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幼儿教育心理论文

幼儿教育心理论文

时间:2022-05-24 08:17: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幼儿教育心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幼儿教育心理论文

幼儿教育心理论文:积极心理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摘 要: 在人们的生活中,心理暗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本文结合心理暗示的种类,阐述了心理暗示在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成长的作用,以及幼儿老师如何合理运用心理暗示。

关键词: 积极心理暗示 幼儿教育 教育方法运用

在幼儿园里,心理暗示是通过老师自身的语言举动传递给幼儿的,使幼儿在心理和身体作出的基本反应。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运用心理暗示,也要用客观的心态了解幼儿,让幼儿在暗示的用作下从中受到教育。

一、心理暗示的种类

心理暗示是用比较委婉的说话方式或动作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基本反应,暗示通常会使人不加判断地相信或接受一些信念,或者是按照别人的思维方式所作出的行动,所以暗示也会影响到人的判断,这是人们的一种自然条件反射,是比较典型的、简单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有两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消极的心理暗示是指比较悲观、一次性否定等不良情绪、语言;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指开朗乐观、正能量等的暗示。在教育中,积极的心理暗示是使用较为广泛的,但在社会中还有一些人用消极心理暗示使别的人做出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所以人们要有自己的主观判断。

二、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

(一)有利于幼儿认识自我

当老师适当运用心理暗示教育幼儿时,幼儿会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优点,会更加努力完善自身缺点。如果老师过于揪住幼儿的错处不放,则会导致幼儿自闭,产生逃避、厌恶等不良情绪,所以要合理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适当对幼儿进行眼神语言的鼓励,这样有助于幼儿认识自我。

(二)有利于幼儿增强自信心

老师的言行举动都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当幼儿在一件事情上表现优秀时,老师会对幼儿表现出语言和眼神的赞许,幼儿受到鼓励,会提高对事物的兴趣,也从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三)有利于幼儿抵抗挫折

在幼儿遇到困难时,老师应该对孩子进行适当心理暗示,用语言、眼神鼓励幼儿,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让幼儿勇敢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时间久了,幼儿就会有耐挫的能力,这也对幼儿的各个方面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三、积极心理暗示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

(一)行为暗示

1.眼神暗示

眼神可以更直接清晰地表达内心的感情。眼神暗示就是把内心所要表达的态度用眼睛说出来,老师眼神的不同,带给幼儿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幼儿在一件事中独立完成了任务,老师给幼儿一个赞赏的眼神和鼓励的语言,幼儿会变得很开心;当幼儿没有完成任务时,会表现得很气馁,而且会有消极的情绪产生,如果老师给幼儿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者是加油之类的语言,幼儿的情绪会受到变化,信心倍增,努力尝试再次完成任务。

2.身体暗示

身体暗示可以通过肢体的动作让幼儿明白老师所要说的内容,老师的心理暗示会由表情的变化和动作的动的不同来感染幼儿,幼儿也会跟随老师一起完成身体动作,这会使幼儿有一个积极的配合意识和学习模仿意识。

(二)语言暗示

通过语言暗示表达内容是积极心理暗示的一个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语言暗示时,幼儿教师应该比较委婉的表达,让幼儿在心理上产生直接影响,老师在教育幼儿的时候,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不直白地讲出幼儿的不足,可以用委婉的语言传递给幼儿,老师也可以用对比的方法,给幼儿纠正错误,以免伤到幼儿的自尊心。

(三)场景暗示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场景对幼儿进行心理暗示,为幼儿创建一个轻松的学习或是玩游戏的场景,利用场景强化心理暗示。例如在做游戏时,老师应该让幼儿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这样幼儿会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这样幼儿会用积极的心态完成游戏。

(四)表扬暗示

在幼儿园中,老师要经常让幼儿互相之间进行表扬,这样不仅给幼儿带来了信心,而且让幼儿产生了积极向上的心态,幼儿会在各个方面都会做得更好。但这种表扬式的心理暗示不可过分使用,会造成幼儿的骄傲性变强,也会有幼儿产生眼中无人的性格,所以对幼儿的表扬暗示要适度,在幼儿出现特殊事情时适度地表扬暗示。

(五)期望暗示

老师对幼儿的期望值是不一样的,这也会影响到幼儿的自我认识,严重者会影响性格和其他方面。例如有的幼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就可以运用幼儿间游戏的比拼或者是老师对幼儿语言期望的暗示,这样幼儿会感受到老师的期望,从中获得积极的自我期望,也会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六)榜样暗示

幼儿的父母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说话动作、情绪和做事风格,都会影响到幼儿的行为变化,而幼儿老师也是一样的。在幼儿园中,幼儿大部分时间都由老师陪伴,所以老师的言行举动也会影响到幼儿,老师就会成为幼儿的榜样,老师给幼儿树立良好榜样,幼儿同样会有优良的品质和较好的性格。

幼儿的年龄较小,幼儿对老师也比较依赖,老师在对幼儿进行心理暗示的时候,幼儿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但老师要使用适度,把握好分寸,不可使用的次数较多。暗示可以很好地影响幼儿的心灵,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品格。

幼儿教育心理论文: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促进幼儿教育发展

摘 要:幼儿教师,作为儿童早期教育的启蒙者,其心理问题应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教师在偏执、强迫、孽待、人际关系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如不及时调整与疏导,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容小觑。

关键词:幼儿教师;幼儿心理;幼儿教育

幼儿教师,作为儿童早期教育的启蒙者,其心理问题应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教师在偏执、强迫、孽待、人际关系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如不及时调整与疏导,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容小觑。

一、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

1、能否以健康和不讲康来区分幼儿教师的心理状况。心理状态通常不用健康与不健康来做出明确界定,而是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维度。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教师,只是心理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产生了问题,而其他方面还保持着健康;同时,未检测出心理问题的幼儿教师也并非完全健康。因此,在看待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时,不能简单的以“健康”与“不健康”进行界定。关键是及时发现幼儿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效地对其进行调节与疏导。

2、心理与行为不适应现象是否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社会当中的人,在与环境互动中都会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现象。一些不适应可能是情境性的,而另一些则是特制性的。对状态性的问题需要及时干预,而对具有人格特质问题的幼儿教师应做好有效的干预,而不是简单得定义为心理异常。

3、幼儿教师违反职业道德是否是心理不健康。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职业行为和活动中的特殊表现,是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指向教师个体的,涉及教师认知、情绪、自我等方面。只有水平高下之分而无好坏的界定。当然,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形成幼儿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前提,而良好职业道德也是幼儿教师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幼教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学无止境”对幼儿教师来讲,恐怕体会尤为深刻。从具有中专学历的幼师生向大专、本科学历迈进,这需要付出远远超过工作本身的精力。同时,幼儿教师还面临着教学人数、活动场地、设备材料等方面的限制以及生活、家庭、子女等种种问题,使得幼儿教师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青年幼儿教师在刚步入工作岗位时,通常对自己的职业过于理想化,而在工作过程中,一旦与家长、同事等发生摩擦,就会产生失落感。对着年龄的增长,舞姿不再婀娜,嗓音不再甜美,装扮的小兔不再可爱,孩子们对自己的喜欢程度也不如以前,由此产生悲哀感;骨干教师们面对年轻教师的脱颖而出,为了维护自己曾得到的荣誉而背上了不必要的思想包袱。

3、因工作而产生的困扰。幼儿教师因其职业特点,需要每天面对3~6岁的幼儿。因孩子年龄小,又倍受父母关注、疼爱,幼儿教师会感到巨大的社会责任。很多幼儿教师把幼儿发展问题的责任归咎于自身,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而许多幼儿园还开设各类兴趣班、周六班、加时班,让幼儿教师身心俱疲。还有些幼儿园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让幼儿教师感到工作不稳定,生活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

4、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幼儿教师以女性居多,她们情绪容易波动,从众心理较强;非常关注领导和同事对自身的评价,还经常被一些小事所困扰。这些弱点在一个群体中集中体现,就会造成教师之间难以相处,而岗位竞争,使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同事之间关系变化的这种负面效应,无疑是产生幼儿教师心理压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三、改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

1、注重引导,变压力为动力。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使教育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幼儿教师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幼儿教师如何才能积极应对呢?幼儿园要积极创设便于教师学习提高的机会,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要在重视业务素质的同时强调思想政治的学习。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意识到,幼儿教育工作所承载着的社会意义,从而能自觉地提高幼儿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并以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专业独特性而自豪。要让教师在充分发挥奉献精神的同时,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2、为幼儿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幼儿园园长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要明确“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教师看成幼儿园未来发展的生命线,遵循“为教师发展服务”的管理思想,设法为每一位幼儿教师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让幼儿教师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与自信。园长要有博爱精神,心系每位教职工,与每位教师坦诚相待,平等交流。面对不同的个体,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多一点支持鼓励,少一些批评指责;多一点表率示范,少一些空洞说教,使教师的闪光支持得到充分肯定。

3、优化组合,提高工作效率。教师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有许多人认为,幼儿园的教师应该年轻为好,因为年轻教师充满活力,孩子也喜欢年轻、漂亮的教师。但是老教师的保教经验,特别是对孩子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是年轻教师所不能及的。因此,园长在考虑班级教师组合时,要将学历、年龄、个性等方面进行合理、良性组合,让有经验的老教师带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在青年教师的班上配有经验的保育员。这样新老教师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团结和谐、心情舒畅的群体,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为幼儿教师创造温馨的工作环境。幼儿园要注重情感管理,创建民主、宽松的工作环境,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作用,组织教师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在每位教师生日时,送上一份祝福;帮助其解决一系列生活当中的问题,免除其后顾之忧,从而使她们安心工作。园长要真诚面对教师,同时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到幼儿园的民主管理之中,让教师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使教师充分树立主人翁意识。

幼儿教育心理论文:浅谈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

摘 要:《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是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基础的一门课程,是一门与中职教育类专业相结合的一门理论课程。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普及和推广,对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关键词: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思考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是中职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境来看,教学情境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厌学、怕学的学生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理论性。学生对课程对象―幼儿缺乏实际的研究,造成了教学内容毫无根据可言。学生缺乏与幼儿接触和相处的经历,对幼儿身心变化规律了解不甚了解,对理解所学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设置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方法,实施项目教学法;拓展教材内容,丰富知识储备量;创新作业形式,提升作业实效等方面,浅析了中职幼儿教学心理学课程教学。

一、设置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过程是一种典型的师生双向活动过程。因而,不仅要研究教师如何教,还必须研究学生如何学。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学生能否以主体角色参与学习,把自身蕴藏的巨大学习潜能开发出来,这在职业中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众所周知,职业中学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方面,和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优化教学方法,实施项目教学法

一个项目的过程包括设定目标、实施方案、评估和反馈教学过程中的项目教学法,需要学生花费课余时间完成项目,教师要随着对学生进行咨询与指导,在“儿童心理健康”的一章中,针对儿童行为的偏差进行矫正,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六人一组。

1、第一步,由组成员分析项目的任务,利用各种方法收集相关信息,每个小组还要根据成员自身能力确定项目的目标,有的学生选择进入幼儿园焦虑、有的选入攻击行为、有的选入社交恐惧等,这一期间小组要明确任务的要求,对任务有初步了解,还可以到幼儿园内选好目标。

2、第二步,拟定实施项目的方案,分配成员任务,制定任务计划表。实施者要针对幼儿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制定个性化方案,方案中包括:制定活动的总目标和层次目标,将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品质作为总目标,层次目标可以有单元目标、动机目标、情感目标、认知目标;活动的步骤,可以使用主体单元等系列方式;选用的方法最好是游戏法,游戏中的玩具和情境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游戏中的规则是幼儿容易接受的约束,在轻松的心理氛围下,能够让幼儿保持在自然状态里,不知不觉了解幼儿的行为问题。

3、第三步,以小组完成项目的计划,定期进行检查,例如利用游戏发现社会退缩幼儿干预中的问题,幼儿在游戏内外的表现会不一样,如何在真实生活中引进游戏情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象征性维度分析角色游戏、构造游戏、表演游戏的特征,将它们划分成不同层次,学生可以利用游戏情景增加与幼儿之间的接触,减少幼儿退缩行为。.

4、第四步,评估和反馈。师生可以共同评估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效果,主要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共同探讨项目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之间的关系;对幼儿问题调查、矫正训练等经验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三、拓展教材内容,丰富知识储备量

课堂教学内容难免有些是凌乱而不系统的,而幼儿教育的工作又是实用和具体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和介绍。例如,在讲授注意力缺失与矫治中,感觉统合训练这一内容时,教师通常会采用讲授的方法向学生介绍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者、研究内容、统合训练的方案,但由于受多方面的限制,无法用实物来演示统合训练中所需要的训练道具、使用方法等,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定格、慢放、重放等方式逐项播放给学生,学生可以直观地学到每一种训练道具的样式、使用方法及训练目的,为了让学生可以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在播放的同时配上视频演示和讲解,从而学生会形成清晰、具体、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将来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做了更加完善的理论储备。

四、创新作业形式,提升作业实效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时少,内容多,部分学生没有兴趣学习,甚至不学,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变学生厌学为愿学,改革课外作业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举措之一。传统的作业是布置课后练习题,学生抄来抄去,意义不大。于是,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两种作业形式。一是手抄报作业。即每学一章的内容,让学生把重点知识、疑难问题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查阅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做成手抄报,定期展评。这一做法,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绘画、书写、排版等能力。二是要求学生课下查找井背诵幼儿教育心理学案例、故事。每次课前让2-3位学生到讲台上或讲或演案例、故事,其他同学总结点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笔者教过的一位同学平时不爱说话,第一次上台讲述案例时,脸羞得红红的,手不自然地抬起又放下,站在那儿好半天说不出话,最终是声音像蚊子似的读了案例,笔者和同学们用掌声鼓励了她。自那次之后,这位同学上台交流时逐步大方起来,毕业后还去了一家知名度较高的幼儿园。

幼儿教育心理论文:积极心理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探讨

摘 要: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幼儿的个体发展和灵魂升华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心理暗示则适得其反。在幼儿教育中,善用积极心理暗示呵护幼儿心灵,促进幼儿积极成长尤为重要。文章探讨了积极心理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巨大优势,以及将积极心理暗示运用于幼儿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心理暗示;幼儿教育;优势;运用

心理暗示是人们受外界或他人的情感、观念、态度、判断、意愿等影响后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特点,是日常生活中较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时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状态、情绪,甚至行为。暗示教育是幼儿教育中常见的一种教育手段,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幼儿对暗示教育极为敏感,他们喜欢在教师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引导下享受着情感满足、兴趣高涨和体验极致的乐趣。幼儿是一张没有经过丝毫涂染的纯净白纸,积极的心理暗示具有传递正能量、呵护心灵、引领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较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更大的优势。

一、积极心理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优势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渐进式推进,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幼儿教育水平,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已成为各教育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将积极心理暗示渗透于幼儿教育,对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幼儿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呈现出巨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积极心理暗示能净化幼儿灵魂,使幼儿始终保持积极纯净的心灵,如初绽百合般灵动、充满生气。积极心理暗示能为幼儿创设乐观、向上、生机盎然的绿色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欢快愉悦、轻松自由的教育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感受学习的无穷乐趣,并找到自身价值,提高自信心与自豪感。二是积极心理暗示可以使幼儿爆发潜能“小宇宙”,推动幼儿积极健康发展,促进幼儿全面提升自我。积极心理暗示能对幼儿起到镇定、提醒作用,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使幼儿受到积极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幼儿进行自我心灵对话,在积极的思维中激活想象、灵感、智慧,不断指引着幼儿的学习与情感行为,促进人格与智力的提升。

二、积极心理暗示运用于幼儿教育的有效策略

(1)充分发挥语言暗示的积极作用。在幼儿教育中,积极心理暗示的手段有很多,如语言暗示、眼神暗示、体态暗示、情境暗示等,其中语言暗示是较直接、成效也较明显的一种心理暗示手段,较其他手段具有更大的优势。幼儿情感和智力发育尚待完善,稚嫩、活泼、好奇、求胜的心理特点使幼儿急需从别人那里获取直接的褒奖与鼓励,而语言暗示无疑是幼儿获取心灵满足的最直接方式。枯燥的幼儿教育手段难免令人生畏,而委婉含蓄、巧妙恰当的语言暗示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因为自信不足而对学习产生恐惧或厌烦心理,这时教师要善用“你真棒!加油”“老师相信你可以做好”“你好聪明”“不要放弃,你会做得更好”等各种语言暗示,激发幼儿的自信心,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激情。

(2)善于运用眼神暗示和体态暗示。除了语言暗示之外,眼神暗示和体态暗示也是重要的积极心理暗示手段。教师的眼神中包含着大量的讯息,能对幼儿心理产生微妙的影响,鼓励赞扬的眼神、充满关爱的注视方式、温情的教育体态,往往能使幼儿产生积极的心理情愫,促使幼儿奋发向上,获取心理和心灵上的极大满足。例如,当幼儿成功完成一件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温情地走到他跟前,蹲下身子与其齐高,对其进行语言褒扬,同时用眼神鼓励幼儿,还可以拍拍幼儿的肩膀,摸摸他的头部等,让他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鼓励。当幼儿学习适逢挫折时,教师要适当给予幼儿安慰、鼓励和安抚的眼神,激励幼儿产生直面挫折、勇于拼搏进取的积极情感,让幼儿感受到教师满含爱意、温情的眼神和动作。教师亲切的微笑,鼓励的动作,能瞬间并轻松化解幼儿心里的阴霾,促使其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3)情境暗示与自我暗示双管齐下。情境暗示和自我暗示是实施积极心理暗示的另外两种手段,对幼儿教育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情境暗示对幼儿能起到积极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积极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幼儿在激情盎然、温馨活跃、生动趣味的教学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的无穷乐趣。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故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猜谜语等教学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其更好地投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教幼儿多进行自我暗示。例如,在遭遇挫折后,要鼓励幼儿在心中默念“我可以的”“我最棒”“我能做到”等自我鼓励、自我暗示性语言,这对幼儿暂时克服恐惧及培养幼儿积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因此,幼儿教育要做到情境暗示和自我暗示双管齐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暗示是当前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是迎合时展要求,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必备教育因素,它在维持幼儿人生正能量,保护幼儿兴趣与好奇心,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等方面至关重要。幼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基于幼儿的生理和年龄特点,合理运用积极心理暗示,从语言、表情、手势、体态等方面为幼儿营造积极心理暗示的环境,促进幼儿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

幼儿教育心理论文:幼儿发展心理学视角下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幼儿发展心理学也逐渐被运用到幼儿教育中。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家长和各界往往忽视幼儿的科学发展,本论文重点研究了幼儿发展心理学视角下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学 农村

一、幼儿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

幼儿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7岁幼儿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幼儿发展心理学包括幼儿知觉的发展、认知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情绪的发展等。幼儿教育只有顺应了幼儿心理的发展才能促进其生长,并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不然,则反之。

二、幼儿发展心理学视角下农村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幼儿教育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然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家庭幼儿教育却千疮百孔。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孩子父母大多知识比较匮乏,缺乏科学育儿的常识,在他们的意识里,通常幼儿机构就是像小学一样让孩子接受数学、语文、社会等知识,所以孩子放学后通常会问孩子今天学到了什么,如果孩子的答案是唐诗宋词或者是数学(1、2、3・・・・・・)那么家长通常是满意的,否则,家长则会抱怨幼儿机构。但是从幼儿发展心理学讲,这一阶段的孩子只要是在游戏的活动中学习,幼儿教育活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并且家长的这一“拔苗助长的观念”阻碍了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二,农村中很多家长都抱着一种“找个人带孩子”的心态把孩子送入到幼儿园中接受幼儿教育,在家长这种心态下必然忽视对幼儿教育质量的监督。家长是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缺少了家长和幼教机构的互动和交流,幼教机构就会失去发展的一个翅膀。家长的这种做法和态度最终会阻碍幼儿的科学、健康发展。

第三,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娱乐设施比较匮乏,因此在孩子的幼儿时期,许多家长一面带着孩子一面进行打麻将、赌博等不良行为,家庭中不良的物理环境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认知发展和以后的学业成绩。以噪音为例,派克(R.D.Parke,1980)认为儿童居住地方噪音的多少,无论是来自家庭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儿童既无法控制它又无法回避它,往往与儿童早期的认知发展和以后的学业成绩呈负相关。根据Wachs(1976)报告,家庭环境的规律性与幼儿认知的发展呈正相关,很多发展不良的幼儿的家庭环境往往以无规律性和不可预测性为特征,然而这种家庭环境的无规律性和不可预测性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第四,幼儿在与父母的交流和互动中才能更好的认知和发展,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幼儿和家长存在很多的沟通问题,我国传统封建观念的存在,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的存在在人们心中,父母总是以一副“家长”的姿态来对待自己的子女,认为家长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就要做什么,导致幼儿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很少;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的外出打工现象,甚至有的家长两三年都见不到孩子一面。

(二)幼儿教育机构问题

幼儿教育机构是幼儿教育的承载主体,幼儿教育机构设置的科学合理,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关键,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幼儿教育机构的问题却非常突出:第一,农村幼儿园存在的隐患多。一方面是私利问题,2013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在我国农村地区,95%以上的幼儿机构都是民办和私立的。这些私立的幼儿教育机构基本上都以盈利为目的而完全不顾幼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校车问题,2014年山东省幼儿园的幼儿校车事故又一次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许多幼儿园由于缺乏资金,不按政府要求采购校车,存在着严重的超载等问题。

第二,幼儿课程设置不合理。游戏是幼儿学习及发展情绪、认知与社会能力的主要方式,游戏使幼儿有机会了解世界,在群体中与人互动,表达与控制情绪,发展想象力。维果茨基认为,对于幼儿来讲有游戏才有发展。幼儿过早的拿笔写字还很有可能导致手、背畸形等生理疾病。

第三,教学条件不规范,教室条件简陋。在农村地区,有很多幼儿教育机构是无证经营,她们利用自己家的庭院甚至危房来对幼儿进行教育,可供幼儿娱乐的设施极少,有些幼儿娱乐设施是自制的,没有安全保障。

第四,教师配备不合理。合理的配备的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为宝宝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学前幼儿班不得超过40人。一个班必须3个老师。一个主班,一个配班,一个保育员。但是在农村地区一般一个班级一个老师,人数一般在50人左右。

第五,幼儿教师问题。很多农村幼儿教师都是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据江西省教委师范幼儿园评估小组通过调查的4个县(市)16所村(镇)学前班和幼儿园发现:教师学历大专文化程度占2.3%,中师文化程度占46.8%,幼师文化程度占14.0%,职高幼师文化程度的占9%,高中文化程度占11.6%,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7%,其它占11.6%,真正幼师毕业的只占14.0%,即使包括职高幼师毕业的教员,也只占23%。

(三)政府方面的问题

政府在农村幼儿教育整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村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政府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阶段政府存在着很多问题。

第一,农村幼儿教育缺乏法律规范的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政治和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西方很多国家的法律明确规定孩子在幼儿期间父母必须在一个星期内接送孩子至少三天,如果不这样做孩子的父母将会得到起诉。我国农村很多幼儿的家长“抛弃”孩子外出打工,严重影响了农村幼儿的心理健康,很多幼儿出现了抑郁等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幼儿在他们长大以后很有可能会引起很多社会问题。

第二,当地政府缺乏对农村幼儿教育的监督。当前农村的幼儿机构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大部分农村的幼儿机构是民办的、极其不规范。很多的农村幼儿园都是私立的,没有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消防安全证等等一系列合法的证件;甚至有很多幼儿园使用的是危房。

幼儿教育心理论文:幼儿教育要适应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摘 要:幼儿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及行为调控能力逐渐增强,无意注意高度发展,有意注意逐步形成,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并需要幼儿教师进行培养,高级情感开始发展,因此,幼儿教师,要适应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幼儿活动,从而起到适应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良好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最初的个性倾向与态度开始形成等等。对于学前期的儿童,其心理发展又有具体的特征体现。4岁的幼儿时期又称学前期。此时幼儿的心理发展是具体性、不随意性(无意性):主导地位,行为调控能力、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有意性)、想象能力、高级情感等也在逐步发展。

一、心理活动及行为调控能力逐渐增强

5一6岁的幼儿较3一5岁的幼儿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调}了白己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确的语言和行为。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范围已很广阔,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是增长知识的好时机。抽象逻辑思维和数的概念都开始有一定的发展,想象力也进一步发展,但以无意想象为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确的教育卜也发展起来。意志也有一定的发展,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二、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并需要培养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幼儿期是想象发展的初级阶段,它已经开始超脱现实,在记忆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改造,但它还没有能够深入现实,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无意想象,即想象无预定目的,需要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的土题不稳定,内容比较零散:3-5岁的儿童只满足于想象的过程,而5-6岁的儿童就不一样了,例如:听故事,人班儿童对听过的故事不感兴趣,而小班则不然,他们对“小兔乖乖”、“拔萝卜”等故事百听不厌。到了人班,幼儿不仅仅满足想象的过程,开始追求想象的结果。

有意想象是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这种表现是:在活动中出现了有日的、有主题的想象;想象的土题逐渐稳定为了实现土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但总的来说,幼儿有意想象的水平还是很低的。幼儿的有意想象是需要培养的。成人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儿童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积极想象。例如对于人班儿童,老师可以发给他们一张画着很多圆圈的纸,请他们把这些圆圈改画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图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有意想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另外,按土题讲故事和编故事结尾,也是发展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好方法。

三、高级情感开始发展

学前儿童的高级情感土要有:道德感、美感及理智感。道德感是由白己或别人的举动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儿童形成道德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特别是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随着儿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不但关心白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例如,他们看见小朋友违反规则会产生极大的不满。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情。在这个年龄,爱小朋友、爱集体等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的美的体验,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婴儿从小喜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境。幼儿初期仍然土要是对颜色鲜明的东西、新的衣服鞋袜等等产生美感。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审美的标准。比如,对拖着长鼻涕的样子感到厌恶,对于衣物玩具摆放整齐产生快感。

同时,他们也能够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活动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渐提高,从而促进了美感的发展。理智感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适时地向婴幼儿提供恰当的知识,土要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有利T-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对一般儿童来说,5岁左右,这种情感明显地发展起来,突出表现在幼儿很喜欢提问题,并由于提问和得到满意的回答而感到愉快;同时,幼儿喜爱进行各种智力游戏,或者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活动,如下棋、猜谜语、拼搭大烈建筑物等等,这些活动既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有助于促进理智感的发展。

成年人在现实的挫败中会体验到消极情感,会心理失衡。幼儿却不同,他们的消极情感体验是很短暂的,我们常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两个小朋友发生了矛盾,打架了,放学家长接孩子时,受了欺负的孩子家长于是找另一个家长去理论,家长三言两语争吵了起来,家长前边吵着,俩孩子一边早玩起来了。游戏对孩子们来说有消解负面情绪的作用,可以避免消极情绪的积累,游戏越多,孩子的笑声就越多。儿童通过游戏来表现自己,教师和家长通过游戏来了解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我们教育者和家长要放下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与满足孩子的需求。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渗透在全部教育之中的,它有着如水般润物无声的特点,但是坚持下来也有着水滴石穿般的效果,是能够对孩子的身心、学业、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等起到积极作用的教育,它是一种理念:是努力塑造培养健康的人格;它是一种行动原则:以衡量我们采取的每一个教育行为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它是一种情感氛围:给孩子营造安全、自由和宽松的成长空间。

幼儿教育心理论文:探究中专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以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中专院校关于幼儿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将针对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有效性

幼儿教育心理思想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强调的是儿童期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独立地位。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以研究幼儿学习的规律、特征以及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中心,以促进幼儿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现如今,鉴于早期教育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重视,幼儿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幼儿教学心理学是中专幼儿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和基础课程,所以,学好这门学科对学生日后的幼儿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教育学生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让学生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含义,深入了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及发展历程。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关于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互相交叉的学科,不仅强调较高的理论知识,还注重理论知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有效运用。所以,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先进的手法来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有效学习的效率。

一、重视课本理论知识,重视课外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专院校开设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就是以培养学生实际的能力为目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一体化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本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还要教会学生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能够充分运用这些原理来分析幼儿教学活动,做到充分运用学习理论去分析幼儿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现象、特点和规律,做到有效地指导幼儿学习与发展,引导学生尝试解决幼儿学习和指导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到指导幼儿教育活动的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依赖、相互共存。

二、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丰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不仅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理论性,还伴有一定的枯燥性。作为学生很难运用抽象、形象的思维来理解这门学科,所以,部分学生就失去了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对于一些死记理论知识的学生又无法做到用理论知识联系和指导实际,所以,部分学生就会产生学无所用的错误想法。让学生建立起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责任和目标。只有建立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兴趣,才能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好学。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盲目灌输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教师要利用计算机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将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途径进行展现,改变生硬的知识为灵活生动的图片、动画、影片等。通过对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死板的内容生动化,激发学生探知和求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利用信息技术参阅已集成的资源库,借鉴和创新,实现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资源的互通与共享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行业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信息技术带动了教育的现代化模式,推动着新型教育模式的发展,为教师的教学发展提供了资源整合的服务平台。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促进了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信息化,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优化过程。在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借鉴优秀教学的案例,吸取他人教学模式的经验,通过网络的共享与利用,丰富自身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丰富性。

四、创设真实情景,充分运用情景模式加强学生的深刻记忆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理论、方法,通过研究幼儿的各种心理现象与规律设计指导幼儿活动,从而有效地实施幼儿教育活动。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综合性与交叉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教学内容,发挥自身的创新力和想象力,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真实的互动教学情景,通过各种情景的互动模拟,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度,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他人心理的能力。通过各种实际情景的模拟训练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记忆,从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教育心理学有效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各种先进教育手段为媒介,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准则,通过各种实际有效的方法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有效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幼儿教育心理论文: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中职教学过程中师生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更是提高心理学教学效率的关键。另外,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要想行之有效地将此技术应用于教学实际中,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提出了以下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多媒体

一、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感受教育心理学的奥秘,更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心理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生动与丰富,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并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量。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多媒体教学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模拟实际幼儿教学情境,总结幼儿心理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让课堂教学充满新鲜感,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教学课堂中掌握处理幼儿心理问题的方法,收获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和教学环境,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幼儿心理学课堂的学习中来,在不断思考和探究中丰富自己,建立自信,形成良性刺激。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教学变得更有条理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有效性,让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变得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多媒体能够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对于学生吸收、理解知识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方便学生的记忆。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率。

四、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不能舍本逐末

在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与联系,充分将两者联系起来,不能舍本逐末,忽视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学生的真正需求。为此教师要积极准备,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联系,让学生在不断努力中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如果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忽视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而进行单方面的幻灯片展示,很显然,这样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五、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拓展专业知识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拓展专业知识。它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心理的案例,将教材中没有详细分析的专业内容进行细化、有针对性地说明。利用新颖的案例导入对幼儿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拓展,使学生获得更全面具体的专业教学。

针对学生特点,在幼儿教育心理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下不断进步、不断收获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幼儿教育心理论文:从心理学角度浅论幼儿教育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幼儿的培养教育进行了探讨:一、 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二、 幼儿的语言沟通及心理健康发展;三、 对幼儿在当下中国社会所需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教育 情感沟通

心理是人类与其它物种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幼儿只有对心理有所理解才能较好地理解日常事件。幼儿心理理论的研究是当展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内容,是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心理理论的获得也会促进幼儿的同伴互动和人际交往,进而为其社会化奠定基础,作为一个带班老师,我是在如下三个方面对幼儿进行教育的。

一、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在目前处于和谐安稳的社会条件下,大多数幼儿是独生子女,这就导致了目前幼儿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生活技能差,从而在未来面对的生活、就业、家庭等方面时都会产生困难。这点可以通过对幼儿的观察发现。

我在带小班时,大部分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甚至不会吃饭。这就明显体现出幼儿生活技能差,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而行为活动,又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长期如此产生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幼儿错误的价值观及认知体系。我作为一个带班老师曾经尝试手把手的教他们穿衣吃饭,但发现这种方法的效果微乎其微。

随后我发现幼儿在认知事物过程中,是从联想想象以及内心的兴趣来选择性的认知事物,从而导致了幼儿对事物认知的不定性。在后来的教育实践中,我通过教学的三大环节,以兴趣发展为主题设计教学,通过具体有趣的儿歌抓住幼儿新奇的心理为载体,最后经过图解教会了他们自己穿衣服吃饭,成功培养了幼儿独立自主的生活基本能力。

二、幼儿的语言沟通及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教育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同父母交往的时时还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这时候老师对幼儿的影响深刻地和长远的,老师的几句表扬的话,一个眼神,或者是时常做的动作都会对孩子内心中产生强烈的触动,对孩子的性格及心理的发展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对待孩子时,我们要向孩子父母一样耐心,全面的照顾孩子。

在我带班的办理曾经有一个小孩叫做洋洋,整天不听我的指挥,我慢慢观察发现他每天衣服都是脏兮兮的,指甲中间也全是泥巴,于是我就叫他过来询问他为什么不听老师话,“勤洗手,后吃饭”,但是在和他的交流中我发现,他说话总是吞吞吐吐,并且发现他与别的小朋友的交往中,总是不善说话。后来与其家长的交流中,了解到了,这名孩子的家庭是单身家庭,从小缺少母爱,导致了其在日常交往中对陌生人的排斥,甚至自闭。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如古人所说的因材施教,把握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适时与幼儿进行关于心理状态的谈论,鼓励幼儿大胆讲话,鼓励幼儿多与人交流。在家庭中,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开展亲子阅读。后来的带班中我积极改善方法,利用做游戏等互动活动营造了孩子平常语言交流的环境,成功使孩子们敢于交流,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养成了勤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在孩子做对时积极表扬孩子,在做错时不要盲目批评孩子,而是要主动引导是孩子明白这么做为什么不好。

三、 对幼儿在当下中国社会所需品质的培养

经过多年的带班经历,我觉得在当下人文关照下的中国社会,幼儿所需要的教育应为以下二点:

(一)培养孩子个性及创新能力

把握适当的挫折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好处,而对挫折的正确认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关键。从而在孩子不断的磨练中培养孩子的个性,而且在不断磨练中,孩子也会积极动脑去解决问题,而每个孩子先打个方法都不尽相同,这又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及创新的能力。

例如我曾经在带班中上手工课,当孩子们玩橡皮泥时,我有意提出几个简单的答案不唯一的谜语,然后让孩子去猜,并且想办法动手用橡皮泥去捏与之相应的东西,比比谁的更快。这样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对动手的兴趣,及对知识的渴望。并在实践中养成了个性,创新式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理想勇于奋斗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优越,缺少了对理想的渴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而假装游戏是我在不断实践中结合幼儿心理所采取的教育办法。

假装游戏是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儿童理解心理和现实的区别。在后来我就把孩子们所喜爱的正义的卡通人物列举出来,并一一阐述它们的理想及勇气,然后同孩子们一起游戏,让他们亲自感受到它们所喜爱卡通人物的品质,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中埋下理想及勇于奋斗的精神种子,从游戏中体会快乐,从快乐中领悟本质,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出适应当下中国社会的幼儿所应当具备的品质。

幼儿教育心理论文:现代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整合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结合教学案例从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信息技术资源的丰富性方面阐述了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课堂操练是《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的一个环节。用 Authorware制成课件,学生可直接在电脑平台的学生端上演练,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这样,学生像在玩游戏一样,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教师制作这类课件时,从前置知识复习,精选案例讲解,到解决实际问题,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与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很多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归纳,将知识穿成串、连成网,使之系统化。熟悉几何画板、CAD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CAD把所学内容绘制知识流程图或思维导图,鼠标一动,图形立现,效果相当好。这种有形的图形是十分系统的、清晰的,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巩固。

2.化抽象为直观。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概念、观点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概念、观点,只有靠强化记忆来掌握概念、观点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如在讲授“什么是情绪与情感?”这个内容时,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教师可事先设计四个(喜、怒、哀、惧)Flash动画,或借助QQ系统中的表情图片。并根据直观画面进行生动地讲解(或学生即兴表演)。

3.化静止为运动。运动的图画能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如在讲授“幼儿情绪情感的特点”时,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幼儿情绪与情感控制力差。

4.化繁琐为简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即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讲授儿童心理发展的“三大学习理论”时,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各项比较项目:理论代表人物、来自国家、实验名称和理论观点,输入 Excel表格;或用CAD设计各项比较项目,然后进行排列。这样,一目了然,既方便学生对比学习,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以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问题、多角度理解问题的机会,开阔学生对知识探索的视野。比如在讲授“什么是性格?”这个内容时,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视频片段“西游记”,把学生引进一个鲜活的情境之中,并提出探究问题:“西游记中的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他们去西天取经过程中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源,搜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雷锋、守株待兔中的农夫、红楼梦中的具有代表性的: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四个人物形象等等),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性格的表现形式,并进行总结和归纳。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发现”网页、博客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这样,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 ,在“我的发现”网页、博客中列举出性格的表现形式。这样,学生对“什么是性格”就能更好理解和巩固了。

当然,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优化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幼儿教育心理论文:幼儿教育中心理暗示的运用

摘 要:心理暗示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遇到。孩子的年龄小,可塑性很强,容易接受暗示,而心理暗示又通常是在潜移默化中带来影响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给孩子带来对事物的积极的认识和体验,巧用暗示的方法,不仅会激发幼儿潜在的能力,增强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进幼儿的自信心。

关键词:心理暗示;积极;个性;交往;挫折

心理暗示,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种最常见的心理现象。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他选定一所幼儿园的孩子作为试验对象,对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行测验,然后各班选出五名天赋较优的孩子的姓名给他们的老师。其实这五名孩子,不过是教授随意挑选出来的,并不是学习能力测验中的优秀者。一个学期下来,这些被老师认为有天赋的孩子,成绩都比其他孩子好。可见,老师的态度和对孩子积极的暗示对于孩子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老师的心理暗示使这些孩子变得优秀了。因为老师对于这些认为天赋较高,而实际上天资普通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期待和积极的暗示,于是他们表现得比其他人更好。这个实验说明:当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时,孩子也就会更快乐地学习,普通的孩子自然成为了优秀的孩子。

3~6岁的学前儿童正处在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强,由于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水平都较低.而且自我意识还处于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点。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给孩子带来对事物的积极的认识和体验,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很容易使孩子对事物产生自卑、逆反心理。由于孩子的年龄小,可塑性很强,容易接受暗示,而心理暗示又通常是在潜移默化中带来影响的,因此,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都要注重给孩子正确的心理暗示。

1.心理暗示在幼儿交往能力培养中的运用

孩子放学回家了,很多家长会问孩子:“你在幼儿园能吃饱吗?

今天有没有小朋友打你?老师有没有批评你?有没有小朋友和你玩?……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幼儿从出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人的身心高速发展和可塑性极强的阶段,极易接受外界的影响。此时形成的一些特点非常牢固,会成为人的第二天性。”现在的孩子在家中已经享受到了太多的爱,只要想得到的,家长都会尽力给他们争取。所以有的孩子就自然形成了一种意识:别人都应该先满足我的要求。他们的自理能力也相对较差,不会与别人沟通、不会与小朋友们和谐地玩。老师不提醒喝水、如厕,就不喝不去。所以有的幼儿就出现了如上所讲的家长所担心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要用心理暗示引导孩子。比如说要换种心情询问孩子:“你今天在幼儿园找到什么样的快乐了?跟哪个小伙伴成了好朋友?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吗?有没有觉得自己又聪明了?……”说这样的话,幼儿会被激励着向前走,积极地参与老师的活动。

另外,家长在家中可以教幼儿一些简单的游戏技能和方法,鼓励幼儿主动地去找好朋友,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同伴商量。比如家长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今天妈妈教你一个本领,它会让你找到喜欢的朋友和快乐。”“你要天天上幼儿园去跟老师学习本领,那样会得到更多的朋友和快乐。”这种“暗示型”的教育方式,既能激发幼儿好奇、探索的学习精神,又可培养幼儿宽容大度的个性。

2.心理暗示在幼儿个性培养中的运用

常有家长到老师面前反映:“孩子觉得学的知识太难了,不愿来幼儿园了。”“老师没有表扬他今天做的事情,不高兴了。”“被别的小朋友打了。”“孩子今天起床精神不佳,担心在幼儿园中会不会伤心。”……

现在的年轻父母对孩子倾注的爱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他们总是呵护着孩子,让孩子永远生活在顺境中,使孩子只能享受成功,不敢面对失败。事实上,人的一生可能一帆风顺吗?不是的,或多或少人人都要经历各种挫折。只有经历挫折的人,才能懂得努力后成功的真正快乐和充实,才能培养出坚韧不拔的个性品质。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做一些关心别人的事情,如去安抚哭了的小朋友,帮助小朋友们拿玩具,等等。家长要暗示孩子:“用这个方法,会得到好多朋友。”幼儿最相信主要抚养对象的语言指示和暗示,抚养对象的指示和暗示也能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当他听从家长的指导,去关心、帮助别人的同时,看到、体会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信赖和喜欢时,他们也会随之快乐起来,并且会从内心认可这样的行为方式,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会继续主动地做下去。

另外,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除了要就事说事之外,还要暗示幼儿:自己的行为要符合大众的标准,懂得谦让别人。当孩子遇到什么问题或感到委屈的时候,让他学习和尝试以大众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所作所为,总结和分析问题出在哪里。这种培养方式也就是在暗示幼儿:生活中的事情,宽容和谦虚比争执更重要。

3.心理暗示在幼儿对抗挫折中的运用

工作中我发现,有许多家长特别害怕孩子受到挫折,如在幼儿园与小朋友相处、转换环境、更换老师中,他们的顾虑要比孩子的还要多。岂不知这种不良情绪会对孩子产生不良暗示,造成孩子在面对事情时犹豫不决、唯唯诺诺。

这种情况下,家长更要通过各种机会运用心理暗示教育孩子:

①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要让孩子明白家人的这种爱,教孩子学习体会和感动。同时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爱和美好的事物:山水、人物、感情、亲情、爱心、责任、义务……眼睛里充满爱和美好的人,对生活永远是积极的、乐观的。这不就是个性的培养吗?

②家长要鼓励幼儿表达真实的情感。无论什么环境和场所,家长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认识表达真实的情感,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对人性的尊重。家长听取孩子的真实心声后,再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③在平日的生活中,家长可结合现实问题培养塑造幼儿的个性。家长可根据年龄段和心态让他们知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幼儿知道生活中的快乐是要自己去努力寻找和争取的。这种暗示可以有效地阻止幼儿形成依靠别人和父母的意识。

④对待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家长永远不要在孩子面前谈“难”字。当幼儿遇到问题时,家长要鼓励他们:这世上无难事。家长要告诉他们出了任何问题都不要怕,不要被问题吓倒……当孩子遭遇委屈或者困难时,除了认真、客观地听取事情过程之外,家长不要忘记劝导孩子看清本质后,要选择宽容和原谅。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巧用积极暗示的方法,不仅会激发幼儿潜在的能力,增强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进幼儿的自信心,还会帮助家长走出育子的困惑和迷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教育心理论文:浅谈在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摘要:多媒体技术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引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在21 世纪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有着独特的需要和发展前景。根据中职学生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手段上既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幼儿教育;心理教学;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领域应用相当广泛。幼儿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学科,恰当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这种技术图、文、声、像并茂,激发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解决大小互变、抽象与具体互变、静止与活动互变等方面,收到了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效果。

1.弥补书本知识的欠缺,丰富课堂知识,将最新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以新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把握导向,驾驭课堂,每节课都要体现出教师应有的全新教学思想和理念。除了书本所描述的知识内容外,还要掌握最新动态,结合当时的形势及情境开展教学。例如,在讲授《幼儿心理问题及矫治》的内容时,作为幼师专业理论课的教师,就可结合地震孤儿、留守儿童、艾滋患儿、残疾儿童等特殊儿童,从网上下载相关信息及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课堂教学,让学生围绕"珍爱生命,奉献爱心" 的主题,从身边实例谈起,从而更大范围地开拓视野.增强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的时代气息。既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课堂相关知识,又上了一堂生动的道德礼仪课,这是以往的课堂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2.增加知识背景,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应本着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面向幼儿教育实践的原则,从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精选、编排教学内容。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仅仅将书本上的一些内容进行简单描述,学生就不能透彻理解所学内容。而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并适当增加知识的背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向学生介绍《作品分析法》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将他们在幼儿园见习时搜集到的不同班次的幼儿作品进行分类、扫描,并通过放大屏幕来进行课堂展示,使他们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幼儿作品进行心理分析,然后再将幼儿在进行作品创作时的有关想法及表现通过声频、视频播放出来,使学生对作品分析法的含义、作用及幼儿教师应怎样根据幼儿作品来了解其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等,有一个完整、深刻、立体的印象。这样,他们很快就集中了注意力,并引发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

幼儿成功教育就是要不断为幼儿个体的发展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就是要不断激发孩子的进取心和自信心。例如:在进行"电脑拼图"游戏时,幼儿可自由选择,不会因为活动内容很难而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反而在取得一点点成功后能产生再试一试的强烈愿望。从而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又如在玩大大、中中、小小的游戏时,如果幼儿给小主人选择了比较大的鞋子,小主人的脸上会出现很不高兴的表情,继而会发出鼓励性的语言"再试试看"来激发幼儿再次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每当幼儿为小主人选择了适中的鞋子时,小主人会高兴得哈哈大笑,让幼儿从中感受得到了成功的喜悦,领略到了一种成就感从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独立的操作练习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4.借助多媒体课件,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CAI课件形象直观,画面生动,富有童趣,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对抽象事物要领概念产生直观印象,容易记忆掌握。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枯燥的问题生动化、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灵活化。大大弥补了挂图、贴绒等教学手段的局限性、不便性。在教学中,往往还有些重难点不易突破,而运用多媒体就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由此突破教材重点、教学难点。小小的多媒体动画片,代替了教师的许多不能讲明的语言,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种教学手段既节省时间,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5.将多媒体体技术运用于幼儿教育需要注意的事项

5.1多媒体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媒体手段,而要与传统的手段有机结合,应该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从而优化教学活动,使幼儿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切不可牵强附会,搞形式上的多样化而滥用现代化教育媒体。

5.2在应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坚决克服重教轻学、以教代学的倾向,始终突出幼儿的主体性,着重于激发、促进指导幼儿的学习。突出幼儿的主体性必须依靠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把自己的教学策略融于课件合理运用的过程中,同时人机交互并不能取代教师与幼儿间的交互作用,在教学中仍应注重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5.3课件制作应以幼儿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幼儿获得知识、经验的规律加上科学的设计,注重幼儿的个性特征,使课件的通用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考虑不同层次幼儿不同的智能发展水平、认知活动特点及个性心理特征,设置相应的个别化教学措施,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

幼儿教育心理论文: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本文从阐述幼儿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及重要性入手,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宗旨,充分整合教材内容,探索实践多种有效的教学形式,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教学探讨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理论课程,揭示幼儿如何学习,研究如何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及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能够科学地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但是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深入接触过幼儿,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变化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变化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问题感到枯燥而空洞,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笔者进行多种教学方法探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结合案例教学,丰富学生的经验,扩大知识面

案例教学是以理论结合实践为导向,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的分析,突出实践性,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如可以让学生观摩优秀教师的成功范例,通过呈现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入幼儿园特定的事件和情境中,了解和体验教师的行为或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了解幼儿,了解教师与幼儿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在理论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实践迁移,减少理论学习的空洞乏味程度。

二、创设情境,增强学生问题意识,主动探索学习

1.模拟教学

创设较为真实的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学生或是扮演教师,或是扮演幼儿,或是作为观看教学活动并要发表观点与见解的观众,共同建构模拟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学生亲身去做、去揣摩“当”教师的过程,能体会教学的丰富性、多变性和生成性,关注教育现场中随时发生的种种问题,从而加深对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心理状态的认识。

2.理论结合实际教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很多内容与幼儿园实际教学有很大的不同,要将理论在实践中运用,就需要在课堂上收集更多的幼儿园实际问题,结合书本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如:在学习“幼儿社会性教育”时,向学生提出幼儿在小班阶段特别喜欢说“不要”“不给”“打你”,甚至暴力粗俗的语言,教师应如何去看待和理解。在“学习方法和迁移”的章节中,提出针对幼儿好动、爱思考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交流、讨论,教师总结提升,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表扬的艺术,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之由被动学转为主动学、乐意学。

三、引入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形式

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在向学生介绍“环境创设”时,可以将在幼儿园搜集到的环境创设主题图片通过大屏幕进行展示分析,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对环境创设的理论、原则和意义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这样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激起了其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其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利用多媒体,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趣味化

利用多媒体的图片、表格、视频等信息处理功能,能将“抽象”变“具体”,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和趣味化。例如:在讲授“学习的基本理论”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课件的表格形式把学习的发生及其规律、有效学习的方法等相关问题罗列出来,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并根据有关内容按分类、名称、观点、代表人物、实验对象等问题进行研究学习,同时辅之以有关专家研究实验的动画演示讲解,使知识进一步形象、直观、趣味化,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情境再现,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通过利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真正讲清楚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学生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理论源于实践,脱离了实践的理论学习是无水之源,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理解。教师要努力寻求多种教学方法,立足于教学的有效性,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探讨问题的自觉性。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幼儿学习心理以及教师和幼儿在教学过程中互动的教学心理行为,为今后到幼儿园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幼儿教育心理论文:幼儿教育中心理暗示的运用

摘 要:心理暗示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遇到。孩子的年龄小,可塑性很强,容易接受暗示,而心理暗示又通常是在潜移默化中带来影响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给孩子带来对事物的积极的认识和体验,巧用暗示的方法,不仅会激发幼儿潜在的能力,增强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进幼儿的自信心。

关键词:心理暗示;积极;个性;交往;挫折

心理暗示,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种最常见的心理现象。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他选定一所幼儿园的孩子作为试验对象,对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行测验,然后各班选出五名天赋较优的孩子的姓名给他们的老师。其实这五名孩子,不过是教授随意挑选出来的,并不是学习能力测验中的优秀者。一个学期下来,这些被老师认为有天赋的孩子,成绩都比其他孩子好。可见,老师的态度和对孩子积极的暗示对于孩子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老师的心理暗示使这些孩子变得优秀了。因为老师对于这些认为天赋较高,而实际上天资普通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期待和积极的暗示,于是他们表现得比其他人更好。这个实验说明:当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时,孩子也就会更快乐地学习,普通的孩子自然成为了优秀的孩子。

3~6岁的学前儿童正处在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强,由于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水平都较低.而且自我意识还处于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点。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给孩子带来对事物的积极的认识和体验,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很容易使孩子对事物产生自卑、逆反心理。由于孩子的年龄小,可塑性很强,容易接受暗示,而心理暗示又通常是在潜移默化中带来影响的,因此,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都要注重给孩子正确的心理暗示。

1.心理暗示在幼儿交往能力培养中的运用

孩子放学回家了,很多家长会问孩子:“你在幼儿园能吃饱吗?

今天有没有小朋友打你?老师有没有批评你?有没有小朋友和你玩?……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幼儿从出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人的身心高速发展和可塑性极强的阶段,极易接受外界的影响。此时形成的一些特点非常牢固,会成为人的第二天性。”现在的孩子在家中已经享受到了太多的爱,只要想得到的,家长都会尽力给他们争取。所以有的孩子就自然形成了一种意识:别人都应该先满足我的要求。他们的自理能力也相对较差,不会与别人沟通、不会与小朋友们和谐地玩。老师不提醒喝水、如厕,就不喝不去。所以有的幼儿就出现了如上所讲的家长所担心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要用心理暗示引导孩子。比如说要换种心情询问孩子:“你今天在幼儿园找到什么样的快乐了?跟哪个小伙伴成了好朋友?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吗?有没有觉得自己又聪明了?……”说这样的话,幼儿会被激励着向前走,积极地参与老师的活动。

另外,家长在家中可以教幼儿一些简单的游戏技能和方法,鼓励幼儿主动地去找好朋友,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同伴商量。比如家长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今天妈妈教你一个本领,它会让你找到喜欢的朋友和快乐。”“你要天天上幼儿园去跟老师学习本领,那样会得到更多的朋友和快乐。”这种“暗示型”的教育方式,既能激发幼儿好奇、探索的学习精神,又可培养幼儿宽容大度的个性。

2.心理暗示在幼儿个性培养中的运用

常有家长到老师面前反映:“孩子觉得学的知识太难了,不愿来幼儿园了。”“老师没有表扬他今天做的事情,不高兴了。”“被别的小朋友打了。”“孩子今天起床精神不佳,担心在幼儿园中会不会伤心。”……

现在的年轻父母对孩子倾注的爱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他们总是呵护着孩子,让孩子永远生活在顺境中,使孩子只能享受成功,不敢面对失败。事实上,人的一生可能一帆风顺吗?不是的,或多或少人人都要经历各种挫折。只有经历挫折的人,才能懂得努力后成功的真正快乐和充实,才能培养出坚韧不拔的个性品质。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做一些关心别人的事情,如去安抚哭了的小朋友,帮助小朋友们拿玩具,等等。家长要暗示孩子:“用这个方法,会得到好多朋友。”幼儿最相信主要抚养对象的语言指示和暗示,抚养对象的指示和暗示也能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当他听从家长的指导,去关心、帮助别人的同时,看到、体会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信赖和喜欢时,他们也会随之快乐起来,并且会从内心认可这样的行为方式,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会继续主动地做下去。

另外,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除了要就事说事之外,还要暗示幼儿:自己的行为要符合大众的标准,懂得谦让别人。当孩子遇到什么问题或感到委屈的时候,让他学习和尝试以大众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所作所为,总结和分析问题出在哪里。这种培养方式也就是在暗示幼儿:生活中的事情,宽容和谦虚比争执更重要。

3.心理暗示在幼儿对抗挫折中的运用

工作中我发现,有许多家长特别害怕孩子受到挫折,如在幼儿园与小朋友相处、转换环境、更换老师中,他们的顾虑要比孩子的还要多。岂不知这种不良情绪会对孩子产生不良暗示,造成孩子在面对事情时犹豫不决、唯唯诺诺。

这种情况下,家长更要通过各种机会运用心理暗示教育孩子:

①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要让孩子明白家人的这种爱,教孩子学习体会和感动。同时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爱和美好的事物:山水、人物、感情、亲情、爱心、责任、义务……眼睛里充满爱和美好的人,对生活永远是积极的、乐观的。这不就是个性的培养吗?

②家长要鼓励幼儿表达真实的情感。无论什么环境和场所,家长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认识表达真实的情感,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对人性的尊重。家长听取孩子的真实心声后,再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③在平日的生活中,家长可结合现实问题培养塑造幼儿的个性。家长可根据年龄段和心态让他们知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幼儿知道生活中的快乐是要自己去努力寻找和争取的。这种暗示可以有效地阻止幼儿形成依靠别人和父母的意识。

④对待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家长永远不要在孩子面前谈“难”字。当幼儿遇到问题时,家长要鼓励他们:这世上无难事。家长要告诉他们出了任何问题都不要怕,不要被问题吓倒……当孩子遭遇委屈或者困难时,除了认真、客观地听取事情过程之外,家长不要忘记劝导孩子看清本质后,要选择宽容和原谅。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巧用积极暗示的方法,不仅会激发幼儿潜在的能力,增强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进幼儿的自信心,还会帮助家长走出育子的困惑和迷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