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

时间:2022-05-22 10:56: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中国林业产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浅析林业产业的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1 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直接影响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林业产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对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所以为了保证经济建设的发展,就要能够保证不间断的资源供应,这就需要对林业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只是注重对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森林的保护,过分的乱砍滥伐,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当林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之后,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严重的影响到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都是自然界向人类进行的报复。所以在对林业产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不要一味的索取,还要注意对森林的保护和补偿。

林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林业建设做的好,植被保护就到位,良好的植被能够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林业建设在生态环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植被能够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对于洪涝灾害有很好的调节和控制能力,林业带的建立,防止沙尘暴的出现,并且森林的含水性比较高,对土壤的蓄积能力强。同时森林有很强的空气净化能力,在城市中的绿化带,是有效的噪声隔离带,并且对于城市中的废气有很好的吸收能力,在净化了城市的空气的同时,还美化了城市的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加剧了生物危机,大量的物种濒临灭绝的状态,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森林面积的减少致使温室效应的加剧,全球面临气温上升的险境。这其中的每一项因素的变化都和森林的植被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国家加大了对林业生态建设的力度,对于林业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且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执行。但是在总体来讲,我国在林业方面的生态建设还是破坏要相对大于治理,所以说对我国的林业发展来说,这将是一项非常严峻的课题。

20世纪末,随着国家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相继启动,我国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局部乃至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开始好转。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的调整发展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森林生态基础还十分脆弱,生态建设的速度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不相协调,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呈上升趋势,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极端性天气增多等主要原因:

1.1 我国森林资源底子薄,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质量不高,平均每公顷林分蓄积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5%左右;分布不均,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工区和东北地区,西部森林资源极度匮乏;经营水平低,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树种单一,林木过量采伐现象依然存在。

1.2 人口、经济调整增长带来对森林资源的高需求,森林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 仍相当尖锐,带来森林资源的巨大消耗。

1.3 林业投入长期不足。近年启动的国家林业六大生态工程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国债资金,国家财政资金所占比重不高,生态建设投入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1.4 林业行业各项改革滞后于其他行业,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不顺,影响社会资源向林业行业集中,制约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1.5 我国主要林区90%为山区,森林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问题还没有完全协调好。中国林业尚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林业的主要矛盾,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要需求,生态建设成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2 发展林业产业必须正确处理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和谐社会一方面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在资源的承载力之内;另一方面,要求在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上,达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换言之,既要做到林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要参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里面既包含要不断发展林业产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林产品的需求,又包含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及社会对生态的需求。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林业整体中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因果关系。

2.1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矛盾与制约

在发展林业建设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是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和精力与收到的回报之间出现了利益矛盾,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的不完全体现方面。在对林业付出劳动之后,在短时间内可以看到产出的经济效益,这是人们能够亲眼目睹的,也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但是由林业建设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经营管理才能够发挥出来的,并且一般来讲生态效益都是无形的,有些是人们感受不到的,所以在这两方面出现了矛盾。

2.2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依存与促进

在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的过程中,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二者之间是互相对立的,同时又是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因为要想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就需要产出木材来获取经济报酬,那么木材的缺失就会影响到生态建设,但是如果一味的强调生态建设,全面的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那么对于林业的运行又是一项极大的负担,是不现实的做法。所以说应该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在不影响到互相利益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无论是发展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还是创造生态效益,都是需要以森林为基础的,所以说这是二者的共同点。在经济效益方面来讲,木材的数量和质量是发展的基础,而对于林业生态效益来讲,森林的覆盖率和森林健康是基础。

森林资源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在森林体系中,有庞大的生物链,是发展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在这个生物链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以使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有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可以有效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净化空气,防风固沙,降低噪音,绿化环境等等,都是森林生态系统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如果森林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那么森林系统将进入恶性循环,森林的数量和质量将会有所下降,由此影响到森林经济效益的产出。所以良好的林业生态系统是保证林业经济效益的基础。

实现林业经济价值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木材和林业副产品的销售,那么就需要有一个长远稳定的林业发展体系来保证木材的数量以及副产品的加工链。在实现经济效益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如果过度的乱砍滥伐,破坏了林业的生物链,影响到林业的健康发展,那么不仅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也造成了木材的供应出现中断,后劲发展不足的现象,无法实现持续不断的木材和副产品的供应。所以说在发挥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兼顾林业生态效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最终实现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依托森林资源优势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所形成的共识,也是人们对未来文明形态认识的升华。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基础性产业,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加快其发展。加快林业资源的集约化、产业化进程,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到林业建设中来。要深度挖掘林业所潜藏的经济效益,加速发展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原料木材提供、干鲜水果加工基地。围绕林业建设大力发展相关服务体系,如种子苗木、森林绿化公司,形成相辅相成的发展整体,为社会谋利,为人民创收。

1、从实际出发,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

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将林业资源的产业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不可盲目求成,需从实际出发,按国家规定的生态发展指标进行,进一步寻找林业发展的突破口。在发展林业的同时,应结合林业资源自身的特点、当地的经济、基础设施等,开展相关结构的建设,如种苗、绿化、木材企业,人力物力的调配,以及产品的输出等。此外,综合各方面因素实施绿化工程规划及建设,努力打造全方位一体化的生态保护系统。依据国家的林业规划相关指标,结合当地的现状考虑,发现林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不足,如基础绿化设施落后、产业制度缺陷,以及林业经济分布不均等。要借助于全方位、高品质的综合服务体系,真正构建和谐的生态文明和生活环境,努力促进林业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相辅相成,最终走向林业产业化的大道。此外,要进一步扩大优质林木资源的规模,如速生丰产林、特色经济林及薪炭林等,利用好市场及资源上的优势,努力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及人们对林木产品多元化的要求,使林业产业化获得更快发展,创造更大效益。

2、因地制宜,打造支柱产业

因地制宜,打造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利用林业劳务密集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鼓励参与林业建设。走专业化道路,扩大社会地区就业,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地区特点及市场效益,重点发展种苗花卉、干鲜果物、草物药材及特种畜禽养殖等,要努力挖掘林业产品的加工深度和深层价值,促使其发挥更大经济效益,保障林业产业化链的平稳快速发展。坚持立足本地现状,发挥其自身特色优势,由小到大,滚动发展;在管理上,实行“政府扶持,统一管理,分户使用,自由发展”的原则,保障其在健康的环境下自由发展。将公司、基地、农户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外延与内部相结合,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林区养殖要走划分一块地域集约饲养与以家庭为单位、农户发挥各自优势饲养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发展森林特种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特色品牌。在林区森林原料充足的前提下,提供优质肥料,扩大林区食材及养殖的规模,推动林区经济发展。增加林区品种,促进食物链更完整,深度管理,精细加工,形成管理完整、规模庞大、效益客观、科技创新的林区经济结构,使其真正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3、挖掘朝阳产业,建立生态旅游区

依托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以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开展一整套的旅游服务项目,挖掘朝阳产业,为林业支柱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其更好发展。坚持合理开发、规范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托当地独特的人文气息、气候环境、物种资源,大踏步地发展当地旅游业,打造生态旅游区,在不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首先,做好宣传,重点是当地人文气息及生态环境的渲染,努力普及科学知识,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必要的条件;其次,以当地的自然资源为中心,发挥其独特之处,宣传其内在之美,激发人们前往参观的渴望;最后,多开展相关旅游活动,如进行实地考察、参观游览,丰富游客的旅游内容,增添旅游过程的趣味性,提供更好更全的观览体验,这无疑会提升当地旅游的知名度及体验价值,挖掘出更好的旅游业效益。

4、深入研究和开展生物产业化经济

生物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产业,其科技含量高、蕴藏的经济效益庞大,成为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中反复争夺的制高点。生物产业和生物制药等已成为新时代的“钻石产业”,其价值不可估量,而我国在这方面还不够先进。生物量的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繁殖速度等是对其进行开发的重要依据,同时,完好的生态环境是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基本保证,应注重保护。基于此,在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过程中,应采取严格措施,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保证生物产品能够经受市场经济的考研。生物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细致而重大的工程,需相关林业工作人员进行严密的分析与规划,经历充足的准备后方能实施。从长远来看,加快开发生物资源、促进产业升级是适应市场发展潮流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5、总结

站在国家经济的宏观战略角度而言,加速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与我国林业发展的要求想一直。要实现林业产业化道路的科学性、前瞻性,必须坚持产业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维护相一致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长远规划,拒绝盲目开发的短浅做法,使的我们能够持久地利用好丰富的森林资源。同时,加快从发展商品林到发展林业产业的转型,构建完整的森林资源利用及服务体系,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精细加工,更好地利用森林资源,从而在残酷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立足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要发展林业产业,必须站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制定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适应市场经济的,具有科学性及前瞻性的新道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坚持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同时进行,合理、科学、高效地利用宝贵的森林资源,维持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努力实现以商品林的大发展带动林业产业的大发展,林业产业的发展带动林业旅游的发展,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建立一条完善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林业资源开发体系,走出一条生态环保、高效创新的林业产业化道路。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对绵竹市林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绵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幅员面积1 245.3 km2。境内河流均属长江上游支流沱江水系,是成都平原、盆周山地和川西高原的过渡区域,西北为崇山峻岭、东南为平畴沃野。全市林业用地面积657.9 km2,占幅员面积的52.8%,蓄积量480万m3;其中商品材蓄积215万m3;森林覆盖率49.5%。根据2009年绵竹市统计年报,林业产值9 708万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4亿元)的0.78%。随着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基本完成,2011年绵竹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绵竹、文化绵竹、幸福绵竹、富强绵竹”的建市目标,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骨干,林业应该也能够在“四个绵竹”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就需要林业把生态做优,把产业做大做强,不断提高林业产业收入的绝对值和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促进林农增收致富。

1 以四川省林业产业发展布局为指导,谋划绵竹市林业产业发展

要把绵竹市的产业发展融入全省林业产业发展布局中,四川省依据自然资源、生态区位、经济社会及林业发展等情况,将全省分为川西平原区、盆中丘陵区、川东北山区、川南山地丘陵区、川西南山区和川西高山高原区,绵竹市规划在川东北山区。四川省关于川东北山区发展思路:重点建设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以嘉陵江流域水源涵养为核心的防护林体系,积极发展特色干果、木本药材、茶叶、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按照这个思路,绵竹市要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需要发展的林业产业。绵竹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便捷的交通条件、与大中城市临近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森林资源给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多年来,绵竹市对林业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看产业仍不强,除生态旅游业发展稍好外,其余产业发展都较滞后。没有龙头企业,没有品牌产品,林下种养殖零散。

要改变这种现状,使林业产业有一个大的发展,需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因时制宜、制订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先期发展的重点。根据绵竹地区实际,生态旅游业和林产工业应作为重点,同时兼顾其他林业产业的发展[1-2]。

2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形成绵竹生态旅游品牌

在我国,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与环境、资源等矛盾加剧,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全社会正在大力弘扬森林文化,繁荣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3]。人们越来越渴望生态优美、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回归自然成为新的潮流。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精神上的享受。近年来,我国居民外出旅游人数不断增加,而生态旅游者增幅最大。据相关资料介绍,世界旅游业收入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而生态旅游的增长速度却达到了20%~30%。四川省从2003年起,生态旅游收入一年一个新台阶,从2003年生态旅游收入4亿元飞跃到2009年直接收入171.5亿元,年均增长达600%,增速远远超过世界生态旅游的增速,中间还受到2008年汶川地震的影响。另外,2009年生态旅游还带动社会收入835亿元。

绵竹市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地质奇观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便捷的交通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震后旅游设施的恢复重建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而邻近成都、绵阳和德阳等大中城市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客源市场。绵竹市现有云湖国家森林公园、沿山旅游观光带等生态旅游景区,这些景区已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灾后重建的一些景区已开始接待游人。通过政策、项目资金的进一步扶持和生态旅游品牌的精心打造,绵竹地区的生态旅游业必将有一个大发展。

3 加大林业工业的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3.1 提高森林质量,为林产工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森林巨大的综合效益还远没有被人们所开发和利用。全市森林资源总量不少,但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低产林、稀疏残次林比重大;中幼林抚育及时跟上造成林木利用率低下和森林质量下降;从树种结构来看,针叶林比重大,阔叶林比重小,树种、林龄结构不合理;林木种苗、森林经营科技含量不高,山地利用率不高;从多年实践看,纯林造林降低了森林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受损严重,而针阔混交林受损较小。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科学培育森林的力度,为木材加工业发展提供更好的资源保证。

森林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除木质资源外,还有果用经济林、森林药材、食用菌等森林食品,这些都是非常好的非木质林业资源,要发挥森林的综合效能,使森林资源多样性潜力得到更好挖掘,就得抓好这些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及利用[4]。目前,除木材加工外,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森林食品、森林药材和生物制药已成为一些地区的支柱产业。绵竹市要更有效地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就需要抓好林产工业的发展,以林产工业促进森林资源科学经营。事实证明,发展林产工业对林区种养殖业的发展有极强的带动作用,而要发展好林产工业,又需要有充足的森林资源作为支撑。因此,充分利用林地资源,科学的经营森林,提高森林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3.2 培育林产工业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

绵竹市山区资源丰富,除木材外,还有丰富的森林蔬菜、森林果品、森林药材、食用菌、苗木花卉等,周边县(市)、区的山区也有这些资源,具备林产工业发展的资源条件。然而全市现有林业产业规模小,起点低,结构不合理,缺乏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林业经济实力不强,对自身特色产业没有深入挖掘,诸如此类原因大大制约了林业产业进一步发展。要使绵竹林业产业更上一层楼,需要有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

企业产品生产规模大,名气大,带动性就大,才能在产销链上良性发展。当前绵竹市的林业企业面对自身的发展和周围的竞争,亟需形成自己的特色拳头产品,做好产品的策划、包装、宣传,在竞争中赢得先机,通过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把企业做大、做强,这样就可以形成一批为其服务的配套企业和产业基地,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林农增收。绵竹市在木材加工、制药和森林食品加工方面已有一定基础,通过重点培育,这些领域会有龙头企业产生。

4 以科技作为支撑,加快林业产业基地建设

林业产业基地是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原材料基地,根据绵竹市的立地条件可以培育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特色经济林、生物质能源和中药材。成都平原有多个大型的木材加工企业,需要大量的木材,发展工业原料林基地是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重点。由于干果便于储存,所以发展以核桃、银杏干果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不仅是林农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方向。中药材和生物质能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至于发展方向、如何发展要结合绵竹市林业产业规划来确定。

建设好林业产业基地,需要有好的种源,通过科学经营达到优质、丰产的目的。在基地建设过程中,不论是种源筛选、培育,还是规模化栽植、生长过程管理,都离不开科技支撑。好的种源是优质、丰产的基础;按技术要求栽植,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成活率、保存率,有助于植株茁壮成长;科学经营管理对预防病虫害发生、提高单产具有重要作用。基地建设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按植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抓好发展对象的培育、管理。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林业产业的发展对林业生态建设的影响

中国林业沿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林业的主要矛盾,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要需求,生态建设是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林业生态工程概述

1、内涵

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它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进而形成一种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

2、特点

从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林业生态工程的核心就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生态理论,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通过工程措施即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所进行的林业生态建设。此工程旨在坚持土地资源优化组合的原则,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全面保护和科学经营现有森林,合理调整森林的分布格局和功能结构,来充分发挥森林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功能。

3、内容

林业生态工程包括以下内容: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整地与造林方法,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以山系、水网、流域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林复合、农田林网、河岸道路防护、灾害地植被恢复、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二、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直接影响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1、我国森林资源底子薄,表现在问题不足,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质量不高,平均每公顷林分蓄积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5%左右;分布不均,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工区和东北地区,西部森林资源极度匮乏;经营水平低,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树种单一,林木过量采伐现象依然存在。

2、人口、经济调整增长带来对森林资源的高需求,森林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 仍相当尖锐,带来森林资源的巨大消耗。

3、林业投入长期不足。近年启动的国家林业六大生态工程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国债资金,国家财政资金所占比重不高,生态建设投入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4、林业行业各项改革滞后于其他行业,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不顺,影响社会资源向林业行业集中,制约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5、我国主要林区90%为山区,森林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问题还没有完全协调好。中国林业尚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林业的主要矛盾,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要需求,生态建设成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三、发展林业产业必须正确处理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和谐社会一方面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在木资源的承载力之内;另一方面,要求在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上,达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换言之,既要做到林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要参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里面既包含要不断发展林业产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林产品的需求,又包含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滞社会对生态的需求。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林业整体中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因果关系。

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如何认识和协调两者关系的问题。而且,随着人们对森林功能多样性认识的深化和对森林不同效益的追求,对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生态和产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矛盾与制约。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这种矛盾与制约关系主要是由人们在林业生产过程中,不同利益取向和与劳动者自身利益关系不同造成的。在林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中,投入和耗费一定的劳动,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可能是负效益),但这两种效益被劳动者感觉到的时间先后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发展林业产业主要产出体现的是经济效益,劳动者的获得是直接可见,与劳动者之间是眼前的局部的直接利益关系;而生态建设主要产出的是生态效益,生态效益的体现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是不容易被立即感觉到的。

2、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依存与促进。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不仅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更主要的是依存与促进的关系,这种依存和的关系同样与人们对森林、林业产业及林业生态的认识和利益取向有直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两者统一以森林为基础。林业生态建设的任务就是要恢复森林植被,增加森林的数量,提高森林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离开森林也就无所谓林业生态建设;而林业产业的发展是以森林资源为前提的,没有森林资源,就没有林业产业,更谈不上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产业为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关系是由森林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决定的。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大、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完善的生态系统。森林的主体植被是木本植物,森林植被及其覆被下的其他生物和各种环境因子共同形成森林群落。森林是木材及其林副产品等 工业原料的基地,是动物的栖息场所,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是一个巨大的“绿色水库”,在净化空气、防治污染、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环境卫士”之称,是天然的“过滤器”,森林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林业产业发展,说到底是在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改善和利用森林资源,把森林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结构实行最佳组合。

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的辩证统一。按照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实质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两者结合的结果就是生态经济学讲的生态经济效益。在林业社会化生产中,如果把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救民于水火,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生态效益相结合,即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既林业产业的发展,又可在产业调整发展中保护和建设林业生态,达到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目的。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国有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

对策随着我国林业6大工程的相继实施,林业已全面开始了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林业的最新实践。实施6大工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5大转变,是新世纪中国林业建设的新思路、新突破、新局面、新举措,我国林业逐步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国有林场的主要任务也发生了转变,由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木材采伐和发展多种经营,转变到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上来。绝大多数国有林场停止了商品性采伐,以造林、营林、护林为己任,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持续增长。中国林业当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是国家建设的薄弱环节,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低下,林区社会发育程度不高,人的思想观念陈旧,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远远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需要,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与社会发展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正逐步成为林业的主要矛盾。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使国有林业产业的发展和生存出现了新的困难。林业产业的主要经济来源中断了。国有林场的发展步入了低谷,由于没有形成合理的第二产业,其他业务收入又较少,林木禁伐政策的出台,使林场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都没有保障,虽然有的地方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但无异于杯水车薪,难以解决根本问题。有些林场也成立了一些经济实体,但由于经验不足,管理落后,许多都是负债经营,难以创收。由于林场条件差、待遇低,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职工普遍文化程度较低,阻碍了林场科技的推广应用,也影响着林场的发展和兴旺。人员超编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人浮于事,纪律涣散,严重影响林场效益的发挥和提高。国有林场建场时由于历史原因,当时签定的协议不太完善,漏洞较大。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周边群众以边界不清为由,与林场争抢林地,而且愈演愈烈。一些地方政府过于强调稳定,害怕群众上访,对群众侵占林地现象姑息、迁就,造成国有林地流失严重。

针对我国林业当前的实际情况,实现“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成效”的目标,国家林业局审时度势,高展远瞻,确定用较短的时间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使林业建设的步伐上一个新的台阶、新阶段,实现林业建设速度的跨越、技术的跨越、观念的跨越和阶段的跨越。实现林业产业的多功能利用,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从体制、经济、人事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各级政府要重视、支持国有林场改革,加强对国有林场改革工作的领导。在实际工作中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界定林场发展方向,进行分类经营

具体到各个林场,可以根据每个林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经营。对于立地条件较差、生长环境恶劣、对生态影响较大、毁坏后不易恢复的林分,可以划定为公益林,财政每年拨给一定的生态补偿基金,用于林木的管护和生产。

2 明确场村边界,严厉打击毁坏林地林木的行为

地方政府应把林业当作重要工作来抓,应充分认识到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 要大力宣传林业政策和贯彻森林法,坚决杜绝违规征占用林地现象

对于场村边界,地方政府应主动牵头,协调有关单位和群众,重新明确。

4 建立场长负责制,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国有林场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就要按企业的模式管理和运作,必须全面推行场长负责制,确立场长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要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和组织管理制度,人员管理上要打破干部、工人界限,优化组合,全方位实行聘任制。充分调动职工的责任感,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5 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有林场领导班子要彻底抛弃“等、靠、要”的思想,集思广益、开拓思路,积极寻找出路和办法。在搞好营林的同时,立足自身优势,利用林场的自然条件,大力开展多种经营,改变过去单一营林生产的格局。建立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采用入股、引进外资等方式,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开源创收。单位创办的经济实体应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根据市场需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和经营管理。

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满足新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的新需求为目标,坚定不移地把林业建设的重点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以六大工程为载体带动林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发展的进程中全力推进林业的历史性转变。这种历史性转变,是新世纪中国林业的基本走向,是新世纪中国林业建设道路的转变,以推动我国林业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构建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研究

论文 关健词:产业化 体系 构造

论文摘要:通过对林业产业化经营特征的认识与分析,确定构建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原则;以巴彦县林业区域为对象,探讨林业产业化经营系统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思路;提出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对策。

林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 经济 效益为中心,对林业产业建设确定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 企业 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林、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系,实现多业并举,立体开发,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走可持续 发展 之路。

实现林业产业化经营,构建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巴彦县林业区域林业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原则以及巴彦县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构件和发展对策。

1林业产业化经营特征及推进意义

1.1基本特征

1.1.1建设主题多元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林业产业化形成社区林业发展共有权属类型。

1.1.2体系构建市场化。不断开发产品和提高产品档次,不断培育和拓宽产品市场,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动态发展体系。

1.1.3资源利用立体化。在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深度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是资源效益利用的立体化,在产业建设中,保护环亮,改善生态环境,也是林业产业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1.1.4产业布局区域化。在产业建设中,从本地资源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特点的项目,发展自身独具特色的优势产品,培植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

1.1.5运行管理一体化。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司法人制度,发育市场、培植龙头、基地建设和社会化服务同步发展,一体化经营管理。

1.1.6基地建设规模化。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采取联合与合作的方式,使分散的生产经营单位联合协作,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实力的产业群体。

1.2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首先,可以促进林业经济建设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林业资源和山区地域的优化配置;其次,能够把国有林业和山区农户及各种经济实体的分散经营组织起来,降低林产品交易成本和费用,又能避免盲目开发生产造成的资源浪费;再次,可以促进林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第四,能为广大林区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有利于林区的社会安定和区域经济发展。

2构建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原则

实施林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市场行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经济建设模式,因此,构建林业产业化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2.1因地制宜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的原则

一方面具有优势资源条件的产业或产品就会有更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就能获更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出发,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与当地资源环境协调,才能促进资源有效配置。

2.2经济效益分配社会公正的原则

消除不同行业和产业部门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经济成分之间在经济利益分配上的不公正现象,调整好龙头企业与基地、生产企业与经销组织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3努力提高科技含量的原则

先进的管理方式参与 现代 企业的经营,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科技的先导作用,产品的出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将在林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实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4始终坚持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原则

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天然林资源放在第一位,把坚持永续利用作为总的出发点,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生产力不断提高,资源开发利用范围不断扩展,对生态、社会和人民有所益处,使人民和社会对我们的事业予以关注,间接获得公众和社会的支持。

3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构建

在充分利用资源,发展主导产业,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实现多业并举,立体开发;以多种经济体制并存、多种经济方式并举,拓展林业产业化建设渠道,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政策为动力、构建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就巴彦县林业产业化经营实际情况看,产业化体系的构建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3.1商品林产业化经营体系的构建

巴彦县国有林业森林资源,黑山林场在面积、蓄积上占主导地位,黑山林场被列为全省较少的商品型林场,在巴彦县林业 经济 发展 和产业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说,虽然巴彦县是半林区资源总量匾乏县,但从地域和资源优势上看,商品林产业化应该是国有林业产业化建设的主体。其重要类型有:速生、丰产、优质、珍贵大径材培育类型,营造速生丰产林。

3.2生产林产业化经营体系的构建

巴彦县目前生态林产业经营体系的重点在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在退耕还林树种选择上,不以优质、高产为主要目的,以优良的生态条件,优越的资源环境为前提,招商引资,合资融资,发展生态环境产业,以生态环境的改善获得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

3.3兼融林产业经营体系的构建

从目前林业森林资源培育目标林分上的分类,兼融林是主要目标培育林分。

从巴彦县的实际情况看,浅山区地形变化的差异性,导致环境的多样性,为本县兼融林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3.1东部、中部林区,在商品林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为兼融林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大发展的空间。

3.3.1.1发展各种富有经济价值的木本食用油植物,如核桃、山杏、棒子等。

3.3.1.2利用林间环境条件发展森林药材,如五味子、刺五加、串地龙的培育、繁殖、保护、收获,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3.3.1.3在商品林生产中,利用林地植被保护树种和采伐剩余物,发展食用菌原料林的培育,如毛赤杨、树叉、锻树桩的合理利用。

3.3.1.4利用择伐迹地保留母树多,树冠营养面积大,开花结实多,发展养蜂业,提供蜂王浆、蜂蜜等蜂产品。

3.3.1.5利用林地中改造后的生态环境,建设林蛙养殖繁育、梅花鹿养殖训育场等野生动物繁育、利用基地。

3.3.2中、西部丘陵及其波状岗地,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合理选择造林林种,多林种配套,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如纸材林、药材林、果树林的培育,在产品形成规模生产时,发展加工产业,对有条件的项目,自己上马生产;不具备条件的,实行合作经营。

3.3.3南部、北部、西部沿江沿河流域,在实施退耕还草、退耕还湿的工程中,利用湿地资源,发展特色养殖产业,开展精深加工,生产特色产品,创绿色品牌,出拳头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

3.3.4利用本地 自然 风光、森林景观、民俗风情、 历史 文物、名胜古迹,发展森林 旅游 业。

4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4.1规范行使政府的职能作用

4.2形成全民办林业的社会产业体系

由于林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由各部门、各行业、各团体,在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下,在财政、 金融 、税收、信贷等方面采取扶持措施,并为产业化经营单位提供咨询服务,沟通流通渠道,培养产品市场,实现贸、工、林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

4.3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实行“三权分离”,放活经营权,允许拍卖、转让、租赁、承包等多种经营形式存在,形成新的经营机制和发展动力,促进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构建。

4.4实施系统推进的发展战略

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包括商品林业产业化经营、生态林产业化经营、多功能林业产业化经营三个分系统,在每一个产业链中,必须培植龙头 企业 ,带动产业子系统或分系统的基地建设。优化产业经营组织机构,使之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和应变能力,保证林业产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探索讨林业产业的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

1.1内涵

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它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进而形成一种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

1.2特点

从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林业生态工程的核心就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生态理论,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通过工程措施即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所进行的林业生态建设。此工程旨在坚持土地资源优化组合的原则,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全面保护和科学经营现有森林,合理调整森林的分布格局和功能结构,来充分发挥森林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功能。

1.3内容

林业生态工程包括以下内容: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整地与造林方法,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以山系、水网、流域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林复合、农田林网、河岸道路防护、灾害地植被恢复、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2.发展林业产业必须正确处理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和谐社会一方面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在木资源的承载力之内;另一方面,要求在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上,达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换言之,既要做到林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要参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里面既包含要不断发展林业产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林产品的需求,又包含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滞社会对生态的需求。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林业整体中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因果关系。

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如何认识和协调两者关系的问题。而且,随着人们对森林功能多样性认识的深化和对森林不同效益的追求,对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生态和产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2.1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矛盾与制约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这种矛盾与制约关系主要是由人们在林业生产过程中,不同利益取向和与劳动者自身利益关系不同造成的。在林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中,投入和耗费一定的劳动,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可能是负效益),但这两种效益被劳动者感觉到的时间先后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发展林业产业主要产出体现的是经济效益,劳动者的获得是直接可见,与劳动者之间是眼前的局部的直接利益关系;而生态建设主要产出的是生态效益,生态效益的体现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是不容易被立即感觉到的。

2.2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依存与促进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不仅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更主要的是依存与促进的关系,这种依存和的关系同样与人们对森林、林业产业及林业生态的认识和利益取向有直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两者统一以森林为基础。林业生态建设的任务就是要恢复森林植被,增加森林的数量,提高森林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离开森林也就无所谓林业生态建设;而林业产业的发展是以森林资源为前提的,没有森林资源,就没有林业产业,更谈不上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产业为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关系是由森林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决定的。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大、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完善的生态系统。森林的主体植被是木本植物,森林植被及其覆被下的其他生物和各种环境因子共同形成森林群落。森林是木材及其林副产品等 工业原料的基地,是动物的栖息场所,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是一个巨大的“绿色水库”,在净化空气、防治污染、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环境卫士”之称,是天然的“过滤器”,森林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林业产业发展,说到底是在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改善和利用森林资源,把森林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结构实行最佳组合。

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的辩证统一。按照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实质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两者结合的结果就是生态经济学讲的生态经济效益。在林业社会化生产中,如果把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救民于水火,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生态效益相结合,即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既林业产业的发展,又可在产业调整发展中保护和建设林业生态,达到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目的。

3.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思路

3.1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一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吸引社会力量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共同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二要在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对一些重大项目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三要进一步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

3.2突出重点,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第一,大力加强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沿海防护林,突出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等;第二,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提高建设水平,确保建设质量;第三,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乡结合部要大力发展环城绿化带、郊野公园、隔离林带,农村牧区要重点构筑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和发展庭院林业。

3.3科技引导,强化工程的技术含量

第一,要重点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植被恢复技术,并加快低质低效林改造,做好国家森林抚育试点;第二,围绕林业良种壮苗选育、中幼林抚育、速生丰产林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等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第三,侧重种群选择及种群匹配工程,并考虑种群之间在生长时间、节律上的搭配,生态工程的工程措施应侧重生态环境重建中必须采取的技术。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创新林业经营机制提高林业产业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高科技产品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快乐。但也给人类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党在“十七大”就提出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主席在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要统一思想,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林业发展可以为保护气候变化发挥重要的作用。因而,创新林业经营机制提高林业产业发展,是立国利民的基本建设工程。

1.我国林业分类经营的意义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保护和发展了林业产业,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都十分重视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是新形势下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贯彻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关于林业建设方针的重要举措。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目的意义是实现林业多种功能的必然选择。人类对林业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林业经营模式的多样化。就是将一部分森林划出来作为生态公益林,为国家提供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将另一部分森林划分为商品林,生产木材及林产品,为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经济服务。这样才能保护了林业生态平衡,又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也是林业发展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二是建设“生态省”战略部署的重要保证。建设“生态省”,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是地方政府的重大决策,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造福当代、利于后人 惠及世界的宏大工程。在这个伟大的工程中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

我省森林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分布不均,存在着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虽然我省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也是我国的林业资源之一的省份,但在我省自然灾害时发,生态建设的任务还比较繁重。而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和间接减排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需要从根本上增加林地面积,提高森林保有量,增强森林植被的固碳功能,减缓气候变化。林业要发展,必须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必须有林地作保障。目前,我省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327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2053万公顷,需要通过编制规划,把现有的林地依法固定下来,搞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才能统筹安排好生态建设和木材及林产品生产用地,提高森林经营水平。

2.林业分类经营的现状

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后,一是能对生态公益林实施以保护为主的经营管理措施,把商品林推向市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经营管理商品林,从而使林业的经营方向明确,目标既定,布局合理,经营措施配套,能真正建立起适应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二是能有利建立和完善促进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建设的法律、政策体系。三是林业分类经营能彻底摆脱传统林业经营体制和管理机制的束缚,有利于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的进程。四是林业分类经营能够明确职责,强化责任。五是林业分类经营能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商品林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六是林业的社会地位会进一步提高。林业分类经营后,林业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林业在优化环境和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所起的基础作用和主导地位更加明显。

3.创新林业经营机制的经营管理模式

在林业发展的建设中, 要创新林业经营发展机制,依靠市场配置林业资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给予大力的扶持,在组织上建立和完善制度化,投入资金坚持人工林培育的激励政策机制,建立科学的管理措施,吸引国内外资金进入林业行业兴办产业,鼓励各种社会界人士投资发展林业企业,尤其是要加强育林工作。是我国的林业资源得以保护,是子孙万代都可以利用自己的林业资源,这是利国利民的基业工程。因此,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构建以非公有制林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商品的林业经营机制,共赢互利形成跨国林业的合作和生产。是我国的商品林的生产中,不仅要促进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也要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多种形式参与经营,大力提倡 活立木交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林业不紧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经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因此,加快建设森林资源评估机构,促进林木合理流转,充分调动经营者投资开发林业的积极性。二是彻底创新林木采伐指标限额问题和税收政策问题。对营造人工林的投资人应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真正做到“谁造谁有、谁经营谁收益”,逐步放开商品林的采伐限额,商品林的成熟期、采伐方式要根据经营者的经营目的确定,同时保持林业政策的延续性,让投资者吃上定心丸。

4.林业分类经营创新措施

4.1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

森林分类经营不仅是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建设期长,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要建立和完善责、权、利,人、财、物,产、供、销相配套的林业管理机构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成功的重要保证。

4.2机制创新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的进程

首先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彻底改变由政府包办林业建设的局面,鼓励我国公民、外国投资者、企事单位和机关团体投资林业建设,积极支持股份制兴办合作林场、果园、茶园、苗圃以及家庭小林场、小果园、小苗圃建设,地方政府要落实民用林业资金的投入,给与优惠的政策,统一税收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5.结语

在林业发展中,要创新林业经营机制提高林业产业效益,就要实现林业经营的垮越发展,利用科技创新将林业生产力的潜能释放出来,才能使林业生产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提高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力争在林业地区尽快地以造林技术、森林病虫害防治、良种选育、林木及林产品深加工技术等不同的经营机制,通过科技人员的努力奋斗,提高林业产业效益,开创林业科技带动林业发展的新局面。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分析镇安林业产业发展困境及措施

镇安县位于陕西南部秦岭土石山区,属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气候温暖,林业资源丰富。为加快镇安县林业产业的发展,针对该县实际情况,决定在山上做文章,制定了一系列围绕“山”字的指导性方针和政策,以利于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林种、林龄组成不合理

全县现有林种中,除1949年以来累计保存的人工林68056hm2外,其余占总数77.90%的是破坏以后恢复起来的以栎类为主的天然次生林,现有用林49401hm2。其中,幼龄林占48.5%,中龄林占41.8%,成熟林占0.14%,近成熟林占9.5%。

1.2低产林多

全县有蓄积的林地共231314hm2,活立木蓄积共8869056m3,由于林相差,不但蓄积少,而且出材率也低,平均仅28.2m3/hm2。全县经济林22057.8hm2,面积最大的板栗,挂果面积3.37万hm2,平均单产307.5kg/hm2,且70%以上为低产林。

1.3林业生产技术力量不足,经费欠缺

全县林业用地290472hm2,现有林业技术人员仅133名,每人平均负责面积高达2184hm2,极不适应生产的需要,有许多迫在眉睫的事情而无力经办。经费不足,特别是用材林经费严重不足,是镇安县当前林业建设中又一突出的问题。实践证明,一味“向钱看”单一抓经济林,并对经济林采取高补助的办法,势必排挤了用材林,结果造成林种比例失调,林种树种单一,生态恶化,降低了森林各方面的防护性能。

1.4市场营销和产品深加工机制不完善

没有龙头企业,形不成完整的产业链,容易出现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和产业效益的正常发挥。

1.5管理粗放

用材林和经济林木的综合科管都比较粗放,病虫每年造成的损失在20%以上,施肥跟不上,单株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1.6经济林品种混杂,良莠不齐,良种所占比例低镇安县虽属核桃、板栗、油茶、茶叶、生漆适生区,种质资源丰富,但是大部分树种跟不上国内国际市场品种化发展方向的步伐,符合外贸出口的产品太少。

1.7密度过大,产量低用材林密度过大,未进行抚育间伐,也忽视了次生林抚育改造。经济林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多属群众自发栽植,密度过大,随着树体的增长,影响了树冠的扩张和通风透光,加重了病虫危害,结果部位少而且逐年外移,直接影响了产量和收入。

2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2.1加大宣传力度,走信息产业化开发之路结合镇安县实际情况,首要问题是解决认识问题,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把林业开发产业工作真正提高到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建设山川秀美生态农业的战略高度,进而转变观念促进发展。通过各种媒体宣传镇安林业特色,让投资者来镇安投资办厂,扩大产品销路。

2.2增加科技投入,走质量、效益开发之路

2.2.1突出重点,狠抓基地建设。培养后备资源,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经营,结合流域治理工程,生态治理、退耕还林工程,采取工程规划,狠抓集中连片工程和良种建园工程,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坚持科学整地,用良种壮苗精心栽植,及时管理,确保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2.2.2面向市场,狠抓良种建设。首先从优化品种结构入手,今后建园必须采用良种建园,加大嫁接改造力度,大力推广良种,确定适宜发展的最佳品种,创立有镇安特色的品牌产品。

2.2.3效益当先,狠抓综合科管

各级政府一定要把林业综合科管工作作为一件主要工作拿在手上,确定领导,制定硬件目标,严格考核。加强次生林的抚育改造、人工林抚育间伐、封山育林以及对经济林的“垦复、除草、施肥、修剪、防病虫”等综合科管,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2.3积极内引外联,走市场经济开发之路

首先必须使分散式、单一化生产向规模式、多层次、市场化方向转化,大力发展林、工、贸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连农户,形成产、加、销于一体的新型产业格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本地产品的知名度,创立国内外市场的镇安品牌。

2.4科技领先,走科技开发之路

加强林业科技人员和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组织林业科技和管理人员学习政治理论,学习专业有关方针、政策技术,学习林业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技术和管理能力,达到既会管理又能科学开发利用林业资源的合格人才,走科技开发之路。

2.5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之路

建立健全群众性的护林组织,在主要林区,恢复半脱产护林员建制,严格履行林木采伐审批制度,凭采伐证采伐,凭运输证运输,把森林消耗量控制在生长量以内。根据该县实际情况多在“山”字上下功夫,从而达到森林资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目的。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浅析林业产业的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摘要:中国林业沿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林业的主要矛盾,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要需求,生态建设是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本文就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林业产业的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直接影响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世纪之交的1998年,一场持续百天的全国性特大洪水,冲毁了无数良田、家园,洪峰频率之密、洪水流量之大、流域范围之广,百年罕见。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2.3亿人,死亡人数3000人,各地估报的直接经济损失2484亿元。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发生10余次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天气,造成部分地区机场关闭、交通中断,其频率之高、来势之猛、影响范围之大,不断刷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沙尘暴和沙尘灾害纪录。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面积的冰雪灾害,叫人不得不联想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大洪水的背后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尘暴的背后是沙漠化、荒漠化;气候变化背后是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加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事实上,中国的生态危机远不止此,当前全世界普遍存在的沙漠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物种灭绝、温室效应加剧等六大生态危机,每七一样都与森林的植被破坏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后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以木材生产为主一直是中国林业的首要任务。中国林业的状况产出多于投入,中国生态的状况破坏大于治理,总体形势十分严峻。

20世纪末,随着国家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相继启动,我国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局部乃至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开始好转。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的调整发展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森林生态基础还十分脆弱,生态建设的速度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不相协调,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呈上升趋势,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极端性天气增多等主要原因:

1、我国森林资源底子薄,表现在问题不足,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质量不高,平均每公顷林分蓄积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5%左右;分布不均,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工区和东北地区,西部森林资源极度匮乏;经营水平低,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树种单一,林木过量采伐现象依然存在。

2、人口、经济调整增长带来对森林资源的高需求,森林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 仍相当尖锐,带来森林资源的巨大消耗。

3、林业投入长期不足。近年启动的国家林业六大生态工程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国债资金,国家财政资金所占比重不高,生态建设投入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4、林业行业各项改革滞后于其他行业,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不顺,影响社会资源向林业行业集中,制约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5、我国主要林区90%为山区,森林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问题还没有完全协调好。中国林业尚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林业的主要矛盾,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要需求,生态建设成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发展林业产业必须正确处理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和谐社会一方面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在木资源的承载力之内;另一方面,要求在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上,达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换言之,既要做到林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要参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里面既包含要不断发展林业产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林产品的需求,又包含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滞社会对生态的需求。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林业整体中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因果关系。

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如何认识和协调两者关系的问题。而且,随着人们对森林功能多样性认识的深化和对森林不同效益的追求,对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生态和产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矛盾与制约。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这种矛盾与制约关系主要是由人们在林业生产过程中,不同利益取向和与劳动者自身利益关系不同造成的。在林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中,投入和耗费一定的劳动,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可能是负效益),但这两种效益被劳动者感觉到的时间先后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发展林业产业主要产出体现的是经济效益,劳动者的获得是直接可见,与劳动者之间是眼前的局部的直接利益关系;而生态建设主要产出的是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的体现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是不容易被立即感觉到的。

2、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依存与促进。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不仅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更主要的是依存与促进的关系,这种依存和的关系同样与人们对森林、林业产业及林业生态的认识和利益取向有直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两者统一以森林为基础。林业生态建设的任务就是要恢复森林植被,增加森林的数量,提高森林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离开森林也就无所谓林业生态建设;而林业产业的发展是以森林资源为前提的,没有森林资源,就没有林业产业,更谈不上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产业为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关系是由森林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决定的。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大、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完善的生态系统。森林的主体植被是木本植物,森林植被及其覆被下的其他生物和各种环境因子共同形成森林群落。森林是木材及其林副产品等 工业原料的基地,是动物的栖息场所,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是一个巨大的“绿色水库”,在净化空气、防治污染、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环境卫士”之称,是天然的“过滤器”,森林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林业产业发展,说到底是在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改善和利用森林资源,把森林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结构实行最佳组合。

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的辩证统一。按照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实质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两者结合的结果就是生态经济学讲的生态经济效益。在林业社会化生产中,如果把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救民于水火,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生态效益相结合,即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既林业产业的发展,又可在产业调整发展中保护和建设林业生态,达到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目的。

论文网在线: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研究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林业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在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产品输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建设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工作重点,这就要求在林业工作中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综合各方面因素全面管理与控制。

一、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

设中存在问题

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林业产业系统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林业资源的发展和森林资源的持续供给,同时林业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造林、营林工作的进行,为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的增长提供了保证,但是就目前的林业工作现状而言,两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这主要是由于在林业工作中两大体系之间的利益主体和取向不同,造成了工作目标和工作效果的截然不同。在林业工作中,政府为了短期内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大了对林业的投入力度,实施了以造林为主的生态林业工程,同时农民为了增加自己的经济效益和生活来源,也开始重视各种经济林的种植,使生长缓慢收益周期长的以木质材料为主的林业生产受到人们的排挤,也忽略了林业的生态效益。这两种林业体系分裂的做法导致的生态破坏情况是极为严重的,且这种林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也是不可持续的。

在上个世纪末,一场持续百天的全国性特大洪水造成了无数家园和田地的损毁,洪水水量之大、范围之广百年难得一遇。全国多数地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2.3亿人,造成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更是惊人。与此同时,由沙尘暴带来的影响也是造成目前生态问题的重要项目之一。

大洪水的背后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尘暴的背后是沙漠化、荒漠化;而沙尘暴和气候变暖则是由于气候变幻和自然灾害的贫乏发生。总而言之,造成这种问题出现的根本还是在于林业的过渡砍伐,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与生态失衡,致使各种生态危机不断涌现。新中国成立后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以木材生产为主一直是中国林业的首要任务。中国林业的状况产出多于投入,中国生态的状况破坏大于治理,总体形势十分严峻。

二、林业问题产生原因

20世纪末,随着国家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相继启动,我国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局部乃至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开始好转。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的调整发展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森林生态基础还十分脆弱,生态建设的速度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不相协调,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呈上升趋势,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极端性天气增多等主要原因:

1、我国森林资源底子薄,表现在问题不足,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质量不高,平均每公顷林分蓄积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5%左右;分布不均,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工区和东北地区,西部森林资源极度匮乏;经营水平低,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树种单一,林木过量采伐现象依然存在。

2、人口、经济调整增长带来对森林资源的高需求,森林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 仍相当尖锐,带来森林资源的巨大消耗。

3、林业投入长期不足。近年启动的国家林业六大生态工程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国债资金,国家财政资金所占比重不高,生态建设投入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4、林业行业各项改革滞后于其他行业,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不顺,影响社会资源向林业行业集中,制约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5、我国主要林区90%为山区,森林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问题还没有完全协调好。中国林业尚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林业的主要矛盾,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要需求,生态建设成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三、发展林业产业必须正确处理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生态林业的发展建设一方面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在木资源的承载力之内;另一方面,要求在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上,达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换言之,既要做到林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要参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里面既包含要不断发展林业产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林产品的需求,又包含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滞社会对生态的需求。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林业整体中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因果关系。

1、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矛盾与制约。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这种矛盾与制约关系主要是由人们在林业生产过程中,不同利益取向和与劳动者自身利益关系不同造成的。在林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中,投入和耗费一定的劳动,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可能是负效益),但这两种效益被劳动者感觉到的时间先后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发展林业产业主要产出体现的是经济效益,劳动者的获得是直接可见,与劳动者之间是眼前的局部的直接利益关系;而生态建设主要产出的是生态效益,生态效益的体现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是不容易被立即感觉到的。

2、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依存与促进。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不仅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更主要的是依存与促进的关系,这种依存和的关系同样与人们对森林、林业产业及林业生态的认识和利益取向有直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两者统一以森林为基础。林业生态建设的任务就是要恢复森林植被,增加森林的数量,提高森林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离开森林也就无所谓林业生态建设;而林业产业的发展是以森林资源为前提的,没有森林资源,就没有林业产业,更谈不上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四、结束语

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是辩证统一的,按照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实质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两者结合的结果就是生态经济学讲的生态经济效益。在林业社会化生产中,如果把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生态效益相结合,即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既保障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又可在产业调整发展中保护和建设林业生态,达到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目的。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推动福建林业产业发展对策探讨

一、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标任务

林业产业是以培育、加工、利用森林资源为主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既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又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林业产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省林业产业还存在不少问题: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苗木花卉总体生产经营规模偏小,生产方式、营销方式落后,专业性人才紧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特色优势产品较少;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少,林产品加工水平低;林产品省场体系不健全。林业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作用和潜力还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要破除传统的林业经营观念,遵循“林业资源、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林业思想和理念,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从实际出发,强力推进林业产业的发展,为我省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森林生态城建设等各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增添强劲的动力,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

因此,福建省林业产业发展要争取基本建成特色和优势突出、结构和布局合理、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的林业产业体系。

二、打造支柱产业,构建福建林业产业体系

1、发展人造板制造业。以龙头产业为主,加快技术改造,推进木材深度开发利用,做好旋切片和木片加工基地建设,建设木材产业集群。加快调整产品结构,严格控制发展纤维板,大力发展胶合板,重点发展定向刨花板等。应用涂饰、浸渍、印刷、压贴、喷涂等方法,对人造板进行二次加工,延长人造板产业链,以增加附加值,提高使用性能,拓宽应用领域。

2、发展家具制造产业。要抓住国外和发达地区家具制造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业和木制家具、装饰材料生产,延长产业链,实现林产品加工多次增值。。

3、发展野生食品产业。一是建设森林食品、林下药材等林副产品加工业。要适应人们崇尚“自然”、“绿色”的消费需求趋势,高度重视发展森林蔬菜、林下药材、食用菌等林副产品加工业。运用现代新技术大力开发以绿色食品、保健食品、长寿食品为主体的森林食品,满足人们对林副产品的消费需求。二是野生动物养殖利用产业。把野生动物养殖利用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要将目前零星分散的小规模驯养进一步发展壮大,提升科技含量,提升开发能力,使之成为野生动物繁育、驯养、利用的示范和技术培训基地,培养一批繁育、养殖能手,扩大养殖规模,逐步形成基地和产业。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4、发展苗木花卉产业。要充分利用我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漳州花卉的品牌,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三大产业。一是苗木花卉基地产业化建设。提升基地生产档次,壮大生产规模,快速发展苗木产业集群。

5、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我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加强森林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加快旅游品牌及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林业部门与旅游等其他部门的联系和协作,把森林生态旅游同田园山水风光游、休闲游等各种旅游活动结合起来,逐步建成吃、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发展环各省区周边生态旅游,把森林公园和各类森林生态园建设成生态旅游基地、休闲度假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体育健身基地。

三、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产业升级

1、优化林种结构,加快发展原料林基地。为适应我省苗木花卉迅速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我省区位优势和气候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大力推进苗木花卉生产和营造丰产用材林。各县区应根据省场需求,从当地实际出发,适当规划布局,逐步实现商品林建设基地化。

2、优化林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开发新产品。加快发展具有我省特色的林产品,特别要发展林板深加工,配套建设相应的深加工生产大型家具制造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制造工艺,生产中、高档产品,开发新产品,不断满足人们对林产品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要抓住家具制造业转移的良机,大力发展适合国内、外省场需求的中高档家具产品,大力开拓国际省场。发挥品牌效应,巩固扩大其在国内、外省场的份额。

3、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是我省今后一个时期林业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对已经形成的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要继续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力度,着重培育一批通过iso标准认证的企业,推进我省林产品逐步走向国际省场,参与国际林产品省场竞争。组建一批大型林产企业集团,模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松散型联营模式,即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指导和带动本行业有关企业进行生产和加工,统一质量,统一销售价格;可以是股份制经营模式,即由不同所有制性质、不同经营范围的企业、农村山林承包户等,通过出资或提供原料等形式参股;也可以是大企业经营模式,即通过大企业收购小企业或对农户加工的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统一品牌,统一出售。通过组建大型林产企业集团,形成省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良性互动新格局,不断提高我省林产品和林产企业的省场竞争力。

四、深化林业体制改革,转变林业产业发展方式

1、继续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尽快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和与国际省场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参与省场竞争。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参股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可以向境内外投资者出售股权、选择合作伙伴、优化资源配置,增加企业发展活力。组建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林业企业集团。尽快转制改造一批国有企业,培育壮大一批骨干森工企业,扶持发展一批新型森工企业。

2、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产业。鼓励各种社会主体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参股等形式参与国有森工企业改革。鼓励各种投资主体跨地域、跨所有制、跨行业参与林业产业开发。积极引导非公有制林产企业之间实行强强联合,或者有实力的大中型非公有制林产企业兼并、收购小型林产企业等多种发展模式,把非公有制林业产业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要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引进外资,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促进非公有制林业产业的发展,切实解决非公有制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要切实解决好民营企业技术力量不足,开发能力低,内部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要继续调整和完善林业产业政策,减轻税赋,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减轻非公有制林产企业的不合理负担。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消除体制性障碍。非公有制林业企业的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优化非公有制林业产业发展的软环境。

3、加快商品经营型国有林场的产业发展。为加快我省林板一体化产业以及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国有林场和有山场的乡镇要充分发挥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合作进程,建设上规模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为林板一体化提供原料,为林场自身林产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创造条件。加快林业产业的发展,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制等多种形式,促进宜林荒地和疏残次林地适度向项目业主流转,建设原料林基地,发展大型林产加工企业,实行集约化经营。

4、积极培育和发展林产品流通省场,建设比较完善的林产品流通体系。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做好规划,有条件的县区要建设林产品流通中心,不具备建设流通中心的,可建设若干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具、木竹、装饰材料、人造板等专业省场,把建设大型林产品流通中心与建设林产品专业省场结合起来。组建不同形式的林产品流通企业,构建以民营流通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服务功能比较齐全的林产品流通体系,促进林产品流通。要通过省内培养、省外引进等多种方式,培养和引进林产品流通人才,满足流通体系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五、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林业产业国际化

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必须进一步扩大林业产业的对外开放,改善招商引资机制,加强服务,创造更自由、便利的投资和贸易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我省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引进和吸纳国内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促进林业产业和林产品的升级换代。鼓励外商嫁接改造现有林产企业,扩大外商投资林业产业的规模。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外向型林产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适应国际省场的需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投入。争取重点企业多渠道融通资金上实现突破。争取国家对林业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型产品基地等方面的投入。争取我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列入国家、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范围。

六、坚持科学发展观,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林业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要加强林业产业的技术创新,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逐步实现产业化。进一步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制定科技推广计划,以推进林业产业化建设为切入点,筛选一批技术成熟、适用面广、见效快、效益好的林业科技成果,通过组装配套和优势集成,加以重点推广。建立一批林业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强化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推广网络尤其是龙头企业的骨干、示范作用,建立覆盖全省的林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宣传、培训、咨询、服务网络体系。鼓励林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以及科技人员到林业产业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承包、技术咨询和创办林业科技型企业。对重点林业产业项目实行总工程师技术负责制。对在林业科研、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单位与科技人员给予奖励。

要加大林业产业科研投入,培育林业产业科研人才。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的科技项目,努力引进省内、外科技项目。创新林业科技投融资体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林业科技投入体系,鼓励企业、外商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林业科技事业,多渠道增加对林业产业科技事业的投入。加强林业产业人才培养,实施引才、引智工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林业产业建设研发人才。具备了一定条件的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科研所、新产品开发中心,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新产品开发研制基金,增加科技投入。坚持在发展林业产业项目、科技项目中培养人才,做到上一批项目,出一批成果,育一批人才。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林业产业领导人才、企业家人才、科技人才、营销人才,为实现林业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浅析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与林业产业化

论文 摘要:为解决林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适应林业产业化对人才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文章提出了通过职教集团拓展服务平台、高等林业职业 教育 与林业产业化衔接、深化与林业产业化龙头 企业 合作等有效服务途径,达到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与林业产业化企业“共赢”。

论文关键词:林业;职业教育;产业化;职教集团;对接

林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效益(生态、 经济 )为中心,以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产业为基础,正确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分区、分类生产,协同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上连基地、下连市场的由结构合理、多条产业链组成的产业体系。国家林业局关于大力 发展 林业职业教育的意见(林人发【2007】76号)是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落实 科学 发展观,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促进林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高林业建设者整体素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坚强柱石

(一)湖南林业产业化现状

林业产业已经发育成为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大产业。到2008年底,湖南省全省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86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8.47%。有林地面积达到1.48亿亩,森林覆盖率53.67%,活立木蓄积量3.23亿立方米,油茶林2000万亩,年产茶油8.9万吨,毛竹1068万亩,立竹15.35亿根,国有林场177个,经营面积1163万亩,森林公园63个,国有苗圃97个,经营面积5.89万亩,均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林业产业化系统,2008年湖南省林产 工业 总产值为319.76亿元。林产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为:人造板429万立方米,木竹浆纸116万吨,木竹地板(含强化地板)1442万平方米,松香等林产化学产品2.8万吨,林药加工产品3.94万吨,森林食品加工30万吨。

总的来看,湖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形势是好的,但是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从横向比较,相邻省区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东南沿海省区发展更快。从省内来看,林业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不够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还不够高,与林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适应。其突出问题是:(1)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不快。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55:27:18。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主要用材树种结构上,松、竹、杨、优良阔叶树种供需偏紧,而传统树种杉木相对过剩。经济林品种上,低产品种多,高效品种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鲜果多,干果少;人造板、木浆造纸、家具制造、松香加工等主导产品发展滞后。(2)投入不足。由于缺乏对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必要扶持,不少企业靠原始资本缓慢积累,规模小,缺乏技术改造能力,产品多年一贯制。全省规模以上的大型林产加工企业只有8家,家庭作坊式的较多。全省林产品中,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仅4个。 (3)政策不配套。一方面,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额政策、木材和林产品运输政策等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法律 法规滞后;另一方面,有些现有政策还未落实‘特别是中央林业决定和我省贯彻意见规定的多种优惠政策兑现较少。(4)对农户带动能力不强。湖南山地面积大,但农民从林业生产中获得纯收入仅28.44元,仅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无法带动广大的农民致富。

(二)湖南林业产业化需要高技能人才

(1)林业产业化需要掌握 现代 林业生产技术与操作,能运用现代林业生产工具从事林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林业生产者。实现林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林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安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林业生产者。(2)林业产业化需要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林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而林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林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3)林业产业化需要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林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林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体化经营,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林业生产,增加林农的收入。(4)林业产业化需要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拉长产业链条的农产品加工者。实施林业产业化,要使林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林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而这些都需要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三)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坚强柱石

湖南林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林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林业相配套的林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信息相对闭塞,林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林农,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湖南林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林业产业化企业已经成为应用科技领域的新热点,亟待拥有一大批有理论、有文化、懂技术、肯奉献的新一代知识型技术工人。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顺应这样的 历史 潮流。

二、高等林业职业 教育 与林业产业化对接

(一)依托职教集团,深层 发展 高职林业“工学结合”,适应林业产业化 企业 需要

以湖南省唯一一所林业类高职院校——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坚持了以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为前提,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突破口,以专业调整与教材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和谐礼会为宗旨,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湖南省首家农林类职业教育集团,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将充分发挥涉农专业、师资、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林业生态、林业产业以及生态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 农村 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集团以项目为载体,深化“工学结合”,推进产业对接,推进实验实训资源共享共用、教师互派与培训、合作申报科研课题、教材开发与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证和技术推广、组织体现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的新课程开发等11个方面的内容。

林业职教集团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集群体优势及各自特色之长,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信息汇聚、人才互补、 科学 研究与资源整合功能,出现了很好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湖南环境生物职院与林业产业化企业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试点与普及、课程设置、顶岗实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主要目的是想破解“工学结合”在实践层面上所遇到的诸多难题,以增强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力度。该院在积极改革与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发挥职教集团优势,实现林业高职院校与企业双赢

1.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

林业职教集团的组建,有利于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合作变成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这可大大降低单个学校与单个企业单独签约合作所需要的交易成本。另外,企业与职教集团的合作由于有职教集团整体实力和信誉作保障,可以大大增强校企合作的可靠性。因为在职教集团内部建立起了统一的行为规范和协调机制,所以一旦集团个别成员与企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或分歧,职教集团可以出面予以协调,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合作的协调成本和监督成本,及时化解合作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2.发挥校企人才互补功能,促进人才提升与共享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就业市场,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并组织他们到企业去锻炼;而企业是用人单位,有用人的需求,同时也需要有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工学结合”决定了由企业与学校联合组成的职教集团具有很强的人才互补性。如何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人才互补功能,对于提高校企双方人员的素质,促进校企双方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创新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服务模式,为林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

在林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由政府主导,加强院校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为服务区域 经济 与行业发展,建设“生态湖南”,培养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是我们对接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的最佳选择。发展品牌林业是促进传统林业向 现代 林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优化林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林业增效、林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利用职教集团的师资和设备积极开展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工就业培训,近3年来衡阳农林职教集团培训花卉、种苗、组培、果蔬栽培、食用菌栽培等专业技术人员900余人次,职业资格证培训3000多人。特别是“松木乡高效大棚草莓技术培训班”效果突出,已成为衡阳市石鼓区松木乡农村经济的新亮点,2008年配合衡阳市林业局、农开办、移发局开展的两期“优质西瓜栽培技术培训班”,培训500余人,其中200多人已成为种植专业户或示范户,在衡阳市周边形成了以西瓜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2008年该职教集团和衡山县政府签订院县合作协议,并将“衡山农业科技示范园”交由集团经营,目前职教集团已对园区经营做出了整体规划,以油茶苗木培育为突破口,兼顾果蔬花卉产业,3到5年打造湖南省内一流的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园、高科技产业孵化基地。另外蛇类、牲猪、三黄鸡养殖,油茶、毛竹、藤茶、象牙笋栽培及加工利用等一系列合作项目正逐步应用于实践,将丰富园艺产品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对于普遍关注、影响较大的技术难题,职教集团组织班子,集中精力和力量集体解决。如2008年特大冰灾,给湖南林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为了尽可能减少农业化产业企业损失和尽快恢复生产,职教集团积极配合湖南省林业厅选派精干专家到衡阳、郴州、邵阳、常德、益阳、岳阳等地区开展抗冰救灾工作。职教集团l0多名专家深入各地市灾区实地调研、现场指导受灾群众开展减灾自救工作,对林地清理、林木修剪、综合利用、病虫预防等救灾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详细指导。为了使灾情损失降到最小,职教集团还与湖南省林业厅、衡阳市林业局等部门合作印发《湖南林业科技救灾实用技术手册》、《衡阳市农村移民实用技术培训教材》等系列专题资料10000多册,并在相关地市开展了专题培训,培训2000多人次。在减少林业化产业损失、预防次生灾害和生产自救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福建林业产业发展思考

一、福建林业和林业产业概况

福建发展林业条件优越。我省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9.7℃),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504.2毫米),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十分适合林木生长,自然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林分综合生长率达8.66%,明显高于全国林分林木平均生长率4.47%。且区位优势明显,是林业对台合作交流的前沿平台。二是福建生态环境优良。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4290万亩,占林地30.8%。自然保护区85处(国家级10处、省级22处,市县级53处)、保护小区3300处,保护面积占陆域面积6.8%。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8个、省级128个。据专家评估全省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超过7000亿元(不包括沿海防护林);全省森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全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7.8%。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评比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是全国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均为优的省份。三是福建森林资源丰富。全省林业用地1.37亿亩、占土地总面积75.3%,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有林地面积1.15亿亩,森林覆盖率达63.1%、居全国第一,其中竹林1490万亩、居全国第一;森林蓄积量4.84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七,其中人工林蓄积量1.96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木本植物1943种、陆生野生动物828种,均占全国1/3。四是福建林改全国率先。2002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6年又率先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有效调动了广大林农和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了林业发展活力,初步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和“国家得绿,林农得利”目标,成为全国林改的一面旗帜。五是福建林业产业发达。年产商品木材近600万立方米、毛竹2亿多根,人造板、松香、活性炭等主要林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85家、境内外上市林业企业15家。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13枚、省级名牌产品156个,省著名商标92枚。2011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256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涉林人口约占农民总数的四分之三,涉林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11年农民人均涉林收入2082元、增加365元,约为全省农民增收贡献5个百分点。截止至2012年福建省在境内外上市的林业企业已达17家,是全国林业上市公司最多的省份;今年来,有9家林业企业入选2012年至2013年度福建省百家重点工业企业名单,新增“中国驰名商标”6枚、“福建名牌产品”55个。

1.福建林业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木材:2010年全省木材生产完成1455.4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51.7万立方米。2012年1-5月全省累计完成人造板498.8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64%;木地板233.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4.96%。木质家具完成771.43万件,比上年增长23.65%;纸浆16.17万吨,比上年降低9.6%;机制纸及纸板249.29万吨,比上年增长9.33%。

2.出口增速保持良好

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新市场开拓,林产品出口仍保持平稳增长,但较去年同期增幅放缓。2012年1-5月累计实现出货值7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9%。5月份完成出货值15.74亿元,比上年增长3.6%。

3.林业经济效益增长平稳

2012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累计完成964.68亿元,比上年增长27.8%;累计完成销售产值938.85亿元,比上年增长27.7%;产销率97.32%。

二、我省林业产业存在问题

1、林业政策设计没有充分考虑林业产业发展问题

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天然林的木材采伐量下降,这对林业产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就目前实施的林业政策来看,除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以产业发展为主外,其余五大工程都是生态建设,这些工程的实施都有一定的时间期限,无偿的财政资金也有一定额度,工程期满后,财政是否还能保证项目和人员所需经费难以确定。所以,从现在起,就必须考虑林区工人和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生计问题,必须注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注重生态的林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林业;而不注重产业的林业,是缺乏活力、没有后劲、没有希望,也没有地位的林业。没有林业产业的发展,生态建设难以为继,没有林业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的成果也难以巩固。限于资金、资源、技术、市场、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最可能的选择是依托林区和林木资源,发展林业产业,包括林下种养殖业、林产工业、生态旅游业等。林业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木材加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进而缓解人口、经济增长对森林资源消耗的压力,支持生态建设。

2、林业投融资政策不健全,投入资金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林业发展缺乏资金投入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林业投资以政府投资和社会公益性投资为主,市场引导的产业发展性投资只是辅助部分。随着林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向前发

展,林业建设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其中,发展和保护资金严重短缺,极大地制约了林业事业的持续发展。

三、发展我省林业产业对策思考

1、要健全林业产业政策,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为林业重点工程区的替代产业、主导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政策支持,通过替代产业的壮大,实现林业产业向非林产业转移。在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同时放开小企业,大力调整林区资源利用结构和林业经济结构。国有林区应当尽快建立新的产业体系,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局面。可以鼓励林区林业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开展野生动物养殖、生态旅游和花卉盆景种植等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林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要为林业产业劳动力转移提供政策支持

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天保工程中的富余分流下岗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同时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分流职工的转岗培训,促使下岗、转岗人员实现再就业。要为林业劳动力转移到林区外就业提供政策支持,以便减少人类生活对森林的依赖,促进森林保护。

3、要健全林业产业投融资政策

首先,确立公共财政投资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使政府投资林业法定化,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投资范围,完善政府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第二,继续实行林业治沙贴息贷款政策、积极推进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吸引低成本保险基金的介入、加大对造林投资主体的信贷扶持;第三,拓宽林业建设的社会资金渠道,广泛地向社会筹资,建立生态效益受益者补偿受损者政策;第四,建立森林生态服务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改革国家公益林建设体制和运行机制,培育森林生态效益交易市场实现林业生态建设的资金自我积累;第五,为完善社会资金投入林业提供政策保障,必须制定林业优惠政策和林业税费减免政策。同时,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森林、林木和林地转让市场。

4、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

最近,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联合了《关于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的意见》,提出今后将加强战略合作,共同把发展森林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实现兴林富民战略支撑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意见》指出,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为主要依托的森林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推动我国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中显示出强劲动力。在《意见》中还提出了我国森林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了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的政策和保障措施。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法规、标准,推动地方性法规制定,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将森林旅游发展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争取将国家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林业基本建设中央投资计划,扩大林业信贷对森林旅游的扶持,积极推进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这个意见的出台,明确了我省发展林业产业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发展森林旅游业,这也同时是一个新兴环保的产业,是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

5、积极发展林业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

目前林产工业企业许多在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这是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发展的一种积极选择,例如人造板企业向上下游、木地板企业向整体家居的拓展。东方不亮西方亮,多元化的优势可分散经营风险,品牌有延展空间,销售终端有互补优势,消费者有一揽子解决的方便。但问题是拓展的目标与资源是否匹配,如企业家的驾驭能力,各个层次人力资源的招揽和使用,企业的融资能力,设备、技术、物流等条件以及运营的经验,新品类终端产品售后服务能力的建设等,甚至要考虑到新

项目建设和试产期老项目的营业收入能否支撑企业,其经营现金流能否满足扩张愿望在总量和时间上平衡。

6、大力发展林业高科技产业

林业高新技术的特点决定了林业风险投资相对于一般风险投资不仅投入多,而且风险更大,收益也更加可观。投入多是由于林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周期特别长、涉及的因素也特别多,为此,世界各国都力图使林业研发经费保持较高水平。林业发达国家往往更高,风险更大。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对林业高新技术研发的影响特别大,而且林业高新技术产品还要承受更大的市场风险。但是,林业高新技术一旦研发成功,产品为市场所接受,其效益十分可观。因此,要加大对林业科技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投入“ 尽快建立起一个新的林业科技投融资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渠道筹集林业科研经费。应建立和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打通为林业和其他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融资的渠道,为风险投资机制顺利运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比如,政府可以和金融机构及其他定向募集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出资,建立专门为林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服务的担保基金,以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流向林业高新技术产业;采取相应措施,细化产权交易单位,允许个人投资者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程度上的介入;充分利用产权交易市场和技术交易市场的现有条件,进行高新技术企业的产权交易,降低进入林业风险投资的最低保证金水平;简化各种手续(给林业风险投资者适当的经济补贴,由政府直接出面或委托建立有政府背景的中介机构,对其他中介机构亦应给予一定的扶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条例,规范风险投资者的行为。

中国林业产业论文:海原县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1、经过十几年工作经验,在实践中总结,我认为海原县林业产业发展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传统落后的林业观念束缚着人们对现代林业的认识。

现代林业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为前提,实现林业资源、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林业,与传统的林业有着本质的差别,传统的林业产业一直把林业作为经济产业来发展,为社会提供的只是有形的林产品物质,人们对林业的认识只存在着林木。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则是一个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综合系统,是惟一具有公益事业与基础产业双重性质的产业。我们要从“传统林业”的“木材利用”观念中解放出来,转向“生态利用”,逐渐实施“生态林业”的经营利用制度。

1.2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低下。

传统林业产业经营理念严重影响着现代林业产业科技含量的提升,当前全区林业发展的方式基本上还属于粗放型、外延式的,集约化程度较低,林产品生产加工量少,精深加工少,低值产品多,附加值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牌拳头产品没有,总体处于农户型、分散型经营状况。加工企业少,质量偏低,龙头企业没有。经济林培育科技转化率低,往往只是借鉴外地生产经验,产量、质量靠“天”因素较多。人工林以乡土树种为主导,是否需要更换品种考虑的少,花卉苗木的发展依靠外地经营者种植和外运来。林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单凭自己的经验来发展林业产业。

1.3林业经营管理政策有待完善。

处在由传统林业产业向现代林业产业转变的过度时期,势必将在体制、政策、法规上作重大调整,林业经营机制、国有林业改制等都尚未有真正可操作性的政策,全区18个国有林场问题很多,其中不少是涉及到林场职工安置问题、养老问题等等,这不是一个林业部门能解决的问题,涉及到政府、财政、社保等各部门,对此没有一个明确的协调机制,只靠林业部门从中协调。

2、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发展林业产业化必须以现代林业的理论为指导,转变传统林业轻生态、重经济的观念,重点抓住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协调的三维系统,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2.1加快完善林业政策,改革创新林业产业经营机制。

现代林业的转轨发展阶段,特别在林业产业经营的利益分配上,要在充分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采取更为灵活的政策,实施增资增效为目的利益的分配机制,培育扶持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带动农户以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制度谋求共同发展。利用丰厚的民资,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林业建设,予以财税、金融、信贷方面的政策优惠,延长其贷款期限,降低利率,对于参与公益林建设的企业,政府要予以一定的财政补贴;对确属投入荒山造林的贷款债务,政府应作公益事业投资解决;调动有经济实力的行政、事业单位参与林业建设,达到全社会办林业的效果。国营林场实施分区经营,分类经营,政府完善保障体系,交足林场职工的养老保险,优先为林场职工创造再就业条件,为国有林场的发展创造符合市场经济的管理机制和合理的林业经营机制。

2.2转变林业经营观念,积极开发生态经济产业。

从海原县林业产业结构的分布特点,从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来看,二、三、一的林业产业结构模式比较合理,但长远来看,这种结构会发生一定变化,特别是全林业产业中强项产业木加工行业,现有80%以上的木材为外调,全区现有的林木资源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展,林木资源将严重匮乏,反过来又影响木加工的强项产业,因此,我们在重视生态效益的基础上,优

化提高一产,巩固加强二产,加速发展三产。在经济林的培育上,重视高标准、高质量的特产林、速生丰产林的培育和优化,提高林地产出率。积极鼓励企业发展“定单林业”,消除林农不敢培育速生丰产林的心理顾虑。同时我们也要改变部门林业的观念,逐步建立全民参与“社会林业”的新概念,使社会各阶层和人民群众自觉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通过政策和投入,有效引导群众参与林业的经营活动,发展乡村经济,增加群众的收入,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

2.3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精品产品。

传统的林业,纯粹以粗放型、外延式的经营方式为主,产品质量差,效益低,完全不能满足现代人们不断发展的生活需求,严重制约了林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加大科技改革的步伐,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以提高效益为重点,转变林业产业经营机制,变粗放型为集约型,由初级产品向高级产品转化,由产品单一向多样化转变,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变;发展基地型、企业型林业产业,扩展枸杞、杏、梨、沙棘等生产基础,多样化、精品化地加工林特产品;积极联系科研机构和院校,进行科技“联姻”,改良我区传统林产品品种,改进林产品加工工艺。

2.4加强舆论宣传,充分认识林业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作为基础产业林业,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丰富的物质需求,而且一直充当着交通、建筑建材的角色;作为生态公益产业,起着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的积极作用,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认识其在相当部分农村经济中支柱型的地位,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各种鼓励措施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林业建设,动员、组织林业系统外的政府、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参与林业建设,起到全民参与,全社会办林业的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