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

时间:2022-05-22 04:57: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农业推广课程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探讨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暴露出来的问题,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并带了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措施包括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并分析了农业技术推广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 农业 技术推广 新模式

一、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现状

1.经济体制

市场改革到现在时间不算长,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发展不完善,到了如今这种市场经济社会,显得不协调,其服务效益低下,且不能满足农民致富的需求。自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来,过去由行政手段推动农业技术转向自由发展,而考财政支持的公益性服务也止步不前。而今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早已分离,各自发展,技术的研制、推广、生产等各个环节不能有效地协调和联系,导致科技成果难以实现推广和发展。

2.人才匮乏

县级和乡级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点部门,因为这两级的部门是知己面对农民的,需要提供技术给农民,县级部门的职能比较多,是一个综合性推广机构,既要接受来自地级市举行的科研实验,又要把最新有用的技术推广到乡级。而乡级农业技术部门的职能比较单一,主要负责将技术推广给农民。然而这种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却出现了诸多问题,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尴尬局面,只是基层技术人员不得不另谋出路。久久不更新的知识也使得技术人员的技术难以满足农民的需要,在技术新模式推广中,技术人员难以胜任。

3.经费短缺

根据调查显示,不少基层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严重缺乏,甚至有时连工资都成问题,各种去下乡考察的经费更是难以报销,致使工作人员很不满意,这也导致技术人员几乎没有机会出外学习,无机会与相关前辈以及当下取得卓越成绩的同行交流,导致技术人员的知识停滞不前,难以发展,更是难以取得成效。而根据另一份调查显示,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只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0.2%,只占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

4.僵硬的机制

目前我国基层技术人员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是有上面的行政权力操纵的,受到计划的限制,体制显得僵硬而不灵活,难以激励基层人员,致使农技干部呈现出一副消极怠工的摸样,技术人员的素质更是不同,不少上级把这个部门当做闲职,安排无关人员去工作混日子,而县乡两级部门开会讨论次数更是极少,几乎无考核,无检查,两级部门严重脱节。

二、推广新体系的方法

1.加强科技创新

要求技术人员致力于研究真正对农民有用,能够给农民带来实惠的技术,而技术的创新要建立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情,注重农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内在关系。加强推动科技研究和推广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其相互协调,解决科研和生产的脱节问题,是科研来源于生活实践,而又直接应用于农业,鼓励基层技术人员积极到一线工作,掌握第一手实际情况,脚踏实地的进行研究,创造出对农民有用的科技成果。

2.建立新模式

2.1设立农业技术信息平台

对各级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使用,各级都要配备相关的网络信息平台,及时的研究其他各级的成果,选择其中的有用的加以推广,而各级部门技术人员也要加大研究,将成果积极分享给其他级人员,大家一起讨论,加以改正和完善,积极与各级研究单位,专业学校以及推广部门合作,从而更加有效的利用有效的资源,同时可以将成果推向大众,给大众一个咨询和信息平台。

2.2改善服务方式和运行机制

随着农业的发展,当前的服务机制一不能满足农业全方位需求,为了与农业发展相适应,服务机制以及运行机制应当积极改革,服务机制不该只限于过去的放式,要使技术服务扩大范围,将服务推广到产前以及产后。与此同时,要推广创新服务,增强服务功能,最重要的是创办科技示范园,引导农民怎么做,而不是指导农民怎么做。各级部门应当积极带头,加快技术推广的速度。

2.3改革服务模式

促使企业参与到农业中,给农业带来新的生产模式,让企业带头,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新模式,企业向农民做出全方面承诺,给农民全方位的支持,包括生产的产品、生产资料以及新技术推广,形成订单生产方式。企业除了与农民合作外,也可以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双方技术人员可以合作共同研究,共享研究成果,形成优势互补,双方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农业的发展。

2.4改变农资生产企业为主的服务模式

改变服务于农业的农资生产企业的服务模式,服务模式由间接供货和直接供货想结合的服务模式来取代过去间接供货的服务模式,除了要实行经营销售的服务之外,同时实行推广服务。利用多种方法和渠道对企业的产品加以介绍,使农民了解,同时也要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

2.5推广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民营科技服务模式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技术问题,出台了一些政策,形成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的在于调动广大农业科技技术人员的研究积极性,鼓励各类技术人员加强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开发。

3.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其技术的吸收能力

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人,是发展农业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人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关键因素。要想农业科技能够发展,离开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难以行得通的,要使农民对技术的理解接受,并能加以利用。经过政府的努力,当代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若要使从总体上看,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是不高。近些年城市的工作吸引着农村的青壮年,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只剩下妇女老人孩子,这也导致目前农民科学素养呈下滑趋势。而对于农民的技术培训更加显得无力,不少地方更笨不存在培训,要加大培训的力度,也要增加培训机构的成立,健全培训的体系,改进培训方式,加强创新。从多方面多层次培训农民,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推广测土配方技术 提高农业增产增收

摘 要:本文主要是分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的增肥方法,从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使作物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测土配方技术;土壤肥力;农业增产

测土配方技术施肥是以肥料田间试验,土壤测试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效应,是节约肥料能源、提高土壤肥力、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由于我国农民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民对新生事物的反应比较滞后,因此从以往的实践来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农业新技术的传播和应用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现状

1.1 技术力量薄弱

基层农技站的农技队伍力量目前还是很单薄,老技术人员退休后,基层土肥站技术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的缺乏,加上业务范围又比较广,通常情况下,很多站基本出现无专职的土肥员,造成技术力量的断层。每个技术人员不仅要做技术分析化验处理,还要做侧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因此,很多时候一个工作人员兼职很多职能,严重制约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

1.2质量标准体制不完善

测土配方施肥中的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属公益性职能。需要稳定的资金投入作保障,但目前缺乏推动测土配方施肥长期开展的长效机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技术措施。但在生产中农民对其应用存在误区。

目前,推广机构在制定配方过程中,主要出具的是包含氮、磷、钾三元素的配方,对钙、镁、硫、、锌、硼等中微量元素却鲜有涉及。在配方过程只有兼顾到中微量元素,才能进一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的效果。

1.3农民认识不足

测土配方施肥在田间实施,实施者是广大农民,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很少有与农民生活习惯、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相适应的宣传工具和方法,致使较多农户还缺乏对测土配方技术的认识,严重阻碍了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进程。

2提高农业增产增收对策

为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够得到大力的推广,既要让该技术市场化运作,也要让广大农民得到效果,看到增产增收,且将该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因此要完善相关的测土配方体系,建立培训基地,为农民创建技术交流的窗口,全面展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效果。

2.1完善监管工作体系

农业相关部门要积极的组织各基层土肥站开展各项活动,不仅要服务龙头企业,还要对民间服务。同时还要在税收贷款引导资金等方面采取鼓励优惠政策,加强对全社会测土施肥的行业管理监督和协调,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并且还对肥料管理,生产、经营、登记、市场监督、检测收费等规定明确细致,操作性强,市场督过程规范要具体。完善肥料质量监管法律规定,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给配方肥的质量监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如果通过立法的形式把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的各种政策、目标和措施法制化,必要时又可以及时进行修改,既有了稳定性,也能兼顾到延续性,有利于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成效工作机制的建立和确立,也能很大地增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和使命感。

通过完善立法,健全肥料监管工作,可以更好地规范肥料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行为,保障肥料质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2科学合理的配方设计

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用各种单质肥料或复混合肥料为原料,配制成的适合于特定区域、特定作物品种的肥料。同时,通过总结田间试验、土壤养分数据等,划分不同区域施肥分区。同时,根据气候、地貌、土壤、耕作制度等相似性和差异性,结合专家经验,提出不同作物的施肥配方。农作物需要的养分由土壤供给和施肥两部分构成,做好配方施肥, 必须依靠科学的手段,了解作物土壤肥料的情况,然后根据有机和无机相结合,大量与中量微量元素相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投入与产出相平衡的原则。

为保证肥料配方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减少配方肥料批量生产和大面积应用的风险,在每个施肥分区单元,设置配方施肥、农户习惯施肥、空白施肥三个处理,以当地主要作物及其主栽品种为研究对象,对比配方施肥的增产效果,校验施肥参数,验证并完善肥料配方,改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

配方落实到农户田间是提高和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最关键环节。目前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模式,其中最主要的也是最具有市场前景的运作模式就是市场化运作、工厂化加工、网络化经营。这种模式适应我国农村农民科技素质低、土地经营规模小、技物分离的现状。

2.3加强业务培训与技术宣传工作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宣传培训是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普及技术的重要手段。农民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最终使用者,迫切需要向农民传授科学施肥方法和模式。同时还要加强对各级技术人员、肥料生产企业、肥料经销商的系统培训,逐步建立技术人员和肥料商持证上岗制度。

在技术宣传上,采取电视广播或宣传车等宣传模式,到乡村发放宣传材料及举行讲座,使农民充分认识到测土配方施肥的重要性,农民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最终执行者和落实者,也是最终的受益者。检验测土配方施肥的实际效果,及时获得农民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

技术研发是保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长效性的科技支撑。重点开展田间试验方法、土壤养分测试技术、肥料配制方法、数据处理方法、专家系统等方面的研发工作,不断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平。

3小结

随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从试点向全覆盖延伸,配方肥施用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更为成熟、高效的推广模式必然会推动配方肥走向独立的市场化运作,带动土壤测试、配肥加工、配肥产品销售、技术推广、技术研发等行业的发展。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推广应用,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为农民科学种田提供了依据,并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发展,为农田的增产增效提供了保障。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前景分析与策略探究

摘要:农业机械有利于促进农业科学的推广应用。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创造巨大的效益。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针对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关键词:农业机械 应用 前景分析 策略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有部分农村地区地形地貌复杂、田地划块小、路况差,使得农机作业成本高、效率低,不适合农业机械的推广。此外,我国农业机械的推广体系尚不健全:首先,很多地区没有成立专门的农业机械推广的培训机构。其次,农业机械的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缺乏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特别是在偏远的乡村地区。再次,农业机械的维修服务不到位,维修网点少,规模小,缺少专业维修设备。鉴于此,加强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势在必行。

二、农业机械应用前景分析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业的发展从最基本的注重生产到注重提高效率,农业的发展进入了现代化。机械化在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都得到应用。

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文件指出,要加快推进机械化生产,加强示范基地的建设,加快农业技术改造,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加强售后服务工作。

农业机械的应用可以带来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我国农业机械的推广,农业的服务能力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得到提高。很多农民通过购买农机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总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对于农业生产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也带来了良好的效益,加快了传统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步伐,提高了农产品抗灾害抵御风险的能力,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三、农业机械推广策略

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业机械的广泛推广应用。

(一)提高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机械化生产是先进生产力的表现,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促进新型农村的建设。建设新农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传统农业转型,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发展,有利于新型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二)加强农业机械技术体系建设

农业机械技术的体系建设对于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现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都缺少农机推广试验基地,农业机械推广的信息化建设也比较落后。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完善用人机制的建设,为机械设备的推广配备专业的人才,在农业生产领域实行就业资格考试政策,完善就业分配制度,将农业人员的待遇与绩效挂钩,并且公布结果,促进社会对他们的监督。第二,建立农业机械的应用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积极寻求各种农业机械的应用推广模式,扩大服务的领域和范围。遵循“政府引导外加市场运作”模式,培育农机市场,引导农业机械的合理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与组织化水平。

(三)加强农业机械推广的培训与教育

首先,要加强对基层人员的知识普与概念更新。他们常年奋战在在生产线的第一线,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十分重要。但是,农业机械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也不同,因此,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教育,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其次,要加强网络建设,促进农业机械的推广,并且可以同农业相关的技术学校进行合作,共同建设网络。通过网络建设促进农机使用者对理论的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农机操作的技巧与使用维修的技能。

(四)紧抓新农村建设机遇,促进农业机械的推广工作,加强农业机械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在了重要的位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定义,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全面促进小康社会建设。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要坚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举措,突出地区发展的重点,推行不同的发展方针。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以及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适当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完善种植制度,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在重点的区域、地区以及关键环节进行重点发展,不搞一刀切。积极探索有利于农业增收、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模式,改善耕作方式。

四、结束语

农业机械的应用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明确农机在农业作业中的作用、完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促进农业机械培训机构的建立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的推广与应用。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生物教学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

摘 要:农村职业教育生物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农村生产,把生物教学与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教、学、做合一,提高教学效果,更好更快地推动新农村建设服务。

关键词:生物教学;职业教育;农业科技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学科,因此农村职业教育更应该在生物教学中突出生物基础理论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农业科技教学培养基地也成为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内容特点,在让学生接受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农村生产,把生物教学与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既能使教、学、做合一,提高教学效果,又能更好更快地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学员实践及推广农业科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农业科技教学培养基地的学员大都是生产一线的农民及农村科技干部,在教学中首先要大力培养他们热爱农业科技的兴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地位及发展前景。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本中有关人口与环境问题、粮食问题等知识,向学员讲解农业的第一劳动对象是植物,而植物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人类衣食住行的来源,其产品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如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等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当前世界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的粮食问题,它解决不了,则国民经济其它各行各业就会停滞不前,从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以上各种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这样可让学员充分认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他们实践和推广农业科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结合,重在排疑解惑,突出理论的实用性

培养基地的学员大多数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基础知识欠缺,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尽可能避免理论的枯燥、深奥,多结合农业生产中的俗语、谚语来解析生物理论。例如通过“万物生长靠太阳”来导入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及其原理,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动力及其效能,加强对光合作用的认知及应用;通过“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其绝对性说法,讲解土壤及肥料中的营养元素及其吸收原理,排除施肥中的一些误区;通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阐释水在植物生产中的重要性及原理,引导学员科学用水;“锄头底下有水”,“锄头底下有火”等谚语讲解土壤的热容量理论,解析土壤升温降温原理,引导学员科学栽培管理,提高科学种田的实效。通过这些些经典的谚语俗语,既突出了理论的实用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员的求知欲望。

三、在教学中因地制宜,推广实验教学,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及实效性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重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为了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生物科学知识,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为此结合教学培养基地的实际情况,采取自主性和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用校园和家庭,开辟实验基地,让学员动手设计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拓宽了他们的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员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也培养了学员的自学能力,还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普及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提高学员的科学观和市场观。

在教学中除了选用校本教材教学,还经常选用农业科技杂志向学员宣传新的农业栽培技术,管理技术,农业蔬果新品种等科技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观念及市场观念。例如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第二十七届农业科研成果及科教电影评奖大会上荣获国际评委最高奖的我国的“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推广,由于学员掌握了光合作用原理这一生物基础知识,对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就格外信服,他们真正了解到秸秆替代化肥,以植物疫苗替代农药,促进资源循环增值利用和多种生产要素有效转化的道理。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途径,还加强了学员学习科学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生物科学观念。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思路与实践

摘要: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实现了大学和生产单位的直接联合,使大学的农业科技成果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是中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分析了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基本思路及具体内容,并总结了其在陕西农业生产中的实践形式,主要包括农业专家大院、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科技下乡、校地(企)合作、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农民培训班和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七种形式。

关键词: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思路;实践

近年来,在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的道路上,一些农林类高校进行了长期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科技推广经验,基本形成了“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大学和生产单位的直接联合,促进了大学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符合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实际,是中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这一文件的出台对强化大学在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提供了政策保障,也为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实践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本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简要探讨了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基本思路与具体实践。

1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思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坚持“民为国本、食为民天”的理念,将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紧密结合、有效连接,积极推进科研与教育体制改革,迅速组建了一支由800多人组成的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增设了农业科技推广处,在国家相关法规范围内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相关政策,建立起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了社会服务功能,在农业科技成果与“三农”对接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建立“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基本思路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首先遵循现代农业发展和高校自身运行规律,在政府支持下,以市场为引导,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人才、学科、信息资源,联合涉农企业、农村专业协会,结合农业区域范围内的农业资源条件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特点,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生产力,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以农业专家大院为平台,以建立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为核心,以科技下乡与校企合作为方式,以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为支撑,形成密切联系、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开拓高校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新通道;为科技示范户、农业生产专业户、涉农企业、农村专业协会提供技术、信息和服务,带动农民开展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以杨凌示范区为中心,以陕西省为重点,带动西部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探索解决中国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三农”问题,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创新作出示范[1]。

1.2具体实施内容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按照陕西省的农业资源条件、地理环境、气候因素、产业特点和市场经济发展状况,重点建立猕猴桃、苹果、甜瓜、茶叶、玉米、小麦和现代农业综合示范等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根据陕西省不同地区各自不同的农业主导产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与配合下,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以具体的农业科技项目为载体,主要与陕西省内各个地级市政府开展科技攻关、产业项目合作,加快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实施,促进地方“三农”事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网为基础,建立公司化运作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快速准确地将全国各地的技术及市场信息传送给陕西农村、涉农企业、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群众。按照不同地方对农业发展的不同需要,在农业主导产业的核心区域建立60个农业专家大院,推动地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地方农业集约化发展,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以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为出发点,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充分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师资力量、科研平台、教学设备、示范基地为陕西省和西部地区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支持,重点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科技骨干、农民企业家和农村致富能手,以科技为动力促进西部“三农”事业的发展。及时分析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集中破解推广中遇到的难题,认真总结农业科技推广经验,初步形成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完整思路和科学体系。

2大学依托型农技推广模式的具体实践

2.1农业专家大院

“农业专家大院”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实施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由政府提供场地、资金和政策支持,专家提供农业科技成果,涉农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实施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是农业科技入户的新通道。农业专家大院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任务和当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使政府抓产业有一个“切入点”,农业专家走进千家万户有一个“落脚点”,广大农户学习先进农业技术有一个“示范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一个平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有一个推广基地,农民与专家实现双赢也有一个新途径[2]。

“农业专家大院”模式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宝鸡市人民政府共建立了40个农业专家大院,通过10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3种运作方式:一是产业龙头型专家大院,如秦川肉牛专家大院,通过专家技术入股等形式,形成了“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的运作方式;二是科研开发型专家大院,如小麦育种专家大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专家+技术推广单位+农户”的运作方式;三是技术推广型专家大院,如柿子专家大院,通过科技服务有偿化形成了“专家+中介服务组织+农户”的运作方式[3]。农业专家大院先后为宝鸡市输送了80多位专家教授,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扶风县秦川肉牛专家大院大力发展秦川肉牛产业,先后建立了15个示范基地,给当地农民带来了1 00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农业专家大院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26个省市推广,这不仅有效地实现了农业科技与“三农”事业的完美对接,而且为农民增收致富注入了新的活力。

2.2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

“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是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场所。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将科技成果的研制者、推广传播者、生产经营者和接纳使用者连接起来,实现有机互动,成为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有效形式,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发展[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科教优势,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2000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省及西北地区创办各类示范基地50多个,示范基地已成为促进该校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有效形式,在农业区域产业核心地带逐步建立白水苹果、山阳核桃、西乡茶叶、眉县猕猴桃、阎良甜瓜、清涧红枣、长安樱桃、合阳旱作农业、渭河林业、安塞水土保持、火地塘林业、长武小流域综合治理等12个试验示范站,为人才培养提供平台,为科研积累试验资料,为农业生产展示最新成果,引领和支撑区域产业持续发展。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采取“专家+基地+示范户+农民”的模式示范推广甜瓜标准化生产技术,累计辐射3.07万hm2,新增产值2.76亿元;2010年种植甜瓜人均收入达2 600元。猕猴桃试验站在眉县建立8个示范村、400个示范户,每0.07 hm2示范园收入超过1万元,带动全县近2万hm2猕猴桃技术水平大幅提升,2011年种植猕猴桃人均增收4 500元[5]。

2.3科技下乡

科技下乡,即以农林院校的专家教授、科技推广人员和专业学生为主体,带着农业科技知识到乡下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科技下乡既是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科技成果通向生产一线的重要枢纽,是农业科技对接“三农”的最直接方式。科技推广人员通过现场技术指导,散发科技知识资料,播放科技电教片,送种子、农药、化肥等方式提供服务,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科技下乡体现了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送进农民家”的共同心声,回应了亿万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热切期盼。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了各种科技下乡活动。大学生每年寒暑假把学校培育的新品种带回家乡,间接地把农业新技术推广给家乡的农民群众。此外,每年暑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都会组织由园艺、农学、资环、动科、植保、食品等学科的农业专家带队,以农科类大学生为主体,深入农村开展科技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科技下乡示范活动咨询现场,广大群众也表现出对农业科技的极大热情,暑期的科技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但使大学生了解了农村现状,实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难点和问题,还把农业生产的新观念、新技术、新信息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200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百名博士访“三农”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杨凌地区的农民只需打一个电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很快就会来到田间指导。科技下乡推广模式意义非凡,不仅可以摸清农技推广的效果、农民对科技的使用程度、信任指数等,以便及时调整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目标、任务与方式、方法,还可以提升农林院校在校大学生的爱农意识,激发他们将来投身于农业科技工作的信念。

2.4校地(企)合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与陕西省内外的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开展合作,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形成了地方政府和涉农企业提供项目、资金、场地,学校提供人才、信息、技术、成果的良性互动机制。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与宝鸡、西安、新疆、青海等地50多个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开展了科学研究与产业合作,拓展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空间,使农业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校地(企)合作”模式效果明显。自2008年签订“深化农业科技合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框架协议”以来,宝鸡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杨凌示范区两地三方在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三农工作重大决策咨询、农业科技项目编制、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技信息交流推广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合作。2011年以来,两地三方联手打造宝鸡杨凌景观农业圈,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扶风、眉县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区“一区十园”建设顺利,示范区已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其中关中风情园二期工程完成投资6 000万元、法门寺苹果园新建果园93.33 hm2、绛帐食品工业园发展高标准猕猴桃园213.33 hm2、现代牧业园奶牛存栏达到15 000头。依托宝鸡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设的12个市级现代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区进展顺利,核心区示范引领,示范区联片发展,辐射带动全市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012年前三季度,宝鸡市农民现金收入6 505元,同比增长17.6%。千阳县苹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已建成示范园4.00 hm2,集中展示了27个苹果品种,带动千阳县新发展苹果1 000 hm2。两地三方还整合资源,共同推进区域涉农企业集团化、集群化发展。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在宝鸡建成年出栏10万头仔猪的繁育场,宝鸡秦川牛科技示范园区在杨凌示范区实施“中国杨凌万头牛养殖示范”项目,秦宝牧业在杨凌建设规模养殖场和引种基地。

2.5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

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简称“农高会”)自1994年开始每年举行1次,至今已成功举办19届,发展成为全国四大科技展会之一。它展示推广了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为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发展平台。推进农科教互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院所农业新成果转化,展现农业新技术,面向广大农户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把农业科技的阳光洒向万村千乡是农高会的特色之一。截至目前,农高会已吸引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31个省、市(区)的上万家涉农企业、1 600多万客商、群众参展参会,成交总额2 100亿元人民币,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展示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普及传播科技知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中国农业科技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托农业科教优势,充分利用历届农高会科技示范和推广平台,积极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在2012年11月举办的第“农高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推介农作物新品种93个、新技术26项、农业生产实用技术103项;18个试验示范站参展,80余名科教专家参与咨询服务,有160余名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讲解与推广服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各项技术及成果引来了许多学者、企业、农民的驻足和参观。如果说农高会是世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那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是这个平台的坚实基石[2]。

2.6农民培训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提升农业产业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还注重推广过程中对农民的“教育”,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已创办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凤翔县苹果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太白县高山蔬菜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农民30多万人次。2005年,陕西省开始实施村官培训计划,陕西省委、省政府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了多期“陕西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班”,先后有近2 000名村官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接受培训。村官培训工作效果显著,村官们利用所学知识,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华阴县西河村主任培训期间参观了杨凌“一村一品”后深受启发,结合当地实际发展土布生产,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建成“华山杨氏后裔好媳妇土布”品牌,还成立了土布工艺协会,且因其生产工艺精湛,产品供不应求,2012年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3 000元。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眉县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猕猴桃产业示范基地,目前眉县猕猴桃试验站已经培训出200多名本土专家和500多名农村基层技术骨干。“农民培训班”模式坚持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是培育现代农民的孵化器,深受农民群众欢迎,也树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服务“三农”的良好形象。

2.7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

创办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网和农业科技专家远程技术培训与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以及小麦、苹果、猕猴桃、甜瓜、樱桃、油桃、葡萄、茶叶、蔬菜等一批专业示范推广网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与陕西农林卫视合办农业科技推广专题节目,每周一期农业科技知识专题讲座;与陕西电信公司、移动公司合作开展农技短信服务,将农业市场信息、病虫害防治信息等通过短信方式及时发送给杨凌地区的农村、涉农企业和农户。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是传播农业科技的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农业科技信息的高效传播,指导农民科学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使农业科技推广的实效性不断提升。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新阶段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如何提高农民人均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是通过现有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和服务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提出解决的方案,以更好的方式向农民传播科技农业的信息。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比较;创新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不容乐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研项目争取难,成果获得难,推广应用更难,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投入相对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是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宏观管理模式和农业推广体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经费以政府为主导、多方投入,同时具备有效的政府管理与组织、健全的法律保障与支持,良好的政策激励与有效协调,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本文结合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分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应对措施,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我国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近年来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以下3个方面问题亟需解决:

第一是技术推广手段和方法陈旧问题。农业技术推广旨在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因此,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是农技推广工作的核心。目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信息设备缺乏,“一张嘴,两条腿”的推广模式,效率不高。

第二是技术推广管理方式落后问题。农技推广人员分布广泛,流动性强,推广工作内容繁杂。如果没有以信息技术作支撑的实时、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很难实现对推广工作进行科学的管理、对推广人员进行科学的业绩考评,也无法对推广的成效和问题做出及时、科学的评估和判断。

第三是推广人员自身素质与能力不高问题。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已与当前的农业生产与经营脱节。有些地区虽然也定期邀请专家,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活动,但常由于事务忙、路程远、时间短而降低了培训效果。农技人员在新领域、新问题面前,成了“外行”。

二、创新推广模式

根据相关部门在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上进行的诸多探索,提出4种创新推广模式:(1)科技单位+市场+农户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科技单位利用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和生产企业联营生产出物化技术,然后在科技知识宣传普及的基础上,应用价值规律和市场直接把技术送到农户,并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和使用技术,如农药、化肥技术等。(2)科技单位+基地+农户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通过经济合同方式,以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等操作手段,建立高产、优质、高校农业或生产基地。(3)产业模式就是科技单位以科技成果或技术优势、市场信息、生产管理等技术和资源优势的项目与经济实力比较强大经济实体建立农业产业实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4)政府+科技单位+农户。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通过一定的政策税收手段调控科技部门对农业知识进行普及和培训,最终实现一点带面的效果。

三、新阶段完善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思考

1、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更新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国家扶持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要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大胆改革创新。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五个转变:第一,在服务对象上由原来的一家一户为主转为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科技示范户和承包大户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第二,在服务内容上由原来的以粮棉油生产为主转为以畜禽、瓜果菜等多种经营为主,由原来的单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转为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第三,在服务目标上由原来的追求产量最大化转为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调整结构,提高品质,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第四,在方式方法上由原来的以印发技术资料、开展经营服务为主转为搞承包、办样板、抓培训服务于农业结构调整,服务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第五,在服务范围上由原来的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延伸,跑订单、活流通、搞加工,使产品销得出去并获得较好效益。实现这五大转变是新阶段农业发展对科技推广提出的新要求,只有冲破原有的体制,大胆创新,才能适应形势需要,使农技推广走出困境,再创辉煌。

2、深化体制改革,构建精干高效、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是积极推进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的改革。进一步明确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的职能。改进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人员评聘、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完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推广服务人员的考核,防止公益性职能的弱化。通过竞争上岗,确保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队伍的基本素质,清退不合格人员。加强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改善队伍的专业结构。确保公益性机构农技人员的待遇。二是放开搞活经营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积极鼓励农技人员创业,对于分流的人员,各级农业部门可结合各地情况,通过清产核资,组建股份制农业科技企业、农产品销售公司、农业中介服务组织,专业协会等,参与市场竞争,发展农技服务产业。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科技人员搞好农技推广服务。对经营性农技机构人员职称评定、农业科技项目安排、成果转化和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科研单位要加强科研与经济的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科研人员攻关,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服务于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工作的核心是深化改革,加强科技产业化的进程。

3、积极引导,大力培育发展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工企业和中介组织一是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争取项目资金投入,促进龙头企业壮大,通过联合,外资嫁接,吸引外地资金、技术、信息与本地劳力、土地资源对接;二是发展专业化的农民协会,扩大经纪人队伍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创办协会,为协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三是培育发展农村运销大户和经纪人,这两支力量在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农业科技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4、改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手段,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以及农产品流通信息。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和VCD光盘、多媒体软件、文字资料等远程传播手段和媒体覆盖面广的优势,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产品消费者提供技术、信息、培训和咨询服务。

5、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提高农民接受科学技术的能力素质,加快成果转化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心,本着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原则,充分动员和利用一切培训资源,以县、乡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将农民科技培训贯穿农村工作的始终,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重点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经营水平,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四、结束语

农业是一切行业生产发展的基础,是国之根本。所以,政府要高度的重视与农业相关的问题,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及耕种技术已经满足不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因此,政府要充分调动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到点、到位的指导与宣传,提高农业产量,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之忧:保险公司连年亏损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由政府发动组织的,旨在保护和扶持农业的带有公益色彩的保险产品。随着该类保险在我省的渐次推开,保险在经济补偿、社会管理等诸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同时,制约政策性农险发挥作用的因素也初露端倪。

【杠杆效应】

这两年,异常天气特别多。去年7月,济南市周边的济阳县竟有21天在下雨。

“涝灾很严重,家里的玉米地全淹了。”该县济阳街道罗家村村民杨永平说。去年,杨永平家总共种了2.7亩玉米,7月份的持续阴雨天让他损失惨重:原本亩产千余斤的玉米地,最终每亩只收了三四百斤。杨永平说,好在自己所在的村集体投保了政策性玉米保险。

杨永平投保的玉米保险,保费为10元/亩,最高赔付额为300元/亩。遭遇雹灾、涝灾、风灾和重大流行性病虫害时,在玉米苗期、大小喇叭期或成熟期遭遇绝产,保险公司可按最高赔付额的50%、80%、100%赔付。

经过保险公司实地查勘,杨永平家有1亩玉米被评定为绝产,按照苗期最高赔偿标准150元赔付;1.7亩被评定为20%减产,每亩获赔30元,两项总计获赔201元。虽然获赔的钱不多,但杨永平认为这已经减少了损失。

实际上,更让杨永平欣慰的是他一分钱保费都没出。我省农险政策规定,各级财政补贴保费的80%,其余20%由农户自担。这意味着每亩10元的玉米保险保费中,农民只需承担2元。而在济阳街道,本应农户自担的2元也省了,由街道办和村集体代付。

罗家村村支部书记罗殿华介绍,罗家村共有230户农民,527亩玉米,村里总计为农户垫付了1万多元保费。去年底,全村农户获得保险公司赔付29000余元。

不止罗家村,去年7月的21天连续降雨,济阳县共有822个村受灾,绝产10.73万亩,总受灾面积26.33万亩。中华联合财险(简称“中华保险”)济南公司副总经理张杰介绍,自2012年起,该公司承办了济阳县的小麦、玉米、棉花政策性农险,累计保费收入1443.5万元,农户自缴290万元,累计赔款支出2954.7万元,其中小麦投保率已达96%。

【定损之困】

这两年多发的异常天气,让农户逐渐认识到政策性农险的作用。随着投保农户的增多,保险公司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查勘定损压力。

为准确核定损失面积,保险公司一般要求定损到户。德州市农业局种植科科长颜士国说,火灾等出险还容易查勘,毕竟涉及的群体、面积较小,最怕风灾、雨灾,动辄涉灾上百万亩,即便保险公司“千军万马齐上阵”,也无法勘灾到户。

以人保财险平原支公司为例,该公司只有20多名查勘人员。去年6月,临近小麦收割期,一场大风袭击了平原县,受灾面积很大。灾情发生后,非查勘岗位的办公室、营销等人员要全员出动,还向平原县农业局、人保财险德州市分公司“求援”,成立联合查勘定损小组,才完成平原县876个村的查勘定损。

济阳县济阳街道罗家村村民陈连善对记者表示,遇到灾情时,农户先行到村集体上报,之后村集体上报到街道,再由街道报给保险公司。之后,保险公司查勘定损人员会和街道、村委以及村民代表组成“联队”,到各户地头实地勘测。

即便如此,查勘工作仍难高质量完成。“去年5月底的暴雨造成大片小麦倒伏,保险公司还未勘查完,6月紧接着又是一场。小麦马上收割了,实在来不及勘查的,农户报多少就算多少了。”颜士国说。

定损时最头疼的是虚报受灾面积。去年核损后德州市确定的受灾面积是250万亩,但上报时曾达到600多万亩。

除此之外,承保理赔信息不准确也影响查勘定损。人保财险德州市分公司高级业务主管赵会堂表示,承保时填写的姓名与理赔时的姓名有时不一致,或是银行卡卡号错误,在赔款时造成大量退票,退票问题还得重新返回乡镇,乡镇安排各村核对公证,浪费大量时间。

当然,即便顺利查勘定损,农民未必“买账”。德州市平原县前曹镇人大主席姚恩新表示:“保险赔偿标准界定起来有难度,农民和保险公司在损失面积、损失程度上达成一致比较困难,如小麦绝产、减产,玉米抽穗不抽穗、抽多大穗,界定时总有争议。”

【盈利之难】

除定损难外,政策性农险还面临盈利困境。

近两年的异常天气,让农险承保企业如坐针毡。去年,人保财险累计实现农险保费收入5.14亿元,赔付金额为6.2亿元。中华保险农险保费收入3.08亿元,赔付3.5亿元。

以政策性农险覆盖率全省第一的德州市为例,该市政策性农险由人保财险和中华保险两家公司承保。2012年,两家公司保费收入1亿元,赔付金额为3.4亿元;2013年,保费收入1.44亿,赔付金额2.8亿元。连续两年大幅亏损。

中华保险山东分公司农险部总经理姚国强认为,考虑到气候的年度变化差异,费率是否合理应以一定周期计算。今年是中华保险承保政策性农险的第8年,整体算下来还是亏损。“即便是政策性农险,也应让保险公司维持微利,这样才有积极性。”姚国强说。

从费率的角度看,可能的解决渠道是提高保费或降低保额。但降低保额会招致农民反对,提高保费同样可能损害农民利益,除非保费提高部分全部由财政买单。

若保费提高的部分需财政负担。据记者测算,按照平原县目前政策性农险的承保面积,县级财政每年补贴保费超过100万元,而去年该县的小麦补贴不过83.9万元。提高保费后,县级财政能否支撑是个疑问。

赵会堂认为,可以探讨建立政企合作的经营机制,由省政府建立政策性农险财政兜底机制,不论盈亏,都要由政府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分摊。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改造工程,改造低洼地,从根本上减少农户损失,降低出险率。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日本农业推广对中国农业推广事业的启示

摘 要:新时期大力加强我国的农业推广力度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根本性措施,是发展农业经济、服务“三农”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日本农业推广的先进经验,探讨了其对我国现阶段农业推广的借鉴意义,以期为我国农业推广事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推广;日本农业;农业生产;科技转化

相较于日本,中国在农业发展方面存在更多优势,如多样的气候条件、广大的耕地面积、丰富的物种资源、悠久的种植历史等。然而,日本农业发展水平明显领先于中国,为什么会呈现出这种局面呢?我认为,其农业推广模式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日本先进农业推广事业的特点

(1)具备灵活的农业推广制度与法规。1948年日本政府制定的《农业改良助长法》是现代日本农业及其推广事业的根本法律。21世纪以来,由于日本各地农业发展形势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其农业政策也进行了适时调整。2005年日本政府正式颁布并开始施行了新的《农业改良助长法》,使日本农业推广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农业推广制度正在形成。此外,日本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它从法律上保证了日本农业协同组合在农业技术指导中的法定地位,形成了官民结合的推广体系。

(2)建立了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日本的农业推广体系是由以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以及民间主导的农业推广为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体系由中央级农林水产省、都府道级农林水部、县级农政部或农业技术科和县以下的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四级构成。另外,日本民办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是农协,其主要职责是在农业生产和经营计划的制订、农业资产信贷、提供农业生产资料、负责农产品的运输与销售等方面给农民提供必要帮助与指导。

(3)注重农业推广人员的选拔与培训。日本的农业推广在人员的录用方面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改良普及员的录用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由各都、道、府、县政府人事部门组织的改良普及员资格考试。只有四年制大学毕业生或者指定的三年制农业院校毕业生(且有两年工作经验者)方可报名参加;二是公务员录用考试,已获得改良普及员资格证书的人员通过县公务员考试,通过后方可聘用。日本还具有完善的农业推广人员的培训制度,通过对从业人员的养成培训、基本课题培训、特定课题培训、地域课题培训等,提高受训人员综合能力以及其业务水平。

二、日本农业推广对我国农业推广事业的启示

(1)革新和完善现行农业推广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等法律条款还不够具体,缺乏因地、因时制宜的适应性。要革除这些弊端,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推广法规和制度,做到有法可依;保证农业推广工作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做到有法必依。另一方面,中央要给予地方更大的立法空间与权力,鼓励与敦促各地方以自身农情为依据,制定适合的推广办法,因地制宜。

(2)建立新型的推广体系,革新运行机制。一方面,要打破单纯的政府主体的推广模式,使政府的“主体”地位变为“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不断改革农业推广体系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变计划经济下严格的科层式的管理体制为职能式的管理体制,努力形成以农技开发部门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民需要为中心的运行机制。要充分挖掘与发挥农协的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发展。

(3)组建高素质的推广人员队伍。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农业推广人员的选拔与培训制度,部分技术员知识严重老化。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农业推广人才的管理制度,可以学习日本的从业人员择录办法,采用严格的考试方法,不断提高推广人员的学历与技能准入标准,通过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等方式,进一步保证队伍的稳定性;完善农业推广人员培训体系,不断更新农技人员的知识,使其成为有知识、有技能的农业推广者。

(4)加大农业推广投入,保证推广费用。我国农业推广经费的短缺,严重影响了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此影响下,很多专职人员甚至将本职工作作为“副业”,甚至进行了转移,造成了人才流失。我国可借鉴日本的做法,推进税收制度的改革,以“税源移让”的方式对地方农业推广机构进行投资。税收支出不足的部分可设立基金,接受社会融资。农协等自发成立的组织还可以向入会的农户定期收取少量会费,以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农业技术推广的模式与对策研究

【摘 要】农业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保证农业发展能够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农业的要求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问题,而农业的良好发展在于对农业技术的良好应用,通过对农业技术良好应用增加农业产量,加快农业生产效率。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如何建立我国创新的农业推广模式,是我国农业是否能够良好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就我国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模式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出了主要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对策研究

0 引言

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扩散和农民的采纳与应用,进一步影响到农民的增产增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向农民朋友推广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产品,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是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目的和要求。

1 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农业推广是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工作。农业技术推广是把新科学、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等种种方法,让农民朋友认识到农作物的重要作用、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并科学地将优秀的、正确的种植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活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满足农民的多种需要。我国农业技术在推广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

1.1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整体素质不高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人才总量不足,尤其缺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熟练技术人员,这些都影响和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我国目前还缺少必要的农业技术人员,一些推广中的专业问题都难以解决,造成了推广队伍的积极性不高。在推广过程中由于意识上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现了推广速度慢,取得效果不理想,严重的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1.2 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对农业技术知识接受力低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范围农村地区,农业人口多而人均资源少,农业科技进步与生产脱节,加上农民居住的地方分散不集中,信息落后,消息闭塞,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农业技术推广中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接受力不强,在知识面上难以理解,使农业技术推广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对推广工作造成非常大的阻力。

1.3 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不到位,项目上缺乏必要的支持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和资金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足够的物质和资金上的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才能持续的进行下去,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实现预期的目标。而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由于各别领导对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清晰的认识,不能给予积极的配合和必要的物质与资金上的支持,挫伤了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

农民是科技的受益者,也是生力军。农业发展的快慢,效益的大小与科技含量的多少成正比,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稳定农业队伍,必须大力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办好各级各类农校、培训班、广泛开展科普与技术下乡活动,引导农民掀起学习科技,应用科技热潮,使之掌握必要科技知识,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改变我国农业落后的面貌,特别对初中毕业的青少年,要加强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农村科技推广的带头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工作,让所有人都真正的意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让他们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

2.2 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及支持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顺利实现最终还是取决于推广人员,我们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加强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他们都成为“专家”,更好的解决推广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作用。另外,要解决技术人员的吃饭、经费、待遇问题,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从而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尽快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价值。

2.3 加大投入,建立监督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尽快健全强化起来,主要是政府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加大投入力度,包括资金的投入、物质的投入以及人员的投入,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不会因资金、人员匮乏等人为原因而停滞。为了确保资金的投入到位,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能够各尽其职,建立监督机制,对资金的流入、人员的工作情况等进行监督,保证物尽其用,人尽其职,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

2.4 建立农业生产的一体化,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农业技术的推广不能只是对相关技术的推广,在技术推广的时候要为农民创造更多的便宜。在农资的购置方面要从以往的农资公司的间接销售到间接销售和直接销售结合,使得农民能够减少农资购置的成本,从而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在农业生产中要做好对各种农业技术的指导,而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农业产品的销售工作,要建立更多的农业产品的销售渠道,让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对农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犯愁,使得农民专心于农业生产之中,由于农业产品销售渠道的广泛建立,使得对农业产品的需求增大,从而使得农民为了创造出更多的农业产量而选择更加先进的农业技术,从而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也将转变以往的被动推广模式。

3 结速语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持续性工作,我国的农业发展与科技进步是密不可分。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最终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不仅解决生存问题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为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促进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关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研究

【摘 要】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13亿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我国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农业的稳定发展对国家的安定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重要贡献,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出发,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研究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13亿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我国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重要贡献,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出发,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了初步研究。

1.农业在我国的重要作用

1.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从经济角度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农业为工业和其他物质生产部门提供原材料和市场。同时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这些剩余的劳动力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在我国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1]。

1.2农业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

从社会角度来讲,农业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农村和农民人口约占我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生活必须的农副产品,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社会失去安定团结,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

1.3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国力是否强胜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当今世界国际局势虽然表面和平,但是影响和平的因素长期存在,如果农、副产品过多依赖进口,不能保持自给,必将受制于人,陷入被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因此,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重大问题。

2.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现家庭联产成包经营责任制以来,农业有了重大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农业生产可耕地少、人口多,农业资源的人均水平落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种种因素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重要贡献[2]。

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对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明确公益性职能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政府要合理配置公益性服务部门资源,因地制宜的做好相关设置。实现公益性和经营性行为分开,经营性行为要积极进行市场化运作,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特别是民营资本向农业发展,合理确定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保证公益性职能的正常履行。

3.2创新人事管理,提高人才素质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改革用人机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制度管理,实行人员聘用制度,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推广队伍,积极做好改革过程中分流人员的社会安置工作,鼓励和支持富余人员自主创业,积极探索多种渠道和分流方式,帮助分流人员重新就业。制定行之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计划,建立和完善农技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农技人员理论知识更新和实践技能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完善考评制度,根据职能和任务,合理确定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3.3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将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结合起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推广机构中承担的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以及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分离出来,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积极吸收社会闲散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向农业发展,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采取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放宽经营性行为,政府可以订购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组织、中介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制定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法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信用和评价机制,加强行业协会的职能,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3.4理顺体系,合理改革

建立健全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的管理体制。地方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要给予保证,并纳入财政预算,中央财政对重大农业技术项目推广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推广工作给予适当补助,以此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相关经费。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对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农业技体系建设推广机构在人员调配、考评、业务精分等要充分听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上级管理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管理和指导。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各类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人员和有关企业公平参与投标,鼓励农业技术人员自主创业。认真制定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并精心组织实施,政府要加强引导广大农业技术员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进度和效率[3]。

4.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关系社会安定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希望我们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下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科技进步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源,而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仍然存在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低下、行动力不足等阻碍农业科技推广前进步伐的问题。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转变农业生产观念,增强农民科技意识,提高农民行动力,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科技发展、农业产业提升、农民收入可持续稳定增长。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农业科技推广是通过试验、示范和宣传教育等手段,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传播给农民,并指导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加以应用,使农业科学技术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帮助农民改善农业生产方法与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一系列活动[1],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内容[2]。

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业科技推广主要采用宣传、教育、咨询和科技人员下乡承包等多种形式[3],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的专职推广服务人员;二是社会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参与机构与团体的推广服务人员;三是广大的农民,他们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主要对象,也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农村人力资源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力军,也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及农业发展极其可贵的一种人力资源。只有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才能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与广度,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科技发展、农业产业提升、农民收入可持续稳定增长。

一、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调查发现,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农民不参与决策,不参与科研,对于推广也只是被动参与,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的主体常常被完全忽视。农业科技推广的许多实践已表明,相比某些科技人员和政府官员,农民对生产内容与技术的选择更加科学合理,具备很好的可持续性和低风险性,而且更符合农民的长远利益[4]。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个农业大国。知识经济时代下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科技进步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源。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只有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立起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长期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才能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新世纪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5]。

农村人口流动是我国的普遍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城乡贫富差距的现状让农村人认识到进城务工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根据2012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统计,在数量上: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到2011年,我国农村人口从79 014万人减少至65 656万人,比例从82.1%降至48.7%,乡村就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人员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在质量上:1990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程度,而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程度,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以及小学程度的农村居民比例在不断下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比例在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总体水平提高,基本实现扫盲,但高层次农民仍然较少,且随着城镇化建设,部分青壮年到城市去打工,农村中可以从事农业科技推广的农村人力资源为以妇女为主的弱势群体,因此农村人力资源整体身体素质低下。

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一是失地农民总量增加,农村人口流动加剧。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镇。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工业化对土地的需求,致使农村大量土地被占用,使得农民从当初的主动进城打工变为被动进城打工,以维持生存。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减少,可耕种土地减少,因此可发展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农民相对减少,推广农业科技的“战场”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科技推广的广度。

二是农村人口性别比重失调。外出打工的多数是男性,因此留在农村的妇女要担负农业科技推广的任务,但长期的腐朽思想阻碍了妇女敢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得妇女缺乏推广农业科技的意识。

三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由于“孝”文化的影响以及农村养老院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原因,农村老人大部分在家由子女照看,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可利用劳动力的减少,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人员相对减少。

(二)农村人力资源综合素质低下

一是农村人力资源身体素质差。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投入大大落后于实际需要,办医形式以及农村人力资源的健康保障制度受到较大影响,农村公共预防保健服务薄弱,卫生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人力资源健康水平提高缓慢[5]。农民身体素质差,在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时,必定会因此而分散精力,影响推广效果。

二是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是导致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教育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高素质农村教育人力资源即教师匮乏,农村教育硬件资源建设不足,农村教育软件资源建设短缺[6]。农业科技推广中,最重要的是知识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农民不能直接丰富自身知识,提升自身技能,更何谈知识的运用,导致不能进行科技推广。

(三)农民行动力不足

一是生产观念有待改善。在生产观念上,虽然逐步改变了“重农轻商”的观念,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但缺乏大市场、大发展、大开放的胆识和气魄,不敢或不愿尝试新技术。由于封建思想在农村统治了几千年,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在农村中仍有相当多的沉淀[7],妇女不被重视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妇女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意识。

二是法律意识有待加强。农民对法律有所认识,但“惧法厌讼”现象严重,广大农民自我权益保护意识不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增长了牟利者的嚣张气焰。这种“怕事”的心态,使得农民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处于跟随地位,不愿把握技术推广机会。

三、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善于利用现有资源,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结构

一要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避免土地资源浪费,使土地在得到更加充分利用的同时,让农村劳动力大展拳脚,发展现代化农业。

二要实行农业产业多元化经营,加大市场需求力度。农民在耕种的基础上,要利用农业科技,进行农产品加工以及二、三产业的发展,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增加就业,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吸引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

三要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对于目前农村男女比例失衡的情况,农村妇女要认识到自己作为发展农业主力军的重要性,社会应大力支持农村“女子军团”,使其在农业推广中大展宏图。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可以把科技与经验结合起来,让农民更易于接受农业新科技,让老年人老有所为。同时应在农村集中开办养老院,完善养老院服务机制,让老年人安享晚年,以解农民后顾之忧。

(二)加强软、硬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综合素质

一要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身体素质。农民对健康营养的认知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应在潜移默化中循序渐进地宣传健康知识,通过广播、培训、手抄报等形式,让农民关心自己、了解自身健康状况、认识营养的重要性,进而做出改变,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二要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要加强农民培训,形成一整套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为农业科技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三要提升农村教育人力资源素质。在健全硬件教育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扩大农村师资力量,提高师资素质,加强农村软件设施建设。

(三)转变农业生产观念,提高农民行动力

一要改善生产观念。社会大众应认识到妇女已经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主力军的客观事实,转变“男尊女卑”的观念,重视妇女人力资源的开发。

二要加强法律意识。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改变农民“怕惹事”的思想,并使之落到实处,增强农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使之成为敢说、敢做的新一代农村人力资源。在接受政策或信息等方面,农民应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主动了解三农政策,主动咨询农业科技信息。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是农民实现增收、国家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是国家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现状;思考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目前,虽然阻碍农村经济发展有诸多因素,但是深化农业技术推广,努力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是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目的和要求。

一、一些现状

农业技术推广就是要通过实验、示范、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等方法,将优秀的、正确的种植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活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我国农业技术在推广中现已建成比较完整的农业推广网络。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

(一)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匮乏,知识老化

我国目前还缺少必要的农业技术人员,在人才的储备和分配上还有着严重的缺陷,被分配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都较低,对一些推广中的专业问题难以解决;而农民生产上所急需的水产养殖、土化、蔬菜、能源等专业技术人员十分奇缺;人员老化,知识更新渠道不畅,出现了推广速度慢,取得效果不理想,服务意识不到位,服务质量差等诸多问题,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严重的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二)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设施陈旧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范围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农民们信息闭塞,文化程度较低,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手段、技术手段难以理解;又一些地方办公条件基本还处在“一张嘴、两条腿、一支笔”的局面,不具备最基础的检测、化验、观测条件(比如土壤养分速测等),遇到群众需要咨询和援助,农技人员不能有理有据做出确切的答复,满足不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农技人员信赖的心理。

(三)人浮于事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周期长、见效慢,绩效不明显,有一定比例的县、乡级农业工作人员,在每月领取财政工资的情况下,长期不上班或从事其他职业,文凭存在“水分大”、“含金率低”,职称和工作能力不符,出现了 “占技术岗位,干不了技术活”、“在编不在岗,在岗不专职”等现象。面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农业推广科技人员结构不合理,不仅造成国家财政经费的流失,也影响其他在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体制观念落后

现在的农技推广技术,延伸到了保鲜、储运、加工技术和信息服务等领域,要求与低耗、高效和标准化生产结合起来;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涌现出花卉、药材等新兴高效产业。农技人员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二、一点建议与对策

1、建立经常性培训制度,鼓励在职农技推广人员再学习;每年有计划地公开招贤纳士,充实基层;定期选送人员参加技术短训班和技术讲座,加强知识更新。

2、按专业岗位需要择优聘用,制定切实有效的考评制度,把技术人员引向田间、引到一线,切实为“三农”服务。

3、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持续性工作,还可以加大投资力度、增强服务功能等。拓宽推广视野,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运用新技术,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