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

时间:2022-05-22 10:50: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林业技术专业“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探析

摘要:林业技术专业是森林培育与利用系的重点核心专业。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即进行“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该模式将林区作业进教室,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实训环境真实化,服务功能多元化和设施设备生产化作为提高森林培育能力、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能力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能力三大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林业技术;两区三化;实训基地;职业教育;模式构建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要求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切实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将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这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围绕这一改革方向,我院森林培育与利用系林业技术专业积极探索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培养的方法,秉承“山川有我,绿树成荫”的育人理念,积极尝试实训环境真实化,服务功能多元化和设施设备生产化,创设“林区作业进教室,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即“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对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技能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训环境真实化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其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与实训环境真实化密不可分。

实训环境是实践教学的载体。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践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为实现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及发展,强调实训环境的真实化,无疑是林业技术人才与行业接轨的最佳途径。

为打造实训环境的真实化,我院林业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多次深入林业基层单位进行走访和调研,与林业专家座谈、访谈,与产业、行业和企业交换思想,对体现森林培育能力、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能力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能力三大职业核心能力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进行了分析(具体详见表1)。

针对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林业技术专业构建了森林植物、森林环境、生物应用技术、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管理等7个校内专业实训室;建立了具有生产经营功能的生物技术、组培、育苗、种苗生产、食用菌栽培、经济林繁殖、林木育苗大棚等真实化的实训教学场所及“植物引种繁育实验中心”和“温室育苗中心”等4个校内综合实训基地。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如德宏州林科所、德宏州林业局中心苗圃、红河州国营芷村林场、红河州林科所、红河州林业调查规划队、梁河县林业局等9个校外综合实训基地。实训环境的真实化,不仅使学生森林培育能力、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能力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能力三大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使学生非技术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得到了发展,为进一步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实训环境的真实化不仅仅表现在实训场所真实化,其课程的理论知识、实验实训的内容、项目、任务等均须贴近生产实际,力求把项目教学真实化、现场教学真实化等真实化教学思想贯穿始终。林业技术专业创新了“林区作业进教室、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的“边教—边学—边练”的专业教学方式。例如,近些年,积极参与到林业生产或行业生产单位组织的项目、课题实践中,开展了生产性实训。2005年参加文山富宁县森林资源调查工作;2006年参与云南省罗平县的森林资源调查;2007~2009年参与我省永平县、华坪县、潞西市等多个县的林权制度改革工作;2008年参与广西大新县、凭祥市、上思县等县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实现了实训环境的真实化。借助真实化的实训环境,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培养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做到了“学做合一”,“工学结合”。

实训环境的真实化让学生的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技能之外诸如为人处事、社会交往等非专业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在同一实训环境完成所有的实训内容。为此,在没有生产性实训的情况下,为达到实训环境的真实化,林业技术专业以仿真性实训作为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仿真性实训是一种高度的模拟现实社会的运行情景,其优越性在于开展的实习内容不受地域、环境、时间等条件的限制,迎合了林业生产活动具有典型灵活性的特点。在整个仿真实训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充分了解行业、岗位群运作过程,运用所学知识现实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林业技术专业自始至终对实训环境真实化的规划给予高度重视,不论校内还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布局和建设,从内容、项目、层次、规模、地域、设施等按照“从低级单一到高级复杂、从专业基础到专业综合”将仿真与实物有机结合起来,力求体现生产现场的特点,把“林区作业进教室、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的“边教—边学—边练”的专业教学方式贯穿于实践教学中,把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联系起来,创设了四个“一致”,即课堂教学情境与林区环境相一致,基地即教室,教室即林区;实训设备与林业生产设备一致;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实训的工作情境、运作和管理模式与基层生产一致。例如,针对林木生长物候规律,不同季节生产任务不同,实行“模块菜单,循环实训”。模块菜单即以岗位群职业能力为基本模块,以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为菜单,以工作过程任务引领导向,布设不同内容、方向、领域和层次的实训学习情境,具体布局见表2。

学习领域围绕四个“一致”力求使学习情境与学习领域有机结合。不同的学习情境丰富了职业能力的内涵,不同的学习领域扩充了职业群的范围。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努力,实训环境的真实化对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林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服务功能多元化

实训基地是学生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培养、科技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各项任务实施的场所。实训基地服务功能的多元化思想,将有利于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利用,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以实训环境真实化为基础,围绕森林培育、森林调查技术和森林经营三大核心能力培养的主线,在有限或同一实训基地上开发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和不同类别的实训内容或多个实训项目,实现实训基地服务功能多元化。例如,在校内实训基地,提供了苗木培育从选种、制种、育苗、营养土配置,到栽种、移植等苗木生长过程的场所;针对林木生长的物候期,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进度与物候节律相适应,开展嫁接、修剪、整地、施肥等实训项目。又如,学院后山405亩实训基地,近些年相继开展了土壤调查、植被调查、病虫害调查、森林抚育调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等森林规划调查等项目,其资料和数据为森林培育、森林调查技术和森林经营等课程实训提供了依据,实训基地实现了全天候、全方位、专业课程全开放的格局。良好的实训环境,较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基地服务功能的多元化使实践教学的开展更为实际和便利。

诚然,校内实训基地的全真性、仿真性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受地域条件的限制,个别实训项目的条件不能满足。系部经过调研,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校外不同类型(采伐林场、育苗造林单位、森林经营单位、苗圃等)、不同层次(林业科研、林业经营公司、个体经营等)、不同地域(省内东、西、南、北)实训基地,如德宏州林科所、德宏州林业局中心苗圃、红河州国营芷村林场、红河州林科所、红河州林业调查规划队、梁河县林业局等9个校外综合实训基地。其中,“德宏州林科所林业技术推广应用实训基地”被评为省级高职示范实训基地。

基地类型的多样化,同一基地服务功能的多元化,为林业技术“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奠定了基石,为林业技术专业理解“山川有我,绿树成荫”的育人理念注入了新的内容,也为林业技术专业“林区作业进教室、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的专业教学模式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设施设备生产化

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的前提下,森林培育能力、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能力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能力三大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走出过去实践教学在教室里纸上谈兵或是局限于验证理论的传统形式,走出了理论与生产脱离,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相悖,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等脱离实际的模式,进而注重的是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得到了极力推崇和推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和学以致用的目标培养得到了贯彻执行,基地类型走向多样化已形成规模,基地服务功能多元化已成事实。我院升格为高职以后,学院抓住高职高专发展的契机,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积极加快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在明确办学宗旨(服务学生、服务产业、服务地方、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办学定位(三立足、三面向、三针对——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针对目标育人才;立足林业,面向林业,针对市场和产业办专业;立足县、乡和社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针对岗位设课程,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熟练掌握职业岗位技能的林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上,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和投资的力度,相继对不适应高职高专建设和发展的实验实训室进行改造和更新,对实训基地资源进行整合,把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基地建设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软件和硬件建设有了一个较大飞跃。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共赢的原则,建立起实现校企共建和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通过校企、校政、校校合作等多种途径,采取资金引进、融资、世行贷款等多种形式,实现基地建设先进化,设施设备生产化。

随着实训环境真实化、服务功能多元化和设施设备生产化的实施和完善建设,“林区作业进教室,课堂教学延伸到林区”的教学理念已深入教师心里。课堂与林区、理论与实践找到了最适合的结合点。由于林业技术专业特色优势明显,实训基地及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近几年,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学院层面上需高度认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是推进学院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工程和基本保障,学院应将其作为重要的基本建设来抓,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使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实训设备先进并不等于花大价钱购买国际领先的高精尖设备。实训要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其设备就要与目前生产一线使用的设备基本一致,尽量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因此,实训设备应该是产业或行业已经开始使用、能够代表本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未来三五年内能体现本行业较先进技术水平的设备。在实训内容方面,既要强调高新技术的含量,又须兼顾常规技术;既要适当考虑超前性,又要结合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避免出现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在林业技术专业建设和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坚持了“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实践育人”的观念,使学院办学方向更加紧密结合云南林业发展方向,使学院育才兴林的特点更加鲜明。林业技术专业将在学院各方面建设发展的推力作用下,把“两区三化”实训基地模式构建工作推向新的高潮。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高职林业技术专业核心职业技能与实现措施初探

摘要:本文就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核心职业技能问题与实现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林业技术专业有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营造、森林经营、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林业行政执法等7个方面的核心技能,实现措施主要有: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更新和丰富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建立校内外综合实训体系,加强实践、建立适应教学改革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林业技术专业;专业能力;培养;探讨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为生产和服务一线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3]。职业能力是指职业院校学生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能力。其中的专业能力更是学生就业的基本条件,是胜任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是立足社会,取得社会认可,获取生活来源,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特别是核心技能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职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点内容。本文主要就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核心专业技能培养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林业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核心技能

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林业技术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职业能力,能从事森林资源培育、调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2.林业技术专业核心技能的组成。根据当前林业生产单位的岗位需求,确定本专业所应掌握的专业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①基本技能:森林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识别技能;土壤识别、森林环境因子调查技能;林分调查技能。②专业核心技能: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营造;森林经营;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林业行政执法。

二、核心课程的设置

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核心。围绕以上7项专业核心技能,确立7门核心项目课程,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具体见下表。

三、专业核心技能实现措施探讨

1.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项目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以“项目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直观、生动地再现林业生产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2.更新和丰富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要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林业技能型人才,要关注林业生产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课程的内容应密切与林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实践、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结合,及时将最新的生产技术反映到实践教学中,保证学习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如GPS和GIS技术、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林业信息技术等[4]。

3.建立校内外综合实训体系,加强实践。加大投入,加大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制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校内通过自办专业公司、研究所,吸收学生实习与兼职,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中小型课题或专题项目的研究或实践学习,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提高核心技能综合运用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在校外结合本省林业实际,与林业局、林场、林产企业合作,在竹木加工企业的木质原材料生产、绿化苗木生产、集体林权改革、森林资源调查、林业基层信息化等领域实行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实习实训,根据企业的需要训练技能,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使教学与企业需求相适应,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进入职业环境,适应技术要求,安心岗位工作。

4.建立适应教学改革的师资队伍。以就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对师资队伍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5~6]。本专业积极采用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学习锻炼的方式以适应专业教学改革的新需要。同时,建立稳定的企业兼职队伍,举办讲座,指导学生实践课程等。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文章结合职业素质的内涵论述了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涵义,阐述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三要素,提出了培养和提高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 林业技术 职业素质 培养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一种针对职业岗位的专门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林业职业技术人才,对于提高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林业行业人才队伍结构,激发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活力,推动林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打赢林业生态建设攻坚战,为我国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探索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以及培养其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培养出高素质的林业高技能专门人才,以便能更好地为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服务。

1 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从素质与培养目标指向性相关度而言,职业素质一般可分为专业性职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两大类。专业性职业素质通常是指与从事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所特有的知识和技能等;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一般是指除专业性的知识、技能之外的职业文化知识、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必备人格等。

2 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2.1 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从业者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作为林业高职生应具备以下职业意识。

2.1.1 敬业意识

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林业技术学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树立爱林、造林、护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1.2 奉献意识

奉献,是一种只有付出不求任何回报、不计个人得失的一种精神和理念,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岗位敬业奉献,就是对于本职岗位,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忠于职守。干林,爱林,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创造社会价值,为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2.1.3 艰苦创业意识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同时,林业也是艰苦行业,对林业高职学生来说,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成就一番事业,尤其要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总之,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林业行业精神,此处,还需具备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等。

2.2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林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在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指导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是进行我国林业建设、发展林业科技教育、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方面,都会表现出的对林业事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义务感、荣誉感和职业良心的总体规范纲领。

2.2.1 保护森林,热爱自然,维护生态环境

森林就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森林能否得到保护,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森林资源,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为子孙后代造福,是林业从业人员的道德职责。

2.2.2 秉公事林,艰苦奋斗,献身林业事业

林业从业人员以林为业,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来履行对社会和国家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秉公办事,坚持原则,以林为公,不谋私利,把自己的一切与林业事业融为一体,是林业从业人员应遵循的重要道德规范。

2.2.3 尊重科学,规范管理,按客观规律办事

是否掌握林业科学文化知识,既代表一个林业工作者的素质,还涉及到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关系问题。林业劳动者应立足于林业的特殊性去寻找其客观规律,林业劳动者从事的是一个多学科的、知识密集型的综合性行业,必须具备严谨、求实、刻苦的科学态度。

2.3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由力包括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创新能力三方面,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2.3.1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林业技术学生的专业能力是指具有林业专业所必需的单项和综合的知识与技能,能分析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能力:具有熟练识别常见森林植物和采集制作植物标本的能力;具有森林植物调查及森林土壤调查与速测的能力;具有种苗生产经营的能力;具有森林营造和森林抚育经营的能力;具有森林保护的能力;具有森林资源设计调查的能力;具有运用林业政策与法规的等能力。

2.3.2 通用能力

指专业能力之外,对现代生产和劳动者个人未来发展始终起作用的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策划管理能力、组织实施能力等。

2.3.3 创新能力

是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树立新观念、开发新产品、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局面的能力。是在学校获得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的迁移和发展。刨新能力与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等。

3 培养和提高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3.1 加强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熏陶,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3.1.1 加强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新生入学后,要多渠道,多形式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让他们很好地了解林业行业的特点,明确要从事林业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林业职业意识。比如:我们主要是以专业教师作讲座、聘请校友作报告、实地参观等形式做好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工作,以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3.1.2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中,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职业发展潜力相比,更着重后者。因此,我们通过大型校园文化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例如:通过主题演讲、征文活动、读书汇报系列活动来牵引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学习兴趣,提高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和读书习惯;通过举办主题讲座、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

3.1.3 聘请企业领导到学校举办企业文化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

为了让学生了解林业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增强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使学生及时掌握企业需求与学生现有水平的差距。激发他们自觉参与综合素质养成的各项训练,我们邀请广西金桂林业公司等林业公司领导到学校作专题讲座,让学生和公司的领导们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让学生了解到了企业的要求,从而激发了学生自我寻找差距、自觉制定个人学习目标的积极性。

3.2 搭建多种平台,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3.2.1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提供有力的保证

高职林业院校教师应具备多种能力,体现在教学研究、实践动手、社会交往、开拓创新等方面。以教学为研究对象,科学地组织、设计、管理、选择教法,优化教学过程;以专业为研究对象,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活动,推动生产的发展。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前提和保证。

3.2.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性职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我系以项目为纽带,开展“项目教学”,积极为林业行业基层单位和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工作。例如,林业技术专业的老师以具有广西林业行业调查规划设计“乙级”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室”为依托,结合教学实习,大力开展对外科技服务,承担广西各市、县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等项目。2003年以来,完成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任务113项,参加教师656多人次,参加学生1600多人次。“项目教学”既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又大力支持了地方的林业建设。同时,“项目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而且能使学生的耐心细致、吃苦耐劳等工作作风得到有效的培养。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实现了与用人单位零距离的接触,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职业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

3.2.3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思想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通过深入农村,使不少同学真正认识到我国广大农村的落后状况和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林业建设在生态建设中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了展中的重要作用。同学们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于实际,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4 探索合理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具有指导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的结果应该得到学校的认可、学生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可,评价的结果应该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我们在对林业局、林场、林业公司等用人单位的调查中,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单位对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其实是大同小异的,都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即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所以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应当建立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并重的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中专业能力可以用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办法来认定,职业素质、通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靠职业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环境条件来培养。总之,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林业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关于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高职 林业技术 职业素质 培养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职业素质的内涵论述了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涵义,阐述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三要素,提出了培养和提高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一种针对职业岗位的专门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林业职业技术人才,对于提高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林业行业人才队伍结构,激发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活力,推动林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打赢林业生态建设攻坚战,为我国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探索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以及培养其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培养出高素质的林业高技能专门人才,以便能更好地为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服务。

1 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从素质与培养目标指向性相关度而言,职业素质一般可分为专业性职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两大类。专业性职业素质通常是指与从事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所特有的知识和技能等;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一般是指除专业性的知识、技能之外的职业文化知识、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必备人格等。

2 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2.1 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从业者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作为林业高职生应具备以下职业意识。

2.1.1 敬业意识

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林业技术学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树立爱林、造林、护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1.2 奉献意识

奉献,是一种只有付出不求任何回报、不计个人得失的一种精神和理念,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岗位敬业奉献,就是对于本职岗位,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忠于职守。干林,爱林,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创造社会价值,为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2.1.3 艰苦创业意识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同时,林业也是艰苦行业,对林业高职学生来说,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成就一番事业,尤其要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总之,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林业行业精神,此处,还需具备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等。

2.2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林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在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指导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是进行我国林业建设、发展林业科技教育、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方面,都会表现出的对林业事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义务感、荣誉感和职业良心的总体规范纲领。

2.2.1 保护森林,热爱自然,维护生态环境

森林就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森林能否得到保护,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森林资源,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为子孙后代造福,是林业从业人员的道德职责。

2.2.2 秉公事林,艰苦奋斗,献身林业事业

林业从业人员以林为业,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来履行对社会和国家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秉公办事,坚持原则,以林为公,不谋私利,把自己的一切与林业事业融为一体,是林业从业人员应遵循的重要道德规范。

2.2.3 尊重科学,规范管理,按客观规律办事

是否掌握林业科学文化知识,既代表一个林业工作者的素质,还涉及到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关系问题。林业劳动者应立足于林业的特殊性去寻找其客观规律,林业劳动者从事的是一个多学科的、知识密集型的综合性行业,必须具备严谨、求实、刻苦的科学态度。

2.3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由力包括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创新能力三方面,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2.3.1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林业技术学生的专业能力是指具有林业专业所必需的单项和综合的知识与技能,能分析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能力:具有熟练识别常见森林植物和采集制作植物标本的能力;具有森林植物调查及森林土壤调查与速测的能力;具有种苗生产经营的能力;具有森林营造和森林抚育经营的能力;具有森林保护的能力;具有森林资源设计调查的能力;具有运用林业政策与法规的等能力。

2.3.2 通用能力

指专业能力之外,对现代生产和劳动者个人未来发展始终起作用的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策划管理能力、组织实施能力等。

2.3.3 创新能力

是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树立新观念、开发新产品、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局面的能力。是在学校获得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的迁移和发展。刨新能力与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等。

3 培养和提高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3.1 加强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熏陶,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3.1.1 加强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新生入学后,要多渠道,多形式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让他们很好地了解林业行业的特点,明确要从事林业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林业职业意识。比如:我们主要是以专业教师作讲座、聘请校友作报告、实地参观等形式做好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工作,以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3.1.2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中,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职业发展潜力相比,更着重后者。因此,我们通过大型校园文化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例如:通过主题演讲、征文活动、读书汇报系列活动来牵引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学习兴趣,提高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和读书习惯;通过举办主题讲座、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

3.1.3 聘请企业领导到学校举办企业文化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

为了让学生了解林业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增强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使学生及时掌握企业需求与学生现有水平的差距。激发他们自觉参与综合素质养成的各项训练,我们邀请广西金桂林业公司等林业公司领导到学校作专题讲座,让学生和公司的领导们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让学生了解到了企业的要求,从而激发了学生自我寻找差距、自觉制定个人学习目标的积极性。

3.2 搭建多种平台,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3.2.1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提供有力的保证

高职林业院校教师应具备多种能力,体现在教学研究、实践动手、社会交往、开拓创新等方面。以教学为研究对象,科学地组织、设计、管理、选择教法,优化教学过程;以专业为研究对象,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活动,推动生产的发展。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前提和保证。

3.2.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性职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我系以项目为纽带,开展“项目教学”,积极为林业行业基层单位和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工作。例如,林业技术专业的老师以具有广西林业行业调查规划设计“乙级”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室”为依托,结合教学实习,大力开展对外科技服务,承担广西各市、县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等项目。2003年以来,完成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任务113项,参加教师656多人次,参加学生1600多人次。“项目教学”既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又大力支持了地方的林业建设。同时,“项目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而且能使学生的耐心细致、吃苦耐劳等工作作风得到有效的培养。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实现了与用人单位零距离的接触,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职业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

3.2.3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思想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通过深入农村,使不少同学真正认识到我国广大农村的落后状况和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林业建设在生态建设中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了展中的重要作用。同学们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于实际,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4 探索合理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具有指导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的结果应该得到学校的认可、学生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可,评价的结果应该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我们在对林业局、林场、林业公司等用人单位的调查中,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单位对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其实是大同小异的,都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即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所以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应当建立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并重的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中专业能力可以用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办法来认定,职业素质、通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靠职业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环境条件来培养。总之,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林业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生产性实训的林业专业技术论文

一、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通过1~2个月的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让学生实际参加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等工作过程,使学生掌握从事林业生产的主要技术,巩固和加深对“必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提高其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养成“爱林、护林、兴林”的职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对林区、林业以及林业生产技术的了解。

2.课程设计:中职二年级利用4~5月份,集中派遣学生到相关校企合作企业实训1~2个月。以小组为单位,安排一名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根据企业要求完成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相关工作任务,学生在学校委派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全面参与林业实际工作,利用山区下雨时间由企业技术人员讲授林业生产的技术要点和相关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专业与行业的对接。

3.成绩考核:实训结束后,由学生填写《实习指导手册》,独立撰写2000字以内的实训总结。由本人、小组、校内委派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考核评价。以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并重的原则,注重过程考核,侧重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态度和技能各占55%和45%,其中,每项中考勤占10%,自我评分、小组评分各占5%,实习报告、教师评分各占10%,企业评分占15%,综合后最终形成学生的生产(综合)实习成绩。

二、调查样本和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分别对2012级现代林业生产专业、实施实训的区内林业企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2012级共3个班100人、企业共11个110人,分别回收有效问卷共100份(2012级)、110份(林业企业)。调查分为学生版和企业版,问卷的项目也有所区别。项目包括:“开展生产(综合)实习的季节”、“生产(综合)实习的内容”、“是否有收获、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对学校委派的教师评价”等20个项目。

三、结果分析

1.企业对我专业参加实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能力的满意程度。就企业而言,通过实习,对我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给出的选择分别为:“满意”64%、“基本满意”36%“、满意”73%“、基本满意”27%、“满意”64%、“基本满意”36%(见图1)。企业对我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都表示满意,说明我专业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对职业能力在专业、专业基础课的渗透教学比较成功。

2.企业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择。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0%、10%;“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0%、20%(见图2)。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认为我专业教学内容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同时,也认为我专业学生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

3.学生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企业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的满意程度。就学生而言,“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是否能满足实习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不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1%、24%、5%;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是否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3%、27%(见图3)。

4.学生、企业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的满意程度。学生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是否满意”的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99%、1%,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开展生产性(综合)的认同度较高;企业对该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82%、18%,说明我专业安排的生产(综合)实习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校内实践操作与现场实训的差距,学校、企业对学生期望值过高与学生本身存在问题的差距等。

四、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学生生产性(综合)实训对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对现代林业专业实施的生产性(综合)实训感到满意。但是,对有些选项,如:“学生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选择“不合适”的学生;“企业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27%的企业选择了“基本合适”,说明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生产性(综合)实训在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林业实训。林业行业属于艰苦行业,掌握林业技术离不开实践经验和时间的累积,这是林业的特性所决定的。现在的中职学生,虽然绝大多数来自林场或林区,他们很少有从事林业劳动的经历,对他们来说,高质量地完成林业实训,积累“实践性知识”就更有必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除了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现代职业能力。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安排的指导教师的总体评价较高,但是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企业技术指导缺乏教学经验,其所讲授的实践操作与校内指导教师之间有些差异。使学生认为“技术含量低”,甚至认为是“劳动课”或者不知道是按照技术指导还是按照老师的讲授去操作。由于林业行业标准的不同,必须有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下过企业锻炼的、熟悉企业业务的教师作保障。一是加强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指导能力;二是提高下派企业实践锻炼教师的数量,以满足校内和企业的对接,满足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要求,不仅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怎么样会做的更好”。

3.加强配套保障条件建设。现代林业技术生产性(综合)实训是在“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其核心理念是:教学过程围绕林业生产季节安排,教学内容围绕林业岗位设计,教学场地围绕林场布置。要实现这一教学改革,必须有相应的配套保障条件作支撑。一是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逐渐向行动导向法、引导文教学法等过渡,把课堂搬到林场、林区。二是打破“学期制”的教学管理体制,根据林业生产特点安排教学活动,改变终结性评价方式。三是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训基地教学、生活条件,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提高实训质量。

作者:韩燕燕任伟单位:新疆林业学校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基层林业专业技术论文

一、基层林业技术推广问题

a.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方式仍待改进由于是基层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所以必须将国家的相关政策作为主要依据,并且针对已经完成的基层林业技术任务,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尤为重要。但是因为一些林农对此认识欠缺,总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把个人利益作为重点,从而忽视了其他问题。当然这种想法和认识都对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断制约着它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林农对林业技术的学习积极性,有的甚至会达到无视抑或对政府的政策有所抵触,使得推广工作无法继续进行。

b.农村劳动力不断欠缺且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由于城市建设在不断的加快行进速度,使得农村的剩余人口多为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或儿童,往往老人们体质虚弱,劳动能力欠缺,有一些老人甚至已经到达行动不便的地步,更别提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了。故而,使得新技术推广工作在实行过程中,虽然会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并且有的也愿意参加,但是却难以真正做到具体的实,继而往往工作的进展十分缓慢,并且没有什么收效。

c.资金短缺一直制约着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由于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站都是一些事业性单位,其大部分的费用都是政府财政的专项拨款,一部分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站,它们的经费都和实际开支的需求有很大差距,因为在基层里开展技术推广和对技术进行指导这些工作,必需要有充足的经费来支持,这些经费的缺少使得大多数基层的林业技术推广站,其对工作缺乏动力,十分懈怠。

d.工作的队伍不太稳定、不够完善目前,因为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队伍总是不太稳定,使得技术人员的作用得不到发挥,故而有不少的基层技术人员往往都会被调去做其他的非专业性的工作,如此,技术人员就缺乏时间去对技术工作进行调研,而且他们的业务技能又不能得到锻炼,导致了严重的人才流失。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工作人员缺乏对工作的热情,往往都是在十分被动地进行他们的工作,这更加影响到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

二、加强对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战略方法

a.积极地开展宣传组织培训活动最初,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站的领导要加强自己对“科技兴林”的认知,并且要积极的召开专门的会议,加强对工作的部署,做好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由于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十分重要,故而要使用各种不同的宣传方式,例如媒体的讲座、培训班、宣传车辆等途径,进入乡里进入村中开展宣传工作。技术人员必须亲自直接地指导农民,让他们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新技术的福利,使得以后参与新项目的意愿更加强大,当地政府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可以在贷款方面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为群众提供一些补贴都比较好,其次要吸引群众不断参与,同时如果有更多的青年能够参与其中将会更好。

b.基层林业科技推广的队伍要不断建设基层的林业科技的推广工作中,一般人数偏少,其知识的结构也比较老化,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故而要不断进行林业科技队伍的建设工作,不断优化队伍的结构,保证工作队伍比较年轻,有知识开始必须改革用人机制,需要取用聘任制,遵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再则进行公开的招聘或者竞聘上岗的形式,选取卓越的技术人员,一起在基层林业队伍当中不断进取,其次仍旧要对在岗人员不断开展培训,保证他们的知识结构可以有所优化,能够掌握到更加多的新技术,使得自身的工作队伍整体的素质不断提高,同时要经常组织一些科技下乡的活动,确保技术人员和林农知识可以有效的对接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最后在管理的层面上,也要渐渐的培养资格认证、拿证上岗工作的机制,使得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水平,整体都能够不断的提升,必须使用一套十分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把工作人员业绩和群众的评价一起放到考核范围之内,并且要将考核的结果同薪资的收入水平、职务的评定以及奖惩等相互挂钩,便于使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有所加强。

C.工作的开展要与农村的实际相结合之前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一般主要是靠政府的主导再去实施,现在必须将这一局面彻底的改变,要做到充分的与农村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挂钩,把技术的推广加强同企业、高等院校和相关的研究所等不同的单位相联系起来,做到保证林业的技术推广工作可以把有偿与无偿服务都结合到一起。因为农村群众的思想觉悟都有所提高,林农更加需要得到一些利益回报,不然他们不会再有兴趣去参加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所以,当地的政府必须充分的把公益性和利益性结合起来,把每个推广项目的科学论证实行起来,保证可以深入的了解林农和市场的需求技术,再去推广这种技术,同时,要把市场和林农想不不到的技术和林业技术推广站考虑到里面,以便能够提供更好地技术服务。

d.把实用技术的推广作为重点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的关键和主要方式是把开展有关的实用技术培训作为重点对象。同时,要把培养出林业科技示范的带头人当作能够使林业新技术推广更好的切入点,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必须通过农民才能够实现。故而,必须做好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并且要靠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实用技术的培训活动可以使农民得到更为有用的生产技术,同时可以指导他们使用新技术实行科学的生产。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加强市场的竞争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次林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更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实行,同时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具有有针对性。同时,更要依据新形势的进展,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实践,以求能够探索出更为适合林业技术的培训工作的新方法,要不断的利用培训和示范效果,使得林农的科技意识有所提高,为形成科技的重要质量和效益的观念做贡献,继而把科技致富的思路深深的植入到广大林农的心中

E.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对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体制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必须大量投入资金,使得林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可以更为有确定性。在资金的来源上,不仅仅只靠政府财政的补贴划拨,还要想依托对加强技术合作、技术示范以及技术的培训等,将专家请进家中,使得林农可以拥有更为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不断的提高林业的经营水平,使得经济效应能够上升。同时要对其进行补贴,使得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一直在提高的同时,还能更进一步。因为政策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增加,种植的补贴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林农的意识得到了精心照料,这对于实现林业产业发展是一种最基本的动力。

三、结语

就目前而言,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不仅是基层的林业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也是将我国林业的科技研究理论成果和生产力结合起来的主要枢纽。故而,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将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作为重点。

作者:马会阳单位:南召县辛荑产业办公室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林业技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育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林业技术专业是我国林业职业院校的传统专业,近年来,随着“3S”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林业生产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就为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深深地体会到:培养高素质林业职业技术人才,对于提高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林业行业人才队伍结构,激发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活力,推动林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打赢林业生态建设攻坚战,为我国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探索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以及培养其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林业技术专业教学值得探讨的课题。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涉及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结构、专业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实践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因此如何加强这些方面的建设,是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1社会对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随着“3S”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社会对林业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要具备林业生产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林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调查、林业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短,需要接触或掌握的技术和设备却越来越多;许多在林业生产中已广泛使用或正在普及的新技术,学生在学校很难接触到。不同的岗位可能对实践能力有不同要求,但总的来说,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合格人才应具备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资源调查等方面的能力。

2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途径

2.1提高职业素质的途径

2.1.1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努力营造校园小环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首先,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或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激情,形式要灵活多样。其次,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多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己有场地和资源,从各个方面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2.1.2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在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中,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职业发展潜力相比,更着重后者。因此,我们通过大型校园文化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例如:通过主题演讲、征文活动、读书汇报系列活动来牵引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学习兴趣,提高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和读书习惯;通过举办主题讲座、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

2.1.3培养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从业者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就是要求林业技术学生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树立爱林、造林、护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林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和敬业意识是在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指导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是进行我国林业建设、发展林业科技教育、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方面,都会表现出的对林业事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义务感、荣誉感。

2.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与其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好奇心、想象力、冒险性、挑战性、自信心、独立性等个性心理品质是它的非智力因素。高等职业学校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内涵。实践能力主要指知识转化为能力,即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它的实质就是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2.2.1变封闭式教学为培养实践能力教学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为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在课堂的基本结构中,重学生学习过程,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培养能力的过程。开展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逐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多向思考、科学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信息、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展其创造力,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的方法,包括观察发现、模型发现、相似发现等发现方法。这样,学生就能更有目的地、更自觉地进行发现活动并取得发现成果。显然,伴随着这一学习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便得到发展提高。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手段和桥梁,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森林调查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亲自实践,搜集数据,整理、加工和应用所取得的各种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锻炼了科学思维,培养了不断创新的实践能力。

2.2.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我系以项目为纽带,开展“项目教学”,积极为林业行业基层单位和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工作。例如,林业技术专业的教师结合教学实习,大力开展对外科技服务,先后承担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等项目。例如:2010年以来,林业技术专业的师生完成了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面积有一百多万亩。现在林业技术专业师生正在进行甘肃省陇南市成县二类调查,面积一百多万亩,参加教师6人次,参加学生50多人次。“项目教学”既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又大力支持了地方的林业建设。同时“,项目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而且能使学生耐心细致、吃苦耐劳等工作作风得到有效的培养。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实现了与用人单位零距离的接触,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实践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2.2.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老师将所承担的科研课题从中选出子课题,部分同学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老师将科研课题的内容和方法介绍给学生,并向他们讲授科研资料的积累、设计及论文的写作、撰稿、发表等,让他们直接参与到科研课题中,这样不仅使同学们亲历了一次科研活动,也较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潜力和学习欲望。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思想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通过深入农村,使不少同学真正认识到我国广大农村的落后状况和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林业建设在生态建设中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学们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于实际,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

3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各类项目较少,能参与的学生数量较少,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机会得到锻炼。今后,我系准备增加开放的项目,使更多的学生能有机会参与到实训室中来,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促进我系的科研工作,争取多出成果。但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研究和探索。只要我们坚定改革的信念,认真研究和探索,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指导下,一定能摸索出一套科学管理的机制,促进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推进。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素质培养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一种针对职业岗位的专门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林业职业技术人才,对于提高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林业行业人才队伍结构,激发林业行业人才队伍活力,推动林业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打赢林业生态建设攻坚战,为我国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探索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以及培养其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培养出高素质的林业高技能专门人才,以便能更好地为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服务。

1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从素质与培养目标指向性相关度而言,职业素质一般可分为专业性职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两大类。专业性职业素质通常是指与从事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所特有的知识和技能等;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一般是指除专业性的知识、技能之外的职业文化知识、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必备人格等。

2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2.1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从业者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作为林业高职生应具备以下职业意识。

2.1.1敬业意识

爱岗敬业就是要求林业技术学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树立爱林、造林、护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1.2奉献意识

奉献,是一种只有付出不求任何回报、不计个人得失的一种精神和理念,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岗位敬业奉献,就是对于本职岗位,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忠于职守。干林,爱林,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创造社会价值,为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2.1.3艰苦创业意识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同时,林业也是艰苦行业,对林业高职学生来说,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成就一番事业,尤其要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总之,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林业行业精神,此处,还需具备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等。

2.2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林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在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指导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是进行我国林业建设、发展林业科技教育、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方面,都会表现出的对林业事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义务感、荣誉感和职业良心的总体规范纲领。

2.2.1保护森林,热爱自然,维护生态环境

森林就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森林能否得到保护,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森林资源,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为子孙后代造福,是林业从业人员的道德职责。

2.2.2秉公事林,艰苦奋斗,献身林业事业

林业从业人员以林为业,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来履行对社会和国家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秉公办事,坚持原则,以林为公,不谋私利,把自己的一切与林业事业融为一体,是林业从业人员应遵循的重要道德规范。

2.2.3尊重科学,规范管理,按客观规律办事

是否掌握林业科学文化知识,既代表一个林业工作者的素质,还涉及到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关系问题。林业劳动者应立足于林业的特殊性去寻找其客观规律,林业劳动者从事的是一个多学科的、知识密集型的综合性行业,必须具备严谨、求实、刻苦的科学态度。

2.3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由力包括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创新能力三方面,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2.3.1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林业技术学生的专业能力是指具有林业专业所必需的单项和综合的知识与技能,能分析解决林业生产实际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能力:具有熟练识别常见森林植物和采集制作植物标本的能力;具有森林植物调查及森林土壤调查与速测的能力;具有种苗生产经营的能力;具有森林营造和森林抚育经营的能力;具有森林保护的能力;具有森林资源设计调查的能力;具有运用林业政策与法规的等能力。

2.3.2通用能力

指专业能力之外,对现代生产和劳动者个人未来发展始终起作用的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策划管理能力、组织实施能力等。

2.3.3创新能力

是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树立新观念、开发新产品、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局面的能力。是在学校获得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的迁移和发展。刨新能力与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等。

3培养和提高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3.1加强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熏陶,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3.1.1加强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新生入学后,要多渠道,多形式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让他们很好地了解林业行业的特点,明确要从事林业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林业职业意识。比如:我们主要是以专业教师作讲座、聘请校友作报告、实地参观等形式做好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工作,以培养学生职业意识。3.1.2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中,文化课学习成绩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职业发展潜力相比,更着重后者。因此,我们通过大型校园文化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例如:通过主题演讲、征文活动、读书汇报系列活动来牵引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学习兴趣,提高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和读书习惯;通过举办主题讲座、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

3.1.3聘请企业领导到学校举办企业文化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

为了让学生了解林业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增强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使学生及时掌握企业需求与学生现有水平的差距。激发他们自觉参与综合素质养成的各项训练,我们邀请广西金桂林业公司等林业公司领导到学校作专题讲座,让学生和公司的领导们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让学生了解到了企业的要求,从而激发了学生自我寻找差距、自觉制定个人学习目标的积极性。

3.2搭建多种平台,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3.2.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提供有力的保证

高职林业院校教师应具备多种能力,体现在教学研究、实践动手、社会交往、开拓创新等方面。以教学为研究对象,科学地组织、设计、管理、选择教法,优化教学过程;以专业为研究对象,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活动,推动生产的发展。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前提和保证。

3.2.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性职业素质和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我系以项目为纽带,开展“项目教学”,积极为林业行业基层单位和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工作。例如,林业技术专业的老师以具有广西林业行业调查规划设计“乙级”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室”为依托,结合教学实习,大力开展对外科技服务,承担广西各市、县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等项目。2003年以来,完成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任务113项,参加教师656多人次,参加学生1600多人次。“项目教学”既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又大力支持了地方的林业建设。同时,“项目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而且能使学生的耐心细致、吃苦耐劳等工作作风得到有效的培养。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实现了与用人单位零距离的接触,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职业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

3.2.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林业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思想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通过深入农村,使不少同学真正认识到我国广大农村的落后状况和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林业建设在生态建设中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了展中的重要作用。同学们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于实际,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4探索合理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具有指导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的结果应该得到学校的认可、学生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可,评价的结果应该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我们在对林业局、林场、林业公司等用人单位的调查中,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单位对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其实是大同小异的,都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即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所以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应当建立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并重的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中专业能力可以用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办法来认定,职业素质、通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靠职业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环境条件来培养。总之,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林业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中高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精准衔接探索

【摘 要】本文分析中高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从开发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专业教学标准、教材内容精准衔接、实训基地共享、加强教研活动等方面探索中高职现代林业专业核心课程精准衔接问题。

【关键词】中职 高职 现代林业技术专业 核心课程 衔接

2014 年,教育部办公厅公布首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目录,规定中等职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 8 门专业核心课程,高职高专林业技术专业 9 门专业核心课程。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精准衔接是中高职专业衔接的核心,本文通过分析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提出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精准衔接原则及措施。

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

(一)现代林业技术专业衔接现状。从 2007 年开始,桂林林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可以对口升学到广西生态职业技术学院,从对口考试、5 年一贯制、“3+2”模式,到如今的“2+3”模式都是与广西生态职业技术学院衔接办学。2007 年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对口升学率为 46% ,如今是100%,2007 年至 2015 年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对口升学率详见图 1。

(二)中高职合作现状。2014 年 3 月桂林林业学校与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向广西教育厅申报了“中高职衔接园林、林业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课题,2014 年 9 月 12 日被正式批准为“广西 2014 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一级立项。根据项目要求,桂林林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与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制定了《现代林业技术专业(“2+3”五年制)教学标准》。2015 年 7 月 18 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召开了中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工作研讨会。会议就“2+3”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衔接专业招生、教学队伍能力提升与共享等进行了研讨。2015 年 11 月 3 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按照广西教育厅关于做好我区高等职业院校对口帮扶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的有关要求,经甲乙双方协商,达成合作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实训基地的有关事项。

(三)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现状。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学生数学、语文基础较差,普遍对文化基础课程不感兴趣,在林业专项设计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只能完成一些林业基层生产单位的伐区设计、造林设计和抚育采伐设计项目。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动机,在自我学习上存在较大的困难,有的班落后层次的学生数甚至达三分之二以上。

二、中高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衔接问题

(一)中高职核心课程名称重叠。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目前是“2+3”中高职衔接模式,其核心课程的培养计划还是沿袭分段式课程结构,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名称完全相同的有 4 门,课程名称相近相似有 3 门,只有中职“森林资源管理”对应高职 2 门课程,具体设置比较见表 1。

中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 8 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为“森林植物识别”“森林植物生长与环境”“森林调查技术”“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林木栽培与经营技术”“森林资源管理”“林业政策与法规”。高职高专林业技术专业 9 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为“森林植物”“森林环境”“森林调查技术”“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森林营造技术”“森林经营技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法规与执法实务”。中高职教材专业核心课程名称重叠,不可避免地产生专业课程教学重复的现象。这不仅会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而且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中高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重叠。中职教材建设相对滞后,部分中职核心课程采用高职教材,课程教学内容出现重复现象,而且课程设置本身重复性较高,造成了教育资源与学习的双重浪费。林业类中高职核心课程设置重复率达到 90% 以上,比如“森林调查技术”“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政策与法规”等课程,中和高职都开设了这些课程。

林业类中高职课程的授课内容也有很多重叠的,例如“森林调查技术”课程,中职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是:掌握测量学的基本知识;会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会识别地形图;掌握树木及林分材积(或蓄积)、生长量、材种出材量;能进行林分调查。高职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是:本课程是由数理统计、测量学、测树学三部分内容所组成,阐述了对林业试验、林业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小区域平面图测绘和地形图应用;有关林木的数量测算、质量评定和生长动态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方法,是一门内容广泛、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较系统的、必需的林木测算、统计分析和地形图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在林场、林业站、勘察设计院等林业系统从事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规划设计调查和作业设计调查工作。对比以上“森林调查技术”课程可知,中高职授课的内容中林木测量、林地测量、林分测量的内容很多都是重复的。高职主要多一些统计分析,林木、林地、林分的测量内容与中职基本相同。

三、中高职精准衔接的探讨

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投入数额庞大,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技术专业是国家林业局确认的重点专业、广西高等学校优质专业、广西“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可以通过中高职衔接课题的研究来实现中职、高职院校资源的互补,最终达到“2+3”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应统筹安排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吸引优秀初中毕业生通过职业教育走上成才之路。

(一)开发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专业教学标准。结合 2014年度“中高职衔接园林、林业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织开发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现代林业技术专业(“2+3”五年制)教学标准》,为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提供基本教学规范。以现代林业技术专业为例,在一体化培养过程中,学生能从森林培育、苗木生产与经营、森林病虫害防治、林政管理、森林生态旅游岗位提升到规划、调试、管理、职业经理岗位,进一步提升到研发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复杂度和难度不断提高。

(二)教材内容精准衔接。如何实现核心课程内容精准衔接,需合理解决中高职之间教学单元划分、科学确定中职与高职相关能力领域,分层确立课程目标,鼓励中职与高职联合开发校本教材指导书。根据林业生产要求将课程设置为若干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单元;将数理统计知识、林业规划设计、植物生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分类经营区划、监测评价等内容列入高职教育阶段,让中职学生毕业后继续接受高职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本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过程,涉及部分专业软件课的调整,比如 ArcGIS 中职课程标准降低,中高职部分都保留这门课程,高职标准提高,从专业方面要求学生对林业空间数据投影变换及与其他 GIS 软件数据互换等适用方面的掌握和操作,让高职的专业特点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实训基地共享。林业技术专业是广西高校优质专业、特色专业、国家林业局重点专业。林业技术实训基地为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主要培养为现代林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应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林业技术实训基地,在满足院内学生实训的基础上开放基地,以资源共享理念,服务中职学校,最大限度发挥社会效益,实现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共享型运行和管理机制研究。例如,高职院校林业技术实训基地主要有湿地松母树林、法正林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地面气象观测场、森林病虫害监测防治技术实训基地、植物吮驹暗龋实训基地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可以实现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双方共赢,为实现科学、有效、规范的中高职衔接积累有益经验。

(四)加强教研活动。中高职林业专业应加强交流沟通,联办教研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每学期开学由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召开课程衔接的教研活动,确定教学计划、课程表、教材选用目录,交流心得。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每学期中高职专业核心课教师定期开展一次教学质量活动月检查,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提升中职学校专业核心课教师教学质量。每学期末组织所有参与“2+3”教学的教师进行讨论,分析学生特点,并对既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取和现实生活较为贴近的部分,设计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互动环节。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探讨

摘 要:本文针对林业工程类专业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进行论述,提出选择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毕业生信息化管理系统、统计汇总数据实施评价等四个步骤进行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林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

中图分类号:K90-4

1.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2015年5月4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5]5号),明确部署构建“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格局。按照文件精神,到 2020 年,我国将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2. 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第三方评价体系的构建,能有效加大高职院校办学的透明度,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使高职院校及时准确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关注毕业生职业岗位中需要的技术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而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客观认识人才培养结果,把办学置于社会监督之下,进一步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同时,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也是与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接轨的需要。

3.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

以林业工程类专业木材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方面还处于真空状态,还未构建和制定科学、公认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方法、途径、体制与机制等缺乏。传统的职业院校人才评价体系主要以卷面考试作为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准,这种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为了更好地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国内学者提出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发展档案”为载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以项目为主导的“多样化评价”体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能力或决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理论。其中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建立是站在全新视阈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具有公开、透明、全面、真实的特点。

4. 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的实施

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也可以称为社会评价,其实施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4.1 选择具有良好社会公信力的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

第三方评价的参与层面可以包括高职院校、政府、行业企业、教师、毕业生、家长、社会舆论等,那么由谁作为评价的主体是需要首先确定的问题,借鉴国内不少高校的经验,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可以交由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进行。目前最为知名且比较具有社会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为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已与国内近700余所高校建立了研究合作关系,是中国首家提供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解决方案的专业公司,也是高校、社会大众、用人单位和政府公认的第三方权威数据机构。

4.2 建立切实可行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林业工程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要考虑其专业特点,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建立人才需求、人才质量、专业人才的适应性等信息收集反馈系统,以形成人才培养与生产需求之间的主动适应,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机制。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凸显林业工程类专业的特点,突出人才培养的绩效评价,兼顾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具体实施林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时,第三方评价机构应针对专业特点设计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和学生三套问卷,问卷应按照指标体系,同时体现专业特点,设计第三方评价指标权重时,要充分体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主体地位,尤其是学生问卷对应人才培养内容指标的设计,林业工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均应涉及。

4.3 建立毕业生信息化管理系统

第三方评价实践中,各评价主体相对分散、独立,各具特点,因此,采用开放性、便利性的渠道与方式,能够让大多数利益相关者都能充分参与评价。当前现实而可靠的做法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评价,即设计评价问卷,开发评价软件,然后引导、组织评价者参与网络评价。网络评价相对便利,没有确切的时间限定,有利于参评者深入了解和分析问题,提出改进问题的策略和建议;十分易于组织,运行成本较低,也便于统计数据、分析原因、归纳结论。建立毕业生几页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实现毕业生和就业单位的信息录入,就业信息,信息资料检索和在线咨询等功能,从而实现就业信息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4.4实施第三方评价,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

在第三方评价实施过程中,应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建立校企互信机制,针对毕业生的信息采集,可以尝试“情报员”机制,每个顶岗实习或毕业班级选取1-2名责任心和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班级情报员,负责统计班级同学相关信息,并每月向学校信息管理员汇报,以确保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更新。学校可向班级信息情报员支付相应经济报酬。

第三方评价机构要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工作,进行问卷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对应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给出结论,并反馈给相关高职院校,院校责成相关林业工程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依据评价结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完善实训条件、创新教学方法,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促进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5. 结语

第三方评价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育行政评估和学校的自我内部评估的教育新评价方式,既是简政放权的具体举措,又是推动我国教育评价方式改革的有力措施。构建第三方人才培B质量的评价体系对林业工程类专业真实有效、科学、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重要手段。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在教育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加强全新的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从而不断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水平。

关键词:林业技术;实训教学;策略

一、加强对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认识

素质教育的主旨是要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掌握更多的管理技能,同时提高自己的管理技巧。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为了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水平,提高学生的对各种林业种植以及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处理能力,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学管理模式,应该要加强对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全面理解,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实践教育的力度,使得实践教育成为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加强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管理,首先应该要对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育的地位进行确定,了解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实践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教育应该要与高职的综合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加强学生对各种林业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其次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要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加强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各种林业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林业技术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利用各种林业技术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

二、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设计

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一个过程就是要加强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在林业技术专业实训课程现代化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非常重要,一个合理的课程应该要综合专业教学目标以及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课程应该要包括各种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要能够调动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探究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得学生在课程的完成过程中能够提高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加强小组实践教学

小组教学是当前教育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创新,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小组教学法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也能促进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加强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在小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成立课程学习小组。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学习小组的成立是小组教学法的基础,成立学习小组时首先要对班级人数进行确定,以便确定合理的小组规模。一般说来,小组的人数应该要均等,但遇到特殊情况时也可以有所调整,在分组的过程中,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搭配,一般说来在小组成员搭配过程中,兴趣相似、能力相近的同学容易聚集在一起,小组成员搭配过程中不能完全任由学生自己选择,否则容易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问题出现。在小组成员的分配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人意愿,需要教师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多种因素进行考虑之后再进行合理的组员搭配,使得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从而可以帮助学生能够对具体的课程进行完成,协作完成课程中的各种任务。第二,加强小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的力度。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当前林业技术专业实训课程教育受到很多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多的问题,对此要加强小组内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主要表现为群体之间的协作以及互动,比如在林业技术专业实训课程的各种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林业技术专业问题的领悟有所不同,因此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也有差异,在对学生进行讲解时,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以及组与组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可以从其他同学的讲解过程中启发自己的思维,从而对课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有效地解决。第三,加强课程完成情况的评价。小组学习结束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合作成果进行积极的评价,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合作成果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并且给出一定的评价标准,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比如在课程完成过程中的纪律、学习态度、操作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教师再给出统一的综合评价,最后得到平均结果,可以实现评价的公平、公正,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紧张真实的反映。

四、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

实践教育是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而言,应该要积极加强林业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完善,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要对实训基地中的各种设备进行完善,应该要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应该要给学生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实训基地的各种教学设备不仅要具有先进性,还应该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并且要具有经济性,保证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需求。实训设备的准备应该要尽量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符或者相仿,保证在实训基地内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能够对日后的实际工作进行适应。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仅靠学校的力量是无法保证相应的硬件设备需求的,因此需要加强相应的社会部门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从而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资金的投入力度。为了保证设备资金,学校也应该要积极拓展思路进行设备资金的筹集,比如不同的林业学校可以用在区域之间加强合作,共同投资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

引言

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是林业专业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各种林业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在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对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以提高林业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效率和水平。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生产性(综合)实训效果分析

摘要: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根据林业专业的特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实践操作能力为目标,对2012级现代林业专业学生及区内林业企业进行生产性(综合)实训效果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林业专业开展的生产性(综合)实训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养成团队协作精神;收获知识、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劳动观念、改善实训条件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和完善。

关键词: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生产性(综合)实训;效果分析

德技并重,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1]。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提出:遵循职业教育办学特点和规律,着力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步伐,不断满足人们群众接受良好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1]。

近年来,为了提高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根据新疆林业生产实际和新疆气候特点,在原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完善并最终形成“阶梯式”能力递进人才的培养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以林业工作岗位和林业生产过程的教学活动为导向,在林业生产季节,采取工作实践形式,非林业生产季节学习“必需”理论知识和室内可学的操作技能。以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为核心,通过对林业产业的素质教育、专业技能(专业基础技能、专业通用技能)、专业核心技能、拓展能力4项能力模块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其实践教学活动分为单项实训――综合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企业实训)――技能鉴定4个阶段,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一、实施生产性(综合)实训的背景

现代林业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之一,具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即林业的“时间性、季节性、艰苦性”等特点。林业行业涉及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方面,在传统的学期制下,理论教学进程难以和生产实际同步。如林木种苗生产技术是林业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但是,种苗生产重点在春、秋两季,按传统的学期制,无法让学生完全参与到整个生产过程的实践操作中。为此,我们修订了实训计划,利用春季、秋季让学生参加生产性(综合)实训,夏季、冬季抽出一定时间教授理论知识。本文通过对2012级现代林业专业学生、林业企业对生产性(综合)实训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现代林业专业的生产性(综合)实训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

通过1~2个月的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让学生实际参加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等工作过程,使学生掌握从事林业生产的主要技术,巩固和加深对“必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提高其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养成“爱林、护林、兴林”的职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对林区、林业以及林业生产技术的了解。

2.课程设计:

中职二年级利用4~5月份,集中派遣学生到相关校企合作企业实训1~2个月。以小组为单位,安排一名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根据企业要求完成种苗生产、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相关工作任务,学生在学校委派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全面参与林业实际工作,利用山区下雨时间由企业技术人员讲授林业生产的技术要点和相关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专业与行业的对接。

3.成绩考核:

实训结束后,由学生填写《实习指导手册》,独立撰写2000字以内的实训总结。由本人、小组、校内委派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考核评价。以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并重的原则,注重过程考核,侧重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态度和技能各占55%和45%,其中,每项中考勤占10%,自我评分、小组评分各占5%,实习报告、教师评分各占10%,企业评分占15%,综合后最终形成学生的生产(综合)实习成绩。

三、调查样本和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分别对2012级现代林业生产专业、实施实训的区内林业企业进行抽样问卷调查。2012级共3个班100人、企业共11个110人,分别回收有效问卷共100份(2012级)、110份(林业企业)。

调查分为学生版和企业版,问卷的项目也有所区别。项目包括:“开展生产(综合)实习的季节”、“生产(综合)实习的内容”、“是否有收获、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对学校委派的教师评价”等20个项目。

四、结果分析

1.企业对我专业参加实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能力的满意程度。就企业而言,通过实习,对我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工作态度、文明操作与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给出的选择分别为:“满意”64%、“基本满意”36%、“满意”73%、“基本满意”27%、“满意”64%、“基本满意”36%(见图1)。企业对我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都表示满意,说明我专业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对职业能力在专业、专业基础课的渗透教学比较成功。

2.企业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择。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教学内容是否贴近企业生产岗位技能需求”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0%、10%;“学生是否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的选项,认为“是”、“还可以”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0%、20%(见图2)。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认为我专业教学内容贴近企业生产岗位的技能需求,同时,也认为我专业学生具备了在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

3.学生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企业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的满意程度。就学生而言,“对我专业选择的生产(综合)实习企业是否能满足实习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不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1%、24%、5%;就企业而言,对“我专业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是否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选项,认为“能满足”、“基本满足”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3%、27%(见图3)。

4.学生、企业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的满意程度。学生对“我专业生产性(综合)实习整体是否满意”的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99%、1%,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开展生产性(综合)的认同度较高;企业对该选项认为“满意”、“基本满意”的分别为82%、18%,说明我专业安排的生产(综合)实习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校内实践操作与现场实训的差距,学校、企业对学生期望值过高与学生本身存在问题的差距等。

五、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学生生产性(综合)实训对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对现代林业专业实施的生产性(综合)实训感到满意。但是,对有些选项,如:“学生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选择“不合适”的学生;“企业认为生产(综合)实习的成绩评定方式是否合适”的选项,有27%的企业选择了“基本合适”,说明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生产性(综合)实训在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林业实训。林业行业属于艰苦行业,掌握林业技术离不开实践经验和时间的累积,这是林业的特性所决定的。现在的中职学生,虽然绝大多数来自林场或林区,他们很少有从事林业劳动的经历,对他们来说,高质量地完成林业实训,积累“实践性知识”就更有必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业生产性(综合)实训除了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现代职业能力。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安排的指导教师的总体评价较高,但是有少部分学生认为企业技术指导缺乏教学经验,其所讲授的实践操作与校内指导教师之间有些差异。使学生认为“技术含量低”,甚至认为是“劳动课”或者不知道是按照技术指导还是按照老师的讲授去操作。由于林业行业标准的不同,必须有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下过企业锻炼的、熟悉企业业务的教师作保障。一是加强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指导能力;二是提高下派企业实践锻炼教师的数量,以满足校内和企业的对接,满足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要求,不仅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怎么样会做的更好”。

3.加强配套保障条件建设。现代林业技术生产性(综合)实训是在“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其核心理念是:教学过程围绕林业生产季节安排,教学内容围绕林业岗位设计,教学场地围绕林场布置。要实现这一教学改革,必须有相应的配套保障条件作支撑。一是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逐渐向行动导向法、引导文教学法等过渡,把课堂搬到林场、林区。二是打破“学期制”的教学管理体制,根据林业生产特点安排教学活动,改变终结性评价方式。三是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训基地教学、生活条件,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提高实训质量。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新疆林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多元动态”教学评价模式改革初探

【摘要】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职教育又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今天的中等职业教育已面临严峻的挑战,要想走出这个困境,必然要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改革,其中就涵盖了评价模式的改革。新疆林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在教学评价改革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新疆林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教学评价改革

学生学习或实习成绩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反映学校的办学成果,体现学校的办学能力。从小的方面讲,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是检验学生获得能力高低的重要手段。但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多数中职学校沿用了普通教育的做法,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无法对中职学生做出全面考核。

《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 的意见》指出:“改革评价模式,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技能考核学生的学习,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重点讨论现代林业技术专业评价模式的改革。

1.评价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新疆林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重视校内评价, 忽视学生实习等校外学习方式的评价;二是重视理论课程的评价,轻视实践课程评价;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这种评价方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学生“能力本位”的需求,也违背了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实践能力差,就业稳定率低、跳槽频繁。

2.评价模式改革的思路

要进行学生评价模式改革,就要理清学生评价的内涵。对学生的评价,从单个课程来看,应该涵盖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主体、评价模块等多个方面;从评价性质来看,应该涵盖理论知识评价、能力评价和态度评价等多个方面;从课程体系来看,应该涵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评价等方面;从课程类型来看,应该涵盖理论型课程、技能型课程、理实并重型课程等三种类型。

3.评价模式改革的实施

3.1评价模式操作流程

新疆林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实施的“多元动态”评价模式,具体流程见下表。

在评价实施过程中,课程团队通过对现代林业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可将课程定位为理论型课程、技能型课程、理实并重型课程三种类型之一。上表中各要素(或模块)所占的比例,随课程类型不同,比例大小不一。

3.2理论型课程

理论性较强的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基础课程,如《英语》、《数学》等课程,考试可以采用闭卷笔试或口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优点在于易于把握命题规范、考查知识面广。学生态度要素占综合评价的50%(作业及课堂提问(20%)、考勤(20%)、课堂纪律 (10%));期末考试(含知识与技能要素)占50%。

3.3技能型课程

技能型课程(含生产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如《植物识别》、《动物识别》、《有害生物防治》等课程),同时兼顾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不同课程包含不同的技能项目,各技能项目在课程中所占地位也不一样,要依实际情况而定,知识要素的考核可以融入技能考核中,故该类型课程的技能要素占综合评价的比例较大,但建议态度要素至少要占综合评价的30%以上,尤其在生产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中更应该加大。

3.4理实并重型课程

既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强调实践技能锻炼的课程,如《林木种苗培育》、《森林防火》等,建议知识、技能、态度三大要素按30%、40%、30%的比例进行综合评价。

4.评价模式内涵

4.1多元

4.1.1评价内容多元

知识、技能、态度这三大评价要素。在任何一门课程中都包含这三方面的培养目标。

4.1.2评价主体多元

既有教师评价,也有学生评价,还有企业实训指导教师评价,甚至在数字化仿真模拟实训时,还有电脑的评价。

4.1.3评价模块多元

评价模块既可以是技能,也可以是知识,还可以是作业和平时表现。

4.1.4评价形式多元

评价方式既可以是理论测试,也可以是技能实操,还可以是口试、课堂提问的形式。

4.1.5评价指标多元

在实施评价时,可设置一些评价指标,用于评价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4.2动态

“动态”是指不同的课程,其侧重点不一样,比如德育课着重于“态度”的养成,基础理论课侧重于“知识”的掌握,实践课则注重“技能”的训练。

5.结语

新疆林业学校现代林业技术专业通过评价模式的改革,能积极地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推动教育深化改革,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西藏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摘要】在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的林业发展战略背景下,结合西藏林业的发展现状,构建具有西藏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重要。该文阐明了构建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构建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探讨了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关键词】西藏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就是指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专门针对职业岗位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素质林业技术人才,对于提高行业队伍整体素质,优化队伍结构,推动林业的新理论和科技创新,为构筑西藏生态安全屏障,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美丽西藏、绿色拉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探索西藏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林业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我区的林业建设和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构建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1.西藏林业行业发展趋势的需要

为进一步加强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结合西藏林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西藏自治区林业局“十二五”规划,拟在全区七地市新建1000个左右的苗圃基地,以服务于退耕还林、新农村建设、生态屏障工程及城乡绿化、美化建设。此外,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林下资源开发将成为我区林业产业的新经济增长亮点。

西藏林业从以生产木材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因此作为西藏唯一的林业人才培养教育的高职院校一定要紧跟当地林业建设的发展需要,输送对口的林业建设人才,为林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提供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为了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零零五年十月二十八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的、任务。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要求强化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加强学生的生产性实习和社会实践,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这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随后又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内容,重建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述新理念、要求,是研究高职教育特色的依据。西藏高职教育必须从以往的学科教育教学体系和中职教育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建立符合西藏高职人才培养规律的专业设置标准、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我院林业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和授课方法受传统学科体系的制约,课程设置滞后,已不能适应本专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随着我区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大,人们对园林化、生态化城市建设的理念逐步增强,林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亟待做出调整。因而,我院林业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将逐步由林区木材生产经营和资源调查转向林木种苗生产和培育。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岗位技能作为切入点,逐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西藏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西藏生环境态建设对人才专业技术能力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建设指导作用,通过林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综合分析得出林业技术专业岗位群、拓展岗位群及各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目标,结合西藏林业特色和林业生产活动的特殊性,探索并构建了林业技术专业基于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苗木培育和造林规划设计为主线,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

基于工学结合的“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分为四个阶段:基础能力阶段、专业能力阶段、职业能力阶段和综合能力阶段。本专业为了实现工学结合,培养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把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四学期,在第四学期的六月份,有一次返校,学生要以书面的形式反馈实习情况,师生共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问题得到解决后,学生第二次回到工作岗位进行定顶岗实习;第五、第六学期拓展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技能操作内容,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促进基于工学结合的“能力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1.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推行人才培养模式

在原有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本着基本知识够用和理论密切联系林业生产实际的原则改革原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积极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职业动手能力培养转化,即“实际、实用、实践”,形成以“基础能力―专业职业能力―综合能力”为一体的“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平台,以动手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中,实践性课程开设在生产性季节,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技能模拟训练法。

理论性较强课程的教学主要安排在非生产季节,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提倡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多媒体组合教学法。实践性课程安排在生产季节,充分发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职业能力为标准,借鉴林业行业企业考核办法和职业技能工种鉴定的标准,实行“技能过程+技能目标”的考核评价方法,加大技能操作考核成绩的比例。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纳入教学计划中,实现较好对接;以工学结合为手段,校企合作为途径,培养职业能力,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加强实践教学不能仅仅是实践内容和时间的增加,重要的是对本专业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从培养基本能力到专业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融入教学计划,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因此完善校内专项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生产性过程实训、调研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建设融实践教学、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产、学、研开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非常重要。

3.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

全面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功能,建立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和多级教学督导评估机制。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监督,注重实践教学,进行开放管理,重视监督过程中企业的参与。与企事业合作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设计岗位管理流程、制定岗位运作规范及操作细则。在运作上,进行资料收集积累、数据分析、措施改进、反馈结果,做到有调查、有分析、有改进,形成自我具要求、检测、修正、持续改进的监督和保障体系。

4.加强双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无论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专业技能的培养,无论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还是课程内容的更新等等,双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应先行一步。因为缺乏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经验有机结合的教师,缺乏对实际问题、实际操作等深入了解的师资队伍,而要求学生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特长,都是空谈而已。因此,系部应有计划、有目的让教师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为教师创造对外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进修,并积极参与科研和课题研究,选派骨干教师到高等学府学习访问,聘请行业、企业的一线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加强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这样才能造就一支真正适合林业技术专业教育的教学团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