的利弊,要从家长和教师入手,因为他们是儿童美术教育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影响着儿童美术教育观念。不同的教育观受到教育思想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反过来教育观又影响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影响着儿童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在中西方儿童美术教育观的影响下,中西方儿童美术教育各有利弊。首先,西方儿童美术教育理念能够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但导致儿童在知识、技能的积累和传承上处于弱势;中国美术教育理念注重对儿童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促进了儿童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激发了儿童的爱国热情,但儿童的个性发展培育不足。其次,西方家庭和学校培养儿童自由发展,优点是能促进儿童自由探索,缺点是容易引起儿童放任自流,不能合理引导儿童发展;中国儿童美术教育方式能依据儿童特长进行合理引导,但儿童在自由创作上受到限制。再次,西方儿童美术教育的培养方式能使儿童获得美的教育,但专业领域导向性不强;中国美术培养方式能够促进将儿童培养成书画大家,专业性强,但大众美术教育不够普及。最后,西方期望儿童美术教育与其他科目教育相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是期望范围宽,效果并不理想;中国儿童美术教育期望目的性强,能够促进儿童专业能力的发展,但是美术创新需要进一步开拓。
三、中西儿童美术教育观存在问题的对策
中西儿童美术教育观各自的利弊随着美术教育思想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怎样解决中西儿童美术教育观存在的问题,是教育者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必须面对的事情。笔者根据上述分析,对中西儿童美术教育观存在的问题逐个提出一些对策。第一,从教育理念上促进教育观的发展,提倡全面发展和技能知识并重的观念。中西方都应该借鉴对方合理的理念,促进教育方式的完善。一方面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一方面注重知识、技能学习,使知识、技能成为创造的基础。第二,从教育方式上促进美术教育观的发展,完善对儿童成才的培养。社会、学校、家庭应该寻找中西教育方式上的平衡点,使儿童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学习合理共存,既要实现儿童自身的价值,又要实现儿童在社会中的价值。教育方式上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相结合,既能促进儿童特长的发展,又能发挥选拔功能。第三,从培养方式上促进美术教育观的发展,使通才式教育和英才式教育相结合。教育既要培养专业人才,又要促进人的发展。通才式和英才式培养方式各有特长,结合两种培养方式的长处,促进儿童美术教育发展,可以为儿童未来职业培训和发展提供帮助。第四,从学习期望上促进美术教育观的发展,让儿童乐学美术并愿意为之苦学。儿童美术教育既要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也要使儿童美术教育期望值与儿童发展方向相适应。社会、学校、家庭要将对儿童的教育方式相互结合,将儿童的发展方向和现有的美术教育观相联系,对儿童美术教育提出合理期望,其期望值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与儿童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和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使儿童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又能促进儿童兴趣的发展。
四、结语
由于中西儿童美术教育观受到各自社会背景和教育思想的影响,所以要了解中西儿童美术教育观念的特点,就要认真分析中西方社会背景和教育思想的异同。文章对不同的儿童美术教育观进行阐述,提出各自存在的利弊,并根据问题阐述解决的途径,期望能够对促进儿童美术教育发展和儿童个性发展发挥作用。中西双方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要加强交流,促进儿童美术教育观念的发展。
作者:谢钰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当前社会上的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越来越多,这些机构凭借自身优势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人才,获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肯定。文章立足于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发展中的问题,对新形势下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究。
关键词: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发展方向;新形势
一、我国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
其一,学校美术教育与校外美术教育共存。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两种教学体系各有优势,因此在我国当前的教学体制中,学校美术教育与校外美术教育是共存的。对于我国的学校教育来说,美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学校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美术综合素养,但是其以美术的基础教学为主,教师教学的内容比较固定,培养学生的方法也较为相似。这导致我国一些学校的美术教育相对单调,有天赋的学生难以得到重点培养。而校外美术教育的存在则可以很好地弥补学校美术教育的不足。在校外儿童美术教育中,儿童可以得到较为全面、细致的美术教育。同时,校外美术教育也热衷于实行个性化的美术教育,根据不同儿童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这样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及其美术素质的提升。随着人们对儿童美术教育观念的变化,人们越来越信任校外美术教育,这使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在我国教学体制改革还未完成的阶段,校外教育是对现有学校教育的补充,因此校外教育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这也就造成了我国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共存的现状。
其二,校外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当前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正在快速发展,但很多校外儿童教育机构在成立时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的部分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美术素养,但在教学方面缺乏经验,导致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难免有些捉襟见肘。此外,部分校外教育机构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新意,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仅仅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压制。因此,当前我国的教学改革要以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要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但一些实力不强的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还是要以传统的教学为主,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以达到教学目的。由于我国的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刚刚起步,我国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在美术教育资源方面还相对薄弱。同时,部分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为了赚取利润盲目扩大招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还有一些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美术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即使绘画水平较高,但教学创新能力难以满足学生需要。当前部分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发展过于迅速,忽视了自身建设和优化。这导致部分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教学设备简陋,教学质量也难以达到相应的标准,这对当前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阻碍。
二、当前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当前,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在我国美术教学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于学校美术教育而言,校外美术教育可以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专业型艺术人才。所以,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应当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整合资源,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如此才能使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更好地发展。
其一,建立系统性教学机制。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没有固定的教材,虽然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启发,这样的教学方式相对灵活,但不系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当前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应当借鉴学校教育的优点,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特点为学生定制不同的教材,并依据不同的教材制订教学大纲。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系统性地教授学生相关的美术知识,同时又不会使课堂过于死板、缺乏灵活性。这样的教学体系可以让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的教学兼具灵活性与系统性的特点,从而使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质量得到快速提升。
其二,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一般的学生素质培养并重。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在培养学生时,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美术素质,其可以借鉴公办学校在这方面的经验,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赏析内容,教会学生如何欣赏一幅画,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并且,教师应当对成绩好的学生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为他们制订更加贴切的教学计划,帮助他们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提升美术专业素质。而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教师应当同样重视并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帮助他们提升绘画技巧。
其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当前,我国部分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由于资金的缺乏,导致教学设备不能随时更新,教学设备简陋,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相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进行规范的管理,并鼓励公办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做到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应当充分认识到教学设备的重要性,通过借鉴公办学校的教学理念,不断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升教学质量。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学体系的不断发展,校外儿童美术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存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应当抓住机遇,正视自身的不足,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还应当积极借鉴学校美术教育的优点,整合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美术教学服务。
作者:张琰 单位:重庆武隆县文化馆
一、将美术课堂搬
到美术馆将美术课堂搬到美术馆这种馆校合作方式是最常见的,也是最易于实施的,但是这种方式目前只限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直接欣赏、临摹美术作品,能够更好地把握美术作品的色彩、线条、符号、肌理等形式因素和各种艺术风格,能更系统、更直观地理解和接受各种艺术形态,并通过细致的辨别获得多样的审美享受,培养审美素质。同时,美术馆举办的一些特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可以全面了解某位艺术家、某种类型艺术品或某个时代艺术品的绝好时机。以台湾的博物馆为例,台湾某博物馆以原住民生活展示、台湾生物展示形成特色,其所有展览都与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的艺术教育相结合。如,“休息区的台面上摆放着放大了的原住民琉璃珠,原住民像上写着‘帮帮小小陶人串一串可爱的琉璃项链吧’,以激发儿童对色彩搭配美的感知。”②类似美术馆的教育更具针对性,形式也更加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在玩乐中学习,在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审美素养。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和美术馆内工作人员更多地进行沟通,控制好讲解、互动和自由欣赏的比例,以及展后综合学生的感想,进行评价与总结。
二、利用美术工作室
许多美术馆内都设有美术工作室等场所,供不同年龄段的入馆者进行学习和创作。如,美国洛杉矶盖蒂博物馆在美术工作室里结合馆藏的一些名画,对名画中的场景进行再现,让参观者可以在再现的场景中扮演画中的人物。这种做法使枯燥的展览具有了趣味性,能够更好地加深儿童对作品的记忆。在我国,上海美术馆较早设立教育部,也较早成立“艺术实践工作室”。“艺术实践工作室”分为“专题性的艺术体验实践场所”和“长期招生的美术工作坊”两种类型。如,2000年的亨利·摩尔雕塑展中举办的体验雕塑制作活动与同年的魔幻达利画展期间举办的“幻想空间”绘画活动,都属于专题性的艺术体验实践活动。利用美术工作室这种馆校合作形式,针对性强,专业性也强,不仅适合于普通的美术教育,也为一些致力于报考专门美术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入门教育,相对于仅仅依靠教材和多媒体幻灯片的学校美术教学来说,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三、美术馆进学校
美术馆进学校这种馆校合作形式主要包括美术馆不定期地将馆内的小型作品带到学校里展览,或者将艺术作品租借给学校供教学使用等多种方式。通常,这些方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发现曾经遥不可及的美术作品突然来到自己身边,首先在情感上就拉近了与美术作品的距离;其次,美术作品与校园环境的结合更能迸发出异样的火花,给学生以独特的视觉感受,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美术馆进学校这种方式也给鉴赏教育带来了便利。目前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以指导学生的美术创作为主,美术鉴赏、美术批评等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当学校将美术馆庞大的资源利用起来之后,美术鉴赏和美术批评等教学环节会得到进一步完善。这个时候,美术馆工作人员就可以和学校教师合作,完成区别于学校普通课程的教学计划。但是,这种方式也会带来一些相应的问题。如,如何保管好美术馆的展品;对于一些馆藏作品并不多的美术馆,能够借出多少展品;借出展品后如何维持美术馆的日常运营;等等。因此,美术馆进学校这类馆校合作方式目前在国内并不多见。对于国内的大部分地区来说,让美术馆进学校,不仅需要美术馆的支持,还需要艺术家、收藏家等社会各界的合作,同时,还可以借鉴台湾的一些经验。如,台湾有些美术馆组织艺术大篷车进校园的活动,通过租用空间较大的车辆装载艺术作品,以巡回展览的方式在各地的中小学展出艺术作品。这样做既便于艺术品的统一保管,又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可以兼顾到许多乡村学校。以上种种方式都可以使中小城市、乡村的学生也能获得相对均衡的教学资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确定美术馆与学校合作的方式,要结合学校所在地区与美术馆自身条件等多种客观因素。并且,教师要多与美术馆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让他们了解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做好展前的预热和展后的总结。
作者:郭佳 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多元环境互动的教育意义
当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着一些弊端,大多数家长常看重的是孩子学画成果,如:线画的直不直、圈画的圆不圆、颜色涂的够不够均匀,老师给孩子打多少分。而大多数教育机构更是为了让家长看到所谓的教学成果,在教学中让孩子临摹,运用一些套用的表现手法,告知孩子要画什么,要涂什么颜色,甚至帮助孩子去完成,最后交予家长一份满意的作品。却不知长期以往会抹煞儿童对涂画的兴趣,因为他们不能在“游戏”中天马行空的想象、随心所欲的涂鸦,也就摧毁了他们抒发情绪的小天地、创造的小梦想。
二、自然环境互动式教学
众所周知,大自然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蓝天白天、山青水绿、鸟语花香,更是活脱脱地艺术天堂。家长及教育者,可以带领学前儿童多亲近大自然,感受生机盎然的天地艺术,把大自然当做课堂,自然环境中所蕴含的一切元素都可以是孩子们的老师,也可以是孩子们涂画创作的素材与工具,而我们充当便是孩子们的指引者,帮助孩子怎样和自然环境互动,并从中获取创作灵感。美术不仅仅是只局限在画纸上,也不是只靠画笔和颜料来涂画,我们借助自然环境可以帮助学期儿童扩展体验。例如,在户外的沙土上玩乐,让他们发现沙土上一串串地脚印,俨然是一副漂亮的画作,并告知他们沙土是松软的质地,可以拾起小树枝在上面作画,画出想画的一切;在小树林里植树浇水,告诉他们关爱自然之余,还可捡拾各种落叶花瓣,用树叶沾取颜料在画纸上自由地拓印出树叶的形状与肌理,创作大自然风采的画作。大自然在儿童的视野里到处充满美,而这样的美在儿童眼中却会有不同的感受。笔者曾带领几名学前儿童在花园里观赏花朵,让他们画一幅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却发现有的孩子对正在采蜜的小蜜蜂感兴趣,有的孩子却对正在搬家的小蚂蚁喜爱有加,甚至还有小孩只对小草情有独钟,一番欣赏作画过后,孩子们的画作不尽相同。喜欢蜜蜂的孩子将花朵画成配角突出的去刻画蜜蜂,展现出蜂蜜勤劳的品质;喜欢蚂蚁的孩子却是把主角让给了蚂蚁,生动有趣地体现出蚂蚁群团结的精神;喜欢小草的孩子,甚至没有画一朵花,画纸上的小草郁郁葱葱,时而线条柔美、时而笔触坚韧,洋溢着无限春光。儿童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去认知,自由抒发感悟力和创造力,表达他们独特的情感思维,才能有更好展示个性的机会。
三、生活环境互动式教学
罗丹曾说过一句艺术性哲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各种资源条件,比如经常接触到的事物、儿童喜欢的事物等,随时随地的培养孩子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还可在生活中创设具有艺术氛围的环境,帮助儿童在与生活环境的互动中获取更多灵感经验。儿童喜欢“异想天开”的幻想,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这是他们富有创造力的表现。环境教学法能很好的帮助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家长应引导、启发,让孩子用美术手段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例如,儿童随意涂画时,或许只是想体验绘画工具带来的快感,这时可以让儿童尝试画笔、颜料以外的工具材料来涂画。生活中我们常吃的瓜果蔬菜,在不浪费的前提下,用各种瓜、菜的横切面沾取颜料拓印、涂画,表现出不同的纹路、肌理与形状;尝试用不同颜色的天然果汁,如紫色的葡萄汁、绿色的猕猴桃汁、红色的番茄汁等代替颜料作画;还可以让孩子用颜料在废旧的雨伞、浅色布料上涂画,让孩子尝试废物利用的乐趣;甚至可以用颜料加灰面团和孩子一起自制黏土。像这样,灵活运用材料、加上亲子互动不仅可以引导儿童发散思维,还可以激发儿童的创新灵感及绘画热情。只有让儿童用他们独特的认知方式去感受生活,才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真实的美术作品。环境互动式美术教育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它渗透在生活环境的各个方面,熏陶着孩子的艺术素养,有着启蒙、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应该在生活环境中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把生活区域布置得干净漂亮,还可增添一些色彩明快、造形美观、受孩子青睐的艺术装饰品、花卉植物、玩具等,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从中还可获取美感,培养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
四、结语
学前美术教学的意义不是培养儿童成为艺术家,而是促进儿童心智发展,特别是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而环境是学前儿童最直接的老师,它的色彩造型、空间布局都潜移默化让儿童领悟艺术美感。多元环境互动式美术教育是一种最易开展的创造性活动,也易激发儿童的情感认知,因而能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家长与教育者应善于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带领学前儿童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认知各种自然现象,感悟各种生活事件。
作者:王岱昱 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
一、儿童个性发展的决定因素
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有二种:一种是先天性因素—遗传,另一种是后天性因素—环境。遗传,是来自父母的最原始的能量,有的家长本身是从事艺术的,孩子有可能天生就具有艺术细胞,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已经越来越少了。最具影响的还是环境,它能影响人的一生。人的个性易受环境的干扰,并且年年都可能变更。如果从小生长在一个艺术家庭,周围充满了艺术氛围,自然也会融入艺术的殿堂;如果生活在一个艰苦的环境里,那么创作中则会带有坚强的意义;如果从小绘画不是出自本性,而是被逼所为,那么作品则是空洞无精神的。不得不说,一个良好的环境,能促进绘画能力的提升且培养个人的修养,而一个杂乱的环境,不仅影响儿童心理的成长,也破坏了美妙的艺术氛围。
二、不同年龄儿童的美术教育
3岁前的儿童,一般都处在父母的监护下成长,认知能力非常有限,父母很少让孩子自主学画。3—5岁的儿童,开始进入幼儿园学习。通过与小朋友的接触,他们的认知能力加强了,动手能力也提高了。这个时段,图画对他们的影响最为广泛,看到鲜艳的图片,他们也会简单地评价漂亮与否。美术老师应该尽量以图画性的故事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毕竟,涂鸦的行为最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们追求的是绘画中的愉悦感,而不是具体的形状。6—8岁的儿童,渐渐能分清平面与立体的东西,绘画时,基本上能描绘一些简单的平面形状,立体的不能完全掌控。人像画也能概括出大体的外形,不过是主观想象性的。这一阶段的孩子,绘的都是概念性的东西,视觉性的不多。此时,最为重要的是,美术老师需要采取创新的方式来让学生培养对绘画的兴趣,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比如:老师可以经常带孩子们去感受大自然,然后作写生画;拍摄照片,让学生构思画面;带学生参观艺术博物馆、艺术圣地,灌输养分。10—12岁的儿童,认知能力较强,画面上开始慢慢加入自己的想法。这个阶段的儿童,不再遵循保守的模式作画,而是选取多样的材料来表现画面的美感。他们开始追求美的感受,并利用已学会的物体来组织新的画面。不好的一点是,他们易被画面的美丑程度来影响自我的心情。面对这个时段,美术老师不能缺少耐心和宽容,应及时安慰心灵受伤的孩子们,从其画面上提取优秀元素来激励他们,决不能放任不管,这样很容易减弱学生对绘画的信心与兴趣。
三、美术教育利于儿童个性发展
1、提升审美,培养情操
儿童通过绘画完善与外部世界的交流,表达着最无邪的情感。所谓世界上最动听的就是儿歌,最唯美的就是儿童画。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阐述着自然中的万事万物,也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价值的不懈追求。学习绘画的同时,儿童赏识了丰富多彩的颜色,这种视觉美能在人脑中形成朦胧的美感。当然,也有许多绘画原理能促使人们选色,比如:辨别对比色,冷暖要和谐统一,色彩要柔和等等。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学习绘画的儿童,在服装饰品的搭配上,要比其他孩子更时尚,对于艺术品的理解,要比其他孩子更深刻。像美术课中的欣赏评述活动及在教学中及时融入的欣赏教学,就有效地提高了儿童的审美素养。另外,在一些学习水墨画的课堂上,老师会边放古典音乐,边给学生做示范,让他们亲自感受雅韵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自身素养,一股“文人气质”油然而生。
2、培养观察力
美术活动主要通过视觉进行,儿童的认知能力大多依靠形象思维获得。所以,儿童学画首先需要学会观察,只有深入仔细地观察,才会抓住物象的特点。因此,这种视觉意识,培养了他们敏锐的观察能力。美术活动要求利用艺术手段把生活中美的现象描绘出来,这就需要儿童善于捕捉美,用美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世界。在造型表现领域,一些物体的形态、结构,需要儿童细致地观察,像乌龟几条腿、梅花鹿身上的花纹形状……美术教学能锻炼儿童的观察力。
3、萌发创新思维
儿童本身的想象能力就比成人要强,因为成人经过生活的洗礼,思维都已经被限制了,而儿童往往比较任性化,他们擅长通过联想来认识世界。儿童的这点,其实是成人画家最为缺少的东西,画家向往无拘无束,却不敢毫无束缚地去作画。毕加索曾说过:“我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美术老师善诱性的引导,最能拓展儿童的创新思维。艺术的学习,要善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培养儿童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儿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象通过实践转化为成果,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在他们眼里,房子可以是水果做的,自行车可以长出翅膀,小朋友可以在天空自由地玩耍……循序性的美术学习,既能提高儿童在绘画上的技术,也能开发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的逻辑能力、变通能力。只有轻松愉悦的环境,才能养成儿童自由挥发的个性,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他们敢于大胆想象,我们不能故意克制这种天性。儿童的美术教育,需要多提高实践能力,如果将趣味性的民间艺术融汇于他们身上,未免不是一个好方法。崇尚绘画自由的个性,是儿童的本性,我们应该做好引导与帮助就可以了,剩下的让他们独立完成。
作者:陈倩 单位: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一、人文精神的价值和内涵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尤为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此基础上,现代社会又赋予人文精神更多的内涵,它是一种高度重视人的价值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道德以及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关注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进步。人文教育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让学生自己感受、体会和领悟人生道理。人文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和自然,倡导学生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以提升自己沟通、协作的能力。人文教育还注重对学生发展潜力的开发,让学生在得到尊重的环境中轻松地学习。
二、目前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价值观背离人文精神
由于教师在迅速转型的现代社会中生活和工作压力与日俱增,其往往重视应试教育,导致美术教育陶冶情操的目的渐渐淡化,这使得一些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美术技艺越来越高,但纯真稚嫩的天性渐渐消失。本应该拥有人文性和情感性的美术教育被理性化和机械化的艺术规则取代,这些都会对学生以后的性格和情感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并不是反对美术技能教育,而是更想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并懂得一些人生的道理,让他们学会如何分辨美与丑,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以后的人生方向。
2.内容枯燥,形式单一
在功利性教育背景下,教师往往只注重教材知识的讲授,不注重教材的研发,而且常常从成人的角度讲授知识,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性与成人的差异,这就造成了美术教学与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方式的背离。原本生活是所有艺术创造的根源,但是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的态度加剧了儿童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部分的缺失,现在的一些学校并不注重引导学生到自然界和生活中发现美,忽视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一本质。学生不去欣赏美,就无法创造美。可见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想象力和潜力的开发,让他们快乐地学习美术课程。
3.评价标准以教师的思想为主
当前部分学校的教师单纯地认为儿童美术教育仍然以教师教和学生学为主,因而只是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体验告诉学生,而没有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自己探索获得审美经验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更为严重的是教师扼杀了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三、儿童美术教育实现人文精神培养的对策
1.以儿童的视角重新审视美术教育的地位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儿童绘画,儿童绘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同,存在一片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所有的学生都按照自己的个性成长着,而且在学生的心目中儿童美术教育具有不可取代的神圣地位。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想象和创作的空间,对他们的创作成果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尊重他们的审美感受,分享他们在创作中的快乐。
2.引导儿童了解和尊重多元的文化
教师通过对美术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加以了解,从而让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由于我们接触的一些美术作品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和自然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和美术馆等地方,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民族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了解各国文化和艺术的差异。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道访问艺术家工作室,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艺术及其流派,结合一些资料让学生了解各国的人文和地理环境。
3.教师注重对学生人文性和情感性的培养
美术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儿童绘画进行解读,并且善于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加强对学生心理的探索,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为更好地进行人文性和情感性的培养做好铺垫。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创作,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结语
根据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教师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该注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美术教育的关键,它应该贯穿于儿童美术教育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使美术教学课堂变得生机勃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平等、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个性化的发展。
作者:侯瑞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湖西小学
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分析,美术教育是可以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
一、从美术教育本身的特点来看
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恩•菲德在《创造性与心理发展》中指出:“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发展儿童运用自己的技巧创造作品的能力,而不必用他人规定的模式或方法。”
1.创造性原则是儿童美术教育原则之一
创造本身是一个过程,也是美术的根本特点。合格的美术教师会保证儿童的美术活动经历这一由感知到思考再到完成作品的创造过程。例如:在过年过节时,教师启发每个儿童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画一幅画作为礼物。为了让儿童充分发挥主体性,教师不多做要求,只是让儿童怀着祝贺爸爸妈妈节日快乐的真挚感情,尽量把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形象画出来,充分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创造乐趣。
(1)培养精确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全面正确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在进行美术活动时,教师要尽可能地把需要用来观察的实物放在儿童面前让儿童观察,帮助他们分析概括出所画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强化他们的印象,再进行描绘。这样可逐步让儿童养成整体观察的习惯。例如教师预先想让儿童进行画猫的练习,那么在几周前就可以提醒幼儿对身边的猫进行观察。当天,可以借来实物让儿童进行观察。在观察小猫时,儿童应该会注意到猫的基本形状,如猫的头圆圆的,眼睛大大的,全身毛茸茸的,还有一条大尾巴。但是大多数儿童可能会没有画猫的胡子,没有看到猫的耳朵是尖尖的,三角的。这些细节之处教师就应该提醒儿童注意观察,并多用这些形式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
(2)培养注意力
注意指人的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经过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他们通常在注意一个事物不久,又被更有吸引力的事物吸引,就把注意力移到下一个事物上。有意注意的时间长了,还可以使儿童的观察力得到发展。相对于体育活动、音乐活动而言,美术活动是一种比较安静的艺术活动,也更容易培养儿童的注意力。
(3)培养想象力
想象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想象。由于年龄的限制,儿童的想象能力低,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可以通过儿童感兴趣的带有情节的图画,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在儿童具备了一定表现物象的能力,能够画出较为完整和清楚的个别物象后,教师可以向儿童指出表现简单情节的目标,要求他们画出具有一定情节的画面,并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儿童画个别物象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儿童用例如“太阳出来了”,“小朋友踢球”,“下雨了”等,将几个事物联系起来,凑成有一定情节的连环画。
2.美术活动的操作性
美术活动中的操作性是说要注重实际动手能力。仅仅讲解美术知识、谈论体验和感受对儿童来讲毫无意义。要给他们充分的动手机会,最理想的是给他们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满足他们随时动手去画或制作的创造欲望。从审美能力的形成来看,绘画是视觉艺术,必须讲究审美。在启发幼儿按编号将作品连成一片时,在幼儿眼前出现的就是一幅完整的宣传画,其中背景色由浅到深又由深到浅,不断变化、错落有致的彩色老房子和黑色线条的现代城市建设交相辉映。
二、从创造力的构成来看
我国学者根据创造力与智力的密切关系,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创造力的构成。创造力主要由三个大的方面构成,第一个方面是知识,第二个方面是智能因素,第三方面是非智能因素。
1.知识是创造的基础和原材料
运用美术教育开发儿童创造力必须让儿童掌握一些美术知识和技能。当前,在美术教育中有两种不正确的倾向,阻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一种是片面强调技能和技巧,一味地让儿童按照教师的范画临摹,这样无形中就束缚和限制了儿童的想象力,偏离了美术教育培养创造力的目标。另一种不主张教儿童任何技能,任其胡画乱抹。显然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对的。应该在教给儿童一些简单的表现技能的基础上,又充分给他们留有充分发挥想象的余地,使儿童的创造力得到发展。
2.智能因素主要包括一般智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一般智能
一般智能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它体现了人们检索、处理和综合运用信息,对事物做间接概括和反应的能力。
(2)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指发散思维能力。它体现出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的心理活动水平是创造力的实质和核心。创造性思维首先是一种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引起专注———明确问题———发散联想———评鉴选择。这里又回到了知识经验尚不丰富的儿童世界里,运用形象丰富、色彩斑斓的美术活动,可以实践创造力的运行过程。以一次儿童美术活动为例。
在幼儿园里,教师要组织一堂生动而富有成效的美术活动课并对儿童进行创造力的训练,她若想将沉浸在其他活动中兴奋的儿童吸引过来,就有可能采取各种可能的形式吸引儿童,比如教师想让幼儿画兔子,采取编个儿歌一起做小白兔吃萝卜的游戏,那么肯定会引起他们的专注,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美术活动中。这就是“引起专注”的过程。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以后,教师引入正题。这次活动要干什么,也许还要多次强调并做示范,这样能让每个儿童都集中注意明确问题———他们应该做些什么。这就是明确问题的过程。老师要进行创造力的训练,就要启发儿童:“你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来画,不要求必须一样。最好有变化。”这就是启发儿童进行发散联想的过程。最后,对那么多头脑中的影像进行比较,儿童要开始动笔,就会有一个评鉴选择的过程。最后成稿,创造力的成果———各种各样的小兔子就跃然纸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