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5 03:08: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幼儿小班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江苏省淮安市安澜路幼儿园)
美术活动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虽然美术活动是小班幼儿较为喜欢的一项活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小班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常出现“不愿动、不敢动”的现象,这大大影响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热情。那么怎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小班幼儿绘画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快乐地学画呢?
一、加入游戏因素,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并尊重幼儿的绘画兴趣,并在幼儿的兴趣点上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使幼儿获得有关经验,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课堂上,如果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幼儿便会为材料所吸引,自然会积极主动地操作材料,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受认知和思考能力所限,小班幼儿对美术活动往往缺乏目的性,完全依靠外界环境与教学中提供的各种事物的刺激,才能激起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创设游戏情境,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
小班幼儿刚刚接触到美术活动时还没有经验,兴趣尚未稳定,因此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成长,所以游戏的导入能大大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当我们以游戏的方法进行绘画活动,出于幼儿爱游戏天性,他们的兴趣就高了,也不会感到害怕和茫然,才能积极参与进来。
二、贯穿整体思想,优化教学方法
在教授幼儿简单的绘画技能后,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画自己喜欢的画,当幼儿信手涂鸦时,他们的心中必然充满了惊喜。伴随着这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他们对画画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孩子有了兴趣,就可以传授幼儿简单的绘画技能,孩子掌握了简单的绘画技能,就不会再胆怯和不自信。与此同时,我们应时刻鼓励幼儿“画自己喜欢的画”,不断给幼儿创造机会,从中感受到美术活动的兴趣。
1.选择游戏性的教材,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对于小班幼儿绘画活动来说,选材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选择幼儿的绘画活动教材时一定要注意游戏性,应根据幼儿的喜好选择题材。因此,教师在选择绘画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并具有游戏性的题材。另外,小班幼儿感知经验少,思维的直觉行动性以及对自己活动的控制和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支配能力差,因此我们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画面效果好的绘画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为幼儿提供各种“蔬菜、瓶盖”等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提供棉签让幼儿点画;提供毛线拖画;提供吸管吹画等。
2.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活动,提高绘画创造能力
游戏是小班幼儿的主Щ疃,要让他们把绘画当作一种游戏来对待、来实践,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以游戏的口吻导入,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各种游戏、故事表演等形式引入,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3.在边做边玩中发展幼儿的绘画技能
小班幼儿年龄虽然较小,仍需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我们应利用幼儿喜欢游戏、喜欢模仿、爱表现的心理,巧妙地把美术活动融合在游戏中,使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美术活动中,常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这时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游戏化的指导语言让幼儿在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美术技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满足。
三、引导幼儿在游戏环境中发展美术技能
小班幼儿还需要掌握一些剪、贴、画、撕、捏等简单的美术技能。只是这些美术技能是幼儿在边做边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的。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如让幼儿在纸上拓印苹果后添加上眼睛、嘴巴、手、脚变成一个个小朋友。又如,用玻璃珠蘸上颜色,放在纸盒里进行滚画,不一会儿便会变出一块块漂亮的花手帕。还有和幼儿一起吹泡泡,让幼儿在开心之余再进行泡泡画,即用吸管蘸了加入洗洁精的颜料后,对着白纸吹泡泡,泡泡破了但却在纸上留下了美丽的痕迹。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幼儿不但愉快地掌握了剪、贴、捏、画、撕等基本技能,而且对美术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正确评价幼儿作品,促进健康发展
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要理解童心,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不追求完美,应注意发现画面上每一根线条、图形、色彩能传达的幼儿的思想和情感,赞赏幼儿点点滴滴的创造,并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分享、交流,使他们有更多的沟通。客观、公正、公平,以表扬鼓励为主,不宜采用横向比较等评价方式。我认为游戏化的绘画活动更需要游戏化的评价过程。我在评价幼儿作品时,都会努力地去准备一些与绘画内容及其相关的物体形象,采用游戏化的评价语言,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运用这种有趣的游戏评价形式后,每一次的作品讲评,幼儿都充满着期待。我想:游戏化的评价可以避免单纯评价作品的好与不好,而且还能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提高幼儿绘画的技能,从而让幼儿始终对绘画活动充满向往。
总之,在小班幼儿绘画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幼儿在游戏性的美术活动中快乐地绘画,让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玩中求进步,这样的绘画活动是一件快乐而富有成效的事情。
(福建省闽清县第一幼儿园)
摘 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礼仪之邦”著称,正如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明学好礼仪对每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礼仪教育是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形成时期,让幼儿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更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大部分孩子都不肯主动与人打招呼,他们的行为举止都欠缺礼貌,在日常生活中没能形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如何对农村幼儿小班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呢?在此进行简略的分析。
关键词:农村幼儿;礼仪教育;提高策略
在农村的幼儿教育中,本人发现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对幼儿教育并不熟知,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总是抱着随意的态度。由于农村的小孩父母大部分打工在外,孩子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照看,过多的呵护和溺爱使得幼儿从小便不懂得尊重父母、长辈,在集体中各种自私、任性、无理等行为经常出现,而尊重、谦让以及合作意识显得薄弱。因此,如何加强农村幼儿小班的礼仪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1.创造模仿的环境
幼儿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模仿教育,这是由于幼儿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对外界事物的接触和认识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幼儿的模仿能力是十分强大的。他们常常会观察身边的人的一举一动,不自觉地开始模仿。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外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也必须做到。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用自己热情、礼貌、友好的态度去影响幼儿,一个仪表整洁端庄、谈吐举止文明礼貌的形象是孩子的好榜样。
2.创造实践的环境
课堂上的教导对孩子们来说并没有太多概念和印象。只有达到“知行合一”,幼儿的礼仪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价值。教师需要利用生活经验引导孩子们学习文明举止。每天,我会仔细观察孩子们的行为举止,将他们关于礼仪方面的进步在课堂上告诉所有的小朋友。例如,我发现有小朋友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很有礼貌,我会及时在班上说出这事儿:小朋友们,今天我发现鹏鹏在东西掉在地上之后,小恒及时主动地上前去帮忙拾起来,鹏鹏随后说了一声“谢谢”,小恒回答“不客气”,小朋友们真懂礼貌!在一般情况下,我还会让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实践各种文明礼仪,让孩子们在实践生活中关注文明礼仪,亲身体会礼仪教育带来的重要成就感。渐渐地,孩子们学会了见面主动与人打招呼,学会了热情礼貌地交谈,学会了尊敬老人、孝顺父母。
二、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1.故事、儿歌
通过充分刺激幼儿的感官神经,利用好他们喜爱的故事、儿歌等文学形式,可以萌发孩子们讲文明礼仪的想法,也是教师可以实施的有效方法。故事通过有趣的情境和通俗的语言让孩子学习如何做到讲文明、讲礼仪,一般情况下,在平时的课堂中我都有意识地挑选那些关于教育幼儿讲礼貌的故事,并富有表情地讲给他们听。如给孩子们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后,问小朋友:“孔融给自己的哥哥梨吃的做法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做过吗?”他们都会有不同回答。我又问:“这种做法大家觉得好吗?”引导幼儿说出这种行为是一种礼貌,我又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学会对话,亲自感受礼让的礼仪之道。
2.游戏
幼儿最喜欢玩游戏,教师可以将礼仪教育融入各种游戏活动中,特别是玩角色游戏。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比如开展娃娃家、百货超市、小餐厅等角色游戏,让孩子通过接待、让座、倒茶等行为来认识礼仪知识。这些角色的扮演让孩子们懂得要排队购物,在公众场合遵守秩序,学会在适当情况下运用诸如“谢谢”“不客气”“欢迎光临”等礼貌用语。在入园、进餐、如厕、午睡、户外等活动中训练学生的礼貌行为。
三、将幼儿礼仪教育融入生活,展F礼仪教育的生活化
礼仪教育重在运用于孩子们的实践生活中。因此,教师应当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将各种礼仪教育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中,实现幼儿礼仪教育的生活化,使幼儿不仅在课堂中获得礼仪知识,在生活中也无时无刻不受到礼仪教育,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礼仪相关的话题,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应当如何去表现礼貌行为,教育孩子们在生活中多运用“麻烦您”“您好”“谢谢”“对不起”“很抱歉”等礼貌用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礼仪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具备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基础。开展幼儿小班礼仪教育必须从基础做起,一点一滴、一招一式地从细节抓起,通过各种灵活、生动、活泼的形式将农村幼儿小班的礼仪教育落到实处。
(江苏省江阴市峭岐中心幼儿园)
摘 要:幼儿时期是语言启蒙的关键时期,幼儿正处于接收口型、发音体验开口的敏感期。幼儿在敏感期学习语言,如果引导得当,就会产生“多、快、好、省”的效果。在实践中发现,通过有效的手段,将听说游戏置身于成人为其创设的积极言语环境中,让小班幼儿听得清、喜欢听、乐意说、自主说、高效说、有针对性地说,能有效提高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幼儿终身的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听说游戏;中班幼儿;语言表达
在当今这个教育尤为重要的年代,这个教育备受瞩目的社会。将游戏与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相联系,无疑又会掀起一波争议的浪潮。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游戏存在的积极意义。以全新的认知去正确看待游戏,以游戏独特的教育魅力给予幼儿发展帮助。
一、听说游戏的艺术
听说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教育形式,教育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活动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听说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上。听说游戏是以游戏为载体、以培养幼儿语言能力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其中包括较多的游戏规则,通过游戏来更好地吸引幼儿参与到语言学习的活动中来,并在积极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完成语言学习的任务。
二、听说游戏活动的基本特征
1.语言教育目标内隐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练习说话。游戏中的对话和问答是学说话的好机会。这样幼儿所理解和熟悉的事会在游戏过程中渐渐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幼师通过对听说游戏的设计和实施,依据幼儿语言发展水平和Z言学习的需要提出语言教育的目标,并将听说游戏活动的内容和过程落实到儿童接受理解和尝试掌握的教育过程中去。
2.游戏规则即为语言学习的内容。幼师在设计听说游戏时,根据具体的教育目标,选择适当的语言学习内容,并将游戏活动的语言学习重点转化为一定的游戏规则。让幼儿在游戏中遵守规则,按规则进行游戏,通过游戏锻炼幼儿的听说能力。
3.活动过程中逐步扩大游戏的成分。听说游戏活动兼有游戏和活动的双重性质,从游戏活动组织形式上看,具有从活动入手,逐步扩大游戏成分的特征。由于听说游戏活动带有明确的学习任务目的,所以幼师必须指导和帮助幼儿理解活动内容,遵守活动规则,并且亲自示范游戏玩法。然后带领幼儿开展游戏,待幼儿熟悉游戏规则并逐步掌握游戏规则后,再放手让幼儿独立自主地进行游戏。整个过程中让教师起辅助作用,让幼儿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
三、利用听说游戏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实践
1.听、说、画三者结合。“听、说”是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基本方式,“画”环节的加入无疑给幼儿语言能力的教育增添了新的元素。听老师讲故事是小朋友十分感兴趣的一件事情。在听说画的活动中,让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然后让小朋友通过对故事的理解画出故事人物或情节,从中培养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绘画能力。
2.创编表演。孩子一般都是喜欢听童话故事、冒险传奇等。优美动听的声音,丰富多彩的情节,都会在游戏中呈现,让幼儿产生好奇心,并开始仿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幼儿也不例外,他们天马行空,思维更为活跃,通过讲述故事,让幼儿在听说故事当中学会建立自己的思维,并引导他们创编表演,尽量尊重幼儿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演绎,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表演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这样不仅激发了幼儿创编表演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
3.多种连词练习。“字卡”游戏是幼儿语言文字常用的教学方式。在多种连词练习中,让幼儿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进行联想。(1)词语开花游戏,诸如:风雨雷电,可以联想到“风声”“大风”“风筝”“刮风”“电风扇”等,让幼儿在联想中认真听同伴发音,吸取有益联想经验,并允许指出不正确的发音。(2)连词游戏,让幼儿用第一个词的第二个字组合成新词,如“风声―声音―音乐―乐曲―曲艺―艺术”……若有幼儿遇到阻碍,可以让其他幼儿对其进行启发或帮助。(3)叠音字游戏,“亮闪闪―笑哈哈―红艳艳”等,然后升级为四字叠音,“高高兴兴―整整齐齐―快快乐乐”等,通过叠音字游戏能够更好地提高幼儿的组词能力和语言发散性思维能力。孩子在游戏中不仅能巩固听过的字词,还能增添新字词,继而为语言表达打下基础。
越来越多的院校与家长们也开始用游戏启蒙孩子。游戏不仅有利于幼儿更好地学习语言表达,还能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提升。有学者做过这样的表述:“听说游戏以教育角度而言是儿童的优良老师。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熟悉语言的魅力,学习并掌握语言理解和表述能力。”听说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能辅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通过听说游戏,幼儿表达自己的能力、理解事物的能力以及语言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
(浙江省宁波市第三幼儿园)
摘 要:绘本不仅能透过生动的文字来了解故事,更能在多姿多彩的图画中增加读者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因此,绘本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带进了幼儿园,广泛应用到各种活动中,当然也包括美术活动。剪贴画是小班幼儿的主要绘画手法之一,用各种颜色和质地的纸剪贴作画是小班所喜爱的,他们喜欢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以绘本为依据,通过剖析绘本美术价值、寻找剪贴画的创作内容、拓展展示的空间等有效地将绘本与剪贴画整合,使其更有利于培养小班幼儿的审美能力、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小班幼儿;绘本;剪贴画;整合
幼儿美术是一种表达性艺术。美术即语言!在儿童文字和口头语言还未发展完善的时期,美术作为一种符号语言是儿童表达其对世界的认知、情感的一种最为常用的方式。图画书是以图画叙事为主的语言教育读本,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美术元素。如何把儿童美术活动与图画书阅读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整合性学习,从而既发展儿童的美术能力,又加深儿童对图画故事的理解。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较为新颖的研究课题。浙江省宁波市第三幼儿园是浙江省一级幼儿园,该园自办园以来,一直以儿童美术活动的开展为主要特色课程和重点研究课题。自2012年始,园就对儿童美术活动与图画书阅读活动进行了整合性教育探究。2015年,该园全面、系统地开展的“美术即语言:基于图画书阅读的幼儿表达性美术教育活动的行动研究”作为浙江省年度教育规划课题正式立项(课题编号:2015sc070)。历时5年的研究,该园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在此,我们择其部分课题研究成果以论文方式呈现给大家。旨在抛砖引玉,为儿童美术与图画书阅读的整合教育提供一些新的研究经验和思路。
通过剪贴画的运用,丰富幼儿的美术表现方法,让幼儿更有兴趣参与到美术活动中。但是现在的剪贴画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单一:一般以集体活动为主。通过教师创设一个简单的情境或故事儿歌引入,然后引导幼儿根据要求制作与设定相符的剪贴画。例如《红红的苹果》,以故事导入,引导幼儿为苹果宝宝“穿衣服”,即剪好小碎纸,一小张一小张地贴在画有苹果形状的白纸上,直到把苹果宝宝的全身都贴满。
2.后续无连贯性、拓展性:对于剪贴画活动,教师一般在活动结束后缺乏后续的有效跟进。例如《美丽的花园》,让幼儿剪出小花,并布置出花园的小场景,活动后那里主要成为一个班级的环境欣赏区(装饰区),个别孩子还会在区域活动时为那里继续添加小花朵。但仅此而已,对于故事情景的连贯发展、不同领域或思路的拓展也就随着活动结束而结束了。
3.发展空间单一:剪贴画在集体活动进行完以后,个别教师会提供与活动相符的一些活动材料置于活动区域(美工),当然也有止于活动的情况。
绘本是指图画书,英文名称为Picture Book,指的是文字与图画相辅相成的图画故事书,表达特定情感和主题的读本,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在不同向度上交织、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在绘本中,图画不再是文字的点缀,而是图书的命脉,甚至有些绘本,一个字也没有,只用绘画来讲故事。绘本中存在着很好的剪贴画素材,这些作品比较适合小班幼儿欣赏、模仿与运用,例如,《小黄与小兰》《田鼠阿佛》《好饿好饿的毛毛虫》《噗噗噗》等等。我们可以从绘本中学习剪贴画的技法以及运用方式,同时也能以剪贴画的形式改编适合于小班幼儿理解的绘本。
综上所述,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美术经验、水平,剪贴活动在小班的有效运用以及绘本对幼儿的积极意义,尝试将剪贴画与绘本进行整合教学。下面以《小蓝和小黄》为例来谈谈绘本与剪贴画的整合性教学策略:
策略一:精析绘本,挖掘适宜的整合点
在绘本分析、整合过程中,应该注意以幼儿的年龄特点、绘画特征以及幼儿本身的绘画经验为依据。挖掘绘本中有易于幼儿的美术元素,并进行分解、辨析,从而在应用中更好地为幼儿服务。
策略二:依托绘本,寻找创作的内容点
在深入剖析绘本后,以绘本为依据,需要进一步寻找创造所需要的技法、材料。
1.循序渐进,巧用技法
剪贴、撕裂、粘贴,并且创作出完整的作品,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在发展这些技能的时候,却能使幼儿体验到极大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他们的手部小肌肉发育还不完全,因此对于精细动作的运用不是很灵活,并且手眼协调有待加强。剪贴画的创作过程有助于发展孩子在运动技能和视觉感知方面的协调能力。当幼儿专注于制作好玩的形状或有趣的肌理时,控制力也会逐渐增强,并能慢慢剪下或制作出想要的形状。
2.来源生活,巧妙选材
剪贴画被称作“环保艺术品”,从名称中就能看出,它是一种变废为宝的美术创作,因此过期报纸、杂志、墙纸废料、色纸、碎布块、毛线、邮票、果皮等都能成为剪贴画的材料。
策略三:仿制绘本,拓宽展示的空间点
对于绘本,不仅仅是引导幼儿模仿而已,我们需要通过了解与模仿进一步对绘本深入地拓展,即仿制,让活动更连贯、有趣并具有延展性和可持续性。
1.运用不同材料仿制绘本
学习和理解绘本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绘本进行仿制。除了寻找与之相符的操作材料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寻找新的材料进行再次仿制。让幼儿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观察、对比、探索,发现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或者与绘本内容有联系的资源(材料),然后运用到自己的绘本中。当然,对于小班幼儿而言,有些内容有一定的难度。那么,也可以借助家长资源,通过家园共育进一步促进幼儿成长。
2.运用仿编故事仿制绘本
小班幼儿虽然语言能力有限,但能在教师(或成人)的引导下简单地仿编,从而为仿制绘本提供新的素材。
(1)个别情节、句式的仿编,促进绘本仿制
主要是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展热烈的讨论,并运用简单的一句话仿编情节,为仿制绘本提供新的素材。
(2)更换绘本中的个别元素,促进绘本仿制
换元思维在创造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事物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更换个别元素可取得新的或最理想的创造。在创编过程中,可通过换元思考,让幼儿编出新的作品。
当然,也可以让幼儿将自己想要表达却表达不完整的内容或无法有效表达,又或者由于性格原因不愿表达、害怕表达或想表达却一时找不到倾诉对象的,亦可通过图符语言进行记录表达。例如《小黄和小蓝》中,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他们变成绿色后,还可以一起去哪里玩。并制作剪贴画,用图画的方式记录。让幼儿自己的表达、想法能通过自己的方式保留,便于自己的回忆与他人欣赏、了解。通过图符语言与口头语言的有效互动,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让幼儿有多重途径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
通过绘本与剪贴画的整合性教学。我们发现小班的幼儿对于绘本阅读的兴趣更高了,他们也慢慢地乐意携带一些家中的绘本来幼儿园进行交流。喜欢在阅读区看书,和其他小朋友聊聊自己(或自制)的绘本书。小班幼儿的绘画兴趣也比以往有所提高,在自由活动或一日活动的过度环节中,他们乐意在美工区剪剪贴贴、做做玩玩,并有一定的坚持性。同时在做与玩的过程中,小班幼儿的手部小肌肉力量有明显的增强,能较好地使用剪刀,剪出的线条、图形比较光滑,甚至个别幼儿已经能剪出较为复杂的图形。这些都反映了绘本与剪贴画的整合性教学策略是有利于幼儿语言、动作以及绘画发展的。今后将进一步尝试其他绘画形式与绘本相整合,摸索出适合小班的绘画教学模式。
【摘 要】在幼儿园里我有意识地创设幼儿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使孩子的交往面得到新的发展。幼儿之间的交往伙伴有一定的选择倾向,那些思维活跃、活泼开朗的幼儿常常能找到游戏伙伴。而那些不善表达、不善与人沟通的孩子往往游戏伙伴也很单调、贫乏。
【关键词】幼儿 学前教育 角色 家园联系
小班幼儿他们似乎还缺乏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想交朋友但又不知从何做起,从而导致有些幼儿出现不适应新环境、或存在交往障碍的现象。
现象1.在游戏中争扮重要角色,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2.不会交往,时常不征求他人同意就拿人家的东西,以至于出现争抢现象;3.想与他人一起玩,却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出现打、抓别人的现象,从而造成他人的反感,缺少同伴;4.还有的则显得有些孤僻,不合群,经常默默地坐在一旁不和小朋友一起玩或很少与同伴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所以,培养小班幼儿掌握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幼儿的成长、对他们今后融入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观察与分析,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作为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我参与幼儿活动,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调节幼儿交往伙伴的对象,使幼儿在集体中喜欢与同伴交往,这样不但使他们与人交往的心理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从别人那里得到了经验,促进了发展。如在晨间的谈话活动中,鼓励孩子谈谈来自幼儿园之外的消息。区域活动时,除了幼儿自身游戏,选择伙伴以外,我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适当人为地干预他们的活动,给孩子创造交往机会。如乐乐抱着一个娃娃独自坐在角落里摆弄,我就让活泼开朗的浩浩做她家的爸爸,这个角色游戏又重新开始了。
二、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
小班的孩子,他们之间开始有了喜欢在一起游戏的兴趣,但在游戏中常常还会出现各自游戏、互不干扰的局面,或有互相攻击,争抢玩具的现象,这都是由于孩子年龄小,缺乏社会交往经验造成的。因此,让孩子们学会一些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我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幼儿知道礼貌待人,孩子与教师与同伴与家长之间见面能相互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说没关系等等。
其次,通过谈话活动,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图书、玩具拿出来一起与朋友分享,跟小朋友和老师说一说自己喜欢看的动画片,和小朋友拉拉手,抱一抱表示友好,和小朋友协商游戏的玩法等。
三、及时鼓励、引导幼儿,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班幼儿在一起玩时常常三三两两各玩各的,边玩边说,慢慢地互相启发,互相模仿,从而产生互相交流的需要。当幼儿做出交往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学习或游戏时,我就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搭,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从而进一步强化交往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交往行为。而对不太会交往或缺乏交往意识的幼儿我则给予适当的引导与指导,如“一本书,如果两人一起看,会怎么样?”“你跟他说,我们一起搭,试试。”“你们可以一起玩。”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回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让幼儿体验到一种成就感,体验到“学会本领”的喜悦,从而产生一种积极投入的内部动力,这有利于促进孩子有益经验的形成和积累。
四、密切家园联系,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俗话说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提高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与管理,使家园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全方位、多视角地对幼儿进行教育。为此我们教师与家长运用各个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对孩子进行全面培养。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在家里的时间多,接触同伴的时间少。为此,我们鼓励家长创造条件,让幼儿多与同龄的孩子在一起,与邻居、亲戚的同龄孩子定期活动。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与机会,进行悉心指导,使孩子获得积极的交往的体验,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地学会待人事,并从中体验到人际交往的乐趣,以便逐步提高孩子同伴交往的能力。
摘 要:《纲要》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幼儿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好共同生活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社会。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在社会对人的要求。《纲要》同时也,提出了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及“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的观点。因此,培养幼儿学会与成人、同伴之间的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融入社会的前提,需要幼儿具备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
小班的孩子由家庭转入新的集体氛围,将接触到更多的人,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有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活动更加广泛,面对新的环境,他们似乎还缺乏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孤独感、陌生感比较强烈。从而导致有些幼儿出现不适应新环境、或存在交往障碍的现象。比如;在游戏活动中争扮重要角色,不顾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在新的环境中,想与他人一起玩,却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出现打、抓,咬别人的现象,从而造成他人的反感,缺少同伴;有的幼儿则显得有些孤僻,不合群,默默地坐在一旁哭泣,不与同伴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流。
综上所述,培养小班幼儿掌握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幼儿的成长、对他们今后融入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感受幼儿对交往的需要
幼儿的交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先稳定好幼儿的情绪,让每个幼儿都能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逐步地喜欢幼儿园生活。尽可能地设计一系列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或游戏活动、渗透于一日活动的各环节,在活动中满足幼儿对交往的需要。为了尽快地让幼儿熟悉适应幼儿园环境并与同伴相识,可以设计系列的活动。如:晨间活动组织幼儿一起玩玩具、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在教学及游戏活动中设问“你是谁?”、“你认识我吗”、“你住哪里”、“他是谁”,“谁躲起来了”、“打电话”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消除幼儿刚开始的恐惧感和紧张感,让他们在游戏中相互认识,知道同伴的名字,使幼儿个体之间有了接触了解,从而迈出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刚入园的幼儿基本上是从家庭直接过渡到幼儿园,各个家庭对幼儿的教育有所不同,因此,每个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也大不相同:适应能力有强有弱;有的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内向,有的合群,有的不合群;有的善于表达,有的不善于表达等。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活动中及时地观察幼儿的表现,了解幼儿在交往中真正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分析,才能好地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在日常活动中,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相互交往最有效的途径。通过教学、游戏、合作性的户外体育游戏以及一些日常生活游戏等,让幼儿逐渐懂得为什么要交往,怎样交往,引导幼儿将学到的交往活中得到运用和发展。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得到锻炼,学习和掌握与别人交往的技能,为幼儿之间提供交往的机会,多途径、多方式地培养幼儿主动交往的意识和技能。小班幼儿最爱玩娃娃家游戏,让幼儿在“娃娃家”中自由扮演角色,达到了一起玩、一起交流的目的。幼儿从中也体验到了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这样的游戏使幼儿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另外,组织幼儿户外活动也能很好地促进孩子们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学习遵守日常规则,让幼儿感受到交往所带来的乐趣。幼儿的交往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而得到发展。幼儿教师应多为幼儿提供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随时加以指导。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多数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在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活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对自己的要求就应更高,要率先做出榜样。比如在刚开学的一个阶段中,教师通过“我上幼儿园”的活动,主动与刚入园的幼儿亲一亲、抱一抱,不仅消除了孩子的紧张感和陌生感,还拉近了幼儿与教师的距离,同时也为幼儿之间的交往做出了示范,幼儿同伴之间也通过相互的亲一亲、抱一抱亲近了很多。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应该先做到。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德育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幼儿,有些事情虽小但幼儿却看在眼里,遇到相同的事,他们就会找你的样子做,教师的这种言传身教能让幼儿很快了解并学习到更多的交往的基本策略。
四、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孩子的社会化培养关键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摇篮,父母必须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在生活中为孩子做出榜样。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认知切入,语言入手,让孩子从“同伴相识”到“同伴交往”,这样才有助于逐步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做个有心人,时时处处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的环境,及时鼓励孩子积极主动的交往,并进行仔细观察,悉心的指导。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交往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获得社交技能,发展社会性行为。同时社会交往是幼儿不可或缺的心理需要,对于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 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进餐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幼儿日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尤为重要。而当前,幼儿在进餐习惯方面普遍存在很多问题,针对幼儿进餐现状,探讨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关键词:幼儿;进餐;习惯;健康
古谚云:三岁住皮,五岁住骨。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人生之习惯多半在孩子六岁前培养成功,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由此看来,3-6岁可以说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加以训练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在目前的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重“吃”轻习惯培养的现象,如吃饭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幼儿的健康状况及良好个性的培养。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至关重要。
一、幼儿常见的不良进餐习惯
(一)边吃边玩,具体表现为:吃饭时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总喜欢说话;吃饭喜欢玩勺子,在小椅子上动来动去;这种现象在小班中最为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幼儿好动的天性使然,另一方面与家长的忽视。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加之幼儿本身的自控能力较弱,如果家长不及时正确的引导幼儿,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久而久之,幼儿就渐渐养成了这种边吃边玩的坏习惯。
(二)挑食,具体表现为:将不喜欢的菜剩在碗里,有的直接扔到垃圾盒或地上,看到不喜欢的菜就不吃饭;含在嘴里不下咽;形成上述情况的原因除有遗传的因素以外,更多的是后天因素,如饮食不合理、家庭教育的不严格。在幼儿日常中,零食琳琅满目,层出不穷,幼儿往往经不起零食的“诱惑”,而父母对孩子往往是有求必应,零食的地位慢慢的占据正餐,当幼儿看到自己喜欢吃的正餐时,会大口大口的吃,如不是自己喜欢的食物或是从小没有吃过的食物则滴口不沾。
(三)等待“喂食”,不自己动手吃饭,等待老师来喂,不懂吃饱与否,不主动要求继续加餐等,究其原因,父母包办替代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家长不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动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久而久之,幼儿失去尝试的兴趣与主动性,就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
二、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方法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认为:习惯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要用正确的、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合理组织,做好准备
1.充分做好餐前准备
情绪――愉悦的心情有助于幼儿进餐,在进餐前,努力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的进餐情绪,可以和幼儿进行简单的谈话,或给幼儿讲述幼儿感兴趣的故事,在进餐时不处理问题或批评孩子,可以为幼儿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如轻音乐、钢琴曲等,以保证幼儿进餐时的良好情绪;
食欲――为激发幼儿对饭菜的欲望,在进餐前,为幼儿介绍饭菜的名称和营养价值,可以自编或搜集一些简单易懂的小故事,让幼儿了解到蔬菜的营养;在进餐座位的安排上,可以将饭量小的幼儿和饭量大的幼儿坐在一起,调皮的幼儿和安静的幼儿做到一起,相互影响。
2.正确对待不同的幼儿
根据幼儿自身特点,正确对待不同的幼儿。在盛饭时,教师要做到少盛多添,在端饭时,提醒幼儿要根据自己的食欲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碗,若有生病的幼儿,不要求幼儿吃完所有的饭,对于挑食的幼儿,教师可引导幼儿慢慢的尝尝,从味觉上尝试突破,在循序渐进,慢慢的克服。
3.善于发现,及时鼓励
对于吃饭边吃边玩的幼儿或是吃饭挑食的幼儿教师要给与更多的关注,可采用一些小奖励的方式增进幼儿进餐的欲望;米勒是一个吃饭超级拖拉的小男孩,有一次吃饭,我表扬另外一个小男孩吃饭像奥特曼时,米勒突然转过身来跟我说:我也是奥特曼的嘴巴,老师,你看,我吃的大口不?说着他就大口大口的往嘴里送饭,米勒一边吃,我在一旁鼓励他,米勒的奥特曼嘴真厉害,不一会儿,一大碗饭已经下肚了,后来每当米勒吃饭边吃边玩时,我就装作很好奇的问他:你的奥特曼的嘴巴哪里去了?米勒就会倍感鼓舞,开始大口大口吃。另一个名叫小雨的小男孩,是个特别挑食的幼儿,每当看到绿色蔬菜时,他都会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将菜扔进垃圾盒里,我发现之后,就对小雨说:小雨,如果你这次吃掉三片绿菜叶,我就奖励一个小礼物,这个办法很管用,小家伙果然吃掉了绿菜叶,在以后的时间里,我逐渐加大蔬菜量,慢慢,小家伙对绿色蔬菜不再挑剔了。
(二)以身作则,科学培养
正如古人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教不如身教”这与幼儿具有向师性和好模仿的特点有关。所以,成人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以身作则法,为幼儿做好表率作用。教师在要求幼儿形成良好进餐习惯之前,自己要拥有科学健康良好的进餐习惯,如安静进餐,进餐时不干扰其他人等,因为教师本身的行为就是标准和规范,是一种及有效的言传身教。很多幼儿对一些事物的排斥与他们的家庭生活有着某种特定的关系,幼儿往往是从家人的一些言谈举止中或平时的饮食习惯中间接或直接的受到影响,而3-4岁幼儿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应该可以形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习惯,因此,家长应努力为幼儿做出多口味、美味的食物来,烹调时需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调动宝宝用餐的积极性,以此来科学合理的培养幼儿的进餐。
(三)家园共育,形成合力
控制零食――一般在幼儿园,幼儿是不允许吃零食的,无节制的吃零食现象主要发生在家里,为此,幼儿园应取得与家长的配合与支持,采用节制法,对幼儿零食的次数与量数进行合理的控制,逐渐减少。
杜绝包办――让幼儿从小学会自己的事情字来做,不依赖他人。从3-4岁起,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迫切的要求表现自己,会产生强烈的“自己来的愿望”,但是他们的自理能力较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而非“越俎代庖”,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和老师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和时间,给予幼儿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施以言传身教,家园一致,这样才能使幼儿养成较强的自我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因此,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和教师持之以恒,共同协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的阅读开始越早,阅读时思维过程越复杂,阅读时对智力发展就越有益。在阅读区域活动可以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主动进行阅读活动,产生阅读的兴趣,形成积极的阅读态度及良好的阅读习惯。而小班幼儿注意时间短,规则意识差,对阅读的兴趣、态度、向往或成效,往往在成人还没有注意到时就悄悄地开始了。但其阅读活动往往带有巨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依赖性。这就更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
关键词:阅读材料;幼儿;环境
一、创设温馨舒适的阅读区环境
环境创设是一种特殊的潜在的课程,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我努力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选材和构思,多功能、多形式地利用创设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应有的教育功能来激发幼儿的兴趣,更有效地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一)物质环境
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我们班创设的阅读区以:"亲和、舒适、愉悦"为宗旨,里面有小沙发、小靠垫和可爱的毛绒玩具以及各种刊物,幼儿可以抱着毛绒玩具靠在沙发靠垫上舒服、惬意、自由的享受阅读的乐趣,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可以自主选择阅读的书刊,与同伴交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常见的交往语言和礼貌用语,逐渐掌握谈话规则,能接应谈话等。
(二)规则环境
1.活动区域的插卡袋数量,表示入区的人数,避免人太多,拥挤或捣乱。幼儿发现自己的卡不能插入时就自觉的离开了。
2.在图书区的一面墙上创设了一组短语及配套的图片如:轻拿轻放、仔细阅读、爱护图书、小声交流、把书看好、轻轻送回家。在幼儿发现教师张贴的取书--阅读--归还的整个阅读环节照片后,能够有意识的去模仿其中的动作,可以看出,幼儿能够理解符号、图片所表达的意思并用口语讲出画面所表现的内容。
(三)精神环境
小班幼儿对成人有强烈的依恋,而我们老师是他们在幼儿园里最信赖和依恋的人,我利用幼儿这一特点,先主动进入阅读区,再吸引幼儿来到阅读区边讲故事边抚摸一下他们的脸蛋、小鼻子或小手,使他们更多地感受到老师的亲切与关注,增进幼儿对老师的依恋,以使他们更愿意随老师进入阅读区。
二、提供幼儿喜欢的阅读材料
小班幼儿在阅读时更注重感官上的需要,这一时期的幼儿对色彩鲜艳的物体有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愿意模仿别人说话,喜欢重复听相同的故事,掌握词汇的速度很快,有的己能运用简单的复合句。所以,我们就选择画面生动、色彩鲜艳,语言简单、准确、内容短小,有趣、以及与他们生活经验相似的内容,如《幼儿画报》《东方娃娃》以及著名童话图书。
同时由于小年龄孩子,手、脑、眼的协调能力还比较弱,常常“眼”不由衷,“手”也情不自禁把好好的图书撕破,不当的翻阅很容易使图书损坏。结合早期阅读试验课题的内容,选择了一些适宜小班幼儿阅读的优秀绘本《好饿的小蛇》《好饿的毛毛虫》《上床睡觉》等等。这些图书的特点是硬壳封面,或厚型纸张,装订牢固,每页上的画面简单,形象大、主体突出、色彩鲜明。这些图书呈现在小班孩子面前时,对他们无疑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大大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
我们还根据主题选择与主题相适应的图片来投放。如:在《我有一个幸福的家》这个主题中,我发现孩子们对自己家庭的成员、家人的生活情景非常感兴趣,就请家长辅助制作了关于家庭的自制照片图书,幼儿看到了自己家庭的温馨照片并且有了自己亲身的家庭参访经历,再让幼儿说说图片上的故事情景,孩子就会大胆地畅所欲言了,就有内容可说了,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幼儿看书讲述的欲望。又如:《马路上的车》主题内容中投放了自制小报,其中有各种不同种类的汽车图片、自己家的汽车、喜欢的汽车等等,幼儿感兴趣的画面内容,孩子们对看看讲讲的兴趣更高了。
布书、异形书、响声触摸书等不同种类图书的选择,更丰富了幼儿对图书的兴趣和喜爱。
三、重视观察阅读活动情况
教师有目的对阅读区进行观察,才能了解到幼儿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发现教育指导的契机。
(一)观察幼儿入区阅读的人数,了解幼儿对这些图书是否感兴趣。
(二)观察幼儿阅读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怎样拿书,如何翻阅,对书上的内容是否感兴趣,看书时是否有言语,说的内容是否与书的内容有关……)
(三)观察幼儿是否有遵守阅读区规则的意识(是否能做到拿一本看一本,能否主动整理图书并根据图示把图书送回“家”等)
四、积极介入示范指导
(一)教师进入阅读区,吸引幼儿阅读
教师的示范作用下,幼儿会产生阅读的愿望或因为模仿而进入阅读区获得阅读的机会。同时引导幼儿有序的翻看图书,给幼儿一个有序翻书的示范。帮助幼儿有序翻看图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师带领幼儿阅读
教师坐在中间,让幼儿分坐两旁,采用并排看书讲故事的形式,带领幼儿共同阅读。一方面保证每位幼儿都能从正面看书,另一方面使幼儿处于教师手臂能环抱的范围之内,便于教师用动作提示和引导,同时能调动幼儿看、听、说等多种感活动,提高阅读的趣味性。
(三)鼓励幼儿相互交流,分享快乐
小班幼儿往往只满足于对图画的视觉刺激和翻书的动作体验,注意力很容易从当前画面分散,如果能加上语言的描述,则有助于注意力的维持,阅读效果会更好。因此,老师鼓励并引导幼儿进行交流,使他们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学习阅读,相互感染、相互启发,从而提高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
(四)因人而异,适时指导
教师需注意观察幼儿在阅读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发现个别幼儿阅读时的特别需要(有的幼儿书倒着拿也浑然不知;有的幼儿跳着翻页,很快“看”完一本书;有的不会观察画面,有趣的内容被漏掉;……)教师要根据个体差异,及时提供恰当的帮助。
在幼儿早期阅读被越来越广为重视的今天,“爱阅读”已然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优秀品质,为了培养幼儿能从小喜爱阅读、会阅读,在今后的阅读区活动中我们会继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寻找更有效的指导策略,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摘要:数学学科相对抽象和枯燥,幼儿园的数学内容也不例外。如何让孩子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根据小班幼儿喜欢游戏和运动的特点,将幼儿的数学学习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数学;游戏;运动;趣味教学
数学就其学科特点而言,较为枯燥抽象。而幼儿园小班的幼儿年龄较小,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有限,他们喜欢的是游戏和运动,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不喜欢。小班幼儿数学教学要想变得有趣,不妨将数学学习融入游戏和运动中。鉴于此,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时,我就着手进行了尝试。实践证明:将数学学习融入幼儿的游戏、运动中,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的教学效果要好很多。以下是我的一些教学体会和感悟。
―、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就是在游戏和玩耍中不断长大的。在数学的学习活动中,我尝试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游戏加学习的活动中。这种形式的数学学习因为游戏和运动而变得很有趣,幼儿学得轻松、愉快,效果也很好。在具体活动的设计中,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1.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数学游戏
小班幼儿的家长可能关注较多的是孩子的日常生活能不能自理,而今天W了多少知识则是次要的。其实,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渗透和开展数学学习是可以做到的。
比如,在组织孩子吃饼干的时候,我们在让孩子关注“吃”这一活动的同时,不妨将数学学习融入进去,比如学习数数,数一数老师给自己发了几块饼干,给其他小朋友的是几块,先数一数再吃也不迟。在吃的过程中,为了让小朋友吃得更有趣,那就让饼干“变魔术”,启发幼儿动脑筋想想:怎么让饼干变成正方形、变成圆形,再变成三角形。如此吃饼干的活动,孩子都吃得很开心,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吃,更主要的是巩固了对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思考的好习惯,另外也避免了个别幼儿浪费饼干事情的发生。
2.在数学课堂上设计数学游戏
只要我们树立“将数学学习融入游戏”的教学理念,就可以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数学游戏来,下面举几个常用的例子。
(1)“捡豆豆”的游戏
在小班上学期“认识一个与许多”的学习中,我组织幼儿开展捡豆豆的游戏。准备白豆、红豆、花生豆等若干,放在多个小盒子里。然后将幼儿分组做游戏,一颗一颗捡起来放到另一个空盒子里。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一个一个捡起来,一个一个变成许多个”。当然,活动的材料可以换成木珠、雪花片等,再进行类似练习。
(2)“排好队”的游戏
在小班上学期学习“比长短”的内容时,可以准备各种颜色、不同长短的彩色小棍若干,图示卡一张。指导幼儿按照图示将小棍按长短排队。然后,引导幼儿找出“最长的一个”和“最短的一个”。
(3)“找朋友”的游戏
在学习“是否一样多?”的内容时,可以提前让家长配合幼儿收集各种带瓶盖的塑料瓶,然后用瓶身做成彩色娃娃,瓶盖当娃娃的帽子。活动时指导幼儿观察颜色和大小,为每一个娃娃(瓶身)戴上相应的帽子(瓶盖)。教师可以提前拿出几个娃娃或帽子,操作到最后,让幼儿观察瓶盖和瓶身在数量上是否一样多。教师提前拿出的娃娃或帽子这时可以拿出来让幼儿接着一一配对。
二、让幼儿在运动中学习数学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的因素,他们较之大班的孩子更喜欢运动。而我们一般数学学科的教学设计,很多都是让幼儿在教室桌面上操作实施。而他们的耐心有时很有限,坐一会儿就坐不住了。因此,我将数学学习与室外运动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习数学。
1.改编现有的体育游戏
许多体育游戏简单而有趣,重在对幼儿进行基本动作与技能的训练。将数学知识融入体育游戏,能不能做到两全其美?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数学学习的需要,将现有的体育游戏进行了大胆改编。
比如,在区分“1”和“许多”的教学及4以内的点数时,我就将“拍皮球”的传统体育游戏稍做规范。传统的拍皮球重在练习拍的技能技巧,不强调幼儿拍的次数,我在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 “拍许多下”“拍两下”“拍四下”等要求,幼儿边拍边数数:“一下”“许多下”“两下”“四下”。根据幼儿的现场反应,可灵活变换拍皮球的次数要求。这样的体育游戏在训练幼儿体育技能的同时也使幼儿掌握了数学知识,一举两得。
2.根据数学需要创编体育游戏
根数学教学的需要,我经常创编一些容易组织和操作的体育游戏。这样,既能满足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能进行数学学科的练习。
比如,在“按大小排序”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幼儿在拍球游戏的过程中,给大小不同的皮球进行排队;再如,在有关图形的教学中,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等,让孩子在活动中认识和区别各种图形。
总之,要让幼儿园小班数学教学变得好玩有趣,就要结合小班幼儿的实际,抓住他们爱玩好动的心理特点,设计各种各样的游戏和体育活动,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动中学,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目标。
摘 要:个性,广义上说,就是一个人意识的倾向和各种稳定的心理从而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狭义上说,个性就指一个人心理面貌中与共性相对的个别性,通常大家经常说的能力特征,兴趣爱好等都属于个性发展范围内。由于个体之间在心理上存在很大差别,每个人才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的独特性只有和群体的丰富相结合才能得以显示。简而言之,个性就是个体的心理特色。正因为个性是如此重要,发挥个性才成为当今社会各国普遍形成的一种教育观念,也成为了各国现在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个性发展也存在关键期,幼儿时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最关键极为重要的时期。这样,幼儿教育要发展幼儿个性的任务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小班幼儿的个性发展变化比较快属于不稳定期,而在这个时候才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发展的黄金期阶段,中国有句俗话说:“三岁看到大,七岁看到老。”这也说明了学龄前幼儿的个性发展与培养对幼儿的一生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而针对现在社会我们的幼儿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个性发展也日益趋势于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善于倾听、更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等。
关键词:个性;个性教育;关键期
一、什么是个性教育
从古到今,任何一个成功者,没有一个人不是在良好个性的支配下,经过重重困难、百折不挠才取得了今天事业上成功的呢!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此外,培养人的个性也已成为当今社会各国普遍形成的一种良好的教育观念,也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现代教育都重视个人,注意一个人的能力,他的心理结构以及他的兴趣、动机和需要……这个受教育的个人在他自己的教育中日益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可见,未来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不仅要具有健康的个性、也要具备丰富的个性。
二、对幼儿个性教育的看法
(一)多给幼儿一点自由和主动权
做为老师我们不能用死板的纪律来约束幼儿,给幼儿增加压力,应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让幼儿在愉悦轻松的生活中接受教育,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要把集体、分组、个人的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如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中主导的特殊作用
游戏会给孩子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在游戏中,幼儿是最开心的,没有心理压力,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逼真地扮演着各种成人在生活中的角色。我们老师比较注重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引导幼儿的创造力。例如:鼓励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要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学会与同伴协商角色分配。每一个小小的“成功”,都会使孩子产生愉悦心情,激起幼儿自信心,增强独立性和坚强性。
(三)给幼儿创造与伙伴交往的机会,发挥小伙伴的作用
许多心理学家研究指出:进入幼儿期后,孩子便开始与别的孩子玩耍,模仿小朋友的行为习惯,同伴间成了他们评价的参照物。例如:我们在户外活动时或共同摘草莓我们组织非同龄伙伴共同游戏、自由交谈。通过每个月这些活动的开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大有提升。也促进了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对自己的一些行为控制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多多组织幼儿参与讨论活动
多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而不是直接给幼儿答案,能够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幼儿受身心发展水平限制,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这些能力都会是最初形成阶段,行为较多的是受成人等外部条件的影响,比成人可能表现出更多的是顺从型。1岁前儿童的一切行为是依赖成人而实现的,这个时期的儿童表达自己的愿望,一般也不抵抗成人的意思。可是3岁左右儿童,出现了独立性的需要,主要表现在要求“自己来干”的动作,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无论能不能做。根据幼儿的特点,促进幼儿独特性的发展,现在就是需要把握从顺从向独立性转化的过度环节。而互相讨论是在轻松氛围下进行的,这样幼儿不仅没有心理压力,又能得到应有的锻炼,还会形成健康的气氛,从而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发展。
(五)如何了解幼儿个性差异及其原因,应采取怎样措施
幼儿时期的个性虽然刚开始形成发展,但在爱好、兴趣、气质能力等方面还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简单的个性培养,不仅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或阻碍幼儿个性发展。教师必须要对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做深入的观察和分析:然后,根据幼儿的不同个性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措施。例如:对胆小缺乏自信心的幼儿,应该对幼儿多多鼓励、多给他们更多的爱,多创造机会设法让他们去尝试解决问题,以使他们获得成功体验。多表扬他们,增进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上进心,使每个幼儿都在不同的起跑点上自信满满、嬉戏和学习。
(六)如何加强家园互动
家长资源是幼儿园与一个家庭沟通的纽带,所以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要求、教育环境尽可能的要保持一致。创办家长学校,采取园长讲座、现场活动、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亲子活动等,让家长了解关于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重要意义以及个性培养要求与方法等知识,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幼儿个性的形成是一条及其漫长的过程,幼儿在家里的时间毕竟比在幼儿园的时间要多一些。家长的培养极其重要。因此,应加强家园合作教育,潜移默化,持之以恒的培养。
三、幼儿个性教育后的思考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感到幼儿个性发展和培养,关键是教师是否能够认识和驾驭幼儿在这个领域中成长规律,另外家长的配合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良好的个性在老师的教育中能够形成,那么也要在家长的手中进行巩固才能把根扎的更牢了,都是为了孩子,我们愿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勤劳耕耘,让孩子们活泼、健康、全面成长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个性。
睡眠是消除疲劳的主要方式,具有保护大脑、恢复精力、增强免疫力、康复机体、促进生长发育、延缓衰老、促进长寿、保护人的心理健康等作用。儿童的生长激素分泌,是在睡眠中完成的,如果儿童睡眠不足,会对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给健康埋下隐患。为了使幼儿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午睡生活,必须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因此,对小班幼儿良好睡眠习惯的培养就显得十分的必要和迫切。
经过合理的教育和保育,孩子会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从小养成生活的规律性,可以在人脑的兴奋和抑制活动中建立起具有一定节奏的动力定型。因此,我在培养中持之以恒不断强化,以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一、午餐后到午睡前的这段时间
遵循不做剧烈运动,又有利于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原则,恰当地组织幼儿餐后活动。
1、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引导幼儿选择一些安静的活动:如看图书、系扣子、穿珠子等。
2、师生交谈。教师在关心幼儿送餐的同时,可对吃完饭的幼儿进行个别交谈,谈一些孩子喜欢的话题:如正在热播的动画片、回到家后与爸爸妈妈都做什么、爱听爸爸妈妈讲的故事吗等,这样可以拉近幼儿和老师的距离。
3、散步。根据每周的教育目标,领着幼儿自由地到户外观察散步,谈论自然景象,丰富幼儿的感知觉。
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午睡环境
1、光线要合适。要适当拉好窗帘,保持卧室适宜的光线。
2、空气要新鲜。午睡前半小时打开门窗交换新鲜空气;午睡时尽量做到半边开窗,午睡室环境整洁。
3、播放舒缓的音乐。舒缓的音乐会使幼儿心情愉悦、放松,在这样的氛围中进入梦乡,幼儿的睡眠质量及入睡情况都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多用鼓励性的动作夸奖他们,如翘翘大拇指,轻轻地安抚他们的头部,使他们产生一种安全感,温馨感。
三、午睡室保持安静
因为睡前组织了安静的活动,所以孩子的大脑皮层逐渐适应进入抑制状态,为了使卧室保持安静,我注意培养孩子:
1、轻声走进午睡室。告诉幼儿走路要象小猫,轻轻地没声音,比一比谁脱鞋快还不出声音。
2、临睡时保持安静。我在培养孩子学习脱衣服时,对能力强自己能脱衣服并能折叠好的幼儿要给予表扬,使他们信心倍增;对需要帮助的幼儿我允许他们轻声对老师提出请求。
3、衣服放在固定位置。午睡前要求幼儿脱去外衣,按照扣子找扣眼,袖子找袖子折叠好后将衣服放在枕头边。
4、养成正确盖被子的好习惯。为了使幼儿养成正确盖被子的习惯,我利用儿歌进行教育:“掀开一扇小门,轻轻慢慢钻进,再把小门关紧,快快闭上眼睛。”这样孩子们在儿歌中学到了盖被子的方法。
四、较快入睡
午睡时间从12 :30-15 :00两个半小时。午睡时给孩子放舒缓的音乐,孩子形成条件反射,入睡^快。根据观察,孩子躺下后十五分钟左右入睡的占75%,二十分钟左右入睡的占20%, 半个小时入睡的占4%。14:50分开始放起床音乐,这样可使醒了的幼儿欣赏音乐,没醒的幼儿渐渐从睡梦中醒来,不会因突然睡眠中断而引起恐慌。
在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时,我还经常采用以下方法:
1、在生活中培养。孩子良好睡眠习惯的培养是一种养成教育,需要在一日生活中坚持不懈。
2、示范讲解。小班孩子,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通过观看情境表演《娃娃睡觉》,使他们知道娃娃睡觉是轻轻走进卧室,坐在自己床上脱衣服,被子盖好,眼睛闭好。娃娃睡醒有小便时会自己悄悄地去小便。起床穿好衣服后要去小便、洗手、喝水。我告诉孩子,只有睡觉好,吃饭好,身体才长得棒。通过观看表演,孩子们亲眼目睹记得住。
3、利用儿歌进行教育。在一日生活中,我经常用儿歌来配合生活习惯的培养。通过歌曲《小猫小猫你别吵》培养孩子要轻轻走进午睡室。当有的孩子忘记时,我会及时提醒他:“轻轻走,像小猫一样没声音”,使孩子明白进午睡室需要保持安静。通过儿歌“小朋友,来睡觉,小小手,放放好,小眼睛,闭闭好,安安静静睡得好”,使幼儿明白安静睡眠的道理。
4、表扬鼓励。我在培养过程中,通过奖励小红花的形式表扬午睡中做得好的小朋友,要求大家向他们学习。
5、游戏中练习。利用角色游戏进行练习。小朋友当妈妈,喂娃娃吃饭,哄娃娃睡觉,帮它叠好被子,把娃娃的手放在被子里。娃娃睡着了,妈妈会轻轻地走不发出声音。在游戏中巩固培养睡眠习惯。
6、家园共育。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必须坚持一贯性、一致性的原则,需要班里教师共同配合,一致要求,也需要家庭配合,这样效果才好。 我利用开学初的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生活作息时间,和对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要求、内容和方法,要求家长与幼儿园配合,同时利用家园联系册、入园离园时与家长的交谈,和家长一起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做到家园共育。
通过我的不断努力,幼儿养成了良好的睡眠习惯,身体也得到了健康发展。
【摘 要】如果有人问我家在哪里?我就骄傲地告诉他,我家在物产丰富的施甸县,我的家乡历史悠久,有许多抗日遗址,有很多纪念意义重大的历史故事,还有近几年全国全党都在学习无私奉献的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楷模。可以说施甸的历史和现代都很有别样风采,历史和现代的发展都具有特定的历史必然性。我爱施甸,更爱施甸的教育事业。
【关键词】幼儿;培养
身为幼儿教师,特别是作为小班级组的教师深知小班幼儿常规教育培养的重要性。万丈高楼从地起,小班幼儿常规教育培养的质量将影响到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一个幼儿园班级来说,是否有良好的常规,还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会因总要花费精力来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像主席说的一样,不忘初心,继续前行,静下心来教学,潜下心来边教边学习探究。多学习,多和同事交流,向书本学,向身边能学的人学。学会感恩,记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所有可学之人都是我的老师。我都要给予他们老师的尊敬和感激,学以致用,让他们看到,我的改变和提高。特别是结合幼儿实际,多看看一些研究幼儿教育的文献著作。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不仅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小班阶段是幼儿园的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对一切事物感到新奇。
而刚入园的幼儿由于环境、年龄小的问题,从未接受过正规性教育,从未过过集体生活,往往缺乏一定的纪律性和组织性。在小班,教师应更加注重幼儿的全面性与个别性,采用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这更有利于幼儿各项常规的培养及形成。
一、稳住幼儿情绪
众所周知,新生刚入园,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幼儿迅速适应班集体生活、稳住情绪呢?这对于许多幼教工作者来说也许是个大难题。怎么办呢?在这个问题上,我采取了全面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各个幼儿的性格特点来“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本班的小璇小朋友,她年龄偏小,性格又有点怪,每天早上家长送来都是又哭又闹,不肯进教室,一天哭几次(“马拉松”式的、哭累了就停、想想后又哭、又停……)。针对这种情况,就只能作个别教育,研究一种属于她的教育方式了。经过我们的耐心教育,多跟她讲讲话,让她感到老师也像亲人一样可信赖,吃早点、早饭时,告诉她认真吃好早点、早饭,才会长得漂亮高大。这位小朋友现已有很大进步、大有改观了,早上和妈妈手拉手来幼儿园,并主动跟老师打招呼,后积极到操场参加晨间w育锻练活动,吃饭、睡觉、上课都能正常化了,自理能力也明显增强。谈到她的变化时,她爸爸妈妈都竖起大拇指,脸上笑眯眯的,一副满意、开心、知足的样子。
二、重视个别指导
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智商是不可能比的。同样,小孩也是一样,有些聪明点,就学得快、容易接受;反之,则反应缓慢、迟钝些。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如教幼儿学区域活动,对于小小班的幼儿,是第一次接触区域,从区域常规到区域操作,是挺有难度的。为此,我绞尽脑汁,煞费苦心。除了在区域时间让孩子操作,其他多余时间我也让孩子操作(如课间休息时间、离园接送时间),尽可能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学习,幼儿也学得轻松、愉快,容易接受,自然而然地学到了知识。这方法确实不错,一段时间下来,孩子的区域活动水平可真是大有改进,有些比小班的小朋友还厉害呢!
三、榜样教育与暗示教育相结合
面对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一群群天真无邪的幼儿,这个时候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可塑性也极强。为此,在幼儿面前,作为教师的我注意自己的形象,言行举止应显得自然大方,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具有正面的、榜样的教育意义。同时,我要擅于用眼神、双手来表达情感,批评、指责时显得严厉点,表扬、赞许时面带微笑、轻轻抚摸等,给幼儿一个暗示,这样既让幼儿容易接受,又不伤害到他们幼小的心灵,真是棒极了。特别是小班幼儿,对这方面的需求也许更为强烈,做为教师应适时地给幼儿这种需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直观地告诉幼儿是与否、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教育方法得当,对本班幼儿常规的培养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的常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的方方面面当中,要让幼小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常规,刚开始时保教人员是很辛苦的,但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时时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就会使其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所以,一个班级的常规好与否,取决于班上的保教工作者,班级常规好了,教室里不会吵吵闹闹、乱乱麻麻的,户外活动时安全意识增强了,教师也要少些担心。
总的来说,常规好的班级的教师相对来说要轻松些。作为幼儿家长或老师,不能因为孩子还小就听之任之,那样的话可能会害了孩子,因为,一个人一生中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我们教师及家长都要重视起来。
摘 要:幼儿时代的个体发展对孩子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早期阅读的习惯,对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形下,幼儿园的应然教育、网络信息教育成为目前教育的两大形式。如何利用家园合作教学策略,激发小班幼儿的阅读兴趣,引导孩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获得全面系统的知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家园合作;兴趣;小班幼儿
早期幼儿阅读方面的启蒙教育,隶属儿童接触书面语言、掌握词汇结构及读写学习的范畴,包括广泛的学习内容,促使儿童在家园合作等多途径感知活动,开发他们的语言能力,共同实施教育,丰富他们的阅读经验,养成终身阅读学习的好习惯。
一、家园合作早期阅读的作用
阅读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熟悉社会的主要方式之一,它为孩子打开了一扇智慧之窗、心灵之门,搭建了一架生活与知识的阶梯,是全面了解知识的最佳工具。家长与幼儿园合作,加深相互之间的交流程度,指导幼儿学会阅读,不仅能使孩子产生愉悦的阅读心理,还能增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情感,对启迪幼儿的童心,陶冶高尚的情操,掌握学习技巧,拓宽视野,为今后打好坚实的读写技能基础,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家园合作激发小班幼儿阅读兴趣的途径分析
1.积极营造温馨的阅读区环境
小班的幼儿在视觉、听觉和知觉方面发育都处于初级阶段,语言表达方面仅限在用简单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经常出现语言的病句,甚至颠三倒四,令听话的人十分费解。家长是孩子表达的第一接受者,也是孩子最愿意进行交流的对象,因此,积极营造温馨的阅读区,让幼儿感受到亲情的温暖,随意地在阅读角中阅读自己喜欢的材料,通过亲子间的对话及互动进行有效且有针对性的活动,促进幼儿阅读与语言发展的共同进步。
2.组织家园合作式的亲子阅读活动
小班的幼儿在听说能力及行为规则方面基本上已能够参与到集体阅读活动,对阅读材料的识别和思维活动都带有极大的直觉感应,只是观察力还停留在阅读材料的肤浅表面,所以,在幼儿园的应餐后,老师可以组织幼儿8~10分钟集合,带进阅读室,让他们拿着色彩鲜艳、活泼有趣的图书进行阅读,幼儿之间允许相互交换图书、画片,鼓励他们边看边说,相互指出书中的精彩内容,由此享受到集体阅读的快感,使幼儿对阅读产生深厚的兴趣。对于那些阅读能力较强的幼儿在家里听了父母曾经讲过的故事,教师可引导他们在小伙伴面前大胆地述说故事的情节,带动其他的小伙伴也随着去说、寻找相类似的图书去阅读。
3.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阅读活动
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家庭和幼儿园内中的电视、录像DV司空见惯,幼儿对电视、录像等电子设备都有着不抗拒的心态。因此,每周组织幼儿以开展家园合作的形式进行观后的语言拓展游戏。让幼儿和家长在活动室单独相处几分钟,对阅读环境进行短暂的熟悉,随后两人一起对着图片或影像资料进行看图说故事,使幼儿的阅读充满着愉快的心情,主动地阅读,分享共读的全过程。在共读过程中,家长要适时地让幼儿学习动画片中的角色,绘声绘色地模拟动画片中的人物,揣摩故事中的角色心理,用最贴切的语言去表达对角色的理解,从而加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本好的图画书具有双重的作用,一是用文字来讲述故事,二是用形象精美的图画反映故事的来龙去脉。这样可以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造型生动、色彩斑斓的图片,理解书中所反映的故事内容。在幼儿园的阅读活动中,老师邀请家长参加阅读活动,督促孩子M行独立自主的阅读,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翻页的规则与口念的语言对应,心情随着阅读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即与书本互动,从主观意识上阅读与自己是相互联系的,有助于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
5.家园合作给幼儿一个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
在阅读过程中,幼儿会通过看、听得到不同的信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看法也是迥然不同的,开放式的共读模式会减少封闭性的阅读情形,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幼儿思考、提问及争议,幼儿就会情绪激昂,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的想法,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其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这样往往会使幼儿的语言及思维得到大幅度提高,开启家长、老师、幼儿三者之间交流互动的金钥匙,增强阅读趣味性,鼓励幼儿回家后经常去看图书,并在家长、朋友面前讲故事、表演故事,提高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在展示完自己的表演后,家长发出真心的、积极的回应,增强他们的自豪感,满足他们的表演欲。如此这般,孩子们的阅读热情一定会更加高涨。
总而言之,家园合作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孩子养成科学正确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形成自己的阅读判断思维能力,理解阅读材料中呈现的美与丑,感知阅读作品中的优美语言和画面,丰富幼儿的语言词汇,增强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摘 要:舞蹈律动教学,是引导孩子结合音乐节拍、旋律、风格做出与音乐相符的动作。作为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舞蹈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来抒发感情、表达自我。阐述了舞蹈律动教学在幼儿园小班中的应用。
关键词:舞蹈;律动;小班幼儿;教学措施
舞蹈律动经常模仿鸟儿、鱼儿、狗熊、兔子等小动物的飞翔、游泳、走路、跳跃等动作;或者模范刷牙、洗脸、洗澡、梳头发等生活中的常见动作;又或者是模仿劳动中的划船、采摘、洗衣、开车等动作。于小班幼儿而言,舞蹈教学主要是基本动作、步伐的指导,让孩子们随着音乐的节奏快乐舞蹈、随心所欲地抒发感情,在技巧方面并不做太多要求,也不会让孩子去学成年人的舞蹈动作。
一、小班幼儿舞蹈中律动的作用
和声、节奏和旋律是音乐最重要的三大核心要素,律动的作用在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辨识能力,让自己的节奏感更好。有人说,如果把旋律比作音乐的灵魂,那么节奏便是音乐的骨架。在有关原始音乐的资料中,我们发现人最早有了音乐这个概念、认识到音乐的存在正是源于节奏。最开始,人们用敲打、跺脚、拍手的方式发出机械有规律的声音,人们随着声音的起落高低舞蹈,发现心情更加喜悦、情绪更加高涨,后来人们在舞蹈动作中又加入了简单的、音很少的歌声,一边跳、一边唱地抒发感情。所以,音乐中节奏必不可少,没有节奏的音乐也就不能被叫做音乐。
舞蹈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动作的节奏性很强,任何一种舞蹈都有自己的节奏,是节奏支撑起舞蹈的全部。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都有节奏,要想培养孩子的音乐和舞蹈才华,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节奏感。有相关研究显示,孩子的节奏感越强,音乐能力就越强,接受和学习音乐、舞蹈的速度就越快。而培养孩子节奏感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律动,节奏感一定需要动作与肌肉的协调配合,就像某位专家所说的那样,人在听音乐的时候,最敏感的是我们的肌肉与听觉,但是对旋律的感受却没这么敏感。所以“听音乐”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十分准确,人们不仅是用耳朵听,更是通过肌肉来感受音乐。所以,舞蹈律动教学离不开肢体、肌肉活动,老师需要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跟着节拍做动作。
二、小班幼儿舞蹈律动教学方法
1.选择律动教材
(1)音乐
幼儿舞蹈教学所用到的音乐,节奏一定要欢快明亮,能带动孩子的情绪,而且要和模仿的动作协调统一。很多孩子喜欢一边哼着歌曲或调子一边手舞足蹈地做动作,所以在音乐的选择上应尽可能的简单,让孩子一听就能记住旋律,跟着哼唱。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该随机应变,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而定,如果旋律较难、不适合幼儿哼唱,但又被幼儿喜爱的歌曲也可以当作律动教材。
(2)动作
先从上下肢等大动作、整体性的动作开始,然后循序渐进地过渡到手指、手腕等小动作;先从双脚不动、只做伸展、拍手、弯腰等双脚静止不动的动作,再逐渐过渡到走动、跳跃、跑动、滑步等需要移动双脚的动作,最后再将两者结合,边走边做手部动作、边跑边翻转手腕等。
2.舞蹈律动教学策略
(1)为孩子创造体验生活的环境
舞蹈律动绝不仅仅是让孩子完全照搬地模仿动作,而是在模仿中激发孩子的创造力,通过丰富的想象力编出舞蹈动作抒发心中的感情。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丰富孩子们的日常学习、生活,让他们对生活有所感悟。一位优秀的幼儿教师,在舞蹈律动的教学中,一定会通过各种途径为小班幼儿营造体验生活的环境,以此来增加他们对生活的感性认识,心中有了感情,舞蹈动作才会充满灵性。
(2)启发教学,提高孩子的创造力
但凡艺术,都离不开创造力和想象力,舞蹈作为最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孩子创造力的配演理应渗透在整个舞蹈律动教学中,而不是只有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幼儿才知道做哪种动作,这样的律动教学无疑失去了艺术价值。启发式教学时,老师不能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创作动作,可以先给他们一些基础动作,启发孩子的灵感,让幼儿在基础动作之上进行改编和创作,而不是完全照着老师的动作来。
3.舞蹈教学措施
小班幼儿的舞蹈动作通常是简单的队形变换、基本舞步等形式,比如邀请舞,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先作为邀请者,邀请另一组共同舞蹈,然后两组互换继续跳,比如集体舞,全体小班幼儿一起、反复地做动作;比如童话歌舞或者小歌舞,像《小兔子乖乖》这种可以边说、边跳、边唱,同时又能扮演角色、带有故事情节的舞蹈。
舞蹈是抒发感情的方式,因此一定要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小班幼儿舞蹈的律动教学,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的过程,需要孩子全身协调,包括四肢和眼神,舞蹈动作最开始可以慢一些,随着教学的深入,幼儿越来越熟练,可以适当加快做动作的速度。舞蹈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运动,舞蹈律动让孩子的肢体得到锻炼,灵活性和协调性都会逐渐提高,动作变得越来越优美、流畅。
摘 要:小班幼儿正处于身体、语言、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阅读对他们来说格外重要。良好的阅读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理解能力,增长他们的见识,拓宽他们的思维。对如何善用绘本提高小班幼儿的阅读能力进行浅析。
关键词:小班;绘本;阅读
绘本是由图画和文字组合而成的书籍,绘本里面的图片能有效地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从而让他们阅读绘本里面的文字,进而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绘本可以为小班幼儿创设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吸引他们阅读的注意力,所以如何善用绘本阅读,帮助小班幼儿提高阅读能力,已经成为每个幼儿教师思考的问题。下面,就对小班幼儿的阅读特点、小班阅读现状、绘本阅读的优点以及如何善用绘本阅读提高小班阅读能力进行分析。
一、小班幼儿的阅读特点
文字阅读对于不喜欢阅读的人来说是极其枯燥的,别说幼儿,就是成年人,在阅读不喜欢的文章时都会感到异常乏味、枯燥。小班幼儿正处于思维、身体发展的活跃期,他们几乎都是率性行事,只有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及兴趣。阅读也是一样,如果拿一本书,叫他们坐下来,仔细品味书中的内容,估计没有几个幼儿能办到,因为那样的阅读会让他们感到很无趣。所以小班幼儿的阅读,重点在于引起他们的注意,就是阅读内容要有能够吸引他们的地方。例如绘本阅读中,书中的图片能引起小班幼儿的兴趣,能够让他们提起兴趣,引发他们的想象,就能够让他们去阅读书中的内容。总之,小班幼儿的阅读特点就是,阅读的东西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能够让他们在快乐中阅读。
二、幼儿小班的阅读现状
小班幼儿的思维正处于发展的活跃期,他们的思维能力较弱,阅读能力较弱,所以小班幼儿在阅读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阅读时不知所措
由于小班幼儿年纪尚小,识字不多,他们很难做到独立阅读。在阅读时,甚至会把书倒过来看,对阅读顺序也不了解,一会儿看前面的内容、一会儿看后面的内容,书对他们来说和小汽车、小娃娃那样的玩具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还有一些幼儿在阅读时,由于太过乏味,就会把书扔掉或者把课本里面的内容撕下来玩,导致书籍破损严重。
2.思维跨度很大,想象空间很广
小班幼儿在阅读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思维跨度很大,想象空间很广,他们在阅读的时候,由于识字不多,所以他们只对那些有着鲜明色彩的图画感兴趣,在阅读时常常把两幅完全不相关的图画联系在一起,在阅读时,边阅读边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然后还边阅读边自言自语地说出来。例如,给小班幼儿讲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然后就故事的内容给他们看图片,在他们看过图片之后,重新拿一张图片,图片上只有兔子跟老虎,图片注解是老虎吃兔子,小班幼儿就会将其理解为兔子跟老虎在赛跑,而忽略了阅x里的注解,这样就无法理解故事的真正内容。
3.没有阅读耐心
小班幼儿大多都是活泼好动的,阅读意识淡薄,在阅读时很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吸引,导致阅读不专心,所以很多小班幼儿在阅读的时候,往往还没看一会儿,就跑去做别的事或者没有专心在阅读。
三、绘本阅读的优点
由于小班幼儿需要在有兴趣的情况下才能做到专心阅读,而颜色鲜明的图片往往就能引起幼儿的兴趣。绘本中的文字具有字体大、字数少的特点,与图片结合在一起,让幼儿在观看图片的同时,也能注意到文字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就渗透了识字内容。
四、如何善用绘本阅读
1.老师就绘本内容引导幼儿进行阅读
在拿到一本绘本后,老师应当从指导幼儿读封面、读内页,学会一页一页地翻阅书本,根据绘本自身的特点来进行阅读。观察画面时,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关注细节,关注整体,猜测想象故事的内容。对绘本文字的阅读,应当结合图片阐述,以手点字,让幼儿对文字的形象进行记忆。
2.绘本内容要多加创新
要想使小班幼儿对绘本阅读不觉得内容重复,从而失去阅读兴趣,就必须对绘本内容与排版进行创新。如果绘本内容始终不变,就会让幼儿失去阅读兴趣。所以,要对内容进行创新。例如,在第二课时或第三课时中,可以将绘本图片进行不同的排版,让幼儿来排序;或者跳读、反读,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增加绘本阅读的趣味性。
总之,小班幼儿正处于思维发展的活跃期,阅读能增强小班幼儿的思维扩散,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所以提高幼儿阅读能力,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是每个幼儿老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