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4 10:10: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中国古典园林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摘要:基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之美以及园林美与音乐美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音乐凝固之韵和律动之美进行了简单介绍和探讨,以期增进人们对古典园林艺术的认识。
关键词:古典园林;艺术美;园林美;音乐美
就审美原理角度来看,园林和音乐虽属于2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二者之间却存在很大的关联性和共通性,这在结构、创作法则、处理手法上都有所体现,从音乐艺术角度来理解和品鉴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更能够为人们所接受,而且对现代园林设计也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1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音乐凝固之韵
1.1园林艺术和音乐艺术有着相同的节奏和韵律
园林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与音乐艺术的节奏和韵律有共通之处,二者都集点、线、色彩、质感等效果于某一特定空间,继而营造出或是表达出特定的思想情绪、格调氛围,景观配置和音乐韵律的高与低、曲与直、完整或零散、严肃或活泼,都带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配置,具体细化为各要素的布局,都是通过对局部的建构来达到整体的平衡,其中运用到的结合、对比等创作法则和艺术处理方法,都是通过形象思维产生的艺术效果,符合音乐艺术传递出的节奏和韵律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二者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1.2古典园林音乐化的艺术处理和乐律性的景观编排
音乐艺术中有强弱、缓急、重复、高低、曲折、停顿等创作手法,这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也有所体现,如景观的高低配置能够在空间上产生层次感,内外配置能够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楼台亭榭便是园林艺术的停顿,这些都与音乐化的艺术处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走进中国古典园林,领会园林艺术巧妙的布局,仿佛间是在聆听一首让人赏心悦目的乐曲,换言之,游人是在音乐化的空间里行进。以苏州留园为例,该园虽小,却将时空化的艺术处理方式体现得淋漓尽致,别开生面,错落有致的空间体系赋予了整个园林丰富的色彩感和节奏感,仿佛是一首轻音乐,收放自如的艺术处理手法,让人叹为观止。中国古典园林在景观编排上更具乐律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时空的连续和变化上,都与音乐的节奏感不谋而合[1]。
2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音乐律动之美
2.1古典园林的布局章法
古典园林的布局章法可以分为动静交织、虚实相济、旷奥有度、曲直对比、大小相宜、开合聚散等6种表现方式,这些艺术处理手法的应用,赋予了古典园林一种音乐律动之美。动静交织是中国古典园林整体布局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体现为动静区域的划分,如可供游戏游赏的山水就属于动的区域,可供休憩坐赏的亭榭就属于静的区域,动静区域的划分根据园林规模的大小,各有侧重,通常规模较大的园林,游览路线比较长,且有回旋的余地,主要以动观为主,静观相辅,规模较小的园林正好相反。从整体布局来看,园林有动、静两大区域,这两大区域又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各种景象混合交替,动与静也处于交替变换之中,使得园林的艺术结构就有了向音乐一样的动静对比和转换的律动之美。至于虚实相济,主要体现在近景和远景、景处和留空处的对比布局的关系上;曲直对比,讲究一个“藏”字,曲径通幽,方显其中韵味,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下,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更能够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2]。
2.2古典园林的结构韵律
古典园林的结构布置都围绕一个“韵”字展开,“园韵”是园林的“魂”,也就是园林艺术的风度和气质,这主要体现在“独奏”和“协奏”2个方面:园林景观的“独奏”有3种表现形式,一是重复、变化和齐一,这种节奏形式是音乐节奏的基本形式,但也常出现在古典园林艺术中,其中,游廊就是最有节奏的景观;二是层递,这种形式是由重复衍生而来,音乐节奏比例的层递与园林空间造型的层递极为相似,在艺术上是相通的,都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三是循环和回旋,园林结构也具有曲式结构中起、承、转、合的特点,这属于音乐性的循环和回旋,其作用于立体结构中,更富有音乐抒情的乐感。园林景观的“协奏”体现在“动”上,移步换景取得的观赏效果与音乐的流动性特点极为相似,游人在感受到各种景致之美的同时,仿佛是在聆听一部大型的协奏曲,具有浓郁的乐韵[3]。
3结论
艺术是共通的,具体体现为结构、创作法则、处理手法上的共通,园林艺术和音乐艺术是紧密相连的,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具有音乐凝固之韵,也具有音乐律动之美,虽然实现路径不同,但都遵循着美的法则,在艺术上都以实现美为目标。
作者:谢洁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中国古典园林以儒家、道家思想等作为园林设计的指导思想,不断从中汲取营养,以丰富古典园林的意境。通过山石、水池、花鸟树木等自然元素,可以产生“小桥流水、荷花飘香”的意境;通过亭台楼阁等建筑物,可以营造小巧精致、错落有致的环境;通过诗文、篆刻、匾额、字画等艺术品,可以增添园林的文化情趣,产生诗情画意的境界。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园名、假山、树木、建筑物等都渗透着文人的人生态度,充满了诗情画意;自然山水、楼台庭院等都寄托着造园者的理想与审美境界,在有限的空间中表达着无限的思想情感与意境。可以说,古典园林是自然美、建筑美、文化美的完美结合,是一种有格调、有品位的园林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具体表现
(一)理念上师法自然
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中国人有着强烈的自然崇拜意识,在民族的长期发展中逐步积淀为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文化心理在哲学上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庄子曾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思想已深深渗透到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因而,古典园林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造园过程中设计师极力模仿自然,以表现和模仿自然山水本色为特色,并将文人雅士的理想追求、思想境界等融入园林设计之中,用自由的方式实现建筑与山水花木的交融,体现生命的勃发自然生机,使园林之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深刻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敬之情。“师法自然”却又不拘泥于自然,人工设计却又不留人工开凿痕迹,充分表现了设计者对自然山水的崇拜之情。在古人看来,自然山水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境界,园林之美不在于它的外在形式和对自然本身的模仿,而在于它体现了“返璞归真”、“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的境界,以及通过感悟自然中蕴藏的道,体现设计者对自然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追求,从而使中国古典园林具有了独特的艺术追求。
(二)文化上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文化是孕育中国古典园林的沃土,使中国古典园林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生命力。我国拥有大量的、优美动人的诗词歌赋,这些古典艺术被广泛应用于造林中,造就了一种独特的意境。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书法是一种有民族特色的抽象艺术,运用笔墨可以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蕴涵着生命力的、鲜活的艺术形象。书法艺术也被广泛应用到园林设计之中,在设计园林时将中国的书法诗词铭刻在园林中,既可以增添园林的诗情画意,又可以起到点景的作用,还可以使观赏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陶冶。“无文景不意,仅景景不情”,诗文书画在造林中具有润饰景色和揭示意境的作用,因而,也成为我国古典园林意境美营造的一种重要元素。
(三)建筑形式上顺其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亭、台、楼、阁、榭等,这些建筑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巧妙布局的,这些建筑融合在自然山水之间,给人以天然生成之感,毫无造作之感,这也表明了中国园林对自然的崇尚。园林中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的美学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无限意境,实现了建筑形式美与山水美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意境美。
(四)君子比德的思想
比德就是寓意于物,从山水花草等自然景物中体会人格美。君子比德思想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理念,也是古典园林意境美的重要表现。君子比德思想可以引导观赏者感悟园林的主题思想和品格,使园林拥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如岁寒三友、四君子等,这些植物都象征着一种品质和性格,造园者抓住了自然形象的诗意特征,使这些自然形象具有了主观色彩,实现了融情于景、以景传情的目的,产生了余言未尽的韵味。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营构
意境是一个有着浓厚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古老的园林艺术清晰记载着时代的更迭与文化的嬗变。园林中处处蕴藏着诗情画意,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言,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因而,意境营造成了古典园林设计、建造的重要内容。
(一)用多种元素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多从大自然中选取素材,将自然山水、花草树木作为造景的基本元素,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模拟、概括与艺术加工,实现“缩千里江山于方寸,一拳则太华千寻”的目的,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效果。在园林有限的空间内,通过人工造景让人产生广袤自然的意境,领略无限的空间。水体、山石、花木等是古典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水体是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妩媚而有灵性,常令人陶醉。园林中的山石不仅源于自然,还有着自然山石的形与神,古典园林也常常借助山石来抒发情怀,如在个园中就用不同的背景陪衬春、夏、秋、冬四种石头,以显示一年四季的景象。花木是古典园林空间环境建构的直接参与者,对园林景点的意境表达有着重要意义。如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周围有许多高大乔木与腊梅,在大雪纷飞的冬季,梅花与瑞雪交相辉映,成为欣赏冬景的绝佳之处。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与周围的山水、植物等相融合,能够形成完美的意境,如拙政园中的香洲就是一座画舫状的建筑物,三面环水,水中长满了荷花,能使人产生一种置身于画的感觉。中国古典园林在追求自然美的同时,赋予自然更多的意境,使园林中的景物充满了象征意义。
(二)在暗示对比中营造意境
古典园林建造时讲究“欲露先藏、欲显故隐”,常用引导、暗示的表现手法,让人们按照游廊、小路、曲桥等顺序欣赏景色,使人产生一种空间纵深感。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都处于城市之中,空间面积较小,常用花墙、曲径、游廊等来扩大园林的虚化空间,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美。当游人循径而去时,会感到空间有曲有直、时放时收,犹如音乐中流动的音符。空间对比也是古典园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通过大小空间相连来以小衬大。留园的设计就用了空间对比的方法,入口部分空间狭窄、封闭,当走到园林之内就会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此外,对比还表现为情趣对比,如相邻的、不同情趣的院落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三)用情感空间来营造意境
中国有着文人造园的传统,山水园林多为仕途坎坷的文人所建,这些园林的立意较高,表达着一种人格理想与审美情趣,有着借物言志的目的。如苏州的耦园中“耦”就有着夫妻同耕、双双归隐的含义;苏州的拙政园就取名于潘岳《闲居赋》中的“是以拙者之为政也”,表现了园主仕途不顺的宦海经历与自命清高的性情;吴江的退思园则取自于《吕氏春秋》中的“进则尽忠,退则思过”,这与园林主人任兰生的人生经历有关,任兰生因贪污而被罢免官职,回到故里之后建造了退思园,以表达自己的反思与忏悔。园林风景题名也是营造园林感情空间的重要方法,匾额、题记等可以反映出园林主人高雅的情趣与景观特色。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建筑群,就因远处的岩壑、附近的古松而得名,当清风吹入松林时,就会发出瑟瑟的涛声,正如康熙皇帝所言,“云卷千松色,泉如万籁吟”。在拙政园的远香堂上,环视四面景物定会有“香远益清”的感觉;登上绣绮亭,则“绮绣相展转,琳琅衾青荧”的诗句定会涌上心头。这些园林借题名点题意,产生的意境远远超越了自然空间本身,在情景交融中让人浮想联翩,感受那种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精神,它有着以小见大、托物言志、以景传情的特色,并可以营造出千变万化的意境美。意境美是园林创作的灵魂,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艺术境界,没有意境的园林只是景物的堆积而已。中国古典园林“诗情画意”意境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美的探索,有着陶冶情操、净化思想的作用。(本文作者:薛侠 单位: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一、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其次是建筑体体量是宁小勿大。因为自然山水中,山水为主,建筑是从。与大自然相比,建筑物的相对体量和绝对尺度以及景物构成上所占的比重都是很小的。
另一要求是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设计中推敲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组织好观景路线格外突出。建筑的内外空间交汇地带,常常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常是人感情转移的地方。虚与实、明与暗、人工与自然的相互转移都常在这个部位展开。依次过度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园林建筑常用落地长窗、空廊、敞轩的形式作为这种交融的纽带。这种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过渡都是渐变的,是自然和谐的变化,是柔和的、交融的。
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应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因此中国南北园林各有特点。比如江南园林中有一种鸳鸯厅是结合自然气候、季节最好的离子,其建筑一分为二,一面向北,一面向南,分别适应冬夏两季活动。
总之,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而且风景是主体,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式
廊有覆盖的通道称廊。廊的特点狭长而通畅,弯曲而空透,用来连结景区和景点,它是一种既“引”且“观”的建筑。狭长而通畅能促人生发某种期待与寻求的情绪,可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弯曲而空透可观赏到千变万化的景色,因为由可以步移景异。此外,廊柱还具有框景的作用。
亭子是园林中最常见的建筑物。主要供人休息观景,兼做景点。无论山岭际,路边桥头都可建亭。亭子的形式千变万化,若按平面的形状分,常见的有三角亭、方亭、圆亭、矩形亭和八角亭;按屋顶的形式有掂尖亭、歇山亭;按所处位置有桥亭、路亭、井亭、廊亭。总之它可以任凭造园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丰富它的造型,同时为园林增添美景。
堂往往成封闭院落布局,只是正面开设门窗,它是园主人起居之所。一般来说,不同的堂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用作会客之用,有用作宴请、观戏之用,有的则是书房。因此各堂的功能按具体情况而定,相互间不尽相同。
厅堂是私家园林中最主要的建筑物。常为全园的布局中心,是全园精华之地,众景汇聚之所。厅堂依惯例总是坐南朝北。从堂向北望,是全山最主要的景观面,通常是水池和池北叠山所组成的山水景观。观赏面朝南,使主景处在阳光之下,光影多变,景色明朗。厅堂与叠山分居水池之南北,摇摇相对,一边人工,一边天然,既是绝妙的对比。厅的功能多作聚会、宴请、赏景之用,其多种功能集于一体。因此厅的特点:造型高大、空间宽敞、装修精美、陈设富丽,一般前后或四周都开设门窗,可以在厅中静观园外美景。厅又有四面厅、鸳鸯厅之分,主要厅堂多采用四面厅,为了便于观景,四周往往不作封闭的墙体,而设大面积隔扇、落地长窗,并四周绕以回廊。鸳鸯厅是用屏风或罩将内部一分为二,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后的装修、陈设也各具特色。鸳鸯厅的优点是一厅同时可作两用,如前作庆典后作待客之用,或随季节变化,选择恰当位置待客、起坐。另外,赏荷的花厅和观鱼的厅堂多临水而建,一般前有平台,供观赏者在平台上自由选择目标,尽情游赏。
榭常在水面和花畔建造,藉以成景。榭都是小巧玲珑、精致开敞的建筑,室内装饰简洁雅致,近可观鱼或品评花木,远可极目眺望,是游览线中最佳的景点,也是构成景点最动人的建筑形式之一。
阁是私家园林中最高的建筑物,供游人休息品茗,登高观景。阁一般有两层以上的屋顶,形体比楼更空透,可以四面观景。
舫为水边或水中的船形建筑,前后分作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后舱建二层楼房,供登高远眺。前端有平?与岸相连,模仿登船之跳板。由于防不能动又称不系舟。防在水中,使人更接近于水,身临其中,使人有荡漾于水中之感,是园林中供人休息、游赏、饮宴的场所。但是舫这种建筑,在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创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知道,船是古代江南的主要交通工具,但自庄子说了“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着不系之舟”之后,舫就成了古代文人隐逸江湖的象征,表示园主隐逸江湖,再不问政治。所以它常是园主人寄托情思的建筑,合适世隐居之意。因为古代有相当部分的士人仕途失意,对现实生活不满,常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而他们的逍遥伏游,多半是买舟而往,一日千里,泛舟山水之间,岂不乐哉。所以防在园林中往往含有隐居之意,但是舫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含意,如苏州狮子林,本是佛寺的后花园,所以其中之舫含有普度众生之意。而颐和园之石舫,按唐魏征之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由于石舫永覆不了,所以含有江山永固之意。
三、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
1、表现含蓄
含蓄效果就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追求含蓄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测。往往巧妙地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如首先在门外以美丽的荷花池、桥等景物把游人的心紧紧吸引住,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和圆内较高的建筑,看不到里面全景,这就会使人引起暇想,并引起了解园林景色的兴趣。北京颐和园既是如此,颐和园入口处利用大殿,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倍觉美不胜收。江南园林中,漏窗往往成为含蓄的手段,窗外景观通过漏窗,隐隐约约,这就比一览无余地看有生趣得多。如苏州留园东区以建筑庭园为主,其东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各种式样的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当游人在此游览时,使人左右逢源,目不暇接,妙趣横生。而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唯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背道而驰,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
2、强调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二字,多以自然山水式园林为主一般来说,园中应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是人作,但是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在园林中,即使有密集的建筑,也必须要有自然的趣味。为了使园林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筑各种相应的建筑,但是园林中的建筑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这中间建筑对意境的表现手法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乃仿浙江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筑,这座古朴秀雅的高楼,每当风雨来临时,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净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图,见之令人身心陶醉。
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体物”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
“意匠经营”的过程。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园林意境的丰富,必须根据条件进行“因借”。计成《园冶》中的“借景”一章所说“取景在借”,讲的不只是构图上的借景,而且是为了丰富意境的“因借”。凡是晚钟、晓月、樵唱、渔歌等无不可借,计成认为“触情俱是”。
“比”与“兴”。是中国先秦时代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文心雕龙》对比、兴的释义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兴”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景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比”与“兴”有时很难绝然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的方法。
3、突出宗教迷信和封建礼教
中国古典建筑与神仙崇拜和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在园林建筑上也多有体现。汉代是园林中多有“楼观”,就是因为当时人们都认为神仙喜爱住在高处。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体现,皇家建筑的雕塑装饰物上才能看到的吻兽。吻兽既是人们对龙的崇拜,创造的多种神兽的总称。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人们仍可见到“龙文化”在新建的仿古建筑上展示,如今的龙文化(装饰)不仅仅是为了“避邪”;而且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海内外,凡饰有“龙避邪”的,一定是华人宅府),凝聚了民族的魂之所在。吻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北京故宫的金銮宝殿“太和殿”,是封建帝王的朝廷,故小兽最多。金銮殿是“庑殿”式建筑,有1条正脊,8条垂脊,4条围脊,总共有13条殿脊。吻兽坐落在殿脊之上,在正脊两端有正吻2只,因它口衔正脊,又俗称吞脊兽。在大殿的每条垂脊上,各施垂兽1只,8条脊就有8只。在垂兽前面是1行跑兽,从前到后,最前面的领队是一个骑风仙人,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共计10只。8条垂脊就有80只。此外,在每条围脊的两端还各有合角吻兽2只,4条围脊共8只。这样加起来,就有大小吻兽106只了。如果再把每个殿角角梁上面的套兽算进去,那就共有114只吻兽了。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小兽为9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小兽为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小兽又减为5个。有些配殿,仅有1个。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传说这些小兽能避火。由于神化动物的装饰,使帝王的宫殿成为一座仙阁神宫。
因此吻兽是中国古典建筑中一种特有的雕塑装饰物。因为吻兽是皇家特有的,所以也是一种区分私家和皇家园林及建筑的一种方法。
4、平面布局简明有规律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这是封建礼教在园林建筑布局上的体现。
5、地域文化不同园林建筑风格有异
洛阳自古以牡丹闻名,园林中多种植花卉竹木,尤以牡丹、芍药为盛,对比之下,亭台楼阁等建筑的设计疏散。甚至有些园林只在花期是搭建临时的建筑,称“幕屋”、“市肆”。花期一过,幕屋、市肆皆被拆除,基本上没有固定的建筑。
而扬州园林,建筑装饰精美,表现细腻。这是因为,扬州园林的建造时期多以清朝乾隆年间为主,建造者许多都是当时巨商和当地官员所建。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财富、粉饰太平,因此带有鲜明的功利性。扬州园林在审美情趣上,更重视形式美的表现。这也与一般的江南私家园林风格不同,江南园林自唐宋以来追求的都是淡泊、深邃含蓄的造圆风格。
四.结论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其作用,一方面具有可观、可居,另一方面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同时,更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大量的建筑艺术瑰宝。它不仅是人们审美要求的体现,也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权力的象征,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价值。可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文化博大精深。下面,结合古代园林建筑实际情况,就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和类型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
园林建筑按照所属性质和地域的不同,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的皇家气派。而江南园林建筑突出“玲珑、活泼、通透、淡雅”,将秀丽、雅致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风格迥异,但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却基本相同,主要概括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其实用性。根据人们的休憩及活动需要而设置,如亭、榭,即可供人停留赏景,又可以按需要兼做小卖亭、游船码头等用途。二是强调其独特性。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的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地方,园林建筑以其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画,并与廊、墙、路等形成一定的活动路线。三是提升其园林意境。我国园林通常在园名、匾额、楹联中反映出其意境来。正如《红楼梦》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从而营造了园林意境。
二、园林建筑的特点
经过上述功能分析,可以看出,园林建筑有如下特点:
1、使用和造景,具有观赏和被观赏的特点。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要符合园林景物布局原则,同时,也要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因此,园林建筑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这就要求园林建筑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又要使景色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易的效果。
2、为环境服务,与自然景致充分结合。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与自然因素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使自然环境增添情趣,这就要求园林建筑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做到布局上依形就势。这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古典园林不断追求的境界。
3、园林建筑独立性和组合性。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一般体量较小,按大小、形状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使用上的需要,既可独立设置,又可用廊、墙、路等不同的建筑组合成一个群体,这种组合群体形成了富于变化的建筑外形轮廓,使建筑与风景相得益彰。
三、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类型及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时采用了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一致。因此,其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有亭、廊、榭、桥、墙、舫以及花架、小品等多种类型。
1、园亭。是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它的特点是周围开敞,在造型上相对小而集中,常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作为园林中“点景”的一种手段。亭的体量虽不大,但形式多样,其造型取决于它的平面形状、平面组合和屋顶形式。亭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象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意布置的特点,很适合“观景”和“点景”建筑的需要。单体亭的形式有四方亭、圆亭、多角亭等形体,在亭与亭、廊、墙、房屋的结合上,又创造出了重檐、三重檐、攒尖顶、歇山顶及组合亭等。亭多布置于主要的观景点和风景点上,或作为主体建筑陪衬。在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中,亭常常成为组景的主体和园林艺术构图的中心。在一些风景游览胜地,则成产增加自然山水美感的重要点缀。设计中经常运用“对景”、“框景”、“借景”等手法,创造风景画面。
2、园廊。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为廊。它不仅是联系室内外的建筑,还常成为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是园林内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它既有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功能,又起组织景观、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廊的形式和设计手法丰富多样。按结构形式分有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和单支柱廊等五种,按造型及所处环境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爬山廊、叠落廓、水廊、桥廊等。
3、水榭。它是供游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其典型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平台跨水部分以梁、柱凌空架设于水面上。平台临水部分围绕低平的栏杆,或设鹅颈靠椅供坐憩凭依。平台靠岸部分建有长方形的单位建筑,面水的一侧是主要观景方向,常用落地门窗,开敞通透。既可在窒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屋顶一般为造型优美的卷棚歇山式。
4、园桥。即园林中的桥,可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变换观赏视线,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园桥在造园艺术上的价值,往往超过交通功能。在自然山水园林中,桥的布置同园林的总体布局、道路系统、水体面积、水面的分隔或聚合等密切相关。其位置和体形要和景观相协调。大水面架桥宜宏伟壮丽,小水面架桥宜轻盈质朴。水面宽广,桥宜较高并加栏杆,水面狭窄,桥宜较低并可不设栏杆。水陆高差相近,宜平桥贴水,过桥有凌波信步亲切之感,水体清澈明净,桥的轮廓需考虑倒影,地形平坦,桥的轮廓宜有起伏,以增加景观的变化。园桥的基本形式有平桥、拱桥、亭桥、廊桥、汀步等。
5、园墙。园墙在园林中起划分内外范围、分隔内部空间和遮挡劣景的作用。精巧的园墙还可装饰园景。中国古典园林中,按材料和构造可分为版筑墙、乱石墙、白粉墙等。分隔院落多用白粉墙,墙头配以青瓦。用白粉墙衬托山石、花木,犹如在白纸上绘制山水花卉,意境尤佳。园墙的设置多与地形结合,平坦的地形多建成平墙,坡地或山地则就势建成阶梯形,为了避免单调,有的建成波浪形的云墙。此外,中国古典园林中,园墙还通常设有洞门、洞窗、漏窗以及砖瓦花格进行装饰。
6、舫。依照船的造型建在水面上的园林建筑物。供游玩宴饮、观赏水景之用。舫是中国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模拟、提练出来的建筑形象。处身其中宛如乘船荡漾于水中。舫的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常设有平桥与岸相连。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一般分为船头、中舱、尾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模拟、提练出来的建筑形象。处身其中宛如乘船荡漾于水中。舫的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常设有平桥与岸相连。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一般分为船头、中舱、尾舱三部分。船头作成敞棚,供赏景用,中舱最矮,是主要供休息、宴饮的场所,舱的两侧开长窗,坐在里面有宽广的视野,后部尾舱最高,一般分为两层,下实上虚,上层状似楼阁,四面开窗以便远眺。舱顶一般作成船篷样,首尾舱顶则为歇山式样,轻盈舒展,成为园林中的重要景观。
7、园林小品。是园林中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及方便游人之用的小型建筑设施。一般没有内部空间,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园林小品既能美化环境,丰富园趣,为游人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能使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其作用,一方面具有可观、可居,另一方面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同时,更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大量的建筑艺术瑰宝。它不仅是人们审美要求的体现,也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权力的象征,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价值。可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文化博大精深。下面,结合古代园林建筑实际情况,就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和类型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
园林建筑按照所属性质和地域的不同,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的皇家气派。而江南园林建筑突出“玲珑、活泼、通透、淡雅”,将秀丽、雅致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风格迥异,但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却基本相同,主要概括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其实用性。根据人们的休憩及活动需要而设置,如亭、榭,即可供人停留赏景,又可以按需要兼做小卖亭、游船码头等用途。二是强调其独特性。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的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地方,园林建筑以其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画,并与廊、墙、路等形成一定的活动路线。三是提升其园林意境。我国园林通常在园名、匾额、楹联中反映出其意境来。正如《红楼梦》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从而营造了园林意境。
二、园林建筑的特点
经过上述功能分析,可以看出,园林建筑有如下特点:
1、使用和造景,具有观赏和被观赏的特点。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要符合园林景物布局原则,同时,也要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因此,园林建筑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这就要求园林建筑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又要使景色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易的效果。
2、为环境服务,与自然景致充分结合。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与自然因素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使自然环境增添情趣,这就要求园林建筑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做到布局上依形就势。这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古典园林不断追求的境界。
3、园林建筑独立性和组合性。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一般体量较小,按大小、形状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使用上的需要,既可独立设置,又可用廊、墙、路等不同的建筑组合成一个群体,这种组合群体形成了富于变化的建筑外形轮廓,使建筑与风景相得益彰。
三、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类型及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时采用了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一致。因此,其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有亭、廊、榭、桥、墙、舫以及花架、小品等多种类型。
1、园亭。是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它的特点是周围开敞,在造型上相对小而集中,常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作为园林中“点景”的一种手段。亭的体量虽不大,但形式多样,其造型取决于它的平面形状、平面组合和屋顶形式。亭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象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意布置的特点,很适合“观景”和“点景”建筑的需要。单体亭的形式有四方亭、圆亭、多角亭等形体,在亭与亭、廊、墙、房屋的结合上,又创造出了重檐、三重檐、攒尖顶、歇山顶及组合亭等。亭多布置于主要的观景点和风景点上,或作为主体建筑陪衬。在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中,亭常常成为组景的主体和园林艺术构图的中心。在一些风景游览胜地,则成产增加自然山水美感的重要点缀。设计中经常运用“对景”、“框景”、“借景”等手法,创造风景画面。
2、园廊。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为廊。它不仅是联系室内外的建筑,还常成为各个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是园林内游览路线的组成部分。它既有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的功能,又起组织景观、分隔空间、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廊的形式和设计手法丰富多样。按结构形式分有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和单支柱廊等五种,按造型及所处环境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爬山廊、叠落廓、水廊、桥廊等。
3、水榭。它是供游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其典型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平台跨水部分以梁、柱凌空架设于水面上。平台临水部分围绕低平的栏杆,或设鹅颈靠椅供坐憩凭依。平台靠岸部分建有长方形的单位建筑,面水的一侧是主要观景方向,常用落地门窗,开敞通透。既可在窒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屋顶一般为造型优美的卷棚歇山式。
4、园桥。即园林中的桥,可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变换观赏视线,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园桥在造园艺术上的价值,往往超过交通功能。在自然山水园林中,桥的布置同园林的总体布局、道路系统、水体面积、水面的分隔或聚合等密切相关。其位置和体形要和景观相协调。大水面架桥宜宏伟壮丽,小水面架桥宜轻盈质朴。水面宽广,桥宜较高并加栏杆,水面狭窄,桥宜较低并可不设栏杆。水陆高差相近,宜平桥贴水,过桥有凌波信步亲切之感,水体清澈明净,桥的轮廓需考虑倒影,地形平坦,桥的轮廓宜有起伏,以增加景观的变化。园桥的基本形式有平桥、拱桥、亭桥、廊桥、汀步等。
5、园墙。园墙在园林中起划分内外范围、分隔内部空间和遮挡劣景的作用。精巧的园墙还可装饰园景。中国古典园林中,按材料和构造可分为版筑墙、乱石墙、白粉墙等。分隔院落多用白粉墙,墙头配以青瓦。用白粉墙衬托山石、花木,犹如在白纸上绘制山水花卉,意境尤佳。园墙的设置多与地形结合,平坦的地形多建成平墙,坡地或山地则就势建成阶梯形,为了避免单调,有的建成波浪形的云墙。此外,中国古典园林中,园墙还通常设有洞门、洞窗、漏窗以及砖瓦花格进行装饰。
6、舫。依照船的造型建在水面上的园林建筑物。供游玩宴饮、观赏水景之用。舫是中国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模拟、提练出来的建筑形象。处身其中宛如乘船荡漾于水中。舫的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常设有平桥与岸相连。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一般分为船头、中舱、尾
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模拟、提练出来的建筑形象。处身其中宛如乘船荡漾于水中。舫的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常设有平桥与岸相连。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一般分为船头、中舱、尾舱三部分。船头作成敞棚,供赏景用,中舱最矮,是主要供休息、宴饮的场所,舱的两侧开长窗,坐在里面有宽广的视野,后部尾舱最高,一般分为两层,下实上虚,上层状似楼阁,四面开窗以便远眺。舱顶一般作成船篷样,首尾舱顶则为歇山式样,轻盈舒展,成为园林中的重要景观。
7、园林小品。是园林中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及方便游人之用的小型建筑设施。一般没有内部空间,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园林小品既能美化环境,丰富园趣,为游人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能使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艺术体现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对现代设计也有着深远影响。文章介绍了现代酒店中庭设计的两种趋势,并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六个主题思想对现代酒店中庭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现代酒店中庭设计;现代设计
我国的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古典园林艺术源远流长。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艺术受我国古代诸子思想和佛道文化的影响甚重,体现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辉煌灿烂的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在世界园林艺术的长河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也正是在这种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浸染之下所逐渐形成,而我们不仅仅是要看我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更为重要的我们要看到这种美学思想对园林以外的现代设计产生了什么
性质的影响。
一、现代酒店中庭设计的两种趋势
现代酒店中庭设计是现代公共场所中室内设计与室外设计的一个结合,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建筑师波特曼提出的中庭空间理论之后,大量的公共建筑比如酒店、旅馆、博物馆等空间里就运用了中庭空间理论,不管是哪种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间里都大量的采用了绿化植被来营造一个室内环境室外化的特点,因此绿化植被成为现代酒店中庭设计的一个主角,而随着人们的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酒店中庭也成为设计师费尽心思要考虑的重点,纵观国内的设计形式,总的来说现代酒店中庭设计朝着两个大的趋势发展,其一,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对外来文化的不断吸收,现代酒店中庭设计追逐西方酒店的设计方式,在植物的选择上大都采用外来植物品种,在设计风格上追求西方的华丽、规则的设计方式,使得酒店中庭呈现出一种异域色彩。其二,尽管异域色彩的酒店中庭设计成为一种潮流,可是这种设计风格却不占主导地位。随着我国对古典文化的不断开发、研究与继承,现代酒店中庭绿化也逐渐受到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影响,逐渐出现了一种“园林式”的中庭设计,其主要体现在酒店中庭的植物与空间序列上,这样的酒店中庭设计宛然就是一幅中国古典的山水画:含蓄、合适、丰富。起初这种酒店中庭设计在沿海的广州地区发展较为迅速,然后逐渐传播至内陆地区。
二、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六个主题思想对现代酒店中庭设计的影响
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精髓在于意境,而意境的产生体现为六个具体的设计手法,这六个设计手法也可以说是五个主题思想,它们分别是指:师法自然,巧夺天工;以退为进,镜像万千;曲径通幽,步移景易;气韵生动,物我合一;无中生有,虚实相生。下面我就分别以这五个主题思想为基础来阐述现代酒店中庭设计。
(一)师法自然,巧夺天工
在中国古代造园的过程中,童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要素:一为花木池鱼;二为屋宇;三为叠石。这里第一个要素指的是自然要素,第二个要素指的是人工要素,由此可见我国古典园林在布局上首先讲究的是自然美,“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与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标。”(余晓川:《中国园林艺术浅说》)。
我们以广州市的白天鹅宾馆为例,它就是一个典型的“自然式园林酒店”,它的中庭设计体现了人类的自然价值观:其一,造型不一的本土植物,广州白天鹅宾馆里植物内容丰富,有天门冬、南天竹、棕树、文竹、兰花等,且这些植物很少人为修剪,而是根据每种植物的特性来配置,高低起伏,疏密变化;其二,自然曲折的水岸线,广州白天鹅宾馆水池岸线每个凹凸半径不等,长短有异,水中种植有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呈现出野生态的气息,与之迥异的是具有异域色彩的酒店中庭水体设计往往非常规整,水中常不种植任何水生植物而是配以喷泉雕塑与之搭配,显然为人工斧凿的痕迹;其三,有天然雕饰的石景,以广州白天鹅宾馆为代表的现代“园林式”酒店中庭的置石的造型要求也很高,虽没有古典园林里以“怪、透、漏、瘦”为显著特征的太湖石那样讲究完美,但作为室内局部的主景,它的艺术造诣要求更高。“一拳石则苍山千仞,一勺水则碧波万顷;层峦叠嶂,长河巨泊”广州白天鹅宾馆中庭积石成山、跌水相置,这是对自然景观浓缩的模拟。
(二)以退为进,镜像万千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土地资源利用率也越高,用地的紧张状况也随之增大,南北造园也受其土地限制的影响,逐渐便产生了一种关于空间延伸的美学思想,这一思想即指“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张家骥《中国造园论》)用以退为进的设计手法产生镜像万千的自然生态的效果。
植物则在这一有限的空间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由于大量的绿化植物经过合理的配置才尽可能的创造出这一美学效果。以退为进其实就是为了改善空间的氛围,广州地区是东南部沿海人口稠密的地区,人均用地相对紧张,因此人们无形中就产生了对于土地渴望,对空间的控制感,广州白天鹅宾馆的中庭设计正式在这一形式下孕育而生,广州白天鹅宾馆的中庭设计把古典园林的美学要素自然加以运用,我们可以清楚的从图1看到它中庭四周的回廊上种植有大量的天门冬,长长的枝条悬挂在楼层之间,对中庭四周的回廊进行一部分遮挡,设计师们除了在中庭的地面空间营造出高低有落的植物空间效果以外,还考虑到垂直空间的绿化布置,考虑到了人们仰视的效果,这样既让人能在高处俯视中庭的美丽景色,也能让人站在中庭的平面空间上仰视垂直的绿色景观让人浮想联翩,从而产生空间延伸的视觉效果,达到以退为进的美学目的。
(三)曲径通幽,步移景易
“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道德经》),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小径都很曲折,曲折的路面一是能够产生路径的动感美,其二曲折的路面还能够产生步移景易的效果。我们在江南的私家园林中就能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我们来看广州白天鹅宾馆,虽然受场地的制约,无法设置非常曲折的小径,但由于植物的疏密搭配,近景和远景的创造,一路观景也能产生步移景易的效果。我们从图1中可以看到植物主要集中在中庭两侧和假山处。游人从室内空间走到中庭空间,中庭的景致豁然开朗,远观假山跌水到假山脚下游人的视、听、触觉又是另一番感觉。对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酒店中庭设计则不太讲究这种“步移景易”的效果,中庭植物只是作为配景起到一个绿化效果。
(四)气韵生动,物我合一
在中国的山水画理论中,“气韵生动”为“荆浩六要”的第一要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气”,一是植物产生的“内气”,二是中庭景观所产生的 “外”气。
“内气”指的是植物的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植物往往都是文人墨客因自己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栽种,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与志向,因此植物不仅仅只是悦目,每种植物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比如梅、兰、竹、菊,被认为是清高雅逸的“四君子”,兰花则因孔子的“且夫芝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的诗句,被视为学者不追求名利的高贵品节;竹子因高直挺拔、中空有节、质地坚硬等特征,被人赋予“正直,坚贞”的高贵品质。再如莲花因“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经典名句,象征着文人不畏权贵的高贵品节。植物成为了自然有情观的一种体现,在中国人眼里植物就是感情和吉祥的化身。在广州白天鹅宾馆里植物的选择也根据植物“内”气而来,兰、莲、竹、菊也成为了广州白天鹅宾馆首选的植物,兰花和菊花主要是以盆栽的形式摆放在中庭水池的两岸以及酒店室内空间,莲花则漂浮在水池上。
“外气”我们指的是水流动的韵律感,众所周知江南园林中水贯穿了整个园林,于是才有了“无园不水”的说法,可见水也是产生气韵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从图二中可以看出广州白天鹅宾馆中庭利用假山产生的地势高差设计了一处跌水效果,水的流动打破了整个空间的寂静,让人欣赏此番美景,参与此番美景,让人有身临大自然的感觉,达到物我合一的效果。
(五)无中生有,虚实相生
我们知道在围棋里有一项常识是“金角银边草肚皮”,即应尽量占据角地,想在中腹活棋是不明智的。我国古典园林里有许许多多的角点是来限制空地,再在这空旷之处产生活路来。现代的设计也受我国古典园林这一美学思想的影响,在广州白天鹅宾馆的中庭,假山亭阁即是它的角点,换句话说就是它的焦点。把其它的地方留出来透气,让原本虚无的空旷之地产生美景来,我们可以把假山亭阁之处看作是水墨画里的黑色,而中间的空地可以看作是留出的白色,黑色即实,白色即虚,虚的部分往往更令人浮想联翩产生意境,这就是所谓的无中生有。不仅仅是广州白天鹅宾馆如此,受这种美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庭设计也很多,它们大都采用一两颗高大的植物比如有毛竹、棕树等作为主景,这些高大的植物正是运用了无中生有的美学特点占据有利的角点而给中庭的中腹地区打开了良好的视野景观,让人观看过后有主有次、循序渐进。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我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的五点分析,我们逐渐可以看到一个现代“园林式”酒店中庭是如何孕育而来,酒店中庭设计不断被赋予文化的内涵,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魅力,随着时间的推进也逐渐朝着更精更细的园林景观特色发展以此来满足现代人的心理需求。
作者简介:曾增(1985-),女,湖南娄底人,西南林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内设计与理论。
中国的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前者重写意,后者重写形。中国的画家游名山大川,研究大自然的千变万化,领会在心,归来后于几案之间挥洒而就。这时候所表现的山水风景已不是个别的山水风景,而是画家主观认识的、对时空具有较大概括性的山水风景。因此,能够以最简约的笔墨获得深远广大的艺术效果,这种情况与园林艺术对大自然的概括、抽象从而获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特点十分相似。造园与绘画的创作原则是一脉相承的,从立意构思直到具体技法全面借鉴于绘画以增强其艺术表现力。
周维权认为中国古典园林被分为五个时期,即生成期(殷、周、秦、汉)、转折期(魏、晋、南北朝,也称快速发展期)、全盛期(隋、唐)、成熟期(两宋至清初)、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陈传席则指出中国山水画可分为:山水画的产生(魏晋时代)、山水画的停滞发展和突变(六朝后期至隋初,隋至唐初,唐中)、山水画高度成熟并居画坛之首(唐末、五代、宋初)、山水画的保守复古和变异(北宋中,后期)、抒情写意山水画的高峰(元)及派别林立的明清山水画等六个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文人山水画在古典园林的转折时期产生并对成熟时期的中国园林风格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黄长美系统地概括了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上的关系:“周秦以前,人民生活困苦,无暇作此类发展,待社会逐渐稳固之后,传统又以人伦政教为先,教诲人们:“卑宫室”、“居勿求安”(帝王苑园不在此限),故建筑和园林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绘画上也是如此,中国早期的绘画以人物动物为主体,直到魏晋南北朝之时,社会动乱,老庄思想抬头,才形成了山水画和园林产生的背景。至唐宋之时,文治武功均发达,山水画因而大盛,园林也日益普及,其后二者风格的发展,元尚写意,明趋秀润,均有相似的历程。当然山水画和庭园的发展并非全然吻合,抑或有相违相异的地方,然而因为二者需要的文化背景相似,义理相通,故大致发展趋势相近”。山水画的发展和变化对中国古典园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成为声势较大的独立画种;而宋元以降,人物画、宗教题材绘画渐渐淡出中国画坛。而以气势磅礴著称的宋元山水画逐渐成为绘画的主流。
宋王朝统一中国后,以崇文抑武为国策,对外虽屈辱求和,对内则造就了长期安定的社会局面,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社会的审美意识也渐渐移情于表现大自然的情趣,追求超凡脱俗的山水画中。
中国山水画至北宋初,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又说:“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者,关氏之风也”。北方山水画派宗师有李成、范宽等人。李成清劲,范宽雄伟。李成传派更广,著名的有郭熙、许道宁、王诜等人。另有来自南唐的僧巨然,则继承董源,专画江南平远山水,所谓”淡墨轻岚“,自成一体。苏轼作画,古木竹石,简练潇洒,又拈出”不求形似“和”文人画“等说法,在画坛上起了很大影响。宋徽宗赵诘,最喜爱绘画,他扩充了皇家画院,提高了画家们的地位和待遇。由他亲自构思设计的万岁山艮岳气魄恢宏,构思缜密。其艺术手法一改汉唐园林对于宏伟、壮阔、天然之美的单纯模仿,转向对于细腻、幽深、自然之美的高度提炼。自此以来,富有意境追求的景观审美已成为园林艺术的根本目的,而皇家园林也于此时完成从畋猎、游乐向自然、人文艺术创造的转变。
这时期绘画上崇尚细节的真实和诗意的表达,我们可以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看到宋代文物昌明,蒸蒸极盛,千里江山,处处皆有园林,尽情享受造物之无尽藏,人与自然达到高度的和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街铺市肆,无不在门前、庭中植树栽花,不是园林,通于园林。
著名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论山水画的功能,在于“不下堂筵,生穷泉壑”以满足“太平盛世”的文人士大夫的“林泉之志,烟霞之侣”。造园艺术作为立体的山水画,“可行、可望、可居”所体认的也正是这一文人的高致。沈括《梦溪笔谈》以为山水画之法,要在“以大现小”“如人现假山”,而造园之法,自然也与山水画的构思经营一脉相通。所以,此时的园林不仅止于自然之美的追求,而且进一步突出了以园明志的人文气象。
如果说北宋山水画艺术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南宋山水画则以秀明、工致、优美胜。这种风尚同样潜移默化地出现在江南园林的构造中。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被称为“南宋四大家”。 刘画工整,马、夏简劲或苍率,趋向又各自不同。以四人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南宋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他们的作品往往从一个独特的视点出发,以少概全,言简意赅,隐现参半,以少胜多。画卷上常表现的主题,也被嫁接在园林中,“柳溪归牧”“风雨归舟”“秋江暝泊”“云关雪栈”等等画题,也就常被用来作为构园造景的素材,以体现园林意境情趣的内容和追求的目标。这种对景造意转入自然写意,抒情达意的表现手法,寓细节的真实和诗意的完美于一体的追求,正是他们的美学特色。
这一时期的园林对于景观极尽雕琢,无论在技巧和结构的处置上,毫不失严谨和睿智的作风,对山石、楼台、亭榭的布局构思上都极具匠心,以茂林修竹山清水秀的湖光山色为描绘对象,呈现出桃李争妍,山峦叠翠,青山渺渺,水波漾漾的园林景象。
明清山水画艺术追学宋元,独创一格。后世并称“二石”的僧髡残,僧原济的山水画,别开生面,雄奇纵逸;朱耷山水,源出董其昌,变为崎险。
明清园林继承宋元文人山水园林求意境求形势的特点,使山水意境与园林意境有机结合在一起,把画卷中的奇、险、怪引入叠山、引水、凿石、飞瀑等之中,具有曲折、得宜、借景等特点,置园林如立体的山水画卷及自然的画廊中。
此时更多的文人画家参与了园林设计与造园实践,出现了一大批既善长绘画又是文人的造园家,如计成、张南阳、米万钟、张涟、石涛等。使造园艺术染上了浓郁的文人色彩和诗情画意。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
【摘要】被誉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的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和绚丽瑰宝,其发展也离不开山水画的影响与推动。中国古典园林更是与山水画合称为“姊妹艺术”,由此可见二者间的密切联系。在新时期,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现代园林创作的发展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山水画的视角入笔,从创作背景、创作理念及创作手法三个方面出发,通过对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之间联系进行阐述,对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山水画;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理念;创作手法
一、创作背景
(一)历史渊源
综观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这二者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先秦两汉时期,山水画尚未出现,此时缺乏二维理论支撑的中国古典园林,也处于探索萌芽状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山水画意趣理念的出现促成了山水画的独立与形成,同时也推动了以意趣欣赏为主的私家园林的涌现。唐以后山水画迅速发展,以其多姿多彩的风格充实了古典园林的艺术源泉,山水画更是为画坛之首,于唐末至宋初进入到高度成熟期。与此同时,山水画于北宋中、后期进入变异期,抒情写意山水画成为绘画的高峰。而古典园林的发展进程与山水画相互对应,相继出现了园林规划设计的新形式,相互渗透,相互联系,而对园林的规划设计又反作用于山水画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画入园,因画成景,因景成画”的造园艺术传统。由此可见,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之间的历史渊源之密切。
(二)画家的双重身份
圣人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古人谓追求山水为追求良好的德行,一些文人画家亦以园林为载体寄托个人情怀,而亲自参与到古典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去,以二维的绘画理论支撑三维园林的创建,使古典园林充满“诗情画意”,达成“形外之意,象外之象”的效果,具有独特魅力。如辋川别业“水墨渲染”,艮岳“括天下美”、退思园素净淡雅、狮子林清淡简远……诸多种种难以尽言。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文人画家在古典园林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山水画稿为建园粉本,山水画论为造园理论。画家的双重身份在无形中极大地推动古典园林发展进程。
二、创作理念
(一)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古人构园置景,以立意为先。立意即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细致观察而得出的主题思想,在绘画中体现为对自然的艺术概括“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园林中则表现在对自然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由此可见,这二者在表达主旨上的一致性,都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崇尚自然而妙造自然。在山水画的创作中,画家将胸中意气赋予笔端,于挥毫泼墨中展示自然山水的灵气,在抒情达意中揭示自然风光的美妙,达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效果。同时,造园之理与绘画之道极其相似。中国造园首先从属于绘画艺术,是一幅壮丽的三维风景画,“虽由人造,宛自天开”是每个园林设计师的艺术追求。在传统自然观的影响下,古典园林将自然美与人工美巧妙地结合,显得浑然一体,呈现自然的质朴美感。
(二)营造“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
“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创作中的共同艺术追求,营造“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亦是这二者所关注和实际运用的内容。山水画追求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审美享受,以“胸有成竹”“意在笔先”的绘画手法,于挥笔自如中表现造化自然的生动气韵,于描绘有致中展示自然的理想图景。山水画的创作,并不拘泥于固有的形式,而讲究发散思维,充分利用想象力,于无形的空间中显示出有形的独特韵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在绘画中,既描绘自然景物,又寄托个人情思,充分利用自然景物进行巧夺天工的布局,创造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独特意境,使身之所容、目之所瞩,即意之所游。古典园林建造中亦如此。园林的规划设计充分吸收了山水画中的艺术源泉,“寓诗情画意于自然景物中”,古典园林的意境不仅体现在自然的原有景物的格局中,更是体现在对细微之处的精确变动,哪怕一树、一花、一水、一草的细小摆动,都蕴含着特殊的美感,体现着园林设计者的缜密思绪,形成一幅有机和谐的构图画面,浑然一体。
三、创作手法
(一)虚实结合、有无相生
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中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古典园林中,格局为实,画景为虚。在山水画创作中,山为实,水为虚;景为实,物为虚;近为实,远为虚……在此不一一而论之。山水画的画面层次表现离不开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如画面中会有留白,此处的“留白”表面上为虚,其实为实,以无的空间描绘出有景的画面,虚实中自为一体,不着点墨,而意味悠长。在园林建筑中亦如此。作为三维的物化形态,古典园林亦借助“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表现手法,构建一幅壮美的三维立体画。在山水景致中,山实水虚;在颜色搭配中,亮为实暗为虚;在排列布局中,密为实疏为虚。依据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在对自然山水的真实展示中,也有意识地呈现出虚幻的景致,以求得以假成真的效果,给观赏者以独特的审美享受,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主次分明、动静有序
绘画之道与造园之理有其相似的成分。在山水画中,画家往往注重格局的分布排列,力求与自然融为一体,洒脱自然,妙不可言。绘画者将自己对壮美山川的主观意识聚以笔端,辅以个人的情感,探究自然的特征,构建整体的和谐统一之美。古典园林的设计中也遵循山水画讲究主次分明的布局特点,高低有致、错落有序。在建造中依据原有地形基础,而进行有意识的修整与规划,对自然进行概括展现自然的美感。中国古代匠人利用独具特色的理景手法,动与静、高与低、远与近、俯与仰,各种手法层层递进,甚至于不同植物的配置也暗含着时季的不同变化,在纷繁杂乱中蕴含着错落有序的韵味,在园林营造中推进层次空间的变幻。画面的内容与园林的整体构成要素具有一致性,“择成馆舍,舍构亭台”。顺应自然之势,布局山水之利,参差有致,构建和谐的共生之境。
(三)小中见大,咫尺山水
山水画与古典园林都采取了小中见大的手法,于咫尺中再造乾坤,于有限中揭示无穷。正所谓,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在山水画中,有些具有极高艺术修养的画家甚至“搜尽奇峰打草稿”,一张薄薄的画纸已装载厚重的自然之万物。在有限的画纸中,借助对山石、花竹、流水等自然美景的描绘,赋予画面鲜明的主题和美感,看似平凡之景,实有不凡之韵味。同时,山水画又往往为古典园林的建造提供一个理想状态的规划蓝图,是其理论指导的来源。人们追求“居城市而有山林之乐”,故古典园林设计中遵循山水画的小中见大的特点,人工美与自然美的有机结合,使自然美景几乎全聚集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从而达到“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山林之乐”的效果。古典园林在山水画的写意风格影响下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建筑技巧和增添人文内容,将自然意趣浓缩在这“咫尺”的建筑中,以小见大,意味无穷。
C上所述,山水画艺术形态的不断发展也在无形中推动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趋势,为其提供理论支撑,使古典园林朝着重写意、贵意境的方向持续发展。山水画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想模式,古典园林又是山水画的物化形态,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为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和谐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来进一步探讨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这二者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将是不变的主题。
杰出的艺术家善于运用巧妙的手法将事物联系在一起,从中获得一种和谐的效果。这就是他们善于处理主从与重点的关系,达到了多样统一。多样就意味着变化,园林中的花木、水景、亭榭、叠石等构景元素以及巧妙的构景手法构成了丰富的变化,但如何在园林构景处理中建立良好的主从关系以达到统一则更为重要。
主从原则在古典园林构景处理中的普遍运用
对于小型园林如寄畅园,将其划分成四个规模大小和景物的丰富程度都不同的院落,其中位于秉礼堂前的庭院不仅地处仝园中心位置,面积也更大,四周山石环绕、花木葱颖,在视觉和心理上吸引人们的注意,从而成为仝园的重点;中型园林如苏州的怡园,全园分为若干景区,其中藕香榭是其中最大的庭院,坐落在水池旁,相互衬托,烘托出景区的主体地位;对于大型园林而言,如北海,它并没有像寄畅园和怡园那样刻意突出某个景区以求得主次分明,而是借助大型园林特有的丰富的地形变化,选择高地建造建筑群或风景点,如琼华岛和岛上高大突兀的的白塔,可以通过它俯览全园,从而起到很好的控制全园的效果。
由此可见,主从原则在中国古典大、中、小园林中都有着广泛的运用,但由于规模、地形的原因,具体处理的方法不尽相同,下面就详细分析这些具体运用方法。
主从原则在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具体运用方法
(一)轴线处理
轴线处理的方法,是将主体和重点至于中轴线上,利用中轴线对于人视线的引导作用,来达到突出主体景物的目的。最典型的是北海的画舫斋,由于画舫斋是行宫,因此主体建筑群必须保持严整的中轴对称布局,正方形水池的轴心正好与全园的中轴线相吻合,围绕水池设置建筑,产生出一种明显的向心作用,加之方正形态的强烈对比,从而使全园正院主景重点突出,不显呆板。
(二)主景抬高
对于特大型的皇家园林,主体景区必须有足够的体量和气势,增加主景区的高度成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其中最典型的是颐和园,万寿山是颐和园中的高地,佛香阁便建立在万寿山上,利用山的高度增强了它作为制高点的控制力。与此同时,昆明湖宽阔的水面降低了视点,与高大的佛香阁形成鲜明对比,有力的烘托出佛香阁作为制高点的宏伟气势,从而增强主体景物对于全园的控制力。
(三)几何中心
利用园林区域的几何中心在中小型园林中较为常见,这些园林面积较小且形状较为规则,利用几何中心可以很好的达到突出主体的作用。如怡园和留园。对于大型园林来说,园区的边界模糊且不规则,很难确定具体的几何中心。鉴于此,大型园林多将主体景物至于园区的构图重心,如北海的琼华岛位于园东南水域,岛的面积比较大且建筑密集,成为全园的重心所在,加上高高矗立的白塔,起到很好的控制全园的作用。
(四)循序渐进
中国古典文化有欲扬先抑的思想,即通过抑来达到感情的升华。这同样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手法。相对而言,配景多采取降低、小化、侧置等方式配置,纳入到统一的构图之中,形成主从有序的对比与和谐,从而烘托出主景。典型的如留园,其人口的地方十分狭长、曲折、封闭,人在其有沉闷压抑之感,但当走到主体空间时,便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开始的抑使随后的扬更为强烈。
中国古典园林主从原则的思想渊源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者多是一些文人如画家和学者,一些优秀的画家在设计园林时,将绘画的理念和手法运用到园林的创作中去。所以,中国古代画家所尊崇的主从统一的思想,也渗透到古典园林设计中去。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明代画家文征明。他的作品《真赏斋图》以其简洁的构图,突出的主体,不知不觉中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山间的庭院和人物,显示出画家杰出的整体把握能力。
这种思想和能力也在他设计的园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苏州的拙政园,拙政园属大型的私家园林,它不能简单的以园林某个独立的部分作为全园的重点。在这个问题上,文征明将其高超精妙的绘画思想融入其中,在重点的景区将强调的范围更为缩小,形成了重点中的重点,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整个拙政园分东中西三个部分,中部为全园的重点,其中远香堂虽是园中最大的庭院,但景色却不如南轩以西以水景为主题的景色更富有变化,远香堂以东的景色相较于南轩也显的较为平淡,由此可见,南轩便是中部景色中重点中的重点。通过对于中心景区的巧妙规划,使整个园林虽然面积很大,但重点突出,富有层次感和整体感,让人印象深刻。
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借鉴意义
随着功能的扩展以及各种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现代园林逐渐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融合起来,这就导致现代园林构景元素相较于传统园林更为复杂,如何使其呈现出良好的主从关系,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可以从古典园林的处理手法和理念中获得启发。例如中国古典园林循序渐进的空间序列,通过有意的设置序幕来引出主体,达到高潮。现代园林同样可以使用这样方法,营造自然到人工的过渡性空间,使整个园林通过自然的过渡突出主题。
总结
综上所述,主从原则源于中国古代绘画的思想,并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之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在现代园林的设计中,不仅应当遵循这种原则,更要深刻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使得中国古典园林精髓在现代得以传承和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纵览中国古典园林之大观,从源于自然山水的皇家园林,到后期巧夺天工的私家园林,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园内景观,曾引得无数文人望景抒情,驻足留墨。本文以苏州拙政园为例,从造园缘起、元素和手法三方面,基于时间和空间纬度的造园缘起,结合山之瑰丽、水之灵动、筑之精巧、植之多彩四个造园元素的特点,总结出对景、障景、借景、框景等造园手法。文章最后指出,因地制宜、主次分明、以人为本、巧于组景的设计理念是造就中国古典园林这一艺术奇观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造园艺术 拙政园
一、引言:园林之美,师法自然
提到“园林”,相信多数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类似的画面:一方绿土,山水相间,或曲径通幽,或亭阁林立,“园”、“林”二字字形字义尽显。而在众多形式的园林中,浸润着悠久汉文化的中国古典园林,则是中国园林、乃至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观。有那绚丽恢弘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也有那精巧雅致的私家园林拙政园;中国古典园林之绚丽,已不知引得多少文人墨客在园内驻足观赏,以景为题,以文会友:“疏影横斜水清浅”之轻盈,“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幽然,“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含蓄……细数起来,怕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道不尽。中国古典园林,也是承载着华夏文化的自然瑰宝。
园之景色,虽变幻无尽,然无外乎是在时间的变迁中,由基本的造景元素经由特定的造景手法组合揉捏而形成。池水、假山、建筑、植被作为园林景观的基本要素,配合得当的布局原理与造景手法,方筑就了拙政园这般的园林经典。
二、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浅析: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拙政园坐落于古城苏州东北角,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首,拙政园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走进拙政园,就仿若走进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教科书。笔者怀着对园内奇观的憧憬,通过实地走访,试图从缘起、元素、手法三方面,揭开这座江南园林的神秘面纱。
(一)造园缘起
1.历史演变
拙政园为明王献臣官场失意还乡后所始建,其名取自晋潘岳所著《闲居赋》:“筑室种树,灌园粥蔬,此亦拙者之为政耳”,暗喻园主向往淡泊名利,归隐山林生活之意。然而,不似园名之淡然平和,而如园主仕途之坎坷,拙政园也屡经易主:藩王吴三桂、忠王李自成、巡抚李鸿章……遍历沧桑,如今之拙政园,其明代建院伊始容貌仅在中部尚有留存。园主友人文征明曾在此园落成后绘制《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画中之景现也多难寻其踪。
2.空间格局
几经易主,分分合合,经历数次重建与修缮,原先浑然一体的园林景观也屡改屡变,演变为现如今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东、中、西三部分。东部多为近代根据《归田园居记》重建,已非原貌,多以平岗草地为主,具有开朗明快的田园风格;中部为全园之精华,山水交融、建筑处理、植物配置与庭院布置均显雅致精巧,尚可窥见些许明代遗风;西部则建筑华丽,布局稍拥挤,较东、中两部分而言,清代景象及韵味略显浓重。
(二)造园元素
水体为灵魂,山石做骨干,建筑为主题,植物做点缀。水、山、筑、植四大造园元素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拙政园层次丰富、步移景异的园林空间。
1.水之灵动
江南水乡,因水而兴。拙政园也因水成园。全园面积约六十二亩,水域面积即占到其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园内水路萦回,岛屿间列:东部的一弯清流,中部的开阔水域,西部的幽然曲折――既不乏化整为零的水池溪流,又有主题突出的大面积水景。“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水之灵动,构成了拙政园成园的主体灵魂。
池水营造上,造园者因地制宜,借助场地原有地势低洼多水的特点,参考自然水系形态并予以加工,形成园林与会曲折的水体形态,一览不尽,是苏州园林内分散理水典范。池塘、小湖泊、溪涧等多种水体形式环绕园中,结合场景主题辅以独具特色的山石、建筑、绿植,使得水体营造疏朗自然,源远不尽。
2.山之瑰丽
“叠石造山”是中国古典@林中常见的造园手法。山体空间的营造,不仅可使园林内形成高低错落,竖向空间层次丰富的景观界面,也可起到分隔空间、设置观赏景点的重要作用。若说水为拙政园的灵魂,则山石则形成了拙政园的骨干。
拙政园内共有九座假山群。中部园林开阔水面上叠有两座主体山石,构成整座园林的制高点,四周水面被划分为南北两部分,溪涧串流其间;山顶建有观赏亭,与四周水面交相呼应。东部园林与西部园林另有大小山体七座,有的通过点植几株高达乔木,增加了山势;还有的形成小丘,点缀在庭院之中,塑造微地形,并结合植物配置形成园中主要的景观,不仅使得竖向变化丰富,营造出丰富的天际线的同时引导着游园者的视线。水面、山体、植物、建筑、天际线间通过山体分隔空间自然过渡,山水相依而又妙趣横生。
3.筑之精巧
作为住宅建筑向园林的延伸,园林建筑通常承载着观赏性与功能性的双重属性。经过历朝历代时间的洗礼,拙政园内部的建筑也呈现出风格多变特征:既有临水而建的观景楼阁,傍山而设的亭台榭宇等小体量观赏性建筑,又有厅堂、园中园等大体量功能性建筑。建筑布局整体呈现由南至北的序列变化:南部建筑体量大、密度较高,实用性强;而北部建筑体量小、密度较低,观赏性更高。根据环境与造景需要,建筑也呈现出丰富的建筑形式:四面为厅的远香堂、氛围清幽的听雨轩、见山楼旁的爬山廊……厅、堂、轩、馆、廊等多样的建筑类型贯穿院内,共同构成了园内淳朴整体的建筑空间。
4.植之多彩
“园林”之“林”,乃园内之植被群落形成之景。不似山石障景的“密不透风”,植被后隐藏的园林之景,多有“若隐若现”之朦胧美。拙政园内四时之景各不相同:春之盎然,夏之浓厚,秋之明亮,冬之淡雅。不同时节的植被在季节交迭更替下,绽放着自身的勃勃生机。
时间维度的变化为园内植被景观定下色彩转换的主基调,而空间维度的交融则为园内花草树木构建高矮错落的视觉美感提供可能。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生植物……不同物种的植被在造园者的手下,或垂柳岸边,或草木幽深;或荷塘浮萍,或花团锦簇。山水建筑,因植被点缀而虚实相接;场所意境,因植被配置而鲜活多彩。
(三)造景手法
四大造园元素构成了拙政园园林景观的主体空间。而运用丰富的造景手法,充分整合并发挥各元素特色,在有限的空间内构造并创造妙趣横生的无限空间意识,这是拙政园造园史的又一艺术成就。拙政园的造景手法丰富,粗粗品来,大体可分为对景、障景、借景、框景四大类。
对景,多为运用轴线关系确定造园元素的主从关系。拙政园内的对景多见于主体建筑之间,随着曲折的平面,在游客正前方徐徐展开:由四面厅远香堂向北面远眺,西山之上云蔚亭跃然眼前。亭堂交相呼应,悄然入画。
障景,屏障景观之意,又做抑景。中国传统文化多中庸含蓄,见之于拙政园――经过园门入口假山“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遮掩,暮然窥见园内一弯池水“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朗新奇。藏景障景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引导游赏者视线变换的同时,也为游园景致增添新奇有趣的观赏效果。
借景,《园冶》所赞“园林之最要者”,在加强空间联系时突破场地限制,无限延伸空间境界。拙政园内的借景,不仅有远借北寺塔深远的倚虹亭,有邻借荷花柔情的荷风四面亭,也有巧借松枝苍然的松风水阁。远景、植物、声音……借景内容之丰富,使得拙政园园内院外空间气氛巧妙结合,相映成趣。
框景,通过有意识的设置框洞结构,引导游人赏框内之景。拙政园内方亭上的圆洞门、漏窗等,均采用框景的造景手法,使园景产生绘画般的艺术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漏景、点景等在上述四类手法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其他造景手法,在此仅选取四类拙政园之主体造景手法稍作阐释,余下暂且不表。
三、结语:因地制宜,巧夺天工
朝代更替、时代变迁,岁月并没有洗去拙政园原有光彩,相反,历史的沉淀和文人墨客佳句点缀,更为拙政园园林景致增添了厚重与幽韵。虽为私人建造而成,但如今的拙政园,早已成为一个开放的公共园林,成为苏州的形象代言之一。@林之美,师法自然,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杰出代表,拙政园因地制宜、主次分明、以人为本、巧于组景的设计理念贯穿其造园始终,其深刻的造园文化、精湛的造园艺术、丰富的造园意境表达也引领这座私家园林走向公众的视线,使之成为现代园林的学习典范,接受世界的关注与赞叹。
(作者单位:杭州第四中学)
[摘要]:中国的古典园林在历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现代景观学科的规划设计上,还是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系统的景观理论体系。同时,在很多作品上,受西方影响过重,缺乏了景观设计的民族性特征。针对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于视觉冲击理念的重视,研究与分析中国的古典园林文化与手法,通过对于中国古典园林中色彩的常用搭配与综合应用的分析,寻找出符合于中华民族景观审美要求的色彩应用形式,是对于古典园林文化继承与发展十分有效地手法。同时,结合现代景观设计的理念与手法,综合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现代景观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也应该具有积极地意义。
[关键字]:古典园林;色彩;组合
[引言]:
中现代的景观规划设计学科,植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情怀,融合了大量的国外现代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先进理念。与传统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咫尺山林的方寸之间精致繁琐的设计不同,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强调在大尺度大范围的空间中,以简单的手法,简洁的线条,快速形成景观美学与景观生态学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性学科,与传统的中国古典园林相比,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在价值观念、判断尺度、实践范围、专业背景和理念方法上都有了极大的扩展和变化。
相比起步于十九世纪中叶的美国现代景观设计学,国内在这一学科领域的发展起步较晚,学科建设真正的高速发展应该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年的时间内,但依托辉煌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还是创造出了很多中国特色的景观规划作品。在这样的大环境的影响下,讲中国古典园林中优秀的设计元素,融入到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之中,应该是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特色之路。
1、研究综述
1.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中国中国聚居环境建设的不断扩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的景观作品涌现出来。在这些作品中,有古今结合的典范,但也有很多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较大的缺陷。中国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还没有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框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深受美国景观学的设计理念,于是,现代景观作品很大程度上缺乏了民族的特色。
中国的古典园林在历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现代景观学科的规划设计上,应该还是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系统的景观理论体系。起始于十九世纪中叶的城市公园运动中页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力求达到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三要素的和谐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色彩作为对于视觉形式最强烈最直接的刺激,对于视觉形象跟环境行为心理,都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对于整个景观设计作品优劣最后的评定,应该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1.2研究目的
通过对于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色彩在相互之间的组合形式上所产生的视觉效果,结合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相关理念,讲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优秀设计元素加以概括和凝练,运用到现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工作中去,以期创造出具有中国的民族风格特色的现在景观规划设计的优秀作品,这正是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图1)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景观学科背景下,中国的园林营造已经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方案的竞争中,常常在与国外景观事务所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同时,现在的景观作品,过于西化,缺乏了民族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古典园林中设计元素的提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应该是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冲破枷锁,走向世界的重要路径。
1.3研究范畴
本文的研究,目标在于对于景观色彩组合的分析与探讨,研究范围主要针对成熟期的经典的古典园林作品。主要针对北方地区的皇家园林和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展开。
中国的古典园林,历经两千多年的延续性发展,终于在清朝中叶达到了她的鼎盛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北京地区的皇家园林,主要集中在京城的西北郊,在这儿,筑山理水,连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园,颐和园处在中间的位置,是几个园区连接的枢纽。同时颐和园是这里面最晚建成的,属于真正集大成者,乾隆将他全部的景观修养在这山水之间尽情展现,应该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意见艺术与技术并存的作品。
江南的私家园林,风格较为相似,个人认为留园属于这其中之冠,在咫尺之间,讲空间变换运用到极致,在色彩上,结合光影的变化,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境界。
1.4研究方法
在具w问题的研究上面,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实际考察中的感受结合相关的环境行为心理的理论加以概括与凝练,最后形成几种色彩组合形式与其所产生的心理感应,这应该是问题研究的具体思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大致遵循如下的步骤:
(1)实地考察同时搜集相关的资料,整理图片与文件(如无特殊说明,文中所使用图片均为作者实地拍摄)
(2)对于实际考察中所形成感受,结合图片、资料加以总结
(3)得出结论报告
1.5研究框架
2、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现阶段的城市化建设进程逐渐加快,城市景观也被带动而急剧建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色彩应用的杂乱无序,使得各地区的景观建设缺乏个性。在景观色彩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国内的研究相对空白,缺乏指导性的原则与法令。同时,由于过多的引进美国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文化,在某些方面完全舍弃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精华理念,由此而产生了没有的地域差异性很民族特色的景观。民族景观文化中的色彩应用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美国现代景观中的应用方式所取代。(图2)
在国外的城市与景观建设中,日本在这方面做的较为出色。早在1981年,日本就出台了《城市空间色彩规划》法案,对于城市中的色彩应用,通过立法的形式进行城市规划与景观的设计,2004年的《景观法》,更是法律形式规定城市建筑环境与色彩的典型代表实例。
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与学科发展环境的状态下,研究与分析中国的古典园林文化与手法,通过对于中国古典园林中色彩的常用搭配与综合应用的分析,寻找出符合于中华民族景观审美要求的色彩应用形式,是对于古典园林文化继承与发展十分有效地手法。同时,结合现代景观设计的理念与手法,综合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现代景观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也应该具有积极地意义。
3、基本理论研究
3.1色彩的基本理论
对于色彩的应用于变化,本质而言,是对于色相、明度和纯度三个因素的变化应用。色相是区别色彩最主要的因素,是色彩对于视觉的直接冲击,有色彩的三原色相互叠加组合而成。明度是对于色彩亮度的修饰,不同明暗程度可以使人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而纯度更多的是对于色彩的饱和程度的修饰,其结果形成的是色彩的鲜艳或者纯净程度。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对视觉形成冲击作用,最终产生了缤纷的色彩世界。
3.2色彩组合形式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中国的古典园林,产生于商周,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在清朝中叶达到其发展的顶峰。在造园的理念上,中国古典园林强调天人合一的境界,要求的是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艺术。于是,自然的色彩在整个空间中占据了主导大地位。造园要素主要由山石、水体、植物与建筑构成,在园林的营造中,建筑往往依附于整体景观规划之中,山石的灰或黄,植物的苍翠,水体的淡蓝色,往往是整个园林空间色彩构成的基础,自然的颜色在园林营造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图3)
中国的古典园林,依据风格因素的差异,在表现形式上,以北方地区的皇家园林和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最为出名。江南的私家园林,是咫尺之间营造古典园林空间意境的典范,强调的是“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顷”的营造手法;北方的皇家园林,则是大范围、大尺度的空间营造,强调的是真山真水的意境,在大自然的环境背景下,依山就水,山环水绕,将自然美与中国古典的园林意境结合到了极致,应该是辉煌的东方古典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在营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创作手法与表现形式,对于后代的景观创作于营造,应该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的作用。
就风格而言,北方的皇家园林和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是典型的代表之作。皇家园林园林在大范围大尺度的空间中营造,强调真山真水,于是山体的绿色和水体的蓝色,形成了主要的色彩构成,其间有建筑和金黄琉璃瓦面和朱红建筑主体的衬托,整个环境大气和谐,彰显皇家气派。江南的私家园林,往往处在高深的院墙的环绕之中,整体空间较小,便在抽象化的构筑之间做文章,对于山川与水体的凝练与概括,整体色彩朴素、雅致、天然。两者也就分别形成了中国园林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区域色彩风格。
4.实践研究
4.1颐和园
作为中国皇家园林的最后的大手笔,颐和园可谓是皇家园林艺术手法设计的集大成者,乾隆在北京城的西北郊,依万寿山和昆明湖之势,将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创造出的是意境丰富的古今艺术与技术的大成之作。颐和园应该是最适合与对于色彩组合的分析研究,以期概括凝练。
万寿山昆明湖区域,是颐和园景观区域的主体,是整个园区色彩搭配的中心环节。昆明湖面积广阔,湖面的蓝绿色与天空的蓝色遥相呼应,形成的是强烈的基底色调,但由此也带来了整个区域环境较为平淡,于是采用堤坝和岛屿的形式进行分割,区域的空间层次性得以加强。在色彩方面,用反光性较好的白色作为铺装和假山配色,结合灰色建筑与清翠的柳树,富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在万寿山方向有很强的观赏性。(图4)
万寿山是颐和园的景观核心分布区域,对于山的处理,在其间广泛种植松柏 一类的植物,以茂林形成的是深绿色的图底色彩,在这样的环境之间,进行的是山体空间的布置和建筑空间的营造,很容易形成突出的效果。(图5)皇家园林讲求轴线关系,在万寿山的中心区域,自下而上的建筑空间组合,形成的是统领整个景区的建筑轴线,通过阶梯式的上升,在佛香阁的位置达到空间变化高潮。整体的前山建筑群,形成的是朱红色的建筑主体色彩,与背景色对比明显,加金黄琉璃瓦屋顶,配以绿色的边缘修饰。在深绿色植物的背景衬托下,色彩突出,有很强的对于整体景观区域的控制感。轴线两侧对称分布的附属建筑区,屋面形式不再采用金黄色的形式,而以绿色代替,与周围环境较为协调一致,同时,在屋顶色彩上,也是对于明度和纯度都相对较高的金黄色的突出。(图6)
后山区域有很多独立园区,在造园风格上一改前山中轴对称的风格,尺度变小,具有更强的亲和性,很多都是单独形成园中园的形式。在空间风格上,与江南的私家园林相近,在私家园林中一并分析。
4.2留园
在造园艺术手法的应用方面,江南的私家园林做的同样优秀。由于是在小范围的尺度进行山水空间的营建,不可避免的会跟周围的建筑环境相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达到相互之间的协调处理,园林与周围环境无论是在空间组合还是在色彩搭配的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留园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最高峰r期的杰作。在建筑的空间形式以及色彩光影的变化上,当推江南园林之冠。就整体而言,可分为中部、东部、北部和西部四个景区,每一部分都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与表现主题。中部筑山理水,营造山水空间,是全园造景的中心部分,(图7)最能体现私家园林的特色,也是色彩搭配研究的中心空间区域。
在白墙灰瓦与厅台建筑的围绕下,园林空间在这一区域展开,江南园林筑山理水,空间的基础色调建立山石水景之间,灰色的太湖石结合土黄色的黄石,相互交错搭接,在极小的空间范围内模拟自然山石之妙。其间点缀可亭,尺度适中,灰色顶棚,结合周围淡雅的建筑外墙,整体色调搭配协调,体现出的是江南园林淡雅的色彩风范。
在基本色调的基础上,需要灵动的颜色来打破这一平淡,留园中假山上悉数天然的植物便起到了这一作用。乔木种植疏朗,绿色的树冠幅大而色调深,形成的是强烈的背景色调,靠近厅台的区域植物多采取嫩绿色,明度的纯度相对较高,有很突出的感觉。这在色彩的衬托与对比上,与北方的皇家园林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色彩明暗的变化上面,漏窗是最常用的形式。区域的东南角,是入口空间与山水空间的过渡转化区域。漏窗的存在,使得两空间之间隔而不阻走廊内光线明暗变化,使得相同的景观色调在观赏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视觉感受。(图8)
5、结论
总体而言,皇家风格的景观色彩营造,通常使用大范围的深色作为基底,使用色彩明度和纯度相对较高的颜色打破这种平淡的色彩布局,同时突出所要表现的景观内容,从深层的意义上来看,这与皇家园林的皇家气质与唯我独尊的造园理念是分不开的。而江南的私家园林在造园的过程中,理念则要低调很多,黑白灰的简单结合,营造的是疏朗、雅致、天然的艺术境界,以绿色色彩的纯度与亮度的变化,打破这一色调的单调组合,应该是造园过程中色彩的常用搭配形式,而漏窗这一景观构筑物,则是对于光影变化的灵活运用于体现。
针对于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同设计理念的需求,结合古典园林中的色彩搭配方式的应用,对于景观整体中国风格的形成,应该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也不失为园林设计中古今结合的一条思路。
[摘 要]本文首先对中国的古典园林的形式进行大体上的说明,依次回顾了各个朝代的经典园林。再以中国古典园林杰出的代表苏州园林为例,详谈它的布局特色。最后,指出人们对待传统建筑所应持有的态度和保护方法。
[关键词]古典园林的形式、园林建筑类型、苏州园林、人们的态度和保护方法
1、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通常有:堂、厅、楼、阁、馆、轩、斋、榭、舫、亭、廊、桥、墙等。
首先,堂是古典园林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常与厅合称为厅堂。堂有很多不同的用途,多用于主人宴请宾客、观赏景色。建筑总体造型典雅、端庄,堂前广植花木,叠石为山,用于观赏。在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中曾提到了不同地位的人物的不同厅堂,其中从对荣国府上大扁上“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V彝,一边是玻璃海。”[1]的描写可以看出当时荣国府的尊贵与气派。故古典园林中的厅堂可以象征着一个家族的兴旺(图1)。
楼也是古典园林建筑中的主要形式。古时有“重层曰楼”的说法,楼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四面开窗,以保持有良好的光照情况。随着朝代的变更交替,人们往往对楼的外檐和屋脊也做出了艺术上的创新。《滕王阁序》中的“披绣闼,俯雕甍”形容的就是滕王阁屋脊的形态。楼在园林中通常作为卧室、书房或观赏风景。为了观赏更远处的风景,古典园林建筑中的楼也通常建得很高,以至于人们在很远处就能看到。因此楼渐渐也成为了园林的标志性建筑。阁的基本形态与楼相同,多用于藏书,后期与阁合称为楼阁。
轩,《园治》中说“类车”“去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意思是说轩这种建筑形式像古时候的车,取其空敞而又居高之意。把建筑至于高旷之处,可以增添观景之效果。这里的“轩轩欲举”,指虚敞而又高举之意。取自《酉阻杂俎》:“明皇召李白便殿,神气高朗,轩轩欲霞举。”[2]轩多用于休闲和观赏,它讲究的对称也不如厅堂般拘谨,分布比较随意,相对于其它一些古典园林建筑来说,比较轻快、不受拘束。就拿苏州网师园中的竹外一枝轩来说,不但两边不对称,而且做得很狭长,外观上看起来像是一条廊。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也是一种对传统建筑的创新,它打破了传统建筑的格局,在外在形式上可以有多重变化。这种形式既继承了传统建筑的意蕴,又有它独特的创新,促进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发展(图2)。
亭:体积小巧,造型别致,它有平面构型和立体构型两种。平面构型即是指的是它的平面形状,立体构型则主要指的是它的立体结构。《释名・释宫室》云:“亭,停也,人所停集也。”亭原是供旅人途中遮荫避雨,稍事停憩的简易建筑。大多坐落在村头,路旁,渡口和山野之间,供过往行人歇脚,称为路亭。有些路亭会有壁画和雕刻,有文人墨客途经此处,观其景致,品其联额,亦会借题发挥,即兴作诗,题于亭壁。而有不同见解者,便又加以点评,路亭成了诗亭。[3]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曾创造出了经典之作《兰亭集序》,其中的兰亭也就是古典建筑中一个很好的代表。其中的兰亭是一些文人雅士的汇集之处,是他们商讨文义之处。从其中对兰亭周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4]”等优美环境的描写更是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再加上兰亭曾有多位文人雅士的足迹,由此能够感受到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是令人向往与陶醉。所以说,古典园林中的亭这种形式,也是古典文化的一种寄托和象征(图3)。
桥,是古典园林建筑的一大标志,同时也是能体现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一种建筑形式。桥可以分为:石梁桥、平拱桥等类型。石梁桥则以洛阳桥最为著名。洛阳桥的尖劈形桥墩更是有效的分开了江流的冲袅Γ达到了减缓阻力的目的。由此可见,一些有特色的古典桥,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超群的智慧,也推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发展与进步。
桥早期很大一部分主要是用于各地之间的交通、经济文化的交流,但是,在后期古典园林建筑中,桥也成为了一处供人们观赏的景点。现在的人提到古典园林中的桥也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桥下池塘里清澈的水流,池塘中自由游动的锦鲤和亭亭玉立的荷花,没错,古典园林建筑的桥与它们相映成趣,互相点缀渲染,构成一幅优美的自然画卷(图4)。
廊,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走廊,用于连接各个房间供人行走的通道。一说到廊,也许就会自然地联想到苏洵在《阿房宫赋》中所写道的“廊腰缦回”,其中把廊描述的像绸带一样蜿蜒曲折。这描述的蜿蜒曲折就是古典建筑中廊的一大特点,一些较为豪华的园林里的走廊甚至会让人绕来绕去,例如《红楼梦》中对一些豪宅的园林中廊的描写,让人仿佛陷入一个仙境般的迷宫之中。不过廊除了起连接作用之外,还起到一个分割布景的作用:将一个区域的景色和建筑布局与另一个区域的景色和布局所分割开来,比如:在这一块区域以种植桃树为主,在与之被一个走廊分开的另一块区域以种桂花树为主,以达到调节景色布局的目的,这样也能使园林显得更有系统和规律性(图5)。
2、各个主要朝代的经典园林
秦、汉、唐、清这几个朝代是我国历史上较为强盛的时代,纵使它们仍有些不足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是秦,秦朝可谓是属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时期一个代表。在秦朝,园林建设通常是与宫殿建设一起进行的,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的概念也从此出现。其中当时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是上林苑。上林苑原为秦国的旧苑,至晚建成于秦惠王时,后来秦始皇再加以扩大、充实。它的范围,南面包括终南山北坡,北界渭河,东面到宜春苑,西面至周至。[5]其中杜牧的《阿房宫赋》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也是上林苑建筑的核心。据《汉书》史实记载,当时的上林苑还有专供君主使用的狩猎场,渭、泾二河一直在这种建筑群中流动,甚至困于其中,无法流出。由此,当时最大的的皇家园林建筑群的规模之大可见一斑,放眼秦汉两朝,这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著名园林建筑群。
摘要:园林是时空的艺术,造园处处涉及虚实。“虚”与“实”是中国古典造园理论中一对重要的理论范畴。实是指物镜的建造,而虚可指意境和情境的开拓。化虚为实,虚实相生,由触景生情到情景交融,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虚实相生;古典园林;造园艺术
道家的虚实相生观促进了中国艺术境界的生成,也产生了中国美学独有的意境论。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两者存在辩证关系。
在中国造园艺术中,虚实关系的处理到处可见。这是一种手法,所谓疏与密、藏与露、浅与深都是相互联系的。虚就是空,是空灵或者说是无;实就是实在、质实,就是有。造园讲究虚实结合,留出间空。下面将从园林的构成要素和造园手法方面来分别阐述虚实在造园中的运用。
1.园林构成要素的虚实相生
1.1建筑
古典园林中建筑以其丰富多彩的造型诠释着“虚与实”的妙处。以建筑来看,实可以指建筑本身的形体,而它所构成的空间,则为虚。老子曾说:“凿户书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对于内部空间以开放为主的私家园林来说,其中的建筑物更是强调空灵、通透。“虽数间小筑,必使门窗轩豁,曲折得宜。”(钱泳《履园丛话》)对于古典园林建筑物来说,往往以粉墙为实,廊或其它透空的部分如门窗、孑L洞等为虚。而漏窗、隔扇等则属于半虚半实的要素,往往起到调和与过渡的作用。古典园林建筑的里面处理常常使用虚、实及半虚半实这三种要素的巧妙组合形成虚实相生、妙趣无穷的效果。如无锡寄畅园东部的廊院,(图1)清响小院以粉墙所围合是实,上开圆形月洞门及棱形门与外相通为虚,西靠三面临水的知鱼槛,以虚为主,而郁盘廊由粉墙构成,上有漏窗,是实中有虚的范例。
1.2叠石
古典园林中的叠石同样体现虚实结合,园中掇山讲究“片山多致,寸石生情”。中国欣赏太湖石瘦、绉、漏、透的特点,它的千窍百孑L打破了石头的顽笨。假山的堆叠切忌布置迫塞,“宜上大下小,似有飞舞势”玲珑动感才具有生意。密集的山石可以给人千岩万壑和咫尺山林的感觉,但处处都是山石林立会让人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如狮子林的山石分布就有明显的留白,疏密对比强烈,密的地方让人如置身茂密的山林,疏的就如同数峰兀立。(图2)假山的放置也要和周围建筑保持适当的距离,留下空白,否则影响石的观赏和审美效果,给人以拥塞的感觉。
1.3理水
理水的虚实处理主要体现在水面集中与分散的关系中,力图体现所谓的“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种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和实中见虚的表现手法。明末清初的著名造园家张南垣通过江南真山真水所得到的启示,“师法造化”而获致其自然神韵,尽收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奠定其一代掇山大师的地位。古典园林的理水,是对自然山水特征的概括、提炼和再现。古典园林中的各种水景形态,并不刻意追求水体的绝对体量接近真实自然存在的大小状态,而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如何表现各种水体的艺术特征和内在精神上。(图3)这是“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艺术表现手法。
2.造园手法中的虚实相生
中国造园手法中有夹景和框景,这两种景观处理手法同样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哲学思想。在人的视野中,两侧夹峙而中间观景为夹景,四方围框而中间观景则为框景,这是人们为组织视景线和局部定点定位观景的具体手法。类似照相取景一样,往往达到了增加景深、突出对景的奇异效果,夹景多利用植物树干、断崖、墙垣、建筑等形成;框景多利用建筑的门窗、柱间、假山洞口等。选择特定角度,濒取最佳景观。夹景和框景都是利用“无”而实现“有”,利用“虚”而看到“实”。
3.结语
有了虚,才能显出实的自然生趣,有了实,才能体现虚的空灵有致,这便是“虚实相生”的道理。虚实是相辅相成的,处理得当,便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如果处处实,则僵硬,处处虚则形神俱散,只有虚实相生才气韵生动。充分掌握、利用好虚实处理手法,将有助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创作和审美水平的提高。
【摘要】:植物是园林五大要素之一,对园林空间的构成,声色的营造,意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对于西方园林和现代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应用具有独特性,体现在植物的选择搭配,造景手法等诸多方面。从外在美到风韵美,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都具有明显的美学特征。本文将从美学特征和造景手法两个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古典园林;植物;美学特征;风韵美;造景手法
1、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美学特征
1.1形态美
形态美是指植物的形状和姿态美,不同形状的树木经过科学的配植,可以产生韵律感和层次感等艺术组景的效果 。[1] 植物的形态美给人直接的视觉感受和空间感受。松柏类植物具有笔直苍翠的形态美特征,给人以整齐规则,庄严大气的视觉震撼,古典皇家园林中常大量应用,来体现皇家高贵的姿态,严肃的氛围和弘大的气势;龙爪槐又叫盘槐,形态奇特多变,树冠优美,网师园中照墙前就有对植两株龙爪槐,蟠曲如龙,苍桑古朴;青枫叶形爪状,果形翅状,在避暑山庄的青枫绿屿大量种植,叶茂荫浓,景色宜人。形态美包括植物的树形美,叶形美,花型美,果形美等诸多方面,在古典园林中皆有体现。
1.2声响美
植物的声响美给人以直接的听觉感受,可形成独特的声景。中国传统园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植物造景理念,将自然中的声响组织到园林,并升华声音的审美内涵 ,形成独特的声音意境 。[2]尤其是利用植物形成声景,营造意境。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王维的“雨打芭蕉叶带愁”;唐顺之的“风来松涛生”无不体现着人们对植物声响美的独特喜爱。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拙政园的“留听阁”和“听雨轩”等,都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对植物声响美的应用实例。
1.3色彩美
色彩美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人们在进行园林审美活动时,色彩美所引起的视觉震撼和视觉冲击占有很大比重。北京香山静宜园的黄栌,红色尽染;沧浪亭“翠玲珑”的竹叶,碧绿青翠;狮子林、拙政园等古典园林中的银杏,叶色金黄;杭州西湖的桃柳,红绿交融。还有常见的荷花,牡丹,秋枫,南天竹等植物,都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展现着自己的色彩美。
1.4风韵美
美的形式分为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形式美。形态,色彩,声响是植物的外在形式美,那么植物被赋予的品格,寓意则是内在形式美。如果说外在形式美给人的是视觉听觉的震撼,那么内在形式美则是给人心灵上的震撼。
风韵美,也就是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最大亮点之一。利用特定的植物来进行风韵意境的营造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手法。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的君子比德思想;佛家的神仙思想都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风韵文化的产生具有深远影响。中国还有花神文化,有花朝节这一传统节日,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古人对植物进行拟人化,赋予一定的文化寓意,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和生活情趣。比如常见的玉堂富贵(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梧桐,比喻为官清正;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玉兰洁身自好;拙政园兰雪堂之春兰,象征超尘脱俗、孤芳,高洁的隐士之美;菊“超脱傲俗,不趋炎附势”,是高傲、隐逸的代名词。[3]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可以巧妙地形成各种意境,无论是静谧幽深的风韵美,凄凉萧瑟的风韵美还是庄严肃穆、雄伟壮阔的风韵美。
2、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造景手法
2.1空间的营造
园林植物对空间的营造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植物的不同高度,冠幅大小,颜色差异、形状变化进行合理的分层和色彩搭配,疏密有致,错落有序,使得空间层次和色彩更加丰富。[4]孤植和选用低矮植物一般可以产生开阔的视野和空间感,形成舒展自由的意境;丛植和群植可以围合空间,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感,形成幽静深远的意境。高度不同的植物的配置可形成不同的空间,还有树种的选择,种植的位置都决定了最后的空间效果。另外,因色彩具有距离感和运动感,对空间的营造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可对植物的色彩进行对比,互补,调和等处理,来达到想要的空间效果。
2.2与其他园林元素的搭配
园林植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常与其他园林要素进行搭配的,如建筑,水体,山石。在与其他园林要素进行搭配的过程中,植物的地位或为主要,或为次要,合理的搭配既能衬托出其他要素的生机活力,又能展现植物本身的美感。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常与园林植物结合搭配,甚至很多以植物来命名,比如拙政园的玉兰堂和梧竹幽居;留园的小桃坞;圆明园的牡丹台;怡园的藕香榭等。植物可以软化建筑物本身生硬的线条,突出建筑的主体。比如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梅花打破了墙体生硬的线条,并形成了艺术构图,还得到了梅花色彩的点睛之笔。建筑的形态是固定的,而园林植物可以利用其年周期和生命周期的变化赋予建筑景观更多的变化,使得建筑更活泼生机。
中国古典园林中很重视水体的应用,处理好植物与水体的搭配很重要。根据水体的面积和深浅选择合适的植物,因水制宜,配置时应采取自然式,并能够合理利用水的倒影功能。池中放莲,岸边植柳,柳间夹桃,是园林中常见植物成景方法,也可起到线条构图的作用。[5]园林植物可以软化生硬的驳岸,丰富水体景观,使得园林环境更加的活泼有趣、生态自然。
山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园林中的山石因其具有形式美、意境美和神韵美而富有极高的审美价值。[6]但在山石上加以植物的应用会使得山石更朴实自然。巧妙地运用植物的形态色彩可以衬托山石的形态和气质。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常常作为障景,起引导视线作用而设立在入口处,如果把植物作为山石的背景或前景加以丰富,就会使得山石更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因其独特的美学特征而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他的风韵美,使园林有了灵魂,赋予了园林更多精神层面的内涵。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的巧妙搭配,可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使得园林更加的生机自然。现代园林如果能吸取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应用的精华,那将促进园林事业的不断前进。
摘 要:园林设计是现代设计领域中最重要的设计门类之一,对其美学的理论进行深刻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园林是一个宽泛的、多学科交叉的概念,它和自然、建筑、生态环境等因素密切相连。并且,园林美学需要考虑具体的土地和人的关系,绝大多数都是“人化的自然”,甚至就是“人造的自然”,是人和自然相协调的产物。
关键词:园林设计;环境;美学
园林设计可以给人们提供良好的栖居生活环境,保持人与自然的最佳关系,并且促进人类、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景观设计不懈的追求。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人口高度集中,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问题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们希望创造出一个健康而舒适的生存环境,以便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园林设计可以使人的内心获得宁静、满足并产生一种愉悦和美的体验。
1 园林美学思想
中国美学的起点是从老子提出和阐述的一系列概念开始的,老子的概念对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数千年来,大量的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不断地在这个领域探索,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美学体系。以“和”为美,就是在进行审美创造和评价时要具有整体意识,譬如,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正是整体意识的体现。儒家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论证了其环境美学的思想,这一理论对园林设计美学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与指导作用。道家老子认为,自然规律是宇宙万物普遍存在的,主宰万物的运行,如果从道家的观点出发,园林设计最大的道就是顺应自然。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行事,做合乎道的园林设计,符合传统美学思想和现代设计发展潮流,违背自然之道的园林设计必然会使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建立在古代中国哲学“气”的概念基础上的风水学说,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思想,也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从客观角度上可以反映古代中国人追求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思想真谛,其中的某些观念,如生态环境理论,与现代园林设计中的一些美学主张不谋而合。
2 园林设计中意境的表达
中国美学思想中有一种西方所没有的“意境”之说,意境是什么?有人认为,意境是内在的含蓄与外在的表现之间的桥梁。自然美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美的范本,其中穿插着设计者、施工者个人创作的主观感受,并在创作过程中很自然地传达他的创作情感,借景传情,使其成为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美感。而意境可以从诗、画的游览中获得。它们产生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当我们再去欣赏、吸收、品评它们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得到朴素的自然美和出水芙蓉的美。因此,意境是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所在,它引导人们由满足心理需求到深化心理需求,从而达到情境交融的至高境界。
意境在达到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容纳一定行为功能以及符合具体物质条件限制的空g场所内,用一切可能的条件让使用者产生美的联想,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心理和哲学意味,而不是简单地将观念与场景叠加。在古人留下来的园林作品中,我们时常看到传统的“借景”设计手法在空间布局中起到的作用,借景对空间的暗示,使得狭窄的园林获得无限的眼神,这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虚实关系。庄子是最早提出虚实相生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曾提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道以‘无’为基础,没有虚空的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借景在于把观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有限的空间而达到无限的空间,把远处之“虚”化为园林之“实”,使园林之“实”扩充到外界无限之“虚”中,这样可以扩大观者的审美感受。在园林中,虽然都有山水花木、小桥流水等,但是景物的疏朗与紧密、光滑与粗糙以及色彩的纯度和冷暖的不同组合给人以轻重、远近、华丽与朴素等不同的联想,园林中的花木配置也独具一格,植物的有机结合,高矮和疏密的变化令人层次分明、丰富。这种造景手法为中国画的层次变化奠定了基础。
3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美学分析
园林是建筑和人居环境设计中的精髓与明珠,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也是祖先智慧和文化的宝库。例如,“曲径通幽”的空间组织手法、个体景物和整体布局的平衡与协调、造景的同时对自然形态本身的学习与尊崇等都可以提炼出经典的美学原理思想。
“曲径通幽”是中国古典园林常用的空间组织手法,通过设置曲折的路径,使人们从嘈杂的环境进入幽静之处,这也体现了古代造园家“出世”的思想,以及道家“清静无为,修身养性”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景观的组织上把园林的墙、廊、景等分割开来,化整为零,变单一为多样,在迂回中取得层次,让人感受庭院深深,因此常有“不尽尽之”的说法。在植物的配置上,绿树把边缘隐藏起来,用化有为有的手段,变化有边无边,使空间变化丰富,在游览的同时,回味无穷。
另外,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仅在于个体景物的美,还在于整体的布局与规划,以及不同景物的形态、材质、色彩的对比与协调。在园林的设计中,景与景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整体联系。以“网师园”为例,网师园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致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拥挤,山池虽小,却不觉得仓促。另外,从苏州园林来看,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在于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对比等形式美法则的运用。无论是规模宏大的拙政园,还是小巧静雅的网师园,无论是建筑在整个园的比例,还是花木的配置和材料的对比运用,都体现出形式美的法则。
中国自古以来都崇尚自然,在哲学上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人,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里提到了“随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思想,在艺术上一直提倡“师法自然”,认为自然是艺术的源泉。由于造园的主要材料是运用自然材料、造景方法上更多是以自然景观为参照,甚至有时是模仿自然,如假山、盆景等都是对自然的模仿,所以,在造园的领域也强调“师法自然”。
4 结语
艺术设计在经历了由传统手工艺美术向现代设计的过渡与发展后,逐渐壮大和丰富。设计领域扩展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设计门类的丰富带来了设计理论的完善。它的理论研究对园林设计的总体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和积极的意义,景观园林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它的设计不仅满足了人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使园林成为人的“心理对应物”,并产生共鸣。运用美学的观点指导景观设计,可以使景观园林设计更加注重景观体验者和审美者的感情心理因素,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人与园林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