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25 04:06: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幼儿常规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谈新《纲要》背景下如何开展幼儿园一日常规教育

【摘 要】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生活具有合理的节奏,既能使神经系统得到有益的调节,促进身体健康,又能使幼儿积极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从而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生活能力,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建立新型的幼儿园常规教育,对于幼儿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常规;常规教育;纲要

新《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一日活动常规指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集体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它是幼儿园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前提,更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重要桥梁,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教育中 “常规教育”是为了实现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目标,目的是让幼儿活泼又有序地健康成长。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正说明幼儿期是形成和培养良好素质的最佳时期,良好的班级常规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新《纲要》的颁布,对幼儿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幼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在新旧思想的交替与碰撞中,幼儿园常规教育也出现了两种极端现象。1、高自由――放任幼儿。幼儿处于放任、自由状态,严重影响了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2、高控制――强制幼儿。幼儿园常规教育公式化、标准化。在农村混龄教学中,以上两种极端现象尤为突出。因为农村的孩子进城不方便,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只能由爷爷奶奶照看。还有些孩子父母离异,孩子扔给了爷爷奶奶带。由于隔代教育这些孩子大多任性,还表现出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对我们的教育大大的不利。

幼儿时期情感比较外露,易受暗示和感染,幼儿园常规教育应充分利用幼儿这一特点,创设良好的环境、宽松的氛围、以积极的行为感染幼儿,使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内化为幼儿自觉自愿的行为。《纲要》中指出“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也就是说,幼儿园常规教育价值取向是让幼儿学会自律。

一、创设良好的熏染环境,幼儿形成自律意识

环境是无声的语言,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方式与条件。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通过陶冶、暗示、感染、模仿、监督、提醒等形式发挥作用的,也就是说它主要通过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方式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投放材料,布置环境要有足够的数量,不用担心自己没有,情绪上不高兴。还可以环境的暗示在一些地方贴上标语提醒幼儿注意。如区域活动规则上贴小脚印,让孩子按脚印放好鞋子。在盥洗处可以布置“节约用水”等标语,提醒幼儿别忘了关水龙头。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的平等、宽容、接纳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幼儿自觉自愿形成良好的自律行为。

二、行为的熏染,促进幼儿模仿行为

(一)幼儿良好行为的“熏染”。模仿是孩子学习的重要途径。对爱模仿、易受暗示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榜样的行为不仅要在幼儿心理上产生共鸣,最重要的是要反映到幼儿的行动中去。让幼儿自觉地以好榜样的精神为动力,以榜样规范行为。同伴之间行为的“熏染”在幼儿常规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班上幼儿老爱欺侮同伴的孩子,同伴们都不乐意和他玩。有一次,午睡有些孩子鞋子东一只西一只。只有李金波小朋友两个鞋子放得整整齐齐,我表扬了他的行为。没放好的孩子爬起来重新学李金波的样,把鞋也放得整整齐齐。这孩子也重新拾回同伴的好感。

(二)教师良好行为的熏染。教师在幼儿心中的形象是无人能比,模仿教师是幼儿十分喜欢的游戏,在幼儿常规教育中,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自身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幼儿,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集体活动中,幼儿要有良好的坐姿,像儿歌里一样“坐着要学小白鹅,挺起胸膛精神好”。那教师也要像儿歌中的小白鹅一样坐。

(三)家长良好行为的熏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你们的一言一行也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好的行为让孩子一生受益。现在是信息时代,电视、电脑、手机。家长们也要少玩这些东西,以免你的孩子也爱上他们。

二、生成规则――幼儿形成积极主动的自律意识

在《纲要》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也就是说,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自主、自由的空间,使幼儿在自主活动中“生成”自律规则。

(一)在自由活动中生成规则

新《纲要》强调“要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在自由活动中,幼儿是独立的人,是有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特征和生活方式的人。在这个小团体中,幼儿是主人,他们有能力在活动过程中生成并遵守各种规则。在一次散步时,孩子们自由的在画好的线上学走钢丝。走着走着,结果,大家挤在同一条钢丝上。这时,幼儿喊了起来:“老师,我们走到同一条钢丝上,不能掉河里咱呀。”一个幼儿说:“这样没法走了,不能插队。””又有一个幼儿说:“也不能从后面上来,要碰头的……”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了,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往前走。这样的规则是幼儿在实践中探索的结果,幼儿也会主动遵守。

(二)在自主游戏中生成规则

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游戏。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容易生成良好的规则。一次区域活动孩子们在玩办家家的游戏,一个当“妈妈”,一个当“爸爸”,一个当“宝宝”。他们都想喂娃娃吃东西,可是勺子只有一个,这时,“妈妈”说:让宝宝先喂吧,因为宝宝最小。宝宝最小这就是幼儿在游戏中生成的规则,而这样的规则是幼儿自己制订的,它不需要教师去干涉、强加。

幼儿园常规教育贵在坚持。同时教师还要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给幼儿足够多的自由自主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中主动生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从而形成自律意识,让他们更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和谐地发展。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探析幼儿园常规教育和学前教育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前教育改革的问题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学前教育这种基础性教育中,对于3-6岁心理不成熟的幼儿来说,让他们接受常规教育对其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采取有效的常规教育方法,培养幼儿日常的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是当前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幼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的挑战。

【关键词】幼儿园 常规教育 学前教育 创新

常规教育指的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日的生活安排和行为准则,它是幼儿从家庭融入社会集体这一阶段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也是学前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和方法中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问题,从学前教育改革中幼儿发展为本的内容出发,提出了幼儿常规教育的创新举措。

一、幼儿发展为本在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体现

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是学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让幼儿教育目标重回幼儿本身,坚持以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并注重知识技能与幼儿情感态度培养的结合。

1.注重幼儿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虽然幼儿的心理还不成熟,但幼儿却是存在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幼儿教育不仅是单纯的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对个性和创造力的追求,从小就树立创造意识。在幼儿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更多的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实现动手操作,要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在涂画中通过造型的操作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创作发展积累素材。

2.注重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

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主要是让他们去感知生活,通过生活中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幼儿对美的情感表达。他们在对事物的感知方面主要通过视觉来完成,教学中常常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们去接触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通过视觉去感受大自然的各种风光美景,通过艺术作品去感知不同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情趣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1.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忽视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的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往往是由教育者决定,但各种因素常常导致教育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意向,反而造成幼儿的不情愿。比如某些教育者认为幼儿不具备成熟的思维能力,在常规教育中只要以服从教师的管理为主,长时间后,幼儿的常规行为便失去了发自内心需要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幼儿个性发展。

2.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内容缺乏灵活性

受传统的幼儿常规教育的影响,许多教育者在幼儿常规教育中经常教导幼儿说“不听老师的话就不是好孩子”、“坐在自己座位上不许动来动去”等话语,这是因为许多教育者对幼儿的评价只用“好”与“坏”两个角度。所以常规教育内容也比较刻板,意在将幼儿打造成为教师言听计从的规规矩矩的人,抹杀了幼儿的灵性。

3.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幼儿常规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性,这样才能多方位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但实际的教育中,教育者常用的日常教育方法便是让幼儿玩游戏,首先讲解游戏规则和提醒注意事项,对违反规则的要求表演节目或讲故事。这种默守常规式的游戏特点不利于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也忽视了幼儿其它方面的发展。

三、幼儿常规教育创新举措

1.让幼儿参与常规教育内容构建

常规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也参与内容的构建中,以幼儿需要为导向,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比如在我是解放军的游戏中,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做才能使动作更加标准,形象更接近解放军,让幼儿自己表达这一游戏需要注意的要点,然后在游戏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不规范问题加以修正。

2.教育方法要多样性

幼儿常规教育不仅仅是让幼儿玩游戏,还要采用更多的教育方法去促进幼儿发展,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陶冶幼儿的情趣,增长他们的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方面的启发、以及情感方面的感染和影响。另外,还可以通过情景表演方法让幼儿融入角色中,让他们在角色的扮演中去感知社会和体验生活。

3.加强教育者在常规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幼儿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者的影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注重教育者良好形象的树立,教育者一身作则的同时,幼儿家长也必须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幼儿常规教育也必须进行创新,不断探索科学的常规教育方法,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断努力。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幼儿园如何搞好生活常规教育

摘 要:人们生活在社会中,需要遵循一些规则。幼儿一迈入幼儿园,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制约,必须学会遵守规则的约束。本文结合教育实践阐述了幼儿园如何搞好生活常规教育。

关键词:幼儿 教育 常规

常规就是日常生活中必需遵守的规则,人们生活在社会中,需要遵循一些规则。幼儿一迈入幼儿园,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制约,他们也必须学会遵守规则的约束,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所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则便是常规。那么如何搞好幼儿生活常规教育呢?笔者的做法是:

1 良好习惯,坚持从小培养

所谓的“首印效应”就是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并且“首印效应”告诉我们:所有的事必须重视第一次,特别是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园是孩子走上社会的第一步,是幼儿在幼儿园养成良好习惯在一生中至关重要时机,正所谓:“少年若天成,习惯如自然”。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

研究表明:3~12岁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所以我们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都要制定明确的规则,想方设法去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如规范幼儿不“丢三落四”,就可以使幼儿养成做事有条理、观察细致的好习惯。

2 制定规则,严格规范动作

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差,所以教师必须制定出明确的规章制度。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要提出并建立规则,依据常规制度对幼儿进行指导,让幼儿知道该如何约束自己,才能做得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规则时必须让幼儿清楚为什么这样制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因此,每个老师要结合本班级的具体情况和幼儿一起商讨并制定班级规则。这样,不仅能加深幼儿记忆,而且使幼儿更加自觉遵守他们亲自制定的规则。如午睡时应该要求幼儿做到:(1)轻声走进卧室;(2)临睡及起床时保持安静;(3)在固定的地方穿脱衣服;(4)入睡时不玩其他物品;(5)午睡时能主动表示大小便。

其次,由于家庭教育、幼儿本身具有差异性,在实施建立常规的初期时,要细心的去指导、示范,对于经常违反规则的幼儿,应该强化动作,并且由于孩子本身具有的一些破坏行为,必要时加以小小的惩罚,反复地建立规则意识,再强化动作。对于这种个体我们应该坚持,不能放弃,步调一致,否则其他的孩子就会去模仿,影响整体,最后一事无成。

3 强化激励,做到家园一致

美国心理学家利伯特在《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强调提出:“强化在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方面是最为有效的,而强化越及时,则效果越大,反之越小。”因此,宜对孩子在培养良好习惯方面的积极表现予以、肯定、赞扬、奖赏等正面引导。在幼儿园,孩子们为什么能够形成不挑食、准时睡觉等好的行为习惯,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有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强化激励作用。例如:孩子因偶尔上课积极发言而受到了老师的赞扬,那么这种行为就会经常表现出来,该行为的增强就是由于老师的赞扬起了强化作用。

可是,孩子在园的好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其原因除了孩子的习惯具有不稳定的因素外,主要还在于家长在家里没有严格的要求。即使有了一些规定,也由于父母娇宠惯养,规定往往难以执行,而这些规定一旦破例,便会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再也难以形成了。所以,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要做到有效的家园沟通,延续幼儿园的某些常规制度,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地坚持下去,直到新习惯在孩子身上自觉养成为止。

4 以爱为本,建立信号机制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老师说:“快去洗手,吃点心”,“上课要坐端正”,“不要乱丢玩具”等简单的口令,这些口令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细细回味,发现命令的口吻太强烈,孩子遇到这些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只是简单地按照老师的命令极不情愿地执行,并没有内化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只是在外界压力下暂时的被动行为,这样的常规培养并不是我们所想要的。所以,在进行常规培养的时候,我们应该采用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用点点滴滴的关爱让他们慢慢的接纳,让“爱”成为情感互动的润滑剂,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和尊重,在爱的氛围里学习规则,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

我们还在长期的常规培养实践中坚持使用多种信号机制,建立班级常规文化,主要有:(1)口头指令信号。教师通过口头指令信号,可以直接告诉幼儿该做什么;(2)铃鼓信号。铃鼓可以产生丰富的节奏变化中,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解放老师的嗓子,更可以培养幼儿多种良好习惯;(3)音乐信号。在幼儿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播放音乐,可以让孩子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产生愉悦、欢快的心情,并逐步知道听到某一乐曲,就明白该干什么。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孩子熟悉大量的歌曲和乐曲,享受音乐的熏陶,另一方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接收特定的信号,形成良好的习惯;(4)肢体语言信号。老师可使用自身的肢体,做出不同的动作,用肢体提醒幼儿,用眼睛与幼儿对话,如:队列训练时,老师通过不同的手势可以让幼儿完成不同的动作。

一个幼儿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在循序渐进过程中慢慢养成的。我们教师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坚持对幼儿常规教育和培养,就一定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人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摘 要:电影《看上去很美》以幼儿园新生方枪枪的“坎坷”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从这部影片中分析出幼儿园常规教育中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教育策略单一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幼儿案例;常规管理;幼儿天性

一、案例――方枪枪的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上课、盥洗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回穿梭。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镜头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片段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师夸张的处理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发展很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片段中的某些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就反映出当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

从字面上看,幼儿园常规教育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幼儿园常规”和“教育”。因此,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常规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三个方面。

与《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规不同,当今幼儿园的常规中已经没有像“每天早上必须大便”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内容,但是细则还需考究。举例来说,“吃饭时保持安静”“迅速安静入睡”“上课时坐姿端正,两脚并拢、眼睛看老师、手放膝盖上”等。因此,幼儿园常规的合理性还有待考究,不必要的常规也还存在。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且策略单一

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一定的规则,发展幼儿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在幼儿园实践中常规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异化,诸多教师倾向于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管理儿童。

2.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策略单一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这类方法比较单一,通常就是说教、奖励和惩罚。

(1)说教

说教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给予指令或劝说的形式让幼儿遵守常规。教师在工作中看到幼儿的违规行为时,一般都会立即提醒他们,让他们改正。遇到有的幼儿无反应时,教师会进行劝说。

(2)奖励

奖励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奖励又可以被称为正强化,它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部分。幼儿也同样有这些需要。教师可能给幼儿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充足,但是其他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便自己抓住一切机会来获得这些需要。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大便的时候,方枪枪一直蹲到最后一个,直到老师来喊他,老师说今天没有就算了,他小声地问老师:“那今天会扣我的小红花吗?”在老师回答不会之后,他高兴地提起裤子跑走了。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中经常使用奖励这一手段。奖励在幼儿园有多种形式,如评小红花、小贴画、教师拥抱、抚摸、给予特权、小小的物质奖励等。

(3)惩罚

惩罚与奖励相对,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依据主要在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惩罚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教师在幼儿出现违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对于一些违规的行为,教师一般会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和语言威胁来对幼儿进行惩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遵从幼儿的天性,合理制定适宜的常规内容

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幼儿仅是常规的被执行者、运用者的现象,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中,只有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才能真正遵守常规。

(二)幼儿教师常规教育要有计划性

幼儿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保持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幼儿时就要有一个计划。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教师应该从提醒说理惩罚重复动作惩罚剥夺游戏慢慢过渡,逐步加深教师教育行为的程度。教师切不可出现为了获得眼前的效果,就直接用惩罚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维持长远的效果。

(三)常规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个性,不要过分强调共性

班级的常规是针对幼儿园整个班集体的要求,这就要求班级的幼儿要完全整齐划一。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就像电影中李老师命令所有幼儿起床后一起拉大便一样,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很常见。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每个幼儿所面对的常规是相同的,但是在规则的遵守上每个幼儿所需要的指导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幼儿情绪活动中的常规教育初探

摘要: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幼儿情绪活动中的常规教育十分重要。教师由于自身情绪调控能力欠缺、疏于关注和理解幼儿的情绪等原因,经常会对幼儿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处理失当。在幼儿教育工作中,要宽容幼儿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增强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理解能力、协调能力,提高幼儿情绪活动中的常规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情绪活动;常规教育;幼儿

一、情绪及常规教育的重要性

1.情绪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6岁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的安定与愉快是健康幼儿的重要表现。当幼儿情绪处于安定与愉快的状态时,机体会分泌出对身体有益的物质,这有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与健康发展;愉快的情绪还有助于幼儿积极地探索环境,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情绪安定与愉快是幼儿保持身心健康以及产生适应行为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感受和体验是幼儿形成安定、愉快情绪的基础,幼儿若能经常地、反复地体验这样良好的感受,便有助于形成良好情绪反应模式和习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成人还应该逐渐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不适当的消极情绪(如生气、悲伤等)转移、缓解与控制的方法,这也是促进幼儿情绪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

2.常规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常规是指以维护幼儿的日常生活秩序为目的,教育者为其制定的在集体生活和个人成长中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作为需要融入社会活动的幼儿,只有在接受人类社会所形成的常规的条件下,才能顺利地成长。因此,家长和教师必须非常重视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了解和遵守社会生活常规,帮助幼儿在了解人类社会生活常规的基础上,学会根据常规来进行自我控制,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社会秩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因此,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约束幼儿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使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的过程,成为他们行为规范化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最终使幼儿走向自律。

二、幼儿情绪活动中的常规教育问题

1.教师自身情绪调控能力欠缺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及时发现并引导幼儿调节梳理情绪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只有在我们自身的专业素养达到一定的程度,具备较强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自我调节控制自己情绪的基础上,才能尝试去发现、引导、帮助和影响幼儿。如果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自己的情绪都容易波动,都无法梳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又如何引导和帮助幼儿管理好情绪呢?

2.对幼儿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处理失当

今天是周一,根据轮流选游戏的规则,第五组的幼儿最后选择游戏。眼见自己喜欢的游戏一个一个被别人选走了,轩轩闷闷不乐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等大家都开始玩了起来,他抬起手把旁边小朋友刚搭好的雪花片打翻在地上。这一动作恰巧被老师看见了,老师严厉地说:“看看!你怎么玩玩具的?!到一边去,不要玩了。”

在上述案例中,轩轩小朋友并不是有意去破坏别人的游戏,他只是不知道如何来缓解和梳理自己的消极情绪,从而采用了破坏这一简单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但是老师不明就里,只看到结果就直接粗暴地判断是非对错,并对其进行批评。这不但没能帮助他正确地宣泄难过情绪,反而让他加剧了消极难过的情绪。

这种情况在幼儿园每天都在发生,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幼儿违规行为,使用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和直接。往往不问原因,不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只看到造成的结果(违规行为产生),就直接、粗暴地批评幼儿了事。问题在于,教师回应幼儿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为什么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呢?主要是因为我们只是用成人的标准来看待孩子,猜测他们违规行为的动机,并没有意识到幼儿情绪的多变性和善变性,忽略了教师在幼儿违规行为发生时的情绪控制和正确指导。

3.教师和家长对幼儿情绪问题理解和关注不够

幼儿的情绪很多时候都是外显的,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活动来判断幼儿当时的情绪。所以,教师和家长时时刻刻都要做一个有心人,这样才可能及时发现幼儿的情绪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很多老师经常忽略了这一点,对幼儿情绪活动重视不够,关注不够。在上述案例中,当轩轩闷闷不乐时,如果老师能及时发现并给予疏导,而不是等到他打掉同伴玩具才来干涉和批评,或许可以避免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幼儿情绪活动中的常规教育策略

1.宽容幼儿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因“因”施教

在面对幼儿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时,教师不能凭借自己主观的判断来要求孩子如何去做,而应该以一颗宽容的爱心去同情、尊重他们,深入地了解他们违规行为背后的“因”,“蹲下来”仔细倾听他们心里的声音,深切感受他们当时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各样内外因素的影响,幼儿会产生多样的情绪体验。当他们面对不如意或是措手不及的情况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违规行为,这很有可能就是情绪失控行为。在他们违规行为的背后,或许有悲伤、难过、尴尬、担心等等,也有可能是不知所措。

一次体育游戏时,大家在有序地进行钻圈的游戏。晨晨一连将几个圈都碰倒了,引来了大家的哈哈大笑,惹得晨晨生气地将其他几个圈都踢倒了。老师看见了,走过去摸摸晨晨的头说:“晨晨刚才可能是因为后背太高了所以没钻过去,如果后背低一点就可能钻过去了,再试试吧!”晨晨在老师的鼓励下重新调整了后背的高度,终于钻过去了。这时,老师高兴地对晨晨说:“你看,只要努力一样能成功!真为你高兴!”大家齐声拍手鼓励他,晨晨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随后又在老师的带领下将刚才踢倒的圈都扶了起来。

晨晨之所以会对体育器械发脾气,将其踢倒,完全是因为动作不到位带来的羞愧和尴尬的情绪。由于老师及时捕捉到了他的情绪变化,并找到了背后的“因”,再以温柔、宽容的方法安抚了他的情绪,帮助他度过了这一难关,晨晨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调控自己的情绪,化解了自己的怒气。

2.通过多种方法,提高幼儿情绪调节能力

(1)发挥成人的榜样作用。父母、老师的榜样作用对培养幼儿情绪调节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不但要以积极健康的情绪面对孩子,还要自己控制好不良的、消极的情绪。教师早上进班之前要充分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将积极、乐观、健康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家长下班回家前也要积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不要把压力、怨气、怒气等不良情绪带给孩子,避免在幼儿面前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家长对的情绪调控行为对引导幼儿调控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及时进行适当引导和干预。这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幼儿的情绪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判断、给予及时的引导。幼儿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很多幼儿常常把情绪写在脸上,教师只要略加注意就能观察到。笔者在班上开设了“说说心里话”区域,当幼儿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可以到那里和好朋友说一说,也可以和娃娃说一说。在这一区域,还准备了纸、笔、剪刀等让他们发泄释放心中的不良情绪。

(3)创设环境,进行补充干预。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无法时时刻刻捕捉每个孩子的不良情绪并给予及时的指导,我们班就通过让幼儿展现自己情绪的方式来“告诉”老师。班级设置了“今天我开心吗?”表情墙,让幼儿根据自己当时的心情选择高兴、悲伤、难过、忧虑、生气等表情图案贴在自己的名字下面。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根据表情图了解幼儿当时的主要情绪,也能看看后来幼儿情绪是否有变化(幼儿根据情绪的变化,可以补充后来的表情图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幼儿情绪进行干预和引导。这样,能尽量弥补单靠老师观察带来的遗漏和不足。

(4)开展活动,帮助幼儿学会调控情绪。活动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我们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学习文学作品等活动,来帮助幼儿了解他人是如何调控自己情绪的,学习遇到不良情绪和消极情绪时如何来发泄、释放。在活动中,要让儿童以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为前提,学习正确有效的解压方法,如喝水、运动、找朋友聊天、画画、书写等等。

3.创设情绪情境,提高幼儿情绪理解能力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认识了高兴、生气、伤心、难过等情绪表情,但要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与情绪有关的情境却不容易,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特定的情境,让他们来体验和理解情绪。如:我园每年“六一”节前都会举办献爱心义卖活动,幼儿会选出自己喜爱的玩具、书籍等进行义卖,收集爱心善款,帮助别人。幼儿很喜欢这样的活动,因为它再现了生活中买卖的场景,满足了幼儿模仿生活的兴趣和愿望。可是,幼儿要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卖掉,又有念念不舍的情绪。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殊的情境,引导幼儿站在他人的角度,体会不舍的情绪,提高情绪的理解能力。

4.提供社交机会,提高幼儿情绪协调能力

在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中,没有家长和老师的参与,少了对成人的依赖,他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消解同伴之间的矛盾。要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就必须学会站在同伴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情绪,学会收敛、理解和包容,这样的交往才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情绪控制能力,减少情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

在玩“娃娃家”游戏时,两个家庭都要用到吹风机给宝宝吹干头发,孩子们争论起来:“我家要用,我家宝宝不吹干头发会生病的!我们要用,先给我们用。”“为什么给你们?我们先要用的。”……这时,媛媛站出来说道:“只有一个吹风机,大家都要用怎么办?嗯……我看还是你们先用吧,你家宝宝年龄小,用完了给我们用。”“行,就这样!”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中继续游戏……

在上述案例中,只有一方适当的妥协和让步,才能化解这场矛盾。只有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从同伴的角度出发,才能理解对方着急、焦虑的情绪。在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中,一触即发的违规行为就被化解了,幼儿的情绪协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教育

摘要: 常规问题一直是所有老师常抓不懈的主题,也是幼儿园的重中之重。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是老师最棘手的问题,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方法,提出了个人看法。

关键词:小班幼儿 常规教育 爱 模仿能力 正面引导 教育合力

常规问题一直是所有老师常抓不懈的主题,也是幼儿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刚入园不久,他们对幼儿园的各种玩具充满着新鲜感、好奇感。在他们的意识中没有制度、没有规则,他们什么都想试一试,什么都想玩一玩。因此,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是老师们最棘手的事情,也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

一、常规教育,以爱为基础

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如上厕所时不会脱裤子、提裤子,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吃饭时有的幼儿不会用匙子,老师要一口一口地喂。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还要想办法哄。当孩子大小便拉裤子时,还要帮助他们换衣服、洗衣服……如我班的小石头,爸爸妈妈都在甘南自治州上班,从小就有奶奶带,胆子很小,刚入园时老师组织的活动他不愿参加,我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经常耐心地帮助他,刚开始给他喂饭,后来慢慢引导他自己吃饭、喝水。在组织活动时也对他特别照顾。渐渐地,孩子开始信任我了,还把我当成了朋友,对我提出的要求也会积极、认真地完成,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多了。在此基础上,还要把关心热爱孩子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良好的常规行为。

二、利用幼儿模仿能力,加强常规教育

有的孩子天生活泼、好动,这些孩子虽然性格开朗、爱说、爱跳,给班级带来了生气,但同时又由于他们好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某些常规行为习惯养成上较欠缺。例如,我要求幼儿每次离开座位前都要把小椅子轻轻推到桌子下面,可总是有许多孩子顺手把椅子一推,发出很大的响声,根本没有达到“轻轻”的要求,我强调了多次,效果也不是很好。我就利用幼儿时期模仿能力特别强这个特点,每次都拿一把小椅子用很夸张的动作轻轻把它推到桌子下面并且嘴里还要说一声:轻轻,然后才让幼儿放小椅子。

人们常说:孩子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孩子们的“监控”之中,来不得半点虚假。慢慢地,班里再也没有出现乱放、乱推小椅子的现象,幼儿都是很自觉地轻轻地把椅子推到桌子下面。还有,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这时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就接。要求幼儿在午睡时要安静、不讲话,老师这时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寝室里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也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寝室里安安静静,想讲话的幼儿也会打消讲话的念头。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这样才能为孩子做出好榜样。

三、注意语言的简洁、规范,富有情趣

老师在向小班孩子进行讲解规则和要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语言的见解,规范和富有情趣。讲给孩子听的话,应该是孩子一听就能明白的。老师可以在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一边做一边说,提高语言的示范性和直观性。一次提的要求不能太多太复杂,要突出重点,语速要相对慢一点。另外,老师要尽量让自己的语言生动有情趣。要用富有童趣的语言讲解各种要求和规则,把要求和规则游戏化,趣味化和情景化。例如在让孩子养成轻轻放椅子的习惯时,我通常会告诉孩子,椅子喜欢爱护他的孩子。如果小朋友大力搬椅子,椅子会摔跤,会生病,他的小脚还会断呢。同时,一边说一边请平时能够轻轻放好椅子的孩子来进行示范。孩子示范以后,老师会告诉孩子,XX小朋友的椅子今天可高兴了,他说以后也会和他做好朋友。这时,其他的孩子也会向刚才示范的孩子一样轻轻放椅子了。又例如在请孩子轻轻上厕所的时候,我也要求孩子学小猫走路。小班的孩子喜欢模仿,他们都会模仿小猫走路时的动作轻轻去厕所的。通过以上的训练,我们班的孩子在活动常规,游戏常规,生活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坚持正面引导,适时表扬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小班幼儿在吃饭时,桌上、地上全是饭粒,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幼儿吃饭时经常表扬那些吃饭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xx吃饭吃得真干净,桌上、地上一个饭粒也没有,他一口口地吃得多香啊!今天我们来请吃饭干净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去发玩具。”这时,幼儿们都一口口慢慢地吃着,生怕饭粒掉在地上、桌上。吃完饭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得可干净了,没有把饭掉到桌上。”所以,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五、坚持教育的一致性,不断实践,及时巩固

在进行常规训练的时候,两个配班老师的意见和方法一定要一致,要形成共识。不可以这个老师这样要求,另一个老师那样要求;一个硬一个软。这样的话,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办。一个老师如果定下了一项要求,必须让另外一个老师也知道,这样,两个老师才能紧密合作。而且,当常规一旦确立,就必须要天天坚持,长抓不懈。

六、重视家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特别是小班,初入园时,家长担心幼儿的生活起居。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机会,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情况,对家长提出有关教养幼儿的具体要求,如初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等,让家长在家中也要培养幼儿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擦嘴、洗手等习惯。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稳定的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小班幼儿更是一张心灵白纸,需要我们细心呵护、耐心守候、不厌其烦、循序渐进地进行常规教育。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谈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策略

【摘要】幼儿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常规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还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小班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初始阶段,怎样开展有效的常规教育,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及幼儿年龄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幼儿常规教育策略。

【关键词】小班幼儿 常规教育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更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要让幼儿“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还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小班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初始阶段,小班幼儿刚入园、年龄小,同时父母及长辈的溺爱娇惯、包办代替,又养成了小班幼儿强烈的依赖性、缺乏常规意识及相应能力。因此,怎样在小班开展有效的常规教育,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幼儿常规教育”的概念界定:

讨论、界定“幼儿常规教育”,必然离不开对“常规”一词的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将“常规”解释为“沿袭下来经常实行的规矩”。

我国学前教育界不同的学者对“幼儿常规”有着不同的理解:刘焱认为幼儿“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2罗志芳认为幼儿常规就是“纪律”,幼儿常规就是幼儿纪律,是“关于纪律与秩序的规则”。3王玉认为“常规就是限制儿童的不良行为,常规教育就是管”。

综上所述,幼儿常规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的常规教育,是幼儿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需要,对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教育。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主要是指: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交往活动等,从时间顺序上来划分,可以分为:入园、晨检、早操、集体教学活动、户外活动、区角活动、午餐、午睡、午点、游戏活动、离园等环节。

三、开展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策略:

1、创设“会说话”的幼儿常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常规教育氛围。

环境支持和影响着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开展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首先应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常规教育环境,而小班幼儿又刚入园、年龄小、缺乏常规意识,为此,我们在为幼儿创设相应的常规教育环境时,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让环境“会说话”,积极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例如:洗手池前与水龙头相对应的地面,我们贴上了可爱的“小脚印”,它告诉孩子们,每个“小脚印”上只能站一个人,其余的人可以排到“小脚印”的后面稍作等待;活动室地面的“半圆形”标志线,帮助孩子们迅速有序地将小椅子摆在活动时需要的位置;楼梯台阶上的“脚印”标志以及楼道墙面的“毛毛虫”标志,提醒孩子们,上下楼梯靠右行、一个跟着一个排好队。

2、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适宜的幼儿常规教育活动。

幼儿的常规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使每一个幼儿都能从中获益,获得自身应有的发展。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及特点不同,常规教育的内容、要求及形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在这个年龄,良好的行为习惯常常是通过模仿学习并巩固下来的。”5因此,在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我们特别注意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幼儿在模仿中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早晨入园时,老师会主动热情地与幼儿及家长打招呼,幼儿渐渐地也知道在入园时主动与老师打招呼;活动时为了端正幼儿的坐姿,老师会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看,XX小朋友坐得多直!”孩子们顿时就挺起腰来。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幼儿的注意也和行动紧密联系。”6同时,对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在进行常规教育时,我们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幼儿多动手实际操作感知。例如:为引导幼儿离开座位时送椅子,我们创设了“小椅子回家”的情境;在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时,我们在区角游戏中为幼儿创设了“生活服务区”,让幼儿在实际操作(扣纽扣、系鞋带等)中习得基本的生活技能。

3、关注幼儿一日生活,随机生成常规教育活动。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渗透、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源于生活,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离不开幼儿的一日生活,而幼儿园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机教育”,因此,幼儿的常规教育应该是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在幼儿各种游戏和活动中的。例如,幼儿进行桌面游戏活动时,我们发现许多玩具掉在地上了却没人捡、幼儿之间相互争抢玩具等现象,据此,我们随机生成了“玩具玩具我爱你”、“玩具大家玩”、“玩具回家”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建立、理解并遵守活动规则;在发现幼儿常在教室里追逐疯跑这一情况时,我们随机生成了“小花猫走路静悄悄”、“我叫轻轻”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幼儿明确相关规则。

4、加强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巩固常规教育成效。

“家庭和幼儿园是对儿童进行保育和教育的不同场所和环境,同时也是儿童生活中两个最重要的环境”。7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认为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常规教育应由幼儿园延伸到家庭,利用好家长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常规教育的效果和家长的密切配合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要延伸到家庭,形成教育合力”。8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和加强家园合作,实现家园同步教育,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例如,通过班级家园栏、QQ群及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讲座等,定期向家长宣传、介绍幼儿常规教育方面的知识;利用家园联系册,每月与家长互通幼儿在园及在家情况,及时沟通、反馈信息,协调一致、同步教育;借助家长委员会,充分发动家长积极参与班级常规教育,为班级常规教育出谋划策;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亲子体验活动等,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好的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不仅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幼儿常规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进一步挖掘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让幼儿常规教育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用,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谈幼儿园常规教育

摘 要:幼儿园常规教育,就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幼儿有规律的生活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自理、自律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和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教育,从而使幼儿成为将来社会需要的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与他人合作的主人。

关键词:常规教育;行为习惯;个性品质

幼儿园常规教育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点,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教育遍及幼儿园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幼儿园常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幼儿园常规教育和教师的常规管理却出现了误区。

一、幼儿园管理误区

(1)教师牵着走为主,将常规教育依然看作以管理为目的,是控制幼儿的主要手段,强调常规对幼儿的约束作用,强调幼儿行为的整齐划一与服从口令,幼儿没有自己处理自己行为纠纷和独立管理自己行为的能力。(2)过于放纵幼儿,强调幼儿的自我管理,否定某些环节的老师干预,一味地让幼儿“自由活动”,当幼儿出现违反常规要求的行为时而没提出任何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园的孩子要么被管得太死,缺乏自主性、自理性;要么孩子被过于放纵,自律性不强,影响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大家都知道,幼儿一入园,就开始了一个新的集体生活,并置身于一个教育环境之中,如果哪个幼儿园重视常规教育,如果哪个班级重视常规教育,这个班的孩子就表现情绪稳定,生活规律有秩序,讲文明懂礼貌,各种工作有条不紊。老师值班感到愉快,教学计划能按时完成。否则,不重视常规教育的班级,孩子表现情绪浮躁,缺乏组织纪律性,规则意识差,不听指挥就成了平常所谓的乱班,同时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老师组织活动感到吃力、苦恼、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更不易幼儿养成有秩序的生活习惯。因此,良好的常规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一日活动秩序,有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是教师开展活动的保障,如幼儿每天喜欢上幼儿园,乐意与他人交往,讲文明,懂礼貌,吃饭时,食欲旺盛,不挑食,不偏食,就餐习惯良好;睡觉时,睡姿正确,能按时入睡;上课和游戏活动时,能够积极参与,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等等。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仅包含科学的生活常规,还包含交往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行为规则,对幼儿终身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为此幼儿园应加强和重视幼儿的常规教育。并根据幼儿的生理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提出了建立科学的幼儿园常规的措施和方法。

二、幼儿园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1.幼儿常规的建立必须加强坚持,坚持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法宝,给孩子充分的反复实践的机会,每天的要求必须相应稳定,不可朝三暮四,今天这个样明天那个样,使幼儿感到无所适从,始终如一地去帮助幼儿建立一种惯性思维,以获得持续的终身发展。

2.对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要从点滴开始,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地进行,尤其是小班,教师要认真讲解,耐心示范,直到幼儿正确掌握为止。

3.在传统的常规教育中注入新理念,实施中,包括教师在内不存在“特权”,要将幼儿摆在主体位置,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参与进常规管理之中,最大化地促进幼儿主体发展。

4.合理安排好幼儿一日活动,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真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发展指南》精神中规定的大、中、小班作息进行,使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符合幼儿生理特点和年龄特点,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按照动静交替的原则,正确合理地组织好幼儿的各项活动。

5.加强对个别幼儿的教育,因为孩子智力发展和生活能力上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个别能力差的幼儿一定要帮助和辅导,使其逐步有序提高。

6.发挥榜样的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检点自己的举止,同时把握好教育契机,让孩子向孩子学习,让孩子教孩子。

7.教学先行以教学促常规法,当幼儿完全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他就表现出惊人的自制力,有助于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

8.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环境对幼儿良好习惯与品德发展起着熏陶作用,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来调整和改变幼儿的行为。

9.教师在常规培养中既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又要做到“言而有信、信而必实践”。

10.制定明确的常规要求,并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向他们逐步提高要求。同时教师还要做到善于总结和反思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和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促进幼儿常规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幼儿园常规教育,是摆在我们保教人员面前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在实施中要做到心中有数,科学合理,制定明确的常规要求,始终如一地将道德教育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发展幼儿自理、自律能力,懂得协调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形成群体意识;始终如一地坚持着去帮助幼儿建立一种惯性思维,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社会性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以获得持续的终身发展,使成长产生质的飞跃。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问题与策略探析

摘 要:幼儿社会化是其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过程,幼儿园作为幼儿早期社会化的场所,在幼儿社会化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其初步认同并内化社会行为规范,促进幼儿社会化。然而,现实中的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存在诸多的不合理现象,导致常规教育呈现异化。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些优化常规教育的策略,旨在使常规教育的开展更科学、人性化。

关键词:幼儿园;班级常规问题;策略

一、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的价值

幼儿园班级集保育和教育功能于一体,它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场所,更是幼儿生活、游戏的乐园。在幼儿园班级里,幼儿的生活、学习和游戏融为一体。对于幼儿园班级常规的价值,可以从工具性与教育性两个视角进行分析:工具性体现在教师通过班级常规维护集体保教的秩序;教育性体现在培养幼儿逐步适应集体生活,掌握基本社会生活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透视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常规的制定,以教育者为中心,忽视幼儿内心真实诉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幼儿园班级有良好的秩序,班级正常运转,一定的规范约束是有必要的,制定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常规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除幼儿自由活动中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而自行提出一些规则外,规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幼儿园管理者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结合幼儿园的特点,根据多年的经验制定的;二是由班级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随时提出或更改。由于幼儿未能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接受常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明所以然的过程,所以当教师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幼儿往往会将常规视为一种外在的约束力和限制,常规没有融入幼儿内心真正的价值需要,教育者较多的是从理论层面考虑进而制定常规,较少倾听幼儿内心的真实诉求。教师不考虑幼儿的内心感受,压抑幼儿个性的发展,造成幼儿在教师权威下被动地服从。

2.常规教育突出常规的工具性,忽视其教育性

常规既有工具性又有教育性。常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因而我们也可以说,常规的工具性是为其教育性服务的。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过分地注重常规的秩序、约束等价值,忽视常规的自由、权利等价值,这样就难免会异化幼儿园班级的常规教育。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常规就会由教育手段变为了教育目的。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往往会耗费大量时间维护班级秩序,占用了幼儿较多的自主活动的时间,而教师这一行为背后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完成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显然,这是一种外在的目的,而不是出于满足幼儿的需要,为幼儿的自我发展服务的内在目的。而所谓教育性,即教师要将促进幼儿发展作为自身行为的指导,以引导者的身份于无形之中将幼儿的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行为规范上来。若过分注重常规的秩序约束等价值,那么常规的教育性就不容易真正落到实处。

3.常规教育以说教和强化为中心,教育方式单一

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教师开展常规教育时经常会用“不要”“不能”“不可以”等限制性词汇或者以反复说教的形式强化幼儿遵守常规。然而,由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可知,幼儿主要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这一阶段幼儿开始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但还不能充分理解准则的程序和意义,活动中常常以“我”为中心。若幼儿违规,教师较多的是以惩罚的形式教育幼儿,教师类似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仅会带给幼儿情绪紧张等负面情绪,但幼儿往往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常规就失去了对幼儿行为的指引作用,单一的教育方式将会降低常规教育的实效。有研究表明,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较多采用强权和外控的常规教育方式,较少使用正面或中性的教育方式。这种以权力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关注的是用强制性的方式达到纪律约束的目的,较少关注幼儿规则的内化。单一的教育方式显然不利于幼儿对班级常规的掌握。

4.常规教育注重团体需求,轻视幼儿个体需求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幼儿不容易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因而常常出现教师重视团体需求而轻视幼儿个人需求的状况。如教师提出“吃饭不能说话”“上厕所需经过教师的同意”等僵硬刻板的要求,幼儿正处于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阶段,且个体存在差异,若为了团体的一致性而提出过于刻板的要求,显然会损害幼儿合理的个人需求。有的教师甚至会轻易地给违规的幼儿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幼儿阶段正是幼儿自我概念形成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幼儿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评价,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势必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探寻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的策略

1.灵活、精简地制定常规,让幼儿参与其中

幼儿的身心尚未成熟,缺乏生活经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育者制定规则不宜太多,繁多的常规只会让幼儿一头雾水,不知所措,教育者可以在不同阶段有重点地培养幼儿遵守常规的意识,并且需要考虑到幼儿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灵活地调整,努力做到让常规为幼儿服务。而让幼儿参与规范制定的一个前提是“幼儿的需要原则”,即当幼儿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才是引导幼儿参与规范制定的好时机。因此,教育者要善于捕捉这样的教育机会,努力引导幼儿参与一些规则的制定。让幼儿参与制定常规,把常规巧妙地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要,从而变幼儿遵守常规听从教师为运用常规为幼儿服务。

2.正确权衡常规的工具性和教育性

常规教育的出发点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常规的工具性与教育性相辅相成,教育性侧重于站在幼儿的立场,是指教师通过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实现对幼儿的社会技能与社会品质的教育和提高,而工具性侧重于站在教育者的立场,是指教师将常规作为一种教育幼儿的手段,实现教育幼儿的核心目的。工具性与教育性二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促进常规教育的正常开展。教师应正确权衡常规的工具性与教育性,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将常规融入幼儿在幼儿园发生的点滴小事中,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幼儿,让幼儿不再屈从于教师权威及常规,而是发自内心地接受常规,真正发挥常规的教育功能。

3.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教育方式应多元化

游戏是幼儿园各种活动的载体,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法,即教师采用做游戏的形式培养、建立幼儿的常规意识。让幼儿感受到的是在做游戏,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接受常规,这样也便于幼儿与教师站在同一立场上。另外,教师批评幼儿时应注意场合和时机,不宜在睡觉前和吃饭时批评幼儿,以免影响幼儿的情绪。对于不同性格的幼儿,教师在教育时也应有所区别。

4.合理协调团体与幼儿个体需求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集保育和教育于一身,与学龄阶段相比,有其特殊性。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低,各方面都处于正在发展的状态,频繁地轻视幼儿的合理需求,或者为了团体的一致性强加给幼儿各种要求,可能会给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因而教师轻视幼儿的个体需求以实现团体的整齐划一显然是不可取的。合理协调团体和幼儿个体需求间的关系,教师应熟悉每个幼儿的生活背景和行为特点,尽力正确解读幼儿的内心需求,对于幼儿不同的违反规则的行为,教育者要尝试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实际问题,尽力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避免盲目地斥责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应是常规教育的受益者,而不能因接受常规教育让部分幼儿做出自己的“牺牲”。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幼儿常规教育

摘 要: 幼儿园是儿童玩耍、学习、生活的场所,幼儿园所处环境及幼儿园教室内外环境都对幼儿教育及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常规教育比较重视培养幼儿一些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因此应当为幼儿创设一些适合他们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并从幼儿身边小事出发,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关键词: 幼儿园 环境建设 常规教育

幼儿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阶段,因此教师要创设出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环境,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习惯,推动幼儿园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合理创设幼儿园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学习能力往往比较低下,因此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当前幼儿园教育中比较重要的目标。行为习惯包括很多,如广泛意义上的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尊老爱幼、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等,这些通常较为抽象,教师在给幼儿讲解的时候往往没有统一标准,而且幼儿通常无法很好地理解。其次,幼儿进入到幼儿园之前通常已经养成一些不好行为习惯,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性格难免比较骄纵。最后幼儿使用的书本中对这些行为习惯并没有明确说明。因此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创设相关环境,如在教室较为显眼的地方张贴国旗、国徽、国歌及它们的由来、天安门广场和五十六个民族小朋友等用以培养幼儿爱国思想;在花园旁边张贴爱护花草树木的图案,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习惯;在楼梯上画上可爱的小脚丫,可以有效防止幼儿上下楼梯拥挤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遵守秩序的习惯;在水管旁画一些关于节约用水的图片或标志,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的习惯,等等。通过幼儿身边的点滴事件,帮助幼儿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二、合理创设幼儿园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幼儿园教育还应积极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有一些幼儿不能坚持饭前洗手、便后洗手,因此教师可以在盥洗室水龙头前装配一面镜子,结合幼儿喜欢照镜子的喜好,促使他们积极洗手;同时幼儿园还可以实行“一人一杯、一人一巾”的制度,很多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往往记不清楚自己的号码,这时教师可以帮助幼儿记住自己的号码,幼儿对一些图案或小动物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帮助幼儿选择一种他们可以记住又比较特别的图案,将这些图案贴在自己毛巾挂钩处和杯子上面,帮助他们记住自己的号码;有一些幼儿不讲卫生,不喜欢洗澡、洗头、洗脚,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室角落贴上“我爱洗洗”的图案,并摆放一些小澡盆和洋娃娃,要求幼儿为这些洋娃娃洗澡,培养幼儿勤洗习惯;还有一些幼儿经常忘记修剪指甲,教师可以在墙面上张贴“漂亮的小手”的图案,这些图案上都有两只干净的小手,要求幼儿定期将自己的手与上面的手对比,培养幼儿勤剪指甲的习惯。

三、合理创设幼儿园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幼儿园教育要求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应当创设富有情趣的环境,引起幼儿探索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他们才会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有效的环境还可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动力,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如角色游戏中,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们开始忙碌起来,小妞妞买来芹菜正准备放在锅里炒,庆庆问:“你的菜洗过了吗?”“还没有呢!我到水池那里洗洗。”“不行,你得先择一择,再洗一洗、切一切,才能炒呢!”这样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丰富,同时促使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四、合理创设生活化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刚步入幼儿园的幼儿往往对幼儿园这个陌生环境较为抵触,离开关心、呵护他们的父母,情感往往特别脆弱,因此教师应当合理营造家庭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如开展小班“娃娃家”区域活动时,教师在“小兔一家人”区域的窗户上贴了兔宝宝、兔爸爸和兔妈妈的合影,温馨又亲切;同时提供2只松软又可爱的小熊宝宝和小孩衣服鞋子、梳子、发卡等物品,让幼儿更好地体验为动物宝宝穿衣打扮的乐趣;提供较为丰富的娃娃家餐具、灶具、各种玩具蔬菜等,让幼儿体验过家家做饭的乐趣。在这样比较生活化的环境中,充分调动幼儿兴趣,使幼儿的家庭生活经验得以拓展,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五、结语

总之,幼儿园环境设计一定要充满童趣、色彩鲜艳、布局合理,符合幼儿成长需求,但是教室墙面布置得不能太过凌乱,而且画面布置不能太高,应符合幼儿身高和视觉要求。幼儿园环境设置与幼儿园常规教育及幼儿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合理创设环境,帮助幼儿在幼儿园健康成长。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幼儿园常规教育与自控能力之我见

在普通的教育中,有些幼儿园将常规教育的目标锁定在保障教育环境的有序化,重视以形成表面秩序为唯日的的外在纪律训练,由于外在纪律凸现的是维持教育秩序与便于幼儿园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因此往往会以牺牲幼儿的内在发展为代价去换取教育环境表面上的整齐划一,这就容易把常规教育当成了控制幼儿的手段。

自我控制能力不仅在早期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自控能力缺失还会对个体今后的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自控能力的发展与儿童适应学校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美国有一项针对中产阶级家庭背景的幼儿的纵向研究发现,幼儿期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与小学低年级时的学习成绩和社会交往能力有密切关系的,具体表现为:早期自控能力好的孩子更容易形成或保持友谊;在学习生活上更能保持很强的自愿控制,也更喜欢上学;老师对他们的坚持性和抵制分心能力的打分也较高。

一、自控能力的内涵

至今为止,心理学界仍无一个公认的或简单的自我控制的定义,甚至缺乏能被普遍接受的,关于在日常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什么是儿童自我控制的定义。不同理论流派的心理学家在各自的研究中使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所谓的自我控制能力实际上都包含了一些核心的元素:

(一)自控能力包含着对行为、条件、结果之间的列联关系的预测和评价的能力。因此,自控能力的获得必然以对规则的理解、接受和内化为前提。

(二)自我控制能力是主体根据规则和要求来调节自己行为,因此执行规则的能力是自控行为的必要条件,而对规则的执行就与人格特质中个体动机冲动控制倾向有关。

(三)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自主性的体现,反映了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掌控能力。Savage认为自我控制不仅指服从权威及接受他人施加的行为标准,且指根据自我选择的信念和目标行事,从这个意义龙说,如果主体的行为完全受到外部限制,没有自主地选择和决定的自由,那么即使在表面卜看,其行为符合了某种要求,我们也不能将这种行为视作是其自控能力的体现。由于当主体的行为受到他人监督的时候,其主体性就很难体现,因此要考察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需要在“无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进行。

通过上述分析,自我控制能力可以界定为:主体通过对身心活动的监控和调节,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自觉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忍受挫折,遵守规则,使行为符合社会和自身期望的能力。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是促进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就是一个让儿童逐步解除目我中心走向社会化的过程。虽然我们并不能说自控能力的培养仅仅取决于幼儿园教育,不论是在家庭生活,乃至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幼儿的自控能力都能够得到发展和提高。然而,一方面,我国的社会现状一一绝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关注的中心,虽然我们不能说父母及其它长辈不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但过分的关注和宠爱使他们与长辈的交往中往往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协作;另一方面,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成人一样过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儿童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因此最能让幼儿体验到什么是集体,什么是平等交往的场所是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正是从这一层面上说,我们认为儿童自控能力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幼儿园的教育。而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则又主要通过常规教育来实现。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对自控能力发展的利弊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对自控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自控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可以通过说教或知识传授的方式进行,但是这一社会性能力的获得更主要是依靠自身的体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社会交往的机会,从中幼儿能获得许多社会交往的经验。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幼儿交往中发生的各种冲突并加以因势利导,就能为幼儿提供掌握和运用社会规则的社会情境,并为幼儿提供学习如何根据情境要求控制行为的机会。

幼儿对社会规则的掌握需要经历从无到有、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而常规教育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促进幼儿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内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律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化活动,它能够让儿童获得这些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通过用纪律和规则约束幼儿的行为,幼儿就能逐渐认识到什么是能被社会所接受的行为界限,了解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以及自己与所处社会世界的关系。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中不利于自控能力发展的现象

以“整齐划一”来衡量常规教育的成效。在教育实践中,由于有些幼儿园在管理上比较严格,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抓幼儿园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情”来要求幼儿的惯性。而以“整齐划一”来衡量常规教育的效果,就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

以“听话”作为评价幼儿自控能力强弱的尺度。以“听话”来要求或衡量幼儿的自控能力,不仅不利于我们对幼儿的自控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也容易对幼儿产生误导,使幼儿只是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暂时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由于这种约束并非出自内心的自愿,就很容易导致被表扬的幼儿在集体环境中过度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不仅不利于帮助幼儿形成真正的自控能力,反而会导致其内心的焦虑。

当然,在教育实践中,不利于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做法远不止以上这些,要想从根木上纠正和杜绝这些不利于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的做法,既要幼儿园教育者以及教育管理者观念上的找原因,同时也要从当下幼儿园教育的办学机制、管理模式、评价体制上加大改革力度。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途径探讨

【摘 要】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常规教育进行得好,会使幼儿终生受益。本文分别从教育理念、感知引导、情感体验、行为培养和环境布置等五个方面论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常规教育;幼儿园;实施途径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而贯穿于幼儿日常教育的常规教育是幼儿从家庭进入的首要“必修课”,是幼儿养成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在幼儿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独立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分别从教育理念、感知引导、情感体验、行为培养和环境布置等五个方面论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途径。

1 常规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决定自身的教育方法,良好幼儿教育过程实施的前提是教师具备正确的、以幼儿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理念,具有对教育行为经常反思、创新的勇气。因此,正确的常规教育理念是幼儿园常规教育实施的前提。

1.1 常规教育目标

常规教育应本着以幼儿的终身教育发展为理念,主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态度情感和自我意识,使幼儿日常活动中学会自主、自觉,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因此,在进行常规教育时,不应以限制和约束幼儿为出发点,借助威胁和批评达到目的,应培养幼儿独立自觉的规则意识与规则行为,鼓励幼儿自律与自我负责。具体实践中,应确立以幼儿为主体地位,教师为规则的引导者和共同遵守者。教师应相信幼儿是愿意遵守规则、也能控制自己,不应认为自己的作用就是控制幼儿,让幼儿保持安静与顺从;也不应成为管理班级的督查。否则,幼儿就会时刻感受到是处于被监督与纠正的角色。

1.2 幼儿自主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出幼儿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在自主的氛围下,易培养幼儿的自律行为。自主意味着给幼儿创建一个平等、宽松、自由的环境,鼓励和引导其自主尝试,积极参与,使幼儿在积极的环境氛围中占主导地位,从亲身体验中认识自己,树立信心。这样,幼儿就会积极、大胆、自信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活动。从而使幼儿养成遇到问题积极主动思考,想办法解决,而不是被动等待的好习惯。

2 认知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是指幼儿对环境中必须存在的“规矩”的认识。结合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他们在进行判断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教师应首先给幼儿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幼儿身心处于自由、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中,再从幼儿规则意识的内容出发,创设问题环境,激发幼儿兴趣,引发幼儿思考,让幼儿在积极的情绪中占主导地位,同时,让幼儿学会主动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并感悟其背后的原因,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具体做法可以通过做游戏、生活小片段情景、讲故事等引导幼儿。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幼儿学会怎样共同商定活动规则,使其知道任何集体活动都是有规则的,参加活动的人必须都遵守规则,并按规则开展相应活动。

3 情感体验

幼儿的学习,不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学习本身就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在认知角度引导幼儿理解规则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幼儿观察、感受、分析、探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幼儿内心对规则的认可、遵从。日常活动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氛围,让整个活动充满激情、充满活力,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纳规则,在后果体验中理解规则,并引导感受体验生活中有规则的益处。例如,可以将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编制成儿歌,再附加舞蹈,使幼儿在愉快的歌舞中了解行为规则;还可组织幼儿参与角色扮演游戏,通过扮演角色,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用语言、动作、表情等亲身体验角色游戏中的规则,激发其遵守规则的内在需求,促进幼儿的自律。

4 行为培养

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尚处于依从和认同阶段。在依从阶段,幼儿遵守规则是为了避免惩罚或得到奖励,在认同阶段,幼儿因为对榜样的崇拜,产生模仿行为而遵守规则。因此,在启发幼儿规则意识时,教师可通过让幼儿观察、模仿、自主练习等,对幼儿的行为规范加以培养、塑造。另外,在对幼儿的表扬、批评中,要注意方式方法的运用,避免伤害幼儿的自尊。

4.1 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在于为幼儿提供正确的道德意识,激发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感,它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为幼儿树立模范行为准则,寓浅显的道理于榜样示范之中。心理学有关研究证实,通过榜样示范,学习者的动机、态度、行为方式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改善或提高。例如,在集体面前表扬做手工认真的幼儿,并让示范给其他幼儿。这种榜样示范的正面力量比教师的说教、批评效果要好。

4.2 表扬与批评

表扬是指从正面肯定幼儿思想和行为中的积极因素,使受表扬者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荣誉感,增加其上进的内在动力,同时创造一种向上的气氛。表扬可以催人奋进,但也并非是多多益善善,也有时间和剂量的规定。想要收效显著,教师首先要注意表扬应针对事,是针对幼儿对某一件事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效果,而不应针对幼儿本人。其次,表扬幼儿时,注意不能敷衍和空谈,应简要讲明值得表扬之处。例如,“某某小朋友吃饭快、而且很干净,值得表扬”,不能简单的说表现好。再次,表扬还要及时,这样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还应注意表扬方式要得当,幼儿的性别、性格、爱好不同,其所需的表扬方式也不尽一样,应因人而异。表扬表扬还要有新意,长期重复也会失去效用。

批评是一种通过指出幼儿的缺点和不对之处,使幼儿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所犯错误产生的后果,进而加以改正。批评的效果,取决于方法的选择。对不同的幼儿,应有不同方法。不管哪种方法,都应从关心的角度进行。出于关心批评幼儿,一方面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会纠正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使其能更好地发展。但是批评要注意分寸和频率,次数不能过多。

5 环境布置

幼儿园环境是影响常规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丰富多彩的物理环境对幼儿习得常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合理、人性化的人文环境能为教师的教育过程提供支持。

5.1 良好宽松的班级环境

环境是一个隐性的教育渠道,幼儿园教室环境的布局和布置的合理,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醒幼儿班级内的常规,促使他们自觉地遵守常规。幼儿园教室环境的布置,包括房间的装饰、桌椅的设置形式、角落的设计等,都会影响幼儿的纪律行为。例如,教学活动时,幼儿离玩具太近,会分散注意力、诱使孩子去玩耍,而教师又不断地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不分心,就产生了一个不必要的矛盾。此外,还可将文明、正确的行为制成图片,贴在墙上,时时提示幼儿。

5.2 兴趣活动和课程的设置

心理学提出: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幼儿园的活动应以游戏为主,教师设计的室内、户外活动可以交替进行,在自由活动时可以给予幼儿宽松的氛围,在安全的情况下,允许幼儿释放自己的能量和情绪。幼儿园可以通过兴趣活动和课程的设置吸引孩子,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习得的各种能力。

5.3 以人为本的作息安排

合理的作息安排使幼儿情绪稳定,有安全感,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方便教师管理班级,但繁多的活动不仅会让教师担忧每项活动的进展速度,也会使幼儿紧张,最后活动效果也会不佳。幼儿教师在活动设置上应有一定的灵活度,在保证幼儿基本的吃饭、睡觉、如厕等生理需求下,根据实际情况对活动安排做小的变动。对待每一个活动环节的过渡时,要减少让幼儿等待的时间,不必经常要求幼儿统一行动,环节与环节之间应形成自然的过渡。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部队资源对幼儿园大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隐性帮助

摘 要:常规教育是幼儿园老师做好幼儿一日生活管理的“基本功”,常规教育的过程是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密切结合、充分发挥师生潜能的过程。所谓常规,就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也是为了幼儿在园内的生活既丰富又有规律,培养幼儿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它要求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坚持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很有必要。身为部队幼儿园,幼儿更容易接近解放军,通过观察解放军,幼儿更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常规教育;部队资源;帮助;习惯

常规教育是把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的要求规范化、固定化、制度化,让幼儿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借以形成幼儿神经细胞的一系列联系。

那么,我们该如何建立幼儿的良好常规呢?我觉得首先应给幼儿创造平等、公平、合理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管理中。在培养过程中,老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领导全体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可请接受快的幼儿来做组织者,这样既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又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其次,避免统一的常规教育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因人而异地进行常规教育。在建立常规前,要先想想我们所提出的要求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最后,树立榜样,及时地给予正面的评价激励。幼儿的模仿性强,思维具体形象,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他们不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一板一眼地表现出来。身为部队园所,我园的幼儿比地方园所的幼儿更容易见到军人,更容易听到军歌和军号,这使幼儿对军营生活充满了好奇。一次,园内组织幼儿参观了战士们的宿舍,当幼儿们走进宿舍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啧啧”声,他们看到了雪白整齐的床单上放着“豆腐块”的被子,被子上放着战士们的皮带和帽子;床的右下角整齐地摆放着鞋子。个别孩子会轻轻地摸摸战士们的被子。回园后,幼儿们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相互讨论着。借此机会,教师利用幼儿的模仿能力,对孩子进行了谈话活动及常规教育的渗透。参观前幼儿的鞋子总是摆放不整齐,每天都需要老师提醒。参观后我通过观察发现,除了个别幼儿以外,大部分幼儿午睡时不再需要老师提醒鞋子应该怎么摆放,起床后被子应该怎么叠,有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还会试着叠“豆腐块”的被子,下床后会将床单往展拉一拉。保育老师在做最后整理时不再像以前挨个重新整理,只需个别整理,幼儿的寝室就变得非常整洁了。

一个月后,大班组的幼儿又一次观看了各营区的会操,当幼儿来到训练场上看到穿着军装的解放军叔叔们时,难以克制自己的喜悦之情,大声地呼喊着:“解放军叔叔。”当会操开始时,幼儿立刻安静下来,小眼睛好像不够用一样,聚精会神地观看着表演,生怕一不注意就错过一个精彩的表演。解放军们喊着响亮的口号,迈着整齐的步伐,做着整齐划一的动作,幼儿不时地为他们鼓掌。会操结束后,每个班级请到了两名解放军战士,由他们来给幼儿指导我园自编的军体拳,太阳下的幼儿们认真地模仿着每一个动作,小脸儿热得红扑扑,此时,如果是我们老师在教幼儿们,他们也许早已厌烦或喊叫着太热了。所有活动结束后,在回园的路上,幼儿还感觉意犹未尽,边走边探讨着动作的要领。之后的活动中,我观察到幼儿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前排队时还会有拥挤的现象,现在不但速度快而且非常整齐,喊口号时也简短而响亮,做操时不再需要老师刻意提醒,他们的动作整齐而有力。通过近一个月的观察,我发现幼儿们喝水、入厕、洗手都不需要老师过多的提醒,他们能够主动排队并能够互相谦让,偶尔有幼儿在活动中表现不太好时,只需老师提醒他们想想解放军叔叔是怎样表现的,他们就会立刻改正。久而久之,幼儿慢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幼儿之间也会互相提醒、帮助。在幼儿的心中,解放军叔叔是多么的伟大,幼儿长大想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行为规范都在刻意地模仿着解放军叔叔。

幼儿所有的行为都在受着一种隐性力量的帮助,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我相信幼儿们定会更加努力,将被动变为主动,再将主动转换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我们要跳出以往常规教育的误区,摆脱原来强制的、自上而下的行动逻辑,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把常规教育合理地融入幼儿的生活中,让它成为影响幼儿的资源,发挥它应有的效能。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析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思想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

摘要: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观贯穿着她的整个教育生涯,是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提出了纪律应该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积极、有益的纪律,这种纪律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自由地工作来唤起内在纪律,这种观点对现今幼儿元常规教育仍有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蒙台梭利 纪律 纪律教育观

蒙台梭利是一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她的一生都在从事着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许多幼儿教育理念,有着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这套教育理论体系对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纪律教育只是她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但是对她的整个教育的实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试图从纪律的涵义、纪律形成的模式来理解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思想,为完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纪律的涵义

蒙台梭利认为使人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和瘫痪病人一样不动的纪律,不是真正的纪律,而且这种纪律不利于他们自制能力的完善,是压制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表现。我们应该建立真正的纪律,这种纪律应该是以建立一种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有益的纪律和内在的纪律为目标,而不是一个不动的、被动的和顺从的纪律。【1】 这种纪律是幼儿发自内心而认同的、遵从的,不是由于外界强迫而形成,是一种能够被幼儿理解自觉地没有任何粗鲁行为的纪律。只有建立起这种纪律,幼儿才是一个有着自我的人,才能逐渐形成规则意识,才能使他们的行为从无序行为过渡到自发的有序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守纪律的人。

二、纪律形成的模式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的形成需要从环境、教师、幼儿自身特点等方面进行考量,纪律的形成要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自由地工作获得初步纪律,并在在工作的过程中形成内在的纪律。 有准备的环境

为了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纪律,蒙台梭利制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在家庭环境方面,儿童之间规定了享受“儿童之家”优惠待遇的家长需要履行“家长必须按时间规定把孩子送到‘儿童之家’,保证孩子的身体和衣服都是干净的”、“在儿童教育方面必须同女教员密切合作”等。【2】这些规定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教师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念,创造了一个利于幼儿形成时间观念等纪律观念的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方面,“儿童之家”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纪律思想环境,为了使幼儿能够积极遵守纪律,幼儿在“儿童之家”学会的第一个思想就是能辨别好与坏。教师会观察孩子是否混淆好与不好、坏与不坏的概念,根据幼儿的行为来指出幼儿的的哪些行为需要阻止,哪些行为需要逐渐制止,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者观察者、引导者的角色。【3】如:幼儿模仿教师收拾玩具时,教师不应该让幼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而是应当借机教育幼儿有序地摆放教具。其次,“儿童之家”的幼儿用以工作的场地与用具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师会对幼儿进行观察,根据幼儿的行为来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以井然有序的座位为例,幼儿的教室会经过精心的布置,并让幼儿明白井然有序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当建立了个性化的纪律后,会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幼儿也能保持秩序。 自由地工作获得初步的纪律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来自工作,而这种纪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4】她认为纪律通常是通过自觉工作来发展的,而不是来自命令、说教、训诫或奖惩,通过说教之类的方式而形成的纪律,也许会在短时间之内产生作用,但是这种纪律会很快不会起到作用,因为它是外力强迫而形成的,不能让幼儿对纪律形成认同感,也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幼儿自由地选择工作,有利于纪律 的形成,幼儿自由地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会集中精力去做,而在做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幼儿的纪律性,我们需要通过给予幼儿的自由来培养纪律性。

蒙台梭利所提到的工作虽然可以由幼儿自由地选择,但是并不是随意的工作,它是指幼儿渴望做的并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工作,这些工作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蒙台梭利认为如果需要教会孩子系鞋带和扣扣子的动作,教师需要将系鞋带和扣扣子的动作加以分解并对其进行分析。【5】当孩子非常热衷于这件件工作的时,他们的激情、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细心、自动性、创造精神和对同样练习的坚持, 这些实质上是表现都是是纪律的充分体现。【6】 内在的纪律的形成

蒙台梭利认为内在纪律的形成可以通过不断地重复纪律的概念,让幼儿理解这一概念,并通过自觉工作唤起了幼儿的内在纪律后,通过工作不断地进行练习,并由老师加以监督才能够形成具有持久性的内在的纪律。这种内在的纪律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也是幼儿乐于遵守的纪律,当幼儿自觉地进行练习时,这就标志着幼儿开始自律了,也就标志着内在纪律的初步形成。这种练习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随处可见,以一定的方式不断地重复,当幼儿自愿进行的工作,练习几乎每次能成功,幼儿在无形中按照规章工作,形成了良好的纪律。蒙台梭利会采用“肃静课程”的方式来建立幼儿内在纪律,而教师在形成这一过程中充当一个监督者的角色,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观察,让幼儿有时间和机会去测试自己,去估计自己的力量和极限,【7】当幼儿的行为出现偏差时,要对幼儿进行引导,并要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严格进行,按照不同层次、分阶段练习,不强制,用说教来达到目的。

三、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纪律观,帮助幼儿形成内在的纪律

在幼儿园,教师首先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纪律观,知道纪律的真正涵义,能够正确地处理好自由与纪律之间的关系,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过分压制幼儿。教师应该先让幼儿有一个关于纪律的概念,而不是命令式的做法,做到让幼儿真正理解这些纪律,将外在的纪律转化成内在的纪律,帮助幼儿形成内在的、积极的、有序的纪律,而不是纪律的被动者。其次,教师在纪律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充当的是观察者、指导者、监督者的角色,慎用奖惩。教师需要先观察幼儿,了解幼儿,指导幼儿哪些方面的需要加强,并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严格进行,按照不同层次、分阶段练习,不强制,用说教来达到形成良好的纪律的目的,由于幼儿的自制能力较为薄弱,所以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加以监督,才能形成长久的内在的纪律,并且尽量将这些纪律观念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通过游戏、音乐等活动的方式让幼儿乐于遵守纪律,而不应该通过教师的权威来压制幼儿,并要做到慎用奖惩制度,奖惩的作用只是短暂的、表面的,只能在维护外部纪律上起到一定的作用,过度使用奖惩有时甚至会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内在纪律的形成。让幼儿成为真正享有内在纪律的人,能从内在生命中产生的人类的力量、自由的源泉和更大的积极性。

(二)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做好家园的工作

幼儿园常规教育需要幼儿园的不断努力与探索创造一个又准备的环境,也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家园教育一致,使常规教育发挥到最大的功效,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活动。

幼儿园需要根据幼儿的特点来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园规班规,为幼儿提供一个又准备的纪律环境,建立良好的园风班风,一旦制定出园规班规就要持之以恒地帮助幼儿坚持下去,将纪律意识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如,小班的的幼儿能自己穿鞋子,大班的幼儿能自己穿衣服,并且能够帮助同伴穿衣服;每个活动区规定多少人玩,如果有人想加入需要自行按照规则协商;等等。这些简单易行的规则在家庭中也需要家长加以实施。由于现今社会家庭结构大多是“421家庭”结构或者核心家庭结构,许多幼儿从小被溺爱,规则意识薄弱,需要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的近况,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幼儿建立纪律意识;开展各种关于纪律的活动(如在班级公布栏上贴出关于纪律教育的方法、开展关于纪律的亲子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如何帮助幼儿建立纪律意识。家长则需要配合幼儿园开展的关于帮助幼儿树立纪律意识的工作,主动了解关于常规教育的的先进理念与具体的做法。如,通过从老师处得知信息、阅读等方式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兴趣爱好开展一些家庭活动或小游戏(如,123木头人游戏,谁动谁就要接受惩罚),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让幼儿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力的事情,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以发展纪律意识;积极参与幼儿园所开展的关于培养幼儿纪律意识的活动。尽量将这些纪律教育的方式融入到幼儿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幼儿常规教育论文:浅谈如何在一日常规中开展幼儿礼仪教育活动

摘 要:礼仪在现代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礼仪教育需要从幼儿阶段开始进行。礼仪教育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家庭、社会、幼儿园需要三位一体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培养幼儿的礼仪意识和行为,以便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一日常规活动;幼儿礼仪教育

一、教师要理清幼儿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

幼儿的礼仪教育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幼儿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有:交往礼仪(包括问候礼仪、同伴礼仪、做客和待客礼仪、接打电话礼仪、居住礼仪、公共场合礼仪等)、生活礼仪(包括进餐礼仪、仪表仪态礼仪、行走礼仪等)、共同场所礼仪(包括升旗礼仪、集会礼仪、购物礼仪等)、学习礼仪(包括课堂礼仪、活动礼仪)。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我们要采用晓之以理的启发引导法,动之以情的情景感染法,示之以范的榜样示范法,导之以性的行为训练法。力求培养幼儿“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使之符合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教师掌握幼儿礼仪教育的方法

在幼儿礼仪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幼儿礼仪教育的基本方法有许多种类,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1)故事启迪法。通过讲述有关真实、贴切、新颖、灵活、生动的故事使幼儿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明白事理。如,故事《孔融让梨》《漏嘴巴的大公鸡》等等。(2)行为辨析法。让幼儿辨析哪些行为是符合礼仪的,哪些是不符合礼仪的教学方法。(3)示范演示法。根据礼仪训练的内容要求,教师用直观、形象、标准的示范,帮助和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4)情景表演法。就是让幼儿自己上台进行角色表演的方法。(5)游戏童谣法。就是把多个有关礼仪的词语或句型融为一体,以唱童谣的形式把它们读出来。游戏法就是幼儿通过做游戏来学礼仪。(6)活动竞赛法。通过比赛活动让幼儿学习有关礼仪的知识。如,《看谁穿得快》《谁做得对》等等。

三、在日常规礼仪教育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师是幼儿礼仪教育的关键。“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还要为人师表。”在幼儿园里,幼儿特别喜欢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很认真地模仿和学习。所以,幼儿教师要做好幼儿的榜样,正人须正己,以身作则。如,我带着幼儿排队从幼儿园后门出去到院子里参加户外活动,可是刚一踏出后门,我就发现地上有一滩水,于是我大声地提醒幼儿:“小心!地上有水。”我怕后面的幼儿听不见,就重复说了两遍。没想到幼儿竟然一个接一个地向后传递这句话,直到最后一个幼儿走过那滩水。我紧忙抓住机会对幼儿说:“你们还知道做些什么事情可以帮助别人吗?”幼儿踊跃发言:“我们坐公交车时可以给老奶奶让座”“我可以帮助妈妈扫地”“我可以帮助爷爷浇花”……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听着幼儿的话我感到一阵阵温暖。在生活中,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随时随地对幼儿进行各种礼仪教育。

四、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礼仪教育

1.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卫生习惯的教育上,主要有幼儿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育、集体生活卫生教育、公共卫生规范教育等内容。个人卫生教育以养成教育方法为主;集体生活卫生教育以常规教育为主;公共卫生教育以制度规范影响方法为主。当幼儿有鼻涕、小嘴巴有脏物时,教师就鼓励他们自己去取纸,先自己擦,擦不干净的老师再帮忙,帮幼儿擦干净后还要嘱咐幼儿将自己用过的废纸扔到垃圾桶里。久而久之幼儿知道了要将废纸、果皮、包装袋等垃圾放到垃圾桶里,从而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2.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影响人的文明素质水平,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已经形成了许多公认的生活习惯礼仪要求。但近年来由于对幼儿礼仪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家长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方面的礼仪教育,这就需要我们为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补课教育。幼儿的生活习惯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睡眠、进餐、寝室规范和生活朴素教育及独立生活能力教育等方面。如,睡觉时不影响别人,进餐时不剩饭菜,不乱花钱,节约用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

3.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美国教育家约・凯思斯的名言有力地说明习惯养成对孩子的重要性。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幼儿终身受益。幼儿在幼儿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确保其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若能在幼儿期就得到及时的强化,那么就会有助于这个幼儿今后在这个方面形成永久的习惯。因为此时幼儿的行为表现具有反复性、重要性的特点,任何行为习惯在幼儿期都处于萌芽阶段,既易于养成好习惯,一些坏习惯也易于得到纠正。如,在平时活动间歇时候,我就会给幼儿讲一些好听的故事。通过讲故事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幼儿的心理承受力,使他们认识到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鼓励幼儿勇敢面对困难,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

4.规范的养成教育

幼儿集体性教育是组织幼儿在集体学习环境中自觉遵守集体规范,养成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前提,所以应该对幼儿进行遵守集体规范的教育,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集体规范来约束自己,这样才能形成文明公民的基本品质。如,做早操时会自觉排队、进出教室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非常重视每周一的幼儿升旗仪式,幼儿穿着统一的服装,戴着绶带,步调一致地随着《运动员进行曲》走到旗杆下,随着雄壮的国歌声,小升旗手缓缓地将国旗升入天空。

五、要把礼仪教育列入幼儿一日常规活动中

幼儿教育活动是对幼儿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活动中,旨在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一种手段。我们注重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各科教育教学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如,在手工活动《贴房子》时,幼儿操作的过程中,不免要向其他幼儿借东借西用,如,剪刀、胶水等。我就要求幼儿在借东西的时候,要讲礼貌,要和别人说“谢谢!”不小心把别人的作品弄坏了要说“对不起!”这样一来,幼儿不仅在操作中得到了锻炼,还懂得了一些礼仪教育的知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在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中提出“绅士教育”的时候就开始了幼儿的礼仪教育这个话题。在今天,特别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的状况下,交往礼仪更加受到社会的关注。那么礼仪教育问题也逐渐引起广大社会人士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幼儿的礼仪教育也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话题,不仅应该引起广大家长的注意,更加需要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实践。

作者简介:陈庆丽,女,1978年9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教育局,研究方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

友情链接